時間:2023-12-13 14:51: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放射防護措施及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X射線;防護裝置;骨科手術;輻射防護;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10-150-04
Related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affecting radiation protection compliance under c-arm of operating room staff member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CHEN Shaojuan MA Kaibing BAO Qunmei CHEN Siying JIANG Shuijiao
Operating Room, Zhaoq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Zhaoqing 5260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related factors and explore countermeasures which can affect radiation protection compliance under C-arm of operating room staff members in orthopedic surgery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compliance of medical staff. Methods Medical staff who used C-arm in surgery were given questionnaire survey.Their awareness of radiation and measures of self-protection were known.Of which,the weakness was improved.Prevention status and compliance before the survey of December 2013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After one year of data summarization,cause analysis,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rectification measures,prevention measures and compliance after 2015 were se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ults After targeted standardized training and rectification term by term of weakness for medical staff according to survey results,knowledge rate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compliance of prevention measures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P
[Key words] X-ray;Protective devices;Orthopedic surgery;Radiation protection;Compliance
隨著放射導向運用技術的發展,C形臂X射線應用日益廣泛,放射技術在醫學領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如防護不當,X線可造成白內障、皮膚損傷、遠期癌癥等各種損害[1],但目前較多報道[2-4]顯示,醫務人員在防護意識和防護方法上隨意性仍較大,普遍存在依從性較低的情況。筆者結合實際情況,對C形臂X光機下行骨科手術的醫務人員發放自制的調查問卷,從中了解骨科手術中放射防護存在的不足,并據此作出相應的改進,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來源及時間
數據資料來源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調取我院骨科醫生17人,麻醉師30人,護士40人,建立EXCLE電子表格數據庫,資料真實可靠。調查時間為2013年1月~2015年12月。
1.2 方法
1.2.1 醫務人員職業防護現狀及依從性調查 采用問卷調查法、檢查登記本確認人員接觸射線次數、現場觀察及訪談手術室骨科專科護士相結合的方法。調查問卷的調查內容包括醫護人員輻射防護的認知性、專業知識的獲取來源、定期健康體檢情況、員工依從性等等。
1.2.2 針對不足,逐一制訂、落實整改措施 調查結果顯示,在放射防護方面,本院醫護人員的基本情況、防護知識的知曉率及職業防護的依從性與張秀華[2]及王琪[3]的報道一致,普遍存在依從性較低的現象。針對于此,科內成立監管小組,針對影響依從性的因素進行分析、整改,包括:(1)制定明確的針對術中放射的防護流程和操作細則,組織學習,確保措施落實到位。使用C臂機X射線的手術盡量安排在有鉛屏蔽防護的手術間,對接觸射線的手術人員進行登記,合理排班[4],避免過多重復接觸射線,孕婦嚴禁參加射線手術。(2)對所有接觸射線人員,每年均請職防所專業人士對其進行培訓,對部分思想顧慮過重的人員,作好心理疏導,避免過度反應(如到遠離手術間的地方回避等)。(3)購置新型輕便的防護裝置,淘汰一批使用時間長、笨重的防護服,并完善各類硬件設備設施,如鉛屏風、防護眼鏡等。(4)從事放射工作人員的個人劑量檢測是衛生部《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的重要內容[5-6]。每年對醫護人員定期進行健康體檢,請專家分析體檢結果,有異常及時對其工作崗位做出調整。2015年手術室一名骨科專科護士體檢結果出現白細胞低,科內即對其做出工作崗位調整,避免再接受X線照射。(5)規范防護用具的日常存放管理:由于參與手術人員中,部分骨科醫生對懸掛鉛衣、擺放圍脖等隨意性較大,手術結束后未能按要求進行懸掛處理。科內印制并張貼相應的溫馨提示,加強對使用人員的管理教育,切忌馬虎對待用具,不可隨意折疊、堆放及穿衣蹲、坐、躺、靠、壓等。在整改初期尚指派溝通能力好的專科護士對骨科手術醫生進行隨時性的“勸導”,督促其按要求懸掛鉛衣及歸回各類防護用具,直至其形成良好的習慣。(6)對防護用具進行嚴格的院感控制管理:由于鉛衣的重量原因,穿戴中易出現汗液浸漬現象,部分人員認為衛生狀況不理想而常會出現從簡心理,不愿穿戴防護用具。針對于此,我科制訂管理措施如下:術中發現污漬(或血漬)時由使用者及時清潔污跡(若被血源性病原體標志物陽性的血液污染者,清潔后加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術后懸掛于“未消毒”柜內,每天由清潔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濕布擦拭,注意每次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干燥后需用清水擦去殘余氯以免損傷鉛衣及穿著者的皮膚,再對鉛衣表面進行空氣消毒1h,消毒后的鉛衣懸掛于“已消毒”柜內。每周六,清潔員統一收集再進行一次空氣消毒。其他防護眼鏡、鉛帽、圍脖等,在沒污染的情況下,由清潔員每天手術結束后及每周六作常規擦拭、空氣消毒即可。若有污染,則參照鉛衣的消毒辦法。以上防護用具均需監測物體表面含菌量
1.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影響醫護人員放射防護依從性的相關因素
整改前,手術室醫護人員對放射防護依從性較低,調查發現影響醫護人員放射防護依從性的最主要因素為防護用具沉重,穿著操作不適;其它原因分別有:主觀感覺上覺得鉛衣的“非專屬性”,即人人均共同穿著,感覺很臟。其它還有一些從簡心理(如采取離開手術間或站立在防護屏后躲避射線)、防護知識不足(如不了解射線危害人體哪些器官、射線防護的原則、屏蔽手術間的意義、如何集中操作避免過多接受射線、監測牌的正確佩戴、使用C臂機球管的正確距離等)、以及某些操作中出現的過度防護等,但在不同的職業中,不同的對象情況略有不同,見表1。
2.2 兩組醫護人員放射防護知識、防護方式及依從性的相關因素比較
整改后,醫護人員對防護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防護方式均有了明@的變化,對射線防護的依從性有了明顯的提高,P
3 討論
醫用電離輻射給醫護人員造成機體損傷的潛在危險日益受到重視[9]。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手術室的嚴彬等報道,當醫護人員佩戴了鉛防護衣后或增加了與放射源的距離后,術中所遭受的X線輻射會顯著減少,大大提高了對醫護人
員的保護作用[10]。由于對放射防護的知識來源較少,醫護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易對X射線這種無形的東西既害怕又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要么從簡心理,要么過度防護,易造成對穿戴防護用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依性普遍不高。因此,我們應加強醫務人員X射線防護技術的培訓,降低醫務人員對X射線的恐慌心理。雖然C臂機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電離輻射會對周圍環境有影響,但在有效的電離輻射防護下,可以保障醫務人員的健康[11]。
對于拉大與輻射源距離的方法進行防護,即在透視時遠離C型臂、站在手術室外,透視完畢再繼續操作,此方法可明顯降低術者接受的輻射量,但必需多次往返于手術室內外,延長手術時間,易增加感染率,且對于病人病情的觀察亦十分不利。研究表明[12],透視時術者處于距患者約1.5m可明顯降低術者經受的輻射量,且不增加手術時間,簡便易行,是適用于臨床上推行的輻射防護措施。
輻射防護的效果與醫護人員的依從性密切相關:除提供合乎要求的射線屏蔽手術間、購置新型輕便防護用具外,還要加強科學化的管理,為員工提供專業化的知識培訓來源,解決部分人員的不良抵觸情緒,合理安排骨科手術,將應用C型臂的手術安排在射線屏蔽手術間內,在手術間安全范圍內設置鉛屏風,并設立監控小組,定期檢測醫護人員穿戴防護用具的正確性,對骨科小組的人員輪流安排,避免短期內集中接受X線的照射,避免安排孕期婦女接受射線手術。此外,醫院相關部門應認真履行對職工的健康體檢管理職能,對職工進行定期的健康檢查并及時向其個人反饋結果,并提供特殊的射線補貼發放等。
綜上所述,C臂機在應用過程中的射線防護工作已成為手術室職業防護中的弱點和難點[13]。增強放射醫務人員輻射防護意識[14],完善醫護人員輻射防護管理制度,科學合理安排骨科手術人員輪轉,加強防護用具的院感管理,實施職能科室c手術室雙向督導,糾正防護認識誤區,可培養醫護人員良好的職業防護行為,從而提高其放射防護的依從性。而采取屏蔽防護、時間防護和距離防護等綜合措施,是降低工作人員受照劑量的有效方法;而通過有效方案減少患者射線輻射量(在不影響透視效果前提下)是受檢者防護的關鍵所在[15]。
[參考文獻]
[1] 孫智山,曾建平,周勝華,等.防放射線手術操作房與傳統鉛衣、鉛圍脖和鉛屏組合在防護效率與現場操作評價方面的對比研究[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3,21(2):100-103.
[2] 張秀華,劉麗,王惠琴,等.手術室醫護人員放射防護認知及依從性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1):2542-2543.
[3] 王琪,季萍.手術中使用C型臂X射線的安全防護進展及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15,13(27):2699-2703.
[4] 羅紅,谷志容,劉敏娜.醫療機構手術室術中放射防護的現狀與對策[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4,36(6):919-920.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5] 王永剛,馮子良,陳宏,等.某醫院2008-2010年從事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檢測結果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3,21(3):624-627.
[6] 賈曉筠,趙小愛,徐麗.太原市2011年參加全國個人劑量比對結果分析[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12,32(5):519-520.
[7] 張曉華.介入治療中心的醫院感染管理[J].全科護理,2012,10(8A):2080-2081.
[8] 闞攏朱菊娥.手術室骨科專用C臂機的使用和管理體會[J].醫療裝備,2008,21(8):55.
[9] 秦麗敏.骨科手術中應用C形臂醫護人員的X線防護[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5):8679-8680.
[10] 嚴彬,王曉寧,劉佳,等.脊椎微創手術中手術室醫護人員的射線劑量分析及應對措施[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33):4056-4058.
[11] 高華永,劉帥,苗路瑞,等.手術室C形臂X射線機的放射防護檢測與對比研究[J].中國醫療設備,2014,29(6):14-21.
[12] 王建儒,張奎渤,劉輝,等.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術中不同輻射防護距離的對比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4,24(5):417-421.
[13] 王雅麗,劉素芳.手術室使用C臂機的X線安全防護的現狀及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1):1358-1360.
[14] 李雨玲,李婕,葛曉乾,等.放射醫務人員輻射防護現狀分析[J].中國醫學裝備,2015,12(2):23-26.
關鍵詞:核醫學;放射防護;職業病;屏蔽設計;輻射危害
根據《職業病防治法》、《放射診療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管理規定》[1]等法律、法規、規章的要求,放射診療單位在新開展核醫學項目時,需委托有資質的機構進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國家對放射診療項目的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報告編制規范》[2]等技術標準。筆者在進行核醫學建設項目預評價過程中,發現一些易忽視的問題,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1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主要內容
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主要內容有概述、建設項目概況與工程分析、輻射源項分析、防護措施評價、輻射監測計劃、輻射危害評價、應急準備與響應、放射防護管理、結論和建議部分,其中防護措施評價含工作場布局、分區與分級、屏蔽設計、防護安全裝置、其他防護措施等。
2核醫學建設項目放射防護預評價中常見問題
2.1布局與分區
與其它普通影像診斷、放射治療等放射診療建設項目一樣,核醫學建設項目預評價也需要涵蓋GBZ/T181中規定的各方面內容。但在核醫學建設項目中,因多采用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用藥后的患者也將成為一個流動的放射源,同時,患者的唾液、尿液等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將成為污染源項的一個來源,防止放射性污染及防止人員之間的交叉照射,是核醫學項目與加速器治療、普通影像診斷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在放射防護措施評價中,除各房間屏蔽厚度的核實外,整個工作場所的布局、分區也是評價的重點。其中工作場所中的人流、氣流、物流的走向是評價的核心,在兼顧方便診療的同時,應盡量調整布局或采取措施,以減少放射工作人員與給藥后的患者、給藥前與給藥后的患者間的交叉照射。關鍵是盡量減少和避免醫護人員、患者和公眾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建設單位由于條件的限制,又想上盡量多的核素與診療項目,往往導致布局不合理。因此,在與建設單位前期溝通和評價時,應根據建設項目的規模、選址、建設面積等條件,建議取消一些不合理或此規劃條件以及人員條件下無法開展的診療項目,避免因要求大而全而導致無法滿足放射防護的要求。
2.2防放射性污染措施的評價
核醫學科中防放射性污染是一個重點。在預評價時,應對照GBZ120-2006《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3]、GBZ1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貼治療衛生防護標準》[4]等標準要求,對場所的墻面、地面、管道、衛生通過間、表面污染監測設備、工作人員操作時的防污染措施、受檢者的防污染措施等細節,切實評價建設項目擬采取的各項防污染措施,如墻面、地面擬采用的材質、防護層高度、表面污染儀的配置、131I治療病人的用餐問題、治療病人被服的管理和拖把等清潔用具等的管理等。
2.3三廢的處理
放射性廢物、廢水、廢氣是核醫學科防止放射性污染必須考慮的問題。核醫學科通風的評價不能僅限于通風櫥的排風,廢水的評價也不能僅限于設置衰變池。要求設計單位給出廢水、廢氣排放管道布局圖、衰變池設計圖等,對建設項目的廢水、廢氣處理做出全面評價。例如通風口的設置、通風換氣量、氣流的走向,衰變池容量、格局及屏蔽的設計等。同時,應關注設置在一樓以上的核醫學科的廢水管道的屏蔽防護等問題。固體廢物處置的評價,應注意放射性廢物桶的數量、放置場所等是否滿足工作需求。
2.4評價目標值的設定
因核醫學建設項目多涉及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的使用,除了常規的放射工作人員年有效劑量等評價目標外,需加入放射工作人員手部、眼晶體等器官的年當量劑量的要求。同時,在設定建設單位的管理目標值時,雖然GB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5]中,眼晶體年當量劑量的限值為150mSv,但鑒于2011年ICRP關于組織反應的聲明及2012年ICRP118號出版物[6]中眼晶體白內障的吸收劑量閾值考慮為0.5Gy,ICRP建議,放射工作人員年平均年當量劑量為20mSv,任何一年中的當量劑量限值為50mSv,建議將眼晶體的年當量劑量管理目標值定為20mSv或更小的一個分數。同時,在輻射危害評價時也用此值對放射工作人員的眼晶體劑量進行評價。2.5屏蔽設計目標的選取屏蔽設計的核算是預評價的重點。
2.5μSv/h是放療、影像診斷等項目中較為通用的目標
值[7-8],在核醫學科屏蔽設計核算時,絕大部分場所都可將此作為屏蔽設計的目標值。但在注射室、注射后休息室、檢查后留觀室、受檢者衛生間等墻體,及防護門外控制區內患者停留的場所如走廊等應不做苛求,同時患者可能短暫經過的走廊防護門外等非限制區的瞬時劑量率也可不做苛求。但屏蔽體外如樓上、樓下等場所若是其他醫護人員或患者等公眾成員長期居留的場所,則劑量率目標值就需遠小于2.5μSv/h,應根據其實際居留時間計算目標劑量率。因此,在屏蔽設計核算時,建議同時考慮劑量率和劑量負荷。如18F工作場所的劑量負荷可參照AAPMTaskGroup108:PETandPET/CTShiel-dingRequirements等資料,以達到屏蔽設計目標。在采用劑量負荷法時,建設項目每天的核素用量、患者數量等,將是影響屏蔽厚度的關鍵因素,在工程分析時要切實了解建設項目的規模、核素用量等因素。在屏蔽核算時,要關注通道、走廊等患者停留或通過的地方所對應的鄰近區域,如頂棚、樓板的屏蔽,特別要關注工作場所鄰近區域或樓上、樓下有長時間居留人群時的情況。同時在核算時,應考慮到注射后休息室、檢查后留觀室等房間可能同時存在多人在同一房間等情況。因此,屏蔽設計核算應充分考慮放射防護最優化原則,也要為今后的發展留有一定的余量,同時也要考慮到當前醫患矛盾、公眾對輻射的認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影響。
2.6輻射危害的評價
在評價正常運行條件下工作人員所受到的劑量時,除常規的全身劑量估算外,也需估算放射工作人員因注射、給藥、擺位等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近距離接觸用藥后患者所導致的手部、眼晶體的劑量。此時,需假設常規注射、給藥、擺位等所需的操作時間、與輻射源的距離、所使用的屏蔽物等情況,如注射時是否使用鉛注射屏蔽防護器,運送藥物時是否使用藥物貯存運輸器,用的是何種屏蔽物質、多少屏蔽厚度,是否采用自動封裝、封裝櫥的屏蔽厚度等等。估算時,也需考慮核素的衰減、18F掃描時已等候30min以上及檢查前排尿等細節。
2.7視頻監控、語音對講、門禁等設施
視頻監控、語音對講系統、門禁等設施,對核醫學科加強患者管理、減少人員受照劑量是很有效的措施。因此,建議設計單位給出這些管理設施的設計圖,并在預評價時要對這些擬設置設施做一個較全面的評價。
2.8內照射危害的評價
在核醫學建設項目的評價中,評價單位往往注重工作人員外照射劑量的評價,而忽視核醫學科存在的內照射危害。國內外多項研究中表明,在131I治療病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氣溶膠,放射工作人員體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核素污染[9],張震等[10]采用空氣采樣器,宋易陽[11]等采用全身計數器等,估算放射工作人員可受到0.34~0.44mSv/a有效待積劑量的內照射。因此,在預評價過程中,內照射危害仍是預評價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應關注甲狀腺癌等治療病房,其通風系統等防護措施能否有效地減少放射性氣溶膠等對患者及醫護人員造成的內照射危害。建議評價機構應具有相應檢測放射性氣溶膠的能力,否則無法在類比項目獲得必要的數據支持。
2.9放射防護管理制度、應急響應與管理的評價
建設單位放射防護管理制度、應急響應與管理的評價是預評價中的難點,也易被忽視。患者的管理是核醫學科管理的重點之一,也是降低人員受照劑量的重要措施。但在目前的實踐中,建設單位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視軟件的管理,表面污染儀、門禁等設施、表面污染監測制度等措施經常形同虛設。因此,應針對建設單位擬定的各項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進行詳細的評價,對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補充建設。在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評價環節,建議關注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計的配備,對從事注射、封裝等操作的人員除佩戴常規個人劑量計外,應加戴指環劑量計。同時,建設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也要有針對性,要根據核醫學科的特點列出可能出現的藥物滴灑、用錯藥物或劑量等異常情況的應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地評價。
核醫學建設項目預評價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系統工程,評價人員在掌握放射防護知識的同時又需要熟悉核醫學診療流程,應嚴格依照國家放射衛生相關標準并適當引入國際上適宜的新技術標準,才能真正做到既能指出設計中放射防護方面的不足,又能充分便于診療單位的實際應用。
作者:黃麗華 鄭森興 陳新俤 郭進瑞 單位:福建省職業病與化學中毒預防控制中心
參考文獻
[1]衛生部.放射診療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管理規定:衛監督發[2012]25號[S].
[2]衛生部.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報告編制規范:GBZ/T181-2006[S].
[3]衛生部.臨床核醫學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Z120-2006[S].
[4]衛生部.放射性核素敷貼治療衛生防護標準:GBZ134-2002[S].
[5]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S].
[6]ICRP.關于組織反應的聲明及正常組織器官的早期和晚期輻射效應———輻射防護中的組織反應閾劑量[M]//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第118號出版物.北京: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4:84-101.
[7]衛生部.電子加速器放射治療放射防護要求:GBZ126-2011[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8]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醫用X射線診斷放射防護要求:GBZ130-201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9]王紅波,孫全富.核醫學科工作人員職業性內照射研究進展[R].廣西北海:中華醫學會第十次全國放射醫學與防護學術交流會,2015.
【關鍵詞】 放射診療;放射防護;監測
【中圖分類號】R1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4-0163-01
在疾病診斷中,放射診療方式應用范圍廣,影響力大,為患者疾病的診斷提供了依據。隨著醫療器械的發展,放射診療設備地不斷改進,被大量應用于臨床中。但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放射診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因缺乏放射防護意識,使自己和患者受到了電離輻射,對身體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1]。因此,筆者根據放射診療機構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從監測的角度對放射防護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放射防護標準
為減少放射工作人員和患者在放射診療機構受到超額的放射照射劑量,國家頒布了衛生部令《放射診療管理規定》、《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在頒布的標準中,對放射診療機構和放射工作人員提出了要求[2]。
2 放射診療機構放射防護存在的問題
2.1 放射防護監督問題 一些放射診療機構選擇的工作場所不符合國家防護規范,在對工作場所進行新建、改建、擴建時,沒有向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沒有取得審批手續,從而留下設計不合理、機房面積不足、防護措施不達標等安全隱患,造成經濟損失[3]。如對象山縣水晶鄉衛生院的檢查發現,該院位于門診樓1樓放射科X光室的數字化醫用X射線攝影系統(DR),由北京中科美倫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型號為ZK-DR(A),編號為20130709269,機器性能檢查符合《醫用常規X射線診斷設備影像質量控制檢測規范》(WS76-2011)規定的技術要求,雖然機房的防護監測符合《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 l8871-2002)中相關劑量限值的要求,但機房受檢者防護門處存在X射線泄漏問題,上門縫0.97μSv/h,下門縫0.14μSv/h,左門縫0.35μSv/h,右門縫0.36μSv/h,中心0.34μSv/h,(本底:0.06~0.16μSv/h)。而象州縣大樂鎮衛生院的X射線攝影系統符合標準,但機房同樣存在防護門處X射線泄漏問題,上門縫0.83μSv/h,下門縫0.52μSv/h,左門縫0.28μSv/h,右門縫0.52μSv/h,中心0.41μSv/h,(本底:0.06~0.16μSv/h)。因此,兩所衛生院需要加強監測個人防護。
此外,衛生監督部門中放射衛生監督專業人員少,日常監督不到位,不了解自己負責區域內的醫療設備情況,導致多數放射診療設備沒有取得放射診療許可證,造成多數設備處于無證上崗的情況。如在象州縣象州鎮衛生院第一次檢查時發現,該院的深圳市藍韻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型號為KeenRay TOP-U,編號為DU0114800369的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DR),管電壓指示的偏離超過了標準要求規定的±5%或±5kV,在檢查后衛生院聯系了廠家工程師到衛生院對機子進行了調試,使管電壓指示的偏離達到了標準要求。
2.2 投入到放射診療設備防護不足 從對放射機構監測中發現,一些基層放射機構由于缺乏資金,購買已經淘汰的放射設備或購買二手、三手的設備或是改裝組機,這些設備的放射防護性能較差,并且不能保證診斷質量,在為患者診療時容易出現漏診、誤診的情況,導致患者重復檢查,接受過多的輻射劑量,并且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而與一些基層的放射機構相反,一些大型放射診療機構為了增加自身的競爭力,盲目引進部分放射診療設備,開展多個項目的診療活動,但由于監測設備防護機制的落后,未對設備進行穩定狀態監測,使設備管理工作陷入被動的局面,導致防護不足。
2.3 工作人員及患者個人放射防護意識差 一些放射診療機構工作人員放射防護意識差,沒有充分的認識到放射輻射的危害性,對放射防護不重視,沒有使用個人防護放射用品,個人劑量監測劑即便是在工作時間也沒有按照規定佩戴,而且一些工作人員不具有上崗資格,放射診療機構為了追求效益和醫療診斷效果,對放射防護工作不重視。還有一些放射機構的工作人員貪圖經濟效益,增加診斷膠片量,從而增加了患者接受放射照射的劑量。此外,放射診療機構在申請設備許可證時,為患者配備了放射防護用品,但患者在接受檢查時,一些放射診療機構未能按照規定為患者使用非照射部位的防護用品,使防護用品成為擺設,并且一些放射醫療機構的醫生對患者接受放射檢查項目不具備正當的分析能力,將放射檢查項目作為常規檢查,隨意讓患者接受放射檢查,使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放射照射,增加了照射劑量。
3 改進方法
3.1 加強放射診療機構的監督工作 監督管理部門要根據法令法規對放射診療機構的射線診療機房、設備進行評估,執行國家規定的審批手續,保證放射診療機構的防護設施達到國家要求。對評估不合格的放射診療機構限期整改,直至符合規定。監督部門在檢查過程中要重點檢查放射診療機構是否在其資質范圍內開展放射診療工作,檢查其出具的報告是否符合國家的有關規定,檢查人員、設備是否滿足診療工作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員劑量檢測信息管理系統的使用情況,將放射防護工作作為考核放射診療機構建設質量的依據[4]。
3.2 加強放射診療機構放射設備的管理 根據相關規定,放射診療機構的放射設備平均每年都要進行1次檢修和狀態評測,通過檢修和評測狀態評估放射設備的質量是否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保證患者接受輻射的劑量在合理的范圍內,避免患者由于設備不穩定和靈敏度低等原因重復檢查,造成輻射劑量的增加[5]。此外,放射診療機構的放射工作人員要了解放射設備的性能,在不影響診斷效果的情況下,要為患者選擇低電流、高電壓合理的測量值,縮短曝光時間、縮小照射的范圍,在保證圖像清晰的前提下,減少患者接受的輻射,并盡量控制在患者需要檢查的部位。
3.3 提高放射工作人員和患者的個人防護意識 針對放射診療機構存在的問題,監督部門要定期舉辦培訓班,根據不同職位的人員做不同的宣傳工作,如放射診療機構的領導要學習管理及防護意識方面知識;放射工作人員要參加培訓學習,學習防護知識,通過培訓、學習和宣傳多種渠道,提高領導和工作人員對放射防護工作的意識,做到合理使用放射診療設備,不危害他人的利益。此外,對就診的患者宣傳電離輻射的危害性,指導患者進行自我防護,在為患者診療過程中幫助患者做好防護措施。
4 小結
針對放射診療機構放射防護監測中的問題,除上述應對措施外,放射診療機構在增加設備的同時,還需要提升放射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制定應對設備發生問題時的應對預案,并設定緊急情況,進行實地演練,以保證應對緊急情況的預案具有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特點。
綜上所述,在放射診療機構的防護工作中,放射工作人員要提高業務水平、防護意識,建立健全放射診療的監督機制,從而降低由放射防護導致的事故,以保護放射工作人員和患者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張雷,邳建庭,李春富,等.北京市通州區公立與私立醫院放射診療場所防護監測與分析[J].首都公共衛生,2014,8(5):219-221.
[2]鄭鈞正.醫療照射防護是現代社會必須充分重視與強化的熱點課題[J].環境與職業醫學,2014,31(10):755-757,763.
[3]譚育林.放射防護質量量化評價對醫療機構放射防護質量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4):751-753.
[4]郝歡.醫院放射防護問題及對策淺析[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14,32(2):108.
隨著油田油氣開采難度的加大,主要含油氣盆地地質勘查的深入推進和老油氣區新領域的深度挖潛,各種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被大量投入使用。放射性物質作為一種新材料,應用范圍不斷拓寬,相應的工藝更趨完善,為油田企業創造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也給油田員工的安全健康及防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對職工的勞動安全衛生防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安全管理及工會部門精心周密安排,確保放射性輻射的防護工作萬無一失。對此,筆者結合江漢油田放射性輻射勞動保護工作的實際,探討和分析進一步加強油田施工過程中,放射性輻射的安全防護工作及有效監管措施。
放射性輻射的主要危害
放射性輻射是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狀態下,原子核發生衰變過程中,向外輻射能量,發出射線的過程。放射性元素大多為原子質量很高的金屬元素,其放射的射線肉眼無法看見和感知,只有用專門儀器才能探測到。
放射性輻射對人體和動物的損害程度與照射劑量的大小、強度的強弱、時間的長短、頻次的多少,以及輻射承受者的健康狀況、體能強弱等相關,具體輻射后的表征及狀態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一般來說,受到劑量越大、強度越高的輻射傷害就越大,嚴重時還會致人短期死亡;受輻射輕微者,只要劑量達到一定程度也會發生損害作用,有的癥狀經過20年后才會表現出來,有的引起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使一代甚至幾代人受害。因此,凡涉及放射性物質的工作,必須嚴格進行防輻射保護,對輻射的強度、時間和頻次進行有效控制,達到對身體和環境無危害的范圍。
放射性輻射的應用
應用放射性物質開展檢測工作,是油田工程施工中推進油田勘探開發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之一。工程施工所涉及的放射性輻射工藝環節主要集中在放射性測井和工件射線探傷。
放射性測井分為中子測井與自然伽馬測井。中子測井是通過中子源向地層中發射連續的快中子流來計算地層的孔隙度,并辨別其中流體的性質;自然伽馬測井是通過自然放射性發出的伽馬射線,來判斷巖石性質,特別是泥質和粘土巖。工件射線探傷是利用X射線或γ射線照射工件或設備焊口,從而直觀地顯示工件內部缺陷的大小和形狀,判定缺陷的性質。
石油工程施工企業人員密集,隊伍具有較強的流動性,放射性輻射的控制與管理是一項艱巨而系統的工作。任何的偏差和疏忽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環境污染和人身輻射傷害。只有嚴格施工環節的防輻射保護工作,確保員工接觸輻射的劑量足夠低,才能有效杜絕職業健康安全事故的發生。
預防放射性輻射傷害,需要從輻射的控制入手,以技術防護措施為根本,對放射性物質的貯存、運輸、使用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防護監控。一方面采取有效的屏蔽辦法,控制和弱化射線;另一方面精心管理,避免措施失控,提升從業人員的防護警覺和自覺執行措施的危機意識。
加強防護設備設施建設
在放射源貯存方面,江漢油田根據放射性物質貯存管理的相關規定和存放規模,建設輻射防護墻、門、窗、輻射防護迷路,并充分考慮直射、散射和屏蔽物材料與結構等因素,以確定防護厚度。江漢油田按標準建立了防護實體圍墻的庫區和專用貯存庫,使輻射防護墻外5cm處劑量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在放射源的運輸方面,江漢油田配備專用的放射源運輸車、專用的屏蔽罐,屏蔽罐體還設有泄漏報警和開門報警裝置,并隨車配備專職的押運人員。按照危險品運輸管理規定,放射源運輸時需隨車配備輻射監測儀和防護服,供監測和應急處理使用。
在放射源的使用環節管理上,江漢油田為每個使用放射源的班組配備了設立警戒區的安全帶、警告標牌,配齊操作用的長把工具、防護服、輻射監測儀、劑量牌,為防止放射源操作時落井,還配備了專用的井口封蓋設施。
建立科學規范的專項管理制度
專項制度是促進放射性輻射防護管理工作有序化、規范化的有力保障,是實現科學管理基礎和根本。江漢油田遵循“科學、有效、可行”的原則來完善放射性輻射管理制度,使管人和管物“雙管齊下”,建立和形成重點突出、簡便實用、針對性強、監督到位的制度體系,實現放射性輻射防護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一是嚴格庫區和專用貯存庫的管理制度。江漢油田對放射源的出入庫管理實施嚴格的審批制度和登記管理制度。在放射源和放射源容器庫區內設置雙道門鎖,配置警衛和警衛犬24h值班,實施紅外線入侵報警和視頻監控,并通過衛星電話直通全天值班調度和公安局。
二是建立運輸全程管理制度。江漢油田充分考慮在運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無關人員搭乘、不法分子攔搶、車輛突發故障以及交通事故、擁堵等風險,對運載車輛罐體采取三道門鎖控制,每臺車配置GPS衛星定位系統、移動通信設備以及泄漏報警和開門報警裝置,配備專職司機、押運員,使安全生產部門能夠隨時監控。此外,江漢油田還收集施工沿途、行駛各區域的派出所電話,以便運輸司機、押運員等遇意外情況及時報警。
三是對放射性材料和設備的使用采取《放射源作業許可票》制度。使用放射源前,需對作業條件進行認定,經過生產安全部門及當地放射衛生監督部門批準后才能作業。作業時由施工負責人安排監督人員確認現場措施到位并簽字后,方可實施操作,以有效避免操作風險。同時,江漢油田對廢棄的放射源按規定回收處理,并做好詳細的記錄歸檔保存。
四是嚴格持證上崗制度。江漢油田要求對涉及放射源及相關操作工序的員工,必須經培訓合格,取得操作上崗證后,持證并穿戴專用的勞動防護服裝、裝備上崗。施工操作前進行必要的崗前安全教育,督促其落實安全制度、執行安全操作規范,杜絕事故發生。
落實技術和管理措施
油田工程施工單位具有流動性大、作業條件較差、接觸人員較多等特點,管好放射源應本著“以人為本、預防為先、應急有效”的原則,從技術和管理措施的關鍵入手,精益求精抓完善、促落實。
首先是在安全部門和當地放射衛生防護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現場操作技術管理措施,包括工作程序、組織機構、人員培訓、應急計劃演習、應急設施等。同時,還要針對可能發生的各類事故,制定適宜的應急計劃并作好相應的應急準備,提前開展應急演練。
其次是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將工作場所劃分出控制區和監督區,對施工場所進行清場,在其邊界懸掛清晰可見的“禁止進入放射性工作場所”等警示標識,未經許可的人員不得進入該范圍。也可采用繩索、鏈條及類似的方法,或安排監督人員實施人工管理。在進行野外焊口γ射線探傷施工過程中,現場還必須配備適當的應急防護設備,比如足夠屏蔽厚度的防護掩體、隧道式屏蔽塊、柄長不短于1.5m的夾鉗、適當長度的金屬線、水池、沙袋等。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輻射防護;實習生;知識知曉率;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5(c)-0150-03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ct、ect、數字減影、核磁共振、超聲、放射治療、醫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診斷治療等放射技術已深入到醫學診療的各個領域[1]。醫學影像設備和技術從種類、數量到質量都有較大發展, 與此同時患者接受放射診斷和治療的頻率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技術的發展、設備的更新, 給廣大患者帶來了巨大的醫學利益, 同時也給放射工作人員帶來了潛在的輻射危害[2]。醫學輻射安全防護已成為輻射防護領域影響面最廣的重要課題。美國密西根大學已將醫學輻射防護課程作為學生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并成立醫學輻射防護工程學系來研究和開設相關課程[3]。我國也越來越重視輻射對醫務人員的影響研究,《放射性腫瘤判斷標準》(gbz97-2002)等標準的頒布,對放射工作人員中發生的惡性腫瘤源自輻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斷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員對射線的危害意識薄弱, 沒有嚴格按照放射防護規章制度操作, 在輻射源操作過程中怕麻煩而不佩戴或少佩戴個人防護用品, 從而受到過量照射等情況時有發生,放射工作人員存在比較嚴重的健康隱患[5]。為此,本次研究探討醫學影像學實習生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率及其影響因素,提高輻射防護意識,為促進健康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2011~2012年在西雙版納州某醫院實習的218名醫學影像學實習生,平均年齡(23.8±9.7)歲,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專科119名,占54.59%。
1.2 研究方法
對該院全體醫學影像學實習生進行普查,采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學歷等基本人口學信息和輻射防護知識來源、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正確的輻射防護措施等調查項目。問卷設計后請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修改,在現場調查前進行預調查,調查員經過專家統一培訓,統一標準和認識。現場調查時問卷由研究對象填寫,共發放問卷224份,回收問卷224份,問卷回收率100.00%,有效問卷218份,問卷有效率97.32%。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epidata 3.0軟件建立數據庫,二人平行錄入有效數據,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有效數據導入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在α = 0.05的檢驗水準進行統計推斷。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輻射防護知識來源
醫學影像學實習生輻射防護知識有56.42%(123/218)來源于帶教老師,55.05%(120/218)來源于課堂學習,31.19%(68/218)來源于課本,20.18%(44/218)來源于同學。本科學歷實習生主要來源于課堂學習(67.68%,67/99),專科學歷實習生主要來源于帶教老師(66.39%,79/119),二者在課堂學習(χ2= 11.300,p = 0.021)和帶教老師(χ2= 9.117,p = 0.037)這兩種知識來源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輻射防護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以回答正確5個問題及以上為知曉,回答正確不足5個為不知曉,本次研
中本科和專科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率分別為76.48%和68.29%。專科學歷實習生,本科學歷實習生在診斷技術的優化選擇和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知曉率高于專科學歷實習生,但在正確的輻射防護措施方面知曉率低于于專科學歷實習生(p < 0.05)。見表2。
2.3 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率影響因素分析
以醫學影像學實習生輻射防護知識知曉情況為因變量(不知曉 = 1,知曉 = 0),以性別、學歷、民族、知識來源等因素為自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男生(or = 1.041)是輻射防護知識不知曉的危險因素;本科學歷(or = 0.391)和知識來源于帶教老師(or = 0.663)是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的促進因素。見表3。
3 討論
現代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展對其專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規定新參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員要進行放射防護的培訓,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證才可從事放射性工作。所以醫學影像學專業醫師不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護,而且還要懂得對患者的防護[6]。本次研究提示,醫學影像學實習生輻射防護知識主要來源于帶教老師(56.42%)和課堂學習(55.05%),本科學歷實習生主要來源于課堂學習,專科學歷實習生主要來源于帶教老師,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可見,帶教老師的講解和課堂學習是影像醫學實習生輻射防護知識的主要來源,課堂學習是理論知識的來源,帶教老師在醫學實踐中的講解是會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有研究顯示,放射防護課程與其他醫學課程相比,存在著內容繁多、學時少的特點,這在無形中使醫學生產生“非主科”意識,認為放射防護課程是教學大綱“要我學”,而非“我要學”,在潛意識中影響了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就更需要帶教老師在臨床實習過程中加強輻射防護的健康教育[7]。 生和專科實習生的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率分別為76.48%和68.29%。說明醫學影像專業實習生對輻射防護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本科實習生對診斷、治療時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遵守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在實施放射診斷檢查前對不同檢查方法進行利弊分析,在保證診斷效果的前提下,優先采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診斷技術等診斷技術的優化選擇原則知曉率高于專科生。同時,本科實習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放射診療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知曉率高于專科實習生,說明本科實習生對輻射防護專業的知識掌握程度比專科生全面,需要加強專科學歷實習生的專業知識。但在操作前穿鉛衣,戴鉛帽、口罩、橡皮手套,穿專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頭發以及吸收放射性氣體,嚴禁在工作場所飲水、進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規范化、制度化,認真準備,熟練操作,合理應用時間、距離、屏蔽三種防護手段、降低輻射量等輻射防護措施方面知曉率低于專科學歷實習生,說明本科實習生對實踐操作中基本的、常規的輻射防護知識有所忽略,需要帶教老師強調。二者在輻射來源、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4792-84)以及人體接受過量輻射可以引起人體組織細胞發生染色體變異或畸形變不可逆的輻射損害等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曉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強學習。
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男生(or = 1.041)是輻射防護知識不知曉的危險因素,說明男生與女生相比對自身健康不夠關注,對輻射防護的意識有待提高。本科學歷(or = 0.391)和知識來源于帶教老師(or = 0.663)輻射防護知識知曉的促進因素,說明本科生相對專科生對本專業知識掌握的更為全面,需要加強專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時說明帶教老師在帶教過程中的健康教育對實習生加強輻射防護知識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帶教老師都要積極主動地對實習生進行輻射防護教育,增強輻射防護意識,促進健康[8-10]。
[參考文獻]
[1] 強永剛. 醫學輻射防護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 陳福華,袁建華. 放射科減少x射線輻射的措施[j]. 中國輻射衛生,2010,19(4):417-418.
[3] 廖永華. 加強醫學生輻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 醫學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 汪瑩. x射線在醫學影像診斷領域的應用及發展[j]. 廣東科技,2009,(16):101-102.
[5] 何祥金,陳勁,魏江濤,等. 內江市放射工作人員過量照射原因分析
及對策[j]. 中國輻射衛生,2010,19(4):419-420.
[6] 強永剛,林偉,廖永華,等. 醫學影像專業開設輻射防護課程的教學探索醫學影像專業開設輻射防護課程的教學探索[j]. 2005,4(2):113-115.
[7] 陳渝,高加蓉,郎朗. 臨床放射物理與防護的教學難點及改革探索[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99-113.
[8] 鄔仁會. 臨床核醫學輻射的防護與護理[j]. 現代醫藥衛生,2010,26(6):935-936.
電離輻射作用于人體,會產生有害的生物效應,放射學檢查中輻射防護問題日益受到大眾關注,其影響因素很多,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有三即正當化原則、最優化原則和個人劑量限值原則。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有三種,即時間防護、距離防護及屏蔽防護。在臨床放射工作中,要采取確實有效的方法,嚴格掌握X射線檢查的適應癥,杜絕不必要的、不應該的或可減少的X線檢查,努力降低檢查部位的受照劑量,防止非檢查部位受到不必要的照射,要限制照射野,用好各種防護用品,配置輔助防護設施,盡量完善防護,將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關鍵詞:
電離輻射;放射學檢查;輻射防護;時間;距離;屏蔽;照射野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環境與身心健康的關系越來越重視,雖然環保是一個復雜而多因素的課題,但醫源性環境污染特別是放射學檢查中輻射防護問題日益受到大眾關注。為此筆者通過多年的放射臨床實踐,對此進行了回顧、總結及探討。
1輻射生物效應原理及影響因素
輻射對人體造成生物效應的主要原因是電離輻射的電離和激發作用,它是在原子水平相互作用的結果,可以造成人體的細胞、分子發生結構性變化,使蛋白質分子鏈發生斷裂,造成DNA和酶的結構發生改變,進而引起細胞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活細胞核中DNA分子控制著細胞的遺傳和再生過程,當DNA分子發生破壞時,細胞雖然生存,但不能分裂,這些細胞直到老死也不能產生接替它的新細胞,因而造成了被照射組織喪失功能,產生一系列的病理改變。電離輻射作用于人體,會產生有害的生物效應,其效應發生的幾率及產生效應的嚴重程度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射線的性質(不同種類的射線電離能力不同,引起的生物效應的差別很大;同一種射線能量不同,引起的生物效應也不同)、劑量(吸收劑量越大,生物效應越顯著)、劑量率(劑量率越大,生物效應越顯著)、分次照射(分次照射越多,各次照射的間隔時間越長,其生物效應就越小)、照射方式(內照射比外照射生物損傷重)、照射部位和照射面積(人體不同部位對輻射的敏感性差別很大,同時受照面積越大,產生的生物效應也越大)、受照個體與不同器官組織細胞的敏感性也存在很大差別,同時,低溫、缺氧、健康狀況、免疫力、醫療措施等也影響放射的敏感性。
2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和措施
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有三項:第一,放射實踐的正當化原則,它是指在進行任何輻射性工作時,都應當進行代價和利益分析,對產生電離輻射的任何實踐都要進行論證,或確認該項實踐是值得進行的,它所致的電離輻射危害同社會和個人從中獲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擬議中的實踐活動不能帶來超過代價的凈利益,就不應當采用該項實踐活動。也就是說,要合理應用X射線,對這種檢查進行利弊權衡,使受檢者在X射線檢查中所得到的利益明顯地大于可能帶來的危害,這樣的X射線檢查就是正當的,否則就不應該進行。因此,只有當通過X射線檢查所獲得的醫學診斷資料,對患者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很有用時,才能進行X線檢查。第二,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原則,它是指在考慮到經濟和社會因素之后,使任何必要的照射應保持在可以合理達到的盡可能低的水平。也就是說,應當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以放射最優化為原則,在付出的代價和所得凈利益之間的多種方案進行權衡,求得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凈利益。在具體放射臨床工作中,對一切正當的X射線檢查,要采用最佳投照條件(包括管電壓、管電流和曝光時間)和最適宜的檢查方法(包括、焦片距、濾線器、過濾板、遮光器和照射野等),使它既能獲得滿意的診斷資料,又盡可能降低受檢者的受照劑量。第三,個人劑量限值原則,在實施上述兩項原則時,要同時保證個人所受劑量當量,不得超過國家標準限值。經過實踐的正當化和防護的最優化,所有具有最優防護的輻射源的劑量貢獻,相加也不會超過個人劑量限值,保證放射工作人員不致接受過高的危險度。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在2007年建議書中進一步明確了“劑量限值的應用原則界限,即除了患者的醫療照射之外,任何個人受到的來自監管源的計劃照射的劑量之和不能超過ICRP的推薦的相應限值”。輻射防護的基本措施有三種:第一,時間防護,它是指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當盡量減少曝光時間和逗留時間,減少所受劑量。也就是說,人體所受輻射劑量的大小,與放射源接觸時間的長短成正比,接觸的時間越短,擺脫輻射的速度越快,所受到的照射就越少。第二,距離防護,它是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增大人體與輻射源之間的距離,而減少受照劑量。它依據的基本原理是平方反比律,如果忽略電離輻射在空氣中的吸收與散射,那么輻射強度隨距放射源距離平方的反比而減弱。第三,屏蔽防護,它是外照射防護的主要技術方法。主要包括機器設備的固有防護、機房設計的科學性、周圍環境的綜合評估以及充分利用鉛橡皮防護用品等。總之,在實際工作中,這三種方法通常都是綜合考慮不可分割并相互配合使用,讓受檢者接受的輻射劑量達到最低水平,以期取得最佳防護效果。
3臨床實踐中的輻射防護方法
根據輻射生物效應原理、影響因素、防護基本原則及基本措施,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具體方法。1)嚴格掌握X射線檢查的適應癥,杜絕不必要的、不應該的或可減少的X線檢查如(1)不顧有無X射線診斷意義或有無醫學上的正當理由或已確診仍做X線檢查。(2)當作一種方式,不判斷X射線檢查是否有用,僅應受檢查者要求而做。(3)無癥狀的患者,或有其它技術可以代替的檢查。(4)只是為了積累臨床資料。(5)當做常規必查項目。(6)就業前及就業后定期體檢(特殊情況例外)。(7)只相信本院的檢查結果,不管原有的診斷報告,仍進行X線檢查,造成重復照射。(8)為了營利目的。2)嚴格控制各種檢體的常規胸透,特別對幼兒入托,中小學生升學的健康查體,應取消常規胸透。其它如①孕婦一般不宜做X線檢查,特別是受孕8~15周內,以減少對胎兒的照射。②對有生育計劃的育齡婦女,首先要問明是否已懷孕,并嚴格控制在月經來潮頭10d內進行檢查,以避免使胚胎受到照射。③對嬰幼兒及兒童應盡量避開一切不必要的檢查。3)努力降低檢查部位受照劑量的技術措施:主要有選擇用合適的管電壓、選用適當厚度的過濾片、選用合適的焦片距、提高記錄系統的靈敏度等。4)防止非檢查部位受到不必要的照射。(1)限制照射野。透射時,應盡可能采用小照射野和間斷曝光來觀察,并盡量縮短總觀察時間。(2)采用屏蔽防護。應當充分注意到非檢查部位,特別是對射線靈敏性較高的甲狀腺、眼晶狀體和性腺的屏蔽防護,當這些器官或組織(非檢查目標)有進入直射線束的危險,或靠近照射野邊緣5cm范圍以內時,應在不妨礙獲得必要診斷信息的前提下,盡可能用鉛當量不小于0.5mm的鉛橡膠板將其屏蔽;使用性腺屏蔽,對男性可降低95%,對女性可降低50%的性腺劑量,使用鉛玻璃眼鏡,能使眼晶狀體的受照劑量降至10%;當患者需要攜扶時,對攜扶者也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為患者準備了下列鉛橡膠防護用品:①高領坎肩式鉛圍裙(用于牙科拍片)。②鉛圍裙(用于胸透和胸部拍片)。③護頸防護帽(用于胸部、胸椎、肋骨、鎖骨和肩胛骨拍片或胸透)。④防護巾(用于胸部、胸椎、肋骨拍片)。⑤頸套(用于胸部、胸椎、肋骨、鎖骨肩骨及頭部拍片)。⑥防護三角(用于胸腰椎、腹部拍片、膽系和尿路造影)等。(3)完善防護:選取適當的,使射線束避開對敏感器官的直接照射。如①手部拍片時,若讓患者面對球管大照射野曝光,其性腺受照劑量約為背對球管小照射野曝光的3000倍。②頭部斷層攝影時,只要采用俯臥位,使眼睛向下,后前位投照,就可以使眼晶狀體的受照劑量減少到前后位掃描的1/20。③在牙科拍片時,射線束應取一定角度來避開甲狀腺,乳腺和性腺部位,使其照射的機率減少到最小。
參考文獻:
[1]徐躍,梁碧玲.醫學影像設備學[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于茲喜.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3]洪洋,謝晉東.醫用放射防護學[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1.1對象
北京市某腫瘤專科醫院護士110人。
1.2方法
1.2.1抽樣方法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將內科、外科、門診、放射治療與診斷相關科室(放療科、介入科和影像科室)4個臨床科室作為抽樣單位,以當日上班的護士作為調查對象。入組標準為:從事護理工作滿1年;自愿參加;充分知情。
1.2.2調查方法
采用根據查閱文獻資料并結合相關領域專家意見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①調查對象一般情況;②輻射基礎和防護知識,共20道題,每部分10題,1題計5分,滿分為100分。據既往評分標準,以80分及以上為良好,60~79分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③輻射防護培訓經歷和培訓意愿。
1.2.3質量控制
采取現場調查,當場回收的方式,避免了問卷填寫過程中護士之間的溝通,同時對問卷中未填寫項目及時詢問調查對象并予以填補。數據的采用雙人同步評分及錄入的方式。
1.2.4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31軟件進行數據雙錄入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率進行描述,計量資料采用(x±s)進行描述,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
共發放問卷110份,回收102份,均為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27%。調查對象的工作年限為1~33年,平均(1037±679)年;均為女性,其中內科26人(255%),外科22人(216%),放射治療與診斷相關科室36人(353%),門診18人(176%)。
2.2輻射防護相關知識知曉情況
調查對象對輻射的危害性、放射性的認識,輻射防護的目的、意義以及對于采取安全防護措施的態度等問題的知曉率較高,但對具體的防護措施、原則等知曉程度較低(表2)。
2.3不同特征調查對象輻射防護知識合格情況
調查對象輻射防護相關知識的平均得分為(5691±1072)分,而分數在80分以上的僅6人(588%),60~79分的有39人(3824%),不及格人數57人(5588%)。及格45人,及格率為441%。經檢驗不同年齡、職務、職稱、文化程度、科別和是否參加過培訓,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4輻射防護培訓現況與培訓需求
調查對象參加過輻射防護培訓的僅有19人,占1860%。接受培訓的主要途徑是學校學習和院內培訓。其余83人從未參與過任何形式的相關培訓。而對于參加培訓的需求,有超過9600%的調查對象認為需要相關學習,其中表示非常需要的有59人。
3.討論
3.1腫瘤醫院護士對于輻射防護相關知識的總體狀況分析
本調查中,研究對象輻射知識的得分的平均分為(5691±1072)分,總體水平偏低。其他相關文獻顯示,無論是普通居民還是醫務人員對于輻射防護的認知水平均較差,包括放射學診斷與治療的相關科室[3-6]。這與本研究的調查結果一致。調查可見,護士群體對于電離輻射的危害和防護的意義,以及對于防護的態度等原則問題有較好的認知,但是對于具體操作和核心知識的掌握較差。原因可能為:①護士在實際工作中沒有接觸放射性操作;②各階段的護士教育中,缺乏針對性的培訓,護士獲取相關知識的途徑太少。
3.2腫瘤醫院護士輻射防護相關知識調查結果的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護士中有186%參加過相關培訓,參與過培訓的護士知曉程度要優于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護士。相關文獻報道:針對性培訓是提高醫務人員輻射防護能力的有效途徑[7]。不同科別之間的結果也存在差異。放射學診斷和治療相關科室,及格率要優于內科和外科及門診。這與研究對象在臨床工作中是否接觸過有放射性的操作有關。結論與張小萍等[8]報道結論基本一致。30~39年齡段,職稱為主管護師及以上,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護士的及格率較高,可能與這部分護士多數是崗位中堅力量,經驗豐富且學習機會較多有關。護士長的及格程度也優于護士。職稱和學歷越高,及格率越高。因此建議加強對低年資護士的培訓。
3.3輻射防護知識相關培訓的需求與建議
近些年來,醫用放射設備在醫療機構中迅速普及,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大,在診斷和治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會對患者的健康構成潛在威脅。發展到現在,醫療放射的防護對象已經從主要是醫院放射科的醫務人員向患者和醫務人員轉變。不過,醫療輻射真有那么可怕嗎?
醫療輻射究竟多大?
人類接受輻射照射的來源包括天然輻射照射和人工輻射照射,人工輻射照射主要包括醫療輻射、核試驗、核電站、核工業和核技術工業應用、核事故和輻射事故幾類。其中,醫療照射是人類接受人工輻射照射的最大來源,患者、受檢者、生物醫學研志愿者等所受的照射,都在醫療照射的范疇之內。
醫療照射在人工輻射照射中的比重呈現上升趨勢。近年來,隨著醫療照射的普及及技術的提高,例如CT檢查的普及,人均受照劑量逐年增加。有數據顯示,2000年全世界的人均受照劑量是0.4個單位,而發展到了2008年,人均受照劑量提高到了0.6個單位。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隨著技術的普及,人均受照劑量已然從1987年的0.54個單位發展到2008年的人均3個單位。
而在我國,放射診療同樣是迅速普及,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國開展放射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約9.8萬家,包括開展X射線診斷項目、放射治療項目、臨床核醫學項目及介入放射學項目的醫療衛生機構。醫用輻射設備數量年增長率在7%~15%左右。據衛生部統計,我現在每年約4億人次接受放射診療,其中,X射線診斷占大部分,約3.2億人次。
天然輻射是改變不了的,但人工輻射可通過措施及嚴格管理來防護,醫療輻射照射同樣不例外。在不少人看來,人一旦生病,聽從醫囑,接受照射是天經地義的事,為什么還要防護呢?
照射劑量多少合適
輻射影響健康,是一個持久的話題,有專家表示,國內對于放射診療患者健康效應的研究基本空白,醫療輻射存在較多問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部分工作人員防護不足、大醫院放射診斷防護過度、患者防護不到位……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檢查方法及儀器的更新換代,醫療輻射問題能否得到解決?
在專家看來,這些問題是一直存在的,更甚的是,新技術還帶來病人劑量增加的問題。“有人認為數字成像可能比膠片攝影的劑量更低。因為數字成像可以通過對數據的處理,在劑量低、曝光不足時仍可得到滿意的診斷圖像。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由于對新技術的使用不當,帶來的后果是病人受照劑量在成倍增加。” 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周啟甫表示,因為曝光量增加,圖像質量就會越好,可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醫生不在乎給多少劑量,只要圖片質量好,病人接受照射劑量多少并不在醫生的考慮范圍內。
為了確保臨床診斷和治療目標要求,避免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接受過多的劑量照射,推動輻射防護體系在醫療照射防護中應用已是當務之急。據了解,《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是我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領域最重要的基礎性標準,其中就對醫療照射的輻射防護提出了針對性要求。此外,我國還有大量的專業標準,包括診斷、治療和核醫學等,都對醫療照射防護做了相關規定,如對X射線診斷房的最小面積、X射線機管球外的漏射線、主射束外的漏射線等都有做要求,且都是從患者的輻射防護角度來考慮的。此外,國家對放射性藥物操作、工作場所、各功能區域的布局及工作人員通道與放射性治療患者通道需分開等方面也有做要求。
雖然設置了這么多的標準和規定,但相比其他國家,我國對醫療輻射防護相關規定仍有不夠完善之處,例如國外有規定,要求在每一臺X光機上需要安裝一個劑量面積乘積儀,病人在接受檢查的過程中接受的劑量都會在乘積儀上直接顯示,但在國內,目前在這一方面并不做要求。在標準規定和設備技術沒有達到與國外同等水平的現實情況下,應在實際操作中積極遵守已有的標準和規定,做到對患者負責、對自身負責,努力達到輻射防護最大化。
撐起輻射防護傘
如何打好輻射防護這把“傘”?據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徐浩介紹,《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中便提到了輻射防護的ALARA原則,即輻射實踐正當化、輻射防護最優化、個人劑量當量限值(劑量控制)三個方面。
在專家看來,不應該受照射的,就應該避免,接受治療就應該有相關的防護內容,盡可能地減少受檢者或患者的受照劑量。即便國家的基礎性標準對輻射劑量做了限制,但對醫療照射防護來說,是以獲取理想的診斷圖像和有效的治療效果為目的,所以,劑量限制并不適用于醫療照射,而正當性判斷與防護最優化兩個方面則較為實用。
正當性判斷,通俗的講,就是判斷診斷或治療時用的放射方法是否合理。如做胸部檢查時有胸透、胸片、胸部CT等方法。胸透具有經濟性、實時性,可動態觀察疾病形態等優勢,但因其影像模糊,輻射大等劣勢被逐步淘汰;常規胸片是胸部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是診斷胸部疾病的先導,大部分胸部疾病經常規胸片可達到確診目的;胸部CT則有密度分辨率高,能夠輕易發現直徑小于2mm的微小結節,低劑量CT篩查可以發現早期小肺癌等優勢。每種方法都有其優劣勢,醫生鑒別診斷時根據不同需求判斷使用哪種方法更為合理。隨著醫療技術與水平的發展,對過去認為是正當的醫療照射,也應當重新進行正當性判斷。
【摘 要】目的:探討社區服務中心醫用X射線的防護現狀,為X射線防護工作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方法:對我區21個社區服務中心的放射防護場所和23臺醫用診斷診斷X射線機性能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分析,并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許多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的診斷X射線防護性能完好,相關操作場所的防護設施通過審批率為94.1%, X射線放射科醫生隔室操作率為100%,機房面積和室內通風狀況基本上符合國家標準水平,但是一些醫療機構在相關防護管理工作上普遍流于形式,機房的相關設備缺少及時的更新,醫療機構的有關管理者缺乏一定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使得監測結果有出現超標的現象。結論:要加強放射防護的衛生管理工作,必須進一步完善醫療機構的相關規章制度,健全組織機構,加大對有關法律的普及,才能保證各項醫療措施的有效進行。
【關鍵字】社區服務中心;醫用X射線;防護現狀;對策研究
為了了解社區服務中心X射線診斷應用中放射防護工作的現狀,進一步加強對社區服務中心X射線放射防護的科學管理,以保護放射醫療工作者以及社會大眾的健康,于2011年12月參照我國有關部門的相關標準,對我區21個社區服務中心進行了醫用X射線診斷應用的放射防護現狀調查,現將有關資料呈報如下。
1. 內容和方法
1.1. 內容。
對我區21個醫療機構23臺醫用X射線機的機房面積,以及機房內門窗的放射防護和相關的輔助設施配備情況。
1.2. 方法。
對21個醫療機構做好有關方面的記錄,包括醫院類型,X射線機的廠家及生產出廠日期、容量、防護形式和用途等。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的要求,做好對射線機機房內的面積大小,以及門窗防護、放射工作警示標志、受檢者防護用品等情況的檢查,以及機房周圍環境空氣進行比釋動能率的測定和評價。
1.3. 監測儀器。
采用美國INOVISION公司生產的450P輻射巡檢儀器,儀器經過 計量院檢定。
1.4. 依據。
《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安全基本標準》(GB 18871—2002)、(GBZ 130—2002)《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GBZ 130—2002)和《放射診療管理規定》
2. 結果
2.1 X射線機的機房面積。
按照《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200mA單管頭的射線機房面積一般不能小于24平方米,雙管頭的機房則不能小于36平方米,在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3臺X射線機房中,符合標準面積的放射機房為17個,合格率為73.91%,而其他的不合格機房,其構建多半都是由原本的醫院住房或因某種需要而修建的。
2.2. X射線機的防護性能。
放射科醫生普遍都是采取隔室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放射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其隔室操作率為100%。
2.3. 射線機的容量分布。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衛生事業的發展,醫療儀器設備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臨床治療中,由于醫療器械具有容量大,功能種類多、分辨率強、圖像顯示度高等的特點,因此它備受醫療工作者的喜愛,同時也為患者疾病的診斷提供了許多重要可靠的依據[1-2]。我區目前21家社區醫療機構中,機器的容量是500mA的有16臺,300mA的有6臺,200mA的有1臺。
2.4. 射線機房周圍環境的測定。
按照《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的有關要求來對機房進行合理的布點,全方位測定和評價機房內門、窗以及周圍環境的X射線空氣釋動能率,其監測結果合格率為99.42%,周圍環境配套設施合格率為97.2%。
3. 結論
1. 提高放射防護意識。
為進一步提高人們的放射防護意識,因此做好放射相關知識的宣傳與講解提高其防護意識的基礎[3]。近幾年來,我區相關的服務醫療中心均采取了這一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實踐中發現隨意進入機房候診的人逐漸大量減少,胸部透視檢查占放射診斷檢查中比例較往年比較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4]。但是,由于受檢者的文化水平和素質方面參差不齊,所以防護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還未被引起重視,這就使得我們在嚴格執行有關標準的同時,必須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大宣傳力度,使防護意識的宣傳能在大部分群體中取得效應。
2. 加強預防性衛生監督工作。
有關部門相應地做好預防性衛生監督工作是X放射機做好診斷工作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要做好實質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建設項目放射防護設施的審查和評價工作,對新建、擴建和改建的X射線機房設計要采取高標準、高要求的審批及竣工驗收標準。
3. 加大衛生行政執法力度。
在做好其它方面工作的同時,我們還要嚴格執行《放射診療管理規定》及其它有關規定的要求。同時,在社區內做好衛生行政執法檢查工作,嚴格執行衛生行政處罰標準,從而不斷地提高醫療機構管理者的法律意識,使之做到依法辦事,為放射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劉晶磊,王廣雷.北京市社區服務中心醫用X射線放射防護現狀調查與質量控制檢測評價[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07(11):191-193.
[2] 雷鳴宇,鄧磊,楊波等.江西省部分地區醫用X射線機房防護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1,(1):133-135
【關鍵詞】 放射治療;射線防護噴劑;皮炎;觀察
隨著腫瘤學科的發展,放射治療設備的更新,放療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放療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日趨重要,70%的腫瘤患者需要放射治療[1]。但是射線同時也會破壞正常組織細胞,放射性皮炎是常見的放射性皮膚反應。使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會被迫中斷治療,從而影響放射治療的療效。我科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應用射線防護噴劑預防放射性皮炎的發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科采用6-MV X線放療的30例頭頸部腫瘤的患者,放射總劑量在60~70 Gy。隨機分為試驗組15例,其中鼻咽癌13例,舌癌1例,頸部轉移癌1例,男9例,女6例,年齡41~69歲,中位年齡52歲;對照組15例中鼻咽癌12例,鼻咽部惡性淋巴瘤2例,頸部轉移癌1例,男11例,女4例,年齡43~72歲,中位年齡48歲。兩組患者年齡、病種、治療方式及劑量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自放療之日至放療后1周,兩組患者放射野皮膚均給予常規的護理方法:保持局部皮膚的干燥清潔,禁忌冷、熱、碘酒、酒精等理化刺激,局部不粘貼膠布,避免日光曝曬,外出戴遮陽帽或打遮陽傘,避免抓撓,有結痂者禁忌強行撕脫,任其自行脫落,每日放療前后以溫水清洗皮膚。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每日放療前后及每晚睡前使用射線防護噴劑以每平方厘米0.1 ml均勻噴涂。對照組僅使用常規護理方法。
1.3 判斷標準 放射性皮炎根據RTOG急性放射損傷分級標準[2]進行分級。0級:皮膚無反應;Ⅰ級:紅斑、照射野皮膚發紅,有時瘙癢;Ⅱ級(色素沉著):皮膚稍有色素沉著,微黑;Ⅲ級(干反應):皮膚明顯色素沉著,發黑干燥有皮膚裂紋及干性蛻皮;Ⅳ級(濕反應):重度色素沉著、皮膚水腫、水皰、滲出,可有破潰。
2 結果
兩組護理效果見表1。對照組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膚損傷,4例因出現Ⅳ級放射性皮炎而提前終止放療。而試驗組15例患者,通過局部噴涂射線防護噴劑,4例無皮膚損傷,無Ⅳ級放射性皮炎的發生,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試驗組組放射性皮炎的發生率及損傷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注:χ2=17.68,P
3 討論
放射治療是一把雙刃劍,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對正常組織細胞造成一定損害,損害給患者帶來新的痛苦,反應嚴重者需終止放療,從而影響了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經臨床調查,放療患者,不采取任何措施放射性皮炎的發生率達90%以上[3]。放射性皮膚損傷發生的主要原因,放射線損傷了上皮細胞的質量,使成熟的上皮細胞丟失、剝脫[4]。射線防護噴劑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種外用的氧化物歧化酶(SOD)復合制劑,能快速有效地透過皮膚或創面,清除放射線在受照皮膚表面產生的大量氧自由基,而氧自由基的過氧化殺傷、破壞了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破壞線粒體,斷絕細胞的能源,毀壞溶酶體,使細胞自溶,同時對非細胞結構也有危害,使血管壁上的黏合劑遭受破壞,使完整密封的血管變得千瘡百孔,發生漏血、滲液,進而導致水腫。氧化物歧化酶也能清除其他理化因素在體表接觸部位產生的負氧離子,從而能減輕上述因素引起的炎癥反應。預防性使用射線防護噴劑,降低了放射性皮炎的發生率,明顯減輕了放射性皮膚損傷的程度,從而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因損傷中斷放療導致療程延長的幾率。由此說明射線防護噴劑對放射性皮炎有較好的預防效果,而且射線防護噴劑是一種外用制劑,吸收快,使用局部濃度高,不進入全身血液循環,療效好,無不良反應,使用方便,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藺波,馮蕾.腫瘤放療患者生活質量的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3):369-370.
2 殷蔚伯,谷銑之.腫瘤放射治療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8.
【關鍵詞】醫療 放射 防護
當前,醫療照射是普通公眾所接觸的最大人工輻射源照射最大來源,電離輻射對人體的生物效應分為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兩大類,由于隨機性效應不存在閾值劑量,只要接受照射就有可能發生,發生的概率與劑量大小成正比,所以要盡可能地減少人體受照劑量。正確使用醫療照射給我們醫療領域帶來便利的同時,做好醫療照射的防護尤為重要。
1 防護原則
我國針對輻射工作人員的劑量限值是每年20毫西弗, 對由于某項輻射活動附加給普通人的公眾輻射劑量限值是1毫西弗。醫療照射強調的是醫學程序的正當性和放射防護的最優化,這也是醫學診斷檢查所必須遵循的原則。
(1)嚴格遵守診斷X射線檢查的最優化原則,臨床各科醫師要充分重視患者防護,嚴格掌握各種醫療照射的適應證,盡量避免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照射。在必須采用射線診斷的前提下,也要盡量選擇最佳方法,并把醫用輻射設備工作條件調節到最優化狀態,從而將射線劑量合理降到最低水平。要掌握好X射線檢查的適應證,正確合理使用X射線診斷的醫療照射,同時把患者和受檢者的受照劑量控制到可以合理達到的盡可能低水平。尤其要慎重進行婦女與兒童施行X射線診斷檢查的正當性判斷。
(2)診斷X射線檢查的防護最優化應從診斷X射線設備的規范操作及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入手。規范操作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照射,嚴格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可以保證X射線裝置處在最優化的工作狀態,為醫學診斷提供最佳影像。
2 放射防護設施
國家職業衛生標準《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監測規范》對醫用診斷X射線機機房的防護設施做出了技術要求。
(1)醫用診斷X射線機機房的防護設施的要求,醫用診斷X射線機機房的設置必須充分考慮鄰室及周圍場所的防護與安全,一般可設在建筑物底層的一端。機房應有足夠的使用面積。新建X射線機房,單管頭200mA X射線機機房應不小于24平方米,雙管頭的宜不小于36平方米。牙科X射線機應有單獨機房。攝影機房中有用線束朝向的墻壁應有2mm鉛當量的防護厚度。機房的門,窗必須合理設置,并有其所在墻壁相同的防護厚度。被檢查者的候診位置要選擇恰當,并有相應的防護措施。X射線機攝影操作臺應安置在具有0.5mm鉛當量防護厚度的防護設施內。每臺X射線機應配備適量的符合防護要求的各種輔助防護用品,如鉛橡膠手套、鉛橡膠圍裙、鉛防護座椅等。
(2)CT機房的防護要求,CT機房的設置應充分考慮鄰室及周圍場所的人員駐留條件,一般應設在建筑物的一端。CT機房應有足夠的的使用空間,面積應不小于30平方米,單邊長度不小于4m。機房內不應堆放無關雜物。CT機房的墻壁應有足夠的防護厚度,機房外人員可能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劑量小于0.25mSv(相應的周有效劑量小于5),距機房外表面0.3m處空氣比釋動能率
(3)輔助防護設施,從技術方面可以采取屏蔽防護和距離防護原則。屏蔽防護是指使用原子序數較高的物質,常用鉛或含鉛的物質,作為屏蔽以吸收不必要的X射線。距離防護是指利用X射線曝射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這一原理,通過增加X射線源與人體間距離以減少曝射量。從X射線管到達人體的X射線,有原發射線和繼發射線兩類,繼發射線是原發射線照射穿透其他物質過程中發生的,其能量比原發射線小,但影響較大。通常采用X射線管殼、遮光筒和光圈、過濾板、熒屏后鉛玻璃、鉛屏、鉛橡皮圍裙、鉛手套以及墻壁等,進行屏蔽防護。增加人體與X射線源的距離以進行距離防護,是簡易的防護措施。
從放射線工作者方面,應遵照國家有關放射防護衛生標準的規定,制定必要的防護措施,正確進行X射線檢查的操作,認真執行保健條例,定期監測射線工作者所接受的劑量。在X射線環境工作時要穿戴鉛圍裙、鉛圍脖、鉛帽、鉛眼睛、鉛手套、鉛面罩及性腺防護等,并利用距離防護原則,加強自我防護。
從工作人員及患者的防護用品考慮,包括X射線防護服、X射線防護眼鏡、X射線防護圍脖、X射線防護帽子、X射線防護手套、性腺防護、護手、護臂等。
從防護裝置方面,包括移動式X射線防護屏風、懸吊式X射線防護屏風、X射線防護床邊簾、升降式移動X射線防護簾、X射線防護玻璃等。
3 特殊群體的特殊防護
(1)孕婦X射線檢查的防護,對育齡婦女、孕婦檢查時,指定出最佳X射線檢查方案,選擇最佳的投照條件或攝影條件組合,為保障育齡婦女、孕婦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必須使被檢查者的照射劑量降低到合理的最低水平,避免不必要的照射。要嚴格進行射線束的準直,限制照射野范圍,并對非受檢部位(尤其是孕婦的下腹部)采取有效的屏蔽防護,以減少不必要的照射。透視前,做好充分的暗適應,以縮短曝光時間,在不影響診斷的前提下,選用高電壓、低電流、厚過濾、小射野的透視條件。要做好X射線檢查的質量保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照射。
(2)兒童X射線檢查的防護,必須注意到兒童對射線敏感、其身軀較小又不易控制等特點,采取相應有效防護措施。對兒童進行X射線攝影檢查時,應嚴格控制照射野,將有用線束限制在臨床實際需要的范圍內,照射野面積一般不得超過膠片面積的10%,同時采用短時間曝光的攝影技術,必須注意非檢查部位的防護,特別要加強對性腺及眼晶狀體的屏蔽防護。對嬰幼兒進行X射線攝影時,一般不應使用濾線柵。
總之,放射工作人員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嚴格遵循正當性和最優化原則,規范操作。被照射對象及陪伴者都要加強自我防護意識,盡量少照射,盡量小劑量照射。這樣我們既利用了射線在醫學中的作用和優勢,又盡量避免或減少對人身體的不必要的傷害。
參考文獻:
[1]蔣瑾.醫學影像應用中X射線輻射危害的處理對策[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01)
作為擔負醫療護理工作任務的醫護人員,在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健康服務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職業性危害。主要有:①生物性損傷:如感染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結核病等。② 物理性損傷:包括針頭及其他銳器刺傷、輻射損傷、負重傷及噪音的影響等。③化學性損傷:各種化學消毒劑、麻醉劑、抗腫瘤藥物等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損害。④ 心理、社會性損傷。
2 職業暴露危害性
2.1 生物性職業暴露危害性 近100年來,醫學文獻中證實至少有30種不同的病原體或疾病可經皮膚刺傷傳播,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
2.2 化學性職業暴露危害性 醫務人員在診療(消毒、治療、換藥)等操作過程中頻繁接觸各種消毒劑、清潔劑、藥物窮而后工物質等容易引起各種各樣的疾病
常見的抗腫瘤藥物:目前使用的抗腫瘤藥物大多數是細胞毒制劑,具有致突變、致癌和致畸性。
我國有學者對5個醫院590名護士的715次妊娠做了分析,結果發現抗腫瘤藥物接觸組護士自然流產率為13.5%,明顯高于對照組自然流產率8.6%。
麻醉劑:有學者報道美國手術室麻醉護士因慢性麻醉氣體氟烷、氧化亞氮致流產率高達28%,而一般護士為9%,女麻醉師的自然流產率為38%,一般醫師為10%。英國、芬蘭、丹麥等亦發現女麻醉師中流產率增高。還有研究發現接觸麻醉劑的醫務人員有肝病、腎臟病等。
物理性職業暴露危害性:醫務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接觸放射線、激光和銳器等各種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常見的有:①輻射:有報道從事放射性診斷和治療的醫務人員因接觸放射線而致惡性腫瘤、白血病、不良妊娠及放射病者比例較高;②銳器傷:針刺傷與銳器傷是醫務人員最常見的職業,不僅會引起皮膚粘膜損傷,更危險的是感染血源性疾病。
2.3心理、社會性損傷 心理、社會性損傷主要是指職業性睡眠障礙、工作疲勞感、心理疲勞等。護士職業的心理社會危害主要指工作壓力。主要壓力源是專業及工作本身,護士的最大壓力是護-患關系壓力 。在工作中受到攻擊事件的發生也會使護士出現心理障礙。
3 職業防護現狀堪憂
3.1自我防護意識薄弱,防護措施不到位 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是確保其在職業活動中自覺采取防護措施,降低職業危險性的重要保證。但國內許多研究表明,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普遍薄弱,防護措施不到位,主要表現為:在可能接觸到患者的血液、體液或分泌物可能濺到面部或眼內時,戴防護眼罩的極少;未按要求擱乙肝疫苗;在使用抗腫瘤藥物的操作中,穿防護服、戴護目鏡的極少,能正確戴手套、符合防護要求的也很少,不少護士接觸抗腫瘤藥物時從不戴手套;徒手掰折安瓿;被銳器刺傷后,有的護士只是采取一般的消毒處理;還有的醫務人員認為自己不可能接觸到艾滋患者或乙肝患者感染者。例如2003年我國SARS流行期間,曾發生過為搶救1例SARS患者而導致數10名醫務人員被感染。正是由于醫護人員的僥幸心理和不設防的態度,在工作中防護措施不到位,因此受到職業性傷害的風險大為增加。
3.2防護知識缺乏 防護知識缺乏是影響醫護人員形成自我防護意識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醫護人員的職業防護知識掌握不夠,如對經血液傳播疾病的相關知識掌握不足,有的護士認識不到戴手套降低感染的重要性,有的護士不知道墻壁,地面等年血漬的正面處理方法,有的護士不知道如何處理細胞毒性藥物外溢等。有的護士在使用抗腫瘤藥物過程中,不能正確使用防護用具;有的放射科醫生、護士不使用防護服等。
3.3醫療單位職業安全管理向度不健全,防護設施不完善 有的醫院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防護設施并不完善,安全注射用具在臨床使用,有的醫院不具備密閉式銳物集科室對使用后的針頭不做任何處理而直接扔進垃圾箱,有的醫院未配有針頭毀形器,未使用帶有安全保護裝置的注射、輸液、采血針具,也沒有醫護人員職業暴露后的緊急處理流程。
4 職業防護措施
4.1醫院應健全職業安全管理制度 為加強醫護人員的職業防護,醫院應建立健全防護機制與保障體系,通過相應的組織督促和制度約束,使醫護人員的職業安全得到重視。制度的約束能強化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規范職業行為,減少職業暴露事故的發生。
醫院應建立醫護人員職業暴露報告制度,以使醫護人員在意外暴露后能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得到及時的咨詢和處理。同時收集這些數據,可定期分析發生職業暴露的原因,從而尋求有效的預防措施,減少醫護人員職業感染的危險性。
4.2增強防護意識,加強職業防護培訓 許多研究證明,醫護人員自我防護意識淡漠,防護知識缺乏是導致各種職業性損傷發生的主要因素。因此,醫護應加強對醫護人員的職業防護培訓,特別是對新上崗的醫務人員,目的是提高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糾正醫護人員的不安全行為。
醫護人員要嚴格遵照操作流程,使用防護屏障,如使用手套、防護圍裙、防護眼鏡等,能有效減少職業暴露引發的危險。醫護人員應按照標準預防原則,接觸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時均應戴手套,在診療護理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護人員面部時,應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有可能污染醫護人員的身體時,應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圍裙;醫護手部皮膚有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患者血液、體液的診療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4.3改善醫療操作環境 安全的醫療環境和完善的防護設施是減少醫護人員職業暴露的基礎。盡力改善工作環境,配備必要的設施,采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醫院腫瘤科化療藥物應由靜脈輸液配制中心集中配制,配備層流生物安全柜,必要時戴雙層手套操作。治療室和處置室應安裝空氣凈化裝置或排氣扇,以減少空氣中細胞毒性氣溶膠的儲量應有良好的通風條件,以降低空氣中消毒劑微粒的濃度。
安全的操作環境能有效減少醫護人員銳器刺傷的次數,如采用安全針頭注射器、提供便于丟棄尖銳物品的容器等。
針對放射性損傷,醫院應配備足量的防護設備,操作時醫護人員應使用防護服。放射工作人員作為特殊的工作人群,應定期進行檢查,安排休假等。
4.4醫院職業暴露報告系統 醫院應職業暴露報告系統,以便醫護人員在針刺意外或接觸患者血液等職業暴露后能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得到及時的咨詢和處理。有關部門應分析發生職業暴露的原因,從而尋求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少醫護人員的職業感染的危險。
4.5意外暴露后及時正確處理 當醫務人員被有傳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體液或人體組織污染后,應及時向相關部門請示,啟動緊急的處理流程,及時采取防護措施,如進行相應的檢查、治療和用藥,并進行追蹤。
4.6醫療廢物集中管理,專人回收 醫療廢物要嚴格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分門別類放置、專人回收。醫院設置有專門的容器,一般的放一層包裝袋,如為感染性廢物應放2層包裝袋,并分層包扎;每天由專人在醫務人員的非工作時間從病區收走,2~3次/d。設有雙向登記本,雙方簽字。醫院要對保潔員、被服中心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培訓,避免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