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患者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

患者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

時間:2023-08-30 16:47: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患者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患者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

第1篇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患者資料50例,50例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年齡22~40歲,平均(25.4±2.3)歲,其中屬于本科學歷護理人員26例,屬于大專學歷護理人員13例,屬于中專學歷護理人員11例。

1.2方法

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之前,護理人員需要通過書面形式告知其治療期間各項注意事項,當患者確認無誤之后進行簽字;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之前,首診護理人員評估血液透析期間會產生的事項,由護理組長施行評估,按時檢測有關指標,最后由護士長根據有關規定對血液透析每個環節中的風險進行控制;護理人員在全面掌握患者基本情況之后,依照血液透析治療期間各類注意事項,如實進行編制并且填寫風險評估表,評估表主要包含患者一般資料、病情、透析治療方案、護理問題以及護理操作等[2-3]。

1.3觀察指標

記錄血液透析患者應用風險評估表前后出現并發癥情況及護理人員對于藥物使用、飲食知識、水分攝入量、并發癥、日常注意點知識掌握率。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5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患者在應用風險評估表之后出現并發癥發生率與開展風險評估表之前對比差異明顯(P<0.05)。應用風險評估表之前護理人員對于藥物使用知識掌握率為80.00%,對于飲食知識掌握率為82.00%,對于水分攝入量知識掌握率為86.00%,對并發癥知識掌握率為82.00%,對日常注意點知識掌握率為80.00%;應用風險評估表之后護理人員對于藥物使用知識掌握率為94.00%,對于飲食知識掌握率為94.00%,對于水分攝入量知識掌握率為96.00%,對并發癥知識掌握率為96.00%,對日常注意點知識掌握率為92.00%,應用風險評估表前后護理人員對于專業知識掌握情況對比差異明顯(P<0.05)。

3討論

血液透析護理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同時風險性非常高,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期間會產生部分急性以及慢性并發癥,對于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影響,所以在開展血液透析管理工作中需要有效識別并且評估此類風險,制定風險評估表,開展風險管理措施[4]。風險評估法的開展,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為其開展有針對性護理風險管理措施,護理人員利用制定并且執行風險評估表,可以掌握血液透析治療期間會產生的各類風險,利用有效識別風險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善風險控制措,利用風險評估表可以保證血液透析護理工作更具專業化以及標準化,為患者提供優質并且安全的護理服務[5-6]。根據本文的研究可見,選取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透析護理人員10名開展分析,對其應用風險評估表,記錄風險評估表應用前后患者產生并發癥情況,結果表明,選取5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患者在應用風險評估表之后出現并發癥概率與開展風險評估表之前對比差異明顯(P<0.05)。綜上所述,對血液透析護理風險管理工作中開展風險評估表,可以減少血液透析治療導致的低血壓以及失衡綜合征等并發癥的出現風險,顯著提升血液透析護理人員綜合素養,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楊開秀.護理風險管理對血液透析的安全分析及對策[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4):257-259.

第2篇

關鍵詞:住院患者;跌倒;墜床;風險管理;應用效果

醫院安全管理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住院患者發生跌倒或墜件[1],這也是各國醫護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而醫療護理服務中,與患者交流最多,接觸最多的就是護士,因此風險管理十分必要。我院于2015年6月起建立并實施風險管理措施,本文分析了風險管理前我院住院患者發生的跌倒、墜件,進而積極采取措施進行預防與管理,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是二甲醫院,護理單元超過20個,床位超過700張,目前共有護理人員550人,男性4人,女性546人,年齡23~51歲,平均年齡(33.5±2.8)歲。學歷分別是:大專以下53人,大專370人,本科127人。合同制護士320人,在編護士230人。職稱:護士220人,護師120人,主管護師170例,副主任護師及以上40人。

1.2方法

1.2.1制定風險評估表 >70歲或

1.2.2藥劑科結合各類藥物的特點、性質、藥效等制定"易致跌倒藥品目錄"[2]。具體包括利尿藥,降糖藥,降壓藥,抗心律失常藥,安眠藥,鎮靜藥,鎮痛藥,散瞳藥,對意識和視覺有影響的藥物等。責任護士對患者服用的藥物充分了解和分析后,對其進行健康宣傳教育并做出風險評估。

1.2.3責任護士或者值班護士在患者入院后,應用風險評估表對患者進行初期風險評估,并對評估分在4分以上的高風險患者實施以下護理:①將患者安排在距離護士站比較近的病房。②將"小心活動,防止跌倒/墜床"的標識牌掛在床頭,并為患者佩戴醒目的黃色腕帶[3]。③將呼救鈴、拐棍、助行器、輪椅的正確使用方法告知患者,下床時動作緩慢,以免引起直立性低血壓。④將日常生活用品放在便于患者拿取的位置。⑤查看帶輪桌椅病床等是否鎖定,病床高低合適,將床欄提起。⑥保證室內可視性強,地面清潔干燥,無雜亂物品和水漬。⑦組織陪護人員學習預防風險事件的措施,并與患者簽署"風險教育知情書"。

1.2.4責任護士每周對患者進行一次風險評估,若患者由于做特殊檢查、治療項目或病情變化等原因而跌倒、墜床,則需要在2 h內再次評估,并對其進行預防風險事件的知識宣教。另外,在風險管理措施實施后,要對其效果進行追蹤,對于風險管理落實后可能導致的某些非預期性后果要做到提早發現,盡快解決,比如為了防止患者墜床對其使用約束工具,有可能會給患者的皮膚帶來損傷等。

1.3評價方法 應用我院自制的"住院患者意外事件危險因素評估表"來進行評價,>70歲或

根據患者病情選擇評估的意外事件項目和預防措施,總分≥4分為高危人群。每隔3 d,護士或責任護士再次評估,記錄評分情r,直至高危因素解除,住院患者出院、轉科或者死亡。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Excel表格錄入進行統計描述。

2結果

風險管理前、后,住院患者意外事件危險因素評分比較,見表1。

3討論

引起患者跌倒、墜床的原因有很多,對這些風險因素進行正確的分析與評估,是護理住院患者,防止其跌倒和墜床的關鍵所在[4]。應用風險評估表全面評估住院患者,有助于盡早發現跌倒、墜床高風險患者,從而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對其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實施的過程中,還要對導致跌倒和墜床的風險因素進行反復評估[5],進一步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

此外,住院患者因為要進行多種檢查和治療,所以若想有效預防跌倒、墜件發生,還需院內各個科室的配合,如藥劑、護理、后勤、醫療等部門,共同為患者創造更為安全的住院環境。針對這一點,醫院要定期組織召開會議,討論并學習患者的安全管理等內容,結合住院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和改進各項管理措施,尤其是護理部門,更要積極參與,認真學習。

綜上所述,只有加強醫護人員、患者、家屬、陪護人員對風險事件的認知、識別能力,提高風險預警的技巧與專業水平[5],才能從根本上預防住院患者跌倒、墜床等事件發生,保證患者安全,使之更好地接受治療,盡快康復。

參考文獻:

[1]許春娟,姚琳,石玉慧,等.風險管理在住院患者跌倒/墜床預防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5):66-69.

[2]楊曉容.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預防老年患者跌倒墜床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2):56-58.

第3篇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南通 226001

[摘要] 靜脈血栓栓塞癥是醫院內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原因,通過對其實施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提高醫務人員對其的警惕性,加強醫患溝通,有效防范因此引發的死亡醫療糾紛。

[

關鍵詞 ] 靜脈血栓栓塞癥;風險評估;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 R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7(c)-0101-02

靜脈血栓栓塞癥(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癥(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在住院患者中并不少見,是醫院內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很多形成沖突嚴重的醫患糾紛,成為醫院醫務人員面臨的嚴峻問題。

1 我院實施VTE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的理論及現實基礎

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有其易患因素,可以將靜脈血栓的易患因素區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患者相關性危險因子(持久存在的);另一種是環境相關性危險因子(臨時存在的)。根據血栓形成的機制,血栓形成三要素:血流停滯、血液高凝性、血管內皮損傷(起重要的初始與持續作用)。通過對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進行干預,是可以減少靜脈血栓的形成。為此,我國多個臨床專業針對VTE的防治,制訂了《肺血栓栓塞癥診斷與治療指南》、《中國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指南》、《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ICU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指南》、《內科住院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的中國專家建議》、《腫瘤患者深靜脈血栓預防中國專家共識》等。2011年12月,衛生部頒布了《三級綜合醫院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指標》,將DVT和PTE的兩項指標,納入七大類監控指標中的手術并發癥類指標中。其明確指出,院內VTE防治工作要納入醫療質量管理和監控體系,要求三級醫院應有能力評估大型手術及高危手術VTE的發生風險,采取VTE預防常規措施,以降低PTE、DVT的發生率與病死率;要將醫院內VTE預防與管理,提高到醫院管理、醫療質量管理及患者安全管理的高度[1]。這些均為我院推動實施VTE風險評估與防范措施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多起轟動全國的死亡醫療糾紛,有些通過尸體解剖明確為VTE,有些盡管沒有進行尸體解剖,但是臨床癥狀高度懷疑為VTE,因為在醫院內非預期死亡而形成醫療糾紛[2-3]。為了盡可能避免此類死亡醫療糾紛,提高醫務人員對此種疾病的認識,努力減少住院病人VTE而出現死亡等嚴重后果,是推動實施VTE風險評估與防范措施的現實基礎。

2 我院實施VTE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的做法

靜脈血栓栓塞癥防治涉及醫療管理與臨床多科室的一項工作,需要統籌院內資源,各學科相互溝通,提高院內VTE防治的綜合實力;為此,我院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2.1 醫院將VTE防治與管理納入綜合考核工作

2013年初,醫院將靜脈血栓栓塞癥防治與管理作為一項專項工作,制定了《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靜脈血栓栓塞癥防治管理規范與實施方案》,組建了由多學科成員參加的醫院靜脈血栓栓塞癥防治專家組,將院內靜脈血栓栓塞癥防治管理納入醫院對科室考核體系來推動該項工作的管理。

2.2 醫院舉辦多種形式的VTE知識培訓

2013年醫院分別邀請3名外地專家來院進行VTE防治知識培訓,同時院內VTE防治專家成員分別采取全院范圍、科室范圍的VTE防治知識講座。

2.3 我院將VTE風險評估作為住院病人常態化工作

對全院各臨床科室的住院病人均要求進行VTE風險評估,住院病人至少有一次VTE風險評估,尤其是骨科、普外科、婦產科、腫瘤科室、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心血管內科、心胸外科等科室,要結合科室特點,對具有VTE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動態評估VTE風險和出血風險,風險評估應貫穿醫療全過程。由醫生對住院病人的VTE風險評估表中相應項目之前的“”進行打鉤確認。

2.4 住院病人的VTE風險評估表中明確了相應預防VTE措施,醫生在對住院病人進行VTE風險評估同時在“”打鉤確認采取了的措施。

2.5 我院推動VTE風險評估與防范措施的決心是堅決的

2013年是我院啟動住院病人VTE風險評估與防范措施的第一年,全年經歷了培訓準備階段、組織試點階段、全面推行階段,經過培訓、講座對全院醫務人員再教育提高對VTE風險及防范的認識,將VTE風險評估表作為住院病人病歷的一頁,將VTE風險評估作為住院病人診療中必須做的一項工作,醫院對于臨床科室施行VTE風險評估情況進行質效考核來推動此項工作,2013年在VTE風險評估與預防措施全面推行階段后,少數科室沒有完全施行此項工作,住院病人的住院病歷中VTE風險評估與預防措施表存在缺如的,不少科室質效考核被扣分,個別科室一個月質效津貼甚至被扣5萬余元,通過行政管理手段強行推動此項工作,也反映我院一種強烈推動此項工作的愿望和決心,至2013年底,我院醫生已對住院病人均填寫VTE風險評估及預防措施表。

3 體會

3.1 對住院病人進行VTE風險評估與防范是非常必要的一項工作

住院患者常由于其他疾病住院,期間并發VTE是住院病人在醫院內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有相當部分住院病人在發生VTE之前的癥狀極少,極其容易被醫務人員所忽視,通過對住院病人存在的VTE危險因素進行收集整理,督促醫務人員對VTE危險因素評估,提醒醫務人員采取相應預防措施,能夠起到預警后盡早干預的作用。

3.2 讓全院醫務人員對VTE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作為醫療中時刻注意的事項是推動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所在

既往很多死亡醫療糾紛,很多醫務人員往往在出現VTE之后才回過頭意識到患者其實在之前就存在一些危險因素或者癥狀,只是當時沒有意識到,而沒有采取相應措施,因此,通過讓醫生對住院病人進行VTE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醫務人員在住院病人整個住院過程中,時刻注意VTE的風險與防范,這就是很大的一種理念轉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3.3 我院VTE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十分重視輔助科室、護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我院全院醫務人員培訓中,對輔助科室、護理部門人員均要求參加培訓;我院護理部還專門邀請外院護理專家前來舉辦VTE防治培訓。針對輔助科室對住院病人進行的一些檢查,比如D二聚體等相關檢查,試行通過在電子病歷系統設定相應參數,提醒醫生對住院病人進行VTE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

3.4 由于管理手段的局限性而對VTE風險評估所選擇的時間點不能細化干預,需要在今后管理工作加以研究

我院在施行VTE風險評估,主要是對住院病人入院24 h內、圍手術期等高危時間段,盡管要求對具有VTE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動態評估VTE風險和出血風險,風險評估應貫穿醫療全過程,但是有些科室在住院病人入院24 h內進行一次VTE風險評估后,其后沒有繼續進行VTE風險評估,對于這種沒有將風險評估貫穿醫療全過程的科室,如何進行管理,沒有一種統一有效簡便的管理評價標準,尚需繼續研究。主要還是通過培訓、講座提高全體醫務人員的認識和對VTE風險評估的自覺性。

3.5全院醫務人員向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VTE風險及防范措施風險教育的意識有所提高,把此項內容作為醫患溝通的內容之一

VTE一旦發生即具有嚴重后果,同時VTE預防本身也可能帶來一定的風險,應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知識教育與病情告知,包括:住院患者常存在發生DVT-PTE甚至死亡的風險,也可能由此引起血栓栓塞后綜合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或復發性VTE而致殘;進行有效預防可以明顯減少上述風險,對大多數VTE高危患者是安全的;VTE預防措施也存在一些不可預期的風險:包括皮下出血和淤血;手術部位和切口出血;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腦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導致死亡;即使在有效的藥物和物理預防情況下,仍不能完全杜絕VTE的發生[4]。

3.6 醫務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并充分尊重其對VTE風險及防范措施的自主選擇決定權

醫務人員在沒有取得患方同意的情況下,并不能自行決定對患者采取一些可能存在風險的VTE防范措施。患者的意愿和傾向對于抗栓治療和健康狀態在個體間表現出顯著差異[5]。同時,VTE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中的一些檢查、防范措施所產生的費用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盡可能避免過度醫療、過度檢查。現行醫療環境、醫療糾紛事件評價機制中,在VTE發生的事后,評論為何不采取相應檢查及預防措施的批評意見往往比較盛行,因此,為了預防一例VTE而對成百上千例住院病人進行相應預防檢查是一種需要,例如,螺旋CT在肺動脈栓塞診斷的廣泛應用,但陽性診斷率并不高[6],因此,醫務人員需要盡可能掌握相應檢查和預防措施的指證。

總之,VTE是需要醫務人員積極預防的一種疾病,盡管不能完全杜絕其發生,在全體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隨著對其研究和認識的深入,相信會在院內VTE防治中取得良好成效。

[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員會.構建醫院內靜脈血栓栓塞癥防治和管理體系[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3,29(1):28-31.

[2] 方義湖,張可麗,于海勝,等,202例醫療糾紛的病理尸檢的回顧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 醫學版),2013,42(4):456-460.

[3] 王杰,黃映康,汪元和,等,醫療糾紛死亡415例法醫尸檢與臨床病理分析[J].貴州醫藥,2013,37(7):628-630.

[4] 中華醫學會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員會. 醫院內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與管理建議[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2,92(40):2816-2819.

[5] 翟振國,王辰.美國新版《抗栓治療與血栓預防指南》評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33(5):336-338.

第4篇

中圖分類號:R544.1;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_816X(2011)04 _0327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36

跌倒是指患者突然或非故意地停頓,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跌倒是老年患 者發生損傷性疾病的重要單一因素和公共衛生問題[1],可能導致永久性活動度喪 失。分析老年高血壓患者跌倒風險的因素,增加護患預防跌倒的共識,從而采取積極的護理 防范措施,以有效地防止住院老年高血壓患者跌倒事件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院心內科從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診斷為高血壓病的老年患者3 32例,其中男167例,女165例,年齡60~91(74.91±7.21)歲。將332例分為有既往跌倒 史143例為觀察組,其中男70例,女73例,年齡64~91(79.42±7.03)歲;無跌倒史189 例為對照組,其中男97例,女92例,年齡60~83(72.00±7.08)歲。

1.2 老年高血壓患者入院時跌倒風險評估方法:根據國外Tinetti等1990年研制的老年跌 倒風險評估量表[2]與國內修訂的跌倒風險評估量表作為臨床測評工具[3] 。跌倒風險評估量表 包括14項條目,表1內前9項為老年人室內日常活動,后5項為室外活動。評估在實施14項活 動時不跌倒的信心,進行定量分析。每個項目0~10分,共11個等級。0分:完全不能;5分 :一般;10分:良好。各項分數的累計平均分為最后得分。整個量表的填寫時間為5~10mi n即可完成。量表測評人員由本科室3名在職護師組成,分析跌倒風險的相關因素,表格記 錄。

1.3 跌倒損傷嚴重程度分級:根據國外跌倒學術委員會標準,將跌倒損傷嚴重程度分為5 級。1級:跌倒未發生損傷;2級:跌倒伴有擦傷;3級:跌倒導致皮膚撕裂;4級:跌倒損傷 需要急診科處理骨折或可疑骨折;5級:跌倒伴有需要急診處理的頭部損傷[4]。

1.4 統計學處理:先將數據輸入Excel電子表格,進行數據的篩選和預處理,然后將數據 轉錄到SPSS10.0統計軟件包中,進行數據的統計學處理,數據以(x -±s)表示,經正態性檢驗呈正態分布的兩組間 均數的比較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的跌倒風險評估得分比較:見表1。有跌倒史觀察組143例的跌倒風險評估平均得 分(5.31±2.36)明顯低于無跌倒史對照組189例的跌倒風險評估平均得分(9.35±1.6 3),P<0.01,后者平均年齡小于前者。

2.2 不同次數跌倒史的分組跌倒風險評估的比較:將143例分為既往有1次跌倒史的入院 老年高血壓患者組80例和既往有2次或2次以上跌倒史的入院老年高血壓患者組63例,比較跌 倒風險評估得分。結果見表2。

2.3 老年高血壓患者入院前跌倒損傷的嚴重程度:本組中跌倒損傷嚴重程度為1級、跌倒 未發生損傷者105例;跌倒后出現損傷者共38例,占跌倒事件的26.57%,其中2級:跌倒伴 有擦傷,26例;3級:跌倒導致皮膚撕裂6例;4級:跌倒損傷需要急診科處理骨折或可疑骨 折5例;5級:跌倒伴有需要急診處理的頭部損傷1例。

2.4 老年高血壓患者入院前跌倒事件發生地點的回顧:129例跌倒事件發生在室內,占143 例的90.21%,其中86例在房間,43例在衛生間;14例發生在室外(9.79%)。跌倒發生時1 12例無陪護者在場,78.32%的跌倒事件在患者獨處時發生。

2.5 老年高血壓患者住院期間跌倒的防護效果:在采取積極的防范老年高血壓患者跌倒的 護理措施,通過改進護理管理辦法,持續提高質量,住院期間發生跌倒的情況得到控制。在 2年期間,入院老年高血壓患者332例中,均未發生跌倒事件。

3 討論

3.1 跌倒風險評估得分越低、越易跌倒:本文中,入院老年高血壓患者332例,既往有跌 倒史的143例(占43.07%),提示老年高血壓患者為跌倒事件的高發人群。文獻報道,65歲 以上老年人每年約有1/3的人跌倒一次或多次,并隨年齡增加而增加[5]。高齡、慢 性病病人、服用影響精神和行為藥物是易發生跌倒損傷的多發因素,這類老年人作為跌倒的 重點防護對象[6]。

3.2 跌倒風險評估得分與跌倒次數有關:本組資料提示,有跌倒史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室外 活動能力明顯下降,而有多次跌倒史的老年高血壓患者,跌倒風險評估量表平均得分只有( 4.22±2.33),說明得分越低,跌倒的風險越高。跌倒風險評估量表能反映老年高血壓患 者 的跌倒風險,建議在臨床常規應用于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測評,以測評條目平均得分小于5分 ,為高風險警示的界限。老年人跌倒事件的相關因素中絕大多數來自內部與外部危險因素的 相互作用,這些因素中的許多因素是可以改變的[7]。控制老年高血壓患者跌倒的 發生,重在預測及預防,住院病房環境采用各種安全設施,是必要的。

3.3 采取護理措施防范老年高血壓患者跌倒:跌倒是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常見的不良事件 ,是威脅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8]。通過老年跌倒風險評估量表早期識別老年高 血壓患者 的跌倒風險,為防范跌倒措施的實施,提供客觀的依據,臨床效果好。采取防范老年高血壓 患者跌倒的主要護理措施有:加強護理人員工作責任心,責任護士宣教保護措施到位,將跌 倒的危險因素告之家屬、陪護;安排有臨床經驗的護士值夜班,做好交接班;加強巡 視,及時糾正不安全因素;對跌倒事件執行逐級報告制度和跌倒應急預案;采用《預防跌倒 警示牌》警示標識,加強住院環境安全;對跌倒危險病人重點護理,可以有效控制老年高血 壓患者住院期間跌倒事件的發生,減少老年高血壓患者因跌倒帶來的意外傷害。

參考文獻

[1]Montero_Odasso M, Levinson P, Gore B, et al. A Flowchart System t o Improve Fall Data Documentation in a Long_Term Care Institution: A Pilot Study [J]. J Am Med Dir Assoc,2007,8(5):300-306.

[2]Tinetti M, Richman D, Powell L. Falls efficacy as a measure of fear of fall ing[J]. J Gerontology,1990,45(6):239-243.

[3]郝燕萍,劉雪琴.修訂版跌倒效能量表在我國老年人群中的測試研究[J].中華護理雜 志,2007,42(1):19-21.

[4]Detweiler MB, Murphy PF, Kim KY, et al. Scheduled medications and falls i n dementia patients utilizing a wander garden[J].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 r's Disease & Other Dementias,2009,24(4):322-332.

[5]庫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2) :143-144.

[6]夏文君.住院病人跌倒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9,9 (11):54-55.

第5篇

【關鍵詞】 壓瘡;評估;護理

壓瘡是局部組織持續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組織及細胞缺血、缺氧、營養不良,從而導致組織潰爛和壞死。防治壓瘡是基礎護理的重點,也是棘手的難題[1]。一直以來,以預防和減少皮膚破損及壓瘡發生為目的的質量管理是護理研究的重點[2]。我院是一所縣級綜合性醫院,集中收治疑難、危急重癥患者,這些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水腫、術后傷口滲液、多汗等原因,容易誘發壓瘡。若不及時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則很快會形成壓瘡并加重患者感染危險,延長治療時間。壓瘡好發患者增多,使我院壓瘡防治與管理工作的開展難度越來越大。因此,護理部從2006年開始制定了皮膚壓傷預警報告表與皮膚壓傷報告表,通過當班護士對患者皮膚進行評估后填寫表格,分析預警原因,制定護理措施,然后把表格上交護理部,由護理部人員對患者皮膚情況進行追蹤調查,得出結論,現總結經驗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09年后實施壓瘡風險評估制度的198例壓瘡高危患者,共回訪探視144例,未回訪探視55例,其中院外帶來壓瘡55例,院內壓傷0例,男117例,女81例,年齡32~93歲。

1.2 評估方法 根據患者年齡、意識狀態、運動功能、睡眠姿勢、病史等指標,制訂住院患者皮膚壓傷預警報告表與皮膚壓傷報告表,護士做好患者住院期間的動態護理評估及安全管理。

入院時作好如下評估,見表1。表1 評估卡表2 榮昌縣人民醫院患者翻身卡備注 A.平臥 B 右側臥 C左側臥 D俯臥 皮膚情況:A 正常 B 發紅 C破潰 D結痂

(1)評估結果:①輕度風險≤18分;②中度風險 19~27分;③高度風險≥28分。(2)潛在危險:①糖尿病;②嚴重皮膚病;③嚴重貧血;④低氧血癥;⑤皮膚脆弱;⑥臥床。(3)難免壓傷:是(),否()。

采集分析患者的既往史,預警原因,做好患者住院期間的動態評估,制定翻身卡,如表2。

1.3 防范與減少患者壓瘡發生的主要措施 壓瘡預報與報告控制制度。

1.3.1 院外發生壓瘡控制方法 凡在院外發生壓瘡的住院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對壓瘡進行評估并做好護理記錄。同時填寫壓瘡報告表上報護理部存檔,護理部將及時到科室核查患者、護理記錄,并督促檢查措施落實情況和壓瘡預后。如院外發生壓瘡未及時上報,經護理部或質控組檢查發現者,按院內發生壓瘡處理。

1.3.2 院內發生壓瘡控制方法 (1)凡住院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結果為中、重度危險者,科室應及時填寫壓瘡預報表上報護理部存檔,護理部及時核查并督促檢查措施落實情況。(2)凡住院患者發生Ⅰ度壓瘡(包括手術患者術中壓傷),科室必須電話報告并及時填寫壓瘡報告表上報護理部,護理部將及時核查并督促檢查措施落實情況。(3)對于高危患者發生難免性壓瘡(壓瘡危險因素評估結果為重度危險≥28分,科室已及時填寫壓瘡預報表,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護理部已進行過核查),科室必須電話報告并及時填寫壓瘡報告表上報護理部,護理部將及時到科室核查并督促檢查措施落實,對壓瘡預后進行追蹤,必要時護理部還將組織院內會診。對難免性壓瘡不予追究責任。

1.3.3 處罰原則 對經質量檢查、患者轉科、或患者投訴發現住院患者院內發生壓瘡者,科室未及時填寫壓瘡預報與報告表上報護理部,由護理部核查,定性為院內發生壓瘡者,按護理獎懲制度執行。

2 護理

加強翻身,至少1次/2 h,并在翻身卡上記錄翻身時間、臥位;臥氣墊床;保持床單元清潔干燥;每日行皮膚護理2次,加強營養的攝入。

3 結果

根據護理部存檔資料統計:皮膚壓傷與預警患者從2009年1月至10月上報198例,其中院外自帶壓瘡55 例,治愈出院32 例,好轉出院14 例,放棄治療9例。統計數字顯示,我院院外自帶壓瘡患者的治愈率或好轉率明顯提高,院內不可避免性壓瘡發生率明顯減少,可避免性壓瘡發生均為0。

4 討論

(1)通過規范防治工作,提高了管理成效。管理者高度重視是預防壓瘡的保障[3]。護理部通過設計壓瘡上報管理流程,推廣使用了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皮膚壓傷預警報告表與皮膚壓傷報告表,從而使壓瘡防治工作在護理部的支持與管理下逐步從經驗管理過渡到了科學規范管理。院內壓瘡上報信息集中,護理部監控管理壓瘡的全部過程,院內壓瘡患者的防治護理情況,并經常深入病房訪視,檢查措施的具體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集中商討解決對策,使管理成效不斷提高。目前,我院對壓瘡防治工作已基本形成了護理部、護士長、護士三級壓瘡監控網絡,并已形成了從患者入院評估、制定計劃、實施有效預防措施、評價護理效果到修正護理措施的管理流程。(2)組織全院學習了壓瘡形成原因及其需要采取的預防護理措施,并對護士進行了理論考核,確保壓瘡護理措施落實到位。2009年1月到10月收治的危急重癥患者未再發生壓瘡,取得了較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彭雪花.1例Ⅳ期壓瘡患者應用中藥馬勃的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9):26-27.

第6篇

關鍵詞:腎病內科;跌倒風險;護理干預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見意外事件之一,指的是患者身體任意部位失衡后出現的突然性的非故意停頓致身體損傷的情況[1],特別是在腎病內科,患者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壓、低蛋白血癥、水腫等為主要表現,在各種治療后需要長期臥床休息,還可能因長時間臥床導致性低血壓或者步態失衡的情況,跌倒危險性較高。一旦跌倒發生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新損傷,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經濟負擔,還會影響患者對醫療安全的信任度。因而,對其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和相適應的護理干預意義重大。本文就我院腎病內科收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跌倒風險動態評估與護理干預的效果及臨床應用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腎病內科收治患者33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時的摩爾斯跌倒風險評分均在45分及以上。

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齡在12歲~77歲,平均(58.1±6.4)歲。患者的原發疾病包括: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急性腎損傷、腎衰竭等,分別有13例、4例、3例、7例和6例。患者的住院時間在15d~20d,平均(17.6±2.1)d,且均接受相應的臨床治療,實施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腎穿刺活檢以及藥物治療的患者分別有10例、14例、3例和6例。

1.2 方法

1.2.1 評價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跌倒的原因,合并疾病、藥物應用等基本資料,并采用摩爾斯跌倒評估表對[2]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出院時的跌倒風險進行動態評估。評估量表的項目包括:近3個月內是否有跌倒史;患者有無超過1個醫學診斷;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行走輔助用具;治療中是否需要實施靜脈輸液或使用肝素鎖;患者的認知能力是否正常;步態是否正常;所有項目的總分為125分,總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跌倒風險越大。

1.2.2 護理干預方法 健康宣教。患者在入院后要根據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文化程度等,為其提供有效的健康宣教,向其介紹疾病與治療的相關知識,告知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指導患者進行病情與跌倒風險評估,觀察其尿量、水腫程度、低蛋白血癥情況、血壓及藥物使用情況,針對不同情況在飲食、住院日常檢查治療中給予對應的預防性處理方法,特別是患者合并性低血壓的情況或者因血紅蛋白下降易于導致頭暈、乏力時,要求患者在起床、站立、行走及如廁等過程別注意,在各項活動之間提供緩沖時間,盡量做到有人攙扶。加強患者及家屬的防范意識,做好跌倒發生時自我保護的宣教。

住院環境。為降低患者的跌倒風險,要求醫院的地面平坦、干燥,持病房環境的干凈整潔,做到無異物或者水漬,并做好醒目標識,提醒患者及家屬。同時為病房衛生間鋪設防滑地磚及防滑墊,并設扶手及輸液掛鉤,坐便器,減少衛生間內臺階的數量與高度,減少衛生間雜物,水臺及尖銳物品出予以防撞貼保護。保持病區走廊要通暢,在走廊設置安全扶手,病房準備移動輸液架。合理調整病床高度,配制床欄和傳呼器,保持床單元整潔,減少床周雜物。病區配備大、中、小號患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提供,為患者提供安全環境。

提高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對腎病內科的護理人員做好在職護理技能和思想培訓,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科室的安全管理相關規定,提高安全意識,掌握相關安全知識和預防處理跌倒的技能。根據影響患者跌倒的相關因素,在記錄中重點體現。做好每天的交接班工作,在患者的床頭懸掛醒目的防跌倒標識。能對患者的跌倒風險進行有效評價,辨別高危患者并給予積極的預防處理。加強病區工作人員對病區環境安全的管理,及時發現可造成跌倒的危險因素,并合理處置。

1.3統計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及出院時的摩爾斯跌倒風險評分隨著時間推移顯著降低,兩兩對比均有統計學差異(P

3討論

通常情況下,導致腎病內科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疾病因素和環境因素[3],特別是自身因素,一方面,患者長時間治療常會合并貧血、血紅蛋白水平降低等情況,血液中的攜氧能力下降,容易引起頭暈心慌、四肢乏力的情況致跌倒,另一方面,患者的自身健康狀況不佳、防護意識差也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因素[4]。而環境因素作為客觀的外在條件,可以通過預防性的改善大大降低患者的跌倒風險。

作為預防跌倒護理干預的第一步,對患者的跌倒風險因素進行正確有效的識別,是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的基礎[5]。通過對該組患者進行動態評估,不僅護理人員做到心中有數,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給予不同的護理措施,還要讓患者及家屬對跌倒的危險因素有效把握,在治療護理的過程中積極配合。動態跌倒風險評估就是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與再評價于一體的綜合性過程[6]。

本文研究從患者的年齡、疾病、自身身體條件等進行了綜合評估,并對其跌倒風險進行動態評分,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細節化的優質護理,從患者自身、家屬、護理人員等多方面入手,結合健康宣教、住院環境改善、提高護理人員安全意識等多個方面改善護理水平,降低跌倒發生率,結果表明,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的摩爾斯風險評分顯著降低,護理效果顯著,這與王瓊等[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共同證實其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穎,王建華,顏妍.跌倒風險評估在腎內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6):163-164.

[2]何燕,范玲紅,張菊明.內科病房跌倒、墜床風險管理的實施及效果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3,6(S2):197-198.

[3]陳婷.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表在護理安全防范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9):12-15.

[4]魏霞.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在內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5,21(10):116-118.

[5]汪春華.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5):33-34.

第7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學組織檢查證實,且所有患者均在術后接受化療治療,年齡39~69歲,平均年齡50.2歲,TNM分期:Ⅰ期28例,Ⅱ期21例,Ⅲ期11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及TNM分期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方案給予化療護理,并在出現化療風險時給予對癥處理;觀察組建立風險管理流程,根據風險管理流程對患者實施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設計風險評估表 對多年來乳腺癌患者在化療的過程中出現的護理風險進行收集,并在專家的指導下設計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的風險評估表,內容主要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處理三個部分,并根據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護理策略。

1.2.2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自行設計乳腺癌化療患者知識培訓內容,目的在于提高護理人員對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并對培訓內容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患者取消其該次護理資格。

1.2.3制定風險管理策略 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對患者進行風險識別和分析,評價護理過程中潛在的風險,針對可能存在的風險給予提前預防,如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做好化療知識的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減少風險的發生。一般對化療患者均行中心靜脈置管,以減少反復穿刺對患者造成的刺激,且選擇在健側上肢左右側后內側彈性較好、較粗的血管行靜脈置管,以減少靜脈炎的發生;若患者血管條件較差,可放棄置管;對過敏體質患者,在置管后使用抗過敏貼膜,并在穿刺局部處使用皮膚保護膜以減少藥物外滲。在化療的過程中患者可能出現口腔潰瘍、牙齦出血等口腔問題及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護理人員均應提前做好預防,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1.2.險處理 當患者發生風險時應給予積極處理,將損害縮小至最小范圍,如在用藥過程中不慎發生藥物滲漏,應立即停止輸液,并用注射器將滲出的藥物吸收取出,同時冰敷局部以促進收縮,減少藥物擴散。最后還應對風險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以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

1.2.5效果評價 對兩組患者化療期間護理風險(藥物外滲、靜脈炎等)的發生情況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于患者出院前的1~2天對患者進行調查,調查表共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部分,并以滿意和基本滿意計算滿意率。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資料,計數資料應用X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護理風險發生率比較 在化療期間,觀察組化療藥物外滲及靜脈炎的發生率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護理滿意度 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觀察組明顯大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第8篇

1.系統管理實施方法

1.1成立組織,構建跌倒管理體系。

護理部成立防跌倒護理專家組,建立護理部、防跌倒護理專家組、護理單元三級防跌倒監控網絡及護理部、護理單元二級持續質量改進組織;制定并不斷完善預防跌倒管理制度和流程,包括患者風險評估、防跌倒防范措施、宣教手冊、跌倒應急處理預案及不良事件上報和監測評價制度等;加強護患培訓;以目標管理為手段,堅持持續質量改進的理念;院部重視,后勤支持,各個環節緊密相扣,形成了一個集組織管理、教育、評估、預防、干預、評價和持續質量改進為一體的跌倒管理體系。

1.2以目標管理為手段,加強各級人員防跌倒管理意識。

醫院建立院科二級安全指標,護理部根據院部下達跌倒控制指標,進行全院護理單元二次分配,分配依據全院控制率結合各專科前三年發生率計算出各護理單元的目標值。各科室根據目標制定控制計劃,將目標貫徹到每個護理人員的行為考核中。護理部每季召開運營會分析護理安全事件,進行缺陷文化分享,通報各科安全指標的落實及時調整偏差。

1.3完善跌倒患者風險評估與環境風險評估制度。

不斷完善患者風險評估制度及評估細則,以浙江省護理中心提供的跌倒危險因子評估表為基礎,整合了患者個體層面的跌倒危險因素,包括年齡>65歲、下床活動能力、依從性、意識狀態、眩暈、如廁、視覺障礙、近6個月有無跌倒發生、睡眠形態紊亂、藥物應用等10個條目。評估表重在評價因素本身,分高危和低危因子。80歲以上是跌倒后造成髖關節骨折的風險因子,為高危風險因子,即為高危患者。干預跌倒預防上多關注個體風險因子和普遍風險因子,而非只對跌倒風險因素進行總分評定。各專科根據上述內容結合專科疾病的特點細化評估細則,并建立專科評估制度。同時加強環境跌倒安全防范,設計環境安全評估表,包括公共區域、病室、衛生間、走廊、開水房5部分的照明、防滑、設施等安全性評估內容。護士長每月一次對病區16條環境風險因素進行評估;責任護士每天對9條環境風險因素進行評估。評估者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記錄,對未解決問題進行持續追蹤,確保環境安全。

1.4層層把關,加強防跌倒措施的落實。

篩選出跌倒高危和有風險病人,床頭分別掛黃色(高危)和白色(有風險)防跌倒標識提示病人有跌倒危險。低風險患者給予一些基本的病房環境安全和基本安全防護及教育措施,增加如廁、轉運的護理措施;高風險患者在低風險患者的基礎上增加巡視的頻率,需要24小時監管及陪護。高危患者的危險因素和患者的行為變化應班班交接,患者對護理措施的依從性和實施效果差者及時上報上級護士和護士長,加強教育。建立《預防跌倒措施落實單》掛于床尾,及時記錄,便于督查。三級監控組織定期監控風險評估的準確性,督查防范措施的落實情況;評價風險人群防跌倒知識掌握情況;防跌倒安全管理小組每季查,護理部每月查,護士長每天查并掌握本護理單元跌倒風險患者的動態。

1.5加強護理人員培訓,注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

首先,定期培訓護理人員。護理部分層、分批培訓全院護理人員防范患者跌倒管理知識。每年度、每季度進行跌倒事件匯總分析,全院分享。其次,注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1)宣教方式。常規宣教:新入院病人責任護士在班內完成病人及陪護防跌倒宣教的內容并發放書面資料,自行拍攝防跌倒視頻,每日定期播放。針對性宣教:有危險因子及高危患者發放患者住院安全告知單。針對危險因素采取以一對一指導防跌倒宣教為主其它宣教為輔。(2)宣教時機。在病情允許情況下責任護士隨時宣教,入院后責任護士連續三天進行反復宣教,以后根據效果評價酌情宣教。(3)宣教內容。包括下床活動、依從性、睡眠狀態等十大危險因子防范,強化預防為主的安全意識。加強預防跌倒的重要性教育,爭取患者與家庭的重視、支持和配合,老年患者存在過高估計自己體能的心理,增加類似病人跌倒案例教育,建立遵醫心態。同時向陪護進行健康教育,發揮陪護作用。

1.6完善不良事件上報制度,持續安全護理質量改進。

加強護理人員不良事件的上報意識,一旦患者發生跌倒當班護士在班內完成網絡報告相關信息,護理部接收信息協同防跌倒專家組進行調研,并參與科內質量改進小組案例分析會,尋找根本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護理單元質量改進小組定期分析和改進科室跌倒防范工作落實情況,持續質量提高。護理部組織防跌倒專家組每季匯總全院呈報的不良事件及每季監控全院跌倒管理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數據分析,討論整改方案,持續跌倒質量管理和不斷改進管理制度流程。

2.評價指標。

(1)患者跌倒發生情況:統計實施前后發生跌倒的例數。(2)護士預防跌倒措施落實情況:采用自行設計的護士預防跌倒措施落實監控表,分別于實施前后對105名患者措施落實情況進行考核,滿分為100分,≥90分為合格。(3)患者及家屬防跌倒重要性認知情況:采用自行設計的患者及家屬跌倒預防重要度認知問卷,分別于實施前后對200名患者及家屬進行考核,滿分為100分,≥80分為合格。該問卷重測信度為0.79,內容效度為0.86。

3.統計學方法。

通過實施住院患者預防跌倒的系統管理,統計實施前(2010年1月-2011年12月)與實施后(2012年1月-2013年12月)相關數據,應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與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實施前后住院患者跌倒發生例次的變化。

實施后的跌倒發生率低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實施前后護士預防跌倒措施落實情況。

實施后護士落實患者防跌倒措施的合格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實施前后患者及家屬對預防跌倒重要性認知情況。實施后患者及家屬對重要性認知合格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1.運用系統管理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的發生。

系統管理理論就是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尤其是整體論思想,分析組織問題和管理行為,著眼于系統與環境的關系來分析管理活動,本研究運用系統論的觀點、方法及整體論思想,分析了醫院前三年的跌倒案例,從跌倒方式、時間、地點、環境、病情、危險因子、患者心身情況、當班護士情況等20多項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尋找組織和管理行為中的薄弱環節,針對問題從系統觀點出發進行流程改進和制度再造。如針對護士對高危因子體能虛弱評估缺乏標準化的定義及個性化宣教方法,修訂了以專科或病種為單位跌倒高危因子細化評估和宣教細則。近2年來針對跌倒管理,全院共修改了相關制度20余條。從而確保措施既有系統性又有針對性,實施前后住院患者跌倒的發生率明顯下降。

2.運用系統管理促進預防跌倒各項措施的落實。

第9篇

【關鍵詞】 跌倒風險評估 腦梗塞 護理安全

1 研究對象

1.1 對象的選擇

以方便取樣的方法,選擇2012年7月--12月入住我院內科病房的58例診斷為腦梗塞的患者,按住院先后進行順序分組,干預組35例,對照組23例。納入標準:患者CT呈現大片狀低密度陰影,病情平穩,意識清楚,無語言溝通障礙,無嚴重嚴重心、腦、腎功能障礙。排除標準:臨床上除表現腦梗塞的一般癥狀外,還伴有意識障礙及顱內壓增高者。

1.2 對象的一般資料

干預組:男29例,女6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7.7歲。對照組:男18例,女5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5.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護理方法

干預組采用跌倒風險評估表:先是初始評估,所有新入院腦梗塞患者由護士進行跌倒風險的初始評估,在患者入院2小時內完成,如有風險,護士對患者及陪護進行預防跌倒摔傷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或家屬對健康教育完全理解后,要求其在《住院病人安全告知書》上簽全名。然后是再評估,患者出現病情變化、使用鎮靜藥、安眠藥、降壓藥等藥物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預防跌倒再次宣教。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防止危險的發生,還能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對照組不給予跌倒風險評估,僅進行常規健康知識宣教。

2.2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3 結果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分析,兩組患者發生跌倒的年齡、時間、地點、是否受傷、使用特殊藥物、有無陪護比較詳見表1~2。

4 討論

4.1 跌倒因素

(1)高齡及生理因素:有研究發現,65歲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險性增加,跌倒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老年人因為骨骼肌肉系統強度與彈性的退化,可造成生理性的姿勢控制能力下降,各種感覺、運動、定向、聽力下降,極易因碰到障礙物身體輕微傾斜而跌倒。

(2)疾病因素:腦梗塞患者可出現病理步態、共濟失調或下肢活動受限等危險因素,合并的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眼科疾病、心律失常性暈厥等可導致患者發作性跌倒。另外,患者骨質疏松更易發生跌倒而致骨折。

(3)藥物因素:長期服用鎮靜催眠、抗精神病、降壓、利尿、降糖藥等均可影響患者神志、視覺、步態、平衡及血壓等,增加患者跌倒的危險[2],患者因藥物作用,易造成嗜睡或眩暈而跌倒。從表1中可看出有使用特殊藥物的患者更容易發生跌倒。

(4)環境因素:夜晚光線不足、地板濕滑、床邊物品堆積、患者衣服拖鞋不合適、廁所內馬桶位置太低、沒有扶手和呼叫器等,均可成為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這些因素中在廁所、走廊發生跌倒所占比例較高。

(5)缺乏協助:未使用床旁護欄,助行器使用不當,或者患者的輪椅、床未固定、無人陪護等,都是腦梗塞患者發生跌倒的危險因素。

(7)護理人員因素 低年資護士對患者評估不全面,或對有跌倒風險的患者指導不當,不能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有效指導。表1中發現有陪護的發生率也比沒有陪護的高。陪護工對運送工具使用不安全,護士無關注。

4.2 防范舉措

(1)建立護理安全管理機構。護理部成立護理質量安全小組,定期對護理安全質量進行檢查考評,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整改。護士長每周監控,查看各項措施是否落實到位。

(2)高度關注高危患者。預防跌倒應在不妨礙患者日常活動和自主能動的條件下進行,從多方面考慮[3]。準確評估住院患者的安全問題是預防跌倒的基礎,責任護士指導患者使用合適枴杖,穿防滑的布鞋,在浴室、走廊、廁所安裝扶手、防滑地膠及呼救鈴,如發生意外能及時呼叫。

(3)加強巡視。跌倒發生的時間在晨午晚間的比率高;住院患者病區內容易跌倒的地點有病室內、衛生間[4]。對于腦梗塞患者,值班護士要加強巡視,發現危險行為及時制止,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神智的變化。責任護士做好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對服用鎮靜催眠、降糖、降壓藥等患者,,應注意觀察用藥后反應,并反復向患者宣教此時要臥床休息的目的,減少跌倒的風險。

(4)制定患者跌倒的應急預案。當遇到腦梗塞患者跌倒后摔傷后,當班護士要采取正確的處理方式:就地測量患者的生命體征,不能搬動,立即通知醫師協助評估,初步判斷跌傷原因和認定傷情。及時請外科醫師會診處理。填寫不良事件報告表,上報護理部,進行風險因素分析,提出整改意見。當跌倒事件發生后,一定要妥善處理好賠償糾紛,協助調查。

5 結語

有研究指出,對于可預防性或臨床期疾病管理而言,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或疾病提醒策略能明顯提高患者依從性[5]。2013年我院對所有入院患者在2小時內進行跌倒風險評估,對存在跌倒高風險的患者,護士及時向患者及家屬宣教,從根本上認識到發生跌倒的危險因素及其嚴重后果,熟練掌握預防措施,達到從源頭上預防的目的。總之,患者發生跌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安全防護不僅需要患者及家屬的參與和重視,醫護人員更要加強安全管理意識,提高護理風險識別能力[6],保證護理安全,對存在的安全因素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才能能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最大限度地杜絕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潘紹山,孫方敏,黃始振.現代護理管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349.

[2]霍麗莉,李曉.藥物致老年人跌倒臨床分析及護理[J].前衛醫藥雜志,1998,15(4):240-241.

[3]庫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2):143.

[4]王日星,劉美芹.住院患者病區內跌倒的原因分析及對策[R].醫學信息,2011,24(9):4483-4484.

第10篇

1 評估表的設計

根據“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提出的簡化護理文件書寫的要求,結合神經外科患者病情特點和護理強度大的現狀,對評估表進行設計,樣表見表1。

2 評估表的應用

2.1 填寫方法 根據患者的癥狀在相應欄內打“√”。一欄中有兩種癥狀的:一種符合就在相應的癥狀下打一個“√”,2項均符合就對應著打兩個“√”。

2.2 風險程度解讀 有一個“√”定為Ⅰ級,說明存在跌倒或墜床的可能;根據“√”的數量累加,Ⅱ級說明容易發生跌倒或墜床;Ⅲ級及以上說明隨時會發生跌倒或墜床風險。

2.3 評估環節 患者入院和轉入時,手術、病情變化以及特殊治療后。

2.4 評估頻率 風險度Ⅰ級:1次∕班;Ⅱ級:1次∕2 h;Ⅲ級及以上:1次/h。

2.5 表格的管理 夾于每位患者床尾,護士每次評估完畢及時統計等級并記錄于病歷中的專科護理記錄單上。每班責任組長將所有評估單收回核查并按床號順序裝訂成冊后定位放置。護士長對每日的表格填寫、評估頻率和風險防范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核查。

3 應用效果和體會

3.1 該評估表用于每例評估、班班進行把關,有效地防止了風險評估的遺漏。此表的設計是將患者的癥狀和風險等級相結合,便于及時明確患者風險因素和等級,有助于及時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和對陪護人員進行具體內容的強化宣教,護患雙方共同預防,確保患者安全。該表在我科應用一年以來,住院患者的跌倒、墜件跟近5年同期比較發生率由087%~1.23%降為零。

3.2 該表格結構簡單、內容概括而全面,無分值計算,風險等級判斷直觀迅速,這為繁重的護理勞動節約不少的工時和人力,得到了臨床護士們的認可。

3.3 該評估表的應用使每位患者的風險程度具體化,規定風險度Ⅰ級的患者每日口頭交接班;Ⅱ級的每日床邊交接;Ⅲ級及以上的每日床邊和書面交接。這讓每位護士都密切關注著每位患者的風險,有效地防止風險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第11篇

殷瓊:女,本科,護師

通訊作者:張靜

殷瓊 張靜 龍菊華 劉肅

摘要目的:探討規范化管道護理在泌尿外科的實施方法及應用效果。方法:將2011年4月~2012年2月我科806例留置管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將2012年3~11月我科829例留置管道的住院患者作為觀察組,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確定導管滑脫的危險度,并根據評分結果采取相應護理安全防范措施。結果:觀察組管道堵塞、打折、滑脫、判斷失誤及更換時間延遲等安全問題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對留置管道知識的知曉率由92%上升至9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規范化管道護理在泌尿外科患者的管道安全護理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強化了護士的職業風險意識,降低護理風險,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還保證了患者的安全,大大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及護理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

關鍵詞 規范化;管道管理;護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18

泌尿外科患者術后留置的管道較多,常作為治療觀察病情的手段和判斷預后情況的依據,如果護理不當,就可能導致患者發生導管脫落、感染,管道判斷錯誤引起操作差錯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1]。2012年3~11月,我科根據等級醫院評審標準《護理質量管理與持續改進》中的要求,對829例留置管道的患者采用規范化管道,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4月~2012年2月我科留置管道的806例患者設為對照組,采用常規管道管理方法,其中男406例,女400例。年齡17~82歲。選擇2012年3~11月留置管道的住院患者829例作為觀察組,在常規基礎上,使用“住院患者導管滑脫危險度評估表”進行評估,其中男460例,女369例。年齡16~86歲,平均51歲。兩組患者留置管道數目為1~7條不等,共留置管道3136條,其中尿管1724條,中心靜脈導管158條,腹膜后引流管384條,胃管96條,腎造瘺管706條,其他管道68條。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置管數量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管道護理方法管理,觀察組采用規范化管道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管道標識的使用

1.2.1.1管道標識的制作與設計選用防水不干膠統一制作成8 cm×2 cm的長方形標識,分別為紅、黃、綠、藍、橘黃、粉紅等6種顏色,標識采用黑色宋體五號字打印管道的名稱、置入者姓名、置管及更換管道的時間等字樣。

1.2.1.2各種管道用不同顏色區分尿管為黃色,腎造瘺管為橘黃色,胃管為綠色,腹膜后引流管為藍色,中心靜脈導管為紅色,其他不常見管道為粉紅色,包括盆腔引流管、輸尿管支架管、恥骨后引流管等,其名稱可自行用記號筆填寫。

1.2.1.3標識黏貼部位尿管標識粘貼于分叉處氣囊端,各種傷口引流管標識粘貼于距離切口20 cm處,胃管標識粘貼于入口端10 cm處,中心靜脈導管粘貼于距離輸液連接處2 cm位置。

1.2.1.4標識黏貼步驟一般胃管、尿管及靜脈導管由操作者做好標識,其他各種引流管根據置入管道的類型,由當班護士與醫師仔細核對后,選擇與管道相應的顏色標識,在第一時間用記號筆做好記錄,包括管道的名稱、置管日期、時間以及置管者姓名,然后將長方形標識包裹在管道上對折,并納入護士交接班內容。

1.2.1.5引流袋標識在引流管連接引流袋時,同法采用白底藍字的標識,粘貼于引流袋上,起到雙向查對的作用,方便各種引流量的統計。

1.2.2管道的管理

1.2.2.1管道滑脫風險評估采用我院自制的“住院患者導管滑脫風險評估單”,此表單一級目錄7項,二級目錄28項,分別在年齡、意識、精神、活動、管道種類、疼痛、溝通等方面進行評分,每項分數為1~3分。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由責任護士進行逐項評分,累計分數最高為25分,分值越高,導管滑脫風險越高,首次評估后,總分<12分者為低風險,每周評估1次;≥12分者為高風險,每日評估,每班交接,根據評估的結果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直至導管拔除。

1.2.2.2預防非計劃性拔管的護理措施(1)加強對患者管道護理知識的宣教。采用口頭與書面相結合的方法,使患者更直觀、更具體地了解管道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并告知留置管道的必要性和管道脫落的危害性,使患者及家屬能夠主動地配合護士。(2)導管固定。管道固定不牢或不妥當是導致管道滑脫的主要因素之一[2],采用導管固定裝置對管道進行固定,尿管固定于腹股溝或者下腹部,其他引流管則固定于距離切口10 cm處,中心靜脈導管固定于導管分叉處。(3)有導管滑脫風險的患者床頭及腕帶上分別懸掛和粘貼“預防導管滑脫”的紅色警示牌,使護士和其他醫務人員引起警惕,每班進行交接。(4)根據病情需要合理使用鎮靜劑及約束帶,約束帶每2 h松解1次,并評估約束部位的皮膚情況,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1.3評價方法記錄兩組患者在管道堵塞、打折、滑脫、判斷失誤、更換時間延遲發生率及患者對管道的健康知曉率。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規范化管道護理在泌尿外科患者的管道安全護理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種不同顏色的標識能夠給人警示和告知作用,強化了護士的職業風險意識,對于留置多根管道的患者,可起到共同監督、提醒及指導的作用[3],降低了護理風險,克服了以往需要反復牽拉才能正確辨別各種管道,最大限度降低因管道混淆不清、更換時間不一致引起的護理缺陷,明顯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并且更加完善了護理安全管理預警系統,同時也為防止護患糾紛提供有力的保障[4],大大提高了患者滿意度,而《住院患者導管滑脫風險評估單》具有簡便、易操作的特點,能夠指導護士對非計劃性拔管的人群進行動態的評估、規范的管理,并積極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持續改進,保證患者安全,提高護理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5]。

參考文獻

[1]羅芳.應用管道標識對ICU患者進行安全管理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4):72-73.

[2]唐紅娟,唐笑青.NICU管道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181-182.

[3]越麗霞.標識設計在管道護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1):1034-1036.

[4]羅曉琴,王玉蘭,毛花花.管道標識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12A):74-76.

[5]賈金麗,潘愛紅,艾皖平.高危患者管道滑脫危險因素評估表在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護理防范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4):2325-2326.

第12篇

關鍵詞:圍術期;風險評估;手術;麻醉分級

圍術期患者所具有的外科病變及并發內科病變、手術創傷和、麻醉及對應處理等均會產生病理生理變化,從而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影響作用。對患者實施麻醉處理及手術治療前,應按照其自身基礎病變、生理狀態、麻醉和手術可能對患者機體產生的影響等,因此每位實施麻醉手術患者均需進行正確且全面性術前評估及風險預測,由此實施術前準備、選取適宜麻醉方法及手術方式、有效預防圍術期相關并發癥等并予以合理處理,對于減少圍術期死亡率、增加麻醉手術安全性具有關鍵性作用[1]。

1、國內外麻醉手術術前評估和風險預測標準

美國麻醉醫師學會體格情況分級:Saklad在1941年提出按照患者自身健康狀態及疾病病變程度,實施術前評估,按照7級進行評估分級。在1963年,Dr ipps將評估分級進行修訂,縮減到5級,而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采用了這種分級標準,將其命名為“ASA體格情況分級”,是目前術前評估中最為廣泛的一種應用標準。ASA體格具有較為簡便分級方法,在應用中較為方便,對于每一位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術前評估時均較為適用。

全身情況分級:此分級方法為我國臨床實踐中按照患者接受手術麻醉處理是的耐受程度經驗而總結的,患者全身情況根據經驗結果可以分成兩類4級,其標準與ASA分級具有高度相似性。

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評分系統Ⅱ評分標準:1985年,Knau s等人首先總結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評分系統Ⅱ(APACHEⅡ),此評價標準包含3個內容:急性生理學評分指標、年齡指數與慢性健康狀態,按照得分多少評估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疾病程度更加嚴重。

患者生理學及手術嚴重性評分系統(POSSUM評分系統),Copeland等總結分析大量手術資料,在經驗基礎上研究而出,此評分系統包括12項術前生理學評分及6項手術嚴重程度評分。評分標準按照各個指標實際改變程度分成4級,相應分值為1,2,4,8分。而在此評分系統應用基礎上,得到一定修正,分別為P-POSSUM評分系統(1996)、Cr-P OSSUM評分系統(2004)。在臨床實際應用中,POSSUM評分具有一定程度局限性。經研究發現,采用P-POSSUM評分系統對死亡率進行預測時,其結果與術后實際死亡率并無明顯一致性,Da s等人經研究發現,P-POSSUM評分系統對于接受婦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并無適用性。研究顯示,此種評分系統對于小兒患者評估并無適用性,而且POSSUM評分系統需要采集各個生理學指標,且采集時間應盡可能接近手術時間,要求采集資料數據具有較高完整性,若缺失其中任何一項數據往往均會對評分結果造成一定不利影響[2]。

2麻醉分級標準

目前,ASA體格情況分級及手術治療患者全身情況分級得到較為廣泛應用,但所應用的分級因素并無手術創傷、年齡等對圍術期患者安全具有較高影響的一些因素,所有存在較為顯著局限性;而且A PACH E Ⅱ評分和POSSUM評分在應用中具有一定復雜性,臨床中患者實際的血壓、心率等均存在較為明顯波動性,經大量研究發現,此兩種評分系統對于手術治療后及危重患者評估具有良好適用性[3]。

麻醉分級標準是按照患者全身情況分級(ASA分級)、手術分級、患者年齡分成4級標準,主要標準如下所示。1級:患者全身情況1類1級或ASA1級,實施1類手術治療,患者年齡范圍10-49歲,進行麻醉處理及手術治療風險較小。2級:患者全身情況為1類或ASA1-2級,實施1-2類手術治療,或年齡范圍為3-9歲、50-59歲。其中有一項為2級(類)或年齡在標準內為2級(類)。實施麻醉處理及手術治療存在一定風險性。3級:患者全身情況為1類、2類1級或ASA1-3級,實施1-3類手術治療,或年齡范圍1-3歲或60-79歲。其中一項達到2級(類)或年齡在標準內為3級(類),實施麻醉處理及手術治療存在較高風險性。4級:患者全身情況為1-2類或ASA1-5級,實施1-4類手術治療,或年齡低于1歲、>80歲者。其中一項為4級(類)或年齡在標準內為4級(類),實施麻醉處理及手術治療存在極高風險性。

參考文獻:

[1]高強,竇倩慧,方超,等.影響結腸癌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18(2):1591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县| 朝阳县| 合阳县| 徐闻县| 大厂| 吉林省| 东辽县| 苏州市| 新化县| 湘潭县| 涪陵区| 贵阳市| 周至县| 雅安市| 遂平县| 荥阳市| 南城县| 廊坊市| 瑞丽市| 华容县| 龙游县| 连南| 仁布县| 台前县| 额济纳旗| 晋州市| 盐池县| 安乡县| 偏关县| 什邡市| 绥中县| 大邑县| 潜山县| 外汇| 蒙山县| 彰武县| 青冈县| 西吉县| 仪陇县| 元阳县| 道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