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58: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DEA方法;商業銀行;MOS;適度規模
文章編號:1003―4625(2007)03―0045―04
中圖分類號:F830.4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06-12-08
注:此文是中國博士后基金資助項目20060390874的階段性成果。感謝湖南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合作導師彭建剛教授對本文的指導,但文責自負。
[作者簡介]謝朝華(1968-),男,湖南華容人,經濟學博士,湖南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長沙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金融結構與效率。
隨著金融業的逐步對外開放,我國商業銀行要想適應新條件下的競爭,就必須通過提高自身的效率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而規模經濟因素是影響銀行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Berger&Humphrey(1994)以及Young(2001)研究證明,規模或范圍經濟能使成本節約5%,而X-效率的提高能使成本節約20%。規模經濟研究企業規模變化與企業收益變化之間的關系,是指給定的技術條件下,生產或銷售單一產品的經營單位因規模擴大而減少了生產和銷售的單位成本時而導致的經濟。如果在某些產量(或銷量)范圍內平均成本呈現下降(或上升)狀態,我們就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或不經濟)。結合銀行業的特點,能將其理解為,隨著銀行存、貸款業務規模、人員數量、機構網點的擴大而發生的單位營運成本下降、單位收益上升的現象。它是銀行企業規模與運營成本、經營收益的正向關系的反映。目前,關于銀行的規模經濟分析一般認同銀行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一個平底的U型曲線,也就是說,銀行的最優規模在一個規模區域內存在。我們稱這個區域的下限為MOS(minimum optimalscale),上限為MOS(maximum optimal scale)。
本文利用X-效率分析的非參數分析法中的DEA方法,以我國14家商業銀行2001-2003年的數據為基礎,評估出其規模效率。再結合規模數據分析我國銀行的適度規模。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文獻回顧;第二部分,方法簡介;第三部分,實證分析;第四部分,結論與建議。
一、文獻回顧
(一)銀行規模經濟研究的四種方法
根據著名產業組織學家謝勒(F.M.Scherer)的歸納,主要有四種方法:一是利潤分析法,該方法以利潤率的高低作為反映規模報酬的一個指標,認為利潤率越高的經濟組織的規模越有效,根據利潤率與報酬的關系來界定規模報酬的特性區間。比如,按總資產的不同規模對銀行進行分組,分別列出各個組的利潤率與資產規模的某種相關關系,如果負相關就是規模不經濟區域,正相關就是規模經濟區域,不顯著就是規模報酬不變區域。二是生存檢驗法,該方法認為不同規模廠商的競爭會篩選效率高的企業,競爭的優勝者的規模是最佳規模。一般以廠商市場份額的變化來反映市場對廠商的評價,激烈競爭中能夠生存且市場份額不斷上升的廠商的規模是最優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的廠商的規模不是過大就是過小。三是成本分析法,它是利用統計方法找出長期平均成本與經濟組織規模之間的一般關系,并以此確定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大體形狀,然后確定最低經濟規模。四是技術比較法,這種方法利用技術定額(如銀行的負債成本費用率等)計算成本費用曲線,然后確定經濟規模。目前技術比較法不斷創新,決策單位效率研究的參數和非參數法中關于規模效率的研究已經引入規模經濟的研究中來。
(二)發達國家銀行規模經濟實證研究結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各國學者嘗試運用上述各種方法來研究銀行業的規模經濟問題。但是,對規模經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美國銀行業的研究。Baumol(1982)首次運用規模彈性來衡量規模經濟。Lawrence(1989)發現美國總資產小于1億美元的商業銀行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美國銀行基于超對數成本函數的成本效率的參數估計的研究結論顯示:在提高銀行績效方面,存在規模經濟,但僅在低的規模水平上(存款規模2500萬到5億美元)(Berger,Hanweck & Humphrey,1987)。庫欣(Cushing,1991)和麥克納爾蒂(McNulty,1991)發現銀行資產規模在30億到50億美元時有規模經濟效應。斯蒂格勒(1996)利用生存檢驗法分析美國銀行業的MOS問題,發現從1985―1992年期間,小銀行規模不經濟、中等銀行無明顯的規模經濟或不經濟、大銀行規模經濟(MOS范圍)、最大的10家銀行規模不經濟。綜觀對美國銀行業規模經濟的實證研究,可以認為規模經濟區間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同時期、不同樣本、不同的方法會導致不同的結論。一般可以認為銀行的平均成本曲線是一個寬底的U型曲線。對歐洲銀行業規模經濟的研究顯示了類似于美國的結論。Ashton(1998)對英國銀行業的研究表明,規模在50億英鎊以上的銀行出現規模不經濟。OECD(1993)分析了1982-1991年間的100多例關于規模經濟的實證研究,認為沒能找到關于銀行規模經濟的任何一致性證據。這份報告也承認,即使存在的任何規模和范圍經濟也被組織的無效率所抵消了。Humphrey(1987)的研究指出,在同樣規模銀行之間的成本變動是不同規模銀行之問的成本變動的兩到四倍,規模經濟僅僅只能解釋銀行之間成本變動的一少部分。
(三)關于我國銀行業規模經濟及適度規模的實證研究
國內關于銀行業規模經濟的實證研究較多,但是以規模經濟分析為基礎進一步進行銀行適度規模研究的不多見。趙懷勇(1999)等人運用經營效率指標和成本費用指標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我國商業銀行規模不經濟的主要原因是國民經濟總體效益太低以及國家對銀行業的嚴格管制等。于良春(1999)等人發現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獲利能力和經營績效明顯高于四大國有銀行。趙旭(2000)用DEA方法分析指出國有銀行的規模超出了其經營、服務與管理技術條件客觀決定的規模。徐傳譫等人(2002)用超對數成本函數分析法分析支出發現國有商業銀行規模不經濟(主要原因在于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太高),而其他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存在規模經濟(但幅度越來越小)。王聰等人(2003)用超對數成本函數分析指出我國絕大部分商業銀行規模不經濟,且規模不經濟的程度與銀行資產規模呈正相關關系。楊德勇(2003)用生存分析法研究發現國有商業銀行
(資產5000億元以上)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100-3000億元)城市商業銀行(資產100億元以下)的市場份額不斷上升。劉宗華等人(2003)用超對數成本函數分析指出我國銀行業總體存在輕微的規模不經濟,但從單個銀行來看,規模較小的股份制銀行和規模最大的工商銀行存在顯著的規模不經濟,其他三家國有銀行存在規模經濟現象。從國內銀行業規模效率研究的既有文獻來看,方法越來越集中到技術比較法中的參數和非參數分析法,但是結論因為方法選擇、參數設計、數據選取、分析處理等技術上的原因和樣本選擇、樣本期間、銀行特性、技術狀況等原因沒能得到一致的結論。
二、利用DEA法評估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基本原理
DEA法是一種基于線性規劃的數據處理技術,近來在商業銀行的效率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DEA方法由Farrell(1957)首先提出,后由Charnes、Cooper和Rhoades(1978)發展為CCR模型;Banker(1984)等放寬固定規模回報(CRS)假設,建立起可變規模報酬(VRS)情況下的效率估計模型(BCC模型)。在CRS假設下,這個樣本銀行的效率邊界是既定的規模報酬水平下所有觀察銀行中最優表現的銀行的點與坐標原點的連線,樣本銀行的技術效率(TE)反映樣本銀行為生產一定水平的產出,偏離必要的、最小的投入組合的程度。在VRS假設下,樣本銀行的效率邊界是任意規模水平下所有銀行中最優表現的銀行的點的包絡線。此時,CRS條件下的技術效率能夠進一步分解成為純技術效率(FIE)和規模效率(SE)。圖1是CRS和VRS關系圖。
CRS線代表固定規模報酬邊界,VRS是可變規模報酬邊界。可見VRS線比CRS線能更近地包絡著觀測的銀行數據,因而計算出來的銀行效率指標要比CRS的高(在G點相等)。在CRS條件下,在B點運行的銀行技術低效,技術效率指標TE為AC/AB。在VRS條件下,在B點運行的銀行的TE指標為AF/AB。這樣CRS條件下的TE可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FIE(FIE衡量銀行到產量邊界的相對距離,在此為AF/AB)和規模效率SE(SE衡量銀行到最優生產規模的相對距離,在此為AC/AF),PTE與SE的積是TE。樣本銀行的規模效率就是CRS條件下的技術效率TE與VRS條件下的純技術效率PTE的比值。
DEA方法評估CRS條件下的技術效率TE的線性規劃模型為:
其中:K是投入的種數,M是產出的種數,N是銀行的數目,入;是銀行i的強度系數。第一個約束條件的經濟含義是由于非效率因素的影響,銀行投入組合大于最優化的投人組合;第二個約束條件的經濟含義是由于非效率的影響,銀行的產出小于最優化的產出;第三個約束條件是假定銀行規模報酬假設的數學表述。(λ1,λ2, …λn)是權重矢量,如果假設,則規模報酬不變(CRS條件)。如果,則規模報酬可變(VRS條件)。為了求解的方便,一般把式(1)對應的線性規劃問題轉化為具有非阿基米德無窮小的模型:
三、利用DEA法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效率和適度規模的實證研究
(一)數據選取與SE評估
本文選取14家商業銀行2001-2003年的數據,選取員工人數(x1,其價格P1)、實物資本(X2,其價格為p2)和借入資金(x3,其價格為p3)為銀行中介的投入項,貸款(Y1,剔除貸款損失準備)、投資(Y2,股權和債權投資)和其他生息資產(Y3)為產出項,使用DEA法評估銀行的規模效率(評估過程中未考慮各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14家樣本銀行2001、2002、2003年的規模效率評估結果見下表。
(二)基于SE評估結果的適度規模區域分析
從樣本銀行2001年的規模效率和資產規模來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和浦發銀行等5家樣本銀行的規模效率大于1(平均值為1.105),其余9家樣本銀行的規模效率都小于或等于1(平均值為0.836),大致可以按資產規模把樣本銀行分成兩組:小于6600億元和大于6600億元組。發現小于6600億元組存在規模經濟(浦發銀行除外)、大于6600億元組存在規模不經濟。也就是說銀行規模經濟的邊界點可以定在6600億元。
從樣本銀行2002年的規模效率和資產規模來看:四大國有銀行、交通銀行和民生銀行的規模效率大于1(平均值為1.322),其余8家樣本銀行的規模效率都小于或等于1(平均值為0.868),可以按資產規模把樣本銀行分成兩組:小于7680億元和大于7680億元組。發現小于7680億元組存在規模經濟(民生銀行除外)、大于7680億元組存在規模不經濟。也就是說銀行規模經濟的邊界點可以定在7680億元。
從樣本銀行2003年的規模效率和資產規模來看(農業銀行的相關指標空缺):只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信銀行的規模效率大于1(平均值也只有1.06),其余10家樣本銀行的規模效率都小于或等于1(平均值為0.984),可以按資產規模把樣本銀行分成兩組:小于9500億元和大于9500億元組。發現小于9500億元組存在規模經濟(中信實業銀行除外)、大于9500億元組存在規模不經濟。也就是說銀行規模經濟的邊界點可以定在9500億元。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樣本期間,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邊界點從6600億元到7680億元再到9500億元,逐年上升。以此為據,可以考慮把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邊界點定在9500億元左右。這種上升趨勢可能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創造的對銀行服務的需求、各商業銀行規范公司治理、狠抓內部管理、提升技術水平有關。
從2001-2003年樣本銀行的規模效率和資產規模的平均值來看:可以把樣本銀行分成兩組:小于8000億元和大于8000億元組,小于8000億元組存在規模經濟,大于8000億元組存在規模不經濟。以此為據,可以考慮把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邊界點定在8000億元左右。據此,可以把銀行規模經濟的邊界點定在8000億元。
綜合逐年和樣本期間平均值的分析,筆者認為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邊界點至少可以定在8000-9500億元之間,或者
可以把8000-9500億元作為我國商業銀行的固定規模報酬區間,也就是適度規模區間。
從樣本銀行SE在2001-2003年的變化趨勢來看:浦發銀行TA以每年1000億元左右的速度增長的同時,其SE保持相對穩定(浦發SE平均值為1.020),并且該行SE2002和2003兩年都是1,說明該行基本上在最優規模狀態下運行。
從樣本銀行2001-2003年SE匯總表來看,先后有7行次SE為1,其中:民生銀行2次、浦發銀行2次、建設銀行1次、中國銀行1次、上海銀行1次;2001年2次、2002年1次、2003年4次。這說明我國已經有不少商業銀行能夠實現適度規模運營,特別是建行和中行分別有1次實現適度規模運營可能預示著我國商業銀行的適度規模可以達到27500-38420億元。如果考慮不良資產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適度規模也可能在22500-32000億元。
四、結論與建議
從樣本銀行整體的情況來看:2001-2003年,14家樣本銀行的規模經濟邊界點從6600億元到7680億元再到9500億元,規模經濟邊界逐年上升。以此為據,可以考慮把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邊界點定在9500億元。從年樣本銀行的規模效率和資產規模的平均值來看,可以把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邊界點定在8000億元。綜合二者的分析,筆者認為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邊界點可以定在8000-9500億元之間,或者可以把8000-9500億元作為我國商業銀行的適度規模報酬區間。
從樣本銀行個體的情況來看:2001-2003年期間,浦發銀行基本上在最優規模狀態下運行。2001-2003年期間,先后有7行次SE為1,這說明我國已經有不少商業銀行能夠實現適度規模運行,建行和中行分別有1次實現適度規模運行的事實可能預示著我國商業銀行的適度規模可以達到22500-32000億元(考慮不良資產的影響)。
從實證分析的結果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的適度規模在不斷增大,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兩家特大規模的銀行在樣本期間的偶爾出現的規模經濟運行為我國銀行規模的提升拓展了邊界。但是必須注意規模不是規模經濟簡單的直接來源,規模經濟的產生還有賴于銀行的生態環境、內部的產權結構、治理結構、技術水平等因素的適應性跟進,所以各銀行不要一味追求規模和市場份額,效率和效益才是決定規模取舍的關鍵因素。針對我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過高和部分銀行規模不經濟的弊端,銀行監管當局和各商業銀行應從影響銀行規模效率的結構性因素出發,進行針對性的改革。目前來看,建立銀行的現代企業制度是最基礎的工作,要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為銀行建立起一整套關于產權、治理和組織的運營機制。同時,應積極扶持和發展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擴大其經營規模,鼓勵其進行業務聯合和重組。在規范市場準入的前提下,推動股份制商業銀行擴大服務網絡,完善其服務功能和組織機構,提高其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允許股份制商業銀行并購國有銀行的某些分支機構乃至城市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這樣既可解決股份制商業銀行規模過小、分支機構不足的問題,又可適度收縮國有銀行的規模邊界,使后者的規模效應得以發揮,從而使得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國有銀行應當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同時,適當調整機構網絡,控制規模。在業務的選擇上,有所為、有所不為,通過加強管理以實現規模效率和規模的擴張。
參考文獻:
[1]劉宗華等,中國銀行業的規模經濟與技術進步效應檢驗[J].財經研究,2003,(12).
[2]王聰,鄒朋飛,中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3,(10).
[3]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中譯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徐傳譫等,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問題與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經濟研究,2002,(10).
[5]楊德勇,金融產業組織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6]趙懷勇,王越,論銀行規模經濟[J].國際經濟研究,1999,(4).
[7]趙旭,蔣振聲,周軍民,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與績效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8]Adnan Kasman,2002,Cost Efficiency,Scale Economies,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urkish Banking, Central Bank Review,1-20.
[9]Aly,H.Y.,R.Grabowski,C.Pasurka,and N.Rangan,1990,Technical,scale,and allocative efficiencies in U.S.banking: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2.211-218.
關鍵詞:商業銀行;規模經濟;隨機前沿模型
一、文獻回顧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利用參數的前沿分析方法,對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規模經濟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如,Benston (1965)、Bell 和 Murphy(1967)利用Cobb-Douglas成本函數對美國小銀行規模經濟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不管自身規模大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銀行規模擴大一倍,平均成本將下降5%~8%。Baumol (1982)假定成本的增長比例與產出的規模及構成相關,并首次運用規模彈性來衡量經濟體的規模經濟性。Lawrence (1989)發現總資產小于1億美元的商業銀行具有規模經濟性。Hunter 和Timme (1986)發現單銀行制的銀行控股公司其規模經濟的上限為42億美元,而對于多銀行制的銀行控股公司,其規模經濟的上限則可以提高到125億美元。Bauer、Berger 和Humphrey (1993)等發現資產規模在7500萬美元~3億美元之間的銀行平均成本是最低的。Noulas, Ray和Miller (1990)發現資產規模在20億~100億美元之間的銀行平均成本最低。
在國內的相關研究中,于良春和鞠源(1999)運用經營效率指標和成本費用指標對中國商業銀行進行比較研究后發現,股份制銀行的獲利能力和經營業績明顯高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從成本費用指標上看,中國銀行業沒有明顯的效率差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沒有因為存在規模優勢而使得成本費用降低。徐傳諶等(2002)利用超越對數成本函數對我國商業銀行1994-2000年的規模經濟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如果把總貸款和存款作為銀行的產出時,絕大多數銀行表現出規模經濟性。奚君羊和曾振宇(2003)在定義貸款和非利息收入為銀行產出的基礎上,同樣利用超越對數成本函數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效率進行了實證,發現1996-2000年國有商業銀行不存在規模經濟,而股份制銀行存在規模經濟。張健華(2003)用非參數的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我國國有、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的效率狀況作了一個綜合的分析與評價,發現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的區域。王聰和鄒朋飛(2003)在引入宏觀經濟變量的同時,運用超越對數函數對我國銀行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除恒豐銀行外絕大部分商業銀行存在規模不經濟性,且規模不經濟的程度與資產規模呈正相關關系,但在時間上變化不明顯。
與國外的研究相比較,國內的研究絕大多數使用的是非參數的DEA方法,運用參數的隨機前沿方法來研究中國銀行業規模經濟問題的文獻相對不多。而且,已有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結論的可靠性有待進一步驗證。首先,大多研究都是假定銀行的生產函數是超越對數成本函數,而并沒有對假設進行檢驗。其次,已有研究均沒有考慮到投資在銀行產出中的作用。實際上,從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來看,國債等證券投資已成為各行資金運用的一大主體業務。
本文的貢獻在于:一是運用參數的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進行了實證檢驗;二是對模型設定進行了假設檢驗,即對超越對數成本函數和Cobb-Douglas成本函數的合理性進行了經驗檢驗;三是考慮了投資在商業銀行產出中的影響,將投資視為銀行產出之一,更全面地反映銀行業務經營的實際情況。
文章余下部分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紹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與模型設定;第三部分為數據與結果;第四部分為全文的結論與政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
在前沿分析法中,依據一定的標準構造一個生產前沿面,被評估的銀行與該前沿面的距離就是它的無效率。根據構造前沿函數的不同,前沿分析法可以分為“非參數方法”和“參數方法”。非參數方法主要是數據包絡分析法和無界分析方法,該方法的優點主要是不要求對決策單元的生產函數(成本函數)做出明確的定義。其缺點主要是假定不存在隨機誤差,也就是假定在構建效率前沿時不存在測量誤差。參數方法主要是隨機前沿方法、自由分布方法和厚前沿分析法。由于參數方法將隨機誤差項做了進一步分解,對效率測度的精確度總體上高于非參數的方法,缺點是要對基本的生產函數做出明確的定義。這里,我們采用參數的隨機前沿方法來估計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
在隨機前沿研究中,一般假定銀行經營過程中存在Cobb-Douglas函數或超越對數函數(translog function)。比如,假定銀行的生產函數是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利用隨機前沿方法可以測度銀行的成本效率和規模經濟效率。超越對數函數形式的成本函數是:
此時,規模經濟效率(SCALE)說明銀行經營規模變化對總成本的影響,用總成本對產出的一階偏導數(彈性)表示為:
如果SCALE>1,銀行規模發生1%的變化將引起總成本發生高于1%的變化,即成本的增加快于規模的增加,此時出現規模不經濟;如果SCALE
為了能估計出規模經濟效率,這里我們假定存在如下形式的超越對數成本函數:
問題是,在超越對數成本函數和Cobb-Douglas成本函數中,哪個模型是正確的設定呢?或者說,如何檢驗模型設定的正確性呢?實際上,我們可以用廣義似然比(generalised likelihood ratio)統計量來檢驗模型設定的正確性,且廣義似然比統計量近似服從χ2分布(Coelli, Prasada and Battese, 1998)。在模型設定得到檢驗后,規模效率的估計實質上就是要估計出方程(2)或(4)的參數,且普通最小二乘估計也是除截距項和誤差項外的無偏估計(Coelli, Prasada and Battese, 1998)。
三、數據與結果
本文所選取的數據來自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浦東發展銀行和恒豐銀行等十五家商業銀行,樣本期為1996-2004年。全部數據為面板數據,根據《中國金融統計年鑒》(1997-2005)計算、編制得出。
同時,在實證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將方程(1)中的成本tc、勞動力價格p1和固定資產價格p2除以存款資金的價格p3,即進行標準化處理,也可以得到方程(1)的一致性條件(Allen and Rai, 1996)。另外,所有的數據均以1994年為基期進行了價格調整。
在此基礎上,運用極大似然估計方法,我們得到了方程(1)和(3)中未知參數的估計結果(見表1和表2),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超越對數成本函數中的對數似然函數值是43.27, 而Cobb-Douglas成本函數中的對數似然函數值是-27.7,因而廣義似然比檢驗統計量LR=-2(-27.7-43.27)=141.94,而自由度為10、置信區間為5%的χ2分布的極值為18.31,從而零假設:Cobb-Douglas成本函數更能擬合樣本數據被拒絕,超越對數成本函數的模型設定是可靠的。同時,從超越對數成本函數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其單側廣義似然比檢驗(one-sided generalized likelihood-ratio test)的值為32.84,大于置信區間為5%、自由度為2的復合χ2分布的極值5.138 (Coelli, Prasada and Battese, 1998),進一步說明了模型設定是正確的。
利用方程(2)我們得到了樣本銀行的規模經濟值(見表3)。從中可以看出:一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規模效率均大于1.0,表現出規模不經濟性;二是股份制銀行的規模效率基本上都小于1.0,表現出規模經濟性;三是在股份制銀行中,規模相對較大的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光大銀行和招商銀行的規模效率大于其他股份制銀行。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參數的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在實證過程中,我們不但考慮了貸款在衡量銀行規模經濟中所起的作用,也考慮了投資在銀行規模經濟中所起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對模型設定的合理性進行了經驗檢驗,即運用廣義似然比檢驗統計量對超越對數成本函數設定與Cobb-Douglas成本函數設定進行了假設檢驗。實證結果表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均表現出規模不經濟,而新興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卻表現出規模經濟性。為此,我們提出了改善中國銀行業規模經濟的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 加大銀行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對規模較小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進行政策上的扶持,壯大其經營規模,從而提高其規模經濟;對規模適度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促使其強化成本管理和約束、穩健經營,在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的基礎上有序擴張。
第二, 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來說,通過機構撤并、人員精簡,適當收縮其經營規模,以達到現有技術條件制約下的規模經濟。
第三, 從長遠看,商業銀行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要處理好技術與規模兩者之間的關系。商業銀行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其最優的規模邊界,通過提高技術,可以突破商業銀行現有技術條件下的規模限制,擴大商業銀行經營的規模邊界,從而根本上改善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規模大小對其技術水平又有反作用,規模的擴大有利于新技術的應用。因此,改善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必須在技術提升和規模擴張之間尋求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參考文獻:
王聰,鄒朋飛. 2003. 中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實證分析[J]. 中國工業經濟(10).
徐傳諶,稱貴廷,齊樹天. 2002. 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問題與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 經濟研究(10).
奚君羊,曾振宇. 2003. 我國商業銀行的效率分析:基于參數估計的經驗研究[J]. 國際金融研究(5).
于良春,鞠源. 1999. 壟斷與競爭: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與發展[J]. 經濟研究(8).
張健華.2003. 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DE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實證分析[J]. 金融研究(3).
ALLEN L, RAI A.1996.Operational efficiency in banking: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 655-672.
BESTON G J. 1965. Branch banking and economies of scale [J]. Journal of Finance,13: 312-331.
BAUMOL P.1982. Concentration and other determinants of bank profitability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3: 65-80.
BERGER A N, HUMPHREY D B.1997.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urvey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98: 175-212.
BAUER P W, BERGER A N, HUMPHREY D B. 1993.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U.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1:386-413.
BELL F W, MURPHY N B.1967. Economies of scale in commercial banking [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21: 23-39.
COELLI T, RAO D S P, BATTESE G E.1998. An introduction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M]. Englan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31-268.
LAWRENCE O.1989.Cash flow and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J]. Journal of Finance, 52: 83-109.
NOULAS A G, RAY S C, MILLER S M.1990. Return to scale and input substitution for large U.S banks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2: 94-108.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cale Economy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CHEN Jingxue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use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to analyze the scale economy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during 19962004. I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apers, we test the translog cost function and CobbDouglas cost function hypothetically on one hand, and we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vestment in the commercial banks' output, on the oth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megascale in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but it is opposite in the newly founded non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一、問題的提出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問題的論述,近幾年來經常見諸報刊。許多農經界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見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識,即必須改變當前狹小的農戶生產現狀,擴大和優化農戶土地經營規模。但是,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學理論依據、土地規模大小與生產成本、經濟效益之間的經濟數量關系,以及適度規模的量化標準等,卻鮮有論述或者論述很不深刻。從經濟學的角度,特別是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最終一般都要歸結于數量關系,才是明確的,具體的,才能對解決實際問題有所幫助。本文試圖根據經濟學的觀點,以定量的方法,探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依據。
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理論依據
規模,按照一般定義,是指事物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量的聚集程度。一個生產單位的規模,是指在生產單位這一空間范圍內各種經濟數量的聚集程度。生產單位內的經濟數量,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講,既包括投入量,也包括產出量。投入量中又可分為變投入量和固定投入量。因此,關于生產單位的規模,有許多不同的描述。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第一種以勞動力數量作為衡量生產單位規模的標志;第二種以固定資產原值作為生產單位的規模;第三種以產量作為生產單位的規模。規模定義的內涵不同,則有關規模經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也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現在的問題是:在農業這一特定的生產領域內,應當采取哪個“量”作為農業生產單位的規模。我們認為,農業生產單位的規模一般應當以固定投入的數量為衡量標準,在我國農業現代物質技術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土地是農業的主要的固定投入,因而采用土地數量作為衡量農業生產單位規模的標準,具有現實的意義。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目前我國農村實行農業,除個別集體農場或專業隊經營外,絕大多數為農戶家庭經營,即一個農戶家庭為一個農業生產單位,土地規模過于狹小。目前,許多專家學者所論述的農業適度經營規模及其提出的各種擴大和優化農戶土地規模的措施,也是以農戶經營土地數量為依據。因而,為保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研究的連續性,把土地數量作為農業經營規模標準,也是適合的。原因之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土地是農業中最稀缺的生產要素,無論國家還是農戶,為了獲得最大收益,都必須充分發揮土地這一生產要素的潛能。因此,把土地數量作為農業生產單位規模標準,研究土地規模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更具有現實的意義。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依據,主要是規模經濟理論。所謂規模經濟,描述的是生產規模與單位產品平均成本的關系。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不斷下降,下降到某一點,開始上升,如下圖所示。生產單位的規模在Q之前,隨著規模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不斷下降,只要小于Q的規模投入仍然處于規模經濟區;規模擴大經過Q點繼續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則隨著規模擴大而不斷上升,故大于Q的規模投入,則處于規模不經濟區。而Q點的規模則為產品市場成本最低點,是最佳經濟規模。(附圖[圖])規模與單位產品平均成本的這種關系,是由內在經濟與外在經濟決定的。所謂內在經濟是指生產單位的規模擴大時,可從其自身內部的經濟資源配合與利用而引起其收益的增加。如規模擴大,可以使用更先進的技術,可以綜合利用副產品和原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勞動潛力或相對減少管理人員,可以減少一些共同生產費用等。但是,如果生產規模過大,則又會由自身內部資源配合不協調或利用不充分,而引起收益的減少,這叫做內在不經濟。如,由于規模擴大而引起管理不便,或某種資源閑置,或某種費用增多,或某些效率減低等。所謂外在經濟,是指由于生產單位規模擴大,能給有關的生產單位帶來收益的增加。如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使相關的原材料供應、信息、技術和銷售服務等生產單位,得到較多的業務量,獲得較高的收益。與外在經濟相對的是外在不經濟,這是指由于生產單位規模擴大,而會給別的有關生產單位帶來損失或損害,如引起競爭加劇、銷售困難、運輸緊張和環境污染等。規模經濟還可以用廠商理論中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來說明。如下圖所示。圖中,SRAC表示短期平均成本曲線,LRAC表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SRAC的每一條曲線代表一個生產規模狀態,曲線上的每一點都具有相同的規模。LRAC表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在這條曲線上的每一點都代表著不同的規模狀態。從圖中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RAC在開始階段是下降的,即隨著可變投入的增加,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單位產品平均成本開始隨可變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RAC,在開始階段,隨著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不斷下降,但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單位產品平均成本開始不斷上升。在圖中,SRAC這一規模狀態下的實際成本是T[,1]所在點表示的成本C[,1],而這一規模下的最低成本在A點表示的成本C[,2],這表示SRAC[,1]這一規模不是最佳規模。生產者可以在長期內不斷調整規模。隨著規模沿LRAC繼續擴大,直至SRAC[,3]這一規模此時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重合,單位產品平均成本最低,該規模即為最佳規模。這里需要說明,單位產品平均成本的降低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可變投入,使單位產品平均成本從T[,1]下降至A。另一種是通過擴大規模(包括固定投入和可變投入),使單位產品平均成本從T[,1]降至T[,2]直至T[,3]。我們所說的規模經濟指的是第二種方式,即由于規模擴大而導致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與規模經濟相類似的有一種叫做比例經濟或比例報酬,實際研究中,二者往往混淆。比例經濟是指所有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產出變化。用生產函數表示,Y=f(x[,1],x[,2]),當投入按同一比例K(K>1)增加時,生產函數變為Y·K[n]=f(K[,x[,1]]K[,x[,2]])。n是一個指數,n=1表示比例報酬不變;n>1表示產出增加幅度大于投入增加幅度,比例報酬增加;n<1則表示比例報酬下降。下面用柯布——道路拉斯函數舉例說明。Y=A[,x[α][,1]][,x[β][,2]],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K增加,上式變為:A(kx[α][,1])(kx[β][,2])=AK[α+β][,x[α][,1]][,x[β][,2]]=K[α+β]y。在這里n=α+β,根據α+β大于1、等于1、小于1,可判斷比例報酬增加還是減少。(附圖[圖])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依據應當是規模經濟而不是比例經濟。實際上,可能有的單位也混有比例經濟因素,但從規模經營的主體來講,種植業主要是擴大土地規模,而不是土地、勞動力、資金同比例擴大。特別是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已嚴重過剩,如果再增加勞動力,將使農業生產要素組合更加失衡,更加不經濟。所以,比例經濟不是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依據,而且實行規模經營,還必然導致投入生產要素比例的變化。規模經濟將會產生規模效益,但是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不是等同概念。規模經濟,是指由于規模擴大而導致單位產品平均成本下降。規模效益是指規模擴大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增加。從表面文字來看,似乎沒有多大差別,但只要做點數量上的仔細分析,就可看出其區別和概念上的差別。我們可以通過下面圖示,來分析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的區別。圖中,P表示產品價格,LRAC是長期平均成本曲線,D點是單位成本最低點。在C點,單位產品成本為P′,高于價格P,總成本為P′OQ[,1]C;規模擴大至A點,單位產品成本與價格相等,總成本為CQ[,1]Q[,2]A,CQ[,1]Q[,2]A與P′OQ[,1]C相比較,減少的這部分即規模效益,是由規模擴大帶來的。規模從Q[,2]至Q[*],由于單位產品成本繼續下降低于產品價格,總成本小于總收入,產生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從Q[*]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單位產品成本開始逐漸上升,進入規模不經濟區域,但由于單位產品成本仍低于價格,擴大規模仍會增加收益,因此,規模擴大將持續到Q[,3],即單位產品成本上升至產品價格P為止。在Q[*]至Q[,3]這一階段上,盡管已處于規模不經濟區域,但卻仍會產生規模效益。所以,規模經濟只是考慮成本的下降,而不考慮價格因素。規模效益則是由成本和價格共同決定的。也就是說,規模經濟未必產生規模效益,比如當前一些成本高,價格低的農產品生產;規模不經濟也可能有規模效益,比如成本低,價格比較高的農產品生產。同時,通過對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的綜合分析,可以推出一個重要的結論。農戶為了經濟利益,獲得最大的規模效益,在最佳規模Q[*]以后,仍會繼續擴大規模。但是,如果單位產品成本上升,是由于土地生產率下降的原因造成,如廣種薄收,粗放經營,那么,這種擴大經營規模的行為將會導致社會總產量的下降。盡管農戶會因此而增加收入,但是不可取的。這就是說,在講求微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講求宏觀經濟效益,講求各種資源利用的最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組合原理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組合原理,是反映規模經營的調整變動及其求取規模效益的規律性關系。規模經營原理,主要包括滿負荷原理、規模要素組合原理、階躍原理和包絡原理等。(一)滿負荷原理是指當生產單位的實際生產能力與設計規模(潛在)生產能力相一致時,有該規模狀態下的最低生產成本,能獲得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的最大收益。在農業上,特別是養畜場、園藝場、大棚菜等,均有一定技術條件下的設計規模生產能力。盡管當前由于經濟管理水平不高,一般估算的多,精確計算的少,但這種客觀存在的設計規模生產能力,卻是很普遍的。滿負荷原理的目標,是要使生產單位設計的規模生產能力,能得到充分地利用、運轉,使固定投入與可變投入有最恰當的比例配合關系,能更好地發揮生產要素的作用,有最低的生產成本和最大的投入產出效益。按經濟數量分析,在投入和產出價格不變,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產單位的總生產成本為TC=TVC+TFC(TVC是總可變成本,TFC是總固定成本),其總可變成本取決于產出水平,為TVC=AVC·P(AVC是單位產品可變成本,P是實際產出水平);總固定成本為原設計規模生產能力的固定投入成本,TFC=AFC[,2]·S(S表示潛在產出,AFC[,2]表示達到潛在產出時的單位產品固定成本)。如果實際產出與潛在生產能力不相符,即P≠S,則總固定成本不變,但單位(二)生產要素組合原理這是指一種生產規模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有其客觀的生產要素配合比例關系。各種生產要素合理搭配組合,就能充分發揮其技術功能,形成最佳的組合生產能力,實現最大的規模效益。眾所周知,每種生產要素都有若干種類型,每種類型均有其利用特點和可能形成的生產能力。各生產要素實現何種類型、何種比例結合關系,則是由技術條件和生產規模所決定。如大土地面積農場、畜場、果園,若采用現代化技術設備、則只需要較少的人力配備;若使用老式的畜力和畜力農具,則需要配備較多的牲畜和勞力。又如,小土地面積農場、果園,若采用大型現代化技術設備,就會無法使用、或者利用率很低,而只有相應地配備一定人力和畜力。所以,講求適度規模,就是要根據科學技術水平和一定規模的生產需要,科學地選擇生產要素及其比例關系,使之形成一定生產規模的生產能力,即充分發揮一定規模的每一要素的技術功能和利用效率,達到技術上和經濟上的最佳效果。比如,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假設20畝土地、1個勞動力和1臺手扶拖拉機是最佳組合,那么土地規模擴大為200畝,就要相應地配備10個勞動力和10臺手扶拖拉機;若改為選用中、小型拖拉機,則可能只需要3—5個勞力和2—3臺中小型配套的拖拉機組,就可形成新的最佳組合生產力。所以,一定的生產規模,要有一定質量類型和一定數量生產要素相結合,才能使各種生產要素充分利用,避免出現某種要素超負荷使用,而另一種要素閑置的不合理局面。(三)階躍原理這是指規模擴大要以基本規模單位為基礎,從較低水平的規模狀態擴大到較大規模狀態,規模效益才能不斷遞增。假設生產規模及其規模效益關系如下圖所示。(附圖[圖])S[,A]、S[,B]、S[,C]是三個規模狀態下的規模效益,在A、B、C點達到最大值。從S[,A]這一規模狀態向S[,B]規模擴大,在擴大到b之前這一階段,規模效益遵循S[,B]曲線,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規模效益與S[,A]規模狀態相比是下降的,只有規模擴大至b點之后,規模效益才超過S[,A]狀態,開始遞增,逐漸達到最大值B。同理,從S[,B]到S[,C]的規模擴大過程中,規模效益的變化也是如此。階躍原理說明,要保持規模效益不斷遞增,規模的擴大必須以基本規模單位為標準,從一種規模水平跳躍至另一個高一級的規模水平,而不能是連續地和緩慢地漸進擴大。例如,從20畝/1勞/1機擴大到40畝/2勞/2機,而不是20畝、21畝、22畝這種微小的連續擴大。因為每一規模階躍擴大,必然伴有相應的生產技術設備和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形成新的生產要素組合生產力和效益,以構成規模效益。(四)包絡原理這是指當投入結構不變時,只有短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與長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相等,才能使生產單位的總平均成本最低,收益最大。下面通過數量分析,來說明這種關系。設成本函數C=f(F,V,S)其中F為固定成本,V為可變成本,S為規模。短期內,V可變,F、S不變。長期內,F和V都隨S變化。設最低長期平均成本為T(S)固定成本為F(S),可變成本為V(S),則T(S)=f〔F(S),V(S),S〕,設最低短期平均成本為T(F,S),此時只有V變化,設其最小值為V(F,S),則有T(F,S)=g〔F,V(F,S),S〕。T(S)由于是在F和V都可變化情況下的最低長期平均成本,那么最低的短期平均成本必然不小于T(S),即T(F,S)≥T(S)。顯然,只有F=F(S)時,即固定成本等于長期規模變動中最低成本時,才有T(F,S)=T(S)。因此,生產單位總平均成本的最小值應等于長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而只有短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等于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才能實現總平均成本最低。由于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每個短期平均成本的包絡線,因此這種包絡原理,說明短期平均成本最低所形成的最大收益要與長期平均成本最低所形成的最大收益一致,才能有最大的經濟效益。如某階段農機平均作業成本或某季農產品平均生產成本最低,要能使全年或一個輪作周期的農產品成本最低,要能使全年或一個輪作周期的農產品平均成本最低,才能表明農機作業的全年利用效率與效益,每季作物的茬口安排、投入措施、土地肥力和全年自然經濟條件利用的恰當與效益,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短期效益要與長期效益一致,或者說,短期效益要服從長期效益,才能有最大的效益。所以,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要根據各種農產品生產的技術經濟特點和市場價格水平,按照規模經濟理論,確立規模效益后,選擇最佳規模效益點;同時,按照生產單位的生產能力設計、生產要素組合、生產規模階段和生產過程包絡原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生產條件、合理組合,充分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利用潛力,才能達到生產平均成本最低、經濟收益最大的目的。
關鍵詞:企業集團;邊界;規模經濟;交易費用
中圖分類號:F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02-0122-03
1 企業集團形成的主要理論基礎及其決定的企業集
團邊界
1.1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是指隨著企業生產要素投入規模的擴大,某一區間的平均成本所呈現的遞減趨勢。長期表現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而呈現出經典的L形。平均成本的減少,在既定價格水平前提下,意味著利潤的增加;或者,在既定利潤水平前提下,產量的增加――亦即,規模經濟會導致生產的增產或節約,進而表現為總利潤的增長。規模經濟是要素投入數量增加至一定程度的副產品,它反映了要素投入規模與平均成本之間的變動關系。在技術條件亦即生產函數不變的情況下,要素投入的增加在大多數時候意味著產出的增長,也就將導致銷售價格的下降,進而在利潤上抵消由平均成本下降所貢獻出的一部分空間。因而,規模經濟也是可以繼續“進化”為規模不經濟的,這就需要選擇一個合理的生產要素投入水平,有效地控制生產規模,并科學地改進要素投入組合方式的變化(即生產函數形式)。規模經濟甚至會導致壟斷或類似壟斷的額外經濟利潤,如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里論述的那樣,“達到好像是一種有限的壟斷;所謂有限的壟斷,就是受到以下原因的限制的壟斷:很高的價格會引起競爭的生產者的出現。”[1]
盡管仲偉周(2001)等[2]認為:“從企業集團形成與發展的原因看,規模經濟、壟斷優勢與多元化經濟等這些問題,卻應該是企業集團形成與發展的結果,而不是企業集團形成與發展的原因。”但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何種規模的企業,都會向規模經濟發展,這種規模的擴大可能并非體現為勞動的增加,而會越來越多地體現為資本和作為生產要素的管理與技術的增加。企業自身規模擴大后,為專事專項處理,業務分割和資源轉移將催成其分支機構與“后代”企業的誕生;或者由于獲得競爭優勢有資格和能力兼并他者而得以擴大規模,因而形成了更為大型的企業集團。此外,類似于自然壟斷的概念,由于所屬行業的特殊性,存在某一個規模界限使得企業達到此界限才可能有效率,即所謂最小效率規模(MES,minimum efficient scale),因此這一行業的企業不得不去擴大規模,當MES較大時,企業集團的組織形式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規模經濟既是業已存在的企業集團的結果,也是將要形成的企業集團的成因。
但同時應警惕潛在的規模不經濟。當長期平均成本開始增加而形成U形曲線,顯然規模經濟效應的福利已然消失,企業或企業集團就會進入一個不恰當的經營規模。換言之,正如微觀經濟學所揭示的那樣,長期平均成本最低的位置所指示的規模,即為企業或企業集團的邊界。
1.2 交易費用
新古典經濟學在消費、生產、成本與商品市場的一般均衡理論中,將企業視為無法破解也無需破解的黑匣子,同時認為運用市場配置資源的交易費用可以忽略,這就包含了兩層預設。
首先,所有的生產函數都是可被使用和轉換的,企業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使之能夠立即達到任何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可以實現任意給定的生產函數,也不存在進入或退出壁壘,但這些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短期”內皆是無法實現的。
其次,企業之間除了他們所面臨的市場結構與自身規模之外就沒有什么是有差別的,但是企業內部的組織成本差異和資源配置情況(如X非效率)、企業中的“委托―”契約關系,均沒有被考慮在內而被忽略了。
于是,科斯拋棄了交易費用為零這一假定,將摩擦力這一更具現實意義的概念引入了經濟學的理想物理模型,并揭示了企業的存在意義。在他看來,企業和市場不過是兩種彼此替代的資源配置方式,交易是否在市場中進行,取決于如果采用企業的形式交易費用是否會更低。如果企業對于這項交易是更有效率的選擇,那么就應該以企業的形式替代市場來組織資源:當前不存在企業的,就應當成立企業;已有企業的,就該當擴張之。當企業的規模擴張至這樣一種程度――其交易費用在其內外部進行完全無差別時,亦即擴張這一動作使得企業內部與市場外部的邊際效率相同,也就達到了最優邊界。
作為交易費用理論的追隨者,威廉姆森肯定了交易費用為正的事實,并進一步探討了交易費用的類型及其來源。進一步地,他首次提出“規制結構”這一概念,認為規制結構主要有三種:企業、市場和存在于這兩種組織形式之間的各類中間組織。中間組織既利用市場機制,又利用管理手段來協調企業間的交易。企業集團通過產權與人事等方面的行政或契約安排將一系列具有業務、資本、技術關聯的企業結合到一起,顯然是屬于上述的這類中間組織。
因此,企業集團可被視為區別于傳統經濟學認知中企業與市場的另外一種新的組織形式,作為中間組織,它由市場所聯系的諸企業所組成,又不僅僅通過市場來將這些企業聯系起來。它保留了集團內企業作為企業來配置資源的權利,也存在市場自在的運行機制,可以有效利用企業和市場的雙重優勢。一方面,它以具有實力的大企業作為核心層基礎,擴充具有相關利益和交易往來的圈企業,擴大其規模,使得其集團內各企業的成本紛紛降低,能夠實現集團內企業個體的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原本通過市場來進行的業務被納入集團組織內部運作,交易費用被降低了,增進了整體的利潤水平。另外,聯合經營所形成的資源與信息共享也能更進一步地降低集團內各企業的風險。顯然,這種制度安排仍是某種人為的和內部的資源配置方式對于自在的和公開的市場機制的替代,本質上這與企業對市場的替代幾無區別。所以,企業集團邊界的確定,也就基本上企業邊界的確定幾無差別,仍然是由擴張的邊際效率所決定的。
2 我國企業集團的邊界問題
盡管企業集團的出現與發展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歷史,在我國,企業集團即使不能算作新生事物,也遠未成熟。在改革開放以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基礎薄弱,大多數企業是隸屬和忠實于政府這唯一的“企業集團”的零散個體,不存在完全的自由經營權利,因而不存在現今語境中所指稱的現代企業集團。改革之后,市場機制被逐步建立,作為市場機制替代物的現代企業也才被發展起來,企業集團才有了其可能存在的現實土壤。自我國孕育企業集團到實行至今的30年中,其間既有寶貴的經驗,也有深刻的教訓,特別是我國企業集團的組建,及其運行和擴張的種種問題尚需規范。
2.1 企業集團的組建過程是存在問題的
企業集團應該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具有自主行為能力的各企業自愿聯結和組合而成的,企業一旦加入集團,企業就必須在其經營行為、發展戰略、文化理念上與集團保持密切的匹配和經常的服從,如果加入集團的安排不合乎企業的根本利益,企業可以拒絕與之合流。同樣,如果業已存在于集團內的企業無能力或無意愿承擔和服務于集團安排,企業即退出集團。盡管企業集團也有其明確的組織規定,但企業進出集團的自由度還是比較高的,其行為原則正如前文,需要視乎其進出的邊際效率而定。
我國的企業集團組建與運行狀況,則不盡相同。我國企業集團組建的經濟基礎,不是完整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而是在當時并未完全退出而存有殘余的計劃經濟體制。因此,企業集團的試驗與確定也是計劃式的,而非是經濟效率及企業現實需要所決定。出于發展沖動或者炫耀動機,政府急于走在這場試驗的前列,因而給予試點對象包括費用優惠與成本補貼在內的多種激勵措施,企業則相繼踴躍爭取成為試點對象,場面的火熱掩蓋了尋租構成的低效。試點后形成的集團也未必符合加入企業的利益,因為激勵政策必然是臨時而不可持續的,屆時退出或是解散,在彼時則無關緊要,權且另當別論,“擇日再容細表”了。
這種模式,一方面由于行政權力的介入而導致的尋租的存在,通過常規途徑收購兼并這一外部交易,實際上其交易費用是高過自由公開市場的;另一方面,由“拉郎配”甚至是“亂點鴛鴦”的方式所形成的組合,在企業間的互相了解和溝通方面上,必然不如“自由戀愛”方式所形成的集團,這加深了信息流通、組織協調、和資源調配的難度,也增加了以企業的內部的交易費用;再者,以獲得設租收益為目的而形成的企業集團,必然會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因為這一安排并未將集團的長遠發展考慮在內,甚至只是“假婚”或“騙婚”,試點宣告失敗時則完全可以聲稱這是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的合理結果。
以上這些都與企業與企業集團產生的原理與初衷背道而馳了。在實踐意義上,意味著這類結合而形成的企業集團應有的邊界被高估了,因為這些企業在那一刻的邊際效率或是外部高于內部,或是內部高于外部。在完成集團組建后,外部交易費用提高的效率損失為政府提供的政策收益所補貼,內部交易費用提高的效率損失則為組成集團后的規模擴大所補貼,也許當規模經濟的收益足夠大時,集團形態仍然可以持續,但政策收益總是暫時的,解體的威脅總是存在的。也就是說,這類措施實際上是在高于應有邊界的規模水平上組建企業集團,這也是為什么我國企業集團改革試點好卻推廣難的原因所在。盡管這種體制缺陷正隨著改革的深化不斷被消除,但由于企業集團的組建與運行仍由政府來牽頭推動(尤其是地方上的企業集團),所以我國企業集團的類似問題在根本上難以得到改善,除非這一過程是完全由企業與市場自主完成的。
2.2 企業集團的擴張問題
對于既有的企業集團,即使它最初并不是“跨越式”地在一個過高的規模水平所對應的邊界中建成的,在其后天發展中,也可能錯誤地擴張至應有邊界之外。在追求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與各個時代為不同語句所表達的宏大敘事驅動下,在發展企業集團時往往忽視內在經濟規律而屈服于發展沖動,人為和盲目地推動企業集團的規模擴張,特別是將具有充滿競爭關系的、互補性不強的企業強行捆綁在一起,其結果只是現象上的強強聯合,只是數量上的疊加和堆砌,卻無法形成規模經濟。職業經理人對于此尚不能免,而在行政行為的背景之下,各路豪杰卻免不了各自主張,內部協調成本的增加亦可能形成規模不經濟,致使企業集團效率極其低下,這種規模不經濟可以視為管理這一生產要素所引起的。由于原有的單獨企業彼此之間的缺乏默契和弱關聯,難以形成有機融貫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系,也就意味著更多的管理資源的投入,這一生產要素追加結果是,生產要素增加,但產出并未有明顯的提升。至少在企業集團組建的短期內,平均成本可能是上升的。因此最終形成不是規模經濟而是規模不經濟,這是企業集團的應有規模在成立之后被高估了。如果企業集團內的各企業主體確是基于完全的市場行為來構建企業集團,那么,這種事后“越界”概率會小多。
因而,當前企業集團低效的成因是需要重新商榷的,也許真正的原因并非是表面上所體現的“不夠大”所決定的“不夠強”,反而恰恰可能是被絕對規模不大這一現象所掩蓋了的相對規模已然過大所以強不起來的事實。如果企業集團的組建、發展、及擴張均繼續主要由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所驅動,那么對企業集團內核心企業的設租激勵和邊界高估就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拿不出優惠條件,企業集團就沒有必要通過政府來實現了。仍然需要將企業集團交給作為獨立和自由經濟個體的法人企業和公開公平的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來完成。同樣,即使是目前貌似存在的且以一定績效運行的企業集團,也并非不值得去懷疑它們是否已經跨越它們應該恪守的邊界。事實上,中國在過去并非沒有企業集團倒閉的案例,這值得業已存在的企業集團和有意愿或將要組建企業集團的單獨企業們關注。
要解決這些存在于我國企業集團身上的問題,其根本措施仍在于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沒有成熟的體制就沒有成熟的市場,也就無法孕育出權責匹配自負盈虧真正立足于競爭中的現代企業,更無法擁有新型的介乎市場與企業之間的優質企業集團。
參考文獻:
[1]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2] 仲偉周.論企業集團的本質與功能――企業集團形成及其運作邊界的經濟學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1,(1).
[3] 宋培林.企業集團合理規模的理論界定與我國企業集團規模的問題思考[J].當代經濟科學,1995,(3).
[4] 顧保國.企業集團生成理論比較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6,(4).
關鍵詞:會計師事務所;規模經濟;生存競爭法
中圖分類號:F01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0003502
1會計師事務所規模經濟概述
經濟學文獻中,規模經濟是用來描述企業規模變動與成本變動關系的理論,是指企業規模擴大,導致平均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的現象,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在于生產活動的“不可任意分割”和“附加利益效應”,即生產要素在合理匹配情況下產生的協同效應。規模經濟是決定一個產業內企業規模分布最根本的原因,對于解釋某一產業的結構特征和演化路徑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而審計行業是一個規模經濟效應顯著的行業,對規模經濟的追求推動了事務所之間的并購,這種并購活動貫穿于西方審計市場的整個發展過程。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大事務所之間的合并更是達到,而大部分事務所合并后的經濟效益都有所提高。在我國,審計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一直難有大型事務所脫穎而出。這一現象引起了學術界、實務界和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對規模經濟的研究則可以為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擴張提供理論基礎。
2會計師事務所規模經濟衡量方法
根據著名產業組織學家Scherer(2001)的歸納,規模經濟的測定方法主要有四種:利潤分析法、統計成本分析法、技術比較法和生存競爭法。前三種方法的測試,均需要獲取被測試企業利潤、成本等方面的數據。對于審計行業來說,由于上述數據難以獲取,研究者多采用“生存競爭法”來探尋事務所是否存在規模經濟。Danos & Eichenseher (1982) 的研究就是運用該種方法的一個典型。此外,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的事務所由于成本水平較低,可以采用壓低審計定價的方式參與競爭,分析事務所的定價行為亦可為其是否存在規模經濟提供證據。
考慮到我國目前審計收費的披露尚不規范,因此,我們擬采用生存競爭法對中國審計市場上的規模經濟情況進行考察。該方法最早是由Stigle 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其依據的一個基本假設是:不同規模廠商的競爭會篩選出效率最高的企業,從而造就出最佳規模經濟。它測定最佳規模廠商的基本過程是:先把某一產業的產商按某種規模分類,然后計算出各時期各規模等級廠商在該產業產出中所占的比重;如果某等級廠商所占的產出份額下降,說明該規模的廠商效率較低,效率越低的份額下降得越快;反之,如果某等級廠商所占的產出份額上升,則說明規模的廠商效率越高,該規模處于規模經濟的范圍之中。生存競爭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是對事務所盈利能力、審計質量以及技術進步的一個綜合考慮。
3會計師事務所規模經濟現狀研究
我們首先獲取了2005-2007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根據CPA人數的不同,我們把事務所劃分為如下的規模等級。考慮到“四大”早已是大規模事務所的代名詞,我們將其單列。之所以選擇CPA人數來衡量會計師事務所規模,是因為人力資源是該行業最主要的成本。為了避免市場進入壁壘差異對業務拓展能力的影響,剔除了不具有證券執業資格的事務所;對于那些用于CPA人數變動分屬于不同規模等級的事務所,我們也進行了剔除。2005-2007年符合標準的事務所共有49家,各等級事務所占有的市場份額如表1所示:
數據來源: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5-2007年度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各年報告。
從表1可以看出,如果以業務收入作為劃分其規模等級的標準,這三類事務所的規模差異相當明顯。“四大”的5家合作所在我國市場上占據了大半江山。事務所依次遞增的幅度很大,也就是說規模遞減程度明顯,從而證明了以CPA人數劃分事務所規模等級的合理性。
2005-2007年,“四大”的市場份額從50.66%增加到55.51%,呈現出明顯的上升態勢,說明“四大”整體上存在規模經濟。相比之下,其他兩類事務所的市場份額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CPA人數越少的事務所,市場份額丟失越多,這不僅表明了本土事務所的規模不經濟,還進一步表明了其規模不經濟的程度隨著事務所規模的減少而遞增。
4結論
規模擴大不僅會帶來單位成本降低,它還會導致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和審計收費的提高,而這三者都有利于事務所盈利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了會計師事務所的競爭力。
對我國審計市場的考察表明:“四大”在我國審計市場上表現出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本土事務所則呈現出規模不經濟的狀態。制約本土事務所規模經濟效應發揮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4.1準入管制和價格監管
審計市場準入管制的本意在于保護公眾利益,但也會對其他事務所形成進入障礙,同時給在位事務所帶來準入管制的“租金”,降低其提高效率和參與競爭的激勵。對審計收費實行價格管制源于價格競爭導致審計質量下降的擔憂,但這無疑使在位事務所又享受了價格管制帶來的“租金”。如果客戶不能通過尋找高效率、低成本的事務所降低審計收費,那么,這樣的價格監管也只能起到保護落后,低效率的作用。我國的情況正是如此,一方面是財政部和證監會對證券審計市場進行嚴格的“許可證管理”,強烈的地方保護主義也使得事務所很難進入異地市場;另一方面是中注協對最低審計收費實行下限監管。轉軌時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制度裝置難以孕育出充分自由的競爭環境,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本土事務所的效率低下,市場擴張乏力。
4.2監管當局不信任
在中國審計市場發展早期,出于保護幼稚產業的樸素情結,監督當局對外資事務所進行了嚴格的準入管制。隨著中國加入WTO,對服務業開放的承諾使得監管當局開始認識到,弱化競爭的政府保護不僅無法阻止進入,長此以往還將導致本土事務所喪失“自生能力”。在默認“四大”為代表的外資事務所審計質量更高的隱含前提下,監管當局給與了它們非同一般的超國民待遇,甚至為其市場擴展提供政策保證,要求B股和金融類上市公司實行雙重審計制度同時聘請中外各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分別提供會計報表審計服務。對于本土事務所來說,這一打擊無疑是相當沉重的。于是,很容易理解我國審計市場出現的奇怪現象:本土事務所為低價攬客打得不可開交,四大卻以高額收費跑馬圈地。
關鍵詞:證券業;適度規模;規模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124-03
一、背景及意義
證券業是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證券公司的健康發展關系著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但是,我國證券公司面對加入WTO后國際同行的嚴峻挑戰,2013年,我國所有券商的總資產為2.08萬億元人民幣,而國外,最大的證券公司高盛公司總資產折合人民幣超過4萬億,中國券商總資產不及高盛1/2。面臨激烈的競爭環境,如何實現規模經濟已成為所有券商面對的重要課題。
根據相關文獻對企業規模經濟的研究,企業存在著一個最適度規模,在適度規模上廠商獲得了擴大規模帶來的效率增加的全部好處,又避免了繼續擴大規模帶來的效率下降所造成的損失。對于金融行業,關于銀行業的規模經濟的文獻已經有很多,而關于證券業規模經濟的研究還比較少,所以證券業適度規模研究具有理論意義。
二、證券業的適度規模理論分析
(一)規模經濟的基本概念及內容
規模經濟是指當生產或經銷單一產品的經營單位因規模擴大而減少了生產或銷售的單位成本時而導致的經濟。證券業的規模經濟表現為由于融資規模擴大,單位融資成本下降導致績效提升而產生的經濟。當證券公司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后,也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的現象,證券公司的規模不經濟一般表現為資產質量差、業務萎縮、贏利能力弱以及效率低下。
(二)金融企業適度規模確定方法
綜合文獻資料,確定企業適度規模的主要方法有量本利比較法和適者生存法和DEA法,下面對這種方法進行簡單介紹。
1.適者生存法
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J.施蒂格勒所首創,其基本假設就是,不同規模企業的競爭會篩選出效率較高的企業。利用生存技術來測定最佳金融企業規模的過程如下:先把金融企業按規模分類,然后計算各時期各規模等級的金融企業在產業中所占比重。如果某一等級的金融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下降了,說明該規模效率較低。市場份額上升,則說明該規模的效率較高,可作為金融企業的適度規模。
2.DEA分析法
DEA是處理多個輸入和多個輸出的多目標決策問題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把每一個被評價單位作為一個DMU(決策單元),再由眾多DMU 構成被評價群體,通過對投人和產出比率的綜合分析,以DMU的各個投入和產出指標的權重為變量進行評價運算,確定“有效生產前沿面”,并根據各DMU與有效生產前沿面的距離狀況,確定各DMU是否DEA有效,同時還可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或弱DEA有效DMU的原因及應改進的方向和程度。C2R模型是DEA的基本模型。
三、證券業適度規模實證分析
下面我們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分別用適者生存法、量本利分析法、DEA分析法對我國的證券業適度規模進行實證分析。
(一)適者生存法的實證分析
1.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定了凈資本、總資產和總收入三個指標進行聚類分析,選出36家具有代表性的證券公司(如下頁表1所示)。 用各個證券公司營業收入占整個證券行業營業收入的比例來衡量市場份額,再將大、中、小型證券公司每個年份的平均市場份額分別計算出來,根據市場份額分析各個規模的效率。
2.實證結果及分析
實證結果(如表2所示):大型證券公司市場份額基本呈現下降趨勢,故存在規模報酬遞減;中型證券公司市場份額基本呈現穩中漸升趨勢,故存在規模報酬不變或遞增;小型證券公司市場份額基本呈現上升趨勢,故存在規模報酬遞增。因此得到中型證券公司、小型證券公司存在最適規模。
(二)DEA分析法
1.指標體系建立和數據來源
使用DEA 方法對我國信托公司進行評價,是將每個證券公司當作一個決策單元(DMU),而評價所采用的指標體系包含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本文選擇投入指標:營業成本、總資產、所有者權益、應付職工薪酬作為投入指標,證券公司完成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作為產出指標。以我國18家上市證券公司作為樣本,其中證券公司包括大、中、小型證券公司,從國泰安數據庫整理得到2011―2013年的數據。
2.評價結果
采用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Tim Coelli編寫的DEAP2.1(DEA)程序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到DEA評價結果(見下頁表3)。
3.評價結果的分析
2011年,證券公司無論大、中、小型規模總體規模報酬收益遞增,說明都處于規模經濟中,還沒有達到適度規模的臨界點。
2012年,各類型的證券公司規模報酬仍以遞增為主,但具體來看各類型規模報酬不變的證券公司與前一年相比增加了,具體原因與2012年證券市場的冷淡,承銷業務減少,使得許多公司收入減少有關。
2013年,大型證券公司以規模報酬遞減的為主,中型證券公司以規模報酬不變和遞增為主,小型證券公司以規模報酬遞增為主,說明在目前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下,證券公司業務沒有進一步擴展優化時,證券公司的適度規模在3 000~8 000億元之間。
四、結論及建議
規模在一定程度影響證券公司的績效,原因主要是規模大,可用資金多:(1)可用于自營業務的資本就大,利潤大;(2)可經營業務多,多種收入;(3)可用于引進更多人才和技術進行成本和風險控制,長時間形成的經驗更豐富,技術具有規模效應,從而使得公司具有規模效應;(4)規模大,容易獲得認可,吸引更多客戶,另一方面在地域上占領更大的市場。
結合理論分析和上述方法的實證分析,筆者認為,中型偏大的規模,最適合證券公司,可謂其適度規模。本文建議應支持和扶持中小規模證券公司發展,鼓勵其業務創新,經營多元化;支持中小型證券公司并購重組。
參考文獻:
[1] 方芳,付長文.中國證券業集中度、規模對績效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4,(1):70-77.
[2] 楊德勇.金融產業組織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3] 李冠,何明祥.基于DEA的商業銀行效率評價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5,(5):50-58.
[4] 孫秀峰.基于參數法的中國證券業規模經濟研究與實證[J].中國管理科學.2005,(4):30-33.
[5] 黃楷胤,黃婉如,陳君.中國證券業市場結構、市場績效的實證研究[J].商業現代化,2009,(7):357-358.
[6] 程可勝.中國證券公司效率的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9,(8):56-58.
[7] 王洪禮,白斌,李懷宇.DEA 在信托行業效率評價中的應用[J].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0,(2):109-112.
[8] 葛磊.中國證券公司規模與效益關系的實證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2.
[9] Goldberg,L.G.,G.A.Hanweck,M.Keenan.,A.Young.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in the Securities Industry.Journal of Bank in and
Finance,1991,(1):91-107.
[10] Charnes A,CooperW W,Go lany B,e t a.l Foundations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or Pareto-Koopm ans efficient empirical production
關鍵詞:職教集團;交易成本;規模經濟;范圍經濟
職業教育集團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初,它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校、企業或社會團體為成員單位組建的聯合體,并且以職業教育的教學為主要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
職教集團的產生有一定的宏觀背景:首先,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逐步確立,職業教育的供給從政府單一的投資模式變為政府主導下的多元投資模式。其次,職業教育在發展的同時呈現出新的問題,如管理模式和辦學體制單一的局面沒有得到徹底改變,職業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等。再次,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給職教集團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近十年,職教集團迅猛發展,從開始的幾家發展到現在的近百家,除了以上因素外,職教集團的發展還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作支撐。本文基于經濟學的視角,在對職教集團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需要注意的相關問題,以期對職教集團的發展有所借鑒。
一、交易成本與職教集團的發展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也稱“交易費用”)這一概念是1937年新制度經濟學派創始人之一科斯(Ronald H.Coase)首次提出來的,后來經過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等人的進一步研究和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個比較獨立的理論體系,并在眾多領域中被廣泛運用。人們的合作是通過交易來實現的,每一個個體、團體、企業或學校都在不間斷地與他人發生著合作的關系,為了完成合作(交易),人們必須支付相應的成本費用,如發現交易對象、尋找交易伙伴的成本,了解交易價格的成本,討價還價的成本,訂立交易契約的成本,履行契約的成本,監督契約執行和制裁違法行為的成本等。這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組織成本(組織之間的交易所引起的成本)。后來,交易成本的概念進一步擴大,涵蓋了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談判成本、擬訂和實施契約的成本、界定和控制產權的成本、監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結構變化的成本。簡言之,包括了一切不直接發生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的成本。
交易成本也可運用到職教領域中來。職業教育中的交易費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成本;職業教育中的人員組織、監督與管理成本;職業教育的信息成本;職業教育活動之間、職教組織之間以及職教組織和其他組織之間的社會協調成本;職業教育制度的運行與維護成本。
組建職教集團,能夠更好地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招生時,由集團統一宣傳、廣告及組織人員到各地進行招生工作,避免一個地方重復派人招生,減少不必要的費用。職業院校為了降低入學后的學生流失率,往往安排預錄學生對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教學條件進行實地考察,如果一次性對各成員學校進行考察,由集團統一招待,則可節約招生費用。第二,通過職教集團統一招聘教職員工,并使他們在各成員學校之間進行流動,能夠節約各職業院校單獨聘用員工所必須花費的搜尋費用、談判費用、簽約費用。第三,降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考核費用,考核就是指信息的數量測定,信息的收集需要耗費資源。在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達成工作協議的過程中,職教集團可安排用人單位對集團進行一次整體性的考核并統一安排學生應聘,無需用人單位為了招聘、談判等事項而往返于各學校之間。第四,集團可以統一協調與政府的關系,或疏通與上級主管部門的關系,盡量達到與行政部門進行一次接觸,解決多個成員學校的共同問題。第五,統一制定規章制度、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學管理、教育質量的監控檢查、招生及學籍管理等,減少重復制定與維護成本。
然而,職教集團組建后不一定會降低交易費用,因為在與外單位聯合組建職教集團時,可能會發生兩種不良情況:一是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強制性地將各單位捏合到一起;二是在自由組合時,各學校沒有充分掌握對方的情況。這都可能將無共同利益基礎的單位拼湊成集團,導致內部連接紐帶脆弱,或者是名存實亡,形同虛設。在這兩種情況下,由于集團內部成員之間沒有形成很好的合作關系,無法統一進行工作,以致交易費用難以降低。因此,各成員單位在充分了解彼此的情況后,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科學地結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二、范圍經濟與職教集團的發展
范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的概念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學者Teece(1980)、Panzar Willing(1981)以及Chandler(1990)等人首先使用,它是指單個企業聯合生產兩種產品或兩種以上的產品時,其成本要比將它們分別放在不同的企業生產要節省。一般來說,范圍經濟主要來源于生產多種產品時“共用物品”的充分利用,一旦這種共用物品為生產一種產品而投入,無需增加太多的費用,或無需付出代價就可以部分或全部用于其他產品時就會產生范圍經濟。
在職教集團內開展不同層次的教育,辦不同類型的學校與企業,可以說也是進行多種產品的生產。通過集團化運作,各學校、企業組織能夠分享許多“共用物品”,以減少經費的投入:一是學校的師資、教學設備、校舍、實驗室、圖書資料、企業的實際操作場地等硬件資源。當若干個單位組織共用這些資源時,就會使集團內的每個單位分攤到的成本大大降低。二是辦學理念、管理模式、實驗成果、知識產品、教育信息等軟件資源。采用相同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有利于統一思想,達成共識,以便于管理。而且,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容易輻射到薄弱學校,使職業教育整體水平得到提高;實驗成果和知識產品依附于人的特殊性質,使它們在交易中只發生使用權的讓渡,不發生所有權的讓渡,導致它們的市場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而在集團內實現共享,使其內部化后,可以減少各單位重新試驗與研究的成本;教育信息的共享,則可以減少各單位搜索和獲取信息的費用。三是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同類型同層次的學校采用相同的組織結構設計和管理模式,有利于統一管理并減少磨擦成本。另外,一所成功學校運行良好的組織結構可為其他學校所復制和借鑒,不但可減少各學校的磨合時間和管理成本,使其他學校較快地步入良性循環軌道,也可降低他們的結構與管理模式的設計成本。四是品牌標識。若干個學校、企事業成員單位以同一品牌作標識(品牌連鎖),可以迅速擴大各單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新辦的單位利用已有組織機構統一的品牌,能夠較快地吸引社會的關注和提升學校名氣。
然而,職教集團內每所學校在辦學理念與管理模式上存在差異,如果在重新組合的過程中沒有協調好,會產生一定的沖突,使成員之間難以融合,相互排斥,互不信任,更嚴重的是某些人員以離職來抵觸聯合,情緒低沉,工作不積極,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另外,盲目地將一些弱小的職業學校組合進來,雖然為它們營造了一個更為寬容的交易環境,使它們在集團的保護之下,不用為了應付外部激烈的競爭而付出太多成本,但因此也會影響另外一些社會聲譽好、實力強大的學校。若讓這些實力強大的學校付出太多的利益,則會影響其辦學的積極性,導致整個集團經濟效益的下降。因此,在組建職教集團時,要注意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避免一邊倒的現象發生。
三、規模經濟與職教集團的發展
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是英國人馬克西和西爾伯斯在研究汽車工業規模經濟時提出來的。當生產規模擴大,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時,產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這時就會產生規模收益遞增的現象,即規模經濟。反過來,規模擴大,而產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規模效益遞減,便是規模不經濟。
企業規模經濟是指由于企業生產經營規模擴大所帶來的經濟上的有用性,這種規模擴大表現為聯合在一個企業中的生產同類產品的若干工廠,或者處于生產工藝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若干工廠在數量上的增加或生產能力的擴大。企業規模經濟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技術的不可分性。它決定了生產某一產品的經濟活動具有整體性特點。在一個完整的經濟活動過程中,某些生產成本也是完全不可分的,或者是部分地不可分的。隨著規模的擴大,這些成本作為一個整體就可分攤到更大的產出量上,使單位成本降低,提高經濟效率。二是生產的專業化。當企業規模足夠大時,人們可以采用專門化的設備與工具來提高效率,更好地在工人中實行分工,從而有利于改善勞動訓練程度和積累經驗。
在企業規模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職業教育集團的規模經濟進行研究時,必須注意到職業教育與企業的不同,職教集團的規模經濟必須在保證職業教育質量的前提下獲得。它是指各成員單位的資源獲得充分和適當的使用,以使集團內學生總數增加的比例大于單位學生成本增加的比例。職教集團規模經濟的形成,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職業教育資源利用的充分性。對于學生的培養,職業教育資源具有整體性和不可分性,如校舍建筑、教學設備、教室、實驗室、圖書館、教師、行政人員等。所謂整體性,是指職業學校在辦學及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這些資源必須同時投入與運用,不可能因學生人數少而不采用其中某種資源。所謂不可分性,是指這些資源的運用一次至少采用一個單位,而不能因需求不及一個單位而將其分割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人數太少,每一學生分擔的成本就高;學生增加后,這些資源分散到更多的學生身上,使得生均成本降低。因此,若干所職業學校聯合組建成集團后,各成員之間資源相互利用,減少設備重復建設和資源的投入,將每所學校的資源利用率提高到最大,并進行統一招生、統一分配,避免某些學校招生困難而師生比過小,資源浪費與閑置,導致生均成本過高,以及經濟效益過低,或解決生源爆滿,師資、設備不夠用的問題。但是,在整個職教集團投入不變,而學生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必須注意規模不經濟的問題,也就是當學生總人數增加的比例小于單位學生成本增加的比例時,就應該停止擴招,否則就會造成學校過于擁擠,設施設備等使用過度等不良后果。
教師分工與教學專業化。在職業教育中,教師的知識結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主要是專業課教師在不同專業之間,甚至同一專業的不同方向之間難以互相替代,如果學校規模不大,聘用的教師數目也小,容易導致專業課教師不足,使非專業教師替代他們照本宣科地講授專業知識,沒有達到專業化分工,也難以滿足教育上的需求。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曾論述:“有了分工,同數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在組建職教集團后,集團作為一個整體,其規模比組建前單獨的學校規模要大些,教師可以在各成員之間流動,缺少教師的學校無需到外面臨時聘請不合格教師,或讓其他非本專業教師代替專業教師進行課程的教學。但關鍵是應讓教師按其專長任教,提高人力資源的使用率,促進課程教學的合理分工和教學內容的專門化,從而提高集團內的整體教學效率。
然而,目前我國職教集團的發展尚處于初始階段,眾多學校、企事業單位一窩蜂地盲目聯合,在組建職教集團的過程中貪大求快,片面追求規模,而不注重效益,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造成了組織機構龐大,管理環節增多,層級距離拉長,以及信息傳遞遲緩或失真等,使得各成員之間溝通與協調困難,集團內部交易成本加大,甚至使其與集團外部交易費用相抵消(或大于),造成規模不經濟。二是集團規模越大,其組織結構就越復雜,難以對人、財、物進行有效管理,從而不能保證教育資源在各成員之間的優化配置與充分使用,造成規模不經濟。因此,組建職教集團時要注意進行適度規模擴張,而不是成員越多、規模越大就越好。
注 釋:
[1]潘燕,宋瑛。高校交易成本: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2]聞待。教育集團的理論與實踐初探[D].廣西師范大學,2003.
[3]朱軍文。新制獨立學院運行效率:立易費用的考察[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4]Panzar J.C.and Willing R.D.Economies of Scop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May 1981,268-272.
[5]劉燦,宋光輝。高校擴招過程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1).
[6]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69-371.
[7]李曉娣,李柏洲。企業集團產生和發展的經濟學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04,(8).
關鍵詞:房地產開發;規模經濟;途徑;支撐要素
一、房地產規模經濟概念
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包括各種專業公司和聯合公司的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資源貯備、開發建設、資金、人才規模。它表明開發建設諸要素以及開發建設的房屋在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集中程度。根據這種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劃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劃分房地產企業規模的標準,既可用勞動力、資金來劃分;也可用其完成的開發量或正在開發的數量劃分;也可用其中兩個以上的要素同時作為劃分的標準。
二、房地產規模經濟要求
1.房地產企業初始規模的確定。為了確定房地產企業的適宜規模,必須首先確定房地產企業的起始規模。起始規模是經濟合理條件下的最小開發建設規模,是確定房地產企業最適宜規模的基礎。起始規模應保證房地產開發建設各環節中的人才、資金、資源、設備等,并使其能夠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規模的合理確定,是決定投資房地產開發的重要依據。當房地產項目的最小規模低于起始規模時,不宜投入開發,而開發規模大于起始規模時,則應根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自身條件以及其他條件,按不同的規模,組成開發建設的合理性方案,并選擇最優規模。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非常強,加上東部與西部差異,城市與縣鎮差異。因此很難準確確定具體的初始規模。原則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產企業開發規模較為適當;在小型城市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以小型較為適合。
2.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確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產企業規模,并非規模越大、實力越強就越好。還必須根據所在區域房地產市場情況而定。為了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最適應開發規模,需要以企業最適宜規模為核算評價的標準,企業最適宜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開發建設過程,管理組織最為合理,各種生產要素能充分利用,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規模。如果企業規模超過了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界限,投資和勞動力消耗的增加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將呈遞減趨勢。由于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各種社會化分工合作機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顧問策劃公司、工程有招投標的公司、監理公司、宣傳有廣告策劃公司、銷售有營銷中介公司。企業從人員數量上考慮,大型企業人才數量只需要中型企業人數,中型企業人數只需要小型企業人員,沒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確定企業最適宜規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具體的技術經濟特點合理選擇。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這種方法的實質是通過消耗類指標和效益指標的對比分析,在盈虧平衡的基礎上不同規模方案進行比較,確定企業最佳開發建設規模。當前企業最適宜規模應當以所擁有的資金、土地資源作為衡量標準。
3.企業最優規模的選擇。企業最適宜規模是計算企業規模的依據,但并不是選定的企業實際規模。在選擇企業的實際規模時,要根據社會需求量的大小,在企業起始規模和最適宜規模之間,經過多方案的對比分析來確定。比較企業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計算同一年開發建設成本與基建投資額之和來進行。總費用最低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三、房地產規模經濟實現途徑
1.房地產企業購并是資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價收購資產,實現低成本擴張。使購并企業獲得的資產大大超過購并成本和購并價格,或超過新建企業的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業實施購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優勢互補、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動機。獲取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動機。企業購并可能以直接實現規模經濟,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自身內部擴張,逐步增擴股,增大股本結構,實現擴張,并以實現滾動開發的提高資金的利用率;(2)橫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橫向購并是同一產業中生產同類或存在替代關系的企業之間購并,具有直接的規模經濟效果;(3)縱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企業縱向購并的規模經濟實現也必須首先具備上述企業規模經濟的支撐條件,否則,會陷入規模不經濟的誤區;(4)混合購并中的規模經濟要獲得混合購并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果,構成企業規模經濟的各種支撐條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產規模經濟也可以在政府統一運作下完成。各級地方政府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規模開發。然后通過土地招投標市場,按照規劃片區由各開發企業在競標所得的地塊上進行組團式或居住小區式開發。較為成功的實例就是南京市開發建設的“月牙湖小區”。它由建委、國土、規劃局等部門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區的規劃要求,統一進行布局,綜合配套,由十幾家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組團式、居住小區規模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企業戰略同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為了一定的目的、通過一定的方式組成的網絡式的聯合體稱為戰略聯盟。戰略聯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國DEC公司總裁簡?霍普羅德和管理學家羅杰?內格爾提出。從20世紀80年代起,戰略聯盟在西方和日本企業界得到迅速發展。戰略聯盟是一種關系松散的企業組織形式,它不具有傳統企業那樣明確的層級和邊界,對于聯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機動靈活。在房地產開發企業實踐中,這優勢互補的組織形式具有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很強,因此戰略聯盟中的各方可以通過相互間的網絡進入對方的地區市場。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軍外地市場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同時,戰略同盟可以克服較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雙方招投標大型土地項目資金不足的劣勢,在大型國有土地招投標中避免殘酷競爭,哄抬地價,提高土地投資成本,達到規模經濟,戰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產規模經濟的支撐要素
從企業內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的主要支撐條件是:
1.擁有土地資源的支撐。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它不僅是房地產業的直接開發和經營的對象,同時也是各類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礎載體。房地產的開發建設離不開土地資源,而土地資源卻可以作為未被開發的原始形態而獨立存在,可以說土地是房地產開發建設的萬源之本,在我國,土地歸國家所有,房地產企業僅能依據開發建設項目用地性質的不同,購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權(依用地性質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權的一次性周期長達40~70年,因此,要實現房地產企業的規模經濟,必須在其可預見的預見期里,充分貯備土地資源。如果沒有土地只能是空談規模經濟。
2.資金支撐。資金是房地產血液,房地產規模經濟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金,通過資金參與控制更多的具有規模經濟的開發項目,即房地產規模經濟離不開龐大的資本投入。企業自身的資本積累、積聚能力,以及進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能力,就其成為能否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支撐條件。
3.企業家能力的支撐。當房地產企業開發建設規模以算術級數或幾何級數增長時,特別是當房地產企業通過橫向、縱向及混合購并若干企業,實現房地產企業規模急劇擴張時期,其管理的復雜程度、組織協調工作量會呈幾何級數增加。對房地產企業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從企業的外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主要支撐條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產業是一個由政府政策高度壟斷性行業,是一個受政府政策影響,對政策敏感性極大的產業。由于政府嚴格控制著房地產一級市場中最重要的資源——土地。使得它對整個房地產市場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它決定了市場供求關系平衡位置,決定了價格走向。作為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房地產企業發展與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緊密相關,政策是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場規模支撐。市場規模即市場需求量。市場需求量的大小是實現規模經濟的前提條件。由于規模經濟是房地產開發的明顯趨勢。但由于其受市場容量的限制,即受開發建設地區人口因素影響。因此,并非開發建設規模越大越好,隨著規模的擴大會出現規模效益遞減情況。筆者根據多年房地產開發實踐,提出如下規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規模:50萬人~100萬人)一般不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規模:150萬人~300萬人)一般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規模大于500萬人)一般宜進行特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開發規格以居住區為宜(建筑面積為50萬m2~150萬m2),資金籌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業集團標準。
上述僅是相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就各級地方政府而言,本著經營城市考慮,其開發規模應適當地提高一個檔次,以利于城市綜合布局。
3.市場范圍支撐。市場范圍與市場規模是密切相關的。市場范圍大,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反之,市場范圍小,市場規模也會隨之縮小。市場范圍,即房地產企業開發商品房的銷售范圍,是一個市場空間概念。由于房地產所特有的地域性強,使用權得其開發建設的商品房一般不會超出以地級市、縣級市銷售的范疇。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產開發隨該城市地域的擴張,城市化的進程而市場范圍擴大。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無限擴大,也會陷入規模不經濟。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產市場范圍不盡相同。對外開放程度越高,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強,人口流動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強,市場范圍就越大。
4.產業及產品差別。規模經濟并非是適用于所有產業與產品的概念。在房地產產業經濟運作中,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則不十分明顯,甚至不存在規模經濟性。
參考文獻:
1.喬梁.規模經濟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2.芮明杰.中國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購并;交易成本;管理成本;效應
企業購并概念是在19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收購現象的出現逐漸流行開來的。購并即收購(Acquidition)與兼并(Merger),按企業的成長方式來劃分,企業購并可以分為橫向購并、縱向購并以及混合購并三種類型。橫向購并是生產同類產品、或生產類似產品、或生產技術工藝相近的企業之間所進行的購并,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購并方式,其目的在于擴大企業市場份額,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縱向購并是在生產工藝或經銷上有前后銜接關系的企業間的購并,如加工制造企業向前購并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生產企業,向后購并運輸公司、銷售公司等,其目的在于發揮綜合協作優勢;混合購并是產品和市場都沒有任何聯系的企業間的購并,它兼具橫向購并與縱向購并的優點,而且更加靈活自如。我國加入WTO以后,企業不僅面臨著國內市場競爭的壓力,還要直面國際市場的各種挑戰和外國大企業的競爭威脅,如何運用購并與重組手段,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是擺在企業和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試從購并的成本分析入手,從理論上探討購并行為的有效性。
一、企業購并的正面效應——交易成本的降低
購并對企業的直接影響是降低交易成本。企業的交易成本是企業為完成交易行為而發生的成本,它一般包括:(1)尋找和發生交易對象的成本;(2)了解交易價格的成本;(3)討價還價的成本;(4)訂立交易合約的成本;(5)監督合約履行的成本;(6)制裁違約行為的成本。通常情況下,一個企業不會僅與一個被選對象進行談判,談判意味著討價還價,往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包括準備談判的時間、談判的時間、交通往返、談判材料的準備和修改等,在達成協議之后,交易合約的訂立也有一定的成本,如舉行各種簽字儀式;在合約簽訂之后,合約的履行仍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合約的履行需要進行監督,這對交易雙方都是一種費用的支出;如果合約的履行出了問題,那么交易雙方就會因制裁違約行為而支付更多的費用。
從企業購并的角度看,交易成本降低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規模經濟
追求規模經濟效應是企業購并的重要動機之一。規模經濟是指隨著生產和經營規模的擴大而出現的成本下降、收益遞增的現象。規模經濟帶來的收益,反映為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降低,是企業購并的直接結果,與交易成本降低作用于同一方向。企業通過橫向購并,一方面可以對企業資產進行補充、調整,達到最佳規模經濟要求,壯大主導產品的生產經營規模,實現大批量專業化生產,提高技術熟練程度,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成本;另一方面大規模生產便于實行大量銷售和大量采購,從而節省購銷費用,獲得規模收益。
具體而言,如果一個行業的技術條件屬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具有大型生產設施的購并企業的生產成本就比一般小企業低。因為通過購并后的大企業擁有科學的專業化分工、較高的自動化生產技術等,隨著產品交易數量的增多,單位產品分攤的間接費用逐漸減少,從而使成本相對降低。此外,大企業的買主壟斷地位也引起成本的節約,即大企業由于有較強的市場控制力,在討價還價、市場開發等方面較之小企業更容易獲得利益,從而使交易成本絕對數額減少。
2.縱向整合效應
企業實施縱向購并戰略的目的是以企業內部的管理協調替代部分市場協調,從而有效地解決專業化分工引起的生產流程的分離,減少生產過程中各種損耗和時間浪費,降低交易成本,實現縱向整合效應。具體說:(1)降低了搜尋過程的成本。市場不確定意味著有關價格、質量、品種、交易伙伴以及供求雙方等方面的情況難以預料,為了使自己免受或少受市場變化的不利影響,企業會盡可能搜尋有關市場交易信息,從而花費大量的搜尋成本。企業購并后,通過縱向整合實現垂直一體化,將本企業正常生產業務向兩端延伸至銷售、零部件自制和原材料供應,使尋找和發現交易對象的成本,以及了解交易價格的成本降至最低,減少了市場所帶來的交易成本。(2)降低了討價還價成本。縱向整合使不同企業之間的不同生產階段建立了永久性聯系,企業不需尋找供應者和銷售商,通過內部交易即可使原材料、中間產品的供給得到保證,減少了企業對供應商的依賴程度,減少了采購成本、銷售費用等討價還價成本。(3)降低了履約成本。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訂立合同對交易雙方而言是一種承諾,雖然合同本身不能保證避免對合同條款的違約行為,但可以作為訴諸法律的憑據。因此,交易雙方都在談判和簽訂合同時強調合同的履行,并愿意為此自愿付出一定的監督和履約成本。?菹蛘鮮雇獠拷灰鬃晃笠的誆抗┎蜆合墓?減少了監督合約履行的成本以及制約違約行為的成本。
3.協同效應
系統論認為,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系統,其功能不同于系統各要素功能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往往大于各個部分功能的總和。即一次適宜的購并行為給公司帶來的價值,將超過購并前兩個獨立公司的價值之和,這就是所謂的11>2。通過購并產生的協同效應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優勢互補。購并使不同企業的優勢融合在一起,發揮原有企業在技術、市場、專利、產品管理、企業文化等方面的特長,從而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減少了企業成本。(2)降低不確定性。通過購并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收購過來,一方面減少了企業之間的競爭,使行業中所有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利潤,增強了企業的市場控制力;另一方面增強了企業抗風險的能力,通過購并企業產品系列多樣化,盈利產品抵補了不盈利產品的虧空,使資源迅速按照需求變化在部門之間轉移,減少利潤波動。
二、企業購并的負面效應——管理成本的提高
交易成本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外部成本,如果原來的交易雙方合并成一個企業,那么原來的外部成本就內部化了,從而減少了交易支出。但是在企業將外部交易成本內部化的過程中,還存在著管理成本升高的問題。一般說來,企業的管理成本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1)內部組織成本。企業通過購并建立一定規模的組織結構后,要花費相當的協調成本以促使企業組織內部管理交易及其經營的正常進行。隨著企業組織規模的擴大以及內部管理交易的增多,內部組織活動的運行成本也將越來越高。(2)正常管理支出。任何企業都存在經營過程中必要的管理支出,如管理人員工資、辦公費,購并企業重新注冊費、公告費等。(3)委托成本。所謂委托成本是指受托人代表委托人行為而導致的額外成本。它包括直接的合約成本(訂立合約的交易成本、機會成本、激勵成本),委托人監督受托人的監督成本以及受托人行為不當成本。
從企業購并的角度,管理成本升高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規模不經濟
如前所述,規模經濟本質上是一種適應性生產經營規模帶來的效率與效益,因此,規模不經濟則體現為隨著企業生產能力擴大而形成的單位成本提高、收益遞減的現象。購并使企業規模增大,而管理成本則隨著管理幅度及其層次的增加而增加,可見企業規模不是越小越好,同樣也不是越大越好。
當企業規模逐漸擴大時,因新的技術、新的組織方式的運用,企業管理成本可能出現相對降低的趨勢。但是,如果一個企業的生產規模過大,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超過了一定限度,企業內部各方面協調的難度就加大了,使得管理成本將以遞增的方式上升,形成規模不經濟。此外,企業規模過大,中間環節太多,高級管理人員難以了解基層情況,也使得管理效率降低,相應提高了企業內部組織成本以及正常的管理支出。
2.信息不完全、不對稱
購并所面臨的根本問題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分散在社會中的不同信息,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實踐中,因信息不完全、不對稱而導致購并企業發生財務困難的案例不勝枚舉。所謂信息不完全是指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使其所掌握的信息不能預見一切;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人們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所謂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一方持有與交易行為相關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道,而不知情方要獲取這些信息需付出昂貴的驗證成本。管理成本是一種內部成本,由于企業內部信息交換的不完全、不對稱而引起管理成本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1)增加了監督成本。在企業管理組織中,通過自下而上的信息傳遞,能夠使上級管理層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通過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使企業決策目標被員工所理解而得以實現。如果企業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增加,信息傳遞的質量就會降低,這就需要利用監督職能來保證信息質量,因而增大了管理成本。(2)增加了激勵約束成本。由于下級和上級管理階層經營目標的差異,使下級有可能向上級傳遞有利于自己的虛假信息,甚至在一定環境下會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對此,企業需要實施必要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大管理成本支出。
3.委托關系的局限
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是購并企業組織管理目標之一。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一般由以下組織組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在現代企業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委托關系,主要包括股東和經營者之間的委托關系,經營者和管理者(分公司經理、職能部門經理)之間的委托關系,管理者和員工的委托關系。委托關系的費用支出體現為成本。從理論上講,購并企業應力圖使委托關系的總成本最小,然而在實際中,客觀存在的種種復雜因素又影響著成本。比如,從人的因素看,個體及群體行為的基本規律是“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決定行為”,由于企業委托人的需求與受托人不同,其行為動機存在一定的差距。從受托人方面看,其經營動機一般是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獲,為滿足其個人需要,在特定情況下,受托人可以不擇手段,甚至會做出有損于委托人利益的行為來。對此,委托人只得加大監督力度,通過訂立合約、采用激勵和約束手段等方式防范受托人的不規范行為,這就提高了直接的合約成本以及監督成本,使管理成本加大。
三、交易與管理成本均衡分析
以西方經濟學邊際分析方法進行分析,首先作出如下假設:(1)市場交易成本和企業內部管理成本都能明確計算;(2)為方便分析,在均衡模型中,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都被看成是線性的;(3)市場交易成本的下降可以看作與企業的邊際收益(MR)類似,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減少;(4)企業管理成本的上升可以看成是邊際成本(MC)隨企業規模的擴大而增加。
當交易成本大于管理成本(MR>MC)時,此時企業屬于規模擴張階段,需要進一步投入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增加產品產量,擴大產品市場份額;需要實行專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需要進行多樣化經營,降低經營風險。反之,當交易成本小于管理成本(MR
上述理論模型分析給我們以如下啟示:
(1)適度規模。購并是企業外部資本運營,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優化企業結構,在擴張中實現規模經濟。如果企業過分強調規模擴張,大量新建或購并企業,而企業內部的生產經營管理體制沒有得到相應改進的話,必然導致企業鏈條過長,管理成本加大,形成規模不經濟現象。因此,就我國現階段而言,購并并非是所有產業中企業的共同行為,只有通過購并使企業規模達到適度,使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達到均衡的企業,才能夠在市場競爭中較好地存活下來。
關鍵詞:規模經濟;生存技術法;影響因素;電子信息產業
1企業規模、規模經濟和經濟規模
簡單地說,企業規模就是指企業的大小,可以從企業投入或企業產出兩個方面來把握。從企業投入方面來看,企業規模是指勞動力、生產資料和產品在企業集中的程度。從企業產出方面來看,企業規模是指企業從事經營活動的空間廣度。企業規模正是這生產規模和經營規模兩者的統一。
規模經濟指的是企業在投入增加的同時,產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規模報酬遞增。如果企業的規模超過一定程度后,則會形成規模不經濟。一般而言,規模經濟包括以下四種類型:一是生產的規模經濟,二是交易的規模經濟,三是儲藏的規模經濟,四是專業化分工的規模經濟,專業化分工是規模經濟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經濟規模是指在既定生產技術條件下,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使產品生產單位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規模生產。企業追求規模經濟,實際上就是重新配置資源、調整生產規模以達到既定生產技術條件下的經濟規模,從而獲取最大限額的規模效益。
2影響企業規模的主要因素
從宏觀上講,在一定時期,企業的規模大小受制于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當時的整體技術發展狀況這一經濟力量。從微觀上講,企業的規模大小取決于企業自身的經濟發展力量。在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整體技術發展狀況一定的條件下,企業規模會隨著企業資本積累的增加、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擴大。
行業特性。不同的行業,生產工藝特點也不同。有的行業需要巨額投資、資本有機構成比較高,或生產大型及成套設備,或均勻而大量的生產的行業。更適合于進行大規模生產,如采掘業、化工等這些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行業。第三產業及產品由大量零部件組成的產業(如塑料制品及金屬制品等行業),這類產業企業的規模大小與效益關系不大,一般屬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小企業的主戰場。
市場規模和需求狀況。在某一工業中,能以最低效率規模經營的工廠數目,是受市場需要該工業產品的規模限制的,只有當產品的數量達到值得設置相當龐大的生產組織時,這些經濟效果才能完全體現。市場需求變化快、品種多樣的產品,以及主要是滿足地方需要的產品,其生產規模應以中小型為主。市場需求大、品種較單一、需求變化較小且面向全國的產品,條件可能的話應把規模搞大些。
生產要素的供給狀況。資源、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供給規模是決定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重要因素。供應充足才可以建立大企業。對采掘工業來說,資源情況是制約企業規模的決定性因素。資源多而集中,可形成大企業;資源少而分散,則只能建立小企業。對加工業來說,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狀況對企業規模有較大影響。
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理論上的最佳經濟規模,由于受到現有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制約往往不能實現,或者在別國能實現,在我國卻不能實現。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考察,技術因素對企業規模的大小具有決定性作用。
此外,政府的產業政策傾向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規模結構的狀況,是傾向于反壟斷還是鼓勵企業規模經營,企業規模結構顯然也會有差別。
3規模的生存技術法
在確定企業的經濟規模有許多方法,成本比較法、利潤比較法、工程法等。這些方法各有特點,它們的應用條件和對數據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這里運用的是生存技術法(又叫適者生存法)。
適者生存法是由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勒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一般地說,在激烈競爭中能夠生存并且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上升的公司或企業的規模就是最優的,因此,判斷企業最佳規模經濟,就是考察企業在以往全部時間內規模分布狀況。這種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競爭將趨向于清除那些規模效率相對較低的企業,只留下那些具有較低的平均成本從而在一定時間內生存下來的那類規模的企業。
生存技術與研究規模經濟的其他方法相比,應用此方法更直接、更簡單,它避開了許多統計與會計方面的困難,對許多行業的規模經濟得出了有價值的經驗研究結論。應該說這種方法包含了比工藝設備所決定的經濟規模更多的因素,在實踐中具有更大的應用價值。斯蒂格勒指出,“由于各廠商使用種類不同、質量不同的資源,最佳廠商規模必有多個,呈現某種頻率分布,生存技術能對這一分布做出估計。”但采用此方法研究時應注意的是,企業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且產品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原因肯定不止是規模經濟這一條。
生存技術法的計算過程如下:1.用銷售收入指標把某一產業的企業按其規模分作不同的層次。2.選擇兩個時點,不能間隔太短,至少有5年以上,這樣,才能使采集的有關數據能體現出某種趨向性。然后對每一類規模的企業所占行業產量的份額進行計算,如果某類規模的產出份額在一定時間內下降,那么就認為該規模企業的效率相對較低,一般地說,效率越低,則份額下降得越快。通過長期的統計分析某一行業中生產某種產品不同生產規模的變化趨勢,就可能看出該行業的規模與成本之間的關系4運用生存技術法分析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經濟
電子信息產業包括微電子、光電子、電子元器件、軟件、計算機、通訊、網絡、消費電子以及信息服務等眾多行業,涉及制造業和服務業兩大領域,分為投資、消費和元器件三類。信息經濟時代,信息渠道的暢通無阻、信息化建設的推廣、新一輪國際電子信息產業的轉移,為電子信息產業在中國快速發展創造了絕好的市場環境,電子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不斷突顯。
根據統計資料,采用上述生存技術法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1991~2006年間的最佳規模范圍進行測度。根據生存技術法的思想,時間間隔要5年以上,需要25年左右的統計數據資料,而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較晚,但規模變化較大,所以時間間隔取為3年,以體現變化情況。
用于規模生存技術法研究的企業,一般取有相當規模的,這里取前100強,根據各個企業的銷售額占該年總銷售額的比重的分布情況,劃分為6個等級。并按照規模等級合計企業數量和該等級占100強的銷售額比重。結果如下(見表1):
我們可以發現2%-3%與3%-4%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同,所以將兩者歸為一類,并繪成圖表如下(見圖1)。
由圖1我們可以發現,4%以上的規模等級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最佳規模范圍(要說明理由),0.5%以下規模等級的銷售額比重比較穩
定。
4%以上規模等級的企業數目由1991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6個,而占年百強銷售總額比重也是由1991年的0%持續上升到2006年的42.48%,上升幅度非常大,并且穩定。電子產品適用于均勻而大量的生產,資本技術密度較高,規模比較顯著。而從生產要素的供給情況來看,不受限于原材料、勞動力等,大的企業也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規模擴張。并且進入的企業相對較穩定,很多由2%-4%規模等級的企業發展而來,說明大規模和企業容易做強做大,發展較快。
2%-4%規模等級以及0.5%-1%規模等級的企業數目和銷售額比重均呈下降趨勢,說明這兩個規模等級的公司規模有很大的不經濟性。
而1%-2%規模等級的企業數目和銷售額比重除1994有較大的上升外,其余年份的在12左右波動,銷售額比重在14%-19%之間波動,呈不穩定的無趨勢狀態。總的來說,除少數外,大部分中型企業排位在上下波動,沒有很大的變化,說明中型企業還是在市場上占據著一席之地。
0.5%以下規模等級的企業數目上升較大,由1991年的37個上升到2006年的60個,增加了23個,而銷售額比重僅由1991年的14.88%到了2006年的15.62%,增加不到1%,績效并不高。并且我們對比電子百強目錄可以發現,0.5%以下的企業數目增長雖多,但變化很大,幾乎是重新洗牌,重新進入一批新的企業。說明我國電子信息行業處于成長階段,進入壁壘較低,新的公司容易進入,中小企業仍有生存空間,但同理進入公司多,市場競爭激烈,如經營不慎,則易被淘汰。
5結論
總的說來,電子信息產業中大企業容易做大,該行業容易進入,但競爭激烈,也容易被淘汰,尤其是不具規模效益的小企業。中型企業在市場上占據著一席之地。近年來大企業數目較穩定,但規模有越來越大的趨勢。當然,我國電子百強與國外的跨國公司相比,在規模上還有巨大的差距,2003年的百強企業營業收入之和尚未超過IBM一家企業的營業收入。以上分析說明我國電子產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尚未達到經濟規模。但要注意做大不等于做強,擴大規模外還要注意加強合作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等。
參考文獻
[1]朱濤.大型連鎖企業最佳規模的測度及其構建[J].江蘇商論,2007,(06).
[2]刑冠.企業邊界的確定:生存技術檢驗法在中國的運用[J].甘肅農業,2006,(12).
關鍵詞:企業集團;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交易成本;公司治理
一、新古典經濟學對企業集團的分析
1.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產出的倍數高于要素投入的倍數,當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后,單位產品的成本逐漸降低,出現要素報酬遞增的現象。規模經濟中的規模是指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而導致的生產量的增長。企業規模經濟是指由于企業生產經營規模擴大所帶來的經濟上的有用性,這種規模擴大表現為聯合在一個企業中的生產同類產品的若干工廠,或者是處于生產工藝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若干工廠在數量上的增加或生產能力的擴大 。
既然在一定范圍內擴大企業規模是企業提高規模經濟的有效手段,那么大型企業集團的出現和發展就是實現這種手段的一個有效途徑。企業集團的產生必然以企業的存在為前提。當單體企業無法解決自身與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矛盾時,企業單一的經濟職能就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為取得生存和發展,企業必然走上垂直聯合或橫向擴張的道路。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曾論述:“有了分工,同數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提出,“協作不僅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個人勞動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新的生產力,許多人在一起協調地進行勞動,并不等于個人勞動的簡單總和”。勞動者之間存在著分工與協作,企業之間同樣也存在專業化分工與協作。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加深,企業集團內各成員公司之間通過經濟聯合,進行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提高了企業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發揮“1+1>2” 的整體優勢,從而實現了規模經濟效益。
2. 競爭與壟斷。企業為什么一定要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呢?保羅·薩繆爾森指出,“當大規模生產出現規模效益并降低成本時,一個產業中的競爭者就會越來越少。在這些條件下,大企業就可以比小企業以更低的成本進行生產,并將不能生存的小企業廉價出售”。如果某個產業存在規模經濟,企業可以通過提高產量來降低成本,這就意味著較大的企業在成本上比較小的企業更具有優勢。小企業在競爭中將破產或被并購。當“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出現在當企業在產業中占據較大份額的時候,10%或者20%,甚至50%,該產業就會出現壟斷的趨勢,因為它只能容納為數不多的幾個大生產者”,“成千上萬個完全競爭者要想和平地競爭共處是很不可能的,因為一個大企業具有遠遠高于小企業的效率”。同時,由于進入壁壘的存在,特別是進入的高成本,使得新企業進入一個產業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從而企業將更加追求壟斷,獲取市場權力,即使它無法永久保持壟斷地位。現代企業理論認為產業集中、企業規模擴大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率,同時,在集中度較高的產業中大企業比小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
從19世紀開始,西方國家就開始了產業集中過程。歐美的企業通過自身的發展和相互間的購并,逐步形成了產融資本相結合的財團型企業集團,其中康采恩,作為壟斷資本的“最高支配形態”,體現了產業集中。企業通過組建企業集團,壓低原材料價格和企業計劃成本,并有對產品價格的控制能力,從而達到控制市場的目的。
3. 范圍經濟。范圍經濟是企業從事多產品生產的成本節約現象。威利格(Robert D·Willing)等經濟學家提出企業從事多角化經營時存在著經濟性,這種經濟性不同于規模經濟,是一種范圍經濟,即當兩個或多個產品生產線聯合在一個企業中生產比把它們獨立分散在只生產一種產品的不同企業中更節約。我國研究網絡經濟的紀玉山先生在研究網絡經濟的外部性時,指出“正如資產的專用性推動了規模經濟的產生與發展一樣,信息、知識等軟要素的共享性推動了范圍經濟的產生與發展”,即企業為生產一種產品而投入的資源,在生產其它產品時可以共享這種資源。這種資源包括了技術、管理和專用設備等。正因為范圍經濟的存在,對企業集團而言,核心企業的先進的工程技術、管理方式、經營信息可看作是一種“公共資源”,子公司增加使用核心企業的技術、管理和信息等并不減少核心企業對這些生產要素的邊際使用。相反,生產經營技術、管理知識和信息的共享激勵企業橫向或縱向聯合起來,使企業由因規模經濟單純地擴大單體企業規模發展到因范圍經濟而建立企業集團,這是企業組織形態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長過程。事實上,無論是規模經濟還是范圍經濟,都是與企業內部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設施和技能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
二、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集團的分析
新古典經濟學過多的假設與抽象,如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交易成本為零等暴露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和問題。而近30年來發展起來的新制度經濟學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描述,拋棄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烏托邦式的幻想,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經濟學范式,即對制度的分析與重視。
1. 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把貨物和服務從一個經營單位轉移到另一個單位的成本。當在企業之間或個人之間進行這些交易時,交易通常包括產權的轉移,并以合同條款來規定。如果要提高貨物和服務交換的效率,必須要降低交易成本。按照羅納德·科斯的理論,企業是實現帕累托最優的一種手段,它與市場機制一起完成對稀缺資源的配置。企業“內化”市場交易會減少交易的費用,若企業內部的交易費用低于市場的交易費用,企業就是比市場更有效率的交易管理機制,那么在最大利潤的動機之下,企業就可以無限擴大,最終完全取代市場。事實上,企業的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市場,當企業規模達到了均衡,即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費用等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這筆交易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外一個企業組織這筆交易的成本,企業就會停止擴張。但是,我們可以看出,既然市場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組織,那么,企業內部的計劃交易可以替代市場交易,企業內部的計劃可以替代市場的價格機制功能組織生產經營。當傳統的企業外部市場難以組織某些產品的交易時,企業就會通過組建企業集團來進行內部交易。當企業的這種內部化行為超越國界時,就形成了跨國企業集團。企業集團就是在核心企業與其它成員企業之間實行計劃管理與市場管理相結合的一種組織形式,而企業內部交易成本就成為了企業集團確定其規模的經濟學標準。
2. 治理結構。奧利弗·威廉姆森提出了雙邊治理的思想,即持股企業可以法人股東的身份通過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對被持股企業的內部事務實施有效控制。持股企業既可以基于股東權力對被持股企業實施內部控制,雙方也可基于各自獨立的利益討價還價。雖然威廉姆森并未將雙邊治理與任何具體的經濟組織相聯系,但是研究發現,企業集團的核心企業與其它成員企業之間的治理關系正是基于這種雙邊治理的思想。隨著市場體系的日益完善及科技的進步,企業開發的新產品的生命周期在縮短,企業生存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因而企業要不斷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擴大組織規模,開展多元化經營。但是由于規模不經濟的存在,企業不可能無限地擴大組織規模。因此,企業可能會停止相關業務的一體化傾向,轉而通過建立以自己為核心企業的方式,把其它相關企業作為自己的外部組織,通過資金、技術、人事等紐帶保持相互的聯系。核心企業與其它成員企業仍舊是獨立經營的法人,但是卻獲得了交易成本的降低及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的好處。李維安提出,企業集團的形成與發展就是由管理向治理轉化引致效率提高的過程。原有企業通過內涵式分化和外延式兼并,以治理職能代替管理職能,實現企業集團化。企業集團作為一種創新的組織形式,是對市場和企業的替代,它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同時,降低了整個經濟組織運行的費用。
三、對我國組建企業集團的思考
我國企業集團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企業重組、行業重組的一種重要的企業組織形式,其中,國有或國有控股的企業集團在全體企業集團中占主導地位。由于歷史、制度、競爭等因素,我國的企業集團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
1. 企業集團的規模。最優經濟規模和交易成本的存在說明了企業及企業集團不能無限地擴張。企業集團并非是多個企業簡單地相加,而是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出發,通過企業之間的兼并、聯合等形式來實現的。企業集團的經濟技術力量遠遠大于各企業經濟技術力量之和,具有整體效益優勢。但是,我國的企業集團在組建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個企業被“拉郎配”般地捆綁在一起的現象,雖然實現了經濟規模,卻導致了規模不經濟。而且我國的企業集團過分強調資本運營及低成本擴張,集團規模雖然迅速膨脹,而管理體制依然陳舊,缺乏創新,導致企業集團管理鏈條過長,效率低下。
2. 企業集團的公司治理問題。企業集團中各成員企業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并通過資金、技術、生產等紐帶保持相互的聯系。而我國的企業集團卻象企業,產權不明晰,母子公司體制不健全,“內部人控制”問題嚴重,激勵機制與監督機制不完善,各成員企業沒有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決策權,僅相當于企業集團的一個職能部門。我國企業集團的公司治理問題,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3. 企業集團的壟斷。“馬歇爾困境”指出,競爭帶來了壟斷,而壟斷卻抑制了效率的進一步提高,雖然壟斷也創造了財富,但它天生是低效率的。歐美國家實施的《反托拉斯法》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諸如洛克菲勒石油集團、AT&T、微軟等集團對市場的壟斷。由于我國制定的迅速發展企業集團的戰略,企業集團特別是國有企業集團享有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并提高市場進入壁壘,因而這些企業集團都帶有某種程度上的壟斷。
企業集團的組建是個長期的戰略,只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并克服盲目擴張帶來的種種問題,才能建立起真正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擁有經濟效益的大型企業集團。
參考文獻
1.爾森,威廉.諾德豪斯著. 微觀經濟學.華夏出版社, 1999.
2.馬小剛,楊榮良,丁一.建筑企業集團形成的經濟學動因.重慶大學學報, 1999.021(005).
論文關鍵詞:產業群;企業競爭;生產成本;生產率;區域創新;區位品牌
產業群作為某一區域內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聚集體,相對于分散在各地的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來說,具有本身不可忽視的競爭優勢。產業群能產生強大的外部性,群內企業資源共享、相互學習以及互補匹配等是產業群外部性的具體體現,而且產業群的外部性特征往往有利于促進群內企業的合作和創新。產業群的競爭優勢不僅體現在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聚集一起所帶來的成本的降低,還表現在群內企業競爭協同效益等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歸納起來,產業群內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成本降低優勢
成本領先戰略是波特在《竟爭戰略》中提出的三種戰略之一,波特認為: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優勢最終均表現在其盈利能力上,而成本的降低,首先就使企業在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產業群使企業成本降低,主要體現在:第一,可以利用共同的基礎設施,不同企業聚集一處,可以減少企業對道路、用電設施、供、排水等方面的額外投入,這些設施對企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獨處一地的企業花費的成本相應要大得多;第二,減少交通和通信費用,這些費用都是附加在產品中的,如果企業在地理位置上彼此接近,同類企業及相關企業在產品的前后聯系中減少了彼此的運輸和通信費用,從而帶來成本的降低;第三,節約搜尋費用,包括尋找符合自己意圖的高級人才、搜尋專業信息的時間和費用;產業群內同類企業的集聚意味著更多機會和較低的流動風險.帶來=專業人才的集聚,企業為尋找高級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所付出的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大為降低;同時,產業群內同一產業的企業在地域上的集中,有關市場的、技術的、產品的以及其他與競爭有關的各種信息在區域內大量積累和迅速傳遞,這也減少了到其他分散地去搜尋相關信息所花的時間與費用,帶來成本的降低;第四,節約交易的費用。產業群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新型競爭與協作,由于彼此的信任.交易過程中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費用,如監督費用、律師費用。總之,由于產業群內企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集中,并且通過網絡手段進行交易,可以帶來成本的降低;企業之間交流越頻繁,總的交易成本越低,就越具有競爭優勢。
二、更高的生產率優勢
生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企業生存之本,生產效率越高,企業所獲得的利潤越大,企業也越具有活力,對經濟的貢獻也越大。產業群內企業較之于分散各地的企業有更高的生產率,首先表現在企業的聚集所帶來的專業化分工,同一產業的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是這個產業的一個規模很大的專業化市場。專業化分工提高了生產率,馬歇爾早在1920年《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就強調了大量專業化中小企業地域集中和發展的重要性。在產業群內部,大量專業化企業集聚在一地,使區域實現了規模生產,相應地創造了一個較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對分工更細、專業化更強的產品和服務的潛在需求量也相應增加,同時隨著技術發展和需求變化,工藝過程日益高度專業化,這不僅為專業化生產商提供了很大的生存機會,還使他們實現規模生產,兩者形成日益良性循環。不斷提高產業群內企業的整體生產效率。其次產業群內企業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歸因于產業群內特有的競爭協作機制。同一產業的企業同居一地,同行業相互比較,有了價格、質量和產品差異化程度評價標尺,為企業帶來了競爭的壓力,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推動了成本的下降與操作方法的優化,競爭的結果使每個企業認識到在競爭中相互協作的重要性。因此企業之間既競爭又合作,使每個企業感到壓力的同時,又從產業群中獲得益處,結果是更加注重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的效率.形成企業問的良性競爭。此外,產業群內人才的專業化集中可以更好地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要,這在現代以知識、技術為核心的年代里,直接推動了群內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工業產出的增加,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三、規模經濟優勢
產業群內企業與孤立地區企業相比,具有更容易生長的環境。企業進人產業群相劉‘來說進入壁壘較低,群內有完善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基礎設施、信息服務體系、技術熟練的人才資源、市場資源等新建企業所需的基本條件。而且,企業進入后的退出也較容易,因為在產業群內產權交易或企業并購較為活躍,產業退出風險相對較低。進人群內的同一行業或相關行業的企業不斷集聚不僅可以帶來聚集效應,而且在信息、技術的獲取,在創新與技術中的相互協作,在共同獲得政府以及公共機構的支持與政策方面甚至在吸引消費者方面都具有優勢,這些優勢對同類企業及相關企業具有極強的吸引作用,使得產業群的規模逐漸增大。而產業群規模的擴大,又是實現規模經濟的一種良好形式。產業經濟學認為,某些產業的發展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具有規模效益才能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但這種規模又必須處于一定的范圍內,超過這一范圍,就可能出現規模不經濟,即由單個企業規模擴大而帶來的企業內部組織成本過大,對市場反應剛性、等規模不經濟。產業群的規模,是由各個同類企業共同結合而成的,同行業的企業通過合資、合作或建立聯盟等方式共同進行生產、銷售等活動,如大量購買原材料,不僅可以降低原材料價格,也節約了單位運輸成本,產業群的這種規模經濟,不僅可以克服大企業中的規模不經濟,而且可以降低由不確定性大、交易頻率小等純市場制的缺陷引起的市場交易費用。可見,并非只有大企業才能實現規模經濟,由眾多小企業集中形成的產業群也是一種實現規模經濟的良好形式,帶來規模經濟效益。
四、區域創新優勢
20世紀70年代以來,區域創新能力正逐漸成為地區經濟獲取國際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創新能力不僅僅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專利,一些傳統產業群也具有創新的環境和獲得不斷創新的動力,產業群內企業的創新構成了區域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群具有提高群內企業持續創新的能力,這種創新能力歸因于產業群內具有持續創新的環境和動力。創新,是很多行為主體通過相互協同作用而創造(生產)技術的過程,因此,創新的環境尤為重要。最新國際研究也表明:智力密集、風險資本、基礎設施、信息服務等因素并不與創新過程發生必然聯系,而與創新的環境聯系更大。產業群內就具有極好的創新環境,群內具有高度專業化技能和知識、機構、競爭者、相關企業及老道的客戶在地理上的集中,能產生較強的知識與信息累積效應,為企業提供實現創新的重要來源以及所需要的物質基礎。
首先,產業群內同企業的集聚,促發了企業家集體學習,企業之間出現了干中學、用中學,它不僅僅是知識、信息的傳播和擴散,也是一種知識的創新過程,往往是對原有技術進行改組后的傳播,創造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消費方式。而且產業群內同行業問的非正式交流,帶來了知識信息的傳播與擴散,為創新創造了可能。其次,產業群內同企業的競爭,如發生在企業群內的競爭壓力、潛在壓力和持續比較構成了企業創新的動力,尤其是其他企業的創新活動,迫使企業不斷追趕技術變革的浪潮,產生“追趕效應”,帶來創新的動力。而在靈活的專業化分工的情況下,具有一定創造力的熟練工人在使用多種用途的生產設備中,能不斷發明新的產品和發現新的生產方法,從而也促進產業群內企業不斷創新。再次,一個較成熟的產業群內,現代化通信和網絡技術以及產、學、研一體化的網絡組織,又為群內企業的創新提供了條件。群內高等院校和各種科研、培訓機構通常融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往往集產學研一體,這既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也有力地促進了一個地區的創新環境的形成,地區創新環境對企業的創新有著極重要的作用。創新環境與創新動力共同促進了群內企業較之與分散各地的企業有更多的創新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