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7:07: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商業模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健康養老:養老服務的基礎
社區養老與醫養結合
家住成都石人北路的熊爺爺今年80多歲,在老伴去世了1年后,他來到石人北路100號的晚霞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每天早上7點多,家人護送他來到中心,晚上6點過再來接他。雖然熊爺爺可以自理,但是家人覺得在這里有人照顧,熊爺爺也有伴兒不孤獨。晚霞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也提供上門服務,包括送飯、家務以及聊天等。照料的老人年紀大的達90多歲。
在汪家拐街道為老服務中心,簽協議的日間照料老人有3名。“我們的收費個性化處理?!痹撝行牡脑洪L說。日間照料的老人收費一般每個月為600元到900元,中午管一頓午飯,晚上就接老人回家。
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和《四川省“十二五”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社區養老服務是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支撐,具有社區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支持兩類功能。晚霞居家養老中心和汪家拐街道為老服務中心就屬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主要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人提供膳食供應、個人照顧、保健康復、娛樂和交通接送等日間服務。在社區養老服務中,政策還重點支持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務系統體系建設,規劃到2015年,養老服務信息管理系統、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務系統和應急救援服務網絡基本實現城市社區覆蓋。
2012年,由成都市錦江區政府主導,成都市錦江區婦幼保健院醫療管理集團參與成立了長者通呼援中心,通過社會專業服務機構及社區志愿者和社工、義工隊伍等力量,為居家老人提供24小時的緊急救助和非緊急救助。長者通專門為居家老人配備了座機和遙控器,遙控器可以隨身攜帶,當需要援助時,只需輕輕一按便可以向服務中心發出呼叫。
呼援中心還在推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上進行了探索,將專業醫療機構引入社區養老服務,在醫療緊急救助時,呼援中心同步將老人的健康資料傳送到收治的醫院,并將救治信息及時通知病人家屬。
全國養老養生管理中心主任劉紅塵認為,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其實是一體的,關聯性很大。但目前這一塊還處于初級階段,市場現狀尚不成熟,一直由政府主導。未來將會以企業為主,政府更多的是政策引導、規范行業、扶持企業、監督市場以及購買服務等方面進行扶持。
文體活動讓老年人安心
2014年8月10日到14日,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趙幼斌先生、第六代傳人趙亮先生在四川老年大學舉辦了“傳統楊式八十五式太極拳培訓班”。老年大學太極拳學員以及其他國內外太極拳愛好者100余人參加了此次為期5天的培訓班,老人們紛紛表示受益良多。
老年文化教育體育事業目前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老年大學以及各類老年協會,由政府主導,是推動老年文體活動的重要力量。
《四川省“十二五”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到重點建設工程之一的“安心工程”,即依托各級各類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室)、城鄉基層社區組織,做到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到“十二五”期末,各縣(市、區)建有一所具有一定規模的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
而另一方面,自發的老年群眾組織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記者走訪了位于成都市南二環的武侯生活廣場,每天傍晚和節假日,老年活動就自發地組織了起來,包括廣場舞、合唱團、象棋圍棋社等。記者隨機參訪了一位廣場舞的組織者黃女士,她認為“這樣的文娛活動將老年人們組織起來,讓他們樂在其中”,“很多成員年輕時候還是文藝骨干,他們在退休之后又仿佛找到了年輕時的夢想”。而對于“廣場舞擾民”的問題,黃女士表示“會盡量把音量控制在一定范圍,時間控制在早上10點之后,晚上10點之前”。據四川省老齡委數據,截止2011年底,四川省共有縣(市、區)級、鄉(鎮、街道)、村(社區)老年協會22061個,會員超過418.09萬人,其他老年群眾組織1454個,參加人員58.57萬人。
四川省老齡委專家認為,應推廣基層老年組織,使其成為應對老齡化的重要支撐。比如,進一步降低登記門檻,讓實際存在的基層老年協會合法化;通過財政扶持、增強發展力度;通過培訓指導、學習觀摩、經驗交流等形式,推動基層老年協會有序發展、規范建設。
環境養老:滿足多層次養老需求
“候鳥”老人群體的興起
剛參加工作的劉小姐在朋友圈里看見姥爺新發的在邛海邊散步的照片后,迅速地點了個贊。“我姥爺他們這幾年冬天都去西昌住,一住就是好幾個月,天天曬太陽,安逸得很?!?/p>
冬春兩季攀西地區氣候溫暖宜人,吸引了大量四川及重慶等地的老人前來過冬。據當地旅游局不完全統計,每年來攀西地區過冬的“候鳥”老人群體,在2~3萬人之間,其中選擇西昌過冬的超過1萬人。
類似劉小姐姥爺這種,老人們到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地方去,在游玩中健康快樂地享受老年生活,集健康服務、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的養老方式,就是“候鳥式”養老。
2014年初,涼山州首家候鳥式國際化老年社區開建,預計8月底入住,由旅行社打造。背靠邛海瀘山風景區,提供600余床位,目前首批預訂入住已有300余名老人,預計一名老人每月花費2500~3000元。
與涼山州同處攀西地區的攀枝花市,也以“宜人的氣候環境”和“周到的養老服務”為賣點,積極推出“養老地產”項目,其中由四川宏義實業集團投資建設的紅山國際項目更是獲得2013年中國房地產新格局論壇的“國際最佳生態養老地產項目大獎”。該項目把旅游、地產、養老結合,走高端化路線。包括了各種休閑、保健、娛樂等設施,也能夠為老年人提供高端體檢、基本醫療和康復護理服務的項目。
環境良好的米易縣則吸引了一批康養保健的大項目。先后與成都中醫藥大學、廣東海一投資有限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成立了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米易分院,全面啟動了城南核心度假區、得石山水休閑度假區等重點項目。2013年,四川省人民醫院在米易投資約3.5億元建設攀西陽光康養保健中心項目,計劃2015年投入運營,將形成集醫療復建、保健、養老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康健保健中心。這也將進一步帶動周邊養老地產的發展。
而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部分人群也開始關注國外如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嘗試在當地購買房產,在國外養老。
養老地產:是否雷聲大雨點?。?/p>
正是基于養老需求的巨大潛力以及地產行業的轉型升級,地產商和投資機構紛紛投身養老地產,四川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環境也吸引了保利、泰康人壽、中石化等眾多企業。
雖然業界普遍認同養老地產為未來的利益增長點,也在探索合適的參與模式與機會,但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或者進行投資后隨即擱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北京吉利大學健康產業學院院長烏丹星認為,在養老地產開發過程中,最核心的問題是用服務撬動地產。如今我國城市老人的房屋自有率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他們不缺房子而缺服務,如果強行用地產綁架服務就會面臨很大風險。
另外,投資規模過大、盈利模式不清、規劃運營能力有待提高也是制約養老地產發展的問題。但成熟、明確的商業模式尚在探索中,據估計,我國養老產業進入成熟期大約需要20年。
養老地產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首先要轉變觀念。地產是一次性買斷,而養老是永久性消費;地產是創造居所,養老卻是創造生活方式,兩者截然不同。
以房養老:等待進一步探索發展
成都“以房養老”第一人?
今年81歲的鐘大爺曾被媒體稱為成都“以房養老”第一人。2012年10月,鐘大爺與當地社區管理機構簽訂協議,由社區幫鐘大爺養老,鐘大爺百年之后,將房子贈送給社區。
據了解,鐘大爺原有一套20多平的老房子,由于成都“北改”拆遷,鐘大爺獲得一套60平米的新房以及60000元拆遷補償安置費和20000元獎金。社區管理者用這筆錢設立了“鐘大爺專帳”,各種日常開銷從中支出。整個過程不涉及任何金融中介機構,房屋價值也未進行評估,只是鐘大爺和社區協議,由公證機構予以公證。而在該社區管理者的概念中,也沒有把此當作“以房養老”的嘗試。“新房建成后計劃租出去,每個月1000多元的租金會給他補貼費用,”至于老人去世后房子如何處理,社區管理者還沒有明確的答復。
如今,由“鐘大爺轉賬”支付了10000多元為其購買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鐘大爺每個月可拿到1000多的“退休工資”;購買了居家養老服務,服務機構每周來照顧鐘大爺兩次,每次半天時間。
“以房養老”的嘗試和質疑
“以房養老”就是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又被稱為“倒按揭”,是將金融產品與個人住房、養老問題相結合的一種新思路,是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的一項重要補充措施。
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到“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以房養老”開始大規模進入人們視野;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提出“按照國家統一安排,探索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6月,中國保監會公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并宣布自7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止,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城市開展試點。
此前全國各地的“以房養老”相關探索和實踐也并不鮮見。如2005年4月,南京率先嘗試“租售換養”模式:凡在南京市擁有60平及以上住房且滿六旬及以上的孤寡老人,可申請將現有住房進行抵押,經公證機關公證后即可入住南京市老年公寓,終生免交一切費用,孤寡老人去世時,該住房產權歸養老院所有。上海、北京、杭州也先后嘗試了“以房自助養老”、“養老房屋銀行”、“多項選擇”等模式,四川則啟動了首個“以房養老”試點社區――德陽市旌陽街辦北光社區。社區與老人商議并征得同意和授權后,將房屋以低于市場價格進行拍賣,購買者必須是老人的親友鄰居。還必須與社區及老人簽訂承諾書,承諾對老人履行“孝道”,房子產權歸買方,而老人仍可居住使用,直到終老。
目前,各省市的探索多停留在地方層面的“先行先試”,未能真正形成完整、有效的制度體系。因此,今年6月保監會公布的《指導意見》也可以被認為是在全國層面邁出的實質性一步。但民間也普遍存在著對這項政策和金融機構的疑慮。政府是不是在甩包袱?保險公司是不是會霸占老年人一生的心血?房子抵押出去會不會收不回來?
事實上,“以房養老”屬于個性化的自愿選擇,是一種市場行為,與政府的養老保險公共服務政策沒有任何替代關系。保監會的《指導意見》其實就是鼓勵商業保險公司研發并銷售“以房養老”的保險產品,提供了更多的養老選擇。
保險版“以房養老”將如何開展?
保險版“以房養老”啟動之后,幸福人壽已經向保監會上報了“以房養老”方案,正在等待審批,而前期參與討論的多家保險公司對試點尚處在研究論證的階段。一些險企認為此業務風險大,預計參與人員也不會太多,成本也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