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5:44: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冬瓜栽培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 S64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2-0096-01
黑皮冬瓜在低海拔地區種植歷史已有10多年,其種植技術簡單,產量高,深受菜農喜歡,可是在四川省高海拔地區卻鮮有種植。為了把先進的理念、種植技術、優良品種帶到高海拔地區,2010年,筆者響應省委號召,作為一名農業技術干部到甘孜州丹巴縣農牧科技局任職,并帶去了黑皮冬瓜、西紅柿等品種。丹巴縣地處東經101°17′~102°12′、北緯30°24′~31°23′,海拔1 700~5 521 m,谷底至山頂達2 000~3 000 m,全縣幅員面積5 649 km2,東西寬86.9 km,南北長105.7 km,有耕地2 480.07 hm2,全縣有5條河,131條支流。氣候特點:干熱河谷北亞熱帶—中山暖溫帶—中山溫帶—亞高山寒溫帶—高山亞寒帶—高山寒帶—高山永凍帶,降水集中在6—10月,年均降水量500~700 mm,年均氣溫14 ℃,極端最低溫為-4 ℃,最高溫為32 ℃,年日照時數2 078 h,有效積溫4 450 ℃,總輻射量518.8~5 656.8MJ/m2,無霜期267 d。2011年在丹巴縣太平橋鄉、聶呷鄉、半扇門鄉試種黑皮冬瓜20 hm2,平均產量66.42 t/hm2,實現產值86 340元/hm2,人均增收202元;2012年又在岳扎鄉、巴旺鄉試種30 hm2,平均產量75 285 kg/hm2,實現產值97 860元/hm2,人均增收327元,得到了種植戶的充分肯定。現總結丹巴縣黑皮冬瓜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1 品種選擇
在丹巴縣種植黑皮冬瓜,應選擇生育中短期、果大不超過20 kg、肉厚質硬、有一定抗紫外線能力的品種,如黑魁、黑將軍等。
2 育苗
2.1 育苗時間
丹巴縣晝夜溫差大,海拔在1 800~2 000 m的河谷地帶溫室大棚育苗可在3月初下種,露地育苗應在3月底至4月初下種。海拔2 200~2 400 m的山間區可用地熱線育苗,最好在河谷帶代育[1]。
2.2 育苗方式
丹巴縣風大,氣候干燥,應釆用14 cm×10 cm營養缽育苗,具體操作:在大棚內按1 m開廂,做深度8~10 cm的苗床,將培好的營養土裝缽放入床內,每行7個,裝好后噴百菌清800倍液,覆地膜壓實。
2.3 催芽播種
3月上旬,用催芽廂或電熱毯催芽,60%現芽時即可播種,在備好的營養缽上用小棍扎深3 cm小孔,每孔放芽種1粒,細土覆蓋,待整廂播完后再覆一層地膜,現苗時將此膜起拱。
2.4 苗床管理
丹巴縣海拔高,晝夜溫差超過10 ℃。因此,應注意苗床管理。現苗后,用綠享一號,或百菌清防治2~3次,苗2葉1心時,拱膜白天揭晩上蓋,3葉1心時,可噴施葉面肥1~2次。晚上氣溫穩定在12 ℃時,應全天揭去拱膜,白天打開棚門。如營養缽濕度低于70%,選晴天10:00后澆水。
3 整地培肥
按3.5 m開廂,于廂中間開溝,施圈肥45 t/hm2、過磷酸鈣1.5 t/hm2,覆土平地,蓋膜備用。
4 移栽
移栽前應用綠享一號或百菌清噴苗,河谷海拔1 800 m地區4月中下旬移栽,山間海拔2 200~2 400 m地區,5月中旬移栽,注意破膜,開口能放入缽苗為準,窩距1 m,窩植2株,栽后用土壓實地膜。
5 田間管理
5.1 壓蔓打枝
蔓1.5 m時于1 m處用土壓蔓,以不被風吹走為準。無死苗的,每株留1個分枝;有死苗或空窩的,可以多留1~2個分枝。
5.2 澆水
土壤濕度低于70%時,引水澆地。因為甘孜州土壤富鉀缺磷,對土層淺、苗勢弱的地塊,應結合澆水施氮肥450~750 kg/hm2、磷肥750~1 200 kg/hm2 [2-3]。
5.3 留瓜保瓜
一般情況在蔓22~24節留笫一瓜,以后長勢正常的瓜可保留2~3個,長勢畸型的瓜應及時去除,去除后集中處理或帶回家飼喂牲畜。
5.4 遮陽保瓜
丹巴縣海拔高,紫外線強,應特別注意防止瓜被灼傷。現瓜后,用廢舊報紙蓋瓜,并用水將報紙淋濕,讓報紙與瓜和蔓充分接觸,防止被風刮跑,也可用草或其他不透明物體蓋瓜,使瓜不被太陽直射。
6 病蟲害防治
黑皮冬瓜主要病害是枯萎病、疫病和炭疽病,可用綠亨一號3 000倍液、百菌清800倍液、托布津500~800倍液等防治。主要蟲害是薊馬,在溫度為25~30 ℃的7月下旬至9月發生最為嚴重。防治要及時噴施巴丹1 000倍液、5%高效大功臣2 500~3 000倍液、殺蟲雙400~800倍液、20%康福多乳油6 000~10 000倍液,每隔5~7 d噴藥1次,藥劑要交替使用[4]。
7 采果
坐果后60 d左右,待表皮發亮、呈墨綠色時即可采果,原則是順蔓采瓜,先著地的先采,由于丹巴縣海拔較高,特別是海拔2 400 m的地區,應及時采摘,以防止果實被凍傷。
8 參考文獻
[1] 袁文先.黑皮冬瓜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種業導刊,2012(6):28.
[2] 朱嬌,云美.海南冬春季黑皮冬瓜無公害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1,28(10):1414-1415.
論文摘要 介紹了冬瓜-優質稻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并分別介紹了該模式下冬瓜、優質稻的栽培技術,以供采用該模式的種植戶參考。
永定縣地處福建省西部,位于東經115°51′~117°45′,北緯24°23′~26°02′,靠近北回歸線,年平均氣溫14.2~20.7℃,年平均氣溫最低月份為1月,最高月份為7月;年平均氣溫 ≥20℃,年積溫>7 400℃,無霜期317~320d;年降雨量1 450~1 800mm,3~4月為春雨季節,5~6月為梅雨季節;2~5月日照時數較少,7~8月日照時間最長。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岐嶺鄉圍繞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把發展大田蔬菜生產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頭戲,結合該鄉農業生產實際、氣候條件以及地理位置,經過3年的探索和實踐,示范推廣冬瓜—優質稻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年種植面積達133.33~200.00hm2,一般產冬瓜60t/hm2,優質稻7 500kg/hm2,年收入可達7.5萬元/hm2以上,比烤煙—稻栽培模式增收1.95萬元/hm2左右,不僅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提高復種指數,有效地制止耕地拋荒,加快了土地扭轉的步伐,值得推廣應用,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高密度冬瓜栽培技術
冬瓜屬葫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短日照作物,蔓生性及分枝性強,主蔓葉腋間發生第1側枝,形成子蔓,子蔓葉腋間發生第2側枝而形成孫蔓;冬瓜怕澇耐旱,栽培上要求搭架、整枝、摘心等調整植株措施,以控制營養生長,使光合作用積累的養分能夠輸送到果實之中。冬瓜老果、嫩果均可食用;其果肉厚而潔白,疏松多漿味淡,有特殊香味,煮湯清燉、炒吃均宜,可加工制成各種蜜餞;冬瓜還是很好的食療保健蔬菜。
1.1品種選擇
一般應選生長健壯、果大肉厚、高產優質、抗病蟲害、耐貯的品種,如青雜一號、粉雜一號等栽培為宜。
1.2育苗
1.2.1播種時間。冬瓜定植需氣溫穩定通過15℃,發芽氣溫30~33℃,≤20℃發芽極慢且不整齊,春播宜在2月上中旬,采用小拱棚保溫育苗,3月中旬移栽。
1.2.2濕潤浸種與保溫催芽。選成熟一致飽滿的種子,倒入55℃溫水中,不斷輕輕地攪拌,溫度降至30℃時,再浸種6~8h,撈起沖洗,去除種子粘著物,用濕紗布包好,保持種子松散狀態,置于26~30℃溫度下催芽,每隔8~10h用30℃溫水沖洗種子,并翻包1次,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1.2.3播種。將苗床耙平,整齊排放營養缽,缽與缽之間用細土填滿,四周加土埂保護,每缽播露白種子1~2粒,深0.5cm,澆水后再蓋1層細土或草木灰。
1.2.4苗期管理。播種后搭小拱棚保溫,膜內溫度不能超過35℃,根據氣溫變化和前期需變溫的要求,控制膜內溫度和濕度,進行靈活通風揭膜或蓋膜,有利于花芽分化,提高雌雄花比,降低第1雌花節位,促進早熟;定植前5~7d,白天膜內溫度保持25~30℃,夜間20℃左右,苗床溫度過高應及時揭膜,苗床溫度過低應及時蓋膜,定植前5d日夜通風,定植前3d揭膜煉苗,確保苗壯而不瘦弱、不徒長。冬瓜根系木栓化較早,如根已木栓化則難以發側根,斷根移栽則緩苗期長,幼苗出土前15d,每隔7d施稀人糞尿1次,3葉1心至4葉時需移栽定植。
1.3移栽定植
冬瓜適應性較強,但不宜連作,應選3年以上未種葫蘆科作物、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力強、微酸性的砂壤土為好,低洼地不宜。早翻耕曬白,施石灰750kg/hm2后,細碎土壤,做成畦帶溝1.6m大畦,畦高40~50cm。每畦種2行,栽0.90~1.05萬株/hm2,穴施有機肥2kg、硫酸鉀復合肥50g、過磷酸鈣30g,肥土充分混合后覆土,定植后澆1次定植水,并在畦兩邊噴灑選擇性除草劑,然后蓋黑膜,定植后20d左右破膜引苗。
1.4大田管理
1.4.1追肥。定植至抽蔓前,宜勤施薄施,用碳銨加磷肥摻入人糞尿澆施。抽蔓至開花,應控枝蔓徒長,觀葉色施肥,葉色偏淡可施氮肥,葉色濃綠不施氮肥,只施鉀肥。坐果至果實膨大期,坐果后應重施1次肥料,后每隔7~10d施肥1次,連續施2~3次,每次施尿素120kg/hm2,氯化鉀120~135 kg/hm2,摻入人糞尿澆施。
1.4.2搭架。畦邊適當距離搭上1.5~2.0m高“Y”式木樁,Y處放上橫檔搭好平棚,每穴邊插一木棍以便引蔓上棚。
1.4.3調整植株。冬瓜分枝性強,又靠主枝結果,因此引蔓上架前應將所有側枝剪除,培育健壯主枝,上架后引蔓向適當空間伸展,使蔓葉在架上均勻分布。留果應在葉片最大的第2、第3雌花處留果;根據長勢每株留1~2個果。中型瓜10~15片葉進行打頂,并留1個健壯的側蔓,其他側蔓全部剪除,所留側蔓應在5葉左右打頂摘心;第1雌花果處小葉處難于成大果,應及早摘除,以促進第2、第3雌花坐果成大果,方能提高產量。
1.4.4提高坐果率。著果季節遇陰雨天多,影響昆蟲活動時應進行人工輔助授粉;蔓葉生長過旺,可在坐果節前一節用小刀刻傷其蔓,同時打頂去側枝。
1.4.5水分管理。冬瓜對水分要求高,結瓜前,除移栽時澆水外,一般應中耕控水蹲苗;掛果后應一直保持畦面濕潤,表土見黑不見白,雨后及時排除積水。
1.5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上要重抓農業防治,如實行科學輪作,發現病株及時清除焚燒或深埋,發病株周圍噴藥保護等。冬瓜主要病蟲害有炭疽病、白粉病、枯萎病、炭瘟病、黃守瓜、蚜蟲、瓜實蠅等。應選用對癥藥劑及時防治。
1.6適時收獲
冬瓜開花至成熟需35~45d,達食用標準至老熟時均可采收。
2優質稻栽培技術
2.1選用良種
選用高產、高抗、優質品種,如Ⅱ優2186、Ⅱ優明86、特優898等。
2.2采用旱育稀播,培育足齡帶蘗矮壯秧
在5月中旬進行播種,用種量11.25kg/hm2,播種前種子用300~500倍強氯精進行消毒,1葉1心時噴施250~300mg/kg多效唑液,并薄施人糞尿,3葉1心時撒施尿素30kg/hm2,5葉1心時撒施復合肥30kg/hm2,秧齡35d以內。
2.3田間管理
施足基肥,用碳銨750kg/hm2、氯化鉀300kg/hm2、過鈣225kg/hm2;插2.7萬叢/hm2左右,插秧后5~7d結合第1次追肥進行化學除草,一般追肥用碳銨600kg/hm2、過鈣300 kg/hm2,丁草胺除草劑15kg/hm2,促進禾苗早生快發,提高分蘗率;中后期適施穗粒肥,施尿素75kg/hm2加氯化鉀75kg/hm2,達到壯大穗,提高粒重。水分管理做到早控苗早擱烤田,及時擱烤田有利于“中群體,壯個體”,為穗大、粒多、青稈黃熟打好基礎。
2.4病蟲害防治
根據當地病蟲測報適期防治,注意掌握前期稻縱卷葉螟、稻癭蚊,中期稻螟蟲、紋枯病,后期根據稻飛虱、稻瘟病的發生特點,做到測準、狠控,確保稻苗生長健壯、活熟高產。
參考文獻
嫁接技術
播種育苗
品種選擇
砧木品種:目前比較好的砧木品種為雜交白籽南瓜和褐籽南瓜,如綠洲天使、掘金龍等。白籽南瓜(或褐籽南瓜)作砧木,植株長勢較旺盛,抗病力強,瓜形較周正,外觀好,綜合性狀優于黑籽南瓜和瓠瓜等砧木。
接穗品種:選擇抗病、優質、高產、商品性好、適合市場需求的小冬瓜品種作接穗,如串鈴4號、串鈴8號、米可豐、綠春等。苗床的準備
春大棚栽培冬瓜嫁接育苗應在有爐火等加溫條件下進行,保證瓜苗對溫度的需求。苗床長6.0m,寬1.2m,深15.0cm。砧木營養土選用50%草炭、80%肥沃園田土(必須近年未種過瓜類),每立方米基質加三元復合肥1kg、50%多菌靈100g,充分混合后裝入8cm×8cm的營養缽中。接穗使用穴盤直接裝入沙土即可。
播期的確定
魯西南地區春大棚冬瓜的定植期在3月中旬,根據定植期確定砧木和接穗的播種期。因接穗較砧木發芽慢,因此,要先播接穗,后播砧木,接穗較砧木提前播種5~7天,一般接穗播種日期在1月下旬,砧木在2月初。
浸種催芽
接穗種子用溫水浸泡12~14h,然后在25℃恒溫條件下催芽3~4天。砧木用溫水浸泡種子6~8h,然后在25℃恒溫條件下催芽1—2天。接穗種子667m2用量250g,砧木種子用量700g,種植小冬瓜一般667m2需要嫁接苗3000~3200株,可按照3500株育苗。
播種
播種前苗床澆透水,播種時接穗播在穴盤中,砧木播在營養缽中,然后用手指下按1cm深,種芽向下平放,上面覆蓋營養土,再用手背拍按一下。
播種后的苗期管理
砧木生長速度快,對溫度要求不高,管理上應注意防止徒長,避免形成高腳苗。砧木出土前的溫度控制為白天28~30℃、夜間16—18℃,出苗后及時降溫至白天22~25℃、夜間15℃左右。接穗生長要求的溫度較砧木高3—5℃。
嫁接
適期嫁接
砧木1~2片真葉時,即砧木第1片真葉展開、第2片真葉出現(日歷苗齡15~20天),接穗真葉出現時即可嫁接。嫁接前準備好遮陽網、托盤、小噴壺、刀片、嫁接夾、清水、消毒藥劑等。嫁接方法
嫁接在遮光環境下進行,采用貼接法。該法具有操作簡單,嫁接速度快,苗齡短,成活率高等優點。具體操作方法是:刀片緊貼砧木的1片子葉向下斜切,要一刀劈下,切面要平滑,切面長0.8~1.0cm。在接穗子葉下方1.5cm處斜切,方向自上而下,切面要與砧木的切面相吻合。將切好的接穗貼靠在砧木上,用嫁接夾夾好。嫁接后,及時將接好的瓜苗放入小拱棚內,用75%百菌清1000倍液噴施嫁接瓜苗,預防苗期病害。
嫁接后的管理
溫度要求:白天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5℃以上,夜間在15℃以上。陰雪天氣通過增加添煤次數等措施維持棚溫。為使傷口快速愈合,必須保證室內溫度。
濕度控制:為保證傷口愈合,嫁接后3天內小拱棚內的濕度要保持在95%以上,在營養缽澆足底水的基礎上,可葉面噴水。每天噴溫水1次,噴水時加入75%百菌清1000倍液殺菌,第4天起逐漸降低濕度,保持在90%左右。
光照管理:嫁接1~3天內,基本上不見光,最好使用遮陽網覆蓋。從第四天開始,早上、晚上讓苗床接受短時間的弱光照,全天間斷性累計見光2~3h,嫁接5—6天后,全天間斷性累計見光4—5h。以后可逐漸延長見光的時間,光照的時間以瓜苗不發生嚴重的萎蔫(葉柄不下垂)現象為標準。看接穗心葉開始生長,小苗見光不打蔫即可撤掉遮陽網,進入正常管理。嫁接10天后,撤掉小拱棚膜。
成活后的管理:嫁接后10~12天嫁接苗進入正常管理階段,去掉嫁接夾,白天溫度25—30℃,夜間在15℃左右。及時去掉砧木側芽,預防苗期病害的發生。定植前1周低溫煉苗,白天溫度20℃,夜間10℃左右。嫁接18~20天后,嫁接苗4~5片真葉時定植。
定植
定植前的準備
整地、施足基肥:定植前20天覆蓋大棚塑料薄膜,然后封閉大棚7—10天,同時用45%百菌清煙劑1kg,667m2進行熏煙消毒。10天后整地施肥,667m2施優質有機肥5—6m3,N:P:K(15:15:15)三元復合肥50kg,撒施后深翻地30cm,整平耙細。
作畦蓋膜:做成130cm寬的小高畦,畦高15~20cm,壟距60cm,做好畦后覆蓋地膜。
定植
大棚冬瓜定植時間在3月中旬,應在晴天上午進行,株距33cm,每畦栽雙行,定植密度3000~3200株,667m2,栽后澆好定植水。
田間管理
關鍵詞 黑皮冬瓜;地膜覆蓋;產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 S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5-0113-01
黑皮冬瓜種植是玉林市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為提高經濟效益,探討黑皮冬瓜的增產渠道,采用地膜覆蓋栽培與非地膜覆蓋栽培產量對比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2013年秋玉林市福綿區沙田農業技術推廣站在沙田鎮和平村友蘭隊某農戶地塊上進行試驗。供試黑皮冬瓜品種為桂蔬一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2個處理,分別為播種后每隔1畦覆蓋地膜,留1畦不覆蓋地膜作對照(CK)。總試驗面積726 m2。地膜覆蓋181坑,非地膜覆蓋171坑。6月9日檢查苗情,地膜覆蓋部分用竹簽刺穿地膜,以利幼苗穿出地膜。
1.3 試驗實施
于6月3日起畦,每畦面寬120 cm,溝寬60 cm。整平畦面后,在畦面中心線每隔110 cm開1個30 cm×30 cm的種植坑。試驗共開種植坑352個。播種前在每個坑中心施挪威產含量為45%三元硫酸鉀復合肥70 g、腐熟農家肥700 g。于6月4日播種,每坑播種子2粒,分別放在基肥的兩邊[1-2]。6月22日進行第1次追肥,并且按播種坑數分別稱量和施放肥料。每個種植坑施挪威復合肥200 g,施肥后,立即用小竹木條扎成三角形樁插在畦面的兩邊,以“品”字形擺布,然后從種植坑中把2株瓜蔓分別引向畦面的樹樁上,左右各1株,同時用扎帶將瓜蔓輕扎于三角樹樁上。之后,立即用丙森鋅800倍液、霜霉威800倍液預防霜霉病和葉斑病,以后每隔15 d噴藥1次。8月9日開始有部分植株坐果已達到摘除頂芽及叉枝的標準,從當天開始摘除頂芽、杈枝和吊瓜。到8月23日試驗區和非地膜覆蓋區摘除頂芽和杈枝的工作大部分結束,8月25日施1次果實膨大肥,每個種植坑施挪威復合肥200 g,以后每天巡查1次,及時摘除新長出的杈枝[3-4]。9月19日因受臺風暴雨影響,雨水淹沒冬瓜試驗田,于9月21日被迫提早收獲。
2 結果與分析
田間調查結果表明,地膜覆蓋部分全部幼苗出土,大部分已展開子葉,共362株,非地膜覆蓋部分也已全部出土,但大部分未展開子葉,共342株。6月15日檢查覆蓋區幼苗全部突出地膜,平均葉齡3.5葉,對照非地膜覆蓋區葉齡3葉,兩者均沒有發生失苗。6月22日,覆蓋區平均葉齡達6葉,非地膜覆蓋區葉齡達5.3葉。
經實地驗收,地膜覆蓋區共收果實362個,總重量6 046 kg,平均果重16.7 kg,藤蔓總重653 kg,平均每株1.8 kg。非地膜覆蓋區共收果實342個,總重量5 267 kg,平均果重15.4 kg,藤蔓總重514 kg,平均每株重1.5 kg。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因受惡劣自然氣候影響提前20 d以上收獲,并未達到最佳產量效果,按照冬瓜的生物學特性,在摘除頂芽后的30~40 d達到產量頂峰。地膜覆蓋區單果重比非地膜覆蓋區增加1.3 kg,單蔓重增加0.3 kg,這也就證明地膜覆蓋栽培能起到增產作用,如果不是被迫提前收獲,增產量也許會更大,因為收獲時進行植株長勢比較,非地膜覆蓋區植株已出現缺肥狀況,主要表現是莖細收縮,葉片顏色過淡,后期供應果實膨大所需的營養物質及數量都比地膜覆蓋區弱。
地膜覆蓋栽培有以下幾個優點:一是幼苗期起到極大的護根作用,幼苗出土時,在幼苗的正上方用竹簽刺1個孔,讓每一株幼苗都有1個穿出地膜的直透空間,播種時種子的間距為20 cm左右,因此植株生長時自穿地膜孔,根部互不交叉,各自向畦邊生長形成2排,這樣,在幼苗期受到風雨或外力侵襲時,地膜對幼苗的根部就自然而然起到了扶持的作用,保護幼根不因植株搖晃而受傷。在植株呈藤狀生長時也不易相互間交叉糾纏而傷莖、葉。二是地膜能保持田間小氣候相對穩定,促植株平穩生長。蓋膜后,膜內濕度、溫度都不因自然氣候環境條件急劇變化而隨著變化,而是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適宜植株生長的氣候環境,特別是當畦面遭到暴雨沖涮時,地膜可保護畦面不使土壤大量流失,也不會導致土壤含水量瞬間提高致植株根部缺氧或因泥土流失而致須根而傷根,這就能使植株在連續的穩定環境下正常生長,杜絕了因惡劣氣候造成的間歇性生長的現象。三是地膜覆蓋能極大減少膜間水肥蒸發流失[5]。地施肥澆水后,水肥會隨著環境溫度的升高而加大流失,而蓋膜后,地膜覆蓋范圍就能降低此種流失,高溫下的水肥蒸汽絕大部分只能在地膜覆蓋范圍內流動,特別是施用有機肥料后的后期發酵過程所產生的營養物質氣體只能在膜內流動,易于土壤吸收溶解,進而轉為植株根部吸收為生長發育所需養分,大大提高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促進植株平穩生長,增加產量。地膜覆蓋能減少地下害蟲對植株的危害。夜蛾科及金龜子類害蟲必須在土壤內產卵并蜉化幼蟲然后出土危害植株,蓋膜后能減少害蟲在畦內產卵,也(下轉第115頁)
(上接第113頁)
能減少幼蟲穿破地膜危害植株[5-6]。
4 參考文獻
[1] 高芳華,蔡興來.黑皮冬瓜地膜覆蓋栽培試驗[J].海南農業科技,2000(2):1-3.
[2] 陳文靜,黃繼彪,李春惠,等.黑皮冬瓜地膜覆蓋滴灌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0(6):17.
[3] 迪文,何德龍.早秋冬瓜地膜覆蓋反季節栽培技術[J].當代蔬菜,2004(6):15.
[4] 劉莉莉.黑皮冬瓜膜下滴灌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0(11):130-131.
1 特征特性
生長勢強,喜溫耐熱,適應性強,全生育期
120天,豐產。植株蔓生,葉掌狀有淺裂、深綠色、披白毛。雌雄同株異花,鄂南地區大田栽培5月中旬開花,花白色,雄花最早著生于4~5節,每節1朵;第1雌花著生于12~18節,間隔4~5節再現雌花,以22節左右的雌花結果最好。瓜長圓柱形,瓜型較大,一般長50~70 cm、橫徑20~25 cm、肉厚5~7 cm,果肉雪白色、組織致密結實、味清香,外皮青綠色披白霜,一般單瓜質量20~25 kg,最大的可達40 kg。種子卵形、白色、壓扁狀、有邊緣,長9~10 mm、寬4.5~
6.0 mm、厚2 mm,千粒質量約80 g。抗枯萎病、霜霉病,耐日灼,每667 m2產量6 000~8 000 kg,耐運輸,易于栽培管理。
2 栽培要點
2.1 土壤選擇
粉雜冬瓜09-3根系發達,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為了達到高產的目的,宜選擇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保肥保水力強、排灌方便,pH值6.0~6.5的壤土或砂壤土[1,2],不宜連作。
2.2 播種育苗
鄂南地區露地栽培,一般于3月上中旬在大棚內播種,4月上中旬露地移栽,7月采收。每667 m2定植400株,用種量50~60 g。
因冬瓜種子皮厚肉薄、吸水慢、出芽率低且不整齊,所以在催芽時宜先用20~25℃溫水浸泡10 h,再冷水浸泡24 h,揉搓洗凈瀝干后用棉布包裹好,外套塑料袋扎口,置于恒溫30℃催芽2~3天,部分種子露白后即可將全部種子直播到備好的大棚苗床上,育苗床用50%多菌靈10 g拌土10 kg殺菌消毒。育苗期溫度,白天控制在25~30℃,夜間15~20℃。早期溫度低時可用地熱線增溫,室溫育苗10~15天。1葉1心時選晴天移植到50~72孔的基質穴盤,穴盤基質濕度控制在70%,大棚套小拱棚密閉3~5天。低溫陰雨天濕度過大時苗易漚根,緩苗發新根后苗吸水力增加,每天10:00或16:00澆水。
2.3 整地定植
種植冬瓜的大田,深耕30 cm,整細耙勻,起高畦,畦寬3.0~3.5 m,溝深25~30 cm,寬40~50 cm。畦中間開溝施肥,每667 m2條施農家肥3 000 kg,或腐熟餅肥100 kg、48%三元復合肥50~100 kg,施肥溝覆土高于地面7~10 cm作成瓜苗定植行,整平后覆蓋地膜。一般采用爬地栽培,每667 m2定植350~400株,每畦定植1行,株距0.4~0.5 m。瓜苗3葉1心,地表溫度10℃以上時,選晴天定植。定植前2~3天用0.2%磷酸二氫鉀+0.1%尿素配64%殺毒礬500倍液淋苗,帶基質移栽。
2.4 田間管理
緩苗期,施稀薄糞水1~2次提苗。伸蔓期,每667 m2追施糞水加尿素3~5 kg。主蔓上留1條側蔓,其他側蔓摘除,在主蔓的20~25節選留1個瓜,定瓜后任其生長。花期溫度過低或陰雨天須人工授粉,或用植物藥劑保花坐果。當瓜秧生長過旺,坐瓜率低時,可用50%矮壯素對水8~10 kg噴霧1~2次,促進營養向瓜體轉移。坐果期,看苗勢追肥,667 m2穴施48%三元復合肥20~30 kg。每間隔12~15天每667 m2用40 g蓋草能(吡氟氯禾靈)乳油對水30 kg除草1次,慎用其他內吸觸殺類除草劑,防止產生藥害。瓜坐穩后,瓜體用草或其他材料覆蓋,防日灼和爛瓜。果實膨大期看長勢追施三元復合肥,遇干旱,及時澆水抗旱,保證水分充足。
2.5 病蟲害防治
苗床期主要病害是猝倒病、立枯病,可用64%殺毒礬(f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掛果前期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有零星疫病發生,發病初期用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600倍液噴霧防治。結果末期生長勢衰弱,如果發生白粉病,可用2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000~ 1 500倍液防治。
主要害蟲有蚜蟲、黃守瓜等,蚜蟲宜用黃板誘殺,每667 m2于行間高于植株頂部掛黃板20~30塊,或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防治。防治黃守瓜可用90%敵百蟲晶體6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灌根。
2.6 采收貯運
一般花后40~50天瓜身生成厚厚的白粉時采摘上市。最好在連續晴天的上午用剪刀采收,留2 cm瓜柄,輕拿輕放,避免機械損傷。冬瓜運輸前先墊好稻草,搬運時小心輕放,將冬瓜倒放疊實。在陰涼、通風、干爽的條件下貯藏可保持品質45天左右。
參考文獻
1.1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必須符合綠色蔬菜生產的生態環境標準,必須經過科研人員對基地內的大氣、土壤、水質,取樣調查檢測,并對各基地的棚室、道路、排灌設施及廢舊物場地等環境進行改造,并指導農戶根據當地氣候、地理、自然、經濟等條件,合理使用適合當地生產配套設施。在基地周圍植樹,做到了凈化空氣、防風、緩、濾塵作用,使得綠色基地環境更加良好完善。
1.2根據當地氣候、地理、自然條件,由農業科研人員研究出適合當地的綠色食品蔬菜栽培技術,并加以推廣,指導農戶進行生產,產品進行跟蹤檢測。
2綠色食品蔬菜主要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對基地內栽培品種進行規范化管理,先要選擇高產、優質、抗病、適應性強、商品性好、適合市場需求的品種。
2.2育苗:首先進行種子消毒處理及營養土消毒,根據不同季節,選用溫室、大棚、陽畦、溫床等育苗設施育苗,同時育苗場所要進行消毒,加強苗床、肥水、溫濕度管理,培育優質壯苗。
2.3定植:定植前要進行整地施肥。首先要將基地內的土壤進行化驗分析,根據作物對土壤環境肥力的要求,制定平衡施肥方案。
2.4田間管理:調整環境植物最適的溫濕度,有效利用光照,同時增施二氧化碳,加強田間肥水管理,注意通風換氣。
2.5植株調整:及時整枝、打杈、定心、吊架,同時要及時疏花疏果。
2.6采收:及時采收,保證質量,同時增加產量。
3主要措施
3.1農業綜合防治技術:選用優質抗病品種,實行輪作,以防為主。在育苗期種子及育苗場所、土壤要進行消毒。培育優質壯苗,同時對待定植的棚室,設施及土壤進行殺菌、消毒,要利用井水灌溉,種植后利用生物、物理遺傳防治措施,對溫度、濕度、空氣進行調控,減少病害的發生。同時加強田間水肥管理,增施有機肥少施用氮肥,減少農藥使用。
3.2生態種植法:生態種植法是采用農作物間套種方法,組織最佳生態環境,利用生物群落內部控制多種病蟲害的發生,達到產品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保健,獲得最佳效益,其間套作方式有:①喜氧與厭氧,喜氮與喜磷鉀蔬菜間套,如青菜套種大蔥、大白菜套種芹菜,均無病害侵染,冬瓜間套種空心菜,番茄套種絲瓜、豇豆。②微生物與分泌有抑制或促進作用的間套,如冬瓜與黃瓜套種,無疫病發生,大白菜套種大蒜,大白菜不感軟腐病、霜霉病。③有物理效應的作物間套,如甘藍與白菜間套,蚜蟲危害輕。
3.3生物技術法:提倡在蔬菜栽培中盡可能用生物肥料,生物農藥。①增施生物菌肥。生物菌肥屬微生物肥料,它們具有有機肥的長效性,又具有化肥的速效特點,具有固氮、解磷解鉀作用,由于菌的活動,活化土壤,利于保持生態平衡。②推廣生物鉀肥。它是一種高效能的細菌性肥料,它能轉化土壤中的無效鉀磷鎂鐵硅等元素為作物吸收的有效元素,特別對根類喜鉀蔬菜效果尤為明顯。生物鉀肥不能在陽光下曝曬,不能和過酸過堿的肥料混用,要直接施入土壤。③配施腐殖酸類肥料:腐殖酸類肥料即惠滿豐活性液肥等,是一種高濃縮多元素、腐殖酸類肥料,不但具有氮、磷、鉀、鈣、硫,同時還具有鐵、硼、鋅、錳、銅等微量元素。④施用生物農藥:生物農藥是一項新技術,通過生物農藥達到殺蟲、殺菌作用,使蔬菜沒有農藥的殘留,才能保證蔬菜達到綠色食品標準。生物殺菌劑:抗毒劑,防治蔬菜病毒病,用農用鏈霉素或硫酸鏈霉素,青霉素鉀鹽、農抗等防治蔬菜細菌性病害,用武夷菌素等防治蔬菜真菌性病害。常用的生物殺菌劑還有光合細菌、綠色生物農藥、EMT生物菌、生物殺菌劑等。生物殺蟲劑:用Be乳劑防治蔬菜少發生病蟲害。用瀏陽霉素,充螨防治紅蜘蛛,以殺蚜霉素防治蚜蟲。土農藥:農藥原料來源廣,制作方便,對蔬菜無副作用,在蔬菜上應大力推廣使用。
3.4物理防治法:曬種、溫湯燙種、用太陽能對棚室進行高溫消毒滅菌、高溫堆肥殺死病菌和蟲害,通過嫁接方法防治蔬菜病蟲害。
3.5測土平衡施肥: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化肥不合理施用和過量施用不僅對農業生產不利,而且會嚴重污染環境。大量不合理施肥會使土壤板結,并且進入植物體后迅速被同化。測土平衡施肥的方法是將其土地內的土壤進行化驗分析,根據不同作物對土壤環境肥力的要求,制定平衡施肥方案。一般基肥施腐熟的豬糞、雞糞、大糞為主,同時要配生物菌肥增加肥效。
觀光休閑農業是社會進步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可以綜合體現現代農業的實力和水平,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蔬菜是觀光農業景觀資源中的重要構成內容,蔬菜家族品種多、色彩豐富、生長期長,不僅具有食用功能,而且具有觀賞功能。為了拓展蔬菜產業的休閑觀光功能,豐富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內涵,從2006年開始,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開展了觀光采摘型蔬菜栽培模式和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范推廣工作,2008年起在昌平區小湯山鎮土溝村京承碧園合作社實施了“京承都市型現代農業走廊建設技術集成示范工程”項目中的“蔬菜四季觀光采摘園”項目,為京郊觀光農業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普通日光溫室的合理改造提升了觀光效果
傳統的觀光蔬菜栽培是在現代化大型連棟日光溫室中進行的,不僅建造成本高,而且維護成本也較高。巨額的投入使許多中小型農業企業和菜農難以承受,使蔬菜觀光產業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而普通日光溫室結構又不適宜觀光蔬菜的景觀化種植,現有蔬菜觀光園還難以滿足廣大市民的消費需求。針對這種現狀,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開創性地在普通日光溫室中進行觀光蔬菜景觀化栽培技術研究,對普通日光溫室的結構特點進行了適當改造,即將溫室南端下沉,做出一條甬道供游人行走,在把溫室北邊墊高的同時,將植株栽培在培養箱內而引蔓上架,營造蔬菜樹式景觀,使日光溫室能夠適宜觀光蔬菜的生長。另外,還在溫室后墻種植綠色植物,以降低夏季溫室中的溫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觀光蔬菜品種與技術集成配套提升了觀光內涵
觀光園區采用蔬菜樹式栽培、無土栽培、盆景蔬菜造型栽培、嫁接、品種選擇、播期調整、花色搭配等栽培技術與措施,涉及茄果類、葉菜類、水生蔬菜、藥用蔬菜等209個品種,建成了春意盎然踏青園、姹紫嫣紅瓜果園、金秋十月賞菊園、寒冬保健藥菜園為主題的“四季園”觀光區,實現了園區的周年景觀更替,為游人展示了植物四季變化的無窮魅力。
2.1春意盎然踏青園
主要采用品種選擇、色彩搭配、播期調節、藝術造型等技術,采用栽培床下沉傾斜(栽培床南高北低,傾斜30°,形成立體效果)等措施,建成了包含奧運五環、奧運單項運動標志、紅旗飄飄、吉祥彩虹、月亮彎彎等景觀的奧運主題景區和美麗的祖國景區。
2.2姹紫嫣紅瓜果園
采用多種栽培技術和觀光道下沉(下沉80cm)等措施,突出設施蔬菜現代栽培技術,擴展溫室空間,提升景觀效果。建成了芳香蔬菜壇、陽臺菜園、百瓜飄香、番茄樹林、綠色世界等景觀。
2.3金秋十月賞菊園
主要采用不同品種色彩搭配、播期調節、藝術造型等技術,以及栽培床下沉、傾斜,南高北低傾斜30°,提高了觀光效果。設計了曲線和對角線種植方式,并配合盆栽彩色蔬菜造型,襯托出“金龍騰飛”、“彩虹飛舞”的景觀效果。
2.4寒冬保健藥菜園
選用板藍根、黃芩、葉用枸杞、珍珠花菜、藤三七等22個藥用保健蔬菜品種,采用不同圖案,結合盆栽,形成了高低搭配的藝術化栽培景觀效果。同時,用科普展板介紹每種保健蔬菜的特點、保健功能及烹調方法,突出“菜藥”同源,寓保健于美食的理念。
3拓展日光溫室功能的技術與經驗
3.1日光溫室改造技術
根據普通日光溫室的結構特點對其進行適當改造,使改造后的溫室既有利于作物種植,又有利于提高觀光效果。為了實施樹式栽培技術,吸引游人眼球,將溫室南端下沉,做出甬道供游人行走,將溫室北邊墊高,同時將植株栽培在培養箱內而引蔓上架,營造蔬菜樹式景觀。這樣的日光溫室結構適宜觀光蔬菜的生長;將其他觀光栽培作物的通道設計成曲曲彎彎,并將溫室另一端開一個門,作為出口,形成循環觀光路線,游客在園區既不走回頭路,又能欣賞溫室之間的不同特色景觀,有“步移景新、曲徑通幽”的感覺。
3.2溫室間的景觀設計
利用各溫室之間的空間,分隔成橢圓形、云彩形等不同形狀小區,種植各具特色的蔬菜及其他農作物,形成不同特色的觀光景觀。如建成不同形狀水池,采用棚膜襯底等防滲漏措施,種植了蓮藕、慈姑、荸薺、茭白等6種水生蔬菜,建成了“荷花影翠”等水生蔬菜觀賞景觀;種植芋頭、生姜、蘿卜、芥菜等作物,形成根莖類蔬菜觀賞區;種植谷子、高粱、黍子、大豆等,形成五谷雜糧觀賞區;種植穿心蓮、藿香、珍珠花菜等,形成藥用蔬菜觀賞區;采用不同花式、不同高度的5種插架方式,形成各種“蔬菜架林”觀賞區等6個觀光區,不僅充分利用了溫室之間的空地,而且建成了反映農戶庭院蔬菜種植的瓜田月下景觀,使游人在觀賞景觀的同時,學到了科普知識,起到科普宣傳的效果。
3.3日光溫室觀光蔬菜樹栽培技術
利用蔬菜多分枝、無限生長的性狀,人工調控適宜的環境,使之充分生長,并利用棚式支架等方式,讓其眾多分枝放射而形成擴展生長,使果實從枝葉中垂下,給人以碩果滿“樹”的感覺。將番茄、茄子、彩椒、砍瓜、大葫蘆、小葫蘆、南瓜、冬瓜、香絲瓜、蛇型絲瓜、苦瓜、佛手瓜、瓠瓜、一串鈴冬瓜、蛇瓜等15種蔬菜作物培育成“樹”。日光溫室有土栽培番茄樹的成本僅需860元/株,而連棟智能溫室番茄樹的栽培成本需2840元/株。日光溫室栽培成本是連棟智能溫室的30.3%。
3.4竹藝廊架與觀賞瓜類種植相結合
研究了以竹藝廊架為襯托的109種形狀各異的觀賞瓜類種植技術,采用葫蘆門、瓜趣橋、休閑廊架、奇瓜異果屏風等7個景觀,使“麥克風”、“金童”、“玉女”、“子孫滿堂”等稀奇百怪的觀賞瓜類與竹藝廊架有機結合,顯著提高了觀光效果,增加了游客的觀光興趣。
3.5家庭陽臺種植蔬菜
針對居民陽臺養花和種植其他植物只能看、不能吃的現實,研究開發了家庭陽臺種植蔬菜簡易設施和配套種植技術,為城鎮居民家庭陽臺種植蔬菜提供了4種種菜裝置,具有操作簡便、美化環境、陶冶情操、產品安全等特點,使居民“既飽眼福,又飽口福”。
3.6獨特的文化創意及科普宣傳
在打造蔬菜景觀的同時,利用展板等形式,形成了以二十四節氣與季節變化的物候特征、蔬菜科技知識(有機蔬菜、綠色蔬菜、無公害蔬菜)等農業知識為核心的文化創意,向游人普及養生保健、蔬菜選擇、蔬菜烹調、食物搭配、時令節氣等方面的知識,提升了觀光采摘園區的品味。#p#分頁標題#e#
3.7茄果類蔬菜全季節采摘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
采用遮陽覆蓋、人工授粉、搭架落蔓等技術,及時調整溫室溫度、光照強弱,優化溫室內的溫、光環境,使成串番茄、彩椒等茄果類蔬菜長勢健壯、生長期延長,營造出游人在棚內能看到碩果累累的景觀效果。這些蔬菜在12月份育苗,2月份定植,從5月份開始采摘,直至12月拉秧,采摘期長達7個月,有效延長了采收期和適游期。成串番茄每株結果28穗,單株結果數達300多個,彩椒每株結果達到36個,既調動了游人的采摘興趣,又提高了種植者的經濟效益。
3.8盆景蔬菜造型技術
選用矮生櫻桃番茄、藤三七、落葵、羽衣甘藍、觀賞茄子、葉牡丹等15種蔬菜,采用品種的選擇、嫁接、整枝、搭架,以及藥劑處理等技術措施,開展盆景造型(拱形、小樹形、螺旋形)、盆栽營養液肥料配方等技術試驗,形成了家庭盆栽蔬菜景觀特色,使游人既可觀賞,又可買回在家種植。
3.9新型鮮用藥草茶生產技術
通過顏色搭配、造型、不同沖泡水溫、輔料配比等技術措施,開展了藿香、薄荷等5種藥用蔬菜的鮮用藥菜茶配置技術試驗,開發出不同口味、不同保健效果的藥草茶配方。
3.10觀光、采摘型蔬菜品種的引進與篩選
普通蔬菜種植品種的選擇依據是適應性、高產性、抗病性等,而觀光蔬菜種植品種的選擇標準是新奇特、功能性強,能吸引游客眼球,其具體標準又分為2種:①適合觀光的蔬菜品種要有外形奇特、攀附性強、色彩豐富等特點;②適合采摘的蔬菜應具有可鮮食、口感好、安全、產品供期長、便于游人攜帶等特點。根據以上標準,從國內外引進特色蔬菜品種226個,通過引種試驗,從中篩選出適合在京郊種植的觀光采摘蔬菜品種94個,其中水果苤藍、黑珍珠番茄等42個品種適合采摘;砍瓜、五角茄子、地膚等52個品種適宜觀光。在這94個品種中,蛇形絲瓜、金絲瓜、五角茄子等12個品種是北京地區以前沒有的品種;黑珍珠番茄、利蒲水果型苤藍等6個品種為全國以前沒有的品種;另外拓展了砍瓜、芝麻菜、地膚等11個蔬菜品種的觀賞功能,為北京市觀光園區增添了新靚點。
2.該婚姻關系是否有效/單方錄制的音像資料能否作為證據使用吳宗勉
3.該條款應如何解釋/哪些勞動爭議可以向法院王景龍,潘家永
4.趙健全秸稈養豬效益高杜文義
5.不戀"鐵飯碗"只盼家鄉富李保
6.中國農民到俄羅斯種菜發財何蘭英
7.捷足先登搶占商機蔡恩澤
8.晏淑梅加工玉米特強粉帶富一方百姓梁新格,張振靈
9.從土里刨"金"的人/李桂祥冬天熱賣冬瓜趙智慧,朱春昉,張華
10.用腦種地的農民付本欽刁福久
11.妻子三招巧脫貧脫貧與致富 付賢榮
12.失業不失志下崗創新業朱必紅
13.幾個高產優質杏品種新雨
14.從賣果難到收果難看多與少的辯證法李新生
15.蔬菜施肥要"三看"馮國明
16.農業示范園給萊陽農民帶來了什么徐愛榮
17.種草養畜應把握六大環節夏道倫
18.提倡菜園立體間套好劉正禮
19.農田麥、瓜、蝦、蟹間作輪養高效模式宋長太
20.鄖西打造皂素生產的"航空母艦"田歌
21.肉用牲畜最佳出欄屠宰期/結構調整中的蔬菜汁黃通明,林森
22.高產優質谷子新品種棗金谷2401及高產栽培技術王春林
23.雜交水稻再生稻的高產栽種新技術
24.旱地蘋果早果優質豐產栽培技術
25.天麻病蟲害的防治方法胡文華
26.紅雪桃、紅葉桃栽培技術要點杜文義
27.魚病的綜合預防技術徐承旭
28.鱘魚網箱快速養成新技術陳華芬,凌劍
29.成魚池塘的夏季管理技術甘香
30.如何養好春蠶李韶華
31.水蛭庭院養殖的四個關鍵環節李偉
32.蜜蜂白堊病的治療黃通明
33.妊娠母豬度夏的防護措施/海帶粉對龜的特殊作用韓素芹,雅麗
34.奶牛高產40招王功勝
35.延長夏季蛋雞高產十措施李偉立
36.肉用牛育肥新法甘香
37.多產兔毛的方法黃洋春
38.幾種番茄制品的加工技術劉嬌
39.農機保管需"五防"唐黎標
1.國家出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新舉措
2.我的行政訴訟在法定時限內不受理該怎么辦
3.冒充公司行騙,公司應否為騙子擔責/支付違約金后就可以不再履行合同嗎
4.脫貧與致富 養羊狀元羅茂富
5.黑土洼地上的"科技鴛鴦"/芮道才科技墾荒建成"行業致富園"
6.柑桔營銷能人陳光榮
7.昔日窮困下崗女工如今黑豚養殖大戶
8.大洪山下農民致富的引路人
9.發展水產養殖:中國農業的一條重要出路
10.特養業未來之路該咋走
11.加入WTO對我國水產品貿易的影響
12.超短蔓黑紅薯新品種
13.我國育成觀賞食用型紅葉桃系列品種/肉兔新品種法國伊普呂兔
14.優質水果高效生產技術
15.種草養畜技術HtTp://
16.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
17.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
18.蔬菜新品種簡介
19.夏玉米高產施肥技術要領
20.稻田養殖水稻無害化生產技術
21.水稻機插秧關鍵技術
22.葡萄裂果病的發生與防治
23.茶園機械化修剪技術
24.辣椒炭疽病的防治/葡萄增甜三法
25.池塘主養草魚規范化養殖技術
26.鯉魚夏季常見細菌性疾病的診斷與防治
27.高溫期間河蟹的養殖管理措施/鑒別河蟹苗質量好壞四法
28.親魚催產把好三關
29.怎樣使珍禽動物在夏季多產蛋
30.鱉白斑病防治/夏季轉運蜂群須防熱避暑
31.人工養蛇的夏季管理措施
32.前景誘人騾鴨及其養殖技術
33.巧用蘿卜治脫貧與致富 畜病
34.養狍——致富之路
35.夏養肉鴨注意三點
36.雞免疫接種后為何還會引發新城疫病
37.二十四種植物莫喂兔
38.向您推薦幾種飼料收割機械
39.真假尿素簡易鑒別法
40.拖拉機夏季作業應注意的事項
41.現代生活十不宜
1.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問答
2.小孩失蹤是否可以申請再生育潘家永
3.未成年人給他人造成損害如何賠償李文成
4.在現有耕地上挖沙、采石、采礦是否違法?吳宗勉
5.夫妻一方對外簽訂的銷售合同有效嗎王景龍
6.科學喂養三元豬富裕一方老百姓夏道倫
7.養鹿女狀元——李玲閆盛霆
8.荒山上結出致富果劉運斌,張婕
9.種菜寫日記成為“菜狀元”陳健翔,曹治忠
10.金土地上的致富引路人楊毅
11.余志國巧打“植保”致富牌李繼光
12.牧草深加工有望成為“綠色黃金”產業黃浩平
13.前景誘人的庭院項目寶葫蘆苗澤東
14.我國特種水稻資源開發前景好原乾中
15.具有開發價值的葉類產品彭滿升
16.日本甜柿"前川次郎"簡介盧勁風
17.棉茬晚稻種啥好越冬甘藍效益高張慶生,劉廣金
18.選好耳場防流耳夏子賢
19.魚腥草開發大有可為吳志江,王淑芬
20.酸棗嫁接大棗"錢"余無量黃廣禮
21.栽培草菇失敗的原因及對策辛洪湖
22.調整還要巧抓商機俞振東
23.極早熟特高產黃瓜新品種——鄂黃瓜九號梅再勝
24.與小四輪拖拉機配套的秸稈還田機在浚縣問世杜文義
25.特高產牛心甘蘭新品種——3411梅再勝,高先愛
26.黃姜切片機解決支柱產業大難題朱重育
27.作物間套大有技巧何人
28.別忘記給冬作物施硼肥苗昌澤
29.山區油菜地膜全覆蓋栽培技術熊孟學
30.草莓適季高效栽培技術秦仕軍
31.優良的水土保持植物:香根草李伊嘉
32.反季節平菇高產栽培技術嚴剛,周紅敏
33.綠色保健野菜薺菜的栽培技術莫潤霞
34.適宜夏秋栽培的兩個珍稀菇陳成杰
35.雞腿菇發菌期的管理技術楊大林
36.秋季給魚催肥增膘措施文武貝
37.池塘飼養鯽魚高產六措施易延明
38.提高魚體抵抗力六法力軍
39.黑鳳雞的飼養及管理王憲超
40.怎樣才能養好中國紅頭巨蜈蚣王建民
關鍵詞: 秋種;間作套種;栽培模式;安徽蒙城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復種指數,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現提出秋種時適宜我縣間作套種的主要栽培模式,各鄉鎮可根據各自實際選擇適宜的種植模式進行推廣應用。
1小麥-菠菜-冬瓜-玉米-白菜間套種模式
按2.5m為一種植帶做成大小兩畦,大畦寬160cm,種9行小麥;小畦寬90cm,撒種菠菜,播量為15kg/hm2。翌年3月菠菜收后,于5月上旬在小畦中間播種1行冬瓜,株距50cm;5月20日前后,在冬瓜兩側各點播1行玉米,株距30cm,行距50cm,玉米與小麥間距20cm。小麥收獲后讓地給冬瓜、玉米生長。8月中下旬,冬瓜拉秧后,在大畦內及時整地施肥,栽3行大白菜,行距50cm,株距45~50cm,栽2.40~2.55萬株/hm2;9月上旬去掉玉米基部3~4片老葉,以利通風透光;9月中下旬白菜進入蓮座期,及時收獲玉米;10月下旬在玉米空間種植9行小麥;11月下旬大白菜收獲后冬閑。翌年移栽早熟苞菜或采取“9-2”方式套種棉花。
2小麥-菠菜-辣椒-夏菜間套種模式
在秋種時按1.8m為1個種植帶,分成大小畦,大畦寬1m,種植6行小麥,行距20cm;小畦寬80cm作預留行,秋種時可在預留行內撒種菠菜。年后3月菠菜收獲后,于5月上旬在小畦內種植2行辣椒,株距為28~32cm,行距60~70cm,2行辣椒各距小麥行10cm。小麥收獲后又可在小麥帶內種植夏蘿卜或抗熱白菜或無架豆角,但種植接茬辣椒效益更佳。
3小麥-菠菜-西瓜-棉花-大白菜間套種模式
帶幅寬2.6m,種植9行小麥,行距20cm,占地1.6m,留空檔1m,年前種植菠菜;翌年菠菜收獲后,于3月中旬進行西瓜、棉花營養缽育苗;4月20日左右用地膜覆蓋栽培1行西瓜,株距50~60cm,栽6 000~7 500株/hm2,同時在西瓜兩側各栽1行棉花,棉花距麥26.5cm,株距26~33cm,栽2.25~2.85萬株/hm2。7月底西瓜拉秧后,在棉花行中間施肥,8月中旬再播種1行大白菜,株距60cm,栽6 750株/hm2左右。
4小麥-冬菜-西瓜-辣椒-花菜間套種模式
種植帶播幅為2m,采用“6-1”式種植模式,即播種6行小麥,行距20cm,留1m預留行種植冬菜;冬菜收獲后于4月初地膜覆蓋種植1行西瓜,栽9 000~10 500株/hm2;小麥收獲前10~15d在西瓜兩側栽辣椒1.95萬株/hm2,小麥收獲后再栽1.95萬株/hm2,合計栽3.90萬株/hm2。西瓜收獲后栽花菜,栽9 000~10 500株/hm2。
5小麥-冬菜-西瓜-玉米-豆角間套種模式
種植帶2m,播種6行小麥,行距20cm,在小麥預留行內種植冬菜,冬菜收獲后于春季地膜覆蓋1行西瓜,株距50cm,栽9 750株/hm2。小麥收獲前10d于西瓜兩側點播玉米,栽3萬株/hm2,小麥收獲后在麥茬地種無架豆角。
6甘藍-西瓜-玉米間套種模式
甘藍選用抗寒、抗病、耐肥、長勢強的品種,8月下旬育苗,秋分前定植,施優質土雜肥45t/hm2,尿素300kg/hm2,栽4.5萬株/hm2,春節后上市。西瓜選用早熟抗病早冠龍,2月下旬育苗;在3月中下旬甘藍騰茬后施優質農家肥37.5t/hm2,磷鉀復合肥750kg/hm2,尿素300kg/hm2,整地后按1.6~2.0m開溝作畦,在畦邊40cm的種植帶內覆蓋1m的地膜,在地膜中間按50cm株距打孔移栽瓜苗;爾后搭小拱棚進行雙膜覆蓋栽培,小拱棚上蓋草苫或稻草,晝揭夜蓋;在西瓜發棵時和第1個瓜坐果后有鴨蛋大時追施尿素150kg/hm2和磷鉀復合肥450kg/hm2;5月下旬開始采收。5月上旬進行玉米(選用矮稈早熟品種)育苗,5下旬按60cm×30cm行株距在西瓜兩側移栽2行玉米。
7 春甘藍-春玉米-豆角-秋甘藍間套種模式
春甘藍菜于1月10日前后育苗,2月中旬整地施肥起壟,壟底寬80cm,頂寬30cm,高30cm;然后在壟面移栽甘藍,每壟栽植雙行,行距30cm,栽8.25萬株/hm2,栽后澆水,用小拱棚覆蓋,4月收獲上市。4月中旬在甘藍地沿壟點播玉米,玉米行間點播豆角,玉米行距80cm,與豆角之間行距40cm,密度均為3萬株/hm2;播種時穴內要澆足底墑水,覆土后用50%乙草胺1 200mL/hm2對水750kg均勻噴霧地面封閉除草。8月上旬玉米、豆角收獲后,立即深耕整地、施肥、重新打壟。秋甘藍于7月20日前后育苗,8月20日左右移栽大田,11月下旬上市。
8春馬鈴薯-冬瓜-秋馬鈴薯間套種模式
按2.4m為1帶,做成3畦,畦底寬80cm,春馬鈴薯種2畦,每畦種2行,行株距33cm×20cm,栽8.25萬株/hm2;另一畦種1行冬瓜,株距50cm,栽8 250株/hm2。年前深耕凍垡,2月上旬開始整地,施足基肥,氮、磷、鉀配合,施土雜肥45~60t/hm2、過磷酸鈣1 125kg/hm2、硫酸鉀300kg/hm2、尿素300kg/hm2。馬鈴薯于1月下旬催芽,2月中旬開溝播種,為防止地下害蟲危害,可用甲敵粉45~60kg/hm2進行處理,墑情差時要帶水下種,保證一播全苗。播后覆土,并及時覆蓋地膜保水增溫。2月中旬冬瓜營養缽育苗,3月底在畦面覆蓋地膜后破膜移栽,栽后澆定根水,破膜處用土封實,并加蓋天膜。春馬鈴薯于5月下旬收獲,7月下旬冬瓜拉秧后整地施肥,種植催芽后的秋馬鈴薯,栽12萬株/hm2左右。秋馬鈴薯于11月下旬采收上市或攤曬后冬儲。
9小麥-菠菜-辣椒-夏菜(或玉米)間套種模式
浙江省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工業化產生的城市化進程發展非常迅速[1],特別是改革開放30 a來,全省城市化水平從1978 年的14%提高到2007 年的57.2%[2],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浙江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但在我省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大量土地尤其是耕地資源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而我省是全國陸域面積最小的省份,陸域面積僅有10.18萬km2,人均耕地面積僅為367 m2(0.55畝),不到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1/2[3],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城市化進程與農業發展的矛盾已日趨尖銳。此外,城市化發展過程是地域空間上城市數量增加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其中伴隨著大量土地尤其是耕地資源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而在我省現代城市化進程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力推進進程中,大量擁有道路、市場、人力、環境等資源優勢的居住樓、寫字樓、廠房等城市建筑屋頂形成了為數可觀的閑置非耕地,既無任何植被覆蓋,也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因此,充分利用這些為數可觀的閑置非耕地,研究并建立一套適用于城市屋頂的高效非耕種植標準化栽培模式,種植一些外形美觀、色澤艷麗、兼具觀賞和食用功能的蔬菜和瓜果,在美化環境的同時生產優質安全的高品質農產品,對于緩解城市化進程與農業發展的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番茄一般在6月進入盛果期,利用現有的番茄生產設施,在番茄生長后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套種一茬哈密瓜,可使種植效益提高1倍左右,是一種資源優化利用的高效種植模式。城市屋頂管道番茄套種哈密瓜是指在城市建筑屋頂利用管道作為番茄和哈密瓜栽培的載體,利用微控制計算機來實現營養液的智能化調控,充分發揮屋頂環境光照強、溫差大、濕度低、病蟲害發生率低等先天優勢,讓番茄和哈密瓜在管道上正常快速地生長、開花、結果。
1 品種選擇
哈密瓜品種為東方蜜一號、東方蜜二號,選用多色櫻桃番茄品種,如黃妃、粉娘、綠寶石等。
2 管道設施的設計與安裝
選擇口徑200 mm的PVC栽培管,內部填充金色3號基質,單管長度200 cm,并設置5個間距
40 cm、直徑3 cm的植株生長口,兩端長度為20 cm,栽培管間距為40 cm,內襯4 mm滴灌管,并與250 L的塑料蓄水桶相連,利用塑料薄膜在蓄水桶頂架設漏斗形雨水收集設備(圖1)。
3 茬口安排
番茄于1月下旬至2月上旬育苗,2月下旬至3月上旬定植。哈密瓜于7月中旬育苗,8月中下旬定植。
4 育苗
東方蜜甜瓜和櫻桃番茄都采用穴盤基質育苗。將甜瓜種子放入50~55℃溫水中浸泡10 h后,用潔凈紗布包裹并放入30℃恒溫箱中,48 h后選出胚根露白的種子。番茄采用溫湯浸種法育苗催芽,在50~55℃下浸種攪拌30 min,對種子進行表面消毒,再在25℃的溫水中浸種4~6 h,然后在25~30℃的條件下催芽,直到種子露白。
育苗栽培基質使用性狀較穩定的商品基質金色3號(容重0.154 g/cm3、通氣孔隙度18.8%、持水孔隙度40.1%、pH值6.95、電導率3.11 mS/cm,以上數據由廠商提供),哈密瓜育苗使用50孔穴盤,番茄使用72孔穴盤,保持室溫28℃、光照強度
12 000 lx,進行人工氣候室育苗。
5 套種方式
哈密瓜在長出3~4片真葉時移栽,定植間距為40 cm,各管道的每個生長口中定植1株哈密瓜,在每2株哈密瓜苗中間套種1株番茄。哈密瓜采用雙蔓整枝,選留2條粗壯的子蔓,其余子蔓全部摘除,為保證優質早熟,每株留2個瓜。番茄采用單蔓整枝,留8穗果,株高180 cm時打頂[4](圖2)。
6 肥水管理
哈密瓜對K肥的需求量最大,其對N、P、K的吸收比例為30∶15∶55 [5]。定植前,施足基肥,每管施入瓜果專用BB肥(15-10-17)22.5 kg、商品有機肥2.1 kg。哈密瓜喜干忌濕,基質相對濕度控制在50%~70%。
7 病害防治
哈密瓜最易發生的病害是枯萎病和蔓枯病[6]。通過合理控制栽培密度、基質濕度,保持莖基部周圍干燥,嚴格整枝等措施,配合選用生物農藥防治,控制病害的發生。
番茄苗期主要發生猝倒病、立枯病、青枯病等,利用百菌靈600倍液噴施防病[7];開花坐果期可用速克靈1 000倍液防治灰霉病和菌核病;結果后期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防治葉霉病和早疫病。
參考文獻
[1] 錢陳,史晉川.浙江城市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浙江社會科學,2006(5):193-201.
[2] 宋炳堅.城市化進程中的浙江經驗[J].浙江經濟,2008(22):26-27.
[3] 徐立.土地資源短缺背景下浙江城市化的發展模式[J].經濟論壇,2006(11):23-25.
[4] 蔣學杰,馬德鋒.日光溫室番茄―西葫蘆―冬瓜反季節栽培模式[J].中國園藝文摘,2009(8):120.
[5] 婁齊勝,俞明全,鄭建余,等.南方大棚哈密瓜栽培技術措施[J].廣東農業科學,2007(9):31,45.
怡人的生態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園林、園藝植物是休閑觀光農業園的重要景觀要素。觀賞園藝植物富有景觀魅力及文化藝術內涵的表現元素,在景觀構建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廣義的觀賞園藝植物包括樹木、花卉、蔬菜以及其他具有觀賞價值的農作物、特色植物等。在休閑觀光農業景觀中應用的觀賞園藝植物除具有觀賞功能外,植物個體或組合還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或藝術內涵。在休閑觀光農業園中,通過不同的觀賞園藝植物的藝術化組合,營造出形式各樣、風格迥異、千姿百態的人工園藝景觀,令農業景觀元素在休閑觀光農業園中大放異彩。
農業觀光分室外觀光和室內(溫室)觀光,觀賞園藝植物在兩種環境中有不同的應用及栽培形式,其造景的園藝植物主要有花卉、蔬菜、瓜果、多肉植物等具有觀賞價值的園藝植物。
花卉植物的景觀應用形式
不同花卉的景觀應用形式在室外觀光和室內(溫室)觀光中均有體現,其中,在室外觀光中和園林花卉的景觀應用類型相仿。主要包括以下類型:
花壇
花壇是在種植床內對觀賞花卉(或觀賞蔬菜,如羽衣甘藍等)規則式種植的配置方式。在具有幾何形輪廓的種植床內,種植各種不同色彩的觀賞植物,運用植物的群體效果來表現圖案紋樣或觀賞盛花時的絢麗景觀,以突出色彩或華麗的額紋樣來表現裝飾效果。依據主題可分為花叢花壇(盛花花壇)、模紋花壇、標題花壇、裝飾物花壇、立體造型花壇、混合花壇和造景花壇[1]。花壇主要在室外露天配置,較多運用在城市景觀中,也有在觀賞溫室內(以觀光為主的連棟玻璃溫室內,如北京農業嘉年華、壽光蔬菜博覽會等)進行景觀的打造。
花叢花壇
是用中央高、邊緣低的花叢組成色塊圖案,以表現花卉的色彩美、立體美。室內、室外均可采用(圖1)。一般采用色彩較為艷麗的花卉品種,以布置在露天的室外場地為主。
模紋花壇
主要觀賞精致復雜的圖案紋樣,植物個體或群體美居于次位。通常以低矮觀葉(或花葉兼美)的植物材料組成,不受花期限制,室內外均可布置。此種花壇應用形式較多,色彩斑斕的花卉常和綠籬植物搭配或單獨使用(圖2)。
標題花壇
用觀花或觀葉植物組成具有明確主題思想的圖案,按其表達的主題內容可分為文字花壇、肖像花壇、象征性圖案花壇等。一般為室外布置,也有在觀光溫室內布置,運用不同色彩的觀賞蔬菜或花卉布置成不同主題圖案的花壇形式(圖3)。
立體花壇
以枝葉細密、耐修剪的植物為主,種植于有一定結構的造型骨架上,從而形成的造型立體裝飾,例如卡通形象、花籃或建筑等。近幾年來,立體花壇和標題花壇常一起出現在各種節日慶典時的街道布置上,室外、室內均可采用,立體花壇的體積較大,常作為觀賞溫室內的中心景觀,也是最常見的花壇類型之一(圖4)。
混合花壇
由2種或2種以上類型的花壇組合而成(如:盛花花壇+模紋花壇;平面花壇+立體花壇;或者混合水景或雕塑等組成景觀),室內、室外均可采用,此種花壇最能體現花卉的色彩集群效果,一般與雕塑等園林小品相結合,展現形體輪廓與植物色彩的美(圖5)。
造景花壇
借鑒園林營造山水、建筑等景觀的手法,運用以上花壇形式和花叢、花境、立體綠化等相結合,布置出模擬自然山水或人文景點的綜合花卉景觀。一般布置在較大的室外空間,多用于節日慶典,也可用在農業觀光溫室內造景,是城市廣場、園區入口、主題觀光溫室的中心景觀,用于體現某一區域的景觀主題(圖6)。
花壇使用的草本花卉宜選擇株形整齊,并且具有多花性、花期一致、花期長、花色鮮明、耐干燥、抗病蟲害和矮生性等特點的品種。常用的有彩葉草、雛菊、金盞菊、翠菊、雞冠花、石竹、矮牽牛、一串紅、萬壽菊、三色堇、百日草等花卉以及羽衣甘藍等觀賞葉菜類植物。使用的木本植物宜選用耐修剪的低矮、常綠灌木,如黃楊類、小檗類、冬青類等。
花鏡
花鏡是模擬自然界林地邊緣地帶多種野生花卉交錯生長狀態,運用藝術手法設計的一種花卉應用形式(圖7)。利用露地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及一二年生花卉,在樹叢、綠籬、欄桿、綠地邊緣、道路兩旁及建筑物前,以帶狀自然式栽種,表現植物個體所特有的自然美[1]。依照觀賞角度分類可分為單面觀賞花鏡、雙面觀賞花鏡、對應式花鏡[1]。花鏡中的花卉植物色彩豐富,形態優美,花期或觀賞期一般較長,不需要經常更換,管理經濟方便,能較長時間保持其群體自然景觀,具有較好的群落穩定性與季相變化。
花帶
花帶是花卉呈帶狀的種植方式,寬度一般為1 m左右,長度較長,為寬度的3倍以上(圖8)。花帶可設置在道路中央或兩側、水景岸邊、建筑物的墻基或草地中,形成色彩絢麗、裝飾性較強的連續景觀[1]。花帶景觀受空間限制,主要在農業公園和城市森林公園中進行露天布置,材料以草本花卉為主。
花帶按栽種方式分為規則式花帶和自然式花帶;按植物材料可分為專類花帶和混合花帶[1]。專類花帶是由1種或1類觀賞花卉的不同品種組成的花帶;混合花帶是由幾種或幾類花卉組成的連續景觀,該類花帶設計時必須根據各種花卉的生物學特性進行選材,合理配置,以某種花卉為主調,其他種類配合,并要求所選的花卉開花繁茂、花期一致。
花叢
花叢是用幾十株或小塊花卉組合成叢的自然式應用,以顯示淡雅色彩為主,極富自然之趣,管理比較粗放(圖9)。花叢適宜布置在建筑物旁、路旁、林下、草地、巖縫和水邊,特別適宜于自然式園林中應用[1]。花叢多選用多年生、耐粗放管理的宿根或球根花卉。由于花叢體量較小,選材應少而精,以1種或2種花卉為主體。花叢主要體現花卉景觀的自然美,形式較為自由,對植株整齊度、花期、色彩等沒有固定要求。
觀賞蔬菜、瓜果的景觀栽培形式
在休閑觀光農業中,觀賞瓜果蔬菜的景觀應用形式主要在溫室觀光栽培中予以體現。觀光栽培在不違背植物生長發育基本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設施工程、環境、營養、生理調控技術和農藝措施,使各種作物的生長發育狀態、開花結果周期按照人們的審美和季節的需要進行調控和塑造,使作物的生長過程更具藝術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觀光栽培的技術模式除更多地拓展應用現代農業無土栽培技術以外,也對傳統的土壤栽培模式進行了藝術化和園林化的修飾,使之符合觀光農業的需求。目前溫室觀光栽培的形式主要包括立體無土栽培、水培、蔬菜樹式栽培、果菜基質栽培、氣霧栽培、景觀容器栽培、造型支架栽培等[2]。
立體無土栽培
主要根據觀光及景觀需要采用鋼架結構、竹木結構、藤編工藝制作各種具有藝術造型的支架或托架,在架上布置盆栽的各種彩色蔬菜、花卉、草莓等矮生園藝作物,并通過發絲滴灌實現自動澆水供液(圖10)。蔬菜的立體無土栽培景觀主要在觀光溫室內打造,溫室設施為蔬菜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提高觀賞效果的同時,延長觀賞期。
水培
主要有深液流水培、營養液膜水培、浮板毛管水培等。由于水培對栽培環境和技術操作的精細程度要求較高,因此栽培風險較大,一般主要用于葉菜類的栽培,也可栽培番茄、黃瓜、絲瓜、瓠子等果菜。水培對設施的保溫隔熱性、密封性要求很高,穩定水培作物根際環境,避免外界污染是水培成功的關鍵(圖11)。水培蔬菜省水省肥,產量高,營養可控,并且具有較好的觀賞效果。
蔬菜樹式栽培
蔬菜樹式栽培主要是追求單株營養體的大型化和培育美觀“樹形”,以延長瓜果作物生命周期和實現多結果,獲得單株高產的景觀栽培形式(圖12)。蔬菜樹式栽培設施主要包括栽培池、攀爬支架、水肥循環灌溉系統等。適合做栽培樹栽培的蔬菜品種有:番茄、茄子、辣椒、黃瓜、冬瓜等具有無限生長特性的瓜果類蔬菜,也包含甘薯、馬鈴薯、藤蔓豆類等。蔬菜樹較多運用氣霧培模式進行栽培,具有發達的根系。植株生長量大,樹冠面積大,生產周期長,產量非常高,在觀光溫室中具有較好的景觀效果。
果菜基質栽培
果菜基質栽培有單株箱式、盆缽式和多株袋式、槽式、壟式栽培等,是將復配好的基質采用這些容器裝載后定植園藝作物,澆灌營養液進行栽培的模式(圖13)。一般單株容器栽培比較適合于觀光栽培,有利于作物的景觀組合、換茬和調節株行距,其他栽培模式適合于觀光采摘栽培。較常見的果菜基質栽培蔬菜主要品種有番茄、彩椒、觀賞茄、乳瓜等色彩亮麗的果菜品種。
氣霧栽培
氣霧栽培是讓植物根系離開了土壤(基質)與水,把植物的根系完全置于氣霧環境下進行生長發育的一種新型栽培模式,它通過霧化的水氣滿足植物根系對水肥的需求,并具有最充足的氧氣與最自由伸展的空間,使根系在毫無阻力的情況下生長(圖14)。氣霧栽培比其他耕作方法生長更快、管理更方便、投工更小,將成為未來農業生產中的一種重要栽培方式。氣霧栽培技術發展到目前主要包括苗床式、立桶式、金字塔式與管道式等幾種系統方式。
景觀容器栽培
景觀容器栽培是采用玻璃鋼材料、水泥及其他材料,制作各種果蔬、花卉造型的景觀工藝容器,如各種瓜果果實的巨型雕塑容器;各種竹木結構藝術容器;陶罐、瓷盆等都可作為景觀容器栽培的設施,將配置好的基質或營養土灌注到容器中進行蔬菜、花卉的栽培,形成藝術型的栽培模式(圖15)。景觀容器栽培是一種較為簡單的景觀栽培模式,景觀效果主要依靠藝術化的容器來體現,對蔬菜、花卉栽培的要求相對較低。
造型支架栽培
瓜果蔬菜的造型支架栽培在觀光農業中應用較多,大部分菜用、果用瓜果品種,各種觀賞瓜果,各種蔓生花卉,蔓生葉菜(落葵、藤三七、蕹菜)、蔓生豆類等均應采用“上架”栽培。因此,不僅在栽培模式上可以靈活多變(不同的容器無土栽培),而且對植株的生長狀態和支架的造型可以無限發揮藝術想象和進行“藝術加工”,采用自然的竹木資材,用傳統竹木工藝來搭建不同造型的藝術“籬、廊、亭、架”,形成三維立體的藝術造型,將豐富多彩的瓜果蔬菜栽植其中,通過植株的攀爬及人工的導引、造型固定,使之形成立體的獨立景觀和打造出內涵豐富的瓜果蔬菜景觀園(圖16)。
參考文獻
[1] 董麗.園林花卉應用設計[M],2版.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2] 汪曉云,楊其長,魏靈玲.設施園藝與觀光農業系列(4)——觀光農業的溫室與栽培設施[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07,27(10):38-39.
[關鍵詞] 桂優一號毛節瓜 種植技術 深受 歡迎
[中圖分類號] S6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6-0182-01
節瓜又名毛瓜。為葫蘆科冬瓜屬的一個變種。原產我國,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臺灣等地栽培較多,是我國的特產蔬菜之一。節瓜主要以肉質柔滑、清淡的嫩瓜供食,老瓜也能食用,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等功效,是粵菜的重要品種。
1 特征特性
根系發達,主根深可達50厘米,側根分布直徑可達2米以上;莖蔓生、五棱、被茸毛,分枝性強;葉掌狀,葉緣5-7裂缺刻,綠色,葉面有茸毛;花單性,雌雄異花同株,花冠黃色;瓠果(瓜)圓柱形或長橢圓形,綠色或淺綠色,果面有茸毛;一般每個嫩瓜重250-500克,老瓜最大的重達5千克左右。
節瓜喜溫耐熱,生長發育適溫為20-30℃;喜光好濕,一般在良好的光照和土壤濕度(土壤濕度80%-90%)條件下,有利生長發育;節瓜對氮素肥料較敏感,氮素過多易徒長,影響開花結瓜、抗性降低、品質降、減產減收。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栽培季節。毛節瓜在天等縣主要以春、秋季栽培為主,夏季均可種植,但夏季由于遇到高溫高濕的影響,發病率太高,一般不適宜此季節栽培。春季主要以12月至次年3月播種,5-8月收獲;夏季則以7-8月播種,9-12月收獲為宜。
2.2 播種育苗。桂優一號毛節瓜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在苗期期間為了易于管理大部份采用育苗移栽為宜。
2.2.1種子消毒 種子播種前先曬種2-3小時再進行種子消毒,種子消毒可用溫水消毒、藥物浸泡等幾種方法,溫水消毒:先將水燒開,讓其自然冷卻至50-55℃之間,放入種子并不斷攪拌20分鐘,然后浸泡溫水中4個小時,如果水溫下降則繼續放入溫水讓其保持溫度;藥物浸泡:先將種子用清水洗凈,清洗后放在2%的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2小時,然后用清水洗凈準備催芽。
2.2.2浸種催芽 把消毒好的種子放在30-35℃的環境中催芽,一般3天后出芽。催芽期間要控制好水分,過濕或過干都不利于種子的發芽。春季種植可采用大棚保濕育苗,秋季可催芽后直播,催芽芽不宜過長,以0.5-1cm左右較適合。
2.2.3苗床選擇 種子育苗苗床以長10-15m左右,寬1.2m左右為宜,營養土要求疏松柔軟富有有基質;育苗可采用營養杯或條播等方式育苗,營養杯:主要以塑料杯或紙杯為主,每杯放兩粒種子,放置營養杯杯與杯之間要留一定的空隙;條播:先在苗床上開好播種溝,溝與溝之間距離10-15cm左右,把催芽好的種子放入播種溝內,兩粒為一穴,穴與穴之間距離10cm左右,播后蓋1-2cm的細土。
2.3 大田移栽
2.3.1整地、施基肥 定植前先翻曬瓜地并起畦,畦寬1.5m包溝,定植時施足基肥,一般畝施漚熟的豬、牛、雞、鴨糞1500-2000公斤,有基復合肥25-30公斤。進入開花結果期,每畝再追施40公斤復合肥加3公斤氯化鉀。
2.3.2定植 當苗長到3葉一心時即可移栽定植,春季移栽前先打開塑料兩頭讓幼苗煉苗3天左右再移栽,夏季可不用,移栽時要帶土移栽,盡量保持根系完整不被折斷。可單行種植或雙行種植,單行種植時每穴4株,株距1.2-1.5m,畝栽1200-1600株,雙行種植時每穴2株,株距1.5-1.8m,呈“品字型”種植,畝栽1100-1300株,移栽后淋足定根水。
2.4 田間管理
2.4.1除草、松土、綁蔓 植株出現卷須時要及時搭架引蔓,一般多采用人字架方式栽培。從定植后到搭架綁蔓前結合除草施肥培土一次,每畝施15公斤復合肥加10公斤尿素,有條件的可以畝施200公斤腐熟的豬、牛、雞、鴨糞等,施后挑糞水淋,每穴1斤左右,毛節瓜生長期間視雜草生長情況酌情除草。
2.4.2肥分管理 節瓜肥水需要量大,加強肥水管理是豐產增收的重要措施。肥料以有機肥為主,氨、磷、鉀合理配合。重施基肥和勤施結果肥尤為重要。春節瓜在5-7葉期應控制肥水,促進根系生長,以利早開花、早結瓜;進入結果期勤施充足肥水,促進果實膨大發育。夏秋季栽培,氣溫高、蒸發量大,整個生長期均要求肥水充足。方能滿足植株生長和開花結瓜的需要。施足基肥后,追肥以腐熟的人畜糞混合化肥使用為好,結果前追施1-2次清淡人畜糞水,有利莖蔓生長和開花結瓜,進入結果期每采收2次重施追肥1次,追肥可選擇淋漚熟的花生麩液,或葉面噴施204葉面肥、0.3%磷酸二氫鉀加0.2%尿素及高美施等液肥,以滿足果實發育時植株對養分的需要。節瓜喜濕不耐澇,多雨季節要注意排水防澇,減少病害,有利植株生長,延長結果期,提高產量。在每次收瓜后應及時秋植節瓜因氣溫逐漸下降,后期宜加大施肥量。
2.4.3植株調整 節瓜莖蔓較長,在栽培上,一般基部30-35厘米的莖蔓須壓蔓,以增強根系,促進植株生長發育。結果期以前,應及時摘除基部側蔓,以利主蔓結瓜及幼瓜發育;結果中后期,應及時摘除下部老葉,保留中上部側蔓,以減少病害,促進側蔓結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2.5 病蟲害防治。節瓜主要有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可用58%瑞毒霉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用雷多米爾800倍、殺毒礬500-600倍、烯酰嗎啉錳鋅1000-1500倍或普力克800倍液防治疫病;用50%托布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代森錳鋅500-600倍液或施保克1500-2000倍液防治炭疽病;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防治白粉病。節瓜主要有黃守瓜、蚜蟲、薊馬等害蟲,可用20%殺滅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黃守瓜用20速滅殺丁6000-8000倍液或98%巴丹原粉2000倍液防治蚜蟲和薊馬。
2.6 采收。毛節瓜從開花到成熟需35-50天。因節瓜老、嫩瓜均可食用,采收期根據市場需要及食用習慣而定,食嫩瓜者,當嫩瓜逐步成熟時要視市場情況進行采收,一般在謝花后10-20天,果重1000-2000克時即可采收,及時采收可以增加效益和利于植株重新結瓜;食老瓜者,待果實皮色有光澤、無茸毛時采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