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6 11:14: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核安全文化 核技術應用 輻射屏蔽 放射性污染 輻射安全管理
一、前言
“核安全文化”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總結核事故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超越國家、組織和員工傳統的保證核安全的共同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是一種在核能與核技術領域必須存在的健康的安全文化[1]。
筆者作為核技術應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及輻射監測的專業技術人員,長期深入各核技術應用的醫療機構,直接接觸核技術應用的臨床醫學輻射工作場所和相關輻射工作人員。筆者在各核技術醫學應用項目的現場調查中發現,應用單位普遍存在著一個典型的誤區:重視設計的保守性和設備的可靠性,但忽視實際操作的規范性和安全管理。本文將通過總結在實際工作中遇到輻射安全和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分析其原因,并論述核安全文化在核技術醫學應用領域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問題
核技術應用是指核領域中不作為動力的應用技術,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電離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效應來進行應用研究與開發的技術,其種類繁多,應用領域十分廣闊。核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就是核技術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核技術醫學應用主要是指射線裝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斷或治療。
由于人們對輻射危害的認知及重視,以及核技術利用技術的日趨完善,再加上相關行政監管部門的嚴格把關,核技術應用單位在項目選址、工作場所布局、相關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設施的設計上基本都能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特別是新建的項目,都具備良好的硬件設施,例如,建設了具有滿足技術標準要求的輻射屏蔽設施,配置了相應的輻射防護用品和輻射監測設備,這一些都為核技術應用項目的安全開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礎條件。然而,這些硬件的配置只提供了項目安全開展的基礎條件,需要操作人員正確的使用才能發揮它們各自的功效,否則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導致嚴重的輻射事件或環境污染事故。
以下就核技術醫學應用項目實際開展中存在的幾個典型問題進行分析、討論。
1.X射線診斷項目的不嚴謹操作,造成對公眾的誤照射。
醫用X射線診斷裝置是利用人的肌體不同組織密度的差異,對X射線吸收能力也不同的特點,使用X射線裝置發射的X射線對身體內部組織、器官顯影進行顯影,從而達到診斷病情的目的。由于醫用X射線診斷裝置的X射線能量相對較低(最高管電壓一般不超過150kV),因此《關于射線裝置分類辦法的公告》(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告2006年第26號)將其歸為Ⅲ類射線裝置[2],對其射線機房的要求也相對較低,技術標準對于Ⅲ類射線裝置機房沒有設置安全聯鎖、防人誤入以及急停等安全措施的要求。而正是由于沒有這些安全措施的約束,所以在醫用X射線診斷裝置的使用過程,時常發生以下這兩種情況的誤照射:
(1)射線機房的防護門(特別是受檢者進出口)未關閉或關閉不嚴,操作者就已經實施X射線裝置運行,從機房泄露、散射到機房門口的X射線對周圍的公眾會造成不必要的輻射外照射。
(2)沒有通知陪護人員撤離射線機房或未為陪護人員穿戴相應的輻射防護用具就實施X射線診斷,對機房中的陪護人員造成相對較大劑量的輻射外照射。
2.忽視對核醫學科輻射工作場所的管理,造成環境放射性污染和公眾誤照射。
核醫學科核技術應用項目一般是將放射性核素及其標記化合物即放射性藥物引入機體,進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其實踐過程中的輻射來源來自各種放射性藥物。
接受放射診斷或治療的患者在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藥物之后,自身在短時間內就成為了一個“輻射體”,向外產生射線外照射,其排泄物(汗水、口水、尿液和糞便等)也都因為帶有放射性核素而成為放射性污染物。對于引入放射性藥物的活度超過一定量或在引入放射性藥物后需要候診的患者,必須設置專用的場所作為這部分患者的臨時活動區域,例如PET或SPECT診斷項目中的注射后休息室和131I甲癌治療項目中的甲癌病房。這些臨時的專用場所(注射后休息室和甲癌病房)通過專業的設計和環評階段的技術論證,建成后足以屏蔽放射診療過程中產生的輻射照射,保證工作場所外環境的輻射水平以及對場所周圍活動人群的影響均能滿足相關的技術標準限值。
然而在項目開展的實際過程中,可能由于沒有對這些臨時的專用場所實施足夠的控制,造成的公眾誤入這些“臨時專用場所”而受到來自于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藥物的患者這些“輻射體”的輻射照射。筆者在輻射監測的實際工作中,就曾經在廣州市某三甲醫院的核醫學科發現過這種事例,當時一名公眾進入到PET注射后休息室內,與休息室內等待接受PET檢查的受檢者并肩而坐,在這一過程中,這名公眾受到了休息室內多名注射了放射性藥物的受檢者體內發射的γ射線外照射,而且還可能因直接接觸而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同時,也發現有個別注射了放射性藥物的受檢者在等候掃描期間隨意進出PET注射后休息室,甚至在醫學科外的醫院走道活動、休息,這樣這些受檢者不僅會對身邊近距離的其他公眾產生外照射輻射影響,如果其在“臨時專用場所”以外的環境吐痰、排汗,或者使用普通衛生間,都會造成環境的放射性污染。
三、問題的分析與討論
由此可見,保守的輻射屏蔽設計和到位的輻射防護硬件設施并不足以保證核技術醫學應用項目安全開展,為了實現安全開展的目的,除了具備良好的硬件設施這個基礎,還需要有嚴格的制度來規范人為的實施行為,以及保證制度能夠落實到位的約束力,于是,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就在此充分的體現出來。與輻射安全和防護措施相比,核技術應用單位從事相應輻射活動的技術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在核技術應用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審批、監管工作中,都將核技術應用單位從事相應輻射活動的技術能力以及核安全文化工作作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進行評價和監管。
根據核安全文化的定義,核安全文化工作分為組織推進核安全文化建設以及提高員工核安全文化素養。
1.輻射安全管理機構
在核技術應用單位中貫切核安全文化,首要任務是建立輻射安全管理機構或明確專人負責核技術應用項目的輻射安全管理,通過輻射安全管理機構或專人實施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所以在環境保護部2008第3號令《關于修改的決定》中明確規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設有專門的輻射安全與環境保護管理機構,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技術人員專職負責輻射安全與環境保護管理工作[3]。
2.輻射安全管理制度
核安全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文化特性,在核技術醫學應用單位則有形的放映在其核安全業績上,一個單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設水平也會直觀的表現在其制定的操作規范、輻射安全與防護管理制度、輻射事故應急方案等等。
在環境保護部2008第3號令中規定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單位應有健全的操作規程、崗位職責、輻射防護和安全保衛制度、設備檢修維護制度、人員培訓計劃、監測方案等;有完善的輻射事故應急措施。
制訂合理、可行的操作規程,輻射工作人員在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執行,就能避免前面所述的一系列因人為原因造成的輻射誤照射或環境污染問題。有完善的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和措施,就能夠在發生輻射事故時,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或避免二次事故的發生。
3.輻射工作人員培訓
核安全文化建設要求員工要不斷提升自身核安全文化素養,而核安全文化素養的提升除了通過自身的學習,也來自于外部的培訓和交流,核安全文化要求工作人員要有相互交流的工作習慣。通過學習和培訓,工作人員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養,從而進一步在實際工作中形成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環境保護部2008第3號令規定了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單位從事輻射工作的人員必須通過輻射安全和防護專業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培訓和考核。環境保護部第18號令《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管理辦法》同樣明確了直接從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使用活動的操作人員以及輻射防護負責人進行輻射安全培訓[4]。
四、結論
綜上所述,核安全文化建設在核技術醫學應用項目上所反映出的輻射安全管理有著極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技術醫學應用項目的開展中,必須十分重視核安全文化的建設,建立輻射安全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的各種相應的操作規程、輻射防護和安全管理制度和輻射事故應急預案,積極做好輻射工作人員的培訓,提升輻射工作人員的核安全文化素養,從而實現防治輻射危害和放射性污染,保護環境和人群健康,保證核技術醫學應用項目的長期良好開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國家核安全局業務培訓叢書《核安全綜合知識》.經濟管理出版社.2013
[2] 《關于射線裝置分類辦法的公告》(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告 2006年 第26號)
關鍵詞:基站 電磁 輻射
中圖分類號:TN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c)-0001-01
本期工程建設基站1313個,按站址行政區域分布:南寧207個,占基站總數的15.8%;崇左71個,占基站總數的5.4%;北海50個,占基站總數的3.8%;百色135個,占基站總數的10.3%;桂林137個,占基站總數的10.4%;河池106個,占基站總數的8.1%;柳州108個,占基站總數的8.2%;來賓72個,占基站總數的5.5%;梧州67個,占基站總數的5.1%;賀州66個,占基站總數的5.0%;玉林102個,占基站總數的7.8%;貴港68個,占基站總數的5.2%;防城港55個,占基站總數的4.2%;欽州69個,占基站總數的5.3%。
1 環境質量現狀監測與評價
本期工程現狀監測委托南京電力設備質量性能檢驗中心承擔,監測單位于2011年11月18日至2011年12月26日對本期工程321個典型基站進行了抽測。除桂林靈川新移動辦公樓基站和玉林玉州區大蘆村基站站址處電磁環境背景值偏高,電磁輻射環境不能滿足《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 -1988)對公眾照射導出限值0.4 W/m2的評價標準值要求。其余典型基站監測最大值0.0676 W/m2,電磁輻射環境滿足《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1988)對公眾照射導出限值0.4 W/m2的評價標準值要求,區域電磁環境質量良好,具有較大的電磁環境容量。
本期工程典型基站的選取包括了所有行政區域、包含了所有環境特征、涵蓋了所有基站工程特點,并對各重要行政區域、重要環境功能區、主要類型基站提高了抽檢比例,使得典型基站的選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可以以典型基站的電磁輻射現狀監測結果代表區域電磁環境背景情況,對新建基站提出科學、合理的建站要求。
2 電磁輻射環境影響預測計算
2.1 功率密度預測
根據本期工程天線技術參數,依據近場區公式L=2 d2/λ(其中,d為天線長度;λ為波長;L為近場區距離)計算,天線周圍的近場區距離在8~10 m范圍內。根據現場調查情況,基站周圍的環境保護目標一般位于遠場區,需要對遠場區天線的電磁輻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
為了計算本期工程新建基站投運后對周圍環境可能造成的電磁輻射影響,根據《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HJ/T10.2-1996)中遠場軸向功率密度的計算公式:
依據不同基站的天線口功率及天線增益,核算出天線軸向不同距離處的功率密度值。
天線軸向功率密度均隨著與天線軸向距離的增加而迅速衰減,對于GSM900及GSM1800頻段基站而言,基站功率密度衰減到0.08 W/m2的評價標準值時,需要的最大水平管理約束距離分別為40 m及25 m。對于不同功率和增益的基站而言,功率密度衰減到評價標準值以下所需要的距離有所不同。比較以上不同頻段基站周圍的功率密度值可以看出,在天線軸向距離相同的點位處,基站的標稱功率越大,增益越大,產生的功率密度也越大。
2.2 輻射管理約束距離計算及管理約束距離要求
根據建設方提供的基站技術參數,本期工程其余基站天線架設高度較高,天線下傾角較小,環境保護目標相對于天線高度較低。基站在設計及建設時,只要基站站址周圍的環境保護目標在水平管理約束距離或垂直管理約束距離劃定的空間范圍,之外,由基站引起的理論預測電磁輻射水平將小于0.08 W/m2的單個項目評價標準值要求。
根據基站實際建設和運行情況,采取該措施在經濟和技術上是切實可行的,并與基站網絡優化的技術要求也是相一致的。因此,對基站采取管理約束距離的措施在技術和經濟方面都是可行的。
2.3 典型基站副瓣方向輻射影響理論預測
該基站天線到頂樓室內的垂直距離約6 m。根據表6.5參數計算,可以得出在不考慮墻壁、窗戶等阻隔作用的情況下,天線運行期間其垂直方向副瓣產生的電磁輻射到達樓頂室內處的的功率密度值約為0.0019 W/m2,小于0.08 W/m2的單個項目評價標準值要求。
當天線的俯仰角不同時,天線增益在下方的建筑內衰減值也不同,俯仰角越大,下方建筑越接近天線主瓣方向,天線增益衰減值越小,受到的電磁輻射影響就越大。因此,對于此類天線,一方面應避免天線架設于窗戶的正上方并采取較小的天線俯仰角,另一方面應適當提高其架設高度,最大限度地減輕對基站所在頂樓室內的輻射影響。
2.4 共建共享基站相互影響及疊加效應分析
對于多頻共址基站其電磁輻射對環境的影響要大于單頻基站對環境的影響,多頻共址基站需要的基站管理約束距離要大于單頻共址基站(為了方便比較不同頻段基站對環境的影響,多頻段功率密度控制標準值采用0.08 W/m2)。
基站在建設時是否適宜采用多頻共址方式,需要結合本地區環境容量,考慮多頻共址基站對環境的疊加影響。在基站優先滿足《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1988)的相關標準的前提下,可以考慮基站多頻共址,實現資源共享,減少基站占用空間資源的可能性。
3 結論
(1)本期工程建設基站1313個(GSM900基站1173個,GSM1800基站140個)。基站分布于廣西全區14地市,工程總投資45955萬元。本項目選址和建設符合廣西全區城市規劃的要求,是國家鼓勵發展的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2)本期工程通過對新建基站類比分析、新建基站落實報告書各項污染防治措施后,電磁輻射環境均可以滿足《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1988)對公眾照射導出限值0.4 W/m2的評價標準要求及單個項目電磁輻射功率密度0.08 W/m2的評價標準值的要求。
一、核子秤裝置概況
我公司目前擁有核技術應用項目1臺df5500型核子秤,安裝于一期選礦廠磨選車間,主要用來對皮帶輸送帶上的鐵礦入磨量進行計量。此臺核子秤由丹東東方測控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其中含有1枚銫-137放射源,源的出廠活度為1.48gbq(8月22日出廠)。該項目的總投資為25萬元,于9月13日通過省環保局審批,項目于12月投產試運行,2月13日取得省環保局頒發的《輻射安全許可證》(證書編號:閩環輻證[00036]).
二、輻射安全防護設施方面
137cs屬于密封放射源,放射源安放在鉛罐內,使用方式為非接觸式測量,放射源(包殼)沒有與被測物料直接接觸,也不會造成放射源損傷。在鉛罐表面和磨選車間傳輸帶均已放置了醒目的電離輻射警告標志。
三、管理措施方面
按照《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國家環保總局令第31號令)的要求,公司已配備一名具有本科學歷的安全員專職負責輻射安全與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核子秤工作人員均參加了省環保廳舉辦的輻射安全與防護培訓,并持證上崗;定期監測輻射防護效果,確保核子秤安全運行。對工作人員進行健康監測,上崗前健康體檢,上崗后定期體檢。
與此同時,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核子秤安全管理制度,其中包含了《放射防護人員崗位職責》、《核子秤維修制度》、《核子秤安全操作規程》、《環保標準、放射性同位素裝置安全防范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四、應急救援方面
為有效應對可能發生的放射事故,確保有序地組織開展事故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消除事故和緊急情況造成的影響,避免事故蔓延和擴大,制訂了《核子秤放射源泄漏應急預案》,明確了可能發生事故應急處理的職責、組織指揮、工作程序,做好各項預防措施,做到安全與操作并行。
五、檔案管理方面
公司建立了核子秤的檔案資料,建立設備臺賬,做到帳物相符,認真保存各項內業資料,將環保部門審批文件、監測報告等技術檔案進行歸檔,妥善保存。
我公司的輻射安全管理各項工作均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各廠的有關規章制度執行,保障了輻射零事故、零傷害。在今后的工作中,將進一步加強輻射安全的措施,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同時加強培訓學習,確保輻射工作長期安全,保障安全生產。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保護性法律法規,加強了對從事放射診療工作醫護人員的關懷和健康保護,加強對病患者的醫療安全保障,以及加強對周圍健康人群的保護。這些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放射診療管理規定》和《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這樣,國家從各種的層面規定了醫院放射醫療設備建設必須重視環境建設、個人健康。這些法規的實施,主要體現在相關工作是否開展,相關資料是否收集、整理。
一直以來,我們將加強檔案管理與提高設備質量管理結合起來,不斷保障醫療安全。通過建立醫療設備檔案管理制度,明確應遵守相關遵守法律法規,做到從法律法規以及方面符合要求。同時,通過整理檔案,對既往未開展的項目進行反饋,反過來促進了設備質量管理的提示。例如,我院ECT開展多年,近期通過對照法規整理檔案資料,發現所使用的放射性藥品需在環保廳食品藥品管理局辦理備案,而我院既往尚未解決該問題。經反映至科室主任后立刻補充辦理相關備案,從而及時修漏補缺,防止繼發事故的發生。
2專人負責、加強溝通,不斷學習業務知識,提高業務水平
與普通醫用設備不同,放射診療設備在購置、建設及使用過程中,有著較多的管理要求。例如,國家制訂了《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放射衛生防護標準》、《醫用X射線CT機房的輻射屏蔽規范》、《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等多個標準及規范來指導具體的建設工作。
因此,設備購置及使用管理體現為多部門管理、多科室參加、時程長等特點。多部門涉及省衛計委、市衛計局、省市職防院、省市衛生監督所、省市環保廳(局)、政府采購中心等;多科室需涉及醫務科、保健科、臨床科室、基建科、總務科等多個科室。相關的資料分散保存,給設備的檔案管理帶來了難度。例如,在放射診療設備初期,需要進行職業病預評價及環境保護予評價,此部分內容可能有基建科保存。在場地建設過程中,施工內容可涉及水電、防雷等,相關資料可能保存在基建科、總務科、保衛科等。我們體會到,開展此項工作一定有設立專人負責。通過選擇有高度責任心、高漲工作熱情的人員,通過不斷學習輻射防護專業知識、基建等方面的內容,從而提升自身水平,才能了解工作的重要性、復雜性、艱巨性;同時,通過加強與相關上級部門、院內職能部門、臨床醫技科室的溝通,提升工作的協調性,相關的檔案管理工作才能做好齊全、流暢、有序,更好地輔助開展設備科的全面質量管理工作。這樣收集的檔案才能符合現代醫院醫療設備的管理安全要求。
3實施信息化管理,加強輻射放射防護安全
(1)充實靜態管理。我院在檔案由傳統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過渡期,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可以并存,既有利于檔案的保管,同時也方便了檔案的開發利用。一般而言,檔案的全程計算機管理,主要有:①計算機目錄管理,即檔案的案卷目錄、卷內目錄、文件名輸入計算機管理;②重要內容錄入管理。對于申購審批表、論證表、購銷合同、協議書、發票、安裝調試及驗收報告、外貿合同等重要內容采用掃描儀掃描,保存入計算機或刻錄成光盤保存。這些文檔與目錄系統建立相關聯系。基于網絡平臺的靜態管理取代傳統的純手工管理,使得檔案的收集與歸檔具有時間及時、資料完整、保管方式規范等特點。
(2)重視輻射防護建設及安全。除以上內容外,針對放射診療設備的特點及根據現代醫院建設的需要,我院在探索信息化管理方面,著重加強了對相關醫療安全內容管理方面資料的檔案管理,主要包括:①《大型醫療設備配置許可證》、《安全輻射生產許可證》及《放射診療許可證》相關內容;②該設備定期性能及防護檢測內容;③該項目開展的醫護醫技人員是否有放射診療許可證;④加強個人劑量監測、職業健康體檢等項目信息及時記錄并管理。
(3)積極開展動態建設。對上述資料進行靜態信息化管理的基礎上,我們也積極開展動態管理。眾所周知,醫療設備檔案資料被廣泛地運用在輻射防護安全、環境影響評價、醫院管理年度檢查、三甲醫院評(復)審、大型醫院巡查、醫療技術準入等工作中。只有將檔案管理與質量安全管理聯系起來,共同建設,才能保障醫院醫用放射診療設備的安全使用,確保醫院質量安全。我們通過對相關資料進行歸檔、有序的整理,定期修改,實時提取資料以及進行查詢,初步開展檔案動態信息化管理,從而更好、更快地滿足了醫院工作的開展。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Medicine and Protection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0254-5098
國內刊號:11-2271/R
郵發代號:18-9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我公司是一家從事長途道路客運的企業,公司下轄職能處室8個,二級單位8個,公司現有職工620人,現有營運車輛210輛,客運班線200多條,運行線路幅射全國14個省市。
由于生產需要,我公司使用了兩臺x射線,型號為smex-v8065b、cmex-78065,分別放于客運南站和客運西站,用于檢查危險品、違禁品,兩臺射線裝置都屬ⅲ類射線裝置。
我公司射線裝置其安全和防護狀況嚴格按照《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執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輻射安全、防護設施的運行及維護方面,我公司射線裝置其性能由××市環境保護局負責定期檢驗和監測,檢驗頻次一般為每年一次,檢驗結果由公司安機處負責存檔;我公司的操作人員負責日常保養并做好交接記錄,對使用射線裝置的安全裝置進行維護、保養。至于射線裝置的維護,常規電器線路一般由公司電工負責維修,機身內故障送指定單位維修。射線裝置在20xx年的使用過程中運行狀況正常,無設備損壞造成事故。
二、在輻射安全、防護制度和落實方面,我公司成立了以法人代表為組長的“輻射防護管理”領導小組,同時制定了嚴格的輻射安全管理制度,并將該項安全管理列入公司重網要議事日程,使輻射防護管理一直處于受控狀態。公司規定所有從事輻射工作的人員需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工作,要求佩帶個人劑量儀進行操作,做好個人防護,以確保安全生產。直至20xx年度未發生超級量照射和照射事故。
三、在輻射事故與應急方面,根據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規定,公司做好了各項預防措施,針對公司可能發生的輻射事故,公司制訂了相關的輻射事故與應急網方案,做到安全與操作并行。
四、在檔案管理方面,我公司的做法是:1、建立了射線裝置技術檔案,制訂了使用登記制度,用制表形式表明x射線技術檔案參數;2、建立了射線裝置的使用登記制度,記錄臺帳,使用射線裝置時進行登記檢查,做到帳物相符。3、督促射線裝置使用人員填寫使用記錄,并且不定期進行檢查;4、對每次環保部門的監督檢查登記在冊,將環保部門環評報告(包括批復)、監測報告等技術檔案進行歸檔。
1、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考研去向主要集中在核科學與技術,核能科學與工程,核能與核技術工程,核技術及應用;
2、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考研去向是核科學與技術,是一門由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及工程科學組成的綜合性很強的尖端學科,主要研究核能科學與工程,核燃料循環與材料,核技術及應用,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
3、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考研去向是核能科學與工程,是由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及工程科學組成的綜合性很強的尖端學科,是國家發展核能事業和國防核工業的基礎,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來源:文章屋網 )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的監督管理,促進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應用,保障人體健康,保護環境,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以及轉讓、進出口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放射性同位素包括放射源和非密封放射性物質。
第三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國務院公安、衛生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和本條例的規定,對有關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和本條例的規定,對本行政區域內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四條國家對放射源和射線裝置實行分類管理。根據放射源、射線裝置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潛在危害程度,從高到低將放射源分為Ⅰ類、Ⅱ類、Ⅲ類、Ⅳ類、Ⅴ類,具體分類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將射線裝置分為Ⅰ類、Ⅱ類、Ⅲ類,具體分類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商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制定。
第二章許可和備案
第五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依照本章規定取得許可證。
第六條生產放射性同位素、銷售和使用Ⅰ類放射源、銷售和使用Ⅰ類射線裝置的單位的許可證,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批頒發。
前款規定之外的單位的許可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批頒發。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向生產放射性同位素的單位頒發許可證前,應當將申請材料印送其行業主管部門征求意見。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將審批頒發許可證的情況通報同級公安部門、衛生主管部門。
第七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申請領取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與所從事的生產、銷售、使用活動規模相適應的,具備相應專業知識和防護知識及健康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
(二)有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職業衛生標準和安全防護要求的場所、設施和設備;
(三)有專門的安全和防護管理機構或者專職、兼職安全和防護管理人員,并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和監測儀器;
(四)有健全的安全和防護管理規章制度、輻射事故應急措施;
(五)產生放射性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的,具有確保放射性廢氣、廢液、固體廢物達標排放的處理能力或者可行的處理方案。
第八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事先向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許可申請,并提交符合本條例第七條規定條件的證明材料。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進行放射診療的醫療衛生機構,還應當獲得放射源診療技術和醫用輻射機構許可。
第九條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符合條件的,頒發許可證,并予以公告;不符合條件的,書面通知申請單位并說明理由。
第十條許可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單位的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所從事活動的種類和范圍;
(三)有效期限;
(四)發證日期和證書編號。
第十一條持證單位變更單位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的,應當自變更登記之日起20日內,向原發證機關申請辦理許可證變更手續。
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持證單位應當按照原申請程序,重新申請領取許可證:
(一)改變所從事活動的種類或者范圍的;
(二)新建或者改建、擴建生產、銷售、使用設施或者場所的。
第十三條許可證有效期為5年。有效期屆滿,需要延續的,持證單位應當于許可證有效期屆滿30日前,向原發證機關提出延續申請。原發證機關應當自受理延續申請之日起,在許可證有效期屆滿前完成審查,符合條件的,予以延續;不符合條件的,書面通知申請單位并說明理由。
第十四條持證單位部分終止或者全部終止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活動的,應當向原發證機關提出部分變更或者注銷許可證申請,由原發證機關核查合格后,予以變更或者注銷許可證。
第十五條禁止無許可證或者不按照許可證規定的種類和范圍從事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生產、銷售、使用活動。
禁止偽造、變造、轉讓許可證。
第十六條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海關總署、國務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和生產放射性同位素的單位的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并公布限制進出口放射性同位素目錄和禁止進出口放射性同位素目錄。
進口列入限制進出口目錄的放射性同位素,應當在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查批準后,由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依據國家對外貿易的有關規定簽發進口許可證。進口限制進出口目錄和禁止進出口目錄之外的放射性同位素,依據國家對外貿易的有關規定辦理進口手續。
第十七條申請進口列入限制進出口目錄的放射性同位素,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進口單位已經取得與所從事活動相符的許可證;
(二)進口單位具有進口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滿后的處理方案,其中,進口Ⅰ類、Ⅱ類、Ⅲ類放射源的,應當具有原出口方負責回收的承諾文件;
(三)進口的放射源應當有明確標號和必要說明文件,其中,Ⅰ類、Ⅱ類、Ⅲ類放射源的標號應當刻制在放射源本體或者密封包殼體上,Ⅳ類、Ⅴ類放射源的標號應當記錄在相應說明文件中;
(四)將進口的放射性同位素銷售給其他單位使用的,還應當具有與使用單位簽訂的書面協議以及使用單位取得的許可證復印件。
第十八條進口列入限制進出口目錄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單位,應當向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進口申請,并提交符合本條例第十七條規定要求的證明材料。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符合條件的,予以批準;不符合條件的,書面通知申請單位并說明理由。
海關驗憑放射性同位素進口許可證辦理有關進口手續。進口放射性同位素的包裝材料依法需要實施檢疫的,依照國家有關檢疫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對進口的放射源,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還應當同時確定與其標號相對應的放射源編碼。
第十九條申請轉讓放射性同位素,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轉出、轉入單位持有與所從事活動相符的許可證;
(二)轉入單位具有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期滿后的處理方案;
(三)轉讓雙方已經簽訂書面轉讓協議。
第二十條轉讓放射性同位素,由轉入單位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并提交符合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要求的證明材料。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符合條件的,予以批準;不符合條件的,書面通知申請單位并說明理由。
第二十一條放射性同位素的轉出、轉入單位應當在轉讓活動完成之日起20日內,分別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二條生產放射性同位素的單位,應當建立放射性同位素產品臺賬,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的編碼規則,對生產的放射源統一編碼。放射性同位素產品臺賬和放射源編碼清單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生產的放射源應當有明確標號和必要說明文件。其中,Ⅰ類、Ⅱ類、Ⅲ類放射源的標號應當刻制在放射源本體或者密封包殼體上,Ⅳ類、Ⅴ類放射源的標號應當記錄在相應說明文件中。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備案信息管理系統,與有關部門實行信息共享。
未列入產品臺賬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未編碼的放射源,不得出廠和銷售。
第二十三條持有放射源的單位將廢舊放射源交回生產單位、返回原出口方或者送交放射性廢物集中貯存單位貯存的,應當在該活動完成之日起20日內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四條本條例施行前生產和進口的放射性同位素,由放射性同位素持有單位在本條例施行之日起6個月內,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辦理備案手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對放射源進行統一編碼。
第二十五條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單位需要將放射性同位素轉移到外省、自治區、直轄市使用的,應當持許可證復印件向使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并接受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
第二十六條出口列入限制進出口目錄的放射性同位素,應當提供進口方可以合法持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證明材料,并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和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協定的規定,辦理有關手續。
出口放射性同位素應當遵守國家對外貿易的有關規定。
第三章安全和防護
第二十七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對本單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負責,并依法對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擔責任。
生產放射性同位素的單位的行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生產單位安全和防護工作的管理,并定期對其執行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二十八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對直接從事生產、銷售、使用活動的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和防護知識教育培訓,并進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崗。
輻射安全關鍵崗位應當由注冊核安全工程師擔任。輻射安全關鍵崗位名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并公布。
第二十九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嚴格按照國家關于個人劑量監測和健康管理的規定,對直接從事生產、銷售、使用活動的工作人員進行個人劑量監測和職業健康檢查,建立個人劑量檔案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第三十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對本單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狀況進行年度評估。發現安全隱患的,應當立即進行整改。
第三十一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需要終止的,應當事先對本單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廢物進行清理登記,作出妥善處理,不得留有安全隱患。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發生變更的,由變更后的單位承擔處理責任。變更前當事人對此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是,約定中不得免除當事人的處理義務。
在本條例施行前已經終止的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其未安全處理的廢舊放射源和放射性廢物,由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處理方案,及時進行處理。所需經費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承擔。
第三十二條生產、進口放射源的單位銷售Ⅰ類、Ⅱ類、Ⅲ類放射源給其他單位使用的,應當與使用放射源的單位簽訂廢舊放射源返回協議;使用放射源的單位應當按照廢舊放射源返回協議規定將廢舊放射源交回生產單位或者返回原出口方。確實無法交回生產單位或者返回原出口方的,送交有相應資質的放射性廢物集中貯存單位貯存。
使用放射源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規定,將Ⅳ類、Ⅴ類廢舊放射源進行包裝整備后送交有相應資質的放射性廢物集中貯存單位貯存。
第三十三條使用Ⅰ類、Ⅱ類、Ⅲ類放射源的場所和生產放射性同位素的場所,以及終結運行后產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線裝置,應當依法實施退役。
第三十四條生產、銷售、使用、貯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場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置明顯的放射性標志,其入口處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安全和防護標準的要求,設置安全和防護設施以及必要的防護安全聯鎖、報警裝置或者工作信號。射線裝置的生產調試和使用場所,應當具有防止誤操作、防止工作人員和公眾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放射性同位素的包裝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設備和射線裝置,應當設置明顯的放射性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放射源上能夠設置放射性標識的,應當一并設置。運輸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源的射線裝置的工具,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置明顯的放射性標志或者顯示危險信號。
第三十五條放射性同位素應當單獨存放,不得與易燃、易爆、腐蝕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并指定專人負責保管。貯存、領取、使用、歸還放射性同位素時,應當進行登記、檢查,做到賬物相符。對放射性同位素貯存場所應當采取防火、防水、防盜、防丟失、防破壞、防射線泄漏的安全措施。
對放射源還應當根據其潛在危害的大小,建立相應的多層防護和安全措施,并對可移動的放射源定期進行盤存,確保其處于指定位置,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
第三十六條在室外、野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應當按照國家安全和防護標準的要求劃出安全防護區域,設置明顯的放射性標志,必要時設專人警戒。
在野外進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蹤試驗的,應當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商同級有關部門批準方可進行。
第三十七條輻射防護器材、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設備和射線裝置,以及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產品和伴有產生X射線的電器產品,應當符合輻射防護要求。不合格的產品不得出廠和銷售。
第三十八條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進行放射診療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依據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有關規定和國家標準,制定與本單位從事的診療項目相適應的質量保證方案,遵守質量保證監測規范,按照醫療照射正當化和輻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檢者輻射對健康的潛在影響。
第三十九條金屬冶煉廠回收冶煉廢舊金屬時,應當采取必要的監測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質熔入產品中。監測中發現問題的,應當及時通知所在地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第四章輻射事故應急處理
第四十條根據輻射事故的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從重到輕將輻射事故分為特別重大輻射事故、重大輻射事故、較大輻射事故和一般輻射事故四個等級。
特別重大輻射事故,是指Ⅰ類、Ⅱ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造成大范圍嚴重輻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重大輻射事故,是指Ⅰ類、Ⅱ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殘疾。
較大輻射事故,是指Ⅲ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殘疾。
一般輻射事故,是指Ⅳ類、Ⅴ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人員受到超過年劑量限值的照射。
第四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公安、衛生、財政等部門編制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輻射事故應急預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應急機構和職責分工;
(二)應急人員的組織、培訓以及應急和救助的裝備、資金、物資準備;
(三)輻射事故分級與應急響應措施;
(四)輻射事故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
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根據可能發生的輻射事故的風險,制定本單位的應急方案,做好應急準備。
第四十二條發生輻射事故時,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立即啟動本單位的應急方案,采取應急措施,并立即向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公安部門、衛生主管部門報告。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公安部門、衛生主管部門接到輻射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響,同時將輻射事故信息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公安部門、衛生主管部門。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接到輻射事故報告后,應當按照事故分級報告的規定及時將輻射事故信息報告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發生特別重大輻射事故和重大輻射事故后,事故發生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在4小時內報告國務院;特殊情況下,事故發生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直接向國務院報告,并同時報告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
禁止緩報、瞞報、謊報或者漏報輻射事故。
第四十三條在發生輻射事故或者有證據證明輻射事故可能發生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有權采取下列臨時控制措施:
(一)責令停止導致或者可能導致輻射事故的作業;
(二)組織控制事故現場。
第四十四條輻射事故發生后,有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輻射事故的等級,啟動并組織實施相應的應急預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公安部門、衛生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應的輻射事故應急工作:
(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輻射事故的應急響應、調查處理和定性定級工作,協助公安部門監控追繳丟失、被盜的放射源;
(二)公安部門負責丟失、被盜放射源的立案偵查和追繳;
(三)衛生主管部門負責輻射事故的醫療應急。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公安部門、衛生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相互通報輻射事故應急響應、調查處理、定性定級、立案偵查和醫療應急情況。國務院指定的部門根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確定的輻射事故的性質和級別,負責有關國際信息通報工作。
第四十五條發生輻射事故的單位應當立即將可能受到輻射傷害的人員送至當地衛生主管部門指定的醫院或者有條件救治輻射損傷病人的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或者請求醫院立即派人趕赴事故現場,采取救治措施。
(一)在室外、野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未按照國家有關安全和防護標準的要求劃出安全防護區域和設置明顯的放射性標志的;
氐牡ノ揮邢鋁行形??壞模?上丶兌隕先嗣裾??肪潮;ぶ鞴懿棵旁鵒釹奩詬惱???杈?媯揮餛誆桓惱?模?婪ㄊ戰善湮幢赴傅姆派湫醞?凰睪臀幢嗦氳姆派湓矗??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并可以由原發證機關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
(一)未建立放射性同位素產品臺賬的;
(二)未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的編碼規則,對生產的放射源進行統一編碼的;
(三)未將放射性同位素產品臺賬和放射源編碼清單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的;
(四)出廠或者銷售未列入產品臺賬的放射性同位素和未編碼的放射源的。
第五十九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發證機關指定有處理能力的單位代為處理或者實施退役,費用由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承擔,并處1萬元以上l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按照規定對廢舊放射源進行處理的;
(二)未按照規定對使用Ⅰ類、Ⅱ類、Ⅲ類放射源的場所和生產放射性同位素的場所,以及終結運行后產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線裝置實施退役的。
第六十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并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對本單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狀況進行評估或者發現安全隱患不及時整改的;
(二)生產、銷售、使用、貯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場所未按照規定設置安全和防護設施以及放射性標志的。
第六十一條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輻射事故的,由原發證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并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許可證;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因輻射事故造成他人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六十二條生產、銷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被責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經整改仍不符合原發證條件的,由原發證機關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
第六十三條違反本條例規定,被依法吊銷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偽造、變造許可證的單位,5年內不得申請領取許可證。
第六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行政處罰權限的劃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
第七章附則
第六十五條軍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的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條的規定執行。
第六十六條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接觸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造成的職業病的防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十七條放射性同位素的運輸,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生產、銷售、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廢物的處置,依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十八條本條例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種發生放射性衰變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數但質量不同的核素。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動力堆核燃料循環范疇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嚴密包層并呈固態的放射性材料。
射線裝置,是指X線機、加速器、中子發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裝置。
非密封放射性物質,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殼里或者緊密地固結在覆蓋層里的放射性物質。
轉讓,是指除進出口、回收活動之外,放射性同位素所有權或者使用權在不同持有者之間的轉移。
伴有產生X射線的電器產品,是指不以產生X射線為目的,但在生產或者使用過程中產生X射線的電器產品。
關鍵詞:城市;電磁輻射;污染源
文獻標識碼:A,中圖分類號:X123
1 電磁輻射是重要的環境污染要素
環境污染要素可分為物質流污染和能量流污染兩大類。物質流污染物進入環境使大氣、水的質量變壞,并進而影響到土壤和食品。能量流污染同樣會使環境質量變壞,并進而影響到人體健康。電磁輻射是一種重要的能量流污染。電磁輻射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和人工兩大類。現在環境中的電磁輻射水平主要來自人工輻射,天然輻射水平較之人工電磁輻射的貢獻可以忽略不計。人工電磁輻射來自廣播、電視、雷達發射設施、通信系統、電牽引系統、電器與電子設備及電磁能在工業、科學、醫療中的應用設備。
2 影響城市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的幾個主要污染源及其造成影晌的原因
2.1 聲音、廣播、電視發射系統由于接收機(無論是聲音還是電視)的數量十分龐大,一個大城市中可能超過千萬臺。如果采取提高接收機靈敏度(像移動通信那樣)的方法保證信號接收,從總體上看是十分不經濟的。此外,由于電磁環境中的電磁噪聲廣泛存在,而聲音廣播與電視廣播的接收帶寬又都較寬(如調頻廣播帶寬200kHz,我國PAL―D彩色電視廣播帶寬6.5 MHz),如接收機靈敏度過高,很容易使信噪比降低,影響信號質量。所以在廣播中都是采用高發射功率、低接收靈敏度的方案。例如,對于彩色電視接收機,在75Q阻抗輸入條件下,圖像通道噪波限制靈敏度:VHF頻段250 IxV,UHF頻段350 IxV;短波調幅廣播接收機為一二百微伏;調頻廣播接收機為數十微伏(而移動通信接收機的靈敏度高達1IxV左右)。由于以上原因,廣播發射機的功率都很大。對于中波、短波聲音廣播發射臺,由于考慮到占地面積大,要求周圍無高大建筑,以及電磁環境問題,所以多設置在城市郊區,周圍人口密度不大。同時,由于中、短波廣播的服務范圍很大,也不存在把發射天線設置在市內的需要。由于發射天線所處之地,地廣人稀,所以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對電磁環境的污染不是主要問題。同樣原因,短波通信發射臺也與短波廣播發射臺情況類似。中波一般不用于干線通信。調頻聲音廣播的頻段87.5~108 MHz,我國電視廣播的頻率為:49.75~72.25 MHz,77.25~91.75MHz,168.25 ~222.75 MHz,471.25 ~565.75 MHz以及6o7.25~957.75 MHz,共分為5個頻段。由于在這些頻段里,電磁波主要以空間波的形式呈直線傳播,并且受高樓等建筑物的遮擋或反射。所以如要求服務范圍較大,并且不偏向城市的某一部分,則必需提高發射天線塔的高度,而且天線塔的位置也應選在城市的較中心地區。這些位置周圍往往人口稠密,加上發射功率較大,這使得調頻、電視發射塔成為城市居民與電磁環境工作者關心的焦點之一。
2.2 通信系統
隨著移動電話用戶的增多,移動通信公司必然要建設更多的移動通信發射基站來擴大容量。移動通信基站的建設要求一定的高度,但是城市中的高層建筑物必定是有限的,隨著高層建筑物頂部的空間被全部占用,越來越多的基站建在了5、6層高的居民樓頂上。再由于高層空間和選址的限制,有的建筑物上同時建有三家移動通信公司的基站。在泰州市就發現有的建筑物頂上同時建有聯通公司、移動通信公司和世紀公司(CDMA)的基站。有的雖然沒有建在同一個建筑物上,但是距離也很近,這必然要增加環境中的電磁輻射水平。雖然基站的發射功率并不大,一般只有十幾瓦,但是基站的分布密度大,而且是24 h連續發射的,有的基站距居民很近,所以移動通信基站對電磁輻射環境質量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以泰州市聯通移動通信公司為例,泰州市行政區域內共有基站399個,分布在市區的有144個,其中距居民不超過50 m的就有38個,據聯通公司上報的材料中得知,最近,有的基站就建在居民樓群中,已經引起了當地居民的關注。
2.3 高壓輸(變)電系統
由于現在許多高壓輸電線路已經采用地纜形式,所以這里主要討論高壓變電系統。隨著城市的發展建設,許多以前遠離居民區的變電站已經被居民樓包圍,再由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家用電器基本普及,這必然要造成城市用電量的增加,在城市中就要增加高壓變電站的建設。而且隨著送電壓的增加,所造成的工頻電磁場強和電磁干擾也越來越嚴重。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電力部門已決定,220 kV與110 kV變電站將逐漸由城市的郊區轉移到市區,以降低配電線路的損耗。500 kV超高壓線路建設規模正在不斷擴大,超高壓線路正逐漸成為電力系統的主干網絡,基于我國人口眾多,且人口和負荷都比較集中的國情,500 kV
線路進入城市近郊的人口密集區已不可避免。以泰州市為例,今年就要在市區新建220 kV變電站5座。在郊區新建500 kV變電站2座。高壓變電站產生電磁輻射主要有電暈放電、絕緣子放電電磁噪聲及其周圍產生的工頻電場。
3 結束語
關鍵詞:輻射環境 核醫學 輸變電 評價
輻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在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中,輻射無處不在。太陽發出的由核反應產生的光和熱,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電器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而這些或多或少都會產生輻射,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按照輻射作用于物質所產生效應的不同,人們將輻射分為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兩類。電離輻射包括宇宙射線,X射線和來自放射性物質的輻射;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熱輻射、無線電波和微波,以及輸變電工程。
由于輻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往往輻射顯得令人生畏。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等工業都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這些行業在帶給人類巨大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某些直接或潛在的危害。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電磁輻射防護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這些項目都應進入環境影響評價。依據國家環境保護部制定的《輻射環境管理導則核技術應用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內容和格式》(HJ/T10.1-1995)和《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陜西這幾年輻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還是做到比較好的,其中核燃料加工,鈾礦、伴生礦、核醫用放射性同位素應用和高壓輸變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都比較有特色。結合我們在評價工作及管理工作中的實踐,我們認為,應該根據不同的項目,抓住不同的重點,是搞好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關鍵。
一、對有氣體、液體和固體廢物產生輻射污染項目
1.評價范圍的確定
這些項目在我們長期監測的結果看,在廠(礦)區周圍0~1.5km范圍內是污染較為明顯的地段,隨著離廠(礦)區距離的增大污染迅速的減弱,2km以為基本接近環境本底。根據這一規律,我們認為,這類建設項目可以項目所在地為中心,以2km為半徑的范圍作為評價范圍[1]。
2.評價標準《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
關鍵居民組年有效劑量不超過0.5msv。
3.污染源分析
分析氣態源項、液態源項、固態源項所產生的污染物的量及流經途徑。
4.劑量估算
4.1評價區的人群分布
4.2輻射環境所致各人群組的劑量估算
4.3評價分析,通過模式計算,找出關鍵人群組,提出相應的污染防治措施
二、核醫學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項目
1.評價標準
醫用反射性同位素應用屬于操作非密封源的范疇,其評價的標準為《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應對任何工作人員的職業照射水平進行控制,由審管部門決定的連續5年的年平均有效劑量(但不可作為任何追溯性平均)不超過20mSv;第B1.2款規定,實踐使公眾中有關關鍵人群組的成員所受到的年平均有效劑量估計值不應超過1mSv。
核醫學同位素應用項目評價可取職業工作人員和公眾成員劑量限值的四分之一即5mSv和0.25mSv作為各自的劑量管理限值。工作人員體表、內衣、工作服、以及工作場所的設備和地面等表面放射性污染的控制應按表1規定的要求限制。
表1 工作場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放射性物質向環境排放的控制規定,不得將放射性廢液排入普通下水道,除非經審管部門確認是滿足下列條件的低放廢液,方可直接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流量的普通下水道,并應對每次排放作好記錄。
2.污染源分析
核醫學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3H、32P、99Tcm、131I等十多種,這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共同特點是能量低,半衰期短。在這些放射性同位素中,用99Tcm標記的示蹤劑占任何醫院放射性藥物使用量的80%以上。
在對污染源進行分析時,應根據核醫學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種類和每種核素的衰變方式,確定污染因子,如β射線、γ射線等。另外,工作人員在對各種藥物的操作中,會引起工作臺、設備、地面、工作服和手套等的放射性沾污,造成放射性表面污染。核醫學同位素應用對環境潛在影響最大的是洗脫出來或購置來未用完但已無醫用價值的放射性廢(殘)液、病人排泄物等對水環境的影響,以及固體廢棄物(如一次性注射器等)中沾有或殘余的放射性同位素對環境的影響,有時放射工作場所還可能存在放射性氣體的污染。
因此,核醫學同位素應用對環境污染的因子有:β射線或γ射線,放射性表面污染以及放射性“三廢”(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
三、環境影響分析評價
1.實踐正當性判斷
核醫學同位素應用具有:1)先進性,表現在極高的靈敏度,已成為微量和超微量物質分析的重要手段;2)不可取代性,核醫學同位素的應用被視為“流動型原子顯微鏡”,使醫學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深入到亞細胞、分子、亞分子的水平,對挽救生命起著其他技術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核醫學同位素應用一般是正當可行的。但在評價時須指出,醫生必須遵守醫療道德,清楚哪些疾病適用于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診斷或治療,對那些可用其他手段(如B超)可做的診斷,即使癌癥患者,也不該使用放射性同位素。
2.工作場所的分級
核醫學放射性同位素應用屬于操作非密封源工作場所的范疇,非密封源工作場所應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為甲、乙、丙三級,日等效操作量計算公式為:
在評價時應關注輻射工作場所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劃為控制區和監督區,各區是否有相應的防護、隔離設施等。
3.劑量限制
評價時,應對輻射工作人員和公眾成員的受照劑量進行估算,估算公式根據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2000年報告附錄A, X或γ射線產生的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劑量當量計算公式如下:
H = 0.7×10-6 Dr t
其中:H為X或γ射線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劑量當量,mSv;Dr為X或γ射線空氣吸收劑量率,nGy/h,可采用估算或類比監測得到;t為X或γ射線照射時間,h;0.7為劑量換算系數,Sv/Gy。
劑量估算結果如若滿足劑量限制的要求,評價時還應考慮防護與安全的最優化,是否做到可合理達到盡量低(ALARA)的原則,以盡可能減少工作人員或公眾成員的受照劑量。絕不能把個人劑量限值作為設計和安排工作的出發點,也不能把個人劑量限值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也就是說,在不超過個人劑量限值的基礎上,盡可能降低照射水平,但“盡可能低”不是無限制的,它是“合理”的低。
4.放射性廢液(廢水)
評價時,可采用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估算儲存池是否能夠滿足最大使用量、最長半衰期核素的排放標準。需要指出的是,為減少環境污染,核醫學放射性同位素廢液(廢水)是嚴禁使用稀釋排放的。
5.放射性固體廢棄物
放射性固體廢棄物的處置措施目前也采用集中收貯衰變的方法,一般要求衰變10個半衰期后可與其他非放射性固體廢棄物一起分類處理。評價時,重點關注核醫學使用單位是否根據放射性核素的種類、含量、半衰期、濃度以及廢物的體積和其他物理與化學性質的差別,對不同類型的放射性廢物進行分類收集和分別處理,是否有利于廢物管理的最優化。
四、輸變電工程項目
這類項目屬于非電離輻射項目,表現為電磁輻射。近年來,高壓輸變電引起的電磁污染所受到國內外群眾的強烈關注。國內各地臨近居民區的變電站或變壓輸電線路的建設,往往受到居民的反對,如:陜西涇陽池橋輸變電,引起線路沿線居民的強烈不滿,當地環保局舉行多次聽證會,才得以解決。所以,搞好這類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能為政府的決策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1.評價范圍的確定
1.1變電站 以變電站站址為中心,半徑為500m范圍內區域
1.2輸電線路 以輸電線路走廊兩側30m帶狀區域
2.保護目標
通過收集資料,現場踏勘,確定評價范圍內的敏感點為項目環境影響的保護目標
3.評價標準
目前,由于我國沒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的標準,國家環保總局制定的《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推薦標準被普遍應用為解決電磁輻射的適用標準。
HJ/T24-1998中規定:以離地面1.5m高度處4kv/m作為居民區工頻電場強度推薦限值;采用國際輻射保護協會關于公眾全天輻射時的工頻限值0.1mT作為工頻磁感應強度的推薦限值。這一標準限值遠小于大多數國家和組織的公眾暴露推薦限值。這一事實較充分地證明了我國目前采用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是足夠安全的。
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無線電干擾限制按執行。其他項目的評價標準按當地環保部門的批復的標準執行。
4.評價分析
通過類比和模式計算,重點看保護目標的環境影響值在不在標準范圍之內,如果超標就得提出經濟實用的污染防治措施。
抓住了這些重點,解決好評價區內保護目標的各種矛盾,輻射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就能順利地通過。
參考文獻:
[1]曾一兵、張宗讓、門蒙、張鵬《重點放射性污染源監督監測工作的探討》。中國輻射衛生 2005年3月第14卷第1期.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工作的管理,有效地保護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電磁輻射是指以電磁波形式通過空間傳播的能量流,且限于非電離輻射,包括信息傳遞中的電磁波發射,工業、科學、醫療應用中的電磁輻射,高壓送變電中產生的電磁輻射。任何從事前款所列電磁輻射的活動,或進行伴有該電磁輻射的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本辦法的規定。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第四條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主管部門負責本系統、本行業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工作。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本管理辦法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
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六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下列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申報登記和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負責對該類項目執行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以下簡稱“三同時”制度)的情況進行檢查并負責該類項目的竣工驗收:(一)總功率在200千瓦以上的電視發射塔;(二)總功率在1000千瓦以上的廣播臺、站;(三)跨省級行政區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四)國家規定的限額以上電磁輻射建設項目。第七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除第六條規定所列項目以外、豁免水平以上的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的環境保護申報登記和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負責對該類項目和設備執行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的情況進行檢查并負責竣工驗收;參與轄區內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和項目竣工驗收以及項目建成后對環境影響的監督檢查;負責轄區內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隊伍的建設;負責對轄區內因電磁輻射活動造成的環境影響實施監督管理和監督性監測。第八條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省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委托,可承擔第七條所列全部或部分任務及本轄區內電磁輻射項目和設備的監督性監測和日常監督管理。第九條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主管部門應督促其下屬單位遵守國家環境保護規定和標準,加強對所屬各單位的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負責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預審。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從事電磁輻射的活動時,都應當遵守并執行國家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法規、制度和標準,接受環境保護部門對其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和檢查;做好電磁輻射活動污染環境的防治工作。第十一條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建設或者使用《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名錄》(見附件)中所列的電磁輻射建設項目或者設備,必須在建設項目申請立項前或者在購置設備前,按本辦法的規定,向有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環境保護申報登記手續。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受理環境保護申報登記后,應當將受理的書面意見在30日內通知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或個人,并將受理意見抄送有關主管部門和項目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第十二條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根據申報的電磁輻射建設項目所在地城市發展規劃、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的規模及所在區域環境保護要求,對環境保護申報登記作出以下處理意見:(一)對污染嚴重、工藝設備落后、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嚴重的電磁輻射建設項目與設備,禁止建設或者購置;(二)對符合城市發展規劃要求、豁免水平以上的電磁輻射建設項目,要求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或個人履行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手續;(三)對有關工業、科學、醫療應用中的電磁輻射設備,要求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或個人履行環境影響報告表審批手續。第十三條省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有關電磁輻射防護標準的規定,負責確認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豁免水平。第十四條本辦法施行前,已建成或在建的尚未履行環境保護申報登記手續的電磁輻射建設項目,或者已購置但尚未履行環境保護申報登記手續的電磁輻射設備,凡列入《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名錄》中的,都必須補辦環境保護申報登記手續。對不符合環境保護標準,污染嚴重的,要采取補救措施,難以補救的要依法關閉或搬遷。第十五條按規定必須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或個人,必須對電磁輻射活動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并按規定的程序報相應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電磁輻射環境影響報告書分兩個階段編制。第一階段編制《可行性階段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在建設項目立項前完成。第二階段編制《實際運行階段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在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前完成。工業、科學、醫療應用中的電磁輻射設備,必須在使用前完成環境影響報告表的編寫。第十六條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主管部門應當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提出預審意見;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主管部門的預審意見之日起180日內,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提出審批意見或要求,逾期不提出審批意見或要求的,視該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已被批準。凡是已通過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審批的電磁輻射設備,不得擅自改變經批準的功率。確需改變經批準的功率的,應重新編制電磁輻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并按規定程序報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批。第十七條從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的單位,必須持有相應的專業評價資格證書。第十八條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確定需要配套建設的防治電磁輻射污染環境的保護設施,必須嚴格執行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第十九條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國家有關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管理的規定,在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正式投入生產和使用前,向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申請,并按規定提交驗收申請報告及第十五條要求的兩個階段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等有關資料。驗收合格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驗收申請報告,并頒發《電磁輻射環境驗收合格證》。第二十條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定期檢查電磁輻射設備及其環境保護設施的性能,及時發現隱患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在集中使用大型電磁輻射發射設施或高頻設備的周圍,按環境保護和城市規劃要求劃定的規劃限制區內,不得修建居民住房和幼兒園等敏感建筑。第二十一條電磁輻射環境監測的主要任務是:(一)對環境中電磁輻射水平進行監測;(二)對污染源進行監督性監測;(三)對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的各環境保護設施進行監測;(四)為編制電磁輻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編寫環境質量報告書提供有關監測資料;(五)為征收排污費或處理電磁輻射污染環境案件提供監測數據,進行其他有關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的監測。第二十二條電磁輻射建設項目的發射設備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無線電管理委員會批準的頻率范圍和額定功率運行。工業、科學和醫療中應用的電磁輻射設備,必須滿足國家及有關部門頒布的“無線電干擾限值”的要求。
第三章污染事件處理第二十三條因發生事故或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電磁輻射污染事故的單位,必須立即采取措施,及時通報可能受到電磁輻射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并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環保部門收到電磁輻射污染環境的報告后,應當進行調查,依法責令產生電磁輻射的單位采取措施,消除影響。第二十四條發生電磁輻射污染事件,影響公眾的生產或生活質量或對公眾健康造成不利影響時,環境保護部門應會同有關部門調查處理。
第四章獎勵與懲罰第二十五條對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表揚和獎勵:(一)在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二)對嚴格遵守本管理辦法,減少電磁輻射對環境污染有突出貢獻的;(三)對研究、開發和推廣電磁輻射污染防治技術有突出貢獻的。對舉報嚴重違反本管理辦法的,經查屬實,給予舉報者獎勵。第二十六條對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責令其限期改正,并處罰款:(一)不按規定辦理環境保護申報登記手續,或在申報登記時弄虛作假的;(二)不按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三)拒絕環保部門現場檢查或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第二十七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擅自改變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所批準的電磁輻射設備的功率的,由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處違法所得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萬元。第二十八條違反本辦法的規定,電磁輻射建設項目和設備的環境保護設施未建成,或者未經驗收合格即投入生產使用的,由批準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并處罰款。第二十九條承擔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違反國家有關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定或在評價工作中弄虛作假的,由核發環境影響評價證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對評價單位沒收評價費用或取消其評價資格,并處罰款。第三十條違反本辦法規定,造成電磁輻射污染環境事故的,由省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處以罰款。有違法所得的,處違法所得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萬元;沒有違法所得的,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必須依法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個人賠償損失。第三十一條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或泄漏從事電磁輻射活動的單位和個人的技術和業務秘密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本文通過對廣西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調查,對其礦物或礦渣堆場進行γ輻射劑量率和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進行監測分析,初步得出廣西區域內開發利用的伴生放射性礦類型及分布區域,并對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的管理提出建議。
關鍵字: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輻射調查
中圖分類號: F4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背景
廣西地處中國南疆,礦物種類繁多,礦產資源豐富、開采量大,同時,廣西又處于北部灣核心區域,與東盟國家越南既有陸地邊界,亦有海上邊界。日益發展的工業活動,以及礦產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直接或間接的造成北部灣地區的環境安全,廣西大量伴生放射性礦的開發利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伴生放射性礦,是指含有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濃度的非鈾礦(如稀土礦和磷酸鹽礦等)。伴生放射性礦伴生有較高濃度的天然放射性核素,這些核素在伴生放射性礦的開采、加工、冶煉和利用過程中,伴隨著遷移、濃集和擴散,從而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2.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的影響
伴生放射性礦的開發利用對人類產生輻射照射增加主要通過外照射和內照射影響。
(1)外照射
伴生放射性礦的開采過程,把地表以下的較深層的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較高的土壤轉移至地表上來,破環了該地區原有的輻射環境,提高了該地區的γ輻射水平;伴生礦的冶煉、加工和利用就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在中間產品或廢物中有所富集,并擴散到更大的范圍。放射性固體廢物的產生,使周圍環境γ輻射水平顯著提高,對人產生γ輻射照射。
在伴生放射性礦的開采、冶煉、加工和利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揚塵、懸浮物及氣體均會對人產生γ輻射照射,以及在水體產生的放射性沉積物,也會是人產生γ輻射照射。
(2)內照射
伴生放射性礦的開采、冶煉、加工和利用企業的放射性固體廢物的產生,為放射性廢水、廢氣的生成提供了條件。
放射性廢氣主要是含放射性核素的揚塵、氣溶膠,以及222Rn、220Rn及它們衰變的子體。放射性廢水主要來源于伴生放射性礦坑道排除的廢水或地下水、廢石堆或廢渣堆淋溶雨水以及企業的工藝廢水。
放射性核素釋放到大氣、水體及土壤后,可以通過呼吸,也可以進入人類食物鏈,從而進入人體內產生持續的內照射。
3.國內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造成環境影響現狀
目前我國伴生放射性礦資源利用主要是伴生礦的開采、選礦和加工,其中伴生礦的采選及初加工是產生放射性污染物的主要來源,而深加工企業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相對較小。而稀土礦的伴生放射性核素含量相比其他伴生放射性礦較高,開發利用過程中給環境帶來的放射性污染十分嚴重。[1]
我國曾對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等五省開展過放射性石煤伴生礦開發和利用對環境影響的調查研究,調查結果表明,五省石煤礦區碳化磚房室內、石煤礦區原野、道路γ輻射劑量率分別為五省“水平調查”時的3倍左右;五省石煤礦區土壤238U、226Ra比活度分別為五省“水平調查”時的8倍和5倍;石煤礦區內各種水樣天然鈾、釷、226Ra、40K的活度濃度均大幅漲高,為 “水平調查”時的13~48倍。空氣中的氡濃度、氣溶膠中238U、226Ra比活度均為“水平調查”時的數倍之多。 [2]帥震清等通過對我國7個省400多家伴生礦開發利用企業放射性“三廢”排放情況進行了監測、調查,這400多家企業每年產生大量放射性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渣。其中廢水中總α、總β含量超過標準的限值,總α超標范圍為11~500多倍,總β超標范圍1~9倍;部分固體廢棄物的放射性含量屬《放射性物質分類》(GB9133-95)中的低水平放射性固體廢棄物的水平;對這7省伴生礦及開發加工企業廠區周圍的環境的γ輻射劑率空氣進行監測,結果表明,伴生礦開發利用過程中對周圍地區造成了放射性污染。[1]
陳志東等對廣東省幾個大型稀土礦、鉭鈮礦和鉛鋅礦資源利用(采選、冶煉和加工)過程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污染現狀進行了調查。從其調查結果中得出,天然放射性核素大部分轉移到廢渣中。其對廠區周圍的氣溶膠、地下水、γ輻射劑量率進行監測,總α比對照點高2~10倍,其地下水的總α、總β均已超過國家飲用水標準,其周圍環境γ吸收劑量率比一般地區高5~30倍。其調查結果也說明了,伴生礦的開發和利用已經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了放射性污染影響。[3]
張謙等對遼寧某海綿鈦生產廠主要環境介質和含鈦廢渣中總α、總β、U、226Ra、232Th、40K的放射性比活度,以及廠區周圍γ輻射環境水平等進行監測分析,發現廠區排出的廢水含有一定的放射性, 冶煉產生的廢渣含放射性,雖然不屬于放射性廢物,但是對公眾造成的劑量高于國家規定的限值,說明含鈦廢渣已經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放射性影響。[4]
4.廣西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的現狀
2008年開始,對廣西全區的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的放射性污染調查,通過前期的調研、資料收集,初步掌握了全區的礦物類別、數量、分布,篩選出涉及全區14個地級市的礦產采選、加工利用等的1274家企業,包括煤、錳、鉛/鋅、鈦、鋯、錫、釩、鈮鉭等礦物種類。經過1年多時間的現場走訪、監測、篩選,確定本次研究的86家企業和15個礦物種類。
在這次調查篩選出來的86家企業中,伴生礦的開采企業為26家,伴生放射性礦的利用企業總共為60家,其中利用廣西本地開采的礦的企業為45家,利用廣西以外開采的礦的企業為15家。
研究內容包括:礦物或廢渣堆場的γ輻射劑量率、礦物或廢渣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的監測分析。
通過對這86家企業礦物或廢渣堆場γ輻射劑量率的調查,從表1可見,γ輻射劑量率最大的是鋯礦的5940nGy/h,最小的是稀土的123nGy/h,平均值最大的是鈮/鉭礦的2465nGy/h,其次是鋯礦2398nGy/h,磷礦的也不小1169nGy/h。
通過采集這86家企業的礦物或廢渣進行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的分析,U-238比活度最大的是磷礦的2475Bq/kg,其次是鋯礦1990Bq/kg;Th-232比活度最大是鋯礦16535Bq/kg,其次是磷礦2955Bq/kg;Ra-226比活度最大是鋯礦8848Bq/kg,其次是磷礦3981Bq/kg;K-40最大是花崗巖1283Bq/kg,其次是銅礦的1072Bq/kg。
可見,鈮/鉭礦、鋯礦、磷礦、鈦礦等的γ輻射劑量率普遍較高,可以初步判斷這些礦種的伴生放射性水平較高,且經過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分析,也可以看出,γ輻射劑量率較大的,其伴生放射性核素的活度也較大。且大多數情況下,即使礦種不同,一般都有廢渣堆場的γ輻射劑量率較大,而原料或產品的γ輻射劑量率相對較小。
表1 按礦物統計礦物或廢渣堆場的γ輻射劑量率
5.小結
通過這次調查,可以知道廣西區域內開發利用的伴生放射性礦類型及分布地區有以下特點:
1、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企業主要分布在南寧、桂林、百色、河池、梧州及賀州等礦產較豐富的地區,以及欽州、防城港等沿海地區。雖然欽州、防城港的礦產資源不是太豐富,但這兩地方均有港口,比較是合適資源進口加工利用。
2、利用外來礦源的15家企業所涉及的礦物種類為煤、鋯/鈦,均為廣西所缺乏,廣西部分火電廠使用的煤是外地進口的,而廣西又處于沿海省區,故使用外來鋯/鈦礦原料的12家企業均分布在沿海地區,其原料均為國外進口的。
3、在開發使用本地礦產的企業基本都分布在礦區或距區較近的地方。錳礦資源主要分布在崇左、桂林等地,而加工利用企業也主要分布在這兩個地方;鋁礦資源主要就分布在百色、南寧地區,而加工利用企業就分布在此;煤礦資源主要分布在來賓、南寧地區,而該地生產出來的煤就主要滿足分布在來賓市、南寧市的兩座火電廠;釩礦資源主要分布在南寧市上林縣,而3個釩礦利用企業均分布在該地;磷礦資源分布在梧州、欽州地區,其加工利用企業也分布在該地;鈦礦資源分布在梧州,而鈦礦的開發利用企業也分布在梧州;稀土、鈮/鉭、鉛/鋅、錫等其它礦資源的加工利用企業的分布也一樣,距離礦區地比較近。
6.建議
現在礦產開發利用的活動越來越頻繁,但環境污染事故也越來越多,為了保障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生態文明廣西的建設,以及保障人員、環境的安全,提出幾點建議:
(1)各級政府部門互相合作、統一監管。凡與伴生放射性礦有關的企業生產情況,如實上報并附相關資料,根據具體情況,由省級或省級委托地方對放射性污染進行監督監測。加強有關放射性污染、防護方面的宣傳教育,培訓放射性污染企業和地方環保工作人員在放射性監測方面的技術力量,增加在放射性污染治理方面的環保投入。
(2)對伴生礦的開發利用及一切伴有輻射項目的建設,必須堅持“三同時”制度,其環保設施竣工驗收,必須由放射環境管理主管部門組織進行,經監測達標、驗收合格后才能投產運行。
(3)放射性廢渣必須妥善管理,建設防雨水淋洗、防擴散、防滲漏、防輻射等措施的臨時貯存庫,廢渣處理或處置前須經過有資質的監測機構對其放射性水平進行監測,放射性廢渣處理方案須報省級環境保護部門批準后方可實施。
(4)伴生放射性礦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廢氣、廢水及廢渣雖不像放射源那樣存在突發性的或致命的危害,但如果聽之任之,長期下去會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難以治理。與其等污染后花大成本治理,不如在還沒有嚴重污染前加強管理,遏制問題惡化。這不僅要求伴生礦開發利用企業嚴格要求自己,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也有待于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明確管理要求,加大執力度。
[1] 師震清,越亞民,趙永明,等.全國部分省市伴生放射性礦物資源開發利用中放射性污染現狀與對策研究. 北京:國家環保總局,2000.
[2] 葉際達, 孔玲莉,李瑩,等. 五省放射性伴生石煤礦開發和利用對環境影響研究.輻射防護,200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