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3 11:22: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交流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 跨文化交流 教材選取 課程建設 教學方法
中國經濟的崛起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其中對于如何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適應國際競爭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盡管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但是以英文專業背景為依托的課程設計并沒有真正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筆者以瓊州學院為例,通過對教材選取,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等情況的客觀分析,并提出積極有效的改進措施,以促進非英語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
1 非英語專業《跨文化交流》教學現狀分析
跨文化交流學最早起源于美國,在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無聲的語言》后,許多有關跨文化交流的著作應運而生。同時,美國的一些大學開始開設跨文化交流課程[1]。而跨文化交流學在我國的歷史很短,大致上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引起國內學術界的注意。
1.1 《跨文化交流》教材選取分析
首先,《跨文化交流》教材內容的選編不應以英文專業背景作為依托。以瓊州學院大二酒店管理學生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為例,學生的英文認知水平與對英美文化的了解不能與教學目標同步,過難的英語詞匯以及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造成了比較嚴重的障礙,從而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教學內容的編排以輸出“優等文化“為主,抑制了文化雙向信息交流的本意。我國引進的原版或編著的教材中有關跨文化交際的理論、概念、案例和話題具有鮮明的“舶來”特色,如老齡化、同性戀文化、性別歧視、社會階層、個人取向系統等文化層面和社區動力學、大眾傳媒、計算機協助交流、關系交流、勸說、談判、認知、判斷、推理等交際學概念和理論。[2]提到異國文化,就會想到西方文化,一講到西方文化,就認為是美國文化,講到美國文化,便認為是時尚優等文化。然而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并不僅僅單一傳遞西方強勢國家的文化與價值觀,而是通過與本國文化的對比,提供一個多元化的視角去激發學生思考問題,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去接受世界的多樣性,以促進本國文化的良好發展。最后,教材內容的選編不符合學生興趣。例如學生對于社會熱點問題與國際爭端的關注要遠大于英文詩歌的起源。
1.2 《跨文化交流》課程設置分析
83%的高等院校將跨文化交流設置成為選修課,69%的院校認為最佳開課時間為大三第一學期,62%的院校認為此課應持續兩個學期。超過一半的學校認為目前課時不夠是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這說明大家普遍感到這門課程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3]。非英語專業的跨文化交流課程旨在從歷史、地理、經濟、政治、宗教、教育制度、文學、哲學、美學等各個方面,多角度、多側面、深層次地發掘和研究目的語和本族語文化[4],同時又肩負著使學生熟悉中國文化傳統,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能夠以一種多元文化人的身份“開放、靈活、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的任務”[5]。因此,僅將其作為一個學期的選修課,是很難完成從“跨越”——目的文化知識和交際技能的獲得——到“超越”——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度,對異文化成員的欣賞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觀察和反省——的轉變。
1.3 《跨文化交流》教學方法分析
93%的院校采用了文化對比,86%采用了案例分析,61%采用了文化講座。這說明多數教師依然立足于單向傳授與對比描述,而對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提高沒有真正落實[6]。例如瓊州學院跨文化交流課堂主要采取影音圖像示范以及微型劇模擬進行角色沖突扮演,由于受到條件限制,無法帶領學生運用項目教學方法(project based)進行社會實踐深入研究,從而也無法量化評價教學效果。
2 非英語專業《跨文化交流》教學改革建議
2.1 教材選編應以“因材施教“為原則
閱讀詞匯的難易程度應符合我國大學生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文水平處在英語四級至英語六級之間,少數優秀分子可以達到英語專業八級水平。英文教材的選編應以適應普遍性為主,過易或過難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內容的選取應從全球角度出發,沖出“英美即世界“的定格模式。同時適當引入社會以及全球的熱點問題,如黃巖島爭端或蘋果公司,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提高學生辯證思考的能力。
2.2 優化課程設置
高校應重視跨文化交流課程,將選修課改為必修課。英語應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日趨重要,而交際能力的高低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與前景。
跨文化交流課程不僅僅是一本教材就可以真正達到“跨”的目的,它要求學生具有廣泛的知識與較深的認知水平。例如種族優化主義理論涉及人類發展學,戰爭史,經濟學等;交際學概念涉及到社區動力學,大眾傳媒,判斷推理等;而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又涉及到心里分析方法,辯證法和詮釋法。所以為了保證跨文化交流的教學效果,高校應當考慮開設相關人文課程作為鋪墊。
跨文化交流課程開設的時間也有待商榷,筆者認為開設在大三第二學年比較適合。大部分高校學生大一大二學年忙于基礎公共課的學習,尚未形成比較完善的專業知識體系和社會認知體系。通過大二學年末期的社會調查實習以及大三第一學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學生的批判思想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這段時間他們思維相對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態度也比較積極,而本課程的培養目標也是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的視野,促進學生的批判學習能力,兩者不謀而合。
2.3 教學方法改革
以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為依托,進行針對性較強的實踐教學。例如我院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可與本校留學生混合分組作業,共同派遣到本地酒店進行實習調查,并提交英文報告同時進行組織課堂展示。
課堂組織模式應打破傳統教師單向傳授“靜”的模式,給予學生“動”的權利。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將問題不斷拋出,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者觀點辯論,將課堂主導權回歸給學生,讓學生在相互學習(peer study)中自覺提高交流能力,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陳詞并由學生獨立完成課堂筆記總結。
3 結論和建議
非英語專業的《跨文化交流》課程強調的以英語語言為媒介,通過對本族與異域文化現象的思考和討論,增加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本文從教材選取,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三個方面闡述了教學改革意見,下一步研究方向建議重點討論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以及教學效果量化的體系開發以促進與完善非英語專業跨文化交流課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46-55.
[2]姚霖霜.美國大學跨文化交際課程大綱的文化特征分析[EB/OL].htt
p:///news/2008-01-31/70665.html,2012-3-10.
[3][6]鄔姝麗,周英莉.高校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外語教育,2010,3(2):61-69.
關鍵詞 科技人員 跨文化交流能力 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84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國家之間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日趨頻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大,對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在逐漸加深,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合作都以失敗告終,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問題,科技人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強造成了雙方合作不順暢,從而制約了我國與國外的經濟科技合作,影響了我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我國必須要重視對科技人員跨文化交流的培養。
1 科技人員應具備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能力對于科技人員來說具有多層面的涵義,一般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為了能夠達到交際目的而所需要具備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僅包括行為層面的交際能力,還包括在情感層面以及認知層面的能力。
1.1 認知層面
科技人員必須要對不同國家的語言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不僅要對其語言進行掌握,還需要對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語言能力包括語法能力以及社會語言能力,語法能力主要是指科技人員需要對異國語言的詞匯、語法、構詞規則等進行掌握,而社會語言能力則是對科技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科技人員要能夠熟練掌握別國的語言,還需要能夠根據場合的不同正確使用該國語言,合理的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把所要表達的內容都通過語言傳遞給交流對象。在這些交際語言能力中,語法能力是最基礎的語言交流能力,而能夠靈活運用語言則是跨文化能力培養的關鍵。
1.2 情感層面
情感上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是指科技人T對于外國文化的理解、認同以及移情能力,科技人員如果想要在這個層面上進行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一是要具有接受外國文化的思想;二是要能夠理解外國人的想法;三是能夠準確把握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相同點以及不同點;四是對待外國文化中不理解的事物傾向于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而不是直接排斥,;五是能夠在交流過程中對自身以及外國友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和分析了;六是既具有與本國人建立良好關系的能力,也能夠獲得外國友人的青睞。情感層面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是要求科技人員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能夠克服本國文化的思維定勢,能夠站在別國文化的角度上對問題進行分析。在現實中,科技人員往往就是因為對外國文化缺少系統性的了解,所以造成在交往過程中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定勢,只有對這種情況進行轉變,充分對外國文化進行了解和尊重,才能夠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現沖突。
1.3 行為層面
行為層面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對不同文化的適應能力和交際能力。在這種層面上科技人員要能夠對自身文化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方式進行分析,主動找到不適合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現的行為方式,并能夠采取合理的措施來靈活的應對這種交際障礙,化解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出現的文化沖突,科技人員只有最終從行為方面進行轉變,才能夠保證交流過程的順利進行,從而不斷提升我國在跨文化交流的成功率,深化我國的改革開放。
2 科技人員跨文化交流能力現狀分析
為了能夠更好的對國內科技人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進行分析,課題組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天津市的科技人員進行了調查。問卷的內容包含了科技人員在認知、情感以及行為三個層面上的跨文化交流情況,整個問卷共有20道題,其中認知層面的有10道,情感層面的有4道,行為層面的有6道。本次調查主要針對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機關部門的科技人員發放了共100份問卷,共收回92份,其中90份為有效問卷。
2.1 認知層面
從認知層面上對天津科技人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進行研究可知,雖然有75.6%的科技人員學習英語的時間都在10年以上,但是從調查可以看出僅僅只有4.4%的科技人員能夠熟練對外語進行應用,而剩下的科技人員中大部分都不能熟練掌握外語,這部分人員占到總數的55.6%,這部分科技人員僅限于認識大部分的外語詞匯,但是在口語交際方面的能力很差,雖然有些科技人員能夠讀懂外文文獻或者資料,但是卻在閱讀的過程中卻會遇到很多翻譯難題,需要借助翻譯軟件或者詞典才能夠完成。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天津市科技人員對外語的認知水平并不高,必然會影響到跨文化交流。
在對跨文化交流情感層面的調查中發現,能夠熟練的使用外語來進行進行科研資料查詢的人員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能夠認識到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而不能夠對外語進行熟練使用的人員中僅有12%的人能夠意識到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從這就可以看出科技人員對外語掌握的熟練程度直接會影響到對外國文化在情感層面的認可,所以國內的相關組織必須要加強對科技人員在外語能力方面的培養,讓科技人員能夠準確把握不同文化之間的區別,這樣才能夠真正改善我國科技人員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困境,從而不斷增加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
2.2 行為層面
從行為層面上對天津市科技人員的跨文化交流行為的調查結果看,能夠熟練使用外語的4個科技人員經常會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或者是有機會與外國科技人員進行交流,而在能夠基本熟練使用外語的科技人員中,僅僅有大約五分之二的科技人員偶爾能夠參與到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或者是獲得與外國同行進行交流的機會,而對于不能熟練掌握外語的科技人員則很少會獲得進行跨國交流的機會。從這可以看出科技人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直接影響到了科技人員在交流中的表現,從而對其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 提升科技人員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途徑
對科技人員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國家相關組織機構必須要在思想上重視科技人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來不斷提升科技人員對外國文化的理解能力,從而改變我國科技人員在跨文化發展中的困境。
3.1 不斷拓寬科技人員獲取外國文化信息的渠道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基礎,所以科技人員如果想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須要對外國語言知識以及使用方法進行掌握,特別是要重點掌握外國文化與本國文化不同的地方,這樣才可以避免在交流過程中出現誤解的情況,從而為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科研人員在培養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過程中要不斷拓寬獲取外國文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書籍、文獻、網絡資源以及影像信息等,通過多種方式來更全面的對外國文化進行了解。在這些方式中,科技人員應該重視對網絡資源的利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網絡上查詢到,而且這種方法比較便捷,是一種快速積累跨文化知識的有效途徑。
3.2 要加強對科技人員有關跨文化知識的培訓
科技人員想要加強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須要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只有在意識上對外國文化認可和理解,才能夠不斷提升對外國文化的敏感度,從而在交流過程中能夠從外國文化的角度上對整個交流過程進行思考,[脫本國語言文化的思維定勢。提高跨文化意識主要體現在四個層面上,一是加強對外國文化的認識;二是加強對與本國文化出入比較大的外國文化的認識;三是能夠從理性層面上對外國文化特征進行分析;四是能夠從外國人的思想角度來對文化進行思考。這些跨文化意識的養成都需要對科技人員進行相關的培訓,通過專門的培訓體系來幫助科技人員建立對外國文化的認識和分析能力,從而讓他們認識到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不斷培養對外國文化的敏感度,這樣才能夠幫助科研人員不斷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從而能夠在對外交往過程中避免出現文化沖突,解決我國的科技跨文化交流困境。
3.3 不斷加強科技人員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實踐
科研人員不論對外語掌握的是否熟練,在剛開始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必然會由于緊張而出現一定的紕漏,也就是說跨文化交流對于所有的科研人員來說都是一個從緊張到逐漸適應的過程。在適應過程中,科研人員通過與外國人的交流,就能夠不斷加深對外國文化的認識,從而增強對外國文化的敏感度,這樣才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所以對于相關的組織機構來說,在對科研人員進行相關的跨文化交流培訓的同時,還需要多為科研人員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機會,從而不斷幫助科研人員加強心理建設,超越本國文化心理模式的局限性,讓科研人員在每一次的跨文化交流中都能夠在心理、情感以及觀念等方面加深對外國文化的認同,然后引導科研人員對跨文化交流的心理變化進行分析,并采取正確的方法對心理變化進行調控,幫助科研人員在心理上實現與外國文化的互通。科研人員在心理調節過程中,要將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總結,并與其他科技人員進行交流,從而找到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相符的應對策略。另外,相關的組織機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安排科研人員到外國進行深造培訓,將科研人員放在外國文化環境下,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培養其對跨國文化的適應能力。
本文由2015天津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資金支持,系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國際科技交流發展戰略研究項目 (合同編號:15ZLZLZF0092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國家形象 國際傳播 跨文化傳播
對于“國家形象”的概念界定,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國內學者界定層面也各不相同。國內最早進行國家形象問題研究的徐小鴿教授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在國際新聞流動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國在他國新聞媒介的新聞言論報道中所呈現的形象”。北京廣播學院的楊偉芬教授認為,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公眾對一國相對穩定的總體評價”。北京外國語大學孫有中教授認為,國家形象是“在物質本源基礎之上,人們經由各種媒體,對某一國家產生的兼具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總體感知”。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的體現。
鑒于本文主要是從文化角度進行國家形象的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采用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同的孫有中教授關于中國國家形象的界定。國家形象是主觀反映客觀,是社會公眾作為主體感知國家客體而形成的復合體,在社會公眾感知國家客體的過程中,必然受到社會公眾的主觀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的帶有主觀性,所以有可能與本來面貌有所出入或相去甚遠。
一、感知與文化的關系
正如泰安迪斯說過:“文化因素為人們的感知提供了某些含義,因此,文化因素和感知過程緊密地糾纏在一起。”一方面,人們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對外部環境的傾向性、接受的優先次序,是由文化決定的;另一方面,一旦外部世界進入內心,感知形成后,它又會對文化的發展以及跨文化傳播產生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就會帶上個人的色彩和闡釋,這樣一來,人對世界的看法可能是歪曲的或過于理想化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往往由于感知差異所會造成種種障礙和分歧,要進行有效的交流,必須了解來自不同文化價值體系環境中的人們感知世界的不同方式。
形象學理論認為,形象的源本體是物質世界,次級本體是物質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信息,形象是通過傳播產生的。由此可知,國家形象也不是自然而然的產生,也必須經由一定的媒介進行傳播,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產物。在他國國民中的國家形象可以通過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國際傳播等等多種傳播獲得。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傳播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向前發展。在國家形象的傳播和塑造方面,國際傳播在眾多傳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出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
國際傳播作為一個概念首先由西方學者提出,上世紀80年代進入我國以來,在我國新聞學界一直受到重視,研究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文化研究、新聞學、傳播學以及相互之間的互動關系等。學者們對于國際傳播這一概念有著不同理解,從多個角度給國際傳播下了定義。
國際傳播是當今世界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各種信息的跨國、跨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是國際間各國各民族互為傳受主體的廣泛的信息交流。吳玉玲副教授在論文《新技術條件下國際傳播的發展變化》中提出,國際傳播是指以民族、國家為主體而進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與溝通。上海外國語大學郭可副教授在《國際傳播學導論》中將國際傳播定義為: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即國際媒體)并以民族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主體的跨越民族國家界限的國際信息傳播及過程。國際傳播具有跨國際、跨語言和跨文化的特征,在國家傳播中包含了跨文化交流的內容,有跨文化的成分。
三、國家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國際傳播
國家形象的傳播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一種綜合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具有國際性、統合性的國際傳播活動。人們認識一個國家,主要通過媒體,不平衡的和有誤差的國際傳播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或消極的國際形象和國際間的誤解,也影響各國政府、組織和人民的關系、理解和交流,甚至引起國際間的沖突,可以說國際傳播對塑造國家形象起主導作用。
在國家傳播中包含了跨文化交流的內容,有跨文化的成分。正如國家傳播學家莫特拉所說,“如果不考慮文化和語言背景的話,也無法真正理解國際傳播。”人類生活離不開交流,而文化會使人習慣于某種特殊的交流方式,顯而易見,在國際傳播中,文化因素肯定是要介入的。
自從“文明沖突論”被提出后,文化因素進一步引起國際傳播學界的關注。跨文化交流學者多德認為,“在文化因素介入傳播的地方,它就成為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及組織、國家等社會群體之間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就形成了跨文化交流。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通信、交通工具的現代化,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美國當代宗教史權威休斯頓史密斯曾經說過:“當歷史學家回首我們這個世紀,最激動人心的事不是太空旅行或核能的應用,而是整個世界上的人們可以真誠相對,相互理解。”
可見跨文化因素在國際傳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時也必然影響著國家形象傳播,跨文化因素制約著國際傳播的有效進行,文化差異越大,對有效交流構成的障礙也就越大。
參考文獻:
[1]徐小鴿. 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國家形象問題[A]. 劉繼南. 國際傳播――現代傳播論文集[C].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27.
[2]楊偉芬.滲透與互動――廣播電視與國際關系[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25.
[3]李壽源.國際關系與中國外交――大眾傳播的獨特風景線[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305.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其主要任務是把一種語言的文化內涵轉換到另一種語言中去。本文就文化翻譯的概念及其對譯者的要求及原則進行了論述,指出譯者要有文化意識并能平等地對待不同文化,翻譯過程中本著文化交流的原則,要優先采用異化策略。
翻譯曾一度被看作是兩種語言間的轉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翻譯理論家和實踐者把它看作是一種文化交流行為,即它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更是一種文化交流,因為翻譯活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它總是涉及到特定的文化。其主要任務是把一種語言的文化內涵轉換到另一種語言中去,譯文忠實與否取決于譯者對兩種語言及其所表達的文化內涵的細微差別的掌握程度。作為翻譯的媒介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描寫和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沒有語言,文化就無法傳承;另一方面,文化也影響和塑造著語言,“夫唱婦隨”和“婦人之見”這些詞語反映了歷史上漢文化中婦女地位的卑微。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文學翻譯與文化的密切相關性。
一、文化因素要求譯者要有文化意識
眾所周知,翻譯,特別是文學翻譯的功能之一是促進文化交流,使人們通過譯文了解他民族文化。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掌握兩種語言,還要熟知兩種文化,才能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王佐良教授曾斷言,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也就搞不好翻譯,因此,譯者必須具備文化意識。譯者要深入了解使用源語和目的語的人民的過去和現在,即詳細了解他們的歷史地理,哲學思想,,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等,并把兩種文化加以比較,從而增強自身的文化敏感性,避免文化內涵的誤譯或缺失。
二、譯者對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應持平等態度
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對于不同文化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任何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經過產生、發展、和衰落這幾個時期,任何文化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因此,文化間的交流也應該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這種尊重是對源語文化和作者的創造活動的尊重。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僅從譯語文化出發而忽視源語文化是錯誤的。拿“Inthecountryoftheblind,theone-eyedmanisking”的翻譯為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有些譯者為了迎合中國讀者的方便,便用中國文化替代了源語文化,從而武斷地譯作“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這種譯法無疑違背了文化平等的原則,它剝奪了讀者了解外國文化的機會,阻礙了文化交流。事實上,“盲人國里,獨眼為王”這種直譯更為貼切,因為它尊重源語文化而且其文化內涵對中國讀者來說也是一目了然的。“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掩蓋了源語文化蒙蔽了讀者,是一種文化霸權主義---過分強調的語文化從而忽略了源語文化,導致歸化手段的濫用。譯者只有平等對待不同的文化才能合理運用異化策略促進文化的交流。
三、文學翻譯的原則
在文學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的策略在不同時期使用的頻率是截然不同的。就拿英國作家哈葛德的小說JoanHaste的兩個中譯本來說吧,在二十世紀初的蟠溪子的譯本《迦因小傳》中,凡是有悖于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情節都被刪掉了,以迎合當時中國的倫理標準,該譯本受到了封建文人的歡迎。而幾年后林紓的譯本《迦茵小傳》則把蟠溪子刻意刪去的情節都如實翻譯出來,結果該譯本受到了惡意攻擊。雖然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講,林譯起到了文化傳播的作用,但由于社會文化環境的關系,反倒成了不受歡迎的譯本。
隨著對外交流的發展,現在的社會文化環境已經大大改觀了。廣播、電視、旅游、互聯網等等渠道使人們有了更多的接觸外界的機會,從而使人們的思想更為開放,對外來文化采取了歡迎和包容的態度,這就給異化的翻譯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中西語言文化的巨大差異,歸化的策略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TheUnitedStateshasnowsetupalonelinessindustry.”一句如譯作“美國現在已建立了一種孤獨的工業”就會讓中國讀者摸不著頭腦─“孤獨的工業”是什么意思呢?原來,這是一種專為孤獨的老年人提供的社會福利項目,可譯作“美國現在已建立了一種為孤獨的老年人服務的社會福利項目”。
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要本著文化傳播的原則,在讀者能夠通過譯文理解原文的文化內涵的前提下,優先采用異化策略,從而傳播源語文化,豐富譯語文化和語言,最終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口譯是即時性非常強的一種工作,中西方文化作為口譯的背景,我們必須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本文主要從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方面來簡要分析口譯實踐活動是如何開展的。
從本質上講,口譯不僅僅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行為,更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在這一過程中,譯交替或分別使用原語和目的語兩套信息系統幫助雙方進行溝通和交流。源語和目的語承載著各自特有的文化印記,相互之間的種種差異對口譯的影響很大。因此,譯員不僅要精通源語和目的語,而且還要通曉的他們涉及的文化背景,了解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言表達的不同。如果譯員對這些文化差異不熟悉,孤陋寡聞,只注意語言形式的對等,忽略對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和相應的翻譯處理研究,一旦遇到成語典故,習語套話或其他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詞匯或者詞語,譯員便會由于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表現而出現卡殼的尷尬局面。這類文化概念的翻譯可能會出現文不對題的情況,交際雙方不能有效溝通,交談雙方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甚至產生誤解。因此,基于口譯的基本特點,研究口譯翻譯過程中的文化翻譯對策,以便更好的傳譯源語的思想文化內容,而不是僅僅拘泥于兩種語言形式的轉換。
漢英語言民族文化分屬東西兩種文化,其差異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一個民族的文化取向對于另一個民族的成員來說可能是陌生的,截然不同的,或者說是不可接受的。語言表達,風俗習慣,體態表情等文化差異的外部表現形式。在這種形式的背后隱含著深層的思維方式,價值標準,道德標準,道德觀念,審美觀,心理因素,感知世界等方面的差異。在口譯過程中造成的文化障礙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思維模式,生活習俗,地理環境和等方面。
由于漢語和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不同,兩種語言在行為方式和思維進行時,中國人喜歡從綜合角度看問題,西方人從一個側面去分析解決問題。中國文化傾向于綜合,從而在思維上采取整體優先原則,而西方人偏好分析,導致了在思維上部分優先的行為方式特點。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時,如果說是在語言交流,不如說是進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信息傳遞。這一交流同時也反映出交際雙方的思維過程,使譯文能夠準確反映出說話者講話的內涵,同時又能使聽者了解說話者的原意。這要求口譯者除了具備扎實的基本功之外,還有對文化和思維方式有所了解,不然口譯只能是文字傳譯。
中國傳統思維注重實踐,因而傾向于直覺以及個體感受,通常以經驗為基礎,從總體上直接地感受對象的本質。因此中國人對事物的認知基于對總結經驗和對描述現象,而不追求對感性認識的深層思考和對現象內部存在的深層理解。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西方思維注重思維的實證性、理性和思辨性。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在觀察自然界的時候都會把理性思維與思辨融入進去,在整理收集材料的同時,會利用理性思維的力量對整個世界進行探索。東西方人的思維差異往往體現在不同民族的最統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上。這常常使譯員感到為難。交談雙方因此在概念理解上各執己見,或一方責怪另一方沒誠意,是雙方就一些問題很難達成共識。由于的思維的差異,交流雙方很難就一些問題達成共識。由于思維差異,交流雙方對概念詞義的理解不同。沒有共同的文化基礎和文化共性,信息交流就會不暢,信息理解就會就會出現差異,影響到口譯工作的順利進行。
“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來自于美國文化,此概念是一種學說,其核心概念強調個人利益在其中,認為價值、權利和義務都是有個人或者是個體所創造。個人主義是說個體的重要性,個人的作用與影響。在美國文化中,個體的自尊心和責任心是必須部分。中國文化注重整體優先和和諧至上的思維,認同集體主義,每個個體依賴順從集體,在這過程中能夠從集體中獲得安全感和關照感。西方文化注重采取分析思維和求異思維,因此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對立面,強調個體與集體的對立,他們更注重個人的存在,個人價值的體現,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比如中國諺語中說:“遠親不如近鄰”,“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處理問題“要依靠組織”。在中國,“個人主義”具有貶義,它指的是一切以個人為主,把自己的利益看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同國家對individualism的不同理解會導致交際中出現誤解,從而影響跨文化交流與溝通。
東西方文化差異很大,主要體現在不同的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同的語種意思相同但感彩不同的現象比比皆是,這給交流和口譯造成了一些障礙。因此,研究東西方思維差異和研究口譯誤譯的原因,對有效提高口譯正確率和有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作者單位:西安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半開放”式工作室;版畫教學;文化交流
一、國內對于版畫認知的現狀
版畫作為三大畫種之一,相對于油畫、國畫來說并不被人熟知。其復制性、制作性、偶然性以及間接性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國外藝術市場,版畫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流行畫種。從收藏者的角度來講,版畫作品具有精致、前衛、價格低廉等優點。
版畫的專業性和制作性,使得它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及設備才能夠實現創作。專業制版、印刷知識是可以通過短時間的培訓學習,這便需要一個完整的版畫工作室作為載體。
目前,國內除藝術類院校以外,大部分高校都有版畫專業或者涉及版畫相關知識的專業。一些高校建立起了非常完備的版畫工作室。隨著社會整體文化氛圍的提升,版畫知識的普及不僅在高校中有所涉及,甚至現在的一些中小學、少年宮都開始逐漸涉及。
二、高校版畫工作室的功能
1.教學功能
高校中的版畫工作室首要任務是滿足教學和學生創作研究的需求。無論是何版種的教學和創作,都會涉及構思、制版、印刷這三個環節,其中,制版和印刷則需要相應的設備來實現。版畫技法和版畫創作的學習,除講授外,更多在于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的體驗、總結以及研究發現。版畫的偶然性給予畫面的特殊肌理、構思以外的再創作都和制作不可分割,這意味著版畫創作需要一定的嘗試和自由性。這對于版畫工作室的要求就不能拘泥于課程進行時開放這樣的管理模式。
工作室的“半開放”模式是版畫教學的最佳狀態,這里的“半開放”概念具有針對性。課程進行中針對的是學生;課程之外針對有版畫創作意愿等人群。課堂教學的方式、時間和受眾,由“半開放”式的工作室管理模式打破,應用在教學范疇內最大化。
“半開放”式的工作室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版畫課程、不同年級的交叉。這樣的教學狀態更加自由化。不同版種形式、不同年級的創意靈感在這個平臺交織,打破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為創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2.學術交流平臺
工作室作為一個交互平臺,教學之外還會開展一些學術交流活動。
(1)學術講座。版畫作為一種高度依附工作室實現的畫種,其學術講座、交流、workshop等勢必也要借此平臺實現。將版畫藝術家的想法與學生甚至其他的版畫愛好者、從業者分享、交流,也能更好地促進學術的往來。
(2)專業切磋。通過邀請、組織專業技法講座等方式,借“半開放”式的平臺,使更多不同風格、版種、類型的版畫從業者在這里切磋,開拓思路,汲取更多的創作理念和創作形式,從而達到促進教學、加強學術溝通的目的。
3.社會文化交流功能
任何畫種的推廣和被認知,除教育模式外,藝術市場的引導和推進也是行之有效的渠道。從收藏者的角度來講,版畫以篇幅小、精致典雅取勝,視覺感知和表現形式都比較前衛。另外從收藏成本來講,版畫成本較低,升值空間較大,比較有收藏價值。
鑒于版畫獨特的制作性,讓更多人體驗其制作過程,將自己的創意通過版畫形式物化也是一種很好的普及方式。更多的人制作屬于自己的版畫并交流和交換,也體現了版畫文化的社會交流意義,工作室便是這個社會文化交流功能的必要平臺。
三、版畫實驗室教學功能與社會文化交流功能的相互作用
版畫工作室的“半開放”,讓更多教學以外的版畫信息交融于此,讓創作環境更加多元化。教學推進著大眾對這一藝術形式的認知和喜愛,促成這一藝術市場的不斷壯大和成熟,而更多的版畫從業者和版畫愛好者的投入和分享又成為促進教學質量,二者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問:國家層面的對外文化交流研究,與我國“軟實力”建設有著密切關系。我們的文化交流研究現狀如何?
陳:從創新發展的機制和思路來看,我認為文化不是一種擺設和點綴,它應該發展成我們的支柱產業。
對于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建設來說,我們現在是文化資源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
有統計表明,在全球的文化產值中,我們只占了3.4%,而美國占了43%,這個差距很大。在文化創新力、文化滲透力、文化感召力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國家一直在強調“軟實力”建設,去年我國舉辦了中非文化部長論壇,有四十六個國家的文化部長和代表來參加。根據正在制定的《駐外中國文化中心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海外文化中心總數將超過50個。在斯科爾科沃-安永新興市場研究所推出的2010年各國軟實力排名中,中國在新興市場國家中排名居首位。我們現在比較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是,現在文化話語權都在別人手里,“文化軟實力”也是美國人提出來的,我們習慣把人家的話語拿過來用,缺乏在文化語境和語系中建立自己的自信和地位。在傳播中華文化時,要表達一個什么樣的價值觀。有沒有為民眾廣泛認同的核心價值,過去有“三綱五常”,當然其中有封建糟粕,但至少這些觀念過去是有覆蓋的,現在我們要拿什么出來,去影響世界呢?去樹立我們的國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呢?
問:中國形象在國外的調查中受到了一定影響。盧克索神廟題字事件,讓國人反思文明素質問題。普通人應該承擔什么角色?通過什么辦法來引導國民這方面的自覺?
陳:其實盧克索神廟涂鴉不是個案,很多名勝都有,包括我自己出國參觀一些古跡,也會看到我國同胞的留字。在痛心之余,我也要說明一下,這個壞毛病不只是我們中國人有,一些外國人也有,只不過在概率上中國人比較多。這也說明國民意識的重要性。國家這個概念還是要通過個體去展現,中國在哪里?就在你腳下。
提高人們的國民意識,首先就是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就好像拿中美對于“灰姑娘”故事的教案比較一下,美國老師引導學生去理解“守時”“誠實”“朋友”等品質的重要性,而中國老師講的是怎么去分段、哪里是明喻哪里是暗喻。所以說,國民素養是從基礎教育就得開始培育的。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不平衡問題。首先就是我們對外文化貿易處于逆差地位,當然上海是我國唯一在文化貿易上是順差的城市,但這并不能影響到我國在全球文化市場上占有率太低的現狀。還有政府和民間的不平衡,我們現在的對外文化交流中,政府是主導地位唱主角,但這方面的民間意識就不強。另外就是東西地區的不平衡。沿海地區對外文化交流比較多,但是在中西部地區就少很多,我們去內地一些地方,想要推介當地的文化產品到海外,卻發現這些機構連能夠說英文的人都找不到,這還怎么去對外交流呢?所以,國家成立對外文化交流基地,就是要研究這些問題,把研究成果提供給決策者和文化市場的各種主體,特別是為政府文化規劃提供前瞻性研究報告。引進各種優秀文化,除了滿足欣賞之外,還有一層含義,就是可以提升和倒逼自己的文化原創能力,優化文化的創造環境,先是引進文化品牌,然后培育自己的品牌。
問:我們的文化產業在原創力上是否比較欠缺?對國產娛樂節目和動漫比較泛濫的拷貝和抄襲現象應如何去看待?
陳:舉個例子,加拿大的太陽馬戲團,是國際馬戲界公認的第一品牌,但是你去看它的演員,很多都是中國人。同樣,日本動漫是世界領先的,但是它的從業人員中很多也是中國人。也就是說,在技術上中國人的文化制造能力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少了一個從創意到營銷的連續產業鏈。
我們去研究文化產業就知道,國外是一種文化消費模式,我們分別邀請過美國國家藝術中心和林肯藝術中心的總裁來做演講,你去聽他們的內容,講的都是文化營銷。它是完全用營銷的方式來做文化,把市場研究做得很好。我們的問題就是這個過程不流暢,重視文化創作,輕視文化消費。有意無意地把消費終端堵塞了,文化創造的源頭也就流動不起來了。做好消費市場的研究再去創作,事半功倍。
拿《泰囧》來說,一個小成本電影就因為摸到了平民的癢點,能夠賺得盆滿缽滿。但這個影響力是局限在國內的,你拿到美國、泰國去放就沒有國內這種效果。同樣,很多美國收視率很高的電視劇在中國就反響平平。所以這個規律對任何一個文化產品都是適用的,就是你要贏得國際市場,必須要研究國際市場,做到知己知彼。
其實,我們也不用過于擔心自己的文化原創力,比如我們的電視劇,經過這么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甄嬛傳》,從傳播上它是成功的,客觀上在美國等地方是有影響力的。我們應該去研究國產電視劇是怎么適應市場的,是怎么形成影響力的。這對我們的文化產業有重要的啟發和參考意義。
問:文化創新是一種需要多元化環境的事業。目前我們的文化產業對外來文化有一些限制,比如分賬大片配額制度、嚴格的國外動漫作品播放門檻等等,這種限制對我們發展自身的文化產業有幫助嗎?
關鍵詞 高等學校 中外辦學 跨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ZHANG Jiqiao
(International Office,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takings,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ory proceed, for lack of current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xist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ropose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ollege; sino-foreign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是當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其辦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中外合作辦學的整體辦學質量,關系到中外合作辦學的未來發展。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同時也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生命線。近年來,雖然在教育部門的大力監管和高等學校的積極努力下,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了一批示范性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但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如外方教育資源的優勢不明顯、外方贏利性強、中外課程銜接困難、辦學中的文化差異現象未引起重視等。
當前,隨著中外合作辦學規模的擴大,由中外雙方的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跨文化教育現象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學界的重視。現階段,在中外合作辦學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教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
1 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文化差異
按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規定,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或項目的活動,適用本條例。顯然易見,中外合作辦學①是中外雙方的合作教育,是由中外雙方教師共同實施的教學活動,其教育教學對象是中國公民,其辦學過程中必然涉及到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存在,②外在為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現象。從教育學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1 教育價值觀
教育價值觀是人們對教育作用的根本認識和觀點。從歷史上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教育現象從產生之初就孕育了不同的教育價值觀。這一點,從學者們對甲骨文的“教”和拉丁文的“教育”的字源學考察與比較中即可領略一二。③近代以來,隨著意識形態的確立,中國的傳統教育價值觀發生了質的變化。當前,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的現代教育價值觀已趨成形。雖然同為現代教育價值觀,但中國的教育價值觀與西方的教育價值觀依然存在著質的差別,具體表現為教育目的、教育的人性觀、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等方面。
1.2 師生觀
師生觀方面,中國自古就有尊師的傳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理念將家庭中的倫理關系延伸到教育領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等規定了教育的內涵和教師的職責,同時也塑造了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絕對權威。時至今日,此師生觀依然深刻影響著教育。而與此相反,在西方,教師僅具有相對的權威性。由英文單詞“Education”的詞源考察得知,西方的教育有“引導”、“導出”之意。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名言表明,在真理面前,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甚至可以挑戰教師的權威。
1.3 知識觀
自古以來,中外教育界的知識觀即對待知識的態度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中國傳統觀念上,知識是靜態的。學生的任務就是獲取知識。而從書本中獲取的知識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西方傳統觀念中,知識是動態的,是可以改變的。書中的知識不過是前人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是可以進行批判和反駁的。
1.4 教學方法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和影響下,從基礎教育到中高等教育,中國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應試型的,教師在課堂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如何去理解、記憶、運用相關知識,培養應試技巧,通過“題海”戰術提高應試能力。而西方教育的課堂教學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的的,注重學生面向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中西方在教學方法上的差異往往導致了中外合作辦學中外籍教師與中國學生的互不適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效果。
2 跨文化教育:從實踐到理論
跨文化教育的實踐由來已久。從某種程度上講,一部人類交流合作的歷史就是一部跨文化教育史。但跨文化教育實踐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從無序到有序,從零散到體系的過程。起初,跨文化教育的實踐僅僅是自發的、無序的、不系統的。即使到了上世紀中葉,彼時世界范圍內人員流動頻繁以及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跨文化教育也并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概念和獨立的理論體系,僅僅外在為移民教育、外國留學生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等。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教育大會建議書《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中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概念,指出“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和公民而設計的,促進對文化多樣性的相互尊重與理解和豐富多彩的教育。”④自此,學術界關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不斷走向自覺。一般認為,在兩種或以上文化之間進行的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作為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跨文化教育涉及文化人類學、教育學、跨文化交際學、跨文化心理學、傳播學、民族學等學科。學者王軍對與跨文化教育有關的理論流派進行了歸納和綜述,包括文化變遷論、文化同化論、文化融合論、跨文化適應論、跨文化交流論、跨文化理解教育、多元文化論與多元文化教育。有的學者對跨文化教育的內涵、概念等進行了界定。如魯子問認為,跨文化教育體現在跨文化知識的獲得、跨文化意識的養成及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學術界對跨文化教育的研究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總體上仍然不夠深入。
3 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J大學現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4個,在校項目學生1000余人。筆者設計了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跨文化教育調查問卷,抽取了J大學金融學專業辦學項目1201班、環境工程專業辦學項目1202班。同時,對項目的管理人員和部分任課教師進行了半開放型訪談。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筆者發現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中存在著以下不足。
(1)跨文化教育意識薄弱。當前,在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普遍存在著跨文化教育意識薄弱的現象。筆者在調查問卷中發現,85%的學生對跨文化教育基本知識缺乏,不具備基本的跨文化教育意識。同時,較大比例的學生對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不清楚,僅僅是被動地接受跨文化教育知識。同樣作為實施跨文化教育的主體,教師的跨文化教育意識也不容樂觀。
(2)跨文化教育知識缺乏。通過調查發現,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設置注重了外方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體現了中外雙方課程和知識的優勢互補。但遺憾的是,有關跨文化教育知識的課程設置較少或未設置。學生無法通過系統的課堂教學獲得跨文化教育知識,從而對跨文化教育知識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更談不上跨文化意識的培育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了。
(3)跨文化教育能力欠缺。在對中外合作辦學管理人員、教師的訪談中,筆者發現,中外合作辦學管理人員往往以普通學生的管理方法、方式和手段去管理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教師也往往缺乏相應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大多數被訪人員對跨文化教育了解甚少,對如何在工作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缺乏意識和主動性。
4 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實施策略
4.1 課程策略
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方案的制訂應充分考慮到跨文化課程的設置比例,尤其是中方合作院校應將跨文化課程納入中外方合作辦學的課程體系,鼓勵具備相關學科背景的教師開發跨文化知識課程,推薦具備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師承擔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課程的教學。而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應對中外合作辦學中跨文化教育課程的設置給予政策指導。例如,在審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時,可將有無跨文化課程設置作為是否批準辦學的依據。
4.2 能力策略
跨文化能力是指個人進行跨文化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學生跨文化能力水平決定了對外方課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外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質量。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不利于中外合作辦學事業的長遠發展。在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中,應通過舉辦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外學術沙龍、赴國外短期訪學等途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溝通能力,使之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提高。
4.3 環境策略
校園文化環境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多元的,而中外合作辦學本身就涉及到兩種不同文化體系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校園文化更應該是多元開放的。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是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在中外合作辦學的文化環境建設中,應構建起以中國文化為主體,以外來文化為輔助的一體多元的校園文化環境。在一體多元的校園文化環境下,既發揮中國文化在育人過程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又注意融合和吸收外來文化的積極成分,營造中外文化和諧共處的國際化校園環境。
4.4 管理策略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中外大學合作實施的教育活動,其學生管理工作更應得到重視。而從管理的角度實施跨文化教育,實現跨文化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機結合是當前做好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的有效選擇。在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中,應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增進他們的跨文化交流知識,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流和溝通能力,將跨文化教育貫穿于學生管理工作的全過程。
本研究系濟南大學2012年教學研究立項項目“中外合作辦學視野下的跨文化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ZC12038,項目負責人:張繼橋
注釋
① 此處指的是高等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不包括中等以及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以下同。
② 因中外合作辦學主要以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資源為主,外方合作院校基本上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院校。此處的中外文化對比指中西文化對比。
關鍵詞:音譯;準則;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2-0206-01
音譯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早期的佛經翻譯中,譯者就采用了音譯。音譯指的是一種旨在保留原文化詞的發音和指示意義的翻譯方法。自此之后,音譯一直在曲折中發展并被完善。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隨著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音譯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在發展的同時也深深烙上了所在文化的烙印。由于各國家的人們具有不同的社會形態,歷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遇到這樣一種語言現象,即某種語言中所表達的內容或概念在另一種語言中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詞語。此時,人們往往借助音譯這一手段,彌補語義上的空白,完成雙語間語義表達的互換,音譯詞便由此產生。這些音譯詞不僅豐富了本族語言,還對本族文化的對外傳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就是在音譯詞大量產生的同時,其中的不規范因素也日漸凸顯。例如:在姓名的音譯過程中,把Rocky譯成洛奇后,就無法讓人聯想起這位拳擊手像巖石(rock)一樣堅強的含義了;在地名的音譯過程中,像Virginia(佛吉尼亞)等地名,它們原來的含義里面具有濃重的殖民色彩,但是在譯后就完全消失了;在商標的音譯過程中,把Extra譯為益達,這似乎符合中國人的語感,但不規范,因為從音譯角度看并不符合音和音之間的相互對應;還有在術語的音譯過程中,如把penicillin譯成盤尼西林,可以看出音非常對應,也具有詞感,但不突顯文化色彩。
所以針對此類問題,譯者在音譯時應該遵守以下準則:1.準確讀音 音譯必須以準確的讀音為標準,譯者既要遵守原語的發音規則又要遵守譯語的發音規則。對于漢譯英來說,我們要遵守《漢語拼音方案》。因為搞不清楚原詞的發音就硬譯,必然造成錯譯。比如在漢語里面有些字在作姓氏時讀音就和平時不一樣,“單”應譯為“shan”等。2.弄清詞源 譯者必須追溯一些詞的最初發音和拼法才會有利于音譯。如“菩薩”原語為“Bodhisattva”而不可譯為“Pusa”。3.約定俗成 由于歷史地理原因,有些詞語已經有了固定的音譯名,并且也已經得到普遍使用,比如有些根據粵語或閩南語的音譯。4.準確回譯 漢語中音譯過來的詞在回譯成英語時要恢復其在英語里的原來形式,而不能用漢語拼音拼寫。如“紐約”應為“New York”。
如果音譯能夠在以上各項標準下進行,定會對文化的傳播起巨大作用。音譯是文化交流的產物,同時也為文化交流提供了有效手段。音譯的產生是基于填補了文化空缺的需要,同時又促進了文化交流。不妨以中國為例,看一看音譯與文化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被外國媒體譽為“形象大師”的國務院辦公室主任趙啟正說,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出現了嚴重的“文化赤字”,他呼吁中國要振興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他說和中國的對外貿易出超相比,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則是嚴重“入超”。只有在世界文化占有一定份額,才能成為文化大國;只有成為文化大國,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正如大家所知,英語文化對我國的語言和文化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但是反過來想一想中國的語言和其文化對外國文化的影響又有多大呢?
所以中國譯者要借助音譯來傳播中國的燦爛文化。臺灣東吳大學副教授曾泰元以《牛津英語辭典簡編》第五版為語料庫,對現代英語里的漢語外來詞做過一個統計,得出的數目是約360個,其中直譯的詞匯約300個。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音譯詞在英語中的漢語借詞里占了很大份額。這些詞匯都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在英語中沒有對應詞,并且這些詞語與漢語中的英語借詞相比數量實在是少之又少。可是我們怎么才能使數量增加呢?音譯作為一種基本的翻譯手段,在處理這些特色詞匯方面最能保留中國文化特色,而且也能引起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譯者應該借此使越來越多的中文詞匯進入現代英語來傳播中國文化。我們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幾千年的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明財富,也創造了很多有中國特色的詞匯。這些文明不只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我們有必要把這些文明介紹到世界上,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
總而言之,由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所以當今跨文化交流越來越多,也使得我們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變得越來越方便。但是如何在當今世界介紹中國文化,如何通過音譯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感興趣?這就要求音譯工作者在遵守音譯準則的前提下大膽使用漢語拼音音譯中國特色詞匯,把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推廣到全世界,以發揚我們的文化遺產,傳播燦爛的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方小兵.專有名詞音譯探討[J].皖西學院學報,2002.
關鍵詞:格義;佛經翻譯;文化意義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6)01-0094-04
文化間的溝通與交流,最主要的還是依靠語言和文字,這也是翻譯在異質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因此,翻譯策略的選擇和運用在跨文化交流中發揮的功用不容小覷。兩漢之際,印度佛教開始傳入漢地,佛教義理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碰撞。“格義
”采用“佛言中書”這種移花接木的方式,試圖尋找和探索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共通性和關聯度,成為了過渡階段創造性的翻譯手段,對當時兩種文化的交涉、共振和圓融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一、“格義”的涵義
據文獻記載,僧痹凇凍鋈藏記集》的《喻疑論》中就曾提出:“漢末魏初,廣陵彭城二相出家,并能任持大照,尋味之賢,始有講次。而恢之以格義,迂之以配說”[1]234。由此推斷,漢末魏初已有“格義”一說,且從方法上來看,“格義”與“配說”相似,但是僧輩⑽淳汀案褚濉被蛘摺芭淥怠鋇木嚀宸椒ㄗ鞒魷晗桿得鰲D殼埃對“格義”這一名詞最權威、使用最廣泛的定義來自梁代慧皎《高僧傳?竺法雅傳》中“雅乃與康法朗等,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格義。”[2]152通俗來講,“格義”就是用本土主流文化經典中的概念去“擬配”外來佛經中的“事數”,通過“生解”這種解經注經的方式,起到生動明曉的效果。
佛學史家湯用彤認為“格義”就是“用原本中國的觀念對比[外來]佛教的觀念,讓弟子們以熟悉的中國[固有的]概念去達到充分理解[外來]印度的學說[的一種方法]”[3]。劉笑敢也同樣認為,簡單來說,“傳統的格義是以固有的、大家熟知的文化經典中的概念解釋尚未普及的外來文化的基本概念的一種權宜之計。”[4]例如,北齊魏收在《魏書?釋老志》中就有記載:“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殺、盜、、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名為異耳。”[5]3026此處很明顯是在將佛學的“三歸”、“五戒”與儒家的“三畏”、“五常”作類比擬配。
佛經在譯為漢語時,主要有兩方面的困難:一是漢語域中不存在類似佛學中那些特有的名詞和術語,所以翻譯此類蘊含豐富文化涵義的語詞成了難點;二是漢文化的哲學思想觀與佛教觀念之間的差異也非常顯著,翻譯時應如何跨越這一文化障礙也是傳教人士關注的要點。因此,佛教作為外來宗教,要想在中國本土得以傳播發揚,就必須解決語言、文化上的障礙,“格義”這一特殊的翻譯手段也就應運而生。它側重于找尋借鑒中土主流經典中現有的概念來指代佛教原始教義有的名詞術語,創造性地將中國固有的哲學思想和理論框架作為參考系去研究、闡釋佛學思想意旨。“佛言中書”這種通變與調和方式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也使“格義”一時間蔚然成風。
二、“格義”的濫觴
一般學界常說的“格義”指的是佛學與道家和儒家學說之間的格義,這主要是因為印度佛教傳入后,傳教人士開始嘗試用儒道哲學思想來解釋佛學。例如,《高僧傳?慧遠傳》中就說到:“(慧遠)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于是惑者曉然,是后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2]212。剛開始慧遠并未使用“格義”的方法來講解佛經,但由于“實相”是般若學的重點和難點,意義又太過晦澀,為了解除佛經聽眾的疑惑和不解,慧遠才援引道家經典《莊子》來類比佛學中的“實相”,而且效果非常理想,甚至得到了尊師道安的贊許。
“大凡世界各民族之思想,各自解途徑名辭多獨有含義,往往為他族人民,所不易了解。而此族文化輸入彼邦,最初均抵牾不相入。及交通稍久,了解漸深。于是恍然二族思想,固有相通處。因乃以本國之理義,擬配外來思想。此晉初所以有格義方法之興起也。”[6]。從這一解說可見,印度佛教在傳入初始,其教義深奧難懂,不易為漢民族所理解和接受,隨著兩種文化的溝通和進一步了解,解讀者發現了兩者之間存在的相似性和關聯性,隨后開始以本國文化觀念為中心比附佛教名相,“格義”逐步興起。
事實上,借助本族文化去理解異域文化的方法是“兩種文化初遇時互相理解的一個必然過程”[7]。佛經翻譯采用“格義”的策略是異質文化傳播的必然結果。跨文化傳播有幾種重要的模式,其中“文化與傳播的Etic研究是通過比較方法來研究文化,將一種文化作為分析另一種或多種文化的參照物”[8]。這種方法通過研究各種文化的傳播模式,對不同的文化進行比照。由“格義”的概念內涵可知,佛經翻譯者也是遵循了這種文化傳播模式,“格義”稱得上是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國思想的一種比較哲學方法。此外,對譯者來說,要準確清楚地闡述一個陌生的概念,在不借助身邊熟悉事物的情況下也近乎不可能,所以,“格義”的使用可以說是必然的。
三、“格義”與佛教的異域生成
《出三藏記集》中記載:“自大法東被,始于漢明,歷涉魏、晉,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1]533。雖然這是后來批評“格義”的文字,但換種角度可以看出,“格義”流行起來的時間段大致是在魏晉時期,而這恰恰是以王弼的《老子注》與郭象的《莊子注》為代表的玄思哲理盛行的時期。不難理解,當時佛教要想在中土立足,就要方便信徒去理解般若學,使佛學思想更快地進入士大夫階層和上層統治階級。為此,“格義”的指向自然就落到了玄學上,佛教高僧借鑒老莊玄學的概念、命題去比附譯解般若經典。“(魏晉玄學)作為道家學說的新發展,其理論特別是其有無之辨、體用之辨、言意之辨等能為佛學思想特別是般若空論的闡釋所利用”[9],可見“格義”正是充分利用了玄佛兩種思想上的一致性,才讓佛學得以向當時作為主流精英文化的玄學借勢,這種以玄釋佛的方法使得佛學在中國逐步打開了“玄佛合流”的思想局面。
佛學的玄學化傾向實則佛教中國化的萌芽和最初表現,它表明佛學已經借助“格義”適應了魏晉時期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的內在需要。魏晉佛教一方面滲透著玄學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努力保持著自己相對獨立的宗教地位。例如,佛經翻譯巨匠僧肇批判性地提出了“不真即空”、“不真故空”的佛學思想,構建了非有非無的本體論空宗體系,這不僅說明了“格義”策略的使用已經比較成熟,超越了最開始只注重形式上詞匯對等的牽引附會,還充分展示了佛學概念是如何通過“格義”與中國傳統經典中的相似概念作出區分的。僧肇的著作《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等對佛教般若學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之后隨著新譯《涅梁經》的出現,“玄學已沒有多大的發展,中國化的佛教哲學則開始了自成體系的相對獨立的發展”[10],印度佛教在中土慢慢演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
“格義”作為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碰撞、交融過程中的一種順勢而為,可以說貫穿了整個佛學中國化的歷程,特別是它的關鍵階段。起初的“格義”較為淺顯,為了發展信徒,宣揚佛法,在中國經典哲學中尋章摘句,匹配新概念、新術語也是無奈之舉。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在思想上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創造了機遇。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格義”也慢慢成熟,譯學家開始從高屋建瓴的全局高度把握佛教原始教義,研究對比中國經典哲學觀念,在發現相似點和不同處的基礎上用本土主流思想加以解讀,從而加深對佛經原意要旨的理解。“格義”的發展成熟在準確把握“佛言中書”這種中外附會的方式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效果,也使佛教從完完全全的異域宗教發展到“玄佛合流”,最終走向了佛教中國化。而中國化的佛教由于吸收納入了中國哲學元素,突破了印度佛教的范圍,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原始教義的邏輯缺陷,使得整套宗教體系更加完善。因而可以說,佛教的中國化使得佛教真正達到了圓融的境界,佛學對世界、人生的認識進一步的深化。
四、“格義”的文化意義
各民族雖然生存發展的地理空間不同,但常常會發現共通的文化內容,譬如、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斯賓格勒認為:“一種文化的內在結構與其他所有文化的內在結構是嚴格地對應的;凡是在某一文化中所記錄的具有深刻的觀相重要性的現象,無一不可以在其他每一文化的記錄中找到其對等物。人對遼遠的未知的事物,都根據已熟悉的近在手邊的事物去進行判斷”[11]。“格義”就是譯者在認識了佛學與中國哲學的“內在結構”,然后用“近在手邊的”傳統思想概念與“遼遠的未知的”佛教經典進行匹配的過程。而允許“格義”發生的基礎和前提就是不同文化間“內在結構”的相似性。佛學與儒道學說存在著許多共性和較高的關聯度。利用“格義”,佛經翻譯者能夠在表達方式上創造更加形象生動的效果,提高信徒及潛在信徒對佛經的理解力和認可度。
劉立夫也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任何一種外來的理論,要在一種異質文化環境中生存下去并發揮自己獨特的社會功能,就必須作處境化的調整”[12]。在佛經傳入中土之前,佛學思想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可以說是不相聯系甚至沒有意義的,因此必須適應本土文化來跨越理解上的鴻溝。突破這一困境的關鍵就在于翻譯時要處理好佛經中大量特有的術語概念,特別要考慮歸化的方法,讓目標聽眾在心理上認可佛學觀,主觀上承認其合理性。“格義”方法的使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文化障礙,拉近了兩種文化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國人對佛學的接受和認可度。
除此之外,“格義”也是佛經翻譯者為克服文化差異、方便異質文化傳播采取的一種迂回策略,即自覺選擇的“誤讀”。高圣兵等認為“跨文化交流和接受活動中都必須經過文化過濾,發生文化誤讀現象,這是交流活動中接受主體的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行為,也是交流語境和比較視域中社會、文化氛圍影響的必然結果”[13]。異文化間的沖突和矛盾常常被看成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礙,當一種全新的思想體系試圖進入另一種文化時,若碰撞不出火花,很難達到促進自身傳播的預期效果,而且人們在接觸新思想時,很難擺脫原先固有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所以,“格義”這種“誤讀”是譯者不可避免要選擇的方式。但是鑒于文化間的不同質,“格義”這種改頭換面的做法時常被指摘為張冠李戴、偷梁換柱。意大利有句諺語:“翻譯即背叛”。的確,佛教義旨與佛家、道家學說在一些概念觀點上雖然存在互通性,思想理論畢竟達不到完全的一致,“格義”不免有生搬硬套、忸怩作態之感,而且容易滋生誤解。但林瑋生表示“誤讀”有一個“可接受缺形”的限度問題,他指出兩個文化系統的對等項之間雖然存在不完整性,但它不是任意的,而是有限度、可接受的[14]。倪梁康從交互文化理解的角度去看“格義”現象,他認為意識不只是局限在共同的基礎或相似性聯想的階段之上,而是“一再地試圖把握差異之物,使被共現之物得以體現,并因此而有可能不斷地展開和擴大本己的文化視域。”[15]斯坦納說:“翻譯上最幸運的誤讀往往是新生命的源泉”[16]。“格義”就可以說是比較幸運的“誤讀”方式,深化了不同文化間的內在聯系,以傳統文化為本位闡釋異域文化,實際上拓展了跨文化交流的對話方式。
“格義”這種源自佛經翻譯的闡釋方法,彰顯了本土文化吸收擴容的主動性。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生存發展,熟悉的也是自身的那套文化體系,當另一種陌生的異族思想來臨,將兩者作比較也是條件反射式的自覺選擇。巴姆認為“甚至在熟悉了一種或多種其他哲學之后,一個人仍然會繼續接受自己哲學作為標準”,因為“最初的信仰已成為習慣,而習慣則難以打破”[17]。所以,佛經譯者在認知上會傾向于立足本族傳統文化,采取積極主動的姿態去迎接新的思想觀念。此外,“任何文化雖然因為地域和歷史的原因而千差萬別,并因此造成交往上的障礙,但是,各地域、各文明中的文化又有著其包容性,因為它們彼此之間不管差異多大,都會存在很多能產生‘共鳴’的因素”[18]。中國文化歷來帶有包容萬物、兼收并蓄的特點,外來文化因而具備了能夠展現自身特色的環境。多元文化可以共存的社會使得佛教在傳入時能夠受到大眾的認可、尊重和欣賞,這就為“格義”受到許多著名譯家的偏愛進而以儒道等中國哲學闡釋佛教經書,最終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的思想局面奠定了基礎。
五、結語
翻譯作為一種跨語際的實踐活動,越來越被看成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方式。印度佛教傳入中耄使得兩大文化體系不得不相互滲透、相互妥協。佛經的翻譯為外來宗教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文本載體,佛教義理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間存在的共識則使“格義”為這一載體配置了有效的工具。佛學與中國傳統哲學語言文化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又有內在的共通性,“格義”的出現既是水到渠成,又是一種創造性的嘗試。通過自覺地將外來宗教與本土哲學比較對照、雙向闡釋,“格義”通過,實現了兩大文化體系的溝通理解。盡管此種翻譯策略存在誤讀佛教原旨的可能,但對于跨文化交流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印度佛教最終實現中國化也證明了“格義”在翻譯方法上取得的成功。雖然是一種階段性、過渡性的翻譯策略,“格義”實現了佛學與中國儒道等哲學的文化融通,促進了異質文化的傳播。佛教中國化的道路是在“格義”的基礎上完成的,“格義”這種對話方式是外來思想傳播與交流的必由之路,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概念和認知方法。參考文獻:
[1]僧v. 出三藏記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95.
[2]慧皎. 高僧傳[M]. 湯用彤,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1992.
[3]湯用彤. 論“格義”――最早一種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國思想的方法[A]. 湯用彤集[C]. 石峻,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40-141.
[4]劉笑敢. “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詮釋為例[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2):79.
[5]魏收. 魏書?釋老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74:3 026.
[6]湯用彤. 理學?佛學?玄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292-293.
[7]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6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2.
[8]常燕榮. 論跨文化傳播的三種模式[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3):101.
[9]鄔錫鑫. 魏晉玄學與佛學的中國化[J]. 貴州社會科學,2004(3):57.
[10]郭美星. 試論“玄佛合流”的歷史進程及其當代意義[A]. 陳聲柏.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第3輯):第3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292.
[11]斯賓格勒. 西方的沒落:第1冊[M]. 吳瓊,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110.
[12]劉立夫. 論格義的本義及其引申[J]. 宗教學研究,2000(2):81.
[13]高圣兵, 劉鶯.“格義”:思想雜合之途[J]. 外語研究,2006 (4):53.
[14]林瑋生. “格義”傳譯的發生機制:一種“文化形態學”視角[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3(6):94.
[15]倪梁康. 交互文化理解中的“格義”現象――一個交互文化史的和現象學的分析[J]. 浙江學刊,1998(2):28.
[16]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295.
文化意象在文化傳播中不但具有象征作用,而且高度濃縮著文化內涵,所以文化意象可以比其他形式更感性、更直觀、更簡潔地表達包含豐富文化內涵的內容。
文化意象的傳播和異化
作為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附加值的文化意象,不但在文化傳播中可以起到一般文化概念所不及的效果,而且其本身的傳播也具有獨特的形式和特點。
一方面,文化意象一般都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塑造和界定,形成了相對集中和濃縮的概念集群和象征方式,可以通過一個文化意象來表達相對復雜的文化內容。
另一方面,文化意象形成后往往并不絕對定型,而是隨著文化環境和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自我生長、自我更新,不斷揚棄著固有的文化內涵和外延。
文化意象的傳播實際上就是將某文化意象所凝固的文化內涵從一個文化語境介紹到另一個文化語境之中去。
文化意象不能僅僅作為單個的概念存在,其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產品才能出現和流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文化產品塑造了文化意象。但是,文化意象一旦從某種文化產品中誕生之后,卻不一定一直依賴這個出身的文化產品而存在,往往可以衍生到其他不同的文化產品中去,這樣,通過不同的文化傳播手段,文化意象可以發生不同方向和程度的發展,超過一定的限度之后,就會產生異化現象。
所謂文化意象的異化,是指在傳播過程中。原有的文化意象內涵的缺失或扭曲,以及增加或提升。由于在傳播過程中,任何信息都有可能在任何環節發生曲解、附會等傳遞誤差,所以文化意象的異化現象并不罕見,尤其是在完全不同文化系統間的文化意象傳播過程中,由于思維方式和語言結構難以一一對應,為了解釋和翻譯的需要,原有的意象往往需要換一種方式來描述,這時文化意象的原有信息就不可避免地會被破壞,原有內涵發生變化。甚至當一個意象經過傳播,新的接收者用自己的方式二次演繹原有意象。也會因為角度和觀念的不同,產生出文化意象異化的現象。
比如,英國詩人雪萊有一首名作《西風頌》,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含義深刻的名篇。其中有一句名句:
“西風呵,要是冬天已經來到,春天怎能遙遠?”
從一個中國讀者的角度出發,很容易把篇中的西風理解成冬天的寒風,因為對中國人來說,西北風是冷空氣的代名詞,這是由中國的地理條件所決定的,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實際上,很多中國讀者也是這樣賞析這首詩的,覺得它很好地營造了寒冬的景象,烘托出了作者的思想。
到此為止,中國讀者完成了對詩中這一意象的解讀,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對原有意象的中國式異化。
因為地理條件的不同,對英國人雪萊來說,西風是從北大西洋吹來的暖風,原詩的意思并非是贊嘆寒風的狂暴,而是類似于中國詩人描寫冬天的東南風,雖然時機未到,還不能改變空氣中的寒冷,但是卻帶來了春天的希望。
對個體而言,個人的主觀理解會造成一個文化意象在細節上的千差萬別的異化。文化意象的異化在人的內向傳播中,是依據個體的知識文化背景和心理取向而作用的。
從個體到人際,從組織到大眾,不同的傳播方式中,我們都發現文化意象異化現象在不同范疇上的普遍發生。
總體看來,所有的文化意象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演進的,只是演進的程度和信息保留的多少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異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
文化意象異化的基本模式
文化意象的異化本質是對意象功能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再編碼,所以,一般而言,文化意象異化的基本模式是文化意象重構(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
如美國電影Waterloo Bridge,這一片名的原意為“滑鐵盧橋”,但眾所周知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愛情片。而“滑鐵盧”這個意象帶給人的是關于戰爭的信息,而缺乏愛情因素,如果直接翻譯為“滑鐵盧橋”,難免讓中國觀眾在看到題目時產生誤讀。而中國民間一直有著“鵲橋相會”、“藍橋相會”的傳說,“藍橋相會”的傳說與Waterloo Bridge的故事情節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所以譯者把原名“滑鐵盧橋”譯成了“魂斷藍橋”,這樣做不僅避開了中國觀眾由于地域文化差異、歷史背景知識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藍橋”這一隱含中國文化的意象能使觀眾一看到片名即刻領悟到這是一部關于愛情的電影。
在這里。文化意象重構的意義在于它能及時有效地使譯文與觀眾溝通,翻譯中為了充分傳達原有文化內涵而進行了意象置換,達到使觀眾心領神會的效果。
文化意象異化現象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一、中學多元文化英語教育與民族文化認同的關系
隨著語言全球化的到來,多元文化不斷滲透使英語教育飽受爭議,民族文化認同受到巨大沖擊。隨著全球文化浪潮的波濤洶涌,世界各國的文化都會遭遇不同程度的同化和沖突,我國中學的英語教育也是不可避免的。
民族文化認同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概念,狹義的理解:一個民族群體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認可,包括該民族的行為、思想和制度等內容。民族文化認同從某種程度上講,關系著整個民族的團結和人心的凝聚力,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一直以來備受人們關注。民族文化認同詮釋著民族認同,是它的具體表現,也是民族成員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傳承。
在英語教育的范疇內,由于英語具有語言的工具性特征,使得中學生或多或少忽視了文化價值傳播的意義和文化認同構建的效應。國內外大部分學者都傾向于從宏觀上來探討民族文化認同構建,囊括了傳統宣傳、教育引導和制度構建等方式。在傳統的語言教育中,大部分學者通過研究都希望能成功地學習好外來語言和順利完成跨文化的交際;只有極少數學者關注了多元文化交際中的本土文化認同構建。客觀地講,任何一門語言都具有引導性,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代,多元文化語言教育本質上已經發生了很大轉變,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構建迫在眉睫。
二、中學英語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認同危機
當我國本土文化由傳統向現代過渡時,外來的多元異質文化就會沖擊我們現在的文化,本土的民族文化認同就會面對挑戰和危機。然而,我們必須面對的是,我國中學英語正處在改良轉型期。外來多元文化的侵襲,打亂了正常的英語教育秩序。中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尚處于懵懂期,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就顯得尤為關鍵。隨著全球化概念的普及,英語儼然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極大地威脅著整個世界的語言生態環境。隨著英語的迅速發展,使用英語國家的文化等也將蔓延到世界各個角落,就有可能吞噬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使其喪失多樣性。如此一來,處于被傳播國家的文化就會逐漸失去生存空間,文化主權就會受到極度破壞。這種現象的出現,必然會給國家帶來深刻的民族文化認同危機。因此,我國中學英語教育應高度重視民族文化認同問題及其帶來的各種影響。
中學英語教育不再只是教授外國語言知識,還跟社會有密切聯系。語言是文化的媒介,所以英語教育一定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受教育者個體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度。對于我國中學教育而言,面對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我們應關注中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問題,處理好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發展的關系,因地制宜地對中學生進行英語教育。
總之,中學英語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認同建構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應該解決的問題。如何從理論上理清外語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認同建構的相關概念及其實施策略也成為本領域研究的當務之急。
三、中學英語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認同構建
在中學英語教育中,老師主要以文化教育、文化活動等主要方式來解釋文化認同與英語教育的關系。民族文化認同可以被當作是英語教育的非語言結果;同時,也可以把民族文化認同當作英語教育中多元文化交流能力培養的基石。從多元文化的視角來研究民族文化認同是與其他視角有區別的。多元化英語教育與民族文化認同的研究是從人與人相互交流的角度來分析文化認同發展歷程的,從語言的角度來研究民族文化認同,探究語言傳播過程中民族文化認同的發展變化。
英語教育不可以沒有意識形態,英語教育活動中經常會傳遞一些價值觀念。從目前的中學英語教育過程中的民族文化認同建構狀況分析,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國內大部分中學逐漸意識到英語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問題,一般英語課程中都包含了民族文化的內容,選擇的是一種常規認同構建的方式。教學目標單一,有著比較直接的教學效果,容易進行評估。然而,此種教學方式形成的民族文化認同是不穩定也是不長久的,很容易被外來文化顛覆和破壞。
在多元文化背景影響下的中學,如何從中學英語教育中進行民族文化認同構建,具體需要從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改革中學英語教學內容和考核機制、提高師生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進行構建。
1.增加中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理性對待外來文化
中學英語教育使中學生不可避免且經常會接觸到外來文化。不得不承認,外來文化中的確有些思想和先進的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更多的內容是英語國家通過文化傳播強加到中學英語教育內容中的,妄想瓦解或減少我國中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這是每個中學生都不能接受的。若要增強中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首先要熟悉我們民族的文化,并對其中優良傳統進行傳承和弘揚。再者,要學會用理性的視角和思維去對待外來文化,自覺抵制外來英語文化的侵襲。
2.改革中學英語教學內容和考核機制
一直以來,我國中學英語教學內容選材都是堅持選材的廣泛性、體裁的多樣性和語言的規范性。選材兼有的趣味、知識和思想等特性。誠然,這些都是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益的,但從研究者對中學師生調查的數據表明,現在中學英語教學內容中涉及民族文化的內容相對較少,這個現狀是亟待改變的。首先,要加大民族文化和英語教學邏輯關系的理論研究,強調民族文化對中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其次,適當增大中學英語教材民族文化內容的比重,從而能更好地提高中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積極性,也能增強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再者,開展民族文化與外來英語文化比較的課外知識活動,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活動方式。
3.提高老師和學生的多元文化交流能力
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提高老師和學生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根據這個現狀,考慮到英語學習中文化背景知識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就應該充分弄清楚和理解多元文化與英語學習的關系,這也是提高教師和學生多元文化交流能力的首要步驟。英語教育和多元文化是互補的。通常的認識,語言教育是文化傳播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因為語言涵蓋了文化的各種元素,并且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對語言學習的中學生而言,無論是母語學習還是外語學習,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都是要學習語言背后的文化的。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處理二者的關系,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