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5 09:52: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避免骨質疏松的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老年;骨質疏松;預防;治療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486-02
隨著當代疾病譜的改變,世界衛生組織把骨質疏松癥列為中老年三大疾病之一,在常見病中居第7位。骨質疏松癥分為三大類: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和特發性骨質疏松癥[1]。骨質疏松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一組骨病[2],是以單位體積骨組織量的顯著降低為主要特點的代謝性骨骼病變。為一種比較嚴重的慢性疾病,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其中最嚴重的情況是導致患者出現骨折[3],很多患者會因此導致殘疾。臨床實踐發現很多人通常是出現骨折后,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存在骨質疏松癥,并且現在臨床醫學還不能安全、有效的幫助疏松骨骼恢復原狀,所以老年骨質疏松的早期預防十分重要[4]。主要發病原因是由于鈣缺乏造成的,本文通過對老年骨質疏松癥的發病原因、預防方法以及臨床治療的進展進行回顧性分析,希望為降低老年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老年骨質疏松的原因
老年骨質疏松是指人超過50歲以后出現腰背疼痛,全身不明原因的疼痛,并且出現頻繁性的駝背、抽筋、身高變矮等臨床癥狀[5]。老年骨質疏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年齡的增長,骨合成功能的降低,同時骨分解增多;并且老年人的腸鈣吸收功能會發生下降,鈣的代謝也會存在障礙;老年人的活動減少也會導致肌肉的活動降低,進而減少了骨的肌肉刺激,骨母細胞量會發生降低;另外,內分泌系統及激素水平的影響:對于處于絕經早期的女性來說,導致骨量迅速的丟失的主要原因包括雌激素減少和卵巢功能下降兩方面[6],老年女性在絕經期后會出現雌激素的分泌降低,會導致骨中礦物質的含量丟失,所以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中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患者。
2老年骨質疏松的特點
老年骨質疏松的主要臨床特點是存在軀干的縮短、駝背、腰肌痙攣、壓縮性骨折;并且女性患者人數顯著高于男性患者[7];在咳嗽、彎腰時可能會存在疼痛,經臥床休息后疼痛會減輕,這種疼痛會沿著肋間神經放射或者向患者的要骶部放射。
3老年骨質疏松癥的危害
老年骨質疏松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是老年最常見的臨床骨骼疾病。老年骨質疏松癥是“沉默殺手”[8],出現骨折為骨質疏松癥比較嚴重的后果,也是大多數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的就診原因和首發癥狀。老年患者因為免疫力比較低,所以骨折后很容易各種并發癥導致死亡,或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殘疾。
4老年骨質疏松的預防
4.1調整飲食結構老年人如果酸性物質的攝入量過大,會加劇其酸性體質[9]會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大多數的谷物、肉類、糖累、酒和魚蝦等食物屬于酸性食物,而大多數水果、蔬菜是堿性食物,通常每天攝入酸性食物、堿性食物的比例應該是1:4。如果攝入酸性骨質過多就會出現骨質疏松,所以骨質疏松的預防要首先從每日的飲食中進行調整,多攝入含鈣量高的食物[10]:骨頭湯、牛奶、胡蘿卜、黃豆、芹菜等。避免過多的攝入鹽以及蛋白質而造成對鈣流失的增加。既然骨質疏松的產生是由于某些營養素的攝入量不足引起的,那利用科學的飲食來促進這些營養素的吸收是再好不過的了。因為即便是骨質疏松患者,如果能在飲食上進行適當的調理,促進鈣的吸收,同樣能減輕骨質疏松帶來的不便[1]。
4.2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一些老年患者有吸煙、喝酒的不良生活習慣,這些不良習慣都會導致骨質疏松或者加重骨質疏松[12]。例如:吸煙會對骨峰的形成產生影響,同時過量的飲酒會對骨骼的新陳代謝造成障礙,還有喝濃咖啡會增加尿鈣的排泄,進而影響到人體的鈣吸收。
4.3進行適當的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同時進行適當的戶外運動可以接受日光照射,會有利于人體對鈣的吸收。在運動中人體的肌肉會收縮,可以對骨骼進行牽拉,可以提高老年人的骨密度。另外,預防跌跤,應盡力設法減少跌跤的可能性,老年人跌跤的發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容易引起跌跤的疾病和損傷應加以有效治療,避免應用影響平衡的藥物。應對老人加強教育,告知摔倒易發生在飯后站立或夜間起床時,家中地面的障礙物應減少或消除,宜穿舒適和底有摩擦力的鞋[13]。所以適當的運動可以預防骨質疏松。
4.4保持良好的心情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會產生一些心理壓力,而壓力過大就會導致人體酸性物質沉積發生,酸性物質的沉淀會影響到人體的代謝。所以要讓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情,認真傾聽患者的感受,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和生活情況,對有心理問題的患者給以開導,幫助他們糾正心理失衡狀態,鼓勵他們參加社交活動,適當娛樂、聽音樂、冥想,使情緒放松以減輕疼痛[14]。好心情可幫助保持弱堿性的體質,可預防骨質疏松。
4.5適當的藥物補充給予患者進行適當的藥物補充,不同病因的骨質疏松癥患者應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積極治療,有效地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所以,合理應用藥物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減少骨折發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15]。例如:鈣劑和維生素D。需要注意的是定期進行血鈣磷檢查,避免高鈣血癥、高磷血癥的發生。
5老年骨質疏松的治療
5.1骨吸收抑制劑骨吸收抑制劑可以減少骨量進一步的丟失。例如:雌性激素、二磷酸鹽、降鈣素和異丙氧黃酮等。常用制劑和用量為:戊酸雌二醇,每天1-2mg;雌二醇皮貼劑每天0.05-0.1mg[16];依替膦酸二鈉,每天400mg,在早晨空腹服用。
5.2骨形成促進劑骨形成促進劑可以增加骨量,例如:氟化物、甲狀旁腺素、維生素K、生長激素以及雄激素等。常用制劑和用量為:甲狀旁腺素每天400U-600U,治療6個月;維生素K每天5mg。
5.3骨礦化促進劑骨礦促進劑可以幫助促進骨鈣的沉著,可增加骨量。例如:維生素D、鈣劑。常用制劑和用量為:維生素D每天200-600個國際單位;鈣爾奇D每天一次,每次600mg;氨基酸螯合鈣每天兩次,每次275mg;葡萄糖酸鈣每天兩次,每次兩支,每支含量150mg。
5.4對癥治療藥如果存在疼痛的患者給予適當的解熱鎮痛藥,例如:阿司匹林每次0.3-0.6g,每日三次;出現骨畸形患者可以給予進行局部的固定患者使用矯形器械進行矯正。
6小結
老年骨質疏松癥雖然遵循人體骨骼發育-成長-衰老的規律,但是也受激素的調控、營養狀態、物理因素、免疫狀況、遺傳基因、生活方式、經濟文化水平以及醫療保障的影響。骨質疏松癥所表現的慢性疼痛和導致的骨折及其他并發癥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壽命和生活質量,大量增加了相關的醫療費用[17]。如果老年人可以提早加強自我保健意識,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對骨質疏松的發生進行有效干預,老年骨質疏松癥是可以得到延緩、預防的。要預防骨質疏松就要調整飲食結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進行適當的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情、適當的藥物補充。目前治療老年骨質疏松的方法主要給予骨吸收抑制劑、骨形成促進劑、骨礦化促進劑等。我們相信通過提高預防意識和不良生活習慣的改善,是可以有效預防老年骨質疏松癥發生的。
參考文獻
[1]張磊,包可,王勇.骨質疏松癥中西醫結合預防及治療的研究進展.《中西醫結合研究》,2011年第03期.
[2]王立群,王玉娟.老年骨質疏松癥預防和治療[J].中外醫療,2010,31:187-187.
[3]李曉.老年骨質疏松癥導致骨折的原因及預防[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15):106-106.
[4]崔秀嬌,鄭孟冬.兩種藥物組和方案治療50例老年骨質疏松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9):1071-1072.
[5]梁平.老年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07):368-368.
[6]李明月,呂小明.老年骨質疏松癥預防與康復治療研究進展.《中國保健營養》,2012年12.
[7]張金冉,田東東,劉偉.老年骨質疏松癥的治療現狀[J].吉林醫學,2012,33(9):1949-1950.
[8]范敏.中老年骨質疏松的三級預防[J].內蒙古中醫藥,2011,11:56-60.
[9]范建明.骨質疏松癥的現狀調查分析和健康干預措施[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8,4(1):1-3.
[10]成娜,韓晶.老年性骨質疏松及骨折的原因和防治分析[J].大眾健康,2012,8:299-300.
[11]胡國建,謝海華.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飲食保健.《東方食療與保健》,2006年第09期.
[12]龍友余,王英,王旭凱,等.仙靈骨葆膠囊治療骨質疏松癥41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09,31(10):1537-1537.
[13]馬淑珍.老年人骨質疏松的原因分析與預防[J].甘肅中醫,2005,18(7):56-57.
[14]梁毅玲.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及護理進展[J].現代護理,2007,10:2746-2747.
[15]徐若男,王丁丁,朱小蔚.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常用藥物.《東南國防醫藥》,2011年06期.
【關鍵詞】骨質疏松;合理用藥;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2)11-0141-01
在趨于老齡化的今天,骨質疏松患者日漸增多,給患者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骨質疏松(OP)是一種代謝障礙疾病,患者骨組織結構發生改變,文獻報道我國為此疾病的高發區,50-60歲人群的發病率為21﹪,60-70歲人群為58﹪,而70-80歲人群更高達100﹪[1],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1骨質疏松的病因
依據病因分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繼發性骨質疏松、特發性骨質疏松。
⒈1膳食結構不合理:長期缺少鈣、磷或維生素D。
⒈2婦女:妊娠及哺乳期大量流失鈣,停經或切除卵巢后雌激素(保持骨質強度)分泌減弱。
⒈3活動量小,戶外運動少。
⒈4長期服用致病藥物,大量和長期飲酒、吸煙、喝咖啡等[2]。
2患者的臨床表現
⒉1疼痛是此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主要發生在胸、背、腰、膝等部位,易于擴散,以坐位或仰位休息時疼痛可明顯降低,清晨睡醒時癥狀最為嚴重[3]。
⒉2身高縮短,駝背骨結構松散,強度減弱,導致椎體變形縮短。
⒉3易發生病理性骨折,位置相對固定。
⒉4呼吸系統功能下降壓縮性骨折,引起胸廓變小,出現呼吸困難、氣短、胸悶等。
⒉5其他牙體松脆、毛發脫落。
3骨質疏松的防治
⒊1非藥物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膳食、適度運動、常曬太陽,減少和避免患者的摔跤和外傷,降低骨折的風險。
物理因子治療方法①日光療法②脈沖電磁場刺激療法
⒊2藥物治療:①老年性骨質疏松選擇鈣制劑、維生素D和一種骨吸收抑制劑(如阿侖膦酸鈉)的三聯藥物治療,是目前公認較理想的治療方案。能夠降低甚至逆轉骨丟失,增加骨密度,降低發生骨折的風險。②婦女絕經后骨質疏松在鈣制劑+維生素D的基礎治療上聯合雌激素或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如雷洛昔芬),稱為激素替代療法(HRT)。降鈣素一日皮下注射100IU或鼻吸入200IU。③糖皮質激素致骨質疏松緣于刺激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或抑制成骨細胞的形成,應用雙磷酸鹽,補鈣和維生素D,但不能增加骨量。④抗癲癇藥所致治療時需長期口服維生素D,推薦日服400~800IU,才能恢復血清25-羥VD的水平。⑤繼發性骨質疏松選擇雙膦酸鹽或降鈣素,注意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多發性骨髓瘤、腎小管酸中毒等疾病的治療。
⒊3注意事項:雙膦酸鹽:晨空腹用足量水送服,保持坐位或立位,緩慢靜脈給藥,不得合用2種雙膦酸鹽。
鈣制劑:人血鈣水平在晚12點后最低,清晨和睡前服用為佳,錯開與食物服用時間。
維生素D及其衍生物: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腎功能下降者應使用骨化三醇或二氫速甾醇。
雌激素:使用者少數,初始劑量宜小,定期監測血漿雌激素水平,替代療法至少要5-10年。
綜上所述,對于骨質疏松我們應以預防為主,加強營養,適當補鈣,針對高發人群定期進行檢查,實施聯合用藥,有效用藥,做到標本兼治,最大程度地避免其引起的危害。
參考文獻
[1]何濤,楊定焯,劉忠厚.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的探討.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0,16(2):36-39.
骨密度作為骨質疏松診斷及隨診指標的限制,使骨質疏松的治療方法一直局限在通過藥物治療提高骨密度上,而忽略了骨生長依賴于適應的骨變應這一骨生長機制。最近,骨質疏松的診斷指標從以前的骨密度發展到目前的骨強度(抗骨折能力),其病因分析也在遺傳、內分泌和營養等之外引入了骨應力生物力學機制,因此,單純增加骨密度不再是治療骨質疏松的唯一方法,提高肌肉力量、控制體重以及改善骨關節功能、增加身體平衡性己成為治療骨質疏松、提高抗骨折能力的有效措施。通過藥物治療增加骨密度,從而提高骨強度這方面的內容已有多篇文章述及,本文僅就藥物治療以外的骨質疏松綜合治療研究近況作一概述。
1 提高肌肉力量增加骨骼應力
骨生長依賴于適應的骨應變,骨應變來自骨負荷。骨的負荷主要源于肌肉的主動收縮,而不是體重本身,分析肌肉的作用方式,可知肌肉通過費力杠桿,用多倍的力抵抗重力和外力,使肢體活動。足球運動員在比賽時,股骨受到的肌力負荷,可比體面大5倍。從理論上分析、計算機模擬到實際測量,都可以得出結論:骨負荷源于肌肉的收縮。美國著名骨科專家Forst認為:肌力決定骨:結構和骨量,使骨強度適應運動負荷。近幾年,肌力決定骨強度的理論逐步被生物學理論、實驗室及臨床所驗證。在所有的運動項目中,舉重運動員的肌肉最強壯,肌力最大,其骨強度也最大,耐力型運動員(馬拉松、游泳)的骨量相對較低。羽毛球、網球運動員握拍手的肌力比對側肢大,肱骨骨密度也比對側肢高。肌肉萎縮患者的骨量及骨強度較低。由此可以理解:骨骼廢用造成骨量丟失,鍛煉或肌肉收縮可以增加骨量及骨強度。肢體訓練能增加健康骨的骨量,有益于維持健康而強壯的肌肉和骨骼,適宜的運動和鍛煉可以調節骨骼外形和小梁骨的結構,從而增加骨強度。因此,根據肌力決定骨量的理論,骨質疏松患者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增加體育活動,提高肌力及防止肌力下降,從而提高骨量及防止骨丟失,增加骨強度。有證據表明,老年時期運動鍛煉,即使超過90歲,對體弱的人仍可使肌肉量和肌力增加一倍,從而減緩骨密度降低,增強骨強度。
2 改善關節功能消除運動障礙
關節功能的好壞直接影響肌肉施加在骨骼上的骨應力,因而關節運動障礙造成肌力降低的現象在臨床上非常普遍,因此改善關節功能是治療骨質疏松的重要步驟。在所有關節中,膝關節對人體運動的影響最大,并且膝關節是所有關節疾病中最常見的。改善膝關節功能是預防骨質骨質疏松的必要條件。
3 物理療法
對于嚴重骨質疏松或暫時無法通過肌肉收縮力施加骨應力的患者,目前臨床上在用藥物改善骨代謝條件的同時,一般主張采用物理療法直接促進骨形成。所應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電磁場、超聲和振動療法。體外試驗證明,脈沖電磁場可增加成骨細胞活性,促進骨形成。臨床研究結果也顯示,應用脈沖電磁場治療后,能提高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增加骨量,治療后一個骨重建周期內骨密度增長7.3%以上。同時骨質疏松所致疼痛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目前用于骨質疏松癥的電磁場為復合脈沖電磁場(PEMFs),其使用的信號為高頻信號。為什么要用高頻電磁場信號呢?Foster為了確定骨質疏松癥的肌動力學原因,通過肌肉表面振動測量對功能老化肌肉活動的頻繁特點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衰老過程中肌肉活動的高頻成分顯著下降,使起源于肌肉骨應變調節信號減弱。有人發現,高頻電磁場可使老齡骨骼的蛋白表達增加,而且刺激新骨形成。超聲和振動療法則通過體外施加壓力或壓電效應以替代肌肉產生的類似骨應力效應,從而增加局部骨密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外施加的應力或電磁場的方向及強度分布與人體在正常運動過程中骨骼內部的應力分布是不同的,對股骨頸這樣復雜的骨骼結構更是如此。這些物理療法的結果有可能改變骨骼內骨密度及骨小梁的正常分布,并由此降低抗骨折能力。目前尚無上述物理療法與抗骨折能力之間關系的報道。
4 預防骨折
當患者處于嚴重骨質疏松狀態時,患者的股骨頸抗骨折能力下降,骨折危險性明顯升高,這時,在用上述方法提高患者抗骨折能力的同時,最重要的是,預防隨時可能發生的骨折。預防骨折的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改善居住環境:老年人骨折大部分發生在自己家中,其中跌倒、搬運重物、單腿跳躍高處取物、浴后單腿站立穿褲等足嚴重骨質疏松患者最常見的骨折發生姿勢。所以,家中地板做到防滑、避免搬運重物、避免單腿跳躍取高處物體、浴室內放把椅子用于換穿衣物都可以很好地預防骨折;②使用運動保護工具:在戶外活動中,用拐杖或可移動的扶手協助運動可以有效地預防因跌倒而造成的骨折;③提高或保持身體平衡性欠佳跌倒造成的,日常有意識的鍛煉提高身體平衡性可以有效的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在鍛煉中,應注意動作的多樣性,是全身骨骼在各個方向上均受應力以增加骨骼在各個方向上的強度,從而預防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性骨折。中國的國粹―太極拳是一種非常注重身體平衡性的鍛煉方式,紐約外科醫院等三家單位經過十年的研究發現,從事太極拳鍛煉的老年人與不鍛煉者相比,其身體平衡性明顯提高,因跌倒而造成的骨折減少75%。平衡性鍛煉可以減少老年人跌倒的概率;④控制體重:對于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過高的體重本身即有可能造成脊椎的壓縮骨折,因此,對老年人來講,適當的控制體重就顯得尤為重要,從而預防骨折發生。在控制體重同時,對于此種患者,應采用非負重鍛煉的方式,逐漸提高抗骨折能力,安全有效地預防骨折發生。
5 治療的選擇
對某一個體而言,選擇適當的治療很重要。根據上述可知,骨質疏松的治療是一綜合治療過程。首先建議患者改變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戒煙,避免過量飲酒,適當鍛煉如步行、打太極拳,增加肌力或防止肌力下降。可同時應用骨質疏松治療藥物,并通過飲食或藥物補充增加鈣的攝入(1 200 mg/d,同時給予維生素D800 IU/d),尤其對長期臥床或居家不出的患者更為重要。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可使用物理療法,增加骨密度,提高骨強度。對嚴重骨質疏松具骨折高危險性的患者,應改善居住環境,使用運動保護工具,提高身體平衡性,預防跌跤,減少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
秦某,是湖南某大醫院一位老教授。她雖已年逾花甲,卻腰板標直,精神抖擻,仍然工作在臨床一線,絲毫不顯得老態。2003年5月,作為主講專家之一秦教授應邀赴浙江參加一個全國性學術會議,她的講座一如既往地贏得了與會學者的如雷掌聲。然而,就在當天晚上,不幸的事情在尷尬的時間與尷尬的地點發生了。因為不習慣于使用馬桶,她到樓層的公共洗手間如廁,就在她蹲下去的一剎那,她清晰地聽到了來自于髖關節的一聲脆響。隨著一陣鉆心的刺痛,作為醫學專家的她清楚地知道,發生骨折了。所幸的是,守在門外的研究生聽到了她倒地的聲音,迅速地將秦教授送入了當地醫院接受治療。正如病歷上所說,她的股骨頸因骨質疏松而發生了骨折。
骨質疏松癥是常見的而又容易被忽視的代謝性骨病,是誘發骨折的重要風險因素。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正日益增高。因其發病率高,且隨著這種疾病常識的普及,各種各樣的廣告鋪天蓋地地彌漫了網絡、廣播、電視和報刊。面對危言聳聽的廣告,人們無所適從,仿佛一夜間所有的人都患上了骨質疏松癥。面對這一日益成為危害公眾健康的疾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內分泌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廖二元教授認為:中國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的危害
人體就像一座設計精致的建筑,骨骼是它的框架,支撐著整個人體。隨著人體的發育,人體骨骼變得越來越強韌,一般在二十多歲時骨質強度會達到最高峰,之后便開始逐漸減少。然后又隨著歲月的增加,而漸漸變得單薄、脆弱。由于骨質是在達到最高峰后隨著年齡增長而日夜不斷地流失,因此毫無預警。這個變化在人體非常隱匿,使人早期毫不知曉。由于目前對該病較難早期發現和診斷,所以人們把這種疾病稱為“無聲無息的流行病”,或把它形象地稱為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癥狀為腰背疼和病理性骨折。
腰背疼是由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行動不便及脊柱變形。較嚴重的情況是脊椎骨會被壓扁而產生駝背、變矮、下背疼痛等情形;如果脊椎極度彎曲、還會引起呼吸困難。腰背疼痛常常表現為起床時痛、步行時痛、站立或坐下時痛、睡覺翻身時痛、安靜時痛等等。
病理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的常見表現和重要標志。最常見于絕經婦女和老年人。雖然骨質流失是屬于正常老化過程中的一部份,但如果骨質丟失得太快,則屬于疾病,可能連日常生活的壓力都承受不了。一個人如果得了骨質疏松,那么就可能因為骨骼的強度太低,導致一點小外傷就會發生骨折。病人大多是因為突發性的骨折,引起行動不便或劇烈疼痛而求醫,但是到了這個時期,都己經太遲了。這種骨折好發于胸腰部,髖部和腕部、股骨頸骨折、脊椎骨折和橈骨遠端骨折統稱為“骨質疏松三大骨折”。其中以股骨頸骨折的危害最大,約50%的因骨質疏松致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在病傷后由于多種并發癥而死亡,約50%以上存活患者遺留殘廢和軀體功能障礙。
在美國,大約超過半數的45歲以上婦女顯示有腰椎骨質疏松現象;75歲以上的婦女骨質疏松的發病率達到了90%左右。在我國的北京、天津、上海和湖南調研表明,20.1%的50歲以上人群有骨質疏松。我國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約8400萬人,絕經后婦女尤為嚴重。據統計,在歐洲、美國和日本有7500萬人患原發性骨質疏松,美國每年有130萬人因此而骨折,其費用超過138億美元。而我國每年的骨折病人中約有30%是骨質疏松引起的,每年因骨質疏松癥造成的骨折高達13萬人次,其中有3000~5000人因股骨骨折引起并發癥而死亡。骨質疏松癥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關注,主要的原因在于引起的并發癥及后遺癥,尤其是股骨頭骨折。正如美國醫學會所指出的:“老人股骨骨折后,大約有5%―20%的患者在一年內死亡,50%以上的人會造成行動不便,需要終身依賴別人照顧。”
因此,骨質疏松不僅是患者之不幸,同樣也需耗費國家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其危害之廣之大,令人扼腕。
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
雖然尚無理想療法,但根據其發病率與性別、年齡、種族、地區、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且已知酗酒、嗜煙、長期過量飲用咖啡和過量咖啡因攝入等均為其發病的危險因素,所以可通過改善生活習慣和方式、合理活動、適當鍛煉來防止骨量丟失或延續減少骨量丟失,以達到預防效果。
多從事戶外有氧活動和接受日光照,特別是女性在絕經后應經常保持運動;盡量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做到戒煙及適度飲用酒類和咖啡等;應調整飲食,注意營養,宜清淡飲食,避免多食高脂、高蛋白質食物,倡導食用牛乳、魚類、排骨湯、豆類食物、水果和新鮮蔬菜,以保證鈣、蛋白等營養素的供應。廖教授特別指出,這一切應從小開始,從青少年時期即應重視有規律和積極主動的運動,爭取在年輕時就達到高水平的骨量峰值。從小養成均衡飲食的良好習慣,注意鈣元素的足夠攝入,每天飲食低鈣者,至少應補充800―1000毫克的鈣劑。
一旦發現骨質疏松癥,應及時改變生活方式,防止病情繼續惡化,并盡早上醫院接受治療,與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藥物治療方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參加地方性或全國性的骨質疏松癥病友團體,這對于病友互相交流防范經驗和督促、抵抗疾病具有重要意義。絕經后婦女、老年人及患有與骨質疏松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疾病的患者應注意防護,避免摔跤和受傷,以防止骨折的發生。
我國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的研究起步較晚,缺乏大樣本的骨密度正常參考數據庫,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與早期診斷方法也缺乏社區防治試點經驗。更讓人難堪的是,治療藥物基本都依賴進口,除鈣劑外,缺少價廉有效的國產新藥。從總體上來說,防治水平低,且效果差,費用昂貴。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內分泌研究所自1992年起開始了《原發性骨質疏松的診斷和防治系列研究》。首次建立了我國最大樣本的骨密度參考數據庫,確定了5-90歲18個年齡層的骨密度正常值,找到了骨丟失的最敏感部位和規律。糾正了有關峰值骨量的一些錯誤概念,確定了我國南方地區的骨質疏松發病率。為我國骨質疏松社區防治提供了借鑒經驗。他們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骨質疏松發病機制新學說。
廖教授他們經過長期積累,發現女性隨年齡增長不同骨骼部位峰值骨量出現的年齡各異,其中股骨近端的Ward’S三角區和腰椎側位峰值骨量出現的年齡最早在20-24歲,前臂遠端中段峰值骨量出現的年齡最晚在40-44歲,從而糾正了人們以往認為的峰值骨量的年齡在30-40歲年齡段的錯誤認識。首次發現女性終生骨丟失量的大部分(約65%)發生在進入老年之前,因而提出女性防止骨丟失和預防骨質疏松的重點應放在中年期。通過研究發現,腰椎側位測量是早期(55歲之前)診斷骨質疏松的最敏感部位,65歲以后測量髖部和前臂可以提高骨質疏松的檢出率。這些研究成果為早期診斷和防治骨質疏松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數據資料。
因此,人們在中年期來臨的時候,做一次有針對性的骨密度檢查有助于骨質疏松的早期發現和預防。
專家忠告:走出兩個認識誤區
面對談到骨質疏松就為之色變的社會氛圍,針對各種補鈣廣告,著名內分泌專家,博士生導師廖二元教授提醒人們要走出兩個認識誤區。一是補鈣并非越多越好,而應適量適時補充;二是雖然骨質疏松并不如大家所想像的那樣令人生畏,但它在青睞女性的同時,也同樣是男性的健康殺手。
一、鈣并非補得越多越好,而應科學合理。
骨質疏松與人體內的鈣量息息相關,但并不像人們所認為的補鈣越多,骨質疏松的可能性就越小。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我國人群每日鈣營養素供給量:0-6個月為400mg,7個月-3歲為600mg,3歲至青春前期為800mg,青年期為1000mg,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為1200mg,成人為400mg。人體所需鈣元素的全部或大部分可從食物中獲得,對嬰幼兒、青春期、妊娠、哺乳期婦女及老年人需鈣較多的人群,更應強調以食補為主,只有當食物中鈣含量低、攝入不足或體內鈣丟失過多時,或發現有鈣缺乏癥狀,或有鈣磷代謝障礙表現時才需補充鈣劑,而不是人人都需補鈣。
廖教授指出,選鈣應選擇易溶解無刺激、酸堿度適中、口感好、易服用、易保存,價格低廉的劑型。正是利用人們的認識誤區,許多廠家在鈣的名稱上玩花樣,諸如“活性鈣”、“原子鈣”、“離子鈣”甚至“納米鈣”也紛紛登臺亮相,使人們誤以為鈣越細越好。其實無論是有機或無機鈣,都是以離子形式吸收利用的,所謂“離子鈣”、“納米鈣”只是商家故弄玄虛罷了。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專家對7種市售鈣產品進行了促生長發育、組織中鈣存率和增加骨礦物質含量的動物實驗,并將結果與碳酸鈣(一種最普通且廉價的鈣劑)比較,發現在所研究的鈣產品中沒有一種優于碳酸鈣。因此,專家們認為按效果價格比碳酸鈣最好。
廖教授指出,補鈣有其科學性。因人體內鈣都是以離子形式吸收、利用。所以,餐后或餐時服用其吸收率要高于空腹時服用,而且分次小劑量服用比一次大劑量服用的吸收率高,機體缺鈣時吸收率高,膳食成分對鈣的吸收也有很大影響,如食物中的植酸、草酸可阻礙鈣的吸收。
他特別指出了補鈣過量的危害。他說,鈣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小的礦物質之一,但攝入過多,不僅造成浪費,也會有不良反應。如果鈣攝入過多,會減少鋅、鐵、銅等的吸收,從而出現食欲不振、機體抵抗力下降、貧血等癥狀,同時也會造成便秘。此外,會增加結石的危險,有資料表明,長期高鈣飲食有促進腎結石的潛在危險,因過多的鈣將從腎臟排出,并在腎臟中形成結石。
最后,他再次強調補鈣的基本原則應以食補為主,若需補鈣必須同時補給適量的維生素D,單獨補鈣是不合理的,過多補鈣更是有害。
二、骨質疏松并非只青睞女性,男性骨質疏松的可能性同樣大。
廖教授說,男性同樣會得骨質疏松,而且問題并不比女性的小。他說,骨質疏松癥在男性族群肆虐的情況可能遠比人們的了解來得嚴重, 在患有骨質疏松癥的 2500萬美國人中, 有20%的患者是男性。而且,男人的骨質疏松癥可能還伴有雄性激素方面的問題, 而男性在傳統上比較不會與醫師們談論他們身體上私密的問題, 如陽痿或是不足方面的問題, 以致于發生骨質疏松癥方面的問題時都已經是癥狀比較嚴重的階段了。
對于女性而言,更年期的雌激素減少是加速骨質流失的原兇, 而對于男性而言, 雄激素同樣具有維持骨質密度的功能, 當雄激素隨年老慢慢下降, 通常是50-60歲左右, 骨質疏松癥的癥狀也會加速, 而通常雄激素下降的主要癥候就是陽痿與性動力不足方面的困擾。
男性做好骨質疏松癥的預防保健工作應注意的事項與女性是一樣的。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變化,要誠實檢視自己的性能力,在沒有工作壓力或疲勞的情況下, 檢查自己的性能力與性動機是否有所下降? 如果已經超過50歲, 而發覺性能力有所改變, 最好請教醫師并作血液檢查雄性素是否下降。在美國, 大約有30%的男性骨質疏松癥患者有雄性素不足或不足方面的問題。一定不要以年齡大了來解釋性能力下降,因為性能力下降可能就已經伴隨骨質疏松癥!
貼心向導
相關鏈接:什么是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有三類:一是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是指由于某些疾病或某些已知原因誘發骨組織內單位體積中骨量減少,骨礦物質和骨基質呈現等比例減少,從而導致骨結構紊亂,韌性下降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二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指隨年齡的增加,骨礦物質(鈣、磷)和骨基質(蛋白質、水)呈等比例減少,骨組織的微結構發生改變,使其骨組織的正常荷載功能發生變化,骨折危險度明顯增加,伴有周身骨骼的疼痛,體態變形以致“駝背”。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包括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和婦女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兩種。三是原因不明的特發性骨質疏松癥,如遺傳性骨質疏松癥等。
骨質疏松的誘發原因
一是營養不合理。如鈣質或維生素D、B、B12、K、乳酸等缺乏或吸收不良等,都可能造成骨質疏松癥。因此飲食不均衡、腸胃道疾患者均應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
二是體質差異。種族不同罹患骨質疏松的可能性也不一樣,白種人、高加索人、東方人是骨質疏松的易發人群。此外,早期停經婦女與有家族病史者易得骨質疏松癥。
三是罹患其它常并發骨質疏松的疾病患者以及有骨質疏松家族病史者。原發性或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雙側卵巢切除致雌激素減少、腎臟病、肝臟病、庫欣綜合征等患者,得骨質疏松的可能性較其他人群大。如果家族中有人得過骨質疏松癥,其親屬應格外小心。
四是不良生活習慣。文書工作、長期臥床等久坐不動者,由于缺乏運動而加快骨質的流失速度,運動則可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此外,高蛋白、高鹽飲食,以及酗酒、抽煙、喝大量咖啡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易得骨質疏松癥。體重不足或體型瘦小時,也要注意。
五是使用特殊藥物者。如長期服用抗痙攣、抗凝血、含鋁制酸劑、類固醇類激素、甲狀腺激素制劑等藥物,以及癌癥病人接受化學治療,均會影響鈣吸收與代謝,使骨骼更脆更疏松,造成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患者要做的檢查
(1)血鈣:正常狀態下,人體內血鈣維持穩定。骨質疏松癥患者血鈣一般可維持在正常范圍之內,但個別患者因骨質疏松嚴重,而且發展較快,使骨的吸收過程較快,血鈣就可能會升高。
(2)血磷:磷在骨骼代謝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促進骨基質的合成和礦物質的沉積。骨質疏松者血磷濃度常降低,使骨吸收過程加快。
(3)血清堿性磷酸酶:血清中堿性磷酸酶與骨化有直接聯系。堿性磷酸酶與骨密度呈負相關,堿性磷酸酶升高時,骨密度則降低,但老年人骨質疏松者,血清堿性磷酸酶一般在正常范圍內。
[關鍵詞] 糖尿病;骨質疏松;阿侖膦酸鈉;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10(a)-0082-02
糖尿病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內分泌代謝疾病,主要的發病人群為老年人。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由于老年患者不斷衰老,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隨著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增加,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阿侖膦酸鈉治療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54例,年齡50~71歲。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檢查確診,符合以下納入標準[3]:糖尿病以及骨質疏松的相關診斷標準;通過骨質密度檢測儀器顯示患者的骨質密度檢測值比同性別的峰值低2.5個標準差值;處于絕經后的女性骨質密度檢測比同齡的峰值平均低1.6個標準差值,合并1處以上脆性骨折癥狀。排除標準:近期服用降鈣素、糖皮質激素以及雙膦酸鹽類等藥物的患者;有垂體、腎臟、甲狀旁腺、甲狀腺、性腺、腎上腺、強制性脊柱炎以及腰椎間盤突出等能夠對骨代謝造成影響的疾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骨腫瘤、腫瘤骨轉移、神經血管并發癥等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液以維持血糖濃度,治療前均檢測其血鈣濃度,針對低鈣血癥患者應用補鈣劑進行治療,其他的物質代謝紊亂患者進行糾正之后再給予阿侖膦酸鈉治療,使用70 mg阿侖膦酸鈉(海南萬德瑪藥業,國藥準字H20083481)口服進行治療,每周服用1次,1片/次(每片700 mg),空腹用溫開水送服,藥物服用30 min內不能夠躺臥,避免出現食管不良反應等。
治療6個月后,使用骨質密度檢測儀對患者的腰椎、股骨粗隆、股骨頸以及Ward三角區等密度值進行檢測,同時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的血磷、血鈣濃度。比較80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患者治療前后腰椎、股骨粗隆、股骨頸、Ward三角區等的密度值以及血磷、血鈣含量等。
1.3 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
運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判定,使用100 mm長的游動標尺,標記10個刻度,一端標為0分,另一端標為10分,讓患者背對刻度面,讓其根據自己的疼痛程度在標尺上指出相應的位置,把該位置作為對患者疼痛的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8.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疼痛評分為(8.16±2.10)分,治療后評分為(2.75±1.75)分,患者的疼痛得到顯著改善。
2.2 治療前后患者的腰椎、股骨粗隆、股骨頸以及Ward三角區等密度值的比較
治療后,患者的腰椎、股骨粗隆、股骨頸以及Ward三角區等密度值均顯著增加(P
2.3 治療前后血磷、血鈣含量的比較
治療前,患者的血磷含量為(1.25±0.28) mmol/L,血鈣含量為(2.46±0.34) mmol/L,治療后,血磷含量為(1.26±0.12) mmol/L,血鈣含量為(2.50±0.26)mmol/L,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
低鈣血癥患者5例,補充鈣劑糾正治療之后使用骨質疏松治療方法治療;10例患者出現便秘,2例患者出現腹瀉,均給予對癥治療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沒有對肝、腎功能造成影響,未出現骨折。
3 討論
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的發病機制目前還沒有較為明確的報道[4-5],發病原因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患者對飲食進行控制,減少了骨生長需要的物質,長此以往造成骨質疏松癥;胰島素是一種骨同化激素,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對骨的形成起促進作用,增加了骨強度和密度。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對骨質形成以及礦化造成影響,胰島素缺乏造成鈣鹽流失以及骨基質分解,最終導致骨質疏松;長時期高血糖導致的滲透性利尿,能夠增加尿鈣、鎂和磷的排出,有較強的溶骨效果,容易導致骨質疏松。阿侖膦酸鈉作為新型的雙磷酸鹽藥物,能夠對破骨細胞的活性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降低了骨轉換,促進破骨細胞的凋亡,對骨丟失和骨吸收的速度起到減緩作用,其用于治療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能夠達到預防以及治療骨質疏松的效果[6]。
阿侖膦酸鈉治療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的臨床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不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7-8]。可預見性地對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進行防治,結合科學合理的飲食對該疾病進行調整,對于預防以及治療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沈云玲,唐海平.阿侖膦酸鈉治療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40例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綜述,2012,18(18):3108-3109.
[2] 勵麗,褚建平.阿侖膦酸鈉聯合鈣爾奇D治療糖尿病伴骨質疏松癥[J].實用醫學雜志,2010(2):300-301.
[3] 楊真,侯建明.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3,5(1):119-120,122.
[4] 徐雋斐,陸灝.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2,18(4):249-252.
[5] 謝樹.阿侖膦酸鈉聯合鈣爾奇D治療糖尿病伴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2,33(21):4568-4568.
[6] 孫蘭芳,王玉潔,王友強,等.2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3):196-198.
[7] 劉寶軍,李小廷.2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癥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綜合臨床,2011,27(12):1343-1344.
關鍵詞: 中醫藥辨證治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
1 辨證施治
治療骨質疏松癥應該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并運用西醫的檢查方法以及相關知識。近年來,在肯定補腎法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的同時,健脾法作為中醫藥是防治骨質疏松的另一重要手段。骨質疏松模型或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與中醫的腎虛相吻合,宜補腎為主,健脾為輔,而老年性骨質疏松癥以衰老為根本原因,臨床脾虛癥狀相對突出,并有研究表明,衰老過程脾虛先于腎虛,提示脾虛在衰老過程中居重要地位,健脾法應用于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病、證均相吻合,應以補脾為主,輔以補腎。以補腎健脾法治療骨質疏松癥應該在正確的辨病論治和辨證論治的前提下靈活運用,隨證加減藥物的搭配以及用量,不應生搬硬套,如中醫認為“久病必虛”,“久病必瘀”,所以在辨證后發現患者有氣虛血瘀的情況要在方中加活血益氣的藥物,或者以活血化瘀為主方,如桃紅四物湯、活絡丹等。
2 辨證分型
2.1 腎陽虛 腰背和四肢痛,脊柱畸形,易發生骨折,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神疲乏力,小便頻數、清長,夜尿多、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尺部尤甚。治療腎陽虛常用以下中藥:仙靈脾、補骨脂、菟絲子、杜仲、鹿角膠、肉蓯蓉、黃芪等。常用的方藥有:二仙湯(仙靈脾30g,仙茅30g,巴戟天15g,知母10g,黃柏10g,當歸10g),在二仙湯的運用中,如果骨密度過低加煅龍骨和煅牡蠣各30g,女性絕經期者加熟地20g。補腎壯骨湯(杜仲15g,熟地15g,骨碎補12g,枸杞10g,羊藿12g,黨參12g,甘草6g,三七粉3g,山茱萸20g,文火水煎)。
2.2 腎陰虛 多見腰背和四肢痛,脊柱畸形,易發生骨折,頭目眩暈,腰酸腿軟,滑精,自汗盜汗,失眠,健忘,口燥咽干,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尤其是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體“生物鐘”產生紊亂,極易產生“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癥狀。典型常為腰酸痛,時發骨痛,喜揉喜按,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形體消瘦。方藥有知柏地黃丸(熟地黃24g,山萸肉12g,干山藥12g,澤瀉9g,牡丹皮9g,茯苓9g)和左歸丸(熟地24g,山藥12g,山茱萸9g,枸杞子9g,菟絲子12g,鹿角膠12g,杜仲12g,肉桂6g,當歸9g,制附子6g),方中以熟地滋腎陰,山茱萸澀精斂汗,龜鹿二膠為血肉有情之品,鹿膠偏補陽,龜膠偏于滋陰,故兩膠合力溝通任督二脈,益精填髓,強筋壯骨[2]。據國內學者的研究,龜地散(含龜板、熟地黃)治療骨質疏松癥也有較好的療效。
2.3 脾虛 形體消瘦,四肢酸痛無力,浮腫不適,腹脹或痛,納少,便溏,浮腫困重,內臟下垂,舌淡苔白,脈細緩等。在治療上以益氣健脾為法,方常用四君子湯(人參9g,白術9g,茯苓9g,甘草6g),參苓白術散(蓮子肉9g,薏苡仁6g,縮砂仁6g,桔梗6g,白扁豆12g,白茯苓15g,人參15g,甘草9g,白術15g,山藥15g),飲食不佳,胃脘不適者加山楂、厚樸、麥芽等。
3 預防
3.1 預防骨質疏松癥 注意均衡營養,獲得足夠的鈣劑,保證骨量;注意鍛煉身體,改善骨代謝,保障良好的骨結構。
3.2 治療骨質疏松癥 預防再次骨折的發生。(1)藥物治療(鈣制劑、活性VitD、雙膦酸鹽、降鈣素、雌激素、中藥等)。(2)含鈣食品(奶制品、豆類、蔬菜、蝦皮等海產品)。(3)充足的日照,適量運動(散步、慢跑、體操等)。
3.3 消除引起骨折的非骨骼因素 (1)日常活動注意安全,避免摔倒。(2)選擇適當的鍛煉方法,以免受傷。(3)營造良好的居室環境和照明設施。(4)改善著裝,使行動方便。(5)調整藥物,保持較好的精神狀態。(6)高齡老年外出要有人照顧。
4 小結
中醫對骨質疏松的認識始于《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氣熱,側腰脊微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瘺,于中醫“骨痹”、“骨瘺”等病癥范疇,臨床上認為腎主骨生髓,腎精虧虛導致骨髓和氣血生化不足,骨失髓血的充養而脆弱無力是本病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腎虛者有下丘腦-垂體-性腺功能減退,性激素水平下降,使單位體積內的骨組織含量減少,發生骨質疏松,進一步證實了中醫理論關于腎藏精、又主骨以及人體的生、長、壯、老與腎緊密關聯的科學性和正確性。腎虛是本,可分為腎陽虛和腎陰虛,并骨折則有血瘀,老年人脾胃虛弱,脾失運化而濕邪內生加之風寒襲絡而為痹,故治療時應辨證用藥[3]。根據辨證分型是合理可行的,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鄒勁濤.骨質疏松癥治療進展.柳州醫學雜志,2005,19(3):8-11.
骨頭是一種“活”組織,骨質在不斷地損耗和再生。當新骨質的再生無法彌補老骨質的損耗時,骨量就會不斷丟失,骨質疏松就會發生。骨量的流失不癢不痛,所以很多人對其并不在意,可實際上,疏松多孔的骨頭就像深埋在我們體內的炸彈,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爆它。那么到底,誰在什么時候需要警惕骨質疏松呢?
骨質疏松的骨頭長啥樣?
在顯微鏡下,正常的骨頭如上圖,像蜂窩矩陣一樣。而骨質疏松的骨頭則如下圖,更加多孔,而且這些小孔會連成一片。這樣的骨頭強度和支撐力都很弱,當然就容易出現裂痕或者是被折斷。
怎么才能發現骨質疏松呢?
骨質疏松的早期并沒有什么癥狀,在適當的時候去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沒有進行過骨密度檢查,出現以下癥狀時,也應該懷疑自己患有骨質疏松,應立即到醫院檢查和就診:
背痛,這可能是由于脊椎骨折或者椎體塌陷造成的
個子越來越矮了
姿態變得彎腰駝背
輕易就發生骨折了
誰最需要擔心骨質疏松?
雖然任何性別、種族的人都會患骨質疏松,但亞洲絕經期后女性的風險更高,也就是說,中國女性進入更年期后需要特別小心。但也不用絕望,藥物治療、健康的飲食和重量訓練都能夠幫助你預防骨量流失并強健脆弱的骨骼。除了進入更年期的女性,持續幾個月服用皮質甾類藥物的人以及父母發生過髖骨骨折的人,都應該注意自己有較高患骨質疏松的風險,在體檢時可以添加骨密度檢查這一項。
年輕時就不注意補鈣和運動,并且還吸煙、酗酒的人,到了老年后也應該注意預防骨質疏松。骨頭是在不斷更新的組織,新的骨組織在不斷替代老的骨組織,年輕時,新的骨組織的生長更快,年老時,新的骨組織的生長就來不及替代老的骨組織了。在某種程度上,一個人患骨質疏松的幾率取決于他年輕時巔峰時期的骨量(骨骼中骨組織的含量)。我們的骨量在二十幾歲時會達到巔峰,就好像存款一樣,年輕時存得越多,年老后沒有能力賺錢,能花的錢也就越多。如果年輕時的骨量就少,年老后就很容易患骨質疏松。
鏈接:你有骨質疏松的風險因素嗎?
除了巔峰時期的骨量,還有很多因素會增加患骨質疏松的幾率。有的因素無法改變,但是可以提醒我們多加預防,盡量降低患骨質疏松的幾率。
性別:女性比男性患骨質疏松的幾率要高,兒童時期男女骨量的增加速度是一樣的,可是到了青少年時期,男性骨量增加的速度就高于女性了。女性骨質疏松骨折的發生率已經超過了心臟病、腦卒中和乳腺癌的總和,必須重視起來。
年紀:年紀越大,患骨質疏松的幾率就越高。
種族:亞洲人和白種人患骨質疏松的幾率較高,其骨量峰值要低于黑人。
遺傳:如果雙親或者兄弟姐妹中有人患骨質疏松,那么你的患病幾率也會增加。
體格:不論男女,體型小的人更容易患骨質疏松,因為他們巔峰時期的骨量就少。
骨質疏松能要人命
骨質疏松不疼不癢,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一旦出事兒就是骨折。例如,脊柱骨和髖骨骨折是骨質疏松非常嚴重的并發癥。不用激烈的撞擊,骨質疏松患者可能因為一次跌倒就髖骨骨折,并且因此而殘疾。
髖骨骨折后通常都需要手術修復或者植入人造髖關節,一些老年患者可能還會因為術后并發癥而死亡。髖骨骨折后造成的行動不便,還有可能導致腿部或者肺部形成血栓、長褥瘡、尿道感染、肺炎、肌肉量和骨量的進一步流失。髖骨骨折后1年中,死亡率為20%,有40%的人不能獨立行走,80%的人不能獨立完成日常活動,以后再次發生髖骨骨折的幾率還會增加。還有30%的人會永久性殘疾。
對骨質疏松患者來說,脊柱骨骨折比髖骨骨折更容易。在一些病例中,即使骨質疏松患者沒有跌倒,也可能發生脊柱骨骨折。一節一節的椎骨組成了脊柱,如果椎骨太脆弱了,那么就有可能碎裂,導致背痛、身高變矮和彎腰駝背。
上圖是椎骨的壓縮性骨折,當椎骨發生裂性骨折后,椎體的縱向高度就會被“壓扁”,所以人就會變矮,腰背直不起來,還會感到背痛。有的患者還會出現背部肌肉痙攣、大小便問題和手腳無力。
正常人體在30歲左右骨量達到峰值,這個時期也是骨密度最高的時期,40歲以后,由于人體生理機能減退,腸道鈣質吸收率下降,就易導致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血鈣量不足,如此一來,儲存在骨骼中的鈣就會被移出補充,造成骨鈣丟失。
除了生理因素外,引發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還有很多,比如遺傳體質、種族因素、鈣攝入不足、大量抽煙、酗酒、服用某些藥物、缺乏運動,或是進食高蛋白高鹽飲食太多等都可導致骨質疏松發生。只是女性骨質疏松比男性發病更高,還有幾個特別原因。
NO1.年齡因素
女性20~40歲處于骨密度高峰期,之后骨量會逐漸丟失,骨密度也會隨之下降。而男性骨量逐漸丟失相較女性約晚10年,這使得女性骨質疏松癥發病率遠高于男性。
NO2.內分泌因素
雌激素是女性最重要的性激素,它具有促進骨形成與抑制骨吸收作用,對維持骨密度,提高骨量具有促進作用。可惜的是,隨著女性年齡增加,特別是在絕經期后,卵巢分泌出的雌激素急劇下降,甲狀腺激素的排鈣功能卻相對增強,使女性人體中大量的骨鈣分解后進入血液,之后從尿中排出體外,如此一來,使得女性骨量丟失更多。
NO3.體重因素
研究表明,女性的體重與骨質疏松也有一定的關系。身材消瘦的女性,其骨密度往往低于體重正常或者肥胖的女性,這是因為體重本身是一種重力負荷,重力負荷可使骨骼中礦物質含量和骨密度增加,因此,體重較重的女性朋友骨密度相對較大。反之則相對較小,如此看來,身材消瘦的女性朋友患骨質疏松癥的概率會大大提升。
NO4.特殊時期因素
哺乳期是女性的特殊生理周期,偏偏此時卻很容易患上骨質疏松,這是因為,女性哺乳期由于垂體分泌大量泌乳素,使得卵巢處于抑制狀態,雌激素水平相對降低,低雌激素會降低骨密度。而另一方面,為滿足寶寶生長發育需要,母體的鈣質會隨著乳汁轉遞給寶寶,也會造成母體鈣質的流失,通常母體丟失的骨量在哺乳后10個月內都不能完全恢復,若不注意補鈣,極易引發骨質疏松。
NO5.愛美因素
一白遮百丑,以白為美是年輕女性的座右銘,正因如此,怕曬太陽成了不少女性的通病。眾所周知,人們曬太陽可獲得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維生素D有助于人體對鈣質的吸收,曬太陽少,自然無法有效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直接影響體內鈣質吸收,不利骨質強化。
骨質疏松的常見癥狀
骨質疏松稱得上是一位“隱形殺手”,因早期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但隨著骨鈣流失,會出現以下癥狀:
腰背痛。70%~80%的骨質疏松患者會有腰背痛問題。
身長縮短、駝背。脊椎椎體前部負重量大,容易壓縮變形,隨著年月更迭,每椎體可縮短2毫米左右,身長平均會縮短3~6厘米。
骨折。這是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
呼吸功能下降。患者脊椎后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從而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
居家自測的兩種方法
是否患有骨質疏松,有兩種專業的方法,我們可以在家自測。
方法一:亞洲人骨質疏松自我篩查(OSTA)
亞洲人骨質疏松自我篩查OSTA是醫學家基于亞洲8個國家和地區絕經后婦女的研究,收集多項骨質疏松危險因素并進行骨密度測定而得出的。
STEP1:
首先我們可以自測OSTA指數,公式為:
OSTA指數=(體重-年齡)×0.2,其中體重以千克為單位。
我們舉個例子,張女士今年45歲,體重40千克,那么她的OSTA指數=(40-45)×0.2=-1。
STEP2:
根據OSTA指數評估骨質疏松的風險,OSTA指數>-1,表明風險級別低;指數在-4~-1 之間,表明風險級別中等;若指數<-4則表明風險級別高。
由我們假設的張女士得出的數據來看,她患骨質疏松的風險處于中等,需要警惕。
方法二:一分鐘自測法
一分鐘自測法是由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IOF)提出的。
Q1:你的父母有沒有輕微碰撞或跌倒就會發生髖骨骨折的情況?
Q2:你的父母是否有駝背?
Q3:你的年齡是否>40歲?
Q4:你曾經因為輕微碰撞或者跌倒就傷到骨骼嗎?
Q5:你有曾經3個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強的松等激素類藥品的經歷嗎?
Q6:你的身高是否比年輕時降低了超過3厘米?
Q7:你的體重是否較低?
Q8:你經常過度飲酒嗎?
Q9:你每天都要吸超過20支煙嗎?
Q10:你是否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
Q11:你有過患痢疾腹瀉的經歷嗎?
Q12:不到45歲的你是否已絕經了?
Q13:除了孕期,你曾有過1年沒來月經的經歷嗎?
Q14:你是否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亢進、1型糖尿病、營養或胃腸道功能障礙的病史?
Q15:50歲前,你是否做過卵巢切除,且沒有接受激素替代治療?
以上15個問題,如果你任何一條問題的答案都是“是”,表明你有患上骨質疏松的危險。
特別提醒:雖然以上兩種自測方法都是科學且極具針對性的,但也不能說明進行自測后高度懷疑有骨質疏松可能的朋友就一定患病。想要確診,應到正規醫院進行X線骨密度檢測。
骨質疏松,分級預防
一級預防:30歲前,日常飲食要均衡,多吃一些含鈣高的食物,比如海鮮類、乳制品、豆制品等。每周至少3次體育鍛煉,多接受日光浴,以促進身體對于鈣質元素的吸收,從而強化骨骼。同時,還要做到不吸煙、不飲酒;少喝咖啡、碳酸飲料;少吃高糖、高鹽的食物,以免影響人體對鈣質元素的吸收。
二級預防:30歲后要定期檢查骨密度,根據自身情況,遵醫囑進行合理的補鈣。35歲以后的女性,注意多從食物中攝入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主要有兩種類型:即異黃酮和木脂素。異黃酮主要存在于豆類、水果和蔬菜,大豆含量最多。木脂素主要存在于扁豆、谷類、小麥和黑米以及茴香、葵花籽、洋蔥等食物中。
1 鼠類骨質疏松動物模型
實驗用大鼠有遠交和近交系兩種。遠交系包括Wistar Spraque-Dauley,Long-Evans,Holtzman 等品種,近交系包括ACI,Brown-Norway,Fischer 344,Lewis,Wistar-Furth等品種。常用Wistar,Holtzzman,Fischer344、SD大鼠來作骨質疏松模型。大鼠是骨質疏松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型動物,與大動物相比,大鼠價廉,易于飼養;另外,大鼠能用較短的時間就能在骨建造和骨再建周期變化中達到新的平衡。大鼠的自然壽命為2~3年,成年雄性大鼠在30個月時骨骺端仍有持續生長。這種骨狀態的不穩定性可能會干擾實驗結果,因此大多數學者認為雄性大鼠不適合做各種成人骨骼研究的模型。而雌性大鼠在6~9個月時就進入骨生長靜止期,骨骺開始封閉,10個月達峰值骨量,出現一個骨代謝相對穩定的階段,與人類相似;切除卵巢的大鼠經給予合適的雌激素進行替代試驗時并不增加骨轉換和骨丟失,這與絕經后婦女對雌激素替代法的反應相一致[1]。在建立大鼠骨質疏松模型的方法研究上,有雙側卵巢切除法(去勢法)、維甲酸法、糖皮質激素誘導法、營養法、人工法等。其中雙側卵巢切除法最常用。成年雌性大鼠有一個規則的期,期動物體內雌二醇水平處于峰值,每4 d有18 h峰值時間,在15個月后骨折發生較多,并且觀察到松質骨有一些骨丟失現象,當不出現雌二醇的峰值時標志“絕經”,松質骨骨丟失發生加快。雌性大鼠的卵巢切除后,松質骨的骨量減少,骨強度下降,某些部位骨丟失現象加快,這種骨丟失是伴隨骨轉換增強而進行的,這種特性類似于人正常絕經時高轉換型骨質疏松發生的骨丟失狀態:另外,手術后雌性大鼠在骨質疏松性骨折和骨量減少部位上,也表現出與人類很大的相似性[2]。切除卵巢的大鼠經合適的雌激素進行替代治療時并不增加骨轉換和骨丟失,這與絕經后婦女對雌激素替代法的反應相一致,因此在一般情況下,雙側卵巢切除法制成的動物模型以橙質骨丟失為主,為高轉換型的骨質疏松癥,與臨床絕經后骨質疏松極為相似。此模型成功率高穩定可靠,適用范圍廣,一般以6~12月齡大鼠最好。維甲酸是維生素A的衍生物,是治療白血病的藥物,它對骨代謝有明顯影響,高劑量維甲酸可以有效地拮抗飼料中鈣對骨丟失的補償作用。維甲酸法因其制作模型所需時間短, 在國內中藥開發研究中被普遍采用。雖然在病因上與人類骨質疏松不同,但此模型在發病癥狀、組織形態學表現以及對雌激素的骨反應上與人類有較大的相似性,是大鼠急性骨質疏松的有用造模方法與雙側卵巢切除模型相比較,摘除卵巢模型的不足之處為創傷性且所需時間較長(通常需3個月以上)。 糖皮質激素誘導法對研究人類糖皮質激素引起的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有積極意義 。目前研究發現由于糖皮質激素可致肌肉、結締組織、淋巴組織退化,使動物體質量迅速降低,適用范圍相對較小而在體育鍛煉與骨質疏松關系的研究中能獲得滿意效果。營養法是通過對大鼠的鈣、磷進行控制來制作骨質疏松癥動物模型的一種簡單方法。有研究表明,采用高蛋白低鈣飼養20周后可取得較好的骨質疏松癥模型[3],但目前單獨應用營養法制作骨質疏松大鼠模型的不多,往往是作為一種輔助方法,比如和去勢法相結合制作骨質疏松模型[4]。大鼠廢用性骨質疏松模型也較常用,其目的是將動物的實驗部位制動,影響其骨代謝,造成骨質疏松,常用方法有:機械固定法,懸吊法,腱切除法,坐骨神經切除法等;廢用性骨質疏松動物模型對防治癱瘓、骨折、術后長期臥床的患者及航空人員出現的骨質疏松有重要意義[5]。秦林林等[6]對2月齡、3月齡及4月齡的Wistar雌性大鼠進行研究,發現3月齡雌性大鼠去卵巢后約50天骨質疏松模型即形成。韋永中等[7]對3月齡、6月齡及12月齡SD雌性大鼠骨丟失進行研究,認為絕經后骨質疏松模型復制大鼠的年齡以6月齡為佳,3~6月齡亦可,12月齡以后不宜選擇。一般認為,復制絕經后婦女的骨質疏松模型應選擇6~9月齡的雌性大鼠,行雙卵巢切除后3個月可形成骨質疏松的模型;復制老年大鼠骨質疏松的模型應選擇16~21月齡的雌性大鼠。
小鼠是醫學實驗中用途最廣泛和最常用的動物。但能夠驗證小鼠做為骨質疏松研究模型的數據較少。少數研究提示,其骨量變化與大鼠相似。采用小鼠進行骨代謝遺傳因素的研究了解特殊骨骼類型與遺傳基因的聯系;或是導入目的基因或敲除目的基因,觀察其表型特征和病理變化,是目前骨質疏松研究領域中最感興趣的課題之一[8]。Kalu等[9]比較C3H/HeJ和C57BL/6J小鼠后,認為C57BL/6J去卵巢小鼠適宜用于研究絕經后婦女腸內鈣吸收不良。SAM/P6是一種衰老加速的小鼠,老化較正常小鼠快,具有低峰值骨量和中老年時易發生骨折的特點,是目前唯一證實可隨年齡出現脆性骨折的動物。這些研究發現將增加小鼠在骨質疏松動物模型中的運用,能夠在骨質疏松領域中解決新的問題。
2 犬類骨質疏松動物模型
狗性情溫和馴良,體型大小適中,易于飼養管理;可以做多次髂骨活檢和抽取較大量的血標本,便于反復、長期觀察,骨骼可以接受人工裝置的植入,胃腸系統與人相似。與其他的動物相比,狗最大的優勢在于皮質骨具有Haversian系統,而且其骨代謝和骨結構特征、松質骨與皮質骨的比率、Haversian系統及松質骨重建的形態學與人相似,僅其重建的速率比人類稍快,去狗有類似人類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改變。骨量丟失在切除卵巢和子宮的狗只是一個暫時現象,不能促使骨質疏松的發生,因此卵巢切除模型有爭議。目前比較肯定的是,應用狗研究廢用性骨質疏松較為成功,而不適用于骨代謝研究[10]。
3 家兔骨質疏松動物模型
家兔是一種很好的骨質疏松研究模型。其自然壽命為4~6年,性成熟期為5~8個月,1年以上達老年。繁殖率高,容易飼養管理。骨轉化快,性腺發育6個月左右,骨骼即發育成熟。成年兔有Haversian重建活性,可用作合成代謝藥物對松質骨及Haversian系統重建作用的研究[11],耳緣取血方便,便于長期動態觀察,骺板多鈣化并消失,與人類相似。用于研究睪酮及雌激素對生長發育過程中BMD的影響,或卵巢切除后,糖皮質激素及肝素誘導OP動物模型。方忠、楊琴等[12]的研究表明,5月齡雌兔,雙側卵巢切除6個月后,家兔的BMD明顯降低,骨代謝指標TRAP-5b、BALP及BGP明顯增高。生物力學檢測中的彎曲強度、比例載荷、最大撓度和彎曲破壞載荷明顯下降。骨組織形態計量學顯示,骨質丟失明顯增加(BV/TV%下降,Tb.N減少,Tb.sp變寬),骨小梁形成明顯減少(OS/BS及MAR均增多),骨吸收明顯升高(ES/BS、Oc.No/Tb.Pm升高)。但因兔的松質骨含量少,給骨計量學檢測帶來一定困難[13]。
4 豬骨質疏松動物模型
農家豬體質量體型巨大,管理飼養困難,不適合作醫學研究。用于作骨質疏松模型的豬大都采用小型豬,品種主要有Sinclair、 Hartford、Homel、Yucatan、Vietnamese-Pot-Belled、中國貴州小豬等。其體積小、占用空間少,易于實驗操作管理。小豬作為骨質疏松模型有如下優點:①有連續的周期,與人相似,每次18~21 d;②有層狀骨、骨小梁和骨皮質重建,與人相似,其內量重,骨小梁網比人致密;③骨骼大,足以接受人工裝置的植人,可以多次采活檢,多次取血標本;④雜食動物是人體消化道功能最佳模型。不足之處是:①小型豬昂貴,有些地區買不到;②卵巢子宮切除手術比狗更困難,因為子宮的血管更容易破裂。
5 羊骨質疏松動物模型
羊是一種有潛力的骨質疏松模型動物[14]。羊溫順,容易圈養和處置,可長期提供實驗所需的大量血液和骨組織活檢標本;另外雌性成年羊具有自動排卵以及與成年婦女相似的排卵周期,但沒有自然絕經期。羊的一個明顯缺點是其與人類相異的胃腸道系統,為反芻類動物,不適合口服給藥。目前以綿羊作為研究骨質疏松的動物模型不多,但近年來研究發現,年老的綿羊(7~9歲)可見Haversian系統的重建,首先在股骨的尾部,其次在肱骨和橈骨的骨干部分[15]。Turner等[16]用年輕的綿羊切除卵巢,術后180天觀察到骨小梁容積和厚度明顯降低。另外,研究表明,山羊亦可成功作為骨質疏松動物模型,Fini等[17]觀察去卵巢手術后12個月和24個月的山羊發現,12個月時,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看到骨小梁間隙增大,骨組織被脂肪組織替代;24個月時,這種現象更明顯。何成明等[18]觀察雌性山羊切除雙側卵巢后,隨著實驗時間從0.5~1.5年,其骨質疏松的程度逐漸加深,認為切除雙側卵巢的山羊是一種有效的研究絕經后骨質疏松的中等大小動物模型。
6 靈長類骨質疏松動物模型
與其他動物相比,靈長類動物用作骨質疏松動物模型具有突出優勢:身體保持直立位,骨生物力學特性與人類極為相似;消化道、內分泌系統、骨代謝最接近人類;具有Haversian和松質骨重建活性;存在增齡性和制動性骨丟失;更為重要的是,有與人類女性相似的月經周期、動情周期和絕經,卵巢功能停止后骨礦密度降低、骨丟失速率等骨反應與經絕期后婦女的情況相似[19],但是要作為絕經后的骨質疏松模型,雌性靈長類的年齡必須足夠大,Cynomolgus猴9歲以后才能達到骨量峰值,而很多研究采用4~7歲的猴作卵巢切除術。因此,骨骼未成熟的靈長類在卵巢切除后似乎是一種不適當的模型。但是要找到老齡化的雌性靈長類很困難并且代價太高。由于費用昂貴,飼養管理條件要求高,操作危險,實驗周期長;不可避免地攜帶或傳播動物源性傳染病等極大地限制了它們的應用;其次還有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等因素。
綜上所述,用于骨質疏松癥模型動物模型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模型應與人類骨質疏松的臨床癥狀及組織行為相似,但要求某種動物模型在各個方面完全與人類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表現一致是很困難的,因此動物模型根據研究的不同,側重表現其某一階段、某些癥狀或一些病理生理變化,作為觀察特定階段和指征的病理模型是較為可行的方法。目前鼠類骨質疏松模型應用最廣泛、今后更多的研究將轉向以綿羊和小型豬作為骨質疏松模型,因為它們有很多優點。少數研究者試探著用靈長類作模型,但它們的應用限制太多,幾乎不大現實,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新技術的出現,對骨質疏松動物模型的復制方法、觀察指標和研究領域也將不斷發展。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骨質疏松癥越來越被重視,現有骨質疏松模型的采用將會不斷增加,新的模型將不斷出現,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方法也將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 Purdie DW.Consequences of long-tem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Br Med Bull,2000,56(3):809-823.
2 Chachra D,Lee JM,Kasra M,et al.Differential effects of ovan-ectomy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rtical and cancellous bones in rat femora and vertebraeBiomed Sci Instrum,2000,36:123-128.
3 喬諱偉,許蘭文.營養性骨質疏橙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營養學報,1999,21(2):240-241.
4 Kubo T,Shiga T,Hashimoto J,et al.Osteoporosis influences the late periodof fracture healing in a rat model prepared by ovariectomy and low calcium diet.J Steroid Biochem Moj Bio1,1999,68(5-6):197-202.
5 譚雄進,王前,鄭磊,等.不同年齡尾吊鼠負重骨骨代謝及力學性能變化.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3,9(1):6-8.
6 秦林林,陳金標,龔海洋,等.不同月齡雌性大鼠骨質疏松模型研究.中日友好醫院學報,1997,11(1):6-9.
7 韋永中,陶松年,楊國平,等.去勢對不同月齡雌性大鼠骨丟失的影響.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9,19(3):203-203.
8 Kostenuik PJ,Bdon B,Morony S,et al.Gene therapy with human recombinant osteoprotegerin reverses established osteopenia in ovariectomized mice.Bone,2004,34(4):656-664.
9 Kalu DN,Chen C.Ovarlectomized murine model 0f post-menopausal calcium malabsorption,J Bone Miner Res,1999,14:593-601.
10 劉忠厚.骨礦與臨床.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903-905.
11 Waters RV,Gamradt SC,Asnis P,et al.Systemic corticesteroids inhibit bone healing in a rabbit ulnar osteotomy mode1.Acta Orthop Stand,2000,7:316-321.
12 方忠,楊琴,李峰,等.去勢法兔骨質疏松模型建立的探討.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5,11:202-205.
13 Tresguerres IF,Clemente C,Donado M,et al.Local administration of growth hormone enhances periimplant bone reaction in an osteoporotic rabbit mode1.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2,13:631-636.
14 Bellino FL.Nonprimate animal models of menopause:workshop reportr.Menopause,2000,7(1):14-24.
15 Chavassieux P,Pastoureau P,Chapuy MC,et al.Glucocor-ticoid-induced inhibition of osteoblastic bone formation inewe:A biochemical and histomorrnetric study.Osteoporosis Int,1993,3:97-102.
16 Turner AS,Par RD,Aberman HM,et al.Effects of aga and ovariectomy On trabecular bone of the proximal femur and iliac crest in sheep.Orthopedic Research Society,1993,17(3-4):805.
17 Fini M,Pierini G,Giavaresi G.The ovariectomised sheep as a model for testing biomaterials and prosthetic devices in osteopenic bone:a preliminary study on iliac crest biopsies.Int J Artif Organs,2000,23:275-281.
【關鍵詞】 老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手術
隨著社會老齡化,老年人髖部骨折逐年增多,且是老年人群中常見的骨折類型,加之老年人多伴有骨質疏松以及合并心、腦、腎等多臟器功能減退等有關疾病,大大增加了骨折治療的復雜性,如何有效治療骨折、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骨科醫生面臨的難題。本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手術輔助藥物治療骨質疏松性老年髖部骨折116例,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6例,年齡60~91歲,平均74.8歲,80歲以上者31例。股骨頸骨折52例,男23例,女29例,按garden分型:ⅲ型39例,ⅳ型13例;股骨粗隆間骨折64例,男27例,女37例,按evans分型:ⅲ型34例,ⅳ型30例,均為不穩定型骨折。
1.2 并發癥
本組88例(76%)存在內科并發癥:心血管疾病67例,糖尿病41例,神經系統疾病7例,呼吸系統疾病14例,泌尿系統疾病6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7例,低蛋白血癥13例,其他疾病4例,其中有兩種合并癥67例,以糖尿病、高血壓為多,3種以上合并癥22例。
1.3 骨質疏松
采用美國lunar公司雙能量x線骨密度測定儀行健側股骨近端骨密度測定均有骨質疏松癥,見表1。表1 116例患者治療前股骨近端骨密度平均值
1.4 治療
1.4.1 治療內科并發癥
患者入院后常規給予參麥、二磷酸果糖等改善心功能;邀請內科醫生、麻醉科醫生共同參與治療,使血壓控制在160/90mmhg以下,血糖控制在空腹8mmol/l以下。
1.4.2 手術方法選擇
根據骨折的具體情況并結合患者的自身狀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股骨頸骨折52例,其中空心加壓螺釘固定17例,人工股骨頭置換24例,全髖置換1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64例,行dhs固定36例,蛇形解剖鋼板固定19例,人工股骨頭置換9例。
1.4.3 骨質疏松的治療
處理骨折的同時,鼓勵患者健側肢體活動,肌肉收縮鍛煉,給予降鈣素以控制骨轉換,如密鈣息、維生素d和鈣劑,如鈣爾奇、樂力鈣等。
2 結果
本組116例均獲得隨訪,隨訪9個月~6年,平均19個月。隨訪內容包括髖關節功能狀況(按harris評分標準)及了解骨折愈合情況。內固定組81例(包括股骨頸及粗隆間骨折),根據標準本組髖關節功能優81.2%,良11.3%,差7.4%,優良率92.5%。關節置換組35例(包括6例內固定后股骨頭壞死改行髖關節置換),優69.8%,良22.6%,差6.6%,優良率93.4%。
3 討論
3.1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見的骨折,而老年人體質差,多伴有嚴重的骨質疏松。骨質疏松是導致老年人骨折的最危險因素,骨質疏松是一種低骨量,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高的全身代謝性骨病。由于生理的特點,絕經后婦女使骨質疏松的高發年齡。國外流行病學調查證實,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質疏松骨折的發生率逐年上升,而臨床住院病例中因骨質疏松髖部骨折比脊柱骨折高,其主要原因是后者往往經保守治療而免于住院,而前者絕大多數需做特別處理而住院。因此對骨質疏松應給予重視。老年髖部骨折的治療單純手術處理是不夠的,骨量減少和骨質量改變是老年髖部骨折的重要原因,骨折后全身或傷肢活動量明顯減少,是骨質疏松的發展,關節退變,肌肉萎縮再次加重。早在1998年tosi就指出,不止要修復骨折,也要進行骨質疏松的治療,因此骨質疏松合并骨折的治療關鍵在于打破骨折后骨質疏松不斷加劇的惡性循環,選擇恰當的手術方法盡快恢復傷肢的活動及負重功能,同時應提早采用有意義的抗骨質疏松藥物。如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給予降鈣素制劑等,提高患者的骨質量。
3.2 手術方式的選擇
老年髖部骨折,由于愈合差,致殘率和病死率高,臨床治療上較為棘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大多都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疾患并發癥,這就要求制定的方案既不復雜,又要最大限度地防治和避免發生各種并發癥,力求早期離床活動,早期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最大可能的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老年髖部骨折,究竟采用何種手術方法,筆者認為對65歲以下股骨頸骨折,身體狀況好,合并癥少,生理代償能力可,骨質疏松不太嚴重,關節功能及活動量較高者可行空心加壓螺釘固定[1];對65歲以上,傷前活動量少,對生活質量要求較低,合并癥多,生理代償能力差,且骨質疏松明顯,可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關節置換,安全可靠,能縮短臥床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人工全髖置換手術時間較長,創傷較大,出血量多,應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選擇。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由于愈合率較高,愈合時間較短,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多采用dhs、蛇形鋼板內固定;對于高齡患者,身體狀況差且不穩定的粉碎性骨折,因內側骨折、塌陷,股骨頸失去支架采用dsh或蛇形鋼板,以造成肢體短縮,外旋畸形及髖內翻畸形。文獻報道其發生率可達16%~20%,因此主張選用加長柄人工關節置換。其優點在于縮短了術后康復期,能提供早期的關節活動,解決了內固定不牢的弊端[2]。國外學者報道關節置換治療粗隆間骨折失敗率(4%)比dhs的失敗率(20%)明顯降低。本組116例,行內固定治療81例,占69.8%,治愈率91.4%。髖關節功能優良率92.5%;關節置換35例(包括內固定失敗,改行關節置換者6例)占30.2%,關節功能優良率93.4%。
3.3 合并癥及并發癥的處理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就診時多合并重要臟器病變,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等。本組116例,伴有其他系統并發癥者88例,占76%,有兩種以上并發癥者占65.5%。這些并發癥控制不好常常成為手術禁忌證或導致手術惡化,甚至危及生命[3]。術后3天連續復查血常規和血生化,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血漿白蛋白水平。良好控制內科并發癥對提高患者的手術耐受力十分重要,同時骨科手術的預后不僅深受外科技術的影響,且與術前、術后的醫療與康復密切相關。老年人內臟器官生理功能老化導致儲備能力低下,合理選擇手術及方式,及時處理和有效預防早期并發癥是手術成功的關鍵[4]。因此,筆者認為僅依靠骨科醫生的手術治療還不行,還應強調內科、麻醉科、康復科和護理人員的密切協作,對患者健康狀況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積極治療并發癥,進行周密的術前準備,選擇有效的麻醉和選擇恰當的手術方式及術后精心護理是圍手術期安全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李民,陸凱,陳俊波.膨脹自鎖式pfn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7,22(5):407.
2 尹東,鄭秋堅,劉斌,等.dhs、pfn與fhr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比較.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0,25(4):300.
人老為什么容易駝背
老年性駝背,在醫學上稱為“脊柱后凸畸形”。老年人為何容易發生駝背呢?這還要從骨骼的解剖結構說起:人體脊柱從側面看呈“s”型,有四個正常生理性彎曲(頸、胸、瞍、骶)。脊柱主要是由椎體和椎間盤構成,而椎體則主要由松質骨組成。當老年人發生骨質疏松時,全身骨量明顯減少,蜂窩狀的松質骨最先發生骨質疏松,骨小梁逐漸變細、變薄,從而骨的強度明顯降低。國外有人統計,老年人骨小梁數目的減少可達30%,骨強度的下降,松質骨內發生微小骨折,椎體出現楔形變導致椎體高度變矮,而椎體前方部分,短縮的更多,此時長方形的椎體就成為楔形,呈前矮后高的形態。如果多個椎體發生骨折,脊柱的胸腰段就會明顯向后凸,出現駝背。
隨著骨質疏松癥的不斷進展,更多的椎體被壓縮,壓縮的程度越厲害,駝背就會越嚴重。這種骨折多在沒有明顯外傷史和劇烈疼痛的情況下發生,所以許多老年人在不知不覺中個子變矮了。其原因正是骨質疏松癥所導致的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體楔形變以及脊椎生理曲度的變化。
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老年人的椎間盤逐漸退變老化、變性而發生組織脫水嚴重,致使椎間盤體積縮小,厚度變薄,從而整體脊柱的長度變短,身高便相應降低。椎體之間宛如“彈簧”般起著緩沖作用的椎間盤的功能也明顯減低,其前緣往往會萎縮,所以相鄰椎體的骨面可以互相連接在一起,也會導致駝背的發生。一般說米,80歲以上的人身高會比年輕時下降10厘米左右。據日本人統計,以男性60歲為基礎,65歲和75歲,身高分別下降1.5厘米和3.5厘米左右。
駝背跟骨質疏松的關系
一般來說,老年人的駝背與骨質疏松癥有直接的關系。“駝背”既是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表現,也是骨質疏松癥的結果。因為,隨著年齡增長,骨骼內骨礦含量及骨基質減少,使骨質變得疏松,其結果使骨骼的抗壓能力下降。脊柱是人體的“中軸支柱”,大部分的體重都要作用在脊柱上。若構成脊柱的各節椎骨出現骨質疏松,在外傷、跌倒、猛力彎腰或重體力勞動時,椎體出現楔形變甚至壓縮性骨折,使脊柱會發生漸進性后凸,就產生了“駝背”的現象。
“駝背”出現的早晚,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與年齡、性別、職業、營養及運動狀況等因素有關。通常來說,女性出現“駝背”現象早于男性,這與女性絕經后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不管何種原因所致的骨質疏松癥,可具有的共同臨床表現主要是脊柱或是髖部的疼痛,其次是身高降低出現駝背,椎體及四肢容易發生骨折。老年人的駝背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除了有明顯的腰背部疼痛、行走不便外,由于胸廓的變形,壓迫心臟和肺部,使老年人出現胸悶、氣短、肺活量減小,容易出現肺部的感染。
如何預防駝背
主要通過提高骨量,改善骨的質量,增加骨的強度,減輕骨質疏松的程度,從而降低骨折的發生率。基礎措施有以下幾種:
合理飲食
骨質疏松癥預防的關鍵是合理飲食。更年期的女性要多食用一些含鈣、磷、維生素c以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海帶、乳制品(牛奶、奶酪等)、豆制品、蝦皮、魚、蝦類、雞蛋、豆類、芝麻、綠葉蔬菜等,以彌補體內與骨代謝有關物質的不足。同時,盡量少喝咖啡、濃茶及碳酸類飲料(可樂等),少吃糖及食鹽。應戒除煙、酒嗜好,因酒精引起的器官損害可抑制鈣與維生素D的攝取,還會抑制維生素D的活化。吸煙會加速骨質的吸收,女性吸煙者的停經年齡較早,常易發生厭食和肺功能受損。
適當運動
中老年人要有意識的增加戶外活動,這是防止骨量丟失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運動,骨的生長可能得到調節,減少骨量丟失,并能改善肌肉和關節的靈活性,從而可以減少跌倒的機會及其不良后果。同時可有效改善骨骼的血液供應,增加骨強度和密度。
每天保證1~2個小時的戶外運動,運動在強化骨骼同時增加了日照時間,使維生素D的來源充足。但應避免從事過于激烈、負重太大的運動。比較有效的鍛煉方法是散步或慢跑、打太極拳、做各種運動操、鍛煉背部的特殊運動(站軍姿是很好的鍛煉方式),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游泳鍛煉。鍛煉強度及時間應循序漸進。日常保持正確坐姿和走姿,最好睡硬板床,不要經常采取跪坐的姿勢,以免加重骨骼負擔。
研究發現,通過體育活動,調節全身代謝狀態,改善骨骼血液循環狀況,增加骨質量從而緩解骨質疏松。經常參加運動的老人,他們的平衡能力特別好,骨密度高,并且他們不容易跌倒,這就有效地預防了脊柱及髖部骨折的發生。
防止跌倒
骨質疏松癥病人易骨折,應避免老人在雨、雪天外出,浴室地面要有防滑措施,室內要有足夠的照明,上下臺階應小心,避免乘坐無扶手的汽車。下蹲時腰背要挺直,避免抬、舉重物,并注意定期進行視力檢查。
多曬太陽
眾所周知,陽光中的紫外線能刺激機體多制造維生素D,加速人體吸收及保存鈣質的效率。因此,陽光也是骨質疏松癥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療手段。每天2~3次,每次20分鐘。當然不可在陽光最強的時候暴曬,以上午10點以前和下午3點以后為佳。陽光照射使自身產生維生素D是最安全的辦法,因為過量服用維生素D也是有害的,會導致蓄積性中毒。長期大量使用維生素D會引起低熱、煩躁不安、厭食、體重下降、肝腫大及腎臟損害等。
中藥保健
祖國醫學認為腎主藏精,“腎生髓主骨”。老年以后腎氣漸衰,故骨無所養,致骨質疏松。經實驗研究表明,骨碎補、菟絲子、五加皮、枸杞、肉蓯蓉、杜仲等許多中藥可促進及調節骨的生長。因此,中醫治療骨質疏松多從補腎著手,此外肝、脾與骨質疏松也有著一定的關系。所以,可選用一些具有補腎、益肝、健脾的中藥,配合日常食物做成藥膳經常食用。
藥物治療
有效的藥物治療能阻止和治療骨質疏松癥。因為骨質疏松癥是由于骨質吸收增加,而與此相關的骨形成不能充分進行所引起。所以臨床治療用于治療和防治骨質疏松癥的藥物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抑制骨吸收藥,如鈣劑、雌激素、降鈣素以及異黃酮等。另一類是促進骨形成藥物,如維生素D及活性維生素D3、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諾龍)、氟化物、二膦酸鹽類、甲狀旁腺素等。
但是,由于許多藥物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因而藥物的治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長期服用容易給患者帶來許多副作用。所以,一定要在醫生的嚴格醫囑下服用。
慎用某些藥物
老年人應慎用一些藥物,如利尿劑、抗血凝素、四環素、異炯肼、抗癌藥、抗癲癇藥、類固醇激素等均可影響骨質的代謝。因為,這些藥物可直接或間接影響維生素D的活化,加快鈣的排泄,妨礙鈣在骨內沉淀。因此,骨質疏松癥患者必須嚴格禁止使用上述藥物。如因別的疾病需要使用,也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用藥。
【關鍵詞】股骨骨折 老年人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177-02
老年人股骨骨折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據統計,9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約五分之一的患者發生髖部骨折,其中股骨骨折患者多見。股骨骨折包括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頸骨折等。在臨床中發生再次骨折的病例也不斷增多。為防止老年人再次發生骨折,根據其危險因素找出護理措施并給以恰當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股骨骨折住院患者中發生再次骨折的病人有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骨折發生的年齡平均為76歲,其中發生再次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跌倒;其次是上下樓梯摔倒,由床上或椅子上跌落;病人發生跌倒易骨折的主要因素是骨質疏松。
2 原因分析
老年人股骨骨折發生的主要原因有跌倒及骨質疏松。老年人腸鈣吸收功能下降,鈣代謝障礙,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量下降,同時由于初次骨折后的手術打擊及各關節功能恢復的限制,病人的活動受到很大的限制,身體素質下降,也可促進骨質疏松,再次發生骨折。
跌倒是指身體的任何部位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觸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體[1],是髖部骨折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髖關節周圍軟組織薄弱,肌肉的廢用性萎縮,也使得患者在生活中易發生跌倒。如果老年人有老年癡呆,精神障礙等認知能力下降的疾病,不能正確的做出判斷及合理動作以及偏癱,小腦萎縮等肢體活動障礙的病人,行動不便易發生骨折,同時如果病人有嚴重聽覺及視覺障礙時也易多次發生骨折。
3 預見性護理措施及健康宣教
3.1 跌倒的預防護理及健康宣教
跌倒是老年人股骨骨折的主要原因,如果有其他的疾病或合并癥時,更是存在著重要的危險因素,可以大大的增加骨折的發生率,因此,預防患者跌倒尤其重要。首先向患者講解防止跌倒的重要性,盡量取得病人的合作,不去做危險性的動作。同時對發生過跌倒的患者,應耐心詢問跌倒的細節,及時給予心理護理,解除病人的恐懼心理。向老年人做好健康教育,指導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跌倒危險因素,對老年人的活動方法進行預見性指導宣教。盡量減少周圍環境的危險因素,限制對老年人造成的潛在威脅,如老年人的居住環境應安全,舒適,有良好的照明,夜間隨手可觸及燈的開關,同時室內應布局合理,無障礙物,地面平坦有防滑措施,并且經常保持地面干燥,防止滑倒。老年人下地時不要穿拖鞋,要穿布底或膠底鞋子。在老年人出入的地方設有把手,對保持身體平衡起到必要的支持作用。在廁所及洗浴間要有防滑設置,取消門檻,在老年人外出上下樓梯,應用拐杖時應有人陪同。對有其他疾病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應加強陪護,并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3.2 骨質疏松的預防及護理
老年性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發生骨折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骨質疏松,增加和保持骨量是預防骨折的重要措施[2]。①應用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應用骨吸收抑制劑、股形成促進劑和骨礦化藥物。對于有初次骨折的病人應給予正規的抗骨質疏松的治療。②適量運動,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應,增加骨密度可以延緩骨量丟失的速度,有效的防止骨質疏松的發生,鼓勵老年人到戶外運動多曬太陽,接受紫外線照射,使皮膚維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鈣質的吸收。③多吃含鈣及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及豆制品含鈣較多,魚、雞、牛肉蛋白質含量豐富,以利于骨組織的恢復。同時忌煙、酒及不食高鹽飲食,不喝大量的咖啡盡量避免引起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
3.3 重視手術后的護理及關節功能鍛煉康復指導
初次骨折的治療護理對患者的身體及關節功能的康復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應盡量減少手術創傷,協助病人進行早期功能鍛練及下地活動,以達到術后良好的關節功能[3],拐杖是骨折病人離床活動的支撐工具,要教會患者使用拐杖的正確方法,保證病人使用拐杖的安全。以防患者應用拐杖時滑倒而再次發生骨折。
參考文獻
[1]朱月妹,袁浩斌,陳雷,等.老年人預防跌倒意識與行為研究[J].現代護理,2008,14(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