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運動醫學外科

運動醫學外科

時間:2023-09-20 18:25: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運動醫學外科,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運動醫學外科

第1篇

【關鍵詞】關節鏡;外科手術;關節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068―01

前沿

關節鏡外科是利用關節鏡設備,對各種原因所導致的人體骨關節病損傷,進行針對性治的一門新興學科[1,2]。關節鏡技術最初起源于 20 世紀初,起源地點為日本,于20世紀70 年代之后美國等其他國家得到一定的發展,中國最初引進關節鏡技術是在70年代末、80 年代初,相繼在北京、上海、廣州、沈陽等地逐步開展其臨床應用。近十年來,在關節內疾病的診斷以及治療中,關節鏡技術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臨床采用關節鏡能對關節內結構進行全面清晰觀察,不僅比切開手術更加精準,而且可以得到直接觀察、治療許多關節內的結構以及病變。所以有人將關節鏡技術稱之為20 世紀骨科領域的三大重要進展技術之一(與骨折內固定、人工關節置換相提并論)。關節鏡技術成為關節外科的重要組成成分,充分體現了外科微創化的發展趨勢,近年來伴隨醫學知識的發展與進步、醫療器械的不斷改進,關節鏡手術以絕對的優勢被眾多的醫生及病人所接受,部分醫院聘請了專門的關節鏡醫師,部分醫院設立了專門的關節鏡診療中心,至今為止關節鏡手術獲得迅猛發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本論文就膝關節鏡外科與肩關節鏡外科技術,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1 膝關節鏡外科

關節鏡運用在膝關節創傷和疾病中是目前最為成熟的技術,其基礎與臨床研究也非常充分[3,4]。日本 Kenji Takagi于1918年最早應用膀胱鏡對尸體的膝關節進行了觀察,次年他用 常為7.3 mm膀胱鏡對膝關節結核進行了檢查。之后西方學者 Eugen Burcher利用腹腔鏡(品牌為Jacobaeu)進行了膝關節的檢查,MasakiWatanabe(Takagi 的學生),又發展了關節鏡理論,對操作器械和技術的改進起了推動作用,于完成首例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手術的完成為1962年。Ikeuchi、Takeda、Watanabe和Takagi等用單處、多處穿刺或者三角定位技術進行膝關節鏡手術,在關節鏡直接觀察下,已經完成了一系列手術:游離體摘除、關節內燒灼、半月板部分切除、滑膜活檢以及外側盤狀半月板全切除等(自1971 年以來)。我國于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孫材江、翟桂華教授等相繼引進了關節鏡設備,檢查膝關節病損,使我國骨科界一些醫生有一定認識[5,6]。關節鏡設備條件不斷發展,這使手術更加快捷、準確、診治,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是最為常見的膝部損傷,而合并后交叉韌帶的損傷以及單純后交叉韌帶損傷的發生,也有日益增強的趨勢。因為膝關節鏡在膝關節韌帶等一些列損傷中的應用,不僅使診斷準確率得以提高,而且使治療水平有更大跨越。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最多見的運動創傷,對半月板功能及血供、修復的研究較為深入,其修復方法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半月板損傷靠近關節囊邊緣的“紅區”血運良好,可以在關節鏡下進行縫合,半月板的保留減少了膝關節退行性變的可能。 對不能修復的半月板損傷,可在關節鏡下行部分切除,保留穩定的部分,這樣亦可最大限度延緩膝關節退行性變的發生。李彥林教授的帶領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骨科運遠動醫學及關節鏡組,相繼成功開展了膝關節鏡下滑膜清理,盤狀軟骨損傷的切除及盤狀軟骨成形和修復等手術。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是較為常見而又嚴重的運動損傷。 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是當今關節鏡外科的研究重點。 業已證實,損傷韌帶早期重建可避免半月板和關節軟骨的繼發損傷。 關于重建材料和重建方法研究較多,早期以自體骨-髕腱(中 1/3)-骨為修復材料,近年來更多學者采用自體肌腱重建交叉韌帶。膝關節鏡手術不僅提高了手術安全性、減少了創傷、降低了住院時間,而且在在最大程度上最精準地還原患者的運動功能,治療效果上優于傳統治療技術,目前關節鏡微創下行膝關節腔內結構損傷成為骨科醫生的首選。

2 肩關節鏡外科

1931年 Burman 率先嘗試過肩關節鏡(在尸體觀察的基礎上),但由于種種技術條件的限制,當年肩關節鏡一直沒有得到大家的公認。近二十年來,在肩關節創傷和疾病中的應用中,關節鏡技術更是當前熱點。 關節鏡的應用不僅能大大提高肩關節疾病的診斷正確率,還可以進行鏡下的治療手術,當下普遍的肩關節運動創傷均可在關節鏡下治療。在 15 年前,人們開始逐步把重點放到肩關節上面來,由于肩關節的解剖地位比較特殊,如不能上止血帶,而且鄰近有重要的血管及神經,因此,其手術方法及原則異于膝關節鏡。肩關節手術時,在關節鏡下用錨釘縫合技術進行固定修復,這樣可以不損傷肩關節周圍解剖結構,既恢復快效果又好:肩袖損傷能在關節鏡下診斷以及修復;松解粘連攣縮的關節囊;肩關節鏡下手術能保持肩關節原有的解剖生理結構,所以肩關節鏡技術已經成為肩關節疾患最佳診治方法,常見的肩關節手術有:肩關節不穩 (盂唇裂傷)的修補縫合、肩峰撞擊的成型手術、肩關節肩袖損傷的鏡下修補等都能通過肩關節鏡手術順利完成。

總結

關節鏡手術如其它內鏡手術一樣,不需要大范圍地將關節暴露,自然創傷比切開手術要小、出血少、痛苦更小,而且并發癥少、恢復快,可以較早下地活動,明顯縮短住院時間,相應地也降低了住院費用,特別是降低了女性患者對術后遺留瘢痕的恐懼(很小的切口),使其更加容易接受手術治療除此之外,因為住院時間短,不僅可以解決許多中青年患者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治療的困難,而且可以利用國慶節等長假接受治療,過一個康復假期。關節鏡的適用范圍很廣,髖、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甚至指關節都可以做關節鏡手術,但是這些關節都是以膝關節鏡手術和肩關節鏡手術為基礎的。它既可以用來醫療診斷,也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它既可以治療關節炎等一系列慢性病,也可以治療骨折等一系列急性創傷。伴隨著關節鏡外科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新型專用手術器械的研究與開發,相信不久以來,關節鏡技術一定慢慢走向成熟,所開展的手術范圍也不斷增大,并被更多的骨科醫生及普遍患者所接受。

參考文獻:

[1] 李彥林. 關節鏡外科進展[J]. 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05:1-3.

[2] 王立德. 我國膝關節鏡外科發展的歷史進程[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9:1447-1448.

[3] 2010肩、膝關節鏡外科專題研討會暨關節鏡技術培訓班會議紀要[J]. 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2010,02:158.

[4] 第十屆國際骨科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外科學術論壇(杭州)暨2013華東地區運動醫學與關節鏡外科年會[J].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3,01:23.

第2篇

炯炯目光,華發絲絲,高大而挺拔,先生的奕奕神采讓人感嘆。交談開來,清晰的思路,過人的口才,充滿活力的嗓音,甚至間或的“潮”語,眼前這位口腔頜面外科界的泰斗,完全不似一位81歲高齡的長者,更像是一位親切交談的友人。

劍膽琴心,突破醫學顱底

說到先生從事研究的口腔頜面外科,就要首先介紹一個概念――口腔醫學。國外大多稱為牙醫學,而東歐大多將其看作包括了牙科在內一個大的概念,也就是還囊括了頜面外科的研究內容。我國引用了東歐和前蘇聯的做法,將牙科學內容和頜面外科內容納入口腔醫學的研究范圍,并將口腔醫學與臨床醫學、藥學、中醫學等學科一起,并列為醫學的一級學科。

邱蔚六院士所從事的口腔頜面外科學,正是口腔醫學的一個二級學科,由牙醫學中的口腔外科和頜面外科構成,具有牙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雙重性質。對于很多人來說,“口腔頜面”完全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先生介紹說,實際上它是一個解剖部位,其中頜指頜骨,包括上、下頜骨。口腔頜面代表口腔以及整個顏面部骨架和所有器官構成的這樣一個區域,具備五大功能:咀嚼、吞咽、語言、呼吸、面部外形兼表情。

頜面部腫瘤的治療和修復是先生致力一生的課題。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先生便致力于口腔頜面腫瘤切除術后缺損的立即修復,創用全額隧道皮瓣轉移;也是口腔頜面外科針麻手術應用“針刺得氣留針”方法的首位提出者。上世紀70年代,他在口腔頜面外科領域率先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開展大面積復合組織缺損一期整復和舌、腭、頜等器官成形術;也是國內突破顱底,施行顱頜面聯合切除術治療晚期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第一人,為晚期腫瘤患者開辟了一條希望的途徑。上世紀80年代,先生又創造性提出經顳下頜關節鏡滑膜下硬化療法治療顳下頜關節習慣性脫位,無數次被國際醫學界引用借鑒。

口腔頜面保健

――公眾不可忽視的課題

控制危險因素 先生大力呼吁禁煙限酒。有的國家近年口腔癌發病率有所增高,被認為是與酒消耗量增高有關。吸煙會引發口腔白斑病,易惡變引發口腔癌。此外,應杜絕咀嚼檳榔,檳榔及其調味劑均有高度刺激性,具有很強的致癌作用。

注意飲食的種類和習慣 從口腔疾病的預防來講,應不吃或少吃過硬的食物,譬如江浙一帶人喜食的小核桃。經常咬硬的東西,不僅對牙齒有損傷,同時也會引發顳下頜關節疾病。可致患者口腔頜面部疼痛,張口就響,嚴重者無法進食。飲食習慣方面,應避免過度張口,以預防顳下關節損傷。

常規體檢,及時矯正 “牙病不是病,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先生強調,解決牙病問題,關鍵還是預防。牙齒的體檢很重要,不僅是為了美觀,還涉及功能性的問題。譬如牙齒的嚴重錯合不但影響面容,還會影響人的咀嚼功能。每年的體檢中,口腔頜面部特別是牙齒的檢查應該作為常規項目來宣傳和提倡。當然,這也是早期發現腫瘤的好機會。

預防要從兒童做起。乳牙期至恒乳牙交替期若發現錯合,應及時請口腔兒童牙科醫生判斷是否要進行功能矯正。矯正跟疾病治療也有關系,牙齒和牙齒之間排布不整齊,會影響牙齒的清潔,容易發生牙周病。從治療的角度和需求來看,目前成人50歲之前均可以行牙齒矯正。

正確清潔牙齒 口腔的清潔,包括自潔和人為清潔。人為清潔主要是刷牙。建議早中晚各一次,晚上口腔的自潔作用比較弱,因此更重要。

選擇牙刷注意兩點。一是形狀,也就是牙刷毛的排束;一是質量,譬如材料、軟硬程度等。可根據個人具體情況請口腔醫生指導選擇。先生笑言自己也使用過電動牙刷,其主要功能是旋轉清潔和按摩牙齦,但普通的牙刷各種角度和動作、方法都可以,也很方便。

牙膏在刷牙的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摩擦劑。先生指出,氟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公認的可以降低齲齒發病率的附加成分。在使用含氟牙膏的過程中,注意適量,對兒童應提醒不要吞咽。提及對現今市場上熱銷的漱口水的看法,先生認為,在沒有疾病的狀況下不主張使用,因為漱口水中含有很多抑菌劑,過度使用,如同抗菌藥一樣,會造成菌群的失調,反而適得其反。

提倡老年人種植牙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牙齒老化脫落,影響語言功能,且易引發消化不良。此外,上下頜骨的咬合也會出現問題,下頜骨關節的活動度增大,易引發關節疾病,甚至睡眠呼吸障礙問題。

除了傳統的活動假牙,如今還可以做種植牙。“種植牙是牙科界的一個歷史性突破!我自己也有種植牙。它更符合生理條件,因其種植在牙槽骨中,穩固度和咀嚼效率更好,且可刺激牙周神經,進食時讓人產生類似真牙帶來的幸福感。”

“當然,”先生也指出,“種植牙的推廣還需要依賴于使用材料――鈦合金成本的降低。”

愿做一名幸福的平凡人

華彩背后,這位銀發老者更是一位慈父,一名孝子,一個好丈夫。先生幸福地向我展示八十大壽時,和學生們歡聚一堂的張張照片。照片上,先生與同歲的老伴相偎,身邊簇擁著笑臉如花的學生。我看到,先生笑得幸福而又滿足。

問及現在的日常生活,先生興奮地談起對運動的濃烈興趣。年輕時先生是運動員,排球、田徑樣樣拿手,也酷愛演話劇和唱戲。現在還喜歡看體育節目,甚至會發生搶遙控器的家庭“矛盾”。閑時看書和寫寫小詩是如今的雅趣。騎自行車上班的習慣,先生一直堅持至六十歲,現在晚飯后常到外面散步,每次半小時,與老伴談笑風生。雖患有糖尿病,先生談起也是輕松無比,說注意飲食的量和糖的限制即可。“養生的問題,心態還是第一位,不要患得患失。”先生暢談到,“我現在很欣賞一句話――一切都是浮云,不單單是神馬,哈哈哈哈……”如此豁達開朗,我也不禁為先生的風趣所動。

采訪的最后,先生告知記者,目前我國口腔醫生和人口的平均比例約為1:8 000,相比發達國家1:700~2 000,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呼吁政府和公眾要重視口腔醫學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口腔萬不可忽視!

(邱蔚六先生每周一下午在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有專家門診)

第3篇

[關鍵詞] 顱腦外傷;介入時間;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 R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3(c)-044-02

在臨床上,長期認為主動、及時、適當的康復訓練有助于病人受損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康復,因此,在腦損傷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有著不可取代的優點[1]。現將本組資料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將嚴重腦損傷的病人分成兩組,早期康復組在損傷后35 d內開始進行康復訓練,晚期康復組在損傷35 d后進行康復訓練。早期康復組病人有≥15 d的昏迷史,晚期康復組(昏迷時間<15 d)作為對照組。早期康復組的病人為16例,男9例,女7例。晚期康復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齡16~51歲。

1.2 方法

1.2.1 早期常規補液、止血、脫水、抗炎等藥物治療。

1.2.2 病情穩定后,首先進行被動肌體運動,如翻身拍背,按摩肌肉,被動關節運動等。病人可逐漸行主動的基本功能訓練(進食、上廁所、抗炎等)和各種關節主動運動,運動量可逐漸增加。另外,言語訓練由簡單到復雜(字―詞―句)。由于功能障礙導致病人的心理障礙,采取安慰、疏導、鼓勵等心理療法,幫助病人早期康復。

2 結果

2.1 評估標準

包括:①Glasgow昏迷量表(GCS),評定病人的睜眼、運動、言語。②殘疾評分量表(DR):包括開眼、言語、運動、進食、上廁所、梳洗修飾方面的認知能力、功能水平、受雇能力。③Glasgow結局量表(GOS)[2]。④誘發電位測量表(EP)。⑤腸道膀胱節制測量表。⑥平均心理損害測量表。⑦社會狀態測量表。

2.2 評估結果

兩組病人在損傷后2個月的臨床測量值見表1。兩組病人的殘疾等級,皮質誘發電位、體重并無明顯的差異。兩組病人的腸道膀胱節制功能及平均的心理損害比較,有顯著差異。

與晚期康復組比較,*P<0.05

兩組病人的內科和外科并發癥對比見表2。Chi平方分析提示晚期病人常要進行氣管造口術。

兩組病人的急性住院期和急性康復期對比見表3,提示兩組病人在急性入院期和康復期方面的差別。整個住院期時間早期康復組平均53.3 d,晚期康復組平均149 d。

出院時,病人的殘疾程度和損傷2年后的社會狀態見表4,顯示出院時兩組病人的DR和GOS分數并無明顯不同。

3討論

早期康復組和晚期康復組病人的住院天數明顯不同,可見,及時進行康復訓練的病人預后好。兩組病人在入院時的臨床測量值中,只有腸道膀胱節制的意識和平均心理損害程度明顯不同,早期康復組病人的這些方面的損害程度明顯減輕。腦損傷后兩個月,早期康復組接觸康復環境的時間明顯比晚期康復組多。早期康復組和晚期康復組住院時間的不同可能是由于兩組病人腦損傷的嚴重程度不同,相關的創傷和并發癥不同造成的。晚期康復組由于進行氣管造口術和雙側大腦半球異常進行康復治療的時間要相對較晚,因此住院時間也相對要延長。此外,兩組病人在腦損傷2年后,所有的臨床測量值并無明顯不同,如果是由于腦外傷的嚴重度導致住院時間的不同,那么病人的預后也不同。此外,也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一些因素聯合作用可能也使病人的住院時間縮短。這些因子可以分成兩組,首先,入院時間的延長可能導致最后的神經功能康復的延遲或失敗,成為病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3]。一些動物實驗表明無論損傷后康復的機制是什么,康復可能與損傷一段特異的時間間隔有關。其次,并發癥可能是由于在內科或外科急診病房時間過長。大多數臨床康復醫師對繼發的并發癥十分熟悉如泌尿生殖感染,壓瘡,大關節攣縮,這些并發癥隨著病人在內科或外科病房住院時間的延長會繼續發展。

一些國內外學者對早期康復進行大量研究并已證明早期康復有效[4~6],而較晚進行康復治療的病人,這些并發癥的發生率更高。對于嚴重腦損傷的病人來說,平均的住院期和康復期應減少到80 d。在較好的條件下,嚴重腦損傷病人的康復是一個較漫長,復雜的過程。如果這些發現被證實,病人的花費和病死率可明顯降低。

[參考文獻]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13.

[2]吳承遠,劉玉光.臨床神經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128.

[3]戴紅,劉世文.康復醫學[M].北京:北京人民傳版社,1998.172.

[4]徐本華,干汝起,于文,等.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8):584-586.

[5]胡永善,朱玉蓮,楊培君,等.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2,17(3):143.

[6]劉鵬,黃東峰.早期康復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2):99.

第4篇

在我國功能神經外科領域,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李勇杰教授的故事就是一部傳奇。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到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從一個優秀的醫學專家到一個杰出的學科帶頭人,他在十多年前首次把代表著功能腦病治療尖端技術的“細胞刀”技術從美國引入國內,由此被譽為中國“細胞刀”第一人。他極大地提高了帕金森病手術治療的有效率,并創建了功能神經外科“中國隊”,帕金森病和癲癇的手術量雙雙名列世界第一,讓無數中國患者在神奇的“細胞刀”治療后得以康復……

求學美國,被“細胞刀”療效震撼

1979年,李勇杰的母親一句“咱家出一個醫生就好了,你就學醫吧”的話,讓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他從此與醫學相伴一生。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取了北京醫學院,畢業后又師從著名神經生理學家喬建天教授攻讀研究生,199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并留在山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工作。

參加工作不久,單位給他分了房子。至此,李勇杰的生活似乎就這樣安頓下來,然而,專業知識愈是增長,李勇杰愈清醒地感到自己視野的狹窄。他無法說服自己安于現狀。

由于在神經外科學和神經電生理學兩個領域的歷練,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向李勇杰伸出了橄欖枝,資助他赴美進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夏天,李勇杰飛往大洋彼岸,去這所世界知名醫院做博士后研究,由此走近了當時國際前沿的微電極導向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他清楚地記得一位來自馬里蘭州的原發性震顫癥女患者,那天接受了丘腦切開手術,腦內準確定位后,毀損開始,幾秒鐘之內,患者右手劇烈的震顫消失了。李勇杰問她感覺如何,那名女患者一言不發,盯著手翻來覆去端詳了許久,雙眼突然涌出淚水:“oh,it stopped.Look,after 10 years!Oh,my God!(哦,它停下來了。10年了,我的上帝!)”

李勇杰被這種立竿見影的手術療效深深吸引了,那一刻的震撼強烈而復雜,他聽到來自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一定要掌握這項技術!”他甚至認為,與自己前期積累最完美結合的領域,應該就是這項被稱之為“細胞刀”的技術。他冥冥之中覺得自己就是為了“細胞刀”――微電極導向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才來到美國的。

然而,當李勇杰傾慕于這一領域之后卻受到了不小的阻力――他的這一興趣已經超越了規定的職責范圍,一再被警告專心于本職工作。但這一切并未能使李勇杰放棄。在那些日子里,他著迷一樣閱讀著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方面的專著、文獻,每逢手術日,必定6點起床,一邊開車一邊吃早餐,早上7點鐘之前到達醫院CT室。患者一到,馬上幫助安裝立體定向頭架,觀摩CT定位,然后是大約五六個小時的術中電生理功能定位。此外,李勇杰還盡量擠出時間去病房觀察手術后的患者,體會手術療效和術中定位準確性的關系,以及今后改進的方向等等,他一門心思地做這些本不屬于他的“份外”工作。

1995年3月,通過電視轉播的畫面,李勇杰目不轉睛地看著享譽世界的加州Loma Linda大學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醫生Robert P.Iacono教授用“細胞刀”給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做手術。憑著他在神經電生理技術領域的功底,李勇杰在電視屏幕上注意到一個細節――術中電信號噪音太高。李勇杰斷定可能是電生理系統的設定不太合理,與高頻電刀干擾的手術室環境不適應,需要更好地屏蔽。當晚,他就寫信給Iacono教授,坦率地談了自己對技術改進的看法。這個大膽的舉動引起了Iacono教授的注意,很快給他回了信,并發出了工作邀請。李勇杰沒有遲疑,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結束了一般需要兩到三年的博士后學習,于1996年2月從美國東海岸的馬里蘭來到西海岸的南加州,加盟Iacono教授所在的Loma Linda大學醫學中心,任立體定向和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臨床治療工作中。

就這樣,李勇杰走近了當時國際前沿的微電極導向的立體定向神經外科手術,俗稱“細胞刀”技術。在Rome Linda大學醫學中心工作的兩年多時間里,他見證了無數成功的手術,目睹了太多從輪椅上重新站起來的帕金森患者的感激和淚水,也掌握了有關“細胞刀”的全部技術,更得到了連美國人都孜孜以求的終身職位和充足的科研資金,事業與生活無不春風得意。然而,剛30歲出頭的李勇杰此時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回國!

報效桑梓,

成為中國“細胞刀”第一人

隨著他接觸到的“細胞刀”在臨床上的成功運用,李勇杰逐漸意識到,在遙遠的中國,帕金森病發病率已達1‰,對于一個當時已擁有12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那是一個多么龐大的群體,而這一能夠有效治療帕金森病的先進手術技術,在國內還是空白。“如果將這項新技術帶回去,一定能造福國人!”

抱著這種良好的愿望,1998年,李勇杰毅然回國,而那時正是他在國外生活得最好的階段。經歷了初到異鄉的不適,他的生活已經逐漸殷實起來,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鉆研功能神經外科學。況且那時候出去的人都絞盡腦汁想留在國外,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如此“異類”的選擇,第一反應就是“李勇杰是個不安分的人”。對于別人的質疑,李勇杰卻十分坦然,“我總覺得應該去嘗試挑戰新的東西,才能獲得快樂。”

1998年,帶著夢想回國的李勇杰選擇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隨后推動宣武醫院與美國Loma Linda大學合作創辦了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功能神經外科領域的臨床治療和科研機構。回國后手術的成功在意料之中,然而引起的反響卻是李勇杰始料未及的。中央電視臺等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冠之以“中國‘細胞刀’第一人”之稱。無意之中,李勇杰成了宣武醫院人才引進戰略成功的范例,也成了當時各醫院引進海外留學人員的典范。從此,被患者稱作“細胞刀”的微電極導向立體定向療法風靡全國,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也隨之被美國帕金森病基金會授予“卓越成就臨床中心”,成為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臨床機構。

說起這10多年的工作,李勇杰則淡然地笑了笑接著說:“其實‘細胞刀’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了,我們早已開始運用更前沿的技術手段治療更多的疾病。”李勇杰在不斷思索今后的道路:國內也曾引進過不少的世界先進技術,可過了一段時間后,卻又被世界拋在了后面。原因很簡單,缺少相應的技術創新與進步機制,先進技術的“老本”吃完了,自然就又落后了。帕金森這條“魚”總有一天會吃光,還需織網謀“漁”。手術對帕金森病的治療并不止于蒼白球切開術和丘腦切開術,手術技術的適應癥也不止于帕金森病一種運動障礙病。李勇杰給自己定的目標是科學家型的醫生:“不是簡單地做一名醫生,而是要做研究搞創新,要有科學家的頭腦。”

創下多項首例,

帕金森病手術量全球第一

在李勇杰接診的患者中,為看病而跑遍大江南北致使家庭變得一貧如洗者數不勝數。每每遇到此類求醫者,李勇杰心情都無比沉重。幾經考慮,李勇杰提出了“終點站”概念。“我希望可以告訴這類病的患者,不要病急亂投醫,這里解決不了,其他地方也不會有更好的辦法。”李勇杰希望給這些患者一個信念,讓他們心里更踏實些。但他心里也很清楚,要想讓病人甚至同行真正認同自己“終點站”的概念,只有“細胞刀”治療帕金森病的這項技術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拓展功能神經外科的內涵和外延。

在此理念支配下,李勇杰帶領他的團隊不斷追蹤功能性腦病的最新動態,改良技術方法,提升治療水平,拓展治療范疇。1999年3月,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應用丘腦底核毀損技術治療帕金森病獲得成功,同年又開展腦深部電刺激技術(腦起搏器治療術)治療帕金森病。1999年5月,首例全身性扭轉痙攣的手術獲得成功。1999年下半年,首例痙攣性斜頸、舞蹈癥以及抽動穢語綜合征等的手術相繼獲得了成功。李勇杰在創造性地把手術的治療范圍拓展到其他運動障礙性疾病之后,又開始了手術治療癲癇和疼痛的工作,至今已拓展到30多種功能性腦病。十多年來,他領銜的研究所形成了以疼痛中心、運動障礙中心和癲癇中心為核心,面癱、面肌痙攣以及精神外科為分支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學科構架,成為國內最大的功能性腦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基地,帕金森病和癲癇的手術量雙雙名列世界第一;自2009年起,研究所更是連續5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腦起搏器植入中心。

隨著名聲越來越響,李勇杰的“終點站”概念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慕名而來的疑難患者更是數不勝數,“半截人”彭水林就是其中一位“特殊”的病人。2004年3月,彭水林被一輛大貨車攔腰軋成兩段,原本身高168厘米的老彭只剩下上半身的78厘米,他以驚人的毅力闖過生死大關,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成為了世界罕見的高截位存活者,被人形象地稱之為“半截人”。然而,一種奇怪的疼痛始終折磨著他,明明肚臍以下什么都沒有了,可老彭卻能清楚地感覺到身體殘端常常襲來劇烈疼痛,疼痛的折磨讓這個堅強的人有了輕生的念頭。李勇杰說這種疼痛醫學上稱為“幻肢疼痛”,他和他的團隊為彭水林進行了脊髓電刺激手術,也就是在老彭的脊椎中段安放一個電極裝置,刺激他的脊髓神經,讓疼痛感無法從脊椎下部傳輸到大腦皮層中,這樣老彭就不會感覺到肢體的疼痛了。“這簡直是個奇跡!我不疼了!”術后的彭水林終于告別了天天離不開的止痛藥。

具有世界水平的

功能神經外科“中國隊”

隨著研究所不斷發展壯大,李勇杰也開始轉換角色,從“運動員”向“教練員”和“裁判員”發展,工作重心也隨之進行了適時調整,從剛回國時90%的精力用于做手術、查文獻、寫論文,到現在60%的時間都用于規劃研究所的學科發展。

學科要想發展,人才是第一位的。李勇杰在挑選“隊員”時,對人品要求很高。“最根本的一點,他必須是好人。如果沒有善良之心,他就不會很好地對待同事和患者;如果沒有合作、沒有誠信,也就不會有什么團隊精神。”李勇杰說,做一個值得信賴的醫生,首先是胸懷仁愛之心。他常常告誡自己、也告誡年輕大夫們,面對手術刀下經過數百萬年進化的腦組織,要深懷敬畏之心。

這些年來,李勇杰和他的團隊讓10萬余患者得到了世界水平的醫治,得到最人性化的服務和最堅定的心理支持,手術治療近15000例,有效率達到98%以上。患者不僅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臺,還有來自美國、日本的外籍求醫者。研究所從帕金森病的治療入手,在這一領域內不斷發展、引進、消化、吸收和提升新技術、新療法,已逐漸將技術運用于其他運動障礙病,又相繼拓展了癲癇、疼痛、腦癱以及精神外科領域。同時,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也是高級醫學人才的培養基地,是新技術、新療法的傳播者。李勇杰培養了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60余人,連續12年舉辦“全國功能神經外科宣武講習班”,將探索成熟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出去。從2001年起,6000余名專業人員從他的培訓班結業,并迅速成長為目前國內該領域的骨干人才。功能神經外科也在全國各大醫院如雨后春筍般地成長起來,學科水平與世界同步,甚至超越世界發展水平,數以千萬計的中國神經系統功能性疾病患者因此受益。

回顧十多年來的工作,最讓他自豪和驕傲的莫過于業已成型的團隊。李勇杰這樣評價說:“發展得比當初想象的還要好。我當時回國的想法是有一個自己小的團隊來做帕金森病手術治療。沒想到我們現在做的內容遠遠不止帕金森這一項;更沒想到的是,我們的隊伍已經由我回國創業時的一個人,擴增至100多人。帶領這樣一個團隊,經常讓我有如沐春風的感覺。我對未來信心百倍,憧憬多多。”

2015年3月,李勇杰榮登“中國好人榜”;6月10日,第五屆“首都十大健康衛士”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主持人評價獲此殊榮的李勇杰時說:李勇杰的放棄與堅持讓我們所有人為之震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李勇杰和團隊的不懈努力,才換來今日帕金森治療領域的先進醫學。他迎難而上,不畏艱險,給患者和社會留下了太多的感動和溫暖。他的事跡和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用心地來體會和學習!

第5篇

【關鍵詞】 不縮短指骨; 末節斷指再植

中圖分類號 R65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6-0045-02

末節斷指是手指離斷損傷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致傷原因比較復雜,發生斷指后,常同時伴隨甲床損傷、皮膚撕脫以及血管損傷等各種癥狀。傳統臨床采用的殘端修整術一般需要在對斷指處進行神經、血管以及肌腱等清創的基礎上,完成斷端的關節融合,但容易因過多清創,導致指骨出現縮短,再植后的手指與受傷前的手指長度相比,常出現不同程度的縮短,影響手指的外形美觀;同時,采用此種方式修復后,容易使手指的縱橫弓結構出現異常,并因此影響手指的正常功能[1]。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顯微外科技術在末節斷指再植治療中顯示出理想的效果,采用此種技術修復末節斷指后,不會縮短指骨長度,且手指的功能恢復一般更佳[2]。本文對不縮短指骨的顯微外科技術在末節斷指再植中的臨床效果進行探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8月-2012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手指末節斷指患者50例(62指)。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38指)中,男22例(27指),女8例(11指);年齡3~64歲,平均(34.2±5.7)歲。對照組20例(24指)中,男15例(18指),女5例(6指);年齡3~62歲,平均(33.8±5.4)歲。受傷指別:拇指14值,食指20指,中指17指,環指7指,小指4指。致傷原因:碾壓傷14例(17指),絞軋傷11例(13指),撕脫傷6例(8指),銳器割傷15例(19指),其他傷4例(5指)。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受傷指別以及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顯微外科技術治療。(1)手術方式:所有患者均行臂叢麻醉,先使用氣壓止血帶進行止血處理,止血時間為1 h;后充分顯露斷面,并使用鹽水徹底清創,同時常規方式進行消毒處理。于顯微鏡下去除污染與失活組織,并再次使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洗干凈。甲根部的斷指,骨折端對位效果滿意后,使用克氏針進行髓腔內固定處理,后分別縫合處理;甲床使用5-0號無損傷縫合線,指背甲緣用3-0號可吸收線。遠節指部位的斷指,先進行肌腱修復,使用3-0號可吸收線予以吻合后,對齊骨折斷端,并待復位滿意后,“8”字方式用3-0號可吸收線行縫合處理。吻合血管時,注意在顯微鏡監視下,將血管端嚴重挫傷的部分先行少數修剪,后使用11-0號無損傷線縫合;另外,使用9-0無損傷線縫合進行指神經的縫合處理。(2)術后處理:手術后使用抗感染與解痙擴容藥物;注意保溫,并使用60 W烤燈行照射處理;同時,絕對臥床,禁止吸煙等;對所有患者使用3萬U尿激酶以防發生栓塞;遠端斷指且無靜脈吻合的患者,對指端削出真皮持續放血7~10 d;另外,手術后7周左右逐步開始進行指關節功能鍛煉。

對照組:采用殘端修整術治療,按照傳統臨床常規方式操作;術后處理同治療組。

1.3 評價指標

(1)對兩組基本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以及斷指再植后成活率、失敗率分別統計對比。(2)對所有患者平均隨訪12個月,并參照顧玉東院士提出的斷指再植相關評定標準進行綜合療效的評價[3]。評價指標包括:感覺功能、運動功能、工作能力以及外觀效果。其中,1分指標:感覺功能S0~1;運動功能小于原有功能的50%;無工作能力;外觀效果不滿意。2分指標:感覺功能S2;運動功能為原有功能的50%~75%;有部分工作能力,外觀尚可。3分指標:感覺功能S3;運動功能大于原有功能的75%;有較明顯的工作能力,外觀比較理想。4分指標:感覺功能在S3以上;運動功能正常;恢復原工作能力,外觀恢復正常。對各指標分別評分并將分值相加,優:13~16分;良:9~12分;可:5~8分;差:≤4分。(3)比較分析兩組手術后的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字2驗檢,P

2 結果

2.1 兩組基本手術情況

治療組平均手術時間為(1.8±0.2)h,對照組平均手術時間為(2.9±0.7)h;另外,治療組38指中,術后成活率為94.7%;對照組24指中,術后成活率為83.3%;治療組手術基本情況更為理想(P

表1 兩組基本手術情況對比 指(%)

組別 成活率 失敗率

治療組(n=38) 36(94.7) 2(5.3)

對照組(n=24) 20(83.3) 4(16.7)

2.2 兩組整體手術效果

評價顯示,治療組總優良率89.4%;對照組總優良率62.5%;治療組手術效果相對更顯著(P

表2 兩組整體手術效果對比 指(%)

組別 優 良 可 差 總優良

治療組(n=38) 20(52.6) 14(36.8) 2(5.3) 2(5.3) 34(89.4)

對照組(n=24) 8(33.3) 7(29.2) 5(20.8) 4(16.7) 15(62.5)

2.3 兩組并發癥

治療組38指中,術后有1指出現指甲畸形,發生率2.6%;對照組24指中,除指骨出現縮短外,另有2例患者出現指甲畸形,發生率為8.3%;治療組不良情況明顯更少(P

3 討論

末節斷指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手部損傷,多見于青壯年人群中,一般斷指后患者進行再植的愿望比較強烈,且對斷指的外形美觀及功能的要求均比較高。傳統臨床一般采用殘端修整術治療,因術中容易過多清創,術后斷指與原指相比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縮短,明顯影響外形美觀性;且易造成手指功能出現不同程度受限。同時,傳統手術時間一般較長,術后恢復時間較慢,且存在較高的手術失敗率[4]。

顯微外科技術在末節斷指再植中應用后,顯示出顯著性的效果。再植后的成活率明顯提高,且再植指一般不會出現縮短,可較好地保證外形的美觀性;同時,一般不會對手指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整體效果理想。手術中對軟組織的清創處理均在顯微鏡下完成,可有效減少對正常組織造成的損傷;同時,一般不會出現過多清創,且清創徹底,利于斷端的復位,術后外觀理想,一般不會出現關節囊的攣縮[5-6]。

采用顯微外科技術時,應注意手術后嚴格做好相關的處理,應使用抗感染藥物,防止發生感染等不良癥狀;同時,使用解痙擴容藥物,以利于斷端的良好吻合與血管神經的恢復;同時,因末節掌側的靜脈一般位于指腹的中間,發生損傷的幾率相對更大,且因血管外徑比較小,再植后易出現栓塞,因此,應在術后使用尿激酶等防栓塞藥物[7];同時,應加強休息和保暖,并在術后7周左右逐步進行功能鍛煉,以利于恢復進程的加快,并改善再植后指關節的感覺與運動功能[8]。

本文治療組30例患者(38指)采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不縮短指骨的治療,另有對照組20例(24指)采用傳統殘端修整術治療,手術后統計顯示,治療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手術成活率94.7%,對照組為83.3%;治療組術后總優良率89.4%;對照組總優良率62.5%;另外,治療組發生并發癥幾率2.6%,對照組為8.3%;治療組手術效果更顯著(P

總之,末節斷指再植采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不縮短指骨治療,手術整體效果理想,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胡孔和,吳強,靳安民,等.86例末節斷指再植的臨床分析[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9,25(2):101-102.

[2]潘永良.末節斷指再植15例的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7):3273-3274.

[3]孫偉光.手指末節斷指再植160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09,49(51):124-126.

[4]王曉峰,黃英艷,王勝偉.末節斷指再植530例臨床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2,24(11):1217-1218.

[5]侯曉進,楊曉榮,康彥文.幼兒手指末節斷指再植[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2,28(1):60-61.

[6]張偉,沈美華,雷林革,等.末節斷指再植50例[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0,31(6):455.

[7]賴紅燕,江麗婷,黎藝芳.末節斷指再植38例43指臨床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1):60-61.

第6篇

秋林口中的“他”,便是我國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周良輔。

2012年7月初,我有幸獲得了和先生正面交流的采訪機會。

這是一位嚴肅少言、謹慎內斂的老人,兩鬢有些斑白。他的臉上沒有多余的表情,只有見到患者時才露出微笑。他走路的速度快得驚人,但在走近患者床邊時一定會放慢腳步;他說話簡練而干脆,但面對患者和家屬時總會不厭其煩地解釋。

——關于從醫

記者:您當初為何會選擇做腦外科醫生?

周良輔:我小時候有一次生病,很快就被醫生治好了,覺得做醫生能治病救人,就選擇了做醫生。1959年,我進入了上海第一醫學院。1965年,我有幸進了華山醫院的普外科,到手外科和骨科輪轉。5年后,醫院腦外科的門診和病房缺少醫生,就把我調到了腦外科。

腦外科當時還是一個“年輕”的科室,人手少、風險高、壓力大,醫院還沒有CT、磁共振等檢查設備,因此對腦腫瘤患者來說,單單檢查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更別說是做手術。醫生需要在患者幾個小時痛苦的檢查過程中,判斷出腫瘤的定位。當時我就開始琢磨在手術器具上做些改進,試驗出了新的止血鉗,這些小的成功也激發了我的工作熱情,也更堅定了我留在神經外科的決心。

——關于科研

記者:很多媒體和患者都贊譽您為神經外科的“東方神刀”。翻看您的簡歷,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您隔幾年都有科研技術成果獎,是什么推動著您取得了這一系列成就呢?

周良輔:“東方神刀”這個稱謂是我給一個廣州的舌下神經鞘瘤患者手術成功后,他送我印了這四個字的錦旗后得來的。這并沒有什么,我只是盡我的本職。錦旗我交給醫院了,我還是繼續開好我的刀。

說到科研方面,大家都知道,醫學本科生大概是24歲左右畢業,完成專業的腦外科技術訓練在30歲左右,40歲升主治醫師、副教授,技術掌握逐漸趨于成熟,精力充沛、有創造力。所以我認為,這時最適合進行發明創新。神經外科學科目前才100多年歷史,相對于外科其他一些學科來說,還有很多未知數。事實上,近幾十年科學技術發展很快,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醫生只要肯動腦筋,創新的空間還很大。

這么多年來,臨床上,我碰到了很多疑難雜癥、困難手術,這些都迫使我去思考,把壓力轉化成動力,不斷尋求突破。我沒有想太多,面對患者渴求健康的眼神,做醫生是沒有退路的,只能不斷地朝前走。

——關于患者

記者:您為很多名人做過手術,很多患者都會慕名來請您看病。聽說只要是有難度、高風險的手術,您一定會親自上陣?

周良輔:在我看來,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又一個腦腫瘤患者手術成功,得到康復。所以,無論患者來自哪里,無論他是名人,還是平民百姓,在我眼中,都一樣是患者,只要需要我,我一樣會盡我的本職。

——關于預防

記者:大腦的手術歷來以高難度、高風險著稱,那么對于腦腫瘤的日常預防,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周良輔:很多人會問我,經常使用手機會不會引起腦腫瘤。這一點實際上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科學結論,但手機響起時的瞬間,電磁波是最強的,而這種電磁波對人體確實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最好能先把手機拿到離身體較遠的距離接通,然后再放到耳邊通話,以減少電磁波對人腦的輻射。

腦瘤的早期癥狀主要是頭痛、嘔吐,并且有持續發作、陣發加重,有些人還會出現視力變化。如果出現這些癥狀,就要考慮是否有顱內壓增高的可能,應及時檢查。腫瘤生長的位置不同,會有不同的早期癥狀。比如,額葉的腫瘤會出現癲癇、隨意運動、語言表達及精神活動等障礙;垂體腫瘤多導致內分泌紊亂,女性多為月經紊亂、閉經、溢乳,男性則為減退、毛發脫落等;腦干腫瘤可引起眼球運動、面部感覺障礙等。

——關于養生

記者:您現在日常的一天都是如何安排?平時有什么興趣愛好?有沒有您自己的養生保健秘訣?聽說您年輕時曾是上海大學生運動會長跑記錄的保持者。

周良輔:養生方面,我倒真沒什么秘訣,但我一直認為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讓我更好地從事臨床工作和科學研究。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跑步,因為在我看來,跑步是一種全身的放松。現在的生活非常普通,就是一個普通醫生每天的生活狀態——每天5點半起床,7點到醫院。周一在浦東分院查房、做手術;周二在本部查房、開刀;周三看門診;周四在創傷中心查房;周五參加科里的大交班……在你看來是不是甚至有些枯燥?不過不管怎樣,我每天晚飯后都會快步走半小時。不高的樓層,我喜歡爬樓梯。我每周的查房,都不太喜歡坐電梯,一來反而可以節省時間,二來也算是做些鍛煉。一般查房時,平時缺乏鍛煉的年輕醫生,可能都跟不上我的步伐。當然,知足常樂,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第7篇

【摘要】目的:回顧性分析和比較早期康復對上肢周圍神經損傷的影響,以期防治并發癥和合并癥,促進神經再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與工作能力。方法:將30例上肢周圍神經損傷患者分為康復組和非康復組,患者根據情況(有些患者無康復治療條件,如時間、經濟等問題)分為兩組,兩組均進行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再加上早期的綜合康復治療及中藥治療。結果:全部病例經過術后隨訪1年,按照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周圍神經損傷評定標準進行評分,觀察組優良率90.6%,對照組優良率63.3%(P

【關鍵詞】周圍神經;損傷;早期康復;中藥

周圍神經損傷后會出現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及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我們于2006年2月―2009年6月對上肢周圍神經損傷的患者(包括顯微修復術后的和未行手術治療的)實施早期系統康復治療配合中藥治療,并將其治療結果與非康復組進行對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將2006年2月―2009年6月在我院治療上肢周圍神經損傷患者根據情況分為康復組和非康復組兩組。康復組15例,男8例,女7例;年齡13-50歲,平均30歲;其中正中神經損傷5例,橈神經損傷6例,尺神經損傷4例。非康復組15例,男7例,女8例;年齡12-52歲,平均31歲;其中正中神經損傷6例,橈神經損傷5例,尺神經損傷4例。所有患者機器壓傷15例,牽拉傷8例,切割撕裂傷7例。隨訪12―16個月,平均14個月。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藥物治療,手術治療20例,保守治療10例。傷后予以口服甲鈷胺片1片(0.5mg),每日3次,應用2個月,1個月后間隔2個星期繼續服用。觀察組除了上述治療外還加入了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及中藥治療,具體康復方法為:(1)物理療法:包括溫熱療法(紅外線、蠟療)及激光療法:有一定消炎退腫、促進神經再生的作用。蠟療還可以緩解肌肉緊張,促進局部循環,松解粘連、軟化硬塊及疤痕。(2)失神經治療儀治療促進神經再生恢復。(3)運動療法及肌力訓練:在周圍神經損傷的康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應注意在神經損傷的急性期進行,動作要輕柔,運動量不能過大。保持功能位、被動運動和推拿按摩,提倡主動運動。肌力訓練方法:損傷3周后予以肌力訓練,肌力在0-1級可進行被動運動及水中運動,1-2級可進行助力運動,2-3級進行助力運動及主動運動,3-4進行主動運動及輕度阻力運動,4-5級主要是以抗阻運動為主。(4)矯形器治療:周圍神經損傷后,由于神經修復所需的時間很長,很容易發生關節攣縮,因此早期就應將關節固定于功能位。康復期間,日間康復時取下矯形器,夜間睡覺時予以固定。(5)心理治療:周圍神經損傷后,一側肢體喪失了大部分功能,患者不僅工作受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自理也十分困難,加上恢復慢,病程長,普遍存在焦慮、恐慌、煩躁情緒,應做好心理護理,鼓勵其樹立信心,戰勝疾病。(6)作業治療:對周圍神經損傷患者,這是不可缺少的康復治療項目。(7)中藥治療:補陽還五湯加減口服治療:黃芪30g當歸15g川芎10g桃仁6g紅花6g赤芍10g地龍5g臨癥配伍加減治療。同時可予以中藥熏蒸治療。觀察組患者康復治療平均時間(50.68±6.67)d。定期肌電圖檢測了解神經恢復情況,及時對癥處理。對所有患者平均隨訪1年。

2 結果

對兩組患者進行平均1年的隨訪,根據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周圍神經功能評定試用標準單根神經損傷療效評定法[1]對患者進行評價,康復組:優8例,良5例,可2例,差0例,優良率86.6%。【中圖分類號】R7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1)09-0254-01

【摘要】目的:回顧性分析和比較早期康復對上肢周圍神經損傷的影響,以期防治并發癥和合并癥,促進神經再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與工作能力。方法:將30例上肢周圍神經損傷患者分為康復組和非康復組,患者根據情況(有些患者無康復治療條件,如時間、經濟等問題)分為兩組,兩組均進行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再加上早期的綜合康復治療及中藥治療。結果:全部病例經過術后隨訪1年,按照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周圍神經損傷評定標準進行評分,觀察組優良率90.6%,對照組優良率63.3%(P

【關鍵詞】周圍神經;損傷;早期康復;中藥

周圍神經損傷后會出現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及運動、感覺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我們于2006年2月―2009年6月對上肢周圍神經損傷的患者(包括顯微修復術后的和未行手術治療的)實施早期系統康復治療配合中藥治療,并將其治療結果與非康復組進行對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將2006年2月―2009年6月在我院治療上肢周圍神經損傷患者根據情況分為康復組和非康復組兩組。康復組15例,男8例,女7例;年齡13-50歲,平均30歲;其中正中神經損傷5例,橈神經損傷6例,尺神經損傷4例。非康復組15例,男7例,女8例;年齡12-52歲,平均31歲;其中正中神經損傷6例,橈神經損傷5例,尺神經損傷4例。所有患者機器壓傷15例,牽拉傷8例,切割撕裂傷7例。隨訪12―16個月,平均14個月。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藥物治療,手術治療20例,保守治療10例。傷后予以口服甲鈷胺片1片(0.5mg),每日3次,應用2個月,1個月后間隔2個星期繼續服用。觀察組除了上述治療外還加入了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及中藥治療,具體康復方法為:(1)物理療法:包括溫熱療法(紅外線、蠟療)及激光療法:有一定消炎退腫、促進神經再生的作用。蠟療還可以緩解肌肉緊張,促進局部循環,松解粘連、軟化硬塊及疤痕。(2)失神經治療儀治療促進神經再生恢復。(3)運動療法及肌力訓練:在周圍神經損傷的康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應注意在神經損傷的急性期進行,動作要輕柔,運動量不能過大。保持功能位、被動運動和推拿按摩,提倡主動運動。肌力訓練方法:損傷3周后予以肌力訓練,肌力在0-1級可進行被動運動及水中運動,1-2級可進行助力運動,2-3級進行助力運動及主動運動,3-4進行主動運動及輕度阻力運動,4-5級主要是以抗阻運動為主。(4)矯形器治療:周圍神經損傷后,由于神經修復所需的時間很長,很容易發生關節攣縮,因此早期就應將關節固定于功能位。康復期間,日間康復時取下矯形器,夜間睡覺時予以固定。(5)心理治療:周圍神經損傷后,一側肢體喪失了大部分功能,患者不僅工作受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自理也十分困難,加上恢復慢,病程長,普遍存在焦慮、恐慌、煩躁情緒,應做好心理護理,鼓勵其樹立信心,戰勝疾病。(6)作業治療:對周圍神經損傷患者,這是不可缺少的康復治療項目。(7)中藥治療:補陽還五湯加減口服治療:黃芪30g當歸15g川芎10g桃仁6g紅花6g赤芍10g地龍5g臨癥配伍加減治療。同時可予以中藥熏蒸治療。觀察組患者康復治療平均時間(50.68±6.67)d。定期肌電圖檢測了解神經恢復情況,及時對癥處理。對所有患者平均隨訪1年。

2 結果

對兩組患者進行平均1年的隨訪,根據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周圍神經功能評定試用標準單根神經損傷療效評定法[1]對患者進行評價,康復組:優8例,良5例,可2例,差0例,優良率86.6%。非康復組:優5例,良4例,可3例,差3例,優良率60.0%。(兩組優良率比較x2=5.96,P<0.059)。

2.1 兩組患者肌肉功能及關節活動度結果顯示:治療后,康復組基本功能分級、實用功能評分明顯優于非康復組(P<0.01),康復組的肌力及關節活動度明顯大于非康復組,極大降低了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的程度,部分患者有基本完全正常的恢復,降低了畸形及殘疾率,有非常顯著的意義。說明早期康復可促進功能更好的恢復。

2.2 兩組患者的肌電圖:結果顯示:康復組患者治療后肌電圖均得到明顯改善,神經傳導速度的恢復均優于非康復組,說明早期康復對神經損傷的恢復具有促進作用。

3 討論

隨著對周圍神經損傷的形態學修復深入到功能修復的新階段,醫學觀念已由單純依賴手術治療向康復治療、功能與職業訓練方向轉化。形態學修復只是手段,達到功能修復才是目的。功能康復對于肢體神經損傷患者生存質量至關重要。周圍神經損傷修復后,由于神經生長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到達靶器官,在此期間,效應器官組織萎縮、纖維化、關節僵直,造成不可逆損害,導致肢體費用,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我們積極的早期介入進行系統性康復訓練,減緩效應器官組織萎縮、纖維化、關節攣縮僵直的發生,促進神經再生,取得較好效果。

從隨訪結果可以看出,運用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的觀察組1年后的優良率要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早期的綜合康復治療有利于周圍神經損傷的恢復。在觀察組早期綜合康復程序的設計上,在傷后一周就采用紅外線、激光、蠟療、中藥熏蒸等改善神經和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及組織營養,加強局部組織代謝,達到消炎、消除水腫的目的[2]。向心性的按摩和小范圍的被動運動也有消除水腫的功效。在傷后或術后3周后,我們運用了失神經治療儀電刺激治療及肌力訓練、運動療法、作業治療等治療手段,恢復患肢正常的關節主被動活動度,同時循序漸進的運用被動-助動-主動的過程進行訓練,逐漸增加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神經沖動的傳導訓練,使相應的運動皮質和脊髓前角細胞興奮,發動沖動到軸索再生區,加速軸索再生[3]。在此基礎上予以配合矯形器的使用,預防和減輕關節攣縮。此外,神經損傷的部位距離靶器官的遠近及不同的神經也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效果。中藥補陽還五湯對中風偏癱患者的肢體恢復有明顯療效,此處用來治療周圍神經損傷也有明顯效果,它通過中藥補氣活血作用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促進神經再生,促進功能恢復。

周圍神經損傷的恢復需要一定的時間,康復計劃的實施與患者對治療的合作態度、對神經修復和功能恢復都有重要的關系[4]。其中個別患者因個人原因不能堅持系統康復訓練,以致恢復效果不滿意。患者在醫院進行7-8周的康復治療后就回到家中進行自我訓練,以致每周乃致每月到康復科復診1-2次。時間長了,部分人就放棄了。能堅持練下來的一般恢復都是比較理想的。此外,心理康復對患者的恢復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患者心態樂觀,積極自我訓練,一般恢復良好。心態悲觀,整天愁眉苦臉、傷心哭泣的人就覺得恢復的希望小,恢復效果就差,這一點在康復上表現的是相當明顯的,所以醫生要不斷的鼓勵病人,讓他對恢復抱有信心和希望。

通過研究隨訪我們發現,早期康復對周圍神經損傷的恢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患者需要較長期堅持治療,并保持樂觀的心態。只有積極早期的康復治療,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能殘疾及畸形率,提高遠期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潘達德,顧玉東,侍德,等.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0,9(3):133-134.

[2] 顧玉東.提高周圍神經損傷的診治水平[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3,5(1):1-5.

[3] 蔣斌,楊佩君.四肢常見周圍神經損傷的康復問題[J].現代康復,2000,4(12):1763-1764.

第8篇

[關鍵詞] 電針;活動障礙;肩關節;肱骨骨折;紅外線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activity disturbance of the shoulder joint after operation of fracture

LUO Kai-min, HOU Zhi, YANG L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angshan City Second Hospital,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radiation of infrared rays plus passive exercise on movement disorders of shoulder joint after operation of fracture of surgical neck of humerous. Methods Sixty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n=32) and an exercise therapy group (n=28). The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nd infrared ray radiation at rigid soft tissue on the affected side, with adjuvant points, Xuehai (SP 10), Sanyinjiao (SP 6) andYang-lingquan (GB 34) selected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after the needles were withdrawn passive exercise of the shoulder joints were made. The exercise therapy group were treated by active exercise after passive exercise of shoulder joint.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for one month, and shoulder pain scores VAS and scores of activity of shoulder joi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4.4% in the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was better than 64.3% in the exercise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scores were 5.8±0.5 and 3.1±0.3 in the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and 5.7±0.5, 4.3±0.4 in the exercise therapy group,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ecrease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both P

KEY 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Movement Disorders; Shoulder Joint; Humeral Fractures; Infrared Rays

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在肱骨外科頸骨折手術制動后發生率較高,主要臨床特征為肩部疼痛、軟組織

僵硬、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如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筆者采用電針、紅外線照射配合被動運動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2006年6月―2007年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第二醫院康復醫學科住院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針刺合運動組和運動療法組。針刺合運動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齡39~50歲,平均(49.6±6.8)歲;病程1~3個月;左肩14例,右肩18例。運動療法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42~62歲,平均(51.6±3.8)歲;病程1~3個月;左肩10例,右肩1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采用《實用骨科學》[1]肱骨外科頸骨折診斷標準;X線片示肱骨外科頸骨折內固定術后;臨床表現為肩部疼痛、腫脹,軟組織僵硬,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在39~62歲;③病程在術后1~3個月;④肩關節活動功能符合楊樹萱[2]制定的肩部功能活動評定指標6個功能等級中的嚴重受限級;⑤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標準

①術后傷口感染未愈合者;②合并中樞神經、外周神經損傷者;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疾病者;④孕婦、凝血功能障礙者。

2 治療方法

2.1 針刺合運動組

取穴:以患肩部僵硬軟組織每間隔20 mm為針刺穴。配穴:血海、三陰交、陽陵泉。操作:患者取仰臥位,75%酒精局部消毒后,采用0.35 mm×40 mm針灸針,單手持針直刺局部針刺穴,刺入深度以刺透僵硬軟組織為度,采用平補平瀉法;接上海產G9805-C型低頻脈沖治療儀,輸出模式為疏密波,頻率為4/20 Hz,疏密時間間隔(4±1) s ,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并加紅外線照射。三陰交、血海、陽陵泉常規針刺,行提插瀉法,留針30 min。取針后被動活動肩關節15 min,完成前屈、后伸、內收、外展、環轉生理運動。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治療1~3個療程。

2.2 運動療法組

患者取仰臥位,先被動活動肩關節20 min,完成前屈、后伸、內收、外展、環轉生理運動,然后推磨沙板、爬肩梯、推滾筒訓練25 min,共治療45 min。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治療1~3個療程。

2組患者平均治療40天后統計療效。

2.3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0.0統計軟包件,應用t檢驗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

(1)肩部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3](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價患者疼痛變化,設定疼痛范圍為0~10分,每天進行3次測定(7、14、21時),再進行綜合積分計算。

(2)肩關節活動:采用楊樹萱[2]制定的肩部功能活動評定指標,用量角器和卷尺測量肩關節旋內、旋外角度,摸背、摸耳尺度,從以上4項指標來評定肩關節的運動功能,并根據4項指標的總分,分為6個功能等級。肩關節運動正常:總分為301~360分;肩關節運動輕度減退:總分為241~300分;肩關節運動中度減退:總分為181~240分;肩關節運動顯著減退:總分為121~180分;肩關節運動嚴重受限:總分為61~120分;肩關節運動極度受限:總分為0~60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肩關節活動功能的4項指標的總分及VAS評分評定療效。顯效:肩關節活動功能總分為181~240分,VAS評分為0~1分;有效:肩關節活動功能總分為121~180分,VAS評分為1+~4分;無效:肩關節活動功能總分為61~120分,VAS評分為4+~6分。

3.3 治療結果

(1)兩組患者肩部疼痛VAS評分治療前后比較見表1。

注:與運動療法組治療后比較,1)P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

VAS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均P

(2)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比較見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肩關節功能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各項評分、總分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

(3)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經Ridit分析,針刺合運動組臨床療效優于運動療法組(P

4 討論

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制動造成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發生率很高,肩關節腫脹、疼痛,軟組織僵硬、粘連是造成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屬中醫“痹癥”范疇。《素問?痿論》中說:“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即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 由于手術或外傷,關節長時間制動所致經絡氣血瘀滯受阻,經脈失養,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僵硬、疼痛,經筋失去氣血濡養導致筋攣、粘連,影響關節活動功能。

本研究通過對患肩部僵硬軟組織間隔20 mm群刺,疏通經絡、活血通痹,并連接低頻脈沖電針儀加強針感,配合紅外線照射溫通氣血、促進氣血運行[4],起到局部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使經筋得到充足的濡養,筋攣恢復正常,使關節得到充分的濡潤,改善關節活動功能。中醫辨證以脾、肝、腎三臟為主,脾主肌肉四肢,正如張志聰注釋《素問?五藏生成》所說:“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肝主藏血,在體合筋;肝貯藏充足的血液可濡養形體九竅,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腎主骨生髓,腎精充足則骨骼強健,故穴取三陰交、血海、陽陵泉。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其功能養血活血、理氣祛瘀;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功能養血柔筋,主治一切筋病;血海為脾經要穴,功能活血調經、通經活絡,三穴相配能養血益氣,舒筋通絡。通過上述治療使患肩部腫脹、疼痛得到緩解,僵硬軟組織得到軟化,再被動活動患肩關節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關節活動度。

本研究結果表明,電針、紅外線照射加被動運動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后肩關節功能活動障礙,在緩解疼痛和促進肩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方面均優于單純運動療法,具有痛苦少、見效快、安全性高的特點,有一定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567-568.

[2] 楊樹萱.肩周炎康復體療功能評定方案[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3,8(1):8.

[3] 嚴相默.臨床疼痛學[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96:153-154.

第9篇

[中圖分類號] R540.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2-95-02

運動員心臟是指由長時間訓練引起的以心臟增大、心功能增加為主要表現的心臟適應現象,運動員心臟除增大、心泵血功能提高外,還伴有竇性心動過緩、心臟內分泌功能改變等,最終可表現為心泵功能貯備的增加,這與病理性心臟肥大有著根本的區別,19世紀70年代以后一些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員心臟屬于生理代償性反應[1]。我院收治1例運動員心臟,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42歲,因行雙下肢大隱靜脈曲張的高位結扎和剝脫離術,同時發現心率極度緩慢而于2008年10月25日入院,患者既往無眩暈、黑及暈厥,也無胸悶、胸痛等表現,患者系職業籃球運動員,30多年來長期從事籃球運動,無高血壓、糖尿病史。

入院時體查:身高196cm,體重110kg,心界不大,律齊,HR 46次/min,聞及第四心音,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除雙下肢明顯靜脈曲張外,余無特殊發現。特殊和化驗檢查:外院ECG示竇性心動過緩并不齊HR 46次/min,I°-AVB(25mm/s),房內傳導阻滯,P波有雙峰P-P'≥0.04mg(圖1)。

24h動態ECG示:平均心率66次/min,最慢26次/min,發生于凌晨4:18,最快的113次/min,Ⅱ°竇房傳導阻滯(2.08s),見圖2。

心臟超聲示:左房左室大,左房36.7、左室70.6(舒張末容積),射血分數80%。胸片:主動脈增寬,外觀不大,心胸比例0.62(正常為0.66),其余無特殊發現。為進一步了解竇房結和房室結功能,入院后行心內電生理檢查,測定竇房結功能,超速抑制起搏右房,頻率s1s1600ms,s1s1500ms,結果顯示:竇房恢復時間正常(1560ms),CSNRT正常。HBE顯示H-V正常。但是21傳導阻滯點在s1s1500ms時,120次/min起搏心房時出現21傳導阻滯。患者心內科電生理檢查后即日轉入外科接受外科手術,手術后留置心內經右室起搏導管,于當日外科所行的右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和剝脫術,其自身心率58次/min,最快70次/min,患者情況穩定,一直未行臨時起搏,手術順利,術后即拔心導管。

2討論

休息時竇性心動過緩,出現第三或第四心音、收縮期雜音、一系列心電圖異常、胸部X線片心影增大為特征的上述改變,在未經訓練者應看作異常,而對運動員來說是對耐力訓練的成功適應而不能誤診為心臟疾患[2]。患者為一長期從事體育運動的職業運動員,其所出現的臨床綜合征需與器質性心臟病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擴張型心肌病相鑒別。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是指竇房結及其鄰近組織的病變引起的竇房結起搏功能和(或)竇房結傳導障礙。主要依據:嚴重竇緩,有竇房阻滯或竇性靜止,伴隨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自動停止后,竇性心律常于長達2s以上的間歇后出現。

患者左室腔大(70.6)左房大,要注意有無擴張型心肌病(運動員以左室腔70為上限)。擴張型心肌病主要表現為:心臟變大、壁薄、收縮無力、射血分數降低。

運動員中發生猝死的有所報道,心動過緩、心臟增大或ECG異常的程度或訓練的水平和心血管的功能狀態不直接相關,尚無資料顯示最強的體力活動對心臟正常者心血管功能起有害作用,或在晚年時易患心血管疾患,但在看似健康的年輕運動員,無論在休息時或運動時確偶有猝死發生,可能由于心律失常引起。但運動員與心律失常相關的猝死幾乎都是由于已存在而未被檢出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冠狀動脈或主動脈瓣異常[3],故鑒別尤為重要。

運動員心臟是一種在運動員中出現的代償性改變,盡管無癥狀,但ECG示心率慢,故要檢查明確。如果運動員合并器質性心臟病是需要治療的。

手術中由于緊張,交感神經興奮,心率應該增快,但該患者心率卻一直為58次/min。運動員安靜時竇性心動過緩的發生率較高,是心臟對長期訓練產生的適應性生理變化,一方面由于心泵功能加強,每搏輸出量增加,另一方面,訓練導致交感神經張力降低,迷走神經張力提高,使安靜心率減慢,在不改變心輸出量的情況下,心肌耗氧量降低,出現能量節省化。同時,心泵功能貯備增加,特別是心率貯備大大提高,但是過低的心率可能影響心臟的血液動力效果,有學者認為絕大多數竇性心動過緩屬于生理性,少數過低者應進一步做臨床檢查[4],該患者行心內電生理檢查,測定竇房結功能正常。

隨訪1年,該患者預后良好。

[參考文獻]

[1] 張寶慧. 運動員心電圖[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86,5(4):247.

[2] 常蕓. 運動性及病理性心肌肥大[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89,8(1):35.

[3] 陳中偉. 運動醫學[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89.

[4] 楊錫讓,傅誥堅. 運動生理學進展――質疑與思考[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153.

第10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腦外科患者800例為研究對象,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后,采用隨機信封法分為基礎組和實驗組,各400例,基礎組男213例,女187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50±10.6)歲。實驗組男215例,女185例,年齡28~76歲,平均年齡(52±9.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危機管理方式

基礎組采用常規外科護理干預,即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病情變化。實驗組則給予危機管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強化培訓專業技能: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無菌觀念及各項臨床操作技能的培訓,并安排醫療安全等相關知識的專題講座,讓護理人員了解護理工作中的危機因素。在進行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實施一人一物一巾的護理方式,且護理人員應該戴口罩,嚴格按照三查七原則進行治療,且還要遵守無菌原則及消毒隔離技術,勤洗手,防止發生交叉感染,規范護理操作流程。同時還要明確分工,設立嘉獎制度,將危機管理措施落實在每一個操作環節中。同時對于腦外科患者,大多數存在意識、知覺及運動障礙,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勤翻身,預防壓瘡發生。對于躁動墜床患者,增加防護欄,并給予適當的約束帶約束,以降低患者危險事件的發生率[2]。2)學習安全法規,樹立危機意識:科室內定期進行安全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增強護理人員的危機防范意識。

1.3觀察指標

觀察各小組患者經不同的干預措施后,護理質量(護理操作、糾紛投訴等)及危機事件的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的護理操作合格率、糾紛投訴率、危機事件的發生率分別為98%、5%、3%;與基礎組的護理操作合格率、糾紛投訴率及危機事件的發生率分別為85%、11%及10%,經兩組相比顯示,(x2=43.458,x2=9.782,x2=15.566,P<0.05)。

3討論

腦外科疾病種類較多,且病情復雜多變,護理人員的工作任務繁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護理風險,再加上其安全意識較薄弱、專業操作技能較差,缺乏對安全法律法規的認識、無菌觀念、隔離原則不強及不規范操作,造成了一定護理差錯,加重了疾病病情,容易引起醫療糾紛[3]。本文主要對于腦外科患者給予危機管理干預措施,對護理操作的各個環節進行管理,加強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水平的培訓,并定期在科室內開展安全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和講座,增強護理人員的無菌原則和危機防范意識。同時加強對意識、感覺及運動障礙患者更要強化其危機管理,可以增加護欄,防止患者墜床,長期臥床患者,容易并發壓瘡,及時翻身更換,以降低危機事件的發生情況。通過危機管理方式,提升其護理服務質量,規范了臨床操作流程,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工作的認可,同時也大大的降低其危機事件的發生率。綜上所述,針對腦外科患者給予危及管理后,對降低危機事件及提升護理質量具有一定的臨床優勢,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作者:吳珠靜 柏基香 單位: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韓梅.危機管理在腦外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2):109-110.

第11篇

神經外科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創建于1953年,是國內建立最早的神經外科科室。1978年,該科室被國務院批準為碩士培養基地,1985年被批準為博士培養基地,2002年被評為湖南省重點學科,2006年被認定為國家首批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培訓基地,2011年被衛生部評為國家臨床重點學科。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國最佳專科排行榜》中,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名列全國第五。經過幾代人半個多世紀的共同努力,該科室的醫療水平始終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目前,該科室擁有正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12人,主治醫師46人,共開放住院床位260余張(包括神經外科ICU床位20張),獨立的現代化專科手術室8間,擁有包括手術顯微鏡、神經電生理監測設備、神經內窺鏡、立體定向儀、神經導航儀、超聲吸引器及數字化手術平臺等國際一流的硬件設施。近年來,該科室的年門診量高達20000余人次,年住院人數達6000余人,年手術量高達5000余例。目前,該科室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的大型神經外科診療中心之一。

袁賢瑞醫生簡介:袁賢瑞醫生現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副主委、中華醫學會腫瘤學組副組長、湖南省神經外科委員會主委、中國神經科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神經腫瘤專家委員、《國際神經病學與神經外科學雜志》副主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袁賢瑞主任曾多次應邀訪問歐美等國的神經外科中心,并與之進行學術交流。他擅長治療腦膜瘤、聽神經瘤、顱咽管瘤、腦干及四腦室內腫瘤、三叉神經鞘瘤、頸靜脈孔區腫瘤,尤其擅長做動脈瘤手術、動-靜脈畸形手術、經單鼻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等手術。迄今為止,袁賢瑞主任親自主刀施行顱底、腦、腦干、脊髓等部位的腫瘤及血管顯微手術多達6000余例,手術的成功率高達99.5%,有“湘雅名醫”的美譽。

劉景平醫生簡介:劉景平醫生現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專家委員、湖南省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委、湖南省及長沙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委員。劉景平教授1983年畢業于湖南醫學院,留校后被分配到湘雅醫院神經外科,此后一直從事神經外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27年來,他憑借著扎實的顯微神經外科理論基礎和熟練的手術操作技術,獨立開展了多種外科領域復雜手術的研究工作,曾奇跡般地一次性全部切除顱內及高頸段8個腫瘤。劉景平教授擅長做腦干腫瘤手術、復雜性顱內動脈瘤手術、大型顱咽管瘤手術、三腦室腫瘤手術、高頸段髓內腫瘤切除手術等,尤其在診治腦積水及兒童神經外科疾病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神經內科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是由我國神經病學科的奠基人之一黃友岐教授于1934年創建的,是國內建立最早的神經內科科室。1993年,該科室被國務院批準為博士培養基地,2000年被批準為博士后流動站,2001年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經過黃友岐、歐陽珊、陸雪芬、謝光潔、楊期東等老一代神經內科專家的不懈努力,該科室在臨床、教學、科研、人才培養、人員梯隊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該科室共擁有醫護人員145人,其中正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22人,共開放住院床位214張,另設有3個普通病房,1個老年病房,1個重癥監護室及獨立的急診系統。近年來,該科室的年門診量高達15萬人次,年住院人數達5500余人。目前,該科室主要開展的診療技術有:彩色多譜勒超聲腦血流檢測(TCD)、重心平衡檢查及治療、誘發電位肌電圖檢測、遠程腦電監測、多導睡眠監測、腦電地形圖檢查、腦脊液細胞學檢查、生化及病毒學檢查、腦出血顱內血腫穿刺術、腦血管疾病介入診斷治療術、肌肉活檢術、神經活檢術、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及神經系統免疫疾病特異性免疫吸附治療等。

肖波醫生簡介:肖波醫生現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腦電圖與癲癇學組副組長、中國抗癲癇協會常務理事、《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內科學雜志》社長、《神經病學與神經免疫學雜志》副主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肖波主任師從我國著名的神經病學專家黃友歧教授和謝光潔教授,擅長診治癲癇及周圍神經病。近年來,肖波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主編或主譯了《神經病學》、《癲癇治療學》、《神經病學住院醫師手冊》及《神經病學藥物治療》等教材或專著,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吳階平醫學研究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優秀骨干教師獎等多種獎項。

唐北沙醫生簡介:唐北沙醫生現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醫學遺傳學專業委員會主委、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唐北沙教授擅長診治帕金森綜合征、老年癡呆、運動神經元病、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病、腓骨肌萎縮癥、痙攣性截癱等多種神經變性疾病和神經遺傳疾病。

耳鼻咽喉科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耳鼻咽喉科是上世紀20年代由我國耳鼻咽喉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林筱周教授創建的,是湖南省建立最早的耳鼻咽喉科室,于2007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在林筱周、彭勇炎、陶正德、李學正和肖健云等老一代耳鼻咽喉科專家的帶領下,該科室在內鏡顱底外科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成功地開展了多種復雜的顱底外科手術,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的患者前來就診。目前,該科室共開放住院床位101張,另設有15個診室和8間隔音室,年門診量高達9.6萬人次,年手術量達4300余例。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耳鼻咽喉科的治療范圍是:甲狀腺良惡性腫瘤、喉癌、下咽癌、鼻咽癌、鼻腔鼻竇良惡性腫瘤、扁桃體良惡性腫瘤、頸段食管癌、頸段氣管腫瘤、腮腺頜下腺腫瘤、頸動脈體瘤、頸靜脈球體瘤、早期聲帶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

孫虹醫生簡介:孫虹醫生現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長、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湖南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委員會副主委、湖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耳鼻咽喉委員會副主委、湖南省病理生理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腫瘤學會副主委、美國耳鼻咽喉科學研究學會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孫虹院長是我國重點學科耳鼻咽喉專業的學科帶頭人,他擅長診治各種耳科疾病、難治性或復發性鼻科疾病及耳鼻咽喉頭頸腫瘤。

肖健云醫生簡介:肖健云醫生現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學會委員、湖南省醫學會耳鼻咽喉學會主委、《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主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肖健云教授擅長診治鼻咽癌、顱頜腫瘤及各種耳科疾病。

普外科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普外科是國家級重點科室、國家首批博士學位授權科室,是湖南省和鄰近省份的普外科醫療中心。該科室現有住院床位620余張,年門診量高達118659人次,年住院人數高達21495人,年手術量近1.7萬例,位居全國各大醫院前列。目前,該科室下設有內鏡微創外科、肝臟外科、腹部器官移植外科、膽胰外科、門靜脈高壓癥外科、胃腸外科、血管外科、乳腺外科及甲狀腺外科等大型專科,擁有正教授45人,副教授54人,博士生導師1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11人。此外,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普外科還設有肝膽腸外科研究中心、納米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移植醫學工程技術中心、門靜脈高壓癥治療中心、肝癌研究室等5個科研機構,擁有價值100萬元以上的原子力顯微鏡、MARS人工肝臟支持系統、內生場腫瘤熱療儀、CUSA、操作模擬系統、原子力顯微鏡、高效液相色檢測儀、全套雙向凝膠電泳裝置、雙向電泳圖像分析系統等診療設備,總價值在6900萬元以上。雄厚的技術力量和一流的診療水平使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普外科深受廣大患者的信任。

第12篇

人們很早就在尋找能替代、補充腦內多巴胺的物質來治療帕金森病。由于血液和大腦之間存在血腦屏障,直接口服多巴胺或靜脈應用多巴胺因血腦屏障阻隔到不了腦內,起不了補充腦內多巴胺的作用。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終于發明了能夠透過血腦屏障的左旋多巴,左旋多巴進入腦內后,經腦內多巴脫羧酶脫羧轉變成多巴胺,能迅速地緩解帕金森病的所有癥狀,因此左旋多巴治療也成了帕金森病治療名副其實的金標準。臨床最常用的藥物美多芭和息寧,就是復方左旋多巴。

目前認為,一旦診斷為帕金森病,應該盡早開始藥物治療,對今后整個帕金森病治療成敗起著關鍵作用。

帕金森病早期

早期治療分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認識和了解疾病、補充營養、加強鍛煉、堅定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及社會和家庭的理解、關心、支持。

帕金森病早期,藥物治療目標應兼顧改善運動癥狀、預防運動并發癥的發生,建議單獨應用多巴胺受體激動藥和單胺氧化酶抑制藥,癥狀改善欠佳者或社會工作要求較高者可聯合應用小劑量左旋多巴,用優化的小劑量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力求達到療效最佳,維持時間較長,降低運動障礙并發癥發生率的治療目標。刻意延緩左旋多巴的使用時間,對預防運動并發癥的發生并無顯著意義。

從發病年齡來講,對早發型患者,一般先選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普拉克索、卡麥角林、羅匹尼羅)或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司來吉蘭、雷沙吉蘭),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或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可以推遲左旋多巴的應用。晚發型患者首選復方左旋多巴。左旋多巴宜從小劑量開始,堅持“劑量滴定”原則,逐漸緩慢加量,力求“盡可能以小劑量達到滿意臨床效果”。

帕金森病進展期

帕金森病病情進展期,患者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生活質量因運動并發癥而嚴重受損,治療策略應采用藥物治療,甚至手術治療減輕癥狀,改善運動并發癥,降低服藥劑量、降低病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帕金森病常伴有運動障礙并發癥,包括癥狀波動、異動癥、“開關現象”和“凍結現象”,不同運動并發癥類型的發生機制和治療策略各不相同,明確其類型是采取合理治療的前提。

目前,國內外均根據不同運動并發癥類型制定相應的治療策略,具體應用時建議充分考慮患者情況,強調個體化藥物治療,可以使運動并發癥降低到最輕程度。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尋找交叉點,可取得較好療效,而又不引起異動;②增加服藥次數,減少每次用藥劑量,每日用藥劑量不變;③改用控釋劑型,適當增加劑量;④加用其他半衰期相對較長的藥物,如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等,以提供相對持續的多巴胺能刺激,同時可以減少左旋多巴用量;⑤加用兒茶酚-氧-甲基轉移酶抑制劑(COMT-I),以增加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⑥推薦腦起搏器治療(DBS)。

溫馨提醒

確定治療方案前,伴運動并發癥的帕金森病患者及其家屬應建立個人日記,詳細記錄其臨床癥狀、運動并發癥出現時間、服藥時間及藥物種類、劑量和頻率等。

這些信息可以最迅速地幫助臨床醫師對運動并發癥的類型和原因作出精準判斷,以便正確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案。

帕金森病晚期

帕金森病晚期患者吃藥后出現嚴重運動障礙并發癥,不吃藥又動不了,吃藥又加重異動,形成惡性循環。腦起搏器治療給帕金森病患者,尤其是有運動并發癥的患者帶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打斷了上述惡性循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腦起搏器是繼上世紀60年代左旋多巴發明后,帕金森病治療的最大進展。在本世紀初,腦起搏器治療時機通常選擇在帕金森病晚期,也就是出現嚴重的異動、“開關現象”等運動障礙并發癥后,因此一般患者病程平均為12年左右,但目前有提前的趨勢。

雖然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有很多優勢,但并不是所有的帕金森患者在患病的任何階段都可以選擇這種治療方法。我國腦起搏器治療“指南”明確規定了患者的適應證和手術時機。

適應證:

1.原發性帕金森病患者;

2.曾經使用過左旋多巴藥物治療且有效者;

3.藥物治療療效明顯下降,出現運動不能或運動障礙等并發癥,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者;

4.排除老年性癡呆和精神疾病患者。

手術時機:

1.診斷明確的帕金森病患者;

2.病程5年以上的患者,有些患者震顫嚴重且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可以適當提前到3年;

3.年齡小于75歲的患者,個別身體狀況良好,心肺功能正常,經評估可適當放寬至80歲左右;

4.左旋多巴治療曾經有效的患者;

5.帕金森病病情在2.5~4期的患者;

6.對手術期望值合理的患者。

裝了腦起搏器是不是就可以不吃藥了?不是的。

藥物治療是帕金森病最基本的治療方法,早期控制癥狀非常有效,即使是病情發展到中晚期藥物療效減退的階段,藥物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帕金森病中晚期癥狀愈來愈重,藥物療效和毒副作用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即使加大藥物劑量,療效持續時間也很短、效果有限,大部分時間處于無藥性作用狀態。這時患者需要借助腦起搏器消除神經核團異常興奮,幫助患者延長藥物作用的時間,減少吃藥劑量,減少異動等藥物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因此,兩者治療方法并不對立,吃藥不是為了不手術,手術也并不是為了不吃藥。對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最佳的治療手段應是“一手拿著帕金森藥物,一手拿著腦起搏器”!

總之,帕金森病是一種進展性疾病,癥狀特點不斷演變、進展,不同的病程階段應采用不同的治療策略,才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延緩疾病的進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大邑县| 皋兰县| 贺州市| 长武县| 呼和浩特市| 依安县| 阿瓦提县| 博兴县| 遵义市| 客服| 宁城县| 丹凤县| 井研县| 淳化县| 西藏| 化德县| 凉城县| 彩票| 黄骅市| 古交市| 葵青区| 阿图什市| 谢通门县| 肥西县| 南京市| 陈巴尔虎旗| 舒城县| 将乐县| 嘉荫县| 满城县| 松桃| 元谋县| 安仁县| 武平县| 鸡东县| 边坝县| 汕头市| 平湖市| 泽普县|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