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

時間:2023-10-10 10:42: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

第1篇

關鍵詞:經濟效益;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稅收扶持政策;勞動用工環境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01

作為縣級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員,我所在的城市是國家的三類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迅猛。但經過幾年來基層經濟工作的開展,我深切感到在經濟不斷發展中,遇到許多瓶頸。粗淺感到經濟不能只從數字上體現,應該是它相關各項指標的求同平均數。經濟應該是長遠發展、消除瓶頸、穩步推進。

經濟從長遠來看,不只是數字上的增長率是多少。我們這種小地方1個區有時經濟指標竟能達到15%以上。這么快的經濟數據讓人浮想聯翩。經詳細的跟蹤調查,我認為主要有引進強污染企業以犧牲周邊居民環境生活為前提增長經濟;有大面積房屋拆遷改造房地產拉動為前提經濟增長;有開采資源造成大量落后產能為前提,使經濟快速增長。雖然經濟增長率居高不下,但造成經濟增長率居高位的同時,物價水平不斷攀升,拉高居民平均工資標準,造成不但生活物資水平價格提高、房地產價格更是居高不下。雖然經濟增長率提高很多,但實際生活水平增長則遠遠滯后。造成經濟增長率只是數字上的變動,而忽視了經濟的長久動力,是要持續穩定增長,是要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經濟要增長,那么如何既要拉動經濟增長,并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又要立足長遠,為子孫后代留下財富。就要立足地域,挖掘產業優勢,將科技興企放在首位,利用高科技,開發能源物質的利用和再利用,充分調動各方面人才、不惜重金引進人才,提高企業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加企業健康的經濟效益來拉動經濟。我從以下幾方面詳細闡述。

第一,幾年來,我國房地產業迅猛發展。我們這個三線小城市房價亦年年攀升,使得資金大面積傾斜到房地產業。同時,銀行對于房地產貸款額度大大增長,使得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門檻高。那么在內蒙古今年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中也提到,地方政府要保護中、小企業發展壯大,不斷加大扶持政策力度,同時做到政策要公開、透明,給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融資環境,助推企業健康發展,使其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

第二,促進、保護第三產業(服務業)健康、有序迅速發展,國家幾年來在減輕審批手續、資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地方也應該緊隨其后。尤其是內蒙等落后地區,更應在經濟、服務等政策上大力傾斜。不斷完善各項扶持稅收等配套改革措施,將好的政策落到實處。

第三,加強用人制度改革,將勞務用工監管落實到位。雖然用工是雇用雙方達成平等意向、待遇和效益相掛鉤。但如果監管不到位或出現雇傭雙方矛盾時不能及時得到有效、公平的解決,那么就會造成雙方利益損失和信用危機,造成用工環境惡劣。一邊是用工荒,一邊是失業率高。就業環境不平衡。從目前情況看應從以下三方面來改善:1.是勞資雙方要簽訂用工合同,同時強制用工單位要確保為雇傭人上養老、醫療、失業等保證基本生活的保險。否則不允許雇傭人員。從法律層面約束企業用工。保護打工者的利益。2.是政府等相應勞務監管部門要充分發揮監管作用,不能只是個擺設。同時用工仲裁部門也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及時處理矛盾和問題。發揮效率及公平。間接改善用工環境。3.是從稅收層面給予良好信譽的企業以獎勵性優惠政策,鼓勵積極用工,營造良好的用工環境,保證企業人員的穩定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必要因素。使用工環境有序、健康發展,是企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的有利保證。

第四,加大污染治理,注重環保,打擊假冒偽劣盜版力度,改善企業的競爭環境。扶持企業走健康發展道路。前不久,有媒體報道山西某大企業向外排放生產廢物,將附近居民生活環境破壞。其實,大家也看到相關報道不少。我覺得這是有它積極的一面,說明我們老百姓的環保意識提高了,社會開始重視環保了。但從這些報道中也不難看出,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或是管理不到位,沒有意識到污染造成環境危害是極其嚴重的,是不能容忍姑息的。應得到法律嚴懲。這即是保護企業的生存環境,也是造福百姓的應有措施。做人民滿意、實實在在、穩定發展的支柱型企業。才能可持續增長經濟效益,為提高地方經濟總量服務。

第五,控制能源無端開采和浪費。將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放在首位,不斷降低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寧缺毋濫,將能源的利用最大化。在幾年前,鄂爾多斯市發現大面積煤礦后,經濟效益一路高漲,無序開發,各項經濟數據已經沒有控制,帶動消費、房地產等產業齊頭并進。短短的幾年時間,就把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給提前預支了,經濟過快、過熱、無序發展很快帶動房地產泡沫破裂,連鎖反應,拖累各個領域包括財政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和損失。所以,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將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有效管理起來,使能源合理開發和利用,大大提高利用率,帶動地方經濟穩步發展。

第2篇

關鍵詞:城市經濟學;公共政策;應用經濟學;城市化;經濟發展

一、城市經濟學的誕生

就歷史而言,城市經濟學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是與經濟理論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再到中觀經濟學這一發展歷程一脈相承的。1965年美國湯姆遜的《城市經濟學導言》問世,標志著城市經濟學在美國首先誕生。雖然城市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的重要學科之一只是經濟學體系中的后來者,但它一經產生就體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和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此后,城市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西方得到較快發展。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在我國興起和傳播,經過20多個年頭的風雨歷程,城市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二、城市經濟學的性質

城市經濟學是發展中的經濟學。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了一系列實際問題,但傳統經濟理論面對這些城市問題卻束手無策。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僅是國民經濟的支點、區域發展的中心,更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紐帶。與此同時,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問題也日趨復雜和深化,使得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區域、城市管理、城市經營、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諸多方面。

城市經濟學是綜合性邊緣學科。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為城市系統,重點是城市經濟系統,而城市經濟系統是多層次的,它包括微觀城市經濟系統、宏觀城市經濟系統和城市經濟管理系統,研究對象的多層次性決定了城市經濟學是一門內容豐富的學科,是一門邊界寬廣的學科。它是把許多的部門經濟學應用到城市經濟系統之內,并對其內涵和外延加以豐富和發展所形成的綜合性學科。

城市經濟學是公共經濟學。世界范圍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使城市公共經濟關系顯得更為復雜和重要,公共經濟對企業經濟的促進和制約作用已經日益明顯。城市經濟學以其獨特的視角,“不僅從企業角度出發,而且,更多的是從城市和區域經濟整體運行盛壅塑 皇出發研究經濟問題。因此,公共部門的投入產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構成了城市經濟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城市經濟學重點研究城市公共經濟的地位、作用、內容體系,提出調控的方法和公共經濟政策,如通過對城市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文化設施、公共福利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問題的研究,為政府配置公共經濟資源,提高公共經濟效益提供理論和決策依據。因此,城市經濟學是完全不同于企業經濟學的治市經濟學,是市長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是新型管理經濟學。城市經濟管理是城市經濟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經濟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業為核心的微觀經濟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國民經濟管理為內容的宏觀經濟管理。城市經濟管理將微觀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城市管理職能也大大地豐富了傳統管理學職能的內涵,所以,城市經濟學是新型管理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也是應用經濟學。城市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而不是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是為了把握城市系統經濟運行、經濟關系及其規律,并以此來指導城市經濟和城市管理的實踐。

三、對城市經濟學的認識

筆者認為,城市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日趨活躍。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了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樣化和研究手段的現代化。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出現了“個性化研究”的方式。與“個性化研究”方式相對應的是“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這與網絡化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密不可分。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的個性化、多樣化,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發的創新與突破。城市經濟研究的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日趨活躍。

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城市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存在不足,城市經濟理論基本觀點的表述存在不規范,城市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部分分離。城市經濟學研究存在薄弱環節。對城市化問題、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的研究存在不足,對城市競爭力問題研究不足。

城市經濟學基礎研究。一是在重視對特定城市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關注統領全局的城市經濟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新背景下,對城市化和城市經濟運行的規律性研究及城市經濟學理論、方法、工具、經濟模型的研究。其趨勢是完善城市經濟學基礎理論體系,明確城市經濟學的性質、研究對象、范疇、結構等問題,創建相關經濟模型,提高研究的規范性和增強其實踐的可操作性,規范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規范相關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經濟學學科體系與內容上,我們應融會多個學科的理論方法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如可探討建立科學的城市政治經濟學,包括城市及城市區域的生產系上層建筑、社會福利和行政區劃等在內的問題,將制度性和社會性因素視為經濟分析的內生變量,將所有權的分配、經濟組織結構乃至社會政治制度結構都理解為城市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包括城市發展政策、城市產業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戶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會治理的方針政策等。要加強以生產力為轉移的城市化規律的研究、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的發展階段性的研究和國情與地區差異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進程中的具體措施,特別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發揮。

我們要研究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契機,加快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較少關注落后地區的城市化問題,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發展的成本效益進行分析。從宏觀的角度看,應加強對不同地區城市規模結構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城市規模效益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區域差別擴大與縮小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大城市化與城鎮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區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規律等問題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較研究。如發達國家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資借鑒;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也極具參考價值。

城市化不單單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國民生活方式轉變、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加強城市化對國民生活觀念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設的規劃研究。應加強城市建設創新性與國際性關系的研究;加強民間建筑與公共建筑協調性的研究;加強城市建設方法論的研究以及城市規劃法制性與指導性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

筆者認為,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管理問題研究可羅列以下三點:

一是,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中政府的職能與定位。這是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首要和基本問題,相關的研究已有很多,但還不夠清晰明確,指導實踐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強。

二是,城市經營與管理過程中“三個效益”的統一問題。下一步的相關研究將集中在確立實現“三個效益”統一的原則和相應機制的形成與完善上。

三是,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在追求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從經濟學角度確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機制,平衡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與城市文明的建設。研究精神文明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進措施;建樹“倫理經濟”和“道德經濟”的產業文化觀念;剖析城市環境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科學制定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發展城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新途徑。

第3篇

一、學科發展現狀

1.國外城市經濟研究現狀

國外的城市經濟研究以解決城市問題作為出發點和己任,在不斷理論探索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城市實際問題的解決。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生產要素流動的速度和規模達到空前的程度,一國的經濟發展不僅取決于該國的資源稟賦,還取決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外部資源。因此,原本研究一國內部城市問題的城市經濟學研究,其內容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如要素資源的空間布局與區位選擇研究從傳統的本國空間研究,擴展到全球(特別是對跨國企業而言)范圍內的比較競爭;資源配置研究從如何發揮一國靜態比較優勢轉向如何利用國際資源的城市競爭力研究;城市密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從單純的城市圈經濟協調轉向城市圈域之間的競爭、合作和國際間的競爭與協調。這些研究無疑均擴大了城市經濟研究的視野和范圍,加大了研究的難度和深度。

在這些現實經濟問題的左右下,近年來,國外城市經濟研究的內容可集中歸結為4個主要的領域:區位分析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化;城市化與城市體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設計;特定城市市場與城市經濟模型的建立;城市經濟問題、城市政府行為和城市經濟政策分析。

2.國內城市經濟研究現狀

國內的城市經濟研究在改革開放后才起步,但是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學集中研究我國城市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等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全方位展開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論的研究,并對城市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以及具體的城市問題和城市經濟政策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探討了城市經濟運行規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特殊的城市問題及城市經濟政策;探討了城市內部的土地利用與區位選擇、城市經營、城市治理、城市交通、城市人居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對城市化問題及日漸發展的城市圈經濟給予了密切關注;并實證研究了我國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都市圈的經濟發展與協調問題,提出城市圈是以大城市為核心、不同層次、不同結構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通過各種網絡緊密聯系而形成的一體化發展、相互分工互補、交流和競爭的網絡體系,都市圈發展模式是實現城鄉一體化、區域一體化的空間整合模式和組織形態。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發展的新背景下,城市密集區域的經濟發展尤其引人注目。國內城市經濟學的研究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的要求,對城市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實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進行大量的研究。提出城市經濟學是研究城市經濟系統,而城市經濟系統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中間環節和各部門經濟在空間上的紐結,城市經濟學是“中觀層次”、“空間范疇”和“應用性”的綜合邊緣學科等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

概括而言,近年來國內城市經濟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5個方面: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的關系研究;都市圈發展與城市之間經濟合作及協調分析;區位選擇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演進研究;產業集群與城市經濟發展分析;城市政府職能與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

二、我國城市經濟學的新發展

1.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的簡短回顧

我國的城市經濟學興起于改革開放以后。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財貿經濟研究所下面設立了城市經濟研究室,同年末,大連市政府和遼寧財經學院(后改名為東北財經大學)合作召開了全國第一次中心城市會議,以后,此類會議分別在武漢、重慶、蘭州連續開過三次。在此期間,京、津、滬和遼寧、四川、黑龍江、山西、江蘇、湖南先后成立了城市經濟學會,或者在省市社會科學院下設立了城市經濟研究所或研究室。從1981年起,南開大學、遼寧財經學院首先在本科開設了城市經濟學課程。以后,陸續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南大學、湘潭大學等高校開始講授城市經濟學相關課程,從事城市經濟領域的課題研究。在這個基礎上,這些院校先后建立了城市經濟研究室、所或系,有些院校還相繼建立城市經濟碩士學位授予點。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已有兩所高校(南開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建立城市經濟學博士點。

中國城市經濟學在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背景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改革開放后,國外大量的關于城市經濟學方面的專著,如英國巴頓的《城市經濟學――理論和政策》(1976年)、日本山田浩之的《城市經濟學》(1977年)和美國赫希的《城市經濟學》(1984年),被陸續翻譯介紹到中國來,并且為我國高校有關師生所直接使用。同時,我國的理論工作者也紛紛著書立說,陸續出版了《城市經濟學入門》、《中國社會主義城市經濟學》、《社會主義城市經濟學》、《實用城市經濟學》、《城市宏觀經濟學》、《微觀宏觀城市經濟學》、《城市經濟學教程》、《城市經濟學》等著作或教材。此外,還出版或發表了眾多專題性著作和論文,使中國城市經濟學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

從研究領域來看,中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涉及了中國城市化道路、城市經濟區域發展、城市現代化、城市經濟的協調運行、城市經濟結構、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經濟管理等問題。例如,城市化規律的提出克服了“中國應走非城市化道路”的錯誤認識;城市經營理論的建立,打破了城市基礎設施、居民住宅長期欠賬的局面;城市土地經濟理論的提出,創造了我國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的新經驗;城市與區域“互動關系”和“增長極”、“中心城市”、“首位城市”等概念的建立,使全社會逐漸認識到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到經濟區發展的重要性;城市經濟學及其相關科學的發展,還使城市流通、城市功能、城市產業以及城市公共經濟和空間布局等問題,得到了認識上的不斷提升。

2.近年來我國城市經濟學研究的新特點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城市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以至于有學者驚呼“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在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各種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1)城市經濟研究直面時代重大問題。現代城市規劃、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等領域越來越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越來越需要城市經濟學的理論指導,實踐的需要促使理論工作者從經濟學層面上積極進行探討。如:近年來城市經濟學界對“城市化與中國城市化道路”的思考、對“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的探討、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闡述、對“城市與區域發展關系”的論證、對“城市管理理論”的梳理以及對“城市現代化”問題的透視等等,都是城市經濟學研究時代性與前沿性的集中體現,《城市經濟理論前沿課題研究》一書對此做了很好的總結。從研究成果來看,“中觀經濟學”和“城市管理學”的推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于前者,學術界指出,該書明確了城市經濟學在未來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學科定位,拓展了經濟學發展的新空間,提出了一系列中觀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對于后者,城市管理“五職能”說的提出,顯示了城市管理學的新發展,是城市管理職能理論的重要創新。此外,就城市化和城市發展問題的認識而言,也取得一些新認識和新見解,如:強調新型工業化必須與加速城市化相結合的觀點;提出城市發展離不開鄉村發展,市民與農民利益要協調,實行土地股份制經營,加強農村土地使用權流動的觀點;對城市經營問題、城市病的界定、規律、防治等問題的研究;城市工業空間布局、高新園區聚集效益分析、西部農村城市化等問題的研究;城市區域化研究提出的建立區域共同市場,構建中國“Citistates”的對策和建議等。

(2)城市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日趨活躍。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觀層次和空間范疇上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了跨學科、跨部門的綜合性研究。面對城市發展出現的共性問題,應用經濟學的不同領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如城市的性質和功能、區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綜合效益、文化建設與管理制度等等。城市經濟學則從自身的學科特征和基本優勢出發,在城市發展的共性問題上積極尋找適合本學科發展的新問題域和生長點。出現了城市經濟學研究與其他相關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現象。具體表現為:不僅在城市科學內部各學科之間出現積極的交流對話,而且還主動突破城市科學的邊界,滲入到相關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中。目前,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生態學、管理學、規劃學、工程學、數學等學科與城市經濟學的交叉研究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者。如:城市經濟與城市文化關系研究成果的提出,認為城市文化發展滯后,已不能適應城市化形勢發展的需要,建設先進的城市文化是當務之急;城市能源、交通、環境、水資源等城市發展生命線的經濟學分析;城市公共安全體制及其運行模式的研究,城市應急管理及危機處置機制的建立等。均是社會學、管理學、規劃學、數學等多學科協同攻關的成果。

(3)研究方式的多樣化和研究手段的現代化。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出現了“個性化研究”的方式。個性化研究是相對于“千人一面”、“眾口一詞”的研究方式而言的。它的出現,是與力戒浮躁學風、注意學術規范、講究治學嚴謹聯系在一起的。與“個性化研究”方式相對應的是“群體化的跨空間協作研究”也正在興起,出現了跨地域乃至跨國界全球同步合作研究,這又與網絡化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密不可分。城市經濟學研究方式的這種個性化、多樣化,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發展的創新與突破。綜觀近年來我國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如城市社會學、城市管理學、城市文化學研究,城市發展的國內比較和國際比較研究等,都出現了一些新的創新與突破,究其原因,無不與其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的創新有關。

(4)城市經濟研究的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日趨活躍。改革開放為我國城市經濟學者提供了與國外進行廣泛交流和對話的機會。近年來,我國城市經濟學界對外聯系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各研究機構或高校的有關單位經常派出學者到國外進修、講學、參加國際會議,了解國外城市經濟學發展的最新信息,同時邀請國外專家來華講學,大大拓寬了我國學者的研究視野。與此同時,還通過大量譯介外國城市經濟學名著,使我國學界對世界相關領域的發展有了較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5)城市經濟學的學科組織建設和教學工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時代呼喚著城市經濟學的新發展,與此相呼應,中國城市經濟學會于2000年10月成立了城市經濟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 ),擔負起促進中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的歷史重任,為學科建設與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組織保障。近年來,為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委員會向國家教育部呈報了《城市經濟學學科建設報告》以及建設中國城市大學的構想和倡議,先后召開了以“中國城市經濟理論前沿課題”、“城市經營與管理” “城市經濟學科建設”和“城市經濟與管理前沿問題”等為主題的研討會,出版發行了《城市經濟理論前沿課題研究》、《中國城市管理新論》等著作。隨著城市經濟學學科建設的推進,城市經濟學教學工作在國內各高校也得到了相應的重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20所大學開設了城市經濟學課程,有10多所大學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近百名教師從事城市經濟學及相關問題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3.“十五”期間城市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和重要突破

(1)城市化問題研究。城市化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自然也是城市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問題。“十五”期間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城市化的模式和道路研究。有關我國城市化的道路和模式問題是城市經濟學研究中爭論頗多的問題。“十五”期間的相關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并不斷拓展。學者們在繼續討論比較“大城市偏好”、“中等城市偏好”和“小城鎮偏好”城市化戰略模式優劣的同時,特別注意研究了城市化的道路問題,提出了“市場型城市化道路”、“城市自然觀”和“多元城市化道路”等新觀點,并與傳統的“計劃型城市化道路”戰略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城市化模式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城市化的實現是市場主導化的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學者們還對城市化過程中的城市圈和城市群的相關問題給予充分關注,認為城市化并非是單一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而是要形成以某一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落或城市圈,城市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功能互補的關系,并比較研究了經濟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群或城市圈形成的道路和條件。學者們還把制度經濟學引入到城市化問題的研究中,認為“制度障礙”是我國城市化發展落后的原因,城市化的發展,必須突破制度障礙,進行相關改革,從而引導資源聚集于城市之中。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這一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學者們認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失誤是我國城市化發展水平低的原因,由此而造成了我國工業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之間的不對稱,并實證研究了兩者之間的偏差,同時指出,城市化的發展除了不斷提高工業化水平之外,相關配套改革必須跟上。另一方面,學者們認為,城市化是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并就城市化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貢獻做出了預測,強調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

相關的實證研究。學者們的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國城市化水平的衡量與測度問題,二是實證考察了有關城市或城市群的發展狀況及相關經驗。第一方面的研究爭論較多,主要是集中在哪個指標更適合作為考察城市化發展狀況的標準。有學者認為,以城鎮居民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作為衡量標準更恰當;也有學者認為,以城鎮常住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為衡量指標更能反映城市化的真實水平。第二方面的研究將對象更多集中在我國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總結了這些地區在城市化發展中的經驗,論證了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2)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研究。城市經營與管理是近年來城市經濟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也是實踐性很強的一個問題。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城市經營與管理的基本性質研究。城市經營與管理的內涵與外延是學者們爭議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城市經營與管理的內涵、范圍和目標的認識上不同。有學者提出“城市經營與管理企業化”的觀點,認為城市經營與管理活動是政府對城市空間內的所有有形與無形資產進行企業化運作,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通過城市經營與管理活動盤活城市資產,特別是充分利用城市中日益短缺的土地資源,實現土地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為城市經營與管理籌集資金;有學者則指出,城市經營與管理的范圍是城市空間內的公共事務和國有資產;有學者認為,城市經營與管理的范圍只限于城市內的公共事務,不包括國有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同時國有資產應該盡量退出競爭性領域;有學者認為,城市的公共事務應該盡可能多的引入競爭機制,盡可能多的由私人企業提供公共產品,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在此基礎上又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私人在提品的同時應該由私人經營,即完全私有化的觀點;另一種意見認為私人企業可以提品,但為保持公共產品的公益性,不應采取由私人企業通過向使用者收費的方式來回收成本,而改由政府“回購”方式向私人企業提供補償,這是一種不完全私有化的觀點;有學者反對城市經營與管理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認為這與政府的公共職能背道而馳,削弱了城市的公共服務能力,還容易出現城市經營與管理的短期行為現象,如對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與利用,他們把市場營銷的相關理念引入城市經營與管理中,認為政府經營城市應該以“顧客最大滿意度”為目標;在城市經營與管理的主體問題上,有學者認為,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體,城市經營與管理的過程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過程,非政府的社會團體組織是城市經營與管理的重要力量,實際上是強調城市經營與管理的民主化,這種“多主體論”的觀點頗有新意,也是實踐中人們經常忽略掉的;有學者提出“城市治理”觀點,他們通過分析城市治理結構與模式,認為城市經營與管理過程中存在著市民與政府之間的委托――關系,在經營城市的過程中政府必須轉變職能,同時提出在城市經營與管理過程中各個城市應該相互合作與競爭的觀點;有學者從城市功能的角度來理解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認為培育和完善城市的各項功能是經營城市的目標,是理解城市經營與管理的又一獨特視角。

城市經營與管理中的土地問題研究。土地是城市的空間載體,在我國土地資源緊張的狀況下,如何有效的利用土地是城市經營與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學者們對此進行了較多的探討。大多數學者認為,改革現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勢在必行,要建立城市土地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在提高土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些學者則把土地的保值和增值看成是籌集城市建設資金的重要渠道,提出應合理調控土地市場的供求關系,加強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建立土地儲備制度,并從“土地金融”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經營與土地儲備制度之間的關系。有學者則在深入分析了我國現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勢論”和“困惑論”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看似矛盾,卻為我們全面認識城市土地制度的利弊,正確解決這個問題奠定了極好的認識基礎。

城市經營與管理中的城市規劃問題研究。城市規劃是城市經營與管理的首要環節,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國城市規劃的科學性不足,缺乏前瞻性、連續性和權威性,朝令夕改,城市的規劃與設計趨同現象嚴重,城市缺乏個性,學者們對此提出了批評。有學者悲觀地指出,城市的規劃只是一種技能,而不是一門科學,甚至認為是“偽科學”。有學者則不同意此觀點,他們一方面指出了城市規劃在建筑工程束縛過程中其科學性日益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認為城市規劃是一門應用程度很高、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應在城市規劃的實踐中不斷增強其科學性,要綜合運用各個學科的知識,協調好各個方面的利益要求。有學者在分析了現代城市的系統性質和與之相適應的規劃原則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分析了城市的規劃設計問題,提出了“城市規劃系統觀”,明確了城市規劃系統工程的方法論。城市的規劃與設計除了工程建設意義上的規劃與設計外,還包括從城市發展角度對城市未來發展目標和實現此目標過程的規劃與設計。在這一方面,有學者從城市功能定位角度進行研究,認為對城市功能特征細化要素的能級探討,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定位,使城市發展戰略更加合理。有學者對城市群落或城市圈的規劃與設計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城市群落或城市圈規劃設計的目標和原則、規劃的區域范圍、規劃的內容等,認為城市的規劃與設計應從其所處城市群落或城市圈的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在城市分工的基礎上確定發展目標。這就跳出了城市自身的狹小范圍,從區域的高度來進行城市發展的規劃與設計,把城市置于一個緊密聯系著的城市群落或城市圈中來審視城市自身的發展規劃問題。

城市經營管理與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研究。學者們強調了包括城市在內的現代社會所面臨的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分析了工業文明和城市化的“固有缺陷”,同時從多個角度總結了近年來我國一些主要城市進行的城市形象建設、生態城市建設、園林城市建設、現代化城市建設以及城市局部建設的成就和寶貴經驗,提出了“生態重建”和“生態重構”的城市發展方向,指出實現這一目標并非烏托邦式的理想和遠景,而是取決于人類的認識和行動。

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城中村”現象的研究。學者們以廣州和深圳等城市為例,分析了“城中村”現象的現狀和成因,認為“城中村”形成的諸多要素中,城鄉二元土地制度及相關制度安排、村莊利益及社會性共同體的內聚、非正式經濟的獨特功能與地位、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性是“城中村”形成和維系的原因。“城中村”現象給城市經營與管理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城市規劃滯后、建筑密度過高、用地管理混亂和治安消防形勢嚴峻等,這已經嚴重妨礙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建議采取資產量化、住房改造等一系列綜合配套措施改善。

城市經營管理中的風險研究。有學者認為城市管理中需要應用經濟手段,但這并不等于應當以經營城市代替管理城市,指出目前以城市經營取代城市管理的發展趨勢可能帶來五項風險:政府職能越位、城市建設規模失控、土地資源枯竭、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和加重企業負擔等,進而最終影響社會經濟的全面、持續和健康發展。這在目前社會普遍熱衷于經營城市的背景下,有助于全面準確地把握城市經營與管理的性質,做好具體工作。

新形勢下的城市發展問題研究。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在信息化背景下,有學者提出了“數字城市”的概念,認為這是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通過對信息化條件下的城市發展模式與傳統城市發展模式的比較區別,分析了建設數字城市所需要的條件和技術上的可行性。學者們認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地位得到提升,城市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越來越重要;城市的發展趨勢應是城市個性化、城市生活人性化、決策民主化、管理信息化、擴張多元化、產業服務化和城鄉一體化。針對跨國公司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政府對城市經營控制力不斷減弱的現象,學者們認為在城市發展中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以人為本,轉變政府職能,與國際接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學者從世界城市化發展中心轉移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城市發展,認為世界城市化發展的主流已轉向了東亞地區,這給我國的城市發展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3)城市競爭力問題研究。近年來,城市競爭力評價研究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對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對國內外城市的競爭力狀況進行了實證研究。這方面研究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對構成城市競爭力的要素及其重要性的認識上。有學者從人口與勞動力、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環境和基礎設施等五方面,確立了包括58個指標的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此為標準對我國265個地級城市的競爭力進行了比較排名。有學者應用“城市發展指數”來評價一個城市在“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城市的經濟增長、社會資本擁有水平和利用水平、發展的可持續性、發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和各種資本的日益深化等五個方面,并比較了15個城市在城市發展方面的狀況。還有學者提出了評價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弓弦”模型,認為城市綜合競爭力是一個復雜的混沌系統,各種因素共同作用構成了城市競爭力,并把競爭力分解為硬分力和軟分力,硬分力側重于評價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軟分力則用來衡量城市的人文環境以及制度創新能力等。也有學者以經濟實力、總量實力、市場狀況、人才和科技水平、開放程度、基礎設施、政府管理水平等偏重于經濟生活方面的指標體系來評價城市競爭力。

三、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存在的問題

1.城市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存在的不足

(1)城市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不完整。應當說,這一問題不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由來已久,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對城市經濟學的性質、對象、范疇、結構等問題,至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形成統一的看法。關于城市經濟學的性質,據《經濟科學學術觀點大全》介紹,有四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城市經濟學屬于應用學科;第二種觀點認為城市經濟學屬于綜合學科;第三種觀點認為城市經濟學屬于邊緣學科;第四種觀點認為城市經濟學屬于理論學科。對城市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爭論也始終在進行中,《經濟學新科學概覽》作者將許多不同觀點歸納為五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城市經濟學就是研究城市經濟的科學,城市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應該作為研究的對象;第二種意見認為,城市經濟學只研究城市本身所特有的一些經濟問題;第三種意見認為,城市經濟學主要是研究城市發展的生產關系,即研究城市中各個企業、各個部門以及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領域中彼此所發生的聯系;第四種意見認為,城市經濟學研究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第五種意見認為,城市經濟學研究城市經濟及城市經濟關系發展的規律。

對城市經濟學研究對象的不同認識,使得城市經濟學的范疇體系各不相同。有的以發展、土地、環境、交通、住房、規劃為城市經濟學研究的范疇;有的以發展、土地、交通、環境、犯罪、文化、貧窮為城市經濟學研究范疇;有的以發展、結構、環境、區域、效益、管理作為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范疇;有的以發展、結構、交通、土地、住宅、環境、財政、管理為城市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凡此種種,對城市經濟學研究范疇的分歧,對城市經濟學性質、對象、范疇的不同認識,直接導致了城市經濟學體系結構的不同,使得城市經濟學常給人以“霧里看花”的感覺。

(2)城市經濟理論基本觀點表述的不規范。城市經濟學理論觀點表述的不規范直接影響了整個理論體系的發展。城市化是城市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第一范疇,是城市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但長期以來卻始終未能形成統一的觀點和認識。如城鎮化概念的提出,自以為是標新立異,殊不知卻畫蛇添足,造成了城市經濟學基本概念的混亂。又如對大城市化規律的爭議。大城市化是所有國家都出現過的、在城市化中前期不可避免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大城市人口和數量以更高速度增長的趨勢,大城市化不是西方國家所特有的現象,而是城市化過程中的必然,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再如城市現代化,它所反映的是城市化的質量要求,包括深刻的經濟、建設、環境、人文、管理等方面的內涵,集中體現為“城市建設先進化”、“城市經濟高效化”、“城市社會文明化”、“城市環境優質化”、“城市管理科學化”。然而,理論界對這個概念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使得實際工作者無所適從,有的城市以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為城市現代化標準;有的城市從GDP指標的角度追求現代化;有的城市認為園林化、生態化就是城市現代化。如此等等,都肢解了城市現代化的科學涵義。

(3)城市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部分分離。城市經濟理論研究的薄弱性,使得絕大多數行政管理人員在處理城市經濟問題時,將宏觀、微觀經濟理論的方法照搬到城市經濟領域,導致理論與實踐的嚴重分離。最典型的莫過于城市經營。除根本否定城市經營的觀點外,就即使認為城市可經營的人中又有不同的城市經營觀:有人將城市視為超企業的經濟實體,認為必須“有與管理相結合的經營,包括直接為城市產業發展服務的經營,以及直接為城市建設發展服務的經營。”還有觀點認為,“城市經營就是經營城市者通過創造、提供有價值的‘城市產品’,以滿足‘城市消費者’的需要和欲望的一種社會活動和管理過程,并由此發展城市經濟和城市文明。”這些觀點無疑都是微觀經濟學理論在城市經濟領域的翻版。

2.城市經濟學研究存在的薄弱環節

(1)城市化問題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有關城市化問題的研究中,城市化的道路、模式、動力機制和城市規模選擇等問題仍然是爭論的焦點,但多數學者越來越傾向于“市場主導型”的“自然觀”城市化道路和模式,強調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是城市化的前提條件,而城市規模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研究中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作為具有后發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利用好政府的計劃和市場的價格機制兩種手段,即實踐中兩種手段的配合運用與平衡,以加快城市化發展速度問題的研究明顯不足。第二,城市化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利益,如何作好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民利益保護工作、如何減少或避免耕地的破壞、如何減輕環境壓力等有關此過程中的弱勢群體利益保護和減少城市化負效用問題的相關研究尚顯薄弱。第三,我國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這在區域城市化發展水平上表現的非常突出,要加快經濟落后地區的發展,實現區域的均衡發展,就必須加快落后地區的城市化發展速度,因此如何利用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契機,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的研究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而相關方面的研究與實踐的需要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第四,城市區域化是城市化的重要規律,但是,目前對城市區域化規律認識膚淺,對城市區域與行政區域的區別和聯系把握不甚準確,使我國滯后的城市區域化進程難有改觀。在城市區域的發展過程中,城市間是競爭還是合作,各地理解不一,不少城市間競爭多于合作,地方封鎖、條塊分割嚴重,已經形成的經濟區域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城市經營與管理問題研究存在的不足。在這方面的研究中,學者們的爭論多集中在政府在城市經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經營與管理的范圍和方式、城市經營與管理的目標等方面。學者們開始關注城市經營管理過程中政府職能的轉變與定位、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和其如何參與到城市經營管理中去等問題。目前研究中的不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府職能轉變問題。這涉及到城市經營的性質和方向,盡管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此問題,但政府在城市經營管理中到底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怎樣發揮作用,政府職能在城市經營管理中應實現什么樣的轉變以及轉變的步驟等問題的研究還不夠。第二,城市經營管理中的三個效益統一問題。在城市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如何同時實現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是研究中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在各種“城市病”開始在我國城市中顯現、城市發展中政府與市民矛盾日益增多的情況下,相關理論研究的不足更加明顯。第三,城市經營管理與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問題,也就是如何在實現城市發展的同時,更好地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特別是對傳承歷史文化的古建筑保護研究還很薄弱。第四,城市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民主化問題。市民和非政府組織如何參與到城市經營與管理中去,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協調與政府的關系等這些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問題的研究還顯薄弱。第五,城市經營成果的評價問題。在目前的評價標準中,過多關注經濟數據、總量數據,能夠全面評價城市經營管理成果的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尚顯不足。

(3)城市競爭力問題研究的不足。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評價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上,分別創建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內容在內的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構成評價城市綜合競爭力標準中的相關指標選擇和權數的確定隨意性很大,缺少相關理論的支持。第二,指標體系中的“主觀要素指標”較少,如“城市認同感”、“市民滿意度”等極少被關注,而這些指標對城市競爭力往往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3.學科建設發展缺乏應有的社會條件

(1)國家有關部門對城市經濟學重要性認識不足。1997年,在國家教委主持的全國學科調整過程中將城市經濟學由原來的二級學科降為三級學科,不允許大學開設城市經濟學專業課,招收本科生,原有的幾所高校的城市經濟碩士點、博士點,轉為區域經濟碩士點、博士點,這無疑使這門需要扶植的新興學科發展受到一定的局限。與此相反,美國在1968年的高校中就有53個系可以培育和授予城市經濟學方面的博士學銜,城市經濟學還與區域經濟學并列為美國10大類經濟學科,對城市經濟學的重視和其地位可見一斑。

(2)城市經濟學科教學力量不足,發展緩慢。城市經濟學科地位的下降,本科生的停招,碩士點、博士點的消失,使得原來從事城市經濟學的教學人才迅速流失。教學人才的缺乏,成為城市經濟學發展的最大瓶頸。

(3)科研力量和發展經費嚴重不足。城市經濟學科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快速發展之后,到90年代進入艱難發展階段。有些地方的城市經濟學會、城市經濟研究所、研究室相繼自動解體,城市經濟科研力量匱乏,嚴重制約其發展。

四、“十一五”期間本學科發展的主要領域及其趨勢和方向

1.主要研究領域及其發展趨勢

(1)城市經濟學基礎研究。一是在重視對特定城市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關注統領全局的城市經濟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新背景下,對城市化和城市經濟運行的規律性研究、城市經濟學理論、方法、工具、經濟模型的研究,其趨勢是完善城市經濟學基礎理論體系,明確城市經濟學的性質、研究對象、范疇、結構等問題。創建相關經濟模型,提高研究的規范性和增強其實踐的可操作性。規范城市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規范相關概念的使用。二是完善城市經濟學學科體系與內容,應融會多學科理論方法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涵和外延。如可探討建立科學的城市政治經濟學,包括城市及城市區域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社會福利和行政區劃等在內的問題,將制度性和社會性因素視為經濟分析的內生變量,將所有權的分配、經濟組織結構乃至社會政治制度結構都理解為城市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應創新和發展城市化理論,把城市化研究放到城市化時代的高度上加以認識。應反思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問題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經濟學的實踐性,研究城市發展的系統工程和價值工程,將城市經濟學研究劃分為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研究。應研究城市化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實證主義的檢驗,又接受偽證主義的檢驗,成為經過科學論證和可以反復驗證的結論,指導實際工作者實踐的依據。

(2)城市化問題研究。一是城市化的方針政策,包括城市發展政策、城市產業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戶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會治理的方針政策等。要加強以生產力為轉移的城市化規律的研究、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的發展階段性的研究和國情與地區差異的研究。二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具體措施,特別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發揮。三是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契機,加快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較少關注落后地區的城市化問題,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四是城市發展的成本效益分析,從宏觀的角度看,應加強對不同地區城市規模結構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城市規模效益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區域差別擴大與縮小的發展規律、不同地區大城市化與城鎮化的研究、不同地區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規律等問題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較研究。如發達國家許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資借鑒;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也極具參考價值。六是城市化與教育、文化發展的關系。城市化不單單是一個經濟過程,也是一個國民生活方式轉變、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加強城市化對國民生活觀念影響及應對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設的規劃研究,應加強城市建設創新性與國際性關系的研究,加強民間建筑與公共建筑協調性的研究,加強城市建設方法論的研究以及城市規劃法制性與指導性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

(3)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管理問題研究。一是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中政府的職能與定位。這是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首要和基本問題,相關的研究已有很多,但還不夠清晰明確,指導實踐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強。二是城市經營與管理過程中“三個效益”的統一問題。下一步的相關研究將集中在確立實現“三個效益”統一的原則和相應機制的形成與完善上。三是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在追求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從經濟學角度確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的機制,平衡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矛盾。四是城市文化與城市文明的建設。研究精神文明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進措施;建樹“倫理經濟”和“道德經濟”產業文化觀念;剖析城市環境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科學制定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發展城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新途徑。

(4)城市競爭力問題研究。一是盡快建立一套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這需要加強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調查。二是以城市綜合競爭力來評價城市發展狀況,對大城市來說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對于中小城市,特別是具有發展特色的中小城市則有失偏頗。因此,應建立可以用來評價具有發展特色城市的指標體系,與綜合競爭力評價標準一起,構成完整的有關評價城市的指標體系。

(5)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是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極其復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涉及環境、生態、資源、經濟均衡和社會公平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這就決定了其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將涉及多學科背景和復雜的方法論,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作為總體目標的分解和管理工作的依據,將有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創新。二是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研究。這涉及到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如何在城市這一特定空間實現的研究,對作為政策工具的城市建設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加強城市建設創新性與國際性關系的研究,加強民間建筑與公共建筑協調性的研究,加強城市建設方法論的研究,以及城市規劃法制性與指導性關系等問題的研究。

2.加速我國城市經濟學發展的建議

(1)呼吁政府和社會力量的支持。我國城市發展的滯后,已經使諸多的社會問題更加突出,城市發展離不開城市經濟學的指導。為此建議:重新恢復城市經濟學的二級學科地位,允許全國各高等院校設立城市經濟、城市管理等本科專業;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學研究生教育,在條件具備的大學和城市,設立城市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將城市經濟學的學科重點基地建設納入教育部哲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建設規劃中,指導該學科在全國的空間布局和結構布局。在研究生教學中,進一步明確將城市經濟學作為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生的必修課程,成為相關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程,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的必選課程;鼓勵出版研究生系列教材和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研究的專著;有教學資源條件的高校成立綜合性城市大學、城市學院或城市系;進一步推動現有城市經濟學會、城市經濟研究所、城市經濟研究室加強橫向和縱向的協作與聯合,開展形式多樣的城市經濟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共同承擔城市經濟領域的科研課題,舉辦國際性城市經濟學術會議,加強城市經濟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研討。

第4篇

關鍵詞 城市公共交通 經濟發展 思考

中圖分類號:F572.89 文獻標識碼:A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城市的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元素,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了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城市公共交通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城市公共交通作為城市的樞紐,促進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強化了城市的整體建設。

一、城市公共交通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對于城市的經濟發展來說是一種紐帶,這種紐帶的作用既體現為內在的融通,又體現在對外的融通,這種內外呼應的作用是其他交通所不具備的。

(一)內呼作用。

從內呼的角度來說,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的內部是一種樞紐,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下能夠促進城市交通更加合理,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進而更好的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對于城市而言,自我發展離不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下,城市的發展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使得城市能夠進行良好的內部協調,從而促進城市的發展和進步。

(二)外應效應。

外應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另外一個作用,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提供了保障。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各個城市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服務于城市內部,為城市內部的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的便捷。但是,從廣義上來說,城市公共交通與城市外部交通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帶動的關系,沒有城市公共交通的保障,也無法促進城市交通運輸的根本發展。因此城市共交通能夠促進城市運輸事業的發展,進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二、當前城市公共交通現狀分析

從目前我國的城市公共交通來看,其在運行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尤其是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對公共交通的需求之大是當前的城市公共交通所不能滿足的,針對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整體水平來看,其還存在如下問題:

(一)公共交通路線分布不合理。

在我國的所有城市中,公共交通都是有自己固定的路線的,每一條公共交通路線都有自己的線路和站點,在線路和站點的設置上欠缺合理性是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比如說在我國的許多城市中,繁華地帶的線路相對較多,眾多的路線匯集到繁華地帶,對于繁華地帶來說無疑是一種交通上的壓力。這種不合理性非但沒有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反而有礙于城市交通的優化。

(二)忽視了經濟效益。

從目前我國的諸多公共交通整體情況來看,其存在大多以事業單位為主,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且很多公共交通忽視了經濟效益,沒有將經濟效益作為經營的一個重要目標,反而將公共交通作為一個公益性的單位運轉,這種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與城市經濟發展相背道而馳,忽視經濟效益公共交通不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

(三)運營方式過于平面化。

根據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的運營方式來看,城市公共交通主要集中于公交汽車、出租車、地鐵、輕軌等方面。在這些運輸模式中沒有形成一種必然的聯系,影響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中,單一化的、平面化的城市公共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阻力。

三、優化城市公共交通促進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優化城市公共交通,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是目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略,在當今的社會中,城市要想獲得新的發展,獲得新的機會,就必須強化交通,以公共交通的強化為基礎,帶動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能夠更好地協調城市發展的步伐。

(一)優化公共交通的路線。

優化公共交通路線是需要一個全局的觀念,即從整個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商業區和不同居民區的不同需求來制定相應的路線圖,從而在整個城市內部形成一個穩定的、科學的、合理的路線,這樣才能在避免交通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城市經濟的發展。可以說,以城市公共交通路線為基礎,進而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是十分合理的,其將更好的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科學化進程,使城市公共交通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并非是一大阻力。

(二)協調經濟性和公益性。

對于城市公共交通來說,其不僅僅是一項公益性的事業,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獲取經濟效益的能力。針對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過于側重公益性這一特點,需要進一步協調二者的關系,使得公益性和經濟性能更得到合理的發展,最終以城市公共交通的經濟發展帶動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

(三)建立立體化的運營模式。

立體化、多元化的運營模式是促進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比如說現在許多城市已經建設了高架橋、地鐵等不同的公共交通軌道,這使得地鐵、公交等多種交通模式共同存在,而且充分的利用空間資源和地下資源。在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諸多城市一直致力于平面化的公共交通建設,忽視了立體化的公共交通建設。針對目前廣大城市的需求,需要建立一個立體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促進城市公共交通能更好的體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最終促進城市的發展。

總之,在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過程中,要對城市公共交通與城市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衡量,從而進行精準的定位,突出城市公共交通建設的優勢所在,進而進一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使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作者:貴州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經濟、工程經濟)

參考文獻:

[1]徐華兵.城市公交優先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交通科技與經濟.2010(6)

第5篇

【關鍵詞】成都城市經濟圈;區域特征;帶動效應

2007年6月7日,成都、重慶獲批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渝經濟圈”必將成為繼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和京津環渤海經濟圈之后的中國第四個增長極。成都城市經濟圈是成渝經濟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好成都城市經濟圈,強化以成都為核心的城市群的輻射能力,帶動四川乃至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是試驗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當然,這也將會對成渝經濟圈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l成都城市經濟圈的界定

成都城市經濟圈的圈層結構可分為核心層、緊密層、輻射層。

1.1核心層

成都城市經濟圈的核心層一般指的是成都市整個城市實體空間地域。目前來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都城市經濟圈的核心層可能相對穩定在含三環路以內。

1.2緊密層

通常來看,緊密層指的是以成都城心地域為中心,半徑30一50公里的地域。其空間范圍包括雙流、新都、郫縣、溫江、龍泉驛的全部區域以及青白江、新津、崇州、彭州、都江堰等地的部分區域。這一圈層與成都的車程距離在30分鐘以內,受成都輻射影響最大,與成都經濟社會聯系最為密切。在成都經濟圈的未來發展中,這一圈層與核心層高度互動、一體化,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度集聚的區域。因此,也被稱為“半小時經濟圈”。

1.3輻射層

一個大城市對另一些中小城市的輻射能力所達及的區域范圍稱為輻射層。根據大城市的經濟勢能、中小城市的經濟勢能以及兩個城市的經濟距離的不同,又可以把輻射層進一步劃分為:近輻射層和遠輻射層。成都城市經濟圈的近輻射層是指以成都城心地域為中心,半徑50—150公里范圍內的中小城市為結點的地域范圍。近輻射層中的中小城市主要包括德陽、綿陽、雅安、樂山、眉山、簡陽、資陽等。這些城市通過鐵路、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與成都相連,車程距離在一個半小時以內,與核心城市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關系。遠輻射層是指以成都城心地域為中心,半徑150—300公里范圍內的中小城市為結點的地域范圍。主要包括瀘州、內江、自貢、宜賓等4個城市。從成都的城市輻射力以及相關城市的經濟勢能、空間可達性等因素來看,遠輻射層受成都城市輻射力的影響較近輻射層小,而且具有一定輻射排斥力。因為一般來講,城市的產業結構越完整、空間聚合度越好,則其對來自于更高等級城市的輻射排斥力越強。瀘州、自貢、宜賓等屬川南地區,已成為四川第二個層級的城鎮與工業密集區,因此完全融入成都城市經濟圈比其他近輻射層中的城市要難。

2成都城市經濟圈的現狀和基本特征

2.1成都城市經濟圈的現狀成

都城市經濟圈是以成都作為核心城市逐步向外擴展的環狀區域經濟結構。目前成都的城市格局為“一主七衛”(1個主成區和7個衛星城)的大成都市。隨著成都市市區的擴大,在形成半小時城市圈基礎上,向外擴展形成一小時經濟圈和兩小時經濟圈,從而使成都經濟圈成為在西部地區中在經濟發展總體規模、產業群規模、經濟結構和城鎮聚積度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特優勢的經濟圈。

2.1.1在經濟總體規模上成都城市經濟圈是我國西部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之一。區域的人口密集,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在整個四川省中占絕對比重,十分有利于實現經濟一體化。統計表明,2007年四川省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西部12省市國內生產總值為43630億元,成都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324.4億元,占四川省全省的33.24%,占西部12省市GDP總值的7.6%。

2.1.2在產業群規模上成都城市經濟圈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群、企業群、市場群之間的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目前,已形成食品、機械、電子信息等幾大支柱產業,涌現了長虹、新希望、地奧、二重等一大批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荷花池、紅牌樓、金府、二仙橋等一大批年交易額上lO億元的專業交易市場。成都城市經濟圈內的產業群、企業群和市場群的整個交匯作用和良性互動,客觀上大大推動著整個城市經濟圈的經濟一體化進程。

2.1.3在經濟結構上就經濟結構而言,成都的經濟發展目前已走上“退二,進三”的良性發展道路。即減少第二產業的投入,加快發展以科技教育、金融、房地產、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餐飲、旅游業、信息等為支柱的第三產業。作為城市經濟圈核心的成都市的經濟結構的高級化,正在對周邊城市經濟結構的優化起著重要作用。

2.1.4在城鎮聚集程度上從城鎮聚集程度看,成都城市經濟圈是四川省城鎮聚集程度最高的地區。以成都為中心半徑100公里范圍內,以寶成、成昆、成渝、達成鐵路、成綿、成樂、成雅、成南、成渝高速公路為軸線,分布著德陽、綿陽、綿竹、什邡、江油、遂寧、資陽、簡陽、樂山、眉山、雅安等一系列大中小城市,高密度地聚集在一個地域。城市高密度的組合,城鎮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必定推動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

但是,目前成都城市經濟圈還存在三個主要問題:第一,地區產業機構趨同現象日益嚴重。雖然成都城市經濟圈域各城市經濟發展都有側重,但由于成都平原地區的資源稟賦大體相同,受地方經濟利益推動和地方保護主義等原因,區內各城市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等現象日益嚴重,正在走向嚴重的惡性競爭,從而導致了大量資源浪費。第二,城市化水平過低。2007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數據統計顯示,2007年,成都城市圈8城市地區(包括廣大農村地區),人口城市化比例(非農業人口/總人口)非常低,》僅為25.78%,雖然市區人口城市化比例較高,為42%,但仍然大大低于東部發達地區。城市化水平過低,嚴重影響到經濟圈城市的集聚與擴散效應的發揮,非常不利于成都整個大城市經濟圈經濟一體化的加快。第三,行政分割導致各自為政。從成都城市經濟圈內各城市發展現狀來看,依然存在著各自為政的分割局面。這樣一來,必然制約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動,阻礙了城市經濟圈的經濟一體化發展。

2.2成都城市經濟圈的基本特征

首先,經濟中心突出。在整個城市經濟圈中成都市區經濟總量占三分之一,已具備成為整個圈域經濟的核心和支撐點。其次,經濟一體化。經濟一體化是城市經濟圈的經濟特征。圈域內以成都市為核心,各城市在諸多方面相互融合和互補,形成生產要素的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環境資源開發和保護一體化、城市化發展一體化的格局。再次,空間可達性高。成都城市經濟圈以成都為中心,利用圈內密集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將中心和經濟圈周圍的城市緊密連接起來,形成密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保持了較高的空間可達性。最后,聚集程度高。成都作為西部地區的“三中心,兩樞紐”,人口、產業、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在這里高度集聚。這種集聚效應促使城市產業分工更細、專業化程度更高,因此帶來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和發達,最終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3成都城市經濟圈的輻射范圍及其帶動效應

成都城市經濟圈的輻射范圍,就是指以經濟圈的核心成都市為中心,圈內各中等城市為副中心,向圈內各地區產生的城市輻射力所達及的范圍。也就會導致經濟圈中核心層、緊密層、輻射層所產生的輻射效應。這一效應具有整合性、聚集性的特點,是成都城市經濟圈帶動成都周邊衛星城鎮建設,促進外圈城鎮區域經濟建設的有力體現。

3.1成都城市經濟圈的帶動效應

成都城市經濟圈的帶動效應,就是要充分發揮成都作為西部地區最具實力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推動成都與周邊城市的經濟一體化,推進經濟圈緊密層快速交通、物流、信息、金融等四大網絡的建設,加強產業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一體化區域經濟。換句話說,就是推動四川人口的空間集聚和產業鏈以及產業群體的形成,加速城市規模的擴張,增強城市間的空間聚合度,優化經濟活動的空間配置,充分發揮城市群體的發展成本低、土地占用面積小、基礎設施配套好、產業結構互補性強、市場競爭力和生產集約能力高、積聚國民財富能力高的優勢。從而,成都城市經濟圈內各城市可獲得以下共同利益:第一,可以推動區域內貿易更快增長,并將區域內貿易同國際貿易高效結合起來,進一步改善成都城市經濟圈地區的進出口條件。第二,可以發揮各城市的比較優勢,完善各類資源的合理配置,既從總體上提高全區域的資源利用率,又從個體上提高各城市的資源利用率。第三,可以縮小區域內各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各地區的共同繁榮。

3.2成都城市經濟圈對成都周邊衛星城鎮建設的帶動效應

成都城市經濟圈對衛星城鎮建設的帶動效應,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經濟圈中心城市的功能外溢區。應該看作是在成都的城市輻射效應影響下在經濟圈內培育有著獨立性和自主性的新的生產力布局點在經濟圈發展過程中,衛星城鎮之間的競爭也會越來越突出,在圈內合作的基礎上力量薄弱的城市必須突出自己的個性,以促進產業互補和人才的流動。

3.2.1利用在城市經濟圈內的區位優勢

發展房地產業和農業產業化例如,新都屬于馳名中外的都江堰自流灌區,河渠密布,水源豐富,農業開發歷史悠久,通過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已實現標準化渠系村41個,總長840千米,村道綠化面積達50%。全縣機耕面積達90%以上,連續被評為國家農機化先進縣H1。利用這一自身地域優勢,通過農業產業化,已形成了10多個商品型農副產品基地和10大產加銷農業產業化集團,成為我國著名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擁有“天府糧倉”之稱。成都以西的溫江縣地處成都平原腹心,距成都18公里。縣境內平疇沃野,氣候溫和,物產豐富,被聯合國批準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是最適宜居家的生態性城市。因此政府應利用這一區位優勢廣泛吸引客商參與城鎮和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積極帶動溫江房地產蓬勃發展,使其成為溫江新的經濟增長點。

3.2.2整合經濟圈緊密層中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業

建立將短距離的農家旅游和長距離的風景名勝旅游相結合的特殊旅游服務體系。利用“假日經濟”,大力發展商貿、旅游等第三產業。農家旅游已成為適應市民休閑需求、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村商貿經濟發展的新產業。如郫縣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已呈現出農家民俗、休閑娛樂、世界風情、古蜀文化于一體,點、線、片結合的城郊旅游發展格局。而擁有風景名勝的大邑縣素有“西蜀望縣”之美稱,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距成都市45公里,成溫邛高速公路(318國道)由東至西貫穿全鏡。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集森林、雪山、云海為一體,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可以帶動相關的交通、餐飲、娛樂、休閑第三產業的發展。

3.3成都城市經濟圈對外圈城鎮區域經濟建設的帶動效應

事實上,要充分發揮成都城市經濟圈的輻射效應,我們還應該考慮成都城市經濟圈的外圈建設。當然這必然就會涉及到與其他行政區域的合作問題。換一個角度看,我們可以把成都城市經濟圈外圈看成是成都與經濟聯系不斷加強的相鄰行政區劃城市之間建立都市帶的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我們主要強調的是在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任何一個城市或區域的發展都不能完全獨立進行,要進入到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區域的整體實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單靠一個城市的發展是難以進行競爭的。城市經濟圈外圈的建設就是要把成都經濟聯系緊密的地區,如德陽、綿陽、樂山、資陽、遂寧等與成都的發展聯系起來。統一的城市經濟圈可以讓地方跳出自身局限,從更廣、更高的角度來解決地方的發展問題;統一的成都城市經濟圈,要求我們從整體、全局的角度考慮,利用不同地區不同區位優勢,進行功能定位,發揮地方最大的比較優勢;最終形成一個“由點到面”和“由面及點”的良性互動的區域經濟增長帶。

3.3.1統一的城市經濟圈有利于建設產業集群,形成“由點到面”的產業結構

在統一的城市經濟圈中發展產業集群,各大中城市就能夠明確分工,利用自由優勢壯大特有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在城市經濟圈中形成沒有重復建設的互補的產業“面”。如此以來,利用各自經濟優勢,成都可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家具、服裝等產業集群;綿陽可重點發展家電電子等產業集群;德陽可重點發展重型機械等產業集群;樂山可重點發展旅游、建筑陶瓷等產業集群;雅安可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等產業集群;遂寧可重點發展紡織產業等產業集群;眉山可重點發展詩書文化、食品等產業集群、資陽可重點發展鐵路機車等產業集群;瀘州可重點發展以建設西部化工城為突破口的新型工業集群。這樣,在統一的城市經濟圈中各大中城市有了明確分工,既避免了產業的重復建設又促進了經濟圈經濟的聯系和合作,最終使經濟走向一體化。

3.3.2統一的城市經濟圈有利于各大中城市經濟增長點的產業聯合,形成“由面及點”的產業帶

在統一的城市經濟圈中僅有“由點到面”的產業結構還不行,那只是經濟圈中孤立的產業集群。除此還要發揮好城市經濟圈的整合效應,從產業“面”上聯結各孤立的產業“點”,以形成產業集合優勢。例如,“成德綿”西部制造業基地的打造,就體現了“由面及點”的產業集合優勢。成都是西部中心城市,有成都飛機公司等一批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企業;德陽是我國重型成套技術裝備、大型成套發電裝備和重要的國防裝備基地,有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東方電機股份公司,東方汽輪機公司“三架重工業馬車”帶動著357家裝備企業集聚發展;綿陽是著名的電子工業城市,有亞洲乃至世界頂尖級的科研院所和一大批技術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的三線軍工制造企業。2006年召開的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工作會決定加強成德綿三市的重裝產業帶建設,預計到2010年,將建成世界上有重大影響的重裝城市產業群。除此之外,成、德、綿是四川經濟最為發達、最富活力的區域。3個城市約占了四川經濟的半壁江山。2008年成、德、綿GDP總額超過5339億元,占去年四川省12506.3億元GDP的約43%,高新技術工業產值占70%,其中制造業就占了96%。三個城市中德陽的裝備制造業實力最強。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共完成工業增加值136.7億元,同比增長31.2%,占德陽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6.9%,支撐德陽成為四川省第二工業重鎮,也使德陽成為中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集中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這將更加有力地推動了其機械工業的快速發展。但三個城市的產業又有著互補性。成都高新區和綿陽科技城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為德陽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而德陽裝備制造基地的建設又可為成都高新區和綿陽科技城提供裝備保障。因此,成、德、綿三城市的制造業的強烈互補性,十分有利于將三城構造成中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中心。目前,三城最需要做的就是,通過擴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政策軟環境的支持,建立一條“快速通道”將三地的裝備制造業連接起來。

3.3.3統一的城市經濟圈有利于構筑統一大市場,推進產業整合

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三中心,兩樞紐”,在商貿方面、市場建設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可與周邊的城市進一步密切銜接,構筑一個更大的更統一的大市場。具體地說,就是以成都為中心,聯合周邊城市,發展統一的輻射全國的商品、資本、勞務、技術,信息等市場。目前來看,城市經濟圈的輻射效應有利于統一發展大型百貨和超市等商業形態,向周邊城市擴散農產品市場,形成以成都為中心的農產品批發網絡;有利于統一發展旅游業,形成以成都為中心的,包括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碧峰峽等著名景點的成都經濟大旅游圈。

參考文獻

[1]四川省統計局.四川統計年鑒(2008)[z].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成都市統計局.成都統計年鑒(2008)[z].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3]徐清梅.中國城市群幾個基本問題的觀點述評[J].城市問題,2002(1):19—20.

[4]戴賓,等.成都都市圈的戰略規劃研究[R].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2006.

第6篇

1研究方法

1.1模型引進以引力模型測算城市間經濟聯系是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及經濟地理學研究不同區域、不同城市之間經濟聯系的一個重要工具。然而引力模型自形成之初便是以距離作為參照標準的,隨后的國內外專家學者雖然對引力模型作了諸多的演變,但核心指標“距離”均未改變,本部分借鑒國內外部分學者對城市間的經濟聯系強度的測度標準,采用以下城市經濟聯系強度的引力模型。

1.2數據分析

筆者以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和廣州6個節點城市為界線,計算相鄰節點城市包含之間的地級市相互之間的經濟聯系,如鄭州-武漢區間段,包括鄭州與武漢分別到他們之間的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孝感5個地級城市以及鄭州-武漢的高速鐵路交通時間。另外,對于北京和廣州這兩個國家級中心城市,適當的進行空間拓寬,可以測算到北京-鄭州、廣州-武漢。另外,京廣高速鐵路沿線共24個地級以上城市,人口和GDP均采用城市市轄區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4年》。

2模型分析

2.1數據計算通過數據查找、整理及計算,可以計算出北京等6個節點城市分別與之相鄰的地級以上城市的高速鐵路城市經濟聯系強度表。通過對表1的數據研究分析可知,以時間為指標測算的節點城市與臨近地級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強度與距離呈現出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即隨著距離的增加,城市經濟聯系逐漸降低,但由于城市規模的原因也會出現少部分如距離較近的許昌-鄭州要比距離較遠的漯河-鄭州的經濟聯系強度要小的現象。

2.2數據分析高速鐵路提高了沿線地區的可達性,使沿線城市跨區域的交流成為可能。根據表1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并取沿線城市經濟聯系強度的中位數Eij=137為分界線,當節點城市i與其區域內的j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強度大于或等于137時,就視為j城市屬于i城市的經濟圈輻射范圍;當節點城市i與其區域內的j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強度小于137時,就視為j城市不屬于i城市的經濟圈輻射范圍。據此,針對京廣高速鐵路的經濟聯系強度分析,京廣高速鐵路沿線6個節點城市與沿線18個地級城市將形成3大城市經濟圈(見圖1(a))。北京經濟圈橫跨北京與河北兩省市,包含北京、保定、石家莊3個城市;鄭州經濟圈同樣橫跨河南與河北兩個省份,包含鄭州、邯鄲、安陽、鶴壁、新鄉、許昌和漯河7個城市;武廣經濟圈橫跨河南、湖北、湖南和廣東4個省份,包含信陽、武漢、孝感、咸寧、岳陽、長沙、株洲、衡陽、廣州、郴州、韶關和清遠12個城市。從京廣高速鐵路城市經濟圈圖(見圖1(a))可得出以下三個結論:一是武廣城市經濟圈呈現出跨區域經濟的特征。京廣高速鐵路沿線信陽以南的10余個城市出現了城市間的經濟聯系的無縫對接,從信陽—廣州占京廣高速鐵路沿線一半的地級以上城市都完全處在節點城市所在的經濟輻射圈范圍內,其中岳陽受到了武漢經濟圈和長沙經濟圈內兩個節點城市經濟的雙重輻射影響。二是中部經濟塌陷與城市經濟聯系相關性強。京廣高速鐵路沿線所在的湖北南部、河南南部等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城市規模不強,表現在城市經濟圈中則呈現出北京城市圈、鄭州城市圈及武廣城市圈三個經濟區之間不能有效的實現無縫對接,形成了城市經濟聯系的“經濟塌陷區”。三是規模大的節點城市或位于省的邊界的節點城市都實現了跨省區組合城市經濟圈。如北京經濟圈兼并了河北省的兩個城市;鄭州經濟圈兼并了河北的邯鄲;武廣經濟圈兼并了河南省的信陽。跨省級行政區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將成為京廣高速鐵路沿線地區的經濟協調發展及一體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京廣高速鐵路城市經濟圈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前在京廣高速鐵路沿線五省一市形成的城市行政圈(見圖1(b)),城市行政圈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各級行政邊界是城市經濟發展難以逾越的鴻溝。除北京的首都行政圈能夠跨省聯合河北省的兩個城市,其他行政圈都局限在本省范圍內,行政區阻隔是區域間和城市間經濟交流的最大障礙。二是城市行政圈一旦形成,將處在相對穩定態勢。如珠三角城市群這個行政經濟圈的經濟勢力范圍自形成之初就一直限定在珠江口的9個城市,粵東粵西粵北的廣大地區則由于省上發展政策、現實經濟發展環境等因素限制難以與發達的珠三角經濟圈實現經濟對接,致使城市間經濟發展差距越拉越大。

2.3比較分析將京廣高速鐵路沿線由節點城市形成的城市經濟圈與城市行政圈進行對比:首先,可以發現城市經濟圈普遍要比城市行政圈空間范圍更大,鄭州可以將沿線河南省中部及北部城市乃至河北的邯鄲都全部納入到鄭州經濟圈里,而中原行政圈則在行政手段的干預下,僅包含鄭州及其京廣高速鐵路沿線鄰近的新鄉、許昌和漯河等3個城市,即以經濟聯系規劃的經濟圈幾乎是以行政手段規劃的行政圈城市空間范圍的數倍。其次,城市經濟圈以經濟聯系為衡量指標,故可以實現跨省區的經濟交流和經濟融合發展,使節點城市的空間經濟影響力和輻射力可以充分的發揮出來,而城市行政圈以城市行政區為主導下形成的,基本不會跨越省級行政邊界。最典型的就是武廣經濟圈,武廣經濟圈橫跨4省共12個城市,形成從信陽至廣州延綿1200余公里,涵蓋武漢、長沙、廣州三大中心城市的高速鐵路城市經濟帶;再看武漢行政圈、長株潭行政圈、廣州行政圈,其經濟區規劃范圍都只局限在本省有限的區域內,城市圈之間各自為戰,受行政力量制約,無法實現跨省區的經濟勢力范圍的空間擴張。再次,不同城市經濟圈之間可以實現不同省份之間的無縫銜接,實現大區域間的融合發展,最終將實現北京經濟圈、鄭州經濟圈與武廣經濟圈三者的大融合發展趨勢。隨著京廣高速鐵路的全線開通,每天來往沿線的高速鐵路近100列,沿線的中小城市及小城鎮與大城市之間的同城化效應異常明顯,再看京廣高速鐵路沿線城市行政圈,每個城市行政圈都嚴格的以行政區范圍為界限,致使京廣高速鐵路沿線5省1市之間形成了明顯的4段缺乏節點大城市輻射的經濟“塌陷區”,這顯然不利于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一體化發展乃是區域的融合發展。

3結論及建議

經濟聯系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之間逐漸形成的一種物質流通形態,不是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和改變的。以經濟聯系為導向而形成的城市經濟圈較行政規劃而形成的城市行政圈而言,城市經濟圈空間范圍更大,沿交通干線的交通流通性更強,城市體系更加完善,能夠實現跨省區覆蓋,對區域間的經濟協調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京廣高鐵北接環渤海經濟圈,南接珠三角經濟圈,中間串聯了中原城市群、武漢都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等中部經濟發達地區。通過對京廣高鐵城市經濟帶的研究,武漢、長沙和廣州這三大城市在武廣高鐵的串聯下,已經實現了對接與融合發展形成武廣經濟圈,而鄭州經濟圈與武廣經濟圈、與北京經濟圈中間都只間隔1個城市。京廣高鐵城市經濟帶的發展格局已初步顯現,特別是在武漢與廣州之間已經形成了緊密經濟聯系帶。根據對京廣高速鐵路沿線城市經濟聯系的研究及城市經濟圈和城市行政圈之間的差異性的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基于交通經濟帶前提下發揮國家宏觀規劃的導向作用。國家在京廣高速鐵路沿線地區的各項發展規劃要以培育空間經濟發展軸線為出發點,首先提高軸線上的經濟集聚效應與經濟協作效應,進而以軸線為立足點不斷向兩側輻射,以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改變“中部塌陷”的格局。二是中心城市發展要具有大局觀念。即沿高速鐵路方向,以實現區域合作與區域融合發展為主要發展目標,以強強聯合與抱團發展為基本發展路徑,以區域分工與組團競爭為發展形式,最終實現京廣高速鐵路的大融合趨勢。未來在京廣高鐵的帶動下,沿線24個地級以上城市在各自節點城市或共同節點城市的經濟輻射下,形成一條緊密的城市經濟聯系帶,北京、廣州、武漢等重要節點城市則首先實現城市經濟影響力及經濟集聚力跨區域輻射,促進省區邊界地區城市以經濟聯系為導向、以城市經濟為方向、向鄰近省市靠近,而非向以行政區為主導的城市行政圈靠近,進而實現京廣高鐵沿線地區經濟的跨省區流通發展,促進京廣高鐵城市經濟帶的形成。

作者:史敦友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第7篇

關鍵詞:環境保護;環境規劃;城市經濟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64

作為城市重要資產的環境資源在城市發展和城市經濟領域中處于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科學的規劃城市發展,持續的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提出一套良好的環境保護策略來迎合城市發展。

1 環境保護規劃的重要性

城市如何進步,城市經濟如何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城市規劃來指導。當前環境保護規劃在我國的一些城市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致使出現了很多非常嚴重的環境問題,例如水資源問題、土壤環境問題、大氣環境問題、生物保護問題和礦物資源問題等。要想實現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就需要對城市建設合理規劃、統籌部署。而當前卻是城市建設與城市環境保護呈異步發展的狀態,人們過度追求高速的城市經濟發展,最終不得不承受忽略城市環境發展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2 環境保護規劃的主要內容

(1)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城市中的環境質量問題是環境保護規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要遵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指導方針進行城市環境質量的改造。首先樂觀點來講,城市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氣,這就需要我們盡可能保證其不備污染。其次對于已經被污染的水域、土壤和大氣進行科學治理,尋找其污染的可逆性,確保良性發展;(2)加強城市污染控制。正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污染控制規劃應作為環境保護規劃的核心任務來實施。污染控制的對象要集中在生活、水域、空氣、工業和農業等方面,把控制污染的發生發展的進程作為主要目的,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3)完善市政基礎建設。市政基礎建設在環境保護工作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在制定環境保護規劃的過程中需要整合已有的環境保護措施、吸取失〉慕萄怠⒆芙嵋訝〉玫某曬、明確環境保護的目的。對當前的市政基礎建設及其未來市政基礎建設的發展趨勢進行規劃和完善。

3 環境保護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

(1)環境保護規劃是城市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建設規劃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總體來講城市建設規劃包括對各項資源以及自然資源的整合及部署。環境保護規劃對城市建設起著積極的作用,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環境質量,確保城市農業、工業等領域的正常運轉。城市建設規劃體系中環境保護規劃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2)環境保護有利于推動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間接的影響著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惡劣的環境會阻礙諸如招商引資、工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間接的影響主要指的是環境保護是一項重要的長期的艱巨的項目,成效在短時期內體現不出來,但其對于今后的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設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其他領域影響不了的;(3)環境保護反映城市經濟發展前景。一個城市環境保護水平好不好能夠很直接的反映出這個城市的發展空間、城市建設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好的環境保護水平能夠決定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差的環境保護水平也必然阻礙城市經濟的進步。因此,環境保護完全有能力反映出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前景。

4 確保環境保護規劃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策略

(1)要跳出行政區劃限制,統籌城市資源。環境保護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應該沒有地域的限制,然而從行政角度來講,每個城市又都有自己的一套環境保護規劃,這就使得環境保護與地域保護形成了矛盾。目前個城市在制定環境保護策略是往往秉持著自掃門前雪的態度,違背了科學規律。因此,我國在進行環境保護規劃時應統籌規劃,鼓勵城市對內依據自身城市的特點實施環境保護措施,對外打破行政區域限制,聯合周邊城市共同打造城市群的環境保護體系,協同工作,促進經濟共同發展;(2)弘揚環境文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環境污染問題,這個矛盾無法避免,我們需要找到這兩者的平衡點,在盡可能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經濟建設。也就是說在環境保護規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遵循人魚自然和諧發展的策略,注重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5 環境保護規劃發展總趨勢

環境保護規劃在制定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研究手段與方法、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緊密結合、研究視野的開拓以及末端治理轉向全過程控制的問題。(1)研究手段與方法更加先進。控制環境污染需要技術手段的支持,要將技術手段滲透到環境科學領域之中。首先使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通過長期連續觀察觀測,總結實驗結果,融合前沿科技,促進新興學科不斷出現;(2)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更加緊密。環境保護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規劃雖各成體系,但又互為影響。兩者的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都要同時進行,這樣才能保證二者良性發展;(3)研究視野更加開拓。目前環境保護規劃已不僅僅局限于關注環境污染對生態的影響,而是將環境保護策略更多的關注污染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對于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影響以及對于整個城市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影響。為了能夠促進城市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們要開拓視野,已發展的眼光進行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4)末端治理轉向全過程控制。環境治理已經從注重圍繞末端治理走向全過程控制。各行各業均關注生態與環境保護,將綠色技術和設計融入各個領域;從產生生態與環境問題的驅動力角度采取措施,尋求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轉變。

6 結語

環境保護規劃作為城市建設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每一個城市的管理者認真思考。環境保護在短期內可能沒有明顯收益,但從長期來看,卻能夠給城市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效益。

參考文獻:

[1]郝曉濤.環境規劃與城市規劃的協調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04).

[2]葛紅霞.淺析環境保護規劃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12).

[3]邢艷軍,田珍棟.城市規劃與環境規劃的協調性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06).

第8篇

關鍵詞:混合市場;混合所有制經濟;城市經濟增長;所有制結構;國有經濟;私營經濟;港澳臺經濟;外商經濟;國有企業改革

中圖分類號:F030;F1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131(2016)06009110

一、引言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進行解讀:狹義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指由不同出資者投資共建或由不同所有制經濟組織聯合組建而形成的一種企業形式;廣義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指各種不同所有制的經濟相互聯系、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宏觀經濟形式和體制結構。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一種特殊的轉型經濟體,與一般市場經濟體的一大差異就是企業產權制度的多樣化。

學術界關于經濟體制和所有制結構的研究由來已久,對混合所有制經濟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也具有多樣化的視角。國外較早研究混合所有制經濟行為的學者是Merrill & Schneider(1966),他們主要研究了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如何通過互動行為實現政府對企業運營的影響。Miyazawa(2008)基于數量競爭的假定研究證明,在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共存的混合市場中,即使國有企業存在問題也會改進預期的社會福利;相反,完全私有化則會降低預期的社會福利。劉偉和李紹榮(2001)運用CD生產函數和線性對數模型分析認為,非國有經濟比重的提高提升了全社會勞動和資本的效率,尤其是資本效率。王文成(2011)探討了經濟周期不同階段國有經濟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認為國有經濟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并且混合所有制應該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方向。賀燦飛和潘峰華(2006)研究發現,企業、產業以及區位特定因素決定了城市所有制結構多元化程度,一個城市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程度越高,越能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城市競爭力和經濟活力越強。Phillips & Shen(2007)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計量檢驗發現,國有企業規模和省域經濟增長率之間存在顯著的負向關系。劉瑞明(2011)對中國1985―2008年的數據分析發現,國有經濟比重的下降顯著促進了地區經濟增長,認為地區間的“經濟收斂”需要“所有制結構的收斂”。丁永健和劉培陽(2011)運用我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表明,地區國有工業比重與地區經濟增長、金融發展水平、對外開放水平以及勞動力充裕程度呈負相關。

任毅,東童童:混合所有制經濟有效推動了城市經濟增長嗎?

綜上可知,以往研究所有制結構對經濟發展影響的文獻,多從單一所有制經濟角度入手,鮮有研究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存的混合市場武常歧和李稻葵(2005)指出,中國市場環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不同所有制企業在同一市場競爭;企業大體可以分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子公司三類,其擁有的資源和面臨的環境、目標等發展條件不同,產生的績效也不同,這種市場類型就是混合市場。本文對混合市場的定義沿用武常歧和李稻葵兩位學者的理論,在一個市場中若存在國有經濟、私營經濟、外商及港澳臺經濟等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經濟類型,并且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目標函數和市場行為不同,則認為該市場為混合市場。 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鑒于此,本文立足宏觀,以多種所有制共存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研究對象,分析在混合所有制市場中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對城市經濟增長的作用。

三、實證檢驗

1.樣本、變量與方法

本文研究樣本為中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地級以上城市(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時間區間為2003―2013年。由于一些城市存在數據的缺失以及統計口徑的不一致等問題,將這些城市樣本剔除,最終樣本為255個地級以上城市。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于2004―2014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的政府網站;對于確實無法獲取的個別數據,采用插值法進行補齊。

在統計年鑒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劃分有兩種方法:一是按登記注冊類型劃分為內資企業、港澳臺企業和外資企業三大類,其中內資企業又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私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聯營企業和其他內資企業八種;二是按經濟類型劃分為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有經濟、港澳臺經濟、外商經濟和其他經濟六種。本文采用第二種劃分方法,由于一些城市集體經濟和其他經濟這兩種經濟類型的份額非常低,在統計年鑒中并沒有體現,因此樣本數據選取了國有經濟、私有經濟、港澳臺經濟和外商經濟這四種經濟類型。

本文構建所有制多樣化指標,即各類型所有制工業產出占比的平方和,以表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程度:

diversityi=100×n[]i=1pgrossij2

其中,pgrossij=grossij[]n[]i=1grossij。i表示混合市場i或城市i,j表示經濟類型j,n代表混合市場i共有n種經濟類型的工業企業,grossij表示混合市場i的第j種經濟類型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出,pgrossij表示其在所有經濟類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出中的比重。對于n[]i=1pgrossij2,某地區(城市)各種所有制經濟類型產出所占比重越趨于平均化,該指標越小(最小值為1/n,此時定義為企業所有制多樣化程度最高);反之,當所有制經濟類型越趨于單一化,該指標越大(最大值為1,此時定義為企業所有制多樣化程度最低)。由于本文的選取了四種經濟類型作為研究對象,因此diversityi的取值范圍是[25,100]。

本文選取非農業產出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除了所有制多樣化指標外,還包括規模以上國有企業產值、私營企業產值、港澳臺企業產值和外商企業產值四個變量。同時,根據已有研究的成果,從要素和資本、區位和稟賦、行政和政策三個層面選取了若干控制變量。具體變量解釋見表1。

本文構建以下計量模型:

ln nonagrit=β0+iβiln Xit+

jβjln Controlit+εit

其中,Xit為五個解釋變量,Controlit為一系列控制變量,εit表示殘差項。絕大多數的回歸模型著重考察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條件期望的影響,即均值回歸。但如果條件分布不是對稱分布,則條件期望很難反映整個條件分布的全貌。為此,Koenker和Bassett于1978年提出了分位數回歸(Quantile Regression)的方法,相對于最小二乘估計,分位數回歸具有多方面的優勢,特別適合具有異方差的數據模型,不要求很強的分布假設,不易受到異常值的影響,估計結果更加穩健。因此,本文采用分位數回歸進行實證分析。

1984年,國務院批準14個東部沿海城市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城市。時至今日,我國的沿海開放城市已經從最初的14個發展為如今的37個。這些沿海開放城市享受的特殊投資和發展政策,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從而使得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獲得了改革開放的紅利,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處于領先地位。2013年,我國首次確定了資源型城市,其中地級市達100多個,這些城市依靠自身豐富的自

然資源推動了城市的發展。

在我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不僅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享有重要地位。1994年,中央將16個城市確定為副省級市(1997年重慶直轄后變為15個城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上,副省級市政府擁有省級政府的權限,使這些城市成為改革開放政策紅利的受益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上領先于地級市,城市化發展進程和水平處于較高階段。

2.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的長期及短期影響

為了更為清晰地考察企業所有制多樣化以及不同所有制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從長期和短期兩方面進行深入探討,表2中的數據是2003―2013年全國255個城市面板分位數估計結果,表3和表4分別是2003―2007年和2008―2013年的面板分位數估計結果。

從長期來看,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具有較為顯著的推動作用,但作用程度在各分位點并不相同。所有制多樣化程度變量系數的絕對值在0.5分位點最大,并且整體呈現倒“U”型變化趨勢。在各種所有制經濟中,國有企業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最大,其他三種經濟類型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相對較小。其中,國有企業的系數呈現從低分位點到高分位點逐漸上升的趨勢,并且在0.9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0.06;私營企業在0.75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0.03;港澳臺企業和外商企業則分別在0.9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0.02和0.03。總體來看,近十年來,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位于前50%的城市,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貢獻顯著;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位于前10%的城市,國有企業、港澳臺及外商企業的發展對城市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位于前25%的城市,私營企業的發展對城市經濟增長貢獻顯著。

從短期來看,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在兩個時間段中呈現“前期強后期弱”的趨勢。2003―2007年,所有制多樣化在0.75和09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絕對值,呈現隨分位點上升而上升的變化趨勢;2008―2012年中,該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明顯降低,在0.5分位點達到最大。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基本呈現“前低后高”的趨勢,港澳臺企業和外商企業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則呈現“前高后低”的趨勢。2003―2007年,國有企業在0.9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0.04,私營企業在0.75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003,港澳臺企業和外商企業分別在0.9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0.03和004;2008―2012年,國有企業在0.9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0.08,而私營企業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則明顯降低,港澳臺企業和外商企業最大系數都在0.9分位點處達到0.02。總體來講,經濟水平處于前50%的城市,混合所有制經濟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顯著,并且這種影響力在2003―2007年最為明顯;經濟水平處于前10%的城市,國有企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顯著,并且這種影響力隨時間推移而增大;經濟水平處于前25%的城市,私營企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較為顯著,并且這種影響力在2003―2007年較為明顯;經濟水平處于前10%的城市,港澳臺企業和外商企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顯著,并且這種影響力在2003―2007年較為明顯。

3.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

為了進一步剖析混合所有制經濟以及不同所有制經濟影響城市經濟增長的區域差異,劃分東、中、西部地區進行分析。表5是2003―2013年東、中、西部地區面板分位數估計結果。

東部地區: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的作用顯著,在0.9分位點所有制多樣化的系數為正,其余分位點均為負,并且系數的絕對值隨著分位點的增大而增大。國有企業對城市經濟增長的作用均為正且十分顯著,同時隨著分位點的增大而增大;私營企業對城市經濟的增長作用在0.5分位點開始比較顯著,并且在0.75分位點達到最大;港澳臺企業和外商企業分別在0.75和0.9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

中部地區: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的作用十分顯著。所有制多樣化的系數均為負,說明混合所有制經濟對中部地區城市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國有企業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明顯,并且在0.9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私營企業和港澳臺企業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在0.5分位點開始顯著,外商企業則在0.75分位點開始為正,這三種所有制類型的企業均在0.9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

西部地區:混合所有制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十分顯著,所有制多樣化在0.1分位點到達最大的系數絕對值。國有企業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顯著,并且隨著分位點的增大而增大,在0.9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私營企業的系數在0.5分位點開始顯著為正,并且在0.9分位點達到最大系數;港澳臺企業和外商企業對城市經濟增長的作用基本都不顯著,只有在0.9分位點處港澳臺企業的系數顯著為正。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理論模型和面板分位數回歸分析,考察了中國混合所有制市場中多樣化的所有制形式及不同所有制企業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發現混合所有制經濟確實能夠有效推動中國城市經濟的增長,但不同所有制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在長期和短期以及不同區域之間有所不同。從全國范圍來看,混合所有制對城市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在2003―2007年尤為顯著。對經濟增長處于不同水平的城市,國有經濟的經濟增長推動作用均十分顯著;但私營經濟、港澳臺經濟和外商經濟的推動作用基本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前50%的城市才較為顯著。從區域差異來看,較東、西部地區而言,混合所有制經濟在中部地區表現出更為活躍的態勢。其中,國有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在區域之間基本沒有太大差異,體現了大型國有企業對中國整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而私營經濟、港澳臺經濟以及外商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在區域間的差異則十分明顯,尤其是港澳臺及外商經濟對西部地區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不顯著,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歷史原因和區位條件造成的。

混合所有制經濟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并非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國有經濟在不同區域對城市經濟增長均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且越是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城市,國有經濟對其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越大。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規模以上國有企業在全部規模以上企業中所占比重較大,并且這些企業絕大多數長期分布在我國的一線和二線城市;另一方面也由于這些國有企業大多屬于電力、煙草、航運、石油等壟斷產業,同類型的私營企業和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基本不具備競爭能力,從而使得國有企業長期占有整個中國市場。私營經濟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并非十分顯著,其對經濟增長推動較大的城市基本為二、三線城市,對一線大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并不大。相比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港澳臺經濟和外商經濟對中國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明顯較小,并且區域差異較大。這兩類企業大多分布在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較為發達的城市,因此其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有限。

從政策方面來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混合所有制經濟在我國出現和發展,源于國有企業改革,經過多年股份制改造,雖然很多國有企業早已變成混合所有制,國資占比已較低,但政府過度干預仍明顯存在,準入限制并未真正放開,行政化壟斷體制也未真正打破。從實際情況來看,國有企業具有多方面的優勢,比如資本雄厚、資源充足、人才豐富、技術先進等,但同時也存在包袱重、創新力不足等問題;而非國有企業具有創新力強、效率高、生命力強等優勢,但同時存在資源與資本欠缺、技術管理較落后等現實問題。因此,在合適的產業和行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各種所有制經濟的自身優勢,無論對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乃至整個混合市場的發展,都將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對于國有企業而言,走混合所有制道路,尋找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形式和途徑,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助于“走出去”,是國資和國企改革的重要支撐。對于非國有企業而言,走混合所有制道路,是其進入壟斷行業的有效途徑,通過參與國資改造、參股國資項目等途徑,非國有經濟將在資本金、投資領域、競爭力等方面獲得極大提升。對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混合市場的發展程度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也呈現較大的區域差異。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確能夠有效推動經濟增長,但并非要實現混合市場發展的區域均衡化和一致化,而是要在合適的地區選擇合適的產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典型的城市選擇典型的產業實現多樣化的所有制形式。這一方面取決于市場的自主選擇機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地方政府與企業的有效合作。

參考文獻:

丁永健,劉培陽.2011.中國地區工業所有制結構的變動研究――基于內地 31個省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 (4):16.

賀燦飛,潘峰華.2006.中國城市工業所有制結構多元化研究[J].經濟地理(5):780785.

劉瑞明.2011.所有制結構、增長差異與地區差距:歷史因素影響了增長軌跡嗎?[J].經濟研究(S2):627.

劉偉,李紹榮.2001.所有制變化與經濟增長和要素效率提升[J].經濟研究(1):39.

王文成.2011.不同所有形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6):178185.

武常岐,李稻葵.2005.混合市場中的企業行為[J].東岳論叢(1):3847.

MERRIL W C,SCHNEIDER N. 1966. Government firms in Oligopoly industries:a short run analysi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0(3):400412.

MIYAZAWA S. 2008.Innovative interaction in mixed market:an effect of agency problem in Stateowned firm[J]. Economics Bulletin,12 (12):18.

PHILLIPS K,SHEN K. 2007. What effect does the size of the stateowned sector have on regional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15( 6):10791102.

Dose Mixed Ownership Economy Effectively Promote

Urban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Mixed Market

REN Yi1,DONG Tongtong2

(1.State Research Bas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ervic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 China; 2.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Research,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e mixed oligopoly mode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higher the diversification degree of ownership is, the higher the mixed market economic output is.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255 cities above prefecture level of China during 20032013, by using diversification index of ownership and the square of the proportion of scaled industrial output of four economic types and by using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longterm effect of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different ownerships on urban economy and their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ixed ownership economy can indee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urban economic growth, that in the different ownership economy, the driving effect from stateowned economy on economic growth is with universality throughout the whole nation, that the driving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from private economy,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economy and foreign funded economy are of greater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mixed ownership econom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but currently the degree of mixed market development has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China should choose suitable industries to develop mixed ownership economy in appropriate places.

第9篇

關鍵詞:港口物流;港口城市;港口經濟;海上絲綢之路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the new context of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port construction and port cities are facing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ased on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national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port development and port citi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Johansen Cointegration and panel data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mechanismbetween port logistics and port city economy.The results show that long-term and 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rt logistics and port city economy;Two-way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port logistics cargo throughput and container throughput of the port city and economic;Cargo throughput of the port city's economic contribu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container throughput of the port city's economic contribution;Economy on the port city of variance contribution cargo throughput is greater than the variance of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he port city of container throughput.

Key words:Port logistics;Port city;Port economic;Maritime Silk Road

一、引言

我國沿海地區港口發展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港口的快速發展有效的帶動了港口城市經濟的增長,而港口城市經濟又為港口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質支撐和良好的基礎條件。為構建和平穩定的合作環境,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促進國家之間共同發展,我國提出了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明確指出了港口城市的重要地位,指明要加強上海、天津等15個重點沿海城市港口的建設,打造一座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因此,在國家戰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施的新背景下,研究分析港口城市與港口發展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有著特殊的時代意義。

學界對于港城互動問題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研究:一是研究港口發展η域經濟的影響。Bottasso等以歐洲地區港口為樣本,分析了港口生產量對就業的影響[1-2],以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2]。Hargono等以巴丹島為例研究了港口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4]。Kuntoji等針對發展中國家的港口,研究了小型港口發展與該國經濟之間的關系[5]。Dwarakish等闡述了港口發展如何帶動一國經濟發展[6]。Deng等從港口物流方面探討物流與港口城市之間的發展關系[3]。二是研究港城關系的作用機制。朱堅真、宋敏等以港口和港口城市為對象,構建兩個對應的經濟系統并檢驗兩個經濟系統之間的協調度關系[7-8]。沈秦偉等檢驗了大連市的港口發展和大連城市發展之間的長期穩定關系[9]。Li檢驗了珠海港的港口發展對珠海市發展的影響[10]。Luan W基于港城互動關系研究發現大連市的港口發展對大連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正在減弱[11]。袁旭梅等基于自然資源的視角研究了港口基礎資源和港口投資之間的關系[12]。三是研究港口競爭、港口效率等問題。Ishii等運用博弈論均衡理論對港口競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13]。Cepolina等研究發現港口發展戰略的新趨勢可加快建設信息通信基礎設施[14]。Yuen等研究發現港口企業所有權所有者之間的內外部競爭能夠有效提高港口集裝箱輸入效率[15]。“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提出以來,學者針對沿海港口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也開展了初步研究,如:王慧慧圍繞歷史文化路線,闡釋了福建漳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16]。韓湖初等就“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問題,探討了廣州、北部灣是否為最早始發港[17]。劉宗義對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所遇到的問題及海上絲綢之路對我國沿海城市發展和港口發展的貢獻進行了理論研究[18]。現有關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我國港城發展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大部分僅從理論層面進行了論述,實證研究比較少見,同時缺乏對于港口發展與港口城市經濟之間相互關系的具體作用機制研究,并且已有研究大多以單個城市為例。鑒于此,本研究擬以“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港口城市為例開展實證研究,全面分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下港口發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長期因果關系,并深入探析港口發展與城市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港城互動關系的理論分析

(一)港口發展對港口城市經濟的推動作用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明確指出要提升中國沿海港口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地位,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近幾十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是國際貿易活動,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國一直以來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弱化。支撐沿海城市發展和港口發展必須依靠自主創新的科技、文化、商業模式,企業必須堅持以自主研發為主體,打造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到服務模式創新的一系列自主創新優勢,逐漸從“中國制造”邁入“中國創造”。綜上所述,港口發展將依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要求,以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式促進港口城市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港口發展將直接帶動港口城市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形式為港口產生的收益將直接體現為港口城市的經濟效益。港口位于城市發展的經濟系統中的供應鏈一環中,城市經濟的發展將直接受港口的快速發展的影響。另外,港口是城市對外貿易往來的重要流通渠道,不管在海洋運輸、陸路運輸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擁有港口的城市而言,城市能充分利用港口吸收外部資源來發展城市經濟。

其二,港口發展的極化效應將拉動城市經濟的發展不斷趨向增長極。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以及多式聯運在世界的普及,港口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運輸周轉地,港口的發展逐步以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為目標。為充分發揮現代港口在全球運輸鏈中的重要地位,港口在完善運輸系統的同時還應推動優質產業向周邊轉移,使得區域內的產業聯系更加緊密,使得產業的發展產生集聚效應。因此,港口的發展有利于城市產業的協調發展,進而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其三,港口發展的馬太效應會使得港口城市經濟的發展在長期內受到影響。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港口在物流配送、倉儲等方面的供給能力至關重要,這些基礎設施主要包括碼頭、泊位、港口航道、防波堤、錨地等,港口的供給能力又將直接影響港口城市發展。因此,港口城市經濟的發展將在港口發展的馬太效應下逐步受到其發展的刺激,最終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二)港口城市經濟對港口發展的推動作用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助力港口城市發展的同時,港口城市同樣也是支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港口城市將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探路石,為深化國際合作破除當前對外開放中的阻礙,打造更開放式的國際貿易交流中心,使得更豐富、更全面的貨物資源通過港口進行貿易往來,全面提升大宗散貨和集裝箱運輸專業化裝卸水平。因此,“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背景下港口城市的經濟發展為港口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而與此同時,港口城市的發展又帶動了港口的經濟發展。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港口城市的快速發展可以為港口發展所需的貨物資源提供保障、為港口運輸所需的貨運要求提供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撐。隨著港口城市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的物資供給與需求會不斷增加,此時需要通過進出口的方式來彌補港口城市自身供求不穩的現狀,而港口則是保障資源進出口的主要平臺。因此,有關港口城市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產業結構比和國際貿易水平等)都對港口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二,港口城市的經濟規模在空間上為港口的發展提供了保障。港口城市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整個城市的經濟、技術水平,從而也使得港口的基礎設施設備日益完善,而港口基礎設施又進一步為港口物流運輸的多式聯運體系提供了基礎條件。

其三,港口城市的經濟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港口發展過程中附加業的發展。隨著港口城市經濟的繁榮發展,城市內的高技術產業、金融業、服務業以及倉儲物流業也發展壯大,而這些產業的發展可以給港口發展提供其所需的資金、技術支撐、物流系統等。因此,高技術產業、金融業、服務業以及倉儲物流業等相P服務業的發展為港口發展提供了一系列保障。

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城市經濟發展與港口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機制,如圖1所示。

三、“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港口城市的互動發展

(一)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

根據地理位置分布,選取分布于“一帶一路”戰略途徑的14個港口城市2004年至2014年間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其中三亞港口由于部分數據缺失,未包含在樣本中。同時為避免通貨膨脹對結果造成的偏差,將人均名義GDP折算到2005年價格。其中代表港口城市經濟發展水平(GDP)的數據來源于各城市的歷年統計年鑒,代表港口物流水平(港口貨物吞吐量PT、集裝箱吞吐量CT)的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港口年鑒》,相關基礎數據如表1。

(二)實證模型與指標選取

2、指標選取。從現有文獻來看,國內對于港口發展的一系列指標尚未確立一套系統的統計方案,有關港口發展相關產業的統計資料仍非常缺乏,因此,在選取相關指標時,必須非常具有針對性。其一,港口吞吐量是港口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計量指標,既能客觀地代表港口發展的經濟規模,又能充分體現港口生產的實際情況,因此,選取港口貨物吞吐量(PT)來代表港口發展水平的指標之一;其二,集裝箱運輸不但簡化了貨運的作業環節,增強了自動化管理,還降低了運營費用,減少運輸成本,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同時選取集裝箱吞吐量(CT)來代表港口發展水平的指標。最后,選取GDP作為反映港口城市發展水平的指標。

(三)分析過程與結果

1、模型檢驗

(1)單位根檢驗。為消除異方差的影響,使用Eviews軟件對變量做自然對數處理,記為LNCT、LNPT、LNGDP。本文采用ADF、LLC、IPSW以及PP這四種檢驗法來對其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在原始序列上所有變量都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而經過一階差分后,所有檢驗都通過10%的顯著水平,表明原始序列的一階差分變量都是平穩的,即三個變量都符合I(1)的特征。

(2)Johansen協整檢驗。根據上述單位根檢驗結果,有關港口物流和港口城市經濟的三個指標都是一階單整序列,這說明了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和GDP這三個指標具備了進行協整關系檢驗的先決條件。本文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對以上三個指標進行進一步的處理,通過建立基于Fisher聯合跡統計量來對以上三個指標之間的協整關系進行判別。由Eviews8.0得出的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由上述協整檢驗結果可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絕了“不存在協整變量”和“至少存在1個協整變量”的假設,并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絕了“至少存在2個協整變量”的假設,也就說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存在3個協整關系,該結果進一步確立了本文構建模型的合理性,即港口物流與港口城市經濟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

(3)格蘭杰因果檢驗。根據上述協整檢驗結果,代表港口物流的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與代表港口城市經濟的GDP這三個指標存在三個方向上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因此在確定了變量的協整關系之后,進一步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來明確港口物流和港口城市經濟之間的因果關系,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在5%的顯著水平上,LNCT和LNPT都是LNGDP的格蘭杰原因,同時,LNGDP也是LNCT和LNPT的格蘭杰原因。因此,港口物流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與港口城市經濟GDP之間存在格蘭杰雙向因果關系,這表明港口物流的發展能夠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港口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能夠促進港口物流的快速增長。

2、回歸分析結果

(1)港口物流對港口城市經濟的作用

首先,通過Hausman檢驗來確定模型(1)的影響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兩步:第一步,通過建立原假設(建立隨機效應模型)建立隨機效應回歸;第二步,用Hausman檢驗該模型是否是隨機效應模型。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中的檢驗結果可知,Hausman 統計量為15.46,p值為0.000

模型(3)為個體固定效應模型,模型(4)為混合固定效應模型,本文通過F檢驗來確定模型(1)的模型形式,分以下兩步:第一,建立原假設: 。判定法則為:若接受假設 ,則為混合固定效應模型(4),若拒絕假設 ,則為個體固定效應模型(3)。第二,構建F統計量,分別構建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混合固定效應模型,得到各模型形式下回歸所得殘差平方和,假定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混合固定效應模型的殘差平方和分別為 ,通過計算原假設所對應的F統計量來對原假設進行判別,假設 所對應的F統計量計算公式為:

其中N在本文中表示所選取的城市數量,k表示自變量個數,T表示樣本時間跨度,因此有N=14,k=2,T=11。由Eviews8.0分別構建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混合固定效應模型,可以得出每個模型相應的殘差平方和分別為 , ,從而根據上述構建的F統計量計算出 。由函數 得到F分布的臨界值,其中 為臨界點, 是自由度,在給定 的顯著性水平下,得到相應的臨界值為 ,有 ,所以拒絕 。即最終模型(1)應采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更合理。由Eviews8.0得出的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

四、結論和啟示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實施將有效帶動我國港口和港口城市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我國港口與城市經濟地位的崛起又將進一步促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外延伸。本文基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背景,選取海上絲綢之路14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港口發展與港口城市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表明港口發展與港口城市發展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因果關系。這表明港城發展呈現出一種相輔相成的良性發展機制,一方面,城市利用港口進行國際貿易往恚不僅從國外承接先進的技術、大量的外資以及成熟的商業經驗等,同時向海外輸送優秀的人才以及豐富的物質資源;另一方面,港口通過城市經濟規模的擴大更好向海外輸出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這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模式正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宗旨,強調在發展的過程中堅持開放合作、和諧包容、互利共贏的發展原則。

(2)港口的快速發展有效的促進了港口城市的發展。關于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明確指出,港口發展應著重發展海洋經濟,要推動建設海洋強國,由此,必須大力支持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我國在海洋、遠洋科考方面的關鍵技術。而這些產業的發展、關鍵技術的科研離不開物質資源、配套產品、運輸物流、能源消費、金融投資等相關行業的支持。因此,對于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點港口城市而言,這是一次產業升級換代的有利時機,這表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在推動港口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推動了港口城市的發展。

(3)港口城市的發展對港口的發展有著正向促進的作用。大力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將促進豐富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組織資源以國際貿易交流的方式向各大港口城市匯聚,這些資源將通過被吸收、中轉、交易以及就地轉化等方式被港口城市所利用,與此同時,外資企業也會紛紛接踵而至,大量的外資資金以及各行業優秀的人才也會輸送至這些港口城市,正在這種資源集聚的效應奠定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國際經濟和金融中心的基礎。這表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在加快港口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又為港口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貨源,從而推動了港口物流的發展。

(4)在對港口城市經濟影響的方面,集裝箱吞吐量要大于貨物吞吐量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在港口城市經濟對港口發展的影響方面,集裝箱吞吐量更加受到港口城市經濟變化的影響。這是我國港口建設朝向集裝箱發展的表現,尤其是國家強調的“大力推進重點港口城市建設,重點打造超國際水準的集裝箱新干線,推動區域性郵輪母港發展”,這表明,發展和促進重點港口城市經濟發展與港口物流發展,符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Bottasso A, Conti M, Ferrari C, et al. The impact of port throughput on local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European regions[J].Transport Policy, 2013, 27(27):32-38.

[2]Bottasso A, Conti M, Ferrari C, et al.Port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spatial analysis on a panel of European region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 Practice, 2014, 65(4):44-55.

[3]Deng P., Lu S. Q., Xiao H. B. Evaluation of the Relevance Measure between Ports and Regional Econom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Transport Policy, 2013,(27):123?133.

[4]Hargono S, Sutomo S, Alisyahbana J. The Influence of the Port to the Economical Growth of the Batam Island[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17:795-804.

[5]Kuntoji G, Rao S. A Review on Development of Minor Ports to Improvethe Economy of Developing Country [J]. Aquatic Procedia, 2015, 4:256-263.

[6]Dwarakish G. S., Salima A. M. Review on the Role of Por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J]. Aquatic Procedia, 2015,(4):295-301.

[7]朱堅真.港口經濟與城市經濟系統耦合協調度實證研究[J].創新,2013,7(1):5-11.

[8]宋敏,姚偉偉,蔣苗苗.上海港對直接腹地經濟的作用研究――基于海港產業部門構建的投入產出模型[J].經濟地理,2015,35(1):121-127,163.

[9]沈秦偉,韓增林,郭建科.港口物流c城市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以大連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3,29(1):69-73.

[10]Li D,Wang X.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Model for Port Economy Analysis[A]. Xu J,Yasinzai M,Lev B.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C]. London:Springer,2013.

[11]Luan W,Chen H,Wang Y. Simulating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orts and cities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A case of Dalian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0,20(5):398-405.

[12]袁旭梅,華艷.基于系統動力學的港城系統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184-186.

[13]Ishii M, Lee T W, Tezuka K, et al. A gam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ort competition[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13, 49(49):92-106.

[14]Cepolina S, Ghiara H. New trends in port strategies. Emerging role for ICT infrastructures[J].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 Management, 2013, 8:195C205.

[15]Yuen A. C., Zhang A. M., Cheung W. M. Foreign Participation and Competition: A Way to Improve the Container Port Efficiency in China?[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13,(49):220?231.

[16]王慧慧.海上絲綢之路漳州拾遺點研究[J].福建文博,2013(6):20-24.

第10篇

一、城市經濟的特點

城市經濟,簡言之,就是以城市為發展空間,承載著資本、技術、勞動力、信息等發展要素的地區經濟。縱觀世界城市經濟的發展現狀,發達國家的城市經濟主要是以現代服務業為主,以現代工業為輔的經濟群落。而在我國,由于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水平較低,其占GDP的比例還很小,因此我國的城市經濟目前還處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階段。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各地的發展歷史和現狀都不一樣,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城市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東南沿海和長三角地區、京津冀的城市,因為地緣的優勢,往往在發展上捷足先登。不僅經濟發展的總量大,而且經濟運行的質量也高。相比之下,西部地區城市,囿于地理位置和發展基礎的薄弱,在發展上先天不足,經濟發展呈現著總量小、產業層次低、輻射作用小的特點,遠遠落后于東部城市。

從東西部城市之間在發展上存在的差距上看,主要體現在總量、資金、技術、規模四個方面。隨著十的閉幕,東部城市群已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正在積蓄力量,為打造中國的經濟的升級版而躍躍欲試。這對于相對落后的西部城市也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因為中國經濟已經不是各自為正的經濟體系,它的互相融合性和輻射性的特點,為西部城市吸收東部城市的資金和技術提供了可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大力發展原有城市經濟建設的同時,又新建了一批工商業城市。到1985年,全國設市建制的城市達到324個,其城市總人口(不包括市轄縣)達到21228萬。城市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并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城市以先進的技術裝備武裝農村,推動廣大農村的現代化進程,農村則以自己的農副產品供應城市,支持城市的社會主義建設。城鄉之間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經濟聯系,走上了共同繁榮的道路。

二、利用CES對城市經濟進行建模

CES經濟分析模式的引入是經濟學微觀化的一個重要嘗試。它的現實意義是,把繽紛雜蕪的經濟亂象通過幾個集合的數字的模擬分析,抽絲剝繭般的剖析了一個城市經濟體的概況。這種剖析,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除此而外CES還對城市經濟具有建模意義。

通過其數字的具體分析,可以對一個城市的增長模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對于不斷修正城市經濟發展的策略具有指導意義。應該看到,城市建設具有外部性,除了直接拉動經濟增長,還存在對經濟增長的間接效應,而綜合測定城市建設投資拉動城市經濟增長,需要把建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直接作用與由投資引起的消費增長進而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結合起來。如果把城市看成一個綜合性的生產單位,它是通過生產要素的投人,最終創造出產值。人們通常用C-D生產函數分析投人產出效益。但是目前沒有城市建設投資所創造的全部產出價值量的統計資料,C-D函數也無法從總產出中分離出建設投資的份額。為此,考慮采用二級生產函數的形式來克服上述困難。1928年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與數學家柯布合作,提出了著名的C-D生產函數。年中又和四位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常數替代彈性,C-D生產函數模型,簡稱CES。在其中,不同研究對象,或同一對象不同的樣本區間,其要素替代彈性不同,所以,比C-D生產函數更接近實際。在生產函數中,如果替代參數的估計值等于,則要素替代彈性的估計值為,此時生產函數退化為C-D生產函數。根據CES生產函數,在1967年提出了二級生產函數理論。二級生產函數理論,是對CES一級生產函數理論的補充和深化。

這種分析模式將使對經濟分析的結果變得更加明晰和透徹。按照這一分析模式,我們就會把城市看作一定空間地域上的生產單位,通過資源投人,最終得到產出GDP。假設城市的產出GDP是由投人的資本和勞動力生產要素所形成,為研究需要和計算簡便,將城市土地也看作一種資本。建立城市建設投資的二級CES生產函數。模型所包含變量和參數的含義如下K:城市的年末固定資產凈值價城市非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年末形成的資產凈值凡城市的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年末形成的資產凈值。L:城市的年末社會勞動者人數城市的年末非建設社會勞動者人數,城市的年末建設社會勞動者人數。由以上的具體舉例,使我們看到,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單元中,東部城市群主要是依靠科技進步不斷尋求經濟快速增長,從它的增長特點上來看,我們可以判定這個經濟單元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走過了外延式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現在已經走上了技術密集型依靠內涵挖潛的發展軌道。而中部城市在依靠科技增長的因素也在加大,但與東部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與東、中部相比,西部城市科技對經濟貢獻的比例是最小的。西部城市受資金、技術、環境的影響,在發展上還沿襲著傳統做法,就是依靠資本注入和廉價的勞動力來發展經濟,所以,他們的發展形態還處于依靠外延擴大再生產階段。

三、結論

本文通過CES模型的論述,深入地探討了其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國內外的經濟實踐證明,CES模型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為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CGE模型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將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為人們展示了經濟分析中一個充滿挑戰的全新領域。

作者:戴天悅單位: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第11篇

2007年以來,全世界遭受由美國次貸危機而襲來的金融風暴,各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下的我國經濟也不例外,而作為經濟中心的城市經濟當然首當其沖。面對全世界空前的經濟危機,我國政府迅速出臺了刺激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2008年11月,面對急劇惡化的國際金融形勢,中央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時出臺了十項具體的“擴內需、保增長”措施,開啟了“4萬億刺激計劃”的序幕。在國家一攬子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我國經濟運行初步遏制了增速快速下滑的局面,呈現出企穩回升的態勢。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困難的一年,經受嚴峻考驗的一年。2009年年初,我國政府提出了8%的經濟增長目標,經濟形勢的好轉使得這一目標越來越接近現實。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到第二季度,我國經濟增長已經從第一季度的6.1%上升到了7.9%。扭轉了連續7個季度減速的趨勢。三季度我國GDP增長8.9%左右,呈現明顯的逐季回升的態勢。專家估計,四季度可能達到10%,全年實現8%的增長目標已無懸念。

2009年我國城市經濟雖然經歷一定的曲折,曾呈現波動和起伏,但目前出現四個方面的向好發展。

1.城市生產總值增速穩步回升

1-2月,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長3.8%,3月份增長8.3%,4月份雖有所回落,但5月份又繼續回升,增長8.9%,到6月份,增長10.7%,進入第三四季度,經濟增長的勢頭仍然不減。而且在工業生產領域中,60%以上的行業生產增長加快,在工業產品中近60%產品獲得增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經濟下滑勢頭在2009年2月份見底,3-6月份連續4個月回升,在經濟回升過程中,投資和內需替代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上半年,在GDP增長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7.6%,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4%,拉動第三季度GDP增長3.8個百分點。特別是10月和11月,形勢更加喜人。

2.城市居民消費需求繼續增長

城市是全國的消費中心,占全國消費總量的約80%。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而且內需增長中有兩個較為突出的亮點,即商品房銷售增長明顯,汽車銷售增長較快,分別增長31.7%和18.1%。預計全年的汽車銷售總量超過1300萬輛。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漸走強,城市家庭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購買汽車,同時受到政策的利好影響,我國二三線城市的汽車增長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因此,汽車產業將成為下一輪經濟發展的關鍵之一,而我國城市將進入汽車“全民消費時代”。

3.經濟結構調整正在積極推進

在應對世界經濟危機中調整城市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從而達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是2009年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任務和目標。許多城市,特別是經濟發展受沖擊比較嚴重的城市,如,資源型城市、工業基地城市和結構比較單一的城市……等,更加重視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圍繞保增長、促升級,重點抓好工業結構調整。

在工業結構結構調整中,按中央部署和統一的規劃和安排,一是認真實施汽車、鋼鐵、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二是大力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兼并重組。三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抓緊落實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資擔保體系,簡化貸款程序,增加貸款規模。四是積極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建設創新型企業。中央財政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主要用貼息方式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五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同時,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并與擴內需、促增長、調結構、上水平緊密結合起來。擴大科技投入,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帶動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支撐產業振興和經濟長遠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推廣技術、研發產品、創辦科技型企業,通過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強裝備制造業。提高裝備制造業集成創新和國產化水平;推進新能源、生物、醫藥、第三代移動通信、三網融合、節能環保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4.城市居民收入穩定,民生得到改善

由于城市經濟在整體上不僅企穩回升,而且繼續平穩增長,因此,較好地解決了城市居民的就業和下崗人員的安排,居民經濟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提高了城市居民的購買力。同時城市政府改變了財政的支出方向,更加重視城市民生建設,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進一步增加。上半年在財政收入壓力較大的形勢下,財政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的支出同比增長29.2%,中央財政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貼支出增長49.9%以上。

從上述情況可見,2009年對我國城市經濟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年初延續2008年以來的城市經濟的低迷狀態,進入了低谷,在中央的正確方針的指導下,通過各個城市的努力,擺脫最困難的時期,經濟開始走出低谷,向好的方向發展,成功應對經濟世界危機。

二、2009年城市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問題

綜觀2009年我國城市經濟發展過程和趨勢,并與過去歷年經濟發展相比,具有以下特點和問題。

(一)擴大內需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

改革開放以來,出口成為我國城市,特別是東部沿海城市經濟發展的引擎,不僅城市經濟的外向度逐步提高,而且就少數城市來說,產生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因而在危機中,受到的沖擊特別明顯,蒙受的損失十分可觀。痛定思痛,轉向千方百計擴大內需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全國及各城市經濟增長是在內需的帶動下逐步回升的。國內需求加快增長是經濟回升的主要原因,在上半經濟增長7.1%中,內需拉動10個百分點,外需負拉動2.9個百分點。消費在國家政策的促進下持續較旺。前7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16.9%,同比加快3.6個百分點。

(二)堅持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的經濟發展目的

只有充分就業、擴大就業才能保障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就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目的之一,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更是判斷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2009年前7個月,城鎮新增就業666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4%;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分別為315萬人和93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3%和93%。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851萬人,完成全年900萬目標的94%,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02萬人,完成全年500萬目標的80%,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0萬人,完成全年100萬目標的120%。

與此同時,2009年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城市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過城市財政和其他途徑,實行多種優民惠民政策,著力解決關系城市居民的諸多民生問題,如,社會保障、醫療保健、公共服務、交通出行、住房保障、失業救擠……等問題,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可以說,城市雖遭遇了世界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的沖擊,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并沒有受到影響。

(三)增加投資進一步完善城市市政設施建設

在應對世界經濟危機中,由于對外貿易的萎縮,國家和城市更多地依賴于擴大內需和擴大投資來拉動經濟,所以中央在一攬子計劃中增加了4萬億元的投資。2009前三季度,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5萬億元,同比增長33.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4個百分點。這一方面擴大了就業,刺激了消費,活躍了市場,有利于拉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有利于城市經濟競爭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強城市經濟發展后勁,克服城市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部門。在國家和城市的巨額的固定資產投資中,相當一部分是投資于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建設,如,城市機場、市內交通、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地下鐵路、城際高鐵、能源設施、環保項目、生態建設……等。這些都是城市經濟發展和建設的內容,有利于增強城市的經濟實力和改善居民生活質量。

(四)加速了城市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的步伐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但是多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成效并不顯著。應對全球的金融危機,正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良好時機,所以,許多城市,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加緊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設施落后、產能過剩、產品過時、缺乏市場、嚴重污染、耗能過大的產業和產品,對廠房陳舊、設備落后、經營方式過時,以及污染環境的企業和產業,進行改造和再建。如,廣東省進行“三舊改造”,即對舊廠區、舊城鎮、舊村莊進行改造,提高工業的現代化水平,增加工業的科技含量,節約集約企業用地,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同時,調整城市經濟的地區結構和類型結構。2009年城市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中小城市和中部地區城市的發展較快,這些城市由于外向度相對較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較小,因此,借助于正確的政策和決策,加速了自身的發展。所以,從全國來看,中部地區和中小城市的發展相對快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五)考量了城市財政制度和結構體系

2009年初在全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下,城市經濟實體,特別是工業企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效益下降,利潤減少,因而影響城市的財政收入。但是,按照目前我國的財政體制,土地出讓金構成城市財政的主要部分,有的城市甚至占相當的比例或主要部分。在年初由于土地市場不景氣,所以土地收益必然下降,在企業稅收和土地出讓的雙重打擊下,使許多的城市財政捉襟見肘,面臨一定的財政困難。然而,從第三季度開始,由于房地產市場,特別是土地市場的迅速復蘇和土地價格的上漲,不斷涌現新“地王”,使有些城市的財政立即復蘇。解決了財政問題。如,截至11月23日,全國7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同比超過100%。排在前20名的城市,總額高達6210億元,同比增長108%。而排在前三位的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總額都超過500億元。其地價收入超過歷史上最高的水平。這也反映了城市財政體系和結構的缺陷。

三、對2010城市經濟發展的展望

2010年是我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最后的一年,不僅要園滿完成第十一個五年計劃,而且要為第十二個五年打好堅實的基礎,開創有利的環境,鋪墊好前進的道路。

2010年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政策的基本取向,繼續貫徹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落實和豐富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提高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要促進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完善和落實鼓勵民間投資相關政策,加大對“三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支持力度。

(一)繼續保持城市經濟較快發展態勢

1.全面完成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各城市一定會調動多方面的積極因素,通過各種努力全面完成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不僅注重完成計劃的數量指標,還會提高完成規劃的質量指標,提高完成的質量。使城市經濟得到更和諧的發展。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普遍會高于2009年的水平。

2.中小城市和城鎮得到較快發展。根據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國際國內城市發展的規律,特別是城市體系空間布局變化規律,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在未來15―20年,我國中小城市和城鎮會得到較快發展,其經濟增長速度將超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經濟總量中占居更高的份額,發揮更大的作用。

3.中小企業繼續成為城市經濟的主力軍。2009年以來銀行重點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上半年中小企業貸款占全部企業貸款的比重為54.3%,比年初增長24.1%,比全部企業貸款平均增幅高1.5個百分點。政府投資的大幅度增加引導和帶動了民間投資增長。中小企業具有大型企業無可比擬有優勢,特別具有可以容納更多勞動力的長處,更加適合中國特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需要。所以,2010年我國城市發展中,中小企業是必須高度關注的生力軍。

(二)調整產業結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點

經歷了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和影響,經受了2009年經濟發展的考驗,從理論到實踐,進一步意識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成為城市經濟持續增長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從目前來看,全國各城市的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普遍不理想,離優化產業結構仍有相當的距離。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相對滯后。在第二產業中新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仍顯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高,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效益低)普遍存在,有的還非常突出。所以,要求得城市經濟平穩、較快和健康發展,必須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這種情況下,雖然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可能會放慢一些,一般會略高于全國或所在省區的水平,但2010年城市的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會明顯改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比重過高的城市,會努力降低其比重,而提升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的比重,實現三次產業三二一的格局。

從地區結構來說,總的趨勢還是東部地區城市經濟的增長繼續略高于中西部地區,但是中部地區城市的增速幅度可能會高于東部地區城市。

(三)城市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的壓力和挑戰

1.就業壓力。待業人口主要來自于進城的農民工,城鎮企業因各種原因下崗的職工,歷年累積的100多萬尚未就業的大學生和2010年畢業600多萬大學生中的一部分,以及城市自然產生的新的勞動力。四個方面人員構成龐大的勞動力人口存量和增量,給就業帶來極大壓力,使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其具體人員難以做出精確的統計和估計。截至三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9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與上季度末持平。但是,真實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取決于統計口徑和計算方法。就業壓力轉化為GDP的壓力,因為GDP增長每減少一個百分點,至少導致540萬非農人口失業。

2.民生問題。近幾年城市民生得到了明顯改善,許多問題已經得到了妥善解決,但是,由于民生問題積累的時間長、問題多、情況復雜仍然需要繼續解決,既需要進行制度、體制和機制改革,又需要增加國家和城市財力,完善分配和支出機制。所以,2010年只能解決和改善醫保、社保、住房……等民生問題的一部分,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資產價格上漲風險。由于制造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食品價格漲幅較低短期通脹風險并不高。可是,由于流動性過度充裕,利率處于極低水平,加上美元貶值壓力等因素,出現資產價格過度上漲,面臨資金流入和資產泡沫風險。

(四)房地產業成為突出和棘手的城市經濟問題

房地產是城市經濟率先回暖的產業,同時也是動蕩不穩的行業,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有的矛盾非常尖銳和突出。

1.住房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國人多地少,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許多農村區域改變為城市地區,大量農地變成城市建設用地。在這種情況下,居民對住房剛性需求越來越大,經久不衰,因此,住房供需矛盾是長期的。但是,目前我國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了30平方米,接近甚或趕上經濟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城市住房需求的矛盾除了總量問題外,更多的是結構性矛盾,即,城市富有居民占有遠遠高于平均占有量的住房,而城市工薪階層,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和新近進城工作的居民,或買不起房,只能望房興嘆。這在一定的意義上說,是城市分配制度問題和缺陷的表現,不僅需要通過發展房地產或推行保障性住房政策來解決。不論通過什么方式來解決,都是2010年城市經濟的重大問題。

2.城市房價過度上漲。進入2009年第三季度之后,我國城市房地產價格扶搖直上,不僅一線城市如此,同時也波及二線城市。價格不僅超出一般工薪階層的購買力,而且與土地的炒作相結合,脫離了正常的經濟運行軌道,帶來了經濟運行的混亂。房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土地出讓價格的上漲引起,在土地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住宅用地的出讓的樓面價格已經高達1.5萬元,甚至超過2萬元。如,北京11月份住宅用地樓面地價大幅上揚,直逼3萬元(29859.39元),不僅創下了2009年新高,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第12篇

一、目前促進城市經濟增長階段常見的問題

1.經濟結構不完善。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屬于一種粗放型模式,這表示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較慢,而且資金緊缺,更加無法支撐經濟穩定運營,進而影響著城鎮化進度。通常情況下,粗放式的經濟結構只重視經濟增長的速度以及最終對城市所造成的影響,忽略了發展階段所產生的污染及資源耗費,令環境綠化削減,生態自然變得越來越脆弱①。首先,集中式發展的速度及規模,難以達到國家標準目標。粗放式的經濟結構將影響到財政稅收方針的實行,令國家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整體指標在到地區時,地區政府就僅僅為完成目標而快速生產,加大資源的耗損,只注重發展的速度。但是這些均是以當下財政稅收制度為基礎進行的,其可以直接影響著企業運營的財政稅收方針,盡管可以加快企業經營速度,但是卻影響到企業的收益。另外,粗放式的經濟在全社會的行政、技術、文化等層面與經濟之間的關聯很難相協調與平衡,導致財政稅收制度的實行面臨阻礙。長期以來,國家均是采取行政法規來約束各大企業,而且市場上其他要素未得到同步進展,嚴重壓制著成本價格,進而令收益偏高。

2.基礎設施發展水平不高。基礎設施滯后,始終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存在的關鍵問題之一,盡管國家近幾年在該方面投向了許多的資金稍稍轉變了落后的狀態,但依舊無法滿足企業經營、居民生活的需求。例如高速道路修建范圍很窄,針對易發災害區域的防災措施不健全,有的偏遠地方的城市還出現了水電供應不足等情況;有的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注重高新企業的經營,而忽略了城市的綠化建設,有的經濟比較落后的地方,交通問題非常嚴重,不能適應當下現代化社會腳步②。而且,目前國家持續推進工業化建設,生態質量問題日益嚴峻,如此就導致政府要增加環境治理上的經費投入,增加了成本,令經濟增長改變的困難越來越大。

3.城鄉差異明顯。改革至今,國家越來越關注城鄉之間的集中協調建設。但東部沿海區與西部落后區域差距依舊不能縮小:發達地方注重完善城市區域發展格局,形成統一的產業及資源優勢,已達到了很高的城市化水平,和西部地區比較,可以說有了很大規模的經濟轉型。特別是在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化、科技以及數據傳輸的發展逐漸加快。反之,西部地方的勞動力及科技均較為滯后,市場規模很小,收入低造成消費水平也低,生活質量甚至不能達到溫飽要求。該種經濟局勢令貧富差距持續加大,經濟政策很難協調統一,全國的市場經濟將面臨巨大阻礙。

二、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的財政稅收方針措施

1.合理調整投資方針。沒有科學調整投資方針,加強投資力度,市民的收益才能獲得可持續增加,財政稅收每年均在國家財務預算中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在國家整體財力還比較有限的狀態下能夠首先采取開征遺產稅等途徑增多,財政收益也可增加,另外還要規范稅務監察制度,避免偷稅漏稅等情況的出現,而且還需要針對城市企業技術加大投資,對城市企業技術制度進行創新使部分高科技單位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合作,促進城市企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在科技推廣人才發展方面需要引入專業化人才,為其提供一定的住房條件等待遇,以他們的努力帶動本地企業技術水平的提升。

另外,在針對財政投資制度的制定上也要引起重視,積極擴展融資途徑,令資金量持續增加,使政策性金融體系逐漸完善,特別是在制定創新投資制度方面,要加強對財政投資參股運營農業整體開發項目的支持力度,與企業加強合作,并全面招商引資,令民營資金與外資等方面的資源獲得擴大,促進城市經濟增長形式的改變。因為在城市經濟增長中存在很多挑戰,為了使城市經濟增長極早得到轉變,令城市經濟發展處在常態化狀態,需要將針對財政稅收方針的調整融進城市經濟發展及需求拓展方面。使城市投資面持續加大,令經濟增長可以得到平穩發展③。特別是一些城市中在經濟的外需上進展并不可觀,這時能夠合理增加經濟赤字,并發行適量的建設性國債,然后增多預算中的投資,而且政府要積極促進項目進度,并提供充足的經費。在資金的安排上,要重點用來改造城市生態、保障居民正常生活以及更新企業產業科技等方面,令城市經濟增長的發展潛力獲得全面激發。

2.完善稅收機制。首先,制定出相應的稅收優惠制度,能夠從對城市內的關鍵企業進行扶持著手,再逐步對全部的企業提供稅收優惠,主要涉及部分具備發展前景的微型企業,并融入民營企業。在產品生產,尤其是深加工上,更需要采取稅收優惠政策來提供支持④。此外,在各種不同稅務的優惠政策體系上也要科學安排,科學分布各種稅收優惠比重,使稅收優惠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趨利避害,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另外,還要加強稅務公開,對稅務制度及行為加大建設力度,使稅收工作處在陽光及公開的狀態下,接受大眾的監督。

3.減少對新科技行業的稅收。依靠諸多資源消耗和占用推動經濟發展是不可行的,唯有依靠科技的發展,完善資源的利用,實現資源短缺狀態下的城市經濟發展轉型。我國在長期的經濟建設中,對新科技的研發和創新水平比較忽視,政府和企業對新科技行業的財政稅收扶持較弱,導致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城市競爭力低。針對這種狀況,政府和企業需要加強財政來對新科技行業的財政稅收扶持。

4.實行營改增制度。營改增制度的實施擴大了納稅范圍,針對不動產行業的干擾較大。營改增制度的實施促使國內房地產領域成本增多,推動了國家經濟增長的改變。房地產和建筑事業是國家傳統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而新科技領域的建設并未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⑤。但是,實行營改增制度促使原本的建筑單位為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開展業務調整和創新,有效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改變。而且,根據對新科技領域與科研成果轉變的稅收調節,實行對新科技行業的稅收降免與減少科研成果轉變的稅收負擔。可以促使城市經濟增長得到又好又快的轉變。

5.加大財政針對高新科技的研制力度,提高服務行業人才資源的投資。國家城市經濟發展轉型階段,需要持續加大財政對高新科技行業的研發力度,并增加對服務行業的投資和支撐,促進經濟增長模式的改革。區分國家城市經濟增長模式類別的一個關鍵指標即經濟在發展階段,其技術含量的多少。技術水平較低的行業,會提升能源消耗總量,下降產品性能。反之,技術水平高的行業就會降低能源耗損,堅持長遠發展之路,提高產品性能,提升工作效率等。由此得知,依靠占據資源及高消耗的經濟增長道路并不可行,唯有依靠技術創新,節能和合理應用等才是長遠發展模式⑥。長時間以來,國家城市政府嘗試通過市場來研發技術,但是許多企業為得到迅速發展、拓展規模,而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針對技術研發的投資遠遠低于其他業務,經濟增長階段缺少創新水平,進而造成市場競爭力薄弱。就當前來說,服務業和制造業是人才密集性行業,需要諸多整體素質高、科技水平強的復合型人力資源。因為我國針對人才培養與引入的制度及體系不健全,造成該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進而限制著高新科技行業的繁榮發展。為此,國家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當采用財政途徑來大力扶持人才培養及科技研發。簡單的說,政府機構能夠采用財政金融支撐模式、優惠相關項目的稅收、全面培養科技人才、保障知識產權等多種政策法規,由此推動人才的開發及科技的發展。而且,在科技創新及人才培養上,還應協調企業和政府與高校各個研究部門之間的關聯,促進合作,相互聯系,為國家科技的研發提供一定的保證,進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最后,政府和企業等還應提升對技術研發及人才培養的投資力度,組建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在國內制定人才培養及技術研制的長效體系,進一步拓展科技型行業的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及整體實力。

6.制定規范的績效考核制度。當前,國家在財稅上的績效考核制度尚不健全,造成考核結果不科學、不公正,如此就需要制定規范的績效考核制度,以迎合經濟增長改革的需求。

需要多角度深入基層,全面考察各地區財政情況,再根據城市經濟發展狀況,了解財政支撐經濟增長上的實情,促使考核結果更為公平、客觀。特別是要全面學習現代化先進的統計學、應用數學以及現代管理學等理論知識,完善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而且,還要制定出健全的績效考評公示機制,令績效考核處在社會大眾的監督之下,提升考核結論的準確性及精準度。另外,還要努力深入群眾,采集源自大眾的多種意見,對全部的意見深入探究并進行劃分,對其中隱藏的問題要提供條件進行處理。

三、結語

怎樣加快城市經濟增長轉型,是我國當前在城市化進步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特別是我國當前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在城市經濟發展轉型上的形勢依舊非常嚴峻,為此,需要深入探索,進一步優化促進城市經濟增長改革的各項財政稅收制度,促使國家經濟的順利轉變。

注釋:

①周浩.人口結構轉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8

②梁志遠.推動城市經濟增長轉變的相關財政稅收政策應用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11):48-49

③王嘉琪.試論推動城市經濟增長轉變的相關財政稅收政策應用分析[J].納稅,2018(23):19+21

④田金瑩,王毛毛.關于推動城市經濟增長轉變的相關財政稅收政策應用分析[J].現代商業,2017(20):88-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海县| 库伦旗| 云安县| 凌云县| 中江县| 滕州市| 巴青县| 阿克苏市| 平潭县| 松滋市| 遵化市| 辉南县| 固镇县| 乐清市| 营口市| 大城县| 汾西县| 和顺县| 安新县| 大同市| 泽库县| 丁青县| 常州市| 建湖县| 溧水县| 米脂县| 平凉市| 涪陵区| 衡山县| 建瓯市| 乌拉特后旗| 旺苍县| 牡丹江市| 米泉市| 麻江县| 广饶县| 宽城| 临泉县| 连南| 吉水县|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