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15:58: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學基礎行為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安全需求是人類發展最基本需求之一,是大學生完成學業的保證,是其思想進步、健康成長和立志成才的基本條件。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不斷增加的當下,大學生安全各類問題涌現:2004年的馬加爵事件、2008年上海商學院的火災事件、2010年的藥家鑫事件、2013年復旦投毒案、2014年跨年夜的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等。大學生安全教育是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依據相關法規政策,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安全責任、安全意識和安全知識為主要教育內容,使在校大學生增強安全意識,全面系統地掌握安全知識,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今后走向社會需要而進行的教育。
二、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法理依據。
2006年9月北京市教委召開“北京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會議”,要求大學生安全教育“進課堂、進教材、落實學分”。上海市頒布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大綱》規定要對全體在校大學生普及安全教育。《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試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均明確了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權利和義務。大學生安全教育與安全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關注的重點,也是各高校勢在必行并要行之有效的工作重點。
(二)現實訴求。
1.大學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新時期、新常態下,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顯著變化,由此引發的大學生安全問題也紛繁復雜。據對百度新聞案例的整理分析,目前大學生安全事故處于多發期、高發期,其安全現狀不容樂觀。一是大學生安全事故總量歷年增長。案例統計分析發現,大學生安全事故幾乎呈現直線式增長。從2010年的11起事故增至2015年的157起,增速極快。大學生安全事故快速增長,安全形勢嚴峻,大學生安全教育亟待改進和完善。二是大學生安全事故普遍存在。從案例發生的地域分布來看,大學生安全問題分布范圍廣泛,各省普遍存在。400起大學生安全事故分布于我國34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其中,山東、浙江、江蘇和廣東大學生安全事故發生比例較大。三是大學生安全事故類型多樣。對400個案例進行內容分析發現,大學生安全事故類型多樣,自殺、跳樓、溺水、車禍、被騙、失聯、中毒、傷人、旅游被困等事故層出不窮。大學生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心理安全亟待維護和保障。四是受害者群體分布廣泛,事故后果嚴重。對事故受害者特征進行分析發現,受害者年級跨度從專科至本科至碩士、博士均有,學生年級跨度從一年級至畢業生,院校也覆蓋了專科、本科院校。此外,在400起案例中,受害大學生人數高達1,953人。
2.“空氣式”的大學生安全教育。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空氣式”大學生安全教育現象。所謂“空氣式”教育主要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指大學生安全教育像空氣一般無處不在,即各所高校都有大學生安全教育,但又似“空氣”透明,安全教育重視不足。多數學校采用專題講座和主題班會形式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且安全教育僅為輔助教育,被放置在次要位置。二是指大學生安全教育效果如空氣成分,有用氧氣占比不高,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安全教育內容有待完善,教育效果有待增強。目前,承擔安全教育的主要是保衛和學生管理部門,教師缺乏專業訓練、系統知識和教學經驗,形式多為理論說教,教育效果較差。此外,大學生安全教育形式、安全教育內容均有待拓展。
三、大學生安全教育問題剖析
(一)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理論基礎。
1.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學科屬性。安全學科是新興的綜合科學學科,其應用涉及社會文化、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土木、礦業、交通、運輸、機電、林業、食品、生物、農業、醫藥、能源、航空等種種事業。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28次會議將“安全科學與工程”單列為一級學科,其下設“基礎災害”、“類別災害”、“理論安全”、“安全管理”和“安全工程”五大二級學科。其中安全管理學是各行業所共用的用以解決人的不安全行為的二級學科。大學生安全教育以安全責任、安全意識和安全知識為主要教育內容,保障大學生安全的學科,屬于解決人的不安全行為的范疇,即屬于二級學科安全管理學。
2.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理論基礎。由于大學生安全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這要求大學生安全教育需要跨學科、跨專業的理論基礎。一是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理論基礎涉及大學生安全教育是安全管理學的分支,系統原理、人本原理、強制原理、預防原理、彈性原理、故致因理論、控制理論、風險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等安全管理學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均可服務于大學生安全教育。二是大學生安全管理是要規避大學生的不安全行為。因此,行為科學的個體行為理論、群體行為理論以及組織行為理論等需要納入大學生安全教育范疇。三是大學生安全問題是一個系統問題,大學生安全教育也是個系統教育,安全系統管理學離不開經濟學、心理學、信息學、工程學等學科的理論支持。因此,大學生安全教育還需要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其他學科支撐.
(二)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現實問題。識別大學生安全的風險因素、探究大學生安全事故類型是高效、全面、合理設置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的先決條件,本文將根據搜集到的400起大學生安全事故分析其面臨的風險因素以及突發事件的類型。
1.大學生安全隱患。根據大學生安全事故產生原理,結合400起大學生安全事故分析發現,大學生安全主要受到兩方面風險的影響:一是內部隱患,即大學生自身問題帶來的風險,如個體身體問題、心理問題、安全意識、安全技能帶來的風險隱患。二是外部環境隱患。如大學生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周邊環境帶來的隱患,具體如表1所示。
2.大學生安全事故類型。大學生安全風險隱患復雜多變,這決定了大學生安全事故屬于多源并發性安全事故,類型多樣,事故涉及大學生人身、財產、心理安全等多個方面。大學生人身安全事故主要表現為車禍、自殺、被殺、受傷、猝死、失聯、、禁錮、觸電、踩踏事故等。其中車禍、自殺占比較高,分別為29.75%和27.5%。近年來,大學生失聯事故呈現多發趨勢。大學生財產安全事故主要表現為被盜、被搶、詐騙等,其中詐騙事故占比高達13.5%。大學生心理安全事故主要變現為抑郁、自閉、感情糾紛等現象。此外,涉及大學生的火災、爆炸等事故也時有發生。
四、結語
新時期、新常態下,大學生安全事故復雜多變,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授課方式等受到巨大沖擊。面對新變化和新的大學生主體,本文通過闡述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當前加強在校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基礎,并針對性提出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設置建議以及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項目等,為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校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方面提供建議和意見。
作者:吳倩倩 殷杰 單位:華僑大學旅游學院 華僑大學旅游安全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蔣夏寧.大學生安全教育問題的幾點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7(4):82~84
[2]張繼延,潘道廣.提高大學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徑與方法研究[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12:115~116
[3]黃小歐,李壯.大學生安全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J].中國統計,2015,1:57~58
論文關鍵詞: 中國高等教育管理 西方教育領導學理論 啟示
論文摘 要: 本文通過對西方領導學理論發展演變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若干理論的概括分析,即領導特質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權變理論,指出它們的實用性和局限性,深入探討這些理論在中國教育文化土壤下的適應性,以及對中國教育領導管理的啟示,即在中國的適應性。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在改革開放前對西方的高等教育學術理論等采取了排斥的態度,近些年來,隨著學術的進步和發展,此現象已經改變。在此大背景下,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內的各行業從業者,客觀上需要了解西方的教育管理理論,并結合自己的工作進行探索。本文擬對西方領導學理論發展演變中幾個主要的、有較大影響力的理論作概括的分析,并指出它們的實用性和局限性,通過分析,談談這些理論對目前我國國情下的工作環境,尤其是教育工作環境的適應性,以及對未來領導學研究的一些啟示。
二、西方主要的教育領導學理論的實用性和局限性
(一)領導特質概念和理論及其實用性和局限性
1.西方領導特質的概念和理論
作為西方最早成型的領導學方面的概念和理論,領導素質的概念和理論在上世紀初左右逐步被廣大行政學、政治學及法學等相關學者接受。領導特質理論從20世紀初到40年代左右的研究以韋伯的西方政治學為基礎,以側重探索領導者的素質為主要方向,學界稱此階段的理論為“領導素質論”或“領導特質論”。該理論的核心概念是“領導者素質是與生俱來的”。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先后主要有斯多基爾、切斯利、本尼斯等。領導特質論早期的研究重點是,對成功的領導者的素質進行分析,從而期望從中獲得領導者的共同素質特征,如斯多基爾、切斯利等領導學理論的研究學者;后期的研究重心則逐步從具體素質的分析轉變為分析如何塑造領導者的風格,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說的如何培養領導者應具備的各方面的素質,如本尼斯等領導學理論的研究學者。
2.西方領導特質理論的實用性
從該理論的產生時期背景,核心概念和理論,以及研究重點的概括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領導特質論”的實用性。它打碎了中世紀“神學天定”的思想牢籠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不再強調領導必須是由血緣決定的天定觀念,強調領導的個人基本素質,注重對于領導特質的研究,認為領導者的個性和領導特質才是選拔、決定和評價一個領導者的主要標準,因此,領導的個性和特質理所當然地就成為當時領導學研究關注的核心內容,該理論對當代領導者的選拔標準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3.西方領導特質理論的局限性
當然,由于該理論產生的特定歷史時期和理論基礎,因此,它是存在比較明顯的局限性的。該領導理論的內涵強調領導者的個人能力,個人的能力決定整體的決策和行動的觀點,為西方的個人英雄主義提供了理論支持,也成為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具有重要影響的理論,它和唯物歷史觀相違背。總之,它過于強調了個人能力和性格的決定作用,是片面的,和我國各行各業,尤其是教育界強調的團隊協作和分工專長的精神相左。
(二)領導行為概念和理論及其實用性和局限性
1.西方領導行為的概念和理論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二戰的結束,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到60年代,領導理論學界的研究者試圖從工作和行為的特點來分析和論證領導者所領導的有效性,以此作為判斷領導成功的標準和選拔領導的尺度,這就出現了新的領導行為概念和理論。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先后主要有斯多基爾、弗萊西、羅伯特·布萊克、詹德、倫西斯· 利克特等。具體來說,先后有“四分圖模式”領導行為概念和理論、“管理方格”領導行為概念和理論、“PM型領導模式”的領導行為概念和理論、“領導系統模式”領導行為概念和理論、“領導作風”領導行為概念和理論這五種理論,盡管它們各自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以領導者的行為和工作作為切入口,因此,都屬于領導行為理論的范疇。
2.西方領導行為理論的實用性
領導行為理論對二戰前的特質理論所影響的個人崇拜等問題進行了反思,對20世紀下半葉的領導理論具有重大的積極作用和實用性。它們的共同點都在于關心兩個基本問題(“怎么”的問題,即“HOW”的問題),即“領導怎么做”、“領導怎樣或通過何種方式來領導群體”。因此,它們都在研究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領導者的哪些行為(如何做)有助于他自己進行有效的領導。這樣,就部分否定了早期的領導特質概念和理論所主張的“領導者的能力和性格起主要作用”的觀點。這樣,就對組織機構選拔和評價領導者的標準和尺度提供了新的指導,為更好地推動包括教育管理在內的各項事業快速協調發展提供了組織保證,客觀上適應了新科技革命時代,分工專業化和細化后,很少有一個人或一個組織能完成一項工作的全部流程這樣一個新的強調專業分工和協作的發展浪潮。
3.西方領導行為理論的局限性
領導行為理論產生有它的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在根本上它還是領導特質理論的一種延續和發展,無非是把研究的方向轉移到行為和工作上,進行數學模型化和量化的更理性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完全放棄了領導個人性格和能力的評價,而行為和工作的本身又很難出現一個現成的可對比的對象,該理論本身并不過多涉及對領導者的行為和工作的結果的評價,因此,如果出現同樣或類似的工作,由于不同的領導,領導者的行為和工作按照5種領導行為理論的模型來判斷和評價,就可能出現占優勢的一方其領導的具體工作行為的結果反而不如領導過程劣勢一方的情況,這種結果和過程相背離的現象對領導行為理論是一個重大質疑。
三、西方教育領導學理論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我們應該在概括分析了解西方先后出現的幾個領導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文化傳統,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真正掌握這些理論思想的精髓,對這些理論對中國教育領導的積極作用和不適用的方面,作出自己的判斷,形成自己的觀點。 轉貼于
我們在運用西方的各個主要領導理論時,不要忘了從它形成的時代文化背景入手,對其進行全面客觀的了解,切忌從一開始就帶著“有色眼鏡”,簡單認為某個經典的領導理論好或不好,更不能根據提出的時間的近遠來判斷其適應性。
(一)領導特質理論對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的啟發
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強調對領導選拔任命的熟悉程度和關系網絡的影響,因此,出身和人際網絡往往成為領導選拔和判斷的主要依據和標準。
1.中國高教管理借鑒領導特質理論的必要性
在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后,我國人事選拔和領導任命的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但是傳統的領導文化理論還是存在一定的影響。因此,領導特質理論所倡導的“任人為賢”理念,相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領導觀念是進步的,是有很大積極作用的,改變了任人為親的傳統,強調根據性格和能力來決定選拔領導者,是我國各行業,包括教育事業,應該大力推行的。
2.領導特質理論在中國高教管理中運用的方法
“又紅又專”、“任人為賢”的理念和指導思想,在改革開放后成為我黨和政府的主導的領導選拔思想,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在具體的落實和操作的方式方法上,還做得不夠,需要形成一套符合領導特質理論的較為科學的選拔體制和操作流程,這樣既能融合西方領導特質理論的進步理念和指導,又能改變我國傳統文化中落后于現代化大生產的因素。
(二)領導行為理論對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的啟發
1.中國高教管理借鑒領導行為理論的必要性
領導行為理論結合我國目前的國情,使很多教育工作者逐步接受了“天資絕頂的人不一定能夠成為領導者”的思想,可以說,它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適應性,即強調領導不僅僅是一個“能不能”的問題,更是一個“會不會”的問題,真正決定一個人成為領導者的因素是他的行為。因此,有能力的人未必就一定能有實際的領導效果和達到領導的目的。
2.借鑒領導行為理論的注意點
領導行為理論對我國改善領導體制和理念具有重大的積極作用,應該得到深入的研究、學習和借鑒,當然,要注意漸進過程,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對它和中國傳統管理體制的抵觸方面進行有效的理論本土化的探討研究。
四、結語
未來的我國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對領導理論的學習、借鑒、分析和討論等過程中,應加強各理論學派的融合和交叉;強調領導特質、行為與權變環境因素的互動關系等的研究;使諸如此類的理論研究和學術探討等形成一定的領導理論的具體可操作的模式,從而指導我國教育事業的領導選拔、培訓、行為提高改善、領導方法與技巧的個性化等的具體實踐。
參考文獻
[1]鄭曉明.領導權變論:西方領導理論的主流[J].人力資源,1999,11.
[2]PETER·G著.王力行,王懷英,吳紀明譯.卓越領導力—十種經典領導模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一、資產評估學科歸屬爭議
通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及理論積累可以看出,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的進步與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目前理論界對其學科歸屬還存在著分歧和爭議,有待于進一步的厘清。在學科歸屬流派上,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歸納綜述:
(一)管理學說
一些學者認為資產評估是會計學、審計學和財務管理學的延伸,應歸屬管理學。唐振達(2009)認為,資產評估學作為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應當與會計同屬管理學,并主要從資產評估與會計的研究依據、計價基礎、研究理論與準則體系均相互借鑒與利用,以及兩者的研究對象、職業監管部門等方面的相似性上進行了論證。李光洲(2007)認為,資產評估作為應用性學科,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基于資產評估的跨學科特性,將資產評估歸屬于管理學學科更為合適。教育部2005年在少數財經院校恢復資產評估專業設置,并將該專業歸屬于工商管理學科。一些高校不僅進行了本科層次的專業建設和招生,還將其教學延伸到了研究生層次。這些院校主要包括南京財經大學、山東經濟學院、廣西財經學院、浙江財經學院、山東工商學院、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上海師范大學、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武漢經濟學院等。
(二)經濟學說
由于我國的資產評估是為適應國有資產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一些專家及學者認為資產評估應隸屬于財政學,持此觀點的學者主要以廈門大學評估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為代表。陳鵬(1998)指出對評估值概念理解不夠導致對資產評估方法的誤用,使評估結果產生差異。而這種癥結只有從經濟學的角度加以分析才能獲得答案。指出市場經濟的導人是資產評估產生的原因,資產評估是經濟學價值理論的運用資產評估的主要方法根植于經濟學的價值理論。市場法和收益法是評估一個持續經營企業整體價值的有效方法,也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供求平衡價值理論的體現(高波,2001)。羅建強(2002)認為,股份制改組上市時的資產評估其最終的目標是確定凈資產的價值和股票的發行價格也就是產權交易的價格,但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了產權經濟學的交易費用的節約,從而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河北省的幾名學者也認為資產評估理論研究依附于經濟學基本理論,它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王建中、王淑珍等,2002)。鑒于資產評估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重要環節之一的原因,一些院校將原有的國有資產管理專業發展為資產評估專業方向或專門建設了資產評估方面的專業方向,以及2005年以后教育部批準設置的資產評估專業也隸屬于財政學院(系),如廈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內蒙古財經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學院等。
(三)綜合學說
一些學者認為資產評估在對象及實施過程中滲透著工學的知識,因此,資產評估應該是多學科融合的綜合學科。王開田等(2007)認為,資產評估是一個以會計學為基礎,經管交融、文理工滲透的復合型、集成型新興學科,是一個在高度分化基礎上又高度綜合、需要廣泛學科基礎理論、專業技能學習和扎實應用實踐能力培養的專業。張艷(2009)認為,資產評估是一個源于會計學、集經濟管理學與工程機械學為一體的新興交叉學科,是一個新興智力密集型中介服務行業,它同時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特點。綜合智力密集型特點決定了資產評估課程設置要體現以會計學課程學習為基礎,經濟與管理類課程交融學習,文理工相互滲透三個方面的要求;較強的實踐操作性特點要求專業教學中必須加強實踐實驗教學內容。它的主干課程,應該包括資產評估學、建筑與工程識圖、機電設備評估、企業價值評估等。資產評估是一個典型的跨學科專業,它不僅涉及到經濟學、管理學也包含相關法學與工學的知識,但由于資產評估專業或專業方向多數是由財經類院校或相關院系進行建設的,這些院校或相關院系都缺少工科方面的專業或專業背景,所以此類觀點并未在高校學科設置上體現出來。
綜上所述可見,資產評估學科歸屬之爭的焦點主要表現在經濟學與管理學上,因此,有必要對經濟學與管理學進行解讀。
二、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區別
1776年3月亞當?斯密出版的《國富論》是近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而經濟學自身體系的形成以一百二十多年后馬歇爾出版的《經濟學原理》為標志(劉源張,2006)。經濟學是對一個經濟部門或經濟領域或經濟問題進行集中研究的學科,通俗地講是研究人和社會如何進行選擇和使用具有多種用途的稀缺資源,以便生產各種產品,并在現在或將來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和集團的科學。經濟學認為資源是有限的,人們應在各種選擇中使目標達到最大績效。管理學逐步發展成一門獨立學科,是以1926年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發表為標志。它是對組織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達成組織既定目標和責任的動態創造性活動。因此,管理的核心在于對現在所擁有的現實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有效整合。作為兩個不同的系統,經濟學與管理學的主要區別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研究目的不同
經濟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以回答“是什么”作為學科使命,側重于幫助人們解釋世界,它強調均衡、趨勢與發展,注重對有限資源的配置行為提供邏輯思考。相對而言,管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以解決“怎么辦”為自己的學科使命,側重于“如何改造世界”,強調過程,具有明確的方向性與目的性,注重為組織經營過程的各個環節提供有效手段和方法。
(二)對“人”的認識不同
經濟學家在進行經濟分析時,把人看作成是理性的人,也就是說,他可以理性地區別兩個或若干個經濟決策哪個對自己的經濟利益有更大的好處。管理學中經過理論界多次的討論與改善,由起初泰勒的“經濟人”到霍桑的“社會人”再到馬斯洛的具有層次需要的“人”,都是基于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展開的。管理學細化了人的各種需要,考慮人除經濟方面之外的其它因素,比如人的地位高低、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
(三)操作思想不同
經濟學在分析某一問題時,首先要對所要研究的經濟變量進行定義,提出一些假設條件;然后根據這些定義與假設提出一種假說,運用這種假說對未來進行預測;最后,用事實來驗證這預測是否正確。如果預測是正確的,這一假說就是正確的理論;如果預測是不正確的,這一假說就是錯誤的,要被放棄,或進行修改進入下一輪的假設研究。管理學是通過實踐活動,從中發現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從而
在管理的計劃、組織、控制、領導、激勵、協調等職能上進行改進和優化以期更好地達到組織目標。前者是從邏輯或理論上預期的模式到觀察檢驗預期的模式是否確實存在,是公理化的演繹體系,經濟學研究大都在已有的數據基礎上建立假設,以假設開題。后者是以歸納法為主,從個別出發以達到一般性,是經驗的總結和運用,其理論為了解釋具體的管理活動。
(四)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
經濟學一直以來發揮著其基礎學科的作用,供求問題是研究的根本,它用詳細的模型理論分析提供方會以何種價格出售,該價格需求方在哪個階段是可以接受的。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經濟學可以運用經濟模型等工具從靜態、比較靜態以及動態層面進行分析;也可以運用實證的方法或規范的方法進行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可用文字說明(敘述法),也可用數學方程式表達(代數法),還可用幾何圖形式表達(幾何法、畫圖法)。管理學在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等方面更加注重實際應用。
三、資產評估學科歸屬界定
任何一個被認為是科學的學科,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有它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這是一個學科體系區別于其它學科之所在,也是我們分析學科歸屬的出發點。我們認為,資產評估作為一項產生于經濟需求,服務于經濟發展的經濟行為,總的來說是偏重于經濟學的,屬于管理經濟學的范疇。
(一)研究目的
資產評估最終目的是在分析資產評估環境與評估對象特征的基礎上,對特定時點及約束條件下的資產價值進行評估,為決策方提供一定的價格尺度或合理資產價值咨詢意見。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委托人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現象,由于種種原因而無法直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只能轉而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提供相關專業信息的資產評估師,可以為相關各方提供實現目標的價值信息。資產評估服從了微觀經濟學所研究的市場經濟中單個經濟單位即生產者(廠商)、消費者(居民)的經濟行為,為行為各方提供資產價值咨詢服務并不過多地考慮管理,以價值規律為基礎,注重均衡,主要回答資產價值“是什么”的問題。
(二)對人的理解
資產評估的行為過程中評估方僅作為經濟關系中的第三方,單單是把人看作成為一個理性的人,注重資產質量,在效益大與小中當然選擇有價值的。服從經濟學上節約成本思想,最大經濟利益原則。評估學中不存在管理學認知的地位高低不同的人,不涉及公司經濟實體內部組織機構及人員配置問題,而是更多地考慮擁有平等地位買賣方的售買心理。
(三)評估方法
資產評估的三項基本評估方法有著各自的理論依據,而這些依據均源自于經濟學的價值理論。如勞動價值論是成本法評估的理論源泉,是對評估對象特定時點價值的重置模擬,用現行資本價格重新購置資產并使之處于在用狀態所耗費的成本,它探究的是評估對象的內在價值,而這樣的重置基礎又是以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價值決定的。再如邊際效用價值論在評估方法中的應用就是收益法,邊際效用價值論強調主觀感受(邊際效用)在商品(或資產)價值決定中的作用,強調單位成本的付出與收益的比較。而收益法則是通過被評估資產未來預期收益并將其折算成現值,借以確定資產價值的一種方法,資產的預期效用越大,獲得能力越強,它的價值也就越高。經濟學中所討論的在兩種或多種選擇下進行邊際分析方法、供求論在資產評估中也到處可見。
(四)對象特點
資產評估的對象是客戶委托評估的資產主體擁有或控制的物質實體上的經濟權益價值。一般而言,被特定權利主體擁有或控制并能為其帶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如機器設備、土地、房屋等)都是資產評估的對象,漸漸地企業的組織結構、整體價值也被列入評估的范圍。因此,評估就要把對象放在經濟的大環境下運用各種相關的經濟分析理論對評估對象進行多方面的考查。它與審計鑒定反映表內價值有一定的區別,以無形資產為例,專業評估師在確定評估對象時,不僅考慮賬面價值所體現的取得或研發成本,還注重無形資產的機會成本、轉讓內容、市場供需狀況及國內外該種資產的發展趨勢換代情況,在考慮無形資產能夠帶來的超額收益和壟斷利潤情況下,對不同的市場情況,通過利潤的測算來確定評估對象的價值。
(五)理論基礎
資產評估涉及經濟學、管理學、工學等多項知識理論,但究其根本應從經濟學中尋找。研究對象的多樣性無法全部歸納在一個模型中,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以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石。如房地產評估是建立在建筑學、機械學、商品學、工程學等基礎之上,它自身及價格構成均比較復雜,且各項房地產的性能、結構、磨損程度、通用性能差別也非常大。但各具體的房地產項目在評估過程中都是依賴地租理論、房地產市場供求理論、購買者行為理論、效用價值論、生產費用價值理論、替代原理以及收益遞增遞減原理、生產要素組合的均衡原理、收益與分配原理和投資原理等。在估價過程中,還廣泛涉及到規劃、建筑、結構、概預算、法律、金融及經濟等有關理論和知識。經濟學的這些原理,以及對經濟運行和發展一般規律的認識,都為資產評估行為提供基礎理論。
關鍵詞:市場營銷學;經濟學;管理學;行為科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3.0148.02
市場營銷學是以經濟學、行為科學和現代管理理論為基礎,研究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企業市場營銷活動及其規律性的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營銷學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曾說:“經濟學是營銷學之父,行為科學是營銷學之母;數學乃營銷學之祖父,哲學乃營銷學之祖母”。本文分別從經濟學、管理學和行為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市場營銷學的學科基礎體系。
1市場營銷學誕生的學科背景――經濟學
20世紀初市場營銷學以經濟學分支的形式出現,市場營銷理論的誕生與經濟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經濟學直接影響了市場營銷學的起源和發展。
1.1市場營銷核心思想的經濟學基礎
古典經濟學對市場營銷學影響深遠,亞當?斯密給“市場”下的定義被早期的市場營銷學廣為采用,他提出的許多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市場營銷領域。理論經濟學對市場“交換”內涵的揭示,為市場營銷學提供了深刻的行為基礎,所揭示的需求理論使市場營銷學獲得了準確的理論和功能定位。
消費者的理性人假設為市場營銷學中的基本概念――交換奠定了理論基礎;貨幣理論的信用概念應用于銷售策略;地租理論用于解釋營銷機構的位置和布局;產品差異化理論被用于解釋定價、品牌、廣告和服務戰略;根據凱恩斯學派的觀點營銷學者提出政府干預市場營銷活動的理論等。
1.2營銷戰略理論的經濟學基礎
經濟學中的壟斷競爭理論和需求理論為市場營銷的S-T-P戰略提供了理論支撐。STP戰略的實質是為不同的細分市場構建不同的需求曲線,通過產品差異化制造出缺乏彈性的需求曲線,形成一個“小的壟斷”市場,不同的企業就可以定位于不同的目標市場上進行非價格競爭。“市場導向”營銷觀念的提出,受到產業組織經濟學中“可持續競爭優勢”概念的極大影響。具體如表1所示,左邊是從微觀經濟學和產業組織經濟學中借鑒來的思想,右邊是這些思想在市場營銷中的應用,最終目的都是取得較高的績效。
1.34P理論的經濟學基礎
市場營銷學中的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分銷(Place)和促銷(Promotion)4P營銷組合理論,是從20世紀30年代羅賓遜和張伯倫提出的不完全競爭理論直接延伸而來的。
(1)產品策略借鑒了“偏好”和“效用” 理論。微觀經濟學中“偏好”和“效用”的概念啟示營銷人員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營銷學者考慮經濟學中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商品分類,研究產品需求變化和購買模式變化,并將其應用到生產線策略、包裝策略和品牌策略中。
(2)信息非對稱性和價格競爭理論對于價格策略具有重要意義。借鑒經濟學的需求彈性理論,營銷學者提出差別定價法;根據信息經濟學中“價格――質量”效應原理,企業將創立品牌與高價策略相結合,力求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高價高質形象;另外,博弈論為企業價格競爭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收入彈性、交叉彈性、價格歧視也是營銷定價中常用的經濟學概念。
(3)“分工和專業化”思想與交易費用理論成為分銷渠道研究的經濟基礎。中間商通過大規模分銷產品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同時其經營的品種較多,范圍經濟效應十分明顯。在考慮建立自己的垂直一體化銷售渠道還是借用別人的渠道時,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理論為其提供了工具。
(4)信息不對稱理論和非價格競爭理論為促銷策略提供重要依據。交易費用理論是公共關系決策的重要參考;福利經濟學家有關市場營銷的評價對測定廣告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從經濟學角度看,促銷的功能有兩個:提供信息,降低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產生影響,引導消費創造需求。
2市場營銷學的歷史性飛躍――向管理導向發展
20世紀50年代,為了解決營銷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一些學者正式把營銷從傳統的經濟學研究轉入管理學研究,使這門學科獲得了新的活力和更大的發展空間。霍華德最早使用“營銷管理 這個詞,在《市場營銷管理:分析與決策》一書中用管理學觀點重點研究了營銷的應用性,標志著營銷管理時代的來臨。
2.1營銷管理概念對管理思想的借鑒
在營銷學發展的“金色的50年代”(菲利普?科特勒,1987),產生了許多遵循管理邏輯的營銷思想,如市場營銷組合、產品生命周期、品牌形象、市場細分、市場營銷觀念等,這些思想對世界營銷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管理學引入市場營銷領域的概念還有:科學管理、任務、職能化管理、科學方法、簡單化、多樣化、標準化。管理學提供了一個框架以確認市場管理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如何滿意地解決這些問題的指導原則和方法。現代市場營銷觀念的確立、營銷組織的設置都反映了管理思想的發展,明確營銷學屬于管理的范疇,是營銷活動得以成功的基礎。
2.2管理過程論為營銷管理提供立論依據
亨利法約爾創立的五要素論和管理過程論是現代營銷管理的立論依據,管理職能的研究途徑成為現代營銷學最通用的研究方法。法約爾的管理五要素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強調管理的綜合職能以及過程性和普遍性。市場營銷過程就是管理職能的實現過程,具體表現在:營銷計劃是營銷活動的首要職能,涉及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包括營銷活動編排、產品、價格、分銷方法、推廣決定;營銷組織是實現企業目標的重要保證,包括訂立目標、計劃、決策、建立模型;指揮體現在企業領導營銷組織實現既定目標的營銷過程中;協調是企業以整體營銷策略去適應變化的環境的重要職能,也是企業內部各部門各要素的力量能集中起來的重要保證;控制包括營銷活動控制、銷售及成本分析和營銷審計等。
2.3營銷研究方法對管理學的借鑒
管理科學對市場營銷學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和促進作用。管理科學的某些模型在市場營銷活動(如新產品開發、競爭性訂價、廣告預算與媒體選擇、推銷時間分配以及營銷組合規劃等)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描述性模型主要應用于溝通(傳播) 、解釋、預測等營銷活動,包括馬爾科夫過程模型、排隊模型和模擬三種基本形式。決策模型主要應用于通過評價不同決策所導致的不同結果,來尋求一個最佳決策,與市場營銷密切相關的決策模型有微分學、數學規劃、統計決策論、博奕論(對策論) 四種基本形式。
3行為科學給營銷管理注入靈魂
行為科學為解釋消費者和組織購買行為提供了基本概念和方法,上世紀70年代以來,市場營銷學更關注顧客的行為及其關系,應用行為科學的比重上升。
3.1行為科學是市場營銷管理的基本理論依據
行為科學正是基于古典管理理論中對人的因素和作用的忽視而提出的一門新型管理學科。行為科學的基本觀點是:強調以人為中心來研究管理問題;把人看作是“社會人”。現代營銷觀念的確立正是體現了以“人”(顧客) 為中心的思想,而以顧客為中心的觀念貫徹在整個營銷管理過程中。從這一點講,市場營銷學體現了行為科學的核心思想,行為科學成為現代市場營銷的基本理論依據。受行為科學的影響,營銷管理把企業目標與滿足消費者需求結合起來,企業可以在獲得消費者滿意的同時,實現各項經營目標;受行為科學研究組織的啟發,營銷管理既研究營銷組織機構本身的功能,也重視公共團體對營銷的影響。
3.2市場分析對行為科學的借鑒
市場分析特別是消費者行為分析廣泛吸納了行為科學的理論概念。首先,促銷策略、廣告策略中借鑒了約翰?B?華生的“行為主義”概念,其基礎是行為來自刺激,行為可以學習并習慣化。其次,格式塔學派認為人們的需求和行為受到社會群眾的壓力和影響,以至處于同一社會階層的人們在商品需求、興趣、愛好、購買方式、購買習慣上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營銷人員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哪些人對哪些產品最具有影響力,以使這些人在最大限度和范圍內施展其影響。再次,威廉?萊澤關于價值觀與生活方式(value and lifestyle)的思想引起了營銷學者們的注意,營銷學者關注消費者需求的實質,就是關注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即消費方式。隨后,約翰?霍華德和杰迪遜?西斯提出了著名的“買方行為理論”,對生活方式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深化。另外,馬斯洛(H?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對消費者行為分析也有重要的意義。
3.3行為科學促進了營銷組合理論的發展
行為科學認為,用戶對產品的購買行為是由其購買動機和消費心理直接決定的。因此,企業必須重視對消費者購買動機和心理規律的研究,以制定出科學的營銷策略。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勞特朋針對4P存在的問題提出了4C營銷策略,該理論認為,市場營銷不僅僅是企業提出承諾,單向勸導顧客,更重要的是追求企業與顧客的共同利益,培養忠誠的顧客。
(1)Custom(顧客) 是針對“產品”而言的,認為消費者是企業一切經營活動的核心,企業重視顧客要甚于重視產品。這體現在兩個方面:①創造顧客比開發產品更重要,②消費者需求和欲望的滿足比產品功能更重要。
(2)Cost(成本)針對“價格”而言,要求暫時忘掉固有的定價策略,從消費者所需付出或肯付出的成本著手。
(3)Convenience(便利性) 針對“地點”或“渠道”而言,要求忘掉固有的地點、渠道,從消費者購買商品的便利性著手,并且便利原則應貫穿于營銷的全過程,售前、售時、售后、處處、時時讓顧客感到方便。
(4)Communication(溝通)取代促銷,強調企業應重視與顧客的雙向溝通,以積極的方式適應顧客的情感,建立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新型企業――顧客關系。
美國營銷學家舒爾茨(Don E Schultz)又提出了更新的4R策略:與顧客建立關聯(Relevance)、提高市場反應速度(Response)、運用關系營銷(Relationship)、回報是營銷的源泉(Reward)。強調以競爭為導向,著眼于企業與顧客的互動和雙贏,積極適應顧客需求的同時,主動創造需求。
本文只是從經濟學、管理學和行為科學三個方面簡單分析了市場營銷學的學科基礎體系,實際上在不斷地吸納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行為科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多門學科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營銷學才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組織框架,發展成為一門獨立而又成熟的學科。
參考文獻
[1]鄭銳洪.西方營銷百年理論發展重心的轉移及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12,(1).
[2]李會太,何青,張文杰.美國市場營銷發展的七次浪潮[J].經濟管理,2002,(5).
[3]劉洋.淺談市場營銷理論的演進與擴展[J].現代商業,2009,(12).
[4]楊智,萬后芬,市場營銷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
一、考試要求
• 能準確地了解管理思想發展史中的重要時間、主要學派、重要人物及其主要貢獻
• 能比較準確地理解管理學中的基本概念、特點以及影響因素
• 能系統地了解管理學中基本理論的主要內容、了解各項管理職能的基本內容和原則
• 能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管理學中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分析、解決管理實際問題,對管理的基本工作能進行綜合歸納
• 熟練運用管理學中的各種分類方法和工具,掌握計劃、決策、領導、控制中的常用方法
二、考試內容
• 管理與管理學
掌握:管理的定義、性質及管理的職能
• 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認識:主要管理理論形成的時間、研究重點、特點以及相關代表人物及其理論貢獻
理解:現代管理理論主要學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掌握: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韋伯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梅奧的人際關系學說;巴納德的社會系統理論
• 決策
理解:決策的基本特征與基本要素
掌握:決策的基本概念;決策的分類;決策的過程;集體決策方法
應用:有關活動方案的決策方法
• 計劃
認識:計劃組織實施的方法
理解:計劃的概念、性質、作用與類型
掌握:計劃的編制過程;目標管理的過程;
• 組織
理解:組織、組織設計的含義;組織結構的特性;組織設計的任務原則
掌握:組織部門化的基本形式及其優缺點;組織的層級化與管理幅度
應用:應用組織理論分析問題
• 人力資源管理
理解:人力資源計劃的任務
掌握:人員配備的原則;績效評估的含義、程序與方法
• 組織變革與組織文化
認識:組織變革的一般規律
理解:組織變革的動因;組織變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掌握:組織變革的含義;組織變革的內容;組織變革的類型與目標;組織文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組織文化的內容與功能
• 領導
理解:領導的定義;領導的作用以及的權利基礎
掌握:領導方式的基本類型;領導方式行為理論;領導方式情景論
應用:應用領導理論分析問題
• 激勵
認識:激勵的的一般形式和實務
理解:激勵的概念與對象
掌握:激勵的內容理論;激勵的過程理論;激勵的強化理論
應用:應用激勵理論及激勵的形式與方法分析問題
10 、控制與控制過程
理解:控制的的必要性;
掌握:控制的類型;控制的過程;有效控制的特征
11 、 管理的創新職能
認識:創新職能的基本內容
理解:創新的概念;創新的類別與特征
掌握:創新的過程;創新活動的組織
三、考試題型
1 、單項選擇題:約 30 分
2 、多項選擇題:約 20 分
3 、簡答題: 約 30 分
4 、論述題: 約 20 分
5 、計算分析題:約 30 分
6 、案例分析題:約 20 分
試題難易比例:較容易題約 40% ,中等難度題約 50% ,較難題約 10% 。
參考用書: 周三多主編 管理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部分:建筑施工( 150 )
一、考試要求
1. 了解各主要工種工程的施工工藝原理和施工中的關鍵環節;
2. 掌握施工組織設計的原理和編制單位工程施組織設計的方法,并能對各種施工方案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初步分析;
3. 具有綜合運用各門學科知識組織施工和分析解決土木工程施工一般技術問題的能力,對現行施工規范應有所了解。
二、考試內容
1. 土方工程 ( 25 )
( 1 )了解土的工程分類和性質 ; 掌握場地平整和基坑 ( 槽 ) 土方量計算的方法 .
( 2 )了解影響邊坡失穩的內外因素,掌握填土的質量要求及檢驗方法和標準。
( 3 )了解流砂產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 掌握輕型井點設計的內容。
2. 樁基礎工程 (10)
( 1 )掌握鋼筋混凝土預制樁的施工工藝要求及影響打樁質量的因素。
( 2 )掌握套管成孔灌注樁、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的施工工藝 , 并能分析施工時易產生質量事故的原因及掌握預防、處理的方法 .
3. 砌體工程 (10)
( 1 )了解砌筑所用材料的性能和腳手架的種類 , 熟悉磚砌體的施工工藝 , 掌握磚砌體施工的質量標準及構造措施。 .
4. 鋼筋混凝土工程 (25)
( 1 )掌握鋼筋的種類和力學性能;了解鋼筋的冷拉工藝和控制方法;掌握鋼筋的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藝
( 2 )掌握鋼筋配料的要求、代換的計算方法 , 鋼筋的幫扎構造要求。
( 3 )了解模板的種類及構造 , 掌握柱梁模板的安裝順序及拆模要求。
( 4 )了解混凝土原材料、施工設備和機具的性能要求 ; 掌握混凝土攪拌方法、運輸要求 ; 掌握混凝土的澆筑、施工縫留置及處理 , 混凝土震搗和養護方法 ,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及混凝土質量檢查和缺陷處理 .
5. 預應力混凝土工程 (5)
( 1 )掌握先張法施工工藝 ( 張拉程序、預應力筋張拉、混凝土澆筑與養護、預應力筋放松 ).
( 2 ) 掌握后張法施工工藝 ( 孔道留設方法、預應力筋張拉強度要求、張拉順序及張拉制度 ), 了解張拉錨具及張拉設備 .
6. 結構安裝工程 (10)
( 1 )了解起重機械的類型、起重參數及相互關系 , 能正確地選用起重機 .
( 2 )掌握單層工業廠房結構構件的吊裝方法和吊裝工藝,能制定合理的結構吊裝方案。
7. 防水工程 (7)
( 1 )掌握防水材料的性能和種類。
( 2 )掌握卷材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的構造及質量標準 , 了解細石混凝土屋面構造及要求 .
( 3 )了解地下工程防水方案的種類 ; 掌握防水混凝土施工要點及施工縫留設方法 ; 了解卷材防水層的構造及施工要點 .
8. 裝飾工程 (8)
( 1 )了解一般抹灰層的構造 ; 掌握抹灰的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 .
( 2 )掌握水磨石、大理石、釉面磚飾面的施工工藝 ; 了解水刷石、干粘石、滾涂、彈涂、噴涂施工方法 .
( 3 )了解刷漿材料及刷漿施工要求。
( 4 )了解裱糊施工及有關規范要求。
9. 建筑施工組織設計概論 (5)
( 1 )了解建筑產品及生產的特點 ; 掌握施工組織設計的任務、作用、分類及內容 .
( 2 )了解施工組織設計編制的依據和原則及施工組織設計資料調查的內容。 .
10. 流水作業原理 (15)
( 1 )了解流水施工的概念及特點 , 掌握流水施工的主要參數及其確定方法 .
( 2 )掌握流水施工的組織方式 .
11. 網絡計劃技術 (25)
( 1 )掌握單代號網絡圖、雙代號網絡圖的概念和繪制方法,能進行時間參數的計算和關鍵線路的確定 .
( 2 )了解時標網絡繪制方法的概念 .
12. 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5)
( 1 )了解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的內容、編制程序和依據 .
( 2 )掌握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內容和順序 .
( 3 )掌握磚混結構、框架結構和單層工業廠房結構的施工方案擬定方法 ( 流水段劃分、施工順序確定、垂直運輸機械選擇、主要分部分項工程施工方法 ) 。
( 4 )掌握施工進度計劃的形式和編制方法 .
四、考題類型
1 、填空題: 29%
2 、單項選擇題: 13%
3 、簡答題: 30%
1. 西方權變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是( )。
A 孔茨 B 西蒙 C 梅奧 D 伍德沃德
2 .管理跨度原則可以理解為( )。
A 職位的職權和職責對等一致
B 領導者所管理的人員數目應當適當
C 管理人員要求與分工、協作相一致
D 應當授予管理人員一定的職權
3 .美國學者梅奧曾經帶領一批研究人員進行了有名的霍桑試驗,開創了( )的早期研究。
A 行為科學學派
B 管理科學學派 C 社會系統學派 D 經驗主義學派
4. 確定合理的管理幅度是進行組織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關于什么是合理的管理幅度,對于下列四種說法,你最贊同哪一種?(
)。
A管理幅度越窄,越易控制,管理人員的費用也越低。
B管理幅度越寬,組織層次越少,但管理人員的費用會大幅度上升。
C管理幅度應視管理者能力、下屬素質、工作性質等因素的不同而定。
D管理幅度的確定并不是對任何組織都普遍重要的問題,無須過多考慮。
5 .在計劃類型中,按照計劃制定者的層次可將計劃分為( )。
A 戰略計劃、管理計劃、作業計劃
B 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
C 綜合計劃、項目計劃
D 銷售計劃、生產計劃、勞動人事計劃、技術改造計劃
6 .在管理控制活動中,有一種控制是用過去的情況來指導現在和將來 ,
這種控制是( )。
A 前饋控制 B 反饋控制 C 過程控制 D 間接控制
7.根據領導生命周期理論,當下屬的成熟度處于成熟階段應采取的領導方式是:(
)。
A 高關系 低工作 B 命令式 C 參與式 D 低工作 低關系
8 當人們認為自己的報酬與勞動之比,與他人的報酬與勞動之比是相等的,這時就會有較大的激勵作用,這種理論稱為:(
)。
A、雙因素理論 B、效用理論 C、公平理論 D、強化理論
8在管理方格圖中,團隊式管理的方格是處于(
)。
A 9.1 B 9.9 C 1.9 D 1.1
10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多種需求概括為五個層次的需要,依次是:( )。
A 社交的需要、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B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社交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C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D 生理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 2分,共12分)
1. 領導者在建立和健全科學決策支持系統時,主要應注意建立( )。
A 信息系統 B 咨詢系統 C 決策系統
D 組織系統 E 執行系統 F 反饋系統
2. 現代管理的主要職能包括( )。
A 計劃職能 B 組織職能 C 創新職能 D 控制職能
E 激勵職能 F 領導職能 G 協調職能
3 .能體現我國樸素的辯證思想的理論有( )。
A 物極必反 B 以逸待勞 C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D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E 治國之道,務在舉賢
4.勒溫的領導作風理論提出了三種極端的領導工作作風,即(
)。
A專制作風 B 集權作風 C仁慈作風 D民主作風
E放任自流作風 F 權變作風
5.企業文化的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
A 目標層 B 哲學層 C精神層 D道德層 E制度層 F器物層
6. 管理思想發展史的第三階段為中期的管理思想,主要代表人物( )。
A 梅奧 B 法約爾 C 巴納德 D 伯法 E 卡斯特
三、名詞解釋(每題 3分,共18分)
管理
組織
決策
戰略管理
目標管理
企業文化
四、簡答題(每題 5分,共40分)
控制過程一般有哪些步驟?
什么是人際關系平衡?其種類有哪些?
管理思想的發展可分成幾個階段?
何謂組織生命周期理論?
為什么說管理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雙因素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費德勒模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現代計劃方法主要有哪些?
五、論述題(每題 10分,共20分)
為什么強調正激與負激相結合,但應以正激為主?試舉例說明。
評述您學過的領導理論,談談管理學中的領導理論對提高領導藝術的作用。
【答案】
一、 單項選擇題
1.D
2.B
3.A
4.C
5.A
6.B
7.D
8.C
9.B
10.C
二、 多項選擇題
1.ABCEF
2.ABDEFG
3.ABCD
4.ADE
5.CEF
6.AC
三、 名詞解釋
1. 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等環節來調節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以期更好地達成組織的目標的過程。
2. 組織是為了達到某些特定目標,經由分工與合作及不同層次的權利和責任制度,而構成的人的集合。
3 .決策 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替代方案中,選擇一個有效方案的過程。
4. 戰略管理
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實行的總體性管理,是組織制定和實施戰略的一系列管理決策與行動,其核心問題是使企業的自身條件和環境相適應,以求企業生存和發展。
5. 目標管理是一種程序和過程,它使組織中的上級和下級一起商定組織的共同目標,并由此決定上下級的責任和分目標,并把這些目標作為經營、評估和獎勵每個單位與個人貢獻的標準。
6. 企業文化是全體職工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
四、簡答題
答:①限定子系統的范圍。②識別所要測量的特性 。③訂立標準。④收集數據。⑤衡量績效 。⑥診斷與更正。(答對5條給滿分。)
答:所謂人際關系平衡是指交往雙方的需要和這種需要的滿足程度以及人際吸引的程度保持平衡。(2分)
種類有:自覺平衡,主動平衡,消極平衡。(3分)
答:第一階段,早期的管理思想。
第二階段,古典的管理思想。以泰勒、法約爾等人的思想為代表。
第三階段,中期的管理思想。以梅奧與巴納德等人的思想為代表。
第四階段,現代管理思想。
答:組織象任何有機體一樣有其生命周期。格林納認為一個組織的成長大致可分為創業、聚合、規范化、成熟、再發展或衰退五個階段。每階段的組織結構、領導方式、管理體制和職工心態都有其特點。
答:管理學是一門科學,這是因為它具有科學的特點,如客觀性,實踐性,理論系統性,真理性,發展性,是一種反映客觀規律的綜合的知識體系。
管理學又是一門藝術,是因為藝術的含義是指能夠熟練地運用知識,并且通過巧妙的技能來達到某種效果。而有效的管理活動正需要如此。
答:雙因素理論由赫茲伯格首先提出。他認為,使職工感到不滿意的因素(保健因素)往往由外界環境引起,如,公司政策、行為管理和監督方式、工作條件、人際關系、地位、安全等,使職工感到滿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產生的(激勵因素),如,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績能得到認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戰性、負有較大的責任等。
答:費德勒提出了有效領導的權遍模型,他認為任何領導形態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決于所處的環境是否適應。影響領導形態有效性的環境因素有:領導者和下級的關系,職位權力,任務結構。費德勒以一種被稱為“你最不喜歡的同事”(LPC)的問卷調查來反映和測定領導者的領導風格。
答;
①滾動計劃法②網絡分析技術③線性規劃方法④投入產出法⑤計量經濟學方法
五、論述題
1.答:所謂正激就是對職工的符合組織目標的期望行為進行獎勵,以使得這種行為更多的出現,即職工積極性更高;
(2分)所謂負激就是對職工的違背組織目的的非期望行為進行懲罰,以使得這種行為不再發生,積極性向正確方向轉移。(2分)正激和負激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僅作用于當事人,而且會間接地影響周圍其他人。(1分)但鑒于負激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容易產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為,應該慎用。因此,領導者在激勵時因該把正激與負激巧妙地結合起來,而堅持以正激為主,負激為輔。(3分)
舉例參考:領導者應該把嚴格管理和思想工作相結合。(2分)
2.答:
( 1)領導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領導特質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權變理論。(3分)
( 3)領導行為理論包括:包括勒溫的三種極端理論、連續統一體理論、管理系統理論領導行為四分圖、管理方格理論等。(2分)
( 4)領導的權變理論:包括費德勒模型,領導生命周期模型和途徑-目標理論。
這些理論分別從不同的方面來論述領導的有效性和相關情境的關系。(2分)
關鍵詞:組織公平性;服務公平性;滿意感;歸屬感
一、組織公平性對服務公平性的“外溢效應”
組織公平性指工作場所的公平性(Greenberg, 1990),特別是指員工感知的公平性。企業管理學術界普遍認為組織公平性包括以下三個組成成分。(1)結果公平性:指員工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決策結果是否公平的評價。(2)程序公平性:指員工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決策過程是否公平的評價。(3)交往公平性:指員工對管理人員與自己的交往是否公平的看法。
服務公平性是在組織公平性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個新概念。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服務公平性也包括結果、程序、交往公平性等三個組成成分。
二、組織公民行為
在過去20多年時間里,歐美企業管理學者對組織公民行為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他們的研究結論對我國企業卻并不一定適用。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設計了一個組織公民行為量表,對廣州某高校的102位在職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請他們判斷問卷中列出的各種行為是否是員工自發的,企業的規章制度不會直接獎勵的,有助企業提高經營效果的組織公民行為。我們發現,絕大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員工自覺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節省企業資源、保持工作場所整潔并不是員工的角色外行為,而是員工的角色內行為。此外,不少酒店管理人員和員工指出,酒店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應包括員工積極主動為賓客提供優質服務的行為。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決定從以下五個方面計量組織公民行為:(1)主動工作行為:指員工積極主動,做好服務工作;(2)自學行為:指員工主動學習服務知識,提高服務技能;(3)團結同事行為:指員工關心、幫助同事,與同事融洽相處;(4)公民美德行為:指員工積極地參加各種對企業有利的活動。
三、組織公平性影響組織公民行為
根據美國學者布勞(Peter, M. Blau)提出的社會交換理論,社會交換關系是雙方在相互信任和共同目標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交換關系。雖然雙方沒有明確規定對方的權利和義務,但各方都相信對方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回報本方為對方作出的貢獻。
許多企業管理學者根據社會交換理論,解釋員工表現組織公民行為的動機。他們認為,公平的社會交換關系能夠激勵員工表現組織公民行為。如果員工認為企業與自己建立了社會交換關系,即使企業不會獎勵他們的組織公民行為,他們仍然相信企業將一定會回報自己作出的貢獻。
四、組織公民行為影響賓客的服務消費經歷
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也可能通過以下途徑,間接影響賓客的服務消費經歷。(1)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可提高同事和團隊的服務工作效率。例如,老員工幫助新員工盡快適應服務工作環境,掌握服務技能,新員工就更可能為賓客提供公平、優質的服務。(2)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特別是員工的公民美德行為,可加強員工與管理人員之間的溝通,管理人員就更可及時采取有效的服務質量管理措施,解決企業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員工的運動員風度與團結同事行為可增強團隊精神。管理人員不必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處理員工或部門之間的矛盾,就更可能集中精力做好服務質量管理工作。
五、組織公平性影響員工的工作態度和組織公民行為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員工感知的三類組織公平性都會影響他們的組織公民行為。但是,不少歐美學者認為,與結果公平性相比較,交往公平性和程序公平性更可能激勵員工表現組織公民行為(Bowen等, 1999)。美國學者穆爾曼(Robert H. Moorman)對美國兩個中型制造企業普通員工感知的組織公平性與管理人員評估的員工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次實證研究。他發現,只有交往公平性對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的直接影響 。我們的數據分析結果卻表明,三類組織公平性對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并沒有顯著的直接影響,而是通過員工的滿意感、信任感和歸屬感,間接影響他們的組織公民行為。
六、管理人員的領導行為和領導能力影響員工的工作態度和組織公民行為
我們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管理人員關心員工與管理人員的領導能力既直接影響員工感知的三類組織公平性、信任感和滿意感,又直接影響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因此,我們認為,管理人員的領導行為和領導能力是影響員工的公平感、員工對管理人員的信任感、員工的工作滿意感和組織公民行為的重要因素。
七、管理人員的領導行為和領導能力影響賓客感知的服務公平性
我們發現,員工對管理人員領導行為的看法不僅對賓客感知的服務公平性有間接的影響,而且有直接的影響。這表明,管理人員的領導行為會影響員工感知的酒店服務氛圍,進而影響顧客感知的服務公平性和服務質量 。
八、員工的歸屬感影響組織公民行為、服務公平性和服務質量
在現有的文獻中,許多歐美學者發現員工的持續性歸屬感對員工的工作實績沒有顯著的影響,或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但是,員工的道義性歸屬感與賓客感知的服務交往公平性、員工的持續性歸屬感與員工感知的服務質量都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目前,我國酒店許多普通員工是年輕的低學歷外來工。他們既缺乏“跳槽”機會,又擔心下崗。為了繼續在酒店工作,他們往往會盡力按照酒店的要求為賓客提供優質的服務。這可能是我們發現員工的持續性歸屬感與賓客感知的服務質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關鍵詞】管理心理學 研究 熱點與重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18-01
一 新形勢下管理心理學發展的方向
管理心理學于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正式誕生,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萊維特首次提出。他首次以“管理心理學”命名出版了他的專著,而之前都是以“工業心理學”命名研究心理學的著作,將工業心理學更名為管理心理學,標志著工業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也是對工業心理學的有效突破。管理心理學主要研究工作環境中個體、群體和組織等層面的人的行為以及其影響因素,管理心理學強調人的因素在管理環境中的作用,這種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為:領導行為、管理決策、組織變革與發展、團隊建設、溝通、激勵和跨文化管理等諸多問題,要求能從個體差異的角度研究職務分析、人員選拔、培訓、績效評價和薪酬分配等理論和方式。在全球競爭不斷加劇的社會形態下,在經濟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的背景中,管理心理學需要得到不斷的發展,需要不斷研究新問題,在物質資本作用不再突出,而人的因素作用不斷加大的情形下,人力資源已成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只有把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好,才能在科學管理和決策中促進社會更快地發展,管理心理學需要不斷提供人如何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知識,不斷研究新的管理問題中的心理問題,才能有效適應形勢的發展,不斷促進人自身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二 管理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1.研究組織變革
20世紀90年代以后,組織變革已成為全球化經濟競爭中管理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組織變革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科技的發展帶動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促進社會心理的演變,社會組織只有在不斷的變革中才能獲得一種動態化的平衡。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對企業重組、進行戰略管理、跨國公司或是國際合作企業管理的研究成為社會研究的重要內容,管理心理學也開始從對個體理論研究的層面轉化為對整個組織層面的研究,只有從整體角度考慮問題,才能使企業進行有效的機構調整,進行科學的管理決策,提高員工適應性,實現跨國公司管理組織文化的發展提升。
2.研究領導行為
管理心理學要研究領導行為,通過對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所采取的領導行為的研究,以及對不同領導行為對職工不同影響的研究,有效發展領導行為理論。雖然在領導行為研究領域出現過不同的理論,但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費德勒提出的認知資源利用理論。這種理論強調,決定領導成敗的關鍵因素是認知資源的利用條件,在組織變革中,管理決策因素是關鍵,對于組織結構的挑戰,具有很大的影響。目前,研究領導行為比較重視在決策和判斷中所采取的認知策略和判斷決策問題,分析不同背景下的決策模式,研究權力結構,研究參與體制,研究如何加強決策技能的利用。
3.研究激勵問題
管理心理學是在研究激勵問題的基礎上誕生的,激勵問題是研究最多的領域,是管理心理學研究的核心。所謂的激勵,就是激發人內在動機和活力的各種內部或外部的刺激,使人能始終保持興奮狀態,促進工作成效的有效提升。近年來,人們對激勵理論的研究沒有很大的突破,而亞當斯的公平理論和對工資報酬制度的設計依然有很大的實際價值。公平理論提出,要對職員進行工資報酬分配時要重視合理性和公平性,使之能獲得公平感,這對職員工作積極性的發揮有著重要意義。影響職員工作積極性的更大因素是相對報酬,也就是受到他人收入和自己收入相對比例的影響。
三 我國管理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問題
我國管理心理學是在借鑒西方的基礎上,在1979年正式誕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工作動機與激勵理論、工作態度與價值取向、領導心理與行為、管理決策與組織變革等方面都進行了系統而有效的研究,獲得了有效的發展,但目前還處于探索學習時期。
我國的管理心理學由借鑒而來,但這種借鑒而來的理論與我國的國情有一定的差距,研究管理心理學要不斷調整研究方向,不能全盤西化,要能面對中國現實問題,面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及經濟政治轉型發展的新情況,創新管理心理學研究的思維方向,探究新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研究內容,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中國特定管理問題的分析上,在中西對比中,努力探索適合我國管理心理學發展的理論經驗和研究方法,不斷主動追求個性化研究,使我國心理學研究得到有效發展,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經濟政治發展服務。
總之,管理心理學在當今社會上的價值是顯著的,對于經濟發展,全球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借鑒西方的管理心理學理論研究時,也要能依據中國國情,創新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這樣,才能促使中國管理心理學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內部控制;“無控性”目標;實施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內部控制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的本質是利益相關者的契約集合體,利益相關者是所有那些在公司真正有某種形式的投資并且處于風險之中的人,企業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經營者、員工、債權人、顧客、供應商、競爭者、國家。契約的不完備性使得利益相關者共同擁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進而共同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各經濟利益主體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過程中要受到其他經濟利益主體的制約,不能無限度地任意擴展而侵犯其他經濟利益主體的利益,否則合約所約定的條款就會遭到破壞,企業就會從新組合,簽訂新的合約,從而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利益主體。
內部控制的發展正是利益各方相互博弈不斷制定和完善游戲規則的過程,“無論是審計人員、企業管理者、企業投資者還是監管者,每一個需求在現實中都代表一種視角,但每一個視角的內部控制鑒于其需求差異或專業領域限制都只能是圍繞自己需求和專業領域的那一部分內部控制,都不能代表內部控制的全部”(張宜霞,2007)。“其實,內部控制一直是沿著兩條線交錯發展起來。一條線是組織形式變革、管理手段進步所導致的自控制的發展”(管理視角),“另一條線是會計和審計手段變革所產生的他控制的發展”(審計視角)(張硯,2005)。本文試圖將二者結合進行研究。
二、COSO報告五要素框架
美國COSO報告五要素框架在世界內部控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各國在制定內部控制政策時都對其進行了有益的借鑒。2007年3月2日,由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印發了《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基本規范》和17項具體規范[征求意見稿]。對國外內部控制框架,尤其是COSO框架的借鑒,主要體現在基本規范中。基本規范在形式上借鑒了COSO報告5要素框架,同時在內容上體現了風險管理8要素框架的實質。
(一)COSO報告五要素框架
“內部控制是由一個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實現的過程,旨在為下列目標提供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適用的法律和法規”。內部控制可劃分為五個要素,即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
1、控制環境
企業的核心是一個企業的基調和氛圍,一個企業的控制環境能夠塑造企業文化,直接影響員工的控制意識,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引擎。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礎,為它們提供約束和結構。控制環境要素包括企業員工誠信與價值觀、員工能力提高及發展促進、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組織結構、權責分工、人力資源政策及實施,董事和專門委員會。評估控制環境是否有效時,應該充分考慮影響控制環境的每一個因素。
2、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為企業內部控制的基礎,它是指企業根據發展戰略制定經營目標后,對在實現經營目標的經營過程中的風險進行判別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行動。對控制環境的風險評估是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關鍵,在經營管理過程中,企業內外部的相關因素都有可能發生變化,甚至發生重大變化,風險處處存在,并給組織目標的實現帶來威脅,任何企業都時刻面臨來自組織內、外部的各種風險,企業必須對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評估并據此確定企業內部控制的重點。主要包括目標設定和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以及各種風險的識別、應對。
3、控制活動
控制活動是內部控制的主體,它是管理者為確保管理指令能夠得以有效實施而制定的各種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動幫助企業保證其已針對實現組織目標所涉及的風險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或減少損失的措施,控制活動貫穿于企業內部的各個階層和所有的職能部門,包括核準、授權、驗證、調節、經營業績審查、保障資產安全以及職責分工等多種活動。實踐中,控制活動形式多樣,可將其歸結為業績評價、信息處理、實物控制、職責分離。
4、信息與溝通
信息是指來源于企業外部以及內部與企業經營相關的財務及非財務信息。信息包括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兩大類。企業生存在一個開放的變化的外部環境當中,因此,獲得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關的各種外部信息是企業生存的關鍵。溝通是指信息在企業內部各層次、各部門,在企業與客戶、供應商、監管者、股東等外部環境之間的流動。有效的溝通必須廣泛進行,從上而下、從下而上地貫穿整個組織。內部溝通是指在企業內部范圍內進行的溝通,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兩個途徑。外部溝通是通過開放的溝通渠道,可以了解客戶和供應商對于產品與服務的設計或質量方面的要求,從而使企業能夠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和偏好。與外界各方的溝通通常能夠提供關于內部控制體系發揮功能的重要信息,其中外部審計對于企業經營,相關業務以及內部控制的檢查和評估尤為重要。
5、監督
監督是一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內部因素的變動而不斷對企業內部控制框架進行評價的過程,是企業內部控制框架的特殊構成要素,是內部控制的手段。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運行與實施情況進行評價,對企業已經發生的錯弊及時予以糾正,將企業內部控制的缺陷及改進意見不斷反饋給管理者,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發現的企業內部控制缺陷及時予以彌補,對發生的新的經濟業務進行必要的調整。監督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持續性的監督、內部審計、獨立的評估和自我評估。內部控制系統通常是完善的系統,在某種程度上持續地監督自身活動。內部控制系統持續性監督的有效程度越高,對單獨評估的要求程度就越高。管理層為了合理確認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所必須進行的單獨評估的頻率,它取決于管理層的判斷。
(二)COSO報告五要素框架的制度性評述
從上面內部控制的定義及各要素的介紹可以看出,COSO報告5要素框架的制度性特征是很明顯的。除了在控制環境中對“員工誠信與價值觀、員工能力提高及發展促進、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等“軟”性因素的基礎性作用的肯定外,在其他各要素中很難發現“軟”性因素的“身影”。可見,各要素的銜接性是存在問題的。
三、企業管理范式的演進
(一)企業管理范式
1、古典理論范式
古典理論范式主要是:科學管理、古典組織理論和行政組織理論,代表人物是分別是亨利?法約爾與馬克斯?韋伯。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主要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管理思想:專業分工思想;最優化思想;標準化思想;“經濟人”思想。
亨利?法約爾的古典組織理論由三方面的思想構成:管理的概念與職能、管理的原則和管理的職能。同時,法約爾強調了對于管理知識的教育問題。他的理論根據是:管理是一種單獨的適用于所有類型事業的活動,隨著在管理層的地位的不斷上升,管理能力是極為重要的,并且管理是能夠傳授的。另外法約爾認為,管理人員需要懂得的不僅是管理原則和如何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還必須對他管理的企業活動也有所了解,這樣才能獲得全面的管理知識和管理技能。法約爾的管理的職能、管理的原則和管理的技能,構成了法約爾的古典管理理論。
馬克斯?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由三個方面的思想構成:行政組織形式、組織中權力基礎與行政組織管理制度。任何機構組織都應有確定的目標。組織目標的實現,必須實行勞動分工。
2、行為科學理論范式
行為科學理論范式的代表理論有:人際關系學說、群體與領導行為理論、個體行為理論。
早期的行為科學研究-人際關系學說,而人際關系學說的建立源自霍桑實驗。從通過霍桑實驗學者們終于在人群中發現了人的一些內部規律:職工是社會人;企業中存在非正式組織;新型的領導能力在于提高職工的滿足程度。
個體行為理論,個體作為組成組織的最小單元,也是組織活動的具體執行者和組織活動的基礎。主要代表理論是馬斯洛的人類需要5層次理論。
群體與領導行為理論,主要包括:盧因的群體動力理論;布雷福德的敏感性訓練理論;沙特爾的“雙因素模式”;利克特的“密執安研究”;布萊克與穆頓的“管理方格理論”。
3、企業文化理論范式
企業文化是一門應用性的、實踐性的科學,它又是隨著企業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發展的。因而在企業文化研究中體現出一種不斷變革的動態發展觀,把辯證的方法作為研究上的方法論。企業文化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兩種方法的派別:一種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沙因教授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他們對企業文化的概念和深層結構進行了系統的探討,也曾提出進行現場觀察、現場訪談、以及對企業文化評估的步驟等;另一種是以密西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奎恩教授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他們認為組織文化可以通過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維度進行研究,因此,他們提出了一些關于組織文化的模型,這些模型可以用于組織文化的測量、評估和診斷。企業文化理論范式主要特征包括:從“人本文化”層次對企業組織行為進行研究。對人性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對人的精神、價值觀、積極性等的研究。在具體管理的實施與操作上,從硬性的制度、方法轉變為軟硬結合的管理藝術。注重開發傳統文化。
4、新管理理論范式
在近年來出現的許多新的管理理論與思想中,有一些是在原先的管理學理論范式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與擴充的結果,也有一些理論有別于原先的理論范式,而具有新范式的特點。主要代表理論有:學習型組織理論、企業再造理論、知識管理理論。
學習型組織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管理理論與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全新的管理理論。學習型組織是指通過彌漫于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符合人性的、有機的、扁平化的組織。這種組織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組織。學習型組織的特征:組織成員擁有一個共同愿景;組織由多個創造性團體組成;善于不斷學習;“地方為主”的扁平式結構;自主管理;組織邊界將被重新界定;員工家庭與事業的平衡;領導者的新角色。
企業再造,又稱業務流程再造(簡稱BPR),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企業管理理論。典型的企業再造定義是:“根本重新思考,徹底翻新作業流程,以便在現今衡量表現的關鍵上,如成本、品質、服務和速度等獲得戲劇性的改善。”這一定義包含四個關鍵詞:根本;徹底;戲劇性;流程。企業再造理論適用于以下三類企業:問題叢生的企業;目前業績尚可,但卻潛伏著危機的企業;正處于事業發展巔峰的企業。企業再造理論有三個指導思想:顧客至上;以人為本;徹底改造。企業再造方式通常有兩種:改良式再造;革命性再造。前者是在對現有流程的充分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局部改良,使之成為一個新的工作流程,達到期望的效果。
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知識正取代資本成為企業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第一資源,知識管理已成為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指導思想。知識管理涵義包括:知識管理的對象是知識;知識管理過程本身是知識的學習、運用、創新和傳播的過程;知識管理是以知識和知識活動為核心的綜合管理。一般地講,企業知識管理分為內部知識管理和外部知識管理。總體上講,知識管理有四個基本職能:外化;內化;中介;認知過程。企業知識管理的目標是創造和利用各種知識并使知識為企業所用,具體地講就是:制定一個企業范圍內開發、獲取和利用知識的戰略決策;在企業各方面力量的幫助下,實現這一知識戰略;利用知識以改變企業的日常經營過程;檢測和評估企業知識資產的價值;從知識的角度檢測和評估企業的管理活動。要實現上述目標,應堅持三個知識管理的基本原則:知識積累;知識共享;知識交流。
(二)企業管理范式評述
雖然古典組織理論、行政組織理論與科學管理理論在切入點上有所不同:科學管理理論主要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側重個人效率最大化問題;古典組織理論與行政組織理論則主要從組織與社會的角度出發,從管理職能入手,偏重于企業的組織效率最大化問題。但三者的哲學內涵與分析方法卻是相同的,屬于相同范式――三者的側重點則在制度上。行為科學理論范式改變了古典理論范式對人的看法,重視了人的因素,強調“以人為本”。認為人生存于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中,有多種多樣的需要,具有潛在的主動性、創造性、進取性的。企業文化理論范式在企業基本組織行為考察上,強調進入到“人本文化”深層次解決管理問題。縱觀行為科學理論范式,企業文化理論范式,學習型組織理論,企業再造理論,知識管理理論,一條主線是很明朗的:對人的思想層面、知識經濟帶來的沖擊給管理的影響日益增強。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體現。
四、內部控制的應用――“無控性”目標的有效實施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COSO報告五要素框架是以制度為主導“硬”性控制,而由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來看,知識管理、文化管理等企業管理理論的“軟”性因素的作用日益加大。從企業控制的戰略層面來說,需要在現有內部控制理論的基礎上進行“軟”性升級,即“軟”化的問題。同時,關鍵是將其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中,形成企業內部控制良性長效機制。
(一)“無控性”目標的主要理念
“無控”并不是不做控制,而是借助文化和道德的力量來引導組織和人的行為,最終使其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達到控制的目的,是內部控制的最高境界。實現“無控性”是一項長期工作,而“無控性”同樣也具有動態性、層次性、派生性、其他目標的交叉性、人的行為影響性等五大特征,一個剛柔并濟的目標體系應該是一個趨于完美的目標體系。需指出的是,“無控性”在層次上應從屬戰略目標,而在理念上超越其他的目標(包括戰略目標在內)。引入的“無控性”目標不能涵蓋內部控制的戰略性應用問題的所有方面,但其在理念上對不同內部控制目標進行了的提升足可以涵蓋內部控制內容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無控性”既是理念性的又是工具性的,因為不僅帶來了理論上的提升,也帶來了方法上的改進,即建立內部控制的可持續長效機制――內部控制“生態系統”(李永峰,2008)。
(二)“無控性”目標的有效實施
“無控性”目標的有效實施,關鍵是將其嵌入其他目標之中,并選擇合理有效的應用方法。選擇并實施的過程就是應用的過程。具體在實施的過程中,可將其與其他目標結合,根據其他各個子目標的評價指標設定“無控性”指標,然后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評價。如果直接評價“無控性”目標實現程度不好界定,可采取間接評價的方式,即嵌入后的其他目標的實現程度可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來評價“無控性”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宜霞.企業內部控制的范圍、性質與概念體系-基于系統和整體效率視角的研究[J].會計研究,2007(7).
2、李永峰.內部控制目標的新思考[J].財會研究,2008(3).
3、張硯.內部控制歷史發展的組織演化研究[J].會計研究,2005(2).
【關鍵詞】 親社會違規行為 影響因素 計劃行為理論
關于員工對制度或規則的反應行為,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如何促進員工遵守規則或避免他們違背規則。這些研究暗含的前提是員工違背規則的動機是利己的。而事實上,違背規則行為的動機也可能是利他的。隨著積極組織行為研究的興起,學術界和實務界對研究員工積極行為的呼聲越來越高。員工親社會違規行為(Pro-socialrulebreaking)便是其中之一。現有研究已驗證了工作自主性、同事行為和個性特征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未能從認知角度系統分析個體行為決策。計劃行為理論是分析個體行為決策的有效工具,已被證明能很好地解釋許多行為(比如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青少看參與體育鍛煉行為,以及交通違規行為等)。因此,本文試圖以計劃行為理論作為理論支撐,系統地探索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因子,并結合以往的實證研究,提出其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希望能有助于未來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進一步研究。
一、親社會違規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1、親社會違規行為的提出背景
親社會違規行為的提出源于對員工遵守或者違背規則行為的相關研究。要探討員工遵守或者違背規則的行為,我們需要先定義什么是“規則”。當提及員工遵守或者違背規則的行為時,“規則”一詞是相對于“規范”而言的。一個組織的規則(rule)是指組織明確闡述的關于成員如何執行其工作的政策、規定或禁令。規則與規范不同,規范(norm standard)是指一個特定社會群體容許或期望的行為范圍。規則與規范的區別在于:組織規則是正式的,強制性的,通常至上而下實施,它是科層控制系統(Bureau cratic control system)的一部分。如果員工違背了正式的制度,他們會受到組織的懲罰;如果員工違背了規范,他們會受到相應社會群體的懲罰。
管理學領域早期對規則的探討源于韋伯的科層制理論。韋伯認為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所有的組織都必須對其持續的活動做出規定。規則體系被認為是科層制的重要特征。員工遵守規則對組織的高效運作非常關鍵。因此,以往對員工遵守或違背規則行為的研究主要關注如何促進他們遵守規則,避免他們違背規則。例如Tyler&Blader比較了命令控制(Commandand control)與自我監管(Self-regulatory)對員工制度遵守行為的影響,發現自我控制能更好地讓員工執行制度。Reynaud通過個案研究分析了例行程序在促進員工執行制度方面的角色和作用。Sekerka Zolin分析了員工在哪些工作情景下會扭曲制度(Rule-bending)。學者們對另一類積極組織行為,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的研究還把遵守公司制度作為組織公民行為的一個維度,即組織服從(Organizational Obedience)。組織服從指個體不僅接受組織的規章制度和程序并加以內化,而且在行為中嚴格認真地遵守,即使在沒有他人監督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對OCB研究的元分析發現,組織承諾、工作認知、對領導的信任等有利于促進員工的組織服從行為。
上述對規則的研究暗含了一個前提:員工遵守規則有利于組織,而違背規則多是出于利己的動機。而事實上,違背規則行為也可能是利他的。例如在組織不當行為的研究中,瓦迪和韋茨以不同的動機將組織不當行為分三類:破壞型、自利型、組織型。破壞型的行為動機是意圖損害組織資源或報復組織,比如故意破壞公用設備;自利型的行為動機是謀取私人利益,比如偷竊行為;而組織型的行為動機則是為了組織獲得更多的資源或者尋求更好的組織發展的機會。第三類組織不當行為與前兩種截然不同,其行為動機是利于組織本身的,這對違背規則也可能是利他的提供了有力的依據。瓦迪和韋茨還指出,大多數學者將研究重點聚焦于破壞型和自利型的不當行為研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學者關注組織型的不當行為研究。這也導致了管理者忽視了員工利他動機的違規行為,將這種類型的違規行為與一般違規行為等同起來對待,Dahling用有工作的大學生樣本驗證了親社會違規行為與主管評估的任務績效的關系,發二者負相關。說明盡管親社會違規行為的意圖是積極的,但卻沒有得主管的認可。
2、親社會違規行為及其特點
Morrison(2006)首次提出了親社會違規行為((Pro-social rule breaking,PSRB)的概念,指出親社會違規行為是員工為了幫助組織或者組織的利益相關者有意識地違背正式的組織政策、規定或禁令的行為。她通過訪談研究總結了主要的三類親社會違背規則行為,即員工為提高工作效率、幫助同事工作或更好地服務顧客而違背規則的行為。
要理解親社會違規行為的概念,首先應理解親社會行為所涵蓋的范圍。通常,我們認為親社會行為涵蓋了利他行為。利他行為是指行為人以幫助其他個人或組織團體為目的的自愿行為,并且不期望其他個人或組織團體給予回報。親社會行為所涵蓋的范圍比利他行為要廣,行為人可以期望該行為對自己好的結果,親社會行為是指行為人幫助其他個人或組織團體的自愿行為,并且行為人期望對他人或組織團體有好的結果,但不排斥利己性。其次,親社會違規行為違背了組織規則,即組織明確要求所有內部成員需要遵守的規章、制度或禁令的總稱。
根據Morrison對親社違規行為的定義,以及對規則和親社會行為的闡述,親社會違規行為有以下幾個的特征:該行為違背了組織規則,這里強調的是組織的正式規章、政策或禁令,而非一些非正式的組織規范;該行為是行為人經過理性考慮后有意識的自愿行為,行為人的無意違規行為、違規的行為意向并沒有轉化成行為等都不被包括在親社會違規行為之內;該行為并不一定對行為人完全不利,行為人也可以期望從該行為中獲得好的結果,這體現了該行為的“親社會性”而非完全的“利他性”。
學者們基于積極組織行為學理論提出的近似概念還有積極偏離行為(Positive deviance/Constructive deviance)和組織權宜行為(Organizational expedience)。積極偏離行為是指員工出于值得尊敬的意圖有意識地背離特定群體規范的行為。組織權宜行為是指員工為了達到組織制訂或批準的目標而違背、曲解或延伸組織的規則、指令或組織認可的規范的行為。這三者看來既相互關聯,也有所不同。三類行為的共同點在于都是出于積極的意圖,同時在違背對象、希望的結果、受益對象、影響因素和結果方面有所區別。
如表1所示,組織權宜行為與親社會違規行為的違背對象都是組織的規則,而積極偏離行為的違背對象是群體規范。組織權宜行為與親社會違規行為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強調為達到組織設定的目標而不顧方式手段,而后者強調員工因希望有益于組織、顧客或同事而違背規則。另外,現有研究對兩類行為的影響因素和結果的分析也有所不同。比較而言,三個概念中親社會違規行為的違背對象、希望的結果和受益對象都最清晰,測量工具也相對成熟。
3、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因素——相關研究
目前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研究相對較少,Morrison在提出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同時,以積極偏離行為的理論模型為模型基礎,認為工作價值、工作自主性、移情、積極的個性、冒險傾向和同事行為對員工的親社會違規行為有影響。并采用情景模擬調查考察了親社會違背規則行為的影響因素,發現工作自主性、同事行為和冒險傾向對親社會違背規則行為有正向影響。Curtis對飯店行業員工的情景模擬調查發現,大五人格中的責任感對親社會違背規則行為有負向影響。Dahlingetal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發了親社會違規行為的測量量表,提出責任感、工作要求、同事行為和反生產行為會影響員工的親社會違規行為。并用有工作的大學生樣本驗證了這些變量對親社會違規行為有正向影響。
通過對以往親社會違規行為研究的總結和分析,發現目前的親社會違規行為影響因素模型主要以積極偏離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其影響因素主要側重于工作本身的特征(工作價值、工作自主性)和個體本身的特征(移情、積極的個性、冒險傾向),另外考慮了個體的環境特征(同事行為),其現有模型匯總情況見表2。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現有模型并沒有系統的行為理論作為支撐來解釋親社會違規行為的發生原因。而以工作特征和個體特征為主要變量也不能系統地解釋親社會違規行為,比如大五人格特征中其余四個維度的變量均沒有得到驗證。Dahling(2011)試圖用其他行為來解釋親社會違規行為,并驗證了反生產工作行為與親社會違規行為的高度相關,但并沒有揭示出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其他影響因素。由于目前的研究模型不具備系統性和完備性,故較難準確解釋和預測員工的親社會違規行為。在各個行為理論模型中,計劃行為理論對于個體行為一般決策過程有較好的解釋度和預測度,是一個較為成熟的理論,在許多種行為領域中都有所應用。據此,我們以計劃行為理論為模型基礎,探索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因素。希望能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初步地系統分析,提出較以往更系統的影響因素模型。
二、計劃行為理論簡介
計劃行為理論是由Ajzen在多屬性態度理論(Theory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和理理論(Theoryof Reasoned Action)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屬性態度理論認為人的態度決定著人的行為意向,進而影響人的行為。人們對行為結果的預期和評估又對其該行為態度產生影響。理理論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認為行為意向受到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兩方面的影響,而行為意向直接影響人的行為。Ajzen在理理論的基礎上加入影響行為意向的第三個變量:知覺行為控制。這便形成了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模型,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行為意向受到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三個變量的影響,行為意向作為中介變量影響行為的產生。其中,行為態度是指個體對執行某種行為的好惡程度,高行為態度的個體對某個特定行為的偏好越強,其行為意向也越強。主觀規范是指個體在行為決策中所感知到的重要他人和群體對自己的影響,也包括個體在行為決策中所感知到的社會壓力。主觀規范變量衡量了重要他人或群體對行為個體的影響,其表現為外界認為該個體是否應該執行該行為。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個體感知到執行特定行為困難或容易的程度。知覺行為控制越強,執行該行為越容易,行為意向越強。另外,知覺行為控制反映了行為的實際控制情況,它可以直接預測實際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圖1虛線箭頭)。
在三個前因變量中,Ajzen并沒有明確表明行為態度變量刻畫的是個體對行為的情感性偏好還是利益性(工具性)偏好。情感性偏好指的是個體喜歡或不喜歡執行該行為,或是執行該行為后體會到的心里愉悅程度;利益性偏好指的是個體認為該行為對自己的有用性程度(有利的/無利的、有價值的/無價值的)。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他們衡量了個體行為決策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維度,在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時應注意兩種偏好的區別。
三、親社會違規行為的變量分析
親社會違規行為反映了員工一種有意識的選擇過程,員工必須在遵守規則或是幫助他人中做出決策,但這通常是很難抉擇的。一方面,員工會發現在特定情境下遵守規則會導致比較糟糕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員工會擔心違背規則所導致的公司的處罰。此時,員工如何決策將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依據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行為態度、主觀規范以及知覺行為控制都會影響員工的行為意向,進而影響員工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決策。
1、行為態度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
由于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復合性(包含了親社會性質和違背規則的雙重特征),所以在考慮個體行為態度時,我們分別尋求個體對待規則的行為態度、個體對待自我的行為態度、個體對待他人的行為態度,這三個變量分別為:自我監管、成就需要、移情。
(1)自我監管(Self-regulatory)。自我監管(self-regulatory)是指員工感覺到讓自己的行為符合企業的規則或政策是個體的責任和愿望,它描述了員工對遵守規則的認同程度。屬于親社會違規行為情感性的行為態度。Tyler、Blader比較了命令控制(command-and-control)和自我監管對員工遵守制度的影響,發現自我監管比命令控制能更好地使員工遵守制度。高自我監管的人認為員工本身應該遵守規則才能使企業更好地發展,因此他們可能表現出更少的親社會違規行為。
(2)成就需要(AchievementNeed)。成就需要(achievementneed)是指個體為完成自己所設置目標的所產生的一種內在需要。高成就需要的人喜歡給自己設定更富有挑戰性的目標,并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和努力來達成目標。隨著企業所處環境的變化,企業規則可能阻礙組織高效率地運行。中層管理者在面臨有限的規則支持、緊迫的時間和艱巨的責任時,他們會更傾向于違背組織規則,以更好地完成目標。成就需要與工作需要(jobdemands)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較高的成就需要會削弱個體自我監管的認知,從而使個體更容易出現親社會違規行為。dahling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研究也發現,工作需要對親社會違規行為有正向的影響。依據計劃行為理論,成就需要描述了員工親社會違規行為利益性的行為態度。成就需要越高,員工們在親社會違規行為中感知到的好處便越多,會更傾向于表現出親社會違規行為。
(3)移情(Empathy)。移情是指個體體會他人情緒或情感并且感同身受的敏感程度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學者們普遍認為移情會增強個體幫助他人的動機,以往的經驗性表明,以滿足他人需要的幫助行為會使得個體忽視自己的行為原因。所以,移情很可能會影響個體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行為態度,高移情的人更能感知到他人的情緒,他們能從滿足他人需要中獲得更大的滿足感,而忽視了違背規則給自己帶來的懲罰。
2、主觀規范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
除了個體的個性特征和對待規則的認知,組織的環境信息對員工的違規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計劃行為理論的觀點表明重要他人和群體支持(或反對)對個體的行為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同事行為變量很好地描述了這一特征。研究表明,當員工在決策是否執行一種有風險的行為時,他們會收集這種行為如何被他人看待和回應的信息。這些環境的信息將指導他們判斷這種有風險的行為是會被容忍還是會被懲罰。這種對組織環境信息的分析使得在同一個組織中的人具有相似的行為。Morrison(2006)的研究發現,如果員工有過類似的親社會違規行為并且沒有受到懲罰,那么其他同事更傾向于執行親社會違規行為;Curtis(2010)和Dahling(2011)的研究也證實了同事行為對親社會違規行為有正向的影響。從計劃行為理論的角度來看,同事行為增強了重要他人對個體的支持,降低了個體對行為結果的負面預期,這表明即使這種違規行為是有風險的,但同事行為使得風險性大大降低,增加了自己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可能性。
3、知覺行為控制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
Ajzen對行為的研究表明,行為不僅僅受到個體意志的控制,還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比如慈善捐贈行為受到個人財富的制約)。對于親社會違規行為來說,其客觀條件的制約更多地體現在組織科層性和工作自主性兩個方面。
(1)組織科層性(Bureaucracy)。組織科層性源于韋伯的科層組織理論,現代科層組織理論認為組織為了完成既定的目標,都必須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將各個部門組織起來,并讓所有的員工遵守特定的規章制度來規范他們的行為。現代科層組織具有分工明確、依照規章制度行事以及清晰的權責劃分的特點,目前絕大部分公司都是以科層組織的形式存在。由于科層組織依據職能和職位進行權力分配,以規章制度為主要管理方式,所以員工的違規行為對科層組織影響非常不利,嚴重影響了科層組織的日常管理。所以科層組織通常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防止員工違規(比如對違規施以嚴厲的懲罰、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和行為限制等),會使得員工違規行為難以執行。通常來說,組織科層性越強,員工想要違規的難度也就越大。從計劃行為理論的觀點出發,組織科層性越強,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知覺行為控制也就越強。
(2)工作自主性(Autonomy)。如果說組織科層性從組織層面上描述了知覺行為控制的強度,那么工作自主性便是針對個體的。工作自主性是指員工為了完成工作目標或任務時在選擇完成時間、完成方式、完成地點等的自由程度。比如一位流水線的一線工人具有較低的工作自主性,而一位企業的客戶經理的工作自主性很高。工作自主性越強,員工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少,高工作自主性使得員工覺得自己擁有更多的責任和權力,有更廣的自由空間和自主決策的權力。這種認知使得員工認為他們脫離正式的組織規則,并增加了在緊急情況或者必要的時候員工無視規則的可能性。在以往的親社會違規行為的研究中,Morrison(2006)和Curtis(2010)也把工作自主性作為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因素之一,并在實證研究中發現工作自主性對親社會有正向的影響。
4、模型的提出
本文以計劃行為理論為依據,分別在行為態度、主觀規范以及知覺行為控制三個方面探索其可能的影響因素,總結出影響親社會違規行為前因變量分別有:自我監管、成就需要、移情、同事行為、組織科層性和工作自主性。其中,自我監管、成就需要和移情三個變量描述了員工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行為態度;同事行為體現了重要他人對員工執行親社會違規行為的主觀規范;而組織科層性和工作自主性描述了員工執行親社會違規行為的難易程度,屬于知覺行為控制的范疇。六個變量從不同的角度影響著個體的親社會違規行為的行為意向,進而影響個體親社會違規行為的發生(PSRB行為意向作為其中介變量)。其理論模型如圖2所示。
四、結論與討論
文章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系統分析了員工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因素,初步得出以下結論:在行為態度方面,員工的自我監管、成就需要和移情可能影響其親社會違規行為意向,進行影響親社會違規行為;在主觀規范方面,同事行為可能對員工的PSRB行為意向影響較強,進而導致親社會違規行為的發生;在知覺行為控制方面,組織科層性和工作自主性描述了組織層面和個體層面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客觀制約,影響著個體的PSRB行為意向,進而影響整體的親社會違規行為。另外,組織科層性和工作自主性作為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實際控制指標,反映了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現實控制狀況,也可能直接影響親社會違規行為的發生。
以往的研究從員工的工作特征、環境特征和個體人格特征等角度發現了一些影響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因素。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固然會影響員工的行為,但員工對環境的感受和認知更能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因此,本文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分析更有助于企業分析和預測員工的親社會違規行為。
在企業的管理實踐中,企業為了防止親社會違規行為帶來管理上的混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降低員工的親社會違規行為。一是提高員工的自我監管能力,塑造良好的自我監管氛圍,自我監管比命令控制更能夠促使員工遵守制度,降低員工的違規行為。二是建立標準的科層組織,明確各個崗位的責任和權力范圍,對不同的部門授予與責任相匹配的權力以增加違規的難度,減少個人的工作自主性。三是適當的處罰措施以增加違規的成本和減少同事行為。另一方面,對于不同的企業,親社會違規行為也很可能有有利的一面。控制惡意違規,促進員工良好動機的違規行為,以提高企業的組織效率,增加客戶滿意度。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促進員工的惡意違規轉向親社會違規行為。一是發掘員工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可以通過完善員工職業生涯規劃或相關培訓增強員工的成就需要;二是培養員工的移情能力,鼓勵員工之間的互相幫助,鼓以服務顧客為先的原則;三是建立以注重結果為原則獎勵處罰措施,處罰惡意違規行為,不處罰甚至獎勵有良好結果的親社會違規行為。
五、不足與展望
本文的不足之處可能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因素分析還未得到實證結果的檢驗,每個因素對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強度可能有較大的差異。其次,模型本身可能不夠完善,還可能存在其他影響親社會違規行為的影響因素(例如組織文化等)沒有在理論模型中體現出來。
基于以上的研究不足,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是通過實證方法對每個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檢驗,比較模型中各類因素影響的強度,并通過實證結果對影響因素模型進行修改(比如管理者的領導風格會對員工的親社會違規行為的怎么的影響)。二是親社會違規行為的結果研究。親社會違規行為對團隊績效有怎么樣的影響,員工的親社會違規行為是否會增加員工的工作滿意感,親社會違規行為是否總是導致壞的結果,研究親社會違規行為在什么情況下,其所得的結果是利大于弊。
【參考文獻】
[1] MARCH J G,SCHULZ M,ZHOU X. The Dynamics of Rules [M]. Stanford,CA:Stanford Press,2000.
[2] TYLER T R,BLADER S L. Can Businesses Effectively Regulate Employee Conduct?The Antecedents of Rule Following in Work Setting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48(6).
[3] REYNAUD B. The Void at the Heart of Rule:Routines in the Context of Rule-following.The Case of the Paris Metro Workshop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5,14(5).
[4] SEKERKA L,ZOLIN R. Rule-bending:Can Prudential Judgment Affect Rule Compliance and Values in the Workplace?[J] Public Integrity,2007,9(3).
[5] VARDI Y., Weitz E. Mis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Theory,Research,and Management [M].Psychology Press, 2004.
[6] DAHLING J J,CHAU S L,MAYER D M,GREGORY J B. Breaking Rules for the Right Reasons?An Investigation of Pro-social Rule Breaking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1,32(9).
[7] MORRISON E W. Doing the Job Well:An Investigation of Pro-social Rule Breaking [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32(5).
[8] SPREITZER G M,SONENTHEN S. Toward the Construct Definition of Positive Deviance [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7(6).
[9] PARKS J M,MA L,GALLAGHER D G. Elasticity in the 'Rules' of the Game: Exploring Organizational Expedience [J]. Human Relations,2010,63(5).
關鍵詞:計劃行為理論;技術采用模型;使用者意向;感知價值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2-12-13
作者簡介:黃斐 (1978-),男,江蘇常州人,澳門科技大學行政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企業IT外包、電子商務應用、用戶接受行為。
面對層出不窮的資訊科技創新應用,消費者接受行為的研究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Venkatesh等(2003)在對八個既有的技術應用接受行為模型進行系統梳理的基礎上,提出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認為績效期望、付出期望、社群影響和配合情境是影響用戶使用意向的四個核心因素[1]。2012年,Venkatesh等進一步在UTAUT基礎上加入了享樂動機、價格價值和習慣等三個新的影響因素,構建了專門針對資訊技術應用的消費者接受行為的消費者科技接受模型(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2)[2]。建立在計劃行為理論和科技接受模型基礎上的UTAUT和UTAUT2雖然指出了更為清晰的影響關系,但其簡化的模型框架不易厘清其包容的理論內容在接受行為研究體系中的邏輯脈絡,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討論其模型發展與其他既有理論和模型間的傳承關系。此外,考慮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條件上的巨大差別,此類模型在具體應用時還需要考慮跨文化修正的問題。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和《2011年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數據推算,大學生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在網絡娛樂和社交應用上傾向明顯,其中網絡游戲的使用率高達748%。研究證實互聯網和網絡游戲使用過度的大學生,會表現出較低的學業成績、較高的孤獨感、身體不適和悲觀情緒[3]。但是,網絡游戲又是一個自然正當的市場存在,其關聯內容相當豐富,可以伴生信息下載或者社交交友聊天。大學生幾乎無法在上網過程中避免接觸到網絡游戲的相關內容。
本文以UTAUT和UTAUT2為重要參照,將網絡游戲作為資訊科技的新興應用,在回顧和整理主要的用戶接受行為研究的理論邏輯和演變過程的基礎上,通過大學生對于網絡游戲的接受意向的實證研究,演繹和發展出基于感知價值的消費者接受行為模型。
一、主要相關的接受行為理論和模型
科技應用領域接受行為的相關理論和模型主要包括計劃行為理論、技術接受模型、消費者感知價值理論和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
(一)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Ajzen(1991)在理理論基礎上發展出計劃行為理論,延續了(1)行為是由行為意向直接決定的,(2)行為意向又受個體對此行為的態度和外部環境對此行為的主觀規范兩大因素的影響的基礎關系[4],新增了感知行為控制作為影響行為意向的另一因素,代表了個體行為決策過程中認識到自己執行特定行為的能力和難易,即個體執行特定行為與否依然需要資源、時間、機會、他人幫助等實際條件支持[5]。計劃行為理論以信念、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行為意向、行為這六個主要變量來研究個體在特定接受行為中的決策因素,認為(1)個體行為不完全受個體意志決定,其不僅要受到行為意向的影響,還要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2)感知行為控制反映出的個體行為的實際控制條件,可以直接預測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見圖1)。
圖1 計劃行為理論模型, Ajzen(1991),作者譯
計劃行為理論相較于理理論,在實證研究中對使用者接受行為具有更好的解釋能力,尤其對于信念變量的更為簡單的描述,進一步細化解釋了三大基本主干變量,使得以TPB為基礎的研究模型具備更好的操作性和解釋力。
(二)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Davis(1989)針對當時資訊科技應用的普及,在理理論的行為意向決定行為的基礎上,提出技術接受模型[6]。TAM提出了“感知有用”(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兩個用戶主觀信念。“感知有用”指用戶主觀上認為信息系統和科技產品越有用,個人對于接受這個事物的態度就越正面;“感知易用”則指的是用戶認知越容易學習、使用的信息系統或科技產品,個人對于接受這個事物的態度就越正面(見圖2)。
圖2 技術接受模型,Davis(1989),作者譯
技術接受模型簡明易懂且具有較高的解釋力,但只是提供了相對簡單的主干框架,后繼很多研究在基礎模型上針對不同實際情境發展出相應的新外部變量,其中有些新變量至今依然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譬如感知娛樂性、作業科技適用性、個人創新性等因素。
1.感知娛樂性。使用者看重科技產品和網絡行為所提供的自我滿足的娛樂價值,而非工具性價值。Keeney(1999)通過研究消費者網絡購物行為前后的體驗和期望,注意到娛樂性是影響網絡購物用戶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7];Moon和Kim(2001)將“感知娛樂性”與“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并列起來,作為影響使用者對于萬維網行為的態度和接受意向的又一主要因素[8]。
2.個人創新性。聯系了重要的創新擴散理論,Rogers(1995)提出個體多大程度領先周圍人接受新事物的個性偏好傾向,會影響個體接受創新事物的“先后”[9]。 Kwon等人(2007)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具備個人創新信念的消費者更愿意嘗試新事物,也較容易接受GPS導航系統之類的創新科技應用[10]。
(三)消費者感知價值和價值接受模型
Kim等人(2007)的研究發現,在工作目的和硬性要求的約束下,TAM對于在組織環境中使用者的科技接受行為的解釋力比較強,但是在面對諸如移動互聯網的科技應用時,接受行為則反映出更多的消費選擇而非組織建議的特征,需要更加適合自愿消費情境中的接受行為的關系和模型[11]。
在自愿消費行為中,消費者會關注產品是否具有滿足自己某種主觀和客觀需求的價值,使得消費者愿意且能夠去購買。產品的價值是消費者在購買決策時的主要心理考量因素之一[12]。Chandon等人(2000)通過測量促銷中消費者對于價值的認知,發現消費者會同時關注不同程度的享樂性利益(個人價值表現的機會、娛樂、探索—從而提供給消費者自我實現、娛樂和冒險發現的價值內容)和功利性利益(節省、更高的產品質量、更好的購物便利性—從而提供給消費者節約時間金錢成本、更好性價比和效率提升的價值內容)[13];Flint強調消費者感知價值的重要意義,認為消費者對于價值的主觀評價是在一定的使用環境中形成,反映了對產品性能表現以及使用結果與自己購買意向和價值期望的差距關系。感知價值不僅與產品性能、使用情境和目標導向有關,而且與消費者行為過程前后不斷變化的學習得來的認知、偏好和評價也直接相關[14]。
Sheth等(1991)提出影響消費者購買選擇的復合消費價值函數,提出了功能價值、社會價值、情感價值、認知價值和條件價值的多重價值來源,多價值的衡量模型能夠對于消費者行為有較好的解釋能力[12];Kim等(2007)在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從價值最大化的角度解釋移動互聯網的接受行為,將消費者感知價值的概念完整闡述在使用者價值接受模型VAM中,從感知收益(譬如有用性和娛樂性)和感知成本(譬如易用性和感知費用)的兩個維度定義了感知價值[11]。
(四)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
Venkatesh等人(2003)在回顧和整理已有的技術接受行為相關的理論模型基礎上提出了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 (見圖3)。
圖3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Venkatesh等(2003),作者譯
UTAUT整合出影響使用者行為意向的四個核心因子:(1)績效期望,指使用者感覺中對于技術/系統幫助自我工作績效達成的有用程度;(2)付出期望,指使用者感覺中對于技術/系統的使用的難易程度;(3)社群影響,指使用者感覺中對于自我重要的人士對其使用技術/系統的贊同程度;(4)配合情境,指使用者感覺中環境對于技術/系統的使用的支持程度。此外,UTAUT還提供了在核心決定因子對于行為意向的影響方面上的控制變量:性別、年齡、經驗和自愿性,這些控制變量的復合作用會使核心決定因子對于行為意向的影響關系更為顯著[1]。
Venkatesh等(2012)在UTAUT基礎上加入享樂動機、價格價值和習慣3個新變量來研究消費者從科技應用的接受行為,發展出消費者科技接受模型(UTAUT 2)。其中,(1)享樂動機代表用戶從科技應用中得到的樂趣,體現出消費者接受行為中對于娛樂性的價值感知;(2)價格價值代表用戶從其使用行為中得到的利益和花費的貨幣成本,非常接近消費者試圖感知的凈價值;(3)習慣代表的是用戶使用中的慣性延續[2]。
UTAUT2為研究快速成長的科技應用的消費市場中用戶的接受行為提供了有益的模型框架,只是模型的具體解釋效果需要更多的實證檢驗和調適修正。
二、研究假設和模型構建
本文擬通過比較計劃行為理論TPB和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UTAUT,依托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對于行為意向的影響關系主干,以消費者的感知價值為基礎來構建大學生網游接受意向研究的假設和模型,加入可能的新因素和調節變量的影響作用。
(一)感知價值和接受意向
在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大量研究里,研究者慣用態度作為影響行為意向的前置,而Kim等(2007)在其簡約感知價值模型VAM中直接用感知價值替代態度,直接影響消費者接受意向[11]。UTAUT模型也用績效期望和付出期望作為直接影響用戶的接受意向的兩個因素。相較于UTAUT中績效期望和付出期望的設定,以及UTAUT2增加的享樂動機和價格價值,感知價值的概念比較完整,其內部維度構建可以更靈活地包容不同的價值因素。因此,本文用感知價值替代態度作為行為意向的直接前置,來解釋消費者的自愿行為,這也符合網絡游戲作為娛樂消費品的特征,由此,本文提出的第一個假設是:
H1: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感知價值與接受意向正向相關。
在不同的感知價值概念的維度構建中,Sweeney和Soutar(2001)將感知價值視為在零售活動中影響消費者購買決定和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并且對應開發了包括情感價值、社會價值、質量/性能和價格/價值的四維度量表[15]。這個四維度量表初始主要是幫助測量耐用品的消費者感知價值,質量/性能的維度在科技應用和數字娛樂消費品的特征屬性里并不突出,因此,我們選擇參照 其中的情感價值和社會價值,再選擇Sheth等(1991)感知價值基礎維度中的功能價值和認知價值,保留kim(2007)的費用成本。
(1)情感價值:指的是消費者從產品和服務中獲得的情感屬性,譬如,產品帶來的愉悅或者歡喜。在自愿消費的行為中,情感價值對于接受采用的態度和意向具有合理的影響作用。Moon和Kim(2001)驗證了情感價值對于互聯網用戶態度的顯著正向影響[8];情感價值符合網絡游戲此類娛樂消費品在精神享受和滿足心理需求方面的特征,而且比享樂動機更有普適性,因此,本文提出的第二個假設是:
H2: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感知價值與情感價值正向相關。
(2)社會價值:指的是消費者從產品和服務中獲得的社會效用,包含了消費過程中的社會性的自我表達。消費者可以通過使用產品提升自己在社會范疇中的自我概念,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贊揚[15]。Venkatesh等(2007)通過社會價值的要素來擴展基礎TAM模型,結果顯示個人在獲得他人贊揚和鼓勵的時候會更容易接受新系統[16]。網絡游戲鼓勵玩家交互,創造了一定程度的虛擬社會和社群空間,社會價值應是消費者感知價值中的主要部分,故本文提出的第三個假設是:
H3: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感知價值與社會價值正向相關。
(3)功能價值:功能價值代表的是產品價值中實用性能的部分,比較接近TAM中感知有用性[12]。盡管網絡游戲的功能價值實際上涉及到游戲開發商、游戲運營商、互聯網接入服務、硬件制造商等不同部分,用戶還是會注意網絡游戲整體表現出的性能體驗,故本文提出的第四個假設是:
H4: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感知價值與功能價值正向相關。
(4)認知價值:指的是消費者在使用產品中得到的接觸新事物和學習感受的認知過程,消費者可以從中獲得知識、探索未知、發現驚奇和挖掘新事物的感受[12]。網絡游戲其特點是在重合現實社會的同時,虛擬出超越日常的探索性和新鮮感,滿足玩家使用者的獵奇和學習的價值需要,故本文提出的第五個假設是:
H5: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感知價值與認知價值正向相關。
(5)費用成本:指的是消費者在收獲產品利益的同時,在評估、決策、獲取和使用產品的行為過程中需要支付相應的成本[15]。感知價值一般就是總利益和總成本之差,如Kim等人(2007)將感知價值定義為感知收益(譬如有用性和娛樂性)和感知成本(譬如易用性和感知費用)之間的利益差[11]。在網絡游戲過程中,用戶不僅要有上網、電腦配置、游戲選擇的花費,還要投入的時間、精力和其他成本,故本文提出的第六個假設是:
H6: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感知價值與費用成本負向相關。
(二)主觀規范與行為意向
使用者的接受意向和行為會受到自我感受的外部社會壓力的影響。主觀規范主要分為人際影響(個人頻繁接觸到的家人、朋友或同事等)和外部影響(社會規范的大眾輿論,包括社會事件、專家意見、政策引導等)兩個部分[4-5]。UTAUT和UTAUT2模型則避開了主觀規范,把人際影響和外部影響的構建簡化在社會影響這個變量里,但在與互聯網有關的接受行為中,Martins等(2004)的研究發現人際影響變量是顯著的 [17]。故本文選擇人際影響來反映資訊科技接受行為中較突出的人際間互動的關系,并提出如下的第七個假設:
H7: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接受意向與人際影響正向相關。
從眾被認為是源于社會影響,消費者會自覺不自覺地參照和模仿群體的突出屬性,采取與群體其他成員相似的觀點、判斷和行為[18];從更多的人際互動的選擇增加到自我識別的外部影響多重化,互聯網會影響個人的社會規范的形成過程。在虛擬環境里個人更容易注意和接受可能存在的群體突出屬性[19]。從眾效應可以反映消費者選擇通過適應群體的某些突出屬性,進入和參與外部環境中的群體互動,所以本文的第八個假設是:
H8: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接受意向與從眾效應正向相關。
(三)感知行為控制與采用意向
感知行為控制被定義為使用者感知的自我執行特定行為的難易程度,反映自我執行特定行為會否受到某種約束控制的判斷[5]。用戶感知行為控制中包含的主要因素就是使用者感知的執行特定行為所具備的資源和機會的充分程度,可以理解為方便或阻礙使用者特定行為的外在條件。本文用便利條件來代表對諸如可分配時間、可分配金錢、網絡的普及和網絡游戲的獲取方便程度等客觀條件的判斷,并提出如下的第九個假設:
H9: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接受意向與便利條件正向相關。
對照以上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的接受意向實證研究中的9個假設和10個變量,基于感知價值的消費者接受行為模型如圖4所示。在隨后的實證研究中,本文還將進一步檢驗諸如性別、年級(由于大學生的年齡因素相對集中)、澳門生/大陸生(不同文化背景)等控制變量的調節作用。
三、研究設計
研究主要使用問卷的形式。問卷題目和量表的選擇主要參考在假設和模型的構建過程中所涉及的相應文獻,以保證問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首先,在54位大四學生中開展測試問卷,進行了對應的詞句調整和題項的刪減,最后確定包含10個變量和41個題項的簡、繁體版本問卷,選擇了Likert五分量表(從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確定版的研究問卷在授課的電子商務課程四個班級中(總共214位的學生)進行調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滾雪球式問卷推薦。最終共收集到607份合格問卷。問卷的基本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四、研究結果和分析
本文使用SmartPLS軟件,運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對模型進行擬合。在對模型進行擬合之前,首先做了信度及效度檢驗,同時對用于構建交互作用的變量進行了中心化,以消除多重共線性的影響。表2和3列示了信度、效度、相關性及因子載荷等數據。表2中的因子載荷分析顯示數據的一致性及區別效度完全滿足要求,其中因子負載均大于06,表明各測量指標均收斂于其所對應的潛變量。同時,各個潛變量的組成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均大于08,表明各潛變量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
表3對角線數據為平均變異萃取量(AVE)的平方根,各潛變量AVE值均大于標準值05,表明各個潛變量均能解釋超過50%的所屬指標的變異,說明測量模型有較好的信度和收斂效度。通過比較AVE的平方根與相關系數,可以發現表3中對角線數據均大于其所在縱向與橫向數據,說明各變量之間有著顯著的區別度。
結構模型1的擬合結果部分證實了本文的假設,系數及其顯著性指標見表4。結果顯示:(1)情感價值、社會價值和功能價值與感知存在正相關關系;(2)假設5的認知價值雖然與感知價值存在正相關關系,但不顯著;(3)假設6的費用成本與感知價值呈負相關,但也不顯著。認知價值的假設5不顯著,其可能的原因是大學生對網絡游戲中是否能接觸到新鮮事物,或者網絡游戲作為學習過程并非用戶關心的主要焦點,而大多數網絡游戲的模式為重復操作而非對新鮮事物的探索,這個結果使得市場上關于某些網絡游戲有助于學習認知的觀點顯得比較可疑。費用成本的假設6不顯著,這一點與大學生的生活來源有一定的關系。大多數大學生的日常開銷由家庭供給,并沒有經濟上的壓力,也就造成網游價格成本的因素并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另一方面,有些網游宣稱采用免費形式,對電腦設備要求相對較低(譬如網頁和社交游戲),部分受訪者會將此類網游視作沒有費用成本。
模型對于意向的擬合度達到了603%,其中感知價值對意向的影響要高過其它因素的影響,這證明了在自愿消費情景中,資訊技術應用的用戶接受意向的研究回歸感知價值概念能夠恰當反映出消費者的基礎特征;便利條件對于意向的影響次之,人際影響的作用與便利條件較為接近,顯示出用戶的接受意向是較為明顯地受到主觀規范和客觀條件的影響;新發展的從眾效應,盡管對于意向的影響最小但是依然比較顯著,也反映出資訊技術應用中社流和模仿從眾的存在。
模型對感知價值的擬合度為468%,其中功能價值對感知價值的影響明顯高于其它因素對感知價值的作用,這個結果說明大學生對網絡游戲整體表現比較看重,隨著電腦硬件的提升和互聯網接入服務的普及,網絡游戲帶來的性能體驗越來越受到重視;另外,網絡游戲的情感價值和社會價值對感知價值的影響也依然是比較突出,顯示出基于網絡的游戲類應用在用戶感受中比較明顯的娛樂性和社交化傾向。
結構模型2統過檢驗性別、年級等控制變量在模型中的交互作用,結果發現:隨著年級的升高,對網游的意向逐漸下降,而性別及性別與其它控制變量的交互作用、年級與其它控制變量的交互作用在模型中均不顯著。究其原因,第一,本研究僅局限于對大學生的調查,年齡段過窄,所以試圖以年級來進行區分,擬通過年級來體現課程負擔、畢業出路等因素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網游意向的影響,結果顯示大學生對網游的意向確實有較顯著的改變,證實了以上推斷;第二,研究定義的網絡游戲,事實上包含了當前存在的很多游戲種類和內容,能夠面向不同的性別群體,并試圖契合各個群體的喜好,所以性別及性別與年級的交互作用在模型中不顯著,特定類型的網絡游戲可能導致更顯著性別上的差異;第三,澳門地區近年來接收了很多內地學生,本文本來試圖以本澳/內地的學生籍貫,來觀察背景或者原居住地文化的差異對于網絡游戲接受意向的影響,結果也不如預期,可能原因是網絡游戲或者基于互聯網的新興應用,具有全球通用性和互聯網無邊際的特征。
五、結論
面對層出不窮的資訊科技領域的新興應用,互聯網方面的用戶接受行為的研究有著明顯的應用價值和指導含義。受到UTAUT和UTAUT2的啟發,本文在回顧歸納主要相關理論和模型的基礎上,提出將消費者的感知價值作為影響接受意向的重要因素,同時演繹出源于主觀規范和客觀條件方面的人際影響和便利條件,以及從眾效應等三大影響因素。
本文基于感知價值的消費者接受意向模型,集中討論了感知價值的概念和構建維度,并解釋了影響消費者接受意向的其它源于主客觀方面的主要因素,對于資訊科技應用消費的接受行為研究有一定應用價值:(1)資訊科技應用消費中影響用戶接受意向最重要的因素是消費者的感知價值,證實了此類行為的消費特征。此外,代表主觀、客觀支持的人際影響和便利條件、以及從眾心理依然是有著明顯的影響;(2)感知價值中最突出的是功能價值,用戶體驗的整體表現對于資訊科技應用消費非常的重要,而情感價值和社會價值則呼應了資訊科技應用消費中類似娛樂性和社交化的關注;(3)盡管結果不明顯,但是研究諸如性別、年齡、文化、習慣此類的用戶特征對于接受行為的影響是具有實際意義的。
本文提出的基于感知價值的消費者接受意向模型,在網絡游戲于大學生的實證研究里顯示出相當的解釋力,當然尚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進行檢驗調適。我們也注意到在此基礎上能夠進一步發展和改進的地方:(1)樣本來自同一所大學(盡管目前是澳門最大,應屆新生最多),可以擴大到其余兩所澳門地區主要大學;(2)Likert五分量表可以改進為七分量表;(3)面對資訊科技應用消費中不同的具體內容,可以對基礎模型進行調適以及優化對應問卷;(4)可以模仿UTAUT,在實證研究中進一步挖掘用戶特征中存在的控制變量,檢驗各自的作用和交互作用。
參考文獻:
[1]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and Davis, F. 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J].2003, 27(3).
[2] Venkatesh, V.; L. Thong, James Y.; Xu, Xin,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tend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2012, 36(1).
[3] Christos C. Frangos, Constantinos C. Frangos, Ioannis Sotiropoulos,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mong Greek University Students: An 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 with Risk Factors of Negative Psychological Beliefs, Pornographic Sites, and Online Game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1, 14(1/2).
[4]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ss, Don Mills. Ontario: Addison-Wesley Pub. Co., 1975.
[5]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2).
[6] Davis F.D., Bagozzi R.P., Warshaw P.R.,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1989,35(8).
[7] Keeney, Ralph L., The Value of Internet Commerce to the Customer, Management Science, 1999, 45(4).
[8] Moon, Ji-Won, Kim, Young-Gul,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1,38(4).
[9] Rogers, E.M.,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4th edition, Free Press, New York, 1995.
[10] Kwon, O., Choi, K., Kim, M., User acceptance of context-aware services: self-efficacy, user innovativeness and perceived sensitivity on contextual pressure, Behavio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 26(6).
[11] Kim, Hee-Woong, Chan, Hock Chuan, Gupta, Sumeet, Value-based Adoption of Mobile Interne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 43(1).
[12] Sheth, Jagdish N., Newman, Bruce I., Gross, Barbara L., Why We Buy What We Buy: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1, 22(2).
[13] Chandon, Pierre, Wansink, Brian, Laurent, Gilles, A Benefit Congruency Framework of Sales Promotion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0, 64(4).
[14] Flint, Daniel J., Woodruff, Robert B., Gardial, Sarah Fisher., Customer Value Change in Industrial Marketing Relationships: A Call for New Strategies and Research,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7, 26(2).
[15] Sweeney, Jillian C., Soutar, Geoffrey N.,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1, 77(2).
[16] Venkatesh, V., Davis, F. D., and Morris, M. G., Dead or Alive? 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nd Future of Technology Adop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the AIS, 2007, 8(4).
[17] Martins, Luis L., Kellermanns, Franz Willi, A Model of Business School Students′ Acceptance of a Web-Based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4, 3(1).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5月23日
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社會經濟主體的決策與選擇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微觀經濟學作為專門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稀缺資源有效配置的學科,已成為高校經濟類和管理類學生的必修課。這門課程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對培養學生經濟學特有的分析問題的思維和扎實的財經知識基礎、順利開展后續課程的學習以及提升實際工作的能力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已被諸多高校經濟學教師所關注。
一、微觀經濟學的特點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類、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是一門特點很鮮明的課程。
首先,它的基礎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的基礎性。微觀經濟學作為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提供了平臺。比如,市場營銷學作為一門專業課,是對微觀經濟學中市場供求理論的深化和延伸;生產管理是對生產理論的深化。二是學生的基礎性。微觀經濟學一般都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在學生成長的歷程中缺乏對經濟活動的了解,學習該領域所需要的知識背景基本是空白狀態。從應試教育走出來的學生初次接觸到專業課程,總會出現畏難情緒。但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經濟思想,讓學生有全新的思維方式理解經濟現象,解釋經濟問題,做出合理決策。三是教師的基礎性。微觀經濟學是一種“舶來品”,起源于對西方市場經濟的研究,故這門課程的原版教材或后翻譯過來的教材教師初次接觸時也感覺存在困難,并且大多數教師缺乏所教專業的實際工作經驗,所教授的內容只能停留在表面。
其次,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圍繞價格波動形成了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要素市場理論等。這些理論中結論的成立都包含有相應的假設條件,但往往這些假設又與現實不符,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與此同時,微觀經濟學課程中出現諸多圖表、模型也讓數學基礎欠佳的同學覺得非常抽象。
經濟學是一門擁有強大的分析工具的學科,其分析方法和邏輯被其他社會科學,如法律、政治和社會學等廣泛借用,甚至在工科類專業其產品的推廣和銷售中也會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由于它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如何學好、教好微觀經濟學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微觀經濟學教與學的困境
微觀經濟學作為高校經管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普遍能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也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由于他們缺乏對社會經濟運行的認識,對經濟理論的理解、經濟現象的分析只能局限于自身有限的經歷,其抽象性和復雜性使得許多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在他們看來,該課程中所涉及的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等就像一堆支離破碎的理論塊無序地堆積在一起,同時課程學習中涉及的知識領域非常廣闊,如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生越發覺得混亂和茫然。另外,數學已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微觀經濟學中很注重高等數學的運用,這對低年級的大學生來說無疑又平添了難度。同時,現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表現欠佳,很少有人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僅僅滿足于教師課堂所布置的習題,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而微觀經濟學的學了教材以外,還應該廣泛閱讀許多參考教材,并能適時地瀏覽精品課程網站,所有這些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難以做到的。
就教師而言,由于微觀經濟學較為抽象,尤其在大學授課過程中,缺乏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研究和選擇,還是采取以“講解為主、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其講授也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灌輸和死記硬背,學生只能孤立、零碎地知道微觀經濟學的各個理論。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有些年輕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初始教學沒有勾勒出微觀經濟學整體框架結構,導致學生未能形成對該門課整體內容之間邏輯關系的認識,這樣就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另外,為了活躍課堂教學,教師應理論聯系實踐,多運用生活中的案例來討論、解釋微觀經濟理論。但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受閱歷所限,所使用的案例還是沿襲前人使用的,沒有創新也沒有聯系學生實際,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多方位設計,趣教微觀經濟學
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已成為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重心。微觀經濟學的教育也應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自我更新自我學習能力,從而使其具有持續的競爭力。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經濟學理論并不是一些現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結論。它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一種智力工具、一種思維技巧,有助于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微觀經濟學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教會學生經濟學的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的方法。蕭伯納曾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而要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就需要通過教師精心的設計,完成這門課程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