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4 03:41: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環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所謂低碳經濟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為指導,通過新能源開發與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制度及技術創新等途徑,以達到減少高碳能源的使用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低碳經濟”是一個先進的概念,有助于減緩和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對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具有相當積極的現實意義。農業金融生態環境是為農村經濟生存和發展提供包括資金融通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服務的所有金融機構,和農村經濟有關聯的諸多因素彼此作用和相互交融而產生的一種具有動態特點及一定均衡性的綜合系統。
二、低碳經濟時期河南省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現狀
1.農村金融機構穩健運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現階段,河南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如農村商業銀行等),另一類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各種農村資金互助社等)。2013年,河南省農村金融機構無論在資產規模方面,還是在利潤方面,均呈持續上升趨勢,銀行業機構體系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機構個數明顯增多,從業人員也穩中有升。2013年,河南省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為8078億元,較2009年上升3730億元;河南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為411億元,較2009年上升253億元。
2.創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以農村金融創新示范縣(市)爭創為代表的諸多活動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地方政府投身農村金融創新工作的積極性,不僅打開了創新思路,而且改善了縣域范圍內的金融生態環境,使得農村金融服務質量不斷上升,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本省“三化”協同發展中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截至2012年末,河南省農村金融領域的8大類產品等獲得了全方位的推廣,在省內的1874家和農業金融有關的網點中得以嘗試,不僅實現了金融產品多樣化,而且實現了服務對象層次化,同時還實現了參與主體多元化等基本目標。值得一提的是,涉農貸款余額穩步增長,為2008年的2倍。
3.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2011年,河南省頒布和實施了《河南省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評價辦法》,選取以行政服務環境為代表的諸多視角對轄區內的109個縣(市)所取得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成效予以全面且客觀的評價。2012年,河南省初步建立了省轄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并對縣域評價制度予以進一步完善,使得全省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前進了一大步。截至2013年末,河南省的征信系統初見規模,已經為本省4554萬自然人建立了與之對應的信用檔案。
三、低碳經濟時期河南省農業金融面臨的低碳困境
1.農村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偏低
河南省屬于傳統農業大省,在推進現代農業的進程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舊以家庭式自給性生產模式為主,因而在農業生產和發展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就農業生產條件而言,缺乏和現代化農業有機匹配的基礎以及保障性設施,所以,農業生產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弱質產業特征,甚至可以認為農業風險無處不在,上述問題將會給農民貸款帶來直接且嚴重的阻礙。最近幾年,部分地區的農村信用社在支農工作中,將支持重心放在了“大戶”(如種養業大戶等)身上,然而相當一部分地區由于農業產業化經營較晚,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大部分農民仍舊從事著分散形式的農業生產活動。這種家庭式小規模農業經營模式很難獲得當地金融機構的資金和政策的傾斜。
2.法律環境有待完善
對于農業金融生態環境而言,法律制度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保障,同時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現階段,農村金融法制環境尚存在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基礎薄弱問題尤為嚴重,給農村金融生態的正常運行和高效運行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影響。首先,農村法制建設起步較晚,以農戶這一群體為主的債務人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約法律觀念較為淡薄,因而人為逃廢債等不良狀況屢見報端,如此一來,給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債權保障問題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其次,與農村金融組織相關的立法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金融組織的建立和進一步發展。
3.社會信用體系尚不健全
對于農業金融環境建設而言,“誠信”是其基本內容與核心內容。而在河南,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在速度上還無法跟得上經濟發展的腳步,偽劣產品、虛假廣告以及價格欺詐等諸多不講信用現象層出不窮,給市場的正常秩序帶來了極大的干擾,一方面有損河南的健康形象,另一方面對全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嚴重制約。究其根本在于信用立法工作相對滯后,信用評估程序不嚴,社會整體缺乏足夠的信用意識。社會信用的嚴重缺失,在很大程度提高了商業銀行的運作風險,使其有錢不敢貸,與此同時,企業和農戶缺錢借不著,并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給全省農業金融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阻礙。
4.農村金融產品種類單調
農村金融產品相對偏少,金融服務種類僅有少數的幾種,部分地區甚至只有存款業務和貸款業務,中間業務少之又少;農民貸款難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最近幾年,農村信用社雖然在積極嘗試諸如小額農貸發放辦法,然而受當前管理體制的制約,貸款程序仍舊十分復雜和繁瑣。與此同時,受農村融資渠道狹窄的制約,部分地區的農村信用社甚至處于壟斷經營地位,因而在審批方面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處理農戶貸款業務時經常采取利率上浮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獲取貸款的成本;農戶很難獲得大額貸款。農村資金需求規模不斷增大,現階段的小額度貸款越來越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如此將會對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產生十分不利的負面影響。
5.業務和管理人才缺乏
對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諸多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而言,由于起步相對較晚,仍舊屬于新興事物的范疇,因而人們對其了解還不夠全面與深入,所以,這一類金融機構在引入人才方面仍舊面臨一定的困難,如目前急需的業務以及管理人才很難引進,因而更多的情況下,僅能通過內部培訓或者以老帶新等方式來暫時緩解和應對專業人才短缺問題。由此可見,業務以及管理人才的缺乏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此類金融機構的進一步發展,使得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諸多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業務的處理中,沒有人手和時間對本機構的長遠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導致其發展之路堪憂。
四、基于低碳經濟時期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措施
1.推動農村經濟體發展,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奠定基礎
河南省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問題中,最為關鍵的還是農業本身的弱質性問題,而最根本的措施便是推動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核心在于不斷提升農民的經濟實力,一方面要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強化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現階段,國家特別重視“三農”問題,并采取了一系列具體且有效的措施,包括降低稅費負擔,提高種糧補貼以及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向城市的輸入等,明顯提高了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在不斷強化支農力度的同時,國家還積極強化農民抵御各種農業風險的能力。首先,改變農民生產長期存在的分散性問題,從而規避傳統市場交易過程中的弱勢弊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和模式為農民生產模式的轉變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政府有必要在法律、政策以及資金等諸多方面提供幫助,大力推動不同形式的產業化組織模式的建立、發展和創新。其次,為農民生產提供最先進的技術以及最新的市場動向,從而強化農民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再次,應建立健全以農業保險制度為代表的相關保障制度,從而為農民的生產活動保駕護航,有效抵御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各類風險。
2.加快法制建設進程,為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工作保駕護航
在推動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的工作中,法律制度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一,應重視并推動與農村經濟金融建設有關的立法工作,對以《物權法》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進行不斷地修訂與完善。以《商業銀行法》為基礎,結合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盡快制定和實施《合作金融法》一類的法律法規。第二,應積極宣揚依法行政的理念,并真正落實到位。在開展農業金融事務的工作中,應認真履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原則,作為地方政府應積極扭轉自身的地方保護主義思想,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第三,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進一步加大違約成本,從而嚴厲打擊以逃債、賴債以及廢債為代表的各種失信行為,從而有效維護守信者的各項合法權益,彰顯法律的嚴肅性和威脅力。最后,應大力推動農村金融市場的進一完善,通過市場機制來懲處那些失信者,從而規范他們的行為,使其自覺遵守相關原則。
3.做好社會信用環境整治工作,構建一個理想的社會信用體系
首先,應重視并加快地方金融立法。不斷強化執法部門執行能力,有效落實各類金融案件的偵破等工作,從而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不受非法侵害,進而起到維護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穩定的目的。其次,應重視并加強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健全,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信用文化氛圍。大力支持企業以及個人征信系統建設和完善,采集企業以及個人的信用信息,并加以整理,從而有目的且有計劃地將質量檢驗信息、繳稅信息以及案件判決信息等詳細統統納入企業以及個人征信系統,為金融機構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支持。再次,應建立健全守信激勵以及失信懲戒機制。對信用表現良好的市場主體,政府有關部門在諸如項目審批等一系列工作中予以優先考慮,金融機構在授信額度、期限以及利率方面予以一定幅度的優惠;對于那些信用較差的市場主體,一方面應借助新聞媒體等方式進行曝光,同時聯合各金融機構對其進行相應的信用制裁,另若其不講信用給社會帶了損失,司法部門應根據法律法規追究其法律責任。
4.創新農村金融產品,積極推出符合農村市場需要的中間業務
首先,創新支持土地流轉信貸產品。大力推行國家頒布的惠農政策,選取那些實力雄厚、影響力大、思路開闊的農村土地流轉大戶為主要的扶持對象。其次,創新大額支農貸款產品。立足于本省糧油生產等支柱產業,對農村信貸投向進行優化調整,大力扶持糧食生產大戶等的發展,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發掘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再次,創新小額支農貸款品種以及貸款方式。除去常規的農戶聯保貸款之外,還可以適當推出一些新型貸款,如大學生返鄉創業貸款等,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在貸款方式上,建議采用農戶小額貸款“一卡通”的做法,將農戶貸款和銀行卡有機地捆綁在一起,在授信額度方面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環放貸”的管理辦法,如此一來,能夠最大程度保障隨用隨貸,使得貸款更加效率和方便。立足于“三農”經濟中“生產供應銷售”不同環節的金融需求,提供結算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以及產品,從而滿足不同地區以及不同群體的農村金融的實際需求。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業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提供人力支持
【論文摘要】人與自然關系應該向朋友式關系發展,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的文明形態,實現發展觀的轉變,即從傳統發展觀轉向可持續發展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新文明,達到人與自然整體的共同進化。
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較工業文明更先進、更高級、更偉大的文明。它將脫胎于工業文明,在工業文明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自己,并不斷地完善自己。
一、可持續發展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
工業文明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負面效應,導致人與自然的尖銳矛盾,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尤其是環境惡化。今天,環境的全面污染和整體環境狀況日趨惡化,臭氧層破壞、酸雨、全球氣候變暖、森林破壞、荒漠化、海洋污染、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煤煙污染熏黑樹干,造成生活在樹干上的70多種昆蟲由灰色變為黑色。科學家把這稱為“工業黑化”現象,工業文明因此而被稱為“黑色文明”。他們的批判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警示我們一定要拋棄工業文明。
盡管工業文明時代帶給我們一系列災難,然而我們對工業文明卻不能簡單予以否定。因為工業文明為未來文明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武器,為工業文明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在未來社會中,牛頓定律、量子力學、電磁感應理論、電子學、愛因斯坦相對論、控制論等科學技術成果,仍將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而這些都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未來文明如果離開這些成果則寸步難行。未來文明的存在和發展不能只依靠生態學、環境學、生物學,再者,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等學科也是在工業文明的條件下孕育形成的,化學工業這一被人們稱為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禍首,卻在很大程度上為環境監測、環境治理提供技術和產品。未來文明時代的人們仍然會有汽車制造業、電器制造業、機械加工業、采礦業、建筑業、紡織和服裝等行業。它們仍將是未來文明的極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保留工業文明大量有價值的成果的同時,對于一系列工業文明的思維定勢、實踐中僵化模式應予以拋棄。如發展等于經濟增長,犧牲環境求發展,重復建設的盲目發展,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承載力的高消費,高投人、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的粗放性經營模式,“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掠奪式的“發展”,用通貨膨脹的辦法搞建設,軍備竟賽,國民經濟軍事化等等,這樣才能在思維上和實踐上拋棄工業文明賴以存在的根據,克服由“人類中心主義”的近視性、局限性造成的對環境和生態的極度破壞。
未來文明是不是絕對理想的、終極的、有百利而無一害、絕對無污染的歷史時代呢,如果這么認為,則未免陷人形而上學之中。人類對未來不要抱太大的幻想。它既不是純而又純的無一絲污染的生態凈土,也不是污濁灰暗的黑色世界,而是以工業文明為基礎又超越工業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否定和揚棄。所以它就會帶有工業文明的印記,離開工業文明這一基礎,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可持續發展文明以工業文明為基礎,但從根本上又不同于傳統工業文明。可持續發展文明又增添了關于生態保護、生態科技的新內容、新特點,消除和治理工業文明時代的環境問題。它要求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和環境產業,發展信息產業、服務產業,要開發和使用新的清沽能源,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可持續發展文明是工業與生態學的結合,是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狀態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文明,它仍然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文明是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歷史時代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從古至今,人類都沒能很好地協調二者關系。究其原因:是因為人類早期認識自然和防御災難能力的低下,導致人們甘當自然的奴隸。然而隨著人類認識自然能力的相對增強,又導致人們蔑視自然,作自然的主人,同時各種利益(包括階級利益、國家利益、集團利益、個人利益)的驅動使人們無視自然規律,肆意破壞自然生態。又加之認識上的局限性,使人們無法對自己行為做出預測,所有這一切導致人類從未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時代,是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類獲得自由解放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是人類文明的新的延續。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每一文明形態都有其特定的人與自然關系意識,并且這種意識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對于人類文明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文明的興衰。工業文明的興衰正是由“人類中心主義”這一人與自然關系的意識所制約的,人類實踐的經驗教訓越來越昭示出:人的一切活動都要充分尊重自然規律;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應當以資源的增值為前提,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否則,自然資源必然會日趨衰竭,人類會因此而失去生存的基礎。自然界是均衡與和諧的,但這種均衡與和諧是脆弱的,人類活動應當限制在其后果與作用不使這種均衡與和諧被破壞到不能恢復的程度以內,否則必然會產生不利于人類的種種后果。生態文明要求工農業生產、人口生產、社會消費、科學技術發展等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各項活動都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之基礎上。
人類發展已經進人知識經濟時代,這為人類協調人與自然的矛盾奠定基礎。全世界各國開始重視人與自然關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人類正在尋求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同時,還具有適應自然環境的一面,自然的必然性是人必須服從的,但不是消極地服從,而是積極地服從。因此,應把人與自然之間看成是一種有機聯系。人類必須以一種全面的態度對待和支配自然界,即對人類支配自然的強大能力進行全面的理解,以科學、道德、審美三者統一的全面尺度在實踐中對自然科學進行全面的利用和支配,而不是片面地強化人類對自然界的攫取。當代新技術革命客觀上揭示了人與自然界的全面關系,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人對自然的支配關系已經超出對自然的理論和實踐掌握,進人道德和審美的范圍,把發展科學技術與生產力和保護生態環境有機地統一起來,把人類生活需要的內在尺度與生態環境規律和自然規律的外在尺度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人類利用自然的科學性和道德性,協調人類改造自然的行動,調整好人類改造自然的方向,既不要像古代那樣作自然界的奴隸,也不要像工業革命以來那樣作自然界的敵人,要愛護自然,培育自然,建立起人與自然界的全面和諧的關系,以利于我們星球的繁榮和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三、可持續發展文明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時代
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是以生產勞動為中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構成了生產力,在生產勞動中結成了人與人的關系,生產關系是生產力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在原始社會,盡管人與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但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卻顯得更為重要,離開群體協作、共同勞動,人將無法存活。同樣在古代和近代的相當長時期里,階級矛盾尖銳,如何實現社會合理與人際平等的問題十分突出。今天,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問題異常嚴重,人與自然的矛盾非常尖銳,要解決這一矛盾,單純就環境論環境幾乎是做不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其現實性上展開為人與人的關系,要解決人與自然尖銳的矛盾和對立,需要以人際公平為保障和條件,脫離人與人的關系來談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代出現的環境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