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早產兒護理培訓

早產兒護理培訓

時間:2023-09-24 10:52: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早產兒護理培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早產兒護理培訓

第1篇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14-0057-03

Observation of the effect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 in premature infants care

LIAO Qinghui, ZHONG Lin, FU Siyong

(Nursing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Center, Xinyu 338000,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 in the nursing process of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From March 2015 to October 2016 100 cases of newborn infant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hospitalizatio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premature infants were all nursed by nurses, and the parents did not take part i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hen leaving hospital, the nurses made discharge instruction to the paren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family participation nursing mode. The cognitive level and nursing skills of basic nursing knowledge of premature infants, par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incidence of nursing problems in preterm infants after discharge and success rate of breast feed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nursing knowledge, cognitive level and nursing skills of the par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 nursing; parents participating nursing mode; effect

我??的早產兒發生率居高不下,不同齡的早產兒其成熟度亦不同,胎齡越小,成熟度越差,并且成為了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1]。有研究報道,出院后的家庭護理也是早產兒護理的一部分,但生育早產兒的家長往往會有憂慮和罪惡感,接受早產兒需要的特殊照顧常需一段時間,而早產兒又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住院,這使家長無法確切了解孩子的生活[2]。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長對早產兒的護理知識缺乏,因此應在提供隔離措施的前提下鼓勵家長進入早產兒室參與護理,使他們得到良好的信息支持并樹立照顧早產兒的信心[3]。本次研究旨在評估家長參與式護理模式護理早產兒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新生兒科住院的100例早產兒。納入標準為體質量低于2 500 g;胎齡低于37周;Apgar評分高于8分。排除標準為先天性畸形患兒;合并重度缺氧缺血性腦部患兒;存在代謝性疾病的患兒。按住院時間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胎齡在28~35周,平均胎齡為(31.2±1.1)周;體質量880~2 300g,平均為(1 650±150)g;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胎齡在27~35周,平均胎齡為(31.1±1.3)周;體質量880~2 200g,平均為(1 600±175)g。兩組上述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遵循的程序均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均獲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模式(早產兒住院期間,全部由護士護理,家長不參與,出院時護士向家長做出院宣教)。觀察組采用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其內容:

(1)健康宣教

護理人員通過積極溝通,讓患兒家屬了解早產兒護理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并反復強調護理工作對于早產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為患兒家屬詳細講解各種護理措施實施的目的和意義,提高患兒家屬的認知程度和責任感,并能夠積極地融入到護理工作當中,定期反饋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疑惑,確?;純旱玫秸_的護理和照顧。

(2)定期培訓

培訓由早產兒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負責,指導患兒家屬掌握必要的護理技能,并使其能夠明確患兒身體發育過程中的不同基本特征。為患兒家屬示范早產兒洗澡、喂養等工作步驟,并指導其掌握和完成。此外,在培訓過程中還強調在對患兒進行護理前,須先做好消毒工作,并戴上帽子和口罩,避免出現感染影響患兒的康復。指導患兒家屬掌握一定的早產兒急救措施,保證患兒在發生意外情況時能夠得到妥善、合理的處置,從而降低早產兒護理中意外發生的風險。

(3)強化互動

在早產兒被從ICU病房轉入普通病房后,指導并鼓勵家屬給早產兒進行生活護理,同時鼓勵家屬與其進行積極互動,通過哼唱兒歌幫助患兒睡眠、擁抱、使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等方式使患兒能夠保持在活躍、開心、興奮狀態,從而有助于其健康發育。

(4)出院指導

若早產兒的各項生命體征平穩,由醫師評估后即可出院。護理人員應叮囑早產兒家屬定期復診,并在其出院后通過微信、QQ等聊天工具掌握患兒的最新動態、身心發育狀況,指導患兒家屬進行各項細節護理工作。

1.3 評價指標

將兩組家長對早產兒基本護理知識的認知水平和護理技能、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早產兒出院后護理問題發生率、母乳喂養成功率作為本次研究的評價指標。家長的認識水平和護理技能、滿意度均由本次研究自制的調查表進行評估,其中家長的護理知識和技能掌握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越好;滿意度滿分100分,90分以下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家屬之間的認知水平和護理技能平均得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家屬的認知水平和護理技能的平均得分均比對照組有顯著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4.562,P

干預后,觀察組的家長滿意率和母乳喂養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早產兒由于呼吸功能較差,容易出現缺血缺氧等情形,因此需要進入重癥監護室幫助其度過危險期[4]。而在此過程中,患兒家屬只能通過觀察窗進行觀察,無法直接參與患兒的護理工作,再加上對患兒的關心、焦慮等不良心理的影響,很容易對整個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干擾,甚至引發醫患糾紛[5]。所以及時打破家屬對早產兒救治的神秘感,搭建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之間溝通平臺是關鍵[6]。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家長對早產兒基本護理知識的認知水平和護理技能、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早產兒出院后護理問題發生率、母乳喂養成功率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家長參與式護理模式應用于早產兒護理當中不僅可提高家長對早產兒基本護理知識的認知水平和護理技能,而且還提高了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減少了早產兒出院后護理問題,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使早產兒護理由院內順利延伸至家庭。

第2篇

【關鍵詞】 系統化健康宣教;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早產兒;母乳喂養;喂養不耐受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92

Application effect by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in breast feeding for NICU premature infants JIANG Xi-ying, SHENG Fang-ming.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Affiliated Weihai Second Municipal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Weihai Cit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Weihai 264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effect by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in breast feeding for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A total of 356 NICU premature infants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order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with 17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ICU nurs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to nursing in the control group. Effects of breast feed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all obviously higher exclusive breast feeding rate, breast feeding + formula feeding rate, breast feeding rate and breast feeding rate within 7 d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Premature infants; Breast feeding; Feeding intolerance

早a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統計, 我國每年出生的早產兒約占全球早產兒的10%左右, 使早產兒在NICU總住院患兒中的比率明顯增加[1]。母乳喂養是減少早產兒死亡率的干預手段之一, 母乳利于嬰兒的消化吸收, 還能減少早產兒短期及長期的喂養不耐受、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神經系統發育遲緩等并發癥的發生[2]。發達國家NICU中普遍進行母乳喂養, 而我國NICU早產兒母乳喂養率普遍較低[3]。本研究選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356例NICU早產兒為研究對象, 探討系統化健康宣教在NICU早產兒母乳喂養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356例NICU早產兒為研究對象, 所有早產兒母親均符合母乳喂養標準, 早產兒排除胎齡

1. 2 方法 對照組早產兒實施常規的NICU護理, 研究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系統化健康宣教, 具體內容如下。

1. 2. 1 成立健康宣教小組并規范制度流程 成立健康宣教小組, 由NICU護士長擔任組長, 制定系統化健康宣教流程及制度, 明確護理人員工作職責, 并組織小組成員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 查漏補缺, 制定干預性措施[4]。

1. 2. 2 全員培訓 科室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早產兒母乳喂養知識培訓, 并通過考核使其熟練掌握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 對早產兒母親進行健康宣教。

1. 2. 3 宣教前評估 由小組組長評估早產兒母親的母乳喂養能力, 根據母親自身及家庭情況制定系統化的母乳喂養健康宣教方案。

1. 2. 4 改進宣教課程 增加母乳喂養宣教課程的頻次, 并在理論授課的基礎上開展操作多元化課程。

1. 2. 5 擴大宣教對象 從以往的出院早產兒家屬擴大到所有住院早產兒家屬, 尤其是對剛入院的早產兒家屬進行入院后的第1次健康宣教, 擴大宣教對象。

1. 2. 6 宣教后評價 健康宣教后應及時了解母乳喂養情況, 必要時給予再次干預, 并不斷改進宣教方式及內容。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早產兒喂養方式、母乳喂養情況以及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早產兒喂養方式比較 研究組純母乳喂養率、母乳+配方喂養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早產兒母乳喂養情況比較 研究組母乳喂養率及7d內開始母乳喂養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喂養不耐受、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生率分別為14.04%、2.25%,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8.65%、6.7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早產兒及極低體重兒仍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 盡管臨床上已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手段降低死亡率, 但大多使患兒與母親分離, 難以實現母乳喂養[5]。母乳中含有豐富的生長因子、高濃度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乳鐵蛋白、抗炎物質、低聚糖等營養物質, 因此母乳喂養能有效抗感染、保護消化道黏膜、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保證患兒正常的生長發育[6-10]。系統化健康宣教要求護理人員成為最佳管理者, 評估母乳喂養能力, 給予母親最專業的幫助, 不斷地完善母乳喂養工作, 有效促進醫患溝通, 使母親掌握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及好處, 增加泌乳量, 提高早產兒母乳喂養率[11-16]。本研究結果表明, 研究組純母乳喂養率、母乳+配方喂養率、母乳喂養率及7 d內開始母乳喂養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喂養不耐受、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系統化健康宣教能有效提高NICU早產兒母乳喂養率, 減少喂養不耐受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發生率, 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⒖嘉南

[1] 劉鳳, 韓樹萍, 余章斌, 等. 母乳喂養質量改進對極低和超低出生體重兒親母母乳喂養率的影響.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6, 18(10): 937-942.

[2] 黃朝梅, 黃倩怡, 譚瑞貞, 等. NICU早產兒母乳喂養系統化健康宣教效果評價. 齊魯護理雜志, 2015, 21(16): 1-3.

[3] 李素玲, 張廣輝. NICU中早產兒母乳喂養的實施方法與效果觀察. 中國醫學工程, 2014, 13(8):82-83.

[4] 馮淑菊, 景亞琳, 陳杭健, 等. 住院早產兒母乳喂養系統化管理的臨床應用效果. 協和醫學雜志, 2014, 5(4):399-404.

[5] 施卸麗, 徐鑫芬. 提高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早產兒母乳喂養率的研究進展. 護理與康復, 2015, 14(12):1123-1125.

[6] 張翠鳳, 武玲. 采集母乳在NICU中的實施及對極低出生體重兒的影響. 護士進修雜志, 2016, 31(4):304-306.

[7] 梁玉美, 馮燕妮, 楊松媚, 等. 早期母乳喂養對 NICU 住院早產極低體重兒宮外生長發育的影響. 右江醫學, 2016, 44(3):265-269.

[8] 沈晶.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早產兒母乳喂養系統化健康宣教的效果觀察. 醫藥前沿, 2016, 6(20):369-370.

[9] 連冬梅, 王寧辰. NICU中早產兒母乳喂養的實施體會. 護理學報, 2013(18):52-54.

[10] 務永勤, 朱智玲, 劉芳.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母嬰分離時母乳喂養的護理指導的體會.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5(30):230-231.

[11] 阿日貢高娃. NICU 母乳喂養宣教對降低早產兒食物蛋白過敏導致的喂養不耐受的有效性.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5):216.

[12] 陳惠球, 黃晶晶, 李慧敏. 健康宣教及護理配合在NICU新生兒聽力篩查中的應用觀察. 臨床醫學工程, 2015, 22(3):355-356.

[13] 劉義容, 李玉連, 封大連, 等.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母嬰分離時母乳喂養的護理指導的體會. 醫藥前沿, 2012, 2(20):98-99.

[14] 蔣靜, 李開云, 周云, 等. 強化母乳喂養在NICU住院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中的應用研究. 重慶醫學, 2014(35):4731-4733.

[15] 閆會麗, 張慧潔, 劉紅貞, 等. NICU早產兒母乳喂養臨床分析. 臨床研究, 2016, 24(8):1-3.

第3篇

[關鍵詞] 撫觸; 早產兒; 生長發育

[中圖分類號] R7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3-064-01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我院近兩年來收治的100例早產兒,隨機分為撫觸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胎齡、出生體重、身長等一般情況無顯著差異,且兩組早產兒均無窒息史及其他并發癥。

1.2 方法

入院后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不給予撫觸,而撫觸組從入院的第1天開始連續10天進行撫觸,每天2次,每次15分鐘。同時每天記錄體重。

1.3 撫觸的要求

1.3.1 撫觸時間與環境 撫觸安排在沐浴后,喂奶前30-60分鐘,或喂奶后90分鐘,于早產兒清醒時在撫觸室、保溫箱或紅外線搶救臺進行,確保室內溫暖,室溫保持在30℃-32℃,溫度55-60%,房間保持空氣清新、安靜并播放柔和、溫馨、愉快的音樂。

1.3.2 撫觸者的要求 由工作兩年以上經過撫觸培訓,責任心強,善于表達,經驗豐富的護士進行操作。撫觸時心情舒暢,充滿愛意,用安慰或表揚性語言和親切的目光與早產兒交流。操作前洗手,溫暖雙手,指甲短于指端,雙手掌涂上維生素E針劑。

1.3.3 撫觸的順序 先俯臥位撫觸早產兒背部、臀部,兩側臥住撫觸四肢,最后仰臥位撫觸頭部、胸部、腹部。

1.3.4 撫觸注意事項

早產兒皮膚薄嫩,禁止用力,撫觸應避開未脫的臍痂部分;注意觀察小兒反應,出現哭鬧,皮膚顏色發生變化或嘔吐時應暫停。

1.4 觀察指標 測量并記錄兩組早產兒出生10天后身長、體重、頭圍、攝奶量進行比較。

2 結果 見表1

3 討論

3.1 撫觸目前在我國已普遍開展,它的良好社會效益已得到公眾的認可。我科在給早產兒常規的綜合護理外,增加了撫觸,取得了體重增加16%,奶量增加27%的較好效果。提示早產兒護理中撫觸確實是促進生長發育的有效措施之一。

現代研究表明,產后的新生兒仍渴望與母親的身心撫觸。溫柔得體的撫觸,會對新生兒產生有益的刺激,增強大腦調控和整合作用的協[1]。早產兒是新生兒的特殊群體,由于生活能力差,出生后往往要在新生兒監護室接受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缺乏母親的,更需要得到特殊的護理和關愛,包括撫觸等的良性刺激。觸覺是原始的感覺功能,皮膚是體表面積最大的感覺器宮[1]。撫觸通過刺激皮膚體表感受器而興奮迷走神經,使機體胃腸活動增強,促進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刺激胃酸分泌,促進消化和吸收,從而使嬰兒體重增加[2]。同時,通過對早產兒視覺、聽覺、觸覺等綜合刺激,可減少早產兒的焦慮不安,促進睡眠及大腦、神經的發育。減少嬰兒哭鬧,促進感覺組合能力的協調發展,對開發嬰兒的智商、情商都具有重要意義。

3.2 維生素E針劑代替撫觸油是因為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維持酶的活性,增加線粒體和生物膜的功能,使多種不飽和脂肪酸過度氧化,從而保護細胞膜和細胞內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使細胞膜及脂質不受氧化破壞[3]。由于早產兒皮膚薄嫩,脂肪菲薄,血管豐富。通過維生素E作為撫觸油進行撫觸,能充分利用藥理和物理的作用,不僅能推動皮下肌肉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更有助于藥物經皮膚直接滲透和充分吸收發揮其作用;還能迅速擴張毛細血管,使局部皮膚溫度升高,改善周圍循環,預防硬腫癥的發生。我科實施撫觸護理的新生兒無1例并發硬腫癥。

3.3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預防保健的需求不斷提高,對有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的要求更高。而撫觸不需要太多的經濟花費,更是一門美妙的藝術,它既賦予深長情意,又賦予肉體充分的娛樂和享受,能使新生兒產生愉悅的心情,有利于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促進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市場推廣潛力。

參考文獻

[1] 吳瑞萍,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423.

[2] 張鳳珍,王惠芳,段紅霞,等.撫觸干預對早產兒體格發育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8,3: 611.

第4篇

【關鍵詞】新生兒撫觸;治療;早產兒;甲狀腺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425-01

新生兒撫觸是通過對新生兒的皮膚給予溫和的刺激,以達到促進新生兒健康發育的一種新的治療技術。由于早產兒的甲狀腺常常發育不良,往往會影響患兒的正常發育,所以,盡早改善和治療早產兒的甲狀腺功能低下,促進早產兒的康復有著積極的意義[1]。本研究對84例早產兒進行了新生兒撫觸治療,旨在探討新生兒撫觸對早產兒甲狀腺功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治療的168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A、B兩組,每組均84例。本組研究對象在新生兒期均未患過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敗血癥等感染性疾病,血常規、胸片在住院期間均正常。本組全部研究對象在住院期間均嚴密觀察21 d。在治療期間B組有4例由于出現了新生兒疾病而被剔除。

1.2方法

1.2.1檢測方法:兩組新生兒均于實驗前抽臍血、實驗后1周內抽早產兒靜脈血4 ml,以3000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置于-20℃的冰箱備檢,采用放射免疫測定法統一檢測促甲狀腺激素(TSH)、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T3、T4試劑均購自美國Diasorin公司(生產批號20110204),TSH試劑購自天津市協和醫藥公司(生產批號20110418)。

1.2.2撫觸方法:新生兒撫觸前應確保所處的環境溫暖舒適,并播放輕松的搖籃音樂,使嬰兒處于安靜輕松的狀態,全身。手法:頭面部:以雙拇指從前額的中央推向兩側,兩手掌從前額發際撫向枕后,兩手中指分別停在耳后乳突部,兩拇指從患兒的下額中央向外上方向滑動;背部:使患兒呈俯臥位,兩手掌分別從脊柱兩側內中央向兩側滑動;腹部:兩手分別依次從患兒的右下腹部經上腹部撫到左下腹部,即按順時針方向進行新生兒撫觸;胸部:兩手分別依次從患兒胸部的外下側滑向對側的外上方;四肢:雙手抓住患兒的一只胳膊,交替從上臂向手腕方向輕輕擠捏,并搓揉大的肌肉群;手掌和足底:兩手掌腕部向手指方向輕輕滑動,足底和手掌方法相似。在進行新生兒撫觸時,操作者采用油雙手,每部位進行10次,一次用時約15分鐘左右,3次/d,21 d為一療程,均在嬰兒進食1 h后進行,由受專門培訓和訓練的醫護人員進行操作。B組患兒不進行新生兒撫觸治療。

其他的治療護理與A組相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體試驗委員會所制定的倫理學標準,得到了該委員會批準,分組征得受試對象監護人的知情同意,并與之簽署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

1.3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處理,計量資料以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A組患兒在進行新生兒撫觸后的TSH、T3、T4與新生兒撫觸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表1 各組治療前后臍血甲狀腺功能變化情況 s

3 討論

新生兒撫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自然療法,研究發現新生兒撫觸治療對體重增加有益,且對患兒的覺醒、睡眠節律有更好的作用,也利于增長體重[2]。大量的研究表明,新生兒撫觸有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一般認為其機制是通過調節患兒的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而促進其生長發育。接受新生兒撫觸的患兒,可增加迷走神經的興奮性,促進胃泌素和胰島素的分泌,增加攝入奶量,同時也可有效地減少患兒的焦慮和不安情緒,增加睡眠時間,利于體重增加[3,4] 。新生兒撫觸利于促進早產兒腎上腺皮質激素、5-羥色胺、B-內啡呔的分泌,增加免疫功能,促進生長發育。

甲狀腺素通過對蛋白質的合成作用達到促進生長。本研究結果表明,早產兒經新生兒撫觸后其T3、T4明顯升高,TSH明顯降低,表明新生兒撫觸可顯著改善早產兒的甲狀腺功能。

參考文獻

[1]周燕紅.撫觸對早產兒健康發育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z1):192.

[2]鄒冬梅,曹素梅,白瑞云等.新生兒撫觸法在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0):61-62,65.

第5篇

[關鍵詞] 早產兒; 喂養不耐受; 新生兒撫觸; 非營養性吸吮

[中圖分類號] R72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255-01

目前隨著圍產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早產兒的存活率逐漸提高,但早產兒喂養困難及喂養不耐受的問題日益突顯。本文回顧性分析比較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新生兒室126例喂養困難及喂養不耐受早產兒,采用新生兒撫觸聯合非營養性吸吮、口服小劑量紅霉素2種方法治療早產兒喂養困難及喂養不耐受,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采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新生兒室126例早產兒,均符合新生兒喂養困難:表現為嘔吐頻繁≥3次/d,腹脹、排便不暢1-2d以上未排大便或排便<100-150g。喂養不耐受診斷標準,即(1)頻繁嘔吐(≥3次/d);(2)奶量不增或減少(≥3d);(3)胃潴留(胃殘余奶>上一次喂養量的1/3)。并除外消化道畸形、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未應用促胃腸動力藥。小劑量紅霉素組62例,男36例,女26例,胎齡(33.1±1.1)周,日齡1-5d;體重(1.8±0.6)kg;喂養困難20例,合并新生兒肺炎12例,新生兒窒息10例,低鈣血14例,高血糖8例。新生兒撫觸聯合非營養性吸吮組64例,男38例,女26例,胎齡(34.1±1.2)周,日齡1-5d;體重(1.9±0.7)kg;喂養困難22例,合并新生兒肺炎16例,新生兒窒息9例,低鈣血癥10例,高血糖7例,低血糖10例,腹脹18例。2組治療前性別、日齡、體重、胎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均給予保暖、療法、靜脈營養等常規治療。小劑量紅霉素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紅霉素2.5mg/kg.次,口服q6h,新生兒撫觸聯合非營養性吸吮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新生兒撫觸和非營養性吸吮,撫觸方法為:喂養后30min進行,患兒置于溫箱中處于狀態,涂潤膚油,分別對頭面、胸腹、背部、上下肢進行撫觸按摩,每日2次,15min/次。操作者均為經過正規系統撫觸培訓的我科NICU護理人員,患兒在睡眠和清醒狀態下均可進行。非營養性吸吮方法;從入院之日開始用消毒的無孔在患兒每次喂養間歇期刺激吸吮10-15min/次,6-7次/d,療程均為3-5d。

1.3 觀察指標 每日觀察2組早產兒腹脹、嘔吐、排便情況、胃殘余量、平均日增加體重、日增加奶量等,每2天檢查一次血常規和電解質,每周檢查一次肝腎功。

1.4 療效判斷 以下4項作為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有效標準。1)3天嘔吐停止。2)2天腹脹消失。3)3天胃殘余量≤10%。4)治療3天奶量增加1/3。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結果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X2檢驗,2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觀察指標比較 1個療程結束后,2組在腹脹嘔吐情況、胃殘余量、平均日增加體重、日增加奶量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5天后的觀察指標比較

2.2 2組療效比較及不良反應 小劑量紅霉素組有效42例,無效20例,有效率67.75%;撫觸聯合吸吮組有效44例,無效20例,有效率68.75%。紅霉素組發生輕微腹瀉15例,皮疹8例,發熱5例,咖啡樣大便2例,2組治療前后肝腎功、血常規等均正常,均無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嘔血等發生。

3 討論 由于早產兒胃腸功能發育相對不成熟,食管括約肌張力高,胃底呈水平狀胃容量小,胃腸蠕動慢、弱,胃分泌酶少導致脂肪、蛋白質消化吸收降低,常常會出現喂養困難及喂養不耐受,通常表現為吸吮和吞咽動作不協調、嘔吐、腹脹、胃潴留、加奶困難、體重不增等,影響腸道攝取熱量和營養,導致蛋白質不足、體重不增或負增長,常需較長時間靜脈營養。然而長期靜脈營養易出現膽汁淤積、高膽紅素血癥、胃腸出血等并發癥。因此,早產兒喂養問題已越來越受到兒科界關注。

紅霉素的促胃腸動力作用與其特殊的分子結構密切相關。有1個由13個碳原子和1個氫原子構成的內酯環,此環結構上C3和C5位碳原子分別以糖苷鍵與寡糖鏈連接,這種結構使其空間構象及電荷分布與胃動素相似,因而能結合并激活胃動素受體從而產生促動力效應。不良反應為紅霉素通過肝臟代謝、腎臟排泄,可引起肝臟和腎功損害,長期應用可導致耐藥菌株的產生及腸道菌群失調。新生兒撫觸可增加皮膚血液循環,同時治療信息暉通過人體體表觸覺感受器及壓力感受器沿著脊髓傳至大腦,由大腦發出信息興奮迷走神經,進而使胃泌素、胰島素釋放增加,增強食物吸收力,同時腹部撫觸可促進胃腸蠕動,促進胎便排出,減少減輕腹脹,從而間接促進胃排空,減輕早產兒腹脹、嘔吐、胃殘留等喂養不耐受癥狀。

新生兒撫觸成本低廉,簡單易行,且具有防治早產兒呼吸暫停,減輕減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等方面療效。故利用新生兒撫觸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進行干預,可一舉多得。非營養性吸吮可能與刺激口腔黏膜感覺神經末梢,增加迷走神經活性,進而促進胃容受性擴張,提高胃收縮力,刺激促胃泌素、胃動素分泌增加,促進胃排空有關,對胃腸功能發育起正性促進作用,有利于早產兒胃腸道成熟以及從腸外營養過度到腸內營養,提高其腸道喂養成功率。

本文采用紅霉素和新生兒撫觸及非營養性吸吮2種方法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均取得一定療效。紅霉素能促進胃腸蠕動及胃排空,但不能促進早產兒消化道發育的成熟,且有一定的胃腸道反應和后期膽汁淤積及肝腎功損害等毒副反應,本文小劑量紅霉素組出現輕微腹瀉15例,皮疹8例,發熱5例,咖啡樣大便2例,而新生兒撫觸和非營養性吸吮療法,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簡單易行,療效肯定,在早產兒生后即可實施,能起到預防和治療的雙重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建議在今后的早產兒喂養困難及喂養不耐受的治療中盡量減少或不使用藥物治療,以減少臨床對此疾病的不必要的過度治療。

參考文獻

[1] 趙桂榮,林鳳鈴,郭淑春.非營養性吸吮在早產兒喂養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5):13-15.

[2] 李國峰,張斌,郭艷君.新生兒撫觸聯合非營養性吸吮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39例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6(9):705-706.

[3] 常艷美,劉惠麗,葛美茹.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6,21(5):26-28.

第6篇

【摘要】 目的: 探討腦性癱瘓早期干預模式對早產兒發育及預后的影響。方法: 早產兒434例(除外先天畸形和遺傳代謝性疾?。┓譃槌R幗M和干預組,干預組早產兒出院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礎上重點強化按摩、體操、動作和主動運動訓練,出現運動異常者早期進行綜合康復訓練;常規組只接受常規保健指導。結果: 1歲時干預組早產兒智力發育指數(MDI)和運動發育指數(PDI)均高于常規組(P

【關鍵詞】 腦性癱瘓; 早期干預; 嬰兒,早產; 智力; 運動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erebral palsy early intervention model on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premature infants.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thirtyfour survived premature infants,excluding those with congenital deformity and hereditary metabolic diseases,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intervention group and routine care group. The infan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massageexercise and active motion training on basis of early education at home after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All infants with abnormal motion manifestations were given appropriat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In the routine care group,infants received routine care only. Results: At the age of 1, the average scores of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 (PDI)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routine care group (P

[Key words]cerebral palsy;early intervention;infant, premature;intelligenc; motion

早產作為腦癱、智力低下的重要高危因素已被國際公認。國外報道,早產、低出生體重對兒童智能和行為發育均有明顯的長期消極作用[1],存活早產兒中有7.8%的智力低于正常[2];國內研究提示,早產兒的傷殘率和腦癱患病率呈增加趨勢[3]。2001年4月~2004年12月,對早產兒實施以強化動作和運動訓練為主的早期綜合干預方案,創建了產科與兒科結合,新生兒科與兒童保健科結合,兒童保健科與康復科結合,醫院與社區結合的腦性癱瘓早期干預模式[4],以觀察早期干預模式對早產兒發育和預后的影響。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收集胎齡不足37周(除外先天畸形和先天遺傳代謝性疾?。┐婊钤绠a兒434例,常規育兒組(常規組)家長無意愿參加早期干預指導的早產兒215例,早期綜合干預組(干預組)家長積極參加早期綜合干預的早產兒219例。

1.2 方法

1.2.1 干預組管理及運轉程序

1.2.1.1 孕期

開設孕婦學校進行產前教育,使孕婦了解孕期保健及相關醫學知識,減少和避免高危因素對胎兒的損傷。 產科開展胎兒生長發育監測和干預,對有先兆流產的孕婦進行促胎兒肺成熟治療。

1.2.1.2 新生兒期

新生兒科特設早產兒室,由專職醫護人員進行治療護理。每名早產兒出院前,由專職醫師向家長交代早期干預的目的和內容,取得家長同意的,發放家長信,介紹干預方法和資料,并發放早產兒復診卡,預約其于糾正胎齡滿40周時回新生兒科復查,再次進行新生兒行為神經測查(NBNA),填寫登記表,同時通知兒童保健科接診,轉入兒童保健科。

1.2.1.3 嬰兒期

由兒童保健科負責早產兒的隨診檢查及早期干預,并建立早產兒觀查記錄冊。預約每位早產兒定期返院進行生長發育、營養狀況和神經運動檢查。糾正月齡6個月前為每月檢查1次、6個月后基本正常者改為每兩月1次,異常者仍為每月1次。從出院后1~2周開始,在對早產兒進行全面早期教育[4]的基礎上重點進行強化運動訓練,包括撫觸、全身穴位按摩、被動體操,每天2次,每次5~15 min。并依據嬰兒運動發育規律做俯臥抬頭、拉坐、翻身、獨坐、爬行、站立、行走的主動運動訓練。在檢查中早期出現肌張力異常、姿勢異常、翻身異常及運動發育落后者及時轉康復科行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定期組織家長接受培訓,指導早期干預訓練內容,及時反饋家長意見,做好家長心理指導,并提供交流、咨詢場所。

1.2.1.4 康復及追蹤工作

康復科負責早期出現異常神經癥狀兒童的門診康復和家庭康復指導工作。腦癱兒童須經神經科醫生確診后轉入大連市兒童腦癱康復中心治療。社區服務中心(衛生防治站)協助早產兒的追蹤工作,定期對兒科醫務人員舉辦學習班,培訓早期篩查、診斷的知識,便于在新生兒訪視及預防接種體檢時早期發現問題,并填寫高危兒轉診卡及時轉診。

1.2.2 常規組管理及運轉程序

孕期和新生兒期 宣教、指導、治療方案與干預組相同,出生后接受相同的喂養、護理和嬰兒保健指導。3、6、9及12月做神經運動功能檢查,1歲時做智力測查。

1.3 神經運動功能檢查

采用AmiolTison方法[5]及Vojta神經反射檢查法[6]。

1.4 智力測查

采用中國標準化貝來量表,測定智力發育指數(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和運動發育指數(psychomotive development index PDI)。評價標準[7]:≥130分為非常優秀,120~129分為優秀,110~119分為中上,90~109分為中等,80~89分為中下,70~79分為臨界狀態,≤69分為智力缺陷。腦癱診斷按《實用兒科學》第7版標準[8]。

2 結果

2.1 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在男女比例、胎齡、出生體重、胎數以及圍產期孕母和新生兒情況的差異均無顯著性(P>0.5),見表1和表2。干預組和常規組各發生HIE 19例和15例,顱內出血16例和17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資料具有可比性。表1 干預組和常規組臨床資料比較(略)注:(1)為χ2值,(2)為t值;括號內為發生率(%)。表2 干預組和常規組孕母情況和新生兒出生后窒息情況比較(略)注:異常妊娠包括胚亡,習慣性流產,死胎、死產等;孕期并發癥包括妊高癥、糖尿病、其他內科合并癥。

2.2 1歲時MDI和PDI分值

MDI比較兩組差異有顯著性,干預組為(93.84±9.89)分,常規組為(91.4±12.34)分;PDI比較兩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干預組為(97.53±9.71)分,常規組為(88.1±11.20)分。干預組有向中上水平分布趨勢,兩組MDI在90~109分值段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表4);PDI兩組比較,110~119、90~109、80~89、70~79各分值段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表5)。干預組運動發育落后9例,常規組40例,差異有顯著性(P

2.3 早期異常神經征象及干預效果

干預組早產兒中,6個月前出現的異常神經征象按出現頻率排序為:頭豎立困難、足背屈角>70°(正常

2.4 腦癱發生情況

干預組發生腦癱2例,常規組為5例。7例腦癱患兒胎齡在26~35周,體重1 200~2 600 g,孕母妊高癥2例次,孕母多次妊娠5例次,其中合并孕母習慣性流產1例次,既往死胎1例次,新生兒重度窒息2例次,顱內出血1例次,雙胎4例次。干預組2例患兒在1月齡時即出現異常神經征象,經家庭早期干預后仍持續存在。

3 討論

3.1 家庭干預轉為醫院康復的時機

近年來,有關早期干預促進早產兒、高危兒智能運動發育的報告較多,且單純以家庭干預的方法不在少數。需要指出的是,在何種情況下必須改家庭干預為醫院正規康復是值得探討的,一方面要避免太重視治療的作用,對自然可愈的小兒積極給予大量治療,會給家長帶來嚴重的不安和負擔;另一方面是如何讓不可避免發生的腦癱兒及時得到正規康復治療,以達到正常化和最大化的功能恢復[9]。本研究結果提示,具有以下征象時需列為重點監測對象。(1)早期多項異常,包括主動運動減少、反射異常、姿勢異常、肌張力異常;(2)孕母重度妊高癥、多次妊娠,或既往有異常妊娠史等孕產期高危因素者;(3)出生極低體重胎兒,胎齡小于32周者;(4)非單胎,尤其是合并有同胞新生兒死亡者;(5)合并新生兒重度窒息、缺血缺氧腦病、顱內出血等損傷者;(6)腦電圖、頭顱B超、CT、頭顱磁共振明顯異常者;(7)家長述喂養護理困難、過分安靜或易激惹、3個月內反復驚厥者;(8)家庭正規訓練指導2個月無好轉,反而新增其他異常者。

3.2 強調運動訓練和異常姿勢的控制

以往報道中,對早產兒這一特殊群體的干預方法多延用足月兒的干預內容,但早產兒由于腦循環功能不成熟、腦白質易受損,從而影響小兒神經系統的功能,特別是導致運動發育障礙,表現出PDI指數低于足月兒[10],適用于足月兒的干預方法卻解決不了早產兒出現的問題。研究中采取的早期促進方案特別強化了早產兒早期動作和運動的促進,更多運用了早期康復的手段,解決一些早期出現異常神經征象的早產兒及中樞性協調障礙者,從促進結果來看,效果是滿意的。

目前認為,早產兒易發生腦癱的原因可能是[11]宮內缺氧引起早產及腦白質損害,早產兒的腦組織發育不完善,未成熟兒對產時、產后腦缺血更為敏感,腦癱是整個產前、產時、產后綜合高危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引起早產的高危因素如孕母重度妊高癥、宮內感染等,也是腦癱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組發生腦癱的7例患兒與以上研究吻合。由于本文樣本例數較小,腦癱的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從干預組中部分非腦癱患兒出現早期異常神經征象看,1歲時雖然這些征象消失,但分析這些異常神經征象消失的原因,有些可能和神經系統成熟有關,有些卻可能因早期干預后使腦功能得到代償而異象消失。

腦癱早期干預在管理模式上運用了產科和兒科,臨床和保健,保健和社區的多專業、多學科、多部門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使宣教、篩查、干預、治療、追訪各環節能環環相扣,運轉程序暢順可行,真正做到了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康復[12]。表明早期干預可以促進早產兒智能發育,通過早期動作和運動能力的強化訓練,可以大大提高早產兒的運動發育,也提示通過早期干預可以有效康復早期可疑腦癱兒,從而降低腦癱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Yothy A,Raogn, Kumar KS,et al.Translocation Down Syndrome[J] . Indian Med Sci,2002(56):225-229.

[2]Daily DK,Ardinger HH,Holmes G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ntal retardation[J].Am Fam Physican,2000(4):1062-1064.

[3]李燕春.腦性癱瘓的致病因素及防治[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4) :204.

[4]鮑秀蘭,孫淑英,虞人杰,等. 塑造最佳的人生開端[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1903-1906.

[5]Claudine AT, Ailbert Grenier.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46-95,182-191.

[6]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09-229.

[7]范存仁.嬰幼兒智能發育測驗手冊[M].北京:團結出版社,1988:38-164.

[8]林慶.腦性癱瘓.見:胡亞美主編.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3-177.

[9]胡瑩媛.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和康復治療問題[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9):777.

[10]周叢樂.早產兒腦白質損傷的發生、預后、及病因探討[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3(6):325-328.

第7篇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的現狀及原因,探討科學合理的護理對策。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間收治的124例住院新生兒醫院感染資料。結果 124例新生兒中,13例發生院內感染,院內感染率為10.5%。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共7例,占53.8%,其次為胃腸道感染4例(30.8%),眼部感染1例(7.7%),皮膚感染1例(7.7%)。早產兒和難產兒中,共9例發生院內感染,感染率為36.0%。結論 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是多樣的,通過建立健全有效的規章制度,規范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改善病房環境,不斷提高患兒自身免疫抵抗力能夠有效的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院內感染;新生兒;危險因素;護理對策

新生兒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發育特點,機體免疫抵抗能力差,尤其是難產兒和早產兒,易發生院內感染,不僅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同時還嚴重威脅到了患兒的生命健康,對患兒的生存質量和預后產生了不利影響。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新的診斷方法、治療儀器、藥物的應用以及病原類型的變化,加之人為的醫護因素使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率逐年升高。本文將通過分析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的現狀及原因,針對性的提出科學合理的護理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24例新生兒均為我院兒科2010~2011年間收治的住院患兒,其中男性71例,女性53例,年齡3d~1個月,平均年齡8.4d。早產兒17例,難產兒8例,足月兒99例。

1.2 診斷方法

診斷方法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年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臨床表現為哭鬧、煩躁、嗜睡、發熱、腹脹、黃染等。

2 結果

124例新生兒中,13例發生院內感染,院內感染率為10.5%。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共7例,占53.8%,其次為胃腸道感染4例(30.8%),眼部感染1例(7.7%),皮膚感染1例(7.7%)。呼吸道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為主,消化道感染以白色念珠菌為主,眼部感染以表皮葡萄球菌為主。早產兒和難產兒中,共9例發生院內感染,感染率為36.0%。

3 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

3.1 患兒自身原因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夠成熟,免疫功能低下,白細胞的生產和儲備比較少,當患有感染及嚴重疾病時,白細胞的消耗量會有所增加,從而降低吞噬功能和殺菌活性,易導致感染發生[1]。據文獻[2]報道:嬰兒低體重以及住院時間是發生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

3.2 病房環境

多數新生兒病區面積小,空間狹窄,患兒和各種醫療設備較多,使用密度大,醫護人員較為集中,患兒多集中在一起,增加了院內感染的風險,同時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機會。病房空氣不流通,使得細菌病毒滋生傳播的速度加快,加之探視的人較多且較為頻繁,容易帶入新的病菌,給新生兒院內感染留下了隱患。

3.3 醫護人員因素

醫護人員院內感染防范意識不強,在檢查、治療、護理過程中,未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無菌操作,如入室前未規范洗手消毒、未執行更衣制度,對聽診器的清洗消毒工作并未引起重視等。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兩種抗生素聯合應用,導致正常菌群失調,耐藥菌株產生一些條件致病菌,有機會迅速繁殖而致病,很容易造成醫院內感染的發生[3]。

3.4 侵入性操作

隨著現代化診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侵入性操作在新生兒病房使用,中心靜脈置管與機械通氣均屬于侵入性操作,由于新生兒皮膚角質層較薄,在操作過程中易擦傷而致皮膚細菌感染,同時也會破壞皮膚黏膜屏障,使自然防御機制受損,增加感染發生的機率。

4 護理對策

4.1 加強新生兒基礎護理,提高機體免疫力

護理人員應在新生兒出生后及時清理皮膚皺褶處的胎脂和血漬,每日用流動的溫水清洗新生兒,對于眼部感染的患兒,應用無菌棉簽沾生理鹽水輕輕擦洗患兒眼部,將分泌物擦干凈后再用眼藥膏涂抹。及時清洗更換患兒衣物,防止感染的擴散[4]。通過合理調整營養結構和預防接種增強新生兒免疫力,同時經常給新生兒按摩,能夠促加體重,提高免疫力。

4.2 健全院內感染防控制度,強化防控意識

健全的院內感染防控制度是避免感染發生的重要保證,醫院應針對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感染防控制度和管理措施,并貫徹執行,定期進行檢查,監督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走進病區向醫護人員宣講院內感染防控知識,強化院內感染防控意識。

4.3 改善病房環境,加強病房管理

病房應科學合理布局,每日通風換氣,保證陽光充足,空氣流通,每日用紫外線消毒空氣2次,每次3O~6O分鐘,并用0.2%過氧乙酸噴霧消毒4次,病房內使用的診療設備采用1:1000新潔爾滅擦洗[5]。同時,醫院管理者應進一步加強病房管理,強化無菌操作觀念,定期對病房環境進行檢測,檢查制度、措施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積極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

4.4 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規范護理行為

定期對護理人員尤其是新進人員進行院內感染相關知識的培訓,并進行考核,提高其對院內感染防范的認識,重視對早產兒以及難產兒的監護,合理使用抗生素,規范護理行為,護理過程中嚴格遵照各項無菌操作制度,在進行侵入性操作時應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對患兒造成損傷。同時還應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操作培訓,可采取護士長經驗傳授、組織開展技能操作大賽以及派遣年輕骨干護理人員出外學習進修等方式,提高科室的整體護理水平。

5 結語

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是多樣的,通過建立健全有效的規章制度,規范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改善病房環境,不斷提高患兒自身免疫抵抗力能夠有效的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李琴,馮占舂.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原因分析與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0,30(12):41-43.

[2] 潘玉杰. 新生兒醫院感染相關因素調查及護理對策[J] 中國實用醫藥,2011,6(6):197-198.

[3] 李玉妹.新生兒醫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5(8):736-737.

第8篇

【關鍵詞】 新生兒; 風險因素; 防范措施

Analysis of Neonatology Common Risk Factors/DING Yun-yan, ZHANG Xiao-y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1):148-151

【Abstract】 Newborns are a group of high-risk groups, the majority of neonatal hospital depart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degree of risk in terms of higher. Our hospital neonatal pediatric out individually isolated from a 20-year period, Activities at the clinic we sort of risk factors that may exist, such as red but tocks, skin damage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ug use, scratches or friction injury, paste injury, pressure sores, burns or frostbite, children identify errors, pipeline management in all aspects of the presence or improper equipment management deficiencies, accident, hospital infections took a series of preventiv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risk awarenes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identifying risk factor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ptimize workflow, etc.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risk event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children.

【Key words】 Newborn; Risk Factors; Precau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 Xiaon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Xiaogan 432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51

在醫療行業中,風險是醫院內的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通過對現有和潛在的醫療風險的識別、評價及處理,以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及對患者和醫院的危害和經濟損失[1]。

新生兒是一組特殊的群體,它除了具有抵抗力低、易感染、生命脆弱、不會表達的特點外,還有疾病及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等特點,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疏忽,都會釀成不良的后果。本院新生兒科從兒科分離出來已有20年了,針對在診療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了歸納總結,具體情況如下。

1 風險因素

1.1 皮膚損傷

1.1.1 紅臀 新生兒在住院期間可能會發生紅臀即尿布皮炎,主要表現為肛周、會陰、陰囊及周圍皮膚潮紅、水泡、糜爛伴散在針尖樣大小的紅色丘疹或膿點,嚴重的會波及到及下腹部,患兒常常哭鬧不安,主要原因可能與嚴重的原發病、長期應用抗生素、尿布更換不及時局部長時間受潮、大小便物理化學刺激、細菌或真菌感染、免疫力低下、藍光照射等所有引起大便量增加的因素均有關[2]。

1.1.2 靜脈用藥引起的皮膚損傷 主要表現為靜脈用藥血管周圍的皮膚紅腫、壞死、水泡、組織損傷,主要原因與新生兒血管細,皮下脂肪少,表皮薄,針頭進入血管內與血管壁長時間接觸或短時間內輸注刺激性藥物,引發血管內皮受損而藥物外滲到皮下,針頭固定不牢,新生兒活動碰撞或抓扯到針頭以致損傷到血管以及針頭脫出,一旦外滲速度更快,程度更重[3],要及時處理。

1.1.3 抓傷或摩擦傷 日齡較大、指甲長、易哭鬧的小孩易在自己的顏面及軀干部形成抓傷留下抓痕,另外溫箱中的患兒為防止抓傷戴的手套內的線頭以及心電監護的探頭過緊、電源線過緊都有可能將患兒的指頭纏繞形成缺血性壞死,本院曾發生一例早產兒所戴手套內的線頭將自己手指的第一關節纏繞過緊,而患兒沒有哭鬧等任何表現,幸虧當時值班護士發現及時,不然會釀成一場大的醫療糾紛,剃傷頭皮操作時劃傷皮膚等。

1.1.4 粘貼傷 長時間粘貼針頭及管道的膠布撕去后形成的皮膚的紅腫甚至潰破的皮膚損傷,主要原因與反復粘貼操作、長時間粘貼不易去除及去除膠貼時動作不輕柔有關。

1.1.5 壓瘡 主要原因與患兒自身營養不良、循環差、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皮膚受潮摩擦、或排泄物刺激及固定性治療或護理如探頭、留置針等有關。

1.1.6 燙傷或凍傷 洗澡時水溫過高、輻射臺上患兒的復溫探頭脫落不斷加熱、溫箱已過使用年限溫度調控失靈或突然斷電后未及時調整溫箱溫度控制而導致的凍傷。

1.2 患兒識別錯誤 因同時收治新患者未及時戴上標有身份信息的腕帶或洗澡時手圈脫落未及時校對身份信息,憑印象給患兒戴上手圈而抱錯患兒。

1.3 管道管理不當 如鼻導管、胃管、留置針導管脫落、使用呼吸機的患兒氣管導管脫落移位等,均會給患兒帶來一定的風險。

1.4 儀器管理缺陷 各類儀器設備未定期做如安全檢查及保養維護,如溫箱使用年限已過,隨時可能會出現溫度調節失靈,負壓吸引器未定期清洗管道堵塞,吸引時未形成一定的負壓,呼吸機未定期保養,搶救危重患兒時不能正常運轉。

1.5 意外傷害 洗澡或做治療時意外墜落或較大的新生兒意外從搖籃墜落,因觀察巡視的不到位而形成的意外傷害,如藍光治療時眼罩固定不牢脫落。

1.6 醫院感染 新生兒因免疫力低下,頻繁的護理及操作,如果醫護人員接觸病人不嚴格遵守洗手及手消毒制度,操作不規范,醫療及生活用具未按要求進行處理極易形成院內感染或感染暴發流行。有報道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率為4.88%,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統為主,占47%[4],新生兒醫院感染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常見肺炎克雷伯及大腸桿菌[5],還有報道新生兒感染率高達12.96%[6],極低體重兒的感染率竟高達30.1%[7],耐藥菌株已成為早產兒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8],除了細菌病毒感染外,近年來新生兒病房內真菌感染逐漸增多,新生兒深部真菌感染發生率為3.31%,肺部真菌感染率為1.36%,機械通氣是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9]。

2 處理措施

2.1 紅臀 為防止住院新生兒發生紅臀,要定期勤換紙尿褲,保持局部清潔干燥,減少大小便對臀部周圍皮膚的物理和化學刺激,長期應用抗生素的患兒,可適當給予微生態制劑,調整腸道功能,對已發生的患兒,可根據不同情況給予爐甘石洗劑,濕潤燒傷膏等隔離水分保護創面,消炎止痛,促進局部皮膚再生。嚴重的可輔助以氧療。

2.2 靜脈用藥引起的皮膚損傷 藥物應用的安全性與生命息息相關,同時也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給藥問題是最為常見的三大護理風險事件之一,在無陪的新生兒病房,護士不僅是藥物的實施者,更是用藥全后的監護者,始終處于保護新生兒生命健康的第一線[10],對于像碳酸氫鈉、甘露醇、紅霉素、鈣劑、多巴胺等濃度高刺激性大及血管收縮藥等重點藥物,盡可能選擇充盈及循環好的血管,避開末梢循環差部位的血管。如足背、內踝,正確掌握輸注濃度,及時更換注射部位,一旦發生外滲,應積極采取處理措施。如用硫酸鎂外敷、喜療妥外涂盡可能快速促進局部組織修復。

2.3 摩擦傷及抓傷 入院后,指甲長的患兒。趁其在熟睡時剪短指甲,避免哭鬧時剪指甲弄傷患兒,盡量不要戴手套。心電監護的探頭要定時更換,日齡大易哭鬧的患兒及時安撫、及時巡視,發現危險處境,如硬物、溫箱邊緣等要及時處置。

2.4 粘貼傷 粘貼時選擇適宜質優的膠粘,盡量減少膠粘與皮膚的接觸面積與時間,情況允許,可適時更換粘貼部位,去除膠粘時,動作要輕柔,忌粗暴??梢杂糜蛣櫇窈缶徛コ?。

2.5 壓瘡 對于可能形成壓瘡的患兒要進行高危因素評估,長時間住院、生活能力差的小早產兒,每兩小時一次勤翻身,將翻身按摩納入醫囑中。洗澡時,可先撫觸按摩,勤擦洗更換大小便嘔吐物,避免床單潮濕,探頭的部位要經常更換,留置針可用棉墊紗布來預防壓瘡。對有高危因素的患兒勤觀察勤巡視,將皮膚的完整性納入交接班中。

2.6 燙傷和凍傷 洗澡時水溫要適宜,在40 ℃左右,溫度不能過高以免燙傷。以手背感覺合適為宜,溫箱要定期檢修,對已過使用年限的要廢棄,不要盲目使用。突然斷電后,一定要檢查溫箱,是否復溫,以免凍傷。復蘇臺的膚溫探頭一定要在皮膚上粘貼好,以免不斷加熱引起燙傷。

2.7 意外傷害 要不斷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提高責任心,防止意外墜落。及觀察巡視不及時引起的意外傷害,如眼罩脫落、嗆奶等。

2.8 醫院感染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新生兒科收治的新生兒越來越小,各種早產、重癥、合并癥多的新生兒都能獲得救治成功,存活率逐年上升[11],但畢竟早產兒尤其是胎齡小于34周,體重小于1500 g的各器官功能發育不成熟,易并發肺出血、肺部疾患、感染性疾病等并發癥[12-13],對疾病抵抗力差,易發生院感事件,從而為醫院防控感染帶來挑戰,在存活的早產兒中,約有四分之一遺留智力障礙及神經系統后遺癥[14],要想有效防控感染發生,重點要關注胎齡小,出生體重低的早產兒,并且要慎用入性操作[15]。加強早產兒培養箱的消毒是非常實用的措施,新生兒容易感染,尤其是易感染暴發流行,絕大多數的新生兒醫院感染是由醫務人員手傳播[16],新生兒科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及遵守重癥監護室的消毒隔離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嚴格手術消毒措施,定期衛生學監測,提高對手消毒的依從性。不斷提高大家對醫院感染的發現甄別及處理的能力和水平。

3 防范及對策

3.1 強化風險意識 新生兒是風險管理的高危人群。新生兒科除一般臨床科室存在的風險外,還有其特定的危險因素。新生兒風險管理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新生兒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成為引發醫療糾紛的隱患[17],為預防和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需要不斷的加強醫護人員風險意識的培訓與檢查。加強《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學習,及應急預案的演練。將其納入績效考核中,不斷健全管理機制,執行各項治療操作時,盡量每個責任小組內的成員互相協作、互相配合,以免發生針刺傷,檢查臺或搖籃應有較高的防護欄,防止意外墜落,特殊治療的患兒一定要加強巡視,加強觀察。真正為患兒提供更加安全、有序、優質的服務。

3.2 提高醫護人員的業務素質,識別風險因素 新生兒科是一個無陪護的病區,為確保安全,使用先進精密的儀器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廣泛而平凡。為提高醫護人員熟練掌握醫療儀器的使用程度及對一些曾發生或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判斷,科室定期組織醫護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基本專業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提升護士的綜合能力,不斷創建體現以人為本,實施個性化護理的最佳模式,使各項護理工作更加溫馨,更加精細,更加規范,全面提升護理質量[18]。及時準確的識別現存的和潛在的風險,主動查找科室安全隱患及薄弱環節,積極采取對策,加強巡視,避免一些風險因素的發生和發展。

3.3 完善管理制度,優化工作流程 健全消毒隔離、醫院感染防控制度,病原菌易通過醫護人員的手或醫療用品接觸而相互傳播,醫護人員在進行操作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范。醫護人員有傳染病、皮膚感染等情況時,應暫時調離崗位。認真做好衛生學監測工作,確保各項指標符合規范要求。完善查對制度,為防止抱錯患兒,每個新生兒入院時都要系手圈,懸掛床頭卡,一旦手圈丟失或不牢,應立即補齊。為防止丟失患兒,加強探視制度的管理,家屬探視患兒時,先核查探視卡,更換衣帽拖鞋后,由醫生親自帶領進出。出院時需憑家屬身份證及患兒住院結賬單才能抱走患兒。認真落實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時除交接患兒病情外,還有交接患兒用藥,手圈及皮膚的完整性等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護士人手不夠,床護比達不到要求,無法滿足等級護理的需求[19],為保證治療順利進行,護士長實行彈性排班,患者多時及時調配人員,同時根據不同時段的工作量合理調整人員,以免忙中錯亂,確保安全第一。

由于本科加強了對各種風險因素的識別和及時的清理排查、防范及應急處理,顯著減少了各種風險事件的發生,確保了患兒的生命安全,但新生兒的風險管理是一項長期而持續的工作,筆者仍會進一步努力,不斷健全各項管理機制,積極推進科學化、系統化的治療管理,真正為患兒提供更加安全、有序、溫馨和人性化的優質服務。

參考文獻

[1]尹嬌,段麗娜,丁潔.產科新生兒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風險管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7,20(30):2925-2927.

[2]馮麗琪,江瑜茵,李小薇,等.影響新生兒紅臀發生因素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3):3-4.

[3]劉亞杰.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淺談[J].中外健康文摘,2011,10(5):73-74.

[4]楚陽,吳俊,林真珠,等.新生兒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J].護理學報,2010,17(10):64-65.

[5]李晶.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病原菌特點與危險因素分析[D].新疆:新疆醫科大學,2012.

[6]徐燕飛.新生兒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9):20-22.

[7]羅惠玲,鄭海霞,黃燕芳.早產兒醫院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體會[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8(11):25-30.

[8]劉春來,曹海燕,陳國強.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病原菌特點與耐藥性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8,7(3):205-207.

[9]梁穗新,陳炫偉,何少茹.嬰兒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3):1012-1014.

[10]厥秋萍.新生兒室護士用藥風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雜志,2011,8(21):91.

[11]陳歷耋,傅萬海,游楚明,等.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早產兒醫院感染臨床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3,28(2):80-84.

[12]陳淑君,柳錫永,吳莉萍,等.新生兒肺出血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26-27.

[13]張燕菲,賈金平.192例早產兒危險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4):93.

[14]蹇涵.危險因素與早產兒死亡關系的臨床探討[J].當代醫學,2013,19(8):155-156.

[15]陳凱.探討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早產兒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4):147.

[16]曾成惠,榮德明.醫護人員手衛生行為干預對降低早產兒院內感染率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112-114.

[17]任磊,段幼萍.新生兒護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對策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14,9(9):267-268.

[18]周鳳玲.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風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7):82-83.

第9篇

1 項目簡介

靜脈留置針作為頭皮針的換代產品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而很多新生兒由于皮膚薄、嫩,血管細、脆性大等原因,給留置針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即使穿刺成功,在輸液的過程中也很容易出現局部滲出、腫脹等現象,很難達到理想的留置效果。而腋下靜脈穿刺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因為腋下靜脈距離上腔靜脈較近,血管相對較粗、直、血流量也大,留置針隨血流漂浮在血管中,對血管壁刺激性小。在平常治療中,新生兒需要進行持續的靜脈營養治療,對于普通血管,經過持續的藥物刺激易發生滲漏甚至靜脈炎。本組資料表明,留置針置于腋下的靜脈炎明顯低于四肢留置部位,留置時間也長于后者。另外,在急救下,往往需要快速擴充及輸注某些特殊刺激性藥物,如20%甘露醇、多巴胺等,而腋下靜脈血液流速可高達200~300 ml/min,而建立腋下靜脈通道能克服因刺激性強、滲透壓高的溶液引起靜脈炎的缺點,又能最大限度滿足急救狀態下靜脈用藥。因此,新生兒腋下靜脈留置針優于四肢留置。

2 項目來源和工作開展情況

靜脈輸液是危重新生兒接受治療及攝入營養的重要途徑。早產兒尤其是出現水腫的早產兒,因四肢或頭皮靜脈細小,管壁薄,患兒過度活動等原因,留置針置管后容易出現滲漏現象。維持留置時間有些連一天都不到。而反復的穿刺對早產兒來說,是一種不小的創傷。再則頻繁的搬動,極易引起患兒、早產兒顱內出血。造成護士的極大困擾,為了解決這一難題, 2009年8月我科從哈爾濱兒童醫院引進了腋下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開始只有年資高的護士能進行操作,并且穿刺率成功率也很低。經過不斷的臨床操作、經驗積累、總結、在培訓,2011年腋下留置針穿刺技術在我科已是一項成熟的技術操作,并且廣泛的開展。主要選擇使用高滲溶液、長期靜脈營養、早產兒為操作對象。2011年1―12月,新生兒住院376人,腋下留置針穿刺108例,2012年1―3月,新生兒住院116人,腋下留置針穿刺45例。保留時間5―7天。新生兒避免了反復穿刺的痛苦,穿刺部位無血腫、感染、靜脈炎的發生。

3 項目的可行性

3.1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的進步,人們對就醫的要求日益增高,即要有誠信的服務理念、優良的環境更要有專業化的技術水平。新生兒腋下留置針穿刺技術在臨床應用中證明是一項專業化技術操作,平均保留5-7天,優于以往的穿刺技術。適于臨床為新生兒減輕穿刺痛苦。

3.2 新生兒病房患兒往往病情危重,需要24 h持續靜脈用藥,常常因血管細小、輸入藥液滲透性大(如多巴胺類藥、靜脈營養類藥物等),致使留置針局部藥物外滲、局部血管收縮硬化變白,不得不頻繁更換穿刺部位。而腋下靜脈管徑粗直,留置針穿刺后軟管隨血流漂浮在血管中,減少藥物對血管壁的刺激,適用于臨床使用高滲溶液和刺激性藥物。避免因藥物外滲造成組織壞死或靜脈炎。

3.3 本技術操作方法簡單。減輕了護士工作中壓力和家屬的擔憂,降低了護士工作量及患兒住院費用,達到良好的近期和遠期效果,值得推廣。

4 項目的優點和先進性

4.1 在雞西市為首家應用單位,填補我市項目空白。

4.2 本技術可有效的減輕新生兒反復穿刺的痛苦,保留時間長,不易脫落,減少靜脈炎的發生,降低住院費用,為護士減輕心理負擔,方便工作。優于其他部位的留置針置管。

4.3 新生兒采用腋下靜脈留置針置管術,為臨床醫護工作提供了方便,保證了用藥安全,避免了并發癥,減少了護患糾紛。

5 項目的技術難點

需要由技術熟練、經驗豐富并能掌握留置針置管護理相關知識的護理人員進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當造成血管損傷和物品浪費、增加新生兒痛苦。

第10篇

關鍵詞:早產低體質量兒;喂養不耐受;綜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7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12-0308-01

早產低體質量兒(LBW)是指早產且由于母體營養不良等因素導致的出生后體重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選取2009.03-2011.09期間在我院婦產科出生且接受干預治療的LBW患兒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生產方式:自然生產53例,剖宮產37例。根據臨床干預方法分為常規組(常規護理)和干預組(綜合護理)各45例,組別間患兒在上述基本資料上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比較研究。

1.2 護理方法:兩組均進行藥物治療聯合靜脈營養等常規治療,常規組采用普通胃管間歇喂養方式。干預組則由經專門培訓護士按以下步驟進行綜合護理干預。

(1)非營養性吸吮(NNS):每日胃管喂養前取無菌奶嘴置入患兒口中,誘導其進行NNS,每隔2h1次,5-10min/次。

(2)微量泵間斷喂養:用無菌注射器吸取患兒所需奶量后連接在胃管上,使用微量泵勻速喂養,喂養時間0.5-1h,每3h喂養1次。

(3)護理:喂養結束后將患兒置于專用臥墊上,放置前先往水囊中注入35℃溫水約2500ml,然后將患兒放置入雙側布套內,最后將臥墊連同患兒置入經過預熱的暖箱內?;純喝「┡P位,依據患兒體長將凹形枕放置在合適位置上,將小枕凹口調至床墊外面,以便增加患兒俯臥的舒適度。患兒頭部要置于凹形槽內以確保其安全[2]。

(4)撫觸護理:患兒每次喂養前均要仔細撫觸,2次/日。具體操作方法為:用嬰兒專用潤膚油手掌后,依次輕柔、均勻地撫觸患兒頭部、面部、背部、四肢,最后撫觸腹部,并輕輕活動患兒四肢,用手指腹輕揉患兒左側小腹部6-10次,開始時用力要輕,其后稍加力,注意撫觸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反應,若患兒哭鬧、躁動則立即停止撫觸。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2組胃管留置時間、達到全腸道喂養時間及日增加體重,記錄喂養過程中的喂養不耐受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干預組患兒胃管留置時間、達到全腸道營養時間均明顯早于常規組,日增加體重明顯高于常規組(p

表1 組別間干預效果比較(s)

注: *與常規組相比,p

表2 組別間喂養不耐受情況[n(%)]

注: *與常規組相比,p

3 討論

與正常新生兒相比,LBW出生后的營養需求更高,且對患兒的正常生理、智力的發育至關重要,因此加強LBW的早期護理干預極為重要。本文綜合護理組在常規藥物和靜脈營養支持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以4項護理,其具體作用為:NNS能夠強化并訓練患兒的吮吸、吞咽等功能,從而為經口喂養創造條件。微量泵持續間斷喂養則能有效避免傳統一次性大量喂養對患兒胃腸道的壓力、胃粘膜的刺激、胃內容物反流等,而且能夠加速消化,促進胃內部排空。喂養后患兒取俯臥位則有助于加速吸收,促進胃部排空,避免腹脹等,且能給患兒帶來舒適感,避免患兒餐后躁動影響消化。撫觸則能有效刺激胃酸分泌和營養物的吸收和消化,加快患兒體重增長[3]。

結合本文研究結果可知,對LBW進行綜合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兒胃腸活動和消化吸收,加速胃部排空,從而能有效減少胃管留置時間,促進體重增長,提高喂養耐受性,進而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璐蘭.不同喂養方式對極低出生體質量新生兒胃腸道發育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6,13(10):1-3

第11篇

【摘要】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文化、衛生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而新生兒死亡率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很大比例。新生兒死亡率是反映當地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掌握了新生兒死亡原因,更有利于針對性地采取干預措施以降低新生兒死亡率。資料來源及方法: 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1]子系統《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2007~2009年萬安縣人民醫院、萬安縣中醫院報告數據;以現住址為萬安縣、終審日期為2007~2009年作為統計分析;死因分類是根據國家ICD-10[2]死因編碼規則進行分類。結果:2007~2009年共登記報告萬安縣新生兒死亡72例,占嬰兒死亡人數的81.8%,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的68.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為:1.4∶1;死亡原因居前三位的是:早產兒和未成熟兒、新生兒產傷和窒息、起源于圍產期的其他情況;死亡年齡在1~7天內的占絕大多數,48例,占總死亡人數的66.7%。結論:加強圍生期保健,減少早產兒的發生;加強圍產期監測,預防宮內窘迫,提高產科質量是預防新生兒死亡的關鍵。

【關鍵詞】新生兒死亡;原因分析;預防保健 2007年起國家要求縣及縣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對來院就診的、不論其是否因疾病死亡的病例均要登記并進行網絡直報。為了解萬安縣新生兒死亡原因,提出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根據《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中2007~2009年上報的數據,我們進行了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死亡病例數據來源于《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2007~2009年本系統共收到報告現住址為萬安縣的新生兒死亡病例72例,我們將全部上報數據納入統計和分析。

1.2統計分析:所有資料采用EXCEL 2000軟件及《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自帶的統計進行分析。

2結果

2.12007~2009年通過本系統共報告萬安縣5歲以下兒童死亡105例,嬰兒死亡88例,新生兒死亡72例,新生兒死亡人數占嬰兒死亡人數的81.8%,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的68.6%。

2.2性別構成:這72例新生兒死亡病例中,男性42例,女性30例,男、女之比為1.4:1。

2.3死因構成: 72例新生兒死亡病例中,死因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早產兒和未成熟兒、新生兒產傷和窒息、起源于圍生期的其他情況。這3種死因構成明顯高于其他死因,分別為23例、21例、14例,分別占全部死因的31.9%,29.2%,19.4%;三者共占全部死因的80.5%。其他死因依次為:先天性心臟病,其他先天性畸形、變性和染色體異常,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的其他疾病,新生兒肺炎,意外的機械性窒息,其他心臟病,見表1。

3討論

3.1本次分析中,新生兒死亡人數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的68.6%,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文化、衛生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所以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是很有必要。

3.2從上面的分析得出,萬安縣新生兒死因順位依次是:早產兒和未成熟兒,新生兒產傷和窒息,起源于圍生期的其他情況,先天性心臟病,其他先天性畸形、變性和染色體異常,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的其他疾病,新生兒肺炎,意外的機械性窒息,其他心臟病。前3種死因占全部死因的絕大部分,占80.5%。因此如何預防早產兒的發生,預防產期新生兒產傷至關重要。

3.3本次分析中,早產兒、未成熟兒是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早產兒、未成熟兒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在妊娠的最初12周,某些分子會影響到胎盤的生長,進而可能導致新生兒體重過低。極低體重兒由于較多器官在組織學上和生理上的成熟不足等因素,就可能導致出生后的死亡。

3.4在分娩過程中,枕位異常、產程停滯、宮縮乏力是導致新生兒窒息的主要原因。產程的延長致胎兒受壓過久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同時要經受由宮縮引起的子宮、臍帶受壓致血流減少,增加了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

3.5 出生缺陷在本次分析中也占了較大的比例。其中先天性心臟病4例,先天性心臟畸形、先天性無肛、十二指腸閉鎖各1例。分析其產生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

3.5.1遺傳因素:這種缺陷在上代或家族中有相同患者或父母某方帶有異?;?。

3.5.2環境因素:孕婦長期接觸電腦、過強紫外線等放射線的輻射,吸煙、酗酒、吸毒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

3.5.3現在很多35歲以后的孕婦生第二胎,研究表明, 35歲以后生子,出生缺陷兒的概率明顯上升。過晚婚育會造成、卵子質量下降,甚至引起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很容易生出缺陷兒。

3.5.4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過大,在出生缺陷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6 本次分析中有4例因新生兒吸入性肺炎死亡病例。其主要與宮內或產時暫時缺氧有關。由于低氧血癥刺激呼吸中樞,出現喘息樣呼吸,故羊水吸入呼吸道。

3.7 通過統計分析,本次研究有2例因新生兒肺炎、1例支氣管肺炎死亡的病例。新生兒肺部感染可發生在產前、分娩時及產后。所以醫院應加強新生兒監護和護理,加強醫院消毒隔離制度,以減少新生兒肺部感染疾病的發生。

3.8綜上所述,要有效地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我認為關鍵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3.8.1加強產前宣教工作,做好孕產婦的分級管理,降低孕期并發癥,防止早產,從而降低早產兒出生率。改善保養監護條件,加強低體重兒的生后管理,這是降低新生兒病死率的關鍵。

3.8.2加強圍產期保健系統,尤其加強產前孕期保健,定期體檢,常規B超檢查,以糾正不良胎位和不良因素;對孕婦加強宣教,加強其自我監測,嚴密監護,積極預防宮內窘迫。

3.8.3為防止先天性心臟病、出生缺陷應設置孕前預防、孕期檢查、產后及產時干預等“三道防線”攔截出生缺陷。因此婚前要主動進行身體檢查,掌握最佳的婚育年齡。在孕期做好各種優生篩查。防止大氣污染,孕婦避免與有毒作業接觸,在孕初3個月內防止病毒感染,注意孕期體內各種營養物質的補充平衡,以降低發病率。要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并對出生缺陷進行早期的功能訓練。

3.8.4提高產科醫生技術水平,對預防產傷和新生兒窒息至關重要。加強圍產期監護工作和新生兒疾病的防治工作,產科和兒科醫生合作,建立母子統一管理的圍產醫學系統,作好胎兒和新生兒的衛生保健疾病防治,以期獲得優質后代。

3.8.5建立危重孕產婦、危重新生兒的急救通道,建立三級基層保健網。加強基層婦幼保健醫生的技術培訓。

3.8.6 加強新生兒室環境管理,預防和控制新生兒感染。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復蘇;護理體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01月~12月我院產科分娩新生兒1082例(其中陰道分娩735例,剖宮產347例),發生新生兒窒息21例(占1,94%)。根據生后1min Apgar評分:輕度窒息(Apgar評分4~7分)18例(占86%),重度窒息(Apgar評分0~3分)3例(占14%)。21例新生兒中,產前孕齡32~42+2w,其中早產兒3例,足月兒16例,過期產兒2例。窒息原因:①急性胎兒宮內窘迫16例(占76.19%);②單純早產1例(占4.76%);③妊娠并發癥合并早產2例(占9.52%);④足月妊娠,胎兒宮內發育遲緩1例(占4.76%);⑤新生兒先心病1例(占4.76%)。

1.2復蘇方法 胎兒一經娩出,即快速評估五項指標:是否足月、羊水清否、有無呼吸、肌張力、膚色;初步復蘇后評價三項指標:呼吸、心率和膚色;按照ABCDE方案有效復蘇,要堅決摒棄舊法復蘇中的不良做法,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達到A(暢通呼吸道),應用正確方法建立B(有效呼吸)和C(正常循環),必要時進行D(藥物治療),E(評價、監護)必不可少。

1.3結果 本文21例病例中,經過上述有效的復蘇、治療與護理后,均搶救成功,成功率100%。

2護理

2.1復蘇準備 做到早預防、早判斷、早復蘇。要糾正或改善有可能發生窒息的產前不良因素;對有可能發生的窒息要有一定的識別能力;要做好復蘇前人員和物質的準備。每一位產科醫生及助產人員都要掌握嫻熟的復蘇技能。復蘇的器械與設備有:新生兒輻射暖臺、Delee吸管、喉鏡、氣管導管、低壓吸引器,氧源、氧導管、濕化瓶、面罩、復蘇囊,臍靜脈插管包、導管,以及一些輔助用品如聽診器、剪刀、膠布等。復蘇的常用藥品有:腎上腺素、生理鹽水、碳酸氫鈉以及納洛酮等。要保持器械設備性能良好以及藥品在有效期內。

2.2復蘇護理

2.2.1保暖 將輻射暖臺溫度調至28~30℃并最好保持1h以上,以備新生兒斷臍后使用。新生兒出生后立即擦干體表羊水以減少散熱。

2.2.2清理呼吸道 胎頭娩出后不必急于娩出胎肩,先用擠壓法清理鼻咽部羊水和黏液。胎兒娩出后,保暖的同時,立即用吸痰管先口后鼻輕輕吸出新生兒口、咽和鼻腔的羊水和黏液。若重度窒息或雖輕度窒息但羊水糞染嚴重時,需協助醫師在喉鏡直視下行氣管插管,吸凈羊水和粘液。

2.2.3建立呼吸 在確保呼吸道通暢后,用手指輕彈足底刺激呼吸。此時評估新生兒的呼吸、心率、膚色。如無自主呼吸,應立即用100%氧氣、呼吸囊進行正壓人工呼吸。放置吸氧面罩時注意面罩與面部之間密閉性、有效性,防止損傷皮膚。按壓頻率為40~60次/min。

2.2.4維持正常循環 100%氧氣正壓通氣30s后,如果心率

2.2.5藥物治療 30s有效通氣和胸外按壓之后,如果心率仍60次/min,停止胸外按壓,繼續正壓人工呼吸至心率>100次/min,建立自主呼吸,膚色紅潤后行復蘇后的繼續監護。

2.3復蘇后護理 復蘇后的新生兒仍需繼續觀察呼吸、心率、膚色,監測體溫、血氧飽和度,注意保暖。時刻保持呼吸道通暢,清理口鼻分泌物,間斷給氧至呼吸平穩為止。必要時應用藥物預防感染和新生兒顱內出血。加強基礎護理。加強監護措施,做好護理相關記錄。讓患兒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或者及時的排出痰液,有效的預防窒息和肺炎的發生。由于復蘇后的新生兒自身抵抗能力較低,因此很容易在搶救過程中造成身體的損傷,感染幾率上升,因此預防感染十分的重要,除了采取常規的隔離辦法之外,也要嚴格執行無菌化操作,必要時可以使用一定安全劑量的抗生素來預防感染。窒息后的嬰兒胃腸有缺血缺氧的情況,容易發生嘔吐和上消化道的出血,因此在喂養的時候應該根據情況延長喂奶的時間或者進行靜脈營養供給,從而有效的防止低血糖的發生,可以使用葡萄糖靜脈點滴注射,同時進行血糖濃度的檢測。根據嬰兒情況適時的進行吸氧處理,當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較低的時候就需要供氧,但是需要注意時刻的監測,防治吸氧過度而帶來的氧損傷,特別是早產兒中低體重者,更需要防治早產兒的視網膜病變傳染疾病。

無論是窒息前還是復蘇后,整個流程對新生兒的情況都要嚴密的監控,窒息前進行有效的問題預防和準備,窒息后進行相關的治療維護工作,這樣才能讓整個流程更加順利的開展,保證治療的綜合效果,減少對嬰幼兒的損傷。

3體會

3.1新生兒窒息復蘇要做到三早 早預防,早判斷,早復蘇。助產士對可能發生的新生兒窒息要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對高危妊娠的分娩或可能發生窒息的分娩,要請產科醫生及護士做好臺下的復蘇準備。

3.2每一位助產士都要正確掌握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每一個步驟,要學會配合產科醫生完成新生兒窒息復蘇。

3.3嚴格采用ABCDE復蘇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關鍵,E貫穿始終。要遵循評估-決策-采取措施-再評估-再決策-再采取措施的原則,如此循環往復,直至完成復蘇。

3.4復蘇整個過程要求及時、準確、有效、分秒必爭。復蘇后要做好繼續觀察與護理。這樣才能保證復蘇的質量,才能提高產科工作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原县| 安顺市| 海晏县| 军事| 聊城市| 泸西县| 清水县| 文化| 教育| 建德市| 鄱阳县| 南漳县| 信宜市| 连平县| 茶陵县| 苍山县| 遂平县| 荣昌县| 岳普湖县| 忻城县| 凤凰县| 芦山县| 格尔木市| 德惠市| 寿光市| 青岛市| 延庆县| 两当县| 咸阳市| 九龙县| 湖北省| 长寿区| 龙口市| 宜兴市| 行唐县| 岳阳县| 香河县| 翁源县| 乌拉特中旗| 惠州市|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