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8:00: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習俗差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婚禮習俗 中西文化 差異
隨著歷史的發展,從整體看來婚姻是我們文明前進明顯的特征。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習俗的巨大影響,中西方的婚禮習俗存在很大區別。中國的婚禮是比較嚴肅的,而西方國家的婚禮則是輕松而又愉悅的。這些傳統婚禮習俗映射出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婚禮習俗比較
1.中西方婚禮的總體形象。在中西方婚禮習俗里最大差別是顏色,在我們中國紅色被譽為是喜慶、熱鬧、吉利、興盛的。在結婚當天主要以紅顏色為主,墻壁上、門窗上、等各個地方、各類物品上都是必須要粘著顏色為大紅的“幀弊值模新娘更是以大紅色為中心,新娘子只可以穿紅色的衣服出嫁,這將被看作是一輩子都會帶著自己母親的祝福和神靈的保佑,婚禮上所用的小花生、大雞蛋、蠟燭、紅包等都必須是紅色或者是用紅紙裝飾,這將象征著新人一定會幸福吉祥。西方國家婚禮則是以白色為主要顏色,結婚當天的新娘,必須身穿白顏色的婚紗,因為白色象征著內心的忠貞。西方穿白色婚紗的習俗源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據說當時維多利亞女王身穿白色婚紗嫁給了自己心愛的王子,并且一直都過著幸福的生活。自此以后,白色婚紗便成為女孩在結婚當天最喜歡的禮服,而西方的男士一定要身穿白色或黑色西裝。白顏色被西方國家的人認為是慎重的、又是浪漫的,所以在婚禮現場旁邊的大多數東西大多都會是白顏色的。不管是新娘,還是新房或是教堂的裝飾都是白色的鮮花,這給人一種安靜而又和諧的感覺。結婚當天新娘必須身穿白顏色的婚紗,象征著純潔無暇,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和祝福。
2.中西方新娘的著裝比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新娘的傳統服裝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中國的新娘子也會穿上和西方新娘相同的白顏色婚紗,來顯示自己的純潔、美麗。但是在白色婚紗上必須要有紅色的鮮花或紅繩依舊可以看出中國古老的傳承依舊沒有隨外來文化的影響而止步,因為在我們國家全白色的衣服只有用于辦喪事的時候。中國人結婚的時候不能穿所有帶“短”字的衣服,因為這樣將預示著婚姻的短暫。新娘在結婚的時候新娘的母親會買來所有從內到外的衣服及鞋襪,這樣將表示婚后這對新人便會過上幸福的生活。
在西方,對于新娘裝有一個沒有記載的規矩,新娘在婚禮那天的禮服中必須具有五種東西:“一樣舊的,一樣新的,一樣借的,一樣藍的,快樂的新娘子,還有一枚六便士在鞋里。”這種現象在美國非常明顯。所以新娘穿的婚紗是絕對不能賣掉的,如果新娘賣掉了自己穿過的婚紗,則將表示現在的生活是和錢有關的,這樣的婚姻被譽為是不會長久的。
二、中西方婚禮文化差異比較
1.中國傳統婚姻觀念認為中國男女結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傳宗接代,中國傳統的婚俗帶有較強的封建文化色彩。可見男子娶女子都是為了給家族傳宗接代,添加人口。孟子也曾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謂愛情都是次要的。在我們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里結婚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大事。古代有言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足以體現出新人在婚姻中的被動。中國傳統婚姻中媒人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結婚的所有程序中媒人都要有所參加,所謂“媒妁之言”說的是男女結婚對對方的了解全靠媒人的陳述。“父母之命”說的是家長在聽完媒人的介紹再做決定,最后才會告知當事人。古代男女,在結婚之前都是陌生的,對彼此的了解也全是從媒人與父母的描述而得知。媒人與父母決定的婚姻,就算是當事人雙方都反對也是沒有作用的。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雖然倡導自由戀愛,但結婚的時候還是需要媒人的。因為中國婚姻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我國結婚當天必須是有鞭炮聲聲的、而且是震耳欲聾的,如果嘈雜的聲音大則會被認為是熱鬧的,新人就會得到更多的祝福,所以婚禮當天必須是熱熱鬧鬧的。
2.西方婚姻倫理觀是源于希臘文化和希伯萊基督文化的交融,由此而發展到現代自由戀愛的倫理關系。西方國家的婚姻比較看重一個人的自由意志的最大程度的展現,是完全根據個人內心真實的向往所選擇。二個人從相遇,相互吸引,相互追求,相互依戀到難分難舍,因而心甘情愿將自己交給對方,在相互承諾的婚姻下共同組建家庭。他們渴望的是為愛情努力付出,為婚姻不斷犧牲。西方主要是以基督教為主的,所以西方國家的婚禮大多都是在教堂里舉行的而主持婚禮人一般都是牧師,其實在基督徒的觀念中,婚姻是神賜予人們的禮物,因此他們的婚姻是無條件的相互委身,并不是基于互惠。在西方國家,婚禮當天教堂播放的婚禮進行曲是柔和而安詳的,在音樂播放期間整個教堂是非常安靜的,除音樂外聽不見任何聲音,婚禮在一種特別嚴謹的氣氛中進行著。在西方國家,青年男女相愛的最后結果就是結婚,他們結婚的目的是為了雙方可以長相廝守,也是為了雙方可以更美好的一起生活,所以,西方人在選擇結婚伴侶的時候,比較看重雙方有沒有感情,而不會和家庭的利益有任何的關系。
三、結束語
婚禮習俗展現了在中西方文化的摩擦中婚禮逐漸趨于西化,西式婚禮的中國化,婚禮具體的形式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婚禮的文化也在不斷地豐富與發展,是中西兩種文化的交融與碰撞。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成為當今全球的一個真實寫照,它的思想和價值將綿延不絕。
關鍵詞: 中西婚俗 異同 六禮
當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趨勢發展,各國之間的關系更緊密,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如何在全球多元文化環境中弘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各國人民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本文以中西婚俗異同之比較作為切入口,探尋中西婚俗的文化意蘊,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而指出在促進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的過程中,保持本民族傳統婚俗的必要性。
自古以來,婚姻是人倫之首,透過紛繁絢麗的婚俗,可以認識人類社會歷史,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在每一種社會文化中,都有舉辦婚禮的獨特習俗。婚禮習俗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具體體現。在對比研究中西方婚禮習俗的過程中,我們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歷史背景知識,培養人文精神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原則下,我們可以吸收西方國家文化的優長,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開展。在現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們在借鑒外國優秀文化的同時,也要深入認識本民族文化特征,重視并保護和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婚俗講究“六禮”。所謂的六禮,指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用現代漢語來解釋,納彩即擇配,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說媒”。問名,即所謂的“討八字”。納吉,指提親,一般來說,男女雙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認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將這一事實告訴女家,謂之納吉。納征,即“送彩禮、送嫁妝”。請期,指擇定娶親的日期,就是俗話所說的“送日子”,娶親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請期”。親迎,指娶親,即正式舉行結婚儀式。西方婚俗主要包含四個步驟,即建議、改姓、選期、舉行婚禮。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根源、婚姻觀念、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其婚禮習俗大異其趣。通過比較這些差異,我們可以發掘中西文化的深層意蘊。在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文化中,等級宗法制度嚴明,人們社會等級觀念濃厚。同時,中國深受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人們十分注重尋找個人的集體歸屬感。西方社會深受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推崇個人價值至上的價值觀,強調個體之間的平等和自由,講求“人身自由”和“民主平等”,個體意識強烈。
婚禮習俗的差異體現在各個方面,其中婚禮服飾的差異尤其引人注目。中國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俗,西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全球化沖擊本土文化的歷史潮流中,中西方交流的加強和異質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使中西方風俗的差異日益縮減。歷史上各民族服飾曾千差萬別,特別是各國婚禮服飾特色鮮明,中國的婚禮服飾華麗、顏色鮮艷,同時又具有傳統、樸素、保守、內向的特征。中國古代曾依“天玄”而采用黑色婚服,西方一以貫之的白色婚服有著濃重的宗教意味。這說明是中西婚禮習俗差異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宗教作為人類生活整個系統中的一種文化要素對婚姻事物和觀念有著重大的影響,透過作為婚姻締結形式的婚禮習俗,我們可以看出各大宗教或通過神圣的宗教婚禮或經由源遠流長的教義對社會群體的婚姻觀念和家庭生活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雖然中西文化發展模式不同,內涵迥然相異,但是無論是基督教影響下的西方婚姻還是道德佛教理念滲透下的中國傳統婚姻,都選擇用宗教話語權彰顯其神圣性和重要性。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婚嫁中的各項細節越來越重視,婚禮習俗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禮儀。中西方婚俗是在漫長歷史發展中沉淀下來的傳統習俗,其區別最能反映各地區文化間的差異。有學者指出:“由于歷史、宗教、地理、民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西方不同地區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婚禮習俗,中國的傳統婚禮是謹慎而嚴格的,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婚禮是隨意而輕松的。”這一論斷有待斟酌。筆者認為,西方基督教婚禮并不隨意輕松,而中國現代婚禮則失之謹慎嚴格。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其形式各異的習俗。婚禮習俗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之一,最能反映這種文化間的差異。近年來,中西方的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斷發展,如今的中國,在婚禮上穿鳳冠霞帔的人已經寥寥無幾,絕大部分的年輕人追慕西式婚禮浪漫唯美的風格,將西方元素注入婚禮儀式。然而穿著白色婚紗步入的不是教堂而是酒店,沒有在牧師面前對上帝宣誓而是跪拜高堂,令婚禮顯得“不中不西”,既沒有西方照耀下的莊嚴肅穆,又體現不了中國婚姻倫理崇尚的“孝敬長輩”、“相敬如賓”。面對多元文化帶來婚禮習俗的嬗變,筆者認為,保持本民族風格、彰顯傳統文化是對待婚俗和其他文化習俗的應有態度。
參考文獻:
[1]鮑宗豪.中國婚俗的文化意蘊[J].社會科學研究,1992,05.
[2]歐陽若修,韋向學.外國婚俗[M].廣西:漓江出版社,1986.
[3]郭金秀.從婚禮習俗看中西婚姻觀中的宗教影響[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28(3).
[4]范明生,陳超南.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關鍵詞:中西文化;傳統節日;對比;差異
世界是斑斕多彩的,對世界文化的描述也同樣如此。這不僅僅是因為國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也因為同一個文化現象,如果選擇的觀察視角不同,也會看到不同的內容,得出不同的結論。凡是有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風俗習慣,中外古今都不例外。節日活動則是這種風俗習慣的集中體現和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是指一年中被賦予特殊社會文化意義并穿插于日常之間的日子,是人們豐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現,是各地區、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總結和延伸。
一、從傳統節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異
從中西傳統節日的起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傳統節日遵循著從起源、形成到衰亡這個自然規律。由于各國有著不同的國情,其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別。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都是由歲時節令轉換而來的,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而西方的傳統節日的起源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都是由歲時節令轉換而來的,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中國長期以來處于封建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中,其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包含了農耕文明的社會特征,主要是從歲時節令轉換而來的。我國古代長期以農為本,在生產力和農業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中國的封建社會綿延上千年,男耕女織的農耕生活方式源遠流長,農業生產狀況、農作物生長情況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緒的晴雨表。因此,中國傳統節慶活動都是依照農歷上的節令產生的,人們通過豐收農閑時的這些歡慶活動,祭祀日月星辰,慶祝五谷豐登,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在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了自然時序的復雜規律,總結出四時、二十四節氣,形成了以節日為主的傳統節日。勤勞的中國人民為了更好地生存,必須大力發展農業,而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天氣的關照。古人云春雨貴如油、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在古代,春節、清明節(古代稱三月節)等都是重要的農事節日。由此可見,由于中國長期處于封建統治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和自然經濟之中,所以其傳統節日當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農業色彩。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都跟中國作為農業社會所厲行的歷法和中國歷法中所規定的節氣密切相關,具有濃厚的農業色彩。
二、從傳統節日習俗看中西文化差異
節日習俗則是在節日里出現的風俗習慣和慶祝方式。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的慶祝活動,這一點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節日風俗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從中亦能發現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節日習俗上有著一個很明顯的差異,那就是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主要以吃喝飲食為主題,而西方國家傳統節日的習俗則主要以玩樂為主題。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主要以吃喝飲食為主題,并且以家庭為單位。中國講究飲食,體現了民以食為天的文化傳統。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飲食文化不僅僅是關于飲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內化為一種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義的民族心理,成為文化的隱喻象征符號體系。中國的傳統節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蘊的飲食風俗:如清明節的冷食與雄黃酒、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的重陽糕與酒、端午節的粽子等等。這些都可以看出,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飲食為主題。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是封建社會時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會的痕跡:等級制、家族式,節日無不以家族內部活動為中心。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習俗主要以玩樂為主題。西方人對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樂為目的,除必須的飲食營養外,更主要的是通過宗教和娛樂活動來實現,認為人生來有原罪,必須通過信仰上帝,參加宗教儀式和不斷懺悔等才能贖罪,從而得到行令凈化和快樂,因此西方的節日習俗不僅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儀式后的一種身心季解脫式的愉悅和快樂。
三、從中國人過洋節及外國人過中國節看中西文化交融的現象
通過以上對中西傳統節日的對比,可以看到兩者源自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兩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有著諸多的天然相通之處。中西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曾經且還在繼續發揮著傳承文化的積極作用。具體看來,中西節日所不約而同地傳承負載的文化內涵,主要圍繞著兩個方面。首先,就是兩種節日文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之情。如西方的圣誕節中,人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圣誕快樂;而在中國的春節中,人們則見面就是福祿壽禧的祝詞。其次,就是傳承尊老愛幼、景仰歷史人物以及忠于愛情的文明薪火。中國有敬老節重陽節,而西方亦有父親節、母親節;西方有為忠于愛情的人們設立的情人節,而中國有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七夕節。正因為兩者之間的這些天然相同之處,當今時代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之際,兩種節日文化互相滲透、彼此影響,就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前提。近些年,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越來越重視洋節,特別是圣誕節,而對本土的節日特別是春節的興趣有所淡化,這當然與商家不放過任何賺錢機會,大肆炒作有關,更與年輕人追求時髦有密切聯系。但從根本來說則反映了我國通過對外開放,正在日益融入國際社會,這應該說是一種進步的表現,無可厚非。在中國人尤其年輕人逐步淡化春節的同時,國外對春節的好感和興趣卻日益濃厚。現在世界各地正越來越接納中國的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全球化特征正越來越明顯。
參考文獻:
[1] 宋科.淺議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J].海外英語.2011(02)
[2] 羅紅.中西文化差異對英漢習語的影響[J].瓊州學院學報.2010(04)
[3] 趙愛華.從中英文動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異[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3)
關鍵詞:藏漢翻譯;文化差異;分析
前言
廣義的文化指的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財富以及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專屬品,由人創造,同時為人所特有[1]。先有人類社會,隨后才有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翻譯是不同文化交流過程中的產物,是文化交流的橋梁,同時又以文化為基礎。
1.藏漢翻譯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一共由56個不同民族組成,所以,我國的繁榮、穩定與發展需要各個民族齊心協力,共同推動和維持。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剛剛起步,無論是物質基礎,還是文化基礎,均相當薄弱,這給我國整體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阻礙。在此背景下,促進民族大融合便顯得尤為重要了。在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翻譯屬于不可或缺的工具。以藏漢兩族交流為例,積極而有效地落實藏漢翻譯工作能夠促進兩族交流的高效進行。
2.藏漢翻譯中的文化差異
2.1生存環境造成的文化差異
我國中原地區地處亞洲東部,主要位于北溫帶以及亞熱帶,屬典型的季風氣候;而藏族人民主要集中在廣袤的青藏高原,屬典型的大型性高原氣候,不僅氣溫偏低,而且降水偏少,還存在空氣稀薄的問題,但具有日照充足的優點[2]。基于空間分布這一角度對文化進行審視,會發現什么樣的地域環境將會孕育什么的文化,換而言之,不同的文化將會展現出與之相應的地域特色。受沼澤湖海等自然因素的隔離,地理環境也會因此迥然不同,人們對周邊事物的認知和表達也會存在差異,不同的文化由此形成。不同生存環境下的不同民族紛紛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特有文化,與此同時,他們本身也在潛移默化中被自己創造的文化所改變著。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通常體現在多個層面,有可能是物質層面的,有可能是制度層面的,還有可能是文化心理層面的,正是上述差異的存在,使得一種文化形態有了自己的個性和特色,而有別于其他文化形態。
以心理層面的文化差異為例。漢族長期受儒家文化浸染,熱衷于功利主義的世俗生活,對家族財產尤為重視;藏族長期受藏族佛教的影響,熱衷于亦幻亦真的彼岸世界,對個人尊嚴極為尤為重視。如“放屁”這件事情,對于漢族人而言,在眾人面前不小心“失誤”了一次,無傷大雅,沒有什么了不起;對于藏族人而言,在眾人面前“放屁”是一件極其丟臉的事情,因此而輕生的例子并不少見[3]。
不同地域環境,不同單位語詞所傳達的信息也存在差異。藏區黃河由于純凈湛藍,因而被稱作“藍色的瑪曲河”;中原黃河由于渾濁且外觀呈黃色,因而被稱作“黃河”。由此可見,同一實體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可能會以兩種不同形色狀態而存在,因而在當地族群心目中的形象也便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藏漢翻譯中,應重視生存環境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異問題。
2.2生活習俗造成的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在生活習俗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生活習俗往往在民族語言中有所反映。由于其他民族對此通常并不熟悉,因而很容易為本民族以外的人所誤解。某些看起來幾乎完全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民族眼中甚至會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如藏族諺語“sngs-rgys-la-ka-kha”,其字面意義是“給佛陀字母”,若如此翻譯,讀者將會一頭霧水,因為在漢族文化中“佛陀”和“字母”是兩種風牛馬不相及的事物,而在藏族文化中,“佛陀”被認為是“智者之王”,字母和“智者之王”放在一起,能夠讓人隱約看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即教“智者之王”學習字母,那不就是所謂的魯班門前弄斧嗎?所以,可將該諺語翻譯成“班門弄斧”,不僅契合本意,同時也能夠為讀者理解提供便利。所以,在藏漢翻譯中,應重視生活習俗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異問題[4]。
2.3 造成的文化差異
對于人類文化而言,宗教屬于重要組成部分,給人類以及人類社會施加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所謂信仰,其實質是同一宗教之下的族群,對宗教本身性質以及宗教術語有著大概一致的理解,如藏語中的“gshin-rje-chos-rgyl”以及漢語中的“閻羅王”均源自于佛教教義用語。研究佛教經典發現,“閻羅王”屬于陰險之神,手中權力非常之大,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死,與此同時,也會針對鬼魂生前所作所為做出嚴格的、公正的判決,該詞只是一個中性詞,而西方社會則有著不同的理解,“閻羅王”等同于他們眼中的“魔鬼”(Satan),《圣經》給出的解釋是,專門和上帝作對的惡魔,貶義色彩十分濃烈[5]。上述二者分別源自于一種宗教,因而在形象上有所不同,各自所蘊含的文化自然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在翻譯工作中恰恰需要重視并處理好這種差異。
2.4思維方式造成的文化差異
各民族均有屬于自己的歷史成長環境,因而各自均積累了豐富的歷史典故。典故雖然結構簡單,然而蘊藏深刻內涵,帶有明顯的文化色彩。這一文化色彩往往只能運用此文化內涵下的思維方式予以解析。思維方式取決于多方面因素,如個人知識儲備、生活及工作環境、民族文化淵源等[6],所以,來自不同民族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將會給交流形成阻礙,所以,在翻譯及理解某些典故或者特殊詞匯時,不可僅僅注意到字面意義,更需要關注其豐富內涵。如藏語習語“pha-na-ning-shi brng-da-lo-brdung”,如果直譯,則得到如下漢文翻譯“去年父親去世,今年捶胸大哭”。這句漢文往往會讓讀者摸不著頭腦。當借助譯者特殊思維方式,將其翻譯為“悔之晚矣”時,才能更加方便讀者理解。這樣翻譯失去了對原文形式的保持,然而其真正含義卻得到了有效表述。又如“bshd-sa-bu-mo phog-sa-mna-ma”,如果直譯,則得到如下漢文翻譯“教訓女兒,實指媳婦”。這種譯法不僅字數較多,而且失去了原有的鮮活形象,若意譯成“指桑罵槐”,不僅符合原意,同時也能夠讓讀者一目了然[7]。所以,在藏漢翻譯中,應重視思維方式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異問題。
3.結束語
除了生存環境造成的文化差異,生活習俗造成的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差異,思維方式造成的文化差異之外,接受心理以及價值觀的不同也會直接造成文化差異的存在。文化差異對翻譯工作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可能導致信息失落,也可能造成誤導現象。無論是文化,還是翻譯,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復雜性,只有深入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并異中求同,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譯語和原文的共通性,如此才能推動和加速不同文化之間更快更好地交流。(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藏學院)
參考文獻:
[1]尼瑪卓瑪.藏漢民族的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文學教育(中),2012,07:59-60.
[2]洛松澤仁.藏漢互譯中的文化差異的探討[J].青年文學家,2011,18:185+187.
[3]郝紅英.文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D].河北大學,2009.
[4]宋小琴.試論文化差異對翻譯工作的影響[J].中學生英語(高中版),2014,01:96.
[5]應遠馬.試論翻譯文化的構建[J].譯苑新譚,2012,00:38-53.
關鍵詞:地域文化 快銷品品牌 推廣影響
所謂“地域文化”,實際上是指個區域的人們在特定地理生態環境下創造出來并適宜這種生態環境發展特點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由于我國領土較為廣闊,地域文化也是多種多樣,這些不同的文化都對快銷品品牌推廣起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將對地域文化對快銷品品牌推廣的影響進行探究,分別從:地域文化的主要特點、我國地域文化對快銷品品牌推廣的重要影響、針對不同地域文化差異的推廣建議。三個部分進行闡述。
一、地域文化的主要特點
(一)形成過程具有長期性。地域文化的形成過程具有長期性,它的形成歷經了數千年的歷史,我國大部分地域文化的命名是源自春秋戰國時期,盡管這些諸侯國早已消失不見,但這些諸侯國各自的文化形態卻得以延續。
(二)文化具有包容性與滲透性。我國地域文化具有包容性與滲透性。這些特點在我國古代表現得十分明顯,地處漢水上游的陜西漢中地區文化就兼具了南部巴蜀文化、北部的關隴文化、東部荊楚文化等特點。
(三)文化種類的多樣性。我國各地域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習俗都不同,從而造就了文化種類的多樣性。多樣性特點的產生是我國古代交通不便造成的,我國古代沒有現代交通工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往也沒有如此密切,各個行政區域都是相對獨立的,長此以往,各個地域的文化積淀也產生一定差異,以此造就了文化種類的多樣性。
二、我國地域文化對快銷品品牌推廣的重要影響
(一)地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對快銷品品牌進行推廣時必須要將地域生態環境特點充分考慮進去,將生態環境特點與產品結合起來,做到“入鄉隨俗”充分滿足當地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二)地域習俗的影響。每個地域都有不同的習俗,我們在對快銷品品牌進行推廣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點,可以將地域習俗與品牌推廣結合起來,增強推廣活動的說服力,從多種角度提高消費者對廣告信息的接受程度,降低其排斥度。例如:某水餃廣告在推廣時,廣告中設置的場景就是回家過年,剪窗花,合家團圓等情節,過年吃水餃的習俗在我國東北地域十分流行,北方消費者對于這支廣告產生了共鳴,從而達到了很好的推廣作用。
(三)消費水平的影響。品牌推廣不僅要考慮地域生態環境、地域習俗的影響,其次還必須將消費水平考慮進去。比如:在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小縣城,就不能推行奢侈品,人們根本沒有消費能力去購買這種產品,從而導致該產品推廣無效。綜上所述,產品的推廣要考慮到各種因素,對于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應該投入不同層次的產品。
(四)地域氣候的影響。地域氣候對于產品的推廣也具有定限制作用。比如:在非洲賣羽絨服、在南極賣短袖。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氣候,在進行產品推廣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點,根據人們的實際需求,將地域氣候充分考慮進去,進行相關調整,將創新思維應用到廣告推廣中,給消費者全新的視覺沖擊。總的來說,快銷產品的推廣必須考慮到地域特點、地域氣候、地域習俗、地域消費水平以及地域生態環境等,產品的推廣必須“因地制宜”,具有定計劃性,以此取得期望的結果,促進快銷產品的推廣。
三、針對不同地域文化差異的推廣建議
我們在對不同地域文化進行了解后,必須采取相應措施。
(一)對問題進行分析。首先,我們必須對文化差異性有定認識,找出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南方消費者普遍女性較多,女性對奢侈品的需求相對較大,那么我們在進行產品推廣時,可以將奢侈品投放在南方。
(二)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消費者通常從多方面來獲悉產品信息,不同地域的消費者對信息來源的重視程度也不同。例如:南方消費者相對個人化,對信息來源必須信賴,推廣商便可以在廣告上下功夫,促進南方消費者的消費。而北方消費者則比較傾向于集體主體,朋友、同學、旁人的反饋對他們來說比廣告效應的影響更強烈,據此,推廣商就應該做好售后反饋工作。
(三)購買決策階段分析。消費者在了解產品信息后,便會考慮是否需要去購買,而最后的購買決策還是由消費者個人興趣所決定。
(四)購買后的相關評價階段。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后,推廣商必須要求其對產品的實用性做出評價,為后面的消費者留下重要參考。例如:南方消費者相對個人化,熱哀嘗試新鮮事物,據此,推廣商應該在產品上多作改變,充分滿足南方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而北方消費者比較重視集體,往往被旁人所影響,據此,推廣商就必須打好群眾基礎,建立良好口碑,刺激再次消費。
很多人去飯館吃飯都有一個共鳴:諸如東北、新疆、陜西等北方餐館,菜的分量比南方餐館足。常常是一樣點三個菜,在東北菜館吃不完,而在上海餐館也許不夠吃。一位朋友的北方朋友在深圳呆了1個多月,每餐都是她請吃的。結果回家的時候,她的朋友卻不滿地說:南方人太小氣了,每次給的東西都那么一點,尤其是早茶,小小的籠子里就三個包子。其實我個人倒不覺得這有關小氣不小氣的問題,主要南北方的飲食習俗等差異造成的。
食不同 俗有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方水土不僅提供了人們的飲食溫飽,也在如此的飲食環境中通過與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飲食風俗。大的地理區劃造成的飲食風俗特征非常鮮明,北方人以面粉為主食,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食,東北人以玉米為主食,新疆、內蒙、的牧人以牛羊肉為主食。
也有人不無調侃地總結南北方的食俗差異:“北方飲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細。你要聽到一個北方人會做菜,那才奇怪,就跟聽到一個南方人吃得隨隨便便一樣。北方人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得爛爛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燙得溫溫的。南方人喜歡吃青葉子菜;北方人愛吃肉。北方人喜歡吃餃子,用醋蘸著,一口一個;南方人喜歡吃餛飩,餛飩要湯碗、調料齊全,一口只咬半個。南方人喜歡吃蔥,北方人喜歡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
地區間食俗差異尚且如此,因遷徙而濃縮在一個家庭、人際相處時就是巨大的反差,沖突在所難免。
我是山東人,老公是湖北人。有了孩子后,我把媽媽接到了這里幫我看孩子。雖然媽媽來北京兩年多了,她與我老公因飲食習俗而造成的不愉快卻時常在吃飯時上演。
媽媽在家伺候著一個菜園子,幾乎一年四季都能吃得上新鮮的蔬菜,她最愛吃的就是生辣椒灌鹽。到北京后,媽媽很懷念那口味,隔三差五的就到市場上挑些新鮮的尖椒回來,洗凈了,去蒂,吃飯的時候端一盤上來,再在旁邊放一小瓶鹽。
吃得時候也很簡單,就是把準備好的鹽末撒進青辣椒里面,再稍微晃動一下,等鹽末均勻地附著在辣椒的肉壁上后,再就著饅頭來吃。這個時候辣椒的辣味已經被鹽漬得不再那么濃厚了,厚厚的辣椒肉脆爽爽地非常美味。
也有的時候,媽媽把做好的飯菜擺在桌子上,招呼我們去吃。而她自己卻。是剝根大蔥,或者幾瓣大蒜就上一個饅頭,蹲在地上看電視。
媽媽說:“這樣習慣了,在老家一到吃飯的點,大家都把自家做好的東西拿到街筒子里去吃,或蹲或站,邊聊邊吃,吃得香著呢,一兩個饅頭怎么進肚的自己都不知道。”
而每當此時,老公都很不能理解。我注意到他曾經很無奈地搖搖頭,臉上寫滿了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喻的表情。
有一次,我特意給老公拿了一根灌好了鹽的青辣椒,讓他嘗嘗。可能對這個吃法比較抵觸,他怎么也不接受:“我才不吃這些破玩意呢,要不說你們山東人不會吃,粗糙,好東西都給浪費了。”說完,故作優雅地夾起一塊韭菜炒雞蛋放在嘴里夸張地咀嚼著
融為達 情相連
細想之下,女婿如半子,丈母娘在身邊就是母親,情感上的親近卻被飲食習俗上的偏見擋在了兩邊,讓我這女兒、妻子左右為難。該如何調解呢?
一個周末,老公總算忙完了一個項目。他興致勃勃地想要燒制幾個可口的小菜,大有讓我們瞧瞧飯應該怎么吃的勁頭。
見他心情大好,我開始略施小計:“我同學特別討厭,總愛吃冰淇淋,一次能吃七八根。”
“愛吃就吃啊,誰還沒個愛好,管好自己就好了。”老公隨聲說道。見他上鉤,我忙說:“那要是她愛吃辣椒灌鹽呢?”“好啊你,這兒等著我呢。”他笑著說:“不過,我覺得不應該歧視這些土吃法。”我一陣竊喜:成功了,順勢挽緊了老公的胳膊親密地聊起天來。
晚上,老公花了幾個小時燒制了豬蹄海帶、酸醋帶魚、還有回鍋肉。這是他剛從菜譜上學來的,第一次燒制還挺成功,連一向挑剔的媽媽都贊不絕口呢。席間,我特意注意了一下媽媽的眼神,她的眼神非常溫暖。
味之美在口,情之美在心。北方媽媽嘗起南方女婿的手藝也覺著美味。其實,和美味一樣的是一家人的情感。感情不分飲食習俗的差異,也不分南北口味的不同,它是融達天下的核心所在,把握住了這個內核,不論是一家人還是一國之人都能夠相處和美。
關鍵詞:文化差異 漢藏翻譯 分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具有悠久發展歷史的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由于歷史條件、民族特征、交通阻礙等原因,尤其是深受藏語與漢族的文化差異影響,致使漢藏語言和文化交流之間存在一些障礙,給現代漢藏翻譯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
一.漢藏翻譯的基本分析
1.漢藏翻譯的發展歷史。從歷史源頭來看,從唐代開始就已經有了漢藏之間的文化和文字交流。唐朝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很高,統治者推進積極、寬容、開放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對當時的吐蕃進行和親、安撫政策,加強了漢、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往。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即是一件典型的漢藏交流例證。從漢語和藏語古籍都可以看出,從唐朝開始,無論是漢藏之間的上層統治者,還是民間普通百姓,都留下了友好交往、互通有無的歷史記錄,漢藏翻譯是雙方實現相互溝通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唐朝以來的1000多年,產生了無以數計的同時掌握漢、藏兩種語言的杰出翻譯家,為推動漢藏翻譯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
2.漢藏翻譯的局限性。漢藏翻譯雖然從唐朝到現代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但從當前的漢藏翻譯形勢來看,依然存在這一些局限性。文字語言往往承載著不同文化多樣性,由于中土漢族、西南藏族之間存在的較大的意識形態、風俗人情、宗教心理和文化差異,致使漢藏民族在進行溝通的過程中會因為表達和理解差異,從而影響漢藏翻譯工作和翻譯水平。
二.漢藏文化差異闡述
1.漢藏文化形成上的差異。中國是一個多元化文化構成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和歷史,為中華文化增添了豐富內容和精彩內涵。從文化形成角度來看,因為氣候、地域等自然環境和傳統習慣、等人文差異,致使漢族與藏族在發展階段、經濟形態、政治狀態、思想觀念、文明類型等多方面、各領域都存在著不可回避、不可忽視的極大差異。例如:漢族傳統上以儒家思想為社會主導思想,后來產生了道教,傳入了佛教;藏族則長期主要以本土宗教和佛教為主要的社會思想。文化形成上的巨大差異,從漢、藏文化交流融合的初始之時,就給漢藏翻譯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2.漢藏文化表現形式上的差異。在翻譯工作中,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可能會影響翻譯者對原文的認識和理解偏差,從而造成翻譯中的訛誤和偏差,從而偏離原文的本義。長期以來,雖然漢藏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從未停止過,但由于受到作者與翻譯者在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很大差異,以及漢語言、藏語言本身書寫形式和表達形式上的差異,使得一些漢藏翻譯者只能了解和掌握藏語的表面含義,而對語言所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內涵難以有效地翻譯和表達出來,從而對翻譯工作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三.完善文化差異中漢藏翻譯的策略
1.充分考慮可譯性和不可譯性。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翻譯則是溝通不同語言之間的橋梁。一種語言與其他語言所反映的思想、情感、內容等具有的文化共性,是翻譯得以成功實現的重要前提。但是,必須認識到,無論何種語言,都具有其獨特的特性,因此任何語言都具有可譯性和不可譯性。從可譯性來講,要求漢藏翻譯工作者樹立信心,認真學習和把握漢藏翻譯的規律和共性,從而提高自身的翻譯能力和水平;從不可譯性來講,漢藏翻譯工作者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漢、藏雙語能力,還需要能夠熟悉漢藏兩個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化習俗、歷史傳統、宗教習慣等多方面的綜合性知識,深入了解、研究和把握漢語、藏語之間的差異和各自的獨特風韻。
2.考慮漢藏文化間的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采用替換法。漢藏翻譯是實現漢語世界與藏語世界相互溝通、對話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漢藏翻譯的工作實踐中,要正確對待和考慮漢族、藏族作者和讀者的不同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社會心理、習俗宗教等特殊性和獨特性,充分找到漢藏語言的共性和差異,從而使得翻譯工作真正緊密結合人們的生活。此外,翻譯也是一次在創作的過程,在翻譯一些難以直譯但又必須翻譯的專有詞匯時,可以采用替換法,尋找另一種語言相似或近似含義的詞匯來替代,提高漢藏翻譯的準確性和合理性。
[關鍵詞]送禮 禮儀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3/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1-0098-01
前言
眾所周知,禮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而送禮,作為交際禮儀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人際交往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西方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導致各國對禮儀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而在送禮過程中的習俗和禁忌也有區別。因此,本文從“送禮”這一社會現象入手,具體比較中西方有關送禮的習俗,禁忌和對禮儀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層文化根源,從而進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一、禮儀概述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中國傳統的“仁、儀、禮、智、信”五德之中,“禮”是中國儒家思想最為推崇的一項美德。而送禮也就成了這一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人際溝通作用。所以中國自古就有“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禮多人不怪”的說法。而從西方社會的歷史來看,作為歷史上的幾大文明古國文化的繼承者,同樣表現出人類對禮儀的不斷追求及其演進的歷史。
禮儀,作為人際交流的基本原則和工具,在日常交際中它“協調著人際之間的關系,規范著人們日常的行為,影響著各色人等的社會文化心理,從而使人類社會規律化、有序化地運轉。”縱觀全球,各國皆有送禮的習俗,但“禮多人不怪”這一傳統觀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必將面臨更多挑戰,所以以下將就中西方送禮中所體現的禮儀差異進行對比研究。
二、對比分析
(一)送禮的場合
在中國,送禮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過節,日常親朋,鄰里間走動,托人辦事或答謝等,禮物都會被派上用場,而送禮的場合也是名目繁多。從小孩滿月、百日、周歲;長輩或老年人,甚至年輕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喪、嫁、娶諸類重大活動和喬遷新居,店鋪開張慶賀等活動,親朋好友為表示心意自然要送禮。
相對而言,西方國家的日常送禮就沒那么頻繁,但在親朋好友生日、訂婚、結婚周年紀念日、喬遷、告別,大學畢業以及圣誕節等重要日子,或應邀到他人家中拜訪時通常也會帶些禮物。
(二)禮物的選擇
中國人在選擇禮物時很重視禮物的價值,認為禮物越貴重就越尊重對方,其表達的感情也就越真摯,所以贈送禮品時一般都會考慮到具體的對象和場合。而在生日、喬遷和日常的婚、喪、嫁、娶中,以金錢作為送禮的物品較為普遍,而這樣的送禮方式在西方國家很少見。而且中國人在送禮的時候不注重對禮物的包裝。
西方國家的人在選擇送禮的禮品時沒有太多講究,而且大部分時候,他們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貴重的禮物,因為這可能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禮輕情意重”,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贈送禮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禮物的價格。一束鮮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些用于裝飾房間的小物品、旅游紀念品以及親手制作的手工藝品或卡片等都是他們選擇的禮物。但相對于中國人而言,西方人更加注重禮物的包裝,無論什么樣的禮物都要進行精心的包裝。
三、中西禮儀差異的文化根源
禮儀在其歷史演繹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帶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際中不同的習俗和禁忌本質上都有其深層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這些禮儀差異前應對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根據霍夫斯泰德提出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價值維度來分析,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分屬于集體主義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
在集體主義的文化背景下,中國人群體觀念較強,對群體有依賴性,認為每個人都是復雜的群體網絡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獨立于群體之外的個體。因此,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重視處理人際關系,力圖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中國文化相反,西方所推崇的是個人主義,他們更加尊重人權與自由,崇尚人人平等。他們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人,然后才存在于一定的集體中,因此他們普遍對集體的依賴性小,而更加看重自己的個人利益和自我實現。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忽視了群體關系的建立,所以送禮這種交際方式的使用相對于中國也少得多。
四、結論
總之,無論東西方文化,“送禮”都是日常交際中的重要社會習俗,而且是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送禮的相關習俗和禁忌的區別,本質上是中西方禮儀文化和價值觀念的不同。隨著在現代生活中,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往日益頻繁,怎樣理解和把握這些深層文化的本質和特征對于交際的雙方加強溝通與認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從而有效地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引起的誤解和沖突。
【參考文獻】
[1]舒安娜.交際禮儀的產生及其歷史演變[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26.
摘 要:諺語是語言的精髓,文化的精華,具有民族特點,極大地豐富了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筆者從習俗差異、、環境差異及歷史典故幾個方面來看英漢諺語的差異的文化根源。對其差異性的探討與研究,將有利于人們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準確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賦予英漢諺語豐富獨特的內涵。
關鍵詞:諺語差異文化根源習俗差異環境差異歷史典故
何為諺語?諺語是一個國家人民日常工作經驗的概括與總結,其內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廣泛的感染力,從中折射出一個國家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生活哲理,社會觀點和態度及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一種語言,諺語的獨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個性――受該民族的生存環境,,習俗差異,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
語言與文化是分不開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語言與文化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影響制約的關系。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涵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社會學家告訴我們,一切文化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
一、習俗差異
關于英漢習俗的差異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這種動物的態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諺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勢”、“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盡管近些年來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諺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諺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軟)”、“He is a gay dog. (他是個快樂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Dog does not eat dog(同類不相殘)”等。
二、宗教差異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英漢諺語中與宗教有關的諺語反映了宗教對語言的影響。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語中有些諺語主要與基督教有關,如: “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誕節一年才過一次,或佳節難逢) ”、“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進對了教堂,但坐錯了椅子,比喻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上不對)”、“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們需要啥,上帝就給啥)”、 “Go to hell(下地獄去)”、“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貧困如洗)”等。而我國是個多神教國家,其中尤以佛教、道教的影響最大,因此漢語中的諺語主要來自于佛教,與佛、廟、和尚等有關,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等。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諺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漢語反映老子道教的諺語有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混跡則亂等等;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則體現了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學派在漢語諺語體系中留下的寶貴財富。
三、環境差異
諺語是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固定語句,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的結晶,所以諺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不可分。英國是個島國,航海業和漁業在英國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與航海和捕魚有關的諺語;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 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計劃)失敗”;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斷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處在陌生的環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國則是陸地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與此相關的諺語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斬草除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讀者一定能體會到莎翁的“愛”。
四、歷史典故
英漢諺語中,有些詞匯或說法與起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是由歷史典故形成的。 西方諺語“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漢語諺語“說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帶有濃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則與歷史有關。 “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話中古羅馬愛神 Cupid或古希臘愛神Eros (別稱 the blind god ),其對應的諺語為“情人眼里出西施”,帶有明顯的漢族歷史文化的痕跡。“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類似于漢諺“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習慣。“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類似于漢諺“要倒販檳榔到廣東”,二者雖然都表示“勿多此一舉”之義,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國靠近產煤地的一個煤港,而廣東則為中國南方熱帶省份,盛產檳榔。此外,英語和漢語之間雖近似的諺語,但兩者之間一方是來源于生活,另一方來源于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對號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 近似漢諺“雷公打豆腐,專揀軟的欺”、前者來源于生活,后者卻來源于神話。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類似于漢諺“別占著茅坑不拉屎”,前在和來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卻是來源于實際生活;再如,英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類似于漢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是前者是從實際生活出發,而后者卻是來源于歷史傳說。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歷史古國,在這悠悠歲月中沉積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物,因此,不少諺語與這一社會背景密切相關。例如:“大人不計小人過,宰相肚里能撐船”、“自古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等等,這些諺語由于來源于獨特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而沒有相對的英語諺語,這也是漢語諺語的一大特色。例如,“大人不計小人過,宰相肚里能撐船”、“自古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等等,這些諺語由于來源于獨特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而沒有相對的英諺,這也是漢諺的一大特色。
對其差異性的探討與研究,將有利于人們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準確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賦予英漢諺語豐富獨特的內涵。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把握英漢諺語必須建立在對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準確理解其蘊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在對其進行翻譯時,宜先按照原文的預期風格進行直譯,然后附進起畫龍點睛作用的詞語,點出其寓意。
參考文獻: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三章.p1-8.
【關鍵詞】中西文化;英美文學;英漢翻譯
文化的不同引發的審美觀念也不同,英漢翻譯就是傳遞兩個文化之間的信息,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上的不同會在我們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翻譯西方的文學作品時,不僅要對西方的語言進行研究,還要對其所處的社會環境進行研究,這樣才能對西方文學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內涵進行深刻的了解。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的差別
在歷史的長河中,宗教對國家的發展以及文化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有宗教的影子,對西方國家來說,基督教產生的影響充斥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作為基督教宗教經典的《圣經》更是作為主要載體,承載著西方的文化。和西方國家相比,我們國家主要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影響最大的就是佛教,其已經深入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因此,我們在翻譯英美的文學作品時,要特別注意不同宗教文化的區分,防止因宗教文化出現翻譯錯誤,影響翻譯效果。
(二)價值觀和文化習俗的差別
價值觀是指認定事物,判斷是非的價值取向,對同一件事,不同的價值觀產生的理解就會有所不同。西方國家強調的是以個人為中心,崇尚個人主義,而我們國家則更多的關注集體利益,強調以大局為重。生活環境、歷史背景的不同致使中西方在文化習俗上也存在著較大差異。例如,“龍”我國象征著吉祥,我們也被稱之為龍的傳人,但在西方國家的《圣經》里則是魔鬼和撒旦的象征;中西方之間也都有一些各自比較忌諱的數字或詞語,例如西方人對數字13比較忌諱,而我們則對數字4、7比較忌諱。
二、英美文學作品翻譯的技巧
(一)了解《圣經》文化及西方神話
在英美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會摻雜著一些《圣經》里面的內容和一些西方的神話故事,如果對這些內容了解的不夠深入,就沒有辦法對這些文學作品的內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無法完全掌握作者所想要表述的深刻含義,在進行翻譯時就只能停滯在作品的表面。因此,在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時,需要對《圣經》和西方的神話故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對英美文學進行更加準確的翻譯。
(二)加強中西文化的交流
一般情況下,在開展翻譯工作前都會翻閱大量的文獻來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而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也可以利用互聯網查找有關西方國家的影視資料來對英美的文學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另外,有條件的譯者還可以選擇對英美文學作品的所屬地進行現場考察,親身體驗當地的生活環境和風俗習慣,深入的了解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熟悉西方文學作品的歷史背景,只有將作品和文化結合起來,才可以翻譯出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文學作品。
(三)了解英文詞匯背后隱含的喻意
在開展英美文學翻譯時,我們要結合語境進行翻譯,不能只看表面的意思,而要把文化差異帶入進去。之前我國在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時,大多采用的是直譯,就是僅僅把表面意思翻譯出來,并沒有深入思考它的內在含義,而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對英語的應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對英語習語的運用也愈加靈活,例如:smellarat一般人會通過字面意思翻譯為聞到有一只老鼠,這樣翻譯顯然是不正確的,其正確的意思應該是對某件事情感到不妙,一般英語習語的意思都是經過長期的文化積累沉淀所形成的,因此,我們在進行翻譯時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要結合西方的文化和具體的語境進行翻譯。綜上所述,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在進行文學作品的翻譯時,我們要深入了解、研究這些差異,才能對文學作品的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在翻譯時不能僅就字面意思進行直譯,而要最大限度的了解中西方之間在、文化習俗以及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性,合理的使用這些差異,使翻譯出來的文學作品既符合原文的含義,又能容易被讀者所理解。
參考文獻:
[1]陳翠蘭.解讀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英美文學作品翻譯[J].語文建設,2014,02:73.
[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廣告翻譯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44-0136-02
本文通過譯例分析來說明文化差異對廣告翻譯的影響,探討廣告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譯方法。
1 價值觀念的差異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東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最主要表現:東方強調集體主義,西方崇尚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使得中國人隨大流的從眾心理根深蒂固,奉行無我文化,由此漢語的電視廣告中常出現大家爭先恐后購買的鏡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男女老少皆宜”、“大家都喜歡”等這些詞語來極力渲染和說服消費者購買同一種商品,宣傳群體行為成了漢語廣告的重要訴求方式,而崇尚“個人主義”的西方人更注重個性和獨立,西方廣告常使用第二人稱訴求對象“Yo u”,以針對個人的口吻對消費者進行說服,使人感到受到尊重,從而產生購買欲望,西方廣告語中像“s p e c i a lfor you、meet your special needs、uniqueness ofproducts”等詞語隨處可見,耐克的廣告語“Just do it”充分反映了西方人的性格特征,廣告宣傳常以產品的個性化特點為訴求對象。在廣告翻譯中,有些譯者往往忽視了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對外廣告中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詞語屢見不鮮,如:“be loved by all, suitable formen,women and children”,這樣的廣告詞沒有突出產品的“uniqueness”,使得西方消費者覺得這種廣告言過其實。在把英文廣告翻譯成中文時,也不可過多強調產品的個性化和特別適合的人群,否則中國的消費者會覺得質量不能令所有人滿意,很難產生購買欲望。所以廣告翻譯要實現原語價值觀向目的語價值觀的轉換。
2 文化習俗差異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每個民族都有根植于本民族文化的風俗習慣,廣告譯文要符合目的語受眾的文化習俗。例如國內有一個襯衫品牌“紅豆襯衫”,在中國文化里,“紅豆”是相思的象征,屬于文化負載詞,如果直譯為“Red Seed”或“Red Pea”則不會引起外國消費者的情感共鳴,譯為“Love Seed”(愛的種子)就能比較貼切地表達原名的文化內涵了,給家人、朋友買這個品牌的襯衫,就表達了款款情誼;SevenUp 飲料,Seven在英語國家里是個吉利數字,Up是向上,譯名“七喜”符合中國人喜歡吉慶和喜氣的民族心理,再如音義結合的佳譯實例:Master-card萬事達卡,Locove樂口福,Gold lion金利萊,Carrefour家樂福等,這些品牌的翻譯都抓住了中國大眾向往安康快樂、平安是福、求吉求利的民族文化心理。日本三菱汽車公司在美國市場的廣告詞是“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它套用了美國家喻戶曉的《美國獨立宣言》中的名句“Al l men arecreated equal”,原句“men”變成了廣告商品“cars”,肯定句變為否定句,道出了該車優于其他車的性能,對顧客心理產生的沖擊力是可想而知的;而在中國市場的廣告詞改為“古有千里馬,今有三菱車”,巧妙地利用了“千里馬”在中國人心目中“一日千里”的文化形象,意在告訴中國消費者三菱車有著千里馬般的雄壯氣概和良好性能。以上譯例充分地考慮到目的語受眾的文化習俗,但也有些廣告翻譯沒有顧及目的語大眾的文化心理,導致產品銷路不暢,名牌服裝“紫羅蘭牌”男襯衫,曾被譯成“V i o l e t M e n’sS hi r t”,“紫羅蘭”在漢語中象征著“尊貴、優雅”,在英語中“violet”(紫羅蘭)一詞更適于女性物品,“Violet Men’sS h i r t ”給這種襯衫平添幾分女人氣,造成該品牌在國外市場上無人問津。以上例子說明能否掌握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是廣告翻譯成功與否的重要前提。
3 思維方式的差異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主要表現在:中國人善于圓式的悟性綜合思維,西方人長于線性的邏輯分析思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使得他們說話、寫作常采用“含而不露”的歸納推理法,也形成了漢語重意合的特點,注重以“神”駕“形”,常以流水句出現;而西方人偏愛直奔主題的演繹推理法和英語重形合的特點,注重以“形”驅“神”,有高度的形式化和嚴密的邏輯性,使用明顯的形式標記。例如:山海關啤酒場坐落在風景優美的避暑勝地、歷史名城――山海關。素有“龍頭”之稱的萬里長城,由此伸向大海,是我國啤酒行業的重點骨干之一。譯文:Shanhaiguan Breweryis a key enterprise brewing beer in China.It islocated in Shanhaiguan,a picturesque summerresort and historical town,where the East End ofthe Great Wall extends to the sea.原文廣告屬于歸納式的行文方式,譯文通過調整句序,將重點信息放在句首,使廣告貼近英文的行文習慣,譯文還刪除了可能引起不良聯想的信息“龍頭”,廣告突出了信息功能。再如,開湯審評,清香四溢,滋味鮮醇,回味甘甜,余香尤存,經常泡飲,明目清心,止渴益神,減肥健美,堪稱茶中佳品。譯文:Being fragrant,refreshing and mellow,××Teapresents a lingering after taste of mild mellowness.Dr i n k i ng it often can not on ly quench you rthirst,repose your mild, but can sharpen your eyesand beautify your figures.No wonder××Tea is thebest in China.漢語廣告屬于典型的意合流水句,采用中國傳統的四字格,無任何連接詞,卻脈絡清晰,意義明朗,典雅、古色古香。譯文對廣告的結構進行了必要的處理,包括斷句、補充必要的句子成分和連接詞,刪除次要信息,使譯文更加符合英文廣告的句法和文體特點。
4 美學心理的差異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中國的美學一貫強調平衡、融合、意境諸說,喜歡借景抒情,遺形寫神,主觀色彩極強,使得漢語的行文用字歷來有以意馭文、虛實相生,聲律對仗、行文工整的
習慣,語言表達簡雋空靈、委婉含蓄、工整對仗、節奏鏗鏘、詩情畫意盎然的特色。而西方美學主張“照事物應有的樣子去模仿”,強調“模仿自然、再現現實”的藝術效果,體現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就出現了英語句式構架嚴謹,表達思維縝密、行文注重邏輯理性、用詞強調簡潔平實。這兩種審美意識反映在廣告文體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廣告語言。如:這里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態各異,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頂天;有的像銅墻鐵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累卵,搖搖欲墜;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瓏剔透,神奇而又有真實,迷離而又實在,不是藝術創造勝似藝術創造,令人嘆為觀止.譯文:3000 crags rise invarious shapes pillars, columns, walls, shakyegg slacks and potted landscapes … conjuring upunforgettably fantastic images. 漢語廣告的行文工整對仗,辭藻華麗,意象奇妙,且情景交融,是典型的漢語之作。譯文要直觀可感,簡潔流暢得多,更符合英語廣告的習慣。On the road leading from central Europeto the Adriatic coast lies a small Slovenian townof Postojna. Its subterranean world holds some ofEurope’s most magnificent underground galleries.Time loses all meaning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underground wonders. The dripstone stalactites,column, pillars and translucent curtains, conjureup unforgettable images.這是位于中歐斯洛文尼亞境內聞名的溶洞風景廣告,文筆簡潔樸實,寥寥數筆,形象地表達了洞中形狀各異、千姿百態的鐘乳石自然景觀,給人以充分的視覺空間和想象余地,但從漢語的審美角度,會覺得英語的遣詞用字過于平白,缺乏文采。所以,在廣告翻譯時,要注意民族間的美學心理差異,使譯文符合目的語受眾的美學心理。
以上分析表明文化差異不可避免地影響廣告翻譯,這就要求譯者要具有跨文化的意識,使譯文廣告符合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文化傳統,最終實現譯文廣告在目的語受眾中的“AIDMA”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諺語 起源 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隨著現代化通訊手段的發展,各國家聯系日益緊密。人們發現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經常由于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流時誤解別人的意思。本文結合英漢諺語文化,介紹英漢諺語起源,分析其不同的文化差異,以方便大家了解英漢諺語背后的深層文化差異,讓跨文化交流更加順暢自如。
二、特殊語言――諺語
牛津詞典中,諺語被定義為一種短小精練為世人所熟知的語句,它往往代表著事實或良好的建議,它用簡單通俗的話語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諺語在語言上重視聲韻,用詞上講究凝練,句式上注重對稱,表達上力求形象,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絢麗的瑰寶[1]。諺語意味深長,富有思想性、藝術性和大眾性,它在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通常,它們能反映出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生活態度等。海邊的人們生活依賴于海,他們的諺語多與航海、天氣、捕魚有關;游牧民族如阿拉伯人,他們的諺語則是關于沙漠、綠洲、羊群、駱駝等;老者受尊敬的民族中,諺語與睿智長者有關;婦女地位低下的社會有很多歧視女性的諺語,比如:Women have no souls.(女人沒有靈魂。)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諺語作為獨特文化背景下的產物,與各自的民族文化緊密相關,并且極大地反映出其民族文化的特色。通過英漢諺語文化的研究分析,能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英、漢民族的文化異同,從而領會兩種語言的奧秘。
三、英漢諺語的起源
諺語是一種極其特別的表達豐富含義的語言。要探索諺語,首先必須了解其起源。廣義上講,英漢諺語有著很相似的起源,都來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歷,反映了人們的能力、智慧和經驗。具體來講,它們都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源于民間生活的諺語
民間生活是諺語的主要來源,人們善于將日常的生活經驗總結為諺語形式加以流傳,這些諺語精練地顯示了人們的生活狀態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1.源于人們日常工作的諺語。很多諺語都是人們在進行日常工作時創造的,包含了天氣的變化規律或一些職業的特點,并且是用大家所熟知的語句簡練地表述出來。如:Hoist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趁著好風揚起帆。)它首先是被海員使用,后來變成了國際通用的諺語,適用于很多不同的場合,它告訴我們想要做好事情,就要抓住機會。
2.源于民間習俗的諺語。一些諺語與民間習俗有緊密聯系,比如:Good wine needs no bush.(好酒不需常青藤。)它來源于古老的西方民俗,過去,賣酒商人總是懸掛一些常青藤或有常青藤的畫在門口,以此作為有酒出售的招牌。有些酒家出了名,即使沒有常青藤標志也有顧客來喝酒,它相當于漢語諺語“好酒不怕巷子深”。
3.源于婚禮的諺語。英國人認為如果女孩婚禮時天氣晴好陽光燦爛,那么她將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因此英國有諺語:Happy is the bride that sun shines on.(陽光下的新娘最幸福。)而在中國同樣也有源于婚配習俗的諺語,如:“強扭的瓜不甜”,它隱含著舊社會婦女的悲慘婚姻生活。
(二)源于文學作品的諺語
英漢諺語中,文學作品也是非常重要的諺語來源,來自書面文獻的諺語叫“雅諺”(learned proverb),來自民間生活的諺語叫“俗諺”(popular proverb)[2]。很多英國諺語來源于莎士比亞作品,這些諺語極大地豐富了英語,以至于沒人能想象英語沒有了這些文學巨獻會變成怎樣,如: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愛情之路無坦途。)伊索寓言是英語諺語的另一個主要來源,這類諺語十分簡明扼要、風趣幽默,易于理解并常用在生活實踐中,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殺雞取蛋。)
很多漢語諺語也是來自于經典文獻,要窮盡每條諺語的出處很困難,但《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和《水滸傳》被公認為諺語的重要源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從中而來的一條經典諺語。
(三)源于宗教神話的諺語
宗教神話是英漢諺語的另一源泉。中國文化受佛教思想影響很深,很多諺語與之有關,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而《圣經》是西方諺語的重要源泉,《圣經》影響著其信徒的生活,易為人們所接受,如: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美名勝過財富。)
每個國家民族都有獨特的宗教神話,其中古希臘羅馬文明和中華傳統文化對英漢諺語的形成影響巨大,比如:Far from the Jupiter,far from thunder.(離朱庇特越遠,離雷電越遠。)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因此,諺語也是宗教文化發展的一種體現。
(四)源于其他語言的諺語
由于文化的發展,一種語言必定會吸收其他語言中的諺語文化。很多英語諺語因為歷史原因來源于拉丁語,比如:There is no rule without an exception.(沒有一條規則沒有例外。)此外,還有些英語諺語來源于法語,如:Nurture is above nature.(教育勝于天賦。)等。
歷史和文化的發展進步使得漢語諺語也吸收了其他語言如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甚至英語中的諺語,比如:The grapes are sour,as the fox said when he could not reach them.(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四、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比較
諺語作為語言中精練優美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要想學好一門語言,文化因素往往是最難掌握的,因此,了解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很有必要,它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別。具體而言,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有以下幾點。
(一)地理環境不同
諺語往往與人們的居住環境密切相關。英國是海島國家,其國土沒有一個地方與海的距離超過了110英里。因此英語諺語中有很多諺語關于“船”和“海”的,例如:In a calm sea,every man is a pilot.(在平靜的海上,人人都是領航員)。而中國是農業大國,諺語多與農業相關,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冬麥深,春麥淺”。另外一個顯著的區別是關于“東風”與“西風”的,在中國春天吹東風,而在英國春天吹西風,所以中國諺語有“春東風,雨祖宗。立夏起東風,田禾收割豐”,而英國則有“It i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西風送暖,百鳥歡唱。)”
(二)生活習俗不同
諺語源于人民的生活,不同的習俗經常導致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英國與中國的習俗有很多不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對狗的態度。漢語諺語中對狗的描述往往是貶義的,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No ivory issues from the mouth of a dog.)”。英國人則認為狗代表忠誠、勇敢和聰明,所以英文諺語有“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
(三)不同
中西方的差別,導致其諺語也各有不同,中國佛教、道教興盛,所以有“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諺語。而西方國家特別是美英兩國多信奉基督教,《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對其文化影響至深,所以有“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無所不在)”等諺語。
(四)文學作品不同
由前文所述可知,英語諺語多源于莎士比亞的作品、伊索寓言、英文詩歌等。例如:The wish is father to the thought.(愿望是思想之父。)(莎士比亞);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writing an exact man.(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培根)。而漢語諺語多出自《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和《水滸傳》,故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諺語。
(五)價值觀念不同。在西方獨立和隱私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觀念,他們強調自由,信奉個人主義,“Self-preservat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al.(自我保護是自然的第一法則)”和“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一)”就是反映這些觀念的諺語。在中國,人們更注重于集體精神,認為自己是集體中的一部分,所以很多諺語都顯示了集體力量,如“人多好辦事”和“團結就是力量”。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能清楚看到英漢文化的差異,正是由于這種差異,世界文化才會如此的豐富多彩,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導致了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了解了這些差異,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英漢文化,從而進行無障礙的交流。
五、結語
諺語是一個民族智慧和經驗的結晶,本文通過對英漢諺語文化的起源和差異的介紹以及簡要分析,使讀者看到了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為了更加便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與溝通,我們還必須更深入地去了解英漢文化的差別,去做更多的研究與探討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