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創業者的心理特質

創業者的心理特質

時間:2023-09-20 18:23: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創業者的心理特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創業者的心理特質

第1篇

關鍵詞:創業者 創業特質 控制源 創新 成就動機

引言

創業者作為創業活動的主體,一直是推動創新產生及轉化、新企業創建等一系列活動的關鍵力量。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熊彼特將創業和創新看作是個人的天賦。創業的核心關鍵都與創業者個人的某些特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學者們試圖從創業者的特性入手,探尋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成為了創業者。研究從個人價值觀、動機和態度等諸多方面找尋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創業者特質,如成就動機、創新思維、內控。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發展,由于創業特質可以更好的描述創業者,也能較好的詮釋創業績效,其重要作用逐漸獲得認可。目前學界一致認可的創業特質有控制源、創新、成就動機。

控制源是個人對行為、事件結局的泛化性期待,也就說個人是否認可行為、事件的結果取決于自身,主要分為外控傾向和內控傾向。外控傾向是指個人認為結局由外部力量所控制,如:運氣、命運、社會化背景和其他人;與之相反,內控傾向是指個體相信行為、事件的結果是由自己來掌控,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可以影響行為或事件的結果。

創新則主要是指個體在在思想和行為上的一種創造性傾向,包含創新性、創造性及進取心等。

成就動機一直是創業特質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指個體希望表現杰出,以追求進步與完美的欲望。雖然有不少研究指出創業者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在中國,創業者和非創業者的成就動機可能并沒有顯著的差異。這或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成就動機有不同的理解。楊國樞和余安邦在將成就動機本土化的研究中提出,成就動機應進一步區分為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自我取向成就動機是個人想要超越某種內在決定的目標或優秀標準的動態心理傾向;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則被定義為一個人想要超越某種外在決定的目標或優秀標準的動態心理傾向。

總的來看,針對我國創業者的創業特質研究目前還較少,而且研究更多側重西方文化下單一的成就動機,并未考慮東方文化下成就動機的二維性——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國文化背景,將創業特質中的成就動機進一步界定為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以問卷調查獲得樣本數據,探討影響成為創業者的創業特質因素,希望為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研究測量和樣本

(一)相關變量的測量

控制源采用Rotter經典的I-E量表,即內控與外控量表。創新測量則采用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JPI)測量。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相應的測量使用余安邦與楊國樞所編制的“自我取向成就動機量表”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量表”。相關題項的可靠性檢驗及因素分析均符合要求。創業者主要是指已經創業的個體,因此其測量題項是由被試直接作答是否是企業或公司的創建者來進行判斷。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四川、廣東、福建、安徽、江蘇、上海、湖北等多個省市收集數據,樣本為企業管理者及創業者。有效問卷224份,創業者67人,非創業者157人。

本研究的數據處理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工具包完成。

研究模型與檢驗

(一)logistic研究模型構建

本研究試圖了解包括控制源、創新、自我取向成就動機、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等創業特質因素與創業者的關系。在傳統的多元回歸中,因變量Y通常是連續變量,而本研究的因變量創業者是一個取值為0或1的二元(dichotomous)類別變量,1代表創業者,0代表非創業者。

假設y=1的概率是p,則y=0的概率是1-p(p和1-p的取值都在[0, 1]),其對應的函數如下:

(1)

(2)

做變量轉換構建logistic模型。具體如下:

(3)

其中,odds通常是指出現某種結果的概率與不出現的概率比,又稱優勢、比數。取自然對數后的得到,logit變換后得到logit回歸模型記為logit(p):

(4)

就本研究而言,logit回歸模型如下:

(5)

(5)式中的A、B、C、D分別對應著創業特質中的內控、創新、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等因素。

(二)logistic研究模型檢驗

本文利用問卷調查收集的數據,對創業特質各因素對創業者的影響作用進行logistic回歸檢驗。模型的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式(5)的logit回歸模型,其Cox-Snell關聯強度值、Nagelkerke關聯強度分別為0.383、0.543,表示代表創業特質的幾個自變量因素與因變量創業者間有一定強度的關聯,且模型的整體分類正確率為86.2%,也說明模型中的自變量能有效的預測研究中樣本的因變量結果。根據表1中模型的回歸系數顯示,除了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內控、創新、自我取向成就動機這幾個創業特質因素對應的回歸系數都表現出統計顯著。剔除不顯著因素后,最終的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6)

其中A、B、C分別對應著創業特質中的內控、創新、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因素。根據模型結果,可以認為,個體的內控、創新性與自我取向成就動機對成為創業者有顯著作用,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對創業者影響并不顯著。

結論

本文通過logistic模型討論了創業特質因素對我國創業者的作用。研究發現,創業特質確實是影響我國創業者的重要因素,個體的內控、創新以及自我取向成就動機等幾個創業特質因素能對創業者做出較好的預測。研究結果顯示,當個體認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行為、事件的結果,及其個人具有的創造性、創新性都是有助其成為創業者的主要因素。這一結果與過去西方學者對創業者與非創業者的差異比較研究基本一致,此外,本研究還發現成就動機中真正對創業者發揮作用的是自我取向成就動機,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的影響并不顯著。這正如余安邦所說,兩種成就動機對個體影響的強度或持續性存在不同。對創業者來說,遵從自我的想法設定目標比聽從群體的標準更為重要,對其成為創業者也更有影響。由此可見,過去研究中未區分成就動機的做法比較籠統,未來研究需要注意區分成就動機,以更清楚的解讀其作用機理。

參考文獻:

1.呂源,徐二明.公司創業力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 2004, l7

2.何志聰,王重鳴.企業成長與公司創業精神的培育[J]. 科研管理,2005, 26

3.張文彤. SPSS統計分析高級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余安邦.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不同嗎?從動機與行為的關系加以探討[J].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93, 76

5.余安邦,楊國樞.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分析與實證研究[J].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87, 64

6.鄭日昌,Stimpson, D. V.創業者態度傾向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學通訊, 1990, 6

7.張興貴. 不同文化背景中大學生成就動機取向特點的研究[J]. 心理科學, 1998, 21

8.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Cambridge, MA: Harvard Press. 1934

9.Gartner, W. B.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4(10)

10.McClelland, D. C.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5, 95 (1)

11.Lachman, R. Toward Measurement of Entrepreneurial Tendencies[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1980, 20(2)

12.Begley, T. M., Boyd, D. 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7, 2(1)

13.Hansemark, O. C. Need for Achievement,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Prediction of Business Start-ups: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3, 24(3)

14.Hisrich, R. D. Entrepreneurship Intrapreneurship[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0, 45(2)

15.Ahmed, S.U. nAch, Risk-taking Propensity, Locus of Control and Entrepreneurship[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85, 6(6)

16.Mueller, S. L., Thomas, A. S..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 Nine Country Study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Innovative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6(1)

17.Lumpink G. T., Dess G. G. . 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5)

18.Wiklund, J., Shepherd, 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Performance :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 20(1)

19.Brockhaus, R. H. 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 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M]. C. A. Kent, D. L. Sexton and K. H. Vespe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2

20.Rotter, J.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1966,80(1)

21.Perry, C. After Further Sightings of the Heffalump[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990, 5(2)

22.Bird, B.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M].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1989

23.Jackson, D. N. 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Revised Manual[M]. Port Heron, MI: Sigma Assessment Systems, Inc. 1994

24.Buttner, E. H. Gryskiewicz N. Entrepreneurs' Problem-solving Styles: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the Kirton Adaption/Innov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3, 31(1)

作者簡介:

馬昆姝(1977-),女,回族,四川眉山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講師。

第2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資本;創業績效

一、引言

創業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它在推動創新與帶動就業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是獲取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大學生是推動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而創業可以將大學生所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快速轉化為生產力。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業方式慢慢發生轉變,自主創業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因此,如何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以及哪些因素影響創業績效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門話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心理資本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為大學生創業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更多專家學者開始從心理資本的角度出發探討創業活動。本研究重點分析了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機理,使得學生能夠在創業的道路上做好充足的準備以迎接機會與挑戰,提高創業績效。

二、心理資本的概念和結構

1.心理資本的概念

國內外學者對于心理資本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三種說法,總體概括而言可以劃分為特質論、狀態論和綜合論。

持特質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心理資本是一種人格特質。其中,Hosen(2003)等認為心理資本是包括品質、情緒、認知等在內的心理結構,它可以通過學習、培訓等獲取。[1]Cole(2006)等指出心理資本可以被看做是一種內在特質,能夠影響個體行為。[2]持狀態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心理資本更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其中,Goldsmish認為心理資本是個體自我認知、人生信念等的綜合。Luthans(2005)認為心理資本包含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韌性等四個維度,并且影響工作績效、工作滿意度等。綜合論把心理資本看作是心理狀態和人格特質的綜合體。Avolio(2006)等人指出心理資本兼具狀態性和特質性兩種,既能保持相對穩定,又可以對其進行干預和開發。[3]

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同Luthans的觀點,本研究也采用Luthans對心理資本的定義,即認為大學生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它可以通過有效開發與利用使個體獲得競爭優勢。[4]

2.心理資本的結構

目前學術界對心理資本的認識還不能達成一致,所以在維度劃分上會有較大差異。通過梳理相關文獻,作者羅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資本結構研究。其中,Judge等(2001)提出心理資本包括自我效能感、情緒穩定性、自尊和控制點等維度;Jensen等(2003)通過研究發現心理資本包含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韌性四個維度;Letcher(2004)認為心理資本包括情緒穩定性、開放性、宜人性、外向型、責任感等維度;Luthans(2005,2007)分析得出心理資本具體包括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韌性四個維度;我國學者柯江林、孫健敏(2008)開發出本土心理資本量表,認為心理資本可劃分為事務型心理資本和人際型心理資本;張默(2009)通過研究得出心理資本包括自信、樂觀、韌性、融洽的人際關系、外控力、內控力等維度。[5]

可以看出,不同的心理資本結構劃分也存在相似之處,都包含著自信、樂觀、希望、韌性等維度。本研究參考Luthans(2005)的觀點,并結合大學生創業活動的特點,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創業心理資本結構,即包括積極成長、主動應對、熱情創新、敏銳卓越、自我效能、社交智慧和樂觀希望等七個維度。[6]

三、創業績效的概念和測量

1.創業績效的概念

對創業績效的定義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

在創業研究領域中,創業績效首先被認為是衡量組織水平的結果指標,用以評價新業務創建的效果。國內外學者通常用組織績效的劃分維度衡量創業績效。Murphy(1996)通過梳理與總結有關創業績效的理論研究成果,發現成長、效率、利潤這三個績效維度使用頻率最高。Chrisman(1998)提出,創業績效的衡量應特別關注生存和成長兩方面績效。并且要清楚區分創業績效和一般的組織績效。

在本研究中,創業績效是指大學生創業活動在組織水平上的績效產出。它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包含生存和成長等測量指標。

2.創業績效的測量

雖然前人對創業績效的研究較多,但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創業績效的測量還沒有達成共識。

我國學者大多采用Chrisman、Bauerschmidt(1998)的觀點來衡量創業績效,即認為創業績效應具體劃分為生存績效和成長績效兩個維度。龔志周(2005)用“我們公司會持續經營至少八年以上”這種可能性來評價生存績效,用市場占有率、銷售量、投資回報、企業利潤、企業員工年增長率來評價成長績效。謝振東(2007)、詹曉青(2008)也認同此觀點。

在本研究中,創業績效一方面包括持續經營、生存的能力(生存維度),另一方面包括銷售額、市場占有率、利潤增長率、投資回報、員工增長率(成長維度)。[7]

四、心理資本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機理

創業者是創業活動的主體,對創業績效產生重要影響。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更傾向于對創業者人格特質的研究,即用某些穩定的個體特質來鑒別創業者,或是從成功創業者的身上總結出動機因素和共同特質。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對創業者的動機、認知、行為和能力展開研究,例如探索自我效能、韌性、識別機會的能力與創業行為之間的關系等。其中,對心理資本與創業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開始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

Luthans(1988)、Locke(2004)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在創業過程中,自我效能感發揮著積極穩定的作用,并能較好地預測創業績效。范巍、王重鳴(2004)通過實證研究,探討了個人特質、周圍環境對創業行為傾向的影響作用,結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預測個體創業行為。Forbes(2005)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樓曉靖、丁文云(2012)指出,創新精神可以提高創業績效。王洪法(2007)通過對青島、紹興兩地的實證研究,得出創新精神有助于成功創業。Ibrahim、Ellis(1993)指出,對現代創業者來說,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尤為重要。Evans、Volery(2001)認為,當今世界與商業伙伴之間的合作關系有助于創業者的生存和發展。

目前關于敏銳卓越、社交智慧、積極成長等維度對創業績效影響的研究還相對較少。但是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目標明確、執行力強、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追求卓越(敏銳卓越)的毅力、以及較強溝通能力與社交能力(社交智慧)的人,更能適應復雜多變的創業環境,創造更高的創業績效。[8]

綜上所述,大學生積極的心理資本能夠提高創業績效,實現創業成功。

第3篇

關鍵詞:性格特質;機會識別;PSEDⅡ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154(2013)06-0029-10

一、引言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有學者致力于將創業學發展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框架,創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至多只能作為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而存在。直到Venkataraman、Shane和Venkataraman提出以“識別和利用創業機會”取代“誰能成為創業者”作為創業研究的核心,這一狀況才逐漸得到改善,創業學終于有可能構建其完整的理論框架。然而,長達20年的創業特質研究是否真的毫無價值呢?基于現有的認識,學術界或許僅能肯定特質研究的未來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但無法斷言特質研究是錯誤的。Casson和Sarason等認為創業應該是個體和機會的結合,只有將個體與機會相結合,才能實現特質研究的意義。也就是說,特質研究并非完全錯誤,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

根據對創業領域主流期刊的統計研究,發現近年發表的文章絕大多數以“創業機會”為主題。在已有的創業機會研究中,機會識別問題則被視為重中之重。機會識別是整個創業過程的首要環節,在進入具體的創業環節,亦即機會利用階段之前,創業者首先要識別到合適的機會。然而實踐表明,創業機會往往只能為一部分創業者所識別。那么,為什么是一部分人,而非其他人識別到創業機會?近年來許多學者圍繞此問題展開了深入分析,發現了一些影響機會識別的因素,包括先驗知識和信息不對稱、社會網絡、創業警覺性、人力資本等。然而,這些研究至少存在以下兩點不足:一是大多數研究僅關注“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識別到創業機會”,并沒有回答“創業者選擇何種方式識別創業機會”;二是鮮有學者將性格特質與機會識別聯系起來。

事實上,與其它因素一樣,性格特質可能是影響機會識別的重要變量。基于此,本文試圖探討創業者的性格特質如何影響其機會識別選擇方式,即具有何種性格特質的創業者更傾向于運用何種機會識別方式。這對于正確認識性格特質的重要性,推動創業研究的深入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創業政策的制定者及創業者本人而言,都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二、文獻綜述與模型構建

目前,盡管國內外學者已從不同角度構建了許多機會識別模型,但對于“何謂機會識別”這一基本問題尚無定論,這從“識別”這一詞語的英文表述即可看出。通過對創業研究相關文獻的整理可以發現,至少有以下詞匯常被用于機會識別的表述:generation、identification、detection、formation、development、creation、discovery、search、enactment。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不同學者對創業機會來源的理解存在分歧。新古典經濟學派堅持機會客觀存在,并假設市場處于均衡時,任何人都無法發現能夠產生創業租的資源配置失當情況,因為在任何時點,經濟中的任何機會都已出現。因此,該學派認為機會是通過搜索而被識別的。奧利地學派同樣認為機會客觀存在,但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該學派認為市場并非均衡,而是始終處于從非均衡初始狀態向均衡狀態趨近和轉變的過程。由于信息分配的不均衡,一部分人可以獲取其他人無法得到的信息,從而覺察或發現特殊的機會,即使這些人沒有系統地搜尋機會。行為認知學和演化經濟學派則認為機會內生于創業者的行為,不能獨立于創業者而存在。當機會發現過程開始時,創業者甚至可能不知道他要發現的是什么,他僅對可能的機會和發現或利用這些機會所需要的能力或資源有一個大致的信念。這些信念很少能夠帶來真正的機會。所以,創業者會進行探索性的行動,然后等待市場給予反應,再結合市場的反應調整期望,并重新行動,直至找到合適的機會。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機會是逐漸浮現的。

盡管三種觀點在理論邏輯上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但事實上它們在現實中常常同時存在。具體選擇何種機會識別方式,取決于創業者的先驗知識、社會網絡、創業警覺性、機會本身、人力資本以及個人基本特質等。在所有可能影響創業機會識別選擇的因素中,本文主要關注創業者的性格特質。

性格特質在上世紀80年代曾是創業學的一個重要命題。不同領域的學者曾試圖按性格特質區分創業者和非創業者,但這最終被證明是十分困難甚至錯誤的。然而,不能據此完全否定特質研究。即使機會是當今創業研究的核心,它也不能脫離創業者而單獨存在,真正有意義的創業研究是將個體與機會有機結合(individual-opportunity nexus)。經驗研究也證明創業者性格特質與機會識別密切相關。例如,Keh等的研究表明機會評價與創業者的風險感知顯著相關;Hills等發現90%的研究表明創造性在創業者的機會識別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utler等發現不確定性容忍能力與國際創業機會識別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Galio和Katz的研究表明機會識別要求創業者具有警覺性和洞察商機的意識;Winslow和Solomon發現創造性對創業機會的識別具有顯著影響。因此,本文試圖從個體與機會相結合的角度,考察創業者性格特質如何影響其機會識別方式的選擇。

然而,選擇何種特質組合作為研究對象是一大難點,因為自創業特質研究開始至今已出現多達51種性格特質。本文根據這些特質出現的頻率高低選擇其中相對重要的維度作為主要解釋變量。以“entrepreneurship”、“new firm creation”、“personality”等為關鍵詞,本文在JSTOR、EBSCOhost、Emerald、Sciencedirect、CNKI等數據庫對1980-2010年國內外有關特質研究的文章進行了全面檢索。具體檢索和篩選標準如下:(1)搜索范圍僅限于SSCI和CSSCI所收錄的期刊類文章,不考慮碩博論文或尚未發表的論文;(2)僅選取經驗研究類的文章,即所有進入統計范圍的文章必須有確定的樣本數據;(3)剔除與創業行為不太相關的特質,這些特質包括:樂觀、獨斷、外向性、保守、盡責性、直率、嚴格苛刻、靦腆、創造力、規范導向、自立、順從性等;(4)基于研究具體的人格特質的考慮,排除描述一般人格特征的大五人格,即外傾性、神經質、經驗開放性、隨和性和盡責性。根據以上篩選標準,本文最終獲得126篇符合要求的文獻,其中英文文獻94篇,中文文獻32篇。經統計,以下7種創業者特質出現頻率相對較高:風險承擔傾向(risk,taking propensity)、創新導向(innovation propensity)、成就動機(need for achievement)、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控制源(locusof control)、模糊容忍能力(tolerance for ambiguity)和自主性(autonomy)。由于本文的數據來源PSEDⅡ中沒有涉及創業者風險承擔傾向的問題,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性格特質僅限于創新導向、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和自主性。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構建如下機會識別方式選擇模型:

Prj=1,2,3機會識別=f(創新導向,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自主性,控制變量)

三、數據來源與變量選取

(一)研究樣本的選擇

本文選擇美國創業動態跟蹤調查(PSED)所收集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PSED是全球首個提供創業信息的國家數據庫,其調查的問題是經過創業領域的權威專家多次商討和不斷完善最終確定的,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調查過程主要包括隨機電話訪談;對符合篩選標準的創業者進行更為詳細的電話和郵件調查;對創業者的創業結果進行跟蹤調查等三個階段。迄今為止,PSED共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調查。PSED I和PSEDⅡ分別始于1998年和2005年,其樣本容量分別為830和1214。就理論基礎和操作過程而言,兩次調查沒有本質區別,但在調查問題設計上存在一些差異。PSEDⅡ總結了PSED I的經驗,剔除或修改了一些不合理的問題,并根據全球商業環境的變化和實際研究的需要加入了一些新的問題。

(二)變量的測量

1 被解釋變量。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機會識別方式,即搜索、發現與浮現。PSEDⅡ并沒有直接測量機會識別方式的問題,但根據各種識別方式的特點,可選取Wave A問卷中的問項A7“在創業時,是先有創業點子還是先做出創業決定?”來測量被解釋變量。其中,回答項A“創業點子在前”、B“創業決定在前”、C“兩者同時”分別對應搜索、發現與浮現等三種機會識別方式。

2 解釋變量。本文的解釋變量為創業者性格特質,包括創新導向、成就動機、控制源、自我效能、模糊容忍能力與自主性。

常見的創新導向測量方法有KAI量表、ENT量表、JPI量表以及杜倫大學商學院1988年開發的用于測量一般性創業傾向的GET測驗。其中,KAI量表最為創業研究者所推崇,它由Kirton基于其調試——創新理論(Adaption-Innovafion theory)發展而來。整個量表由32道題組成,采用5點Likert量表,得分范圍為32-160分,分數越低調試傾向越高,分數越高則創新傾向越高。KAI量表的平均分數是96分,96分以上者為創新型認知風格,96分以下者為調試型認知風格。參照KAI量表,本文從PSEDⅡWave A問卷F部分選取4個問項來測量創業者的創新導向(見表1)。這些問項均采用5點Liken量表形式,1為強烈同意,2為同意,3為中立,4為不同意,5為強烈反對。創新導向的最終得分為所有問項的平均得分,分數越高,表明創業者的創新導向越弱。

成就動機的測量方法十分繁雜,有的與傳統的主題統覺測驗(TAT)相似;還有的是全面人格測量表的分量表,如愛德華個人需求傾向測驗、杰克遜人格研究量表等;也有為了測量成就動機而專門設計的問卷,如林恩成就動機量表、梅瑞賓成就動機量表等。目前學術界最為流行的成就動機測量方法是由挪威心理學家Gjesme和Nygar于1970年編制的成就動機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AMS),該量表經多次修訂,已漸趨完善。參照這一量表,本文從PSEDⅡWave A問卷w部分選取6個問項來測量創業者的成就動機(見表1)。這些問項均采用5點Likert量表的形式,1表示不重要,2表示有一點重要,3表示有些重要,4表示很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成就動機的最終得分為這6個問題得分的平均數。得分越高,表明受試者的成就需要越高。

Chen等最早對創業自我效能感的維度進行了考察,并基于創業所需的核心技能用六個維度測量創業的自我效能感。De Noble等基于與一般的管理技能具有很大差異的幾個核心創業技能確定了六個創業自我效能感維度,并據此開發出測量創業效能感的量表。參照這些研究,本文從PESDⅡWave A問卷中Y部分選取2個問項來測量創業者的自我效能(見表1)。這兩個問題同樣采用5點Likert量表,從1到5分別表示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自我效能的最終得分為所有問項得分的平均數,分數越高表明創業者的自我效能越低。

測量創業者控制源的量表主要包括I-E量表、IPC量表、控制域量表和成人內/外控量表(A-dult Nowicki-Strickland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Scale,簡稱ANSIE量表)。其中,ANSIE量表形式最為簡潔,涉及范圍最廣,且便于對測量結果進行進一步研究。本文借鑒ANSIE量表,從PESDⅡWave A問卷中Y部分選取3個問項來測量創業者的控制源(見表1)。與自我效能相同,控制源得分為所有問項的平均得分,分數越高,表明創業者的內控水平越低。

Budner關于模糊容忍能力測量的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其編制的16個項目(一半是消極選項,一半是積極選項)自陳式問卷“模糊不容忍測試”是被引用和采納最多的工具。本文根據Bochner對模糊容忍能力特征的分類,選取PSEDⅡWave A問卷中Y部分的2個問項來對模糊容忍能力進行測量(見表1)。這里同樣采用5點Likert量表,最終得分越高,模糊容忍能力越低。目有:“我喜歡能隨我的意志來去自如”、“我喜歡遵從指示去做別人期待我做的事”、“我喜歡遵從指示做我所該做的事”、“我喜歡回避要我按照例行方法辦事的場合”、“我喜歡獨立決定我所要做的事”、“我喜歡很自如地做我想做的事”、“我喜歡照我的意思做我想做的事”。借鑒EPPS量表,本文從PESDⅡWaveA問卷中w部分選取2個問項來測量創業者的自主性(見表1)。自主性的最終得分為所有問項得分的平均數,分數越高表明創業者的自主性越高。

3 控制變量。根據Ardichvili等的機會識別模型,本文選取社會網絡、先驗知識、人口特征、機會本身等作為控制變量。對于這些變量的測量,本文主要參考Reynolds和Curtin的做法。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做詳細說明。

(三)數據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過程如下:首先,對PSED的原始樣本進行篩選。根據對因變量問項A7的回答,剔除選擇大于3(大于3是指調查者選擇了“不清楚”選項或者沒有對本問項做出回答)的樣本。其次,分別利用Cronbach's alpha系數檢測方法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對主要解釋變量進行信效度檢驗,以確保問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最后,分別運用多項和二項Logistic回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四、實證結果與討論

(一)問卷的信度與效度檢驗

本文采用內部一致性方法,通過計算Cronbach's alpha系數檢測問卷的信度。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成就動機和控制源的alpha系數都大于0.7,說明這兩個變量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創新導向、自我效能和自主性等三個變量的alpha系數均在0.6以上,根據通用參考標準,其內部一致性也是可接受的;只有模糊容忍能力的alpha系數較小,這與將AY13這一問項的結果反向計分有關(之所以將其反向計分,是因為它與AYl2的表述意思相反)。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檢驗問卷的結構效度。首先,利用巴特利球體檢驗(Bartlettg Testof Sphericity)和KMO樣本測度(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檢驗各測量條目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只有當條目間相關性較高時,才適合做因子分析。檢驗結果表明,KMO值為0.799,遠大于參考值0.5,說明適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球體檢驗的結果也表明無法拒絕原假設“本樣本適合做因子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文采用EFA提取公因子,萃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對于同一維度下存在的多個公共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旋轉法進行正交旋轉。本文共萃取出6個因子。其中,AW1、AW4、AW10、AW11、AW13和AW14可由公共因子成就動機來解釋;AF4、AF7、AF9和AF10可由公共因子創新導向來解釋;AY8、AY9和AY10可由公共因子控制源來解釋;AY6和AY7可由自我效能來解釋;AY12和AY13可由公共因子模糊容忍能力來解釋;AW2和AW5可由公共因子自主性來解釋。這與問卷的初始設計完全相符,說明本研究所用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二)參數估計與說明

本文的總樣本數為1214個。根據對因變量問項A7的回答,剔除不合要求的樣本數15個,剩下有效樣本1199個。其中,回答“創業點子在前”的樣本為448個,回答“創業決定在前”的樣本為159個,回答“兩者同時”的樣本為592個,分別占有效樣本的約37.4%、13.3%、49.4%。

本文采用多元logit回歸方法對模型進行擬合,似然比檢驗的結果為95.458,說明模型具有顯著性意義,且模型的對數似然值為2265,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表2是模型的擬合結果。該模型將“先有創業點子”(Idea First)即以搜索來識別創業機會作為參照。由于性格特質變量“自我效能”與“控制源”密切相關,為了避免產生多重共線性,模型在擬合時舍棄了“自我效能”變量。從擬合結果可以看出:

(1)在兩個方程中,創新導向的系數都為正,說明隨著創新水平的提高,以搜索為比較對象,創業者選擇發現和浮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均大于選擇搜索,其倍數分別為1.004和1.007。但兩個系數都不顯著。

(2)在logit(發現/搜索)方程中,成就動機的系數在10%置信水平上顯著為負(0.068

(3)在兩個方程中,控制源的系數均為正(分別為0.321和0.074),說明隨著內控水平的降低(分數越高,內控水平越低),以搜索為比較對象,創業者選擇發現和浮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均大于選擇搜索,其倍數分別為1.379和1.077。但只有方程logit(發現/搜索)中的系數在5%置信水平上顯著(0.026

(4)在logit(發現/搜索)方程中,模糊容忍能力的系數在1%置信水平上顯著為正(0.010≤0.01),說明隨著模糊容忍能力的降低(分數越高,模糊容忍能力越低),以搜索為比較對象,創業者選擇發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大于選擇搜索,其倍數為1.341。在logit(浮現/搜索)方程中,模糊容忍能力的系數為負,說明隨著模糊容忍能力的降低,創業者選擇浮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小于選擇搜索,但并不顯著。

(5)在兩個方程中,自主性的系數均為正(分別為0.220和0.048),說明隨著自主性的提高,創業者選擇發現和浮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均大于選擇搜索,其倍數分別為1.246和1.050,但只有方程logit(發現/搜索)中的系數在5%置信水平上顯著(0.038

(6)在控制變量方面,社會網絡變量和人口特征變量均對創業者機會識別方式的選擇沒有顯著影響。在諸多先驗經驗變量中,僅當父母是創業者時,選擇發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概率明顯高于選擇搜索,其倍數為1.461。但機會本身的特點對創業者機會識別方式的選擇具有顯著影響。具體來說,對于冒險型和發展型機會,創業者選擇浮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均小于選擇搜索,其倍數分別為0.564和0.687;而對于獨立型機會和從工作中產生的機會,創業者選擇發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均小于選擇搜索,其倍數分別為0.592和0.599。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性格特質變量而言,logit(發現/搜索)方程中的系數大多顯著,但logit(浮現/搜索)方程中的系數都不顯著。這說明創業者的性格特質更多地決定其到底是選擇發現還是選擇搜索為機會識別方式,而非選擇浮現還是選擇搜索為機會識別方式。

受此結果的啟發,本文采用二元logit回歸方程分別對logit(搜索/發現)、logit(搜索/浮現)以及logit(發現/浮現)三個方程進行擬合。擬合的方法是,在任一模型中,直接刪除選擇第三種識別方法的樣本。例如,對于模型logit(搜索/發現),直接刪除選擇浮現的樣本。擬合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知,與多元logit回歸結果相似,性格特質對創業者機會識別方式選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搜索與發現之間,其對搜索與浮現之間選擇的影響都不顯著。具體來說,在模型logit(搜索/發現)中,成就動機、內控、模糊容忍能力以及自主性等四種性格特質變量依然顯著,且與多元logit回歸結果的涵義相同,即這四種性格特質使得創業者選擇搜索為機會識別方式的概率分別為選擇發現的1.317倍、0.704倍、0.755倍和0.782倍。值得注意的是,在方程logit(發現/浮現)中,控制源在10%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隨著內控水平的降低,以浮現為比較對象,創業者選擇發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較大,其倍數為1.267;模糊容忍能力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隨著模糊容忍能力的降低,選擇發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大于選擇浮現,其倍數為1.553。

在控制變量方面,二元logit回歸的結果也與多元logit回歸較為相似。其中,社會網絡變量依然對創業者機會識別方式的選擇沒有顯著影響。當父母是創業者時,選擇發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概率明顯高于選擇浮現,其倍數為1.512;當為父母工作時,創業者選擇發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概率明顯低于選擇浮現,其倍數為0.54。如果創業者來自制造業,其選擇發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概率也明顯低于選擇浮現,其倍數為0.458。對于冒險型和發展型機會,創業者選擇搜索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均大于選擇浮現,其倍數分別為1.801和1.454;而對于獨立型機會和從工作中產生的機會,創業者選擇搜索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均大于選擇發現,其倍數分別為1.75和1.682;與此同時,對這兩種機會,創業者選擇發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均小于選擇浮現,其倍數分別為0.653和0.51;此外,對于發展型機會,創業者選擇發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發生概率顯著高于選擇浮現,其倍數為1.776。

五、研究結論與展望

機會識別是創業過程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決定創業質量的首要因素。本文以PSEDⅡ公布的美國數據,運用二元和多元togit回歸模型,實證檢驗了美國創業者的性格特質對其機會識別方式選擇的影響。本文的研究結論如下:(1)創業者的成就動機、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及自主性等四種性格特質對其在搜索和發現這兩種機會識別方式之間進行選擇具有顯著影響,即:創業者的成就動機越強,其以搜索的方式識別創業機會的概率越大;創業者的內控水平越低,容忍不確定的能力越弱,自主性越高,其以發現的方式識別創業機會的概率就越大。(2)創業者的控制源和模糊容忍能力等兩種性格特質對其在發現和浮現這兩種機會識別方式之間進行選擇具有顯著影響,即:創業者的內控水平越低,容忍不確定的能力越弱,其以發現的方式識別創業機會的概率就越大。(3)創業者的性格特質對其在搜索和浮現這兩種機會識別方式之間進行選擇沒有顯著影響。(4)在可能影響創業者機會識別的非性格特質中,除個別變量外,社會網絡、先驗經驗和人口特征等對于創業者機會識別方式的選擇基本沒有顯著影響,但機會本身的特點對創業者以搜索、發現還是浮現來識別創業機會具有顯著影響。

與其他關于機會識別的經驗研究相比,本文的創新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考慮到不同機會識別方式可能受不同因素影響,本文將機會識別方式分為搜索、發現和浮現;二是從性格特質這一近年來不受關注的角度人手,檢驗了創新導向、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及自主性等六種最具代表性的創業者特質對機會識別的影響。本文的研究結論對于政府制定科學的創業政策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對于那些成就動機、內控水平和模糊容忍能力較高而自主性較低的更可能采用搜索為機會識別方式的創業者,政策的重點在于激勵創業;相反,對于那些成就動機、內控水平和模糊容忍能力較低而自主性較高的更可能采用發現為機會識別方式的創業者,政策的重點在于提供更多的創業信息和完善創業信息的傳播環境。此外,本文的研究價值還在于,對于不同特點的創業機會,創業者應區別對待,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識別。

第4篇

一、創建“經心”創業模型的背景

1.社會趨勢

據報道,在一些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創業人數占畢業生總數的比例最高可達30%,而在我國,這個比例不足1%。據統計,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創業人數逐年遞增,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創業已成為一種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現實選擇,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創業迫切地需要具有實戰性的引領和指導。

2.教育問題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教材滯后,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創業需求,缺少現實性與可操作性;教師沒有創業經歷與體驗,對學生的創業指導缺乏實戰性;學生創業沒有全局觀,重結果輕過程,缺乏可行性方法。大學生創業急切呼喚來自一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點。

二、“經心”創業模型

1.“經心”創業模型的涵義

如今雖是創業的年代,但老板并非人人能當,更不是所有的創業者都能獲得成功,一項統計顯示,我國68% 的中小民營企業,其生命周期不超過5 年。分析創業成功與失敗的案例,我們發現,一個人要想成功創業,既要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源配置,也要具備心理學意義上的創業特質。“經心”創業模型打通了經濟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隔閡和樊籬,站在經濟學和心理學相融合的高度上,用資源配置和創業心理特質把創業活動擬成一個動力運營系統,二者缺一不可,體現了創業活動的系統性和挑戰性。

2.“經心”創業模型的函數式

“經心”創業模型的函數式可表述為:

Z=Fx+Fy

Z:為成功創業。

Fx:是創業動力系統的內核,指創業者的職業價值取向、性格、人際交往等方面具有創業心理特質,可通過測評客觀地了解自己在動力內核上是否適合創業,這是“贏”在創業的心理基礎。

Fy:是創業動力系統的保障,指創業者開展創業活動所必需的資源:即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行業資源、管理資源、信息資源、政策資源和技術資源。要保持創業系統持久的良好運營,必須有資源儲備,每一個資源都是創業活動的有力保證,資源枯竭之時,就是創業活動面臨失敗之日。

并非人人適合創業,創業者要具有以下三個創業心理特質:

首先,在職業價值取向上應具有強烈的成功欲望。《科學投資》通過研究,將“欲望”列在“中國創業者十大素質”的第一位,也就是說,成功的創業者要擁有強烈的成功欲望。欲望和努力相互作用,人欲望越強烈便會越加努力。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無數的困難,強大的“欲望”會“逼著”創業者往前沖,所以,創業者的欲望往往伴隨著行動力和犧牲精神,促使創業成功。

其次,在性格上應具有堅韌性。創業是一項冒險活動,創業中機會與風險共存,風險越大,需要承受的心理負擔也就越大。同時創業過程還是一個長期堅持不懈的奮斗過程,要歷盡千辛萬苦,歷經生命的低潮,時刻面對一些毫無生機的瑣事,因此創業者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堅韌性。

再次,在人際交往方面應廣建人脈。有人分析,美國100 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豪,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擁有良好的人脈關系。“人和”是創業的關鍵,人脈就是生產力,人脈就是錢脈。創業者要逐步擴大人脈圈,還要學會充分利用和調動這些人脈,使其最大限度地為創業活動提供援助,良好的人脈是創業的加速器。

三、“經心”創業模型沙盤推演

創業簡單,成功卻絕非簡單。“經心”創業模型沙盤推演從實戰出發,以5W2H 的角度進行可操作性的全面推演,診斷自己是否適合創業。資源的配置是創業的平臺和保障,心理特質是創業的內核,回答5W2H 是創業的前提。

5W2H:

Why――為什么創業?這是創業的價值取向。

What――做什么?這是創業的項目問題。

When――什么時候創業?這是創業的機會分析。

Where――在哪里創業?這是創業的環境問題。

Who――哪些人?這是創業與誰合作的問題。

How――怎樣做?這是如何創業的問題。

How much――多少錢?這是創業的成本分析。

5W2H 有的是經濟學問題,有的是心理學問題,更多的是經濟學與心理學的復合性問題,這也是“經心”創業模型沙盤推演的著眼點。

5W2H 橫向與縱向的聯系,體現了創業活動的系統性和挑戰性。

四、“經心”創業模型沙盤推演案例

鄧錦輝是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03 網絡技術3-1 班的學生,2004~2005 年我們運用“經心”創業模型沙盤推演,對他進行了系統的培養和訓練,取得了成功。2005 年12 月,他的創業規劃從十幾萬人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廣東省第二屆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總冠軍。

下面以鄧錦輝同學為例,運用“經心”創業模型沙盤推演,分析其創業條件。

1.Why 問題

鄧錦輝運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測評》《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測評》《霍蘭德職業人格類型測試》等量表,分析了自己的職業價值取向、性格、人際關系等心理學意義上的創業特質。

從分析圖

1、圖2 可看到:鄧錦輝職業價值觀是經營取向型、自尊取向型和家庭取向型。在性格上有較強的獨立性,做事主動,可獨立完成較高難度的工作任務。有強烈的責任感,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任務完成質量要求高。在人際關系上:擅于與人溝通,注重團隊建設,對團隊要求嚴格,有較高的穩定性和忠誠度。

結論:他在心理特質方面適合創業。

2.What 問題

經過對圖3 及自己實際情況的評估,鄧錦輝認為自己對最新科技、IT 行業非常感興趣;喜歡實踐,嘗試新事物;喜歡與有上進心的人交流;對專業知識學習扎實,在網頁設計方面有特長。根據圖2,他具有管理才能。

為了尋求適合自己的職業路線,他曾涉及過銷售業、服務業,評估后他決定在IT 行業發展,組建自己的網絡公司,走技術到管理的職業發展路線。

3.Where 問題鄧錦輝通過資料研究和實地走訪了深圳人力資源市場,經過反復比較,他看重深圳的城市環境和政策優勢,以及深圳IT 產業發展的優勢,他得出結論:創業選擇深圳。

4.Who 問題

創業對人力資源的要求,讓鄧錦輝有意識地結識和交往有助于事業成長的各方朋友,在人脈方面已有了貯備。

5.When 問題

鄧錦輝在校期間已開始從事銷售、網頁設計等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技術、管理、社交等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2004~2006 年我們利用“經心”創業模型沙盤推演,分析出他的弱項,并為他提供了全真環境下創業實踐活動,使他創業成長的速度得到提升。他在讀書期間為廣東清華科技汽車經紀人、香港設計技術學院等多家單位制作網站,都一直運行到現在,受到了專家和領導的好評。

結論:通過綜合訓練,鄧錦輝已具有了創業的技術條件。

6.How 問題

為了實現創業成功,他設計了職業發展路徑:短期目標:選擇企業磨練技術,繼續深造――網站設計師――網站策劃師

計劃時間:2006~2008 年

預期目標:利用三年時間,進入不同層次的IT 企業,學習公司運作模式,提高專業技能,增加團隊的配合。總結職業生涯經驗,為創業做準備。

中期目標:合伙創辦企業,任首席技術官

計劃時間:2009~2015 年

預期目標:整合資源,創辦網絡技術公司,三年內完成技術攻堅,爭取掌握行業產品的先進技術,領先于同行,2015 年達到行業先進行列,企業獲得第一批投資資金而壯大。

長期目標:帶領企業步入成長期與快速發展期

計劃時間:2016~2020 年

預期目標:尋求國內外大型風險投資商的資金介入,將公司規模提升為大型網絡技術公司,擔任總裁。

7.How much 問題

學生時代的鄧錦輝整合到十萬元作創業基金。

2006 年畢業后的鄧錦輝,由于具備了“經心”創業模型的創業條件,馬上投入到創業的過程中,他和同伴共同開辦了網絡技術公司。在公司運營過程中,他需要融資,我們正在為他和風險投資機構――廣東清華科技創業開發中心聯系。

第5篇

1創業意向

Krueger(2007)指出,創業機會并不直接導致創業行為。創業行為的背后是創業意向。在創業研究領域.創業意向被認為是創業行為最好的預測指標,是理解創業行為的中心點個體是否表現出創業行為.關鍵在于其是否具有創業意向Bird(1988)最早提出“創業意向”的概念.把創業意向定義為將創業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為引向特定目標的一種心理狀態Krueger.Reilly和Carsrud(2000)認為,創業意向是潛在創業者對從事創業活動與否的一種主觀態度是人們具有類似于創業者特質的程度以及人們對創業的態度、能力的一般描述。Thompson(2009)認為.創業意向是個體計劃創辦新企業的信念.并且在將來的某個時候會自覺履行這些計劃。創業意向會受到個體和環境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從個體角度看.大量研究表明,人口學變量(性別、年齡、學歷、專業等)、人格特質、自我效能感等因素都會對創業意向產生影響。從環境角度看.創業環境是決定創業意向的外驅力,政府政策、金融支持、創業教育和培訓、外部商業環境、市場開放程度、有形基礎設施、文化及社會規范等創業環境要素對創業意向都有一定的影響。

2創業知識與創業意向

創業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完善的知識結構作支撐Markman(2007)認為,成功創業者與失敗創業者在掌握、理解、利用知識的數量以及學習、理解、運用知識的速度等幾個方面有所不同。創業者應該掌握包括創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企業經營管理知識、政策知識、財會知識、公關交際知識等在內的多元素知識綜合體這些知識在個體的創業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Baum,Locke和Smith(2001)指出.在其他條件(比如人格特質、動機等)相似的情況下,創業者掌握的知識越全面.創業就越能夠取得成功知識可以幫助創業者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在創業的不同階段.知識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創業知識有助于創業者對創業機會的發現和識別(Ardichvili,Cardozo&Ray,200)。創業者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發展新的產品或服務,同時應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M~kman,Balkin.&Baron,2002)。在企業的發展階段.創業者依靠特定的知識來解釋市場動態.克服阻礙企業發展的障礙關于創業知識與創業意向之間的關系.Franke&Luthje(2004)考察了社會、經濟和教育背景等環境變量對創業意向的影響.結果表明環境支持或阻礙因素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如果學校不開設有關創業知識的課程,會對學生的創業意向產生消極影響其他已有研究也發現,創業學專業的學生表現出更強的創業意向(Noel,1998),其創業率顯著高于其他專業的學生。MBA創業項目畢業生的創業意向顯著高于其他MBA畢業生,而且MBA學生所修的管理類課程的數目與其創業意向呈正相關(Chen,1998)根據已有的這些研究不難發現.掌握創業知識對創業意向有顯著影響.而且創業知識對創業意向的影響因其不同類型而有不同。正因為創業知識在創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以增長創業知識、開展創業實踐為目的的創業教育已經被歐美等許多國家納入了教育體系之中。在英國至少有45%的大學開設-1''''3或多門的創業教育課程。在美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涵蓋了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專科、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規教育,全美開展創業教育的高校已超過1500所.每年有大約125000名學生在大學中參加創業課程。這種創業的教育和培訓不僅促進了美國超過一百萬個公司的創立,而且對于這些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巨大幫助。當前,國內高校也已經開始重視創業教育自2002年教育部確定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9所本科院校作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以來.創業知識培訓和創業實踐活動在高校得到了迅速發展創業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課堂講授創業知識為主,輔之以社會實踐、企業實習、創業計劃大賽等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大學生對于創業知識的學習,對于提高大學生創業意向、促進大學生創業有巨大的作用。

第6篇

【關鍵詞】創業者 個性特征 創業機會

作為跨學科研究領域,創業是一個蘊含復雜性的價值創造過程。創業機會識別作為創業活動的起點,對成功企業家創造價值的關鍵作用,已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創業機會識別及其發掘是創業學的主要研究問題,也是其唯一的核心研究領域(Shane & Venka taraman, 1986, 2000)[1]。機會識別是創業者警覺、先驗知識、信念、資源稟賦、價值取向以及創造性思維等個性特征參與其中的一個復雜心智過程。企業家專長研究特別指出,機會識別是一項極為關鍵的決策行為。正如Bygrave和Hofer(1991)在界定“企業家”時描述的那樣,企業家是“知覺機會并創建某個組織來追尋機會的人” [2]。機會識別需要創業情境與創業者個性特征的完美耦合,兩者缺一不可,這體現了“情境――個性特征”互動決策范式的理論內核。

1.創業機會及其識別

創業機會是一種亟待滿足的市場需求。廣義上的機會,指通過把資源創造性地結合起來,以迎合市場需求、興趣或愿望,并傳遞價值的可能性(Schumpeter, 1934;Casson, 1982)。從創業角度來看,機會是企業通過對資源進行創造性組合以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又能為自身帶來超額利潤的一種可能性,機會源于新創造、新發明、新信息,以及市場競爭規則的變化。Casson(1992)對創業機會的定義是“那些新產品、原材料、服務和管理能夠被應用或者以獲得高于其成本出售的情況” [3]。其實,創業機會的特征還能用Schumpeter提出的創新來衡量,不斷創新,能夠獲得超額利潤。

機會識別是指面對多樣化的刺激和事件,創業者對商機存在與否的一種模式知覺,它包括盈利性識別和可行性識別兩大維度。Kraekhardt(1995)認為機會識別是創業者感知該機會是否具有有利的商業機會和商業價值,然后從創意中篩選適當機會的過程。也有學者認為,機會識別是創業者創建新的企業,通過企業家的行為獲得成功的可能,也說明創業機會內生于企業家個人心理結構,創業者對創業機會的潛在預期價值的認知。

創業往往就是從發現、把握、利用某個或某些商業機會開始的。產生機會的根源在于市場、服務、產品等變化,好的創業機會是創業成功的基礎。創業者要識別出好的創業機會,就要對宏觀環境和行業環境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要對創業機會的來源有所了解,更要對創業機會識別的過程有所理解和領悟,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創業者的個性特征。

2.創業者及其個性特征

Schumpeter (1934)最旱提出創業者的概念,他認為創業者總是嘗試著通過創造與發明進行產品革新,或利用新技術生產新產品,對舊產品采用新生產方式。Knight(1993)從風險的角度將創業者看作是那些在不確定性環境中承擔風險并進行決策的人[4];Timmons等(1987)提出,創業者在利用機會的過程中有識別和展望的能力;熊彼特將創業者視為“革新者”,強調“創新”是創業者區別其他人的行為之一,只有對市場環境做出創造性的反應,并能推動企業利潤增長的才能稱為創業者。

創業學研究的一個經典問題是“創業家具有什么樣的特性”。并非每個人都能捕捉到創業機會。發現機會,利用機會提出創意,并能辨識出有實際價值的機會,取決于創業家的個人才智。任何時候,都只有少數人才能發現創業機會( Kirzner, 1973)。而發現并抓住機會的創業者的智力能力、廣博知識、正確思維模式、強烈動機、特定個人氣質和所處的適宜環境等影響要素,大部分與其個性特征相關。因此,創業者個性特征對整個創業過程會有很大影響。

近期的一些研究則基于不同維度與視角,對創業者特征進行了拓展和深化。如,Tomas和Mueller(2000)將創業者個性特征和創業定位聯系起來,并且認為創業強度、犧牲和成就動機這三個與創業有關的個性特征形成了創業家的創業定位;Envick和Langford(2003)運用適應性、社交性、責任心、適意性、知識公開性等因素,進行人格特征模型將男性創業者和女性創業者進行了一些區別,在研究中檢驗了創業個性和創業的長期生存之間的關系;奧地利學派認為每個人識別機會的能力是不同的,一個人不可能識別所有的創業機會;Marknlan和Baron(2003) 將個人――組織適配理論轉化為個人――創業適配理論。認為,要成為一名創業者,應該對創業者特征有一定的要求,當達到了這種要求的時候就達到了很好的適配。

3.創業者機會識別和開發過程

創業過程開始于創業者對創業機會的把握,創業機會的識別和評價對于成功創業至關重要。創業者從眾多的創意中篩選和把握他所需要的創業機會,并通過要素投入和資源整合來實現這一機會的持續開發,使之成為真正的企業,直至最終收獲成功。這一過程稱為機會的識別,一些研究也稱之為機會開發過程,或者機會規劃過程[5]。這一機會識別過程是廣義的識別過程,它包括機會發現、機會鑒別、機會評價等創業活動全過程中。創業者機會識別和開發過程具有主動性和動態性,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機會發展過程。機會發展是創業者機會識別的核心要素, 是機會識別的開端。機會一開始是創業者頭腦中的一個概念,隨著創業者認知和對市場的把控能力的提高,這些模糊的概念逐漸轉化為周密而完整的創業或商業計劃。創業初期,創業者需要仔細收集和認真研究各種信息,充分把握市場需求,以便做出科學的決策。機會開發是一個持續的、預先行動的過程。創業者正是在機會發展過程中,提升價值創建能力,達到市場需求和資源并置。

(2)機會感知過程。認知心理學中的信號察覺理論,較好的闡釋了創業者對機會感知的機理與類型。首先是感知和覺察市場的需求或者是未被開發的資源;其次是識別和發現潛在的市場需求和資源之間的相互匹配;再次是根據商業計劃尋找市場和資源之間被忽略的心的匹配。創業者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覺察、發現和創造識別潛在的機會窗口,最終形成企業。

(3)機會評估過程。評估是一個由意圖因素、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構成以及相干或耦合的心理過程。機會評估制約著機會由潛在向現實轉化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可以形象地比喻為階段門,即潛在機會能否通過階段門最終被采納,取決于創業者的認知評價。因此 ,創業者在利用創業機會之前要對創業機會進行科學分析與評價,然后做出選擇。科學評估可以由產業和市場、資本與獲利、競爭優勢、管理班子和致命缺陷等方面的指標進行全面綜合評價。

本文認為,創業開始于創業者對創業機會的識別和把握。創業者感知創業機會的過程其實就是認識和把握創業機會來源,搜集、處理信息的過程,始于對具體市場或工作問題的反應。創業者通過機會發展過程、機會感知過程、機會評價過程正確識別創業機會,對創業者作出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4.創業者個性特征對創業機會識別過程的影響

機會識別過程是一個創業者不斷調整并反復權衡外在機會的過程。不同的創業者所關注的創業機會是不盡相同的。在影響機會識別和開發的各項因素中,Shane和Venkataraman(2000)認為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機會本身的屬性和創業者的個人特性[1]。本文關注個性特征對機會識別的影響。

(1)警覺性。研究表明,創業者的創業警覺性越高,其識別機會的可能性越高。Kirzner認為創業者警覺是創業者能夠發現潛在市場需求并具有創新精神的一種敏感性的態度。創業者依靠獨特的警覺對機會的識別和發現,實現手中資源和社會需求的更好的適配,使市場在創業過程中逐漸趨向于均衡。創業者往往對機會保持高度警覺性,搜索機會來源;辨別信息的真偽性,籍此把握環境變遷,從而把握機會。

(2)個人基本特質。創業者的背景以及潛質方面的特征,包括創造性、風險感知能力等構成個人基本特征。Keh(2002)的實證研究發現,機會識別與評價與創業者的風險感知呈顯著相關性,而創業者的風險感知又取決于創業者的自信心、渴求控制等因素。Kay(1986)的研究結論證明,創造性在創業者做決策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創新精神”的驅動下,創業者必然能夠獲得先于他人的主動性,實現創造性的資源整合和商機的識別與評價,才能實現創業成功。

(3)先驗知識。是創業者識別和評價創業機會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從認知的視角來評價創業者心理與行為的過程。Shane(1999)認為創業者市場的先驗知識、服務市場方式的先驗知識、顧客的先驗知識,這三種先驗知識在技術開發、機會識別、機會開發方面影響機會的發現,并提出了一個機會識別與先驗知識關系的理論模型。

(4)認知學習能力。機會認知就是感知和認識到機會,也是學習的過程,即機會的認知識別過程。創業者能力一方面取決于先天具備的素質,另一方面是靠后天的學習能力,如知識的學習、經驗的積累、溝通能力的培養等。對于大多數的創業者還屬于初次創業,因此如何間接的學習創業能力,尤其機會識別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5)信念。Shaver和 Scott(1999)指出,成功的創業者需要有執著的信念,并且能夠堅持他們的事業直至最后成功。Krueger和Dickson(1994)的研究顯示創業者的自信能夠增強他們對機會的感知。對創業者來說,信心和信念就是創業的動力。成功的創業者對自己、對未來有足夠的信心,更堅信自己能夠戰勝一切。有時甚至表現太強而有咄咄逼人的感覺。

(6)資源稟賦。資源稟賦的差異是導致微觀層次機會識別行為異質性的根本原因。與企業家機會識別高度相關的認知資源包括認知能力維度,知識維度以及認知傾向維度。Andrew C.Corbett認為,創業者掌握的特殊資源稟賦在創業機會的識別中非常重要。資源基礎的戰略觀傾向認為,公司獨特的具有潛在價值的異質資源集合,可為公司創造出持續的競爭優勢。

(7)社會網絡。創業者機會識別過程,除了與創業者個體認知稟賦密切相關,還受到作為社會資本的創業者社會網絡資源的重要支撐。Hills等人(1997)發現,50%的創業者通過其社會關系網絡發現和識別創業機會。企業家的社會網絡及其結構決定了企業家獲取信息與資源的能力。因此企業家社會關系網絡不僅是其創業機會的主要來源,也是其創業資本的主要來源。

在創業機會識別過程中,創業者個性特性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創業者個性特征的警覺性在機會識別中起到一個核心的作用,個人基本特質及先驗知識是機會識別的主要源動力,認知學習能力將影響機會識別的效能。因此,需要開發更加切合實際的理論框架來解釋創業者個性特征因素和機會識別之間的關系。本文提出一個以機會識別為核心,以創業者個性特征為視角的研究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5.結語

識別創業機會是一個多種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雖然機會的自然屬性是影響這一過程的重要因素,但是創業者的個人因素在機會識別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導致只有一部分人能夠捕捉到創業“機會之窗”。根據行為學派的觀點,不同的創業者心理結構導致不同的創業機會發現,創業者的異質性決定機會的異質性。只有深入把握了這些影響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關系,創業者才能通過微觀行為方式的調整來有效適應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創造有利于自身的外部環境,不斷地進行業務創新,進而實現創業目標。本文提出的以創業者個性特征為基礎的機會識別模型,可以為創業機會的識別和開發提供一個參考框架,或許對創業者的創業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Shane,S & Venkataraman,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 25(1):217-226.

[2]Bygrave,W.& Hofer1,C.Theorizing about entrepreneurship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1,16(2):13-22.

Aldrich H & Zimmer C.Entrepreneur ship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J].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1986, (22):3-4.

[3] Cassonmc.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Global Integration: Empirical Studies [M].London: Macmillan,1992:271.

[4]Risk,K.F.Uncertainty and Profit[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93.

第7篇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意向;理論模型;社會網絡;創業機會識別;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2-0036-02

創業是個體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在創業活動中,人們通過捕捉機會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或服務。創業能夠刺激市場創新,促進經濟增長,制造新的就業機會,對國家、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因而學者們開始注重創業行為的研究。Bird(1988)首次提出創業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的概念,他認為創業意向能夠影響創業行為;Krueger(2010)認為創業意向是預測創業行為的最佳指標。大學生擁有創業熱情,具備專業素質和創業潛力,而且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益突出,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因此研究大學生群體的創業意向有助于學校、政府和社會更好地指導大學生創業。本文從影響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因素及理論模型兩個方面進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新的理論模型。

一、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內涵

Bird(1988)將創業意向定義為“將創業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為引向某個特定目標的一種心理狀態”。Christian Luthje等人(2003)則從可能性的角度對創業意向進行了解釋,提出創業意向是指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可能性。賀丹(2006)認為學生的創業傾向是指學生選擇創業的可能性,并將創業可能和創業準備作為創業傾向的衡量指標。有學者認為創業意向是主體對創業行為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的高低一方面受到外部客觀信息的影響,一方面取決于主體對信息進行加工和決策的過程。熊正安(2007)認為創業意向是基于創業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經過大腦對信息的加工,形成的創業設想。劉海鷹(2010)把大學生創業意向定義為大學生從事創業活動的主觀意愿,即大學生是否愿意創業。

二、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因素

創業意向的影響因素主要分為個體和環境兩個方面。人格特質、個人背景和認知特征是主要的個體研究變量。研究表明主動性人格與創業意向顯著正相關。在“大五”因素中,認真性和開放性對創業意向的影響最為顯著。前瞻性人格對大學生的創業意向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Barbosa等(2007)的研究表明個體的冒險傾向能夠積極預測創業意向,冒險傾向強的個體具有更強的創業意向。此外,創業者擁有更高水平的成就動機。在個體認知方面,創業效能感對創業意向有很好的預測力,自我效能在個體變量和創業意向之間發揮中介作用,創業自我認知在人格特質和大學生創業意向之間起到中介作用。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方面提供的經濟和政策支持、外部商業環境以及社會文化和社會規范等。創業教育也是推動大學生創業意向發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創業培訓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向。王瑩(2011)研究了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網絡對創業意向的影響,結果表明網絡規模與網絡異質性對創業意向有顯著影響。

三、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

創業意向模型為預測創業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框架。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Ajzen,1991)認為環境因素通過態度對意向產生影響。主觀規范(subjective norms)、對行為結果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act)和行為控制知覺(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三個具體的態度變量。主觀規范是指個體對社會壓力的知覺,對行為結果的態度是個體對創業行為結果的期望,行為控制知覺即自我效能感。Krueger等(2000)的研究證實了計劃行為理論對創業意向有積極的預測作用。Autio等(2001)、Gird和Bagraim(2008)的研究都驗證了該理論模型的有效性。Bird(1988)的創業意向模型認為創業意向受到個體思維方式的影響,即理性思維和直覺性思維,而且思維與個體變量(人格特質、能力、個人經歷)和社會背景(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共同作用于創業意向。創業事件模型提出創業意向受到個體知覺的影響,具體指個體對創業前景的吸引度(希求性知覺)、相信自己有能力創業的程度(可行性知覺)和個體采取創業行動的意愿(行動傾向)。Grundsten(2004)研究了社會認同、榜樣和規范以及創業機會的識別、創業資源的獲取等因素對創業意向的影響。范巍,王重鳴(2004)建構的創業傾向的影響因素模型包括個性特征、環境認知和背景因素等幾個方面。賀丹(2006)提出了一個概念模型,該模型綜合反映了影響學生創業意向的因素。該模型包括個人背景、個人特質、創業態度以及創業環境四大方面。個人背景除了研究創業意向常用的家庭背景、學歷這兩個維度之外,加入了創業教育、創業型團體參與程度、實習經歷三個維度。葉映華在(2009)提出的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模型認為創業人格特質、創業先前知識、創業認知和創業社會資源的獲得影響大學生創業意向,該模型還認為人格特質、社會資源和先前知識通過自我認知影響大學生的創業意向。王天力(2009)提出的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模型認為創業素質、創業環境和創業實踐作三個因素影響大學生創業意向。王瑩(2011)的理論模型認為社會網絡通過創業效能感對大學生的創業意向產生影響。

四、大學生創業意向理論模型的建構

1.社會網絡是預測大學生創業意向的重要前因變量之一。社會網絡是“特定的個人之間的一組獨特的聯系”。創業者的個人社會網絡資源是一種穩定的資源潛力,是個人產生創辦企業想法的關鍵因素。社會網絡提供了信息和資源的可能性和潛在性,能夠使創業者增加與外部環境的聯系,從而獲取更多創業所需的資源和信息,這對企業的形成至關重要。“結構洞”理論認為具有很多結構洞的社會網絡能為創業者提供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提高創業者發現創業機會的概率。可見,以往關于社會網絡的研究強調社會網絡結構和關系強度,較少關注網絡資源本身對創業機會識別以及創業意向的影響,本文認為大學生的社會網絡資源很有可能對大學生的創業意向產生影響。

2.創業機會識別在社會網絡和創業意向之間起到的中介作用。創業的第一步通常是識別創業機會,大學生是否能識別創業機會影響其創業意向。關于機會發現問題,奧地利經濟學家認為個體的創業警覺使創業者能夠識別創業機會,創業警覺即個體對市場需求及資源使用的敏感力。因而創業機會識別可能正向影響創業意向。目前關于創業機會識別的研究發現,個人特質、認知、先前知識與經驗與社會關系網絡等因素影響創業機會的發現。在個人特質方面,個體創造力對創業機會的發現十分重要。從認知角度對創業機會識別進行的探索還處于起步階段。此外,研究表明創業者可以通過社會網絡獲取創業機會資源和信息。因此本文認為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在大學生社會網絡和創業意向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3.創業教育的調節作用。創業教育最早來源于美國,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開發學生的創業個性,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與其他專業相比,創業學專業的學生創業意向更強,學生可以通過創業教育學習知識、獲得靈感和孵化資源。在創業教育水平高的情況下,學生通過專業的學習,掌握了更加體統全面的創業知識,可能更加敏銳地發現社會網絡資源中的創業機會,從而加強社會網絡對大學生創業識別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創業教育水平能夠進一步催化社會網絡對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的作用。

在對影響大學生創業意向的研究梳理之上,本文從社會網絡的角度重新建構了大學生意向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該模型認為社會網絡通過創業機會識別影響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創業教育催化了社會網絡對創業機會的識別作用。模型如下:

五、評價和展望

在前文對創業意向研究成果的整理與分析基礎上,可以發現已經有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目前對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多地涉及個人背景、個人特質兩方面,對認知層面的探討比較缺乏,而且從外部因素入手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例如創業政策、教育制度、社會網絡、信息的來源與形成以及非理性因素(直覺和偏差)。大學生創業意向的研究多數集中在影響因素方面,對結果變量的研究不多。此外,關于創業研究對象的定位還不夠細化和精準,未來研究可以探討不同年級水平、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校、不同專業類型的學生的創業意向。最后,在研究方法上,采用量化建模的方式對創業意向影響因素展開研究的較多,可以采取質性研究的手段,通過深入訪談,扎根到大學生創業群體等方式,更加具體、真實地了解各因素對創業意向的影響情況。

參考文獻:

[1]葉育旺,楊惠儀,陳斯明.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反思[J].邏輯學研究,2001,21(3):224-227.

第8篇

關鍵詞:新創企業;手段導向;目標導向

一、 引言

隨著創業活動的繁榮與發展,創業吸引了相關領域的學者紛紛對其進行研究。Shcuurman和Koopmans(2003)的研究表明創業企業一方面為人力市場提供了就業機會,另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的長期發展。根據2012年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推出的《全球創業觀察(GEM)2011中國報告》,在GEM的54個成員國中,中國的創業活躍程度在全球創業觀察成員中處于前列。報告顯示,在參與全球創業觀察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的創業排名已從2002年的11名提升到第2名,成為全球創業活動最活躍的地方之一。創業活動的蓬勃發展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的產業升級、科技創新,而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鑒于創業活動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大貢獻,探究創業活動中的新創企業生成過程機理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創業是一個復雜現象,其研究涉及到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各領域都試圖從自身的視角予以闡釋。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創業研究領域關注的焦點先后經歷了從人格特質視角到更加重視創業過程視角的變化。張玉利(2007)認為創業是新創企業生成的過程,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復雜過程,而創業者個人特質只是影響創業過程的因素之一。Gartner(1985)認為創業研究應該關注創業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關注誰是創業者。Venkataraman(1997)和Carter(2003)也認為創業研究的關鍵問題不在于描述創業者本身,而在于探索創業過程中的活動規律,揭示新創企業的生成機理。事實上,理論界和實踐界大多關注于已成立的既成企業的研究,如彭羅斯的企業成長論,杰·巴尼的資源基礎觀(RBV)等。近年來學者們研究的聚焦點開始轉移,如:Shane認為機會是創業研究的核心問題,提出了創業機會的識別、開發和利用為主線的創業過程研究。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雖然越來越關注創業過程研究,但局限于Shane的機會觀,強調對機會的識別、開發利用過程,而新創企業生成過程機理研究仍處于探索之中。

傳統管理理論認為企業管理活動在市場調研、預測下確定具體經營目標,以獲取最大化的預期收益為準則,選擇最優化的手段來實現目標。管理大師德魯克在其目標管理(MBO)中也提出構建“目標”為中心的管理體系。實際上,傳統目標導向思維模式在創業活動中遇到挑戰,因為創業活動需要在面臨信息不對稱,環境不確定性,資源匱乏、目標模糊等情況下采取行動。針對此種情形,美國學者Sarasvathy沿著其導師赫伯特·西蒙教授(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路徑,提出了一種基于手段導向思維模式的決策理論。該理論詮釋了在面臨不確定情境下創業者應如何決策,為創業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同樣,在環境不確定,未來難以預測情境下,創業者如何創建新企業?即:新創企業生成過程機理如何形成?本文基于手段導向視角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二、 手段導向理論概述

新古典經濟學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前提,在采取一種機械的、靜態的均衡觀下追求一種最優決策。決策者使用理性的決策程序,識別問題或機會,收集信息,提出幾種可行方案,對每一個方案進行評估,選擇最優方案。然而現實世界的人類行為卻是多樣性的,多樣性如:(1)異質性,每個人都不一樣;(2)易變性,人的行為、特質、偏好等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3)情境性,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的行為呈現不同的特征。Simon(1978)認為人類的有限理性、不完全知識以及有限計算能力等局限使得人們無法探尋和利用所有的機會;并且在進行決策時只能追求滿意結果。現實的創業活動中充滿了高度的不確定性,創業者無法準確地預測未來。在《人工科學》一書中,Simon認為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運轉中,局部性和偶然性總是滲透著和驅動著人工物的構建,人工世界是按照內部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發展的。Sarasvathy在師承了Simon的人工科學的思想的基礎上,采用溯因法分別對美國1960年~1985年間獲獎的45位創業者進行了訪談和實驗,并對訪談進行錄音和編碼。最后,Sarasvathy對27份口頭報告整理得到的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創業者們不一定做市場調查,沒有商業計劃書,沒有清晰的目標,他們采用了一種有悖于傳統管理思維模式的全新思維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2001年Sarasvathy在AMR發表了《Causation與Effectuation:從經濟必然性到創業可能性的轉換》一文, Effectuation理論正式誕生。

Effectuation一詞,韋氏詞典的解釋為“實施”、“執行”。Effectuation來源于effect,effect做名詞解釋為“結果”做動詞解釋為“實現”。Effectuation理論引入我國后,學者們從各自角度對其進行了詮釋,目前學術界對Effectuation翻譯包括手段導向,效果邏輯,因果倒置,其中張玉利教授譯為手段導向。在閱讀英文原著并查閱英文詞典的基礎上反復推敲,筆者認為“手段導向”表述更貼切,更接近Effectuation的核心意義,即通過手段來實現預期效果。從讀者角度來看,“手段導向”更符合中國讀者思維習慣,容易理解,故本文采用“手段導向”這一譯法。

Sarasvathy繼承與擴展了西蒙對人類決策認知限制的研究提出了手段導向理論,理論詮釋了創業者在不確定情境下如何進行決策。手段導向理論突破了已有創業管理理論的范式,徹底改變了行動的根本假設和價值認知體系。手段導向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手段導向理論模型由既有手段、效果集、愿望集組成。創業決策起始于既有手段——“我是誰、我知道什么、我認識誰”,從既有手段出發,以可承受的損失和風險為限,設想可能的效果,然后開始創業行動。在創業行動中,通過締結戰略伙伴來進一步降低不確定性,控制和利用創業行動中出現的偶然事件。效果是可承受的風險和損失、戰略伙伴的承諾、偶然事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創業行動未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創業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愿望,當愿望ti(i=1,2,3,4,…,n)沒有實現時,創業者會把愿望ti調整為ti+1,并開始新一輪的創業行動,相對應的效果集為效果1,效果2···,效果k,···,效果n。其中,三個手段:“我是誰?”、“我知道什么”、“我認識誰”,分為個體、企業和經濟三個分析層次。在個體層次上,“我是誰”指創業者的特質、經歷和能力,“我知道什么”指創業者所擁有的知識走廊,“我認識誰?”指創業者的社會關系網絡。在企業層次上,三種手段分別指物資資源、人力資源和組織資源。而在經濟層次上,三種手段則分別指人口狀況、技術情況和社會政治制度。

進一步分析Sarasvathy的手段導向理論,可以看到該理論有如下幾個特征:(1)體現了創業者創業時的一種理性,務實,穩健行為;(2)強調的是既有的手段,借助手段構建新事物,突出創業者在既有手段下能做什么;(3)體現了決策的動態性,靈活性,有效性;(4)重視人的作用,發揮人的能動意識創造機會。

Sarasvathy對人類的思維模式也進行了研究,認為人的思維模式可分為:目標導向思維模式和手段導向思維模式。目標導向思維模式就是在一組可供選擇的手段中挑選一個最優的手段去實現預期出現的結果,即:為了完成目標我應該做什么?。手段導向思維模式就是利用一組給定的手段去創造各種可能性結果并且選擇一個滿意的結果,即:我用這些手段能夠做什么?。兩種思維模式如圖2所示。

Sarasvathy(2008)指出:“當未來是可預測的,目標是清晰的以及環境是獨立于人類行為之外的時候,目標導向思維模式是適用的。當未來是不可預測的,目標是不清晰的以及環境是由人類行為所驅動的時候,手段導向思維模式是適用的”。另外, Sarasvathy還指出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創業者并非始終使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決策思維模式,成功的創業者往往兼有兩種思維模式。

三、 基于手段導向視角的新創企業生成過程模型

近年來,立足于解釋“新創企業從何而來”的組織生成過程研究成為創業研究領域的熱點課題,甚至有學者將其視為創業領域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主題(張玉利、楊俊,2008)。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新創企業生成研究主要從創業機會的視角來揭示其作用機理。Shane還將機會發現方式分為系統搜索和偶然發現。Patel在美國選取492名創業者作為樣本,研究發現系統搜索方式更能有效推動新企業生成。實際上,創業機會視角難以還原新創企業生成的真實過程。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一些學者將企業生成理論建立在Knight不確定性情境之中(Boudreaux & Holcombe,1989;Foss,1996)。Knight(1921)認為現實中存在三種不確定性:第一種不確定性,未來事件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發生的概率也是已知的;第二種不確定性,未來事件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具體概率未知;第三種不確定性,也稱為 Knight式不確定性,即未來未知,事件的概率分布尚不存在。面對Knight不確定性情境,創業者不知道未來的發展趨勢,甚至根本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在這樣的情形下,新創企業如何生成?本文借鑒Sarasvathy的手段導向理論,基于手段導向視角來探尋新創企業生成過程機理。

要生成新創企業,我們開始思考,影響生成新創企業的關鍵要素有哪些?企業是什么?《辭海》“企業”的解釋為:“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活動的獨立核算經濟單位。要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活動,就需要具備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獨立核算經濟單位說明企業是一個盈利性組織。組織就是人們為實現一定的目標,互相協作結合而成的集體或團體。既然是一個集體或團體,那么盈利性組織就包括利益相關者各方。組織又是一個開放系統,不斷與周圍的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新創企業往往與創業者個體特質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影響新創企業生成的關鍵要素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資源、創業者、利益相關者、環境,其中資源由人來獲取。最后,新創企業的生成關鍵要素歸為由創業者、利益相關者、環境構成。

根據分析,本文認為一個反應新創企業生成的概念框架是:在伴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創業者和利益相關者合作利用手中資源去生成新企業的活動。新創企業生成的概念框架如圖3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 新創企業生成概念框架具有動態性,創業者、利益相關者、環境都彼此相互影響。創業者與利益相關者互動過程中,雙方互相評估、權衡,在達成共識下展開合作。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創業者和利益相關者的手段和預期,而創業者和利益相關者也通過調整來保持對環境的適應,以及利用環境中的機遇。

基于上述認識,本文提出新創企業生成過程的模型,如圖4所示。

構建模型的思考邏輯:創業者開始于現有手段(資源儲備),在能承受的損失范圍內設想可能的目標,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獲得利益相關者的承諾共同建構新目標,同時,充分利用環境中的偶然性機遇,然后在新目標下對所獲取的資源進行整合,生成新企業。一定程度上,筆者認為,新創企業的生成過程就是手段導向視角下的資源獲取與資源整合過程。在此模型中,一方面,利益相關者的加入,增加了新的資源,創業者將已有的資源與新增資源相結合,改變自身的資源儲備,形成新的手段;另一方面,資源獲取以及利益相關者承諾的結果影響了創業者的目標,創業者逐漸調整原來的目標,目標進一步收斂,形成新的目標。

在新創企業生成之前,創業者專注于利用已有的手段去思考能做什么,三種“手段”——我是誰,我知道什么以及我認識誰,即創業者的獨特身份、知識水平和社會網絡。簡言之,創業者開始于一組手段,利用能掌控的資源,設想可能的目標。三種“手段”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并且決定了創業者能獲取的資源儲備,這構成了新創企業生成的起始條件。創業者不去預測也不依賴任何預測,而是根據他/她所愿意承受的最大損失,創造性地利用有限的手段去創造新的結果和新的手段(Sarasvathy,2008)。創業者不需要提前計算創建新企業所需的資金,以及籌集資金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創業者只需估計自己當下的財務情形,以及在最壞的情況下所能承受的損失。然后,創業者通過與認識的人互動,不斷有利益相關者加入,這些利益相關者不僅帶來了新的資源(我是誰,我知道什么以及我認識誰),而且帶來了利益相關者的承諾,這種承諾使得無關的不確定性“轉移”到未來,降低風險,減少損失。伴隨承諾的同時,利益相關者也對目標進行約束,使得目標逐漸清晰。由于環境對新企業生成整個過程產生影響,創業者無法對未來進行準確的預測;此時,創業者對非常規的情境保持警覺,創造性地利用環境變化出現的偶然性事件,并將其視為一種機遇和資源來開發。

企業是一個組織,由各個單元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構成。資源是創建企業的基礎,資源本身是靜態的,資源在未整合之前大多是零碎的。獲取的資源通過整合,使之相互匹配、互為補充、互相增強,這樣才能體現出這些資源的價值,產生最佳效益。另外,要創建新企業還往往面臨資源約束,更需要最大限度的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資源整合就是通過組織和協調對現有資源進行調整,重新配置,將不同資源整合到一起。換言之,資源整合就是要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尤其把組織的互補資源整合在一起實現1+1>2的效果。在新創企業生成的前期階段,創業者要充分整合手段導向下獲得的各種資源,為創建新企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即:整合“我是誰(智力資本),我知道什么(人力資本),我認識誰(社會資本)”以及利益相關者投入的資源。新創企業的生成過程中常會遇到Sarasvathy教授所提到環境的不確定性、無向性。環境的變化導致需要更多的資源或替代既有的資源,資源匱乏影響新創企業生成的進程。面臨這樣的情境,創業者應如何采取行動?一方面就是購買資源,購買資源需要投入資金,創建新企業過程中資金往往很有限。更可行的一方面就是資源整合,通過資源整合,突破現有資源匱乏的約束,優化資源的結構配置,把不同的資源融入到組織中,經過整合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如,在創業團隊中,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社會關系、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財務資源,把各種資源進行整合,構建完善的企業組織。

四、 結論

Sarasvathy教授的手段導向理論是近些年來創業研究領域取得的最具有突破性的理論成果。學者Davidsson將其評價為創業管理最近十年來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建構之一。手段導向理論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人”行為完全理性和未來可預測的假設,為創業者在高度不確定性情境下的創業決策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視角。

新創企業在生成過程中常面臨環境的不確定性,資源約束,組織結構不健全,管理缺乏規范化等情況,手段導向思維模式是適宜的選擇。手段導向理論認為,創業者不需要去預測未來,而是通過與利益相關者的協商、合作來決定新創企業的目標是什么,新創企業生成路徑是什么、新創企業將呈現什么狀態。

基于手段導向視角,本文分析得出:新創企業的生成是創業者,利益相關者、環境共同作用合力的結果,具體而言,新創企業生成過程是以創業者現有手段為起點,設想可能的目標,通過與認識的人互動并獲得利益相關者的承諾,目標逐步具體化,并積極利用環境變化帶來的偶然機會,對獲取的資源進行整合,生成新創企業。

參考文獻:

1. Barney, J.B.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 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 years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643-650.

2.Knight F, H.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21.

3.Read, S, Sarasvathy, S.D.Knowing what to do and doing what you know: Effectuation as a form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 Journal of Private Equity,2005,9(1):45-62.

4.Sarasvathy, S.D.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3,(24):203-220.

5.Sarasvathy, S.D.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43-263.

6.Sarasvathy, S.D.Effectuation: Ele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8.

7.張玉利,楊俊.組織生成過程研究:現狀評價與未來趨勢.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20(3):66-73.

第9篇

摘要:以大學生創業幫扶、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和大學生創業績效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為理論假設和依據,提出大學生創業的高校幫扶理念,包括以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提升為切入點的高校創業幫扶體系的構建、以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為主線的創業教育培訓課程的開發和以大學生創業環境完善為基礎的社會支持系統的建設。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幫扶;創業勝任力;創業績效

國家系列優惠創業政策的出臺,為大學生成功創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但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偏低,因此,大學生創業幫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大學生創業者為對象,以創業幫扶為主要內容,以如何提升創業勝任力為主線,試圖探索建立大學生創業幫扶體系、開發相關培訓課程及提供相關建議等,以達到提高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之目的。

一、大學生創業幫扶研究現狀

大學生創業幫扶研究必然與國內外創業研究,特別是大學生創業研究同步并交叉進行,每一研究主題大都提出了大學生創業幫扶的理論觀點。大學生創業幫扶得到國外研究者的重點關注,多采用比較分析、計量統計等方法,從創業特質、創業指導服務、創業后續跟蹤支持、創業建議等方面進行研究,努力構建完善的創業幫扶程序、步聚、框架和內容等。國內大學生創業幫扶研究主要是從創業外部環境因素與自身條件、創業系列優惠政策、創業現狀或困境與原因出發研究創業幫扶的具體辦法或措施。總體上講,國內大學生創業幫扶研究相對邊緣化,社會關注度較低,研究方法比較簡單,往往以簡約的創業幫扶對策去簡化創業現象,專題研究大學生創業幫扶,特別是尋求以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為理論依據和路徑的創業幫扶鮮有涉獵。創業勝任力作為預知、辨別并應用機會的一種能力,往往被視為創業的核心能力,是創業成功必備關鍵因素。Thomas提出的企業家創業勝任力六維結構,得到許多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實證研究支持。國內創業勝任力研究主要從創業勝任力維度入手,張煒和王重鳴驗證了創業勝任力的多層次結構,徐國亮和顧保國構建了三維結構的企業家勝任力特征理論模型。對創業勝任力的評價和解釋往往與創業績效概念聯系在一起,兩者相關性研究比較多見。學界對創業績效的維度和指標暫無統一看法,但企業的生存績效、經營績效和創新績效等多維性得到學界比較一致性的認同。同樣,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必然會影響大學生創業績效,但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和大學生創業績效研究并不多見。因此,將創業勝任力與大學生創業者直接關聯,界定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概念,并以大學生創業幫扶、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和大學生創業績效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為理論假設和支撐,以此提升大學生創業幫扶的針對性。

二、大學生創業幫扶的理論假設與依據

(一)大學生創業幫扶及對象的界定。創業的本質是個體創造價值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有通常意義上的從創業機會到創建新企業的過程,本文所講的幫扶不包含成熟企業內部新業務開展過程的幫扶。創業幫扶的時間是從大學生的創業行動即項目選擇為起點,以新企業的存活即項目的正常運轉為終點,企業持續久遠的發展過程即企業管理的過程不在此幫扶之中。本文將大學生創業幫扶界定為通過特定的流程和措施對大學生創業者進行創業扶持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大學生創業者從項目選擇到項目運轉實現的過程。大學生創業幫扶對象是正在或已經創業的大學生而非所有大學生,高校創業教育的對象可以面對所有大學生。高校創業幫扶對象是在創業教育的基礎上通過篩選而產生的。(二)大學生創業幫扶的理論假設與依據。對大學生實施創業幫扶的理論假設是創業幫扶可以提升創業成功率,其依據是大學生創業幫扶、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和大學生創業績效的關系,三者之間兩兩相關,創業幫扶可以提升創業勝任力,以此提高創業績效。大學生創業幫扶與創業勝任力之間表現出顯著正影響。大學生創業幫扶的內容包括創業教育培訓、創業指導服務、社會支持等。創業勝任力的識別與測量可以從能力勝任力、心理勝任力和社會勝任力三個維度進行。大多研究認為創業教育培訓對心理勝任力產生正向影響,Wilson研究發現,創業教育培訓對女生創業效能感的影響程度高于男生。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對其創業績效呈顯著正影響。國內外關于創業勝任力與創業績效關系的研究已取得顯著成果。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創業勝任力與創業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馮華等提出創業勝任力八維度模型,提出創業素質持續改進能力、創業執行力和創業競爭力的匹配與結合程度直接影響創業績效(模型各組成要素分屬以上三種能力范疇)。吳孝穎等對大學生創業勝任力與創業績效關系的研究結果表明,機會勝任力、關系勝任力、承諾勝任力等與生存績效、成長績效的相關性都比較強。大學生創業幫扶對其創業績效呈顯著正影響。創業幫扶比創業教育更廣泛,創業幫扶不等同創業教育,創業績效與創業成功也無法等同,但多數研究表明,教育、學歷和經驗與創業績效積極相關,Hen-ry等和Dickson等研究認為創業教育與受教育者實際創業并取得創業成功正相關。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在大學生創業幫扶與大學生創業績效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創業勝任力研究經歷了特質觀、情境觀、過程觀三個階段。創業勝任力的特質論無法解決創業實踐中的創業勝任力問題,情境論和過程論豐富了創業勝任力的內涵。Politis等把創業勝任力分為創業準備、過程、持續階段勝任力,嘗試解決創業勝任力與環境動態匹配的問題。創業幫扶通過解決創業過程中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等障礙以及不同階段創業勝任力問題,來影響創業績效。

三、大學生創業的高校幫扶

(一)以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提升為切入點的高校創業幫扶體系的構建。以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提升為切入點的高校創業幫扶體系,包括內容、模式、程序和方法等。幫扶內容包括創業教育培訓、創業指導服務、社會支持。高校常見的創業指導服務有:成立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機構,成立創業者聯盟和創業者俱樂部等創業團體,建設創業孵化平臺、創業模擬仿真平臺、電子商務創業平臺和創業網絡論壇平臺等,建設創業項目庫,設立專項創業基金,配備專業創業導師等。創業幫扶的主體有高校、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并由此形成高校主導型幫扶模式、政府主導型幫扶模式、企業主導型幫扶模式、社會組織主導型幫扶模式、跨部門合作型幫扶模式,這些模式各有優劣勢。大學生創業幫扶模式應是以高校為主體、政府為主導、社會和企業為助推的大學生創業幫扶模式,高校應主動爭取,打造“一站式”創業幫扶平臺,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和企業對大學生創業幫扶的作用。創業幫扶程序是對幫扶對象的系列評審、立項、簽約、實施、跟蹤、退出等過程,實施環節是創業幫扶的核心。實施環節主要從能力勝任力、心理勝任力和社會勝任力等三個維度進行,比如商業活動動手實踐能力、電子商務創業關鍵技術能力、機會識別和捕捉能力、機會型創業動機和創業自信塑造,搭建社會網絡、增加社會資本積累等。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提升的具體路徑,可以采用“優勢”的技術手段,具體步驟如下:確立創業目標,圍繞目標去發現創業勝任力中的一些不足,找到創業目標實現后的意義和價值,與過去曾經的優勢相聯結并產生正向的情感,假想實現創業目標的障礙并積極思考應對策略,公開承諾后主動付諸行動,最后達到創業勝任力提升的目的。(二)以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為主線的創業教育培訓課程的開發。培育和開發針對性強、實踐性強的創業教育培訓課程,是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重要環節和途徑。針對性強、實踐性強的創業教育培訓課程貫徹行動導向理念,圍繞大學生創業勝任力這根主線進行開發嘗試。所謂行動導向理念的創業教育培訓課程的開發,就是努力在教學過程與創業運行過程之間建立一種關聯和紐帶,即根據創業的相關任務形成行動領域,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學習情境將學習領域具體化。行動導向理念的創業教育培訓課程的開發,是以創業任務分析為前提,來充分調動創業者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引導只起輔助作用,讓創業者在創業行動實踐相對應的學習過程中去建構創業經驗和能力。行動導向理念、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為主線的創業教育培訓課程開發,既來自上文提及的大學生創業幫扶、創業勝任力和創業績效三者關系的理論研究,又對后續大學生創業勝任能力提升培訓提供了依據。應該說,SYB、IYB以及創業模擬類的創業課程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了以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為主線課程開發的基本思想。(三)以大學生創業環境完善為基礎的社會支持系統的建設。GEM模型中衡量創業環境有九個維度,這里主要談金融環境、政策支持、科學技術、社會文化等。在金融環境中,要保障大學生低成本創業的債權融資,要利用日益活躍的中國民間股權投資,要建立完善的投融資渠道,建立完備的借貸體系,制定靈活的融資資金和風險資金進退出機制。政府要引導銀行治理結構創新、完善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和信貸激勵機制等。政府要充分發揮與高校創業幫扶的補充與承接功能,協調市場體系運行,提供技術和經驗支持,在高校中設立專項創業資金,建立創業補貼、創業保障和救助制度。在創業政策方面,要圍繞動機、技能和機會三要素搭建創業政策理論框架,建立包括大學生等特殊創業群體的統一傾斜、優惠政策,而非政策重置和破壞公平競爭的創業政策,這些政策是基于政策合理必要原則和差別原則的資源分配正義和程序公平。同時,要根據電子商務創業的快速發展,針對電子商務在安全、信息化、物流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完善電子商務行業管理體制、加大電子商務信用體系建設、加強電子商務立法和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完善電子商務支撐服務體系、加大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服務質量和效率等。高校創業幫扶可以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發揮大學生創業者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創業幫扶是系統工程,大學生創業幫扶雖以高校為主體,但仍然要融入以社會為主體的幫扶模式中。但無論何種幫扶模式,大學生創業者都是影響創業績效的核心要素。

第10篇

關鍵詞: 創業傾向 高職教育 自主創業

1.研究背景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人口的增長高于經濟的增長速度,加之大學擴招,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勞動力過多而就業崗位不足的矛盾會在較長時間內存在。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各種矛盾互相交織,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在增加,職校畢業生的人數增加,就業競爭激烈;職校畢業生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技術等級中低的多,高的少,加上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攀比心理過重,表面上看職校畢業生最近幾年的就業率都能達到95%~98%,但是實際上穩定率太低。同時,就業率注水、非正規就業等問題導致職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呈現隱性滑坡,使就業后失業的畢業生群體加大,隱性的就業矛盾日益尖銳。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稱,當前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隨著一系列促進創業政策的出臺,創業服務體系逐步形成。

2.創業傾向理論

最近幾年在我國創業教育已成為熱門話題,對于創業意向、創業傾向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還未形成系統的研究。為了更好地預測創業意向,在國外的學術界較有影響力的有計劃行為理論和創業事件模型及Bird創業意向模型。

(1)計劃行為理論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Ajzen研究發現,人的行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處在控制之下, 因此,他將TRA予以擴充,增加了一項對自我“行為控制認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 從而發展成為新的行為理論研究模式――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在TPB模型中,主要由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產生創業意向,從而導致創業行為。

(2)創業事件模型(Model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vent,SEE)是由Shapero和Sokol在1982年提出的,該模型假設個體的創業意向受需求性認知、可行性認知、行動傾向三個因素影響。“需求性知覺”指的是個體對成立一個公司的前景的吸引程度。“可行性知覺”指的是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立一個公司的程度。“行動傾向”指的是個體采取行動的意向。

(3)Bird創業意向模型。其是Bird(1988)在將理性和直覺思維作為創業意向的維度的基礎上,提出個人、社會背景和理性、直覺思維在創業意向形成中的交互作用。個體變量:個人經歷(如創業經歷)、個性特征(如成就動機)、能力(如先進的思想)和社會背景因素: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二者共同組成創業背景。Boyd和Vozikis(1994)引入“自我效能感”對Bird的模型進行修訂。提出理性思維通過態度或觀念對意向產生影響,而直覺思維則通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響意向。同時,自我效能感調節意向與行為的關系。

3.研究模型的構建

TPB模型主要由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產生創業意向,從而導致創業行為;SEE模型主要有需求性認知、可行性認知、行動傾向三個因素影響;Bird創業意向模型主要涉及個體變量、社會背景因素。本文的研究結合三者的模型研究和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進行歸納總結,并且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把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創業的因素分為個人特質、創業態度、創業環境三個變量。

(1)個人特質:創業者的人格特征中獨立性、合作性、敢為性、克制性、堅韌性、適應性這六種因素對創業活動具有十分顯著的影響;由于創業這一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賦予創業能力不同于一般能力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實踐性、綜合性、創造性,因此本文把個人特質作為直接驅動因素,人格特征與能力特征作為它的次級驅動因素。

(2)創業態度:創業者的創業態度影響著創業傾向,對創業有著清楚的認知并且有良好的社會資源都可以更好地幫助創業者創業。社會資本影響創業者獲取創業機會信息和創業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而創業者的認知基礎和價值判斷是創業者對獲取的創業機會信息和創業資源的過濾器,影響創業者最終的創業行為。創業認知是指個體對創業的認識與了解,要洞察創業商機,整合已有資源,進行組織和管理,并且明白風險和利潤的關系。本文把創業態度作為直接驅動因素,創業認知與社會資本作為它的次級驅動因素。

(3)創業環境:創業環境研究是創業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創業環境是一系列概念的集合體,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本文研究的對象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影響他們創業的環境因素從社會宏觀政策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來分析。社會宏觀政策環境支持學生創業,主要表現在:企業注冊登記方面,程序簡化,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免收登記費、個體工商管理費和各種證書費、優先貸款支持,簡化貸款手續,利率優惠等。本文把創業環境作為直接驅動因素,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作為它的次級驅動因素。

綜上所述,本文將高職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因素分為個人特質、創業態度、創業環境。其中,個人特質包括人格特征、能力特征;創業態度包括創業認知、社會資本;創業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

與研究模型相對應,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高職院校學生所具有的創業者特質與創業傾向正相關。

H1a:人格特征對創業傾向有著正向影響作用。

H1b:能力特征對創業傾向有著正向影響作用。

H2: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業態度正影響創業傾向。

H2a:創業認知對創業傾向有著正向影響作用。

H2b:社會資本對創業傾向有著正向影響作用。

H3:高職院校學生所處的創業環境與創業傾向正相關。

H3a:社會環境對創業傾向有著正向影響作用。

H3b:學校環境對創業傾向有著正向影響作用。

H3c:家庭環境對創業傾向有著正向影響作用。

相應的函數表達式:創業傾向=F(個體特質,創業態度,創業環境,能力特征,人格特征,社會資本,創業認知,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

4.構造此模型的意義

(1)構造此模型對于研究高職院校學生創業有重要意義,同時可以指導學生對創業有正確的認識。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創業,是經濟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規格定位,決定了其是國家人才結構鏈中“產業員人群”,這個“群”涉及廣泛,群體龐大,其專業和技能覆蓋產業經濟的全領域。通過創業,形成新企業、新崗位、新技術在現有經濟結構中演繹、孵化、派生、裂變,不斷優化整體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高職院校學生創業可以將創業精神、創業實踐滲透到經濟產業的各個領域,影響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占據大學生規模“半壁江山”的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僅僅通過“等崗位、靠推薦、要飯碗”,依賴政府、社會、學校、企業解決就業是不能滿足就業需求的,創業不足是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之一。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個“快捷方式”。創業是就業的一種形式,是沒有失業的就業。對于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而言,創業是生活之本,是立業之基,是發展之源。

(2)構造此模型有助于學校開展創業教育。創業教育是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創業教育并不等于創建企業的教育。對此,英國人有獨特的認識,他們認為,創業是指在混亂無序、變化和不確定的環境中勇于承擔責任,積極主動地尋求與把握機會,高效地整合與利用資源,明智地決策,創造性解決問題,創新并創造價值的過程。創業既指向目標達成,有時又指向“創造性的破壞”。因此,創業首先不能僅僅被當做是一種純粹的、以營利為唯一目的的商業活動,而是滲透于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創業教育是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通過此模型的構造有助于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開展創業教育。這樣在學校進行創業教育時不僅要強化創業意識教育、創業品質教育、創業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創業技能教育,教會學生創業。過多的理論教育并不適合高職校學生,要通過案例教學、典型剖析、虛擬演練等學生易于接受、喜于接受的方法,提高教學實效。同時也要通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虛擬職場與實地職場相結合,拓寬創業教育的渠道。把創業教育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把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提高學生對創業的認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幫助學生做好創業規劃。

參考文獻:

[1]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442-454.

[2]李永強.白璇.毛雨.曾崢基于TPB模型的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8(5).

[3]賀丹.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因素分析[D].碩士,2006.

第11篇

重視商業計劃書

作為投資人,我經常會收到陌生人的來信或電話,其中很多都會約我直接面聊項目。但我想對創業者說,如果你連商業計劃書都不寫就想直接找我面聊,那么我是不會信任你的,哪怕你是塊寶,因為這種做法這實在太草率了。毫無準備地上陣就是浪費投資人的時間,創業者也會錯失融資的機會。

花半小時或一小時就能寫好一份商業計劃書,一般投資人看完后覺得項目有意思,肯定會找創業者深聊。一份好的商業計劃書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在開始的幾頁中要有你的項目的一些亮點摘要,這樣容易讓投資人一目了然;團隊介紹也很重要,要寫得清楚明確;產品與服務以及你的商業模式是什么要重點介紹,這里包括你的市場分析和競爭分析,還有目前公司的運營狀況等;還要提供公司的業務規劃時間表,表應做得比較細致,也要強調會嚴格去執行;最后還包括你對公司和產品的預測和運營計劃。另外,對我來說,有了商業計劃書還不夠,如果創業者連公司也沒有成立,只有一個想法的話,讓我給他幾百萬,我是絕對不會投資的。

當然,得到初步的見面機會只是個開始,在雙方接觸過程中,有的創業者令投資人感到放心,也有的創業者,你跟他聊了一句就不想再聊第二句。也許各種情況都情有可原,而我想向創業者強調的是:不要把投資人當傻子,不要對投資人死纏爛打,不要把融資當做創業的目的,不要相信10分鐘搞定投資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要在天使輪就喪失你對公司的控制權,不要相信先讓你掏錢的融資中介,不要在自己的優勢問題上過于謙虛。能了解這些問題,有助于你擁有更成熟的投資心理。

創始人和投資人若均感覺良好,就可以選擇是否合作,如果確定合作就要簽署Termsheet,簽署完后會有系列的盡職調查,涉及財務、業務和法務等方面,調查完沒有什么問題了,雙方就會就最終條款簽約,最后股權以及資金就開始正式交割了。

成熟者更受歡迎

天使投資的特點是追求“高成長”,如果創業者的項目沒有過多的成長空間,我覺得創業者沒必要找天使,而是可以直接找親朋好友為你“投資”。因為對投資人來說,“小市場”肯定沒戲。

此外,項目本身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背后操作的人。如果把創業比做“騎馬”的話,投資者除了會看馬本身是否強健有力,還會看騎馬的人是否有賽場經驗及能力等。因為同樣一匹馬,由不同的人騎會有不同的結果,天使投資人尤其看重這一點。人們經常會看到某個產品項目不是特別創新或驚世駭俗,但是深諳其道的人能夠將其做到巔峰。

同時,每個天使投資人關注的地方都不一樣,有可能是創業者的激情,也有可能是創業者的誠信度等。那么,大多數的天使投資人更青睞怎樣的創業者呢?過去不少人以為年輕的、20歲左右的創業者更受歡迎。事實上,40歲上下的創業者才是投資人的偏好,可以說,他們是拿天使投資的主流群體。因為40多歲的創業者有經驗、有積累,因此也更成熟、更靠譜,讓天使感到可靠。當然,也會有特例,比如Facebook、Google等公司的創始人年紀輕輕就成功了,但是這樣的公司并不多。而在天使投資階段,很多投資人可能并不愿意參與公司的管理經營,對他們來說,如果創業者能夠擁有運營能力是最好的。以我個人來說,我就更愿意做一個旁觀者,更愿意投資一個行業經驗豐富的、能力很穩定的,缺的只是錢的

創業者。

國內目前處于底層的一些公司的創業者,他們并不年輕有為,但他們更穩健,更讓投資人感到放心,他們日久積累的資源和能力,也是投資人所看重的。至少從概率上講,他們會比年輕創業者的成功率更高。反觀那些年輕的創業者,雖然他們創業成功,但是某些方面還是缺乏經驗。比如,在Facebook上市的時候,其創始人扎克伯格直接穿著拖鞋就去路演了,我覺得他這種做法就沒有表現上市公司創始人的那種氣勢,會對企業造成負面影響。雖然扎可克伯格可能會覺得自己很酷,但是股民根本不買賬,Facebook上市后的表現并不好。而如果是一個有多年管理經驗的創業者,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去路演,我認為股價很有可能不會這么快地跌下來。

不追求賺快錢

盡管不同的天使投資人秉性和投資偏好各有不同,但是他們有一項特質是相通的,那就是他們能比別人更快、更早地發現潛在的“寶藏”,這是由天使投資人的責任決定的。

第12篇

摘要:自主創業是時展的產物,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自主創業都日益表現出對經濟的強大推動作用。大學生自主創業是時代進步、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大學生適應科技創新、實現和完善自我價值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大學生;自主創業;個人因素;環境因素

中圖分類號:G72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247-02

隨著全國高校擴招,高等教育逐漸由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2005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338萬,而2009年則超過600萬人,2010年畢業生更達到630萬人,2011年預計為660萬人,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得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這不僅是對畢業生的壓力,也是對社會的壓力。面對險峻的“就業”形勢,各方均不約而同地把壓力轉換為“創業”的動力,從“找飯碗”到“造飯碗”,大學生自主創業將成為一個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的潮流和趨勢。

本文著重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所需的要素進行闡述,主要從個人素質和環境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大學生創業的個人要素

(一)大學生創業的心理素質

創業心理素質主要是指在創業過程中對人的心理和行為起調節作用的個性意識特征。它在創業素質結構系統中起著調節作用。良好的創業心理品質意志如同創業大廈的基石,可以奠定事業的基礎,支撐創業人生。大學生創業心理創業者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與心理素質,它的具體表現為:富有理想,樂觀與自信,具有緊迫感,勇于面對風險,堅韌的毅力等,心理健康可以使人心情愉快、頭腦敏銳、精力充沛、行為協調,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創新熱情。

(二)大學生創業的意志品質

從心理學上來講,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標,并根據目標調節、支配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對人的行為具有發動、堅持、制止、改變等方面的作用,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活動。創業意志就是指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自覺地克服多種障礙和困難,進而實現期望目標的心理過程。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可以后天培養出來,在克服困難中表現,并在克服困難中成長。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誠實守信。誠實守信就是要求人們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過程中,恪守諾言,講求信用,誠實無欺,在不損害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只有優質的產品質量、良好的客戶服務,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意志力。意志力即克制力和忍耐力,是衡量一個人有無堅強意志的標志。在創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諸多困難,如果缺少克制和忍耐而經常發脾氣,將導致在決策過程中失去理智,或者在企業內部形成緊張的人際關系和工作氛圍,影響員工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以致于有可能影響創業進程。

3.責任感。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是一個自發的角色,如果不能夠以積極主動、充滿熱情、抱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工作,事業是不會有起色的。創業者對事業的激情和責任感,在一定程度上會感染員工,使得全體員工凝聚在一起,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創業過程中的難關。

4.踏實。創業需要務實的精神,創業者只有積極努力、腳踏實地的奮斗,才有可能取得創業的成功。

5.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動力源泉。居里夫人說:“無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應該有恒心,特別是自信心。”只有自信,才能自強不息、百折不撓,才能使創業者在艱苦的創業過程中保持必勝的信念,使人為了創業成功而努力奮斗。

6.勇氣。創業過程中,機會與風險共存,當一個機會出現的時候,往往風險也會隨之而來。創業者在把握機會的同時,也要有勇氣承擔風險,這種特質在轉折時刻至關重要。面對風險,創業者不僅要具有承擔風險的勇氣,更要具有化解風險的勇氣。立志創業,必須要敢闖敢干,有膽有識,這樣才能變理想為現實。

(三)大學生的創業意識

創業意識是指大學生對創業這一實踐活動的正確認識、理性分析和自覺決策的心理過程,是大學生從事創業活動的強大內在驅動力。相對于西方國家迅猛的創業熱潮,我國大學生創業人數不多的根本原因在于創業意識還沒有得到更深層次的認同和接受。許多大學生雖然對創業有了朦朧的認識,并基本接受這個概念,但是少有人能夠深入自身和突破自我,去思考創業和自我的關系。

1.正確認識創業

創業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永不服輸的精神。創業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雄心、有抱負的創業者從來不會被失敗所嚇倒,更不會放棄開創自己所追求的事業。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是創業成功的首要因素,成功與失敗的根本在于精神方面的差別。創業是一種意識,是一種爭取成功的意識。創業就在我們身邊,一個好的創意,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經過詳細周密的計劃與可行性分析,就可以成為創業之本。創業是一種素質,是一種充分整合資源的素質。創業不能僅僅憑借一個創意或一個點子,而是要兼顧管理、營銷、財務、人力資源、成本預算等各個方面。

2.明確創業目標

創業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目標意識支配下進行的。創業目標是多元化的,實現自我價值、追求成就感、財富等都是正常的創業目標。對于創業者來說,財富就是他們的成績單,是評價創業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單純以追求財富為原動力的創業者,在金錢的享受中容易喪失斗志、缺乏信念,逐步失去創業的熱情,因而,我們應該正確處理獲得財富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關系。

3.具有創業風險意識

創業具有一定的風險,只有具備了風險的意識,才能夠在創業初期就合理地規避風險,并把握創業過程中核心要素管理;也只有具有一定的風險意識,才能夠使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服務走向實際化運作,才能夠使新創企業度過艱難的創業過程而迅速成長,走向成功。

(四)大學生的創業知識、能力和思維

1.創業知識

創業活動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受到工商、稅務、金融、保險、環保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學生掌握和創業有關的豐富的社會綜合知識,這也應是創業素質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需要具備經濟頭腦和管理素質。企業要在市場中進行優勝劣汰的比賽,創業者不僅要充分運用企業資源、人力、物力、財力,增強企業競爭力,更要能夠整合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是創業者成功的關鍵所在。創業者要有對自己員工的指揮、調動、協調以及對非人力資源的集中分配、調度和使用的能力,還要有對自己組織機構進行設計與再設計的能力等。創業過程中,要碰到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創業者必須具有法律意識和素質,一方面避免自身觸犯法律,另一方面用法律保護自己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2.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是學生進行創業所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它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大類。創業能力的形成需要創業者具有較高的智商和情商,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能力。專業能力是創業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人們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所必需的本領,包括創辦企業中主要職業崗位的必備從業能力;接受和理解與新辦企業經營管理方向有關的新技術的能力以及把環保、質量經濟等知識和法律、法規運用于本行業實際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創業的基礎能力,是指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如:接受和處理事物的能力、捕捉商機的能力、分析決策的能力等。社會能力包括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與自我有關的行為、團隊合作能力等。

3.創業思維

創業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是人們完成創造互動的基礎,是人類最富活力的行為,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著靈魂的作用。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需要擺脫思維定勢,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開創新的局面。創新是企業的生存之本,創業者只有靠獨具匠心,發揮自己的潛能,才能走與別人不同的發展道路,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大學生創業的環境要素

(一)政治環境

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首要政治前提,是決定社會生產生活根本價值取向的最初淵源和最終歸宿,從根本上規定著全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現實價值取向和未來發展方向。國家對大學生創業高度重視,在憲法、法律和治國方略上提供了有效保障。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展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適時制定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我國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創造了有效的社會政治條件。

(二)經濟環境

就創新創業活動的條件和動力而言,經濟因素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必要社會條件和物質利益動因。無論是從創新創業的條件、創新創業的動機、創新創業的目的還是從對創新創業的評價和激勵的角度看,經濟基礎、物質因素都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必要社會條件和物質利益動因。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已經具備了促進和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必要社會條件,從根本上解決了社會創新創業的物質動力和目標取向問題。

(三)文化環境

現代的文化觀,已經超越了僅僅把文化簡單地看作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階段。文化創新是決定大學生創新的精神源泉,文化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人文環境和基礎,既是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的起點和歸宿,又是認識和實踐不斷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它以科技、知識、信息的形式,直接參與、指導、規定著整個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并直接物化為物質生產成果。只有文化的創新,不斷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科技文化含量,才能真正地發展社會生產力,獲得推動和保持國民經濟長足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文化是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生長發育的社會基質;文化創新是社會創新的靈魂,是社會創新的不竭源泉和內在動力。

大學生創業是時代進步、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大學生適應科技創新、實現和完善自我價值的必然選擇。大學生只有在具備自主創業的個人素質的前提下,在和諧的創業環境中,自主創業才能得以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萍.個性品質塑造――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J].當代教育壇,2006,(l):28.

[2] 蔡莉,崔啟國,史琳.創業環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l):50-56.

[3] 范龍,尹琦.大學生創業定位與創業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7,(7):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家渠市| 石家庄市| 运城市| 旬邑县| 青阳县| 科技| 芦山县| 宝丰县| 香格里拉县| 新田县| 滕州市| 苏尼特左旗| 巴彦淖尔市| 阳城县| 雅安市| 旌德县| 墨玉县| 孟连| 巫溪县| 新乡县| 定远县| 工布江达县| 绥芬河市| 蓬莱市| 马尔康县| 进贤县| 都昌县| 会东县| 汕尾市| 南华县| 邯郸市| 靖江市| 镇沅| 平南县| 顺义区| 西乌珠穆沁旗| 宿州市| 长沙市| 博兴县| 泸西县| 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