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重癥醫學科護理團隊介紹

重癥醫學科護理團隊介紹

時間:2023-09-18 17:35: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重癥醫學科護理團隊介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重癥醫學科護理團隊介紹

第1篇

【關鍵詞】目標分解;教學模式;重癥監護能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059

隨著重癥醫學科的發展,重癥監護能力成為臨床護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重癥監護能力包括急救能力、病情觀察能力、感染控制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ICU集中各種先進儀器和急危重癥搶救、監護技術,成為搶救和培養護生重癥監護能力的重要基地[1]。如何指導護生在重癥監護病房實習過程中,面對復雜儀器和高難度監護和操作技術,有目的、循序漸進形成初步的重癥監護能力是臨床教學的難點。筆者所在科將重癥監護室教學目標按難易程度賦值分類,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結合知識掌握的漸進性,設計目標分解教學模式并應用于重癥監護臨床教學,培養護生重癥監護能力,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1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ICU實習的護生136名,男29名,女107名,年齡18~24歲,學歷層次包括本科、專科、中專。將護生進入ICU實習的月份編號,根據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61例,平均年齡(18.73±3.125)歲,對照組75例,平均年齡(19.09±2.572)歲。兩組間性別、年齡、學歷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護生性別、學歷比較 例(%)

組別 性別

學歷

男 女 本科 專科 中專

干預組(n=61) 12(12.3) 49(87.7) 17(27.2) 31(38.3) 13(34.6)

對照組(n=75) 16(14.6) 59(85.4) 22(30.5) 33(36.6) 20(32.9)

字2值 0.153 0.211

P值 0.617 0.825

1.2方法

1.2.1試驗設計采用非同期隨機對照試驗研究。ICU成立兩個教學小組:小組成員具備專科及以上學歷,臨床工作時間≥2年,具備教學資格,以抽簽形式決定目標分解教學小組和常規教學小組。干預組與對照組護生均在教學小組指導下實習,教學內容一致,教學課時數相等,每周一上午集中教學,其余時間護生跟隨帶教老師進行臨床實踐。干預組采取目標分解教學模式,對照組實施傳統教學模式,實習時間4周。在ICU實習結束后,邀請其他科室教學負責人采用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2]。考核兩組護生搶救能力、病情觀察能力、急救能力、感染控制能力,經過統計學處理后,對比分析帶目標分解教學模式提高護生重癥監護能力的效果。

1.2.2目標分解教學模式目標分解教學模式是將教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按基礎到專科,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序,從1~9分賦值,專科程度或難度越高,分值越高。1~3分為低難度、4~6分為中等難度、7~9分為高難度。各部分內容依據知識掌握的漸進性和臨床應用的重要性,有序納入每周教學計劃。目標制定分掌握(完全掌握所有知識點)、理解(掌握知識要點)、了解(掌握知識重點)三個級別。知識掌握順序:1~3分直接劃入掌握范圍;4~6分:第1周理解,第2周掌握;7~9分:第1周了解,第2周理解,第3周掌握。目標制定采用統一格式:掌握/理解/了解+知識,如:掌握吸痰指征,理解呼吸系統的解剖,了解呼吸機的應用。本科護生掌握、理解、了解三個級別必須達標,專科生掌握、理解兩個級別必須達標,中專生掌握級別必須達標。目標分解教學模式還要求帶教老師根據每周教學目標,結合每日工作內容,靈活制定護生每日學習目標和內容,每日反饋評價。

1.2.3實施第1周:向實習護生介紹目標分解教學模式,明確重癥監護病房教學目標和內容,根據本周教學目標和病房工作情況制定周實習計劃;第2周:周一反饋上周教學目標和實習計劃落實情況,明確本周教學目標和實習計劃;第3周:內容同第2周;第4周:周五評估整個教學計劃實施效果,組織護生參加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考核重癥監護臨床能力。

1.3評價指標根據重癥監護病房培養護生急救能力、病情觀察能力、感染控制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的實習目標,設計一例包含先天性心臟病室缺修補術后接手術、術后監護以及心跳呼吸驟停搶救配合三個標準化考站的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考核護生的重癥監護能力。

1.4統計學處理運用SPSS 16.0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對干預組與對照組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得分進行組間單因素方差分析。

2結果

OSCE考試結果顯示:干預組急救能力、病情觀察能力、感染控制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考試得分及OSCE總分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兩組護生重癥監護OSCE考試各重癥監護能力

及總分比較(x±s) 分

項目 OSCE重癥監護能力 OSCE總分

急救能力 病情觀察

能力 感染控制

能力 團隊協作能力

干預組(n=61) 67.03±2.715 68.90±0.778 68.42±0.487 77.17±3.697 81.85±3.602

對照組(n=75) 58.70±3.117 56.81±0.965 55.37±0.681 57.65±5.014 66.59±3.994

F值 3.369 15.683 7.970 4.781 3.991

P值 0.035 0.000 0.000 0.006 0.020

3討論

3.1目標分解教學模式使教學目標明確、激發護生學習興趣重癥監護理論難度高、技能操作不易掌握,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引,護生會迷茫,碰到什么學什么,最終難以達到教學目的。目標分解模式明確每周、每天學習目標和重點,使護生清楚自己的學習計劃,并逐步實施。臨床教學過程中發現,護生初次進入ICU,面對各種復雜儀器、引流管道、急救搶救場面,既好奇、想學,又充滿恐懼。同時護生在ICU實習,學習興趣高于普通病房,本研究證明按目標分解模式引導護生有目的、有計劃學習,能夠充分利用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潛能,初步形成急危重癥搶救和監護能力。

3.2目標分解教學模式符合循序漸進教學規律目標分解模式將重癥監護理論和技能按簡單到復雜、基礎到專科的順序進行排序,制定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符合教學規律和能力形成規律。使護生面對復雜難以掌握的理論和技術,減輕恐懼和畏學心理。本研究中,干預組護生重癥監護能力得到提升,表現在主動觀察病情變化,觀察面擴大,重點突出,并能思考病情變化原因和處理措施,具備初步搶救配合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各種有創操作中無菌觀念增強。與對照組相比,能較好地達到重癥監護能力培養目標。

危重癥搶救和監護能力是臨床護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急救技術、技能,心肺復蘇、精密儀器使用及病情動態觀察和應急處理能力等[3]。因為重癥監護理論技能的復雜性和難掌握性,本研究從臨床教學實踐出發,采用目標分解教學法,分析護生重癥監護能力培養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并實施,能夠幫助護生明確學習目標,循序漸進,激發學習興趣,最終初步形成重癥監護能力。但尚未有公認的重癥監護能力體系構成,本研究也只立足于最基本的急救、病情觀察、感染控制、團隊協作等能力的培養研究,其局限性有待在重癥護理學的進一步發展中繼續探討。

參考文獻

[1] 范亞峰,張仁,陳誼,等.ICU護理人才校內實踐技能培養模式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8,10(11):983-985.

[2] 景匯泉,于曉松,孫寶志.OSCE 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2002,23(2):29-33.

第2篇

可是作為一個醫院的當家人,工作的重任和使命感,不得不使他的工作更加繁忙起來。

“從今天上午8點進入辦公室,到現在還沒有一刻能閑下來。”朱立國面對記者如是說。此時,神情上略顯疲倦的他,當談及醫院的建設和規劃時,又開始神采飛揚起來。

創和諧團隊促進各科持續發展

“望京醫院成立至今已經有15年,實際上在所有三甲中醫院里面還是一座比較年輕的醫院。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是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期。”朱立國介紹,從剛開始建院時,把幾個單位合并在一起,最大的矛盾就是人與人的融合;到經過十余年的建設,望京醫院臨床、醫技科室日漸完備,醫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期,醫院的業務量做大了,但是業務量做大的同時,結構上也出現一些問題。

醫院還要繼續向前發展,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調整醫療結構,還有一點就是加強醫院的內涵建設。望京周邊地區有40多萬人口,滿足周邊地區最基本的醫療需求是前提。作為該地區的唯一一家三甲醫院,在新的發展時期,去年在朱立國的領導下醫院確定了未來五年的規劃目標。

朱立國強調指出,首先要加強領導班子與和諧團隊的建設。他認為領導班子是一個單位的核心和靈魂。和諧的領導班子與團隊是醫院發展的關鍵,心齊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勁足。只有建設團結和諧的領導班子,才能帶領職工同甘共苦、干事創業,從而帶動整個醫院的和諧發展。

朱立國指出,在工作中,堅持和落實民主集中制,貫徹并完善“三重一大”必須經集體討論決策的制度,加強班子成員間的交流與溝通,增強團結與協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圍,構建了團結、務實、進取的領導集體。保證領導班子的團結協調、高效運轉,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圍。以人為本,加強干部隊伍與人才隊伍建設,調整了部分中層干部,引進了醫院急需的人才,促進了醫院各科室團隊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其次,以望京醫院“十二五規劃”中“一體兩翼”總體發展思路為指導,確立工作重點。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帶領院領導班子在認真學習《中國中醫科學院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基礎上,多次開會進行研討論證,明確了醫院“十二五”期間“一體兩翼”的總體發展思路,即“堅持中醫院辦院方針,以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滿足區域醫療需求為主體,以中醫骨傷科臨床研究基地和中醫康復保健中心建設為兩翼,全面推動醫院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提高服務能力、服務水平,提高醫院核心競爭力。

朱立國說,為保證“十二五規劃”的順利實施,一年來積極籌劃“兩翼”所包含的中醫骨傷科臨床研究基地和中醫康復保健中心的建設,做到每一步有目標,有措施,有檢查,有落實。

穩中醫辦院調整產業結構設置

一個醫院的流水既重要,也不很重要。不重要的是并不是這個數字越大越好,重要的是一定要看它的結構是怎樣組成的。朱立國院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同是一個醫院,一年的整體收入都為10億元,比如該醫院的藥品占了80%,耗材占了10%,可能最后利潤的只有10%。那么,這個醫院基本也就沒有什么自己的特色了。他覺得這10億元是不合理的,因為消耗了大量的醫療資源。

“說句難聽的話,就是醫院都給醫藥器材商打工了,大部分利潤都被他們拿走了。但是對病人有沒有好處?很難說!”朱立國說,假如這10億元構成比有很多治療費在里面,比如通過大力開展傳統的中醫特色治療如針刺、推拿、艾灸、拔罐、中藥熏洗以及手術治療等方法來提高醫院的整體收入,那么它的含金量就很高,病人的療效也會明顯提高,而且符合醫改的政策。

今年望京醫院對醫療結構作了一些調整。比如說,醫院為了防止感染,以前的手術都是使用一些抗生素作為預防用藥,98%的手術病人都在預防使用抗生素。“雖然我們的手術室無菌條件非常好,但還是有些手術要給點抗生素。”

“按照北京市衛生局的要求,預防使用抗生素使用率不能超過30%,望京醫院嚴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經過這一年的調整,這一塊整體上給壓了下來。”朱立國說,這樣就等于減少了抗生素在整個醫療費用的三分之二,算是達標了。但是達標意味著什么?醫院的流水將會減少三分之二。

“但是這點該不該減,這絕對是要減的。”朱立國堅定地說,無序使用抗生素對病人的傷害還是很大的。如果對沒有感染的病人使用抗生素,不但容易造成細菌耐藥,導致以后無藥可用,還可能對患者機體造成傷害。

“還有一塊結構調整,就是我們的中藥飲片。”為落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提高中藥飲片使用率、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要求,醫院采取有效措施,鼓勵使用中藥飲片和傳統中醫診療方法,中藥飲片使用率由去年同期的10%左右上升到30%左右,達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要求。

此外,還舉辦了望京醫院“百草杯”中醫基本功知識競賽,采取住院醫師與主治醫師以上職稱人員組隊參賽形式,以方劑、中藥的掌握應用情況為比賽內容,營造“讀經典,用經典,背方歌,用中藥”的良好氛圍。

“通過這一減一增,實際上對醫院來說是好事。”朱立國說,他們醫療業務量雖然還在增加,但是含金量卻增加更多。因為飲片的利潤值要比西藥要高。飲片使用好了,既對病人來說是有幫助的,又凸顯了中醫特色的發揮。

“截止今年的9月底,基本完成了去年一年的流水。但是利潤值卻比同期增加好幾倍。”朱立國說。

重“一體兩翼”全力打造傳統醫療

“一個醫院醫療水平高低與否,關鍵還是要看你的治療效果如何?病人來到醫院的首要目的是為了看好病。在幫助病人解決痛苦的同時,也要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朱立國說,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身心全治。對此,朱立國信心滿滿。

今年春節期間,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在望京醫院開展了一個座談會,他提出了“一體兩翼”的思路。會后,朱立國及領導班子對其進行了論證,覺得這個思路非常好。在此基礎上,望京醫院將在5年內籌建并打造現代的中醫骨傷科臨床研究基地和中醫康復保健中心。

據了解,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望京醫院已與北京中醫藥大學簽署協議,置換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校區30畝土地用于建設國家級中醫康復保健中心、骨傷科臨床研究基地,以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功能、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升綜合救治能力、社區服務能力和望京醫院的行業及社會影響力。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批準我們增加400張床位的編制,為康復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康復中心主要從兩個方向出發:神經康復、骨傷康復。已經將原創傷二科調整為骨傷綜合科,作為中醫骨傷康復和臨床研究人才隊伍的孵化器。基本完成了神經康復病區的改建、裝修工作,現人員已到位,10月份正式啟動。兩個科室的改建拉開了康復中心建設的序幕。”朱立國說,康復醫學在國內外發展的勢頭均很好,西醫的理念、方法有其獨特之處。我們就是要在西醫康復醫學的基礎上融入并加強中醫學的獨特理念、方法,使之本土化,這將大大促進病人的康復。

“下一步將進行人才的積累,望京醫院還在加強康復醫學的人員培養,通過自身培養一批,引進一批,同時準備送出去進修,包括國內、國外。”朱立國院長介紹說,康復科從一起點就非常高,全面引入中醫養生理念,真正打造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康復醫學中心。

在朱立國的規劃藍圖里,望京醫院“傳統療法醫療中心”運行在即,該中心將原住院大廳、門診藥房、住院處區域列為中醫特色診療區,已經初步完成環境形象設計,年底將進入施工階段。

此外,2012年8月,為完善醫院功能定位,加強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的結合,充分發揮“國家隊”優勢,中國中醫科學院和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批準望京醫院院成立“北京中西醫結合骨傷臨床研究所”。下一步他們將采取多項措施進行北京中西醫結合骨傷臨床研究所建設。

整有效資源推動快速健康發展

通過一系列舉措之后,作為望京醫院的院長、領頭人,朱立國此時有了更加深層次的思考。如何通過整合醫院內外資源,使醫院進入一個健康快速的發展軌道,他提出了以下幾點措施:

首先,加強中醫藥國際合作,提升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

1.與香港醫院管理局中醫部簽署“北上獎學金培訓及南下訪問學者計劃”協議,接收港方初、高級進修學員來望京醫院進行中醫骨傷科為主的專業培訓,同時派出骨傷科專家赴香港進行專業培訓和臨床指導。

2.通過參加北京舉辦的首屆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京交會”),望京醫院與韓國BOBATH康復醫院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以促進望京醫院康復醫學的建設并推廣中醫特色康復技術。

其次,整合望京醫院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資源,全面啟動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工作。藉此以全面提升望京醫院的臨床研究能力和藥物研發能力,更好地發揮望京醫院的中醫特色與優勢,探索規范性中藥臨床及基礎研究方法和手段,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臨床科研隊伍。

還有,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完善科室人才梯隊,推動各學科的均衡發展。

1.籌建導管室,開展心臟疾病的介入治療,擴大急診服務范圍,加強中醫急診臨床基地、重癥醫學科的建設。導管室改造、設備安裝工作正在進行中。

2.努力推動各學科的均衡發展,風濕病、脾胃病、呼吸、腫瘤、康復科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重癥醫學科、臨床藥學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培育單位,將針灸科、婦科、心血管內科設置為院級重點專科,各級專科均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從而保--證望京醫院全面均衡發展,向綜合醫院轉型以滿足區域醫療及公共衛生需求。

3.根據醫院“十二五”人才發展戰略,建立“臨床護理人才后備庫”以培養護理骨干。依托中國中醫科學院護理人才培養平臺,鼓勵護士完成專升本在職學歷教育及在職研究生培養工作,加快高級中醫護理人才的培養。

此外,望京中醫院還堅持中醫辦院方向,與各科室簽訂了含有中醫特色與內容等指標的目標管理責任書,作為年終考核及科主任聘用的主要指標之一;啟動中藥配方顆粒藥房,中藥小包裝飲片藥房,并投入使用;啟動院內制劑研發工作,完成院內制劑“骨傷膠囊”的再注冊,在全院征集了醫院制劑處方。

2012年5月21日,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批準該院為“北京市中醫兒科診療中心建設單位”。6月1日舉行了“北京市中醫兒科診療中心建設單位”揭牌儀式。兒科診療中心的建立填補了北京東北部地區中醫兒科醫療的空白,方便了兒童就醫。

第3篇

【關鍵詞】 新護士 臨床工作 效果

神經內科是基礎護理工作量較大,患者病情危重的科室,對急、危、重癥患者病情觀察與及時有效的處理尤為重要。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們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對護理服務質量的需求將越來越高,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很需要有一批基礎理論扎實、專業技能較好、具有敏銳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的護士承擔臨床護理工作。近年來,結合我們的帶教經驗,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就如何培養神經內科新護士專科護理技能作如下交流:

1 存在的問題

1.1對科室工作環境的陌生

新護士剛從學校進入醫院科室工作,要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處理好與醫生、與老護士,與患者之間的關系,還要了解醫院及科室的規章制度,易受不良行為的影響,心理壓力大。因此,無法在工作中得心應手。

1.2 操作技術不熟練

新護士的臨床操作不熟練,加之神經內科護理操作技術項目繁多,工作難度大且任務重,更增加了新護士的工作壓力和心理負擔。加之,新護士與患者的溝通缺乏,技術操作也難以滿足需求,導致一些治療和操作無法取得患者的配合。

1.3 缺乏安全意識

新護士缺乏臨床工作經驗,面對各種急危重病人,顯得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差,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法律意識淡泊等,都極易導致護理安全問題的發生。

1.4專科理論知識欠缺

神經內科做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內科護理中并沒詳細講解,新護士只有零散而片面的理解,很難把握重點并將其應用到臨床實踐中。當遇到患者病情變化急需要搶救時,會出現慌亂不知所措的狀況[3]。

2 對策

2.1加強入科指導,提高護士的職業信心

對于新護士,我們首先要發揚團隊精神,多關心、多鼓勵新護士,讓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使他們對工作充滿信心。同時護士長要,度,紀律觀念,敬業精神等,針對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培訓的方式和內容。俗話說的好“習慣定成敗”,我科通過工作習慣的培養,讓新護士成為工作上的有心人,環節中的細致人。

2.2 加強護理安全的培訓

對新護士進行法律法規的學習,每月有護理質量的講評,結合本科室一些差錯,糾紛的案例進行講解,教會新護士如何防放范,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為病人提供安全護理。[1] 我們還請有經驗的護士向新護士介紹工作經驗以及各種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例如當患者病情突然變化時,病人摔倒時,病人及家屬投訴時的處理等,讓其有充分的心理和思想準備,便于以后工作的借鑒,從而更好地安全地做好各項護理工作。

2.3 加強專科理論知識的學習

每月請醫生講解神經內科病理、生理、診斷、解剖等,在細化專科質量標準的基礎上,每月進行專科內容的培訓與考核,在專科知識的強化上采取一幫一的能級對應帶教,一個新護士指派給一個高年資有經驗的護士,同時每月有高年資護士講述專科護理心得,并要求新護士書寫護理周記,加強他們對工作經驗的積累過程[2]。

2.4 提高護理操作技能和專科技能

我們根據神經內科的特點制定出相映的培訓計劃,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專科技能培訓,為此我科成立了皮膚護理小組,急救小組,康復小組,健康教育小組等隊伍,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在操作過程中每個小組組長要在旁協助,并以自己的經驗加以指導。在科內開展競賽活動,人人爭當操作能手。

3 效果

2007年以及2008年院內崗位技能競賽榮獲二等獎,月護理三基操作考核合格率100%,季護理理論考核合格率98%,管理年檢查護理文書書寫多次獲得好評,省護理質量單項檢查全科獲專家點名表揚。

4 小結

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培訓,對新護士進行有目標、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培訓,除了使新護士能夠掌握專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培養了新護士對本科復雜病情變化的處理技能,培養了一批適應神經內科臨床一線要求的護士。有效地保障了我科的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提升了新護士的綜合素質,增強了護理隊伍的發展后進,今后如何不斷完善神經內科新護士培訓模式仍是我們繼續探討的課題。

參 考 文 獻

[1] 毛麗莉. 護理缺陷常見原因分析與對策[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2.24(3):468.

第4篇

[關鍵詞]急救護理學;PBL教學法;情景教學法

微課急救護理學是研究各類急性病、急性創傷、慢性疾病急性發作及危重癥患者的搶救與護理的一門學科。面對各種急危重癥患者,能否對病情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將關系到患者的安危及救治的成敗。如心跳呼吸驟停的患者,在4min內獲得心肺復蘇,其存活率可達50%;4~6min內獲得心肺復蘇救治,其存活率將至10%;而超過6min才獲得心肺復蘇救治,存活率將將至4%;超過10min,患者幾乎無法救治[1]。因此,使用什么方法來提高急救護理學的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急救護理學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技術能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臨床思維能力以及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值得研究的教學關鍵。

1.PBL教學法

以問題為導向(PBL:Problem-BasedLearn⁃ing)[2]教學方法是一種基于現實世界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PBL護理教學是以問題為導向,以護理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圍繞具體病例的護理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的學習過程。李淑霞[3]對護理學生進行PBL教學法研究,結果表明PBL教學可明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學習合作能力。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PBL教學可明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指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在一定的模擬情景下進行教學,讓學生獲得直觀、生動形象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4]。吳衛平[5]等對中專護理生進行以小組為單位,以案例為中心的現場情景模擬救護考核。結果表明現場情景模擬考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現場救護能力并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PBL教學法結合情景教學法

3.1教師課前準備

教師按照教材及教學大綱要求,設計2~4個案例和場景并提出3~6個問題,上課前一周給護生。例如,場景設計為:“女性,29歲,車禍致神志不清半小時,伴無呼吸3min,要求現場救護,體格檢查:脈搏為0次/min,呼吸為0次/min,血壓測不出,全身皮膚紫紺,雙側瞳孔散大達4.5mm,對光反射消失。初步診斷:特重型顱腦損傷致呼吸心跳驟停。”提出問題為:①心跳驟停的原因有哪些?②心臟驟停的最有效搶救措施是什么?③心肺復蘇的有效指征是什么等。

3.2學生課前準備

7~8名學生自由組合成1個小組。小組根據教室給的情景及問題,通過小組查閱資料、相互討論、演習的方法自學完成課程學習的過程。然后,總結出在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和演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或有興趣的問題。每個小組準備1~2個問題,在上課前20min提出來。

3.3課堂教學

各組代表在上課前20min提出各自的問題與疑惑。各組間展開討論,討論時間為10min,小組總結10min。接著,在教師預先設定的情景布置下,抽取其中的一組學生進行搶救的全過程的演示以及各小組對學生演習進行評價,時間為25min。然后,由教師對學生的演習進行總結性點評和指導,時間為15min。最后,學生以書面的形式總結學到的知識提交給老師。林蔚[6]等對176名護理生進行PBL教學法和情景教學法研究,結果表明91.11%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自學能力,83.33%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臨床思維能力,72.22%的學生認為鍛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黃燕[7]對200名護理生采取護理情景教學模式進行急救護理學的學習,結果表明采用護理情景教學模式,進行急救護理學教學,可以有效增加學生對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在急救護理中的急救反應及動手能力,適宜在急救護理教學中廣泛應用。

4.微課

“微課”是指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根據課程要求及教學實踐要求,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教與學的過程[8]。首先確定微課的主題,教師成立一個教學團隊,詳細設計每個微課主題的教學方案,分配給相關教師制作課件及錄制視頻,然后團隊的全體教師對視頻進行后期處理,添加字幕,形成微視頻。教師采用課堂講課—微課視頻—微課視頻考給學生—自主移動學習—教師考評[9]。微課順應了學生喜歡玩手機的潮流,將教學內容制作成視頻,將教學內容直觀豐富地展現給學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10]。順應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改革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急救護理學專業性強,知識豐富,實踐操作要求嚴格,結合高科技的多樣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吸收知識,增強實踐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侯艷華.急救護理學[A].河南省護理學會專題資料匯編.2014年河南省急診新業務、新視角、新理論及規范化管理研討會論文集[C].商丘:2014年河南省急診新業務、新視角、新理論及規范化管理研討會,2014:130-133.

[2]BarrowsHS.Ataxonomyofproblem-basedlearningmethods[J].MedEduc,1986,20(6):481-486.

第5篇

【關鍵詞】SICU;非計劃性拔管;護理

非計劃性拔管是指插管意外脫落或未經醫護人員同意患者將插管拔除,也包括醫護人員操作不當造成的拔管[1]。重癥監護病房為危重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和監護,患者留置的管道維系生命,一旦發生非計劃性拔管,可能造成患者損傷、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等問題。為提高臨床護理人員對管道安全的風險管理,筆者總結本院外科重癥監護室(SICU)2009年8月-2010年7月發生的非計劃性拔管事件,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1臨床資料

2009年8月-2010年7月本院SICU共收治病人270例,其中發生非計劃性拔管10例,發生率為3.7%。男8例,女2例。年齡21~95歲,65歲以上有6例。其中非計劃性拔除胃管6例,拔除空腸營養管1例,拔除頸內靜脈管2例,經口氣管插管發生導管移位1例。

2結果

本組7例非計劃性拔除胃管和空腸營養管患者全部重新置管,重置率為100%。2例拔除中心靜脈患者1例需重新置管,1例選擇外周靜脈。1例氣管插管發生移位患者因處于試脫機過程中,予調整導管刻度后順利脫機拔管。

3非計劃性拔管相關因素分析

本組患者發生非計劃性拔管的順位依次是胃管〉中心靜脈插管〉氣管插管,以老年人居多,與國內研究者的結果相似[2]。

3.1 患者因素

3.1.1 意識狀態有研究表明,發生非計劃性拔管的大多是躁動或意識不清患者,GCS評分越高,患者自我拔管的風險就越高。本組有2例腦外傷后神志模糊患者,使用肢體約束后仍發生自行拔管,可能與腦損傷后行為不受意識控制、不自主動作較多、合作性差有關。而且非計劃性拔管多發生在夜間,可能與夜間迷走神經興奮,呼吸頻率降低,肺泡通氣不足,患者易發生頭痛、煩躁等精神癥狀有關。

3.1.2年齡因素本組有6例屬于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機體各系統功能衰退,視覺、聽覺、運動能力下降[3],對事物的認知接受程度降低。同時,老年患者在醒與睡交替期易出現恍惚狀態,對異物刺激的敏感性高,容易產生一過性認識混亂而發生不穩定行為[2],這也是造成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之一。

3.1.3鎮靜劑的使用本院SICU氣管插管患者常規采用靜脈鎮靜,在凌晨六時會暫停鎮靜藥物以便觀察患者神志。鎮靜效果不佳或鎮靜藥物暫停后患者逐漸清醒期會發生躁動不安,容易發生自行拔管。本組有3例患者自行拔除胃管發生在鎮靜藥物暫停后1-2小時內。

3.2管道因素目前各種管道多采用膠布、透明敷貼等方式固定,但容易被病人的汗液、分泌物等污染而失去粘性,在病人改變或躁動時發生牽拉易導致意外拔管。

3.3醫護人員因素ICU機械通氣患者常規進行保護性約束,研究表明采取有效的肢體約束是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的重要措施[4],但是也有研究者認為約束反而引起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目前的研究存在爭議。本組有2例患者在有約束的前提下仍掙脫約束發生拔管,提示應該重視更加有效的保護性約束。

此外,由于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或移動患者時不慎等因素都有導致患者發生非計劃性拔管的危險。

4防范措施

4.1有效溝通病人進入SICU后,護士應對其身心狀態進行全面評估。了解患者的意識狀態,對清醒患者主動介紹環境和不能探視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取得患者的配合。

4.2 管道妥善固定與放置對不同的管道采取適宜有效的導管固定方法。胃管可采用“Y”型寬膠布固定,順著胃管置入方向自然固定。中心靜脈管一般選用較寬大的透明敷貼進行固定。氣管插管可采用膠布和扁帶雙固定法。管道妥善固定后,應將管道放置合適的位置,避免因重力作用或過度牽拉導致的拔管。

4.3 提高護士防范能力ICU護士應定期進行專業培訓,與時俱進,注意重癥學科護理發展的新動向,能夠掌握非計劃性拔管風險評估技巧,以客觀數據指導臨床護理措施。成立專業團隊,采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法(FMEA)對留置管道護理中高風險流程進行前瞻性分析,改善原有流程,預防非計劃性拔管等意外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的非計劃性拔管事件,護理管理者應組織學習分析,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討論并提出改進措施,減少同類事件的發生。

ICU非計劃性拔管是影響患者安全的重要問題。臨床護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到非計劃性拔管的多重原因,改進影響安全的高風險流程,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保證患者置管安全,提高危重患者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Epstein SK, Nevins ML, Chung J. Effect of unplanned extubation on outcom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0, 161:1912-1916

[2] 范河谷, 關月嫦,許智紅. ICU老年患者夜間非計劃性拔管原因分析與對策[J].南方護理學報, 2002, 9(6): 34-36, 481

第6篇

2014年的盛夏季節,記者抱著更進一步了解“孫氏手術”緣何能夠取得如此顯著的臨床療效的愿望,對孫立忠教授做了深入采訪……

主動脈疾病發病率快速增長

據記者了解,“孫氏手術(Sun Procedure)”目前被公認為是治療復雜型主動脈夾層以及累及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擴張性疾病的標準術式。因此,采訪一開始,孫立忠教授即向記者簡要介紹了我國主動脈疾病領域的發病情況及醫學學科發展現狀。

孫立忠教授介紹說,目前的總體情況是,國內外主動脈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高,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關注,手術和介入治療的數量也快速增長,治療效果明顯提高,基本擺脫了“醫生披星戴月,患者血流成河,家屬人財兩空”的痛苦局面。但是,我國主動脈外科仍然處在診治不規范,發展不平衡,技術不成熟的階段,還需要廣大醫務工作者進行長期艱苦的努力,突破制約主動脈外科發展的關鍵技術,打造專業化主動脈外科的人才隊伍,促進本學科的良性發展。

孫立忠教授進一步介紹說,我國主動脈外科是近20年來有了長足進步的學科,臨床上形成了以外科手術與介入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模式。但我國主動脈外科技術隊伍仍遠遠不能滿足國內治療需求,總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目前困擾學界的幾個主要問題有――

一是主動脈疾病往往被誤認為是罕見病。這與以往各地區的大型影像學診斷設備缺乏、診斷水平不足和較高的漏診和誤診率有關。近一二十年來,各地醫療單位大血管疾病的檢出率明顯增加,各醫療單位收治的大血管疾病患者迅速增多。從我國發病人數和多年累積下來的龐大病例數量來看,主動脈疾病已經不是少見病,而應該是常見病。

二是主動脈疾病診治領域尚存在龐大的患者群與我國診治水平不足這一主要矛盾。由于內科保守治療效果差,迄今為止主動脈瘤/夾層的有效治療形成了以主動脈替換手術和血管腔內修復為主的治療模式。但是依舊較高的死亡率,不僅使病人恐懼,連醫生也感到巨大壓力,大血管外科因此成為各醫院最薄弱的項目。此外,由于我國高血壓人群龐大和馬凡綜合征患者群體知識普及不足,主動脈疾病發病率仍然有繼續上升趨勢;而治療費用高昂也是限制患者得到有效治療的一個重要因素。積累的院外患者人群基數越來越大,病情也越來越重,治療效果隨著病程延長明顯下降。與此相對的情況是,國內主動脈疾病診治水平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整體落后,而且各地區、各醫療單位的水平參差不齊,國內大部分基層醫療單位對主動脈疾病的認識不足,很多初次就診醫院滿足于定性診斷,造成在患者轉診后,由于對病變累及范圍和程度無法作出定量性的判斷,不能準確指導治療和反映預后,常常需要再次復查,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從整體治療水平上看,目前我們在國際上處于落后地位,在亞洲處于中等水平,學科仍然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三是專業技術隊伍的培養已經成為最迫切的問題。隨著我國醫學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現代主動脈外科已經基本形成,并在2010年前后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主動脈疾病方面的學術氛圍也越來越濃厚,每年的全國性心血管或者周圍血管大型學術會議,均將主動脈疾病的治療作為重點和熱點內容進行大范圍的討論。專業主動脈會議也已經出現,如“大血管疾病論壇”。各地專業技術隊伍逐漸建立,手術數量逐年增多,療效進一步提高。近年來,我國在國際知名雜志上發表主動脈外科方面的論文10余篇,提高了知名度,有了一定的學術地位。全國目前能開展主動脈手術和介入治療的單位比五年前增加了一倍。但盡管如此,在主動脈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我國主動脈外科的專業技術隊伍建設仍是一個亟需進一步加強并全力推動的迫切問題。

詳解“孫氏手術”

2014年4月11日至13日,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吳英愷醫學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北京五洲國際心血管病會議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成立30周年-第四屆大血管疾病論壇”在北京召開,孫立忠教授出任大會主席。

據記者了解,這次大會以“共聚、共融、共贏”為主題,設立了42個心血管疾病及相關的學科論壇。為期3天的會議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9500余人次參與。400余位國內外專家與全國的同道深入交流了心血管及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創新理念與前沿技術。會議內容不僅覆蓋了心血管疾病的內外科最新進展,包括大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心源性腦卒中、小兒心臟病、瓣膜病合并房顫、心臟危重癥治療等;而且在心血管疾病與腎臟疾病、糖尿病、炎癥性疾病、口腔疾病、婦產科疾病、腎上腺疾病、血液病、腦卒中等相關交叉學科設立專題論壇;針對護理、心血管臨床藥學、體外循環、重癥醫學、麻醉、影像診斷等最新進展設立相關論壇。

在4月11日下午的主題報告會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教授、美國呼吸內科醫師學會全球教育與戰略執行主席Mark J. Rosen教授、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會長孫立忠教授等分別就不同的主題進行了引領性報告,奠定了此次大會的學術高度。

在這次會議上,孫立忠教授再次系統闡述了“孫氏手術”的適應證、手術過程、療效等與會者迫切需要了解的話題。

孫立忠教授介紹說,復雜型主動脈夾層“孫氏分型”主要包括A、B兩大類。

A型復雜型主動脈夾層為符合下列任意一項者:一、原發內膜破口在主動脈弓部或其遠端,夾層逆行剝離至升主動脈或近端主動脈弓部;二、弓部或其遠端有動脈瘤形成(直徑> 5.0 cm);三、頭臂動脈夾層累及、形成動脈瘤、狹窄、閉塞頭臂動脈有夾層剝離;四、TEVAR術后逆行剝離;五、主動脈根部、升部術后,弓部或遠端殘余夾層擴張;六、廣泛袖套樣內膜剝脫;七、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

B型復雜型為胸主動脈夾層合并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或者主動脈弓部受累并合并下列任一情況:一、弓部瘤或直徑>5 cm;二、2到3支以上的頭臂血管受累;三、合并心內手術需要同期外科治療;四、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

孫立忠教授接著說:“盡管有人認為‘孫氏手術’在治療主動脈夾層中是一種較激進的外科手段,但由于其能降低再次手術干預的發生率和避免主動脈相關事件的發生等優點,近些年來,已逐漸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同;而單純升主動脈替換或部分弓置換的患者15%~30%會在10年后由于主動脈擴張或破裂、夾層進行性發展等需要再次手術。同時,由于我國主動脈夾層患者的平均年齡要遠低于歐美國家――依照IRAD的數據,歐美國家的平均年齡為63歲,而我國的患者青壯年居多――對預期壽命長的復雜主動脈夾層患者進行‘孫氏手術’,應該是最優的選擇。”

談到“孫氏手術”的過程,孫立忠教授簡要解析說,手術開始后,動脈泵管常規采用單泵雙管。主要采用右腋動脈、右房進行體外循環,經右上肺靜脈插左心引流管,開始體外循環,全身降溫。阻斷升主動脈,經左、右冠狀動脈開口灌注冷血心臟停跳液保護心肌。降溫期間完成近心端操作,如主動脈瓣置換或成形、主動脈竇及主動脈根部手術等。當鼻咽溫度降至18℃至25℃時,阻斷頭臂血管后利用右腋動脈進行低流量選擇性腦灌注。剖開主動脈弓,橫斷頭臂血管,左鎖骨下動脈予以縫閉。將直徑24~30 mm的支架型人工血管插入降主動脈真腔,選擇直徑與支撐支架相當的四分叉人工血管或者直血管與帶支架型人工血管的降主動脈采用3-0或4-0 prolene線連續縫合。動脈泵管的另一端插入人工血管恢復下半身循環,然后人工血管分支與左頸總動脈吻合,排氣開放后開始復溫;隨后人工血管近端與主動脈近端吻合,恢復心臟循環;再吻合無名動脈。復溫期間采用6-0 prolene線完成LSA與人工血管分支或轉流手術等。待心臟復蘇后,即完成手術。

談到這一術式的臨床獲益,孫立忠教授給出了一組數據:“僅2003年至2012年12月,我們的團隊即對916例復雜的主動脈夾層患者進行了‘孫氏手術’治療。據統計,其住院死亡率為29/916,占3.17%;并發癥發生率為112/916,占12.23%。而且,Logistic回歸分析還表明,馬凡綜合征是心血管術后需要再次外科干預的危險因素……”

走過十年,

“孫氏手術”沉淀七大優勢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孫氏手術”是自2003年開始,孫立忠教授根據我國主動脈疾病的形態學特點,應用自主研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開發應用新的主動脈弓替換和支架象鼻手術。學界認為,這一術式適用于治療復雜型主動脈夾層、累及主動脈弓和弓降部的廣泛主動脈病變。

“10年過去,目前這一術式經過積淀和豐滿,已經在國內普及,并推廣到國外,手術死亡率降低至5%以下,術后主動脈夾層假腔閉合率超過90%,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結果,被公認為是治療復雜型主動脈夾層以及累及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擴張性疾病的標準術式。這是我最感欣慰的事情。”孫立忠教授感慨地說。

另據記者了解,“孫氏手術”歷經10年的臨床檢驗,目前學界已經總結出了此術式所具有的“七大優勢”:一是升主動脈起始部到主動脈弓遠端之間的主動脈被切除,防止其進一步擴張;原發破口隨之被消滅。二是簡化了傳統主動脈弓替換手術的操作程序。主動脈弓遠端在左鎖骨下動脈和左頸總動脈之間橫斷。四分支人工血管的分支與左鎖骨下動脈在距其根部0.5 cm至1.0 cm處吻合。這樣不僅避免在降主動脈縫合遠端吻合口的困難,而且也避免損傷喉返神經。三是用縫線將支架“象鼻”和人工血管主干固定,可以避免一些介入治療的并發癥。四是在深低溫停循環和選擇性腦灌注下施行外科手術,這樣可以避免支架型人工血管在血流灌注下逆行釋放對主動脈壁的損傷。五是端端吻合更符合生理狀態下的血流動力學。六是支架“象鼻”可在直視及束縛狀態下植入降主動脈真腔,較傳統“象鼻”手術更簡便易行。七是降主動脈真腔被支架型人工血管快速擴張壓迫假腔,破口封閉,假腔內血栓易于形成;與Kouchoukos等人報道的方法相比,無需替換胸主動脈和避免肺部并發癥。

目前,“孫氏手術”已被寫入3部心血管外科學教材,成為我國主動脈外科團隊整體高水平的體現和達到世界高精尖水平的標志。隨著該技術的廣泛推廣應用,已經成為常規技術,推動了全國主動脈外科的發展。

另據記者了解,自1983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之后至今已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的孫立忠,目前已經成為我國主動脈外科的學科帶頭人;他是我國第一位在國際上進行主動脈手術方面學術報告、和手術演示的醫生,是國內唯一主辦主動脈外科專題學術會議和臨床技術培訓班的專家,國內開展主動脈手術的醫生幾乎全部參加過他主辦的學術會議或培訓班,他的“孫氏手術”已經推廣到南美洲。同時,由孫立忠教授擔任主任的安貞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也是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診療研究中心,能夠完成主動脈各部位(包括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腹主動脈)的血管手術,以及冠心病、瓣膜病和先心病手術。在孫立忠教授的帶領下,年手術例數2000余臺,其中主動脈手術900余例,手術死亡率小于2%;是我國手術種類最全,手術復雜程度最高,主動脈手術例數最多,能夠獨立完成主動脈手術醫務人員最多的主動脈疾病診療研究中心。

盡管如此,孫立忠教授仍認為:“人才儲備與團隊建設仍是我國擺脫主動脈外科落后局面的必要條件。由于主動脈專業基礎培訓所涉及的內容較多,除了心臟外科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與知識以外,更涉及了其他重要臟器的病理生理知識,解剖學和圍術期監護的知識等,在此領域進行專業進階培訓是十分必要的。專業培訓后治療團隊應該能夠獨立完成常見主動脈手術的診斷和治療。如果我國每個省都有這樣一個治療團隊,當地患者就可以避免長途轉運導致的治療延誤并減少治療相關花費。”

第7篇

據夏中元教授介紹,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歷任科主任、學科帶頭人都對科室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們的帶領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學科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技術水平一流的人才隊伍。目前,該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學位授予點和碩士學位授予點,同時還是武漢大學麻醉研究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點專科。夏中元教授本人在臨床麻醉及危重醫學方面有較深造詣,部分技術在華中地區具有開創性和很高的省內外知名度,并獲得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認可。他表示,自己非常有信心帶領科室更上一層樓!

先進技術贏得榮譽

據夏中元主任介紹,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是華中地區最早開展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的麻醉專業,目前已發展為集臨床麻醉、急救復蘇、疼痛治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臨床二級學科。設有中心手術室、麻醉恢復室、疼痛門診、無痛腔鏡中心、麻醉研究室等部門。中心手術室擁有共2層42間手術室,建筑面積8998平方米;術后恢復室2間、床位14張;疼痛門診治療室3間;還有一個無痛腔鏡中心。所有手術間均為國際化標準層流凈化間,配備一體化可視中心管理系統及全信道多媒體視頻手術系統。

記者了解到,該院麻醉科學科帶頭人夏中元主任從事臨床麻醉工作及危重醫學二十余年,尤其擅長心腦缺血患者圍術期重要臟器功能保護,特別是在高危心血管手術如深低溫停循環下主動脈全弓替換手術麻醉,高危顱腦手術如多發巨大動脈瘤手術麻醉,高危缺血性心腦疾病非心臟手術如多次心梗和腦梗死病人手術麻醉等方面經驗十分豐富,在新生兒和高齡老年人手術麻醉、特殊病人如極度氣管狹窄病人手術麻醉、超高敏體質病人手術的麻醉及已知術中知曉病人再次手術的麻醉等方面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年均實施或指導臨床麻醉超過1000臺次,參與省內市內急重癥搶救會診超過100例,在湖北省內乃至中南地區贏得了極高的贊譽和知名度。

在夏中元主任的帶領下,學科中多數亞專業的臨床診療水平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其中心臟病人非心臟手術麻醉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經過多年的建設,學科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原創技術優勢。熟練掌握低齡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大齡法樂四聯癥患者麻醉處理,復雜神經外科手術麻醉和合并重度心肺功能障礙患者外科手術的麻醉處理;同時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業務,為新技術與新業務的臨床應用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制定并優化了低體重早產兒視網膜病光凝術麻醉流程,重度鼾癥腭咽成形術后早期拔除氣管導管流程,重度心功能不全孕婦圍術期麻醉處理以及特異敏感體質患者圍術期處理流程等等,在提高心肺腦復蘇成活率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全年低齡、老年及危重癥患者麻醉比例超過50%,新技術新業務開展比例超過8%,同比增加21%。連續8年無麻醉安全事故,麻醉相關死亡率小于十萬分之一,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夏中元主任還詳細介紹了科室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于20世紀80年代即率先在醫院內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最近5年來,連續獲得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各類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30余篇;同時共承擔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其中,《麻醉職業危害的監測》獲湖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藥赤芍防治ARDS的實驗研究》獲美國醫學文化信息中心成就獎及湖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股-股心肺轉流用于極度氣管狹窄患者麻醉誘導的臨床研究》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現代心肺腦復蘇學》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該科室研發的“口咽聯合通氣道的研制”“雙通道多用途麻醉面罩”“腳踏自復式麻醉機呼吸囊”等新技術分別獲得了國家專利。

爭創卓越團隊,做患者的保護神

作為麻醉專家,夏中元教授總是強調:“麻醉是手術病人的保護神,為手術保駕護航。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凡是麻醉都有風險,哪怕是再小的手術。”

夏中元教授進一步解釋說,由于品對呼吸、循環和中樞神經系統存在顯著的抑制性影響,尤其是遇到體質特殊的病人,即會導致一些“小”的麻醉也可能出現問題。他還強調,麻醉是“全程關注”工作。麻醉科醫生的工作貫穿病人的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后。麻醉醫生應在手術前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病人近日的體質狀況、用藥細節等均不能大意。在手術中,麻醉醫生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處理突況的能力。手術結束后,讓病人意識清醒、生命體征穩定地離開手術室,是麻醉醫生最起碼應該做到的,同時還應寫好麻醉記錄,交代好護理人員該病人的麻醉特點以及觀察要點;特殊病人應定期訪視。

夏中元教授還表示,從根本上講,麻醉方式選擇的原則,主要根據病人的全身狀況及所患疾病、手術部位和方式、麻醉醫師的理論水平和技術能力以及臨床經驗、醫院設備和病人的經濟條件以及病人的意愿綜合考慮,其首要原則是保障手術病人的安全。一般來說,顱腦、心胸等特殊部位的手術須全麻;四肢、中下腹部、腰骶部的手術可以根據病人情況進行選擇。從某種角度來說,手術時實施全身麻醉是發展趨勢。“我們了解到:全身麻醉的意識消失是可逆和可控的。全身不會對患者大腦產生損害,對手術病人的智力和記憶力無不良影響。目前各大醫院的全麻比例占到所有麻醉比例的70%左右。”

據了解,當前“優質醫療服務示范工程”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這在促進各級各類醫院進一步強化基礎、規范行為、改善服務、保障醫療安全、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服務、促進社會和諧等諸多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院領導非常重視創建“優質醫療服務示范醫院”活動,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討論部署工作,成立領導小組,設立辦公室,制定活動方案,督促工作開展,給予政策支持,保證試點病區工作有序開展。

夏中元教授說,為積極響應醫院號召,麻醉科結合自身,在臨床、管理、績效考核與激勵機制等方面采取可行措施,不斷豐富和拓展范圍,開展了各具專科特色的人性化服務,爭創“湖北省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卓越團隊”。

此后,夏中元教授詳細介紹了科室為爭創卓越團隊而采取的具體措施。他說,科室全面修訂臨床各手術專科麻醉工作制度及配合常規、各班人員崗位職責、手術病人麻醉常規和標準,為病人提供規范化服務。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依據崗位職責工作量和專業技術要求等要素實施彈性的人力調配,增加早晚及輔助班,實行急診班和雙人夜班制,保證早中晚在崗人數,確保手術病人安全;并進一步強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理念,切實落實“一切為病人,為一切病人,為病人一切”的辦院宗旨。夏中元主任指出,手術室作為一個特殊的臨床服務場所,在這里開展人文服務是現代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生存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我們的工作方法不應再局限于整天只與品和手術操作打交道,而是要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加強與患者溝通,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夏中元教授繼續說,科室實行手術病人一對一責任制,醫生在病人術前、術中、術后全程提供病情觀察、干預措施和健康教育指導。采取術前訪視,使患者以積極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更快地在心理行為上與手術相適應,增強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促進患者術后心理與軀體的康復,有效降低家屬的焦慮心理。加強環節和終末質量控制,施行三級醫師負責制,并與專科組長質控、科室質控、院級質控相結合,及時反饋,及時改進,考核結果與經管掛鉤。為提高麻醉醫生對核心制度的強制執行力,保障病人安全,科室實行麻醉核心制度考核,定期組織全體麻醉醫生學習各項核心制度,將考核成績與個人經管掛鉤,并實施患者安全目標,進行風險評估,建立預警機制。對手術患者進行術前身體狀況風險評估。要求全體成員在科主任的帶領下,認真做好患者身份的核對。在患者麻醉前、手術開始前、患者離室前,在麻醉醫生主導,手術醫生、巡回護士共同參與下,共同核對患者身份及相關信息,及時填寫“手術患者安全核對表”,確保手術病人安全。

“科室還對手術患者實行全程支助服務。”夏中元教授接著說,由醫院出資聘用專職配檢人員,經專門培訓后,免費承擔手術患者接送服務,保證患者安全,減輕家屬負擔;并實行服務公示,進一步明確手術麻醉服務內涵、服務項目和工作標準,使麻醉工作得到患者、家屬和社會的監督。

在各項新措施“多管齊下”的作用下,科室煥發了新面貌,患者滿意度顯著提升。夏中元主任欣慰地說:“不論科室能否獲得卓越團隊稱號,我們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我們所做的這些工作都是對患者有利的,這就已經足夠了”。

一切為病人,強化科室管理意識

“科室管理是一個醫院管理的實質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科室管理的好壞直接體現著醫院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著科室的興與衰。強化科室的管理意識,提高科學的管理水平,是每個科室主任為醫院和科室發展應盡的義務。”夏主任總結了科室管理經驗,認為要做好科室管理,應從增強科室集體凝聚力、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建立有效公平的激勵機制這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科室集體要有凝聚力。”夏主任分析說,科室主任和護士長是臨床科室的基層領導,要重視領導方法及藝術,做科室內部團結協作的帶頭人。在醫療工作實踐中,要加強醫護之間的協作,彼此之間要多聯系、多交流、講原則、重方法,在工作中力求取得共識。正確處理好科室內的人際關系,如醫生和醫生的關系,護士和護士的關系,醫生和護士的關系,高年資與低年資的關系,高學歷與低學歷的關系等。只有經常溝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科室集體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凝聚力。

夏中元主任認為,醫療質量是醫院和科室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康復、服務滿意的程度和醫院聲譽。要創造高質量、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醫護人員必須要有良好的服務態度,強烈的工作責任心、高尚的醫德等,這就要求醫務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臨床技能和業務水平,養成科學、嚴謹、求實、謹慎的好習慣,所以,在工作中他主張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做到“一切為病人,為一切病人,為病人的一切”。

在工作實踐中,夏中元教授建議加強醫務人員職責、醫療行政法規、執業醫師法等的學習,同時還要加強醫療風險和自我保護意識的教育。病歷作為重要的法律文書和依據,是一個客觀材料,其內涵質量至關重要,因此病歷書寫是醫療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定要真實和規范化;另外,還要對醫務人員進行社會學、倫理學、公共關系學、人文科學的普及教育,讓他們懂得崇尚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病人,學會如何和病人談話,如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達到共同承擔醫療風險,相互配合的目的。“建立質量管理考評體系,是醫療質量管理的基本途徑。醫院實行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是一套科學、規范、嚴謹、符合實際的管理體系,我們只要認真地執行體系要求的目標,一定會得到良好的效果。在執行過程中,我們要實施全面的跟蹤監控,不斷地持續改進,使醫療質量得到持續改善。”

“一個有效公平的激勵機制,必將科室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和實現度達到最大化”。對此,夏中元主任分析說,要充分挖掘科室人員的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科室管理者最常采用的措施是激勵手段。在實施激勵的過程中,較為普遍的方式是根據績效,給員工以相應的獎金、工資、晉升、培訓深造、福利等,以此來喚起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但是如果激勵機制操作不當,導致分配不均、相互攀比,可能會造成消極怠工的副作用,這就要求科室管理者應根據科室具體情況構建激勵機制,不要循規蹈矩,一成不變。激勵機制的制定必須有利于尊重個人感情,增強員工的自控能力;有利于培養群體意識,增強科室凝聚力;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在協調和改善員工人際關系方面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夏中元主任認為,加強科室管理,除了要做好以上幾點,增強全員參與管理的意識也是很有必要的。“科室管理者必須進行崗前培訓,任期中還要組織階段性強化培訓,進行管理知識的更新,形成人人懂管理,科科會管理的良好狀態。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制,提高科室人員管理的自覺性,工作有布署、有檢查,一級抓一級,級級落實。”

夏中元主任最后總結說:“在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的激烈競爭時代,我們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群體管理,才能將科室辦成改革創新、群眾放心、職工舒心的科室。”

第8篇

縣級公立醫院為我國70%的農村人口提供著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主要力量。提升縣級公立醫院的管理與服務水平,是全面提升我國整體醫療實力的基本保證,也是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關鍵舉措,更有助于推進我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從這個角度看,對“中國縣級醫院‘星計劃’媒體重點支持醫院”成功經驗的梳理與分享,或許不僅有益于已經全面推開的縣醫院改革,也有益于展開試點的城市公立醫院改革。

突破人才瓶頸

人才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但對于縣級醫院來說,由于基礎薄弱、科研落后、待遇偏低等因素,導致我國許多縣級醫院招聘人才難,培訓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

黑龍江省鐵力市人民醫院院長史家明向《中國醫院院長》介紹了他們在人才建設方面的獨到之處,可以概括為人性化、個性化、規范化。

鐵力市人民醫院對醫院職工實行最大限度的人性化管理,主要表現在采取彈性工作制,醫護人員由各科室自行安排作息時間和輪崗。起初,有不少人擔心這樣會影響到醫院的正常運轉,可實踐證明,這種做法不僅沒有影響對患者的救治,反而改善了醫護人員的精神狀態,有效調動了工作熱情,同時,也有利于科室日常管理。

個性化是人性化管理在職工個人身上的延伸,就是對每一位職工的管理要盡可能適合其自身特點。在史家明的主導下,醫院根據員工個人情況和工作需要,實行“因人設崗”“破格使用”,印證了他“善待每一名員工”的管理思想。史家明對記者說:“個性化管理要求領導對每一個職工的情況了然于胸。這很難,但必須努力去做。”

規范化不僅體現在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對人事安排調整、重大事項決策都公開透明,還體現在規范醫護人員的科室配置。史家明告訴記者,縣級醫院都存在苦樂不均的問題,比如腦外科護士每天連軸轉的忙碌,但耳鼻喉科的護士就清閑得不得了。對此,鐵力市人民醫院一改每個科室配置一個護士站的做法,而讓多個科室共用一個護士站,院長對護士站實行垂直管理。這樣一來,不僅每個護士站的工作量基本達到了均等,而且管理高效、執行力強。

“想要馬兒跑,一定要讓馬兒先吃飽。”史家明說:“醫院規定全體醫護人員每年漲兩次工資,一次漲100元,從我上任以來,已經漲了十幾次了,如今醫護人員月薪最低5000元,最高的兩三萬,和省會醫院工資一樣,如此優厚待遇,何愁難以招聘、難以留住人才呢?”

在人才建設上,如皋市人民醫院采取的是“柔性引才”策略。如皋市人民醫院院長朱銀圣表示,近幾年來,醫院通過邀請大醫院專家坐診、手術、培訓、查房等機會,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并通過和南京腦科醫院、上海仁濟醫院、上海同濟醫院等大醫院的深度合作,從中培育人才,對有意提升學歷及參加國內外培訓的醫護人員,特設基金和補貼,塑造優秀典型,營造學習氛圍。

人才梯隊的形成有賴于一個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為此,綿陽市安縣人民醫院先后制定了《引進人才實施辦法》《新入人才管理規定》等制度,建立了嚴格的人才培養體系。例如對新引進的人才,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后,要求到上級醫院進行為期一年的輪訓。對工作滿5年的醫生,按照分階段、分層次、分類別的方式對人才隊伍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第二輪專科進修。近幾年來,醫院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增長60%,職稱高、中、初級比例達到1:2.3:5.5,人才梯隊結構日趨合理。

的確,人才梯隊的成型、日臻完善,代表的是醫療服務能力的后勁與可持續提升。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人民醫院傳統的優勢學科以及新近發展起來的學科都呈現出“老人言傳身教、中堅運籌帷幄、青年嶄露頭角”人才結構的可喜局面。“我院長期把人才梯隊的建設當作重點工作來抓,現在絕大多數的學科都培養出了新星,可謂‘后繼有人’,只是諸如影像等方面的青年人才,還在抓緊培養中。”該院熊濤院長坦率地向記者介紹。

通過采訪幾位科主任,記者更加了解到這家醫院人才梯隊建設背后的故事。骨科主任王群上世紀80年代由湖北省排名第三、鄂西排名第一的醫學院――鄖陽醫學院畢業分配至丹江口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是這里的傳統優勢學科,科室骨干多是校友,氛圍一直很好。”王群回憶自己的職業生涯,“后來醫療市場化的潮流下,縣醫院人才流失嚴重,當初我們8個到醫院的同屆畢業生,1位留學去了美國,有5位去了沿海、省會(武漢)的醫院。”隨著去年一位同屆的同事去十堰市新組建的一家醫院擔任科主任,唯一留在醫院的也只有王群主任了。當然,他現在也兼任著院長助理一職。

為什么選擇一直堅守在這里呢?王群坦言,出走的機會有很多,但他又的確在醫院找到了最佳的狀態,“新人一代代地培養起來了,老實講,我就不那么累了。”記者實地采訪醫院的前夜,各科室在通力通宵搶救一位遭受車禍的中年男子。“骨盤6處骨折,我科室的年輕醫生奮戰在一線,臨床表現非常好,我只需要站在旁邊觀察,適時指導。”王群笑著對記者說,“所以我今天還能精神較好地坐在這里與你交談。”

如何讓年輕醫生快速地成長?王群總結,要讓他們愛上這個工作環境和氛圍。“醫療的工作已經很辛苦,不要給他們增添業務以外的煩惱。”骨科的辦公室,科主任的地方只有很小一塊,“我把大面積的區域留給醫生們做休息室,多放幾張床,幾臺電腦,把洗澡間布置好。”王群說道,大家都是從年輕時候過來的,我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也盡量給他們創造好的生活、工作環境。

從1984年畢業到醫院,王群在這里度過了30個年頭,帶教過的新人無數,“不可能指望個個都很優秀,畢竟一支隊伍里多數也不是最優秀的,踏實、肯干還是最珍貴的品質,作為學科帶頭人多看重新人這方面的特點。”他話鋒一轉,“但醫療的確是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好的稟賦是極為珍貴的,所以遇到好的青年‘苗子’,往往從上到下包括院長都十分重視,做科主任的自然也全身心地投入指導。”

給新人更多的臨床實踐機會,是丹江口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張明璽主任的經驗之談。“當我是低年資醫生時,一次科主任出差,緊急情況下,我獨立給患者做了血管造影。盡管后來被主任批評了,但內心卻充滿了成就感。”也曾經面臨多次“跳槽”的機會,張明璽出于領導對自己的信任、一次次委以重任而留了下來,并最終主導醫院心內科的搭建并擔任科主任。當前,科室介入手術開展的例數位于全省同級醫院最前列,各項技術指標均表現優異。

“我現在40多歲,對自己做年輕醫生時候的訴求還記憶猶新,就是希望自己能多有臨床實踐的機會嘛。”張明璽表示,自己科室的年輕人成長勢頭非常好,今年就有3位要晉升副高。

醫院的發展有賴于人才,其中的“人才”很大程度上是醫療人才,但也不全是。在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院長麥子杰看來,醫院除技術能力雄厚外,還需要杰出的管理效率,職能部門的人才引進也至關重要。“2002年,我到財貿院校招聘醫院財務人員時,畢業生不理解,同行也沒有這樣做的。但10多年過去,看看當前的形勢,這種人才儲備的重要性無需多言。”麥子杰表示,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自2002年開始就致力于職能部門人才層次的提升,信息統計、市場營銷、公共關系、新聞傳播、法律、物流管理,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均被列入了醫院歷次的招聘計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醫院已培養出一批適應醫院工作的專業人才,極大提升了管理效能。

打造優勢學科

縣級醫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認為,學科建設是醫院發展永恒的主題,而優勢學科是醫院的名片,也是醫院的命脈,代表了醫院的水平與特色,在醫院的全面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這一點對于縣級醫院尤為重要。優勢學科具有示范帶動效應,不僅能夠提升本學科的水平和地位,還能引領相關學科的提升,帶動縣醫院立體學科群的整體發展。

位于祖國南疆的新疆英吉沙縣人民醫院,盡管受地域影響,學科建設相對滯后,但卻很好地發揮了優勢學科的“名片”作用。英吉沙縣人民醫院院長相永軍向記者介紹,醫院在重點建設兒科的基礎上,增強了輻射人群對醫院的信賴,“兒科在任何一家醫院都是賠錢的科室,投入成本非常大,但我們認為小兒科可以撬動醫院大發展。因此我們對產科、兒科建設舉大力扶持,現在新生兒科有20個暖箱。”相永軍介紹,新疆許多地級市醫院都做不到這點,但每一個孩子都牽動了一整個家庭,“如果我們把孩子事情做好了,就會得到更多人對我們的認可,這些人信賴醫院,到醫院做健康的體檢、咨詢,依此我們形成了內兒精品、外婦優先、醫技先進、急救通暢”的學科發展良好勢頭。

浙江省余姚市人民醫院為了打造優勢學科,整合優勢資源,創建了診斷、治療、護理、康復、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整體化治療”,實現了診治一體化。

據院長袁海鴻介紹,醫院首先以消化內科為主體,將肝膽外科、腫瘤內外科、胃腸外科、放射影像科等學科進行有機整合,成立消化疾病診療中心,實現了內科、外科、腔鏡、微創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相融合,初步具備了專科特色優勢。

在此基礎上,醫院進一步整合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與神經康復科,建立神經醫學中心,發展神經介入及腦卒中的微創、溶栓治療,以提高“腦卒中單元”臨床救治水平為重點,穩步推進顱腦外傷、顱腦腫瘤、腦血管疾病、脊柱神經外科、康復醫學與其他神經內科疾病等的臨床診療水平,實現了“個體化、整體優化”的診療方案。

該院的兒童哮喘中心是由小兒哮喘專家門診及霧化治療、免疫調節治療、肺功能檢查等部門整合而成,可為患兒提供系統化的哮喘治療。兒童哮喘中心的成立標志著醫院“診治一體化”的實現。

圍繞以上這三個醫療中心,以及胸外科、呼吸內科, 集合腫瘤內外科、放射科、介入治療科、病理科等學科,醫院建立了多學科討論平臺,通過中心化、一體化、一站式的優勢學科建設,醫院有機整合各相關學科,實現多種治療手段相融合,有效提升了患者就醫滿意度。同時,促進了學科間交流與融合,帶動了醫院各個學科的整體提升。

“差異化發展,以專科興院”是江陰市第二人民醫院的發展戰略,醫院積極探索醫聯體合作模式,通過與江陰市人民醫院建立醫聯體,打造了以腫瘤科為主的優勢學科。

院長俞建偉對醫聯體贊賞有加。他說:“在未實行醫聯體之前,我們醫院的腫瘤科住院患者每天只有2~3人,如今借助江陰市人民醫院的平臺,在將近8個月的時間里,我院的腫瘤科病房每天的患者量達到近20人。接下來,我們與無錫市醫院管理協會又簽署了協議,在無錫市醫院管理協會的幫扶下,我院將再發展兩個重點專科――康復科和肛腸科。”

安縣人民醫院從傳統中醫中尋求突破,將醫院的中醫資源進行整合,集中打造了獨具特色的中醫館。院長鄒興貴認為,中醫館的興建,不僅弘揚了祖國傳統醫學,而且帶動了其他學科的發展。近年來,醫院先后增設了血透室、重癥醫學科、新生兒科、腫瘤科、疼痛科,目前正在加緊建設介入治療中心。近年來,他們先后創建市級重點專科3個,省級重點專科2個,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業務50余項,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大多數的縣醫院都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蹉跎,也正是在對比與反差之下,領會到學科好比“家底”,學科即是立院之本。

湖南省郴州市下轄的桂陽縣距離郴州市區僅30分鐘車程,在上一輪醫改市場化潮流下,病源外流、醫院人才外流情況十分嚴重,醫院發展一度堪憂。時間回溯到2008年,張權義由醫院黨委書記正式轉任院長。上任伊始,“一件事情對我的觸動太大。”張權義對記者說,當時院領導班子一起去外院看望剛做完腎結石手術的外科主任,“見領導來看他,他很高興,還不無自豪地介紹說,給他做手術的就是自己的學生。”

張權義當時強顏說笑,但內心已十分難堪,并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學科搞上去。“一年送20~30位骨干醫生到省級醫院進修,進修周期最短為一年,一直堅持到現在。”相比較外部引進,張權義更信賴內部培養,他認為把外院優秀團隊“一鍋端來”的做法勢必影響醫院整體的氛圍,而醫院各學科如果割裂,對整體的發展一定弊大于利。

通過規范的派出培養機制,給每位醫生制定目標、職業規劃,醫院當前學科發展勢頭良好,臨床科室由2008年的11個擴增至2014年底的28個,此前凋敝的大外科,至2010年就已經有了細分的結石、泌尿、肝膽、胃腸等專科。

而作為郴州市臨床重點學科的口腔頜面外科更是讓醫院聲名遠播,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技術過硬、治療費用低”,在該科室歐陽主任看來,這是患者不遠千里來到湘南一個縣醫院進行治療的原因。“我們科室的藥占比只有8%,許多傳統的藥物如青霉素,我們都堅持在用,為的是讓患者花最少的費用,取得最佳的效果。”

2003年,歐陽由醫院派出到武漢大學口腔醫院進修口腔頜面外科;2005年,以他為技術核心,醫院正式成為全國107家“微笑列車”唇腭裂免費矯正定點醫院。在醫務人員不懈努力、醫院管理層的支持下,口腔頜面外科開展的手術變多,同時技術難度也與日俱增,“我們6月份剛完成的一項頜面腫瘤切除手術,歷時10多個小時,技術難度在全國的縣醫院絕無先例,在三級醫院也只有個位數的成功案例。”張權義欣喜地向記者介紹。

2007年,江蘇省興化市人民醫院即前瞻性地提出“興化患者興化治療,疑難雜癥不出市”的奮斗目標,率先發力推動臨床專科化建設,通過專科的細分與整合、對外廣泛開展“科與科”的對口協作,積極跟進和瞄準三級醫院的技術和手段,深入開展“一科一技一項目、一課題一講座一匯報、一科一舉措一品牌”主題活動,引進相關設備,開展適宜技術。

近年來,在學科細分(目前已有37個專科)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多學科合作團隊的建立,啟用醫院大樓三單元設置的格局,將解剖學和生理學上相近的科室相鄰而設,開設綜合病區,嘗試建立腫瘤中心、內鏡診治中心等。2013年,醫院正式成為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心臟遠程監測分中心、中國遠程心電監測網絡體系遠程心電監測分中心。

2014年,剛躋身三甲醫院行列的湖北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因緊鄰華中地區的醫療中心武漢,在學科發展上堅持著提升內功與用好外援并舉的路線。醫院曾經提出“扶強、扶新、扶特”的“三扶”學科發展戰略,優先發展十大領先技術:心臟疾病手術與介入治療技術、腦卒中篩查與規范化診療技術、系列腔鏡診療與介入治療技術、重癥醫學技術、新生兒疾病診療技術等。

“根據轉診到武漢省城醫院的疾病類型的統計數據,排名前幾位的疾病,我們進行重點建設。”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徐必生介紹說,在發展過程中,對于已有的強勢學科,醫院進行了更為全面、深入的發展:建設重癥醫學科時,醫院分別成立了神經內科ICU與新生兒ICU,加強專業學科的急危重癥救治;建設兒科時,醫院組建了兒童霧化治療中心,通過改善用藥方式強化治療;對于睡眠醫學等特色醫學,醫院結合本地域患者的特點,正在嘗試通過學科整合進行規劃發展。如涉及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等多種疾病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醫院將耳鼻咽喉、呼吸內科、神經內科等學科進行整合,建立了睡眠治療中心。

與本地疾病譜相結合,一定是縣醫院培育優勢學科的出發點。那優勢學科形成后,如何繼續保持其優勢地位,實現可持續發展?“星計劃”院長們一致認為,要從規范化建設、培育立體交叉學科、實施醫教研一體這三方面入手。

學科的規范化建設,是將優勢學科按照國際上該學科的標準,進行技術規范和管理;立體交融是當今學科發展的特點,只有形成多學科協同攻關的學科群,才能與時俱進,激發出新的活力,擴大學科優勢;醫教研是一個有機整體,醫教研一體是國際醫學界的時代潮流,是推動醫學科學持續發展和前進的不竭動力。

提升醫療質量

加強人才和學科的建設說到底是為了提高醫療質量。如果說人才和學科是醫院的雙翼,雙翼所推動的就是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展。業內對于醫療質量的定義是:通過診斷是否正確、治療是否及時、醫療工作效率、醫療技術使用、用藥合理、醫療事故、患者滿意度等要素的有機結合,并由此所產生的醫療服務效果。

在創建三級醫院過程中,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質量管理呈現全方位日漸完善的狀態。院長徐必生一直堅持質量是醫院各項工作之首的原則,并提出“十大質量管理平臺”精益管理法。

從院規制定、醫療文書質量監管、合理用藥監管、醫藥耗材二級庫監管、院感管理、臨床路徑與單病種質量管理到醫務人員技術準入、醫療不安全事件上報、醫院財務運營管理、績效管理,十大平臺的內容涉及醫療、護理、行政、后勤,通過抓核心管理做延伸的方式關注醫院管理的每一個角落,且一直在持續更新。徐必生舉例,2014年醫院全新改版的制度、規范、流程、預案就有13個。

河南省新鄭市人民醫院按照上級醫政工作管理規范,結合醫院實際,創新醫政管理,建立了一套內部質量控制體系,形成院科兩級質量控制格局,輻射帶動醫院整體醫療質量提升。

據新鄭市人民醫院院長李麗介紹,醫院各科室都建立了科室質控體系,培養各科質控骨干25名,定期召開質控會議。按照《醫療質量考評標準》,每周二、五由質控醫生進行查房,院內不定期開展醫療質量普查、抽查、互查,發現問題現場反饋,每周一院領導對上周問題進行追蹤并通報公示。2014年,業務院長共抽查病例2460份,解決共性問題21條,個別嚴重問題7條,涉及醫生76人次。

醫院建立了典型病例分析制度,每季度由主管院長牽頭,針對糾紛案例采用PPT形式進行全體員工大討論。對于入職5年以下的臨床醫生,醫院重點培訓病案書寫規范、醫患溝通、急救技術操作、法律法規等,有效提升了年輕醫生的責任意識和綜合能力,降低了醫療安全隱患。

醫院還引入第三方醫療質量評價機制,先后邀請上級醫院專家17人來院做第三方質量評價。專家組深入科室,采取現場觀看、追蹤提問、抽查資料、教學查房等方式,針對一級質控的重點進行評價督導,并詳細評價病歷中出現的問題。這種模式有效推進了醫院的二甲復審工作,全面提升了醫療質量內涵。

此外,新鄭市人民醫院醫政科通過觀摩學習鄭州市骨科醫院的多學科會診模式,將這種模式成功引入醫院,規范了醫院的會診流程、提高了診療水平、降低了醫療風險、保證了醫療質量,得到了臨床科室的支持和患者的好評。

安縣人民醫院堅持“規范、安全”的質量管理原則,近年來持續完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不斷優化質量的過程管理及質量考核標準,形成了醫療質量四級監控體系。“一個并重”是指提高醫療技術水平與嚴格執行各種醫療制度、操作規程并重;“兩個轉移”是指由人為的、手工的管理向信息化平臺轉移,由終端質量管理向環節質量管理轉移;“三有”是指在診療工作中堅持做到確定診斷有依據、治療用藥有標準、輔助檢查有指征;“四全面”是指詢問病史全面、診斷查體全面、病情觀察全面、出院醫囑全面,確保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院長鄒興貴強調說:“醫療質量是醫院發展之本,醫療質量重于泰山,優質的醫療質量不僅是對患者負責,更是對醫生、醫院,乃至整個醫療界負責。”

英吉沙縣位于南疆喀什地區,處在突發事件前沿和防的前沿。相永軍就任英吉沙縣人民醫院院長后,十分重視急救體系的閉環管理與建設。“我剛到這家醫院時,產房里三四個產婦同時做手術,卻沒有血庫;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建起血庫和ICU病房。”相永軍介紹,“當前,我們能夠保證服務半徑擴充到一百公里左右,應對突發應急事件的急救能力增強;同時因自費患者占醫院整體患者的36%,且都住在臨縣交通不便的地方,服務半徑擴充較好地服務了他們。”

優化績效考核

績效考核是精細化管理的核心,其最終目的并不是單純地進行利益分配,而是通過考核發現問題、改進問題,找到差距,并提升管理水平,最后實現醫生和醫院的共同進步。

在院長朱銀圣的帶領下,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院從2013年末正式醞釀績效改革工作,多次召開辦公會專題討論改版細節,提出縮短考核周期(由每季變為每月)、以工作量考核為基礎、以質量控制為重點,將工作數量、工作質量、風險程度、技術難度、醫德醫風、患者滿意度等納入考核范圍,實施綜合評價的總體要求。接著,醫院組建了改革小組,對連云港第一人民醫院等省內幾家大型醫院進行了績效考察,了解成功案例的考核架構、軟件運用以及實施效果。經綜合比較、反復權衡,并報請主管部門同意,決定選擇北京保誠醫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咨詢單位,幫助醫院開展績效改革的具體工作。

據了解,北京保誠公司是一家專業的醫院管理顧問機構,該公司最早的成功案例是2004年輔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建設績效考核系統,給華西醫院管理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使華西醫院成為目前國內的標桿醫院之一。公司績效考核軟件主要的特點是實施醫、護、技分開核算,體現醫護人員勞動的技術難度和風險程度,改變“大收、大減、大支”的傳統核算模式。

確定了合作伙伴后,2014年6月,如皋市人民醫院正式啟動績效考核修訂工作。在隨后幾個月時間里,保誠公司和考核辦相關人員對科室現狀進行調查摸底。主要工作包括:導入信息系統、征集問題及建議、建立考核架構、設計計算公式、調整系統參數,科主任護士長訪談等。經過12個版本的平行測試,最終形成新版績效考核系統的初步框架。

11月中旬,院長辦公會對新版績效方案的總體設計原則、框架設置、模擬結果及相關事項進行了討論并形成方案雛形。12月初,保誠公司相關負責人對中層干部和職工代表就績效方案修訂相關工作進行集中講解培訓,并利用兩周時間與各科室就方案框架、核算辦法、實測數據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征詢意見建議。院長辦公會對反映的問題進行了專題梳理和討論,采納了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可以說,整個修訂的過程組織有序、推進謹慎、論證充分、集思廣益。

修訂后的績效考核系統以工作量量化考核為核心,重構成本管控體系,建立成本核算與監控平臺,細化工作內容技術,結合信息標準化建設,反映各崗位人員實際工作貢獻。根據醫院員工工作崗位和工作性質的不同劃分為臨床、護理、醫技3個不同的序列進行測算。用關鍵績效指標(KPI)分析工作所需的技術、時間、風險程度、消耗的資源與成本、結果質量等,再根據這些特點設計相應的績效工資分配模型,最后輔以哈佛大學先進的RVRBS管理工具,進行績效工資分配,建立起一個有吸引力、有激勵、有約束的薪酬體系。例如,護理績效工資的計算指標主要是護理直接工作量(如等級護理,護理治療項目)和護理間接工作量(護理時數),而醫師考核則引入ICD-10指標以區別疾病嚴重程度。

朱銀圣表示,修訂后的方案與老方案相比呈現出如下幾大亮點。

第一,以績效指標(KPI)為導向,明確不同崗位醫務人員的工作職責和工作目標。第二,以工作量為計算基準,提高績效獎金對醫務人員勞動的激勵效果。第三,合理劃分成本屬性,增強醫務人員對可控成本管控的意識。第四,以醫務人員的實際貢獻為依據,營造公平合理的獎金分配氛圍。第五,以醫院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醫院經濟效益的持續、穩步提高。第六,以合理的激勵機制,促進學科發展、服務能力提升。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新的績效考核方案目前運行平穩,2014年總收入、門診量、出院人次均比2013年增長11%左右。

興化市人民醫院自2008年推出了以堅持績效管理為主線,成本核算為基礎,綜合考核為手段,提高績效的薪酬分配的原則,鼓勵各個科室按照自己的特點來制定科室的考核方案。“只要你所在科室的所有成員都認可這個方案、這套游戲規則了,那么大家就共同去落實、去執行。”張彤進一步解釋說。

起步階段,醫院對提出自己績效考核方案的科室負責人實行一個獎勵,就是給予調節基金。“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我們的宗旨是希望各科室的基金績效考核最終結果一定要拉開分配的差距,把‘大鍋飯’解決掉。”張彤同時表示,“在這個改的過程當中一定會有一些阻力和壓力,給科主任按照科室的人數設置一個調節基金,是讓他把差距從一開始慢慢地拉開,讓大家有個緩沖時間、增強接受度。”

對于遲遲不出臺績效方案的科室,醫院自2010年6月開始“懲罰”。“當時強調的是每個科室必須要有自己的考核方案,不管你拿出幾個權重指標,但是必須要做,必須要拉開差距,而不是平均分配或者是系數分配。”張彤介紹,對于不做這樣工作的科室,醫院提出下半年不發獎金。“很快每個科室全部動起來了,同樣我們在年底的時候也會進行一些單項獎的評選。”

相對于科室的考核,對于醫技科室,興化市人民醫院的考核就是單純量化指標。對于業務科室,首先有基礎獎金50%,收支結余后的部分進行再分配。把經濟效益尤其是藥品的收入、耗材的收入等等,與獎金脫鉤,整個運營過程當中側重考核工作量、工作強度、日常行為、工作質量和行風建設,比如藥占比以及抗菌素的使用率、抗菌素的使用強度等。

7年績效改革下來,張彤總結,績效考核的方案是否恰當,一是看是否對醫院的目標有導向的作用;第二是能否得全體員工的接受和認可,或者絕大部分人認可;第三是不是有成效,即對醫院的學科發展、能力、效益提升有無促進作用。

構建醫院文化

醫院文化是醫院的靈魂,是推動醫院發展不竭的動力。一個有著旺盛生命力的醫院,必然以優秀的思想文化建設為指引。在這15家“星計劃”醫院中,讓記者感受到文化氛圍最濃厚的,當數鐵力市人民醫院。

在院區布局上,鐵力市人民醫院通過實物展示,向患者和員工述說著醫院從創建至今的發展歷史,營造出濃郁的醫學人文情懷。進入門診大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鐵力市人民醫院建院時的一塊舊牌匾,盡管隨著歲月的變遷牌匾上的字體已經模糊不清,但它卻是“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最好的歷史見證。在門診大廳兩側的墻上,掛滿了醫院曾經使用過的各種舊儀器,它們曾經作為醫生最好的助手,保障了幾代人的生命健康,如今光榮“退休”后,又成為“無聲的講解員”,為當地群眾普及著醫療知識。在醫院病房走廊,隨處可見由醫護人員精心裝扮的照片墻,不僅有醫護人員搶救患者的照片,也有他們的兒童照、生活照、藝術照,他們是白衣天使,更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名普通人,讓醫患成為朋友,這正是醫院文化建設的目的所在。

用院長史家明的話說,“只有讓患者了解我們的醫院,才能使患者信任我們的醫院;只有讓員工了解醫院的歷史,才能使員工在內心產生依賴感、責任感和榮譽感。”

除實物展示外,鐵力市人民醫院還建立了職工之家、文學藝術社團、天使合唱團、車友會等社團組織,購置了視聽器材等各種設備,堅持舉辦職工運動會、書畫展、攝影知識培訓、微電影展播等各類文體活動,以及“驪馬放歌”專場文藝演出。豐富多彩的醫院文化有效地增強了隊伍的凝聚力,增強了醫護人員對醫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克服其職業壓力和精神倦怠發揮了重要作用。

溧陽市中醫醫院以“人文心、岐黃魂”為醫院核心價值觀,打造中醫傳統文化禮儀。院長潘榮華告訴記者,醫院以2012年“醫院文化建設年”為契機,制定了《中醫藥文化特定禮儀》《中醫藥文化建設方案》,編寫了《員工文化手冊》,并設立了專項文化建設經費,開展醫務人員中醫文化知識培訓,用中醫精神規范員工的言行舉止及服務方式、服務流程。

“以醫療質量為核心,從規模建設轉變到文化內涵提升”是安縣人民醫院通過明確發展戰略和建設愿景,而提出的發展重心。醫院通過設計院徽、院風、院訓等文化標識,開辟“安醫人”網站、電視專欄,打造醫院文化長廊、懸掛服務心語、編寫文化手冊等一系列活動和措施,有力推動了意識文化建設。

漫步在安縣人民醫院,隨處可見款語溫言的貼心提示和發人深省、意味深長的服務心語,讓人感受到一股溫馨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同時,醫院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技能比武和文娛晚會,進一步提升了職工隊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讓公眾為醫院提意見,是山西省運城市海鹽區人民醫院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創新舉措。目前,已舉辦“市民看醫院”活動15次,接受1000余名社會各界人士――媒體、人大、政協、普通市民各階層人士入院與醫務人員交流,為醫院發展提意見。在有形文化方面,醫院確立了“厚德、博學、團結、奮進”的院訓,以及院徽、院旗、院歌(“天使的樂章”)。醫院還每月舉辦一次文化講堂,加強新形勢下醫德醫風和核心價值觀教育。

興化市人民醫院的文化建設則更多強調集體意識,醫院建立了獨特的“家”文化,通過無紅包醫院、青年文明號、巾幗示范崗的創建,優秀科室的評比,努力培植“院興我榮、院衰我恥、院強民富”的集體榮譽感,使職工的自律意識不斷提高。同時,為全院員工的健康,醫院行政樓設置了籃球場、舞蹈房、健身房等文體活動場所,配置了乒乓球桌、跑步機等健身器材,供職工工作之余鍛煉,醫院文體中心成為醫院最熱鬧的去處。

“醫務人員職業素養、精神面貌,就是醫院文化的表現。”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人民醫院院長張權義看重對醫務人員的思想教育,“黨校的教師到我院講課,課后向我反映,課間沒有人走動、聊天、看手機,讓他感到意外。”

張權義曾因另一番景象而感到意外過,“我剛到醫院上任時,開全院大會,居然沒幾個人帶筆和本子。”開會就那么無聊?那么不重要?他在心里打了好幾個問號。就任院長后,他越發重視內部文化建設,“頻繁地開會,但講重要的問題,說實在的語言……久而久之,醫院大會小會,職工面貌就是與其他單位不一樣了。”

對職業有了更多的認同感,對醫院集體有更多歸屬感,湖南省、郴州市在歷次的援非、援疆工作中表現優秀。“我們的醫務人員都不談待遇,不談困難,只談計劃;對比其他醫院,坦白講,我都深深為我們的醫務人員所感動。”張權義自豪又動情地向記者說道,回歸職業認同、對醫者精神的追尋,才是公立醫院醫院文化的應有之意。

改善就醫體驗

“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就是要把患者的需求作為醫院服務的需求。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具體來說表現在改善就醫環境、創新服務模式、優化服務流程三個方面,醫院要以此為切入點,才能全員、全程、全方位地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在改善就醫環境方面,“星計劃”醫院的院長們都有許多杰作。如皋市人民醫院不斷加強基建工作,于2012年順利完成外科病房樓的建設及搬遷工作,按期投入使用;2013年9月,內科病房樓做了重新裝修,住院環境煥然一新;2014年,醫院完成了醫療用房連廊的設計及施工,以及公立醫院小木樓的工程初驗,院內周邊地塊的綠化、美化工程已見成效;今年,后勤綜合樓已完成規劃,進入了施工許可審批階段。

近年來,如皋市人民醫院開展“學趕蘇北人民醫院、苦干三年大變樣”以及“人民滿意窗口評選”活動,在部分科室推行“品管圈”,進一步改善服務態度,加強導醫服務和門診窗口科室管理,提供各種便民服務。目前,醫院不僅為患者配備了手機快速充電器、雨具、應急電話等設施,而且在兒童輸液室配備了熱水袋,建立了獨立溫馨的哺乳區,增設了兒童尿布臺。

信息化建設是創新服務模式的必然手段。江陰市第二人民醫院一向重視信息化建設,醫院已經建成了LIS、HIS、PACS、電子病歷、財務核算系統、體檢系統、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等共27個數字模塊,全面覆蓋了醫院各個環節,并且已經實現了與衛生計生委、醫保中心、農保中心的互聯互通。

目前,江陰市第二人民醫院已經實現數字化應用系統的集成化和標準化,具體業務框架為:一個中心(數據中心和集成平臺);兩大體系(管理信息和臨床信息);兩卡(外部就診卡、醫保卡和內部工作卡);兩網(內網和外網);五大業務平臺(醫療業務平臺、客戶關系管理平臺、供應鏈管理平臺、知識協作平臺、管理業務和決策支持平臺);十大核心系統(HRP、PACS、LIS、EMR、SCM、CRM、OA、TeleMedicine、無線應用、健康醫療)。

“信息化系統給醫院的運作帶來了便利,給醫院的管理帶來了方便。”俞建偉說道。

優化服務流程不僅體現在患者問診、住院、治療的過程,還體現在處理患者投訴、解決醫患糾紛的過程。

溧陽市中醫醫院針對投訴與糾紛,設立“首訴負責制”。醫院任何一名員工對前來投訴的人員不推諉,并第一時間向醫患安全協調科、人力資源部門、門診部等相關部門匯報,對于重要問題可直接匯報院領導。相關部門接到投訴后,在48小時內向當事部門、科室和相關人員了解并核實情況,一般問題當面解決。對于涉及收費、價格等能夠當場核查處理的投訴,要及時查明情況并立即糾正。對于設計醫療質量安全、可能危及患者健康的投訴,醫院要立即采取積極措施,降低醫療事故風險。醫德醫風、服務態度和違章違紀方面的投訴,一般應當于3個工作日內向投訴人反饋相關處理情況。對于情況較為復雜的投訴,一般應當于5個工作日之內反饋處理意見。對于涉及多個科室,需要組織協調多個部門共同研究的投訴事項,公布處理結果最多不能超過10個工作日。

此外,溧陽市中醫醫院還制定了《醫療糾紛處置預案》《投訴留檔立卷》《職工獎懲辦法》等規章制度,并將患者投訴與科室績效相掛鉤,列入年終患者滿意度考核范圍。

解決好了患者投訴,自然就減少了醫患糾紛。在改善就醫體驗的過程中,溧陽市中醫醫院多次獲得“文明標兵單位”“誠信示范單位”“衛生模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同樣在江蘇,興化市人民醫院在服務流程中,加入對每位住院患者進行電話訪視,開展患者滿意度調查與分析;完善醫患溝通制度,使患者做到“五個明白”和“五個知道”,嚴格保證患者的知情權,也因此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第9篇

(一)醫院護理文化主要內容及發展現狀

醫院護理文化有其特殊性,“人文關懷”是護理文化的基礎內容。作為一位醫護工作者,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要有救死扶傷的意識,因此,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成為了護理文化的基本內容。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行業特殊性要求醫護工作者擁有過硬的本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成為了醫院護理文化的必要內容。真正具備這些要求的護理工作者才能成為高素質技能型的專業護理人員,用自己所學技能救死扶傷,為病人減少病痛,并運用自己的人文素養為病人解決精神上的痛苦。就目前而言,醫院護理文化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在先進科技的發展和幫助下不斷提高。技術的不斷進步,為護理工作提供了成熟的科研條件,醫護工作者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在良好職業素養的作用下不斷攻克如產科母嬰同室病房等醫學護理難題,人文關懷理念也不斷地滲透到護理工作中。但是,醫院護理文化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醫護監管制度不夠完善,一些護理人員專業知識技能達不到要求,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對護理工作不夠重視,并且不尊重患者,導致醫患關系緊張,護理人員不能獲得患者的信任,不良影響使得護理工作人員的整體形象受損,護理工作難以改善。醫院高高在上的神圣感也使得患者失去自我,加之人文關懷不夠,不利于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因此,護理文化的建設和完善更為迫切,醫院護理文化融入衛生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也勢在必行。

(二)衛生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及意義

校園文化是學校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就衛生學校教育面向的行業和崗位的特殊性而言,它要求具有普通高校的和中等高校的基本特征,擁有職業教育的特色和目標。在彰顯自己的建設目標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職業性和行業化方面。普通高校教育一般知識性比較強,但是衛生學校作為職業學校的一種,必須要強調職業性,護理專業需要更多的是專業性,面對病人復雜的生理和心理問題,僅僅具備專業知識是不夠的,要想做好護理工作,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還需要具備優秀的護理專業素養和技能,必須有職業性的實踐能力,在面對各種病人的復雜情況時要有良好的心態和應變能力。其次,校園文化的社會化建設。學校是社會成員和組織的一部分,它承擔著向社會輸送人才的責任,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等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的建設意義就在于培養人才,使得學生在走向社會時能夠勝任在社會中的角色。“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也體現了醫院社會化的文化特色。衛生學校應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注患者的利益,從患者的需求出發,這有利于為學生提供社會化的護理行為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進一步優化醫護團隊的組成,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素養。

(三)醫院護理文化與衛生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

由于行業的特殊性,醫院護理文化是衛生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特殊的部分,職業學校的文化教育是基于普遍社會文化的基礎上,再加強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人文精神的教育。衛生學校作為職業學校,只有融入醫院護理文化的建設才能為其發展提供更多的保障。醫院護理面對的是患者這一特殊社會群體,在衛生學校接受教育時必須要適應這一行業的角色轉換。因此,把醫院護理文化融入衛生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發展的要求。在這樣的多元文化下成才的畢業生,才能減少對臨床護理環境的陌生感,在學習專業知識、職業道德的同時,提高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更快地適應護理的工作環境。

(四)融入衛生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醫院護理文化的主要內容

1.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護理文化

愛因斯坦在1931年對美國加州工學院的護理專業學生說過:“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目標……”“人文關懷”護理理念的融入是建設衛生校園文化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是護理工作的精髓,也是護理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建設校園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護理是一項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學科和工作,對人的關懷極為重要。所以,衛生學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理念,重視學生的需求,尊重和關愛每一位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及時地關心他們,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引導他們在以后的護理工作中有更好的角色轉換,能夠自覺地將人文精神運用到以后的護理工作中,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患者,服務每一位患者。

2.護理職業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的融入

作為職業教育,衛生學校的文化建設應該加強護理職業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的融入。衛生學校應該不斷地向學生傳達護理人員行為規范和準則,堅持樹立人文關懷的價值觀,熱愛護理工作,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對工作和病人負責,努力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需要,幫助病人調整心態與病魔作斗爭。尊重病人的意愿和權利,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位患者,維護患者的權益,并對專業技術精益求精,營造和諧的同事關系,自尊自愛,不接受病人任何形式的饋贈,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營造良好的校風,從而為以后創建良好的工作作風,為患者創造舒心的休養環境打好基礎。另外,作為未來的白衣天使,衛生學校的學生應該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護理專業學生正確地認識護理專業的職責。衛生學校把先人后己、服務他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愛醫院、關心患者等醫院護理文化的精髓融匯在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育中,能夠培養學生的護理職業道德和情感,強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意識,更好地轉換角色,轉換為服務他人的意識。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責任感,改變了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了學生在職場的核心競爭力,滿足了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也有利于改善社會風氣,創造和諧文明社會。

3.護理行業基本制度文化的融入

“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章制度是一個組織賴以生存的保障,醫院的基本制度是醫院正常秩序得以進行的保障機制。護理行業的基本制度文化是醫院護理文化規范化的體現。它的作用在于強化護理人員的職責意識,規范醫德;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有利于責任制的實施等。衛生學校將醫院護理制度文化逐步滲透到校園文化教育中,能夠培養學生的自豪感、責任心,能夠做到自律,遵從醫德,做好為患者服務的準備。這些制度,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預警防范意識,誠心對待醫護工作,培養醫德操守,樹立預防各種差錯、事故的意識,謹慎對待生命問題;能夠促使學生自覺遵守醫護規范,進而營造醫護行業的良好風氣,讓醫護行業和醫院的行為更加規范有序。

二、優秀醫院護理文化融入衛生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和手段

(一)實現課堂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

衛生學校的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一種,它對實踐的要求特別高,這也必然決定它的校園文化應該是傳統結合實踐的模式,應該樹立基礎學科服務臨床的理念,把臨床疾病或案例作為教學的教材,結合授課的內容,采用引導啟發式、研討式等進行教學,把臨床經典案例、護理資格考點和相應試題放進課堂,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科學儀器和設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衛生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手段上,應該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根據教學內容制作深入淺出的教學內容,把復雜難懂的醫護知識更為形象生動、簡單地傳授給學生,利用圖片的形式把醫學上的相關肉眼難以看到的病毒、細菌等演示出來,幫助學生更精準地了解疾病產生的原理和形態,提高他們在以后的醫護工作中的效率。

(二)實現課外活動的素質拓展效果

課內教學具有嚴謹性,難免會枯燥乏味,醫院護理文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入衛生學校的建設,需要借助第二課堂的作用。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有益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人文素養。課后教師可以進行護理相關專業思想道德教育,介紹護理專業行業發展狀況及就業前景,為學生指引就業方向。在教室、走廊等張貼護理行業名言警句、名人介紹,讓學生感受到護理行業的神圣和偉大,在報欄張貼護理就業信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另外,積極開展護理知識競賽、保健知識競賽、簡單護理實操技能比賽等,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和專業知識技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護理工作文化的真正意義。

(三)加強醫院護理人文教育的滲透,強化護理職業素養

教育衛生學校培養的人才以后多是工作在生命的第一線,護理工作更是要與患者多接觸的工作。護理工作是治療疾病,還病人健康的重要保障,護理工作人員和病人是零距離的接觸,護理人員對病人的關懷尤為重要。一位高素質的護理工作者給予患者應有的關心和尊重,會獲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更有利于醫護工作的開展,良好的護士形象能夠讓患者積極地配合治療,勇敢地面對疾病,有利于醫院正面形象的塑造。強化護理職業素養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能夠增強護理的安全性,有利于維護良好的醫護關系。優秀的校園文化培養出高素質的護理團隊,是衛生學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所在。

(四)優化師資團隊,強化“領軍者”的作用

作為衛生學校的教師責任重大,他們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擁有一定的臨床經驗,在臨床見習時給學生提供指導。我國衛生學校聘用一部分雙師護理教育工作者,在護理工作實踐中不僅豐富了專業知識,還提升了職業道德水平,他們熱愛護理工作,擁有豐富的教學和臨床實踐經驗,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在衛生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帶頭人”的作用。目前這一隊伍還不夠壯大,要更好地發展護理行業,建設優秀的護理文化,必須壯大專職護理教師的隊伍,提高師資力量,引導學生更好地走向護理崗位,為患者服務。

(五)實現課程文化的對接

在衛生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課程的效用舉足輕重,合理的課程及文化的設置有益于加快優秀的校園文化建設。一般高校課程包括理論和實踐課程,課程文化是把醫院護理文化融入衛生學校文化建設的最好媒介。因此,護理課程應該體現醫院的文化,要有學科的科學性、人文精神,具備社會性,做到以理論為基礎,加強提高實踐水平和職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進行課程設置時應充分利用醫護行業優秀文化和人才的優勢,采用專家的臨床意見,制定現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加實訓。另外,衛生學校應該積極投入實訓器材和設施,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課余積極聯絡相關醫院接受學生見習實習,為醫院護理培養優秀的人才;積極建立護理實訓中心,模擬醫院病房、產房、重癥監護室等實訓室,鼓勵學生積極實踐,在實踐過程中規范護士角色和用語,規范實訓流程,認真對待實訓中心的各項訓練,讓學生在學校期間提前轉換角色,具備護理服務意識。

三、結束語

第10篇

心血管急癥被公認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對急性心臟病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患者獲救時間越早,獲益也越大。因此,在全院綜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心臟血管外科作為該院重點特色專科,在心臟血管外科開通就醫“綠色通道”后,針對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實施了諸多心臟血管重癥手術,受到了患者的稱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被業內同道廣泛矚目。就上述話題,本刊記者對該院心臟血管外科黃金洪主任作了獨家專訪。

“綠色通道”讓高齡患者獲益

采訪一開始,黃金洪主任首先向記者介紹了3位受益于“綠色通道”的患者的相關診治情況。

“第一位患者是一名78歲的老先生,騎電動車顛簸后出現左下肢疼痛及無力,在當地醫院給予中醫治療3天,病情逐漸加重,出現左下肢膝關節以下感覺及運動喪失,并出現皮膚紫紺,經人介紹來我院就診。血管超聲檢查提示左側股動脈栓塞。”老先生入院當天,黃金洪主任即協同該科醫生董建德和滕哈樂予以急診,在局麻下行左側股動脈切開取栓術,術中取出血栓長約250px,其中近端位于股動脈處的血栓為陳舊白色血栓,遠端為新鮮的紅色血栓;術后患者左側N動脈搏動恢復,小腿及左足的皮膚顏色逐漸恢復。

第二位患者是84歲的老太太,有冠心病、腦梗塞和心房纖顫病史,既往有雙下肢間歇性跛行病史,入院一天前突發左下肢疼痛及無力。在心臟血管外科,經查體發現,患者左側股動脈搏動消失,左側肢體皮溫涼,但感覺和運動尚存在。血管超聲檢查提示患者髂動脈病變。結合患者有雙下肢間歇性跛行病史,不能除外下肢動脈狹窄并發血栓形成。此外,因患者年齡大,有心臟病和腦梗塞病史,手術和麻醉風險相對較大。為慎重起見,黃金洪、董建德兩位專家為患者緊急行下肢動脈造影術,術中發現患者左側髂動脈栓塞,右側股淺動脈近段閉塞,左側股淺動脈多處狹窄。因患者發病時間短,左下肢缺血程度不重,因此放置溶栓導管,采用動脈置管溶栓的方法進行治療,目前恢復良好。

針對這兩位高齡患者的病情,黃金洪主任解析說:“急性下肢動脈栓患者,如栓塞肢體嚴重缺血4到6個小時,即可發生壞死,截肢率頗高。上述兩例病人均為高齡下肢動脈急性栓塞患者,但具體治療又有不同。第一例患者因為救治晚,下肢缺血嚴重,因此采取了急診股動脈切開取栓手術;第二例患者因缺血程度相對較輕,還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采取創傷更小的動脈置管溶栓治療更為適合,且血栓溶解后可以針對股動脈的病變采取介入治療。”

上述兩位七八十歲的耄耋老人,雖病情不同,但經該科的“綠色通道”分別獲得了及時、良好的醫療服務,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另一例年近百歲的患者在“綠色通道”獲益的病例,則更令記者感嘆不已。

2015年5月9日,一位年屆94歲的“曾祖級”老太太,因“雙下肢疼痛發涼半年,右足疼痛7天”,于當日到該院急診科就診入院。經診斷,患者當時右下肢皮溫涼,右足趾發紫,右側N動脈以遠的動脈搏動消失。血管超聲檢查提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右脛前動脈閉塞”。因患者年齡太大,下肢動脈缺血病變進展較快,已經嚴重威脅右下肢,如不及時治療,很有可能發展為右足壞疽,甚至危及生命!

面對此例危重復雜的急癥,該院立即啟動診治“綠色通道”,將患者轉入心臟血管外科。黃金洪主任協同董建德、滕哈樂等科內專家,經認真檢查診斷,制定了治療方案,緊急為患者實施“下肢動脈造影及介入治療”。手術不到2小時即完成。術后患者自覺右下肢明顯變暖,疼痛感覺減輕。檢查發現右側足背動脈恢復搏動,手術效果非常明顯,患者及家屬贊不絕口。

據了解,這是迄今為止北京電力醫院完成的年齡最大的一例介入治療手術。該病人的成功救治,標志著該院心臟血管外科在介入治療高齡下肢動脈缺血疾病方面,已經走在了國內同行的前列。

在采訪中黃金洪強調說:“這三位高齡患者就診時病情都比較嚴重。我們心臟血管外科針對各自病情,迅速開通‘綠色診治通道’,在最快的時間內完成檢查及治療,在最短時間內開通患者堵塞的血管,從而保護了患者的肢體……”

多學科協作完成

危急高難度復雜手術

在采訪中黃金洪主任還表示:“診療‘綠色通道’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價值還在于,針對病情復雜的患者,能夠迅速調動全院力量,提供多方位的醫療技術保障,讓病情危重、復雜的患者在短時間內得到最周到的醫學服務。”2015年3月17日,北京電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急診科、手術麻醉科及輸血科經多科室協作,成功為一例“胸部嚴重閉合性損傷、失血性休克、血胸、右下肺靜脈斷裂、右下肺動脈破裂、左心房破裂、右下肺破裂、膈肌血腫”的患者實施“開胸探查、右下肺靜脈結扎、右下肺動脈修補、左心房破裂修補、右下肺切除”系列手術,挽救患者生命的病例,就十分典型地彰顯了黃主任這段話的意義和價值。

據黃金洪主任介紹,那是一名年僅25歲的小伙子,在工地上被鋼筋撞擊右側胸部,出現胸痛及憋氣癥狀,嘔吐,逐漸加重伴嗜睡,于3月17日凌晨送至北京電力醫院求治。胸部螺旋CT檢查顯示右側血胸,且因積血量多、右肺被明顯壓縮、氣管受壓移位,呼吸困難,血壓低至65/40mmHg。急診科醫生田祖淼立即給予快速輸液補充血容量,交叉配血,聯系心臟血管外科醫生支永輝會診。急診科主任趙寶明為患者緊急實施了右側胸腔閉式引流術,引流出約2400ml血性胸液。因出血量多,急送手術室進行開胸探查手術。患者失血量大,休克嚴重,進入手術室時血壓低至30/15mmHg,心率170次/分,氧飽和度降至70%。麻醉科主任孫立智、主任醫師傅麗東、主治醫師吳智宏、魏贊及宗葆熹緊急安裝自體血回輸系統,將丟失的血液洗滌后回輸,并快速開通了中心靜脈通路及動脈血壓監測,快速補液及輸血治療,血壓逐漸升至90/60mmHg,心率降至100次/分左右。在生命體征基本維持的前提下,麻醉科實施了全身麻醉,放置雙腔氣管插管。

自3月17日深夜1時35分開始,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黃金洪協同董建德、崔水森兩位醫師為患者實施了“右側開胸探查術”;手術室裴曉、徐坤、張智慧和陳鑫在側予以密切配合。

開胸后,患者右側胸腔涌出大量血液,清除胸腔內的血液及血塊后探查發現,患者胸部鈍性損傷造成右下肺靜脈自左心房接合處斷裂,同時造成右下肺動脈破裂、右下肺破裂、膈肌血腫,其中右下肺靜脈斷端、肺動脈斷端及左心房破口處仍有活動性出血。因出血嚴重,麻醉科不得不同時使用2臺自體血液回輸儀進行血液回收。

黃金洪主任給予結扎右下肺靜脈斷端、修補肺動脈破裂處,但左心房破口已經回縮至心包腔內,出血難以處理,只能用手指堵住其破口避免進一步失血。在如此棘手的情況下,黃金洪創造性地將成人導尿管插入左心房破口,打起球囊回拉導尿管,依靠球囊的壓迫止住出血,然后從容地縫合左心房破口。因患者右下肺肺靜脈斷裂并合并右下肺破裂,無法修補,因此只能行右下肺切除術。

手術一直進行到當日早上6時30分才順利完成。因術前及術中嚴重失血,血液成分大量丟失,患者術后嚴重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凝血因子也嚴重耗竭。化驗檢查顯示:血紅蛋白降至28g/L,血小板降至19X10(9)/LL,纖維蛋白原降至0.25g/L。因創面滲血嚴重,術后引流多,該院輸血科克服困難,最終為患者輸懸浮紅細胞12U、血漿1000ml、血小板2u。輸血科在主任關乃哲的帶領下,與心臟血管外科緊密溝通,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進展,最大程度地為患者合理規范的輸血治療提供了技術支持,降低了大量輸血所帶來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后經積極輸血、輸液及抗感染等治療,患者病情穩定,恢復良好。

黃金洪主任在評價這例手術時感慨地說:“這名胸外傷患者具有創傷重、失血量大、胸腔內損傷處理復雜的特點,能夠得到及時的成功搶救,除了體現我院‘綠色通道’的社會價值之外,更體現了我院醫務人員不怕困難、爭分奪秒、團結協作的服務理念,這說明我院多科室協作搶救危重復雜患者的技術水平已達國內先進水平……”

多項臨床醫療項目領先全國

據記者了解,北京電力醫院是一所學科齊全、設備先進、技術精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等為一體的三級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是北京電力醫院的重點臨床科室,黃金洪主任主持著科室的日常臨床工作。

據黃金洪主任介紹,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是該院心臟血管外科開展的常規醫療項目,但是,“一般冠脈搭橋手術是在心跳停止狀態下開展的,我們則可以在跳動的心臟上完成搭橋手術。心臟不停跳避免了因體外循環心臟停跳帶來的相關并發癥,讓手術更加微創化,適合人群更廣泛,手術成功率在99%左右;而且在搭橋手術中,選擇動脈橋血管可以為患者帶來更長久的遠期通暢率,特別是內乳動脈橋,10年通暢率可以達到90%以上,是最理想的橋血管。在獲取橋血管時,我們應用EVH腔鏡系統微創化獲取大隱靜脈,避免在腿上留有長長的手術疤痕,對糖尿病患者尤其適用。對于晚期冠心病患者,單純應用搭橋方法不能有效進行血運重建,我們可以應用激光技術進行‘激光打孔心肌血運重建術’,為患者解除病患。此外,我們已經把干細胞移植技術應用于臨床,治療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搭橋術加激光打孔及干細胞移植術統稱為‘三合一’手術,這是除心臟移植以外最有效的治療晚期冠心病的醫療手段,此項技術我們科室在全國名列前茅。”

該科開展頸動脈外科手術和介入治療已有近10年歷史。黃金洪說:“對于冠心病合并頸動脈重度狹窄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患者,我們能夠一臺手術解決兩種疾病,如冠心病搭橋手術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同期,冠脈支架植入術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同期,心臟搭橋和下肢血管手術同期,甚至冠脈搭橋手術和肺癌手術也可以同期進行,此項技術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心臟外科其他疾病方面,我們常規開展先天性心臟病和心臟瓣膜病的各類手術;我們可以應用腋下小切口進行心臟手術,在心室顫動下或跳動下完成心內操作;我們還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進行瓣膜成形、機械瓣或生物瓣膜置換等不同手術類型,均取得了滿意效果。”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是一種十分兇險的疾病,起病急、發展快、死亡率高,未經治療的患者2周內死亡率達到75%。在此領域,黃金洪介紹說:“由于開放手術損傷大、死亡率高,我科室采用微創技術進行腔內修復,在導管室通過一個3厘米切口完成‘主動脈腔內隔絕術’,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對于復雜病例,可以開展主動脈瘤‘雜交’手術,即外科手術和支架植入同臺進行。我們也開展各種其他主動脈疾病如馬凡氏綜合征,胸、腹主動脈真性或假性瘤的手術,以及相關疾病的介入治療。”

黃金洪主任繼續說:“我們科室的外科患者有接近一半是糖尿病患者。在治療糖尿病相關的下肢血管疾病等方面,我們有完整的檢查治療手段,儀器設備包括彩色多普勒超聲、血管檢查工作站、128CT、3.0T核磁共振、數字血管造影工作站等。開展的治療項目有全身各種血管的球囊擴張、支架或覆膜支架植入、動脈取栓、血管內膜剝脫成形、自體或人工血管搭橋以及干細胞移植等。在靜脈疾病方面,我們利用微創技術開展下肢靜脈曲張的各種治療,有最經典的大隱靜脈剝脫術、改良的內翻剝脫術、點式剝脫術、腔內激光、電凝以及泡沫硬化劑閉合術等等。對于不同病癥采用最適合的治療手段,而不是過分追求高精尖,造成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一般只需住院兩到三天就可出院。我們通過抗凝、溶栓、導管溶栓、切開取栓、放置下腔靜脈濾器,治療和預防靜脈血栓相關疾病。對于尿毒癥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我們可以在身體各部位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包括臨時置管、永久置管、自體動靜脈內漏手術和人工血管內漏術,并且越來越多地開展了血液透析通路的再通、翻修與重建手術。”

黃金洪主任最后說:“‘給我信任,還您健康’,是我們一以貫之的醫療服務理念。除心臟、血管疾病,我科還收治胸部腫瘤和胸部創傷患者,如肺癌、食管癌、胸腺瘤、血氣胸、肋骨骨折等各類胸科患者,能夠開展開放手術及胸腔鏡等微創手術。我們在開展CT定位微創肺活檢和腫瘤放射粒子植入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此外,我們還設有獨立的重癥監護病房,擁有專業的醫療、護理團隊,除對心臟外科患者實施重癥監護治療外,還可對多發復合傷、特別是胸部創傷等急危重癥患者進行監護治療。企業醫院雖然有著自身的發展局限,但我們能夠打破‘瓶頸’,通過開通‘綠色通道’等具體措施,全力以赴地提高科室的綜合醫療力量和整合水平,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和滿意度。我們一直在為打造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臨床科室做著不懈的努力……”

第11篇

2.淺談護理專業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徐曉霞,馬俊卿,朱慧香,楊緒霞,薛剛

3.涉外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進展甄小鵑,徐淑秀,謝虹,ZhenXiaojuan,XuShuxiu,XieHong

4.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在重癥監護病房護理中的應用劉衛珍,羅麗,熊楚梅,LiuWeizhen,LuoLi,XiongChumei

5.構建護士長勝任力模型的研究進展楊輝,閆曉麗,YangHui,YanXiaoli

6.巧用白板磁粒區別保護性醫療病人山西護理雜志 陳佩娟

7.康復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后偏癱肌痙攣的效果觀察陳群,李連春,ChenQun,LiLianchun

8.綜合護理干預對促進抑郁癥病人康復的臨床研究陳永琴,冉程,崔太秀,ChenYongqin,RanCheng,CuiTaixiu

9.為膀胱癌病人行膀胱灌注時應掌握的技巧賽旭寧,侯紅波,姜萍萍

10.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用于癌癥病人的可行性研究王艷華,WangYanhua

11.老年肺癌病人情緒、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的調查分析胡艷俠,李瑞英,朱曉紅,HuYanxia,LiRuiying,ZhuXiaohong

12.影響產婦運用分娩呼吸方法依從性的因素研究王娟,宋洋,楊艷,WangJuan,SongYang,YangYan

13.醫務人員銳器刺傷性感染跟蹤調查分析王紹玲,楊蕓,WangShaoling,YangYun

14.兒童青少年高血壓與空腹血糖受損發病風險的相關性研究馮建萍,FengJianping

15.介紹一種用貝朗套管針穿刺時血液不外溢方法李紅艷

16.產程活躍期應用斯帕豐聯合地西泮對分娩的影響段春英,陳殿紅,陳立,DuanChunying,ChenDianhong,ChenLi

17.循環水變溫毯對手術病人體溫影響的研究宋秀華,SongXiuhua

18.骨科鉆骨自動注水裝置的研制與應用陳菊香,曹傳軍,章敏之,龍其寶

19.糖尿病足病人多學科團隊管理的短期效果觀察孫秋英,金小龍,王信喆,SunQiuying,JinXiaolong,WangXinzhe

20.溫熱生理鹽水聯合碘伏濕敷會陰傷口的臨床研究陳秀菊,常鴻,王勇,齊蘭云

21.程序化心理護理對改善驚恐障礙病人焦慮和抑郁程度的影響耿在香,陳愛民,GengZaixiang,ChenAimin

22.主動護理減輕扁桃體切除病人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藥晉紅,孟玲,閆麗,劉文靜

23.空巢老人圍術期全程托護臨床實踐研究于衛華,余梅,戎敏芝,胡傳來

24.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實施連續性個性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吳葉榮,張海林,李海紅,張海云,穆清華

25.運用輸液魚骨圖改善老年病人淺靜脈留置護理質量的研究吳秀菊,程云,WuXiuju,ChengYun

26.小切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的圍術期護理黃云英,尹東,唐四桂,黎柱芳

27.關節鏡下6股腘繩肌腱重建前十字交叉韌帶的護理配合任紅,劉飛,范春暉,李紅霞,王鏡雯,孫艷

28.帶蒂大網膜瓣修復胸壁大塊缺損病人的護理成惠玲,楊帆,ChengHuiling,YangFan

29.改良靜脈輸液排氣法的臨床觀察劉兆苓,LiuZhaoling

30.經鼻蝶竇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病人的護理何江明,朱松輝,HeJiangming,ZhuSonghui

31.乙狀竇后徑路面神經根梳刮剝術病人的圍術期護理黃玉英,張月敏,韋月珍,HuangYuying,ZhangYuemin,WeiYuezhen

32.2例肝移植術后并發膽道真菌感染行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的護理余媛,YuYuan

33.坐骨神經損傷手術病人的功能鍛煉齊穎,QiYing

34."一站式"雜交技術治療冠狀動脈多支病變病人的圍術期護理官雪燕,尚淑芬,GuanXueyan,ShangShufen

35.電話隨訪對唇腭裂出院病人序列治療的影響王滌,姚文俐,WangDi,YaoWenli

36.冠脈綜合征病人的院前急救及護理周文麗,ZhouWenli

37.3例急性二甲苯中毒病人的護理體會崔京巧,田小萍,CuiJingqiao,TianXiaoping

38.夜間護理質量控制方法與效果蘇水清,SuShuiqing

39.品質圈活動降低噪聲及提高病人滿意度的效果觀察黃菜青,侯英蘭,李曉慧,李四翠

40.急診手術小件物品術前準備改進方案的實施效果梁麗香,鄭敏,安艷麗,LiangLixiang,ZhengMin,AnYanli

41.新生兒護理記錄單的設計與應用彭文濤,李靜,PengWentao,LiJing

42.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張華,季明春,季全蘭,王甦,廖月霞

43.護理實踐的社會情境構建與實踐探討周作霞,ZhouZuoxia

44.小組教學干預模式在《護理教育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李靜,趙秋利,沈曉穎,楊麗,高春興,張健

45.PBL教學法在留學生《護理科研》教學中的應用李艷,沈園園,郁小路,陳如男,仇瑤琴,袁長蓉

46.對社區兒童家長進行有關抗生素使用知信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張琳琳,都亞娟,南洪明,ZhangLinlin,DuYajuan,NanHongming

47.如意金黃散外敷治療靜脈炎療效的Meta分析沈王琴,錢海蘭,郁紅霞,ShenWangqin,QianHailan,YuHongxia

48.山西護理雜志 呋喃西林溶液在氣管切開護理中應用方法的改良李豐芹

49.1例腋下顆粒細胞瘤病人的術后護理趙會杰,ZhaoHuijie

50.1例重度毒蕈中毒性肝炎合并肺曲菌病的護理李亞,牛小霞,王玲,LiYa,NiuXiaoxia,WangLing

51.1例周圍性面癱并腦脊液耳漏的圍術期護理蔡長紅,謝艷,CaiChanghong,XieYan

52.1例卵巢黃體囊腫破裂術后發生DIC病人的護理習永霞,曹蘭珍,XiYongxia,CaoLanzhen

53.博茨瓦納手術室醫護人員對艾滋病職業暴露的防護葉素芳

54.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與維生素B6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高敏

1.分級護理決策主體的研究韓世范,王旭梅,張建祺,郭純琴

2.門診輸液室病人座位一覽表的設計及應用張春蘭,馮蘇舉,謝松梅,ZhangChunlan,Fengsuju,XieSongmei

3.學習風格研究概況及其在護理領域的應用陳梅芳,朱丹,ChenMeifang,ZhuDan

4.中風失語癥康復治療進展魯劍萍,董瓊,LuJianping,DongQiong

5.醫院開展健康教育的現狀杜心平,DuXinping

6.造影劑腎病的預防及護理高勇莉,曾曉霞,安健,李保

7.老年髖部骨折病人術后抑郁水平追蹤調查葛向煜,王君俏,劉邦忠,秦薇

8.聯合麻醉下膝關節術后去枕平臥6h兩種起點計時的臨床觀察陳秀云,林曉燕,王欣,劉研

9.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護理行為與心理一致感、抑郁的相關性研究林田,林細吟,萬麗紅,LinTian,LinXiyin,WanLihong

10.助產士職業暴露低報告現象原因分析朱小紅,鄧曉云,劉小明,楊廣清

11.實習護生職業危害與防護知識的調查研究孟發芬,田玉鳳,張霄艷,MengFafen,TianYufeng,ZhangXiaoyan

12.供應室護理管理人員職業危害知識和防護行為的調查陳玉平,舒承婷,劉玲,甘華秀

13.本科護生填報護理專業志愿情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雷雪雪,田迎春,安力彬,單志軍,張勝男,丁婷婷

14.心血管外科ICU病人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調查研究趙術菊,楊玉美,ZhaoShuju,YangYumei

15.常見住院病人安全問題及病人自身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丁力,姜安麗,葉旭春,DingLi,JiangAnli,YeXuchun

16.經驗薈萃HttP://

17.危重病人采用被動等待法床邊留置螺旋形鼻腸管的臨床觀察及護理黃碧靈,藍惠蘭,譚杏飛,廖游玩,陳純波,葉珩

18.強直性脊柱炎病人運動療法自我護理培訓的效果評價劉慶芬,侯月中,趙福濤,LiuQingfen,HouYuezhong,ZhaoFutao

19.骨科急診石膏固定病人護理需求及護理干預效果研究李冬悔,劉玉珍,王琳,張靜玉,常淑娟,安娜,杜雪梅

20.沐舒坦與細辛腦聯合霧化吸入用于小兒重癥肺炎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陳秀芹,龐淑敏,ChenXiuqin,PangShumin

21.七葉皂苷鈉粉劑兩種溶藥法效果比較方臘梅,FangLamei

22.高壓注射器兩種靜脈穿刺法的效果觀察LiuLijuan,劉麗娟,王霞,劉暢,李中會,譚敏

23.腭裂松弛切口兩種不同處理方法的臨床觀察及護理山西護理雜志 張軍,王樹,王秀麗,ZhangJun,WangShu,WangXiuli

24.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疾病不確定感及生存質量的影響貢浩凌,孫玉姣,莊利梅,張敏

25.循證護理在降低血液透析病人誘導期并發癥中的應用林萍,卞溆芬,LinPing,BianShufen

26.糖皮質激素聯合環磷酰胺治療尋常型天皰瘡致不良反應的護理楊靜華,盧小紅,呂小娟,YangJinghua,LuXiaohong,LvXiaojuan

27.全程康復護理對重度燒傷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李紅英,張麗紅,張秀龍,肖艷梅

28.手術病人麻醉前后留置尿管的臨床觀察許虹,XuHong

29.護理干預對危重病人機械通氣護理質量的影響陳建芬,周健,倪靜玉,王紅粉,談敏娟,陳順毛,壬亞芳,黃曄,季玲

30.自張式鎳鈦合金支架治療長段股動脈完全閉塞的護理徐陽,韓雅君,XuYang,HanYajun

31.提高新生兒聽力篩查復查依從性措施探討陳暉,ChenHui

32.鹽酸戊乙喹醚治療病人出現精神癥狀的臨床觀察及護理李敏,王紅,LiMin,WangHong

33.護理人員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為干預的研究尹鳳玲,劉連忠,夏芳,張紅梅,劉俊梅,齊治華

34.消耗性物資計算機管理表的設計與應用趙巧鋒,牛寶英,李乃蓮,孫軍菊

35.WHO"世界患者安全聯盟"對醫院感染工作的啟示徐敏,XuMin

36.新《勞動法》頒布后聘用護士的管理宋慧娜,高艷紅,SongHuina,GaoYanhong

37.護士記事和處理登記表的設計及臨床應用陳小燕,陳寶玉,覃梅,黃景陽

38.術中敷料收集車在潔凈手術室的應用金春玉,JinChunyu

39.本科護理專業學生對不同類型課程采用雙語教學的效果評價李鴻艷,崔巖,鐘清玲,程慧琳,畢瑞雪

40.合作學習理念在社區護理實踐教學中的運用彭艾莉,彭小燕,PengAili,PengXiaoyan

41.對在校護生進行護工指導師培訓模式的探討郭冰瀅,張瑩瑩,李俊偉,王嘉,王靜

42.概括教學法在護理技術操作評估部分教學中的運用張彩芹,ZhangCaiqin

43.醫學模擬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特點王斌全,郎雪南,WangBinquan,LangXuenan

44.學校組織乙型肝炎相關檢查流程探討及其與乙型肝炎疫苗接種率的關系楊小華,YangXiaohua

45.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緩解期病人肺功能影響的研究韓葉芬,鐘美容,黃麗歡,潘曉日,韋海燕,吳艷林

46.社區護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鄭昊,單志軍,王燕燕,邢沈陽

47.一種簡易腹壓測量裝置的制作及應用魯梅珊,尤麗麗,LuMeishan,YouLili

48.1例結腸造口皮膚黏膜分離病人的護理李秦,王敏,LiQin,WangMin

49.2例氣管切開合并全身重度水腫昏迷病人的皮膚護理王志英,趙建華,WangZhiying,ZhaoJianhua

50.1例肝動脈栓塞術后合并腦栓塞病人的護理李因茵,張昕,LiYinyin,ZhangXin

51.兩條止血帶加局部熱敷在晚期腫瘤病人靜脈穿刺中的應用王安杰,WangAnjie

52.我國醫院文化建設的發展歷程王斌全,趙曉云

1.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試行)(2007年1月16日中國科協七屆三次常委會議審議通過)

2.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在評價護理本科畢業生臨床綜合能力中的實踐探索王斌全,黃樺,商臨萍,金瑞華,鄭潔

3.對護理本科畢業生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設計及效果評價黃樺,王斌全,商臨萍,馬玉萍,周蕓

4.山西護理雜志 運用導師制向護理本科生傳遞默會知識探討馬玲,鐘玉杰,劉曉丹,MaLing,ZhongYujie,LiuXiaodan

5.醫院管理引入流程管理理論的探討陳靜,王玉瓊,ChenJing,WangYuqiong

6.注意霧化吸入藥物與靜脈輸注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馮麗鴻

7.護理團隊建設現狀和發展趨勢張秀琴,袁龍梅,羅婕,黎艷艷,熊金紅,黃玲

第12篇

“這場音樂會是為紀念我院‘心靈關懷部’成立八周年專門排練的,演職人員全部來自我院的醫護工作者,我們要讓心靈關懷充滿醫院的每一個病房,讓患者時刻感受到溫暖和關愛。”湖南省腫瘤醫院院長劉景詩說。

現實:腫瘤患者更渴望心靈關懷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穿越時空,在世界各地永久流傳。

在湖南省腫瘤醫院,有一群人多年來一直堅持開展臨床心靈關懷工作,用實際行動踐行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而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心理專業委員會常委、湖南省腫瘤醫院黨委副書記劉曉紅就是其中的領導者與佼佼者。

“傳統醫學一般把健康理解為‘無病、無殘、無傷’。進入上世紀中期以后,健康的內涵不斷發展。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著名的健康三維概念,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完美狀態’。1990年,進一步定義了四維健康概念,即‘一個人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全’。現代醫學認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應該是軀體、精神、社會保持完美的狀態。”劉曉紅介紹。

劉曉紅提供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癌癥的死亡人數一直呈上升趨勢,20世紀70年代的癌癥患者數量為70萬,90年代為90萬,2000年約為150萬。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平均每天有8550人被診斷為癌癥,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確診。我國居民因癌癥死亡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患癌癥死亡。根據近十年我國對全死因的調查,結果顯示癌癥已躍居我國居民死因的第二位。由于受因病致貧、文化嫌棄、歧視和癌癥疼痛等因素影響,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低下,他們的身心正承受巨大的壓力和痛苦。據報道,有1/3的癌癥患者談癌色變。

具體到腫瘤醫院,劉曉紅也做過類似的調查:湖南省腫瘤醫院幾乎全部為癌癥患者。在這樣一個癌癥患者集中的特殊區域,存在著巨大的全人關懷需求。

2006年前,心靈關懷在國內幾乎是空白。作為一名優秀的腫瘤專家,劉曉紅去過一些國家,她覺得心靈關懷在發達國家已較為普遍,香港等地也已有較成熟的經驗。如香港瑪麗醫院,每位癌癥患者接受的是由醫生、營養師、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社工、臨床心理專家、義工、牧靈工作者組成的專門治療小組的全面全人照顧。在西方發達國家,臨終關懷已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既有獨立的中心管理系統,又與其他各部門協作;既有獨立的臨終關懷院,也有屬于綜合醫院的臨終關懷護理病房,另外還有社區臨終關懷護理中心和居家照護。如今,內地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對“世界衛生組織”所倡導的“全人醫治”理念有了進一步的認同。

2007年,湖南省腫瘤醫院啟動國內首個臨床心靈關懷項目。“對于臨床醫務人員來說,我們面臨的挑戰不僅是從軀體上去治愈患者的疾病,更要理解患者的語言和情緒,理解疾病給患者帶來的心靈創傷。”劉曉紅帶領著這支心靈志愿者團隊――臨床心靈關懷部,懷揣著“醫病更醫心”的夢想,歷經8年實踐探索,成為醫學人文領域的一顆新星。

“許多醫院可能都開展了類似的工作,但作為一個獨立部門成立,在國內還是唯一一家,我們是這方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劉曉紅不無驕傲。

行動:從零開始搭建心靈關懷平臺

湖南省腫瘤醫院是一所擁有1300張床位的三級甲等腫瘤醫院,年診療人次數達到25萬人次,住院患者5.3萬人次,85%以上為癌癥患者。在心靈關懷師看來,癌癥患者要面對比其他患者更多的焦慮情緒,甚至對死亡的恐懼,在治療他們軀體疾病的同時關懷他們的心靈顯得更為重要。

面對疾病和死亡,對于沒有接受過死亡教育、一直奉行無神論的國人來說,如何給予他們情緒和精神上支持,是臨床心靈關懷師亟需掌握的技能。2005年10月開始,醫院在原湖南省衛生廳國際合作處的指導下,先后聘請了加拿大、美國、香港等地及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的心理學、心靈關懷相關教授、學者,來院講授“患者的心理需求”“如何緩解醫務人員壓力”“癌癥患者心理反應”“危機輔導”“成長輔導”等課程和臨床示范輔導,嚴格考核心靈關懷師的課時以及學習成果,使他們在學習中實現了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2006年6月,原湖南省衛生廳正式批準湖南省腫瘤醫院成立“臨床心靈關懷項目”。2007年3月21日,醫院與香港有關協會及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簽署了“湖南省腫瘤醫院臨床心靈關懷項目合作意向書”,并成立臨床心靈關懷小組,26名臨床一線護師為主的志愿者,通過個人報名、專家推薦、面試資質篩選等方式成為首批成員。

在醫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特別是在香港林錦濤博士和姚鏡鴻博士兩位心靈關懷顧問的大力支持、全心幫助、精心培養下,經過8年多的實踐和發展,臨床心靈關懷服務已在醫院全面鋪開。為更好地推進該項工作,醫院還專門招聘了相關人才,成立了“臨床心靈關懷部”,并專門安置了150余平方米的場地,設置了包含接待室、辦公室、輔導室和學習室等在內的功能區;定期舉辦大型學術交流會,申報科研課題和成立臨床心靈專業委員會;建立健全了臨床心靈關懷師制度及相應工作流程、工作標準,使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

湖南省腫瘤醫院臨床心靈關懷項目自啟動后,成立了顧問小組和臨床心靈關懷小組,經過自愿報名和層層選拔,以及嚴格的集中培訓和臨床實踐后,該項目已聚集了一定規模、較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他們主要有:來自大陸各地和香港地區的13位高級臨床心靈關懷顧問,134位醫院管理者、醫務人員,分別具備中高級醫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文藝術等專業背景和心靈關懷專業培訓。目前,小組成員活躍于醫院、醫患之間,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心靈關懷服務,有人稱之為“心靈志愿者”或“社工”。

截至目前,湖南省腫瘤醫院及香港雙方互訪70余人次,舉辦全國首屆臨床心靈關懷培訓結業典禮2次,舉辦大型學術交流及培訓班28次,舉辦個案報告會10次,專職香港專家固定授課共計116班次,免費接受臨床心靈輔導和咨詢千余人次,接待全國參觀學習者10余批次,申報課題6項,38位護理學員經過系統的臨床心靈關懷知識的培訓和嚴格考核順利結業(其中19位學員獲得三級心靈關懷師證書,19位學員獲得助理心靈關懷師證書)。第三批以政工、管理和醫生為主的120名學員已于2014年1月開始了臨床心靈關懷的學習。

歷經摸索,尋找到一套符合醫院實際的臨床心靈關懷工作的制度和流程,如臨床心靈關懷師守則、臨床心靈關懷師工作標準、工作流程及臨床心靈關懷師工作制度等。同時,臨床心靈關懷部設立值班制度,接受患者、家屬的預約、咨詢,以及來自各個病房醫生、護士的轉介,電話值班處理患者緊急的心理危機等工作。

此外,臨床心靈關懷師針對乳腺癌、鼻咽癌、甲狀腺癌等特殊病例,設制專門心靈關懷輔導方案,設立“患者心靈成長日歷”;開展藝術治療,通過音樂、繪畫、書法等打開患者的心靈之門,不斷注入積極心靈資源,有效地緩解腫瘤患者因來自于疾病本身的恐懼、手術、放化療、家庭經濟壓力而導致的人格、情緒、人際關系的改變,幫助他們重樹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提高生活質量,并促進醫患關系,形成良好就醫環境。

成果:患者已離不開心靈關懷師

“生命的質量和長度同樣重要。”劉曉紅說,因為有了臨床心靈關懷師的守護,越來越多的患者在重癥來襲時,不再只有絕望。每當有困惑、有需要時,他們習慣了和心靈關懷師聊一聊,然后,收拾心情與病魔抗爭。

8年來,腫瘤醫院圍繞臨床心靈關懷項目所開展的探索和實踐,尤其是全方位的、專業的、整體的心靈探訪工作,在提高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醫患溝通、減少醫療糾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這種實踐,有效地彌補了傳統醫療模式的不足,豐富了現代醫療服務的內涵。

2014年,在醫院努力下,湖南省醫院協會心靈關懷管理委員會成立。該委員會在全省范圍內啟動了多項工作,包括完善專業委員會的管理機構及相關制度,舉行有關會議,開展學術活動,組織編寫、出版《臨床心理關懷服務指導用書》等本專業學術專著、教材及科普作品。委員會還將指導全省二級以上設有腫瘤康復科或腫瘤科的醫院逐步開展心靈關懷工作,滿足全省腫瘤患者的關懷需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德市| 宜君县| 建水县| 贵溪市| 石林| 安远县| 萝北县| 池州市| 汶川县| 新田县| 德钦县| 呼玛县| 青田县| 沾益县| 田阳县| 天全县| 台山市| 盐亭县| 沾化县| 莲花县| 伊金霍洛旗| 金湖县| 左云县| 澄江县| 沽源县| 博罗县| 定陶县| 巩留县| 贵阳市| 六安市| 清河县| 镇远县| 福安市| 邹平县| 富源县| 浮山县| 蒙山县| 大丰市| 岑溪市| 离岛区| 周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