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數字化發展報告

數字化發展報告

時間:2023-09-04 16:54: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數字化發展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數字化發展報告

第1篇

二、教育信息化亮點

2009年,法國政府宣布投入62億美元,專門用于ICT的跨領域投資,特別用于提供新型數字服務、推動寬帶網絡發展、開發數字工具新應用等。其中一部分資金用于支持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包括“數字農村學校項目”(Digital Rural Schools Program)。

2010年1月,法國國會議員、艾朗古爾市市長讓-米歇爾·富爾古斯(Jean-Michel Fourgous)向教育部提交了題為《數字化學校成功之路》(Getting Digital Schools Right)的報告。報告建議政府加快數字化中小學校建設,并從12個方面提出了數字化學校建設的內容以及70項具體實施措施。

法國教育部在開發數字學習材料方面與私營出版商密切合作,同時通過試點項目向12個學區69所中學的學生提供數字教科書。

法國教育部正在開展一項關于信息技術在學校中應用的年度信息化調查(Enquête TIC,ETIC),調查結果將用于政策和規劃的制定。

三、教育體系的結構與性質

(一)職能部門的主要責任

法國教育行政體制以中央政府為主導,法國教育部負責開發、監管與定期修訂國家課程(包括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課程,分別涉及3~8歲、9~14歲和15~18歲的學生),教育部的規劃和監管通過區域行政管理機構——學區(académie)來實施。學區為中央政府派駐地方的代表,并不隸屬于地方政府。法國本土及其海外省共設30個學區,各學區的運作由政府任命的學區長(Recteur)負責。各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監管小學教育,省級(Département)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監管初中教育,大區(Région)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監管高中教育(Régnier 2009)。

學區與各省、市地方教育部門密切合作。學區負責教學和國家課程的貫徹,各地方政府負責籌措學校經費(Terrades 2010a)。例如,地方政府出資設立和維護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學區則培訓學校教職員工使用這一系統。

(二)政治與經濟背景

和很多在全球經濟衰退中受挫的國家一樣,法國政府為刺激經濟發展投入了大量資金,其中一些資金用在信息化領域。2009年,法國政府宣布投入62億美元,用于ICT的跨領域投資,特別是用于提供新型數字服務、推動寬帶網絡發展、開發數字工具新應用等。其中一部分資金用于支持教育領域的信息化發展,包括數字農村學校項目。在該項目中,人口少于2000人的城鎮,當地小學可以向政府申請資助,以支持其信息化發展。

在法國,信息化在教育中的應用也通過相同的中央-地方途徑實施。教育部下屬的教學項目、教師專業發展和數字發展辦公室負責ICT相關工作。教育部網站?譩ducnet是當前相關政策和項目集中的信息來源。

法國在國家層面有一系列項目,旨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支持高質量數字信息資源的開發,并通過傳播優秀的實踐案例來推動ICT在教學中的使用。教育部開設的網站提供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德語等各語種版本的學習資料,網站還將其1/3的教學視頻翻譯成英文。各學區都有一名信息化顧問,其主要工作是為地方政府教育信息化政策提供支持(Terrades 2010b)。

四、教育信息化

(一)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

新的教育信息化規劃原定于2010年下半年。信息化總目標則于2006年在官方文件《知識與技術的共同基礎》(The Common Bas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中以7種能力的形式提出(Régnier 2009)。

雖然新的國家規劃還沒有,但在2010年1月,法國國會議員、艾朗古爾市市長讓-米歇爾·富爾古斯向教育部提交了一份題為《數字化學校成功之路》的報告,又稱《富爾古斯報告》。報告建議政府加快數字化中小學建設,并從12個方面提出了數字化學校建設的內容,包括:普及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如高速網絡和互動技術);培訓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以提高其使用ICT的效率;通過修訂知識產權法等法律法規,使人們更易獲取和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數字化工作環境——學習管理系統;傳播數字化文化和發展數字化工具;借助數字化工具培養學生創造力;加強應對數字化社會的教育;實施數字化遠程教學;提供數字化服務;制定學校數字化發展目標等(Terrades 2010a)。此外,報告還提出70項具體措施。

《富爾古斯報告》對于通過技術改變教育的潛力持樂觀態度,認為政府亟需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加大投入,以此作為法國在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保持競爭力的方法之一。報告詳細描述了法國落后于其歐洲鄰國(特別是英國和德國)的狀況,介紹了教育信息化方面領先的國家(如丹麥和韓國)。

2010年4月,法國教育高等委員會對該報告給予了警示性回應,強調對于信息化的信心過度會損害公民的基本技能(High Council on Education 2010):

我們應該警惕一種被不斷重復的理念:“信息化使學生將精力集中于推理論證,而非在計算上浪費時間,且忽視內容而注重方法……信息化是知識和學習的工具,而非知識和學習的替代品。”

(二)國家規劃的具體內容

標題:數據收集時未

出版時間:未出版

網站鏈接:未公布

(三)私立機構的參與

第2篇

[關鍵詞]檢驗檢測;實驗室管理;數字化轉型;數據治理

一、前言

檢驗檢測行業區別于其他行業,其生產的“產品”是數據。數據與其他資源相比具有可復制、可傳輸、可計算的特點。同時,檢驗檢測行業產生的數據,相對于生產制造業,具有批量小、復雜程度高、對規范性要求高等特征。數字化轉型對不少實驗室而言,是一個全新的命題,同時也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二、實驗室數字化轉型的內涵

對于實驗室而言,數字化轉型是指運用新一代數字技術,促進實驗室戰略、業務、研發、管理、服務、財務、供應鏈等的轉型與升級,實現實驗室活動所需的人員、設施環境、儀器設備、計量溯源系統及外部支持服務等的數字化管理與運維,確保實驗室檢測或校準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因此,實驗室的數字化轉型,其核心是支撐實驗室形成有價值的數字資產——即可信任的數據,并最終賦能價值的過程。鑒于檢驗檢測行業與質量、民生以及監管密不可分的聯系,檢驗檢測的數字化絕不能局限于機構內部,而必須從行業整體,以及產業鏈上下游加以充分考慮,至少需要考慮以下三方面的場景。1.檢驗檢測助力經濟數字化。形成新供給:檢驗檢測是生產制造、科技研發、商貿流通、航運物流、專業服務、農業等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實驗室的數字化轉型,應考慮與上下游產業的貫通發展,尤其在推進生產、研發和貿易方面,檢驗檢測的數字化轉型將有助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2.檢驗檢測助力生活數字化。滿足民生保障新需求:數字化民生保障,在公共衛生、健康、教育、司法等領域,與檢測息息相關。實驗室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在打造智慧醫院、數字校園、疾控服務、司法鑒定等一批數字化示范場景中的參與與融合。3.檢驗檢測助力治理數字化。優化新環境:在深化“一網統管”建設,聚焦公共安全、應急管理、規劃建設、城市網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場監管、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與檢驗檢測行業的關聯尤為密切。因此,實驗室的數字化轉型,要優先考慮態勢全面感知、風險監測預警、趨勢智能研判、資源統籌調度、人機行動協同等方面的訴求。三、實驗室數字化轉型的矛盾與誤區根據牽翼網2021年3月對81家檢驗檢測行業中高層管理者代表進行的調研顯示,實現實驗室數字化轉型最大的困難依次為:實驗室“技術負債”和“習慣負債”(50.6%)、數字化轉型需求不明確(49.4%)、無法評估數字化轉型投入產出比(32.1%)、實驗室內部沒達成共識(22.2%)、沒找到合適的供應商(17.3%)和預算不支持數字化轉型(13.6%)?!凹夹g負債”和“習慣負債”已經成為數字化領域被廣泛討論的問題。例如,實驗室采購的設備設施無數據接口,導致從源頭上這些設備產生的數據無法與系統對接。解決的方法唯有對設備改造甚至更新換代,該類型老舊設備成為事實上的“技術負債”。員工由于習慣了線下的操作模式,對使用數字化系統產生不適應甚至抵觸,造成的結果往往是效率下降,甚至無法推行新的系統。技術負債和習慣負債均會拖累實驗室的數字化進程,如果沒有一定的決心和手段,技術負債和習慣負債的惡性循環會嚴重阻礙數字化轉型的落地?!凹夹g負債”和“習慣負債”本質上是由人的思維定勢造成的。缺乏統一效果評價方式,也是阻礙實驗室開展數字化轉型投入的重要障礙。在這一點上,實驗室各個崗位的認知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實驗室決策層關注數字化轉型能夠支撐實驗室現有組織架構和未來擴展,檢測過程實時監控,為實驗室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提高實驗室管理和檢測效率,提高檢測質量,實現降本增效。實驗室管理層關注無紙化,自動生成統計分析數據;監控檢測過程和計劃執行,出現超期、設備異常、耗材使用等情況及時預警;績效管理;數據追溯等。實驗室檢測人員的關注點是希望系統操作簡單、快捷,不影響現有工作習慣;不需要錄入大量數據,選擇掃描代替填寫;借助系統幫助,能夠提高效率,減少出錯;與使用的其他系統,如OA、財務實現集成;實驗室的IT人員則關注系統運行穩定,在大數據下實現高度可用;保障數據安全性、完整性;系統出現故障時,能夠快速恢復;支持自定義和靈活調整。這些訴求都自有其合理性,但放在一起,經常存在矛盾,并且往往與有限的預算形成巨大的沖突。此外,檢驗檢測行業雖然是高技術服務業,但大部分還停留在線下思維模式。絕大部分檢驗檢測機構沒有專門的數字化團隊,IT部門的地位屬于支持性部門。在實驗室數字化轉型中,由于缺少成熟的經驗,決策層往往無法利用內部資源來對數字化路徑進行清晰的定位。此時,就有必要引入外部的咨詢和培訓團隊。優秀的定制化咨詢,不但能夠為實驗室規劃好明確的數字化轉型目標和路徑,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實驗室分析現有模式的瓶頸和不符合項,有針對性地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加以改善,從而顯著提升數字化轉型的效果。同時,由于有成功的案例,也能夠為實驗室數字化轉型路徑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陣痛加以疏導,幫助實驗室邁過數字化轉型中的困境。

四、實驗室數字化轉型推薦路徑

由于數字化轉型的以上特性,實驗室可以采取“總體規劃、局部先行、管理預期、持續推進”的策略,從某些環節(數字化檢測報告或在線業務受理)開始,充分建立內部信心,再逐步推廣到全流程,以需求驅動數字化轉型落地,提升轉型成功率。1.總體規劃。實驗室數字化轉型的首要工作是“摸清家底”,搞清通過數字化轉型來解決哪些問題?除了傳統的信息化管理要求之外,數字化轉型更應關注提升效率、服務體驗、控制風險、客戶管理、優化決策等方面,更不應忽視數據的作用。無論是歷史數據,還是貫穿檢測過程中的知識應用,都應注意在系統中加以提煉萃取,形成新的業務價值。在摸家底階段,很可能有必要借助外部咨詢能力,以完成包括業務流、質量流、數據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情況,以及現有的IT基礎設施。最終,梳理出對數字化轉型的需求,需求的收集范圍要覆蓋人員、設施環境、儀器設備、計量溯源系統及外部支持服務等。2.局部先行。通過自我洞察和階段性目標,先從某一環節或應用場景入手,漸進式進行數字化轉型。例如:對于樣品批量大、流轉周期短、報告數量多的實驗室,應當考慮更高的流程標準化要求;更合理的檢測流水線規劃;更自動化的報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加密、防偽手段。對于樣品批量少、流轉周期長、報告單價高的實驗室,則需要考慮更完善的復雜合同評審;更高效的協同任務流;支持自定義的報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復雜支付場景。場景不同,設計和規劃的重點會完全不同。實驗室的項目團隊尤其需要管理好每個階段的預期,持續推進,避免多頭需求,久拖不決無法上線的局面。3.管理預期。實驗室現有的管理機制自有其合理性,除非有比現有模式更好的模式,否則不能對其妄加否定。轉型可以是對實驗室現有流程和管理制度的梳理和規范,但決不是推倒重來。有的管理者希望通過某一信息系統的實施,對實驗室的管理機制加以大幅度的改進。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須知,管理體制和機制的改進歸根結底需要的是管理者的決心和管理手段。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需求管理工作。如果好大求全,容易造成大量功能都處于幾乎低使用率的狀態,不僅導致了項目實施周期加長、成本提高,還會導致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復雜度提高、出錯率上升,反而會給用戶造成諸多不便,影響了最終的轉型效果。4.持續推進。實驗室是不斷發展的。這也就意味著,系統也需要持續改進,才能始終適應實驗室的管理需求。事實上,系統上線只是后續持續改進的一個新起點。隨著實驗室組織架構的變化、管理體系的發展和業務流程的變化,需要不斷識別實驗室發展中產生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將有關的部分體現在系統中,才能始終保持系統的生命力。對此,管理者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五、小結

數字化轉型對于實驗室轉型發展的重要性是無可辯駁的,也是所有不確定中的唯一確定。數字化轉型不是目的,實驗室生存和發展才是。轉型首先“轉心”,只有思維方式的轉型,才能驅動業務創新,完成變革。

[參考文獻]

[1]上海市認證協會.數字化實驗室數據控制和信息管理要求:T/CSCA130002-2020[S].上海:上海市認證協會,2020:2

[2]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GB/T36073-2018[S].北京: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8:3

[3]上海艾瑞市場咨詢有限公司.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實踐研究報告[R].上海:上海艾瑞市場咨詢有限公司2021

第3篇

關鍵詞 出版集團;數字化建設;跨區域發展;跨行業發展;跨媒體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45-0029-02

在數字化時代,出版集團的建設必須整合好、利用好各類優勢資源,與現今的數字化時代背景相融合。因此,本文想從出版集團化的數字化建設和“三跨”建設這兩個方面來探討我國出版集團化的建設。

1 我國集團化建設的現狀

根據2013年8月的《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可知,我國現有出版傳媒集團118家,其中圖書出版集團32家、報刊出版集團47家、發行集團27家、印刷集團12家。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山東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和資產總額均突破100億元,“雙百億”集團數量翻番,另有8家集團資產總額超過100億元,較2011年增加3家。2012年,數字出版實現營業收入1935.5億元,較去年增長了40.5%,占全行業營業收入的11.6%,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2.1個百分點[1]。這足以說明,數字出版的成長空間相當大,加強出版集團間的數字化建設將是集團轉型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結合上述數據,可以將我國出版集團化的現狀歸結為兩點:1)出版集團化發展處于上升的階段,但是區域之間、行業之間、媒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無法很好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2)數字化建設的發展空間大,但目前的數字出版大多依舊停留在傳統出版數字化的階段,形式單一,渠道過窄。因此,加強出版集團的區域之間、行業之間、媒體之間的融合、溝通和數字化建設將會是以后出版集團化的重要工作內容。

2 出版集團的數字化建設

綜合目前數字化強勁發展的環境分析,出版集團數字化建設應該加強數字內容形式對終端的適應性建設、有特色的平臺建設以及數字出版產品建設。

2.1 數字出版內容形式對終端的適應性建設

在當前的環境下,電子閱讀器、手機閱讀等移動閱讀終端的不斷興起。如何充分地利用好這些多樣化的平臺,最大限度地占領市場,是出版集團數字化建設所應該達到的最基本的要求。

目前雖然已有很多出版集團在進行數字化,但是其數字化內容對于閱讀終端的適應性卻不太理想,大部分的數字化內容只是針對某一種閱讀終端適用。如果想讓數字化內容能夠在其他閱讀終端上閱讀,還需再次對其內容進行相應的數字處理才能實現閱讀。可以這么說,在數字閱讀終端不斷涌現的今天,如果內容制作者能夠努力打造出適應各種閱讀終端的數字內容,那么,它不僅會占領數字出版閱讀這一市場的多數份額,同時也會對數字內容的推廣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會推動出版集團化的進一步發展。

2.2 特色數字出版平臺的建設

數字出版平臺是出版集團產業鏈的延伸,是其自身內容和形象的展示空間,因此出版集團必須高度重視出版集團特色數字平臺的建設。

目前,我國的數字出版平臺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實現盈利的并不多,但是,有特色的數字出版平臺的運營情況明顯要好很多,比如時代新媒體出版社充分利用了安徽出版集團的音像資源,傾力打造了我國第一個iTV“健康頻道”,并于去年4月正式啟動,截止到目前為止,僅安徽省的用戶就已經超過100萬。

2013年8月,中國出版集團旗下的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結合自身情況與實際情況,打造了“易閱通”這樣一個國際數字資源交易與服務平臺,并于2013年8月正式啟動,其定位為“一個平臺,海量資源、全球服務”。“易閱通”所屬“全球數字資源聚合與服務工程”于2012年已被列入國家財政部“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相關出版管理部門以及人員對此高度重視。這足以說明,有特色的數字出版平臺的建設對于我國數字出版的發展非常重要,萬萬不可小覷。

2.3 數字出版產品的開發

數字出版產品是指將特定的數字內容與特定終端相結合的產品。即不僅僅涉及內容的制作,同時還涉及閱讀終端相關技術的研發。數字出版產品的開發也是出版集團數字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目前,有很多的出版集團相繼推出了自有的閱讀器。讀者集團于2012年10月與裴訊公司合作推出的首款讀者智能手機,里面包含了讀者雜志三十年珍藏合刊,同時還可以鏈接到“云圖書館”,下載更多的文化產品。截止到目前為止,此款手機已經銷售了20000部,銷售額與成本基本持平,如果能夠繼續保持這樣的勁頭一直發展下去的話,讀者出版集團在這一塊必然會實現很大的盈利。

由此可以看出,數字出版產品的研發不僅僅是對閱讀終端的研發和優質內容的制作,它更注重的是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將優質的內容與易于讓受眾群體接受的表現形式相結合,實現數字內容的傳播。出版集團應該加大對數字出版產品的研發,進一步推進出版集團數字化進程。

3 出版集團的“三跨”建設――跨區域、跨行業、跨媒體

“三跨”是指出版集團在集團化的過程中要跨區域、跨行業、跨媒體經營,高度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利用。至今為止,這一詞已經提出了很久,但是實踐的程度尚淺,發展空間依舊很大。

3.1 出版集團的跨區域建設

2007年,江西出版集團與中國和平出版社改制合作協議的簽署開創了跨地區重組的先河。2008年,江蘇新華發行集團重組海南新華書店集團的零售業務,成立了海南鳳凰新華發行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家跨地域重組的發行企業。2010年,北京師范大學和安徽大學出資重組了安徽大學出版社,實現了高校間跨地區重組的突破。2012年,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加快出版傳媒集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出版傳媒集團之間跨地區兼并重組。

雖然已有成功案例,但目前我國跨區域的重組依舊存在著多重的困難,且進程緩慢。而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的發展和市場發展的規律又要求出版集團進一步打破區域間的壁壘,實現出版業的經濟增長。因此,各出版集團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結合外部的實際條件,努力沖破地區間的壁壘,打造適合自己的戰略合作模式,充分整合好優質資源,為集團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

基礎。

3.2 出版集團的跨行業建設

出版集團跨行業合作可以爭取到更多、更好地平臺,能夠吸收異行的資金,將異行作為投資主體,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為出版集團實現多元化發展提供更穩定、更好地資金鏈。

2013年10月,重新出版集團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重慶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重慶出版集團作為內容提供方,移動公司作為技術開發和運營技術支撐,雙方共同投入數千萬,打造了重慶移動互聯網應用體驗實踐中心。中國移動通信公司與出版集團的再次合作證明,異業合作可以彌補出版集團的發展劣勢,且出版集團的發展空間較大;同時,也說明我國出版集團的文化產業發展與各行各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跨行業發展對于出版集團來說非常必要。

3.3 出版集團的跨媒體建設

出版集團的跨媒體發展是指出版集團從圖書行業延伸向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多媒體市場,進行資源的整合以及內容資源的深度開發。目前,國內的出版集團也已經有一些實現了跨媒體發展,但是其中不乏一些在行政力量指導之下的組合,這樣的跨媒體組合往往不是出于市場發展的需要,對于組合后的長遠發展并無

益處。

截止至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有相關的政策支持跨媒體發展,這就為跨媒體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條件。

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市場的導向下真正以整合資源、深度發展為目的來進行跨媒體經營,不僅要統一資源的調配與管理,還要有明確的跨媒體經營戰略。貝塔斯曼集團具有鮮明的跨媒體戰略――創造長期價值,它們非常重視核心業務的增強,并不斷拓展與各電商的業務關系。在金融危機時期,貝塔斯曼集團旗下歐洲最大的電視集團RTL集團和歐洲最大的雜志出版集團古納雅爾不僅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反而經營得很出色,這就是因為其得益于數字業務在內的所有核心領域業務的擴展。

因此,在今后的集團化建設中,加強跨媒體經營,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媒體經營應該是我們共同的

目標。

4 結論

目前,數字出版發展勢頭強勁,但我國出版集團在跨區域、跨行業、跨媒體發展等方面的發展空間依舊很大。因此,我們在處理好出版集團的政企關系、法人治理結構問題的同時,也應該致力于加強出版集團的數字化建設,加強區域間、行業間、媒體間的滲透和融合,以市場為導向,最大程度地合理整合優勢資源,促進我國出版集團化建設在數字時代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郝振省,魏玉山. 出版傳媒集團的地位與創新發展狀況分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3(04):26-30.

[2]郝振省,魏玉山.2011-2012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3]馬瑩.2012年中國書業大勢大事四大趨勢引領出版產業走向.中國圖書商報[N],2012-07-03.

[4]田麗麗.2013年中國書業內容創新報告?出版集團分報告.中國圖書商報[N],2013-04-19.

第4篇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作業已經進入醫學影像界,并以奔騰之勢迅猛發展,伴隨著一些全新的數字化影像技術陸續應用于臨床,如CT、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正電子體層成像(positiveelectrontomography,PET)、計算機放射攝影(computedradiography,CR)及數字放射攝影(digitalradiography,DR)等,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網絡化已逐步成為影像科室的必然發展趨勢,同時在客觀上要求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書寫的計算機化、標準化、規范化。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和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應運而生并得到了快速發展,使整個放射科發生著巨大變化,提高了影像學科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

PACS是近年來隨著數字成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步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旨在全面解決醫學圖像的獲取、顯示、存貯、傳送和管理的綜合系統[1-4]。PACS分為醫學圖像獲取、大容量數據存貯、圖像顯示和處理、數據庫管理及用于傳輸影像的局域或廣域網絡等5個單元[2,4]。

PACS是一個傳輸醫學圖像的計算機網絡,協議是信息傳送的先決條件。醫學數字影像傳輸(DICOM)標準是第一個廣為接受的全球性醫學數字成像和通信標準,它利用標準的TCP/IP(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網絡環境來實現醫學影像設備之間直接聯網[3]。因此,PACS是數字化醫學影像系統的核心構架,DICOM3.0標準則是保證PACS成為全開放式系統的重要的網絡標準和協議。

1998年我院放射科與航衛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GEHangweiMedicalSystems,簡稱GEHW)合作建成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網絡系統,它以DICOM服務器為中心服務器,按照DICOM3.0標準將數字化影像設備聯網,進行醫學數字化影像采集、傳輸、處理、中心存儲和管理。

材料與方法

一、系統環境

(一)硬件配置

1.DICOM服務器:戴爾(Dell)PowerEdge2300服務器(奔騰Ⅱ400MHzCPU,128MB動態內存,9.0GB熱插拔SICI硬盤×2,NEC24×SCSICD-ROM,Yamaha6×4×2CD-RW×2,EtherExpressPRO/100+網卡;500W不間斷電源(UPS)。

2.數字化醫學圖像采集設備:螺旋CT:GEHiSpeedCT/i,DICOM3.0接口;磁共振:GESignaHorizonLXMRI,DICOM3.0接口。

3.醫學圖像顯示處理工作站:SunAdvantageWindows(簡稱AW)2.0,128MB靜態內存,20in(1in=2.54cm)彩顯,1280×1024顯示分辨率,DICOM3.0接口。

4.激光膠片打印機:3M怡敏信(Imation)969HQDualPrinter。

5.醫學圖像瀏覽終端:7臺,奔騰Ⅱ350~400MHz/奔騰Ⅲ450MHzCPU,64~128MB內存,8MB顯存,6GB~8.4GB硬盤,15in~17in顯示器,10Mbps以太網(Ethernet)網卡,Ethernet接口。

6.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打印服務器:2臺圖像瀏覽終端兼作打印服務器。

7.激光打印機:惠普(HP)LASERJET6LGOLD×2。kr~e6w=,N!''''#X_Ow+bafe~nNw法律論文b&mWw;\+?=u(tAvzA€\J?~^v=

8.集線器(HUB):D-LINKDE809TC,10MBPS。

9.傳輸介質:細纜(THINNET);5類無屏蔽雙絞線(UTP);光纖電纜。

10.網絡結構:星形總線拓撲(STARBUSTOPOLOGY)結構。

(二)軟件

1.操作系統:螺旋CT、MRI、AW工作站:UNIX;DICOM服務器:WINDOWSNT4.0SERVER(英文版);圖像瀏覽及診斷報告書寫終端:WINDOWSNT4.0WORKSTATION(中文版)。

2.網絡傳輸協議:標準TCP/IP。

3.網絡瀏覽器:NETSCAPECOMMUNICATOR4.6。

4.數據庫管理系統:INTERBASESERVER/CLIENT5.1.1。

5.醫學圖像瀏覽及影像診斷報告系統開發軟件:BORLANDC++BUILDER4.2。

論文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的開發與初步應用來自免費

6.醫學圖像瀏覽終端:GEHW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

7.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GEHW醫療診斷報告1.0。

8.刻錄機驅動軟件:GEAR4.2。

(三)系統結構

螺旋CT、MRI和AW工作站按照DICOM3.0標準通過細纜連接到主干電纜(細纜)上形成總線拓撲結構的DICOM網絡;DICOM服務器與各圖像瀏覽及診斷報告書寫終端通過雙絞線以集線器(HUB)為中心連接成星形拓撲結構的ETHERNET網絡;二者再通過集線器連接成星形總線拓撲結構的PACS。螺旋CT、MRI、AW工作站各自通過光纖電纜與激光膠片打印機相連,進行共享打印。本PACS由如下各子系統構成:

CT/I:GEHISPEEDCT/I;AW2.0:SUNADVANTAGEWINDOWS2.0;MRI:GESIGNAHORIZONLXMRI;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ETHERNET網絡:以太網絡;T-BNC:同軸電纜接插件T型連接器;TERMINATOR:終結器;TRANSCEIVER:收發器;UTP:無屏蔽雙絞線;THINNETCOAXIALCABLE:細同軸電纜

1.數字化圖像采集子系統:從螺旋CT、MRI等數字化影像設備直接產生和輸出高分辨率數字化原始圖像至DICOM服務器,供中心存儲、打印、瀏覽及后處理。

2.數字化圖像回傳子系統:將中心存儲的圖像數據回傳給螺旋CT、MRI等數字影像設備,供打印、對比參考及后處理(三維重建等)。

3.醫學圖像處理子系統:在AW工作站及各圖像瀏覽及診斷報告書寫終端上進行調節窗寬/窗位、單幅/多幅顯示、局域/全圖放大、定量測量(CT值、距離、角度、面積)、連續播放和各種圖像標注等。

4.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書寫子系統:書寫規范、標準的醫學影像診斷報告。

5.圖像中心存儲子系統:圖像短期內(5~7天)保存在DICOM服務器的硬盤中,當圖像數據累積到一定數量(650MB)時,將其刻錄到CD-R(COMPACTDISK-RECORDABLE,刻錄盤)盤片上作為長期存儲。

二、醫學圖像瀏覽及影像診斷報告系統

醫學圖像瀏覽及影像診斷報告系統使用的軟件包是由航衛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簡稱GEHW)提供的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該軟件以WINDOWSNTSERVER/WORKSTATION4.0為操作平臺,分為服務器端和客戶端兩部分:服務器端軟件負責完成醫學圖像的傳輸、中心存儲、數據庫管理等任務;客戶端軟件具有醫學圖像瀏覽和影像診斷報告書寫功能。

服務器端軟件包括圖像瀏覽、圖像管理、光盤數據庫和系統設置4個模塊。(1)圖像瀏覽模塊具有簡單的圖像瀏覽功能;(2)圖像管理模塊包括存儲、刪除、圖像輸出等子模塊,在這些子模塊中通過以患者姓名、年齡、性別、CT號、檢查序號、檢查類型、檢查日期等為關鍵詞在DICOM服務器硬盤、光盤上查詢所需圖像并進行相關處理;(3)光盤數據庫模塊儲存有每張光盤圖像檢索信息以備查詢;(4)系統設置模塊管理各輸入輸出設備的IP地址等。

醫學圖像瀏覽軟件具有強大的圖像處理功能,可以通過網絡從DICOM服務器硬盤、光盤上調閱所需圖像,并進行圖像瀏覽和后處理。它包括窗寬窗位、圖像、幾何、網絡、顯示格式、連續播放等功能模塊:(1)窗寬窗位模塊通過預定義、用戶自定義及精確設定窗寬窗位,使圖像得到最佳顯示,另外還可以通過鼠標左鍵進行調節;(2)圖像功能模塊可以對圖像進行放縮(1~300倍)、濾波、對比度(-100~100)、旋轉(0~360°)、三原色(RGB)色彩處理;(3)幾何功能模塊可以將圖像垂直或水平翻轉、加網格、負片處理、定量測量(CT值、距離、面積、角度)及標注等。經過后處理的圖像可以直接輸出至診斷報告系統或以不同文件格式存盤以供制作幻燈片

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軟件鑲嵌于醫學圖像瀏覽軟件內,可以在瀏覽圖像后直接書寫診斷報告。醫療診斷報告主窗體上的輸入項如姓名、性別、年齡、CT號、檢查序號及檢查日期可直接從數據庫獲取,報告日期由系統自動生成,科別、報告模板等項通過下拉菜單選擇。檢查所見、印象兩項可直接從診斷支持庫提取正?;虺R姴?、多發病的檢查所見、印象,直接或經局部修改后形成診斷報告主體。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復制、粘貼、清除、全選、字體等編輯功能。該軟件可輸出4種格式的診斷報告,其中可包含1~2幅典型圖例。用戶可通過1個或多個關鍵字段檢索和調閱診斷報告。

結果

在上述PACS的硬件設備安裝、組網完成后,在基礎網絡連接(TCP/IP)和DICOM水平傳輸這2個層次上,對PACS進行整體調試,成功地實現了數字化圖像在PACS內的傳送、中心存儲、易機圖像處理、不同操作系統(UNIX和WindowsNT)不同格式圖像(Adv和Dic)在DICOM3.0標準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影像交流,以及PACS內影像診斷報告的書寫、共享、打印等功能。1999年初PACS正式用于我科的CT及MRI室,顯著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討論

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醫學影像技術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醫生工作模式的變革:要求醫生逐漸習慣于在顯示器的熒光屏上觀看醫學圖像;通過計算機檢索和調閱醫學圖像,并且調節窗寬窗位;通過計算機網絡隨時獲取所需的醫學圖像及診斷報告等相關信息。

一、傳統的醫學圖像處理方式存在的問題

(1)保存膠片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間。(2)在顯影、定影、沖洗、烘干、歸檔等環節上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3)膠片庫手工管理效率低,查詢慢且容易把膠片歸錯檔。(4)數年后由于膠片的老化使其上的圖像變得模糊不清,給再次查閱和科研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5)把CT、MRI等圖像硬拷貝到膠片上,固定的窗寬、窗位已經丟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保留的只是操作醫師認為有用的信息,圖像無法后處理,丟失了對病人復診和其他醫師認為是有用的診斷信息。

二、PACS在影像學科中的應用價值

(1)利用PACS網絡技術,在CT、MRI等影像科室之間能快速傳送圖像及相關資料,做到資源共享,方便醫師調用、會診以及進行影像學對比研究,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診斷治療效益。(2)PACS采用了大容量可記錄光盤(CD-R)存儲技術,實現了部分無膠片化,減少了膠片使用量和管理,減少了激光相機和洗片機的磨損,降低了顯定影液的消耗,節省了膠片存放所需的空間,降低了經營成本。(3)避免了照片的借調手續和照片的丟失與錯放,完善了醫學圖像資料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4)可在不同地方同時調閱不同時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幅圖像,并可進行圖像的再處理,以便于對照和比較,為從事醫學影像學工作的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提供方便的工作、科研和學習的條件。(5)有利于計算機輔助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運用PACS可無損失地儲存圖像資料,待日后調閱發現有價值且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圖像,標上中英文注釋,利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成教學幻燈片,采用大屏幕多媒體投影儀示教。

規范的醫學影像診斷報告書寫功能,可打印出圖文并茂的影像診斷報告。

三、診斷報告規范化、計算機化

(1)基本項目要求規范化。診斷報告中反映病情的一般項目齊全,備查項目比較完整。(2)報告的專業術語規范化。內容表述清楚,主次分明,先描述陽性征象,后描述陰性征象,先描述主要病變,后描述次要病變,描述部分與結論一致。(3)基本格式規范化。先一般項目,再描述圖像情況,然后作結論表述,最后還有做其他進一步檢查的建議。

第5篇

[關鍵詞] RIS;PACS;HIS;信息資源;數字化醫院;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9-160-03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入,醫院的信息量增大,特別是放射科這種包含了除文字信息外還包含了大量影像信息資料的科室,因此,這要求放射科必須建立好完善的信息系統來管理這些巨大的信息量。放射科信息化建設主要包括數字化成像設備、圖像存儲與通信系統-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和放射信息系統-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以及它們與醫院信息系統-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整合四個部分。

1 數字化成像設備

數字化成像設備采集的圖像為數字化圖像,大大地提高了影像的分辨率,方便用于各種后處理,如放大、翻轉、測量、正負灰度等,為PACS的建設打下基礎。

數字化成像設備種類很多,如我院主要使用的設備有:(1)數字化X線攝影系統(digital radiography),簡稱DR,DR有成像速度快、放射劑量低、圖像動態范圍大及圖像后處理功能強等優點。(2)計算機斷層掃描設備(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CT的高分辨力,可使器官和結構清楚顯影,能清楚顯示出病變。(3)磁共振成像設備(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4)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設備(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簡稱DSA。

多種數字化成像設備有機地結合,各種檢查方式、各種成像技術,使當前影像學檢查既擴大了檢查范圍,又提高了診斷水平。

2 放射信息系統(RIS)

RIS是放射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標志,是在放射科的日常工作中使用計算機收集、整理、存儲、處理、檢索和傳輸患者的診斷報告及科室管理數據,滿足被授權用戶功能需求的信息系統。主要用于登記患者信息、保存患者信息及臨床相關病歷資料、生成及打印圖文診斷報告、管理科室設備及耗材使用情況、統計科室工作量及收費情況。RIS在應用于放射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優化工作流程、實現資源共享,促進醫院信息化建設,RIS也是醫院信息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HIS建設的重要分支。

2.1 RIS的構成

RIS一般由患者信息錄入系統、患者安排系統、放射科管理系統及放射科子系統組成,包括服務器、交換機等硬件及運行于局域網上的網絡軟件,其核心是網絡上的文本數據共享。該局域網又由服務器及若干個工作站連接而成,操作系統多采用windows NT及windows XP。我科使用華海公司構建的RIS,其軟件主要包括登記工作站、分診工作站、影像診斷工作站、統計工作站及控制工作站5個模塊。登記工作站主要用于錄入患者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檢查部位、聯系地址、聯系電話等,并生成X線號碼、查詢并合并復診X線號碼,方便診斷醫生對比新舊片及查詢診斷結果。影像診斷工作站主要是診斷醫生用作診斷報告查詢、書寫及打印用,作診斷時只要輸入X線號碼即可進入相應的診斷界面并直接從PACS中調閱圖像,有多種模板供診斷醫生快速選擇添加,提高診斷報告的輸入速度。統計工作站一般用于統計科室工作量、業務收入統計、分類收費信息統計及質控管理等??刂乒ぷ髡臼强剖倚畔⑾到y管理員對RIS的后臺管理及日常管理使用的軟件,如設備的添加管理,科室及收費信息模板的管理,登記員、醫生、護士等用戶的登陸信息添加及權限管理,患者信息維護等。

2.2 RIS的主要功能

(1)完成患者信息的登記、檢查的預約安排工作,系統可自動安排患者通過自動叫號系統進行檢查。(2)保存管理患者的資料信息,保持患者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通過整合醫院信息系統,還可實現全院信息資源的共享,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保證。(3)提高科室管理水平,統計科室的工作量,工作質量管理,工作效率管理。(4)實現圖文一體的影像診斷報告的書寫、審核、打印、存儲等功能,為臨床、教學、科研和學術研究提供服務[1]。

3 圖像存儲與通信系統(PACS)

3.1 PACS是放射科、影像醫學、數字化圖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及通訊技術的結合

主旨在于全面解決醫學圖像的采集、顯示、存儲、傳送和管理的功能的綜臺系統。PACS的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日常產生的各種醫學影像(如DR、CT、MRI等)通過各種接口以數字化的方式海量保存起來,當需要的時候在一定的授權下能夠很快的調回使用,同時增加一些輔助診斷管理功能[2]。

3.2 PACS是醫療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必然趨勢

放射科應用PACS,其全部技術和診斷工作均可在影像顯示器上進行,即軟讀片,放射科內部全部由數字圖像來代替膠片化圖像,實現了無膠片化,節省了膠片成本,它在放射學、醫學教育和遠程醫療等方面發揮著顯著的作用。

(1)PACS的應用大大的提高放射科的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就診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提高醫院知名度。(2)PACS建設為醫學教學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3)PACS可以為醫院節省大量的膠片打印成本,節省了膠片儲藏和管理費用,節省了人力、物力資源。PACS采用大容量的硬盤或光盤存儲影像資料,不僅容量大,而且更容易保存,相對與傳統儲存膠片模式節省了很多空間。(4)PACS可以擴展遠程醫療中心,傳統的膠片無法應用于遠程醫療,PACS讓這一切變成可能,利用院內影像專家進行遠程診斷和教學輔導,提高醫院的社會和經濟效益。(5)PACS可以使設備集群使用,綜合發揮所有數字化成像設備的功能,包括從各種數字化成像設備存儲和傳輸數據,建立影像中心,進行多種數字化成像設備的復合影像診斷等,設備聯網使用,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3]。

4 RIS與PACS的集成應用

4.1 在放射科的信息化建設中,不是僅靠RIS,或者僅靠PACS就可以的,它需要RIS與PACS一起集成應用

因為RIS處理的主要是文本信息,PACS處理的是影像資料,而在放射科工作過程中診斷報告是文本信息,在電腦中閱片需要調閱的是影像資料,RIS與PACS之間需要進行信息交互,二者缺一都不妥,因此它們的集成是必然的[4]。

4.2 RIS與PACS的集成應用的效果

(1)對醫院的整體效益:它創建了一個無膠片化的環境,節省了膠片及相關沖片儀器的使用、耗材的使用成本及膠片儲存空間,有效降低了醫療成本,提升了服務效率,查閱影像更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提升醫療質量。(2)對于臨床醫生的效益:各科室的臨床醫生都可以同步從聯網的工作站中調閱患者的影像資料及診斷結果,從而達到遠程會診、討論病例的目的,提升了診斷、治療效率及準確率。(3)對于患者的效益:提高了患者影像數據的準確性,而且影像數字化保存,可以降低重拍率,減少了患者X線的吸收劑量,有益于人體的健康[5]。患者照片檢查完畢之后,RIS即把檢查的影像資料傳輸至PACS,診斷醫生可第一時間在診斷工作站中調閱查看影像并書寫診斷報告,縮短了患者等候診斷報告的時間。(4)RIS與PACS的集成對于放射科的效益:RIS與PACS集成應用,大大降低了科室消耗。由于應用數字存儲形式來儲存膠片,我們只需打印一份選定圖像的膠片給患者,同時取消了傳統存放膠片的儲片室,減少了膠片的使用及空間的浪費,也節約了人力資源。另外,報告的編輯修改都在電腦上操作,避免了書寫錯誤引起紙張浪費。有效降低了檢查成本,提高科室經濟效益[6]。

5 PACS/RIS與HIS的集成應用

RIS與HIS進行集成,通過在HIS和PACS/RIS間建立接口,可以使患者信息和醫囑信息直接傳到RIS工作站,這樣放射科室不必重新錄入,提高了放射科的工作效率,可以使檢查狀態、報告信息從RIS回傳HIS,這樣醫生可以及時追蹤檢查狀態,及時看到報告信息,方便了醫生的診斷過程,可以使各種信息在HIS與PACS/RIS間共享,方便了醫院的管理[7]。這樣,放射科信息與臨床科室的信息就可以集成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放射科實現信息數字化后,全數字化的工作流程創建了無片化的環境,綜合信息網絡能迅速將相關影像數據完整地實時傳輸,提高醫學影像綜合管理水平,改變傳統的工作模式,大大縮短了患者的候診時間,提高診療效果,它將在影像科室、臨床科室、醫學教育、遠程會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8]。放射科的信息系統與HIS集成后又方便了信息共享,我們減少了很多繁瑣的工作環節,也提高了臨床科室的工作效率,放射科信息化建設是建設數字化醫院的重要標志,它是影像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它的建設及發展直接關系到醫院的網絡化、信息化的發展[9-12]。

[參考文獻]

[1] 孫存杰,陳小琴,曹冰,等.醫院放射科RIS的應用[J].臨床醫學工程,2011,18(9):1475-1476.

[2] 貽.PACS系統在醫學影像管理中的應用和前景[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0,16(6): 61-63.

[3] 付孝根,楊益,崔現成,等.探討PACS的應用[J].醫療設備信息,2006,21(3):41-42.

[4] 羅明月,單鴻.放射信息系統[J].醫療保健器具,2003,8(6):56-57.

[5] 董文清.醫院PACS/RIS的優化與應用效益分析[J].醫療衛生裝備,2012,33(10):89-90,99.

[6] 原衛民,馮衛華,徐文堅,等.PACS/RIS系統在放射科工作流程優化中的作用[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11):1709-1712.

[7] 何其才,周杰.基于HL7的HIS與RIS/PACS集成設計[J].中國數字醫學,2010,5(2):79-81.

[8] 王耀彬,王凱,朱栓莊,等.醫學影像信息系統整合臨床應用探討[J].武警醫學,2012,23(2):126-129.

[9] 昌愛武.探討放射技術與臨床的關系[J].中外醫學研究,2013(8):147.

[10] 戴建京,陳曼珊.醫用X射線機的放射防護安全[J].現代醫院,2013,13(6):132-133.

[11] 黃堅芳,朱林平,楊艷云.916名醫療放射工作者職業健康反應的歸因分析[J].廣西醫學,2011,33(12):1641-1643.

第6篇

關鍵詞:高職;圖書館;數字化;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387-01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高職院校的圖書館進行數字化資源保障體系已經迫在眉睫,而不只是單純運用。國家重點院校早就普及了圖書館數字化資源保障體系,而部分高職院校卻仍然沒有實現這個系統的創建,目前顯得迫切而必要,這與學生們對知識面拓展的渴求也是相關的。借助網絡環境和多媒體的使用來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使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從傳統的封閉式保存方式轉向了開放式的數字化展示,提高了知識的廣泛性運用,也為高職學院的發展提供了專業化平臺,提高了高職院校爭取人才的競爭力。

一、高職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為掌握高職院校圖書館數字化體系的建設情況,就部分地區的不同類型的高職學院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進程進行了全面的調研。經過問詢學生、走訪各個圖書館、現場取證等方式,發現了許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制約了高職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進程,導致資源不能有效共享,電子資源利用率不高。問題集中表現:一是學校圖書館很少從專業需求上配備圖書館管理員,大多數是兼職的學生或者老師。工作人員很少利用計算機來向外界提供信息服務,與專業化辦公人員相去甚遠。二是數字化的信息資源不足。真正意義的數字化圖書館,不僅能支持閱覽人查詢館藏圖書、文獻、雜志周刊、研究學報等目錄信息,還能為眾多的館藏資源進行詳細的歸類,使閱覽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通過分揀項目就可以從對應系統提供的檢索碼直接找到信息源。三是沒有建立一個海量覆蓋的信息資源共享體,實現網絡的資源共享。四是調查人群中對于圖書館資源的使用,除了學生,還有老師,經調查,善于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教師中高學歷的占比是:約53%具有碩士學位、約40%具有學士學位,他們隨著學歷的增高對于數字化資源的利用率也就越高,他們的檢索內容可以驗證數字化資源的完備性和廣泛性。例如對于數據庫中,科學調研的研究報告和學報、核心期刊、文獻查詢等點擊率居高,他們還可以查詢數據庫是否及時收錄了他們學科的重要期刊。

二、高職圖書館數字化資源保障體系包含內容

數字化資源保障體系的運用,不但考察了數據庫的使用率,還能及時反饋出檢索人的需求,促使管理人員不斷按照合理需求的內容對數字化資源進行添加和增加類別,使高職的圖書館逐步形成全面的數據信息庫。信息庫的內容涵蓋了:考試數據庫、電子圖書、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行業論文、圖書文獻檢索等完備體系配置于圖書館運作系統中,使圖書館的工作靈活而高效的開展。對于圖書館資源選擇上,可以分區規劃成期刊閱覽室、專業技能區、營銷區、文學區、古典詩詞、時尚雜志、重點報刊等多項目,讀者根據自身的興趣根據分配進行區域知識的獲?。粚τ谫Y源管理上,工作人員根據圖書、期刊、雜志等的類別分類歸屬,便于讀者查詢和翻閱,及時備注好可用資源和預約資源;對于資源共享上,應該努力完善信息檢索內容,完備檢索目錄,建立健全的智能化檢索系統,滿足不同層次的閱覽者;對于圖書館數字資源設備的配備上,要及時檢測系統,清理垃圾文件和系統檢查病毒,防止信息泛濫導致的信息查詢系統癱瘓。

三、高職圖書館數字化資源保障體系創建的幾點措施

首先,加強圖書館數字化資源保障的基礎建設?;A建設涉及設備的完備和專業人才的配備,圖書館有了專業化的人才,利用其配備的計算機專業系統,來對圖書館資源信息的數字化進行維護,保障系統的順暢運行,還需要建立網絡的安全系統,防止黑客等系統的入侵帶來的影響,保護知識產權。。擁有一套完整、安全、系統化的系統,利于各方面工作的開展。

其次,重視資源共享的建設。在當前的數字環境下,不是所有的圖書館數字化資源都能完備,比如文獻資源的建設,針對文獻信息資源的共享,圖書館通過對文獻信息進行收集、管理、分類、和存儲分級管理,和其他圖書館形成資源共享。有的圖書館有自己館藏的特有圖書,通過共享,其他高校的讀者也可以通過這個渠道進行預約借閱。

最后,建立數字化資源的多形式。在建立數字化資源保障體系的基礎上,還需要多樣式的資源體現形式,讓各類文學、文字資源共同發展。例如當下常見的印刷文檔、光盤影像資料、網絡電子資料等幾種資源形式的展示,促進了資源的全面化補充和全方位普及。其中網絡電子資源,全球每天約有700多萬的網頁被利用,其中公共資源、在線雜志報紙、鏈接文檔等占據的比例很高,因為在圖書館數字化資源系統中加載以上內容的鏈接,促進了有效資源的利用,實現了真正的共享,彰顯了體系建設的社會價值。

結語:

高職圖書館數字化資源保障化體系的創建,給高職院校本身的建設帶來了挑戰和機遇,也更好的服務了大眾,針對于如何建設,本文給出了建議,愿校方根據自身的資金、營運、教學需求、人員配備、資源涵蓋等方面加以分析,加強對于圖書館數字化的建設,讓高職的發展之路走的更寬、更遠。

參考文獻:

[1] 羅桂娟.論高職圖書館數字化資源保障體系的建設[J].圖書館,2010,01:111-113.

[2] 羅 加.高職圖書館重點專業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3,11:33-35+38.

[3] 楊曉莉.數字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建設[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09:22-24.

第7篇

關鍵詞:數字化 教材 電子資源庫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a)-0117-01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影響著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不斷推動高等教育現代化,計算機教學、數字化課堂、網絡式平臺在高校中越來越普及。教材是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知識載體,是學校學科建設水平、課程建設成果和教師教學能力的凝結與體現,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也使傳統的教材面臨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1 數字化教材的理解

理想化的數字化教材,哈佛大學圖書館館長羅伯特?達恩頓在《閱讀的未來》中將它描述為:這種電子書呈現金字塔狀的多層次結構,“最高層是主題的簡要概括,接下來一層可以詳細分析論點的不同方面,第三層由說明文檔組成,第四層是理論文章或史學資料,第五層可以提出教學的主張,第六層記錄讀者調查報告、讀者與編輯的交流和讀者來信”。目前,數字化教材多指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傳統紙質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轉化為適用于各類電子終端的互動性教材。數字化教材建設最核心的問題是解決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它通過圖片、音像、動畫、網絡等多種媒體最佳地向學習者表達課程內容。數字化教材在國外的出版社中已迅速發展,并形成了一種比較成熟的模式。我國國內各個出版社不同程度地介入數字化出版并將其進一步發展。但總體而言,目前高校數字化教材建設還是比較緩慢和分散的,數字化教材的定位還是作為一種輔助教材。

2 高校數字化教材建設遇到的問題

(1)觀念問題

紙質教材成為教材主體的形態已存在多年,其蘊含了一整套逐漸形成且日趨完善的教學體系,容易為師生接受學習,因此數字化教材替代紙質教材不會一蹴而就。

高校教材的選用往往由任課教師決定,教師的授課方式也有習慣性的延續。如何在數字化校園教育環境下重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起適應數字化教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對教師而言,是一巨大的挑戰。對于教材的使用者―― 學生來說,選用數字化教材也有缺點,如閱讀器,網絡等要求。傳統出版物畢竟具有閱讀舒適等優點,傳統的閱讀習慣還是紙質閱讀。一些傳統出版單位對數字出版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現在雖然已經有部分出版社開始進入數字出版領域,但從整體上看,我國出版業對數字化技術的重視程度仍遠遠不夠。

(2)數字化教材版權保護問題

數字出版領域的版權保護問題成為制約數字化教材建設的重要障礙之一。電子產品的特殊形式,極易被復制盜版,且我國版權保護還有待加強,使教師在建設數字化教材時有諸多顧慮;同時,數字化教材出版涉及多方面利益,如果相關方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會影響發展的進程。

(3)出版費用與收益問題

數字化教材通常只相當于紙質圖書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但是出版及發行全過程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財力,比如高額的設備、稿費、版稅等支出,其成本也不容忽視。目前數字化教材低價,主要成本是攤在傳統出版物身上。

3 對高校數字化教材建設的思考

3.1 高校數字化教材建設是大勢所趨

(1)現代技術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信息化建設,校園網的建設、平臺的構建,Ipad、智能手機等電子閱讀設備功能的不斷完善,網上大學的不斷建立,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更新,為數字化教材的使用搭好了舞臺。形態多樣的數字化教材,具有區別傳統教材的獨特優勢,將滿足社會不同層次的各類人員對知識的需求。數字化教材的興起會給整個教育領域帶來巨大的變化。

(2)高等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的要求

現在以教為主的教育模式逐漸向“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方面發展,大學教育由側重于知識傳承發展為要求大學生在知識、素養、能力等方面全面發展,諸如此類的變化必然呼喚與之相適應的高校教材。信息時代的高等學校教學,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源源不斷地引入、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來,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學內容。教材數字化與網絡互動教學平臺的建立,具有先進性、開放性、互動性和自主性。

(3)青少年群體對于新技術和新事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他們越來越習慣于通過無線網絡在電子資源庫查詢資料,進行數字閱讀。數字化教材,融文字、聲音、動畫為一體,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如臨其境,加速和改善學生對世界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數字化教材不限時間、空間等優勢也使大學生閱讀更加便捷。

3.2 高校如何進行數字化建設

第一,理念的創新。數字化教材作為先進的教育手段之一,它不但能改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還能更快更好地促進知識的創新與共享,縮小地域教育水平的差距。因此,數字化教材的建設理應成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出版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應該重視數字化教材建設,學習借鑒外國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思想。加強數字學習環境的建設,既要加強教學內容數字化,還要教學資源的整合,不斷完善數字化教學資源。

第二,以高校特色、優勢資源為基礎,通過建設立項開展培育,調動教師積極性,鼓勵骨干教師加強教材數字化建設。應加強調查研究,優化選題,優選編者;選擇特別是有國家級“質量工程、本科教學工程”項目支撐的教材或處于發展前沿、具有開發潛質的課題或適宜的專業,優先進行數字化改造或建設,以點帶面。還要充分利用紙質教材出版的豐富經驗和資源。

第三,加強與國內有影響力出版社及大學出版社的聯系和合作,發揮高校和出版社的優勢,為學校數字化建設提供資源,也使數字資源的優質資源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有更好的通道。

隨著高校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教材數字化是未來必然的趨勢,但其建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不斷發展、逐步成熟,需要社會環境、應用條件,消費習慣、國家政策等各面的共同支持。

參考文獻

第8篇

論文摘 要 數字化變電站是電力業的發展方向,在過去一段時期,因為統一的通信保準缺乏,數字化變電站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近年來,在多項新技術的合力推動下,數字變電站通信解決方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本文基于IEC61850數字變電站,對其通信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對分層網絡的數據交換標準、數字化變電站模式等進行了分析。

1 通信是數字化變電站的顯著特征

通信是數字化變電站的特征之一,所有數字化變電站均以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構建變電站的通信網絡為基礎,從而實現信息可靠傳輸。數字化變電站IED大多基于IEC61850標準構建,并以此作為信息交互的標準。此外,輸變電設備的在線監測信息也作為變電站信息的一部分被處理和分析。可見,數字化變電站設備通過需要通過數字化信息交互以及IED之間互操作性功能,實現高、低壓電氣設備的電氣隔離。

2 IEC6P 850標準及其技術要點

IEC61850標準在通信解決方案中占有極重要的作用,IEC61850國際標準是以美國的UCA2.0標準為基礎的,是數字化變電站的首個比較完備的通信標準,該標準的推行為數字化變電站的通信網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技術基礎,IEC61850國際也被引入到國家標準GB/T 860之中。該標準的技術要點有以下幾個方面:能夠提供符合電力系統特征的相關通信服務,信息對象在所處的信息源位置惟一定義,相應數據對象建模是統一的。能夠實現面向設備和對象的建模,能夠實現面向應用的自我描述。采取抽象通信的服務接口,在網絡的應用層中的協議和網絡傳輸層的協議都是獨立的。與傳統通信協議相比具有以下特點L1):采用分層體系;信息傳輸采用與網絡獨立的抽象通信服務接口(ACSI)和特定通信服務接口(SCSI);信息模型采用面向對象、面向應用的自描述;具有互操作性。

3 數字化變電站的網絡結構

過去由于通信的不確定,使以太網進入控制領域有著一定的障礙,然而今年來以太網技術已經變得不斷成熟,這就使嵌入式的以太網在控制領域有了更加廣泛的應用,技術成熟的以太網完全能夠滿足數字化變電站的通信需求。

3.1 應用層

選擇MMS規范作為應用層協議完成和變電站控制系統之間的通信。基于IEC61850建立的對象以及服務模型全部被映射為通用的服務,比如數據對象的創建、讀寫、定義等。MMS支持面向對象數據,這就使數據自描述完全能夠實現,徹底改變了過去面向點的描述方法。由于數據本身有著說明,所以傳輸可以不受其限制,使數據管理和維護工作得到了簡化。以太網通信與MMS的有機結合,再加入IEC61850的應用,這些都使數字化變電站成為了更加開放的系統。

3.2 傳輸層

站內IED的高層接口選擇了標準的TCP/IP協議,完成了站內IED的網絡化,讓站內IED的數據收發全部能夠通過丁CP//P方式進行。監控主站以及遠方調度中心通過丁CP/IP協議就能夠通過WAN得到變電站內的相關數據。使用標準的數據訪問方式就能夠實現站內IED較好的互操作性。

3.3 物理層

選擇以太網作為通信系統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主要原因是以太網在技術和市場上已處于主流地位。構建站級網絡的過程中應該對變電站層的數據流量進行分析。以減少網絡內的交換量,從而減輕網絡的相關負擔,同時要考慮使用多個網段。也就是把需要及時交換數據的IED置于同一網段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網段之間的流量,規避數據沖突,從而提升各網段的利用效率。應用中也可以根據電壓等級等因素統籌考慮對網絡進行分段。此時要注意,過多的網段可能會造成網絡結構變得更加復雜以及相應網絡設備的增加。

4 組網的幾個原則 轉貼于

原則一:依據電氣間隔組網。這條原則在電網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可靠性以及實時性要求較高的電氣間隔,例如110 kV的線路以及母聯等間隔全部要按照電氣間隔來進行組網。對于需要配置雙重化保護的間隔的,通常要采取雙網冗余結構或者兩套相對獨立的設備。

原則二:在滿足數據傳輸各項要求的情況下,應盡量使網絡結構做到簡化。對于35 kV以下等級的各間隔應該按母線位置分別設置一或者兩段網絡,對于分布在該段網絡上的IED能夠通過交換機直接完成信息交換過程。

原則三:針對母線保護以及主變差動保護等要采集更多的間隔交流量裝置,需要采取面向功能的原則組網。比如給雙重化的母線保護需要兩臺交換機,單母線配置一臺;同時分別收集各個間隔交流電氣量。這種模式的關鍵在于保證母線保護設備和交換機通信接口處理的時間一致性。

5 IEC6P850標準的應用

SCADA是數字化變電站的基本功能,包括開關控制,遙信采集,報警處理等。該類應用的數據通信通常是垂直的,IEC61850中采取客戶到服務器的方式實現。在服務器端控制映射到MMS的讀寫服務時,遙信被映射到MMS的讀寫服務。報警以及事件的處理在SCADA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通過IEC61850報告服務實現。報告服務訪問是數據集而并非單個的數據屬性。觸發報告的原因能夠包括數據遙信變化,遙測越限以及數據刷新等。此外,數字化變電站系統的一些功能單元間要進行高精度的信息交換,這些功能單元能夠處于相同或者不同的間隔。

6 結論

通信如數字化變電站的神經一般重要,選擇更加合適的站內通信對數字化變電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數字化變電站網絡的發展是收到多項技術的影響,為此,在實際網絡結構選擇中,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確保通信傳輸的可靠性和實時性統籌兼顧,簡化結構,減少投資,提高效率。

第9篇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 中職學校 管理

1 背景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等新生事物的字眼,信息化的浪潮正融入我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決定著未來發展的方向。

近年來,在國家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國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可謂紅紅火火,很多學校建立了完備的數字化校園體系,這其中不僅包含環境數字化,也包含教學、管理、教研以生活服務的數字化,特別是在高校,數字化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

而在中職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中職學校的特點決定了其發展的水平和方向與高校不同。

1.1 教育背景

在歷經了十幾年的學習、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國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很多學校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建設方案并在各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加以實踐,為新形勢下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也明確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網?!苯庾x這段文字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國家將教育信息化建設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這也為新形勢下數字化校園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引。

1.2 信息化背景

當今的科技發展不斷顛覆著我們的想象空間,很多新生事物一旦被社會所接受,便會以席卷之勢迅猛發展。在科技企業林立的今天,每天都有大量創新性新產品誕生,這些產品一步步改變著我們傳統的生活模式,也不斷改變著我們的思想。

1.3 數字化校園的發展現狀

以數字化產品為基礎的數字化校園在我國的發展歷經了幾個階段,從初期的基本環境+門戶建設,到后來的統一身份認證+數據分發系統+配套應用建設,再到多平臺整合+云端建設,數字化校園也從一個單一的對外門戶演變至如今涵蓋學校教學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套完整的體系。

中職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高校的建設成果,立足自身的教育特點,圍繞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使命,在國家、地方政府和行業的支持下,在近來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偨Y發展經驗,我們可以發現,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3.1 是前期積累的環境建設面臨升級壓力

很多學校的基礎設施嚴重落后,計算機、服務器和骨干網都處在早期水平,嚴重制約了數字化校園的發展。

1.3.2 是基礎應用平臺面臨轉型壓力

如今的數字化校園正朝著多平臺的方向發展,而傳統的基礎應用平臺在設計之初很難對此做出規劃,一些平臺甚至至今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信息傳遞困難,基礎應用平臺重復建設,耗費人力物力。

1.3.3 是自身特點結合不足

中職學校的特點決定了學校間的發展規劃差別很大,這就需要每個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需量身定制,而市場上的數字化校園產品同質化嚴重,對學校的個性化定制不足,致使應用的不能完全落地,影響了廣大受眾群體的積極性。

2 新形勢下數字化校園建設思路

在中職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發展的新形勢下,其建設思路應當有所轉變,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升級與建設并重、個性化建設”的思路,充分利用前期積累的建設成果,結合當今科技和教育發展的現狀,將數字化校園向跨平臺、多應用、個性化的方向發展,以數字化校園發展帶動教育教學的發展,從而提升中職學校的軟實力和硬實力。

3 新形勢下數字化校園建設方向

數字化校園建設發展到如今的程度,我們應該在新的思路下重新設計建設方向,在前期的建設成果帶動下,大膽創新,解決制約其發展的種種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新平臺,對以往的門戶和應用平臺進行改造以適應新平臺的需要,同時,根據中職學校的自身特點,塑造一批新的應用,培養一批新人才,以滿足校園教學和生活對數字化校園的要求。

3.1 環境建設與升級

根據自身條件,對現有的計算機、服務器、骨干網和安全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符合當前的通用水平,增強基本辦公能力。同時,建設一套能夠覆蓋校園主要職能區域的無線網絡,為無線教學和辦公提供條件。

根據教學和生活需求,引入新平臺,將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特色數字化教學設備覆蓋到相關受眾群體,利用無線網絡進行數據交換,使教學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阻礙,辦公實現實時和流動,生活更加舒適和便捷。

3.2 綜合性門戶

第10篇

一、統籌規劃 確立建設目標

出版企業要從用戶需求出發,結合本單位實際,確立內容資源數字化建設目標。即:用戶導向,統一思路,明確重點,厘清職責,形成資源采集、加工、存儲、管理和一體化的數字資源建設業務流程,為產品開發、銷售和用戶服務奠定基礎。

按照這一思路,交通社確立了適應本單位實際的內容資源數字化建設目標,并重點在規范數據加工、制定加工標準、做好資源規劃和嚴格資源管理4個方面做好基礎工作。通過市場比價和競爭性談判,出版社確定了5家定點數據加工廠商,自主研發了元數據標準、存儲標準和結構化標準,制定了排版廠上交電子文檔規范格式和內容資源管理辦法,確定了資源建設的重點、核心和切入點,提高和規范了數字內容資源的質量。

通過近5年的數字化加工,交通社已積累建設8000余種可直接面向用戶提供閱讀服務的高品質電子書、120余萬個交通專業詞條等高質量的數字內容資源,開發推出了數據庫、U閱通等數字產品,上線了悅通網、交通標準服務網等數字出版平臺。

建立內容資源矩陣是比較好的資源建設規劃方式,有利于出版企業梳理資源現狀,明確建設路徑和切入點。

二、量力而行 明晰建設路徑

1.明確資源獲取途徑

在開展資源數字化之前,出版企業應首先對本單位現有數字內容資源的存放環境、數量、質量(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格式及存在的問題等,進行排查、梳理和總結。在此基礎上,通過以下4種途徑來進行內容資源建設:

(1)自主建設:主要通過對存量資源的外包數據加工和增量資源的外包開發制作兩種方式完成。

(2)作者提供:借助協同編輯系統,從選題策劃開始到交稿的全過程,由作者提供相關內容素材,并取得授權。

(3)外部購買:從滿足資源的完整性、權威性需求出發,通過版權交易方式,購買相關內容資源。

(4)交換引進:通過虛擬積分、信用等級等方式授予用戶一定的資源使用權,換取用戶上傳資源,并取得授權。

2.選取適合的切入點

(1)能較快產生效益的資源可優先。具體包括可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資源、間接為紙質圖書做增值服務的資源、可以提升圖書產品競爭力的資源、能滿足用戶一定需求的資源。

(2) 數字化工序容易的資源可優先。包括制作原版原式數字內容資源、收集數字化素材、易于拆分的內容資源。

(3)核心的、重點的資源可優先。包括企業獨有的有充分競爭力的資源、有常銷價值的資源、符合戰略發展方向的資源。

(4)基礎好的資源包可優先。包括電子文檔保存質量高、完整、版本新、版權無爭議且易于維護更新的資源。

交通社在選擇數字內容資源建設的切入點上,以數字出版項目建設為抓手,把重點放在最核心的資源建設上。

3.制作適用的數字內容資源

(1)優先滿足用戶的需求。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滿足用戶對產品功能的需求。

(2)確定適合的數字化加工顆粒度。針對不同資源類型,結合用戶需求,分別加工成雙層PDF、單層PDF、XML、試題、條目等不同類型的數字內容資源。

(3)根據用戶閱讀需求,確定要加工的數字內容格式,分別加工成PDF、EPUB、MOBI、TXT、video、movie、tif等不同格式的內容資源。

三、規范實施 確保建設質量

1.資源建設,標準先行

資源數字化之前,要注意建立或選擇相應的元數據標準、分類標準、知識體系、加工標準、排版文件與封面文件交付標準、質量標準、存儲標準、結構化標準、數據架構標準(DTD)和資源管理標準等,作為數字化加工的規范要求。

2.分類標引,規范加工

(1)對已制作完畢的數字內容,按專業屬性進行分類和標引工作。

(2)對不同種類數字資源提出對應的技術加工要求。如要把圖書數字化加工成雙層矢量PDF文件,技術要求如下:

像素:彩色圖片不低于600dpi,普通黑白圖片或灰度圖片不低于 300dpi;

糾偏:校正的圖像允許的傾斜度不大于1度;

去污:干凈、整潔和美觀;

識別準確率:差錯率不高于萬分之三;

完整性:源文件統一,避免缺頁少頁多頁現象;

一致性:頁碼順序100%正確,文本和圖像對應一致等。

(3)在數字化加工前,針對不同種類內容資源,應確定不同的元數據規范。主要包括:圖書元數據、目次元數據、作者元數據、文章源數據、單頁元數據、附件元數據、腳注元數據、圖片元數據、視頻元數據、音頻元數據、參考文獻元數據、管理元數據、表格元數據、公式元數據等。

3.細致檢查,嚴格驗收

對存量資源進行數字化,應在規定的抽檢范圍內就文字、圖像、關聯關系、版式文件、流式文件等存在的差錯進行計算,并對交付的以下數據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進行檢查,最后形成質檢驗收報告。包括:原始資料、加工規格、加工質量、加工周期、交付方式、交付日期、存儲介質、命名規則、數據實體、交付報告、交付清單、交付接收單、質檢報告等。

4.人員齊備,制度保障

第11篇

(烏魯木齊電業局光源電力有限責任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摘 要】數字化變電站是實現智能電網的重要環節。本文簡述了數字化變電站的概念、特點、關鍵技術及其建設方法等問題。通過分析可以認為,數字化變電站必然成為未來變電站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數字化變電站;數字化技術;電子式互感器;IEC61850

0 引言

數字化變電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設備(電子式互感器、智能化開關等)和網絡化二次設備分層(過程層、間隔層、站控層)構建,建立在IEC61850通信規范基礎上,能夠實現變電站內智能電氣設備間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現代化變電站[1]。與常規變電站相比,數字化變電站間隔層和站控層的設備及網絡接口只是接口和通信模型發生了變化,而過程層卻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由傳統的電流、電壓互感器、一次設備以及一次設備與二次設備之間的電纜連接,逐步改變為電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一次設備、合并單元、光纖連接等內容。作為一門新興技術,數字化變電站從提出開始就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目前已成為我國電力系統研究的熱點之一。隨著相關軟硬件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數字化變電站將成為變電站技術的發展方向。

1 數字化變電站的關鍵設備

1.1 智能化的一次設備

一次設備被檢測的信號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驅動回路采用微處理器和光電技術設計,簡化了常規機電式繼電器及控制回路的結構,數字程控器及數字公共信號網絡取代傳統的導線連接。變電站二次回路中常規的繼電器及其邏輯回路被可編程序代替,常規的強電模擬信號和控制電纜被光電數字和光纖代替[2]。一次設備例如電子式互感器,電子式互感器(ECT、EVT)分為兩大類:有源電子式互感器和無源電子式互感器。有源電子式互感器利用Rogowski空芯線圈或低功率鐵心線圈感應被測電流,利用電容(電阻、電感)分壓器感應被測電壓。遠端模塊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后經通信光纖傳送。無源電子式互感器利用Faraday磁光效應感應被測電流信號,利用Pockels電光效應感應被測電壓信號,通過光纖傳輸傳感信號。

1.2 網絡化的二次設備

變電站內常規的二次設備,如繼電保護裝置、防誤閉鎖裝置、測量控制裝置、遠動裝置、故障錄波裝置、電壓無功控制、同期操作裝置以及正在發展中的在線狀態檢測裝置等全部基于標準化、模塊化的微處理機設計制造,設備之間的連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網絡通信,二次設備不再出現常規功能裝置重復的I/O現場接口,通過網絡真正實現數據共享、資源其享,常規的功能裝置在這里變成了邏輯的功能模塊。將IEC61850應用于變電站內的通信,以充分利用網絡通信的最新技術,實現二次設備的信息共享、互操作和功能的靈活配置。數字化變電站采用低功率、數字化的新型互感器代替常規互感器,將高電壓、大電流直接變為數字信號[3]。常規站與數字站結構區別如圖1所示。

1.3 自動化的運行管理系統

變電站運行管理自動化系統應包括電力生產運行數據、狀態記錄統計無紙化;數據信息分層、分流交換自動化;變電站運行發生故障時能及時提供故障分析報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處理意見;系統能自動發出變電站設備檢修報告,即常規的變電站設備“定期檢修”改變為“狀態檢修”。

2 數字化變電站通信規約關鍵技術

數字化變電站是建立于IEC61 850通信規范基礎上,由電子式互感器(ECT、EVT)、智能化開關等智能化一次設備、網絡化二次設備按變電站層、間隔層、過程層分層構建而成,能夠實現變電站內智能電氣設備間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現代化變電站。它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功能建模。從變電站自動化通信系統的通信性能(PICOM)要求出發,定義了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功能模型(Part5)。

(2)數據建模。采用面向對象的方法,定義了基于客戶機/服務器結構的數據模型(PartT-3/4)。

(3)通信協議。定義了數據訪問機制(通信服務)和向通信協議棧的映射,如在變電站層和間隔層之間的網絡采用抽象通信服務接口映射到MMS(IEC61850-8-I),在間隔層和過程層之間的網絡映射成串行單向多點或點對點傳輸網絡。(IEC61850-9-1)或映射成基于IEEE802,3標準的過程總線(IEC61850-9-2)(Part 7-2,Part8/9)。

(4)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工程和一致性測試。定義了基于XML(Extensible Make up Language)的結構化語言(Part6),描述變電站和自動化系統的拓撲以及IED結構化數據。為了驗證互操作性,Part10描述了IEC 61850標準一致性測試。

(5)IEC 61850 標準中引入了抽象通信服務接口(abstract communication service interface, ACSI)。ACSI使變電站自動化功能完全獨立于具體的網絡協議,因此最新網絡技術可以很快被應用于變電站中[4]。

3 數字化變電站建設

數字化變電站和傳統變電站相比實現了信息采集、傳送、處理、輸出由模擬量到數字量的轉變,并形成了相應的通信網絡和控制處理系統,實現了信息的共享和互操作。從技術規律和電網特性角度看,數字化變電站推廣建設是智能電網形成的基礎環節,是智能電網實現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的技術和實踐經驗來源。數字化變電站的基本結構繼承了分層分布式的特點,如圖 2所示。

其功能在邏輯上被分配到 3個不同的層(即過程層、間隔層和變電站層)中。過程層是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的結合處,其主要功能是:進行電氣量的檢測、運行設備的狀態參數在線檢測與統計、操作控制的執行等任務。間隔層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本間隔過程層實時數據信息的匯總,并對一次設備實施保護控制功能,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變電站層主要任務是匯總全站的實時數據信息,將有關數據信息送往調度或控制中心并接受調度或控制中心有關控制命令,轉發間隔層、過程層執行等功能。相對于常規變電站,數字化變電站具有很多先進技術和功能特點。

3.1 基于數字和光纖的信號采集系統

電子式互感器(ECT、EVT)和光電互感器的應用使得數字化變電站實現了站內信息的數字化采集和光纖傳遞,大大簡化了二次回路,解決了電纜老化問題,減少了運行人員的誤操作,系統可靠性得到提高。智能電網的數字化程度要求更高,將有各種先進的智能傳感器要運用到一次設備中去,包括發、輸、變、配、用戶等個個環節,用以監控電網設備健康狀態和全網電氣信息,形成龐大的智能監控系統。數字化變電站的硬件設施和建設過程中的相關經驗,在智能電網建設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3.2 信息交互網絡化

數字化變電站內設備之間通過高速以太網進行信息交換,二次設備不再出現功能重復的I/O接口,常規的功能裝置變成了邏輯功能模塊,變電站內實現了真正的數據集資源共享。和智能電網高速、動態互動、實時信息共享的超級網絡構架的目標方向一致。

3.3 全站統一的標準平臺

IEC61850確立了電力系統建模標準,為變電站定義了標準的信息模型和信息交換模型。采用對象建模、抽象通信服務接口(ACSI)、以及設備自我描述規范,解決了不同廠商產品互操作問題,形成了全站設備功能和信息共享的統一標準平臺。

3.4 信息同步與安全性

數字化變電站與傳統變電站相比,一次設備及一次設備與二次設備之間連接,由電纜被電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一次設備、合并單元、光纖所代替,這為采樣數據的共享提供了條件,同時也帶來了電子式互感器間采樣同步問題。IEC 61850采用SNTP(sim plenetwork time protoco1)實現不同設備間的同步采樣,以UTC(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作為時鐘同步源[5]。IEEE1588[協議為消除或削弱網絡測控系統各個測控設備的時鐘誤差和測控數據在網絡中的傳輸延遲提供了有效路徑,只要按照這個規范去設計網絡化測控系統,則系統的測控精度可控制在亞微妙級,從而可以有效解決分層分布式測控系統的實時性問題IEC 61850 采用 SNTP( simple network time protoco1) 實現不同設備問的同步采樣, 以UTC( 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 作為時鐘同步源。IEC61850協議的開放性和標準性帶來了電力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問題,IEC在制訂了IEC61850之后,開展了安全標準IEC62351的編制,其中IEC62351-6定義了IEC61850的安全性[6]。

3.5 智能化一次設備不斷成熟

以往制約數字變電站發展的主要是因為IEC61850技術不成熟,2005年的IEC61850互操作實驗[3]極大推動了IEC61850在數字化變電站中的研究應用,目前變電站層與間隔層技術已經成熟,間隔層與過程層技術也在不斷成熟。國內的智能化一次設備質量提升的飛快,從已經運行變電站的反饋情況來看,智能化一次設備已經從初期的不穩定到了現在基本能滿足現場應用的水平,這為智能電網建設打下了基礎。數字化變電站系統結構如圖3所示。

4 結論

由于其具有信息充分共享、通信系統能可靠實時的交換所有設備的完整信息、降低變電站整個生命周期的費用等優點。數字化變電站必然會成為未來變電站發展的趨勢。建設以光電式互感器、智能化集成開關、智能變壓器等數字化一次設備和其他智能電子設備為基礎的新型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實現數字化變電站站內各層間的無縫通信。最大限度地滿足信息共享和系統集成的要求。則是數字化變電站技術的發展方向。可以預期。一個系統分布化、結構緊湊化、模型標準化、通信網絡化、信息集成化、檢修狀態化、操作智能化的完全數字化變電站將作為未來“ 數字化電網”的功能和信息節點展示在人們面前。

參考文獻

[1]朱永利,邸劍,翟學明.數字化變電站中的通信網關[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9(4):53-57.

[2]張興,郭燕娜.淺談數字化變電站的技術與發展[J].江蘇電機工程,2007,26(6):41-43.

[3]高翔,張沛超.數字化變電站的主要特征和關鍵技術[J].電網技術,2006,23(2):21-24.

[4]丁書文,史志鴻.數字化變電站的幾個關鍵技術問題[J].繼電器,2008(10):53-56.

[5]馬臨超,倪艷榮,齊山成.數字化變電站淺析[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6-8.

第12篇

【關鍵詞】:數字化; 智能化開關; 光電式電流

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中,數字化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數字化技術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性:首先,數字化是數字計算機的基礎,并且數字化是軟件技術的基礎,是智能技術的基礎;其次,數字化是多媒體技術的基礎,它為信息社會提供了基礎。數字化變電站就是使變電站的所有信息采集,傳輸,處理,輸出過程由過去的模擬信息全部轉換為數字信息,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通信網絡和系統。它的基本特征體現在設備智能化,通信網絡化模型和通信協議統一化,運行管理自動化等方面。我國首座數字化變電站-翠峰變電站位于1998年3月3日建成投產, 并于2006年3月27日改造為全數字化變電站正式投入運行。經過7個月的投產運行.各種數據采集、傳輸準確無誤.運行平穩、安全、可靠.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 數字化變電站的技術特點和應用

1.1 一次設備的智能化

一次設備中被檢測的信號回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驅動回路都采用微處理器和光電技術的設計,這使常規機電式繼電器及控制回路的結構簡化了,傳統的導線連接被數字程控器及數字公共信號網絡所取代??删幊炭刂破鞔媪俗冸娬径位芈分谐R幍睦^電器和其邏輯回路,常規的強電模擬信號和控制電纜被光電數字和光纖代替。

1.2 二次設備的網絡化

變電站中常規的二次設備:故障錄波裝置、繼電保護裝置、電壓無功控制、量控制裝置、遠動裝置、同期操作裝置、在線狀態檢測裝置等,都是基于標準化、模塊化的微處理機技術而設計制造,設備之間的通信連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網絡,二次設備通過網絡真正地實現了數據、資源的共享。

1.3 自動運行的管理系統

變電站運行管理系統的自動化包括電力生產運行數據、狀態記錄統計無紙化、自動化;變電站運行發生故障時,并且能夠及時地提供故障分析報告,指出故障原因及相應的處理意見;系統能自動發出變電站設備檢修報告。

要想在變電站內一次電氣設備與二次電子裝置均實現數字化通信,并具有全站統一的數據建模及數據通信平臺,在此平臺的基礎上實現智能裝置之間的互操作性。在一、二次設備之間同樣實現全數字化通信,如果變電站內智能裝置的數量急劇增加,全站智能裝置必須采用統一的數據建模及數據通信平臺,才能實現互操作性.

2. 數字化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結構

數字化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結構在物理上可分為智能化的一次設備和網絡化的二次備。在邏輯結構上分為三個層次:"過程層"、"間隔層"、"站控層"。各層次內部和層次之間采用高速網絡通信。

過程層的典型設備有遠方I/O、智能傳感器和執行器,主要完成開關量和模擬量的采集以及控制命令的發送等與一次設備相關的功能。間隔層設備的主要功能包括匯總本間隔過程層實時數據信息,實施對一次設備保護控制功能,實施本間隔操作閉鎖功能。實施操作同期及其他控制功能。站控層的主要功能包括通過兩級高速網絡匯總全站的實時數據信息,不斷刷新實時數據庫,按時登錄歷史數據庫、按既定協約將有關數據信息送往調度或控制中心、接收調度或控制中心有關控制命令并轉間隔層、過程層執行。

過程層與間隔層之間基于交換式以太網的串行通信方式在標準中稱為過程總線通信,間隔層與變電站層之間串行通信方式稱為站級總線通信。

3. 數字化變電站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數字化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精力集中在過程層方面,例如智能化開關設備 ,光電互感器、狀態檢測等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目前存在著許多問題:首先,研究開發過程中專業協作需要加強, 比如智能化電器的研究至少存在機、電、光三個專業協同攻關。其次,材料器件方面的缺陷及改進。并且試驗設備、測試方法、檢驗標準,特別是電磁干擾與兼容控制與試驗還是薄弱環節。

4. 數字化變電站的未來發展

數字化變電站技術的發展將會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考慮與目前常規變電站技術的兼容性。

4.1 過程層常規設備接入方案

過程層常規設備主要指互感器和斷路器設備,具體應用就是采取非常規互感器技術和智能斷路器技術,或智能斷路器控制器技術,常規設備的接入方式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常規互感器和常規斷路器;常規互感器和智能斷路器;非常規互感器和常規斷路器。

4.2 過程總線方案

在第二階段中前面控制和測量數據的分離通信系統將合并到一起,控制和測量數據的合并減少了間隔接線的復雜性,但間隔層IED設備需要兩個以太網口分別與過程總線和變電站總線連接。由于傳送了來自合并單元的數字化電氣量測系統的瞬時值,此種通信方式比第一階段中的通信方式更快。出于這個原因將使用100 Mbit/s以太網,通過過程總線保護裝置的跳閘命令被發送到斷路器。

4.3 過程總線和站總線合并方案

由于第一 ,第二階段中過程總線和變電站總線都使用了基于MMS應用層通信堆棧的以太網,和以太網的不斷發展,使得變電總線聯接構成一個通信網。并且不會影響變電站內部站的通信。

5. 結束語

文章論述了數字化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特征、結構及其發展。數字化變電站自動化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實現全部數字化變電站自動化的功能,還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攻關解決,基于智能斷路器技術的成熟度實現信息采集、處理、傳輸、從交流量的采集到斷路器操作的全數字化應用;通過變電站總線與過程層總線的集成,實現數字化變電站集成型自動化的應用。

數字化變電站技術發展過程中可以實現對常規變電站技術的兼容,這意味著數字化變電站應用技術的發展可以建立在現有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的基礎上實現應用上的平穩發展和逐步突破,使新技術的應用能有機地結合電網的發展,未來在數字化變電站應用技術成熟的基礎上將標志著新代數字化電網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周長久.國內領先的數字變電站技術[J].云南電業.2006,11:7.

[2] 朱大新.數字化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發展[J].電工技術雜志.2001,4(2):20-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亚东县| 郯城县| 明溪县| 岳阳市| 甘谷县| 石阡县| 肇源县| 叶城县| 蒙山县| 宁德市| 杭锦后旗| 阜城县| 班玛县| 柳江县| 孝义市| 玛多县| 扎鲁特旗| 永善县| 镇江市| 师宗县| 如东县| 拉萨市| 桐庐县| 镇康县| 铁岭县| 中江县| 包头市| 遂溪县| 个旧市| 都兰县| 慈溪市| 遂溪县| 洞口县| 桃源县| 柳州市| 利川市| 裕民县| 崇信县| 湄潭县|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