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綠色新能源技術

綠色新能源技術

時間:2023-10-13 09:44: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綠色新能源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綠色新能源技術

第1篇

關鍵詞:綠色建筑;新能源;應用

中圖分類號:TU198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近年來,我國建筑行業得到迅速的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伴隨建筑行業發展而來的是建筑材料的高消耗。建筑材料的高消耗,易造成大氣污染等多種環境問題,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建筑理念應運而生,綠色建筑充分運用了新型的節能技術,不僅有效節約建筑能源,而且大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性能,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1.綠色建筑概念

綠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又稱為生態建筑,其要求在建筑施工過程中,盡可能地節約各種資源,包括水資源、能源資源、材料資源以及土地資源等,減少建筑施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使建筑能夠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人們提高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依據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綠色建筑需滿足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①運用新型的節能技術。在建筑施工中充分運用多種新型的節能技術,有效減少能源消耗。②保護生態環境。綠色建筑采用的是新型的節能技術,其可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建筑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少施工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③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綠色建筑不僅要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而且要滿足人們舒適及高效的需求,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高效的居住環境。

2.太陽能利用技術

太陽能熱利用技術在我國已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沿革。利用太陽能可節省大量電力、煤炭等能源。太陽能資源一般以全年總輻射量和全年日照總時數表示。我國、青海、新疆、甘肅等地的總輻射量和日照時數均為全國最高,屬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

1) 太陽能熱水器作為太陽能熱水系統較為低端的產品,在國內發展成熟,普及率高,最具代表性,按結構可分為悶曬式、管板式、聚光式、真空管式、熱管式等,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可提供日常生活用熱水,節約用電,具有良好的經濟性。

2) 太陽能空調系統是利用太陽能進行光熱轉換,以熱能制冷,方法有多種,如壓縮式制冷、蒸汽噴射式制冷、吸收式制冷等。

3) 太陽房是利用太陽能采暖、降溫的設計方法,使房屋內活動主體空間與外界環境之間形成溫度緩沖區實現采暖、降溫需求。無需安裝特殊動力設備的被動式太陽房應用最為廣泛,尤其在氣候寒冷或炎熱的地區。我國被動太陽房采暖可節能60% ~ 70% ,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積每年可節約標煤 20 ~40kg,發揮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在技術水平上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4)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是利用半導體器件的光伏效應原理將太陽輻射能轉換成電能。目前,我國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的發展呈現良好態勢。政府主管部門在相應太陽能推廣政策中明確提出了應大力推廣“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的模式,優先支持一體化項目,在濟南、煙臺等地出臺了建筑強制安裝太陽能利用設備的政策規定,為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3.地熱利用技術

1) 地熱發電是地熱利用的最重要方式。地熱發電的過程是: 首先將地下熱能轉變為機械能,再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通過“載熱體”把地下的熱能帶到地面上來進行利用,目前能夠被地熱電站利用的載熱體主要為地下天然蒸汽、熱水。

2) 地熱供暖是通過換熱將地熱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熱和供熱水,是僅次于地熱發電的利用方式。其利用方式簡單、經濟性好。

4.風能利用技術

風能資源取決于風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風能年累積小時數。風能的利用主要以風力發電為主。我國風力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儲量約為10 億 kW。對于我國沿海島嶼、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地廣人稀的草原牧場及遠離電網的農村、邊疆,利用風能可解決生產、生活能源需求。風能資源受地形的影響較大,我國東南沿海、內蒙古、新疆、甘肅一帶風能資源很豐富,這些地區適于發展風力發電。但是,風能利用技術也會因風速不穩定、風能利用受地理位置限制嚴重、風能的轉換效率低、相應設備不成熟等因素制約。

5.綠色建筑能源利用技術的評價

綠色建筑能源利用技術的評價大致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生態建筑能源利用技術進行評價。

1)建筑節能狀況

重點應放在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及其相應的自動控制上,使建筑節能滿足國家現行的有關標準,具體實施與評價嚴格按照建設部的《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建設部第76號令)執行。節能指標對于北方采暖地區為50%,其它節能措施要達到節能5%。

2)常規能源系統的優化

在使用常規能源時,應對能源系統進行優化,應合理地選擇確定整個系統中各設備系統的能源供應方案,優化設備系統的設計與運行,避免因多種能源結構形式的重復建設而造成浪費,在滿足功能與健康要求的基礎上,減少對常規能源的需求量和因使用常規能源對環境造成污染。

3)新能源的利用

新能源的利用程度是綠色建筑能源利用技術評價中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是綠色建筑是否符合“綠色”原則的直接體現與標志。其重點應放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廢熱資源等綠色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上。新能源的利用要因地制宜,宜選擇適合本地特點、性能價格比優良的技術與產品。

4)環境效益

環境效益作為綠色建筑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其是否生態的直接體現,是評判建筑是否生態的主要指標,而能源利用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對環境的影響。因此,綠色建筑中應盡量使用綠色能源,減少環境污染。

6.新能源技術應用的思考

目前,在大力倡導應用新能源技術的同時,更應重視當前基礎、常規的建筑技術。例如,不可忽視圍護結構保溫技術,而一味追求通過新能源實現采暖需求。有人將圍護結構保溫比喻為建筑物的外衣,把新能源視為建筑節能的“補藥”,那么我們必須避免不給建筑穿外衣就開始大力補充新能源,不可“吃著補藥裸奔”。對此,清華大學的張寅平教授曾表示“新能源的應用是趨勢,但高新技術在某些清況下未必是適宜技術。所謂可再生能源及高新技術的應用一定不要用概念說話,一定要用科學數據說話。技術是否適宜一定要以應用中的實測數據來佐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太陽能電池為例,生產太陽能電池的材料制備過程需要用能,如果太陽能電池的總體產能低于其生產期間耗能,那么其大規模應用必須慎重。此外,雖然太陽能屬于清潔能源,且使用時不污染環境,但是制造太陽能電池的過程會污染環境。在尋求綠色建筑發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使用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不可盲目跟風。我國正處于城鎮化進程中,面臨著建筑能耗與環境壓力。城市是一個復雜龐大的有機系統,建設低碳城市規劃設計先行。規劃設計在節能減排和低碳城市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可從源頭控制建筑能耗、降低碳排放。

7.結語

當前,我國建筑節能的重點領域為北方地區城鎮供熱計量的改造、新建建筑節能標準的實行、大型公共建筑的節能改造、住宅全裝修和裝配式施工的推廣、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綠色建筑的示范等。建筑行業從業人員,應從全壽命周期視角下對建筑能耗進行綜合考慮,構建綠色建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夢想。

參考文獻

[1]李志鋒,胡朝昱.淺析綠色建筑設計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廣西城鎮建設,2009,10(06).

第2篇

[關鍵詞]新能源產業;國外經驗;困境

1 河北省新能源產業發展及其政府政策激勵瓶頸問題探討:以保定光伏產業為樣本

1.1 河北省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相關問題探討

第一,國家與地方穩定的新能源消費市場并未形成。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需要穩定的消費市場支撐,而現階段受到國外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外市場受到嚴重影響,新能源產品需求訂單大幅減少,給我國新能源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第二,政府新能源產業管理體制比較分散。新能源行業的領導和管理又分屬于多個部門,職能交叉、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缺乏統一的協調和指導,這樣的管理機制既不利于新能源開發體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臺統一的政策措施。

第三,新能源產業自主科技創新能力亟待進一步加強。在國際光伏產業中進行對比和定位,河北省太陽能光伏產業依然是材料、銷售市場、關鍵設施三頭在外的產業格局。生產光伏電池、電池組件等所需的高純度硅料進口還是占有很大比重。多晶硅生產的很多核心技術被國外壟斷,產業的關鍵設備依然依賴進口。研發科技的滯后,不僅使一些具有市場前景的新能源技術難以實現產業化發展,也制約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第四,缺乏明確的新能源行業規范。光伏產業中缺乏明確的行業規范。行業規范的缺失,導致在全國范圍內光伏企業的參差不齊,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是良莠不一,各地的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的情況十分突出,光伏市場呈現無序發展的情況,這無形中也給光伏產業帶來了隱患。

1.2 河北省新能源產業政府政策激勵問題

第一,結構性缺陷:缺乏完整專項的產業規劃。《河北省新能源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出臺,為河北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規劃了藍圖,但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之上應當還有完整的專項規劃,我省現在“新能源專項規劃”體系中僅僅只包含了風電與生物質能,從結構上看顯然是不完整的。

第二,內容性缺陷:目標依據、原則規定、研發戰略、政策手段。一是政策內容中發展目標的制定缺乏依據,戰略規劃缺乏預見性。二是政策規劃中的原則性規定較多,政策手段的實施缺乏制度保障。三是政策內容中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不夠,缺乏研發戰略具體設計。四是政策手段缺乏規范設計與組合,而對于宣傳教育手段體現不夠。

第三,配套性缺陷:大量綜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我省配套政策許多還沒有完全落實。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國家政策激勵體系中除詳盡而科學的戰略規劃之外,還有著大量綜合配套政策落實和出臺。與此同時也明確了相應政策具體配套措施應該緊跟落實到位。

2 發達國家新能源產業發展經驗借鑒

2.1 發展模式

命令控制。在英、澳、德、西班牙等國,他們國內的壟斷性能源企業,主要是電網企業,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或價格計算規則,收購可再生能源產品。以色列政府強制要求開發商在新建和既有建筑上安裝太陽能熱水器。

經濟激勵。眾多發達國家通過價格杠桿來調節電價。在德國等多數歐洲國家,政府采用固定電價的政策,規定風電:9~10歐分/kWh;光伏發電:45.7~57.4歐分/kWh;生物質能發電:10.5~15歐分/kWh,均保持在常規能源發電成本之下。

財政補貼。主要包括投資補貼、產品補貼和用戶補貼。希臘、瑞典、印度對投資項目分別是30%~50%、10%~25%、10%~15%的補貼,荷蘭對個人投資風電補貼20%,美國對風電補貼1.7美分/kWh,為期10年,歐洲大部分國家對太陽能熱水器補貼20%~60%。

稅收優惠。印度政府規定進口風機整機25%關稅,散件零關稅;美國風力發電實施1.7美分/kWh的生產稅抵扣;希臘對所有可再生能源項目和產品免稅;丹麥對個人投資風電免征所得稅;瑞典、英國對非可再生能源強制征收電力稅,分別為1.99歐分/kWh和0.13歐分/kWh,從而使企業選擇新能源燃料。

市場產業化。美國、丹麥、德國、西班牙、英國、印度等國設置專門的國家可再生能源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國家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丹麥政府累計投入了20多億歐元的研發經費,支持研究機構和企業開展風力發電設備與零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

2.2 發展經驗

以上列舉的發達國家新能源發展模式為河北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北省的新能源發展路線必須根據本國新能源的發展階段,合理制訂規劃,定制明確而具階段性發展目標。同時省內各地區能源結構、政策導向和發展趨勢有所差異,我們應明確重點,差異發展。新能源的發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多方鼓勵,以經濟激勵為主。政府應當通過法律手段鼓勵和規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為新能源企業提供法律保障,開辟綠色通道,并且在全面促進的同時避免資源浪費和經濟犯罪的出現。技術創新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利用各種方式支持新能源設備制造與技術創新。

3 河北省新能源產業發展路徑探究

3.1 政府政策激勵

財政補貼、收費政策。關于財政補貼政策,建議通過以下措施建立系統的財政補貼激勵政策:第一,根據新能源不同產業的實際狀況,制定各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目標;第二,定位河北省新能源發展目標,研究、制定具體的財政補貼實施方案和可操作性的細則,細化地方政府預算支持新能源研發、商業推廣及對資金進行監管的具體操作規程,將相關財政補貼計劃規范地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第三,細則中應視發展階段給予不同力度的投資比例,按發展進度安排由多到少的合理財政補貼額度;第四,明確享受國家財政補貼的對象應具備的條件以及接受補貼者的義務,如資金用途、不得隨意放棄研發或生產,以及享受優惠條件后應達到的經濟和技術目標,研發或生產失敗如何處理等。

稅收減免政策。建議河北省新能源稅收激勵政策的建構,需注意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利用稅收杠桿對使用新能源的主題進行稅收優惠的同時,注重對傳統化石能源利用稅收進行消費限制;二是注意選擇多種稅收的手段方式配合進行激勵;三是稅收手段要和其他不同手段配合使用。具體包括:制定鼓勵新能源技術進步的稅收政策。對從事符合發展規劃的新能源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業務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業務所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對單位和個人為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服務有關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所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或減征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

多元化融資政策的設計。一是建議成立專項新能源發展基金。積極爭取國家對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支持以外,省政府設立新能源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企業實施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大項目、重大技術裝備研制項目、重要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項目和公共服務平臺項目,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建議推動與商業化銀行合作,打造綠色銀行概念,提供綠色貸款,發行綠色債券。鼓勵金融機構豐富信貸品種和創新抵押方式,加大對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選擇成長性好、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實施重點培育,推動企業上市融資。3.2 技術創新

我省政府應鼓勵新能源企業加強風力發電設備核心制造技術的研究;加強開發與建設相結合的太陽能利用技術和產品,利用新能源全面解決建筑耗能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發展方向。加強生物燃料與垃圾燃燒發電技術研究,充分利用新型的生物燃料動力,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的利用;加強潮汐發電技術的研究,充分利用河北沿海潮汐資源。

培養人才、穩定隊伍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人力基礎。一方面,要加快引進人才,穩定現有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還要加快培養人才。要與本省的主要大專院校建立聯系,有計劃地培養新能源專業人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改善人才成長環境。

3.3 市場保障

優化新能源發展環境,拓展消費市場。我省可以借鑒德國等國的做法,對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給予明確、具體的優惠政策,確保參與可再生能源研發、生產的企業略微贏利,促使企業更積極地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產業。

強力推行公用設施、設備新能源、建筑使用消費新能源政策。建議推廣保定經驗,出臺分階段逐步全面推廣河北省各地公用設施、公用設備、公用建筑等使用新能源的相關政策。

強力推行新能源政府采購。建議以政策的形式明確對新能源產品采購范圍。明確將新能源電力列入各級政府強制采購的產品清單,將新能源技術如地熱能技術、太陽能技術結合到新建筑物的建設中,以及優先考慮在生產或運輸等環節使用新能源的供應商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這樣政府采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涉及可再生能源產品在價格上的障礙,以調動企業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積極性。

建立規范的新能源技術標準與產品認證體系。建議以政策形式盡早出臺各個新能源產業的行業標準,建立新能源相關的工程技術質量標準體系和新能源產品認證體系,建立嚴格而具體的新能源市場準入的規則與制度,規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力爭為河北省新能源產業發展創造一個公平、規范、有序的新能源市場環境。

第3篇

關鍵詞:零能建筑;生態建筑;常規能源;生物科技;未來建筑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zero energy buil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zero energy build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for a number of classification, the architect of reverie future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zero to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Keywords: zero energy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 energy; Biotechnology; future architecture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大綱】:

1.什么是“零能建筑”

1.1“零能建筑”的概念和起源

1.2“零能建筑”的現實意義

2.“零能建筑”的現狀

2.1國際現狀

2.2國內現狀

“零能建筑”的生態化需求

3.1什么是生態學和生態建筑

3.2建筑的生態化意義

3.3“零能建筑”的技術手段

4.未來“零能建筑”的設想

4.1其他科學家的概念設計

4.2本人對生物“零能建筑”的遐想

參考文獻

【正文】

零能建筑即“零能耗建筑”

建筑能耗一般指建筑在正常使用條件下的采暖、通風、空氣調節和照明所消耗的總能量,不包括生產和經營性的能量消耗。零能耗建筑即不用任何常規能源的建筑。

--《百度百科》

無論任何形式的建筑,在日常使用時,總是在不斷的消耗能源來保證室內各種環境條件符合人類活動的需求。如何保障建筑在使用中的能源收支平衡,是現在“零能建筑”中最主要的環節。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傳統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據IEA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7》預測,全球2005年到2030年間的一次能源需求將增加55%,年均增長率為1.8%。能源需求將達到177億噸油當量,而2005年為114億噸油當量。

另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PE)的統計顯示,建筑能耗占全球能耗的25~40%。其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占全球總量的30~40%,其發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0~40%。在中國現在每年的新建房占世界的一半,建筑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40%。

根據以上數據,控制建筑耗能將成為控制全球能耗的重中之重。解決好建筑能耗問題是人類解決能耗問題的關鍵。

“零能建筑”是隨著建筑節能技術不斷發展而提出新的目標。早在1952年德意志標準研究所(DeutschesInstitutFür Normen)就制定了建筑保溫的設計標準:《DIN4108-建筑保溫(Wärmeshutz in Hochbau)》。上世紀末,保護環境在全球引起普遍重視。各種綠色計劃在不同國家地區推出。北美推出綠色建筑計劃,美國和加拿大前后成立半官方性質的綠色建筑委員會(Green Building Council)。1992年,德國弗賴堡落成了一個實驗項目--全零能耗建筑。2010年6月,由美國能源部設計、建造的“研究支持設施”(The Research Support Facility,簡稱RSF),隸屬于美國能源部的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正式啟用美國啟用,并且通過了LEED Rating System(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環保建筑認證,是一座“零耗能建筑”。建筑物本身生產的能源高于其消耗的能源,除了自給自足,更能供給他人,是目前世上已知最大的環保建筑,在節能減排方面更是領先世界標準15年。

中國綠色建筑起步較晚,但在國內也有多家單位進行嘗試。如:浙江紹興濱海工業區東亞大廈;莘莊工業區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大樓;萬通生態城新新家園零能耗會所等不斷涌現,均稱自己為國內第一個“零能建筑”。

同時,國內對于“綠色建筑、零能建筑”的過分商業化行為,也引發了不同的聲音,在“2011年國際低碳城市暨可持續建筑環境技術研討會”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朱穎心教授表示,應堵住“把綠色建筑當成純粹商機來炒作”。 這就涉及到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綠色建筑應該如何健康發展的問題,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將徹底改變節能、環保和綠色指數的規劃初衷。

國內現有的零能建筑。大多強調使用新能源技術去減少舊能源消耗;而把建筑空間本身的生態作用(也就是所謂的被動節能作用)放在第二位。一個建筑空間本身形體、主要的空間設置都從根源上決定了一個建筑的基礎能源消耗量。美國能源部的“研究支持設施”本身的能源消耗量就比普通建筑降低了50%,這也是其能達到零能標準的重要因素。

如果節能建筑僅僅是建立在使用一種新的非可再生能源去替代一種舊的非可再生能源,那本身就不是生態的行為。即便建筑本身達到了舊能耗的自我平衡,也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零能建筑。只能看做是新能源技術的堆砌物。

生態建筑應該是零能建筑的基礎,而零能建筑應該是生態建筑的目標。

568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生存條件、生物及其群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其相互規律的科學,其目的是指導人與生物圈(即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任何事物都不能從與其他事物的關系中分離出去,它強調共生和再生原則。

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Paolo Soleri)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詞合并為Arcology,即生態建筑學。生態建筑學首先提倡的是建筑的節能性;其次是建筑材料的環保可再生性;最后的與地域文化的兼容性。所以生態建筑也被稱為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

零能建筑未必一定是生態建筑。部分所謂低能耗/零能耗建筑,僅僅是新能源技術的堆砌。為了所謂節能而增加的初期投入與節能的后期成效不成正比;單獨考慮新能源而不注意新能源的可持續化問題。這些有失偏頗的建筑背后體現的不是綠色建筑的核心思想,而是社會的功利主義。

一個真正地零能建筑,設計首先要從被動節能入手。增加建筑自身的節能效能。采用建筑的生態化手段,充分利用環境中的地形、自然光、自然風、降雨等天然要素,使建筑達到被動節能的最佳狀態,再依靠新能源、新科技調節現有環境,使建筑達到零能狀態,甚至負能狀態。

建筑的生態化設計手段:

第4篇

在本屆北京車展開幕前夕,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規劃在確定以“純電驅動”為主要戰略方向的同時,明確提出“推廣普及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盡管電池技術、基礎設施、居高不下的價格等難題仍然困擾著世界。但無論從各國的利好政策亦或是不斷增加的量產車型上看,都使我們堅信,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并不需要另一個百年來實現完整的進化。當然,多少事,從來急。對于新能源汽車,我們不能奢望一蹴而就。“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應該成為這段迷人的汽車發展史中最好的注腳。

在本屆車展上,共展出88輛新能源汽車。記者在車展現場看到,幾乎所有國內外企業的展區均可找到新能源技術的身影。無論是國外品牌還是自主品牌,無論是豪華車亦或是微型車,各大商家都在積極展示自身對新能源概念的詮釋及努力成果。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將從本屆車展上部分廠商對于新能源技術的展現出發,并同時回顧他們近些年來的成果。最后,文章將重新回到我國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線上來。我們會發現怎樣的路線?好吧,就讓我們一同伴隨著本期特別策劃一同去尋找答案吧。

豐田汽車“全力加速云動未來”自主戰略

盡管是否對于中國合作伙伴開放新能源技術始終搖擺不定,但當其發展勢頭遠遜于大眾和通用等巨頭時,今年3月,豐田(中國)終于啟動了首個自主戰略“豐田中國云動計劃”,明確了今后重點推進的“環保技術、福祉車、商品、服務、事業、社會貢獻活動”6大重點推進內容,并將“以混合動力技術為代表的節能新能源技術戰略”作為重中之重。

除了眾多內燃機車型外,豐田(中國)在本屆車展上還推出了“云動雙擎”等新能源車型。其中,將于2015年左右量產的“云動雙擎”車型,搭載了豐田技術研發中心(中國)研發的國產混合動力總成。另外,豐田會在今年提前開始外插充電式混合動力車在中國市場的試銷,而電動車(EV)的實證行駛實驗也在積極開展。

主攻方向

2012年是豐田再度宣布全攻混合動力技術的一年,同時為其未來的高端動力總成戰略定下基調。

技術成果

豐田普銳斯于1997年10月底問世,是世界上最早實現批量生產的混合動力汽車,同時也是目前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車型。今年2月份,第三代普銳斯正式引入中國。它也與第七代凱美瑞尊瑞、雷克薩斯CT200h等新能源車型一道,成為豐田主推的新能源產品。

大眾汽車的bluemotion項目

大眾汽車以“bluemotion”(藍驅)命名的項目致力于降低汽車的油耗和排放,該項目已在TSI、TDI車型上廣泛得到應用。該項目不僅包括電力驅動、混合動力等新型驅動技術,同時還結合了包括自動啟停、制動能源回收等減低減低能耗的技術。

主攻方向

盡管大眾的bluemotion技術算不上先進,但通過對傳動系統一系列的改良從而降低能耗,是現行容易被外界所接受的方案。

技術成果

目前國內能買到的bluemotion車型以第六代高爾夫藍驅版為代表。該車型搭載的發動機自動啟停、能量回收系統以及低阻輪胎,使得百公里油耗僅為4.9L。

另外,Cross CoupeTDI概念車也首次在國內亮相。根據已公布的數據,這輛柴油混合動力車型如果單純依靠電力,可以行使45km。如果電動機和發動機同時工作,理論上續航里程可達到1287km。

寶馬的高效動力策略

從2002年起,寶馬便明確了Efficient Dynamics(高效動力)戰略。這個戰略不僅僅只是著重于能源消耗節省以及環境保護,同時寶馬所一貫堅持的動態操控與駕駛樂趣,仍毫不妥協地保留下來。性能與環保,乍看之下相互矛盾的兩項訴求,通過寶馬工程團隊的努力逐步完美結合。例如高精度噴射系統、超輕鋁制缸體、可變式雙渦輪增壓技術、換擋提示功能已經運用到寶馬的新一代產品上。

主攻方向

寶馬中期的新能源方案是優化發動機,選擇取代性的材料提升燃油性價比。同時,寶馬也在努力向著氫能源替代方案推進。目前,寶馬7系和X6都擁有氫動力版本。

技術成果

相比其它企業主推的新能源技術,寶馬對于內燃機的熱衷一度使人有著“寶馬不會發展新能源車型”的錯覺。事實上,寶馬早已將自家的新能源技術華麗的呈獻給世人。一年前,MINI E的中國路測項目賺足了眼球,而今年的一部《碟中諜》,讓世人見識了寶馬全新推出的“i”系列子品牌。據了解,寶馬i8的前軸擁有一部電動機,后軸上則是一部擁有161kW的渦輪增壓3缸發動機。

沃爾沃與ELVIIS

ELVIIS是由沃爾沃汽車公司、愛立信、公用事業公司和維多利亞學院組成的聯合體,該項目概念的工作模式包括:車主可以通過任何普通家用電源插座給蓄電池組充電,插座的位置可通過GPS識別;車主在觸摸屏上或通過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遠程預先設定充電時間和充電量;通過移動網絡、汽車與公共電網進行通信,并設定充電方案,以獲得最優惠的電價。系統會將每次充電的費用直接記錄在車主個人的電費賬單上。

主攻方向

輕量化、電動車和小型車是沃爾沃產品的開發趨勢。在沃爾沃目前執行的 “DRIVe綠色駕控戰略”中,將二氧化碳零排放視終極目標之一。

技術成果

目前,沃爾沃C30電動車已成為該項目的測試用車。這輛車配備了集成式彩色觸摸屏,用指尖觸摸就能順暢地完成充電過程。將有5輛C30電動車用于為期一年的該技術的測試和評估。由于該智能技術是基于通用通信平臺上開發的,因此理論上可以在許多車型上適用。

比亞迪的新能源藍圖

作為自主品牌中技術派代表,本屆車展上,比亞迪展示了三項最新技術,涵蓋了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其中除了“TI+DCI”動力組合、遙控駕駛技術外,全新一代DM雙模電動車“秦”的亮相同樣備受關注。

作為一款全新開發的A+級車型,比亞迪“秦”可切換純電EV或混動HEV兩種模式。同時,“秦”搭載高轉速電機,配合高電壓使功率得到提升,不僅可以使蓄電池重量減輕近一半,同時交流充電技術可以實現交流大功率充電,使電動車擺脫對專業直流充電站的依賴,這對于電動車的推廣普及尤為重要。

主攻方向

盡管近階段大力發展“T+D”技術,但比亞迪對于新能源的態度依然堅定。作為國內電池行業的龍頭企業,對純電動車電池組的改良是比亞迪的主要發展方向。

技術成果

第5篇

關鍵字:碳中和理念開發新能源節約能源

中圖分類號:P7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猛增,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威脅,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引起了全球重視,低碳經濟理念應運而生,低碳社會、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如潮而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節約能源不僅涉及工業行業,而且更涉及到建筑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碳。建筑中的能耗主要來自于采暖、通風、空調和照明等設施,這些設施運轉的能量在產生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建筑成為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戶。因此,盡快建設綠色低碳建筑項目,實現節能技術創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體系,注重建設過程每一個環節,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環持續發展模式,使建筑物有效節能減排并達到相應標準,是中國建筑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碳中和理論及在建筑中的應用

碳中和也叫碳補償,是現代人為減緩全球變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這種環保方式,人們計算自己日常活動直接或間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計算抵消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經濟成本,然后個人付款給專門企業或機構,由他們通過植樹或其他環保項目抵消大氣中相應的二氧化碳量。

與傳統的建筑設計理念不同,碳中和理念下的建筑設計強調在最初的設計階段即對包括方案設計、建材選擇、建筑施工、建筑使用、建筑維護及維修、建筑解體、廢棄物處置的建筑全生命周期進行整體設計,從而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耗的最小化。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針對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使用階段中的應用進行討論研究。減少建筑使用階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對環境的影響,可以從開發利用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能、地熱潮汐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1]和減少能源利用,提高建筑舒適度兩個方面采取措施。以下案例分別從“開源”和“節流”[2]這兩方面進行討論。

三、案例分析與比較

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國內外建成了許多這方面的優秀的建筑項目,下面介紹兩個典型的按照碳中和理念設計的建筑。

1、丹麥碳中和生態住宅——生命之家

生命之家是丹麥第一個按照碳中和理念設計的住宅建筑,見圖1。該項目充分考慮自然采光和太陽能的利用,產生的能源不僅可以滿足一家四口的使用,還能產生多余的能源提供給公共電網[3]。

圖1 “生命之家”節能示范住宅

(一)新能源的運用

生命之家使用的新能源有:1)太陽能集熱板,在兩個屋頂窗之間,安裝了6個同樣規格的太陽能集熱板,這些集熱板能夠滿足建筑整體65%的能源需求,包括取暖和熱水供應,并且同時為建筑熱力泵提供動力,此6塊集熱板每年產生的電能約為2000千瓦時,預計該項目投入使用30年以后所生產的剩余能量累計總額,將與生產所使用的所有建材所耗費的能量相等。2)太陽能電池,屋頂窗配備了太陽能電池驅動的電控室外防護遮陽卷簾,它可以降低90%的太陽照射熱量,提高窗體的隔熱性能。

(二)節約能源的措施

在滿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體型系數,盡量提高外墻、門窗等維護結構的保溫系數,設置活動的木質幕墻,來提高大面積玻璃的保溫能力。整座建筑使用了極具保溫隔熱性能的節能窗、智能電控窗、電控遮陽產品,以及太陽能動力系統,使建筑整體熱量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2、寧波諾丁漢大學可持續能源技術研究中心

該建筑綜合了世界先進的建筑節能設計理念和綠色建筑技術研究成果使得樓宇能耗最小化,基本實現整個大樓能源的自給自足[4]。

(一)新能源的運用

該建筑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及淺層地熱等可再生能源資源,通過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實現建筑的能源需求不依賴或基本不依賴于電網,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

(二)節約能源的措施

被動式節能設計通過建筑體型、覆土設計、圍護結構設計、熱質材料設置、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組織等措施,減少建筑采暖、制冷、通風和照明的電力消耗,達到建筑節能大于65% 的設計目標。

四、啟示

綜上所述,碳中和理念運用于建筑設計后,建筑的節能途徑更加廣泛,在開源方面,新能源的類型由之前的太陽能擴展到了風能和地熱能等,新能源的模式由之前的太陽能集熱器擴展到了太陽能空調,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沼氣技術,風能發電技術,地源熱泵技術等。在節流方面,也由之前的節約使用不可再生能源擴展到了節約能源與高效使用能源并重。

碳中和理念在建筑中的應用是緩解能源危機、減輕環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條件、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一項根本措施。作為當代建筑師,不應該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穎獨特而忽視了能源的浪費。我們應建立生態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環境,用科學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方法進行規劃和設計,將碳中和理念貫穿于設計的每一個環節,設計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高效低能耗的建筑作品,使建筑設計理念上升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楊基春,新能源在建筑節能領域中應用的思考[J].應用能源技術,2008(3)

[2]劉加平,武六元.建筑節能與建筑設計中的新能源利用[J].能源工程,2001(1)。

[3]吳韜、郭曉暉等.能源自給自足的綠色辦公樓——寧波諾丁漢大學可持續能源技術研究中心[J].建筑學報,2008(10)

[4]郭成林、趙金彥.丹麥的綠色建筑實踐[J].建筑學報,2010年(1)

第6篇

關鍵詞:可再生能源;綠色就業;低碳

一、可再生能源與綠色就業

綠色就業指在綠色職業(從事風能、太陽能、地熱發電和從事其他可替代石油和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職業,還包括廢棄物回收循環使用和環保型汽車的設計與制造職業)工作范圍內就業[2]。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在《綠色職業工作前景》報告中定義:直接使用體力勞動的職業和可持續、釋放低碳能的職業。舉凡能源供應業、運輸業、制造業、建筑業、物質管理、零售業、農業及林業,均有創造綠色就業的機會[3]。

全球各領域的綠色工作數量逐步上升,可再生能源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的發展,在大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能推動新能源技術開發、設備制造和安裝、維護等上下游行業,從而產生一系列新的就業機會。據全球風能協會《2008年全球風能展望》報告,風能利用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可減少約15億噸,帶動的就業崗位35萬個,到2020年,預計風電能為全球帶來200萬個就業崗位[3]。

2006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及其支持行業的雇傭人數約230萬,其中,風電行業約30萬人,太陽能光電領域約17萬人,太陽熱能行業超過60萬人,對各種給料進行培育并加工成乙醇和生物柴油領域的雇傭人數超過100萬[2]51(表1)。

美國學者認為,可再生能源同化石能源相比,可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投資于太陽能等技術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大約是石油、天然氣的2倍,與歐盟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的觀點類似[5]104。可再生能源良好的投資與就業前景,極大地促進了各地區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國的愛荷華、密歇根、俄亥俄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州長們努力通過吸引太陽能、風能、生物能和電動汽車行業投資來振興經濟。2006年,美國可再生能源業創造386000個崗位,而煤炭行業只創造82000個崗位[1]255。

歐洲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就業人數突增。丹麥1999年風機制造、維護、安裝和咨詢服務提供1.2~1.5萬個就業機會;風機零部件供應遍及全球,也創造了約6000個就業機會。德國2006年可再生能源的制造、運行和維護,增加17萬個崗位[4]104。據德國聯邦經濟部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采用新型可再生能源,每年減少1.1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2008年德國可再生能源領域提供了近28萬個崗位,比上年增加10%。

2010年,歐洲可再生能源市場可提供170萬個就業機會。此外,每年相關貿易出口可達170億歐元,還可提供約35萬個潛在就業機會[4]104。

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歐洲可再生能源理事會(EREC)共同的《拯救氣候:創造綠色就業機會》報告可知,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能達成切實有效的協議,并大力投資綠色能源產業,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行業將提供690萬個就業崗位,節能行業則提供110萬個就業崗位。到2030年,若能實現大規模的從傳統煤炭發電向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轉型,不僅會在全球范圍內減少10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同時可新增數270萬個就業崗位。相反,煤礦資源開發的合并重組,全球煤炭行業的就業機會將從470萬個減少到2030年的140萬個。

聯合國的《綠色職業工作前景》報告:未來幾十年全球發展可再生替代能源技術,將創造數以百萬計的綠色職業崗位。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持續的快速擴張,到2030年,全世界風能領域的雇傭人數會達到210萬人。太陽光電行業的雇傭人數可能達630萬人。從事生物燃料工作的人數,預計將達到1200萬人。

未來30年,綠色職業工作充滿機會和挑戰。聯合國環境計劃署主任阿希姆-施泰納說,如果全球各國不向“低碳經濟”模式轉化,將“錯過一個重大的機會”,將會失去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這份報告出爐的背景是面臨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施泰納認為若忽視綠色能源政策和綠色職業工作,將是這一危機中最嚴重的錯誤,長期存在的新就業機會使各國的經濟實力更強,擴大和發展綠色職業工作是擺脫困境的出路之一[2]。從一些國家已制定的能源發展目標(見表2、表3)中可知,各國已把可再生能源作為能源發展戰略的重點。

二、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及綠色就業的前景

第7篇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日前在北京科博會“2004年中國環境保護與綠色可持續發展大會”上說,中國發展新能源和循環經濟已經迫在眉睫。別的國家發展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早一天晚一天問題不大,惟獨中國不成。因為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容量已到了支撐的極限,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新能源使用成為惟一可行之路。

潘岳介紹說,從1990年到2001年10年間,中國石油消費量增長100%(從118億噸到235億噸),天然氣增長92%(從114億立方米到277億立方米),鋼增長143%(從067億噸到163億噸),銅增長189%(從729萬噸到211萬噸),鋁增長380%(從724萬噸到3545萬噸)、鋅增長311%(從369萬噸到1523萬噸)、10種有色金屬增長276%(從217萬噸到816萬噸)。人們在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而興奮的同時,往往會忘記這些成績背后的資源消耗、垃圾成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有人算過,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國的現代化需要有12個地球的資源來支撐。如果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得把地球全部吃空才能現代化。因此,我們必須探索新的、可持續的生態科技之路。

潘岳認為,集中資源干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應充分發揮政府綠色引導和綠色控制的能力,打破一些權力部門和企業的壟斷私利,將政府財政大規模投向新能源開發和循環經濟,將政府的系列優惠政策去鼓勵新能源開發與循環經濟。新能源技術的使用,雖短期成本巨大,長期將占盡優勢。政府應當積極支持那些走在生態科技前列的企業,使它們逐漸成為中國企業的主流,因為生態科技的主體是企業。政府還應當針對那些迫在眉睫的生態科技難題迅速推進,如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技術系統,保障人體健康的污染防治技術,大面積生態退化的修復技術,區域污染治理的綜合技術及生態監測預警的科技系統等。

潘岳最后說,中國本來就是傳統工業文明的遲到者,遲到就要挨打。試想,如果別人用的是太陽能飛機與氫能汽車,我們的飛機與汽車仍是用日趨枯竭而污染環境的石油,這樣的國力如何與人家競爭?發達國家如果在能源結構和循環經濟科技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從而決定放棄舊的工業經濟科技轉向全新的生態經濟科技,那我們多年以極高環境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成就統統將成為笑話。圍繞循環經濟與新能源開發,構建中國的新倫理、新制度、新文化,使中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管理方式日趨生態化,這才是我們中國未來真正可持續的現代化。這是一項共同的事業,這是一項艱難的事業,我們這代人不得不承擔起來。

第8篇

關鍵詞:低碳技術 政策支持 可持續能源 新能源

中圖分類號:P7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低碳技術”的定義

“低碳技術”革命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所趨,它被稱作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以及信息革命之后的發展模式的重大變革。所謂“低碳技術”,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目標的技術。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驅動下,“低碳技術”開始日益受到了世界各個國家的關注。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個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與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可以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

(二)發展“低碳技術”的必要性

低碳一詞最早見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者以及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當時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消耗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原本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逐漸依靠進口的時代。依照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所以,英國最早開始發展“低碳技術”。

我國經濟增長快速,多項成就舉世矚目,但同時也是以付出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損耗為代價。特別是在建設領域,我國每年城鄉建設新建房屋面積近20億㎡,其中的絕大多數為高能耗建筑,這直接導致建筑能耗接近社會終端能耗的1/3;在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建筑的排放幾乎占到1/2。提倡節能減排,發展低碳建筑,其主要是減少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的消耗,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已成為現如今行業發展的主旋律。總理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這也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我國發展“低碳技術”所面臨的困難

正如之前所述,“低碳技術”的研發是今后發展的關鍵,但是我國在這方面還面臨諸多困難。 首先,我國缺少完整、有效的政策體系。盡管我國有關部門曾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與低碳技術研發有關的優惠政策,但隨著體制改革的發展,管理機構的變化以及政策的不完善, 一些鼓勵政策名存實亡,部分政策就因難以執行而不了了之。其次,我國低碳技術項目,尤其是大規模的示范項目的投資主要依靠的是政府臨時撥款和政策貸款,還有一些國際機構的捐款和貸款,這些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而金融系統對低碳技術的項目支持不夠,多數銀行不愿選擇給低碳技術項目融資,所以部分銀行即使實施了融資,其信貸放款數量也是非常有限的,這不能滿足低碳技術發展的資金需求。再者,我國發展低碳技術的基礎薄弱。在發展“低碳技術”領域,我國許多技術的研發與國際上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如可再生能源方面,大型風力發電、高性價比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燃料電池技術、生物質能技術以及氫能技術等方面,與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的話,有較大差距。特別像太陽能發電技術,雖然從技術上可以實現,但應用起來成本太高,必需政府大額補貼才可應用,所以在國內市場上沒有競爭力,而且其產業化還存在一定問題。最后,我國低碳技術的研發基本上處于自發狀態。到目前為止,我國的 “低碳技術”研發絕大多數還只是一些企業的自發行為,缺少統籌安排。各企業都是根據自身需要來進行相關的“低碳技術”的研發,彼此之間缺乏溝通合作,信息不暢,技術封鎖,所以無法形成公關合力,因此造成了技術研發的分散和重復,使得“低碳技術”難以形成突破。

(四)總國外發展“低碳技術”給我們的啟示

在我們在之前提過,英國是最早開始研發低碳技術的,其重點研究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有步驟地發展為有競爭力、能盡快實現出口的潛在能源技術。英國政府投資設立碳基金,充分綜合了各方力量用以支持低碳技術研究,并且通過實行補貼鼓勵企業融資節能減排的技術項目。而日本由于資源匱乏,所以非常重視用低碳技術來發展經濟。日本注重利用政府調控手段,在國家預算中安排專項節能資金用以促進節能技術的開發研究。鼓勵節能技術與低碳技術創新的個人投資,支持開發太陽能技術、光伏產業等新能源并同時積極推進低碳技術開發,降低發電成本,強調低碳技術創新、制度變革以及生活方式的轉變。澳大利亞也同樣支持新能源的普及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不斷的完善清潔能源技術支撐體系。澳洲政府設立專門的基金用以促進熱能技術升級與太陽能研發利用,設立碳捕集與存儲中心推動技術的投資與開發。此外,意大利通過低碳節能減排的政策積極促進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技術開發利用。丹麥在全球率先建立起了綠色能源模式,并形成具有北歐特色的綠色能源技術研發社會支撐體系。我國若想將低碳技術的研發與利用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須借鑒國際低碳經濟的技術創新的成功經驗。綜合分析歐美發達國家的低碳經濟技術與政策,雖然在碳減排技術、碳捕集以及封存技術、新能源技術等方面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其共同點在于都強凋了積極推進低碳技術創新。

(五)發展“低碳技術”所應采取的措施

1.采用優先發展提高能效技術的策略,確保實現碳減排目標。

研究表明,在2005年至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中,單位GDP能耗下降發揮了近90%的作用,與此同時未來我國通過技術革新實現能效提高仍有很廣闊的研究發展空間。據有關推測,通過能源結構的優化以及技術進步等綜合因素,到2020年、2030年我國單位GDP的能耗可比2010年下降30%和50%。這也響應了總理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的要求。因此,提高能效技術對我國順利實現2020年碳減排目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應優先發展。

2.將節能減排技術作為技術研發的關鍵選擇,從而促進生產的低碳化發展。

節能減排的定義是指節約能源、降低能源損耗、減少污染排放,其中節能技術又包括減排技術,如循環技術、煤基多聯產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依據國際能源署數據,2010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是巴西的2.8倍,美國的4.1倍,英國的6.4倍,日本的7.7倍。因此,我國節能減排空間很大,所以應以低碳生產為主要抓手,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的快速可持續發展。

3.將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列入中長期發展規劃當中,從而促進能源消費低碳化。

新能源技術是現如今低碳技術的支柱技術,其中包括風能技術、太陽能技術、地熱能技術、海洋能技術、生物質能技術、氫能技術、核聚變能技術、天然水合物利用技術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定義是指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連續、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的研發以及利用技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2010年5年之間,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水電、核電和風電三項之和所占的總體比例一直在6.7%—8.6%之間。而相對的2010年美國、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法國的核電、水電以及其他的新能源占其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分別達到 12.6%、18.1%、33.6%、39.6%和45.4%。因此得出結論,我國發展替代能源技術具有非常大的空間和光明的前景。

(六)結語

低碳技術對于我國來說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大力發展我國的低碳技術,可以使我國在現如今的世界經濟環境下得以可持續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我們應當從多方面引導和鼓勵我國低碳技術的研發與利用,促進企業自主進行低碳技術革新,從而打造我國低碳技術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太平洋學報,2005

[2] 胡鞍鋼.“綠貓”模式的新內涵———低碳經濟。世界環境,2008

[3] 孫麗芝.低碳技術創新面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機械管理開發,2011

第9篇

格力:走向海外從巴西開始

格力公開資料顯示,其自主品牌已經進入了美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菲律賓、澳大利亞、巴西和俄羅斯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至今,格力空調產銷量連續10年領跑全球,用戶超過3億。在海外市場的成功,是格力引以為傲的一大亮點。

可以說,巴西是格力打開海外市場的第一站。目前中國白色家電風靡拉美,空調季節銷售的互補性是格力進入巴西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國內領軍空調企業,格力已在拉美市場站穩腳。資料顯示,格力進入拉美市場可追溯到1998年,當時格力空調已經進入巴西各大超市。3年之后,格力在巴西瑪瑙斯自由區投資3000萬美元建設的生產基地正式投產。

據悉,巴西對在本土設立的工廠是有優惠的,比如對于本國生產的產品給予特別的減稅或者免稅優惠。格力將先進的技術和制造工藝也帶到了巴西工廠,以核心技術來提升產品的高附加值,避免了與韓國品牌及本國品牌的價格戰。

目前,格力空調在巴西的銷售網點已經遍布巴西20多個州,商達到300多家,并設有300多個服務網點。在當地生產,在當地銷售,削減了格力的物流成本,也為格力海外盈利奠定了基礎。

據了解,格力在巴西最先打開市場的是家用空調產品。在進入巴西市場初期做市場調研時,格力就發現,當地大行其道的都是我國已經淘汰的窗機。為了避免在中低端市場的激烈競爭,格力直接切入了高端市場,在巴西投放分體式空調,取得了成功。

目前格力空調是巴西銷售價格最高的空調產品之一,市場占有率穩居巴西前三名。

華為:本地化建設在巴西扭虧為盈

華為CFO孟晚舟在2015年新年賀詞中表示,華為在巴西市場已結束數年虧損,在2014年歲末扭虧為盈。

“扭虧為盈”看似簡單的四個字,背后凝聚了華為在巴西市場多年的艱苦奮斗。資料顯示,巴西華為成立于1999年,至今已有17年的歷史。從最初的市場占有率空白,到如今成為眾多巴西電訊公司的主要產品供應商,并在巴西推出自有品牌智能手機,華為愈發風光。

梅花香自苦寒來。孟晚舟說,巴西復雜的經營環境,讓無數的外資企業都往而興嘆。喬布斯生前曾立下幫規:“決不在這片不可能讓外資盈利的土地上開設蘋果店。”華為也不例外,在巴西摸爬滾打,遭遇了連續數年的虧損。

如今,華為在巴西電信設備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約40%,并宣布將繼續提高在當地的市場份額。

華為堅持在巴西實施本地化建設,注重研發和技術創新。華為不僅與當地通信商展開合作,在當地實現制造,而且在巴西培養了大批壓研發人員,為高質量地開拓當地市場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華為在巴西還非常注重環保,不斷創新工藝,降低其產品的碳排放。據悉,目前華為已在巴西建立了多個綠色基站,并采用點對點的綠色通信解決方案進行節能減排。

目前,華為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應用于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超過1/3 的人口在海外市場,華為為各大國際體育賽事提供保障服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間,華為成功為巴西四大主流運營商Vivo、Tim、Claro和Oi提供了量身定做的通信保障服務。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開進拉美

創立于1995年的比亞迪,目前擁有IT、汽車和新能源三大產業。2003年,比亞迪從IT電池領域進入汽車制造業,推出了自主品牌汽車。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比亞迪披荊斬棘,收獲滿滿。目前比亞迪已在美國、歐洲、埃及、俄羅斯、印度、韓國、日本、巴西等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

近些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加速開進拉美,吉利、力帆、比亞迪等紛紛登上拉美大陸。2014年7月,比亞迪宣布于巴西投資設立首座電動大巴工廠,并成立研發中心和原型車制造中心,首期投資達到2億雷亞爾(約5.4億元人民幣)。這是比亞迪在拉美地區首度投資成立的第一家工廠,標志著比亞迪立足巴西、進軍拉美已正式拉開帷幕。

據了解,自2012年10月在巴西成立分公司以來,比亞迪一直致力于推動當地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就比亞迪在巴西投資建廠,比亞迪總裁王傳福表示,之所以選在坎皮納斯市設廠,正是看中了該市在清潔能源技術上的創新及領先地位。這點與比亞迪非常吻合,作為全球新能源創新技術的領軍企業,比亞迪將把綠色純電動大巴與環保的鐵電池技術首先帶到巴西。

第10篇

關鍵詞: 能源互聯網; 可再生能源; 電能; 互聯網技術

中圖分類號: TK 01+9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the deterioration i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serious risks of energy shortage.Energy internet,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will bring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content of Energy Internet and its market prospect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Internet,its architecture and technical support.As the new trend of future energy development,Energy Internet will bring the revolution to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technology and energy industry.Energy Internet will also bring the society a great welfare during the promotion of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nergy Internet; renewable energy; electric energy; internet technology

隨著智慧能源概念的提出,能源發展與大數據處理、云計算等互聯網智能技術的關聯性越來越強.近年來,物聯網、智能家居、智能電網已成為行業熱點,其快速發展離不開海量數據信息的計算與處理.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信息網絡與能源網絡的結合必然更加密切,對能源產業進行互聯網化將會是能源利用模式發展的新趨勢.

另外,化石能源消耗加劇、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已經引起全球的共同關注,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已是世界發展的必然方向.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及:以大規模利用化石能源為核心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正在走向結束,以新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為特征的能源互聯網將會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1].能源互聯網是新能源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深入結合,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為主要一次能源,形成的新的能源利用模式.

1“能源互聯網”的發展

“能源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強烈響應與高度認可,美國和歐洲對其的研究依然處于領先階段.

2008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成立研究項目“未來可再生電力能源傳輸與管理系統”(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System),簡稱“FREEDM”,以此作為“能源互聯網”原型.FREEDM提出了“能源路由器”新概念,模仿網絡信息技術中路由器的概念,運用“能源路由器”實現能源互聯.該系統以電力電子技術為核心,對分布式能源系統實現高效控制.另外,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提出“以信息為中心的智慧能源網絡”模型[2],實現能源信息的數據采集,并高效地對能源的生產、傳輸和消費各環節進行管理.該能源網絡結合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以獲取大量能源數據,通過云計算進行數據分析,應用于整個能源系統,實現能源與互聯網的高效結合.

與此同時,2008年德國聯邦經濟技術部門和環境部門提出建立新型能源網絡EEnergy.該網絡在智能電網的發展基礎上,運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實現電網設施與用戶端的相互通信與f調,其目標包括高效供電和優化能源供應系統.高效供電即通過電力系統的數字聯網,確保電能的穩定高效供應;能源供應系統的優化可以理解為橫向多種能源的優化互補,包括化石能源以及風、光、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相互協調供應.EEnergy項目的重點將是實現整個電力系統信息網路覆蓋,致力打造一個從發電到輸電、變電、配電、用電的一個全新能源互聯網.

我國能源互聯網技術依然處于起步階段.2013年,北京市科委組織召開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和“能源互聯網”專家研討會;同年12月,國家電網公司指出“能源互聯網”是智能電網未來的發展方向;2014年6月啟動了“能源互聯網技術架構”;2015年2月,劉振亞的專著《全球能源互聯網》首發儀式暨專家座談會在北京召開.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另外,國家能源局在同年7月正式確定《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大綱》和12個支撐課題.雖然國內“能源互聯網”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但其已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重視和發展力度支持.

2“能源互聯網”的內涵

“能源互聯網”雖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對其并無明確的定義.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也只是描繪了能源互聯網的愿景,并沒有給出具體定義.從歐美對能源互聯網的研究方向以及各界專家對能源互聯網的分析可知,對“能源互聯網”的理解主要有兩個方面:

(1) 采用互聯網的技術架構為模型,形成新型的能源網,其概念包括各種能源產業以及不同能源網絡之間的“互聯互通”.對于各種能源產業,例如供熱、供冷、供氣、供電等不同形式的能源之間可以形成互聯;對于不同能源網絡,例如分布式能源網,各種微電網之間也可以形成互聯.

(2) 搭載互聯網通信技術和大數據處理技術,可更加準確、高效地處理能源供應、能源消費等問題,以實現一種新的應用模式――“互聯網+智慧能源”.

以上兩種理解,只是認識的側重點不同,并不存在絕對的概念界限.作為未來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能源互聯網的研究將變得更加深入和規范,而其內涵也必然包括以上兩種理解.華北電力大學曾鳴教授指出:“要構建一個具有‘橫向多能源互補’、‘縱向源―網―荷―儲協調’和能量流與信息流雙向流動特性的大能源互聯圈.”[3]

為適應新的發展變革,不論從哪種認識角度,能源互聯網應具有以下特征:

(1) 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接入.

隨著環境污染加劇、能源嚴重短缺等問題的出現,可再生能源利用將越來越普及.太陽能、風能、光能等新能源技術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以電能作為中介能源,利用綠色可再生能源替換高污染化石能源,以提高能源消費的環境友好程度,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雖然目前改變不了化石能源的主導地位,但新能源的大規模利用已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能源互聯網概念的不斷深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技術的不斷進步,必然會引導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接入.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到未來理想的能源互聯網愿景:“在即將到來的時代,我們創建的能源互聯網可以讓億萬人都能夠在自己的家中、辦公室以及工廠里生產和消費綠色能源,多余的能源可以與他人分享,就像現在我們在網絡上分享信息一樣.”[4]

(2) 搭載互聯網技術實現能源共享.

2015年3月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即利用“互聯網” 或參考“互聯網”的技術架構與其他行業相結合,產生新的應用模式[5].如果將互聯網與能源結合,形成新的“互聯網+能源”應用模式,將能源產業進行互聯網化,并對能源產業通過ICT技術賦予數據屬性,則對能源產業的控制與管理將更加高效、經濟.在廣域能源供應體系中,實現能源綜合數字化互聯,實時動態地收集和處理海量負荷信息、市場交易數據、設備運行狀態參數、氣候環境等其他數據,進而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數據云計算處理技術設計出新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提高能源供應的智能化,實現能源產業的最優化管理.“能源互聯網”必須搭載互聯網前端通信技術和大數據處理技術才能發揮其革命性作用.

(3) 能源消費終端改變消費模式.

目前可再生能源絕大部分轉化為電能,可通過以電能作為中間介質,用綠色可再生能源替換其他一次化石能源[6].電能具有優質、清潔屬性,增加其消費比重將為能源終端消費的結構優化帶來推動作用.首先,推進電能消費發展可緩解因化石燃料燃燒帶來的污染問題;電能還是高效能源,提高電能消費比重有助于世界各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進而降低世界能源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隨著電動汽車在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電氣化交通系統將會是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動汽車的發展將改變傳統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交通行業[1].通過將電能作為中間介質,不僅為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提供了平臺,而且促進了消費市場的模式轉變.電氣化交通可節約大量化石能源,未來一定會成為能源互聯網的重要支撐.以電能為主的能源體系將不斷強化能源消費模式,其不僅在汽車應用中發揮作用,在其他能源消費領域依然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工廠各種加熱設備可用電加熱方式替換傳統的煤燃燒加熱方式,既容易實現熱量的均勻控制,又可通過電力能源的高效性實現降低能耗的目標[7].

(4) “儲能”的廣泛應用.

大規模的新能源發電裝置在接入的同時,由于其自身發電能量具有間歇不連續與波動不穩定缺點,將會給電網的穩定性帶來一定的沖擊作用.分布式儲能技術可以緩解能量流的不確定性,抑制和平緩能量的波動,將成為能源互聯網中重要的基礎支撐[8].在今后能源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儲能裝置將廣泛應用于商業建筑.智能儲能裝置通過互聯網大數據進行云計算,以實現充電與放電的快速切換,更準確地匹配電源與負荷,更高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3“能源互聯網”架構

根據能源互聯網的特點,可設計出能源互聯網架構體系,如圖1所示.

從橫向和縱向對能源互聯網架構圖進行分析.從橫向來看,為橫向多能源互補.雖然目前

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接入,并不能完全替換化石能源,但可與化石能源相互協調供應.利用互聯網技術賦予能源數字屬性,準確分析能源供應情況,以達到多種能源的最優供給.

從縱向來看,能源進行供電、供熱、供冷、供氣等其他能源轉換,然后傳送至消費終端的過程中,電力行業起到了主干作用.從發電系統經電網傳送到用戶端,利用儲能裝置和互聯網技術實現電力行業的高效運作.各個環節中,對電氣設備運行狀態、電能傳送數據、消費終端負荷變化等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實時監控,確保整個系統的最優化運行.由于交通行業的能源市場巨大,隨著消費終端的消費模式轉變,未來的電氣化交通系統也將占據重要地位.電動汽車充電裝置、儲能設備將充分發揮各自作用,搭載通信技術、數據處理技術可確保電氣化交通領域的穩定運作.整個架構體系中,互網技術將覆蓋各個環節,實現能量流與信息流雙向流動.

4“能源互聯網”技術支撐

從能源互聯網的特點和架構中可歸納出能源互聯網的技術要求.從目前技術發展現狀來看,五大技術將在能源互聯網中發揮重要作用.

4.1先進傳感技術

從能源互聯網內涵可以認識到,其范圍涉及到整個能源領域,能源之間的互聯互通與能源傳輸必須依賴于多種多樣的基礎設備.基礎設備工作狀態良好,系統的穩定性才能得到保障.準確監測設備信息、保障設備工作正常是能源互聯網技術框架的基礎要求.因此,必須依賴先進傳感技術對各種基礎設備進行狀態監測,實時準確地獲取設備參數,并做出實時診斷,避免出現設備安全隱患長時間存在,以確保整個系統高效運行.

4.2先進故障自診斷技術

實時監測設備信息,分析系統運行參數,運用先進的數據處理與診斷方法,做出準確的故障預測與診斷,及時處理安全隱患,才能保證系統安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故障診斷技術愈發地趨向于高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其復雜性也越來越高.能源互聯網體系龐大,系統復雜,其每一個環節不可能一直處于良好運行狀態,但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各種故障與隱患,將會影響到下一個環節的正常工作,甚至帶來巨大損失.所以,為確保能源互聯網的高效與安全,既要利用先進傳感技術準確獲取各種參數信息,又要利用先進的故障自診斷技術及時發現安全隱患,給出專家建議,并作出正確處理,維護系統安全.

4.3新能源發電技術

在介紹能源互聯網特征時提及,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時,將電能作為中介能源,可用綠色可再生能源替換高污染化石能源.因此,新能源發電技術必將是能源互聯網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4.4大容量儲能技術

從能源互聯網的內涵與新能源發電的特點可以看出,大容量儲能技術可為能源互聯網提供重要保障.傳統電網的運行時刻處于發電與負荷之間的動態平衡狀態,即“即發即用”模式.[9]但隨著技術的進步、要求的提高,這種模式的缺陷變得越來越明顯.大容量儲能設備可以有效地對電力系統進行調峰和平滑負荷.另外,新能源發電、電氣化交通的大規模接入所帶來的電能不穩定與波動性問題,也促進了大容量儲能技術的發展.

4.5互聯網技術

在“能源互聯網”架構中互聯網技術覆蓋其各個環節,實現能量流與信息流雙向流動.高效信息傳輸、大數據處理、云計算等都必須依托互聯網技術才能實現.各種數據與信息的宏觀體現、整體策略的準確部署、產業的最優管理都與互聯網技術密不可分.

5“能源互聯網”市場前景

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的結合將是未來的發展主流.據業內人士分析,加上投資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市場約為5萬億元以上,可見能源互聯網存在廣闊的市場前景.關于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曾鳴教授指出:“能源互聯網”將在能源消費、能源技術、能源產業方面帶來革命潮流.[3]

美國通用電氣將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等全過程進行物聯網化,通過準確處理產業鏈數據信息,合理優化發用電交易模式,并提供維修、節能等其他技術增值服務,其能源管理收入規模可達440億元;Google收購Nest后將涉足智能家居能源管理行業;德國有上千家售電公司,分別圍繞新能源、電動汽車、儲能等領域開展相關業務.[10]

2015年4月,國內著名光伏企業協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華為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通過本次合作,協鑫集成與華為致力打造一個智能高效光伏電站,擬在物聯網、光伏電站開發與實施、光伏電站信息化技術等領域展開合作.4月20日,中石化與阿里云達成技術合作計劃,利用阿里巴巴在大數據、云計算等稻荽理方面的優勢,對傳統石油化工業務進行產業升級,開啟多業態的能源產業全新模式[3].另外,新電改方案進一步得到落實.

能源互聯網概念在不斷加深.我國“國家能源互聯網行動計劃”正在制定和完善,它作為我國首個能源互聯網概念、框架綱領性文件,將指導能源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

6結語

構建“能源互聯網”可以促進能源結構優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能源互聯網”的出現將帶來廣闊市場,為社會帶來巨大福利.但“能源互聯網”的發展也面臨諸多難題:網絡信息安全、電動汽車充電裝置覆蓋率、產業轉型初期的技術普及等,都是待解決的問題.目前“能源互聯網”的頂層設計以及綱領性文件正在完善,相信在其指導下,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將更加明確.

參考文獻:

[1]董朝陽,趙俊華,文福拴,等.從智能電網到能源互聯網:基本概念與研究框架[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4,38(15):1-11.

[2]曹軍威,楊明博,張德華,等.能源互聯網――信息與能源的基礎設施一體化[J].南方電網技術,2014,8(4):1-10.

[3]姚堯.5萬億能源互聯網市場呼之欲出[J].中國經濟信息,2015(11):58-59.

[4]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M].張體偉,孫豫寧,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安建偉.什么是智慧能源產業創新與能源互聯網?[J].互聯網周刊,2015(7):64-65.

[6]周海明,劉廣一,劉超群.能源互聯網技術框架研究[J].中國電力,2014,47(11):140-144.

第11篇

可持續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環境、新生物科技的合理利用,將鑄就人類社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我相信未來巨大的投資機會就在它們中間。

今天的世界在全球經濟危機中掙扎,我認為這是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以及金融監管不到位所造成的,是全球經濟結構和產業調整產生的陣痛。面對由于經濟增長對全球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帶來的破壞,我們一定要經歷這個痛苦的過程。那么,我們如何尋找到一條既能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將全球經濟能盡快從金融危機的泥潭中拉出,又能保障我們的生活環境得到較大改善的途徑呢?

縱觀近一個世紀人類文明和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應用科技的發展是維持人類社會持續繁榮的動力源泉。當內燃機的發明(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了人類向文明邁進的里程碑之后,電力應用的突飛猛進(第二次工業革命)又將更大繁榮與興盛帶到了人間,隨之而來的電腦與互聯網的推廣(第三次工業革命)敲開了人們心底的潘多拉魔盒,讓我們的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我相信,為了我們人類生活的更加美好,為了我們環境更加美好,我們即將迎來激奮人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會帶動全球經濟走出經濟危機,帶給大家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什么呢?

一是新能源、新材料、新環境科技革命。

在新能源科技方面,節能技術、綠色能源技術發展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將為降低能耗、減少環境污染創造新的技術基礎;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將顯著改變未來能源結構;氫能源體系開發受到重視,動力電池研發正向實用化方向發展;核裂變能技術向高效、安全、潔凈方向發展。

在新材料科技方面,對材料組成、結構、性能及使用行為的模擬迅速發展,材料科技與生物技術會聚,賦予生物材料全新的內涵;新能源、新環境技術發展對新材料不斷提出新的需求,引領著材料科技的前沿方向。特別是安全高效的能源儲備材料將得到飛速的發展,將引領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

在新環境科技方面,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清潔能源、大量應用型先進環保技術的應用將導致全球環境的重大變化。環境技術與地表、地球深層、海洋等資源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技術,正成為新環境科技優先發展的領域。

二是生物技術革命。

在生物科技方面,基因組科學、蛋白質科學、腦與認知科學等將成為生命科學的熱點與前沿;生命科學與物質科學、信息科技、認知科學、復雜性科學的融合,孕育著重大科學突破;以基因組科學和蛋白質科學為基礎的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在解決人類食物、疾病、健康及生態安全等方面將發揮重大作用;工業生物技術異軍突起,有可能形成重要新興產業,并將帶動循環經濟發展。

我相信,可持續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環境、新生物科技的合理利用,將鑄就人類社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作為投資者,我們對未來的投資方向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的投資也要圍繞“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展開,我相信未來巨大的投資機會就在它們中間。

第12篇

西霞口漁村位于山東威海榮成市,全村共有500多戶,總人口1400多人,村民住宅以聯體別墅為主,是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與山東省電氣化村,全村總資產約10億元。西霞口村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目前共同承擔著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環渤海濱海宜居漁村與小康住宅建造技術集成示范”(課題編號:2013BAJ10B11),課題組通過課題的實施對住宅社區16棟52戶別墅住宅進行了綠色技術改建,同時采用綠色建筑技術新建3棟6戶進行示范推廣,在實施的過程中采用多項綠色建筑技術。

2綠色建材的應用分析

2.1圍護結構做法

西霞口漁村小康住宅圍護結構包括坡屋面、外墻、樓地面、地下室以及門窗等,起圍護結構的做法以及所采用的綠色建材如下。(1)坡屋面的具體做法(自上而下)。用15mm1∶1水泥砂漿粘平瓦,35mmC20細石混凝土找平層,內設鋼筋網,1.5mm的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20mm的水泥砂漿,55mm的擠塑聚苯板,20mm的水泥砂漿找平層,120mm現澆鋼筋混凝土屋面板,20mm的混合砂漿面層。(2)外墻的具體做法(由外至內)。防水涂料,10mm厚水泥砂漿,10mm厚聚苯顆粒找平,80mm聚苯板,20mm厚水泥砂漿找平層,240mm厚粉煤灰磚,20mm厚水泥砂漿。(3)外窗類型。隔熱金屬型材多腔密封窗框K≤5.0[W/(m2·K)],框面積≤20%,(6mm較低透光Low-E+12空氣+6mm透明),傳熱系數2.40W/m2·K,玻璃遮陽系數0.38,氣密性為6級,水密性為3級,可見光透射比0.48。(4)地面類型(室外)。30mm水泥砂漿,2mm瀝青油氈,油氈紙,10mm水泥砂漿找平層,100mmC20細石混凝土(雙向配筋),100mmC10混凝土墊層。

2.2室內結構做法

(1)內墻具體做法。承重墻采用240mm厚粉煤灰磚,隔墻采用120mm厚B07級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20mm厚水泥砂漿抹面。(2)層間樓板具體做法(自上而下)。30mm厚水泥砂漿找平層,10mm厚擠塑聚苯板,20mm厚水泥砂漿找平層,100mm厚現澆鋼筋混凝土板,20mm厚混合砂漿。(3)室內地面(自上而下)。30mm水泥砂漿找平層,10mm擠塑聚苯板,20mm水泥砂漿找平層,100mmC20細石混凝土(雙向配筋),100mmC10混凝土墊層。

2.3綠色建筑材料分析

漁村小康住宅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混凝土攪拌過程中添加工業廢渣與粉煤灰,最大限度的減少水泥的用量,從而減少水泥生產中的“副產品”如CO2、SO2、NO等氣體,以保護環境。防水與保溫材料均采用節能環保的高性能材料。粉煤灰磚由粉煤灰、石灰、石膏、電石渣、電石泥等工業廢棄固態物制備,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是利用可循環利用的材料制備,因此墻體材料均采用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澆筑而成,環保節能。天然用砂減少50%,碎石用量減少20%,水泥用量減少40%以上。

3綠色節能與新能源技術的利用與分析

西霞口漁村小康住宅的改造與新建,本著“節約資源、節省資源、保護環境、以人為本”的基本設計理念,改造與新建過程中采用了多項節能與新能源技術。

3.1節能技術利用與分析

南向窗戶采用建筑遮陽造型一體化設計,通過屋頂天窗與外墻窗戶的優化布置實現室內自然通風與自然采光。屋面采用擠塑聚苯板隔熱保溫,墻體材料采用環保節能3R環保材料,外墻采用聚苯板進保溫隔熱處理,樓層間板與地面板采用擠塑保溫板進保溫隔熱,門窗玻璃采用雙層Low-E玻璃,高氣密性節能門窗。室外綠化澆灑選用節能型噴嘴,室外路燈采用風光互補路燈、太陽能路燈、草坪燈。室內照明采用節能燈具,燈具控制方式采用聲控、感光、手控相結合,室內給排水管選用高質量的管道材料和配件,以減少和避免管道的漏損與阻力,減少用能。利用新能源技術,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通過一年的跟蹤測試,西霞口漁村住宅改造前后夏季空調與照明的用能節約了60%以上,改建住宅總節能提高70%以上,新建住宅與傳統住宅相比用能節約了70%以上,新建住宅建筑總節能提高80%以上。

3.2新能源技術利用與分析

通過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環渤海濱海宜居漁村與小康住宅建造技術集成示范”課題的實施,在西霞口漁村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2套、地熱源空調系統4套、空氣源空調系統4套、太陽能集熱器與建筑一體化裝置4套、電地暖裝置30套、新增加太陽能路燈8臺、新增太陽能草坪燈20臺、風光互補路燈16臺。通過課題組一年的跟蹤監測:①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可在連續無日照情況下,保證示范住宅內3d電力供應;②太陽能集熱器與建筑一體化裝置,集熱器的瞬時效率截距達到0.75,總熱損失效率小于3.0W/(m2·K),基本滿足示范住宅內全年熱水需求;③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裝置,性能系數COP最高可以達到4.0,節能效率是普通電熱水器的4倍以上,滿足示范住宅內全年熱水需求;④地源熱泵空調系統裝置,冬季制熱工況,性能系數COP最高可以達到4.5;夏季制冷工況,性能系數COP最高可以達到6.0,滿足示范住宅內供熱與制冷需求;⑤電地暖裝置,與傳統水暖相比,同等條件下,安裝建設成本可節約20%,每年運轉費用可節約40%;課題示范區內新能源利用率提高到了40%。

4西霞口漁村綠色建筑技術改善室內環境質量應用與分析

優化建筑窗墻比、Low-E玻璃和可調節外遮陽方式來改善建筑圍護結構的隔熱與隔音性能。通過優化布置天窗、天井、室內外窗戶的設置,在保證窗墻比滿足設計要求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與有效組織自然通風,改善室內自然凈化條件,括衛生間均為自然通風、換氣。室內排水地漏均為三防地漏,并設置水封裝置,有效隔絕廢氣進入室內;污水系統采用室內污廢分流制、室外污廢合流制,污廢水在室外匯合,經化糞池處理后接入村污水管網。室內裝飾造型簡約,無大量裝飾性構件。2015年1月16~25日委托榮成市建筑工程質量造價監督管理站對新建與改建住宅進行了室內環境污染物檢測,室內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等每項污染物指標均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2010)要求。

5綠色施工技術的應用分析

西霞口漁村小康住宅的改造與新建采用綠色施工技術,首先針對改建與新建分別建立和健全綠色施工管理制度,制定了不同的綠色施工方案,具體包括節材措施、節水措施、節地措施、節能措施和環境保護措施。在施工過程中實施動態管理,從施工準備、原材料采購、施工安裝和竣工驗收等各階段進行全過程控制。同時樹立專門宣傳欄,加強對綠色施工作的宣傳,增強施工人員綠色施工意識,實現文明施工,使職工身心健康有保證。

6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周县| 阳谷县| 徐水县| 汕头市| 西昌市| 玛曲县| 滦南县| 永济市| 乌兰浩特市| 崇阳县| 都安| 上思县| 辽阳县| 岑溪市| 温宿县| 宜兰市| 乐陵市| 噶尔县| 密山市| 阆中市| 遵义市| 山东省| 长岭县| 温宿县| 平湖市| 甘谷县| 濮阳市| 宣化县| 宁阳县| 富川| 休宁县| 隆林| 扬州市| 财经| 苍山县| 腾冲县| 通化县| 临澧县| 平谷区| 仙桃市| 射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