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7:08: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共同償還的法律依據,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離婚后遭莫名索債的,如果是共同債務就需要一起償還,如果是個人債務就由個人償還。
【法律依據】
根據《婚姻法》第四十一條,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來源:文章屋網 )
離婚后夫妻債務的分配,首先需要判斷的是該債務是在婚前就形成的還是婚后形成的,如果有證據證明是婚前債務,則認定為是夫妻中的一人的債務;如果無法證明是婚前形成的債務則被認定為共同債務,應當由雙方共同償還。如果是在婚后一人欠下借款的,并且與人約定好屬于個人債務的,也將被認定為個人債務,需要一人償還。
【法律依據】
《婚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來源:文章屋網 )
一般而言,一方的婚前債務屬于其個人債務,離婚時也是由其個人償還,債權人只能向特定債務人主張權利,而不得向其配偶主張。但是,之所以認定一方婚前債務屬于個人債務,是因為我們自然地推定婚前債務系用于一方個人發展。也就是說,如果婚前債務用于婚后夫妻共同生活,比如用于了家庭日常開銷,則此筆債務的性質也應當轉為夫妻共同債務,夫妻雙方對其都有清償義務。這里所說的“夫妻雙方對共同債務都有清償義務”,是指:對外,夫妻雙方對債權人都有清償全部債務的義務;對內,夫妻雙方對共同債務進行等額承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十一條【共同債務】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來源:文章屋網 )
夫妻共同債務由雙方共同承擔;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由夫或妻一方承擔;屬于一方個人財產的由一方承擔。
【法律依據】
《婚姻法》第41條,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來源:文章屋網 )
夫妻共同債務是指為滿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確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可從以下標準進行判斷:
(1)夫妻有無共同舉債的合意。如果夫妻有共同舉債的合意,則不論該債務所帶來的利益是否為夫妻共享,該債務均應視為共同債務。
(2)夫妻是否分享了債務所帶來的利益。盡管夫妻事先或事后均沒有共同舉債的合意,但該債務發生后,夫妻雙方共同分享了該債務所帶來的利益,則同樣應視其為共同債務。
(3)夫妻之間是否有約定。如果夫妻之間存在約定,即使不具備以上的兩個條件,同樣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法律依據】
《婚姻法》第四十一條: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來源:文章屋網 )
問:通過朋友介紹我認識了男友,為同居他寫下了書面保證:如果關系破裂,他的10萬元存款歸我所有。但在我們同居后,感情失和,請問我可以通過訴訟索要那10萬元嗎?
答:你們的同居保證金所約定的是法律不予認可的同居關系的穩定性,應屬無效協議。所以,你的訴求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
2、婚前一方所購房屋,婚后兩人一起還貸,屬夫妻共同財產嗎?
問:我的丈夫在婚前按揭了一套房,產權人名字為丈夫,但婚后該房一直由我們一起還貸。現在他提出離婚,請問我可以主張該房的所有權嗎?
答:這套房子的產權應屬于婚前男方所有,婚后你們夫妻共同償還的款項,其性質是償還債務?;诖死?,你無法取得該房的所有權,但你有權要求丈夫將夫妻共同償還的那部分房貸對你進行補償。
3、丈夫以守孝為由分居,妻子可提出離婚嗎?
問:我與丈夫均是再婚,沒有生育子女,婚后關系一直很緊張。從2008年3月開始,丈夫就以父親去世,需要守孝3年為由和我分開居住,對我也非常冷淡,這讓我非常難受。如果我向法院提出離婚,法院能支持嗎?
答:夫妻雙方分居的原因復雜多樣,情形各異,如果由于夫妻感情不和而導致的分居達到兩年的,法院是會判決離婚的。
4、離婚時能要求分配住房公積金嗎?
問:我是個體戶,丈夫為國有企業職工?,F在我們要離婚,請問,我有權分配男方的住房公積金嗎?
答: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男女雙方實際取得或者應當取得的住房補貼、住房公積金應屬夫妻共有財產。因此,你是有權要求分割男方的住房公積金。
5、一方放棄繼承權是否侵害配偶的權利?
問:我父親去世時在市中心留下住房一套,至今都未繼承分割,一直由母親居住。2009年12月我以公證的方式放棄繼承該房產。但是丈夫提出,我放棄繼承的房產應是夫妻共同財產,我侵犯了他的權益。請問他的說法正確嗎?
答:你的放棄行為雖然會影響到夫妻共有財產的多少,但這只涉及你對自己權利的處分,不涉及到對男方法定義務的履行,是合法有效的。他的說法不正確。
6、兒媳有繼承公婆遺產的權利嗎?
問:我老公在一場車禍中死亡,留下婆婆和一個小叔子。這些年,我雖然也已經再婚,但由于小叔子大學畢業后就到外地工作,婆婆一直隨我生活?,F婆婆去世沒有留下遺囑,請問我有權繼承婆婆的遺產嗎?
答:可以。雖然你和婆婆沒有血緣關系,但根據婚姻法規定喪偶兒媳對公婆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有權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參與繼承。
7、丈夫寫保證書是否可作為賠償依據??
問:在結婚后的第7個年頭上,我發現丈夫與一位年輕女子同居生活。當時為了孩子,我決定維持這段婚姻,丈夫當著親友的面寫下保證書,保證與那個女子斷絕關系,并不再做對不起我的事情,否則賠償我10萬元精神損失費。但是,經歷了這些事情后我已經對他喪失信任。請問我向法院提出離婚的話,還能要求他承擔精神損失費嗎?
答:如今你丈夫并沒有再做對不起你的事情,也就是說,協議中約定的賠償前提沒有出現,自然不能按照協議進行賠償。但保證書可以作為一個證據來證明你丈夫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存在過錯,且為法定過錯。故你提出精神損失賠償有法律依據,至于賠償數額可由法院酌情認定。
8、父母對子女的贈與,能否在子女離婚時索回?
問:2004年我和老伴拿出40萬元給兒子買了一套房子。2005年兒子和兒媳結婚后住進了該房。可今年5月,兒子和兒媳協議離婚,約定這套房子歸兒媳所有。對此我很生氣,房子是我們花錢買的,兒子無權處分。請問,我們有權要回房子嗎?
答:你們雖然是該房屋的實際出資人,但在法律上可以認定為是對兒子的婚前贈與,你兒子才是房屋所有權人。你兒子在離婚時,自愿處分該房屋的行為是合法有效的,你們不能索回。
不知妻子借錢,但妻子借錢如果是用于家庭生活上,且能夠提供用戶家庭生活的證據,離婚的時候就應該要共同承擔償還的責任。
【法律依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的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是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蛘吣軌蜃C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
(來源:文章屋網 )
1、同居財產糾紛,受法律保護否?
案例:
農村青年李春在城里打工期間與家住市效的劉燕相識。半年后,2人開始了同居生活。本來2人是計劃辦理結婚手續的,可生活一段時間后,李春發現劉燕做飯、洗衣什么的都不在行,也不愿意干。而且花錢大手大腳。李春決定與劉燕解除同居關系。劉燕也同意了。但條件是李春“凈身”出戶。因為是住在劉燕家提供的房子,9個月來,李春每月都將工資全部交劉燕不說,還用父母所給的錢購買了冰箱、電視等價值1萬余元的物品用于共同生活。上述價值1萬余元的物品,李春能主張權利嗎?
法律點評:
如果李春對其所購買了冰箱、電視等價值1萬余元的物品主張權利,會得到法律的支持。
我國采取婚姻登記制度,未經結婚登記而同居的,不受法律保護。但是,因同居而發生的財產權利主張,是受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中對解除同居關系時財產的分割作了明確規定。解除同居關系時,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如果沒有約定的,為共有;在同居關系解除時,按照一般共有的原則進行處理,同時應當照顧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并考慮財產的實際情況和雙方的過錯程度,妥善分割。
對此,雙方可以協商解決,若協商不成的,可至法院,法院會按共同財產予以分割。對于李春每月所交給劉燕的工資,如果有證據證明,雙方同居期間除了花銷,還有剩余,李春可以要求析產并從中分割相應的份額。當然若一方在共同生活期間患有嚴重疾病未治愈的,分割財產時,應予適當照顧,或者由另一方給予一次性的經濟幫助。
2、同居關系,有權繼承遺產嗎?
案例:
周老伯的老伴去逝后,周老伯于2003年請了個小他12歲的顧某做保姆。日久生情,兩位老人相互之間都產生了好感,可都覺得已經是一把子年歲了,沒必要登記結婚。再說與保姆結婚又怕人笑話,只好過起了同居生活。上個月,周老伯因突發疾病,搶救期間因醫院搶救存在過錯,導致周老伯不幸去逝。周老伯獲得賠償9萬元全部被顧某拿走。處理完周老伯的喪事后,周老伯的子女向顧某索要醫院方給付的9萬元賠償款,顧某認為自己與周老伯同居多年,且一直全身心地照顧他,這賠償款應該歸她所有。顧某的說法有法律依據嗎?
法律點評:
顧某的說法沒有法律依據。
首先應當明確這9萬元屬于對周老伯個人的賠償款。周老伯去逝后,這筆款應屬于他的遺產。那么,顧某做為與周老伯同居關系人,是否有繼承遺產的權利?依照我國《繼承法》的相關規定,“夫妻”關系之間,只有經過依法登記的合法夫妻關系才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而同居關系未經登記、未得到法律的承認,是不受法律保護,當然也就沒有繼承權。此賠償款9萬元,作為周老伯的遺產,顧某不是合法繼承人,只能由周老伯子女們繼承。
3、另再婚,原同居關系怎解除?
案例:
馬某退休后,因不愿意與在外地工作的女兒一起生活,女兒為他顧一保姆。馬某與保姆同居7年后,因雙方經常吵架,馬某的女兒怕對父親健康不利,就幫老人找了個老伴,兩位老人處了一段時間,覺得感情合得來,打算辦理結婚手續,可原來與保姆之間的同居關系需要申請法院依法解除嗎?
法律點評:
馬某與保姆之間的同居關系不需要申請法院來解除。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條規定:當事人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當事人請求解除的同居關系,屬于 “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因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糾紛提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依據上述法律規定,馬某與保姆之間是同居關系,未經依法登記結婚,法律不予承認,所以,不需要申請法院解除同居關系,只要雙方協商就可隨時解除同居關系。如果某一方不同意,請求法律保護這種同居關系,是得不到法律保護的。當然,雙方之間若是還有財產分割方面的糾紛,又協商不成,可申請人民法院依法分割。
4、同居期間債務如何分擔?
連帶共同保證合同成立后,債權人與一保證人達成和解協議,對還款金額、期限等進行變更約定,但并沒有加重債務人的債務,另一連帶保證人依法仍應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未在保證期間內向保證人主張權利的,保證人的保證責任免除。
[案情]
2003年3月13日,輕工業公司與仁寶公司簽訂一份進出口合同,確認截止2002年12月31日仁寶公司總欠輕工業公司貨款人民幣2294721.19元,限于2003年12月25日前全部還清。金鴻公司及張開社作為擔保人在合同上簽名蓋章,擔保時間以仁寶公司還清款項期間屆滿2年內。沒有約定保證份額。輕工業公司于2005年12月15日起訴仁寶公司、金鴻公司、張開社,起訴狀副本已經送達,后在訴訟過程中,輕工業公司與仁寶公司及張開社自行達成和解協議書,約定仁寶公司必須從2006年3月起每月償還人民幣3萬元,在累計償還欠款總金額達到人民幣50萬元時,輕工業公司不再追討剩余欠款,如果仁寶公司未按約定每月償還人民幣3萬元,三個月內沒還款視為違約,輕工業公司有權按總欠款人民幣2294721.19元再次向人民法院起訴等。張開社在協議書上擔保方一欄簽名。仁寶公司在協議簽訂當日償還欠款3萬元,輕工業公司于2006年3月16日向法院申請撤訴,之后仁寶公司未再還款。輕工業公司遂于2007年2月7日再次訴至法院,請求判令仁寶公司償還欠款人民幣2264721.19元,并自2007年2月7日起按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付利息,金鴻公司及張開社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裁判】
薌城區人民法院認為:2003年3月13日簽訂的進出口合同系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應為合法有效,受法律保護。輕工業公司與仁寶公司及張開社自行達成的和解協議書應視為對原合同的履行期限的變更,該協議書未經保證人金鴻公司的書面同意,保證期間仍為原合同約定的期間。該協議書雖約定仁寶公司自2006年3月起每月償還3萬元累計達到50萬元時,輕工業公司同意放棄其他貨款,但仁寶公司并未促成約定條件的成立,輕工業公司放棄其他貨款的承諾無需履行,故仁寶公司關于其實際僅欠款47萬元的辯稱缺乏事實依據,不予采納。仁寶公司已償還輕工業公司3萬元,應在貨款中予以扣除,故仁寶公司實際尚欠輕工業公司貨款人民幣2264721.19元。仁寶公司未依約償還貨款,已構成違約,輕工業公司要求其償還貨款并按銀行貸款利率計付利息的訴訟請求合法,應予支持。金鴻公司及張開社對同一債務同時提供保證,沒有約定保證份額,視為連帶共同保證,應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保證責任。金鴻公司及張開社關于輕工業公司起訴已經超過保證期間的辯稱缺乏法律依據,不予采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二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的規定,作出如下判決:一、仁寶公司應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償還輕工業公司貨款人民幣2264721.19元并自2007年2月7日起至實際還款日止按中國工商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付利息。二、金鴻公司、張開社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宣判后,仁寶公司、金鴻公司、張開社不服一審判決,向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三上訴人上訴理由:原審認定事實錯誤,適用法律錯誤。1、上訴人仁寶公司并未拖欠被上訴人款項,原審認定欠款數額錯誤。2、上訴人金鴻公司保證期限已超過,應免除其保證責任。3、上訴人張開社保證期限已超過,應免除其保證責任。上訴請求:撤銷原判,改判駁回被上訴人的全部訴訟請求。
輕工業公司答辯稱:1、上訴人仁寶公司欠款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2、上訴人金鴻公司、張開社依法應對仁寶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本案保證期間并未超過,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查明的事實與一審相同。
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本案進出口合同及和解協議書系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合法有效,可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進出口合同及和解協議書均確認上訴人仁寶公司總欠被上訴人輕工業公司貨款人民幣2294721.19元,和解協議書約定輕工業公司放棄部分欠款追討是附條件的,因仁寶公司違約只付3萬元,所附條件未成就,輕工業公司訴請仁寶公司償還欠款2264721.19元,有理有據,應予支持,原審對此的認定和判決正確,應予維持。進出口合同約定,金鴻公司為仁寶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擔保。在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期間內,債權人輕工業公司與債務人仁寶公司及另一保證人張開社簽訂和解協議書,對還款金額、期限、違約責任等進行變更約定,應視為終止了原進出口合同,成立新的合同法律關系。和解協議書雖未經原保證人金鴻公司同意,但因和解協議并沒有加重債務人的債務,故金鴻公司對本案債務依法仍應承擔保證責任。輕工業公司訴請金鴻公司對本案債務承擔保證責任,于法有據,應予支持,原審對此的認定和判決亦是正確的,應予維持。和解協議書約定,仁寶公司必須從2006年3月起每月償還輕工業公司部分欠款,三個月內沒還款視為違約,因仁寶公司自2006年7月15日起已開始違約,被上訴人未在保證期間內向保證人張開社主張權利,至2007年2月27日才向法院提起訴訟,已超過法定保證期限,保證人張開社的保證責任依法應予免除,原審認定和判決張開社應對本案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不當,應予撤銷。上訴人張開社的上訴理由成立,予以采納。上訴人仁寶公司、金鴻公司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不予采納。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二)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二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判決如下:一、維持漳州市薌城區人民法院(2007)薌民初字第505號民事判決第一項,即:仁寶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償還輕工業公司貨款人民幣2264721.19元并自2007年2月7日起至實際還款日止按中國工商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付利息。二、撤銷漳州市薌城區人民法院(2007)薌民初字第505號民事判決第二項。三、金鴻公司對本案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四、駁回輕工業公司對張開社的訴訟請求。五、駁回上訴人仁寶公司、金鴻公司的上訴請求。
[評析]
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期間,是指在連帶責任保證合同中,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的約定,連帶責任保證人僅在一定期限內承擔保證責任,超過該期限,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保證期間是一種除斥期間,不得中止、中斷和延長。保證期間的效力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積極效力。即在保證期間內,保證人應對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不得無故拒絕。2、消極效力。即如果在保證期間內,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則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正確審理本案,關鍵在于正確認定本案的保證期間以及“和解協議”的效力問題。(或改為:主合同債務的數額問題)
本案爭議的法律問題為:1、仁寶公司尚欠輕工業公司款項數額。2、金鴻公司是否應對本案債務承擔保證責任。3、張開社對本案債務的保證責任是否已免除。
一、關于仁寶公司尚欠輕工業公司貨款數額問題。
仁寶公司、金鴻公司、張開社與輕工業公司于2003年3月13日簽訂的進出口合同系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該合同經仁寶公司確認,截止2002年12月31日仁寶公司欠輕工業公司貨款人民幣2294721.19元。仁寶公司、張開社與輕工業公司于2006年3月15日簽訂的和解協議書約定“乙方(仁寶公司)必須從2006年3月起每月償還甲方(輕工業公司)欠款人民幣叁萬元,在乙方累計償還欠款總金額達到人民幣伍拾萬元時,甲方不再追討乙方剩余欠款”,該條款系附條件的約定,即仁寶公司必須從2006年3月起每月償還3萬元,累計達到50萬元時輕工業公司才放棄剩余欠款,因仁寶公司僅償還3萬元,該條款所附條件未成就,輕工業公司放棄其余欠款的承諾無需履行,故仁寶公司實際尚欠輕工業公司的欠款應為人民幣2264721.19元。
二、關于金鴻公司應否對本案債務承擔保證責任問題。
2003年3月13日簽訂的進出口合同約定,仁寶公司欠輕工業公司貨款人民幣2294721.19元,保證于2003年12月25日前全部歸還,金鴻公司及張開社為仁寶公司提供保證擔保,擔保時間以仁寶公司還清款項期限屆滿2年內,沒有約定保證份額。按照該約定,保證期間于2005年12月25日屆滿。債權人輕工業公司已于2005年12月14日向法院起訴,因此,金鴻公司主張債權人未在保證期限向其主張權利,與事實不符。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四條第二款“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的規定,輕工業公司于2005年12月14日向法院起訴后,于2006年3月16日撤訴,訴訟時效中斷重新起算。因此,輕工業公司于2007年2月7日重新起訴要求金鴻公司承擔保證責任,并未超過保證合同的二年訴訟時效。在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期間內,債權人輕工業公司與債務人仁寶公司及保證人張開社于2006年3月15日簽訂和解協議書,對還款金額、期限、違約責任等進行變更約定,該變更雖未通知原保證人金鴻公司,未經金鴻公司同意,但因和解協議并沒有加重債務人的債務和責任,而是減輕了債務人的債務,因此,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條第一款“保證期間,債權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數量、價款、幣種、利率等內容作了變動,未經保證人同意的,如果減輕債務人的債務的,保證人仍應當對變更后的合同承擔保證責任;如果加重債務人的債務的,保證人對加重的部分不承擔保證責任”的規定,金鴻公司在原保證期間內對本案債務仍應承擔保證責任。這是保證期間積極效力的體現。
聯名購房需出資有據
時下,婚前購房已成為許多情侶見證彼此愛情的一種選擇,當然,這也是為將來的婚姻生活提早做好重要準備。“有房才有家”的觀念,在未婚男女的心目中已相當普遍。也正因為如此,房產糾紛成為戀愛矛盾案例:王子和白潔戀愛3年后,于2002 年購買了一套總價50萬元的住房。王子出了10萬元首付款,白潔出了5萬元首付款,貸款35萬元,產證上有雙方的名字,月供由兩人每月共同均分。但是2004年,一直沒有進行婚姻登記的兩人因故分手,房產如何分割成了棘手的問題。白潔認為雖然當時自己出的錢少,但畢竟也出了力,要求享有房屋的一半產權,而且這套房子已經升值很多,要求王子將增值部分也分一半給自己。但王子認為自己出的錢多,不同意這種分割。
律師分析:糾紛的關鍵在于當初雙方投入的資金不相等,也沒有約定一旦分手如何處理房產。如果當初他們都將各自投入的資金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那么分割房產也有了依據。如今,原本出資較少的白潔要求利益均分,出資多的王子自然有所不舍。何況房價持續走高,增值了幾十萬元。雙方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肯定會因此而僵持不下。的最大根源之一。
一方面,女方要求均分利益的證據非常充分:房產證上也登記了她的名字。如此一來,她就成了這套房子的共同所有者,理所當然可以拿到一半的收益。
若男方也拿出了有力的出資證據,那么這套房子出售后的所得款,首先要扣除他支付的10萬元和白潔支付的5萬元,然后將如果當初他們都將各自投入的資金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那么
分割房產也就有了依據。剩余所得,按照共同共有處理原則,將增值部分由雙方均分。
此外,如果房產證上只登記一方名字,而他們又沒有法律上的婚姻關系,另一方雖然參與了共同還貸,但那只相當于幫助產權人還債務,她相當于債權人角色。房屋(包括自然增值部分)還是屬于產權人個人財產,并不屬于雙方共同財產。
而作為產權人需拿出一部分錢償還另一方墊付的房貸和相應的利息。
但需要預防的是,若產權人否認另一方共同償還按揭貸款,若對方拿不出出資證據,那么對方可能連墊付的按揭款都拿不回來。
法律條款鏈接:
1、只要男女雙方均在房產證上登記了各自的名字,那么無論他們是否已婚,購買該套房屋的出資方式屬于什么情形,該房屋均應屬于雙方的共有財產。在處置或分割房屋時,應按照共有財產的分配原則來操作。
2、夫妻一方婚前以個人名義購買房屋并按揭貸款,產證登記在自己名下的,該房屋仍屬其個人財產,當然,按揭貸款也屬個人債務。
3、根據婚姻法規定,如果當事人在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買房屋出資,則該出資應視為父母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除非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
共同創業需協議在先
案例:小奚是上海人,男友是香港人。兩人在人民廣場附近開了一家美容美發店。由于男方專業能力強,又懂得維護客戶關系,生意很好。但可惜兩人共患難之后,卻難以同富貴。兩年后鬧分手。但雙方都想將店盤下來,畢竟這家店已經有了一定的穩定客源,地段又好。于是,雙方矛盾激化。但最后的結果是投入資金多,專業能力強的男方反而敗訴,女方取得了該店的經營權。
律師分析:當時開店時,小奚用了自己的名字登記注冊,于是,該店真正的“主人”就是小奚。男方想主張自己的權利,可是一無出資證明,二無法律依據,只能吃啞巴虧。在此,特別提醒,不論營業執照上登記了誰的名字,情侶一起出資做生意開店的,最好能寫一份書面的投資協議,寫明各自的出資額、權益分配方式等,這樣可以避免日后發生糾紛。
法律條款鏈接:沒有結婚的情侶共同創業,在法律上屬于典型的合伙性質,合伙人對合伙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對于一個合伙企業,若開業當初兩人約定利潤如何分配,那么解散時也需按約分利。
共同投資要有合同約定
案例:齊齊和曉婷是一對情侶,兩人有一個共同的股票賬戶,戶主是齊齊。由于近來股市行情欠佳,賬戶內的錢虧損嚴重。 “賭場”失意的齊齊,“屋露偏逢連夜雨”。女友曉婷又在這時提出分手,并要求齊齊償還她投入兩人股票賬戶中的錢。齊齊不同意,認為虧損部分,曉婷也應承擔一半。于是,兩人矛盾激化。
律師分析:若是共同投資,本應是按照投入資金多少,按比例共擔盈虧。但若沒有書面的投資協議,曉婷就可以說這筆錢只是借給齊齊的,而不是共同投資所用。而債權人是不必因為債務人虧損而影響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說,若曉婷堅持這筆錢只是借給齊齊的,齊齊有沒有證據證明這是兩人的共同投資,那么他只能如數還給曉婷原款,全部損失由自己承擔。這里需特別提醒的是,在投資市場行情上揚的情況下,更要簽訂書面協議。不然,若一方獲利,卻堅持另一方的出資只是暫借。那么獲利部分,他就可以一人獨享。
討回也有法可依
案例:力軍和小惠經人介紹,戀愛了兩年,感情一直很好,力軍用個人積蓄購買了一枚價值2萬元的鉆戒贈送給小惠,作為訂婚禮物。后來,在操辦婚禮的過程中,由于女方父母堅持要男方家承擔全部的婚宴費用,此事導致雙方產生隔閡,三天兩頭吵架,最終不歡而散。分手后,力軍向小惠討回鉆戒。女方家堅決不退。力軍無奈之下向法院提訟,經審理,判決小惠退還鉆戒。
一、依據《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規定》,發票分為增值稅專硼發票和普通發票兩類,不具有履行債務的證明效力。
《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規定》第一條規定“增值稅專用發票只限于增值稅的一般納稅人領購使用,增值稅的小規模納稅人和非增值納稅人不得領購使用?!彼浴耙话慵{稅人”在經營中開具的是增值稅專用發票,“小規模納稅人”開具的是普通發票。依據增值稅專用發票使用規定,增值稅專用發票與普通發票的不同點:
1、開具發票的主體不同
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之間的區別,主要是由他們的年應稅銷售額決定的。一般納稅人是經稅務機關核準,從事貨物生產或提供應稅勞務,并兼營貨物批發、零售,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上;從事貨物批發、零售,年應稅銷售額在180萬元以上的納稅人。年應征增值稅銷售額達不到上述數額者,為小規模納稅人。
2、發票中的內容不同
增值稅專用發票不僅包含普通發票記載商品交易的內容,而且還記載著購,銷雙方的稅務號,銷售貨物的稅種、稅率、以及從購貨方取得稅金。普通發票沒有這些內容。
3、記賬方式不同
增值稅專用發票和普通發票的共同點,兩類發票均是稅務機關向納稅人計收稅金的依據。其不同點是,增值稅專用發票一式四聯。第一聯為存根聯,由銷貨方留存備查;購貨方同時取得第二、第三兩聯,第二聯為發票聯,由購貨方作付款的記賬憑證,第三聯為稅款抵扣聯,購貨方作扣稅憑證,交所在地稅務機關記賬人檔;第四聯為記賬聯,銷貨方作銷售的記賬憑證。
普通發票沒有稅款抵扣聯。購貨方取得的普通發票不能在稅務機關抵扣稅款。不論銷貨方銷售貨物的價格是高還是低于成本價,稅金均由銷貨方承擔,按發票所記金額的6%繳納。
綜上所述,發票是納稅人經營活動中從事商事活動的重要憑證。不僅是銷貨方的納稅義務和購貨方進貨稅額的合法證明,而且主要是稅務機關計收稅金和扣減稅額的重要憑據。因此不具有履行債務的證明效力。
二,按照現金管理辦法規定,發票分為轉賬結算發票和現金結算發票兩類,銀行結算憑證是償還債務的證據之一。
《現金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六條規定:“開戶單位之間的經濟往來,必須通過銀行進行轉帳結算。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開戶單位只能在下列范圍內使用現金:職工工資,津貼、個人勞動報酬、根據國家規定頒發給個人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體育等各種獎金、各種勞務費或向個人購買農產品的支出、出差人員必須隨身攜帶的差旅費等;結算起點一千元以下的零星支出?!?/p>
由此可以將發票分為轉賬結算發票和現金結算發票兩類。
轉賬結算發票與現金計算發票的主要區別是:
1、轉賬結算發票是支付人民幣額度在一千元以上的大金額收付款憑證。其特點是購貨方必須通過銀行轉賬交付貨款。為此國家頒發了《銀行結算辦法》、《銀行結算會計核算辦法》等規章制度,為購銷雙方當事人之間及時進行貨款結算,提供快捷、安全、方便的服務和法律保障。
2、現金結算發票是交付人民幣額度在卜干元以下的小金額收付款憑證。其特點是金額小,結算方便,屬即時結清的一種發票,習慣上稱為小額結算發票。如汽車票、火車票,住宿發票等。
我們按照銀行結算辦法對發票分為轉賬結算發票和現金結算發票,就為我們在審理案件時,分析判斷經濟往來中的債務當事人是否交付貨款,提供了一條思路。那就是現金結算發票,能夠作為貨款交付的證據;但是持有轉賬結算發票的債務當事人,證明自己償還了貨款,應當舉出經過銀行轉賬結算的憑證,舉不出這方面的證據,則不應認定交付了貨款。
在社會交際中,部分業務超過一千元開具的發票,也憑現金結算,但是在發票上往往注明“現金收訖”字樣,以示雙方的往來業務已經結束。
關于轉賬結算,主要是企業之間、企業與個體經營戶之間進行的一種結算方式。熟悉這種結算方式的,主要是企業的負責人和財會工作人員。但是在個人的生活消費領域,大量是小額的現金消費,在人們的生活意識中,把小額發票的結算方式等同于企業之間的經濟業務結算,誤認為取得發票就是交付了貨款。因此,個別債務人就是利用了人們對小額結算發票的認識,作為大額發票取得的依據。拒不提及“轉賬結算”的法律規定,特別是合同中雙方已約定通過銀行進行轉帳結算的,也一味強調“發票”就是已付出貨款的證據。欺騙法官,誘導思維,而我們的法官又不學習結算法規,一味支持賴賬人,這是很可悲的。
由此,按照發票屬性將發票分為轉賬結算發票和現金結算發票兩類,就清楚地認識到債務人是否償還貨款應舉的證據。
三,《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規定了發票作為付款憑證,“必須取得收款單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證明”?!笆湛钭C明”才是債務人償還債務的證據
《中國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應當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會計核算是會計工作的基礎職能,其工作內涵是以貨幣為計算單位,運用國家統一規定的會計核算辦法,對經營活動及其結果進行連續、系統的紀錄、計算。財政部頒布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規定了具體的會計核算辦法,第四十八條(三)項規定:“購買實物的原始憑證,必須有驗收證明;支付款項的原始憑證,必須有收款單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證明?!币罁撘幎?,發票具有兩種證明效力,即發票與驗收證明相結合,是債權發生證據,債權人憑發票和實物驗收證明向債務人主張權利;在債務人取得了發票與實物驗收證明后,發票的證明效力發生轉化,轉化的條件是償還貨款,“必須取得收款單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證明?!卑l票和收款人的收款證明相結合就形成了已償還貨款的證據。財政部又特別強調:“不能僅依支付款項的有關憑證如銀行憑證等代替,其目的是為了防止舞弊行為的發生。”并且特別強調“收款證明不能用其他證明代替。”因此“收款證明”是履行債務的必備證據。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具有普遍的社會效力。首先,它是依據《中國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授權制定的,《會計法》第八條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本法制定并?!痹摋l規定了兩條基本原則,第一是統一的會計制度原則,這一規定為經濟交往中貫徹平等自愿、等價有償,提供了統一的評價依據;同時為爭議的是非,提供了統一的評判標準和依據。該條規定的第二個原則是,只有財政部才是專門的會計制度管理機關,財政部依據會計法制定的統一會計制度,具備普遍的法律效力。因此《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規定是認定貨款是否交付的法律依據。
有的當事人用《發票管理辦法》規定的發票概念,作為交付貨款的法律理由,抗辯債權人的主張?!栋l票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的發票概念是,“發票是指在購銷商品、提供勞務或者接受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中,開具收取的收付款憑證?!?。其實,《發票管理辦法》規定的這種發票概念,是廣義概念。既有債權發生證據的含義,也有履行債務的含義。但是它的證明效力,最終是由《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確定的。發票作為付款證據,必須有收款單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證明?!眱H發票自身不能作為交付貨款的證據。
一、職工放長假,企業可否不發工資?
【案例】閆小月于2010年9月與一家個體制衣公司簽訂了3年的勞動合同。2012年9月,由于公司對市場判斷錯誤,導致產品滯銷,出現虧損。因短期內無力恢復生產經營,公司決定從10月1日起,對閆小月等生產車間的職工放長假。此后的幾個月時間里,閆小月發現除了11月公司打入自己的工資卡800元工資外,此后再未發過工資。眼看2013年春節將至,閆小月等多名放假職工找到公司詢問工資事宜,公司老板回答說,公司現在嚴重虧損,自籌資金確有困難,在根本沒能力發工資的情況下是可以停發工資的。請問:確有困難就可以不發放假人員工資嗎?
【分析】該公司的理由不能成立。依據法律規定,該公司存在兩個方面錯誤:一是未足額支付放長假后的第一月工資。依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二條規定:“非勞動者原因造成單位停工、停產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用人單位應該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而該公司未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足額支付第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工資,應當予以補給。二是以公司確有困難為由,停發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后的工資,與法律規定相悖。《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國有企業職工和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中規定:“企業發放工資確有困難時,應發給職工基本生活費,具體標準由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所需資金原則上由企業自籌解決。企業自籌資金確有困難的,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應給予適當幫助。”可見,即使企業確有困難、無力支付放長假職工工資時,應當發給最低生活保障費。其正確的做法是向上級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申請,請求給予適當幫助,以確保放長假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
二、停工放假期間,“不勞不酬”說法對嗎?
【案例】孫女士系北京市郊某酒業公司包裝車間技術工。酒類生產受季節影響的原因,每年的淡季期間,公司都分階段地安排部分職工停工放15~60天。當然,旺季加班時有加班工資,淡季放假則“不勞不酬”,停發工資。幾年來,公司都是這么操作的,大家也都覺得這也體現按勞分配原則,無不妥之處??勺罱聛淼膸孜弧?0后”員工卻提出異議,停工放假期間,“不勞不酬”符合法律規定嗎?
【分析】該說法沒有法律依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二條規定:“非因勞動者原因造成單位停工、停產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通常理解為一個月內),用人單位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可理解為通常每月工資)支付勞動者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若勞動者提供了正常勞動,則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不得低于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若勞動者沒有提供正常勞動,應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痹瓌趧硬筷P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五十八條規定:“企業下崗待工人員,由企業依據當地政府的有關規定支付其生活費,生活費可以低于最低工資標準?!薄侗本┦泄べY支付規定》第二十七條規定:“非因勞動者本人原因造成用人單位停工、停業的,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提供正常勞動支付勞動者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據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按照雙方新約定的標準支付工資,但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資標準;用人單位沒有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應當按照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70%支付勞動者基本生活費。”
根據上述法律、法規規定,用人單位應對停工放假職工發放工資,其發放標準分為兩種:被停產放假時間未超過一個月的,應按職工每月工資標準支付工資;被停產放假時間超過一個月,但用人單位沒有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應當按照當地政府的有關規定支付其生活費,但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70%支付勞動者基本生活費。
三、放長假職工主動辭職一律沒有經濟補償?
【案例】王松在某電器零部件制造公司工作到第5年時,公司因于2012年10月初發生火災,導致停工停產,并決定對部分職工放假6個月。期間放假第一月工資由公司照常發給。因對公司只發一個月工資做法不滿,王松決定主動辭職。當王松向公司主張5年工齡應給付5個月經濟補償時,公司以王松是主動辭職為由予以拒絕。請問:主動辭職就一律沒有經濟補償嗎?
【分析】公司的理由與法無據。一般情形下,若是職工主動提出解除勞動關系,用人單位無過錯則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而本案是公司違法在先,因為依照相關法律規定,職工被放長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若非因勞動者原因,即使勞動者沒有提供正常勞動,用人單位也應支付其生活費(生活費可以低于最低工資標準)。本案王松是因為不滿所在公司放長假卻又不按法律規定支付基本生活費(工資)的情形下提出辭職的。依照《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庇忠驗樵摴具`法在先,所以即使是王松主動辭職,公司也應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
四、公司轉讓,放假職工欠薪只能找前任償還?
【案例】2012年9月上旬,阿祥所在的某私營文化用品公司因設備更新不足、產品老舊滯銷,幾個月來公司訂單逐月減少。無奈之下,公司決定暫時停止生產,全體職工放假兩個月。11月中旬,當阿祥等30余名職工假后上班才發現,原公司老板呂某已經將公司轉讓給了韓某。當阿祥等職工提出公司拖欠工人兩個月工資一事時,韓某拿出他與呂老板所簽訂的《文化用品公司轉讓合同書》回答說:我與呂老板有明確約定,我受讓的只是公司廠房、設備及庫存的物資材料,原公司所有債權、債務一概由原公司負責承擔,我不負任何責任。原公司所欠工資只能找呂老板清算解決。請問:該說法對嗎?
【分析】該公司受讓人韓某的說法是錯誤的,與法律規定相違背。依據合同法相對性的原則,轉讓合同雙方之間的約定,只能約束訂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不能為第三人設定權利與義務。原公司所欠阿祥等職工工資,作為原公司的債務,無論該公司轉讓給誰,該公司必須承擔償還債務的責任?!秳趧雍贤ā返谌龡l規定:“用人單位變更名稱、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投資人等事項,不影響勞動合同的履行。”韓某受讓該公司之后,在擁有該公司所有權的同時,也理所當然需承擔相應的責任,阿祥等30余職工與原公司所簽訂的勞動合同不僅繼續有效,韓某受讓后依法應繼續履行原合同,而且,必須保證勞動者依法取得工資報酬的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六條規定:“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業主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業主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對此,阿祥等30余名職工可與新老板韓某協商,或向勞動行政監督部門投訴,若不成,可以呂某、韓某為共同被告,申請勞動仲裁維權。
五、停產放假職工另找工作后,單位可否停發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