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常見的管理學效應

常見的管理學效應

時間:2023-10-05 15:56: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常見的管理學效應,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常見的管理學效應

第1篇

摘 要:文章以知識圖譜作為計量工具,對2000~2011年間中國文學學科發展進行可視化分析。文章從關鍵詞共現圖譜、文獻

>> 基于CSSCI(2000~2011)的中國文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國外國文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國體育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國民族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國統計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國語言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國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4)的我國檔案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 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學科研究知識圖譜分析 2000-2009年基于CSSCI關鍵詞的科技查新文獻分析 基于CNKI(2010―2015)的我國文獻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 基于CSSCI的1981―2014年我國學科建設研究知識圖譜分析 基于CSSCI的國內公共安全研究知識圖譜分析 中美匯率利率互動效應研究:2000—2011 2003-2009年我國開放存取研究知識圖譜:基于CSSCI來源期刊 基于CSSCI數據庫的國內媒體融合研究 基于CiteSpacelll的系統工程學科知識圖譜初探 2000~2011年我國通貨膨脹形成原因的實證研究 2000—2011年我國電子文件管理元數據研究綜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作者簡介:謝靖(1981-),男,博士,南京中醫藥大學經貿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基于信息技術的情報分析與評價;章鑫鑫(1992-),女,南京中醫藥大學經貿管理學院信息管理系本科生。

第2篇

小學;學校管理;激勵機制;重要性

學校管理中包含了諸多方面的內容,學校管理的好壞對學校的教學質量起到決定性作用。現階段,中小學教師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力量,如何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工作積極性以及創造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之中,是當前每一位學校管理者需要探究的課題。而從管理學角度分析,激勵機制能夠利用一些方式與方法創造特定的條件,能夠激發人們的行為與動機,能夠實現激勵手段與激勵客體的有效結合,能夠充分發揮出教師的工作熱情。本文從實踐的角度出發,進一步分析了學校管理中激勵機制的整體應用現狀。

一、學習管理中激勵機制應用的重要性

所謂的激勵機制主要是指創設滿足個體需求的諸多條件,用來激發員工的工作動機,讓員工能夠為實現工作目標而不斷努力的一種行為。從廣義的角度分析,激勵機制的過程是融合動機、需要、行為以及目標四個因素,其出發點是滿足個體的各種需求,在激發出相應的動機之后,能夠發奮努力的一種行為,最終實現組織目標以及自身目標的有效結合。

1.激勵機制能夠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一般而言,如果人長時間從事同一份工作,會導致工作熱情缺乏,并且失去工作的積極性,小學教師在長年累月地從事教育事業之后,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如果出現“職業倦怠”的教師數量比較多,那么小學教學就會缺乏活力,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教學質量則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為從根本上克服這一致命弱點,則需要利用激勵機制提高教師的士氣,積極培養教師樹立良好的工作狀態。

2.激勵機制能夠強化教師的積極行為。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所飾演的反射原理可以得知,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結果對他有利,那么這種行為會得到多次出現,相反,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對他不利,那么其行為則會有所消失。在小學教師的日常工作之中,學校管理利用激勵的方式對教職工的積極性給予肯定,并且適當地給予獎勵,這樣不僅可以促使教師的積極行為得到強化,并且能夠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總而言之,激勵機制的應用對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激發教職工的有限能力起到關鍵的作用,小學教學管理之中利用激勵機制能夠滿足教職工的個體發展需求,并且能夠激發起工作潛質,能夠實現工作、生活的雙贏。

二、學校管理中激勵機制的方法與途徑

1.小學學校管理中的激勵方法。

目標激勵。從管理學的角度分析,所謂的目標主要包括了目的與對象,是一個組織系統,目標激勵利用設置相應的目標激發人的動機,指導人的行為,讓學校與教職工形成密切的聯系,激發教職工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積極性。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一般情況下,在當前小學學校管理中采用比較頻繁的便是物質獎勵,常見的物質獎勵便是獎金、獎品,而精神激勵則主要包括了信任、表彰以及榮譽等。在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中,使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的結合,這樣能夠讓教師產生光榮感。績效激勵與榜樣激勵。現如今,小學學校管理中績效激勵是比較常見的,績效獎勵利用教師的教學結果以及貢獻對教職工的工作進行評價,績效激勵具有一定的說服性,能夠讓教職工明確與他人的差距。而榜樣激勵則是通過典型的人或事,營造良好的示范效應,讓教職工在形象性、感染性中得到發展。

2.小學學校管理中激勵的主要途徑。

第3篇

風險管理專家,擁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學博士學位和英國Lancaster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博士學位,風險地圖方法和RiskMap軟件發明者,風險世界網和風險云數據庫創始人

有些項目具有多個重要的利益相關人,這意味著項目同時具有多個目標。盡管項目目標之間一定程度上是互相關聯的,但還是會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有些時候會出現相互制約的不利效應。項目的多目標性導致項目管理上存在巨大的協調難題

就像表現出某些特定特征的人具有很大的風險性一樣,表現出某些特定特征的項目也會內在地具有很高的風險性。然而,不能簡單地認為項目本身就帶有“風險源”,一般來說,常見的高風險項目特征包括新奇性、長期性、高復雜性、緊聯結性、高度戰略性、多目標性,和嚴格的法律法規限制。

如果管理團隊感覺到項目具有較高的技術或管理新奇性,那么就意味著團隊本身缺乏充分的項目經歷和管理經驗,現有的知識、工作能力與項目任務需求之間可能存在差距。新奇性會增高項目技術風險出現的可能性,團隊管理經驗的不足也會導致項目關鍵決策及合同條款的設定出現更多的“漏洞”。在項目管理實踐中經常可以看到:由沒有做過類似項目的管理團隊制定的項目計劃往往不切合實際,按照制定的項目費用和進度計劃無法完成項目任務。

一個項目的建設周期越長,它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就越大,那么在其生命周期內遭遇到風險影響的可能性就越高。此外,在較長的建設周期內,項目所在企業的自身戰略目標及外部環境有可能發生較大變化,從而導致項目目標本身發生轉變。具有長期性特征的項目,對管理團隊的應變能力,以及依據目標和環境的變化調整項目計劃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復雜性指項目具有多個組成部分,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同時項目在技術實現和管理機制上又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高復雜性能夠限制項目管理團隊收集信息的能力,使得收集到的信息數量不足或者不準確,影響管理團隊對項目系統內部存在的非線性、間接關系的理解,容易使得管理團隊的決策及行為產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對項目其他部分產生不良影響,從而增加項目的脆弱性及相應的管理難度。

緊聯結系統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系統中的一個部分的行為會迅速影響到系統中的其他部分。具有緊聯結性的系統往往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工廠內部的裝配線中多道工序能夠同時進行,大大減少了制造產品所需要的時間。然而,緊聯結系統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夠保證高效且安全運轉:生產需要在比較封閉的條件下進行,并且具有比較成熟的生產工藝和過程,管理人員能夠清楚地認識和理解系統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然而,一個項目系統往往不具備這些條件,當一個項目具有緊聯結性時意味著這個項目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值得管理團隊高度注意。

一個項目具有高度戰略性,意味著這個項目的成功與否對于企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項目失敗,那么企業就會遭受到嚴重的損失。高度戰略性特點會影響到項目管理團隊的決策和行為,制約項目管理手段的使用。如果一個項目發展得不順利,那么選擇在合適的時機結束這個項目,是避免嚴重風險影響和項目失敗的一個重要手段。然而,由于項目的成功對企業來說十分的重要,或者企業承擔不了項目失敗帶來的損失,那么結束項目就不會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方案。然而,追加投資繼續完成項目建設,會進一步擴大過多的項目資源投入帶來的損失風險。

有些項目具有多個重要的利益相關人,這意味著項目同時具有多個目標。盡管項目目標之間一定程度上是互相關聯的,但還是會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有些時候會出現相互制約的不利效應。項目的多目標性導致項目管理上存在巨大的協調難題。不同的利益相關人對項目成功與失敗會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對于項目的進程以及發展會有不同的理解。當風險出現時,不同利益相關人對于風險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他們往往會從自身的利益角度來看待項目中出現的問題和風險,導致更多的管理行動滿足了局部利益而不是項目整體利益。

當項目執行或項目成果需要滿足政府及監管部門的要求時,由于政府及監管部門的許多程序和決策都有一定的法律法規限制,使得項目的設計和建設需要在這些法律法規之下進行,不能隨意加以改變。從項目風險管理角度來看,這個項目特點給項目管理帶來一定的工作難度。在普通項目管理中,項目管理團隊可以改變項目部分設計來規避風險或減少風險影響,但是當項目受到法律法規限制時,項目的設計不能輕易改變,那么也就不能選擇最佳的管理措施來應對風險,使得這類項目具有更高的脆弱性。

第4篇

1.內科藥物治療學

涉及面廣,整體性強,是內科醫生防治疾病的基本手段,更是臨床藥學重要的專業基礎,對于將來從事綜合性工作的臨床藥師來說,是貫通臨床醫學和藥學的橋梁課程。藥物治療學主要研究藥物的藥理作用能否轉化為治療效應,最大限度地減低藥物不良反應,以及在臨床醫療活動中合理使用藥物的具體問題。近年來,隨著醫學基礎學科,特別是藥理學和藥劑學等學科的飛速發展,以及以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為基礎的醫學模式的轉變,使內科藥物治療學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5]。面對迅速增長的大量藥物,如何選擇和應用,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是臨床藥學專業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內科藥物治療學的教學目的,是使臨床藥學學生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臨床表現,檢查方法和診治原則等方面有一系統全面的了解,熟悉內科各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和治療常規,重點掌握治療原則和用藥方法。通過講授內科藥物治療學,為今后學習其它臨床學科、進行畢業實習以及從事臨床藥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該課程教學包括系統學習和臨床實習兩個階段。通過系統學習,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才能指導今后的臨床實踐。在臨床實習階段,要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各種疾病相結合,正確地運用到藥物治療的實踐中去。

2.外科藥物治療學

臨床藥學專業培養目標是會“用藥”的臨床藥師,而不是會“做手術”的外科大夫。所以外科及藥物治療學的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外科學總論部分為主,如無菌術和外科的基本操作技術、體液失調和酸堿平衡、輸血、外科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麻醉、重癥監測治療與復蘇、疼痛治療、圍手術期處理、外科感染及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以及其他術前術后與藥物處理密切相關的一些外科疾病,實驗和見習課時亦安排在與上述講課內容有關的科室或手術前后輔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的病種。目的是熟悉外科常用藥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藥原則,配合手術制定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能夠承擔外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3.婦產科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婦產科常見病、多發病和藥物處理為主要治療手段的疾病為重點,如婦產科常用診療技術和治療方法,各種常見生殖系統炎癥及惡性腫瘤的藥物治療學,月經失調、絕經期、不孕癥與性激素的補充治療,產科、新生兒常見疾病的處理及圍生期的合理用藥等。目的是熟悉性激素類、避孕藥、抗生素、抗腫瘤等婦產科常用藥物的使用方法、用藥原則和治療方案,能夠擔負婦產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4.兒科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和藥物處理為主要治療手段的疾病為重點,使學生熟悉小兒的生理和病理學特點,掌握小兒科用藥方法、藥物劑量計算方法及用藥原則,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能夠擔負兒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5.神經病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神經病科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注意加強藥物治療學內容,使學生熟悉神經病學檢查和診斷要點、常用治療藥物,掌握神經病科用藥特點、用藥方法及用藥原則,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能夠擔負神經病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6.精神病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精神病科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使學生熟悉精神病學臨床表現和診斷要點,掌握精神病科常用治療藥物的特點、用藥方法及主要不良反應,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能夠擔負精神病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7.傳染病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傳染病科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使學生熟悉傳染病學流行病學特點,掌握傳染病科常用防治藥物的用藥方法及用藥原則,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能夠擔負傳染病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8.皮膚性病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皮膚性病科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使學生熟悉皮膚性病學臨床表現和診斷要點,掌握皮膚性病科常用治療藥物的劑型、用藥方法及治療原則,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能夠擔負皮膚性病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二、關于臨床藥學課程

1.臨床藥理學

臨床藥理學是一門以人體和藥物為研究對象的新興學科,即研究藥物與人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是藥理學的一個分支。它將藥理學和臨床醫學緊密的結合,吸收和利用相關學科的進展,使基礎理論與方法直接用于臨床,為研制開發新藥或提高治療水平服務,推動醫學和藥學的發展。傳統的臨床藥理學包括藥物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藥物流行病學、藥物經濟學、臨床藥物評價、甚至藥事管理學的部分內容,并與藥理學和藥物治療學頗多交叉和重復。鑒于對臨床藥學專業開設臨床藥學課程的統一考慮,將上述有關內容分出,單獨設課,為避免學科之間概念的混亂,減少不必要的內容重復,界定和規范教材內容及范圍,適當調整學時和學分非常必要。臨床藥理學作為臨床藥學一門獨立的重要專業課,教材編寫的內容和重點應放在總論部分,如新藥的臨床研究與設計、治療藥物監測與給藥方案、藥物相互作用及合理用藥、時間藥理學、遺傳藥理學、老年人用藥、妊娠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藥等,為制訂臨床治療方案,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以及進行新藥的臨床評價提供理論基礎。

2.藥物流行病學

藥物流行病學是臨床進行藥物療效、不良反應和藥物經濟學評價的一種方法學,教材的編寫重點是與藥物臨床應用有關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設計原則、基本類型、因果聯系以及Meta分析、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等統計學方法,目的是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藥物流行病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與基本內容,具備開展循證藥學(evidence-basedpharmacy)研究的能力。

3.臨床藥物評價

相當于臨床藥理學的各論內容,按系統或治療的重要疾病評價臨床常用藥物,比較其療效和不良反應特點,以及發展和應用趨勢。如抗微生物藥物合理應用與細菌耐藥變遷的關系、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臨床評價、循環系統藥物的臨床評價、呼吸系統藥物的臨床評價、消化系統藥物的臨床評價、血液系統藥物的臨床評價、激素類藥物的臨床評價、抗腫瘤藥物的臨床評價等。目的是使學生初步具有臨床常用藥物的基本知識和分析評價藥物應用的能力,了解臨床應用藥物的最新進展,為將來從事臨床藥學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4.藥物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

按系統或器官綜合介紹引起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的臨床常用藥物(包括中成藥),使學生掌握藥物不良反應的分類、監測及藥源性疾病的相關概念、發生機理、診斷與防治的基本原則,具備分析、處理藥源性疾病的基本能力。教材內容包括藥源性肝臟疾病、源性腎臟疾病、藥源性心血管疾病、藥源性血液系統疾病、藥源性呼吸系統疾病、藥源性消化系統疾病、藥源性神經系統疾病、藥源性內分泌系統疾病、藥源性皮膚病、藥物所致變態反應、藥物依賴性等。

5.藥物經濟學

藥物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藥學學科,研究如何以有限的藥物資源實現最大限度的健康效果改善,可以培養臨床藥學專業人員在藥學實踐中的綜合分析能力。重點介紹藥物經濟學研究的設計、評價方法與指標、成本收益的識別與計量、預測與不確定性分析等。使學生懂得藥物經濟學能夠協助社會有關部門制定合理的藥品政策,幫助醫院和臨床醫護人員優化治療方案,給消費者(患者)提供全面的藥品治療信息,指導醫藥公司的新藥開發以及市場營銷。

6.藥事管理學

第5篇

1.藥學知識領域:由藥物化學、藥理學、分子藥理學、藥物分析(包含體內藥物分析)、藥劑學、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等知識單元構成。

2.臨床醫學知識領域:由醫學影像學、診斷學、實驗病理學、醫學倫理學、臨床醫患溝通與交流技巧等知識單元構成。

3.藥物治療學知識領域:由內科藥物治療學、外科藥物治療學、婦產科藥物治療學、兒科藥物治療學、神經科藥物治療學、精神科藥物治療學、傳染科藥物治療學、皮膚性病科藥物治療學等知識單元構成。

4.臨床藥學知識領域:由臨床藥理學、藥物應用評價、藥物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藥物經濟學、藥物流行病學、藥事管理學等知識單元構成。其中最為重要的專業知識領域應是臨床藥物治療學和臨床藥學,這是目前課程體系的薄弱環節,屬于教材建設的重點內容。

二、國內臨床藥學專業教材的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的臨床藥學專業教材包括人民衛生出版社組織編寫的系列教材,供普通高等院校臨床藥學專業本科教學用。山東大學組織編寫的臨床各科《藥物治療學》一套7本,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供七年制臨床藥學專業教學使用,還有其他專業課程教材,如《藥物流行病學》、《藥源性疾病與防治》等。這些教材存在的共同問題,是編寫人員主要為臨床醫師或藥理學等基礎課程教師,在臨床合理用藥方面闡述的實用性、完整性和系統性不足,藥物不良反應和給藥方案調整等屬于臨床用藥特色的內容偏少,未能很好地體現臨床藥學專業專用教材的特點,加之教材的格式不統一,前后順序安排不甚合理;造成教學內容與臨床實際相脫節,專業重點不突出,內容比較雜亂,與其他學科重復過多,導致“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混亂現象。這些問題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需在再版時花大力氣解決。隨著我國臨床藥師制度的逐漸實施和完善,臨床藥師專業素質、水平和經驗不斷提高,專業教材的主編和編寫人員應逐步過渡到由臨床藥師承擔。目前再版的臨床藥學專業教材編寫人員,可由臨床藥師、臨床醫師(具有豐富臨床用藥和教學經驗)以及藥理學專業教師三方面組成,以真正適應臨床藥學專業教學的實際需要。

三、關于臨床藥物治療學課程

1.內科藥物治療學

涉及面廣,整體性強,是內科醫生防治疾病的基本手段,更是臨床藥學重要的專業基礎,對于將來從事綜合性工作的臨床藥師來說,是貫通臨床醫學和藥學的橋梁課程。藥物治療學主要研究藥物的藥理作用能否轉化為治療效應,最大限度地減低藥物不良反應,以及在臨床醫療活動中合理使用藥物的具體問題。近年來,隨著醫學基礎學科,特別是藥理學和藥劑學等學科的飛速發展,以及以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為基礎的醫學模式的轉變,使內科藥物治療學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面對迅速增長的大量藥物,如何選擇和應用,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是臨床藥學專業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內科藥物治療學的教學目的,是使臨床藥學學生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臨床表現,檢查方法和診治原則等方面有一系統全面的了解,熟悉內科各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和治療常規,重點掌握治療原則和用藥方法。通過講授內科藥物治療學,為今后學習其它臨床學科、進行畢業實習以及從事臨床藥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該課程教學包括系統學習和臨床實習兩個階段。通過系統學習,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才能指導今后的臨床實踐。在臨床實習階段,要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各種疾病相結合,正確地運用到藥物治療的實踐中去。

2.外科藥物治療學

臨床藥學專業培養目標是會“用藥”的臨床藥師,而不是會“做手術”的外科大夫。所以外科及藥物治療學的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外科學總論部分為主,如無菌術和外科的基本操作技術、體液失調和酸堿平衡、輸血、外科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麻醉、重癥監測治療與復蘇、疼痛治療、圍手術期處理、外科感染及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以及其他術前術后與藥物處理密切相關的一些外科疾病,實驗和見習課時亦安排在與上述講課內容有關的科室或手術前后輔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的病種。目的是熟悉外科常用藥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藥原則,配合手術制定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能夠承擔外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3.婦產科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婦產科常見病、多發病和藥物處理為主要治療手段的疾病為重點,如婦產科常用診療技術和治療方法,各種常見生殖系統炎癥及惡性腫瘤的藥物治療學,月經失調、絕經期、不孕癥與性激素的補充治療,產科、新生兒常見疾病的處理及圍生期的合理用藥等。目的是熟悉性激素類、避孕藥、抗生素、抗腫瘤等婦產科常用藥物的使用方法、用藥原則和治療方案,能夠擔負婦產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4.兒科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和藥物處理為主要治療手段的疾病為重點,使學生熟悉小兒的生理和病理學特點,掌握小兒科用藥方法、藥物劑量計算方法及用藥原則,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能夠擔負兒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5.神經病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神經病科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注意加強藥物治療學內容,使學生熟悉神經病學檢查和診斷要點、常用治療藥物,掌握神經病科用藥特點、用藥方法及用藥原則,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能夠擔負神經病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6.精神病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精神病科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使學生熟悉精神病學臨床表現和診斷要點,掌握精神病科常用治療藥物的特點、用藥方法及主要不良反應,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能夠擔負精神病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7.傳染病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傳染病科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使學生熟悉傳染病學流行病學特點,掌握傳染病科常用防治藥物的用藥方法及用藥原則,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能夠擔負傳染病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8.皮膚性病藥物治療學

教材內容及重點應以皮膚性病科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使學生熟悉皮膚性病學臨床表現和診斷要點,掌握皮膚性病科常用治療藥物的劑型、用藥方法及治療原則,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能夠擔負皮膚性病科臨床藥師的職責。

四、關于臨床藥學課程

1.臨床藥理學

傳統的臨床藥理學包括藥物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藥物流行病學、藥物經濟學、臨床藥物評價、甚至藥事管理學的部分內容,并與藥理學和藥物治療學頗多交叉和重復。鑒于對臨床藥學專業開設臨床藥學課程的統一考慮,將上述有關內容分出,單獨設課,為避免學科之間概念的混亂,減少不必要的內容重復,界定和規范教材內容及范圍,適當調整學時和學分非常必要。臨床藥理學作為臨床藥學一門獨立的重要專業課,教材編寫的內容和重點應放在總論部分,如新藥的臨床研究與設計、治療藥物監測與給藥方案、藥物相互作用及合理用藥、時間藥理學、遺傳藥理學、老年人用藥、妊娠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藥等,為制訂臨床治療方案,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以及進行新藥的臨床評價提供理論基礎。

2.藥物流行病學

藥物流行病學是臨床進行藥物療效、不良反應和藥物經濟學評價的一種方法學,教材的編寫重點是與藥物臨床應用有關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設計原則、基本類型、因果聯系以及Meta分析、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等統計學方法,目的是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藥物流行病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與基本內容,具備開展循證藥學(evidence-basedpharmacy)研究的能力。

3.臨床藥物評價

相當于臨床藥理學的各論內容,按系統或治療的重要疾病評價臨床常用藥物,比較其療效和不良反應特點,以及發展和應用趨勢。如抗微生物藥物合理應用與細菌耐藥變遷的關系、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臨床評價、循環系統藥物的臨床評價、呼吸系統藥物的臨床評價、消化系統藥物的臨床評價、血液系統藥物的臨床評價、激素類藥物的臨床評價、抗腫瘤藥物的臨床評價等。目的是使學生初步具有臨床常用藥物的基本知識和分析評價藥物應用的能力,了解臨床應用藥物的最新進展,為將來從事臨床藥學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4.藥物不良反應及藥源性疾病

第6篇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寬嚴相濟;管理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0

目前,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的主要教育管理風格大體分為三種,即:放縱型、專制型以及寬嚴相濟型。放縱型多常見于高職、大學等高等教育階段,班主任對學生管理主要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且不常參與具體的班級事務管理。而專制型則主要見于學前、小學等低等教育階段,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嚴格管理和控制,權威性極高。寬嚴相濟型的管理主要是在中學階段,對管理約束中學生行為,融洽師生關系等都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寬嚴相濟管理方式的具體情況進行簡要的總結和分析,并就高中班主任如何更好的開展落實寬嚴相濟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從而更好的確保高中生學習的秩序性、科學性,增進師生關系。

一、寬嚴相濟的概述

1、寬嚴相濟的含義

所謂寬嚴相濟,最初是源自刑事方面的政策,即按照刑法的規定對犯罪嫌疑人進行酌情量刑,并在處罰時綜合性的運用從重、從輕兩種方式,從而更好的體現刑法的公正性,以使社會公眾能夠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法律懲處制度,提高法律約束的社會效應以及認知規則。在這里,“寬”主要是寬容、寬大、寬緩的意思,“嚴”主要是嚴厲、嚴肅、嚴格的意思。

高中管理中的寬嚴相濟,則主要指的是班主任要制定嚴格、明確、規范的班級管理制度,但在管理處事方面適當的寬容、寬松。也可以理解為是制度范圍內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自由。

2、高中實施寬嚴相濟管理的作用

寬嚴相濟管理模式即有嚴格的一面,又包含了寬松的內容,在管理上講究張弛有度、相輔相成,對高中班級的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具體表現為:

1)有效規范和管理學生的日常行為。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高中學生的思想行為正處于定型發展時間,其在思想、心智、行為等方面雖然有了一定的成長,但仍然不夠成熟,容易沖動,思慮不周,對自身的約束力和管制力不高,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要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對其進行嚴格的約束和規范。通過制定科學、合理、明確、嚴格的班級規章制度,讓學生能夠更加明確在班級生活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約束和限制學生不良學習生活行為的發生,從而更好的確保班級內每一位學生的切身利益和健康成長。

2)有助于學生的良性發展。高中階段正是青少年成長發育的叛逆時期,一味的高壓管制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管理目的,還容易引起學生的厭惡心理和逆反心理,使得管理效果適得其反。而一個在紀律許可下的自由、寬松的班級生活環境,不僅能夠確保學生的日常行為不會“出格”,還能夠有效的緩和學生在心理上的壓迫感和逆反情緒,使學生能夠以一個健康、輕松、自由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有效提高學習的效率,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上取得更快、更大的進步。同時,由于學生發展的限制力度降低,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自主的、多元化的成長發展,符合了素質教育的培養要求。

二、高中班主任實施寬嚴相濟管理的措施

高中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可以通過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來進一步加強和落實寬嚴相濟的管理模式,提高其管理藝術水平。具體措施如下:

1、提高管理中的“人性化”

高中學生的叛逆心理嚴重,導致“問題學生”較多,有些學生甚至對高中生活充滿厭倦感、憎惡感。因此,高中班主任必須要加強對這類學生的人性化管理,積極、耐心的同這些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真正心理。積極運用管理藝術,通過細致、熱愛、真誠的關懷,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到“自尊感”,降低學生的防備心理,緩和師生關系,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并進行積極的改正,從而確保學生的健康、良性發展。

2、制定嚴格的班級管理制度

班主任要在校規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嚴格的班規。明確學生日常班級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對違反規定的學生指出其缺點和錯誤,并進行嚴格、嚴肅的教育和處罰,絕不姑息學生的不良行為和錯誤缺點,達到防微杜漸的教育管理目的。同時,在管理過程中,還要做到“公平公正”、“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學生成績好而降低處罰,也不能因為成績不好而加大處罰,從而更好的維護班主任的“權威性”和“公正性”,提高學生對其的信服度,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加的順利。

3、班主任要積極發揮的榜樣作用

教師在學生的成長發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表率和榜樣作用。因此,高中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工作時,必須要嚴格做到“自身端正”、“為人師表”,嚴格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通過樹立自身正面、良好的形象,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行為標準。同時,班主任還要充分發揮榜樣效應,通過利用自己良好的學識、涵養、品格,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思想、行為熏陶,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產生佩服、尊崇的情感,從而使他們能夠以班主任為榜樣,自覺的遵守班級制度,提高自身素質修養,自覺避免和改正不良學習、生活行為。

結語:

將寬嚴相濟模式應用到高中班級管理工作中,不僅能夠約束和規范高中生的日常思想行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律性和自制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信心,培養其多元化、個性化發展,提高他們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融洽師生關系,從而有效改善班級風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成績,最終達到高優、高質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 覃慧華.關于高中班主任管理藝術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學習(下),2012(06)

[2] 張松波.基于新形勢下高中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藝術[J].青春歲月,2012(16)

[3] 吳懷剛.簡述高中班主任寬嚴相濟的管理藝術[J].青年文學家,2012(13)

第7篇

[關鍵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公共管理

公共物品管理的研究是公共管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面。這不僅因為公共物品是市場機制發生失靈的一個重要領域,公共部門的自愿配置職能主要體現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之上,而且,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部門經濟活動所涉及的許多問題都與公共物品有關,如政府進行的資源配置,政府所從事的收入再分配,政府在穩定經濟方面所制定的經濟政策及其效應等。

1 公共物品的含義

人們對公共物品研究最早源于對公共性問題的討論。在國外,最早較為深入關注這一問題的是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他在著作《人性論》中提出:“兩個鄰人可能達成協議,共同在一片平地上排水,但在1000人之間卻難以達成同樣的協議,因為每個人都企圖坐享其成。”因此他認為,某些對每個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過集體行動或者由政府參與來完成。休謨的分析包含了公共物品的幾個基本內容:①在自利的個人間存在某些共同消費的產品。②這類新產品提供坐享其成心理及其可能性。③這種心理只能由政府參與才能有效克服。這是休謨最初對于公共物品一些基本觀點。

比較系統地對公共物品進行的研究開始于19世紀80年代的奧意財政學派。1954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a.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發表的《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一文首次明確使用了“公共物品”這個概念。薩繆爾森指出,在理論上,市場機制可以有效地解決私人物品的供給和配置,但有一類物品的供給和配置市場機制辦不到,而必須從稅收中通過預算支出來解決。公共選擇學派的奠基者布坎南把公共物品界定為“任何由集體或社會集團決定,為了任何原因,通過集體組織提供的物品或服務”。

薩繆爾森與威廉•d.諾德豪斯(will d.nordhouse)在他們合著的《經濟學》中指出:“與來自純粹的私有物品的效益不同,來自公共物品的效益牽涉到對一個以上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消費效果。相比之下,如果一種物品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對其他人沒有產生外部效果的話,那么,這種物品就是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常常要求集體行動,而私有物品則可以通過市場被有效地提供出來。”

斯蒂格利茨在其著作《經濟學》中指出:“公共物品是這樣一種物品,在增加一個人對它的分享時,并不導致成本的增長(它們的消費是非競爭性的),而排除任何個人對它的分享都要花費巨大成本(它們是非排他性的)。”

世界銀行在《1997年世界發展報告》中給公共物品下了更明確的定義:“公共物品是指非競爭性的和非排他性的貨物。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使用者對該物品的消費并不減少它對其他使用者的供應,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對該物品的消費之外。這些特征使得對公共物品的消費進行收費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沒有提供這種物品的積極性。”

國外學者提出的有關公共物品的觀點各有側重。休謨和亞當•斯密等人在早期提出的觀點屬于政治學和論理學的范疇,沒有涉及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因為公共物品和政府、政治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早期的學者對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務的研究更多傾向于政治領域。后期薩繆爾森與諾德豪斯對公共物品的研究則是從經濟學角度進行探討的,他們在概念中重新對比了公共物品的不同之處。同樣斯蒂格利茨也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公共物品的,他提出的公共物品的定義與后來世界銀行在《1997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提出的定義是相通的,都提及了公共物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國內對公共物品的研究起步較晚,大多數理論都是基于國外學者對公共管理學以及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的。國內學者陳振明在其著作《公共管理學》中對公共物品的定義是:“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壟斷性以及收費困難等特征的物品。”上海行政學院曾峻教授對公共物品所下的定義為:“由公共資金或資源投入用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物品。”這是從公共物品的投入角度來定義的。

根據上述國內外學者的理論基礎,可得出一個公共物品的定義:公共物品就是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且分割或分開消費不可能或成本太高的用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物品。

2 公共物品的特性

根據以上所提及的國內外學者對公共物品的研究,可以總結出公共物品具有三個基本特性: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所謂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并不會影響別人同時消費該產品及其從眾獲得的效用,即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為另一個消費者提供這一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每個消費者可以完全消費一個物品的全部。如一盞路燈,一個消費者的使用并不會影響其他消費者同時使用的效用。

所謂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費一種公共物品時,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費這一物品(不論他們是否付費),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所有的消費者都可消費同一個物品。

所謂不可分割性,是指對于一種物品的消費,分割或分開消費并收費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太高。因而私人供給者就不會有提供這種物品的積極性,也無人愿意去競爭供給。

3 公共物品的分類

公共物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劃分。根據國內學者陳振明的劃分,可以把公共物品按照三種方法來劃分。

第一種劃分方法是將之分為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凡是能嚴格滿足消費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就是純公共物品。國防就是一種典型的純公共物品,其消費沒有排他性。國防服務被供給,其消費便是全社會性的。公共安全、外交、法規政策等也是純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則是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消費非排他性的特征的物品。如道路就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在一定限度內,一人上路不會影響別人上路,但一旦超過必要限度,出現擁擠或堵塞現象時,多一個人上路就會妨礙別人上路。能源、交通等都屬于準公共物品。

第二種劃分方法是將公共物品劃分為有形的公共物品和無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設施;無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一些看不見的服務,如法律、政策和制度等。

第三種劃分方法是將公共物品劃分為全國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國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國家和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務,如國防、外交、全國性法規等;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務,如城市基礎設施、地方性法規等。

另外,國內學者曹現強和王佃利在其主編的《公共管理學概論》一書中,把公共物品劃分為四類:純公共物品、俱樂部物品、擁擠性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

純公共物品是指兼具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公共物品,如國防;俱樂部物品是指具有非競爭性,但卻具有對外排他性或排除追加的消費者的費用很低的公共物品,如付費用戶觀看的有線電視;擁擠性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但達到一定使用水平后就具有了競爭性的公共物品,如游泳池、橋梁等;混合物品則是指那些既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質又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這樣的物品稱為混合物品,如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衛生服務。 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準公共物品還可以對其加以分類,按照公益性可將其分為公益物品和公共事業物品。綜合以上學者觀點,筆者總結出一種公共物品的分類方法,即將公共物品分為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純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明顯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這類公共物品不常見,如國防、燈塔。準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和局部的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即超過一定的臨界點,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就會消失,擁擠就會出現。然后準公共物品又可以分為公益物品和公共事業物品。如義務教育、公共圖書館等屬于公益物品;如電力、自來水等則屬于公共事業物品,也稱自然壟斷產品。

其實,公共物品的分類雖然方法不一,但基本的分類原理是相通的,也各有其科學之處,并沒有所謂最佳的分類方法,只是在分析問題時根據不同需要而有了不同的角度。我們不需要把視線局限在某一種分類上,應根據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大衛•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

[2]鄭榕.公共產品論的發展歷程[j].財務研究資料,1998,38(9):1-4.

[3]曾峻.公共管理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8篇

【關鍵詞】人才測評 誠信 招聘 績效考核

一、背景介紹

在人力資源管理中,誠信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人才測評指標,從文憑到個人信息,從獲獎情況到工作經歷,從績效考核到薪酬測算,誠信都是重點考核員工的一項素質。而在2010年,方舟子以有力證據表明,中國“打工皇帝”唐駿的文憑造假,這一新聞一時震驚了全國。中國“打工皇帝”唐駿是微軟中國的終身榮譽總裁,以260萬多股股票期權出任盛大集團總裁,2008年以身價10億元跳槽至新華都集團。方舟子指出唐駿的文憑學歷是美國野雞大學(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文憑,同時指出唐駿履歷和個人經歷多處造假,而后許多網友又相繼曝出同樣是假文憑的國企、事業單位高管名單。誠信是人力資源管理風險防控的重要項目之一,若疏于對人才誠信的考核,會引發民事糾紛、勞動爭議、泄露企業秘密、增加招聘錄用成本甚至影響企業存亡等問題,所以做好誠信測評至關重要。

二、誠信測評存在的問題

(一)測評過程的諸多限制

1.時間限制。招聘或績效考核時,由于人數多,工作量大,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全面檢驗每一份簡歷內容的真實性,這是測評過程忽略信息真實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2.技術限制。雖然目前科學技術發達,但是仍然沒有完整、合適的檢驗系統能夠迅速檢驗信息的真實性。用人單位一般在檢驗學歷、獲獎情況等信息時都是通過向所在學校或單位進行核實的方法來確認,但這樣的途徑往往速度慢,程序復雜,存在紕漏,工作量大。所以檢測技術的限制也影響著測評的結果和過程。

3.人為因素限制。測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測評人員由于主觀原因造成的誤差,例如在招聘時由于首因效應、暈輪效應等心理誤差造成的測評人員對某些求職者放寬標準;求職者的外在表現也會影響測評者對其真實性的忽略,例如有的求職者表達能力很強,但其簡歷上所說辯論隊的獲獎情況及經歷為假,測評者有可能因其表現優異而忽略此信息的真實性,工作中才發現表達能力強但思維邏輯性差。

(二)測評制度的缺陷

1.招聘的缺陷。大多數企業常用的測評手段有審閱簡歷,單人、多人面試,筆試,無領導小組討論、常見的幾種形式對于求職者來說已經成為具有技術性的考查形式,在考察前就已經準備了很多應對技巧,所以往往不能在表現中呈現真實的自我情況,這會給測評人員帶來一定的蒙蔽。

2.績效考核的缺陷。績效考核中對每個員工的成績評判大多是由主管部門領導給予評價,大多數企業沒有良好的越級溝通渠道,這導致考核中部門負責人的主觀誤差對績效的真實性造成影響。有的企業績效考核由人力資源部開展,由于對其他部門的專業知識限制,人力資源管理人員不能明確績效的真實性,也會造成一定誤差。

(三)測評標準不合理

以學歷為門檻,能力退而其次。在職場中,學歷已然是求職的敲門磚。然而,高學歷并不代表好的工作能力,專業對口也并不代表與職位匹配良好,這是人才測評一直待于解決的問題之一。唐駿的學歷雖然是假的,但是能夠被微軟授予終身榮譽總裁并不僅僅依靠一紙文憑,最主要還是憑借他在微軟公司的工作能力。這恰恰說明了一個事實:雖然學歷并不代表工作能力,但是要想獲得進入職場的機會,就必須先具備光鮮的畢業證書,于是引發了如此之多的假文憑。測評標準的不合理并不是導致誠信測評失敗的直接原因,而是造假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網絡傳播媒體十分發達,只憑著表層的假學歷不可能長久穩定的立足,但企業對于學歷的要求卻不能給予那些沒學歷有能力的人才入職的機會。

三、解決建議

(一)調整測評制度

企業在招聘時,應改進人才測評方法,靈活的運用測評形式讓求職者將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考核應當不局限于一種測評形式,可以采用不定時、多種形式互換的測試方法對求職者進行考評,也可適當安排考評人員參與測試(求職者不知道其身份),以參與者的角度進行測評。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來更改或者創造更多有效的測評方法,以保證信息的真實性。

在績效考核時,應建立考核的仲裁制度,建立技術、能力相加的綜合考評體系,并建立以考評小組(包括直屬領導、技術總監、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和隨機抽取的工會代表)為測評人的制度,盡量減少考核誤差,以加強考核內容的真實性。

(二)利用先進的設備、網絡媒體檢驗信息真實性

企業可根據經濟狀況和發展情況,引進相對科學、快捷的設備或軟件,來提高人才誠信測評的效率,以保證求職者信息的真實度;也可以利用網絡媒體資源,建立常用信息的查詢體系,以備查詢或檢舉。

(三)對誠信品質獎懲分明

對于誠信品質的表現應當獎懲分明,給予優異表現的員工以經濟或名譽的鼓勵,給予被檢舉的員工懲罰和警告,在企業內部建立嚴明的獎懲機制,以強調誠信的重要性,告誡員工誠信品質不可褻瀆,激勵員工向誠信的方向發展,并建立誠信的企業文化。

(四)改變對人才考核的標準

企業考核的最終目標是選拔與崗位匹配的優秀人才,考核的標準也應當依照崗位的要求設定。雖然學歷、證書是知識的證明,但不一定是勝任的證明,所以在人才測評時,應當更注重深層次的能力考核,更注重內隱因素,例如品德、性格、突出才能、興趣以及具體的工作經歷(要求求職者描述具體做了什么),給予那些沒有高學歷但經驗豐富且性格、興趣都十分匹配崗位的人才更多的機會。應改變與職位不相干的硬指標,就崗位設標準,避免“一刀切”,建立分崗位考核的標準,給有特長的人才更寬的選拔通道,減少人們不必要的造假行為。從宏觀意義上來說,更促進人才誠信測評的發展,從根本上減少造假的動機,逐步構建誠信求職。

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京滬高鐵;雙重差分

中圖分類號:F572.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7)04-36 -02

一、引言

高速鐵路的建設和發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紐帶作用,促進了同城效應的出現,產生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的新增長點,對當地的就業和工業發展起到積極的帶動和促進作用(王順洪,2010)。宋海春(2013)指出,高速鐵路的建設不僅帶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實現相關產業的轉型,將帶領中國區域經濟走向新的發展階段。高明明(2014)通過集聚效應模型計算得出,高鐵的開通,帶來了所在城市經濟潛力的增加。

本文致力于分析上述的高鐵經濟效應,即分析高鐵對沿線地區帶來怎樣的經濟效應。本文選取京滬高鐵作為研究樣本,將其作為中國高鐵的典型案例。這是因為被稱為 “黃金線” 的京滬高鐵,貫通我國兩大最主要的經濟區(長三角、環渤海),通道吸引區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超過四分之一。京滬高鐵的戰略意義不僅在于連接北京和上海紗蟪鞘校在這條線路上,還有許多重要的城市和交通中轉站以及一些新型城市(楊維鳳,2011)。在京滬高鐵建設之前,平野衛(2001)指出京滬高鐵是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的項目,無論采用何種建設方案, 費用效益比(CBR)均達到1.9以上。王志彥(2006)認為京滬高鐵會帶來鯰魚效應,為各行業帶來生機和活力。

二、數據來源與說明

本文采用全球夜間燈光數據來作為地方GDP的指標,這種方法也是近年來一些學術研究中的常見做法(徐康寧,2015)。該數據是由美國軍事氣象衛星(DMSP)搭載的傳感器(OLS)所獲取的地球不同地區在晚間八點半至十點之間的燈光亮度影像。夜間燈光數據相比于各地區GDP統計數據,具有統一性、連貫性、準確性等優勢。研究也表明,燈光亮度和GDP之間的相關性為0.90(J.Vernon Henderson, Tim L. Squires等,2016),因此夜間燈光數據有充分的依據作為各地區GDP的變量。此外,除了上述燈光數據之外,本文的分析數據還包含上述范圍內各地級行政單元的2005至2013年相關的社會經濟數據,這些數據來源于各省統計年鑒。

三、基本模型

任何一個項目的實施使得社會中的部分群體受到了某種影響,而另一部分群體可能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或者受到的影響很小,因此這個項目的執行就可以類比自然科學實驗中對試驗對象施加的某種處理。對于這種可以區分不同組別的公共項目或政策的定量評估常采用雙重差分計量分析法,該方法有著自然科學實驗方法與統計科學相結合的特性,對于公共項目的政策效應評估具有良好的解釋力和穩健性。

高鐵項目也同樣是一種公共項目,它的實施必然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顯著的影響,但不同地區受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同樣可以使用該模型進行分析。一般來說,高鐵通車區域所受影響最大,因此將其作為實驗組,但是如何選擇相應的對照組是一個問題。而根據Tobler的地理學第一定律,“任何事物都相關,只是相近的事物關聯更緊密”,因此本文選擇與京滬高鐵通車區域邊界相鄰的地區作為對照組,這是因為相鄰地區之間的社會經濟條件往往相近。因此,本文分析中的實驗組為京滬高鐵通過的19個地級行政單元,而對照組則是與19個通車地區相鄰的28個地級行政單元。

本文的雙重差分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下標i為地區,t為時間,y為地區GDP;D為分組虛擬變量(實驗組為1,對照組為0),T為時間分組虛擬變量(高鐵建成前為0,建成后為1),D*T為雙重差分變量,是D和T的交乘項。x為一些控制變量,β是這些變量的回歸系數。δi為區域i的個體效應,β0為回歸截距,ε為隨機誤差項。

各回歸系數中β1控制的是高鐵通過城市與鄰近城市之間的差異,β2控制的是高鐵建成前后所有地區共同面臨的經濟變化;由于控制了分組效應和時間效應,β3控制的是高鐵建成對實驗組的經濟影響,即反映高鐵建成的“凈影響”,它也是本文最關心的系數。因此,如果β3的系數為正且通過顯著性檢驗,則表示京滬高鐵通車后對通車地區的經濟有正向的影響作用,相對于非通車地區,高鐵通過城市的經濟增長更快一點。反之則情況正好相反。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注: ***、** 和 * 分別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顯著,括號內為相應P值,下同;所有模型均考慮了異方差問題,采用穩健性標準誤計算P值。

首先,本文基于(1)式使用stata軟件進行分析,以此來檢驗京滬高鐵對地區經濟的影響。為降低變量波動幅度和變量之間的異方差,本文將虛擬變量、交叉項外的所有變量均取自然對數。具體分析結果見表1。

表1列出了相應的計算結果。其中,模型(1)和(4)為固定效應模型,模型(2)和(5)為隨機效應模型,(3)為OLS模型,(1)和(2)中沒有加入任何控制變量。從模型計算的結果來看,T的系數均為正值,且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京滬高鐵經濟帶在通車之后,所有城市整體上經濟水平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除了隨機效應2的結果,D的系數均為正值,且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說明京滬高鐵通車地區的經濟水平要高于周圍非通車地區。在所有的模型中,交叉項D*T的系數估計值在1.4762―1.8874之間,且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京滬高鐵通車地區在高鐵通車之后,獲得了顯著的經濟增長。 相對于周圍非通車地區,京滬高鐵項目的實施加快了通車地區的經濟發展。

五、結論

聚焦2015年1月,京滬高鐵運營3年,2014年運送旅客超過一億人次,首次實現盈利,是中國高鐵實現盈利的第一條。京滬高鐵經濟帶所經過的地區是中國人口、經濟高度集中的區域,京滬高鐵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外,以京滬高速鐵路為依托的“高鐵經濟”效應已經快速顯現。本文從一個更為直觀的視角,運用雙重差分的研究方法,發現京滬高鐵通車顯著促進了通車地區經濟的增長,提供了通車地區的GDP增長速度。

本文的雙重差分模型只是建立在解釋變量完全外生的假設之上,這種簡單的假設無法保證隨機誤差項與個體自身有關的因素完全無關,從而忽視了“內生性”“自相關”等問題。在現實情況下,交通基礎設施不僅對所在地產生影響,其往往會對周圍地區同樣產生經濟溢出效應。在現實情況下,地區之間尤其是相鄰地區存在著密切的經濟聯系,這種聯系通過地區間貿易、勞動力流動、技術擴散等方式而進行的。研究者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順洪.中國高速鐵路發展及其經濟影響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65-69.

[2]宋海春.淺談高速鐵路的建設及其經濟效益[J].北方經濟,2013,(20):87-88.

[3]高明明,趙長江,南敬林.中國高鐵集聚經濟效應對GDP影響模型構建及分析[J]. 鐵道經濟研究,2014,(02):10-13.

[4]王志彥 孟群舒. 京滬高鐵能否產生鯰魚效應[N].解放日報,2006.

[5]楊維鳳.京滬高鐵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生態經濟,2011,(07):61-64.

[6]平野衛,伊東誠,本多均,鄒振民. 京滬高鐵建設項目經濟效益的研究[J]. 中國鐵路,2001,(01):34-36.

[7]徐康,陳豐龍,劉修巖.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性:基于全球夜間燈光數據的檢驗[J].經濟研究,2015.

[8]Henderson J. V , Tim L. Squires, Adam Storeygard , David N. Weil. The Glob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_ Nature, History and the Role of Trade[J].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6.

作者簡介:

第10篇

關鍵詞 和諧教學

霍桑效應 心理效應

雖然對高校教師的教育培訓在不斷加強,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依然存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有效溝通的情況時有發生。現在我們的社會正在大肆提倡“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二字已成為現在組織建設的一個關鍵詞。如何在大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架構和諧的橋梁,將知識有效地傳播到學生,是高校教師在本科教學中應加以考慮的。

一、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的說法源于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的一項試驗研究。霍桑工廠曾在1924年到1932年間進行過一項長達9年的試驗研究,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這一系列試驗中,有個“談話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工廠的各種意見和不滿,并作詳細記錄,而且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研究將參與談話試驗的人員作為試驗組進行分析。結果出乎意料的表明:無論工作條件(照明度強弱、休息時間長短、工廠溫度等)是改善還是未改善,試驗組的產量都在不斷上升。對于這種“傳統假設與所觀察到的行為之間神秘的不相符合”,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霍桑效應”。究其原因,“談話試驗”使產量得到明顯大幅度提高。由于工人將對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不滿發泄了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干勁倍增。 即參加試驗的工人意識到自己“被關注”,因而懷有在以往的工作中所不曾得到的歸屬感,無形中增強了整體觀念、有所作為的觀念和完成任務的觀念,從而導致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霍桑效應表明,影響生產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條件,而是工人自身,即對工作的滿意度。滿意度越高,其士氣就越高,從而效率也就越高。而高的滿意度則是來源于個人需求的有效滿足,不僅包括物質需求,還包括精神需求,即“被關注的需求”、“被傾聽的需求”和“和諧融洽的小氛圍的需求”。

二、和諧教學的構架與應用

霍桑效應無處不在,霍桑效應其實早已被應用到管理學上。本科教學本身也就是一種課堂的組織管理,課堂教學中也同樣存在霍桑效應。高校教師如能在本科教學中合理運用“霍桑效應”,以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就能更好的激發本科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增強生活和學習的信心,從而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構建良好的和諧教學氛圍。

1、“被傾聽的需求”

長期以來,中國的教學以填鴨式的模式為特征,高校教學也很難豁免。在課堂上,老師總是掌握著“話語霸權”,而學生只是被當作一個個容器,等著往里灌東西。而由“霍桑效應”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最本質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賞識,而被傾聽的需求,正是這種渴望最直接的表現之一。現代心理學也一再強調“傾聽”,因為傾聽可以讓對方感到被尊重、被重視,甚至被認同,有一種價值的肯定。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播,不應局限于單一流向,而應提倡師生的有效互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強調 “學生傾聽”,還要強調 “教師傾聽”。

讓學生學習“霍桑效應”,學習“傾聽老師”、“傾聽伙伴”,可以培養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與人有效溝通的藝術。在課堂上我們有時會發現一些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人坐在課堂里,聽的、看的、甚至說的,都是與本課程無關的內容;或者有些學生把教室當寢室,把老師的聲音當催眠曲。拋開教師的因素,是學生尚未養成“傾聽別人”的良好習慣。有研究表明:大學生中那些很好的傾聽者比那些不善于傾聽者更為成功。當代社會競爭激烈,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相當重要。近年來,我們很遺憾常常在媒體報道中看到大學生甚至研究生自殺的消息。痛心和驚愕之余,細細分析,這些人存在的心理問題,大都屬于自我溝通和人際溝通障礙。而良好的溝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善于傾聽。身處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如果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霍桑效應”等心理效應,學習與人交往的訣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合作精神、培養溝通能力,也能促使學生增強生活和學習的信心。

教師學習“霍桑效應”,學習“傾聽學生”,在學生回答問題或日常的談話中,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不要隨意打斷而影響他們的思路,即使要糾正也盡量在其說完之后,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的想法,與學生構建一個平等的交流平臺,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在課堂上,如果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教師可以給以適當的啟發,并鼓勵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這樣就能捕捉到學生思維的亮點,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引發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從而打開了創新的思路,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師認真聆聽學生,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也是言傳身教,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做人。

2、“被關注的需求”

國外一所學校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這所學校在入學之時,依慣例要按智力測試情況將學生分為優秀班和普通班。結果有一次在例行檢查時發現,一年之前入學的一批學生的測試結果由于失誤被顛倒了,也就是說現在的優秀班里的其實是普通的孩子,而所謂聰明的孩子卻在普通班。但是這一年的課程成績卻如同往年一樣,優秀班(即那些普通的孩子)明顯高于普通班(即那些優秀的孩子)。這也可以看作是教育中的“霍桑效應”。這種事例其實也很常見。譬如被認為是蠢學生的愛迪生,卻在母親愛的注視和鼓勵下,成為一個大發明家。它表明,學生的“被關注的需求”一旦得到滿足,就會建立極大的學習信心、產生強烈學習動機,從而使自身最大的潛力得到了發揮,從而出現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人的這種被關注的需求其實是從小就有的。在嬰幼兒時期,嬰兒的哭鬧、幼兒的故意搗亂、青少年時期的標新立異等現象,被專家認為是他們想得到他人的關注而產生的行為。大學生雖然已成年,但心智的成熟還需進一步加強和提高。心理的平衡和承受能力也有待加強和提高。因此,在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意識到,學生不是容器,不是產品,而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只要是人,就希望被關注、被重視。那么,作為一個高校教師,該如何關注學生呢?

首先是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厚此薄彼。在今天以考分為重的各種壓力之下,教師往往會不自覺地以成績的高低來區別對待學生,無形中就給學生造成了一種心理上的陰影,這對于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相當不利。或者在金錢和權勢的利誘面前,教師要有一種尊重人格的剛正態度。在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時候,教師應該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全面地、辯證地認識學生,同等地關注他們的發展。

其次,在課堂上,不單要培養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學習技能,還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素材,以解決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困惑及實際問題,使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再者,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學習情緒,使每個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心境,走出被動的心態,具有完美的個性。

3、“和諧融洽的小氛圍的需求”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為什么?因為家是溫暖、和諧的象征。近年來,和諧二字已成為各種組織和社團建設的主題詞和關鍵詞。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小區、構建和諧家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因為在和諧的氛圍中,人的心情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放松,人的信任度會得到最大的提升,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例如在臨床上,患者對醫生或醫院的喜歡或厭惡,會對治療效果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如果覺得某醫生醫療水平高,對該醫院的各項服務都很滿意,醫患之間會形成“和諧融洽的小氛圍”,這樣,患者就會積極配合各種治療,病情的改善甚至會超出藥物本身的治療效果。

課堂教學中也同樣存在這種現象。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諧融洽的小氛圍所產生的效果是任何一般的規章制度所不能相比的,它能顯著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終生受益。那么,如何與學生進行成功的交流和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形成“和諧融洽的小氛圍”呢?

首先要以德服人。所謂“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教師不僅是某一學科的教員,更是學生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領路人。要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理應從自身著手,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言傳身教。

其次,作為教師,還須懂得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只有熱愛學生,了解學生,才能抓住他們的興奮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要達到這個目標,豐富的學科知識,優秀的表達能力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對教學要有熱誠,有著積極與學生對話的態度。學生對這樣的教師會感到親切,才敢于獨立思考,敢于交流,敢于無顧慮地質疑問題,形成互動式教學氛圍。

第三,還要重視能力培養。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理應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但更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新事物敏銳的洞察能力和系統分析能力,對各學科發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這無疑將會使學生受益終生,學生對這樣的老師自然就會服氣、信任,師生之間自然也會建立良好的交流與互動。

第四,還要強化創新意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直接影響高等學校知識創新的水平,也關系國家未來的整體創新能力。托蘭斯的研究發現,教師創造性的高低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如果教師善于吸收最新科學成果,能創造性地選擇最佳地教學方法、手段、技術來教育學生,使教學活動成為教師不斷進行創造性教學,學生不斷進行創造性學習地過程,一定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良好的創造性思維習慣。

總之,大學是社會的最高學府,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生力軍,高校教師一定要認清自己所肩負的重任,不僅要傳授知識,也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溝通能力,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共建和諧,從社會到家庭,從團體到個體身心。

參考文獻

1.江曉玲,陳清,俞守義,等.霍桑效應對高校教師的啟示.西北醫學教育, 2007;15(1):12,31

2. 瞿衛敏.也談教師的職責定位. 當代師生研究,2001;5: 56

3. 粱劍寒,侯中喜.網絡時代大學教育的幾點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00;23(4): 58-59

第11篇

關鍵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曲線估計;預測

中圖分類號:S-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2-0019-2

陜西省作為典型的西北地區省份,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在國家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下,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拉大。盡管這種差異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的一個客觀的經濟現象,但隨著差異的不斷擴大,勢必會成為陜西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發展的“瓶頸”。

1 陜西省城鄉居民收入現狀

本文選取《中國統計年鑒》和《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2000-2009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其中城鎮居民收入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來代替,農村居民收入用人均純收入來代替(見表1)。西部大開發初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55倍,到2009年,這個比例達到了4.11倍,城鄉收入相對差距擴大了0.56倍。在西部大開發的10年間,城鎮居民收入平均增長11.93%,比農村居民收入平均年增長10.12%的速度高出了1.81個百分點。

表1 陜西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注:2000-2008年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9年數據來自《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自2005年起,陜西省就開始實施“兩取消(取消農業特產稅、取消農業稅)”,各級地方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使農村居民收入也得到了較快增長,但其增長絕對值遠不及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進一步擴大(見圖1)。

2 陜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發展趨勢預測

2.1 預測模型的理論準備

由圖1可以看出,時間變量與收入變量之間不能表現出明確的線性關系,為了更為準確地預測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動趨勢,本文采用曲線估計的方法進行預測。曲線估計常見的線性模型有:二次曲線、復合曲線、增長曲線、對數曲線、三次曲線、指數曲線等。

根據初步估計,本文選取了選擇了Quadratic(二次曲線),Cubic(三次曲線)和Compound(復合曲線),各模型的回歸方程如下:

二次曲線回歸方程:y=β0+β1x+β2x2

三次曲線回歸方程:y=β0+β1x+β2x2+β3x3

復合曲線回歸方程:y=β0β1x

2.2 建立預測模型

2.2.1 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預測 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因變量,時間t作為自變量進行預測。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曲線估計結果(見表2)。

表2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曲線估計結果

由表2、圖2可以看出,二次曲線和三次曲線的擬合優度都比較高,分別為0.994和0.996,其次為復合曲線,擬合優度為0.989,但這兩種曲線中包含回歸系數不顯著的解釋變量(P值大于0.05),因此這兩種模型不可采納。而復合曲線擬合優度已達0.989,F統計值為696.133,P值小于0.05,其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都顯著,該模型可以采納。

由此,選取復合函數曲線模型模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模型為:

t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1.29×1.12(t-2000)

如果單從擬合優度上考慮,三次函數曲線模型則更為合適,模型為:

t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635.996+500.12(t-2000)-19.27(t-2000)2+6.64(t-2000)3

2.2.2 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預測 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因變量,時間t作為自變量進行預測。

由表3可知,二次曲線和三次曲線的擬合優度都比較高,都為0.996。如圖3,三次函數曲線與實際觀察曲線最接近。因此選取三次函數曲線模型模擬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模型為:

t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46.17-7.89(t-2000)+14.09(t-2000)2+0.71(t-2000)3。

表3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曲線估計結果

2.3 城鄉居民收入預測結果及分析

使用SPSS的預測功能,用三次函數曲線模擬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用了復合函數和三次函數模型進行模擬,城鄉收入差距預測如表4、表5。

表4 陜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預測表

注:此表中城鎮收入采用復合函數模型模擬預測

庫茲涅茨曾根據實證分析得出,在經濟未充分發展的初始階段,收入分配將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趨于不平等。其后,經歷收入分配暫時無大變化的時期,到達經濟充分發展的階段,收入分配將趨于平等。但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慣性效應和擴張效應,在一段時間內,這將成為陜西省收入分配差距自發地繼續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基本可以判斷,表5的預測更加符合陜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現實情況。

表5反映出未來十年里,陜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比值仍將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從2010到2020年城鄉收入相對差距將擴大0.69倍,此差距仍然呈繼續擴大的趨勢,這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要保持這個差距的合理界限。

由于模型直接引用的是2000-2009年的數據,因此并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因素。同時,對于城鄉差距的測算,由于使用測算指標的計算口徑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有的學者用城鎮居民生活費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來測算;有的對城市居民收入進行調整,認為城市居民收入應該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加上補貼等。本文使用的兩個指標雖較為普遍使用,在統計口徑上仍存在不一致的問題。以上這些問題都可能會引起模型在估計時產生一定的偏差。

陜西省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但城鄉之間、經濟和社會之間等,都還存在著一些不夠協調的問題。尤其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民增收緩慢不僅會影響農業、農村的發展,最終也會制約整個陜西經濟的增長速度,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已經出現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嚴重擴大的趨勢。在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過程中,不應該簡單地以犧牲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為代價來換取農村居民的增長,而是用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方法,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共同增長。

參考文獻

[1] 常江,郭立宏.陜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實證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7(2):61.

第12篇

【關鍵詞】教師;工作;積極性;現狀;原因Analyses the cause of the lack of teachers' work enthusiasm

【Key words】Teachers; Work; Enthusiasm; Present situation; Reason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教育方面: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學硬件設施不斷改善、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實施學生營養工程及農村學生生活補助、教師隊伍不斷壯大等等。應該來說我們國家教育的明天是輝煌的,祖國的花朵必定會綻放出燦爛的笑臉,然而我們部分一線教師的工作態度卻與教育的發展背道而馳,嚴重阻礙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為教育事業的管理者,我深知:教師在教育中的引導作用是舉足輕重的,離開教師學生的未來將茫茫無邊。因此,教師隊伍管理的核心是激發和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教師工作積極性發揮的如何,是衡量教育管理的試金石,是教育教學質量成敗的關鍵。激發和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首先得搞清楚影響教師工作積極性發揮的因素是什么,其次我們才能對癥下藥。下面結合本人多年的管理實踐,就教育工作中教師缺乏工作積極性的原因談幾點想法,供同仁們共同商討。

1當前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不良現狀

現如今,人才比比皆是,數不勝數。學校教育工作自然不缺高學歷的教師,不缺高素質的人才,但是學校教育工作卻極度缺少滿懷工作熱情與激情的教師。尤其是山區小學教師,這方面更為明顯。本人從事多年的山區小學教育管理工作,在教師缺乏工作積極性方面感觸頗深。總體而言,當前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良現狀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新上崗的年輕教師第一年工作積極性比較高,主要基于自身在大學里受到的理想熏陶還在起著一定的作用,促使他們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另一個方面是因為他們還保留著在學校時的好習慣:把學校的規章制度,教學成績指標等看作是自己奮斗的目標,成功的起點。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慢慢散失,只到變為被動教學。

(2)很多教師進行被動教學,像一盤磨,領導推一下就動一下,感覺學校是領導家的,領導管理嚴格一點,教學就認真一點。反之就隨便應付了事。

(3)有些小學搞教授式的教學方式,一節課40分鐘下來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不止學生找不到,連領導也聯系不上。

(4)“得過且過,缺乏危機感,沒有把工作當回事,忙于娛樂活動,”也是工作中常見的情況。

(5)此外,一些教師懶惰成性,對工作懶懶散散,沒有工作意識。

(6)還有一些教師整天在抱怨中進行工作。抱怨工資太低,滿足不了求生的需求;抱怨條件艱苦,環境太差,找不到歸屬感;抱怨學生素質太差,沒法教;抱怨領導處事不公、專橫行事;抱怨不能發揮特長……。

2教師缺乏工作積極性的原因

從我多年的教育管理經驗來看,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種種不良現狀的背后,隱藏著的是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極度匱乏,教師責任感的嚴重缺失。作為管理者,面對此等現狀不得不讓人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教師隊伍中出現這樣局面,是什么在阻礙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答案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沒有積極性的教師注定不會是一個好教師,注定得不到人們的稱頌。為了培養好的教師,好的學生,為了教育的未來,我們每一個教育管理者有責任有義務喚醒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留住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那到底教師缺乏工作積極性的原因是什么呢?具體而言,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對于新教師來說,他們教書教上一年兩年之后工作積極性在慢慢減退,一個原因我想是他們根本就不喜歡教師職業,選擇當教師或許是迫于“難找到好的就業崗位、以此作為跳板、對教師職業的認識不夠”等等種種原因使他們作出的違心之舉。教師懷著“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思想在教學,可想而知,工作的積極性怎么可能會長留教師崗位。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缺乏主見,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干的是什么工作,簡簡單單地認為教師就是教書而已,一切都有父母、長輩來安排,要么就是像追星族一樣,別人在考教師,我也要考。

其次,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感情基礎,缺少溝通。教師行業是為學生服務的行業,教師是為學生學習知識而服務的有靈魂的特殊“工具”,但有些教師卻把學生當做是自己工作的“工具”。原因就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心靈溝通,等待學生就像等待凳子、椅子一樣。沒有愛,沒有溝通,教師不可能時時處處想著學生,不可能一心一意、無怨無悔的為學生服務,而是讓學生來為自己服務。這樣的教師怎么可能有飽滿的工作積極性。教師工作積極性,教育怎么可能會有一個好的發展。舉個例子:我們學校有為趙老師,她在我校教三年級時,經常跟學生在一起聊天,講給他們一些生活的道理,回家都不忘帶一點家里的東西給她的學生吃。時間長了,學生也非常愛趙老師,每逢節日學生都會給趙老師做張卡片,問候她。四年級時由于自己懷孕,她告別了他的學生,另一位老師來接她的班級。直到學生升五年級,趙老師返校,她還是忘不了她的學生,還是那樣一如既往的愛著她的學生,向學校申請繼續教她原來的班級。這樣的一位老師,學校將這個班交給她還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對于她對這個班的感情而言,規章制度在她面前只是擺設而已。因此,愛是教師工作最強大的動力。

再次,認為教師職業報酬低、壓力大,心理不平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教育事業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奉獻的職業。奉獻、犧牲是教師職業的特點,自然教師行業給不了我們高樓大廈、金屋玉瓦、萬貫家財。它能給我們的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等精神上的滿足。而有些教師卻把它當做是賺錢的工具,認為繁重的工作換來的是廉價的工資,心理不平衡,最終導致教師消極工作。

第四,對領導的工作不滿,與領導叫板。領導處理工作有失公平、公正,會打擊到一部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如果領導獨斷專行,還有可能讓教師與領導不合,導致教師缺乏工作積極性。

第五,危機的激勵作用在教師中沒有發揮效應。部分教師還認為教師就是鐵飯碗,“打不破,摔不爛”。只要與領導關系搞好了,“娛樂第一,工作第二”、“舒服第一,教學第二”紀律渙散,懶懶散散。總而言之,是在教師小群體中缺少對他們有危險,想要吃掉他們的強大對手,他們感覺不到危機在他們的身邊蔓延。用管理學當中的鯰魚效應來解釋,道理也就會不言而喻: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便四處游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原來鯰魚進入魚槽,使沙丁魚感到威脅而緊張起來,加速游動,于是沙丁魚便活著到了港口。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第六,教學條件、學校環境的影響。有些教師本來想積極的投入工作,但看到學校的環境缺乏家的感覺,以為不是在自己家里,而是在別人的家里,自然就認為是幫別人工作,理所當然,工作的積極性就一下子降低了。還有就是本來是想上好一節課,可到學校的保管室找起教具來這也沒有,那也沒有,結果就敷衍課堂,久而久之也就沒有認真準備的習慣,好習慣在一點一點的散失,壞習慣在大堆大堆的增加,慢慢的工作的熱情也就消失殆盡了。

第七,在日常的工作中同校教師之間的競爭意識淡薄。“一團和氣”的集體不一定是一個高效率的集體,只有充滿競爭才是教師工作積極性有效發揮的催化劑。教學成績的評比及獎勵機制的實施,激發了教師群與群之間的競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師積極性的發揮。如果同校教師之間在日常的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也存在競爭的話,也肯定會激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教師時時刻刻都處在競爭氛圍之中,就沒有搞不好的教育教學工作。而這一方面正是當下最缺少的。,

最后,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理解不到位,對教師職業的渴望值低。當今的教師職業,不再的教好書就行,它還包括著學生的衣食住行、學校的各項繁雜瑣事等等。處理不好就容易使教師產生“教師到底的什么?”的誤解,更嚴重的會使教師產生“這份工作對于他來說是可以可無”的想法,降低教師對工作的渴望值,從思想上打擊了教師工作積極性的發揮。

總之,只有理清楚了教師缺乏工作積極性的原因,作為管理者才能對癥下藥,糾正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消極教學行為,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教育水平的提升,學校管理的日臻完善。當然,上述內容才僅僅是探討了教師缺乏工作積極性的原因,至于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方法與措施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閻德明主編.《現代學校管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恰县| 庄河市| 沐川县| 潮安县| 土默特右旗| 沛县| 巧家县| 综艺| 彰化市| 沧州市| 嘉荫县| 卢氏县| 新丰县| 罗江县| 宣汉县| 富顺县| 三台县| 九江市| 长白| 米泉市| 安顺市| 平潭县| 台州市| 永兴县| 潜江市| 贞丰县| 抚远县| 五寨县| 凯里市| 万全县| 和政县| 林州市| 顺平县| 新丰县| 阿瓦提县| 紫金县| 海林市| 册亨县| 东乡| 汕头市| 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