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30 10:27: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歷史和文化的關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首先將語言學與民族學結合起來研究的是19世紀歐洲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家。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產生使
語言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同時又顯示出它與其它社會科學和某些自然科學廣泛的接緣性,并成為一門影
響其它學科的領先學科。早在18世紀下半葉,德國經典語文學家沃爾夫和布克就將語言定義為“民族的傳
記”。19世紀初,歷史比較語言學奠基人拉斯克和格林也認為語言是了解民族起源及其遠古歷史和親緣關
系最重要的工具。格林宣言“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的歷史”,認為語言比骨骼、武器和墓穴更能證明民族的
歷史,民族歷史文化的碑銘。拉斯克、格林對于語言歷史主義的理解導致了19世紀下半葉以庫恩為代表的
語言古生物學的產生。庫恩利用語言的歷史比較重建原始印歐人的神話和宗教;皮克特則從印歐語的證據中
找到雅利安文化的基本特征;希爾特甚至通過原始印歐語中的同源詞推斷印歐人的原始故鄉及生態環境和社
會生活。以斯坦赫爾為代表的語言民族心理學派主張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表現出民族精神的自
我意識、世界觀和邏輯思維。接著以施萊赫爾為代表的自然生物主義學派將達爾文對于物種起源的進化論應
用于語言的發生學研究,創立了語言譜系分類理論,從而為世界民族的分類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整個19世
紀,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比較語言學一直把語言當作使用它的民族及其史前史研究取之不盡的文獻資料。
自覺吸收并充分運用語言學理論、觀點、方法、材料進行民族研究,是現代民族學的重要特征。摩爾根
在其劃時代的民族學巨著《古代社會》中就運用了大量語言學資源。美國民族學之父博厄斯和他的學生薩丕
爾及同時代的馬林諾夫斯基,既是著名的人類學家,又是極有造詣的語言學家。法國的列維·斯特勞斯將語
言學家雅可布遜的音位結構理論和分析方法應用于民族學研究,從而創立了本世紀中期風靡西歐的民族學結
構主義學派。繼之而起的認識人類學仍以雅可布遜的理論為基礎,著重于對不同民族語言中色彩詞之研究,
使結構主義學派向更科學的方向邁進了一步。而人類學中的文化符號學理論,更是以索緒爾的語言符號學理
論和雅可布遜的音位結構理論為模式,把一切文化現象作為符號藍本來理解,使符號論從語言學理論擴大為
適用于一切文化領域的共同理論。至于象征人類學的建立,也主要是移植語言學中象征和隱喻語義分析理論
之結果。
我國從本世紀初引進現代民族學開始,就吸收了國外結合語言研究民族的優良傳統。程樹德的《說文稽
古篇》,徐松石的《粵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僮族越族考》,羅常培的《語言和文化》,都論述了語言與
民族文化、歷史、心理、和婚姻制度的關系,以豐富生動的民族語言材料說明了從語言研究民族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的具體途徑,在語言學和民族學之間架起了橋梁。80年代以來,楊kūn@①、
馬學良、嚴學qún@②、戴慶廈、張公瑾等民族學家、語言學家更明確地提出要建立起為民族研究服務的
民族語言學,并在理論和方法上進行了重要的探討。
列維·斯特勞斯說過:“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各走各的路。但是他們無疑要暫時停下來一下,不時地相
互交流他們的某些發現?!爆F在,無疑是該“相互交流”的時候了。
二、學科名稱和性質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族語言學不是一門憑空臆想出來的學科,它經歷了兩個世紀的孕育和形成過程
,具有悠久的學術淵源、厚實的學術背影、客觀的理論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是人類語言學的延伸和發展
,是語言學與民族學有機結合而產生的語言學分支學科。正如人類語言學也稱為語言人類學一樣,民族語言
學有[!]時也稱為語言民族學。但有的學者將民族語言學與語言民族學分為兩門不同性質的學科,認為前者是研
究民族語言內部結構和演變規律的語言學分支學科,后者是通過語言研究民族特征和過程的民族學分支學科
,這是我們所不能茍同的。我們認為,任何純語言的研究都以具體的民族語言為對象,沒有必要從中再分出
一支“民族語言學”。又正如文化語言學不屬于文化學的分支、社會語言學不屬于社會學的分支一樣,我們
所說的通過語言研究民族的“民族語言學”也自然不屬于民族學的分支:它始終以語言研究為主體而以民族
研究為客體,只是對傳統內部語言學研究范圍的突破,并不能因此而改變它的語言學屬性。
三、本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
本學科至少與下列學科有密切關系。
1.民族語言學與語言學。自從索緒爾區分“內部語言學”與“外部語言學”后,語言學就“把一切跟
語言的組織、語言的系統無關的東西,簡言之,一切我們用‘外部語言學’這個術語所指的東西排除出去的
?!边@樣,20世紀的語言學就逐漸背離了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在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研究語言的傳
統,而成為單純研究語言內部結構的原子分析學科。民族語言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傳統的回歸,屬于研究“
語言和民族的一切接觸點”,研究“語言史和種族史或文化史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切關系”而被索緒爾排擠出
來的“外部語言學”。
2.民族語言學與民族學。這是兩門不同性質而又密切相關的學科。民族學一方面需要以語言為工具進
行田野調查,一方面需將語言作為民族重要的文化形態來研究。由
于語言學總居于社會人文科學的前列,因 而民族學更多的是從語言學領域去獲取民族研究的資料、理論、觀點、方法。民族語言學則充分發揮本學科
的研究特長去深化民族研究的深度,通過語言去發掘、構擬民族歷史特別是史前史,印證、補充有史以來的
民族文化形態,解釋、解決現實社會生活中與語言有關的民族現象和民族問題。
3.民族語言與人類語言學。人類學分為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兩大類。文化人類學又可分為考古人
類學、民族學和人類語言學三類。人類語言學又再分為描寫語言學、歷史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三類。在實際
運用上,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又是混淆不清、可相互替代的概念。民族語言學與人類語言學最接近,有
直接的淵源關系。但人類語言立足于人類學,用人類學原則研究語言的本質和結構,注重語言的描寫,如博
厄斯注重語言本身的交際功能,馬林諾夫斯基注重語言的使用場合,列維·斯特勞斯注重語言的結構。民族
語言學則注重語言的民族屬性和社會文化屬性,而且還將涉及民族語言教育、語言與民族政治生活等現代社
會中的語言問題,這是與人類語言學的顯著不同。
4.民族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人類語言學本來包括社會語言學一科。但現行“社會語言學”主要從社
會現實環境角度考察語言,注重個人或階層、集團的言語活動,研究語言變異和言語交際的各個方面,如語
碼轉換、話語類型、行業用語、雙語現象、語言規劃等等,這已與早期的人類語言學明顯不同。民族語言學
在研究民族集團的現實社會語言現象如雙語現象、語言地域變異、語言規劃等方面與社會語言學部分重合。
但民族語言學是以民族語言為研究單位而不是以社會語言為研究單位。民族語言學更注重語言的文獻資料作
用和文化運載功能。在研究方法上,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語言與用語言學的方法研究民族也不大不相同。
由于民族語言學是社會科學中的一科,因此必然帶有社會科學一個共同的范圍特征,即在其研究對象中
都部分涉及其他學科,與鄰近學科廣泛接緣,密切相通。但民族語言學作為一個整體學科體系,是其他任何
學科所不能包容的。
四、學科體系結構
民族語言學應包括如下研究對象和內容。
1.語言與民族共同體。古今中外的民族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及政治家們對“民族”下過各種定
義,但幾乎沒有人否定共同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民族的各種特征中,語言具有穩定對應性、完整外露
性和綜合表征性,是民族內聚外分最直接、客觀的標志。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共同體就是語言共同體。民族
語言學必須從理論上全面、辯證地理解語言在民族共同體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僅因為某些語言與民族不對等
的偶然、例外現象,就否認語言作為民族主要特征的普遍性原則,就不可能建立任何科學概念。
2.語言與民族政策。民族語言政策是民族政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多民族國家,語言權利的平等與
否是具直接影響國家政局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地存在不平靜的語言沖突,以語言為導線引起的民族沖突不時
發生。民族語言學有責任關注、揭示民族語言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研究各國特別是多民
族國家的語言政策、規劃及語文建設、語文生活,納入政治語言學的部分內容。
3.語言與民族歷史。語言具有相對穩定性。社會發展了,過去的歷史文化仍能沉積在現時的語言中,
因此語言就成為探索民族歷史特別是民族史前史的重要資源。每個詞都有它的歷史,同時代表著相應的民族
史。正如語言學家S·H·Sagce所說:“詞好比化石。詞語中體現了首先創造和使用詞語的那個社會的思想和
意識。……一塊骨頭化石能告訴我們一個滅絕了的世界的歷史,同樣,詞語的遺跡也能向我們揭示古代社會
的斗爭和那些早已消逝了的觀念和知識?!?/p>
4.語言與民族文化。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是文化的載體和容器。民族語言學研究
語言與文化。主要著眼于語言、民族、文化三者間的相互關系;語言和文化的相對價值與絕對價值;語言和
文化的單線進化與多線進化;語言和文化的播化擴散;語言和文化的分化與聚合;語言和文化的普同與差異
;語言模式與文化模式;以及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等問題的分析和論證,以加深對語言、文化、
民族之間關系的了解。在研究這一系列問題時,民族語言學與人類語言學以及人類文化語言學有特別密切的
聯系。
5.語言與民族心理。語言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肌體中,在長期的文化傳承中積極參與民族的一切精神活
動,是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重要條件。民族的社會文化、歷史傳統、生活方式、生存環境、的
特點,以及本民族的愛好、興趣、氣質、性格、情操、能力都可通過語言表現出來。語言是洞察人類心智的
窗口,通過語言可以看出民族的心理狀態、認知方式和思維軌跡。例如通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語言禁忌、崇
拜和委婉語,以及各民族對事物的隱喻方式,就可洞察民族的心理。
6.語言與民族感情。因為語言與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血肉相連的關系,因而每一民族的成員都有一種
超越階層、階級和國家而忠于自己民族語言的始終不渝的深厚感情,這就是語言忠誠。異族的壓迫、欺凌最
能激發民族意識,體現出語言忠誠;當一民族遭受異族統治時,對民族語言的忠誠與否,常成為判別有無民
族氣節和民族感情的標準;對處于不利環境中的移民集團來說,語言忠誠成為加強內部團結、保持民族特性
、抗拒外來同化的旗幟;在現代社會,語言忠誠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武器。民族語言學應大量揭示語言忠
誠的事實,提醒社會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情感,幫助分析、研究、解決現代社會日益尖銳的語言沖突和民族
矛盾。
7.語言與民族教育。少數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接受教育的權利和學習主體民族語言的義務。雙語教
育是世界各多民族國家普遍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民族語言學對于民族教育而言,主要研究少數民族的雙語
教育問題,分析母語教育的民族文化性、復雜性、重要性,研究雙語教育的特征、規律、步驟和管理方法,
介紹國外雙語教育的政策、措施、動態、經驗,為制定我國的雙語教育方針提供理論咨詢和現實服務。
8.語言與民族文學。文學是對語言的藝術加工,并通過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
是文學的基礎。語言的民族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學的民族特色。不同的語言結構可以制約文學的體載
和表現方式,不同語言中的典故、成語、俗語、警句等使文學作品表現出不同的情趣、韻味和風格特色。民
族語言學應通過對比揭示不同民族與其文學(特別是最能體現語言本色的民族民間文學)之間相互協調、制
約的關系和共同發展的規律。
9.
語言與民族地理。民族的語言分布與其地理分布、民族分化與語言分化、民族遷徒與底層地名、異 民族的地緣關系對語言的影響都有密切關系。民族語言學必須與地名學、語言地理類型學和區域語言學結合
起來,研究語言的發展和民族的發展,研究語言和民族的分化和聚合過程,研究語言、方言的劃分與民族的
地理劃分等問題。利用語言中的地名透視民族的歷史文化景觀、移民史、經濟史、交通史以及民族的歷史分
布和文化層次等。
10.語言與民族接觸。不同民族間的互相交流接觸,必定在彼此的語言中留下痕跡,甚至對語言產生
重大影響。從正面的影響來看,語言中的借詞是民族文化接觸和交流的證據。正如語言學家帕默爾所說:“
如同考古學家根據陶器、裝飾品和武器等文物的分布情況作出推論一樣,對于語言借貸情況的分析也會給文
化接觸以及民族關系的研究提供線索。”從負面的影響看,異民族因頻繁、長期的密切接觸而形成的洋涇浜
語、克里奧爾語等混合語言,也是語言學研究的既定內容。
11.語言與文化生態。這是站在文化生態學的角度進一步研究語言與民族文化的關系,研究民族的語
言和文化對于人類文化的凈化、調節、補償、代謝功能。文化生態學認為,人類各族文化構成一個復雜的生
態系統,每一具體的民族文化都在這一經緯相間的生態網絡中占有一席之地,抽掉其中任何一根線股,人類
文化都將出現無法彌補的破綻。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拯救少數民族語言特別是瀕危語種,就成為延續民族
文化和保持人類文化生態平衡的重大工程。民族語言學有責任喚起社會的良知,像保護自然物種一樣保護少
數民族的語言文化。
12.非言語交際的民族特色。非言語交際包括使用體態語、實物語言(如烽火、狼煙、火把、樹枝等
)、鼓角、哨語以及結繩、契刻、圖畫等類似于語言的信號進行交際。民族語言學和人類學除研究人類語言
及其文字的起源發展外,還十分注重對非言語形式的研究。象征人類學就把體態語作為一種重要的象征手段
。我國人類學家林惠祥先生將上述非言語形式“總括于最廣義的‘語言’之下。”研究這些語言的輔助形式
,可加深對民族早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更深入了解。
以上12個研究專題,只是筆者初步設想的研究框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概括民族語言學的全部內容。
其中有些設想尚未成熟,有待于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關鍵詞:音樂和文化;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8-0160-02
0引言
“中國音樂名作賞析”是為音樂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這門課程是音樂與文化的結合,更是音樂和相關文化的集中體現。音樂和文化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不分離的關系,中國的音樂史既是音樂發展的歷史,也是文化、社會發展的歷史。欣賞課程的教學不僅僅是對中國音樂的學習,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近現代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了解和學習,在中國音樂名作欣賞課中進行有關文化的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
1音樂與文化的結合是課程的主要內容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朝代中出現不同形式的音樂,這與各個時代的文化緊緊相連。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又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它又以其獨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國傳統的世界觀即“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崇仰創造萬物的大自然,又重視人的內心體驗,而中國民族音樂的審美特征也是“和”的精神。
在課程中,給學生介紹一部中國傳統的音樂作品,要結合該作品所處的時代,講解當時時代的文化脈絡,該作品在怎樣的文化背景下創作出來的等相關知識。現以宋代的詞樂《揚州慢》為例。
宋詞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它的起源雖早。據《中國古樂》記載,“楚聲,即楚國民歌,是戰國時代興起的一種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音樂,其中包括利用其曲調而填詞的作品。”這些在嚴格意義上不是詞調,但是具備了詞調音樂的特征。但詞在宋代最為昌盛,是宋代最為代表性的文學。宋詞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其實就是音樂文學,可“依聲填詞”或可“因詞度曲”。宋代詞調歌曲就是中國古典的藝術歌曲。
《揚州慢》是南宋著名詞人姜夔的觸景生情之作。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匯西鄱陽人南宋音樂家和詞人。他不但工于詩詞,并能作曲,在音樂上自成一家。作自度曲《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其中《揚州慢》、《杏花天影》、《鬲西梅令》、《暗香》、《疏影》等曲詞十七首,均有公尺字旁譜。他的自度曲技巧很高,在調式、轉調等技巧處理上精致細膩,有一種獨特而又深遠的意韻?!端膸烊珪诽嵋d,姜夔詩格高秀,詞樂亦精深華妙,尤善自新新腔,故音節文采,并冠一時。
在他所處的時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對峙,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復雜。戰爭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雖然為此也發出或流露過激昂的呼聲,而凄涼的心情卻表現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學和音樂創作里。1176年,他出游途經金人兩次蹂躪、慘遭兵焚的揚州,看到昔日繁華的商業都城,已是“市塵盡薺麥,號角吹宵寒”,更顯得空蕩凄涼。眼前的景象和愛國的情思,激起他強烈的感情,用警辟對比的詞藻度成此曲,傳為佳作。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描寫由于金兵入侵,自古繁華的揚州變得殘垣斷瓦,荒蕪不堪。這首詞不僅是藝術創作,也是真實的史料。作者一生處在矛盾的心情中不能自拔。他對自己的幕僚生活感到厭倦,卻又處處依附統治集團,留戀那種狹隘空虛的生活,因此,憂郁凄涼便成了他的音樂和文學創作的特色。我們也能從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憶和面臨國勢頹衰時的迷茫感傷。
在課程中結合歷史背景、音樂史、作者音樂創作等諸多方面,為聆聽《揚州慢》這首作品提供理論的支撐,文化的載托。讓學生在聽的同時,深入了解、學習背后的文化內涵,使得音樂不是空中花園,有深厚文化底蘊作為依托。可見文化承載著音樂,音樂的創作離不開文化的氛圍。
2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體現課程中音樂和文化的結合
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得在賞析課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思維具有創造性。
2.1 綜合性的方法學習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中國音樂的欣賞以及相關學科專業文化的展示,利用圖片、視頻更為直接的傳達給學生。在中國音樂的賞析中,不是單一的學習,而是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習,不僅是學科內(繪畫、雕塑、舞蹈等),也有學科外(文學、地理、歷史等)。使學生聽的同時,看的多,了解的多,思維更加的活躍。比如丁善德的《交響曲》和組歌《不怕遠征難》再現了中國工農兩萬五千里的歷史,可以從介紹的歷史背景,播放電影、電視的片段,增加學生歷史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展示歷史文學家、畫家的作品以及的詩詞,使學生從心上感悟,在欣賞的過程中,音樂的曲調、和聲、段落怎樣表現這一歷史,也要介紹給學生,幫助學生感受音樂中的深刻內涵。音樂雖然不是歷史事件的具體描述,但通過音樂可以使學生獲得強烈的審美感受,同時了解到波瀾壯闊的歷史,在課程中實現音樂和相關歷史文化的有效結合。
2.2 探究性的教學方式探究性的方法就是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獲得結論的學習行為和認知趨向。這個方法也是學習音樂與文化主要方法之一。在欣賞的課程中,教師主動的介紹知識,學生被動性的接受,長時間使得學生養成懶得思考、反正有老師講解的固定思維模式。打破學生被動性的模式,學生成為主動。比如提前一節課給學生布置一首作品《春江花月夜》,在課下不僅要找到這首音樂作品,還要摘出該作品的相關知識,以及這首作品如何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特點。在下節課上先由某個學生對同學講解曲目賞析,而后其他同學進行補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與學生一起探討音樂,尊重學生的見解和感受,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聽覺感受,不能將自己的體驗代替學生的體驗,更不能壓制學生的體驗,在師生共同參與下,探究音樂。
2.3 合作模式的方法這種模式的方法在本人的課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是音樂專業的學生,合作模式的方法比較適用。比如提前半周準備一首中國傳統合奏曲目《喜洋洋》,學生根據各自的專業在課下尋找曲目的不同聲部練習、合作,在課上以合奏的形式展出,課上生動活潑,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學們在交流中學到了知識,增進了感情,提高了相互協作的能力。學生各自發揮所長,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使每個學生的價值都得到了體現,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也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從探尋音樂與文化的關系中,找到音樂和文化的適合的結合方式,并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這是一個嶄新的學習領域,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如音樂與文化的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等,還要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但本人相信,音樂與文化的結合性學習必定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音樂和文化的結合在課程中的作用
3.1 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在中國的音樂作品中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比如在中國音樂作品的“少數民族音樂賞析”課程中,教師帶領學生了解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人文地貌、音樂文化、音樂的典型特征,通過演唱或欣賞這些音樂作品,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通過中國音樂作品的賞析學習,開拓了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加深了學生對于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
3.2 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在課程中為了不使教學過程單一,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相關文化的說明,運用圖片、聲音、動畫等形象的展示音樂作品,不是簡單的聽作品,在聽前動手動腦尋找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增加對賞析課程的興趣性和積極性。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給學生滲透音樂藝術之真善美,其中包括音樂的社會價值,藝術價值等內容。當然,這種滲透應該伴隨著欣賞音樂來進行,而不是枯燥地講解哲學道理,美學道理,社會學道理等。這種滲透,會影響學生的音樂審美觀,也必將會影響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從而使“音樂與文化”的應用真正的發揮作用。此外提高學生的全面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音樂類專業學生學習其他相關音樂課程也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3.3 激發學生的開拓性、創造性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豐富的文化知識是創造的基石。因為創造的過程要有生活積累,再通過想象進行的過程。積累越多,創造性思維就越快,所以在學習課程中結合文化的學習,增強學生們的文化修養,能夠促進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在音樂教學中,隨時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
3.4 促使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合理的、適當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也很關鍵,音樂和文化的融合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學習的方式和方法,多元化、交叉性的學習也是這個時代所需,由此引申出的其他課程的學習也需要借鑒這種學習方法,給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外在課程中還應注意到幾點問題,在課程中將音樂和文化的結合,音樂是主體,文化是輔的,涉及到的相關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文化給予適當的介紹,不可喧賓奪主。在音樂的教學中,將音樂類學科及涉及到的相關學科充分融合、聯系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4結語
中國豐富的文化孕育了本民族多彩的音樂。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音樂學科本位的學習,忽略了音樂與文化的因素,也就不能深刻地領悟音樂的人文內涵,這是一種缺憾。正如劉承華先生在《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中所說:“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教育被限制在理論的知識性傳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樂教育成為懸浮在表層的純技術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民獲得音樂的種種技巧,而很難得到對音樂的深層的鑒賞能力與美感趣味。造成這一狀況的關鍵在于將音樂與文化分離?!睆闹形覀兛梢陨羁谈惺艿轿覀円魳方虒W中重視音樂與文化結合的重要性。音樂是文化的一面鏡子,透視出人類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我們只有了解音樂才能更深層次的挖掘文化,讓我們用文化激活音樂,讓音樂擦亮文化的火花。
參考文獻:
[1]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2]洛秦.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媒體時代;保護;宣傳
中圖分類號:G2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279-01
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路剛剛起步,且與見“物”為主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的選擇更注重如何留住看不見的文化傳承,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出臺,其目的并不在于建立一個新興遺產名錄體系,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該《公約》和名錄體系尋找一定的方法,促進處于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的延續。同時各國應該制訂宣傳計劃、教育計劃和科學研究等活動,鼓勵社區和個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振興中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和傳承。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宣傳
計算機的誕生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隨著技術創新,數字化技術應運而生。數字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很多優勢,但數字博物館不是萬能的,它的數字化技術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也將具有“活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歷史定格,參觀者了解到的也只是固定在某一歷史時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是活態的、變化的文化現象,這對參觀者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宣傳的條件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綜合性的命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能片面強調記憶工程或以人為本,應該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聯系的各要素做通盤考慮,在加強人才培養的同時,也要注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發展中與之息息相關的其他因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宣傳方法和原則不是僵死的,要根據文化遺產項目的具體情況,根據區域文化發展的具體情況,在遵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對文化遺產規定的具體方針和政策的條件下,對保護原則與保護方法靈活運用,不能拘泥于一種形式或方法。
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宣傳的意義
(一)有利于維護文化傳統的延續和弘揚民族精神。對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理解是見仁見智的問題,龐樸、朱維錚等學者都對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的本質進行了辨析,幾位學者都認為文化傳統是“活文化”。文化傳統是活態的,其在民族共同體中產生、傳承、延續,文化傳統中蘊含著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傳統的存在是民族存在的標志。近年來,“祭孔”、“祭黃帝”、“祭炎帝”等活動在各地悄然興起,這是中華兒女通過這種形式在表達自己對民族和祖先的情感,是文化上的一次次尋根,表達了他們在心理上和組織上的各種訴求。只要民族的文化不斷,民族精神就不會斷,民族文化傳統在延續,民族精神就會延續。
(二)有利于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如我國東北和西南等少數民族的衣飾文化,云南地區保存有樹皮衣制作技藝,即用“見血封喉”樹的樹皮制作衣服;北方黑龍江地區保存有魚皮衣制作技術,這些技藝現在已經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但這些少數民族保有的樹皮衣和魚皮衣制作技藝是鮮活的歷史材料,能夠生動地反映各民族文化的特異性,證明民族發展的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它對民族文化傳統的證明功能是任何語言、文字都無法代替的。留存這些文化創造,就是留存民族的文化記憶,保持人類文化多樣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宣傳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我國起步時間晚,法律和制度還沒有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民族精神的延續,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構建文化和諧的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結語
文化遺產見證了民族或地區歷史與文化發展的歷程,體現了民族文明發展的高度和社會的進步狀態。19世紀以來,人類對自身文化遺產創造的認識輪廓日漸清晰,并在100多年來的保護歷程中形成了一套漸趨完整的保護框架體系,文化遺產的類別也從單純的物質性文化遺產逐漸跨界到雙遺產,從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擴大到無形的精神文化遺產,并衍生出了線性文化遺產,比如鄉土建筑、記憶遺產、農業遺產、工業遺產等新形式,日漸豐富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僅包括歷史的饋贈,也涉及當下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起居飲食等。總之,多樣的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形勢所需、時代所需和文明發展所需,文化遺產已經融入到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文化遺產的保護c發展關系著現實的國計民生,關系著國家文脈的傳承,更關系著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新宇.試析新媒體時代的大眾文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文學 教學法 優勢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的文化差異。
首先,在文化的定義方面,文化是一個很泛的概念,對它的定義很難。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文化的定義便不相同。Williams (1985)年的定義比較科學,他將文化定義成三個層面,首先,是精神層面,即價值觀,道德觀和思維方式等;第二個層面是具體的,指歷史遺留下來的書面文件,如史書等,這對人們對文化的認識也有一定的指導和影響作用;第三個層面更加具體,它指具體的生活方式,即所謂的風俗習慣。在文化研究的時候,應該從某個角度出發,對文化先進行定義。
文化研究的方法有兩種:民族志(ethnography)和結構法。前者強調研究人去要研究的地方切身感受當地的文化,后者僅強調對文本的研究,通過研究目標語文本來看出目標國家的文化。一般采取的是后者。
文化和語言的關系是本次所要闡述的重點。在文化和語言的關系的研究上,西方顯然比中國來得具體和科學。中國的文化語言研究發源的比較晚,而且方法大多數來源于西方。
西方文化語言學的研究鼻祖是洪堡特,他提出的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對后來的文化語言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方主要分成兩派:一派是以Whorf為首的認為語言決定了文化的;另一派占少數,認為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比較大。另一派的觀點比較弱,他們從來沒有提出過文化決定語言的說法。Whorf的假說是建立在大量的實證基礎上的,他認為語言決定了人們的思維,讓人們透過一個框框來看這個世界。但是他的觀點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強一點的,認為語言完全決定文化的,另一個是相對弱一點的,認為語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化,但沒有決定文化。這兩個觀點均由他提出,且有一定的偏差。雖然后來的學者對他的許多觀點提出質疑,但他仍是至今為止處于統治地位的理論。但我認為,這種語言決定文化的觀點,過多的強調的語言的決定性作用,而忽略的文化的反作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的影響,人們使用語言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相比西方的文化語言研究,中國的研究沒有那么系統,也沒有什么根深蒂固的理論。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沒有太多的去研究文化和語言是否有決定性關系。中國的學者大多集中在通過研究漢字來看出中國古代的文化的研究。需要說明的是,漢字比英文字母蘊涵了更多的文化。但是,大多數這方面的研究都太過于籠統。
總而言之,語言和文化的決定性問題,是屬于“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只要明確文化和語言相輔相成的緊密聯系便可。透過語言看文化卻有很大的實際意義。比如,中國人通過分析西方人的語言,便能看出西方的思想,反之亦然。了解了文化和語言的關系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實踐意義就在于能將其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在某種文化中,語言的作用和該特定的文化對詞匯習語意義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以至于不仔細考慮其文化背景就很少能準確理解語言材料。因此,外語教學就不應脫離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歷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正確處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除了完成必要的語言知識講解外,還應有意識地、適時適量地進行文化導入,這樣既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又可以通過文化的學習來促進語言習得,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使語言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易于掌握,在提高學生語言知識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而且,英語中的聽、說、讀、寫、譯都離不開對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理解目的語。
目前,在英語語言教學中導入文化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直接注解法,即在某些有文化涵義的詞或句子后面加上注釋。學生通過閱讀注釋來了解背后的文化常識。
2.交互融合法,即將文化內容與語言材料直接結合在一起。學生在訓練閱讀或聽力的技巧時也了解了一定的文化常識。
3.交際實踐法,即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與聽說讀等練習,以及直接和外國人交流來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
4.比較法。顧名思義,這個方法要求老師在講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讓學生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特點,這樣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能夠更好的了解中國人自己的文化。這個方法就需要教師對中西方文化都有一個透徹的了解。
除了以上的幾個方法,我認為還有一種方法比較有用,即通過文學看文化。可以說,文學就是語言的一部分。文學不是脫離語言存在的,更不是語言的另一個范疇。語言是文學的構成,而文學作品則是語言的應用。語言和文學作品的關系就象磚瓦和建筑物的關系一樣。它是由語言搭造而成的,語法、句法、詞法等語言知識被靈活運用其中。另一方面,文學又是文化的一個部分,分析一個文學作品,必然要參照它的歷史背景,藝術特色和哲學觀點等。文化深深的嵌在文學作品中,所以,文學作品必然會反映出文化。所以,導入文化可以從文學的角度出發,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分析作者的觀點,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其所處的歷史地理環境的特點。最典型的作品莫過于《圣經》了??梢哉f,英語語言文化發展至今,《圣經》的影響貫穿了始終,英美日常生活中的用語經常引自圣經的典故。學習了圣經,就可以理解很多其他地方出現的文化常識了。
目前的英語教學中,文化已被大大重視,多媒體以及網絡的普及讓學生有更大的機會可以在學習的語言過程中,學習文化?,F在國內英語教學界比較流行的交際教學法實際上便是文化與語言結合一個典型的例子。交際法認為語言是用于交際的工具,學會一種語言不僅要學會掌握他的語言形式,更要學會具體運用,也就是說要知道在什么場合運用。知道在什么場合下使用也就意味著使用語言的人必須具備相當的文化常識。
總之,文化和語言密不可分。雖然還不知道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語言決定文化,還是文化決定了語言,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文化和語言是互相滲透、相互影響的。這對教學實踐是有很大啟發的,它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語言的同時,應該要同時進行文化的導入,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語言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鮑志坤.也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外語界,1997,(1:)7-10.
[2]張宜.英語教學與文化.社會科學.
扎實做好新時期名城保護工作
北京市副市長 陳剛
30年來,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有力促進了各地城市的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但在保護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面對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要切實保護好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各類文物古跡,仍然面臨諸多的矛盾和挑戰。比如,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對名城和文物保護帶來的持續壓力與沖擊不斷增大,傳統發展模式的慣性影響和建設中忽視文化價值的傾向無處不在,打著“文化興市”的招牌,新的急功近利行為所產生的建設性破壞有可能繼續出現,以及深入做好保護工作所面對的來自體制、機制、制度、認識方面的制約,等等。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城鄉發展已步入全面轉型的階段,其核心是轉變單純追求GDP增長的傳統發展觀念,將依靠創新驅動和文化強國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這一全面的轉型,不僅對政府職能轉變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也同樣對我們在轉型發展進程中,切實做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和文物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發展的新起點,我們要更加牢固地樹立通過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精髓來提升城市文化品質的意識,進一步強化通過歷史名城名鎮的可持續發展來增強城市文化的軟實力。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自1982年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1983年、1992年、2004年的歷次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都將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資源與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規劃內容,逐步形成以文物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基礎,以舊城整體保護為重點的保護格局。
多年來,北京市政府堅持以民生為本,不斷加大對舊城整體保護與更新。例如,前門、什剎海、南鑼鼓巷等地的更新改造,采用試點的方法,探索“政府主導、居民參與”的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模式,在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關系方面做了有意義的嘗試,不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提高了生活質量,也優化了城市環境。
為提高保護工作層次,2010年10月,正式成立了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任名譽主任,市長郭金龍任主任,26個部委辦局為成員單位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顯示了市政府加強名城保護工作的堅定決心。2010年底,完成了《北京市“十二五”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規劃》編制,在挖掘文化內涵、強化內容外延、促進實施保障上,提出了創新的方法和途徑。
同全國其他歷史文化名城一樣,北京市在深入做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歷史街區保護、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中,也面臨著種種問題與矛盾,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仍任重而道遠。
延續名城風貌格局 傳承民族歷史文化
云南省大理市市長 馬忠華
大理市境內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1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級10項、州級7項、市級59項。30年來,大理市嚴格按照“統籌規劃、科學管理、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以延續古城風貌格局和城市空間形態為重點,用強烈的文化意識指導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持續推進文物古跡保護、歷史街區和民居建筑風格保護整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各項工作,實現了名城保護與經濟、社會、城市發展的共贏。我們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第一,強化宣傳,名城保護意識深入人心。通過印發宣傳資料、舉辦專題培訓班、制作影像光碟、利用媒體宣傳等形式,積極組織開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條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宣傳活動,提高全體市民對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使知名城、愛名城、保護名城的意識深入人心,為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第二,統籌規劃,名城風貌格局得以延續。我市于1984年6月編制完成《大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并于1996年8月作了進一步修編完善。2007年6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頒布施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此后,先后編制完成《大理市喜洲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大理市雙廊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和《大理市龍尾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等,形成了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體系。通過以上規劃和地方性法規、規范性文件的頒布實施,大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已成為貫穿整個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的一項重要工作,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格局在發展中得以保護、在保護中得以延續。
第三,科學管理,名城保護機制逐漸規范。在原有大理市文化局、大理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大理市博物館的基礎上,先后成立了大理古城保護管理局、大理市文化遺產局、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所,相關的機構不斷建立健全,為深入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組織領導基礎。
關鍵詞:城市規劃;文化規劃;歷史文化名城;建筑遺產保護;整體保護原則;適宜性開發原則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planning, a sub-system of urban planning,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namely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ed protection under the basis of organic renewal and the principle of suitabil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sis of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 former, as the core principle, is not only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he basic path of cultural plann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ed function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resources. The latter, as the expansion principle, aiming at promoting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genc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heritage protection department, makes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architec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so as to make its integration with the city’s cultural education, cultural tourism,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and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urban space and public cultural identity.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 culture planning ;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ed protection ; the principle of suitability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11-10(6)
總體上看,當前國內學術界對歷史文化名城建筑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已有的相關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注重文物建筑或某一類型建筑遺產的保護,卻未能有效地將建筑遺產保護與維護城市整體風貌和營造城市文化空間有機聯系起來,缺乏從文化規劃的整體視角探索建筑遺產保護與再利用問題。本文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主要考察對象,嘗試提出基于文化規劃的建筑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
1 文化規劃的內涵
文化規劃是一個含義寬泛的概念。在我國,它常常與政府的文化政策、文化事業發展規劃糾纏不清。本文所指的文化規劃,有特定的涵義,它作為城市規劃的子系統,雖然與城市的文化政策、文化事業發展規劃有密切聯系,但兩者并非相互涵蓋的關系。
國內研究文化規劃問題的學者一般認為,“文化規劃”(culture planning)的正式提法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城市規劃界。1971 年,美國規劃學者哈維?佩爾洛夫(Harvey S. Perloff)從社區層面將文化規劃描述為“社區了解并運用其文化資源進行發展的途徑”[1]1979年他在《用藝術提升城市生活》(Using the Arts to Improve Life in the City)一文中又將其作為一種方法推薦給社區建設,以達到社會文化認同和社區文化資源運用的雙重目標。[2]
從20世紀70年代末之后,隨著與大批量生產與工業都市擴張相聯系的福特主義(Fordism),向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為目的、與彈性生產方式相對應的后福特主義(post-Fordism)的轉型,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與消費社會的興起,西方社會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轉變。澳大利亞學者德波拉?史蒂文森(Deborah Stevenson)認為,這種社會轉變,其結果是導致了城市中物與符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符號的吸引力日益成為消費焦點,而城市文化的本質與潛力更多體現在其多樣性與創造力方面。同時,伴隨生活方式的體驗與旅游觀光業逐漸成為服務經濟新的軸心,城市的特色與城市的文化體驗日益重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一直在嘗試創造獨特的城市元素,增強城市特色,而這些嘗試是構成一個城市在世界眾多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策略基礎。[3]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與文化經濟在歐美興起,許多城市開始將文化規劃作為一種包括城市、街區、社區和中心商業區復興在內的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策略,重視城市和社區軟環境的建設,重視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將文化作為城市復興的催化劑和引擎。文化規劃的基本途徑主要有:基于城市形象的提升而發展文化旗艦項目,興建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等地標性建筑;規劃專門的“文化區”;發展文化旅游活動;舉辦慶典活動或大型文化活動;將都市空間改造成為具有可參觀性的文化展示空間等等。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市、西班牙的畢爾巴鄂市便是運用文化規劃重塑城市形象較為成功的范例。尤其要強調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一些歐美國家的城市為代表,特別注重社區層面的文化規劃,探索將文化元素有效導入城市社區的發展機制,即運用文化資源來解決社區層面的文化發展問題,鼓勵從社區參與的角度保護地方特色,促進社區空間布局優化與文化品質提升。
與此同時,相關專業人士針對城市美學品質,以及城市文化資源和文化需求的規劃方法與理論的探索也開始涌現,例如,倫敦城市大學城市研究院院長格雷姆?埃文(Craeme Evan)所著的《文化規劃:一種城市復興?》(Cultural Planning: An Urban Renaissance?2001)便是其中的代表??傮w上看,雖然世界范圍內文化規劃的概念并沒有被普遍使用,但文化規劃已逐漸成為現代城市規劃、城市設計領域一個受到關注的專業分支。
如果不限定使用過濫、幾乎無所不包的“文化”的范圍,便試圖從“文化”與“規劃”兩個概念整合的角度,或者以城市規劃的文化導向、文化途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規劃的含義,將會因為“文化”內涵的復雜性與模糊性而導致文化規劃概念的混亂。黃鶴在總結了國外一些機構和學者對文化規劃的定義之后,提出文化規劃中的“文化”,針對的目標是城市的文化資源,即指那些能夠用以促進城市發展的可共享的物質和非物質資源。[4]在此基礎上,黃鶴認為:“文化規劃一方面是作為針對文化資源和文化需求的規劃方法,是在城市和地區發展中對文化資源整體性及策略性的運用,用以提升城市和地區的競爭力,以及城市和地區的適宜性,它是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文化規劃作為一種規劃思想和理念,是城市規劃設計的藝術,代表了以文化的觀念來解決城市問題的發展理念?!盵5]黃鶴從城市文化資源運用的角度詮釋文化規劃,有助于為文化規劃提供一種既具有分析性又具有操作性的定義。
本文將從較為狹義的角度界定文化規劃,即將文化規劃視為城市規劃中對城市文化資源的整體性運用,或者說基于城市規劃的文化途徑,綜合性、整體性地發揮文化資源的價值和作用,使城市文化資源有機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和城市形態之中。
對于歷史文化名城而言,能夠充分展示其城市魅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文化資源,主要是歷史文化資源,具體表現為物質形態的建筑遺產、歷史文化街區以及非物質形態的傳統民俗、表演、民間技藝等地方特色文化。本文重點探討的是如何在文化規劃中整體性地利用城市歷史文化資源中的建筑遺產資源,有效地將建筑遺產保護與維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風貌、營造城市文化空間有機聯系起來,激活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建筑遺產資源,塑造富有魅力、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和城市形態。
需要強調的是,我國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出臺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是針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問題的專項規劃設計,作為一種相對單一的文化規劃,它屬于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規劃的一個層次,但并不能以此替代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規劃。因為,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規劃是城市規劃中一種整體性運用文化資源的方法和途徑,旨在建構有明確文化導向的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體系,并協調處理城市文化發展的所有要素。
2 有機更新基礎上的整體保護原則
在我國,長期以來城市規劃過程偏重物質空間規劃而缺乏對文化層面問題的關注。進入21世紀,城市規劃作為一項公共政策的觀點,在我國規劃界和政府層面得到廣泛認同。作為公共政策的城市規劃,顯然也包含著作為公共文化政策的城市規劃。換句話說,當城市規劃從偏重于物質空間規劃向偏重于公共政策設計轉變時,就意味著將文化規劃也納入到城市規劃的體系之中,文化規劃實際上是公共政策與文化資源之間的聯接。
總體上看,我國的城市規劃編制體系之中,雖然早就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之中,但主要任務是劃定保護和控制范圍,鮮有將城市主題文化、城市總體文化風格、城市形象的文化表達明確納入城市規劃體系之中,并將文化規劃視為各個層次規劃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與其他領域的規劃密切合作以更為有效地發揮文化資源的作用,同時制定將文化和土地利用以及文化和城市經濟發展關聯的整體規劃政策。正如單霽翔所說,在我國“從城市規劃的任務到城市規劃管理的方法,從城市規劃的編制到城市規劃的實施,內容可謂詳盡,但是卻缺少城市文化的基本內容,無論是城市文化規劃還是城市文化建設均少有涉及。”[6]
因此,針對中國城市,尤其是對“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7]――歷史文化名城而言,應借鑒歐美一些城市文化規劃的成功經驗,通過涵蓋區域、城市、社區等不同層面的文化規劃途徑,使城市的傳統特色文化有機融入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的所有物質空間對象,并能夠得以強化和表達出來。具體針對建筑遺產保護而言,核心原則就是堅持有機更新基礎上的整體保護原則。
有機更新基礎上的整體保護原則主要用于調整建筑遺產與城市風貌、城市更新的關系。作為具有一定價值要素的有形的、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建筑遺產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最直觀和具象的表現,是展現城市風貌獨特性的核心元素。現代城市在走向現代化、全球化的進程中,隨著城市更新速度加快,建筑遺產與城市風貌的關系日益呈現兩種形態:第一種形態是建筑遺產日益呈現出“孤島化”或“盆景化”現象,大量的普通老建筑和傳統街區被拆除,僅靠少數文物建筑或標志性老建筑作為孤立的“島”或“盆景”支撐,它們雖使城市體現出歷史的痕跡,但所謂歷史文化名城的傳統建筑元素卻萎縮為形象單薄的幾個“點”,城市的傳統格局幾乎不存在,傳統風貌整體性喪失。第二種形態是通過城市規劃途徑較好地處理老城與新城、保護與更新的關系,營造建筑群的圖底關系,保留老城、歷史地段、傳統街區原有的空間場所特征,城市在保持基本文脈的基礎上有機更新,歷史文化名城整體風貌得以有效保護和延續(圖1)。
無論是從文化規劃的視角,還是從城市建筑遺產保護理論的基本原則來看,上述第二種形態是歷史文化名城建筑遺產保護應該努力的方向。有機更新基礎上的整體保護原則的第一層含義便是通過城市規劃途徑實現城市建筑遺產資源的整體性保護。早在20世紀初葉的意大利,既是一位建筑師,又是一位城市規劃師的古斯塔夫?喬萬諾尼(Gustavo Giovannoni),在其所創立的城市遺產保護和修復學說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就是“古代城市‘片斷’應被整合到一個地方的區域的和國土的規劃中,這一規劃象征了古代肌理與現在的生活關系?!盵8]可見,喬萬諾尼主張,應通過城市規劃整合建筑遺產與當代城市形態的關系,使古代的肌理能融入現代城市生活。
實際上,從相關國際組織和機構通過的一系列保護文化遺產的來看,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建筑保護理論對建筑遺產本身內涵的擴展性認識,即建筑遺產的范圍既包括歷史建筑及其建筑群,也包括歷史建筑賴以存在的歷史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等能夠集中體現特定文化或歷史事件的城市或鄉村環境,已足以說明對建筑遺產資源整體性保護的重視。1964年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和技師協會通過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威尼斯)第六條指出:“古跡的保護意味著對一定范圍環境的保護。”1975年歐洲委員會通過的《關于建筑遺產的歐洲》中指出:“多年來,只有一些主要的紀念性建筑得以保護和修繕,而紀念物的周邊環境則被忽視了”,因此,“歐洲建筑遺產不僅包含最重要的紀念性建筑,還包括那些位于古鎮和特色村落中的次要建筑群及其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盵9]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內羅比建議),提出了一個影響至今的重要理念,即“保護歷史地區并使其與現代社會生活相結合是城市規劃和土地開發的基本因素”,同時,該建議還強調:“除非極個別情況下并出于不可避免的原因,一般不應批準破壞古跡周圍環境而使其處于孤立狀態,也不應將其遷移它處?!盵10]
上述總體上強調的是通過保護建筑遺產的周圍環境,或者說通過對建筑遺產環境的控制來實現對遺產的整體保護,這是實現建筑遺產資源整體性保護的底線要求。從城市發展和文化規劃的視角看,對于有著豐富建筑遺產資源的歷史文化名城而言,建筑遺產資源的整體性保護原則還要求充分發揮建筑遺產的綜合價值與整體文化效能,避免城市空間中傳統建筑元素的“面”被打散,“線”被切斷,通過“整體保護”與“重點保護”相結合的規劃策略,將建筑遺產有機整合到城市的空間形態和結構形態之中。
以北京為例,近些年來已初步構建了片狀保護與線狀、帶狀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整體保護模式。若不算舊城外的1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在北京舊城區域內共有33片歷史文化保護區,面積共1967公頃,占舊城面積的31%,此外還有風貌協調區183公頃,占舊城面積的3%,正是它們所承載的豐富的歷史肌理、建筑景觀資源與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構成北京城市魅力的重要部分。除了片狀保護,2011年12月公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規劃》提出“一軸”、“一線”和“一帶”的保護概念,堅持舊城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文化北京建設中的核心地位。這其中,“一軸”(傳統的中軸線)和“一線”(從朝陽門到阜成門的朝阜路沿線)和“一帶”(長安街-前三門大街帶狀區域)是舊城的核心景觀帶(圖2),必須進行更為完整和系統的保護。歷史文化區空間要素的整體保護與線狀、帶狀開發,有利于突顯北京傳統城市格局和歷史文化建筑的獨特魅力,使之成為北京文化記憶和文化旅游的高度聚集地。
有機更新基礎上的整體保護原則不僅強調文化規劃必須從空間維度上將建筑遺產單體和周邊環境、空間格局的整體保護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還應處理好建筑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之間的關系,從時間維度上動態保護城市發展各個時期形成的建筑遺產,處理好新老建筑之間的關系。
物的衰敗與消亡,一如其更新與發展。在歷史文化名城發展過程中,即便在舊城風貌區,也不可能完全不允許新的開發,不建造新建筑。老建筑固然是舊城風貌的基本載體,但不同時期、不同時代的新舊建筑并列而形成一種和諧的層疊關系,恰是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與活力之源。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認為,好的城市形態是充滿活力的,而城市活力主要源于城市的多樣性。維系城市多樣性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處理好老建筑與新建筑的關系,使不同年代和狀況的建筑能夠并存。雅各布斯特別強調,她所謂的老建筑主要不是指博物館之類的標志性建筑,而是很多普通的老房子。假若不同年代的普通建筑能聚在一起,復雜多元的用途和功能才有可能真的混合。[11]因此,在歷史文化風貌區,可以在符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要求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更新或建造一些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建筑,只要這些新建筑能夠尊重周圍的環境氛圍和空間尺度,不以自我為中心,破壞空間環境的整體審美品質和文化特征,如《內羅比建議》所說:“應特別注意對新建筑制訂規章并加以控制,以確保該建筑能與歷史建筑群的空間結構和環境協調一致。”[12]目前在我國,不少歷史文化名城所制訂的保護條例和保護規劃中,對保護規劃范圍內的新建筑風格和體量有一些強制性要求,如現行《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20條規定不能突破建筑高度、容積率等控制指標,違反建筑體量、色彩等要求;不能破壞歷史文化街區內保護規劃確定的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等。這些規定僅適用于保護規劃范圍內的新建筑,從城市整體風貌保護的視角看是不夠的,應在城市總體規劃層面對新建筑的整體風貌提出基本要求,制訂具體的新建筑設計導則,從城市規劃層面對歷史風貌區及建控地帶的城市開發形成有力的控制。
3 強化傳統建筑文化認同基礎上的適宜性開發原則
雖然在建筑遺產保護問題上“開發”這個詞如同“文化產業”一詞一樣,由于與市場化、商業化緊密相關,而常常遭致批評。但實際上,在現代城市的建筑遺產保護工作中,不可能僅僅只對建筑遺產實施保存、修繕和環境整治工作,如同建筑遺產的內涵在不斷擴展一樣,對于何謂“保護”,也有新的拓展性認識。1979年,澳大利亞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巴拉會議上通過的《保護具有文化意義地方的》(《巴拉》),不僅突出強調遺產的文化價值,還提出“保護”的概念包含保護性利用(conservative use)、展示或闡釋(interpretation)等更為廣義的內涵。西班牙學者薩爾瓦多?穆尼奧斯?比尼亞斯(Salvador Munoz Vinas)認為,今天的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狹義的保護是相對于修復而言的保持性活動,而廣義的保護還包括再生、復興、更新、改造、利用、活化等其他相關活動在內的行為的總稱。[13]同時,現代建筑遺產保護運動的發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拓展,便是對建筑遺產的價值認識從內在價值走向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相結合的綜合價值觀,即將建筑遺產不僅僅視為一種珍貴的文物,同時還視為一種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在此意義上,可以說通過對建筑遺產的適宜性再開發(包括重建、改造、擴建、再利用等活動),更好地保護其綜合價值,尤其是挖掘和發揮其蘊含的獨特公共文化價值功能,也是一種保護。那么,何謂建筑遺產的適宜性開發原則?
文化規劃視角下的適宜性開發原則秉承文化價值的保存與提升不僅是建筑遺產保護的首要目的,也是保護的重要手段的理念,強調任何對建筑遺產的開發性保護,若有助于提升而非損害遺產的文化價值的話,則是適宜的。其中,建筑遺產的文化價值具有豐富的涵義,它至少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文化教育價值。
法國文化部建筑和遺產司總監阿蘭?馬里諾斯(Alain Marrinos)認為,“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21世紀,保護歷史遺產不再是孤立地保護古建筑,更多的是保護一種文化認同,是一個與人息息相關的議題。人們需要文化根基來平衡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沖擊繼續前行,這就是如今我們保護歷史遺產最重要的意義?!盵14]馬里諾斯的觀點實際強調,不能僅僅為了保護而保護一些孤立的古建筑,建筑遺產保護的實質是保護一種文化認同,考慮如何讓這種建筑文化傳統在現代社會存續下去。馬里諾斯的觀點也折射出當今遺產保護理論中的一種價值轉向,即真實并不是保護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應從保護“真實”走向保護“意義”。[15]建筑遺產與其他文化遺產相比,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公共性文化意義,因此如何通過保護性再開發途徑提升其公共文化效能,提升公眾對建筑遺產的興趣以及對其價值的認知和鑒賞水平,使之成為一個城市地方認同和文化認同的象征和源泉,一定程度上說是對建筑遺產最好的保護。1975年歐洲建筑遺產大會通過的《阿姆斯特丹宣言》指出:“建筑遺產只有得到公眾賞識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賞識才能得以存續?!盵16]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只要有利于增強公眾對建筑遺產的了解、賞識和文化認同感的開發性保護,同樣也是適宜的,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種作為文化發展和教育策略的遺產保護途徑。
英國社會學者貝拉?迪克斯(Bella Dicks)曾經從“可參觀性”(visitability)的生產這一視角,探討了當代城市公共空間被展示出的文化價值。她認為,“1980年代以來,可參觀性已經成為規劃公共空間的一項關鍵原則”[17],而可參觀性取決于對文化的展示程度,即如何將場所變成展覽,使場所具有“可讀性”(legibility),讓文化被銘刻在物質層面上,使某些文化價值被視為某一場所的身份,以此方式吸引市民的注意力,這是促進城市文化消費的重要路徑?!翱勺x性”、“可參觀性”同樣也可作為建筑遺產資源規劃與開發的一項原則?;谖幕巹澋某鞘杏袡C更新與建筑遺產保護,可以通過對一些建筑遺產和傳統都市空間進行改造、再開發,并介入一些闡釋性的公共藝術,使之成為具有可體驗性、可參觀性的文化設施或文化展示空間,讓建筑遺產更好地傳遞意義,令使用者(居民、游客)不僅能“觀看”建筑遺產,而且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閱讀”建筑遺產、體驗建筑遺產,以此激活建筑遺產的公共文化價值,培育公眾的傳統文化認同感,發揮建筑遺產有助于展示與體驗城市獨特性的重要功能。
例如,在當代,側重于與社會文化與藝術需求相結合的普通歷史街區、產業建筑遺產再開發模式,業已成為保護并活化建筑遺產的重要途徑,中外許多城市都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一些再開發較為成功的歷史文化街區,往往在保護真實的歷史信息基礎上,以地域文化脈絡為主線,根據建筑遺產的不同特點,將其修復或改建成不同功能的文化空間,探索傳統建筑遺產與城市文化生活融合的有效途徑,有效發揮其公共文化功能。還有一些產業遺產豐富的歷史文化名城則結合自身情況對產業遺產進行改造再利用,將其改造或擴建成主題博物館或展覽館、社區文化中心、藝術區、景觀公園、工業遺產展示游覽區等各個層次的文化空間(圖3)。基于城市文化規劃的歷史街區和產業建筑遺產再開發利用模式,不僅可以通過其營造的文化空間展示和傳承城市文化,而且還可以給予衰敗的街區和廢棄的建筑以新的生命。
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建筑遺產的再開發途徑提升其“可參觀性”,多數情形下只適用于具有一般保護價值的非重要文物建筑。建筑遺產中具有突出的文化價值的重要紀念建筑和文物建筑,例如北京的故宮、天壇,其建筑遺產本身便具有獨一無二的“可讀性”與“可參觀性”,這類建筑不適合開發性保護。對這類建筑遺產的保護,除了堅持原真性和歷史完整性原則之外,面對人潮洶涌的參觀者,還有必要采取法國學者弗朗索瓦絲?蕭伊(Francoise Choay)所提出的調節游客人流、設置步行通道等限制方式的策略性保護原則。[18]由此可見,適宜性開發原則并非適合所有建筑遺產的保護,它主要針對的是歷史文化名城建筑遺產中具有一般保護價值的普通建筑遺產。
總之,本文從文化規劃視角,探討并提出了歷史文化名城建筑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即有機更新基礎上的整體保護原則與強化傳統建筑文化認同基礎上的適宜性開發原則。前者作為核心原則,既是歷史文化名城建筑遺產保護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規劃作用于建筑遺產保護的基本路徑,旨在推動綜合性、整體性地發揮建筑文化資源的作用;后者作為擴展性原則,旨在促進城市開發機構與建筑遺產保護部門緊密合作,充分利用現有的建筑遺產資源,使其與城市的文化教育、文化旅游、娛樂休閑等功能有機結合,成為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間,強化城市空間的文化特色與公眾的文化認同感。
參考文獻:
[1]鄭憩,呂斌,譚肖紅.國際舊城再生的文化模式及其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2013,(1).原文參見:Besner, Barbara: Art, Culture, and Urban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Edge Artist Villag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2010:172.
[2]黃鶴.文化規劃:基于文化資源的城市整體發展策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5.原文參見:Harvey S. Perloff:Using the Arts to Improve Life in the City,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December 1979,Volume 3, Issue 2, pp1-21.
[3][澳]德波拉?史蒂文森.城市與城市文化(英文影印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93-94.
[4] 黃鶴.文化規劃:基于文化資源的城市整體發展策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6.
[5] 黃鶴.文化規劃:基于文化資源的城市整體發展策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7.
[6] 單霽翔.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3.19.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13年修訂版)第14條.
[8][法]弗朗索瓦絲?蕭伊.建筑遺產的寓意[M].寇慶民,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120-121.
[9] 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與國內法規選編[G].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66.
[10] 張松編.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與國內法規選編[G].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69;72.
[11] [加拿大]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紀念版)[M].金衡山,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6:170-181.
[12] 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與國內法規選編[G].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72.
[13][西]薩爾瓦多?穆尼奧斯?比尼亞斯.當代保護理論[M].張鵬,張怡欣,吳霄婧,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7-13.
[14][法]阿蘭?馬里諾斯.白川村的故事:保護古建筑必須與人、與文化結合起來[N].人民日報,2014-12-04:23.
[15][西]薩爾瓦多?穆尼奧斯?比尼亞斯.當代保護理論[M].張鵬,張怡欣,吳霄婧,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153.
[16] 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與國內法規選編[G].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61.
[關鍵詞]壯族;布洛陀文化研究;拓展與提升
[作者]廖明君,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南寧,530022。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1)01-0103-005
近年來,在廣西壯學學會的帶領和推動下,在區內外專家學者的積極參與下,布洛陀文化在資料的搜集、整理、譯注、出版以及考察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具有壯族創世史詩性質的《布洛陀》經詩也于2006年入選由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布洛陀文化,需要在已經取得的豐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提升布洛陀文化研究,促進布洛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明確與深化布洛陀文化的定位和價值
(一)深化布洛陀的文化定位
自然生態決定生產類型,生產類型又決定文化特征。因此,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常常產生出不同類型的文化形態和文明類型。在此基礎上,在某一自然環境中生存繁衍的民族(族群),總會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具體而言,由于每一條大江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使得其所產生的文化形態和文明類型也不盡相同,各具特點。作為珠江流域主要原住民族,壯族先民不但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更在其文化的創造過程中,產生了本民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可以說,人文始祖是布洛陀的總體文化定位,具體包括創世之神和文化英雄。
1、創世之神布洛陀
創世之神通常指的是某一民族(族群)在觀念上所集體認同的最早的祖先。這一創世之神一般并不是一個歷史上真實的人物,而通常是一個觀念性的集體創造的人物形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往往不約而同地把本民族(族群)的誕生、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本民族(族群)在文化創造上的重大業績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并將之神化。因此,在總體上,創世之神大致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首先,創世之神一般是神話人物,或者是一個傳說人物,民間認為他在歷史上為本民族(群體)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文明和文化創造上做出過突出的貢獻。其次,認同某一創世之神的人通常屬于一個民族(族群),他們之間可能有血緣或親緣關系。也可能沒有血緣關系。第三,某一創世之神可以是有世系可考的,也可能是無世系可考的。總之,在一定意義上,創世之神實際上就是某一民族(族群)在文化上集體認同的祖先。
在壯族民間廣泛流傳的布洛陀創世史詩以及有關布洛陀的神話傳說中,都敘說了布洛陀創造天地、創造人類、創造火種、創造干欄、創造稻作、規范秩序等,集中反映了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壯族先民的物質文化創造。同時,布洛陀創世史詩以及有關布洛陀的神話傳說還講述了農作物來源與耕種、耕牛和其他禽畜的創造、河渠泉塘的開挖等。如在《造谷米》中,就敘述了先民種植的糧食作物包括粳米、糯米、旱谷、黑糯谷、小米、高粱等,還敘述了開田造地、犁田、耙田、播種、移秧、灌溉、耘田、施肥、收割等稻作生產的全過程。
從歷史上看,壯族民眾一直認同布洛陀是本民族的創世之神;從現實來觀察,數十萬的壯族群眾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都自發地集中到廣西田陽縣的敢壯山舉行規模盛大的祭祀布洛陀的活動。而在壯族地區的其他地方,也有規模不等的祭祀布洛陀的活動。
因此,在壯民族的文化理念中,布洛陀就是本民族的創世之神。
2、文化英雄布洛陀
人類社會形成之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和支配自然的力量逐漸增強。到了原始社會后期,隨著一些大部落以及部落聯盟的出現,這些部落和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其他早期文化的創造者具有了莫大的力量與權利,并為部族的發展特別是文化的不斷壯大以及文化特點的進一步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于是,這些部落和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其他早期文化的創造者便被該族群視為所謂的“文化英雄”。
也就是說,文化英雄不但為人類獲取或制作了各種文化器物,例如火的使用、農作物栽培、工具發明等,還為氏族掃除了各種妖魔鬼怪。文化英雄不但將各種生產、生活技藝傳授給氏族,還為氏族制定婚喪習俗、禮儀節令、倫理道德,等等。此外,文化英雄有時還參與了自然秩序的制定。在一定意義上,文化英雄可以說是氏族集體力量的集中體現,更是氏族文化成果的集中代表。
在壯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布洛陀不但創造了宇宙天地,創造了人類生命和自然萬物,是一位豐功偉績的創世之神。布洛陀還為壯民族制定了相關制度、文化習俗,等等。如在布洛陀創世史詩以及有關布洛陀的神話傳說中,都敘述了布洛陀制定氏族部落社會的制度和習俗、倫理道德觀念、原始宗教觀念等,包括村規民約、風俗習慣以及怎樣處理好父子、婆媳、兄弟關系等。因此,布洛陀同時又是一位文化英雄。
總之,一方面,布洛陀在宇宙起源、開天辟地、人類起源等方面具有神奇偉大的力量,為壯民族的誕生、生存與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確實是一位創世之神。另一方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始祖布洛陀運用其頗具力量的智慧,安排、協調壯族先民與自然萬物的文化關系。始祖布洛陀是一位安排、協調壯族先民較好地處理與自然界諸多關系的智慧之神。更為重要的是,布洛陀在完成創世偉業以及幫助人類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的同時,針對家庭成員,如父子、母女、兄弟、婆媳之間的矛盾,通過相應的各種“解冤經”予以調和化解,并以勤勉和睦作為家庭倫理的主題,從而使得壯族社會得以穩定、和諧、發展??梢哉f,在特定的歷史年代里,始祖布洛陀立下的以和諧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對于約束人們的道德行為,調整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著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因此,如果說,布洛陀在開天辟地之時是壯民族的創世之神,在創造世界萬物之時是智慧之神,那么,在安排人間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之時,布洛陀則是至善之神。布洛陀是壯族一位集創世之神和文化英雄于一身的人文始祖。
鑒于壯族與珠江流域原住民族所具有的淵源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布洛陀也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
至于布洛陀與東南亞相關民族的文化關聯,需要進行深入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布洛陀的文化定位,存在著“人化”和“歷史化”――將布洛陀視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的現象。這是不符合布洛陀文化的基本定位的,也是不科學的。在有關布洛陀文化研究和宣傳中,需要盡量避免再出現這樣的觀點。
(二)探究布洛陀文化的主要特性
1、悠久的歷史性
布洛陀文化源自遠古的神話傳說和民間祭典,是壯族及其先民文化理念和民間習俗長期積淀的具體再現,具有悠久的歷史性。
2、強烈的信仰(宗教)性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如果說民間藝術像一個人的服飾一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在表現,那么,民間信仰(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靈魂所在。具體到布洛陀文
化,不論是文化內涵、藝術形式還是舉辦場域、傳承體系以及發展脈絡,千百年來元不都體現著壯民族與文化觀念,具有強烈的信仰性。
3、突出的活態性
布洛陀文化形成于民間,也傳承于民間,千百年來代代相傳,至今仍在壯族民間流傳,是壯族民眾現實生活有機的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活態性。
4、價值的多元性
布洛陀文化反映的是壯族先民氏族部落社會的情況,反映了人類從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走向農耕時代的生活圖景,蘊涵著宗教、神話、文學、語言、藝術、民俗等多方面的價值,具有價值的多元性特征。
(三)明確布洛陀文化的主要價值
布洛陀文化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壯民族的經濟狀況、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質,體現了壯族民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適應自然環境而所具有的獨特的創造力,是一部民族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
1、有助于全面了解壯族歷史、社會與文化
2、有助于重建壯族文化傳統
3、有助于加強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4、有助于增強壯民族的凝聚力
5、有助于提升壯民族的文化自覺
6、有助于推進壯族社會的和諧發展
7、有助于推動壯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二、拓展與提升布洛陀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方式
(一)突破狹隘的民族主義局限
一方面,狹隘的民族主義會導致文化虛無心理的產生,進而使得整個民族缺乏自主性,難以獲得繼續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狹隘的民族主義也會導致文化自大心理,進而使得整個民族缺乏包容性,難以獲得繼續發展的活力。
因此,面對布洛陀文化,我們既要突破導致民族缺乏自主性的狹隘民族主義的局限,也要突破導致民族缺乏包容性的狹隘民族主義的局限。
(二)強調客觀性、真實性和整體性。堅持在特定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時空中考察研究布洛陀文化
1、鑒于布洛陀文化所具有的豐富性,堅持以跨學科的學術視野來考察研究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變異性特別是價值的多元性,決定了需要采用跨學科的學術視野來觀照布洛陀文化,特別是需要運用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神話學、宗教學、藝術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前沿理論來考察研究布洛陀文化。
2、鑒于布洛陀文化所具有的活態性,堅持以扎實的田野考察作為布洛陀文化研究的前提與基礎。
堅持布洛陀文化考察研究的客觀性、真實性和整體性,布洛陀文化考察研究要爭取做到“五個在場”:文化傳統在場、文化活動在場、活動主持與表演者在場、傳統受眾在場以及研究者的在場。
文化傳統“在場”――指布洛陀文化的活動行為是合乎傳統規定性的現實存在與動態傳習,而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文本考古中的歷史傳承來加以簡單地映證。
文化活動在場一布洛陀的文化活動有著場合上的嚴格限制,要發生于真實的儀式生活。
活動主持與表演者在場(“演述人在場”)――指在田野調查中,不但要有布洛陀文化活動的主持與表演者,更需要將主持與表演者的相關情況納入考察研究的范疇。
傳統中的受眾在場――布洛陀文化活動往往是民俗生活的重要事件,有時甚至是儀式的中心內容,是文化活動參與群體共同關注的主要內容。因此,他們既是布洛陀文化活動的接受者,也是布洛陀文化活動的參與者。這就是說,我們在考察研究布洛陀文化的時候,也必須關注傳統中的布洛陀文化活動的受眾。
研究者在場――這并非是指研究者單純地置身于田野或有一段田野經歷,而是說針對具體的布洛陀文化及布洛陀文化活動之間的關聯來尋找自己的研究視界與進入文化活動傳統的融匯點。
(三)圍繞信仰性。從與布洛陀文化相關的儀式活動入手,立體性地考察研究布洛陀文化
1、信仰性是布洛陀文化的最為重要內核,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視野,考察研究信仰性與布洛陀文化的內在關聯,推動布洛陀文化考察研究的深入開展。
2、相關儀式活動是布洛陀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充分運用相關儀式理論來考察研究布洛陀文化的有關儀式活動,在立體性、動態性方面加強布洛陀文化研究。
(四)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觀照布洛陀文化的變遷脈絡
1、布洛陀文化內涵豐富,傳承方式多樣,影響深遠,需要用全面的眼光才能夠較好地觀照其在歷史長河中的變遷脈絡。
2、布洛陀文化歷史悠久,代代傳承,活態性強,需要用發展的眼光才能夠較好地把握住其在文化長河中的變遷脈絡。
三、加強與推進布洛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鑒于布洛陀文化是一項珍貴(國家級)的活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壯民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因此,在對布洛陀文化本體進行考察研究的同時,也需要深入探究如何在現代化背景下傳承和發展布洛陀文化。
(一)增強認識,改變觀念
布洛陀文化傳承發展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需要全社會的支持。要大力加強布洛陀文化的宣傳工作,采用多種方式,加大傳播力度,大力宣傳布洛陀文化的重要重要價值,改變觀念,增強認識,實現在文化心理上由文化自卑乃至文化虛無到文化自尊、文化自信乃至文化自覺的轉變。
(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
1、政府的主導性
文化建設屬于政府的三大建設即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中的一項,當然也是政府的重要職能。另外,為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傳承發展布洛陀文化,也是壯族地區各級政府的重要責任。政府主導,不光要拿錢,還要進行指導和規劃。
2、學界的指導性
布洛陀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因此,需要圍繞布洛陀文化及其傳承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各類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展有關布洛陀文化的認定、保存、傳播、保護和利用等領域的研究,加大布洛陀文化傳承發展的學術支撐力度。
3、民眾的主體性
布洛陀文化所具有的活態性,要求布洛陀文化必須在特定的文化生態中來保護與傳承,這就決定了作為布洛陀文化的創造者、所有者和傳承者的壯族群眾必須是保護傳承布洛陀文化的主體,政府和學界起到的應該是支持、幫助、引導民眾的作用,而決不能代替民眾來保護傳承。因此,要充分發揮民眾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地自覺地開展保護傳承工作。就目前而言,這方面的工作還需做出努力。
總之,要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充分利用民間力量,開創布洛陀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的新局面。
(三)立足傳承,以民為本
堅持以民(民眾)為本,注重整體保護和動態保護。由于布洛陀文化的活態性,決定了傳承發展是布洛陀文化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進而決定了布洛陀文化保護工作必須是以民眾為根本,以傳承人為核心,注重傳與承的關系,避免傳與承的斷裂。同時,以民為本又決定了布洛陀文化保護工作必須實施整體保護,也就是必須抓好普查、傳承、開發、利用、發展等保護工作的各個環節。
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建立全新的傳承機制:堅持傳統傳承方式(民間傳承――社會教育――師徒之間的口授身傳)與現代傳承方式(學校傳承)相結合。
(四)加強保護,合理開發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是布洛陀文化保護的立足點,我們要堅持布洛陀文化的真實性和整體性,科學地傳承發展布洛陀文化,防止對布洛陀文化的誤解、歪曲或濫用。
關鍵詞:習語 對應關系 文化相似性 文化相異性
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同的語言能反映相似或相異的文化,而習語是語言的精華,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更能典型地反映出不同語言的文化異同。
習語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產物,是民間流傳的至理名言,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歷史的沉淀。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一方面,英漢兩個民族的生存環境的差異、思維方式的不同、風俗習慣的區別、和歷史文化的不同都使得大量的英漢習語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語言構成、表達習慣和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兩個民族相似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認識以及整個人類社會所存在的共性使得部分習語表現出相似的語言構成和文化特征。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查閱了人們對于英漢習語的文化異同進行的比較研究,發現很多關于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性的研究,但是對于英漢習語的文化相似性的研究卻不多。史湘君在《從英漢成語對照看中英文化之異同》中只是比較了英漢習語來源的相似之處;龍江華在《文化比較及習語翻譯》中也僅是寥寥數語提及有些習語體現了英漢民族相似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前人的基礎上,本文將探討英漢習語的對應關系類型,并詳細解讀英漢習語所表現出的文化相似性和相異性。
一、英漢習語的對應關系類型
英漢習語在形義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對應關系。從英漢習語的意義和表現形式是否一致以及語義和形象是否相似的角度,我們可以把英漢習語的對應關系分為以下四種:形同義同、義同形不同、形同義不同和形不同義不同。
(一)形同義同
這類習語在意義和用法上基本一致,在語義、文化內涵和修辭手法等方面相對應。也就是說,這類習語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手法,而且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比喻形象。例如: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Still water run deep. 靜水流深
A good anvil does not fear the hammer. 好砧不怕錘打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 趁熱打鐵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水滴石穿
Walls have ears. 隔墻有耳
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樓閣
Add fuel to the flames 火上加油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渾水摸魚
To know something like the palm of one’s hand 了如指掌
A ray of hope 一線希望
To go through water and fire 赴湯蹈火
(二)義同形不同
這類習語修辭手法和文化形象各異,但表達的意義一致或相近,例如: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
Best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Love me,love my dog. 愛屋及烏
Let sleeping dogs lie. 莫惹是非
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對手
A wonder lasts but nine days. 曇花一現
bark up the wrong tree 捕風捉影;錯怪
plentiful as black berries 多如牛毛
a piece of cake 小菜一碟
a lion in the way 攔路虎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s 本末倒置
(三)形同義不同
這類習語形式上有些相同之處,但是其表達意義和文化內涵迥然不同,往往是“形象酷似、貌合神離”。例如:
Child’s play 英文指的是“非常容易做的事情”或“不太重要的事情”;漢語的“兒戲”指的是“對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負責任、不認真”。
Eat one’s words 英文指的是“收回說過的話,承認自己說錯了話”,并帶有“羞愧地、不光彩地認錯”的感彩;漢語的“食言”指的是一個人“說話不算數、不守信、不履行諾言”。
Pull someone’s leg 英文指的是“和人開玩笑,戲弄某人”;漢語“拉后腿”指的是“阻撓他人或牽制別人的行動”。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 英文“舊瓶裝新酒”指的是“兩種事物格格不入、互不協調”,“舊形式適應不了新內容”;漢語指的是“用舊形式表現新內容”。
Lock the stable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英文指的是“事后彌補為時已晚”,大致相當于漢語的“賊走關門”強調的是“遲了”;漢語的“亡羊補牢,猶為未晚”強調的是“未晚”。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英文用來形容“看到或聽到某種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與恐懼,使人毛骨悚然”;漢語的“令人發指”用來形容“看到或聽到某種暴行等而十分氣憤”。
A walking skeleton 英文用來形容一個人骨瘦如柴;漢語的“行尸走肉”比喻徒具形骸、無所用心的寄生者。
(四)形不同義不同
這類習語不論是字面意義、形式還是文化內涵都不對應,相去甚遠。例如: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英文指的是“采取駝鳥政策”,“閉眼不看或不去了解某種危險或不愉快的事情”;漢語的“掩耳盜鈴”指的是自己欺騙自己。
The longest day must have an end 英文表達了人們對最長一天的厭倦,希望這一天早點結束,含解脫之意;漢語的“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表達了對人們不可能永遠歡聚的惋惜之意。
New broom sweep clean 英文側重于“除舊革新”;漢語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強調“新官剛上任時的熱情”。
二、英漢習語的文化相似性
前文提到英漢習語的形成與各自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人類共存于這個物質世界,因此,任何民族,其本身賴以生存的外部條件,包括生態環境、四季輪回、氣候變化等等,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共性,甚至整個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發展也極具相似性,這些共性造成了英漢習語表現出一定的文化相似性。
(一)來源的相似性
習語,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是普通老百姓在生活勞動中創造而成。很多習語都是從事某種活動或職業的勞動人民用來總結經驗抒發感受的行話,逐漸變成家喻戶曉的定型習語。英漢語言中都有很多跟職業有關的習語,像農民、漁民、水手、士兵、家庭主婦等角色都創作了很多運用廣泛的習語,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別班門弄斧)、to wipe the floor with sb.(把某人打得打?。?、to skate on thin ice(如履薄冰)、plain sailing(一帆風順)、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撈針)、to steer according to the wind(見風使舵)、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雙雕)等等。
(二)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相似性
不同文化賦予各個民族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與文化形象都有不同具體的表現,但是,其精髓都體現了相似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英漢民族一些基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非常相似,都表現了人們對理想、目標和信念的向往和追求。英漢習語中不乏“與人為善”的習語,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己所不欲,勿施于人)、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好有好報)、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善始者善終)、Let bygones be bygones(既往不咎)等;也有很多鼓勵人們自強不息、奮發勇進、剛毅艱卓的開拓精神和先驅氣概,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Nothing ventures,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另外,A candle lights others and consumes itself(蠟燭照亮別人,卻毀滅了自己)、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見真情)、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君子之交淡如水)、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類聚,人以群分)、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錢能使鬼推磨)、Let us eat,drink and be merry(今朝有酒今朝醉)、Woman’s place is in the home(女子無才便是德)、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等等都體現了英漢民族相似的道德觀、倫理觀、友誼觀和婚姻觀。
(三)生活經驗的相似性
英漢民族在多年的勞動、學習和生活中累積并總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如Caution is the parent of safety(小心駛得萬年船)、Diamond cuts diamond(強中自有強中手)、It’s the unexpected that always happen(天有不測風云)、Now or never(機不可失,時不再來)、Bad news has wings(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A straight foot is not afraid of a crooked shoe(腳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子斜)、A man can do no more than he can(凡事都應量力而行)等。
可見,英漢習語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和共性,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增進,這些共性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三、英漢習語的文化相異性
前文提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所以英漢習語所表現的文化相異性也非常顯著,具體如下:
(一)歷史文化差異
很多英漢習語反映出英漢民族不同的歷史文化,包括歷史事件、歷史典故、歷史傳說、寓言神話等等。有些英漢習語表達的含義相同,反映出的歷史文化卻不同,例如,burn one’s boat源于凱撒大帝渡過廬比根河之后下令焚船,以表不獲勝毋寧死的決心;“破釜沉舟”源自項羽渡河之后,命部下砸碎做飯的鍋、鑿穿渡河的船,以表有進無退、志在必勝的決心。To meet one’s waterloo源自1815年拿破侖在滑鐵盧遇到慘敗,表示“受到沉重的打擊”;“一敗涂地”源自《史記?高祖本記》意為“一旦失敗,就要肝腦涂于地上”,后用來形容“失敗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同的歷史文化影響下,更多的英漢習語在表達上存在巨大差異。例如,英語中有to eat one’s crow(被迫認錯)、Columbus’s egg(萬事開頭難)、sour grape(聊以)、the touch of Midas(點金術)、Achille’s heel(唯一的致命弱點)、the lion’s share(最大的份額)等等,漢語中有“臥薪嘗膽”、“請君入甕”、“完璧歸趙”、“圖窮匕首見”、“樂不思蜀”、“畫龍點睛”、“刻舟求劍”、“管鮑之交”等等。
(二)差異
英漢習語折射出兩個民族不同的。英語中大量的習語源于《圣經》,與基督教有關,如go to the church(做禮拜、結婚)、God bless you(愿主保佑)、Noah’s ark(諾亞方舟,意為避難所)、scapegoat(替罪羊)、a Juda’s kiss(猶大之吻、口蜜腹劍)、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David and Goliath(弱小者取勝)、David and Jonathan(管鮑之交)、the seventh heaven of delight(七重天、極樂)等等。漢語中大量的習語源于《佛經》,與佛教有關,如“五體投地”、“回頭是岸”、“借花獻佛”、“脫胎換骨”、“無事不登三寶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等等。
(三)風俗文化差異
英漢習語反映了英漢民族不同的風俗文化。比如,在飲食習俗上,英語中有bread and cheese(粗茶淡飯)、butter and bread(基本生活所需、生計)in the soup(陷入麻煩)、a tough nut to crack(難對付的問題)、a pie in the sky(虛幻的美景、不能兌現的承諾)等等,漢語中有“生米煮成熟飯”、“小蔥拌豆腐”、“青菜蘿卜各有所愛”等等。又如,龍dragon在英語中是貶義,a dragon year意為災年,the old dragon指惡魔;而在漢語中,“龍”是吉祥、尊嚴的象征,像“龍騰虎躍”、“龍飛鳳舞”、“望子成龍”都含有褒義。貓cat在英語中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而在漢語中,中國人用“饞貓”比喻人貪嘴,表示親昵。再如,英語中有black and blue,漢語中卻是“青一塊紫一塊”;英語中有green-eyed,漢語中卻是眼紅;英語中有blue jokes、blue films,漢語中卻是“黃色笑話”、“黃”;英語中有black in the face,漢語中卻是“臉色鐵青”等等。這些都反映了英漢民族在生活習慣、習俗理念等方面的不同的風俗文化。
綜上所述,英漢習語的對應關系可以歸類為四種:形同義同、義同形不同、形同義不同和形不同義不同。英漢習語折射出的文化相似性和相異性,展示了文明社會的文化共性和民族文化的特色。
參考文獻:
[1] 史式.漢語成語研究[A].陳文伯.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2] 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 陳冠商,唐振邦,王楫.英語背誦文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 郁福敏,郭珊璉.英漢習語對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語言與文化 交際能力 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培養的只是純語言能力,而對于所學語言的文化內涵不夠重視,忽視了語言形式的意義和在實際場合的應用性,忽視了語言的文化教育,導致學生交際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深入研究語言的社會文化因素,培養學生對所學語言的文化意識,進而轉化成為自身的文化能力,是今后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語言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的習俗、制度、宗教、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的制約和影響。古德諾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是這樣論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的: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由此可見,離開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必須了解產生、使用這種語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而明確這一點對英語教師和英語學習者來講尤其重要。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分類;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發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曾提出過交際能力的四個要素:即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后兩個因素直接和文化有關。但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培養的只是純語言能力,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對文化意識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學生只能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不能正確理解所聽、所讀的材料,導致他們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所寫的內容也因此而不夠得體、恰當。外國人一般都能容忍我們所犯的語法或語音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常常耿耿于懷,因為這些錯誤不符合他們的交際習慣,在習俗上不能接受。語言知識只能指導人們表達出形式上正確的句子,而語用能力則指導人們表達出恰當、得體的話語。因此,外語教學目的最終應是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
四、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進行多方位文化滲透教育,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夠主動、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一)正確使用注釋
教材中對涉及到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但是學生對于這些內容理解很困難,有時還會引起理解偏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化難為易,可以利用一些事例進行講解,有針對性地把這些零散內容進行系統化讓學生易于接受,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
(二)應用歸納教學
教學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實現語言交際的現實性和得體性。
(三)把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
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介紹外國文化中的異國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這些內容學生們很感興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英語教學。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同時進行。例如:讓學生收集一些英語故事,將這些故事進行分類。將有些故事當作課文進行講解,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和主動學習的習慣。另一方面將這些故事作為閱讀材料,通過大量的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四)讓學生體驗異國文化
體驗教學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但通常情況下條件不會允許。我們可以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英語興趣小組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教師一定要注意英漢兩種語言及文化的對比教學,不斷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失時機地向學生灌輸一些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英語。
參考文獻:
[1]齊筠.語言,文化及英語聽力教學.外語學刊,1998,1.
[2]羅傳偉.跨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
[3]劉書英,張光明.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外語交際能力.外語研究,2002,6.
關鍵詞 城市記憶 歷史街區空間重塑
中圖分類號:C35文獻標識碼: A
歷史街區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單元。然而深受當代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速度,“除舊立新”慣性思維的影響。城市的記憶逐漸消逝,城市的空間肌理無法延續,眾多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的歷史街區被摧毀,抹殺了城市的記憶,破壞了傳統的風貌,窒息了傳統的街區活力,人為地割裂了歷史空間和文化脈絡,使城市的連續動態發展遭受了中斷的威脅。除此之外,城市的面貌越來越趨同,城市間的差異性在逐漸消失。國家新一輪城鎮化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現如今更強調的是各具特色城市發展模式,更強調對文化的傳承。歷史街區作為城市記憶重要的載體,作為城市的精神內核,承擔著城市文化及空間格局延續的重任。因此,找回城市記憶是歷史街區空間重塑的關鍵所在。
1.城市記憶在歷史街區的存在與延續
歷史街區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記憶,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這里存在著城市的文化底蘊及發展脈絡,延續著城市的記憶及空間肌理。
有關城市記憶的概念目前尚沒有明確權威的定義,布正偉認為:城市的記憶是人們對城市環境及其形態要素所具有的美學特征認同后所產生的集體記憶,包括了宏觀和微觀記憶,并同時在人的心靈上打下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烙印[1]。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認為,對一座城市歷史的記憶是一種集體記憶,雖然歷史記憶只是個人的印象,但是每個人的記憶參照物卻都是固定的,其中包括各種建筑、街道、河流等物化的因素和語言、風俗等非物化因素,這些都能引起人們在感情上的共鳴,它們是城市歷史記憶的載體,為城市居民所共有。不同時代不同人們的記憶,通過記憶載體在時空進行交錯交流[2]。
總的來看,城市記憶是人們對于一座城市所產生的連續的而又經過不斷演變發展的動態記憶。當記憶功能缺失時,空間環境與人之間的親密互動也失去了連接的紐帶,城市就成為了只具有使用功能的物質場所。而歷史街區正是這樣一種紐帶,更是一座城市的精髓所在,也正是城市記憶使其富有了歷史韻味。歷史街區集合了一座城市歷史發展的脈絡,反映了一座城市空間肌理的演變,并能夠體現這一城市的特色文化脈絡,是城市記憶的核心體現。
城市記憶的延續是城市歷史文脈和城市空間秩序的延續,城市記憶也不僅僅是對原有存在的延續,同時也是在不斷更新的動態過程。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許多城市的歷史街區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了文化、社會問題。于是,推倒重建的方式破壞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傳統的歷史街區,致使歷史空間和文化脈絡被割裂,城市記憶日益缺失。因而對于歷史街區的延續便是城市記憶延續的具體表現。這種延續不僅是對歷史街區物質空間的重塑,更是對精神文化空間的延續。通過對歷史街區的修復、重建、再創新,使城市記憶得以延續,這不僅給城市注入了時間與文化的價值,更使得城市具有了超脫現實維度束縛的深層意義。
2.具有城市記憶的歷史街區的特征屬性
歷史街區蘊含著豐富多樣的地域特色文化,體現著一座城市的城市記憶、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因而這種具有城市記憶的歷史街區也被賦予了時間性、空間性及社會性等方面的特征,這些特性從某些孤立的角度上看是相互獨立的,但在現實的維度上來說卻是相互勾連,相互影響,相互印證的。
(1)時間性
歷史街區是一部流動的史書,它經由不同的歷史時期通過時間的累積沉淀而成。把過去與現在通過時間維度連接在一起,以一種固定形式保存下來并不斷更新。正是這種特性使得歷史街區完整而又真實地再現了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將歷史記憶定格在某一時期。
從微觀來看時間性體現出歷史街區的空間形態和功能結構的變化。例如,古代街巷的尺度較小,以人步行舒適度為宜,而現代街道大都以車的尺度為出發點設計。
從宏觀來看,歷史街區的規模、空間形態、文化特質、社群形態等在時間維度上呈現出階段性,其總體發展趨勢在時間維度上有著起伏、震蕩、中斷甚至消失,而這種波蕩的態勢與城市的發展演化息息相關,真實刻畫并記錄了城市記憶的走向與變遷。
(2)空間性
歷史街區的空間在不同時期呈現出特定的空間特征,由于不同的時期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不同,歷史街區的空間規模、建筑特征、街巷大小等也會在一定的基礎上有所變化,但因受地域環境的影響,這種空間特征通常保持在穩定的形態中進行。例如,歷史街區與山勢呼應,依河流而建,空間的走向受制于地理條件的影響,甚至包括建筑形式、材料和色彩等空間造型技法也都由其地域環境決定。同時,人口的遷移,外來文化的侵入,其建筑形態、生活方式等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例如,明清時期的建筑與民國時期的建筑在同一地區也有著不同的空間表現。
(3)社會性
歷史街區不僅是具有時間性、空間性的物理空間,同時這里還包含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社會結構形態以及人文風貌等社會性特征。
這些社會性特征是歷史街區的重要屬性,它們的存在、演變、發展、中斷與衰落,印證了社會形態的變遷,也正是由于社會形態的不斷發展使得歷史街區更具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也反過來深深影響了城市的空間環境及城市人的生活形態。正是因為這種社會性要素的積累需要途徑繁蕪冗長的沉淀,歷史街區的成長演化往往伴隨著漫長的過程,以達到對時間積淀的苛刻要求,而在此過程中也逐步完成了文化的保存。因而,社會性與時間性及空間息相關,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歷史街區的時間性與空間性;同時,時間性與空間性則是社會性的具體表現。
3.歷史街區空間重塑策略
鑒于歷史街區的時間性、空間性及社會性的特征,其空間重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以達到在“城市記憶”的影響下不斷調整空間形態并實現再生的目的。
(1)時間維度
對于歷史街區的保護,不能僅僅限制在一個時間維度上,現存完好的具有特色的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筑都需進行保留與修繕。而不是大面積的拆舊,亦不是大范圍的新建。歷史街區在歷史的長河中所積淀下來的歲月痕跡,其背后隱含著深厚城市的歷史記憶,這些是引發人們對于歷史事物回憶的關鍵所在。
同時,在保持主體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對部分要素進行更新和梳理。把控整體的結構框架,控制住新老建筑的聯系與組織方式,重點突出街區空間時間脈絡的傳承,使其能保留“城市記憶”的固有發展脈絡,并以此為起點在時間的維度上開始書寫新的故事。
(2)空間維度
歷史街區的形成有一定的空間秩序,這種秩序是街區內各要素彼此間的恒定的組織關系。延續空間秩序有利于形成脈絡清晰的空間格局,對于歷史街區內部的生活狀態有積極的意義。但現有的歷史街區往往因為無序的改造而造成整體空間的不和諧,擾亂了原有的空間秩序。
因此,首先對空間秩序進行梳理顯得尤為重要,經過空間的梳理,能夠清晰把握歷史街區空間結構的發展歷程及規律。
其次是對結構的更新,掌握歷史街區發展的規律后,對相對穩定的空間結構進行有機更新,不僅是對歷史記憶的尊重,更是對歷史記憶的延續。
再者是對空間場所的營造,諾伯舒茲曾提出,場所這個環境術語意味著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組成的有意義的整體。這個整體以一定的方式聚集了人們生活世界所需要的具體事物,這些事物的構成方式反過來決定了場所的特征[3]。而城市記憶的傳承依賴于空間場所的營造,是在對原有場所的尊重之下,在傳承城市記憶的同時,創造出豐富的公共活動空間和街區環境,強調街區生活氛圍的營造。
最后是景觀風貌的控制,歷史街區景觀風貌主要構成元素中,建筑與景觀環境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構成了街區主要的基調。景觀環境基于自然環境存在的,是根植于地域文化的。而建筑元素也因地域與歷史也有所不同,新老建筑在空間關系上協調統一,在時間維度上延續城市記憶,形成以城市記憶為基準的動態歷史街區。
(3)社會維度
通過研究歷史街區內在的生長規律,遵循其內在邏輯,從社會學維度,對歷史街區的空間構成及生活方式進行保護。歷史街區內元素包含了大量的歷史記憶,街道街面蘊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同時也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形態,顯現出社會人文環境的發展軌跡。
這種人文社會環境通過一定的符號體現出來,在歷史街區空間重塑的過程中,通過符號的體現與釋義,使城市記憶不僅僅是一種物質形式的表現,更是一種不斷更新的動態符號,從而喚起人們對城市歷史的記憶。
綜上所述,歷史街區承載著一個城市歷史發展的記憶,是地域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在歷史街區空間重塑的過程中,應在城市記憶的基礎之上,延續原有的空間秩序和歷史文化,并從時間、空間、社會維度的視角提出歷史街區環境改造的策略,為進一步研究歷史街區環境改造提供普適性的見解。同時從多維度視角出發,為歷史街區環境改造提供可行性方法,也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以期能夠增強空間重塑的實踐性與可操作性,進而為歷史街區城市記憶的延續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布正偉:《創作視界論:現代建筑創作平臺建構的理念與實踐》,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關鍵詞:歷史街區,非物質文化,延續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人類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對城市的記憶保存需求增加,城市歷史的延續所體現出的社會文明發展脈絡越來越受重視。而隨著城市建設的加速,很多歷史城市的風貌已經不復存在,很多歷史建筑都以各種理由被拆除,而規模成片的完整歷史街區愈加難以尋覓。因此,具有針對性的進行歷史街區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城市建設中迫在眉睫的重要事項。
歷史街區非物質文化保護的相關概念解析
1.1 歷史街區的基本概念
我國在1986年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公布時提出了“歷史街區”的概念:“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要看城市的歷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跡,還要看其現狀格局和風貌是否保留著歷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2002年10月,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正式將歷史街區列入不可移動文物范疇。我們從總體上可以明確地認為:歷史街區,一是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二是其風貌、特色具有歷史和文化的保有性和原真性。
1.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應,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2、歷史街區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類型
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內容廣泛,但是就歷史街區來說,其非物質文化的保護類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 與歷史街區相關聯的歷史信息
歷史街區見證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是歷史記錄的真實載體。與歷史街區相關聯
的歷史信息一方面包括歷史環境所經歷的某些特殊歷史事件和歷史過程,如天安門廣場
記錄了自近代以來我國國家的重要政治活動、分布于全國各地的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地
記錄了革命志十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另一方面包括它們所記載的一個民族、一個地區
文化發展進程,包括定居、社會狀況、技術水平、價值觀念等。
2.2 體現行為文化的地方文化傳統
地方文化傳統如地方風俗、傳統工藝、土特產品等文化內容,同樣反映了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文化特色。地方風俗是生活傳統的展現,特別是歲時節令和游藝竟技的風俗,可以將人們從現代文明社會拉回到歷史的記憶之中。
2.3 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原住居民
歷史街區中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鄰里關系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街區活力的體現,這種特有的生活風情也是歷史街區與眾不同的風景。
街區居民的生活方式、鄰里關系代表的是一種文化,是人們內在的精神要求,不僅是過去的、也是今后的居民的文化載體。
2.4 文化空間
歷史街區中的文化空間主要包括廣場、傳統商業街市、居住小巷等物質空間和實體。城隍廟廣場為傳統廟會、民間絕活、民俗展示等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場地;傳統的商業街市是民俗商業交易發生的場所;居住小巷是街區生活風情展示的空間,這些都是歷史街區中最頻繁使用、獨特的文化空間。
3、歷史街區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近年來,中國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對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采取了多種積極有效的保護措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地得到了改進。
3.1 烏鎮的保護
烏鎮的保護與更新采用了“修舊如舊”的方式。這種保護模式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有關專家的高度贊揚,慕名而來的游客也帶來了豐富的商機和發展潛力?!靶夼f如舊”的保護方法決定了不可能出現大拆大建的現象,主要是對其內部一些不適應保護或旅游需求的一些建筑進行了拆遷,對大部分的建筑還是以修繕為主。
但是烏鎮的保護也在面臨著自己的尷尬,為了保護古鎮的原有外部風貌,生活于此的居民一直充當著歷史的“演員”,他們的生活條件需要改善,古鎮破墻開店后,安寧、純樸的江南小鎮變成了喧鬧的嘈雜的小商品市場,原住居民反而沒有經商的權利,居民在此地沒有了謀生的手段,最后的受益者只是承包管理的開發商。
3.2 菊兒胡同住宅改造工程
菊兒胡同位于南鑼鼓巷地區的東北角,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段,也是危舊房較為集中的街區,占地面積8.2公頃。該項目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1987年正式開始實施,己完成一期和二期。菊兒胡同的住宅改造方案,是對北京歷史街區改造的一次有益的嘗試。它在順應城市肌理、尋找新的合院體系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3.3 成都寬窄巷子歷史街區改造
寬窄巷子是成都三大歷史街區之一。寬窄巷子歷史街區擁有滿族人在成都聚居的獨特歷史背景, 并因此形成了“魚脊式”的北方胡同街巷格局、安靜閑適的居住環境、素凈雅致的街巷景觀和建筑風貌。
改造后的寬、窄巷子將不再具備居住的功能, 這就意味著原先居住在此的將近九百戶居民將全部搬遷, 離開他們幾代人曾經居住過的地方。由于早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生活居住習慣, 且寬、窄巷子地處成都市中心地段, 生活相當便利,所以絕大多數居民并不愿意搬遷。
保護老街古巷, 不能不考慮那里積淀下來的人文內涵, 要盡可能的保存一些那里過去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民俗風情, 使民眾生活在一種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中, 讓群眾體會到溫馨的人文關懷。
4、歷史街區中非物質文化的延續方式
4.1 鼓勵部分居民回遷, 恢復傳統文化載體
原住居民是歷史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直接載體, 因此應制定相應政策, 鼓勵寬窄巷子的原住居民遷回, 以保護非物質文化的源頭。居民回遷后通過經濟支持的方法, 鼓勵他們發展傳統生活習俗和文化藝術。
4.2 營造有生活氣息的場所空間
傳統的生活形態和方式、鄰里關系是歷史街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街區并不是單純的物質空間,而應是將非物質文化融入其中,包含豐富的生活百態的、更具人性化的場所空間。
利用歷史地段內的部分棄置地或在傳統標志性構筑物如古井、名木周圍新增綠地及休憩廣場用地,可作為傳統空間的延續及人們對空間尺度的一種反映,有助于歷史地段價值的提升。
4.3 產業發展立足于傳統生活
歷史街區適度進行商業開發有利于其文化價值的推廣, 并為長期保護提供后續資金。但開發應有限制的進入歷史街區, 即控制商業開發范圍和開發內容。在范圍上,傳統風貌核心區應嚴格控制商業比重, 盡量不設或少設商業;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交接處則可適當增加商業比重。在內容上, 商業開發應在當地非物質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加工發展, 而不能用外來文化去替代。
4.4 非物質文化保護與景觀營造相結合
已消失的、無法通過繼承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 采用靜態景觀保護的方式, 讓后人了解歷史。改造后的寬窄巷子歷史街區物質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原來的“大雜院”景象隨之消失, 但它仍然代表了寬窄巷子發展的歷史;通過圖像與立體雕塑的結合, 形成“影像景觀”, 呈現寬窄巷子過去的生活場景。
5、結語
歷史街區是文化遺產中物質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街區的各組成要素并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是他們組合所構成的空間環境卻能夠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文化價值和風貌特征,歷史街區的保護應該強調生活的真實性。
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遺產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反映著歷史文化的積淀,形成了歷史環境的不同特色和價值。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工作的有機結合,才是文化遺產的完整保護。
參考文獻:
[1] 楊春蓉.歷史街區中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沖突[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1(3)
[2] 李t.論古民居保護中的敗筆與人文關懷的流失[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1)
關鍵詞:建筑裝飾 設計風格 建筑文化
眾所周知,房屋的裝修過程是一個個性化過程的體現,而在我國的各個地區,由于地域文化和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我國在房屋裝修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甚至很多地區內部的建筑風格和裝修方式十分落后,這直接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長久下來,會影響經濟的效益和水平。
一、建筑文化的內涵
可以說,一個建筑的文化主要體現的是當地的歷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識等,也是一個地域基本特征的重要體現,而在一些群體和個體中,由于環境因素造成的房屋風格的不同也很多。在這里,我們所知的文化主要是由內外兩個部分混合而成,也就是指文化的內核和外緣。首先,建筑文化的內核方面主要是指房屋在長期的建筑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古老而純凈的文化方式,這種方式在我國依然存在。而文化的外緣主要指的是,在后期的文化大傳統中,很多的內核文化被破壞,參雜了很多外在發育并不健全的文化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生根的文化,對于整個建筑的發展十分重要,可以通過其找到一個文化的發源所在,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精髓性的東西進行闡釋。當然對于整個的建筑文化來說,其發展和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關系,一般來說,建筑物的發展主要是兩個方面,這種和自生文化相關聯的方式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另外一方面,從外緣方面來說,由于文化的重要是被動,因此通過文化的推動,人們的生活會有實質性的改變和提高。
當下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這個社會的包容性更加強烈,對于外來文化的融合更加迅速,因此,建筑的地域文化從外緣到內核都有著不同的改變,我們可以說這種改變是對于新興建筑的敬禮,也是對于我們生活的一種有效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 更多的人的生命里更加的旺盛起來。
在我國,很多的建筑依舊使用的是混凝土作為整個建筑的主要材質,這和國外的一些建筑結構不同,在文化方面有所變化。一般來說,西方的建筑具有很強的文化氣息,當通過混凝土進行木質材料的設計時,需要綜合考慮到各個方面,特別是對于一些新興的文化產業知識來說,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人們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尤其是在現代化的建筑中,很多的城市發展會以輕盈的機構,這種結構雖然美觀大方,但對于整體的文化特征使用的十分不明顯, 同時對于房屋的質量問題,我們 已經達成共識,爭取各個方面從外緣和內核方面進行了轉化和控制。
同屬東方文化范疇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緣”向“內核”文化的成功轉化,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華夏文化經過五千年的歷史沉積,內核質量亦趨龐大,表現出了巨大的獨立性、純正性和遺傳性。在為悠遠的歷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時,這種“內核”文化又顯得負荷過重、進程緩慢,對外來文化的反應能力及接納能力相對不足。因此為擺脫其自身文化“內核”過于負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納人類所共同擁有的現代文明精華,并將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為中國建筑文化的“內核”之中,并加速實現這一轉化,是我們這一代建筑師將要不懈努力的。
二、對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關系的探討
風格與文化的探索 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說到“每一個建筑都得個別設計,不僅和氣候、地點有關,而同時當地的歷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慮。這也是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獨特風格的原因?!笔覂仍O計風格的形式,是不同時代思潮和地區特點,通過創傷構思和表現,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室內設計形式。一種典型風格的形式,通常是和當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又需有創作中的構思和造型特點。
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內涵,從這一深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裝飾設計的風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風格流派的緊密結合,有時也以相應時期的繪畫、造型藝術、甚至文學、音樂等的風格流派為其淵源和相互影響。
將風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會體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發展、風俗習慣、、氣候物產、地理位置)和風格形成的內在因素(個人或群體創作構思,其中包括創作者的專業素質和藝術素質)相結合,從而賦予所設計裝飾的內容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生活在現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將體現藝術特點和創作個性的各種風格(傳統風格、現代風格、后現代風格、自然風格、混合風格等)溶入我們所設計的具體裝飾工程中去,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的延續性。追蹤時代和尊重歷史,就其社會發展的本質講是有機統一的。
三、對建筑裝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的進一步理解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內的功能復雜而又多變,室內裝飾材料,設施設備,甚至門窗等構件的更新換代也日新月異,室內設計和建筑裝修的“無形折舊”更趨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縮短,而且人們對室內環境藝術風格和文化氛圍的欣賞和追求,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改變。
一種風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積極或消極地轉而影響文化,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一種形式表現和視覺上的感受。近年來,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在總體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狀況。室內布置中也有趨于現代實用,又吸取傳統特征,在裝潢與陳設中溶古今中西為一體。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不同風格的文化,需要支持和鼓勵。在我國這種風格和文化的關聯,主要還是房屋質量的保證,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房屋的基本路線方面的問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才能夠在整個的建筑行業中更加的成熟,做好本職工作,才能夠在整個的基礎之上,進行合理的控制過程,需要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濱. 建筑外飾設計風格與建筑文化關系博弈論[J]. 民營科技.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