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計算機編程技術學習

計算機編程技術學習

時間:2023-09-22 17:06: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編程技術學習,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計算機編程技術學習

第1篇

1 引言

計算機網絡編程技術》作為《計算機網絡》的后續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關鍵課程。本課程要求學生在理解計算機網絡的原理,掌握tcp/ip 協議簇中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和應用層等網絡應用程序的設計思想和編程模型,運用高級語言或者面向對象語言進行開發,同時能夠利用相關網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于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計算機網絡編程技術》課程的主要目標是“面向應用,突出實踐”。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不再適合本課程的教學,因此該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也勢在必行。基于“案例驅動的教學法”是以任務為目標,將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以案例的形式提煉出來,讓學生據題而思、據題而想、據題而做。“案例驅動教學法”教學模式在《計算機網絡編程技術》課程教學中,為全體師生構建了一個學習情景,學習內容圍繞一個確定的目標,有重點有主次的了解相關理論和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它適合《計算機網絡編程技術》課程教學的開展。

2 基于“案例驅動教學法”教學特點

“案例驅動教學”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針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和討論,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和評價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這是一種具有啟發性、實踐性,能開發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新型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是“提本文由收集整理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是一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而案例驅動教學法采用“提出案例——分析案例——完成案例——評價小結”,是以布置案例為出發點,以分析、完成案例為中心點,以評價案例為延伸點,符合新課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要求。它具有以下特點:

(1)老師啟發性。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相比,案例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啟發性教學。由老師提出問題和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給學生分析,改變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2)學生主動性。與傳統的教學不同,案例驅動教學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輸入案例,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深入理解和掌握案例本身所反映出的基本原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老師學生互動性。根據案例的難易程度,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實訓方法。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和其他同學交流完成。由于學生的水平存在差異,在實訓過程中,出現問題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圍繞案例,進行相關知識的探討和獲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知識和經驗在師生之間雙向流動,并在學生之間相互交流。

(4)評價小結。根據案例教學的內容和目的,對于案例完成較好的同學進行成果展示,通過展示可以給其他同學開拓的思路。在展示結束后可對學生在實訓中的表現進行鼓勵性的評價,這樣可以不斷加強學生的信心,給學生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做出小結。

3 網絡編程技術課程中案例驅動教學法的應用

3.1 理論教學設計

課程教學從網絡編程基礎知識入手,涉及互聯網體系結構、ip地址和端口、tcp和udp協議,網絡服務、c/s和p2p編程模式、套接字、編程接口等,也涉及到程序設計中進程、結構、函數、對象、類、i/o模型、進程阻塞、多線程編程等。網絡編程技術作為應用型課程,強調基本概念的理解與實踐相融合。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最大限度地了解網絡編程技術,增加課程的信息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求解能力是該課程講授的關鍵。我們以案例教學法對教學內容進行實施,所有的教學內容以案例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中。例如,qq及時通訊、網絡會議、在線五子棋等設計,既形象地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教學效果上看,案例式教學啟發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為了避免課堂上少量案例不能覆蓋全部的實際應用,在教學方法上,老師注重由點及面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的思維,舉一反三。

3.2 實踐教學設計

網絡編程技術課程的實踐性很強,學生只聽不練很難達到學習該課程的目的,因此在理論教學的同時還要加強上機實踐教學,將上機實踐環節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在實驗內容組織上,老師充分考慮實驗題和理論教學的銜接,以及實驗題目的綜合可操作性和難度,將實驗題目分為設計題和綜合題,如下表1所示:

實驗的實現雖然不與具體的編程語言有必然的聯系,但是編程語言在教學環節中有非常重要。對于學生而言,學習網絡編程是在高年級階段,必修課程學過高級程序設計(c或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ava)、.net開發(c#.net),任選其中一種語言似乎都可行。但據開課前我們對學生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同學首選c#進行編程。因此,課程教學課題組決定,老師上課注重網絡基本理論的講解,編程實踐以c#為主。

第2篇

關鍵詞:數據結構;建構式教育理論;理論教學;實踐教學

近年來,在產業界急需大量軟件開發人員的情況下,普通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持續走低。網絡、報紙等媒體對計算機本科教育現狀多有批評,甚至出現了大學不如培訓公司的極端觀點,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動力和信心。數據結構是計算機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上承程序設計語言、離散數學,下啟操作系統、編譯原理等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數據結構學科具有難度大、抽象層次高、概念繁雜等特點,學生很難掌握,更不要說將抽象理論與就業實踐需求相結合。另一方面,國內主流數據結構教材和相應的傳統教學模式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學科基礎理論素養,而將如何通過組織數據結構教學活動積極推動就業的問題留給了任課教師[1]。這造成了學生學習數據結構的目標不明、信心和動力不足。筆者面向就業需要明確了數據結構的兩大主要教學目標,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踐建構式教育理論,嘗試解決學生對專業認識不清、學習興趣不足、編程基礎薄弱等問題。一些做法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配合,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1面向就業需求的數據結構教學目標

教育要服務于社會生產需求。數據結構教學也必須緊扣這一根本目標。本節從滿足就業需要的角度闡明了數據結構教學的兩個主要目標:

1)培養超越具體程序設計語言技巧的編程技術。

現階段是一個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迅速向電子化、信息化轉變的時期。人們需要開發和維護更多、規模更大的計算機系統來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2]。這就決定了具有熟練編程技術的程序員在很長時期內都將受到產業界的青睞。大學對學生編程技術的培養始于程序設計語言的教學,如C語言,Java語言等。但是現今編程語言繁多,各種新概念層出不窮,常常出現學生無所適從或者質疑某門語言課程已經過時無用的現象。甚至很多教師也在爭論講授何種編程語言。筆者看來掌握編程技術(而不僅僅是語言),回歸編程的本質問題更加重要,無謂地追趕時髦不可取。作為編程語言課程的后續,數據結構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幫助學生理解編程的本質、鍛煉編程技術以及學習提高編程技術的方法。

2)培養圍繞復用的軟件開發方式。

隨著軟件規模的日益增大,軟件開發模式逐漸從“從無到有”的模式過渡到“從有到有”的模式,即復用現有的豐富的軟件資產,開發新的應用系統。事實上,復用的思想已經被廣泛的用于軟件開發實踐之中,從各種各樣的程序庫、軟件開發包、軟件構件、Web服務等各種可復用資產已經簡化了軟件開發的難度、提高了軟件開發的效率也極大地改變了軟件開發的模式。數據結構學科本身就是對軟件復用思想的一種實踐,它通過總結大量軟件系統中反復出現的數據結構(如表、樹、圖、集合等),定義和實現處理這些數據結構的基本操作,最終達到能夠在不同項目開發中反復應用的目的。這些基本數據結構和算法已經被實現為可復用的產品隨著程序設計語言,如C++STL、C#collections,Javacollections等,并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因此,數據結構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習慣圍繞復用的軟件開發方式,能夠使用和定制已有的數據結構和算法庫。

其他傳統的數據結構教學目標,如培養學生面向實際問題進行算法設計和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計算機學科的基本理論素養和思維方式等也非常重要。但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對理論內容的接受能力以及將理論和現實就業需求相聯系的能力相對較弱且教學時間有限[3],筆者認為重點突破本節給出的兩個更具體、更可達的教學目標,并在實現這種具體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計算思維和理論素質,將會取得更佳的效果。

2建構式數據結構教學

教學理論研究以及教學實踐反饋均表明,學生主動學習的效果遠較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效果好的多。因此,為實現上述教學目標,在建構式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筆者探索并采用了一系列建構式教學措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興趣,取得了較好效果。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并非學習者對教師所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4]。

2.1理論教學措施

課堂教學是數據結構教學活動的主要部分,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激發學生學習數據結構的興趣和信心,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據結構的環節非常重要。我們采用了如下措施:

1)組織小型討論。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教學須在上課之初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聽課。我的做法是在課堂的前5分鐘,提出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組織若干個有3~5位同學參與的小型討論。到一個學期結束時,每位同學都有至少一次的發言機會。討論的主題可以靈活設置,如時事、技術、社會熱點等。有時,課堂中間學生比較疲憊、注意力下降的時候,也可以穿插一點討論,改善課堂環境。大多數學生非常喜歡這種討論活動,積極參與其中,成為課堂的一部分,從被動上課轉變為喜歡上課。

2)重建理論知識所針對的問題。

國內的經典數據結構教材側重嚴謹的理論,較少討論各種概念、算法出現的背景以及探討的問題是否仍然具有現實價值。而回答這些問題能夠幫助學生重建理論知識所針對的問題原型,重現解決方案的提出、發展乃至最終成熟的整個過程,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批判性、創新性思考的習慣。

2.2實踐教學措施

數據結構是幫助具有基本編程語言基礎的學生錘煉編程技術的關鍵課程。它揭示了程序設計的基本面,即如何處理相互之間存在一種或多種數據關系的數據元素所構成的集合、如何設計算法并分析算法的優劣。

2.2.1實驗內容設置

實驗內容設置是進行實踐教學的最重要部分。從覆蓋知識點的角度看,實驗內容須面向數據結構教學目標,即實驗內容須能夠鍛煉學生的編程技巧,如算法設計、調試、測試以及調優等能力,還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圍繞復用開展軟件開發的威力以及思路。從覆蓋教育對象的角度來看,實驗內容須面向大多數同學并充分考慮優秀同學,即實驗內容須劃分不同的層次,讓大多數學生能夠很容易入手,并讓有能力、有余力的學生能夠不斷地深入,直至形成綜合型課程設計。

2.2.2實驗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在教學環節中至關重要。考核手段是學生學習和鍛煉自身能力的風向標。為保證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完成實驗并有所收獲,避免抄襲和敷衍的現象,筆者采取了綜合型的考核手段。

3應用中遇到的問題

建構式教學模式在應用和推廣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來自三個方面。其一,目前學生的課業負擔較重,習慣于被動“填鴨”而不習慣于主動“求索”,這是推動和開展建構式教學模式的主要障礙。其二,建構式教學活動,需要師生的密切交流,但現有師資不足難以滿足實際需求。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是綜合多門課程和多個老師,建構整體的知識框架和學習體系,避免課程教學中的重復勞動,提高師資的利用率。另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在線教學園地。其三,建構式教學模式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各學科缺乏建構式教學素材。從筆者在實踐教學的體驗來看,應盡量從學生的學習背景和能力成長規律出發而不僅僅是從學科背景出發,為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設計更平滑的路線。

4結語

筆者提出將“培養超越具體程序設計語言技巧的編程技術”和“培養圍繞復用的軟件開發方式”作為普通本科院校的數據結構教學目標,在建構式教育理論的指導下,設計并實踐了一系列建構式教學措施,分析了應用建構式教學模式所遇到的一些問題。

未來將開展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通過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等手段定量地分析建構式教學方法的實際效果;二是創造和積累建構式教學素材,如研究數據結構課程設計過程中不同類型學生的知識建構路線,挖掘并推廣其中優秀的知識建構方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01.

[2]蔡敏,鄭尚志,梁寶華.“數據結構”課程教學改革之我見[J].計算機教育,2009(4):50-51.

第3篇

關鍵詞:多核課程;編譯原理;知識點

多核技術的出現與快速發展使計算機技術發生了重大變化。多個處理器核心的出現,為軟件在單處理器上的并行提供了豐富的硬件資源。為了充分利用這些計算資源,編譯技術需要從為單核編譯發展到為多核編譯,因此有了新的發展。為了應對多核技術及其引起的相關計算機技術發展的需要,眾多高校都通過開設多核課程的方式,將多核技術引入到計算機教育體系當中。編譯是多核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技術之一,多核資源的有效利用有賴于編譯對多核的支持。因此,在多核課程中,將編譯原理相關知識內容融入進來,對多核課程中多核基本原理、多核編譯優化方法教學和多核編譯優化工具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筆者以武漢大學“多核架構及編程技術”課程為例,對多核課程中的編譯原理知識點進行分析。

1“多核架構及編程技術”課程概述

武漢大學從2005年就開始關注多核技術,并已經開始探索將多核技術引入到計算機教學體系當中。隨后,武漢大學基于自身教學和科研積累,根據對多核技術的深入了解,對多核知識點進行了分析,開設了面向本科生的“多核架構及編程技術”課程[1]。

1.1課程目標

多核技術的出現使多線程在單處理器上的并行成為可能。而多核處理器則已經成為了主流處理器。傳統面向單核處理器的程序設計方式正逐漸向多核并行程序設計遷移。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多核相關知識,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技術發展和來自企業的需求。課程力求使學生在學習之后,能夠了解和熟悉多核的基礎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多核程序設計方法以及相關的多核優化工具。為了更好地開展多核課程教學,課程可以分為兩個模塊,分別是理論教學模塊和實踐教學模塊。兩個模塊相輔相成,共同完成課程的教學目標。多核架構及編程技術課程設置如圖1所示。

1.2多核課程理論設置

多核技術的理論是多核課程的基礎。在“多核架構及編程技術”中,我們將多核技術相關的基本理論進行分層,形成層次化的理論教學內容設置。首先將計算機處理器架構的發展作為多核架構的前導性內容,然后是多核處理器體系結構,接下來介紹并行計算及其與多核技術的關系,之后介紹多核平臺上的程序設計技術,最后是與實踐關系密切的多核平臺程序調試技術和基于編譯優化的多核調優技術。通過層次化的理論設置,讓學生形成多核技術理論的整體框架,構建進一步學習和開展實踐的扎實基礎。

1.3多核課程實踐設置

由于“多核架構及編程技術”是面向本科生的,因此,教學重點之一是如何讓學生掌握多核程序設計技術。為此,課程組設計兩大類的實踐教學方式:基礎實驗和課程設計。其中,基礎實驗側重基于多核體系結構的程序設計,包括基本的多核并行程序設計,Windows和Linux環境下的多核程序設計,以及常用的庫和工具軟件的使用。通過基礎實驗,學生能夠掌握最為基本的多核程序設計方法。課程設計則是綜合性實踐,要求學生對多核知識體系比較了解并具備多核程序設計能力,因此既是對學生多核程序設計能力的全面鍛煉,也是對其學習效果的全面檢驗。

2多核課程中編譯原理內容設置的必要性

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推動著多核技術的不斷發展。要充分利用多核技術提供的豐富硬件資源,就需要解決如何使軟件能夠以多線程的方式進行并行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方法之一,就是利用編譯技術對已有的軟件進行多核多線程的優化,或是通過編譯的支持,來完成多核多線程的程序設計[2-3]。

已有眾多的研究者在開展相關的多核編譯和多核優化的研究。這對于多核技術和編譯技術的發展都將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而隨著多核技術的不斷推廣,面向多核的應用正在快速增加。因此,在計算機及相關課程的設置中,將多核環境下的編譯尤其是編譯優化技術作為關鍵內容,就顯得十分必要。

由于多核環境下的編譯是多核技術和編譯技術的融合,因此,進行課程設置時就需要充分考慮兩者如何進行結合,來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在已有的編譯原理課程中,增加新出現的多核編譯內容面臨巨大的挑戰。首先,在傳統的編譯原理課程中,往往是單核單處理器的編譯技術,不包含并行編譯的技術或者很少包含這部分內容。其次,多核編譯需要并行計算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作為先導基礎知識,這在傳統編譯原理課程中是無法實現的。最后,傳統的編譯原理課程往往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備的課程結構,增加新的多核編譯理論和實踐內容會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已有的編譯原理課程中,增加新的多核編譯教學內容尚需進行研究;而現有的編譯原理課程中也是以既有編譯原理教學內容為主[4-6]。

多核課程的核心就是如何利用多核技術提供的硬件資源來提高程序的運行效率。在進行“多核架構及編程技術”課程設計時,根據教學目標,多核技術利用片上多核處理器資源進行線程級并行,是多核課程中的核心教學內容之一。這就離不開編譯的支持。由此可見,在多核課程中設置編譯原理內容,是多核課程設計本身的必然要求,并已經成為部分高校多核課程設置的選擇[7-8]。

在開展多核編譯及其優化的教學之前,首先需要學生對并行計算、多核體系結構等理論具有相當程度的理解,才能進一步學習。在多核課程中,并行理論、基本多核體系結構和多核程序設計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因此,在多核課程中安排多核編譯內容,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

由于多核編譯仍然在發展當中,因此它既面臨著應用的需求,也是當前科研的前沿內容之一。要開展多核編譯的教學,就要充分考慮課程所面向的對象,合理地進行多核編譯具體內容的安排。

武漢大學在進行“多核架構及編程技術”設計時,重點考慮如何安排相關的編譯原理內容。根據課程組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積累的經驗,多核編譯是多核技術的關鍵內容。在進行多核程序設計和優化時,基于多核編譯的優化是重要的方法,也是多核程序優化工具的基礎。因此,武漢大學“多核架構及編程技術”將多核編譯作為必要教學內容安排。

3多核課程中編譯原理知識點

多核課程中的編譯原理內容是多核編譯相關。然而,當前多核環境下的編譯技術仍然處在發展當中。因此,在科學研究領域,多核編譯技術不斷創新;而在實際的應用領域,更多的是將傳統并行編譯技術進行優化,以應用到多核上。這就給多核課程中編譯原理內容的設置帶來了挑戰。節能型多核課程中編譯原理內容的設置,需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多核課程究竟需要哪些編譯原理的知識點;其次是如何安排課程中相關編譯原理的知識點。

3.1基本知識點分析

第4篇

CAI是指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是一種借助計算機進行的教學活動。論述了教學內容,安排了教學過程,并以對話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教學訓練方法和技術。CAI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編程技術、動畫仿真技術、知識庫技術等計算機技術,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和片面性缺陷。

作用:

一、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通用技術課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創新能力。

三、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幫助通用技術教師把握課堂效率。

四、計算機輔助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網絡編程;程序設計;項目;項目評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18-4388-03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on Network Programming Teaching

CAI Jing-me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of Shanghai Business School, Shanghai 20023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place of Network Programming in the computer curriculum,teaching content and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Objective of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implementing project teaching at Network Programming is necessary. The noteworthy methods and problems in implementing project teaching practice are fully summarized from teaching preparation to practice. It is discussed that the good effective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o motivat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construct integral computer network architecture, inspire learning interesting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applying knowledge.

Key words: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network programming; project; project evaluation

隨著網絡應用的普及,高校計算機專業知識體系中網絡技術課程已演變成課程群,《網絡編程》成為網絡技術課程群中的一門核心課程[1]。根據ACM/IEEE-CS計算機科學課程2008報告建議:伴隨21世紀Web應用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面向網絡計算領域的知識可能將會強調編程、軟件工程、數據管理、移動、人機交互、安全和智能系統等[2]。網絡技術的進步需要學生能從網絡編程實現的角度去深層次地學習網絡知識。

網絡技術領域的知識包含理論和實踐,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要為學生提供自己動手實踐的學習過程。《網絡編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這一特點決定了其教學法必須重視教學過程中理論性、實操性和創新性的結合。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是不適合本課程的教學。

1 課程特點

《網絡編程》的教學內容知識點廣泛。不同類型的高校計算機專業采用的教學內容和實施的教學方法都不盡相同。

1.1 課程的地位

本課程為計算機專業高年級本科學生提供了集中學習一門重要的編程技術的機會。《網絡編程》在計算機學科的網絡技術課程群中與其它課程的關系如圖1所示[1,3]。前序課程是《計算機網絡》和《程序設計》,如圖1虛線箭頭所示,是學好網絡安全、網絡管理和TCP/IP協議等課程的充分條件。

1.2 教學內容

網絡編程的教學內容通常分為三類:基于TCP/IP協議棧的網絡編程、基于WWW應用的網絡編程和Web Services網絡編程。基于TCP/IP協議棧的網絡編程是最基本的網絡編程方式,使用各種編程語言,利用操作系統提供的套接字網絡編程接口,直接開發網絡應用程序[4];基于WWW應用的網絡編程,主要是使用各種編程工具、腳本語言、規范,開發Web服務器應用程序;Web Services網絡編程是全新的網絡編程理念,提供了一套架構標準,為開發基于互聯網平臺、面向網絡服務的軟件系統提供便捷。

教學內容有三種類型。一是覆蓋三類,強調廣而淺,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編程基礎上去認識和體驗網絡編程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不少國外大學本科選用這種形式。二是覆蓋第二類,基于一種規范或工具開發網站,對學生的網絡知識體系和編程能力要求不高,傾向于實用性技能培養。三是覆蓋第一類,強調掌握網絡編程基礎知識、學會基于協議的網絡編程技術,注重學生深層次地了解網絡知識體系和網絡編程能力培養。作為銜接《計算機網絡》的網絡編程課程,教學內容采用覆蓋第一類比較合適。具體也可分為四大模塊:網絡編程基礎知識、網絡編程工具和環境、套接字網絡編程技術、基于TCP/IP協議的網絡應用系統編程。在內容結構上,套接字網絡編程技術是核心,網絡編程基礎知識和工具是手段,基于網絡協議編寫網絡應用系統為最終目標,如圖2所示。

1.3 教學問題

要在《網絡編程》教學中取得“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的教學效果,必須關注一些關鍵的教學問題。首先,《網絡編程》中的程序設計接近于小型軟件系統開發[5]。要求學生對課程使用的程序設計語言工具的應用能力較強。因此,幫助學生提高使用編程語言工具的能力是教學中不能忽視的問題;套接字網絡編程知識和技術是課程重點學習的新知識,不管是基于TCP、UDP的套接字編程,還是基于程序設計語言Socket網絡類庫編程,或基于應用層協議的網絡類庫編程,編程的基本模式是固定的,但技巧和形式靈活多變,容易讓初學者摸不著邊際。理清知識點之間的層次依賴關系,是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重視課程的綜合編程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綜合運用課程知識和技術、體驗實際崗位網絡編程項目開發過程的機會,是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這部分的學習也是教學中不能輕視的問題。

2 項目教學的可行性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具體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5],符合計算機網絡領域內的知識掌握要求理論和實踐并重的基本要求[2]。在實際運用中,需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內容以及學生等多方面因素來靈活實施方能取得效果。

2.1 本科項目教學法特征

本科項目教學不同于職業技術教育中的項目教學。職教中的項目教學法遵循“實踐-理論-實踐”模式,以實際的工程項目為對象,注重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而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既有理論又有操作能力的人才,所以項目教學法應遵循“理論-實踐-理論”模式,從課程的知識體系出發,圍繞著課程中的概念、原理和技術展開,通過項目的實際操作,加深對理論和原理的理解。

本科項目教學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整合知識和經驗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過程,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樹立自信心,培養團隊意識,體驗積極探索和不斷進取的精神。本科項目教學法對授課教師的要求更高,除了熟悉所教課程的內容和結構外,還要創設學習資源和協作學習的環境,熟悉項目教學的組織管理、溝通技巧和教師角色定位[6]。

2.2 項目教學的必要性

從對本校2007級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的一學期的教學實踐成果來看,項目教學法在改變教學過程和學習評估方面有較大的優勢。

改變傳統“一言堂”模式,以項目為主線,讓老師和學生同時參與學習。盡管學生在項目實踐中,會碰到很多問題,但為了解決問題,學生會查資料,會和同學、老師討論,會自主通過各種途徑去完成項目,使以往單調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起來。而教師通過將課程的知識重點和難點有序地落實到相關的項目中,通過討論、評價等反饋機制,容易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的重點和進度。

采用過程性、多形式的評價機制,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互評和自評來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在相對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發揮自己的長處,樹立學習自信心。教師參與并組織評價過程,及時肯定學生的優點,讓學生有成就感,從而有繼續學習的動力;及時指出學生的不足,提示學生加強哪些知識點的學習;若發現有創新的思維則予以大力表揚,激勵學生積極探索[6]。

3 項目教學法的實施

項目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應注重三個重要環節:項目設計、教學和評估。項目是教學的主線,選擇合適的項目至關重要;項目教學中,要注重發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完成知識架構;實施合理的項目評估方法,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3.1 項目的設計

項目設計是實施項目教學的出發點。教師首先從學生在課程結束后能學到什么為出發點設計項目。事先確定項目的數量和學習目標,以便能夠按照“逆向開展”的思路,將課程中需要學生掌握的重要概念、原理、技巧、應用能力、以及技能落實到對應教學項目中。每個項目的工作量和難易程度適中,項目之間邏輯結構清晰,項目形式可以多樣性,但每種類型項目應采用統一的模板,包含學習目標、要解決的問題、完成時間、參考資源和評價標準等。在設計融合較多知識點、結合實際問題的綜合性項目時,應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差異,要設計不同的評估標準,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從完成項目中獲得成就感。

項目分為研究型、實驗型和應用型項目。研究型項目以課外小組形式完成,學生通過閱讀指定資料、信息查詢、比較、討論和分析等方法進行概念問題求解,項目成果為PPT展示和報告,由同學互評。實驗型項目分為驗證和簡單設計兩類,促進學生熟悉網絡編程模式、工具和接口技術,在實驗課內獨立完成,教師批改并反饋。應用型項目是幫助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和技術進行網絡編程,要求學生模擬實際崗位網絡應用程序開發流程來完成應用型項目,按照選題、項目計劃、需求分析、系統設計、代碼編寫和調試、項目報告等一系列流程來執行,小組成員分角色承擔項目開發中的各項任務。項目完成后進行自評、互評、教師參評和總結。將課程項目分類設計,結構清晰,有利于教師在有限課時內有序地開展項目教學。

3.2 實施項目教學的步驟和方法

課程教學從網絡編程基礎知識入手,涉及互聯網體系結構、IP地址和端口、TCP和UDP協議,網絡服務、C\S和P2P編程模式、套接字、編程接口等,也涉及程序設計中進程、結構、函數、對象、類、I/O模型、進程阻塞、多線程編程等。教師授課后對應布置研究型項目。在下次授課時隨機抽取學生演講,由同學互評教師點評。沒有抽到小組將學習成果交演講小組同學評估。師生共同參與,學習氣氛輕松活躍,能及時發現學習問題并調整教學重點。

實驗型項目內容主要選自教材中實例和課內外簡單的網絡編程練習題,教師先示范講解,學生可以參考教材中的實例或其它參考資料,難度適中,學生稍加努力都能完成。比如熟悉網絡編程和調試環境、基于TCP套接字接收和發送數據編程,基于UDP套接字接收和發送數據編程等。每個學生遞交實驗報告由教師評估并反饋,為完成應用型項目做好準備。

應用型項目應在1/2學期開始實施。因綜合性強且工作量比較大,故數量不宜過多。需要事先下達項目任務書,明確項目學習目標、需完成的任務、所涉及的知識點、完成項目的流程、以及在項目過程中需要提高的能力、完成時間和參考資源等。學生分角色承擔項目任務,并模擬實際綜合性軟件的開發流程進行。這是學生完全獨立開發的過程,也是項目教學法的精髓所在。學生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獨立計劃,學生有機會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可以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自由發揮。教師在這個階段所起的作用就是輔導和推動,為學生答疑解惑,學生也可以和教師進行交流探討。在項目進行過程中,鼓勵學生展示中間性成果,協調項目小組中成員之間或組和組之間的矛盾,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交流。

3.3 項目評估方法

項目評估是項目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分為自評、互評和教師評。為了保證學生在自評和互評中能客觀公正地評價自身和他人的優缺點,要事先設計好自評和互評表,包含具體的評定條目和分數等級,等級劃分不超過3項,學生只要在相應欄目中打勾。互評表由項目組長管理,教師定期檢查。

研究型項目采用自評加互評,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學習主動性。項目評價表的評定條目要基于事實,比如“概念陳述正確”、“工作過程描述正確”等,便于學生操作。實驗型項目由教師獨立評估,教師在評估中要指出問題及解決的方法。應用型項目評估包括自評、互評和教師評,要求學生現場演示和答辯,教師當場測試驗收成果并評估,其它小組對演示小組答辯成果評估,這兩部分按比例構成項目成果的最終評價。應用型項目評估還應包含學生在項目進展過程中的表現,由學生自評和互評構成,評價表應包含諸如“按時完成階段性任務”、“積極參加小組討論”、“能及時改進方案”、“注重溝通配合”等條目。

利用評估表對項目進行評估,便于提高評估的客觀性,利于評估的可操作性。教師根據一定的比例,將研究型項目、實驗型項目和應用型項目評估綜合為該學生的課程成績,能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能力。

4 項目教學有效性分析

通過自行設計的問卷了解學生對項目教學法的評價。問卷在最后一次應用性開發項目評估前進行,統一發放,當場收回。發放問卷46份,回收46份,有效回收率100%,有效答卷率96%。調查結果如表1。

由表1分析,項目教學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方面效果顯著,但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方面效果不是最佳(表中肯定低于80%項),說明對于沒有接受過項目教學法的學生來說,較難在短時期內改變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此外,由于部分學生長期養成的學習依賴思想,采用項目小組方式后,這部分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為了保證項目進程,小組優秀學生“包干”這部分學生的工作,導致最終的項目成果中體現不出哪些學生沒有參與項目工作,因此當學生整體自主性較差,項目教學要結合傳統教學進行;在項目法教學過程中,當學生自主活動或以小組進行活動時,教師如果創設的學習情景比較單一,比如只有教室、常規布置的機房等,可能在開展項目教學的最后階段會帶來學習疲倦感。因此要保持持續較高的學習興趣,教師掌握多種溝通途徑和推動手段。

5 結論

項目教學法整合了各種教學、學習工具和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8],尤其適合在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高年級綜合性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項目教學法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建構良好的知識體系;項目教學法充分發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全面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團隊合作等能力得到全面的鍛煉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制.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實施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ACM/IEEE-CS the Interim Review Task 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2008:An Interim Revision of CS[Z].2001.

[3] .網絡編程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0,15(2).

[4] 葉樹華.網絡編程實用教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5] 劉淼,劉懷亮.計算機專業《網絡編程》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實驗室科學,2007(4).

[6] 王若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中“項目教學法”的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3(10)

[7] 何利英.項目教學法在《電機與電氣控制》課程中的應用[J].遼寧師專學報,2005(5).

第6篇

關鍵詞:案例教學;網絡程序設計;評價體系;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8-0276-03

一、背景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在我們身邊,隨時隨地都在利用各種應用程序實現用戶之間的交互。打開瀏覽器,打開各種各樣的聊天和通信工具,我們隨時接觸到的是網絡。未來的IT產業,計算機網絡相關的應用將成為核心。高性能的服務器設計、分布式程序的管理、數據的高效傳輸以及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控制等,都是網絡程序設計者要考慮的問題。“網絡程序設計”作為“計算機網絡”的后續課程,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該課程將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實踐應用有機地結合,對學生加深理解和運用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及程序設計能力的提高等,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學生將來是從事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項目的設計與開發,還是計算機網絡相關的科研和管理工作,都極有可能需要進行網絡程序設計,因此這門課程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存在程序設計能力不強、操作系統及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不扎實等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生編程能力差,不能熟練運用VC開發工具。目前的一些高級開發工具,如VC、Java、VB、.NET、Delphi等,都可以實現基于網絡協議棧的編程,但是除了VC以外,其他開發工具都是在一個較高抽象層次上進行面向對象的開發,利用這些工具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操作系統網絡通信的底層接口,而VC環境提供了底層的網絡編程接口,因此通常是作為“網絡程序設計”開發環境的首選。但由于VC環境中的MFC基礎類庫非常龐大,系統結構復雜,應用程序設計接口難于掌握,因此盡管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C語言程序設計”及“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基礎課程,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熟練理解和運用VC開發工具。

2.一些前期的專業基礎課掌握不扎實。本課程會大量涉及到“計算機網絡”和“操作系統”兩門課程的基本內容,如線程、進程、同步、互斥等概念;網絡協議模型中各層次的地位及工作原理;等等。而這些課程只偏重理論的教學,沒有將一些原理應用到實踐上,導致學生理解困難,沒有辦法靈活運用。

3.現有的“網絡程序設計”教材內容難易程度往往出現兩極分化,有的過于注重基礎,只講授簡單的套接字接口、應用層的FTP、HTTP和POP3協議等方面的編程,沒有涉及到與身邊密切相關的一些網絡程序,如廣播、多播技術、ARP欺騙技術、P2P數據交換技術等,學生只能學到一些簡單的應用,和工作的需求相距較遠。有的教材偏難,甚至涉及到底層協議的開發,這樣的教材也不適合應用型本科層次的學生。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根據多年的“網絡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經驗,對該課程的理論教學及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教學改革設想,針對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過程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適合于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網絡程序設計”課程的改革方案,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實踐,實踐結果表明新方案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基礎知識及提高實踐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課程的改革措施

1.教學內容的選取。作為應用型的本科院校,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難易適中,同時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本課程偏重于學生的網絡編程能力,對操作系統原理、計算機網絡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工程駕馭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教學內容既要注重基礎,也要注重實際應用的需要,強調課程的工程化和實用性等特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相關的原理,我們針對每一部分教學內容都設計了相關案例,通過案例教學,將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網絡協議、一些經典的網絡編程技術和實際應用案例等內容有機整合。在理論教學中,我們選擇了8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講授,并設計了一一對應的教學案例,如表1所示。

在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中,第1部分對過往知識的簡單回顧,包括所涉及到的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等方面的知識,并以一些常用的網絡程序為例,簡單介紹其工作原理;第2部分是考慮到學生沒有VC的編程經驗,通過對話框應用程序和單文檔應用程序,簡要介紹MFC的基本框架以及用VC程序的架構、代碼的執行過程等;第3部分是對傳輸層之上的套接字編程接口進行介紹,同時通過設計一個應答的聊天程序,讓學生理解套接字的工作過程;第4部分介紹了一個典型的應用層協議FTP的軟件開發,其他的如POP3協議、HTTP協議等與FTP協議的開發過程異曲同工,因此沒有介紹;第5部分通過多線程方式實現FTP文件的上傳和下載,讓學生掌握多線程技術;第6~7部分選擇的是一些與身邊密切相關的網絡應用,包括廣播和多播、網絡掃描和檢測技術及點對點(P2P)通訊技術等。

2.實驗內容的設計。實踐教學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環節有益的補充,也是提高學生自身能力的關鍵環節。考慮到學生自身水平參差不齊,我們根據課堂講授的內容以及知識點的內在聯系,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實驗,盡可能選擇身邊應用比較廣泛的案例貫穿實驗環節,課堂上所講的案例可以作為學生上機的DEMO,學生在此基礎之上補充和完善。根據難易程度,我們將實驗教學所涉及的知識結構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基礎實驗,強調學生熟悉VC開發平臺和利用套接字接口實現基本網絡通訊程序;第二層是高級實驗,它在基礎實驗之上,實現應用層FTP協議的編程、多線程編程、ARP欺騙及打洞編程等;第三層是我們設計了兩個綜合實驗,將綜合運用所學的網絡知識和編程知識,實現一個較大的程序,學生在完成高級實驗時,也可以自己選擇題目,但要求選擇的題目必須能夠體現知識的充分應用。前兩層實驗要求學生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第三層綜合性實驗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或課程實訓時間完成,然后統一在實驗室演示和考核。

由于網絡程序都涉及到客戶端和服務器端的通訊,單獨一個學生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每個實驗,因此要求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每組2~3人,共同協作,完成實驗內容,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項目協同能力。每次實驗結束后,要求每個小組提交實驗報告,按照軟件工程的思想編寫報告內容,涉及到問題的描述及定義、問題的解決方案、問題的設計思路與規劃、概要及詳細設計、編程體會等。實驗報告是對每個案例的總結與回顧,可以加深學生對案例及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鍛煉學生的文檔編寫能力。

3.教學方法的設計。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根據其工程性、實用性等特點,我們采用了經典的案例教學法,采用經典案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選擇的案例盡量保證知識點之間的連貫性,比如在講多線程編程技術時,可以在已開發的FTP客戶端程序基礎之上完善完成多線程的上傳和下載功能;在講到打洞技術時,可以在第3部分已經設計的簡單聊天程序之上,實現不同局域網之間的通信;等等。在教學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從以教師教為主向以學生學為主的方向轉移,盡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由于該課程有較強的實踐性,通過案例教學和實踐,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構建合理的學生評價體系。在對學生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方向上,力求過程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試、精確性評價與模糊性評價相結合;考核內容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倡導靈活多樣的考核原則,考慮學生差異,注重學習和發展過程評價。考核方法不再僅以傳統的卷面考試方式來評判,實驗過程的評價占有較大的比重,根據學生在小組中承擔的工作量及小組的完成情況,給出每個學生的成績,這樣可使一些動手能力強但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獲得滿意的評價結果。

三、結語

通過對“網絡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我們設計了符合應用型本科人才教學的課程教學內容,根據課程工程性、實用性的特點,將教學理論與實踐應用緊密地結合,構建案例教學的模式,促進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在上機實踐環節,我們采用了分組的方式,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優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寫作能力。實踐表明,改革后的教學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學時少、學生動手能力差、理論與實踐脫節、知識理解和掌握不牢固等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其他課程的教學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蔣崢崢,陳曉紅,王進,等.網絡工程專業“網絡程序設計”課程的案例教學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3,(2):27-31.

[2]劉琰,常斌,羅軍勇,等.面向能力培養的網絡編程技術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0,(18):52-55.

[3]王云兒.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以能力為導向的學生學業三維評價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11,(6):102-106.

第7篇

關鍵詞:高職院校;編程思維;編程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2-0000-01

To Develop Programming Ability of Student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Major

Wang Yanhui

(He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Zhengzhou45001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programming skills train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tarting my analysis tha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ogramming ideas,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coding,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a single course learning,but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knowledge of integrated application systems.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s;Programming thinking;Programming ability

一、問題提出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計算機語言也不再是高深莫測的天書,很多非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人都能使用計算機語言來編寫程序。然而,很多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常常為如何培養自己的編程能力以及如何寫出優秀的程序而困惑。編程的能力和技巧又應當如何培養呢?

二、學習實踐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語法語義學習得好,編程思路亂如麻。如在C語言學習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基本數據類型、函數定義方法的講解,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糾正學生語法方面的錯誤;在課程考核過程中,以“讀程序寫結果”的方式來考核學生C語言語義方面的基本知識。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學生讀程序寫結果沒問題,對變量、函數的形式定義也沒有問題。但學生感到算法的編寫是最吃力的,即教師一講算法就懂,讓自己獨立思考時思路如一團亂麻。

(二)學生理論學習時間多,應用講的少。從目前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課程體系來看,學習課程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政治類課程、英語類課程、數學物理等基礎類課程、計算機專業課課程。但專業課課時也就1/3―1/2左右。因此具體到某一門課程時只能課時壓縮,僅能夠講完基礎部分,應用沒講就結束了。最終結果是學生學習的課程理論多,具體應用少,實踐動手的機會少。

(三)學生閱讀程序多,消化吸收程序少。很多編程書籍上都包含有大量的示例程序代碼。大部分學生把程序看一遍就不了了之,或者把隨書附帶的光盤中的源代碼拷貝到電腦上,在開發環境下編譯運行再看看結果。完成課后作業時,往往去網上搜索答案,然后抄下來便是完成作業了。看的讀的程序多,真正吸收消化的程序少,離開課本,離開網絡即使再簡單的算法也寫不出來。

(四)學生學習課程多,融會貫通的課程少。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會學許多計算機專業課程,如《數據結構》、《編譯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java程序設計》、《Web Servers應用開發》、《軟件工程》、《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及組裝與維護》、《數據庫概論》、《數字邏輯》、《離散數學》,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學校里可以接受系統的教育,知識體系上是較為完整的,但這還不夠。現今中國高職計算機教育的課程設置囊括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全部主干核心科目,但是每門課程又是獨立教學的,連貫性不足,因此難以形成系統化的體系。學生看待問題時往往只會分門別類地割裂看待,而很難將所有課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不利于群體優勢的發揮。

三、學習過程中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首先進行編程思維訓練,然后進行編程語言語法語義的學習。面對一個新的問題,任何人都會不由自主進行一下發散思考,太多的分支結果導致混亂,同樣也都要有一個整理思路的過程,畫框圖是一個很好整理思路的過程。在編寫代碼前,首先用流程圖或框圖整理問題的解題思路,不要一開始便編寫。個人認為應該從教材的例題和課后習題出發,首先將例題的解題思路轉化成流程圖,學生通過流程圖來整理編程思路,學生經過這種專業技術的訓練,可以為代碼編寫打下堅實的基礎。(二)借鑒國外的理論教學,跟實際動手能力結合起來,分段進行課程教學,有分段設計任務。最后,學生對理論也有了解,動手能力也提高了。就具體課程而言,采用案例教學法,首先進行案例演示,然后講解案例涉及的知識和技術。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識之后,再提升到理論高度,循序漸進掌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重點講授解題思路、算法設計以及編程構思,突出上機訓練,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學生進行探索,程序設計的成果能極大地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程序設計的興趣,采用案例教學方式,通過形象思維加深理解鞏固知識,便于學生掌握利用計算機程序設計來解決問題的技術與方法。通過案例驅動教學強化公共層面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突出專業層面的基本程序設計能力訓練。(三)編程不能紙上談兵,必須真刀真槍地干。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從來不練琴的鋼琴家,當然也不會有從來不編寫代碼的編程高手。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確保立于不敗之地。自己到底掌握的牢不牢靠,自己應該心知肚明。如果你想學好,千萬不要高舉“拿來主義”的大旗,干著“復制粘貼”的勾當。所以,無論你看再多書,讀再多程序,復制粘貼N次,如果最終不能變成自己的技能,那都是在欺騙自己。(四)系統學習計算機系統知識,并融會貫通。在這一點上,國外一些高校已經在課程體系的研究和設置上進行了改革,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個人比較推崇由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兩位教授所編寫的《深入理解計算機系統》一書。《深入理解計算機系統》一書從開發人員的角度出發,從程序設計來講述計算機系統原理,將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操作系統和匯編語言與接口技術等多門課程有機地串在了一起,是對原有課程的一個非常好的補充和豐滿。

第8篇

關鍵詞:編程語言 軟件 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11.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b)-0085-02

1 什么是編程語言

編程語言是用來定義計算機程序的形式語言,用來向計算機發出指令。計算機語言數量很多,每年都會產生大量新的編程語言。按層次來分,編程語言可分為3類: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機器語言由機器指令集構成,能夠直接被機器執行。機器語言寫的程序存在不便于閱讀、難以記憶的問題。匯編語言本質上也是直接對硬件操作,由于采用了助記符,相比機器語言更加方便書寫與閱讀。在高級語言中,將多條匯編程序語句合并成更簡潔的編程語句,同時自動完成一些如堆棧、寄存器分配管理等工作,更加方便程序員開發程序。

編程語言的出現可以說給人類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目前編程已經滲透于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方面,我們所使用的電子設備、軟件服務中都運行著大量的程序。近年來,不僅是高科技產業,傳統行業也在積極投入互聯網時代,網站、軟件等編程需求巨大。研究編程語言具有重要意義。分析各個編程語言的特點,能夠指導編程者選擇更適合任務的編程語言,提高開發效率。同時能夠對編程初學者起到指導作用,以便選擇合適的學習路徑。相對于機器語言與匯編語言,日常編程任務更多x擇高級語言,該文主要討論高級語言的發展與特點。

2 高級語言發展簡史

目前已經有數千種編程語言被發明,每年仍有大量新的編程語言誕生。我們一般認為1957年由John W.Backu研發的Fortran是世界上第一門高級編程語言。1957―1959年這段時間,是編程語言剛開始新興的時候,這個時候Fortran、Lisp、Cobol也就是編程語言的雛形出現。1972年,Dennis Ritchie在B語言的基礎上改良和發展,最終將其命名為C語言[1]。C語言作為一種經典的編程語言,至今仍被廣泛使用。而之后貝爾實驗室又在C語言的基礎上推出了更強大的面向對象語言C++。1991年和1993年,Python和Ruby語言也相繼被發明。1996年Sun公司了Java的第一個開發工具包,標志著Java[2]成為一種獨立的開發工具,此后Java一直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編程語言。

據TIOBE編程語言社區的編程語言流行趨勢排行榜統計顯示(前部分節選如表1所示),2016年僅有兩種語言的增長率超過了1%,分別是Groovy和GO語言,可以發現谷歌的GO語言將成為發展最快的語言。從此榜單可以看出,目前Java、C、C++使用量排名前三,而Java語言也是以9%的差距大大領先于排名第二的C語言。

如圖1所示,在2003―2005年間,Java語言使用指數有明顯的下降,2006年有所回升,而在后來的幾年(2015年前)里依舊呈逐漸下降的趨勢。2015年以前C語言使用量較為穩定(15%~20%),近兩年迅速下降至10%左右。C++語言在過去的10年中呈動態下降趨勢,2016年使用量占主流編程語言的6%左右。圖1中未統計MATLAB使用量,因為MATLAB并非軟件開發語言(圖片來源于TIOBE編程語言社區)。

3 常用編程語言特點分析

3.1 C

C語言是一門標準化高的編程語言,適用于不同的計算機系統,因為它具有較好的可移植性,所以成為了應用非常廣泛的語言。C語言方便靈活,語言簡潔,它只有32個關鍵字,9種控制語句,運算符包含的范圍廣。所以,相較于其他的高級語言,C語言容易上手。但語法限制不嚴格,設計時比較自由的同時也使C語言被濫用。圖2展示了一個C語言編程的常見錯誤,在if語句后誤加了一個分號,此時不管是否'a>b',程序運行輸出都是'a>b'。C語言可以進行系統程序的編寫,比如UNIX就是由其編寫的。C語言不僅是高級語言,而且還可以像匯編語言一樣對物理內存、硬件直接進行訪問與操作,有時因為操作不當也會造成嚴重的錯誤。

3.2 C++

1983年,貝爾實驗室將改良后的C語言命名為C++,這門語言在保留C語言大部分設定的基礎上增加了面向對象[3]。面向對象核心概念是類與對象,類就是一個由屬性相同的對象組成的抽象集合,而對象是類的具體實例。C++語言可以直接以類為模板定義出若干個對象,所以面向對象技術使重用數據、代碼變得更加便捷。相比C語言,C++語言更適合開發大型軟件,許多系統支撐軟件和應用程序都是由C++編寫的。C++運行速度比C慢,和C一樣都存在語法的濫用。

3.3 Java

Java語言的前身是由Sun公司在C++基礎上改造出的Oak語言。Oak語言在經過許多年的修改后最終成為了現在的Java語言。與C++一樣,Java同樣是個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它的數據庫操作強大于前者,并且C++中不常用的特征都被刪掉,使得Java更容易上手。Java的一項優點是它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因為它沒有指針,所以不會被程序員得到一些隱藏的信息,也令Java更加可靠。Java語言適合于大型項目的開發,方便一些企業編寫程序,但它在較底層的開發項目中顯得不足。如今,由于Android系統的普及,作為其基本開發語言Java為更多人所知。

3.4 MATLAB

MATLAB也稱作矩陣實驗室[4],它包含了600多種數學計算所需的函數,在矩陣運算、數值運算和數據處理等方面的功能很強大,是一個專業的數學軟件。它的語言簡單,語法也相對不嚴格。MATLAB語言編寫與我們日常書寫的方式是很像的,易于上手。MATLAB的圖形功能也十分強大,它可以根據數據方便地做出各種圖形。MATLAB讀取文件功能也十分強大,能夠快捷、智能地讀取各種數值文件。總之,在數學和科研領域上,MATLAB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是遠遠強于介紹的前3種語言的。

4 常用編程語言應用場景分析

在學習編程或進行軟件開發時,編程者應當根據自己的任務需要選擇合適的編程語言。C語言多運用于操作系統以及底層軟件的編寫,比如Unix、Linux和大家熟知的Windows系列等。與C語言相比,C++語言常運用于更上層的軟件編寫,比如QQ和迅雷等常見Windows桌面軟件,另一個很重要的應用是大型游戲的開發。Java語言則更多運用在商業應用軟件以及網站的開發,使用J2EE(企業級Java開發框架)能夠快速、高效地完成大型商業網站開發任務。在目前流行的Android操作系統上,應用軟件都是基于Java語言編寫的。相比于其他3種語言,MATLAB廣泛運用于科學計算編程,而不適合軟件開發。

參考文獻

[1] 倪瑞曉.C語言編程技術的分析研究[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09,19(12):251-254.

[2] 賈俊奇.軟件開發下的JAVA語言[J].中國科技信息,2014 (13):133-134.

第9篇

【關鍵詞】計算機軟件開發 JAVA編程 應用研究工作

JAVA語言最初是一項嵌入式系統的設計產品,隨著互聯網的逐漸發展成熟,JAVA語言的很多特點比如安全性、可移植性以及程序碼較小等被發掘更適用于互聯網中,所以JAVA編程語言的應用研究工作得到了很大層次上的進步,并逐漸被開發成一種計算機編程語言。在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之際,JAVA在互網上倍受歡迎,擁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1 JAVA編程語言在計算機軟件開發中的起源

JAVA編程語言是從SUN公司開發的Oak語言中起源的,Oak語言是一種用于消費性電子產品中的語言,但是由于某些商業原因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最后隨著WWW以及互聯網的逐漸壯大被改進成了JAVA編程語言。JAVA編程語言將C++編程語言中的指針舍棄,并將其技術核心全部繼承,通過引用代替導致錯誤的指針,并將運算符的多重繼承以及重載等進行舍棄,同時增加了回收站功能,解決了內存的問題。JAVA編程語言同普通的解釋執行和編譯功能的計算機有很大不同,JAVA編程語言能夠將源代碼編譯成二進制字節碼,通過虛擬機執行二進制字節碼,實現到處執行的特性。隨著J2SE1.4.2的問世,最初JAVA語言的編譯時間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2 JAVA編程語言的特點

2.1 語法結構

在JAVA編程語言中,所需運用到的編程語法非常簡單,通常是將語言的各個部分進行有機組合后形成程序。一般來講在剛剛接觸JAVA語言時,多數人都會覺得JAVA語言的語法結構和C語言、C++很相近,將JAVA語言的使用方法同C語言和C++進行聯系,C語言的靈活性非常強,工作效率也比較高,被廣泛運用于商業性的軟件編寫中,而C++相對于C語言來說多了OOP支持,二者在計算機語言中都倍受歡迎,所以用戶經常能夠根據C語言和C++二者的優點進行JAVA語言的編寫,同時舍棄二者缺點,避免發生錯誤。在JAVA編程語言中選擇了引用,有效地避免了指針法存在的安全隱患,保留了指針法的靈活性,起到了簡化JAVA語言語法結構的作用。

2.2 編程對象

在JAVA語言的程序編寫過程中,面向對象是一種新型的程序設計方式,使用類、對象、集成、多態以及裝修等基本概念進行程序設計,從現實社會中客觀存在的對象來構造軟件系統,并在系統中運用人的思維方式。編程人員通常會將程序劃分成為多個模塊,根據不同的模塊選擇相應的編寫方案,在確保各模塊之間的獨立性的同時,提升了編寫效率。

2.3 優點

JAVA編程語言能夠在Web站點靈活使用下載各個應用程序,可移植性能非常突出,網頁能夠下載用戶需要的程序、圖像以及HTML等元素,且程序碼較小,方便用戶后期進行查看使用,同時JAVA編程語言對數據類型以及長度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并確保能夠在任何計算機上對Web程序進行運行工作,具有較高的安全性。JAVA編程語言的各種特性使得其應用非常廣泛,減少了開發時間的同時,縮減了應用程序的費用支出,并且有效提升了開放結構。

3 學習JAVA語言的心得體會

JAVA語言通常用于大型的服務器程序開發工作,所以必須要了解Unix的開發、環境系統處理、開發環境、常用命令等,熟悉常用命令后熟練地掌握開發環境。然后進入語言學習階段,可以通過曾學習的C語言或者C++語言等的基本規律逐漸摸索JAVA語言的學習規律,在掌握基礎之后逐漸熟悉掌握JAVA編程對象的基本實現原理等。JAVA是一門具有階梯性質的語言,要嚴格按照JAVA語言的特點循序漸進,按照順序學習,避免走彎路。同時在學習JAVA編程語言時,要保持良好的信心、恒心和毅力,切忌遇到困難就產生退縮的想法。

但是如果是出于拓展知識面、增加技能的目的,那么在學習JAVA語言的基本入門知識后,可以通過一些寓教于樂的框架來鞏固知識,鍛煉運用JAVA編程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玩Robocode寫坦克機器人的戰斗邏輯,就可以通過結合幾何與編程知識一起學習。

4 JAVA編程語言的應用價值

4.1 主要性因素分析

在現實生活中要充分結合JAVA語言的具體特征。根據技術方面的具體需要,對語言開發系統進行系統分析研究,同時對于系統的操作過程進行分析,進行全面的資源開發工作。在編程語言運行過程中,通過使用動畫切換等方式對當前的圖像資源進行處理,使操作質量得到提升。在編程語言應用過程中,要通過流程的實際情況確立使用模式,確保按照定向操作方式進行交互工作,在完成管理后可以進行可視化處理工作。此外,還需要結合系統整體運行的要求,對操作細節進行處理,確保系統發揮出更大的性能優勢。

4.2 輔因素分析

在進行JAVA編程語言操作過程中,要合理的對編程系統的陰陽角進行控制,使系統防水層得到更好的保障。此外還要隨時對系統管道進行勘察,防止出現地漏現象,有效結合卷材應用的模式對系統可操作性進行提升。在JAVA編程語言的構成中,通過運用剪裁手段提升編程語言的質量,同時在系統完成粘貼工作后,要通過材料的沖刷時間進行表面材質的處理,有效提升技術應用的質量。

4.3 應用范圍

隨著JAVA編程語言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不同的應用平臺需要不同的JAVA程序,目前其運行環境就包括了三個不同版本,在實際生產生活中要根據設計及情況選擇不同的運行環境,實現網絡服務靈活穩定化。

5 總結

JAVA編程語言是互聯網中一種特有的語言,在WWW與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JAVA編程語言的進步飛快并且穩定。另外,JAVA編程語言采取了開放策略,不但激發了各軟件開發商的工作熱情,同時提升了編程語言的質量,使JAVA編程語言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闊。

參考文獻

[1]古麗米熱?買買提.基于計算機軟件開發的JAVA編程語言分析[J].硅谷,2013(16):37-41.

[2]汪旭.基于計算機軟件開發的JAVA編程語言分析[J].應用研發?軟件設計,2011(10):265-266.

[3]程蓉蓉.基于計算機軟件開發的JAVA編程語言分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1):55-58.

第10篇

數控編程是一項繁重工作,編程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零件的加工質量。影響零件編程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加工工藝路線、刀具類型、走刀方式和方向、切削用量、轉角清根的處理以及加工精度與過切的檢查等。下面我把如何學好數控編程的方法和步驟分析如下。

一、學好數控編程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

對于初學者來說,務必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比如《機械制圖》、《金屬切削原理》、《機床加工工藝》等,它是我們研究數控的第一步。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傳統知識的學習,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原理,再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1、學好機械制圖

機械制圖是職業學校機械類專業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就是研究繪制和閱讀機械圖樣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的目的和任務是:學習正投影的基本理論;掌握閱讀和繪制機械圖樣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技能;培養對空間想象的能力。只有學好這門課,才能學習其他專業課,才能練好操作技能,它對于我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也非常重要,制圖課的重點是讀圖、識圖上。

2、了解金屬切削知識

要知道刀具材料的特性、發熱、過載、轉速、每層下刀深度等,要知道這把刀切削這塊金屬材料應該給什么樣的轉速,每分種可以跑多少毫米,每層能加工多深。需要掌握的知識有:金屬材料,刀具材料和種類,刀具對金屬的切削能力力學分析,要有普通銑床或車床實習經驗。

3、熟練應用編程軟件

這部分是純軟件問題,如何切削,想好了,分析透了,就要軟件去控制,產生想要的切削方式。

選擇好要加工的曲面或實體后有很多值依次設置好,如深度控制,從Z高加工到多高,每層加工多深,層與層之間如何提起刀具,加工范圍控制等。

4、掌握零件加工工藝

所謂工藝,就是如何加工,怎么加工的問題,當熟悉了刀具對材料的切削能力,了解了軟件控制,接下來就是怎么樣切削才好的問題。比如想加工一個模具(零件)的一個平面或者一個角落,怎么走刀才走的更光,會不會碰到底部的圓角,加工出來漂亮不漂亮,會不會有余量切削不到,等等。真正學好數控核心在工藝分析,加工的工藝路線是影響制造質量的主要因素。加工工藝是否合理完全決定于編程人員的工藝制定,一不小心,常會忽略一些技術細節,如下刀點不正確、抬刀的安全高度不夠、走刀方式不理想、沒有定義過切檢查面等。如果在試加工中復查不嚴,不及時糾正,輕者會造成打刀、降低制造質量,造成工件返工;重者造成工件報廢,甚至發生人身設備事故。

加工工藝的重點是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工藝安排以及切削三要素等方面。

二、數控編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

第1階段:基礎知識的學習,包括數控加工原理、數控程序、數控加工工藝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第2階段:數控編程技術的學習,在初步了解手工編程的基礎上,重點學習基于CAD/CAM軟件的交互式圖形編程技術。常用軟件有UG、Pro/Engineer、Mastercam、Cimatron和CAXA等,這些軟件也都具有設計開發功能。

第3階段:數控編程與加工練習,包括一定數量的實際產品的數控編程練習和實際加工練習。

三、數控編程的學習方法與技巧

同其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一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對提高數控編程技術的學習效率和質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數控編程的學習中,理論與實習是兩個基本環節。在認真學習理論課的基礎上,以一體化的生產實習為主導,理論密切聯系實際,有主次的進行學習。實習要由理論知識來指導,把課本上的知識靈活運用,變為自己的技能,練習中要不斷總結他人和自己的經驗和教訓。

下面是幾點建議:

1、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集中完成一個學習目標,并及時加以應用。

2、對數控系統功能進行合理的分類,這樣不僅可提高記憶效率,而且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數控系統功能的應用。

3、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規范的操作習慣,培養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這一點往往比單純學習技術更為重要。

4、將平時所遇到的問題、失誤和學習要點記錄下來,這種積累的過程就是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

四、利用數控加工仿真軟件學習數控機床編程

初學數控編程者需要大量的編程練習,并進行實際調試。用試切法來檢驗數控加工程序顯然不合理,而且也難于實現。如果利用仿真技術,這些問題可以輕松得到解決,從而避免編程時人為出錯或工藝不合理造成工件報廢。

模擬仿真環境下,在計算機軟件上虛構出高速數控機床的加工環境,放上一個預先做好的“毛坯”,讓“刀具”進行動態模擬仿真,其情形就像真實加工過程一樣,仿真過程可以隨時暫停,仿真時間可以自由控制,以便編程設計人員進行檢查。模擬仿真結束后,編程設計人員即可根據“刀具”運行的情況和“工件”加工后的效果來調整加工工藝路線。這種虛擬加工技術,既可減輕編程人員的精神負擔,又可保證模具的制造質量。

將計算機仿真運用于數控人才培訓的教學之中,產生了各種數控仿真教學系統。比如:上海宇龍數控仿真軟件、南京斯沃數控仿真軟件、廣州超軟數控仿真軟件等,這些教學系統既能單機系統獨立運行,又能在線運行。獨立運行即機床模型方式,其培訓設施只需一臺微機,數控機床的模擬操作在顯示屏顯示的仿真面板上進行,而零件切削過程由機床模型三維動畫演示,用這種方式進行初步學習是經濟有效的;在線運行即機床工作方式,這種方式下教學系統將與實際機床連接,由硬件實現零件切削過程,這時除了操作者是用仿真面板操作外,其它則與實際機床的真實情況一樣,仿真平臺包括刀具軌跡仿真、切削力仿真,加工精度仿真、三維動畫仿真、加工工時統計分析。操作者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中進行機床運動和切削過程等的仿真,從中獲得相關的加工數據。如進給軸的位移量、換刀狀態、主軸轉速、加速度、進給量、加工時間等。通過加工過程的仿真,了解所設計工件的可加工性,驗證NC代碼的正確性以及評價和優化加工過程,并通過在線修改NC代碼來優化NC代碼。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實踐經驗是數控編程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能通過實際加工獲得,這是任何一本數控加工培訓教材都不可能替代的。

我國是制造大國。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中,我國正逐步成為全球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之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跨越發展”是國家發展戰略,應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制造業發展的主題之一。這就要求我們這些新世紀人才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成功沒有什么捷徑可走的,它需要我們知識的不斷積累和進步,最終運用于實踐。

另外,我希望同學們掌握書本上的知識的同時,也要走出書本去看一看,多想想身邊的事物,有什么是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運用的,不斷思考就會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第11篇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網絡在線學習和考試必然在未來的教育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探索怎樣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替代傳統的學習模式。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網絡在線考試正不斷應用到各個教育領域,此舉大大節約了考試的成本。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網絡在線培訓考試的意義背景,發展狀況,可行性分析以及目標和構思。

【關鍵詞】在線考試系統 遠程調用

計算機技術及網絡技術已經在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不斷推動著經濟的巨大發展,利用計算機來完善及輔助教育系統,促進教育的不斷進步也必將是現在和將來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的一個新方向就是怎樣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來改變傳統的教育系統,伴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以及人們對于計算機的認識和使用能力的提高,網絡在線考試系統已經越來越多的應用到社會各個行業。

1 在線考試系統的背景及意義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通訊手段的不斷發展和更新,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傳遞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快捷、在此背景下,傳統的文化教育模式受到了以數字化及網絡化為代表的先進信息技術的沖擊,這務必會對傳統教育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內容面帶來較大的影響和變革。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利用現代的高效便捷的網絡技術進行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致力于打造數字化校園,數字化校園就是運用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把學校的生活管理服務和教學等所有資源全面數字化,并且對這些資源進行科學規范的整理,打造資源管理和用戶管理的統一化,運用業務流程和組織再造,不斷推動學校的制度,管理創新,以達到實現教育決策規范化,教育信息化,管理規范化的目的。

網絡在線考試系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相比以往傳統的考試模式而言,具有考試方式靈活多的特點,同時系統也能夠自動化評閱試卷、打分和進行試卷分析,大大節約了人力,財力和時間成本,

2 在線考試系統發展狀況

考試按照歷史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筆試階段,這是計算機數量少但參加考試人數多的一種考試,它的優點是便于組織,不足之處是考試內容缺乏實踐能力的考察,浪費大量紙張,同時無法對學生進行全面考察。

(2)應用軟盤的上機考試,這是網絡技術相對落后但計算機已經得到普及時的一種考試形式,它可以把考試內容和學生的實踐能力結合起來,考察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但軟盤可能出現讀寫緩慢或無法讀寫的情況,影響學生的發揮,并且可能出現考生互換軟盤的作弊現象。

(3)應用網絡的上機考試,它已經成為了目前計算機考試的主要模式,考試效率高,節約考試成本,但對于網絡環境有很高的要求。

現今,B/S和C/S是在線考試的兩種主要形式。B/S考試必須安裝Web瀏覽器,用Web的瀏覽器和服務器進行考試;C/S是在局域網內有一臺充當服務器的計算機,且必須裝有客戶端軟件,考生登錄客戶端進行考試,考試結果自動上傳客戶端。

3 在線考試系統的可行性分析

3.1 開發網絡在線考試系統的必要性

(1)減少人力和物力的花費。相比傳統的考試模式,運用網絡考試不需要進行試卷的印刷,省去了印刷費用,同時也節約了這部分的人力開支,并且計算機可以進行自動閱卷,分析試卷,省去了老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充分共享運用現有的資源。在傳統教育系統下,老師只能夠自己出題,或一起討論研究試題樣卷,利用網絡技術,來自不同地方的教師就無須見面就能夠共同構建題庫,并且相互之間可以分享經驗及資源。

(3)電腦自動化組合試卷 靈活便捷。以往的考試,是老師提前出題然后打印,考試題目單一,固定,并且無法兼顧到各個層次水平的學生,利用無紙化考試系統,就可以設置多種組卷方式,保證兼顧各個知識點,同時每個學生抽到的考題不同,也可以減少作弊等現象的發生。

(4)計算機輔助 杜絕人為錯誤。傳統考試的出卷,分卷,閱卷都是由人工來完成的,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人為錯誤,而在在線考試系統中,計算機從頭到尾進行控制,高效準確,節省人力,學生甚至可以當場知道自己的考試成績。

3.2 開發網絡在線考試系統的現實性

(1)現有條件的滿足性。當前,不僅高校甚至各個中小學都打造了自己的校園網絡,各個學校都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手段,觀念,方式及內容,重視自己的教學質量和師資力量,這些都為網上考試系統的開發提供了基礎及支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計算機已經普及到各家各戶,大家都能夠比較完全的了解計算機的應用,同時網絡考試系統的界面簡單易操作,這些都說明我們具備充足的條件利用計算機進行考試。

(2)編程技術具有可行性。由于編程工具的不斷發展和編程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技術開發人員能夠迅速的掌握開發技巧,為網絡考試系統的開發提供可能。

(3)經濟上的可行性。網絡考試極大地縮減了人力物力時間成本,世界各地的老師只需要一臺計算機或有互聯網連接的考試系統平臺,就能夠輕松的組織各自的考試,它無需印刷試卷,教師出題,分配考場,統計成績等等,節約了大量的資本。只是對計算機的數量有一定要求,但是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各大學校和個人都有足夠的能力去支付所需設備,不需要為它去專門花銷,因此它可以大大節約成本,產生社會經濟效應。

4 在線考試系統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

網絡考試系統的目標與構思主要表現為:

(1)協助教師打造個人專屬的題庫及試卷庫。

(2)幫助學生利用網絡在線完成各個課程所需的考試。

(3)利用網絡系統老師和不同部門之間能夠分享工作經驗,協作彼此工作。

5 結束語

網絡在線考試管理系統,在今后的各個領域都將會得到廣泛的運用,它是突破傳統考試模式的一種新型考試方式,可以極大的節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成本,符合今后的發展趨勢,具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魯立.網絡考試系統的關鍵技術的分析[J].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2012(03).

[2]傅宇.基于網絡考試系統的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09).

作者簡介

袁曉曦(1982-),女,湖北省武漢市人。研究生學歷。現為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及其應用。

第12篇

關鍵詞:數控加工自動編程技術;理實一體化;教學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205

0 引言

《數控加工自動編程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三維造型、工藝分析、自動編程及現場加工能力。下面以數控銑床自動編程技術為例從授課內容研究、課程組織形式和主要教學方法及手段、授課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相應對策研究、考核方法及教學實踐等多方面進行闡述。

1 授課內容的選擇

1.1 CAD/CAM軟件的選擇

典型的CAD/CAM軟件主要UG、PRO/E、CAXA、Master CAM及POWERMILL等。在軟件選擇上靠考慮服務對象的實際,培養對象主要面向大中型企業的可以選用UG或PRO/E等;培養對象主要面向中小型企業的可以選擇CAXA或Master CAM等。

1.2 主要授課內容的確定

在授課內容選擇方面一定要有針對性,要體現“實用性”的特點,杜絕大篇幅的理論講授,而是以項目為載體,結合工廠加工實際,融入“必需”、“夠用”的知識。以UG為例,可以進行以下內容教學:建模模塊可包括:基本體素建模項目、線框建模項目、草圖建模項目、裝配建模項目和工程制圖項目;自動編程模塊可包括:平面銑削項目、型腔銑削項目、固定軸銑削項目、孔加工項目等必修項目和非固定軸銑削項目及高速銑削項目等拓展項目;加工模塊可包括:典型平面類零件加工、典型凸模零件加工和典型凹模零件加工等綜合項目。

2 課程組織形式及主要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課程實踐性強,以理實一體化教學為課程主要組織形式,依托計算機開展造型、編程及零件加工仿真教學,依托數控銑床開展典型零件的數控現場加工教學。融“項目研究”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和“案例式”教學法為一體,采用多媒體教學和現場教學,開展項目研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

3 課程實施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策略

3.1 項目選擇和教材問題

項目的選擇要有針對性,依據職業技能標準,結合企業崗位生產實際,匯總專業應用的主要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提煉出主要知識點,聯合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共同選擇典型案例并組織開發適合區域行業特點的、實用的教學教材。

3.2 師資問題

課程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和現場教學,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具有較厚的理論基礎,而且要求擁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知識結構不能跟企業實際脫軌,因此實施時,師資問題成了較大阻力!為了更好的開展教學,可以讓學校的專業教師開展機房部分的理實一體化教學,聘請企業的一線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現場加工實踐,即保證了較厚的理論基礎,又讓所學知識緊密貼合企業實際。

3.3 教學資源問題

三維造型部分和自動編程部分的教學資源都是沒有問題的,每個學生一臺電腦還是容易保證的,然而到了實踐環節,由于數控機床數量和教師數量的問題,常會使實踐環節僅僅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可以采取分批學習的方法,進行小組劃分,每個小組的同學要進行具體分工,一部分進行工藝分析,一部分進行編程,一部分用VERICUT軟件進行仿真加工,一部分進行現場加工,然后不同的項目,角色互換。這樣即保證了學生都參與到了實訓教學中,而且較好的解決了實習資源問題。

3.4 學生成績評定問題

本課程的考核方法,應改變以往的一張試卷確定成績的考核方式,注重學生的平常學習情況的考查,主要采用過程考核的方法。可從課堂表現、階段測驗、作業、仿真加工和現場加工等方面進行考核,最終確定成績評定結果。結合學習內容的重要性,合理分配各考核內容所占比重:課堂表現(10%)、作業(10%)、階段測驗(20%)、仿真加工(30%)和現場加工(30%)。由于考核常態化,所以對學生的平常學習起到了很好的督促和激勵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 教學實踐

本課程已按照這種模式開展了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企業對學生的反饋也較好,課程整體效果不錯,希望能給同行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周伯秀.理論與實訓一體化在數控教學中的探索[J].裝備制造技術,2011(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安县| 酒泉市| 香河县| 镇平县| 陇西县| 望都县| 泽库县| 新平| 水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会昌县| 太康县| 大英县| 宁强县| 三江| 土默特左旗| 汝阳县| 衡阳市| 大英县| 安远县| 孝昌县| 汝南县| 德州市| 中牟县| 万年县| 松溪县| 化州市| 中山市| 桦南县| 抚宁县| 达尔| 眉山市| 长沙县| 富裕县| 台东县| 巴中市| 灯塔市| 大关县| 新兴县| 德惠市| 保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