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51: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區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融資約束 股權性質 投資-現金流敏感性 現金流短缺
投資與現金流之間的關系是最早是由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以下簡稱FHP)根據1988年的實證研究提出的。他們的研究表明面臨不用程度的融資約束的公司,其投資對現金流的敏感性也表現出顯著不同。融資約束越嚴重,這種敏感性越高。在我國,由于不用企業股權性質的區別,其面臨的融資約束也不用,最典型便是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本文通過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現金流短缺下投資對現金流敏感性的檢驗,來驗證FHP理論在我國是否成立。
一、研究假設
公司的股權性質不同,對其能否成功進行外部融資有著莫大的關系,那么當企業面臨現金流短缺的時期(這里將現金流量處于整體樣本的四分位數之下的企業鑒定為處于現金短缺的企業),面臨更大融資約束的民營企業其投資對現金流的敏感性會更顯著,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當上市公司現金流短缺時,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投資對現金流的敏感性更強。
二、實證研究設計
1.樣本選取:本文選取了2001年至2005年滬深兩市非金融類A股上市公司作為樣本,并剔除了ST公司、PT公司及出現異常值、缺失值的公司,得到的樣本為4382個。
2.變量說明:本文選取投資總額作為因變量,現金流作為自變量,現金存量、資產負債比、托賓Q以及增長率作為控制變量,同時對行業及年度進行控制。
3.模型設計:
[Investment=β0+β1Ownership+β2CF+β3Ownership×CF+β4CFSTOCK+β5Lev+β6Tobin_q+β7Growth+Industry+year+ε] 其中Ownership[×]CF這一交叉變量表示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投資對現金流敏感性的差別。
三、實證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結果
[變量\&均值\&中位數\&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四分位數(25%)\&觀測值\&Investment\&0.080\&0.047\&0.110\&0.605\&-0.200\&0.011\&4382\&CF\&0.055\&0.053\&0.080\&0.313\&-0.238\&0.012\&4382\&CFSTOCK\&0.181\&0.151\&0.119\&0.595\&0.009\&0.092\&4382\&lev\&0.443\&0.447\&0.157\&0.795\&0.084\&0.326\&4382\&Tobin_q\&1.486\&1.347\&0.457\&3.638\&0.948\&1.161\&4382\&growth\&0.205\&0.140\&0.348\&2.343\&-0.527\&0.000\&4382\&]
從描述性統計的結果來分析,投資的均值為0.080,而現金流的均值為0.055,可以初步說明,企業內部的現金流無法全部滿足投資的需求,企業有向外部融資的動機。
2.實證結果
[變量\&全部樣本檢驗\&分組檢驗\&Intercept\&0.1135***\&0.1135***\&ownership\&0.0085**\&0.0068\&CF\&0.2768***\&-0.0611\&Ownership[×]CF
CFSTOCK\&
0.0931***\&0.2519**
0.1394***\&Lev\&-0.0383***\&-0.0570***\&Tobin_q\&-0.0029\&-0.0020\&Growth\&0.0231***\&0.0202***\&Industry\&控制\&控制\&Year\&控制\&控制\&R Square\&0.1311\&0.1109\&Adjusted R Square\&0.1249\&0.085\&F\&21.16\&4.28\&N\&4382\&1095\&]
(* 表示檢驗在10%的水平上顯著,**表示檢驗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示檢驗在1%的水平上顯著)
全部樣本檢驗結果顯示,現金流與投資支出呈正相關關系,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企業投資支出隨著現金流的增長而增長。分組檢驗結果表明,交叉項Ownership[×]CF的系數為0.2519,并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這一結果說明民營企業相比于國有企業,在現金流短缺的時候投資對現金流的敏感性更強,這種差別是顯著的。現金流(CF)的系數為-0.0611,但是并不顯著,表明國有企業在現金流短缺時,投資對現金流的波動并不敏感,現金流對投資的影響不顯著。
上述的回歸結果說明,當企業處于現金流短缺的時候,由于民營企業的融資約束大于國有企業所面對的融資約束,民營企業的投資支出對現金流的敏感性要高于國有企業投資對現金流的敏感性,與FHP得出的結論相一致。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中國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的投資支出與現金流的波動顯著相關,當企業處于現金流短缺的時候,股權性質對投資-現金流的敏感性有著顯著的影響,表現為民營企業的投資受內部現金流顯著影響,國有企業則沒有表現出顯著性,支持FHP研究的結論,同融資約束小的企業相比,融資約束大的企業在現金流差的時期,投資對現金流的敏感性更強。
參考文獻:
關鍵詞:房地產; 企業; 制度; 競爭力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制度演變的歷史,各個國家較量的歷史就是制度較量的歷史,各個企業競爭的歷史就是制度優勝劣汰的歷史。
從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來說,在漢朝、唐朝的時候是最輝煌時期,當時的華夏帝國代表著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力,代表著世界的主流文化,這種強盛最主要的是因為中國有著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封建制度。到明朝的時候,中國的發展逐漸衰落,究其原因也是封建制度成為社會發展的禁錮,制度上的落后帶來了經濟、文化及科技的落后。
近代英美等國家的崛起是新生的資本制度戰勝封建制度的結果。資本主義制度促進社會創造了先進的生產力,造就了強大的國家,特別是美國在近二三百年的時間里給世界文明帶來的變化與貢獻,是因為美國的社會制度提供了競爭的基礎,美國制度與文化代表了世界的主流方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現在大家都在學英語—英語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美元成為世界通兌的貨幣。
縱觀英美社會的發展史,英美等國國內上沒有戰亂,政府、領導的更換也都是在一種文明的狀態下進行的,管理國家是由于制度作保證。這是因為,美國由華盛頓總統首創把軍隊交還給國家,創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治理結構,保證了國家的政治穩定,相對于封建社會家天下、相對于軍閥割據、相對于一些國家的政權或領導非程序更迭,三權分立有其歷史的合理性,制度穩定保證了國家經濟社會的穩定。
1.企業競爭優勢源于制度的選擇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其根本的動力在于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在短短的二十年間創造了前人幾百年創造的財富,其取決于改革開放、取決于經濟上選擇了市場取向,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對于企業來說,競爭基本在于制度。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克林頓說過一句名言:“美國就是企業,企業就是美國”。企業與企業的區別最根本的也是制度,優秀的制度造就優秀的企業,落后的制度必將使曾經優秀的企業落后或淘汰。海爾、春蘭等公司做家電的企業與徐州電視機廠等家電企業,是在同一個年代起步的,徐州家電行業早就被市場淘汰,而海爾、春蘭則成為產值數百億的公司,產生這種巨大反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在于制度與管理上的區別。
下面我們討論一下企業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中的民營和國有企業制度問題。
1.1民營企業
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與國家的大力扶持分不開,而民營企業的優勢究竟在哪里?其制度競爭理論基礎是什么?考察民營發展的軌跡,我們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兄弟型、集權型、分權型、協調型、合伙型、股份型。(見圖1)
民營企業一成立就體現了產權清晰的特點,在其創立的初期階段,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統一,老板自己給自己打工,這種統一達到了企業經營制度效益的最大化。在兄弟型企業階段,組織人共同創業,達到了較為均衡的權力結構;隨著企業的發展,共同創業中的老板們由于對公司貢獻的大權逐步依附于個人,即形成企業的“老大”,發展成為集權型企業;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的管理依附于個人時往往是力不從心,企業內部的矛盾開始激化,企業就要實行分權,企業的成員特別是主要成員要在企業中找到自己權力的位置;這種分權不是自愿的、非規范的,分權界定也不清晰,“老大”只是為緩和成員的矛盾才放棄部分權力,而這些權力對于成員來說顯然不能滿足他們,加上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企業必然走向協調型;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原企業發起人發現有在管理企業方面更好、比自己管理企業能創造更多價值的人時,發起人選擇了聘任管理者,用專家管理帶來利益遠遠大于因控制帶來的成本,規避了經營的風險,這樣企業就具備了合伙型的特征;經營的擴大帶來了股權結構的多元化,最終的結果是股權結構的分散,企業融資途徑多樣化,其形態表現為上市融資,股東聘任經理來管理企業,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實現了分離。
分析民營企業制度變遷,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民營企業的初始階段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合一的。能夠產生制度效益最大化。②在完全競爭領域,在中小企業較國有企業,民營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③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的家族管理、員工積極性調動等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將在民營企業中出現。④民營企業做大、做強,也將兩權分離,也必須建立激勵和制約機構,保證其健康發展。
1.2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是國家資本創立的企業,起步是所有權、經營權兩權分離,所有權是國家的,經營權是國家聘任的廠長、經理的,這和民營企業的起步不一樣。以前人們往往把國有企業理解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其實是更為錯誤的概念。國有企業分為中央級國有、地方級國有。目前國有企業出現的最大問題是在國家的所有權問題上出現了抽象化,沒有具體的產權主體,到底誰代表國家行使對某一企業的所有權。
國家投資企業的行為在中國歷史上存在,如歷史上的官商,在世界范圍內也存在,今后國家投資企業的行為還將存在。國家財政有富余的資金,除維持政府公務,社會福利領域外,國家仍必須把部分資金用來投資企業產生更大的效益。現在國有企業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數量多、投資范圍廣、效益差,而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預企業的事情太多,國家出資人虛化不到位,對經理人的激勵制約的制度沒有建立起來。
經歷了自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的發展,國企改革走出了幾步。八十年代中國的農村完成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開始了國企改革,但國企改革遠不如聯產承包效果明顯,其原因在于在農村土地作為主要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在國家,國家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產生了制度效益,農民有了極大的積極性,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農民、國家、社會都比較滿意,一定時間內化解了社會的矛盾。而把這種“承包”移植到城市進行國企改革就出現了問題,遠沒達到當初設計者期望的目標。分析其原因,國企改革和聯產承包責任制有著本質的區別,農民承包土地到手,所有權仍在國家,但國企承包的兩權分離比聯產承包要復雜的多,農村的土地經營相關的原料如種子、化肥基本等農民能夠自己解決,企業承包經營不僅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兩權分離的難度比農村土地復雜的多,其他流動資產如資金、原料等也不是承包者個人就能解決的,因此這種承包制出了問題。到了九十年代,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而后又提出了國企改革三年脫困的目標,采取了抓大放小的措施,邁出了重要幾步。這幾步走的最好的是政企分開,但國企改革仍未達到預期的目標,其根本原因在于企業“政企分開”后還要“政資分開”。政資分開,政府由行政專家組成和管理;代表國家行使國有資產所有權的由經濟專家組成,行使企業的所有權。國家出資人真的有出資人權利和義務;負有經營權責任經營者,真的得到應有的激勵和制約。(見圖2)
任何企業最終都要實現兩權分開,而國企的起點就是兩權分開,企業的人是自然人,擁有所有權的“國家”則是一個抽象的主體,也就是說所有權的代表不到位。要做到管理行政和管理資產分開,國家出資人要到位,出資人不到位、所有權人不到位、經營者沒有激勵和制約,帶來了國企的種種問題。政府并非社會所有利益的代表,國家也不僅僅是政府一個代表,國家創立初期,政、軍分離之后,政府又將司法和立法從政府分離。國企要創效益,管理行政和管理資產要分離,兩權分離中的所有權到位,經營權又有一個好的激勵和制約機制,國企的優越性就將顯示出來,困擾國家的國企問題就將得到比較好的解決。因為,最終國企、民營都要兩權分離,競爭的基礎在于制度,所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誰能創造更多的效益,關鍵在于制度。
1.3激勵和制約機制
怎樣讓國企、民營企業搞好,關鍵在于建立促進企業發展的激勵和制約機制。
對于資本的特性,馬克思在《資本論》定義資本為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這是從結果層面來說的。從過程層面來說,資本是選擇人才的機制。自己能賺到錢自己干,選到比自己干的好的人就讓干的更好的人來干。人才選好了,為促使他為企業忠心耿耿的創造價值,就要有好的激勵和制約機制,這樣才能發揮人才的作用,才能留住人才。所以,無論國企還是民營企業中同樣也存在著激勵和制約問題。
這里說個激勵和制約的例子:以前英國政府為了使犯人不至于在國內消耗國民的稅收及社會積累,決定將犯人發配到殖民地澳大利亞,我們知道英國到澳大利亞要乘船,一開始政府的做法是在岸邊付款,結果是船長們為了節省成本,克扣犯人食物等現象屢屢發生,政府加強監督派了官員上船,增加了成本也沒能解決問題,后來……
1.4房地產行業的行業特征決定開發企業以民營機制為主體
房地產行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房地產行業是資本密集型的企業,運作資金較大;②房地產行業是整合社會資源的行業,開發商不帶設計院,不帶施工隊,多靠合作伙伴與專業公司完成大部分的開發行為;③房地產商品具有不可流動性,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區域性較強,跨地區開發的企業不多;④房地產涉及的前期不定因素較多,土地、規劃等主要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⑤房地產企業關鍵人物的作用明顯,對公司的運作影響較大。這些特性就決定了房地產開發企業激勵和制約的成本比較大,同時也推導出民營機制更適合房地產開發,相比較國有企業而言,民營企業更具有競爭優勢,運作靈活,很容易形成企業的比較競爭優勢。
2.管理和制度應成為房地產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在社會上,對開發行業存在一些偏見。開發作為一個行業,近年來,已成為消費的熱點,輿論的熱點,投訴的熱點,同時也成為政府和銀行監控的重點。許多人認為搞開發就是一幫倒買倒賣土地,鉆政策空子的人,在干的投機生意,很賺錢。對房地產行業,最近,國務院發了18號文件,講的很客觀,也非常到位,其中最讓人振奮的是房地產要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行業內也存在許多誤區:認為有錢就能干,有權、有關系就能干,有地就能干。也有的就是倒一塊地,賺了就走,項目公司心態。不注重制度和管理建設,過分強調開發的個性,忽視了開發作為企業的共性。
二十多年房地產市場發展,開發行業已逐漸成為我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之一。具體表現在:一、政府調控手段不斷加強。二、銀行對開發企業的銀根不斷抽緊。三、開發企業間的競爭不斷加劇。過去1000萬、2000萬就能干的項目,現在可能要上億元。在優勝劣汰的房地產市場上只有練好內功,才能站住腳跟。
2.1 開發企業整合社會資源的特點對企業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房地產企業是整合社會資源的行業,要站在比專業公司、合作方更高的位置,要求有比專業公司更優秀的人才。俗話說管人難,管理優秀的人才更難。干開發公司的大都是社會上的“能人”,開發企業要想實現對優秀人才的高效率管理,就要研究規范化、程序化,通過制度和管理聚集人才,形成開發團隊的合力,打造企業團隊的持續競爭力。
2.2 在土地、資金、人才、關系、項目操作諸多因素中管理是最為重要的競爭要素
萬科公司是三流的土地,二流的項目,一流的公司,王石的觀點是:“土地先天不足,就會逼得團隊絞盡腦汁把房子蓋好,從市場把好處贏過來,結果還搞好了公司”。
曹劌論戰中講“肉食者悲,未能運謀。”錢也就是說資金,從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一種交換工具。搞開發要重視資金,但絕不能迷信。搞到資金主要的是靠工作,靠我們運籌。企業的精髓是有事去湊錢,而不是拿錢去干事。這與空手套白狼有本質的區別,套白狼是不做事,只套錢。因為社會上的錢在都在找有回報的事,錢比事多,找事比找錢困難的多。我們做一件事情(項目)時,往往先看自己有多少錢,能用這些錢辦多少事,這樣就把我們的思路鎖定在一個能做多少的范圍內,視野、心胸、思路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我們要通過創造能交換資金的項目,打開開發公司的資金視野。
人才可以挖,沒有挖不到的人才。準確的說是人才組成的團隊。
利用非商業手段搞關系,可能一時降低投資成本,但不能帶來必然的市場價值。考察爛尾樓,就有不少是通過關系拿來的位置好的土地,價格低,但后來還是爛尾了。關系可以搞定政府,搞不定市場。許多開發商還沒認識到這一點。凡政治風險小的,市場風險就大,凡政治風險大的,市場風險就小(利大)。開發商要和權利部門搞好關系,這關系還是君子之交、若即若離的好。新時期會有新的政商關系,市場化、公開化的色彩越來越濃,臺下的交易越來越少,臺上的交易將成為主流。
搞開發不能見物不見人、見人不見管理。土地、資金、人才、關系等諸多因素都是靜態的,開發公司要形成自己的競爭力,是用錢買不到的,凡能買得到的都不是核心競爭力。要形成長期具有競爭力的東西,只有管理和制度才能把人、土地資源、資金等諸多因素整合成為具有競爭力的東西。
2.3 越是市場好的時候,企業效益好的時候,越是要抓管理。
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人們對企業管理存在一些誤區,認為企業出現問題的時候才需抓管理、管理是領導們的事。對于開發企業來說,越是市場好的時候越要抓管理,實現開發規模的擴張,資金很重要,同樣如果沒有管理做后盾,企業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擴張。中國有個成語叫“亡羊補牢”,對于企業來說這很有必要,但更應該“未雨綢繆”。在企業好的時間抓管理,更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關鍵詞】 綠色公司; 企業社會責任; 財務績效; 相關性
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與企業財務績效(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關系一直是理論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眾多學者對此相繼投入了實證研究,但并沒有形成一致的研究結論,概括起來可分為三類:正相關、負相關以及無固定關系。總體而言,由于對社會責任的含義界定和研究視角不同,導致分析的結論也不相同。
長期以來,很多研究者往往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這兩類不同性質的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加區分,經常認為兩類企業在社會責任問題上是一致的、統一的,實質不然,它們的區別很大。從國外的研究情況看,由于西方國家國有企業數量很少且在市場經濟體系中只起功能性、彌補市場失靈的調節作用,所以西方學者極少專門針對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進行研究,在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的研究上基本都是以私營企業研究為主,其結論也是基于私營企業得出的結論。而我國國有企業從建立就賦予它強大的社會責任,除了經濟責任又擔負了彌補市場失靈、宏觀調控和資源配置、技術引領等重要職能,或者說國有企業從一開始就是并非單純為“經濟目標”而建立的,這是我國國有企業性質的重要體現。基于此,本文以綠色公司的社會責任為研究內容,從不同企業性質視角對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進行研究。
二、社會責任概念的新界定——綠色公司視角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概念的界定一直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由于研究視角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的差異,不同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大相徑庭。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總的來說,在企業社會責任含義的界定上以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為內容的四種社會責任說和ISO26000綜合說影響比較大。尤其是ISO26000界定的社會責任包含了社會責任的7大核心主題,涉及36個議題。這7個核心主題包括:組織治理、人權、勞工、環境、公平運營、消費者問題以及對社會發展作貢獻等。其中保護環境包括承擔環境責任、采用有利環境的技術和實踐、循環經濟、防止污染、可持續消費、氣候變化、保護和恢復自然環境等指標。綠色公司正是在謀求相關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基于高透明度的基礎上,負有維持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的義務的公司,其社會責任的內容在經濟責任、利益相關者責任、環境責任基礎上又包含了創新責任、透明度責任共五個維度的社會責任。本文以綠色公司的五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進行研究,考察相關性,更具有理論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理論分析和綠色公司的發展現狀,基于綠色公司社會責任的五個維度,本文構建了如下研究模型(圖1)并提出假設:
本文認為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肩負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多,在財務績效方面,高額的社會責任成本對財務績效必將產生負面影響。而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成本要遠遠低于國有企業,在可承受的成本范圍內,越關注社會責任,越具有責任感,財務績效越好。因此,本文假設:
H1: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呈正相關;
H2: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呈負相關。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在樣本的選取上,以2012年由道農研究院和《綠公司》雜志的中國綠色公司百強報告中的100家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由于國內外會計準則的差異和公開的數據完整度,剔除在國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和外資企業,共有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40家企業作為本文的研究樣本。其中國有控股19家,民營企業21家。在進行綠色公司百強評選中,有資格入圍的公司條件相對較嚴格,必須要求連續經營滿5年以上、2011年營業收入不低于10億元人民幣、市場地位或總體影響力處于行業前10位、企業在環境、社會責任方面有明確承諾和政策,并有可考察的行為與效果。對于煙草、軍工行業的企業、鐵路、電力、公用事業部門中完全國家壟斷,未市場化的企業以及在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發生重大爭議事件,性質惡劣,社會影響大,企業、危機應對管理不利的企業、既沒社會責任報告,也沒公開渠道披露與社會環境相關信息的企業都不作為選擇樣本,這樣基本保證了樣本選擇的科學性和代表性。較以往研究文獻廣泛選擇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樣本(對上市公司廣泛采取數據),無疑增加了結論的可靠性和說服力。同時,39家公司財務績效數據來自巨潮網站的上市公司年報的數據整理得出。相關數據的處理及檢驗均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
(三)變量設計
1.因變量。在評價企業財務績效時,常常使用總資產收益率(ROA)、每股收益(EPS)及凈資產收益率(ROE)等指標。總資產收益率反映企業總資產能夠獲得利潤的能力,總資產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競爭實力和發展能力;凈資產收益率是反映資本收益能力的國際通用指標,是企業盈利能力指標的核心;每股收益表明普通股每股所享有的利潤,指標值越大,企業越有能力發放股利,經營績效越好。本文選取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作為衡量公司財務績效的指標。每股收益可準確描述公司每股股本的盈利能力,但卻不能說明當期公司凈資產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不作考慮。
2.自變量。2012中國綠色公司百強排行榜采用聲譽指數法和內容分析法,對在中國包括外資企業進行了評價,并根據得分對入圍公司單項指標進行賦分,同時根據通用行業定量指標占50%,行業關鍵指標占50%的權重進行得分匯總,做到不同行業不同考察指標,力求評價的公平、公正、科學。本文采取中國綠色公司百強評價體系的跨行業通用指標值,包括5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28個三級指標以及最終的綜合得分值作為測試變量,行業關鍵指標值不做考慮(見表2)。
3.控制變量。由于企業的性質不同,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并對財務績效影響也不同,本文選取企業性質作為控制變量。同時,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同樣影響ROA。因此文章采用企業生命周期作為總資產收益率影響的控制變量,并把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MBI)作為企業生命周期替代變量。由于銷售凈利率的大幅提高會導致凈資產收益率上升,文章把銷售凈利率(NPM)作為凈資產收益率(ROE)的一項重要控制變量。
因此,本文研究變量設計如表3。
(四)模型構建
為了檢驗假設,本文構建模型:
四、實證分析
(一)相關性分析
經過統計軟件分析,得出以下數據。
通過表4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民營企業五個社會責任變量與財務績效存在不同相關性。經濟、社會、創新責任與財務績效均呈現正相關,而環境責任和透明度責任與財務績效則呈現不同的相關性。企業的環境責任和透明度與總資產收益率呈現負相關,創新責任與凈資產收益率呈現負相關;國有企業五個社會責任變量與財務績效存在不同的相關性。經濟責任、創新責任與總資產收益率出現正相關,其它為負相關。但是各變量的相關性均沒有呈現出較強的顯著性。
(二)回歸分析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民營企業的經濟責任、利益相關者責任與財務績效具有正相關,但環境責任、透明度責任和創新責任,由于財務績效的衡量標準不同而表現出與財務績效的不同相關性。國有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表現不如民營企業,多數為負相關。但是顯著性方面都沒有較好的顯著性。
五、結論、不足與建議
總體上看,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具有相關性,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相關性上具有明顯的不一致性,基本符合文章的假設。但由于樣本數量較少,在顯著性方面沒有得出更具說服力的結論。不過,通過研究得出了一些結論:一是環境責任與財務績效均基本呈現負相關。原因可能是企業的環境責任投入增加了企業的相關成本支出,導致當期企業利潤率的減少,從而對財務績效產生負影響;二是民營和國有企業在經濟、綠色技術創新上的投入不同影響了企業的總資產收益率增長,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對財務績效影響較大;三是信息公開透明度與企業績效呈現負相關。原因是當期企業信息的公開性并沒有得到社會和市場的認可,以致影響了企業的績效。但從長遠來看,企業的信息透明度將會增加企業的信譽度和品牌影響力,給企業帶來多方面的利益,從而促進企業的經營績效。基于上述結論,文章作如下建議:
建議一:加強企業綠色信貸,為企業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綠色融資途徑和工具,并在財政、稅收等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避免企業因承擔環境責任造成短期財務績效降低,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
建議二:加強國有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財務績效管理,避免過度投資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
建議三: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形象宣傳,提高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和透明度,打造綠色企業品牌影響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Waddock,S.A.,and Graves,S.B.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Financial Performance Link[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4):303-319.
[2] Harrison,J.S.,and Freeman,R.E.Stakeholders,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5):479-485.
[3] Davis.Keith.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uzzle:What does the businessman owe to society.Business Horizons,1967(10):45-50.
[4] Bowen,H.R.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 man[M].New York:Harper&Row,1953.
[5] James J-Brummer.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M].Greenwood Press,1991.
[6] Archie B Carroll.Stakeholder Thinking in Three models of Management Morality:A Perspective with Strategic Implications,in The Corporation and Its Stakeholders: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M].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8.
[7] Peter Ranard&Maya Forstate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Implication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UNIDO,2002.
[8] 道農研究院.中國綠色公司百強榜[J].綠公司,2012(4).
[9] 黎友煥,文志芳.國際標準ISO26000解讀[M].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民營經濟概念從什么時候正式開始使用也許很難確定,但改革開放初期提出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種補充,極大地推動了個體經濟的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突出現象。1988年,修改憲法時又增加了“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的內容,充分肯定了私營經濟的地位,同年國務院還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此后,我國的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于是,民營經濟作為一種涵蓋面更寬的概念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黨的十五大以后,國家也相繼出臺了規范個體和私營經濟主體的有關法律,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的形式更加多樣化,民營經濟概念的使用越來越普遍,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就認識到,必須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以緩解當時已相當突出的勞動者就業的壓力。并認識到個體經濟能活躍市場,方便群眾生活,發揮“拾遺補缺”、“有益補充”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個體經濟也從配角升格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民營企業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以后,現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大概全國有300多萬戶個體和私營企業,在他們中從業的員工大概有1.5億人,新增就業的70%是在個體和私營部門,而個體私營部門也積極參與到國有企業的改制和重組中,其中有一部分已經成為了上市的公司。中國的個體私營企業所占中國GDP大概50%左右,并且每年都以30%的速度在成長。民營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逐漸顯露出它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以及維護供需平衡、擴大就業、穩定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國民經濟中最為活躍的經濟增長點。但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我國目前的許多民營企業都選擇了家長式管理模式,當企業具備一定規模的時候,他們的局限性、隨意性往往導致企業經營決策失誤。許多民營企業的設備科技含量低,技術改造的相對滯后,導致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較低的員工素質也制約了企業技術更新的速度。
二、進入壁壘的基本理論
進入壁壘的概念首先是由貝恩所提出,其義為“一個產業中原有企業相對于潛在進入企業的優勢。這些優勢體現在現在原有企業可以持續地使價格高于競爭水平之上而又不會吸引新的企業加入該產業”。這一概念的提出從理論上是基于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的不完全競爭理論對現實市場壟斷競爭程度的劃分。在一個具有壟斷因素的市場定價模型中,存在著企業的市場力量,這種市場力量存在而又不會誘發進入的程度就表明了一個市場進入壁壘的高低,并將其表示為引發進入的價格與競爭價格之間的差額,這種差額是由進入者而不是由在位者承擔的單位成本。這一概念成為貝恩以來的結構——行為——績效范式的核心。
后來,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勒從成本的角度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進入壁壘可定義為必須由一個尋求進入某產業的企業而不是由已經在該產業內的企業承擔的(在一些或每個產量水平上的)生產成本”。這就將進入壁壘限定在影響潛在進入企業的需求和供給條件上,從而對企業規模產生影響。
馮·威澤克從社會福利的角度,將進入壁壘與社會福利效應相聯系,在進一步擴展了斯蒂格勒的定義后認為,只有當進入壁壘導致了一個次優的資源再分配時,它才會引起政策的關注。進入壁壘是必須由一個尋求進入某產業的企業而不是由已經在產業內的企業承擔的生產成本。從社會的觀點看,這種生產成本意味著資源配置的扭曲。這一概念說明需要對進入壁壘的正負外部效應做進一步的衡量。
三、我國民營企業的進入壁壘
(一)政府管制
1.市場準人方面存在著較多的限制
我國民營企業受政策的制約,目前進入的產業范圍較狹窄主要局限在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如紡織服裝、制造加工、餐飲等行業,而在電信、鐵路、金融石油、天然氣、礦產開采等許多產業禁止民營企業進入。
2.民營企業合理的稅費負擔仍然過重
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相比,稅費負擔較重,如對所得稅的重復征收,民營企業除與國有企業一樣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外,稅后利潤還須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國家對外資企業實行免三減二的優惠政策(創立頭三年免稅,之后兩年減稅。在“兩稅合一”之前,外資企業的所得稅是15%),對民營企業則從開辦期起就征收企業所得稅。這種稅收政策不利于激發民營企業投資擴張的積極性。
3.在政府管理方面的低效率提高了民營企業的經營成本個別政府職能部門辦事的作風和效率以及辦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問題,提高了民營企業經營成本。一些政府部門在行政過程中歧視刁難民營企業的現象仍然存在而無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門的辦事程序,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對大企業和小企業有不同的區別對待,如在民營企業的勞動用工、人事檔案管理、人員出入境政策方面,與其他類型的企業相比,都還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別。
(二)融資困難
1.民營企業自身缺陷的制約
我國民營企業大多是從集體企業發展而來,處于初創時期,在經營理念、管理手段、治理結構方面相對落后,不能滿足金融機構貸款的“準入條件”。如財務信息不透明,資信程度差。民營企業由于沒有健全的財務管理體制,缺乏高素質的財務人員,造成財務信息披露不規范,導致民營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我國民營企業通常采用的家族式的公司經營模式,無疑加大了企業經營的風險,制約了金融機構向其貸款的積極陛。
2.資本市場不健全,融資渠道不暢
(1)間接融資渠道不暢。金融機構內部信貸管理權限過于集中。由于長期以來大量不良貸款的存在,銀行等金融機構考慮更多的是貸款的風險性問題,因此,金融機構對基層分支結構的信貸經營權控制十分嚴格,貸款審批程序十分復雜,導致許多民營企業間接融資渠道不暢。
(2)直接融資渠道不暢。主板市場的“高門檻”造成了民營企業的“此路不通”。我國證券法對企業上市設定了嚴格的標準,在已有的上市公司中絕大多數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僅有的一些民營上市企業都是資本規模雄厚的、已經具備相當規模的企業,而對正處在發展期,迫切需要資金的大多數民營企業來說,主板市場融資是遙不可及的。
3.政府職能缺位,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我國現有的政策主要是以大、中型企業為服務對象的,沒有針對中、小型民營企業的融資政策;我國缺乏針對民營企業的立法。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美國就專門立法,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為民營企業提供金融支持,而我國在該領域立法尚為空白;我國沒有建立起民營企業的社會服務體系,銀企合作缺乏政府支持等。
四、打破進入壁壘的對策
1.擺正民營企業的地位和形象
中國的民營企業,一直處在協助公有制經濟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地位。直到“十五”期間,民營企業才明確地與公有制經濟站在同一高度。鞏固民營企業現已取得的地位,將會在“十一五”期間繼續下去。政府應通過必要的、固定的媒體向社會大力宣傳民營企業對國家經濟建設的作用。政府也應該向公眾宣傳如何建立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的權利和義務、民營企業的組織形式等基本問題。
2.政府確立服務于企業的觀念
政府是為企業服務的,企業才是創造社會價值的主體,所以政府應以企業的健康發展為制定各種政策的出發點。通常來說,政府服務于企業的職能主要有三個方面:(1)維護正常的、良I生的市場秩序。(2)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維持經濟穩定與增長。(3)協調和保護本國企業和行業的發展。所以政府在處理問題時,要以是否有利于我國企業發展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
3.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行政審批是國家制約和調節經濟的一種有效手段,國外也采用行政審批來調節經濟。但是我國政府在行政審批上較多地干預了民營企業。因此,必須進行有效的調整和改進。要取消和減少原有的審批項目,大力推行市場準入制和備案制,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審批項目。
4.開發資本市場,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
建立完善的金融體系。各金融機構要根據地區的資金需求適度下放貸款審批權限,擴大授權授信,拓寬地區金融資金營運空間。要以效益為目標,積極尋找、培育和扶持優良民營企業客戶群;要適應民營企業貸款需求特點,對一些規模相對較大、信譽較好的民營企業實行授信制度,減少對客戶的管理層次,簡化審批程序;對一些關系密切的民營企業可實行聯保貸款方式,努力滿足民營企業合理的信貸需求。健全金融機構管理體制,拓寬民營企業間接融資渠道。
一方面為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金融機構應擴大客戶范圍,要制定適應民營企業特點的信貸政策,如建立專門的信用等級評定標準,適度減少貸款審批程序和環節等。另一方面應積極培育和發展企業債券市場,逐步放寬對企業債券發行主體的規模限制,適度放開債券利率并豐富債券品種,鼓勵經營業績和信譽良好的企業通過發行債券募集發展資金。
五、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的發展備受矚目。從地位弱小的社會經濟群體發展壯大成為“擴大就業自主渠道”、“國有企業改革的助推器”、“技術創新的生力軍”……民營企業加速推動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民營企業的市場進入壁壘仍然不能從根本上徹底消除,究起原因不只是受政府管制行為和金融體系的不完善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制約,民營企業自身的制度安排和經營狀況等內部制約因素同樣不可忽視,比如:民營企業是否有核心競爭力、自身的人才梯隊是否健全、自身的發展速度是否合適、自身的財務風險是否合理、家長式管理模式是否奏效等等。只有在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完善的制度安排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國的民營企業才能打破市場進入壁壘且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李世英.市場進入壁壘問題研究綜述[J].發展研究,2005,(4).
[2]馬倩.淺議民營企業發展實踐中的幾個問題[J].經濟觀察,2008,(1).
[3]王旭波.淺論民營企業的發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
[4]高榮祥.“十一五”時期民營企業與政府關系的思考[J]理論界,2008,(1).
關鍵詞:國有企業;民營企業;OFDI ;股權主體;區位選擇
中圖分類號:F1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11010707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隨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以下簡稱OFDI)的日益增加,其區位分布問題也日漸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成為最新研究熱點。由于區位選擇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資源、距離和心理等諸多復雜因素,要做到全面解釋OFDI的區位選擇非常困難。目前,大多數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OFDI的內部動因、外部環境、進入模式及東道國的區位優勢等方面。
從中國OFDI的內部動因來看,李輝基于對投資發展路徑理論的擴展,認為中國 OFDI的發展將在未來呈現加速增長趨勢,會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產生重要影響。劉陽春對中國 OFDI的動因進行了分析,提出相關假設并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其進行檢驗,得出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是驅動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因素,此外,拓展市場,尋求自然資源,獲取技術與跨越貿易壁壘等原因也推動了中國企業OFDI的發展。同時,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中國企業的OFDI因東道國的經濟水平不同而異,如Cheung和Qian 的實證結果表明,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OFDI受中國對其出口的影響較大,且投資資本以分散的區位形式存在,中國對發達國家的OFDI受中國持有其外匯儲備的影響,且投資資本以相對集中的區位形式存在,但總體來說,中國對二者的OFDI都具有尋求市場與資源的動機。
在有關東道國對中國 OFDI 影響的研究中,學者們大致從經濟因素與環境因素兩方面進行考察,Buckley等發現,特定所有權優勢、資本市場不完全性以及制度安排等三種特定因素是影響中國 OFDI 的主要因素,進而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中國的OFDI 與東道國的市場規模、政治風險、匯率風險、地理距離(1984―1991年)、文化距離與資源稟賦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此外,由于中國資本市場具有不完全性的特點,一些企業可以根據特有的所有權優勢在較長時期內相對容易地獲得低于一般市場利率的資本。胡博和李凌[5]綜合分析了影響中國 OFDI 區位選擇的因素,發現發展中國家的區位優勢在于豐富的資源稟賦和巨大的市場潛力,而發達國家在于其所具有的較高的科技水平,由于發達國家市場競爭激烈并且進入壁壘較高,因此其市場內部潛力對中國OFDI 起到負相關效應。韋軍亮和陳漓高研究了政治風險變量這一因素對中國 OFDI 的影響,結果表明東道國所具有的政治穩定性會對中國 OFDI 產生重要影響,近幾年中國也確實在政治風險高的國家有較多投資。項本武通過構建動態面板模型實證檢驗了中國 OFDI 區位選擇影響因素的動態效應,結果表明雙邊貿易關系與匯率波動對中國OFDI 具有顯著的正效應,而東道國的市場規模對于中國企業的OFDI 表現出顯著的負效應。
有關中國 OFDI 進入模式選擇的研究,黃速建和劉建麗基于“成本―收益”框架,認為中國企業進行OFDI 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東道國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學習,而企業自身的戰略動機則決定了企業 OFDI 模式的選擇。Cui和Jiang[9]認為拓展企業核心競爭優勢并非中國OFDI的本質與動因,其實質是拓展國家的核心競爭優勢,因此,中國企業并不是基于成本最小化的原則來考慮企業的OFDI,而是在模式選擇上傾向于海外建廠生產的綠地投資方式,以此來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優勢擴張。
綜上所述,目前學者對中國 OFDI 區位選擇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有關中國 OFDI 區位選擇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宏觀層面,對于從企業微觀層面進行研究的文獻還較缺乏,這直接導致研究方法、研究角度與研究數據存在較大的偏誤,并忽略了與其他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其次,現有的樣本大都直接采用中國官方公布的OFDI數據,而沒有采取更詳細的微觀數據。最后,目前國際OFDI的一般理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來自新興經濟體的OFDI問題,所以需要將理論進行延伸來詮釋新興經濟體企業的OFDI行為。本文在傳統經濟因素的條件下整合了體制因素,以便更好地解決中國企業在進行OFDI時如何進行區位選擇的問題。
二、中國企業OFDI的新特征
隨著中國OFDI的不斷發展,企業投資的產業結構、區位選擇也在不斷改變,這些變化使得OFDI呈現新的特征,其相關研究也更有意義。
第一,近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額大幅增加。2013年,中國的OFDI流量達到了1 0784億美元,與2012相比增加了2004億美元,同比增長228%;中國的OFDI存量達到了6 6048億美元,與2012相比增加了1 2854億美元,同比增長242%。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公布的《2014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FDI流量為15萬億美元,年末存量為255萬億美元。以此為基數計算,2013年中國OFDI流量額占全球當年流量額的74%,居全球國家(地區)排名的第3位,OFDI存量額占全球當年流量額的26%,居全球國家(地區)排名的第11位。可見,中國OFDI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這種高速增長的現狀值得學者深入研究其動因。
第二,中國OFDI的目的地發生變化。自1991年以來,中國OFDI的地理分布發生了明顯改變,20世紀90年代,中國OFDI的400%集中在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但從2003―2013年間投資在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比例下降到不足50%,投資大部分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其中,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吸引的投資占近800%,在2005―2013年間,中國的OFDI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其比重從2005年的363%上升至2013年的701%,可以解釋為亞洲國家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似,且人口眾多,由此引發的相似需求更能吸引中國企業對其投資。
除了洲際分布發生改變外,中國的OFDI也沒有流向常規的投資目的地。中國的OFDI傾向于流向避稅天堂如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和中國香港等地區,其中開曼群島和維爾京群島在中國OFDI目的地排名中一直位居前列。
第三,中國OFDI的產業布局發生改變。在21世紀初,中國OFDI中制造業占了近200%,但到2013年下降到67%,采礦業也由2003年的484%下降到2013年的230%,但服務業的OFDI卻呈現出上升趨勢,特別是商業服務在2013年達到了251%,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的產業結構正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服務業發展迅速;另一方面也與中國服務業發展水平還相對較低這一基本國情有一定程度的背離。
正是由于中國OFDI的區位選擇呈現出一些新特征,因此對影響區位選擇因素的研究也顯得更為重要,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中國企業OFDI區位選擇的決定因素。盡管已有學者[10-11]做過相關方面的研究,但一方面由于缺少中國企業OFDI的數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使用OFDI流量的數據類型不同,如Cheung和Qian及Buckley等使用的是官方認可的OFDI流量,而Cheng和Ma[10] 以及Kolstad和Wiig使用的是實際OFDI流量,所以學者傾向使用案例分析法來解釋中國企業OFDI的動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論的適用性。本文主要是利用上市公司微觀層面的數據來解釋企業OFDI的區位選擇問題,數據資料包括各個企業對外投資的區位地點,同時也將企業的性質進行了劃分,即在區位選擇的決定因素中加入了企業的股權主體這一條件,因此文章的內容可能更加豐富詳實。
二、變量設計、數據來源與模型選取
(一)變量設計
之前有關中國OFDI的研究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具有描述性質,主要是解釋國家為什么進行OFDI。第二種類型是戰略層面的分析,主要利用中國知名企業的案例來解釋中國企業OFDI的動機。第三種類型是使用宏觀層面的數據來說明投資區位的選擇和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因素[3-4]。為了使研究內容更全面,本文合并了后兩種類型并利用企業層面的數據來研究中國企業OFDI的區位決定因素。
1中國企業OFDI的動機
Dunning[10]的折中理論可以解釋發達國家企業OFDI的動機,如基于效率(或降低成本)或資源(或戰略資產)動機。之后Chakrabarti為尋求市場才是發達國家企業進行OFDI的最強動機,經典的折中理論是否能作為解釋發展中國家進行OFDI的動機還有待商榷。本文認為現有的FDI理論并不能完全地解釋中國企業進行OFDI的動因,原因如下:(1)中國的資本市場不完善,一方面國有企業普遍具有較高的儲蓄率,而資金卻缺乏專業人才的管理;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的貸款利率較低,因為資金的獲得成本較低,所以這些企業普遍缺乏風險意識,樂于將資金投向風險較高的項目。(2)中國企業的投資行為受政府政策的影響很大,政府根據國家的政策導向實施審批制度、匯率管制等來限制或分配企業OFDI的項目和地區。
此外,自然資源也是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經濟的快速增長必然需要大量廉價的、容易獲取的自然資源。Buckley等認為,中國的OFDI是為了尋求自然資源,而且被高政治風險國家(如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等)的自然資源所吸引。Cheung和Qian及Bhaumik和Co卻不認為如此,他們認為二者之間雖然存在正相關關系,但相關系數太小,沒有實際經濟意義。與大多數的研究一樣,本文使用東道國礦石和礦物的出口額來測試自然資源對OFDI的吸引力,提出如下假設:
H1: 中國企業的OFDI被吸引到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
和自然資源相關的問題是中國企業是否受到高政治風險國家的吸引。Buckley等認為,大多數中國企業的OFDI是政府主導的,所以企業規避風險的意識不強。但相關研究并不能證明中國的OFDI和不穩定的政治環境有關。本文使用世界銀行的全球治理指標之一政治穩定程度來衡量東道國的政治風險,提出如下假設:
H2:中國企業的OFDI被吸引到有政治風險的國家。
Frankel[13]的研究表明,自然資源(石油,礦產和一些農作物)豐富的國家往往有“糟糕的機構,如腐敗,不平等,階級結構,長期的權力斗爭,以及缺乏法律產權規則”。他認為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其政治風險越高,越有可能吸引中國的OFDI,即擁有豐富資源和政治不穩定的高風險組合更能吸引中國的OFDI,提出如下假設:
H3:在高風險的國家,中國的OFDI更傾向于尋求自然資源。
本文通過政治風險和自然資源與因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來檢驗這一假設。
此外,技術因素也會對區位選擇產生影響,Deng[14]的研究認為,中國企業一般采用模仿戰略,專注于低端產品制造,國內技術的落后促使公司通過并購獲得先進技術,這意味著中國的企業會投資那些科技發達的國家,相關案例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如Buckley等將專利看做所有權優勢進行研究,并顯示出顯著的結果。本文用東道國注冊的專利數量,以及技術出口額在東道國的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這兩個指標來測試技術因素對中國OFDI的影響,后者可以更好地代表技術和創新的適用性,提出如下假設:
H4:中國企業被吸引到有技術和創新優勢的國家。
穩定的政治環境有利于技術開發和創新,政治穩定可以顯著影響一個國家的創新活動 [15],這意味著技術和政治穩定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提出如下假設:
H5:在政治穩定的國家,中國的OFDI尋求技術或戰略資產。
本文通過政治風險和技術水平與因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來檢驗這一假設。
2中國企業的所有權結構
中國法律允許以下六種主體持股:國家、法人、個人、管理者、員工和外商。后三種比例小于20%,前三種基于股權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控制的157家上市公司,即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央企。(2)由地方政府控股的國有企業。(3)民營企業。
所以本文根據股權主體不同將它們劃分為央企,地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
在上述三種企業中,央企的財務業績最好,這是因為政府對這些企業的生產管理進行密切的監督,因為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國資委控股的企業在高風險國家也能夠進行投資而不必擔心遭遇風險。相比之下,地方國有企業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加之內部管理松懈導致企業效率普遍不高,但是和央企一樣,地方國有企業也可以優先獲取各方面的資源,在銀行貸款、稅收、福利補貼等方面獲得特殊優待,因此,盡管地方國有企業效率不高但仍然有能力承擔更高的風險,可以在風險較高的國家進行投資。民營企業的生產效率是三種企業類型中最高的,卻不能享受同前兩種類型企業一樣的優惠待遇。此外,在2004年之前中國不允許民營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只有國有企業(包括央企和地方國有企業)才能獲得批準,國有企業處于主導地位,優先獲得政府資源并壟斷生產權,而民營企業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和國有企業具有同等地位。在這種不平衡的競爭環境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OFDI的動機是不同的,國有企業更多地是出于國家戰略目標的考慮進行OFDI,而民營企業則是為了避免不公平的競爭環境,特別是為了規避在國內市場準入和自然資源方面受到的歧視性政策,而被迫尋求新的海外市場。此外,Liu等[16]還發現,中國的民營企業是風險厭惡者,而不是機會尋求者,這就導致這些企業進行OFDI時選擇的是地理距離較近的國家。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對企業股權主體和區位選擇提出如下假設:
H6a:國有企業被吸引到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
H6b:國有企業愿意在政治風險高的國家投資。
H6c:在高風險國家,國有企業更傾向于尋求自然資源。
H6d:在政治穩定的國家,國有企業更傾向于尋求技術或戰略資產。
H6e:民營企業是市場尋求者。
H6f:民營企業在區位選擇上厭惡風險。
3 其他變量
除了前文假設,本文還包括其它控制變量,首先是文化變量,本文用中國人口在東道國人口所占的比重作為測量文化的依據。其次,中國與東道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作為OFDI的決定因素。最后,本文還將流入東道國的OFDI占該國GDP的比重作為OFDI的動機。
(二)模型和數據
用模型(1)來測試上述H1―H6f:
FDIi = F(GDPi,GDPCi,GDPGi,CIMPORTSi,CEXPORTSi,EXTECHi,PATi,EXORESi,PRISKi,INFi,FDIPi,CHIPOPi,DISTi)(1)
由于H3,H5,H6c和H6d,也就是政治風險、自然資源稟賦和技術之間可能相互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估算模型(2)和模型(3):
FDIi=F(GDPi,GDPCi,GDPGi,CIMPORTSi,CEXPORTSi,EXTECHi,PATi,EXORESi,PRISKi,INFi,FDIPi,CHIPOPi,DISTi,EXORESi×PRISKi)(2)
FDIi=F(GDPi,GDPCi,GDPGi,CIMPORTSi,CEXPORTSi,EXTECHi,PATi,EXORESi,PRISKi,INFi,FDIPi,CHIPOPi,DISTi,EXTECHi×PRISKi)(3)
表1是關于變量的使用和含義解釋,大部分自變量選擇的是Buckley等采用的變量。此外,距離變量也將引力模型引入到本文的分析中[17]。自變量采用的是2011―2013年間的平均值。本文模型的選擇和變量的設計均參考Ramasamy等[18]的觀點,研究對象是2011―2013年間中國上市公司海外投資的狀況。
另一方面,因變量是基于2011―2013年間公司層面的數據,本文選取了2011―201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公布的OFDI金額排名前40名的公司,對他們的年度報告進行了調查,以確定他們是否進行了海外投資,同時假定,如果公司在年度報告中沒有對該項投資進行披露,本文就不對其進行分析。從這3年的年度報告中,本文總結出40家公司在2011―2013年度共進行了198次海外投資,橫跨27個國家(在1個國家至少有1項投資),本文統計了這27個國家獲得OFDI的投資頻率。雖然只統計了40家企業,但這些企業在2011―2013年間的OFDI金額占到了當年投資總額的800%以上,數據的選取比較有說服力。
此外,本文也在年度報告中獲得了這40家企業的股權信息,根據國資委、省、地方政府或私人的控股比例是否超過500%,將這40家公司劃分成央企、地方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如表2所示,民營企業在2011―2013年間共有99個OFDI項目,而央企和地方國有企業分別有54個和45個OFDI項目。
之前的研究一般采用投資額作為因變量,本文采用的是泊松計數模型,因變量選取的是中國企業在東道國投資的項目數量而非投資金額。這樣做的原因如下:(1)使用OFDI的金額作為因變量進行分析,其結果容易受到極值的影響,因為一些為了獲取資源而進行的投資項目屬于資本密集型項目,這樣的投資項目需要巨額資金,進而高估了東道國吸引外資的能力,不利于模型的擬合和估計。(2)許多傳統分析忽視了那些沒有得到中國投資的東道國的樣本選擇偏差,與此相反,計數數據回歸模型將這一點考慮進去,將那些沒有得到中國OFDI的東道國的因變量設置為零,這樣就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3)如果將對東道國的OFDI金額作為因變量,在把未接受OFDI的國家包括在內時,可以預期模型結果為偏態分布,此時基于OLS估計的統計測試可能出現問題,而計數模型能更好地解決偏態分布的變量。(4)以往的研究使用的OFDI數據有很大一部分是國有企業的OFDI總額[19],民營企業進行的投資可能沒有被官方渠道統計在內,而本文的樣本中包含了近250%的私人企業,因此能更準確地反映中國企業OFDI來源性質的變化。
本文的分析是基于泊松回歸模型。其概率函數如下:
Pr(yi)=e-λiλiyiy! , yi=0,1,2……
其中,y是一個隨機變量,指的是已發生事件的頻率(在東道國OFDI項目數量),λ是y的均值;λi=E(yi)=Var(yi)泊松分布假設自變量和λ之間存在著如下關系:
λi=exp(Xiβ)
其中,Xi為表中的自變量,β為要估算的參數,模型用最大似然估計。模型的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因篇幅所限,含有互動變量的模型(2)和模型(3)的結果未被列示,如有需要,請與作者聯系。
(三)結果分析
從模型回歸結果來看,如果不考慮企業類型,自然資源、中國向東道國的出口占中國出口的比重和兩國間的距離在1%的水平上顯著。東道國的平均收入水平,技術出口和中國人口的比重等方面在5%的水平上顯著。在東道國注冊的專利數在5%的水平顯著,但是負值。模型證明了中國的OFDI被吸引到政治風險高的國家,本文的整體結果與Ramasamy等[18]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實證研究結果證實H1,中國企業確實被吸引到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中國持續的經濟高增長意味著對自然資源的龐大需求。本文的研究結果也接受H2,中國的投資也被吸引到那些政治風險高的國家。自1992年開始,中國企業就開始有在高政治風險國家投資的趨勢[18]。“互動變量”這一指標也不顯著,表明政治風險和自然資源稟賦的關系很小,研究結果拒絕H3,即不能證明中國的投資被吸引到高風險國家是由于該東道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緣故。
研究結果也接受H4,中國企業被吸引到具有技術和創新優勢的國家。同時研究結果也顯示國家注冊專利的數量(PAT)這一指標的系數是負值,這說明中國的投資可能不會被具有核心研究能力的國家吸引。而EXTECH為正值則表明中國企業被吸引到那些能夠將核心研究轉化為商業上可行的產品和服務的國家(如馬來西亞和泰國),這是由于核心研究不一定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這一點看中國的企業相當務實。“互動變量”(即政治風險×技術出口)的值也較小,因而 H5被拒絕。可見,沒有顯著的證據表明,中國在政治穩定國家的OFDI是為了尋求技術或戰略資產。
另外,根據企業股權主體的不同分析影響他們區位選擇的決定因素,研究結果證實H6a,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如印度尼西亞,烏克蘭和塔吉克斯坦)的國家對國有企業有吸引力,同時也對民營企業有吸引力。但是,在進行海外投資的礦業公司中,沒有一個是民營企業。投資于資源豐富國家的公司主要是重型設備公司,如投資于烏克蘭的三一集團有限公司和投資在塔吉克斯坦的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這表明民營企業跟隨相關國有企業投資于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是為國有企業提供相關的產品和服務。
研究結果接受H6b,央企和地方國有企業都有在風險較高的國家投資的傾向。正如前文提到的,民營企業相對地更厭惡風險,本文的結果也證實了這種觀點(H6f),不像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更多地被吸引到那些較近(如中國香港)的地區,他們排斥高政治風險。應該指出,國有企業對政治風險的態度不同于民營企業,國有企業更多地依賴于政府對政府(G2G)的關系作為其決策的基礎,當投資是基于G2G時,基本不會存在合同失敗的問題。
雖然當所有類型的企業被考慮在內時,互動變量并不顯著,但當企業按照股權主體分離后,結果發生了改變,這表明國有企業內部也存在明顯的區別。對于地方國有企業,“互動變量”是負的,并在5%的水平上顯著,而在其他情況下都不顯著。即可以部分地接受H6c,在高風險國家,地方國有企業更傾向于尋求自然資源。同樣,也可以部分接受H6d,央企的“互動變量”在5%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在政治穩定的國家,央企更傾向于尋求技術或戰略資產。
中國民營企業是市場尋求者(H6e),國有企業同樣也是市場尋求者。事實上,國有企業更多地被吸引到較小的發達經濟體,如國有金融機構中的中國工商銀行選擇中國香港、盧森堡和荷蘭投資就屬于該種類型。出口變量的高度顯著性表明中國企業都熱衷于投資對中國商品需求量較大的國家,這可能是出口替代效應在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主要吸引的是民營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大型的央企則被吸引到更發達國家的市場。
在參數方面,中國進行OFDI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技術、品牌和管理經驗等。企業OFDI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增強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能力,也是為了保持國內的市場份額。一些行業(如公用事業和采礦業)在寡頭壟斷的市場條件下由中央和省級政府所控制,競爭力并不強,為了抵御其他外國競爭對手的沖擊,國有企業被吸引到那些有能力為他們提供競爭力的國家或地區(如韓國和中國香港)。但是技術優勢并不吸引民營企業,可能是因為在這個階段的國際化進程中,民營企業更熱衷于本土競爭力的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OFDI的區位決定因素因股權主體而異。地方國有企業被吸引到政治不穩定但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民營企業更傾向于規避風險,雖然他們也被吸引到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但民營企業更傾向于提供附加服務如資源勘探、井下作業等,而并非利用資源本身,央企則被吸引到政治環境穩定的國家并獲取這些國家的戰略資產。
本文研究結果的意義在于,一方面現有的OFDI理論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拓展,企業按照股權主體區分后,政治風險、自然資源、先進技術等因素對不同類型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對國家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民營企業是市場尋求者,它們通過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最大化來實現國際化,如果東道國吸引中國投資的目的是為打開本國的國內市場,那么民營企業將會是其目標。這個發現對渴望吸引中國投資的東道國政府可以起到啟示作用。自然資源豐富但政治不穩定的國家對地方政府控股的國企具有吸引力,因此政府之間在省級水平上的戰略合作將會更有效。至于央企,國家應引導其投資那些政治較穩定的發達國家以獲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參考文獻:
[1]李輝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7,(2):35-39
[2]劉陽春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因理論與實證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77-184
[3]Cheung,Y,Qian,X The Empirics of China’s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R]CESifo Working Paper No 2621 Munich,Germany,2009
[4]Buckley,P J,Clegg,L J,Cross,A R,Liu,X,Voss,H,Zheng,P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 499-518
[5]胡博,李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基于投資動機的視角[J]國際貿易問題,2008,(12):96-102
[6]韋軍亮,陳漓高政治風險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基于動態面板模型的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09,(4):106-113
[7]項本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J]財貿經濟,2009,(4):77-82
[8]黃速建,劉建麗中國企業海外市場進入模式選擇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1):108-117
[9]Cui,L,Jiang,F FDI Entry Mode Choice of Chinese Firms: A Strategic Behavior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8,44(4): 434-444
[10]Cheng,L K,Ma,Z Chinas Outward FDI: Past and Future[R]Downloaded from http://wwwnberorg/books_in_progress/china07/cwt07/chengpdf,2008
[11]Kolstad,I,Wiig,A What Determines Chinese Outward FDI? [R] Working Paper Norway: CHR Michelsen Institute,2009
[12]Cai,K G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novel Dimension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Economy[J] The China Quarterly,1999,160(4): 856-880
[13]Hong,E,Sun,L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Outward Investment: Chinese Corporations s Trategies [J] The China Quarterly,2004,187(12): 610-634
[14]Deng,P Investment for Strategic Resources and Its Rationale: The Case of Outward FDI from Chinese Companies[J] Business Horizons,2007,50 (1): 72-81
[15]Rui,HC,Yip,G S Foreign Acquisitions by Chinese firms: A Strategic Intent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43(2): 213-226
[10]Dunning,J H 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N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A]Ohlin,B,Hesselborn,P O,Wijkman,P J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C]London:Macmillan,1977 395-431
[11]Chakrabarti,A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ensitivity Analyses of Cross-Country Regressions?[J]Kyklos,2001,54(1): 89-114
[12]Bhaumik,S,Co,C Y Chinese States Economic Cooperation Related Investment: An Investigation of Its Direction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Outward Investment[R]Working Paper Number 966,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2009
[13]Frankel,J A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 A Survey[R] NBER Working Paper 15836,Cambridge,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0
[14]Deng,P Why do Chinese Firms Tend to Acquire Strategic Assets in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9,44(1): 74-84
[15]Waguespack,D M, Birnir,J K,Schroeder,J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Patenting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J] Research Policy,2005,34(10): 1570-1590
[16]Liu,X,Wen,X,Huang,X Bounde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ndigenous Chinese Private-Owned Firms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8,17(4): 488-508
[17]Blonigen,B A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FDI Determinants[J]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2005,33(4): 383-403
[18]Ramasamy,B,Yeung,M,Laforet,S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ocation Choice and Firm Ownership[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2,47(1):17-25
[25]Maddala,G S Estimation of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 Model u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s[M] Hand Book of Statistics,1993
論文摘要:近年來,民營企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其在我國國民 經濟 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但民營企業在 市場 的進入方面也面,臨著許多壁壘和困境。應該擺正民營企業的地位和形象,政府要確立服務于企業的觀念,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開發資本市場,拓寬民營企業 融資 渠道。只有在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完善的制度安排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國的民營企業才能打破市場進入壁壘且走得更遠。
一、 進入壁壘的基本理論
進入壁壘的概念首先是由貝恩所提出,其義為 “一個產業中原有企業相對于潛在進入企業的優勢。這些優勢體現在現在原有企業可以持續地使價格高于競爭水平之上而又不會吸引新的企業加入該產業”。這一概念的提出從理論上是基于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的不完全競爭理論對現實市場壟斷競爭程度的劃分。在一個具有壟斷因素的市場定價模型中,存在著企業的市場力量,這種市場力量存在而又不會誘發進入的程度就表明了一個市場進入壁壘的高低,并將其表示為引發進入的價格與競爭價格之間的差額,這種差額是由進入者而不是由在位者承擔的單位 成本 。這一概念成為貝恩以來的結構——行為——績效范式的核心。
后來,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勒從成本的角度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進入壁壘可定義為必須由一個尋求進入某產業的企業而不是由已經在該產業內的企業承擔的 (在一些或每個產量水平上的 )生產成本”。這就將進入壁壘限定在影響潛在進入企業的需求和供給條件上,從而對企業規模產生影響。
馮·威澤克從 社會 福利的角度,將進入壁壘與社會福利效應相聯系,在進一步擴展了斯蒂格勒的定義后認為,只有當進入壁壘導致了一個次優的資源再分配時,它才會引起政策的關注。進入壁壘是必須由一個尋求進入某產業的企業而不是由已經在產業內的企業承擔的生產成本。從社會的觀點看,這種生產成本意味著資源配置的扭曲。這一概念說明需要對進入壁壘的正負外部效應做進一步的衡量。
二、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及現狀
民營經濟概念從什么時候正式開始使用也許很難確定,但改革開放初期提出個體經濟是 社會主義 經濟的一種補充,極大地推動了個體經濟的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突出現象。1988年,修改 憲法 時又增加了 “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 法律 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的內容,充分肯定了私營經濟的地位,同年國務院還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 國私營企業暫行 條例》。此后,我國的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于是,民營經濟作為一種涵蓋面更寬的概念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黨的十五大以后,國家也相繼出臺了規范個體和私營經濟主體的有關法律,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的形式更加多樣化,民營經濟概念的使用越來越普遍,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就認識到,必須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以緩解當時已相當突出的勞動者就業的壓力。并認識到個體經濟能活躍市場,方便群眾生活,發揮 “拾遺補缺”、“有益補充”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個體經濟也從配角升格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民營企業和
三、我國民營企業的進入壁壘
(一 )政府管制
1. 市場 準人方面存在著較多的限制
我國民營企業受政策的制約,目前進入的產業范圍較狹窄主要局限在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如紡織服裝、制造加工、餐飲等行業,而在電信、鐵路、 金融 石油、天然氣、礦產開采等許多產業禁止民營企業進入。
2.民營企業合理的稅費負擔仍然過重
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相比,稅費負擔較重,如對所得稅的重復征收,民營企業除與國有企業一樣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外,稅后利潤還須繳納 20%的個人所得稅;國家對外資企業實行免三減二的優惠政策 (創立頭三年免稅,之后兩年減稅。在 “兩稅合一”之前,外資企業的所得稅是 15%),對民營企業則從開辦期起就征收企業所得稅。這種 稅收 政策 不利于激發民營企業 投資 擴張的積極性。
3.在政府 管理 方面的低效率提高了民營企業的經營 成本 個別政府職能部門辦事的作風和效率以及辦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問題,提高了民營企業經營成本。一些政府部門在 行政 過程中歧視刁難民營企業的現象仍然存在而無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門的辦事程序,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對大企業和小企業有不同的區別對待,如在民營企業的勞動用工、人事 檔案 管理、人員出入境政策方面,與其他類型的企業相比,都還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別。
(二) 融資 困難
1.民營企業自身缺陷的制約
我國民營企業大多是從集體企業發展而來,處于初創時期,在經營理念、管理手段、治理結構方面相對落后,不能滿足 金融機構 貸款的 “準入條件”。如 財務 信息不透明,資信程度差。民營企業由于沒有健全的財務 管理體制 ,缺乏高素質的財務人員,造成財務信息披露不規范,導致民營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我國民營企業通常采用的家族式的公司經營模式,無疑加大了企業經營的風險,制約了金融機構向其貸款的積極陛。
2.資本市場不健全,融資渠道不暢
(1)間接融資渠道不暢。金融機構內部信貸管理權限過于集中。由于長期以來大量不良貸款的存在, 銀行 等金融機構考慮更多的是貸款的風險性問題,因此,金融機構對基層分支結構的信貸經營權控制十分嚴格 ,貸款審批程序十分復雜,導致許多民營企業間接融資渠道不暢。
(2)直接融資渠道不暢。主板市場的 “高門檻”造成了民營企業的 “此路不通”。我國 證券 法對企業上市設定了嚴格的標準,在已有的 上市公司 中絕大多數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僅有的一些民營上市企業都是資本規模雄厚的、已經具備相當規模的企業,而對正處在發展期,迫切需要資金的大多數民營企業來說,主板市場融資是遙不可及的。
3.政府職能缺位, 社會 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我國現有的政策主要是以大、中型企業為服務對象的,沒有針對中、小型民營企業的融資政策;我國缺乏針對民營企業的立法。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美國就專門立法,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為民營企業提供金融支持,而我國在該領域立法尚為空白;我國沒有建立起民營企業的社會服務體系,銀企合作缺乏政府支持等。
四、打破進入壁壘的對策
1.擺正民營企業的地位和形象
2.政府確立服務于企業的觀念
政府是為企業服務的,企業才是創造社會價值的主體,所以政府應以企業的健康發展為制定各種政策的出發點。通常來說,政府服務于企業的職能主要有三個方面:(1)維護正常的、良i生的 市場 秩序。(2)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維持經濟穩定與增長。(3)協調和保護本國企業和行業的發展。所以政府在處理問題時,要以是否有利于我國企業發展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
3.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 環境
行政 審批是國家制約和調節經濟的一種有效手段,國外也采用行政審批來調節經濟。但是我國政府在行政審批上較多地干預了民營企業。因此,必須進行有效的調整和改進。要取消和減少原有的審批項目,大力推行市場準入制和備案制,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審批項目。
4.開發資本市場,拓寬民營企業 融資 渠道
建立完善的 金融 體系。各 金融機構 要根據地區的資金需求適度下放貸款審批權限,擴大授權授信,拓寬地區金融資金營運空間。要以效益為目標,積極尋找、培育和扶持優良民營企業客戶群 ;要適應民營企業貸款需求特點 ,對一些規模相對較大、信譽較好的民營企業實行授信制度,減少對客戶的 管理 層次,簡化審批程序;對一些關系密切的民營企業可實行聯保貸款方式,努力滿足民營企業合理的信貸需求。健全金融機構 管理體制 ,拓寬民營企業間接融資渠道。
一方面為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金融機構應擴大客戶范圍,要制定適應民營企業特點的信貸政策,如建立專門的信用等級評定標準,適度減少貸款審批程序和環節等。另一方面應積極培育和發展企業債券市場,逐步放寬對企業債券發行主體的規模限制,適度放開債券利率并豐富債券品種,鼓勵經營業績和信譽良好的企業通過發行債券募集發展資金。
五、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的發展備受矚目。從地位弱小的社會經濟群體發展壯大成為“擴大就業自主渠道”、“國有企業改革的助推器”、“技術創新的生力軍”……民營企業加速推動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民營企業的市場進入壁壘仍然不能從根本上徹底消除,究起原因不只是受政府管制行為和金融體系的不完善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制約,民營企業自身的制度安排和經營狀況等內部制約因素同樣不可忽視,比如:民營企業是否有核心競爭力、自身的人才梯隊是否健全、自身的發展速度是否合適、自身的 財務 風險是否合理、家長式管理模式是否奏效等等。只有在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完善的制度安排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國的民營企業才能打破市場進入壁壘且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李世英.市場進入壁壘問題研究綜述 [j].發展研究,2005,(4).
[2]馬倩.淺議民營企業發展實踐中的幾個問題 [j].經濟觀察,2008,(1).
[3]王旭波.淺論民營企業的發展 [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
[4]高榮祥.“十一五”時期民營企業與政府關系的思考[j]理論界,2008,(1).
(一)研究背景
我國對企業資本結構研究相對滯后。在上世紀80年代,國有企業資金來源由國家財政劃撥轉向銀行借貸,資本結構高負債凸顯出來。為拓寬資金渠道,中國于1990、1991年相繼成立了滬深證券交易所,在開始試點發行股票籌資,支持國企改制上市;改制上市的國有企業,其資本結構得到改善,資本來源渠道拓寬,負債率普遍下降,但仍存在籌資結構失衡、債務融資彈性不足、股權結構不合理、分配派現不足等諸多不足。
(二)主要研究內容
張維迎(1995)較詳盡地介紹了MM模型、信息傳遞模型、控制模型等。翁君奕(1995)、陳崢嶸(1996)、沈藝峰(1999)等前后回顧了企業資本結構的理論演進。
我國企業資本結構研究主要落足于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分析方法主要是定性和定量兩種,其中對國有企業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即主要從制度這一層面進行分析,對上市公司主要采用定量方法。但由于各學者研究所采用的參考體系、樣本、統計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一致,所得結論也不盡相同。
關于企業資本結構優化標準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①堅持資本負債率(即負債與所有者權益之比)為1∶1,資產負債率為50%;②加權資本成本最低,企業價值最大化;③投資收益最大化。第一種觀點簡單界定比率的方法明顯不科學,還需綜合考慮資本收益率與資本結構的彈性,不可能固定在某一比例上,資本結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②、③觀點較為普遍,但仍有學者們提出不同看法。
(三)總體評價
一是研究對象界定不細。沒有嚴格區分國有上市公司與國有非上市企業的資本結構差異,以及國有上市公司與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的差異。上市公司中的民營企業數量逐年增多,其資本結構特點往往被忽視。
二是目標、原則和標準界定不清。對于企業資本結構優化標準的后兩種主要觀點,“加權資本成本最低,企業價值最大化原則,投資收益最大化”應是資本結構優化的原則,而不是標準,存在個性差異。
二、融資制度
融資制度是規范經濟主體融資行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具體指企業從何種途徑和方式獲得企業經營所需要的資金,這里面包括了各種金融工具和各類金融市場。
(一)制度供給
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以前,銀行貸款是企業對外融資的唯一選擇,談不上直接融資;在經濟轉軌過程中,政府引進了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大量制度,以充分發揮后起國家的優勢,加速經濟的發展,政府是主要的制度供給主體,強制性的主導供給型變遷也是其主要的變遷形式,簡稱為“干預型融資制度”。在此背景下,我國的資源配置不是遵循市場經濟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將稀缺的資本分配到邊際效益高的部門中去,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明顯向國有經濟傾斜問題,在這制度供給的過程中,民營企業始終較難得到制度上的支持。
(二)間接融資
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間接融資金融機構。民營企業資本來源特別是創業階段,主要依靠內源融資,但由于企業自身的積累能力有限,可利用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依靠外部融資。而中國的金融制度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融資卻遇到了金融抑制問題,主要的外源融資渠道和融資額卻嚴重不足,如下表1所示。
三、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的健全完善直接決定著企業融資行為是否能獲得有效保障,法律體系也是影響民營企業資本結構優化的重要宏觀因素。
(一)法律制度環境
法律環境,如貸款人通常使用負債契約來約束借款人,外部股東依靠顯性信托責任來約束企業內部人。對內部人行為的監督要起作用,必須存在一個有效的法律體系來制止違法和加強違法補償。如通過合同法、公司法、破產法和證券法等,在法律體系中詳細描述公司內部人和外部貸款人、投資人的一些約束和權利。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中國的法律體系還很不完善,政策和制度仍起著主導作用;無論是對小股東的權利還是對債權人的權利的保護都不夠充分。不論是法律的完備性,還是法律的執行方面,均存在較多缺陷。
(二)對民營企業資本結構優化的影響分析
而法律體系的不完善和缺陷,將影響民營企業融資決策、銀行貸款授信等微觀行為出現明顯的傾向性,具體表現在法律對大股東監督權的重視程度不夠、對投資者訴訟的規定并未明確化、對大股東掠奪公司、小股東的利益方面,沒有較詳細的規定和商業銀行法不能通過持股和控股對企業形成約束等。這也是民營企業,包括民營上市公司和民營中小企業長期負債占企業總負債的比例明顯偏低、負債結構以短期銀行借款和商業信用為主的重要原因。
四、宏觀經濟因素
通貨膨脹和利率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融資成本等宏觀經濟因素,從而影響到民營企業資本結構的選擇。
(一)國外研究
下表2是宏觀經濟因素對企業資本結構選擇影響的實證研究總結匯總。
通貨膨脹通常會造成所得及財富的重分配、扭曲資源配置,嚴重的通貨膨脹還會使經濟增長受阻以及沖擊經濟穩定等等,利率是貨幣的價格,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對民營企業資本結構優化的影響分析
從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歷史現狀出發,我們可以看到治理通貨膨脹和利率非市場化對民營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①因間接調控工具受市場機制發育程度的制約,政府以信貸資金指標管理為基礎直接宏觀調控工具;②在非市場化情況下,利率不能反映負債人的信用狀況,也不能表明負債的風險度,銀行不能通過利率差別來區別對待風險不同的貸款人,高風險貸款缺乏高利息補償,銀行處于風險和收益不對稱狀態。對民營企業而言,高風險民營企業會盡量利用可以比市場化利率更低水平的負債融資,而低風險民營企業則會盡量避免負債融資。
五、資本市場發展狀況
資本市場發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選擇不同的資本結構以及優化的外部條件,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存在著結構失衡。一方面,股票市場迅速發展和規模急劇擴張,而企業債券市場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另一方面,債券市場內部結構性失衡,呈現出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主導債券市場,企業債券弱小局面,影響民營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
(一)股票市場發展狀況
中國股市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境內股票市場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如下表3所示(每隔2年)。
到2007年12月31日,滬深已有1574家上市公司,累計成交金額達460556.2億元,股票市值327100億元,總體發展速度較快。
截止2007年底中小企業板已上市的近200家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占70%,反映了民營企業在中小企業中占有絕大比例;但通過IPO上市的民營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比例還相對較小。
(二)債券市場發展狀況
債券融資在中國始于1981年,財政部開始發行國庫券,隨著國債市場的發展和壯大,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市場也應運而生,1984年企業債券開始出現,債券市場的相關監管和法制建設也逐步完善。
從表4可見,股票市場發展的速度遠遠快于企業債券市場,兩者的發展呈現出非均衡性,股票市場融資額及增長明顯快于企業債券市場。
債券市場不僅規模仍較小,而且債券市場內部結構性失衡,債券市場三個類別:國債、金融債(包括央行票據)和企業債(包括可轉換債),見表5。
六、所得稅體系與稅率
由于利息和股利支付的稅收處理,稅收體系是影響民營企業資本結構選擇的重要因素。一國的稅法能對企業資本結構的選擇產生影響。根據靜態權衡理論,如果企業所得稅稅率越高,由于利息的稅收扣除,企業應選擇較高的負債水平。
就我國而言,民營企業,包括民營上市公司和民營中小企業,實際所得稅率與法定所得稅率往往不一致。①由于合并產生差異,編制合并報表時企業沒有合并納稅,從而利潤部分有所抵消,而所得稅費用是納入合并范圍的公司的合并數,另外,母子公司可能適合不同的法定稅率。②由于會計制度和稅法兩者的目的不同,對收益、費用、資產、負債等的確認和范圍也不同,從而導致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之間產生差異,即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③稅法還規定了各種稅收優惠,許多民營企業,包括民營上市公司可申請更低的優惠稅率,政府通過補貼或其他形式退還所得稅。
民營企業的平均實際所得稅通常小于名義所得稅稅率,其在資本結構選擇時,負債節稅利益并不顯著,實際民營企業所得稅率對負債融資的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民營上市公司負債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小結
國企的所有權歸于全民,其紅利應該分配給誰,如何分配,這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而現實中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國企要么效率低下、效益微薄,要么收入、利潤、規模突飛猛進,但不管出現了哪種情況,老百姓都無法獲益。另一種情況是國有企業過多占有經濟資源,造成對民營經濟的擠出效應,同時沒有起到填補民營企業退出而出現的就業空缺。從這兩年出現的情況來看,后兩種問題特別突出,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了。
最近國資管理部門又提出了央企分紅權試點,作為一種經營激勵手段,仍然未觸及國資問題的病根。個人理解,似乎是希望借此能讓國企提高經營績效。這種試點,很有可能出現國企改革初期的廠長經理承包制時的問題,即國企管理層出于私心,即便能夠提高經營效率,經營成果也將主要裝進私人腰包,而造成收益分配上更大的不公平。同時,這樣的激勵也容易導致國企管理層有更大的沖動攫取社會資源,進一步惡化民營經濟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按照委托的原則,國企的產權歸全民,管理層和員工都只是受托管理和經營企業,他們可以市場價格獲取勞動回報,但并沒有剩余收益索取權和所有權。在國企紅利面前,國企員工具有和其他公民完全一樣的索取權,并沒有任何特殊或優先的權利。從產權理論上講,沒有產權的管理層和員工,未必能夠做到盡職,因此普遍存在的道德風險。解決之道也在于產權上的改造,這是國企改制的理論依據之一。
現在看來,能改制的國企基本已經變成了混合所有制或者民營企業,大型國企的改制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既不能私有化,又不愿意切分讓其歸于每個公民。在筆者看來,國資問題不是謎,而是一個“局”。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對于當今公有制所表現出的“全民所有”的“委托”關系,實際體現為“全民所無”的所有者缺位,這是容易形成全社會共識的。公有制的國有企業,其壟斷造成了與民爭利,其成本卻完全由全民埋單,這樣的公有制,顯然缺乏存在的合理性。
筆者的觀點是明確的,即國企的紅利屬于全民,應該由全民分享。至于分享的方式,可以進入專戶,比如社會保險基金,還可以有所創新,比如設立“全民信托基金”,這是一種新的“全民所有制”具體實現方式。其實,這個思路幾年前已經有學者陸續提出,比如崔之元、陳志武、胡光等人,而在美國阿拉斯加州也有非常成熟的實踐案例。
國有資產的分配改革,無論在意識形態還是操作層面上,應該并無主要障礙。所說的PUBLIC OWNERSHIP,不應該被翻譯成“公有”,其實,“共同所有”才更接近原意。漢語詞匯博大精深,也很容易產生多義性。英文中的PUBLIC是指公眾、民眾、社會全體成員,而“公”在漢語中意思更傾向于指權力主體,比如各級政府和集體組織。
國企紅利屬于誰的問題搞不清楚,再搞一套面向國企管理層和員工的分紅權激勵,是走上了與國企改革背道而馳的道路。國企作為一種特殊的共有制企業,與產權私有的民營企業并無本質區別,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只是產權所有者雇用的勞動者,給予市場價格的勞動報酬,履行勞動合同,按績效考核標準提交工作成果。并不能因為他們是國企員工的特殊身份,就擁有了分配屬于產權所有者的勞動果實的權力。而且,作為全民所有的國企創造的財富,并無理由在國企員工這個小范圍內私自分配。這是一個非常簡單易懂的道理,某個國企的內部員工分配國企紅利的行為,如未經過國企產權全體所有者的同意,即屬于非法的侵占資產,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應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和民事責任。
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長期的過程,目前仍處于不斷探索之中。從最初的放權讓利到承包制、租賃制的施行,從試行股份制到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能夠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就是要尋找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產組織形式,實現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新形勢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助于現代企業制度的真正確立和有效運行,有助于增強公有資本的控制力,有助于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可以預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將是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所在,不僅關系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敗,也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自從在十四大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后,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但是,國有企業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至今仍沒有完成。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央企母公司層面的股份制改革進展緩慢,名義上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等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已經構建完成,但是往往有名無實,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跟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現象還很普遍,董事會組成人員單一化還很嚴重,非國有股東很少或沒有發言權,監事會形同虛設,制衡機制缺失,內部人控制嚴重,職業經理人制度、市場化選人用人和激勵約束機制尚不完善⑩。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任重而道遠。與其他所有制經濟形式相比,混合所有制經濟更有助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主要特征是產權主體的多元化。國家、集體和個人都可以成為企業的投資主體,不同性質的產權主體組成的股權結構更容易形成相互監督、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使國有企業的委托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有助于打破原有企業內部利益格局,防止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現象的出現,從而形成“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以電信行業為例,國際電信行業在深刻認識到單一產權結構產生的弊端基礎上,已經有包括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等在內的五十多個國家的電信業引入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基本上形成了電信企業產權多元化的格局。這種多元化的產權格局使現代企業制度的運轉更有效率,企業的效益得到明顯提升。這種成功的案例值得我國思考借鑒。
(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助于增強公有資本的控制力
混合所有制經濟一般采用股份制的形式。早在十五大報告中已經指出,股份制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提出,通過吸收不同性質的所有制資本進入企業,進一步擴大了國有企業融資的范圍。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國有資本可以產生放大功能,實現國有資本的“以小博大”,增強國有資本的控制力。這樣可以有效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加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另外,我國已經積聚了大量的民間資本,在缺乏合理的投資渠道的情況下,這些民間資本容易演變成投機資本,哄抬產品價格,擾亂市場秩序,嚴重的還會造成經濟的波動。這樣的案例在經濟生活中已經越來越多。尋找良好成長空間和盈利機會的民間資本和急需發展壯大的國家戰略性產業相結合,既可以實現對于民間資本的合理引導,也有利于國家戰略產業的加速發展,可以實現雙贏。
(三)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各種所有制形式相互借鑒、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國有企業一般來說企業規模較大,管理制度相對健全,技術、信息、金融等資源較為雄厚,但也存在著效率相對低下、企業委托鏈條較長等問題。民企的優勢主要表現在產權界定清晰、機制較為靈活、企業創新能力較強、市場反應敏銳等優勢,但也存在企業規模較小、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制度不規范、金融資源獲取較難等弊端。采用混合所有制可以通過取長補短,實現優勢互補。混合所有制企業通過引入民間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解決了國有企業委托關系中所有者缺位的問題。非公有制經濟的所有權主體明確,更加關注企業的效率和長遠發展,他們參與企業的決策,可以有效制約國有企業管理者的短期行為,提高企業的決策質量和水平,促進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目前,部分國有企業還存在著通過行政壟斷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可能,部分民營企業的發展則受到產業準入、資源獲取障礙等有形或無形條件的限制。要解決這些問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通過這條途徑,有助于打破國有企業的行政性壟斷,使各類企業平等競爭,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消費者也可能獲得更大的利益。通過這條途徑,民營企業也獲得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空間,解決了民間資本投資渠道狹窄、發展空間受限的問題,兩者在融合的基礎上能夠共同發展。總之,推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通過引入民間資本,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共同對公司進行投資,通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的所有者不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但可以共享企業發展的收益。
二、以完善混合所有制推動國有企業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在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同時,我國的非公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民間資本和外資的大幅增加為國有企業吸收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企業改造重組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從90年代開始,逐步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混合所有制經濟由此發展起來。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相當大部分是由國有資本參股控股的,它們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根據國務院國資委的統計,至2012年底,國有控股上市公司953家,占我國A股上市公司數量的38.5%。雖然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仍存在著許多問題,譬如在已有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國家控股的占絕大多數,民間資本難以對公司治理發揮作用;進行混合改制的一般是上市的子公司,而母公司大多仍是國有獨資公司等。所以,要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就必須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
(一)完善現代產權制度,保護各種所有權主體權益不受侵害
產權問題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問題。國有企業的產權屬于全體人民,這是毫無疑義的。問題在于全體人民只能委托政府來對國有企業行使所有權。人民對政府的委托是第一層委托。政府作為行政機構無法對國有企業進行管理,只能把委托權再次進行委托,目前國資委是受政府委托管理國有企業的主要部門。國資委選撥國有企業的董事會成員、董事長等管理企業是對國有產權的第三層委托。這就造成國有企業委托鏈條過長,這是制約國有企業發展的重要弊端,由此導致國企腐敗問題頻發、企業效率低下、負贏不負虧等現象的出現。我國三十多年的國企改革實際上正是圍繞著國有企業的產權問題展開的。混合所有制的提出正是為了解決國有企業產權約束不強的弊端。當前我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現代產權制度還存在以下缺陷:國有股“一股獨大”、“一股獨占”的現象較為嚴重,產權主體多元化的實質構建仍沒有實現;大股東的行為難以受到制約,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國有資產的產權代表不明確。這些因素使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不同經濟成分或產權主體不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不能實現有機融合、形成統一整體,更不要說實現公私融合、利益共享、風險共享的目標。另外,產權交易市場不發達,相關制度建設滯后,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產權主體通過股票市場進行產權交易的渠道仍不暢通。完善現代產權制度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制度基礎。要著力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框架。完善產權保護的相關制度規定,清理和規范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切實保護各類市場主體資產、收益等財產權及其他合法權益,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的原則,對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同等保護公有制主體和非公有制主體的財產權,取消對非公有制產權的歧視和限制。嚴格依法行政,防范非法占有或損害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行為。既要防止國有資產侵吞民營資產,打擊民營資本進入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積極性,也要防止民營資產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侵吞國有資產,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進一步完善公開公正、規范有序的產權交易市場,建立規范的市場交易平臺,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改革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政企分開
一般來說,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生產經營所形成的可以由企業占有、控制及使用的經濟資源。而資本概念更多強調能夠為企業未來帶來價值增值的可投入生產要素。與之相對應的,國有資產就是指國家對企業各種形式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國有資本是指國家對企業的各種形式的出資,可以是資金,也可以是其它能夠轉換為資金的價值形式。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受政府委托統一管理國有資產的特殊法定機構,代表政府專門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同時負有監管國有資產的職能。隨著國有經濟的發展,國有資本相比國有資產更能代表國有經濟,國有資產的資本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的要求,實現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由管資產向管資本的轉變。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要適應國有資產資本化的趨勢,只扮演出資人的角色,在公司法的范圍內運作,不要以國有資產的監管主體身份為由干擾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正常運轉。在原有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國有企業行政色彩濃厚、政企不分的現象仍然很嚴重。國企負責人都有對應的“部”、“廳”等級別,享受同公務員一樣的級別待遇,央企的負責人不是到市場招聘,而是由組織部門進行任命。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政企分開極為重要,如果政府和監管機構隨意干預企業經營決策,企業的發展將會偏離正常軌道,民間資本的權利難以得到保障。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公有資本即使不控股,但由于有政府的支持,而且由于其公有性,有著明顯的道德優勢,如果不實行政企分開,勢必會影響企業的決策和管理,企業的目標函數將不再單一。所以,要實行真正的政企分開,取消企業和高層管理人員的行政級別,使混合所有制企業去行政化,政府要簡政放權,取消不必要的審批手續,變事前審批為事后監督。要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通過市場來招聘合格的企業管理者,賦予董事會進行高管任免、薪酬制定、股權激勵等權力。讓混合所有制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主體。
(三)按照國有企業分類指導的原則進行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
我國的國有企業體量龐大,有著明顯的行業差異,因此不能對其全部實行單一標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而是需按照國企的性質對國有企業進行分類改革。國有企業可以按照功能分為公益性企業、壟斷性企業和競爭性企業。應該按照類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公益性國有企業一般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企業、具有自然壟斷性的企業、提供公共產品的企業等。對于公益性企業,由于企業承擔著提供公共福利等社會責任,盈利性較差或者不要求盈利,企業的宗旨是提高社會公共福利。對于這類企業無需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造。私人資本也難以有興趣進入這類企業。對于壟斷性國有企業,可以適當引入民間資本。壟斷性企業一般是指憑借政府的保護而形成的行政壟斷,一些自然壟斷性企業由于時代的發展失去其自然壟斷性后也可包含在這類里面。由于這類國有企業壟斷地位的存在,能夠獲取超額壟斷利潤,企業雖然盈利能力良好,但是由于缺乏競爭,公司治理還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企業的整體效益還有明顯的提升空間。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多元化投資主體,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效益。而且由于這些企業所在的領域盈利空間較好,私人資本也愿意進入這類企業以獲取一定的利潤。競爭性國有企業是混合所有制改造的重點。競爭性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與民營企業平等競爭,壓力和風險較大,引入民間資本不僅可以擴大企業規模,更大程度地激發企業活力,而且可以營造公平的市場秩序。當然,不僅是國有企業要引入民間資本,國有企業也可以入股民營企業,幫助一些條件較好的民營企業改造成股份制公司。只要建設好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競爭性行業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就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四)采取多種措施,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如何引進民間資本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議題。現在民間資本對進入國有企業還心存疑慮。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控股權掌握在誰的手里?政府的行政干預是否會通過國有股強加于整個企業?有的民營企業家認為參與混合所有制的風險較高,很有可能是“偷雞不成反丟一把米的買賣”。據媒體報道,在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的“放松管制與民企機遇”討論會上的現場調查顯示,對于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近七成企業家持“不確定”和“觀望”態度。從以往情況來看,民間資本進入國有企業很難獲得相應的控制權,即使有控制權也會受到國有企業原有行政體系的制約。國有企業的政企不分仍是阻礙混合所有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放開壟斷性行業,讓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民營企業進入壟斷性行業的一條新的路徑。但是阻礙民間資本進入壟斷性行業的壁壘難以打破,相應的制度規范還很欠缺,“玻璃門”現象廣泛存在。所以,要采取多種措施,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國有企業。首先,要消除制約非公經濟進入壟斷行業和國有企業的制度,完善產權保護制度,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和資產重組。其次,制定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詳細規則。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作出了原則性規定,下一步要出臺具體的改革方案,進行詳盡的制度設計,在擴大企業試點的基礎上,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大力發展。最后,消除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歧視觀念,加強政策的宣傳和解讀,打消民營企業家和民間投資者的疑慮,讓他們意識到發展混合所有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的融合將會使雙方獲益。
(五)適時推進員工持股
關鍵詞:法律保護;民營企業;企業權益
Abstract:ThePrivateenterpriserightsandinterestsreceivetheviolationthemainperformancetoinclude:1.Privateenterprisestatusprejudicenationaltreatment;2.Privateenterprise''''spropertyrightcannotobtainthesafeguard;3.marketaccessrightequaltreatment.Itsreasonmainlyhas:Legislative,judicial,lawenforcementaspectreason;Privateenterpriselegalawarenesslightandsoon.Atpresentshouldtakethefollowingmeasure:First,constitutionprotection;Second,strengthensthejudicialprotectionsystem,theperfectjudicialprocess,speedsupthejudicatureorganizationalreform,perfectlegalframework;Third,strengthensthesurveillance,strictlawenforcement;Fourth,reorganizationandstandardmarketeconomyorder.
keyword:Legalprotection;Privateenterprise;Enterpriserightsandinterests
一、民營企業權益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現
(一)民營企業身份的歧視性待遇
民營企業面對的來自方方面面的不平等待遇主要表現在:1.觀念上的不平等。主要指人們在長期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對民營企業的各種偏見,認為民營企業很難與社會主義制度完全相容,民營企業不能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基礎,只能是一種“邊緣性經濟”。2.銀行貸款方面的不平等。民間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自身積累和借貸,甚至有不少來自地下錢莊。目前,民營資本70%是自籌,從國有銀行獲取的貸款不足30%。據中國人民銀行在2001年下半年對貸款滿足率的調查,企業反映為68.5%,金融機構反映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業中,民營企業反映最低,雖然民營企業貸款滿足率反映為60.4%,但仍低于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屬于最難獲得貸款的群體。3.稅賦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在稅賦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嚴重的所得稅重復計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營企業在各類產權和產權關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往往在事件的仲裁上更多地被歧視,等等。
(二)市場準入權利的不平等待遇
市場準入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政府補貼要取消;第二是減少行政許可;第三是配套條件要公平;第四就是價格。因此,市場準入權利,就是要保障上述四個方面的公平,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但是,目前在一些壟斷和半壟斷行業,如電力、鐵路、公路、民航、通信和市政設施等方面,民營企業難以進入;有些非戰略性、非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民營企業也很難投資其中;有些行業,即使允許民間投資進入,但投資比例、投資形式受到許多限制。如在民營企業比較發達和開放程度較高的廣東省,即便是一些已經允許外商投資進入的產業領域,民間投資也很難進入。在廣東東莞當地的80個行業中,允許外商進入的有62個,占75%,而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的只有42個,剛剛超過50%。2002年底,武漢市隨機抽選50戶民營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有62%的企業希望實行公平的稅費政策;58%的企業認為“競爭環境有失公平”。如在土地審批方面,對民營企業用地的審批程序和面積限制嚴于國企和外企。在政府補貼方面,一些優惠政策將民營企業排除在外,如國有企業享受技改貼息,國有企業用技術開發費、技改投資購買國產設備抵扣所得稅的政策優惠,民營企業就不能享受,同時,對外資企業實行的許多優惠政策,民營企業也享受不到。
(三)民營企業的財產權利得不到保障
目前,盡管我國《憲法》、《民法通則》、《刑法》、《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和《中小企業促進法》等重要法律都對我國民營企業的產權歸屬作出了明確規定,如《中小企業促進法》第六條規定:“國家保護中小企業及其出資人的合法投資,及因投資取得的合法收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中小企業財產及其合法收益。任何單位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向中小企業收費和罰款,不得向中小企業攤派財物。中小企業對違反上述規定的行為有權拒絕和有權舉報、控告。”第七條規定:“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維護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護其依法參與公平競爭與公平交易的權利,不得歧視,不得附加不平等的交易條件。”但是,在民營企業財產權利的法律保障上仍存在著諸多問題:1.民營企業資產與個人資產混在一起,與行業主管部門的產權關系沒理清以及其他諸如民營企業享受國家優惠政策所形成的產權界定問題等;2.我國《憲法》、《民法通則》所列舉的個人財產僅僅限于房屋、儲蓄、生活用品、圖書資料等個人生活資料財產。隨著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和角色重要性的加強,個人財產范圍不斷擴大,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越來越多,上述法律對保護個人生產資料的條款尚不完善;3.目前《刑法》中規定了國有企業工作人員和非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將本單位的財物非法占為己有,國有企業工作人員以貪污罪論處,最高刑罰可以處死刑;非國有企業工作人員從事同樣行為,只以侵犯財產罪論處,一般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數額巨大的才處以5年以上有期徒刑。定罪、量刑明顯不一致;4.為數不少的“戴紅帽”的企業或稱“掛靠企業”為了迎合所有制的需要,明明屬于私人所有,卻偏偏注冊成集體所有制企業。但是“集體”是指哪一級,法律規定卻又很不明確。更為嚴重的是,這種集體企業產權沒有一定的法律規范,產權的主體、地位、界限、獲取與轉讓的法律程序、法律形式及法律保護手段都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不是作為一種法律規定在操作,而僅僅是作為一種政策規定在運行。
二、造成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和保障的原因
(一)立法方面的原因
在立法方面,目前我國對公、私財產的法律規定是有所區別的,體現在相關法律文件中,不僅對民營企業和私有財產的保護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規定,甚至個體業主與外國投資者同屬私人財產所有者,在保護上也是有差別的,而且對民營企業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也存在不對稱,這既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也阻礙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法治國家中,權力和責任的對稱、權利和義務的對稱是保障社會公平性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則。政府部門要求有什么樣的權力,就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政府部門要求法律的相對人承擔什么樣的義務,那么同樣地要明確給予他什么樣的權利。實際上,在事關民營企業的法律問題上,目前行政性法規居多,體現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和誠實信用等市場經濟原則的法規較少,立法滯后,而且不乏不公平之處。由于義務本位的指導思想,立法上對民營企業應盡的義務規定的多,而對其應享受的權利規定的少,形成權利與義務不對稱。在體系上,尚未形成種類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的現代法律體系。
(二)民營企業法律意識淡薄
首先,民營企業缺乏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我國法律的政策性工具品質,長期以來已經使得民營企業產生了對政策的依賴心理和對法律權威的不恰當理解,大多數民營企業認為法律是統治的工具而不是維權的武器,因此對法律持懷疑和觀望態度。當其權益受到侵犯時,“他們更愿意上訪而不愿意訴訟,更愿意找黨委和政府而不愿意找法院,更愿意找媒體曝光,而不愿意找律師咨詢”。這種心理誤區的存在,導致民營企業不能正確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且,民營企業也缺乏真正屬于自己的保護其自身合法權益的自我保護組織。
其次,民營企業中的相當一部分企業法律意識淡薄,缺乏信用,主要包括:1.政策性信用問題;2.市場性信用問題;3.公益性信用問題;4.自我性信用問題。民營企業存在的信用問題,對民營企業的內在保護和外在保護產生了很大的牽制作用,嚴重影響了民營企業的健康、穩定、快速發展。
(三)司法、執法方面的原因
對民營企業“依權監管”的格局依然普遍存在,司法機關的“地方化”和“行政化”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民營企業權益的保護問題。許多民營企業感到與國有企業打官司費力耗時,而且勝訴的可能性很小,尤其是到外地打官司。因而,司法機關在處理民營企業問題上就顯得力不從心,有時司法權力處于行政權力的附屬地位。當民營企業的權益受到行政機關的侵害,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力時,在行政權力和地方保護主義之下,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司法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加之司法裁量權的濫用,使得民營企業受侵害的權益失去了最后的法律救濟機會。而且,由于司法部門的原因,在漫長的司法實踐中,憲法不能作為仲裁案件的直接依據,憲法上的權利只有外化為法律上的權利后才能真正成為公民的實在利益。盡管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則司法解釋,已經徹底解開了這一沉重枷鎖,但各級司法機關依據憲法上的規定來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的氛圍尚未形成。
使民營企業權益得不到實際上的保障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執法方面的因素。在執法過程中,某些執法者不是根據法律規定而是根據對自己有利的理解來執行法律,有的利用法律的漏洞,對法律進行曲解,進行對自己有利的歪曲,進行亂罰款、亂攤派、亂收費。更有甚者,有的執法者完全無視法律的存在,裸地踐踏法律,進行敲詐勒索、索賄受賄。
三、保護民營企業權益的法律措施
(一)憲法保護
衡量一個國家公民的權利體系是否完備,固然要看一看它的成文法律,但更重要的是要看一看它的憲法是否全面地保護公民的基本權益。財產權是法律的核心,各國憲法都把財產權利作為其的基石之一,我國在憲法上確立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刻不容緩。憲法應對任何主體的財產權利給予平等的對待,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私人財產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財產同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應受到憲法的同等保護。要明確財產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依法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同時增加保護企業、社會團體法人等組織財產權的條款。在憲法作出修改后,應根據有關規定對我國現行法律的相應條款作進一步修改,清理和修訂限制民營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制。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包括物權、債權、股權和知識產權等各類財產權。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并在今后出臺的民法和物權法等法律中予以體現。在憲法中還應明確對企業等組織及個人的財產是否國有化和征收,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等內容。例如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五條規定的法律精神值得我們借鑒。該條款規定如下:“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為而兩次遭受生命或身體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證其罪;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不給予公平賠償,私有財產不得充作公用。”。該條款貫徹了兩條有借鑒價值的原則:一是法治的原則。公民的一切權利包括財產權,非經正當法律程序,任何機構與個人包括國家機關不得隨意予以侵犯和剝奪。這里特別強調了程序正義對實質正義的保障;二是公平的原則。憲法修正案這個涉財條款在美國通常被叫作“充公條款”,如果必須將私有財產充作公用,政府必須給予事主公平的賠償。
(二)加強監督,嚴格執法
鑒于目前在民營企業問題上普遍存在重人治輕法治、重政策輕法律的錯誤傾向,因此,“管理者必須得到管理”。在現階段,我們必須盡快制定監督法,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實現硬化規定,消除立法空白,明確監督主體的職責和權限,從而消除行政執法的死角。與此同時,切實貫徹《憲法》、《民法通則》、和《中小企業促進法》,加大執法力度,解決民營企業負擔過重問題。尤其重要的是,要建立嚴格而科學的執法監督機制,保證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應該盡快全面實行費改稅政策,明確約束政府行為,真正做到切實保障民營企業經濟上的物質利益和政治上的民利,避免侵犯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現象發生。
(三)加強司法保護制度,完善司法程序,加快司法體制改革,健全法律體系
首先,要制定由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結構合理有序、既有一定分工又互相協調統一的民營企業法律體系。在制度上使民營企業充分享有公共事務信息知情權,經濟利益表達權,政治民主參與權等。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完善司法程序。在當前,一方面要樹立司法權威,改變司法的從屬地位以追求公平、正義為司法的核心和宗旨;另一方面,要健全法制,保證程序公正,在行動上而不是在理論上,在司法的實際操作中而不是在原則的規定上,切實保護民營企業的權益,給民營企業以權利救濟的司法保護屏障。
其次,當國家的法律中出現了明顯的侵害民營企業權益的規定時,我們應通過憲法比較認定這一法律規范無效。目前,由于我國還沒有憲法爭端審查機制,無論是法院還是其他部門在遇到這一問題都會無從下手。現在提出的“憲法司法化”命題,也僅僅是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注意,遠沒有達到設計出合理的爭端解決機制的程度。本文來自范文中國網。當法律與法律之間、法律與行政法規之間、行政法規與地方法規之間、地方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出現矛盾時,雖然我國《立法法》為解決上述糾紛提供了依據,我們可利用現有的法律爭端解決機制化解矛盾,但是當不同層級的法都背離了憲法的宗旨,違背了憲法關于保護民營企業的規定時,我們就應依照憲法精神認定這一法律規范無效,并對所有的法進行必要的修改。
(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一是要堅持不懈地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偷稅、騙稅、騙匯、走私等違法活動,查處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壟斷性行業和公用企業妨害公平競爭的行為,打破部門、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盡快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二是要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實行政企分開,切實轉變行政職能,減少行政性審批,政府部門要切實履行制定市場規則、監督市場運行、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職責;三是要建立健全信用體系,工商、稅務、公安、法院等部門應建立失信約束機制,任何企業和個人的違法違紀行為,都應記錄在案,形成“黑名單”,有關信息要在網上公布,使社會公眾能及時查詢。通過建立企業經濟檔案制度和個人信用體系,相應減少商業欺詐、惡意拖欠及逃廢債務等不法行為的發生,使違法者為自己的不法行為付出極大的代價。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第510~511頁。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第138~192頁。
在我國,所有制一直是一個十分敏感而又繞不過去的問題。改革開放之初,反映出的主要是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理論問題,我們黨主要依靠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順利地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進入新世紀,一段時間改革的弱化和停頓,形成了相對固化的利益格局。再啟改革,遇到了繞不過去的卻是權利和利益再分配的難題。
新一屆政府成立后,對民營企業市場準入放寬的力度加大,包括對微信的支持、互聯網金融的開放等,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這是一時的措施、個別的案例,還是決心打破“鐵門”、“玻璃門”和“彈簧門”的改革序幕呢?到目前,石油、通信的“鐵門”緊閉;電力、鐵路、航空的“玻璃門”依然;而煤炭、高速公路等行業民營企業進入,又被一個個排擠出局的“旋轉門”,使很多民企心有余悸。既有頂層政策規定不做調整,民企不會有安全感,因此,大的反復難以避免,全社會很難形成穩定的預期。
一、所有制理論政策面臨新的突破
中國傳統經濟體制有兩大支柱:計劃體制和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是計劃體制的載體,計劃經濟是國有企業生存的依托,兩者結合構成了傳統經濟體制的基礎。黨的后,改革目標很快聚焦到這兩大重點。30 多年來,正是在這兩大方面一次次的理論政策突破,使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得到了一次次釋放。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漸進式的。當生產力的發展遇到不可逾越的理論政策障礙時,黨和政府及時通過試點,尋找可行途徑,推進理論和政策的突破。回首改革30 多年,留下了一串清晰的改革腳印。
在計劃經濟的轉軌方面: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經濟制度。改革開放后,很快將計劃分為指令性和指導性,把資源配置分作計劃內和計劃外,并在理論政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黨的十二大又將其上升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十三大進而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突破了“姓資姓社”的禁錮,黨的十四大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正是這與時俱進的連續性的理論政策突破,實現了思想的解放和生產力的解放。
對于所有制問題,也是如此。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還在“割資本主義尾巴”。之后,由“傻子瓜子”的爭論引起了雇工是不是剝削的大討論;1982 年十二大提出“個體工商戶”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1984 年中央把“有益的補充”由“個體工商戶”擴大到“個體經濟”;1987 年進一步擴大到“私營經濟”。1992 年十四大提出,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1997 年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上升為一項“基本經濟制度”;1999 年中央進一步提出了國有經濟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
正是一次次有關所有制的重大思想理論突破,使個體經濟、鄉鎮企業、私營經濟得到發展,加快了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國有經濟的結構調整,推動了抓大放小、企業改制,民營經濟崛起。使我國較快地進入經濟發展的追趕期。
在較好的形勢下,2002 年和2003 年“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記入了和憲法。此后,“公有制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必須占支配地位”等論述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中一而再的重復,有關所有制的理論政策就定格在了這里。
進入新世紀,民營經濟在城市經濟總量的比重迅速增長,很快逼近并超過一半。民營經濟的總量是不是超越了“紅限”?民營企業的再發展還有沒有市場準入空間?情況表明,此前所有制理論政策的改革紅利已釋放殆盡。重要的表現:
一是所有制理論與現實的矛盾不斷顯現。例如,在非公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一半的情況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與“促進非公經濟發展”,兩者已經不能兼顧;“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占支配地位”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沖突日益明顯;各類企業的市場地位是競爭的結果,還是以政府力量推動必須實現的政治目標?在兩者間面臨選擇。
二是國家政策在保持“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與放手發展民營經濟之間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政策搖擺,大大強化了政府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差異化政策。如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為使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提出了非公企業應“享受同等待遇”,實行“非禁即(可)入”的市場準入原則。不久就了“非公經濟36 條”。但實施還沒有到位,2006 年國資委,國有企業要在電網電力、石油化工、電信、煤炭等七大行業保持“絕對控制”;在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科技等九大產業“保持較強控制力”。2010 年,為擴大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國務院再次非公經濟“新36 條”。至今問題仍未解決。
三是在政策信號很不一致的情況下,“國進民退”還是“民進國退”的爭論前所未有地此起彼伏。實質是各種所有制企業比照有關政策規定都感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都對發展環境不滿意。民企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對前景感到迷茫、缺乏安全感,移民和財產向境外轉移的數量和規模日益上升;而很多國有企業對政府的過度干預也倍感無奈,呼吁讓企業“回歸本位”、“二次解放”。 面對政府輪番的政策調整,各類企業都沒有穩定的預期,行為短期化的狀況迅速蔓延,較大程度上抑制了經濟活力。
近年的形勢進一步顯示,經濟轉型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深化所有制理論政策改革,調動民營經濟的發展潛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政府對企業有親有疏,形成了所有制鴻溝
按企業所有制成分區別政策,早期是漸進式改革是不得已的措施,近年,隨著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強化而強化。
在經濟追趕期,政府有強烈的掌控更多資源配置權的意愿,并以直接管理和控制一群國有企業為“抓手”,實現政府目標。除銀行業和媒體、出版等領域國有壟斷外,國有經濟還要對諸多行業“絕對控制”和“較強控制”。
這一政策的執行,使政府對不同所有制企業有親有疏的狀況進一步強化。
實際上企業按所有制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在獲取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特許經營權、政府項目、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以及市場準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國企屬“體制內”,有行政級別,具有最高的社會地位和話語權;外資企業有較強實力,受到國家和地方的青睞;民營企業則處于最為不利的地位。近年,有的地方為做大國企,不惜強制盈利的民營企業被虧損國企兼并。在煤炭、民航等領域屢屢出現民企進入又被擠出的案例。
三、超越爭議,堅持公平與效率優先
實際上,爭論“國進民退”還是“民進國退”,是沒有意義的。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各類資本都是國家發展的寶貴資源,都應當受到公平的保護和擁有平等的競爭地位。作為執政的黨和政府追求的是所有資本資源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把經濟總量做得最大,而不是“誰進”或“誰退”。
爭論的焦點是競爭的公平性。人為地認定各類所有制成分在經濟總量所占的比重和由哪種所有制成分保持“絕對控制”,違背了公平與效率原則。除少數極特殊領域外,各類企業所占比重應當是市場競爭的結果,高一點、低一點是動態的,無需特別關注。不能將人為規定的各類所有制所占比重放到超越經濟發展的高度,不惜扭曲市場、降低效率,刻意實現。
現在,隱性或顯性地為維持既定所有制的比重,無論政府管理、銀行放貸還是涉及企業的許多政策,甚至社會輿論,幾乎都打上了“所有制烙印”。相應地,包括已經上市的公司,每家企業頭上都有一個“所有制標簽”,在市場中形成了一條很深的“所有制鴻溝”,國有企業和銀行更傾向于的國有經濟內部進行交易。所有制歧視割裂了市場,不僅抑制了民營經濟的增長潛力,而且使跨所有制的人才、技術、商品以及產權等生產要素流動都遇到了較大的非經濟因素的干擾,限制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降低的整體經濟效率。
四、打破壟斷,給民營企業平等的機會
政府對一些行業設定行政性壟斷,給部分國企壟斷地位,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國企社會責任意識強,便于政府控制和實現政府目標。這就成了限制競爭和排斥民營經濟的重要根據。實踐中出現了三個問題,一是把國企作為調控經濟的工具,給它設定多元目標、無規制地進行干預,使企業無所適從;二是行政性壟斷造成政府與企業關系扭曲、市場規則被破壞,不僅降低了整體經濟效率,而且成為社會不公和腐敗蔓延的溫床;三是通過控制企業、而不是法規和監管實現公共目標,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例如,銀行業在高息差的情況下,不斷增加收費,遭到社會質疑。電信、廣電同為國有壟斷,但“三網合一”推進無果,政府深感無奈;客觀地講,責任并不在企業,而是這種制度設計有違經濟規律。
今天,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政府有足夠的對全局產生影響的間接手段調控經濟。除極少數領域外,已經沒有必要把國有企業作為發展經濟的“抓手”、調控經濟的“工具”,以干預微觀來改變宏觀。
理性地看,現在,在那“七大重要行業”、“九大支柱產業”,還有多少需要對民營經濟設置進入壁壘,以保障國有企業的“絕對控制”和“較強控制”?通信裝備、互聯網、信息搜索、通用芯片、通用軟件、電子商務平臺等,就對經濟社會影響的深刻程度而言,很多已經遠遠超過了前者。這些領域以民營經濟為主經營和運作,至今并未對國家安全和政府調控構成特殊的困難。
五、消除所有制鴻溝,進一步解放生
建設高收入國家,不僅是GDP 增長的概念,必須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減少分配不公,充分釋放創新創業潛能,培育強大的中等收入階層等因素。構建能調動億萬人民參與和分享的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為此,需要在三個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一是改革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二是打破壟斷,促進競爭,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和提高資源效率;三是消除所有制鴻溝,鼓勵居民創新、創業,進一步解放民營經濟生產力。
上世紀90 年代,中央提出“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當時向社會表達的政策意圖,是國有經濟不能全覆蓋,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給民營經濟讓出發展空間。近年,強調“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卻發出了強化國有壟斷、限制民營經濟產業進入的政策信號。如果在較大產業范圍繼續實行國有“絕對控制”和“較強控制”,再加上銀行等領域的國有壟斷,那么還有多大空間準許“體量”日益變大的民營經濟發展?
30 年來,在并不十分寬松的環境條件下,非公經濟較快成長,表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現在,非公經濟占國民經濟總量、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均已超過60%,吸納城鄉就業人口超過80%,稅收貢獻超過50%。這是不是已經觸及了“公有制為主體”的高壓線?民營經濟的總量是不是已經碰到了天花板,還能不能再發展?一些民營企業的經濟實力逐漸壯大,狹隘的準入市場已經不足以讓他們施展。那些國有企業必須“控制”的行業,民營企業能不能進入?這是不是挑戰了“國有經濟為主導”和占據“支配地位”的底線?
關鍵詞 文化產業 產權多元化 改革路徑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黨的十六大把文化單位分為兩類:一類是公益性的單位,即為公共事業服務,隸屬于國家的一些事業性質的部門;另一類是經營性的產業。它以生產的產品進入市場,通過市場實現它的價值。因此,中央規定,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在改制中要分別對待。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主要通過經營性文化單位的“事轉企”改革實現。隨著浙江省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成為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產權構建也成為改革進一步走向深入的關鍵。
一、浙江省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改革的現狀分析
產權指所有權和從所有權衍生出來的其他財產權構成的財產權系統的統稱。所有權本質上是一定社會中財產權在法律上的表現。一旦從法律關系領域進入經濟活動領域。它就演化為產權關系。產權的“法律規定”和“契約”原則,體現的是制度安排,其內涵要比所有權寬泛得多。
產權多元化指企業的產權關系由原來的一元轉為多元,由產權的集中轉為分散,形成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產權的多元化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具體到文化產業。是指文化產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其主要實施途徑是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互相參股形成文化產業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股份制文化企業,改變文化單位國有產權單一的局面。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是目前浙江國有文化企業產權體制創新的焦點。
浙江省經營性文化單位以“創新體制、轉化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基本方向,按照分類分布和“單位性質要轉變、勞動關系要轉換、產權結構要轉型”的要求,一批經營性國有文化試點單位已經實行轉企改制。
2000年至今,浙江省共組建了8家國有文化集團,經過體制改革試點后,產業經營得以拓展。如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本部及所屬9家出版社、期刊中心,除浙江人民出版社保留事業性質外,其余全部實行“事轉企”改革。杭州市確定了杭州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等7家改革試點單位,共有5家單位列為省級試點。目前,7個試點的改革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后,文化單位存量領域的產業發展潛能得到釋放。浙江省文化宣傳單位探索將宣傳業務和經營業務“兩分開”,將經營業務剝離組建相對獨立的經營公司,同時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根據企業不同的性質、類型,采取國有獨資、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合作制等不同方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其中吸收社會資本尤其民營資本進行改制的股份制公司使得文化單位呈現產業產權多元化特征。
浙江省經營性國有文化試點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呈現以下新趨勢:
1 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由點到面全省范圍內展開
2003年浙江省省文化廳等六個省級試點部門和杭州、寧波兩市的試點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成果。2005年浙江省又決定全省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工作。目前改革工作正在由點及面地展開。杭州市的改革已經由文化演藝、新聞媒介、出版發行擴大到衛生、體育社科等大文化系統,各區、縣(市)60%經營性文化單位已經轉企改制。寧波市的文化體制改革從10家試點單位擴展到全市所有宣傳文化單位,從市級擴展到11個縣(市)、區,從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演藝擴展到整個宣傳文化領域,從存量改革擴展為用新的體制機制發展增量。
2 民營企業參與國有文化單位意愿和步伐加快
浙江文化產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民營化程度較高,文化產業所有制結構已經得到調整。2007年,全省已有文化企業4萬余家,涉及影視、印刷、藝術品經營、會展等10個行業,投資總規模逾230億元,總收入達300億元以上,從業人員50余萬人。廣廈集團、橫店集團、宋城集團等一批龍頭民營文化企業發展迅速。《浙江省文化產業項目投資指南》中對民營資本市場準入、政策扶持、主導產業等一些列問題進行了明確說明,為浙江寬裕的民間資本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鼓勵一批文化企業參與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廣廈集團、橫店集團、雅戈爾集團等民營企業都分別以不同方式參與了一些文化單位的改革發展。2006年課題組和寧波市文廣新聞出版局文化產業處合作的“寧波市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意向調查”中,在被調查民營企業中,在文化產業領域已經有投資項目的有占9.9%,有計劃投資文化產業領域的占88.3%。
二、浙江省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改革存在的問題
產權多元化就是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為了更有效地實現文化單位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以及文化單位活力,通過有償出讓國有企業的部分產權,對產權結構進行合理調整的一種方式,其核心內容是要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國家所有制,代之以一種多元化的共同所有制結構。在浙江省文化單位改革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還面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
1 參與文化單位改制的民營企業獲得平等主體待遇的問題
民營企業參與文化單位的改制,遭遇政策性限制。民營企業只能獲得一定期限的經營權與收益權。不能獲得實際的控制權,因而削弱了他們進入文化單位改制的熱情。不同所有制的產權主體在競爭中權利義務不對應,影響改制的文化單位市場主體地位的形成,將導致非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不僅受制于市場化程度,更受制于產權主體狀況,難以形成真正的競爭格局與態勢。
2 改制單位思想解放不夠,影響了和民營企業的合作進程
改制單位思想不夠解放,觀念不夠更新,對民營企業有看法,甚至有陳見。認為與民營企業合作就是資產流失,總覺得門不當戶不對。認為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不是心血來潮,就是急功近利。因此,在談判認識、合作協議條款、改制后單位組織結構中,兩者的合作是不平等的。有些協議內容,并未按照現代企業制度來制定。民營企業始終處在被動的從屬的位置,民營企業的利益往往被忽視。
有些改制單位思想不統一,步調不一致,缺乏改革的勇氣和魄力。浙江省民營企業參與文化單位的改制往往是政府相關部門“拉郎配”的結果。在改制過程中,許多改制主體缺乏改革動力,呈現“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改制阻力很大。往往是民營企業熱情高漲,改制合作文化單位態度冷淡。廣廈傳媒參與浙江歌舞劇院改制過程中,浙江歌舞劇院內部思想不統一,有些問題討論一年之久還沒有形成共識。以至于雅戈爾集團參與東南商報的500萬元資金,廣廈集團參與浙江歌舞劇院改制的2800萬元資金,一年后還一直閑置在銀行的賬戶上。
3 改制進程相對滯后,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
在改制文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
要探索和解決,比如董事會與經營層職責不明,缺乏外部董事及監督,經理層市場化評價和選拔機制還不完善等等,以至于有些改制文化企業經理層形同虛設。
4 歷史遺留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改制遇到最棘手的問題是職工的身份置換問題。事業編制改為企業編制,退休待遇、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都會出現較大的落差,改制的阻力相當大。浙江歌舞劇院要完成改制,其成本大約需要4000萬元。劇院自身顯然是無能為力,而廣廈傳媒勢必也要等到浙江歌舞劇院完成事轉企后,對其非經營性資產剝離、不良資產核銷及職工安置費用提留后的國有凈資產進行評估,并折算成其股本,廣廈傳媒即按照股比結構投入現金,完成新公司的注冊。由于歌舞劇院改制資金和保障政策得不到落實,使得原定的改革方案難以實施。
5 改制政策不配套,信息不對稱
文化體制改革涉及面非常廣,土地、人事、資產、福利保障等方面,每項工作都回避不了,都要一一落實解決。中央、省里和市里出臺了許多文件,但具體運作起來,參照標準很難確定。一些職能部門對文件精神的領會不一致,各級職能單位的意見不統一。比如土地問題、養老保險問題,銀行貸款方面,由于缺乏相應的評估體系,許多文化產品的生產無法獲得銀行方面的支持。如電視劇生產,國外有版權抵押的行為,我們的銀行沒有相應的評估體系,再加上知識產權保護上的問題,無法判斷其產品的預期價值。資產評估和審計方面,往往是以改制單位說了算,而民營企業則一知半解。對民營企業來講,面對很多國有單位里的問題。幾乎就是霧里看花。
6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目前,杭州市政府組建杭州文化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被授權經營杭州市經營性企事業單位。浙江省文化單位國有資產普遍采取授權經營形式。但是文化單位的資產經營情況、資產質量情況和資產監管情況都不清晰。
三、浙江省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改革的實現路徑分析
1 對浙江省國有文化單位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產核資
鑒于長期以來的事業體制而形成的國有文化單位普遍忽視資產管理和成本核算,存在著資產和債權、債務不清,家底不明的問題,建議對國有文化單位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產核資,以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清理債權、債務,界定產權,進行資產評估,對國有文化單位的資產狀況,包括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凈資產,需要評估的無形資產,需要核銷的壞賬和逾期的庫存數額,以及人員結構和社會保障狀況、企業非經營性資產等,進行分門別類的統計,核實企業資本金,測算改革成本,為制定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改革總體方案提供依據。
2 把浙江省經營性文化單位從“事業體制”中分離出來
從文化體制改革具體實施和操作的角度看。“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其邊界還不十分清晰。在此情況下,為抓住當前的有利機遇,加快文化體制的改革步伐,應當按照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原則,把三類國有文化單位從“事業體制”中分離出來:一是演出、娛樂、會展、影視、音像、體育健身等競爭性文化行業中的國有文化單位:二是科技、財經、汽車、時尚等非意識形態的國有壟斷性行業的傳媒單位;三足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國有壟斷性文化行業中除了少數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等直接關系到國家意識形態和國家文化信息安全的國有文化單位,包括近幾年來組建的仍具有事業性質的國有文化產業集團。上述三類國有文化單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產業化、市場化的程度較高,都是屬于可以面向市場的營利性文化行業。
3 競爭性文化行業中的國有文化單位產權多元化改革模式
對于浙江省演出、娛樂、會展、影視、音像、體育健身等屬于一般競爭性文化行業清產核資、界定產權,落實企業的法人財產權,結合國有文化資本的戰略性調整,通過股份制形式實現產權多元化改革。
――少數國有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演出集團、影視集團等),應當在國有資本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的前提下,通過引入民營資本的“增量”投資或轉讓部分國有“存量”資本而實現產權多元化改造,從而有利于國有資本繼續在這些行業發揮引導性作用。
――中小型國有文化企業。采取包括經營者和職工自愿投資人股的多元投資主體的股份制改造,或國有資本退出的方式。以及租賃、承包等非產權改革的方式搞好搞活;鼓勵各類優勢文化企業采取跨地區、跨行業的收購、兼并、托管、聯合等形式發展壯大;對于少數長期經營虧損、資不抵債,實際上已經失去經營能力的國有中小型“空殼”文化企業。應當按照法律程序,堅決實施政策性的破產關閉,以避免國有資本繼續流失。
4 非意識形態國有壟斷性傳媒單位產權多元化改革模式
對于浙江省科技、財經、汽車、時尚等非意識形態的國有壟斷性行業的傳媒單位應當區別不同情況,在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界定產權,從“事業體制”分離出來的基礎上,按照規范的股份制改造和國有資本逐步退出等方式實現產權多元化改革。
――由國有傳媒單位投資經營的非意識形態媒體,根據其行業地位和經營狀況,分別采取吸收相關社會資本,改組為由國有資本絕對控股、相對控股或參股的股份制企業,或由經營者和職工投資人股,同時吸納社會資本,改組為多元投資主體的股份制企業。
――由國有和民營兩個方面事實上共同投資、合作經營,雙方合作和經營狀況良好的非意識形態媒體,應在界定產權、資產評估的基礎上,改組為由兩個以上出資人投資入股的股份制企業。
――由國有傳媒單位提供刊號,而由民營資本事實上承擔全部投資運營資金并實際擔負日常管理運營工作。雙方在合作中問題和摩擦較多的非意識形態媒體,則可一步到位,使國有資本有序退出,為民營經濟在這一領域的發展留出一定的空間。
5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國有壟斷性單位文化產權多元化改革模式
浙江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國有壟斷性投資經營行業的傳媒單位,尤其文化產業集團,集中了浙江省文化產業相當一部分優質資產和優質資源。對于這些文化單位,應該對其產業體制形式做出特別的制度安排和必要的技術處理,從而有利于最終實現國有文化產業集團從事業體制向企業體制的歷史性轉變。
――對于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等少數直接關系到國家意識形態和國家文化信息安全的要害單位,以及主要承擔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國有傳媒單位,繼續實行國家財政支持的事業體制;對于該行業多數可以產業化但同時又或多或少涉及到國家文化信息安全的國有文化產業集團的母公司。應當區別不同情況,分別進行以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或國有控股、多元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為目標的產權多元化改革。
――對于國有文化產業集團下屬的子公司。可以有選擇的吸收社會資本,組建國有資本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的
股份制公司。積極鼓勵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促使以國有資本控股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利用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迅速發展壯大。
四、推進浙江省文化產業產權多元化改革 的對策建議
1 改進產權結構政策,確定多元產權文化企業各經濟主體的平等地位
在產權多元化文化企業中,不論是國有經濟主體還是非國有經濟主體。都具有平等的地位,應一視同仁,取消差別或歧視政策。以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潛能共同促進文化企業的健康發展。在企業中根據投資額的多少享有相應的收益權和決策權。明確國有經濟主體和非國有經濟主體的同等法律地位,國有經濟主體在企業中不享有超越其他經濟主體的“特權”。特別是行政特權。
2 加強國有文化改制單位人力資本市場化改革
國有文化事業單位存在大量富余人員和離退休人員,有的是傳統體制遺留下來的,有的是被體制束縛的現實生產力。因此必須付出必要的代價及早地解決國有企業職工身份問題,使它們成為增值的人力資本。文化企業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貨幣資本一樣,已經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參與文化企業的生產過程。人力資本應該參與收益分配。必須注意的是,要區別異質型人力資本和同質型人力資本之間的轉換。
3 進一步吸引非國有產權主體,放寬投資領域、拓展融資渠道
浙江省民間資本雄厚,民營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同時民營文化企業對參與文化事業單位體制改革有強烈興趣。因此要積極支持、引導、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文化事業單位改制。同時積極引進和利用外資外商,在繼續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大力引進和利用包括港澳臺資本在內的境外資本以直接投資方式參與經營性文化單位股權或資產改制。培育和發展各類基金、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機構、經紀公司和證券公司等機構投資者,通過投資、控股、參股、委托、債轉股等方式。加快文化企業形成多元持股。
5 完善經營性文化企業產權交易。規范產權交易市場運營
――完善浙江經營性文化產權交易市場,提高其系統化和網絡化水平,大力培養產權交易信息網絡建設和有關的專業人才隊伍,提高人員素質,改善服務質量。
――制定加強經營性文化產業國有產權交易管理的辦法和實施細則,確保經營性文化企業產權改革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從資產評估機構及政府職能部門認定向公開、公正的產權交易市場竟價招標評估轉變,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產權轉讓中的暗箱操作、低估賤賣等問題。
――制定政策。促進文化企業產權交易市場的股份制改造和合并整合,鼓勵產權交易機構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合力,強化產權交易市場的規范運營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