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17:57: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針對地攤經濟的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地攤經濟;地攤管理;法律途徑
地攤市場,類似于國外的跳蚤市場。只是跳蚤市場一般為舊貨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其經營模式、經營時間得到了政府和市民認可。中國目前的地攤市場既有舊貨售賣,但更多的是首次上市的商品和服務。地攤市場已成為各個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線,各地針對地攤的管理措施也是五花八門。
一、地攤現狀分析
就西安目前地攤市場而言,地攤經營現狀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就地攤從業者主體而言:主要包括進城農民、失業或無業市民、在校大學生等人群
這類從業人員的一個主要特征是,他們基本沒有太多的謀生技能,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沒有多大的社會保障。因為從業者自身經濟能力極為有限,擺攤這種經營模式不需要太大的資金投入,無需繳納場地租金、營業稅費,一般也不產生水電費物業管理費等經營成本。少則幾十多則幾百就足以做好開業前的準備工作,平常周轉資金也只需幾十到幾百元而已。從事地攤經營,從業者沒有太多的經濟壓力,任何有此意愿的人都可以輕松開業。當然投入產出是成正比的,地攤每天的營業額也有限,從業者每月的收入一般也不會有多高。
2.就地攤存在的地域范圍而言:擺地攤不需要固定經營場所
為了更好的營銷業績,地攤一般都出現于城市主干道兩邊人行道上、商業繁華地帶、居民小區周圍等人流量大的地段。為了降低成本,從業者不會選擇任何可能收取管理費用的地方。如果擺攤地點要交費,無論是交給城市管理者、市場管理者還是路面管理者、城中村村委會,這就該歸入比較正規的集市,不能再把他們當地攤來看待了。真正的地攤從業者會躲避一切形式的收費,他們沒有固定的營業點,擺攤工具也是簡單而實用的,最常見的是準備好四角提前系有繩索的布塊或紙箱,遇有合適地點就臨時開攤,遇有城管檢查等緊急情況,隨時收起繩索迅速撤離,等緊急情況解除,他們會臨近再找一個方便的地方繼續開攤售賣。也有推著三輪車擺攤的,一路走一路賣,同時也準備隨時為緊急情況而收攤撤離,或為更好的售賣業績而隨時更換地方。
3.就地攤市場售賣的對象而言:地攤上售賣的對象五花八門,有二手貨,更多地攤售賣的則是新商品
從大的類別上看,地攤售賣的貨品包括服飾類、餐飲果蔬類、日常用品類。這些貨品與正常市場上售賣的同類商品相比,質量并沒有太高的標準(但未必就全不合格),并且大多價格低廉,所以能吸引相當多的低收入人群。另外有些貨物在地攤上購買比正規市場更便利更劃算,比如糕點等方便食品、果蔬類、手機掛件、手機貼膜等地攤上提供的貨物或服務,相比正規商店里售賣的同類貨物,真算得上物美價廉。所以在地攤上消費的人群也不全都是生活水平不高的低收入人群。
二、地攤經濟給城市管理帶來的法律問題分析
地攤經濟有其自身特性。從業者身份不固定,售賣商品來源不一,有從批發市場低價進貨的,也有自產自銷的。地攤給城市經濟生活帶來了便捷,同時給城市帶來的管理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1.人員流動性大,給正常社會秩序帶來的沖擊
地攤從業者大都沒有固定收入,擺地攤的目的只是為了取得一份養家糊口的收入。既然首要目的是謀生,自然是做什么掙錢多就干什么,什么東西銷路好就賣什么,什么地方擺攤能吸引顧客就擺在什么地方。對他們來說,每天在不同地方干不同的事情是很正常的。為了躲避城管的檢查,他們發明了很多應對城管檢查的有效辦法,包括擺攤工具都是為應對城管專門設計的,每天和城管人員玩“貓捉老鼠”的游戲已經是他們日常經營內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經營場所不固定之外,他們的生活住所也不固定。為了降低生活成本,除大學生能夠住在學校宿舍外,其他地攤經營者大多租住在城中村。近兩年西安二環內城中村幾乎拆遷殆盡,這些從事地攤經營的人的住所也隨著一次次的拆遷向離城中心越來越遠的郊區轉移。
地攤經營場所的不固定,從業者日常住所也不固定,這不但給政府管理地攤經濟帶來了很大的難題,也對政府管理社會秩序帶來了更大的考驗。從積極方面來說,一個人在一個城市生活一年以上,就可以說這個城市是他的慣常住所地了,但隨時可能搬遷住所的現實使得這些地攤經營者很難作為城市的一員享受當地政府提供給本地居民的各種福利。從消極方面來看,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國家對公民有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治安管理、計劃生育管理、居民收入統計等等,要實現這些管理效果,與公民居所相對穩定、積極配合政府調查是密不可分的。但現實中包括地攤經營者在內,大部分常年生活在底層的居民都無法享受其所在城市的福利待遇,同時也成了當地社會秩序不好的替罪羊。這種結果的出現顯然跟這些人的日常流動性大、不懂得該享受哪些權利更不知道該如何享受這些權利的生活狀態有很大關系的。
2.地攤所處空間場所的特殊性,給城市交通、環境、居民生活秩序帶來的負面影響
為了追求客流量,地攤不可能擺在背街小巷,除非這些地方的地攤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擺在城市主干道兩邊的地攤無疑會擠占人行道,把行人和人力車逼上快車道,影響道路交通秩序。同時因為地攤的隨遇而安,保潔人員也無法及時清理地攤經營中造成的垃圾,這無疑會造成一定范圍的環境污染。擺放在居民小區周圍的地攤既占道又污染環境,同時也對附近居民的出行和生活秩序造成了負面影響。曾幾何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涼皮米線攤就飽受附近居民詬病。雖經大力治理,但這一現象仍未絕跡,只是大多改成了晚上出來營業,雖方便了部分居民的生活消費,但給周圍環境、生活秩序帶來不利影響卻并未杜絕。
3.地攤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質量較差,給消費者權益帶來的不便
地攤貨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形容某些商品價格低廉、質量沒保障的代名詞,這也完全能夠反映出地攤消費者難以維權的現實。地攤上出售的日常小用具、服飾類商品如果質量不好,消費者最多損失幾塊或幾十塊錢,一般不會面臨太大的安全風險。但如果從地攤上購買的食品類有問題,消費者除了遭受經濟損失外,輕者可能因為食品不合格給消費者造成身體不適需要就醫診治,重者可能危及消費者生命安全。更為嚴重的是,很多地攤上出售的食品或提供的食品包裝對人體的危害并非馬上就能顯現出來,這些劣質甚至變質食材或包裝材料對人體的危害是長期累積形成的。加之攤販流動性大,消費過程中沒有任何證據會留存下來,這就使得消費者即使出現了不利后果,要么找不到地攤經營者,要么地攤經營者一口否認,或者地攤經營者根本沒有能力承擔法律責任。對消費者來說,在地攤上消費的后果就是,一旦受害要想維權是極不容易的。
三、地攤管理的法律途徑分析
地攤的出現發展不是短期形成的市場行為,更不會在可預見的短時期內消失。雖然建國后有一段時期地攤的確曾消失,但那只不過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表現,不代表當時已從根本上解決了地攤經濟的存在。真正對地攤進行有效管理,需要從立法、執法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
1.加強立法,承認地攤的合法性
現有立法中如《個人企業法》、《合伙企業法》等法律,賦予不同的商事主體以不同的經營資格和相應的權利義務。但這些法律沒有一個能夠和地攤從業者相匹配。地攤因其特殊性也不能按照個體工商戶來管理,讓地攤從業者必須領執照才能開業也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與地攤直接相關的法律目前僅有各個城市制定的關于城市市容管理方面的規定。而為了城市市容,各地對地攤幾乎都是不能容忍的態度。
既然地攤經濟有其自身特性和重要性,一味限制取締又根本無法取得預期效果。與其讓這種躲貓貓的游戲繼續下去,不如結合現實情況,在立法方面首先承認地攤的合法性。由于各地城區規劃各有本地特色,對于地攤的承認也需要各城市根據本地規劃情況自行立法,劃定特定區域專門留做地攤市場,并結合不同地攤經營范圍的現實情況,從稅費、從業資格、產品或服務質量、市場管理、營業時間、營業空間等方面對地攤做出不同于一般市場管理的規定,如專設果蔬早市、早餐市場、餐飲夜市、生活用品夜市等,使地攤取得合法地位,并在為居民提供生活方便的同時,將其對環境的污染、對周圍社區生活秩序、社會管理秩序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2.貫徹落實執法權限,使執法部門不再成為地攤的天敵
在各地通過地方立法確認地攤的合法地位后,凡在規定空間、時間范圍內的地攤經營者,城市管理部門不得干預取締他們的地攤經營行為,更不得處罰地攤經營者。對在規定時間、空間以外的地攤經營行為加大巡查力度,堅決取締。
生存權是人的第一人權。在國家不能為農村居民、城市富余勞動力提供足夠多的就業崗位的時候,只要這些公民不給國家管理和社會秩序造成更大的破壞,就應當允許他們以其有限的能力和財力自謀生路,而不是一味禁止取締,否則更易引發社會矛盾。突尼斯一個小販的命運導致國家政權的更迭,這樣的事情足以引起管理部門的高度警惕。
在城市給地攤經濟提供合法地位和競爭機會的同時,地攤從業者作為商業主體也需從長遠考慮,擺地攤的目的不僅僅是解決今天的溫飽,還要讓地攤發展成為自己的一項事業,從街邊進入到商廈。要做長久生意就必須注意個人形象、生意品牌、商業信譽等真正的商業問題。只有在城市給地攤以生存發展的空間,個人也能以積極心態面對這一份經營機會,地攤經濟才能成為一個既能解決大量低技能人員就業的市場,又能成為方便居民生活的市場,成為一道體現城市活力的特殊風景。
參考文獻
[1]韓民春.國外地攤經濟的啟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6=14(第10版).
[2]李霞,上官鳴.地攤的經濟學分析[J].企業導報,2010,12:5-6.
[3]馬寧,朱美芬.和諧社會視域下發展“地攤經濟”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0,9:100-101.
[4]陽奕.政策開禁:流動攤販合法化,擺地攤也要講營銷[J].現代營銷(經營版),2009(10):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