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教育部智慧教育

教育部智慧教育

時間:2023-09-04 16:55: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部智慧教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育部智慧教育

第1篇

日前,2014全國智慧教育高層論壇在寧波成功舉行。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福建、河南.安徽等地的教育局長及裝備電教部門負責人、各相關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討智慧教育建設推進和經驗,用集體智慧的結晶滋養智慧教育之樹的成長。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亦菲了智慧教育標準評價體系,介紹智慧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與標準研制。同時,作為論壇具有標志性的一項內容,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潘克明宣布啟動中國智慧教育發展與創新聯盟。未來,如何市場化運作智慧教育成為大家共同探索的重要命題。

無獨有偶,就在幾天后,國內的首個專注教育信息化展會一一中國國際智慧教育展覽會新聞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數十家媒體自愿加入了“中國智慧教育媒體聯盟”,并舉行了揭牌儀式。據悉,該聯盟是中國首個智慧教育圈的媒體聯盟,也是首個集合智慧教育產業鏈上所有行業媒體的聯盟。其將搭建媒體間的溝通交流平臺、推廣智慧教育理念為宗旨,倡議通過教育公益行動,教育文化之旅等系列行為,在交流中探尋智慧教育,共同完善“智慧教育生態圈”。

可見,未來的教育是智慧教育的時代。在物聯網、大數據、泛在網絡、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推動下,教育行業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對于整個教育行業來說,是一場教育界的產業革命,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有人曾用如此鮮明的對比來描繪智慧教育:“越來越少的課堂,越來越多的網絡;越來越少的教室,越來越多的咖啡廳和廚房;越來越少的講授,越來越多的交互;越來越少的編制,越來越多的合作:越來越少的辦公室,越來越多的實驗室……”確實,這些你曾不敢想象的場景,已經隨著技術的倒逼,悄悄滲透到了我們周圍。

作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重要內容,智慧教育得到了來自政府、教育部門和企業等各方的極大關注。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教育部門主導,而一些一線城市在智慧教育上的先行也已取得了較大突破。如上海聯通與中歐商學院推出的、基于iPad平臺開發的iCourse課件系統,已經在包括“平安校園”在內的多個智慧教育行業中應用;今年的7月20日,寧波鄞州區教育局推出的智慧教育“空中課堂”正式開課……智慧教育的鮮花朵朵綻放。伴隨著各地教育投入的逐步增加,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更是得到了國家巨大的財力支持。據業界人士預測智慧教育將推動整個產業價值提升,2020年或將超萬億。

當然,要想實現智慧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除了技術的進步和資金的投入外,還應從基礎上關注我國教育體制和理念的普遍提升,鼓勵關心教育行業的企業積極參與其中,最終實現智慧教育產業的良性循環。

打一場智慧教育的勝仗,人人有責。

第2篇

10月14日,“聚合領先優勢 共建智慧教育”——聯想、英特爾、微軟SMILE(Strategic Microsoft Intel Lenovo Education)戰略合作啟動會在京舉辦。在來自教育部和部分省、市、自治區的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人的見證下,三家公司宣布:將在教育部相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攜手在教育信息化領域開啟全面戰略合作,共同開發基于云技術的數字校園等解決方案,以多樣的數字化工具和創新的云平臺,助力打造未來教育信息化環境。啟動會上,三方戰略合作的首期成果——SMILE數字校園解決方案也一同亮相。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進辦公室副主任、中央電教館副館長蔡耘,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大客戶事業部總經理童夫堯,英特爾公司副總裁、新興業務項目部總經理約翰戴偉升(John E. Davies),微軟Windows中國戰略總經理Javier Arrupea Gitlin出席會議并講話。

為解決我國教育裝備和教育資源的長期不平衡發展,縮小“數字鴻溝”,教育部將教育信息化事業提升到全新的戰略高度,大力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以及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為我國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事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通過SMILE戰略合作,聯想、英特爾、微軟三家全球知名的信息技術廠商,將在教育部等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致力于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建設,從而實現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全面創新。同時,SMILE戰略合作還將著重助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全面深度融合,不斷為全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教育機構和中小學師生提供全面的端到端的整體解決方案,幫助他們利用先進的云計算技術手段實現自主性學習、探究式學習和交互式學習等創新教學模式,推動教與學的“雙重革命”。 SMILE戰略合作的三方也會通過共同舉辦市場活動,開展教師和學生的培訓班,推廣教育軟件,推行項目試點等舉措來全面深入布局。

聯想作為SMILE智慧教育端到端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將把性能強勁的英特爾處理器和微軟的云計算平臺,部署于聯想的服務器、存儲等企業級產品和PC、移動互聯設備等終端產品中,打造一系列創新、可靠、智能的教育云計算解決方案。三方還將深度整合SI、ISV等全價值鏈合作伙伴,最終形成完備的教育產業生態環境。除本次的SMILE數字校園解決方案外,未來三方還將陸續SMILE混合云解決方案、SMILE大數據解決方案等更為全面的智慧教育解決方案,以支持我國的“三通兩平臺”建設。

第3篇

關鍵詞:教育云;網絡學習空間;智慧教育;智慧校園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06-0003-06

一、 引言

近兩年,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各級地方政府,都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第十九章專門闡述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應通過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實現”。[1]2012年3月,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教育部編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明確了各類學校及教育領域的發展目標和任務,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建設數字校園,配備必要的教學資源、工具和仿真實驗室等軟件;提出了“三通”工程和“兩平臺”建設項目。[2]在2012年9月的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上,9部委又聯合頒發了《當前教育信息化的7項重點工作》等文件[3],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建設、云平臺建設等工作包含其中。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和一系列會議的召開,目的是要真正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有效應用,即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相關文件還明確指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要以應用為導向,應給教育教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應重點圍繞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開展應用工作等。

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全國各地紛紛行動起來,各級政府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加大了投入。很多地區都在規劃建設教育云平臺和網絡學習空間。大多數中小學、職業院校以及高等院校都在建設或規劃建設數字校園。部分區域明確提出了智慧城市、智慧校園建設等。然而,究竟教育云、數字校園乃至智慧校園、網絡學習空間到底是什么樣的,沒有一個讓大家覺得能夠接受的標準或界定。很多地區和學校,在教育云和數字校園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盲目現象,甚至出現荒唐的情況。比如,有個別地區計劃投入數千萬元建設教育云公共服務平臺,所設計的方案僅是建設一個基礎平臺,即實現所謂統一認證、統一門戶、統一數據的云平臺,沒有考慮任何應用。按照其方案的設計說明,他們建設云公共服務平臺的目的是為以后的應用提供基礎支撐系統。一般人看完方案覺得說的很有道理,基礎云平臺有了以后,各dXrvvIHlubPlj7DnmoTliJ3kuK3kv6Hmga/mioDmnK/lpJrlhYPor4Tku7fnmoTlrp7njrA/5Z+65LqORGlzY3V677yB5bmz5Y+w55qE5Yid5Lit5L+h5oGv5oqA5pyv5aSa5YWD6K+E5Lu355qE5a6e546wZAIB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yMzzln7rkuo7ln47ln5/nvZHmnrbmnoTnmoTnvZHnu5zpmIXljbfns7vnu5/nmoTliIbmnpDkuI7orr7orqE85Z+65LqO5Z+O5Z+f572R5p625p6E55qE572R57uc6ZiF5Y2357O757uf55qE5YiG5p6Q5LiO6K6+6K6hZAIC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yNDnmmbrog73lvZXmkq3ns7vnu5/lnKjpq5jmoKHnp7vliqjlrabkuaDkuK3nmoTlupTnlKjmjqLntKI55pm66IO95b2V5pKt57O757uf5Zyo6auY5qCh56e75Yqo5a2m5Lmg5Lit55qE5bqU55So5o6i57SiZAID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yNTbln7rkuo5Hcm9vdmXnmoTnvZHnu5zljY/kvZzlrabkuaDmqKHlvI/lu7rmnoTkuI7noJTnqbY25Z+65LqOR3Jvb3Zl55qE572R57uc5Y2P5L2c5a2m5Lmg5qih5byP5bu65p6E5LiO56CU56m2ZAIE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yNjbmoKHlm63kuIDljaHpgJrlupTnlKhORkPmlbDmja7lpITnkIbmioDmnK/noJTnqbbnu7zov7A25qCh5Zut5LiA5Y2h6YCa5bqU55SoTkZD5pWw5o2u5aSE55CG5oqA5pyv56CU56m257u86L+wZAIF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yNzfln7rkuo5BbmRyb2lk57O757uf55qE56e75Yqo6K++56iL6KGo55qE6K6+6K6h5LiO5a6e546wN+WfuuS6jkFuZHJvaWTns7vnu5/nmoTnp7vliqjor77nqIvooajnmoTorr7orqHkuI7lrp7njrBkAgYPZBYCZg8VBAAMY25lZDIwMTQwMzI4Nuenu+WKqOS6kuiBlOe9keWcqOmrmOagoee0oOi0qOaVmeiCsuS4reeahOW6lOeUqOeglOeptjbnp7vliqjkupLogZTnvZHlnKjpq5jmoKHntKDotKjmlZnogrLkuK3nmoTlupTnlKjnoJTnqbZkAgcPZBYCZg8VBAAMY25lZDIwMTQwMzI5M+aVmeiCsuS6keW5s+WPsOWcqOaVmeWtpuWPiueuoeeQhuS4reeahOW6lOeUqOWIneaOojPmlZnogrLkupHlubPlj7DlnKjmlZnlrablj4rnrqHnkIbkuK3nmoTlupTnlKjliJ3mjqJkAgcPZBYEZg8VARXmlrDmioDmnK/jgIHmlrDkuqflk4FkAgEPFgIfAQIFFgpm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zMDjkuqflk4HliJvmlrAg5YWs55uK5pCt5qGlIOeIseaZrueUn+WKm+S/g+aVmeiCsuS/oeaBr+WMljjkuqflk4HliJvmlrAg5YWs55uK5pCt5qGlIOeIseaZrueUn+WKm+S/g+aVmeiCsuS/oeaBr+WMlmQCAQ9kFgJmDxUEAAxjbmVkMjAxNDAzMzErSDNDV0xBTuaKl+W5suaJsOaKgOacr+S4uuagoeWbree9kee7nOaKpOiIqitIM0NXTEFO5oqX5bmy5omw5oqA5pyv5Li65qCh5Zut572R57uc5oqk6IiqZAICD2QWAmYPFQQADGNuZWQyMDE0MDMzMj7ku6Xlrp7kuLrlhYgg5YWo5paw5oOg5pmu5ZWG55So5Y+w5byP5py65Y+K5pi+56S65Zmo5Lqu55u4MjAxND7ku6Xlrp7kuLrlhYgg5YWo5paw5oOg5pmu5ZWG55So5Y+w5byP5py65Y+K5pi+56S65Zmo5Lqu55u4MjAxNGQCAw9kFgJmDxUEAAxjbmVkMjAxNDAzMzM7Vml2aXRla+S4veiurzIwMTTlubTlhajlm73moLjlv4Pku6PnkIbllYblpKfkvJrlnKjkuqzlj6zlvIA7Vml2aXRla+S4veiurzIwMTTlubTlhajlm73moLjlv4Pku6PnkIbllYblpKfkvJrlnKjkuqzlj6zlvIBkAgQPZBYCZg8VBAAMY25lZDIwMTQwMzM0Lei2i+WKv+enkeaKgOaOqOi/m+mrmOagoeiZmuaLn+WMluWuieWFqOi/m+eoiy3otovlir/np5HmioDmjqjov5vpq5jmoKHomZrmi5/ljJblronlhajov5vnqItkZNfvMmYvVLj1peiOYQ1hq4xLXvL2" /> // monitor

2.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一種形態,因此,要搞清楚智慧校園的界定,應首先討論清楚什么是數字校園。

所謂數字校園是指依據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整合點或信息化點,針對學生、教師、管理人員、家長等的不同需要所建設的,能夠有效支持教育教學工作的信息化支撐系統。該系統由軟件、終端硬件和網絡設備等構成,應實現統一入口、統一數據、統一認證、個性化服務。硬件和網絡系統應是按照軟件系統運行的需要建設。在教學方面,能夠支持教師備課。教師不需要開發軟件就能夠制作出個性化的課件,特別是制作出可交互的軟件;能夠支持教師課堂引導學生學習,組織學生開展探究、交流和協作等活動;能夠支持學生課后學習、問題咨詢、協作和與教師交流等。在教研和培訓方面,能夠支持集體備課、互動教學觀摩、交流研討、專題培訓及網絡學習等,特別是應能夠支持教學內容的深入交流,如實驗過程操作交流等。在管理方面,應能夠支持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與運行狀態監測等。

討論了數字校園的界定,我們該如何理解智慧校園,它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數字校園呢?從字面上看,智慧校園顯而易見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字校園,它多了“智慧”兩個字。關鍵點就在如何界定這里的“智慧”二字。我們認為,智慧校園中智慧的含義首先是指能夠培養學生的智慧,即應最大限度地實現智慧教育;與此同時,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所需要的手段和條件也應當盡可能智能化。培養學生的智慧,關鍵是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構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更重要的基礎是如何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愿意學習。因此,智慧校園應構建出能夠讓學生主動、輕松愉快、高質高效學習的環境,而且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智慧,即構建智慧課堂。在智能化方面,智慧校園主要體現在備課、學習、管理、溝通用戶交流、評價、安全等方面的智能化上。備課智能化主要體現在資源查找主動推送、資源生成和資源集成工具化。學習智能化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狀況分層測試,學習內容分層、個性化,學習環境工具化。交流、協作智能化主要是工具化,有相應的信息化環境支持。教學管理與評價、行政管理與評價、教研與培訓、信息與反饋、德育、學校安全等方面的智能化主要體現在方式方法科學、簡便,構建智能化工作環境等。

3.教育云

教育云平臺是區域教育部門或國家教育部建設的以云方式部署和運行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

教育云平臺應能夠為所覆蓋范圍內的學生、教師、管理者以及教育部門的管理者開展學習、教學、管理、教研、培訓、交流、信息與反饋等工作提供所需要的應用軟件系統,并按照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將應用軟件系統的相應功能集成為使用者的網絡學習空間,平臺的部署與運行應采取云的方式。

教育云平臺應根據網絡學習空間建設的需要設置相應的功能,如支撐存儲、業務支撐、交流、展示與分享、關注等空間建設,提供構建個性化空間所需要的工具軟件包,根據學習、教學、管理、教研、培訓、交流、信息與反饋等的需要構建相應的子空間。支持多類終端訪問、跨平臺運行,實現統一入口進入、統一認證、統一數據。

4.網絡學習空間

在闡述數字校園時我們提到了針對學生、教師、管理人員、家長等的不同需要建設相應的應用系統,并實現統一入口進入、統一認證、個性化服務。從使用者的角度看,一進入系統,與之相關的功能、信息、資源和自己喜歡的各種資源、文件、軟件、網址、好友等等都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出來,自己想保存信息就能很方便地保存在上面。問題是,如何實現這樣的系統,不同的使用者到底在網絡上需要什么樣的東西呢?

很顯然,我們需要為每個使用者在網絡上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這個服務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不同的使用者,其需要的服務內容顯而易見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網絡學習空間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業務支持系統、工作流程支持與結果管理、信息與通知、互動交流平臺、個人收藏、分享信息、關注的網站與他人空間等。從功能上看,實際上就是應用功能調用、資料存儲與管理、溝通與交流、展示、信息與通知等。

這個在網絡上為不同使用者所提供的個性化服務,稱之為網絡學習空間。

根據使用者的個性化需要選擇或建立業務支持、工作流程支持與結果管理、信息與通知、互動交流、文檔存儲與管理、個人收藏、分享信息、關注網站與他人空間等功能,并將這些功能集成為個性化頁面,在此基礎上所構建的網絡應用系統,稱之為使用者的網絡學習空間。

網絡學習空間分為機構和個人兩類:

(1)機構空間:班級、年級、教研組、年級組、教務處、辦公室、后勤、學校、教育局等。

(2)個人空間:學生、教師、班主任、校長、行政管理人員、教研員、局長、家長。

比如學生網絡學習空間包括:課程學習、作業、小組學習、問題求助、成績查詢、測評、信息與通知、私信、互動交流、展示、收藏、分享、學習計劃與過程管理、喜歡網站、好友空間、同學空間、老師空間等。教師網絡學習空間包括:編寫教案、準備課件,教案、課件管理與使用,集體備課、教學觀摩、教學研討、網絡學習、專題培訓,為學生準備學習內容、布置與批改作業、答疑、互動交流、個人收藏、分享、展示、私信、信息與通知、學生管理、成績管理與分析、教研員空間、同事空間、領導空間、學生空間、好友空間、喜歡網站等。編寫教案、準備課件應能夠在線調用教學資源庫、題庫,實時使用學科編輯工具、資源生成工具、仿真實驗室等。集體備課、教學觀摩、教學研討等能夠應用教學資源庫、題庫、學科教學工具和仿真實驗室等進行交流。

三、 教育云、智慧校園和網絡學習空間之間的關系

四、 教育云、智慧校園和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方式與途徑

基本思路:依托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分別建立省、市、縣公共服務平臺;基于各級服務平臺,根據學校的實際需要將相關的應用集成在學校數字校園里。將省、市、縣和學校系統聯通,實現統一入口、統一認證、統一數據,由此為各類人員和機構提供網絡學習空間功能建設支持。

解決辦法:按照智慧教育的思路,在教學目標中加入兩個新的目標,就可能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1)讓學生發現用電燈泡、電池和電線搭接電路時手撒不開、無法獨立搭接多個燈泡等等問題。(2)讓學生構想出什么樣的裝置能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擴充這樣的教學目標,學生學會發現問題且能夠構想出解決問題應有什么樣的知識和能力、掌握知識并能夠融會貫通,使學生更有自信心和價值感,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持續且高昂的學習欲望;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地應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使他們變得越來聰明,讓學生真正有智慧。

綜上所述,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目標應依據智慧教育的需要來確定。應當以構建智慧課堂為核心,在此基礎上,確定課后學習的支持目標。按照實現智慧課堂的要求,再確定教師研訓、教學管理、教學條件營造與管理、對外信息與反饋、德育、安全等的支持目標和指標。

在智慧課堂構建方面,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目標是能夠有效支持學生發現問題、構想解決方案、將知識融會貫通應用、對自己的情況準確評價等學習任務的完成,能夠支持教師組織、引導、指導學生學習,能夠支持教師備課等。

在研訓方面,網絡學習空間應當能夠有效支持集體備課、教學觀摩、專家培訓、交流研討、論壇交流及教師網絡學習等。應能夠支持集體編寫教案和課件,應方便支持學科內容編寫和交流,應有足夠的教學資源可調用,應有功能強大的學科工具軟件和仿真實驗室支持備課和交流活動等。

在管理方面,網絡學習空間應當能夠按照各項工作的流程要求全面支持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管理者與學生、管理者與家長、管理者與教師等之間的信息傳遞、匯總、監測、分析、預警與決策等;應當按照各個機構的職能和業務流程,提供各項工作運行平臺和狀態監測、信息匯總與統計分析、預警與決策等的支持。

五、 網絡學習空間的基本構成

網絡學習空間分為個人和機構。個人空間包括:學生、教師、班主任、校長、行政管理人員、教研員、局長、家長等。機構空間包括:班級、年級、教研組、年級組、教務處、辦公室、后勤、學校、教研室、信息中心、教師培訓中心、教育局及相關部門等。

依據上面所述關于網絡學習空間建設目標確定的方法,我們設計的系統主要的個人及機構網絡學習空間的基本構成情況如下:

1.學生網絡學習空間

學生的網絡學習空間基本構成應包括:課程內容學習及環境、作業、小組學習、問題咨詢、通知、與教師溝通、與同學溝通、測試與評價、個人資料收藏、作品展示、學習規劃與計劃、拓展學習內容及環境、私密溝通、成績與學分、學習過程管理等。

學生的網絡學習空間中,課程內容學習及環境、作業等應主要是任課教師動態提供的內容,應在教師網絡學習空間中獲得。當然,也應包括通用學習內容及環境,是由學校或各級教育部門或機構提供。小組學習,可以分為教師組織的和學生自發組織的兩種。問題咨詢可以是面向任課教師、可以是面向同學,也可以面向網絡中的任何人。學習過程管理可以幫助學生管理學習過程和資料,分析自己的學習軌跡和狀態等。

2.教師空間

教師的網絡學習空間基本構成應包括:編寫教案、準備課件,教學設計、課件管理與使用,集體備課、教學觀摩、教學研討、網絡學習,為學生準備學習內容、布置與批改作業、答疑、與學生交流,與教師交流、與家長交流,個人收藏,私密溝通,通知,學生管理、成績管理與分析等。

編寫教案、準備課件應能夠在線調用教學資源庫、題庫,實時使用學科編輯工具、可交互學習軟件生成工具、仿真實驗室等。集體備課、教學觀摩、教學研討等能夠應用教學資源庫、題庫、學科教學工具和仿真實驗室等進行交流。

3.校長空間

校長的網絡學習空間基本構成應包括:學校運行狀態、預警與決策,各類工作審批,通知與信息、接收信息與通知,與教師交流、與學生交流、與家長交流、與校長交流,私密信息等。

4.班主任空間

班主任的網絡學習空間基本構成應包括:班級管理、學生評價,與家長溝通、與學生溝通,學生活動,班級信息,學生作品展示,班級干部管理等。

5.學校空間

學校網絡學習空間的基本構成應包括:備課、課堂教學、課后學習、考試評價,資源管理與共享,教學管理,后勤管理,教研與培訓,家校互動,安全,德育,行政辦公,信息與反饋等支持系統。

6.教育局空間

區域教育局網絡學習空間的基本構成應包括:資源管理與共享,教研與培訓,學籍,人事,校舍,財務,教科研,德育,安全,行政辦公,信息與反饋等支持系統。

不同的人或機構,其網絡學習空間是不一樣的。但是,這些空間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是有各種各樣的關聯的。這些空間的建設,應以區域教育云和數字校園的建設為基礎構建。

六、結束語

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并非是按照教育教學的需要建設就一定是好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推行什么樣的教育思路和方法,這是前提和方向。沒有好的教育教學思路和方向,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絕不可能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因此,技術可以支持教育教學創新,但是,教育教學思路決定著創新的方向和能否創新。

本文中,我們僅討論了網絡學習空間建設的思路和基本的目標,只能是探討性的。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供大家參考,使我們國家的教育云、數字校園和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朝著正確的方向快速前進。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z].2010.

第4篇

關鍵詞:智慧教育;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1

當前,教育信息化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教育已從單純技術設施的集成化,提升為整合了技術、人才、服務等各類資源的巨型知識網格平臺和公共知識服務體系。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環境下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智慧教育的內涵

我國智慧教育作為智慧城市的核心內容部分之一,是一個由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共同參與構建的現代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更加突出強調的是校園內的智慧教育,因此,從狹義的角度理解,智慧教育是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借助物聯網、云計算、虛擬化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緊緊圍繞教師和學生這兩個關鍵主體,轉變教育、教學方式,整合、共享區域內的科研、教學、管理等教育資源和應用系統,以實現智慧化的服務和管理。

二、我國智慧教育的建設現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我國智慧教育建設,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對教育發展的貢獻度,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為加快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構建學習型社會,建設智慧型教育環境”。

自2010年起,我國一些城市相繼出臺了智慧教育的發展規劃,建設的側重點和思路各不相同。上海在智慧教育建設的過程中緊緊抓住兩條主線,一條是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另一條是智慧教育應用的研發,先后提出了“數字教育工程計劃”和“數字課程資源+移動學習終端+教育服務平臺”的模式,并且以“上海學習網”為依托,為市民提供在線學習、終身學習檔案建立等服務。2013年,上海建成全國首個100G主干教育寬帶網,開通了文獻資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務平臺、網上公益課堂、高校 “跨校認證”等平臺,實現了教育資源遠程共享。廣州以“一網一平臺兩庫四中心” 為重點,研發了天河部落、師生多媒體創作天地、網絡教研系統、易時代3D仿真虛擬機器人系統、中高職虛擬商務中心等一大批特色應用項目。南京市在確保各級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及教育事業單位全部靜態10M以上光纖接入的基礎上,建成了資源總量達到3T的南京市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中心,應用了“交互式電子白板”、“Moodle平臺”、“教育博客”、“小學數學萬用拼圖”、遠程網絡教研等教育信息化技術,還實現了區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90%的教育行政許可事項網上在線辦理。寧波更加注重教育云平臺的建設和教育資源的共享,強調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借助電腦、數字電視、手機等各種云端設備進行主動、高質量和個性化的學習,最具代表行的是“191網校”項目,寧波市教育部門組織拍攝了寧波本地名特優教師的課堂錄像或講座,推出“網絡公益家教”“名師大講堂”等專題欄目,內容緊貼新課改的重點難點,創新了網絡教學模式。

三、智慧教育建設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智慧教育的建設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1.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智慧教育”是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衍生發展而來的,出現的時間較短,國內也尚無一個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鑒,尚未形成一個普遍認可的智慧教育基本體系架構。2.忽視“軟實力”的發展。國內智慧教育的建設都在比拼校園網絡普及率、教育教學設備、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硬實力”的建設,但是卻從根本上忽視了人才培養、公共教育資源服務體系等“軟實力”的發展。3.“信息孤島”難破解。在省、市、縣,每個教育系統都有自己獨立的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數據庫、操作系統,甚至是市區之內的不同學校之間也有自己獨立的校園網,造成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重復建設,“信息孤島”大量存在。4.教育體制保障問題。由于智慧教育提出的時間比較短,目前仍存在著原有的教育評價體制、教育管理體制等與智慧教育建設不相適應的問題。

四、主要對策和建議

1.發揮教育主管部門在智慧教育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建立良好的教育體制保障

智慧教育建設工作的開展既要有長遠的發展規劃,又要能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調整信息化發展方向和策略。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推進智慧教育建設的整體工作。首先,建立智慧教育建設領導小組,統一指導智慧教育工作的開展,從源頭上避免各自為政,資源浪費;其次,保證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持續增長,優化教育信息化資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確保各項建設投入的持續有效性;再次,建立教育工作問責制,將落實情況納入年度目標考核范圍和領導干部考核指標體系。

2.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和配置,提高建設效益

一是以信息化應用需求為導向,完善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化環境建設;二是合理規劃和配置資源,促進校際之間信息化建設均衡發展;三是采購綠色環保IT基礎設施,打造綠色IT新產業。

3.推進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優質教育均衡化發展

優質資源的匱乏以及效用低下一直是我國智慧教育發展的新“瓶頸”。首先,關注用戶需求,建設精品數字課程;其次,建立教育資源共享以及數據交換平臺;再次,制定數字資源建設標準,建立和完善區域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機制。

4.創新師生的信息素質培養方式,深化信息技術在學校、社區、家庭中的應用

智慧教育是智慧的人和智能的技術的互動,沒有了人的作用,再智能的技術都無法發揮作用。因此要加強家、校互動網絡建設,增強學校對社會、社區的服務功能,設立“信息技術社區服務日”、文明上網監督家委會等,鼓勵學校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第5篇

我在從事語文教學中,深刻地感受到語文教育確實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的基礎”。如今,語文教育改革已進入“森林之旅”的腹地,愈發彰顯其蓬勃的生命力。

一、語文教育具有追求教育本真的高尚性

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從誕生之時起就承擔了教書育人的高尚使命。從語文教育的特性來看,人文性凸顯了對生命的關懷,工具性體現了對生活的關注。可見,語文教育的底色是為人的教育,從古至今具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的濟世情懷,體現了教育對人的終始關懷。只有站在人這個角度,才能把語文教育做成有生命的教育事業。語文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為起點,又是把其生命作為終點的具有終始思想的生命教育觀,從對師生雙方生命體的呵護上看,語文教育不是一個單向的傳遞過程,而是一個完整的互惠過程,展現出教育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重生命價值的關懷。所以,語文教育是一種關懷人的生命教育,體現教育本真的高尚性。

二、語文教育具有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性

首先,以課堂為切入口進行語文課改的升級與轉型,借助信息技術在語文教育教學發展中實現課程改革的“空中加油”。語文云課堂應運而生,它是以人機的深度融合的方式來開啟語文教育的智慧之門,是以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的聯動課堂,在教學中追求理想狀態。葉瀾曾經說,智慧不是簡單的、一般的邏輯思維能力。語文教育是一項需要智慧的事業,這種智慧包括教室的智能與師生的智慧,其中,無論教育信息化發展到怎樣的程度,它始終脫離不了“人”。語文智慧課堂的智慧本體是人的智慧,主體是師生的思想借助云平臺交融的智慧。語文教育的智慧不是只體現在云課堂上,云課堂只是語文教育鏈條的一條顯性環節,是展現教育教學智慧的一個窗口,從整個語文教育的鏈條上看,這種智慧從縱向上分課前、課上與課后,橫向上又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區教育,也就是說,語文教育的智慧階段,不是一個孤立的思想在一個孤立的學習場所運行,而是一個比以往更緊密的縱橫交錯的網狀教育結構。語文云課堂只是這個網狀結構上的一個節點——目前看是中心節點,但將來是一個去中心的過程節點。因為,語文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種終身學習的思想就是語文教育所追求的方向。其次,語文教育與信息化的融合,不是止于語文教育的研究探索,而是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加以解決語文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所說:“互聯網對主流教育的改變,既是現實的,也是長遠的。”面對“數字一代”學生的訴求,語文教育把信息技術置于云課堂的框架內,激發了語文教育的旺盛生命力,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全面普及,云課堂將成為新常態,語文教育將進一步邁向信息化。

三、語文教育具有立足于求實的創造性

社會發展,最需要的就是創新。語文教育正是在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發展中完成了華麗的轉身,并逐漸成長為一種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語文教育在發展中爆發了兩次蝶變:一是20世紀初葉圣陶提出的“工具性”推動了語文教育的健康發展,二是20世紀末素質教育倡導的“人文性”對“工具性”進行了完善。前者強調“工具性”: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善于使用這個工具,就無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說就不能做人。讓受教育者掌握這一工具的特點,即授人以“漁”,是對生命的雙重屬性的完整認知,那么“人文性”則是以哲學的高度對教育思考后的一種突破,體現了語文教育對生命本身的無限關懷——不僅關注人本身,也關注人存在的生態圈,以關注整個生態圈中的生命視野與情懷來關注教育中的人,此時的語文教育,再次吹響創新的集結號,發展成為一種現代智慧教育,或謂之“大語文教育觀”。創新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語文教育秉持著內在的教育目的,對自我進行真刀真槍的革命,對教師和學生進行革命,對教法和學法進行革命,對教材和課程進行革命……正是以這種革命的方式追問語文教育的本真,用心描繪著語文教育的春天,從而完成了自我的飛躍,實現了對語文教育本質的一種理性的回歸。

作者:張麗佩 單位:長春市實驗中學

第6篇

【關鍵詞】智慧校園;總體架構模型;模型應用分析

在網絡的不斷發展下,云計算、物聯網的相應出現,為教育的信息化建設奠定了有利的基礎。在傳統校園中,逐步向科技化校園轉變,步入智慧校園階段。在智慧校園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是主要的管理中心,需要多方面技術的有效支持,更好的為廣大師生,提供智能化的環境,更方便教育、科研和生活等。

一、智慧校園建設總體架構模型分析

(一)智慧校園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一是遵循統一標準,保證資源共享。工作人員應整理學校相關信息,建立有效的共享機制,合理利用網絡,進行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其作用。

二是遵守開放性原則[1]。在校園的應用平臺建設中,要統一考慮運行方式,進行規范管理,降低系統存在的風險,完善操作平臺的開放性,保障系統正常運行。

三是先進性原則。工作人員需要擁有優秀的校園理念,和先進的技術,為建設一個先進、開放的

四是搭建平臺框架,維護應用系統原則。在國家教育部門與相關行業標準的指導下,這種方式能夠實現數據資源的最大化使用,更好的進行數據融合,完善校園的規范建設。

(二)智慧校園建設總體架構模型

校園建設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需要對教育理念進行創新,擁有全新的管理業務和資源共享機制。通過這些內容,提高校園的管理水平,對整體的教育管理流程進行優化。根據智慧校園的建設原則,總體架構的建設思路如圖1所示。

圖1:智慧校園的總體建設思路

在智慧校園的總體架構模型中,工作人員應通過不同層面,進行分析,保證其得到合理的規范建設[2],具體內容如下:

1、感知層

在智慧校園建設中,工作人員要合理應用感知軟件,做好校園內的全面感知工作,能夠實時分析不同區域的具體情況。感知的內容有人員、設備,還有學生的個體特征和學習情境等。

2、網絡層

在總體架構中的網絡層,工作人員應做好多方技術的應用,充分融合和溝通,做好校園中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互動和互聯。在這個過程中,物聯網、移動網絡都能夠得到較好的應用。

3、數據層

在數據層中,工作人員對整理收集到數據,并進行挖掘和分析,將其存儲在專用的數據庫中,更加便于系統應用。在校園中,校園網、無線網、一卡通、MOOC、e-Learning系統、社交平臺都含有大量的數據,為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創造了便利條件。

4、服務層

工作人員在智慧校園建設中,要保證系統服務性良好,能夠在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使用中,根據不同的角色,提供合理的服務,體現個性化的效果。在校園的訪問中,能夠查詢多方面的信息,方便快捷,服務水平的提升,能夠在一定程度保證監控服務質量,增加服務能力。

5、應用層

在應用層中,工作人員合理配置個性化服務,體現智能決策。在多個管理系統中,要構建它們之間的聯系,促使其高度融合。

6、運行維護與安全體系

工作人員在建立智慧校園中,要保證其運行順暢及安全,建立維護保障體系與安全體系,充分實現智慧校園建設的合理性與安全性。

7、信息標準與規范體系

智慧校園總體結構模型,要遵守信息標準和規范體系,使信息處理更加規范,在數據結構的應用中,能夠滿足信息化建設的要求,為服務融合與數據融合奠定較好的基礎。

二、智慧校園典型應用研究

(一)智慧教育

工作人員在進行智慧校園建設中,要掌握智慧教育的內容,充分實現物聯網、云計算、

大數據等技術的充分融合[3],發揮其重要作用。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實現智慧學習,培養智慧人才。

(二)智慧管理

在物聯網與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影響下,工作人員逐步實現教育管理向智慧管理的發展。通過智慧管理云服務平臺,更好的為教育管理提供有利數據,實現數據挖掘、運行情況實施監控,更好的進行智慧決策,實現教育管理和安全預警,完善實時監控,保障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三)智慧科研

在智慧科研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建立科研服務平臺,主動跟蹤其方向、成果以及動態等,實現對科研工作的動態管理,為科研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基礎。

結束語

通過上文對智慧校園建設總體架構及典型應用的分析,工作人員在進行建設時,要遵守相應原則,分析不同層次的主要內容,實現科學管理,為廣大師生的便捷環境與智能化生活,創造良好的基礎,在校園中得到較好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燕. 智慧校園建設總體架構模型及典型應用分析[J]. 中國電化教育,2014,09:88-99.

第7篇

現實問題 目前,各地方中小學校已經完成了校園骨干網絡建設,應用系統建設也已經基本完成。網絡和應用系統為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環境,在教育教學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1)資源問題。主要表現為資源浪費嚴重,硬件頻繁投資更新,但缺少配套的軟件,使得硬件資源閑置浪費,雖然軟件資源數量不少,但質量不高。資源共享度低,各單位獨立進行軟硬件建設,都有自己的服務器和軟件資源平臺,形成一個個信息資源孤島,原創以及創新性優質資源匱乏。

2)各級應用系統整合難度大。長期以來,教育信息化建設缺乏可供遵循的統一標準,各個應用系統建設時間有早有晚,導致技術標準、設備類型、產品品牌、協議等方面各不相同。從硬件配備到軟件平臺開發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兼容性的問題,不利于各級應用系統的整合。

3)網絡教學創新模式構建難度大。學校資源孤島的形成致使網絡教學環境封閉,優質的教育信息不能互通,遠程的優質課程資源不能共享,難以構建創新的教學環境。大部分軟件平臺處于封閉狀態,無法進行二次開發,使得資源優化整合難度大,人機互動條件不足,讓創新學習環境難以構建。

4)辦公自動化管理期待加快進程。推進辦公自動化,改變以往復雜、低效的手工辦公管理方式,創建方便高效節約型辦公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迫切需要。

需求分析 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需要穩定高速的網絡來支撐,而搭建學生、老師、家長和學校四方信息溝通的平臺則是優化教育管理的迫切需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上級資源部門加強宏觀統籌與調控,長遠規劃,建設一套完整、科學、統一的標準體系,然后通過信息門戶,為全體師生提供一站式教學業務的整合服務,同時建立規范的數據共享機制,實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智慧化的校園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能夠適應學校未來需求變化及使用中進行持續改進,系統維護更加方便。

2 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園的建設實施

智慧校園的建設實施遵從統籌規劃,統一標準,彈性部署,科學管理,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持續發展,開拓創新的原則。當期業務與長遠發展相結合,實現基礎網絡和信息化服務的平滑升級與擴展。實行“三通兩平臺,一點一基地”的”3211”建設計劃。“三通工程”,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個平臺”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一點一基地”是確定一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區域和學校)和教育信息化師資人員培養培訓基地。

設計思路 基于“教育云”服務的智慧校園建設原則是標準、兼容、安全可靠、容易擴展和方便適用,同時做到以人為本、面向服務、信息互通、數據共享。為了滿足跨部門的業務管理和信息服務,需要將以管理為核心的傳統應用系統,轉變為以前端服務為核心,同時以信息資源整合為重點,升級和更新校園局域網,統一管理學校各種信息資源,建立可靠的容災備份體系,建立基于網絡的、開放的、內容豐富的教學媒體資源中心,如圖1所示。

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1)缺乏全局統籌規劃。一些學校和部門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內涵和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建設中只考慮眼前利益,解決當時的、局部的需求,而忽略了長遠考慮。應用系統開發平臺、數據庫和運行環境缺乏統一的長遠的整體規劃。在實施過程中急功近利思想較嚴重,“業績工程”“重建設、輕應用”“重管理、輕服務”傾向仍有存在,使硬件方面重復投資。當產生新的需求時,不能在原有系統上擴展開發,而是需要重新開發,導致軟件系統重復建設。

2)技術標準不統一。不同學校,不同業務部門組織定制的標準不同,缺乏有效的系統集成和完整的、統一的校園信息化標準體系。信息數據交換困難,不能共享,不能發揮綜合效應,在應用上很難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信息處理,形成了信息孤島。同時,標準的問題導致基礎網絡在優化及升級方面存在很大的壓力。

3)用戶權限各自獨立。現有的各個應用系統獨立管理用戶,各系統間用戶權限不一致,致使不能單點登錄。

4)網絡帶寬不夠。據統計,中小學校出口帶寬大多為100兆到校,每天的帶寬占有率都接近90%。

5)技術力量薄弱。各學校網絡節點、應用系統和服務器數量都有所增長,致使工作量迅速上升,但專職的管理人員沒有增加,所以不能滿足現有工作任務的需要。

6)信息化應用管理機制不健全。相當一部分學校分管教育信息化的領導不明確,行政職能科室沒有落實到位,沒有制定相應的信息化應用管理制度,即使制度也難以落實,流于空談和形式。

頂層設計(圖2)

1)信息資源規劃。信息資源規劃首先要研究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研究并整理學校各部門的職責和主要業務,產生全域業務模型,劃分職能域;其次對每個職能域逐一進行業務分析,產生本職能域的用戶模型、功能模型和數據模型;最后分析用戶行為與管理模式,產生全域用戶與權限模型,如圖3所示。

2)技術架構規劃。技術架構規劃要參照本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制定技術架構實施規劃,包括數據庫選型、軟件架構、操作系統選型以及其他關鍵技術選型。總體框架包括信息門戶層和統一數據層、基礎數據層、業務支撐平臺層以及業務平臺層。

3)環境保障規劃。環境保障規劃要依據資源規劃和技術方案,提出基礎環境即網絡、存儲備份、服務器架構、機房設計、信息安全等保障規劃。

建設的主要內容

1)信息標準建設。學校數據總體的規劃和組織要依據教育部頒發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進行設計,從實際要求出發,制定出《教育信息化數據標準》,作為數據編碼的依據和標準,為信息交換、資源共享提供基礎規范依據,如圖4所示。

2)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一套統一標準的智慧校園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分批、分塊、分期建設,降低建設初期的一次性投入。有利于解決智慧校園建設中出現的設計不規范、應用不充分、擴展難實現等問題。

3)共享數據中心平臺建設。共享數據中心平臺不僅是統一的數據資源共享平臺,也是各類應用系統間進行數據交換的平臺。以《學校信息化數據標準》為依據,建立學校的數據中心平臺,實現各個應用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和共享;確定業務系統與數據中心平臺接口的標準規范,以保證業務應用系統在與數據中心平臺交換數據時不產生分散數據,如圖5所示。

4)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建設。建立電子身份認證系統,實現用戶的統一管理與權限控制。身份認證系統通過遵從指定的認證技術規范,將各應用系統中分散的用戶信息和權限資源進行統一管理。為用戶提供分級權限管理和統一的身份確認。幫助實現智慧校園用戶身份的統一認證和單點登錄,簡化用戶訪問個應用系統的過程。提高智慧校園應用系統的安全性。

5)教育云服務建設。建立以教師為中心的系列應用系統,實現一站式的教學工作信息化(表1);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能夠遠程異地學習,實現學生學習的網絡信息化系統(表2);建立管理服務公共服務平臺。

管理服務公共服務平臺,包括系統平臺,校園平臺,辦公平臺和門戶網站。系統平臺負責初始化平臺信息,是管理智慧校園的組織機構。校園平臺包括新生入學、在校生管理、學生畢業、學生考核、教職工檔案、教務管理、成績管理、庫存管理、圖書管理、課題管理等,可對不同的模塊進行統計分析。辦公管理能有效簡化辦公流程,包括公文發送、會議管理、辦公資產管理、辦公用戶管理、辦公費用管理、車輛管理等。門戶網站是為方便了解最新校園信息的智慧校園門戶。

3 方案優勢

數據共享,有效整合 通過數據整合中間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學校信息有效整合,快速地進行信息整合后,能夠及時的通過信息門戶,讓用戶感受到智慧校園的建設成果。

1)共享數據中心數據維護遵循了“一數一源”,“誰產生,誰維護”的原則。

2)各業務系統獨立運行,互不影響,某一業務系統故障不會造成對其它系統的影響。

3)通過統一的中間件平臺實現數據交換集成,不需要復雜的逐一編寫接口,實現簡單、容易管理和維護。

4)技術上削弱對各業務系統廠家的技術支持依賴性,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各業務部門對新建業務系統廠家的選擇權利。業務主管部門有權利選擇其相應業務領域最擅長的廠家或自行設計開發,避免因“技術”而產生排他性或壟斷。

標準接口,任意接入 通過標準的開發平臺和工具,讓所有教育教學人員參與到智慧校園建設中來。不斷豐富和擴展智慧校園平臺的應用,貼近用戶需求,滿足學校信息化的持續發展。

共享數據中心平臺,提供開放接口,支持網頁服務等通用標準接口,提高平臺的可擴展性;通過后臺配置,將應用系統與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對接。使得第三方業務系統的接入不完全依賴于網絡環境,為已經沒有開發商技術支持的應用系統接入提供解決方案。

資源共享,均衡發展 “教育云”不但能為學校建立覆蓋面廣泛、層次較深的、資源類型較多的開放教育資源體系,有效化解教育資源信息孤島難點,還實現了資源整合,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和利用率,使得優質教育資源能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實現共享。學生在家里就可以進入名師課堂,有效實現教育公平,推動教育教學均衡發展。

及時交流,家校共育 通過智慧校園,家長、老師可以交流教育方法、教學經驗,及時發現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實現家校共育。

4 預期效果

智慧校園能為各級教育部門管理者隨時提供統計信息和管理平臺,為教師提供教學信息共享平臺,為學生提供下載服務,如圖6所示。

管理層效果 基于“教育云”服務的智慧校園打破了目前數字化校園的信息孤島,為管理者提供了教學、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一體化、流程化和智能化服務,可以直接獲取教師、學生、班級、年級以及全校的個人或綜合管理監測信息。

第8篇

記者:據我所知,在蘇州市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蘇州工業園區的區域教育信息化算是起步較晚的,但近兩年卻后來居上,實現華麗轉身,請你談談這個中原因。

沈堅: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20年來,園區教育大力實施“現代化、均衡化、國際化和特色化”戰略,開創了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近年園區學校的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呈現出學校信息化基礎比較好、信息化隊伍比較強、信息化理念比較新、應用實踐亮點多的良好格局。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園區區域教育信息化統整不夠,與園區經濟、社會、教育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信息孤島、資源浪費的現象較為突出,亟待進行區域統整。2012年,統整契機如期而至,園區啟動了“非凡城市,智慧園區”創建工作,并成為“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智慧教育借力而為,乘勢而上,搭上了城市信息化的快車道。

我覺得,園區智慧教育體現了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國際融合。1994年蘇州工業園區在中國和新加坡雙方的合作下誕生,20年來,園區教育“借鑒經驗、共享資源”,在合作中得到共同發展。2013年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舉行了第15次會議,中新雙方就園區建設中新現代服務業合作試驗區、設立新加坡―中國(蘇州)創新中心、加強智慧城市建設戰略合作等簽署了有關合作意向;2014年7月中新智慧城市建設推進會在園區如期舉行,智慧教育成為中新雙方深度合作項目之一;二是高位起點。園區智慧教育接受園區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得到了區域優勢資源和建設經費的支持,智慧教育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避免了教育孤島現象;三是“眾智云集”。“集眾智以成大業,匯英才云集于此”,園區信息化辦搭建了“眾智云集”平臺,集園區高新技術企業、區內區外的信息化專家的智慧為園區智慧教育獻計獻策,“政府搭臺、部門互動、專業保障”良好的發展態勢與機制已經形成;四是數據融通。教育城域網復用園區政務網,教育基礎數據庫與園區“法人庫”、“人口庫”、“地理信息庫”對接,統一了數據標準,保證了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

記者:智慧教育需要有前瞻的設計,工業園區的智慧教育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怎樣的藍圖呢?

沈堅:概括而言,園區智慧教育可以用“三化”服務,“四化”建設,“五E”目標,“四建四強”,“無限學習,無限未來”等關鍵詞來表述。

具體而言,園區智慧教育就是以云計算、物聯網、三網融合等技術為支撐,立足以民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構建“服務學生、服務教師、服務家長、服務社會、服務管理者”的教育信息樞紐,通過“區校聯動,四建四強”(四建:建網、建云、建庫、建平臺;四強:強隊伍、強資源、強應用、強特色),達成“學生E學習、教師E教學、行政E管理、家庭E溝通、社區E服務”的“五E目標”,實現“學習的個性化、教學的便捷化、管理的智能化”,為園區“教育的現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國際化”四化建設服務,真正為園區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公民的“無限學習、無限未來”的美好明天服務。

園區智慧教育的核心愿景“無限學習,無限未來”,反映出園區人的“教育夢”,即構建“無限學習”體系,實現“時時學、處處學、人人學”的優質教育功能。“無限學習”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無時間限制,學習無時不在,滿足終身發展需要;無空間限制,學習無處不在,學習無邊界,具有國際融合的視野;無對象限制,人人享受平等教育,體現教育的公平,順應均衡教育的發展需要,滿足全民教育的需求。

記者:智慧教育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腳踏實地。在智慧教育的建設過程,蘇州工業園區是怎樣理順區域與學校的關系,開展了哪些具體實踐呢?

沈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教學中的六個解放:“解放孩子的頭腦,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雙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會觀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說;解放孩子的空間,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解放孩子的時間,使孩子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樣,在智慧教育的建設過程中,教育局要發揮引導優勢、統整優勢,落實指導功能、服務功能,讓學校解放出更多的精力用于“應用與研究”。

為此,我們確立了“區校聯動,四建四強”的工作舉措,落實角色定位,分工協作,全面推進智慧教育。區域層面,重點在于“建網、建云、建庫、建平臺”,減少學校的技術壓力、資金壓力和勞動壓力,提高統整度,促進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學校層面,著力“強隊伍、強資源、強應用、強特色”。“強隊伍”就是要完善校級信息中心機構設置,配備專職人員,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強資源”就是要加強學科資源的積累與開發,豐富個性化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的便捷化;“強應用”就是強化新技術新媒體應用研究與實踐,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水平;“強特色”就是要打造學校亮點應用品牌,成為亮點技術運用的先行軍,如E學習基地、物聯網實驗室、仿真虛擬應用、未來教室實驗等。

目前,通過“區校聯動,四建四強”,園區智慧教育建設已開創了良好的局面。具體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基礎建設。采取復用園區政務網的技術,創新性構建了園區教育城域網和云資源池。城域網鏈路部分,直接復用園區政務網絡鏈路,各校校園網通過復用政務網絡鏈路與園區管委會計算機信息中心實現千兆對接,構成園區邏輯教育內網,并在網絡邊界打通三個出口,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園區教育城域網所需要的園區教育云計算專用資源池,如數據服務器、資源存儲均利用園區政務專有云的現有資源,并復用園區政務專有云的數據容災服務。復用技術的運用,既節省資源又安全穩定。目前,各中小學全部接入城域網,學校的資源存儲和對外服務均實現虛擬化、集約化管理,并啟動校園網絡改造項目,推進標準化校園環境構建與云桌面應用。

二是加快平臺開發。根據“補缺、整合、優化”的開發原則,我們制定了“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推進思路,加快教育樞紐平臺一期開發。到2014年11月底,“教育基礎數據庫”、“教育智能門戶”、“教育協同管理”、“區域教師研訓” “區域網絡閱卷”、“區域師資招聘”、“區域招生管理”和“生態學習資源”等“一庫一門戶六系統”將陸續投入使用。我們希望,每一個用戶都能夠從園區智慧教育獲得真實、有益的體驗,獲得便捷、高效的服務。

三是落地亮點應用。學校層面,特色建設與品牌創建進一步深化,服務外包學院的納米實驗室合作項目、蘇大附中E學習基地、星海實驗中學的MOODLE應用、蓮花學校的概念圖、二實小的交互白板等項目,品牌價值與應用效果進一步彰顯。區域層面,翻轉課堂、電子書包、未來教室、微課資源開發等亮點項目逐步落地,“翻轉課堂”試點培訓與展示、數字化移動課堂研討、微課制作培訓與系統化結構化開發等一系列活動全面展開,為實現教育的先進性而努力。未來教室建設項目也全面啟動,8個未來教室經費已經落實,各校按照標準快速推進,2014年9月將全面投入使用。

記者:智慧教育建設離不開創新,蘇州工業園區的智慧教育也包含了諸多的創新元素,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沈堅:回顧園區智慧教育,我覺得其創新之處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頂層設計創新。“立項研究,眾智云集”。把頂層設計與課題研究相結合,提高頂層設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是園區智慧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園區智慧城市建設的整體框架內,園區教育局申報立項《園區教育信息樞紐平臺的可行性研究》軟課題研究項目,開展智慧教育頂層設計,研究樞紐平臺功能及實現流程等,為具體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與技術保障。與此同時,依托了園區信息化建設大環境,匯集了智慧園區創建的集體智慧,不斷深化頂層設計。先后與園區2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合作,深度探討園區智慧教育的建設工作。通過全面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園區智慧教育的頂層設計逐步明晰。

二是建設模式創新。一方面,“多方論證,復用鏈路”,創新構建教育城域網絡,前面已經提及。另一方面,“代建模式,科學推進”,為可持續建設提供保障。根據園區信息化領導小組的意見,我們積極探索樞紐平臺開發的“代建模式”。園區教育信息樞紐平臺的建設由江蘇省風云科技服務公司作為代建方全面組織開發工作。教育部門提需求,代建公司負責深化設計、組織開發以及后期的運維。代建模式的推行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育信息化建設團隊。

三是管理機制創新。第一是完善了管理體系。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建立了區教育信息中心,完善了學校信息化管理機構,與此同時,把學校信息化骨干教師引進來,組建了“績效評估、網絡運維、軟件開發、資源建設、創新應用”五個協作小組,配合完成各項教育信息化工作;第二是推行了過會制度。從2013年起凡園區學校硬件建設與改造、軟件資源開發與購置等,均要申請立項,經過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過會批準才能建設,以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第三是實行了集約運營。堅持“專業的事給專業的人去做”的原則,實現統一運維和標準服務。園區教育城域網鏈路與系統的維護管理一并納入園區管委會計算機信息中心維護管理的整體框架,直接由專業公司負責,相關費用由園區財政每年支出。隨著各平臺的上線使用,有關教育業務數據營運工作也將采取外包的方式采購服務。

記者:園區智慧教育可謂精彩紛呈,借此機會,請沈局長給我們談一談下一階段工作思路。

沈堅:的確,園區智慧教育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但還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

第9篇

關鍵詞:云計算;區域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20-0072-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要“整合各級各類教育管理資源,搭建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為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公眾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斷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1]江蘇省教育廳明確要求“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惠及全省的江蘇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實現省、市、縣、校四級教育網絡的高速互聯互通”。[2] 據此,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依托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盡快實現區域教育信息化的轉型升級,全面開創“智慧教育”的實踐探索。

本文依托最新的云計算理念,研究區域“智慧教育”的構建,打造共建、共享、共用的區域信息化平臺,以此帶動網絡鏈路的復用、信息樞紐的整合、教育資源的開發,實現教育信息多層面、多元化的服務,全面提升區域信息化建設水平。

一、區域“智慧教育”構建的基礎與背景

蘇州工業園區一直高度重視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堅持普及和提升相結合、建設和應用相結合,不斷深化教育信息化內涵發展,促使學校信息化工作健康發展,但是,細觀園區教育信息化發展,也存在著問題,又面臨機遇。

1.存在問題

回顧教育信息化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基本完成了學校層面、區域層面的初級推進。但是,教育管理部門及所屬學校還存在本色教育資源頗多但統整性不夠的現象。表現在:

一是經費投入重復。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建設均立足局部,力求實現設備購置與維護、網絡組建與開發等大而全的建設,這與緊張的教育經費現狀形成沖突,嚴重浪費國家資產。

二是資源共享困難。在網絡發展初期,學校網絡系統均屬獨立開發,資源數據處于孤島狀態,缺乏統一的數據接口,難以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互通平臺建設滯后,制約了資源的共建共享。

三是教學服務缺失。一般而言,區域性應用系統均未能及時開發與應用,面向教師、家長、社會的教育公共服務普遍缺乏。

四是管理力量不足。傳統意義上區域網絡信息管理普遍存在缺乏專職管理人員的現象,學校層面的網絡信息管理基本由信息技術教師兼職承擔,管理工作不夠專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

2.面臨機遇

當前,區域“智慧教育”的構建恰逢技術飛速發展的大好時代。一方面,基于云計算理念是未來網絡運用的一種趨勢。近幾年來,云計算已經成為網絡發展的方向,其核心在于計算與存貯功能的虛擬化、集中化,實現資源的快速統整,提高設備使用效率,較大程度提升管理成本,這為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增添了新的技術支持,更為構建區域“智慧教育”開拓了空間。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將信息化智慧建設作為一種趨勢。各級政府相繼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理念,著力依托信息化發展來推進現代化建設。如蘇州市政府就把“構建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作為持續推進蘇州教育信息化、建設“教育強市”的重要內容,并列入“智慧蘇州”的建設內容。為此,蘇州市教育局明確要求“進一步完善全市各級教育城域網建設,全面推進教育應用,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由此,蘇州工業園區根據國家、省市政府要求,也確立了“智慧教育”的建設目標。

3.基礎條件

蘇州工業園區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設和快速發展為“智慧教育”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體而言,園區擁有:

(1)完善的基礎建設

“十一五”發展期間,園區各校硬件建設普遍達標,校園信息化實現五個100%,即100%學校建有校園網,100%班級實現班班通,100%學校計算機擁有量達市規定指標,100%學校建有校園閉路電視,100%學校建立信息中心與教學資源庫。這為園區信息化服務水平的提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較高的應用水平

園區一直堅持建用并舉,注重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各級學校積極開展以交互式電子白板等新技術、新媒體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實現學科全覆蓋、教師全覆蓋,學校教科研網絡化管理區域全覆蓋,信息化應用融合到學校管理、教學及研究的各個層面。

(3)骨干隊伍壯大

所有學校均配備了專職的信息技術教師和專業的網絡管理人員,保證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學校常態信息化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還擁有一支具有較強開發能力的信息技術引領骨干,整體帶動廣大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

二、區域“智慧教育”構建的定位與目標

1.內涵定位

園區教育信息化提倡的“智慧教育”是以建設“數字校園、智慧教育”為發展目標,突出“資源整合、平臺共享”兩大重點,面對“社會、家庭、學校、政府”四個層面,服務“學生、教師、家長、公眾”四類對象,推進教育管理協同高效、教育資源暢達易用、教育服務創新整合、教育應用廣泛深入,提升園區教育信息化綜合競爭力。

2.功能目標

區域“智慧教育”的構建以實現“教育管理信息化、學校應用信息化、社會教育信息化”為功能目標。[3]具體而言,就是要實現教育信息云計算服務,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優化職能,整合教育工作流程和信息,加強教育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做到教育信息公開和教育管理平臺的統一;[4]實現學校信息流轉管理、教學課程管理、教學質量管理、教師培訓管理、校園資產管理、校園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與平臺,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實踐,促進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強化校際溝通與協作、結對交流管理,促進學校均衡發展,打造教育品牌;搭建網上社區教育共享服務平臺,整合園區各項便民教育服務資源,提供多種家庭信息終端,優化包括社區教育服務在內的多種教育服務。同時,提供教育云服務平臺,以便學校與社會的溝通與協作,構建安全、和諧的教育環境。

三、區域“智慧教育”構建的方法與策略

1.云計算理念的運用

云計算概念的產生與云計算服務的興起,為區域“智慧教育”的構建帶來了希望與可能。區域“智慧教育”的構建,首先堅持的是“能共享則共享”的原則,為此,園區教育城域網的邏輯專網就全面依托了園區政務網和政務云資源構建,鏈路部分采用“直接復用園區政務網絡鏈路”的方法實現對接,實現校園網與政務網中心千兆連接,以此構建教育網的邏輯架構。園區教育IT基礎設施以云計算模式構建,其資源池遵循統籌建設、按需使用原則,其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納入到園區政務專有云的整體資源池范疇,并復用園區政務專有云的數據容災服務,逐步增加資源池數量,提高資源池使用的效率,大幅度降低建設成本。

2.教育信息樞紐的整合

教育城域網的建設與教育信息樞紐的構建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基礎,也是“智慧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實施云戰略、云規劃,將教育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舉措。園區教育城域網全面采用“整合復用”的創新技術,暢通了園區教育信息與資源的高速流轉通道。教育信息樞紐則以教育管理的各類數據和教學應用的諸多資源為基礎,按照統一的數據接口規范,定制開發滿足各種教育管理與應用需要的平臺集合體,可以滿足諸如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家校聯系等多功能、多途徑、高效快捷的云計算服務。[5]包括信息資源推送系統、中小學招生管理系統、師資管理系統、校園安全管理系統、視頻會議及在線課堂觀摩系統、網絡閱卷系統、聯合教研系統、課題綜合管理系統、教育E卡通管理系統等,采取“成熟一個,開發一個”的漸次方法,逐步豐富完善,為教育管理與應用提升高效多元的服務。

3.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

實現資源共享、提升應用實效,是基于云計算理念的“智慧教育”構建的核心目標。園區“智慧教育”的構建所涉及的信息資源的共享主要包括兩方面:

(1)人力資源的共享

園區教育城域網鏈路與系統的維護管理與運營納入園區政府信息中心維護管理的整體框架,由園區信息中心提供運營服務統籌考慮,充分體現“專業人士提供專業服務”的原則,發揮系統整合優勢,節約人力資源。

(2)教育資源的共享

園區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做到統一數據標準、統一數據庫系統,確保數據共享。同時,實現教育資源的統一管理,并充分發揮各學科骨干教師對教育信息資源開發的引領作用,深度開發和匯集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廣泛運用于課程改革和教育教學,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四、區域“智慧教育”構建的實效與評價

區域“智慧教育”構建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不斷強化過程性績效考核與評價。比照構建前后,我們發現,區域教育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學校信息化經費節省30%、教育管理執行率提升60%、教育社會滿意度達到98%、區域教育均衡度提高50%。實效評價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

一是管理協同高效。為學校實現辦公自動化、公文流轉智能化搭設便利平臺,逐步開發教育管理平臺,涵蓋信息流轉、師生、資產、安全、E卡通、科研諸方面的管理,大幅提升門戶網站訪問量。

二是資源暢達易用。大面積擴展教育資源總量,拓寬區域教育城域網、Internet的連接帶寬。

三是服務創新整合。利用在線互動系統使網上辦事服務效率得到提升,利用信息化教育資源進行遠程教育與終身教育的社區普及率達20%,家庭教育信息化普及率達30%。

四是應用廣泛深入。利用城域網資源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應用城域網教育資源開展課堂教學,實現網絡在線信息化培訓年3000人次。50%的學校利用校際教研平臺開展網上教科研,為實現高效的網絡教研提供便利。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利用云計算理念服務教育信息化建設,越發顯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運用云計算理念構建區域“智慧教育”,一方面滿足了傳統意義上對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效解決了區域信息化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與瓶頸,從而確保教育信息化實現持續良好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效性、前瞻性,頗有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2]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Z].

[3]蘇州園區工委、管委會.關于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加快提升園區教育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Z].2012-9-4.

第10篇

【關鍵詞】 政務數據資源;智慧教育;教育基礎數據;復用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3)05-0021-03

蘇州工業園區政府長期以來致力于完善政務數據平臺,構建以人口庫、法人庫、地理信息庫為基礎的“園區三庫”。園區政務數據資源既是戰略性、全局性的信息資源共享庫,又是政府各部門業務應用系統構建的基礎庫。

教育部關于建設“三通兩平臺”的發展戰略中,對建設教育資源和管理兩大公共服務平臺的闡述也明確了應按照“兩級建設、五級應用”的模式來推進。基于此背景,蘇州工業園區教育信息中心借鑒新加坡“智慧教育”的成熟經驗,提出了“復用政務數據資源,架構區域性教育基礎數據平臺”的發展思路,以此為教育行政管理決策提供高效、準確的基礎數據,為園區教育軟件平臺樞紐提供底層支撐,滿足教育參與者對教育資源的使用需求,這一創新理念解決了信息溝通壁壘問題,實現了政教雙贏。

云模式下的整合需求

2012年開始,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已逐步實現園區直屬學校全面接入園區教育城域網。基于復用政務云資源的創新鏈路模式,實現了網絡資源與帶寬共融、集約管理,教育城域網將擁有20G的主干交換,并實現了千兆光纖到校,園區區域整體推進數字化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在基礎線路搭建完成后,基于城域網的區域性應用系統的開發與完善若不及時規劃和實施,區域性教育管理與教育應用信息化績效受到影響,仍然會造成各中小學應用平臺的重復投資、資源浪費。園區教育系統專門為此申請立項了《園區教育信息樞紐平臺的可行性研究》課題,對此進行了深入調研。

蘇州工業園區提倡的“智慧教育云”工程打破了傳統的教育信息化邊界,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概念,集教學、管理、學習、交流于一體。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教育參與者,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根據權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

教育信息樞紐平臺應是以教育管理的各類數據和教學應用的諸多資源等為基礎,按照統一的數據接口規范,定制開發的滿足各種教育管理與應用需要的平臺的集合體,涵蓋了面向管理人員的教育管理,如學籍、成績、教務、校產、辦公等內容;涵蓋了面向教師的資源庫和備課、授課、教研、師資培訓等應用平臺;涵蓋了面向學生的學習資源和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及面向家長的家校互聯等應用子系統,可以滿足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家校聯系等多功能、多途徑、高效快捷的云計算服務。

區域教育基礎數據庫是教育信息樞紐平臺的底層支撐,園區教育城域網上所有應用均由本數據平臺提供統一身份認證。涵蓋教育單位、教師、學生三大基礎數據庫,每個數據庫具備可擴充性,并及時更新完善數據,對接各大應用平臺,所有用戶可按不同權限檢索、交換想要的數據,減少重復錄入和重復統計,極大地提高了教育行政管理效率。

政教互聯的創新理念

目前,園區人口庫能基本滿足園區政府各部門對涉及人口信息的一般性查詢和統計的需求,并為園區社區、醫療、教育平臺提供了基礎的信息服務,人口信息資源利用初顯成效。法人庫入庫企業數據累計約3萬家,其中就包括教育系統內部的法人、經營、年檢、證照等相關信息,初步形成了較為統一、規范、豐富的信息庫。并提供跨部門查詢、橫向資源比對和數據統計分析等業務功能。地理信息庫,在電腦中真實展現土地、規劃、房產以及地下管線等信息,實現了土地、規劃、房產、市政等相關部門的高效運作與長效管理。

蘇州工業園區政務數據資源既是戰略性、全局性的信息資源共享庫,又起到政府各部門業務應用系統構建的基礎紐帶作用。作為園區推行的“三庫九樞紐”的信息化建設架構中的重要一環,“智慧教育”必須與整個政務云融通,共享數據。為此園區專門成立了政務數據(園區三庫)推進工作組,研究如何將各機關局辦的數據壁壘打通。

園區教育局在制定信息化發展戰略時,清楚地認識到構建符合標準規范的基礎數據庫的重要作用,積極與政府進行深入溝通磋商,了解園區信息化建設進展并提出自己的數據共享請求。初期已經將人事管理、財務申報、校園地理等信息與政務相容互通。未來還將在督導評估、師生成長檔案、校園安全、終生學習生態系統等領域全面實現無邊界融合。

共享擴展的數據架構

根據國家、省、市的數據結構標準和《教育信息化建設指南》指導思想,經過不斷的研究論證,園區區域教育基礎數據庫將分為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基礎表。學校(含教育機構、社區教育中心)庫表里包含學校名稱、建制、建筑面積、法人、班級、師生規模、財務、地理、聯系方式等相關信息;教師庫表里包含姓名、年齡、性別、學歷、專業、工作經歷、榮譽獎懲等相關信息;學生庫表里包含姓名、年齡、性別、學習經歷、榮譽獎懲、家庭、社區等相關信息。

圖3 區域教育基礎數據是園區教育云庫的底層支撐

在建設初期,很多數據在園區政府數據中已經存在,如法人庫已經包括聯系人、經營、年檢、證照等相關信息,人口已經包含了園區籍學生的信息,地理信息庫中已經可以檢索查詢學校的位置、規模、施教區域等信息。我們只需向園區政務數據資源發起請求,經過審核通過后,便可檢索并共享到教育數據庫內,不需要另外再收集匯總和整理,節省了大量的采集時間和人力。

與此同時,其他兄弟局辦也會向教育基礎數據平臺請求數據資源共享,如醫療衛生機構會定期收集適齡兒童的疫苗接種情況,社會事業局會在學年度開始時收集各類辦學機構的審批、登記注冊等信息。公積金中心也會檢索在編教師的信息做適時調整。

這些信息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產生更新,也會因為上級的平臺需求增設更多的數據字段,信息中心為此制定了《園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意見》來制度化地規范,確保數據的規范性、準確性和及時性。

問題與困惑

在數據庫架構的同時,要涉及外部數據的請求和同步,牽涉很多單一數據始料未及的問題及困惑。這些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會嚴重影響整個“智慧教育”的推進。

1. 數據庫缺乏統一標準

目前全國、省、市各級機構對于教育信息化平臺的建設還處于試驗階段,各級平臺的數據庫建設情況不一,數據標準各異,教育系統本身還缺乏一套完整的、有實際操作價值的教育管理信息數據標準。各平臺采集數據的字段也是想到什么收集什么,缺乏長期規劃和擴展性。上級主管部門應考慮盡快建立統一的教育數據庫標準,并可與其他外部數據庫實現無縫對接。

2. 更新缺乏長效機制

園區政務云的數據建設需要20余個局辦通力合作,將基礎信息資源共享與整合。異步數據請求往往帶來這樣的情況:我們請求的數據可能是前一年的過期數據,而新的數據還沒有來得及更新;或者因為許多單位信息共享的決定權取決于管理機制、保密條例、法律法規等外部制約,具體工作支持乏力。

如何開發針對政務云數據的應用服務支撐體系,如何確認外部數據的真實性和實效性;如何建立安全、長效的運營維護機制,這些都是我們在實踐中產生的困惑。

3. 數據共享途徑要權衡

“數據共享”的通行辦法是“使用統一數據庫”和建立“統一數據接口標準”,那么在什么情況下利用接口融通數據?在什么情況下推行統一后臺,集約管理?教育局內部有關教師和學生的私密信息如何做到有條件的檢索和交換,遵循什么原則?基于基礎數據庫應用系統是B/S還是C/S的結構?

第11篇

助勤預警系統

華東師范大學最近因為一張短信截圖,一度躋身新浪微博熱門搜索排行榜。一名在校女生因減肥減少了在校食堂就餐開銷,觸動學校的餐飲預警系統,收到了一條來自校方勤工儉學管理中心的關懷短信“同學你好,發現你上個月餐飲消費較少,不知是否有經濟困難?如有困難,可電話、短信或郵件我。如無困難,也請回復一下,以便下月不再重復問詢。”學校送溫暖助困的新聞常見,但這次人們的關注點還在于學校體現關懷的新方式:華東師大利用預警系統跟蹤學生的餐飲消費數據,出現低于警戒值就發出短信慰問,以確定學生是否有經濟困難需要幫助。

華東師范大學信息中心主任沈富可教授在采訪中告訴記者,這一學生餐飲預警系統是華東師大勤工助學管理中心預警系統的模塊之一,它對學生的餐飲消費數據進行階段性的統計分析,如果低于全校學生每頓飯消費均額的60%,這些同學就會進入進一步核查的名單,需要人工進行精準的分析和考察,包括院系老師、學生本身、身邊同學,最后再到干預和關注的過程。餐飲預警系統于2011年試運行,去年9月正式運行至今預警人次已經達到200多人,21名學生真正從中受益。不過,由于預警系統對飯卡消費金額與經濟拮據的誤判率高,目前只是作為學校資助的一個輔助手段。一方面,系統可以幫助“不想讓老師發現,可能有困難又不愿意說出自己的家庭經濟信息”的學生,同時也能更好地指導學生享受學校的幫困政策。

華東師范大學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從2002年就開始著手,從推行高校聯名一卡通試點,到辦公OA、師生數據庫搭建,一次次在上海先行推進信息化與校園師生日常活動方方面面的融合。對于許多高校將大數據應用于教學方案、招生計劃、就業指導等方面分析,沈富可介紹了華東師范大學的特殊情況:作為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學校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免費師范生,招生與就業情況與綜合類高校有所不同。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的數據應用便側重于為學生生活、學習服務。

教育云平臺

隨著智慧教育的進一步推進,華東師范大學在上海地區先行探索教育信息化新型模式,共建“教育云平臺”落實教育部“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規劃,提供可推廣的信息化教育創新模式和應用示范。

華東師范大學通過與各類教育機構合作充分利用云平臺資源,建設區域數字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和基于教育云平臺的智慧教室,以滿足云中教學、云中協作、互動課堂、教學協作、在線教育、遠程教育、師生檔案管理等應用,以先進的通信與協作技術,突破時空限制與技術壁壘,實現教育資源的大范圍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學校以此提供更多教學服務的功能,搭建完整的多媒體教學平臺,輔助老師進行教學。同時,在教育云平臺上,學校為在校師生提供了一定的云存儲空間,通過虛擬技術共享校方購買的軟件,使學習的互動性和自由程度更高。據介紹,上述教育“云平臺”還可以應用于多媒體教學、物聯網接入授課和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多屏互動,以及地理觀測、心理測試等多個教學項目。與傳統授課方式相比,相關應用不僅能夠提升授課互動性,減少學生“負重”,還將實現跨地域的師資培訓、優質資源推送。

作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暨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單位,華東師大目前正在牽頭研制國家電子課本-電子書包技術標準,其試點的教育云平臺應用方案正在其他區縣進行技術的廣泛推廣應用。目前,華東師范大學的普陀區、閔行區已試點電子書包、教育云服務應用,惠及1800多個中小學班級、8900余名基層教師。這將在上海推進國內課堂信息化和電子課本改革試點,有助于解決基礎教育師資及資源差異這一難題。

教師教育支持系統

在教師教學資源共享方面,華東師范大學目前正與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6所高校共同參與“下一代互聯網教師教育創新支持系統應用示范項目”。作為國家發改委“下一代互聯網業務試商用及設備產業化專項”中“教育科研基礎設施IPv6技術升級和應用示范項目”的十大新增應用示范子項目,華東師范大學也在下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之上,建設教師教育創新支持系統,整合學校教師教育數字資源,面向師范生、教育碩士、中小學教師等群體,用戶規模目前已達到10萬人,來自30余所院校。

第12篇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不僅是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也是近年來我國高校在信息化背景下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的重要工作。“智慧校園”概念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由于智慧校園建設還處在摸索階段,盡管學術界對智慧校園的定義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在這些爭議背后,我們仍可以找尋學者之間的共識,即“智慧校園是指在互聯網基礎上,通過多種應用系統把教學、科研、服務融為一體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教學、學習和生活環境。”

智慧校園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高級形態。較之數字化校園,它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征:第一,網絡與智能終端的“無縫隙”覆蓋。“智慧校園”是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慧化的校園,互聯網的無縫隙覆蓋是智慧校園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而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也使得校園環境、師生生活狀態等相關信息傳輸到學校控制系統,這是智慧校園建設的物質基礎。第二,海量的數據支撐。“大數據技術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對海量數據進行存儲和分析。相較于數字校園,智慧校園最核心的特征是通過各種智能終端、可感知設備和信息系統獲取了海量的活動過程與狀態數據。”第三,個性化的服務體系。“智慧校園環境及其功能均以個為理念,各種關鍵技術的應用均以有效解決師生在校園生活、學習、工作中的諸多實際需求為出發點”,這一顯著特點滿足了師生的各種需求,同時也成為智慧校園建設的不懈動力。第四,開放的學習環境。智慧校園發揮其信息共享的優勢,打破了以往單一的教科書模式,同時時間上的可支配性(從單一的課上擴展到任何時間)、空間上的可延展性(真實情境和虛擬情境能得以發生)都使得學習環境大大的開放。

二、智慧校園建設中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在高校智慧校園建設進程中,由于信息化運行支撐平臺構建的不完整性,導致校園內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這不僅制約了智慧教育改革路徑的創新,在與學生管理工作的結合中也遭遇了新的障礙和瓶頸。

(一)高校學生管理模式與信息化技術的耦合性低

毋庸置疑,全方位“智能化”是建設智慧校園的技術核心,也是實現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跨越式發展的嶄新途徑。它試圖將信息化技術和網絡平臺與校園資源充分融合、統一協調,以此建立高效、科學的管理模式。但目前大多數高校因云技術、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不到位,學生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托于數字化校園,仍以“學校—院系—班級—宿舍”的單向管理模式為主,學工線的教師仍然未從大量煩瑣的事務性工作中真正走出來。數字化校園建設著重構建獨立部門的信息系統(如圖書館管理、公寓管理、學生心理檔案管理等),這種建設方式與學生管理工作的信息集被“割裂”,各個應用系統所應發揮的效益沒有更好地被利用和挖掘,也很難對整個學校信息進行查詢和決策分析,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再加上學工線上的輔導員教師學科背景各異,信息素養能力參差不齊,這也在客觀上加大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

(二)智能化信息服務能力不強

智慧校園建設的目標之一,是向全體師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務,使其能夠第一時間獲取校內的人員、設施等資源信息,更好地為教學、科研、生活提供服務。如學生考勤管理是學校開展教學工作和參加社團活動等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由教師或活動負責人來承擔考勤管理工作,但是這項工作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如何利用智能化信息手段提高學生考勤的效率是多數高校亟待攻關的難題。再如校園一卡通,多數高校現有的一卡通系統在設計時僅僅是將多個系統進行簡單的整合,對于整合后的系統如何管理,各系統之間的信息如何共享、如何交互使用,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控制系統的各部門在對師生進行服務時,并不能全面的了解用戶(如未能將學生的學習、科研、心理檔案等獨立信息源融合為一個完整的信息集呈現出來),這使得部門的重復工作大大增加,也造成了部門的服務始終不能達到師生的滿意。(三)利用信息化技術的思政教學水平有待提升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視頻微課、翻轉課堂、MOOC(慕課)成為教育變革的三大熱點,要求教師在使用信息資源時,必須要像運用粉筆和黑板一樣自如。教師的信息素養在這些課堂上成為“上好一節課”的關鍵。“當信息技術撬動了課堂,課堂就必須與時俱進。智慧課堂建設,關鍵還是在教師自身。要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的融合,既要排除機器的干擾和牽制,又要最大限度的發揮智慧課堂的優勢。新技術用與不用之間,掌控全在老師。”但對于高校的大多數輔導員老師而言,其所學專業與智慧校園建設中所需知識并不能有效吻合。在未經過較長時間培訓的情況下,教師對學生思想工作的管理更多依靠的還是“言傳身教”。但成長在高科技浪潮背景下的95后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網絡來真實表達自己的狀態和情感。面對教育對象這一龐大群體特征的巨大變化,高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與教育信息化相結合是必然趨勢。

三、智慧校園建設進程中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徑

“智慧校園”不僅僅是信息系統的建設與完善,還是信息時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創新。順應智慧校園的發展趨勢,通過信息化手段為校園植入智慧管理,提高學生管理工作水平,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者實現大學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加強協同性,將信息化技術植入學生管理工作

打造智慧校園是不僅是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手段、促使校園管理模式的與時俱進,也是為了給師生創建更安全、便捷、智慧的校園環境,其終極目標是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師生的素質和綜合能力。因此,信息平臺建設人員與信息使用人員必須實現有效地溝通。一線的學工人員必須了解學校網絡平臺、智能終端設備等的使用方法;幕后的信息平臺建設人員需要了解一個學生全部信息的維度。在綜合考慮技術和學生工作管理方案之后,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生管理工作之中,以此構建穩定、便捷、安全、科學、廣泛參與的智慧校園。為了響應教育部“走出寢室、走下網絡、走向操場”的號召,寧波某院校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生晨跑制度管理中。學生在學院規定的時間內晨跑鍛煉,只要刷一下校園卡,就會被記錄晨跑的時間段和次數,進而與體育成績直接掛鉤。這樣既督促了學生積極參與鍛煉,又為老師煩瑣的考勤工作減輕了負擔。

(二)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智能化信息服務能力

高校的學生群體已經進入“95后”的年齡層,他們在科技浪潮的洗禮下,更加注重校園智能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人與物的聯系更加緊密,甚至對“物”產生生活依賴。全面建設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有效地整合并共享信息資源,適應并引領學生時代潮流,建立一個開放的、創新的、協作的和智能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是創新高效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也是智慧校園建成的目標之一。“智慧校園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了全校資源、數據的融合和共享。很多高校在每年迎新方面,尤其網上迎接系統方面得到不斷完善,使得報到程序更加清晰化、人性化,體現了學校始終“以生為本”的服務理念。再比如,為了能夠提升大一學生的生活技能水平,某高校宿管輔導員老師用微信這個智能平臺,制作了關于如何清掃宿舍的微電影,通過互聯網上傳到學生的微信群中,學生通過手機、ipad等智能終端可獲取服務資訊。

(三)構建智慧課堂,完善校內外的信息平臺共享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翻轉課堂將課堂的教學時空拓寬,搭建起一個“半開放式”的教學系統;MOOC課堂則完全是基于網絡的社會化學習,是一種深度協作式和開放式的教學。翻轉課堂和MOOC課堂成為眾多高校著力打造的新式教學模式。為此,高校應首先完善并整合校內的資源信息平臺,并與相關學科背景強的院校達成“信息共享”的意愿,為老師和學生提供一個“無墻的課堂”,教學相長。此外,在課程評價方式上,可以借助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對學生的知識建構與復雜能力進行有效評估,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加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支持,實現“智慧化”學習。部分高校已開設“微學分”“小微課堂”等,通過建設“微”教室、開設“微體驗”課程、構建“微”單元自助式學習模式、開展“微”討論活動等方式,逐步推進“微”教學的改革。“微”課的推出不僅有利于教師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和合作式教學,也將傳統枯燥的思政課堂充滿活潑的氣息。學生也可以利用互聯網社交網絡等平臺,通過采取“一對一”模式或學生自主進行拼裝組合模式,在線上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無疑為學校建設智慧校園奠定了夯實的基礎,為學校的進一步提升做了良好的準備。

四、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多县| 平塘县| 新建县| 平和县| 平罗县| 黄骅市| 邓州市| 花莲市| 邵武市| 普陀区| 通山县| 新闻| 克山县| 青阳县| 博爱县| 崇仁县| 崇阳县| 赣榆县| 通河县| 准格尔旗| 常山县| 建德市| 新疆| 卫辉市| 青岛市| 赞皇县| 库伦旗| 河东区| 家居| 同德县| 万山特区| 商河县| 军事| 巩义市| 财经| 平江县| 虎林市| 连山| 桂东县| 任丘市|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