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3 14:51: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非遺傳承的必要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蘇州 215104)
【摘 要】蘇州手工藝發達,非遺資源豐富。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眾多非遺項目舉步維艱,傳承發揚創新受到了嚴重的抑制。本地高職校在弘揚本土文化方面肩負歷史責任,將非遺項目引入高職課程,對傳承實踐做出有利的嘗試,提出了建傳承基地、單元化課程、名師工作室、校本教材等多種模式,提升非遺影響力,加強師資隊伍培養專業設計人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高職校;非遺傳承;蘇扇;校企合作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的建設研究”(2014SJB332)。
作者簡介:周敏(1975.10—),女,蘇州人,教育碩士,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課程、藝術設計教育、非遺傳承等。
蘇州市具有二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名城,其手工藝歷來非常發達。然而,隨著全球化趨勢的蔓延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非遺蘇州折扇全盛時期有400多種不同樣式,如今只剩七八十種,有些制扇工藝已基本失傳。蘇扇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本地高校傳承蘇扇的職責理應擔負起來。目前校企合作教學為企業和學校之間搭起了一個良好的互助平臺,各高職院校推進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中心工作。非遺傳承在高職校的行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非遺傳承認知調查,區域培植文化土壤
為了更好的利用高職校資源,必定要對學生現狀有一定的了解,設計了一套《調查問卷》,主要針對是五年制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發放調查表總計有405,共回收答卷401份,通過數據分析課題組得到了這樣的結論:了解蘇州本地的傳統手工藝占56%,反之不了解的占38%,其余無效;100%的人認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和傳承有必要性;高職應當開設當地非遺有關的課程持有支持態度的人高達81%;平時生活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參與性活動僅僅16%;了解蘇扇特點的占到52%;曾買過蘇扇的的僅僅是6%;相關蘇扇現狀營銷市場問題的僅在10%左右。從調查問卷的分析得知,當前青少年對非遺是比較感興趣的,普遍認同非遺的價值。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缺少對非遺的參與性,也對非遺更多文化層面的東西不很了解。周圍能參與到非遺的機會是非常少。依此認為,在高職校開設相關的課程有一定的基礎,在高職校區域內有發展非遺普及認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 建立和運作非遺基地,高職校構建傳承機制
蘇州市的非遺項目種類豐富,包含民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民間美術、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等多種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已逐步進入社會各界、企事業單位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本地高職校擔任著發揚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和義務。為非遺傳承在高職校有一個長效機制,特別成立了“蘇扇技藝傳承研發教學基地”。基地享有專用教學場地,三個功能教學區。同時行業企業成為了學校實訓的校外基地,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成為了蘇扇傳承教學的合作伙伴,同時也是學生參觀學習的基地。本基地的主要功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收藏展示、交流合作、聚集示范、展示展覽、研發孵化、教育培訓、創新探索。此外,組建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機制。有《基地建設目標和內容》、《基地管理辦法》、《基地管理人員及職責》、《旅游工藝品實訓室基地規章制度》、《基地教學研討記錄》、《基地活動手冊》等。從日常細節到宏觀組織,都有嚴謹的制度并認真執行,使基地真正成為一個校內外合作交流的良好平臺。
3 實施高職課程教學,專業課程凸顯地方特色
高職課改從未停下腳步,各專家學者對高職課改有眾多的認識和研究。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無不體現出現代教育對職業教學中的人才培養的重視。高職課改的人才培養從技術型人才到技能型人才的模式轉變。蘇扇藝術的課程落實,主要采用單元化課程設計模式在課堂教學實踐。高職校采用項目化模塊式的課程體系,把蘇扇藝術課程在藝術專業的各個有關課程中進行了教學目標、教學課時、教學計劃、教學教案、教學反思的各個環節的課程設計。蘇扇藝術的教學在主要是在corelDRAW課程、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線描課程、工學一體畢業創作設計課程等進行了項目化教學實踐。從專業教師的集體備課,對校本的教材分析、課程性質和重難點、學生情況分析、使用的教學模式和策略、引發興趣、深化思維、學法指導和重難點解決的方法等等,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中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真落實。課程的單元化研究性學習要求有嚴格的教學設計,重點難點,不同課程嵌入的時間長短根據本課程的總體要求來進行設計。通過本地高職校開展蘇扇課程,彰顯了地方文化和高職辦學特色。
4 編寫蘇扇校本教材,落實理實一體高職課改
教材的編寫是為了適應高職教改的前提下進行的一套全新的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理實一體化”的教材,確定了教材編寫與出版的宗旨。蘇扇教材的編寫要突出本地傳統文化的深厚沉淀,力爭在非遺繼承與傳揚上有所突破。教材主要是參考了原有企業編制的論文集以及網絡資料,其次是通過訪談求教學習,對多位行業專家的意見整理。通過對蘇扇行業專家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蘇扇傳承人的訪談,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目前蘇扇的狀態。然而現有關非遺蘇扇前身今生后世的資料并不多,所以編著相關教材難度特別大。再次,通過收集和整理其它地方的非遺項目的著作,例如《杭州像景》、《南京云錦》等平行項目的研究進一步指導蘇扇的教材編制。校本教材中還附有一張蘇扇教學輔助的光碟。這本教材的編著填補了目前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
5 建立蘇扇名師工作室,加強行業交流與探討
蘇扇的發展已有百年歷史。歷經多次變革和創新。發展到如今,更需要的是對傳統手工藝的深刻的認知,更好做好傳承和創新工作。目前,在眾多檀香扇企業中,經歷了20世紀80、90年代的輝煌后,行業急轉而下,企業萎縮,很多專業技術人才大量流失,有很多設計人員改行。即便現在從事蘇扇行業的眾多人員,由于經濟單方面的追求使得在技術、藝術造詣有所停滯,尤其是在新品開發上不盡如人意。近年來,由于社會的重視和行業的復蘇,設計專業人才尤其顯得特別緊缺。建立專業的蘇扇研發教學的師資隊伍,建立蘇扇藝術研發的專業人才庫非常重要。名師工作室將蘇州本地有利資源進行整合,將檀香扇技藝的行業專家與高職學生對接,古老精湛的技藝傳授給年輕的一代。在本設計團隊中,主要有專家學者的指導,高職校藝術專業教師為核心,以五年制高職藝術專業學生為主體開展蘇扇的傳承和創意設計。
綜上所述,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前提下,針對高職學生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以單元化研究型的創新教學實踐,走出了一條培養學校中的非遺傳承的特色之路。以校企合作為機制的傳承基地是積極有效的,單元化研究型課程的嵌入是合適的必要的。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能有效地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編寫檀香扇校本教材,更是學習和總結的一次歷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專業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下轉第175頁)
參考文獻
[1]許思豪.手工藝創意產業[M].上海:東方出版社中心,2009.
[2]潘嘉來.中國傳統雅扇/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書系[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文化;活態傳承;工匠精神
早在2006年,及教育部就已經將9月定為每年的“傳承月”,希望通過該手段能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在學校學生中的宣傳教育。江陰作為長江三角洲發達地區,政府及文化部門積極響應,多次嘗試將本土的傳統手工藝帶進校園,采用不同的形式開展校園活動,因其形式豐富多彩,展出作品頗具特色又精致少見,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校園文化的方式傳承逐漸體現了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1 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現狀分析
近年來,江陰市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精神的活動開始逐步地走入校園,長涇實驗小學就開眾學校之先河,率先推出了“口袋書”文化,這些“口袋書”只有撲克牌大小,剛好可以裝入學生的衣服口袋,十分的便攜,內容豐富,涵蓋了《衍紙》《剪紙》《超輕粘土》《發祿袋》等校本教材。[1]校長濮亞娟表示,在近幾年教學教改期間,學校發現孩子們對這些傳統手工藝十分感興趣,但是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存在著一定的探索障礙。恰恰是這幾年,基礎教育體系中,勞技課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野,沒有一個合適的課程體系,多數都是通過購買現成的材料進行簡單操作,學生覺得無趣,老師也覺得沒有意義,加上偶爾還被語數外常規課程占用,孩子們能鍛煉動手能力和思考創新的機會少之又少。于是長涇實驗小學的領導班子思考著將傳統手工藝和勞技課結合起來,編寫了一套具有非遺特色的校本教材,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
傳統的課本,學生在接受程度上存在著不足,甚至有些學生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角色轉換并不到位,因此對常規書籍存在抵觸心理。長涇實小在編寫教材時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于是推出了這些模塊化,主體化,圖文并茂的彩色印刷的口袋書,這些小冊子包含了作品賞析,學生作品展示,制作過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中無法獲取的知識,都能從小冊子上找到答案。編寫“口袋書”體現了長涇實驗小學勞技課的地方特色,也引領了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基礎教育校園文化的潮流。然而,這只是長涇實小勞技課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個小小縮影,學校致力于挖掘地方文化,引導學生把自己成長的環境每一處都作為學習的場所,把蠶種場,葉飛園藝,張大烈民俗文化作為實踐基地,還階段性地邀請傳承地方手工藝文化的民間藝人匠人到學校來,聘請他們作為學校的校外輔導員,讓每個學生能參與進來,希望通過努力,在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化自豪感的同時,培養和開發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將本土傳統文化“活態化”傳承。江陰市長涇鎮在傳承本土傳統手工藝的體驗中培養中小學生的勞動品質,從小樹立起工匠精神,不失為一舉兩得。
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本土傳承與實現途徑
2.1 基礎教育階段的“參與性”傳承
江陰作為連續幾年的百強縣之首,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呈現了“低齡化”的趨勢,青少年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的機會越來越多,甚至連能掌握吳語方言的青少年隊伍也在逐漸萎縮,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除了現有課程資源,大量的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關注和開發,這就需要學校在課程教學外組織學生深入本土非遺文化生存的環境采風,融入環境,理解背后蘊含的文化因素,讓他們從了解到認同,進而傳承,使非遺發展延續的紐帶在基礎教育中得到良好的延續。
在不久前剛落下帷幕的第一個非遺紀念日里,南閘街道文化服務中心就在南閘實驗學校舉行了工藝《百壽圖》非遺傳承進校園系列活動。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應當是一種“活態化”“可持續”的傳承,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其實現途徑主要要突破三個方面:一是結合學校辦學理念,形成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將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現有課程相結合。其次基礎教育階段還是以最終的升學為目標,因此將傳統文化的校園傳承融入學生的教育、活動中去的同時,不能增加老師和學生的額外負擔。最重要的一點是構建多元化的實施渠道,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以一個文化形態再現者的角度主動地理性地去親近傳統文化。
2.2 高校教育階段“專業化”傳承
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已被納入了學科建設規劃之中,一方面可以培育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人才,另一方面還能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相關課程也逐步被高校納入公選課,素質拓展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博士點碩士點陸續通過審批,可見國家在培養復合型非遺保護的管理人才上不遺余力。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傳承傳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的更新換代推動著文化本身的更新再造,高校應當利用好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合理架構,為靜態型數據到動態化轉變奠定基礎。
高校不僅要維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思考如何在傳統文化的平臺上提出創新,高校有著大量的優秀學術研究群體,可以憑借學力量作為支點,推廣傳統文化的傳承,讓更多人關注到傳統文化,認可傳統文化。
“活態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隨著傳承人的離世而消失,[2]這一特殊性要求高校教育階段的非遺傳承突破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校開辟資金通道,鼓勵師生田野調查,深入傳統文化的發源地調研一線資料,豐富原有課題成果,近年來,不斷有各地的高校開展“非遺周”、“非遺行”等一系列活動,并成功申報了一大批以非遺為主題的教科研課題,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其次落實校內外學術講座與學術研究,增強師生和民眾的非遺文化傳承認同感,如江陰學院的師生聯合當地政府相關文化部門拍攝了數量可觀的非遺數字紀錄片,在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上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學校教育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只有廣大學生支持傳統文化的傳承,才能有發展的動力和支撐。
3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手藝“工匠精神”的當代校園培育
溯本追源,我國的工匠文化源遠流長,歷代能工巧匠對于歷史的文明創造功不可沒。作為一個以實用技術見長的民族,我國的絲綢與瓷器早在千年以前就享譽海內外,這無不體現著每個領域工匠的高超技藝,這些精湛的技術同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西學東漸近代工業化的迭起,半自動全自動工業制度逐漸替代了傳統手工藝制度,大量優秀的傳統工匠技藝走向衰敗甚至失傳。
3.1 搭建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性平臺
受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的影響,現代學徒制逐步被引入我國職業教育模式,為培養學生往高精尖技能的方向發展,這對“校企結合”的聯合辦學機制的訴求更為迫切。縱觀本土校園的教學硬件,往往困難重重,資金不到位,設備陳舊,管理體制的缺陷等等原因讓學生失去了更多實踐技能培養的機會。拿高校來講,學生更多的時間花在了做精致的PPT,演練如何在眾多專業老師面前侃侃而談,或是用充滿視覺刺激感的展板,數萬字的長篇大論贏得成績冊上一個漂亮的分數,我們的學生不能只有伶俐的口齒和良好的表達能力,他們需要有善于發現的大腦和忙于執行的雙手,校園為培養的是能工巧匠,不是空洞的演說家。從這個層面上講,切實有效的搭建實踐性操作平臺,在推動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同時也培養成功成熟的技能操作能手,這是一條必須經歷的道路
3.2 培養具備合格“工匠精神”的師生隊伍
在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品牌企業各技術部門中薪酬最高的,往往不是管理層,而是老技術工人,他們甚至可能沒有大學文憑,但是論經驗和解決實際狀況的能力無人可及,而這些個體化的知識和積淀無法從課本中汲取。因此政府和學校應當支持鼓勵工匠們走進校園,長期與各專業建立起實際性的合作,引領工匠精神的示范,與專任教師及學生建立嚴密的團隊,從自身專業,傳統藝術工藝特點結合現代化發展趨勢,不斷突破,同時,應當從職業技術認證的角度思考,強化職業資格認證,提高職業水準和職業榮譽感。對手藝與匠藝的尊重,既保護了傳統手工藝技術又同時提高了其社會地位,讓師生在社會和學校大環境的鼓勵和倡導下有序地組織起來,在自己所歸屬的領域持續創新。
3.3 弘揚“工匠精神”與工匠作風的校園氛圍
精神教育只有通過體驗才能產生感受,通過每年固定的宣傳日發動講座組織學生進行紀錄片的觀看僅僅是對以非遺傳統手工藝為載體的工匠精的了解,只有這些還是不夠的。學校和教育部門應當同心協力將這些技能或手藝拼納入教學教育中,強調“學技能,練技能,比技能”。工作與學習中強調工匠作風,踏實肯干、認真細致。帶動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強調一種學習鉆研的態度,指導學生們自發的組成小組,“一帶一”,“一帶多”的形式形成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的小團隊,求精求實的開展學習和工作,把從傳統匠人那里帶來的優秀品質傳播在校園里。作為學校的領導層更應該看到這樣的啟示與力量,以真切的工匠精神引領工作,以務實的工匠作風開創事業,傳播校園正能量。
4 結語
幾經反思,在國家大力宣傳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以及工匠精神的信仰,背后更多的是時代競爭帶來的劣勢,提到中國,人們無不聯想到廉價勞動力,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卻無法生產出質量過硬的產品,還隨之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究其根本,是外在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內在精神世界的匱乏。民間技藝,民間美術等民間文化是傳統精神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它在民眾的精神世界里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隨著社會的推進,年輕的一代對于經過歷史長河淘洗沉淀的傳統文化態度越來越淡漠。傳統收工技藝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是歷經無數勞動者磨練之后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人民群眾心手相連的藝術,守住傳統文化,才能守住維系族群發展的核心動力。校園是指引社會新生力量的圣地,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統優良精神的傳承延續,責任重大,我們還在踐行的路上。
參考文獻: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社區;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章編號: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2-00029-02
非物質文化遺傳是我國民族精神和情感的載體,同時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如今,我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但大面積開展了關于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而且通過舉辦社區文化活動,真正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一、社區文化的定義
建設社區文化的目的在于促進社區和諧,而且一般都指的是在一定的區域內的人所組成的一個團體。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時期,城市和鄉村、省和市之間的人群流動,形成了大面積、大跨度的遷徙。但這個遷徙不是相對分散的,而是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社區。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由于審美好惡、風俗習慣、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在整個社區當中形成了互不相識的現狀,人和人之間很難進行溝通和交流,甚至只能隔樓相望。這樣不但不利于和諧社區的建設,更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制定的公約,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被各個群體、團體或者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表演、實踐、知識形式、技能、工藝品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指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和群眾生活緊密相連的傳統文化形式,其中主要有民俗活動、表演藝術、手工技能等。在聯合國的規定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以家族、師徒或者是學堂的形式,傳承了三代以上,此外,譜系也必須清楚,這樣才具備申遺的資格。
三、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和問題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
我國自始至終都非常的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而且還對聯合國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公約和條例十分的重視。早在2004年,我國人大第十屆常務委員會就批準了我國政府加入這個公約當中,同是,中國也是第一個向聯合國遞交公約批準書的國家,從此,中國成為了締約國。在加入了這個公約之后,我國認真的履行了其中的義務和條約,而且也在國內推動了相關的立法進程。 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出臺,體現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
1.沒有將保護措施進行落實
雖然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保護和重視,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因為國家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的建立起關于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所以在全國出現了很多的宣傳活動,很多人都在忙著“申報非遺”的工作。這樣的現象導致人們僅僅只把精力放在“申遺”方面,而沒有考慮保護文化遺產的問題。
2.公眾自覺保護和傳承文化的意識非常的差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更是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文化財富,因此必須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很多人都缺乏自覺保護的意識,甚至不了解傳承文化的重要性。近年來,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很多依靠口授和行為來進行繼承的文化形式正處于滅絕和消失的狀態,一部分祖先流傳下來的技藝也失傳了。此外,還有一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文化資料被人們銷毀,或者流傳到了國外。還有一些人,過度的開發和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
3.文化的傳承具有一定的難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它必須依靠人的行為,才能表現出來,所以,很多古老的技藝可能會因為老藝術家生命的結束而失傳。這就說明它的傳承具有一定的艱難性,另外一些還沒有失傳的文化遺產,則隨時面臨中斷的現象。
4.保護的經費很少,無法保障工作的正常開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缺乏相應的資金,如果沒有資金,就缺乏動力,也無法保障工作的正常開展。此外,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很多專業的人才不愿意加入其中,缺乏利益的驅動,更不能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合理的宣傳和講解。這些問題都阻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四、社區和諧建設需要依靠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源自于幾千年以前,而且還在不斷的完善當中,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創造了很多有價值的文化財富,這些都是我國文化的精髓。我國素來尊崇“禮讓謙卑”的人文品質,這些都凸顯了我國的和諧文化。同時,傳統的儒家思想也推崇“以和為貴”的思想,以及國人期望的“世合世泰”,都集中的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相處的思想精髓,而且這些思想精髓也體現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被今天的人們所挖掘和借鑒。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必須是人們所創造和發明的,所以也必須散發著鄉野的醇香。用如今的觀點和想法來審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現其不但源于社區,而且也承在社區,并且大多數都和民俗節日、民俗文化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如:很多人為了能夠在春節回家團圓,不惜夜以繼日、匆匆的趕回家,同時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愿望,辛苦一年,只為春節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中央電視臺曾經播出過一條廣告,在這條廣告中有句這樣的臺詞,“快樂也是生產力”,這句臺詞雖然很簡單,但是卻說出了我國放民俗節假日的一項初衷,即繼承民俗文化,共享和諧生活。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社區建設的雙贏
早在2005年,國務院就提出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并且在文件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也就是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只有合理的保護了文化遺產,才能夠連接民族感情,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定以及統一。 昆明市五華區高度重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作。 建立由區文化體育旅游局牽頭負責,區文產辦、各街道辦事處為成員單位的五華區加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了以五華區文化體育旅游局、五華區文化館、各街道辦事處文化站為一體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網絡體系,形成了政府職責部門主抓,相關職能部門配合抓,區文化館具體抓,文化站(室)協助抓的工作格局。為保證五華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
五華區文化館按照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人才的分類不同,分類別、分層次、分方式進行相應的平臺搭建。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播中的表演性代表人物進行宣傳和推廣。先后組織了滇劇、花燈、民族歌舞類的500人次參加了元旦海鷗節、昆明春節老街廟會、沙朗白族三月三廟會、“五?一”昆明國際旅游節、6月“遺產日”的演出,充分展示他們嫻熟的技藝。還編出版了輯《昆明揚琴匯編》搶救了瀕臨遺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到目前為止,共有省級項目3項,市級項目30項,區級項目59項。省級傳承人6名、市級傳承人11名、區級傳承人11名。
由于甄選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都來自于市里的各個社區,所以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具有保護社區的性質。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也加大了對社會文化的建設,使得社區文化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另外,因為民族、民間的文化活動在社區當中的活躍,使得剪紙、土陶、花燈等走進了學校和企業、機關等等,對廣大的社會人士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且民風、民俗在所的社區被挖掘,社區居民們的文化素養、道德素質被充分的提高,社區也開始慢慢的走向和諧之路, 既完成了文化遺產的傳承,又建設了社區文化,所以真正實現了雙贏。
六、總結與體會
我國在大力的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時候,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的影響和阻礙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屬的社區,必須將保護措施落到實處,并且鼓勵社區居民和民眾積極的參與,這樣才能夠使文化遺產的保護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且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創新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張漢軍,謝宏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態勢:城市社區旅游――以武漢市非遺聚集地江欣苑社區為例[J].大眾文藝,2013,(12):3-4.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可持續性開發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3)06—0076—03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對一個地區或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的記載,反映歷史文化傳統和變遷。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可以促進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以及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其作為傳統歷史文化的承載者,可以滿足旅游者體驗文化、尋求差異的需求。國內外非遺保護與利用的成功經驗表明,現代觀光旅游可以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重新賦予其市場價值,并激發和增加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因此,將非遺保護與利用與旅游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有效促進旅游業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涉及民間文學、民間歌舞、地方戲曲、民俗節慶還有傳統手工藝品等方面,內容豐富多樣。地域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遺旅游資源是一定地域內人們智慧的結晶,其文化內涵豐富,旅游價值高,可以有效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如云南的麗江古城與山西平遙古城在1997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后,當地知名度大幅提高,旅游接待人次逐年攀升,旅游業發展突飛猛進。其中非遺旅游同樣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更加凸顯其文化效益。如紹興魯迅故里以魯迅文化作為主題,展示魯迅生活過的祖居、“三味書屋”;建立“魯迅文化風情園”,設立“紹俗祝福”“迎神賽會”“男婚女嫁”等幾個展覽館;舉行魯迅文章朗讀大賽等,充分展示魯迅文學和紹興民俗文化。
(二)科學合理的旅游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保護作用
旅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本身具有繼承、發展和保護文化遺產的功能。如果采用合理的開發模式,正確處理好旅游開發和文化保護的關系,而不是掠奪式或者篡改式的開發,旅游業的發展將有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首先,將旅游開發與非遺保護相結合,可以為后者創造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旅游開發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可以使其保持原有的生機和活力,維護其賴以生存的土壤,使其不斷發展。其次,充分發揮旅游產業化優勢,既可通過稅收等方式增加政府收入,也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例如近些年來云南省就實現了旅游開發與文化傳承的共贏,數據顯示:西雙版納財政收入73%來自旅游業,麗江旅游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達90%,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資金保障。
二、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旅游開發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紹興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非遺資源豐富多樣,其中有11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71項人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在這些非遺旅游資源開發中,比較成功且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享有盛譽的有:“大禹祭典”“西施傳說”、紹興黃酒釀制技藝等;已具有一定規模且在當地頗具知名度的有:“王羲之傳說”、越劇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為紹興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如紹興安昌古鎮將本地的歲時習俗與旅游項目相結合,連續幾年舉辦臘月風情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魯迅故里景區內的朱家臺門,每天都有越劇、紹劇、蓮花落等表演,每逢雙休日、黃金周,在沈園景區可以欣賞到越劇演繹的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故事,其他如魯鎮景區等也有展示,這些帶有濃重鄉土味的戲曲表演備受游客青睞。
(二)旅游景區成為非遺保護和傳承基地
如三月初三是中國傳統的上巳節,而在公元353年的這一天,相傳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名士雅集蘭亭,著名的《蘭亭集序》由此誕生,蘭亭也成了著名的書法圣地,1985年紹興市政府將三月初三定為書法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祭禹典禮傳承至今,也被賦予新的意義。蘭亭、大禹陵等旅游景區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載體,是難得的歷史文化傳承基地。
三、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紹興非遺旅游開發得到了廣泛重視,并對一些較為知名或珍貴的項目予以重點開發,豐富了當地旅游產品種類。但在具體的旅游開發過程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合理開發與利用,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一)法規制度不健全
浙江是全國最早啟動非遺保護工作的省份之一,于2007年5月率先通過了地方法規《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但是這部條例主要涉及非遺保護內容,針對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并沒有進行詳細規定。而紹興市也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適合本地和具有針對性的制度來保障《條例》的實施和落實。由于法規制度不健全,導致非遺旅游開發混亂無序,過度開發、重復開發以及嚴重的商業化和庸俗化現象時有發生。同時傳承人在社會民眾中的法律地位欠缺,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傳承人的培養經費匱乏等,這些都導致紹興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危險,不少傳統表演如竹馬舞、西路亂彈等瀕臨失傳,一些民間技藝如紹興錫箔鍛制技藝等后繼無人。如何在新的社會形勢下依靠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不僅關系到這些傳統文化是否能得到傳承和弘揚,也直接關系到紹興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缺乏系統規劃和資源整合
進行科學合理的旅游規劃,對非遺保護與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動其可持續發展。紹興市旅游局編制了《紹興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但目前還沒有專門的非遺旅游開發規劃,非遺旅游開發建設較為零散,個別非遺開發并未考慮其獨特性,盲目跟風,造成巨大的資金浪費。此外,紹興縣安昌鎮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紹興縣稽東鎮冢斜村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價值品位,紹興的旅游資源都名列全國地級市之首。但是目前紹興并未將非遺資源與這些自然景觀、物質文化遺產有效結合起來。
(三)開發深度不夠且形式單一
首先,缺乏對底蘊深厚、知名度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了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資源稟賦強,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但是現階段紹興相關開發僅限于知名度高、獲利快且能夠帶來豐厚經濟效益的資源,而對于那些鮮為人知、底蘊深厚、文化價值開發潛力大,甚至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較少甚至忽略對其進行有效開發。以傳統戲劇為例,對越劇、紹劇等游客耳熟能詳的劇種宣傳和開發較多,而對于蓮花落、西路亂彈等知名度較小曲種卻并未給予足夠重視。
其次,紹興非遺旅游開發大多僅是停留在旅游節慶、名人故里、博物館展示上,開發利用形式單一,涉及內容也不夠豐富。而且大部分旅游產品都是采用靜態的形式呈現給游客,缺乏動態參與性。各類名人故里和民俗旅游村的旅游項目大多雷同,游客局限于參觀游覽民居、民間藝術品制作、品嘗特色小吃,互動體驗項目較少。這種參觀游覽式旅游方式不能使游客深刻體會非遺文化內涵和氛圍,難以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使游客產生審美疲勞。
(四)缺少高素質的旅游文化專業人才
非遺保護與開發是具有較高文化品位和技術含量的文化事業產業,離不開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支持。但受市場導向和新型藝術形式的沖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乏人。同時在非遺保護和開發中,要實現產業化發展,必須要有專業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目前紹興在非遺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數量偏少、結構不合理、專業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懂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知識的少,擅長項目策劃、資本運作的更少,難以適應文化產業可持續快速發展的需要;二是人才的開拓能力、創新能力不夠強,缺乏大型集團經營管理經驗;三是文化經營管理后備人才不足、缺乏活力,尤其缺少既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又熟悉市場經濟規律,具有豐富的文化產業運作及經營管理經驗的高層次、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而且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在廣大農村和小城鎮,加劇了非遺旅游開發人才匱乏的問題。
四、紹興非遺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法規制度,規范管理開發行為
首先,地方政府要盡快出臺《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辦法》及相關法規,實現非遺旅游開發的法制、規范化管理,創造良好的開發環境;同時明確以保護為主,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把握好非遺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規避旅游開發利用過程中的不良行為,確立非遺保護問題在旅游開發中的法律地位;可通過建立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協會或相關中介組織來指導和協調非遺的旅游開發,注重解決好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問題,賦予其相應的權力和責任,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其次,非遺旅游資源的開發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要建立健全有關專項資金申請與使用制度,健全相關的配套設施,制定旅游開發企業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以扶持既利于非遺保護又有利于旅游開發的好項目。
(二)整合非遺旅游資源,打造旅游產業鏈
首先,紹興市文化和旅游部門要做好非遺整體規劃編制工作,相關縣、區做好當地的專項規劃,提煉出具有廣泛影響、深入人心的非物質文化精髓和樹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典型形象,尤其是在縣、區相似度較高的非遺項目,要選擇最具有特色和保護價值的非遺項目所在的縣、區作為規劃實施主體。其次,按照合理布局、重點開發、開發有據、開發有序的原則,對非遺進行資源整合開發。如可以整合開發對旅游者吸引力較小的非遺類型,如民間文學類、民間音樂類、民間舞蹈類和民俗類遺產;可以建立非遺園,將全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園區中進行展示。在園區中不僅可以展演技藝,如表演音樂、舞蹈、曲藝和傳統手工藝等,可以讓游客共同參與、親身體驗或親自參加傳統工藝品制作,并品嘗地方特色美食,從而達到宣傳效果,獲得經濟效益。
(三)創新開發模式,進行深度開發
首先,應更加注重對知名度低,但文化價值較高的非遺資源的旅游開發。如對國家級非遺項目——嵊州竹編進行旅游開發時,可以根據不同受眾群體,采用不同的展現形式。如讓青年旅游者參觀嵊州藝術村,了解竹編、根雕等特色地域文化和工藝流程以及新型竹編產品的科研開發。其次,加強與旅游企業合作。非遺內容和傳承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旅游開發中政府參與的必要性。應在政府主導下,加強非遺旅游景區與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以及旅游購物等企業的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宣傳和開發。旅行社可以重點推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精品線路;在旅游酒店店面裝飾中植入非遺圖片、實物,還可建造特色鮮明的主題農家樂酒店;旅游交通公司應將非遺資源的廣告宣傳加入旅游車體的包裝中,并開辟不同主題的非遺旅游專線。
【關鍵詞】傳統文化 傳承
近些年來,經濟的步伐所到之處,少數民族的原有文明迅速改變,人們不禁思考:由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進步”,難道必然要以原住民的文化原型的變遷或同化為代價么?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將經濟的步伐和民族文化保護加以整合,即在開發生經濟的同時使民族文化得以保護和延續,成為目前學術界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一、在開發中保護
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群體一致認同,經過世世代代傳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為范式、價值體系、民間信仰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資源的源泉,若無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資源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地旅游業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在民族旅游開發中迅速脫貧,已開始認識到傳統文化保護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認識還很不到位,許多旅游經營者還是把片面追求旅游規模、爭取游客放在第一位,從而導致破壞性開發。例如,一些珍貴文物因過度開發而遭破壞,一些傳統風俗也因被過度舞臺化、藝術化而失去了原有韻味和風貌。少數民族地區一些傳統文化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壞或毀滅,就再也不可能重現。因此,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在開發民族旅游時,一定要重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
2、在保護中開發
誠然,經濟開發給民族文化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放棄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決反對以“保護傳統文化”為名來限制民族旅游業發展的行為。保護不是保守,更不是自我封閉和與世隔絕,因為這與社會經濟發展主流相悖,與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不相符。采用封閉式、隔離式的保護違背了少數民族人民追求富裕和現代化的美好愿望,其本質是阻止民族文化的進步。一個地區的民族文化是獨特性、傳承性、整體性的統一體。為了充分展現少數民族地區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應多挖掘一些優良的、高尚的、易于教化和傳播的風俗。要想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好民族文化,我們應當把能表現民族精神、民族特性、行為偏好的文化廣泛傳播和推廣。因為少數民族文化價值是在開發、保護、傳播及其與主流文化的相互撞擊與交融的辯證過程中得到體現的,所以,對民族文化資源既要合理開發利用,又要充分保護。總之,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旅游業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走“保護性開發”的道路。
二、關于旅游開發和民族文化保護關系的思考
1、旅游開發和民族文化保護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
1.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是旅游開發和民族文化保護的共同需要。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陸地、水域、海洋中所有的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遺傳基因和它們所構成的系統之間的豐富度、多樣化、變異性和復雜性的總稱。文化多樣性是與生物多樣性相對而言的,筆者以為,文化多樣性就是指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樣化、異質化以及文化所依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復雜性。世界上可能并不存在完全未被侵擾的自然環境,就像世界上并不存在未被侵擾的原的文化一樣,任何自然環境都承載著許多人類文明入侵的痕跡,而任何文化都打上了一定的自然環境的烙印。因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的地域特點。文化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正是后者為人類社會和特定的生存方式以及文化的建立提供了無數的物質材料。正如自然界的任何一種物種類型都有其生存的合理性一樣,每個民族的文化也都有其生存的權利。其實,每一種文化都是一種有機的自成體系的環境系統,像生物一樣有自己平衡發展和相互制約的機制。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在歷史上是協同進化的統一體。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文化多樣性保護在旅游開發和民族文化保護的進程中應被視為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2.可持續發展是旅游開發和民族文化保護的共同追求。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一直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旅游實際上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旅游領域的應用。1995年,《可持續旅游發展》指出:“可持續旅游發展的實質,就是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即旅游與自然、文化、環境相統一,以形成一種旅游業與經濟、文化良性協同發展的模式。雖說環境污染、資源破壞和文化變遷等問題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但旅游業的開發卻強化了這些問題。旅游業的發展不僅造成民族地區環境的惡化,更使民族傳統文化受到沖擊,民眾的價值觀受到震蕩,并使很多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的部分面臨著衰退變遷的困境。
三、關于旅游開發和民族文化保護整合的思考
保護與開發是世界性的課題,至今沒有完全成功的例子。但有效的方法,就是從的視角審視旅游活動和民族發展之間的關系。民族生存方式的本質是文化與自然的辯證統一,民族文化是在自然界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的,兩者相互依存,自然和文化交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民族生存空間。民族文化的保護只能植根于本土環境,只能在體現民族氛圍的地域中進行。保護民族的生存空間必須重視民族自然和文化環境的保護,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必須保護這個區域原住民的有形的、無形的文化,只有重視這一點,才可能維持一個民族長期完整的環境體系。
搞旅游開發,民族文化及其遺產的保護是第一位的。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游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游業的靈魂。旅游的基本吸引物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文化因素,但通常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沒有明顯的文化或傾向,或者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沒有明顯的傾向變化情況。
要想處理好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的關系,必須進行保護性開發。要想對民族文化進行有效保護,必須明確保護對象,并針對不同的民族文化采取不同的態度和措施。此外,還須正確分析民族文化保護的主體體系,使各主體的合力最大限度地推動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旅游與文化遺產保護并舉―――PECC第二屆國際旅游論壇綜述.
[2]徐國禎.是適應,是選擇[J].綠色中國,2005,(12).
一、現狀分析
花垣縣地處武陵山片區核心,位于湘渝黔交界處,總面積1109.35平方千米,人口31.09萬,苗族占總人口的87.3%,是中國苗族人口密度最大的縣。擁有苗族趕秋等國家級“非遺”項目5個,接龍舞等省級“非遺”項目9個,州級項目29個,縣級項目51個,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苗繡織錦藝術之鄉”“全國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該縣中小學及幼兒園共175所,在校生51566人,民族學校僅4所。調研選取了該縣高級中學(含職高)、完全高中、初級中學、九年制學校、城區小學、鄉鎮中心小學34所,加上縣民族幼兒園,共35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研對象合計41042人。
1.廣泛開展
為全面提升學校素質教育水平,繁榮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縣教體局針對“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校園美麗,特色鮮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在保護、傳承、弘揚民族文化方面,利用學校主陣地做了大量工作。關注邊遠村寨,籌措資金,幫助部分中高海拔少數民族聚居區學校,實現了“一無兩有”目標(無危房、有教室、有課桌凳),基本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利用現代新技術新手段,有效促進了各級各類學校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的廣泛開展。
2.成果初現
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文件有關要求,湘西州教科院設立36所學校為“湘西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研究基地學校”,吉衛民族小學、董馬庫九年制學校、麻栗場小學、花垣縣第三中學、花垣縣職業教育中心共6所學校獲得該榮譽稱號,數量居全州之首。在“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和實踐基地” 33所獲獎學校中,湘西州有9所,而花垣縣有3所,占全省1/11,占全州1/3,分別是國土希望小學(珠算)、邊城高級中學(苗族武術)和花垣縣職業教育中心(苗族服飾)。其中,花垣縣職業教育中心2015年成為 “中國微電影大典組委會(湘西花垣)創作基地”“湘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示范學校”,2016年成功舉辦“武陵山職教集團民族文化進校園成果展演暨經驗交流會”,被授予縣“精準扶貧培訓基地”,并成為“中國(花垣)蚩尤文化研究基地”;邊城高級中學作為該縣唯一的省普通高級中學,蚩尤拳大課間操常態化,成立了苗鼓和舞龍舞獅協會,體育節和藝術節常規化,成為“湖南師范大學舞龍舞獅培訓基地”,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攀升,體育與藝術教育成果斐然;花垣民族中學實施太極文化、《邊城》文化、以孝文化為中心的國學和苗族文化進校園“四進”工程,學校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漸入快車道;花垣縣民族幼兒園“苗味苗園”特色突出,注重豐富民族文化教育大環境,設計整理了多個苗族本土教學案例,以課題研究為抓手,開發校本課程,錄制視頻專題片,加強綜合建設;花垣縣道二學校的“書香校園”建設獨樹一幟,保護、傳承、發展“三不誤”,發展態勢較好。
總體上看,各校朝著“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方向發展,涌現出20所代表性學校,成果初現。
3.方興未艾
從抓好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的宣傳、貫徹,切實幫助民族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突出其特色建設入手,以點帶面,梯次推進。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借助本土苗族文化元素優勢,分別開展了苗歌、苗繡、苗鼓、苗拳、舞龍、舞獅、剪紙(踏虎鑿花)、苗畫、苗族服飾、苗族樂器、接龍舞、打糍粑、竹竿舞、花燈、腰鼓、秧歌、民族絕技、竹編、雙魚教學、珠心算、太極拳、苗族禮儀、苗族童謠、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養成教育三字經》、苗味苗園、書香校園、少年宮、詩畫社、組歌、愛國主義、環境建設和制度建設及其他苗族音體美傳統項目等活動。立足于增進民族團結進步、構建和諧花垣、花垣變花園這一背景,以民族文化進校園為載體,深入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促進師生綜合成長。部分學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苗族文化資源稟賦較好的有利條件下,受限于某些綜合因子制約,民族文化進校園方興未艾。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觀念誤區導致重視程度不夠,民族意識不強
調研發現,部分領導過于重視應試教育,個別人認為,民族文化進校園是活動而非常態化工作。這種觀念誤區,必然會忽視民族地區學校貫徹黨的民族教育政策的責任和義務,忽略素質教育與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相互作用,民族意識不強,導致重視不夠,措施不力,流于形式。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差異大,政府、民宗旅文廣新局、教育局等部門存在觀念差異,重視程度不一,部分校負責人不重視,導致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在學校這一主要渠道和主要載體上未能實現素質教育的綜合作用和倍增效應;二是發展不均衡,總體上看,城鄉差異大,民族校與非民族校差異大,中小學幼兒園公辦與民辦之間差異大。
2.支持體系不健全,未納入常規考核
政府各部門統籌協調不夠,在構建和完善民族文化教育支持體系上短板較多,缺乏統一的工作機制,未能在資金、政策、資源、人才、組織、制度、考核標準等方面有效整合,受領導個人偏好的影響較為突出,具有任務性、臨時性、應急性等特征,未能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規定,在目標、內容、實施效果等方面確保政策的有效性和連貫性,加之領導者與師資的異動缺失、經費困難、升學壓力、職業倦怠,影響到該工作的可持續性。
3.人才短板突出,師資培訓不足
目前,該縣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城鄉之間、中小學之間義務教育資源總量偏低,教育質量差距較大。教師隊伍尤其是農村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邊遠地區個別學科師資緊缺。專業幼教人員嚴重缺編,影響學前教育發展;職教中心“雙師型”教師短缺,引進難,限制職教發展,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城鎮化加快的影響,撤鄉并鎮的震蕩,教育布局的諸多制約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辦學規模和素質教育質量,影響著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穩步推進。各校普遍缺乏民族音樂、民族舞蹈和民族體育教師,農村貧困地區民族師資嚴重短缺。在聘請民間藝人、演出團體、非遺傳承人、專家學者等方面,涉及待遇、安全隱患、制度保障諸方面,各校各行其是,在指導培訓上缺乏統一規范的執行標準,缺乏專業的創意人才導引,專項培訓路徑較窄,資金匱乏,大多數學校手段單一,同質化現象較突出并停留在較低層次。
4.涌現部分成果,停留在“墻內開花”階段
民族文化進校園包括物質文化的“固態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活態文化”。該縣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校園標志性建筑不多,在“活態傳承”上未表現出強大的“軟實力”。部分校開展了一些相關的校本開發和課題研究,有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推廣應用上乏善可陳,實驗推廣局限在校內進行。如吉衛民小的“雙語雙文”教學實驗,開辦了四個苗文班,2008年被指定為“湘西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傳承實驗校”,項目實施至今,尚未在全縣乃至州內外由點到面實現推廣應用,還在“墻內開花”階段。該校省教育學會課題《苗族民間藝術在學校傳承的有效途徑》2015年已經結題,尚未體現其應用推廣前景,在如何上水平、上檔次、上規模方面還未有作為。
5.管理與研究職能錯位
民族文化進校園,涵蓋政府統領下的民宗旅文廣新局、教育局等部門,須由行政管理部門強力推進、督查落實,各鄉鎮政府應參與到對轄區內學校相關工作的管理、指導、督查、落實,縣委、縣政府應建立對上述部門的相關考核評價體系。縣教科所的職能局限于研究、管理、指導、服務,業務上屬教體局管理,相當于教體局智庫。目前,教體局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由教科所這一研究機構行使教體局的行政管理職能,既無法給予各校以政策支持,也不能提供經費保障,更無法實施獎懲措施,即使在教科研方面,考核評分權值也很小,無法直接與教體局之外的其他職能部門進行高效對接。單就教科所相關的人員配置看,僅限于一位專職地理教研員,同時承擔全縣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其效力可想而知,不容樂觀。
三、對策與建議
民族文化進校園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一種情懷,更需要領導重視、部門聯動、經費保障、措施得力、督查落實、獎懲到位,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刻不容緩。
1.黨政共抓齊管,行政部門聯動形成合力
縣委、縣政府要把民族文化進校園作為“五進”(進農村、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的重中之重,建議納入省財政專項預算發展基金,至少納入縣級以上,做好全民共同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戰略決策、規劃設計和部署實施,旨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助推地方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達成精準扶貧的智力支持目標。行政推動是“尚方寶劍”和“定海神針”,也是排除“沉疴”、斬斷“懶政”的“披甲銳器”,要明確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和領導責任,由縣委、縣政府牽頭,民宗旅文廣新局、教育局等部門建立常態化領導機制,設計切實可行的文化支持體系,建設綜合評估考核辦法,將各鄉鎮黨委、政府納入到目標管理之中,加強政府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形成合力,共生共贏。
2.確保資金投入,啟動“六個一”工程建設
確保資金投入,既是黨委政府面臨的現實課題,也是該項工作常態化可持續推進的發展瓶頸,更是達成民生事業精準扶貧目標的“剛性需求”,民族地區的扶持資金,要予以適當傾斜,確保投入到位。具體抓好“六個一”工程:一是民族學校有一處民族特色的標志性建筑;二是每個學生有一套民族特色服裝;三是代表性(示范性)學校有一套民族常識教材;四是每個學校有一臺民族民間傳統文藝節目;五是有一組競技水平較高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六是每個師生有一個民族技能特長。
3.突出重點抓落實,著力抓好10項工作
一是全社會充分認識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二是認真貫徹執行上級文件精神,鞏固和加大工作力度;三是各校要高度重視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四是各鄉鎮要落實民族文化進校園的主體責任,將其納入年度工作目標績效考核內容;五是實行項目補助資金投入差別化;六是將以集體表演內容傳承轉為提高個人技能內容為主的傳承思路;七是學校走出課程即校園誤區,加大校本教材(課程)開發力度,做好應用推廣;八是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比賽活動,促進民族文化保護傳承;九是縣民宗旅文廣新局要按月給受聘到學校上課的傳承人發放補助,并與每個傳承人簽訂傳承協議書,確保宣傳指導;十是各鄉鎮政府和項目學校要明確相關工作人員負責的相關工作。
4.理順管理研究職能,實施多元一體化戰略
教體局設立校園文化建設職能部門,以民族文化進校園為引領,堅持教育性、自覺性、融合性、多元性、整體性“五原則”,抓好精神、制度、行為、物質文化建設。教科所擔綱教體局智庫,配套2至3人,成立民族文化進校園發展研究室,專司全縣該項工作的研究、指導、管理、服務。全縣一盤棋,鼓勵差異化,認真研究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盡可能立足于本土苗族文化元素,把蚩尤文化作為當地的政治經濟資源適度開發,融入校園文化和教育教學。既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注重提升民族精神,校際聯合,資源共享,多元一體化,打造文化校園、特色校園、魅力校園品牌,全面實現學校素質教育個性化內涵式發展。
5.項目引領多跟蹤,打造民族文化智力硅谷
立足于政策、資金、項目、人才體系建設,以項目引領為主要抓手,積極構建民族文化元素庫,圍繞示范校和基地校建設,加強文化場館的布局設計和項目落地,發揮政府的保障力,院校教育教學的助推力,行業協會的技術支持力和專業人才培養的主體力,形成四力合一的培養局面,構建一個高效運行的民族人才培養模式。正視花垣蚩尤文化優勢,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找準坐標,“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走出去”,“請進來”,學校、社會、家庭多方聯動,各部門密切合作,做好跟蹤管理服務,社會給力教育,教育反哺社會,努力挖掘包裝一批學校,謀劃民族文化盆地,構建民族文化智力硅谷,撐起助推當地生態文化旅游精準扶貧的一片天。
一、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現狀
綜合考察五年制高等師范學校英語教學的現狀,可以發現英語課上片面講授知識點而忽視文化教育的現象具有普遍性。鑒于五年制師范生不具有高中階段扎實的英語語法和詞匯基礎,同時他們也缺乏強化訓練的熱忱和深度鉆研的緊迫性,因此減少英語課的難度和時間可能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
但是,這種做法既可能削弱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對學生更深入、準確地把握英語知識和要點也是不利的,對于學生離開校園后自主學習英語也必將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添加和實施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語綜合教程》,這套教材是提供給五年制高等師范非英語專業學生使用的。其中第三冊第十三單元《Social Values》(社會價值觀)的課文是《American Values》(美國價值觀)。學習英語的時候若能學些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知識,學生總是很感興趣。可是這篇課文中,“Individual Freedom”(個人自由)、“Choice in education”(教育選擇)、“The Family”(家庭)、“Privacy”(隱私)等四個子項目都是非常扼要、點到為止的總結。由于非學生并不學習諸如《英美概況》的課程,因此這樣介紹別國社會的題材會令學生覺得很遙遠――除非教師在課上穿插英語國家的文化常識,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
二、英語課堂開展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的重要意義在教育上是有著根本的體現的,因為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都需要言傳身教的代際傳承才能得以延續,否則這種表現形式就可能逐漸沒落。樂黛云在她的著作《跨文化之橋》中說,“文化發展首先依賴于人類學習的能力以及將知識傳給下一代的能力”。而學校的課堂顯然是傳承文化的一個最正規、有效的場所。
(一)文化的內涵和影響
文化是一個社會學的術語,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文化指的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因此,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在交流時,即使語言準確無誤,也仍然會產生誤會。講述同樣一個笑話,本國聽眾可能樂不可支,而他國聽眾很可能覺得莫名其妙。
(二)語言與文化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說過,“語言的背后還有些其他的東西,總之,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單獨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對學生進行英語教學時,決不可將語言與文化完全剝離開來,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文化背景的語言學習遲早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學習英語文化是有效掌握英語的前提
英語教學過程中,理解英語這門語言背后的文化底蘊以及它和我們自身文化的差異既是學生英語學習的有力臂助,也是學生學習英語的終極任務。不了解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要么很容易造成彼此間的誤解,那么容易造成交流信息的丟失。比如,英語和漢語都很喜歡使用一些動物作為一類人物或是性格的比喻,但是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許多動物的意象是完全不同的。“英漢語言從動物隱喻性比喻的構成,到具體詞匯所隱含的語義及聯想差異,都受到文化、社會、地域等方面的影響”。 “豬”在英漢語中都不是什么褒義詞,但是漢語中雖是貶損的意義較濃,敵意卻往往較低;反而“pig”一詞在英語中貶損、敵意都很濃。“dog”一詞在英語中是貶損較少,幾乎不帶敵意的;反而“狗”在漢語中指向人時貶損、敵意都極濃。這樣的文化差別不提前了解是無法很好得掌握外語的。試問“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一句的理解和這兩種動物又有何干呢?
(四)英語文化教育是跨文化交際的客觀要求
今天人們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為了交際、應用,但是僅僅將語言視為一種語詞累加的工具顯然是遠遠不能達成溝通的目標的。“沒有相同經歷的人們彼此間很難真正理解。”“我們擁有特殊的、彼此各異的經歷,正是這些經歷構成了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一詞――也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只有學習對方的文化,方能了解對方的傳統習慣、日常生活、宗教節慶、文學形象、喜好禁忌等等,進而理解對方語言中的習語、典故和其它藝術表現形式,從而真正縮短他國語言與我的心理距離。
三、英語文化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在實際英語教學中,對于英語專業以及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采取各種形式、采用各種媒介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教育和英語文化常識的輸入都是很有必要的,其目的旨在提高學習的效果,增加學習的動力,豐富英語學習的形式等等,具體有一下一些方式和途徑可以借鑒。
(一)英語國家概況學習
無論是對專業或者非專業的學生,英語國家概況都是既實在又有吸引力的英語學習資料,英語教師很容易將英語國家的信息以圖片或視頻向學生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來,以便給學生提供一些總的印象,彌補學生對這些國家文化知識了解的短板,從而拉近對這些國家乃至他們使用的語言――英語的親近感,從而提升他們學好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文學閱讀
無論什么年代,都不乏對文學抱有激情的青年學生。尤其是像多麗絲.萊辛和愛麗絲.門羅這樣知名的而又影響廣泛的作家,更是成了風靡世界的文化經典形象。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專業和水平狀況給學生介紹英語著名作家及相應的代表作品,介紹他們閱讀難度合適而已相對有吸引力的作品,這是鼓勵學生深度自學英語的一個非常強大的動力。
(三)影視欣賞
這是吸引今天年輕人學習文化常識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青年學生絕大多數都有自己鐘愛的英語電影或電視作品,教師可以緊跟潮流,給學生放映最新的影視作品,并在欣賞過程中向其解釋不同的文化現象。如不久前的電影佳作《了不起的蓋茨比》,教師可以向學生簡要介紹作者菲茨杰拉德的生平和其它作品,看完以后可以請學生談談對它的感受。教師可以適度地給學生提示,甚至可以略微介紹“爵士時代”和“美國夢”的概念,也可以請學生理解電影中顯示出來的彼時人們的語言風格等。
(四)音樂欣賞
很多英語不好的同學反而可以很嫻熟、優美地演唱幾首英文歌曲,英語教師應該很好地利用音樂這種無國界的藝術形式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即便是今天的青年學生也有許多人了解、崇拜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這是很好的一個介紹搖滾興起的背景和經典音樂人物的機會,學生可以通過這個話題了解許多與美國歷史、黑人運動、人權解放等有關的歷史事件。今天的Lady Gaga也是一扇了解今天美國社會年輕人喜好的一扇窗口。英語教師挑選難度、速度合適的英語歌曲給學生播放,既可以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適時地向他們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社會和生活狀況,而這樣既可以加深他們的理解,也容易培養他們的文化功底。
四、結語
奈達在他的著作《語言與文化―翻譯中的語境》一書中說,“文化可以簡要地概括為一個社會想法和慣例的總和,語言對于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重要性在于,這些想法和慣例要靠語言來得以表達和傳播,社會成員的交流也要靠語言才得以實現。”這固然說出了作表達工具的語言的重要性,但是文化之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自明的了。沒有語言,文化還有其他的載體;沒有文化,語言存在的價值何在呢?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絕不可將文化教育自語言教學中完全分離,否則語言學習成了言之無物、學而無著的任務定是事倍功半的了。
[關鍵詞] 書寫文字;人類經驗;教書育人
教書育人,或許是每一位教師耳熟能詳的話語了。事實上,相當多的教師也比較認同此種關乎其職業特質的表述,但是,教書真能育人嗎?這似乎是一個未經審視的問題。蘇格拉底曾言,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依此理,似乎也有必要檢視“教書育人”這一約定俗成的教師職業觀。由此引發的基本問題是教書與育人的關系,其前提問題則是知識與成人的關系。若教師對此類問題缺乏教育學意義上的學理反思,似乎也不能理直氣壯地說其工作就是教育人了。嚴峻的現實是,一些教師確實操勞于“教書”,但是,似乎無暇顧及“育人”。或許有教師否認上述推斷,認為自己在教書的同時確實考慮到教學生如何做人,但是,這種關于“教書+育人”加法式理解,難以厘清教書與育人的內在關系。因此,重新理解“教書育人”,似乎也不為過。
人與書的關系:人 ― 符號 ― 文化
縱觀人類歷史,人與書的關系有著綿長的敘事。書的歷史可追溯至“書寫文字”,但是,人類最早發明文字的目的不在于復制口語,而是想要完成一些口語無法完成的事情。目前,考古學家們能夠找到的人類祖先最早留下來的文字信息是“29086單位大麥37月庫辛”,這是遠古時期蘇美爾人的賬單,最可能的解讀是:“在37個月間,總共收到29086單位的大麥,由庫辛簽核”。[1] 對此,或許有人會失望吧。人類的書寫文字史既不是起源于哲學,也不是詩歌,而是無聊至極的財務賬目。事實上,這份文字是記載于大約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泥板上。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寫下文字是一件極其耗時的差事,哲思或詩歌等等,只能通過口頭語言,口口相傳。例如,希伯來《圣經》、古希臘的史詩《伊利亞特》、佛教的《大藏經》、中國的《詩經》等,最早出現時都是口述作品。
誠然,隨著人類生產生活內容的不斷豐富,世界各地的人類祖先都不滿足于使用部分表意文字,逐漸發明了完整的表意文字。如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已經擁有了完整的文字系統,今天稱之為楔形文字;中國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也擁有了完整的表意文字系統,即我們漢字的祖先――象形文字。從此,人們用這些完整表意文字來寫詩、寫戲劇、編史、發表預言,甚至記食譜等等。
在此,我們僅僅擷取了人類“書寫文字”歷史的若干片斷,就看到了人在宇宙間的神奇存在,即人能夠利用符號創造出一個文化大千世界。動物只能對“信號”做出條件反射,只有人能夠把這些“信號”改造成有意義的“符號”。所以,德國哲學家卡西爾將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2]。依據卡西爾的研究結論,書與人的關系呈現出了一個基本邏輯:“人―運用符號―創造文化”。因此,“人―符號―文化”是三位一體的。[3]
歷史地看,由于承載文字的工具的局限,完整表意文字創造之后,它與普通人的距離還相當遙遠。直至紙和印刷術的發明并廣泛使用之后,“書寫文字”才真正走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加之近代以來學校教育的普及,“書寫文字”與每一個普通人的關系才日漸親近。當然,對于每一個具體的人而言,理解蘊涵于“書寫文字”(或符號)的意義,這絕非一個簡單的生物遺傳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教育和文化過程。
毋庸贅言,一個人只能通過后天的教育過程才能擁有識文斷字的能力。個體一旦獲得這種能力,透過書中的文字,顯現在其視域中的將是一個無限廣袤的“文化-意義”世界。這是符號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更是教育暨人類文明延續的力量。與此對照,一個文盲的生活世界是多么有限啊。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掃盲的目的并不是單純使一個不識字的人能夠識得幾個字,而是要使他更好地同他的環境協調一致,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4]。
教書與育人的關系:
經驗傳承 ― 個人生活 ― 人類延續
承上所述,我們在人類歷史發展的視域中看到“書寫文字”作為人類創造的文化符號,承載了人類個體生活和種族生活的全部經驗,它包括習慣、制度、信仰、勝利和失敗、休閑和工作。這些經驗對于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固然十分珍貴,但是,人類生活的延續面臨兩個嚴峻挑戰:其一是人類群體生活中每一個成員的生和死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即作為群體生活經驗載體的特定個體,總有一天會消亡;其二是這些符號化的群體經驗無法通過生物遺傳方式實現代際復制。
人類生活若要繼續下去,歷代社會成員所積累的經驗,只能通過成熟的成員與未成熟的成員之間的傳遞,才能夠保證人類族群的延續,這就決定了教育的必要性。換言之,人類生活的所有經驗包括符號形式的經驗,均不能像其他動物那樣通過生物遺傳基因實現代際相承。教育因此就成為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也只有教育能夠彌補人類先天不足的缺陷。對于人類而言,每一個新生的個體,生來就是未成熟的,孤弱無助的,沒有語言,不懂社會規則,更談不上擁有種族生活的各種觀念和信仰。這些幼小個體,先天遺傳的生存能力少的可憐,如果要生活下去就必須通過教導和學習實際經驗的代際轉換。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強調“教育是生活的需要”[5]。他清楚地看到教育在個體生活和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未成熟個體與生俱來的能力與成熟個體生存能力之間的差距逐步擴大。一個孩子僅憑身體的生長和個體的直接經驗,都不足以支持其有品質的個體生活和高度文明的群體生活延續。社會正是通過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使人成為人,并實現人類文明的代際傳承。記得筆者的碩士導師陳桂生教授在回憶其小學生活時,朗朗上口地誦讀其小學課本中的內容:“學生入校。先生曰:‘汝來何事。’學生曰:‘奉父母之命,來此讀書。’先生曰:‘善,人不讀書,不能成人。’”后來,有機會一睹民國時期的老課本,果然有此段文字。頓時驚嘆于小學課本給一個孩子頭腦中留下的深刻印跡。由此可見,“不讀書,不成人”早已是民間婦孺皆知的教育信條。教師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境域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教書育人”的職業認同。
在此,教書與育人的關系直接得以顯現。“書”直接承載著前人經驗或者說人類文明成果,“教書”即“教育”的日常語言表述,實為人類經驗或人類文明的傳遞。個人的生長與生活過程,也內在于人類生活和人類文明的延續過程之中。可見,成人過程與育人過程具有同一性,“讀書成人”與“教書育人”也因此具有內在一致性。
盡管如此,但是,不同時代的人們對于讀書與成人關系的理解似乎存在一定差異。一方面,生活在農耕時代的家長,他們把孩子送到私塾里,多數僅是指望孩子成年之后,能初通文墨,記賬,寫信,趕上春節寫寫春聯罷了,即使在科舉盛行時期,農村里雖有耕讀世家,但是,靠讀書成為秀才、舉人、進士的只占少數,《范進中舉》也只是出現在小說里的讀書人的傳奇故事。另一方面,從中國私塾里的蒙學讀物,到科舉取士的必修書目,多是圣人之言或儒家經典;從西方教會主日學校的《圣經》讀本,到文法學校里的必修書目,也多是西方社會的人文經典。從這一時期中西方的書本知識里看,內容上都直接關乎人的道德形塑,“教書育人”的內在關聯是不言而喻的。
以學校為標志的制度化教育產生之后,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經驗或者說人類文明成果系統地進入基礎教育課程,并以諸多科目的書本形式出現在兒童面前。以學科課程為例,大致分為理科、文科、藝體等。與之相應,課程的系統化程度決定著教師之教的專業化取向,中學教師多按學科分工,如數學(學科)教師、語文(學科)教師、物理(學科)教師等等。由此引出的問題是,教師的“教書”行為失去對書中意義世界的關照,換言之,“教書”與“育人”的聯系被人為地割裂。
對于語文、歷史和思政①三科教師而言,課本內容與學生的道德成L直接相關,這些教師的觀念中也多有“文以載道”的意識,“教書育人”似乎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但是,一些教師或許太在乎教“書”中的“道理”了,忘卻了“書”中的意義世界,而意義只能在兒童的直接經驗中綻放。與此同時,理科教師或許不認可上述同行們的“道德說教”,但也糾結于如何滲透德育。他們在教學中的通常做法:一是注重與教學內容直接相關的某位科學家廢寢忘食的鉆研精神;二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時給學生講些做人的道理。對此,一方面要理解這些教師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這里的“教書”與“育人”已然成為兩件事了。
基于前文中闡明的“人與書的關系”,教師有必要深刻理解學科課程作為人類生活的特定文化符號所承載的意義世界,以及其對于學生成人的內在價值。杜威就曾在其論文《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提醒關注“學科的社會性質”[6],并強調學科教育必須與人的自覺經驗發生關系。以此反思當前的學科教學,過于關注學生掌握概念性知識的能力,卻遮蔽了這些學科知識產生之初與人類經驗的直接關聯,即忽視了“教書”對于學生成人過程的文化意義或社會價值。
師者何為:教書即育人
關于師者何為的話題,韓愈的“傳道、授業、解惑”早已被廣大教師津津樂道,也常被用來作為“教書育人”的注腳。“教書育人”也被寫入我國頒布的師德規范①之中。但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今天的學校教育作為一種制度化教育存在形式,與韓愈時代的非制度化教育相差甚遠。盡管教師在觀念上認同教學是“傳道、授業、解惑”,行動上卻實實在在地傾向于傳授掌握知識之“術”,而書寫文字作為文化符號所承載的意義世界似乎已經遠離師生的生活世界。
事實上,書寫文字中的“道”即意義世界,是人類經驗的精華所在,并以基礎教育課程的形式進入中小學教科書。在這些書本中,“經驗與知識是統一的,不是二元的。”[7]表面上看,不同科目的教科書里包含不同領域的知識,實質上,“這些知識本身就是經驗,它們是種族的經驗。它們體現了人類一代一代的努力、斗爭和成就而積累起來的結果。”[8]這其中蘊涵著波瀾壯闊的人類生產和生活實踐,換言之,這些知識里蘊藏著色彩斑斕的意義世界。因此,教學不是教知識本身,而是通過間接經驗影響學生的直接經驗,促進其個人經驗的改善。換言之,用人類文明照亮兒童心靈。遵循此理,教育學意義上的“教書”即以直接經驗的方式引導兒童進入人類的間接經驗,并以此改善其直接經驗,進而提升其心智水平,即實現課程的“育人”價值。這也契合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主張的“教育性教學”[9]。
在赫爾巴特的時代,“教之學”(即教授)與“教育之學”是兩個概念。他在解釋德語“教育”概念時指出,“教育”這個詞是由“訓育”和“牽引”兩個詞來的。據此可知,德語“教育”的基本含義有二:(1)引出,即它是一種內發的活動;(2)內發有一種方向(近于訓育,即對青少年的心靈產生直接影響,有目的地進行培養)。[10]同時,赫爾巴特充分認識到個體有限的生命阻礙其獲得無限經驗的可能,指出“教學作為經驗與交際的補充”[11],并與訓育共同構成真正教育的措施。因此,赫爾巴特指出,一個青年人純粹出于得到好處的目的向教師學習本領和學識,這是無關緊要的,關鍵是其思想的形成,這對于教育者來說就是一切。[12]若將這番話轉換成今天的教育學話語,“教育性教學”就是要通過基礎教育課程的教學養成兒童的世界觀,即課堂學習在兒童狹小的個人世界與宏大的人類文明世界建立起直接關系。具體到教學的操作層面,“教育性教學”就是“教書即育人”,即在教學過程中用人類文明開啟學生的心智,通過改善學生的思維水平來提升其意識品質。
試想一下,如果教師的視域中存在“人―符號―文化”的關系,他們就能夠從書本世界中觸摸到前人的生活世界,進而能夠自覺地透過教科書中的知識直觀到人類經驗的流變。此時,知識不再是簡單的、靜態的抽象物,而是“處于運動狀態中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知識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它并不存在于抽象的思想中,而是融在人的欲望、意志、行動甚至整個生命之中。”[13]由此可見,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中的各科知識都不是外在于學生個體的概念式真理。
這些書本知識是前輩的直接經驗,凡是經驗一定有著內在的生命力,即知識貢獻者個體的求索體驗。教學一定要打開概念化知識,喚醒知識的原初意義,即讓間接經驗以直接經驗的方式呈現在兒童的生活世界,與兒童的直接經驗接軌。這樣的“教”能夠在兒童與課程之間真正建立一座心靈之橋。通過這座橋梁,教師引領兒童走進內涵豐富的人類文明世界。兒童的視域由此朝向人類經驗建構的精神世界,沿著人類文明之階梯,他們探索著走向一個光明的未來。
總之,教書即育人,理應成為當代教師的職業信念,并由此展開其日常教學的豐富樣式。這樣,教師就擁有了全新的知識觀、全新的教學觀,并能夠自覺運用前人的間接經驗改善學生的直接經驗,課堂教學也將呈現嶄新氣象。至此,求知、愛真理、追求光明,將內化為兒童真實的學習生活體驗,而非校園里的標語或口號。
參考文獻:
[1][以色列]赫拉利著.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21.
[2][3][德]卡西爾著.人論[M].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5、12.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65.
[5][美]杜威著.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6][美]杜威著.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53.
[7]滕大春.杜威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下)[J].河北大學學報,1996(1).
[8][美]杜威著.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0.
[9][10][11][12] [德]赫爾巴特著.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159-161、68、13.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多元化教學 人文素養
自21世紀以來,現代社會對我們的第一大挑戰,既不是技術性革命,又不是經濟類發展,而是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對于學校教育而言,其始終承載著傳承文明、繼往開來的歷史職責,是培養社會建設與發展人才的“搖籃基地”。這就是說,學生的人文素養問題備受國家及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高度矚目,應當且必須成為新形勢下辦學工作的指導思想。作為母語學科和一門基礎課程,語文知識及其教學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元素,充分凸顯獨特而又強大的人文教育功能,不僅完全符合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要求,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究竟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筆者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1.努力從“情趣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興趣與情感是人文素養中的有C成分和重要元素,情趣化教學更是對學生開展人文教育活動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小學生群體屬于“唯情趣一族”,他們對“情趣”化教學有著難以擺脫的依賴性,一旦遠離或者擺脫情趣元素,人文教育功能就必然會黯然失色。這就是說,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趣化教學活動,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以“合體字”教學為例,在整個漢語言文字中,僅合體字就占據94%以上,它主要包含兩種形式:一種是從組合的兩個成分上顯示字義,如“伐”、“取”、“魔”、“唇”等;另一種是由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其中一個字表示義類,另一個字表示字音,如“河”、“張”、“球”、“潮”等。語文教師可充分利用這種優勢特點,一方面通過“猜字謎”的方式教學生字,比如“彬”字――“去掉左邊是樹,去掉右邊是樹,去掉中間是樹,兩邊去掉還是樹”,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自己“編制”字謎,深化對漢字的解讀與認知。又如“推敲”一詞,它來源于唐代賈島與韓愈之間的歷史故事,既飽含情趣性,又孕育“嚴謹求學、善于指導”的人文精神。
2.努力從“情境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古語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充分凸顯人文教育的功能優勢,語文教師必須學會“弄情”,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善于“煽情”。宋代范唏文曾說:“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尤其對于小學生群體來說,他們“形象性思維富余,而抽象性思維不足”,要有效激發他們的情感活力,教學情境的創設與應用不失為一種“良方妙藥”。以問題情境活動為例,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第一自然段中寫道:“魯迅先生逝世了,許多人都來悼念他……”根據這一內容筆者提問:“當你們看到無數個花圈、無數對挽聯,還有許許多多的大人、學生、老人、各界人士都來悼念魯迅先生的時候,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大多數學生紛紛答道:“魯迅先生為什么會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筆者進一步激勵他們:“既然大家提出了這一問題,你們能否自己從文中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呢?”在筆者的激勵與引領下,學生不用揚鞭自奮蹄,快速地投入自主研讀和討論交流活動中。在如此情境化教學活動下,他們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同時接受了來自魯迅精神的無聲教育。
3.努力從“生活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美國教育家華特強調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教師要以課堂為起點開展“語文生活化”、“生活化語文”教學,善于把“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地鏈接起來,讓學生自覺接受生活的豐富涵養和有效滋潤,從而在學用結合、知行統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并受到啟迪,在激發生命活力的同時更好地揭示它的潛在意義,引導學生在人文教育中更好地懂得生活和學會生活,在有所創造中爭做生活的強者、生活的智者與生活的主人。以《大自然的語言》一文教學為例,筆者首先讓學生明白“大自然語言”的含義;其次以文中“蝌蚪”、“大魚鱗圈圈”、“三葉蟲化石”為講解實例,讓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和加強認識;再次激勵他們說一說“其他更多形式的大自然語言”。有的學生滔滔不絕地說了許多現象,而有的學生只說了一點點。筆者故意問學生:“你們怎么會知道這么多的大自然語言呢?”他們的回答:有的是從書里、電視里看來的,有的是從大人那兒學來的,還有的是從大自然中觀察來的……堅持用“身邊人說身邊事”,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努力從“科技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以微型計算機和網絡信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具有集聲、光、電、畫、動于一體的先進優勢功能。教育科技化特征的強化與應用,有利于在時空穿越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有利于學生在畫龍點睛中更好地觸摸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有利于在音像和諧、直觀形象、動靜自如中為學生提供喜聞樂見的“視聽盛宴”,有利于在海量儲存、取之不竭中不斷地開發與利用豐富多元的課程資源,從而為語文教學和人文教育活動提供良好有力的支撐,并且源源不斷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以《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為例,筆者只需適當地解析文中的一些字詞句,然后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這首歌曲,讓小學生從歌詞的情境描繪與音律的感染傳遞中切實體悟到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無限的藝術審美價值。再以《金色的魚鉤》一文教學為例,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從網絡下載的有關精彩片段,讓學生切實體悟在萬里途中從許多“老班長”身上表現出來那種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事跡和精神,尤其當他們面臨生命威脅也對革命充滿無限向往的信念,讓孩子們接受振奮人心的情感教育。
5.努力從“自主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漁,可保一世無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迎合兒童活潑好動、生動有趣的天然心態,積極開展以個體獨立和合作探究為主的自主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培養手口腦互動寫作的學習能力,而且有利于他們潛移默化地逐步樹立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情感實踐的信念。以《田忌賽馬》內容教學為例,筆者沒有直接進入課程教學程序,而是以簡單有趣的“棋類比賽”進行鋪墊:首先讓小學生每個人手中握有紙做的“車馬炮”三個棋子,并且提出“車吃馬,馬吃炮,車吃炮”的基本規則,然后讓同桌兩人之間開展“三局兩勝”的比賽活動。結果有些人無緣無故地贏了,同時有些人無緣無故地輸了,不僅如此,他(她)們是輸的人得不出教訓,贏的人也說不出經驗,都是一副糊里糊涂的樣子――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待到全班表現“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狀態時,筆者這才把全班引進地課文賞析之中。在最后交流與總結環節,學生都能意識到勤于動手與善于動腦的好處,這不是別具生面的人文教育嗎?
6.努力從“個性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什么是“個性”呢?顧名思義,所謂個性,就是指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和態度等多個方面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有特質。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如此這般。由于先天遺傳、生長環境、心智發育、習慣品質等方面的綜合性因素,在眾多學生中無可避免地存在個體差異性,這就需要教師以此為客觀基礎,積極開展以個性化為追求的因材施教和因才施評活動,從而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從中獲取相應的知識效果和人文因素。特別強調的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眾多學生中出現的個性化見解和體悟,教師要予以相應的欣賞、珍視,并且做出必要性保護,即使有時出現一些“離經叛道”現象,也要做出積極性引導而絕不是扼殺或否定,從而在厚積薄發中不斷地張揚與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組織者、主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努力創新并彰顯教育教學的個性化特色,以不斷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
以上是筆者對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活動的簡要性實踐與思考。人文教育元素蘊藏并遍布在語文知識及其課程教學之中。只要我們始終本著“以生為本、人文關懷”的指導思想,高度重視并認真對待,人文教育之花就必將在校園內外迎風綻放、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李洪梅.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02).
哲學與教育學都是關于人的精神實踐活動的學科,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嚴格地說,這些學科研究的內容相距甚遠。但通過專門研究可以看出,根據各自的思想價值歸屬,它們又具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并且相互發生積極的作用。哲學與教育學相互作用能使人清晰而肯定地認知自我,有些研究者甚至把教育學當成一門“具體的哲學”(II.納托爾)。同時,有人也對此持不同意見,認為哲學對于生活的作用與教育學沒有什么不同(C.格謝)。音樂教育學在自身發展的各個階段或多或少地與哲學發生了聯系,還運用了哲學的經驗來思考和解決自身的問題。類似情況在哲學里也同樣存在,哲學與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緊密聯系,而后者也同樣地豐富了哲學科學的實踐經驗。
因為哲學與音樂學這兩個領域的知識范疇與功能各不相同,所以探討二者之間直接相互促進關系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探討的問題,是關于它們之間的“相互授粉”作用,是兩者之間的一種融合。其結果是產生一種能夠理解的人類與藝術世界的關系,并提煉出它們之間相互作用方式的一種更為深刻的思想(見M.C.卡岡《交際世界:客體間的關系問題》,莫斯科,1988年)。例如:哲學是作為一門廣博的方法論知識來對音樂教育領域施加影響的,而這種影響主要在于幫助我們弄清后者的思維基礎,明確其優勢和功能。但哲學既不能改變具體的音樂教育的內容,也不能提出音樂教育的方法。哲學是一門解決音樂教育現實問題的思維基礎和方法論的學科,對音樂教育進行完善是極為重要的,這就是哲學及音樂教育學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如果從現代學術思維角度出發,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首先應該是發展個性。它通過音樂語言來發展個性,幫助人們了解萬事萬物和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人類周圍環境的多樣性。這種對現代音樂教育的思維功能的理解對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現代音樂的推動下,哲學積累了大量對音樂內涵進行思考的經驗,還促進了其對藝術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方面的思考和研究。
筆者認為,哲學構建了科學地研究現代音樂教育學主要問題以及現象的基礎。阿里斯托杰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時至今日仍對音樂教育意義重大,即藝術與音樂的實質是什么,它們是如何作用于人類本身,如何作用于人的心理活動及社會行為的。在哲學思想的基本原則下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概念,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需要音樂教育知識的參與。比如,關于藝術思想問題,關于對人與世界的審美思想結合與形成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問題。許多哲學家(如羅謝夫、索羅夫耶夫、什列恩等)對以上問題的思索和取得的成果,在音樂教育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但幫助學生們用心靈和頭腦去理解音樂的真諦,還讓他們更深入地認識到音樂的美妙之處和所蘊含的精神力量。
許多哲學、美學方面的知識在音樂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A.B.卡巴列夫斯基制定的一套學校音樂教育大綱就可以說明這一點。這套音樂教育大綱是以藝術與生活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對世界的藝術觀為基礎制定的,目的是激發出學生思考音樂時可能產生的神奇力量,加強學生對藝術之美和生活之美的本質的理解。
現代哲學家越來越關注藝術教育的問題,他們認為將哲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哲學家H.H.基亞申科關于音樂哲學與音樂教育關系的觀點是對此最有力的證明,他的基本觀點是“現代音樂教育哲學方法論產生具有必要性”。H.H.基亞申科認為,正是這一點擴大并豐富了音樂教育過程的價值思維空間,使得它的對象(學生及音樂教師)能獲得一種特殊的平和狀態,身處其中的人們內心會有“對世界的崇敬”之感(A.什維采爾),并深深地、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心靈與世界“自然而然”地產生同一性(M.布什維)。哲學家堅信,正是音樂所具有的協調性和“音調的無限延展性”構成了音樂教師專業經驗的“核心”和基礎,使音樂教師可以與音樂本身、與學生、與周圍的事物進行直接的交流。他還認為,現代音樂教育應該更多關注如何去豐富學生的“心靈”,這種豐富的心理狀態可以使他們的藝術思維與對周圍世界藝術信息的理解保持統一。鑒于此,哲學家強調,兒童對廣闊音樂世界的向往一定要通過他們對“民族旋律因素”的了解來實現,即通過本民族音樂的“遺傳密碼”,讓學生了解到本民族豐富的精神財富。
最近,在音樂教育學與哲學相互關系的問題上又有了新的見解,其中關于個體(教師和學生)世界觀形成的問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思考這個現象的實質時,音樂教師首先要依靠哲學中系統完整的個性認知觀及哲學在精神領域的優勢――世界觀的認知。根據這一方法論原則,音樂教師的世界觀就通過其對生活和職業的理解與體會表現出來了。
音樂教師的世界觀是綜合的,這是個重要的個性特征,也是其個性特征和職業文化素養的核心。世界觀將精神、心靈以及其他個性特征融合為一個整體。從廣義上講,音樂教師的世界觀是其完整個性的自我認知,是其了解與深入世界的方法與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專業學習與音樂教育活動是其基礎。
音樂教師的世界觀決定了同藝術教育的對象(音樂與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特性。這種相互關系表現的多樣性和典型特征(首先是激情美感、個性創造的特征)證明了音樂教師要有豐富的世界觀,比如,活潑開朗的個性。因此,音樂教師的世界觀自然而然地包含了豐富的精神美學內容中的“激情飽滿、創作熱情”,并能夠對周圍現實及自身價值進行理解和思考。
音樂教師世界觀的社會和職業意義首先是通過其所具有的功能表現出來的。當其作為外部功能時,世界觀是其在社會文化和職業中自我定位的手段,其內部功能是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教師自身,更好地進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認知。
與上述第一個功能相關的是,教師擁有了足夠明確而深刻的個體世界觀立場,并據此對各種事件及周圍環境的變化進行認知,其中最重要的是針對藝術和具體音樂教育活動發表看法與做出評價。在這種功能中,教師的世界觀是一個轉換器,它在世界觀準則和社會思想、教師本人的藝術教育理念的確立與表達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個功能的作用與教師完善自我的內心世界和改造世界等活動緊密相關,其中包括個^職業方向世界觀的確立和發展。
可以說,教師建立職業世界觀的目的首先在于構建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既是與音樂教育活動(整個社會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組成)相互作用的個體精神個性模式,也是吸取和認知“本我”高尚精神(作為這一活動的特殊“產物”)的自我職業個性模式。現代科學觀點認為,從事任何職業,其中包括音樂教師的個人世界觀結構的主要基礎是由各個領域的知識組成的(科學、藝術、宗教、政治等等),并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相關的觀點、信念和理想。因此,哲學不僅僅是綜合知識系統,而且還是個人的內心狀態,是一種“鍛造”自我的藝術(M.K.馬
塔達什維利)。世界觀的結構內容非常廣泛,就像具體的人(音樂教師也不例外)與周圍世界發生的廣泛而緊密的聯系一樣。教師的世界觀應該向人類思想和精神的所有領域開放。只有在知識與信念和諧統一的情況下,音樂教師的認知才能克服實用主義的缺點從而達到一種理想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物質的”和“精神的”、“個人的”和“社會的”、“主觀的”和“客觀的”得以從“永恒的對抗”狀態過渡到“和諧共存”的理想狀態。
信心是一種獨特的世界觀,是世界觀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在與觀點、理想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關系中,作為一種特殊的個性心理組成部分,信心是更加符合世界觀的自然特征及價值思維的。
在音樂教師的職業活動中,豐富的知識和必要的音樂才能并非總能成為信心產生的源泉。最重要的是音樂藝術本身和藝術創作,他們包含了用藝術美學形式表現出來的世界觀的立場和態度。在這個過程中,音樂教師的“心靈傾聽”是藝術教育與音樂交流的基礎。
現代音樂教學必須有哲學和美學知識作為基礎,而哲學和美學的知識成果都是思想家們創造并傳承下來的。比如,在H.A.伊里依的關于個體精神與文化的聯系的學說中,許多觀點可直接幫助我們對音樂教育實際問題進行思考。當時伊里依堅定地認為,“無心靈的文化”不是真正的文化,而是一種愚昧的“文明”,這種文明缺少了文化的核心價值,使人類精神空洞無物。另外,對哲學家來說,“精神”、“愛”和“創造”是具有深層意義的概念,在這里,“創造”被伊里依理解為世界與世界的對話,這個對話是建立在自我剖析的基礎上的。這一觀點期待著被人們了解和認可。它將心靈的自由、人的意志、人類對世界的責任感以及明確人本身的生命價值等因素聯系在一起。
在方法論的框架下,伊里依的這些論斷和觀點對解決一些問題是有幫助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教育領域的各種知識,其中包括音樂教育知識。顯而易見,現代音樂教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產生的根源首先是本國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包含著真正的公民的精神力量,并且可以和我們這個時代的所有學科和思想進行比較和分析。
M.K.馬塔達什維利的藝術作品價值思考理論對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具有實質意義,它將這些藝術作品看作人類所有行為中的一部分。這種行為需要延續下來,最理想的狀態便是進行再創作。
現代音樂教育之中存在著由獨自向對話轉化的過程,這首先建立在M.M.巴赫金的概念理論上,他確立了人與文化相互關系的原則。正是這種“人們尋求真理”的觀點使得音樂教育過程的參與者(學生和教師)認識到自己與這個過程中一切事物的聯系。理想中的音樂課是音樂藝術家、教育家與學生能夠相互交流,從而達到傳遞藝術價值的效果。在音樂師范教育過程中,對話不只是一種方式和方法。這是音樂教育過程中的最本質的基礎,是方法論的原則。因為音樂本身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會消除孤僻、自私和孤獨。在真正的心靈交流中,教師已不是在單純地“教”,而是要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并將信心注入學生的精神創作之中。
關鍵詞 文化 文化演變 知識創造過程 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30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無疑是由先進的文化所引導帶來制度上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并引領中國日益現代化的過程。與此同時,仍然存在一些舊有的思想及相應行為若隱若現影響著新的社會制度的運行、阻礙新的社會格局的產生,例如封建特權思想、圈子文化、山頭主義等。對于未曾全盤西化的當今中國而言,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與國情,面臨著全新的國際發展環境,也不可能像當初西方列強一樣靠對外侵略擴張而發展,其全面復興必然需要全新的文化來支撐,這意味著它必須充分發揮歷史傳統的優越性同時又必須擺脫歷史的包袱,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同時又必須剔除其糟粕,因而必然需要圍繞全新的建設與發展任務實現全面的文化創新,尤其是在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這樣,理解掌握文化創新的過程實質,就具有非常實際的意義。
1文化的基本單位即文化基因是一種認知模式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考察100多種文化定義后,曾給出一個廣為接受的綜合定義: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和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
文化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
(1)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
(2)語言和符號;
(3)規范體系:是人們行為的準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它們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
(4)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其中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
(5)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是文化的有形部分。
文化有其基本的構成單元――文化基因(meme)。文化基因的概念,最早是來源于英國著名科學家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他認為文化基因或覓母(Meme)是文化傳播單位或模仿單位,音樂調子、概念、妙句、時裝、制鍋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覓母。這一概念解釋只提到一些具體表象,沒有區分文化的內在遺傳信息和外在表現形式,也沒有注意到前述文化內容的結構體系。
P?DiMaggio在綜合評述文化社會學與認知心理學的相互影響后認為,將認知的模式即schema作為文化分析的基本單元是極有意義的。它代表著各種對象、事件以及它們的特征、構成要素、相互關系的各種假設,多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下形成的;同時它也是人們的信息處理方式,展示文化的運行過程。這一分析突出了文化基本單元的內在信息屬性,與生物學的“基因”概念內涵更具一致性。
比較上述兩種概念分析,文化基因,應是特定人群對某種對象及其相關特征、關系的認知模式,是在傳播過程中能夠被內化吸收的基本理念,本質上是一種知識;這種理念決定著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如音樂或時裝的風格、建筑的方式等;人們在傳播、模仿這些具體形式時,實際上也隱含地傳播者這種內在的理念或知識。
2文化演變的核心是文化基因的知識創造過程
Gabora提出一種文化演化框架――公共交流(communal exchange),認為是公共交流使得人們對不和諧、挫折或誤解做出回應:從不同的視角思考,調整理念以適應環境,因而減少熵、重建和諧完整的概念系統。使得復雜的、可積累的、開放的文化得以演化的是一種遞歸性反思能力:一種思想觸發另一種思想,后者再觸發另一種,如此持續進而形成一條聯系鏈。換句話說,文化演變的核心是概念、理念的發展變化,是通過與環境的互動產生新的認識的過程;它通過這種自我修正過程產生可傳播的創新,因而必然地是一種新知識產生的過程。對比文化基因的概念,這種調適后的新理念、新概念,實質上是一種新的認知模式,即新的文化基因;遞歸性反思能力形成的思想聯系鏈即是文化基因鏈。
這一演化框架理論強調的是新理念的產生,但并沒有解釋新理念轉化為新現實的過程;如前述文化概念與組成,文化演變還應包含新理念轉化為新的行為規范、新的社會關系或社會組織以致新的物質產品的過程。
對于由新知識產生至新產品或新現實得到實現的知識創造完整過程的探索,最經典、最透徹的分析仍然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的知識創造三要素統一模型。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知識創造的SECI模型、場及知識資產。
(1)知識創造的SECI過程,是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知識轉換過程,包括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聯接化(Combination)和內部化(Internalization)。社會化意味著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換,是分享體驗并由此創造心智模式和技能之類隱性知識的過程;外部化將隱性知識轉為顯性知識,是利用比喻、類比、概念、假設或模型等形式將隱性知識明示化的過程,是知識創造過程的精髓所在,通常由對話或集體反思所觸發;聯接化是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得轉換過程,將各種概念綜合為知識體系的過程,它通過對顯性知識的整理、增添、結合和分類等方式,重新構造既有信息,進而催生新知識;內部化是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得轉換,主要通過干中學以共有心智模式或技術訣竅的形式內化到個體的隱性知識基礎內。經歷了這樣的相互作用,一項創新便涌現出來。模型認為組織知識創造始于被調動的個體隱性知識,通過知識轉換的四種模式在組織層次上放大,并在較高層級上固定下來,并會隨著互動社群的擴大,超越團組、部門、事業部、組織的邊界而不斷往前推進,形成知識螺旋。
(2)場,是知識得以分享、創造和應用的共同環境,它為個體的知識轉換以及知識螺旋的展開提供能量、質量和場所,存在形式可能是物理空間如辦公室、虛擬空間如電子郵件或網絡,和精神空間如共同的理想或文化等,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是場形成或存在的關鍵。與上述四種知識轉換過程相對應,場也有四種類型:起始場、對話場、系統化場和實踐場;
(3)知識資產,是知識創造過程的輸入、輸出和調節因子。知識資產可分為四類:經驗性知識資產、概念性知識資產、系統性知識資產和慣例性知識資產,是上述四個知識轉換過程的必然結果。
所有的三個元素統一為一個整體。簡而言之,是組織應用既有的知識資產,通過SECI過程創造新知識;而SECI過程發生在相應的場中,創造的新知識也成為組織知識資產的一部分,成為新的知識創造過程的輸入。這一模型強調從隱形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換;包括了新構思或新思想的形成到形成新現實的完整過程,但主要是針對企業的創新實踐分析得到的模型。
將這一模型擴展應用到文化演化過程中,則需要進行理論上的拓展和歷史事實上的探索驗證。另外,這一分析模型一個顯然的局限是沒有說明知識創造的動力源泉。
3實踐中的矛盾啟動新文化基因的知識創造并促進新基因鏈的形成
將的《實踐論》、《矛盾論》中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認識發展感性與理性階段、矛盾的普遍性等原理與野中郁次郎等人的知識創造三要素模型相結合,我們可以得到:是實踐的需要觸發了知識創造的過程;直接的推動力正是各類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就是矛盾;而知識創造的目的或結果,則是為實踐中的矛盾提供解決方案。事實上,野中郁次郎等人的知識創造過程模型,也蘊含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不同階段:社會化、外部化階段,以感性知識交流為主,開始向理性知識例如概念轉化;聯接化階段則是理性知識的相互組合;內部化則是系統理性知識的實際應用,“由認識到實踐”必然經歷的過程。
作為特定矛盾的解決方案的新認知或新思想,就可能成為新的文化基因;而現實世界中矛盾的不斷發展變化,則為新的文化基因的出現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成為“思想聯系鏈”形成的現實基礎;而新的“思想聯系鏈”,即相互聯系著的新的文化基因,成為人類推進相關現實世界變化的認知基礎。
例如始于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過程中的知識創造過程。面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踐要求,佛羅倫薩的人們需要探索理解人與神、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當時的實踐環境構成了新理念產生的起始場;各種學校及佛羅倫薩城市共和國內全新的探求新知(表現為追崇古典)的自由氛圍,承擔了對話場的角色;加上外部知識即古希臘文化成就的輸入,人文主義的基本觀念即對人性的尊崇,得以孕育形成,形成了對人與神、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全新認知;上述對話場也觸發了這種新的文化基因的外部化,即各種藝術創作實踐,各種文藝及美術作品,便是這種外部表達的具體形式;同時或隨后,探究人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的規律、探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需求進一步產生,相應的自然科學,如天文學、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建筑學;和社會科學如政治學得以產生,并形成了相應的知識體系以及相應的科學與社會實踐,進而改變了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按照新的知識處理人與自然界、及人與人的關系,而不再唯神命是從;相應地,科學與民主的思想作為新的文化基因也得以形成。形成新的科學或社會實踐、改變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過程,就是上述的知識內部化過程,相關的新的實踐活動,就是實現內部化的實踐場。古希臘文化成就是這一知識創造過程的知識資產的輸入,人文主義理念、科學與民主思想等新的文化基因及各科新的知識體系則是這一過程輸出的知識資產。與野中郁次郎等人的分析模型不同的是:人文主義觀念傳播到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不同領域時,隨即開啟了新的SECI過程,而不同具體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則這種觀念在社會生活中實現內部化的具體表現。
由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發展而導致自然科學成果的積累以及社會經濟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政治學領域進一步深化拓展為18世紀的思想啟蒙運動:一批代表人物在吸收既有科技成果、體驗現實群眾生活、考察國內外實際的基礎上,對理想的國家制度的各側面及整體結構進行了分析論述。如英國的哲學家洛克和科學家牛頓,法國的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和盧梭,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德意志的康德等,就人民、國家功能、政府職責與權力范圍、法治的必要性與內容、憲法的地位等相繼做了透徹的分析,進而進行了國家制度的設計,如三權分立、分權制衡等保障個人權利的國家制度及其運行機制;隨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實現了各具特色的資本主義體系,包括法國、美國、德國、英國、意大利、俄羅斯、加拿大、日本等。顯然,吸收科技新成果、考察實際社會生活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就國家制度各側面的分析論述及相關成果的出版則是新的政治觀念的外部化表達過程,而國家制度的整體設計則是一個相關政治觀念系統化整合的過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完全實現資本主義制度,則是國家制度在社會現實中的內化過程。
上述過程中文化基因鏈的形成過程是:人與神之間矛盾的解決導致基本人文主義基本理念,即尊崇人性這一文化基因的產生;而人與客觀世界的矛盾是人與神的矛盾解決后必然面臨的新問題,它進一步分解為人與自然的矛盾以及人類社會內部的矛盾。分解后各領域的知識創造過程中,針對各自的新矛盾的解決又產生了新的文化基因,例如自然科學領域對于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的重視,貫穿于所有自然科學領域;例如西方政治學領域中的民主相關的觀念體系:自由、平等、法制、民權等等。這樣,不同文化基因的創造、演進就漸次形成一個樹形圖譜。當然,并非所有新的知識成果都能成為新的文化基因,唯有影響廣泛、長期傳承的理念,才成為文化基因。從根源看,文化基因所以能長期傳承、影響深遠,原因在于它對于現實中某類共性的矛盾的解決仍然有意義。而當社會生活中的新問題、新矛盾出現時,新的知識成果或新的文化基因的出現,就成為必然。這正與Gabora提及的遞歸反思能力所形成的思想聯系鏈相對應。
這種文化基因鏈的形成過程可為我們新文化的建設提供借鑒。
4新文化的建設要注重各種實踐中相關場的建設以及與相關文化基因的關聯
由文化的概念所決定,文化創新或新文化的建設,必然地包括捕捉提煉新的理念,設計完善新的制度和政策,完善相關機構的新功能,新的理念的傳播,新的實踐慣例的擴散等;而由文化演變的知識創造過程及實踐動力所決定,關注新的實踐中對新文化基因的需要以及相關的各種場的建設具有特別的意義。
例如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需要產業界、研究機構、相關政府部門、服務機構等通過開放式創新、整個區域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以形成創新生態鏈和以知識創造、流通及應用為基礎的創新型經濟,并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目標的實現必然地包含著相關文化的創新與不斷完善。只有區域范圍內的新的創新文化,才能凝聚各方資源與力量、促成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形成。新的文化基因的創造過程,其起始場與最初隱性知識的形成,往往與新的實踐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這種文化建設進程中,企業家俱樂部、企業界與學研界以及政府部門的界內或跨界的論壇、協會的活動等形式,屬于實現社會化的起始場或實現外部化的對話場;相關研究機構的合作以及研究機構與實踐部門的互動、結合,則是實現相關知識組合化及完成制度或政策設計所必須依賴的系統化場,實地培訓、相關宣傳資料的編輯出版發行,新聞媒體對新文化內容的傳播,“干中學”及實踐中的交流等則是實現內部化的實踐場必不可少的內容。
起始場、對話場的建立,有利于促進與新實踐相關人員的交流、借鑒外部相關知識、對新的實踐進行理論探索與總結等,進而實現作為新的文化基因中新知識的社會化、外部化。需要注意的是,當代社會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為相關主體之間的關聯、對話提供了諸多便利,起始場、對話場的建立有了更多的可能途徑;但隱性知識的交流和傳播依靠信息化、網絡化的手段依然是遠遠不夠的。
新的文化基因的內部化過程,即實踐場的作用,有的靠實踐中榜樣的力量以及相應的實踐體系可潛移默化地傳播實現,有的則要注意利用制度的強制力量以及系統的教育體系來實現新的文化基因的植入。例如現實中反腐所要求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機制的建設。腐敗的大面積發生,無疑與長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遺留有關,如官本位、封建特權、圈子文化等,不僅僅存在于很多官員自身思想深處,也存在于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里;同時,也與我國在強調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的過程中忽視相關制度建設有關,如權力設計及運行模式、監督機制以致公務員的薪酬制度等。“不能腐”意味著健全的制度形成了對官員行為的有效制約,這有賴于新的制度設計在實踐中的有效內化;而“不想腐”,則意味著一種新的文化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形成,與新制度相對應一整套觀念體系通過教育已深入到官員的思想深處。
新文化建設還需要密切關注相關的文化基因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有時需要相關基因的變化才能實現特定基因的演變,這是由其內在矛盾的相互關聯特性所決定。例如反腐的新制度及其理念基礎,可能與其他相關制度、理念的改變密切關聯。
中國的建設實踐必然需要衍生出新的文明,而新的文化則是這種新文明的內在基礎;把握文化創新與建設的一般規律,探索營造恰當的氛圍與措施,結合各項建設實踐完成文化的創造,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基金項目:本文曾得到上海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shucx080158)和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軟科學研究博士論文專項基金(20090610)資助。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社會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4):409-410.
[2] R?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盧允中,張岱云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12):267-273.
[3] P?DiMaggio.Culture And Cognition[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7(23):263-287.
[4] L?Gabora.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Socially Situated Cognition[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2008(9):104-114.
[5] L?Gabora.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 for Cultural Change: Selectionism Versus Communal Exchange[J].Physics of Life Reviews.2013(10):117-145.
[6] K.Nonaka,R.Toyama and N.Konno.SECI,Ba and Leadership:A Unit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00,33(1):5-34.
[7] 劉明翰,朱龍華,李長林.歐洲文藝復興史?總論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
[8] .實踐論[C].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7):259-273.
[關鍵詞]目的地意象;固化;更新;動力機制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7)02-0042-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2.010
引言
旅游目的地意象是學術研究和地方實踐的重要領域。旅游者如何認識目的地將影響其目的地選擇[1]、滿意度[2]及其對目的地的態度忠誠與行為忠誠[3]。過去40年,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概念、構成要素、影響因素等內容均受到不同程度關注。目前,雖然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概念框架還未最終形成[4],但毫無疑問,旅游目的地意象要素研究所關注的核心是旅游者的“感知意象”[5]。Gallarza等指出,復合性、多重性、相對性和動態性是旅游目的地意象的4個基本特征,其中,動態性與旅游目的地意象營銷策略息息相關[6]。一些早期研究認為“時間”和“距離”是影響旅游者目的地意象動態性的兩項基本因素[7-8],后續研究陸續擴展至外部環境(信息來源類型、數量等)和旅游者個體(人口學特征、旅游動機、文化價值觀等)等因素[9]。有研究指出,目前旅游目的地意象動態過程的研究仍較薄弱[10],主要體現于現有研究多著眼于影響目的地意象過程的外部因素,而對目的地意象本身的動態變化規律缺乏分析。
近年來,香港、新加坡等眾多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通過持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戰略,積極推動旅游目的地意象更新,有效避免了旅游目的地意象趨于陳舊,較好配合了其國際化旅游目的地發展戰略。與之相比,我國境內旅游城市在目的地意象更新方面泛善可陳,大都不能通過目的地意象更新戰略靈活應對國內外旅游市場發展變化。有鑒于此,本文選取蘇州作為案例地,開展旅游目的地意象動態過程研究。從古至今,蘇州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東方威尼斯”“天堂蘇州,東方水城”等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目的地形象特征;2015年,該市提出打造“國際化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目標,將使其固有目的地形象面臨國際市場的嚴峻考驗。基于對案例典型性和資料足證性的雙重考量,本文以蘇州作為研究案例,或將有助于取得更多理論⑹居胗τ媒展。
圍繞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動態過程,本文對過去10年(2006―2015)旅游博客文本內容進行分析,找出目的地意象固化與更新的主要脈絡特征;在此基礎上,研究探析了這一現象背后,地方政府、市場組織、當地居民和旅游者等多個社會群體共同參與、互動協商建構目的地意象的內在機制;結論部分從理論和應用兩個層面為避免目的地意象走向固化、推動目的地意象積極更新提供對策建議。
1 文獻綜述
1.1 旅游目的地意象固化與更新研究
固化一定程度上意味著退化或老化。在品牌管理領域,品牌老化和激活是品牌長期管理的重要方面[11]。其中,品牌老化被定義為“在競爭中出現的品牌成長率低、品牌再現率底、品牌認知質量下降、品牌忠誠度降低、品牌聯想弱化、品牌陳舊過時等現象”[12]。品牌墓地(brand graveyard)理論認為,所謂“墓地”品牌是高認知度和低再現度的品牌[13],Lehu、Ewing等均認為,當品牌不再影響消費者購買時,品牌便開始衰落[14-15]。作為多維度的綜合服務型產品[16],旅游目的地同樣經歷著從開始、發展、成熟到衰退的生命階段,無論目的地品牌還是目的地意象(實踐中,兩者甚難區分)皆隨目的地生命周期不斷演化[10]。對一個旅游目的地來說,當前一階段所積累的良好意象無法繼續吸引旅游者時,便意味著其目的地意象已經走向某種固化,其中的某些方面需要得到更新。
與固化相對應的概念是“更新”。在市場營銷學中,“更新”意味著改變。一般認為,若某一產品品牌形象長期維持不變,則會制約其獲得更有活力的市場認知[17]。回歸旅游目的地營銷議題,在目的地發展的不同階段,旅游者對其會產生不同的認知與評價[10]。尤其在社交新媒體時代,實際到訪游客借助“互聯網+口碑”的傳播方式,能夠對潛在游客心目中的目的地形象產生持續影響[18]。實地到訪游客正在取代目的地營銷機構(DMO),成為目的地營銷傳播中最重要的內容生產者和信息傳播者。為了更加靈活地適應旅游市場上述變化,旅游目的地需要更加重視其意象更新問題,應立足更靈敏的目的地意象戰略以取得更積極的游客市場認知。
1.2 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動態過程研究
旅游目的地意象具有動態性特征[6]。Gartner依據旅游目的地信息來源劃分潛在旅游者的“引致意象”[19],顯示信息源是推動目的地意象動態過程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還分析了個人體驗、年齡和受教育程度對目的地意象動態過程的影響[9,20-21],表明旅游者個人因素也是影響目的地意象動態過程的重要因素。在互聯網提供的合作環境中,政府和目的地營銷機構不再是表達目的地意象的唯一主體,旅游者圍繞目的地意象的表征生產活動正在使目的地意象處于一個多群體介入、多元表征循環的動態進程[22-23]。當旅游者感知意象與目的地投射意象之間的偏差變大,目的地就需要投入更多營銷資源加以糾正[18]。可見,目的地意象動態過程不僅要受信息源和旅游者個人因素影響,在“互聯網+”時代,目的地意象動態過程還是一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互動生產進程。
在過去5年中(2011―2015),文本中的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表征變得更加豐富,表征關鍵詞除了“園林(拙政園)”“歷史”“旅游”外,還納入“平江路”“博物館”和“觀前街”等文化景觀符號。具體來看,博客文本對蘇州目的地意象的表征集中在以下5大模塊:地方、園林、文化、觀前街和虎丘。“地方”這一文化地理學所關注的概念,開始大范圍出現在旅游博客文本之中。當代旅游者以“園林、平江路、博物館、觀前街”作為物質文化載體、獲取對蘇州這個“地方”的體驗,體現著自身的旨趣和追求。對旅游者來說,這實際上也是一個與“他者”相遇的過程,該過程的主要特征就是要通過與園林、地方、文化、觀前街、虎丘等目的地元素的“他者性”述說,去建構自身獨一無二旅游目的地意象表征體系。與第一個5年相比,旅游者對蘇州園林的認知開始突出地方性(關鍵詞:中國、地方)和遺產商業化(關鍵詞:景點),“林曉峰_粵X”這般寫道:“不過,蘇州對我來說不僅有這個意義,還有就是我非常憧憬那種古城的氣息,可能是小時候玩太多武俠類游戲的關系吧,對古代的建筑和園林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懷,總想親身體會一下生活在古代的感覺,而蘇州就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地方,無論從哪個方面出發,蘇州是非去不可的。”與之相呼應的是,文脈屬性(關鍵詞:時間)和空間屬性(關鍵詞:地方)在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中的結合變得更為緊密,蘇州園林依然是蘇州意象時空凝結的焦點、一個地標性的世界文化遺產景觀,而平江路、觀前街、虎丘則成為來蘇旅游必去之地。
4 研究結論
4.1 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固化與更新現象
根據10年(2006―2015)測序結果,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中的文脈屬性,尤其是“園林”作為標志性符號一直處于蘇州目的地意象表征的中心。這說明固化現象客觀存在于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動態進程之中。與此同時,以觀前街為代表的游憩屬性逐步成為蘇州目的地意象的主體,則揭示了過去10年蘇州目的地意象更新的基本特征。在兩個5年時間段中,圍繞“園林、文化、水鄉、文物和寒山寺”的語義網絡逐漸轉換為以“園林、地方、文化、觀前街、虎丘”為核心的語義網絡,更直觀顯示出蘇州目的地意象存在固化與更新的事實。
具體來看,蘇州目的地意象固化主要圍繞著以“園林”“文化”為代表的標志性遺產旅游景觀,而蘇州目的地意象的局部更新則受制于旅游者審美策略分野和商業資本操作(圖5)。表面來看,蘇州目的地意象通過固化和更新適應外部環境,建構出更為豐富的表征符號和意義;在其背后,目的地意象的動態過程則隱含著目的地與旅游者的持續協商與互動過程。
蘇州古典園林被視為獨立于街區生活之外的“文化標本”[35]。本文關鍵詞頻統計和語義網絡分析都證明了這一點:蘇州園林是蘇州目的地意象的符號化凝結。為了滿足日益龐大的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商業機構向旅游市場提供各類服務并謀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在遺產旅游層面,依托蘇州園林經營遺產旅游也是地方政府部門和各類商業組織利益角逐的結果,商業化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古典園林的歷史文化氣息――“Micky”提到:“第一個周末就慕名而往,結果卻是大失所望,再美的景致如果出現人潮洶涌的情形也就黯然失色了,枉費了70元的門票。”目前,園林等文化遺產資源仍是蘇州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遺產旅游者借助園林等遺產景觀建構其個人意義,使得文化遺產成為某種“活著的東西”:“唯一讓我欣慰的是,有些建筑物還是有其歷史痕跡存在,即使不能身臨其境,但也能感受一下歲月的流逝。”(林曉峰_粵X)
研究進一步發現,在蘇州目的地意象更新過程中,因滿足旅游者“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情調而迅速發展的各大江南古鎮(周莊、木瀆)、歷史文化街區(平江路、觀前街)的重要性逐步凸顯。在蘇州目的地意象中,江南古鎮元素迅速被激活,這既得益于旅游公司的資本和市場運作,也得益于當地社區的積極參與,他們為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提供了差異化發展的新方向,為大眾旅游者帶來文化旅游必不可少的全新時空體驗,“紅毛”:“客棧位于平江路鈕家巷子里,位置很方便,無論是去獅子林、拙政園還是去繁華的觀前街,10分鐘就能到。客房戶戶向庭院,室內以蘇州傳統民居布置,木梁瓦頂、回廊小苑,清幽恬靜,整個客棧就是個小園林!”與此同時,集教育和娛樂功能為一體的各類博物館受到旅游者關注,無論是蘇州博物館還是昆曲或評彈博物館,它們向旅游者展示著蘇州古城獨特性,提升古城文化旅游吸引力:“蘇州博物館的面積雖然沒有國博那么大,但是它布局非常合理,并且每一個展區設置以及展區之間內容的銜接都很精妙。在參觀的過程中,你就能感受到蘇州人生活的精致與吳韻文化精妙。”(Crystalgon)
除此之外,研究還透過“水鄉”至“地方”的語義網絡演變,解析蘇州目的地品牌營銷轉變,特別是近年來蘇州圍繞“蘇式生活”的目的地品牌化實踐。在這一轉變中,旅游需求淖畛醯摹爸由寒山寺蘇州”式的觀光游覽為主,發展到如今以“平江路觀前街蘇州”和“景點虎丘蘇州”為主要脈絡的都市休閑;游客體驗也從最初以“古鎮水鄉蘇州”為主脈絡的“前臺”體驗,轉向以“拙政園地方蘇州”為主特征的“后臺”互動,相關表述如是:“說真的,時代在變遷,然蘇州的園林、河道、小巷人家卻依舊讓游客像參觀博物館里的文物一樣,很想透過窗子去打探一番。在我心里,蘇州人過日子如同這條平江路,講究的是精致和文雅。”(章慧敏)
4.2 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固化與更新機制
如前所述,在旅游目的地意象更新過程背后,隱含著地方政府、市場機構、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等多元利益主體博弈,正是有賴于各自群體的理性訴求以及相互之間的沖突博弈、互動協商,旅游目的地意象才得以不斷延續和更新(圖6)。
在旅游目的地意象構建中,旅游者尋求新奇個性的體驗,追求便捷高效的旅游產品,渴望蘇州維持一致的“他者性”旅游目的地意象,以便其在旅游過程中能夠體驗真實的蘇州古城文化。在此基礎上,政府依托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推動地方文化市場,獲取延續地方文化的必要資源,并不斷提升社會、文化、經濟綜合效應。而各類市場機構為了獲取經濟效益最大化,致力于推動本地標志景區和拳頭旅游產品品牌化,努力創造、引導并迎合旅游消費形態。在旅游經濟大潮下,旅游者、地方政府和市場機構“合圍”,讓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中最顯性、最易操控和最具商業價值的部分――“蘇州園林”深入人心,成為旅游目的地意象表征內容生產的焦點,也成為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固化之錨”。在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構建中,當地居民一方面作為旅游凝視的對象,另一方面也充當著產品供應商與消費者的角色。當地居民對文物加以保護、傳承、商業化利用,以周莊和木瀆為代表的蘇州水鄉古鎮隨之在古城意象中逐步凸顯,既蘊含著居民對本土傳統文化延續與復興的期望,也表明經濟效益也是文化傳承與保護、旅游社區發展的一大動力。隨后,“古鎮”和“平江路”等關鍵詞及關聯語義路徑在2011年后大范圍出現,更清晰地勾勒出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更新的基本事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當地居民群體主導和推動的結果。
事實上,如果缺乏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旅游者感知的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很可能將更加集中于蘇州園林等產業資本運作對象。缺乏當地居民等利益相關者參與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建構過程,將完全處于商業勢力和資本邏輯的主導之下,而如前所述,商業和資本恰恰是導致目的地意象“固化”的一大誘因。考慮到旅游目的地意象一旦“固化”,將難以適應社區創新發展、旅游者多元體驗、遺產活態保護以及文化有機更新等多重發展目標,長遠看勢必會損害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因此,研究認為,必須更加積極看待居民在目的地意象更新中的作用。
5 討論
本文以蘇州為例,基于對過去10年(2006―2015)在線旅游博客的內容分析,解釋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固化與更新現象,梳理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固化和更新的具體內容,探索蘇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固化和更新的動力機制。研究發現,蘇州目的地意象固化主要體現在園林符號的高度凝結,其主要誘因是地方政府和市場機構為了更好地滿足旅游者需求,對目的地意象進行了持續、強有力的干預;而蘇州目的地意象更新主要體現在歷史文化街區和周邊水鄉古鎮的逐步凸顯,其背后的主導邏輯是地方政府引導、商業資本運作、本地居民積極參與到遺產旅游發展之中,以某種“化學反應”的方式賦予旅游目的地新的意象特征。綜上,政府、商業機構、旅游者和居民共同構成了旅游目的地意象固化和更新的基礎動因。
在理論層面,本文驗證了旅游目的地意象進化理論(image evolution)[6,20]。研究認為:首先,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固化與更新同時存在,內生動力和外部干預協同作用于這一進程。其次,旅游目的地意象動態進程具有周期性特征,根據這一特征,蘇州近年來涌現出的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等要素也會逐漸“凝固”,而新的目的地意象要素將繼續得以逐步建構。再次,研究將利益相關者理論引入對目的地意象動態進程的討論之中,發現目的地意象進程由整個區域社會生態系統所主導,其固化與更新的動力來自地方政府、市場機構、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f商互動。這一觀點揭示出在旅游目的地意象戰略中,對多元利益主體協商、對話加以制度性安排的必要性。最后,研究發現旅游發展背景下的遺產資本化進程是造成遺產旅游地意象固化的重要誘因。毫無疑問,遺產旅游地意象固化會嚴重限制旅游商業模式創新,進而扼殺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在遺產旅游目的地,為了有效制衡資本邏輯可能導致的目的地意象固化,本地居民在目的地意象進程中的權益應得到進一步保護。
雖然在線旅游博客已經成為眾多研究者所采納的資料來源,但就本文研究而言,旅游博客的使用主體仍然難以精確加以識別。因此,本文研究仍存在不足,今后研究應就此論題,繼續開展居民訪談、多案例地調研以及對更長時間跨度的目的地意象過程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Fan Jun, Qiu Hongliang, Wu Xuefei.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place attachment and tourists’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A case of Zhejiang tourist resorts [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 55-66. [范鈞, 邱宏亮, 吳雪飛. 旅游地意象, 地方依戀與旅游者環境責任行為[J]. 旅游學刊, 2014, 29(1): 55-66.]
[2] Bai Kai, Chen Nan, Zhao Anzhou. Potential Korean tourists’ cognition of Chinese destination image and their behavioral intentions [J]. Tourism Science, 2012, 26(1): 82-94. [白凱, 陳楠, 趙安周. 韓國潛在旅游者的中國旅游目的地意象認知與行為意圖[J]. 旅游科學, 2012, 26(1): 82-94.]
[3] Liu C R, Lin W R, Wang Y C. From destination image to destination loyalty: Evidence from recreation farms in Taiwan [J].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12, 8(4): 431-449.
[4] Li Hong. The two kinds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6):9. [李宏. 對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的兩種理解[J]. 旅游學刊, 2006, 21(6):9.]
[5] Zang Dexia, Huang Jie. A review of overseas studies on destination image: Based on the articles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J]. Tourism Science, 2007, 21(6): 12-19. [臧德霞, 黃潔.國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綜述――基于 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近10年文獻[J]. 旅游科學, 2007, 21(6): 12-19.]
[6] Gallarza M G, Saura I G, Garc??a H C. Destination image: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1): 56-78.
[7] Gartner W C. Temporal influences on image chang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6, 13(4): 635-644.
[8] Crompton J L.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79, 17(4): 18-23.
[9] Baloglu S, McCleary K W.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4): 868-897.
[10] Wu Tiehong. Dynamic researches into images in tourist areas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life cycle [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 2005, 34(2): 119-121.[烏鐵紅. 旅游地形象的動態研究與其生命周期的演化[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34(2): 119-121.]
[11] He Wenli. An Empirical Study about Laozihao Brand Revitalization[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12. [何雯麗. 老字號品牌激活研究[D]. 北京: 清華大學, 2012.]
[12] Zhang Qian. Brand Outdated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D]. Chengdu: Sichuan University, 2006. [倩. 品牌老化及對策研究[D]. 成都: 四川大學, 2006.]
[13] Aaker D A. Building Strong Brands (the 1st Edition) [M]. Lü Yilin, trans. Beijing: China Labour & Social Security Publishing Group, 2004: 11-12. [戴維?阿克. 創建強勢品牌(第一版)[M]. 呂一林, 譯. 北京: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4: 11-12.]
[14] Lehu J. Back to life! Why brands grow old and sometimes die and what managers then do: An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research put into the French context [J]. 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2004, 10(2): 133-152.
[15] Ewing M T, Jevons C P, Khalil E L. Brand death: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senescenc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9, 62(3): 332-338.
[16] Buhalis W B D D, Qiu T B M X. Marketing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of the future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1): 97-116.
[17] Zhang Linghao. Research on the continuity and renewal methods of product image: Based on gene heredity theory [J]. Packing Engineering, 2007, 28(8): 170-173. [張凌浩. 基于基因遺傳理論產品形象的延續與更新方法研究[J]. 包裝工程, 2007, 28(8): 170-173.]
[18] Lü Xingyang, Xu Hong, Lin Shuang. Brand hijack: The alienated evolution process of destination image [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6): 67-75. [呂興洋, 徐虹, 林爽. 品牌劫持: 旅游目的地形象異化演進過程研究[J]. 旅游學刊, 2014, 29(6): 67-75.]
[19] Gartner W C. Image formation process [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1994, 2(2): 191-216.
[20] Beerli A, Martin J D. Factors influencing destination imag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3): 657-681.
[21] Frias D M, Rodriguez M A, Casta?eda J A. Internet vs. travel agencies on pre-visit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iew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1): 163-179.
[22] Stepchenkova S, Zhan F. Visual destination images of Peru: Compar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DMO and user-generated photography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6(3): 590-601.
[23] Huang Yan, Zhao Zhenbin, Chu Yujie, et al.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the Internet era: Multiple constructions and circulations [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6): 91-101. [黃燕, 趙振斌, 褚玉杰, 等. 互聯網時代的旅游地視覺表征:多元建構與循環[J]. 旅游學刊, 2015, 30(6): 91-101.]
[24] King C, Chen N, Funk D C. Exploring destination image decay: A study of sport tourists’ destination image change after event participation [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2015, 39(1): 3-31.
[25] Cherifi B, Smith A, Maitland R, et al. Destination images of non-visitor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 49: 190-202.
[26] Li Leilei.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Guangzhou: Guangdong Travel & Tourism Press, 1999: 90. [李蕾蕾. 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劃: 理論與實務[M]. 廣州: 廣東旅游出版社, 1999: 90.]
[27] Jin Yingruo. A new approach to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ositioning: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J]. Journal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2, (4): 24-27. [金f若. 更新定位, 一種新的旅游形象定位方法――以貴州為例[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 (4): 24-27.]
[28] Li Changqiu. On the renewal of image orientation of tourism attractions [J]. Journal of Norther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3, (2): 66-69. [李長秋. 論旅游地形象的定位更新[J].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3, (2): 66-69.]
[29] Wang Yuan, Feng Xuegang, Sun Xiaodong. A model of temporal changes in destination images [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0): 20-30. [王媛, 馮學鋼, 孫曉東. 旅游地形象的時間演變與演變機制[J]. 旅游學刊, 2014, 29(10): 20-30.]
[30] Tseng C, Wu B, Morrison A M, et al. Travel blogs on China as a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agent: A qualitative analysis using Leximancer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6(1): 347-358.
[31] Guo Fenghua, Wang Kun, Zhang Jianli, et al.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of the case in “Five Golden Flowers”, Chengdu: Based on the text mining of blogs [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4): 84-94. [郭風華, 王琨, 張建立, 等. 成都“五朵金花”鄉村旅游地形象認知――基于博客游記文本的分析[J]. 旅游學刊, 2015, 30(4): 84-94.]
[32] Dai Guangquan, Chen Xin. An initial discussion about tourists’ photographic psychology: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ourist photos [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7): 71-77. [戴光全, 陳欣. 旅游者攝影心理初探――基于旅游照片的內容分析[J]. 旅游學刊, 2009, 24(7): 71-77.]
[33] Fan J M. Suzhou its style and mode as a fashion lead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3, (4): 123-141. [范金民. “蘇樣”,“蘇意”: 明清蘇州領潮流[J]. 南京大學學報: 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13, (4): 12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