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9 16:42: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規模經濟和經濟規模的區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壟斷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以后必然產生的、與競爭相對立的經濟現象,是發源自市場競爭,又反過來否定、限制、阻止市場競爭的一種“異化”力量,因而是對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極大威脅。簡要而言,壟斷是指在市場交易中,少數當事人或經濟組織(極端而言可以只有一個經濟主體),憑借自身的經濟優勢或超經濟勢利,對商品生產、商品價格、商品數量及市場供求狀態實行排他性控制(直至實行排他性獨占),以牟取長期穩定超額利潤的經濟行為。壟斷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資本壟斷、技術壟斷、勞動力壟斷和信息壟斷等生產要素的壟斷,更普遍的則直接表現為價格壟斷和與此相關的市場交易份額的排他性控制。法律關注的是經濟行為規范與否,從法律角度考察壟斷,重在行為判定,例如鎖定、操縱價格,劃分市場,價格歧視,操縱投標,獨家經營,聯手抵制,非法兼并等各種濫用市場優勢的行為。
壟斷現象和反壟斷實踐的復雜性在于:第一,資源自然分布不均衡會造成資本進入困難,形成難以避免的自然壟斷,例如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開發領域以及少數稀有產品的供給;第二,反壟斷、維護公平競爭政策同適度發展規模經濟政策之間的矛盾,常常使對具體的壟斷現象的界定遇到困難,陷入兩難選擇;第三,一般性經濟壟斷,也可以由一時技術的或投資起點的原因所引起,例如對各種知識產權范疇的技術專利,就需要加以保護,而某些領域由技術原因導致的過高的投資門坎,也很難加以拆除;第四,在復雜的競爭活動中,往往由于不同利益群體主觀意志的分歧,對于同一經濟現象或經濟行為是否構成市場壟斷,在理論觀點、政策主張和法律界定等諸多方面相去甚遠,以至陷入曠日持久的爭辯和訴訟之中;第五,行政執法部門在反壟斷問題上能否不受外界干擾,一以貫之,“把水端平”,保持公正、效率、廉潔和權威,歷來也是公眾關注、監督的焦點,從而常常是引發懷疑、爭論和不滿的誘因。這些情況常常給反壟斷的立法、司法機構和行政主管機關,帶來極大的困難和麻煩。
壟斷的巨大危害就在于,通過種種排他性控制,阻止競爭對手(含潛在對手)的進入,限制公平競爭,損害消費者權益,阻礙技術進步,降低經濟效率,導致經濟停滯。其中,壟斷行為的最典型之處是,人為控制產品生產和供給數量,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賣方市場”狀態,維持大大高于競爭性市場的產品壟斷價格,以攫取壟斷利潤??梢哉f,壟斷之手是在向“所有的人行竊”,損害的是“全社會”的利益,因而壟斷勢利歷來被視為是市場經濟社會的頭號公敵。
在經濟一體化、競爭國際化的新時期,近年來正出現以飛機制造、汽車制造、信息通訊、金融保險業為代表的新一輪大公司兼并潮,從而推動了壟斷格局進一步升級。為增強本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發達國家理論界、法律界和政府界爭相放寬對市場結構、市場份額和企業兼并的原有解釋和限制,美國明確提出了“放松管制”以鼓勵國際化兼并的政策。這是各國基于反壟斷的競爭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必將對各國的以及國際的經濟集中度、市場份額、市場結構變化,產生深遠的影響。針對這種經濟集中度在國際范圍內加速提高的新動向,有經濟學家發出警告:“過去大規模的合并不普遍,真正全球易甚至比較稀少。但是今天,大公司在數十個國家經營,并在每個國家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而合并能輕而易舉地在單個國家的市場建立優勢地位”,因而呼吁盡快建立國際性的反壟斷法,以阻止壟斷行為國際化和大規模貿易戰的進一步蔓延,認為“制定全球競爭法規必將成為世界貿易組織下一輪談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布賴恩.拉賽爾:《需要全球反托拉斯法規》,美國1997年7月31日《商業日報》)。
二、中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壟斷現象的特殊性
在一系列深層矛盾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中國連續幾年實現了經濟運行和市場狀態的相對穩定,這或許顯示,中國經濟正在步入相對平穩發展的成熟階段,從而已經有能力在某種常態中解決深層次矛盾,有能力避免以往反復出現過的大起大落、忽冷忽熱的劇烈波動。即使是1998年特大洪水過后,商品市場的基本供求狀況也沒有發生逆向變化。根據這種長時間、大面積、多品種“買方跡象”,似有理由認定,中國買方市場已經初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常態”,市場機制及其競爭機制已經順其自然地開始發揮基礎性的調節作用,傳統經濟體制的那種國家壟斷各個經濟領域的局面已經基本改觀。
這一歷史性變化具有重大意義,也提出了關注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政策需求。主要表現是,市場競爭逐步加劇,不公平競爭現象日益突出,低水平無序競爭、惡性競爭、商業欺詐行為急劇增加;不公平競爭中的行政性壟斷、行業性壟斷已對市場發育構成明顯威脅,一般意義上的經濟性壟斷現象也開始顯現;多種現象同時并存、交織,使創建和維護有效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復雜情況和巨大困難。對于這些頗具中國特色的市場現象,特別是行政壟斷、行業壟斷,如果任其發展蔓延,定將對市場秩序法制化、規范化建設,構成極大威脅,并阻礙市場成熟化的進程,直至發生“市場變異”,導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應有的曲折和傷害。
反壟斷,作為規范市場秩序的第一主題,以及基于反壟斷的競爭政策立法,在發達國家的爭論、調整、修改和完善從未停止過。在以往的東西方經濟學中,壟斷被不約而同地解釋為資本主義專有的制度現象。根據后來各國的經濟實踐,有理由確認,壟斷作為競爭的伴生物,實屬于一般市場經濟的共同現象,與市場和市場經濟同屬一個經濟范疇。當然,在中國,由于經濟體制處在行政化、高度集中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歷史階段,情況更為復雜,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壟斷現象以外,又有明顯的特殊表現。因此,針對中國市場狀態變化和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壟斷現象的特殊性,需要研究、制定特殊的對策思路,至于低水平無序競爭、惡性競爭、商業欺詐和經濟性壟斷,雖然也很重要,但是同反行政化壟斷相比,畢竟是第二位的。
中國壟斷現象的特殊性及其由來。中國原有的經濟體制屬于排斥市場機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高度依賴政府機構和行政力量,因此天然帶有國有化趨勢和國家壟斷的強烈沖動。當中國決心改革這種僵化體制之后,隨著市場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一方面市場競爭開始獲得了生存空間,與市場競爭相伴的經濟壟斷隨即得到萌生;但更主要的是另一方面,即原有體制中頗具根基、盤根錯節的行政化、官本位權力機制,也開始尋找新的環境土壤,原有的行政化壟斷勢力依托逐步成長、極不健全的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盡可能地、不失時機地為自己營造出了可觀的生存和發展機會。
中國特有的壟斷現象,存在著一個極其鮮明的共同點,即都是在經濟學意義上的經濟規模集中度非常低下的情況下發生的,尚缺乏從公平競爭自然衍生壟斷的普遍基礎。在經濟規模集中度普遍不高的場合,能夠導致壟斷的,只有行政權力這個唯一合理的解釋?;蛘哒f,中國的壟斷主要不是憑借生產集中度,而是憑借行政權力。傳統經濟體制的種種特征也可歸結為國家壟斷,即憑借國家政權的力量直接控制所有的經濟領域。這種全面國有化和國家壟斷趨勢,固然存在種種弊端,但由此帶來的壟斷利潤是“封著口”的或“全封閉”的,即歸國家所有,由國家支配?!叭鉅€在鍋里”,泄漏的機會不多。當時國家所有、分級管理、大一統的經濟體制,以及各項配套政策、社會輿論、價值取向等等可以保障這一點,故染指壟斷利潤、化公為私、化國有為部門地區機關所有的可能性極小。
改革開放,實行放權讓利以后,行政權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壟斷及其全封閉管理體系已經基本解體,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尚不健全,加之放權讓利多被各個主管部門和地方機關截留,并沒到位。于是,在部門、地區權力和自身利益有了經濟市場化這個大舞臺作為依托之后,分享行政化壟斷種種“好處”的機會大大增加了。換句話說,壟斷利潤所能夠誘惑的,還主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而是行政管理機關及其人格化的表現——各級各類政府官員。因此,現在所能看到的,大多明顯表現為由條條塊塊權力格局所造就和維護的行政化壟斷,也即超經濟壟斷或排斥他人進入的超經濟獨占。
中國壟斷現象的特殊表現。行政化壟斷通常發生在權力的集中點,雙重體制的交叉點,監督環節的薄弱點,法律政策的滯后點以及某些資源的稀缺點。而擾亂市場秩序、限制公平競爭的行政化壟斷具體表現則多種多樣。一是部門和地方的行政主管機關,強化獨占地位,熱衷于“唯成份論”(國有經濟)和“唯(本)系統論”,制造進入障礙和市場歧視,保護落后,阻止公平競爭;二是濫用權力,走私販私。沖擊市場;三是違規評比,欺騙輿論,制造混亂;四是政企虛假脫鉤,牢牢控制人事權力,保持雙重身份,維持“官商一體”,熱衷權錢交易,破壞競爭秩序;五是公開“設租”,控制信息,從中漁利,排斥公平競爭;六是巧立名目,亂收費用,增加經營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造成了“費大于稅”的混亂、失控局面;七是通過參與立法設計的機會“給自己授權”,將部門利益合法化(針對立法過程中的“行政壟斷”和包辦,社會各界多有異議);八是行政化壟斷善于自我修復、不斷擴張,在已經被弱化的領域卷土重來,同時向以往不曾覆蓋的領域“進軍”;九是運用行政壟斷控制資源、人為制造短缺,制造省區際的貿易摩擦。
綜上所述,中國特有的行政化壟斷名目繁多,危害極大,而剔除行政化壟斷的難度更不可低估。日本一家報紙就此載文指出:“這種艱巨性體現在各利益集團的抵抗,而官僚集團是最大的利益集團。其對改革的抵抗性也就更大。至今為止,中國的改革一直無法通過官僚機構這一大‘關’?!保ㄈ毡尽稌r報》1998年1月20日)。從反壟斷的角度理解,改革的阻力來自條塊式利益集團的抵抗。而行政性壟斷是對市場秩序的最大威脅,依它特有的“來頭”和“背景”,足以擊敗市場上的任何對手。由于行政化壟斷勢力的侵入,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國的市場狀態發生了變異,即市場交易中被不斷營造、復制和異化出某種非市場因素,從形式上看似乎很象普通的商品交易,但骨子里人不是按照效率、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原則行事。于是,市場本應具有的資源高效配置功能和公平競爭環境受到損害和削弱,有限資源不再按照效率原則,而是按壟斷市場的“權力網”來配置。故此,行政化壟斷限制了中國規模經濟的健康成長,阻礙了競爭力的普遍提高,因而反行政性壟斷是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從根本上規范市場秩序的首要環節。這不僅是深化改革、培育國內市場的需要,也是中國與國際接軌,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客觀要求。行政化壟斷極大地增加了市場“游戲規則”的主觀隨意性,降低了市場競爭的透明度,因而與市場經濟慣例是格格不入的。國際市場經濟大環境不會長期同一個充滿行政化壟斷的國家打交道,長此以往,只會繼續增加中國進入WTO的難度。
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 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的度量指標
在產業經濟學中,產業組織被定義為同一類商品的生產者在同一市場上的集合,以及這些生產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構。產業組織理論主要研究產業內企業間競爭與壟斷的關系,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效果以及公共政策等范疇構成產業組織理論的基本體系,產業組織影響產業結構的演變主要是通過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效果等一系列機制。其中,決定產業組織的競爭性質的基本因素是市場結構。根據克拉克森的定義,市場結構是指:“市場或產業結構涉及影響競爭過程性質的那些市場屬性,因此,市場結構包括企業的規模及規模的分布、壁壘和進入條件、產品差異以及企業成本結構和政府管制的程度”。市場結構一般用市場集中度、進入和退出壁壘以及產品差異化程度度量。
市場集中度
市場集中度,又稱產業集中度,一般是用產業內最大的若干家廠商的銷售額占全產業銷售額的比重來衡量的。最常用衡量指標是“四家集中度”(CR4)和“八家集中度”(CR8),也就是行業內最大的四家或八家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之和。
度量市場結構的指標,除了市場集中度之外,其他一些影響比較大的指標還有貝恩指數、勒納指數以及HI指數。貝恩指數實際上就是超額利潤率,勒納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廠商市場力量的大小,以壟斷力量的強弱來判斷市場結構。盡管貝恩指數與勒納指數都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但是,這兩個指數在實際運用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HI指數考慮到了產業中所有企業的市場份額,對市場份額大的企業賦予大的權數,使得計算結果更接近于實際數額。與其他指標相比較而言,HI指數更為理想,并且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可見,市場集中度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壟斷程度和市場結構情況。市場集中度高,則產業的市場壟斷程度也大。然而,僅用集中度作為劃分市場結構標準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其產業邊界不一定明確,沒有考慮替代品、地區因素以及邊貿因素,結果往往會夸大市場壟斷的程度。
產品差異
在產業經濟學中,產品差異被定義為企業在形成該企業提供的產品實體的要素上,或在提品過程的諸條件上,造成足以區別于其它同類產品,以吸引買者的特殊性。一般來說,產品的差別越大,就越能吸引顧客,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促進市場集中度的上升。
市場上的商品幾乎都是互有差別的,但是有差別的產品并不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因而相互之間又存在競爭。產品的替代性越強,表明廠商之間的競爭越充分;差別化越大,表明廠商對市場的壟斷特征越明顯。產品差異化通過同一市場的產品由于一些因素的構成,使得相同產品或相似產品之間有不完全的替代性。這些因素可以是客觀存在的因素,也可以是消費者偏好方面的主觀因素。
產品差異對不同的產業的影響也是存在差別的。一般來說,產品差異化對于市場結構的影響在產品差別較高的市場上比較突出。貝恩曾根據美國經濟中產品差異對不同行業部門影響程度大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產品差異對從事消費資料生產經營的行業,尤其是從事耐用消費品行業的影響非常大,而對于生產資料各行業的影響則非常小。這主要是因為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產品基本上都已經標準化了,這些標準不會因為生產者的不同而改變。
市場進入壁壘
進入壁壘指阻止新企業從“潛在性進入”變為“現實性進入”的因素。進入壁壘是市場不完全的一個主要的表現形式,進入壁壘的高低,意味著新企業進入市場的難易。若市場中某個行業固定資產大,技術復雜,專有性強,則在位企業相對于新企業擁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市場集中度會很高,反之亦然。
一般來說,市場結構與進入壁壘具有很密切的關系。在完全壟斷市場進入壁壘相當大,其它企業基本上是不可能進入的;在寡頭壟斷市場進入壁壘比較大,進出市場有比較大的障礙;在壟斷競爭市場進入壁壘比較小,進出市場比較容易和自由;而在完全競爭市場則沒有進入壁壘。
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市場進入壁壘
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市場進入壁壘的突破
外資公司進入中國以后,憑借自身的競爭優勢,已經實現了中國市場的結構性進入壁壘的突破。與此同時,中國在加入WTO之后,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將越來越少,外國直接投資進入中國市場所面臨的政策性壁壘也會日益降低。
外國直接投資對絕對成本優勢壁壘的突破 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研究大多表明,與市場的潛在進入者相比,市場上在位企業更具有絕對成本優勢,也即市場上在位企業能比潛在進入企業以更低的單位成本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絕對成本優勢產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在位廠商擁有知識產權和專有技術壟斷權,從而在生產技術上面具有優勢;另一方面在于已有廠商擁有更多的經濟資源,而新進入者卻不得不支付更高的投入要素價格。市場在位企業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在位企業通過經驗的積累和R&D的投入,可以保持一種成本上的優勢。由于生產經驗的積累,市場在位企業比市場潛在進入企業早進入市場,那么在位企業就會享有成本優勢。
與發達國家間的跨國投資不同,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跨國進入,優勢的配置剛好相反,在東道國直接投資參與市場競爭的跨國公司盡管是新進入廠商,但其資本實力往往比當地廠商更加雄厚,跨國公司的經營規模一般很容易達到最低效率規模,同時,跨國公司在管理、技術創新等方面往往比當地企業擁有更大優勢,為其突破發展中東道國的絕對成本優勢壁壘提供了有利條件。
外國直接投資對規模經濟壁壘的突破 規模經濟壁壘主要表現為,在某一特定的行業中,由規模經濟效應所導致的不同企業的生產成本差異,阻止一些新的競爭者進入。進入資本需要量壁壘與規模經濟密切相關。在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產業,最低的有效進入資本量是客觀存在的一種進入壁壘。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企業盲目地進入產業,進入壁壘在事實上失效。這種進入壁壘的失效主要表現為規模經濟壁壘以及進入資本需要量壁壘對于外國直接投資進入所起到的作用很小。這是因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的市場需求十分旺盛,導致規模經濟壁壘對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進入產業的抑制作用非常微弱;同時,受到經濟發展階段的制約,中國大部分行業的企業經濟規模都未達到一定的水平,沒能形成一定的進入壁壘。與中國企業不同,跨國投資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易受特定國家或地區市場容量的限制,它們的生產規模一般比較大,分支機構也比較多,可以在多個國家市場內配置資源,更易達到或接近經濟規模??傊?,對于跨國企業來說,克服規模經濟壁壘和進入資本需要量壁壘的實力是比較充分的。
外國直接投資對產品差異壁壘的突破 產品差異是指由制造和銷售過程中的質量、知名度、地點、時間、適用性等因素所形成的同類產品之間的差異。產品差異壁壘主要表現為已有廠商在產品市場中擁有新進入廠商所沒有的消費者偏好優勢。
一般來說,外資企業在中國擁有產品差異優勢。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為了長期占領東道國目標產業的市場和維持市場中的領先地位,會以產品當地化為目標進行適應型研發和創新,對原有產品和工藝進行改造和提高,開發創新產品以消除產品差異化壁壘。此外,外資企業積極從事廣告促銷等活動,從事廣告促銷活動的頻率相當高,用于廣告方面的投入也非常大。外資企業還很重視品牌效應,積極在中國注冊商標和低價或無償受讓中國已有的品牌。而中國大多數企業不具有保護商標和品牌競爭的意識,對于廣告的投入力度也大大遜色于外資企業。
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市場進入壁壘的重建
在外國直接投資突破中國市場進入壁壘之后,為確保自身在東道國市場的競爭地位,這些外資企業會憑借其競爭優勢在中國市場上重建進入壁壘。
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后,會采取一些列措施保持其在中國市場中所取得的主導地位,比如說加大投資力度和深度,同時利用其全球生產網絡,擴大生產規模,進而提高中國市場的規模經濟壁壘。這種做法在寡占市場表現得尤為普遍,在寡占的產品和行業中企業集中度一般比較高,跨國公司盡管數目不多,但是往往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這些公司有可能通過串謀、瓜分市場和操縱價格,以形成較高的進入壁壘,阻止潛在競爭者進入。
由于跨國公司往往擁有技術優勢,跨國公司還可以通過構筑技術壁壘強化其在中國市場上的優勢地位。此外,跨國公司還可通過一系列手段提高在中國市場的絕對成本壁壘,比如說利用內部分工優勢以及在供應資源上享有的價格優勢進行垂直一體化投資。最后,跨國公司還可以通過品牌控制、廣告活動提高中國產品的差別化壁壘??鐕镜钠放茐艛鄳鹇跃哂邢喈數碾[蔽性,其品牌擴張往往透過資本進入、企業并購來完成。
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市場集中度的影響
外國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市場的效應因東道國市場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如果東道國市場比較發達并且具有競爭性,外國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東道國的創新能力,主要途徑是通過提高競爭來刺激東道國公司提高和改進生產方法來提高生產率,或者通過接管一些生產效率低下的公司對東道國經濟產生有利影響。而在發展中國家,外國直接投資企業對東道國的投資進入在初始階段會增加東道國相關市場的企業數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場集中度,加強東道國的市場競爭。
下面對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集中度的影響進程進行一下回顧。改革開放初期,跨國投資以新建投資為主要形式??鐕顿Y進入之初降低了中國的市場集中度,并促進了市場競爭。由于中國的經濟結構完整、部門比較齊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跨國公司以并購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的比例增加。此時,就外國直接投資整體而言,行業集中度和行業內的市場集中度比較高。從行業來看,外國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服務業、供應業、通信業和房地產業,尤其是集中在汽車、洗滌用品、通信設備等行業。中國產業市場中過度競爭和競爭不足現象同時存在。這種情形造成社會資源被浪費而且資源配置效益低下制約中國的經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的進入加大了我國產品差別化程度,提高了市場進入壁壘,而且促使市場集中度呈現中快速提高的趨勢。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產業市場雖已呈現集中的趨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傮w而言,我國多數產業的市場集中度是比較低的。一些擁有半數以上的市場份額的大型企業往往是通過政府手段而不是通過市場手段取得的。如此,外國直接投資將有可能成為我們改善市場機能、提高產業集中度可以利用的手段。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全球生產網絡;跨國公司;國際分工
中圖分類號:F11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4543(2009)06-0009-08
近年來,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國生產的現象日益普遍,在國際經濟學界也激起了對于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網絡”(GlobalProduction Networks)的研究熱潮。理論界對于生產過程在國際間分工協作的正式關注起始于Porter的價值鏈理論,后來Ernst和Gereffi等人分別使用“全球旗艦網絡”(Global FlagshipNetworks)和“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Chains)的概念來具體反映這一現象,Henderson等人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和延伸,給出了更為明確而細致的全球生產網絡的概論,而關于對全球生產網絡現象的理論解釋則是從“生產分離理論”和“垂直專業化理論”等角度進行的,2002年的《世界投資報告》則對全球生產網絡的運行方式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總結。總體上看,這些文獻的分析側重于對全球生產網絡現象和組織特征的描述,但對于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過程、表現形式及其影響的研究仍缺乏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本文從國際分工和企業的性質角度探討全球生產網絡形成的基礎、模塊化生產方式的影響以及全球生產網絡的宏觀表現形式,從而對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做出較為完整的理論解釋。
一、全球生產網絡形成的基礎: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的融合
社會分工是市場和企業產生的基礎。市場和企業一經產生就互相依存,其動態的發展歷程是企業間分工與企業內分工矛盾運動的體現。經過長期斗爭,企業內分工逐漸成為主導社會分工的發展方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則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表現形式。進入全球化時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全球市場開放的結合,推動了企業的組織變遷,使其在世界范圍內構建其專業化生產體系。而與國際分工相伴生的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則日益融合,并為這一全球生產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社會分工與市場互相依賴并共同成長
分工與交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最早由斯密定理所揭示,而楊格的“經濟進步”原理則深刻闡明了勞動分工與市場規模共同成長的互動過程。分工的擴展必然帶來市場的擴展,而市場的深化又推動分工的進一步細化。正是分工背后的利益動態機制推動了分工與市場的良性循環,這也意味著分工的網絡效應使市場大小與分工程度相互依賴。這是決定分工發展和深化的根本因素。而市場需求的相對獨立性,也反過來影響著社會分工尤其是專業化水平的發展。
(二)企業內分工產生于社會分工并主導社會分工的格局
社會分工所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為企業內分工的產生提供了基本原動力。分工與專業化的經濟性歸根結底表現為生產費用的節約,而實現這種節約的基本途徑是分工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對于規模經濟而言,達到最低效率規模是某一環節從生產鏈中獨立出來的必要條件。不同的生產技術決定了不同的最低效率規模,但企業生產的最佳經濟規模則取決于現有的需求水平。在技術與市場的動態變化過程中,技術變革可以增加或減少最低效率規模,而市場規模的變動則可以改變最佳經濟規模的邊界。
分工與專業化不僅具有生產技術的屬性,還具有法律上的屬性,前者是基本的生產操作在技術上的分離,后者則是市場主體法律地位的獨立。這兩種屬性相互獨立,各有特點,其發展也呈現出非同步性,表現在某種操作在技術上的分離并不必然帶來該部門在法律上的獨立,而某市場主體法律地位的非獨立化并不代表其技術上的重新整合。但技術屬性是衡量分工與專業化程度的基礎,生產技術意義上的分工與專業化的深度決定了制度意義上分工與專業化的廣度。技術上的分離產生了新的最低效率規模和范圍經濟,從而具備了產生新的生產單位的可能性,從而為其法律地位的獨立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但技術上的融合同樣會改變原有若干操作部門的最低效率規模和范圍經濟的邊界,從而打破這幾個部門法律地位的獨立性,要求重新建立新的法律主體與之相適應,隨之必然帶來企業“一體化”的進程。
企業的出現雖然是分工的結果,但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化、科學技術的發展,企業內分工逐漸成長為社會分工的重要推動力量,進而主導了社會分工的格局。分工與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間接作用突出地表現在其促進了迂生產方式的發展――隨著分工與專業化的深入發展,生產的迂程度不斷加深,“在大部門工業領域中,在原料生產和最終產品的消費者之間所插入的專業化企業的網絡越來越復雜”。這種企業的網絡逐漸延伸到社會生產的各個角落,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與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進而使企業內分工成長為社會分工的核心,最終企業內分工的發展趨勢決定了社會分工的發展方向。
(三)社會分工的矛盾運動決定貿易與投資的共生發展
企業內分工與企業間分工的矛盾運動,體現了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運動,并促成一定的市場組織和市場制度的建立。企業為市場而生產,而企業將個別價值轉變成社會價值的“驚險的一躍”,受制于三個方面的因素:產品的生產成本、市場需求和市場交易效率。其中,市場交易效率的高低最直接地體現在交易成本的大小上,交易成本的存在阻礙了企業將內部分工轉化為外部分工。
在企業內分工與企業間分工的矛盾運動中,不平衡發展規律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動著企業與市場的共同發展。這種不平衡首先表現在企業內分工與企業間分工深化的速度不同。當企業內分工發展更快時,企業內部產生新的部門問的聯系和相互需求,但新的技術獨立部門的發展尚未達到最佳規模的要求,從而使企業間的分工落后于企業內分工,此時企業必須以擴大整體生產規模的方式來保持部門間的平衡,而這時企業的成長就表現為企業間的一體化或自身規模的擴大。當企業間分工發展更快時,企業間的充分分工能夠以更有規模效益的方式滿足企業對某一部門的特殊需求,而企業內部分工中同一部類的生產相比之下并不經濟,此時企業將放棄這一非核心生產環節轉而向市場尋求供給,進而表現出企業的分解或非核心業務的剝離(即通常所講的外包)。可見,企業選擇自己生產還是
選擇市場供給是由企業間分工與企業內分工的矛盾運動決定的,其背后的機制不僅有以交易成本為標志的交易效率的高低,更有生產成本的差異。其次,企業內分工的發展本身也是不平衡的,即企業內各部門或生產環節間發展速度不一致,這源于技術與市場的變動性。不同環節技術變革的發展及程度的差異使得最低效率規模的比率處于不斷變動之中,而不同產品或零部件市場需求的變化促使最佳經濟規模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這就勢必會造成某些生產部門的規模絕對地或相對地縮小或擴大,因此法律屬性上的獨立化與非獨立化成為分工專業化發展中常見的現象。
由此,在不平衡發展規律的作用下,企業與市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企業內部以資本為紐帶,以投資生產的方式來保證企業內分工的組織性與合理性,而在市場的環境中企業則以貿易的方式來維系企業間分工的順暢,從而使以企業為主體的貿易和投資共同構成經濟生活的基本面。
(四)國際分工的深化決定了貿易和投資的融合,并為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作為世界各國之間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國際分工將各國的市場和生產活動連接起來,為世界市場和世界生產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歷史上發生的三次科技革命都無一例外地推動了國際分工的大發展。新技術的應用通常表現為新設備、新工藝(或工序)、新的生產程序以及新能源的應用上,其結果促進了資本勞動比率的逐步提高。最低效率規模的提高要求有更大的市場需求與之相適應,而三次科技革命都帶來了世界市場的擴大和最佳規模的實現,促進了企業規模的擴張。由此,企業的貿易和投資越出國界而溶入世界也成為歷史的必然。
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技術和市場這兩個決定分工深化的因素同時得以突破,從而使國際分工帶動世界宏觀和微觀經濟運行的革命性變化。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其強大的技術擴散效應,不僅加快了原有分工環節技術屬性的分離,加速企業內分工以及產品內分工的細化,同時還促成多種領域以及多個生產環節技術的高度融合,使新的跨行業、跨部門的產業和產業組織不斷涌現,從而使現代的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的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和多樣化。而全球化則為新技術的應用和社會分工的深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
信息技術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不僅表現為信息產品部門的快速成長上,而且更突出地反映在信息技術及其產品的廣泛應用加快了經濟部門資本深化的速度,并極大地降低了交易和協調的成本。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日趨復雜化和大規?;?,新技術的產生要求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資本的投入,而信息技術的應用使邊際生產成本呈持續下降,低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在全球性的市場范圍內實現規模經濟對企業來講意義更為重大。世界市場的空前開放也為眾多的已達到最低效率規模的生產環節實現最佳經濟規模創造了全球性的需求條件,企業內分工的速度隨之加快,不僅使生產的各種環節更易分離,而且使企業各種職能部門尤其是為生產服務的非制造部門日益獨立。而信息技術的廣泛滲透不僅使各環節、各部門之間的管理與協調更加容易,還加速了知識與技術跨部門的溝通與傳播,進而使各分工環節更加明確化、細微化,同時不同環節之間的技術性融合也更加經?;?、綜合化,從而使企業組織變革不斷向專門化、扁平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伴以需求結構的高級化,即人們對于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趨向于高質量化、無形化、個性化和多樣化。高質量化要求企業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并擴大研發投資的強度。無形化更突出產品服務的價值而要求企業擴大市場服務的供給規模。個性化和多樣性則極大地壓縮了同一產品在同一地區市場的需求規模,從而迫使企業必須重視全球市場和范圍經濟的作用。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企業的規?;蛯I化發展并存,日益增長的業務外包與大規模的經營一體化并存,產品生產的區域化與銷售范圍的全球化并存,生產環節的跨國化與企業服務的當地化并存。在世界宏觀經濟運行中,則集中體現為國際貿易的高漲和直接投資的繁榮并存。在新的世界生產格局中,大企業與小企業同臺競技,而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則是其創造與實現價值的共同手段。得益于低成本貿易的連接,直接投資的環節可以根據企業的戰略意圖和各國的要素稟賦而自由分離,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引發中間產品和服務貿易的膨脹。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之間不再是單純的替代或互補關系,而日益融合在跨國企業的全球生產體系之下。
二、全球生產網絡形成的動力:模塊化生產方式的產生
世界經濟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時代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段時期,而之前的階段可以認為是經濟國際化時代??萍几锩捌渫苿拥膰H分工的深化,是經濟全球化進程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主導力量。信息技術革命催生了模塊化技術,而這一新的主導技術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應用又進一步催生了模塊化生產方式,從而推動了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
(一)模塊化是分工深化的產物
雖然模塊化作為生產原理具有很長的歷史,但是全球化時代的模塊化與古典理論中所涉及到的模塊分工有顯著的不同,可以歸結為三點:一是模塊本身的復雜性,二是模塊之間聯系規則的進化發展,三是以個別模塊的革新競爭為基礎的自下而上的系統創新等新的層次。因此,與早期的以工序垂直分解和標準化為主要內容的封閉產品結構相比,全球化時代的模塊化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更強調知識的分工,在其開放式的產品結構中每一個模塊都具有主動性和智能性且都具有發展成為獨立完整的產業部門的可能。模塊化不僅僅是將系統進行分解的行為,它還是一個進行有效整合的過程。如果將分工看成是系統分解的話,那么模塊化就是在分工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各個細分部分按照功能原則重新聚合的過程。
模塊化是分工深化的產物,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則推動了模塊化的全球實現。模塊化分工所產生的規模經濟是通過模塊化構件而不是產品獲得的,范圍經濟則是通過在不同的產品中反復使用模塊化構件獲得的。從目前世界各國模塊化分工的發展來看,適宜采用模塊化組織方式的行業一般有三個特征,即結構復雜、同步操作和不確定性。例如汽車、計算機生產等行業,其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每個配件不僅都能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也都能作為一個子模塊存在于整個系統中,每個配件的同步設計和生產又包含了創新的獨立性,而且模塊的分解化使得整個行業的風險得以分散。而子模塊所獲得的規模經濟和獨立發展,以及模塊系統風險分散化的實現,都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密切相關。由信息技術高度發展所推動的全球化,為模塊化的全球實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事實也表明,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了“模塊化”的大發展時期。
(二)模塊化對價值鏈的揚棄引發了生產方式的變革
Porter的價值鏈理論認為,可以把企業創造
價值的過程分解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聯系的增值活動。相比之下,價值鏈與模塊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圖1所示)。首先,價值鏈與模塊化都是把系統進行分解和整合的動態過程,而這一過程都是社會分工深化和細化的產物,沒有社會分工深化和細化就沒有價值鏈與模塊化的存在。不同之處在于,價值鏈的分解表現為增值環節的增多,模塊分解則表現為獨立價值功能的子模塊的增加。價值鏈的整合是把最優的不同增值環節進行重新聯結而構成一個新的價值鏈,而模塊整合則是根據某種界面標準整合具有不同價值功能的模塊,進而構成一個復雜的新功能系統。其次,相對而言,價值鏈側重于子系統之間順序式的上下游關系,價值鏈通常劃分為原材料、零部件、采購、生產、市場營銷、批零、服務等前后相繼的價值增值環節,而價值模塊更關注子系統之間平行式的立體網狀關系,模塊之間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前后相繼的順序關系,模塊本身能夠完成特定的功能,而其借助標準化的界面結構能夠和系統或其他模塊組成更復雜的系統,具有即插即用的特性。模塊化可以超越生產工序的前后關系,把完成同一功能的一系列工序結合起來構成“功能模塊”。因此,模塊化實質上是社會分工基于價值鏈的發展,是對價值鏈分工的揚棄,但模塊化更能適應高科技產業細微化和深度分工的趨勢,通過模塊化更容易建立一個彈性、動態的迅捷反應體系。
模塊化分工在生產領域的應用,引發了生產方式的變革。相同模塊的組合可以構成系統兼容的不同型號的產品,這種模塊化設計的思想打破了以公司為主的垂直式組織結構,形成了以產業為主的水平式組織結構,進而將競爭由垂直領域的企業競爭擴張到水平領域的產業競爭。每一個水平分工的參與者都專門經營產業總體鏈條中的一個價值節點或子模塊。由此,模塊化分工打破了大規模生產方式的流水線分工,生產系統的硬件、軟件、研發設計、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不可能再全部集中于一個企業內完成,這些不同的產業分散于不同的模塊供應商,即模塊部件由掌握專門技術的企業設計生產,最后再按照標準的界面進行產品的組裝。因此,與大規模生產方式相比,模塊化生產方式是一種柔性的生產方式。
(三)模塊化生產方式形成全球分工體系
‘模塊化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分割”生產流程,形成全球分工體系。據OECD的報告,跨國公司貿易以復雜制成品為最,尤其集中于交通設備、計算機與電子產品和電動機械產品,這些復雜制成品的價值鏈主要是由控制系統、硬件、應用軟件、服務、組裝等環節構成,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其中控制系統是各產業的核心模塊。由于各環節的特性、技術含量不同,對要素條件的需求存在差異性。因此,這些產業價值鏈的各環節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佳的地點發展,在全球范圍內采購、生產、營銷,形成全球的生產網絡。以計算機產業為例,美國是計算機的標準制定中心、研發設計中心,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主要是新產品和核心部件的生產中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是一般元器件的生產基地和部分整機的組裝基地。并且,具同步操作特點的模塊化生產方式留有廣闊的平行競爭的空間,因此在產業價值鏈的中端并存有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關鍵元器件的模塊供應者,并且隨著這些模塊供應商競爭實力的增強,其位置正不斷向上游產業發展。正是由于復雜制成品所具有的結構復雜和同步操作的特點擴展了模塊生產的空間,復雜制成品行業成為了全球化程度最強的產業之一,其生產日益呈現出生產過程的國際分散化和生產組織的一體化相共存的發展格局。
三、全球生產網絡的表現形式:貌離神合的“三位一體”
模塊化生產方式的產生及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深化發展,進~步推動全球經濟體向產品內分工、生產服務化和組織網絡化方向發展,這不僅將改變一國經濟和產業結構的運行方式,而且將對各國經濟的關聯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全球生產網絡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產品內分工”、“生產服務業”和“網絡化組織”這三個看似無關的現象,都無一例外地統一到全球生產網絡這一體系之中,成為全球生產網絡“三位一體”的表現形式。
(一)產品內分工:主導專業化生產布局
模塊化生產方式也可以理解為大規模定制,大規模定制是一種通過柔性和快速反應實現的多樣化和定制的新管理體系和模式,即對定制產品和服務進行個別的大規模生產。因此,從根本上說,模塊化是定制和大規模生產的結合,而全球化市場的空前擴張則成為兩種生產方式有效結合的關鍵。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模塊化生產揚棄了縱向一體化生產的弊端,不再把所有的生產工序都集中在一個企業內部,很多產品生產過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區段,被拆散并分布到不同國家進行,形成以工序、區段、環節為對象的分工體系,即產品內分工主導了當代國際分工的發展格局。
在產品內分工這種更為細致和發達的國際分工形態中,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仍是其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源泉。但模塊化生產所催生的產品內分工,擺脫了一體化生產方式中只能依據個別關鍵生產環節的有效規模作為整個生產系統的設計規模的約束,從而使全球化條件下實現的模塊化生產的規模經濟與傳統的一體化生產的規模經濟有著顯著的區別。通過產品內分工,有可能把對應不同有效規模的產出區段分離出來,安排到不同空間場合進行生產,從而達到節省平均成本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目標。而這一分工過程的實現,實際上造成生產均衡的轉移,即以前是由企業來調配和控制的內部生產均衡問題,變成了需要進行企業間調配和控制的外部均衡問題。由此,各國產業的分工正在演變成為世界性的產業分工,產業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它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一系列環節的國際經濟大循環和國際產業鏈的形成,從而使各國產業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日益加深。
(二)生產服務業:全球生產的黏合劑
在模塊化生產方式中,生產過程在全球范圍內分布,制造環節與服務環節在全球范圍內分離,由此所產生的不僅有生產外包的國際化,還有服務外包的國際化。實際上,正是通過國際服務外包,模塊化的生產過程才能在全球范圍內得以實現。
在模塊化生產方式中,模塊化設計是模塊化生產的價值核心,也是企業的最大價值所在。而制造與設計分離,則為企業獨立實現模塊化設計的價值、避免增加制造成本,提供了極為現實的選擇。實際上,在許多高新技術生產領域,為了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像制造部、財務部、人事部和客戶服務部等所有不在企業核心價值鏈上的功能部門都被剝離,而企業的人力和財力則傾注于創造知識產權、設計和市場開發等功能上。例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后有不少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如蘋果、HP、IBM等賣掉原有的制造工廠從而成為“沒有工廠的制造業企業”,其完全放棄加工制造業務是為了專門從事產品
開發、品牌經營和市場營銷等知識密集的生產服務業,而像思科、EMC、SUN等新建立的從事電子產品和設備供給的企業一開始就不從事加工制造而是委托供應商進行生產,他們都是模塊化生產過程中制造模塊與服務模塊分離的典型例證。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無疑為生產服務業的大發展提供了極好的契機。
與消費不同,生產業是市場化的非最終消費服務。作為其他產品或服務生產的中間投入的服務,生產作為一種軟性生產資料正越來越多地進入生產領域,并對提高經濟效率和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吧a部門乃是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商品生產部門的飛輪?!弊鳛槿蛏a過程的“黏合劑”,生產業正成為現代世界經濟增長的牽引力和經濟全球化的催化劑。
現代生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業,它不僅改變了服務產品的內容、性質,并且擴大了其在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業,正在成為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貨物商品競爭能力的關鍵投入,更是企業構成產品差異和決定產品增值的基本要素,而新型服務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部門,則構成國家競爭能力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決定性因素。由模塊化所推動的生產服務業在全球范圍內的深入拓展,標志著國際服務業從全球經濟增長的客觀結果迅速轉變為世界貿易擴張的前提條件。如今,在國際經濟領域,不僅國際服務業的直接投資增長迅速,而且國際服務貿易也成為了外國直接投資的基本補充,與商品貿易一起構造了全球生產體系中的重要環節而隸屬于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網絡之中。
(三)網絡化組織:全球生產的微觀主體
模塊化生產打破了工業時代傳統的原則和價值觀念,重塑了生產的微觀組織基礎。在模塊化生產中,編碼化的設計知識成為生產的核心,而制造業規模、制造業地位的重要性明顯弱化,從而使工業時代所創造的垂直一體化模式因不能提供市場所需要的靈活反應能力而受到極大的挑戰。相比之下,模塊化生產方式需要企業內部、企業與企業、企業與供應商、企業與合作伙伴、企業與顧客之間更有效的集成與團隊精神,即需要新的生產組織形式與新的生產方式相適應。于是隨著全球供應商和全球契約制造商的出現,全球分工體系和生產體系得以形成,進而催生了模塊生產網絡。在模塊生產網絡中,傳統的組織邊界正在消失和瓦解,企業不再是自我封閉的利潤實體,而是全球生產網絡中的一個節點,企業在網絡中的定位成為國際競爭的一個關鍵因素。
從本質上講,模塊化推動的專業化分工的演進,使以往處于企業內部的分工環節逐漸隨市場范圍擴大而獨立為一個新的行業,它們之間必要的協作由內部控制性協調轉入平等交易協調,但這并不能改變其經濟技術上原本存在的必然聯系。同一價值網絡上的企業盡管在法律上可以是獨立的,但在它們之間的交易關系不是一個最終商品市場而是一個中間品市場。因此,國際企業問往往采取中長期契約來組織交易,而不是純市場意義上的交易關系。在這種契約關系下,企業間的直接協調和必要的直接信息溝通仍然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在跨國公司所組織的全球模塊生產網絡內,企業之間的往來是緊密的、長期的、較多穩定性的、頻繁的交易,而不是松散的、短期的、隨機的、一次性的交易。在這種全球生產網絡中,企業組織呈現柔性化趨勢,其定制化生產方式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復雜性和多變性。
建立在模塊化基礎上的大規模定制,可以根據顧客的要求安排生產,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并以減少庫存的靈活制造方式,不僅通過降低成本擴大需求,還通過網絡式生產組合擴大供應,從而創造出比傳統市場模式更大的市場容量。如果說亨利?福特因創辦“福特流水線”而成為工業化時代大批量生產的楷模,戴爾無疑則是以大規模定制化生產而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典范。雖然兩者都以創建大企業而名載史冊,但后者卻以其龐大的全球分工體系,在跨國公司之間(在母國和東道國兩個層次上)、跨國公司與母國的體系外公司之間、跨國公司與東道國公司之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分工合作網絡,從而將全球經濟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帶領世界走向史無前例的全球化時代。
四、小結
關鍵詞:建設工程 造價管理控制
1 建設前期工程造價控制
項目建設前期,是指項目立項、進行可行性研究的投資決策階段。這一階段對建設項目工程造價的控制,在總體上起到決定性作用。建設廠址的選擇、投資方案的選擇以及項目在技術上和經濟上是否可行,無一不對工程造價產生重大影響,決定著項目未來的命運。
2投資決策階段工程造價控制
2. 1合理確定建設標準
建設項目標準, 應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出發, 區別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等級、不同功能, 合理確定。建設標準定得過高, 會脫離我國的實際情況和財力、物力的承受能力, 增加造價, 浪費投資; 定得過低, 將會妨礙技術進步, 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 2合理選擇建設地區
建設地區選擇的合理與否, 不僅影響著項目投資的高低, 建設工期的長短, 建設質量的好壞, 還影響到項目建成后的經營狀況。建設項目的選擇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第一是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費地的原則。在項目建成投產后, 可避免原料、燃料和成品的長途運輸, 減少費用, 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 使企業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可縮短原料、燃料和消費產品的運輸距離, 減少流通時間, 加快流動資金的周轉速度, 充分發揮資金的作用, 有利于企業產品在品種、質量等方面與消費者溝通, 隨時調整企業的經營。
2. 3合理確定項目的經濟規模
長期以來, 我國不少地方和企業, 不顧經濟規模和布局的合理性, 重復引進, 重復建設, 使項目投資和資源嚴重浪費。在規模效益顯著的產業中按照規模經濟的原則組織生產和建設, 使生產力得到合理配置,資源得到綜合利用, 真正把規模效益發揮出來。
2. 4選擇先進適用和經濟合理的可行工藝
對于擬定采用的工藝, 除了必須保證能用指定的原材料按時生產出符合數量、質量要求的產品外, 還要考慮與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條件是否相適應, 特別要考慮到原有設備能否利用, 技術和管理水平能否跟上等。
2. 5合理選用設備
要盡量選用國產設備, 要注意進口設備之間以及國內外設備之間的銜接配合問題, 要注意進口設備與原有國產設備、廠房之間的配套問題, 要注意從國外引進專用技術、技術訣竅或專利權的許可證及各種技術資料。
3 設計階段工程造價控制
設計階段是控制工程造價很重要的階段。有資料表明,在項目決策及設計階段,影響工程造價的可能性為30 %~75 % ,而在施工階段影響工程造價的可能性只有5 %~25 %。由此可見,控制工程造價的關鍵,在于施工前的投資決策和設計階段,而在項目決策后,控制工程造價的關鍵就在于設計。
3.1 整頓設計市場
當前設計市場較為混亂,一些不具備設計資質和設計能力的單位和個人,也搞起可行性研究和設計工作,通過分包、轉包從事無資質或業余設計,擾亂了設計市場,因而一些工程設計質量得不到保證,造價控制更無從談起。有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禁止,通過立法,整頓規范設計市場,引進市場競爭機制,推行工程設計招投標,這樣才能有利于設計水平的提高和工程造價的控制。
3.2 實行設計獎懲制度,明確經濟責任
長期以來,忽視設計階段的工程造價控制,在設計中重技術輕經濟的現象時有發生。工藝設計人員認為工程造價是概預算人員的事,與已無關。設計中即使做概算或預算,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為的干擾。技術上的創新能得到廣泛認可,而工程造價控制卻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反而要承擔風險。這種現象應予糾正。
3.3 重視方案設計及方案的工程經濟分析
方案設計是設計過程中控制投資的第一道關口。設計方案是否優化,直接影響工程投資和工程建設的綜合效益。因此,必須把方案設計階段的投資控制作為起點,采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加強經濟論證。
實行限額設計
限額設計是在合理規劃、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將投資按照工藝、土建、水、暖、電等專業分配在一定的限額內,各專業按分配的投資額控制設計,不突破所分配的限額。這就要求設計人員有強烈的工程造價控制意識,精心設計,進行多方案比較。限額設計并非盲目追求低造價,而是堅持實事求是,優化設計,通過技術比較和經濟分析,力求在技術先進條件下經濟合理,達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價的目的。
4建設項目發包階段工程造價控制
控制建設項目發包階段工程造價的有效手段和積極推行建設工程招投標制。具體應做好以下幾主要工作。
4. 1合理確定招標工程標底
標底是招標工程的預期價格, 是招標者對招標工程所需費用的自我測算和控制, 也是判斷投標報價合理性的依據。標底價格應由成本、利潤、稅金等組成, 一般應控制在批準的總概算(或修正概算) 及投資包干的限額內。必須指出的是, 雖然目前我國招標工程的標底大多是在工程概算或施工圖預算基礎上作出的,但它不完全等同于工程概算或施工圖預算。編制一個合理、可靠的標底還必須考慮工期、質量、材料差價、投標工程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招標工程范圍等因素。
4. 2通過招標方式選擇好施工隊伍
在招標投標過程中可以看出, 所謂“標”主要是招方與投方對工程項目的施工圖預算。如果雙方施工圖預算是吻合或是很接近的, 則投標單位中標的可能性就大, 反之, 則中標的可能性就小。當前, 除了施工圖預算之外, 施工單位的資質、信譽、管理水平等也是決定能否中標的重要因素。
4. 3嚴密工程承發包合同
通過招標投標選定了施工隊伍, 既可簽定建設工程承發包合同。合同的訂立, 使得工程造價進一步明確、清晰, 投標書中已明確的合同條款在簽定時不得更改, 合同價即為中標價。合同價應盡量一次包死, 不留活口。合同價若采用可調價格, 則應約定調整的范圍。對于雙方的招標投標活動中的承諾也應一并寫進合同或補充合同條款中, 以免在承攬工程開工后反悔而互相扯皮, 從而影響工程進度和工程隱形造價(工程使用中的維修費用) 的提高。
4. 4對工程所需的材料和設備實行科學的采購供應和管理
在工程造價中, 材料、設備費用所占的比重很大, 其采購供應和管理是否科學, 不僅直接影響工程質量, 而且影響著工程造價。
5 施工階段工程造價控制
5.1 推行跟蹤審計制度
由造價工程師對建設項目的投資進行施工全過程跟蹤控制。首先按照預算確定投資控制目標,即投資支出預算,相當于施工預算。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對實際的投資支出與預算的投資進行比較,對出現的偏差進行分析,找出原因,予以修正。
5.2 制定先進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施工組織設計方案,是保證工程施工順利進行、確保工程質量、有效地控制工程造價的重要環節。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的交叉銜接,合理確定人工、材料、機械的組織方式,對各種施工方案進行技術上、經濟上的分析對比,找出最佳方案,盡量降低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從而降低工程造價。
5.3 材料設備采購
建設投資中材料、設備費所占的比重很大,一般約占70 %左右。建筑材料的質量,如磚、瓦、灰、砂、石、三材等原材料及梁、板、柱等預制配構件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工程的質量,其價格也直接影響到工程造價。在施工階段,對主材和設備的采購,應在了解市場行情的基礎上,貨比三家,進行采購。對價差大的大宗材料或價值大的設備,應盡量由建設單位自購,或由施工單位和建設單位共同確認后采購。
6 竣工結算階段工程造價控制
工程結算將決定建設工程成本,最終確定工程造價。它關系到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的切身利益。在工程結算中,既要防止施工單位高估冒算,也要防止建設單位片面壓價,同時還要防止社會上一些工程預結算審查機構把關不嚴,導致國家建設資金損失浪費。
7 建設項目峻工后造價控制
竣工驗收的項目在辦理驗收手續之前, 必須對所有的財產和物資進行清理, 搞好竣工決算。及時、準確地審核建設項目竣工決算是控制工程造價的最后一個環節。
7. 1搜集資料, 打好基礎
由于在施工中經常會出現各種變化, 如地質條件的變化, 材料的代換, 工程量的增減等, 使得在工程竣工決算時, 應付給施工企業的工程價款總額往往不等于施工圖預算(或標底) 所確定的工程造價。因此, 為了有效地防止通過虛報、多報材料量、工程量、高套定額、重復計算等方式, 套取工程款, 加大工程造價, 建設單位應根據實際發生的變化, 及時將設計變更、工程簽證、隱蔽工程驗收等情況記入臺帳, 為及時、準確地審核建設項目竣工決算打好基礎。
7. 2做好建設項目竣工決算的審核工作
7.2.1 以圖紙為主, 審查工程量計算是否準確
審查所報工程量是否與設計圖紙、工程變更所要求的工程量一致, 超出設計圖紙要求而無簽證的工程量不予以認可; 對于多個施工單位的工程項目, 要審查有無幾個施工單位同報一個工程項目進行結算的情況; 審查有無重復計算工程量的情況, 防止施工單位將同一分項工程分別混入其他工程進行決算; 審查工作量是否按定額規定的分部分項計算規則計算。
7.2.2 按定額規定, 審查單價套用是否正確
審查所列各分項工程的預算單價是否與預算定額的預算單價相符, 其名稱、規格、計量單位和所包括的工程內容是否與單位估價表一致; 對換算的單價, 首先要審查換算的分項工程是否是定額允許換算的, 其次審查換算是否正確; 對補充定額和單位估價表, 要審查補充定額的編制是否符合編制原則, 單位估價表計算是否正確。
一、政企分離是中國基礎設施產業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的關鍵
在中國基礎設施產業現行政府管制體制下,鐵路運輸、通信、電力、煤氣和自來水供應等基礎設施產業的主要業務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壟斷經營的。[1]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與監督執行者,又是具體業務的實際經營者。這就決定了這種壟斷的性質是一種典型的行政性壟斷,而不是基于自然壟斷要求的經濟性壟斷。這種高度政企合一的政府管制體制的主要弊端是:基礎設施經營企業沒有市場主體地位,當然就沒有生產經營的重大決策權;壟斷經營使企業缺乏競爭活力;基礎設施服務價格的形成機制不能刺激成本效率;相對單一的投資渠道使基礎設施產業的投資不足。其結果使基礎設施產業的供需矛盾十分嚴重。在這方面,英國也有相似的經歷。英國在40年代中期,對基礎設施產業曾實行了大規模的國有化運動。當時,英國政府組建國有企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在政府與企業之間建立一種直接聯系,表現為各政府部長對所屬國有企業直接任命企業董事會成員。這就使企業董事會必然對政府部長負責,無條件地接受部長們的行政指令,企業管理者只能進行具體的操作性業務。這種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特殊關系,實際上構成了以政企合一為特征的政府管制體制的基礎。在這種體制下,以部長為首的有關政府管理部門隨時可以利用其對企業的控制權,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國有企業經常被政府當作干預宏觀經濟的工具。由于許多國有企業在特定經營領域具有法定壟斷經營地位,因而它們缺乏競爭活力和經營風險。此外,政府要提供基礎設施產業所需的投資,由于政府財力的有限性與基礎設施產業所需投資巨大性之間的矛盾,致使許多基礎設施產業投資不足,引起了很大的供需矛盾??梢姡谟A設施產業原有政府管制體制下存在的問題與中國基礎設施產業現行管制體制的主要弊端具有驚人的相似性,而這種相似性的根源就在于兩國的政府管制體制都是以“政企合一”為基本特征的,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體制性通病。而消除這些通病的唯一有效途徑就是改革這種“政企合一”的管制體制。
80年代初,英國以電信產業為開端,相繼對電力、煤氣和自來水供應、鐵路運輸等主要基礎設施產業進行了重大的政府管制體制改革。其改革的中心內容是,從根本上調整政府與企業間的關系,即把原來由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的政企關系調整為由政府間接控制企業主要經濟活動的政企關系,實現從以政企合一為特征的政府管制體制向以政企分離為特征的體制過渡。英國十多年的改革實踐證明,新體制促進了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鄭海航等,1996),提高了基礎設施產業的經濟效率。這無疑為中國基礎設施產業政府管制體制改革提供了一個有經驗支持的重要思路。
政企分離在基礎設施產業政府管制體制改革中的關鍵作用表現為:在政企分離的管制體制下,企業才能形成作為市場主體所必需的經營機制;政府則從基礎設施產業的壟斷經營者轉變為競爭性經營的組織者,從而提高政府管制的效率。英國在基礎設施產業實行政企分離的管制體制后,政府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企業根據政府頒發的經營許可證的有關條款,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從而實現了企業經營機制的根本性轉換。目前,由于中國在基礎設施產業還是實行政企合一的政府管制體制,企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活動,特別是較大的投資項目一般都由國家計劃安排,企業沒有實質性的生產經營決策權;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與企業自身物質利益沒有密切聯系;如果企業發生虧損,則由政府財政進行填補,企業感受不到經營風險。因而,企業缺乏有效地開展市場經營活動的活力、動力和壓力(王俊豪,1993)。借鑒英國的基本經驗,要使中國基礎設施產業的國有企業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特點的經營機制,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把政企合一的體制改革成為政企分離的體制。
實行政企分離的政府管制體制后,企業將擁有生產經營決策權,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同時,許多基礎設施產業和業務領域具有自然壟斷的性質,只存在一家或極少數幾家企業。這就會產生一種扭曲社會分配效率的潛在可能性,即這些企業有可能利用其市場壟斷力量,通過制訂壟斷價格,降低服務質量等途徑謀取壟斷利潤。在就在客觀上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以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對此,英國實行政企分離的管制體制后,重新確定了政府管制的新職能,主要包括:(1)制定有關政府管制法規;(2)頒發和修改企業經營許可證;(3)制定并監督執行價格管制政策;(4)對企業進入和退出市場實行管制??梢?,在基礎設施產業實行政企分離的政府管制體制后,政府并不是讓企業放任自流,而是通過重新界定政府管制的新職能,以間接控制企業的主要經營活動。這體現了“放小管大”的改革原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制效率。這為轉變中國基礎設施產業的政府管制職能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范式。
二、競爭是提高基礎設施產業經濟效率的根本性途徑
競爭對經濟效率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它能刺激生產效率(企業內部效率)和配置效率。在一個競爭性環境中,只有效率較高的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優勝劣汰規律會迫使企業想方設法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在不完全信息的現實中,競爭還能產生一種信息發現機制,打破任何企業對信息的壟斷,迫使企業按照包括正常利潤在內的成本訂價,從而促進社會配置效率。有關理論研究和實踐證明,競爭對經濟效率的促進作用同樣適用于基礎設施產業(DieterHelm,TimJenkinso-n,1997)。而且,基礎設施產業的競爭還使政府管制者能獲得較多的管制信息,緩解管制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有利于提高政府管制效率。
在英國基礎設施產業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的實踐中,在對競爭作用的評價和如何促進競爭方面有許多經驗教訓。由于英國基礎設施產業管制體制的重大改革是與私有化相伴進行的,這就容易給人們一種假象,似乎私有化本身就能促進經濟效率。但從本質上分析,真正促進效率提高的是市場競爭。例如,英國政府對電信和煤氣供應等產業實行重大管制體制改革的初期,通過出售原來國有企業的股份實行企業所有制變革(即私有化),雖然這些企業(如英國電信公司、英國煤氣公司等)的所有制發生了變化,但由于沒有對這些產業原有的壟斷性市場結構進行重組,這些企業的壟斷性市場地位并沒有發生變化,不存在市場競爭的壓力。這種改革結果未能刺激企業提高經濟效率。因此,一些學者認為:英國基礎設施產業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的一個教訓是,英國政府對私有化的熱情過高,在制定政府管制體制改革方案時,經常對競爭和管制政策的一些基本問題沒有進行必要的考慮,就急于把國有企業轉變為私人企業(JohnVickers,GeorgeYarrow,1988,PP.314—316)。更明確地說,所有制變革對提高基礎設施產業經濟效率的作用很不明顯,經濟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所采取的促進競爭與改進管制效率的政策措施(GeorgeYarrow,1989,PP.52—69)。從正面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之所以能促進基礎設施產業的經濟效率,主要是因為英國政府以促進競爭作為重要改革目標,雖然在某些產業、某個改革階段,英國政府出于對政治因素的考慮,沒有把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放在應有的地位,但從總體上分析,英國政府相繼采取的一系列管制政策都是以強調競爭的作用為主要內容的,表現為政府管制體制的改革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強化競爭機制的過程。
中國的基礎設施產業一直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壟斷經營的。但近幾年來,在一些基礎設施產業中也出現了市場競爭,而且產生了可喜的成效。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中國的電信產業(張宇燕,1995)。1994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簡稱“聯通公司”),這標志著打破了建國以來中國電信產業由郵電部獨家壟斷經營的格局。這是中國電信產業政府管制體制的一個重大改革措施,為在中國電信產業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創造了制度條件。聯通公司成立后,對通信設備和技術進行了巨額投資,開發和采用世界先進通信技術,促進了中國電信產業的生產效率(王平,王文,1996)。同時,競爭也促使中國電信產業的產品和服務價格不斷下降(林陽,1997)。此外,競爭促使企業提高服務質量,縮短了消費者電話待裝和維修時間。這些都有利于促進社會配置效率。
雖然中國電信產業的市場競爭機制尚處于初期發育階段,但它已顯示出對生產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巨大促進作用,證明了在基礎設施產業運用市場競爭機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因此,中英兩國的政府管制體制改革實踐都證明,競爭是提高基礎設施產業經濟效率的根本途徑。中國目前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改革基礎設施產業的管制體制,有效地運用市場競爭機制,以提高基礎設施產業的經濟效率。但這里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基礎設施產業的競爭應該是下面要討論的有效競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提高經濟效率的目標。
三、有效競爭是制定政府管制政策的目標導向
基礎設施產業需要巨額投資,這些投資的專用性很強,一旦投資就難以挪作他用,沉淀成本很大?;A設施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在一定的產出范圍內,單位產品成本會隨著產出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基礎設施產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自然壟斷性,表現為巨大的規模經濟性(或者說,顯著的成本弱增性)。[2]即在自然壟斷性的基礎設施產業,由一家或極少數幾家企業壟斷性經營能使成本效率最大化。這就要求政府制定限制進入的管制政策,以保證基礎設施產業的規模經濟性。但這會導致壟斷企業放松內部管理和技術創新,使實際達到的生產效率大大低于可能達到的最大生產效率,即導致生產低效率;同時,壟斷企業還可能憑借其市場壟斷力量,通過制訂壟斷高價以謀取壟斷利潤,從而導致配置低效率。這意味著為克服市場壟斷所造成的生產低效率和配置低效率,就應該允許較多的企業進入產業進行競爭性經營,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以刺激經濟效率。這就要求政府制定允許新企業進入產業的管制政策。這樣,基礎設施產業的政府管制政策制定者總是面臨著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的兩難選擇。
顯然,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具有對立性的一面,為了達到最大產業經濟效率,對于一個明智的政府管制政策制定者來說,需要同時兼顧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把兩者協調起來。這就是克拉克首先提出的有效競爭問題(Clark,1940),但國內外對有效競爭的衡量標準一直爭論不休。筆者曾論證,有效競爭是一個由企業適度規模和適度競爭相結合的區域狀態。在某一產業中,只要企業的規模達到最低適度規模(或最小經濟規模)要求,同時,在該產業中,市場競爭度能保證競爭收益大于競爭成本,即處于適度競爭范圍。那么,這個產業就基本上處于有效競爭狀態(王俊豪,1995,第6—37頁)。這可以作為衡量有效競爭的一個標準,也可作為政府制定基礎設施產業管制政策的一個參考依據。
從英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的經驗教訓看,中國在制定以有效競爭為導向的基礎設施產業政府管制政策時,可考慮采取“自然壟斷性業務與大量非自然壟斷性業務相分離”的政策。因為,從總體上而言,基礎設施產業具有自然壟斷性,但在特定的基礎設施產業中,總是既有自然壟斷性業務,又有非自然壟斷性業務。顯然,對于自然壟斷性業務,應該只允許一家或極少數幾家企業經營,以維護規模經濟;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的規模經濟不顯著,可由多家企業進行競爭性經營。對同一產業的不同性質業務實行區別對待才能實現有效競爭。但在實際操作中,這需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區分自然壟斷性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二是如何分離這兩類業務?對于第一個問題,根據自然壟斷的性質,基礎設施產業的自然壟斷性業務主要是指那些固定網絡性操作業務,如電力、煤氣和自來水供應產業中的線路、管道等輸送網絡業務,電信產業中的有線通信網絡業務和鐵路運輸中的鐵軌網絡業務。其它領域的業務則屬于非自然壟斷性業務。第二個問題相對而言比較復雜,這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對自然壟斷性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實行垂直一體化經營的范圍經濟(economiesofscope)。如果這種范圍經濟性不顯著,那么,經營自然壟斷性業務的企業就不宜同時經營非自然壟斷性業務,即政府應對這兩類業務實行企業“經營權”的分離,以有效地抑制企業利用自然壟斷性業務領域的壟斷地位,運用企業內部業務間交叉補貼(如對壟斷經營業務制訂高價,對競爭性業務制訂低價)等戰略手段,排斥在非自然壟斷性業務領域的競爭企業的市場行為。例如,1989年英國對電力產業實行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電力生產、輸送和銷售業務實行“經營權”的垂直分離,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電力輸送業務由新組建的“國家電網公司”獨家經營,但該公司不能同時經營屬于非自然壟斷性業務的電力生產和銷售,這些業務逐步實行多家企業競爭性經營。但是,如果自然壟斷性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之間的范圍經濟相當顯著,若對這兩類業務實行“經營權”的垂直分離,就會增加產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允許企業實行垂直一體化經營,但要求企業對自然壟斷性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分別實行財務上的獨立化,以監督和控制企業運用內部業務間交叉補貼等反競爭戰略。在英國的電信、煤氣供應產業政府管制體制改革中,就是采取這種管制政策的(當然,這并不一定是最優政策)??梢姡瑢ψ匀粔艛嘈詷I務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的分離既可采取“經營權”的分離,也可實行企業財務上的分離。對這兩種不同程度“分離”方式的抉擇,主要取決于垂直一體化經營的范圍經濟性。
總之,在基礎設施產業實行有效競爭的一個比較可行的管制政策思路是:首先區分自然壟斷性業務與非自然壟斷性業務,然后把自然壟斷性業務從其它業務中獨立出來,由一家或極少數幾家企業壟斷性經營,政府以這類業務作為管制的重點,建立模擬競爭機制的管制機制;而對非自然壟斷性業務則由多家企業競爭性經營。政府對經營壟斷性業務的企業或者不允許其同時經營競爭性業務,或者對不同性質的業務實行獨立核算,以控制企業利用自然壟斷性業務領域的壟斷力量對其競爭企業采取反競爭戰略,從而較充分地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在總體上使整個基礎設施產業處于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競爭狀態。
四、按照經濟原理制定基礎設施產業的管制價格
建國以來,中國在基礎設施產業主要不是根據一定的經濟原理,而是較多地考慮非經濟性因素來制定管制價格的,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其客觀原因是,基礎設施產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僅是國民經濟中其它生產部門的投入物(或稱“上游產品”),其價格水平直接影響眾多生產部門的成本和最終售價,而且也是廣大居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其價格水平直接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費用。因此,政府為了控制通貨膨脹,使大多數居民在工資增長速度不高的情況下仍能提高實際生活水平,就對基礎設施產業制定較低的管制價格。其結果是,基礎設施產業的固定成本(主要表現為投資)基本上由政府負擔,管制價格構成中的成本主要是可變成本。根據政府管制經濟學中的價格管制理論,政府制定管制價格的三個主要目標是:刺激企業的生產效率,維護企業的發展潛力和促進社會配置效率。顯然,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這種不符合經濟原理的價格管制體制,不僅缺乏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刺激,企業沒有自我發展的潛力,而且,由于許多管制價格低于邊際成本,這也不符合社會配置效率的要求。可見,這種價格管制體制的經濟性能是不理想的。不僅如此,這種價格管制體制在實際運行中,還必然存在與政府對價格管制的初衷相悖的現象:由于較低的管制價格不能刺激企業的生產效率,企業缺乏自我發展,不斷擴大經營規模的能力;同時,政府作為主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唯一的投資者,由于受財力的限制,無力對基礎設施產業持續地進行大規模投資,以適應基礎設施產業的發展需要。作為一種必然結果,基礎設施產業的供應能力與需求存在很大缺口,許多生產企業為此不得不中斷正常生產,從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1992年中國因缺電而損失的工業產值達5473—7293億元(爾仁,1994)?;A設施產業的供需矛盾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為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改革我國基礎設施產業現行價格管制體制勢在必行。
英國在基礎設施產業政府管制體制改革前,政府在制定管制價格時,也經常首先考慮政治因素,其次才考慮經濟因素,因而不能刺激企業提高生產效率。英國對基礎設施產業價格管制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實行最高限價模型,即RPI—x價格管制模型,RPI為零售價格指數(即通貨膨脹率),x是政府對企業所規定的生產效率增長率,政府對x值作周期性調整。由于零售價格指數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外生變量,企業要取得較多的利潤,就只有通過努力使生產效率的實際增長率高于政府規定的x值。這就促使企業自覺優化生產要素組合,進行技術革新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由于英國的價格管制模型不直接控制企業利潤,企業在政府規定的最高限價下有利潤最大化的自由,只要企業善于經營,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就能取得較多的利潤,從而使企業能不斷得到自我發展。此外,由于英國政府對電信、電力、煤氣供應等基礎設施產業所規定的x值都大于零售價格指數,而且有不斷調高的趨勢(StephenJ.Bailey,1995,PP.318—321),這意味著RPI—x是一個負數,企業每年必須把價格下降丨RPI—x丨,這使消費者能從企業效率提高后享受較低的價格,有利于提高社會配置效率。因此,英國的價格管制模型具有較好的經濟性能。
根據中國基礎設施產業現行價格管制體制存在的問題,并借鑒英國的經驗,中國價格管制體制改革可采取的一種基本思路是:逐步以經濟原理為基礎,建立高效率的價格管制體制。目前特別要重視以下幾個基本問題:
1.管制價格應具有刺激企業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功能。由于被管制企業通常具有市場壟斷力量,這要求管制價格制定者首先能識別企業的兩種利潤來源:即較高的生產效率和市場壟斷力量;然后,客觀評價企業應該達到的一般成本水平。在此基礎上確定一個已基本剔除企業利用市場壟斷力量謀取利潤的因素的最高限價,以維護社會分配效率。企業在規定的最高限價下,要取得較多的利潤,不斷得到自我發展,其前提條件是只有通過技術革新,加強內部管理等途徑以降低成本水平,提高生產效率。英國的RPI—x最高限價模型就具有這種經濟功能。但筆者認為,中國不能照搬英國的這種價格管制模型,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的許多產品價格(特別是生產資料價格)還處于價格調整階段,零售價格的變動幅度較大,如果基礎設施產業的管制價格與零售價格指數掛鉤,企業的利潤水平就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零售價格指數變動的幅度,從而將大大削弱管制價格對企業生產效率的刺激。
2.確定一個適應的管制價格調整周期。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基礎設施產業的生產效率將會不斷提高,成本水平會相應地下降。這就要求政府對管制價格進行周期性調整。管制價格的調整周期對企業利用“政府管制滯后效應”(regulatorylag),[3]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積極性會產生直接影響:如果管制價格調整周期太短,由于基礎設施產業的投資回報期較長,這就會抑制企業通過大規模投資進行技術革新,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積極性。相反,若管制價格調整周期太長,這雖然會刺激企業進行大規模投資,以取得投資的長期效益,但會使現實的成本水平大大低于當時核定的成本水平。這就不僅會使企業取得過多的利潤,也會因企業能輕易取得利潤而削弱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的刺激。而具體的管制價格調整周期則應根據特定基礎設施產業的特點而定(如英國在電信、電力等產業的管制價格調整周期一般為4—5年,而自來水供應產業為10年)。
3.價格管制不僅要因產業而異,而且要因同一產業不同性質的業務而異。由于各基礎設施產業的技術經濟特征存在很大差異,政府在制定特定產業的管制價格時,應該考慮到該產業現有的和潛在的生產率發展水平,作為制定管制價格的重要依據。同時,如前所述,在許多基礎設施產業都存在自然壟斷性業務和非自然壟斷性業務,價格管制主要是針對自然壟斷性業務,以防止少數企業濫用其市場壟斷力量謀取高額利潤;而在非自然壟斷性業務領域,由于多家企業競爭性經營,競爭機制會自動調整價格,因此,政府只需制定指導性價格。這有利于加強價格管制的針對性,提高價格管制效率。
參考文獻:
Baumol,W.J.,1997:"OntheProperCostTestsforNaturalMon-opolyinaMultiproductIndustry",AmericanEconomicReview67:809-822.
Clark,J.M.,1940:"TowardsaConceptofWorkableCompeti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30:241-256.
DieterHelm,TimJenkinson,1997:"TheAssessment:IntroducingCompetitionintoRegulatedIndustry",OxfordReviewofEconomicPolicy13:1-14.
GeorgeYarrow,1989:"DoesOwnershipMatter?"in(intoVeljan-ovskiced.),Privatization&Competition:AMarketProspectes.Lond-on:Billings&SonsLimited.
JohnVickers,CeorgeYarrow,1988:Privatization:AnEconomicAnalysis.Massachusetts:TheMITPress.
Sharkey,W.W.,1982:TheTheoryofMaturalMonopol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StephenJ.Bailey,1995:PublicScctorEconomics.Hampshive:Ma-cmillanPressLimited.Viscusi,W.K.,Vemon,J.M.andHarrington,J.E,1995:EconomicsofRegulationandAntitrust.Massachusetts:TheMITPress.
爾仁,1994:《我國電價改革與電力工業的發展》,《經濟研究參考》1994年第164期。
林陽,1997:《電信業:競爭的時代要來了》,《lià@①望》新聞周刊1997年第4期。
張宇燕,1995:《國家放松管制的博弈》,《經濟研究》1995年第6期。
鄭海航、馬懷寶、高旭東,1996:《英國國有企業體制改革考察》,《經濟學動態》1996年第5期。
王俊豪,1993年:《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企業競爭》,《中國工業經濟研究》1993年第9期。
王俊豪,1995年:《市場結構與有效競爭》,人民出版社。
王平、王文,1996:《中國聯通致力電信傳輸現代化》,《人民日報》(海外版)1996年11月1日。
注釋:
[1]在中國,電信產業的無線通訊服務領域雖然已初步形成了幾家企業競爭性經營的格局,但在有線通訊服務領域,郵電部仍居壟斷經營地位。
關鍵詞:東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1)04-0045-04
我國地域廣闊,在城鎮化進程的多方面因素影響下,各地區的城鎮化速度和水平呈現出區域差異,尤其是東西部之間。相對于西部地區來說,東部地區具有區域地理條件優勢,城鎮化起點高,人口密度大,是我國城鎮網絡較健全的經濟核心區,具備城鎮快速發展的優勢,對勞動力的需求和容量大,外來勞動力流入形成的準城鎮人口較多。西部地區盡管有著煤炭、石油、天然氣、礦產等豐富的資源,但由于氣候、地貌、土壤、水資源和交通設施等方面的弱勢,經濟實力較弱,城鎮化進程緩慢。這種先天條件的不同使得東西部地區在城鎮化進程中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研究基于東西部城市的實地調研情況,將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省嘉興市和甘肅省蘭州市城鎮化進程進行對比,探討二者異同的深層原因及東西部進一步推進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一、東西部地區城鎮化現狀的對比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鎮作為一個地區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公共服務的中心,開始受到各地區的重視,促使我國逐漸進入快速城鎮化時期,但東西部的城鎮化速度和城鎮體系建設卻有著很大差異。從2008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來看,我國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地級以上市91個,縣級市162個。西部地區(包括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地級以上市60個,縣級市63個。不僅東部地區縣級市較多,其建制鎮的數量、增長速度和人口聚集度也遠遠超過西部地區,快速城鎮化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使東西部人均GDP差距越來越大。
被調研的嘉興市和蘭州市人口數量相當,但具有不同的發展歷程,蘭州市作為西部重要城市,甘肅省的省會,較嘉興市具有更久遠的發展歷史和更重要的發展地位,1985年蘭州市全市的城鎮化率已達到49.5%,工業總產值為54.1億元,遠高于嘉興市的城鎮化率15.6%和工業總產值32.7億元。但隨著東部經濟的快速發展,2008年底嘉興市的工業總產值為3,839億元,接近蘭州市工業總產值的3倍。目前,嘉興市下設南湖區、秀洲區、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轄嘉善縣、海鹽縣2個縣以及平湖市、海寧市、桐鄉市3個縣級市,有建制鎮53個,總面積3,915平方公里。蘭州市現轄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紅古區五區,及皋蘭、榆中、永登三縣,有建制鎮32個,總面積13,086平方公里。嘉興市面積不足蘭州市的三分之一,但所轄的縣級市和建制鎮較多,城鎮化體系更為健全。表1列出了2000年~2008年嘉興市和蘭州市城鎮化率,二三產業比重和人均GDP的數值。
從表1的人均GDP數值可看出嘉興市的經濟水平已超過蘭州市,但城鎮化率始終較低。城鎮化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匹配反映了我國東西部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盡管東部地區經濟實力和二三產業就業比重普遍高于西部地區,但是除少數大城市外,很多東部地區存在城鎮化滯后現象,原因在于東部地區的城鎮雖然有大量打工人群涌入,但這些人并未在城鎮長期居住形成城鎮人口。西部地區恰恰相反,建國初期,以發展重工業為主的西部缺乏吸納大量勞動力的民營企業和非農產業的發展以及小城鎮的建設,城鎮化進程中更多地表現為農民大量外出務工,農村人口急劇減少導致城鎮人口比重相對提高[1],而整體收入水平提升有限的現象??梢?,僅從城鎮化率,即非農業人口比重難以比較東西部的城鎮化水平。
東西部地區出現的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不匹配現象也與我國的戶籍制度、醫療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密切相關。在嘉興市的實地調研中發現東部農民雖然從事非農產業,在附近城鎮打工,但居住地仍然是農村,“小富即安” 和“離土不離鄉”的思想嚴重減緩了農民轉市民的速度。而蘭州市中,轉為城鎮人口的無地農民存在就業難,外出務工不穩定及收入水平低等問題。經濟的發展與城鎮化建設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過程,城鎮化離不開經濟的增長和產業的發展,它必須建立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既不能過度超前,也不能過度滯后,必須與經濟發展適度同步。因此,東西部地區應當采取恰當的政策措施,進行制度創新,促使東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進程與經濟發展狀況相匹配。
二、東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的異同分析
1.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東西部地區城鎮化的異同分析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是我國自后,開始重新重視城市建設,城市得到快速發展的時期,雖然這一時期東西部城市均從較差的經濟基礎起步,但城鎮化的速度和特征卻有所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東部比西部地區具有地理優勢和基礎設施環境優勢,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以嘉興市為例,東部地區的地理優勢為嘉興市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加上優越的資源和廉價勞動力,促使鄉鎮企業和農村工業在改革開放后迅速發展,為城鎮建設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良好的交通條件帶來的可通達性,使城鎮與農村,城鎮與城鎮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和便利,有力的推動了城鎮化進程。西部地區較東部地區缺乏沿海區位優勢、運輸優勢、氣候優勢。資金匱乏、技術落后、地形復雜,使西部地區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大。蘭州市部分地區由于氣候原因導致水資源匱乏,資金和地形原因導致基礎設施落后,限制了工業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從目前情況看,由于較好的投資環境和已經形成的物質環境基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外資、內資、產業、要素、人口還會繼續向東部集聚。
(2)民營經濟不發達,使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進程更多的依賴政府推動,形成自上而下的動力機制;與之不同的東部地區依靠民營經濟為城鎮化奠定經濟基礎并產生內部動力,形成自下而上的動力機制。20世紀80年代的嘉興,抓住農村改革機遇,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發展;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推動了區域特色經濟的形成;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嘉興進一步抓住國家優化資本結構試點、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城鎮化等機遇,實現了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工業城市的跨越。盡管當時的勞動力非常廉價,但非農產業就業的收入依然比農業經營產生的收入高,這種要素收益差異,拉動部分鄉村人口開始向城鎮轉移。非農產業發展帶來的就業機會,迅速提升了二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企業對規模經濟的追求,使農村土地和資本具有集中趨向,形成了城鎮化的促動力量。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形成大量民間資本,加上周邊大城市的輻射,使嘉興市的城鎮受到工業和經濟基礎的支撐,得以快速發展。而西部地區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緩慢,在資金狀況上與東部地區存在巨大的差距。沒有政府的推動,城鎮化進程非常緩慢。在蘭州市的調研中,以皋蘭縣為例,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均是以政府的財政支持為主。農民收入低,資金少,缺乏城鎮化意識,自身動力的不足使其更多的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
(3)東部地區產業發展的速度明顯快于西部,成為城鎮化的重要拉動力。20世紀90年代,嘉興市深化鄉鎮企業改革,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同時,建立特色工業城,形成規模較大、產業集聚度高、有創新能力、有產品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現代工業園區,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提升城鎮化水平的產業拉動力。蘭州市作為老工業基地,重工業的發展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雖然也強調特色產業的建設,但由于自然條件、區位條件、水資源及基礎設施條件的限制,在招商引資方面難以與東部地區抗衡,使其二三產業的發展力度不足。
2. 本世紀以來東西部地區城鎮化的異同分析
根據世界各國城鎮化的經驗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當城鎮化率超過25%~30%時,地區經濟將進入加速發展期,城鎮化率超過60%~70%時,地區經濟進入成熟而緩慢的發展期[2],目前嘉興市和蘭州市均屬于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期,基于2000年以來二者城鎮化進程的異同分析,存在著以下一些特征。
(1)一些東部地區逐漸出現城鎮化進程的滯緩現象,與西部地區城鎮化缺乏產業支撐形成對比。東部地區出現的城鎮化滯緩現象并非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就業機會增加過少造成,而更多的是由于“離土不離鄉”的政策原因。從嘉興市的調研情況看,80%以上農村勞動力實現了非農就業卻依舊生活在農村,還有部分農村居民一邊務農一邊打零工。由于不愿意失去土地的保障,他們更愿意“離土不離鄉”。而“小富即安”的思想又阻礙了鄉鎮企業家進一步創業的熱情,家族型的小企業盛行,大型龍頭企業較少,惡性競爭普遍存在,既不利于產業的集聚和升級優化,也不利于城鎮的進一步開發建設。西部地區在這一時期恰恰相反,城鎮化的政策促進中心城市進一步擴張,城區面積不斷擴大,無地農民逐漸轉變為市民。與此同時,二、三產業帶來的就業機會仍顯不足,更多的失地農民外出務工或在家待業,產業發展仍是西部地區推進城鎮化的一個瓶頸。
(2)東部地區的二三產業需要通過規模化和規范化來優化升級,西部地區二三產業需進一步開拓和發展,形成層級體系。嘉興市城鄉GDP總量、人均GDP均已達到較高水平,但城鎮的經濟競爭力不強,簡單的、以成本優勢為主的加工業在經濟中的貢獻率較高,這種以資源和勞動為主的產業,一方面給鄉村生態環境帶來相當的問題; 另一方面就業人員多為外來打工人員,不具備就業的穩定性,難以促使城鎮人口長期穩定的聚集,使其城鎮化明顯落后于工業化,第三產業也難以得到充分發展,目前,嘉興市第三產業產值所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國水平,成為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塊“短板”。此外,城鄉恩格爾系數差異不大和城鎮化水平不高并存的現象,也說明無論城鎮和農村都存在低端消費服務供給過剩而高端消費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與此對應的蘭州市多為具有壟斷性質的大型企業發展良好,而中小企業和推動小城鎮發展的民營經濟發展不足??梢姈|部地區第二產業仍處于較低層次,需要通過規模化和規范化,進一步提升其競爭力;西部地區產業層級體系不夠完善,需要以公平的競爭環境和金融政策的支持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
(3)西部地區小城鎮建設不足與東部地區小城鎮眾多形成對比。盡管西部一些地區城鎮化率較高,但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小城鎮發展的不足,使得西部地區的總體經濟水平較差,城鄉差距大,二元結構明顯。東部地區與之相反,小城鎮數量較多,二三產業就業比重高,但城鎮化率較低帶來的城鎮人口聚集不足,將阻礙東部地區的產業升級和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因此西部地區應鼓勵小城鎮建設,而東部地區應促進城鎮人口的聚集和分工協作,加強中心鎮和城市的高端建設。
(4)東西部教育水平存在差異。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口素質的提高和城鄉文明的溶合,并通過改變就業結構、勞動組織結構和物質空間結構,影響城鎮化進程[3]。但在教育水平方面,西部明顯落后于東部。從調研數據看西部具有較高的文盲率和較低的高素質人才比重。教育水平的落后和人才的匱乏,嚴重制約了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進程。
(5)東西部地區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為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和進一步推動城鎮化進程奠定了硬件基礎。在積累了較好的經濟基礎之后,嘉興市開始重視農村地區的發展,通過行政干預手段,將部分財政、稅收用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加快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蘭州市自2005年推行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交通、生活和通信設施不斷完善,促進了農業現代化和非農產業的發展,部分城市農村地區通過“城中村”改造轉為市區[4]。這為城鄉協調發展和進一步通過城市滲透,推進城鎮化進程奠定了基礎。
(6)東西部地區不斷改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制度,但保障層次普遍不高,無法徹底解決城鄉發展的種種矛盾。目前,養老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在嘉興和蘭州市已基本實現全面覆蓋,但提供的保障水平難以滿足農村居民進城之后的生活保障。針對失地農民開展的職業技術培訓所發揮的作用有限,大部分農村勞動力仍缺乏一技之長,自身就業能力不強,因此在經營個體經濟或打工的同時,希望保留農村戶籍作為“退路”,土地也成為城鄉發展的矛盾焦點。這些問題將阻礙著東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進程。
三、對東西部地區推進城鎮化的政策建議
基于東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的異同分析,對東西部地區進一步推進城鎮化的政策建議如下:
一是東部地區應發展中心鎮和大城市,提升現有城鎮的城鎮化水平,加強高端基礎設施建設。西部地區在發展大城市的同時,應加快小城鎮建設,完善城鎮體系。
東部地區大中小城鎮同步發展,使其城鎮的總體數量不宜再擴大,為了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應盡量節約用地,提升每個城鎮特別是中小城鎮的人口容量、經濟規模和基礎設施水平,將重點城鎮發展成為功能健全的城市。根據聯合國有關城鎮發展方面的規劃建議,城鎮發展的基礎設施投入與GDP之比應該為1. 5%~4% ,而我國目前僅為0. 14%~0. 87% ,遠遠不能滿足城鎮化的要求。因此,東部地區可加大對重點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中心城區――副城――重點鎮”的層次有序的城鎮體系。西部不僅缺乏具有輻射作用的大城市,而且小城鎮建設也起步不久。因此,應當一方面進一步發展若干基礎條件好,交通便利的原有大城市,使其發揮強有力的輻射作用;另一方面,鼓勵和扶持中小城鎮的發展,密切各級城鎮之間的聯系,以及城鎮與周圍農村的聯系,逐步形成以特大城市、大城市為核心,以中小城鎮為網絡的城鎮群落,促進城鄉經濟的溶合。
二是國家政策應向西部傾斜。西部地區相對于東部地區資金匱乏,經濟實力較弱,內部動力機制不足,更需要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陀^上說,中國東西部地區城鎮的非均衡發展,既是歷史過程的沉淀和延續,又是政策戰略導向作用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國家在東部投入大量資金,修建各種基礎設施,給予東部企業種種優惠,在沿海地區設立特區、開放城市、保稅區等,極大地推動了東部地區城鎮化進程。而西部地區,盡管近年國家一直強調西部大開發,但實質性政策和財政支持仍然較弱。
三是針對城鎮化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問題,東部地區應當加快制度創新步伐,消除農民轉市民的后顧之憂。中心鎮和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產業和人口的集聚。東部地區需要通過制度創新,包括戶籍制度、醫療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進一步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準城鎮人口向城鎮人口完全轉化。
四是東西部二、三產業需進一步優化升級,強調特色,協調發展。城鎮水平的提升離不開大型企業為龍頭的產業支撐,目前我國東西部城鎮的二三產業多數仍處于低端,以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為主,技術含量、品牌價值和質量信譽都比較低,需要通過區際合作,學習國內外先進技術,改變經營管理理念,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增強經濟規模,加大研發力度等,逐漸提高產品層次和技術含量。此外,也必須提升城鎮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意識,為當地企業和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引導和服務。針對東西部產業發展的不同特征,東西部地區應發揮各自優勢,協調發展,避免惡性競爭。
五是西部地區需要通過資金整合、城鎮經營、金融體系構建等理念,解決城鎮化的資金瓶頸。鑒于西部資金匱乏的情況,緊依賴政府難以解決巨大的資金缺口,應當借鑒多方經驗,譬如采用“集中財力辦大事”的經驗,使有限的財政支持資金得以整合,發揮杠桿作用;采用小城鎮經營理念,調動參與人的積極性,吸引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共同推動小城鎮建設;采用構建金融體系的經驗,促使金融機構的介入和金融業的發展,將儲蓄及時向投資轉化,以基礎設施資源為抵押,為城鎮化建設籌集資金。
六是東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需進一步提升教育水平,培育人才,提高人口素質,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目前我國東西部地區的教育水平均有待提升。但相對于東部、西部由于要素收益較低,基礎設施環境較差,對人才的吸引力度更弱。因此,西部一方面要加大對科技和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強與大城市及國際之間的學術交流,以教育、文化、科技為支撐,加快科研院所與企業的聯合,提高人口素質,培育高級人才,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改善城鎮基礎設施,提升高級人才的收入水平,吸引大學生和高級人才遷居西部,為西部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向昌學.西部應走綠色城鎮化之路[J].西部大開發, 2006(1):29-30.
[2] Northam R.M. Urban Geography(2nd edn)[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79:65-67.
[3] 王 雷.東西部城市化差距的原因及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2003(7):11-15.
[4] 蔣貴凰,胡翠玲,宋迎昌.新農村建設的階段特征和重點與難點分析――基于蘭州市的調查研究[J].鄉鎮經濟,2009(8):19-23.
Comparative Study on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in China
Jiang Guihuang1,Song Yingchang2
(1.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Urba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CASS, Beijing100005,China)
[關鍵詞]智能終端;經濟特征;政策引導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028
1前言
根據工信部《移動終端白皮書(2012)》的詞條定義:智能終端是具備開放操作系統平臺、PC級計算能力、多樣的人機交互界面和快速接入功能的一類設備總稱。目前正式進入民用領域的產品包括手持設備、車載智能終端、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未來會多方向延伸。
11手持設備
代表物為智能手機。配有獨立操作系統、獨立運行空間、由用戶選擇安裝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應用,并支持以無線技術實現移動通訊網絡接入,如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系列手機。
12車載智能終端
融合了衛星遙感定位系統、車輛黑匣技術及里程定位系統,能用于對汽車的全方位管理。包括:駕駛管理、行車安全管理、電子站牌控制、智能集中調度等。谷歌推出“Android Auto”及一系列配套設施正在實現這一切。
13智能家居
以住宅為平臺,利用安全保衛技術、家居遠程控制技術、綜合布線技術將住宅設施高度集成,構建便捷的家居生活管理系統,顯著提升家居舒適性、人文性、環保性。
14可穿戴設備
整合到用戶的皮膚或配件的便攜式終端??纱┐髟O備在硬件中載入各種服務,通過軟件支持以及數據交互實現復雜操作。
2智能終端市場現狀與前景
21智能終端市場現狀
211產品邊界擴大
隨著技術成熟,市場外延不斷擴展,智能終端產業在智能手機之后的拓展方向更多的是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包括手表、健康醫療設備和智能眼鏡等在內的可穿戴設備供應鏈還不成熟,有望在近年經歷過市場培育期,在未來某個時期實現爆發增長。而物聯網更將帶動傳感器、信息采集、數據挖掘、存儲、網絡帶寬、服務器等周邊產業需求。
212創造巨大經濟效益
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調研顯示:2014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13億部,較2013年增長26%,在中國市場,2017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將超過46億部,市經濟規模達到7405億。智能手機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革新,進而促進移動移動互聯生態圈的構建,而智能手機僅僅只是智能終端的一個子類,咨詢公司Gartner的報告表明:一單位汽車半導體消費價格將從2013年的310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359美元,整體汽車半導體市場規模將從2013年的262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365億美元。在數十個諸如此類的細分市場共同作用下智能終端市場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
213積極研發和推廣
近年來,全球各大廠商均加大對產品的研發投入,以我國華為公司為例:華為將每年收入的10%用于設備開發,2014年,華為公司在技術和研發環節投入近400億元,同比增長28%,過去十年華為在該項上投入累計達1880億元。同時從傳統媒介質到社交網絡,最新智能設備新聞正快速地在全世界用戶之間廣泛傳播,而推廣的載體也許正是智能設備本身。
22智能終端未來前景
221智能終端衍生市場
未來智能終端類產品將并不只具備單一功能或服務,而是可以和其他行業緊密結合形成特定智能終端進入特定行業的運行服務中,例如智能快遞終端 就是一個基于物聯網對各種信息進行整合分析處理智能設備,能夠快速對快件進行識別、監控和管理。不斷拓寬的行業范圍將成為未來智能終端市場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222經濟發展主導行業
在現時世界經濟整體疲軟的背景下,智能終端開發和制造行業始終保持著高速的增長和高于平均水準的利潤率,可靠預計增長勢頭可以保持數十年,以目前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判斷,智能終端市場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之一,未來市場份額將影響在國際經濟體系的話語權。
3未來智能終端市場經濟特征
經濟學理論表明當某種商品成為了消費主流被市場接納,其發展態勢將難以遏制。據公開數據顯示:未來在個人市場和企業級市場,智能終端市場均擁有著巨大的增長容量,這對軟硬件廠商而言意味著更多的市場需求和經濟利益。接下來的幾年里,應用服務、互聯網與智能終端將以高度統一的形式實現相互融合,產業價值鏈盈利體系逐步轉變,服務和應用帶來的利潤占比繼續提升,作為移動互聯生態系統的入口,智能終端可以上傳和載入應用服務,凸顯專業化服務的終端優勢。未來智能終端的形態和作用具有無限可能性,互聯網廠商、汽車廠商、家居廠商和網絡運營商都可能加入對智能硬件市場的開發和爭奪之中。整個智能終端市場在創造巨大的規模經濟效益的同時,將會帶來高達千萬個就業機會,并協調優化其他社會生產活動以創造更多經濟價值。未來智能終端市場會表現出以下特征。
31資本積累迅速
2007年第一部進入民用市場的智能手機后僅8年時間,智能終端市場積累起數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蘋果公司市值超過7200億美元(2015年7月12日數據,下同),谷歌公司市值3638億美元,小米公司在短短5年內市值估價突破450億美元,終端產品加工生產的制造型企業富士康實現收入大幅增長。數據表明智能終端市場的發展相比較傳統行業具有爆炸式增長的特點,得益于其處于耐用品消費市場前沿地位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改變,經濟學理論指出革命性的工業品出現往往會顯著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未來這種現象還會持續存在,極高的市場活躍度會吸引大量風險投資基金注入,資金來源的增加進一步擴大了市場規模。
32新興市場崛起
包括中國、東南亞、印度和拉美地區未來將全球廠商的主要戰場,Gartner報告稱智能手機在亞太、東歐和拉美增長率最高,分別達到741%、316%和557%。在印度,2013年智能手機個人用戶為7600萬,但是到了2018年預計會增長到2792億。未來高度的市場容量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面對新興市場的機遇和挑戰,無論是國際老牌廠商,還是中國的新興廠商,都需要做好準備。
33科技進步推動市場持續擴張和利潤增長
未來隨著進入操作系統和軟件開發的開發者數量增長,更多新技術將被使用于已有產品線和新開發的產品線上,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零售市場里可選智能終端類別增加,新一輪的利潤積累將通過科技進步推動生成。
34與傳統行業融合創造經濟效益
智能終端市場可以作為傳統行業的填充和更新,盡管目前引入智能終端到生產流程的行業并不多,但是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行業配套智能終端產品來徹底改變自身的生產經營模式,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產經營效率,減少運行成本,智能終端市場的發展在未來將會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
4我國智能終端市場未來發展
中國正成為全球智能手機等手持設備最大消費市場,預期未來當智能終端產品形態進一步豐富,中國的市場潛力將得到進一步的釋放,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里,面對空前的發展機遇同時,行業內競爭也勢必會更加激烈。我國智能終端市場風險和機遇并存。伴隨智能終端的普及和應用模式的不斷創新,中國市場獲得了爆發式增長,迎來了創業者和投資界的共同關注,未來數年仍屬于行業初創期,中國的華為、小米、魅族等廠商可以繼續享受快速的規模增長和資本積累。而智能終端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不確定的,誰抓住新的浪潮新的空窗就能夠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我國消費市場需求區別于歐美是本土廠商對國際廠商的優勢所在,結合中國市場特色的產品有利于本土廠商在新一輪市場競爭中取勝。有機遇就會有風險,由于市場是公平的,國際資本的進入對本土廠商發起有力的挑戰,市場的淘汰機制會是使本土企業面臨發展陣痛。中國企業未來有可能在整個智能終端產業鏈里攫取的價值比例比傳統行業更低。主要原因是中國企業不注重知識產權的積累和保護,而國外公司則已經通過大量自有專利形成競爭壁壘。我國智能終端市場未來發展需要注意以下四點。
41注重本土市場
市場研究公司弗雷斯特公司最新報告表明到2015年我國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已經達到44%,意味著其進入大眾市場,不再是一項小眾的解決方案,但中國市場依舊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具體表現在消費群體的擴大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在智能終端其他細分領域,中國市場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未來本土市場的需求潛力決定了本土智能終端產業鏈的持續繁榮。
42本土企業創新發展
經歷了由免費開源的安卓操作系統帶來的黃金發展期和在低端機市場的拼殺時期之后,本土企業首先需要加大對于核心專利保護力度,防止國際廠商的專利戰爭。積極研發自主操作系統以形成完整的生態鏈來進行系統性盈利,擺脫目前依賴硬件或者某一服務的單一盈利模式。最后,在未來幾年本土廠商必須扭轉目前智能設備的處理器,內存等核心部件由國外壟斷供應的不利局面,加大對半導體產業,國產芯片的研發投入,在產品線的兩端改變粗放發展模式,完成由“市場紅利”向“創新紅利”的轉變。
43產業政策支持
未來政府需要有意識的調整產業結構,引導行業有序、健康發展。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將智能終端產業列為經濟發展主導產業,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智能終端產品開發,在稅收、審查、政策等方面給予廠商扶持。
二是國家重點實驗室投入創新信息耐用消費電子產品的開發工作,鼓勵智能終端廠商創新發展,面向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熱點,加快實施智能終端產業化和規?;媱潱С盅邪l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前瞻性產品。促進硬件與服務匹配發展。
三是鼓勵數字企業智能終端建設及集群化,支持數字企業試點工程和數字企業產業區建設。
四是鼓勵制造加工企業與半導體、芯片、應用企業合并形成產業鏈。推動移動通信、軟件企業和制造工廠在產品訂單、大額采購等方面的緊密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我國智能終端的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44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增長
通過大力發展智能終端行業未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由高增長,高能耗的“庫茲尼茨增長”模式向技術創新為特征的“熊彼特增長”模式轉型,經濟結構的優化需要前沿行業的有力支撐,智能終端產業對于我國經濟轉型增長具有深遠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5結束語
未來智能終端的經濟特征在于產品融合、廠商融合和行業融合,終端之間不再是相互獨立的,他們創造的經濟價值也并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存在在社會生產生活各層級相互反應創造價值。智能終端市場的經濟體量在未來會進一步擴大,市場的競爭博弈代表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國本土廠商需要立足本土市場厘清形勢、把握機遇、規避風險、堅持創新從而在未來智能終端市場的競爭中獲得優勢。
參考文獻:
[1]IDC:2014年中國智能終端市場10大預測[J].集成電路應用,2014(2):43
[2]飛揚全球移動終端市場發展趨勢[J].世界電信,2013(11):58-62
[3]張靜論我國移動智能終端的專利保護[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4]中國智能終端單季出貨近億臺――IDC中國智能終端市場季度跟蹤報告稿[J].微電腦世界,2013(3):106
關鍵詞 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 拉美地區共同市場 經濟績效
東亞與拉美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起點不同,拉美是世界上最早探索經濟一體化促進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地區之一;而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則非常滯后,1967年成立的東盟真正開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時間是1976年。然而,經過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實踐,兩個地區經濟整合的績效卻表現出越來越大的差異。
區域一體化的貿易績效比較
1、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貿易創造效應
在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最顯著和直接的效應是由貿易創造效應帶來的區域內貿易量的擴大。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亞是世界上對外貿易增長最快的地區。1980-2009年的30年間,東亞地區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3.7%上升到28.01%;同期,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這一數值由15.29%上升至2000年的19%,2009年又下降至12.9%,歐盟則從41.4%下降到36.6%。雖然在1980年,東亞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還小于其余兩大經濟體,遠遠低于歐盟,可是到2009年,卻已經超過了NAFTA,目前東亞在世界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約為28%。另一方面,東亞地區也是區域內貿易發展最迅猛的地區。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的統計,1980-2009年東亞地區的內部貿易額從773億美元上升到3,48萬億美元,累計增長約45倍,而東亞與區域外的貿易額僅增長了10多倍,東亞區域內貿易比重從22.4%穩步上升到44.67%,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額占比則由77.6%降至55.3%。克魯格曼認為,當地區內部貿易占該地區貿易總量的比重大于或等于50%時,這個貿易區才是有效率的。顯然,按照此標準,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有效率的。
貿易結合/密集度指數是衡量區域內各經濟體貿易關系的一個綜合性指標。根據我們的計算,中日韓及東盟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結合度指數絕大多數都超過1,一些經濟體之間的指標甚至超過3。而且,從總的趨勢來看,中日韓及東盟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結合度在從1995年到2006年的10多年間基本上一直處于上升趨勢,這說明東亞地區經濟體之間的貿易依存關系變得愈來愈緊密。東盟內部的進(出)口貿易結合度也是顯著上升,到2006年兩者都超過了4。在東亞,這四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結合度普遍上升,這同地理上相互接近、簽署FTA以及跨國公司加強了域內分工網絡等有密切關系。
2、拉美一體化組織的貿易創造效應
拉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對區域貿易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隨著一體化組織的建立,各國之間逐步相互降低關稅、限制非關稅壁壘,以實現區域集團商品的進口自由化,同時成員國還采取提供優惠待遇、將稅收列入貿易自由化計劃、對區域外商品實施共同對外關稅制度等措施鼓勵貿易自由化,促進了區域內貿易的發展。以拉美自由貿易同盟(LAFTA)為例,該組織11國在1962-1973年12年內,消除了大部分關稅和其他限制,互惠貿易協定使得拉美各國在LAFTA區域內的出口和總出口都有明顯的增加。LAFTA總出口由1962-1964年的平均82.5億美元增加到1979-1981年平均753.2億美元,在20年的時間里增加9倍多,各國區域內部的出口總量則從1962-1964年的平均6.24億美元增加到1979-1981年的104.7億美元,更是增加了15倍多。而LAFTA區域內出口占總出口的比例從1962-1964年的平均7.6%上升到1979-1981年的平均13.9%,提高近2倍。此階段,區域內的出口和區域外的出口都有大量的增加,說明此階段的貿易額主要是因為一體化協定的簽訂而被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因為排斥區域外國家的貿易導致區域內的貿易轉移。安第斯集團內部關稅減免率達75%,相互間的貿易額從1969年的0.78億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14億美元,約增長17倍多;1960-1980年期間,中美洲共同市場(五國)地區內出口總額從0.30億美元增至9.94億,增長31倍,中美洲共同市場地區內部貿易額已占該地區出口總額的20%;加勒比共同體地區內出口總額從2130萬美元增至3.5億美元,增長15倍。整個拉美地區內出口總額從7.49億美元增至138.82億美元,增長逾18倍。
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事件和政治動蕩導致了拉美經濟一體化的停滯和倒退,使得一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解體或名存實亡。在80年代債務危機期間,拉美區域內貿易下降了36%,恢復到60年代初的水平。1990年以來,拉美區域一體化在開放地區主義指導下得到恢復和強化。從1990年開始到2000年,拉美區域內部大部分團體的內部貿易每年的增長率都接近和超過10%。這期間整個拉美區域內貿易占其對外貿易的比重達到19.5%。進入21世紀以來,整個拉美地區的一體化進入良性快速發展的階段。拉美區域內出口增長的幅度超過了對外出口的增長速度,比如2004年拉美區域內出口增長達到34.3%,高于同期區外出口增長17.5%的增速;2006年區內出口增長為25%,也超過了21%的區外出口增長幅度。然而,開放的地區主義在弱化拉美經濟一體化的“封閉性”的同時,也稀釋了區域一體化的貿易創造效應。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統計,1997年南方共同市場的區域內貿易額相當于各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5%,而2006年這一比例只有14%。目前整個拉美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國間的貿易額大約為其對外貿易總額的15%左右。而東盟2000年區內貿易比重為24.7%,2005年上升為28%,比1990年FFA成立前的18.8%增加近10個百分點。
3、對兩地區域內貿易擴大的比較和解釋
東亞的區域內貿易比重比拉美的區域內貿易比重高得多,但是在區域一體化組織東盟內部,其區域內貿易的比重卻與拉美一體化組織的水平相近,這說明區域貿易協議并非是推動區域內貿易發展的唯一成因,例如跨國公司的分散化生產也是促進東亞區域內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鐕緦⒁环N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分解為若干個部分或環節,并根據各部分或環節的不同特點將其配置到最有優勢的區位,其最直接結果是大量中間產品的跨境流動,導致中間產品貿易量迅速增加。因此,衡量一體化過程的貿易創造效應需要用更加精確的模型進行測算,但從邏輯上看,由于相互之間降低關稅、減少貿易限制措施,兩個地理上相鄰且貿易密切的國家達成貿易協議更有可能產生貿易創造效應,而不是貿易轉移效應。
在實證研究上,鄭昭陽等人(2003)基于引力模型所作的研究表明,截至20世紀末期,東亞區域內貿易水平比普通標準水平高出115%,而與區外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則分別比標準水平低約11%和30%。他們認為這種較明顯的區域內貿易
傾向對日后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具有導向性,區域內貿易和一體化構成了互為因果的聯系。對拉美一體化貿易績效的實證研究則有所差異,Erik Ringborg(2006)采用重力模型測算了南美洲地區貿易協議對貿易的影響,研究發現安第斯共同體和南錐體共同市場等一體化組織對貿易都產生了顯著和正向影響,地區集團內的實際貿易結合度比經濟規模和地理位置等自然稟賦所能解釋的貿易結合度大得多。但也有研究表明拉美地區一體化協議未能增進貿易,區域內貿易的增長主要來源于國家總體貿易的自由化措施。如Stein and Wei(1995),Soloaga and Wingtexrs(2001)的研究認為,南美的區域貿易協議在1980-1996年內,并沒有在總體貿易自由化效應之外增加區域內貿易的廣度。
拉美地區都是以資源為基礎的經濟,生產或出口一些或多或少相似的產品,這限制了相互間產品貿易的增長潛力。只有制成品貿易與工業合作才能為拉美地區內部貿易的長期增長提供源泉。從表1可以看出,拉美區域產業關聯度比較低,區域內產業分工程度遠低于東亞地區,表現在南方共同市場和安第斯集團內部零部件貿易比重不僅遠低于東亞地區,而且遠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只與南亞國家聯盟相當。這是拉美經濟一體化的貿易創造效應比東亞地區遠為遜色的根本原因。
區域一體化的投資績效比較
經濟一體化理論認為,區域一體化組織成立后,由于投資壁壘的平均保護水平上升,或FDI的數量受到一國國內市場最初規模限制的放松,從區域外流向區域內的FDI會增加,更大的市場使區域成為更有吸引力的投資地。也有學者從成本角度考慮,認為一旦若干個國家結成穩定和繁榮的貿易區或簽訂其他經濟協定,由于邊界更加開放、運輸和管理成本更低、并且可能有更廉價的勞動力,外國投資者會增加對這些區域的直接投資。在東亞和拉美的一體化過程中,外國直接投資都保持逐漸增長的趨勢,可以認為這是經濟一體化帶來的積極影響。
1、區域一體化導致FDI增加
東亞的投資政策總趨向是逐漸放寬對投資的限制,從限制性向更為自由化和激勵措施中性化的方向變化,各國和地區繼續向來自外國的直接投資開放自己的經濟,因而,東亞的FDI增長迅猛,吸引了全世界FDI總額的10%-20%。
以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例,對于外國投資者來說,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區內保護水平降低,促使現有進口企業尋找更有競爭力、更具效率的合作伙伴。同時,隨著中國一東盟之間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逐步撤銷,各成員間的貿易更加便利,整個地區成為一個更大的大市場。這些都對外國投資者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從中國一東盟吸收FDI的情況來看,2000年以后雙方吸收的投資額都有了大幅的增長。從2000-2008年,中國一東盟吸收的FDI從642.56億美元增加到1529.96億美元,增長了2.38倍。中國一東盟雙向投資效應也逐漸顯現。根據統計數據,東盟對中國的投資從1999的32.7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51.06億美元,年增長率達到20%,2008年底,東盟對我國的投資達520億美元,占我國吸引外資的6.08%。中國對東盟投資從1999年的0.63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24.8億美元,從2006年起年增長率超過100%。從1999年至2008年底,中國對東盟的投資總額為52億美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東盟國家作為主要投資目的地。
拉美國家吸引FDI的歷程則經歷了三個階段。在20世紀70-80年代以前,FDI主要作為規避進口稅的途徑之一,投資在一個產業較為集中,FDI的目標市場是拉美的國內市場;拉美經濟一體化是進口替代政策的產物,所以,在對待外資方面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在1969年安第斯條約組織成立后立即通過被稱為“第24號決議”的協議,確立了對待外資的共同規則。決議規定所有外資企業必須在15年過渡到合資企業,即國內企業股本必須占51%以上。這一決議提高了東道國對外國投資者的談判能力,但遭到所有國外投資者和商會的反感。因此,這一時期拉美利用FDI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利用外資間接投資即外債的比重卻上升很快。結果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的債務危機以及長達10年的資本外流時期。
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走向市場自由化的進程中,各國都逐漸放松了對外國資本的控制。這一時期的FDI主要投資于拉美的自然資源領域,制造業部門的外資企業進行的生產不再僅瞄準內部市場,而且也以出口為目的。服務業部門和基礎設施部門也出現了大量的FDI。另一個特點是南南之間(區域內和超區域)的投資也在增加??傊?,90年代以來是跨國公司在拉美急劇擴張的時期。在1990-2000年,世界上5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都在拉美國家設立了分公司,在拉美市場占有率空前高漲:它們在拉美地區的銷售額從1990年的27%迅速上升至2000年的41%,其中在制造業的分額高達58%,在服務業的份額占38%,在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的初級產品部門,跨國公司的份額也達到17%。在拉美地區最大的200家出口商中,跨國公司的份額從1990年的18%猛增到2000年的50%。從2000年到2008年流入拉美的外資從778億美元增加到1196億美元,年均增長4.88%。這一時期是拉美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外資的重新進入對拉美經濟的恢復增長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2、區域內投資一體化趨勢
東亞地區的FDI在逐漸增加的同時,區域內投資一體化,即區內成員的相互直接投資也呈發展態勢。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東亞10個經濟體間的相互投資年均為271.37億美元,占其引進FDI總額的27.0%,而到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相應的數字進一步增加為351.36億美元和28.6%。其中日本對其他9個經濟體的直接投資同期由104.5億美元增長為135.83億美元,增長了39.98%,亞洲“四小龍”對其他東亞經濟體的直接投資也由142.33億美元增長為177.12億美元,增長了24.4%。這里主要以東亞最大的區域經濟組織――東盟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為例進行分析。
東盟自由貿易區與大投資區計劃出臺后,隨著區內保護水平的降低和一體化帶來的市場規模效應的逐步顯現,東盟區域內的資本流動也在加劇。1995-2006年東盟接受區內投資總額達到305.13億美元。亞洲金融危機以前,區內總的相互投資量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各國有增有減,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增幅較大;危機之后,投資先減后增,2001年扭轉了下滑勢頭,區內的相互投資流量迅速增加,到2006年達到62.42億美元,比1997年增長了57.5%。東盟區域內的直接投資的一半以上來自新加坡,其次是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這是因為在東盟各國中,新、馬、泰等國屬于經濟領先的國家,它們國內面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所以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到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的新成員
國,從而成為新成員國的主要區內投資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新老成員國增進了解提供了一個平臺,東盟投資區將使成員國問的相互投資政策更加開放。
東亞區域內,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相互投資也呈現上升趨勢,從表2和表3中可以發現,東亞區內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東盟和中國的投資基本呈增加趨勢。但是,兩者的FDI主要來源又有所區別,日本對東盟的投資大于對中國的投資,中國香港和臺灣則是中國大陸的最大外資來源地,其對中國的投資遠遠大于對東盟的投資。同時,東盟對中國的投資要多于中國對東盟的投資。
拉美的區域內相互投資在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也逐漸增多。根據John和Jeffrey等人(2007)的研究,拉美國家的FDI政策是拉美區域化和企業全球化的輔助政策,一方面,一體化的目標之一就是推動區域內的FDI,另一方面,拉美國家采取了增進跨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競爭能力的戰略。數據顯示,1990-1994年間,來自拉美國家的FDI總額在拉美大國中均有明顯增加。在FDI的數額中拉美國家所占部分一般增長2-3倍,在秘魯和委內瑞拉增長5倍,阿根廷則增長10倍。從所占比重來看,拉美國家在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和委內瑞拉的直接投資均有所增長,其中,多數國家增長了1倍以上。2003年以后,拉美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了大幅增長,從2003年的70億美元增加至2006年的450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投資發生在拉美區域內。目前,拉美國家的區域內FDI投資比重已經從總投資的5%增加至10%,主要歸因于巴西、墨西哥和智利等國在拉美地區設立了一大批跨國公司。根據拉美經委會的投資報告數據,巴西是拉美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投資國,2008年其28%的投資流向美國,25%的投資流向了加勒比金融中心,對拉美地區的投資則占其對外直接投資的12%,主要流向阿根廷、智利和烏拉圭等國;智利對南美洲地區的直接投資占其總投資額的72%,主要投資流向國為巴西和秘魯;哥倫比亞的對外直接投資也有40%流入拉美地區之內,主要流向國為巴西、巴拿馬和墨西哥。
3、兩地區域一體化的投資效應比較
在比較東亞與拉美區域一體化投資效應時,需要回憶一下東亞最早的區域合作組織東盟與拉美的安第斯條約組織早期的工業合作計劃。1976年3月東盟經濟部長制定了第一個工業合作計劃(AIP),包括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尿素項目、新加坡的柴油機項目、菲律賓的富磷肥項目和泰國的純堿項目。每個項目投資2,5億至3億美元,由東道國負擔60%股本,其余40%由其他成員國分攤。1977年第二批AIP項目被提交給吉隆坡東盟首腦會議進行審議,包括印尼的高強度橡膠輪胎、馬來西亞的金屬切割工具、菲律賓的新聞紙和電鍍鋅版、新加坡的彩色顯像管,以及泰國的鉀堿礦和魚類養殖。由于這些計劃實施困難,1980年10月東盟簽署了《東盟工業互補基本協定》(AIC)。1981年6月東盟提出一個簡化形式的AIC,即東盟工業合資經營計劃(AIJV),它是一種生產一個產品的不同零配件的簡單垂直分工計劃,但主要通過私人投資活動來實現。由于引入市場機制并放寬了股本限制以及鼓勵區域外來投資,這個AIJV計劃比AIP計劃簡便易行,因此,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工業合作計劃。但其實施進展仍然異常緩慢,效果也不理想。
拉美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也制定了一系列地區投資計劃。拉美一開始就試圖通過協議性區域分工解決一體化收益分配和規模經濟效益問題,因為工業發展部門規劃被認為是制訂工業計劃和實現一體化成員國之間利益公正分配的主要直接手段。拉美工業合作計劃以安第斯條約組織最為龐大,它們將可貿易品的1/3納入地區投資計劃。第一個工業發展部門規劃于1972年獲準通過,它包括了冶金、機械部門的一些重要部分(估計1980年約占總需求的1/3),主要涉及機械工具、采礦設備、電器設備和儀器。爭議最多的是石油化工與汽車制造部門的合作計劃。經過多年談判后,在1975年和1977年分別就石油化工與汽車工業發展規劃達成協議,并在1978年進行了修改。第二個工業部門發展規劃需要巨額資本投入,具有極高的資金產出率,并且只能提供很少的就業機會,主要是技術人員和專業人員。但這個規劃因缺乏技術支持和利益協調困難而無法付諸實施。拉美的經驗表明:要按照協商一致的專業化計劃來進行生產,規定什么國家生產什么產品,形成區域內產業分工是有問題的,東盟的地區性行業方案也遭到了失敗。小島清的協議性國際分工理論的有效性似乎難以在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中找到佐證。
20世紀90年代東亞和拉美的區域投資計劃更多地轉向能源和基礎設施,為區域內投資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而將工業和服務業部門的投資則留給了市場力量。但兩者相比仍然可以發現三點差別。(1)拉美國家主要投資于鄰近國家。國際化理論認為,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將比在國內投資承擔更大的風險,為降低風險,企業將投資于地理和文化條件相近的市場。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國家都主要投資于鄰近的國家,并且在一體化貿易協議的作用下,這種投資關系得到了加強。(2)從行業投資來看,目前拉美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分布于自然資源的生產部門,以及石化、肉制品等行業。因此,主要的拉美對外投資在于尋求市場擴大,還有一些拉美地區內投資仍然以保障原材料產品的出口以及保障石油資源的安全等為目的。這一點與東亞區域之間的投資有較大的區別,東亞的區域內投資有很大部分是出于產業轉移和尋求更加低廉的勞動力的目的。(3)拉美區域內投資以產業間投資為主,而東亞區域內投資則經歷了80年代以前以產業間投資為主向90年代后以產業內投資為主的轉變。這反映了兩大地區產業分工與資本積累的差異。東亞地區產業分工程度比拉美地區發達和深化,形成了發達的區域生產網絡;同時東亞地區的資本形成和積累率也比拉美國家高,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對外擴張能力比拉美企業強。
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化的深層動力來自資本的擴張性,而經濟一體化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當前,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重要載體是跨國公司??鐕臼菂^域經濟一體化的核心推動力量,其推動力量來自資本擴張的本性。由于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形成不足,沒有形成足以跨國生產和行銷為目的的巨額資本,國內生產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型產業為主,產業、產品和工藝技術同構性強,生產分工水平低,無法形成緊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關系。這樣,彼此間對對方的產品必然不會產生強大的需求,貿易創造效應很小,難以分享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同時也無法形成旨在提高規模經濟效益的協議性分工。同時,發展中國家都是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不足的國家,對外部投資的需求很大,而成員國彼此間的投資效應必然很小,即使有協議性分工,也難以執行。拉美南方共同市場和東盟有關產業分工規劃和共同投資的計劃最終歸于失敗也就不難理解。
經濟增長與福利增進績效比較
1、東亞一體化的福利改進效應
自1955年以來,東亞地區作為一個整體的經濟增長速度始終高于世界的平
均水平和全球其他地區,保持了長達35年的群體性持續高增長,從而被稱為“東亞奇跡”。其產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東亞地區持續進行的產業轉移,依托投資和貿易的高速循環,在促進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又把東亞各經濟體緊緊結合在一起。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末,東亞經濟的增長率一直維持在5%-6%的平均水平,遠遠高于當時世界經濟增長2%-3%的平均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經濟率先起飛,以近20年的高速增長奠定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基礎;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四小龍”抓住美日產業結構升級的契機,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從70年代起,東盟四國――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開始吸納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和投資,發展資源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導向工業,大約用了20多年時間改變了落后狀況,成為充滿活力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從1978年開始,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吸收日本與亞洲“四小龍”以及海外華人的投資和產業轉移,也步入了經濟高速增長的軌道,在隨后的30年時間里保持了平均9.8%的經濟增長率,成為東亞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福利的改善,降低了貧困人口的比重。以泰國、越南和中國為例:泰國的貧困率從1990年的27.2%降低到1996年的11.4%,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泰國的貧困率有所回升,但與收入增長一起穩步地趨于下降,目前處于10%左右。如果收入分配趨于改善,泰國貧困率會進一步下降。越南在改革前人均收入只有200美元,貧困率在70%以上。最近10年經濟的急速增長不僅使國家收入增加,也降低了貧困率。貧困率從1993年的50%降至2002年的28%。中國在減少貧困方面成效顯著,貧困人口從1990年至2002年減少了2億人,貧困率從31.5%降低至12.5%。但中國與越南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狀況明顯惡化。中國的吉尼系數從1988年的0.38上升至2002年的0.45,越南的吉尼系數則從1993年的0.35擴大至2002年的0.41。日本學者江崎光男根據CGE世界模型對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和貧困削減影響的分析表明,東亞FTA一般對區域內各國的經濟具有正向增長效應,收入分配也得到改善,因此貧困削減效果也是正的。但對中國而言增長效果卻不明顯,甚至還有負的可能性,遠不如APEC水平的FTA增長效果大。
2、拉美一體化的福利改進效應
拉美地區經濟一體化也是促進拉美工業化和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世紀50-70年代是拉美一體化蓬勃發展的階段,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合作,有力地推動了拉美經濟的增長。在1950年到1974年期間,拉美主要國家的GDP的平均增長率基本上都是在3%-10%之間,是一個快速增長的過程。特別是在1965-1974年期間整個拉美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其區域國家的GDP平均增長率達到了6.7%。巴西的發展速度更是達到了10%,哥倫比亞、墨西哥的也達到了6.4%和6.6%的平均增長率,被稱為經濟奇跡。1974年到1980年期間的債務危機爆發前,拉美的GDP的增長率也處于相對快速的發展過程,比率基本保持在2%-6%之間,這個時期拉美一體化還在繼續發展,但是相對前一階段速度有所減緩。中美洲共同市場在20世紀60-70年代也保持了強勁的經濟增長,1960―1969年中美洲6國的實際GNP平均增長率達到5.7%,1970-1979年為5.3%。尼加拉瓜60年代實際GDP增長率高達7.4%,多米尼加共和國70年代也達到了8.2%。
20世紀80年代是拉美經濟一體化和增長的停滯階段。據統計,拉美1981-1990年的平均GDP的增長率僅為1.1%,中美洲約為1.2%。這與拉美一體化的停滯和倒退是密切相關的。90年代以來,拉美區域一體化進入復蘇階段,據統計1991-2000年拉美地區的平均GDP的增長率達到3.3%,與整個的80年代相比,其GDP平均增長率提高了2.3%。
進入21世紀,拉美一體化和拉美經濟增長進入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除了2001-2002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為-0.5%外,2003年以來整個拉美連續保持經濟快速增長,2003年GDP平均增長2.1%,2004-2007年期間,GDP增長率接近或超過5%,其中2004年高達6.2%。有些國家(如委內瑞拉等國因能源價格高漲)有些年份的增長率達到兩位數,這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少有的高速增長時期。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2003年以來人均GDP的累計增長幅度已經達到20.6%(平均年增長率達到3%以上,其中2004年高達4.8%)。拉美經濟的穩定增長為拉美一體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而拉美一體化又反過來促進了拉美經濟的增長。
與東亞地區相比,拉美經濟一體化的福利改進與經濟增長效應差距較大。東亞地區經濟增長與一體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相聯系,即東亞地區各成員通過投資和貿易聯系,促進東亞區域內產業持續轉移和國際生產網絡的形成,同時因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外向型發展戰略始終具有開放性,從而能夠利用外部環境提供的機遇尋求發展。拉美區域一體化戰略是一種進口替代政策,是一種擴大的內向型發展戰略,具有區域保護主義的封閉性。這使它們在實施經濟一體化政策時付出了巨大代價,其中包括以區域內貿易擴散來代替外部貿易中的比較利益。如中美洲共同市場為了保護2300萬貧窮人口的市場,其有效率的出口工業被進口替代工業所取代。社會的精華部分(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中的職工)以犧牲農村地區和城市貧民窟中居民的貧困化為代價大量攫取財富。這是導致區域性戰爭及共同市場解體的重要原因。
結論
為了增進對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解和研究,近年來,楊開忠教授連續幾年邀請作為新經濟地理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藤田(fujita)教授在北京大學面向全國舉辦新經濟地理學研討講座,北京大學及其他高校的許多青年教師和相關專業的研究生積極參加,密切跟蹤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前沿。本文擬對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進行比較,對一些重大理論假設、研究方法與特點進行簡要分析,力求通過討論廓清對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之異同的正確認識,并以此為基礎闡述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以期推動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與應用以及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領域的學術交流。
1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淵源
要理解新經濟地理學,首先必須弄清楚它的理論淵源。新經濟地理學革命其實是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最新發展及其在經濟地理學領域的傳播和擴散。將新經濟地理學置于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大背景之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它與傳統經濟地理學的聯系與區別。
早在1776年,斯密[25] 在其經典的《國富論》中曾經論證,以分工方式從事的生產明顯地表現出規模報酬遞增的性質。20世紀20年代,揚格[26] 通過對斯密定理“勞動分工受市場范圍限制”進行天才性的闡發,提出“分工一般地取決于分工”(即后人所稱的揚格定理),揚格的這句話成為揭示報酬遞增內在根本機制的點睛之筆。然而,長期以來,建立在報酬不變技術假定之上的傳統新古典經濟理論一直處于統治地位,斯密和揚格基于勞動分工的報酬遞增思想卻幾乎被人遺忘。
1977年,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以嚴密的數學邏輯將張伯侖壟斷競爭模型形式化,在壟斷競爭的框架下研究報酬遞增,激發了經濟學界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第一波,其后又引發了貿易和增長理論研究領域的革命,導致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的迅速成長。d-s模型以嚴格的數學邏輯演繹了斯密—揚格定理:導致經濟進步的報酬遞增源于分工和交換的演進所產生的動態正反饋機制,分工導致效率的提升、收入的增加和市場規模的擴大,而市場規模的擴大又為進一步分工開辟了空間,分工既是經濟進步的原因又是其結果。如果說新貿易理論研究的是揚格定理中所隱含的市場結構與規模的演變,新增長理論揭示的是揚格定理中所闡發的增長邏輯,則新經濟地理學是溝通揚格定理中的市場演變與增長邏輯的橋梁。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可以被視為d-s模型的空間版本[15]?!靶陆洕乩韺W的主要貢獻在于它將傳統的貿易理論所強調的趨同力量與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發展經濟學家所描述的趨異力量融入到一個共同的分析框架內。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它使得我們可以將趨同力量與趨異力量與微觀經濟狀況結合起來。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與經濟一體化過程相關的基本傾向,以及區域政策可以怎樣地影響這些傾向”[27]。
2 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的不同理論假設及其后果
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的一個最顯著的差別,在于前者采用不完全競爭、報酬遞增和多樣化需求假設,而后者采用完全競爭、報酬不變(或報酬遞減)和同質需求的新古典假設。傳統經濟地理學認為,在區域之間不存在基本差異的情況下,運輸成本的存在將導致經濟活動沿空間均勻散布,運輸成本的變化對廠商區位抉擇的影響是線性單調的,這從古典的杜能模型及后來的阿朗索模型可見一斑。然而,傳統經濟地理學無法清楚地解釋現實世界的經濟活動集聚現象。20世紀初馬歇爾(marshall)[28] 用“外部經濟”這一說法籠統地解釋經濟集聚。這種外部經濟表現為廠商層次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性的報酬遞增。廠商和產業之間存在的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與市場規模之間形成“循環累積因果關系”式的互動,從而導致經濟活動的積聚。
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下,用外部經濟和產業聯系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產業集聚,但是,人們卻不清楚這種外部經濟源于何方。新經濟地理學的長處恰恰在于它能夠解釋傳統經濟地理學所不能解釋的問題。
采用d-s壟斷競爭框架的新經濟地理學講述的是一個包含2個部門(農業部門和制造業部門)的具有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經濟的故事。這里,農業部門的特點是完全競爭和報酬不變(或報酬遞減),生產單一、同質的產品;制造業部門的特點為壟斷競爭和報酬遞增,生產大量的細分產品。作為經濟中的需求方的消費者喜好多樣化消費,而消費品的生產具有廠商層次上的遞增報酬或規模經濟。資源的有限性導致多樣化消費與專業化生產的報酬遞增之間的兩難沖突。如果經濟規模(人口)或可用資源增加,則有更大的市場空間來平衡上述沖突,專業化生產的報酬遞增和多樣化消費可以同時兼得。壟斷競爭的性質決定了在一個市場中每一品種只由一個廠商專業化生產[29]。
在新經濟地理學中,宏觀層次的外部經濟有其確定的來源或微觀基礎:廠商層次的報酬遞增通過產業聯系轉化為市場范圍的外部經濟[30,31]。
前面說到,在報酬不變的條件下,運輸成本的存在將導致經濟活動沿空間均勻散布,經濟體將被分割為分立的市場。而在報酬遞增的條件下,運輸成本對市場產生的分割效應卻是非線性的,運輸成本的變化通過影響產業聯系所產生的向心力與運輸成本或土地租金成本所導致的離心力之間的微妙平衡,導致多樣化消費與報酬遞增的兩難沖突的微妙變化。在運輸成本的高端,廠商享有的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將隨產品或投入品運輸距離的增加而迅速衰減。廠商集聚在狹小的地理空間雖可以享受相當強的后向聯系,卻很難取得遠方市場的前向聯系,前向聯系與后向聯系加在一起形成的向心力(或正反饋效應)難以壓倒源于空間距離的運輸成本所形成的離心力(或負反饋效應)。就地供應市場的需要促使廠商將生產活動分布在不同的市場區域,每個區域只有有限的廠商以報酬遞增的方式生產有限的品種,區域專業化和產業積聚無從發生,市場空間格局表現為高度分隔。
隨著運輸成本下降到中間段,運輸成本對市場可達性構成的制約大大減弱。一方面,廠商集聚在狹小的地理空間仍然可以享有相當強的后向聯系;另一方面,集聚的廠商享有的前向聯系水平顯著上升。在運輸成本下降到某一臨界值時,前向聯系與后向聯系加在一起形成的向心力(或正反饋效應)足以壓倒源于空間距離的運輸成本所形成的離心力(或負反饋效應)。每一家廠商在權衡了集聚和非集聚生產情形下的總的經營成本之后,會發現集聚生產情形下的總成本節約高于分散經營情形下的總成本節約,專業化生產和集聚因此發生,高度分隔的市場趨向于一體化。
當運輸成本極低時,運輸成本對市場可達性的影響極弱,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不再顯著。遠離積聚地可以使廠商避過對不可流動的要素(如土地)的競爭,由此而產生的成本節約甚至可以超額補償因遠離積聚地而導致的采購成本的窄幅上升。因此,在運輸成本極低的情況下,產業集聚又再次變得不可持續,經濟活動再次趨向于沿地理空間擴散。
3 內生與外生之分
傳統經濟地理學模型大多是外生性的模型,無論是杜能(von thunen)[32]、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33] 和廖什(losch)[34],還是柏克曼(beckmann)[35] 和阿朗索(alonso)[36],他們在研究城市和經濟集聚時都將其視為事先給定;齊夫(zipf)[37] 在研究城市等級體系時同樣假定城市及其等級是外生給定的。米爾斯(mills)[38] 和亨德遜(henderson)[39] 的城市經濟模型亦事先假定外部經濟的存在,哈里斯(harris)[40] 的市場潛能模型和普萊德(pred)[41] 動態化的經濟基礎系數模型同樣如此??傊?,傳統經濟地理學無法解釋城市和集聚,也無法說明外部經濟由何而來,它只能通過外部基本特征方面的差異來說明城市和生產結構上的差異——它一開始就假定有市場大小不同的城市或區域的存在,但并沒有說明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大小差異,特別是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地區或城市會發展出非常不同的生產結構;它也并沒有說明為什么一個部門的廠商趨向于群集在一起,導致區域專業化[42]。
相反,新經濟地理學模型是內生性的,它們不需要通過外生差異(如山脈、河流、海港等自然條件的利弊)來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新經濟地理學模型通過報酬遞增、運輸成本、產業聯系及市場外部性之間動態、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可以內生出經濟活動沿地理空間依倒u形軌跡演化的規律,即使是從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地區或城市也可以內生出這樣的規律。新經濟地理學模型還可以通過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和區域之間內生的工資差異來解釋產業向不同地區或國家的漸次擴散[9]。
4 外部性、技術外部性與市場外部性 傳統經濟地理學所使用的馬歇爾“外部經濟”包括西托夫斯基(scitovsky)所稱的“技術外部經濟”與“市場外部經濟(亦稱金錢外部經濟)”[43]。馬歇爾對外部經濟和集聚之間的聯系分3種情形做過解釋:①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可以支持更多的當地廠商以更低的成本專門化地生產更多種類的面向特定產業的非貿易投入品;②通過將相同產業的廠商集聚在同一個地方,一個產業中心可以實現對面向有專門技能的產業工人的勞動市場的匯聚(pooling),而勞動市場的匯聚對廠商和工人都有益處;③產業的集聚便于信息的傳播,產生技術溢出(technological spillovers)效果[44]。顯然,馬歇爾論及的情形①和情形②可以歸于西托夫斯基所稱的“市場外部經濟”,情形③即為“技術外部經濟”。
新經濟地理學特別強調和關心“市場外部經濟”,大多數新經濟地理學模型都是建立在“市場外部經濟”基礎上的。作為新經濟地理學代表人之一的克魯格曼[44] 認為,技術創新并非是驅動產業集聚的唯一因素,而受“市場外部經濟”推進的產業集聚卻相當普遍;此外,技術和知識溢出是無形的,難以量化,任何人都可以就技術狀況做出任何外生性的假設。因此,新經濟地理學將建模的重點放在“市場外部經濟”之上。但并不能據此得出新經濟地理學否定技術外部性存在,只將外部經濟局限于市場外部經濟的狹窄范圍的結論。
5 對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不同程度的解釋力
盡管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都試圖用循環累積因果關系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和城市的產生,但二者對循環累積因果關系背后的驅動因素的解釋是不同的。在傳統經濟地理學那里,驅動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是所謂的“外部經濟”,但產生“外部經濟”的“黑箱”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東西,人們卻不得而知。不過,有了容納“外部經濟”的“黑箱”,至少可以將由前向聯系與后向聯系產生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形式化[6]。
新經濟地理學則認為,一個下游產業要對上游產業產生后向聯系,在它們之間光有買方—賣方關系是不夠的,還必須存在這樣的情形:即下游產業產出的增加,通過擴大它所使用的中間產品的市場,將導致上游產業以更為有效的規模從事生產。類似地,只有在上游生產部門產出的增加允許下游產業更為有效地生產的情況下,下游產業才會享有前向聯系[31]。因此,新經濟地理學假定外部性是有單個廠商層次上的規模經濟參與的市場交互作用的結果,新經濟地理學所關注的外部經濟主要是在微觀層次報酬遞增條件下的市場外部性,單個廠商層次的報酬遞增通過市場外部性與產業間聯系觸發循環累積因果關系[30]:市場規模的擴大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和產品細分,擴大的市場支持更多新的廠商以更低的成本規模專業化生產細分產品,增加的市場外部性對更多的廠商形成吸引,從而激活“市場擴張—生產專業化/產品細分—外部經濟加強—分工深化/廠商集聚—市場擴張”的累積循環過程[9]。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內生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強度與運輸成本之間存在非線性的關系:在中等大小的運輸成本下,會產生較強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在較高與較低的運輸成本下,循環累積因果關系卻都表現得比較弱。
6 內生不對稱性
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存在決定了新經濟地理學模型的內生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對于運輸成本表現出同樣的敏感性。以兩區域模型為例[6]:假定存在2個外界條件(人口規模、技術、自然環境等)完全相同的區域。在較高的運輸成本下,后向聯系強但前向聯系弱,總的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弱,區域專業化無從發生,產業將在兩區域內平均分布;在運輸成本的中間段,后向聯系并不明顯減弱,而前向聯系顯著增強,總的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強,區域專業化和積聚由此發生;當運輸成本進一步下降之后,任何區位的后向聯系與前向聯系都不再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反倒變弱,積聚變得不可維持,廠商重新選擇分散化的區位決策。
在其他以“技術外部性”為基礎而建立的模型中,也會出現內生不對稱性。但是,由此類模型生出的不對稱性并不像在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的那樣表現出對運輸成本的敏感性。
7 歷史、預期、路徑依賴和鎖定
采用報酬不變假設的傳統經濟地理學預測經濟空間是一個線性、和諧、穩定和均衡的系統。但是,現實中的經濟卻遠非如此。新經濟地理學向經濟系統中加入報酬遞增律,可以更好地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積聚和擴散機理。但是,報酬遞增律的引入導致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出現多種均衡狀態。如在兩區域模型中,我們知道,當運輸成本降到足夠低時,制造業將在2個完全相同的區域中的某個區域形成集聚。由于所討論的2個區域的一切外部條件都完全相同,因此,集聚具體在哪個區域發生,卻不是事先能夠確定的。這時候,歷史偶然因素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亞瑟(arthur)在討論廠商的區位決策時注意到的,在存在報酬遞增和外部經濟的情況下,如果第一家廠商純粹出于地理偏好來選擇生產區位,則第二家廠商的區位決策不僅僅是出于同樣的考慮,與第一家廠商為鄰而獲得的益處亦不能從后者的考慮之中排除。以后的廠商關于生產的區位決策過程亦大抵如此。因此,某個區位碰巧在早期比其它區位吸引了更多的廠商,它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廠商。亞瑟的研究表明,產業活動的空間集聚亦遵循路徑依賴原理:在報酬遞增的條件下,一旦經濟活動隨機選擇一個特定的路徑,除非發生大的反方向擾動,這一選擇可能將被鎖定,經濟將繼續保持在先前的路徑上運行[45]。換言之,一旦有外部沖擊在兩個完全相同的區域之間造成任何微小差異,這種差異都將因循環累積的正反饋機制而放大。
既然歷史偶然因素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經濟活動在2個事先完全相同的區域中的分布,因此,即使并不發生實際的外部沖擊,單是經濟成分的個人預期也足以構成影響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第一驅動力”。換言之,給定累積循環因果效應的存在,眾多微觀經濟分子的共同預期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任何短期沖擊或預期變化都會有其長期后果。但是,克魯格曼指出,相對而言,歷史事件和預期變化對于大尺度的“核心—周邊”演進問題(如美國“陽光帶”的演化)至多有一些助長作用,因為資本和勞動在大尺度的空間范圍的流動實在比較緩慢;對于較小尺度的空間經濟演化(如單個城市或大一點的區域的興衰)、歷史事件和預期變化的確可以對其產生重要影響[44]。
8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缺陷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研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和擴散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理論、方法和工具。但是,就像所有新技術與新知識的發展一樣,新經濟地理學在理論及其應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關的評論文章對新經濟地理學本身的缺陷從多種視角展開了批判,地理學界對它的抨擊則尤為激烈。有些觀點表現出獨立的學術研判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些觀點或流于人云亦云,或表達的主觀判斷多于客觀論證。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2002年4月,顧朝林等[23] 在《地理科學》上曾撰寫《“新經濟地理學”與“地理經濟學”》一文,展望“西方經濟學與地理學融合的新趨向”;可是,到了2002年8月(僅僅過了4個月),同樣的作者又在《地理學報》上縱論“新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的分異與對立”[24]。流行的對新經濟地理學缺陷的批判概括起來主要有:
新經濟地理學用高深數學所建立的模型,不過是地理學家多年前就已有意識地拋棄了的分析方法,它所得出的結論并無特別的新意,經驗應用更是奇缺[22]。
“新經濟地理學”在經驗上的洞察力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做出比十幾年前就出現的經濟地理學更詳細和全面的工作;同時,支撐“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及認識論基礎不足。這表現在:①就區域集聚而言,經濟學家很難做出超過地理學家的研究成就;②就報酬遞增與空間集聚而言,“新經濟地理學”沒有意識到技術對經濟過程的重要性;③就“新經濟地理學”空間集聚的方法而言,也存在認識論上的局限性;④從主流經濟學的角度看,“新經濟地理學”模糊了許多經濟學、地理學概念;⑤就“新經濟地理學”本身而言,區域的概念也存在著問題[23]。
上述批判是否全都切中了新經濟地理學的“要脈”,尚有待實踐檢驗。不過,在未見石祖葆[22] 和顧朝林等[24] 對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淵源、根本假設及其方法論做深入解剖的情況下,聽到“新經濟地理學結論并無特別的新意”和“就區域集聚而言,經濟學家很難做出超過地理學家的研究成就”的斷言,不免讓人感到有失嚴肅和嚴謹。新經濟地理學的新意并不在于它對集聚現象的描述,而在于它在新的假設下對現象背后的內在機理的深度揭示。揭示集聚經濟源于報酬遞增以及產業集聚隨運輸成本非線性變化乃是新經濟地理學的根本創新之所在,它突破了以往的“集聚經濟導致集聚”的循環論證。此外,對經濟地理問題的科學探索并不非得要求在經濟學家與地理學家之間分一個上下高低;而說“新經濟地理學家的視野狹窄,與傳統經濟地理學家之間缺乏交流”[22] 就更是脫不去主觀偏頗之嫌了。至于新經濟地理學為何不將技術創新和擴散因素納入研究范圍,克魯格曼其實早有解釋?!靶陆洕乩韺W”在成型之初,已經預見到需要就實證檢驗做大量的研究。一些著名的經濟地理學家如蒲格(puga)[46]、戴維斯(davis)、魏恩斯坦(weinstein)[47]、亨德森(henderson)[48]、漢森(hanson)[49~51] 等其實早就進行過大量的實證,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對實證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關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被聯合國、世界銀行、wto以及各國政府廣泛用于指導貿易和發展政策與實踐。因此,說新經濟地理學“過于偏重數學模型”、“缺乏經驗研究的證實”以及“理論與政策實踐相關性弱”[22],無異于對新經濟地理學領域的研究現狀視而不見。
不過,我們注意到,經濟活動在空間的集聚和擴散是一個時斷時續、時快時慢且時間跨度相當長的過程。對新經濟地理學的動態數學模型本身的嚴密邏輯自然毋庸置疑,其中的每一個參數都可以設置得恰到好處,演算和模擬結果在理論上也許無懈可擊。但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模型中的不變參數在現實世界中卻是可變的,如果研究的時間跨度有10年、20年、50年乃至1個世紀的話,有關參數的變化可能會相當大。比方說,“核心—周邊”模型中的制造業工人的份額,國際專業化模型中的制成品在消費中所占的份額和中間投入在cobb-douglas生產函數中所占的份額,區域專業化模型涉及的投入產出矩陣中的相關參數以及消費者對制成品的偏好強度(或制成品之間的替代彈性)等,在長期之內并非固定不變,而由模型計算出的對稱結構的破壞點和集聚狀態的支持點的臨界值對這些參數的變化極為敏感。因此,如何實現數學模型的嚴密邏輯與現實世界的演變路徑之間的和諧,的確是新經濟地理學必須正視的一項挑戰。
關鍵詞:公用企業 壟斷 法律規制 實施障礙 法律措施
一、我國公用企業壟斷法律規制的實施障礙
中國公用企業壟斷的法律規制已經啟動,然而,實施成效卻不盡如人意,這主要是因為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反壟斷法律實施的障礙:
(一)公用企業壟斷法律規制的制度基礎不完善
反壟斷必須有良好的制度基礎,包括法律和政策。首先,市場經濟國家在反壟斷時,都有與時俱進的反壟斷法律制度作為行為依據。如前所述,我國至今尚未出臺《反壟斷法》,其他專門性立法也很不成氣候,可謂無法可依。反壟斷依然停留在政府官員和學者的不見得有價值的“價值理念”中,難以制度化。若非有《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兩個未中壟斷要害的條款,中國的公用企業反壟斷法律規制根本無從談起。其次,在對公用企業壟斷性環節實施反壟斷控制,建立管制制度(如市場準入、價格確定以及普遍服務等)時,還必須在競爭性環節充分引入競爭。在反壟斷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管制制度還具有過渡性質的反壟斷功能,如網絡間的互聯互通。但按照現代管制制度的最基本的獨立性原則,我國的公用企業改革一直沒有對管制制度的建設給予足夠的重視,管制的功能往往與政府的宏觀調控、國企產權管理的功能混雜一體。如獨立性、專業化的管制機構至今沒有落實,管制體系的不健全,可能造成引入競爭后的市場秩序的混亂。
(二)缺乏充分的反壟斷預警系統
在反壟斷的法律規制中,應當有發達的信息系統提供充分的信息,幫助立法者和執法者理智決策。這樣的信息系統是由相關利益群體的意見構成的。決策層及其決策支持系統在制定和執行公用企業競爭政策時,應當積極主動地聽取諸如消費者、企業、其他相關行業甚至專家學者的聲音。但是,我國的實際情況卻是,政府部門或剛愎自用,或另有他謀,總是不愿意廣開言路,決策程序過于封閉,難免出現決策錯誤,或將好事辦成了壞事,或讓少數人得利而大多數人受到損害。
(三)市民社會發育不良,消費者運動發展不充分
市民社會是指一種享有獨立人格和自由平等權利的個人之間的交往關系與整合形態,是與市場經濟和民主生活相聯系的、獨立于政治國家的民間自治領域。相對于政治國家,市民社會具有人格獨立性、民間自治性、契約普泛性。市民社會是一個具有自組織能力的巨大系統,它自身可以從內部建立起必要的秩序,而不必仰仗國家運用強制性力量從外部去建立。其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立意識、不存在人身依附(包括行政性依附),彼此間的行為以契約方式規范出來。[2]這種社會秩序體系和自主意識能夠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抑制不正常的行政權力和經濟力量對社會整體秩序和個體權利的侵害。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一直在朝著產權的多元化(社會化)和經濟運作的市場化方向邁進,其直接的結果就是促進了一個具有相對自主性的市民社會的形成,市場主體的現代意識和民間社會組織化程度都有所增強。但是,在以市場失靈為前提的自然壟斷面前,圍繞著“市場”發展起來的市民社會以及由此產生的市民權利意識只得畏步不前。況且,中國的消費者向來飽受“順民”情結的熏陶,面對強大的壟斷企業和其所依附的行政力量,哪里還能意識到自己正出于壟斷剝削之下,哪里還能想起為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戰呢?
消費者運動是消費者自發或有組織地進行的旨在保護自身權益,改善自身地位的社會運動。消費者運動發端于十九世紀90年代的美國,并于二十世紀中期在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起來。轟轟烈烈的消費者運動迅速推動了現代消費者保護立法的進程,也震懾了濫用市場支配力量盤剝消費者利益的壟斷經營者。[1]我國消費者組織于二十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目前,消費者運動已經作為一種時代浪潮蓬勃興起。但是,我國消費者運動起步較晚,消費者的素質普遍較低,各級消費者組織的維權活動經驗不足,并未充分發揮其作為消費者權益代言人的作用,也還沒有顯示出對于壟斷經濟力量的威懾力。
二、法律對策
(一)法律規制的原則
其一,壟斷經營與自由競爭并舉
對于公用企業的壟斷經營,并不是完全消除,而是重新界定。要做好對公用企業不同環節的區分,把自然壟斷性業務從其他業務中分離出去,政府繼續對其進行管制。為了照顧特定行業發展規模經濟和平衡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需要,法律應當允許甚至要求政府出臺一定的地方政策進行市場準入限制,并出臺《反壟斷法》等競爭法來規范公用企業的市場行為,防止其濫用優勢地位,必要時可以授權一定機構對過于龐大的公用企業進行縱向或橫向分割。而且,由于不同行業的自然壟斷程度有所差異,運用一般規則進行一般控制也是不明智的,應當針對不同行業不同的壟斷方式和程度,進行不同的法律調整。但是,為了防止壟斷經者濫用壟斷經營權,可以嘗試對壟斷業務的經營權之授予采取特許權形式,并且應當通過市場化的競爭方式來授予特許權,即通過招標方式進行概括競爭,擇優選擇條件最好的企業來負責經。在特許權經營期間,主管部門負責全面考察,已經發現特許經營者由嚴重違規即可解除特許權在特許權經營期限屆滿后,再度進行招標,重新選定經營者;而對于競爭性業務,應保障甚至促使多家企業進入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同時依法規范企業市場行為,進行反不正當競爭、防止壟斷、依法征稅等管理足矣。經營活動完全由企業根據市場行情和國家政策自行安排。根據不同業務的性質和特點,區分實行不同的規制或放松規制的政策,就能在公用企業行業較充分地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同時兼顧規模經濟效益,實現競爭活力與規模經濟兼容的有效競爭,提高行業經營效率。
其實,區分強自然壟斷環節、弱自然壟斷環節和競爭性環節,對公用企業進行垂直分割的改革已在我國推行,但是實施力度稍嫌欠缺。2000年9月25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把電信業分為基礎電信業務和增值電信業務,前者是指提供公眾網絡基礎設施、公共數據傳送和基本話音通信服務的業務,后者是指利用公共網絡基礎設施提供電信與信息服務的業務。電力行業的“廠網分離、競價上網”的試點工作正在醞釀之中。對于依賴管道或網絡提供服務的其他行業,如天然氣供應,雖然有學者提出區分壟斷環節和競爭環節,輸配管網從供方分離的建議,但尚未付諸實踐。
其二,行業立法與專門立法并舉
一方面,針對公用企業各領域的特征,通過制定電信法、公路法、修改完善電力法、鐵路法、民航法等行業法規,明確政府監管機構的職能,對市場準入條件、定價、服務質量等作出法律規定,以規范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不恰當的壟斷及地方保護主義當然要打破,但是對于屬于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干預的領域,還是要保留壟斷。這樣有利于針對各行業的特點有重點地制定措施,以立法形式明確公用企業與相應公共部門之間的關系,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有利于確定相應的行業目標,規范政府及其公共部門對公用企業市場行為的管理行為。另一方面,制定《公用企業法》之類的專門性法律,確立公用企業范圍、運作機制、監督程序、定價程序等事項。
其三,反壟斷執法與行業監管并舉
對公用企業壟斷進行法律規制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反壟斷執法機構建立和工作的狀況。然而,公用企業行業不同于一般的競爭性產業,僅僅依靠反壟斷機構無法解決這些領域的競爭問題,還需要強有力的行業行政監管。行政監管與法律監督兩種獨立的力量共同介入相同的市場領域和企業經營活動,必然會引起管轄權沖突,甚至會出現兩個機構對同一個市場行為得出性質相反結論的情況,使經營者的決策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為此,從制度安排上避免或者減少沖突,協調好反壟斷執法機構與行業監管機構之間的權力配置和行使關系,降低經營風險和社會成本,是公用企業法律規制的重要原則。
反壟斷執法機構與監管機構之間的權力配置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或者組合,它們各有長處和不足。采用何種模式或者組合來配置兩者的權力并保證其效果的發揮,各國實際上并沒有一般的處理原則或方式,往往是因個案而異。在許多情況下,常常是不同的領域或者不同的問題需要適用不同的權力配置結構,構筑多樣化的權力配置格局,充分發揮整個制度資源的作用。檢討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無論是行政監管和反壟斷執法各自的制度建設,還是兩者相互關系的處理,都與現代監管理念的要求相距甚遠。一方面,從目前監管機構的設置情況看,計劃經濟體制下部門分割的痕跡依然明顯,監管職能被分散在多個政府機構,協調難度大、監管成本高、監管效率低。監管權力的配置、執法程序、管制手段等方面均未以重建市場結構、規范市場行為為出發點和目標,準入管制、財務狀況監管、安全監管、爭議處理、收費管理等各項制度也不健全。另一方面,反壟斷執法機構更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反壟斷的執法權沒有一個機關可以理直氣壯地行使。負責反壟斷法起草的國家經貿委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都有作為備選機關的理由,而國家計委價格法實施者的身份也使其成為候選人之一。但實際上,目前行使反壟斷職能最多的可能要數計劃管理部門,它比工商部門的反壟斷職能更為充實。工商部門對不正當競爭的執法多數并不是典型的反壟斷問題。這就結果造成了政府機關間的角色錯位,無法形成反壟斷的制度結構,也不可能形成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各種形式的阻礙競爭行為大量存在。因而,在配置監管機構的權力與反壟斷機構的權力時,必須用法律求得監管和反壟斷的平衡,不能偏廢任何一種權力的作用。
(二)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
在我國,出于行政部門維護公有制經濟權威的權力慣性,規范公用企業的立法機構繁多、重疊,從人大到主管部門,甚至某些公用企業自身也制定所謂的行業規范。電信、民航、電力,幾個壟斷行業的改革方案都公布了,這三個行業的改革最初都是由行業主管部門主導的,但最后主導權都轉到了綜合性部委手中,主要是國家計委,當然國務院體改辦也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改革主導權易位的含義是什么呢?這些壟斷企業過去都是由行業部門直接管理的,長期以來形成了政企同盟,有固化既得利益的內在沖動,繼續由行業主管部門來主持改革,政企不分的慣性會促使他們出臺有利于壟斷企業的政策。因而,就公用企業發展的整體性而言,真正確立其發展規劃規范其運營狀況的只能是人大或其授權的國務院制定的法律,相關主管部門可以在執行法律的過程中為了行事的方便自行頒布在本區域或領域有效的辦法、命令等,但不能違背法律規定的原則和意圖。這樣才能保證立法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削弱部門立法帶來的壟斷色彩。這樣,對公用企業壟斷進行法律規制的法律法規體系就應當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以反壟斷法為核心,包括價格法等在內的競爭立法;規范各公用企業行業競爭活動的行業立法;各主管部門頒布的規章。
(三)法律規制制度的重建
其一、規制的重點在于禁止壟斷地位的濫用而非禁止壟斷地位本身
由于缺乏市場自由競爭過程,我國普遍存在規模不經濟的現象,并沒有多少由于企業積累、集聚、集中而形成的真正意義上的大企業。公用企業的壟斷也并非由于經濟規模過大所致,真正的原因在于不少公用企業在行政力量的庇護和縱容下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因而,對我國公用企業進行反壟斷法律規制更重要的是規范壟斷企業的行為,而不是過分挑剔產業的市場集中度。根據實踐中存在的公用企業濫用壟斷地位行為的表現形式,法律規制的具體制度一般應當包括:(1)禁止交叉補貼。禁止在壟斷環節占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利用其壟斷地位進行反競爭的活動,以彌補其在競爭性環節的利潤損失。(2)禁止拒絕交易。應當基于公用企業在提供社會公共產品或服務上的特殊性對公用企業的契約自由進行限制。公用企業無法定理由不得拒絕為特定的消費者提品或服務。(3)禁止強迫交易或搭售。我國1993年頒布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和第七條對強迫交易和搭售行為進行了禁止性規定。此后不久,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了《關于禁止公用企業限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在第四條列舉的公用企業的反競爭行為中,也提到了這一行為。鑒于強迫交易或搭售行為在我國公用企業中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對消費者和市場競爭的危害,在立法中強化對其的禁止意義十分重大。(4)禁止歧視或區別對待。法律應明確規定,壟斷企業不僅要承擔向其他經營者開放管網的義務,還必須保證以同一條件開放管網,不得歧視。壟斷環節和競爭性環節分開之后,新的競爭者要在非壟斷環節進行有效運營,必須依賴原壟斷企業所控制的管網,壟斷企業向競爭企業收取的費用、要求的入網條件和提供的服務直接關系到后者的經濟效益甚至生死存亡。要真正做到“廠網分離、競價上網”,除了切斷壟斷企業與競爭性行業經營者的利益聯系外,禁止歧視和區別待遇,是改善市場競爭環境的必然之舉。
其二、政企分開
我國的公用企業的政企關系經過一系列改革,目前仍然存在四種形態:一是有政無企,政府既是政權機關,又是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二是政企合一,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三是有企無政企業同時行使政府職能;四是政企分離,但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要削弱或者消除行政力量支持下的不合理壟斷經營,就必須在各種情況下努力實現政企分開的目標。對于第一種情況,要先建立公司,把國有資產管理權和經營權交給公司;對于第二種情況,要把人員分開,政府和企業,兩塊牌子,兩套人馬;對于第三種情況,要把政府職能還給政府,企業只履行企業職能;第四種情況比較理想,但隔斷那種千絲萬縷的聯系需要一個過程。一方面要在產權、人事權等方面割斷壟斷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紐帶,取消政府對所屬企業的各種虧損補貼,確立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供需合同關系。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加快審批制度改革,大幅度減少行政性審批,規范審批行為,廢除阻礙統一市場形成的規定,集中精力搞好宏觀調控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并通過出資人代表對國家出資興辦和擁有股份的企業行使所有制職能,不再直接干預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另一方面,要將獨立的財產權交由企業自己來行使,使其成為真正的企業法人,以平等的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市場競爭,在各項民事活動中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
其三、產權和投資多元化
從產權制度上看,在我國,公用企業的壟斷有兩種情況:一是政府部門獨家經營,別無分號;二是國家獨資經營,不許其他資本進入。我們現在的改革主要是通過拆分打破第一種形式的壟斷,但拆分后的企業仍然都是國有。打破第二種形式的壟斷,允許非國有資本進入,在我國東部沿海已經出現,如私人投資修建機場,外資進入通信設備制造業,合資組建航空公司等,但這只是個別地區的嘗試,還存在準入政策和思想觀念上的障礙。其實,國家行政力量退出公用企業經營固然重要,國有資本退出公用企業壟斷更具有深遠的意義。這樣可以帶動更多的非國有資本參與公共設施的建設,通過多元的產權制度引入競爭,建立完善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增強企業活力。我國加入WTO后,吸引外資進入這些領域,將給我國公用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帶來更大的挑戰和動力。在壟斷行業和環節要“重新洗牌、重新摸牌”,形成分散化的產權結構。[3]在這方面,財產組織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少數還可以是上市公司;就引進外資來講,可以是合資的,也可以是獨資的。其中,國有資本既可以是絕對控股,也可以是相對控股或參股,還可以是完全退出的。對自然壟斷很強、對國家安全特別重要的領域,不但可以而且是必須由國家獨資。
在改革產權制度的同時,必須改革投資體制。一是資金來源多元化,面前我國公用企業的資本構成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有國有資本、民間資本、港澳臺資本、外國資本和東部地區資本參與,要將這種多元化的資本來源引導到公用企業的各個領域。二是投資主體多元化,要徹底改變政府作為公用企業主要投資主體的狀況,由企業來投資,減少風險,提高效益。政府投資只能限制在特定的領域。
其四、改進公用企業的價格管制
(1)改進價格確定的方法。我國電力、煤氣等公用企業的價格確定主要采用“成本加合理利潤”法,如我國《電力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制定電價,應當合理補償成本,合理確定收益,依法計如稅金,堅持公平負擔,促進電力建設”,這種方法兼顧了企業的贏利性和消費者利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著不足:首先,在利潤率一定的情況下,企業缺乏提高經濟效率的激勵。因為在獨家壟斷的市場格局下,企業成本即為該產品的社會成本,降低成本就意味著降低價格,因而企業難以產生降低經營成本的沖動,我國公用企業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定價制度不無關聯;其次,政府制定合理管制價格如果在不考慮非經濟因素的情況下,必須依賴于對企業經營信息的充分掌握,但由于這事關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出于對自身利益之維護,作為信息擁有者的企業向政府提供的價格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極不充分的信息顯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僅根據不完全信息制定的管制價格難免會損害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2)進一步發揮價格聽證會的作用。我國《價格法》規定,公用企業定價實行價格聽證制度。價格聽證是一種由消費者、生產廠商以及管制者共同商討公用企業產品定價的正式程序。公用企業生產成本和定價規則缺乏公開性,公眾無法了解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成本構成情況,價格聽證制度有利于保證管制價格的公正性,增加價格的透明度,提高公用企業定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我國價格法雖然有這樣的規定,但由于內容簡略,且聽證會沒有價格的最終決定權,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實際上,嚴格的公共定價制度還包括:公用企業的成本核算應交由公眾討論、審議;參與價格聽證會的代表應包括各消費者組織代表、財政部門代表、行業協會代表、人民代表、政協委員、專家等,應建立代表審查與推選制度。
(四)構建現代行業監管制度與反壟斷執法平衡協調的機制
首先,改變政策部門和產業監管機構代行反壟斷執法權的現狀,盡快建立真正的反壟斷執法機構。我國部分行政部門在行使反不正當競爭權力的過程中也對一些濫用市場地位排斥競爭的做法進行處理,但實際上,它們所處理的這些反競爭的行為并不能等同于壟斷行為,這些部門的反不正當競爭職能不同于典型的反壟斷職能,它們甚至不能被看著具有反壟斷執法機構的雛形。有學者在分析現階段中國產業監管機構面臨的尷尬處境時指出,"在基礎設施產業不但未能形成有序的競爭,反而使行政性壟斷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使產業監管機構成為眾多批評的對象",產業監管機構已經失去了繼續單獨行使反壟斷執法權力的合法性與社會認同,必須對這種權力配置進行根本性的變革,發育專門的反壟斷機構與反壟斷機制。
其次,建立現代監管制度
(1)監管的目標定位?,F代公用企業監管的目標應當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對壟斷行業的監管必須兼顧消費者、投資者及相關利益者的利益,監管的核心是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失效。
(2)監管權的安排??偟膩碚f,監管權應當包括市場準入、定價政策、競爭政策以及普遍服務政策四個方面。但是,鑒于公用企業不同行業或環節經濟特征的差異,對于不同的行業或環節應當實施不同的監管,如對壟斷性環節(如電網)在成本透明的基礎上加強價格監管,對競爭性環節(如上網電價)實行市場定價;加強對壟斷環節公平接入的監管(如電信網的互聯互通、電網的公平接入等);加強對公平競爭秩序的維護,防止市場壟斷、價格共謀、欺詐等行為。在我國現行的政治制度環境下,監管權的設置還涉及到監管機構與政府有關部委的職能劃分問題。獨立的監管機構對于監管權的集中性要求必然沖擊現有的行政權力體系。比如,目前,電力監管方面,市場準入和價格管制是電監會的重要職權,但這兩項權力都掌握在國家計委手中,“原先存在的管理機構和組織在這次改革中是否有獻身精神,能否將權力向新的體制下的電監會移交,這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眲⒓o鵬說,電監會體制的定位和政府體制的交接是一個難點。[4]盡管我國的政府機構改革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政府行政權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解和弱化,但我國加入WTO之后,新環境對政府職能的需求已經改變,政府職能轉變的工作更有待深入。國家計委的權力現在是越來越模糊,按規劃,它是一個超然的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綜合性部門,但是現在宏觀調控、微觀管理、投資、價格,它的職能越來越多。而這些職能行使的效果卻并不能令人滿意。比如,電力、電信的價格管制具有極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國家計委價格司目前的人員配置和和知識儲備不能完全適應這項工作的要求。但是,盡管電監會在這方面具有較多的優勢,完全剝離計委的價格管制權也是非常不現實的。比較合理的做法應當是在保留和完善計委對于價格的總體調控的前提下,賦予電監會根據國家的價格政策對電力行業的價格進行調整的權力。也就是說,政府政策部門確定定價機制后,由監管委員會負責實施。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正式的立法程序來確定。
(3)監管機構的設立和監管人員的選任。首先,監管機構既不能是政府機關,也不能是公共機構,而應是獨立的、集中的、法定的、專業化的監管組織。這個機構必須具有高度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就像德國聯邦卡特爾局、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局一樣,享有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案件的管轄權和裁決權,其生效判決具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非法干預其行使職權。如當事人不服,可以限期向人民法院起訴。新成立的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對引入競爭后的電力行業進行監管,是這方面一個非常重大的制度突破,現在的監管委員會跟過去的電力部、能源部有很大區別。它采用證監會的模式,是一個直屬于國務院的事業單位,而不是管理電力行業的政府部門。突破編制的限制之后,建立一支技術、會計、統計、法律等各方面知識結構比較完善的隊伍就成為可能。其次,監管人員的選任上也應充分體現獨立性和超脫性。監管人員不宜大量從現有公用企業管理人員中遴選,而應公開招聘。此外,基于對我國行政權力濫用的法律文化傳統的考慮和順應當今世界各國經濟民主發展潮流的需要,應當在公用企業行業建立相應的自律性組織——行業公會,由其分擔部分行政經濟管理的職能,組織內部實行委員會制,采取多數決定原則,這樣既有利于管理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也便于決策的有效執行。
(4)監管方法的法制化和科學化。監管機構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和程序行使監管職責,更多地運用法律手段,充分發揮法律對其他手段的保障作用。提高監管手段的科學性和效率,節約監管成本。
(5)對監管者的監管。必須完善和加強對監管機構和監管人員的監督和規制,保證他們把消費者福利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公正廉明,依法行事。
最后,用法律求得監管與反壟斷的平衡
在建立反壟斷機構與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機制上,對于不正當定價和瓜分市場協議之類的壟斷行為,應該由反壟斷機構處理;而對于發放許可,確立主導運營商應該收取的價格或者保證普遍服務等問題,應該由監管機構負責。同時,在監管機構與反壟斷機構之間還應該構筑多樣化的權力配置格局。在制定反壟斷法,設立專門的反壟斷機構的同時,必須對基礎設施產業的相關部門法律,如鐵路法、民航法、電信法和電力法等進行制定或者修改,明確產業監管機構在反壟斷執法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昌麒、許明月主編:消費者保護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14頁
[2] 仁:市場經濟與市民社會 ——市場經濟發展對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層影響管窺 中國民商法網2001年7月28日
1.1綠色施工的定義
2007年,建設部《綠色施工導則》,明確定義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四節一環保,她即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
1.2綠色施工的重要作用
1.2.1綠色施工是可持續思想在建筑業的應用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沙掷m發展思想受到各國政府和輿論的極大重視,成為生產和生活的指導性思想,應用于社會經濟活動??沙掷m思想應用于建筑業主要體現在綠色建筑、綠色施工和建筑垃圾的處理三大方面。
1.2.2綠色施工是建筑業的發展趨勢
建筑業的經濟規模、產業關聯度、技術發展水平和市場發展前景等決定了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同時,建筑業也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和高污染的行業。施工過程是建筑業中投入量最大、最集中的階段,也是形成建筑產品、完成產值最主要的階段。實施綠色施工能夠改善建筑業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實現高效率的集約型轉變,將建造方式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達到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等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并加快建筑業技術進步的步伐。實施綠色施工是響應國家的積極政策,也是增強施工企業的重要措施,更是施工行業的一大發展趨勢。
1.2.3綠色施工的經濟、社會、綜合效益
綠色施工的根本宗旨是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在施工企業履行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時,也促使了工程項目的管理更加科學合理,達到節約企業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加快技術進步和提高企業素質等目標,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梢哉f,企業在綠色施工過程中,既產生經濟效益,也會派生出社會效益,最終形成企業的綜合效益。[2]
1.3綠色施工在施工企業的推行現狀
目前,綠色施工在施工企業中推行緩慢。大多數施工企業采取消極被動的態度面對綠色施工,將綠色施工作為孤立的目標,孤立地為實現這一目標配置資源、衡量投入,甚至采取“務虛”的行為,以應對相關的檢查和審核。[3]此外,綠色施工在推行中形式主義較重,深度、廣度不足。大多數施工企業實施綠色施工僅限于文明施工、現場管理和安全施工等范圍,僅是做到實施封閉施工、減少揚塵噪聲、現場栽花種草等內容,而《綠色施工導則》中要求的對施工策劃、材料采購和工程驗收階段的控制,對土地保護、建筑垃圾控制、可再利用水的收集、信息技術的應用等工作內容,目前的施工企業幾乎是沒有涉及到??傮w說來,我國綠色施工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其實際推廣中,形式重于內容,存在深度、廣度不足,系統化、規范化差,口頭贊同多、實際行動少等現象。[4]
2綠色施工在施工企業難以推行的原因分析
2.1綠色施工意識嚴重缺乏
2.1.1施工人員對綠色施工認識的不足與誤區
1)一線從業人員缺乏環保和節約意識。由于建筑施工作業特點、受教育水平低、傳統錯誤操作方法的傳承等原因,導致一線從業人員缺乏環保和節約意識,對噪聲、浪費以及其它不良做法習以為常。
2“)經驗導向”觀點阻礙綠色施工意識的滲透。我國廣泛認為建筑施工是一種經驗導向性的行業,主要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指導工作。這種認識誤區片面強調實踐經驗的重要性,忽視了理論知識、技術的重要作用,導致施工企業并不積極地了解和學習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甚至消極應對國家出臺的一些有積極意義的政策,包括綠色施工。
3)施工人員對綠色施工的內涵認識不足。目前,絕大多數施工企業未能掌握綠色施工的實施方法、管理與技術要點、目標和意義。片面的認為綠色施工是弊大于利、費時費錢的工作。對綠色施工的實施也僅限于文明施工和安全施工等范疇,深度廣度不足。施工企業和施工人員作為執行綠色施工的主體,嚴重缺乏綠色施工意識、不能正確認識其內涵、管理與技術知識掌握不夠,致使綠色施工不能被積極推行。
2.1.2社會公眾對綠色施工意識的缺乏
1)公眾嚴重缺乏綠色施工意識。與治安、教育、就業、經濟等社會問題相比,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度不夠,且環保意識具有強烈的依賴政府感。對建筑行業的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等可持續措施,社會公眾更是嚴重缺乏認識。
2)公眾容易忽略建筑產品的綠色施工過程。在房地產市場上,開發商關心的是如何用綠色外表掩飾其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渲染樓盤的環保性、生態性,而忽視施工過程的環保與節約;社會公眾只關心建筑產品的舒適度和便利度,在施工過程中無任何參與。社會公眾對環保意識、綠色施工意識的極度缺乏,造成了綠色施工的監督機制不健全。
2.2現行綠色施工管理機制不健全
2.2.1標準體系尚未制定出臺
1)綠色施工實施指南尚未頒布。目前,全國范圍印發的《綠色施工導則》僅限于對綠色施工要點的列舉,缺乏系統的實施指南,未結合施工全過程編制綠色施工的實施步驟和細節。此外,只有少數地方政府出臺了綠色施工相關文件,但其指導性仍有待提高。如《北京市綠色施工管理規程》,僅限于對“四節一環保”和職業健康安全兩大方面的要點列舉,缺乏施工全過程的綠色指導。2)綠色施工技術規范尚未制定。綠色施工與非綠色施工的最大區別在于節能減排措施的采取,以及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應用。目前,關于綠色施工的技術規范沒有形成,同時缺少試點和示范工程,致使綠色施工缺乏參照標準。
3)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已于2011年10月1日開始實施《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綠色施工評價體系尚需完善。《綠色施工導則》中規定綠色施工管理中包含評價管理,須進行自評估和綜合評估,也列出了施工管理和“四節一環?!绷矫嫠w的27個指標體系。但目前為止,沒有規定評價方法、形成評價體系,無法衡量施工企業對綠色施工的實施績效、反應綠色施工的執行水平。綜上所述,實施指南、技術規范和評價體系三大標準體系的缺失及不完善致使綠色施工裹足不前,難以發展。
2.2.2法律規范體系尚不完善
1)環境立法不完善,造成綠色施工無法可依。在某些重點領域,如環境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未制定出相應的法律,造成了法規體系的空白;現有法規過于原則,缺乏配套和實施細則等,法律責任較模糊,可操作性差;環境立法與其它立法銜接不足等。
2)環境執法不嚴,造成綠色施工難以為繼。如行政干預影響環保部門執法、環境執法的強制手段少等,由于執法不力,使遵守法規的綠色施工企業和違法企業處于不同的競爭起點上,造成企業違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5]環境法的立法與執行是改變環境,包括建筑工藝和建筑環境的最主要驅動力。然而,環境法規作為綠色施工最大的約束力,由于其不完善性,導致了綠色施工約束機制的不健全。
2.2.3激勵性政策的缺失
1)現行獎項評比機制未能反映綠色施工的重要性。在建筑業的各類獎項設置中,對施工企業擴大知名度、提升競爭力以及申請資質等級等有重大影響的“魯班獎”、“詹天佑獎”和“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等的評比未考慮到綠色施工因素。
2)缺乏鼓勵性經濟政策。在綠色施工的初步階段,對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和新工藝的采用會產生一定的不確定性,導致成本更高。目前,政府未出臺相應政策,如綠色補貼、差別化稅收等,以平衡綠色施工與非綠色施工的成本差別,不能提高綠色施工的經濟可行性。激勵性政策的缺失挫敗了施工企業實施綠色施工的積極性。
2.3我國建筑行業發展水平不足
2.3.1我國建筑行業結構不合理
現行建筑行業結構不合理,阻礙了綠色施工的推行。建筑行業結構主要是指建筑業大、中、小型企業的數量比例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其可以衡量建筑行業的競爭程度,極大地影響著建筑行業內的企業行為和市場績效。我國的建筑企業基本屬于大而全和中而全,沒有形成分層的有效競爭機制,導致了大、中、小型建筑企業進入一般建筑市場的層次和可能扮演的角色基本相同,人為地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使行業生產能力大量過剩,有效競爭嚴重不足,從而形成建筑業無序競爭和過度競爭。進而引發企業間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導致市場混亂無序、增加交易費用、阻礙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6]在惡劣的行業環境中,因大企業無法實施有效引導、中型企業不能實現技術創新、小型企業無暇顧及社會責任,致使綠色施工在呼吁聲中擱淺。
2.3.2總承包模式與企業結構亟待調整
現行總承包模式與企業結構不能滿足綠色施工要求。綠色施工原則要求在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綠色施工的總體要求,并對施工策劃、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進行控制。目前,只有少數總承包模式能滿足綠色施工要求,如當前國際上較為流行的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模式。然而,我國工程總承包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總承包組織結構不合理、法律地位不明確、政策不配套、社會認可度低、市場發育不完善、企業資質不適應總承包要求、人才缺乏等。[7]現行的大多數總承包模式致使建筑產品產業鏈存在著投資、設計、施工、供應多個環節上的縱向分割局面,總承包商要想依據施工情況進行調整和變更極為困難,涉及多方利益關系,協調成本高,優化組合難以實現,嚴重違背綠色施工原則,制約綠色施工的推行。另外,大型企業的橫向聯合結構不適合總承包模式,急需調整。如國內最大的建筑企業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由若干個具有獨立法人的子公司橫向聯合而成,施工工程由每個子公司分別承包。集團的成員企業業務相同,常?;楦偁帉κ?。中建總公司作為母公司,不是集團內集中大部分承包業務的核心企業,而是任由下屬工程局和企業根據各自的實力自行發展??偣倦m然從統計上看資產、人員規模很大,但缺乏相應的總承包能力,工程承包的基本單位分散在下級的公司,無法達到規模集約的效應,在技術開發及管理能力上也無法與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媲美。[6]企業結構的不合理致使施工企業缺乏綠色施工能力,并且,其與總承包模式的不適應將直接導致綠色施工無法實現。
2.3.3我國綠色施工技術水平相對落后
受現階段技術水平所限,綠色施工進展緩慢。建筑業技術進步主要依賴于諸如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新的生產裝備制造技術等其他行業的先進技術的橫向轉移和滲透。在一定意義上講,這些行業的技術水平決定了建筑施工的技術水平。[8]目前,與國外相比,我國在單項生態關鍵技術研發方面還需進一步深化;在綠色建筑設計、自然通風、可再生能源利用、綠色環保建材、室內環境技術、資源回用技術、綠化配置技術等研究方面均有較大差距,符合綠色施工標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和材料更是相當缺乏。[9]我國相對落后的綠色施工技術水平導致現行的綠色施工浮于表面、深度不夠。
2.4實施綠色施工的經濟效益不能凸顯
綠色施工往往意味著可供選材的范圍更小、材料成本更高,可供選擇的工藝更加受限。如節能低碳材料價格一般相對較高,據估計,做節能低碳裝修的前期投入要高出普通裝修的20%-30%,節能低碳全裝修的住宅價格也比同類地段的住宅溢價30%-50%。[10]雖然綠色施工也會帶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在目前的行業背景和施工技術水平下,社會效益不能有效轉化為經濟效益,同時,激勵機制的不成熟,“綠色稅收”尚未形成,不能降低綠色施工的成本,最終的結果是經濟效益不能得以凸顯。施工企業均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經濟效益的缺失使綠色施工的推行的最大動力因素未能形成,嚴重制約其發展。
3促使施工企業積極推行綠色施工的措施建議
由于上述制約因素的存在,使綠色施工在施工企業中推行起來進度緩慢、效果甚微、浮于表面。針對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以促使施工企業積極推行綠色施工,達到深化改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1通過宣傳和培訓,強化綠色施工意識
通過大力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綠色施工了解,讓其認識到綠色施工的重要性與積極意義。通過強化社會公眾的綠色施工、綠色建筑和可持續發展等環保意思,能夠形成對綠色施工的支持和監督作用。通過對施工企業工作人員的培訓,使工作人員正確認識綠色施工的內涵、原則、總體框架和要點,提高綠色施工意識,改變其傳統觀念。同時,提升施工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達到綠色施工對工作人員的知識與技能要求。
3.2通過新增和修訂,完善綠色施工管理體制
首先,對環境法應進行修訂,將綠色施工所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環境法相結合,并明確環境法與其它立法的銜接;在立法中應對污染結果的量化進行規定、建立相應的配套法規與實施細則、明確法律責任和操作流程;在執法中應保證公平公正、落實到位,嚴防行政干預環保部門執法。其次,加快制定并出臺實施指南、技術規范和評價體系三大標準。實施指南的出臺能夠指導施工企業按照綠色施工的程序與要求,有跡可循地完成綠色施工;技術規范的制定則讓施工企業在綠色施工中,對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和新工藝的采用有相應的參照與目標;評價體系的建立則對綠色施工的成果能起到公正的反映,對施工企業推行綠色施工有檢測、反饋、監督、改進等重要作用。然后,制定對綠色施工的各類激勵性政策。包括設立與綠色施工有關的新獎項,促使施工企業積極建設綠色施工項目;實行對綠色施工項目的補貼、征收綠色稅收、差別化稅收等措施,降低綠色施工成本,積極誘導施工企業推行綠色施工。
3.3通過整合和分工,改進建筑行業結構、提升行業水平
首先,調整建筑行業結構,實現以施工總承包企業為龍頭、以專業承包為依托、以勞務分包為基礎的產業結構體系,建立分層的有效競爭機制。通過整合,形成一批在規模和實力上均遙遙領先的大型企業,起到集約和綜合的作用;通過專業化分工,形成大量的中小型企業,提供專業化、地區化服務。參照國外建筑業產業結構及生產力組合的實際經驗,大、中、小三類企業在企業總數中的比例應分別為0.1%,1%,98.9%是適當的。[6]通過行業結構的整合,肅清行業環境,保障施工企業間的良性競爭,為綠色施工的推行創造可行基礎。其次,應調整上述占比0.1%的大型建筑企業的組織結構,以適應不斷改進的工程總承包模式。通過對建筑企業結構的調整,形成以一個大型企業為核心、外延連接若干小型子公司和關聯公司的縱向聯合的企業集團,工程主要由核心企業的母公司來承包,而那些關聯公司和小公司服務于集團內的施工企業。最終提高其技術和管理水平,達到集約、規模經濟的效果,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滿足綠色施工要求的進行總體方案優化和各階段控制的原則。通過對總承包模式的優化改進,為綠色施工提供更有利的管理環境,增強綠色施工過程中的統一協調性。然后,針對綠色施工導則中所提到的管理和技術六大要點進行創新和研發,并加大對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發展力度,綜合提高管理和技術水平,為綠色施工提供技術保障,實現綠色施工的綜合效益。
[關鍵詞]:保險監管;償付能力;比較研究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世界范圍內“金融深度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斷發展,各國在實踐中不斷強化和優化對本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監管,以保障金融體系的安全、有效、公平和盈利。作為提供契約型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重要金融媒介,同時又是以風險作為經營對象、以風險管理作為盈利來源的保險機構,自其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各國金融管理當局的嚴格監管。
金融管制的最優社會福利理論認為,市場經濟下金融監管的必要性來源于金融業的自然壟斷、外部效應和不對稱信息。從這三個方向出發對我國保險業進行簡單分析,很容易感到我國加強科學有效的保險監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1)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中可能導致社會福利損失的一個原因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而逐漸走向自然壟斷,這通常是通過聯合、兼并等手段擴大經濟規模,降低成本,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從而提高產量并操縱市場價格,使小型的競爭對手退出市場。對我國剛剛開始“發育”的保險市場來說,自然壟斷是由計劃體制下的“人民保險”轉制而來的歷史狀況,保險產品的品種、產量和價格還是由主管部門說了算,有很高的人為的進入壁壘,保險企業是國有經濟的“一奶同胞”,這樣形成了事實上的自然壟斷。(2)保險業具有高負債經營的特點,其所具有的外部效應是十分明顯的,即保險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過程中,社會效益小于私人效益,社會風險大于私人風險,也就是說一家保險機構如果倒閉,將只會承擔自身資產范圍內的責任,而不會承擔其所引發的市場振蕩、連鎖倒閉等社會問題的任何責任,這么巨大的外部不經濟使政府監管部門的介入成為必需。我國保險業還存在著法律法規的滯后、各種市場主體尚未確立等現實問題,將使外部不經濟更為凸現。(3)保險產品是一種背后是復雜的數學模型的風險契約,在保險人和投保人之間天然存在著技術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再加上市場欺詐等風險,不對稱信息所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危害也是非常明顯的。由此,我們所討論的保險監管是為盡可能保證社會福利的最優,政府所采取的一種制度安排和市場介入。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國家的金融管理部門或其保險監管的執行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對保險市場和企業進行監督和管理,從而保證保險市場的正常秩序,確保保險人經營的安全和盈利,維護投保人的合法權益。其中,保障出險后保險合同的如期履行是最為核心的問題,因此保險監管部門一般都將監管重點集中在對保險人償付能力的監督方面。
一、保險償付能力監管
保險人的保險償付能力一般是指保險人對所承保的風險在發生超出正常出險概率的賠償和給付數額時的經濟補償能力。由于保險人是通過分析以往長期同類風險的大量、完善和健全的損失或賠付數額資料的前提下,依據一定的數理模型,并假設過去同類責任賠款和給付的經驗與未來狀況大致相同,從而計算出損失概率以確定該保單的純保費。由于風險發生的隨機性、隨著時間推移的事故不確定性以及風險計算的技術誤差,實際發生的損失額與預計的損失概率之間通常有偏差,當前者大于后者,通常稱為出現負偏差時,該保險人就面臨著償付能力問題。
由于保險人的償付能力是保證其履行社會穩定職能的核心能力,一個國家的經濟越發達,其保險業承擔的社會穩定作用就越大,對保險業償付能力的要求就越高,而一旦這個能力與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不相適應,輕則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重則會危害整個保險業的經營秩序,因而必須由國家進行監督管理。國家有關金融管理機構的保險監管主要是通過立法或其它手段對保險企業的償付能力加以監督管理,如包括開業資本金和總準備金在內的償付能力控制、法定最低償付能力額度控制、確保保險企業流動性的保證金控制、定期或不定期的財務稽核控制、違規懲戒控制等。強化對保險償付能力的監管,一方面可以確保被保險人的利益,充分發揮“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保險企業的風險管理的完善和財務穩定,也是整個保險市場安全運行的客觀要求。
二、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國際比較
發達國家對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系統的研究和實踐是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1993年,越來越多的國家注目于保險業蓬勃發展所導致的稅賦流失、資本的過快流動、危機防范技術的滯后等有害于經濟健康發展的危險信號,此時,OECD保險委員會成立的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專家小組,主要通過調查和分析成員國的保險機構維持償付能力的技術,從而來檢查該國保險監管系統的安全性。專家小組通過國際性監管規范的推行、監管機構的建立、預警技術的使用和出現問題時提供恢復的方法,為各國保險監管的工作提供參考性意見。但是,成員國在各自保險業歷史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基本適合本國經濟特點的保險監管系統。
1.美國的“各州立法管理,聯邦協調監督”的監管體制
美國保險監管是以保護投保人的利益、確保保險人的償付能力和保險費率的公平合理為目的的。由于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歷史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相互保險公司、個人或合伙制公司等多種保險機構的組織形式,而聯邦政府和各州對保險監管均有分別的立法和實施,1945年國會通過的“麥卡倫。弗格森法案”將保險業的基本管轄權賦予了各州政府,聯邦政府則負責全美保險業的勞資關系和聯邦課稅管理,以及各州保險監管立法的協調,也就是說,聯邦保險局和各州保險局是平行關系,各司其責。一般聯邦保險局只負責洪水保險、農作物保險、犯罪保險等特定業務的監管,而遍布全美的55個州保險局則對幾乎所有的商業保險機構進行監管。為對各州保險監管的行動進行協調并加快統一化的進程,美國成立了全美保險監督官協會(NAIC),成員由各州保險局局長組成,主要職責為討論保險立法和有關問題,并提供樣板法律、條例、保險合同等,供各州保險立法或修正所參考,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全美盡管有55部保險監管法律,但其內容已無多大的區別。
NAIC倡導的對保險機構監管的一種早期預警信息系統(IRIS),有效地監督了保險機構的財務安全,對全美保險業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IRIS是對所監管的保險機構的資本金、盈余與前年的比率,以及總保費的傭金占有率等財務比率依據各州統一的年度報告加以計算,篩選出“緊急監視公司”和“目標監督公司”兩種保險機構,NAIC將此類公司名單通知所在州的保險監督官,責令該公司對其有關脫離正常范圍的財務比率追查原因,并限期改正,從而預先防范該公司出現償付能力問題。
美國是世界第一保險大國,其保險監管的法律法規也最為完善,監管措施也最為嚴格,機構的設立和業務的開展均需經過州政府的批準,除了資本、資信等要求比一般金融公司高之外,審批條件已經十分規范,而且對外資保險機構普遍給予國民待遇。以紐約州為例,為實現保險償付能力的監管,州保險法規定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的最低資本金為200萬美元,而且一部分必須托管;規定的年度定期累積責任準備金的指導思想比較保守,因此提存數額較高;美國保險監管還規定了壽險和非壽險的分業經營原則,保險和證券業、銀行業基本隔離的原則,但在母子公司之間可以兼營;保險機構股權投資的總額一般限制在法定資產的40%以內,其它投資范圍依次為聯邦政府債券、州或市政府債券、抵押貸款、企業債券、優先股和普通股。隨著金融全球一體化的進程,美國已經逐漸放寬保險監管的嚴厲程度,如保險產品的不斷創新、保險資金投資范圍的擴大、1999年末國會通過的可允許各種金融媒介相互進入各自的經營領域的法案等,以維持美國保險業的全球競爭力。
2.英國的“單頭直接”的監管體制
由于歷史的積累,英國被公認為全球最發達、最富有競爭力的國際保險和再保險中心之一,1990年全英國的保費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占世界總保費的7.5%.英國頒布的《保險公司法》規定,政府內閣的貿工大臣享有對保險業實行全面監督和管理的權力,而其保險監管的實施機構為貿工部下設的保險局,主要針對保險市場上商業保險公司的監管實施,同時通過立法對勞合社保險市場實行行業自律的管理。
英國以《保險公司法》和《金融服務法》為核心的保險監管法規體系規定了保險局主要監管工作內容為:審批保險業務申請,調查違規經營,保險業高層經營人員的審查,報表審核或現場稽核,必要時依法進行干預經營、撤銷營業許可等。英國還規定了提取風險準備金和法定保證金的制度,保證基金為法定償付能力額度的1/3,另外其對保險經紀活動和保險資金的投資運作均以行業組織的形式進行限制和約束,從而最大限度地維持對被保險人的償付能力。
3.日本的“集中單一,外嚴內松”的監管體制
根據日本《保險業法》的規定,大藏省下屬銀行局保險部是日本保險業的直接監管部門,大藏大臣是最高監督官,大藏省內還設有保險審議會等官方咨詢機構。與歐美保險市場上各國、各種形式的保險機構自由競爭的情況不同,日本是一個集中型的保險市場,只有幾個有深厚官方背景的保險公司形成寡頭,政府又極力保護本國企業優先權,嚴格限制國外保險公司的展業經營。1996年以來,日本頒布了《新保險業法》,建立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監管體制。
首先,保險部的監管工作重點由市場準入的嚴格審批轉向對保險人償付能力的管理,注重了對投保人利益的保護;其次,對保險機構及其分支全方位進行公開標準和規范的監管,并且推動市場的分化和適度競爭;第三,國內保險業從產壽險的分業經營逐漸允許通過一定方式相互滲透,同時允許相互保險公司向股份制保險公司統一轉制;最后,日本還健全了保險機構從市場退出的機制,允許保險公司破產,政府投入資金僅限于保護投保人的利益。另外,從體現償付能力的保險公司財務指標規定方面,監管當局也大幅度進行了調整,如提高設立保險公司的最低資本限額,從3000萬日元提高到10億日元;設立了投保人保護基金,產險公司基金規模為3000億日元,壽險公司基金規模為2000億日元。
4.韓國的“雙頭監管為主,行業自律為輔”的監管體制
韓國的保險監管機構由財經院和保險監督院共同擔任。財經院的職責為負責建立實施保險監管的法律法規,制定行業發展政策,審批經營保險業務的許可;而保險監督院是于1988年成立的,負責檢查各家保險公司的經營,調查處理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的糾紛,以及管理保險保證基金等;另外韓國還有保險理事會、保險發展學院、壽險協會、非壽險協會等半官方行業組織,為保險監管提供自律和決策實施的支持。
韓國的保險償付能力監管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制度:保險產品報告制度(規定了產品報告審批的規范和程序),資產管理制度(規定了安全性、效益性和社會福利性三項原則),保障存款制度(注冊資本的30%必須以現金形式存入保險監督院),準備金制度(規定保險公司必須提取保費準備金、未到期保費準備金、分紅準備金等,每年留存保費總額不能超過凈利潤的5倍),保險保證基金制度(各家保險公司每年須繳納其保費收入的0.1%給保險監督院,作為保證金使用)。
三、對我國保險監管的政策性建議
1.建立我國規范的保險保證金制度
保險保證金制度是事后監管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保險行業自身對個別機構發生償付能力危機時進行救助的源泉。我國雖然在《保險法》中規定了保險公司成立后應當按照其注冊資本總額的20%提取保證金,但沒有明確規定如何使用保證基金和如何進行危機救助,而且保證金僅僅有這一來源還嫌不夠廣泛。應有一個專門的行業中立機構來負責運行這個金,來源應擴大為法定繳納保證金、各級政府或企業的捐贈、基金經營收入、行業積累等,保險立法應詳細制定事后監管的責任分擔和操作程序等,盡可能使保險機構的償付能力有一個完整的監管保障,從而在全方位保障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利益。
2.完善市場主體,發展保險中介
由于保險業廣泛地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被保險人的信息劣勢使市場狀況與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的初衷相背離,所以無論從理論上抑或發達國家多年的實踐,均證明了完整的市場體系離不開各類市場主體的完善,因此保險中介必須得到大力發展。保險中介主要有人和經紀人兩種,兩者均是保險合同雙方的媒體,前者站在保險人的角度,作為保險產品的推銷商和售后服務提供者;后者是站在投保人的利益角度,作為保險產品的選擇分析者和消費指導咨詢者。只有兩者共同存在,并在科學的監管下正常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保險市場才能有序而健康發展。我國的現狀為,只有零星的屬于保險公司的人個體,非但缺少市場獨立性,而且沒有形成規模的公司群體,而經紀人制度的出臺仍在期待之中,盡管經紀人資格考試已經試行了一屆。
3.打破寡頭壟斷,保險公司實施小型化、股份化、多種成分化,鼓勵市場競爭
與銀行業的監管問題一樣,營造合理適度競爭,客觀上需要大量中小型的、非完全國有的保險企業成為市場主力,市場準入稍稍放松,嚴格科學監管,形成依據監管和稽核結果的優勝劣汰機制,在行業或監管當局有能力確保投保人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市場退出通道的暢通。
4.利用科學有效的風險預警制度,強化監管機構的預防監測能力
以NAIC的IRIS(保險監管信息系統)和RBC(基于風險的資本管理方法)為代表的保險機構償付能力風險預警機制已經在世界各國廣泛運用,并各自進行本國化的改良,目前我國的保險監管還流于主觀性和經驗性。
5.統一并科學化體現償付能力安全性的各項
財務指標包括責任準備金、理賠支付余額、經營安全性評價標準等在內的體現償付能力的各項財務指標應由監管當局組織專業的科學測算,在行業的支持下制定合理的指標體系,既作為預警制度的閾值標準,也成為公認的評價尺度。
6.促成地位獨立、自律性強的行業組織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