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8:01: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有機化學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從市場上購買的有機溶劑由于長時間的儲存、中途分裝或者在生產過程中純化不徹底等原因可能含有水、氧氣、過氧化物等雜質,這些雜質對有機化學反應會產生明顯的副作用。在現有的純化方法中[1-5],通常使用金屬(比如:鈉、鎂)、金屬化合物(比如:四氫鋁鋰)、強酸、強堿除去上述雜質。對于剛剛接觸大學有機化學實驗的學生而言,在使用上述試劑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作者在近些年的教學過程中逐漸探索大學有機化學實驗常用溶劑安全、經濟、便捷的純化方法,現歸納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一、二氯甲烷
在每升二氯甲烷加入無水硫酸鈉10克,靜置過夜后過濾。加入五氧化二磷5克,回流4小時,蒸餾收集40℃的餾分,保存在棕色瓶中。
二、乙酸乙酯
在每升乙酸乙酯中加入碳酸鉀10克,靜置過夜后過濾。加入五氧化二磷10克,回流30分,蒸餾收集77℃的餾分,保存在棕色瓶中。
三、正己烷、環己烷及石油醚
在每升正己烷中加入無水硫酸鈉3克,靜置過夜后過濾。加入氧化鈣10克,回流4小時,蒸餾收集69℃的餾分,保存在棕色瓶中。
石油醚、環己烷的純化方法與正己烷的純化方法類似。
四、甲醇、乙醇
在每升甲醇中加入無水硫酸鈉100克,靜置過夜后過濾。加入氧化鈣100克,回流4小時,蒸餾收集65.0℃的餾分,保存在棕色瓶中。
乙醇的純化方法與甲醇的純化方法類似。
五、已腈
在每升已腈中加入4?分子篩100克,靜置過夜后過濾。加入五氧化二磷10克,回流4小時,蒸餾收集81.1℃的餾分,保存在棕色瓶中。
六、四氫呋喃
將四氫呋喃流經氧化鋁色譜柱除去其中的過氧化物。之后在每升四氫呋喃中加入無水硫酸鈉100克,靜置過夜后過濾。加入氧化鈣100克,回流4小時,蒸餾收集65.5 ℃的餾分,保存在棕色瓶中。在每升純化后的四氫呋喃中加入0.5克 2,4,6-三叔丁基苯酚作為抗氧化劑。
七、1,4-二氧六環
將1,4-二氧六環流經氧化鋁色譜柱除去其中的過氧化物。之后在每升1,4-二氧六環中加入氫氧化鉀200克,攪拌1小時,靜置過夜,蒸餾。每升蒸餾出的液體再加入氧化鈣100克,回流4小時,蒸餾收集101.5 ℃的餾分,保存在棕色瓶中。在每升純化后的1,4-二氧六環中加入0.5克 2,4,6-三叔丁基苯酚作為抗氧化劑。
八、DMF和DMSO
在每升DMF中加入無水硫酸鈉100克,靜置過夜后過濾。加入硫酸鈣20克。在80 ℃的條件下攪拌4小時,減壓蒸餾出DMF,保存在棕色瓶中。在每升純化后的DMF中加入100克 4?分子篩。
DMSO的純化方法與DMF類似。
九、甲苯
在每升甲苯中加入無水硫酸鈉20g,靜置過夜后過濾。加入五氧化二磷20克。回流4小時,蒸餾收集110.6 ℃的餾分,保存在棕色瓶中。
十、吡啶
在每升吡啶中加入氧化鈣100克,靜置過夜后回流4小時,蒸餾收集115.2 ℃的餾分,保存在棕色瓶中。在每升純化后的吡啶中加入100克 4?分子篩。
十一、結語
需要說明三點:
1.本文總結的純化方法可用于大學有機化學實驗以及大部分有機化學實驗。如果反應條件對溶劑要求較高,須嚴格按照試劑純化手冊中[2-3]的步驟對溶劑進行純化。
2.在溶劑蒸餾過程中,需要待溫度計恒定之后再接收蒸餾的組分。
3.蒸餾之后的廢液需要進行處理,具體步驟如下:待燒瓶冷卻,滴加乙醇與干燥劑反應。之后用1M鹽酸或者1M氫氧化鈉水溶液調節pH值為7.0。該廢液可裝入有機廢液桶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D. D. Perrin, W. L. F. Armatego, Purification of Laboratory Chemicals, 3rd. ed.,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1988.
[2]實驗室化學品純化手冊,威爾弗雷德編著,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年.
[3]有機合成試劑的純化和制備手冊,馮駿材等編,科學出版社,2006年.
[關鍵詞]生物;有機化學;教學改革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反應以及制備的學科;有機化學課程是我校為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以及食品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之一,我校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汪小蘭編著的第四版《有機化學》。隨著如今高考擴招的盛行,入學學生的化學專業知識水平相對較低,而且我校的有機化學教學時數的進一步壓縮(理論64學時,實驗32學時),如何為生物類專業本科生教授好這門課程成為每位任課教師面臨的難題,如何進行科學的教學改革是我們需要承擔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需要不斷的進行探索、研究、總結,為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這門課程的核心內容做到“量體裁衣”。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介紹。
1鉆研教材,認真備課
教材是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師生完成教與學雙邊活動不可缺少的媒體。但是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教材在內容的系統性和前沿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教學中僅僅對教材內容做簡單陳述,無意會對學生造成照本宣科的印象,這樣勢必會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師在在備課時不僅要參考大量的有機化學教材,還應融入一點有機化學前沿領域的研究熱點。教師應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總結,使知識更加調理清晰、淺顯易懂和生動形象。同時從多角度、多層次、綜合、全面理解和詮釋每一個知識點,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對于親核取代反應兩種歷程SN1和SN2的影響因素的講解,我們可以以圖表的形式列出不同烴基、離去基團、試劑的親核性以及溶劑對兩種反應歷程的不同影響。教師在講解時逐個比較,使不同之處得以彰顯。備課時要要盡量做到重點和難點突出,學生要掌握的重點和難點要精講細講,可以按照自己編排的順序,不必按照教材的章節順序來講,盡量使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講授。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授一門課程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激發并培養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這門課程的樂趣[1]。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與有機化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藥物、材料、能源和染料等都與有機化學密不可分。在課程的導入和講解過程中,適當地穿插一些有機化學小故事、小趣聞。不但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而且能增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求知欲,同時也能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緒論中講述藥物和有機化學的關系時,先向學生介紹臨床上用的一些藥物,如奎寧、可卡應、阿托品和嗎啡等藥物都是從天然的植物中發現的,但是這些藥物分子結構的確證都是通過有機化學的分析方法實現的,而且有機合成化學的發展最終使這些藥物分子實現人工合成。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一種天然藥物的發現,要經歷分離提取、結構確證和人工合成等步驟,所有這些步驟的進行有需要有機化學的知識作為基礎。在講解烯烴的化學性質之前,我向學生介紹乙烯能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乙烯的產量是世界上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們新疆就有能夠年生產百萬噸乙烯的工廠,它就是中國石油獨山子石化分公司乙烯廠。這些能夠結合專業特點的豐富的課堂教學內容、聯系與生命現象及人類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化學知識,能夠激發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加深理解并增強記憶。此外,我校設立了大學生創新實驗,教研室的部分老師承擔了一些創新實驗計劃項目,將一些對有機化學有研究興趣的學生吸納到課題組開展一些創新實驗的研究也能夠提高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3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采用多媒體教學使在傳統教學中難以描述的教學內容和無法觀察的現象以圖象和動畫進行動態模擬,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克服了傳統教學無法用語言和板書的形式體現以及難以理解的弊端,從而能夠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一些教學難點。例如:在講到鹵代烴的雙分子親核取代反應機理時,在經歷過渡態之后會出現產物的構型翻轉,因為產物的立體結構發生了變化[2],在平面上很難描繪清楚,很難讓學生直觀的去體會這一構型翻轉的過程,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此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做出鹵代烷的立體結構以及反應過程的動畫演示,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屏幕上,讓學生一目了然,更深刻的理解為什么這是一個雙分子取代的過程,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多媒體技術可以用形象的聲音和畫面把課堂演示實驗中有毒的、有危險性的實驗通過過程模擬,使學生很快地理解并接受。例如:講解醇與金屬鈉的反應時,應用此反應與醇和水的反應作比較來說明醇比水的酸性弱些,可以用演示實驗,但是控制不好用量的話,會有一定危險,則可以用flas將整個過程形象的展示出來,大大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它使靜止的化學問題動態化、復雜的化學問題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加強實驗課的教學
有機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有機化學基礎理論和有機化學實驗是相輔相成的,理論的學習為實驗的順利進行奠定一定的基礎,而學生通過做實驗又會加深對于有機化學理論的認識,任何重理論輕實驗的教學都是錯誤的[3]。因此,在有機化學教學中要加強實驗課的管理。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提前通知學生下一周將要進行的實驗,要求學生做出充分的準備,書寫出合格的預習報告(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原理、需要的試劑藥品及其重要的物理常數、實驗裝置圖、詳細的實驗步驟等)。在實驗開始前,逐一檢預習報告并指出存在的問題,經簽字同意后,學生才開始做實驗。實驗裝置由學生自己裝配,自己由原料合成指定產物,并分離提純,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過程,如實記錄實驗現象,在實驗記錄本上叫學生編號,不得任意涂改、撕毀原始記錄。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只進行啟發性的引導,由學生自己找出原因并解決問題,絕不讓學生養成在實驗中過度依賴指導老師的習慣。實驗完成后檢查實驗記錄本,最后簽字認可,方可離開實驗室。并要求學生課后獨立完成實驗報告,堅決杜絕相互抄襲的現象,要求學生將重點放在討論部分,要求他們對該實驗的成敗以及產率高低的原因進行分析,寫出自己對該實驗的意見和體會。實驗課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還使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掌握了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實驗方法和技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與積極探索的精神,善于思考和敢于創新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5改革考試考核辦法
改革考試考核形式,糾正應試型學習習慣是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是對教與學兩個方面效果的檢驗。通過考試,不僅可以全面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應用能力的掌握程度,還可以獲取進一步教學改革的信息。我校之前的有機化學考試都以期末考試為單一形式,這樣“一考定輸贏”的考核辦法造成學生忽略平時的學習,考試前兩周加班突擊的學習狀況,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在學習中得以提高。這種傳統的考試辦法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知識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改革了這門課程的考試辦法,全面評定學生的成績,采取考核與考試相結合,平時與期末相結合的策略。在這門課程的最終總評成績中,平時成績占10%,實驗成績占20%,期末考試占70%。其中,平時成績由考勤、作業和課堂提問組成。這樣全面評定成績的方法調動了學生在平時學習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的主動性,也促使學生不能忽視有機化學實驗的教學,同時也避免了學生期末考試前加班突擊的局面。有機化學知識的獲得源自于對有機化學基礎理論的認知以及科學地進行有機化學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十分必要,為學生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勇于嘗試并加強教學改革,在改革中不斷完善和發展,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發揮出應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李炳奇,廉宜君,馬彥梅.多學科綜合性大學有機化學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廣東化工,2007,34(1):95-97.
[2]汪小蘭.有機化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醫學院校藥學專業;有機化學;學困生;轉化策略;學習興趣;學習動力;思政教育;學生主體性
有機化學是醫學院校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開設的專業范圍很廣,例如我校藥學、中藥學、臨床醫學、醫學檢驗、護理、衛生檢驗與檢疫、口腔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個專業都開設了有機化學。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同一所醫學院校,文化課成績相差不多,但經過一學期的有機化學課程學習,部分學生因無法達到教學要求而成為有機化學學困生。有機化學是醫學院校培養藥學人才的重要必修課程,為后期學習生物化學、藥物分析、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等專業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有機化學學困生在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中將會面臨更大的困難。因此,分析醫學院校藥學專業有機化學學困生的成因、研究有機化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刻不容緩。
1有機化學學困生的成因
1.1不適應教學方式的轉變
有機化學是醫學院校藥學專業大一學生的必修課程,是高中化學知識的延伸,但是兩者的教學方式完全不同。高中化學強調理論學習,學生對化學知識是填鴨式學習,每節課都有大量的習題,高三更是刷題無數,學生習慣于老師“手把手”的教,習慣于通過大量的背誦和習題強化鞏固化學理論知識,這就造成學生發散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弱。藥學專業有機化學作為一門內容多、課時少、理論性強的基礎學科,教師在突出重點的同時,更多的是教授如何應用,而且講授進度較快,有時一節課會講解教材十幾頁甚至幾十頁的內容,這就要求學生合理利用課余時間,積極思考,自主學習。此外,高中化學對化學實驗能力的要求相對薄弱[1],而藥學有機化學實驗是有機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于醫學院校藥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將有機化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驗研究,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以后的學習和工作至關重要。因此,不適應教學方式的轉變是部分學生成為學困生的原因之一。
1.2思想消極,缺乏學習動力
高中學習的動力多來源于高考壓力,學生廢寢忘食的學習,過著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生活,很多家長與老師為了緩解學生的高考壓力,常常將“大學不掛科就好”“大學可以談戀愛”“大學可以打游戲”等思想傳遞給學生。部分學生信以為真,來到大學后,在社交、戀愛、游戲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迷失了方向,導致學業變差。我們現在處于信息爆炸的自媒體時代,學生通過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文化思想,俗話說積極的文化思想使人奮進,消極不良的文化思想使人墮落,初入大學的學生心智還不成熟,很容易受不良文化思想的影響,產生功利、任性攀比、不勞而獲等消極思想,失去了學習動力,嚴重的還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2],例如大學生被人哄騙參加傳銷組織、為了攀比陷入網貸泥潭等事件。因此,思想消極、缺乏學習動力是有機化學學困生的成因之一。
1.3缺乏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部分學生成績無法達到教學要求,成為有機化學學困生,與他們缺乏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分不開的。高中時代,學生接受的是固定幾十人的小課堂教學,固定的教室、座位,固定的教師、同學,與老師距離感小,與同學親和力強,家長更是對他們的生活照顧周到,飲食作息非常規律,這些容易造成學生對外界環境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較差[3]。大學課堂動輒幾個班的百人大合堂,不固定的教室、位子和同學,與教師距離感強,與同學親和力差,對環境適應能力弱的學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很難進入學習狀態,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學生更是飲食作息不規律,精神萎靡,無力應對學習。面對考試,學生只能死記硬背,記憶過程痛苦且效率低,遇到應用型或開放式的問題依舊不會作答,部分學生便對自己降低要求,只求及格,最終成為了學困生。
2有機化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2.1激發有機化學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對有機化學學困生而言,有機化學是一門知識繁雜、枯燥無味的課程,因此,他們對有機化學的學習沒有太大興趣。而且大部分有機化學學困生的化學基礎較差,想要學好有機化學,相較于其他學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往往使他們對有機化學的學習產生畏難情緒,部分學生甚至還出現厭惡、恐懼等情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應激發有機化學學困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體會到學習有機化學的樂趣,幫助他們消除負面情緒,主動學習,愛上學習[4]。2.1.1增強教學內容趣味性有機化學發展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每類有機化合物的發現與合成都離不開化學家的努力,我們在對化合物講解時,不僅要講化合物的結構性質、合成方法、發展歷史,還要講解相關結構的臨床藥物案例,包括藥物的制備、用途、對人類的貢獻、副作用等。此外,還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引導學生發散聯系,讓學生認識到有機化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有機化學[5]。例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教學中,讓學生查找青霉素、頭孢類抗菌素和阿司匹林等常見藥物的結構,分析以上各類藥物有哪些特征官能團、歸屬哪類有機化合物、此類有機化合物具有的化學性質,進而思考以上各類藥物的合成制備以及影響這些藥物儲存、副作用的因素有哪些。教學重心從掌握知識轉向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1.2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針對有機化學反應的結構式復雜、化合物的立體結構抽象、有機反應歷程難懂等問題,我們將現代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實踐中,例如鹵代烴SN1反應的立體化學是有機化學中的難點,若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花費很多時間講解,學生仍是似懂非懂。在學習此內容時,我們展示鹵代烴及親核試劑的的結構模型,同時動畫演示反應歷程、產物形成過程,將復雜知識簡單化,抽象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學得懂、學得輕松,增強學生知識獲得感與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2.1.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教師的知識水平、性格、興趣等綜合自身素質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調查表明,知識淵博、性格開朗、興趣廣泛的教師與學生的師生關系最好,學生喜歡這位老師的課并且整體成績好[6]。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素養,成為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2發揮有機化學學困生的主體性
科技正在改變傳統課堂,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育方法正在離我們遠去。科技使枯燥難懂的有機化學知識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智能設備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檢索查閱獲得學術前沿的知識,對學生而言,教師不再是知識唯一的傳遞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應該做好引導者,給學困生更多的空間,教會學困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2.2.1改變教學方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困生,鼓勵學困生質疑,尊重學困生的想法,以討論或談話等形式解決問題,保護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據教學內容特點,我們還可以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如引導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團隊教學法(teambasedlearning,TBL)、基于問題的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7-9]。例如,課前采用問題的形式來布置學習任務,進行分組學習,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監督、相互配合學習,增強協同合作意識。課上小組匯報學習情況,老師引導學生討論,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最后老師歸納、總結本節課知識點,并作適當延伸拓展。此外,老師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評價,以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為主,盡可能發現每個小組成員尤其是學困生的閃光點,加以表揚,針對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充分調動學困生的主觀能動性,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10]。2.2.2作業形式多樣化學習是知識獲得與內化的過程,課后復習和課后作業是強化內化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背誦化合物的結構和反應類型等記憶型作業,不能幫助學生完全理解掌握知識內容,我們可以增加開放式作業,例如采取思維導圖總結章節內容[11],學生通過制作思維導圖梳理所學內容,迅速回憶和提取章節知識,進一步查漏補缺,有效地構建知識體系;也可以撰寫課程論文作為教學內容的延伸,老師可以給學生題目,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自選題目完成課程論文,這不僅可以鞏固知識,提高學生查閱文獻能力,還可以為學生今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礎。2.2.3引入線上答疑平臺在學習過程中,學困生經常會出現對新知識理解不透徹、無法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情況。教師答疑是學困生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但由于部分學困生的心理或性格等因素,不愿面對面地與教師交流,為此我們引入線上答疑平臺。線上答疑平臺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消除學生與教師交流壁壘,讓教師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答疑解惑,及時解決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分析總結學生提出的問題,對于個性問題,教師針對其個人做出有效的解答,而對于共性問題,教師及時反思,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調整教學策略,完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解決共性問題[12]。另外,利用線上答疑平臺,學生之間也可以在網上互助答疑,在班級內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3結語
有機化學是醫學院校藥學專業的必修課程,為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有機化學學困生在后期的專業課程學習中將會面臨更大的困難,因此研究有機化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刻不容緩。轉化有機化學學困生的過程,不只是幫助他們掌握有機化學的知識,重要的是激發學困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充分發揮學困生的主體性,滲透思政教育,增強學困生的學習動力,最終幫助有機化學學困生從“因為考試要學習”轉變為“因為愛學要學習”。
參考文獻
[1]杜娟.試析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實驗課教學策略[J].新課程(下),2019,1(4):57-57.
[2]申權威.大學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預防策略探究[J].校園心理,2019,17(2):143-145.
[3]王藝璇,顏琬華.在校護理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的橫斷歷史元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1):81-83.
[4]王玉杰,陳文,王湘君.高校學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對策[J].內江科技,2018,1(39):59-60.
[5]李沛辰.有機化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J].科技風,2019,369(1):49-49.
[6]石芳.愛學生必須愛之有道[J].現代職業教育,2018,12(24):37-37.
[7]田飛,高巖冰,唐麗瑋,等.TBL聯合CBL+情景教學法在超聲醫學實習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1):14-17.
[8]賈堯玲,孟祥國,姜智騰,等.PBL教學法在藥物化學教學改革磺胺醋酰鈉合成中的探索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21,35(9):8-10.
[9]趙繼敏,路靜,陳新煥,等.大班授課中實施PBL的方法探索[J].繼續醫學教育,2020,34(5):17-18.
[10]王超.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有機化學課程中的應用分析[J].新西部,2020,5(6):163-164.
[11]孫蓮,海尼木·夏木西.思維導圖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應用的探索[J].廣州化工,2020,48(8):175-177.
[12]梁濤,時樂,袁冬平.藥理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32):37-39.
[13]劉錦琳,趙艷,張獵.全媒體時代醫學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進策略[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32):67-70.
【關鍵詞】微課;有機化學;教學;現狀及探索
隨著多媒體技術與信息技術理念的不斷深入與推進,微課以其智能化、大眾化的特點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并紛紛將其運用到高校課堂。“有機化學”作為一門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應用型學科,許多抽象的內容在多媒體的輔助下更加直觀、形象,它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果。因此,深入探索微課在大學“有機化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微課的概念產生與特點
對于微課的概念,國內最早是由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研究所的胡鐵生引進,他對微課的定義為“一種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對單一知識點進行重點突破的教學模式”。隨后,我國高校紛紛將微課引入課堂教學中,然而目前學者尚未給出統一的意見與解讀,但是究其根本,微課的概念本質并無多大差別。在2013年,著名教育學家黎加厚對微課的定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微課即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內容單一卻具有明確的目標性,以專題鞏固的形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微課程體系。據心理學研究,通常人們能夠將注意力限度保持在10分鐘以內,因此,微課的設置理念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習單元理論為基礎,是一種高效有序的新型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微課教學是一種創新性教學模式,是對傳統課堂的補充和修繕,它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日常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學習到課堂之外的知識。同時,微課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教師在設計與制作微課的過程中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對自己授課過程中的缺憾和不足進行思考。因此,從該意義出發,微課是教師實現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總之,微課將成為今后高校課程教學的新形式,并逐漸凸顯出其廣泛性和大眾性的主要特征。
二、微課與常規課的比較
在實踐教學中,微課與常規課之間的差異更加明顯,下面著重從幾個方面介紹兩者之間的不同:
1.課程內容方面
微課是側重其中一個知識點,采用多種形式進行突破和滲透,幫助學生理解;而常規課是一套全面系統的課程體系,是一節完整的課堂,從課程導入到知識講解,最后是對本堂課程知識點的總結。
2.授課形式方面
微課的授課形式體現了多樣化的特征,教師可采用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輔助手段,將知識內容以多種形式進行再現和解讀,還可以根據學習者的需求進行回放;而常規課是教師通過板書、教學語言等傳統載體進行知識講解,教授方式呈現出明顯的單向性。
3.課堂時間方面
微課的授課時間保持在3~10分鐘左右,恰好能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而常規課的教學時間一般在45分鐘以上,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經常在課堂上出現思維的跳躍與聽課的空白,教學效果并不理想。4.教學場地方面微課的教學場地限制相對寬松,只要有計算機和網絡,學生在家中就可以學習;而常規課則不同,需要在特定的教學場所內進行。5.教學知識點方面微課教學的知識點體現出較強的針對性和專業性,會對單一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對于某一知識點出現盲區的學生大有裨益,學生在學習微課時可以查漏補缺,有效彌補知識漏洞;而常規課的知識點比較混亂,針對性較弱,更加注重對全局的把握和掌控。
三、微課在當前大學“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類型
1.三維分子模型微課的使用
在有機化學領域中,化合物的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其官能團、分子鍵的形式可謂是錯綜復雜。在教授相關化合物的結構和功能時,教師可通過插入三維分子模型微課,對學生進行專題教授,積極引導學生對有機化合物的直觀認識,并對各類化合物的聯系和區別進行細致解讀,以幫助學生對該類問題的認識和掌握,降低學習難度,從而提高學習效果。例如,醇類化合物的官能團是羥基,烯烴的標志是雙鍵等,這種三維分子模型微課可以對物質的三維立體結構進行生動、詳細的展示,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不同物質的形象認識。
2.三維動畫模型微課的使用
“有機化學”課程中的反應類型很多,主要是官能團的轉換與化學鍵的重組等內容,學生只要掌握了有機化合物的反應原理,就能簡單寫出相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掌握實驗現象。在有機化學推導中,學生了解各類化合物的檢驗方法及物質判斷,有助于提高他們對有機化學知識點的認知。例如,對于苯的取代反應、烯烴的加成反應、醛基的縮合反應等抽象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三維動畫微課將化學鍵與官能團的變化情況展示給學生,從而加深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理解。
3.實驗視頻微課的使用
大學生群體的求知欲與探索欲都較強,因此,化學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與“鑰匙”。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學中適當引入實驗,從而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之中,增加課堂活躍度。例如,在學習銀鏡反應、溴水與各種烴化物反應、高錳酸鉀與烴化物反應、萃取實驗等課程內容中,教師利用實驗視頻微課教學讓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反應過程及實驗現象,強化了學習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化學資源浪費,實踐了綠色環保的重要理念。
四、微課在大學“有機化學”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1.立足基礎,拓寬知識
“有機化學”課程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路,其典型特征就是凸顯出較強的理論性,對于初學該課程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常規授課中,教師只能采用黑板、粉筆、實物模型等有限的教學道具,在教授這些抽象的概念時,教師光靠這些器具和語言表達難以體現有機化學概念及模型的本質。例如,甲烷的結構是正四面體,苯環的“特殊鍵”采用單雙鍵交替的形式,共軛效應中電子云的變化等,這些內容極其抽象,即使是空間能力強的學生也難以理解。而微課可以借助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輔助手段,將這些有機分子的軌道、化學效應在三維空間中的形成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有助于學生從多重角度理解和觀察,加深學生對基本原子軌道形成的認識,拓寬思維,加強其對三維立體空間結構的構建。同時,“有機化學”課程中化學反應的具體過程也是該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了解“舊鍵斷裂,新鍵形成”是掌握該有機物變化的前提和基礎,而微課就可以將該過程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例如,乙烯加成反應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制作的微課視頻將這一反應展示出來,不但增強了該課堂的渲染力與表現力,而且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因此,利用微課模式,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機化學”中基本概念及相關模型的具體構建過程,還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其今后“有機化學”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2.加強實踐,提高技能
化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眾多科研工作的重要理論基礎。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操作技能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真理,獲取知識。但是受高校課時時數的制約,學生不能將課上涉及的實驗儀器及裝置都進行操作,因此,要充分利用微課教學的便捷性和全面性等優勢。例如,在測定旋光性物質的旋光度時,旋光儀作為一種新的實驗儀器,學生只能根據旋光儀掌握讀數的技巧,不能對其內部結構進行細致了解。如果拆卸儀器,不但有可能會損壞儀器,還會浪費大量的時間。而依托于微課可以有效避免這一弊端,微課視頻中的圖片、flash等素材可對旋光儀的內部結構進行展示,幫助學生了解其內部構造極其工作原理。另外,許多儀器具有較大的危險性和不可操作性,學校并沒有開設專門的實驗室讓學生了解儀器的應用情況。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學讓學生掌握該實驗的安裝事項及先后順序,幫助學生了解此類實驗的注意問題及常見錯誤操作,進而建立對該實驗的全面認知。實驗作為“有機化學”課程中的一項必修、必學技能,能夠培養學生求真知意識的形成,因此,微課教學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啟發思路,學有所用
“有機化學”課程要與實際生活掛鉤,增強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有所長,學以致用。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要有所側重地實施教學任務,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目的,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增強學校課程的實用性。例如,對生物學科專業的學生要加強“有機化學”與生物學科之間的聯系;對農學專業的學生要側重講解磷、硫等有機化合物;對醫藥專業的學生要著重藥用醫學方面知識的講解等。并將國際最新學術前沿的動態與課堂知識有機結合,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用。任課教師要充分利用微課資源并將課程信息傳遞給學生,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激勵學生將“有機化學”的相關知識遷移運用到其他學科。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中,微課教學相較于常規課教學更具有強調和突出意義,對于促進我國高校教育發展、提高教學效果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開發和構建高效、系統的微課教學體系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我國微課教學體系發展尚不成熟,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作為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充分發揮微課教學的優勢,制定合理的實施策略,進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慧彥,馬衛興,陶傳洲,等.計算機在有機化學極其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廣州化工,2013,(13):265-267.
[2]翁嘉,周馳.微課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4,(2):86-89.
[3]程芳婷,趙莉,仲芯穎.有機化學教學中微課的制作及應用[J].廣州化工,2015,(17):236-238.
[4]李蜀眉.有機化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件探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5]楊云.高等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微視頻的應用[J].廣東化工,2015,(10):186.
一、激活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
做好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有效過渡,讓學生充滿信心,消除畏懼心理,樂觀地面對以后的學習,為有機化學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機化學的學習首先使學生將了解新事物的積極性和好奇心轉化為自身學習動力,然后把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具的使用與學生的學習方法融合在一起,最終將有機知識體系打造為學生自身知識網絡,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二、廣泛了解學情,促進知識遷移
通過與各層次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心理;通過聽課請教,獲取、分析課堂實錄,在個人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思考。
1.找到一個好的抓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由個別到一般,讓學生“有法可依”。無機化學教學中強調“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思想,這為各類有機物的學習“有法可依”。在有機化學入門學習階段,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在教學中處理好結構與有機物性質之間的關系,結構理論指導性質,性質幫助理解結構,由典型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推測出同系物的性質,體現由個別到一般的思想。
2.用生活素材創設學習情境,從生活走進有機化學。“化學與社會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緊密的聯系。”化學知識的形成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所創新,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展開探究,以獲得有關的知識和經驗。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如:在乙酸教學中創設醋的傳說,在乙醇教學中介紹中國的酒文化及酒駕入刑等社會問題,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并滲透愛國情感和價值觀教育。再如選修模塊《有機化合物的分類》一節,可事先讓學生收集身邊的常見藥品,查閱它的說明書,從俗名、分子式、結構式、官能團及物質的類別對身邊的常見藥品進行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分類方法,認識一些重要的官能團。
3.利用電教技術,活化教學銜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被引入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使用微觀模擬軟件可以幫助學生跨越宏觀微觀的思維障礙。如在學習立體結構,再現價鍵的斷裂與形成,擴大了課堂的時間與空間,化抽象為具體,化腐朽為神奇。同時,積極整合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揚長補短,相得益彰,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4.積極開展校本課程,通過研究性學習,聯系無機化學與有機化學,拓寬學生的視野。校本課程的開展為學生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有力保障,能夠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這些本領和能力,滿足他們終身發展的需要。研究性學習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聯系課堂的知識去拓展,又應用于課堂,給學生們以研究過程的體驗,激發其對科學研究的意識和興趣。如我校開設的《化學與烹飪》選修課程,探索實施STS教育,使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直接體驗;再如指導學生結合學習工具――修正液,提出“修正液的成分分析及利弊探討”,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反思中進步,在實踐中成長
1理工科專業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有機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涉及范圍很廣,存在內容多、知識點多、結構復雜、反應類型多樣、理論知識抽象等特點,這就使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學習效率下降,從而影響教學效果。特別是對理工科專業學生而言,有相當多的學生對有機化學課程重視不夠,學習興趣不高,加上學生入校時化學基礎知識差異大,學習起來較困難,也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此外,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有機化學理論課程學時有所壓縮,導致理論課程課堂教學中每節課程教學信息量日益增加,但又不能增加學生的課外負擔,教師的教學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因此,對理工科專業有機化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應摒棄“填鴨式”教學講授方法,要因材施教,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精心安排各個環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
2理工科專業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
課程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在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在立足“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和變換各種教學方法。
2.1知識點設計法
各類有機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要通過課程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對每個知識點進行巧妙設計,這樣才能達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探究的目的。例如,在進行單烯烴、炔烴和二烯烴的教學中,正常情況下護理學、生物科學、生物教育和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這部分內容授課為4學時,化學教育、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學生授課為6學時。對于前者學生會感覺到教學內容過多,時間緊張。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可以通過對某些知識點的巧妙設計來達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講烯烴、炔烴的命名這個知識點時,可以先讓學生回顧烷烴命名的規則,之后簡要說明烯烴、烷烴在命名規則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然后通過練習題幫助學生學會利用系統命名法進行命名。做了這些知識鋪墊之后,再設計提問:有順反異構的不飽和烴如何命名?當雙鍵兩碳原子所連接的四個原子或基團不相同時又怎樣命名?以此引出順反命名法與Z/E命名法。這樣,通過巧妙設計知識點,就會極大地調動起學生主動思維和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會很輕松地用較少的時間掌握較多的知識。
2.2歸納總結法
在學習有機化學課程中,由于化合物種類繁多,化學性質豐富,有機反應形式各異,變化萬千,且與反應條件密切相關,所以很多學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記憶,卻事倍功半。這時,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運用歸納法,從個別反應中找它們的共同規律。例如貫穿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始終的有機反應歷程問題,是學生較難以理解和記憶的重點內容。在講授過程中,我們可以將有機反應比喻為有機化學的“詞匯”,而反應機理則類似于有機化學的“語法”。反應歷程根據共價鍵的斷裂方式可歸納為兩大類:即自由基反應一由共價鍵均裂成帶單電子基團引起;離子型反應一由共價鍵異裂成帶正負電荷的基團引起。在此基礎上再經過系統的歸納,又可細分為以下幾類:自由基反應:(1)自由基取代反應,如烷烴的鹵代反應;(2)自由基加成反應,如烯烴在有過氧化物存在下與溴化氫的自由基加成反應;離子型反應又分兩類:一類是被親電試劑進攻的親電取代反應(如芳環上的硝化、鹵代、磺化反應等)和親電加成反應(如烯烴的親電加成反應);另一類是被親核試劑進攻的親核取代反應(如鹵代烴的親核取代SN1、SN2)和親核加成反應(如醛、酮的親核加成反應),以及β-消除反應E1和E2(如鹵代烴脫鹵化氫反應和醇的分子內脫水)和α-消除反應(如卡賓的反應)等。這樣,借助反應歷程作為貫穿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內容的主線索使知識系統化,避免死記硬背繁多的有機化學反應,幫助學生把許多表面上看來完全不同的反應通過反應歷程相應地聯系起來,進一步加深對有機化學反應本質的理解。
2.3多重導入法
課堂教學的導入是指課堂教學的開頭,它起著醞釀情緒、提示內容、帶入環境的作用。一個好的導入可以抓住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加強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效果提供一個好的前提保證。有機化學是一門以描述性知識為主的學科,大量的基本資料可由結構、性質和合成三部分內容來概括。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性質和合成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課堂導入方式很多,如有通過演示實驗、分子模型等直觀導入;有通過化學史來導入,例如脂環烴環的張力學說、苯環的結構等。而提問式導入經常出現在章與章、節與節之間關系緊密、前后連貫處,歸納式導入則在總結前一節的教學內容或習題、實驗后,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從而導入新課。更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是事例式導入。有機化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可運用日常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例子來引入。例如學習酯類化合物時,可以從水果蔬菜的風味品質來導入,如乙酸異戊酯是香蕉的香味,正戊酸異戊酯是蘋果的味道,乙酸乙酯和乙酸異戊酯是梨子的香味,丁酸乙酯和丁酸異戊酯是草莓的味道等。類比導入法是充分發揮學生形象思維的好方法,分子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對宏觀物體學生比較熟悉,所以,可從宏觀物體作類比引入微觀世界。例如在講授有機化合物分子具有對映異構現象時,可以從鏡前的物與像,山水畫中的倒影以及人體的左、右手等非常相似但不能重合來說明分子也有鏡像關系的存在。在講到外消旋體與內消旋體的區別時,展示一張非洲羚羊的照片,羚羊的兩只角呈現出完美的內消旋體形狀,一個物體,不可拆分。幫助同學們記住內消旋體純物質不能拆分,外消旋體是混合物,可以拆分等知識點。
2.4問題探究法
問題探究教學法,就是通過創設活動情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獲取知識。學生探究活動是以思維的激發、深化作為手段進行的。在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可以問題意識驅動學生思維,而問題是學生探究活動的誘因,人一旦對某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產生困惑、懷疑、焦慮的心理狀態,問題意識就形成了。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在教學時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巧妙營造問題情境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提問,敢于向權威挑戰。例如在講授鹵代烴消除反應機理時,由于鹵素原子的吸電子誘導效應造成β-H變得活躍,在這種情況下鹵代烴易于脫去β-H而發生消除反應。如果有思維敏捷的學生就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鹵素原子的吸電子誘導效應使得α-H要比β-H更為活躍,那么為什么不脫去α-H呢?聽到這樣的問題,教師首先應該對學生提問給予肯定與鼓勵,然后再引導學生共同進行深入討論,進一步了解α-消除反應與β-消除反應的區別,從而達到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的目的。又如當講到鹵代烴消除反應的主要產物取向遵循扎依采夫(Saytzeff)規則,即主要產物是雙鍵碳原子上連接烴基較多的烯烴,也有學生可能會提問,在什么情況下主要產物可以是雙鍵碳原子上連接烴基較少的烯烴呢?這就可以進一步引入對“扎依采夫烯烴”和“霍夫曼烯烴”的討論。
3結論
1.對口生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自覺性不強對口生上課遲到、曠課現象嚴重,作業完成質量不高,抄襲現象普遍,字體潦草,錯別字出現頻率高。如把熔點寫成溶點、苯寫成笨、乙酸乙酯寫成乙酸乙脂、烯烴寫成稀烴、酮寫成銅等不勝枚舉。
2.對口生思維模式僵化,缺少質疑和創新精神通過與對口生的交談,發現他們在職業高中的學習主要以死記硬背為主,特別是專業課的學習,由于缺乏相應的基礎課作鋪墊,難求甚解,教師強調最多的就是背誦教材中的重點。可能受職高教學方法的影響,多數對口生對教師和課本過分崇拜,教材上明顯的錯誤不敢糾正,必須教師明確說明才敢改動。
3.對口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能力不強80%以上的對口生沒有筆記本,半數以上的學生上課時除了教材連一張紙都不帶,還有個別學生連教材、筆都不帶。重要的知識點及教師拓展的內容不知道做筆記,課堂上的即時小練習和習題課的習題,不知道抄寫也沒有紙張用來抄寫,并且大多數學生很少問問題。對理論性較強的知識不喜歡深入探究和學習,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一變化就不會。
4.對口生化學基礎薄弱,缺少有機化學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講次序規則,很多學生不知道原子序數是什么;講馬氏規律,有一些學生可以把內容背下來,但是卻不會做題,原因是不知道哪個碳上含氫多,哪個碳上含氫少,最根本的是不知道有機化合物結構式中各個原子之間的位置關系;甚至學到最后都不知道在有機化合物中碳是四價,所以連寫對一個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式都很難。另外,對口生對專業課不陌生,在職業高中就接觸過,只是內容多少、深淺不同,使他們產生錯覺,不會有機化學不影響專業課的學習。因此,有機化學在學生心目中就成了聽不懂、學不會、用不著的一門課程。
二、提高對口生有機化學教學質量的對策
(一)多關心對口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對口生是大學校園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更需要教育者的關注和引導。教師要利用課前、課間和課后的時間多和對口生真摯交流,對他們能考上大學有了再次深造的機會表示肯定和贊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對他們在學習中所犯的錯誤,要耐心講解和改正,并要明確告訴學生人都是在犯錯誤中成長和完善的,消除他們因為害怕犯錯產生對學習有機化學的畏懼心理。鼓勵學生多問問題,強調問題沒有簡單復雜高級低級之分,只要是不理解不會的地方都可以問,打消學生害怕老師笑話的顧慮。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多閱讀人文社科書籍,既提高了人文素養又促進了專業課的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走下講臺,時常在教室中走動,特別是有學生不聽講時,輕輕的走近就是制止。教師無微不至的關心和鼓勵、平易近人的作風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會讓學生從心底升起對知識的渴望并發奮努力。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更需要激勵,對他們的激勵才能真正改變他們的一生。
(二)理論聯系實際,讓對口生認識到有機化學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有機化學的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到工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創造低毒、高效、環境友好的新農藥、植物生長調控劑的研制、農副產品深加工以及改變食品色、香、味的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等都離不開有機化學。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有許多理論知識都可以和實際生活建立某種聯系。如警察對司機進行酒精測試的原理是利用乙醇被重鉻酸鉀氧化的特性;“酒香不怕巷子深”,酒長時間存放香氣的產生是因為酒中的乙醇和乙酸反應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苯因其特殊的穩定性難以氧化,屬于累積性中毒化合物,相反,甲苯因為甲基可以氧化,最終生成苯甲酸隨尿液排出體外,所以不具有累積性毒性,苯甲酸鈉常用作食品防腐劑。總之,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有機化學與人類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學好有機化學不僅是學好專業課的基礎,也是駕馭和創造物質世界的基礎。而且學好有機化學,通過掌握應有的化學知識和技能,還能有效地解決現代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學時比例,解決知識的銜接問題
對口生化學基礎薄弱,理論性太強的內容很難理解和掌握;再者受英語、數學等其他基礎課差的影響,絕大多數對口生進一步考研深造困難重重,畢業后主要從事應用性較強的工作。因此,有機化學課程應突出其實用性,不必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重點放在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上,對物質的結構、反應歷程、電子效應等理論性較強的內容略講。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適當增加一些必要的前續課程的內容,以彌補斷層,使學生的知識有一個良好的銜接。
(四)積極開展課外輔導活動,增強對口生學習有機化學的積極性
對口生整體化學基礎差,程度也不完全一致。有少數學生上大學之前化學基礎是零,也有部分學生是中途由普通高中轉入職業高中的,化學基礎相對較好。整齊劃一的教學內容和模式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特別差的學生僅靠課前、課后短時間的答疑不能完全解決他們的問題,程度好的學生也許會覺得課堂上所講內容太簡單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教師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輔導活動,除了每周固定時間答疑指導以外,還可以通過E-mail、QQ等形式與學生互動,及時解決他們的疑問。如果教研室有多位有機化學教師,可以建立輪流值班制度,這樣既滿足了學生課外輔導的需求,又節省了教師的時間。通過課外輔導與交流,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困難和障礙被及時清除,有利于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五)靈活選用教學方式和手段,培養對口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質疑精神
變化是生活的調味劑,教學也是如此,一層不變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感到無聊和乏味,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利用一切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利用模型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教師喜歡使用多媒體圖片展示物質的結構,其實模型比圖片更直觀和生動,并且有不理解的地方,課下學生可以自己對照模型進行學習,更有感性認識。
2.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應盡力避免向學生一點一點地灌輸事實,而應該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特別是一些有爭議的或尚處于發展中的理論,要把各種論點都展示給學生或以問題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自己解決。如酮糖發生銀鏡反應的原因;乙烷交叉式構象比重疊式構象更穩定的原因;苯胺中氮原子采用何種雜化方式;鹵素是鄰對位定位基為什么對苯環有致鈍作用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搜集、閱讀文獻的能力又打破了他們答案唯一化的固定思維模式及過分崇拜教師和教材的僵化思維模式。
3.嘗試導入新課的不同方法新課的導入方法有很多種,經常使用的有承上啟下導入、直觀導入、提問導入、疑點導入等。筆者發現利用新聞熱點導入,更能引起學生對課堂內容的關注,如講含氮化合物和蛋白質時,可利用毒奶粉事件導入,利用所學理論解釋為什么不法分子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這種有毒物質;學習羧酸時可用白酒塑化劑風波導入,揭示塑化劑的真面目;講偶氮化合物時,可用紅心鴨蛋事件引入,讓學生明白蘇丹紅(一號)是一種工業染料,有致癌性,并非食品添加劑。這種方法不僅能培養學生從化學角度理性分析新聞報道,增加生活常識,提高學習有機化學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關鍵詞:有機化學實驗;廢棄物;綠色化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0-0265-02
隨著工業化生產的不斷提高,環境污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防止工業污染特別是化學污染,從根源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是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更是綠色化學的根本任務。綠色化學給化學工作者提出了一項新的挑戰。化學實驗室在學生的化學學科知識以及實驗技能方面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學實驗室的科學利用,對學生的科技創新思維有很大的提高。化學實驗室管理的規范性、創新性,特別是綠色化管理程度直接影響到實驗教學。有機化學實驗在四大基礎化學中又不同于其他化學實驗,這就要求有機化學實驗室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院有機化學實驗室承擔著化學、化學工程、應用化學以及制藥工程、生物技術等專業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實驗室使用頻率高,難于管理。作為從事有機化學實驗室的管理工作者,將環保與綠色化學理念貫穿于整個實驗教學中,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本文試圖從我院有機化學實驗的綠色化學意識、微型化、低值易耗品管理、注重有機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方面,探索實驗室的綠色化管理。
一、加強綠色化學意識
學生環保意識、綠色化學管理意識的提高貫穿于整個有機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有機實驗教學中常用到或產生一些污染環境的藥品和試劑,要減少環境污染,必須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因此,在新學期的第一堂有機化學實驗課中,我們用現代化多媒體工具,通過一些教學事故案例、化工類產業事故等圖片或視頻,對學生進行實驗室安全、環保教育,每次實驗前讓學生分析該實驗的安全隱患,做到實驗前心中有數,實驗過程認真負責,實驗結束后及時總結,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實驗室綠色化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從有機化學實驗教學出發,對有機實驗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改變以現有教材為標準的教學方法,逐步實施綠色化的實驗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做實驗過程中自覺養成綠色化學的環保意識。
二、實驗微型化
為了加強實驗室的綠色化學管理,我們采取半微量實驗裝置,從實驗源頭上減少藥品的使用量從而減少污染。近年來,在保證實驗教學的前提下,對多數有機實驗進行了微型化實踐。如溴乙烷的制備、己二酸的制備、乙酰苯胺的制備、乙酸正丁酯的制備等。將試劑用量由常規用量減至原來的1/2~1/5后,通過對比實驗可知,微型化后同樣能達到教學要求。同時,改變傳統的合成方法,例如,在肉桂酸的制備、乙酰水楊酸的合成中引進現代有機合成實驗新技術與新方法,分別采用微波輻射法和超聲波合成法,在節約藥品用量、減少“三廢”排放、提高學生實驗技能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微型化實驗合成方法中感受綠色化學的重要性。而實驗微型化的實施、藥品用量的減少,也讓實驗室藥品的庫存降低,從而提高實驗室的綠色化管理。
三、低值易耗品管理
有機實驗室中的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主要涉及有機化學試劑和玻璃儀器。因化學試劑使用不當或管理不當而引起教學事故或意外的案件常有發生。針對有機化學試劑品的特殊性,即品種多,具有易燃、易爆、易揮發、易腐蝕,毒害性,在管理上,采取專人管理制度。玻璃儀器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極易打碎,學生操作不規范,極易造成玻璃儀器的破損。針對上述情況,在化學實驗室管理中對化學試劑、玻璃儀器進行規范化管理。
1.化學試劑的管理。實驗室的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化學試劑的管理工作。有機化學試劑的特殊性,要求管理工作者必須是化學專業的管理人員。化學試劑的綠色化管理可從藥品的存放和保管兩方面進行。藥品存放庫房通風設施必須良好,所有試劑標簽清楚明了,密封合格;易揮發、易燃、易爆試劑按教學計劃購買,保證實驗教學,控制庫存,分類存放在藥品房中。一般試劑的存放要注意酸、堿性物質以及氧化劑、還原劑分開,以免發生意外反應。管理人員應該做到熟悉各種試劑的名稱、數量、存放位置等詳細信息,采用專用的賬本記錄,并借用電子化管理;藥品的領用情況做好記錄,期末清點庫存,按實驗教學項目進行相應的采購計劃,避免多余庫存。對于易揮發的有毒藥品,必須在通風櫥內進行操作,以防污染環境;對于強腐蝕性藥品,必須戴乳膠手套,必要時還要戴護目鏡或面罩進行操作,以防灼燒,造成傷害;對于危險品和貴重類藥品,按實驗項目和學生實驗用品量控制實驗用量,要求學生嚴格按量稱取,不得超量,實驗結束后,認真檢查驗收,及時歸位,以防危險品外流,發生意外事故。常規性藥品可放置在普通藥品柜中。用量比較大或較小的藥品,由管理人員提前準備,放到實驗室公用桌面或小組試劑架上供學生公用,避免學生稱量過程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實驗結束后,實驗員及時整理歸位。通過實驗室中各類藥品的使用、存放等注意事項,加強學生綠色化管理意識。
2.玻璃儀器的管理。完成有機化學實驗的器材多數是易碎的玻璃儀器,管理的不當或者學生操作不規范,極易造成玻璃儀器的損壞。在玻璃儀器的管理上,實驗常用玻璃儀器,每組分發一套《少量半微量有機制備儀》玻璃儀器,如半微量三頸圓底燒瓶、單頸圓底燒瓶、球形冷凝管、直型冷凝管等,以及一些常用的燒杯、漏斗、量筒等存放在各小組的實驗柜中,實行管理責任制。開學初期,要求學生對照儀器清單清點儀器,實行“多還少補”制度。實驗結束后,進行學生檢查、教師監督,做好儀器損壞登記,損壞儀器的學生及時領用補充完整,適當實施賠償。重復使用的小組成員實驗前須檢查玻璃儀器的完整性。不常用的玻璃儀器,如滴液漏斗、分液漏斗、恒壓滴液漏斗、油水分離器等,實驗結束后清洗干凈,在磨口旋塞上墊上小紙片以防旋塞打不開,并用橡皮筋固定,貼上實驗小組編號,單獨存放,需要時再按編號發放給學生。特別是水銀溫度計,使用過程中極易打壞,造成水銀脫落掉出來,嚴重影響環境和人體健康。每次實驗結束后,學生必須清洗玻璃儀器,有機實驗玻璃儀器比較難清洗,很多學生用完后用水沖一下,或干脆不洗,實驗管理人員可配制一些特殊的洗滌劑做清洗儀器使用,同時實驗教學老師應加強監督管理。
四、注重有機廢棄物的回收利用
在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有機化學試劑的使用,必然會產生一定量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若處理不當,學生或教師不夠重視,對我們的人體、實驗室環境甚至周邊的環境有非常大的危害。注重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減少實驗室環境污染,可以增強學生的綠色化學意識和環保意識。因此在實驗中的廢酸、廢堿,我們采用集中收集的方式,盡量回收,如“熔點的測定”實驗用過的濃硫酸,回收后可以用作洗滌劑或配制50%的硫酸,備“正丁醚的制備”實驗中用,不能回收的倒棄前將其中和到規定的pH值。回收的廢堿液,可以和95%乙醇配成洗液,用于洗滌油脂、焦油、樹脂等殘留物。有機實驗中常用的一些有機溶劑如苯、乙醇、乙醚、丙酮、氯仿等,直接倒棄嚴重污染環境,造成藥品的浪費。如實驗中用過的萃取劑苯,精制后可作“乙酰苯胺”實驗的原料,該實驗產物可摻入一些雜質,在“重結晶與提純”實驗中利用;其他廢棄液如乙醇、丙酮、四氯化碳等,因實驗中用量較少,回收后可用做有機洗滌劑。對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如“苯乙酮的制備”過程中產生的HCI氣體,將吸收液由堿液改為水吸收,既有效地吸收了HCI氣體,又可將吸收液與廢堿作用,從而減少廢堿液,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實驗教學過程中,可以組合優化實驗教學內容,一些基本操作實驗和重要的性質實驗可結合合成實驗,做到節省時間和化學試劑,也有利于學生對相關有機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原子經濟性,又減少有毒試劑對環境的污染。通過實驗教學中產生的廢棄物的環保處理,培養學生實驗室綠色化管理意識。因此,在實驗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只要用心去研究、探索化學實驗的綠色化,就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綠色觀念,培養具有環保意識的人,為實驗環境、社會環境的“綠色化”盡一份力量。
實驗室的管理工作繁瑣但卻重要。有機化學實驗室的特殊性使得其管理在實驗室管理要求更高,實驗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實驗技能以及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必須對其實行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實驗室的每一個主體都要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實驗室的管理。實驗技術人員在做好實驗室管理工作的同時還要積極進行自我學習和交流,教育、感染學生,在實驗室的管理中不斷提高管理能力,確保實驗室教學和科研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深化實驗室綠色化理念,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高占先.有機化學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曾昭瓊.有機化學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蘇桂發.有機化學實驗[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趙永麗.淺談大學有機化學實驗室管理[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0,(24).
[5]楊國玉,徐翠蓮.有機化學實驗綠色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0,(4).
一、有機化學教學內容的精選
為了培養礦物分選加工和礦產資源綜合應用領域的工程技術人才,有機化學的教材內容應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突出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特點,著力拓寬學生知識面。據此,本課程選擇的是獲得第三屆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由徐壽昌主編的《有機化學》,該教材按照官能團系統分類,每一個章節介紹一類有機化合物,而每一章節又按照結構、制備方法、物理和化學性質為主線,便于學生歸納總結和綜合應用。但是在2011年我校在本科生培養方案的調整中,將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有機化學的教學課時由64學時縮減為48學時,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首先,我們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處理,在縮減課時的情況下,精選本學科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精華的部分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例如,教材中烷烴、烯烴、炔烴、脂環烴、芳烴、鹵代烴、醇和醚、酚和醌、醛和酮、羧酸、胺、雜環化合物等每一個章節都包含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而很多學生在高中階段對這些內容略有掌握,因此我們在第一章有機化合物的分類中,補充有機化合物的命名,將有機化合物按照官能團命名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后面的章節中就不再介紹。教材中某種有機化合物的制備反應和另一種有機化合物的化學反應前后重復介紹,可以將這一部分內容合并簡化。以醇制備鹵烴為例,教材第九章鹵烷的制備方法中介紹了醇與氫鹵酸作用,而第十章醇的化學性質又詳細介紹了鹵烴的生成,將這兩部分內容整合有助于學生的理解,避免了重復。教材中立體化學的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而立體化學和礦物加工的專業知識關聯較少,我們將其內容適當簡化刪減。其次,為了強調礦物加工專業特色,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必須重點講授一些和專業相關的內容。例如,我們學校的礦物加工專業主要是面對煤炭行業,學生必須對煤的相關知識了解透徹。煤是由有機質和礦物質組成,煤中的有機質又是由苯環、脂環、雜環和一系列的含氧、硫、氮的官能團組成,要認清煤的大分子結構,必須掌握好有機化學中芳烴、環烷烴、酚和雜環化合物這些章節的內容,另外煤經常發生的一些化學反應,如氧化反應、裂解反應、芳構化反應、加氫反應、縮聚反應、脫氧反應和磺化反應等也滲透在有機化學各章節中。煤的浮選過程中浮選藥劑分為捕收劑、起泡劑和調整劑三種,這些藥劑大多是有機化合物。捕收劑主要是煤油、輕柴油等,它們是石油裂解的餾分產品,主要是C11-C16的烷烴,在有機化學烷烴的學習中可以介紹;起泡劑包含天然起泡劑松醇油(α-萜烯醇),工業副產品起泡劑雜醇和仲辛醇,人工起泡劑醚醇類化合物,在有機化學萜類、醇類和醚類化合物的講授中介紹;調整劑主要是一些乳化劑和絮凝劑,涉及有機化學中高分子聚合物的知識。水煤漿是一種新型的煤基流體燃料,由煤70%、水30%和少量添加劑經一定工藝流程加工而成,添加劑起著關鍵作用。水煤漿添加劑中主要是分散劑和穩定劑,分散劑是磺酸鹽、羧酸鹽、聚烯烴類化合物,穩定劑是高分子表面活性劑、聚丙烯酸鹽類化合物,這些涉及羧酸和高分子聚合物的相關知識。目前,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以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密切結合為切入點,將相互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化學、煤化學、選礦學的教學內容融合,將打破過去有機化學、煤化學和選礦學在課程設置上過于獨立、缺乏聯系的局面,整合原有課程內容,拓展學生知識結構。
二、有機化學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在課堂上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為主,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啟發式、互動式和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課堂上積極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增加一些教科書上沒有列出的反應及其具體應用實例,將同類型的反應隨時進行總結,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可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擴大知識面。例如,水煤漿添加劑中普遍用到的分散劑是萘磺酸鹽,在萘磺酸鹽的制備過程中涉及我們所學有機化學中萘的磺化反應,萘在165℃時與濃硫酸反應的主要產物是β-萘磺酸,β-萘磺酸經過與甲醛發生縮合反應后與堿中和即可得到我們所需的產品萘磺酸鹽。學生通過這個實例的學習,將會加深對萘的磺化反應的認識,同時拓寬了知識面,還與所學的專業知識也聯系起來。FS-201作為一種浮選劑在很多選煤廠使用,它的藥劑用量比煤油低30%左右。這種藥劑的主要成分是輕質烷基苯。這種藥劑的合成涉及有機化學中最著名的傅克烷基化反應。它的合成是烯烴與苯在三氯化鋁的催化作用下進行傅克烷基化反應,反應物經堿洗、水洗再經脫苯、精餾,截取255℃以前的餾分。課本中一個普通的化學反應在工業上得到應用,學生將會印象深刻。通過這些實例的學習,學生發現有機化學課程并不是完全和自己所學的專業沒有關系,專業知識也并不是深奧難懂,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相輔相成,融會貫通。
三、有機化學教學手段的更新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成為課堂的主流教學手段,它增加了課程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使有機化學中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化。但是多媒體教學在有機化學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學生覺得幻燈片的變換太快,知識內容太多,難以領悟,學生在課堂上看得多,思考得少。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每次課堂前十分鐘,通過板書的方式回憶上一次課堂內容,這樣就能鞏固和復習舊的知識點。在課堂上我們還增加了一些課練習,讓同學上講臺演示做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為了讓多媒體生動形象,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原有的掃描的方程式和圖表采用ChemOffice軟件重新制作,使課件更加美觀,內容更加飽滿。ChemOffice是英國劍橋公司出版的世界上優秀的桌面化學軟件,包括ChemDrawUltra、Chem3DUltra、ChemFinderUltra等一系列完整的軟件。它可以將化合物名稱直接轉為結構圖,省去繪圖的麻煩;也可以對已知結構的化合物命名,給出正確的化合物名稱;還能夠繪制化合物的3D分子輪廓圖及對分子軌道特性進行分析。與此同時,我們還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學掌握ChemOffice軟件的使用,課后作業用軟件完成,上交電子作業。學生對于這些基本工具的掌握,將對未來畢業論文(設計)中化合物的書寫,以及發表學術論文有很大的幫助。模具教學也是我們有機化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有機化學中的分子、原子、各種基團以及化合物的構型是肉眼看不見和摸不著的,學生對有機化合物的立體結構、反應機理感到抽象和難以理解,我們通過購買的模具演示,學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加深印象。總之,多種教學手段的結合,將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各種教學手段的使用恰到好處,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充滿活力和吸引力。
作者:張軍王啟寶王立艷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關鍵詞: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大部分藥物都是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學課程是藥學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大一的第二學期進行開設,前期開設的課程是無機及分析化學。學生只有掌握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才能較好地進行后續專業課程《藥物化學》、《藥物合成》等的學習。本文對高職層次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探討,旨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使學生充分掌握藥學職業崗位所必需的有機化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并培養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藥物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他們學好專業課和將來從事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高職類藥學專業學生情況分析
(1)文理兼招、文化基礎差。
高職學生雖屬于專科層次,但錄取分數線實際較低,而且在錄取工作中,由于高職生生源不足,部分是通過單招錄取,這些學生學習成績相對較差,而且因招生老師的宣傳以及市場需求,很多文科學生也選擇了這理科性較強的專業。
(2)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
經過前面一學期的學習,部分同學發覺即使通過自己的努力,有些課程還是聽不明白。于是覺得聽和不聽老師講解結果都是一樣,從而產生消極的不聽課的念頭,認為混個文憑就算了,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主動性。
二、藥學專業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內容探討
(1)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材選擇。
有機化學課程囊括了各類有機物的命名、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以及各類反應機理。這些內容通常理論性強、耗時多,理解難度大。針對藥學專業的高職學生的具體情況,綜合人才培養目標及就業所需技能情況,我們必須選用一本難度相對較低,學生學習起來感覺輕松、易懂的教材。通過多方了解及實際教學經驗,最終決定以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初玉霞主編的有機化學第三版教材作為教學內容。該教材針對高職高專教學特點,精簡了教學內容,適當拓展了知識面,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指導性。
(2)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內容選擇。
有機化學內容繁多,理論性強,而且前后連貫性特別強,而我校藥學專業有機化學課程只開設了42學時的理論課及一周的綜合實訓。其它,如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則開設了96學時理論課時及一周綜合實訓,理論課時的驟減,這給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中增加了很大難度,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們遵循如下原則:
1)體現所學學科專業的特點,遵循“必須、夠用”原則,精選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對于有機物的推導、合成等內容可不講。
2)對于一些難度較大與專業知識聯系不緊密的內容可進行適當刪減,教學內容先后可做適當調整,如:與該課程同時開設的有《天然藥物化學》,這課程里就含有很多的關于手性碳原子的內容,左旋體、右旋體等,因此我們可把對映異構這章提前講解,以便其它課程的學習。把握有機化學主線,適當增加一些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如對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的制備(氯霉素中間體C6),使教學內容與學科緊密結合。
3)教師在安排具體內容時要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針對化學性質將其講透、講活,對于一些化學性質類似的如烯烴、共軛二烯烴、炔烴可前后聯系結合在一起講解。
三、藥學專業有機化學課程教師教學方法探討
(一)上好第一堂緒論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定的疑惑,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要學有機化學,這門課程到底跟自己所學的專業有什么相關性?很多教師習慣性的直接切入教學內容的主題,一學期下來,書上內容講完了,學生還是云里霧里一頭霧水。俗話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只有明白了為什么要學這門課程,知道了課程地位和作用,才能很好的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做為有機化學教師必須上好這第一堂課,通常我們要從課程地位與作用、教學內容的安排、課堂要求、考核形式等方面進行講解。針對專業的特殊性找到一些藥物合成的實例讓學生明白該課程的重要性。學生首先要認識這些物質,要能知道他們所發生反應的類型,找到對應官能團等。從而對有機化學的理論知識產生濃厚興趣。
(二)以具體的藥物為實例講解有機物的有關化學性質。
有機物的化學性質繁多,單純的理論角度去講解學生聽起來枯燥、乏味。很難從專業的角度去理解這門課程的作用,因此,若我們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具體的穿插一些實例,一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二能更加了解這些內容對后續課程的重要性。如在講解官能團時,我們可以以具體藥物結構,讓同學們找出有關的官能團,然后判斷其有哪些物質的結構,如硝苯地平(心痛定)里就含有酯基、雙鍵、苯環等。又比如在講解物質的手性時,許多藥物的對映體常表現出不同的藥理作用,往往一種構型體有這樣的藥效,而另一種構型體卻有那樣的藥效。甚至在一對對映體中,有時一種具有治病功能,而另一種卻有致毒作用。如1961年,曾因人們對對映的藥理作用認識不足,造成孕婦服用外消旋的“反應停”后,產生了畸胎事件。后經研究發現,“反應停”的,能緩解孕期婦女惡心、嘔吐等妊娠反應;而R構型非但沒有這種功能,反而導致胎兒畸形。
(三)布置具體任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可安排一些比較合適的自學知識,布置好任務,以小組的形式探討、交流。這樣既節約了上課時間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鍛煉了自學能力。如命名,主鏈的選擇我們就可以一官能團為主線進行歸納和總結。也可適當安排些任務,以各種不同類型的方式查找藥物的結構,化學性質,如網絡,平時買的感冒藥,或到藥房查詢
(四)利用現代化教學提高學生的感觀認識。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現代化教學是形式所驅,利用多媒體,可以收集一些圖片、聲音文件,增加學生對有機物空間結構的認識,同時可以利用網絡播放一些藥物生產視頻,這樣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課后,我們可以利用世界大學程空間,一些難掌握的內容可以制作成微視頻傳到空間,這樣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消化有關內容,同時有什么疑問可以直接在空間互動解決,學生的作品也可傳到自己空間上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四、考核形式探討
因大學都沒有期中考試,有機化學是一門考試課程,傳統的考核方式是作業、出勤情況、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這就使得很多同學平時上課不聽課,玩手機、看小說,作業一把抄,考試的時候也不復習,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這種現象的嚴重性,大大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上進心。因此我們加大學生平時情況的考核,對上課玩手機、睡覺、遲到、曠課不是單純的進行提醒而是采取扣分制。對于老師所布置得任務能認真完成,大膽上臺講解的同學進行加分。若平時考核不及格則期末綜合一定不能及格。考核力度的加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膽識和表達能力。結語:通過以上幾個方面情況的分析和探討,緊扣藥學專業特點,對有機化學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教學方式適合專業特點。學生明白了這門課程的地位和作用,也知道了它與后續課程的緊密聯系,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冠,郭勇安,周紅等.有機化學教學與實踐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4-17.
【關鍵詞】教學實踐;有機化學實驗;學習興趣;主體作用;教學效果
有機化學實驗課程是我校應用化學的最重要的基礎課之一,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習,學生掌握有機化學實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正確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合成、鑒別、和分離提純的方法,能分析和解決實驗中所遇到問題,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實驗課的學習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初步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校應化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化學、應用化學、化工工藝和食品以及相關專業的教學、科研開發及管理工作,所以更應該學好有機化學實驗這門課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對于應化專業學生而言,學好有機化學實驗,對他們后續課程如分析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綜合化學實驗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才能學好有機化學實驗,認為應該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本文從強調課前預習;重視課堂教學效果兩個方面對有機化學實驗的教學進行了改革和探索。這樣學生學習有機化學實驗的主動性、積極性逐漸被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對有機化學實驗的學習興趣。
一、強調課前預習
大學生的學習不同于中學生,大學里教學時間相對不足,有機化學實驗課一次實驗基本上是一個下午,一般是教師先講大約三十分鐘,然后學生自己在實驗室做實驗。實驗預習要求學生了解實驗的目的、實驗原理,關鍵是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所使用的儀器,藥品實際用量和性能。如果老師不強調預習,基本上沒有學生去預習。如果學生事先不進行預習,照著書本上的內容去做實驗,基本上不動腦,尤其是第二個學期,效果很差。我們可以在做實驗前檢查預習實驗報告,通過抽查學生的預習實驗報告,提高了學生對有機化學實驗的學習興趣,相對縮短了做實驗的時間,能更快、更好的完成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重視課堂教學效果
怎樣去搞好應化專業有機化學實驗的教學,首先任課教師必須做到認真、負責,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實驗的興趣、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實驗操作只有多實踐才能掌握,然而在學時和資金的限制下,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熟練掌握實驗操作技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學校和教師不斷追求和研究的永恒主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怎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除了教師掌握本領域淵博的知識首先得到學生的認可使學生信服外,還需要教師改變循規蹈矩的教學方法,改變課堂沉悶的學習氣氛。具有學習積極性的學生,能自覺、主動的去學習。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把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巨大潛力挖掘出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督促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是十分重要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主講教師對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儀器以及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然后學生照著書本來做實驗。這種方式雖然訓練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但是也讓學生產生很大的依賴性,不動腦,這樣激發不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對實驗進行創新的欲望。尤其是有機化學實驗的第二個學期,若還是經常采取這種授課方式,效果不好。我們著重從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有機化學實驗的興趣。
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方法有很多,比如指導閱讀法、啟發式講授法,對比法,討論法等。傳統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采用單純的講授式教學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如果采用合適的教學教法,對課堂進行精心設計,多種手段并用,能明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通過對往屆學生的調查,沒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激發出來。例如:邊講邊實驗法,教師適當地講解提示,然后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做實驗,獨自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可以增加一些設計性實驗[1],提高創新能力,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學生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方面是老師壓得太緊學生會產生逆反的心理,導致學生的逃學厭學心理,另一方面是當老師給了學生自由,學生就以為真正的自由了,沒有了義務和責任的擔當,沒有強烈自主學習意愿的學生也會沉迷于虛幻的游戲和各種與同學的攀比之中。
教學過程,教師必須創造條件,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活動、動腦、動口、動手,在學有所得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形成認識興趣。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探求新知識的熱情。就會成為學生較穩定的,持久的學習動力[2]。例如:討論法,教師不講解,由學生自己做實驗,然后分小組討論。在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思路,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有好處的。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參與探索,通過各同學之間的探討,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感覺課堂學習的輕松和自由。教師有目的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這些提問往往是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提問的情景,有重點、有計劃、有啟發地提出的,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和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做實驗時老師多走動、勤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實驗操作錯誤。嚴格要求學生,要求實驗記錄要及時、真實、詳實,由于每位同學的實驗現象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都會出現一些獨有的現象,要求學生在寫實驗報告時進行總結與討論。在學生的探究學習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可以讓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給學生營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的活動空間,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提供更多的、更好的科研平臺,熟悉化學科研工作的流程,初步獲得自主進行科研的能力。老師盡可能激發同學們的創新、大膽想象以及大膽下結論的能力,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提高了學生對有機化學實驗的興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學生做實驗之前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解實驗,并演示搭實驗裝置,最后老師糾正錯誤的地方,對于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任課教師提供及時的指導,能避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消極心理和盲目性。
在抓好化學教學的理論學習的同時,加大本科生的實踐力度,使本科生能很好地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努力打造本科生的整體素質,提高他們的就業、工作的競爭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好知識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關鍵詞:《有機化學》;對比教學法;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048-03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組成、性質、制備的學科,是化學、制藥、醫學、化工、食品等各專業的必修基礎課,尤其是在醫藥院校該課程是后續藥物化學、藥物合成化學、生藥學等諸多課程的重要基礎。與其他課程相比該課程的理論性比較強,再加上有機化合物種類眾多、結構多樣,各種反應及機理極易混淆,因此學生普遍反映《有機化學》學起來比較困難。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學效果的好壞除了與學生的努力程度有關外,教師在授課時采用的方法和態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多年的《有機化學》授課中,筆者將對比教學法貫穿于《有機化學》授課的全過程中,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相關、相似或具有某種聯系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講解,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和記憶[1]。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將化合物之間的關系、區別組織起來,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使其更好的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和秩序,從而提高有機化學的教學效果[2]。
一、對比教學法在結構與性質關系闡述中的應用
有機分子遵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反應”的基本規律,因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采取以化學反應為授課重點,以結構為出發點的思路進行講解,前面章節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后續章節學習的基礎,基于此,筆者將對比教學法巧妙地應用到《有機化學》的授課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結構不同,性質不同的對比。有機分子中的碳碳鍵有σ鍵和π鍵兩種,在授課時就可以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講授,便于學生理解。σ鍵是軌道間以“頭碰頭”的形式形成,重疊成度大,因此σ鍵的特點是電子云沿鍵軸呈圓柱形對稱分布;可自由旋轉而不影響電子云重疊的程度;結合的較牢固,鍵能大,因此不易斷裂,不易發生化學反應。所以烷烴的化學性質穩定,在一般條件下(常溫、常壓),與大多數試劑如強酸、強堿、強氧化劑、強還原劑等都不起反應,只能發生自由基取代反應。而與此對比,在烯烴中,由于存在π鍵,它是由兩個p軌道以“肩并肩”的形式側面重疊而成,軌道間的重疊程度小,因此不如σ鍵牢固,不能自由旋轉(旋轉會使軌道間的重疊程度變小,導致斷鍵)。π電子云沿鍵軸上下分布,受原子核的引力小,在外界環境的作用下易極化,易發生反應。因此烯烴比烷烴活潑得多,可以發生多種類型的反應。同時正是由于σ鍵可以自由旋轉使得烷烴有構像異構體的存在,由于π鍵不能自由旋轉使得烯烴存在順反異構體現象。通過這種比較既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σ鍵與π鍵的形成,又可以使學生對于烷烴和烯烴的性質有了更深的認識。
2.結構相似,不同反應類型的對比。筆者在講述“芳烴”一章時與“烯烴”一章對比設疑,由于芳烴的結構中有3個π鍵,因此好多同學認為它跟烯烴的性質類似,容易發生親電加成反應。做了這個對比之后,筆者再進行講解,否定了上述的結論。事實上芳烴發生的反應是親電取代,而非親電加成,原因是由于苯環中的這3個π鍵形成了非常穩定的共軛體系,使得苯環的結構非常穩定,因此反應中苯環的結構不會被破壞,所以不會發生親電加成。當然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富電子”的,因此都可以為少電子的試劑提供電子,均發生“親電”類型的反應,而反應的最終結果是不同的,烯烴的雙鍵變單鍵的加成反應,而芳烴是H被取代的取代反應。
在講“鹵代烴”一章時,可以跟烷烴對比。在“烷烴”中是碳氫σ鍵斷裂的反應,在“鹵代烴”一章中是碳鹵σ鍵的斷裂反應,同是σ鍵,但斷裂的結果卻不同,由于碳氫σ鍵是非極性的共價鍵,斷裂的時候是均裂,因此發生的反應是自由基取代反應,而在鹵代烴中由于碳鹵鍵是極性共價鍵,鹵原子的電負性比碳原子大,因此在碳鹵鍵中碳顯正性而鹵原子顯負性,斷裂的時候是異裂,因此鹵代烴更容易發生親核取代反應。
與鹵代烴類似,在醇和醚的結構中同樣存在碳氧極性共價鍵,由于氧的電負性也比碳強,所以在醇和醚中與氧相連的碳也顯正性,該碳原子也容易受到帶負電荷試劑的進攻發生親核取代反應,這是與鹵代烴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鹵代烴中的鹵原子是非常好的離去基團,所以反應比較容易,而醇中的羥基及醚中的烷氧基由于不是好的離去基團,因此親核取代反應往往在酸性條件下才能發生,使羥基和烷氧基首先質子化變成易于離去基團水及醇,該反應才能進行,所以講解醇和醚的親核取代時,酸性條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通過在以上章節中對比教學方法的應用,使得《有機化學》中常見的幾種反應形式很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更利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各類分子的反應特點以及各類反應的特征。
二、對比教學法在反應機理講解中的應用
大學有機化學課程中反應機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筆者在講授機理時也采用了對比的教學方法,例如羥醛縮合反應和酯縮合反應是《有機化學》教學大綱中的兩個重點反應機理,分別出現在“醛酮”一章和“羧酸衍生物”一章中[3],筆者發現采用對比的教學方法教授這兩個反應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學生剛學完醛酮的其他親核加成反應,在此基礎上講羥醛縮合反應時,經老師提示就會自然想到這是一個以碳負離子作為親核試劑的親核加成反應。筆者在講授酯縮合時首先會把羥醛縮合反應的過程以提問復習的形式再次呈現在學生面前,在這個反應機理的基礎上講解酯縮合反應。首先讓學生比較羥醛縮合反應和酯縮合反應,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不同,并進一步對比分析原因。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相同點主要有兩點:一是兩個反應中,醛和酯的羰基碳都顯正性。二是各自的α-H都有一定的酸性,都是以碳負離子作為親核試劑,去進攻另一分子醛或酯羰基碳。不同點主要有三點:一是形成碳負離子用的堿不一樣,羥醛縮合是氫氧化鈉等弱堿,而酯縮合用的是乙醇鈉等強堿。二是反應機理不一樣,羥醛縮合是親核加成機理,而酯縮合除了親核加成外還有消除乙氧基負離子的過程。三是酯縮合反應比羥醛縮合反應過程多了一步。通過讓學生自己對比這兩個反應的異同會使學生在腦中引發“為什么”,會對酯縮合反應這一新的知識點印象更加深刻,并在潛意識里思考形成異同點的原因。在學生自己分析比較之后,筆者會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比思考以下問題:一是為什么醛和酯的α-H都有一定的酸性?這兩個α-H的酸性哪個強?這個問題解決了,第一個不同點的原因也就迎刃而解了。二是為什么酯縮合反應不是親核加成而是親核加成―消除的機理?學生在比較思考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提示的作用。
在第一個問題中,首先讓學生回顧醛酮α-H有酸性,這是由于醛基和酮羰基是吸電子基團導致的,當學生再比較酯的結構時自然會想到酯基也是吸電子基,因而其α-H也有酸性。再引導學生思考比較哪個酸性強,學生通過以前所學的知識自然想到的是醛酮的酸性強于酯,因為酯基的吸電子能力較醛酮弱。所以脫除酯的α-H形成碳負離子時需要更強的堿才可以,這樣第一個問題就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在兩個反應里面均有比較活潑的氧負離子,在羥醛縮合反應里,它可以奪取水里面的氫質子,而在酯縮合反應里,由于反應在強堿的溶液中進行,存在氫質子的可能性比較小,所以酯縮合反應的氧負離子不會結合氫質子得到親核加成產物,而是消除乙氧基負離子從而發生親核加成―消除反應。至于第三個不同點是酯縮合反應的動力,需要由教師從整個反應出發進行啟發式講解。通過這種對比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習有機反應機理時更加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三、對比教學法在研究同一分子性質時的應用
由于有機化合物結構復雜,反應條件多樣,同一分子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機理、反應結果往往不同,采用對比的教學方法同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有機化學教學中離不開有機反應,同一分子在不同的催化劑或溫度、壓力等條件下,可能得到不同產物。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忽視反應條件,只記反應物和產物,實際應用中經常混淆。例如在烯烴化學性質的講授中,烯烴和溴化氫反應如果反應條件里沒有過氧化物,得到的產物是符合馬氏規則的,即氫加在含氫較多的雙鍵碳上,在有過氧化物的存在下產物是反馬氏規則的,即氫加在含氫較少的雙鍵碳上。同樣仲鹵烴在氫氧化鈉的醇溶液里反應得到烯烴,而在水溶液里反應得到的是醇。
《有機化學》里像這種反應有很多,及其容易混淆,在授課時筆者就會將其歸納在一起進行對比講解,通過對比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物質、不同反應的共同特點及同類物質、相似反應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掌握有機反應的本質和特征,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加鮮明、準確的新知識,使已學的知識更加鞏固、深刻。同時,對比法的反復使用,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當然這種對比不是簡單的結果對比,如果僅僅進行簡單的對比分析,將知識體系建立在表層,這些知識將很快被遺忘,應該從機理上進一步闡明形成這些結果的原因是什么,只有這樣學生從道理上懂了才會真正理解,才會更好的記憶。
實踐證明,對比教學法在《有機化學》的授課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授課中應該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恰當的對比方法,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需要進行比較,也不是所有的異同點都值得比較。教師運用對比教學法要做到以下幾點[5]:首先教師授課前應認真鉆研教材,備好課,只有深層次地理解課程的整體內容,才能找出各知識板塊的內在聯系,歸納出可對比的知識結構,才能運用對比教學法對課程內容的知識點進行對比。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提出對比的知識點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留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分析講解時,可以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進行。再次,通過對比教學法的應用,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學會篩選知識點,培養學生養成歸納總結對比的習慣,尤其在《有機化學》的學習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總之,對比教學法在《有機化學》授課中的運用,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為深刻,知識點的記憶更為牢固,有助于培養學生深入思考、整合知識和分析探究的能力。實踐證明,正確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在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玉.對比教學法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2,(8):229-232.
[2]陳鵬飛.對比教學法在《工程制圖》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8,8(1):147-148.
[3]陸濤.有機化學[M].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4]李貴深,李琳,葛薇,等.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嘗試[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0,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