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工業分析論文

工業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4 16:14: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業分析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工業分析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工業設計 優秀碩士畢業論文 趨勢 分析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7-013-03

引言

在工業設計研究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相關碩士論文,本文從工業設計論文的研究方向以及發表數量等,初步分析出2000—2012年間工業設計發展的趨勢與變化,從而了解每個工業設計發展階段的新趨勢,研究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問題。

一、分析方法與步驟

在《中國知網之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之中國學術會議文獻數據庫》分別檢索論文以及會議文獻題目中包含“工業設計”關鍵詞的文獻,在《中國知網之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工業設計”為關鍵詞檢索結果,截止到2012年7月19日,為557篇。

二、結果與分析

1.時間分布。考慮到要對現有工業設計趨勢進行研究分析,所以選擇了較近12年(2000年—2010年)的論文,通過使用“工業設計”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2000年沒有相關優秀碩士,從2001—2003年相關碩士優秀論文屬于發展起步階段,從2004—2012年每年都會很多優秀碩士,屬于迅速發展階段,相關優秀論文增至557篇,2009年(88篇)是相關數量最高峰點。

經過推斷可知,在2009年工業設計的論文達到歷史最高的原因在于我國本專科擴招是從1999年開始的,自1997年以后,隨著廣大群眾渴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增加,對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同時,考慮到國家快速發展的需要,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大規模擴招,當年本專科生招生數與1998年相比增長了47.4%。本專科規模的迅速擴大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更大的壓力,而研究生的擴招能夠對本科生的就業壓力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也不斷攀升,錄取比例和入學率都在大幅提高。

2.作者分布。在檢索到的工業設計方面的優秀碩士論文中,作者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學校中,可見相關院校的工業設計發展程度。如表1所示。

小結:由于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具有一定的刪選性,由表1可以看出工業設計發展較快的院校,并且通過涉及最多的關鍵詞可以看到每所院校所側重的工業設計發展方向或者是發展程度較深的方向。

3.關鍵詞分布。從2000年到2012年,以“工業設計”為關鍵詞搜索的期刊論文中,論文的關鍵詞主要集中在產品設計、CAID構思與表達、設計教育教學、IDFORCNC(先進制造設備工業設計)、設計管理、綠色設計等。由于搜索分布時采用了關鍵詞“工業設計”,所以這里忽略“工業設計”關鍵詞的數量。所有論文相對較多的關鍵詞如下:可持續發展設計(綠色)、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學 語義學)、設計管理/用戶研究交互設計、CAID構思與表達、數據庫、設計教育、造型語言、工設工程(材料、工藝)、汽車設計、時尚設計、服務設計、品牌PI(產品形象識別)設計、人機工程、可用性、設計史、信息視覺化、故事版/情景設計、設計心理學、體驗/情感化設計、IDFORCNC。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篇:2010年,北京服裝學院屈新波在《現代新材料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1}一文中論述了現代新材料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借助于“需求”將產品設計與材料聯系起來。2008年,山東大學張志強在《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機工程理論分析與研究》{2}一文中論述了如何運用人機工程理論對健身器材進行分析,以及針對相關器材人機方面的具體研究。2006年,山東大學吳蘭萍在《面向產品設計自動化的人機工程研究與應用》{3}一文中論述了人機工程學的定義以及與工業設計之間的關系,闡述了人機工程學的原理以及產品設計的不同階段的具體內容,此外還重點分析了現有計算機輔助人機工程軟件,例如JACK、SAMMIE、SAFEWORK等。2004年,武漢理工大學劉紅在《簡論設計項目管理》{4}一文中論述了由于市場競爭的激烈化,用戶需求的多樣化,項目管理的組織及團隊建設的內容與項目管理的執行關鍵,以及設計項目的生命周期。2007年,西北工業大學韓娟在《CAID系統的用戶界面研究及應用》{5}一文中論述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綜合認知心理學、人機工程學、計算機信息科學等對CAID用戶模型進行分析,將基于用戶模型構建的用戶界面原型引入到界面設計過程中。

4.影響力分布。在檢索到的期刊論文中被引用頻次最高的,排在前6位的論文,如表2所示。

通過引用頻次最多的文章中發現,關注最多的工業設計方向多為產品設計、交互界面方面。因為產品設計和交互設計的研究較早,所以時間早的被引用的幾率就很高。但也充分說明這些優秀論文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三、工業設計研究趨勢

工業設計從2000—2012年這12年間,發展速度是迅猛的,這一點可以從優秀碩士論文的發表數量日趨增多看出來,并且也是在跟隨著社會每一步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從簡單地僅僅研究工業設計的表面內容,即“產品設計”,變成研究工業設計更加細節化的方面,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在工業設計優秀碩士論文中,研究方面數量最多的依次為產品設計、設計管理、設計教育、ID FOR CNC以及可持續發展設計。

李北在2006年中國科協年會的會議論文《未來工業設計的多元化發展趨勢》{12}中闡述,現在工業設計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并且可以看到,工業設計是一種戰略資源,是國家創新戰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設計正在向著跨專業跨學科的綜合領域發展。此外通過計算機使用的普及,工業設計信息化也成為主流。

通過對2000—2012年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逐年的分析發現,發表的時間與內容和2000—2012年工業設計發展的過程、發展的主題是一致的。通過對這些論文關鍵詞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到工業設計在每段時間里發展的內容、重點、趨勢,這與社會的需求具有著強烈的聯系。

每篇論文的關鍵詞是不變的,在以“工業設計”為關鍵詞搜索到的碩士論文中,通過對新的一年與以往相比較新出現的關鍵詞進行統計,洞察出工業設計每個階段的新趨勢。如表3所示工業設計研究方向從泛泛的大方向上的研究,比如“產品設計”、“可持續設計”等,發展成為細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從抽象的工業設計,變為具體的產品設計,后來人們發現工業設計離不開與社會、人的聯系,所以研究方向漸漸與社會、人聯系起來,最終發展成多方向的、細分的研究方向。這與現有工業設計研究人員對工業設計發展方向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2000—2012年有關產品設計、人機工程學以及設計管理等成為研究的主要趨勢。此外,還可以發現每年相比前幾年新增的研究方向即是工業設計發展中研究趨勢的新方向。例如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13}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那么工業設計對此也進行了研究,在2002年第一次出現在相關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中。例如2002年湖南大學龔克在《非物質與可持續的工業設計道路》{14}中闡述了有關可持續的工業設計道路的相關內容。

再例如,在現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計算機信息庫在工業設計專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06年第一次出現有關數據庫研究的碩士論文。例如2006年東華大學孫明華發表的《設計藝術學專業建立設計材料數據庫的必要性研究》{15}。2009年山東大學郝松發表了《基于產品表象信息庫的工業設計構型方法研究》{16}。

同時也發現,由于優秀碩士論文是要在社會需求的大背景下提出,受發表時間和評審的限制,雖然相對滯后,但是也能夠體現出近十年間的工業設計的大體研究趨勢、新的研究方向。工業設計研究趨勢的發展變化受社會發展因素(技術、環境、國情、學科交融等)的影響較大。

四、結束語

2000—2012年,我國優秀工業設計數量以及發表的內容質量都有著質的飛躍,這也說明我國工業設計方面研究的水平日趨深入。但是從近幾年發現,已經存在研究過(下轉第16頁)(上接第14頁)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研究課題的重復性,例如人機工程學,此間不乏相關類似課題的出現。

從2000—2012年間優秀工業設計碩士論文中,可以看到工業設計事業發展迅速,方向由單一轉為多元化,并且呈現多學科融合趨勢。此外,研究趨勢受社會發展的因素(技術、環境、國情、學科交融等)影響較大,比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與計算機應用越來越密切,因此出現了CAID等相關研究。可以看到工業設計的研究趨勢在以后會圍繞產品設計、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CAID)、設計管理等熱門話題展開。隨著工業設計的深入研究,也會出現更多新的設計概念,而這些概念一定是可持續性地圍繞用戶的人機設計,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會有更多優秀的碩士論文出現。

注釋:

{1}屈新波.現代新材料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0

{2}張志強.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機工程理論分析與研究[D].山東大學,2008

{3}吳蘭萍.面向產品設計自動化的人機工程研究與應用[D].山東大學,2006

{4}劉紅.簡論設計項目管理[D].武漢理工大學,2004

{5}韓娟.CAID系統的用戶界面研究及應用[D].西北工業大學,2007

{6}吳瑜.人機交互設計界面問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

{7}周睿.基于可用性的手機交互界面設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

{8}楊大年.中國民間兒童玩具再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04

{9}王巍.ICAID系統的實現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04

{10}王軍鋒.計算機游戲界面設計方法研究[D].西北工業大學,2007

{11}熊湘暉.產品造型設計的外觀質量美學評價理論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5

{12}李北.未來工業設計的多元化發展趨勢[R].中國科協年會,2006

{13}我們共同的未來[R].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

{14}龔克.非物質與可持續的工業設計道路[D].湖南大學,2002

{15}孫明華.設計藝術學專業建立設計材料數據庫的必要性研究[D].東華大學,2006

{16}郝松.基于產品表象信息庫的工業設計構型方法研究[D].山東大學,2009

第2篇

1、機械產品現代設計技術

包括建立機械工程數據庫;開發動態分析和動強度設計技術;CAD應用技術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術、網絡技術及建庫技術;并行工程技術、動態仿真技術、快速原型設計技術、工業設計技術、反求工程設計技術。

2、機械產品可靠性技術

重點開發可靠性工程管理技術、產品和系統可靠性設計技術、失效分析技術、可靠性實驗評定、運行監測、故障診斷等技術。

3、熱加工清潔生產技術

包括熔煉自動化、利用爐廢氣預熱和除塵等鑄造清潔生產技術;高效燃氣無氧化加熱、溫鍛塑性成形等鍛造清潔生產技術;切割及焊接清潔生產技術;可控氣氛多用爐、連續爐和真空熱處理爐等熱處理清潔生產技術;電鍍、涂裝等表面處理清潔技術。

4、精密成形技術

重點開發以實模精密成形、剛型、準剛型精密成形、高緊實度造型(芯)等精密鑄造技術;精密模鍛、輥鍛、熱軋、熱擠壓多向分模鍛造、熱鐓鍛等精密熱塑性成形技術;冷溫擠、冷擠、冷軋、超塑性等溫成形、冷精整及復合成形等機械構件精密焊接與切割技術。

5、表面功能覆層技術

包括少無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層技術與裝備;重大工程裝備表面功能覆層制備技術;高能束表面覆層制備及應用技術;新型復合表面處理技術;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層技術。

6、數控技術

重點開發開放式體系結構的新一代數控系統;車削中心、加工中心、數控磨床、數控鍛壓機床、電加工機床、數控重型機床等六類主機配套的數控系統。

7、工業過程自動化技術

研究開發工業過程自動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術;工業通訊網絡和現場總線協議的開放式自動化系統。

8、工業機器人系統技術

開發點焊、弧焊、裝配、搬運、噴漆五大類工業機器人的機械結構、傳動機制、伺服驅動、傳感控制及系統成套的設計和制造及工程應用技術。

9、機械制造柔性自動化基礎技術

研究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柔性自動化技術、信息管理技術及自動化單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術,開發車間級自動化系統和FMC·P-FMS、FMS三個層次典型柔性加工設備。

10、面向中小企業的綜合自動化技術

開發面向中小企業的綜合自動化單元技術和系統;以GT原理為主線的車間級、單元級自動化成套技術;管理信息系統;產品設計與制造自動化系統;單元技術間的集成技術;質量控制技術。

11、傳感器技術

研究開發力敏、磁敏、熱敏、光敏、氣敏、濕敏等類傳感器、工程傳感測量系統及基礎共性技術。

12、自動測試技術

開發VXI總線、GPIB總線、RS485串行總線三類自動測試系統,VXI總線結構的電機、發動機、工業泵、印刷板產品自動測試系統;GPIB總線結構的環保自動測試系統;RS485串行總線結構的氣象自動觀測系統;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分析儀器和智能數字采集系統。

13、電力電子技術

研究開發新型高頻、大中功率變頻裝置和電源、諧波抑制和無功補償技術、新型IGBT器件生產技術,以及為重點工程配套的電力電子器件、電力半導體應用裝置。

14、精密、超精密加工技術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車床、CNC型超精密復合加工機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圓磨床為重點,開發超精加工技術及應用工程,帶動開發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礎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軸軸系、超精密的伺服進給系統、超精密的測量系統和誤差自動補償系統等。

15、高能束加工技術

開發光加工應用技術、千瓦級二維激光切割技術;激光加工機配套設備及元件;多維激光加工機及機器人;激光焊接工藝;大型復雜零件激光表面處理工藝和汽車發動機缸體激光熱處理生產線。

16、高性能機械工程材料生產及應用技術

開發軸承、密封件、模具等機械基礎件用新材料及應用技術;電力設備、石化設備等重大裝備的自動化儀表材料和專用功能材料及應用技術;汽車工業用精細陶瓷、專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復合材料及應用技術。

17、系統管理技術

重點研究開發精密生產技術、虛擬制造技術、企業級信息管理系統技術和設計、制造、質量、銷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術;資源管理信息庫;并行工程技術、信息交換和接口通訊技術。

18、重大工程成套裝備制造技術

重點開發國民經濟重大工程成套裝備的總體設計、大型構件加工、系統優化、參數匹配、在線監控、故障診斷、綜合管理及系統可靠性等關鍵技術。

19、環境保護工程裝備相關技術

重點研究開發煙氣脫硫脫硝和除塵、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處理等成套設備和技術;電子輻射照氨法處理工藝;厭氧生物法處理模塊化技術;柴油機電控燃油噴射技術。

20、節能節材技術

研究開發風機、泵、電焊機等量大面廣產品的應用變頻調速技術;發電設備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技術、超臨界技術、循環流化床和加壓流化床技術、抽水蓄能技術;余熱余壓利用技術;高效、節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術。

二、產業化技術

1、典型數控機床計算機輔助工業造型設計技術

造型設計效果模糊綜合評價系統、小型機與工作站計算機輔助造型系統、工作站及超級微機輔助工業造型設計系統軟件。已在10多個企業應用,效果顯著,在機床行業有重要推廣價值。

2、加工中心加工系統動態穩定性分析和計算軟件

適用于機床整體靜動態特性預測和結構的軟件包,包括八個功能程序段及相應的接口程序。已用于6個單位,效益良好,適宜在機床行業推廣。

3、樹脂砂鑄造成套技術

包括連續式和間歇式混砂機系列及樹脂砂再生設備。對提高鑄件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有重要意義。適用于質量要求高、批量大的鑄鐵件生產。

4、鋼水凈化技術

適合國情的鋼水精煉及保證鑄鋼件內部純凈度的全套裝備及工藝。已用于十幾家企業,適用于核、火、水電及石油化工設備中的各種鑄鋼件生產。

5、典型精密鍛造件生產線成套技術

根據企業提供的典型件和生產綱領,提供生產線交鑰匙工程及單項技術、裝備或軟件。對節材、節約工時、節約投資、提高鍛件精度有重要意義。已在4家企業使用。

6、先進模具選材、設計、制造成套技術

包括高性能模具材料及應用技術、模具的現代設計加工技術和模具的配套技術。已在4家企業使用。適用于汽車、摩托車、輕工、儀表等行業所需的各種模具制造。

7、熱壁加氫反應器內壁、大型水輪機轉輪及寬帶極高速堆焊技術

包括熱壁加氫反應器內壁、大型水輪機轉輪的拼焊及耐氣蝕堆焊和寬帶極高速堆焊技術。在焊材及工藝方面有節約外匯的效果,已在3家企業示范,適用于加氫反應器、尿素合成塔、電鉆鍋爐等設備的內表面堆焊。

8、激光焊接及切割加工裝備成套技術

包括激光器、激光焊接及切割成套技術。對提高焊接強度和質量有重要意義,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適用于刀具、工具等各種材質的薄板焊接。

9、氮基氣氛保護加熱淬火與微機控制系統

包括CNC系列變壓吸附制氮機組、TC-89系列微機控制系統、保護加熱淬火工藝技術。有節約投資、提高質量的功效。適用于多種碳鋼、低合金鋼的熱處理,軸承、齒輪等零部件淬火、滲碳生產等。

10、可控氣氛真空熱處理成套技術

包括密封箱式多用爐生產線和連續可控熱處理生產線、真空熱處理設備和工藝成套技術。經5個廠試點效益顯著。用于汽車齒輪、軸承和標準件、高合金鋼、不銹鋼、低合金結構鋼、軸承鋼的滲碳及淬火等工藝處理。

11、先進刀具、工具系統

用于車床和數控鏜床、銑床和加工中心。經企業試用,對提高工效、節匯創匯有重要價值。適用于機械加工企業。

12、自泳涂料涂裝生產線成套技術

自泳涂料是由活性高分子乳液、活性添加劑及顏料組成的新型水性涂料,與現用的電泳涂裝工藝相比,具有工藝簡單、穩定、節能、節材和省投資、涂層性能好等優點。可提供工藝設備設計、制造及調試交鑰匙工程。用于汽車車身及家電部件的底漆涂裝。

13、車間物流自動化、立體庫及關鍵技術

車間物流自動化立體庫的系統設計、成套設備、控制軟件。適用于機械汽車大中型企業的物流管理,經多廠試用有節省占地和投資、工作效率高等優點。

14、可編程序控制系統成套工程技術

包括系統設計、成套設備和編程控制及監視軟件,適用于機械、汽車制造業的控制系統,經多廠試用有節約投資、縮短維修時間之優點,經濟效益顯著。

15、普及型和經濟型機床數控成套系統

包括以工業PC機為基礎的總線模塊化、開放型體系結構和以步進電機驅動的經濟型數控系統,適用于機床配套及現役機床改造。經多家工廠試用效果明顯。

16、超聲波渦流在線自動探傷設備

將超聲波探傷和渦流探傷技術相結合,組成成套機組,可同時檢測內部和外表缺陷及幾何尺寸,可用于機械零部件、管棒及鍋爐制造廠檢測,試用效果好。

17、企業計算機輔助管理系統CAPMS

該系統吸收國外MRP-Ⅱ之精華,按職能部門、業務分工數據處理方法、等分為18個模塊,集產、供、銷、存、人、財、物管理為一體,各模塊既可獨立運行,又可集成,還可作CAD/CAM/CAPP信息集成通訊接口。適用于多品種、大小批量及單件生產或混合制造。經企業試點,對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有重要價值。

第3篇

在一個團隊里,你永遠都是團隊的一員,每一個人不能代替整個團隊,每個人都有你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任何人都不該在工業設計工作中讓自己的個性掩蓋團隊意識。夸大自己貶低或是蔑視別人,是不可取的;況且工業設計所具有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也決不允許有設計師(住常設計師)太強的個性發揮。想張揚個性也有個辦法——那就是離開企業,做自由設計師,做設計大師——做克拉尼,為自己做設計,像純粹藝術家去玩個性,玩感受。但這樣你就不要再說你是駐廠設計師。所以我們應該強調team——個性對此無太大意義——在今天一只有凝聚力的團隊,才是有戰斗力的。所以在為企業設計中不可以把自己的個性太多的加注到為企業設計的產品中來——還是那句話,我們設計的產品是滿足大眾的,不是滿足設計師一個。我們還是要以企業整體發展戰略和市場調研結果為主要設計方向和參考值!

關鍵詞:企業設計師設計管理工業設計

一、前言

今天,工業設計從一個灰暗的層面走上了中國經濟的前臺,在企業的發展戰略中,被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地位。相較國外百年的歷史,顯得有點晚,但畢竟開始了它在中國經濟舞臺上輝煌的歷程,并成為目前幾大熱門職業中的一種。作為一個從事工業設計的人來講,這是令人無比高興的一件事,值得所有ID人大肆慶祝一番!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顯然是市場要求帶來的變化——當下企業在技術、設備、信息、資源、營銷等方面都趨于同質化,企業需要新的競爭手段來和其它企業拉開距離,獲得優勢,而工業設計作為可以滿足企業這一現狀要求的重要方面自然得到企業大力擁護和扶持。

但實際情況并不像企業想象得那么簡單——建立一個設計部門,招聘幾名工業設計師進行產品設計,好像就可以達到這一要求——很多企業都這么做了,但效果一點都不理想——招聘的設計師無法達到企業要求——提高企業產品附加值,提升企業產品形象,在與其它企業競爭中獲得優勢。因此造成很多企業對招聘的工業設計人員不滿意,認為他們作用不大,可有可無。我們工業設計人員在企業中就只有這樣的形象嗎?

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學習工業設計,本身就是為企業服務,而卻得不到企業的承認,誰之過?

歸結原因有幾點:

1、歷史原因:中國工業設計才只有幾十年發展時間——七十年代引入這個概念,相較有百年歷史的國外工業設計,自然存在一定差距。

2、教育原因:中國工業設計教育脫胎于傳統的藝術教育體系,到現在都沒能形成一種很統一和有效的教育模式。

3、企業的原因:企業自身對工業設計的特性、和所要解決的問題認識不夠清楚,不能很好的管理工業設計,使它能夠和其它傳統的各部門協同發展,互相促進。只是把它建立起來,仍然按照傳統的管理和運用資源的方式來對待工業設計,自然效果無法達到理想境界。

4、設計師的原因:工業設計師的思維方式存在多方面的偏頗,無法和企業大的發展戰略協調同步,自覺的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以適應企業不斷發展的需要。而是自顧自我目標的實現,不能滿足企業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5、其它原因:其它還有一些來自硬件條件的原因,如技術、工藝、設備、資金等,受這些限制,很多優秀的設計無法得到實現。

當然還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在這里我們就不再多做介紹。而我要說得也只是其中的兩個方面——企業原因和設計師的原因。這么做的目的,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來了解工業設計,讓設計師了解字的角色。為真正發揮工業設計的作用——為企業創造效益同時設計師自身發展明確方向。

二:企業

前面我們提到過,工業設計在中國發展只有幾十年的歷程,而真正為大多數企業接受和認同也許只有幾年時間。造成目前很多企業的現狀就是——需要工業設計,但卻不知道該如何發揮工業設計的作用,也就是說對工業設計的認識不夠全面,不知道如何很有效的管理工業設計,使之有效運行,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1、工業設計是什么?

第4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加強,我國工業經濟與整個國民經濟一道開始步入良性運行軌道,增長速度較以前有所提高,增長質量較以前有所改善,工業結構在變動中趨于合理。目前,工業經濟總量已達到相當規模,工業門類齊全,產品品種豐富,數量和質量都有較大幅度提高。從1992年起,除少數品種規格外,絕大多數產品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但是,工業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妨礙我國工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一、我國工業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工業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存在矛盾,工業產品結構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市場形勢。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工業品已從短缺狀態轉變為相對過剩狀態,從部分買方市場轉變為全面買方市場,工業品的市場實現問題成了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據對全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到1996年11月底,產成品庫存累計達5400多億元,比年初增加800多億元,大大超過合理庫存的需要。從行業看,目前紡織、輕工、家電、包裝、鋼鐵、汽車等行業的產品積壓嚴重。1996年底,我國積壓的手表1000多萬只、自行車2000多萬輛、汽車11萬多輛。由于工業產品的市場銷售不暢,使得工業企業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已有的生產能力,生產能力利用率明顯下降。據第三次工業普查對900多種重要工業品的調查資料顯示,半數以上工業品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例如,到1995年底,煉鋼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6900萬噸,生產能力利用率只有56.2%;汽車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328萬輛,利用率只有44.3%;摩托車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489萬輛,利用率只有33.5%。此外,發電設備、照相膠卷、電影膠片、日用鋁制品、復印機、農藥、化學原料藥、微波爐、錄象機、內燃機、金屬切削機床、油漆等生產能力利用率只有10~40%,小型電子計算機利用率僅為3.5%。

2、地區工業結構嚴重趨同。盡管我國東中西部資源的豐富程度及經濟技術條件有很大差異,但工業結構的相似率為97.9%。趨同化涉及的產業和產品眾多,且有增加之勢。目前彩電、冰箱、洗衣機、汽車、摩托車、化纖、紡織、塑料、化肥、自行車、鋼鐵等眾多工業產品已在20個省市同時生產,最多的涉及所有省市。令人憂慮的是各地在選擇未來支柱產業時仍在重蹈趨同化的老路。“九五”期間,有24個省市把電子工業作為支柱產業,22個省市把汽車工業列為支柱產業,16個省市把化工列為支柱產業,14個省市把冶金工業列為支柱產業。而且,省市之間工業結構趨同的問題在省內地市間也廣泛存在。

3、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分工協作程度低。到1996年底,我國大中型企業達到23927家,占全部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數的4.72%,比1980年提高了3.46個百分點,大中型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利稅總額在全部鄉及鄉以上工業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3.18%提高到了54.36%。1996年企業集團的數量已經達到1400多家。客觀地說,我國工業企業在規模經濟化的道路上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在一些規模要求高的行業,企業規模小而分散,多數企業沒有達到合理經濟規模。如鋼鐵企業,最小有效規模為400萬噸,1996年我國煉鋼生產企業有779家,平均產量僅12.84萬噸,年產量在400萬噸以上的企業僅有5家;汽車生產的最小有效規模為15萬輛,目前我國僅有“一汽”一家企業達到這一標準。1996年我國汽車工業的整車生產企業122家,然而年汽車產量1996年才149萬輛,這一產量尚不及世界汽車公司中排名第九的菲亞特汽車公司(1995年汽車產量為155萬輛)。在石化行業,半數以上的煉油廠的生產能力在20萬噸以下,沒有達到最低有效規模經濟水平。在我國1600多家造紙廠、400多家啤酒廠、130多家洗衣機廠中,達到最小有效規模的僅為8%、12%、6.9%。雖然從總量上看,目前我國許多工業產品產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到“八五”末期,我國煤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4.5%;鋼鐵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2.9%;水泥產量占世界總產量占27.0%。但是,我國最大500家工業企業的銷售收入尚不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我國大企業產品集中度較低,眾多企業生產經營散、小、差的問題嚴重。例如,機械行業前10家企業集中度,美、日為50~60%,我國為4.8%;電子工業前10名企業集中度,美、日為65~90%,我國為15%;汽車工業前三家企業集中度,美國為90%,我國僅為33%。

4、工業增長質量不高。我國工業在高速擴張的過程中,工藝水平和技術體系沒有得到相應升級,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及其比重的提高相當緩慢。如我國機電產業(包括機械、運輸設備、電氣機械、電子及通訊設備以及儀器儀表等)在工業凈產值中的比重,1980年為19.8%到1992年只上升到22.2%。在進出口中,雖然我國工業制成品已占出口總額的86%左右,但多為一些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附加價值較低的一般工業制成品;同時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高的投資類設備,60%以上依賴進口解決,零部件也需要大量進口。如機械行業,大型建設工程、高檔基礎產品和石化、汽車等支柱產業技術密集程度高的裝備越來越依賴進口,如石化的80%,轎車工業的90%的裝備要靠國外。機械設備進口額,1990年為136.6億美元,1995年為430.7億美元,平均每年以21.4%的速度增加;國產機械設備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從80年代初的90%以上,下降為目前的60%,其中數控機床、紡織機械、大型工程機構、膠印設備等高新技術的機械設備的70%甚至更多被進口產品所代替。此外,我國鋼材達到國際標準的只占10%左右,品種也不全,國內市場需要的熱扎板、冷軋薄板、鍍錫板、鍍鋅板等優質材,40%以上還依靠進口;我國大型石化企業的產品品種只有1800種,工業發達國家達到幾千種,我國合成纖維差別率只有10%,國外達到30~40%,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份額小,其產值僅占國民生產總值3%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在10%以上。

5、國有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嚴重滑坡。近幾年,國有工業企業虧損面和虧損額一直呈上升趨勢。獨立核算的國有工業企業虧損面,1992年為23.4%,1993年27.8%,1994年30.9%,1995年33.5%,1996年37.7%。1997年上半年,全國虧損企業虧損面占國有企業總數的45%。從國有企業虧損額來看,國有企業虧損額增加很快,凈盈利逐年減少。虧損企業虧損總額占盈利企業盈利總額的比重,1985年為42%,1995年上升為43.9%,1996年1-4月和1997年1-3月甚至出現了超過100%,即整個國有工業凈虧損的嚴重情況。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另兩個重要指標——資金利潤率和資金利稅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據統計,1980年,國有獨資核算工業企業的資金利潤率是16%,資金利稅率是24.94%。到1985年兩項指標分別是13.2%,23.53%;1990~1995年資金利潤率各年分別是3.2%、2.9%、2.7%、3.2%、2.6%、1.9%;而這期間的資金利稅率各年分別是12.34%、11.81%、9.71%、9.68%,9.77%、8.01%。

二、我國工業今后發展的主要對策與思路

我國工業經濟在新形勢下所出現的問題,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和市場推動的原則來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措施。

1、調整和優化工業結構,通過工業的結構性調整來解決因結構性原因引起的產品實現問題。前面分析指出,我國目前在低檔次、低附加值的工業部門中存在因過度競爭而造成的市場實現困難,但與此同時還有部分工業部門存在供求缺口,也有相當部分的產品的市場讓給了進口品。這一現實表明我國目前工業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已從總量不足轉為結構失衡;工業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發生了錯位。因此,調整和優化我國的工業結構理應成為現階段我國工業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調整和優化我國的工業結構主要包括:克服地區工業結構同構化、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和促進工業結構升級。各地區重復建設、重復投資、搞“大而全”、“小而全”,歷來是我國地區工業同構化的主要原因和表現。要克服地區工業結構同構化,首先要求各地在選擇支柱產業時要突出本地區的優勢。各地在確定支柱產業時要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來進行。例如,在資源豐富的地區形成資源加工業的優勢,而在資源缺乏的地區就沒有必要繼續發展資源加工業,重點應轉向技術密集型工業。在資源稟賦大致相同的地區培植優勢產業則要注重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應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發展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已有較大競爭力的工業。其次,要推動產業在區際間進行轉移。當前應著推動發達地區的傳統工業特別是資源加工業向落后地區轉移。這既可以使發達地區騰出空間和其他資源推動產業升級,也可使落后地區發展起來的產業一開始就有較高的技術含量。當然,產業的區際轉移也應采取市場方式,不要重復行政干預的老路。沿海向內地、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傳統產業可以采取技術投資、機器設備投資等形式與接受轉移的地區建立合作或合資企業,也可建立獨資企業。由此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實現產業的地區重組。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是造成工業結構性矛盾的原因之一,必須改組現有的企業組織結構。既要鼓勵生產和經營的合理集中,推進規模經濟,實行大公司、大企業戰略,又要搞好專業化協作,尤其要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圍繞名牌產品或為大型企業集團提供配件和服務,構建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工的格局。當前工業結構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工業結構層次低,產品性能落后,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促進結構升級也是解決工業結構性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產業升級不只是指在現有產業中培植出適合新的市場需要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同時還要求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其中包括由勞動密集型工業上升為技術密集型工業,培植滿足新的市場需要的新興工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世界工業化的一般規律和我國當前工業運行中的現狀,促進我國產業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要采取措施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鼓勵產學研聯合以促進科學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和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的步伐,鼓勵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增加研究與開發投資,加快各產業主體技術水平,以技術改造老企業;同時要發展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的高附加值、高關聯度的產品,特別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名優產品,努力開發新產品、新品種,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

第5篇

論文寫作之前我們應該閱讀大量的相關的文獻資料,不僅要讀,還有讀的透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熟練的把文獻當中好的學術論點引用到自己的論文當中去,那么我們的論文才有質量水平,引用的學術要在論文的末尾列出名稱頁數等。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汽車制造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參考指導。

汽車制造論文參考文獻:

[1](美)項目管理協會著.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第3版.盧有杰,王勇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22-27,134-151[4]中國項目管理研究委員會編.中國項理知識體系與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標準(C-PMBOK&C-NCB).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32-36.

[2]陳煒煜,楊婧.項目時間管理理論與探究[J].特區經濟,2013(2):221-222.

[3]李躍宇,汪賢裕.項目時間管理及在項目管理軟件中的應用.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01

[4]沈莉潔.WBS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7:075.

[5]魯靜.汽車制造企業供應商選擇與評價研究[D].遼寧工業大學,2014.

[6]曾婷.JMC公司供應商的評價與選擇的研究[D].南昌大學,2013.

[7]金林杰.汽車制造企業信息化探討[J].物流技術,2012.

[8]吳哲敏.信息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M].現代商貿工業,2012.

汽車制造論文參考文獻:

[1]向鵬程,任宏.基于信息不對稱的工程項目主體行為三方博弈分析[J].中國工程科學,2010(9)

[2]齊斌.物流業的產業融合和組織創新[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3]徐劍,劉宗秋.物流產業融合、制造業產業鏈升級及政府策略[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12(4)

[4]梁軍.全球價值鏈框架下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07(4)

[5]閆稚珩.淺析我國先進機械制造技術的創新及發展趨勢[J].科技風,2013(06).

[6]馮春花,錢煒.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教學設計[J].科教導刊(下旬),2016(01).

汽車制造論文參考文獻:

[1]王巍.以創新搶占“工業4.0”時展制高點,現代商貿工業,2014年第3期

[2]宋健,王茁,楊杰.“工業4.0”綜述,山東工業技術,第288期

[3]朱盛鐳.解構與重構:“工業4.0”背景下的汽車制造

[4]劉月.改進國內汽車制造業企業成本管理的思考,實踐與探索

[5]方紅衛,馬健,劉科強.汽車制造企業從生產型制造到服務型制造的轉型模式,中國公路學報,第26卷,第5期

[6]韓碩.探索中國制造業的新未來——德國工業4.0對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啟示,中國集體經濟,2015年06期

第6篇

水泥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又屬高能耗、重污染行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水泥工業粉塵排放占全國總排放量的70%以上,氣體污染物如:氮氧化物、氟化物、二氧化硫的排放污染也不可低估,并且對大氣污染有加重趨勢,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有相當的比重。目前,我國水泥工業中的新型干法窯水泥生產環保工作做得比較好,但仍有40%左右非新型干法窯水泥生產的污染治理困難依然較大,尚缺乏成熟的技術,急需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水泥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但從整個行業來看,企業環境績效的取得主要靠末端治理,環保設備投資和運行成本很高,成了進一步做好水泥工廠環保工作、繼續提高環境績效的阻力,如何有效預防污染、改進污染控制技術裝備提高其性價比、加強污染控制技術裝備應用和管理、提高污染控制技術裝備運行可靠性、降低環保設備投資和運行成本是推進水泥工業環保工作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確保實現“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加快現有水泥工業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水泥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綜合治理,減降二氧化碳的排放,提升技術裝備質量和污染防治技術整體水平,提高污染防治工程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程度,加快推動我國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的發展步伐,滿足水泥企業對環保適用技術的迫切需求,使國際先進的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及時在國內示范應用,使國產的先進、成熟、適用的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更多地走出國門,為供需雙方提供相互交流、合作的機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筑材料行業分會定于2009年4月1日-3日在北京中苑賓館召開“2009年全國水泥工業污染預防與控制技術及管理交流會”。由中國水泥協會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筑材料行業分會舉辦的“2009中國國際水泥峰會”和“第十屆中國國際水泥技術及裝備展覽會”同期舉行。

本次交流會將重點圍繞水泥企業關注的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污染物排放標準、清潔生產與污染預防,除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二氧化碳治理與減排等應用技術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交流研討。

現將會議征文及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論文征集的主要內容

(一)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

1、國際先進的水泥工業污染物控制技術及在我國的示范和應用;

2、國產先進、成熟、適用的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在國外的示范和應用;

3、水泥工業除塵、脫硫、脫氮、脫氟系統工程典型案例與分析;

4、水泥企業粉塵污染治理現狀與發展趨勢;

5、電、袋復合式除塵器的開發與應用;

6、水泥廠袋收塵器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建議;

7、脫硫除塵成套設備關鍵技術的最新研發與應用;

8、水泥工業高濃度煤粉的袋式捕集技術和設備;

9、大風量、長袋、低壓脈沖除塵技術和設備;

10、水泥窯頭、窯尾袋式除塵技術及高爐煤氣袋式除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11、在水泥工業除塵工程設計、施工、安裝調試及設備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辦法與解決措施;

12、水泥工廠加強除塵系統和設備的維護與管理提高設備運轉率的經驗和教訓;

13、水泥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實現預防污染、節能減排的經驗;14、水泥工廠貫徹ISO14000實現減排、提高環境績效的經

驗;

15、水泥企業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CDM實現CO2減排的做法與經驗。

(二)節能減排的新技術與新趨勢

1、水泥工業節能減排新技術展望;

2、水泥企業低品位石灰石資源利用新技術;

3、水泥企業用回轉窯焚燒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的新技術;

4、水泥企業利用外行業尾礦、工業廢渣、粉煤灰等綜合利用的新技術;

5、水泥企業采用新型多通道燃燒器利用劣質燃料、二次燃料的新技術;

6、水泥企業采用低NOX生成分解爐的預分解新技術;

7、水泥企業采用低NOX生成的燃燒新技術;

8、水泥企業采用除塵、除有害氣體一體化的收塵技術與設備;

9、水泥企業開放場合粉塵控制新技術;

10、全密閉電石爐尾氣治理及綜合利用;

11、水泥企業采用高新技術“留殼改仁”改造低效率收塵設備的經驗;

12、水泥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措施預防與控制污染的新技術;

13、新型干法水泥企業提高型清潔生產審核技術與方法;

14、水泥企業開展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實現CO2減排新的做法;

15、水泥企業噪聲治理新技術;

16、水泥企業工業廢水治理新技術;

17、水泥企業治理污染物高濃度、高含濕量、腐蝕性、爆炸性、粘性廢氣的新技術;

18、低溫余熱發電、高效節能粉磨(立式磨、輥壓機、高效選粉機等)、高效低壓損預熱器、高效熟料冷卻器、散裝水泥、高效密閉輸送等節能減排型水泥成套技術裝備創新及產業化發展。

希望各有關單位及相關人員,根據征文內容撰寫論文。

二、論文征集

1.本次研討會面向全國征集與主題相關的學術報告、論文、調研成果,將擇優選用并安排會議發言。

2.個人簡介:會議演講者需提供300字左右的個人簡介,供會場主持人向參會代表進行介紹。

3.論文要求:①采用A4紙規格,5號宋體字,每頁42行,每行45字。一般不超過5頁。文責自負。論文摘要在500字左右;②題目下方為作者姓名,單位,郵編;③會議只接收論文的電子版(或軟盤)。;④論文截至日期為2009年3月1日。凡被錄用論文,將匯編到題為《2009年全國水泥工業污染預防與控制技術及管理交流會論文集》中,同時論文作者獲論文證書,參會人員每人一冊。

三、主旨報告

1.環境保護部有關領導介紹我國“十一五”環保規劃及當前環保形勢和任務,國家水泥工業污染治理規劃情況及大型水泥工業項目國家污染治理專項資金申請等內容;

2.國家發改委有關領導領導介紹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和節能減排等環保相關管理規定。

四、特邀報告

1.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介紹水泥行業面臨的環保形勢任務及環保治理技術需求信息;

2.為了吸收與引進國內外的水泥污染控制方面的理念、技術與管理經驗,特邀請國內外一批知名領導、專家參加會議,并做基調發言或重要學術報告;

3.專家就中國水泥工業的除塵發展歷程、現狀以及發展趨勢進行概括分析和總結,介紹已經推廣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水泥清潔生產技術和綜合的解決方案。

五、參會人員

1.管理部門:政府官員、行業協會、污染控制部門管理人員;

2.研究單位:水泥、環保、系統研究單位、設計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監測機構、環評單位等;

3.企業:水泥生產企業、水泥裝備制造企業、環保工程公司、脫硫除塵治理公司,環保工程施工、安裝單位,工業企業燃煤鍋爐單位技術負責人、科技及管理人員等;

4.其他有意參加研討交流的單位及人員。

六、會議安排

1.會議安排:會期3天,相關政策主題報告、專題報告、案例分析、分組交流2天,考察1天。

2.工作語言:會議期間主要用中文和英文交流,會場配備同聲翻譯。

3.有關會議議程、日程安排等事宜將于會前一個月準時通知報名參會人員。

七、會議聯系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北京市海淀區紅聯南村54號,100082)

聯系人:

電話:

第7篇

參考文獻的撰寫是為了更好的把作者的學術論點和引用的文獻論點區分開來,那么我們寫汽車發展論文的參考文獻的標準格式是什么樣的呢?來看看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收集的汽車發展論文參考文獻吧,希望給大家在寫作當中有所幫助。

汽車發展論文參考文獻:

[1]藍朝暉.中國汽車入世后得到跳躍式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N].北京商報,2006-12-12.

[2]跨國巨頭完成布陣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路在何方[N].解放日報,2003-04-21.

[3]中國汽車業應借鑒德國經驗[N].經濟參考報,2006-09-22.

[4]開啟農村汽車市場的大門[N].機電商報,2006-03-31.

[5]徐剛.中國汽車如何面對自主創新[N].中國經濟周刊,2006-02-13.

[6]金晶.汽車產業結構調整路在何方?[N].中國工業報,2005-06-01

汽車發展論文參考文獻:

[1]汽車AMT控制系統及離合器模糊控制方法的研究重慶交通學院2004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發展模式研究吉林大學2007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3]汽車行業一體化(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研究吉林大學2007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4]汽車駕駛員前方視野測量系統軟件開發吉林大學2007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5]合肥汽車客運總公司發展戰略研究合肥工業大學2007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汽車發展論文參考文獻:

[1]哈爾濱成功汽車維修有限公司發展戰略案例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汽車齒輪工藝的研究與應用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3]我國汽車企業品牌競爭力研究湖南大學2007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4]汽車造型中的張力和表現性研究湖南大學2007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5]湖南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研究湖南大學2007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第8篇

【編者按】: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論文頻道為您提供各類開題報告范文參考,以及開題報告寫作指導和格式排版要求,解決您在開題報告寫作中的難題。

選題依據: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出臺了《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解決》,在完善社會經濟體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實現形式上,提出股份制為主要形式,在發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過去的局限。這對現有林區經濟體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現有林區經濟體制存在很大的問題,極其不適應現有的市場環境,造成現有的林區經濟落后。而且,發展沒有后勁處于兩難境地。一直以來,森工企業都是在計劃體制和短缺經濟并存的環境下生存。體制、機制、科技諸方面還跟不上社會整體的上升步伐。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xx年國家出臺了《關于加快林區發展的決定》為林業的發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國家正在實行老工業基地改造政策,對政府體制、企業經營機制、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會經濟體制以成為改造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首要任務。從當前林區經濟運行體制來看,必須改革經濟體制。否則林區經濟將無法擺脫困境。當前影響我國林區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

(1)政企不分。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業事業交叉的經濟運行體制。而由此導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如林區、縣政府機關、教師同工不同酬,工資差距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區建設包括林區基本建設、公益事業、社會事業等,造成重復建設浪費嚴重。三是國有森工企業承擔著龐大的政府經費和社會負擔,難以進入市場經濟體制進行正常的市場競爭。

(2)市場環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業難以作為市場主體進入市場競爭。一方面束縛了國有企業的發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資者對這一市場環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生產布局結構不合理。

(3)原有的生產布局結構不能適應現在的林區經濟發展。

(4)國有資產的管理不嚴。沒有對國有資產進行合理的利用,沒有人真正關心國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論述:目前林區經濟發展體制改革面臨難得的機遇。如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為林區生產布局調整、職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資金支持;生態保護區建設為林區改善自然資源環境提供了條件;西部大開發為林區基礎設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條件,改善了職工生活條件,為吸引投資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老工業基地改造政策,可以為發展林區經濟,振興林區企業提供全面的經濟支持。同時近年的國有企業改革實踐工作,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經驗。

本論文擬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對比論證;列事實、擺依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過圖書查詢;網上瀏覽;去中小企業實地調研等方法來收集資料。擬運用經濟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相關知識來撰寫論文。

本論文擬分以下幾個部分撰寫: 第一部分:現階段林區經濟發展的現狀。通過對現有的林區經濟發展體制存在的問題闡述進行林區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部分:現階段林區經濟發展體制存在的問題。對林區經濟發展體制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闡述,分析問題形成原因過程以及問題的影響面。第三部分:針對現有林區經濟發展體制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通過對現階段林區經濟發展體制存在的問題剖析,尋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并從根本上提出解決方法。

xx年09月20日—xx年1月15日收集資料,擬訂論文題目,撰寫論文提綱。xx年3月1日—3月30日畢業實習調研。xx年4月1日—4月30日撰寫論文初稿。xx年5月7日—5月20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二稿。xx年5月21日—6月8日修改論文,撰寫論文第三稿。xx年6月8日—6月18日修改論文,完善論文格式以及答辯前準備。xx年6月19日—6月20日左右進行答辯。

第9篇

論文寫作當中引用的觀點資料和數據是可以找到的,是方便讀者查閱的,也就是說提供的文獻資料是真實可靠的,參考文獻的寫作也是論文作者對文獻作者的尊重。以下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汽車輪胎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參考閱讀。

汽車輪胎論文參考文獻:

[1]張宏林.淺析汽車的保養與維護[J].科技資訊,2011,(04):175

[2]周相鋼.淺議汽車輪胎的保養及使用[J].科技與企業,2013,(05):249

[3]吳沛樺.試論汽車輪胎的保養與維護[J].公路與汽運,2011,(06):27-29

[4] 莊繼德.汽車輪胎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

[5] 谷葉水,石琴.子午線輪胎模態分析的有限元方法[J].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5.

[6] 安登峰,張建,王國林,等.全鋼載重子午線輪胎模態的有限元分析[J].輪胎工業,2008.

[7] 劉長國.全鋼載重子午線輪胎穩態力學特性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學,2006.

汽車輪胎論文參考文獻:

[1]何杰.基于道路友好性的汽車主動懸架LQG最優控制方法[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13,15(05):989-993.

[2]馮傳榮.由交通事故引發對汽車檢測維修質量的深思[J].汽車維修與保養,2013,24(12):100-101.

[3]王力.淺析汽車制動性能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一致性[J].汽車維護與修理,2014,34(04):66-67.

[4]張榮貴,許炳照.基于車輪發射器模塊的輪胎氣壓監測系統[J].機電技術,2013(06).

[5]呂鳳軍.基于無線傳輸機理的輪胎監測系統的研究[J].現代電子技術,2012(09).

[6]于凌云,戰仁軍.汽車輪胎壓力監測系統的發展動態[J].道路交通與安全,2009(02).

汽車輪胎論文參考文獻:

[1]王吉忠.輪胎與路面之間的摩擦和附著[J].輪胎工業,2002(2).

[2]高延齡.汽車運用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3]莊繼德.汽車輪胎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

[4]趙雪竹,周芳華.車輛輪胎的使用保養[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7(4).

[5]祈文華.汽車輪胎早期磨損的原因分析[J].汽車科技,2006(2).

第10篇

2012年9月20—21日,Altair 2012 HyperWorks技術大會在上海錦江湯臣洲際大酒店成功舉行.本次大會以“仿真驅動創新,智能引領決策”為主題,共匯聚來自汽車、航空航天、鐵道、重型機械、船舶、電子、建筑等多個行業的400多位嘉賓參會.大會征集到近200篇論文,經過論文評委會評審,最終收錄165篇高質量的技術論文,內容涵蓋前后處理平臺HyperMesh&HyperView,求解器技術RADIOSS,AcuSolve和MotionSolve等,優化技術OptiStruct與HyperStudy,以及制造工藝技術、工業設計和二次開發等,其中,16篇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

大會由Altair市場總監錢純女士主持,Altair大中國區總經理戚國煥先生致開幕詞.Altair全球CEO James Scapa作開場主題報告,對與會嘉賓長期以來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同時帶來Altair最新的發展情況及愿景.值得一提的是,James Scapa先生與大家分享了一個特大喜訊:Altair榮獲被譽為軟件行業的奧斯卡獎“Computer Software AMA/Stevie Awards”獎.本次大會作為Altair全球HyperWorks技術大會的重要一站,得到Altair高層的高度重視和鼎力支持:來自Altair總部的多體動力學技術專家Rajiv Rampalli,HyperWorks軟件開發副總裁周明博士,RADIOSS求解器技術專家Lionel Zhang Suo,Altair波音優化技術中心專家Justin Reilly,企業解決方案高級總監Doron Helfman,全球汽車和重型機械行業技術總監Tony Norton,全球航空航天行業技術總監Robert Yancey以及全球高校業務總監Matthias Goelke等多位技術專家和業務總監,帶來Altair最新的技術和行業應用情況.

本次大會還特別邀請上汽集團技術中心湯曉東副總工程師和瑞典Volvo汽車技術中心Harald Hasselblad博士分別作題為“RADIOSS在上汽自主品牌轎車研發中的應用”和“優化技術在Volvo汽車研發前期階段中的應用”的主題演講.

作為Altair主要產品線的按需云計算技術PBS Works和商業分析技術HiQube也在本次大會上重點亮相——Altair分別為其設立技術主題專場,吸引不少相關技術人員參加.

除精彩的主題演講外,在多個技術專場和行業專場中,來自上汽技術中心、泛亞汽車、上海大眾汽車、東風汽車、奇瑞汽車、奧拓立夫、佛吉亞、陜西重汽、安徽合力、南車青島四方機車、青島四方龐巴迪、西飛技術中心、中航直升機研究所、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中國船艦研究中心、三星電子和南平鋁業等企業以及華南理工大學、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等院校的代表也作了豐富多彩的演講,展示HyperWorks在他們實際產品研發和科研工作中的應用成果.

在航空航天關鍵CAE技術專題研討中,Altair展示其在鳥撞分析、水上迫降仿真分析、艙門系統結構優化與仿真等技術的強大功能和實際應用成果,以及其在航空航天領域值得信賴的強大解決方案.

同時,Altair戰略合作伙伴HP,Cradle 軟件和Magna等公司也分別到會展示其解決方案,特別是HP在現場展示的一體機使參會嘉賓贊嘆不已.此外,大會還得到多家行業媒體的關注,并對Altair高層領導進行專題采訪.

作為本次技術大會的互動環節,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HyperMesh&HyperView應用技巧與高級實例》一書首次亮相,贏得參會嘉賓的高度關注,在搶答贈書環節,全場激情四起,場面頗為壯觀.

最后,Altair亞太區高級副總裁Nelson Dias先生主持大會閉幕式,并舉行優秀論文、2012大學生HyperWorks仿真技術競賽以及“我和Altair的那些年”有獎故事征集活動的頒獎儀式.

本次大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深化Altair與中國制造業企業以及教育科研院校的聯系和合作,促進先進的CAE仿真技術以及云計算技術和商務應用技術在中國的推廣應用,切實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創新力.

第11篇

1.高等學校工業工程本科專業類課程體系模型框架

2.工業工程本科畢業設計與創新型人才培養

3.高等院校工業工程專業本科培養計劃國內外比較研究

4.國內外工業工程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比較

5.中美工業工程本科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

6.工業工程本科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研究

7.工業工程本科教學實驗體系研究

8.基于個性化的工業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9.工業工程本科專業“質量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性教學設計

10.工業工程本科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1.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工業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分析與借鑒

12.新型工業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法探討

13.普通本科院校工業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的幾點建議——以河南工程學院為例

14.應用型本科院校集中頂崗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河南工程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為例

15.工業工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創新探索

16.基于QFD的工業工程本科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17.中美比較視野下工業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優化研究

18.本科應用型方向轉型指導下的工業工程專業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19.民辦本科高校開設工業工程專業研究——以西安思源學院為例

20.論工業生產知識在環境工程本科教學中的作用

21.面向科教融合的工業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索

22.面向21世紀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研究

23.本科工業工程專業綜合實驗系統的研究

24.應用型本科院校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25.工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校企聯合培養的探索

26.應用型本科工業工程專業人因工程學教學探索

27.本科畢業論文的相關問題研究——以工業工程專業為例

28.管理類工業工程專業本科教學探討——夾縫中尋找出路的專業課教學思考 

29.工業工程本科教學實驗體系研究

30.工業工程本科畢業設計與創新型人才培養

31.國內外工業工程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比較

32.高等院校工業工程專業本科培養計劃國內外比較研究

33.中美工業工程本科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

34.基于個性化的工業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5.高等學校工業工程本科專業類課程體系模型框架

36.工業工程本科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7.工業工程本科生培養模式研究

38.工業工程本科專業“質量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性教學設計

39.新型工業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法探討

40.提高工業工程本科生畢業實習質量的思考與探索

41.MANAGEMENT雙語教學案例在工業工程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42.工業工程本科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研究

43.應用型本科工業工程專業人因工程學教學探索

44.在企業完成工業工程專業的本科生畢業設計的嘗試

45.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工業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分析與借鑒

46.本科工業工程專業綜合實驗系統的研究

47.中美比較視野下工業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優化研究

48.工業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踐創新教學模式研究

49.工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校企聯合培養的探索

50.提高工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研究

51.工業工程專業本科生IE意識的形成策略研究

52.管理類工業工程專業本科教學探討——夾縫中尋找出路的專業課教學思考

53.本科畢業論文的相關問題研究——以工業工程專業為例

54.淺談高校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55.工業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56.工業工程專業教學實驗體系的研究與實施

57.工業工程專業實驗體系構建與實施

58.工業工程基礎Presentation教學方法研究

59.工業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及論文多元化模式研究

60.工業工程專業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

61.工業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探索

62.面向21世紀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研究

63.工業工程專業實驗系統的研究開發

64.工業工程實驗教學體系的研究

65.工業工程專業畢業要求達成情況的定量評價研究

66.應用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67.淺談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68.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

69.工業工程專業《可靠性理論》課程教學探析

70.工業工程專業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71.基于QFD的應用型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

72.工業工程課程的腦力勞動評測的教學改革

73.“三維動態實踐教學法”在工業工程專業中的應用

74.工業工程專業ERP課程的角色及教學分析研究

75.基于AHP法的工業工程專業大學畢業生質量評價研究

76.工業工程專業物流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77.工業工程專業研究生《項目管理》課程教學建議

78.民辦高校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提升探究——以工業工程專業為例

79.數據庫、MIS和ERP課程在工業工程專業的教學探討

80.工業工程專業運作管理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81.面向科教融合的工業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索

82.基于個性化的工業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83.提高工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研究  

84.應用型本科工業工程專業人因工程學教學探索    

85.普通本科院校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思考  

86.民辦本科高校開設工業工程專業研究  

87.本科應用型方向轉型指導下的工業工程專業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88.工業工程專業ERP課程的角色及教學分析研究    

89.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90.淺析電子技術在工業工程中的實踐   

91.工業工程在我國制造業中的發展淺析    

92.穩定性全校通識教育“現代工業工程”課程建設的思考   

93.近機類工業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研究實踐  

94.應用技術大學模式下的應用型工業工程專業建設    

95.面向民航的工業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法研究   

96.基于培養目標的工業工程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97.基于區域經濟特色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探討    

98.基于市場需求的獨立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特色培育探討  

99.工業工程專業教育體系構建探析    

100.創新型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101.對高職院校開設工業工程專業的探索    

102.工業工程實驗室建設現狀與管理模式分析  

103.論工業工程專業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104.工業工程專業學生教育和就業問題淺析    

105.工業工程專業體驗式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研究   

106.工業工程: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杠桿    

107.面向低碳經濟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108.金融危機后工業工程專業學生就業情況分析與研究    

109.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規劃與建設    

110.工業工程實際應用案例分析   

111.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探討   

112.工業工程專業體驗式課程體系的建設研究    

113.面向制造業的工業工程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  

第12篇

摘 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成熟,語料庫已發展成為翻譯研究的重要工具,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通過自建的西北工業大學科技論文摘要漢英平行語料庫為基礎,以連接詞為研究對象,驗證了科技論文中顯化特征這一假說的成立,說明了連接詞作為顯化銜接手段的作用。

關鍵詞:語料庫,科技論文,摘要英譯,顯化特征

引言

語(料庫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起來的語言學研究手段。語料庫方法通過收集實際使用的語料,研究和發現語言使用的規律,使翻譯研究擺脫了憑直覺和個人經驗的研究方法,轉向了實證性研究。近年來語料庫翻譯學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翻譯語言共性特征、譯者風格、翻譯轉換過程等,其中以對翻譯共性假說的

一.語料庫與顯化假設

語料庫翻譯學是指以語料庫為基礎,以真實的雙語語料或翻譯語料為研究對象,以數據統計和理論分析為研究方法,依據語言學、文學和文化理論及翻譯學理論,分析翻譯本質、翻譯過程和翻譯現象的翻譯學分支學科。[1]語料庫翻譯學的興起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其源頭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但通常以Mona Baker于1993年發表的《語料庫語言學與翻譯研究:啟示與應用》作為語料庫翻譯學建立的標志。Baker[2]在文中提出了語料庫在譯學研究中的理論價值、實際意義及其具體路徑。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其研究范圍覆蓋了從翻譯過程到產品的各個方面,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翻譯語言普遍特征、翻譯過程、翻譯轉換與規范、譯者風格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本文作者收集了西北工業大學科技類碩士論文漢語原文與英語譯文各30篇,組成一個小型的科技論文摘要英漢平行語料庫。該庫庫容約5萬字,庫內所收集的摘要主要來源于該校的特色專業航空專業2007-2012年的碩士畢業論文,論文質量相對較高,代表性較強。

三.顯化特征相關數據的檢索與分析

(一)連詞的使用情況

通過運用上述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將漢語摘要和英語譯文中的連詞使用量進行整體和系統的統計和比較,結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與漢語摘要原文相比,英文譯本中連詞的使用頻率更高。為了進一步探討造成英譯文本連詞增加的原因,作者又使用Antconc軟件分別對并列連詞、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這三類出現頻率較高的連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計。

以上表中的數據說明了英語譯文中對三類連接詞的使用率均高于漢語原文。其中,并列連詞的使用增幅較大,而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的使用次數相對較少,但增幅明顯。

(二)連接詞的轉換情況

以上主要對漢英文本中的連詞使用情況進行了定量研究,發現科技論文摘要的英譯文本與漢語原文相比,并列、目的和承接連詞的使用頻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為了進一步證實顯化這一特征在科技文本漢英對譯中的存在,本文進而對以上三類連接詞中最具出現頻率較高、較具代表性的連詞的具體轉換情況進行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內容為各類連詞的對應和顯化關系。研究結果如下:

1.并列連詞“and”的轉換情況

作為本庫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并列連詞,“and”在使用上與漢語原文對應的比例為37.8%,而明示和添加比例高達55.6%,顯化趨勢較明顯。以下從自建語料庫中選取的例句將進一步說明這一點。

例1.隨著航空器低空高速性能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卓有成效的工作,飛行器結構鳥撞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rcraft performance at low altitude and high speed,and the marked progress of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issue of bird impact to aircraft has been concerned more and more.

例2.本文在第三章中系統闡述了機構運動可靠性分析的模擬算法,重點討論了將人工神經網絡引入復雜機構運動可靠性分析的可行性。

In Chapter 3,simulation algorithms of mechanism mov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ar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and a discussion on the way of introducing neural networks into complex mechanism mov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is made.

在例1中,漢英文本中的并列連詞是明顯對應關系。“and”對應原文中的“以及”。而在例2中,漢語原文中沒有連接詞,而譯文卻添加了“and”以更好的符合英文的語言習慣,使銜接更流暢。

2.目的連詞“so that”、“so as to”的轉換情況

由上表可知,目的連詞“so that”和“so as to”在庫中出現的頻率雖然不是很高,但顯化趨勢仍然明顯,分別為 57.1%和54.5%,下面兩個例子將具體闡釋“so as to”的顯化轉換情況。

例3.最后對系統結構進行數字仿真,并進行故障注入研究,以便更好地驗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Finally the system structure is simulated in digital method and is researched about fault injection so as to validate its reliability and rationality.

例4.本文借鑒于遺傳粒子濾波(GPF)的思想將智能優化算法中的一些優化策略引入到重采樣過程當中,提出了基于粒子群優化的粒子濾波算法(PSOPF)和基于退火策略的粒子濾波算法(APF),這樣粒子集在保證優良性的前提下仍不失去多樣性。

This paper adopts some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and propose two algorithms which is called PSOPF and APF so as to guarantee the sample set diversity so as to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sample impoverishment.

在以上兩組例句中,前一組是目的連詞的對應使用,后一組是英文譯本中連詞的顯化現象。例3中,“so that”對應原文中的“以便”,而例4原文中卻沒有明顯的表目的的連詞。通過添加“so that”,更明確地闡釋了使用“基于粒子群優化的粒子濾波算法”和“基于退火策略的粒子濾波算法”可以達到怎樣的目的,實現怎樣的效果,使英文譯本的邏輯思路更清晰,順暢。

四.結語

本文以自建西北工業大學科技論文摘要漢英平行庫為基礎,使用語料庫檢索軟件對英漢文本中連詞的使用情況做了系統統計。由數據可知,英語譯文中使用的連詞數量明顯高于漢語原文,呈明顯顯化趨勢。但僅靠定量分析不能夠準確說明翻譯顯化的存在,作者又用定性的方法重點對本庫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并列連詞、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的具體轉換情況做了分析,結果發現并列連詞在漢英文本中出現頻率均較高,在譯文中的顯化趨勢也較明顯;而目的連詞和承接連詞使用的總數相對較低,但與原文相比,添加和明示的比例仍舊很高,總體仍呈顯化趨勢。因此作者得出結論:漢英對譯過程中連接詞的顯化特征在科技文體中有著明顯體現。

由于建庫需要時間和物質支持,本研究所建語料庫目前庫容較小,還需后期進一步管理、維護和擴充庫容。相信科技類文本的漢英翻譯平行語料庫將對翻譯共性假說的驗證提供可能,并對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摘要英譯提供借鑒和參考。(作者單位:1.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2.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

(基金項目: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創業種子基金項目:基于自建科技論文英語摘要的類比語料庫的翻譯共性研究(Z2013179)

參考文獻

[1] 胡開寶,國外語料庫翻譯學研究述評[J]當代語言學,2012(4):380

[2] Baker,M.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C]M.Baker,G.Francis,and E.Tognini-Bonelli 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3:233-2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虹口区| 灌南县| 定边县| 伊金霍洛旗| 黑河市| 新兴县| 高阳县| 太湖县| 灵山县| 泸西县| 福海县| 丰镇市| 永春县| 柘城县| 渝北区| 绵竹市| 类乌齐县| 宜兰县| 砀山县| 罗定市| 万载县| 神农架林区| 塘沽区| 饶阳县| 潞西市| 乌什县| 满洲里市| 武定县| 如东县| 崇礼县| 余庆县| 翼城县| 浮山县| 乐清市| 平江县| 尉氏县| 多伦县| 马山县| 昌图县| 玛纳斯县| 汪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