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56: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平臺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智慧城市的頂層架構設計著眼于整體的城市規劃、布局以及相關的信息系統整體框架建設。從整體上對城市信息化建設制定一個完整性的規劃,能夠前瞻性地確定可實施的整體戰略目標,可進行統籌對管理和整體運營設計考慮,能夠實現整體的最佳效果,提高投入產出比。
大唐電信“智慧城市”頂層架構設計解決方案將通過城市運營管理中心與公眾服務與體驗中心的組合,通過物聯化、互聯化和智能化城市建設手段,加強政府機關、企業以及公眾間的信息交互與協同,從而整體提升城市綜合管理能力,為市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便民服務,樹立新形象,打造城市新品牌。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能夠提升社會生產效率,減少不必要社會成本的浪費,打造城市級運營環境的良性循環。
年度“智慧城市”獎IBM智慧城市——“慧典先鋒計劃”
IBM軟件集團基于整體規劃設計、關鍵技術和實施保證這三大優勢,針對中國智慧城市的切實建設需求,推出了全新的“慧典先鋒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整合全球可復用的最佳實踐模型,以及適用于不同行業和信息化水平的IBM智能運營中心、智能交通、智能水管理、和諧城市、應急等解決方案,為市民和企業提供最佳的智慧城市軟件和服務支持,全面促進全國建設具有國際化水平的智慧城市,真正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提升城市運營效率。IBM軟件集團將針對當下與即將實施的智慧城市發展工程,注入五大智慧源動力,全面推動城市智慧化發展進入嶄新階段。
年度“智慧城市”獎超圖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超圖“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遵循“總體規劃,持續發展”的原則,以資源共享智慧應用為主線,構建區域發展總體框架,通過信息資源共享帶動應用系統建設,通過應用系統建設促進和完善信息資源共享與更新。
超圖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從“智慧城市”全局出發,以地理空間為框架,整合城市的各類信息資源,實現自然資源、市政設施、稅務工商、人口、社會、經濟等方方面面資源一體化集成管理;以物聯網、互聯網、通信網為基礎,實現系統互聯互通,實現網絡服務一體化;以資源共享、網絡互通為基礎,全面實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全過程的一體化,實現城市的信息化、精細化管理,打造透明、安全、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達到業務大協同的目標。
年度“智慧物聯網”獎大唐電信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煤炭綜合自動化系統
大唐電信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綜合自動化網絡平臺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利用工業以太網形式在煤礦構建具有環網冗余技術的礦井綜合自動化網絡平臺模式,根據我國煤礦井下采煤實際情況,選用1000Mbps工業以太網構建煤礦井下自動化控制網絡平臺,并采用環網冗余技術,保證信息傳輸的可靠性。
其次,井下監測監控系統實現了安全監測與生產監測兩系統的合二為一,實現了生產方面各類重要設備運行狀況的自動實時監測。
再次,通過接口和協議的標準化,實現各系統的互連,保證了原系統的穩定、安全運行。
最后,以信息集成平臺為核心,基于分布式實時數據庫、OPC技術、工控組態技術,自主開發了組態軟件,實現了各子系統的無縫集成和安全生產實時數據的web瀏覽。
目前,西安大唐電信公司的綜合自動化軟件平臺已應用于多個項目:包括寶鋼南京梅山鐵礦綜合自動化系統、中煤西川煤礦綜合自動化系統、神華寧煤汝箕溝煤礦綜合自動化系統、山東古城煤礦綜合自動化系統。
年度“智慧醫療”獎戴爾醫院集成信息平臺解決方案
為了幫助醫療機構更好的應對挑戰,戴爾遵照中國衛生部2011年頒布的《基于電子病歷的醫院信息平臺建設技術解決方案》,結合在國內外醫療行業的深入實踐與技術能力,提出了醫療信息領域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和服務。
戴爾醫院集成信息平臺解決方案,能夠對醫療業務流程進行有效的監管和優化,能夠以病人為中心整合與利用信息資源,以電子病歷為核心建設醫院數據中心,以臨床路徑和知識庫為基礎支持臨床決策,以醫療與人財物運營為內容支持管理決策,以信息交換與共享為支撐協同區域醫療,全面支持醫院管理和業務提升。
會議結束后,東南大學網絡與信息中心主任金志軍老師、華為企業BG中國區總裁馬悅先生,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Marketing與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胡忠華先生接受了記者專訪。
差異化解決方案打造智慧校園
馬悅先生首先介紹了華為公司為高校信息化建設提供的ICT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此解決方案基于四點目標:一是持續創新;二是確保技術領先;三是給用戶提供差異化的解決方案;四是易于被集成。馬悅先生說道:“華為公司面向教育行業,尤其是知識的創造和知識的傳播,教育行業也非常重視對前沿技術的研究,所以華為會在教育行業持續的投入資源。”
華為針對云課堂推出了桌面云的解決方案,從解決方案的角度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云操作系統,二是桌面的軟件,三是終端。
胡忠華先生介紹說:“在終端這塊,我們應用了大量的華為海思自己研發的芯片,這個芯片本身使得這個產品更加安全、高效、綠色、節能。從我們的應用案例來看,通過部署云課堂的解決方案能夠帶來以下幾方面的價值,第一是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這也是云計算本身所帶來的好處;第二個是通過部署云計算提升整體的IT的運用效率;第三是教學效率得到了提升。”
桌面云在教育云建設方面越來越普及,華為為西安交大、上海中學等提供了桌面云解決方案,幫助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為師生創建綠色教學環境,降低能耗和噪音;同時IT運維方面能力增加10倍。華為擁有全球桌面云最佳實踐,桌面云服務華為全球超過13萬用戶。
利用智慧技術,建設智慧校園,是當今世界學校發展的趨勢和特征。華為認為關鍵問題是資源的互聯和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作為教育資源最重要的載體,直接影響教育資源的匯聚共享、建設與應用的銜接,可以利用云計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實現集約共享,推動資源建設與使用良性互動。華為提供云計算、數據中心、敏捷網絡解決方案,可以幫助教育機構實現資源的互聯與共享。
華為智慧教育解決方案繼承了云數據中心彈性擴展、按需分配、資源服務獨立硬件物理位置、網絡自由開放、移動互聯及安全可靠的特點,使學習不再被動,課堂不再固定,有效培養創新和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讓隨時隨地隨需的教育與學成為了可能。
對學校來說,云計算實現了教育基礎設施的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率,敏捷網絡使得網絡提供自由開放并易于運維管理的環境,降低了高校運營成本,提高業務和科研創新能力。對學生來說,移動課堂使學習不再被動,課堂不再固定,有效培養創新和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讓隨時隨地隨需的教育與學成為了可能。
有記者問馬悅先生,“您覺得智慧校園離我們還遠嗎?”馬總頓了一下,說:“智慧校園就像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等,其實比我們想象的來得要快。”
教育信息化是重要基石
現在網絡技術發展非常快,而且學校的需求也是每年都有不同的變化。但華為卻對自己很有信心,胡忠華先生說:“華為可以保證自己的技術在三五年內能夠充分的滿足這些學校的需求。”
從學校發展的角度來看,信息化的發展這幾年在我國也是一個重要發展戰略機遇期,我國在面向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機遇期里面,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戰略。特別是從國家層面來講,國家教育部也頒布了國家對于教育信息化的文件,2010―2020年專門就教育信息化進程這部分列為一章,從國家層面來說是非常重視的,把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華為的信心來自于以下幾方面:一是華為的技術創新始終是圍繞著客戶需求來的;二是除了具體產品線的研發人員以外,華為專門有一個面向未來的創新實驗室;三是華為研發的戰略很重要的一點,即平臺化的戰略,華為盡量做到產品的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是一致的,這樣也有利于平臺產品的版本維護和平滑演進。
作為一家規模巨大,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華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對偏遠地區有很多支持和幫助。對此,胡忠華先生說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就是要實現這種打破時間、打破地域的這樣一種溝通和教學的目標和模式。就是我們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通過云計算實現了資源共享。”
重點加強農村、偏遠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可充分利用國有通信企業的現有網絡,解決當地校園的網絡接入問題,盡快實現“校校通”;加大教育系統各環節信息化的應用力度。對各類行業信息化來說,建設是基礎,應用是關鍵;加強教育信息化產業鏈建設。教育信息化必須鼓勵和帶動多方參與和投入,形成全社會共建的良好氛圍,才能持續健康發展。以“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等優質平臺為依托,調動一批教育、科技相關企業參與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積極性,推動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資源開發與推廣、偏遠地區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等項目工作中。華為在這方面做出的較多貢獻,如Cernet重點高校IPv6系統案例,廣州教育局科研網云計算平臺以及清遠職業技術學院桌面云應用等。
打破高校信息孤島
高校實施信息化建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信息孤島、各自為政、應用不集成、界面不統一等問題,華為在幫助高校建設教育網絡的同時,并沒有忽視這些問題。對此,馬悅先生做了解讀:“信息化將幫助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打造一個高效、靈活、平等的教育平臺。華為的教育解決方案可以很好地實現學生、老師,以及教育各界群體之間的自由交流,打破信息孤島,這也是華為作為信息與通信公司對教育領域的獨特價值。通過信息技術打破時間、地點的阻隔,開啟教育信息化、教育現代化之路,共同實現中國教育夢,是華為對教育信息化的追求。”
之所以會形成信息孤島,是因為很多行業以前建設的信息系統都是垂直的,信息系統缺乏一個共享機制。要實現這個信息共享,首先要把這種垂直的煙筒式的建設體系變成能夠水平整合的建設體系。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個信息共享的機制。其次要考慮如何把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共享,這需要技術的支撐。這方面,云計算的技術能夠很好的解決,因為云計算的出發點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實現信息的共享(資源共享)。通過以云計算為核心的數據中心的建設,是實現信息共享的最基礎的一個設施。基于云計算平臺構建各種業務,為客戶提供各種服務應用和軟件。
專訪最后,馬悅先生談到了自己的中國夢和教育夢:“大家都在說中國夢,但是我認為教育夢是中國夢的先決條件和基礎,信息化能夠幫助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打造一個高效靈活平等的教育平臺。”
近年來,敦煌市圍繞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依托智慧城市試點和信息惠民試點,提出了“智慧敦煌”戰略,推動建成“飛天”云計算中心等一批智慧城市項目,建設“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推動旅游融合信息科技,以智慧旅游帶動智慧城市發展。
敦煌市也先后入列國家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費、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并榮獲“中國領軍智慧城市”大獎。
智慧旅游挑戰多
旅游智慧化是敦煌建設“智慧城市”的重頭戲。當然,智慧城市建設前期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將成為智慧城市建設成功的關鍵一步。面臨的挑戰如下:
旺季游客高峰挑戰:景區人流屢創高峰,鳴沙山、莫高窟單景點日接待超過3萬人,而敦煌本地人口僅有5萬,游客服務體驗差,如何避免投訴率上升?游客安全面臨挑戰,如何確保旅行安全?文物古跡承載有限,如何保護古跡不被破壞?
淡季游客稀少,造成旅游Y源的極大浪費:如何提升淡季景點服務資源利用率?如何共享不同區域旅游資源,實現區域經濟平衡發展?
巨大流動人口挑戰:百倍于本地人口數量的游客,給城市治安、交通、醫療、餐飲等公共服務帶來巨大壓力與挑戰。如何應對大量游客帶來的突發應急事件?如何有效管理大量的流動人口?如何從絲路旅行服務延伸至本地居民的智慧公共服務,從而帶動荒漠區域的智慧城市建設?
針對以上情況,敦煌市政府與華為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慧敦煌各個領域展開務實合作,致力于將敦煌打造成為中國信息化、國際化的“樣板店”、“旗艦店”,把一個信息化的敦煌推向全球,共同推動中國智慧城市標準化發展。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智慧旅游、智慧民生、智慧政務、智慧安保等方面開展積極、扎實、全面有效的合作,共同打造“智慧敦煌城市云、絲綢之路旅游云”,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推進智慧民生在教育、醫療、交通、就業等公共資源領域高效利用,構建資源共享、集約管理、業務創新、效率提升的智慧政務體系,全力為敦煌文博會、敦煌國際馬拉松等重大活動提供安全可靠的智慧安保解決方案。
以智慧旅游服務引領區域智慧城市建設
全程無縫數字化展示,提升服務質量:建設景區物聯網,分析游客行為與流量分布特征模型,基于物聯網獲取景區特征模型(游客、車輛、突發事件預警)延伸景區服務覆蓋;提升決策、客流高峰與應急服務能力,保障游客全程路線安全;VR、AR、3D展示中心,提升客戶體驗黏性,分流高峰客流,提升參觀服務質量。
敦煌“飛天云”平臺現承載業務有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醫療、智慧教育、公共信息等多個系統平臺,而隨著敦煌旅游旺季的到來,各個系統平臺的業務量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傳統的建設方案缺乏靈活性,將面臨業務連續性保障差、數據安全性弱;業務部署流程環節多等諸多問題,無法應對信息化的突發業務需求。
針對這種現狀,華為助力甘肅省廣播電視網絡產業園科技有限公司、甘肅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敦煌市分公司、敦煌智慧旅游有限責任公司構建了覆蓋敦煌全市的“無線城市”解決方案,敦煌“無線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將對公眾服務、政府和企業三個領域的信息化建設產生重大影響,能夠為公眾、政府機構和企業提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獲取可支付得起的無線寬帶服務。
華為結合敦煌市的特點,提供WLAN解決方案,打造了一個“高速、大容量、安全、可演進、易管理”的大型無線網絡,助力敦煌智慧旅游有限責任公司構建敦煌無線城市。
在無線接入點選擇上,華為采用新一代11AC協議的AP,在保證高并發接入率的前提下,保障用戶網絡訪問體驗;AC采用華為高性能敏捷交換機+多個無線控制器插卡,單臺設備能做到幾萬多用戶多終端同時在線;為了保障網絡安全,華為提供ME60作為認證網關,將用戶管理、安全控制、業務控制、無感知認證等各種功能有機地集成在一起,實現WLAN用戶和固網用戶的統一接入認證。
考慮到將來網絡的演進,華為提供的敏捷交換機采用全可編程設計架構,可通過自定義轉發流程快速支持新協議,可適應無線網絡未來5-10年快速發展的需要;為進一步提升網絡維護的便利性,華為提供eSight統一網管,支持對多廠商設備進行統一管理,支持對現網有線網絡設備和新建無線網絡進行統一管理,極大地降低了后續運維工作量。
共享絲路旅游資源,平衡區域經濟發展:聯合絲綢之路沿線景區,建設旅游大數據平臺,分析區域游客特征模型,實現精準營銷;融合線上數字營銷與線下旅行服務,推動互聯網+營銷,提升淡季游客人數,促進區域經濟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延伸居民公共服務,建設區域智慧城市:建設云中心,共享景區與政府各業務部門數據,實現統一協同,快速決策與響應的城市智慧治理基礎設施;基于智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以電視為核心的智慧家庭、創新的智慧教育及智慧醫療服務,提升居民福祉。
在平安城市建設方面:華為根據敦煌市當前建設現狀以及后期業務規劃需求打造了平安敦煌建設項目,其核心平臺采用華為智能云監控平臺VCN設備,是結合華為視頻監控平臺和專業視頻存儲而定制開發的一體化綜合監控平臺,可集實時監控、錄像檢索、錄像回放、云鏡控制、告警聯動、語音對講、電子地圖、存儲管理等多種視頻監控業務于一身。通過華為的云監控平臺,整合了敦煌市多個廠商的平臺及前端攝像機,為城市安保提供了全方位,無死角的高清覆蓋。
整套系統采用領先的云化智能設計,實現N+0云化設備集群安全保障體系,做到關鍵事件不掉鏈子;同時實現事件及時智能預警、系統性能智能保障、視頻數據智能檢索定位以及智能行為分析,充分發揮軟硬件使用效率。打造完全開放的平安城市標準開放平臺,減少重復投資,消除技術壁壘。經過實踐證明,華為云監控解決方案為敦煌打造出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平安城市安防體系,對敦煌進行全方位智能守護。
2015年,NEC通過在中國市場的辛勤耕耘獲得了豐厚的成果,其中最大的收獲就在于通過提供各種IT解決方案和發展相關業務真正地參與到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這一年,NEC在中國的民航事業、城市公共設施的能源管理、城市節能減排、醫療信息化,以及養老、教育等民生事業的諸多方面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代表NEC正將目光聚焦于幫助中國構建一個安全、安心、高效、公平、富足的社會,并且伴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NEC也希望通過創新和轉型實現自身的發展。
創新是指NEC將在解決方案交付、產品設計、技術研發、商業模式等方面尋求更多的創新。轉型則是指NEC正在把業務專注在社會解決方案事業上。
正如近日于NEC集團中國地區總部舉辦的媒體見面會上,NEC大中華區總代表、NEC(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日下清文舉例所稱,NEC將從電腦、手機等硬件產品轉向更多地承專注于可以提升社會基礎設施的“社會解決方案事業”,解決各類社會課題,以此貢獻于全球社會。
沉淀中國
熟悉NEC公司的人都知道,NEC100多年前起家于生產和銷售電話等通信設備,在近幾十年的發展中,NEC著力于發展ICT領域獨特的、具備較強競爭力的技術,包括計算機、通信、網絡、半導體等領域的相關技術。NEC很早之前就提出了C&C理念,即計算機和通信的融合。如今,NEC更注重于充分發揮 ICT的作用,為政府和公共事業、企業和行業提供ICT解決方案,以及面向通信運營商和能源市場開展相關業務。這其中,不能不提到中國市場,中國市場為NEC帶來了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
1972年,伴隨,NEC開始向中國提供衛星地面站建設服務,并參與中國多個國家級的重點工程項目。
在20年前,NEC在駐華代表處(當時已在中國設立了16年)的基礎上成立了NEC(中國)有限公司,管理在華投資企業。
在2010年,為了更好地滿足中國客戶市場需求,NEC決定在中國市場統一發展戰略和業務運營體制,將NEC(中國)有限公司提升為大中華區所有業務的統籌管理中心,業務涵蓋運營商網絡、IT解決方案、IT網絡平臺、投影機與顯示器產品、軟件研發與銷售。
在隨后的幾年里,NEC一直都視中國市場為其全球市場戰略部署的重點,希望能夠進一步結合中國市場的需求來開發解決方案和產品。近期,NEC正在倡導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SDN(軟件定義網絡)等技術支持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也希望能將基于防災、消防、能源管理、養老、醫療、交通、物流、水資源管理等領域的技術和經驗與中國市場合作伙伴分享。
落實“三個支持”
2015年,NEC在中國市場具體都做了哪些事呢?
NEC大中華區總代表日下清文給出了答案,簡而言之就是“三個支持”。“支持安心便捷的城市基礎設施、支持企業的高效創新運營、支持人們實現豐富多彩的生活。”日下清文如是說。具體的支持手段就是充分發揮ICT的作用,提供相關的解決方案。
比如,2015年NEC與北京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Ameco)聯合宣布,NEC將為Ameco提供基于RFID技術的MRO物聯網解Q方案。NEC作為中國民航的老朋友,多年來一直在攜手合作。自1979年開始,NEC就在空中交通管制、機場地面服務、航站樓綜合服務、飛機維修等領域與中國民航開展廣泛合作,為中國民航提供了先進的雷達、儀表進近、甚高頻通信、高質量顯示系統等技術領先的設備與解決方案。
此次NEC為Ameco提供的MRO物聯網解Q方案,第一期將導入“飛機發動機維修部件RFID實時跟蹤管理系統”,這是中國民航將RFID(射頻識別標簽)技術導入到飛機維修領域的一次實際應用案例,將對飛機維修和航空旅客運輸企業的精益化管理起到高效的助推作用,對機維修公司提高質量控制、降低維修成本以及縮短停場時間起到實質性的促進作用。Ameco通過導入NEC的MRO物聯網解Q方案后,將實現生產資料唯一性、生產進度可視化、生產過程可追溯。具體來說是:零件、工具、工裝及人員實現唯一標識并可快速識別;在生產環節中自動對零件、工具、工裝、人員的作業過程進行采集、匯總,并實現作業全過程記錄。
2015年,NEC也開始向中國市場的地方團體及企業提供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解決方案,并有多個案例落地。例如,該物聯網解決方案可對液化氣、化學燃料的儲存量和消耗速度進行遠程實時監控管理,是基于NEC物聯網平臺(CONNEXIVE)的系列菜單提供的相應解決方案。作為NEC的物聯網服務基礎設備,“CONNEXIVE”在啟動物聯網服務時,通過一站式服務提供必要的應用、系統設施,以及各種傳感器設備。NEC通過豐富的系統集成 業績和長期構筑基礎設施所積累的“IT能力”與“網絡平臺能力”優勢、在設備遠程監控等廣泛的領域中,為實現物聯網服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除了上述解決方案外,NEC的便攜式DNA檢測、大型公交樞紐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空氣質量監測系統、SDN(軟件定義網絡)技術、智慧養老信息化管理平臺、智慧課堂解決方案等,2015年也都在中國市場陸續推廣和落地。而這些解決方案的落地也獲得了中國市場的關注與認可。
重裝出發
就在不久前,江門市人民政府與NEC簽訂了建設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備忘錄,根據備忘錄,江門市與NEC公司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內容涵蓋“公共安全、創業創新、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工業設計、智慧農業、智慧金融、智慧政務、智慧旅游、云POS服務”等領域。一批以提升城市管理、便民服務、產業升級水平為目標的信息化項目將被陸續建成,比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數字城管系統、地理信息共享平臺、網上辦事大廳等。這些信息化項目將構成整體的“智慧江門”,實現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細化、生活環境宜居化、基礎設施智能化、網絡安全長效化的目標。
現實問題 目前,各地方中小學校已經完成了校園骨干網絡建設,應用系統建設也已經基本完成。網絡和應用系統為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環境,在教育教學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1)資源問題。主要表現為資源浪費嚴重,硬件頻繁投資更新,但缺少配套的軟件,使得硬件資源閑置浪費,雖然軟件資源數量不少,但質量不高。資源共享度低,各單位獨立進行軟硬件建設,都有自己的服務器和軟件資源平臺,形成一個個信息資源孤島,原創以及創新性優質資源匱乏。
2)各級應用系統整合難度大。長期以來,教育信息化建設缺乏可供遵循的統一標準,各個應用系統建設時間有早有晚,導致技術標準、設備類型、產品品牌、協議等方面各不相同。從硬件配備到軟件平臺開發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兼容性的問題,不利于各級應用系統的整合。
3)網絡教學創新模式構建難度大。學校資源孤島的形成致使網絡教學環境封閉,優質的教育信息不能互通,遠程的優質課程資源不能共享,難以構建創新的教學環境。大部分軟件平臺處于封閉狀態,無法進行二次開發,使得資源優化整合難度大,人機互動條件不足,讓創新學習環境難以構建。
4)辦公自動化管理期待加快進程。推進辦公自動化,改變以往復雜、低效的手工辦公管理方式,創建方便高效節約型辦公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迫切需要。
需求分析 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需要穩定高速的網絡來支撐,而搭建學生、老師、家長和學校四方信息溝通的平臺則是優化教育管理的迫切需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上級資源部門加強宏觀統籌與調控,長遠規劃,建設一套完整、科學、統一的標準體系,然后通過信息門戶,為全體師生提供一站式教學業務的整合服務,同時建立規范的數據共享機制,實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智慧化的校園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能夠適應學校未來需求變化及使用中進行持續改進,系統維護更加方便。
2 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園的建設實施
智慧校園的建設實施遵從統籌規劃,統一標準,彈性部署,科學管理,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持續發展,開拓創新的原則。當期業務與長遠發展相結合,實現基礎網絡和信息化服務的平滑升級與擴展。實行“三通兩平臺,一點一基地”的”3211”建設計劃。“三通工程”,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個平臺”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一點一基地”是確定一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區域和學校)和教育信息化師資人員培養培訓基地。
設計思路 基于“教育云”服務的智慧校園建設原則是標準、兼容、安全可靠、容易擴展和方便適用,同時做到以人為本、面向服務、信息互通、數據共享。為了滿足跨部門的業務管理和信息服務,需要將以管理為核心的傳統應用系統,轉變為以前端服務為核心,同時以信息資源整合為重點,升級和更新校園局域網,統一管理學校各種信息資源,建立可靠的容災備份體系,建立基于網絡的、開放的、內容豐富的教學媒體資源中心,如圖1所示。
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1)缺乏全局統籌規劃。一些學校和部門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內涵和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建設中只考慮眼前利益,解決當時的、局部的需求,而忽略了長遠考慮。應用系統開發平臺、數據庫和運行環境缺乏統一的長遠的整體規劃。在實施過程中急功近利思想較嚴重,“業績工程”“重建設、輕應用”“重管理、輕服務”傾向仍有存在,使硬件方面重復投資。當產生新的需求時,不能在原有系統上擴展開發,而是需要重新開發,導致軟件系統重復建設。
2)技術標準不統一。不同學校,不同業務部門組織定制的標準不同,缺乏有效的系統集成和完整的、統一的校園信息化標準體系。信息數據交換困難,不能共享,不能發揮綜合效應,在應用上很難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信息處理,形成了信息孤島。同時,標準的問題導致基礎網絡在優化及升級方面存在很大的壓力。
3)用戶權限各自獨立。現有的各個應用系統獨立管理用戶,各系統間用戶權限不一致,致使不能單點登錄。
4)網絡帶寬不夠。據統計,中小學校出口帶寬大多為100兆到校,每天的帶寬占有率都接近90%。
5)技術力量薄弱。各學校網絡節點、應用系統和服務器數量都有所增長,致使工作量迅速上升,但專職的管理人員沒有增加,所以不能滿足現有工作任務的需要。
6)信息化應用管理機制不健全。相當一部分學校分管教育信息化的領導不明確,行政職能科室沒有落實到位,沒有制定相應的信息化應用管理制度,即使制度也難以落實,流于空談和形式。
頂層設計(圖2)
1)信息資源規劃。信息資源規劃首先要研究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研究并整理學校各部門的職責和主要業務,產生全域業務模型,劃分職能域;其次對每個職能域逐一進行業務分析,產生本職能域的用戶模型、功能模型和數據模型;最后分析用戶行為與管理模式,產生全域用戶與權限模型,如圖3所示。
2)技術架構規劃。技術架構規劃要參照本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制定技術架構實施規劃,包括數據庫選型、軟件架構、操作系統選型以及其他關鍵技術選型。總體框架包括信息門戶層和統一數據層、基礎數據層、業務支撐平臺層以及業務平臺層。
3)環境保障規劃。環境保障規劃要依據資源規劃和技術方案,提出基礎環境即網絡、存儲備份、服務器架構、機房設計、信息安全等保障規劃。
建設的主要內容
1)信息標準建設。學校數據總體的規劃和組織要依據教育部頒發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進行設計,從實際要求出發,制定出《教育信息化數據標準》,作為數據編碼的依據和標準,為信息交換、資源共享提供基礎規范依據,如圖4所示。
2)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一套統一標準的智慧校園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分批、分塊、分期建設,降低建設初期的一次性投入。有利于解決智慧校園建設中出現的設計不規范、應用不充分、擴展難實現等問題。
3)共享數據中心平臺建設。共享數據中心平臺不僅是統一的數據資源共享平臺,也是各類應用系統間進行數據交換的平臺。以《學校信息化數據標準》為依據,建立學校的數據中心平臺,實現各個應用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和共享;確定業務系統與數據中心平臺接口的標準規范,以保證業務應用系統在與數據中心平臺交換數據時不產生分散數據,如圖5所示。
4)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建設。建立電子身份認證系統,實現用戶的統一管理與權限控制。身份認證系統通過遵從指定的認證技術規范,將各應用系統中分散的用戶信息和權限資源進行統一管理。為用戶提供分級權限管理和統一的身份確認。幫助實現智慧校園用戶身份的統一認證和單點登錄,簡化用戶訪問個應用系統的過程。提高智慧校園應用系統的安全性。
5)教育云服務建設。建立以教師為中心的系列應用系統,實現一站式的教學工作信息化(表1);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能夠遠程異地學習,實現學生學習的網絡信息化系統(表2);建立管理服務公共服務平臺。
管理服務公共服務平臺,包括系統平臺,校園平臺,辦公平臺和門戶網站。系統平臺負責初始化平臺信息,是管理智慧校園的組織機構。校園平臺包括新生入學、在校生管理、學生畢業、學生考核、教職工檔案、教務管理、成績管理、庫存管理、圖書管理、課題管理等,可對不同的模塊進行統計分析。辦公管理能有效簡化辦公流程,包括公文發送、會議管理、辦公資產管理、辦公用戶管理、辦公費用管理、車輛管理等。門戶網站是為方便了解最新校園信息的智慧校園門戶。
3 方案優勢
數據共享,有效整合 通過數據整合中間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學校信息有效整合,快速地進行信息整合后,能夠及時的通過信息門戶,讓用戶感受到智慧校園的建設成果。
1)共享數據中心數據維護遵循了“一數一源”,“誰產生,誰維護”的原則。
2)各業務系統獨立運行,互不影響,某一業務系統故障不會造成對其它系統的影響。
3)通過統一的中間件平臺實現數據交換集成,不需要復雜的逐一編寫接口,實現簡單、容易管理和維護。
4)技術上削弱對各業務系統廠家的技術支持依賴性,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各業務部門對新建業務系統廠家的選擇權利。業務主管部門有權利選擇其相應業務領域最擅長的廠家或自行設計開發,避免因“技術”而產生排他性或壟斷。
標準接口,任意接入 通過標準的開發平臺和工具,讓所有教育教學人員參與到智慧校園建設中來。不斷豐富和擴展智慧校園平臺的應用,貼近用戶需求,滿足學校信息化的持續發展。
共享數據中心平臺,提供開放接口,支持網頁服務等通用標準接口,提高平臺的可擴展性;通過后臺配置,將應用系統與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對接。使得第三方業務系統的接入不完全依賴于網絡環境,為已經沒有開發商技術支持的應用系統接入提供解決方案。
資源共享,均衡發展 “教育云”不但能為學校建立覆蓋面廣泛、層次較深的、資源類型較多的開放教育資源體系,有效化解教育資源信息孤島難點,還實現了資源整合,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和利用率,使得優質教育資源能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實現共享。學生在家里就可以進入名師課堂,有效實現教育公平,推動教育教學均衡發展。
及時交流,家校共育 通過智慧校園,家長、老師可以交流教育方法、教學經驗,及時發現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實現家校共育。
4 預期效果
智慧校園能為各級教育部門管理者隨時提供統計信息和管理平臺,為教師提供教學信息共享平臺,為學生提供下載服務,如圖6所示。
管理層效果 基于“教育云”服務的智慧校園打破了目前數字化校園的信息孤島,為管理者提供了教學、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一體化、流程化和智能化服務,可以直接獲取教師、學生、班級、年級以及全校的個人或綜合管理監測信息。
【關鍵詞】智慧學習;BYOD;環境架構;家長支持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26-0009-03
【作者簡介】倪凱顏,江蘇省無錫市安鎮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105)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學習環境的構建是實現學與教方式變革的基礎,實現智慧學習首先需要架構智慧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是數字學習環境的高端形態。通過BYOD這一“教育信息化第一入口”方式,學校可以創建有效的智慧學習環境,推進學校教育深層次變革發展,筆者所在的江蘇省無錫市安鎮實驗小學開展了相應的實踐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提出,智慧學習環境主要由學習資源、智能工具、學習社群和教學社群四大要素構成。[1]學校實踐研究發現,要開展基于BYOD的智慧學習,其環境架構至少需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一、基礎:架構智慧學習硬環境
顯而易見,基于BYOD的智慧學習必須基于必要的硬件基礎設施。智慧學習需要滿足智能終端的泛在可連接性,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使用自帶設備進行個性化學習。
第一,學校要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盡量“無感認證”,全網無縫漫游。讓學生通過智能終端隨時隨地識別情境、記錄過程、感知環境、聯結社群等。如果學校一時滿足不了這樣的條件,那么必須建設無線網絡教室,安裝高速并發的無線訪問接入點(AP),可以至少同時接入滿足一個班學生使用(人手一機)的平板電腦。
第二,要實現無線投屏。目前學校的智慧學習本質上還是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依然采用班級授課制。智慧學習教室的配置不同于普通教室,需要師生互相懂得所關心的事物,知曉周圍環境,感知有用的內容,過濾無關的信息,與學習社群建立聯結。因而,教室中要配置可觀、可共享的無線投屏顯示設備。由于市場上智能終端產品很多,學校購買設備時要考慮系統之間的匹配性。一般的微軟(Windows)、安卓(Android)平臺,采用支持無線高清技術(WiDi)協議的投屏器,可以采用ScreenBeam設備;蘋果iOS平臺,采用支持AirPlay協議的投屏器,可以采用Apple TV設備;目前,Windows10系統已經自帶無線投屏功能,不管是聲音、視頻還是照片,只要處在同一個Wifi,在電腦上一鍵就能傳遞到第二屏幕上。屏幕顯示方式也多種多樣:希望屏幕顯示大一些,可以用高清(HD)投影儀;考慮更直接的人機交互演示,可以配置一體機。有條件的教室,除了全班共享的顯示大屏,還可以給每個小組配一套無線投屏設備,比如Apple TV+HD電視,供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使用。這樣的投屏顯示設備,可以將教室內傳統的顯示終端提升為功能全面的人機交互設備,為智慧學習創造了更靈活便捷的感知、分布與協作學習條件。
二、要件:創建智慧學習軟環境
數字學習環境主要關注能夠促進學習者學習的各種基礎設施和學習資源建設,而智慧學習環境主要關注如何使用各種可靠和有用的信息為學習者提供自適應和個性化學習,核心是信息分析和讓信息對學習者有意義,并在此基礎上以智慧的方式為學習者服務。[2]
創建智慧學習軟環境,核心思想是通過設備、內容和服務三者的融合統一,關注學生,支持學習,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要為智慧學習優化課程形態,更新教材呈現方式,提供智慧學習工具軟件、資源與后臺管理軟件平臺,使學習更智能、開放、個性化。目前,針對學科特點,有不少APP可以與教材內容相結合,進行智慧學習探究,學校可以免費或以比較低廉的價格購買使用。不過,這也有弊端,每個APP都“各自為政”,使得學生學習過程所產生的數據很難集成大數據。智慧學習中,數據的收集與使用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從學生行為角度了解學習過程的發生機制,并用來優化學習,以基于學習行為數據的分析,為學生提供及時反饋、推薦學習軌跡,開展適應性學習、自我導向學習,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方案,為個別學生量身定制更有效的教育方案。有專家甚至斷言:“數據將成為學校最重要的資產。”因而,學校要找到一個智慧學習平臺,讓學習過程盡量都被自動記錄,形成學校教育大數據,能即時分析,為師生智慧教學提供科學客觀的服務。目前,有軟件正嘗試將來自不同在線學習平臺的信息整合到一個單一界面或控制平臺上。比如:AlwaysPrepped為教師提供一個可以查看個人以及整個班級進展的端口,方便教師監控整個班級的學習情況。
智慧學習軟環境建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教師素養的相應提升。任何一項教育改革,真正的推進者都是教師。作為智慧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合作者、幫助者,教師應當且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與技能,不是單純地強調掌握技術,而是要提升智慧教學理念,并將技術自主自如地“整合”到具體學科內容教學中去。今天的教育和教師不生活在未來,未來的學生將生活在過去!學校要努力做好培訓與指導工作,引導教師提高認識:面對“數字土著”,作為“數字移民”甚至是“數字恐龍”的教師,沒有理由退避三舍或原地踏步,只能不斷更新思想觀念,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用“創新型學習”取代“維持型學習”,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學習未來知識。教師要越來越少致力于傳遞和灌輸知識,而更多地為學生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集中精力從事創造性活動,成為學生面向未來的引導者、服務者、幫助者和知心朋友。
三、關鍵:獲取家長支持
學習者人人擁有智能終端是智慧學習環境架構的重要標志。智能終端哪里來?如果期待全部由政府購買,為每個學生提供一臺智能終端,目前來看近十年之內幾乎是不可能的。BYOD是理想的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移動終端不菲的價格、家庭經濟基礎的差異、家長所持有的觀念各異等等,從學校提供設備到學生自帶設備,就有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坎。如果這道坎邁不過,即使學校做了再多的前期準備,基于BYOD的智慧學習也等于“0”。因此,跨越這一道坎是開展基于BYOD智慧學習研究的基礎,需要用心營造氛圍,鋪設臺階,慢慢實現。
學校可以開展實驗項目,比如:利用學校的科研經費或辦公經費,購買一批智能終端開展試點。期間,學校要開展學習交流活動,讓家長置身學習現場,被真實生動的智慧學習場景感染,從而用事實與真切感受,讓家長逐步認識到教學改革的意義,認識到智慧學習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學習能力的促進作用,從而形成新的理念共識,積極主動地加入到智慧學習中來。筆者所在學校這一步跨越并不艱難,因為有十年數字校園、三年智慧校園建設的基礎,深厚的底蘊、前瞻的辦學理念與方式,已經為廣大社區居民所接受并贊譽。因而,學校基于BYOD的智慧學習起步比較順利。
第一階段,學校在一年級學生升二年級之前,下發告家長書讓家長了解,學校在以“電子書包”促進學生學習探索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經驗。然后讓家長知曉,學校將根據家長和學生的意愿,在二年級組建2~3個自帶智能終端的智慧學習“電子書包”試點班,家長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報名參加。
第二階段,學校召集報名參加“電子書包”試點班的家長開會,詳細介紹試點班開設方案,讓家長明確智慧學習的背景與意義,知曉學校在組建研究團隊、購置所需設備、實施教師培訓,以及積極探索智慧學習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也如實告知參加智慧學習實驗可能存在的問題。當然,學校也向家長提出一些相應的要求,比如:作為家長,要具備一定的指導孩子使用智能終端的相關能力,有時間、有精力、有方法,與學校共同做好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視力保護等方面的指導管理工作。基于真誠溝通,以及家長自愿選擇,最終自然形成基于BYOD的智慧學習試點班級。
學校在積極開展智慧學習研究過程中,特別關注網絡移動時代的德育問題,引導學生自覺遵守相關規定去用好智能終端等電子設備,養成移動互聯時代的良好道德修養,養成協作學習、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等良好學習習慣,充分利用新設備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學校將對學生的要求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軟件安裝,要讓老師知曉;各類密碼,要讓父母知道;知識信息,學會自己查到;功能掌握,要讓自己做到。課堂交流,積極參與聽好;社交分享,只讓好友看到;一尺一時,學習護眼兼到;使用規則,務必記牢做到。),讓學生遵照執行,確保安全合理使用。學校對家長也有相應要求,詳見下面附件《無錫市安鎮實驗小學智慧學習規范(家長篇)》。同時,學校也針對家長適時開展各類活動,例如智慧學習家長培訓、親子智慧學習觀摩活動、智慧家聯展示活動等等,讓家長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獲得進一步的支持動力。
附:無錫市安鎮實驗小學智慧學習規范(家長篇)
1.熟悉蘋果iOS系統的基本功能,懂得iPad常規設置及連接Wifi網絡。
2.懂得申請Apple ID,使用App Store下載安裝應用軟件,會管理、刪除軟件。
3.知曉iPad上部分常用軟件(Pages、Keynote、Safari、QQ等)的作用與功能,會基本操作方法。
4.知曉學校常用的智慧學習平臺【安小云校(愛葵花APP)、鳳凰優閱教學平臺、鳳凰微課、一起作業網、納米盒等】的作用與功能,會操作方法。
5.知曉孩子iPad的鎖屏密碼、QQ密碼及智慧學習軟件平臺密碼等,可以隨時關注設備狀態。
6.會陪伴孩子學習,了解、監督孩子安裝的應用軟件;經常關注孩子瀏覽的網頁、圖片、視頻等,避免任何不健康內容。
7.了解孩子在QQ等社交軟件里的動態及好友狀態,提醒孩子文明交流,不加陌生人。
8.根據老師要求,掌握孩子使用iPad學習的時間,每次半小時,每天不超過1小時;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眼離屏幕一尺。
9.每天檢查孩子的iPad電池電量,確保孩子帶到學校的iPad是滿電量。
10.跟孩子一起訂立《XXX的iPad使用規則》,親子雙方簽名生效;不斷修改完善并督促孩子遵照執行。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云計算;智慧城市;資源整合;數據中心;城市架構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32-7783-03
Abstract: The fast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produced many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population, complicated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the lack of resource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urban life. Wisdom city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and solutions for the city problems and new ideas and practices of urban development are also put forward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wisdom city, cloud computing data center is the core, building independent design of wisdom city deviat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system of public cloud services,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thinking in current development of wisdom city.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cloud compu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Wisdom city;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e data center; The city architecture
1 概述
在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智慧城市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智慧城市將涵蓋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極為廣闊的應用場景,如教育、醫療、社保、娛樂等城市基礎服務,城市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交通運輸、社會治安管理、水電管網等城市基礎管理,金融、傳媒、物流等各種行業服務。智慧城市將全面提高城市各項職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為城市插上智慧的翅膀,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智慧城市的建設有著大數據量的存儲需求、高訪問量的社會公共查詢需求、多系統的綜合管理需求和多用戶的資源分享需求等,但現有的計算機已經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而云計算的出現為智慧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它可動態的調節計算資源、實現大量信息數據的存儲與共享。通過云計算可以解決智慧城市中數據海量、隨時更新并且實時性要求非常高的計算問題。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和實現需要云計算,政務管理、交通管理,智能醫療、教育服務、居民生活等具體應用就更加離不開基于云計算的數據計算與處理平臺。
2 云計算應用于智慧城市的優勢
2.1 平臺層的統一和高效能
通過現代城市中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的構架模式,將城市中的多臺服務器組成“云端”,通過云操作系統的調度,向智慧城市中的各個子系統提供一個統一的運行支撐平臺。它將內存、I/O設備、存儲和CPU等計算機資源整合成一個虛擬的資源池,為整個城市提供所需要的存儲資源和虛擬服務器等服務。與此同時,可借助云計算平臺的云操作系統對資源池內的資源進行有效的切割、調配和整合,以滿足大數據量的存儲需求、高訪問量的社會公共查詢需求、多系統的綜合管理需求以及多用戶的資源分享需求等,優化資源分配,提高工作效能。對于智慧城市終端用戶來說,有了統一的云計算服務平臺,便可直接通過智慧城市門戶官網、智慧城市APP等完成所需服務,而不必關注智慧城市各個子系統的運行模式,使城市生活更加簡單。
2.2 業務/資源調度管理
云計算將大量資源集中到一個公共資源池中,通過多主租用的方式實現資源的共享。與此同時,云平臺管理軟件將公共資源池中的資源根據智慧城市中應用的具體需求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包括增大或減少資源的要求。彈性的云服務可使用戶在任何時間都能得到所需求的資源,這樣既實現資源的多用戶共享,也有效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2.3 安全控制管理
云計算,將計算資源與存儲資源分離,并實現了多個用戶對同一公共資源池的共享使用。但在多用戶對同一資源進行共享使用時,就涉及到了用戶的個人信息管理、用戶存儲數據管理等各種安全問題;同時,眾多用戶共享同一公共資源池, 對資源池中的數據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在云計算環境下, 基礎資源的集中化規模化管理, 使得原本存在于客戶端的安全問題更多的轉移到數據中心。從專業化角度,用戶可以借助云數據中心的專業人員和安全機制來保障業務的安全性, 而不用為此耗費自己過多的資源和精力, 全面降低了安全風險。
3 基于云計算的智慧城市架構
3.1 基于云計算的政務管理平臺――智慧政府
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政府信息資源可通過政務管理平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而其功能的實現也依賴于云計算的支撐。傳統的基于設備的資源共享系統具有很多局限性,如文件傳送、公共數據中心運維管理等無法實現高效率的使用與共享。
基于云計算的政務管理平臺不僅向公眾提供了可參與的網絡平臺,還可保證公眾的訴求有良好的回應。通過政務管理平臺,公民可以自助滿足對政府服務的各種需要,這些服務以開放公用的方式集中在云端,公眾可通過網站、APP等各種手段享受智慧政府的各種服務。因此,智慧政府可通過云計算這個大平臺來改善自身運作能力和運作效率,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核心動力。
3.2 基于云計算的交通應用支撐平臺――智慧交通
交通堵塞已經成為影響城市和諧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傳統的交通管理手段面臨大量的信息孤島問題,已經不適合如今的城市,結合目前城市交通現狀和需求,打造一套基于云計算的城市交通支撐平臺將是交通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智慧交通的必經之路。
智慧交通指的是交通信息系統、通訊網絡、定位系統和智能化分析與選線的交通系統的總稱。智慧交通依靠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中的傳感器,可以將整個城市的車流量、道路狀況、天氣、溫度、交通事故等大數據量的信息實時收集起來儲存在“云”端,通過云計算中心動態的分析并計算出最優的交通指揮方案和車行路線,并將這些信息通過無線通信、有線廣播、電子顯示屏、互聯網、車載器等方式向出行者、駕駛員,從而保障人與車、路、環境之間的信息交互,進而提高交通系統的效率。
3.3 基于云計算的醫療服務支撐平臺――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通過打造以電子健康檔案為中心的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智慧醫療將打破傳統的醫學思維方式,改變醫療服務繁雜的現狀,確立以患者為核心的醫療服務方式,規范、簡化醫療環節。
智慧醫療可以整合現有醫療機構的設施,形成統一的“醫療云”,并收集醫療機構的號源統一存儲在“云端”,使公眾可以通過網絡、電話、APP等各種渠道進行預約掛號,解決“一號難求”的問題;公眾可按預約的時間前往醫院就醫,免去了醫院排隊的時間;智慧醫療還可以推出“市民健康卡”,市民通過“健康卡”進行自助掛號、自助繳費、自助打印檢查結果等自助操作,市民更可以通過“健康卡”進行診間繳費,在醫生開出檢查單的同時就可完成繳費,之后患者便可直接去做檢查或者拿藥,極大的優化了就醫流程,提高了醫療行業的效率;遠程醫療可使病人在普通醫院享受到大醫院專家醫生的診療服務。
3.4 基于云計算的教育支撐平臺――智慧教育
智慧是教育永恒不變的追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啟迪人們的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教育有了新特征,教育本身被賦予了智慧的內涵,以智慧的教育啟迪智慧,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之路,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新階段。
智慧教育并不是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育的簡單累加,它需要以智慧學習環境為技術支撐、以智慧教學方法為催化促導,以智慧學習為根基。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到現在仍然不能實現智慧教育主要是因為教學方法單一,不能很好的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豐富教育手段,改善教育方法;教學環境孤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困難;學生學習僅僅局限于教師教授,不能很好的利用互聯網上的各種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云計算的出現為智慧教育帶來了希望與可能,是智慧教育實現智慧的所在。云計算的核心在于計算與存儲功能的虛擬化、集中化,可實現教學資源的快速統整與共享,改善教育現狀。
基于云計算的教育支撐平臺將全面整合教育系統中的各種優質教學資源、平臺、應用等,構建一個統一的智能開放架構的云計算平臺,為用戶提供租用或免費服務,滿足用戶通過各種終端應用完成教學、學習、管理、科研、社會交往等各方面的需求,實現教育信息、獲取教學資源、開展教學互動、統計教育信息與數據、形成科學決策、實施教育評價、開展協同科研等系列教育活動。
3.5 基于云計算的居民生活應用平臺――智慧社區
智慧社區可實現社區內的充分聯通,達到人與物、人與人的全方位交流,有助于解決民生問題,以及日漸復雜的城市管理問題。
云計算技術將全面整合社區內的物業、家居、監控、醫療、教育等各種資源,集成物業服務、家居服務、醫療服務、教育服務、安保服務等業務,集中智能化處理社區中的各種資源信息,向社區居民提供各種信息和應用服務,實現社區服務的高效運行,為住戶提供一種安全、舒適、方便、快捷和開放的信息化生活空間。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打造最優秀的城市單元,解決城市管理難題。
4 云計算應用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意義
4.1 云計算讓城市更加智能化
云計算平臺以其空前強大的數據分析計算能力,成為智慧城市的“大腦”,全面協調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實現對城市中海量數據的計算以及存儲,并可提高城市中各種資源利用率,節約智慧城市建造成本。智慧城市包含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個多應用、多行業、多系統組成的復雜的綜合體。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累積了大量數據信息,并且在城市的多個應用系統之間存在資源共享與信息交互的需求。智慧城市的各個應用系統均需要存儲在“云”中的各種數據,用于實現各自功能。如此眾多而繁復的系統需要多個強大的信息處理中心來進行各種信息、各種數據的處理,所以說,云計算的特點能滿足智慧城市建設的要求。
云計算作為一種新的計算模式和服務模式,以其海量的存儲能力和可變化的計算能力著稱,并且它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用戶,使用戶能夠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平臺上使用,極大的發揮了網絡資源的價值和優勢,減少了對終端平臺的依賴性。云計算對智慧城市的各類應用做出了有力支撐,以建設云計算為核心, 打造各類不同的云技術, 如電子政務云、醫療云、市政云、交通云、教育云、安全云、社區云、旅游云等, 已經成為智慧城市建設較為廣泛的應用模式。這將改革整個城市的發展模式,極大的提高城市的智慧程度,促進城市各個方面健康快速發展。
4.2 云計算有利于整合城市的信息資源,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
城市各個領域之間是“相互依賴”的,是一種網狀關系。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充分了解城市中的信息,分析城市各個領域之中改的網狀關系。智慧城市將城市中的人才流、物資流、信息流、資源流、資金流等信息儲存在云端,全面整合城市的信息資源。
融合是智慧城市的本質所在,它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相融合,在融合過程中將產生一系列的新型行業,如快遞、網絡運維管理、高端網站建設等,這些行業將間接推動城市傳統支柱產業的發展。在構建基于云計算平臺的智慧城市的過程中,需要先一步建立智慧政府,再以智慧政府為核心,解決交通、醫療、教育、居民生活等一系列社會管理服務問題。云計算為智慧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智慧城市需要各方協力推進,更需要注重整合相關信息資源。智慧城市建設要高度重視信息的挖掘、整合與再應用。而云計算作為一種新興的計算模式,其重要功能就是整合資源,為應用提供強大的支撐,是信息能夠全方面的共享,為預測和決策提供有力的智慧參考,從而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 例如,城市在多年的建設中以及開發了多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應用平臺,這些系統中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源。但這些平臺式相互獨立的,彼此之間沒有信息交互與資源共享。同時,大量而重復的系統平臺使得各行業出現了設備利用率低、管理成本高等問題。云計算中心的建設,能夠有效整合設備硬件資源和信息數據,支撐更大規模的應用,處理更大規模的數據,并且能夠對數據進行更深度的挖掘,從而為政府決策、企業發展、公眾服務提供更好的平臺。
4.3 降低信息共享的總體成本
云計算的突出特點,在于實現資源共享。采用云計算方案構建的智慧城市將提高城市基礎資源的利用率,有效的降低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此外,云計算還可以有效的節能能源,設備資源在夜間負載低時,可以將業務轉移到部分物理資源上,而將其他空閑的物理資源關機或轉入節能模式。云計算數據中心通過集中的資源管理,降低了日常維護工作量,大量的工作都轉移到后臺由專業人員完成,從而降低管理維護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云計算數據中心通過資源整合、統一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信息資源共享的成本,降低了信息化的門檻,使更多的單位和企業走進信息化時代,提高工作效率。
4.4 智慧云將以多種形態支撐城市發展
信息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人們對信息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相對于各行行業混雜的公眾云,行業云能夠提供更豐富、更有層次、更專業的信息服務,能夠深度挖掘行業數據信息,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如針對醫療設備、醫務人員、患者信息、電子病例等的醫療云,針對道路信息、車流量、天氣、溫度等的交通云,針對商業組織的市場情報與服務的商業云等。多個不同層次、不同大小的行業云形成一套有機的城市生態系統,支撐起智慧城市的建設,推進智慧城市的發展。
4.5 節約能源,讓城市綠色化
龐大的基礎軟、硬件資源將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綠色而節能的使用這些資源是每個行業的必然追求,也是云計算發展的初衷之一。
云計算數據中心的模式是將公共資源池租給多個用戶使用,將多個硬件資源集中起來,使用專業合理的方式維護設備,降低能耗。同時,按需分配資源可有效的提高資源利用率。在夜間,數據中心整體負載降低的情況下,可將空閑資源轉入休眠模式或直接關閉機器,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的節能運行。
5 結束語
智慧城市的發展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將實現對城市生活環境的透徹感知、城市資源的全面調控、城市中各個部分協調配合、城市方方面面便捷運作、人和城市之間和諧共贏等。而云計算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點,更是智慧城市的“智慧”所在。大力發展以云計算數據中心為核心的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首選。
參考文獻:
[1] 吳吉朋.淺談云計算與智慧城市建設[J].電子政務E-Government,2011(5):23-27.
[2] 房秉毅,張云勇,李素粉.基于云計算的智慧城市平臺設計[J].信息通信技術,2013(6):6-11.
[3] 張永民.解析智慧技術與智慧城市[J].中國信息界,2010(4):38-41.
[4] 方媛,林德南.智慧醫療研究綜述[J].新經濟,2014(3):70-72.
關鍵詞:智能時代;傳媒專業;智慧教育;生態系統構建
智能時代正在構筑一個嶄新的數字化立體化環境,重塑和勾勒傳媒行業的未來生態圖景,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傳媒教育急需重新審視專業定位及行業人才需求,為專業變革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智慧教育是智能時代背景下催生和倡導的新型教學形態,其教學理念的前沿性、教學工具的智能化、教學場景的交互式正在引發新一輪教育改革浪潮。傳媒專業建設需與時俱進,與當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行業實踐的進步相適應和匹配,運用智慧教育在多個層面和維度打破傳媒專業發展桎梏并助力傳媒專業學科再造、教學創新、師資專業和人才優化。
一、智慧教育的產生與運用
“智慧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其核心旨要是借助信息化技術讓萬事萬物實現感知化、互聯化和智能化。近年來,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推動智能技術運用于教育實踐,支持以智能技術為基礎,依托各類信息化設備及平臺,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范,推動智能技術支持下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1]進入2020年,5G技術開始全面運用,其迅捷的速度、強大的容量、極致的體驗為智能化運用提供技術支撐和運作基礎,智能時代賦能智慧教育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智慧教育本質是一種智能化知識傳播模式,以智能技術的融合為優勢,以教師智慧實踐為支撐,以學生智慧發展為旨歸,主要解決教學設備落后、師資力量匱乏、教學資源不均等問題,其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目前智慧教育的應用有以下幾個維度:一是智慧教育工具的應用。先進的教學工具是提高智能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二是智慧教育環境的建設。實現智慧教育過程的交互與滲透;三是智慧教育資源的開發。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實現課程資源的均衡分配;四是智慧教育策略的實施。包括宏觀的教育制度策略和微觀的教學環節策略兩個方面。
二、智慧教育運用于傳媒專業的價值與意義
新文科時代,傳媒教育應真正踐行新聞觀中與時俱進的精神,重視科技前沿動態,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智慧教育本質是一種智能化知識傳播模式,以智能技術的融合為優勢,以教師智慧實踐為支撐,以學生智慧發展為旨歸,主要解決教學設備落后、師資力量匱乏、教學資源不均等問題,其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是實現傳媒專業新文科建設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對于傳媒專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具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
(一)服務國家戰略和新興產業
傳媒專業智慧教育的實踐和改革是落實教育部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集中體現,是對新聞觀教育新局面的開創,是對國家傳媒教育“頂層設計”的貫徹落實。同時,伴隨著傳媒行業的裂變和升級,智慧教育的精準教學模式實現與新興行業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構建傳媒專業智能教育范式
智慧教育有助于傳媒專業主動適應智能化社會變革,及時融入技術變革的新趨勢,更新課程設置、重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和立體化,打造國家級一流課程,形成智能教育新范式。
(三)優化傳媒專業師資力量
智慧教育有利于激活教師的流動機制,促進教學主體的多元化。基于傳媒專業的交叉融合特性,智慧教育模式下的傳媒教師將獲得極大豐富,主要有三個來源:第一,吸納其他學科背景的教師,綜合運用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第二,傳媒行業一線教師,豐富實踐教學;第三,經過培訓和調整的傳媒專業教師。
(四)培養卓越型創新型傳媒人才
智慧教育能夠深度實踐產學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具有傳媒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傳媒專業在課堂教學、實踐訓練和學術研究等環節的改革創新,培養既懂傳媒業發展規律又適應新傳播環境的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的卓越創新型傳媒人才。
三、智能時代背景下傳媒專業智慧教育生態系統構建機制
傳媒專業與國家政治、經濟、技術等因素聯系緊密,具有邊緣性、交叉性和實踐性等特征。智慧教育是實現傳媒專業信息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方向,是傳媒專業從傳統教學到智慧型教學轉型的必然選擇,傳媒類專業智慧教育系統機制建設主要內容包括專業結構模式、專業資源構成、專業運作效率三個層面。
(一)智慧教育層次機制:革新傳媒專業結構模式
智慧教育的層次機制圍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考察教育結構要素的相互關系和運行模式。教育的宏觀層次與社會環境關系密切,是教育體系總體結構的集中體現;教育的中觀層次是從學校職能組織入手,制定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教學環節,是對教學過程的強化和管控;教育的微觀層次是將宏觀的共性要求和中觀的個性要求有機融合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傳媒專業結構革新以智慧教育的層次機制為準則,從宏觀層次、中觀層次、微觀層次三個維度深入認識和理解傳媒專業改革背景,借助智慧教育的優勢,注重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思路,掛鉤傳媒專業行業發展現實,依托智慧設施建設、智能化管理模式及教育系統,囿于外部環境—學校組織—教學主客體之間的多維交互,生成和建立傳媒專業智慧管理和多重機制。
(二)智慧教育形式機制:調整傳媒專業資源構成
智慧教育的形式機制是從教育形式的角度探索教學活動各要素間的資源構成。首先,是教學環境的資源構成,智慧教育環境主要包括物理環境、在線學習環境兩個方面。在“智慧+”背景下,智慧教育能夠實現教育環境的智能感知、管理和控制,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平面、靜態、單一場景轉換為立體、生動、多維的交互呈示;[2]其次,是教學方式的資源構成,例如應用較為深廣的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從本質而言,這類課程是在原有傳統課堂面授教學的基礎上,利用智能化工具實現教學資源的重組和調整;最后,是師資力量的構成,讓行業資深從業者走進校園,加強學術型師資與業界師資相融合,實現師資資源的豐富和多元。圖1傳媒專業智慧教育形式機制智能時代使傳統傳媒專業教育工業時代特征、信息孤島等壁壘日益凸顯,專業資源構成混亂與異化。傳媒專業建設需從智慧教育的形式機制著手,從教學環境、教學方式、師資力量三個層面進行資源的重新匹配和融合。線下物理教學環境與線上智能化工具的使用實現教學環境的重構;學術型師資和傳媒業界師資的融合,實現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多元化呈現。最終,提升傳媒教育服務品質,消除信息孤島和資源堰塞湖,實現傳媒教育機制的協同發展。如圖1所示。
(三)智慧教育功能機制:提升傳媒專業運作效率
傳統的教育功能機制包括激勵機制、制約機制和保障機制,存在機制效率低下且缺乏適應能力等問題,條分縷析的標準化流程和按部就班的機械化運作遠離了智慧教育的場域。智慧教育改變了這種局面,從行政化、程式化走向彈性化、自發化,激發教育活動和熱情。激勵機制調動教育主客體積極性,是推進教育進程的基本保證;制約機制是教育體系各部門間的分權和制衡,為教育運行提供自由環境;保障機制包括兩種形式:一是教育經費、技術設備等物質保障。二是學校觀念、政策的支持和推動。傳媒專業應發揮智慧教育功能機制的效用,提升傳媒專業運作效率。首先,運用形成性評價,形成激勵機制。形成性評價是智慧教育的新型教學評價方式,具備連續反饋、及時改進和形成激勵的功能,有助于增強教與學的活力和彈性;其次,傳媒專業具有高度開放性、實戰性等特征,組織機構應遵循傳媒專業發展規律,破除束縛其改革發展的機制障礙,激發教學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加強傳媒專業與業界聯系,投入資金支持,加強傳媒專業與業界對話和合作,保障智慧教育平臺建設、深耕智慧教育文化賦能。如圖2所示。
四、智能時代背景傳媒專業智慧教育生態系統構建路徑
面對智能時代的沖擊和挑戰,傳媒專業智慧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一方面要堅守學科立命之本,遵循專業發展邏輯和旨趣;另一方面需以行業動向為依托,培養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人才為宗旨。其構建路徑如下。
(一)運用智慧平臺,架構跨界與融合的傳媒專業生態體系
智慧平臺是集成智慧教學終端和學習工具的綜合學習設備,具有支持數據分析的泛在網絡連接系統和匯聚多方資源的全面向交互能力。[3]例如: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科大訊飛智學網等。智慧平臺形式多樣,包含在線課程課、拓展資源、教輔材料、測試題庫動畫教學工具等。智慧平臺橫向可以打通學科專業各領域資源,建設完整資源庫;縱向服務于專業教學的各個成員,將教學過程完美串聯。傳媒專業需要借助智慧資源平臺實現生態體系的重新架構。通過智慧資源平臺滲透數學、哲學、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促進傳媒專業與這些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使傳媒專業由工業化走入智能化。同時,實現教師對傳媒專業優質學科融合教學資源的呈現和分享,優化學習過程完善學生深度學習體系。
(二)建設智慧教室,打造智慧化立體化傳媒專業學習空間
智慧教室,是順應智能時代新時代要求用于開放遠程教育領域,利用智能技術、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建立的信息化學習空間,包括標準智慧教室、研討型智慧教室、階梯智慧教室等形式和跨校區協作智慧教室等形式,每種形式的智慧教室各有優勢(如圖3)。智慧教室作為學生學習的空間和場域,其設計應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征,體現服務教學的基本思路;其價值需通過對具體學習過程的支持來體現。總而言之,智慧教室應滿足教與學的個性化需求,靈活而富有彈性的實施學習活動。[4]圖3智慧教室的類型按照智慧學習空間的構成形式,傳媒專業學習空間以智慧教室的建設為核心和基礎:一是建立傳媒教學智慧教室,多屏互動的教學場景實現學生與教師的深度交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多感官體驗能夠提升學習能力和激發學習熱情。智慧教室的參與感和實踐導向有利于傳媒創新創業課程的展開,例如互聯網創業、傳媒運營創新、媒體策劃與創意等課程;二是開展虛擬仿真教學項目,例如浙江傳媒學院的多訊道導播虛擬仿真實驗,山東大學“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聞交互式演練”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虛擬仿真項目是傳媒專業實驗教學內容與技術更新的著力點,對傳媒實驗教學全媒體化、平臺化、信息化有積極意義。
(三)完善智慧教育服務,搭建綜合性個性化傳媒專業服務體系
智慧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為學習者和教學者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教學服務。智慧教育服務一方面要能通過聯接教學社群、知識庫和學情分析等方式接受學習者對教學的反饋,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演進;另一方面要依托智慧教育云,為學習者提供符合智慧教育特征的個性化教學服務。如圖4所示。傳統傳媒專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教與學的斷層,缺乏一以貫之的專業教學核心匹配序列去引導和促進教與學的投入產出效果。針對此,傳媒專業應通過完善智慧教育服務體系,形成教與學的交互模式。第一,智能教育通過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實現學情的精準分析,便于學生即時進行學習診斷并調整學習進度和方案;第二,通過教學社群劃分課程主線,確定理論課程、實踐課程、比賽課程及畢業設計等社群模塊,與學習者學習社群對接,以作品或成果為產出標準,與傳媒專業課程體系精準匹配;第三,借助智慧服務建立傳媒專業知識圖譜,通過信息抽取、實體融合、跨媒體計算等技術,構建高質量媒體知識圖譜,精準構筑每位學生的學習場景,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和個性化[5]。
五、結語
智慧教育是智能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傳媒教育要以智慧教育的運行規律為基準,通過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學技術,融合多學科、投入新設備建設學習和實踐平臺。傳媒專業的改革創新需要運用智慧教育模式從機制的理論建設和路徑的實際運作兩個層面進行探索和實踐,機制的理論建設是新時代傳媒專業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路徑的實際運作是新時代探求傳媒專業教育創新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徑。其最終歸旨是打造國家一流傳媒專業,培養復合型、全媒型、專家型、技能型傳媒人才[6]。
參考文獻:
[1]飛鵬,湯京淑.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設與評價——以北京語言大學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9(19).
[2]羅生全,王素月.智慧課程:理論內核、本體解讀與價值表征[J].電化教育研究,2020(01).
[3]胡欽太,鄭凱,胡小勇,林南暉.智慧教育的體系技術解構與融合路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1).
[4]景玉慧,沈書生.智慧學習空間的教學應用及建議[J].現代教育技術,2017(11).
[5]徐晶晶,田陽,高步云,莊榕霞,楊瀾.智慧教室中基于學習體驗的學習者滿意度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8(09).
四網協同,打造無線智慧城市
“智慧”有熱度,更要有力度。在全國掀起的“智慧城市”建設熱潮中,無錫移動將為“智慧城市”建設增添了更多的智慧元素:“十二五”期間無錫移動將投入建設資金逾64億元,打造“無所不在”的網絡,重點打造政務、公共事業、交通、醫療、教育、就業、金融、旅游、生活服務、消費購物等十大類型60項重點應用,使無線城市成為“政務管理的好幫手”、“推廣行業信息化的好平臺”、“民生服務的好工具”。
智慧無錫,網絡先行。無錫移動持續加大網絡投入,致力打造以TD—LTE技術引領、WLAN全市廣布、3G深度覆蓋、2G精品化的“四網協同”的泛在、融合、智能的無線城市。“四網協同”中的每張網,既分工明確又無縫銜接,市民能根據不同地點、不同應用,自由切換網絡,隨時隨地以最快的速度、最方便的手段按入最佳的網絡。
如果將高速的無線網絡當作是城市的“神經系統”,那么豐富的移動信息化應用無疑就是城市的“智慧大腦”。無錫移動整合多方資源,打造“無線智慧城市”平臺,推出多種信息化應用,目前已包括政務、公共事業服務、交通、生活、旅游、醫療、教育、金融、就業、購物10大類應用近100項便民應用,用戶數近200萬,訪問量過億。在未來的時間里,無錫移動將積極發揮平臺的延展性,提升平臺的凝聚力,讓更多的應用在平臺中開花結果。
此外,無錫移動還與無錫廣電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利用各自的內容和網絡優勢,共同推動“無線無錫”和“無線智慧城市”項目的跨平臺合作運營。“無線無錫”平臺更名為“智慧無錫”城市民生云平臺后,將深化與“無線智慧城市”平臺的融合,加快與交通、醫療、教育、社區、旅游等各個行業領域的對接,將大大豐富無線智慧城市的應用。
應用開花,力促惠民強政興企
為真正做到“科技強政、數字興業、信息惠民”,無錫移動整合優勢資源,成立ICT公司,打造專業的信息化團隊,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為各行各業量身定制了一系列信息化解決方案,涌現出陽光政務、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能家居等一大批TD與物聯網融合的典型應用。
科技強政:為了積極探索無線政務應用,無錫移動全力打造了無錫市應急指揮云平臺。該平臺集監控、預警、通訊指揮于一體,在全市抗擊“海葵”臺風等應急搶險中發揮重要作用,并榮獲無錫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無錫移動參與建設的“國檢通”項目應用幫助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升審批效率,使原本兩天的業務流程,縮短到兩個小時內完成;“數字城管”、“移動警務”、“移動辦公”等豐富的應用方案,滿足了行政執法人員隨時隨地的辦公需求,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和一線執法人員的辦公效率。
數字興業:無錫移動融合TD-SCDMA、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為企業提供一攬子信息化解決方案。如:積極探索“智慧旅游”,助力旅游行業創新發展,打造“魅力無錫”城市名片;助建省內首個物聯網水產養殖基地,實現遠程溶氧、智能投喂和疾病防控,促進增產增收。該項目成果被廣泛應用于花卉栽培、水稻和茶園種植、家畜養殖領域;“園區通”項目為馬山生物谷、胡埭開發區等園區企業打造信息化云平臺,高效支撐園區產業發展。
信息惠民:信息惠民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也是根本目標。無錫移動公司打造無線智慧城市綜合門戶,圍繞“醫食住行文購閑”等領域,引入100多項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服務,讓城市生活更便捷:創新研發電動車智能防盜應用,實現了車輛位置和運行軌跡的實時查詢,目前已協助警方破獲電動車盜竊案件180多起,作為解決電動車防盜社會難題的新思路,連續2年被列入無錫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并獲得工信部和公安部的高度認可,即將作為行業標準在全國范圍內規模推廣;積極參與智慧交通建設,對全市5000多輛出租車、2000多輛公交車實現高效智能調度,方便市民出行;具備智能感應和一鍵求助功能的“家庭火災智能救助系統”,為全市2萬余戶空巢老人提供居家養老守護服務。
未來已來 4G引領智慧新時代
作為我國具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成果,TD-LTE已列為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兩大國際標準之一,成為無線智慧城市建設和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2013年12月20日,無錫宣布正式提供4G服務,成為全國首批提供4G服務的16個城市之一,這標志著無錫正式邁入4G時代。
《Acronis 2013年度數據保護趨勢調研》共獲得了八個國家4300多名IT專業人士的反饋。研究發現:
1.企業在BYOD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全球有近60%的企業沒有制定專門的BYOD管理政策。而在那些制定了BYOD管理政策的企業中,有24%的企業卻對需要處理更為敏感數據信息的高管人員大開綠燈。因此,這些企業很容易遭遇數據丟失和違反合規性的問題。
有超過30%的企業實際上禁止員工使用個人設備訪問企業網絡。
有80%的企業并沒有對其員工進行良好的BYOD隱私風險培訓教育。
2.忽略簡單的安全預防措施
僅有31%的企業強制員工在個人設備上采用設備密碼或鑰匙鎖,只有21%的企業在員工離職后執行遠程設備擦除。缺乏相關的安全措施使得數據泄漏的風險大幅增加。
3.企業低估了公共云服務的危害
現在,企業文件共享通常通過第三方云存儲解決方案,如DropBox來實現。但67%的企業并沒有圍繞公共云管理制定專門的政策,80%的企業沒有對其員工就如何正確使用這些平臺進行過專業的培訓。
4.企業擔心蘋果設備會令BYOD安全策略更為復雜
雖然有65%的企業已經或將在明年支持蘋果Mac,仍有超過一半的企業(57%)表示兼容性和互操性仍然是很大的障礙,這也使得在企業網絡和蘋果設備之間進行數據存儲和共享存在風險。
Acronis公司亞太區移動解決方案銷售總監Simon Howe表示“個人設備已然永久而積極地改變了企業的工作場所,特別是在需要員工互相協作,遠程工作,并與公司的數據交互的情況下,對于企業而言,BYOD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但也帶來了安全隱患。令人擔憂的是,我們的研究表明,很多企業在面對某些風險時都有些大意和疏忽。然而,通過良好的管理政策和解決方案,企業還是能夠在多臺設備和環境之間管理好數據流,實施更加安全的BYOD政策的。”
實施管理政策提高BYOD效率
為了優化BYOD管理,保護安全底線,避免企業數據丟失和出現嚴重的合規性問題,企業應當立即采取措施,確保針對員工進行安全設備方面的培訓教育,并對個人設備和公共云的使用進行監控和管理,實施有效的數據保護解決方案,防止數據丟失。上述這些都是實現安全BYOD管理的關鍵步驟。
Box
2013創新展再掀智慧城市熱潮
一、明確方向,制定方案,推進智慧校園建設
智慧校園是數字化校園的高端形態,是數字校園的發展。它是以數字化校園為基礎,利用云技術、物聯網、虛擬化等技術,對來自于校園基本個體的各種信息數據實現感知、傳遞、采集、檢測和分析,構建校園人與物、人與資源之間的聯系、溝通等交互方式,拓展管理時間和空間。將學校的管理、教學、科研與校園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最大限度地整合,我校根據信息化發展的要求適時提出了智慧校園建設目標,塑造智慧教師,培育智慧學生。圍繞工作目標,學校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規劃創建路線圖,確立實施時間表,制定了創建方案,積極穩妥地推進智慧校園的創建工作。
二、協同共進,打造特色,深化智慧校園建設
“智慧校園”創建得到了全校教師的積極響應。創建領導小組建立例會制度,每月一次,有主題,有記錄,有專人負責。教研組活動中心明確集體備課、觀課議課、反思沙龍等,研究氛圍濃郁,教師紛紛用自己的實踐詮釋對教學智慧的理解,用集體智慧的碰撞明晰教學智慧的內涵,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智慧,演繹充滿智慧的課堂教學。
1.建設智慧文化
學校圍繞學生發展主題,營造書香氛圍,全面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對黑板報、宣傳欄、隊角等文化陣地的指導管理,充分發揮宣傳教育功能;打造“四化”校園,把校園綠化、美化、凈化與校園的書香文化相結合,形成“一墻一壁會說話、一磚一瓦都含情、一草一木皆有靈”的智慧文化氛圍。在通過省教育現代化驗收的基礎上,學校又通過“市裝備水平再提升工程”,投入300余萬元,新增計算機等一大批裝備器材,新建錄播教室、書法教室、標本室、科學探究室等專業教室。
2.打造智慧教師
學校制定了“智慧教師”的培養模式,通過課堂展示、智慧沙龍、微課制作評比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把教師培養成新時代的智慧型教師。通過外出參觀學習,讓名家名師的講座、課堂教學不斷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通過開展會前讀書交流會、QQ群在線主題研討、專題書目薦讀等活動,提升廣大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業務能力。
3.構建智慧課堂
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是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提出來的。它在教學目標的預設上,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要求;在教學程序的設計和運行過程中,“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究”的有序運行;在學習環境管理上,“努力實現師生平等交流,合理調控課堂學習情緒”上多項協調;在對學生的評價上,“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張揚、智慧發展和健康成長”。
4.培養智慧學生
培養智慧學生,讓學生真正享受學習、享受成長。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快樂的、有強烈好奇心、富有想象力、勇于探索的人。利用校本課程《小學經典讀本》為學生提供誦讀經典的教材,引導學生潛心誦讀經典,厚積文化底蘊。組織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各項學科競賽活動,如讀后感評比、寫字競賽、數學專項能力競賽、英語情境劇表演、體育小型競賽等。
三、春華秋實,盡顯魅力,收獲智慧校園創建成果
智慧孕育理想,智慧承載希望。全校師生在“智慧校園”的創建道路上創新前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完善和構建了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校園環境,實現了教職工、學生、教務、圖書、培訓管理等方面的智慧管理。通過管理平臺把重要信息及時發送到教師和家長的手機上,讓家長和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增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和家校之間的交流,從而實現師生通、班班通和家校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2.構建智慧教育的支持環境,充分應用智慧型的教學支持環境和數字化教學工具開展教學實踐和教研活動,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智慧型教師隊伍。利用智慧教室環境,通過有線和無線網絡共享教育云平臺的海量教學資源,教師通過觸控式一體機進行授課,利用全自動智能高清錄播系統,在教師現場授課的同時把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自動錄制生成教學實況錄像保存起來,同時以流媒體的方式在網絡中實現遠程直播,供異地師生課后點播觀摩和遠程在線實時收看。不同地域的師生共同聚集在一個課堂上,利用網絡環境使教學教研無距離障礙,同區域和異地間共享教學教研資源。
回顧既往,勇于開拓的實小人,按照創建目標要求,取得了智慧校園創建階段性成果。展望未來,金湖實小人將繼續腳踏實地依托“智慧校園”建構創新型、智能型的智慧教育體系,,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向著高質量、高品位、有特色的現代化、智慧型名校目標奮勇前進,為金湖教育事業再譜新的華章!
一、教育信息生態觀與智慧校園體系框架
教育信息生態觀認為,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促進人和實踐的和諧”。這里的“人”包括我們每位師生,信息技術的具體運用則是實踐。技術進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技術的消融”,明確教育信息生態觀的核心,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才能避免成為技術的奴隸。
從以往強調沒有生命的“物”到現在的以“人”為中心,是一種認識上的進步與飛躍,為智慧校園構想與建設的探索打開了新思路。現階段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園是以軟硬件設施、無線網絡設施等為基礎,以管理應用中心和教學應用中心為重點,以實現智慧教學、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為出發點的。其目的是創建智慧教學環境、打造智慧教學資源中心、培育信息化教學隊伍、升級信息化教學制度體系,最終實現資源數字化、傳輸網絡化、終端智能化、管理規范化、工作效率化、校務公開化。在先進的硬件保障與優秀的軟件資源基礎上,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園建設已形成一套獨特的、可操作的系統框架,并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二、智慧校園的基礎建設
任何體系、框架都需要有一定的硬件與軟件基礎作為支撐。在教育信息生態觀的指導下,珠海一中從設備、人力、技術與制度等多方面為智慧校園建設提供便利,確保了智慧校園框架體系的成長動力與操作基礎。
在基礎設備鋪設方面,學校在原有校園信息設備基礎上科學合理地規劃財政,實現了信息終端覆蓋校園生活學習各功能區的每一個角落。學校千兆校園網出口鏈路連接教育城域W,無線網絡覆蓋全校園,學生可通過互聯網在家里訪問學校資源;建設了演播室、微格教室、微課堂制作室、多媒體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等各種功能場館,實現了微課輔導終端進課室;校園一卡通覆蓋教學、生活、考勤及安全各領域。隨著學校發展腳步的加快、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還將進一步完善校園信息網絡,全面實現校園內部資源共享,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對人、財、物的管理,提高辦公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實現辦公自動化、網絡化、無紙化。
在人力培養方面,學校優化師資、管理服務團隊,力求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高、信息化素養較為深厚、能夠滿足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具有奉獻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智慧型校園人力資源隊伍。在教育信息生態系統里,“人”是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智慧校園建設需要實行全校總動員,人人做技術的主人。學校組建了建設領導小組,統一組織籌劃并全面監督各項工作;師生通過鍛煉提高信息素養,改變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
在技術探索與制度完善方面,學校聘請了專門的研究與服務機構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并把智慧校園建設作為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一方面,構建了學校各級領導、廣大師生以及技術專家的高效合作模式,由學校實施全校系統建設總體規劃,分管部門確立系統建設方案,由各年級師生充分表達實際細節需求,由專業的研發團隊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從而確保了每個系統功能明確、反饋及時、操作便捷、技術成熟。另一方面,建立了智慧校園建設的相關規章制度,制訂了網絡安全、信息安全、設備使用與管理、資源建設與使用等制度,各種設備設施使用、保管、維護均有專人負責,為智慧校園建設穩步有序地向前推進提供了保障。
三、智慧校園的科研紐帶
學校的一大特色是“課題起步”,借助課題研究手段在實際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創新探索。“十一五”期間,學校申請了大量的國家級課題,包括全國教育科學的規劃課題“珠海一中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育人模式的研究”、中央電教館的專項課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過程性評價研究”等。“十二五”期間,學校又成功申請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微課堂’的教學信息化創新實踐研究”。
截止目前,學校教師已制作多達4300個微課,總時長350小時,累計播放超過25萬次,總時長3000小時,等效于4500節常規課,實現了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研究目標也均已達成。除了積極建設微課堂外,學校還積極推進數字圖書館、精品課程資源、學科教學資源的開發,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四、智慧校園的應用實踐
學校堅持以“應用”為目標,基礎建設、科研紐帶最終都要通過“實踐見真知”。信息化系統的功能設計不僅覆蓋了教與學的全程管理,而且涵蓋了學生思想素質發展的動態過程以及人文關懷等重要方面,為多元化的學習和優質環境的打造帶來了效率上的顯著提升,充分貫徹和體現了學校多年來追求的優質化、特色化、現代化的教育發展思路。
第一,在基礎學科教學方面,規范各類教學信息的收集和輸入,通過標準化技術形成測評、題庫、數據、個人成長四大數據庫,最終服務于四大應用范疇――整體宏觀教學管理、學生的個人學習管理、基于知識點的微觀教學管理和動態的素質教育管理。除了不斷深化微課堂課題研究與成果落實外,還設計了成績單、錯題本系統,統稱為珠海一中的信息化教學“三大系統”,輔之以選課系統,全面倡導學習中的個性、高效和整體思維。
成績單系統自動完成每次考試的成績分析,提供多角度的解讀,并引入動態視圖。而且通過人性化的設計,使多次考試之間的趨勢分析完全自動化。從年級整體數據到學生個人單科數據都實現了自動跟蹤管理,教師可以了解各班級在考試中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征與隱藏的問題,從而有效調節下一階段的教學工作重點;學生也可以通過這些圖表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劣勢以及應該注重改善的科目。
錯題本系統實現了錯題的自動化管理(包括各科目每一道錯題的題目、答案、統計數據),并提供了自動的數據統計分析,幫助學生從難度、類型、錯因等多個層面來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后續的復習內容。這些因學生而異的個性化功能通過大幅減少錯題收集的時間成本,從而使學生們能夠貫徹“錯題復習”這個極為重要的學習方法。
“校本課程選修系統”進一步加大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創新開發“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文化類、科學類、德育類、藝體類、社會實踐類、特色活動類等六十多個特色課程,形成了素質均衡、架構完整、特色多元的“創美育人”新課程體系。不同個性特長的學生都能利用網絡資源,找到適合自己興趣和特長發展的校本課程,突顯了課程實施的基礎性、選擇性、有效性、方向性。
第二,在德育管理上發揮信息化資源優勢,開發了綜合素質發展系統,對每位學生的德育操行、社會實踐、文體素養、學業學分、社團活動等各方面進行動態管理,把學生社團、青年志愿者活動和獲得的相關獎項等列入德育評價量化內容,實行學生填報、同學監督、教師檢閱的審驗模式。這一運作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地關注自己的求學履歷,主動地表述自己獲得的成就,教師也能夠及時了解本班學生綜合發展的動態,并給予必要的指引和幫助。在學生畢業之際,系統將能夠自動匯總信息,并以省教育廳要求的檔案格式自動生成及打印。學生高考檔案的生成過程完全實現了自動、精_、標準、高效,不但減少了人工制作的錯漏和繁瑣,更充分展現了學校“師生為本、規范高效、追求卓越、共同發展”的管理作風。
第三,在校醫室建設方面推陳出新,研發了校園醫務管理系統,包括就診系統、醫務流程、數據統計三個主要模塊。就診系統完全替代了傳統式手寫登記,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輔助校醫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與診療記錄,以務實的態度幫助患者盡快康復。醫務流程能夠及時有效地聯系校醫、學生、班主任、家長,更好地溝通學校各個部門,排除了校園衛生安全的隱患,共同為建設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努力。數據統計模塊能夠幫助校醫根據數據的異常變化做出預警,采取措施,提前應對,防患于未然;對校外則配合珠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進行數據統計上報,有效開展預防保健工作。
五、智慧校園的根本核心
學校始終堅持“師生為本、服務至上”的原則,努力打造優質高效的智慧校園平臺。
學校匯聚全體師生智慧參與校園建設,在全校范圍內舉辦教學應用設計創意大賽;各部門的教師團隊出謀劃策,參與需求分析;定期進行問卷調查,精益求精,持續改善。例如,學校建立了技術支持快速反饋改善機制,當師生在使用信息系統時發現問題或待改善之處,該機制確保技術團隊能夠在1小時內確認問題,3小時內出具解決方案,95%的問題當天就可以得到解決。
學校信息化系統使用方式的設計力求滿足教師的教學發展需求,而且切合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客觀考慮使用情景的時間和地點;使用了超過30種數據圖表持續跟蹤使用狀態,不斷調整以完善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