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0 10:18: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途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催生想象;豐富想象;內容繪圖;開拓想象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202-01
小學生由于其生理特征,他們對一切事物充滿想象力,看到天邊的星星,他們會想到天際的遙遠和銀河系里無窮的秘密,一花、一草、一木,在他們的思維中,都有意想不到的想象。想象是一種創造力,創造就是源于想象,沒有想象,創造就是空談,古今中外的大科學家,在他們的科學創造中,都不乏想象。小學語文充滿人文性和趣味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得天獨厚!
一、借助課文插圖,催生想象
學生的想象鮮明生動,隨著年級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與邏輯性成分逐漸增強,甚至出現了創造性成分。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插圖能把抽象的字詞以形象的圖畫表現出來。觀看插圖能增強感性認識。教學看圖課文,可以出示掛圖,結合課文,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審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欣賞《荷花》之前,先讓學生看圖,提問:1、先看見怎樣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麗的景色)2、再看什么?(茶葉)3、再仔細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幾種不同的樣子?你覺得它們各象什么?這時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說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二、在理解課文中豐富想象
在分析、理解課文后,課文表達的意境、故事情節會歷歷在目。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要注意引導學生把詞語和句子聯系起來,再聯系現實生活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從中觀察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學小語第五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反復誦讀,理解詩句的意思。接著,精讀詩歌,體會意境。提問:“詩中寫了哪些景物?請同學們想象自己就是詩人,說一說。”“你最喜歡詩的那一句?”“這一句讓你想到了什么?”這時候,學生可能會說:詩的第一句“日暮蒼山遠”讓我們看到了天色漸黑時的一幅風景圖,青色的山巒在暮色中顯得更遠了。第四句“風雪夜歸人”寫得很有意境,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大雪飄飛之時,夜間回來的人姍姍而至,這樣,提高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使學生想象出詩歌表現的意境,從而豐富其想象能力。又如《游子吟》一詩的教學,我借助課件指導學生反復吟詠,邊讀邊想象詩人準備外出前,看到慈母借著微弱的燈光為自己縫制衣服的情景,通過影象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震撼,體會偉大的母愛,最后發出由衷的贊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課后練筆,描寫母子依依惜別的情景就不困難了。再如《泊船瓜洲》一詩,我引導學生抓住“綠”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給江南的原野披上綠裝,讓學生仿佛進入桃紅柳綠、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誦讀,就不難體會詩人對江南春景的喜愛了。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與詩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思鄉。
三、根據課文內容繪圖,催生想象的能力
布萊克是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進步詩人和畫家。他從小喜歡想象,六歲那年放學路過一座公園,在夕陽的余輝里,樹木花草呈現出一片迷離的五彩斑斕的顏色。這情景讓小布萊克目蕩神迷,頓生奇想,眼前出現了一片美妙的夢幻:許多漂亮的仙女身穿彩衣,生著翅膀,在公園里嬉笑游戲。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奇妙的想象世界。創設某種特定的情境,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氣氛,能為學生插上遐想的翅膀,豐富學生的想象。如教學古詩《登鸛鵲樓》時,先介紹鸛鵲樓,然后逐句理解。上聯就登樓所見,以高度的藝術概括能力,把黃昏時的一片雄渾開闊景象熔鑄在十個字里。下聯:詩人由眼前壯麗景色,又想到了一個更開闊、更高遠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極富哲理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不僅傾注著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給讀者提供了聯想的廣闊田地。在學習了這首詩后,學生思維活躍,腦海中出現了壯觀的景象。這時,讓學生把詩意繪成圖,能加深對詩句的理解、記憶,更加體會其真實內涵。不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了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輸入的信息在大腦中形成了特別強烈的優勢興奮中心,此時,讓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匯成一幅圖,就能展開想象的翅膀。
四、續寫課文,開拓想象
關鍵詞:遣詞造句 寫法手法 修辭手法 作文想象力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83
作文教學中,學生作文想象力的培養是一個繁復的工程,需要我們教育者認真思考研究。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從關鍵的詞語句子來培養學生的作文想象力,從修辭書法的運用來培養學生的作文想象力,從作文的結構出發來培養學生的作文想象力,從作文的寫作方法訓練方面來培養學生的作文想象力,還可以從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來培養學生的作文想象力,等等。這些途徑是培養學生作文想象力的最佳途徑,是我在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教學成果。
一、從賞析課文入手培養學生的作文想象力
作文教學在于一個讀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此理。在學生作文想象力的培養上,我們可以隨時抓住課文中的語句進行訓練。如古詩詞的教學,這方面的語句就特別的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是什么樣的一個的潭,能引起大詩人李白如此的雅興呢?桃花潭的美景又是如何的呢?是不是桃花開的非常的多,滿山遍野都是桃花呢?教學中,我們就要這樣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去想象。然后,再讓學生想,水是什么樣的水,真的就那么深嗎?也許真的就那么深,也許是作者的夸張,為的是下文的抒情。潭水是永遠流不盡的,那么汪倫和李白的感情也是和流水一樣,源遠流長的。這樣既分析了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作文想象力,可以說是一石三鳥的教學效果。還有李白的詩句,“手可摘星辰”。人的手有那么長嗎?不可能啊!天上的星星有那么低嗎?也不是啊!那么李白是怎么摘到星星的呢?學生自然可以想到“危樓高百尺”。是樓高啊!這個樓有多高呢?作者沒有直接寫樓怎么怎么高,而是通過人站在樓上一伸手可以摸見星星來寫的,這是側面描寫。教師分析到這里,學生就會在腦子里構建一個高樓的形象,可以頂到天上的高樓。這種大膽夸張的藝術手法,正是李白作文想象力豐富的表現。所以,我們隨手拈來,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生作文想象力的培養就能水到渠成,毫不費力。
二、從文章結構入手培養學生的作文想象力
現在教材中六年級作文《窮人》這一課,內容結構比較繁復,對小學生而言要把它完全理解掌握尚需一定的時日。但是,我們就其中的某個方面,不妨探討一下,來培養學生的作文想象力。課文的結尾就很獨特,丈夫最終決定收留下兩個孤兒,桑娜拉開帳篷,當丈夫看到并排的四個孩子時,他會說什么呢?他是贊美妻子還是埋怨妻子事先不跟他商量呢?文章沒有寫。這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來分析課文,托爾斯泰為什么不寫呢?那么寫出來好呢還是不寫出來好呢?教師這么一問,肯定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調動學生探討的積極性。這是寫作手法的探討,也是對文章主題的探討。主人公美好的心靈作者不發一言,讓讀者自己去評斷,這比作者寫出來的藝術效果要好得多。每個人對作品的理解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來。這種言盡而意未盡的藝術效果,正是我們學習掌握的技巧。
三、從寫作手法入手培養學生的作文想象力
在教學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對學生的作文想象力的培養不夠重視,他們的作文教學就停留在抄襲作文的層面上,壓制學生背一些例文。這種背例文的方法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最后把學生的作文想象力給毀了,學生除了抄在就沒有任何辦法可想了。這點我在剛接手新生的時候體驗的非常多。一聽說寫作文,學生馬上翻課桌抽屜,看看作文選帶來了沒有,如果帶了就歡呼雀躍,如果沒帶就灰心喪氣。離開作文選就真的死路一條嗎?后來,我通過調查才知道是填鴨式教學的惡果。怎么辦呢?慢慢來吧。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學生知道了作文離開作文選也能寫出好文章來。這其中的秘訣就是培養學生作文的作文想象力。每當分析課文內容或者是寫作方法時,和作文教學聯系起來,一點一滴培養學生作文的情感要素。具體怎么操作,每課有每課的重點,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大家在具體的教學之中慢慢實施吧。
四、從修辭手法入手培養學生的作文想象力
幾乎所有的課文都有修辭手法的,比喻、擬人等幾乎每天都能見到。人往往犯的錯誤就是熟視無睹。很多教師覺得這個有什么好講的,所以就忽視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在發育階段,說他們想象豐富可真豐富,說不豐富也真的不豐富。簡單的一個比喻,他們在用的時候就漏洞百出錯誤連篇,細一想,關鍵是我們教師沒有培養好他們的作文想象力。比喻需要事物和事物之間進行聯想比較,找他們的相似點,如果作文想象力不好你就找不出他們的相似點,也寫不出通順的語句來。比如現在的節令是秋季,身在農村的我們,每天看見地上成熟的高粱、稻谷、玉米、葵花等,樹上成熟的大紅棗、蘋果、葡萄、梨等,天空中的云卷云舒、大雁南飛、天高云淡等,難道你的腦海中就只剩下一個“美”字?別人在看到成熟的稻谷時想到“笑彎了腰”,看到成熟的玉米時想到“金燦燦的牙齒”,你的腦海想到什么呢?真的無動于衷嗎?不是的,是我們沒有開動我們想象的武器,把這大千世界描繪一番。直接描寫可能有點困難,也不能寫出好的語句來,這時就調動想象了,運用修辭來描繪神奇的大自然。這樣,我想一定能寫精彩的文章來的,關鍵是我們在描繪大自然的時候作文想象力有沒有。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培養; 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2)12-0190-01
近幾年,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想象力的培養已展現出它蓬勃的生命力,贏得了很多人的喝彩,但是學生的想象力的培養畢竟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對于學生的想象力的培養的規律,還有待我們高中語文教師的進一步探索。在本文中,筆者根據這些年的教學經驗,就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激活文字,創設形象
高中生面對的是高考,所以其閱讀就不免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學生要實現高考的理想,光靠個性閱讀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閱讀層次序列。所以,教師的規定閱讀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借助學生個性閱讀已經形成的探究習慣和方法,促使學生的閱讀成為自覺閱讀;要讓學生的視線收縮到老師制定的體裁上,并要求他們把興趣愛好閱讀的經驗自覺地加以運用;并且要引導學生基本定型對各類文體的閱讀技法,盡量使學生參差不齊的感悟能力、認識能力趨于統一。
在上語文課時,教師不僅要講解課文,還有教會學生運用想象和理解閱讀。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是無表象的單調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組合起來,想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隨著想像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復活。
2 運用課文插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根據課文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補充畫面內容的不足。有的課文插圖不夠生動、形象,不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課文插圖又不能很好的將課文內容囊括起來,如《小池》的課文插圖。它只是很單一的畫了樹、水、荷、蜻蜓,缺乏生動性。如果教師引導學生把圖畫補起來,加以泉水外涌、樹在水中的倩影等等,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深入領悟“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的美景。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的同時,應要求學生透過圖畫內容想象隱含圖畫背后的事物。同時,使畫面人物活動起來,讓學生的頭腦中有電影場面感。
3 利用課文朗讀,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
韓愈說過:“文以載道”。寫文章是通過文字這個載體,彰顯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方法等等。對于學生來說,就是要通過這個靜止的文字,領悟文本中蘊涵的“道”;對于教師來說,在語文課堂上,就要真正激活文本,讓靜止的文字變成活的生命,充滿生命的律動。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能夠誘發主體的想象,產生超出語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內容,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通過朗讀。朗讀,也是閱讀教學中運用得最多的方法。
4抓住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抓住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去啟發學生的想象,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文的內容。其次,抓住結尾空白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強的文章敘述到事情發展的時突然收筆,讓其意盡在不言之中,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此時,抓住這個空白,指點學生循著事情發展的規律,把握人物的特點進行合理想象,然后填補那份空白,有利于發散他們的想象潛能。例,《搭石》這篇課文,故事寫到老人看到搭石松動了,他馬上放下所帶東西放好搭石,老人將搭石完成之后,課文只寫了滿意的回去,他在搭石時會想些什么,完成之后又是怎樣想的,課文都沒有寫出來,但學生想知道老人在搭石過程中都發生了什么,于是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把他們想說的話寫下來。從學生的習作中,我發現他們都能遵循事情的發展,把握人物的特點大膽想象。這樣續編故事,既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5利用課文結尾,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在學生智力因素中極具創造性。因此,加強想象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條重要途徑。語文是一門想象時空極大的學科,作為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更應抓住各種契機,采取各種手段,著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我們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如果善于想象、勤于想象、勇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定會提高,因為想象是創造的翅膀,是創造的不竭的源泉。創新離不開想象,想象離不開假設。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辦法,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結局。教師要善于用假設延伸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6回歸本體----尊重文本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 創造性思維 培養策略
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素質教育也不斷深化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教育改革和創新的重要任務。高中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基礎學科,在教學過程中發散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開拓創新,增強邏輯能力,為社會培養創新型基礎人才是學科的內在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1.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
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通過思維創新、整合知識運用,開拓新的知識領域,探索新的認知成果,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有效推動力[1]。高中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前人的知識,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滿足當下經濟發展具備高文化水平,強綜合能力,以及富有創新能力人才的需求。高中階段是學生智力發展和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全面發展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對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
2.1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觀察是人類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必要途徑,只有通過細致觀察才能發現問題,探索新的知識。因此,觀察力是創造性思維的起步器,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應當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入手,使學生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及洞察力,才能透過表面看本質。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及要求,讓學生通過觀察尋找答案,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發現問題能力;其次,教師應當給予及時引導,發散學生思維,樹立學生信心;最后,教師應當做回顧性的總結,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比如,在求數列1,3/2,1/2,2/5,…的一個通項公式,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數列的分式結構,思考數列是否能經過處理成1/1,2/3,3/6,4/10,…讓學生深入思考數列的分母有何特點[2]。這樣通過層層深入引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處理問題。
2.2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力量是無窮盡的,是人類探索知識奧秘的動力和源泉,也是人類創造的內在推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才能更好地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比如在學習立體幾何第一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現幾個不一樣的幾何圖形,讓學生觀察幾何圖形的立體形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圖形在實際三維空間的具體實物形狀及圖形虛實線的作圖方式,并讓學生練習簡單三維圖形的制圖,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有助于教學有效進行。想象力是基于現有知識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造的能力,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具體表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創設富有創造力的情境,讓學生在完成學習活動過程中提高想象力,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2.3誘發學生獨特思維靈感
靈感是人們無意識中產生的突發奇妙的思維狀態,是基于豐富的實踐知識上形成富有創造力的思路,通常伴隨著現有水平的創新、突破和發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善于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靈感,并對其進行誘發、引導、整合、創新,及時肯定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培養學生獨特的思維模式。同時教師還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利用數形結合、逆向思維、角度變換、類比方法等誘發學生數學靈感,促使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多方面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使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邏輯思維模式。
2.4教學中發散學生思維
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環節,發散思維具有很強的變通性、靈活性、流暢性和創造性,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關鍵[3]。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刻意識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途徑具有多樣性,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教會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無需刻意墨守成規、循規蹈矩,應當發散思維,從多角度審視問題的本質,利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比如,三棱錐D-ABC中,DA平面ABC,∠ACB=90°,∠ABD=30°,AC=BC,求異面直線AB與CD所成的角的余弦值。采用常規解題方法進行解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關于“成角”的知識,讓學生思考能否通過建立坐標求直線的方程,或者通過向量法進行求解等,多途徑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3.結語
培養具備高素質能力和富有創造力的人才是當前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深化改革的必要舉措。高中數學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善于發現學生獨特的思維靈感并及時引導,發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使學生形成富有邏輯性、獨特新穎性、靈活創造性的思維,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林錦霞.創新教學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8(03):45-46.
一、課前熱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經常利用上課之前的兩三分鐘讓學生做些熱身運動,活躍氣氛,營造寬松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條波浪線,問學生:“看到這條波浪線,你會聯想到什么?”學生的回答可謂是多種多樣、應有盡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歡快的浪花、彎彎的山路、爬動的蟲子、衣服上的拉鏈……真沒想到孩子們的想象是這么的豐富。正如魯迅先生贊嘆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們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要鉆入蟻穴……”
二、在識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哲學家康德認為:“想象力是一個創造性的認識功能;它有本領,能從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創造出另一個想象的世界。”漢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義的過程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如:學習“沙”字時,我啟發學生這樣記憶:“沙漠里水少。”通過一個階段的示范,學生便能舉一反三了。如:學“甜”,學生能聯想到“舌頭舔著甘蔗真甜”;學“夢”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夢”……這種根據漢字特點合理聯想的方法既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字義,又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詞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教學一年級識字時,我讓同學們朗讀全文詞串,邊讀邊在腦海里想象與這些詞相關聯的事物。孩子們搖頭晃腦地讀完后,我問他們:“讀的時候,你們想到了什么?“讓人驚喜的是,每個孩子都能滔滔不絕地說。有的說,他仿佛在一個盛夏,躲在樹下聽著知了唱歌、聞著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著覺。有的說,自己躲在家里,看著窗外傾盆大雨、刮著大風、打著雷、閃著電、轟隆隆……這樣,孩子們的想象力在朗讀中,在教師的點撥下,在詞串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培養。
四、在古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例如,《游子吟》一詩的教學,我借助課件指導學生反復吟詠,邊讀邊想象詩人準備外出前,看到慈母借著微弱的燈光為自己縫制衣服的情景,通過影象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震撼,體會偉大的母愛,最后發出由衷的贊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課后練筆,描寫母子依依惜別的情景就不困難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詩,我引導學生抓住“綠”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給江南的原野披上綠裝,讓學生仿佛進入桃紅柳綠、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誦讀,就不難體會詩人對江南春景的喜愛了。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與詩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思鄉。
五、立足文本,在課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學生頭腦中想象的畫面越清晰,形象越具體,對文章內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學《飛奪瀘定橋》一文是,啟發學生通過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到奪橋的“難”,的“勇”。在“搶時間”和“攻天險”的過程中,可啟發想象:在白天一邊趕路一邊與阻擊的敵人打仗,到了夜晚還得冒雨行路,饑餓、困乏,同時山路陡窄、路滑難走,伸手不見五指,是怎樣的情景?英雄們拿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又是怎樣的情景?通過這些想象,同學們很容易從戰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訓練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隨之產生、發展。
六、延伸文本,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創造的源泉,想象是發明的雛形。”在教學中,應盡量喚起學生腦中儲備的有關知覺表象,加以加工、組合;再引導學生或延伸故事情節,或補充課文內容,或創造新的自然、社會環境,從而加速他們的再造想象向創造想象的轉化。有不少課文的結尾沒有把事情的結果明確寫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這就是課文結尾的空白。例如,教學《凡卡》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凡卡滿懷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個美夢。是什么美夢?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寫錯地址,爺爺收到信后將會怎樣?又如《窮人》一文,文章結尾寫漁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妻子桑娜卻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這是為什么?當桑娜告訴他孩子已經抱回來時,他會有什么表情?會說些什么?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漁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將怎么過?漁夫能否把西蒙的兩個孩子養大成人呢?
七、在說話、寫話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關鍵詞:想象;創新作文;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3-0070-01
想象是作文創新的不竭動力,是學生開拓思路的重要途徑,是作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作文教學不僅是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而且是一種嚴格的思維訓練。學生從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到產生感情,產生思想,直至構思文章,寫成文章,是一個完整的積極思維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無論是審題、立意,還是取材、構思,都要突出一個“新”字。而想象就是創新的來源,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至關重要。
1.認識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人的大腦在原有表象的基礎上,經過改造加工,產生某種新形象,就稱為想象。想象力是構成智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智力活動的翅膀。波蘭兒童心理學家加林娜?菲利普立克說:“想象力的發育與思維和記憶的開發,以及孩子的情緒和心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在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般說來,善于想象有助于兒童的發育,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孩子在學習上也不會困難。想象力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有了想象,科學發明就有了契機;有了想象,文藝創作就有了沖動。任何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象,而每一次創造,都促進社會的發展。
2.作文中想象力的運用
寫作活動有益于鍛煉、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運用想象,一是要合情合理,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和知識基礎,二是要善于聯系自然,聯系社會。想象力是促使人的心理活動豐富和深化的重要因素,想象與感覺、知覺、記憶等心理活動緊密聯系,有助于人們更廣闊、更深刻地認識世界。對寫作能力的要求有這樣一項:“聯想恰當,想象合理”。聯想自己的生活經歷或想象未來的生活情景,帶有很濃的想象色彩。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理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而想象是思維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著重要意義,是作文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3.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如何進行想象力的培養
3.1幫助學生打開信息寶庫的大門,積累思維的表象,以培育想象。想象以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以存在于頭腦中的信息資料為源泉。我們的第一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打開這一座座信息寶庫的大門,幫助學生積累思維的表象,使想象力的培養具備物質的基礎。現在的學生信息來源的渠道十分廣泛,可以說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座智慧的寶庫,他們的頭腦中貯存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如何在寫作時激活這些信息,是訓練想象思維的第一步。
3.2不妨采用“描寫+想象”的作文訓練方法,學生學會從現實生活中去發掘寫作材料,經過自己的想加工,潤色成文。畢竟每個學生能想到的內容不一,這樣至少避免了“多胞胎作文”“拼湊作文”的出,處理得好還可以重新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筆者就經嘗試著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作文,第一次非常高興看到:學生作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創造性被大大激;想象力異常豐富。練“眼”,這是聯想的基礎學生想要寫出精彩、生動的內容就必須留心觀察活,這是聯想的基礎,也是描寫的依托。所謂觀察就“看”,一般來說,就是對周圍的客觀事物要仔細看,反復地看,再認真思考,推敲琢磨。茅盾曾說:“想象的來源就是觀察。”觀察是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源泉。不經過細心觀察,就難以寫出高水平的作文。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仔細觀的習慣,多留心身邊的事情,多積累生活素材。筆者規定學生堅持每天都寫觀察日記。這樣學生會積累大量的想象素,為下一步的訓練提供堅實的基礎。
3.3觀察生活,豐富素材為使學生有東西可寫,必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現實生活和自然中去,通過做有心人,仔細觀察,豐富表象儲備。觀察并不能盲目地無層次的進行,觀察一種現象、一個事物、一處風景,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要注意在不同的時間觀察到的景物會有所不同。中學課本中文章《醉翁亭記》,其中有記載瑯山朝暮晨昏、春夏秋冬景色變化的精彩文字,極為條理的記敘了因時間不同而變化的景色,非常優美,值得學習。二要注意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事物會有所個同。蘇軾看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三要注意觀察者的心情不同,則對同一事物的感受不同。同樣是寫秋天,在的筆下洋溢著雄健之氣,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在歐陽修的筆下卻是一派蕭瑟景象,抒發了徒然憂勞的喟嘆。在觀察景物時,提醒學生自己創設一種情緒。
作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想象力。用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指導學生運用想象力云觀察生活、積累材料。如見到了“水”你會聯想到什么?有的同學說:“水,洶涌奔瀉,如箭(飛馳),如馬(奔騰),如虎(下山),威力無比,勢不可擋。”有的同學說:“水如一面明鏡,清流澈見底,如我們的心靈,潔凈無瑕。”由此可見,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必須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筆者根據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一般程序,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幾點體會。
一、讀前預測法
課文的標題往往體現了文章的主旨,課文中的插圖一般能對課文內容提供直觀的線索。因此,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標題和插圖等,結合自己平時所積累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推斷或預測,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可用下列內容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預測課文中可能談到的內容:
1.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from this passage?
3.What questions could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4.What would you write about this title if you were the writer?
二、讀中巧問法
在指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巧設開放性問題使學生進入所學情境之中,讓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眾說紛紜,異彩紛呈。
如教學高一Unit 9《Computers》Lesson 34時,可問: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our future life?
教高二Unit 5《Charlie Chaplin(2)》Lesson 19時,可問: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California at that time?Why?
教高二Unit 9《Saving the Earth》Lesson 33時,可問: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nd pollution?
三、課文復述法
在學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礎上,可通過變換人稱、改變文體或充當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學生置身于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大膽的、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內容,而且訓練了語言組織能力,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如教學高一Unit 19《Jobs》Lesson 74-75“The Secret is Out”可以不斷更換人稱讓學生復述:
①Suppose you are Mr.Pattis\Mr.Little,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Ms King.
②Suppose you are Ms King,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yourself.還可以要求學生將其改為四個短劇,然后進行表演。
教高一Unit 22 Lesson 86-87“Britain and Ireland”,教高二Unit 1 Lesson 1“Disneyland”Unit 7《Canada》Lesson 26等課文時,可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導游,為游客作介紹 :Suppose you are a guide.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Britain\Ireland\Disneyland\Canada to a group of visitors.
四、讀后續論法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熟悉了課文所述的故事、劇情或事情之后,可引導學生預測能“自圓其說”的故事結局、續編劇本,或者結合自身生活實際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
如教學高一Unit 18《The Necklace》Lesson 69―70時,可提出:How was Mathilde when she heard the necklace was made of glass?What would she do?What could you do if you were Jeanne?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和以后會發生什么樣的結局。課后還要求學生續寫劇本的 結局篇。
教學高一Unit 19《Jobs》Lesson 74-75“The Secret is Out”時,可提出:Would Ms King stay at Mr.Little`s company?Why or why not?Please imaging the end of the story.
五、作業開放法
盡管目前在各類英語測試中大多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出題,但在平時布置作業時,應當盡可能多地設置一些開放型或半開放型題目,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讓想象穿越時空, 得出多個合理的推測,而不是單一的答案。
1.每上一個課時,可要求學生用該課時新出現的詞匯和句型造盡可能多的句子,并要求成績較好的同學將這些詞匯和句型寫在自己編寫的故事或對話中。
2.對于一些連詞和句型,也可設計半開放型的題。如:Yesterday evening I was about to go out when_____。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主要是師生思維活動的相互交流。課堂教學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力是多方面的,而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思維又分為傳統思維和創新思維,在當今正在開展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對創新思維的訓練和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創新能力的訓練,必須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關鍵。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培養學生的階段思維訓練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斷探索發展學生思維的科學途徑和方法。
一、指導學生學會觀察,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心理學理論表明,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長時間的感知活動,包括視、聽、嘗、觸、嗅等。觀察是智慧的源泉,是一切思維活動的窗戶,是人們識記、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人對世界的認識,絕大部分是通過視覺獲取,無論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家,觀察力往往是他們發現奧妙,激發創新動機,尋求創新思維非常重要的品質。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這需要思維材料的存儲。思維材料從哪里來?思維材料的積累是以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為基礎的。觀察對于學生來說,不僅是認識世界的需要,也是豐富生活的需要,更是他們自身成長的需要。他們總是睜大眼睛看世界,因為世界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們不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個心靈去感知周圍的世界的。
二、培養學生想象和聯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觀察是思維的基礎,想象又是拓寬學生思維空間的途徑,“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語)“想象力是發明創造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亞里士多德語)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就必須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已成為世界先進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
想象力的培養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營造出不同的想象空間,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引導學生的想象,必須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例如,向學生講述這么一個故事:一位學生在家里做了一個小時的作業,對那些難題仍無法解答,他便跑到陽臺上玩去了。然后是故事的結尾:突然,他好像想起什么,健步回到屋里,他拿起筆來心平氣和地演算起來。中間的內容可以啟發學生進行想象:他在陽臺上看見了什么?學生借助已有的信息,答案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說是他看到了陽臺上花盆中耐旱的仙人球而得到鼓舞;有的說他望到天面上的蜘蛛而受到啟發;也有的說他望到陽臺對面不遠處,蓬勃興起的開展區而獲得力量……豐富了他的想象,激活了他的思維。
三、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傳統教學是結構性教學,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是陳舊的、傳統的教學常規。這種狀況再不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無從談起。只有教師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善于“設疑”,學生勇于“質疑”,語文課堂上的思維訓練將卓有成效。利用疑問激發思維像鉆井,思維發散的方向是深處開掘,是縱式訓練。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善于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思考,正所謂“一石激起千重浪”,讓學生產生思維的浪花,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體現思維訓練的深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預先設計好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作為學生質疑的出發點,努力為他們的思考營造一個良好的開端。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啟迪學生思維,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疑問,而且要善于引發“質疑”,也就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法中巧施良策。一是鼓勵學生向教師挑戰,敢于表達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鼓勵學生向課本挑戰,敢于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勵學生向權威挑戰,敢于質疑權威下的結論。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任務不是把整理好的、已包裝的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應該帶領學生去探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雞蛋”里面挑骨頭的精神。
總之,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這將更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更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更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創新意識,更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更有利于塑造學生人格,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創造性;思維能力;重要性;途徑和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一、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語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最高層次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高智能的思維活動。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維基本性質,又具有自身的獨創性、突破性和新穎性。
知識經濟時代首先要求人們具有創新意識,要求學校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擺在突出位置。柳斌同志在《五談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中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紀,這個挑戰,那個挑戰,這個需要,那個需要,怎么應付?我們只能從提高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才能,培養學生繼續學習的能力……用這樣的辦法才能應付時代不斷發展、知識迅猛增長、行業工種經常變換的局面。”柳斌同志的這一講話,為語文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是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實施語文素質教育、實現語文教育現代化的正確方法。
二、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造興趣
情境導入得好,教師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速他們思維的運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情境就是提出問題的背景,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發生、發展過程所設計的學習環境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動力。在語文學習中,有了恰當的問題,才能促使學生認真地思考。因此,在新課的導入中,教師若能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新知的興趣,就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生成提供了可能。
2.豐富想象,捕捉直覺
激發想象力,才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蕭伯納說“想象力是創作的源頭”;?阿里說“沒有想象力的人就沒有助其高飛的羽翼”。可見,想象力是人類創新的源泉。因為有想象力,我們才能創造發明,發現新的科學規律。如果沒有想象力,人類將不會有任何發展與進步。愛因斯坦之所以能發現相對論,就是因為他能經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牛頓能從蘋果落地而想象到萬有引力這一科學的重大發現,都是因為有了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直覺思維是“人腦對事物、事物本質及其規律作出迅速的識別、敏銳的觀察、直接的理解和整體的判斷的思維過程”。它是構成高層次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必要因素,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就不能忽視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捕捉直覺呢?一是通過閱讀,豐富想象;二是加強朗讀,進行語感訓練。
3.鼓勵求異,意在創新
“求異”是指在分析解決問題時,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運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標新立異地提出自己新見解的一種方法。教學中,鼓勵求異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對于培養開拓型人才十分重要。首先,采用這種方法,教師要挖掘教材,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其次,引導學生逆向思維,批判性地思考,引導學生辯證地處理好求同和求異之間的關系,順從性和不順從性之間的矛盾關系。語文教學注意鼓勵“求異”,改變學生只滿足于教師的講解,滿足于現成的結論的“求同”現狀,而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這樣就能使學生形成獨特的思維個性。
4.多角度思考,意在求活
有創造性的人,往往善于發現他人沒有采取過的新角度。在語文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角度考慮問題,能夠激活思維。
一是重視思維過程的多向的展示,以示范作文為突破口,對學生進行作文總體的運思指導,使學生面對作文題,或所給作文的材料,能夠總體把握,強調思維的積極性。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這個題目,如何圍繞題目,進行思維過程多向訓練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雪的自然形態(形、色)的美到雪的變化展開聯想。
聯想一:潔白無暇,晶瑩可愛,象征美好,瑞雪兆豐年。
聯想二:白雪茫茫,冷酷無情,掩蓋了世間的丑惡,太陽出來就無法生存,象征丑惡。
聯想三:冰雪變成霧,升騰為彩虹,聯想到人的變化,為社會作出貢獻;或變成水,流入陰溝,想到人的墮落。
這樣,緊扣文題,給學生展示題目信息,引伸到由此而產生的感覺,聯想到相關的人、事、物,對材料加以分析、判斷和選擇,從而形成思維發散和反饋雙向機制的過程。
二是同題換角度,盡力避免思維定勢的形成。同一題目,換多個角度分析寫作的多種可能性和材料內容選擇的廣闊性。多角度思維,必須合乎客觀規律,獨辟蹊徑,盡量避開常規思維。對習以為常的事物和見解,從側面、正面、反面,從橫向、縱向或其他角度思考,激發學生敢于打破傳統的、復制性的思維模式,寫出富有時代感、有創新的作文來。
總之,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建立在掌握基本思維方法的基礎上,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一、充分感知、理解教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的想象越豐富,對教材的理解就越深刻,就越有創見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借助形象感知課文的內容,理解課文的內涵,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豐富的想象力。如,教《狼》一文,講到“屠戶殺狼”這一情節時,我叫一名朗讀最好的學生來讀這段文字,要求其他同學根據教材中“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情景描繪,想象那鮮明的“狼亦黠矣”形象,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并體會狼的狡猾、貪婪,最后,說說自己由教材中寓言故事悟出來什么道理。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寓言道理的感悟,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再如,教《斑羚飛渡》一課時,運用邊讀課文邊猜想的猜讀法,激發、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所謂猜讀法,就是在讀課文時,到了一個新情節的開頭,不要急于讀下去,而是要學生把書和上,自己先試著想象新情節的情形。例如,讀到“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傷心崖上”,可以想象一下這群生性溫順的斑羚進退維谷時的驚慌失措,當讀到“鐮刀頭羊‘咩——咩’發出吼叫”時,可以想象一下,隨著這幾聲吼叫會發生什么事?等等。這樣猜讀,調到了學生想象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加速、加深了學生對鐮刀頭羊的形象分析和文章主題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的想象力。
二、走進社會生活,增加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就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對初中學生來說,光靠教材積累知識,來發展想象力,是遠遠不夠的,應該不斷地擴大知識領域,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的儲備。
1.鼓勵學生走進自然,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大自然是豐富想象的一部好教材,里面有用之不竭的資源。讓學生細心觀察,認真領悟,努力捕捉景物的特征(形象、顏色、氣味、質地等)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如在《尋覓春天的蹤跡》中,我帶領學生走進了大自然,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深入認識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生命在春天里生長變化的過程及特點,加深了對春天的體驗和感悟,同時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感情,使學生將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走進自然、盡情想象中得以提升。
2.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社會生活是豐富想象的另一部好教材。我經常叫學生注意家庭、學校、社會上發生的事,無論是看到的,還是聽到的,都要細心,以增加知識和經驗的儲備量。如有關“家”的公益廣告: “Family”一詞,最終演繹為“father”“and”“mother”“I”“love”“you”,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意。
3.鼓勵學生閱讀課外資料,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閱讀課外資料是豐富想象的一個快捷有效的途徑。我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讀好書,好讀書,努力使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增長知識,豐富想象的材料,同時又能在閱讀中受到優美語言的熏陶,提高語言素養。如法布爾的《昆蟲記》里,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喂食動作慢了,它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么可愛的小生靈!昆蟲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賦予了人的思想情感。總之,課外閱讀會為想象力的發揮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重視學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想象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創造性的實踐活動都離不開創造性想象,反過來,一切創造性的想象也同樣離不開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所以,應多給學生創設創造性實踐活動的時空,以培養和訓練學生創造性的想象力。
1.深入文本內容,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力。如給課文安排一個不同的結局,或給課文寫個續篇,或將課文略寫的地方充實些細節內容,或改寫神話故事、古詩等。如給《最后一課》續寫結局,班上一位小男生竟然把韓麥爾先生想象成“五號特工組”中“馬云飛”式的傳奇人物 ,在他的改寫中阿爾薩斯人們也過上了由被奴役到勝利解放的全新生活。
2.結合作文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力。例如,讓學生寫“假如……”,“二十年后的母校”;或給學生一定的材料來作文,等等,以激發、訓練寫生創造性想象力。同時也不可忽視學生的周記、日記,甚至“一天一句話”。
關鍵字 小學生習作想象力的培養
【中圖分類號】H19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1-0100-01
心理學家認為:想象是在客觀事物的影響下,在語言的調節下,人腦中已有的表象經過改造和結合而產生新表象的心理過程。習作想象力就是在大腦想象的基礎上,運用文字符表達出來的能力。人類的創造性活動總是伴隨著想象,有創造性的想象才可能有創造的行動,小學生的思維活躍,富有幻想,在習作中,鼓勵他們合理想象、創造想象,對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是一條有效途徑。那么,在習作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
1講述前人的發明創造,激發學生習作發揮想象的興趣
想象在創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功的創造發明都離不開想象。愛因斯坦曾深有感觸地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要培養學生習作想象力,首先要激發他們想象的興趣。我經常向學生講述前人的發明創造離不開想象的事,如:我用學生熟悉的魯班發現有鋸齒的草葉能把人的手劃破,長有鋸齒板牙的蝗蟲能吃草葉,從而發揮想象,發明了鋸;萊特兄弟通過鳥的翅膀的想象,創造發明了第一架飛機;瓦特受到開水壺蓋的啟發,通過想象,發明了蒸汽機。又如:古人曾幻想騰云駕霧、展翅高飛,這種幻想推動人們創造了現代飛行工具--飛機;古人想象有一天,人類會有孫悟空一樣的本事:千里眼、順風耳、一個筋斗云,十萬八千里,甚至下五洋捉鱉、上九天攬月。而今,這些都已變成了現實――射電望遠鏡、無線電話、潛艇飛船、登月科考……讓學從這些事例中激發興趣,發揮想象力。
2拓寬視野,博覽群書,豐富表象儲備
想象是在已有的表象上展開的,任何想象都不能離開已有的知識基礎。一個人的感性知識越多,就越能產生豐富的想象。古人云:“厚積而薄發”,大量的閱讀是培養想象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我指導學生博覽群書、欣賞優秀的影視作品,關心時事政治,《十萬個為什么》、《上下五千年》、《安徒生童話選》……這樣,學生從大量的閱讀中,不斷開拓視野,廣取博收,獲得豐富的營養,積累眾多的知識,他們有了較為廣闊的知識面,習作時進行想象就能馳騁,做到上下五千年,縱橫八千里。記得我的一位學生參加完1999年高考后告訴我,他考的作文題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由于他平時愛看科幻、童話等課外書,積累了豐富的記憶,而對想象作文,記憶的閘門一下子打開,寫起來得心應手。可見,在習作中發展學生想象力,就要拓寬學生的視野,博覽群書,豐富表象儲備。
3熱愛生活,留心觀察,對生活中人、事、景、物展開想象
聯想是人們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從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心理過程。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就要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就必須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去留心周圍的人、事、景、物,獲取寫作素材,從而展開聯想。如:從小草的頑強生命力,想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從春雨想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從吃葉吐絲、嘔心瀝血的春蠶;光明磊落、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從潔白無暇、受盡磨難、培養后人的粉筆等去聯想到那些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人。這樣,學生就能不斷活躍思維,大膽創新,就能不斷豐富想象,發展想象,提高作文能力。
4充分利用教材的想象因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4.1看圖習作,激發想象。小學生認識事物主要是從感知開始的,圖畫是現實生活的縮影,它內涵豐富,最容易引人想象,具有創新的潛在因素。但圖畫反映現實生活往往只能是平面的、靜態的、無聲的,要想把圖畫寫“活”,就要借助想象演繹畫面情節,變平面為主體、靜態為動態,無聲為有聲。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看圖作文,不但是文字的說明,且可以開拓學生的想象”。可以說,沒有想象,看圖作文就無法進行。課文插圖是內容的圖解,是形象化的語言,因此,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揣摩圖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圖畫這一形象思維的載體,進行再創造的思維活動。
4.2續寫課文,擴展想象。續寫課文,就是老師根據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或其中的某些情節,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按老師的提示和要求,發揮自己的想象,接著原文意思寫下去。由于續寫的內容并不是發生在眼前的真人真事,這就要求續寫時進行豐富、合理的想象,將過去看到的聽到的類似事件巧妙地糅合進去,或對自己熟悉的生活進行加工,不斷創造情景,豐富續寫內容。如:學了《白楊》,我就以《成長中的小白楊》為題,讓學生想象孩子到了新疆后的學習、生活、成長情況;學了《窮人》,我就根據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矛盾心情及漁夫善良的決定,讓學生大膽想象,以《桑娜拉開帳子后》為題續寫。續寫時,我盡量要求學生根據故事的情節與結局,盡可能設想多種方案,然后比較,選擇最佳角度。
素質教育提倡學生進行創新,創新教育是基礎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從基礎做起。因此,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質疑是培養學生思維獨特性的有效途徑,只有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培養創新思維:一是預習存疑,誘導思維。有些課文篇幅較長,故事情節曲折,要求學生在預習的時候提出疑難問題,相互討論、互相交流。他們對這些問題既感到新奇又難以理解,從而誘導啟發他們的思維。這樣帶著疑問認真讀書,邊讀、邊思、邊議,效果更佳。二是課題設疑,啟發思維。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語提出問題,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詞,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能出眾。教學時教師啟發學生圍繞“借箭”提出問題,結果學生以“借箭”為線索提出:誰向誰借?為什么借?怎樣借?結果怎樣?這樣一步步設下懸念,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三是難點質疑,引導思維。閱讀課文時要抓住重點、難點部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要一步步啟發學生思維,不斷地進行判斷、推理,在思維的漸次深入中把握課文的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提高其認識能力。
二、讓發表不同的見解。
心理學認為,十一二歲的孩子,已經逐步產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們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們,我們在教學時,不能要求學生答問只讓對不許錯。有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常與一般學生不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近于荒唐,有時不易被老師理解,但認真考慮,他們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講完《將相和》老師提問:“你們喜歡課文中的誰,為什么?”絕大部分同學表示喜歡藺相如,并講明他的機智勇敢。也有幾個學生說喜歡廉頗。正準備下課時,突然又有一個學生舉手說:“我喜歡趙王。”老師驚訝地問:“為什么?”學生說:“藺相如本來是一位官職卑微的小官,趙王看他有才華,就大膽地使用他。我就喜歡趙王敢于大膽使用人的這一點。”學生說得有理有據。老師給予肯定:“同學們都喜歡藺相如、廉頗,你能從不同角度看到趙王的優點,這是很可貴的,你很會思維。”學生聽到這樣的肯定,心理十分高興。老師的肯定評價,調動了發言學生及全班同學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發言時消除了顧慮,充滿了自信,增強了自我肯定的欲望。共同討論是激勵求異思維和集中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大家共同討論的條件下,思維活動可以經過不斷地評價和引導螺旋上升,把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推向較高水平。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盡可能找出許多種答案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思路狹窄,嚴重阻礙著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對糾正學生思路狹窄,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是在頭腦中創造出過去沒有遇到過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將來才能實現的事實的形象思維的活動,因此我們說想象是創造力,一切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想象。一是通過作文教學培養想象力。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題作文,例如“21世紀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師”等,幫助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指導學生展開想象,開拓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二是通過指導觀察培養想象力。培養觀察力是發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插圖,獲得有關的表象和情節的依據,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豐富畫面的形象和情節,使畫面活起來;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事物,告訴他們處處留心皆學問的道理,啟發他們觀察主要的現象與環節,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展開創造性想象,具體合理地想象出與觀察對象有關的內容。只有這樣學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訓練,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培養。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熱愛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學生 “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如果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么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如何有效提高弱勢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呢?在教學實踐中可采取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習困難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自然學習就會有了角大的提高。
五、強化學生的互動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的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