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7 10:43: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急診科常見的病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急診護理是一門用最少數據,最短時間和最佳技能來挽救患者生命,減輕患者痛苦的藝術[1]。而急性腹痛和呼吸困難是急診科就診病人中較為常見的急癥,為了讓這兩種急癥患者到達急診科后得到及時有效的護理,以挽救患者生命或減輕患者痛苦。本科自2005年1月~2007年9月,對223例以急性腹痛或呼吸困難癥狀就診的病人采用癥狀及疾病兩種不同護理模式進行比較,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23例患者中,男126例,女97例,年齡11~67歲。其中急性腹痛患者132例,呼吸困難91例。將223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癥狀護理組112例,疾病護理組111例。兩組在癥狀的種類、年齡、性別間的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護理人員共14人,其中大專學歷8人,中專學歷6人,年齡在30~41歲6人,20~29歲8人,兩組護理人員在技能、學歷、工作年限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癥狀護理程序的制定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聘請專家指導,組織有豐富臨床經驗的主任和高年資的護士,共同協作,按疾病護理過程組織整合成一個以病人為中心的癥狀護理程序,見表1。表1 癥狀護理程序和疾病護理程序對照表(略)
1.2.2 實施方法
癥狀護理組病人共112例,患者到急診科后按癥狀護理程序進行診治和護理;疾病護理組病人共111例,患者到急診科后按疾病護理程序進行診治和護理。經急診科初步診治護理后,護送入專科病房進一步治療。將兩種護理模式在到達急診科后得到系統護理的第一時間、病人及家屬滿意率的數據進行統計。
1.2.3 統計學處理方法
兩種護理模式在病人及家屬滿意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病例在到達急診科后得到系統護理的第一時間的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種護理模式在病人及家屬滿意率的比較
癥狀護理組的病人及家屬滿意率高于疾病護理組(χ2=4.75,P<0.05),見表2。表2 兩種護理模式病人及家屬滿意率比較(略)
2.2 第一護理時間
即從患者到達急診科后得到系統護理的時間比較:癥狀護理組所用時間為(1.04±0.18)min,疾病護理組所用時間為(1.22±0.14)min。 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t=8.33,P<0.01)。
3 討論
3.1 有別于西方國家急診流程,我國絕大多數醫院急診科患者有兩個主要聚集地,一是搶救室,二是就診室。患者被分為兩大類,危重患者入搶救室,非危重患者入就診室,即患者圍著醫生轉,護士跟著醫生干,不僅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淡漠,而且急診護理與急診醫療脫節。為使急診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服務,應將各專科的急救技術納入急診科的標準化方案進行實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搶救預案和操作流程[2]。本組病例將傳統的疾病護理模式改為癥狀護理模式,改變了患者圍著醫生轉,護士跟著醫生干的被動局面,使急診護理由被動的護理配合變為主動的護理配合,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從而提高病人的滿意率。該組病例顯示在病人及家屬滿意率優于疾病護理組(P<0.05)。
3.2 由被動的松散護理轉變為主動的整體護理。患者在急診科得到怎樣的服務才算適度,整體護理要求急診護士不是我能干什么就向患者提供什么,而應追求患者利益的最大化[3]。急診病人有別于住院病人的是,住院病人是以某個疾病入住病房,而急診病人往往是以某個癥狀來就診,因此應該探討出具有急診護理特色的切實可行的護理模式。我們觀察顯示,癥狀護理組在第一護理時間比疾病護理組明顯縮短(P<0.05),使患者到達急診科后得到快速有效的系統護理。因此采用癥狀護理模式,將能高效、快捷為患者提供急診護理服務,是急診護理較為實用的一種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張亞卓,韓悅容,馮洋,等.我國急診護理發展的現狀和與展望[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12):52-53.
1.1設置要求我院為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按照管理年的要求,急診科用房面積達到了500m2。設有診斷室、搶救室、留觀室、治療室、處置室、手術室及其他輔助配置。搶救床位四張,留觀床位十張,符合管理年標準。
1.2設備要求急診科配備了除顫儀、監護儀、呼吸機、吸痰器、洗胃機、心電圖機、輸氧裝置、氣管切開設備。搶救車上物品齊備,搶救藥品齊全、充足,其他基本的診療設備也很完善。
2加強軟件建設,提升服務技能
2.1人員數量護士人數與病床的比例:搶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觀室:每班至少1人。
2.2人員資質要求護士長:為主管護師,在急診科連續工作3年。護士:均有護士執業證,40%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均具有5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
2.3人員培訓不斷提高護理人員技術水平是保證護理質量的首要條件。因此,急診科必須有明確的人才培養計劃,有全面的人員培訓制度。
2.3.1制定各類人員的培養計劃包括科內固定人員、新進人員、進修護士的培訓計劃,定期復訓。新進人員必須經崗前培訓并達到要求后方能上崗。
2.3.2制定本科人員醫學繼續教育規劃科內不滿45歲的副主任護師以下職稱的護士必須參加醫學繼續教育,每季度參加一次“三基”理論考試,每年至少參加一次院級“三基”技能培訓和考核。要求每位護士必須掌握急診科所有儀器的使用,常見故障的排除,組織經常性模擬搶救配合演練,熟背各種急救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3.3建立定期業務學習制度開展形式多樣的業務學習,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進展,科內每月業務學習至少1次。
3更新觀念,改善服務意識[1]
3.1快速反應觀念這是急診急救護理質量控制的關鍵內容,也是急診科的主要工作特點。不能快速反應,就不能適應急診科的工作性質,不能適應急診急救病人的需要。反應快、行動迅速、操作準確、搶救成功率高,這是快速反應觀念的四要素。
3.2院前急救觀念院前急救觀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趕到現場;在現場有能力開展救治,途中的不間斷救治;具有現代的院前急救知識與技能。
3.3現代監護觀念包括:(1)首先要具有現代監護設備;(2)對現代設備的正確使用與維護;(3)準確的判斷監護儀的各種數據;(4)各種管道的觀察;(5)病情觀察,這是一個急診科護士應具備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觀察能反映一個護士的基本理論知識及臨床護理經驗。
3.4現代服務觀念現代服務觀念的核心是以病人為中心,一切為了病人。病人及家屬滿意是現代服務的最高標準。服務就是效益。
3.5現代效益觀念這是現代急診急救的突出特點。救治病人應堅持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的原則。但人道主義不是不收錢,而是以搶救病人為主,按規定、按標準收費,效益好有利于擴大“再生產”。4規范服務流程,保障措施到位
4.1建立“急診綠色通道”切實保證急、危重病人的就診治療。
4.2成立急診工作領導小組以主管醫療的院長為主要負責人,成員有醫療、護理、后勤和急診科負責人。每周護理部、質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檢查急診環節質量,及時反饋信息,以改進急診科工作的缺陷與不足。
4.3制定并執行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落實急、危重癥病人搶救制度,落實各工作單元工作制度、急診交接班制度、急診會診與疑難病例討論制度、急診死亡病例討論制度、急診醫療護理糾紛和投訴處理制度等,并有相應的實施記錄。
4.4制度緊急醫療護理救援預案制定大批病員搶救預案,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預案。并將組成人員備案在冊,定期演練,保持24h通訊通暢。
4.5提供多種便民措施如輪椅、開水、茶杯、手紙、便器、拐杖等;為無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務;對危重病人檢查過程實行全程陪伴,并備好各種急救藥品與用物,嚴密觀察病情,防止意外發生[2]。
5實施風險管理,制定防范預案
(1)急救物品、器材時刻處于備用狀態,隨時可用。搶救藥品齊全、充足。(2)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滅菌、定期檢查、保持完好。(3)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時補充本班消耗的藥品、器材,對損壞的器材及時報修。(4)一萬元以上設備登記建卡,并有使用和維修登記。(5)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認定卡,使口頭交接與書面交接相結合。(6)制定每周工作重點和每周工作程序。(7)制定急診科常見風險防范預案如:搶救儀器故障防范預案、護理投訴防范預案、護理文書缺陷防范預案、醫護配合不協調防范預案等。
6制定質量控制指標,嚴格質量管理
急診科質量控制以“零缺陷”為最高目標,并有相應的制度和要求來進行管理。(1)成立院方、科室、自控三級質量管理體系,科內定期對護士進行質量管理教育,隨時進行護理質理檢查,建立檢查登記和質量控制信息反饋制度。(2)質量控制指標:預檢分診正確率≥95%;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80%;急、危重癥搶救記錄和監護記錄合格率≥95%;三測單、醫囑單、護理記錄單準確、全面,合格率≥95%;年護理事故發生數為0;年褥瘡發生數為0;基礎護理合格率≥90%;危重病人護理合格率≥9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搶救器械消毒滅菌合格率100%;病人對護理工作、服務態度滿意率≥95%;三基考試合格率100%。(3)制定常見急、危重癥搶救規范或程序,搶救室有搶救規程備查。(4)制定并落實急診病人告知制度,如:入院告知、出院告知、特殊診療和有創操作知情同意書等。(5)建立急診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制度,對藥物的不良反應按要求登記上報并及時處理。特殊(毒、麻、限、劇)藥品應專人專柜專鎖管理,品種、數量正確,有用藥情況登記,藥品合格率100%。(6)搶救室原則上實行封閉式管理。(7)治療室設施完好,布局合理,操作規范。(8)處置室布局合理,符合消毒隔離原則,用物分類清楚、整潔、有標志。(9)洗胃室單設,符合規范,污物處理符合要求。
7討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命越來越重視,急救意識也不斷增強。我院通過加強急診科的護理質量控制,抓住“搶救病人生命”這個主題,在“急”字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工夫,在“救”字上多研究,在“高”(效率、效益)字上多思考,不斷加強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使急診科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有了根本的轉變,急救技能有了不斷地提高,風險防范能力有了更進一步地增強,科內管理也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123例患者中,男86例,女47例,年齡11~67歲。其中急性腹痛患者132例,呼吸困難91例。將123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癥狀護理組62例,疾病護理組61例。兩組在癥狀的種類、年齡、性別間的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護理人員共14人,其中大專學歷8人,中專學歷6人,年齡在30~41歲6人,20~29歲8人,兩組護理人員在技能、學歷、工作年限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2、方法
(1) 癥狀護理程序的制定?。.通過查閱大量資料,聘請專家指導,組織有豐富臨床經驗的主任和高年資的護士,共同協作,按疾病護理過程組織整合成一個以病人為中心的癥狀護理程序。
(2)實施方法。癥狀護理組病人共62例,患者到急診科后按癥狀護理程序進行診治和護理;疾病護理組病人共61例,患者到急診科后按疾病護理程序進行診治和護理。經急診科初步診治護理后,護送入專科病房進一步治療。將兩種護理模式在到達急診科后得到系統護理的第一時間、病人及家屬滿意率的數據進行統計。
(3)統計學處理方法。兩種護理模式在病人及家屬滿意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兩組病例在到達急診科后得到系統護理的第一時間的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
二、結果
1、兩種護理模式在病人及家屬滿意率的比較
癥狀護理組的病人及家屬滿意率高于疾病護理組(χ2=4.75,P<0.05)。
2、 第一護理時間
即從患者到達急診科后得到系統護理的時間比較:癥狀護理組所用時間為1.04±0.18)min,疾病護理組所用時間為(1.22±0.14)min。 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性(t=8.33,P<0.01)。
三、討論
1、有別于西方國家急診流程,我國絕大多數醫院急診科患者有兩個主要聚集地,一是搶救室,二是就診室。患者被分為兩大類,危重患者入搶救室,非危重患者入就診室,即患者圍著醫生轉,護士跟著醫生干,不僅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淡漠,而且急診護理與急診醫療脫節。為使急診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服務,應將各專科的急救技術納入急診科的標準化方案進行實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搶救預案和操作流程。本組病例將傳統的疾病護理模式改為癥狀護理模式,改變了患者圍著醫生轉,護士跟著醫生干的被動局面,使急診護理由被動的護理配合變為主動的護理配合,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從而提高病人的滿意率。該組病例顯示在病人及家屬滿意率優于疾病護理組(P<0.05)。
2、由被動的松散護理轉變為主動的整體護理。患者在急診科得到怎樣的服務才算適度,整體護理要求急診護士不是我能干什么就向患者提供什么,而應追求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急診病人有別于住院病人的是,住院病人是以某個疾病入住病房,而急診病人往往是以某個癥狀來就診,因此應該探討出具有急診護理特色的切實可行的護理模式。我們觀察顯示,癥狀護理組在第一護理時間比疾病護理組明顯縮短(P<0.05),使患者到達急診科后得到快速有效的系統護理。因此采用癥狀護理模式,將能高效、快捷為患者提供急診護理服務,是急診護理較為實用的一種護理模式。
3、急診科護理安全隱患
(1)醫患溝通不充分,服務態度生硬:來急診科就診的多為急重病人,他們往往表現出心情煩燥,且痛苦不適,其家屬也表現為情緒緊張和激動,他們此時需要的是關愛、體貼和安慰。醫護人員中的少數人缺乏同情心和耐心,說話生硬,訓斥病人,不注意病人的心理狀態,極易引起病人及家屬的不滿,一旦診療效果不佳,極易發生糾紛。
(2)責任心不強,粗心大意:個別醫護人員不認真遵守操作規程、詢問病人不全面,病情觀察不仔細,應該檢查的項目不做、不講治療原則,操作中無菌觀念不強,三查七對不嚴格,交接班制度不落實,甚至推諉,不及時處置,延誤病人的診治與搶救,而出現醫療差錯,形成糾紛。
(3)業務技術不過硬:護士在搶救中不能一針見血,反復穿刺,而不能立即靜脈給藥,影響了搶救的速度,心臟驟停的病人人工氣道不能馬上建立而耽誤搶救時機。
(4)急診意識不強:急診病人多為突發或急重情況,家屬和病人往往心情焦急,希望病人人院后得到及時搶救,如護士接診不及時,行動遲緩,不及時抽血作化驗,不及時護送作檢查,該用的藥不立即使用,一旦病情惡化將發生糾紛。
(5)搶救用藥不到位:急診科是一個應急部門,急救物品、器械、藥品要時刻處于完好的備用狀態。如搶救前物品準備不充分、不齊全或是搶救后不及時補充,使得搶救工作忙亂而影響搶救工作的進行,直接影響搶救效率和質量。
【摘要】本文總結作者近年來在急診科進行臨床帶教的工作經驗,提出要做好臨床醫學生的帶教工作首先要制定好個體化的教學實施計劃,重視并認真落實入科教育,做好急診科臨床帶教工作的實施、檢查,并認真總結臨床帶教工作,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步入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急診科;臨床帶教
臨床畢業實習是醫學生向臨床醫生過渡最關鍵的時期,是培養醫學生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鞏固其所學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提高臨床基本技能的重要環節。做好醫學生的臨床帶教工作是醫學生醫學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科2002年以來先后接受約230名醫學生入科實習,通過規范的臨床帶教工作,收到較好的效果,受到實習生及醫院醫教科的好評。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1 制定好個體化的教學實施計劃
到急診科實習的醫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有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還有中專生,學習專業方向不同,沒有臨床工作經驗,在急診科實習時間長短不一,從2周到1個月不等,因此必須根據其自身情況對學生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每批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實習生到急診科實習前,均由教學秘書根據其所在院校規定的實綱結合本科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實施計劃,經科內討論通過后,再由各個帶教老師遵照執行。
2 重視并認真落實入科教育
實習生初到急診科,從環境到具體醫療工作,都會感到陌生;面對急危重病人,多存在恐懼、緊張心理,常常不敢動手,覺得無所適從,為了使實習生盡快熟悉工作環境,進入角色,應重視并認真落實實習生的入科教育。實習生入科后,由教學秘書帶領其熟悉科室布局、成員、搶救房、留觀床位、手術室、換藥室等情況,使其對急診科有一初步的整體印象,提高其在急診科的實習學習興趣。隨后,按臨床小課的形式進行入科教育。簡要介紹急診科科室工作規章制度、無菌觀念、病情觀察、病歷書寫等方面的注意事項,使其盡快進入角色、工作時有章可循,減少走彎路的機會。另外,一定要明確實習生的工作職責及在急診科學習所要達到的要求及目標,使其學習及工作有章可循。
3 做好急診科臨床帶教工作的實施
在急診科基本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1)掌握高熱、昏迷、抽搐、休克、心律失常、心臟驟停、心衰、呼衰、腦衰、肝衰、腎衰、氣胸、咯血、上消化道出血、急腹癥、急性中毒等常見急危重癥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處理原則,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急救思維及搶救意識。(2)掌握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血型鑒定及配合、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測定、尿糞常規檢查、嘔吐物及糞便隱血試驗、血清電解質測定、血糖、肝腎功能檢查、血清及尿淀粉酶測定、血氣分析的正常值及臨床意義等。(3)掌握急救車及搶救室配備的所有常用急救中西藥的藥理、規格、劑量、用藥途徑、適應癥、毒副作用及禁忌癥。(4)在各級醫師或護士指導下,學習或初步掌握下列診療技術:皮內、皮下、肌肉注射,靜脈穿刺及注射、吸氧、吸痰、洗胃、灌腸、導尿、物理降溫、快速血糖儀、心電圖機、監護儀的使用等。(5)掌握最新版國際心肺復蘇指南中有關心肺復蘇要點及操作規程,熟練使用除顫儀進行電除顫、簡易呼吸器進行人工呼吸,了解經口氣管插管等人工氣道的建立措施,對呼吸機的原理及參數的設置、調整有初步的認識。(6)初步掌握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療法,液體療法。(7)初步掌握止血包扎固定及脊柱損傷時的固定及搬運相關知識。
采取平時查房床邊講解、邊示范的方法。每天最少2至3個實體病例的診治過程和難點、注意點的分析,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要求學生現場操作進而獨立完成(帶教老師“放手不放眼”)為主體的方法,結合主治教學查房、科內小課、參加科內疑難和死亡病案討論、典型病例討論等師生互動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課后要求看書,回憶思考,鞏固所學的知識,并敦促學生閱讀相關古籍、著作、文獻,適當布置關于某些方面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工作,為將來的臨床、科研打下良好基礎。
4 做好教學工作的檢查
對實習生的檢查,爭取平素抽查與出科考試相結合,平素抽查主要通過查房提問等手段了解其匯報病史、體格檢查、病歷書寫、臨床操作等多方面的情況。出科考試包括理論考試、病例分析、診療操作檢查、臨床答辯等方面的內容。學生輪科成績中,平時成績與出科考試成績各占50%的比例,力求做到最終成績客觀、公正。
5 認真總結臨床帶教工作
急診科每批實習生實習結束,由科主任牽頭與帶教秘書及帶教老師開會、交流、討論、分析學生帶教成績及帶教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從而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修改、完善帶教實施計劃及方案。
【關鍵詞】 急診科;急腹癥;分診護理
急腹癥由于病情變化迅速,一般急診科收治的急腹癥患者的病情較為緊急。因此成功有效的分診以及護理對于治療急腹癥是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針對急診科的急腹癥的分診情況以及護理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09年3月到2012年3月急診科中收治的急腹癥患者共1226例。患者年齡21—47歲,其中男性110例,女性106例。外科急腹癥432例,其中急性闌尾炎201例,腎絞痛112例,腸梗阻34例,急性胃穿孔47例,腹膜炎38例;內科急腹癥共531例,其中消化道潰瘍242例,急性胃腸炎174例,急性胰腺炎23例,急性心肌梗死42例,泌尿系感染50例;婦科急腹癥263例,包括有異位妊娠82例,盆腔炎67例,黃體破裂36例,急性卵巢囊腫扭轉35例,痛經43例。
1.2 分診方法 一般急診科分診主要分為詢問、觀察和分診三步。
1.2.1 詢問 通過詢問護理人員可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初步了解患者基本病情,理清思路。為進一步分診檢查作準備。問診內容主要包括腹痛開始時間、誘因、疼痛部位、有無轉移性腹痛或牽扯放散痛、疼痛的性質、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間隔時間,以及有無其他伴隨癥狀,如發燒、嘔吐、二便異常等。同時應詢問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有無手術史、潰瘍病史,以往類似發作史及治療方法等,從而能幫助醫護人員判斷患者發病得原因。導致急腹癥的病癥類型較多,因此詢問患者的病史資料是在問診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疼痛是急腹癥最為典型的癥狀,疼痛的范圍,疼痛的性質,是鈍痛還是銳痛等也是分診過程中重要的信息之一。疼痛的位置能說明可能是哪個器官部位出現問題,疼痛類型可以說明可能的病癥類型等。另外應個體化問診,如針對不同的患者提出不同問題,女性患者需要詢問月經史、婚育情況等,為診斷是否為宮外孕或其他婦科急腹癥提供一定的診斷依據。老年患者可關注有無其他基礎疾病史,以排除心肺功能疾病的可能等。年輕患者可詢問近期的飲食習慣,是否有暴飲暴食、進食不潔食物等,為診斷急性腸胃炎、胰腺炎等收集診斷依據。同時,在詢問患者病情時,用詞需要準確、通俗易懂、語言精煉,并且有目的性進行誘問。詢問、觀察、查體三方面應有機統一,盡量減短病人等待時間,務求所收集資料為客觀準確。
1.2.2 觀察 除了由患者提供其病情情況外,護理人員還需要通過對患者進行仔細觀察,如患者的生命體征、精神狀態、面容表情、皮膚顏色等來收集患者的臨床癥狀。另外醫護人員需要身體檢查來進一步了解患者的情況,如疼痛的具體部位,有無反跳痛、肌緊張等腹膜刺激癥,有無放射痛及部位等,同時通過患者疼痛時的面容以及臉部顏色、出汗情況以及脈搏強弱等,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護理人員預測患者病情變化及嚴重程度,是否出現有休克等可能。因此護理人員需要熟悉各類急診科急腹癥的臨床癥狀、常見誘因、疼痛特點等,便于及時判斷患者的病情情況。
1.2.3 分診 通過詢問以及觀察,同時再配合患者的實驗室檢查報告結果等初步資料,護理工作人員通過綜合分析,初步判斷患者病情以及輕重情況等,可能發生的疾病以及不同疾病的嚴重程度,合理安排患者送至相應的專科或進入搶救室,進行進一步深入的診斷和治療。
1.3 護理方法 急腹癥患者不管分診結果如何,護理人員均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情況,監控神志、表情、體溫、脈搏、血壓、呼吸及腹痛等情況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匯報醫生,必要時先建立靜脈通道,以便遵醫囑輸入藥物,緩解患者病情,同時按需采集患者的血、尿、便標本送檢,協助或者診斷依據。可根據需要及時安撫患者情緒,由于病人較多等待時間較長,患者身體狀況不佳疼痛難忍,患者情緒可能會出現一定波動,因此護理工作人員需要根據患者情況做好安慰、解釋工作,體貼關心患者,安撫其急切、恐懼情緒,有助于稍后的診斷治療,協助醫生盡快做好相關檢查及準備。急腹癥患者若確診需要進行急診手術時,護理人員應盡快配合醫生完成交叉配血、備皮或皮試等術前準備,安全護送病人并做好病情交待、用藥等各項交接工作,讓患者能及早進行治療。
2 結 果
對于外科急腹癥,分診正確病例有401例,分診正確率為92.8%;內科急腹癥分診正確的病例有498例,分診正確率為93.8%;分診正確的婦科急腹癥有225例,分診正確率為85.6%。全部的急診科急腹癥患者均得到及時的治療,病情得到控制。
3 討 論
分診的目的是高效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使得患者能夠在醫療資源不足時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1。急腹癥在急診科室較為常見,由于可能涉及到的臟器疾病較多,因此急腹癥常以發病快、變化快以及病情重等為其特征,因此正確高效的分診,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協助患者準確高效接受正確的治療。對于急診科室的護理工作人員,除了需要對各類疾病的臨床癥狀有較為熟悉全面的了解外,還需要有仔細的觀察能力,觀察患者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以及準確獲取患者的信息,正確對患者進行分診處理,使得患者迅速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出現分診失誤時,應加強與醫生的聯系,共同探討判斷失誤的原因,取得經驗教訓,不斷提高分診水平。另外,護理工作人員對于急腹癥患者的護理同樣需要予以重視,穩定患者情緒、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協助醫生做好相關檢查治療準備等,均是急診科護理工作的重點。
通過經驗總結和搜集意見,明確急診科護理安全尚存在的薄弱環節,并以此對現行的護理規章制度進行修訂完善,同時制定與相關科室和部門的交接工作流程以及登記、患者轉運等相關事宜,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其成員主要包括了護理部主人、本科護士長以及其他具高級技術職稱的護理人員,設計并制定護理風險報表及定期召開護理風險分析報告會議制度,確實找出急診科尚待解決的護理安全隱患。最后需加大對各緩解的監督力度,嚴格執行科內日常查、護理部隨機抽查的檢查制度。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考核
針對急診科患者多為病情復雜的危重患者,科室對每一位護理人員提出了“搶救第一”的觀念,通過制定全面的科內業務培訓計劃,對急診科護士進行常用急救技術的多形式培訓,并定期考核。我科每月均組織相關業務學習1次,護理查房1次,并開展1次急救病例討論和急救模擬,每周2次晨間提問。將本科內的常見病癥的搶救措施整理成冊,以方便所有護理人員日常學習,將以上情況均進行評分后將成績記錄到每一位護士的業務檔案。
重視急救用設施及藥品的應用管理
急救用相關設施和藥品如果發生問題,勢必會形成護理安全隱患。因此,我科室將急診儀器設備的管理工作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制定專人管理并定期做好檢查工作,檢查記錄需用點檢表的形式詳細記錄在案,以此確保所有儀器和藥品時刻處于良好和可用的狀態。
強調急診護理記錄書寫的規范性
要求所有急診科護士在進行護理記錄書寫的時候務必做到及時、客觀、準確,在對患者病情做出仔細觀察后,必須從法律的角度來規范護理文書的書寫并存檔。書寫的內容應包括患者的到科時間、病情、采取何種急救方案、遺囑執行情況、護理措施及最后的效果與患者轉歸情況,嚴禁出現漏寫、錯寫和涂改的情況。在確保患者安全的同時,時刻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包處理,采用χ2檢驗,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結果顯示,在實施急診護理風險管理之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急診護理風險,患者的安全得到了進一步保障,具體護理質量控制指標實施前后詳情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實施前后相關護理質量控制指標比較,均為實施后效果顯著提升,具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呼吸道異物是呼吸道常見急癥之一。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1~3歲占多數,若對某些異物誤診失治,將產生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必須特別重視。異物進入氣管、支氣管后非常危險,或可突然死亡,或可因診斷不及時,拖延了治療時間,導致呼吸系統嚴重合并癥[1]。近期我科接診一例氣管異物導致窒息2小時的病例,由于處置得當,搶救成功。
1 病例介紹
病人,男,36歲,弱智。2010年9月12日晚18時45分,吃鴨肉時,不慎被鴨屁股滑入咽喉,其姐幫忙挖取,但未能取出,30分鐘后被家人送到急診科。檢查:病人,昏迷,血壓測不到,呼吸0次/分,心率0次/分。面色發紺,牙關緊閉,皮膚冰涼。雙側瞳孔等圓等大,直徑約6毫米,對光反射及生理反射均消失。立即給予胸外心臟按壓、建立靜脈通道、吸氧,請相關科室醫生會診、纖維支氣管鏡下夾取異物、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心電監護、使用升壓藥、呼吸興奮劑、鹽酸腎上腺素、5%碳酸氫鈉等。19時38分心跳恢復,血壓60/35mmHg,經過2小時搶救后病人在升壓藥維持下血壓為96/50mmHg,心率104次/分,呼吸機輔助呼吸,瞳孔直徑約6毫米,對光反射仍消失。30分鐘后送入腦科進一步治療。
2 護理體會
2.1 醫護密切配合,氣管、支氣管異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的急癥之一,由于本例患者危重,直接進入急診科,為我科首次遇見病例,急診護士即在第一時間通知相關科室醫生到場會診,參與搶救,準備氣管插管、環甲膜穿刺針、氣管切開、呼吸機、吸痰機等用物,為這次搶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 迅速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雖然未明確異物所在部位、異物的大小,但先給予鼻導管氧氣吸入是非常有必要的。
2.3 立即給予胸外心臟按壓,持續至氣管切開成功,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心跳恢復為止,以保證重要器官如心、腦、腎的血液供應。
2.4 建立靜脈通道并做好出入量記錄,按醫囑使用呼吸興奮劑、鹽酸腎上腺素、阿托品、升壓藥、5%碳酸氫鈉等。在搶救時,要選擇大靜脈進行輸液,因為在心臟驟停時,血液循環幾乎完全停止,血流變異常,導致血流阻力增高,微循環障礙,使得末梢靜脈給藥不能迅速進入中心循環而延誤搶救時機[2]。所以在兩側正中靜脈開通2條輸液通路,不局限于平時輸液選擇靜脈從小血管到大血管的原則。
2.5 給予心電監護,嚴密觀察病人的意識、瞳孔、心率、血壓、呼吸、皮膚顏色的變化,注意保暖,預防感染,視血壓情況使用升壓藥,給予導尿,并記錄尿量以及尿液性質,以監測心腎功能。
2.6 由于本例患者異物位置深達氣管分叉處,較大且融爛,堵住整個氣管,這就需要醫生、護士要有足夠的耐心,高度的責任心,嫻熟的技術,救死扶傷的精神,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去搶救患者。由于異物大,且部位深,使用喉鏡、氣管插管、環甲膜穿刺均無效,只能在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夾取異物時,將異物拖出幾厘米,超過氣管切開部位后即給予氣管切開、吸痰、連接呼吸機輔助呼吸,患者面色逐漸轉紅潤,肢體逐漸轉暖,SPO2>90%,BP95/45mmHg,P92次/分,瞳孔直徑約6毫米,對光反射仍消失。歷時2小時。
2.7 轉送患者入病房或進入ICU時須有5個醫務人員陪同護送,攜帶心電監護儀、小氧氣筒、簡易呼吸器、急救箱等用物,其中一人推氧氣筒,一人負責使用簡易呼吸器接氣管導管輔助呼吸,以保證供給充足的氧氣,糾正患者的缺氧癥狀,維持通氣與換氣功能,兩人推平車,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一人推裝有心電監護儀的治療車,使心電監護不中斷,持續觀察心電示波,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及時搶救,使病人得以安全、迅速地轉送到病房。
2.8 搶救患者的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穩定家屬的情緒,配合醫生護士搶救及護理。
2.9 氣管異物多發生在院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向社區公眾進行基本的搶救知識培訓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黃選兆.耳鼻咽喉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00
[關鍵詞] 心跳驟停;急診科;心肺復蘇;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41.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7(b)-0063-02
Clinical analysi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f 106 cardiac arrest ca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ZHU Qingli
People's Hospital of Qi County of Kaife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 Qi County 475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successful factors b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6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ses of cardiac arrest. Methods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rocess and the results of 106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1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fter 40 minutes' first aid, 66 cases (62.26%) resuscitation were successful among 106 patients, yet, 40 patients(37.74%) died, the success rate was 83.33% inside of hospital and 16.67% outside. Etiology and recovery success rate had little relevent, while the timing to star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had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success rat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Shortening the time of examination,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performing CPR as soon as possible, according to disease situa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ombined with vascular drugs and vasopressin plus flexible resuscitation techniqu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uscitation.
[Key words] Cardiac arrest; Emergency departmen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linical analysis
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的突然終止,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腦嚴重缺血、缺氧,導致生命終止。這種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醫學上又稱猝死。心臟驟停患者是急診科常見病例,是生命最危急時刻,搶救及時與否直接關乎生命,因此意義重大[1],本院2010~2011年急救心跳驟停患者106例,66例成功救治,現回顧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本院2010~2011年急救心跳驟停患者106例,年齡10~84歲,平均(44.36±22.03)歲,74例發生于急診室,32例發生于急救車運送途中,其中搶救成功66例,男性39例,女性27例。
1.2 病因與發生時間
106例患者病因及發生時間詳見表1。
1.3 方法
確定為心跳驟停后,立刻行心肺復蘇治療。院內選擇心外按壓、氣囊或是呼吸機通氣、心電監護等。院外選擇人工呼吸加心外按壓,急救車運送途中配合氣囊輔助通氣。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建立靜脈通路、開放氣道、運用腎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藥物、出現室顫積極點除顫、急診室內有需要者選擇急診手術治療等。
1.4 判斷依據
復蘇成功判斷:脈搏、呼吸恢復、末梢循環逐漸好轉,心電圖有自主竇性、房性或交界性規律心臟搏動,意識逐漸蘇醒。死亡:搶救30 min以上無自主呼吸、心跳;神經反射消失;瞳孔固定[2]。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284例患者年齡14~81(平均48歲)歲。膽囊炎及膽結石28例,輸尿管結石19例,腎臟結石24例,胃腸穿孔9例,完全性腸梗阻及不完全性腸梗阻18例,急性闌尾炎49例,胰腺炎9例心肌梗死5例,消化道惡性腫瘤4例,急性盆腔炎40例,卵巢囊腫蒂扭轉12例,異位妊娠22例(其中18歲以下患者2例),卵巢破裂11例(其中18歲以下患者1例),痛經15例,宮腔積膿伴子宮穿孔9例。
1.2治療方法
治療前明確診斷,需手術治療的168例,不需手術的108例,不明確診斷的8例,。對于診斷明確的患者收住相關科室手術,不需手術者具病情,重癥者收住院治療,輕癥者急診科留觀治療。
2 結果
明確診斷的需手術治療患者,除2例惡性腫瘤因醫院條件所限,對癥支持治療后轉上級醫院治療,其余手術患者均術后痊愈出院,有47例患者在門急診留觀治療,其中4例因癥狀緩解慢,家屬要求住院,轉住院部治療,余患者痊愈。不明確診斷的8例患者組織相關科室會診后,2例行剖腹探查確診,6例留觀3天后確診,經保守治療后痊愈出院。
3 討論
急性腹痛診斷和治療是臨床醫生面臨的難題,該病發病急,進展快,病情變化多樣,并發癥多,誤診可能性大,延誤手術時機會造成患者死亡率升高,并發醫療糾紛,而女性患者診斷更加復雜,常見病有急性闌尾炎、胃腸穿孔、腹部外傷致臟器破裂出血等;中老年人則胃腸道癌腫及其并發癥、膽結石或膽囊炎多見,此外還要注意肝癌、心肌梗死的可能。女性可引起急性腹痛的婦產科疾病,如急性附件或盆腔炎、異位妊娠或破裂、子宮破等。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社會交流的增多,目前疾病譜有低齡化和發病性別模糊的特點。女性在胃出血穿孔等疾病也有增多的傾向。但是,性別在分診中仍有重要的作用。而社會的開放,問題青少年的增多,致使未成年女性妊娠及相關疾病發病率上升,在急診工作中要引起重視。對于癥狀、體征明確的病例容易診斷,而不明顯的病例,急診較難及時診斷。本組病情復雜,癥狀各異,實驗室檢查與體征不完全相同。急診確診率95.7%,誤診率為1.5%,不能確診2.8%,由于患者在急診時間短,而就診時急診患者發病時間短,癥狀和體征還未完全表現出來。誤診的發生,以及難以確診的病例相對會增多,除此還與病情復雜,臨床少見,經驗不豐富有關。急診能夠治愈好轉的病例,多為病情輕、癥狀、體征明顯,診斷明確的患者。從上述病例中看出,需手術治療的應及時手術,不要耽誤手術時機,這樣才能縮短病程。對病情復雜、門診、急診不能保證治愈的及老年患者,應及時收入院。
單純急腹癥的病例,只要我們對病史詳細詢問,細心體檢輔以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合理綜合分析,是可以急診確診的。而復雜病例,需要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意腹腔內、外疾病所致急性腹痛的不同特點
3.1腹腔內疾病急性腹痛的特點
(1)常有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腹脹等。(2)常有與進食有關的誘因,如暴飲暴食、酗酒、不潔或變質食品進食史等。(3)腹部體征較明顯且固定,如疼痛、壓痛、扣痛、反跳痛等,但在闌尾炎的早期可能存在轉移性腹痛表現。(4)早期可有或無腹外表現,中晚期可有全身性腹外表現,如膿毒血癥、ARDS等。
3.2外科或婦科疾病所致急性腹痛的特點
(1)腹痛突然發作、劇烈、急劇發展,不及時處理,短期內病情常迅速惡化。(2)表情痛苦、、大汗,面色蒼白,輾轉不安等表現。(3)可有腹膜刺激征,如腹肌緊張板狀、壓痛、反跳痛等。
3.3內科腹腔臟器疾病所致急性腹痛的特點
(1)腹痛可輕可重,短期內病情無惡化,如胃十二指腸潰瘍活動期等內科疾病。(2)癥狀與體征不一致,主觀感覺腹痛劇烈,表情痛苦,但檢查腹部體征不顯著,多腹軟,局部輕壓痛或壓痛,無反跳痛。
4總結
(1)對突發急性腹痛者,急診要全面詢問病史,體格查體一定按順序檢查,然后重點檢查,防止漏查。合理選用實驗檢查項目,結合癥狀、體征全面分析檢查結果。值得注意是在急診全面檢查同時要突出重點,利用急診的現有條件,能做檢查一定要做到。(2)把握特異性診斷依據,對于重危患者,檢查時要有醫護人員陪同檢查。(3)對于癥狀復雜,疾病復合的病例,要警惕并發癥的發生。堅持對急性腹痛者,在生命體征平穩下,先檢查后處置防止原發病被掩蓋。(5)更重要的一點,如果病情需要相應科室會診時,一定要請到他們會診,這樣才能做到對患者的全面負責,防止錯收入院,而延誤診治。只要我們在急診熟練的掌握了急腹癥診療常規,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就會降低急診急腹癥的誤診率。
參考文獻
[1]張文武.急診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關鍵詞】 無助病人;急診護理;存在問題與對策
無助病人是指病人來院急診時無家屬、親屬、朋友的陪伴, 且當時無能力支付醫療費用的病人。其急診搶救治療、護理的全過程均由醫護人員協助完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性加大,由交通事故導致的意外傷害不斷增加,無主患者亦隨之增多,不僅給急診救治工作及護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也給醫療機構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和管理難度。我院急診科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住病人54例,現將護理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及管理方法介紹如下:
1 病歷資料
本組病例54人,其中,男性38人,女性16人。交通事故28人,流浪人員,急性乙醇中毒21人,孤殘人員2例,精神病患者1例,智障患者2例。這些病人中存在諸多護理問題,因處理得當,我院未造成不良后果。
2 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病歷資料無法收集或不全面 大部分急診無名氏病人意識不清,處于意識模糊、嗜睡狀態,不能描述病情或描述不夠準確,醫護人員無法及時、準確地收集到病人入院前的詳細資料。
2.2 護理安全問題 無家屬陪護的許多病人神志不清或躁動,從而發生墜床、摔傷等意外事件。另外,醫護人員因無法了解病人藥物過敏史,病人用藥過程中易發生藥物過敏反應;因無法與病人或其家屬查對,造成護理技術操作核對項目缺陷,這必然給危重病人特殊護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2.3 無法支付醫藥費用問題 由于大多病人來診時無經濟能力,無法支付醫藥費用,待聯系到病人家屬或民政部門后才能付費或欠費,每年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欠費,給醫院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近兩年來,我院遭受經濟損失數萬余元。
3 護理對策
3.1 病歷記錄管理 無主患者因無任何資料,其醫療文書成為醫院工作的證明和最重要的法律依據。我科對所有的無主患者均進行規范的護理書寫,詳細記錄病情及救護過程,并注意保持醫護記錄的一致性。為防止記錄的丟失和便以今后身份的確認「1。
3.2 加強護理安全管理 對煩躁不安的病人合理使用床檔及約束用具,對實施保護性約束的病人加強巡視,嚴密觀察約束帶的松緊度并隨時調整,及時解除約束。對于實施的原因、約束的時間、部位、血液循環情況和解除約束的時間以及解除人,均應認真交接班,并詳細記錄。加強巡視,及時發現安全隱患。
3.3 堅持對病人實施先搶救后付費的原則 醫院急診科為無家屬及無經濟能力的病人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先搶救后付費原則。同時加強對護士醫德醫風的教育,樹立愛傷觀念,將人文關懷融入到病人的護理工作中
3.4 建立無家屬急診患者管理辦法。建立無助病人登記本,及時通知醫院醫務科,保衛科、轄區派出所以及民政部門,由他們來根據病人的有效證件及所提供病人的信息,必要時利用交通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宣傳,想方設法盡早與病人家屬取得聯系。
4 小結
急診科作為醫院工作的最前線,面對的都是一些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的病人,其工作任務重,應急性強,是一個高風險的科室,做好無家屬病人的醫療救治和生活護理是醫護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建立完善的登記與管理制度,加強急診無助病人管理,能減少安全隱患,杜絕醫療事故的發生,減少醫療糾紛。
隨著人類活動空間的擴大、壽命的延長、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交通運輸多樣化等因素,使急癥和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對此若不采取有效的醫療救護措施,就有可能導致一些可以挽救的生命喪失救治的機會。因此為了適應急診醫學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進一步加強急救護理學的教育勢在必行。而護生急救意識的培養是提升急救水平的關鍵所在。意識,是人們頭腦中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急救意識,是護士對急危重癥病人的病情時刻保持警惕性、并在搶救時具備分秒必爭的意識。急救意識是當代護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1]。要有強烈的時間觀念,搶救過程要敏銳地觀察病情,果斷地采取有效地急救措施。為此,我院急診科在如何強化護生急救意識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 對象
2002年-2005年共帶教護生189人,其中本科生60人、專科生95人、中專生34人。平均年齡為:21+0.56歲。實習時間均為2周。
2 方法
2.1 提高實習護士主動參與急救的意識
2.1.1 根據急診科的工作特點,盡快使護生完成角色轉變
實習護士由于長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缺乏社會經驗,初次面對病人,特別是急危重癥病人,往往觀望等待,束手無策。他們一方面想為病人服務,幫助其解除痛苦,成為帶教老師的幫手;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從何做起,唯恐好心辦錯事,給工作造成損失。我們在帶教工作中體會到實習護士普遍存在這一思想矛盾,是實習初期的巨大障礙,如不盡快解決,將對實習教學質量產生較大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實習護士初接觸急診科時安排帶教老師結合個人的工作經歷和成長過程,講述如何從學生到護士的角色轉換,從而使實習護士一到急診科就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另外為了盡快讓護生適應和熟悉急診日常工作程序和搶救操作技能,我們還安排帶教老師在實習護士進入科室第一天介紹急診科工作環境、特點、人員結構、各班職責。讓學生盡快對急診科有一個總體的了解。
2.1.2 熟悉常見的急救程序及常用搶救儀器的操作方法。
利用實物、圖片等講解常見的搶救程序及技術操作,如現場心肺復蘇術、氣管插管術、洗胃術、有機磷中毒病人的搶救程序、人工呼吸機、除顫儀、心電圖機的操作程序等。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模擬操作。讓實習護士明白護士是各種急救護理措施與病人聯系的樞紐,搶救時做到快、準、穩。準確使用各種儀器、物品定位等。現代急救的特點,反映在新技術的應用。急救護士不單是只給病人吸氧,建立靜脈通路,而且應具備各種先進儀器的使用、維修和保養。
2.2 強化時間就是生命的概念
急診護理工作中“急”字尤為突出,時間就是生命。帶教老師需讓學生明白,迅速、準確、有效的搶救措施,是提高搶救成功的重要因素。
當遇到傷病員外傷出血、骨折、休克,尤其是對心博驟停的患者,相差幾分鐘就關系患者的生死存亡,現代醫學告訴我們猝死病人搶救的最佳時間是4分鐘,嚴重創傷傷員的搶救黃金時間是30分鐘。因此時間就是生命。急診病人危重、病情復雜、變化快,為此我們采取了模擬訓練的方法即:老師事先設計好數個不同病情的模擬病人,讓護生自己在20分鐘內同時處理3-4個病人,必須根據病人的體征及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進行預診分類、果斷救治,延誤時間就會導致病人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群體配合急救訓練:在分項訓練達標的基礎上進行。如設計一心博驟停病例,由5名學生共同搶救,限時5分鐘內復蘇成功。要求先根據模擬病人的臨床表現意識狀態、呼吸、心率情況,作出快速判斷,然后立即進行群體搶救:學生1(胸外按壓)、學生2(人工呼吸)、學生3(給藥)、學生4(心電監護、電除顫)、學生5(記錄搶救過程)。以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為準,每三個循環輪換一次。整體配合搶救過程中,要求每項操作每人必須輪作一次。許多護生反映通過模擬訓練,更真切的體會到急診科護士的急救意識和操作技術能力直接關系到病人的生命,增強了護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急重癥患者多時,可讓護生跟隨老師直接參與搶救,并強化時間觀念,感受工作人員沉著、冷靜、緊張有序的工作作風,培養護生迅速穩健的急救意識。
2.3 提高護生的觀察及應變能力
對就診病人而言,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為短時間內有生命危險的病人,稱為危重病人如:心肌梗死、窒息、休克等。另一類為病情緊急但短時間內無生命危險的病人,如骨折、急腹癥、重癥哮喘等病人[2]。在急診分診中指導護生如何運用一看、二摸、三測的方法來了解判斷病情。即一看患者的意識、表情、瞳孔、面色;二摸脈搏的強弱、快慢;三測血壓及尿量,并隨機對護生進行提問,從護理角度出發,分析判斷救治原則和護理要點。
對急危重病人入院后除及時診斷和有效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全面觀察其病情變化;例如接診一高處墜落傷者,可能要求判斷是否有顱腦外傷、胸外傷、腹部閉合傷、各種骨折,是否有多發傷、復合傷等,通過接觸病人,觀察病情迅速判斷哪一個是主要問題,可能發生的意外和并發癥;同時還對患者家屬做解釋工作等。通過這一系列過程,可以啟發護生在短時間內思考的能力,指導其分析潛在的危險因素,以適應盡早發現、盡快搶救的要求。帶教中意在使學生明了,作為一名護士面對急危重癥病人時,應做什么、怎樣做,如何進行有預見性的護理,結合病情變化做好針對性的搶救準備,主要協助醫生及時進行救治等。
2.4 提高帶教老師的教學意識和水平
高質量的教學需要高素質的老師。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教學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工作中我們首先明確臨床帶教教師是護士兼帶教的雙重任務,做好帶教工作也是護士重要的職責之一。對年輕教師要進行一定的培訓和考核,教師需要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各種急救技能及應急能力外,還要有較為豐富的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人文知識。以崇高的敬業精神去激勵學生,并在臨床工作中靈活應用與體現,以自己豐富的知識和過硬的工作能力,取得護生的信任和敬慕。
3 結論
急救護理是在瞬間決定病人生死存亡的能動性工作[3]。無論是創傷、休克、嚴重感染、嚴重燒傷或是心、肺、腦等各種臟器的損傷,都要求急診護士具備急救意識。因此在急診科帶教工作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實習護士的急救意識,在掌握基本技術操作的基礎上要求做到穩、準、快,在接診、分診和病情觀察上,要求有敏捷的思維能力和準確、迅速的判斷和處理能力。當然要做到這些,有賴于各科理論知識與經驗的積累。我們急診科通過采取以上措施,有意識有目的培養實習護士的急救意識,強化急救觀念,對她們今后的護理生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初鐵軼,王莉莉.強化急救意識提高護士的急救技能 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05年第26卷第3期:55-56.
【關鍵詞】護士 急救技術 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290-02
急診科的患者多為病情危重、復雜多變,生命垂危的病人,因此急診科護士需要掌握較多的急救護理技術,為了系統地研究在復雜急診搶救中,護士實施過哪些操作技術[1],并明確急診科護理中哪些操作頻繁使用和對急救有重要性,以作為急救護士課程設置,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指南,現將調查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為在急診科工作1年以上的護士75名,均為女性,年齡21~50歲,從事護理工作1~30年,本科學歷11名,大專35名,中專29名,97%在急診科工作,3%曾經在急診科工作。
1.2 方法
以《現代急診護理學》[2]《全科急救學》[3]為參考,從中選擇73項急救技術,制作調查表格,對于每項急救技術,要求被調查者填寫以下內容:急救技術使用情況(經常使用、一般使用、不用),學會急救技術的使用途徑(工作中、學校課程、繼續教育)和急救技術對工作的重要性(重要、不重要),進行選擇。
2 結果
50%以上的急診科護士實施過73項操作中的51項;幾乎所有的急診科護士都使用過73項中的18項(心肺復蘇術、心電圖檢查、簡易呼吸器使用、監護除顫儀使用、吸痰法、洗胃術等)并認為非常重要;僅有5項操作(環甲膜穿刺術、氣管切開術、開胸心臟按摩、人工冬眠療法、血液透析),未被回答問卷的急診科護士使用過;50%以上的急救護士對73項操作中的44項回答是在工作中學到,18項是在院校課程中學到的,11在繼續教育中學到;幾乎所有的護士對73項中的49項操作技術在急救工作中非常重要。
3 護理對策
3.1 改進學校工作中的教學方法及課程設置
為適應急診科護理工作的需要,國內外高等護理教育把急救護理學作為主干課程之一[4]。此次調查50%以上的急救護士對73項操作中的44項回答是在工作中學到,18項是在院校課程中學到的,這就說明以口頭講述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不能使學生很快適應臨床急救。臨床急救一位病人需要多位醫護人員合作,多項儀器設備使用,多項急救操作的實施及配合,學校可根據情況設置課程,教師也可知道應增加哪些操作的講授和練習,適應臨床需求,為此現在教育工作者為適應這種需求,正在從簡單、分項的技能訓練到綜合復雜的群體配合訓練不斷優化技術的遞進教學方法[4],注重護生與病人,環境互動效果,通過急救現場的設置,培養學生遇到復雜問題的主動思維能力,如在搶救1例心跳驟停病人時由4位學生共同搶救,進行群體配合,并設計群體訓練示意圖,結果:基本技能、預見性思維、儀器物品、搶救配合及搶救速度、病情觀察評估、臨床急救動手能力等較接受傳統教學法的學生有顯著提高。經實踐評價效果理想,此外為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教學形象化,多元化,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其進入臨床實踐打下良好基礎。
3.2 加強護士專科急救技術技能訓練
急 、危、重患者急救時,必須充分體現“時間就是生命”[5]護士必須熟練掌握急診的專科護理技術和技能,為搶救患者贏得時間。科室定期外派到麻醉科、心電圖室等科室學習,并組織觀看急救技術錄像,并請有經驗的醫生講課、示范、在各種模型上訓練,再對護士進行考核,如除顫技術、氣管插管、深靜脈置管、心電圖識別、模擬仿真現場進行訓練考核,確保急救技術在搶救患者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3 注重工作崗位中的技術操作訓練
急救護理學的實踐性很強,護士的專業技術水平很大程度上需通過技術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來體現,此調查50%以上的急救護士對73項操作中的44項回答是在工作中學到,可見工作經驗對護士的知識獲得有重要意義,而單純依靠工作年限增長,工作經驗的積累來提高急救技術的現狀,已不能適應,急救護理的需求,必須縮短每個護士的成熟期,制定一系列的崗位技術培訓計劃,如:單項訓練與綜合訓練相結合,把各種單項技術抓實,制定多種急救護理操作流程,為其提供指導性的材料,再把常見急危重病例列舉出,模擬急救現場,并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實施技術操作,通過大量,多病種的模擬搶救訓練,提高了急救護士的技術水平,為其早日承擔急救護理工作打下基礎。
3.4 充分發揮繼續教育工作與實際工作的聯系
繼續教育工作是我們在臨床實踐過程 中,獲得知識的途徑,可此次調查在繼續教育中獲得的技術很少,這也許成型的急救技術,與繼續教育新理論知識聯系不緊密有關,另外,很多醫院在護士的繼續教育上缺少系統安排,不能與崗位使用相結合,目標性不強,大大影響了護士接受繼續教育的效果。可見低齡護士的畢業繼續教育工作應引起重視,因急診科急危重癥病人集中,病種多,搶救任務重,因此急診科護士必須集各專科急救護理知識、急救技術于一身[6],這就建議醫院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如:醫院的管理者在繼續的工作上應重視護士培養經費的投入,讓護士走出醫院大門去進修、學習、交流或在院內享受培訓,以幫助護理人員進行臨床積累,開展更加適應臨床,積極有效的急救護理繼續教育活動,以提高急救護士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唐泓源摘.對急救護士技術的調查分析.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001,20(4):170
[2]王麗華.現代急診護理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
[3]李奇林,蔡學全,宋于剛.全科急救學.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6
[4]楊麗麗,彭紅雷,蔡福滿等.急救護理技能教學方法的探討.中華護理雜志,2003.38(4):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