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56: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地質專業就業前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Majors》
A.理學類: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生物科學類、地質學類、地理科學類、大氣科學類、海洋科學類、力學類、電子信息類、心理學類等。
B.工學類:礦業類、地質類、機械類、儀器類、材料類、能源動力類、電氣類、電子信息類、自動化類、計算機類、土木類、水利類、測繪類、化工與制藥類、紡織類、輕工類、交通運輸類、海洋工程類、航空航天類、兵器類、核工程類、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生物醫學工程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建筑類、安全科學與工程類、生物工程類、公安技術類等。
C.農林類:農學、園藝、植物保護、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與工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動物藥學、林學、園林、森林保護、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草業科學。
D.醫學類:基礎醫學類、臨床醫學類、口腔醫學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中醫學類、中西醫結合類、藥學類、中藥學類、法醫學類、醫學技術類、護理學類。
E.管理學類:管理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農林經濟管理、農村區域發展、圖書館學、檔案學等。
F.經濟學類: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稅務、保險學、貿易經濟、金融工程、國民經濟管理、信用管理、網絡經濟學、體育經濟、投資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海洋經濟學。
G.法學類:法學、理論類、社會學、社會工作學、國際政治、政治學與行政學、思想教育學、外交學、治安學、偵察學、邊防管理學。
H. 教育學類:教育學、學前教育、特殊教育。
I.軍事類測量工程、車輛運用工程、船艇指揮、彈藥工程、導彈工程、導航工程、地雷爆破與破障工程、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電力工程及其自動化等。
很多同學容易把理工科混為一談,不清楚二者的關系和區別。理科是基礎科學,基礎科學原創成果的數量和質量決定著國家的科學水平;工科是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的原理,結合生產實踐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而發展起來的學科,各類工學人才直接推動著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工程技術領域的發展。理科和工科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學科的特點,理科專業的數量和培養學生的數量要比工科的少,但更要求精益求精。理科專業的同學可以在研究生階段轉入工科學習,由于有堅實的理科做基礎,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更得心應手。在現代科技領域,理和工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同學們在選擇專業時應注意兼顧理科專業的基礎、工科專業的發展趨勢,確定長遠的發展目標。此外,要注意管理學類、法學類、教育學類部分專業在招生時更側重文科生。
理科生的就業現狀
(Status of employment)
理科生的就業現狀相對文科生來說要好很多,但由于近年來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增長,導致高校畢業生也在持續增加,那么相應的理工科畢業生人數也越來越多,這使得很多理工科專業崗位的需求正在向“日趨飽和”的方向發展,因此,就業前景也不容樂觀。再加上近年來海歸人數的不斷增多,更加劇了就業壓力。
面對這樣的狀況,理科生們要想在本科畢業時輕松順利地就業,就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理科生的核心競爭力
(The core competence
對于理科生來說,專業是其核心競爭力,甚至比學校的名氣更重要。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有三。
1.專業技術性更強
對于理工科專業來說,培養的內容技術性強,行業的社會分工非常明確,對于大多數理科學生來說,將來主要也是從事技術工作。而對于用人單位來說,不論是行業內的龍頭國企還是民營企業,招人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大學生的技術能力。綜上所述,理工科學生的技術能力是個人發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標。
2.院校行業性更強
任何一個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行業背景,不論是綜合型理工科院校(重慶大學,電力、建筑、制造工業)還是典型的理工科院校(西北工業大學,航天、航空、航海).二本層次中的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文行業)、昆明理工大學(資源行業),這些院校都有非常明確的行業背景。因此,這些院校的相關工科專業不但具有非常好的行業需求,同時也具備極強的專業培養能力。必須指出的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將來轉型的機會更多,不論是考研換專業,還是從技術型工作到管理型工作的轉型。由于理工科專業的學習難度本身就很大,所以理工科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強,以至于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理工科學生更容易適應變化的環境。
3.專業更利于就業
經濟的全球化、科技的飛速發展,建設投資的大幅度增加以及我國加入WTO后對外開放程度與世界融合度日益提高,如何培養21世紀地質工程學科的綜合型、實用型人才,怎樣建立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與國際接軌,又保持我國特色優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首要問題。綜觀國內高等學校地質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基本是大同小異,即在國家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設置的課程體系基本相似,一些院校根據自己的傳統專業、師資、實驗條件等突出自己的特色。但他們對市場需要、國家經濟轉軌、學生就業前景等分析不夠,往往造成學生分配難以及學生所學知識與市場需求脫節等現象。本文在充分調研國內外高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地質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我國目前地質工程專業的市場需求及借鑒國外高校地質工程培養模式經驗,提出一種地質工程學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二、國內外高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1.國外高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國家的高校中,往往不區分“地質工程”與“巖土工程”,這二者皆是同一個詞“GeotechnicalEngineering(英文)或Geotechnique(法文)”。他們將“巖土工程或地質工程”設置在土木工程大學科下,一些院校也在地球科學下設置“巖土工程或地質工程”專業。他們在加強基礎學科教學(如數、理、地質、環境、人文、工程、計算機、管理等)的同時,更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給學生更大的彈性空間和創新思維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企業、非營利機構和國家實驗室的科研、工程、經營工作中去。這樣學生不僅可學到專業知識,而且也培養了解決復雜問題和帶有挑戰性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社交能力和人文修養也得到較大提高。這種素質教育形式,使學生能盡快融人社會,適應工作,不使國家高昂的培養費浪費掉。美國1987年就開始實施《科技中心計劃》,這個科技中心是由多個大學共同組成的研究中心,由國家基金會長期穩定資助,其宗旨是能將科技、教育和知識轉移活動集為一體。這個中心并非單獨由大學來組成,而是還有非營利機構、企業界和國家實驗室共同參加研究工作,聯合攻關,其中大學教授攜帶博士、碩士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參與。從效果來看,使學生獲得了極大的收益,不僅將課堂學習或自學所得知識在實踐中加以應用,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并在實踐中加以鍛煉提高。這個計劃開創了許多新領域,取得不少創新性成果,其中不乏思維活躍的本科生、研究生的貢獻。另一方面,該計劃在各大學問,各學科間,各研究所間,甚至社會各界架起合作橋梁,實現了“集成創新”。這種形式消除了各學科間、單位間的傳統障礙,創立了科技、教育領域中的新模式。
2.國內高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綜觀我國高校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分為如下幾類:(1)原地質礦產部所轄院校,如中國地質大學、長春地院(現合并到吉林大學)、成都地院(現改為成都理工大學)、西安地院(現合并到長安大學)的原專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探礦工程”等,在計劃經濟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重基礎,輕實踐,學生的分配去向基本上是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工作2~3年后才能適應工作環境。20世紀90年代初,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力求改革,重視寬口徑,使學生在人才市場上能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受傳統培養模式的影響,仍不能滿足今天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大潮。
(2)原建筑、水利、礦業、鐵道等部門所轄院校(如同濟大學、河海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的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大多都帶有一個詞冠,“如鐵路工程地質”專業,“水利工程地質”專業等。按這種要求,學生就業皆在自己部門所轄下屬單位就業。這樣就造成重視自己部門的專業知識,培養出的大批“專才”,僅能在很狹窄的部門就業,一工作往往是一輩子,無法做到人才流動。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種局面已有較大改觀,但仍走不出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圈子。
三、地質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分析
1.全面提高,協調發展明確“致高、致用、致遠”的辦學理念,使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獲得適應時代要求的知識技能和科學精神。以掌握整體優化的知識結構為基礎,以培養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以提高素質為目標,形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2.強化基礎,拓寬口徑在經濟教育的大視野中,本科教育帶有明顯的基礎性和階段性。要改變大學教育內容偏窄、專、深的傾向,構建自然科學基礎,人文社會基礎、學科基礎以及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的基礎教育體系。拓寬專業口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增強學生適應能力也是增強專業的適應能力的時代要求。其重要標志是拓寬學科基礎,建設面向學科群的平臺課程體系。“厚基礎、寬口徑”是目前人們常用的名詞。有的學者認為“基礎”是指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范疇中最基本的知識,也就是厚基礎是重視素質教育,有的則認為厚基礎是指專業基礎知識。筆者結合地質工程專業培養人才的特點來看,應該屬于后者。對于“寬口徑”的含義很多教改文章看法也不盡一致。社會上的每一個專業技術崗位的工作,實際上都需要多種專業知識融為一體方能勝任。并且這種知識還需在實踐中多次反復才能上升為工作能力。地質工程這種實用性極強的工科專業更是如此。學生除掌握地質知識、數理知識、工程技術知識,還需學機械知識、材料知識、計算機等以及經濟核算、會計學、工程質量、工程設計、社交、人文環保和法律等一系列學科的基本知識,并把這些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應付實際工作,而這些知識是無法通過課堂教學融為一體的,只有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后,再在實踐中加以鍛煉,才能將理論知識變為自己的能力。
3.加強實踐,突出創新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一方面要體現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三元結合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在當前要下決心精簡理論教學,增強實踐教學,突出創新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在研究開發中學習,在網絡上學習,在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學習。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如高校人才培養還沿用傳統的課堂基礎教育,那只是高中教育的延伸。科技創新是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的最大區別。高校創新能力必須加強,在更深層次上促進科技與教育的結合,整合科技與教育資源。要建設一流大學,必須把科技創新放在突出位置,要重視創新性基礎研究,加強應用性科技創新,更重要的是解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問題。
4.加強教改,培養個性有人做過試驗,通過動手掌握的知識,事后能保留下8o。通過實際觀察掌握的知識事后能保留下的不過5O,而通過聽教師講述,事后能保留下的僅僅1O~2O。地質工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若僅停留在課堂的講述,學生過后是沒有任何印象的,并且很多現象是無法理解的。如“砂土振動液化”現象,按理論原理,力學機制講解,學生極其費解,更無法想象它的巨大潛在危害。為此我們近年將學生帶出野外去施工現場或去河床親自動手做個簡單的實驗,其結果使學生感到十分驚訝,跺跺腳就能讓砂基液化,變為近似液體,龐大的建筑物若建在這樣的砂基上,其后果將不堪設想。過去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等方面重視不夠,采用統一的教學手段,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平平,然而進入工作崗位后,卻表現出卓越的才能,取得優異成績。這說明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充分按自己的個性施展才華,使自己獨特的方面得到極致的發揮。為此,筆者認為,不應劃統一的教學大綱,不搞一成不變的試題庫。教學應結合工程實例,利用照片、實物、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全面引導學生掌握技能。
四、課程體系、內容的改革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巖土工程勘察技術、新方法發展極快,設備要求更新、更高。這主要是以適應高層建筑、大型水利工程、大跨度橋梁、深長隧道、高速公路、海洋平臺及核電站等重大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的高標準要求。為此,我國也頒布了各種新的工程規范(國標,皆已修訂出版)。同時也實行了注冊巖土工程師考試制度。這一系列新的舉措給高等學校的地質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也面臨著教學改革的嚴峻考驗,所以必須下大力氣研究地質工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以適應21世紀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市場需求。
1.公共課現階段令教師難辦之處在于,教學內容不斷增加,學時不斷減少,教學質量又要不斷提高,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以我系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地質工程方向)為例,基礎課占很大的比例。如高等數學、普通物理、政治、英語、計算機、地質學、力學、測量等所有基礎課,基本上是安排在一、二年級學習。學生的確負擔很重,學習興趣下降,收效甚微。現階段的大學生四年中為了應付英語的四、六級考試,花去相當大的精力。對于這一點,國內學者也爭論較多。有的認為,花大量時間學外語,利于國際交流,利于與國際融合與合作。有的則認為這是人精力的嚴重浪費,大多數人工作以后,基本上不用英語,過上二、三年又基本還給教師。筆者認為:在中、小學階段,人的模仿能力和語言能力極強,那時是學習外語的最佳時期。而到大學后,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漸加強,應該把精力放在充分施展這些能力的學習上。我們應當研究在大學里學習外語的方式方法,決不應把大學的外語學習變成一種應試教育。而采用“雙語教學”,高年級和研究生階段可逐漸過渡到“英語教學”。讓一部分學生接觸原版教材(含網上電子教材),這可能是提高學生外語能力的有效途徑。對于地質工程專業本科而言,筆者認為:學生的高數、力學課程不宜再壓縮,地學基礎課可適當減少二門或增強普通地質學的學時,增加其內容,代替其它如古生物、地層、礦床、巖石、礦物等。在二級開設概率論,數理統計和線性代數,這為后續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專業基礎課地質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較多,如土力學、巖體力學、工程地質數值模擬、有限元、物探等。這類課程在網上也能見到一些電子教材,或教師自編電子教材,利用CAI軟件和一些錄像帶進行輔助教學,可大量節約課時,而且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計算機和網絡的飛速發展,給教學方式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我校地質系已走在全校前列,給每位教師都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和數碼像機,讓每位教師盡可能采用多媒體教學,這樣可大大節約課時,而內容卻不減少,同時也減少了教師板書的繁重重復勞動。
3.專業課地質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學生掌握好專業知識極其重要,這關系到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適應的速度。為此,我系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將工作中所積累的大量照片,設計圖紙等材料穿插在多媒體的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還帶學生走出去,到實際現場中去參觀施工、勘察的操作步驟,學到很多的實際知識。如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巖土工程勘察及基礎工程學等都采用這種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 民辦高職;院校類型;專業集聚;專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13-0066-05
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①,2013年我國有民辦高職(高專)院校325所,占全國高職院校總數的24.6%。民辦高職院校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公辦院校,民辦院校具有體制機制更有活力、對市場變化反應更為迅速等優勢,在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專業設置方面也呈現更加靈活的特點。然而,迄今為止,尚未有針對全國范圍的民辦高職院校專業結構進行科學、嚴謹的量化研究。本文試圖利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以下簡稱《高職數據平臺》)的數據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為教育行政部門和高職院校的相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利用教育部2010年《高職數據平臺》的信息資料,依據《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②,把全國每所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專業都劃歸到財務會計、機電設備、護理等78個專業類中。經過前期的數據統計匯總,本研究構建了一個囊括全國(公辦和民辦)高職院校78個高職專業類的專業類層級數據庫③。該數據庫包含1190所高職院校的15561個專業類數據④,覆蓋了在校學生數684.3萬人。其中,民辦院校有288所,占總體的24.2%;3295個專業類數據,占總體的21.2%;在校學生數124.5萬人,占總體的18.2%。
一、民辦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概況
2010年,902所公辦高職院校除了“部隊基礎工作”專業類沒有開設以外,其他《高職專業目錄》上的77個專業類都有開設,而288所民辦學校只開設了其中的65個專業類,“農林管理類、水產養殖類、水文與水資源類、水土保持與水環境類、水利水電設備類、水利工程與管理類、管道運輸類、氣象類、地質工程與技術類、法律執行類、公安技術類、公安指揮類、部隊基礎工作類”等13個專業類沒有民辦院校開設。相比公辦院校,我國民辦高職院校在第一、二產業的農林牧漁、水利等專業設置方面是不足的。此外,按照專業類在公辦\民辦高職院校中開設的廣泛程度進行統計、排序,得到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公辦\民辦高職院中開設最多的前十位專業類
如表1所示,288所民辦院校中有248所學校開設了計算機類專業,計算機類是開設范圍最廣的專業類,這與公辦學校的趨勢相一致;62%以上的民辦高職學校開設了計算機類、語言文化類、市場營銷類、工商管理類、藝術設計類、旅游管理類、財務會計類專業;在全國開設范圍最廣的前五位或前十位專業類中,民辦院校和公辦院校除排序略有差異外,有高達80%的重合,比如,前五位中都包含計算機類、語言文化類、市場營銷類、工商管理類。可見,在開設最多的專業類中,民辦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公辦院校高度一致,呈現趨同的特點。
從專業劃歸的產業類型來看,依據在校生人數在總體中所占比重這一指標發現,民辦高職院校有0.2%的學生在第一產業的專業中,44.2%的學生在第二產業的專業中,55.6%的學生在第三產業中。而公辦院校的這些比例分別是2.4%、52%和45.6%。數據表明,民辦高職院校第三產業的學生數超過了其第二產業的學生數,或者說民辦高職院校的專業更趨向集中于第三產業,而公辦院校則正相反。
二、不同類型院校間專業設置的差異
在288所民辦院校中,有109所綜合性大學,占總體的37.8%,其他單科學校包括96所理工院校,占總體的33.3%和48所財經院校,占總體的16.7%,18所藝術院校、11所語文院校、4所醫藥院校、1所農業院校和1所體育院校,后面5類院校共占總體的12.2%。本文重點比較民辦高職院校中綜合性大學和理工院校中的專業分布,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在109所民辦的綜合性高職學校中,開設最多的專業依次是計算機類(99所開辦)、語言文化類、市場營銷類等。前十名專業類中除了排名第一的計算機類、排名第八、九位的電子信息類和自動化類屬于第二產業,其他七類均為第三產業。每個專業類所吸納的高職學生數與其廣泛度也不成比例。如財務會計只在73.4%的民辦綜合性大學中開設,是開設廣泛度第四的專業類,但卻覆蓋了民辦綜合性高職院校12.6%的生源,是在校生數最多的專業類。自動化類和電子信息類所吸納的高職學生規模都比較小,僅占4.3%和2.6%。可以說,民辦綜合性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并沒有展現出“綜合、全面”的特點,還是明顯偏重于開設財經、教育、旅游等第三產業的專業。
表2 民辦綜合\理工類高職院校中開設最多的前十位專業類
在96所民辦理工類高職院校中,開設最多的專業類依次是計算機類、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等。在開設最多的前十位專業類中,最能體現理工院校專業特色的電子信息、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等分別排到第五、第八和第九位,這三個專業類共吸納了該類院校16.5%的在校生。總體上,民辦理工院校有關理工科的專業設置特點并不鮮明,開設眾多屬于第三產業的財經、教育、旅游、藝術等專業。
在48所財經院校、18所藝術院校和11所語文院校中,開設專業最多的前幾位專業類分別是語言文化類、計算機類、旅游管理類、工商管理類和經濟貿易類;藝術設計類、廣播藝術類、表演藝術類、語言文化類;語言文化類、計算機類、旅游管理類、市場營銷類、財務會計類。總體上,相比于綜合性高職院校和理工類高職院校,民辦藝術類院校、語文院校和財經院校的專業設置與本校的類型定位一致性較高,其專業設置能夠體現出學校所屬行業的特點。
三、專業的集中程度
在高職院校內部,專業群是高職專業集聚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表征。專業群建設有利于發揮高職院校專業的集群優勢,共享師資、實訓等資源,實現規模效益,并有利于形成學院專業特色和品牌優勢[1]。專業集聚(或者說專業群建設)對于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采用兩種方法來測量民辦高職院校內部的專業集中程度:專業大類(或專業類)計數和區位商法。
(一)專業大類(或專業類)計數
盡管有學者提出,圍繞產業鏈上的崗位而設立的橫跨若干專業類(專業大類)的專業組合也是專業群的一種形式[2]。但該種專業集群很難從總體上加以量化測量。所以,本文重點研究從屬于同一專業大類(或專業類)的專業集合,這也是職教界關于專業群界定和測量的主流觀點[3][4]。在學生規模一定的情況下,一所高職學校所開設的專業涉及的專業類(或專業大類)數目越多,其專業集聚水平也就越低。
對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的專業類和專業大類分別進行統計后發現,在288所學校中,有學校最多開設26個專業類,最少開設1個,每個學校平均開設11.4個專業類;學校設置的專業所跨專業大類最多有12個,最少的有1個,民辦高職學校開設的專業平均橫跨6.6個專業大類。對民辦學校專業類和專業大類的開設數做直方圖,結果如圖1、圖2所示。
圖1 專業類開設個數分布
圖2 專業大類開設個數分布
從圖1、圖2可以看出,有55%的民辦高職院校(159所)開設的專業類個數集中在8~15個,有80%的學校(231所)開設的專業橫跨的專業大類數集中在4~9個。二者相結合,不難推導出,如果把專業類視為專業集群的主要形式,那么總體上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的專業集聚程度較低,且專業群之間聯系較為松散。
(二)區位商法
區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是產業經濟學中一種較為普遍的集群識別方法,主要用來衡量一個特定區域中某一產業的相對集中程度。通常用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或就業人數等指標)在地區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與全國該部門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之間的比值來表示。如果LQ大于1,則認為該產業是地區的專業化部門;LQ值越大,則專業化水平越高[5]。一般來講,如果一個產業的區位商大于1.5,則該產業在當地就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區位商大于2,則可以說該產業具有較高的專業化水平。
筆者借鑒區位商這一概念和方法來測量我國各省民辦高職院校專業集聚的相對優勢。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選取民辦高職院校中開設最廣泛、在校生數最多的計算機類專業和第二產業中在校生數第二多的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來研究。
首先,以計算機類專業為例,其區位商的計算公式如下:
LQ(計算機)=
利用2010年《高職平臺數據》進行計算后發現:在248所開設了計算機類專業的民辦高職學校中,區位商最小值為0.01,最大值為9.6,平均值為1.56⑤。有130所學校(52%)的LQ值大于1,在本省的計算機類專業具有專業化優勢;有73所學校(29%)的LQ值大于1.5,在本省的計算機類專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換句話說,在全國開設了計算機類專業的民辦高職院校中,約有71%的學校的計算機類專業并沒有明顯的專業化優勢;有46所(19%)學校的LQ值大于2,在本省的計算機類專業上有較高的專業化水平。回溯數據發現,這些學校基本上都是軟件\信息技術職業學院。從地區比較來看,各省之間少則有1~2所,多則有3~4所民辦高職學校的計算機類集群程度較高(LQ大于2),這些學校也基本上是上述提及的軟件\信息技術類職業學院。其余的民辦高職學校雖然開始了計算機類專業,但其專業化水平較低。
其次,采用同樣方法對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進行統計,得到如下結論:在117所開設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的民辦高職院校中,區位商最小值為0.1,最大值為12.54,平均值為1.77。有81所學校(69%)的LQ值大于1,在本省的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中具有專業化優勢;有61所學校(52%)的LQ值大于1.5,在本省的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全國開設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的民辦高職院校中,約有48%的學校的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并沒有明顯的專業化優勢;有40所學校(34%)的LQ值大于2,在本省的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上有較高的專業化水平。這些學校多是“XX科技職業學院”。從各地區比較來看,青海、、甘肅等7省的民辦高職院校沒有開設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在已開設的地區中,江蘇有15所民辦高職院校開設了這一專業,但只有兩所學校的LQ值大于2;廣東和山東兩省都有12所民辦院校開設這一專業,其LQ值大于2的學校數分別為5所和4所。此外,其他省市開設這一專業類的民辦高職院校數量較少,LQ值大于2的學校數在0~3所之間。
四、探討和啟示
西方學者在分析民辦高等教育的功能時,從“補充”和“差異化需求”兩個方面來分析[6]。前者是指在公辦院校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發展私立教育是對公辦教育的有效補充,滿足大眾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需求;而后者則是指在公辦教育機構無法滿足不同人群的特殊教育需求的情形下,私立院校在教育內容和形式等方面有別于公辦院校,滿足了部分人群的差異化教育需求。另有學者把亞洲各國的私立高等教育系統劃分為“私立邊緣型”、“私立補充型”和“私立主導型”,第一類是指雖然私立高校獲得了政府的認可,但僅構成公辦部門的邊緣,在第二類中私立高校是公辦部門的補充,是重要的組成部分[7]。
前文的實證結果表明,第一,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的專業更多地集中于第三產業內,在第一、二產業的農林牧漁、水利等工作崗位艱苦、就業前景有限的專業類開設不足;總體上,民辦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公辦院校高度趨同。第二,從院校的類型定位來看,民辦綜合性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結構上明顯地“重文輕理”,專業設置向財經、教育、旅游等培養成本較低的專業類傾斜;而民辦理工類院校總體上在專業設置方面沒有體現出鮮明的行業特色,而是開設了眾多財經、教育、旅游、藝術等專業類;數量稀少的藝術類、語文類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特色突出,保持了自己的類型定位。第三,依照專業類(專業大類)計數,總體上民辦高職院校的專業集聚程度較低;采用區位商計算的結果顯示,只有少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在計算機類專業和機械設計制造類專業的集群程度較高,其他大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分別為71%和66%)在其本地區并沒有體現出明顯的集聚優勢。
總之,從專業設置的結構、院校類型特色的體現以及專業集中程度來看,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總體上是與公辦高職院校趨同發展的,“補充”的作用大于“差異化需求”的影響。如果再加以考察民辦院校發展的歷史演變,不難發現各地區民辦高職院校正逐步從公辦院校之外的邊緣部門轉向重要的補充部門。民辦高職院校的這些特點,一方面,在高教市場競爭發展的過程中,為吸引生源和降低成本,開設了眾多第三產業的專業,最終迫于競爭的壓力形成彼此相似的結構;另一方面,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的起步稍晚,為應對發展中的不確定性,民辦院校紛紛模仿高職領域中看上去更為成功或更具合法性的公辦高職院校,客觀上形成了一種“模仿性同形”[8]。
依據上述分析和結論,我國民辦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應當考慮如下建議:民辦高職院校應發揮自己的體制、機制靈活的優勢,滿足人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差異化”需求,與公辦高職院校實現錯位發展;民辦綜合性院校應找準自身定位和發展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避免專業同質化發展。民辦單科院校應在專業結構上突出自己的院校定位和行業特點,不能追求“小而散”;各校應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逐步提升專業集聚水平,加快專業群建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確立品牌地位,以便于和區域內的產業、行業對接。
參考文獻
[1][3]袁洪志.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7(4):52-54.
[2]羅勇武,等.高職院校專業群研究現狀述評[J].職教論壇,2008(16):18-22.
[4]曾憲文,等.簡論高等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基于量的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8): 33-36.
[5]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22.
[6]James, E. Why Do Different Countries Choose a Different Public-Private Mix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J].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3, 28(3): 571-592.
[7]鮑威.高等教育系統分化中的民辦高等教育[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9:24-27.
[8]保羅?J?迪馬吉奧,沃爾特?W?鮑威爾.關于鐵籠的再思考:組織場域中的制度性同形與集體理性[M]//沃爾特?W?鮑威爾,保羅?J?迪馬吉奧.組織分析的新制度主義.姚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9-88.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Majors among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LIU Yun-bo
(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