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3 23:13: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師副主任醫師,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x:________
xx年住院副主任醫師工作總結x與計劃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xx年住院副主任醫師工作總結x與計劃
人生尚有夢,
勤學日不輟。
臨床如履冰,
求索無寒暑。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自從一九七六年開始學醫,學習工作,工作學習,轉眼之間已歷時26年。
26年前懷著對醫學的好奇和神秘感,開始踏上學醫的漫漫長路,通過一年的跟師學習,“懸壺”行醫于僻靜鄉村。2年后因父親被癌癥奪去了生命,深感自己知識貧乏,熱切希望深造。恰逢恢復高考,一邊行醫,一邊復習,于一九七九年九月進入溫州醫學院學習。通過五年的勤奮學習、系統訓練,扎實地掌握了醫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于八四年以全校第四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帶著醫學生的夢幻,懷著對醫學的虔誠,踏上“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臨床工作一線。
畢業以后從事危重病搶救工作,危重病醫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才象其他專業一樣,登上醫學神圣的殿堂。這門學科有許多還沒有開墾的“處女地”。本人在危重病醫學領域里摸石子過河,不斷求索,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積累了一些臨床經驗,尤其在人工氣道建立與維護、機械通氣、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綜和征、頑固性心力衰竭、心肺復蘇、腦血栓溶栓、dic、各種頑固性休克等方面有一定的創新。被評為副主任醫師以來,最近五年的工作、科研、著作等情況一、人工氣道
創新所在“於無路處創出路,於有路處辟新路。”人工氣道的建立和維護是危重病搶救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圍手術期麻醉病人保持呼吸道通暢的基本措施之一,人工氣道技術廣泛應用于icu、急診室、麻醉科以及臨床其他各科。如何進行人工氣道的建立和維護直接關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在人工氣道建立過程,醫務人員稍有不慎,造成人工氣道痰液阻塞、氣管插管或氣管套管脫出等,致使病人窒息死亡;假如氣管套管套囊維護不當,往往會造成氣管糜爛、潰破,甚至穿孔等。因此,人工氣道的維護方法不同,療效千差萬別。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深感有一本專著指導人工氣道的建立和維護的必要性。所以,一邊臨床工作,一邊著手收集有關人工氣道的建立和維護國內外最新資料,集百家之長,匯臨床精華,歷時三年,規范了人工氣道操作規程,編著《人工氣道建立與維護》專著一部,近40萬字,已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我國第一本這方面的專著,對推動我國危重病搶救工作起一定的積極作用二、辛勤耕耘
科教并舉注重臨床科研并舉,近三年承擔市科委課題二項、市衛生局課題一項,其中一項已結題,正在進行成果鑒定。五年來在省級以上雜志上共12余篇;除出版《》專著一部之外,還參與編寫《》專著一部,6萬字,xx年由第二軍醫大出版;編寫《》講義40萬字,省衛生廳醫學繼續教育項目內容。
承擔省衛生廳醫學繼續教育—《危重病監測治療學》項目一項(ⅰ類學分);承擔市醫學繼續教育—《急診急救新進展》項目一項(ⅱ類學分)。已舉辦省危重病監測治療學學習班五期,共有主治醫師以上職稱512人參加培訓學習;舉辦市急診急救新進展培訓班1期,共有120名醫務人員參加培訓學習。
三、鉆研業務,技術嫻熟熟知危重病搶救國內外新進展、新技術、新知識;
能熟練地進行危重病各項操作技術;近年來開展了早期急性心梗、腦梗塞溶栓治療,體外無創起搏,人工氣道建立與維護等技術;在其他科室的協助下開展危重病血液灌流、血漿置換、急診胃鏡、氣管鏡灌洗等診治技術。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和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彌漫性血管內凝血、頑固性心力衰竭、植物狀態、呼吸衰竭、腦血管意外、嚴重顱腦損傷、多發傷、急性心梗、各種休克、膿毒癥等方面,積累了一套獨到治療方法。使危重病搶救成功率達到達領先水平。
四、團結同事,當好領頭雁帶領全科54位醫護人員,在全省率先實行急診急救危重病病區(icu)急診病區一體化管理。
使市科不管從科室建設方面,還是技術力量方面,都走在市前列,在市領域起領頭雁的作用。承擔市質控中心、市中毒急救質控中心等任務;是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絡醫院、中旅救援中心協作單位。
行醫路上,幾多艱辛,幾多歡欣,送走一批病人,又迎來一批患者,時光就在這迎來送走中慢慢消逝。縱浪天地,大化任求,不為良相,愿為良醫。
春色入簾全不覺,
危重病域探幽徑。
物我兩忘任馳騁,
耗盡青春終不悔。
住院副主任醫師工作總結與計劃在年底帶來福音了嗎?希望有幫到你哦。
總結x
[關鍵詞] 孔榮順;經方;辨證論治;病案
[中圖分類號] R222.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1(b)-0167-03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創立了300余首君臣佐使配伍嚴謹、療效確鑿的方劑,在因證立法、辨證加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被尊為“眾方之主”,其療效被譽為“效如桴鼓”“覆杯而愈”,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疾病,指導了人體各系統的疾病的辨證論治,所載錄的方藥具有效驗性,經過百年的實踐驗證其價值是無法比擬的,故成無己說:“唯仲景之方,最為醫方之祖”[1]。經方適應病癥多,應用領域廣,是后世很多醫方的組方基礎,可有效指導實踐。孔榮順副主任醫師從事中西臨床工作20余年,對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療有較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對危重癥的診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現將孔榮順副主任醫師診療危重癥的病案總結如下。
1 茵陳蒿湯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
患者,女,47歲,2013年9月21日初診,以乏力、食少、上腹部脹滿1個月就診。患者于住院前1個月因勞累后出現疲乏無力,不愿活動,食量漸減少,厭食油膩,上腹部脹滿,食后明顯,時有惡心、嘔吐(次少),為胃內容物,量少,尿色黃。在當地保健站輸液治療6 d,療效不佳,遂到本科住院。病程中患者神清、精神差,飲食欠佳,睡眠差,體重無明顯下降。查體:急性病容,皮膚輕度黃染,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臟肋下2橫指,劍突下3 cm,質中,邊緣銳利,表面光整無結節感,肝濁音界增大,肝區觸痛、叩痛(+),脾臟Ⅰ度腫大,質中,無觸痛,肝功示:總膽紅素(SB) 65 μmol/L,AST 561 U/L,ALT 683 U/L HBsAg(-),抗HAV(-),抗HCV(-)。腹部B超示:①肝臟彌漫性病變;②膽囊炎;③脾大。西醫診斷:黃疸型肝炎。給予西藥保肝、退黃、對癥治療。中醫診斷:黃疸(陽黃),入院23 d,黃疸加深,乏力,食欲較差,食量少,食后上腹部脹滿,尿色深黃。體查:急性病容,皮膚、黏膜重度黃染,鞏膜重度黃染,雙肺呼吸音清,雙肺未聞及干、濕性音,未聞及胸膜摩擦音。心率96/min,律齊,腹部外形正常,肝臟肋下2橫指,劍突下3 cm,質中,邊緣銳利,表面光整無結節感,肝濁音界增大,肝區觸痛、叩痛(+),脾臟Ⅰ度腫大,質中,無觸痛,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復查血凝4項:PT 17.4 s,肝功能示:SB 560 μmol/L,AST 230 U/L ALT 102 U/L。蘭州檢查抗核抗體(+)。考慮自身免疫性肝炎。加用激素,繼續保肝、退黃治療。治療10 d,黃疸消退不明顯,患者重度黃疸,色鮮亮,腹脹,頭昏,胸悶,鼻出血,便秘,尿色深黃,味濁難聞,舌紅,舌尖可見紅刺,苔黃厚干,脈洪數有力。證屬火熱亢盛、濕熱結,加用中藥清熱瀉火、利濕退黃。方以茵陳蒿湯加減,重用大黃。處方:茵陳30 g,梔子10 g,大黃20 g,黃連10 g,黃芩6 g,豬苓15 g,茯苓15 g,白茅根30 g。5劑后大便通暢,大黃改為10 g,繼續口服。共住院2個月,癥狀消失。肝功能復查:SB 37 μmol/L,AST、ALT正常。好轉出院。
按:患者外感濕熱疫毒,內阻中焦,濕熱交蒸于肝膽,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故身目俱黃,陽明熱盛則大便秘結。《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溽暑濕熱相薄……民病黃”[2]。治療方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滿者,瀉之于內”[3],同時必須遵循《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所謂“衰其大半而止”[2]的原則,以茵陳蒿湯為主。通腑泄濁主用大黃,大黃具有“走而不守”、功善通下的藥性,重用大黃通便,不能單純看作是為了通調大便,更重要的是為了祛除病邪,盡快改善腸道毒邪(主要是腸道內毒素)所致機體不正常的功能狀態,從而達到未病先防或已病防變的目的[4]。
2 麻杏石甘湯治療多臟器功能不全
患者,男,54歲,2014年1月21日初診,主訴間斷性咳嗽、咳痰半個月,加重伴胸悶、氣短、下肢水腫3 d。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史5年。2013年5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在本院住院,經內科綜合治療,病情好轉,之后平穩。患者于半個月前因受涼后出現咳嗽、咳痰。咳嗽呈間斷性單咳,次較頻繁,咳白色黏液痰,量一般,不易咳出。自服藥物(具體藥物名稱及劑量不詳)治療,服藥后癥狀無改善。于3 d前上述癥狀加重,咳嗽頻繁,咳痰量增多,黏稠難咳出,并伴有胸悶、氣短,連續咳嗽或活動后明顯,雙下肢水腫,呈凹陷性,早輕晚重。尿量減少,色黃。患者精神差,乏力明顯,食欲減退。中醫癥見:咳嗽、咳痰量較多,質黏,不易咳出,伴胸悶、氣短,乏力,雙下肢水腫,舌淡紅,苔中后部黃膩,脈沉。體查:胸廓對稱無畸形,兩肺呼吸音較粗,可聞及散在干性音,未聞及胸膜摩擦音,移動性濁音(+),雙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腫。血常規:WBC 8.45×109/L,NEU 74.3%,Hb:120 g/L,PLT:300×109/L, 尿常規:陰性,肝功能:SB 55 μmol/L AST 375 U/L,ALT 805 U/L,腎功能:BUN 18.5 mmol/L,Cr 357 μmol/L,腹水常規:外觀清亮,細胞數60×106/L,蛋白陰性。胸部數字化造影(DR)示:①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②肺源性心臟病;B超:腹腔積液。西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臟病:①心功能不全 3級;②肝功能不全;③腎功能不全。中醫診斷:肺脹(陽虛水停),給予西藥抗炎治療。中藥宣肺利水化痰。以麻杏石甘湯合三子養親湯、五苓散加減:炙麻黃8 g,杏仁8 g,生石膏30 g,甘草3 g,蘇子10 g,白芥子10 g ,萊菔子10 g,桂枝10 g,茯苓15 g,豬苓15 g,澤瀉15 g,葶藶子10 g,車前子10 g(另包),陳皮10 g,半夏10 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半個月,癥狀大減,唯乏力、多汗,轉為益氣活血利水而收效。
按:由于患者既往有心肺慢性疾病史,外邪侵犯,引動內飲,導致肺氣宣降不利,上逆為咳嗽、咳痰,胸悶、氣短;肺病及脾,脾失健運,水濕停留,肺病及腎,腎陽不振,不能蒸化水濕,流于下肢則為水腫;舌質淡紅,苔中后部黃膩,脈沉為陽虛水停之征。四診合參,本病屬中醫“肺脹”之范疇,屬虛實夾雜之證,陽虛水停為實、為標,肺脾腎不足為虛、為本。《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5]治療以宣肺化痰、通陽利水為主,肺氣宣降、水道通暢則臟器功能恢復正常。
3 大承氣湯治療急性胰腺炎
患者沈某,男,44歲,2014年4月15日初診,患者主訴上腹部疼痛不適2 d。患者于2 d前食油膩食物后出現上腹部疼痛不適,以上腹及劍突下為甚,疼痛呈持續性鈍痛,疼痛連脅、后背,噯氣、腹脹,疼痛進食后加重,伴有惡心嘔吐,嘔吐物為食物及膽汁,急來本院就診。行B超檢查示:胰腺腫大,胰內及胰周圍回聲異常,膽囊炎癥,脂肪肝。癥見:上腹部及劍突下疼痛,疼痛連脅、后背,噯氣,惡心嘔吐,腹脹拒按,口干口苦,神疲乏力,食欲欠佳,便秘,小便如常,舌紅,苔黃膩,脈細數。查體:體溫 36.8℃,表情痛苦,體型肥胖,神志清楚,上腹部及劍突下壓痛明顯,無反跳痛,Murphy征(+),腸鳴音減弱,葡萄糖:14.9 mmol/L,血清淀粉酶:369 U/L。血常規未見明顯異常。西醫診斷:①急性胰腺炎;②膽囊炎;③2型糖尿病。治療應予以抗炎、補液等對癥治療。中醫辨證:腹痛(濕熱積滯),予以大承氣湯加味以清化濕熱,通腑導滯,藥物組成:生大黃10 g(后下),芒硝9 g(沖服),厚樸10 g,枳實10 g,黃芩10 g,黃連6 g,柴胡10 g,元胡10 g,白芍10 g,陳皮10 g,1日1劑,水煎溫服,3劑后腹痛大減,大便通暢,繼服5劑,諸癥皆消,血清淀粉酶恢復正常。
按:該病屬中醫腹痛范疇,主要由暴飲暴食,情志不舒,外邪侵襲等原因所致,病位在上腹,主要與肝、膽、脾、胃相關。《金匱要略》云:“按之心下滿而痛者,此為實,當下之。”[6]根據“六腑以通為用”[7]的理論,采用大承氣湯加減治療該病,以清化濕熱,通腑導滯為治則,恢復胃腸的傳導功能,胃腸以通為用,通則不痛,腑氣暢,則病得解。方中以大黃為君藥,能有效抑制胰激肽釋放酶、胰蛋白酶和胰脂酶[8]。柴胡、枳實、厚樸能促進胃腸蠕動,而且柴胡能有效抑制過度炎癥反應[9]。
[參考文獻]
[1]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2-3.
[2] 王琦,李炳文,邱德文,等.素問今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380-382.
[3] 王慶其.內經選讀[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174.
[4] 劉鐵軍.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病思路分析[J].中西結合肝病雜志,2010,20(4):194.
[5] 范永升.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98.
[6] 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69.
[7] 李英,王曉素,姜清宇,等.清下化瘀方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評價[J].西部中醫藥,2014,27(7):31.
[8] 吳瑞,陳越,劉良培,等.清胰湯與皮硝聯合應用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7(10):87-91.
王旭東 男 40歲 漢族 南京中醫學院副研究員
王永欽 男 40歲 漢族 河南中醫學院副教授
烏蘭 女 31歲 蒙古族 內蒙古中蒙醫醫院主治醫師
田金洲 男 38歲 漢族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主任醫師
石志超 男 41歲 漢族 遼寧大連市中醫醫院
副主任醫師
陳子華 男 36歲 漢族 河北石家莊科迪藥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
羅頌平 女 38歲 漢族 廣州中醫學院副主任醫師
黃傳貴 男 45歲 漢族 解放軍云南南疆醫院主任醫師
曾緯 女 38歲 漢族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
董福慧 男 43歲 漢族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
主任醫師
銀獎20名(按姓氏筆畫為序)
王富天 男 32歲 漢族 解放軍總政門診部研究員
王富龍 男 29歲 漢族黑龍江哈爾濱南崗紅十字康復
醫院主治醫師
王健 男 38歲 漢族 安徽中醫學院副教授
田景振 男 38歲 漢族山東中醫學院中藥系副教授
劉德桓 男 42歲 漢族 福建省泉州市中醫院
副主任醫師
許繼平 男 40歲 漢族浙江中醫藥研究院主治醫師
連方 女 37歲 漢族 山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李吉平 男 42歲 漢族 吉林省吉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副主任醫師
李良松 男 32歲 漢族 福建省港臺醫藥文化研究所
副研究員
何裕民 男 42歲 漢族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
陳治水 男 42歲 漢族 解放軍211醫院副主任醫師
周宜強 男 41歲 漢族 河南省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胡劍北 男 43歲 漢族 安徽省皖南醫學院教授
柴瑞霽 男 40歲 漢族 山西省運城地區衛校
副主任醫師
黃再軍 男 32歲 漢族 成都重癥肌無力醫院
醫師
梁光義 男 42歲 漢族 貴州中醫學院教授
曹洪欣 男 37歲 漢族 黑龍江中醫學院教授
康廷國 男 40歲 漢族 遼寧中醫學院副教授
雷志勇 男 45歲 漢族 武警部隊總醫院主任醫師
蔡光先 男 43歲 漢族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副研究員
銅獎70名(按姓氏筆畫為序)
于雪峰 男 37歲 漢族 黑龍江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文紹敦 男 40歲 漢族 青海醫學院副教授
方肇勤 男 39歲 漢族 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教授
王永華 男 36歲 漢族 浙江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講師
王慶國 男 42歲 漢族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部副教授
王發渭 男 44歲 漢族 解放軍總醫院中醫副主任醫師
王新志 男 38歲 漢族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王垂杰 男 38歲 漢族 遼寧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巴珠 男 38歲 藏族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主治醫師丹
增堅措男 42歲 藏族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藏醫藥
研究所主治醫師
石俊英 女 44歲 漢族 山東中醫學院副教授
尹常健 男 45歲 漢族 山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田道法 男 43歲 侗族 湖南中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副教授
米烈漢 男 45歲 漢族 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副研究員
劉zhe 男 31歲 漢族 甘肅省中醫學院講師
劉獻祥 男 32歲 漢族 福建中醫學院講師
劉懿 男 35歲 漢族 福建省三明市中醫院主治醫師
李平 男 33歲 漢族 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李國棟 男 44歲 漢族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
副主任醫師
李冀 男 34歲 漢族 黑龍江中醫學院方劑學教研室
副教授
李先榮 男 43歲 漢族 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藥
研究所主任藥師
許新升 男 39歲 漢族 解放軍54871部隊醫院
主治醫師
肖挹 男 45歲 漢族 四川省人民醫院中醫科
主治醫師
何順志 男 40歲 漢族 貴州省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再彬 男 41歲 漢族 山西太原中西醫結合醫院
副主任醫師
陳信義 男 40歲 漢族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副主任醫師
陸惠民 男 38歲 漢族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副研究員
吳以嶺 男 45歲 漢族 石家莊開發區醫藥研究所
副主任醫師
羅偉生 男 35歲 漢族 廣西中醫學院副教授
杭州市第二醫院兒科副主任醫生,醫學碩士。
劉國昌
副主任醫師,外科學博士。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廣州市兒童醫院。中華小兒外科學會泌尿學組委員、廣東省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委員、廣州市醫學會外科分會微創及腔內泌尿外科學組委員。
譚美珍
主任醫師。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廣州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分會兒童保健學組常委,廣東省健康促進委員會委員。
張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廣州市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
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營養學會(CNS)是學術性法人社團。“改善全民營養,促進人民健康”是中國營養學會的宗旨。
李元寧
國際著名的嬰幼兒教育權威和保育專家,華盛頓大學研究院教育學碩士學位。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韓國委員長。
劉湘云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原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
林怡
幼兒早期教育專家,著有《林怡說早教》系列四冊、《林怡教你玩游戲》等書籍。
李璞
原北京協和醫院兒科,從醫40余年。現任北京市新世紀兒童醫院資深健康管理顧問。曾任北京市衛生局三級甲等醫院等級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某區衛生局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全國婦聯“心系新生命”講師團成員;中國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種子工程”講師團成員。
李春青
主管護師,神經心理測量師。對兒童生長發育和各種心理測量評價有較豐富的經驗。
周念麗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系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張崢程
117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
周榮向
廣州市第421醫院婦產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婦產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郎景和
中國醫院科學院協和醫科大學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會第一副主任委員。
孫美艷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助理研究員。
方素華
浙江邵逸夫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
胡一君
上海美華婦產科主治醫師,臺灣婦產科醫學會會員、美容醫學會會員。
葉艷彬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
周偉
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廣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NICU主任。
晏紅
中國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特邀專家。現于清華大學從事幼兒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合著和專著多部著作,代表作《培養幼兒好習慣》、《寶寶入園完全手冊》、《寶寶入學完全手冊》。
吳明遠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
首診負責制度
1、門診首診負責制度
(1)凡經掛號的病人,各科醫務人員均需做到“誰首診,誰負責”,不得相互推諉。
(2)首診醫師經檢查、診斷,發現該病人為非本科疾病患者,應認真書寫門診病歷,并耐心向患者介紹其病種及應去就診的科室。
(3)對邊緣性疾病患者,首診醫師應負責診療。必要時,可請有關科室會診。
(4)對危重、體弱、殘疾的病人,若需轉科,由首診醫師與有關科室聯系并做好轉科的護送及交接病人的工作。
(5)需轉院治療的病人,經科主任同意,同時上報醫務科同意后與轉入醫院聯系或電話邀請會診。
(6)若發現醫師推諉病人而延誤病情或導致對傳染病的誤診漏診者,必須追究首診醫師的責任。
2、急診首診負責制度
(1)一般急診病人,參照門診首診負責制度執行,由急診科護士通知有關科室值班醫師應診。
(2)危重病人如非本科室范疇,首診醫師應首先對病人進行一般搶救,并立刻通知有關科室值班醫師,在接診醫師到來后,向其介紹病情及搶救措施后方可離開。如提前離開,在
此期間發生問題,由首診醫師負責。
(3)如遇到復雜病例,需兩個科室或多個科室協同搶救時,首診醫師應首先實行必要的搶救,并逐級上報醫務科或總值班人員,以便立即調集各有關科室值班醫師、護士等有關人
員參與搶救。當調集人員到達后,以其中職務或職稱最高者負責組織搶救工作。對不服從安排的人員,按醫院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三級醫師查房制度
一、科主任、正副主任醫師查房制度
科主任、正副主任醫師查房每周1—2次,應有主治醫師、住院醫師、護士長、進修醫師、實習醫師和有關人員參加。
(1)查房內容包括審查和決定急、危重、疑難患者及新入院患者的診斷及治療計劃,決定重大手術及特殊檢查、新的治療方法及參加全科會診。
(2)抽查醫囑、病歷、護理質量、發現缺陷、糾正錯誤、指導實踐、不斷提高醫療水平。
(3)利用典型、特殊病歷、進行教學查房,提高教學水平。
(4)對所查病人,應親自詢問診療情況和病情變化,了解生活和一般情況,并全面查體。
(5)聽取各級醫師、護士對診療護理工作及管理方面的意見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建議,以提高科室工作管理水平。
二、主治醫師查房制度
(1)主治醫師查房,每日一次,應有本院住院醫師或進修醫師、實習醫師、責任護士參加,新入院病人24小時內查房完畢。
(2)對所分管病人分組進行系統查房,確定診斷及治療方案、手術方式、檢查錯事、了解病情變化及療效判定。
(3)對危重病人應每日進行巡視檢查和重點查房,如有住院醫師邀請應隨叫隨到,提出有效和切實可行的處理措施,必要時進行夜查房。
(4)對新入院病人,必須進行新入院病人討論,對診斷不明或治療效果不好的病例,進行重點檢查與討論,查明原因。
(5)對急危重、疑難病例或特別病例,應及時向科主任匯報并安排主任醫師查房。
(6)對常見病、多發病和其他典型病例進行每周一次的教學查房,結合實際,系統講解,不斷提高下級醫師的業務水平。
(7)檢查所管住院醫師的病歷,不符合病歷書寫要求的,都要予以糾正。同時還應檢查診療進度及醫囑執行情況,治療效果,發現問題,糾正錯誤,避免和杜絕醫療差錯事故發生
。
(8)決定病人的出院、轉科、轉院問題,簽發會診、特殊檢查申請單、審查特殊藥品處方及病歷首頁并簽字。
(9)注意聽取醫護人員和病人對醫療、護理、生活飲食、醫院管理各方面的意見,協助護士長搞好病房管理。
3、住院醫師查房制度
(1)住院醫師查房每日查房一次,上、下午下班前各巡視一次,夜查房一次,危重病人和新入院病人及手術病人重點查房并增加巡視次數,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處理,并報告上級醫
師。
(2)對新入院病人24小時內完成病歷及病程記錄,危重、疑難的新入院病例和特別病例,除及時完成病歷書寫外并向上級醫師匯報。
(3)及時修改實習醫師書寫的各種醫療記錄,審查和簽發實習醫師處方、化驗檢查、會診申請單等醫療文件。
(4)向實習醫師傳授疾病診斷、體檢方法、治療原則、療效判定、診療操作要點,手術步驟及分析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5)檢查當日醫囑執行情況,病人飲食及生活情況,主動征求病人對醫療、護理和管理方面的意見。
(6)作好上級醫師查房的各項準備工作,介紹病情或報告病例。
分級護理制度
一、住院病人由醫師根據病情決定護理等級并下達醫囑,分為Ⅰ、Ⅱ、Ⅲ級護理及特別護理四種。護理人員要在病人床頭牌內加放護理等級(按省衛生廳《醫療護理文書規范》要求
)標記。
二、特別護理
(一)病情依據:
1.病情危重、隨時需要搶救和監護的病人。
2.病情復雜的大手術或新開展的大手術,如臟器移植等。
3.各種嚴重外傷、大面積燒傷。
(二)護理要求:
1.設專人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備齊急救藥品,器材,隨時準備搶救。
2.制定護理計劃,設特別護理記錄單。根據病情隨時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變化,并記錄出入量。
3.認真、細致地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確保病人安全。
三、一級護理
(一)病情依據:
1.重病、病危、各種大手術后及需要絕對臥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各種內出血或外傷、高燒、昏迷、肝腎功能衰竭、休克及極度衰弱者。
3.癱瘓、驚厥、子癇、早產嬰、癌癥治療期。
(二)護理要求:
1.絕對臥床休息,解決生活的各種需要。
2.注意思想情緒上的變化,做好思想工作,給予周密細致的護理。
3.嚴密觀察病情,每15~30分鐘巡視一次,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根據病情制定護理計劃,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及效果,做好各項護理記錄。
4.加強基礎護理,定時做好口腔、皮膚的護理,防止發生合并癥。
5.加強營養,鼓勵病人進食,保持室內清潔整齊、空氣新鮮。防止交叉感染。
四、二級護理
(一)病情依據:
1.病重期急性癥狀消失,特殊復雜手術及大手術后病情穩定及行骨牽引,臥石膏床仍需臥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年老體弱或慢性病不宜過多活動者。
3.一般手術后或輕型先兆子癇等。
(二)護理要求:
1.臥床休息,根據病人情況,可在床上做輕度活動。
2.注意觀察病情變化,進行特殊治療和用藥后的反應及效果,每1~2小時巡視一次。
3.做好基礎護理,協助翻身,加強口腔、皮膚護理,防止發生合并癥。
4.給予生活上必要的照顧。如洗臉、擦身、送飯、遞送便器等。
五、三級護理
(一)病情依據:
1.輕癥、一般慢性病、手術前檢查準備階段、正常孕婦等。
2.各種疾病術后恢復期或即將出院的病人。
3.可以下床活動,生活可以自理。
(二)護理要求:
1.可以下床活動,生活可以自理。
2.每日測量體溫、脈搏、呼吸二次,掌握病人的生活,思想情況。
3.督促病人遵守院規,保證休息,注意飲食,每日巡視二次。
4.對產婦進行婦幼衛生保健咨詢指導。
5.進行衛生科學普及宣教工作,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水平。
術前討論制度
一、所有住院手術病例(急診入院手術除外)均應進行術前討論,特殊病例應報醫務科備案或醫務科派人參加討論。
二、術前討論由科主任或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組織(主持),手術醫師、護士及有關科室醫務人員參加。重大疑難、新開展的手術、特殊情況可邀請家屬或單位領導參加。
三、討論內容:診斷和診斷依據;手術指征和手術禁忌癥;術前準備,如特殊檢查、血源等;重新開展手術應訂出手術方案;術中可能發生的困難與意外,以及防范措施;麻醉選
擇;術后護理,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手術人員、麻醉人員及有關人員的組織和安排。一般手術也要進行相應討論。
四、術前討論要做好記錄,并隨同病歷歸檔。
疑難病例討論制度
一、病人住院10天內未能明確診斷或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科室應及時組織討論;對診斷不明或治療無效且住院時間超過3天的患者,應及時向科主任匯報,并由科主任組織院內
有關專家進行討論。
二、若經院內專家會診后仍未能明確診斷的,須上報醫務科,由醫務科邀請并組織院外專家進行會診。
三、討論前,主管醫師應積極準備有關病歷資料,明確提出討論目的;討論時,應詳細做好討論記錄,并于討論完成后,將相關內容在病歷中記錄。
死亡病例討論制度
一、凡住院死亡病例,要求在死亡后1周內進行討論;如為特殊病例,科室則應及時組織討論;尸檢病例待病理報告后討論,但不得超過2周。
二、討論由科主任主持,醫、護及有關人員參加,如遇疑難問題,可請醫務科派人參加。
三、主要討論內容:診斷是否正確、有無延誤診斷或漏診;檢查及治療是否及時和適當;死亡原因或性質;從中應吸取的經驗教訓和今后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四、死亡討論應記入病歷,留檔備案。
危重病人搶救制度
一、搶救工作應由經治(或值班)醫師和護士長組織,重大搶救應由科主任或院領導參加組織,所有參加搶救人員要聽指揮,嚴肅認真,分工協作。
二、搶救工作中遇有診斷、治療、技術操作等方面的困難時,應及時請示,迅速予以解決。如需會診者,應本著先科內、后科外的原則,及時組織會診,院內大會診應報醫務科協
助組織,各類醫務人員接到急會診后應隨請隨到。一切搶救工作要作好記錄,要求準確、清晰、扼要、完整、并準確記錄執行時間。
三、醫護人員要密切合作,醫師的口頭醫囑護士須復述一遍,無誤后方可執行。
四、各種急救藥物的安瓿、輸血空袋等用后要集中放在一起,以便
查對。
五、搶救物品使用后要及時歸還原處,清理補充,并保持整齊清潔。
六、新入院或突變的危重病人,應及時電話通知醫務科或總值班,并填寫病危通知單一式三份,分別交病人家屬和醫務科,另外一份貼在病歷上。
七、危重病人搶救結果,應電話報告醫務科和科主任。
手術分級分類管理審批制度
為了確保手術安全和手術質量,預防醫療事故發生,加強我院和各級醫師的手術管理,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結合醫院分級管理和基本現代化醫院的要求,參照有關資料,制定本制度。
一、手術分類
主要根據手術過程的復雜性和對手術技術的要求,把手術分為:
(一)甲類手術:手術過程復雜,手術技術難度大的各種手術。
(二)乙類手術:手術過程較復雜,手術技術有一定難度的各種
重大手術。
(三)丙類手術:手術過程不復雜,手術技術難度不大的各種中等手術。
(四)丁類手術:手術過程簡單,手術技術難度低的普通常見小手術。
注:微創(腔內)手術根據其技術的復雜性分別列入各分類手術中。
二、手術醫師分級
根據其取得的衛生技術資格及其相應受聘職務,規定手術醫師的分級。所有手術醫師均應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
(一)住院醫師
1、低年資住院醫師:從事住院醫師工作3年以內,或碩士生畢
業,從事住院醫師工作2年以內者。
2、高年資住院醫師:從事住院醫師工作3年以上,或碩士生畢業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并從事住院醫師工作2年以上者。
(二)主治醫師
1、低年資主治醫師:擔任主治醫師工作3年以內,或臨床博士生畢業2年以內者。
2、高年資主治醫師:擔任主治醫師工作3年以上,或臨床博士生畢業2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醫師
1、低年資副主任醫師:擔任副主任醫師工作3年以內者。
2、高年資副主任醫師:擔任副主任醫師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醫師
三、各級醫師手術范圍
(一)低年資住院醫師:在上級醫師指導下,逐步開展并熟練掌握丁類手術。
(二)高年資住院醫師:在熟練掌握丁類手術的基礎上,在上級醫師指導下逐步開展丙類手術。
(三)低年資主治醫師:熟練掌握丙類手術,并在上級醫師指導下,逐步開展乙類手術。
(四)高年資主治醫師:掌握乙類手術,有條件者可在上級醫師指導下,適當開展一些甲類手術。
(五)低年資副主任醫師:熟練掌握乙類手術,在上級醫師指導下,逐步開展甲類手術。
(六)高年資副主任醫師:在主任醫師指導下,開展甲類手術,亦可根據實際情況單獨完成甲類手術、新開展的手術和科
研項目手術。(七)主任醫師:熟練完成甲類手術,特別是完成新開展的手術或引進的新手術,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項目手術。
四、手術審批權限
手術審批權限是指對各類手術的審批權限,是控制手術質量的關鍵。
(一)正常手術
1、甲類手術:由科主任審批,高年資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簽
發手術通知單,報醫務科備案。特殊病例手術須填寫《手術審批單》,科主任根據科內討論情況,簽署意見后報醫務科,由業務副院長審批。
2、乙類手術:由科主任審批,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簽發手術通知單。
3、丙類手術:由科主任審批,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簽發手術通知單。
4、丁類手術由主治醫師審批,并簽發手術通知單。
5、開展重大的新手術以及探索性(科研性)手術項目,需提交專題報告至醫院經專家委員會討論后,由醫院上報市衛生局經衛生廳指定的學術團體論證,并經醫學倫理委員
會評審后方能在醫院實施。對重大涉及生命安全和社會環境的項目還需按規定上報國家有關部門批復。
(二)特殊手術
凡屬下列之一的可視為特殊手術:
1、被手術者系外賓、華僑、港、澳、臺同胞的。
2、被手術者系特殊保健對象如高級干部、著名專家、學者、知名人士及派負責人。
3、各種原因導致毀容或致殘的。
4、可能引起司法糾紛的。
5、同一病人24小時內需再次手術的。
6、高風險手術。
7、應邀到外院會診參加手術者或邀請外院醫師來院參加手術者。異地行醫必須按執業醫師法有關規定執行。
8、器官切除及大器官移植。
以上手術,須科內討論,科主任簽字報醫務科審批,由業務院長或院長審批,由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簽發手術通知單。執業醫師,異單位,異地行醫手術,需按《執業醫師法》及
《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的要求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外籍醫師的執業手續按國家有關規定審批。
此外,在急診或緊急情況下,為搶救病員生命,經治醫師應當機立斷,爭分奪秒積極搶救,并及時向上級醫師和總值班匯報,不得延誤搶救時機。
五、管理要求
1、各科室和各級醫師要嚴格執行“手術范圍”,開展規定范圍外的手術由所在科室根據其實際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書面報告,上報醫院醫務科審核,經分管院長簽發并上報市衛生
局批準后執行。對連續兩年發生兩起以上醫療事故的人員降一級執行,直至取消手術資格,并報市衛生局備案;重新恢復手術級別,須經醫院和市衛生局考核后裁定。
2、超范圍手術需根據醫護人員結構、技術水平、基礎設施、設備條件、現場操作等綜合考評合格后,經市衛生局審批同意方可進行。若遇緊急特殊情況,科室或醫師超范圍開展與
職、級不相稱的手術,需應邀請上級醫院會診并電話報請市衛生局批準后進行,術畢一周內補辦書面手續。科研性項目手術必須征得患者或家屬同意。
3、超范圍手術的審批程序:由科室提出申請,經醫院學術委員會討論同意后,由醫務科匯總材料,上報市衛生局批準。申請批準時需提供以下材料:①《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原
件和復印件;②醫院相關科室、醫護人員學歷、職稱、技術開展情況,設備、基礎設施條件及日常技術質量考核情況;③近二年本科室重大醫療過失行為、醫療事故爭議、醫療事
故發生情況統計;④開展新手術的可行性論證報告;⑤人員進修學習情況;⑥是否有上級指導醫師;⑦其它需要提供的資料。
4、各科室、各級醫師未按本規范執行的,一經查實,將追究科室負責人及相關人員的責任,對由此而造成醫療事故的,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
治貴達變制重癥
歷史淵源
張伯臾,上海川沙張江人。全國著名老中醫、教授。擅長于治療內科急重病和雜病,享有“當代國醫”之稱。
張伯臾教授是丁氏內科代表門人之一,在65年行醫生涯中,他秉承并發展了丁氏內科流派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 一生忙于診務而頗多創新。他倡導“諳熟經典,治貴達變”,不僅擅治外感熱病,所涉病證廣及內科各系和婦科等。
張伯臾教授古稀之年,嚴世蕓、鄭平東、何立人三位先后拜師;耄耋之年招收“關門弟子”蔣梅先和潘朝曦。如今這些弟子均成名醫。
診療特色
丁氏內科以擅治外感熱病為特點,尤其是融貫寒、溫,善治疑難重癥。張伯臾教授深得丁氏內科流派精髓,以精湛的內科臨診技術在諸多疑難雜癥的診療中顯示了中醫藥的卓越療效和矚目優勢,尤其諸多急重癥(暴喘、暴瀉、真心痛、元陽欲脫、急性發熱,以及心/肺/腎功能衰竭等)的中醫藥搶救治療,提出獨到觀點。
張伯臾教授的學生傳人們,嚴世蕓教授創制的“強心飲”、“活心方”等,在心衰、心悸、心痛等證治療中顯示顯著療效;何立人教授對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及血脂異常等防治有獨到經驗;鄭平東教授則在倡導扶正泄濁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健脾補腎法治療慢性腎炎,化瘀排石法治療尿路結石。三位弟子先后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
關門弟子蔣梅先教授,創制心衰驗方“坎離顆粒”,并完成了臨床驗證、療效機制探討和臨床前新藥研究,獲國家發明專利。潘朝曦教授則反復親聆張老言傳解惑,總結張老疑難雜癥診療經驗及晚年診療心得,對全面傳承張伯臾教授學術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曙光醫院代表性傳承人
蔣梅先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曙光醫院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學督導。曾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心衰重點專病協作組副組長,目前兼任上海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圖片說明 蔣梅先
曙光醫院主要傳承人
曙光醫院名老中醫蔣梅先工作室:姚成增副主任醫師,阮小芬副主任醫師,賈美君主治醫師
上海市名中醫鄭平東工作室:王琛教授,高建東教授
一、首診負責是指第一位接診醫師(首診醫師)對所接診病員,特別是對急、危重病員的檢查、診斷、治療、轉科和轉院等工作負責到底。
二、首診醫師除按要求進行病史、身體檢查、化驗的詳細記錄外,對診斷已明確的病員應積極治療或收住院治療;對診斷尚未明確的病員應邊對癥治療,邊及時請上級醫師會診或邀請有關科室醫師會診,診斷明確后即轉有關科室治療。
三、診斷明確需住院治療的急、危、重病員,如因本院條件所限,確需轉院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按轉院制度執行。
四、如遇危重病員需搶救時,首診醫師首先搶救并及時報請上級醫師、科主任(急診科主任)主持搶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絕搶救。
五、對已接診需會診或轉診的病員,首診醫師應在初步檢查并書寫病歷后,再請相關科室會診或轉診治療。對于急診病員特別是危重病員,首診醫生應親自或指定護士護送并做好交接手續。
六、涉及兩科以上疾病的病員收治,由首診科室(必要時由醫務科)組織會診,協調解決,有關科室均應協同救治,不得推諉。
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
一、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或主治醫師查房時,下級醫師和有關人員須參加。科主任(主任醫師)查房每周至少一次,一般在固定時間進行;責任主治醫師每日查房一次;住院(進修)醫師對所管病人,每天上、下午至少各查房一次。
二、上級醫師查房前,住院(進修)醫師須認真準備,并把所需各種資料備齊。查房時,主管醫師報告病歷、目前病情,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隨時回答上級醫師的提問。上級醫師查房的意見和決定,要詳細記錄在當日的病程記錄中。
三、科主任、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查房要檢查醫療工作中的重點問題,確定疑難、危重病人的診斷及治療計劃;決定重大手術及特殊檢查治療;介紹國內外的新進展、新觀點、新療法;回答下級醫師的提問;檢查醫囑、病歷、護理質量;聽取下級醫師和護士對診療和護理的意見,進行必要的醫療、教學指導工作。對新入院病人,3日內應有副主任醫師以上醫師查房意見。
四、責任主治醫師查房,要求對病人分組進行系統查房,認真聽取下級醫師的匯報,檢查指導下級醫師的工作;尤其對新入院、危重、診斷未明、治療效果不佳、有潛在醫療糾紛的病人進行重點檢查和討論;聽取主管醫師和護士反映的有關情況;傾聽病人的陳述;檢查病歷并糾正錯誤記錄;了解病人病情變化;檢查醫囑和醫囑的執行情況及治療效果;確定病人的診斷及治療原則;決定病人會診、出院等事宜;遇有危重及疑難病例及時向上級醫師匯報、請示;對新入院的一般病人查房必須在48小時內完成,危重病人入院后立即查房,并在病歷中體現出查房意見。
五、總住院醫師查房,指導住院醫師對新入院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提出初步的處理意見,指導危重病人的初步診斷和處理,并及時向上級醫師匯報。檢查上級醫師查房意見和醫囑的執行情況,檢查病歷書寫和醫療質量。
六、住院醫師查房,每日查房二次,準確掌握病人的病情變化,對危重病人、手術后病人須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并及時記錄,必要時請上級醫師檢查患者;根據病情申請各項化驗和檢查,分析檢查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主動向上級醫師匯報;檢查當天醫囑執行情況;給予必要的臨時醫囑;了解病人的心理及飲食情況;主動征求病人對醫療、護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見。為上級醫師查房準備好有關資料,上級醫師查房時,準確匯報病歷,提出診療方案及需要上級醫師解決的問題,匯報上級醫師指示的執行情況。
三、急危重病人搶救及報告制度
一、危重病人搶救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不得以任何借口推遲搶救,必須全力以赴,分秒必爭,并做到嚴肅、認真、細致、準確,各種記錄及時全面。涉及多專業病傷時,由主治科室負責邀請有關科室參加搶救。
二、危重病人的搶救工作,一般由科主任,正(副)主任醫師負責組織并主持搶救工作。科主任或正(副)主任醫師不在時,由職稱最高的醫師主持搶救工作,但必須及時通知科主任或正(副)主任醫師。
三、急危重癥、大手術、特殊病人及需跨科協同搶救的病人,應及時報告給醫務科、護理部和主管院長,以便組織有關科室共同進行搶救工作。主持搶救病人的科室應向醫務科填報危重病人報告單。
四、參加危重病人搶救的醫護人員必須明確分工,緊密合作,各司其職,堅守崗位,要無條件服從主持搶救醫師的醫囑,但對搶救病人有益的建議,可提請主持搶救醫師認定后用于搶救病人,原則上不得以口頭醫囑形式直接執行,特殊緊急情況下的口頭醫囑應經主持搶救醫師核對后執行。
五、參加搶救工作的護理人員應在護士長領導下,執行主持搶救醫師的醫囑,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隨時將醫囑執行情況和病情變化報告主持搶救醫師。
六、需多科協同搶救的危重病人,原則上由醫務科或主管副院長領導搶救工作,并指定主持搶救醫師。參加多科協同搶救病人的各科醫師應運用本科特長致力于病人的搶救工作。
七、因糾紛、毆斗、交通或生產事故、自殺、他殺等原因致傷的病員及形跡可疑的傷病員,除應積極進行搶救工作外,應同時向保衛科匯報。
八、搶救工作期間,藥房、檢驗、放射或其他特檢科室及后勤部門,應滿足臨床搶救工作的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或推脫,以充分支持和保證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九、病情許可情況下,緊急、意外事件病人可轉重癥監護病房以加強治療。首診負責醫護人員必須床旁交接,詳細介紹病情變化及用藥情況,保證危重病人搶救連續性。
十、醫務科應動態掌握全院危重病人搶救情況,對搶救工作給予協調指導。
四、醫務人員值班制度
一、各科在非辦公時間及節假日均須設醫師值班。原則上應由住院醫師任一線值班,主治醫師以上人員任二線值班,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參加三線值班。值班醫師由科室報醫務科批準備案后,方可單獨值班。
二、值班表上報醫務科備案。未經科主任同意,不得擅自調班。
三、一、二線值班醫師必須在醫院值班室值班。值班醫師必須堅守崗位,不得擅離職守,不得隨便找人頂替,確有特殊情況時經科主任批準并交待工作后方可調換。
四、值班醫師在班期間,負責各項臨時性醫療工作和病人的臨時處理,遇有疑難問題時應及時請上級醫師處理。
五、護理人員邀請查看病人時,須立即前往巡視。如因公必須離開時,須向值班護士和上級醫師說明去向及聯系方式,遇搶救時須在接到通知后立即返回。
六、藥房、檢驗科、放射科、超聲診斷科等科室,須根據情況安排好值班,堅守崗位,保證臨床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
五、醫師交接班制度
一、值班醫師接班時須按時到崗,接受各級醫師交辦的醫療工作,全面負責值班期間的醫療工作。
二、重、危病人須在病床前交接班,當班醫師須在下班前將危重患者的病情及處理事項記入交班本,床前交班后由接班醫師簽字接收。
三、值班醫師須巡視病房,特別注意檢查危重病人和手術后的病人,遇有疑難問題時,須及時請示上級醫師,并做病程記錄。
四、值班醫師須書寫病程及值班記錄。
五、值班醫師應在每日病房交接班會上,匯報值班期間病人有關病情、治療經過及尚待處理的工作。
六、疑難病例討論制度
一、對于入院2周后診斷仍不明確;住院期間臨床及實驗室檢查有重要發現,導致與原診斷不符或治療上需作重大變更的;治療效果不好者,應進行疑難病例討論。
二、由副主任醫師以上醫師主持,病區醫師均應參加,必要時邀請有關科室人員參加。
三、討論前由負責床位的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或進修醫師整理好病例資料,住院醫師匯報病史,介紹病情和診療過程;主治醫師應詳細分析病情,提出討論目的及觀點;正(副)主任醫師結合國內、外資料綜合分析,提出總結性意見,制訂診治措施。
四、討論情況由經治醫師及時記入病歷及記錄本,并經主持人審簽。
七、術前病例討論制度
一、對手術難度較大、復雜、疑難、新開展的手術都必須進行術前病例討論。
二、一般手術,討論會由主刀醫師主持,手術組醫師,床位分管護士或邀請其他科室有關醫師參加。術前談話內容應在術前家屬談話前完成。
三、對于重大,疑難危重病人的術前討論會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指定的主任醫師組織討論,并應邀請麻醉醫師及有關人員參與討論。
四、特大手術,新開展手術均須由科主任組織討論。討論時由經治醫師匯報病史(包括所有檢查結果),提出診斷及鑒別診斷,手術指征和術前準備情況,然后由分管主治醫師補充。
五、術前提出手術方案,預計術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及意外,以及相應的防范措施(包括術后觀察事項以及護理要求)。
六、討論時應充分發表意見,全面分析,任何意見均應有充分的理論依據,最后盡可能達到意見統一,并作出明確結論。
七、術前討論情況整理后應及時記入病案。討論情況由經治醫師及時記入病歷及記錄本,并經主持人審簽。
八、死亡病例討論制度
一、凡死亡病例,一般應在一周內進行討論。特殊病例,如死因不明、醫療糾紛、意外死亡和刑事案件等死亡病例應在二十四小時內進行討論;尸檢病例,待病理報告發出后一周內進行討論。
二、死亡病例討論會由科(副)主任主持,參加人員由科(副)主任決定,原則上科室全體醫護人員參加,必要時由醫務科及其他科室人員參加。對急危重及疑難死亡病例,必要時由醫務科組織院內外專家及院領導等有關人員參加。
三、死亡病例討論由主管醫師匯報病情、診治及搶救經過、死亡原因初步分析、死亡診斷及診治中可能存在的缺陷等,與會人員認真分析討論,總結診治經驗。吸取經驗教訓,最后由主持者歸納小結。
四、討論情況由經治醫師及時記入病歷及記錄本,并經主持人審簽。
五、如為醫療缺陷,應初步定性,提出處理意見,及時上報。
九、手術分級管理及手術權限準入制度
一、手術及手術醫師分級
按《轉發深圳市衛生局<深圳市醫療機構手術及有創操作分級管理規范>的通知》執行。
二、各級醫師手術權限
各級醫師確定主持某個手術前,必須在(本院或進修所在醫院)上級醫師指導下至少主持完成一定例數的病例(各科室根據專科特點、手術復雜、難易程度確定具體完成例數),達到要求例數后由醫師個人提出申請,經科室技術核心小組(由科主任及2名專業技術骨干組成)考核合格后向醫務科申請該手術的權限。學科帶頭人或科主任的手術權限由醫院專家委員會考核。所有醫師須經審批同意授權后方可開展相應類別和級別的手術。
(一)低年資住院醫師: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可主持經授權的一級手術。
(二)高年資住院醫師:在熟練掌握一級手術的基礎上,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可逐步開展經授權的二級手術。
(三)低年資主治醫師:可主持經授權的二級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逐步開展經授權的三級手術。
(四)高年資主治醫師:可主持經授權的三級手術。
(五)低年資副主任醫師:可主持經授權的三級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逐步開展經授權的四級手術。
(六)高年資副主任醫師:可主持經授權的四級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或根據實際情況可主持經授權的新技術、新項目手術及科研項目手術。
(七)主任醫師:可主持經授權的四級手術以及一般新技術、新項目手術或經主管部門批準的高風險科研項目手術。
(八)國家、省、市規定需資格準入的手術,手術主持人還必須是已獲得相應專項手術的準入資格者。
(九)新調入、聘任的各級醫師獨立開展手術前應在高一級的醫師帶教考核后參照上述原則核定權限。新調入的學科帶頭人須將以往開展手術情況總結申報,然后由醫院專家委員會考核認定。
(十)進修、實習醫師不授予單獨操作各級手術的權限。進修醫師確實需要的,由科室根據其職稱和實際能力經考核后,參照上述原則申報比實際職稱低一級的手術權限,經醫務科審批同意后授予相應手術權限。
(十一)外籍醫師在本院行醫手術的執業手續按國家有關規定審批。
(十二)邀請外院專家會診手術、新技術新項目手術按照醫院相關文件執行。
(十三)禁止(1)低級別醫師做高級別手術,(2)跨專業手術,(3)開展未經授權準入的各類各級手術。
(十四)急診手術原則上應由具備實施手術的相應級別的醫師主持手術。但在需緊急搶救生命的情況下,在上級醫生暫時不能到場主持手術期間,任何級別的值班醫生在不違背上級醫生口頭指示的前提下,有權、也必須按具體情況主持其認為合理的搶救手術,不得延誤搶救時機。急診手術中如發現需施行的手術超出自己的手術權限時,應立即口頭上報請示。
三、醫師個人手術權限準入和管理
(一)學科帶頭人或科主任的手術權限報醫院專家委員會審批,其他各級醫師的手術權限由醫務科負責審批。
(二)各級醫師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完成某類手術一定例數后填寫《醫師個人手術權限申報表》并提出申請,經科室技術核心小組考核合格、審批同意后向醫務科申請獨立操作該手術的權限。醫務科根據申報醫師的資質、手術開展情況、科室考核意見等對醫師的個人手術權限申報進行審核。
(三)各級醫師經醫務科或醫院專家委員會審批同意后授予所申請級別和類別的手術權限,授權后方可獨立開展該類手術。
(四)醫師因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規范、常規,造成手術患者死亡、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功能障礙的,將暫停醫師該類手術權限3~6個月,經培訓考核合格后由醫師提出再次申請單獨操作該類手術的權限,醫務科或專家委員會根據考核情況決定是否再次授予。
(五)手術權限申報時間暫定于每年4月和10月下旬,醫務科或專家委員會于申報的下個月底前評價、審核授予各級醫師該年度的各級手術權限。
(六)未進行申報的醫師不得單獨操作各級手術,對超越權限的手術和人員麻醉科、手術室將不予安排手術。
四、手術審批權限
按《轉發深圳市衛生局<深圳市醫療機構手術及有創操作分級管理規范>的通知》執行。
五、門診手術:門診手術只能施行局麻下的小型體表手術,禁止施行全麻、硬膜外麻醉和腰麻下的其他手術。
六、手術醫師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嚴格手術審批權限。
七、對違反手術管理制度,造成醫療差錯、事故、法律糾紛或醫院經濟損失的由當事人和科主任承擔相應的責任。
十、會診制度
一、凡遇疑難病例,應及時申請會診。
二、科內會診:由經治醫師或主治醫師提出,科主任召集有關醫務人員參加。
三、科間會診:由經治醫師提出,上級醫師簽字同意,填寫會診單。應邀醫師要在24小時內完成,并寫會診記錄。如需專科會診的輕患者,可到專科檢查。
四、急診會診:一般急會診,由經治醫師填寫會診單,上級醫師簽字同意,并在會診單上注明“急”字,應邀科室應在10分鐘內到位。病情特別緊急(或搶救)可先通過電話邀請,后補填會診單,應邀科室必須立即派醫師前往。
五、院內會診:由科主任提出,經醫務科同意,并確定會診時間,通知相關人員參加。一般由申請科主任主持,醫務科要有人參加。
六、院外會診:本院一時不能診治的疑難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經醫務科同意,并與相關單位聯系,確定會診時間。會診由科主任主持,必要時也可由申請方醫師攜帶病歷,陪同患者到院外會診,也可將病歷資料寄發有關單位,進行書面會診。
七、科內、科間、院內、院外的集體會診:經治醫師要詳細介紹病史,做好會診前的準備和會診記錄,會診中要詳細檢查,明確提出會診意見。主持人要進行小結,認真組織實施。
十一、轉診制度
一、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轉科者,經轉入科會診同意,并在會診申請單上簽署意見,轉出科聯系好床位,方可專科。
二、轉入科對轉入患者應優先安排,及時轉科。如急、危、重病人,轉入科應盡快解決床位;如轉科過程中有導致生命危險的可能,應待病人穩定后,由轉出科醫師陪送至轉入科。
三、轉科前由經治醫師開出轉科醫囑,并寫好轉科記錄,通知住院處,按聯系的時間派人陪送到轉入科,向值班人員交代有關情況。
四、危重患者轉科時,轉出科室醫師應向轉入科室醫師當面交代病情。
五、醫院因限于技術和設備條件,對不能診治的患者需轉往外院診治者,由科主任提出,報醫務科(必要時報院長或主管副院長),由醫務科與轉入醫院聯系同意后方可轉院。
六、轉院必須嚴格掌握指征。轉院途中有加重病情導致生命危險者,不宜轉院。
七、轉院應征求患者親屬、單位意見,向其交代注意事項、是否護送等問題。
一、繼續擴大病種,增加病人數量
擴大細化病種,計劃成立專項病門診及住院病房;如癲癇病,頭痛焦慮,腦血管病,腦腫瘤等等,這樣對于擴大病原,統一管理,資源共享等都是有好處的。從長遠來看,我科發展空間相當大,單單腦血管病專科我科有待開拓的領域就有卒中單元,卒中康復病房,中醫輔助腦血管病針灸理療康復系列等,這些醫療單元的建立都可以使我科得到新的發展。
二、增加床位數,計劃建立腦系科專科治療中心與腦系科監護室等
目前我科設床位32張,計劃增加至50張,可以逐步與腦外科,心理衛生科等科室進行有序的經驗交流,具體到我科醫療人員應積極參加其它科室學術會議,進行技術學習,以期在不遠的將來能夠成立腦系科專科,這對于廣大病患可謂極大的福音。創建腦系科監護室,積極為腦系科危重病人提供及時,全面,有效,便捷的專業醫療護理服務。創建腦脊液病理室,為第一時間精確診斷疑難少見病提供權威性的依據,為培養專業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增加醫護人員,加強醫護人員培訓。
繼續完善學科人才梯隊結構,年中科內應有1名副主任醫師晉升為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晉升為副主任醫師,另增加住院醫師1~2名。培養碩士1~2名等。
對現有副主任醫師及主治醫師在臨床醫療、科研、教學等方面工作中讓他們挑重擔、壓任務,加強他們在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理論方面的學習,盡量選送他們外出接受專科進修,參加短期的學術交流,以掌握國內外神經內科的研究、發展動態,參加專項技術學習班。對于住院醫師的培養則立足于院內和科內,重點在于對他們臨床基本機能、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思維方法、基本功的培養,以加強平時考核,嚴格從上級醫師的教學查房及病例分析等入手,使他們在住院醫師培養計劃后,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神內科主治醫師。
護理人員的培訓以崗位練兵為主,鼓勵她們參加護理專業的高等教育本科自學考試,或到醫學院校護理專業接受脫產和半脫產的學歷教育,選派優秀人員到各著名醫院神內科進修。
四、增加設備投資力度,購置先進儀器設備,將神經科武裝為天津設備領先的科室。
購入核磁共振,開展神經介入治療,并購置24小時視頻腦電圖監測儀、肌電誘發電位儀,購置DSA等設備,以提高神經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水平。
五、加強科研,引進和推廣適宜新技術。
年內在核心期刊上2~3篇。結合TMS在神經科領域的
應用開展新技術,加強卒中后抑郁治療的研究,并結合在職研究生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每年申報課題,引進和推廣適宜新技術1~2項。
五年內,引進推廣神經康復,利用現代康復技術開展運動治療、作業治療、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吞咽語言訓練、認知能力訓練、ADL訓練及康復功能評定;將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系統化;根據腦血管疾病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配方的治療等等。
六、加強科室文化建設,增強科室凝聚力。
方栩
我患銀屑病后到處求醫,中西藥都試過,效果不好。現在治銀屑病到底有什么好辦法?
上海 蘇秦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主任醫師方栩:所謂好的治療,應該是有效的、且副作用小的療法。歸納一下,符合這一要求的、目前國內比較常用的系統療法有:維生素甲酸類口服藥、中藥和紫外線照射。這些治療都需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因為維生素甲酸類藥物的適應者、劑量、副作用、隨訪指標等都有一定要求;中藥種類很多,但離不開辨證施治,同時要防止某些藥物的積蓄中毒;紫外線療法的機器很多,但要掌握適應證和劑量。銀屑病的治療是個體化的,每個患者都應有最適合自己的“好辦法”。
一過性肢體無力要緊嗎
我62歲,有高血壓。最近兩次發生右側手臂無力,不過很快就好了。需要去醫院看嗎?
北京市陳富康
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張擁波:你的情況要警惕“小中風”。不少中風(卒中)病人發病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一過性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伴有突然說話不利或吐字不清。上述癥狀常在數分鐘內消失,頭部CT檢查大多也正常,因此常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其實,這是微小腦血栓引起的瞬間腦局部缺血,俗稱“小中風”。臨床上,約有一半“小中風”病人在5年內會發生卒中。由于你有高血壓史(卒中的高危因素),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及早就診防治。
專科門診:周四全天
小孩子打鼾要緊嗎
我兒子才6歲,晚上睡覺經常打鼾,有時還有憋氣。醫生說是腺樣體肥大,要手術。請問可不可以等孩子長大些再治?
上海市劉 熊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師馮云海:兒童腺樣體肥大如果在孩提時代不及時手術干預,將來即使隨著孩子長大,癥狀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其面顱骨發育異常,可能引起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所以一般主張保守治療無效的,應盡早行腺樣體切除術。目前,許多醫院采用鼻內鏡下吸引切割器切除腺樣體。手術在直視下進行,減少了手術的損傷;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較快,家長可放心就治。
專家門診:周一下午
減肥可以使性發育延遲嗎
我不到11歲的兒子有了“小胡子”,我希望醫生開點藥讓他晚點“發”,但醫生卻只讓他減肥、多運動,少曬太陽。這是為什么?
上海市花 靚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主任醫師俞建:只有對診斷明確的性早熟孩子,才可以考慮藥物治療。而男孩11歲左右發育,是正常現象。如果想延緩性發育、增進孩子最終身高,減肥確實是好辦法。因為營養過剩、體脂過多是引發特發性性早熟的原因之一。多運動,則能促進體格生長和增加身高。有利于長高的鍛煉包括跳繩、跳高、拉單杠、游泳等。在夏季,還要減少陽光照射,因為過度的紫外線照射也可能促進性發育。
專家門診:周三上午
估計“巨大兒”就應剖宮產嗎
我的孕期保健醫生告訴我,胎兒出生體重估計會在4000克以上。我很擔心,這很容易導致難產,必須剖宮產吧?
貴陽市肖平芳
張風,50歲,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副主任。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1號
郵編:100730
出診時間:每周一、周五上午
個人簡介: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眼科副主任,同仁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首席專家;首都醫科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華醫學會全國激光醫學學會青年委員、全國眼科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北京激光醫學學會委員。《中華眼科雜志》通訊編委,《眼科》、《中華現代眼科學雜志》雜志編委,《中華眼底病雜志》、《中華全科醫生雜志》審稿人。
衛生部保健局專家、北京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北京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專家、北京市婦幼保健委員會專家;衛生部專科醫師培訓細則參編專家、北京市住院醫師培訓細則起草負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法定傳染病診斷標準(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診斷標準)起草負責人。
專業特長:從事眼科臨床工作20余年,有豐厚的眼科專業理論和實踐基礎。主攻眼底病的診治,尤在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吲哚造影、眼部光學相干斷層照相技術在眼底病的診斷和指導治療方面達國內先進水平;對眼底病的藥物和激光治療有豐富的經驗;擅長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對原發和繼發的視網膜脫離的治療有深入研究。尤其對眼底出血性疾病并發癥(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綜合處理有獨到之處。近年來,較為領先地在國內展開了光動力療法、經瞳孔溫熱激光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膜等激光領域的新技術,使黃斑區疾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療。
董硯虎,51歲。教授。青島市內分泌
糖尿病醫院院長。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福州路81號
郵編:266073
出診時間:每周一、三全天
個人簡介:1977年畢業于濰坊醫學院醫療系。從事內科、內分泌糖尿病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年。于1977~2000年在濰坊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內科,濰坊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濰坊市內分泌研究所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教授,所長等職。2000~2006年任青島市內分泌糖尿病研究所所長,青島市內分泌糖尿病醫院院長。國內外300余篇,著作10余部,獲成果獎勵18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代謝綜合征、胰島功能代謝性疾病流行病學等。
于德民,55歲,教授、院長。天津醫大代謝病醫院院長、天津內分泌研究所所長
地址:天津市和平區國安道66號
郵編:300070
出診時間:每周二、四特需門診,周三普通專家門診
個人簡介:1978~1998年,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內分泌科任主任、副主任醫師;1998年至今任天津醫科大學代謝病醫院院長、教授、博導;1984~-1994年在天津醫科大學學習內分泌代謝病專業,取得碩士、博士學位;1997~1998年在瑞士日內瓦大學任高級訪問學者。
專業特長:糖尿病臨床基礎研究:線粒體糖尿病研究;醛糖、源酶及其并發癥等方面的研究。
周韞珍,79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漢口航空路13號
郵編:430030
程艷麗,清華大學附屬華信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李全民,第二炮兵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陳山,北京同仁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
在澳大利亞治療口臭,醫生會拿出一根氣味線讓患者對著吹氣,如果呼出氣體有甲硫醇(糞便味)、硫化氫(臭雞蛋味)、二甲基硫化物(硫磺和汽油混合味),無論怎么清潔牙齒都無濟于事,因為口臭的原因并不在口腔。
氣味線這個檢測工具,在我們國家的醫院雖沒有應用,但有經驗的醫生基本能辨別出口臭是來自齲齒、牙周病,還是身體其他病變,尤其是以下三種口臭,提示患者應做不同的檢查。
糞臭味口氣——查消B超、胃腸鏡
如果口臭氣味濃烈,猶如糞臭味很可能是胃腸道疾病造成的。清華大學附屬華信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程艷麗說,慢性萎縮性胃炎常出現酸臭味;幽門梗阻會出現臭鴨蛋味口臭;嚴重便秘和腸梗阻出現糞臭味。另外,食管炎、慢性胃炎、腸炎等因慢性炎癥導致消化道動力障礙,食物排出緩慢,存留、反流而出現口臭。如果伴有惡心、腹痛等即可確診患消化道疾病。
這類患者應盡早到消化科就診,并通過消化道B超、胃鏡、腸鏡等查明病因,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促胃動力或保胃黏膜的藥物,胃腸道疾病治愈后口臭可消失。
爛蘋果味——做血糖檢查
還有一種口臭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即爛蘋果味。第二炮兵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全民解釋說,一方面是糖尿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免疫功能障礙,口腔中致病菌增多易引起牙齦炎和牙周炎,產生難聞氣味。另一方面是血糖過高引起脂肪代謝分解活躍,大量脂肪被分解為丙酮、乙酸等酸性物質,通過肺部由口和鼻腔排出,因此呼出的口氣會帶有爛蘋果味。
所以,口腔出現爛蘋果味的口氣,應到醫院篩查是否患有糖尿病,無論是空腹還是餐后血糖,最好都做一下,同時做個酮體檢測,以排查是否是酮癥酸中毒。
似尿液味——查腎功能、腎B超
梁曉春,49歲。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科主任。
出診時間: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帥府園1號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
郵編:100730
個人簡介:1978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1987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獲醫學碩士學位。畢業至今一直在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已培養碩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讀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研究中草藥治療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發展基金等重點課題9項。90余篇,獲優秀論文5篇。曾獲衛生部、北京市、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成果獎9項(2003年、2005年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獎2項,2005年獲中國中西醫結合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作為主編、副主編和編委的書著12部。1997年獲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員會教學成果二等獎。1998年獲全國中西醫結合中青年優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獲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2006年獲北京市首屆中青年名中醫。目前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醫藥學會臨床藥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臨床醫生》雜志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中國中藥雜志》、《中成藥》、《中華全科醫師雜志》、《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北京中醫》、《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種雜志的編委。
專業特長: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相關科室信息: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請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陳慎吾、錢淇光、李重仁等為顧問。1975年聘請北京四大名醫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醫祝諶予作為中醫科主任。幾十年來全科以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和發展為主要方向,中西醫結合開展醫、教、研工作,培養了大批中西醫結合的骨干人才。曾獲得衛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學成果、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成果及世界傳統醫學成果等多種獎項。數百篇,獲優秀論文多篇,主編與參加編寫的書籍40多部。多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交流。科室成員在全國學會擔任理事、常務委員、委員及國家級雜志擔任編委的人數達15人以上。2002年被批準為北京市綜合性醫院示范中醫科。
于康,38歲。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
出診時間: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帥府園1號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
郵編:100730
個人簡介:現任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營養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首席營養專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臨床營養雜志》編委、《食品安全與健康顧問》雜志編委、《糖尿病天地》雜志編委、《糖尿病新世界》雜志編委會顧問。
在中國核心醫藥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編學術專著《臨床營養治療學》和《臨床營養醫師速查手冊》。副主編學術專著《臨床腸外與腸內營養》、《腸內營養》、《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診療手冊》和《臨床營養學》等。作為編委參加16部學術專著編寫。主編科普叢書《作自己的營養醫生》、《臨床營養解決方案》、《營養與疾病防治241問》、《非典型肺炎營養防治90問》、《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壓高血糖飲食自療法》、《代謝綜合征的營養治療》、《營養門診》、《寶寶的第一口食譜》等45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