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6 15:36: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康復護理特色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輔助器具;養老機構;康復護理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期,江西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610.9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13.45%。有數據顯示,該省自2005年開始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近年來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主要表現為高齡人口呈持續增長態勢、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加及慢性疾病老年患者不斷增加,這些都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極大的負擔。現階段,高齡老年人的康復護理成為社會、醫院及政府關注的重點及難點,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輔助工具在老年人功能康復中的重要性,這也使更多人看到了輔助器具在養老機構應用的廣闊前景和應用價值[1]。本文主要探討江西養老機構康復護理中輔助器具的應用情況。
1 老年康復護理的概述
"十二五"開展以來,江西省不斷加大投入積極推進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積極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養老服務模式。截止2014年底,全省各類養老機構達到1730余家,床位超過17.4萬張,其中有550家養老機構和各類醫療機構建立醫療服務合作。通常所說的養老機構主要有:敬老院、榮軍療養院、養老院、老年公寓、老年護理院等。
1.1老年人功能障礙情況 目前,老年人的功能障礙大多數是因老年各類疾病所導致的,還有一些則是因老化過程,即衰老所造成的。老年人的功能障礙主要有這些:感覺和運動障礙、機體臟器功能、骨關節和肌肉功能障礙、語言溝通和交流障礙、精神、心理、活動能力障礙與社交能力局限等。現階段的養老機構中,高齡老人比例相對較大,大多數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特別是運動功能障礙、視聽障礙,個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強[2]。
1.2康復護理概念 當前,康復護理已成為功能障礙老年人康復治療中重要組內容,在養老機構各種服務中,康復護理已被納入新時期養老護理人員的職業標準中[3]。養老護理人員的職業標準中已明確康復護理的具體內容,主要有肢體康復、日常活動、康復效果評估、群體康復方案和個體康復方案制定等。在輔助器具的應用上,主要是指訓練類和康復類輔助器具。在最新出臺的養老護理人員職業標準中,除訓練類和康復類輔助器具的應用外,還新增了個人移動類、防護類輔助器具的應用及相應護理服務。先進的輔助技術和適用的輔助器具可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優質化服務,也使得老年康復護理更為人性化、個性化,在養老機構的康復護理中應加大投入,提高應用效率。
2 輔助器具在江西各類養老機構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分析
2.1輔助技術的概念 輔助器具是現代輔助技術中一個重要組成,廣義層面的輔助技術主要指輔助器具的研發與服務兩個方面[4]。近年來,隨著社會大眾對輔助技術的認識日益提高,其內涵得到進一步深化,現階段普遍觀點是,輔助技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硬件和軟件方面,即器具和應用方法;②服務方面,適配與供應服務;③系統方面,主要指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及管理。輔助器具是輔助技術實際應用的一個載體,依據相關標準,輔助器具根據其實際功能分成12個大類、93個次類。通常而言,凡可有效解決或克服功能障礙帶來的影響,改善和提升殘障人群的生活質量和社交能力的器具均屬于輔助器具,比如:電子耳蝸、拐杖等。輔助器具的使用對象不僅單一指殘疾人,而高齡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也是重要的適用對象。
2.2關于老年人輔助器具 大多數輔助器具可適用于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主要包括這幾類:移動類、視聽類、防護類及生活類等輔助器具。根據南昌市2013年3月~2014年3月對924名殘疾人開展殘疾等級的鑒定和康復需求的評估,通過集中和社區個別評估法,獲得的康復需求評估結果表明,級別和類型差異的殘疾人士對輔助器具的需求情況分別為:視力方面77.4%、聽力方面75.6%、肢體方面74.3%,尤以語言、智力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少。從該市殘疾人的輔助器具需求情況看,視聽功能障礙者對輔助器具需求最高。
3 強化輔助器具在養老機構康復護理中應用的原則和對策
3.1輔助器具在康復護理中應用的基本原則 為提高養老機構康復護理的水平,及提升輔助器具的應用效率,應確保各類輔助器具能遵循人體活動規律,滿足人的生理功能[6]。具體而言,需要遵循這幾個原則:①遵循老年人功能障礙情況選用輔助器具,養老機構應根據老年人的功能障礙的類型和程度,以及可能出現的危險,經專業評估后選用合理的輔助器具進行康復護理。比如:設計具有在緊急狀態下預警及求救的輔助器具,在老年人跌倒、心臟病突發等情況下可迅速和醫療中心聯系;再如設計適合視力障礙老年人的語音測溫計、語音血壓計等;②嚴格遵循必要即最簡原則,也就是盡量選用簡單,適合老年人力量大小的輔助器具,且以臨時應用為主,通過臨時性的康復護理措施最大限度解決存在的問題;③充分重視輔助器具的應用教育,在實際應用中,如果老年人沒有掌握輔助器具的正確應用方法或使用不當,即便極為適配老年人的實際情況,也會造成無法達到預期的使用效果,同時也會導致輔助器材的使用壽命減少。因而,需要告訴老年人正確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維修方法。
3.2強化輔助器具在康復護理中應用對策 根據當前江西各類養老機構康復護理中輔助器具的應用效率和整體服務水平較低,以及配置率不高的情況,可從確立養老護理人員新標準、強化養老護理人員的培訓、老年輔助護理課程的改革、專業人員進駐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來有有效解決。
3.3積極引進輔助技術人員入駐養老機構 輔助器具的康復護理服務是一個系統性、整體性工程,養老護理人員的職責是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而僅僅依靠培訓來獲得輔助器具相關知識是很難為老年人提供系統性康復護理服務的。一些輔助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也有些并非隨買隨用的產品,而應要根據老年人的功能障礙情況,開展需求調查、適配評估、量身定制及跟蹤隨訪等工作。所以,科學合理地選用輔助器具還應有專業人員入駐養老機構以提供全面的服務。
4 結語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要求社會、國家及家庭充分重視老年人的權益,要滿足老年人的生活實際需要,積極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新時期,為促進養老機構服務水平的提升,應充分重視輔助器具的科學合理應用,加大投入,培養護理人才,提高輔助器具的適配率,為老年人提供優質化康復護理。
參考文獻:
[1]吳敏.基于需求與供給視角的機構養老服務發展現狀研究[D].山東大學,2011,(05):32-35.
[2]屠其雷.輔助器具在養老機構康復護理中的探索與實踐[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4,(10):134-135.
【關鍵詞】 家庭康復護理; 綜合性; 護理模式; 腦卒中; 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8-0107-04
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在經過有效治療后仍會留下后遺癥,如偏癱、失語、口角歪斜等,導致生活難以自理以及情感交流障礙等,從而使生活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患者在病情穩定出院后,仍需規律服藥并在家進行康復性訓練,才有可能使后遺癥的嚴重程度降到最低。但是大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和監督,使得服藥的依從性以及康復鍛煉的正確性較差,再加上缺乏正規的心理輔導,患者容易產生抑郁心理,從而影響了康復效果。因此,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家庭康復護理尤為重要[1-2]。筆者所在醫院為社區醫院,關注和維護老年人群的健康是工作重點,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進程,近年來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升高,而腦卒中又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因此筆者所在醫院在中醫特色醫療的基礎上,制定出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方案,為腦卒中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案以及優質的康復護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3月-2013年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門診診斷為腦卒中的患者120例,納入標準: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首次發病,經治療后病情已處于穩定恢復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且為單側偏癱;意識清楚,智力無障礙,可獨立完成本研究中進行的相關量表評定。排除標準:合并有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障礙,有造血系統、免疫系統嚴重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無法配合相關檢查以及量表評定。120例患者中男69例,女51例,年齡55~85歲,平均(66.21±12.50)歲;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學13例,初中25例,高中50例,專科及以上28例;疾病類型:缺血性腦卒中76例,出血性腦卒中44例;偏癱部位:左側74例,右側46例。將上述患者按照就診順序進行編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疾病類型、偏癱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除常規藥物治療外,均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針灸干預,依據中醫證型、偏癱部位等分別選擇相應的穴位,主要包括百會、四神聰、陽陵泉、合谷、太沖、神門、內關、環跳、三陰交、豐隆、足三里、太溪、肝俞、腎俞、心俞等,15 d為一個療程,連續兩個療程。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社區護理干預,以院內基本健康宣教及康復訓練為主;觀察組則給予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全面健康宣教 以口頭、健康手冊以及幻燈片播放的形式對患者及對應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每周1~2次,每次約30 min,每兩個月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口頭或書面測試,以檢測健康宣教的成果。具體如下,(1)腦卒中基礎知識:腦卒中的病因、發病機制、分型、治療方案、預后以及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等,加深患者及家屬對所患疾病的認識。(2)心理指導:腦卒中患者容易因為身體狀況與生活狀態的改變而產生悲觀、絕望、焦慮、恐懼等抑郁心理,影響康復進程,應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一對一的心理指導,包括建立醫患、醫護之間的信任,囑家屬在心理及生活上盡量體貼患者,并進行安慰、鼓勵,讓其抒發心中的抑郁情緒,千萬不可使用諷刺、教訓等傷害性言語,以創造和諧而溫馨的家庭氛圍,共同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達到“患者-家屬-醫護人員同步”的康復模式。(3)用藥指導:聯合社區醫生對按時服藥的重要性、聯合用藥的安全性,以及常用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全面講解,消除患者的疑慮,并進行個體化用藥方案指導。(4)飲食指導:腦卒中的發病與日常飲食密切相關,應給予低鹽、低脂、低膽固醇、低糖以及適量蛋白質飲食,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食物。(5)日常生活指導:向患者及家屬講述酗酒、吸煙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性,囑其盡快戒煙忌酒。對患者尤其是照顧其生活起居的家屬進行詳細的日常生活指導,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的能力,在患者無法自行進行上述護理的時候,家屬應代行,當患者逐漸恢復自理能力的時候,應逐漸減少或脫離家屬的護理,以降低對他人的依賴性。(6)并發癥及預防措施:由于臥床時間相對較長,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褥瘡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了這些并發癥的危害、預防及處理措施,并針對個體的不同進行一對一示范性指導:常規翻身叩背4~6次/d;鼓勵患者多飲水,女性患者應尤其注意會清潔,以有效預防泌尿系統感染;癱瘓臥床的患者應注意保持床單的干燥、清潔,提高翻身頻率(2~3 h翻身1次),定期按摩、擦澡等。(7)病友家屬交流會:每周舉行1次,并建立信息卡,加強病友家屬間的經驗交流,鼓勵康復效果較好的患者或家屬分享成功經驗,增強其他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 家庭康復訓練 主要包括肢體功能及語言功能訓練,并且每周由專業護理人員進行1~2次家庭護理,給予正確的示范以及康復訓練方法的考核。肢體功能訓練包括,(1)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給患者穿著寬松的開衫及褲子,鼓勵其自行穿衣、刷牙、洗臉、擰毛巾、進食、沐浴、上廁所等;(2)肢體運動功能的訓練:患側肢體的被動訓練、健側肢體的主動活動、床上擺放、床-輪椅轉移訓練、坐位平衡訓練、坐位-臥位交替練習、站立-坐下交替練習、站位平衡訓練、步態訓練以及上下樓梯訓練等,每天訓練2次,每次不少于30 min。語言功能訓練主要針對失語患者,家屬應從簡單常用的字、詞、句開始,逐漸提高難度,并鼓勵患者主動進行言語交流,參加適宜的社會活動,提高其對美好事物的興趣,預防抑郁心理,加快康復進程。
1.2.3 隨訪制度 建立隨訪資料檔案,采用電話、短信、電子郵件以及上門拜訪等方式定期跟蹤患者的康復訓練情況,對于相關考核不合格以及康復效果不佳者應及時找出原因,加強健康宣教的力度,增加家庭護理的次數,并詳細記錄在隨訪檔案表中。
1.3 觀察指標
護理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相關指標的比較。(1)生活方式:吸煙、酗酒及高鹽飲食的比例。以過去1年內,每個月至少有1 d飲酒量>5個標準杯,1個標準杯約含14 g酒精,即340 g啤酒或43 g蒸餾烈酒為酗酒;以每日食鹽攝入量>6 g為高鹽飲食。(2)心理、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分別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數(BI)進行評價。(3)肢體運動及感覺功能:分別采用Fugl Meyer評分法[3]及Lindmark評分法[4]進行評價。(4)主要并發癥及腦卒中再發:隨訪1年,統計兩組患者主要并發癥發生率及腦卒中再發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本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生活方式
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吸煙、酗酒及高鹽飲食率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0.05),僅高鹽飲食率顯著下降(P
2.2 心理、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
干預6個月后兩組患者HAMD、NIHSS及BI水平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P
2.3 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
干預6個月后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P
2.4 主要并發癥及腦卒中再發
120例患者均獲得12個月的隨訪,觀察組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褥瘡發生率以及腦卒中再發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經過系統治療出院后約有70%以上者伴有肢體功能或語言功能障礙,給其日常生活和心理上帶來嚴重影響,正確的、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可有效降低病殘率以及病情嚴重程度[5]。傳統的康復模式為在院康復,但醫療費用高昂,無效住院時間長,容易發生院內感染,還影響了其他患者的救治。目前,我國已逐步加大對社區醫院的建設,盡量配備較為完善的設備以及先進的醫護人才,但是科學的家庭康復護理制度仍未十分完善,各項護理工作也未系統開展,使得腦卒中患者在出院后的康復情況并未達到滿意水平[6]。
筆者所在醫院位于老式小區中,老年人群的比例較高,而腦卒中又是老年人群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因此在醫院特色中醫針灸的基礎上,護理人員聯合醫務人員制定了一套科學的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方案,并進行了對照試驗,以驗證其在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價值。與常規社區護理相比,該方案具有以下特色及優勢:(1)采用口頭、健康手冊以及幻燈片播放的形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并親自示范相關操作,使得宣教方式更為直觀,內容也更為全面,包括腦卒中基礎知識、心理指導、用藥指導、飲食指導、日常生活指導、并發癥相關知識等,尤其應對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心理指導以及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進行重點宣教[7-8];另外還進行定期考核,這樣可進一步加深患者及家屬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2)采用個體化方案的制度,使康復訓練更有針對性,可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行對應的護理方案,使康復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3)組織了病友聯誼會,一方面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釋放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加強病患之間對康復經驗的交流,互相取長補短,促進康復訓練更好地進行;(4)每周由專業護理人員到患者家中進行1~2次的家庭護理,主要內容包括給予正確的示范以及康復訓練方法的考核,這樣更好地建立了護患、醫患間的信任,并保證了患者康復訓練的正確性及持續性,有效提高了康復效果;(5)制定完善的隨訪制度:給每位患者建立了詳細的隨訪資料檔案,并采用電話、短信、電子郵件以及上門拜訪等方式定期跟蹤患者的康復訓練情況,如果遇到考核不合格或康復效果不佳者,應與醫務人員商討,及時找出原因,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9-11]。
本研究中,應用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模式的患者吸煙、酗酒及高鹽飲食等生活方式,心理、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評分等方面的改善幅度顯著大于采用常規社區護理的患者;另外,120例患者均獲得了有效隨訪,這與積極的家庭康復護理以及完善的隨訪制度密切相關,結果顯示,隨訪12個月期間,觀察組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褥瘡發生率以及腦卒中再發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以上結果說明,與常規社區護理模式比較,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模式可更為有效地改善腦卒中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減輕抑郁心理,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還可加快肢體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恢復,降低常見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腦卒中再發率,其臨床應用價值得到了驗證。
綜上所述,綜合性家庭康復護理模式更有利于腦卒中患者心理、日常生活能力、肢體運動和感覺等功能的恢復,以后將進一步對該方法進行優化,繼續實行并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黃銀鳳.居家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16):37-40.
[2]殷艷玲,寇長貴,于雅琴,等.腦卒中偏癱病人家庭跟進服務模式實施可行性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08,8(12):35-36.
[3] Borg T, Berg P,Fugl-Meyer K,et 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following surgically treated pelvic ring fracture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ith two years follow-up[J].Injury,2010,41(4):400-404.
[4] Sommerfeld D K, Welmer A K.Pain following stroke,initially and at 3 and 18 months after strok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ther disabilities[J].Eur J Neurol,2012,19(10):1325-1330.
[5]夏同霞,侯根翼,蔣中艷,等.家庭跟進式護理對外傷性截癱患者居家并發癥的干預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0):936-938.
[6]陳璐,陳湘玉.國內外居家護理概況及對我國居家護理發展方向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7):94.
[7]張春慧,朱慶華,張振香,等.心理護理在老年腦卒中后抑郁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2648-2649.
[8]楊桂鳳,王小娟,李芳,等.系統心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后抑郁程度及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學,2009,23(5):382-384.
[9]任國平,孫智軍,漆成軍.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5):136-137.
[10]周燕利.35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綜合康復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4):109-110.
【關鍵詞】中醫護理社區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區護理起源與西方國家,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社區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負擔得起的”衛生服務組織[1]。社區護理既強調疾病的預防,又強調疾病的護理,最終達到促進健康、維護健康的目的。構建順應我國國情、滿足社區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護理模式是推動社區護理發展的關鍵環節[2]。相對于起源地西方醫學而言,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和療法在社區護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鑒和發揚。
1 中醫護理的發展前景:
中醫護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辯證施護、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的護理方法,是祖國傳統中醫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中醫護理體系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飲食調護、中醫護理技術、中醫養生保健、中醫情志護理五方面構成,中醫護理在社區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針對不同的社區服務對象,調動整個中醫護理體系,完成相應的預防保健、康復護理、疾病護理等社區服務功能。尤其是中醫護理技術因簡、便、驗、廉等特點深受廣大社區群眾的青睞,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廣覆蓋的要求,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應用前景廣泛。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委的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積極采用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與民族醫藥的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特色和優勢”。
2 中醫護理的發展目標:
中醫護理在社區居家護理中的應用在我國具有獨特的運用價值。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醫療資源的分配仍存在著不均衡性,經濟發展實際和老齡化社會的逐步形成,中醫護理以其優質、顯效、簡便的特點,不斷豐富著居家護理的內涵。除此之外,中醫理論當中“治標和治本”的概念,實質可以通過中西醫療法相結合,相得益彰,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區護理的主要為社區人群提供以健康促進為目標的健康服務,以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穩定病情為要務,這與中醫護理的理論不謀而合,中醫護理的預防觀印刻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強調以增強體質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適應自然變化、內以促進機體抗病能力、機體協調能力的養生原則。中醫護理與社區護理有機結合,在充分利用現代護理健康教育理論、模式、程序以及實施方法的基礎上,在社區健康教育內容中不斷滲透著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術。中醫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指導、心理調適、性養生保健、用藥指導、運動養生等在社區婦女、兒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復護理等方面不斷拓寬著社區護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如運用得當,精巧結合,中醫護理將與社區健康教育內容不斷的完美融合。
可見,中醫護理的整體觀與預防觀在社區現代護理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護理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3 中醫護理在社區護理工作中的優勢和功能: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飲食調護、中醫護理技術、中醫養生保健、中醫情志護理共同構成中醫護理體系。中醫護理在理論、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體,在養生保健、疾病護理、康復護理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這些都與社區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醫護理以我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發展至今,一些中醫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詳,一些保健運動也正在任命大眾中普遍發展,這些都說明中醫護理在我國具有良好的民眾基礎,貼近大眾生活,便于社區居民的認可和接受,這為中醫護理在社區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中醫護理技術還具有廉、簡、便、驗、效等特點,在我國經濟基礎薄弱的區域,中醫護理在社區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對于不同的人群,中醫護理發揮作用的側重點不同,對于健康人群,中醫護理的服務功能以預防保健為主;對于傷殘、疾病后遺癥、術后人群、中醫護理的服務功能以康復護理為主;對于急慢性病人,中醫護理的服務功能以殘病護理為主。無論中醫護理針對何種人群,發揮何種護理功能,都同時應用到多種中醫護理理論、知識與技能、即調動整個中醫護理體系。例如常見的對腦血栓導致的癱瘓病人,需要在中醫辯證的基礎上進行飲食調節,推拿按摩、中藥貼敷等中醫護理技術以及保健運動指導、情志護理等。
4 關于現階段的中醫護理開展情況大力開展的意義:
我國的社區服務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尚處于萌芽階段,全國只有在大城市有較完善的社區護理服務組織,主要還是以給藥及治療為主,基本是醫院護理治療的延續,而社區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詢、行為干預等方面開展較少[3]。針對居民特點及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還很欠缺,中醫護理開展的還不夠廣泛。
社區護理是護理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雖然,中醫護理在社區護理中得到了一定的運用,但由于我國尚未制定中醫護士的執業制度、社區中醫護理人力嚴重不足、護士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術水平低下以及中醫護理健康教育體系尚不健全等諸多原因,中醫護理融入社區護理的步伐緩慢。因此,我國的社區護理應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與法規;多途徑培養社區中醫護理專業人才;提高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中醫護理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利用中醫在預防、養生保健、康復等方面的優勢,實現中醫護理現代化,開創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護理模式,促進我國護理事業與國際同步發展。
此外,在社區中開展中醫護理,不但有利于促進人民的健康,還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醫藥文化,促進民眾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在倡導回歸傳統、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同樣也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紅云,趙燕利.中醫護理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家庭護士,2008,6(3):665.
[關鍵詞] 康復治療技術 需求
隨著社會文明、科技進步、醫學模式轉變及全球老齡化的挑戰,康復醫學得到迅猛的發展,成為與保健、預防、臨床并列的現代醫學四大組成部分之一。康復護理人才需求量急劇增加,亟需形成合理的康復護理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需求。
1. 高等院校開設康復治療專業的必要性
1.1 開設康復護理專業是健康促進及新醫學模式的需要
WHO關于健康的定義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生活上處于一種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衰弱。定義體現醫學觀念的更新和模式的轉換。康復治療技術是在總的康復醫療計劃實施過程中,為達到軀體、精神、社會和職業的全面康復,緊密配合康復醫師和其他康復專業人員,對康復對象進行的除基礎護理以外的功能促進護理,預防繼發性殘疾,減輕殘疾的影響,使患者達到最大限度的康復和重返社會。
據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軍介紹,目前我國有8296萬殘疾人,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接近5000萬;加上人口老齡化,預測到2015年60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2億,占總人口的14%,約有50%老年患者需要康復醫療服務。面對巨大的康復醫療需求,我國具有資格的康復治療師卻少得可憐。李建軍說,目前各類康復技術人員不到2萬人,其中,康復治療師只有5000多人,我國每年培養的康復治療師人數僅為700名。康復人才的匱乏是制約中國康復醫學事業發展的“瓶頸”。據估計,到2015年,中國至少需要35萬康復技術人才。鼓勵更多的綜合大學和醫學院校設置康復醫學系和康復專業。
此外,由于疾病譜的改變,慢性病問題將更加突出,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礙者也需要康復。另外,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致殘率相應上升,這就需要大批具有專業知識技能的護理人員來滿足廣大群眾對康復服務的需求,否則殘疾群體將成為家庭和社會的巨大負擔。
因此,發展康復護理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國整體醫療水平的需要,是新醫學模式和健康促進的需要康復護理的發展應以教育為先導。高等院校開設康復護理專業,可以利用高等學府的優秀教育資源造就一支系統掌握康復護理專業知識技能的,素質優秀的康復護理隊伍。
1.2 康復教育現狀人才需要分析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是一門促進傷患者和殘疾人身心功能康復的新的治療學科,也是一門新的技術專業。它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夠盡可能地恢復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和勞動,以及社會生活的能力,融入社會,改善生活質量。在20世紀下半葉及21世紀初,康復治療技術這門新興的技術專業和康復治療師這種新的職業顯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成長的活力,反映了醫療和康復市場對這門新的專業及人力資源的迫切需要。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開設,正是順應社會民眾健康、審美的需要,滿足人們對意外傷害、疾病所致的殘疾、手術后的恢復等在治療疾病、延年益壽等多方面的需求,有著廣泛、深厚的社會基礎,市場廣闊。據有關方面近期曾對我國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現狀做過調查,我國擁有13億人口和6千萬之多的殘疾人,我國現有康復治療師5640人,每10萬人口僅分攤0.4名。在西方發達國家康復醫師與康復治療師的比例要求達到1:5到1:10。康復治療師在數量和質量上遠遠落后于康復醫療實際的需要,就業前景廣闊。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執行理事長湯小泉在第三屆全國省殘疾人康復中心主任會議透露,按估算,我國需要康復治療的殘疾人有3600萬人,41萬腦癱患者,600 萬腦中風患者和1600萬精神患者也有康復需求,全國1.2億老人中的50%有康復需求。但從“七五”以來,我國接受過康復治療的人只有1000萬,湯小泉說“這同時也說明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康復治療技術會的調查表明,我國從事康復服務的隊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年10萬人口僅分攤0.4 名康復治療師。目前全國省級康復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員,而整個社會需求是35萬人,只能滿足需求量的1/70.因此,發展康復治療技術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國整體醫療水平的需要,是新醫學模式和健康促進的需要,康復治療技術的發展應以教育為先導。高等院校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可以利用高等學府的優秀教育資源造就一支系統掌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知識技能的,素質優秀的康復治療技術隊伍。
1989年12月衛生部辦法的《醫院評審分級標準》中,把設置康復科作為一項評價標準。為了達標,各級綜合醫院陸續開展康復醫療業務。目前,全國絕大多數三級醫院都已設立康復科,許多二級醫院也已開展康復醫療。康復治療技術人員需求量較大。除了臨床康復外,還有許多針對殘疾人治療的專門康復機構,需要一定數量的康復治療技術人員。康復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社區也需配備相應數量的康復治療技術人員。所以,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前景看好。
1.3 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是深化教育改革,拓寬辦學思路的需要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使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各類各級高等院校都在積極尋求深化改革的需要。我院有護理、助產二個專業方向,學科結構簡單,與院校的發展不相適應。在學院設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不但可以與國際護理的專科化趨勢接軌,還能拓寬護理學生的就業范圍,是值得嘗試的改革方向。
1.4 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是康復醫學學科特色的需要
康復醫學是現代醫學四大組成部分之一,與臨床醫學有共同的基礎和相同之處,凡有自成體系,有獨特的理論、技術和方法。沒有與之接觸過的人,即使臨床經驗豐富也不明白所以,如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功能評定等。在我國,國家認可的正規康復治療專業的學歷教育始于2000年,教育部首批批準了首都醫科大學和南京醫科大學開設康復治療專業4年制本科教育,2001年南京醫科大學招收了第一屆本科康復治療專業的學生33名,結束了我國沒有康復治療專業學歷教育的歷史。此后在全國各地陸續開設康復治療師本、專科專業,并建立了11個碩士點及2個博士點。但由于開設康復教育的時間較短,培養出來的治療師在數量上和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
康復治療技術是康復醫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而發展。國內專業人士已逐漸認識到康復治療技術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適應康復治療的需要,從基礎護理中發展起來的一門專科學。康復治療技術教育近年來剛剛起步,國內只有少數幾所院校開設了康復治療技術課程。我國對康復治療技術的研究著重在骨科、神經科、心臟、老年病等臨床專科病人康復的工作中。
面對21世紀,歐美康復醫學界已經開始意識到康復醫學必需回應社會上對擴大康復范圍的需求,未來的康復醫療服務范圍應當擴大到包括精神衛生、心理咨詢等方面。至于艾滋病患者的康復,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復、職業性康復醫學、兒科康復等都將是21世紀康復醫學與護理的新領域。迎接挑戰,跟上國際康復治療技術發展的趨勢,是我國廣大康復治療技術工作者神圣而又艱巨的任務。
2. 高等院校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可行性
2.1 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就業前景看好
2.1.1 各大醫院相繼開設康復醫學科
1989年12月衛生部辦法的《醫院評審分級標準》中,把設置康復科作為一項評價標準。為了達準,各級綜合醫院陸續開展康復醫療業務,抽調臨床護士擔負康復治療工作。目前,全國絕大多數三級醫院都已設立康復科,許多二級醫院也已開展康復醫療。按護士與床位配比1:4計算,康復治療人員需求量較大。除了臨床康復外,還有許多針對殘疾人的專門康復機構,需要一定數量的康復治療人員。康復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社區也可配備相應數量的康復治療人員。
2.1.2 就業地區對畢業生有一定吸引力
隨著我國大學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醫護專業畢業生就業目標多局限在城市大中型醫院,加深了就業的難度。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設立可以分流部分畢業生,畢業生可以不必只把眼光盯住醫院,一些社會福利機構、社區等也可就業。目前我國康復醫院發展較快的地區多在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對畢業生也有一定吸引力。
2.1.3 我院的地域優勢
我院位于巴彥淖爾市,地處經濟發展的河套平原,經濟發展促進了醫學進步和對健康的需求,康復醫學得到蓬勃發展。在我市有好幾家醫院設立了康復醫學科,在這樣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康復醫學日新月異的地區,設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高等教育是必須的,也是可行的。
2.2 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具備的基礎條件
我校現有康復專業專任教師9人,專業課教師中高級職稱6名,中級職稱1名,初級2名。全部為本科以上學歷,具備雙師型素質結構,就學歷和實際能力而言,能勝任以后的教學任務。
教學設備等硬件齊備,已具有康復治療專業實訓室、康復技術實訓課所需的教具、模型、儀器、標本、切片、掛圖、CII課件、教學光盤、檢查及器械(握力計、系列啞鈴、上肢推舉訓練器、液壓踏步器、平衡協調訓練器、肋木、木頂板、手指分離板、平衡板、訓練階梯、砂磨臺、滾桶、助行器、肘仗、腋仗、功率自行車、上肢懸吊訓練、套圈、作業綜合訓練車、日常綜合訓練箱、肺活量測定儀、肩關節旋轉訓練器、前臂內外旋轉運動器、關節康復訓練器、多功能訓練器、功能檢測箱、臂力計等);并在陸續更新補充,現已能滿足實驗、實訓課所需的基本設備。處于同類院校前列。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且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更加突出且有著更多的衛生服務需求,這就給康復治療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所以康復教育現狀亟需高等院校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
參考文獻:
[1]宋玉蘭,《康復技術》,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2]于靖,《康復護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關鍵詞】 腦梗塞 恢復期 中西醫結合 護理
腦梗塞是我國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其發病率約占急性腦血管病的50%~60% [1]。急性期過后,多數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角歪斜等癥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壓力負擔。我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腦中風后約3/4的存活者有殘疾[2],例如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及肢體癱瘓。腦梗塞康復的目的是改善運動、言語、認知和其他受損的功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會上的再適應,能恢復自主活動和人際間的交往,盡可能恢復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中醫辨證認為康復期的前6個月,正處于邪氣被逐,正氣未復,是康復的良機。有研究顯示,急性腦梗塞患者發病后的前3個月是功能恢復最快的時期[3]。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和護理腦梗塞恢復期患者10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病例資料介紹
1.1 入選對象
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入住我科的200例經CT或MRI確診的腦梗塞患者,男119例,女81例;31例為二次發病;均為發病的6天內入院;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障礙,其中52例伴有意識障礙,全部患者皮膚無壓瘡;住院時間為2-4周。
1.2分組及護理方法
將200例腦梗塞康復期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中西醫結合組和對照組各100例。中西醫結合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齡65.6±10.5歲,有28例患者伴有意識障礙。對照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齡63.8±11.3歲,有24例患者伴有意識障礙。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提出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及病情嚴重程度評定,分為輕、中、重型。[4]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神經功能缺損、并發癥及既往史等方面,在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P>0.05)。
兩組病例均采用神經內科常規的治療與西醫的常規護理(包括心理、生活、康復、安全、用藥等方面的護理),而中西醫結合組則在常規西醫護理基礎上,接受以下中醫特色的護理治療。
2 中醫特色的護理體會
2.1中醫辨證的心理護理
腦血管病的發生及其軀體殘疾的嚴重程度與精神因素(包括急躁易怒、緊張、抑郁)是密切相關[5]和互相影響的,腦梗塞患者經常表現為憤怒、焦慮、憂郁、恐懼、暴喜等幾種情緒改變,這些心理、情緒因素常常導致患者失去治療信心、甚至產生絕望的心理。因此,我們通過護理評估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運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肝,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的理論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學習在情志上的自我控制,以糾正異常的心理狀態。特別是昏迷患者清醒之后,更應加強心理護理。
憤怒型患者,常表現為急躁易怒、咽干、口苦、胸悶脅痛、五心煩熱。對于此類病人,需要在諒解的基礎上,給以正確的疏導。我們運用中醫的情志制約法,以悲制怒,向其家人了解患者最悲傷的生活事件,當其發怒時,予以適當刺激,以控制其煩怒的情緒。當其挑釁時,不予計較,待其情緒穩定后,我們向其講明“百病生于氣”的道理,并說服同病室的人給予諒解、忍讓,減少其發怒機會。
憂思型患者,常表現為善太息、氣短、愁容滿面,心胸痞悶,納食不香。針對患者的憂思癥結,我們予以勸導,說明其思慮的錯誤性,讓其認識到只有心情舒暢,配合治療才是治療的最好方法。
悲觀型患者,常表現為悲觀失望、失眠多夢、頭暈心悸、疲倦乏力等神經衰弱的癥狀。“悲則氣消”,意思是說悲傷能耗散陽氣。我們運用中醫情志相勝法,以喜勝悲,為病人提供周到的生活護理,給予患者關心體貼,經常與病人交談,根據患者的愛好,講些讓其開心高興的話,并讓患者多聽歡快、輕松的音樂。
驚恐型患者,常表現為精神緊張,怕病情惡化、癱瘓不起,總惶惶不可終日。祖國醫學認為“恐則氣下,令人善驚,思使氣結。”對此類患者,我們就其病情的發展及恢復過程給患者作出詳細的解析,并引導患者對此進行對照分析,使病人消除恐懼的心理。
暴喜型患者,常表現為易于激動,情不自禁,喜笑無常,精神恍惚。喜屬于對人體有益的情志,但歡喜太過,則使心氣緩散而不藏,心氣不足。針對此類患者,我們采用情志制約法,以恐勝喜。了解患者生活中最擔心、最敏感的事情,以此適當恐嚇之,并告之其疾病的危害性,囑其家屬勿與病人談論家庭、工作等事,防止誘發病人情緒激動而使病情加重。
2.2按中醫分型辨證施護
按中醫辨證,腦血管病可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二種。根據不同的證型選擇不同的護理方法。
2.2.1中經絡者病在經絡,癥見半身不遂、肌膚不仁、舌強語澀或口角歪斜等,舌苔白膩,脈弦滑或兼浮象。肝陽上亢型以情志調理為主,避免暴怒抑郁,保持情緒穩定,飲食宜清淡甘寒,湯藥宜涼服;風痰瘀阻型易眩暈,應安靜臥床休息,防跌倒;氣虛血瘀型體弱多汗,病室保持溫暖避風,多汗時及時擦汗更衣,手足腫脹或瘀紫則用溫水浸泡以消腫化瘀,并且幫助或指導病人做主動和被動運動;痰熱腑實型飲食以清熱、化痰、潤燥為主;陰虛風動型可用五倍子粉水調后敷神闕穴,飲食以養陰清熱為主。
2.2.2中臟腑:中臟腑又分為閉證與脫證。 閉證表現為因氣血沖逆,血苑于上,肝風煽張,痰濁壅盛,癥見神志昏沉,牙關緊閉,兩手緊握,面赤氣粗,喉中痰鳴,大便閉塞,舌苔厚膩,脈弦滑而數者。閉證之陽閉風火上擾清竅型,按醫囑予以羚羊角湯服用外,并鼻飼安宮牛黃丸液體以辛涼開竅、清熱解毒;指導家屬予以病人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甘等生濕助火之品;痰熱內閉心竅型應嚴密觀察面紅、身熱、肢涼、舌絳、苔黃褐等變化,按醫囑鼻飼安宮牛黃丸液體,中藥煎液擦身及針刺曲池等穴位以降溫。陽閉證病人可用銀花、水清潔口腔,達到清熱除口臭的目的;陰閉之痰濕蒙閉心神型除服用滌痰湯外,并鼻飼蘇合香丸液以辛溫開竅;注意保暖,飲食宜偏溫性食物。脫證者處于病情垂危階段,表現出目合口張,手撒遺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脈細弱;或汗出如油,面赤如妝,脈微欲絕浮大無根者,為真陽外越,證情兇險之征,應采取一切西醫措施進行搶救,同時予以結合針灸人中、涌泉、合谷,加艾灸關元、氣海、神闕、檀中以回陽救逆,病情穩定后可鼻飼參附粥,有回陽固脫之效[6]。
2.3中醫辨證施食,藥膳治療的方法。
合理的飲食不僅能促進疾病早日康復,而且能調理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恢復健康和重病恢復期的飲食調節,能起鞏固療效的作用[7]。腦梗塞患者飲食應以清淡、低鹽、低糖、低脂、高蛋白、易消化食物為原則。昏迷者按醫囑予以鼻飼流質飲食,吞咽不便者選擇半流或稀軟食品,少量多餐,進食不宜過快;一般患者可給普食。恢復期應注意滋補,可選用山楂、蓮子、大棗、桂圓、甲魚等有降壓、降脂、軟化血管和補益作用的食品。
2.4中醫辨證的康復護理
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側枝循環式的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對側大腦半球的代償及功能重組可起到積極作用[8]。我們除常規的康復護理外(例如肢體、語言訓練等),還進行以下的中醫特色的康復護理。
2.4.1按摩:部位和穴位要根據疾病所涉及的部位和中醫取穴論加以選定,依照先輕后重,由淺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則,每日給患者按摩2-3次。上肢選用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等穴。下肢選用環跳、承扶、委中、陽陵泉、足三里等穴。頭面選用太陽、頭維、百會等穴。
2.4.2中藥藥熨或外敷法:將川芎、丹參、紅花、當歸、赤芍等中藥飲片等用布包好,水煮至沸,待溫度適宜時,用藥包熱敷外熨患肢,日2-3次。熨燙過程中途經上述穴位處稍停片刻以達到溫熱刺激穴位作用。
2.4.3針灸:在康復早期實行針灸治療具有一定意義[9]。頭針和體針他們的意義相同,但頭針更為方便易行應首選。常用的頭針刺激區有運動區、感覺區、血管舒縮區和語言區,可根據病情選用,留針時間為1-2小時,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上肢癱瘓取肩髃、曲池、外關、合谷、手三里等穴。下肢癱瘓取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懸鐘、絕骨、三陰交、昆侖、丘墟、太沖等穴,每次取4-5個穴位,交替使用,一般用平補平瀉或補患側、瀉健側的手法。語言不暢者可加用通理穴,吞咽困難者可加廉泉穴,口眼歪斜者可加地倉、下關等穴,15次為1個療程;同時可采用電針或艾灸加強刺激,也可用丹參注射液或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耳針可根據病情選用肝點、腎點、腦干點和脊柱點交替刺激。
2.5褥瘡預防及護理
除常規護理外(例如翻身、墊棉圈、上氣墊床等),每日早晚翻身后用紅花酒精(紅花15g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傾倒于手掌中少許,用手掌的大魚際部位向心性進行按摩局部皮膚10-15min。因為紅花酒精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對于皮膚已出現潮紅的患者,能更有效預防褥瘡。對酒精過敏者,用熱毛巾敷后涂劑按摩。
對于褥瘡潰瘍期,清潔瘡面后予以外敷祛腐生肌膏以除腐生新,促使愈合。
3 療效評定
3.1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標準。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 ,病殘程度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8%以內;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臨床觀察中無變化、惡化或死亡均屬于無效。
3.2結果
2組病人住院治療護理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2組總有效率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通過中西醫結合綜合康復治療護理,觀察組的100名患者中,絕大部分患者心理狀態正常,病情明顯好轉,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而功能康復程度及并發癥減少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
4 總結
護理是一門獨立學科,中、西醫護理在本質、內涵上是一致的。中醫護理歷來在祖國醫學整體觀、辨證觀的理論指導下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強調以臟腑功能、經絡協調、氣血平和內在的有機整體;強調人體與自然界、社會人際關系和與疾病的相互關系;強調護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手段獲取病情,并根據中醫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病因辨證等方法確立患者證型,并通過辨證施護、三因制宜的方式,針對患者不同年齡、不同體質和發病的不同季節以及所處的不同環境,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10]。這種強調個性化護理以及強調整體調整的思想,符合人類健康需求。而西醫護理在新的醫學模式影響下更強調有針對性地對臨床出現的癥狀進行及時有效的護理,其中護理程序是其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運用中西醫兩套理論指導臨床實踐,把中醫理論融入西醫的護理程序當中,一方面可使中醫護理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同時也使西醫護理工作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靈活地辨證施護、辨癥施護、辨病施護[11]。中醫護理和西醫護理誰主誰次應因人而異、因病而異。
參 考 文 獻
[1]戴自英主編. 實用內科學. 第8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2026
[2]朱鐮連.急性腦血管病早期康復,機不可失.中華內科雜志,1997,36(12): 840-841.
[3]Lincoln NB,Jackson JM,Edmans JA,et al.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s about progress of patients on a stroke unit.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1990,53:972-975.
[4]廖鴻石,朱鏞連,吳弦光,等.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8-24.
[5]孟祥明,丁偉,鄭加平.腦血管病的現代治療[M].山東:青島出版社,1999:200-203.
[6]莊禮興.食療本草[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7]張廣清.中醫護理現狀及科研展望.中華護理雜志,2002, 37 (4):290.
[8]Weiller C,Cho11et F, Friston KJ, et al.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in recovery from 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 in man. Ann Neurol,1992, 31:463-472.
[9]李育英,楊莉,劉潔.針灸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偏癱痙攣狀態及功能鍛煉指導[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l9(3):293.
鎮江市在推進醫改工作中,突出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從集團化破題,以三甲醫院為核心、以二級醫院、專科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成員,組建了康復、江濱兩大醫療集團。集團堅持醫院、社區管理一體化改革,明確以集團為統一決策管理機制,調整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和服務結構,完善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既增強了醫療服務統籌性,也建立形成了引導優質資源下沉社區的體制機制。
引導專家進社區。建立上級醫院醫師到社區坐診制度,在每個社區至少安排集團醫院3名醫師進行日常門診,承擔社區門診、參與社區查房、指導病歷書寫、開展兒童保健、協同上門服務、組織健康教育,專科醫生定期開設專家門診,幫助社區醫生處理疑難雜癥、教學查房,受到社區好評。
引導技術進社區。根據社區群眾疾病譜和實際就醫需求,指導社區規劃建設慢性病特色專科,目前,集團各社區已分別建成了糖尿病、高血壓、腎病、中醫藥等慢病特色專科。利用醫院護理品牌優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進社區,在七里甸社區建立“優質護理服務示范點”,加強社區內部管理、提高護理質量,優化護理服務、和諧護患關系,為病人提供安全、專業、主動和連續的優質護理。
引導資源進社區。一方面,集團對社區建設加大資金投入,3年共投入500萬元,推進社區的標準化建設,為社區配備數字攝片機、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電子胃鏡等醫療設備,提高社區診斷水平。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集團臨檢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物資采購中心、專家會診中心的作用,促進醫院與社區業務合作,提高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社區運營成本。
引導治療進社區。制定集團社區雙向轉診管理辦法,明確了集團醫院與社區雙向轉診指征、重點病種、轉診流程等,同時各醫院與社區分別簽訂了雙向轉診協議。集團內所有社區全部安裝了集團醫院預約掛號系統,設立轉診接待處、配備轉診流動車、不斷完善轉診方案、優化轉診流程。對上轉病人建立就診綠色通道,實行“一免三優先”(免掛號費、優先預約專家門診、優先安排輔助檢查、優先安排住院);對下轉病人做好跟蹤服務,實行無縫銜接、提供后續方案、專家社區查房、后續康復指導,保障下轉病人治療護理的連續性、安全性。集團在緊密型協作的平臺上,建立了集團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一體化的“聯合病房”,將三級醫院的康復病人下轉至社區,集團派駐病區主任、專科醫生以及高年資專科護師承擔臨床工作、技術指導和病房管理,與社區醫務人員共同實施康復護理和健康管理。
引導健康顧問進社區。在“3+X”健康責任醫師團隊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壯大“X”隊伍,集團各醫院30%以上的醫務人員根據居住地就近原則,加入所在地網格服務團隊,為“3+X”團隊在就醫路徑選擇、健康咨詢指導和預約轉診服務等方面提供方便,為居民提供連續、綜合、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本著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務宗旨,從集團二級以上醫院選派50名副高以上職稱,具有較高臨床醫療業務水平和較強溝通交流能力的醫生擔任社區首席健康顧問,協助社區醫生處理疑難雜癥、開展健康教育、保健咨詢等。明確社區首席健康顧問責任,加強社區首席健康顧問管理,研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激勵措施,建立考核機制,實行社區首席健康顧問動態管理。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服務
中圖分類號:C913;K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6-180-002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醫療水平的進步,人的平均壽命在不斷增加,而長期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家庭結構普遍小型化,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我國發展甚為迅猛。在此背景下,積極探討如何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選擇并實施切實可行的養老服務方式,進一步加快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全面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一、社會養老服務的概念
社會養老服務是指政府和社會通過制度、政策、資源投入等方面的建設,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顧、醫療護理和精神慰藉等社會化的養老服務支持,它是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產物。
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起步較晚,通過對國際經驗的充分學習借鑒以及對我國現實國情的綜合考量,歷經多年的積極探索,我國已初步形成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養老服務新模式。社會養老服務需要在多方面加以系統完善,在推動力量上,要進一步明確政府的主導地位;在機構建設上,要充分整合利用社會各方資源;在購買服務上,鼓勵老年人直接支配政府補貼:在監督管理上,要建立社會養老服務評估制度;在服務范圍上,要力爭廣覆蓋,實現城鄉統籌。
二、社會養老服務的模式
具體而言,根據我國老年人居住形態的不同,可以將社會養老服務模式分為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三大類。
機構養老就是指以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護理院等養老機構為載體,每月按額繳納規定費用,就可以獲得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的食宿、護理、照料、娛樂等服務的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服務是一種以社區為核心,以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日間托老所等形式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專業化、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模式。隨著全國范圍內城鄉社區發展建設的不斷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功能逐漸增強,這一方面的研究被學術界所關注。
居家養老,就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會提供養老服務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模式。它是由先期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國家,在經歷了家庭養老、機構養老之后,于近年提出的又一種養老模式。
三、張家港市養老服務基本情況
張家港位列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也已率先步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隊伍,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60周歲以上老年人21.3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3.34%。較為沉重的人口老齡化負擔加劇了張家港完善養老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機構養老
近年來,張家港市積極應對社會老齡化,以全面健全養老服務保障機制為重點,加快設施建設,落實優惠優待政策,普惠全體老年人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已基本建立,并逐步由政府包辦逐步向社會化養老轉型。全市共有各類養老機構39家,床位總數8450張,其中:公辦養老機構19家(床位數5262張),民辦養老機構20家(床位數3188張);千名老人床位數39.6張。
2.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
張家港目前的養老方式仍然以家庭養老為主,老人們還是喜歡與子女生活在一起。隨著80年代的獨生子女成家立業以及城鎮化的發展,現在事實上的留守老人也越來越多,學者對貧困落后地區的留守老人研究較多,而對經濟發達地區的留守老人研究較少。伴隨著這些老年人的身體素質的退化,他們對養老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而現有的機構養老已經滿足不了這些需求,因此張家港這兩年也開始探索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目前來說發展緩慢,而且受到資金的限制,還沒有能夠形成比較有影響的品牌。在一些拆遷社區,已經在考慮預留社區養老設施。
作為張家港市養老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農村家庭養老院,在創新社會化養老服務模式的同時,又有效幫助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這類養老機構一般設在本鎮或本村,方便子女探視和老人入住;護工多為本地人,便于感情交流;同時因其收費低廉(收費約為800-1200元/月含伙食),受到農村老年人的普遍歡迎。現全市有“家庭養老院”6家,床位185張,入住率超過85%。
張家港市還積極推動“醫養融合”的養老模式,2013年印發了《申辦護理院和新增老年康復護理床位的有關規定(試行)》,鼓勵民營資本申辦規模性護理院,支持醫療機構調整現有資源增設康復醫學科,增加老年康復護理床位。
四、社會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
我們通過走訪了解到,雖然政府在養老機構的投入非常巨大,同時也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給予了很多政策優惠。但是,養老機構的發展速度跟不上養老需求的增加速度。公立養老院的入住率經常達到100%。對于一些失能老人,想進入公立養老機構需要排隊等上很久,民辦養老機構評估后不愿意接收入院,私立護理院可以接收,但是收費高昂,工薪階層家庭一般無法負擔。
社區養老服務方面還比較薄弱,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最受上班族的歡迎,然而老小區在規劃時沒有考慮到養老問題,現在很難找到合適的用房來安排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服務設施,這個問題在目前的高房價下顯得更為突出和難以解決。
五、社會養老服務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優質服務質量;影響因素;對策
衛生部從2010年實施優質護理示范工程以來,本溪市康寧醫院精神科病房創建了優質護理10個試點病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護理質量明顯提高,患者滿意度也明顯提高。但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影響著優質護理服務的深入開展,現就本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中出現的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對策。
1 存在問題
11 護士對“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認識不到位
111 社會及家屬有偏見認為精神科患者所有的日常生活都應由醫院病房護士負責;甚至個別患者被家屬送入病房后,不聞不問;加重了醫院及病房護士的負擔。
112 個別護士認為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就是為了提高護理費用。
12 低年資護士經驗不足,管床不到位 護士低年資人員較多,專業知識不全面,整體護理相關知識薄弱,技術操作不熟練,健康教育能力欠缺。在優質護理服務中感覺力不從心,存在積極性不夠高,主動性不強。
13 宣教溝通細節管理亟待加強 理論知識不扎實,與患者交流語言生硬、機械、不會用言語表達健康教育的內容。
14 護理安全意識淡薄 精神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不但對自身有危害性,同時也危及工作人員及周圍病友的安全,低年資護士對精神科護理工作缺乏認識,責任心不強,
15 基礎護理不到位,對康復護理一知半解 一是缺少對護士的有效相關知識的培訓,二是護士對基礎知識掌握欠缺,導致對自己的護理職責不明確, 使基礎護理和康復護理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
16 績效管理機制有待于完善 院結合崗位管理建立了績效考核制度,并向臨床一線護士傾斜,但在薪酬分配上體現層級差別不大,不能完全充分調動各層級護士的積極性。
17 后勤保障還需要加強 缺乏為臨床服務意識,送標本、取藥,還需要護士去做,護士沒有充分做到把時間還給患者。
2 措施
21 首先按照“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要求,護理部制定完善了臨床護理工作制定、各級各類護理人員崗位職責和工作標準,細化了基礎護理服務工作規范、常用臨床技術操作標準等。
22 豐富護理服務內涵,轉變思路
221 護理部先后派出多位護士長到北京專科醫院學習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先進經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全面提高本院創優工作。
222 對年輕護士長,進行集中培訓,重點講授護理管理職能、溝通技巧、團隊精神的培養和激勵理論等,重點培養其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加強護士崗位培訓
231 首先培訓護士學會把握情緒及溝通技巧;即使患者有過激的語言行為,也會被護士恰當的語言與行為所化解。培訓護士掌握處理應激的方法,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好地勝任精神科護理工作。
232 精神科護士要積極參加醫院組織的各種精神疾病知識和安全防護技能培訓,增強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的能力。住院治療的精神病患者多處于疾病的急性期,掌握并正確識別常見暴力行為先兆的表現形式,以喚起護士的有意注意及采取相應的應對方式,有效規避被傷害的風險。
233 通過評選優秀護士、舉辦“512”護士節技術大賽、禮儀培訓展示等手段強化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24 突出專科特色、做好安全護理
241 養成護理醫療工作所要求的安全行為習慣,注重用相關的法律、法規,認真執行并規范各項護理規章制度,有效防范差錯事故。
242 護理部結合精神科護理六項核心制度即“查對制度、分級護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區安全管理制度、巡視制度、約束保護制度”,將其列入每月護士考核內容,扭轉護士安全意識淡薄的現象;讓每名護士活學活用,把護理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
243 護理部根據護士資質以及工作量,在試點病房推出“醫護同查房”模式,即護士長、責任護士與醫生共同查房;業務院長提出醫務科、護理部共同查房模式,即科室提出疑難患者會診申請,業務院長、醫務科、護理部共同到臨床查房會診解決患者病情中的疑難問題,保證患者得到及時治療及護理,減少安全隱患。
244 帶班護士負責制定本小組的工作計劃,評估患者病情,專項指導、溝通、護理要點等。對每位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從入院宣教、基礎護理、病情觀察、基礎治療、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到出院指導,為患者提供“全程、連續、無縫隙”的專業化護理服務。
245 嘗試無懲罰護理不良事件上報制度的實施,鼓勵護士主動報告護理不良事件,院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同時,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履行患者身份確認制度,做到對患者身份100%確認。每天隨時進行安全檢查,每周至少一次安全大檢查。
246 實行彈性排班制,醫院推行優化彈性排班模式,并實行午間輪流制;晚值班至少雙人夜班制,實施白天8 h、晚12 h連班制、監控系統等,從而確保了護理工作的質量及連續性。在白、夜班繁忙及特殊情況發生時增加人手,加強薄弱環節的人力配置。
25 加強患者基礎護理,做好患者康復工作
各病房及院康復中心開展多樣的患者康復課堂,如繪畫、書法、舞蹈、電腦、折紙、種植花草、簡單的健美操等;進行相應的功能訓練,目的是促使患者康復,重返社會。護理部定期或不定期對病房基礎護理質量檢查,對住院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院建立出院患者電話回訪制度;定期舉行家屬、患者座談會,并做好相應的健康教育。
26 結合崗位管理完善績效考核制度,明確各層次護理崗位的職責、技能要求;向臨床一線護士傾斜。在薪酬分配上體現層級差別,優績優酬,充分調動各層級護士的積極性。
27 有力的后勤保障,體現護理專業價值,穩定護理隊伍
醫院行政部門,負責病房所需物資、藥品下送;門診負責化驗單的送達、住院患者的陪檢;水工、木工、電工每天下病房巡視維護;保潔中心確保病區環境衛生符合要求,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修養環境;食堂為患者送飯到病房,為值班人員免費供應晚餐。
【關鍵詞】骨性關節炎;肌力訓練 關節靈活性訓練
骨性關節炎,又稱增生性骨關節病、退行病、骨關節病多發于老年人,關節損傷后、過度運動等。骨關節炎不等同于關節炎,關節炎是風濕病最常見的表現之一,但有關節炎不一定有風濕病,且風濕病患者不一定出現關節炎[1]。國內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患有OA的人數占總人口的3%,其中大部分為膝OA,55歲以上的人群X線有膝OA表現者約60%,65歲以上老年人OA的發病率可達85%,7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每人都有至少一個關節有OA變化。面臨著如此巨大的人群,探索骨關節炎新型治療方法刻不容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在我科住院治療的78例骨性關節炎患者,均符合OA的臨床診斷標準:①前一個月大多數日子有關節疼痛;②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③晨僵小于30分鐘;④年齡≥40歲;⑤X線檢查示關節邊緣骨贅;⑥關節炎實驗室檢查符合骨關節炎。根據住院號單雙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9例。實驗組男17人,女12人,年齡為43-87歲,平均年齡65歲,對照組男15人,女14人,年齡為47-89歲,平均年齡68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調查對象。為2012年1月1日至4月1日期間在我科住院治療的78例患者(不包括病房原有的骨性關節炎患者)。根據所住床位號單雙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單號為實驗組,雙號為對照組。
1.2.2 對照組。運用傳統治療護理方法,包括:中藥內服、中藥熏蒸中藥外敷、離子透入、手法與針灸、西藥內服療法、關節腔內用藥。
1.2.3 實驗組。在傳統的治療護理方法上,應用肌力訓練和關節靈活性訓練。
1.2.3.1 肌力訓練。平臥于床上,一側腿伸直再抬高,使足跟離開床面10cm,持續10秒,休息3秒,10-20次為一組,每天做3-4組,以出現酸脹感為度。
坐位將一側腿抬高伸直,持續10秒,休息3秒,10-20次為一組,每天做2-3組,以出現肌肉酸脹感為度。
靜蹲:上身挺直,靠墻站立,雙足與肩同寬,足尖與膝關節正向前方。
左右腿均勻分配體重,緩慢下蹲至無痛角度,調整腳離墻的距離,使膝與足尖連線垂直于地面,下蹲角度≤90°,即下蹲角度小時離墻近,下蹲角度大時離墻遠。在膝屈至90°內無痛及可控制的最大角度保持一定時間為1次。
1.2.3.2 關節靈活性訓練。平臥,雙腿抬起,在空中模擬騎自行車動作,動作要緩慢而用力。必要時可于踝關節處加沙袋等為負荷。一般一天練習20-30次為一組,2-4組每日。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和治療滿八周后平均每天疼痛時間。②治療滿八周后實驗室檢查骨贅情況。③治療滿八周后出現晨僵的情況。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和滿八周后平均
表2 治療八周前后出現晨僵的患者例數
2討論
骨性關節炎,亦稱退行性骨關節病,是一個以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累計骨質并包括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其它結構的慢性炎癥;它亦不同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硬皮病及腫瘤等在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關節炎的表現。因該類關節炎多為非侵蝕性關節炎,在原發疾病控制后部分關節炎可緩解,多不遺留關節功能障礙。[2,3]
2.1 骨性關節炎其主要的臨床特征之一就是疼痛,由表1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患者在疼痛時間上無明顯差異,通過八周的康復治療,實驗組≤1時/日的患者例數由17例上升到了27例,增長率為58.82%,而對照組的增長率僅為22.22%,說明肌力訓練和關節靈活性訓練在治療骨關節炎上具有顯著的療效。
2.2 實驗組在治療前實驗室檢查存在骨贅的患者例數為37例,對照組為35例,兩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經過八周的治療存在骨贅的患者例數分別下降到15、19例,實驗組降低率為59.46%,對照組降低率為45.71%。實驗組降低率大于對照組。
2.3 本實驗中,參考標準為:實驗室檢查患者存在骨關節炎的病理改變,且臨床表現出晨僵的現象。表2顯示,通過兩個月的綜合治療,實驗組患者存在晨僵的例數減少率為71.43%,對照組晨僵患者例數減少率為40.91%,結合上面分析,康復鍛煉對減輕患者臨床表現有顯著意義。
由以上統計表格及數據,我們可以得知,在實施中藥、離子療法、手法針灸、西藥療法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應用康復肌力訓練和關節靈活性訓練能夠極大程度上減少患者出現骨贅的情況,從而減輕患者疼痛和晨僵的臨床表現,促進患者疾病的轉歸,減少殘疾率,減少后遺癥,幫助患者重歸社會。所以,對骨關節患者進行系統全面的康復護理是必要的,而且要及早進行,這樣能使患者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混合性結締組織病診斷及治療指南.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1,15(01)
關鍵詞:康復醫學;人體解剖學
康復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是以彌補和重建機體功能缺失,消除和減輕機體功能障礙,并設法提高機體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與保健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并稱為"四大醫學"[1]。目前各類醫學院校都設置了康復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是康復醫學專業一門必修的重要基礎課,主要揭示了人體各系統和器官的結構和形態特征,各器官與結構間的毗鄰關系,為進一步學習后續的醫學基礎課程奠定基礎。調查發現,康復治療過程中,許多給患者造成的不應有的痛苦乃至延誤治療時間,都與掌握基礎知識程度的高低,解剖知識熟練程度的高低有直接聯系。通過近3年在康復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的教學,結合獨立院校的情況及本專業和學科的特征,分享以下教學體會。
1教學體會
①由于人體解剖學研究對象是人體各組織器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無法進行實體操作演練,加之機體組織結構的精細,一些理論和機制不易理解,對學生而言也略顯枯燥,因此實驗對教學質量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學校應改變傳統的圖片講解-學生觀看的教學模式,學生僅通過圖片學習,與實際操作相比,學生很難建立準確、系統的形態概念;同時適量延長實驗的課時,以常見的兔子、蟾蜍作為實驗對象,有條件的可以用狗,雖與人類有較大差異,但基本組織的生理構造類似,因此實驗教學可讓學生在實際演練中對機體的組織結構和形態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②由于人體解剖學屬于形態學內容,教學過程宜采用多種方式,積極嘗試PBL教學、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以及第二課堂教學等多種形式。教師通過文、圖、聲、像俱全的多媒體課件,彌補教學道具的不足,增強內容的生動直觀性,突出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并讓學生將學習當成一種身心享受。例如,在講授解剖學知識的同時,播放些與之相關的解剖操作和臨床康復操作等教學錄像,可增加感性認識,加深對書本知識理解,提高教學效果;或制作各組織的模型,讓學生對照組織模型學習該組織的特征,更易理解,也增加了學科的趣味性。③隨著慢性病發病率和病死率的日漸增長,廣大群眾對康復服務的需求亦日益增加。康復專業培養的是具有康復護理和預防保健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康復服務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康復護理人才,因此教學過程應更注重人體整體結構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插管等技術涉及的局部結構的掌握[2]。筆者認為:①本學科使用的教材應區別于臨床醫學專業,而適用于護理專業,教材應縮減與康復護理專業無關的內容,并適當增加部分局解內容及與護理相關的例證和介紹,不僅減輕學生的負擔,更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②學校在課程設置的時候可以將該學科與局部解剖學設置在同一學期,使學生能夠將兩門學科聯系起來,增加知識之間的連貫性,易于理解和掌握。
2教學建議
筆者調查了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的學習和教學的看法和意見,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有了上述看法,同時針對以上幾點提出了幾點教學改革的建議,如下。
2.1教學資源 ①由于該院校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在教材方面要選擇既適用于獨立院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將解剖學知識貫通,易于理解的教材;②獨立院校應充分利用其教學資源的優勢,讓學生共享教學資源,有條件還可以分享母校的資源;③以動物模擬實驗訓練,并適當擴大規模,實驗對象數量太少可能導致很多學生因資源稀缺無法得到實際演練。總之,充分利用資源,盡量滿足求知欲強烈的學生的學習環境要求[3]。
2.2教學方式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可弱化他們的主體地位, 更不可忽視他們的主體作用, 教師在課程傳授時應注意變換多種教學方式。例如采用提問式教學,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尋找答案互相交流,教師總結問題,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培養自學能力;或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備課、講課,老師再做耐心點評;亦可實驗理論相結合,理論課結束后盡量安排相應的實驗,展示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尸體標本圖片,并在實驗過程中對理論知識做一定的疏導和貫通,讓學生印象深刻;以及通過文、圖、聲、像俱全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彌補教學道具的不足,提高課堂的生動性。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設計與之適應的教學過程, 使用得當的教學方法, 達到最佳的培養目標[4-5]。
2.3突出專業特色 針對康復醫學專業學生,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最好應與康復治療學的內容互相滲透教學。根據學生反映,康復醫學專業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的學習不夠重視積極性不高,因此在講授第一堂課時, 可以邀請臨床康復醫學專家授課,貫穿臨床實際病例講解人體解剖學在康復醫學中的應用和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的興趣。在人體解剖學課程開課時可設置康復治療學的選修課,在下一學期開設康復治療學的專業課,①讓有興趣的學生及時學習專業知識,②兩門課程承前啟后,便于學生打好基礎。
2.4師生互動及獎勵措施 從學生的角度,要想學好這門課,有問題必須及時跟老師交流。若講課太快、太抽象,或其他問題,學生都應及時反饋,同時教師也應常與學生交流。教師可不定期開展人體解剖學知識考核,以趣味問答或競賽形式開展,并配以一定獎勵,鼓勵學生參與。另一方面院部每年應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能力進行考核,獎懲分明,對教學效果優秀、教學能力突出的優秀教師給予獎勵,形成一種師生一起努力力爭上游學好人體解剖學的良好風氣。
人體解剖學是康復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具有內容繁雜、名詞術語多、抽象、乏味、難記、易忘的特點。且隨著高等院校教學不斷改革,該學科教學也面臨新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能提高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思維能力,是每位從事解剖學教學的老師應思考的問題。教師在教學時宜注重方法多樣化、并多從學生的角度傳授內容,同時學校課程安排合理化、教師能力和教學效果定期考核,則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尚,劉曉梅,林乃祥,等.高職康復解剖學教材建設探討[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1,20(6):661-664.
[2]潘學兵,林小珊,涂臘根,等.談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解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醫藥前沿,2012,(32):16.
[3]陳卓頤,曾德昕,張曉霞,等.我國康復醫學教育面臨的形勢與高職高專康復治療專業教學改革[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報,2012,19(1):74-78.
微觀與宏觀層面變革推動康復領域需求增大,問題也隨之而來,三大矛盾凸顯:巨大的潛在康復需求與人員嚴重短缺的矛盾,日益提升的康復重要性與規范化、循證化滯后的矛盾,康復應用廣泛性與康復技術、實踐碎片化的矛盾。康復行業將應對巨大變革挑戰,如何轉變康復模式以迎來行業加速發展的新時期是擺在康復醫療從業者面前的首要問題。
科技進步激發康復醫療轉型
康復是一門功能導向性科學,也是改善生活質量的科學。2008年的汶川地震帶動了我國康復醫療事業提速;2009年,國務院下發“防治康”相結合政策,提出醫療體系應包含預防、治療、康復三個部分,需建立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南京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院長勵建安疾呼:“防治康三者的確是不可分離的,它們是互相關聯的。”
現代康復醫學強調整體性,而康復醫學的多學科合作模式不僅是康復醫學內工種的合作,也涵蓋了康復醫學與臨床醫學、人文、工程和社會的協作。傳統康復模式以患者不參與的被動治療為主,隨著康復醫療體系建立,康復醫療也應轉向主動訓練,“只有改變診療思路,才能真正促進我國康復醫療的發展”。勵建安直指:“在現代康復診療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患者的生物學屬性,還需關注患者的心理學屬性及社會屬性,做到‘以患者為中心’,不是以器官、組織為中心。”
現代康復醫療與傳統康復醫療明顯的差別在于“技術”。勵建安感慨道:“二十一世紀的科技進步都將成為現代康復醫療發展的強勁動力。”“傳統康復醫療停留在人工操作,缺乏標準與量化,缺乏整合的框架和流程,而現代康復醫療更多通過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和網絡技術達到康復目的。”蝶和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陳巨府表示。
現代科技進步推動的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物聯網傳遞信息職能化將現代康復醫療范疇拓展到極限,物聯網不僅可以輕松地將醫院與社區整合在一起,還能整合全部患者相關信息,使患者足不出戶即可監測健康狀況、享受最及時的醫療服務。而“互聯網+”智能技術,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技術,之于整個健康領域遠將超越目前基因在未來二三十年帶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對于現代科技與康復相結合,陳巨府談到:“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希望通過網絡平臺實現三醫聯動下全面康復,通過智能技術平臺系統催生新型智能健康服務的生態系統,在新的生態系統內讓患者獲得從用藥到康復的全程服務,通過數字化技術幫助患者實現更智能化的康復醫療。”
綜合性醫院康復體系建設
在大型三級綜合醫院,康復學科的主要職責是急性期康復,同時踐行預防、治療、康復一體化。四川省人民醫院院長鄧紹平希望,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建立一個既符合國內環境,又能可持續性發展且與國際接軌的康復醫療新模式。作為區域性中心醫院的管理者,他利用康復理念進行學科建設、打造優勢學科,促進了醫院醫療質量與水平雙提升。
鄧紹平認定,優勢學科建設應在原有學科建設的基礎上發展特色和優勢,使現有學科經過更新、改造、延伸、拓展、調整、補充,并根據醫療需求完成優化重組、合理構建、配置和提升專科層次,鼓勵、促進專科相互支撐和融合,培植新興專科和專業方向,形成基礎寬厚、主干突出、相互支持、彼此加強的學科群體,使某些領域在臨床診治、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方面具有國內外同行不可替代的優勢,進而帶動整體學科升級。
他總結出醫院構建優勢學科群的三大策略――整合龍頭學科、扶持病種特色、加強協作攻關。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學科建設,首先要完成高起點定位,制定學科發展目標、理清發展思路、把握學科發展領域、突出主攻方向;其次落實高起點夯基;再次要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在條件建設上下本錢,在機制創新上下氣力。將康復理念與各個學科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醫療質量提升,保障醫療行為效率與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能夠緩和醫患關系,明顯提升患者滿意度。
康復與其說是一個科室,更像是一套完整的體系,臨床各學科、各專業都離不開康復治療,康復同樣內存于所有醫療行業。因而,作為一個醫療體系,在多學科開展康復治療是建立康復一體化的關鍵。這就要求醫院必須有配套的組織結構和人事制度。鄧紹平認為,實現臨床-康復一體化需從五方面著手。第一,組織結構一體化:在人事制度上給予創新和特殊安排,醫生、康復醫生、治療師、護士同屬一個團隊,實現統一管理。第二,治療流程一體化:同一疾病無需會診、轉診,實現治療無縫連接、互相覆蓋,患者的術前治療、手術治療、康復治療由一個團隊完成。第三,病情評估一體化:將手術治療和康復治療作為一個治療整體,對療效實行有效的康復評估。第四,健康教育一體化:將手術醫生、康復醫生、治療師需行的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統一完成。第五,患者隨訪一體化:同時完成術后、治療后隨訪,在手術醫生、康復醫生、治療師間流暢轉診。“一體化管理極大程度減少了術后并發癥,使圍手術期快速康復成為可能。”
目前,康復治療主要由醫學康復和殘疾人康復兩部分構成,大型綜合性醫院康復治療的重心是醫學康復。一方面,在院內強調“大康復”“大心理”“大中醫”理念,在多學科開展康復治療是形成康復治療體系的關鍵。另一方面,通過醫護一體化康復(心理咨詢師、推拿按摩師、營養咨詢師)實踐促進醫療質量、醫療安全,和諧醫患關系。總體而言,綜合性醫院的康復醫療體系化建設可起到康復技術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達到預防-治療-康復一體、臨床-科研-教培綜合全面發展。
全面構建康復醫聯體
在康復醫療體系中,綜合性醫院重在提供急性期早期康復治療,重在開展早期康復介入,以便縮短住院時間,為其他康復機構留出空間;康復專科醫院與基層康復機構則需為穩定期患者提供專業、全面的康復治療,承接綜合性醫院患者,并與老年病醫院、護理院和社區康復機構等延續性醫療機構分工合作,及時轉送患者,為疾病恢復期患者提供延續性康復醫療、健康教育和家庭康復護理等服務。各層級康復機構分工不同、各有側重,分層級、分階段地為患者提供康復醫療服務,缺一不可,而各級康復機構間也存在著轉介轉診、技術合作等共贏模式。
“十二五”期間,國家陸續出善康復醫療體系的政策文件:完善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發展和加強康復、老年、長期護理、慢性病管理、臨終關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建立健全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間的業務協作機制,鼓勵開通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協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復護理;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設置養老床位,推動二級以上醫院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等的轉診與合作等。這些政策的頒布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分級轉診制度下層級康復模式的建立。
隨著我國逐步步入人口老齡化、慢性病患病率增加以及殘疾帶來的康復需求增長,推動構建“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新格局,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形成有能力、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社區康復特色服務,已成為大勢所趨。
然而,制約我國康復醫療服務分級轉診的主要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目前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難以有效應對當前面臨的慢性病高發等健康問題,醫療機構尚未建立合理的分工協作機制、缺乏聯通共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內部及相互間缺乏合作和協同,碎片化問題比較突出。廣東省工傷康復中心院長唐丹表示:“康復服務能力與社會保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制約了康復醫療醫聯體的建立。”
康復醫聯體通常由1?2所二、三級康復醫院,聯合轄區內(縣級市)若干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組成以醫聯體章程為共同規范的非獨立法人組織。它以康復醫院為龍頭,以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為社區康復服務樞紐,探索緊密型、松散型等多元化醫療聯合體管理模式。
以康復醫聯體為載體,在各醫療機構間建立統籌協調和分工合作機制,可以共享資源并提高康復醫療體系整體運作效率。而充分利用康復醫院的人才、技術、管理等優勢,能夠帶動基層衛生服務中心康復服務能力的提升。通過探索社區中主動服務、上門服務,為康復患者提供適宜的、連續的、個性化、專業化綜合康復服務,滿足他們的全面康復、健康管理和社區融合需要,才能構建起便捷、有序、有效的社區康復服務模式。
建立康復醫聯體的主要目標是將康復服務下沉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居家康復服務領域,并通過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聯合實現技術與服務互補,將適宜技術移植到社區。被問及康復醫院在康復醫聯體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唐丹作答,康復醫院應該承擔起制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服務技術規范,協助和指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各項康復服務,負責完善和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康復能力建設,促進康復患者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流程與通道的職責。
通過建立康復醫聯體實現患者的雙向轉診,既能滿足醫保政策改革的需要,也符合機構服務能力提升與患者在社區中享有康復服務的需要,康復醫院的技術人員植入和培訓也可極大程度上填補社區康復人才的空白和缺失。
康復醫聯體的建立,為優質的康復技術和治療人才下基層提供了工作平臺,可切實推進基層社區康復和家庭康復服務體系建設。唐丹表示:“康復醫聯體切實推動并實現‘康復回社區’,使康復患者有序分流,打通康復患者下轉通道,讓患者就近康復。”而且,他認為,“康復醫聯體的建立與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區康復項目納入醫療保險,有助完善醫保政策制度。”
“互聯網+”助力三級康復體系構建
為適應社會發展,國家衛生計生委很早就提出三級康復模式――理想狀況下,一級康復為早期康復,二級康復為恢復期康復,三級康復為后期康復或社區康復。當前康復體系的現實情況卻是:部分患者完成一級康復后出院返家,甚至部分患者基本未接受康復治療。
在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院長邵明看來,傳統康復體系內化的問題還有很多。首先,老年群體、殘疾群體、慢性病群體、工傷群體的康復病員數目巨大。其次,在三級康復體系中,患者急性發作期在中心醫院急救并接受短期院內康復,康復訓練則在社區醫院或家里,導致康復病員流動性強;而醫院間,甚至核心醫院與下級醫院間獨立運作,無法實現有效信息互通、轉診、會診,致使患者信息不對稱。此種信息缺失還導致上級管理部門無法準確獲知醫院康復科的運作大數據,無法及時掌握康復病員的綜合情況大數據,無法及時得知康復病員的居家康復狀態,難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康復指導。
“‘互聯網+’時代的康復管理理念可以解決傳統康復模式中的諸多問題。”邵明介紹,“因為互聯網具有海量數據庫的遠程康復系統,可輕松處理大量康復病員,實現跨地域患者管理。以核心醫院為主體,通過遠程康復系統建立三級康復醫聯體,實現各家康復醫院以及上級康復醫院與所屬下級醫院信息互通,在院間信息互通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一、二、三級遠程診療體系、遠程管理體系、雙向轉診體系,達到遠程指導、疑難病癥會診目的。再有,互聯網的特性決定在主管部門統一部署和管理下建立的三級聯動康復體系,能夠及時、準確掌握各醫院的運作大數據和所有康復患者大數據,也使醫生、治療師可以及時掌握康復患者的居家康復數據,給出有效的家庭康復指導。”
以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支撐,整合并利用原有的康復資源,建立覆蓋地區性的三級康復網絡,完善臨床康復數字診療一體化標準,就可能實現康復臨床診療信息數字化和信息共享。“‘互聯網+’平臺具備臨床診療、健康管理、雙向轉診、遠程會診等完備服務功能,”邵明表示,數字化醫院使康復服務輻射更大范圍,滿足群眾足不出戶享受便捷、高效康復醫療服務的愿望。
通過引入“互聯網+”技術,可達到優化康復流程的作用:各醫院共享康復患者信息,轉院更快捷;對離院患者,以遠程方式及時掌握各項康復指標,判斷訓練計劃是否得當,判斷患者是否遵囑進行康復訓練;對居家康復患者,以遠程方式指導家庭康復訓練,及時、靈活修改訓練計劃,隨時查看訓練執行情況。
腦卒中在蒙醫上命名為薩病,系指猝然昏外,不省人事,口眼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為特征的病癥。又名“癱瘓”、“偏癱”等。多見于中年以上血盛之人,發病急驟、病勢危重。病因主要由于血、希拉亢盛,驟然上沖于腦,導致腦之黑脈破裂而出血,進而滲于腦質,損害白脈所致;或者由于巴達干粘液激增而梗塞脈竅;導致氣血運行不利所致。蒙醫學對薩病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長期以來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腦卒中在蒙醫屬于薩病范疇現已無爭論[1]。
1 臨床表現
突然劇烈頭疼,嘔吐,遂進入昏迷狀態,可持續數小時或數日。同時出現顏面潮紅,口眼斜,半身不遂,呼吸深重而帶鼾音,周身皮膚濕潤,病側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從昏迷中蘇醒后舌強而不能言[1]。
2 鑒別診斷
薩病在臨床上易與痹病混淆,雖然兩者同屬于白脈變所致,但從病因、病位及其癥狀表現可相鑒別。腦卒中則起因于白脈之海-腦之受損,病勢甚重,表現以半身不遂為主;而痹病則起因于白脈之軀干、四肢分枝的受損,故病勢較輕,表現以拘攣、麻木和跛行為主[1]。
3.1蒙醫辨證施治
3.1.1根據臨床癥狀可分嘎拉薩、烏素薩等。它的治療以促進氣血運行,醒腦解毒,恢復腦功能,舒筋通絡,調節赫依、希拉、巴達干,散窟活血,恢復白脈,穩定內環境為總的原則,常用額日敦烏日勒、嘎日迪一13、薩烏日勒等主劑辨證施治6結合鼻熏藥、針灸、放血、拔罐、推拿、敷療、藥浴等五療整體化特色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2]。用塔本阿爾山給予藥浴(如:天然溫泉浴、五味甘露浴、骨浴,還有用蓖麻子仁、桑樹皮各5呢,水煎洗腳),以利氣血運行[3]。
①嘎拉薩:以祛熱通脈為原則,用八貴散與主劑交替使用。外治取排腸脈或肘外脈微量放血
②烏素薩:以祛寒通脈為原則,用瑪瑙一10味湯與主劑交替用土木香一4湯作引子送服。外治可配合施以艾灸或溫針
③合并赫依:以兼抑赫依為原則,用沉香一巧味或沉香一8與主劑交替使用
④合并琪素協日:以祛琪素熱為原則,用烏蘭一13與主劑交替使用。
⑤合并協日烏素:以兼燥協日烏素為原則,用文冠木一25或蕓香大鵬一巧丸與主劑交替使用。
3.1.2把薩病分為寒性、熱性、中性三大類給予上述蒙藥口服,當天即實行針灸治療。
3.2藥物:以額爾敦烏日樂,扎沖一13丸,薩烏日勒為主方進行治療,辨證給予嘎日西(哈日嘎布日-10、喜吉德-6味)、湯欽一25味、紅花一8、古日古木一13、烏蘭一13、阿嘎日一35、磨香一13丸、孟根烏蘇-18等藥物[4]。如: ①嘎拉薩病“嘎日西”、“湯欽一25味”、“紅花一8叩希日湯”與主劑交替使用。②烏素薩病“孟根烏蘇一18”“查干”湯與主劑交替使用。
3.3針灸治療:頭皮針采用偏癱對側顏三針。肩不能舉配肩三針;上肢癱可配用曲池、外關、合谷、中諸;下肢癱配足三里、三陰交、懸鐘;腳不能曲伸加膝三針、風市、伏兔;裸不能動加環跳、牌關、委中;指趾不能動加八邪、八風,并點刺放血;語言不利金津、玉液放血,再加舌三針、風府、啞門;口眼歪斜加地倉、頰車、牽正穴。針灸1個療程為10天,治療時間最短l個療程,最長為3個療程。治愈6例,占17%;有效21例,占58%;好轉9例,占25%[5]。
3.4蒙醫辨證施護措施[6]
3.4.1飲食護理
①給予清淡低脂低鹽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可用緩瀉劑或尼如哈療法,排便時避免屏氣用力。
②如有吞咽困難、嗆咳者給予糊狀流食或半流食小口慢食,必要時鼻飼進食。
3.4.2起居護理
①協助臥床病人定時翻身,主動和被動活動,注意全癱病人肢體功能位及皮膚護理。
②嘎拉薩時室溫宜涼爽,活動量不宜多;忌室內炎熱、活動量過度、勞累、氣急上火等。度,以免再發薩病。經常食用含纖維素多的新鮮蔬菜、水果,以潤腸通便。
3.4.3精神護理
①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患者入院后換了一個新的環境,身心都感到不適應。護理人員要以熱情、親切、誠懇的態度與之接觸,還要主動介紹病室的環境及作息制度,幫助他們解決好各種問題。
②精神護理:精神護理的目的是防止心情過激,是心理護理的根本內容,是貫徹于整個病程的始終,并關系到疾病的轉歸和預后。
③宣傳醫學知識:按患者的個體差異,深入淺出地向其講解治療薩病的有關知識,使他們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充分調動病人積極的心理因素,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4 小結與展望
蒙醫藥治療薩病的機制研究不多,很多治療薩病的傳統方藥及方法的確切療效和評價標準都不十分肯定,如到了哪種程度為最佳狀態?蒙醫對薩病臨床研究中所選用的穴位大多是中醫的穴位,而且都有一定的療效,在以后的臨床研究中繼續用這些呢?還是選蒙醫特有的穴呢?發揮蒙醫五療優勢,開展薩病整體治療,實行以蒙醫藥治療為主,認知障礙的心理治療,失語癥患者的語言矯正治療及三癱患者的康復治療等蒙西醫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治療薩病似乎是以后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白清云.中國醫學百科全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92.
[2]特木其,蘇木亞.薩病(中風)的五療整體治療〔J〕.全國民族醫藥專科專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2001.12(1):27-28.
[3]陳留柱.薩病的基礎理論與臨床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8.3(5):23-24.
[4]桑吉瑪,巴圖寶力都.38例薩病患者治療隨訪分析〔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