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課程設計流程

課程設計流程

時間:2023-10-08 15:44: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課程設計流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課程設計流程

第1篇

關鍵詞:人員測評; 課程設計; 小組合作評價法

人員素質測評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介紹當今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使用較多的測評技術,及心理學、統計學中有關理論,并要求系統掌握素質測評模型、心理測驗、評價中心等測評知識,最后要求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這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為了配合理論教學,該課程設置了相應的課程設計,以便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的介紹

(一)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的目標

1.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學生通過完成人員測評理論課程學習后,基本熟悉和掌握測評理論、技術和流程。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一次綜合練習機會,讓學生能將理論應用到實際操作中。整個環節首先通過分組對背景材料分析后;其次,設計組織結構圖和崗位說明書;再次,策劃人員測評流程,選擇不同的測評方法,并編寫測評表格與試題;最后安排具體面試環節,實施測評。整個過程中涉及到了崗位分析、人員素質測評的各種理論知識,使這些知識在課程設計中得到了應用。

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人員素質測評課程設計具有模擬性和仿真性,模擬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能在實踐中鞏固和應用已經學習到的理論,引發他們對于課程的興趣,并加深他們對于該門課程涉及到的相關職業方向的了解,并為后續人力資源管理其他模塊的學習打下基礎。

3.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人力測評課程設計利用小組形式進行,一個小組即一個團隊,由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報告書及現場測評。整個團隊在合作過程中,每個成員鍛煉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組長,在此過程中,也鍛煉了他們的領導能力能力、溝通能力及決策能力等,使得整個團隊的同學在專業知識及其他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二)課程設計的內容

1.課程設計的時間

一般時間為一到兩周,每天的任務清晰,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項任務。

2.人員及設備安排

每組由6-7人構成,組長與組名由小組成員選舉產生;為輔助各組更好開展任務,每個小組都配備一臺能聯網的電腦,以便能查找到更多資料。

3.課程設計的流程及時間安排

首先,由教師提供背景企業的基本情況及課程設計的任務、要求。其次,學生分組并確定組長及組名,由組長分工,開始查找背景企業的資料。再次,由小組討論形成組織結構圖,確定崗位說明書,分析各崗位的測評要素、測評指標。最后,確定測評流程。包括測評的時間表,各個階段采用具體測評方式及內容,并完成測評報告,制作及現場展示PPT,由教師進行評分反饋。具體流程和時間參見下表:

人員素質測評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介紹當今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使用較多的測評技術,及心理學、統計學中有關理論,并要求系統掌握素質測評模型、心理測驗、評價中心等測評知識,最后要求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這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為了配合理論教學,該課程設置了相應的課程設計,以便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的介紹

(一)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的目標

1.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學生通過完成人員測評理論課程學習后,基本熟悉和掌握測評理論、技術和流程。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一次綜合練習機會,讓學生能將理論應用到實際操作中。整個環節首先通過分組對背景材料分析后;其次,設計組織結構圖和崗位說明書;再次,策劃人員測評流程,選擇不同的測評方法,并編寫測評表格與試題;最后安排具體面試環節,實施測評。整個過程中涉及到了崗位分析、人員素質測評的各種理論知識,使這些知識在課程設計中得到了應用。

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人員素質測評課程設計具有模擬性和仿真性,模擬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能在實踐中鞏固和應用已經學習到的理論,引發他們對于課程的興趣,并加深他們對于該門課程涉及到的相關職業方向的了解,并為后續人力資源管理其他模塊的學習打下基礎。

3.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人力測評課程設計利用小組形式進行,一個小組即一個團隊,由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報告書及現場測評。整個團隊在合作過程中,每個成員鍛煉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組長,在此過程中,也鍛煉了他們的領導能力能力、溝通能力及決策能力等,使得整個團隊的同學在專業知識及其他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二)課程設計的內容

1.課程設計的時間

一般時間為一到兩周,每天的任務清晰,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項任務。

2.人員及設備安排

每組由6-7人構成,組長與組名由小組成員選舉產生;為輔助各組更好開展任務,每個小組都配備一臺能聯網的電腦,以便能查找到更多資料。

3.課程設計的流程及時間安排

首先,由教師提供背景企業的基本情況及課程設計的任務、要求。其次,學生分組并確定組長及組名,由組長分工,開始查找背景企業的資料。再次,由小組討論形成組織結構圖,確定崗位說明書,分析各崗位的測評要素、測評指標。最后,確定測評流程。包括測評的時間表,各個階段采用具體測評方式及內容,并完成測評報告,制作及現場展示PPT,由教師進行評分反饋。具體流程和時間參見下表:

人員素質測評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介紹當今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使用較多的測評技術,及心理學、統計學中有關理論,并要求系統掌握素質測評模型、心理測驗、評價中心等測評知識,最后要求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這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為了配合理論教學,該課程設置了相應的課程設計,以便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的介紹

(一)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的目標

1.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學生通過完成人員測評理論課程學習后,基本熟悉和掌握測評理論、技術和流程。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一次綜合練習機會,讓學生能將理論應用到實際操作中。整個環節首先通過分組對背景材料分析后;其次,設計組織結構圖和崗位說明書;再次,策劃人員測評流程,選擇不同的測評方法,并編寫測評表格與試題;最后安排具體面試環節,實施測評。整個過程中涉及到了崗位分析、人員素質測評的各種理論知識,使這些知識在課程設計中得到了應用。

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人員素質測評課程設計具有模擬性和仿真性,模擬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能在實踐中鞏固和應用已經學習到的理論,引發他們對于課程的興趣,并加深他們對于該門課程涉及到的相關職業方向的了解,并為后續人力資源管理其他模塊的學習打下基礎。

3.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人力測評課程設計利用小組形式進行,一個小組即一個團隊,由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報告書及現場測評。整個團隊在合作過程中,每個成員鍛煉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組長,在此過程中,也鍛煉了他們的領導能力能力、溝通能力及決策能力等,使得整個團隊的同學在專業知識及其他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二)課程設計的內容

1.課程設計的時間

一般時間為一到兩周,每天的任務清晰,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項任務。

2.人員及設備安排

每組由6-7人構成,組長與組名由小組成員選舉產生;為輔助各組更好開展任務,每個小組都配備一臺能聯網的電腦,以便能查找到更多資料。

3.課程設計的流程及時間安排

首先,由教師提供背景企業的基本情況及課程設計的任務、要求。其次,學生分組并確定組長及組名,由組長分工,開始查找背景企業的資料。再次,由小組討論形成組織結構圖,確定崗位說明書,分析各崗位的測評要素、測評指標。最后,確定測評流程。包括測評的時間表,各個階段采用具體測評方式及內容,并完成測評報告,制作及現場展示PPT,由教師進行評分反饋。具體流程和時間參見下表:

人員素質測評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介紹當今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使用較多的測評技術,及心理學、統計學中有關理論,并要求系統掌握素質測評模型、心理測驗、評價中心等測評知識,最后要求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這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為了配合理論教學,該課程設置了相應的課程設計,以便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的介紹

(一)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的目標

1.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學生通過完成人員測評理論課程學習后,基本熟悉和掌握測評理論、技術和流程。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一次綜合練習機會,讓學生能將理論應用到實際操作中。整個環節首先通過分組對背景材料分析后;其次,設計組織結構圖和崗位說明書;再次,策劃人員測評流程,選擇不同的測評方法,并編寫測評表格與試題;最后安排具體面試環節,實施測評。整個過程中涉及到了崗位分析、人員素質測評的各種理論知識,使這些知識在課程設計中得到了應用。

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人員素質測評課程設計具有模擬性和仿真性,模擬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能在實踐中鞏固和應用已經學習到的理論,引發他們對于課程的興趣,并加深他們對于該門課程涉及到的相關職業方向的了解,并為后續人力資源管理其他模塊的學習打下基礎。

3.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人力測評課程設計利用小組形式進行,一個小組即一個團隊,由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報告書及現場測評。整個團隊在合作過程中,每個成員鍛煉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組長,在此過程中,也鍛煉了他們的領導能力能力、溝通能力及決策能力等,使得整個團隊的同學在專業知識及其他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二)課程設計的內容

1.課程設計的時間

一般時間為一到兩周,每天的任務清晰,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項任務。

2.人員及設備安排

每組由6-7人構成,組長與組名由小組成員選舉產生;為輔助各組更好開展任務,每個小組都配備一臺能聯網的電腦,以便能查找到更多資料。

3.課程設計的流程及時間安排

首先,由教師提供背景企業的基本情況及課程設計的任務、要求。其次,學生分組并確定組長及組名,由組長分工,開始查找背景企業的資料。再次,由小組討論形成組織結構圖,確定崗位說明書,分析各崗位的測評要素、測評指標。最后,確定測評流程。包括測評的時間表,各個階段采用具體測評方式及內容,并完成測評報告,制作及現場展示PPT,由教師進行評分反饋。具體流程和時間參見下表:

人員素質測評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介紹當今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使用較多的測評技術,及心理學、統計學中有關理論,并要求系統掌握素質測評模型、心理測驗、評價中心等測評知識,最后要求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這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為了配合理論教學,該課程設置了相應的課程設計,以便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的介紹

(一)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的目標

1.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學生通過完成人員測評理論課程學習后,基本熟悉和掌握測評理論、技術和流程。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一次綜合練習機會,讓學生能將理論應用到實際操作中。整個環節首先通過分組對背景材料分析后;其次,設計組織結構圖和崗位說明書;再次,策劃人員測評流程,選擇不同的測評方法,并編寫測評表格與試題;最后安排具體面試環節,實施測評。整個過程中涉及到了崗位分析、人員素質測評的各種理論知識,使這些知識在課程設計中得到了應用。

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人員素質測評課程設計具有模擬性和仿真性,模擬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能在實踐中鞏固和應用已經學習到的理論,引發他們對于課程的興趣,并加深他們對于該門課程涉及到的相關職業方向的了解,并為后續人力資源管理其他模塊的學習打下基礎。

3.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人力測評課程設計利用小組形式進行,一個小組即一個團隊,由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報告書及現場測評。整個團隊在合作過程中,每個成員鍛煉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組長,在此過程中,也鍛煉了他們的領導能力能力、溝通能力及決策能力等,使得整個團隊的同學在專業知識及其他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二)課程設計的內容

1.課程設計的時間

一般時間為一到兩周,每天的任務清晰,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項任務。

2.人員及設備安排

每組由6-7人構成,組長與組名由小組成員選舉產生;為輔助各組更好開展任務,每個小組都配備一臺能聯網的電腦,以便能查找到更多資料。

3.課程設計的流程及時間安排

首先,由教師提供背景企業的基本情況及課程設計的任務、要求。其次,學生分組并確定組長及組名,由組長分工,開始查找背景企業的資料。再次,由小組討論形成組織結構圖,確定崗位說明書,分析各崗位的測評要素、測評指標。最后,確定測評流程。包括測評的時間表,各個階段采用具體測評方式及內容,并完成測評報告,制作及現場展示PPT,由教師進行評分反饋。具體流程和時間參見下表:

二、人員測評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背景材料的選擇應具有實操性

背景材料所選的背景企業應具有代表性,企業所在行業的選擇應與學生生活比較接近,讓學生能熟悉企業的產品,進而熟悉企業的其他情況,為后面的崗位分析及測評做準備。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提供的背景行業過于專業,學生與社會實踐接觸不多,不太了解企業的情況,就需要更多時間去了解和熟悉,為后面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二)學生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夠

由于學生剛剛掌握人員測評的理論和方法,對課程設計的任務把握不太全面,要將知識靈活應用到實際案例中,難度很大,特別是在對理論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基礎上,大部分只能做到簡單模仿,并不能聯系背景企業的實際情況,同時不能發揮創新能力,設計出更全面更實用的測評方案;另外還有少部分同學根本沒有認真學習測評知識,對課程設計任務的理解也不清楚,完全無法動手,使得課程設計的目標大打折扣。

(三)課程設計過程中的不公平性

首先,課程設計是以團隊形式運作的。整個團隊中任務分配一般不太均勻,能力強、主動性強的同學分配的較多,投入的也較多;而能力差、主動性不強的同學分配的少,投入較少。最后個人的評價卻是以小組總體方案為重要依據,使得小組成員的得分沒有太大差異,這樣會挫傷部分投入較多同學的積極性,同時會讓另外一些同學養成坐享其成的習慣。

其次,個人課程設計的成績構成由測評方案(60%)+PPT展示(20%)+平時表現(20%),其中,測評方案和PPT展示都是以團隊形式存在,占到整個測評成績的80%,一個團隊中所有成員的這兩個部分成績都是一樣的,只有個人平時表現會存在差異,但也僅僅反應了學生的出勤,無法考察出每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使得教師忽視對于個體學生參與實踐過程的評價,讓整個課程設計的評價有失公平。

(四)整個課程設計的環節不夠完整

本課程設計的任務是讓學生了解熟悉背景企業情況的基礎上,幫助其設計一個完整的測評方案。根據一個完整的測評流程,設計完測評方案后應按方案進行相應操作,完成測評的流程,選出合適的人才。本課程設計的目標僅僅限于完成測評方案,忽視對于測評方法中面試環節的應用,使得整個測評環節缺乏完整性,不利于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

三、人員測評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建議

(一)選擇合適的背景企業

背景企業的選擇應以學生比較熟悉為主,行業背景較清晰,其產品為學生平時生活中能接觸到的,企業的情況可以通過網絡及相關人物訪談能獲取的。即便是虛構企業,有關企業的基本情況和內容應首先提供給學生,但材料的具體詳細的內容應有所保留,關于企業名稱、企業文化、組織結構及要招聘崗位要求等,可以給學生更多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完善課程設計的環節

原有的課程設計的時間適當延長為一周(七天),課程設計環節中的PPT展示修改為面試模擬,給每組測評方案一個應用的機會。具體操作分為兩輪。第一輪,將原有的小組編號,抽簽決定一方為招聘組,一方為面試組,面試組中一名代表準備簡歷接受面試,招聘組按照已經做好的方案實施測評,最后決定是否錄用。第二輪雙方互換角色實施測評。最后,由教師對面試雙方表現及方案的實操性給予評價。

(三)重新設計課程設計的評價體系

首先,為保證課程設計過程的公平性,分組采取抽簽形式,杜絕非正式團隊的存在,小組成員之間可能不太熟悉,彼此之間通過合作完成共同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增進了解,加強團隊意識,并逐步融入團隊。各個成員可以避免近因效應,對彼此的表現給予公正的評價。

其次,評價體系相應調整為:測評方案(50%)+個人表現(20%)+面試模擬(30%)。并且保證每一個測評部分都有相應測評表格,統一打分,細化測評標準,保證測評結果公平性。其中,個人表現部分,應引入小組合作評價法。這種方法是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有效的評價。從而達到以評促學,保證公平的目的。評價由學生互評、小組長評價、教師評價三方面構成,學生互評占5%,小組長評價占10%(根據小組人數采取強制分布法打分),教師評價占5%。

(四)引入相關教學軟件

現在,很多高校在大四的第一學期里,將模擬軟件引入人力資源管理的綜合實訓,模擬真實的背景企業,通過模擬沙盤,讓學生親身體會真是企業運作模式,并采用游戲方式,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動手能力。這種模擬軟件也可以適當應用到人員測評課程設計中,結合讓學生提前能將課堂上所學知識應用到軟件模擬中,在游戲中更好實踐,提高他們對課程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馮建梅,《人員測評理論與方法》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科技創新導報,2012.(4):177-178.

[2] 金冬梅、盧月,人員測評模擬課程教學研究,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22-24.

第2篇

關鍵詞: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設計;課程管理;過程化管理;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2-5396-03

Process Management Used for Curriculum Desig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LUAN Cui-ju, WANG Wei-hua, WU A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aims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atabase theory and technology better and learn to use in practice, meanwhile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several ability including problem analyzing, problem 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To achieve this goal,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method of process management is proposed, the curriculum proces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methods is designed.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method can guide the students to follow the database design process step by step in an orderly manner, in each stage the problems can be found and corrected in time.

Key words: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management; process management; assessment methods

《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是很多高校計算機、信息等專業的必修課,該課程兼顧數據庫原理、技術及應用,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課程[1]。因此,通常都為該課程配套了課程設計,以強化理論課的學習。實踐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消化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2]。這也是數據庫課程設計的目標。

但是同其他同類課程一樣,《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設計》的實施效果與其預定目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該文在分析該課程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進的課程管理及考核方式,以期提高該課程的實施效果,達到鍛煉學生、培養學生的目標。

1數據庫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實踐性課程與理論性課程不同,理論性課程是學習理論知識,而實踐性課程主要是訓練操作技能;課程設計又不同于實驗課程,實驗課程一般分多個專題進行實訓,而課程設計通常是針對一個綜合的項目進行實訓。這些課程的實施方式也是不同的:理論性課程基本是在教室集中授課,實驗課程是在實驗室集中訓練,而課程設計的實施更松散一些。

隨著計算機成為多數學生自備的學習工具,數據庫課程設計通常不采用集中訓練方式,而是采用教師有限次的集中授課加上輔導答疑,學生自擇時間和地點進行系統分析、設計、實現并查閱資料撰寫課程設計報告。其優點是可以給學生更大的自由度,同時能夠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缺點是容易導致學生放任自流、草草應付,難以達到課程的預定目標。

針對數據庫課程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如下:

1)課程設計流程過粗

數據庫課程設計一般采用的流程是:確定選題,開題,中期檢查,系統驗收,課程設計答辯,提交設計報告。這一流程看似很細致,但是沒有體現出數據庫設計的特點,或者說與數據庫設計過程沒有很好的結合。按照這一流程進行管理,到中期檢查時往往發現學生的數據庫結構不合理,根源是數據庫的設計存在問題,這些問題沒有被及時發現,導致后續的系統設計及實現都基于不合理的前期設計。

數據庫課程設計重在數據庫的設計,而數據庫的設計要經過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數據庫實施及系統實現等多個階段,其中需求分析是基礎,概念結構設計是關鍵,邏輯結構設計是目標,如果這三個階段出現問題,后面的設計及系統實現的質量難以保證。

2)課程設計強調結果忽視了過程管理

數據庫課程設計要求學生最終提交一個可運行的系統和一份課程設計報告,在考核方式中這兩部分所占比重非常大。這種模式重在作品也就是結果,沒有強調課程設計實施過程的管理。數據庫課程設計要經過一個從系統分析到設計再到實現的過程,而前兩個階段是本門課程設計的重點,對于這樣的過程沒有管理好,整個課程設計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3)學生與指導教師之間缺乏溝通

由于前述數據庫課程設計的特點,學生與教師的溝通少之又少,大部分學生只在中期檢查和系統驗收答辯的時候才與指導教師有交流,而這時的交流主要是教師對學生課程設計進展及完成情況的檢查和評價。

究其原因是在整個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處于一種被動等待學生來答疑的狀態,而握有主動權的學生在碰到問題時更多的是尋求其他的解決方法,而不是求助于老師。更甚者,一些學生認為只要給出分析、設計、實現的結果就可以了,至于合理與否根本沒有考慮,導致沒有與教師溝通的需要。

缺乏溝通的結果是學生的作品漏洞百出,而多數情況都是在系統的分析設計階段就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由于缺乏與指導教師的溝通而沒有被指正,就一錯到底了。

4)學生缺乏興趣和熱情

由于對課程設計的認識不足,有些學生抱著蒙混過關的想法,整個課程設計過程應付了事,毫無興趣和熱情。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與指導教師缺乏溝通,導致在出現問題或疑問的時候沒有及時得到指導教師的輔導和鼓勵,而對課程設計的興趣漸失。缺少了興趣和熱情,不僅難以達到課程設計的目標,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5)考核方式過于簡單

課程設計考核一方面反映學生的完成情況,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督促、鞭策學生的作用。但是課程設計的考核方式往往是答辯成績、報告成績與平時成績的加權和,而平時成績因為沒有細化而難以體現出真實情況。這樣的考核方式也是導致學生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原因之一。

以上這些問題彼此之間存在聯系,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是課程設計的安排及管理疏松、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輔導不充分、學生對課程設計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要克服這些問題并最終實現課程設計的目標,就必須從加強課程設計管理入手,指導教師切實擔負起引導學生和答疑解惑的職責。

2數據庫課程設計過程化管理

數據庫設計是一個分為多階段的連續過程,因此,數據庫課程設計可以采用過程化管理模式,將每個階段管理好、確保階段目標實現、最終實現總體目標。如果其中任何一個階段出現問題,都控制在本階段解決,直至達到質量要求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數據庫設計的各階段目標不同、內容不同、涉及到的理論和技術也不相同,因而過程化管理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按階段理解并運用相應的理論和知識,通過教師的把關確定是否達到質量要求。這一管理方式與學生學習實踐的過程化特性相吻合。

2.1流程劃分

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是數據庫設計中的重要階段,也是理論與實踐聯系最緊密的階段,為了加強這三個階段的實踐和管理,將這三個階段添加到原有課程設計流程中。這樣數據庫課程設計過程劃分為:確定選題及系統功能、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設計、邏輯模型設計及優化,中期檢查,系統驗收,課程設計答辯,提交設計報告。

1)確定選題及系統功能

按組確定選題,經過初步需求分析明確系統的功能,并形成文檔提交給教師。教師對每組題目及功能進行審核,根據每組的學生情況提出相應的意見。目標是題目及功能符合課程設計的要求,系統不能過于簡單,同時有創新的空間。

2)需求分析

在此階段,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對系統進行全面細致的需求分析,生成需求分析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系統的數據流圖和數據字典。教師對每份需求分析報告進行點評,對于存在問題的給出問題描述和修改意見。目標是數據流圖完整描述系統中數據從哪來、經過什么處理、到哪去;數據字典要全面描述數據流圖中的數據項、數據結構、數據流、數據存儲、數據處理;需求分析報告要符合規范。

3)概念模型設計

在需求分析報告合格的基礎上,學生抽象、設計概念模型。教師對其進行點評,針對不合理的設計給出修改意見。目標是將需求分析報告中涉及到的數據對象恰當的抽象為實體、屬性及實體之間的聯系,不存在沖突和不必要的冗余,描述方法符合規范。

4)邏輯模型設計及其優化

在概念模型設計合理的基礎上,學生設計邏輯模型,要求對每個關系模式進行分析并規范化到第三范式,然后針對系統的需求對其進行優化,結果提交給教師。教師進行點評,針對存在問題的設計給出修改意見或者要求學生給出解答。目標是邏輯模型與概念模型一致;每個關系模式要定義出候選碼、外碼,達到第三范式,針對特殊的情況要給出說明。

5)中期檢查

中期檢查主要對系統的分析設計及已完成的系統實現部分進行檢查,目的是督促學生按照課程進度完成階段目標。要求所有的學生參加課程設計中期檢查,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最后教師給出評價及意見。

6)系統驗收、課程設計答辯

在課程設計的最后階段,教師針對每組的系統進行全面驗收,學生以組及個人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設計答辯。要求系統是可運行的,這一階段的重點是系統實現部分的檢查。

7)提交課程設計報告

經過課程設計答辯環節之后,學生提交設計報告,要求按照學術報告的結構及方式進行撰寫,教師對報告質量進行把關,不合格的要求學生修改。

在每一階段,如果學生做的不好,教師要指出問題所在并提供修改意見,要求學生修改之后重新提交,然后再點評,這個過程可能要反復多次,直到合格。各階段之間是步步銜接、有序進行的,只有在上一階段任務合格完成之后,才能開始下一個階段的任務。

2.2日程安排及考核方式

按照數據庫課程設計的時間跨度(18周),將上述流程安排如表1所示,考核方式細化到每個階段。通過該方式加強課程設計過程化管理的實施,并督促學生按照過程化管理的思想完成數據庫課程設計的整個過程,避免短時間突擊完成,以便確保課程設計的質量。

表1數據庫課程設計日程安排及成績構成

2.3管理方式

數據庫課程設計的過程化管理及考核方式極大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教師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的管理方式也要隨之進行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對學生提交的結果及時進行分析和點評

針對學生在各階段提交的結果要根據其系統特點及時進行點評和回復,以便學生盡早知曉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修正。根據教師的點評,學生能夠清楚指導自己的設計存在的問題、是否合理、何時進入下一個階段。

2)主動要求學生來答疑

教師在評價學生階段成果的過程中,如果認為學生的問題比較嚴重或者設計上有新意,都可以要求學生當面答疑、討論,這樣可以通過面授的方式糾正學生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將教師被動等待學生答疑與主動要求學生來答疑相結合,更好的起到指導作用。

以上兩點,能夠讓學生在數據庫設計的每個階段都得到指導,遇到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輔導,在每一階段設計合理的情況下進入下一個階段。因此,這種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信心和興趣,進而較好的完成整個設計,達到教學的目標。

為了便于快速、有效溝通,師生可以通過電子郵箱、即時通訊工具、微博等便捷方式進行問題討論。

3實施效果

通過教學實踐,數據庫課程設計過程化管理及考核方式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表2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針對該文提出的過程化管理方法在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獲取的數據。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該文提出的數據庫課程設計過程化管理能夠引導學生有條不紊的按階段完成任務,在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得到指導,大部分學生收獲較大。

表2課程設計實施問卷調查結果

4結論

數據庫課程設計的目標是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并學會運用數據庫理論和技術,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以及創新能力和意識。

為實現這一目標,該文依據數據庫設計的特點在數據庫課程設計中引入過程化管理,設計了相應的流程安排、考核及管理方式,引導學生一步步有質量的完成課程設計的任務,切實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課程設計的目標。

參考文獻:

第3篇

    1.1 課程設計目的 1

    1.2 課程設計的預備知識 1

    1.3 課程設計任務 1

    1.4 課程設計要求 1

    第2章 總體方案設計 1

    2.1 數字溫度計設計方案論證 1

    2.2 設計方案的總體框圖 2

    第3章 各部分電路的實現 2

    3.1 傳感器電路 2

    3.2 A/D轉換器MAX197 4

    3.3 8279驅動顯示器 6

    第4章 各個部分流程圖及設計 9

    4.1 A/D轉換器MAX197的流程圖 9

    4.2 8279 的程序及框圖 11

    4.3 數字式溫度計的整體程序 12

    第5章 15

第4篇

關鍵詞:外貿跟單實務;課程設計;改革

一、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困難及出路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技術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數量在日益增大,而這類人才主要是由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負責培養,因此職業教育的地位被提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然而在今天的職業教育課堂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不適當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從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可以看出。從學校發給學生的調查問卷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的評價是“無聊”“無趣”“沒用”,但為了得到畢業證書,學生不得不勉強應付。學生的態度又引起老師的反感,老師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回報,由此抱怨“生源”的質量太差,許多高職學生根本不具備上大學的基礎,沒法教。于是師生之間形成惡性互動。這種現象在高職院校中比比皆是。

所幸許多職業院校已經意識到了這種惡性互動,并以評優、創示范為契機,開始編制一系列針對自己學校特點的教學改革方案。課程設計的改革就是方案之一,因為課程設計是否合理是教學能否生動的基礎,是能否得到學生普遍認同的前提。

二、傳統課程設計與先進課程設計的比較

(一)傳統的課程設計以知識系統為導向、突出知識培養目標,而先進的課程設計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突出能力培養目標

在傳統的課程設計中,教師無視學生的入學水平,無視職業教育的職責和定位,把傳統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職業教育課堂中,總是希望在學校里把盡可能完整的知識系統灌輸給學生。而實際上,許多學生在入學之初就不具備上普通大學所需要的計算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欠缺基本能力的情況下被盲目灌輸系統知識帶來的后果是:學生學習知識有困難,能力也依舊得不到培養。而先進的課程設計由于是以職業活動為導向,課程的實例、實訓和主要課堂活動都緊緊圍繞職業目標的實現在進行。因此不必拘泥于知識系統框架,講授可以更加務實,容易激發學生興趣。此外,先進的課程設計突出了能力培養目標,這就彌補了學生在入學之初各項基礎能力的欠缺,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吸收。

以《外貿跟單實務》這門課為例,如果按傳統的課程設計理念,教師應該完整地講述從審查外銷合同到審核信用證再到驗廠等一系列跟單流程的九大步驟,每個步驟都從概念、基礎知識講起。例如講審查外銷合同這一步驟時,必然先介紹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內容等相關基礎知識,再講如何審查,唯恐學生沒學到與合同有關的任何一個知識點。但是按照先進的課程設計理念,教師可以不在乎知識的系統性,而重在強調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這一環節的講述中只需舉案例讓學生自己總結合同審查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即可。同時這也不影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因為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案例自己總結合同的形式等相關基礎知識。很顯然,這種課程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對細微錯誤的敏感性。

(二)傳統的課程設計以教材為載體,而先進的課程設計以項目為載體

傳統的課程設計緊緊圍繞教材展開,而教材對于每個知識體系的敘述往往是以抽象的知識概念引入。于是依據教材,教師先講解新概念、定義、定理。進行邏輯推導與證明,然后學生用實驗對知識理論進行驗證。知識講解完畢,驗證完畢,最后才是老師介紹知識應用的實例。“先學后用”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體現。知識的掌握和鞏固手段是問答、習題與練習,所以用大量題目鞏固知識,練習解題技巧,歸納解題方法。這種課的特點是,給學生講書:圍繞通用知識體系、知識點、重點、難點講書。理論課與實踐課通常是分離的。

先進的課程設計緊緊圍繞項目展開。教師先歸納出該門課程要求學生具備哪些能力,然后依據不同的能力培養目標將知識體系劃分為若干項目。這些項目不要求涵蓋知識體系中的所有知識點,但要求學生必須每學完一個項目掌握一種能力。在開始每個項目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從案例引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操作性較強的課程中,學生可以先模仿,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更多的是行動引導。

以《外貿跟單實務》這門課為例,傳統的課程設計理念是依據教材對于跟單流程編寫順序一步步講,先講托運,把關于托運的所有知識點都講完后再講辦理保險。因此對于托運和辦理保險中涉及的計算問題自然也是分開講。但依據先進的課程設計理念,我們完全可以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為目標單獨設計一個項目,將這門課程知識體系中涉及的所有計算問題合起來一起講。再有就是理論教學環節和實訓環節的結合問題。一般情況下,教師對于此類操作性較強的課程都會設置專門的實訓課時,但往往是在理論教學完成之后進行。這種劃分依據是上課方式的不同,實際上就是印證了傳統教學的老觀念:前者以教師講授為主,后者以學生練習為主。其實兩者完全可以相結合,因為在先進的課程設計理念中沒有上課方式的劃分,一切皆以能力培養為目標。這門課程的實訓環節――在機房用外貿實訓軟件對外貿業務流程進行操作,很顯然是在鍛煉學生對業務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因此可以歸入這一項目的課堂學習中。

三、《外貿跟單實務》課程的總體設計

(一)課程目標

1 把課程從知識講授型為主,變成知識應用型為主。與傳統教學中先講授理論再用理論分析實務相反,本課程教學將從分析外貿跟單業務操作中的常見案例人手,從案例分析中引導學生提煉總結理論性基礎知識,再鼓勵他們運用這些基礎知識自主分析其他相關案例。

2 把課程從以理論思維為主,變為以能力訓練為主。本課程將采用引導式教學法,要求學生對每個知識模塊的理解都從分析案例和課堂討論入手,從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新知識,總結新知識的能力。本課程還將設置外貿跟單實訓環節,讓學生在外貿虛擬平臺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作完成整個外貿業務流程的操作,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實際業務操作能力。

3 把課程內容從以教師講授課本知識為載體,變成以完成項目任務為載體。本課程將設置三個項目:跟單流程、單證審核和外貿英語。三個項目的知識內涵與教材有一定的聯系又不完全依附于教材,各自有不同的側重點。每個項目學完后都要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進入下一個項目的學習。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和依據

本課程三個項目的設置是根據專業能力培養目標擬定的。其中跟單流程項目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跟單基礎知識及跟單流程,相關費用的計算。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業務流程的熟悉和掌控能力;單證審核項目要求學生熟練掌握信用證的審核,單證不符時的處理方法及部分主要單據的繕制。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單證的敏銳觀察能力;外貿英語項目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跟單員常用口語,看得懂專業英語及熟悉外貿函電的寫作。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專業英語的熟練運用能力。

(三)課程實施的主要教學策略

1 啟發式教學法

此法又稱暗示教學法,它是通過暗示手段激發學生心理潛力,加速學習進程,提高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在國際貿易專業課程中的使用效果十分顯著。

2 研討式教學法

第5篇

一、理論教學環節

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化工生產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化工單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典型設備的構造、基本操作原理等知識并能夠進行單元操作過程的工藝計算。實驗教學環節的基本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各化工單元操作原理、流程,使學生掌握典型化工設備的特點、性能和基本操作,加深對化工原理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理解。化工原理課程設計是繼化工原理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之后安排的一個總結性、綜合性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該實踐環節的訓練使學生能綜合運用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先修的物理化學、機械制圖、化工制圖等課程理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給定的化工設計任務,即設計出符合一定生產要求的化工單元操作工藝及設備。通過化工原理課程設計讓學生了解化工設計的基本內容,掌握化工設計的一般步驟和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分析、解決工程實際設計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不同于一般的課程作業,需要學生根據設計任務,確定自己的設計方案,查取資料、搜集數據,進行工藝過程和設備的計算,并對自己的選擇和計算結果進行論證和核算。整個設計過程對提高學生工程意識及獨立工作能力有很大作用。然而筆者在自身教學實踐指導中發現,目前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在教學設計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教學質量。在此,筆者結合自身實踐分析一下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探討一下具體的改進方法。

二、課程開設時間不當導致學生對課程設計認識不足

化工原理理論課程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學生在大學期間主修的第一門化工專業基礎課,是工程性較強的一門課程。而化工原理課程設計隸屬于工程設計課程,很多學校通常在化工原理理論課程結束后開設,時間為兩周。雖然學生在學習了化工原理理論課程后基本掌握了常見的化工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設備的結構和計算,但學生對工藝和設備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的,大多數學生仍停留在書本知識的理性認識上,對工程的內容了解甚少,不具備工程觀點。因此學生拿到設計任務后,認為課程設計跟平時的課程作業沒什么兩樣,直接按照《設計指導書》中的例題進行依葫蘆畫瓢,也不管是否適合自己的體系,設計出的設備不合理、不規范。為了讓學生對課程設計有一個充分的認識,筆者認為化工原理課程設計教學環節應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期末,并與化工設備課程設計同步進行。因為在此之前,學生除修完化工原理理論課程外,還修完多門化工專業課程,如化工分離工程、化工設備機械基礎、化工工藝學等。經過多門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對工藝和設備的認識已經比較深刻,對工程內容的了解也比較多,已具備基本的工程觀點,以至于拿到設計任務后不會像以前那樣盲目無措。

三、設計過程安排不合理,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收獲甚少

化工原理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設計方案的選定;主要設備的工藝設計計算,繪制帶控制點的工藝流程圖;設備的結構尺寸和工藝尺寸的設計計算,繪制主體設備的設計條件圖;典型輔助設備的選型和工藝尺寸計算。整個過程設計內容多,任務重。若指導教師不能合理的安排設計任務,很難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化工設計的程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往化工原理課程計過程主要包括設計準備階段、設計階段以及設計說明書的編寫和繪制階段。設計準備階段通常是布置設計任務,介紹課程設計的步驟、注意事項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設計任務書提供的條件和要求,通過復習相關教科書、查閱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對比確定適宜的流程方案和設備類型,初步確定自己的設計方案。然而,很多學生通常不太重視這一階段,設計準備工作不充分導致后續設計過程問題多多,為了完成設計任務,不得不套用例題或套用網上類似的設計例子,因此對設計過程涉及的公式、設備的選型都不理解。介于上述問題,筆者在布置設計任務時強調在設計準備階段除初步確定自己的方案外,至少還要弄懂一份相關的設計事例,并在設計準備階段后期進行答辯。答辯的內容:設計任務、初定的方案、方案的確定依據、優秀設計案例講解。這樣做雖然指導老師的任務加重了,但是學生受益很多。首先學生會更認真的投入到設計當中去,答辯過程中指導老師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也可以幫助他們完善設計方案。其次優秀設計案例講解的目的是讓他們在設計前對設計過程的程序和方法有一整體的了解,同時也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大大改善了學習氣氛。

作者:姚金環 李延偉 呂奕菊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第6篇

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化工專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對于提高學生的裝置設計水平,增強工程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原有教學方法的弊端逐漸顯現,課程設計急需改革。本文分析了課程設計面臨的問題,以課程的教學目的為依據,提出在設計時間、設計題型、學科交叉、設計規范、成績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方案。通過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機械設計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工程意識

化工機械基礎課程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必修課程,涉及化學、化工、機械、材料、物理、力學、數學等學科知識[1],具有學科交叉復雜、內容豐富、理論聯系實際緊密、工程實踐性強等特點[2]。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基礎的工程力學知識,熟悉材料特性,學會常用化工裝置的設計方法,了解化工機械安全使用的檢驗原理[3-5],對于提高化工專業學生設計水平,增強工程意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6]。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繼該理論課程之后的一次集中實踐教學環節[7],能夠起到將機械設計知識融會貫通,發揮理論與工程實際、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術之間的橋梁作用[8]。學生在設計化工裝置時,既要基于學科理論,又要遵循國家標準和行業規定;既要裝置結構合理,又要保證安全經濟,是多門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多種專業技能強化鍛煉的重要過程,為化工類學生更好地服務化工行業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因此,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一、課程設計面臨的問題

針對化工專業學生開設的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開課于大三,這個階段,學生剛接觸專業課學習,對本專業知識體系還不熟悉,對專業設計更是知之甚少,急需專業教師悉心指導,同時,一直沿用的課程設計內容、課程安排及考核形式等都無法與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相適應,課程設計急需改革。1.課程設計時間短,與理論課銜接不合理一般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安排在理論課結束后一周內完成。要做好課程設計,學生要查閱相關裝置的設計資料,熟悉涉及物料的性質,了解國家設計規范,選擇合適的設備材料,合理設計裝置內部結構,完成設計尺寸計算及強度、剛度、穩定性校核,繪制裝置設備條件圖,編制設計說明書[9],設計工作量大,專業知識要求高,學生很難在一周時間內完成。而此時段,學生已完成理論課的學習,對于設計中用到的知識已經淡忘,需要重新查找復習,不利于理論知識的學以致用。同時課程設計處于期末考試階段,考試壓力較大,學生忙于準備考試,很容易出現應付或抄襲現象,無法真正起到增強學生工程意識、提高裝置設計水平的作用。

2.課程設計題型少,裝置結構簡單以往的化工設備設計題型比較單一,只做一些壓力容器設計,課本中有該類裝置的設計例題,學生只需將設計條件帶入,參考例題,按部就班地計算就可以完成,學生學習興趣不大,完成質量也不高。設備一般不進行內部結構設計,只進行外部殼體計算,設計難度較小,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學習主動性較差[10]。

3.不同學科間知識交叉少,裝置設計不完整化工裝置的設計包括工藝設計和機械設計兩部分[11]。工藝設計是根據設計任務提供的原始數據和生產工藝要求確定設備的主要尺寸;機械設計是根據工藝尺寸設計設備的結構、選擇結構材料及進行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計算,給出設備與零部件的條件圖。對于化工專業的學生來說,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做的是工藝設計,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做的是機械設計。教改之前,這兩個設計沒有交叉點,學生每門課程只做一部分設計,而沒有化工裝置設計的完整訓練,不利于學生設計能力的提高[12]。學生提交的設備條件圖,大多采用手畫的形式,而不采用現行各設計院普遍采用的AutoCAD繪圖軟件,無法鍛煉學生機械制圖的能力。設備條件圖繪制簡單,各物料進出管口、自動控制方案都無法體現,化工設計及化工自動控制課程所學知識不能應用到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中,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無法得到鍛煉。

4.學生工程意識不強,設計不規范生產中使用的任何機器或設備的構件都應滿足適用、安全和經濟三個基本要求,其中,安全是核心。為了保證裝置安全可靠運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便于構件互換,國家和有關部門制定了各類化工裝置設計的標準和規范[13]。學生對相關的標準與規范不熟悉,容易造成其無法將標準和規范應用到化工裝置的設計中,與生產實踐脫離。比如,計算容器的物料接口尺寸,很多學生計算出結果后沒有規整,即使規整了,也沒有查閱國家制定的各種鋼管公稱直徑的規范,采用標準尺寸。在選擇設備材料時,一般選擇適用范圍廣,性能優異的材料,沒有考慮會使設備成本大大提高的風險。在設計壓力容器時,計算出的容器殼體壁厚與封頭壁厚不一致,很多學生本著經濟的原則,沒有設計為相同尺寸,影響容器的焊接和安全。這些都是理論設計與生產實際偏離、工程意識不強的體現,沒有達到強化工程概念的教學目的[14]。5.考核方式不合理,無法體現設計水平以往的課程設計是根據學生提交的設計報告給成績,對學生的平時表現,設計的合理性、規范性及嚴謹程度沒有體現[15]。設計報告抄襲或模仿現象嚴重,單純憑借設計報告無法反映學生真實的設計水平,不能體現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原則。針對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存在的這些問題,按照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們對課程設計進行了改革。

二、課程設計改革措施

1.提早布置課題,合理銜接理論教學針對課程設計時間短,與理論教學脫鉤的問題,我們對課程設計時間安排進行改革。在完成第一章工程力學和第二章化工設備材料教學之后,我們便將每位學生的設計課題布置下去,理論課程結束后兩周上交相關設計文件,進行考核。在布置課題時,利用兩節課的時間,介紹各類裝置設計的流程,每個環節用到的理論知識也事先向學生明確,使學生對課程設計有大致的了解,并對今后會對用到的知識引起重視。同時,理論課授課教師在今后介紹各類化工裝置機械設計時也要對重點知識的應用加以說明,并結合課程設計詳細講解。學生了解設計課題之后即可隨著理論課的講解開始設計,學到的設計知識即刻能夠應用到設計中,真正起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在設計過程中,遇到困難,學生可以在理論課堂上提出,經過老師講解得到解決,提高了設計效率,也方便指導教師掌握學生設計情況。由于設計時間由原來的一周延長為多半個學期,學生在理論課結束時便完成了大部分的設計計算及校核,利用兩周時間整理數據,繪制裝置圖,撰寫說明書,不會耽誤期末考試復習,避免了應付抄襲現象的發生,真正鍛煉了學生的機械設計能力,達到了課程設計的教學目的。2.增加設計題型,重視設備內件設計課程設計題型的選擇關系著化工實踐教學的效果。為了使學生熟悉各類化工裝置,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鍛煉化工設計能力,我們編制了多種化工裝置的設計題型,包括壓力容器設計、板式塔設計、填料塔設計、管殼式換熱器設計和攪拌反應釜設計,共計五個設計題型。這些裝置是化工生產中最常用的,體現了理論設計與生產實踐的結合,同時,理論教學講授的設計知識在這些裝置的設計中能得到充分的應用,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保障了裝置設計的質量。對于裝置的主要部件,比如板式塔的塔板、填料塔的填料層、反應釜的攪拌器等,也要求學生詳細設計,并且給出部件的條件圖。通過內部構件的選擇、設計和校核,加深學生對化工裝置的認識。

將每個班的學生分成5組,每組負責一類裝置的設計,并且同組學生的設計條件各不相同。學生要完成自己裝置的設計,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搜集各種物料性質,學會各類裝置的機械設計方法,參考化工容器設計的國家標準,這種形式徹底改變了課程設計形同虛設的尷尬局面,鍛煉了學生查找科研資料,積極探索未知領域,不斷補充新知識,獨立完成科研任務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真正提高了化工裝置的設計水平。3.加強學科交叉訓練,完善裝置設計流程化工裝置的工藝設計與機械設計是互相影響、密不可分的,工藝設計為機械設計提供工藝條件及設備主要尺寸,而機械設計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工藝設計。為了使學生對化工裝置設計有完整的設計體驗,我們聯合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將這兩個設計有機結合,學生在做完化工裝置的工藝設計之后,根據工藝條件及計算出的裝置尺寸,接著進行化工裝置的機械設計,使學生知道裝置的設計流程,為學生將來從事化工設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于學生提交的設備條件圖及主要內件結構圖,嚴格要求用AutoCAD繪制,并且標出各接管及自動控制儀表的安裝方位,在設備條件圖的右側表明工藝要求、安裝要求、各接管尺寸、材質、采用的國家標準等。

通過這些方式,學生熟悉了化工裝置的設計流程,將化工原理、化工機械基礎、化工制圖、化工設計、化工自動控制等專業課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綜合運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設計能力的提升。4.嚴格規范設計,強化工程意識作為一名合格的化工專業學生,必須了解國家制定的有關化工設計的各種行業規范和國家標準。在做任何裝置設計之前,都要先查找有關規范和標準,絕不能閉門造車,無據可依。與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相關的標準有《鋼制壓力容器》《管殼式換熱器》《鋼制塔式容器》《塔器設計技術規定》《石油化工鋼制壓力容器》《石油化工自動化儀表選型設計規范》等。學生在做課程設計時,遇到有關尺寸的確定、內件的選擇等有疑問的地方,一定要查閱相關標準,養成良好的設計習慣和嚴謹的工程態度,做一個敢于擔當、認真負責的設計者。同時,要注意適用、安全、經濟相協調的原則,密切聯系工程實際,強化工程意識。5.完善考核體系,激發設計熱情考核對于課程設計的質量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公平、公正、合理地對課程設計做出考核,對學生有著監督、鼓勵和引導作用。實踐類課程的成績考核不同于理論課,決不能單純依據提交的設計報告定成績。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的考核分為平時成績、設計報告質量和答辯三部分,分別占總成績的10%、70%和20%比例。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率、學習態度及團隊協作能力。設計報告質量包括報告的完整性、設計的合理性、計算的準確性、圖紙繪制的規范性等。答辯環節要求每位學生將設計內容做成幻燈片,利用3分鐘的時間陳述工作內容,然后由考核教師提問有關問題,學生作答。這種考核形式督促學生實實在在地做設計,認認真真地抓質量,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激發了學生的設計熱情,杜絕了抄襲應付現象,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總結

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化工專業學生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原有教學方法的弊端日趨顯現,課程設計急需改革。針對設計時間短的問題,我們提早布置課題,與理論教學合理銜接,避免了抄襲應付現象。增加設計題型,由原來的單一裝置設計增加為五種裝置設計題型,并且對裝置的主要部件也要進行設計。加強與化工原理、機械制圖、化工設計等交叉學科的聯系,完善裝置設計流程。裝置設計要嚴格遵守國家規范和行業規定,注重適用、安全、經濟相協調的原則,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完善考核體系,公平、公正、合理的對課程設計進行評價。通過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程設計質量得到提高,杜絕了抄襲應付現象。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自覺依據國家設計標準,將理論設計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增強了工程意識,提高了機械設計水平,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允,路有昌,趙凌.《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廣州化工,2012,40(4):122-123.

[2]王元文,陳連.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廣州化工,2006,33(153):69-70.

[3]劉理華,劉書群.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廣州化工,2012,40(19):145-146.

[4]譚蔚.化工設備設計基礎[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

[5]董大勤,高炳軍,董俊華.化工設備機械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6]徐想娥.化工設備機械基礎教學改革的探索[J].襄樊學院學報,2007,28(8):83-85.

[7]江華生,陳樹大.基于CDIO模式的《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J].化工時刊,2013,27(3):56-58.

[8]李紅,孫虹雁,劉利國,等.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08(10):41-42.

[9]董俊華,張及瑞,高炳軍.“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1,39(14):152-156.

[10]董俊華,趙斌,張及瑞.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11(3):17-19.

[11]張琳.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的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2(2):54-55.

[12]孫保帥,朱春山,李東光.化工專業課程設計教學環節的改革與探索[J].廣東化工,2010,37(8):218-225.

[13]陳連.化工設備機械基礎教學改革的若干嘗試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7(1):19-21.

[14]李政輝,李慶生,姚忠.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2(1):47-49.

第7篇

摘要:本文介紹了目前地方高校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化工原理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幾項措施:校企結合、任務協作化、強化工程軟件的應用、改革考核方式。

關鍵詞:校企結合;團結協作;工程軟件;成績評定

化工原理是等化工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基礎課和專業課程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由理到工的橋梁作用。化工原理課程設計是化學化工及其相關專業學生學習化工原理課程必修的(化工原理理論課、化工原理實驗課及其化工原理課程設計)三大環節之一,是綜合應用本門課程和有關先修課程所學的知識,完成某一單元操作為主的綜合設計性實踐。通過該教學環節,可以使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應用專業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的思考,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得到化工工程設計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提高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1-2]。

一化工原理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地方高校,由于條件的限制,化工原理課程設計的教學質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1)設計選題題目陳舊、單調、雷同,學生基本上都是依葫蘆畫瓢,抄襲現象嚴重;(2)學生缺少工程意識的培養,與實際相結合太少,對工藝和設備的認識比較膚淺,對設計過程涉及的計算和公式并不理解,同時由于計算量又大,設計時間安排比較緊,因而只能在給定的條件下根據例題進行驗證性設計,欠缺對設計方案的綜合分析和優化;(3)雙師型教師缺少,指導學生的能力有待不斷提高;(4)缺少合理的化工原理課程設計考核評價體系,學生缺乏鉆研精神、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調動起來。(5)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工程繪圖能力嚴重不足,多數學生無法在較短的時內繪制出工藝流程圖或設備工藝條件圖,利用計算機處理文檔和進行工藝計算的能力差等。

二化工原理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措施

(一)采用校企結合,注重設計題目的實用性到生產一線選題,根據工廠情況涉及精餾、吸收、萃取、干燥等包含化工原理知識較多的單元操作,比如一個班的人有的是換熱器,有的是精餾塔,有的是填料塔等。注意盡量給定多樣化的物系以及操作條件,有利于學生獨立完成課程設計作業,避免抄襲想象的發生。這樣在與工廠實際需要相結合的同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感到學以致用,學生在設計方案的選擇、物性數據的查找、公式及設計方法的選用、工藝流程圖以及設備工藝條件圖的繪制、設計說明書的編寫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得到訓練。此外,還可以推動教師提高教學能力。(二)合理安排設計任務,注重學生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按照精餾、吸收、干燥、萃取等單元操作的不同先分大類,然后對于每個大類按照體系、處理能力、操作條件、原料的組成以及產品規格的不同等進行區分,保證學生一人一題,保證每位學生都得到一次工程設計的初步訓練,完成課程設計,避免抄襲現象。當出現問題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討論,查找物性數據和發揮集體的智慧,有些問題不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即可解決,學生在自己設計和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完成設計,團結協作能力得到增強,還可以體會到成就感。(三)注重現代設計理念、強化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在化工教學、化工設計以及化工生產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計算機工程軟件的應用價值已經得到認可。為了提高化工原理課程設計的質量,必須強化強化工程軟件的應用。化工原理課程設計的工藝計算中相平衡數據的求取、理論塔板數的確定、回流比的選擇、換熱器傳熱系數的選取等往往含有試差、大量的循環重復計算,計算工作量大,采用Excel和AspenPlus等工程軟件,可以大大減小計算量,提高計算效率和計算精度[3]。化工原理課程設計中的精餾塔負荷性能圖的繪制、工藝流程圖的繪制、精餾塔理論塔板數的圖解法求取等方面要求學生采用AutoCAD,并嚴格按照化工制圖的標準進行,使學生得到一次化工設計的規范鍛煉。采用Excel、VisualBasic、Origin、AspenPlus和Auto-CAD等計算機軟件輔助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各種軟件各取所長,充分發揮其長處,能夠快速、準確、直觀地得到計算結果,免去了復雜、繁瑣、耗時、粗糙的手工計算;避免了手工繪圖、手工擬合模型參數帶來的較大誤差,提高設計效率。工程軟件在化工原理課程設計中的圖例見圖1、圖2、圖3。(四)成績評定貫穿整個設計過程,促進學生設計積極性的提高為促進學生化工原理課程設計的積極性,可以制定出一套合理、貫穿整個設計過程的成績評定辦法[4-5]。課程設計計算書、設計說明書和圖紙的質量占終評成績的40%;學習態度、出勤率、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占課程設計終評成績的30%;答辯考核占終評成績的30%。答辯環節可以考察學生對于設計內容、設計的思路的清楚與否;對于設計結果的評析、問題的回答正確與否,是否抄襲一清二楚。

三結語

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對于化工原理課程設計進行有效的改革,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的,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促進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提高。

作者:熊航行 許維秀 單位:荊楚理工學院

第8篇

關鍵詞:網絡課程 課程設計 腳本編寫

基金項目:云南開放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開放教育課程資源應用管理系統研究與設計》,項目編號2013-06

網絡課程建設中,課程建設團隊的組建是完成建設的必要前提,豐富有效的教學設計與課程設計是建設高質量網絡課程的必要條件,而課程設計如何在技術制作過程中完整實現是制約課程建設的關鍵。

1 網絡課程的概念

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中指出:“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 網絡課程是對一門課程教學內容、作業解析、考試輔導、在線測試、教學互動等信息的集中封裝,學習者可獲得較為全面的導學、助學、輔導和互動。

2 網絡課程的建設流程與團隊組建

根據網絡課程建設的“瀑布模型”思想,網絡課程建設包含課程開發總體規劃、學習活動與課程設計、媒體開發與課程制作、課程試用與測試、課程與維護五個階段。一個完整的網絡課程建設團隊應包含項目負責人、課程內容專家、課程設計人員、美工和技術開發人員、媒體制作人員、課程校審和測試人員等角色,這些角色分工配合來完成開發流程中的各項業務工作。

3 課程設計的重要性

課程設計是網絡課程建設中最核心、最關鍵的環節。加強課程設計,有助于提升網絡課程的建設質量和教學效果。要綜合考慮課程內容特點、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融合混合型教學模式理念,結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的發展,對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及學習評價、教學評價、使用反饋等課程元素進行合理設計。課程設計要根據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特性,結合課程內容特點、教學目標、交互方式來進行,并針對這些特點選擇合適的媒體表現形式、教學活動形式和交互活動形式,并將這些設計形成詳細腳本,作為與技術人員溝通交流的工具。

4 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的作用和內容

4.1 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的作用

設計腳本編寫需要對課程內容的安排、結構布局、視聽形象表現、人機界面形式、動畫方案、交互界面、解說詞的撰寫、配音配樂等進行周密考慮和細致安排。設計腳本不能僅僅是課本或教案的簡單復制,還應該包含課程中所有媒體素材的安排布局、內容和呈現特征的設計、鏈接地址和交互行的設計,詳盡描述課程使用者將要在計算機終端上看到的各種細節。

在網絡課程建設過程中,各建設環節之間有效溝通是課程完整準確實現的保證。調查表明,溝通的瓶頸環節往往存在于課程專家、課程設計人員和技術開發人員之間。在建設前期,課程總體設計、教學大綱確定、學習活動與過程設計、課程設計腳本編寫、制作素材準備等環節由課程內容專家和課程設計人員完成,而網絡課程的最終實現必須由網頁制作和美工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完成。所以,網絡課程的內容專家、設計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之間需要課程設計腳本作為準確表達和溝通的工具。網絡課程設計腳本有助于開發團隊理清思路、直觀形象地展示設計意圖、無誤差地實現建設的意圖和思想,利于團隊分工協作、提高開發效率。

4.2 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的基本內容

網絡課程設計腳本內容要以課程設計方案為綱要性文件,為課程設計服務。課程設計人員編寫課程設計腳本,以課程設計方案為根本,描述和表現課程實現的內容結構、頁面形式、媒體展現形式、媒體特征、細節描述等。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的基本內容包括課程結構關系圖、頁面組織結構圖和分鏡頭腳本,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的具體內容

4.3 設計腳本編寫的基本原則

(1)明確課程目標和各個單元應實現的教學目標,使教學內容準確無誤地服務于教學目標。

(2)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

(3)應用學習理論,提高網絡課程的教學效果。

(4)充分考慮終端設備的輸出和顯示特點。

(5)教學設計人員在進行教學設計和編寫腳本時,充分考慮制課工具的選擇。

(6)使用規范的設計腳本格式。網絡課程設計腳本可使用不同的格式,但須遵循一定的書寫規范,而且要明確詳細地表達腳本的各項內容。

5 一個簡單的網絡課程腳本設計工具――PowerPoint

5.1 使用PowerPoint編寫腳本的原因

PowerPoint是Office辦公軟件中的一個組件,用于演示文稿制作。選擇PowerPoint編寫課程設計腳本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入門門檻較低,軟件使用較為廣泛、操作簡單。

(2)PowerPoint有豐富的形狀、圖表、藝術字、剪貼畫等功能,可實現各類藝術效果。

(3)使用PowerPoint的編輯母版功能和復制粘貼功能省掉不必要的重復工作,用母版編輯功能結合各種圖形編輯功能可輕松實現分鏡頭腳本的編寫。

5.2 編寫步驟和樣例

本文以《云南省計算機等級考試強化訓練》網絡課程設計腳本為例,講述課程設計腳本的PowerPoint實現。

步驟1:用幻燈片母版設計網絡課程的頁面公共元素。在幻燈片母版視圖中,用繪圖工具中的直線工具,將幻燈片頁面根據網絡課程的設計需要劃分為四至五個區域,分別描述不同模塊和元素的設計思想。在模板中用PowerPoint軟件的繪圖工具、Smart Art工具、圖文混排等功能制作課程頁面中一些固化的公共元素,如網絡課程的Logo、導航欄等。

步驟2:使用圖形工具設計網絡課程的總體結構和頁面結構。用Smart Art對象中的循環、關系、嵌套、列表、流程、層次結構等組件,結合圖片編輯與繪圖功能,編寫課程整體結構關系圖和頁面組織結構圖。

步驟3:應用設計好的母版編寫分鏡頭設計腳本。在步驟1里已經定義完成的主要內容區域中,以“所見即所得”的方式給出頁面效果和內容;在步驟1里已經定義完成的側邊欄和底部區域處,輸入對應頁面在聲音、圖像、視頻和交互效果等方面的設計細節和注意事項。分鏡頭設計腳本要對課程中所有的頁面或同一類型頁面的呈現方式和細節做出詳細描述,為技術人員制作頁面提供精確參考。

在上述步驟完成的課程結構關系、頁面組織結構和各頁面的分鏡頭設計腳本的基礎上,團隊中的媒體制作人員和技術開發人員方能清晰地讀懂課程設計人員的意圖,準確地實現該網絡課程的頁面設計、內容安排和媒體制作。

6 總結

綜上所述,一個完備的網絡課程建設團隊的組建、科學有效的課程設計、設計腳本編寫對于精準高效地建設網絡課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網絡課程設計腳本要對教學設計詳細展示和精準表達,是課程設計人員與技術人員之間實現良好溝通的橋梁。本文用PowerPoint這一簡單通用的軟件工具實現設計腳本編寫的方法,不僅適用于網絡課程建設,也適用于普遍的多媒體課件開發、移動學習課件開發和數字教材制作。

參考文獻:

[1]網絡課程教學設計腳本編寫規范[M].北京:電大在線遠程教育技術有限公司,2008.

[2]張進寶,李松,馬江艦.基于“瀑布模型”思想的網絡課程設計與資源開發模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0,(1).

第9篇

針對機床電氣與PLC課程設計教學情況,結合項目教學法的指導思想,改進該課程設計的指導過程。改進后的內容包括題目選擇、需求分析、方案選定、流程圖設計以及電氣原理圖設計等步驟,指導教師的指導方式也進行了相應的改變。實踐表明,改進的項目教學法能很好地激發學生想學要學的動力,使學生在“做中學”,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達到了實踐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

項目教學法;課程設計;機床電氣與PLC;實踐與探索

1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結合實驗室可用資源,以項目的形式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根據問題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并給出設計方案,最終方案先經過小組討論,后與指導教師討論確定,最后由學生完成整個設計過程[1]。項目教學法根據每組學生能力的差異與特長合理分工,讓所有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都能參與,都有收獲,讓所有學生都能體會到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一些成績稍差的學生對自己有信心。項目教學法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完成項目的過程,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充分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的能力。項目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2-3]:確定項目任務、制定工作計劃、組織項目實施、檢查考核評估、總結評比歸檔。南京工程學院在多門課程中實施項目教學法,從實踐中總結項目教學法的方法和規律,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制定大綱、管理模式等方面對項目教學法進行研究[4-6],對其中幾門課實施項目教學法,在實踐中檢驗項目教學法實施的效果[7-9]。在以上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我們繼而在機床電氣與PLC課程設計中開展項目教學法,并不斷改進。實踐結果表明,改進的方法對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機床電氣與PLC課程設計教學現狀

機床電氣與PLC課程分機床電氣控制和PLC兩部分,課內實驗完成機床電氣控制,包括認識基本低壓電器、畫電路圖、接線和調試等,PLC部分主要是熟悉并會運用一些基本指令。該課程的課程設計則主要是對PLC指令的綜合運用。按照所用的指導書內容,5~8名學生為一組,教師每組分配兩個題目,學生在兩周時間內完成任務分析、畫圖、連接元器件、調試、寫報告等工作,在難度和任務量上已經足夠學生去做。根據以往教學經驗,量有些大,學生往往能完整地做好一個,第二個只能做部分。還有一個現象是有些學生對書上的題目或教師分配的題目不感興趣,沒有動力去做,導致這個組只有2~3人做,其余的學生沒有達到實踐的目的。基于以上的問題改進了課程設計。

3基于項目教學法的課程設計改進

項目教學不是把指導教師掌握的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而是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努力完成這個項目的過程,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學習的重點在于過程而不是結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并提高各種能力。基于這個理念,我們對機床電氣與PLC課程設計進行改進。在選題上,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1~2天的時間查閱資料,學生初定題目后,與指導教師討論題目的可行性,確定最終題目。每組學生一起進行需求分析和方案選定,分工合作完成設計任務。任務分解為:畫流程圖、畫電路圖、元器件選型和畫梯形圖等,每個人都有任務。對需求分析、方案選定、流程圖設計、元器件選型和梯形圖這幾個環節,需在規定的時間內分別討論和考核。學生選定題目后,教師根據查閱的資料,在討論的時候對學生提出意見和建議。項目完成后,學生做PPT進行整個項目的講解并回答問題,教師提問并打分,至此,整個課程設計結束。以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的D數加工111班的機床電氣與PLC課程設計為例,該課程設計為期三周,由于設備套數的限制,每組8人,共6組。選的題目分別是:交通燈協調控制系統設計、停車場控制系統設計、節能電梯控制系統設計、噴泉控制系統設計、密碼鎖以及全自動洗衣機控制系統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熱情很高,討論積極,在遇到問題時及時向指導教師請教,在檢查時各自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課程設計結束時每組都能講解PPT,報告寫得詳細完整、質量高。根據D數加工111班的機床電氣與PLC課程設計的實踐結果,改進的項目教學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效果明顯,同時減輕了指導教師的工作量。

4結束語

針對我校工業中心機床電氣與PLC課程設計的現狀,對該課程設計的項目教學法進行改進,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選題、編程和調試等過程完成項目教學的全過程。期間,每個學生都發揮了自己的作用,使學生感受到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激發了學生想學要學的興趣,特別是讓成績稍差的學生對自己有了肯定的評價。實踐表明,改進后的項目教學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理論知識,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張瑤 劉樹青 賈茜 陳荷燕 單位:南京工程學院工業中心

參考文獻

[1]羅運虎,邢麗冬,王勤,等.基于項目教學法的課程設計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31(6):14-15.

[2]曹德躍.項目教學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應用的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1):101-103.

[3]胡力勤,馬福軍.以項目教學法為導向的實訓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7):119-120.

[4]宗亞妹,封世新,汪木蘭.系列化探究式項目教學的管理模式與方法[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23):13-15.

[5]宗亞妹,李建啟.系列化項目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13(11):44-46.

[6]汪木蘭,周明虎,張艷麗.“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系列化探究式項目教學的設計原則[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23):9-12.

[7]周明虎,汪木蘭,封世新.項目教學法的實施與典型案例分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3):6-8.

第10篇

關鍵詞:軟件工程;課程設計教學;創新模式;實訓

1 背景

軟件工程課程設計的目標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軟件工程的過程、方法和工具,為學生將來從事軟件的研發和管理奠定基礎。軟件工程教學內容中的需求分析、設計、實現和測試等軟件開發技術以及工程化的開發過程(如軟件過程、配置管理、項目管理等)必須通過實際軟件問題求解過程以及團隊合作進行體驗,而綜合的軟件開發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是需要借助一個完整的軟件項目開發過程。因此軟件工程課程設計是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培養學生軟件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1],為了培養高素質、高質量的軟件工程人才必須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上下工夫,通過強化實踐教學來提高人才培養[2]。

2 現狀

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一項調查[3]顯示,自2002年以來,高校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初次就業率連年下滑,然而業界高端軟件人才依舊匱乏。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為當前高校軟件工程型人才的能力結構和知識結構與當前技術發展不能緊密結合,沒有形成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綜合技能訓練為輔助的實踐課程體系[4]。目前軟件工程的實踐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軟件工程教學多數還停留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基礎理論知識和驗證型實驗構成教學主體,

缺少對學生工程能力和職業素質的訓練,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IT企業的需求。

2) 傳統的軟件工程教學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但沒有機會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缺乏實際參與軟件工程項目的經驗。

3) 學校通過在企業建立實訓基地的形式將軟件工程實踐環節引入其中。這種形式可以促進學生從學習專業知識向學習專業技能迅速轉化。但這種形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目前,由于這種形式風險較大,成本高,多數高校沒有采用。

如何在學校現有教學條件下,借鑒企業的工程化模式,實現軟件工程課堂教學與實訓相結合,使學生走出校門就能實現與IT企業的無縫連接,這正是該門課程在實踐教學環節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3 課程設計改革

工程化的方法開發軟件已成為當今業界的共識,對學生工程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僅在學校內部進行顯然局限性大,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這種專業綜合能力的塑造,我校通過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教育與指導委員會與北京市中關村軟件園簽訂了校企合作的協議,并在中關村軟件園掛牌成立了校外實訓基地。由于軟件工程課程設計周期有限(如1周),進入實訓基地進行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借助合作,我們對軟件工程課程設計教學環節進行改革,

作者簡介:唐曉君,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李曉紅,女,講師,研究方向為信息系統、軟件測試。

使其與實訓相結合,探索出一種計算機實訓與基本教學實踐環節無縫結合的模式,具體實踐流程如下。

3.1 內容安排

目前,我校軟件工程課程設計教學環節按照教學大綱安排,共分以下幾個步驟。

1) 課程設計要求說明。給出課程設計期間對學生的出勤、時間、地點等要求。

2) 課程設計任務布置與講解。進行課程設計安排時,課程設計任務的布置形式由教師進行課程教學的形式;對課程設計內容的選取大多選擇模擬或選取類似中小企業項目。

3) 分組實踐。分組原則是使每個學生工作量相當,并都能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得到鍛煉。

4) 中期檢查。教師對各小組中期結果以答辯的形式進行監督檢查,督促各小組按進度進行。

5) 課程設計答辯、設計結果提交。課程設計采用答辯和軟件演示的形式對設計結果進行驗收。

以上這種課程設計安排形式也是大多數高校采用的方式,但該方式不能使學生對企業軟件開發全過程產生很好的感性認識。同時,由于項目大多是模擬項目,學生對待項目積極性不夠,對項目需求的理解及設計的實現也過于局限,小組成員的角色分工也不夠科學。此外,對課程設計環節的管理(任務下發、角色分配、進度控制、在線答疑、任務提交等)一直沒有實現信息化。

3.2 具體措施

結合軟件工程實踐教學的現狀,針對我校軟件工程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在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提供的產學研實訓平臺的支持下,我校對軟件工程課程設計的教學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1) 將實訓模式引入課程設計中。

軟件工程課程設計教學采用的是實訓模式,但由于考慮成本問題,沒有借助企業人員進行專門指導。學生課程設計地點仍在計算機專業機房和專門實驗室,課程設計是在本校軟件工程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按照軟件企業的項目開發摸式,以“項目驅動”形式進行軟件開發實踐訓練,既以項目開發帶動軟件工程的理論學習,又以軟件工程的理論來指導軟件開發的實踐,使學生得到較全面、系統和規范的軟件工程實踐訓練,提高軟件設計與開發的能力。

2) 將產學研實訓管理平臺引入課程設計管理中。

對軟件工程課程設計整個環節的管理(包括任務、角色分配、項目管理、進度監控、成果驗收、學生管理等)通過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提供的產學研實訓管理平臺實現。平臺為每個學生分配用戶賬號及口令,通過該平臺統一進行學生管理,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登錄實訓管理平臺,方便快捷的了解項目需求(課程設計主要任務)、項目相關資料、項目管理流程、項目角色分工等信息。平臺也為指導教師提供管理接口,教師可以通過平臺進行項目案例的與管理、項目的啟用、項目角色的管理等。學生和教師還可以使用在線提問與在線答疑的形式指導教師進行交流,學生與教師的溝通更加實時、高效,實現了完全信息化的管理形式。

3) 將企業真實案例引入課程設計中。

在進行課程設計任務布置時,采用所有項目案例均來自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提供的企業真實案例(10余個),考慮到企業員工與在校學生的能力差別,同時根據課程設計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和教學時間限制,通過指導教師與軟件行業協會技術人員溝通,對項目案例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因此,應用到課程設計教學中的所有教學案例均由本校教師根據課程設計的要求定制確定。對案例的裁剪既解決了以往教學案例局限的問題,又保證了學生在有限的設計周期內實現完整實際項目開發的目的。

學生按照興趣選擇項目案例,這樣可以確保學生在整個項目周期中有足夠的積極性和信心按期完成。通過以實際的工程項目為背景,使學生參與實際項目開發,以開發團隊形式,按照實訓步驟在規定的時間完成從需求分析建模(需求由案例給出)、設計、代碼編寫、測試、部署體驗完整的軟件開發全過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項目開發熱情,使學生完全掌握企業化軟件開發流程,并具備直接進入企業進行開發的能力。

4) 將企業項目管理方法引入課程設計中。

課程設計借鑒企業化運作機制,實施每天八小時工作制,晚上可以加班加點,以項目組長負責、項目組成員協作的形式完成設計任務。

項目啟動(課程設計任務的)通過產學研實訓平臺,學生可以使用個人用戶賬號通過校園網絡登錄到平臺查看自己的項目組及項目要求。由于項目案例均來自企業真實案例,因此,平臺能為學生提供比較規范、詳細的需求說明文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業務知識及流程。

項目小組成立時,指導教師按照項目實際情況(項目需求復雜程度、設計難度、代碼量等)安排小組人數,并按照學生能力對小組成員進行角色分配,如項目組長、軟件工程師、測試工程師、配置工程師等。這種角色分工根據源于企業項目組的分工,能夠使學生更加感性的認識企業中的不同角色。在進行小組人數的安排時,為防止出現工作量過少的情況發生,限制每組人數不得超過5人,滿足軟件工程中7±2的原理。后來的實踐證明,這樣的分組,在項目中每個實訓的學生都有明確的職責和任務,工作量非常飽滿,通過項目組內部協作,能夠降低項目實施的難度,又能確保項目能夠按期保質保量完成。開發過程中,任何一個學生不努力或不配合,都可能導致最終提交的任務效果不理想。

項目進度的控制通過實訓管理平臺設定中期檢查及最終任務提交時間表實現。開發過程中,無論是中期檢查結果還是最終成果驗收都通過平臺來提交,并以教師評語的形式實時有效地將結果給學生反饋,既可以提高學生繼續完善項目的動力,還可以有效地監控各項目組的進度,同時,還可以及時對各項目組進行溝通與指導。

項目進行中(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傳統的講授者,更像是一位工程項目的經理,負責提出項目的要求(即向學生明確項目應用的背景、目的、期望看到的結果、具體的數據和指標要求),檢查項目(學生)的開發進度,監督開發過程,評定軟件質量。同時適當點出課程設計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識,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觀念,然后由學生自己進行理論分析,自己建立問題的模型,自己掌握開發進度,自己完成課程設計的任務,最終使學生具備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項目成果的驗收,采用全面有效的質量評價指標,不僅考慮項目完成的質量,包括需求、設計模型的合理性、準確性,軟件代碼的完整度,還要考慮驗收答辯時項目組成員不同任務承擔者的表現,這種評價機制既能保證對學生工程能力的考核,又能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3.3 成果

該實踐教學模式應用到了本校計算機2007級、2008級兩個年級中,在成果驗收時與往屆比較有很大進步,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因采用企業真實項目案例,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學習積極性有很大提高。

2) 以企業規范的需求及設計說明書作為指導,開發過程中對項目需求的理解更加清晰,分析得更加充分。

3) 項目需求分析及設計階段模型建立更加準確。

4) 因有實訓平臺進行角色任務管理,小組成員分工更加科學、合理。

5) 最終提交的課程設計文檔更加規范。

6) 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項目完成度有很大提高。

7) 學生對企業軟件開發全過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8) 在實訓平臺的支持下,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學習”模式,有效地達到了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同時老師對學生以及項目的管理更加高效。

另外,在期末進行的評教中,該門課程的實踐教學更是得到了學生的認可,評教優良率達到了98%。

4 結語

讓工程化思想成為學生從事軟件開發工作的行動指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軟件工程往往是一門獨立的理論性課程,學生們認為軟件工程就是一些條條框框。缺乏實踐經驗,缺乏合作開發軟件的感性體會,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于理解軟件工程的精髓。

通過軟件工程課程設計教學的改革,使學生對企業軟件開發及軟件過程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種模式成功地將實訓環節引入了課程設計,在課程設計的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軟件工程意識,這是對高校計算機專業實訓與實踐教學環節無縫結合模式的有益探索,可在計算機專業其他的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推廣,如數據庫實踐教學、程序設計實踐教學等,還可以將這種模式推廣到兄弟院校的計算機專業,這也是中國軟件行業協會一直大力支持和倡導的。

參考文獻:

[1] 朱大勇,張新麗,李樹全. 軟件工程綜合性課程設計的教學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09(15):160-162.

[2] 許精明,張雷. 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 計算機教育,2010(16):21-23.

[3] 張建臣.高等院校計算機學科實踐教學的探索與改革[J]. 現代企業教育,2006(24):17-18.

[4] 陳朔鷹,趙小林. 建立軟件實踐課程體系,全面培養工程型人才[J]. 計算機教育,2008(7):14-18.

The Course Design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Based on Training

TANG Xiaojun, LI Xiaoho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11603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ncipal questions exist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proposes an innovation model of course design teaching. In the innovation model, the exiting practice teaching conditions of universities,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ety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odel and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raining are all considered. It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with the support of CSIA. The result proves every good.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design teaching; innovation model; training

(上接87頁)

參考文獻:

[1] 馮博琴,趙音良,顧剛. 狠抓能力培養,提高實驗教學水平[J]. 計算機教育,2008(19):9-11.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27.

[3] 張麗萍,劉東升. 程序設計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109-111.

[4] 張麗萍,劉東升. 關于精品課程“程序設計”的建設方案[C]//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張麗萍,劉東升,王春暉. 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與數據結構改革[J]. 計算機教育,2010(5):21-23.

[6] 張麗萍,劉東升,葛湘巍. 民族地區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 計算機教育,2011(13):8-10.

[7] 張麗萍,劉東升,王春暉. 程序設計類課程考核評價方法的改革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10(2):17-20.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ublic Computer-based Courses

WANG Lijiang1, LIU Dongsheng2, ZHANG Liping2

(1.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2. Computer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第11篇

1.引入發展性評價,創新教學模式。食品工程原理課程傳統的講授是靠“老師講、學生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缺少主動性,特別是基礎差的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因此,對于這門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主張引入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作為一種“過程和結果并重、教學與評價緊密結合”的評價新理念,它以促進評價對象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具體實施可以在每個單元操作的學習完成之后,布置學生自行總結該單元的知識點,教師抽一到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完善,再派代表上臺進行講解。同組的其余學生則負責對其他組的代表評分,實現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老師也為每一位學生建立一份學習檔案記錄其每次的表現。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向性評價。

2.多媒體的合理運用及其與板書的有效結合。多媒體清晰的畫面、生動的視頻,能變抽象為直觀,變復雜為簡明,變枯燥為生動,在講解抽象、復雜的單元操作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多媒體動畫可以演示各種單元操作過程的原理和設備的工作情況,非常直觀,能產生一點即通的教學效果,加深了學生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相關設備構造的認識,提高學習效果。然而,傳統的板書在黑板上從無到有的推演過程,是學生自己的參與過程,更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開拓思維,啟迪智慧。同時,在目前的多媒體課件條件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仍有許多內容是信息技術手段所不能呈現的,仍有許多功能是信息技術手段所不能達到的。因此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板書教學兩者更多的是互補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

二、課程實驗改革的探討

實驗教學是食品工程原理課程的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其基本任務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食品工程原理課程中闡述的理論,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獨立設置食品工程原理實驗課。把食品工程原理課的實驗部分設置為獨立的課程,一方面可以增加實驗教學課時,提高課程實踐在整個課程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可以為設置多種形式的實驗課程內容創造條件。這個舉措從根本上改變了實驗教學在整個課程中的地位,為把學生培養成為從事第一線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工程師和技師”類人才提供充分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為今后走入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2.引入計算機仿真實驗作為實驗預習方式。食品工程原理的每個課程實驗都相當于食品工業生產中的一個操作單元。由于實驗綜合性較強,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過分依賴。在實驗操作中,教師怎么講,學生就怎么做,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實驗效果不好。因此,實驗課一定要采取先預習后操作的模式進行教學。仿真實驗具有低成本、安全可靠、節省操作時間等優點,便于運行和調試,把完成仿真實驗作為實驗預習的主要形式具有十分好的應用效果,可以加強學生在實驗預習的過程中對實驗流程和設備的認識,使學生在實驗之前基本了解其操作過程,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預測實驗結果。

3.基礎實驗與綜合實驗結合的課程內容設置。食品工程原理基礎實驗都是針對單一的單元操作設置的,因為缺乏研究性而難以開展創新性實驗項目。針對這一問題,選擇一些簡單的食品生產工藝將其設置為綜合實驗,這樣做的好處是把若干個單元操作聯系起來,學生在完成實驗的過程中一定會考慮設備的處理能力、原料的用量、不同單元操作之間的銜接以及操作參數如何影響生產效果等問題,因而主動地進行探索和學習,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入綜合實驗不但將食品工程原理實驗的教學內容貫穿在一起,還對傳統的實驗內容進行了擴充和更新,跟實際生產更接近,最好還能與學生的“挑戰杯”項目,學科競賽或者教師的科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獲取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培養了科研的能力。

三、課程設計改革的探討

食品工程原理課程設計是教學和實踐的銜接環節,是在講完食品工程原理的基本理論、過程計算以及設備的結構與操作的基礎上進行的綜合性提高訓練,要求學生能進行單元操作設備的設計。為期兩周的食品工程原理課程設計需要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全面分析設計過程,完成設備工藝尺寸的設計計算以及設備工藝條件圖的繪制工作。食品工程原理課程設計能夠讓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1.與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工廠設計兩門課程的設計結合獨立設置一門課程。食品機械與設備是專門講授食品加工機械及設備的結構特點和工作原理的課程;食品工廠設計是講授食品工廠選址布局、生產流程設計及與之相關的水、電、汽、暖等公用系統設計的課程。這兩門課程都設置了相應的課程設計環節,食品機械與設備的課程設計主要是基于測量基礎上的食品機械設備零件圖以及裝配圖的繪制,食品工廠的課程設計主要完成工廠的平面布置圖、生產工藝的流程圖和生產車間設備的工藝布置圖,而食品工程原理是在明確了生產任務的前提下,對單元操作設備的工藝尺寸和工藝條件進行設計計算,為設備選型和整個工藝各單元操作設備之間的匹配提供依據。因此,把這幾個設計整合成一門單獨的設計課程,既避免讓學生重復學習和完成相關的內容,又可以通過合理設置設計內容,讓學生掌握從選擇設備,安排生產流程,工藝計算一直到工廠的設計等一整套設計流程。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了原來多門課程多個設計題目之間沒有關聯,學生很難從中得到真正鍛煉的局面。

2.在食品工程原理課程設計中突出VB、AutoCAD、Office等軟件的應用。站在增強課程實用性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角度,采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輔助設計既可以提高設計的效率和水平,又能通過完成設計任務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用到相應的軟件,如:設計說明書可以用Of-fice辦公軟件完成,設計計算可以用VB編程軟件完成,設計圖紙可以用AutoCAD繪圖軟件完成。因此,為了能順利落實這一目標,在課程設計開始之前需要學生掌握相關軟件的使用。可以在機械制圖課程中加入Au-toCAD的內容,在食品工程原理課程中加入VB編程的內容。通過突出各類軟件在完成課程設計過程中的應用,使學生既掌握了從查閱資料、設計計算到制圖等一系列的設計環節,完成了課程設計的任務,又提高了學生應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在就業中的競爭優勢。

3.與應用軟件完成課程設計相應的課程設計考核方法的改革。計算機軟件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順應時代的需要,優點突出,但是其強大的復制功能卻讓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中“抄襲”起來更加簡單和直接。因此,與應用軟件完成設計過程相應的考核方法也需要重新考慮。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①設置不同難度級別的題目讓學生針對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但是完成不同難度題目的最高成績也是不同的,這樣做有利于對不同學習態度的學生進行區分,鼓勵那些學習認真的學生選擇難度大一些的題目;②不強制要求用軟件完成設計題目,但是會視應用軟件完成部分占整個題目的比例有不同的加分,并且鼓勵學生用軟件完成的內容越多越好;③注重過程考核和階段性檢查,對每個學生從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多個角度進行評價。對于提問積極,學習主動,在設計過程中能體現出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創造性的學生,都明確表示可以加分。同時加強階段性檢查,讓學生做階段匯報,及時了解學生的設計進度,對表現較差的學生提出口頭警告。

四、食品工程原理課程改革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結合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食品工程原理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有助于提升食品工程專業本科生層次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實施效果。作為培養食品工程專業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一門核心專業基礎課,是培養學生工程意識的啟蒙課,對培養食品工程專業學生的業務素質、工程能力及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將食品工程原理從單一的“食品工程專業基礎課程”轉變為“大工程觀、大系統觀”為指導的課程架構體系,注重單元操作與環境的關聯性,強化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和應用性。同時將食品工程原理實驗室建設成為集實驗、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及科學研究于一體的多功能實踐教學平臺,努力實現工程素質訓練、科研試驗與專業技術進步的有機結合。

五、結束語

第12篇

關鍵詞:STM32;μC/OS-III;ARM;嵌入式開發;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06-0177-02

1概述

嵌入式課程是高等院校電子和信息專業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嵌入式技術應用規定了嵌入式這門課程應該側重于工程性和應用性。然而目前嵌入式教學仍然處于以理論學習為主,課程設計為輔的局面。這導致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提升,缺乏對嵌入式課程的學習興趣[1]。其次,現有的嵌入式課程設計多以教學試驗箱為主,這類教學試驗箱配備的微處理器性能低下,難以滿足復雜項目的開發需求。這些缺點都限制了學生對嵌入式課程的學習熱情,嵌入式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2]。使用開發板進行嵌入式教學將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首先,從接觸硬件開始,學生有一定的開發興趣,其次,目前市面上的教學開發板都配備了當前主流單片機,這類單片機具備卓越的處理性能和豐富的外設接口,能夠設計更為復雜和實用的系統。最后,規范化的嵌入式開發流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開發興趣[3]。本文以遠洋電子工作室出品的野火STM32開發板為例,設計一個加入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μC/OS-Ⅲ的課程設計,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接觸當前主流的ARM芯片的結構并且學習復雜工程的基本開發流程,提高學生工程開發能力和開發興趣。

2 開發環境介紹

硬件方面,野火開發板上的微處理器使用的是意法半導體公司的STM32F103ZET6。該處理器是Cortex-M3內核的32位微處理器,最高工作頻率可達72MHz,內置512K的FLASH和64K的SRAM,11個定時器,同時具有多達13個通信接口。該開發板以總線的方式引出IO,這樣的設計可以方便用戶進行通信接口的外接工作,隔離跳帽設計可以方便用戶進行DIY設計。開發板可以用于完成跑馬燈、文件系統移植、微型實時操作系統移植等一系列復雜的實驗,這些實驗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培養他們對于嵌入式開發的興趣。

軟件方面,以μC/OS-Ⅲ嵌入式操作系統為開發環境。μC/OS以其開源、可裁剪、可固化、穩定性和安全性高的特點,在嵌入式領域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該嵌入式系統也以短小簡潔而著稱,適合引入嵌入式課程設計。μC/OS-Ⅲ作為μC/OS的最新版本,較前面的版本加入了許多新的特性。比如,不再限制最大任務數目,允許相同優先級存在,加入時間片任務調度算法等。新的特性使得μC/OS-Ⅲ的功能更為強大,也方便了開發者的使用[4]。

3 μC/OS-Ⅲ在STM32上的應用

μC/OS-Ⅲ的代碼量大約在6K~24K。野火STM32開發板的上512K字節FLASH和64K字節的SRAM運行μC/OS-Ⅲ是非常充足的,本次課程設計采用的是μC/OS-Ⅲ的V3.02.00版本。經過測試,該版本系統在STM32上可以可靠運行,并且非常穩定。下面將介紹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

3.1 功能要求

根據圖2所示的開發板上LED燈的硬件原理圖,在給定的MDK工程中進行編程,實現以下要求:

開發板上電以后,三個綠色的LED小燈將進行間隔為200ms的閃亮,表示系統已經運行。使用PortHelper上位機軟件,輸入LED燈編號和長亮時間,對應的LED燈將進行定時長亮。長亮完畢后,LED燈將繼續進行200ms的間隔閃亮。

3.2 設計分析

按照從下往上的原則,首先進行板級代碼的編寫工作,主要內容是LED的控制和串口的配置部分。之后進行應用級編程,在應用級代碼中創建相應的任務,實現數據接收和長亮控制。具體編程步驟:首先編程實現板級驅動控制。然后在μC/OS-Ⅲ中建立啟動任務,在啟動任務中繼續創建三個LED1~LED3燈的閃亮任務。上位機通過串口發送控制數據到內存中,各個LED任務通過檢測內存中的數據來確定是否進行長亮和進行長亮的時間。

需要指出的是,在使用串口中斷進行數據傳輸時,如果操作較快可能會出現數據出錯的現象。鑒于此,將串口配置為DMA(Direct Memory Access)方式傳輸數據,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傳輸速度和穩定性。

最后,為各個任務分配相應的任務優先級,分配方案如下表1所示:

3.3 編程流程

按照從下往上的編程原則首先進行板級代碼編程,在MDK工程的bsp項目組中新建兩個源文件和對應的頭文件,這兩個源文件分別是LED燈對應端口的配置程序和串口的配置程序。

對于LED燈的編程,為了方便移植,使用帶參宏定義LED對應引腳:

#define Reset(p,i) {p->BRR=i;}

#define Set(p,i) {p->BSRR=i;}

BRR和BSRR寄存器是STM32的GPIO端口對應的設置/清除寄存器。寄存器只能進行寫1操作,在對應的端口輸出低/高電平,寫0將不產生影響。上述宏定義將控制引腳的電平高低,實現LED點亮和熄滅操作[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凌海市| 浮山县| 大悟县| 黄大仙区| 土默特左旗| 黄浦区| 泸定县| 酒泉市| 英吉沙县| 伊春市| 札达县| 通道| 万宁市| 灵川县| 永宁县| 天柱县| 临江市| 新邵县| 南城县| 墨竹工卡县| 新营市| 富平县| 武功县| 谷城县| 革吉县| 长沙县| 蕉岭县| 伊川县| 体育| 花莲市| 阿克苏市| 鹤峰县| 棋牌| 韶山市| 湛江市| 正蓝旗| 吐鲁番市| 都江堰市| 秀山|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