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城市形象宣傳中的傳播策略

城市形象宣傳中的傳播策略

時間:2023-09-13 17:14: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形象宣傳中的傳播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城市形象宣傳中的傳播策略

第1篇

一、城市聽覺識別系統概述

最早的城市形象識別系統是從企業品牌識別系統引入的概念,最初的企業識別主要是從視覺上進行企業形象的識別,是以視覺化的整體一致性塑造和營銷企業品牌,其目的是使企業品牌在受眾中獲得高識別度,后來從單一的視覺識別領域擴展到包括理念識別,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即企業形象識別(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三要素。同樣,在最早的城市形象規劃設計中,注重城市自然或環境等帶來的視覺上的審美體驗一直是關注的重點。隨著體驗經濟的到來,對人的感官體驗所帶來的綜合全面的城市形象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城市形象識別體系的要素也開始得到深化和拓展,城市五感識別中的聽覺識別系統,因為可行性和可控性強,也具備一定的技術條件支持,逐漸被認知和推廣,但國內外對城市的聽覺識別系統的理論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目前對城市聽覺識別系統的研究多處于實踐應用層面上。

城市聽覺識別系統(Audio Identity System)簡稱AIS,是通過聽覺刺激傳達城市理念、品牌形象的識別系統。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五感中最主要獲得感知外在世界信息的是視覺,來自聽覺的信息量僅次于視覺,是第二重要接受信息的渠道。隨著城市形象識別系統中對非主流感官的重視,城市中的聽覺識別系統設計也開始受到關注,聽覺識別被認為是城市形象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為一座讓人向往或記憶尤深的城市不僅要“有色”,還要“有聲”。

城市聽覺識別系統旨在以聽覺傳播力為感染體,將城市理念、城市精神、城市特色轉化為聲音符號,建立統一的聽覺形象,把標準化、系統化的有聲語言傳播給大眾,表達城市個性,增強城市品牌競爭力。城市聽覺識別系統打造需要立足于建立規范系統的“城市聲語”機制,目的在于以獨具特色的城市聽覺識別形象喚醒市民的城市歸屬感,在對外宣傳中彰顯城市的個性魅力,贏得外界的好感和認同并提升城市知名度。人是感知城市的主體,而人們對城市的感知也是全方位的,從最初的感受到逐漸的認知到最終所形成的記憶,均源于“五感”的直接感知,而城市中是否擁有和諧獨特的聲音景觀,也直接關系著人們對城市的評價與認可。

二、城市聽覺識別的內容及設計

聽覺感知系統的建立,主要通過“借物傳聲”進行設計,正如清人張潮《幽夢影?聽聲》所言:“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風聲,水際聽唉乃聲,方不虛生此世耳。”人們在生活中形成了不同時令、地點及環境的聽覺習慣,這種生活中的聲音美以季節交替或日復一日的存在形式構成了并影響了居民日常的聲音欣賞品味的“聲音景觀”,在人們的生活空間中,聲音總是無處不在、無刻不有,隨時隨地地影響著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成為人們生活中最具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氣息的部分。

城市的聲音從聲音產生的聲源上主要分為自然聲和人工聲。

自然聲包括自然現象聲(風雨聲、雷電聲等)、流水聲(噴泉聲、瀑布聲、溪流聲、潮水聲、澗聲、泉水聲等)、動物聲(蟲鳴鳥叫聲、狗叫聲等)、植物聲(風吹樹葉聲、風吹草聲、落葉聲等)、風聲等聲音,這些自然界的生態聲音構成了優美宜人的自然聲音景觀。

現代城市大多提出生態宜居的城市發展理念,對于遠離自然,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來說,從心理上有著親近自然的情愫,城市中真實的生態聲音如風聲、雨聲、鳥鳴、蟬叫聲是構成生態城市的基調聲音,在城市聽覺識別系統中除了注重保護已有的城市自然生態聲音,還可以通過人工設計打造城市自然聲音景觀,采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豐富、強化自然聲景,如安裝聲音裝置,適時“補聲”。

城市聽覺系統規劃應注重樹林和植被的保護,這不僅關系到城市生態環境的打造,還利于風聲、雨聲的傳遞,從而豐富城市的自然聲音,而且能夠為各種鳥類和昆蟲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豐富城市的生態聲音,實現城市的鳥語花香的氛圍。同時,城市水系的保護與開發也應引起重視,例如防治水污染,沿水系打造休閑景觀帶或濱湖公園,注重水景觀的打造,從視覺、觸覺、聽覺打造多重的親水性的感官體驗。

人工聲主要指人自身活動產生的聲音或人為制造的聲音,如公共場所的音響廣播,施工現場機械作業聲,行駛中的交通工具所發出的聲音,也包括街頭巷尾的生活聲、吆喝聲以及進行了專業設計的城市音樂聲等。

對城市聲音識別系統的打造,首先要挖掘城市特色的聲音,特別是具有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意義的聲音,如傳統器樂聲、戲曲、民歌、地方口音等。像地方戲曲、說唱藝術等具有地方特色傳統表演,是城市獨特個性的體現,對它們的傳承與保護是保持城市魅力的關鍵。這些聲音可以應用于特定歷史文化聲景區,如紀念性的園林空間、廟會舉辦地等特色地域,在城市聽覺系統規劃中應重點保護此類聲音,防止地方特色聲音的消失。

在人工聲音的打造上,要根據聲音感受主體的感覺,對城市空間中的聲音進行揚長避短的規劃和管理,如對乏味厭煩的工地施工的機械聲和馬路上的汽車鳴笛等噪音進行管理和控制,為居民營造舒適的聲音環境,而在城市公共空間規劃中,以悠揚輕柔的音樂聲為背景,創造生活休閑聲景區,舒緩的音樂往往讓人心曠神怡,輕松愉悅,使公共空間的休閑氛圍更加濃烈,使人們達到緩解壓力、放松休閑的目的。

三、城市聽覺識別系統的整合

對城市聽覺識別系統的建立,可以從城市聲音名片設計、城市空間的聲音識別、城市聲源管理三方面來規劃整合城市的聽覺識別系統。

(一)城市聲音名片設計

城市可以通過設計整體的聽覺形象,增強城市的聲音識別性,統一規范對內和對外的城市形象傳播,城市名片聲音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的市名、市歌和城市口號以及城市聲音標識的建立。

市名是城市聽覺體驗的首要元素,市名是否能夠給人們留下清晰、深刻、持久的印象,直接影響其對外界的吸引力,因而市名同樣需要聲音曲調設計或商標音樂的輔助,通過語言和音樂的結合使人產生對城市形象的獨特聯想。

市歌是城市聽覺識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一個城市的精神和靈魂,是體現城市差異性的最佳聲音形象,對城市內部宣傳可以使城市居民產生凝聚力,對外易于城市精神理念的傳播,是城市形象代表性的識別標志之一。

城市口號是與城市定位相結合,集中體現城市獨有品牌價值的戰略性溝通語,通常在各種宣傳媒介中反復使用,城市的聽覺形象不可忽視城市口號的作用,它甚至可以作為一種城市文化,變為人們的日常用語。城市口號不僅可以以視覺形式呈現于各種媒體與宣傳手冊上,還可結合城市背景音樂,采用標準男女聲朗誦的方式,進行聽覺傳播,深入人心。

城市音樂標識與城市視覺識別系統中的圖像LOGO功能相類似,聽覺識別系統中同樣需要聲音LOGO做為音樂商標,安置在城市重要宣傳載體之中,以其專有性和唯一性,體現城市獨特的聽覺形象。城市音樂標識是一支較短的特別曲調或者聲音序列,可與城市的視覺LOGO等值,若能配合使用,更能讓受眾清晰地辨別它的品牌歸屬。還可將聲音LOGO嵌入政府網站、城市形象宣傳片、城市廣播或城市新聞聯播之中,作為背景音樂,以鮮明的聲音形象,給聽眾留下深刻持久的記憶,瞬間產生城市聯想。

(二)城市空間的聲音識別

城市的聽覺識別可以根據城市空間功能區分為生活景觀聽覺識別、商業景觀聽覺識別、公共空間景觀聽覺識別。

1.生活景觀聽覺識別

生活聲景常與地域文化、市民性格及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以市井生活之聲為例,如做飯的鍋碗瓢盆聲、孩童嬉戲聲、下棋聲、閑聊聲、洗衣聲、澆花聲、狗叫聲等構筑了城市街巷的獨特風景,在城市生活景觀聽覺識別系統打造中,可以通過城市行為理念中的市民公約,對居民在日常生活所產生的聲音進行要求,營造和諧聲音環境。

2.商業景觀聽覺識別

商業聲景是由商品生產和銷售而產生,如路邊小販的叫賣聲、商品裝運聲;商店或超市促銷廣播、市井大排檔及夜市中的吆喝聲,構成了熱鬧非凡的商業景象和氛圍,城市商業聲景的豐富與否,客觀上反映了這個城市的商業繁榮度。

3.公共空間聽覺識別

上文中提到的城市聲音名片可以作為城市背景音樂,可以用于城市公共場所如公園、動物園、廣場、火車站、文娛場所等的音響廣播,統一城市音樂形象,強化城市聽覺系統的識別性。城市交通系統中的公交、出租車可以被視為城市移動的宣傳載體,在車載廣播、報站提醒中應用城市背景音樂,使城市聽覺系統更充分地體現出一致性、唯一性、可識別性。

4.城市人工聲音的延伸應用

城市聽覺識別系統的延伸應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城市發言人的聲音:重視城市發言人的聲音,其聲音要與城市形象相統一,要具有感召力和吸引感,使本地居民和外界公眾感受到親切感。

單位電話彩鈴:城市各政府單位電話彩鈴可靈活設計,體現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和品牌態度,保證聲音質量的舒適度,在每次撥打電話的時候,都能為城市做一次宣傳,是展示城市聽覺形象的“城市聲音代言人”。

單位信號音樂:單位的上下班(學校上下課)提醒音樂同樣可采用城市統一的聲音LOGO延伸設計。正如兵團城市沿用部隊統一的“起床號、開飯號、熄燈號”,也是傳播和強化城市聲音形象的重要途徑。

這些經過統一規范設計的城市聲音,固定用于城市的政府部門和城市內外宣傳的聲音標識,最終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城市形象聲音識別標志。

(三)城市聲源管理

在不同的聲音環境中,人們會對聲音產生不同的感覺,城市在聽覺系統的設計中還要規避對人體或人們的生活產生損傷的不利因素,如對重工業區的機器聲、施工現場的作業聲、交通工具的鳴笛聲、鬧市的喧鬧聲等噪音聲源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通過技術如利用聲音“掩蔽現象”,創造引導性的聲音景觀,合理規劃城市聲音空間,通過向市民和企業普及噪音知識,通過各種宣傳和法規手段規范聲源秩序。

在城市聽覺形象設計中,有意識地規劃設計“聽覺場所”,維護城市原生態的聽覺系統,保留城市傳統的聽覺環境,設計富有個性和特色的城市聲音,在城市聲環境的打造中,積極地改善不適宜的聽覺環境,改造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不利聲源,為城市創造良好的聲音環境,打造特色的城市聲音景觀。

參考文獻:

[1].李興國等.北京形象:北京市城市形象識別系統(CIS)及輿論導向[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

[2].趙慶海、費利群.論城市形象建設中聽覺系統的運用[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

第2篇

【關鍵詞】城市精神;傳播策略

城市精神(City Spirit或urban Spirit),也可譯作城市靈魂,是指一個城市在自我發展過程中,受歷史、地域、時代、風俗等諸多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專屬于該城市的氣質特征。我國繼上海市2003年率先提出建設“城市精神”的口號后,全國其他城市競相根據自身特點,采取各種方式,歸納出自身特有的城市精神。2011年,北京通過網絡征集等方式最終將“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定位為北京精神。至此,又掀起了新一輪城市精神研究熱潮。筆者認為,城市精神的研究、宣傳及推廣要充分發揮傳播效應。從傳播學的分類來看,目前較為流行的分類方式為: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和網絡傳播。這些傳播類型都對城市精神的挖掘、培養、提煉、宣傳、推廣起著重要作用。在城市精神的研究中,從尋求公眾支持到城市精神科學定位,從城市精神提煉到城市精神表述語的設計與推廣等一系列活動都要發揮傳播策略的作用。因此,在研究城市精神的過程中,應精心策劃城市精神的傳播對策。

人內傳播與城市精神

人內傳播也稱內向傳播、自我傳播,指個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人內傳播與人的生理機制密切相關,一般是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的綜合產物。市民通過自己感知對所在城市進行感官性、內省式思考,對有關城市精神的因素進行選擇、分析,從而形成自身的城市精神觀。就市民個人而言,人內傳播是市民形成自我城市精神觀念的基礎。通過人內傳播,有利于培養市民的城市精神意識。就城市而言,如果大多數市民都具有城市精神意識,那么城市精神的宣傳和傳播就會指日可待。更重要的是人內傳播是其他一切傳播活動的基礎,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都要伴隨人內傳播環節展開。城市精神屬于市民的精神層面,是廣大市民奮發進取的心理狀態,是一個城市的“集體無意識”,它支配著廣大市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是廣大市民的心理積淀和精神指向。城市精神能夠激發市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使市民產生強烈的責任感、榮譽感、自豪感,為城市的發展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提煉和宣傳城市精神應該充分發揮人內傳播方式的優越性。

群體傳播與城市精神

群體傳播是指廣大群眾運用現代傳播手段將群體的共同目標和協作意愿加以連接的過程。日本社會學家巖原勉認為,群體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歸屬感、存在著互動關系的復數集合體。群體目標一般具有共同性,參與群體活動的個人都有某種共同目標和關心主題。群體的共同目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強群體的歸屬感,[1]因此挖掘和傳播城市精神應該充分利用群體特征。城市精神是一種典型的群體意識形態,需要用群體傳播達到群體共識,從而使市民產生認同感和強烈的群體歸屬感。城市精神的培育、傳播是在群體信息傳播和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城市精神就像一條紐帶,通過群體傳播方式,可以把全市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區域的市民凝聚起來,引導市民心系城市,將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于城市的發展。城市精神是一種群體規范,它是市民必須遵守和維護的群體價值。城市精神一旦建立就會具有協調市民活動的約束力。在群體傳播中,城市精神價值規范的主要作用是排除其他可能損害城市精神體系的偏離性意見,以保證群體決策和群體活動。這樣市民的群體歸屬意識越強,也就越傾向于積極維護城市精神價值規范,也有助于城市精神的傳播和實踐。

口頭傳播是群體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人類傳播發展歷經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網絡傳播等過程。即便是信息社會的今天,口語仍是人類最基本、最常用、最靈活的傳播手段。因此,城市精神的宣傳要制定一些口號式、標語式耳熟能詳的城市精神表述語。征集城市精神表述語,不僅僅是征集口號,其實質是提煉城市的人文精神。具有普遍感召力的城市精神表述語應言簡意賅,讀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這樣能使城市精神的傳播達到更好的客觀效果。城市精神表述語要講求群眾原則,城市精神的征集和宣傳要充分利用群眾基礎,力求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在廣大市民中采取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期間可采用走訪的方式,與居民進行訪談,通過閑逛以及自發的訪談等方式能夠了解城市中有價值的東西。市民不僅僅是信息來源,也是靈感的來源。城市精神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公共調查數據,這樣才能夠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愿,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否則,城市精神會失去群眾基礎,成為空洞的口號和無用的標語。在城市精神建設中,每個市民都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表達個人“城市精神”的理想狀態。城市精神是市民共同的理想追求,通過個人和群體理想的一體化,可以促進城市精神目標的實現。因此,生活在城市中的每個市民都應該為城市精神的傳播作出應有的貢獻。

組織傳播與城市精神

組織是指人們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各自承擔不同角色分工、有統一的指揮或管理系統是組織的標志。組織傳播具有內部協調、指揮管理、決策應變、達成共識的功能。在城市精神傳播中政府起到組織的作用,政府能夠做到協調城市內部進行城市精神傳播,使城市精神的目標在社會成員中達成普遍共識。城市精神共識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組織內傳播互動的過程,政府要圍繞城市精神的傳達、說明、解釋、討論展開一系列的傳播活動。

組織傳播包括組織內傳播和組織外傳播。組織內傳播是組織維持內部統一,實現整體協調和運作的過程。政府充分利用組織內公共媒體,如本地電視臺、廣播、地方報紙以及文字形式的文件、報告,以市民成員為對象進行城市精神傳播。組織內公共媒體除具有工作上的指導意義外,更重要的是在組織中創造一種濃郁的人文氛圍,增強成員對組織的感情和向心力,城市精神傳播需要這種有效形式。組織外傳播的過程是組織與外部環境進行信息互動的過程,包括信息輸入和信息輸出兩方面。在城市精神宣傳中主要用到組織的信息輸出活動。政府通過公關宣傳、廣告宣傳和標志系統宣傳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城市精神宣傳活動。在城市精神的公共宣傳中,政府起到了主導作用,保障了城市精神的科學方向和宣傳的廣泛性。政府介入城市精神傳播,能提高城市精神傳播的有效性。政府作為城市的領導者、決策者,是城市唯一的代言人,在城市精神定位中政府起著高屋建瓴的作用,可以決定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發展重心,能夠從城市整體發展的角度對城市精神進行客觀審視,根據城市自身發展的歷史文化、地域特點、時代特征,進行完整、全面的分析和提煉并宣傳城市精神。政府應通過舉辦公益活動、城市慶典,做書記、市長專訪,組織拍攝城市形象宣傳片等活動塑造弘揚城市精神。政府能夠就創造、培育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作出決定。通過城市精神的提煉與傳播,展現城市魅力,打造城市亮點,塑造城市品牌,從而凝結一種“和諧與卓越”的城市精神,從而使城市精神成為一筆巨大的精神資產,讓市民樹立信心、超越自我、追求卓越,開辟城市發展的新紀元。

網絡傳播與城市精神

網絡傳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廣大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者和者,并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的傳播活動。網絡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新的媒介技術和工具使人類傳播活動發生了重大變革。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指出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人類交往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我們正處于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社會的核心資源是信息,城市精神傳播也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興媒介進行行之有效的傳播。利用網絡傳播,可以拓寬城市精神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打破以往人們獲取多種信息傳播形式的界限。網絡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的交互性,城市精神運用網絡傳播既可以實現市民和政府就城市精神的面對面傳播,又可以實現市民之間的點對點傳播,市民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饋信息、發表意見。網絡傳播具有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內容豐富的優勢,由于多媒體集合了多種媒體表現形式(文字、聲音、圖片、動畫、視頻)傳送信息,給受眾帶來逼真而生動的感覺。網絡媒體在城市精神提煉、宣傳、應用和普及等方面會改變人們的信息獲取途徑和接收方式,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這樣有利于城市精神更加形象鮮明、生動有效地快速傳遞。因此,在城市精神的宣傳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高效、形象地傳播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傳播的意義

形神兼備是現代城市追求的目標。所謂形,是指城市的外在風貌,表現為城市的建筑、景觀所呈現的風格。所謂神,就是城市精神,指的是蘊涵在城市歷史和現實中的文化內涵,閃耀著一個城市獨有的內在品格和氣質。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城市精神的傳播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從而帶來城市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發展;城市精神具有導向功能,是一座城市的燈塔,對城市的發展方向、市民精神面貌的塑造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能夠對城市整體的行為、價值和目標起到導向作用。城市精神具有凝聚功能,城市精神依靠人們共同的價值觀念指導城市的主體活動,通過集中市民的智慧而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城市語言”。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是群眾行動的指南,是城市意識形態的標志。城市精神一旦形成,就會像一個推動器,有很大的輻射作用,能把屬于原創力的自由文化輻射出來。因此,把具有特色的城市精神作為品牌發展的支撐點,通過一系列營銷傳播,可以不斷擴大城市的影響力,為城市帶來一系列的增值效應。城市精神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更是一種文化戰略資源。城市精神作為城市最具魅力和文化競爭力的特征,是城市的品牌和無形資產。在“城市精神”被提煉出來后,要乘勢而上,進行有效傳播,做足“輻射”和“增值”文章,使其發揮最大效應。

總之,城市精神的塑造與實踐既是一項長期、系統而又復雜的城市文明工程,更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因此,城市精神應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有效傳播。

[基金項目:山東軟科學研究項目(2010RKGA1048)]

參考文獻:

[1]田宗介等.社會學事典.弘文堂,1988:439.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匡文波.網絡傳播學概論(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3篇

[關鍵詞] 2008年奧運會北京城市營銷

2008年的北京將迎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借此也為北京的城市營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奧運經濟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它是符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首都經濟發展方向的,是北京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客觀地說,北京的城市營銷還處于城市推銷(City Selling)階段,是不成熟的營銷,本文希望借巴塞羅的奧運城市營銷的經驗,對北京在2008年的城市營銷提出了一些見解。

一、關于城市營銷

“城市營銷”概念來源于西方的“國家營銷”概念。國家其實是由消費者、制造商、供應商和分銷商的實際行為結合而成的一個整體。由國家營銷概念衍生而來的城市營銷也力求將城市視為一個企業,將城市各種資源、產品、企業、品牌、文化氛圍、投資環境乃至城市形象進行全方位營銷。Van denberg.Klaassen 和Van der Mea將城市營銷描述為一系列有效調整城市功能的活動,從而使得城市所提供的服務能夠滿足居民、企業、游客和其他訪客的需求。城市營銷既是一個管理原則,又是一個可以提供很多實用的見解和技能的工具箱。城市營銷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個經過歸納、整合后在整體形象統率下的產品群的營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加,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城市功能得到很大改善,城市產業鏈變粗延伸,城市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北京的城市圈正在這種情況下形成,城市營銷必然和應該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二、巴塞羅那的寶貴經驗

1992年的奧運會成為巴塞羅那歷史上的轉折點,1987年申辦成功后,巴塞羅那制定了一項戰略計劃,該計劃制定與奧運會有關的投資應該首先著眼于長遠效益。最基本的理念在于借助這一賽事逐步實現計劃中的愿景目標:通過增加城市魅力來鞏固巴塞羅那作為不斷進取的歐洲大都市的形象。巴塞羅那成功地獲得了“賽事城市”的地位,并將這些重大賽事用作城市發展的催化劑。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被國際奧委會評價為財政經營最成功的一次,僅電視轉播權一項便賣出6.63億美元。

1.巴塞羅那的城市促銷活動

在市政層面上,巴塞羅那旅游局致力于將巴塞羅那推銷為旅游城市,該組織是由城市議會、商業協會以及巴塞羅那促銷基金會在1993年創建的。自1994年起,巴塞羅那的城市營銷戰略就已經從一般化轉變為差別化。每一個推銷活動都是針對特定目標群體需求,即市場細分。此外,巴塞羅那旅游局決定打造成地圖上的“城市之旅”目的地,而非“陽光海灘”。

2.巴塞羅那利用體育運動實現社會目標

巴塞羅那不僅僅利用體育來進行城市促銷,同時也是為了實現社會目標。體育運動設施必須對老年人、青年人、移民和低收入群體降低收費,巴塞羅那希望所有人都能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體育運動。此外,該城市特意在周圍基礎設施薄弱的社區修建體育運動設施,并且為希望成為裁判員的人們提供培訓課程。市議會還考慮向低收入人群提供折扣卡,讓他們能有更多的機會使用體育和文化設施。

3.巴塞羅那的品牌營銷戰略

一個城市或區域給人的總體印象不能依靠其自身來改變,因此品牌戰略占據了主要位置,重大體育賽事是品牌戰略的重點,巴塞羅那在這一點上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這個城市在1992年成功轉型,奧運會推動了其城市品牌的建設與傳播以及該城市政策目標的實現,包括城市形象的轉變。媒體不僅報道了這次奧運會,而且對其后的城市改造工作也進行了報道。巴塞羅那已經確立了自己的成功品牌,并且成為了其他投資者愿意不斷投資的高檔品牌。

三、2008年北京城市營銷的機遇

1.北京政府部門的營銷機遇

像巴塞羅那一樣,北京在2008年將迎來自己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發面飛速發展的黃金期。因此,要充分挖掘奧運會帶來的全球品牌效應,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把打造城市品牌放在首位,全面提升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爭取用更大氣魄、更大手筆重塑北京企業形象,打造北京城市品牌,讓“北京2008”成為永久不息的寶貴遺產。體育營銷在樹立城市品牌、打造城市名片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和能量,越來越多地被政府所認知,同時也使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搞好體育產業對旅游、餐飲以及地方制造業等整個價值鏈帶來的巨大發展契機。在帶來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的同時,各大頂級體育賽事的進行使承辦城市為世界各地的觀眾所認識,也極大地激發了城市居民對體育的熱情和對家鄉的熱愛。

2.贊助商、合作伙伴的自我展示平臺

對于奧運會的贊助商、合作伙伴、供應商們而言,奧運會舉辦的這一天是一個拐點。按照國際奧運營銷的慣例,這一天將是一個新開端:奧運又近了一步,奧運營銷將從合作伙伴的身份轉變到深度參與的新階段。以中國移動為例,隨著全程贊助“志愿北京”演唱會開始,就正式啟動了“奧運志愿者微笑上傳行動”,借助這個活動,移動很正式地將通信產品與奧運營銷具體結合在一起,開始進入全民奧運的草根溝通階段。移動的做法,無疑道出了奧運營銷之道:在大眾的快樂中,在奧運的推進中,讓品牌優雅地“移動”到百姓中。

3.非贊助商的最廣泛的奧運營銷

合作伙伴、贊助商的奧運營銷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并不是非贊助商就沒有機會,恰恰相反,最廣泛的奧運營銷,卻是那些非贊助商們。眾所周知,2002年當可口可樂大張旗鼓地結合奧運發行悉尼奧運紀念章時,其競爭對手、“非贊助商”百事可樂一刻也沒清閑,廣泛簽約明星、密集的巡演活動,一點不“被動”。其實,只要敢于創新,非贊助商往往能在奧運營銷中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4.人民群眾――最大的受益者

不管對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還是在社會上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領導、企業家來說,奧運為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發展機遇,更是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以及奧運為我們提供的激昂的熱情。北京應當學習巴塞羅那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一些基礎的體育設施或者降低一些收費體育設施的價格,使他們也能夠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真正的體會到國家對他們的關心與扶持。同時,大多數的人們也能夠借奧運之機進行自我營銷,解決就業壓力問題,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北京城市營銷的策略

1.抓住北京特色,突顯中國文化

北京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的首都,北京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景觀。現如今的北京市是集古樸典雅與現代化于一身的大都市,中國有許多自己的傳統節日,例如七夕節與中元節都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不論是北京的決策階層還是普通居民都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宣傳北京、宣傳中國,突顯北京的特色之處。

2.創新城市發展思路,創建新型企業與城市互動模式

當今世界是品牌的世界,城市可以也有必要擁有自己的品牌。建立城市品牌策略不僅能夠提升本城市品牌的價值,也能推動本城市的經濟建設。城市應該在投資融資、技術創新、項目審批、進出口管理、企業改革重組等各個領域制定和落實對名牌戰略的培育和扶持政策,通過制訂規劃,加強培育、政府扶持和引導、實施政府獎勵等措施,大力扶持名優企業發展,達到城市營銷形象,企業行銷產品的雙贏目的。

3.利用奧運營銷實現品牌國際化

品牌國際化是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基礎。奧運是品牌國際化的傳播平臺,電視的普及和傳播技術的進步,大大地增強了奧運對社會的影響力。品牌塑造是一項戰略,是一項系統的思考,借助奧運營銷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奧運營銷是一種市場活動,其目的在于通過奧運營銷不斷增強城市的品牌力和營銷力。

4.精心培育挖掘北京的人文特色,提升城市品牌的內在價值

要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精心培育北京這一獨具特色的城市品牌,重點打造文化牌、旅游牌、高科技牌、環境牌。將體現東方神韻的文化精粹和人文特色,融入到奧運會市場開發、城市建設等各個環節,使北京城市品牌更具人文魅力。要立足于用物質與精神兩個文明建設共同培育城市品牌,積極開展創建文明城市和文明市民活動,不斷改善北京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水平,從而增強城市品牌的內在吸引力。

五、小結

巴塞羅那的成功營銷模式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提供了寶貴經驗,我們應當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結合北京乃至中國獨有的人文、自然環境塑造北京、宣傳北京,努力提高北京城市品牌、企業品牌,爭取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提高國家的政治、經濟地位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里奧?艾瑞克?亞力山大(著)沈體雁楊開忠高瑩瑩(譯):體育與城市營銷[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第4篇

【關鍵詞】 旅游景區;外宣翻譯;誤譯;地方文化;譯者素養

一、引言

雖然“外宣翻譯”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新名詞,早在2000年,愛博斯坦、林戊蓀和沈蘇儒幾位學者就聯合,呼吁重視對外宣傳中的外語工作,強調了對外宣傳中翻譯的重要性[1]。隨著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外宣翻譯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外宣翻譯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外宣的效果。目前,學術界對外宣翻譯的界定并不統一,從大外宣的角度說,外宣翻譯是為了宣傳中國文化而進行的有特殊意義的漢譯英活動,涉及政治、外交、經濟、法律、宗教、教育、社會、旅游等各個領域, 旅游翻譯顯然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陜西是旅游大省,西安是世界文明古都和旅游勝地,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其豐富程度在國內均名列前茅,除國內游客外,每年都有許多海外游客到此觀光,給陜西省帶來巨大的財政收入和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旅游又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海外游客來西安旅游,也為我們宣傳三秦文化, 傳播中華文明創造了絕好時機。 有鑒于此, 我們的旅游翻譯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旅游景區譯文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游客對旅游文化的理解和欣賞,以及文化外宣的效果。因此,對旅游景區的英文進行規范就顯得非常必要。

陜西省和西安市政府對此非常重視,最近幾年委托高校教師構成的專家組對我市主要旅游景點的英文表達進行了系統的修訂和規范。筆者也有幸作為其中一員參加了西安市多個旅游景點的譯文規范活動,有關這些景點的文字包括幾個類型,即景點簡介牌、園區藝術小品簡介牌、導示牌、購票須知、門票價格公示牌、游覽須知、警示牌、提示牌、草坪專用提示牌等。在實地考察中筆者發現,有些景點的翻譯比較準確,文字翻譯質量相對較高;有些則問題較多,錯誤頻出。下本文擬就所發現問題的根源和類別加以闡述,并從譯者素養方面提出建議,目的在于幫助規范旅游景點譯文,提高譯文質量,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宣傳地方文化。

二、旅游景區英語譯文誤譯類型及其根源探究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代表人物Nord對翻譯失誤(translation errors)的定義是:“如果翻譯目的是實現某種服務于譯文預期讀者的功能,那么任何妨礙實現該目的的翻譯方法(結果)就是翻譯失誤。”[2]Nord將翻譯失誤歸納為四個主要類型:功能性翻譯失誤、文化性翻譯失誤、語言性翻譯失誤以及文本類型誤譯。

從現有的資料看,西安旅游景區誤譯可分為兩類,一是“外傷”,也可稱之謂“硬傷”,一眼即可看出,屬于拼音、大小寫等校對和文法問題。二是“內傷”,即拼音和文法沒有錯,表面上過得去,但由于用詞不當,使人費解,誤解以致反感。[3](林戊蓀,1992)這類錯誤包括邏輯錯誤、搭配不等、語言累贅、文化誤譯、風格不對應、語氣不恰當、中式英語等,可以說是各旅游景點的共性問題。譯文中的“外傷”和“硬傷”一般屬于語言性翻譯失誤,而其中的“內傷”則大多屬于功能性和文化性的翻譯失誤。

研究發現造成誤譯的原因有以下幾種:譯者態度馬虎,責任心不強; 譯者英文基本功不扎實,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沒有充分的認識; 譯者硬套原文格式,造成譯文語序不合理,邏輯混;譯者不懂得翻譯的基本原則,不講翻譯技巧,字字對應,死譯硬譯,甚至胡譯亂譯;譯者的跨文化意識不強或者完全缺失,導致文化誤譯;譯者沒有遵循“禮貌原則”從而導致翻譯語用失誤,在公示語的翻譯中尤為明顯。下面就針對上述翻譯失誤類型,結合其成因分別以例證來加以闡釋。

三、旅游景區英文誤譯例析

1、語言性誤譯

(1)譯者態度馬虎,責任心不強。譯者翻譯態度不認真,粗心大意,因此譯文中拼寫錯誤較多,大小寫不規范,有明顯漏譯等現象。例如:臨潼寫成 Lin Tong(應為Lintong),西安拼為 xi’an(應為 Xi’an);大唐芙蓉園的園區藝術小品部分,8至16號文物均出土于法門寺地宮,8號文物的介紹中有這樣一句:“In 1987,it was excavated in the Underground Place,Famen Temple.”地宮被翻譯為“Underground Place”,顯然這是拼寫錯誤,正確的應為“Underground Palace”。這樣的拼寫錯誤在8到16號文物的材料中反復出現。“唐朝”正確的翻譯應為“the Tang Dynasty”,但在資料中幾乎所有的“唐朝”都譯為“Tang Dynasty”,漏掉了定冠詞the,不符合英語的習慣。7號文物“蕾紐摩羯紋三足架銀鹽臺”翻譯中將三足譯為“Three-Lagged”,應改為“Three Legged”。小雁塔“雁塔晨鐘”說明牌中提到“該鐘鑄造于金代明昌三年”,譯文為It was made in a Casting way…,句中的Casting 不應大寫。此外,該說明牌譯文中的hindly feelings 有拼寫錯誤,應為kindly。多處英文大小寫有誤,如Xi’an 寫成 Xi’An; Xi’an City Wall 寫成 Xi’an city wall,陜西省寫成了Shaanxi province(應為 Shaanxi Province),等等,此類錯誤屢見不鮮。

(2)譯者英文基本功不扎實,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沒有充分的認識。英語和漢語分屬不同語系,前者屬于“綜合型語言”,后者屬于“分析型語言”,兩種語言在詞法、句法、篇章等方面存在廣泛的差異,如漢語沒有冠詞,并且動詞使用頻率較高;英語量詞較少,名詞和代詞使用頻率較高;漢語句子是語義型或意合型的(parataxis),依仗意義,即內在的邏輯關系組織語言,“以意統形”;而英語句子是語法型或形合型的(hypotaxis),依仗形式(包括詞的形態變化,詞匯的銜接等)將語言符號由“散”(個體的詞)到“集”(詞組乃至語篇)組織語言[4];美國翻譯家奈達博士也認為,漢語和英語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與意合的對比[5]。

在筆者接觸到的譯文中,由于譯者沒有充分認識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翻譯過程中受母語的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影響較大,除了標點符號使用錯誤、冠詞的用法錯誤、代詞指代不明以及時態、性、數、詞性方面的錯誤較為普遍外,語法錯誤也較多,譯文中出現了許多片斷句、融合句、誤用逗號拼接句等等。

2、語法及用法錯誤

①主謂不一致。大唐芙蓉園園區藝術小品部分的1至25號文物介紹中,第一句都是介紹文物的概況,如17號“赤金走龍”:“原物高2厘米,材料純金”,材料中譯為“Its original height was 2cm and made from pure gold”。這一句有兩個問題,首先是主謂不一致,made from 的主語是it, 而不是its. 其次是made from 的用法。“made from”一般是指“由多種材料構成,而且容易看出原材料”,顯然用在這里不合適。這一句應改為:“Its original height was 2cm and it was made of pure gold.”這一句中的兩個錯誤也普遍出現在1至25號文物的翻譯中。

原文:院區以小雁塔為中心,整體由博物館、小雁塔和薦福寺三部分組成,形成館、塔、寺、園這種獨特的建筑格局。

原譯文:Xi’an Museum consists of three parts,which are Museum, Jianfu Temple and Small Wild Goose Pagoda as its center,forming a special architecture layout integrated with museum,pagoda,temple and garden.

改譯:Xi’an Museum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 the Museum,the Jianfu Temple and the Small Wild Goose Pagoda. Taking the Small Wild Goose Pagoda as its center,it forms a special architectural pattern integrating museum with pagoda, temple and garden.

②名詞堆砌問題:很多專有名詞,詞組堆砌在一起,不成句子,不知所云。例如:

原文:星辰湯是研究中國古代沐浴史和封建等級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

原譯文:Star pool ancient to take a shower history and feudal is important object materials the social estate system and ancient bathing history of China to study.

改譯:The Stars Pool provides important object materials to study the ancient bathing history and Chinese feudal hierarchy system.

③誤用逗號連接句比比皆是。“如果兩個完整的句子中間只用逗號隔開而被錯誤地并成一個句子,這種句子便叫誤逗號連接句(comma fault; comma splice)”。[6]這類現象在譯文中較為普遍。譯者似乎沒有一點語法意識,純粹是詞組的堆砌。例如:The Forest of Steles was established in 1985,it was engraved by the domestic famous calligraphers' works.

(3)譯者硬套原文格式,造成譯文語序不合理,邏輯混亂。如大唐芙蓉園的5號文物“黑人俑”介紹的最后一句“唐人將卷發、膚黑,從事奴仆、馬夫、水手、藝人諸類工作,經販賣、進貢等渠道而輸入的外來人都視為黑人。”,譯文為“These people usually worked as slaves,grooms,sailors,artists and the like,and were imported by sales and tribute,etc.”這一句的邏輯有錯誤,應該是先將黑人輸入,再讓他們從事工作。修改為“These black people were imported because of sales or tributes offered to the Tang by other countries,etc., and worked as slaves,grooms,sailors,actors or actresses and the like.”

(4)譯者不懂得翻譯的基本原則,不講翻譯技巧,字字對應,死譯硬譯,甚至胡譯亂譯。翻譯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在翻譯的過程中,既要遵守一定的翻譯原則和標準,也要發揮譯者的主動性,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進行創造性的移譯。旅游景點的介紹或說明牌、警示牌等標識語,具有傳遞信息,說明并警示游客等多重功能,也就是Peter Newmark所說的呼喚型文本的的功能[7]。古今中外,翻譯家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翻譯標準和原則,符號學的翻譯原則是:“意義相符,功能相似”(correspondence in meaning and similarity in function)[8],對旅游翻譯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也就是說,由于英漢兩種語言之間存在廣泛的差異,要使譯文準確通順,必須對原文進行調整和信息重組,采用增益法、刪減法、語序調整法等翻譯技巧, 在意義方面基本忠實于原文,而且按照文本類型區別對待,從而實現文本的不同功能。絕不可以字字對應,死譯硬譯。否則會出現一些不知所云的譯文,令人啼笑皆非。例如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說明牌中有幾處翻譯就是這樣的典型:

免費提供休息場所Free provide lounge for visitors

免費提供信息咨詢Free provide oral and writing information

提供導游講解Provide guide service

提供醫療急救服務Provide medical aids service

其實,上述四句的正確譯文應該是:

免費提供休息場所Free Lounge

免費提供信息咨詢Free Information

提供導游講解Tour Guide Service

提供醫療急救服務Medical Aid

3、文化性誤譯

譯者的跨文化意識不強或者完全缺失,導致文化誤譯。旅游涉及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介體。旅游主體是游客,旅游客體是旅游資源,旅游介體則是旅游資源中所蘊含的文化。在旅游翻譯中,只有注重旅游文化的傳譯,才能在游客和旅游資源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游客更好地在旅游中體驗異域文化。

西安是文化古都,大多數名勝古跡都與華夏五千年文明和文化傳統息息相關,如兵馬俑、法門寺、絲綢之路起點、大小雁塔等等。“作為介紹這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旅游宣傳資料,不可避免的滲透著濃郁的民族氣息,包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9]與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沒有追根尋底地深入探究其中的含義,不了解其所涉及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就想當然的望文生義,或照搬詞典,就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兩種語言間的轉換,很可能造成文化誤譯,引起誤解。例如,在大唐芙蓉園園區藝術小品說明牌2、3、4、6項都含有 “胡人”一詞,原譯文為“A Hu Tribesman”,意思是“一個胡部落男子”,顯然是對古代歷史文化缺乏了解造成的文化誤譯。“胡”在中國古代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或來自國外的人或東西,具體說就是指西域。 尤其是文中提到的“大食國”根據《辭海》的解釋,是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譯,原系一波斯部族的名稱,唐代以來,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所以“胡人”可譯為 “Arabian”。“大食國”也不能按漢語拼音簡單譯為 “the Dashi Kingdom”,應該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使用還原法來翻譯,將其譯為Arabia。

4、功能性(語用)誤譯

譯者沒有遵循“禮貌原則”從而導致翻譯語用失誤。這種情況在公示語的翻譯中尤為明顯。“翻譯不是簡單的語際語碼轉換,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inter-lingu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語用問題”。[10]禮貌原則是語用學中的一項重要原則,也是翻譯過程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11]在旅游翻譯中,只有注重禮貌原則,才能使譯文表達得體,使游客易于接受,從而避免傷害讀者或聽眾。

大唐芙蓉園購票須知中的“老人”,遵循禮貌原則,譯作“the elderly” 或“senior citizen”較為得體,而不應譯作“the old people”。

在該景區游覽車通知的第一句,材料中寫道:“Since the park is rather large and in order to help your visit, the scenic spot provides economical touring bus service”,“游覽車”一詞所對應的英文是tour bus 或sight-seeing bus, 而不是touring bus。“the scenic spot provides...”改為“we provide(you)...” 更為人性化,和前面的“the park” 更好的對應,也含有盡地主之誼的意味。

四、外宣翻譯中的譯者素養

旅游景區是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外國游客朋友可以透過這個窗口了解中國文化和地方文化,如果其中存在諸如上文中提到的種種誤譯,勢必會造成誤解,引起沖突,影響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有損城市國際形象。這就對譯者這個地方文化外宣的主要實施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譯者必須具備許多基本的能力和素質才能成為合格的譯者,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宣譯者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操守

外宣的目的已經深入人心,就是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外宣的根本是維護并展示國家形象”[12],旅游景區的外宣翻譯亦不例外。景區的宣傳解說英譯文是外國游客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譯者肩負著文化傳播使者的重要角色,如果缺乏高度的責任心,翻譯中草率行事粗枝大葉,則必定會造成很多拼寫、大小寫、標點符號、語法等方面的低級錯誤,試想一下,如果英譯文中充斥著這樣的錯誤,怎么能夠不影響我們的對外宣傳效果?翻譯過程中遇到困難,也應借助詞典、百科全書、網絡以及實地考察、請教專家等方式,弄懂原文中的知識點,如果滿足于一知半解,甚至不懂裝懂,望文生義,譯文必定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將“女兒墻”譯作Nver Wall, 將“皇脈之地”譯作“imperial pulse area”等,豈能不貽笑大方?因此,作為一名譯者,首先要具備的就是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良好職業道德。

2、外宣譯者要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和翻譯技能意識

在良好的職業操守基礎上,譯者還要不斷提高雙語水平,同時努力學習翻譯理論,掌握翻譯技巧,保證譯文的忠實和通順以及文本功能的充分體現。

首先,譯文中有很多誤譯是由于譯者的英文功底不扎實而導致的,如比較常見的誤用逗號拼接句(comma splice)和融合句(fused sentence),大多是譯者受到漢語行文習慣的影響而譯出的句子,這樣的例子很多景區都存在。如華清池的譯文:Top steps was built by bricks of Tang Dynasty, lower part is loess uncover,以及西安城墻的介紹中的句子:Xi’an City Wall was established in 2nd year of Sui Dynasty(582 A.D.), it was repaired dynasty after dynasty basing on the capital city of Sui and Tang Dynasty…。

其次,不重視翻譯理論知識,缺乏必要的翻譯技巧,一味字字對應死譯硬譯,譯文很容易成為中式英語,違背英文的表達習慣;不顧旅游文本的特點和文本功能,也不能充分地展現其多重功能。如許多旅游景區都有“提供語音導游講解”的文字,譯文就是亦步亦趨地譯為 “Provide Audio Guide”,這樣的譯文字字對應的無主句,沒有考慮英文的語言習慣,是典型的中式英語,改為“Audio Guide (is) Available”則更地道。此外,旅游景區保護草坪的標識翻譯也是五花八門,但是就其功能來說,都是為了給游客一個明確的警示,為了突出此功能,“小草微微笑,請您繞一繞”、“小草有生命,腳下請留情”和“保護綠草,留住綠意”等標識均可譯作“Keep Off the Grass”。

3、外宣譯者要有跨文化意識

上文舉例分析了旅游景區英文翻譯的失誤中除了“外傷”,還有很多都屬于“內傷”,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誤譯,也就是由于譯者文化知識欠缺,對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不甚明了,跨文化意識和讀者意識不強而造成的。例如碑林景區中將“景云鐘”前用不定冠詞是不妥當的,應該用定冠詞來表示其唯一性;“大夏”不等于夏朝,而是東晉十六國其中的一國,應翻譯為The State of Xia,而不是the Xia Dynasty;《石臺孝經》:原譯文為Canon of Filial Piety,其中的canon一詞意思為“牧師;教會法規;圣經正典”等,容易使讀者聯想到基督教文化。 而《石臺孝經》是曾參與孔子關于儒家孝悌之道的對話,翻譯成canon 不妥,改為Classics of Filial Piety更為準確。此外,外國人名翻譯,應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采用“還原法”,“不空” 是印度法師,譯文就不能用漢語拼音譯成Bu Kong, 而應該還原為梵文的Amoghavajra。

外宣翻譯性質決定了其特點,就是要充分考慮外宣的對象,遵循黃友義先生提出的“外宣三貼近”原則,使譯文盡量靠近國外受眾的需求和思維習慣。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中英兩種文化的差異,以及漢語和英語的語言差異,翻譯中采用恰當的策略,使用不同的技巧,實現文字和文化的雙重轉換,達到溝通文化,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五、結語

旅游景區的文化外宣翻譯中,譯者無疑是主要的責任人,他們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強烈的跨文化意識。當然,除此之外,旅游景區外宣翻譯的質量保證還有賴于翻譯規范的制定和實施、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以及相關部門對翻譯流程的監管和對翻譯產品的審核。值得欣慰的是,關于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的陜西地方標準和國家標準已經陸續出臺,而且省市相關部門,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省市外事辦公室、省市質量監督局等單位正在密切配合,建立嚴密的管理機制,共同規范語言文字的使用。我們相信,隨著對外宣傳各環節的全面規范,外宣翻譯質量會不斷提高,西安的國際形象也會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愛潑斯坦,林戊蓀, 沈蘇儒.呼吁重視對外宣傳中的外語工作.中國翻譯,2000.6.

[2] Nord,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1.75.

[3] 林戊蓀. 改進中譯外工作,更好地想世界介紹中國. 中譯英技巧文集,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2.7.

[4] 王力. 中國語法理論. 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5] 陳定安. 英漢對比與翻譯(增訂版).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276.

[6] 張鑫友. 高級英語學校指南(第二冊).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22.

[7] 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40.

[8] 陳宏薇. 漢英翻譯基礎.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66.

[9] 朱益平. 論旅游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 西北大學學報,2005.3.

[10] 何自然. 當代語用學.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195.

[11] 何自然. 語用學與英語學習.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08.

[12] 徐建國.外宣翻譯的名與實.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宁县| 黔西县| 青冈县| 娄底市| 突泉县| 丰原市| 靖宇县| 会宁县| 漳平市| 温泉县| 原平市| 铜鼓县| 荆门市| 双峰县| 漳平市| 房山区| 开原市| 龙泉市| 平潭县| 平阴县| 三江| 海兴县| 安新县| 固阳县| 通江县| 遵义市| 龙山县| 柳河县| 峨眉山市| 巴青县| 宜州市| 邵阳县| 阳信县| 济南市| 五峰| 梁河县| 江口县| 崇明县| 邢台市| 宾川县|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