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42: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藥行業大趨勢,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而在筆者看來,“山寨”化并沒有一些人鼓吹的那樣如洪水猛獸般可怕,反而對于目前經濟逐漸下滑的大趨勢下,倒是對中小企業的一種不錯的指導。特別是參加了剛舉行的第60屆全國藥品交易會之后,從紛雜的展會中面對幾千家醫藥企業和幾萬人的商中不難發現,當大部分企業都在迷茫和等待的時候,一些企業卻已經可以讓人眼前一亮。其實,在醫藥行業目前的競爭集中度高、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一批先知先覺的企業已經通過差異化、特色化之路走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而還在苦苦掙扎的企業,為什么就不能“山寨”一把呢?
“盜版”—貼身跟隨
提起“盜版”,于法于情都讓人所不恥!企業要學的不是形式,而是其中的精髓!因為發行的光盤、磁帶內容精彩、包裝精美、名氣很大而大獲成功,于是就進行生硬的一模一樣的盜版發行,而大獲成功。要的不是這種違法的行為,而是這種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尋求企業盈利的敏感度。 對藥企來講,則更多的是要具備對市場的把握程度。通過分析企業自身在目前市場上面的情況,將現有企業進行簡單的區分,找出與企業自身在經營模式、產品、渠道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模板企業,并不斷跟蹤發覺其成功的要訣,而有針對性的進行“盜版”!
1、產品/渠道策略
簡單一點講,就是模板企業主要經營哪個系列、渠道、科室的產品,可以經過認真細致的市場調研,摸清楚該類產品的市場適應程度,可以采取跟隨策略也重點生產或引進這一類的產品。并根據對模板企業的研究,制定完全相同的產品組合策略,明確高利潤產品、市場沖鋒品種、市場核心品種的比重,有助于企業的產品線豐富和渠道策略的制定,并最終根據產品渠道策略制定企業的市場經營策略,完成企業的全面提升。
2、宣傳策略
宣傳策略的“盜版”,也需要及時關注模板企業對產品和品牌的宣傳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然后也及時投入跟進。當然,在媒體的版面、展會的位置選擇上,越是舉例模板企業近,也能產生較大的效果,這一點很重要。
3、銷售政策
在銷售策略方面,既然你的產品、人員、渠道、宣傳完全相同,那么其配套的促銷、返利、資金支持等銷售政策也必須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具備模板企業成功的要素。
“仿造”—照貓畫虎
相對于大多數企業所不恥的盜版而言,仿造則更容易讓人接受。無論是二戰后的日本電子工業發展模式,還是韓國三星電子、大宇汽車等的崛起,都是從仿造做起,并逐步走上全球巨頭之路的。
其實仿造一直都是中國醫藥行業慣用的手筆。與國外巨頭如輝瑞、葛蘭素史克、諾華等企業考新藥研發走上快速發展之路不同的是,國內企業則更多的采取仿造來賺取金子。于是,從最早的蜂擁而行的大量西藥仿制藥的出現,到前幾年簡單的更換包裝、規格、劑型就申報所謂的新藥的局面,仿造被國內善于經營而不善研發的企業玩得恰到好處,也使得一批以倒賣藥品批文而賺的盆滿缽滿的投機者如魚得水。
可是,伴隨著新醫改的出現,新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的出臺,當國家加強了對藥品新藥報批的流程管理而不能如以前那樣輕而易舉就可以獲得新藥批文后,企業的仿造之路該如何走下去呢?
其實我們可以仿造的東西還很多,比如渠道營銷模式、專業化操作手法等等。需要企業在市場的操作過程中,多看外企和國內優秀企業是如何在渠道操作、企業管理、營銷策略等方面進行專業化運作的,通過與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的結合來仿造出適合自己企業市場操作的策略,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這其中正面的代表如揚子江藥業,通過將跨國藥業的臨床操作模式與中國固有的人情化、關系化國情相結合,而成為國內企業100億元俱樂部的翹楚;反面的代表則是臨床操作中的代金銷售,忽視藥品本身的諸多特性和專業化問題,簡單的以金錢為誘餌來拉攏科室大夫、藥劑科負責人等來代替真正專業的學術推廣等手段,來獲得產品的臨床銷售,最終引得國家的反商業賄賂法規出臺而落得一地狼藉,值得思考!
“創新”—擅辟蹊徑
當然,對于企業來講,限制性的“盜版”,有針對性的“仿造”,其最終目的是希望企業最終具備面對各種市場環境和競爭時可以拿出創新的策略來應對,促進企業的不斷發展。
創新是什么?對于企業而言,創新不是標新立異,更不是異想天開。創新是根據行業的發展情況,結合企業實際從某一方面進行的改革,是對以前不合理不合適內容的完善。每個企業都有特定環境下的發展史,這就注定企業本身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不合理現象。當有志企業的領導者能真正認識到這種不合理現象可能對未來企業發展造成嚴重后果的時候,就有了創新的原動力。也就會積極有效的開始一輪變革,從而促使企業向良性軌道發展,保持競爭活力!
創新多包含的內容很多,但是無論是產品方面、經營模式方面、管理方面、制度方面等等,都必須與企業發展的特性一致。否則,貪大求全、不切實際的追求創新,會將企業帶上一條不歸路。有這么一個例子:A企業屬于一個地方性小企業,擁有幾個還算不錯的產品生產,前期采用大包的形式將產品分別承包給幾個經營企業進行全國范圍的招商,企業不需要投入多少成本也可以過的有滋有味,產品在市場的影響力也不斷提升。可是,伴隨著A企業新營銷總監的上升,其根據自己在大型生產企業的經驗提出來“自營渠道的立體式營銷模式”,要求老板收回幾個大包商的產品權轉而進行自營渠道操作。結果,經過三年的運營,企業虧的一塌糊涂,產品在市場上的份額不斷降低,不得不重新將產品進行外包銷售。力主模式創新的營銷總監又去尋求下一份穩定的工作了,企業則失去了穩步發展的契機,而市場產品的更迭則將企業基本推出了競爭的舞臺,令人扼腕嘆息!
而在本次第60屆全國藥品交易會上發現的 “特色營銷模式”、“社區用藥專家”、“全球最大的大輸液生產商”、“中國最專業的粉針劑生產企業”等等定位清楚、訴求明白的經營模式創新,則讓我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了醫藥行業的發展方向逐漸從同質化競爭轉向差異化競爭,醫藥行業未來可期!
“善打擦邊球”—四兩撥千斤
擦邊球,玩過斯諾克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就是用母球通過某一角度輕輕的摩擦目標球而得分,不是直接的撞擊得分而是一種間接的邊緣化策略。而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似乎擦邊球變成了貶義詞,指那些用心鉆營的勾當,其實不然!
美國的金融危機結束了全世界上一輪傳統產業大發展的周期,促使世界經濟進入了新一輪科技創新周期。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前后,美國經濟形成了一次大型科技創新趨勢,即以電腦技術發展為代表、以網絡泡沫為高峰的新興產業周期。那一輪科技創新周期,成就了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成就了一大批創新型公司,并且奠定了美國經濟在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領域的龍頭地位。而2007年之后的金融危機,不僅導致大量傳統產業公司倒下,如美國的銀行業、汽車制造業,而且迫使世界各國政府從盲目發展制造業的經濟熱潮中急流勇退,紛紛為本國經濟尋找新的出路。在奧巴馬政府的推動下,以節能環保、提高效率為方向的新興產業發展路徑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不二選擇。
中國政府由于在2009年采取了以傳統產業擴展來挽救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策略,導致中國股市的周期型行業衰退周期向后推遲到2010年。因此,盡管中國政府也在2009年及時推出了七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但由于傳統產業處于旺盛盈利狀況,使得新興產業發展也同樣延遲。所以,中國股市的趨勢轉型,也因此受到影響。
中國股市本輪科技創新大趨勢,截至目前,可以初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第一階段,2009年到2010年,科技創新趨勢處于萌芽階段,2011-2012年,科技創新周期處于回調階段,2013年開始,科技創新趨勢進入崛起階段,并有望進入大發展階段。
2009年中期,中國政府公布了七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這個戰略,實際上已經非常明確了中國經濟大型結構調整的方向。股票市場投資者對這個大方向,給予了非常積極的響應。從2009年中期到2010年年底,股票市場的主要機會,都集中在七大新興產業之上。在當時,投資者對于新興產業給予了非常高的熱情與強烈看好的預期。
在萌芽階段后期,各種以新興產業為名的炒作達到頂峰,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新興產業的新股發行后,開盤價奇高,創造了一批典型的泡沫股價,如華銳風電,發行價高達90元,發行市盈率達到48倍,上市后形成巨大嚴重套牢盤,投資者上市日購買,如果持續持有,虧損比例甚至超過中國石油的首日購買。
萌芽階段對新興產業股票的炒作,主要是投資者對于新興產業這些新概念的追逐,概念性遠遠大于實質性理解。因此,在炒作完畢后,自然進入了一個大幅度回調階段。
第二階段,科技創新趨勢的回調階段,2011年到2012年。
在第二階段,絕大多數新興產業股票價格出現大幅度下跌。從經濟層面看,原因是非常顯著的。七大新興產業中,絕大多數行業與企業,都因為技術不到位、成本高企等原因導致市場銷售不順,有的甚至形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在下游需求下滑推動下,公司業績大幅度下滑。
不過,這一階段里,新興產業并非一無是處,相反,由于在某些局部已經展現出極大的潛力與增長特性,一些新興產業公司完全不理會大盤的下跌與新興產業整體股票的弱勢,獨立上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公司的上升,全部都是因為公司基本面高成長促成的,絕對不是因為過去的莊家行為或者民間游資胡亂炒作形成。主要代表有:安防行業、醫藥行業、電子消費推動的新材料、電子元器件、新能源設備、網絡媒體。
盡管多數新興產業股票表現不佳,但是,少數公司抓住市場成長的機會,通過業績的持續增長,為投資者贏得了投資盈利的機會。最重要的是,這些公司在大熊市背景下,樹立了公司業績促成股價牛市的優秀榜樣。這個榜樣的作用,最終形成了第三階段科技創新浪潮的崛起。
第三階段,2013年開始,股市進入科技創新趨勢的崛起階段。
今年開始,科技創新趨勢進入全面崛起階段。之所以這樣定義,是因為經濟層面有著充分的依據作為支持。理由如下:
一是政府的政策全面堅定地轉向結構調整,不再像往年那樣,在調結構與保增長之間猶豫不決。盡管當前的政策口號上,依然是保增長、調結構,但是,保增長的內容已經不是通過基礎建設等粗放方式來實現,而是通過加強民生投資、加強環境保護與經營效率投資等方式,實際上就是以調結構的方式來保增長。這個政策的堅定性,最主要表現在新一屆政府班子上任后,沒有采取往年的習慣,在年初大搞投資活動,而是堅定地實施調結構,下放權力,更多的讓市場主導經濟的發展。在輿論媒體層面,已經完全沒有人為大搞基建投資等粗放方式搖旗吶喊,反而是全面一致的口誅筆伐。自上到下,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經濟學家、企業家,都一致認同經濟結構調整的大方向。結構調整,已經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自然就會直接影響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
二是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型公司,在結構調整大潮中出現業績高速增長,促使投資者加大投資力度,并且形成趨勢。同時,一系列經濟重大現象,如電子商務的突飛猛進發展、影視傳媒行業消費趨勢的增長等,紛紛給科技創新趨勢增添了力量。這些重大經濟現象,就像一面面旗幟,鼓舞著普通投資者從周期型行業中倒戈,轉向新興產業公司。從中報情況看,業績同比增長的科技創新型公司數量,顯著多于之前報表的數據;持續增長的高成長公司數量也大幅度增加。在第二階段持續高成長的龍頭公司,目前依然保持著50%以上的高成長,無疑給投資者樹立了持續盈利的榜樣,給投資者追逐成長股增強了信心。
在前兩點因素影響下,投資者對高成長的理解開始提升,不再拘泥于當前的業績,而是對公司的未來增長潛力敢于進行估值與投資。這恰好就是趨勢形成的最核心力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對醫藥股、醫療器械股票的投資。未來5年,恰好就是中國老齡化即將來臨的時期,同時也是國家不斷提升居民醫藥消費水平的時期,給予50%增長率的預期,是完全合理的。這種高估值的情況,在未來預期增長率很高的行業中,非常普遍。如互聯網行業、傳媒行業、智慧城市行業等。
作為經濟結構中重要組成部分的證券市場,無疑也將受到此舉的影響。毫無疑問,2008年的股市將在從緊的貨幣政策環境下運行。
股市深受政策調整影響
10年前,當亞洲金融危機襲來時,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堅持了人民幣不貶值。為了應付當時的局面,政府采取了多項擴大內需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現在看來,中國當時能夠頂住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戰勝通縮,保持經濟的較快增長,這一政策安排功不可沒。
進入本世紀以后,中國經濟增長進一步加快,走出通縮以后逐漸出現了通脹,這也就促使政府要及時進行政策調整,將財政政策從積極改為穩健。這樣的“雙穩健”政策也持續了好幾年。如今,國內外經濟形勢又有了新的發展,為了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將貨幣政策從穩健改為從緊,顯然就是順應經濟變化的舉措,這是十分必要的,它將有力地保證中國經濟沿著又好又快的道路協調發展。
股市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它的運行反映出經濟狀況的變化,并且深受經濟政策調整的影響。從歷史來看,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我國所出現的通縮以及經濟增長放緩的局面,對當時股市的調整起到很大影響。記憶猶新的是,那時上市公司的業績連續幾年出現下滑,特別是投資品行業企業的下滑更為明顯,這就對股市構成了很大的壓力。雖然在1999年出現了“5?19”行情,但由于支撐當時行情運行的重要基礎是“市夢率”概念的提出而非市盈率的下降,因此盡管所受到的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并不小,行情還是難以持續續。這幾年,中國股市走出了熊市的陰影,出現快速發展的局面。這里固然有包括股權分置改革在內的各項體制變革的積極推動,但無可否認的是,在相關財政與貨幣政策刺激下不斷上升的經濟發展速度,特別是企業利潤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當然,由于中國股市還不夠成熟,其作為經濟晴雨表的作用還相對有限,因此客觀而言也的確難以精確地在股市波動與財政、貨幣政策調整中找尋出一一對應的關系。
單純資金推動型股市難以再現
現在的問題是,在2008年,中央將采取穩健的財政政策與從緊的貨幣政策,這一穩一緊的搭配,會對股市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考慮到穩健的財政政策已經實行了幾年,這方面的變量不是很大,因此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從緊的貨幣政策。雖然中國股市仍然處于“新興+轉軌”的階段,但由于股改的基本完成以及市值規模的擴大,它對宏觀經濟的反應要比過去敏感得多,而且相對的理性程度也要高。可以肯定地說,2008年股市受到宏觀經濟的制約會較以前會更明顯,特別是從緊的貨幣政策在這里的作用將比較關鍵。而剖析從緊的貨幣政策,其核心之一就是要控制流動性,即管住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調節社會總需求、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事實上,如果說這幾年我國在經濟運行中暴露出了什么問題的話,那么很大的一點就是出現了流動性過剩。對于股市來說,之所以會在一定階段出現過快上漲,以致形成了比較明顯的泡沫,其主要原因也還是在流動性上。流動性過剩表現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因此一定會以各種方式向股市滲透。而只要收縮流動性,那么很自然地就會對股市產生降溫作用。去年三季度以來,股市的流動性已經出現趨緊的狀況。而今年由于要貫徹從緊的貨幣政策,會進一步收縮流動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股市的資金供應很可能受到抑制,特別是生產性企業大量投資股市(包括通過購買基金的方式間接投資股市)的狀況會明顯減少。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也許最早受到影響的是一級市場,但是相信二級市場的資金供應也會偏緊。當然,在這期間居民儲蓄流向股市的狀況還會出現,出于收購兼并等的需要,有些企業仍然會主動增加對二級市場的投資,但總體來說股市增量資金的流入很難再現2006-2007年曾經出現過的盛況。研判2008年的證券市場,必須要充分考慮這一點。換言之也就是說,單純的資金推動型行情很難在2008年再現。
重估受益流動性的權重股價值
進一步說,控制流動性不過是一個手段,其目的還是為了防止經濟過熱,這里就涉及到需要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防止投資反彈、促使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水平這樣一系列的問題。根據這樣的原則,在2008年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無疑將是落實從緊貨幣政策的重點。對于股市來說,這就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首先,現在很多上市公司都有很強烈的擴張愿望,反映在企業行為上,就是會千方百計地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而投資者對于這些公司未來股價走勢的預期,大都也是建立在生產擴大、效益提高的基礎之上。隨著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實施,企業信貸規模必然會受到限制,它的擴張也就難免被收緊。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整體效益是否依然能夠大幅度提高呢?雖然很多研究機構已經調低了對上市公司2008年的業績增長預期,但這種調整是否到位,恐怕還是值得研究的。
其次,隨著金融脫媒進程的加快,直接融資比例會進一步提高,這會導致上市公司更加傾向于通過證券市場融資來滿足擴張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IPO以及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會不會出現新的?抑或,管理層是否由貫徹從緊的貨幣政策角度出發,對于企業的IPO和再融資規模作出某種實際限制?這些在現在都還很難說,但是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這就是在從緊的貨幣政策背景下,那些投資品行業大型企業的發展速度可能會放慢。權重股之所以在這兩年的行情中表現活躍,其中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它們受益于流動性過剩所導致的資金寬松,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資金,從而加快擴張。現在看來,這方面的條件已經出現了某些改變。因此,股市上的投資者有必要從這一角度重新認識某些權重股的價值。
更多地關注廣義消費品行業
當然,從緊的貨幣政策并不等于全面收縮。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了加強農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確保節能減排取得進展、改善民生等一系列工作。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有很多領域是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有的還會通過政策傾斜等,扶持其加快發展。
本屆政府強調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堅持民生優先。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必然創造出新的需求,形成增長的亮點。第三產業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短腿”,在新的條件下它有望加快發展,與此相關聯的上市公司顯然因此將獲得較大的空間。而從股市的實際情況來看,醫藥行業由于全民醫保的推進,常用普藥需求的擴大,因此很可能會迎來行業發展中的一個。同樣的,符合大多數居民需要的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也一定會拉動與之相對應的消費,釋放對包括普通家電等在內的日用品需求。
顯然,在從緊的貨幣政策條件下,投資者在關注投資品行業的同時,也應該更多地關注廣義的消費品行業。而且,與其把關注點放在消費升級上,不如調整為普通消費。因為,在推進民生經濟的過程中,普通消費品行業可能存在更大的發展空間。當然,在股市上,由于受到上市公司結構的影響,貫徹這樣的投資思路可能不那么容易,但是這至少是提示了一種新的操作理念,從這個角度出發來選擇股票,可能比較有機會取得意外的成功。畢竟,它是符合政策發展的大趨勢的。需要強調的是,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2008年的中國經濟,完全有希望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取得又好又快的增長。這個意義上,必須明確一穩一緊的政策,本身并不是針對股市的,對于股市來說也不是什么利空。它能夠引導股市克服過去曾經有過的急躁與過熱情緒,平穩、健康地運行,更好地在實現資產優化配置、資源優化組合方面發揮作用,同時也真正成為反映經濟運行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