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防治地質災害的方法

防治地質災害的方法

時間:2023-09-25 11:29: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防治地質災害的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防治地質災害的方法

第1篇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環境評價;防護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ll kinds of mineral is indispensable to human natural resources. However, the mining is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of most strongly a behavior,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mine environment geology chang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isasters caused by geological typ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and expounds the relatively common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means. Provide people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egional geology environment basic conditions and change trend,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gional planning,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disaster prevention, provides the basis.

Key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evaluation; Protective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O74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與災害綜述

在開采礦產資源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礦山地質環境的改變。由于礦區地質環境平衡遭到破壞,致使區域地質與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這種地質與環境失衡,往往表象為區域性環境污染、植被破壞、地表水資源滲漏、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形變,甚至誘發性地震等環境與地質災害。大范圍高強度的礦產資源開采,甚至能夠進一步加劇區域自然氣候條件漸趨惡劣,加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原發性環境地質問題,也會可以引發諸如淺層水資源衰褐、水體惡性污染、地面裂縫等系列嚴重的環境地質災害。然而,很長一段時期以來,由于人們對礦山環境和礦山地質災害的認識程度不夠,預防和保護不到位,使我國礦山環境狀況堪憂,地質環境災害頻發,已經嚴重影響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正常社會經濟秩序。為此,進行礦山環境地質災害評價,有利于對各種預防措施和手段的合理制訂,這對我國礦產資源合理地開發利用與礦山環境地質災害預防都具有重要意義。

2、礦山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礦山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在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往往相互伴隨發生,即時間和空間上具有重疊性。部分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互為因果,連環引發,構成了復雜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因此,這些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是如果這些災害性問題疊加爆發,常常會讓人措手不及,導致巨大的災難發生。概括來說,礦山主要的地質環境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礦山開采往往導致水土資源毀損。即在礦產開采過程中將產生大量的廢石、貧礦、尾礦、冶煉廢渣,這些廢棄尾礦數量與體積十分可觀,長期堆砌疊壓,猶如不斷增大的山峰擠占土地資源,破壞林木莊稼等農作物。富含重金屬和有毒物質的廢棄礦石長期,常會加劇農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過程。同時,不合理的采礦,會破壞潛水層,導致疏干性排水,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河流斷流,造成原來穩定的水環境改變,包括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資源枯竭、區域水均衡破壞等災害。這樣的廢棄尾礦,也造成景觀資源的破壞,影響人們視覺效應和環境生態景觀。

其次,礦山環境地質問題,長長會造成高危的地質災害。礦山采掘破壞了礦區的地質環境平衡,改變了礦區巖土圈層的應力穩定性,導致礦區成為地質環境與地質應力急劇積累區,這種地質應力迅速爆發,就會產生各種地質災害。這些巖土圈層因為地質應力的改變而爆發的災害,表現在地表,即地面形變,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還可以表現為斜坡巖土體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在礦坑、礦井內部,表現的災害形式包括瓦斯爆炸、冒頂、突水、煤層自燃、塌方、鼓底、偏幫、巖爆、礦井熱害等。

最后,礦山環境問題也可以表現為長期的環境污染危害。礦山開采,勢必會產生大量的礦山廢渣、廢水和廢氣,巨量的“三廢”不加以處理或無序排放,肯定會造成礦區環境污染。例如,在煤礦開采區,以及各種金屬礦山開采區,礦區排放的廢水多為酸性,這些無序排放的廢液,常含大量的有毒、有害重金屬物質,如銅、鉛、鋅、砷、鎘、六價鉻、汞等,這些廢液甚至會被直接排入江河湖海等水體中,成為新的污染源,擴展了污染面積,加劇了污染態勢。

3、礦山環境地質評價原則

雖然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和災害日趨得到重視,然而目前仍然沒有成熟的礦山地質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這也造成了人們對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束手無策的原因之一。在以往評價礦區地質環境過程中,不同的專家與學者會采用不同的評價體系,致使評價指標不一致,評價方法不統一;即便評價的方法統一,各自采取的評價資料也可能不一樣,因而評價結果往往具有很強的主觀性。

因此,我們在進行礦山環境地質評價之前,應該進行大量勘查,了解礦區具體的地質環境問題。包括礦山開采過程中和開采后,造成的資源損毀、地質災害和環境污染因素,只有對這些地質環境問題充分了解后,才能對其可能造成影響程度和危害程度進行明確的評價與預測。

第2篇

[關鍵詞]地理區域 地質災害 危險性評估 防治

[中圖分類號] F407.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2-244-1

所謂地質災害,指的是受到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等所引發的一系列災害,給人們的生命安全、財產安全等帶來嚴重的影響。例如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裂縫、塌陷、崩塌以及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因此, 對于這些自然災害進行評估,運用正確、科學的評估原則、評估方法和量化指標,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達到防治的目的。

1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原則、方法和量化指標

1.1評估原則

在對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估時,首先要對其評估原則進行考慮,主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1.1地質災害危險性程度的劃分

在對其危險性程度進行劃分時,將我國國土資源相關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文件作為主要的劃分依據,對其危害性級別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

1.1.2堅持“就急、就重”的原則

在對某個地質區域的災害危險性進行評估時,要將危險性進行明確的登記和分區,注重就急不就緩、就種不就輕。

1.1.3堅持“區域相異、相似”的原則

在對地理區域性的相關的擬建工程的危害級別、程度進行考慮時,首先要對該地域的地質環境條件、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解,對其進行劃分的過程中,主要以地質災害危險性程度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1.2評估方法

首先將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原則作為重要基礎,然后通過對地理區域的地質災害的分布情況、存在形式以及嚴重程度進行了解,最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進行解決。

1.3評估量化指標

在對地質災害的量化指標進行評估時,主要對災害分布的長度、土方體積、災害影響范圍、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災害種類以及災害程度等方面進行考慮,然后對地質災害進行預測評估、現狀評估和綜合評估。

2對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

2.1現狀評估

對于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不僅要具備大量、全面、系統的地質專業知識,而且還要采取專業性強的評估方法,對其進行現狀評估,主要對以下兩個方面:

(1)對地質災害區域的水文、地質、地形、氣象、巖體工程以及地震構造等方面進行分析和了解。

(2)對地質災害區域周圍正在建設的工程和以往的建設工程項目進行認真的分析和評估,只有在對所有的區域信息進行全面、認真的評估之后,才能更好的進行現狀評估。

2.2預測評估

對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預測評估,其主要的評估范圍是對工程建設項目的施工現場以及建筑工程施工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對實際的施工情況進行分析后,具有足夠的論證后,對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災害周圍半徑不超過50米的區域設置施工項目。立足于建設工程角度,需要對項目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災害和危險進行良好的控制和把握,進而對其災害性進行評估。

2.3綜合評估

綜合評估,指的是在實現預測評估與現狀評估的互相結合的前提條件下,對地質災害區域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區域環境分布情況的差異性進行評估的一種方式。另外,在對區域內適應性進行評估之外,還要對區域級別進行劃分,主要將級別分為適宜、適應性差、相對適宜三個級別;對其災害危險程度進行劃分,主要分為大、中、小三種程度。

3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3.1制定科學合理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通過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進行分析后,針對其結果制定出一套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所制定的災害方案除了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之外,還要對災害種類、災害級別以及災害情況等進行全面的了解,然后選擇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嚴密性、可操作性的防治建議和措施。

3.2滑坡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針對出現的滑坡地質災害進行防治時,首先要采取避讓措施,盡量繞開出現滑坡地質災害周圍的區域。如果不能完全避開滑坡地質災害區域,那么就要對滑坡地質災害的覆蓋范圍、規模以及種類進行考慮,然后確定具體的防治措施。例如通過采取設置擋土墻設施、建造排水系統以及更改滑坡體等防治措施。此外,尤其要注意,在進行深挖方工作時,最大程度的防止在滑坡體前緣位置進行該項工作。

3.3崩塌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對出現崩塌地質災害的位置區域進行及時、快速的處理,有效的避免給以后工程建設的開展埋下安全事故隱患;其次,對于穩定性不強的后壁陡邊坡進行治理,有效的防止崩塌災害造成的重大威脅;最后,嚴格的根據實際的工程建設情況,按照建設工程治理標準規范對其進行治理和防范。例如對于那些建設工程中切坡高度大、開挖量大的工程項目來說,要著重對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險進行關注。

3.4斜坡不穩定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在部分區域中,其溝谷比較深,進而會很大程度的出現高陡邊坡。所以,在對該類工程項目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將路基段轉變為高架橋以及側移等方式,來有效的避開出現高陡邊坡的現象。另外,如果工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高陡邊坡,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避讓,那么可以采用控制開挖深度、加固以及設置安全坡比和坡型的方法,來有效的保證高陡邊坡的穩定性。

4結語

總之,伴隨著我國城市建設規模的逐漸擴大,建筑工程建設數量在不斷的增加。如果人們沒有引起對地域性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條件勘測的重視,那么很可能導致建筑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留下安全事故隱患,進而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社會的穩定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需要加強對地理區域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重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來對地質災害進行預防和控制。

參考文獻

[1]張馳,辛曉玲.淺談我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科技信息,2010,01(11):82-83.

第3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可持續發展;現狀;展望

l概念簡述

(1)地質災害是指由于地質作用和人為作用的單項因素或綜合因素,使地質環境產生突發的成累進的破壞,并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的現象或事件。(2)地質災害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上地質災害為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海水入侵、特殊土類災害等十幾種。廣義上主要包括狹義地質災害在內的三十余種災害。一般我們講的地質災害主要是狹義上的地質災害。(3)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學是基于地質工程學,以地質、地質環境和社會科學作為研究對象的特殊工程。它是區域調查、重點地質災害勘察、監測、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設計、施工、監理與管理的一個反饋體系。

2產生與發展

自人類出現至今,出于改善生存條件和居住條件的需要,逐漸產生了巖土工程學。該學科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運行而發展起來的。但由于巖土工程學理論中缺乏甚至忽略地質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的意識,從而導致了許多地質環境問題。

為彌補巖土工程學存在的天生不足,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為標志,可持續發展的人地觀形成,地質工程學應運而生。它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治的科學,是一門研究與解決工程施工和運行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認為地質體乃至地質壞境都是同一個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體講,地質工程學是根據地質事實對地質體進行設計施工的地質控制論,它不僅包含巖土工程學,而且充分的吸收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學這一新學科全部的內容。并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學作為地質工程學的最大特點,且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管理的思想,顯然符合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

3現狀

3.1研究現狀概述

地質災害的研究和防治真正從理性上明確是近些年的事,而且它有了更寬廣的范圍和內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的以單一地質體或地質體群為研究和防治對象

的范圍,拓展到地球內部機制和全球變化問題,而且還同天體學、天體地質學、礦物晶體學和地理信息技術聯系起來,為地質災害的形成、發生機理提供了更廣闊、更合理、更科學的理論支持和技術支持。例如對嵩明至待鋪高速公路滑坡及邊坡、沅江至磨黑高速公路的滑坡及邊坡勘察工作、景東縣縣域地質調查與區劃的工作總結。由自然作用誘發地質災害在所有地質災害中所占的比例較少。大部分是人類活動,特別是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對于后者應采取相對積極的方法防治,如各高速公路、鐵路的邊坡支護工程等等,都是很好的佐證。

3.2地質災害的特征、預報和防治

(1)地質災害雖種類繁多,產生因素各異,但地質災害有其自身特點:

①地質災害的必然性與可防御性。地質災害是由內、外力地質作用和人為因素引起的,是地球物質由不平衡向平衡轉化、能量由高能向低能轉化的過程和結

果。它的產生是必然的。然而人類在地質災害面前并非無能為力,有其可預防性。

②地質災害的隨機性和周期性。地質災害是多種動力作用的結果,影響因素復雜多樣,其發生的時間、地點、規模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地質作用是有周期可尋的,由地質作用引發的地質災害同樣也是有規律的,有其周期性。

③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和漸進性。突發性是具有驟然發生、歷時短、強度大、成災快、危害大。漸進性是災害發生緩慢、持續時間長,它對生態造成的影響較大,后果往往很嚴重。

④地質災害的群體性和誘發性。許多地質災害不是孤立發生或存在的,常常可能是后一種災害的誘因,它們具有群發性特點。有許多的地質災害是由于氣象、地質作用和人為因素誘發的。

此外,地質災害還有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復發性、破壞性與“建設性”、影響的復雜性和嚴重性、人為成因的日趨顯著性、地質災害防治的社會性和迫切性等特點。

鑒于地質災害的以上特點,預報和防治就成了處理地質災害的主要手段。

(2)地質災害的預報與防治:

①在地質災害發生前如發現各種征兆時,預測預報能較容易進行。人們有意識地采取有益監測手段,密切注意災害的動態變化。災害發生時間可較準確的預報,其準確程度可達到月、日,甚至小時,即通常所說的災害臨發前的預報,一般只適用于滑坡、崩塌等斜坡變形的地質災害的預報。

地質災害的引發有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在這些因素與災害發生的時間之間建立聯系的難度較大。實際上,前者為定性的而后者為定量的,它們是不同范疇的概念,如何將前者定性因素轉化為后者定量數據,除應對當地歷年發生的災害進行回訪和數理統計外,很重要的是經駿的分析和邏輯推理,沒有在理論上形成標準的尺度。

除此之外,氣象因素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導因素之一,要真正把握災害發生規律和準確預測預報災害的發生時間、規模和破壞程度,就必須考慮兩個問題:其一是該地區降雨量多大的情況下可能產生何種類型、何種規模的地質災害,這就必須了解以往該地區發生過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成災臨界雨量。臨界雨量確定后,也只能說明該地區各種地質災害在臨界雨量響應下可能產生災害,還無法確認何時發生災害。要預測預報何時會發生災害,則應結合氣象預報,然而氣象預報準確度不高。小區域降雨量的準確預報更困難。在山區,特別是暴雨,往往受小氣候和地形的控制而有很大的差異,山前、山腰和山頂的雨量迥然相異;分水嶺兩側的雨量也有差異,同時,災害的發生總是相對滯后于氣象因素。這些情況,都給災害產生的時間的預報帶來困難。而自動雨量計的設置遠未能滿足災害預報的需要,雨量計的管理也是薄弱環節。

地質災害預報和防治是復雜的非線性系統,現在理論上多傾向于非線性動力學理論和分形理論分析評價災害問題。分形理論研究自然界具有自相似性但沒有

特征長度的圖形和現象,或者說在形態、結果、功能和信息等方面具有自相似性或統計白相似性的研究。國內有許多年輕學者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建立

地質災害數據模型和礦物包體在地質災害中的應用等。

目前,我國對地質災害的預報主要是基于監測數據的基礎上的。它不僅包括傳統的地面地質災害調查,平面及高程監測,還有按照工程地質綜合集成理論

(EGMS)提出地質災害監測系統;提出以“3S”(RS、GIS、GPS)技術為主要手段,建立“3S”地質災害信息立體防治系統;有數字化、自動化和網絡功能的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地下水與地質災害的相互依存關系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系統,把計算機科學的高新技術:數據庫技術、方法、模型庫管理技術、圖形圖像空間分析技術以及人工智能專家系統技術結合為一體,為主要地質災害的預測、防治以及經濟損失分析提供有效服務、具有先進的“四庫一體化”結構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

實際上,地質災害監測和預報中最重要也是最難把握的問題是監測技術(包括手段、方法、設備和監測內容)和時間的預測預報問題。

②地質災害的防治工程是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系統工程。現在學術界對此存在兩種觀點:荷載支護體系觀點和地質體改造觀點,并引入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如“3S”地質災害三維防治技術、模型模擬定量計算洼等。但現階段我國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通常采用不同的技術手段和工作程序,即鉆探、物探、測試手段和地質體改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和災害勘察階段、可行性研究階段、設計階段、施工圖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和施工過程及結果反饋檢查階段。

根據施工中出現的新問題更改、完善施工方案,最終達到災害治理的目的。

過去,施工設計方案常常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現今由于大量的地質體改造技術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結合技術日趨完善,防治方案設計較過去更有效、更合理。當前常用的方案設計軟件主要是基于GIS、CAD和freehand技術輔助設計軟件,例如理正巖土、天正設計軟件及其各種附加載件、MapGIS、Arc Info等軟件。

結果反饋階段主要是通過自檢和監理檢測和管理實現的。自檢的實質是防治設計和設計優化過程的一個環節。監理是通過監理工程師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對建設方提出意見、建議,發現問題及時通告建設方,以及時改進和決策。管理是一項政府行為,它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負責,政府職能部門不負責災害治理的具體技術問題,只對項目立項、技術要求、經費預算與使用、項目進展和質量進行控制性管理。其中專家或專家顧問團是地質災害防治I程管理部門的參謀和建設方施工指導人員,有其特殊的角色地位。

4展望

隨著地質災害在政府、學術人員、建設施工等單位重視程度提高,地災防治正在建立起覆蓋全國的管理一監測一傳輸數據一數據庫一實時分析預報中心一防治工程研究與設計中心一整套人工神經網絡數據鏈接系統,為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的自動化傳輸、管理、分析和可視化提供了極大方便。建立和完善現代化的氣象災害監測與預警系統,開發和建立新一代氣象災害的預測預報業務系統,不斷加強地震觀測的基礎建設,增強“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星座”地面系統建設,進行國家級地質災害監測網建設,開展對地觀測技術在地質災害監測中的應用研究,開發全國地質災害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加強風暴潮常規監測及現場調查能力,發展風暴潮預報、預測技術,完善赤潮災害監測體系等監測、預報和防治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傳正,論地質災害防治工程[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96(3).

第4篇

關鍵詞:煤礦開采;地質災害特性;預防措施

中國的煤礦多是通過井工方式開采,而中國的煤層大多經受了地質構造作用,開采時很容易誘發煤礦地質災害。煤礦地質災害的發生不僅給煤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還帶來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常見的煤礦地質災害主要有水害、瓦斯災害、頂板災害及地表沉陷災害[1-3]。在很多情況下,煤礦地質災害還會引起一些附加災害,對礦井的破壞力極大。因此,非常有必要采取措施對煤礦地質災害進行預防。為了更好地對煤礦地質災害進行預防,應該認識到煤礦地質災害的特性。本文圍繞著煤礦地質災害的特性展開分析,重點探討了煤礦地質災害的一些預防措施。

1煤礦地質災害的特性分析

認識煤礦地質災害的特性對于預防煤礦地質災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大量的地質災害現場分析可以發現,煤礦地質災害的特性主要有破壞力強、發生機理不明確、持續時間不確定及防治困難。下面將進行具體分析。

1.1破壞力強

很多煤礦地質災害發生時,都有著較強的破壞力,嚴重威脅礦井的安全生產。在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時,大量瓦斯會突然涌入巷道,極大地增加了瓦斯爆炸的風險。若這些瓦斯遇到明火,則很容易造成巨大的破壞力。一方面瓦斯爆炸時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會對巷道造成嚴重的破壞,另一方面瓦斯爆炸時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直接威脅工人的生命安全。隨著中國煤礦進入深部開采時代,發生煤與瓦斯突出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進入深部開采以后,若煤礦發生突水事故,則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由于開采比較深,短時間內很難打通救援通道。更重要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排完礦井內的積水。鑒于這幾方面的原因,深礦井發生水災后危害極大。通過分析煤與瓦斯突出和礦井突水事故可以發現,煤礦地質災害發生后具有較強的破壞力,不僅會損毀井下的設施,還會造成井下人員傷亡。

1.2發生機理不明確

煤礦災害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發生機理尚不明確。很多學者雖然嘗試了對各種地質災害的機理進行分析,但是沒有得出統一的認識。對于煤與瓦斯突出地質災害就已有了十幾種假說,但是每一種假說只能解釋特定的突出現象。煤礦沖擊地壓(見圖1)也面臨著同樣的狀況。雖然對于煤礦突水已經有了較為統一的認識,但是并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理論來對其進行較好的解釋[4]。煤礦地質災害發生機理不明確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a)煤礦地質條件具有不確定性;b)煤礦開采條件對地質災害的發生起著一定的誘導作用。

1.3持續時間不確定

煤礦地質災害的持續時間具有不確定性,有的持續時間長,例如煤礦的地表沉陷和煤礦突水,有的持續時間較短,例如煤礦沖擊地壓。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持續時間的長短不是固定的,其不僅與煤礦的地質條件有關,還與煤礦的生產條件有關。例如沖擊礦壓發生后,還可能誘發煤礦長時間的礦震,對于這種情況很難定義其持續時間。

1.4防治困難

由于煤礦地質災害的復雜性,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存在一定的困難。現有的災害防治技術多是基于實踐總結得到的,但在應用時需要選擇合適的參數。例如對于沖擊礦壓的巷道,通常采用加強支護,但加強支護的方式和形式需要根據煤礦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比較典型的是,雖然A礦區已進行了大規模的沖擊礦壓治理,但仍時有沖擊礦壓發生,嚴重威脅著煤礦的生產安全。

2煤礦地質災害預防措施分析

以上分析了煤礦地質災害的一些特性,需要據此采取措施來預防煤礦開采過程中的地質災害。在防治煤礦地質災害時應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強對煤礦地質條件的勘探、重視煤礦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的總結及選擇合適的開采方式。

2.1加強對煤礦地質條件的勘探

很多時候,煤礦地質災害的發生與地質條件的不確定性存在很大的關系。為此,應加強對煤礦地質條件的勘探,特別是在掘進和開采之前。由于煤礦開采的區域比較大,采用鉆探的方法獲取的地質資料比較有限,而且精度不高,還需要采用物探的方法進行精細化勘探。在勘探時要重點注意一些地質構造變化區,例如斷層、陷落柱及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的區域等。在勘探完成后,要將地質構造異常區標記在煤礦的采掘工程平面圖上。根據異常區的分布情況,估算這些區域對煤礦開采的影響,從而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例如,采掘工作面在過地質構造、集中應力區、煤巖頂破碎區時,必須合理分析頂板巖性,然后采取合理有效的支護措施,如注漿、架棚、注漿錨桿等,提高破碎頂板穩定性,防止頂板受力失穩導致冒頂、垮落事故的發生[5]。

2.2重視煤礦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的總結

煤礦地質災害防治的關鍵在于采用合適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然而,現在很多的煤礦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多是根據特定條件下的地質災害事故分析得到的,并不是對所有的煤礦都具有適用性。為了使災害防治技術能發揮有效的作用,煤礦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一些災害防治技術進行總結改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防治煤礦地質災害。例如在防治沖擊礦壓時,有的煤礦采用水力壓裂效果比較好,有的煤礦采用巖層注水比較好,而有的只能采用加強支護的方式。地質條件的差異性,導致采用的防治措施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就要求煤礦企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防治措施,否則不僅不會防治地質災害,還會誘發地質災害。

2.3選擇合適的開采方式

在煤礦開采時,開采方式對地質災害有著一定的誘發作用。為此,需要根據地質條件選擇合適的開采方式。所謂開采方式就是工作面的布置方式和回采方式。對于具有沖擊傾向性的礦井,一定要避免孤島工作面開采;對于瓦斯含量高的煤層,一定要降低煤層開采強度,以免誘發煤層瓦斯事故;地表有建筑物或山體時,一定要控制采高,以免誘發嚴重的開采沉陷事故。開采方式主要影響的是巖層移動和變形的形式,而巖層運動是煤礦地質災害的前提。

3結語

在煤礦開采過程中,煤礦地質災害時有發生,給煤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總的來說煤礦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破壞力強、發生機理不明確、持續時間不確定及防治困難的特性。在實際生產中,應采用加強對煤礦地質條件的勘探、重視煤礦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的總結及選擇合適的開采方式來防治煤礦地質災害。研究可以為認識煤礦地質災害及防治煤礦地質災害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梁振宏.煤礦地質災害特性分析及預防措施[J].西部探礦工程,2021,33(3):178-180.

[2]靳韶毅.煤礦地質災害防治研究[J].能源與節能,2021(1):50-51.

[3]李云飛.煤礦地質災害預防技術措施應用[J].能源技術與管理,2020,45(4):126-128.

[4]張皓莎.煤礦地質災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礦業裝備,2020(4):106-107.

第5篇

保證人民生命財富平安,為切實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根據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精神和省、市有關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區2011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如下:

一、年度我區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情況

人類活動強烈,區鎮地質環境條件復雜。致災因素較多,致使我區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危害嚴重。主要地質災害是滑坡和崩塌。年我區鎮橋村共發生地質災害2起,類型為小型,無人員傷亡事件發生。

二、2011年我區汛期地質災害防災的主要區域

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征及致災因素,根據我區地質環境條件。結合今年降雨趨勢預測,確定預防的災種主要為地面塌陷、滑坡和山體崩塌,全區重點防災的隱患區如下:

(一)鎮橋村滑坡區。該處山體土質松動。極易造成山體崩塌和滑坡、臨時威脅橋村186戶村民住宅平安。

(二)生態旅游風景區滑坡隱患區。該處山體出現多條裂縫。暴雨期極易發生山體滑坡和崩塌,危及風景區職工居住平安。

鎮的孫莊村(77戶)張定幫村(11戶)嶺軍峪村(4戶)還分布著不同程度的災害隱患區,除上述2處重點防災的隱患區外。也是汛期地質防治的重點區域,同時,還要注意發現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三、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區政府調整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名單附后)區國土資源局負責汛期地質災害的監督檢查工作,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議,組織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網絡,各鎮辦要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做好巡查工作,并對災害危險點進行登記、建卡。各鎮辦主要負責人要根據地質災害目標管理書的要求對外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建立健全領導責任制,并成立防災領導小組,于5月20日前報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將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負責人。

(二)根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方法》和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精神。確保責任到人,值班到位,值班電話務必于5月20日前報區地質災害領導小組辦公室。如果突發地質災害,市生態旅游風景區、鎮和有關部門要立即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應急處置,并及時上報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各鎮辦及相關部門要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工作。巡點為主要災害點是否進行監測,否明確了監測責任人,否制定了預測預報方式和防災避災措施。巡查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將巡查情況及時報區地質災害領導小組辦公室。

第6篇

一、2013年地質災害發生情況及2014年汛前排查情況

2013年,我縣共發生地質災害4起,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余萬元,無人員傷亡。

2014年,汛前地質災害排查結果確定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71個,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威脅的資產、人數及目前發育狀態,列入縣級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8個(其中市級2個)。

二、2014年降雨趨勢預測及地質災害防范期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2014年我縣年降水量為480~590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少1~2成。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其中6月份略多,7、8月份略少。

今年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要防范期確定為6月至9月份。

三、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威脅對象及范圍

全縣列為危險斜坡、滑坡崩塌災害重要防范點8處,具體分布:鎮5處、鄉1處、鄉1處、鎮1處,均為危險斜坡和滑坡崩塌地質災害。一是縣財政局至縣國土規劃建設局辦公樓后斜坡。直接威脅機關工作人員和辦公大樓安全,威脅人口500人,威脅資產約1.5億元。二是鎮長山飯店至宏華賓館后斜坡。威脅辦公、賓館建筑及工作人員。特別是宏華賓館后側人為削坡危險程度加劇,在降雨條件下易發生崩塌地質災害,威脅縣醫院、長山飯店、宏華賓館等建筑物及人員的安全。三是鎮三盤碾夢花園小區西側斜坡。直接威脅坡上34戶、114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處于極不穩定狀態。四是鎮老網場南海斜坡。直接威脅海邊10戶養殖廠房及30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處于極不穩定狀態。五是鎮三盤里山體滑坡。直接威脅坡上及坡下4戶民宅和1棟軍產房的安全,處于極不穩定狀態六是鄉村珠圈滑坡區。直接威脅海邊養殖生產廠房和工作人員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處于極不穩定狀態。七是鄉客運站左側山體危險斜坡。直接威脅坡下客運碼頭來往旅客及工作人員約500人,威脅資產200余萬元。

八是鎮社區南山斜坡(四中東側)。直接威脅坡上3戶村民和坡下四中學校師生生命和財產安全。

四、重要地質災害防范點防治措施

8處地質災害重要防范點由縣國土規劃建設局組織有關責任單位會同地質災害防治專業隊伍制訂具體的防災預案,包括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搶險等具體措施。

1.鎮三盤碾夢花園小區西側滑坡:加強動態監測,在危險區設立警示牌,發放地質災害明白卡及防災預案示意圖。汛期要采取避讓措施,撤離坡上群眾,禁止在危險區內進行可能加劇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活動,力爭完成危險小區居民整體搬遷。

2.縣財政局至縣國土規劃建設局辦公樓后危險斜坡:加強動態監測,在危險區設立警示牌,發放地質災害明白卡,積極爭取國家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完成該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加強汛期監測工作,禁止在危險區內進行可能加劇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活動。

3.長山飯店至宏華賓館后危險斜坡:采用少量定點位移方法,加強動態監測;在危險區設立警示牌,發放地質災害工作卡和地質災害明白卡。汛期要組織人員撤離避讓,禁止在危險區內進行可能加劇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活動,依法落實地質災害治理責任。

4.鎮老網場南海斜坡:加強動態監測,在斜坡危險區域設置警示牌,向坡下養殖戶發放防災明白卡,汛期要組織坡下養殖戶撤離避讓。

5.鎮三盤里滑坡:加強動態監測,設置木樁及標尺,確定專人長期監測,在危險區設立警示牌,發放地質災害明白卡和地質災害工作卡。汛期組織群眾撤離避讓,禁止在危險區內進行可能加劇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活動。

6.鄉村珠圈山體滑坡:加強動態監測,設置木樁及標尺,確定專人長期監測,在危險區設立警示牌,發放地質災害明白卡和地質災害工作卡。汛期組織危險區域生產人員撤離避讓,禁止在危險區內進行可能加劇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活動。

7.鄉客運站左側山體危險斜坡:加強動態監測,采用少量定點位移監測,在危險區設立警示牌,盡快進行工程治理。加強汛期監測工作,組織旅客臨時撤離避讓,禁止在危險區內進行可能加劇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活動。

8.鎮社區南山屯滑坡(四中東側):加強動態監測,設置木樁及標尺,確定專人長期監測,在危險區設立警示牌,發放地質災害明白卡和地質災害工作卡。汛期組織師生撤離避讓,盡快進行工程治理,嚴禁在危險區內進行可能加劇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活動。

五、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求

各鄉鎮政府及有關單位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的法規和規章,積極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減輕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1.加強領導,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縣政府成立以主管副縣長任總指揮,縣國土規劃建設局和各鄉鎮政府主要領導任副總指揮,縣發展改革局、縣教育局、縣公安局、縣財政局、縣人社民政局、縣交通口岸局、縣農林水務局、縣海洋漁業局、縣商務局、縣文體廣電局、縣衛生人口計生局、縣安監局、縣旅游局、縣氣象局、縣供電局、65711部隊、縣武警中隊等為成員單位的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急指揮部。主要負責全縣地質災害的防治規劃、調查、監測、預報預警、治理等工作。各鄉鎮政府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主要領導是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縣國土規劃建設局具體負責全縣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等工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縣國土規劃建設局,主任由縣國土規劃建設局局長兼任,辦公室副主任由縣國土規劃建設局分管地質災害的副局長擔任。

2.完善和規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嚴格落實縣、鄉、村三級防治點的監測責任,避免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群死群傷事故的發生。

3.加強巡回檢查,及時發現并成功預報地質災害隱患。各鄉鎮政府、各有關部門在汛期,要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密切注意重大隱患點的變化情況,全面巡查,發現險情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4.各鄉鎮政府、各有關部門要積極爭取生態移民項目資金、危房改造資金、省級地質災害治理項目資金及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加大對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和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力度。

第7篇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恢復治理;生產安全;防治措施

一、緒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是在房地產行業、建筑業、加工制造業以及其他高新行業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不斷增加,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其中礦山地質災害問題就是環境問題中的一種表現。本文就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常見的地質災害進行論述,針對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提出具體的防治措施,從而有效解決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改善人們的切身利益,從而不斷推進可持續性發展。

二、礦山地質災害的評估方法

礦山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其中,人為原因造成的地質災害影響較大,使得地質環境不斷惡化。隨著地質災害的不斷加重,對人民的財產生命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和威脅,地質災害對人類而言是非常可怕的,為了能夠緩解地質災害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就必須對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針對這些原因做出具體的防治措施,使災情得到有效緩解。針對礦山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過程中,必須對地質災害進行評估[1]。礦山地質災害的評估方法主要分為調查、分析、評估等。在評估礦山地質災害嚴重程度過程中,首先要對礦山進行現場勘察,收集并有效利用先前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留下的生產資料,利用有關的評估方法,結合相關的評估理論,對礦山地質災害的嚴重程度進行綜合評估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評估結果做出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其次,在評估礦山地質災害過程中,還需要保證評估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采用相關評估方法的時候,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礦上存在的不同地質災害需要進行就地考察和分析,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而定。一般來說采用的評估方法主要是根據礦區在評估過程中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預先分析,并勘察礦區的地形、地質條件以及相關礦體分布和礦物質的性質,并對礦山的開采設計方案進行調查,采用定性評估的方法對礦山在開采過程中人為造成的地質災害進行分析[2]。

三、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

從環境學的角度出發,分析礦區地質災害帶來的影響主要是從環境質量出發,環境質量一般是指在具體的環境范圍內,總體環境和某些關鍵要素對人類生存發展和繁衍以及社會發展適宜程度的影響。在分析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過程中,首先要分析環境質量對人類生存發展適宜程度造成的影響,如果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改變了地質環境原本的適應力,就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地質災害。就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而言,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對人類發展過程中造成的損失[3]。由于我國土地面積較大,地質環境較為復雜,氣候多變,導致每年發生的地質災害數量較多,造成的損失較大。從總體上看,在我國礦山地質災害主要帶來的影響表現在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間接影響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從保護環境的角度而言,地質災害的產生會影響各生物的生存環境。地質災害越嚴重,造成的危險越大,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也越嚴重[4]。

四、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

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國家之一,地質災害發生的種類也較多,分布較廣,造成的影響較大。其中,礦山地質災害是我國較為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之一。發生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們在開采和開發礦山過程中過分的開采、錯誤開采以及隨意開采等導致。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容易造成當地的地質環境、自然環境嚴重破壞,從而引發一系列自然災害,例如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凹陷以及水位變化等,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生產,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另外。環境污染也是礦山災害的一種重要表現,由于礦山在開采過程中沒有對三廢進行有效、科學處理,將三廢未經允許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導致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從而出現各種自然問題。同時,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導致土地沙化、鹽漬化,不利于地下水順流,出現地下水斷流等現象。其中最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地表坍塌以及礦山地下水位發生變化等[5]。

(一)山體滑坡

從斜坡上的物質組成分析主要包括松散的土層、碎石土以及各種抗剪強度低容易產生下滑的巖土層。當這些巖土層在暴雨侵襲過后受到水的浸泡,降低了抗剪強度,容易導致這些松散的土層、碎石發生滑動現象從而造成山體滑坡現象。在礦山開采和開發過程中,由于挖掘過程中容易造成礦山表面碎石也較多,使得巖土層較為松散,從而容易造成礦山地質災害,出現礦山山體滑坡現象[6]。

(二)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是山區或者山體中地形險峻的位置,由于長時間受到暴雨、暴雪等自然災害,導致山體發生滑坡現象,在山體出現滑坡現象過程中攜帶有大量的泥沙、碎石以及沿途,導致這些泥沙形成特殊的洪流,從而造成泥石流現象。形成泥石流的條件主要包括地形需要較為陡峭的地方,并堆積有大量的松散泥沙、土壤,并爆發較大的具有突發性、持續性的暴雨,在雨水的連續沖擊下容易造成山體滑坡,從而出現泥石流現象。典型的泥石流主要是由各種粉砂、黏土形成的泥漿構成,當含水量較大時,這些泥漿在自身重力牽引下發生運動,形成泥石流。礦山泥石流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地質現象,爆發較為突然,來勢猛烈,并伴隨有礦塊等,由于加速度較大,聚集的能量較大,所以具有極大的破壞力[7]。

(三)地表坍塌

地表坍塌是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地表坍塌主要與礦區在開采過程中保留的礦量不足、礦柱受到損傷,失去支撐力,從而導致礦山采空區發生塌陷情況。尤其是針對礦體掩藏較淺礦物質質地較為松散的礦山,例如煤礦等發生地表坍塌的現象更為明顯。針對礦體埋藏較深的礦區,如果沒有及時對采空區進行回填,當規模達到一定面積時就會出現地表塌陷的危險,另外由于礦區晝夜溫差較大,季節變化也會加快礦山的巖石風化速度,在地表水的沖刷作用下會導致礦區的填充物出現軟化裂痕等現象,從而造成地表坍塌現象發生。地表坍塌,不僅會造成巨大的危險情況發生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還會破壞耕地資源,使建筑物受到影響,破壞道路、水庫等公共建設,甚至發生淹井事故,使得礦區停工停產[8]。

五、常見礦山地質災害的相關治理措施

(一)防治山體滑坡

在治理山體滑坡工作過程中,必須堅持以預防為主及時處理的綜合治理原則。礦山在設計開發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山體滑坡形成的因素和條件,在開采過程中就滑坡形成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進行綜合考慮,設計相關的預防工程。在預防山體滑坡過程中,需考慮兩個方面,要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山體的威脅。通過降低地表水地下水的壓力,防止巖土發生軟化和分解現象,并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對巖體的沖擊作用。在容易發生山體滑坡的邊界修建水溝,在滑坡區內修建排水溝,并根據當地的地質結構和水文特點,設計地下水的排除工程,通過水平鉆孔疏水法、豎井抽水法等對地下水進行排除,從而有效預防山體滑坡[9]。

(二)防治泥石流措施

泥石流是礦山地質災害常見的一種災害之一,在防治泥石流措施中需要從兩方面入手,第一需要消除或者將泥石流物質進行固化處理,第二是消除發生泥石流的條件。首先在消除泥石流物質過程中,需要及時將山體斜面的碎石、泥土、巖土的進行清理,避免出現大量的松散碎石、泥土堆積現象,如不能及時清理,需對這些泥土進行固化處理,例如利用水泥砂漿等對其進行固定。消除泥石流的誘發條件就必須確保水源得到有效控制。在容易發生泥石流的山體修建排水溝、排洪渠,使水能夠有效排出,防止泥石流發生,同時還要做好綠化工作,通過種植植物等方式,有效預防水土流失。

(三)防治地表坍塌措施

在防治地表坍塌過程中,需要根據礦山的具體特點,合理設計回填參數和邊坡參數,并加強對采空區的監測。為防止出現地表坍塌現象,需要加固礦柱,并做好穩固邊坡工作,在開采過程中,如果出現開裂變形現象,就要立即停工,然后讓專業的地質勘探隊伍進行勘查,并針對開裂變形現象制定合理的措施,同時在坑道內做好防護措施,防止礦頂出現坍塌現象。

六、結語

綜上所述,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地表坍塌等,治理礦山地質災害是一項重要、長期工程,礦山在開采和開發過程中,必須注意礦山地質災害的相關治理和防治工作。在此過程中,通過結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和環保理念,重視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工作,通過采用科學防治的方式,使中國礦業得到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近中,李飛.四川廣安高頂山礦區地質環境問題及治理恢復措施研究[J].資源信息與工程,2020,35(04):123-126.

[2]湯銀鎖.礦山地質災害區的生態恢復治理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2020.

[3]李欣遠.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及綜合利用探討[J].中國金屬通報,2020(07):295-296.

[4]劉炎波.礦山地質環境評估及恢復治理方案改進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20(12):258-259.

[5]趙克鋒,張阿熳.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J].環境與發展,2020,32(01):244-245.

[6]李淵,劉雙全,劉華駒.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治理方法分析與探索[J].住宅與房地產,2020(03):281.

[7]李聰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方法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20(02):161-162.

[8]王海東,初欣雨.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勘查要點淺析[J].山西建筑,2020,46(03):150-152.

第8篇

前言:地質災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者使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山體崩塌、泥石流、滑坡、地裂縫、地面塌陷以及地面沉降等災害。其中由軟弱巖土引發的地質災害有山體崩塌、滑坡與泥石流。

1.我國地質災害的表現特征

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較為獨特,地質構造也很復雜,生態環境的多變,再加上人口眾多,經濟不是很發達,所以承災能力比較弱,所有的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災害頻度高、類型多、影響面寬、分布廣、強度大以及損失嚴重的局面。據有關資料統計顯示,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在我國非常容易發育。而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的分布面積就占到國土總面積的50%左右,其中尤其以西南和西北地區最嚴重。地質災害的兩大類型:第一類是由自然條件引發的地質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而引發的地質災害,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有關資料分析,全國一半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都是人類的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破壞環境所造成的。而人為的地質災害對人們的影響又是極其重大的,人為活動所導致的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自然條件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例如:鐵道、公路等各種工程建設的開挖及礦產資源的開發,經常會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比如:地面塌陷與沉降、土壤侵蝕、巖爆、滑坡、荒漠化、泥石流及瓦斯爆炸、坑道涌水等諸多的災害。人類濫砍濫伐森林,造成土壤侵蝕、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并導致加劇洪災的發生。一些工程上用的爆破技術也會誘發巖溶的塌陷與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并且還有可能導致連鎖性的巖溶塌陷的出現。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具有誘發速度快、災害面廣、損失巨大等特點,往往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的傷亡。

2.我國的地質災害的大概分布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復雜、地質種類繁多的國家,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地質災害的大概分布(見圖1)。主要有:地殼活動的災害,例如地震與斷層等;斜坡軟弱巖土體運動的災害,例如泥石流、滑坡與崩塌等;地面變形的災害,例如地面沉降與地面塌陷等;礦山與地下工程的災害,例如洞井塌方與巖爆等;城市地質災害,例如建筑地基與垃圾堆積等;河、湖、水庫的災害,例如淤積、榻岸等;海岸帶災害,例如海平面升降、暴風雨及海水入侵等;海洋地質災害,例如潮流沙壩、水下滑坡、淺層氣害等;特殊巖土的災害,例如凍土凍融、膨脹土漲縮及沙土液化等;土地退化的災害,例如水土流失、土地鹽堿化、沙漠化、潛育化及沼澤化等;水土污染和化學異常災害,例如地下水質的污染、農田土地的污染及地方病等;水源枯竭的災害,例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以及地下含水層疏干等。

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以及危害程度與地質環境背景條件、植被條件、氣象水文、人類經濟活動及其強度等都有著極為密切關系。其中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災害的分布范圍就占國土面積的1/5左右,具有極其明顯的區域性分布規律。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巖出露地區 。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比較常見。其中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于桂西、桂東、桂東北、桂東南。 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巖溶地區與礦山采空區。而這一切都是地質巖土的本質特性決定的,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就是由軟弱巖土而引發的地質災害。

3.軟弱巖土的基本特征

這種巖土是在相對緩慢的流水中沉積,經過生物作用、化學作用形成的,其具有壓縮性較高,而承載力較低及靈敏性高的特點,富含大量有機質,天然的含水量比較豐富,天然孔隙比大于1.0。例如淤泥、淤泥土質及其它高壓縮飽粘性土等。故軟弱巖土有流變的特點,在靜載作用下流變的行為比較緩慢,短時間內不會產生地質災害,然而如果在外部動態載荷發生作用的前提下,例如人類的濫砍濫伐,不注意植被的保護以及洪水沖刷等原因,軟弱巖土就會快速發生流變導致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嚴重的地質災害發生;它同時也具有觸變性,原狀土壤受到振動以后,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結構的連接,從而降低土壤的強度,并很快地使土變成稀釋的狀態;具有較低的強度、較低透水及不均勻性,因沉積環境的變化,通常會帶有薄厚不均勻的粘土層。且夾粉細砂透鏡體,使地層在水平與垂直分布上不均勻。動態荷載的強烈作用是引發巖土地質災害主要的而且是最直接的外部因素,軟弱巖土自原來的緩慢流變變化為快速流變是巖土突發地質災害的外在表現方式。而在傳統的地質災害研究中卻忽略了自然現象中存在的動態載荷促進流變的作用與軟弱巖土動態流變的行為,故難以準確發現其突發的機理與大位移流動變形的規律,使得研究的結果和實際情況產生一定的偏差。

4、軟弱巖土引發的地質災害及地質災害產生的影響以及防治措施

我國的建筑、土木建設、水利設施以及巖土與地下工程等很多的工程都建在軟弱巖土的地基上。這種情況下,因軟弱巖土本身的特性再加上特殊的外力作用例如暴風雨、洪水及人類的活動等強烈作用下,它就會加速流變,引發巖土松動失穩,從而導致建筑物地基傾斜及沉降,更有甚者就是建筑物與橋梁等工程發生開裂及倒塌現象引發重大安全事故。所以,外在的作用力更容易加速軟弱巖土的流變,從而導致泥石流、滑坡及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4.1泥石流地質災害

泥石流是因為降水產生在谷地、山溝或者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的泥砂、石塊與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與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4.1.1泥石流產生的原因有: 不合理的開挖;不合理棄土、棄石及棄渣等;濫砍濫伐濫墾等。

4.1.2泥石流地質災害產生的后果(見圖2):泥石流往往具有突然暴發及來勢兇猛的特點。并且兼有滑坡、崩塌及洪水破壞的雙重作用,危害程度比單一的滑坡、崩塌及洪水的危害更加的廣泛與嚴重。對人類的危害主要有:一、對人類居住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見的危害之一就是沖進鄉村與城鎮,摧毀房屋、工廠及其他場所設施。淹沒人畜及毀壞土地,甚至造成村毀人亡的重大災難。二、對鐵路及公路的危害,泥石流可以直接埋沒或摧毀鐵路與公路,沖塌路基及橋涵等大型工程設施,導致交通中斷,還有可能引起正在運行的火車與汽車發生顛覆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事故。有的時候泥石流會沖入河道,從而引起河道的大幅度變遷,間接的毀壞公路、鐵路與其它的構筑物,有時可能會迫使道路改變線路,以于造成巨大的經濟財產損失。例如甘川公路394公里處對岸的石門溝,在1978年7月暴發以此嚴重的泥石流,堵塞了自龍江,公路也被淹l公里,由于白龍江的改道使得長約2公里的路基變成了主河道,公路、護岸以及渡槽全部被催毀。該線路從1962年以來,因受到對岸泥石流的影響己被迫改線3次。泥石流給我國的鐵路與公路造成了無法估計的巨大的經濟損失;三是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主要危害是沖毀水電站、過溝建筑物與引水渠道、淤埋水電站尾水渠并淤積水庫、磨蝕壩面等災害。四是對礦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毀礦山及其設施,淤泥埋藏礦山坑道、傷害礦山人員及造成停工停產等災害,有時甚至使礦山報廢不能再次使用。

圖2 泥石流災害

4.1.3對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原則上,工程在選址時應該避開泥石流的多發區,但是實在無法避開,就必須使用相應的防治措施,將泥石流產生的危害降到最小,最常用的防護措施有:建場儲淤,在泥石流流經的下游地方進行建場儲淤,用來減少泥石流中的顆粒含量,從而達到降低泥石流沖擊力的作用,降低對下游建筑的傷害;改道排導,在泥石流比較多的區域的下游修建改道排導溝,避免因泥石流出現改道情況及漫流的現象導致影響范圍擴大;攔擋較大顆粒固體物質,泥石流中除泥沙等小顆粒固體物質外還含有砂石等大顆粒固體物質,所以在泥石流流經的下游修筑攔砂壩,可有效的攔截泥石流中包括砂石等的大顆粒固體物質,從而達到降低泥石流的沖擊力,減輕泥石流危害的作用。

4.2滑坡地質災害:

滑坡是指山體斜坡上某一部分巖土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結構面產生剪切位移而整體地向斜坡下方移動的作用與現象。

4.2.1滑坡形成的原因:

4.2.1.1地質原因:巖土的類型,通常各類巖土都有可能形成滑坡體,但其中結構比較松散,抗剪的強度與抗風化的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比較容易發生變化的巖土,例如松散覆蓋層、紅粘土、黃土、泥巖、頁巖等軟硬相間的巖層構成的斜坡就比較容易發生滑坡;地質構造,構成斜坡的巖土體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并呈現不連續的狀態時,才會形成向下滑動的條件;地形地貌,處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有可能發生滑坡;水文地質,地下水的活動,在滑坡形成中起著主要作用。

4.2.1.2內外應力的原因及人為原因:在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與人類活動多的地方都是滑坡的多發區,外界因素的作用影響著滑坡發生的基本條件,從而導致滑坡的方式。其中主要誘發因素有:降雨、地震、融雪、地表水的沖刷及浸泡等地表水對斜坡坡腳的不停沖刷;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還有比如風暴潮、凍融、海嘯等原因也可能會誘發滑坡。

4.2.2滑坡地質災害產生的后果(見圖3):滑坡地質災害發生以后,首先是對坡下的人類生活、建筑及人員生命造成嚴重損害,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必然會使處在滑坡威脅區域內的人類活動遭到嚴重破壞,其次是破壞了生態環境,巖體裸露,植被無法生長。

圖3 滑坡地址災害

4.2.3對滑坡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措施應當以預防為主。因為引起滑坡的原因有很多,在進行滑坡防治時就要認真分析原因,針對具體情況使用不同的應對措施。目前最經濟有效的防護措施有:增加斜坡巖土的力學強度,通過提高斜坡巖土的力學強度,提高坡體的承受能力,從而降低其滑動力,以達到防治滑坡的目的。在多種提高斜坡巖土力學強度的方法中,削坡減載和邊坡加固是最為有效而且最為實用的;合理控制地下水,控制地下水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水對坡體的威脅。在滑坡的自然成因中,其中水就是最大的影響因素,許多滑坡的形成都與水有關。所以,合理的控制地下水能夠有效的從根源上預防滑坡的發生。

4.3崩塌地質災害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開的巖土體,因為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者局部的移滑,導致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而向下翻滾與傾倒并堆積在坡腳的現象叫做崩塌。

4.3.1崩塌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不合理的開采礦產資源;路橋工程開挖邊坡;水庫蓄水及渠道滲漏;堆、棄渣填土;強烈的振動。

4 .3.2崩塌地質災害產生的后果(見圖4):對災害發生區域人們的生命安全及財產造成重大威脅,破壞交通設施及基礎設施。

圖4山體崩塌災害

4.3.3崩塌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在采取崩塌防治措施前,要仔細分析崩塌的形成原因,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傳統的防治技術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攔截、排水、護墻、護坡及支擋等。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新型的防治技術逐漸應用到崩塌的防治中,如SNS柔性攔石網技術,該技術能夠有效防治坡度較陡的崩塌,對落石強度較大的崩塌也能夠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5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5.1 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就是隱蔽性、復雜性與多樣性。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技術規范和標準有: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與規范,例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各種民用、工業及市政工程項目的地基、地基處理、高切坡、深基坑以及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需要的技術規范與標準,例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各種水電水利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及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與標準,例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 各種交通建設中涉及到的滑坡、邊坡、塌陷、危巖與沉降等工程防治的技術標準與規范,例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

5.2 地質災害工程的主要防治措施

5.2.1 防治工程設計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設計,必須依據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易發性、運動模式及防治目標予以制定,依據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確定相應防治措施; 依據災害的容易發生的頻率,來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以及工程量。

5.2.2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5.2.2.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與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方法、前緣支擋方法或者削方減載護坡方法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的滑坡事故,要依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來選擇合適的工程防治措施。

5.2.2.2生物防治的措施 :是指進行植樹造林,護坡種草與合理的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與投資省的優點,能很好的促進生態環境的平衡,對改善自然環境有著十分有利的作用,其還具有防治效果持續時間長的特點,但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充分發揮其良好的效益。 依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的特點與自然、經濟等條件,地面塌陷區、泥石流區以及水土流失區域要實行退耕還林及封山育林等更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更好的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

第9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地質環境

眾所周知,地球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地球上各板塊間也存在著相對運動,加之人類為滿足生產活動的需求,不斷加大對大自然的改造力度,隨之也引發了出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應加強地質災害的控制與預防,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保證防治效果[1]。

1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概述

①地質災害:受自然界變異和生物活動的影響,我國自然災害現象頻頻發生,地質災害是其中最為頻繁出現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質結構及相應板塊的運動,或由于人為地質作用,導致地質環境惡化,進而導致資源,生命和經濟損失的一種災害。災害發生時,人們往往無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質災害強度及受災規模都相對較大,面對災害時,人們只能盡最大力量來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給我國人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

②地質環境:地質環境是地球演化的結果,通過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等在能量和物質基礎上相互作用,發生能量交替和流動,最終形成相對平衡的地質環境體系。地質環境有兩大特點,一是開放性特點,地球表面各個圈層都與地質環境相關,二是周期性特點,從漸變到緩慢,再到突變和災變,地質環境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呈現一定周期性的變化[2]。一旦當地質環境處于突變階段,就很有可能引發出地質災害。

③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關系: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兩者關系密切相關,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質災害發育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等構成了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另一方面,地質災害的發生影響了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地質環境各要素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適宜程度,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在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科學預測時,可從地質環境中分析地質運動的規律,以有效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2地質災害防治策略

(1)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是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實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程,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建設,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勘查周邊地質界線,查清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②預測災害的危險程度,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確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③根據地質災害的等級及破壞程度,制定出相應的等級預案,并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做好相關預警應急措施[3]。

(2)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監測預警手段是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術手段,主要是通過建立監測預警體系,有效反映地質災害的防治成效,進行防災減災工作。監測區域內的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監測預警體系在第一時間利用防災減災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員預防災害、應急避險,為救援、避險爭取寶貴時間。地質災害具體監測預警流程。

(3)建立健全搬遷治理工程體制:當接收到監測預警體系發出的報警時,根據調查監測結果,分析該區域的災情,若發現災害的波及范圍較大,危險等級較高的地質災害隱患時,應采取搬遷避讓加強工程治理,確保受災區域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減少地質災害損失。另外,在治理災害工程中,應充分考慮災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質環境合理利用,實現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達到防災減災與土地資源再開發的雙重目的。

(4)完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由于我國地質災害發生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破壞性三大特點,因此,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損失,應利用現有的經濟科技條件,建立并整合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其核心內容包括完善應急處理技術體系,建立網絡信息技術平臺以及配全應急設備。在地質災害發生時,可按照科學合理的流程第一時間進行準確的應急反應,最大限度的降低災害帶來的風險和威脅,達到最少的財物和人員損傷。

(5)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體系: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體系是防治地質災害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應加強科學研究技術的能力,對地質災害的典型地質環境、內在機理及成因等進行研究,開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模擬和仿真系統,建立應急響應與模擬仿真研究體系。

3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應用

(1)構建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為確保地質的安全性,應加強對地質災害風險和地質環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具體來說,該體系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工程地質環境的實際質量評價;②地質環境中的工程容量評價;③工程地質環境的功能區分評價;④治理的風險調控評估和地質災害防范。在對區域地質環境應用的實際評價中,應充分考慮該區域特點,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環境調查,從而有效分析該區域地質環境的具體情況,使得該地質環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減少災害的發生,

(2)加強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地質環境安全包括地質結構、地質成分、外部形態和工程性質等。加強對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有利于規避工程風險,保障工程建設中的安全性,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①相關部門應樹立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理念,注重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將人類生產行為與自然改造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②相關人員在評價環境前需搜集與地質環境有關的信息和數據,綜合數據提煉出對工程地質環境安全評價體系并完善,提高地質環境的開發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質環境安全中技術層次,包括建設工程區域地質安全評價、建設工程場址地質安全評價以及建設工程單體地質安全評價。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新形勢下,開展防治地質災害工作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應密切結合具體的地質環境,從地質環境的規律出發,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探求出最適合的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并落實,有利于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孫佳茜,王鵬瑞.關于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和地質環境應用探討[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2]劉傳正,劉艷輝.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2012,42(5):1469-1476.

第10篇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預防措施;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P62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隨著近些年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以及再加上人類逐漸增加的對地下資源的開采以及道路工程的建設,導致我國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質環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大大提高了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率,我國是一個多山地的國家,同時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對資源的利用迅猛增長,這就給自然環境的承受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一些單位和個人由于經濟利益的刺激,在進行采礦或工程建設時不注意對環境進行同步保護,導致自然環境受到極大破壞,這就促成了各種地質災害發生的誘因,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災情嚴重、分布面積廣。地質災害嚴重危害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破壞各種工程設施和社會財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嚴重影響到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和防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簡介

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有關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是以求解巖體與土體工程問題,包括地基與基礎邊坡和地下工程等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地質災害是因為自然原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全體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的工程措施或辦法。巖土工程防治工程是為預防、控制、治理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減輕地質災害損失所采取的各項工作措施。地質災害一般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目前我國發生的主要地質災害大部分都是各種人為因素引起環境問題。

二、我國地質災害的主要種類

我國領土幅員遼闊,有著極其復雜的地質構造和多變的地球生態環境,再加上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主要以農業發展為主,有著比較落后的經濟狀況,并且承受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所有的這些與原因造成了我國災害類型具有比較特殊的特點,如分布比較廣,較多的災害類型,發生的頻率比較高,具有較高的強度等。經對對近些年我國發生的主要地質災害的研究,我國的主要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以下幾種: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它的發生主要是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等等因素造成的。其大多發生在江、河、湖、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或地質構造脆弱地帶。

2、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它的發生主要是不合理開挖、棄土、棄渣、棄石、濫伐亂墾等因素造成的。

3、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它的主要發生因素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以及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下沉。

4、崩塌

崩塌是指直立裂縫分割了陡坡上的巖土體,巖土體因為沒有了根部的支撐,就會有局部滑移或折斷壓碎的情況發生,巖土體失去了穩定性,就會從母體部分脫離,從陡坡上翻滾而下,最終堆積在坡腳。它的誘發因素主要是人們在對礦產資源進行開采時,會對巖土體造成強烈的振動;在道路工程中,經常會對道路的邊坡進行挖掘,這樣會破壞外傾或緩傾的軟弱地層,并且在進行爆破時也會產生強烈的震動,也會影響到巖土體的穩定性;水庫和渠道發生滲漏,滲漏的水會對巖土體進行浸潤和軟化,發生崩塌事故。

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避讓措施

主要有兩種避讓措施,分別是搬遷避讓措施和雨天避讓措施搬遷避讓措施主要適用于一些危害性比較大的地質災害所采取的措施,由于地質災害比較嚴重,如果對其進行防治會花費大量的資金,如果采取搬遷的措施反而會低于防治措施所花費的資金,就會考慮采用避讓措施雨天避讓措施是指對于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地區,遇到雨天,需要將隱患地區內的居民轉移到鄰近的不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地區,雨天避讓措施需要根據就近原則和轉移戶居民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原則來進行。

(1)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

(2)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2、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1)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應該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2)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一般分為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常用的地表排水方法,地表排水是在滑坡可能發展的邊界處設置一條或數條環形截水溝。地下水通常是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排除有害的地下水、尤其是滑帶水,成為治理滑坡的一項有效措施。滑坡地下排水系統包括截水盲溝、支撐盲溝、盲洞、仰斜鉆孔、滲管、滲井、垂直鉆孔以及砂井與平孔相結合、滲井與盲洞相結合等工程設施。其中的深盲溝和盲洞,由于造價較高、施工困難,效果又不太穩定,一般很少采用。

(3)支擋工程

針對由于失去支撐而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或滑床陡、采用修筑支擋工程的方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條件,使滑坡迅速恢復穩定。支撐建筑物的種類很多,有抗滑垛、抗滑樁、抗滑墻、錨固等。

(4)加固工程

針對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可以對其容易產生滑坡的薄弱地段采用鐵網攔阻,水泥澆筑等手段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其受到雨水的沖刷而產生突然滑落的現象。

3、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4、制度建設上的防治措施

應該盡快完善有關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的法律,明確事故責任方的懲罰機制,從制度上為地質災害發生后的責任追究問題提出明確的規范,規范明確相關建設單位或個人的權利與義務。

結語

地質災害對我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我國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防治地質災害的發生而對人民造成的損害,這是一項需要我們長期堅持做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應用也愈來愈廣,在施工過程中,要根據施工的地形,充分地考慮其施工地形中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最大可能地降低其危害性,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在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

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常光鋒,王浩杰.某新建鐵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防治措施〔J〕,陜西煤炭,2010

第11篇

關鍵詞:江口縣;地質災害;存在問題;預防措施

Abstract: Jiangkou count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landslide, collapse, debris flow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concerns over a broad area, activity is frequent, serious harm, loss. In order to prev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to ensure that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county, and found the solution to problems measures.

Key words: Jiangkou County; geological disaster; existing problem;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江口縣由于特殊的地質環境特征,易產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損失較大。為了預防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筆者對縣內地質災害產生的現狀進行了研究,且找到了解決隱患的方法。

一、江口縣地質背景

江口縣在地史上曾經歷了武陵、雪峰、燕山等多期構造運動、褶曲、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構造線呈北東向展布。縣內主要褶曲構造有梵凈山穹狀背斜、老嶺穹狀背斜、江口向斜等;主要斷裂有松桃—江口斷裂帶、江口—石阡—余慶斷裂帶等。境內出露地層從老到新有梵凈山群、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及第四系,其中梵凈山群、板溪群分布在梵凈山和官和鄉境內,巖性為灰色、淺灰色變質—淺變質板巖、凝灰巖夾基性—超基性巖漿巖;震旦系地層主要分布在德旺鄉、太平鄉、桃映鄉、壩盤鄉、官和鄉境內,巖性為泥巖、頁巖、砂巖夾碳酸鹽巖;寒武系地層廣泛分布境內各鄉鎮,巖性以碳酸鹽巖為主,次為碎屑巖;奧陶系地層主要分布在閔孝鎮境內西部地帶,巖性主要為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志留系少量分布于官和鄉、德旺鄉境內,為碎屑巖夾少量碳酸鹽巖。以上地質環境特征,決定了易產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且具有點多面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的特點。

二、地質災害存在問題

地質災害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除特定的地質條件和自然因素外,另一方面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所引發。

1.地質災害隱患點多,災害損失較大。

據統計,至目前江口縣共有7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以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為主,分布在全縣七鄉兩鎮的37個村78個村民組,而以桃映、怒溪、壩盤三個鄉受災威脅較為突出,其隱患點占總數的59.5%。其中對農村居住戶存在威脅的隱患點71處,威脅涉及1842戶7915人,房產折合人民幣1.71億元;交通道路隱患點8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31處。較多的地質隱患,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

2.自然因素引發地質災害。

調查顯示,在江口縣河口村兩河口存在小型滑坡,威脅13戶53人,威脅財產20萬元;朝陽屯屋后頭小型滑坡,威脅26戶143人;梵星村下麻陽溪中型滑坡;威脅35戶123人,威脅財產200萬元;駱家屯鐵一中型滑坡,威脅28戶109人,威脅財產400萬元;蘇家莊中型滑坡,威脅50戶144人,威脅財產550萬元;太平中學大型滑坡,威脅667人,威脅財產500萬元。怒溪村長坪院子存在中型崩塌,威脅7戶21人,威脅財產34.5萬元;巖落坪中型崩塌,威脅33戶136人,威脅財產60萬元;白云村蔡家灣中型崩塌,威脅89戶374人,威脅財產267萬元;桃樹坪中型泥石流,威脅20戶143人,威脅財產100萬元;香溝大型泥石流,威脅6戶35人,威脅財產12萬元。分析研究表明其誘發因素均為自然、降雨、降雪所導致的地質災害。

3.人為活動引發災害現象突出。

地質災害的發生,與人為活動的影響有著緊密的聯系。近年,在江口縣的怒溪鄉、民和鄉、壩盤鄉、桃映鄉、官和鄉容易出現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其別是淺層土層滑坡的可能性較大。究其原因,源于地表植被人為活動破壞、居民修建房屋挖屋基、修公路、巖體松散引發崩塌、滑坡。

4.監測體系有待完善,防治資金不足。

江口縣地質災害類型、分布現狀、形成規律、發展趨勢、危害程度、潛在經濟損失等情況需要進一步查清;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尚未健全,缺乏基層專業人員,群測群防基礎工作開展難度大,防災減災應急處置能力較弱;地質災害防治投資機制需要完善,投資主體未明確,來源渠道未落實,防治資金不足,導致地質災害防治處于被動狀態,主動和有預見性的防災減災工作仍處于較低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

三、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地質災害要以預防為主,這樣可以讓災害的負面影響降低,有利于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城鄉經濟發展。

1.廣泛宣傳、正確對待。地質災害易發區要成立地質災害聯防聯控互助組織,對群測群防員配備簡便實用的監測預警設備,組織相關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群眾的防災知識與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結合實際,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宣傳:①掛圖宣傳。將《地質災害防治》掛圖,分別張貼在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上;②廣場宣傳。組織縣防災責任單位在江口步行街,利用宣傳展板、圖片、現場咨詢、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深入開展宣傳活動;③標語宣傳。結合各鄉鎮工作實際,在顯目位置懸掛宣傳標語,例如:防治地質災害人人有責、預防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方針、邊坡隱患險于明火,防治避讓勝于救災、防治地質災害,建設美好家園;④媒體宣傳。利用媒體在縣城步行街和梵凈山公園大屏幕滾動播放貴州省地質災害宣傳光碟;⑤主題活動。各鄉鎮國土資源所要結合防災減災宣傳日,進入村、組、學校、家庭以及人員密集活動場所,廣泛開展以宣傳災害的基本知識、防災減災的基本常識和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為主題內容的講座和知識培訓活動,讓大家及時了解天氣情況,掌握防災基本常識,提高防災意識。

2.落實責任、強化措施。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處,要針對地質災害險情,采取相應的措施;要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并做好安置工作。尤其是人口密集區上游易發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峽谷地帶,要部署一些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的專業監測設備,加強監測預報,確保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加強同氣象部門的聯系,互相配合,切實做好當前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鄉鎮、村分別成立突發性地質災害事故應急處理及搶險救災指揮部,并分別設置事故應急處理及搶險救災組、安全保衛組、醫療組等應急搶災小組,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狀,并將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納入鄉鎮、村的安全年終目標考核,實行安全責任一票否決制,強化落實,保障安全。

3.爭取資金,積極預防。要進一步加大對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的專項經費投入,對實行汛期24小時值班巡查、密切關注變形山體、塌方危險地段和災害易發區的監測人員要有一定的酬勞,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使其做好科學推測,搞好比對記錄,及時作好臨災預報。一旦發生險情,及時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增加在預警上的設施投入,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線廣播、高音喇叭、鳴鑼吹哨、逐戶通知等方式,將災害發生前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受威脅群眾,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總之,地質災害存在問題的預防措施非一日之功可以解決,需要長抓不懈,持之心恒。

參考文獻:

[1] 王艷萍;關于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可行性建議[A];突發地質災害防治與減災對策研究高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陳百煉;降水誘發地質災害的氣象預警方法研究[J];貴州氣象;2002年04期;

第12篇

為全面提高我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粵府[*]68號),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性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穩定大局。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應急管理工作,強化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檢查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促進和諧肇慶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市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中易發區約占全市總面積的一半,具有地質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率高、危害大等特點,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是我省地質災害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地質災害隱患潛在威脅10萬多人生命和財產安全,其中威脅100人以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點51處,受威脅人數15000多人。同時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管理體制不順,監測機構不完善,防治科技含量低,裝備落后,經費投入不足,基層管理力量薄弱等問題比較突出,直接影響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清醒認清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嚴峻形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面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突發性重特大型地質災害發生,避免出現群死群傷事件,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確保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

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要實行“市領導包縣、縣領導包鎮、鎮領導包村、村干部包片”的四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每年汛期前,市、縣、鎮、村要層級簽訂防災責任書,明確各級防災責任人。各級國土資源、建設、水利、民政、公安、交通、農業、林業、經貿、衛生、氣象、旅游、財政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協調,健全互動工作機制,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每年汛期期間,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災害危險點的監測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責任人,真正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確保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加強管理,提高防治工作能力

(一)全面排查,加快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認真組織有關部門,在全面查明本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基礎上,盡快啟動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工作,確保2009年底前完成此項工作任務。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必須編制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在開展農業、林業開發利用時也應重視預防地質災害,確保生產安全。

(二)完善制度,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肇慶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肇府辦[*]149號文)的要求,突出汛期和重點防治區兩個重點,積極推進市、縣兩級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縣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建立健全市、縣(市、區)鎮、村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不斷完善汛期值班、險情巡查、災情速報、地災評估等制度。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報警電話,接受社會監督。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地質災害危險點要制定人員緊急避險和財產轉移的應急預案,做到科學防災、避災和救災。充分發揮應急指揮機構、地質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地質勘查專業技術隊伍在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應急調查與善后處置工作中的指導作用。要啟動“一網五庫”建設(即應急指揮聯絡網,預案法規庫、搶險救災隊伍庫、物資庫、專家庫、典型案例庫),配備必需的儀器、物資裝備和交通工具等,以適應突發性地質災害搶險救災的需要。

(三)協調聯動,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國土資源部和省政府的要求,積極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與氣象、水文、地質勘查等專業技術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加快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管理信息化、傳輸網絡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科學化和地質災害信息服務社會化的進度,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反饋機制及網絡體系,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準確性,特別是提高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警的質量和水平。要加快地質災害預報預警體系建設,2010年完成市級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建設,2013年完成縣(市、區)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四)加強監督,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各級人民政府要將防治地質災害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依法加強監管。要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嚴格控制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選址建集鎮或村莊,編制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現有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必須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無法避免必須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新建農房或新村建設選址,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主體建設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的“三同時”制度。嚴格控制礦產資源和地下水開發利用以及工程建設項目造成的地質災害,減少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保障機制

(一)加強地質環境管理隊伍和監測機構建設。增加人員編制,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盡快建立和完善市、縣(市、區)專業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

(二)建立防治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和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政府年度計劃和財政預算,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確保地質災害防治調查、預防和治理經費的落實。多渠道籌措資金,鼓勵社會捐助,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使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危險(隱患)點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理。

(三)消除隱患,加快實施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避讓治理工程。實施搬遷避讓治理工程是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的最有效手段,也是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防災的有效措施。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地區、本部門實際情況,按照輕重緩急,逐步對危險性大、危害嚴重、治理經費大于搬遷費用,并經具有甲級資質的地質災害評估單位評估確定搬遷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點實行選址搬遷避讓。對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集中、搬遷難度大的隱患點和危險點,要盡快進行勘查治理,及時消除隱患,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四)綜合治理,開拓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思路。統籌地質災害治理與扶貧搬遷和環境治理工作,不斷開拓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思路。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把地質災害防治與土地開發利用、地質環境保護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等工作結合起來,實現由單一治理向綜合治理的轉變。對搬遷重建需占用的耕地和農用地,可以通過原地墾復整理落實耕地占補平衡,促進節約集約用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光泽县| 图木舒克市| 桐城市| 克山县| 法库县| 泸州市| 江孜县| 囊谦县| 霞浦县| 治县。| 榕江县| 波密县| 皋兰县| 景东| 田阳县| 南雄市| 郑州市| 合山市| 东乡县| 怀集县| 兴文县| 来宾市| 永福县| 宣城市| 郑州市| 济南市| 浮梁县| 扬州市| 宜川县| 陆良县| 胶南市| 玉田县| 项城市| 华亭县| 绥芬河市| 太谷县| 应用必备| 莎车县| 灌云县| 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