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35: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影像的危害,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BME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發展非侵入式的診斷技術用于治療和診斷疾病。生物醫學影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對結構與功能進行診斷的非侵入式技術。現在,生物醫學影像學已成為現代化醫院的主要標志之一,它是臨床研究的一種主要工具,也是醫院開展新技術、新業務的重要基礎。生物醫學影像學是如此的重要,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在20世紀初就改變了它們傳統的疾病和器官的機構模式,建立了國立生物醫學影像學與生物工程學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BiomedicalImagingandBioengineering,NIBIB)。而在我國國家基金的醫學科學三處,影像醫學不再是BME中的一個分支,而是被放到與BME同等的地位。美國最近開展的一項被認為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媲美的腦科學研究計劃,正是生物醫學影像學在神經科學領域的巨大應用。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顯示,BME專業是美國就業領域中需求增長最快的專業,從2010年到2018年預計有72%的增長,而生物醫學影像學又是BME中增長最快的領域。
生物醫學影像學隨時間在飛速地發展,被廣泛應用在臨床和基本生理和生物學的研究之中。大量的新發明出現在生物醫學影像領域,被用于創建新的影像模式;提高圖像的空間與時間分辨率與對比度;提供更為方便使用的影像數據分析和可視化;進行遠程醫療等。生物醫學影像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的飛速發展不僅需要優秀的生物醫學影像從業人員,也對生物醫學影像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全新的挑戰。如何提高生物醫學影像人才隊伍的綜合水平,已迫在眉睫。
二、生物醫學影像學教育
1.生物醫學影像學從業者的變化
現代化的大型生物醫學影像設備是集物理、材料、機械、電子、計算機、自動化、網絡等多種技術于一體的精密儀器。它的操作、維護和保養均十分復雜,對操作者的素質要求比較高。數十年前,大型生物醫學影像設備的從業者是一些受過醫學圖像培訓的物理學家。隨后,這項工作主要由本科物理專業、研究生醫學物理專業的畢業生充當。而在今天,大型生物醫學影像設備的操作者主要來自于BME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BME的教育由于融合了物理科學、工程方法和技術以及生物醫學,使得BME專業的畢業生極為適合生物醫學影像學方面的工作。生物醫學影像學從業者的變化給人們提出了三個教育中的問題:是否所有的BME學生都需要對生物醫學成像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認識?BME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生物醫學影像學知識?如何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設計及使用成像系統?
2.生物醫學影像學的知識結構和應掌握的基本知識
生物醫學影像學的知識來自于多個學科領域,包括電氣工程學、機械工程學、生物物理學、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生物學等。生物醫學影像學需要具備基本能量物理、輻射、輻射能量與物質的交互、硬件設計與實現、數據收集、分析和可視化、組織器官基于圖像的建模、數學變換、信號和圖像處理、軟件工程、信息論以及高性能計算等多方面的知識。由于生物醫學影像學在BME教育中的重要性,BME的學生即使未來不從事相關的工作,他也應該學習生物醫學成像和生物醫學圖像處理的基礎課程。他們應該理解常用圖像模式的基本成像原理和它們的優缺點,如何進行基本的圖像分析與處理,常用模態圖像的基本解釋等。而未來準備從事相關工作的BME學生,則應該選擇一到兩種影像模式,圍繞它們的具體應用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
3.生物醫學影像學教育中存在的挑戰
在生物醫學影像學教育中,存在著一些挑戰阻礙著高質量的生物醫學影像學教育。這些挑戰包括有限的動手實踐、教科書中的知識老化等。生物醫學影像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原理與應用緊密結合的學科,實踐教育可以使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節省時間,提高授課的效率。醫療機構對生物醫學影像專業大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必須提高醫學影像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在生物醫學影像學教育中,使用實際影像設備進行教育,往往由于安全問題和成本高而變得不可行。例如,小型x-射線管和在影像中使用的放射線核素在成本上是可行的,但它們所釋放的電離輻射對人體存在安全危害,不適合在高校課堂中使用。如果不考慮安全問題,會發現一臺基礎的磁共振設備就需要數十萬元,而且后期也存在著大量的維護費用,往往不是高校的教育經費可以承擔的。當前,在醫院的放射科、影像科等科室中,現代化的大型生物醫學影像設備被廣泛地采用。而在大學的實體教學中,學生卻往往沒有機會接觸這些設備,這就造成了教學與實踐環節的脫節。另外,生物醫學影像學是一個高速發展的領域,每隔五到十年都會有較重大的突破。而在教學中教材的建設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一本教材往往需要數年才能成形,這就導致了有時教科書和其他教育資源還沒出版就有些過時了。
4.生物醫學影像學教育中的資源
在生物醫學影像學教育中,網絡可以為學生與教師提供了一個開放、共享與實時的資源平臺,大量的不同影像模式和針對不同的生物醫學應用的影像被放在網絡上共享,這就使得學生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圖像形成的方式和認識如何根據工程和科學的需要生成圖像,從而將抽象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一個在線的超聲波教程被證明在幫助BME學生學習超聲波的基本知識上比常規教程更為有效。當前,在課堂中使用真正的成像設備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影像設備模擬器則是課堂學習一種非常有用的輔助手段。仿真大腦數據庫可以根據磁共振設備掃描參數的不同生成T1、T2以及PD模式的大腦磁共振圖像。美國的MedSim公司也直接提供了超聲圖像仿真儀用于實體仿真。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實驗室、實習基地、模擬器、網絡資源等實驗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提供給學生一些重要的電子資源,便于學生課外自學,鞏固知識,鞏固基礎性、實用性、穩定性的實踐教學資源。根據教育技術的發展,對教學方式、內容與手段等進行改革。從過去的以教師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應用與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積極引導的方式轉變,構建良好的學習與交互平臺,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高級思維的能力,廣泛而深入地參與到教學過程。
5.生物醫學影像學教育中的教學方法的改進
生物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不再是以課堂灌輸為主,傳統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導致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它的改革勢在必行。如何高質量地完成現代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學科的迅速發展與實際應用的需求產生導致生物醫學影像學技術也不斷創新,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被應用于生物醫學影像學領域,如多模態成像系統的出現,從解剖圖像到功能圖像,從宏觀的組織結構影像到微觀的分子影像,成像技術與手段不斷更新等。隨之,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生物醫學影像處理方法,包括圖像的融合、三維圖像分割、圖像動態跟蹤、分子影像分析等。教師的科研方向及課題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采用的理論與方法較新。教師可結合具體的項目,實施“產學研”結合,根據所在領域的國內外研究動態,以專題討論或穿插于課堂教學的方式,及時跟蹤學科發展動態,將最新的知識與先進技術介紹給學生,使其掌握本學科最前沿的學術思想與專業知識。此外,宜結合國內外醫學影像乃至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的現狀與發展,分析國內相關技術水平與差距,使學生能從宏觀上把握學科知識與相關產業發展情況。
三、小結
東軟醫療獲“2010年全球醫學影像新產品創新獎”
本報訊近日,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簡稱“東軟醫療”)榮獲由世界著名咨詢及調研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頒發的“2010年全球醫學影像領域新產品創新獎”,以表彰東軟醫療在推動全球醫學影像技術的持續創新和廣泛應用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百度“框計算”亮相北京科博會
本報訊在科博會上,代表未來互聯網產業發展方向的百度“框計算”應用展示和體驗,成為整個展會的最大亮點之一,其所展示的“聰明”的互聯網,受到了參會者一致的熱捧,現場體驗區更是異常火爆。
聯想高管王曉巖出席“2010北京全球婦女峰會”
本報訊 有“女性達沃斯”之稱的“2010年北京全球婦女峰會”5月20日開幕。5月21日,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曉巖出席了企業家組分會。以“聯想,從中國到國際的PC公司”為主題,和與會代表分享了聯想并購IBM PC業務的歷程,并對聯想能夠成功整合的原因一一予以剖析。
綠色電腦扶貧行動攜手惠思買走進社區
本報訊近日,綠色電腦扶貧行動攜手惠思買科技走進北京200個社區“捐贈電腦,圓5萬孩子的電腦夢”儀式在北苑家園社區正式啟動。該活動將在半年時間內走進北京200個社區,號召社區捐贈閑置電腦,形成2000臺可用電腦。
微軟中國Windows 7盜版危害測試報告
本報訊前不久,微軟中國了Windows 7盜版危害測試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微軟聲稱,收集了97種盜版拷貝,6%的盜版拷貝根本無法安裝;24%的盜版拷貝存在病毒、木馬等惡意程序,或者根本不是正式版本。
華為賽門鐵克“4+1朵云”
本報訊5月22日,華為賽門鐵克了云戰略,通過為客戶提供領先的端到端云基礎架構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對泛在的、多業務承載的云服務需求。華為賽門鐵克認為,資源的集中整合、企業業務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也必然帶來了企業對云基礎架構多業務承載和隨時隨地按需訪問的需求。
黑龍江省黑河市第一人民醫院 黑龍江省黑河市 164300
【摘 要】隨著臨床診斷中螺旋CT 的日益普及,產生醫源性輻射損傷也逐漸受到廣泛關注。為確保圖像質量符合臨床診斷所需要,盡可能降低輻射劑量成為一個重點研究方向,本文針對螺旋CT 低劑量掃描的應用進行了較深入地探討。
關鍵詞 低劑量掃描;螺旋CT;影像診斷技術
1 前言
在臨床診斷中,螺旋CT 新技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大了受檢者的輻射劑量,對患者產生一定的潛在危害。為確保圖像質量符合臨床診斷所需要,盡可能降低輻射劑量,使輻射劑量與診斷圖像相對平衡成為一個重點研究方向。
2 CT 掃描劑量的降低方法
2.1 管電壓降低
管電壓降低不僅能夠降低輻射劑量,也使降低醫學射線的質量,其產生的后果是降低射線穿透力,增大輻射吸收比例,造成患者收到的輻射量與圖像質量之間的關系被破壞,使影像質量受到改變。所以,采用管電壓降低方法在CT 低劑量掃描方面不具有可行性。
2.2 螺距增加
在不改變其它掃描條件時,增加螺距將降低患者受到的輻射劑量。但加大螺距,會增寬層面敏感性曲線,在z 軸的醫學影像將降低空間分辨力,因此輻射劑量采用螺距增加而降低的方法,其可行性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2.3 管電流降低
降低管電流低對對比分辨力產生影響,諸如腦、肝臟等低對比組織圖像質量顯著降低,因此管電流與輻射劑量之間具有線性相關性,而基本不會影響諸如肺、骨等高對比組織的分辨力。使管電壓保持不變,管電流降低,是輻射劑量降低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方法。
3 臨床中CT 低劑量掃描的應用
3.1 肺部CT 低劑量掃描
CT 低劑量掃描是對直接照射劑量減少的一個最好的方法,低劑量掃描應用于胸部檢查已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對比觀察在采用30mAs 低劑量和110 mAs 常規劑量的螺旋CT 進行掃描患者胸部,檢查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對病灶檢查的兩種方案,其檢出、病灶結構及定性都不存在明顯差異,螺旋CT 采用兩種劑量掃描患者胸部具有相同價值。研究結果證實,螺旋CT采用20mAs 低劑量掃描,得到的圖像與常規劑量掃描的圖像存在較小的差異,且患者受到的輻射劑量能夠明顯降低90%,因此肺部掃描時最佳劑量是20mAs。采用低劑量螺旋CT 掃描定量分析肺容積及密度時,發現超過60 mAs 低劑量都能獲得質量非常好的掃描圖像,可達到定量分析肺容積及密度所需。
3.2 低劑量CT 掃描鼻竇及鼻旁竇有關研究采用30mAs 和50mAs 兩種低劑量針對鼻竇病變患者進行CT 掃描獲得的圖像相對于120 mAs 常規劑量進行對比,低劑量掃描可分別降低78-88% 和88-98% 的曝光量,相對于低劑量掃描獲得的圖像質量沒有顯著降低,而二者相比較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3.3 低劑量CT 掃描顱腦
在成人顱腦部位采用低劑量CT 進行掃描的相關文獻報道較少,特別是嬰幼兒腦組織及顱骨尚未發育完全,組織密度明顯低于成人,腦組織、顱骨及腦室都具有較好的自然對比度,對于嬰幼兒顱腦病變檢查采用低劑量CT 掃描方法比較適合。有關研究結果顯示,臨床中螺旋CT 檢查兒童頭顱,采用120kV、90mAs 獲得的圖像質量符合臨床診斷實際需要。對新生兒采用120kV、70mAs 低劑量進行頭顱CT掃描,獲得的圖像也符合臨床診斷需要,但還能使輻射劑量明顯減少,只相當于35—55% 的常規掃描劑量。針對患兒存在顱內出血情況,采用多層螺旋CT 進行低劑量掃描,減少40% 的掃描劑量能夠得到符合臨床診斷需要的圖像。
3.4 低劑量CT 掃描眼眶部外傷
在眼眶的各種組織結構中密度差相對較大,也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力,而掃描圖像采用低管電流對于空間分辨力只具有較小的影響,因而低劑量CT 掃描眼眶部具有可行性。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對眶內氣腫、眶骨折、發現高密度異物等采用低管電流掃描與常規劑量不存在明顯差別;掃描球內血腫相對于常規劑量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能引起球內血腫漏診;對眶內氣腫、眶骨折、發現高密度異物、球內血腫等采用低管電流掃描與常規劑量不存在任何差別,對外傷病變掃描結果不具有統計意義。采用低劑量CT 掃描眼眶部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30 毫安管電流時CT 輻射劑量最小,只相當于常規劑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圖像質量相與常規劑掃描時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1)。
4 結語
總之,盡管低劑量CT 掃描增大了圖像噪聲,但在大部分掃描中得到的影像信息質量已達到臨床診斷所需,使受檢者收到的輻射劑量盡量減小,尤其是成人鼻竇、胸部及嬰幼兒顱腦病變中具有重要作用。結合當前開展的相關研究,30—55mAs 是胸部較為合理的一個低劑量掃描區間,在采用低劑量對其它部位進行掃描時,通過研究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值,還有待于相關研究人員繼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尉可道,蔣學祥.CT 中的放射防護[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18).
[2] 孟悛非,范淼. 重視CT 檢查中的輻射劑量[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10(16).
[3] 李秋芬, 李保銀, 袁衛國等. 低劑量螺旋CT 對有癥狀患者胸部檢查的應用價值[J].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14).
[4] 韋進, 王小文, 吳廣仕等. 多排螺旋CT 非螺旋低劑量掃描篩查肺結節[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2(8).
[5] 胡榮慧, 聞頌蘇, 王貴美等. 肺部低劑量螺旋CT 放射劑量的研究[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15).
{關鍵字}:倫琴,x射線,乳腺癌,乳腺攝影X射線設備,x射線危害,X線檢查。
{Abstract}FromfindX-rayin1985tonow,thereare112years.Medicalimagingtechnologyhasaverygreatdevolopment;Knowingitscharacteristics,wetalkaboutits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thenwecanusethegoodonesinsteadofthebadones.ThirdlywegetaknowlegdeoftheapplicationsofbreastcancerdignosisbyX-ray.TheAmericanCancerSocietyandDenmarkStudyGrouparguedabouttherealityandreliability,finallywe’resureaboutitscontribution.AtlastwediscusstheharmsofX-ray.let’susethetechnologyreasonably,andfightforourmedicalcareer.
{Keywords}roentgen,X-ray,breastcancer,mammographyfacilities,harmfulradiation,X-rayInspection
(一)倫琴-X射線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1845—1923)偶然發現了一種神秘的射線,他稱為χ射線。后來,人們運用χ射線造出χ光透視器,可以透視人體的內臟和骨骼,使醫生能正確發現病人的病因,挽救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倫琴X射線的發現,引發了一系列的重大發現。如很快就導致電子的發現和天然放射性現象的發現。以X射線的研究為鑰匙,叩開了人類認識物質微觀世界的大門。X射線的發現,打破了所謂“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物理學已發展到頂”等舊觀念,引起了物理學的徹底革命,導致了現代物理學的誕生。
倫琴因發現χ射線而得到很高的榮譽。1901年,獲得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獲得普魯士二級王冠勛章、英國皇家學院倫福得獎章、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獎章。
倫琴是位對科學無私奉獻的人,他深知自己的發現在科學、醫學等方面應用的意義,當柏林通用電氣協會建議以高價換取倫琴新發現的專利權時,他堅決拒絕,他認為任何科學發現都應當為人類共享。他把自己的發現公布于眾,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轉贈給維爾茨堡大學作為科學研究經費。
所以X射線的發現對醫學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就在其發現后不久,就被人們應用到臨床中。現在X射線不僅可以用來成像,作為診斷依據,還可以用來治療疾病。
(二)X射線特點及性質
物理效應
化學效應
生物效應
當X射線照射到生物機體時,生物細胞受到抑制、破壞甚至壞死,致使機體發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病理和生化等方面的改變,稱為X射線的生物效應。不同的生物細胞,對X射線有不同的敏感度。楓X射線可以治療人體的某些疾病,如腫瘤等。另一方面,它對正常機體也有傷害,因此要注意人體的防護。在醫學上,X射線技術已成為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專門學科,在醫療衛生事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X射線對乳腺癌的診斷
美國癌癥協會發表一項聲明說,X射線照相是及早診斷乳腺癌的有效手段,40歲以上的婦女應當堅持每年做一次這樣的檢查。
而丹麥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在八項主要在歐洲進行的有關X射線照相作用的調查中,研究人員參照了不是用隨機抽樣的科學方法得到的數據,因此,根據上述調查確認X射線照相可以發現乳腺癌是沒有根據的。
美癌癥協會在聲明中表示完全不同意丹麥研究小組的結論。聲明說,20世紀80年代,美國只有13%的婦女定期接受X光照相檢查,當時發現的乳腺腫瘤直徑平均為3.2厘米。90年代,定期做這種檢查的婦女達到60%,腫瘤的平均直徑縮小到了2厘米,近10多年來,美國乳腺癌的發病率一直穩步下降,所發現的乳腺癌一般都沒有擴散到腋下淋巴結,這主要歸功于X光照相的廣泛應用。
該協會說,丹麥研究人員引證最多的一項調查中采取的抽樣方法確實曾受到懷疑,但是研究人員在反復分析后,都肯定了那項調查中的數據。因此,X射線照相確實可以幫助及早發現乳腺癌。
乳腺攝影X射線設備也稱為鉬靶X射線設備,因為該設備使用的是鉬靶,鉬靶產生多的長波射線也就是軟射線,有很強的穿透能力,對于軟組織尤其對乳腺的攝影效果很好。多用于對乳腺疾病的診斷,診斷正確率能達到90%乳腺攝影X射線設備不僅能幫助查出乳腺是否有病變,還能顯示乳腺腫塊的真實大小,甚至還能發現1~2mm的病變,并能作為對良性和惡性病變進行鑒別的依據。
乳腺攝影X射線設備在結構上的特點是:配用乳腺攝像專用支架,設有較長的遮蔽筒,用于靠近病人,攝影時病人取立位或座位,專用支架能沿立柱上下移動,以適應不同高度的支架能有垂直向轉換成水平向,并可固定于其間的任何角度,用于乳腺各方向的攝影。支架上設有乳腺夾持板,起壓薄乳腺和固定位置的作用。
(五)x射線危害
X線對人體健康確有一定危害,X線照射量越大,對人體的損害就越大。X線照射量可在身體內累積,其主要危害是對人體血液成分中的白細胞具有一定的殺傷力,使人體血液中的白細胞數量減少,進而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使病菌容易侵入機體而發生疾病。根據X線理論原理,病人在X線檢查時,安全照射量應在100倫琴以內,按這個照射量再制定出容許的照射次數和時間。如胸部透視在幾天以內總的積累不應超過12分鐘,胃腸檢查不應超過10分鐘。至于攝片檢查因部位不同,照射量多不同,所以相應的容許照射次數也不同。病人在一年當中做2~3次檢查對健康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而且隨著醫學影像學的不斷發展,目前膠片及暗盒夾都采用了“感綠屏”和“感綠片”,這樣X線照射量要比原來劑量還要減少1/2量,從而更加保護了病人的健康,且診斷效果沒有絲毫降低。此外,近年來各大醫院均采用攝片為主、透視為輔的方式。一方面是為了減少病人過多攝入X線量(透視比攝片X線量大),另一方面也可為診斷疾病留有依據,以便于治療和復查對比。
雖說X線檢查對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但仍應強調,由于胎兒、嬰幼兒、兒童對X線非常敏感,故孕婦和嬰幼兒、兒童應盡量避免X線檢查。如果必須檢查,特別是作骨盆測量或胎兒檢查時,則曝光次數不得超過2~3次。對嬰幼兒的X線檢查最好僅將被檢查部位暴露,其余部分均應遮蓋。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不超過容許照射時間及次數應該是相對安全的。但是對于X線的敏感性每個人是不相同的,它還與人體的一般健康狀況有關系,更重要的是所謂安全照射量并不保證對遺傳因子也是安全的,因為目前對于足以影響遺傳的照射量究竟是多少還不十分明確。但是,從預防角度來看,X線檢查次數還是越少越好。
參考文獻:
產品展廳-福星科技
(點擊看原圖)
(上海天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口腔...)
關鍵詞:乳腺癌;早期;超聲;彩色多普勒
【中圖分類號】R730.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5-0137-02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近年來,乳腺癌發病率呈現了上升趨勢,并年輕化,所以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對其治療和預后都極其重要,而超聲檢查為臨床乳腺癌的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6例患者為我院2008年-2011年門診或住院病人,年齡在35~61歲之間,均為女性,因疼痛就診,18例,觸診部分可捫及包塊,8例,體查僅發現乳腺腺體增厚。
1.2 檢查方法:使用西門子PREMIER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10MHz。患者仰臥,雙臂舉過頭頂,充分暴露雙側,用高頻淺表超聲探頭放置表面,對各象限依次進行連續性對比掃查,發現腫塊后,詳細觀察腫塊部位、大小、形態,邊緣、內部回聲及微小鈣化灶的有無,用CDFI觀察內部血流情況,用脈沖多普勒(PW)測量血流頻譜,按Adler方法判定血流信號的分級。
2 結果
26例患者中,5例未在我院手術,21例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為乳腺癌,腫塊1cm,16例,為單發,在乳腺層內探及低回聲包塊,邊界不規則,呈蟹足狀,部分內部可見微小強回聲,彩色多普勒顯示包塊周邊及內部均可探及血流信號,RI≥0.7,3例血流分級為Ⅱ-Ⅲ級,16例血流分級為Ⅲ級,16例均伴有腋窩淋巴結腫大。
3 乳腺癌超聲特點
3.1 聲像圖特點:
3.1.1 腫塊邊界不整,無包膜,邊界有毛刺,呈鋸齒狀或蟹足狀,有時可見較強回聲暈;
3.1.2 腫塊內部多呈實性低回聲,少數呈等回聲或強回聲,分布不均,可有散在點狀鈣化;
3.1.3 腫塊后方回聲可出現衰減或消失(髓樣癌后方回聲可輕度增強);
3.1.4 腫塊縱橫比大于1;
3.1.5 發生壞死或液化時,腫塊內可探及不規則液性暗區;發生轉移時,腋窩或鎖骨上淋巴結出現腫大,腫大的淋巴結為低回聲,中心強回聲偏移或消失;
3.1.6 彩色多普勒探查,大多數腫塊內部或邊緣可有血流信號,呈棒狀或條狀,多為中心型或穿入型,血流信號豐富程度多為Ⅱ-Ⅲ級;
3.1.7 脈沖多普勒,血流速度較高,峰值流速大于20cm/s,RI>0.7,呈高速高阻型。
3.2 超聲表現:
3.2.1 髓樣癌:一般體積較大,呈圓球形,回聲與脂肪層回聲相似或呈無回聲,腫塊多位于乳腺腺體層深面,伴有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晚期可出現腫塊與皮膚分界不清。
3.2.2 乳腺硬癌:體積不大,邊界不整,界限不清,呈低回聲或極低回聲,腫塊后方回聲衰減。
3.2.3 狀導管癌:腫塊常位于擴張的導管內,呈中等回聲或低回聲,形態不規則,部分邊界呈現蟹足狀,腫塊后方有回聲衰減現象。
4 討論
乳腺癌的早期診斷不僅可縮小手術切除范圍,甚至可行保留腫瘤切除手術,還可降低死亡率,減少轉移與復發,早期乳腺癌的正確診斷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目前,彩色多普勒超聲因其安全、無創的特點作為了乳腺篩查的首選方式,但是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超聲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局限性。比如早期病灶比較小,未向周圍組織發生浸潤,邊緣也可呈現較光滑的現象,1cm的乳腺癌211例中,伴腋窩淋巴結轉移有89例,占42.18%,而45例1cm還是
參考文獻
[1] 劉佩芬.乳腺影像診斷必讀[M].北京:人民軍區出版社,2007:100-140
[2] 張龍方,李群.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超聲表現與病理對照.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2,18(6):571
[3] 張縉熙,姜玉新,主編.淺表器官在乳腺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0:116-135
[4] 曹鐵生,段云友,主編.多普勒超聲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5] 李泉水,主編.淺表器官超聲.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6] 褚紅,龔新環,陳紅燕,等.高頻彩色超聲診斷乳腺癌的價值[J].上海醫學影像.
[7] 趙漢學.乳腺導管內原位癌和內癌微小浸潤聲像圖表現及病理基礎[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7,23(4)
[8] 鮑潤賢.中華影像醫學(影像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6
【關鍵詞】 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狹窄病變;臨床價值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1004-01
64排螺旋CT是采用64排螺旋的探測器,每排0.625mm,可從多個方位多層次不同厚度方面進行掃描,旋轉一圈能夠收集40mm范圍的新檢查技術,應用于檢查冠狀動脈血管壁上的硬化斑塊及粥樣硬化斑塊并為冠狀動脈增強造影提供精確位置,方便進行及時診斷,并未手術提供理論基礎和圖像資料,減少手術風險及隨時監測術后并發癥[1-2]。其優點是不但能夠評價狹窄病變,還能夠應用于病理形態和心臟性能評價。此外它不會造成創傷,在短期內能重復檢查,方便安全。冠狀動脈狹窄是指在冠狀動脈血管壁上附有粘稠硬化的物質使血管腔徑縮小甚至閉塞,或/和由于冠狀動脈功能改變(痙攣)引起心肌缺血或缺氧而造成的管腔狹窄。64排螺旋CT在診斷冠狀動脈狹窄上廣泛運用,我院對此作出一系列探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心內科2012年2月——2012年11月的冠狀動脈疾病和疑似冠心病患者120例,對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40-85歲,平均年齡為(62.5±2.3)歲。其中有高血脂20例,糖尿病30例,家族遺傳性心血管疾病40例,心肌梗死4例,高血壓80例,心絞痛60例。
1.2 方法 120例患者均處于安靜放松、平臥的狀態下,同時對患者進行屏氣訓練,保證在曝光期間患者腹部處于靜止狀態。囑咐患者平躺后,將64排螺旋CT的探測器的電極按順序放好,待接收到心電圖信號后,囑咐患者憋氣開始掃描,首先平掃冠狀動脈,從心底部開始直到隔下,觀察冠狀動脈內鈣化及斑塊情況。然后用注射器向肘靜脈內以流速3.0m/s注入對比劑碘劑,屏氣后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掃描。必要時應根據具體實際情況采取投照。將冠狀動脈造影的檢查結果作為參考,根據統計結果分析總結64排螺旋CT對診斷冠狀動脈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狹窄的準確性并計算其精確值、陽性率和檢查吻合率。
1.3 療效判定標準[3] 冠狀動脈的血管壁在正常情況下無硬化斑塊,管腔內光滑通暢。輕度冠狀動脈狹窄時血管腔直徑狹窄百分數為20%-45%;中度冠狀動脈狹窄時血管腔直徑狹窄百分數為50%-75%;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時血管腔直徑狹窄百分數為75%-98%;閉塞時為血管腔完全阻塞。64排螺旋CT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狀動脈是否管腔縮小時,通常使用測量血管腔徑的方法,即將距離心臟近的管腔縮小的冠狀動脈管腔直徑值用為標準值,對冠狀動脈血管腔縮小的程度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64排螺旋CT診斷冠狀動脈中重度以上狹窄的準確性及檢查吻合率的情況 64排螺旋CT診斷冠狀動脈輕、中、重度以上狹窄的準確性高,與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冠狀動脈中重度狹窄引起的冠心病日前呈上升趨勢,此外由于近年來人類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及誘因較多等因素,冠狀動脈狹窄的早發現檢查技術成為我國心血管內科防治的重點之一。冠狀動脈狹窄指因附在冠狀動脈血管壁上的斑塊,使血管腔徑縮小甚至閉塞的癥狀,由于冠狀動脈功能改變(痙攣)引起心肌缺血或缺氧而造成的管腔狹窄。常見誘因包括吸煙、酗酒、高血壓、高血脂、心肌梗死、心絞痛、糖尿病等因素[4-5]。目前我國常采用64排螺旋CT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病變。64排螺旋CT具有多層選擇的64排探測系統,每排0.625mm,可從多個方位多層次不同厚度方面進行掃描,采集一次即可完成收集40mm范圍的新檢查技術,在此掃描旋轉中能同時得到4個以上層面的圖像數據,明顯縮短掃描時間,結合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利用心臟分段可變速掃描重建技術,使其具有較高的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分辨率,主要用于檢查冠狀動脈內鈣化及粥樣硬化斑塊并為冠狀動脈增強造影提供精確位置,方便及時進行診斷,并未手術提供理論基礎和圖像資料,減少手術風險及隨時監測術后并發癥[6]。其突出優點是不但能夠評價狹窄病變,還能夠應用于血管壁病理形態和心臟性能評價。此外這項檢查技術不會造成血管創傷,并能在短期內能夠重復檢查,安全性能高,無危害性,方便安全[7-8]。在實驗中,120例患者均處于安靜放松、平臥的狀態下,同時對患者進行屏氣訓練,保證在曝光期間患者腹部處于靜止狀態,準確放置好64排螺旋CT的探測器電極,收到信號后在患者憋氣時進行掃描,首先平掃冠狀動脈,從心底部開始直到隔下,觀察冠狀動脈內鈣化及斑塊情況。然后用注射器向肘靜脈內以流速3.0m/s注入對比劑碘劑,屏氣后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掃描。將冠狀動脈造影的檢查結果作為參考,根據統計數據分析判斷64排螺旋CT對診斷冠狀動脈中度及中度以上的血管腔狹窄的準確性并計算其精確值、陽性率和診斷符合率。實驗結果顯示,64排螺旋CT診斷冠狀動脈中度及中度以上狹窄的準確性高,精確值為90%、陽性率為65%。經以上論述,64排螺旋CT在檢查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方面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對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管腔縮小具有敏感的檢測性,可應用為冠狀動脈狹窄的一種無創性檢查,具有早發現早治療、短期內多次檢查、定位準確的優點,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韓勤甫,張福全,金培印,等.64層雙源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對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療前沿,2012,7(16):52-53.
[2] 韓勤甫,王淑紅,賈銀明,等.多層螺旋冠狀動脈成像與導管法冠狀動脈造影對比觀察[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3):370-272.
[3] 白志軒,石峻,彭勇,等.64層螺旋CT對冠狀動脈狹窄病變診斷準確性的對比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2,19(1):8-14.
[4] 曾慶玉,邸杰,祖德貴,等.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診斷心率≥70次/分或心律不齊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病變[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2,27(7):1413-1417.
[5] 朱昭環,朱應禮,葛高華,等.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臨床應用[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9):1109-1112.
[6] 霍天龍,杜湘珂,廖靜敏.定量評估64層螺旋CT血管成像與DSA顯示冠狀動脈狹窄的能力和可靠性[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1O):1036-1039.
兗礦集團有限公司總醫院放射科,山東鄒城 273500
[摘要] 目的 分析X 線影像學檢查對診斷對兒童腺樣體肥大的價值。方法 該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采取手術治療的腺樣體病理學肥大患兒共56例,均采用X-DR攝片機進行鼻咽部標準側位片深吸氣相投照,測量腺樣體厚度、鼻咽腔寬度,計算腺樣體厚度/鼻咽腔寬度比值(A/N),與術后實測A/N 值比較兩者相關性,觀察X線影像診斷符合率。結果 鼻咽部側位片X線表現顯示鼻咽頂部及后壁軟組織增厚,向前下突起,邊緣光滑,鼻咽腔隙變窄者28例,呈彌漫性向前下突起者17例,呈波浪狀向前下突起者11例。術前后腺樣體A/N值比較:術前X-DR檢查A/N值為(0.81±0.16),術后術后實測腺樣體厚度,計算A/N 值為(0.80±0.15),P>0.05。術前X-DR 診斷腺樣體病理性肥大56 例,均經手術證實為病理學腺樣體增生,診斷符合率100% ,未發現假陽性。結論 X 線影像學檢查是了解腺樣體大小的簡便實用、安全有效的方法,診斷正確率高,對觀察腺樣體肥大有肯定的意義,是診斷兒童腺樣體肥大影像檢查的首選。
[
關鍵詞 ] X線影像學;診斷;兒童腺樣體肥大;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66;R4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8(b)-0169-02
[作者簡介] 華娟(1970.5-),女,江蘇楊州人,本科,主治醫師,現主要從事臨床醫學影像診斷工作。
腺樣體又叫咽扁桃體,為位于鼻咽部頂后部、蝶骨體下方的一團淋巴組織,小兒出生后逐漸長大,2~10歲為生理性肥大,約 6歲時達到最大程度,10歲后逐漸萎縮、退化,14~15 歲后呈成人狀態。當腺樣體長期受到反復的炎癥刺激后,腺樣體即會發生病理性肥大,吸氣時氣道阻力增加,負壓致使上氣道無骨性支架的軟組織萎陷,造成上氣道機械性阻塞并壓迫咽鼓管[1],從而導致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嚴重時可影響兒童智力及體格發育。為進一步觀察X 線影像學檢查對兒童腺樣體肥大的診斷價值,對該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采取手術治療的56例腺樣體肥大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觀察本病X線鼻咽部側位片,測量腺樣體厚度、鼻咽腔寬度,計算腺樣體厚度/鼻咽腔寬度比值(A/N),并與手術結果對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該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采取手術治療的腺樣體病理學肥大患兒共56例,均符合小兒腺樣體病理學肥大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齡2~12歲,平均年齡為(6.57±4.85)歲,臨床主要表現:56例均有鼻塞、張口呼吸、流涕等癥狀,其中睡眠不安38例,打鼾43例,咳嗽11例,聽力下降15例,食欲下降25例,腺樣體面容12例。耳鼻喉科檢查:鼻咽頂后壁見分葉樣淋巴組織團塊53例,表面有分泌物粘滯者29例,兩側腭扁桃腺Ⅰ°肥大者15例,Ⅱ°肥大者13例,Ⅲ°肥大者7例。56例常規攝鼻咽部側位X-DR片。
1.2 X線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銳珂DR Evolution 500mA攝片機投照,對于能配合的患兒站立側位,頸部不可過伸或過屈,眶耳線平行與地面,取外耳孔前下2 cm處作為X線中心線,選焦-片距為120 cm。令患兒上下唇自然閉合,舌及口周肌肉于放松狀態;后牙于正中合位持輕咬狀,保持平靜均勻呼吸,進行鼻咽部標準側位片深吸氣相投照。對于不能配合的患兒可給予患兒水合氯醛、安定等藥物鎮靜后,在睡眠狀態下采取側臥位,按照上述投照條件攝標準側位。測量腺樣體厚度、鼻咽腔寬度,計算腺樣體厚度/鼻咽腔寬度比值(A/N)。
1.3 腺樣體的測量方法
取腺樣體下緣最突出點作為a,枕骨斜坡顱外面切線作為 b,a-b的垂直距離(cm)就是腺樣體的厚度,以A表示; 取硬腭后上段作為 c點,取翼板根部和斜坡顱外面連接點作為 d點,c-d 間距離(cm)就是鼻咽腔的寬度以N表示, A除以N 即是 A/N 的比率。以A/N比率反映腺樣體大小:①A/N值<0.6為正常;②0.6>A/N值<0.7為生理性肥大;③A/N值>0.7為病理性肥大[3]。
1.4 手術方法
56例病理學腺樣體肥大患兒均在靜脈麻醉滿意后,用橡膠導管將軟腭拉起,用2.7 mm鼻內窺鏡經前鼻孔向后窺視,可見腺樣體堵塞后鼻孔,經口腔用腺樣體刮匙輕刮出腺樣體,止血后即見后鼻孔通暢。如合并腭扁桃體肥大,根據情況同時行扁桃體切除術。術后實測腺樣體厚度,計算A/N 值。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2.0數據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鼻咽部側位片X線表現
鼻咽頂部及后壁軟組織增厚,向前下突起,邊緣光滑,鼻咽腔隙變窄者28例,呈彌漫性向前下突起者17例,呈波浪狀向前下突起者11例。
2.2 術前后腺樣體A/N值比較
術前X-DR檢查A/N比值為(0.81±0.16),術后術后實測腺樣體厚度,計算A/N 比值為(0.80±0.15),經統計學處理,t=0.34,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X線影像診斷符合率
術前X-DR 診斷腺樣體病理性肥大56 例,均經手術證實為病理學腺樣體增生,診斷符合率100%,未發現假陽性。
3 討論
腺樣體肥大是兒童常見的疾病之一,腺樣體炎癥反復發作或如鼻腔、鼻竇、扁桃體等鄰近器官的炎癥波及鼻咽部,刺激腺樣體發生病理性增生[4]。其主要臨床癥狀為鼻堵塞,經常鼻堵塞,張口呼吸,夜晚睡眠不安,入睡打鼾,最主要的危害是導致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可影響到神經、內分泌、心血管等系統,引起各種相應癥狀,臨床上大多在檢查評估后,實施腺樣體切除手術[5]。目前術前檢查腺樣體大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鼻咽部X線側位片、CT掃描及纖維鼻咽鏡檢查等,選擇簡單準確,微創安全的檢查方法,對于術前充分了解腺樣體的大小、形態十分必要,其中螺旋CT掃描技術能客觀地顯示腺樣體及鼻咽腔的全貌,能夠幫助耳鼻喉科醫生制定個體化的手術治療方案[6],但檢查費用昂貴,限制了在基層的普及。而纖維鼻咽鏡檢查的優點是能直接觀察增大的腺樣體,做出明確診斷,但不能準確測量鼻咽腔的寬度和阻塞的程度,并且檢查過程痛苦,小兒一般均難以配合。X線影像學檢查是臨床上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在投照位置正確的前提下,CR、DR 設備可以利用調節窗位、窗寬大小等后處理手段清晰顯示鼻咽部軟組織結構及骨骼構成,容易測量腺樣體厚度、鼻咽腔寬度,并計算出A/N 比率供臨床參考[7],經濟實用、操作簡便、放射劑量小,近些年來被許多學者應用于研究上氣道形態和解剖結構[8]。該研究資料顯示56例術前X-DR 診斷腺樣體病理性患兒均經手術證實,診斷符合率100%,未發現假陽性。術前鼻咽部側位片測量值與術后腺樣體的實際厚度有良好的表現關系,與馬曉輝研究結果相符[9]。
總之,X 線影像學檢查是了解腺樣體大小的簡便實用、安全有效的方法,診斷正確率高,對觀察腺樣體肥大有肯定的意義,是診斷兒童腺樣體肥大影像檢查的首選。
[
參考文獻]
[1] 張志宏,胡書君.小兒鼾癥鼻咽部側位片105例X線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1):16-18.
[2] 胡慶磊,周煥,楊揚,等.兒童鼾癥與扁桃體、腺樣體大小的相關性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4,49(4):530-532.
[3] 楊明.腺樣體肥大的影像學診斷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129-130.
[4] 單建偉,鄭堅,于冬雪,等.小兒鼻咽側位片評價腺樣體增大與手術對比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3,5(3):227-228.
[5] 喬靜,馬彥,段瑩,等.《兒童腺樣體肥大引發睡眠呼吸障礙的中醫診療專家共識》編寫回顧[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4,1(6):329-332.
[6] 黨保華,曲金榮,張建偉,等.16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兒童腺樣體肥大中的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2,27(6):672-674.
[7] 梁紅,陳俊,彭琲,等.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影像學診斷分析[J].廣西醫學,2013,35(9):1193-1196.
[8] 宣妙燕,王紅霞,李婷,等.X線定位側位片測量鼾癥兒童上氣道結構[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4,44(1):20-26.
高輻射量增加基因突變風險
CT是“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技術”的簡稱。應用它可很清晰地看到人體內器官是否有異常或病變,但其代價是要受到輻射危害。
美國學者新近兩項相關研究成果證實,過度使用CT掃描,使病人面臨X射線的高輻射量威脅,這將會增加人體基因突變的風險,從而提高罹患癌癥幾率。以前人們低估了CT掃描相關的放射暴露,而這可能導致成百上千的癌癥發生。
CT高度普及患癌率將明顯增高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放射學及流行病學專家研究發現,40歲的女性若進行冠狀動脈造影,270人中就會有1人罹患癌癥。在CT掃描中,冠狀動脈造影的輻射劑量最高。若進行頭部CT掃描,那么8100名婦女中就會有1人發生腫瘤;男性則為11080人中1人發病。研究表明,在CT檢查中女性受輻射影響更大。過多進行胸腔CT掃描,會使女性患乳腺癌和肺癌危險增加。而且年紀越輕,因CT掃描罹患癌癥的可能性會越大。
美國2007年的CT檢查大約7200萬次,比1993年增加了3倍多。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推測,5700萬次CT檢查大約可使未來癌癥病例數增加2.9萬例。根據普遍認可的輻射劑量與癌癥死亡率的關系,大約每2000次掃描中就有1人會因 癌癥死亡。
避免濫用減少輻射
合理使用CT,利遠大于弊。醫院所用影像檢查,其輻射都在允許的范圍以內,是安全的。尤其在應用其他手段診治某些疾病難以奏效時,患者不可“因噎廢食”,如果醫生做出正確的CT檢查決定,應積極配合,千萬不要延誤病情。
我們這里反對的是不必要的、濫用CT的做法。很多人都存在一個認識誤區,覺得越貴的肯定越精確,幾十塊的X線攝片肯定趕不上幾百上千塊的CT。其實雖然儀器有古老與先進之分,但對于我們患者來講,只要夠用就是適合的。
一般情況下,胸部CT掃描產生的輻射劑量大約是X光胸透輻射劑量的100倍;比如說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骨折了,照個X線攝片足夠了,可有人非要去做CT,白白接受比攝片強上百倍的輻射,這又是何苦呢?
如今,有些公司認為一般常規體檢不夠細致全面,加入CT掃描作為員工每年健康體檢的項目。領導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但實際上卻讓員工接受了不必要的輻射,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費力不討好”。另外有些人可以享受公費醫療的待遇,不管需不需要,覺得反正不用自己花錢,隔三岔五地去照一照。殊不知雖然多享受了幾百塊的公費,但受損失的是自己的健康。以上這些情況就明顯是弊大于利了。
還應該警惕有些醫院給患者濫用CT檢查。據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的相關報告稱,各州之間住院醫學影像的花費可相差8倍之多,至少在有些州,醫學影像是被過度應用了。由于受利益驅動,美國的這種“過度”使用CT現象在我國一些醫院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著。不少醫院以種種理由給病人做CT檢查,早已成為普遍存在的現實,而病人利益和健康被放在了一邊。
因此,患者要多個心眼,要謹防醫生開出不必要的CT檢查。如果需要進行CT掃描,病人要記錄下已進行的CT掃描次數,若被要求再次進行CT掃描時,可以向醫生詢問其必要性,并且向醫生提出考慮以其他影像檢查替代的可能性。比如X線攝片、X線透視、B超、核磁等等,都是更加安全的。
小貼士
(甘肅省張掖市計量測試檢定所,張掖 734000)
摘要:醫用X射線診斷設備是應用最早、臨床普及面最廣的醫學影像檢查手段。這種設備在使用過程中,一旦輻射劑量超標,就可能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可逆轉的危害。為此,本文以瑞典奧利科的X射線機為研究對象,針對這種帶有輻射性質的檢測設備的輻射源劑量不確定進行檢測和評定,根據評定結果來判定該設備是否會對患者造成危害。
關鍵詞 :醫用診斷X射線輻射源;輻射劑量;不確定評定
中圖分類號:R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4-0146-03
作者簡介:徐成智(1965-),男,甘肅張掖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醫用三源檢定;柴繼兵(1967-),男,甘肅張掖人,副所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醫用三源檢定;王尚德(1983-),男,甘肅張掖人,助工,研究方向為衡器檢定。
0 引言
醫用X射線診斷設備作為一項醫學影像檢查手段,不僅是應用最早的,也是臨床普及面最廣的。由于其輻射源的合格與病員診斷結果的判斷和身體健康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加強設備的質量管理和輻射劑量檢測至關重要。我們國家也把醫用診斷X射線輻射源列入強制檢定項目之一。在實際應用中,由于檢定不到位,有的醫用X射線診斷設備輻射源的輻射劑量是不合格的,這樣的設備一旦在醫院投運,其后果可想而知。
本文以瑞典奧利科的X射線機多功能質量檢測儀-巴拉庫達系統為實證研究對象,進行輻射劑量不確定評定,根據評定結果來評判該系統輻射源的輻射劑量是否能保障患者安全。
1 醫用診斷X射線輻射源輻射劑量計量檢定工作原理
巴拉庫達系統采用半導體測量探頭,與傳統的方法相比,該方法不僅測量范圍廣,準確度等級高,而且不受氣壓和溫度的影響,同時具有讀數界面直觀的優勢。在焦點距測量探頭100cm,曝光時間為0.04s,管電流為500mA,管電壓為70kV的情況下測量其輻射劑量,并且分析在不同劑量下的影響因素,進而確定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
醫用診斷X射線輻射源的本征計量特性是分辨力,決定分辨力的因素是射線束的質和量以及焦點面積,而射線的質和量同時又是損害人體的因素。因此檢定的根本目的是在充分保證人體吸收的X射線量滿足防護的要求下,分辨力能滿足醫療診斷的需要。檢定方法是檢測醫用診斷X射線輻射源在各種功能技術條件下引起射線質、量、焦點面積是否符合分辨力與射線防護的要求并加以判定。
本計量標準由測量射線量的劑量計計量標準器,以及模仿人體用的標準鋁片、組織等效模體,定位、修正數據用的空盒氣壓表、鋼卷尺、支架,測量影像質量的分辨力卡、星型測試卡配套設備組成。劑量計測量射線量的原理是射線照在電離室的室壁上(即傳感器的外殼),發射出次級電子,次級電子引起電離室內部的空氣電離,電離離子被加上電壓的電離室中心電極和室壁收集形成電流信號,電流信號經電子器件放大、運算并顯示出來。
2 醫用診斷X射線輻射源輻射劑量不確定評定工作要求
2.1 設備
2.1.1 計量標準器:9206E劑量儀,測量范圍是(0.0001~1999.9)cGy,不確定度或準確度等級或最大允許誤差4.0%(k=3)。
2.1.2 配套設備:
①DYM3醫用非介入X射線管電壓測試儀(KVp計),測量范圍是RX9000Ⅱ,不確定度或準確度等級或最大允許誤差≤±2%;
②PROVA11醫用非介入X射線管電流測試儀,測量范圍是(50-500)mA,不確定度或準確度等級或最大允許誤差為1.5級;
③8080光野與射野一致性檢測板;
④分辨力測試卡,不確定度或準確度等級或最大允許誤差MPE:±10%;
⑤LYR-5星形測試卡,測量范圍≥0.3mm,MPE:±10%;
⑥標準鋁片,測量范圍在0~5mmAl之間,MPE:±0.05mm;
⑦3m的鋼卷尺,測量范圍為(0~3)m,測量誤差為0.01mm。
2.2 構建數學模型
將半導體探頭(MPD)置于診斷床上,調節X光機焦點與MPD探頭的距離,使該距離為100cm。照射野應大于探頭有效測量面積,保持照射中心與探頭中心垂直一致。建立如下數學模型:
K=M·NK KTP
其中,M代表標準器測得值;Nk代表探測器校準因子;KTP代表電離室探測器的溫度,氣壓密度修正因子;K代表空氣比釋動能。
由于MPD探頭的特殊性,既不受氣壓的影響,也不受溫度的影響,故建立以下數學模型:
K=M·NK
3 醫用診斷X射線輻射源輻射劑量計量檢定不確定度實證分析
3.1 測量前的準備工作
①測量依據:JJG744-2004《醫用診斷X射線輻射源》。
②環境條件:相對濕度小于85%,溫度常規條件。
③測量標準:劑量儀,重復性:優于0.1%(20cGy),非線性:優于±0.5%。
④被測對象:醫用診斷X射線輻射源的空氣比釋動能率。要求其空氣比釋動能率的不確定度優于5%,X射線管的峰值電壓范圍在30-150kV之間。
⑤測量過程:用已檢的劑量儀,測量距焦點規定距離處的輸出空氣比釋動能率,經空氣密度修正,得到實際空氣比釋動能率。
3.2 數學模型
3.4 輸入量N的標準不確定度urel(N)的評定
造成輸入量N的不確定度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校準因子定值不準造成的;二是校準因子不穩定造成的,前者可根據校準證書給出的不確定度采用B類方法評定,后者則依據規程要求指標采用B類方法評定。
3.4.1 校準因子定值不準引入的標準不確定度urel(N1)的評定
校準證書給出的校準因子的測量不確定度為2.4%,k=2,由此得到
3.6 輸入量P的標準不確定度urel(P)的評定
經驗證,4組數據平均值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23.38-23.37=0.01小于計量標準的擴展不確定度,符合建標要求。也就是說,本文所測瑞典奧利科的X射線機多功能質量檢測儀-巴拉庫達系統不確定度符合標準要求,只要結論客觀公正就可以投入實踐應用。
4 結論
醫用X射線輻射源輻射劑量的不確定評定是用來衡量該檢測設備輻射是否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依據。在實際檢定工作中,評定人員應該多學習,不斷提高計量檢定專業水平,并且要認真負責的對待這項工作,從設備安全檢定的立場盡力為患者的生命安全筑牢安全防線。
參考文獻:
[1]北京市計量科學研究院,首都醫科大學醫學儀器質量控制技術研究中心,北京西門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萬東醫療裝備股份有限公司.JJG744-2004,醫用診斷X射線輻射源檢定規程[S].
[2]張靜波,鄒蓉珠,張林,黃仁德.廣州市醫用診斷X射線機影像質量狀況調查和分析[J].中國輻射衛生,2009(03).
[3]楊宇華,曾錫慎,吳增漢,王新永.廣東省醫療照射頻率與劑量水平調查研究[J].中國輻射衛生,2004(01).
[4]宋茲金,樊玉紅.20臺醫用診斷X射線機質量控制及防護監測結果[J].中國輻射衛生,2000(01).
[5]丁鳳仙,殷廷志,陳愛紅,康曉輝,高國賢.醫用診斷透視X射線機防護性能調查[J].中國輻射衛生,2000(03).
[6]BIR/IPEM.Radiation Shielding for Diagnostic X-rays.2000.
[7]NCRP.Structural Shielding Design for Medical X-ray Imaging Facilities. NCRP Report No.147.2000.
[8]陳躍,孫作忠,楊迎曉,賈喜銘.如何搞好射線防護器材的生產與管理[J].中國輻射衛生,2002(01).
【關鍵詞】 放射損傷;放射防護;健康體檢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健康體檢已逐漸被人群普遍認知。在個人或團體例行體檢、兒童及青少年的入學檢查、學生升學檢查、參軍入伍、從業檢查、餐飲服務業人員體檢、出入境人員健康體檢項目中,沒有一項能離開胸部放射性檢查,它已成為健康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是每年體檢的保留項目,是篩查肺結核、肺腫瘤等肺部疾病的重要手段。普通大眾化體檢一般包括胸透或胸部CR或DR。高檔套餐體檢還包括CT、PET-CT等。放射科醫師和技師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對體檢者的防護。
1X射線的物理特性及其對人體的危害
X射線是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Conrad R ntgen)1895年發現的,它具有波長短、穿透力強、熒光作用、攝影作用及生物效應等特性,由此開創了醫學放射學的先河。在醫學領域,X射線被廣泛應用于透視檢查、拍片檢查及放射治療等。1971年,英國工程師Housfield發明計算機體層攝影(CT),較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X射線可以更精細觀察人體正常和病變組織,引起放射學的一場革命。此后,隨之產生了DSA、PET-CT等高精尖影像檢查設備。起初,人類把X射線用于醫學時也不知道它還會對人體有害,直到在實踐中發現接受照射射線過多的人出現脫發、腹瀉、皮膚潰瘍甚至皮膚癌、白血病等,才逐漸認識到X射線也是“雙刃劍”,如果超劑量使用,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大的。這是因為X射線還通過熱效應、電磁效應、累積效應等機制對人體造成輻射損害。損害的程度隨吸收劑量多少和人體對X射線敏感程度而定。一般來說,過小劑量對人身無損害,隨著劑量的增大,會造成部分機體細胞受損,大劑量可導致組織細胞破壞及血液循環系統方面的病變,在免疫力低下或促癌因素存在時,可能誘發癌癥。另外,放射線還可能誘發基因突變、遺傳性疾病、嬰幼兒智力下降等疾病。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最新的研究結果估算,以1 00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為例,每年大約會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射線誘發癌癥、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疾病。可見X射線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1-2]。
2國際組織和中國政府關于放射性防護的法律法規和標準
X射線檢查是用于健康查體的常規方法之一,為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早期治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時,輻射的危害和防護已引起國內外的密切關注。鑒于放射性輻射對人體的危害,為用好這把“雙刃劍”,國際組織和中國政府對正確使用X射線作了一系列嚴格規定。1997年ICRP(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第26號出版物提出了實踐的正當性、防護的最優化和個人劑量限值之輻射三原則。
中國政府也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標準,對醫用X射線診斷機的使用與防護作了相關的規定,其中有些對受檢者的防護作了明確的規定。國家衛生部公布了《放射診療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自2006-03-01起施行,以加強放射診療工作的管理,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保障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患者和公眾的健康權益。《規定》要求,不得將核素顯像檢查和X射線胸部檢查列入對嬰幼兒及少年兒童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對育齡婦女腹部或骨盆進行核素顯像檢查或X射線檢查前,應問明是否懷孕;非特殊需要,對受孕后8~15周的婦女,不得進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檢查;應當盡量以胸部X射線攝影代替胸部熒光透視檢查。
《規定》指出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遵守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有明確的醫療目的,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檢者輻射對健康的影響。醫療機構在實施放射診斷檢查前應當對不同檢查方法進行利弊分析,在保證診斷效果的前提下,優先采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診斷技術。《X線診斷中受檢者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 16348-1996)中規定:“必須根據投照方向恰當選擇受檢者,盡量避免非檢查部位受到有用線束的照射。必須注意對受檢者的非投照部位進行屏蔽防護,特別應注意保護性腺、活性骨髓、女性乳腺、胎兒及兒童骨骺等輻射敏感器官”[1-3]。
3特殊群體中兒童健康體檢的放射防護
對兒童明顯濫用X射線檢查的例子比比皆是:兒童的入學檢查、學生升學檢查、結核普查,沒有一項能離開X射線胸透或攝片。為了節約體檢費用,大多都采用胸透這種最廉價的醫學影像學檢查手段。而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新頒布的《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 18871-2002)規定:“X射線診斷的篩選普查應避免使用透視方法”。中國和國際的兒童放射衛生防護標準也明確規定,“不能把肺部的常規檢查作為幼兒和青少年的常規檢查項目,如每年的體檢”。這是因為兒童感染結核的幾率很小。從放射生物學理論分析,一種組織對放射的敏感性與細胞的分裂活動成正比,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細胞分裂活躍,較之成年人對射線敏感性強,且年齡越小越敏感(胚胎組織對射線更敏感),在其放射檢查后的未來幾十年里,遠期效應就可能被誘發。筆者認為對密切接觸結核患者或有疑似結核癥狀的兒童,建議行胸部X射線攝片,最好行DR檢查。因為行DR檢查受檢者受到的電離輻射危害更小。
人體各部位細胞對X射線的反應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為敏感。很多國家進行放射檢查時,都要求必須對非檢查部位尤其是性腺、甲狀腺進行屏蔽保護,以使放射損害降至最低[4-7]。
4特殊女性群體健康體檢的放射防護
23~35歲年齡組女性正處于生育高峰期,輻射對生殖細胞的危害早有定論,該組婦女的健康直接關系到后代甚至民族的未來整體素質。所以在該年齡組把X射線檢查作為常規查體方法,不符合“實踐給個人或社會帶來的利益大于代價”,即實踐正當性的原則。
X射線照射給人體帶來的危害被低估了。女性在停經前那段時間,對放射線特別敏感。40歲以上的女性對放射線非常敏感,因此在接受乳腺X射線檢查之前最好權衡利弊。而對年輕女性來講,由于細胞的新陳代謝更快,對放射線的照射更加敏感,也要避免不必要的輻射[3,8-9]。
5X射線胸透的危害
在多種X射線檢查方式中,胸透是患者受照劑量較大的一種檢查項目。一次胸透的放射線量就相當于20次胸部X射線攝片。目前法國、美國、日本等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已淘汰胸透檢查,在為數不多的使用國家中,英國的使用頻率也僅為0.2%,俄羅斯為11.1%,而中國則高達61.8%。X射線胸透體檢成本效益低,應該將胸透從體檢項目中剔除。提倡放射實踐正當化,目的是預防和減少隨機性效應和確定性效應[2,5,6-8,10]。
6中國健康體檢受檢者輻射防護的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起,一系列放射衛生法規、標準相繼實施,放射工作場所的防護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大大降低了醫務人員的受照劑量,有效保護了醫務人員的健康與安全。但是,對于患者和健康體檢者的防護,是從近幾年才開始重視,目前做得還遠遠不夠。隨著醫學科普知識的普及,人們對X射線危害性的進一步了解,健康體檢者的自我防護逐漸增強,但中國輻射防護的現狀令人堪憂。如有時在實施給藥或X射線照射時,醫務人員沒有禁止非受檢者進入操作現場,是因為患者病情需其他人員陪檢時,不對陪檢者采取防護措施。在日常體檢過程中,很多受檢者對此毫不知情。知道放照射防護的患者和健康體檢者非常少,能主動提出穿戴防護用品的更是寥寥無幾。多數受檢者不知防護衣,患者做X射線檢查時,沒有對性腺、甲狀腺、乳腺、頭部等部位進行保護。集體受檢時無辜被輻射者渾然不覺,有時胸透或攝片時,十幾人一組同時進入檢查室,一人檢查,其余多人被動受輻射。對于這些問題,很多的醫生和病人都比較淡漠,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X射線受檢者防護意識相對較強,受檢時基本都會穿戴鉛防護用品[11-13]。
7加強健康體檢受檢者的放射防護措施
健康體檢分兩大類,法定專項健康體檢和保健健康體檢。法定專項健康體檢項目中的“X射線檢查”是必檢項目,受檢者無權選擇。做保健健康體檢時,受檢者則應認真考察其正當性、合法性,要拒絕接受非正當和非法X射線檢查。
醫院或體檢中心開展放射診療服務,須事先向受檢者告知輻射對健康的影響。同時,少兒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應排除胸透。
對孕婦、23~35歲生育高峰女性和兒童等特殊群體的照射,醫生更應慎重。要權衡利弊,非做不可的情況下,一定要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從科學和道德的角度來講,醫生絕不能濫用X射線,這關系到職業道德的操守問題。濫用X射線可能短時期內不會使人體致病,但長期累積,發病幾率可能增加[14-15]。
檢查時應挑選檢查劑量小、影像質量好、技術成熟的檢查方法,要求承檢醫、技師遵守“盡可能合理達到低(輻射)水平”原則并給鄰近檢查部位的敏感器官使用防護用品。拒絕接受非正當和非法X射線檢查。
對患者照射必須有家屬攙扶或陪護時,應該對家屬做好防護。X射線對人體有害,應避免經常照射,醫生也應該告知病人X射線的危害。杜絕濫檢、以人為本不是一句空話。做好對X射線檢查中受檢者的防護。一是要做好X射線檢查工作人員輻射安全與防護培訓;二是確保醫用診斷X射線機符合防護性能的技術要求;三是為受檢者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如防護眼鏡、防護帽、防護裙、鉛橡皮等;四是按照技術規范進行操作,盡量減少曝光時間,注意業務水平提高,提高檢查技能,注意膠片處理技術,避免重復攝片[1]。
由于電離輻射的二重性,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如不注意防護,濫用X射線也會給我們造成嚴重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談輻射色變”。科學引導,正確宣傳,讓病人既要了解X射線的危害,做好必要的防護,同時不能因噎廢食,拒絕必要的X射線檢查。只有正確地認識電離輻射的利與弊,合理規范地使用射線裝置,才能趨利避害,使其更好地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焦東江.健康體檢者勿忘放射性檢查的防護[J].中國檢驗檢疫,2008(7):64.
[2]崔燕海,黃美萍,趙振軍,等.胸部X線攝片在健康體檢中的合理應用――附8 567例結果分析[J].放射學實
踐,2009,24(1):33-35.
[3]崔淑貞,趙樹桂,張連武.女性健康查體X線應用正當性研究[J].職業與健康,2003,19(8):114-115.
[4]尋長洲.某校年度查體胸透陽性率分析[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07,27(5):437.
[5]姜秀英.學生健康體檢常規X線胸透的合理性探討[J].醫療衛生裝備,2005,26(9):183.
[6]黃永杰,安方靜.對兒童X線體檢中減少照射劑量的探討[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7,17(8):857-858.
[7]杜桂英,竇玉梅,滿靜,等.聊城市學生健康查體使用X射線胸透情況的調查[J].中國輻射衛生,2006,
15(3):322.
[8]張明玉,于建華,叢慶美.健康體檢中X射線檢查正當化分析[J].中國輻射衛生,2004,13(3):204.
[9]趙樹桂,崔淑貞,張云蘭,等.X射線胸透在女職工健康查體中應用正當性的研究[J].中國輻射衛生,2003,
12(1):31.
[10]周承來.高校招生體檢胸透放射實踐的正當性探討 [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4):382.
[11]鄭頡,歐陽習.重視并做好放射受檢者的輻射衛生防護[J].醫療衛生裝備,2009,30(4):112-113.
[12]路小平.大學生體檢X線透視的防護[J].中國校醫,,20(3):227.
[13]王善平.預防性查體中X射線胸透陽性率的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3,10(2):250-251.
生活實例
卞先生今年46歲,十幾年前患急性闌尾炎,手術后留下了腸粘連的并發癥。術后五年,一次劇烈的腹部絞痛開始了他噩夢般的腸粘連病程:惡心、頻繁嘔吐,不僅吐黃苦水,連腸子都有要吐出來的感覺,腹脹得像氣球似的快要爆炸了,口渴得冒煙,可不敢吃喝,就想放個屁,讓肚子癟下來。后來每天輸液,還插上了想起來就難受的胃管,四五天后才放了一個屁,保守治療一周后出了院。
打那以后,卞先生每年都會發作,而且越來越頻繁,雖然每次都能緩解,但這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不敢出差,不敢參加宴會,飲食小翼翼。為此,卞先生咨詢過多家醫院,卻被告知沒有什么好的治療辦法,不到萬不得已最好不要手術,因為術后再粘連的風險很大,常常會更加嚴重。”
近年來,卞先生獲悉,腹腔鏡手術是腸粘連松解的最佳手段,術后較少再粘連,很是期待。可是,專家說,不是所有的腸粘連都適宜腹腔鏡手術,由于術前無法確認腸粘連的類型、范圍和嚴重性,手術是帶有探查性質的,如同買股票一樣,成功和風險的概率較難評估。他反復權衡后就這樣一直保守治療下來了。
去年,卞先生偶然得知,可以采用“氣腹造影腹部CT檢查”來診斷術后腸粘連,然后再確定是否手術。經過檢查,卞先生的病情符合腹腔鏡的手術要求,順利進行了手術治療。現在,卞先生吃東西再也不用像以往那樣草木皆兵。了,肚子很舒服,用他的話說“屁放得可溜呢”。
腹部手術后非常容易發生的一個并發癥是腸粘連,最易發生的部位是手術切口處,最常見的粘連器官是小腸和網膜。發生腸粘連,可以沒有癥狀,也可造成腹部的牽扯性疼痛,如果影響到腸道的通暢性,就會出現慢性消化不良的癥狀,飲食稍不注意就會引發腹痛腹脹,嚴重時會發展成機械性腸梗阻,出現腹部絞痛、惡心、嘔吐、腹脹、停止排便排氣等。要是禁食、輸液、胃腸減壓等措施不能緩解病情,只有再做手術來解除腸梗阻。讓人頭痛的是,術后還是會形成新的粘連,甚至更加嚴重,相同的問題還會發生。而醫學影像檢查如放射,超聲、CT、同位素、磁共振等,無法獲得理想的腹內粘連影像,只有在麻醉下進行開腹或腹腔鏡手術時,醫生才能看清腸粘連的真面目,但此時獲得的診斷,其臨床意義有限。因此,腸粘連的診療一直是醫學難題。
隨著醫學的發展,腹腔鏡手術由于切口小、術后發生粘連的概率較傳統手術小得多,給腸粘連的治療帶來很大希望。但是,腹腔鏡手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與腹壁發生的局限性膜狀、索帶狀粘連效果較好,而對廣泛的致密粘連或腸管間的板塊狀粘連仍無能為力。
為了降低腹腔鏡松解腸粘連手術的風險,提高成功率,經過八年多的思索探究,我科推出了“氣腹造影腹部CT檢查”這一診斷腸粘連的新技術,術前能對腸粘連的類型、部位、程度等進行確切判別,從而指導手術治療。
氣腹造影腹部CT檢查的方法如下:首先在患者腹壁上插入一根細塑料針管,將過濾的無菌氣體導入腹腔,腹壁就會像氣球一樣給吹張起來,這樣腸管和腹壁切口的粘連得以拉伸展開;然后在CT檢查下,其形態特征就會一覽無遺。檢查完畢打開導氣管的開關,腹腔里的氣體會自動泄放干凈,患者腹部可以立即復原。整個過程不用麻醉,安全簡便。
過去,腸粘連患者在反復發生腸梗阻后,才能得出推測性的診斷,現在有了這個檢查,診斷變得簡單了,外科醫師能夠依據腸粘連的形態特征,判定其危害性和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并預測手術難度、風險和療效,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使術后發生再粘連的可能性大大減小。
【關鍵詞】 超聲;小兒腸套疊;水壓灌腸復位
Ultrasound guided reduction of hydrostatic enema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ntussusception in infants
PANG Guo-fu,HE Shen-liu, LIN Zheng-you.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xing,Guangxi 538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reduction of hydrostatic enema in ultrasound guided for acute intussusception in infa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2 infants with intussusception treated by hydrostatic enema in ultrasound guided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ccurate rate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intussusception was 100%.All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cured. Conclusion Curative effects of hydrostatic enema with ultrasound guided are satisfactory for treatment of acute intussusception in infants, and the technique is simple and safe.
【Key words】 Ultrasound;Intussusception;Hydrostatic enema
作者單位:538100廣西東興市人民醫院普外科
腸套疊是外科常見急腹癥之一,是嬰幼兒急性腸梗阻最常見的病因。超聲診斷本病準確,診斷明確后行超聲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治療效果顯著。筆者總結分析我院普外科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經超聲診斷并在超聲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32例小兒腸套疊的臨床資料,診斷率和治療成功率均為100%,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2例患兒中男20例,女12例,男:女約為1.7:1;年齡5個月至4歲,平均(12.5±2.5)個月,其中5~12個月23例(72.6%),13個月至2歲6例(17.70%),2歲以上3例(9.7%)。發病至就診時間1~46 h,平均(23.5±2.5)h。臨床表現:陣發性哭鬧30例次,嘔吐拒食26例次,果醬樣血便25例次,發熱18例次,腹脹17例次,腹部包塊30例次。
1.2 方法
1.2.1 超聲檢查 使用東芝SSA-325A B 超診斷儀,凸陣式探頭,探頭頻率為3.5 MHz,根據需要調節儀器增益、掃描深度等,以獲得良好均勻度、對比度圖像。對哭鬧患兒使用鎮靜劑(魯米那鈉8 mg/kg),待患兒平靜后檢查,急診患者隨到隨查。患兒取仰臥位,對腹部進行廣泛的掃查,多切面沿結腸滑行至回盲部、肝曲、中腹部及脾曲處腸管。二維超聲檢查均在腹部探及腫塊,橫斷面呈“同心圓”或“靶環狀”塊影,縱斷面呈“套筒狀”塊影,具有上述典型特征者即可確診為腸套疊。腫塊最大6.5 cm×5.0 cm,最小為2.0 cm×1.5 cm。發現套疊部位后取長軸切面,觀察、測量套入部長度、內容,取短軸切面測量鞘部及套入部直徑,觀察套入部腸壁水腫及血運狀況。
1.2.2 超聲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 本組治療適應證為患兒病程不超過48 h,全身情況良好,生命體征穩定,無明顯中毒癥狀者。術前常規肌注鎮靜劑,如復方冬眠靈1 mg/(kg•次)或魯米那鈉8 mg/kg/次。患兒安靜后取仰臥位,由家屬配合固定,充分暴露會,臀下墊一次性尿墊,用液體石蠟充分Foley前端,經插人導尿管5~6 cm,向氣囊內注入20~30 ml生理鹽水。將T型管一端接Foley氏管,側管接血壓計監視注水壓力,另一端為注水口。一人固定患兒上身,一人用雙手夾緊患兒臀部,以防肛管脫落;在超聲監視下,用注射器將37℃~40℃的等滲鹽水均速推人腸內。注水壓力為6.6~12.0 kPa(50~90 mm Hg),注水量250~650 ml。在B超熒光屏上可見,水迅速從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腸套部位,呈“半島”征,隨著注水量的增多,腸腔內壓力隨之升高,套入的腸管逐漸向回盲部退縮,直至完全退出,出現小腸內同一橫斷面的集合影,類似于一串葡萄或蜂窩狀,小腸進水,復位成功。對于一次操作不能成功者,可先放出部分生理鹽水,讓患兒休息10~15 min后再重復上述過程2~3次;部分套人較緊者或者套入時間過長致回盲瓣水腫嚴重者,一般不易復位,此時可采用手法復位,即在超聲的監視下用手按腸管走行輕輕推擠按揉腫塊,以助復位。
2 結果
32例B超掃描顯示“同心圓”或“靶環”狀塊影,診斷為小兒腸套疊,并為超聲監視水壓灌腸復位所證實,超聲診斷準確率達100%。32例患兒經B超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治愈,復位成功率為100%,復位成功時注水量250~650 ml,平均(450±50)ml。復位成功時間5~30 min,平均(15.5±3.5)min。水壓灌腸過程中未發生腸穿孔,患兒生命體征穩定,患兒住院3~7 d,平均(4.5±1.5)d,出院后隨訪3個月至1年,患兒健康,無復發。
3 討論
小兒腸套疊腸管無器質性改變為原發性,90%~95%由于腸蠕動紊亂、腸系膜過長、回盲部活動度大或感染等引起[1]。也有學者認為其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2]。腸套疊多數是單發的,也有多發性腸套疊,多為順著腸蠕動方向套疊,極少數可逆蠕動方向套疊。其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腹部陣發性絞痛,嬰幼兒表現為哭鬧不安、果醬樣血便、嘔吐、腹脹、發熱以及腹部腫塊等;觸診可摸到上腹部“香腸狀”硬塊(套住的腸道)。腹部X 光可見腸梗阻現象。本病典型病例依靠臨床表現及癥狀即可診斷,但發病早期或癥狀不典刑者臨床診斷較困難;以往多采用X 線下空氣或鋇灌腸進行診斷,這樣會給正處于發育成長期的嬰幼兒帶來一定危害。小兒腸套疊及時診斷盡早行水壓灌腸是復位成功的關鍵,腸套疊的性質和時間長短與整復成功有密切聯系;由于腸套疊形成后很少有自動復位者,套入部將持續前進而加重病情。隨著超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對腸套疊聲像圖認識的提高,已使大部分患兒只需1 次超聲檢查既能確診。因此超聲對腸套疊可做到早期診斷,其診斷準確率幾乎可達100%[6]。本組32例患兒均系超聲診斷,并經超聲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所證實。
小兒急性腸套疊的非手術治療可選擇X線或超聲下的鋇劑、水溶液、生理鹽水和空氣灌腸復位。目前認為其適應證為發病時間在24 h內,患兒一般情況好,無發熱,無腹脹,無腹膜刺激征,B超示腹腔滲液不多[1-6]。禁忌證為發病時間超過48 h,患兒腹脹嚴重,一般情況差,有高熱、脫水、休克等癥狀[4-6]。結合臨床實踐,筆者體會到超聲監視下水壓灌腸治療小兒腸套疊具有以下優點:①是一種介入性、無損傷性治療手段,使患兒避免了X線的損害,易為患兒家屬接受;②B超監視下不僅可以橫縱兩個切面對腸套疊包塊進行動態追蹤,而且影像清晰,復位成功標準明確,一切操作均在直視下進行,能即時、客觀地評估治療效果,提高治療過程的安全性;③器材簡單,操作簡便,易于掌握,只需要2名醫護人員相互配合即可完成操作過程,可在基層醫院普遍開展作;④復位成功率高,本組患兒復位成功率達100%,使患兒避免了手術、麻醉及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⑤用近體溫的生理鹽水灌腸,對腸道刺激小,減少痙攣,有助于復位和防治感染[6];⑥腸套疊患兒均有不同程度脫水,生理鹽水灌腸復位同時通過結腸吸收,可起到一定的補液作用;⑦如果復位時發生腸穿孔,生理鹽水對腹膜無刺激,而鋇劑可引起化學性腹膜炎,死亡率高,空氣可產生高腹壓癥,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比鋇、空氣灌腸更安全。所以,超聲監視水壓灌腸能客觀地評估治療效果,操作方法簡單,安全性好,應作為基層醫院小兒急性腸套疊的首選治療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呂云福,鄒聲泉,詹文華,等. 腸梗阻診斷治療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28-329.
[2] 吳恩惠. 醫學影像診斷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6.
[3] 戚庭月,孫紅光. 小兒小腸型腸套疊的超聲診斷分析.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24(10):1619-1621.
[4] 金曄,徐斐燕. 小兒腸套疊的超聲診斷價值及誤診分析.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9,25(2):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