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43: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會計基本核算的基本前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職學校;基礎會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4-0133-02
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機構,培養怎樣的人才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以及如何對這些人才進行培養,這是學校值得深思熟慮的現實問題。眾所周知,會計專業是一個理論性、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專業,而作為該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的《基礎會計》概念抽象,課程內容技術性、操作性和系統性較強。中職學校財會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仍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思路,采用灌輸式教學法,重理論和應試,輕實踐和考察,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知識的系統性、歷史性和完整性,而忽略知識的應用性、需求性和更新性。導致學生空有理論而不知實踐,能考試而不會應用,這樣完全違背了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學生畢業后無論是學歷上還是能力上在就業市場上都處于劣勢。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的同時還能進行實踐操作,那么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無疑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須按照以“能力為本位、學生為主體、實踐為主線、就業為導向”的目標進行教學改革。
1 中職財會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原因
(1)面臨的教學對象決定了必須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基礎會計》作為會計專業的先修課程在第一學期必然開設,所面臨的對象是習慣于“滿堂灌”教學方式的落榜中學生,理論接受能力不夠,社會實踐經驗能力更是沒有。對剛從初中畢業的他們而言,會計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全新的課程,沒有參加經濟業務活動的經歷,對經濟業務缺乏感性認識的他們決定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適應當前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基礎會計》課程地位決定了必須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是深入學習會計的一個起點。后續所開設的《財務會計》、《稅務會計》和《成本會計》無論是從基本理論還是操作技能上來看都是在掌握《基礎會計》的基礎之上得以延伸和深化的。如果該課程沒有掌握好,那么后續專業課程將無法進行教學,因此該課程在整個專業體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學習和系統掌握基礎會計的課程內容,因此該課程存在教學改革的必要。
(3)課程本身枯燥難學決定了必須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從《基礎會計》本身的特點來看,該課程涉及專業術語多,理論抽象,內容的系統性、技術性、規范性很強,對于毫無專業基礎的初學者而言很難理解。為了保證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大量的理論知識講解,也正因為如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會對基礎會計產生厭煩情緒,失去深入學習會計的興趣,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教學目標很難實現的窘境。如若對其展開多樣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互動性,那么想學好該課程就顯得輕而易舉了。
(4)中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必須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據調查顯示,大多數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于中小企業,從事的業務主要包括商品零售、服務性行業、制造業及街道、鄉鎮和村級單位會計。一個專業,由于需求的人才類型不同,形成一個專業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教學定位,培養理論與實踐兼備的技術型人才,是中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之一,在培養過程中為了縮減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讓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相關會計崗位的工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5)嚴峻的就業形勢決定了必須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鑒于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重視高文憑,輕視低學歷的現象比較嚴重。對同專業的高職、本科、研究生而言,中職學生的學歷層次決定了畢業就業時所處的強弱地位。為了能在激烈的人才競爭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那么在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理論知識學習也要加強實踐技能的培養。
2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該課程教學設計理念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依據、以模擬企業為依托。創造工作任務仿真教學,實現學生所學知識與企業工作要求無縫結合。在教學設計中徹底顛覆按照學科理論體系的課程設計模式,按照初學者的認知規律,以企業工作任務為依據設計單元教學內容。將基礎會計課程內容拆分為基本理論、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三大板塊,對這三部分內容分別教學、有機融合。在教學中堅持教、學、做相結合,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合二為一。以夯實專業基礎、履行崗位能力、具備會計從業技能、適應企業需求為目標,盡可能形成模塊化課程體系。
3 《基礎會計》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3.1 教學思路改革
調整教學思路,增強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思路是以教材為依據,從進校以后的第一節課就開始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筆者對某中職學校財經專業剛入校的8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入學以前90%的學生對專業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對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實物流轉及與之伴隨的資金運動更是從不清楚,在學生對此毫無了解的情況下就開始理論知識的講述,結果無疑是將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扼殺在搖籃里。
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教學思路的設計上,添設感性認識強化環節。簡而言之就是老師在系統講述理論知識以前,讓學生對企業的整個業務操作流程有個直觀的認識。但是由于會計專業自身的特點,想要帶領學生到企業實地觀察業務操作流程的可行性不高,因此只能在老師的帶領下將學生分組創建模擬生產型企業,通過模擬演示讓學生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流程、實物資產流轉以及與之伴隨的價值流轉,領悟到會計核算的實質。在演示過程中要展示真實的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資料,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在隨后的理論教學環節中學生在接觸相關概念時不會感到陌生,有利于會計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2 教學模式的改革
調整傳統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對于《基礎會計》的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延續傳統的“應試教育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基本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記;老師考,學生背”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以老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依據,重點講授會計的基本理論。這樣的教學模式優點在于學生理論知識比較扎實,但是實踐操作能力不夠,無法體現“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所培養的人才很難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要想做到學生所學知識與企業的工作過程無縫結合,那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將“以老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依據、以課堂為主場”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技能為目的、以實踐為途徑”轉換。形成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體系,達到理論指導實踐,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例如,對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內容理論講述后,組織學生從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依次進行填制。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后能夠及時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具體的實踐問題,讓課堂所學內容得以消化。
3.3 教學方法的改革
據了解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對《基礎會計》的教學方法依舊習慣性的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按照學科的理論體系按部就班的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很明顯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所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背道而馳。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以學科理論體系為主線轉換為以企業工作任務為依據。從課程內容的選取到組織教學,一切以企業實際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安排教學順序。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3.3.1 理論教學部分教學方法的改革
理論部分主要講述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核算方法,其中基本理論包括:會計的概念、會計的核算內容、會計的基本前提等;基本核算方法包括:會計要素及會計平衡公式、賬戶及復式記賬等。理論教學部分多采用講授法、討論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例如在講述會賬戶及復式記賬的時候,可以結合多媒體等多種現代教學設備,通過圖片及圖表等形式將教學內容直觀的展現出來,教學內容清晰明了,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會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就希望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找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來。這樣一來就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3.3.2 實踐教學部分教學方法的改革
實踐教學內容主要有會計憑證、會計賬簿、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財產清查、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檔案管理等。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講授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四階段教學法等多種方法。實踐教學主要分為分散實訓和綜合實訓兩個階段進行。
(1)第一階段分散式實踐在講述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等內容時按照會計工作流程分別展示各種憑證、賬簿、報表等實物題材,詳細講授各自的填制方法和要求,要求學生對各項內容分別進行單項實訓。傳統實踐教學所給學生的實踐資料一般都會以文字描述的形式闡述所發生的經濟業務,這樣會導致絕大部分學生工作時看不懂原始資料,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為了達到實訓目的,在單項實訓的過程中應按照工作情況提供真實的會計資料。
(2)第二階段綜合實訓,在學生掌握各單項基本操作后根據賬務處理的程序給學生一家一般規模工業企業12月份的業務作為依據,讓學生根據以下步驟逐步完成。第一,在經濟業務發上或完成是取得、填制、匯總和審核原始憑證;第二,采用借貸記賬法編制、匯總和審核記賬憑證;第三,根據記賬憑證或匯總記賬憑證登記總賬;第四,根據原始憑證、匯總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和匯總記賬憑證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和各類明細賬;第五、對賬、證、物等往來賬項進行核對,并對核對結果在批準后進行長相調整;第六,編制財務會計報告。這一整套的會計處理程序的手工操作,讓前期所學分散、零亂的理論知識有機的集合起來,使學生明確企業核算的全過程,加深學生對理論部分的理解和應用,強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
傳統的考核方式對《基礎會計》課程而言,很難檢測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因此考試方式有待創新,在考試中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各占總分的50%。這種將實踐操作納入期末考核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系統的檢測出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情況,根據理論與實踐各自的特點分別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
(1)理論部分:依然采用卷面形式來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2)實踐部分:考試內容是要求學生根據所給的經濟業務編制記賬憑證、登記總賬、編制資產負債表。給定的經濟業務基本涵蓋了所學教材講述到的基本業務,由于考試時間的限制,考試業務量不可能太多,以20筆業務為限,由學生自由抽題。這一來一方面可以保證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考試內容,另一番面還能有效的避免學生考試作弊。
總之,為了使學校所培養的學生與企業需求無縫結合,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遵循“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主線、以就業為導向”課程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中職財會專業既定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玉森,陳偉清.基礎會計(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2).
[2]劉繼偉.會計專業教學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