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國文化論文

中國文化論文

時間:2022-04-14 12:07: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文化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中國文化;宗教型文化;文化復興

一、中國文化并非一種宗教型文化

宗教的基本特征是嚴格的儀式方法,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是當代典型的宗教。而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整個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社會結構、家庭結構以及人們所賦予它的意義。當然也有其他的定義,如一些政治學家把文化視為某種主觀的東西,意味著信仰、價值觀、態度、取向、假定、哲學,即一個特定群體的世界觀。

在關于文化或者文明的理論中,國外許多大思想家都斷定:宗教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塞繆爾·亨廷頓在《再論文明的沖突》中通過比較區分了八種文化類型,并指出唯有中國文化屬非宗教型文化。有許多國家的文明先是有宗教而后才有其成熟的文化,我們把以宗教為精神內核的文化稱為宗教型文化,這種類型的文化是一種先有宗教并以宗教為基礎成長起來的文化,而且處處都浸透著的作用和影響。以此來看中國文化(本文特指中國傳統文化)的確不是一種典型的宗教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宗教并不是核心和靈魂,從古至今宗教也沒有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基本組成部分,更別說是生活的基礎和未來的寄托了。中國也有宗教,比如佛教、道教、本土宗教等,可是這些宗教從來沒有在中國人的政治生活或者其他生活中占據統治地位或起到過類似于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猶太教在以色列文化中以及伊斯蘭教在阿拉伯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因此,從中西文化對比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西方文化看作是宗教型文化的話,那么中國文化就絕不是一種宗教型文化。我們的問題也正由此而來,中國文化為什么沒有像西方或者其他國家的文化那樣成為一種宗教型文化?中國文化為何會有如此特殊性呢?

在西方文明史上,哲學與宗教的斗爭是以宗教的勝利為結果的,西方文化內部傳統的社會政治秩序不是以哲學而是以宗教所提供的價值倫理秩序為基礎的,哲學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只是充當著宗教神學蟬女的角色。然而在中國,哲學與宗教的斗爭則是以哲學的勝利為結果的。哲學通過把遠古時代盛行的巫術信仰理性化、哲學化,并最終戰勝了宗教對國家事務的統治權,從而取代了在其他文化類型中宗教所占據的或應當占據的位置。這種分析是以李澤厚先生在其新著《歷史本體論》中對巫史傳統的考察為參考的。也正因此,在中國文化中,哲學以及以哲學為基礎的倫理道德學說便不可避免地承擔起了宗教型文化里宗教所應起的作用。

二、沒有將宗教作為文化核心的中國文化延續幾千年的緣由

為什么中國文化沒有將宗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內核卻也能夠上下綿延幾千年而沒有枯萎或者中斷,而且在作為中國文化主要載體的漢族社會屢被不同文化類型的異族征服統治的情況下能夠同化異族文化進而同化異族。筆者認為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中國文化雖不是宗教文化,但儒家學說及其倫理思想卻代替宗教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這說明中國文化精神之中包含有一定成分的宗教性內涵,這種成分筆者稱之為類宗教成分。這種中國文化的綜合性造就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輝煌歷史,同時也構成了中國人幾千年來沒有本質變化的生活方式。

塞繆爾·亨廷頓在其《再論文明的沖突》中說,“文化的兩個核心要素是語言和宗教”。其中宗教更是文化的靈魂,一種文化必然有其精神內核,如果沒有,這種文化就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如果沒有一種國家認同的大眾宗教作為凝聚一個民族力量的精神樞紐,那么這個民族就會成為一盤散沙,而易于被異族征服和同化。那么,究竟為什么我們的文化不以宗教為基礎卻一樣擁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并長盛不衰幾千年呢?答案就在于中國文化擁有自己特殊的性質,儒釋道三家合一鑄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把政治、宗教、哲學、倫理等一個民族得以生存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東西融為一體,這就是一種綜合型的文化傳統。

中國文化雖然不是一種典型的宗教型文化,但在其根深蒂固的歷史傳統中有著自己獨特的宗教內涵,宗教性也是它的一個重要性質,也是其廣博內涵的一部分。因此,雖然我們不能說中國文化是一種宗教型文化,但我們卻必須接受這一事實,即中國文化有其自身獨特的宗教內涵、宗教作用。在中國人的各式各樣的生活領域里,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起到了宗教該起的作用,并且已經完全取代了宗教。這種獨特性甚至被西方學者誤認為儒家學說是一種宗教形態并稱之為儒教。因此,他們把中國的政治制度也誤解為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馬克斯·韋伯在其名著《儒教與道教》中就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這是一種典型的誤會,儒家不僅不是一種宗教派別,而且正是因為儒家的學說才使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能成為一種宗教型文化。

三、中國文化復興的可能性

儒家學說為我國歷朝歷代所提倡但卻沒有成為一種宗教,其自身也不是一種宗教,并不是因為它沒有成為一種國家認同的大眾宗教的機會,而是因為它自身就缺乏成為一種大眾宗教的超越精神,它是現世的、世俗的,不關心生死問題,不承諾彼岸世界,不追求終極價值,拒絕承認所有超驗的至上神觀念。總之,它缺乏一種宗教品質。《論語》之中記載的孔子學說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比如說,“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因此,那種把儒家當作儒教的說法是一種典型的錯誤。

然而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儒學雖不是宗教,但是它的教誨卻起到了規范中國人社會生活的作用,在政治上也起到了類似于宗教在其他宗教型文化的國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中國文化中,道教和佛教與儒家相比,它們擁有自己的僧侶或者說是神職人員,但是道教和佛教的作用卻只有通過滲透進儒家思想或被儒家思想吸收之后才能起到它們的作用。此外,作為宗教,它們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只是次要的或者說是補充性的。到宋代的時候,儒家學說吸納釋道二家學說形成新儒學才完成了對中國文化的類型塑造,從此宗教在中國再也沒有機會占居統治地位了。

但是,我們所說的中國文化的特殊性不僅僅在于中國文化不是宗教型文化卻能夠延續幾千年并使一個民族保持其獨立性達幾千年,重要的還在于不是宗教型文化的中國文化,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卻又起到了類似于宗教所起的作用。中國現在有大量的伊斯蘭教徒,同時也有大量的基督教教徒和天主教信徒。這些外來宗教與中國傳統的作為次要角色和處于補充地位的宗教完全不一樣,那么這種外來的未經中國傳統文化同化過的宗教會不會改變中國文化的特殊性質,使中國文化也在將來變為宗教文化而失去中國性質呢?

目前,在我國,當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的人數不斷增加的時候,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卻處于有史以來處境較艱難的時刻,它已經不可能再如同歷史上那樣通過同化外來宗教而進行自我調整并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變了。中國人要想使現代中國文化保持其中國性質不變,就必須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但一些文化民族主義提倡者主張把儒學宗教化,并且認為國家宗教能夠把中國人統一于一個信仰之下,能夠把中國人凝聚起來,從而完成中國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學者康曉光就持此種主張,他提倡通過社會運動,動用國家力量,建立一種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民族宗教—新儒教。筆者認為,在中國大陸采取這種做法來振興中國文化是不可行的。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中國文化不是一種宗教型文化卻擁有比宗教型文化更優越之處。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宗教從來就沒有長期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占居統治地位。我們看到,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近年來越來越引起了國人的重視,我們應當將其發揚廣大,以此支撐起我們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文化的復興這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

四、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中國文化復興之路

我們已經認識到了中國文化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和深層危機,那么中國文化的復興之路又在何方?當代全球化進程的浪潮洶涌,大有席卷一切之勢,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的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是敞開懷抱、積極接納現代精髓,還是回歸傳統、消極固守,實際上我們已經別無選擇。阿拉伯國家為了復興傳統而固守傳統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反面例證,他們不僅沒有能夠實現復興的目標,甚至連固守都已經無法做到,而且現在正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這些告訴我們,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是中國文化復興的唯一道路,因此,我們要實現復興中國文化的目標,就必須完成中國文化現代化的任務。

現代化是相對于前現代或古代傳統而言的,它并不是西方的專利,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承認多元現代性為前提。西方國家有著他們自己的前現代傳統即中世紀傳統,因而就有了他們自己的現代化道路。而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前現代傳統,當然也就有我們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同時,現代化也并非全部是前現代文化的現代化,不是不加選擇、毫無保留的現代化,而是全部優秀傳統的現代化,是那些依然有利于我們的民族團結一致、奮發圖強并從根本上保持我們民族特性的傳統的現代化。現代化當然不是西化,我們借鑒和吸納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的現代精髓也不是西化,我們的傳統是支持這些東西的,只要是對我們有利的,我們就應該借鑒和吸收,更何況這也是我們前現代政治倫理傳統能不能完成現代化的關鍵所在。我們借鑒和吸收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的觀念并不是說就要照搬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前現代政治倫理傳統能不能完成現代化,從根本上取決于我們能不能借鑒和吸納現代政治思想的精髓,從而建立和健全我們中國式的現代政治法律制度。實際上我們應該有信心,因為我們的文化吸納并消化了現代政治思想的精髓,在完成了我們前現代傳統的現代化之后,我們可能比西方國家做得更成功,我們的文化不僅不會因此而西化,而且會因此而振興。中國前現代文化的力量一直存在于民間,存在于我們的人倫日常之中,一旦現代化了,它的力量不僅不會因此而削弱,而且必然會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第2篇

1.文化因素的融入可以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現階段許多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往往停留在語言層面,忽視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把它們分離開來。語言不僅僅只是一個符號系統,語言知識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所以要恰當的把語言和文化因素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學生們如果只是學會了語言知識,往往會在實踐交際中出現這樣的問題:話語表達不恰當、用母語的文化大環境去改造所學的語言而鬧出笑話,這對正常的交際是非常不利的。在實際的英語交際中,語用錯誤往往比語法錯誤更為嚴重。因為在和外國人交流時,他們對于我們的發音和語法的錯誤更能夠寬容和理解,但是如果不按照他們的說話規則來的話,輕則鬧個無傷大雅的笑話,重則會顯得對人不夠禮貌。所以,如果學生的語法等語言問題掌握的非常牢固的前提下,句子的正確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因為對于其所學語言所處的文化壞境不甚了解的話,在社會交往中就會出現誤解,因為表達的不恰當、不得體。所以我們高校在英語教學中務必要融入文化因素,使得文化因素充分的發揮其自身的作用,使兩種不同語言的背景文化在使用者的頭腦中融合并消除差異,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并且使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得到質的突破。

2.在文化因素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2.1不能忽視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在大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實則是中國文化及外國文化的兩種文化的交融過程。學習英語時我們肯定要涉及漢語及英語兩種語言,我們學習英語時需要用英語及其所處的語言文化背景來表達出來信息,而我們還需要用我們自己的漢語來對其進行翻譯消化。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發揮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在我們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漢語充當了一個參照的作用,這樣的一個中介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學好大學英語的一個基礎橋梁。中國人需要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來學習英語,雖然會受到中國文化的制約,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英語,但是由于中國文化的復雜性,有些情景是必須用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才能明確清楚的表達出正確的意思,所以把中國文化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弘揚我國優秀的燦爛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中國文化下的漢語作為學習英語的一種參照物作用也是極其重要的,它是學習英語的一個有效的過渡橋梁。當學生在學習一門語言時會慢慢的轉移到對其文化的學習,這個時候他不自覺的就會用他自己的文化來解釋他說看到的現象,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往往會使學習者有先入為主的思想及行動。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應該重視中國母語文化對其學習英語產生的作用,對比兩種不同語言文化的相同和差異之處,讓中國母語文化可以作為一個具有正能量的參照,使得學生們可以更好的去學習英語,提高學習英語的質量和效果。

2.2注重多樣文化知識積累并著重培養交際能力中國的大學生在漢語體系中生活太久,受其影響太大,習慣了中國文化下的語言環境及表達方式,習慣用中國式的價值觀去衡量事物。所以這些對于英語學習來說都是不同程度的阻力。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對其所處的文化的了解,如果我們不了解那些文化知識,就很難真的融入到那樣的語言環境中。所以我們有必要積累外國文化知識來填充對所學語言文化知識的缺乏,并在這樣的文化知識背景下去培養自己的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對于每個階段都需要融入文化因素,使文化因素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大學英語老師應該充分的讓學生了解說英語的國家的文化背景,向學生們不間斷的傳輸這些信息。在英語交際情景演練中,老師要為學生創造適宜交談的文化環境,這樣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們的交際能力。

3.總結

由對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因素的探究,我們不難發現文化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就是提高學生們的英語交際綜合水平,而文化因素的融入可以對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語言及文化的關系上我們也不難看出,中國母語文化是學習英語的重要橋梁,中西文化雖然存在著差異性,但是兩種文化可以互相彌補,學生們只要多積累中西文化知識并有意識的去培養自己的交際能力,是非常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綜合交際能力的。

作者:梁丹單位:九江學院

第3篇

創意產業是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產業,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創意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

目前,各國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歸納不同,李世忠在他的《創意產業概念析》中對創意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分別有了定義的歸納。他指出對創意產業的定義,世界各國基本都沿用了2001年英國出臺的《創意產業圖錄報告》(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中所定義的:“源于個體創意、技巧及才干,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與利用,而有潛力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產業”。而文化創意產業則在2008年北京市政府通過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中被作出了最權威的定義:“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

如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釋放的巨大生產力、推動力和影響力,都超乎了人們的想象。曹新卓在他的《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巡覽》中較為全面地介紹了全球主要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英國是第一個政策性推動創意產業的國家,并最早提出了創意產業的定義和內容。1997年5月布萊爾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國創意產業領導小組以及一系列推動政策,用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拯救英國經濟困難的重要方法。自1997年起,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年均增長率為9%,遠遠超過了傳統工業的2.8%的增長率,英國經濟逐漸從制造型轉向了創意服務型。喻翠玲在《英美創意產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中歸納了英國創意產業的成功經驗:1.政府的大力推動;2.因地適宜的發展模式;3.有針對性的產業支持政策。曹新卓介紹到文化創意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是美國,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版權產業,在2001年為國民經濟貢獻了5.24%的國內總產值。《英美創意產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中歸納美國創意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為:1.用政策促使投資主體多元化;2.用科技推動文化產業創新;3.用國際影響力促進文化產品的出口;4.用教育培養文化產業管理人才;5.用法律保護文化產業發展。《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巡覽》中介紹了其他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日本以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特別是日本的動漫藝術及其相關產業,已經成為了日本的第二大支柱產業。韓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則是以在10年期間在全國建設10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形成全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新加坡也早在1998年就將創意產業定為該國21世紀的戰略產業。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下,全球各產業都受到各種影響,文化創意產業也在根據自身的特點尋求發展。例如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澤琿在《金融危機之際正式文化雄起之時》一文中,用各國的歷史經驗總結出宏觀經濟的蕭條期往往是文化產業的機遇期。其中,他把美國、日本、韓國的經驗描述為文化產也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寶貴財富和精神支柱;是打破資源瓶頸的戰略支點和動力引擎;是走出發展困局的本土根基和國際名片。

同樣的觀點還在李光斗的《創意經濟迎戰蕭條寒冬》提到:“蕭條年代,要想突出重圍,用創意振興經濟是最快的捷徑”。他認為創意具有巨大的改造力量,它可以改變競爭格局、改變國家、改變歷史,它有力量迎戰經濟寒冬。

同時,中國人民全國委員會的厲無畏2009在《中國流通經濟》發表的一片文章《創意產業:經濟寒冬里的一股暖流》中,對文化創意產業在金融危機下的發展也持樂觀態度。文中指出,創意產業是一項可以將文化資本重新組合引入經濟系統的新興綠色產業,它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面臨著的更多是發展機遇,它可以通過文化含量較高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從經濟另一面實現經濟崛起。

另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埃德蒙•菲爾普斯在《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挑戰》中認為創新與消費和競爭是促進世界經濟變化的三個主要市場力量。他指出了創意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特別給出建議,呼吁中國需要在創意產業上自給自足,不依賴其他國家獨立生產出更具有創新性的產品。

學界中也有持保守太度,提醒大家要認真分析情況以應變嚴峻形勢的,例如黃志祥在《金融危機對傳媒業的影響和對策》一文中,以傳統報刊業的身份就不同形態的傳媒業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做了說明。他提到了在同樣屬于傳媒業的不同形態的媒體們,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是具有差異的。就廣告收入這一項為例,以網絡、移動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在金融危機中能夠逆風飛揚,獲得了傲人的廣告收入業績。而固守傳統媒體產品、傳統產業結構的報業,廣告收入增長極為困難,已經面臨著嚴峻的形勢。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化產業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艷在《職業》雜志的《在金融危機中做創意》的采訪中提出了對金融危機下文化產業的發展的觀點。李艷認為金融危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采訪稿中提到歷史的經驗證明,往往在經濟蕭條時期,文化產業能得到更多的發展,因為人們在危機中,需要通過文化消費來緩解精神壓力,從而調整再金融危機中的心態,并且增強信心。

面對金融危機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也積極應對,相關部門也提出了針對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劃以及扶持政策,如《領導決策信息》中了《10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較》的文章,該文提到了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任務后,各地都響應號召,推出規劃發展藍圖以及相關政策,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文中總結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前十名的城市目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狀況及政府支持力度。從文中的數據及表格中可以看出,這10城市都以各自的方式和政策大力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喻翠玲.英美創意產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9,19(2):69-73.

[2]劉晗.在金融危機中“做創意”[J].職業,2009,(19):14.

[3]周任遠.上海創意產業聚集現狀分析及動因探討[J].管理觀察,2009,(5):13-14.

[4]曹新卓.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巡覽[J].中國商界,2009,(1):46-47.

[5]陳澤琿.金融危機之際正式文化雄起之時[J].今日中國論壇,2009,(4):45-48.

[6]領導決策信息.10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較[J].領導決策信息,2009,(2):26.

[7]厲無畏.創意產業:經濟寒冬里的一股暖流[J].中國流通經濟,2009,(2):4-6.

[8]李世忠.創意產業概念析[J].生產力研究,2009,(9):130-132.

[9]埃德蒙•菲爾普斯.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挑戰——文化創意產業:經濟增長新動[J].

中國流通經濟,2009,(3):4-6.

[10]黃志祥.金融危機對傳媒業的影響與對策[J].新聞與寫作,2009,6):18-20.

[11]李光斗.創意經濟迎戰蕭條[J].現代企業文化,2009,(5):34-35.

[12]魏愛梳.創意產業文獻綜述[J].經濟論壇,2009,(1):64-66.

[13]UnitedNation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M].UnitedNation,2008.

[14]Marta-ChristinaSusie.TheCreativeEconomy[J].LESIJ.2008(1).

[15]NormaMRants,DeborahLeslie,SusanChristopherson.Placingthecreative

第4篇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中國文化失語 教學改革 對策研究

一、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上世紀末,曹順慶先生提出了“失語癥”。雖然他是針對中國文藝理論界而提出的,但這一診斷卻具有普適性:不僅是中國文論界,還有文學界、文化界及教育界統統都患上了“失語癥”。該病癥的癥狀是:在與西方同行交流時沒有自己獨特的理論觀點,發不出自己獨到的話語聲音,其言說的方式、內容和用以言說的術語都是西方的。在中國教育界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也愈演愈烈。

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人作為交際主體卻在表達中國特有的文化思想上存在困難。從叢教授將這一現象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癥”(Chinese Culture Aphasia)(從叢,2000)。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特色鮮明,中國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吸引著全人類的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具備天然的文化資源優勢。因此,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國文化失語癥”使得眾多英語學習者,包括許多英語水平達到中級或高級水平的人,在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時,卻是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

針對中國文化失語現狀,外語教育工作者提出學習目的語文化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母語文化的教學。下面僅從幾個方面談一下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加強中國文化的學習。

二、中國文化“失語”對策研究

1.教材建設

在教材編寫方面,現有英語教材中大多都只涉及目的語文化,很少涉及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縱觀我國大學英語教材,中國文化內容的課文占的比率太少。單向導入目的語文化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材建設上,要增加反映中國文化內容的材料,增加具有中國特色的英文詞匯,讓學生能用地道的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我們可考慮選取中國作家所寫的英文名著,如丁往道的《中國文化掠影》;或引入英語國家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如賽珍珠的《大地》;教材應開列中國文學與文化參考書目或編寫與主教材相配套的中國文學文化教材,作為學生課后閱讀之用;有關中國文學文化內容的教材編撰可采用漢英對照,也可采用全英文式。如果考慮到內容的時新性,還可引入優秀的當代中國作品的英文譯文片段和反映中國社會內容的英文報刊上的優秀文章。這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英語知識,幫助其儲備文化知識,培養愛國情操,還為頌揚宣傳中華文化,提高我國的軟實力打好基礎。

2.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上,中國文化教學內容應體現哲學、歷史、宗教、社會等中國文化內容的綜合,體現出中國文化和區域文化相結合的特點,讓學生從另一角度來欣賞中國文化,同時可開設中外文化對比課程,強化學習者的對比分析能力,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在教學體例上體現出由易漸難的層次特點,體現由語言知識到文化應用的系統特色;在教學目的上體現聽、說、讀、寫、譯等應用能力的綜合訓練;在課程性質上體現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有機結合;在課程設置對象上,應考慮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實際。切實詳細設置生動、詳實、趣味性與知識性并舉的中國文化英語課程,還有待英語教學工作者們不斷研究。

3.考試改革

考試對于強化中國文化教學是有利的“助力器”。英語考試可謂伴隨著國人的一生,考試門類齊全,每種考試都加深了國人對英語重要性的認識。而面向國人的母語水平考試又有多少?故欲提高中國文化教學,則需要增加中國文化測試的內容和比重,真正體現對中國文化教學重要性的認同。考試改革的方式宜靈活多變:可以采取聽、說、讀、寫、譯等方式,可以增加文化常識的考題,也可要求學生寫文化方面的小論文。同時還可把目前大學英語考試中的作文試題與文化考試融為一體。另外,讓學生寫文化方面的論文以作為其課程考試成績的一部分也是可行的。

4.教師素質

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應具備獨特的文化素養。大學英語教師首先必須具備英語語言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知識、專業基礎知識,更需具有相當的雙文化或多文化知識。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大部分英語教師的教學重點一直是語言知識點的講解,忽略了對中國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知識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對目的語文化了解的同時提高母語文化素養。其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了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掌握比較全面的中外文化知識和中外文化評析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可運用比較法,比較英漢兩種語言及文化,從而使學習者對兩種文化產生直觀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對有關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進行介紹,并同母語文化進行適當的比較,以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現象的異同點,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文化平等交流意識,讓他們在對外交往中積極地弘揚我們的優秀文化。

在英語教學中,如果學了外語就丟了母語,有了外國文化就拋棄母語文化,這個世界仍是隔離的世界,那么學習外語又有什么意義呢?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同樣呼喚英語文化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為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各大高校需積極做出改革措施,實行教材和教學改革,借助考試引導強化,再加上教師從旁指點,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并不難。唯有加強母語文化教學,我國的大學生才能吸收西方的優秀文化,稟承我國的民族文化,并將之發揚光大,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1).

第5篇

論文摘要:中國文化核心價值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用兩個字概括就是“和諧”。在多年的發展中又被概括為各民族互相依存、長期互融的精神。在世界交流方面要有文化融合,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特點,受到世界各國文化愛好者的廣泛追捧。

在中國的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里有一部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核心價值觀。西方文化主要強調對立和沖突,而中國的文化則是強調和諧的精神。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不能只是一味的磨滅自己文化的短處,也要發現長處,將自己的文化傳承下去。每種文化都可以取長補短、互相交流,這是在歷史長河中發展的主流。中國本身有著自己的獨特社會、文化特點,都將“和諧”作為了其價值的核心。在當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把目光瞄向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這對于調節世界各國文化矛盾沖突、宗教問題、世界霸權主義、環境污染問題等都有極大的幫助。

1 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受到的思想沖擊

1.1 貶低中國的文化核心價值觀

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本國的文化經受著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沖擊。到了今天我們已經開始變得以貶低自己國家的文化習以為常了。這對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是巨大的損失,嚴重阻礙了中國的文化發展。觀察各國的文化發展,很多國家都是對自己國家的文化不斷宣揚和傳承,而我們已經開始攻擊自己的文化了。比如,《紅樓夢》對于中國是不可磨滅的文化巨大瑰寶,對于西方也有著巨大的影響,而國內有很多人去批判它,說它是一次巨大的失誤。這樣的偏激思想只會嚴重阻礙中國的文化發展,而沒有積極的意義。

1.2 只有被西方國家認可的文化才是科學的

在西方文化的日益沖擊下,有很多人認為只有被西方學術認可的中國文化,才是科學的,才是正確的。如果不能被認可則是沒有價值的,沒有意義的。中國人講的是文化的和諧、思想的統一,如果只是單純的認為國外的東西正確的,那么國內的文化豈不是沒有意義了,我們更多要注重的是怎樣才能在國內將自己的文化價值發揚和傳承。

2 怎樣傳承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

2.1 尊重中國文化核心價值

第一,我們必須尊重自己國家的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有很多的中國文化大家都陌生了,不要只是除了書本中的文言文課文其它的就一概不知了。

第二,要清楚地知道中國和世界的文化價值核心觀是可以融會貫通的,都有著各自的通性,可能也有不同的地方,這是避免不了的。

第三。我們要將我們的文化面向大眾。除了利用多種資源宣傳外,也要讓我們主觀意愿來實現。

2.2 加快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速度

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走向世界是歷史的必然要求。世界文化多元素的發展是大趨勢。中國的文化核心價值觀也將順應這一歷史潮流,在世界的面前展示自己的風采。在面對全球化的變化和發展中,躲避和逃脫都不是辦法。只有利用在文化的進程演變中將文化吸取和改良才能夠繼續傳承下去。中國的文化是“和諧”,但是很多的西方人并沒有對此有正確的認識。從這里就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對待中國的態度。在這么多年的發展中,西方國家已經將快速發展的中國作為假想敵。中國的快速發展對西方國家產生威脅。各種對于中國打壓理論紛紛出臺。其中西方研究者拋出的文明沖突論最為代表。其描述了中國的儒家思想如果和伊斯蘭文明結合共同對抗西方,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西方國家出臺了很多打壓中國的策略。我們要警惕這樣的事件對于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只有使中國不斷的加入全球化的進程,并積極的宣傳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而我們也要不斷地從國家角度去考慮這樣的問題,才能先一步吸收國外的先進文化和發展中國的文化核心價值。

2.3 中國文化價值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

中國文化能夠逐步走向世界是由其獨特的魅力所決定的。中國文化有著博大精深的魅力這是世界不可否認的。在西方各國面對中國文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學習中國的文化。這是對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體現和證明。中國文化除了在得到世人的認可之外,還因為中外文化有著很多的連接性。中西方文化雖然有差異性,但是他們的內部又包含著相似性的文化因素。在思維方面中,中西方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對于不同的人來說,只是思維階段和主觀意識不同罷了。單純而和諧思想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將不斷發展,包含多種文化要素、成分的文化取長補短的融合在一起。不斷加深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加強西方同中方文化互補的關系,就可以很好的使二者處于平衡狀態。

2.4 當代的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形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國際文化的交流中難免有不平等的存在。但是我們必須相信中國的文化不是強權文化,而是一種有境界、有追求,并在發展中不斷自我完善的文化核心價值,并且使其能夠傳承下去。文化的發展在于人們在慢慢的歷史長河中能夠不斷將新的事物融人其中,并開發出新的文化模式使其被現在人所接受,很多文化的流失都是因為不符合現在人的價值觀,使其難以被接受所以被淘汰掉。只有將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精髓保留并發展出新的內容才能使其在歷史長河中被傳承下去。

綜上所述,在文化的國際交流中能夠使人們加強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了解,避免沖突是非常必要的。我們要對國外的文化采取吸收和包容的態度。只有不斷提高自己國家的文化價值核心,加深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使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差異減少,減少沖突,從而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方式,才能在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減少文化的鴻溝,促進文化間的有效的交流,保證中國文化價值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張麗霞.傳統文化修養與跨文化交際[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2].

第6篇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增多,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不斷增加,對外漢語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本文旨在對外漢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文化融入層面上作一些探討,以期讓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能有所參考,讓留學生漢語語言的學習更加有效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國人民之間的合作和交往與日俱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和漢語的外國留學生人數在不斷增長,對外漢語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年3月22日新聞報道,2009年,共有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的238184名各類來華留學人員,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1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學機構中學習。從上面談到的數據我們得知,在來華學習漢語和文化的外國留學生中,他們的背景知識、學習目標、學習方式都將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

二、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是符號系統,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義為意義內容的、音義結合的詞匯建筑材料和語法組織規律的體系。語言是人類進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保存認識成果的載體。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界定“文化”一詞時說:“文化或文明是一種復合物,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通過從文化的角度來考察語言的交際過程,語言學家們發現人們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僅涉及語言系統,而且涉及同語言系統緊密關聯并賴以生存的文化系統。文化包括語言,文化的發展影響語言的發展。語言和文化是雙向互動,互為概括的。要想做好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就必須注重在教學中融人中國文化。

三、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一)對漢語語言學習的意義

教授語言本身是很重要,但不理解文化含義的語言是蒼白的、無用的。文化教學應是一直貫穿于語言教學之中的。讓留學生記住一些特定的中國文化現象不難,難就難在要把握漢語語言中的文化含義,并可靈活運用。通過我的教學實踐,發現留學生學習漢語最難的是把握相關漢語難詞的文化含義,特別是一些生僻詞以及成語。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留學生自己的母語和母語文化對學習我們漢語及漢語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了負遷移作用,這種負作用會讓留學生對二外,也就是漢語產生誤解和誤用。這就迫使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有意識的融入文化內容,提高留學生的中國文化內容認識。

(二)對傳播和弘揚中國文化的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是為雙向交流服務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雖然西方文化帶來了現代化,但也必須與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文化相結合,才能實現中西文化的交融。改革開放需要我們學習西方文明成果,同時也要求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華文明曾經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今后還將為人類文明做出獨特的貢獻。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除了要注意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更要注重傳播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比如,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它反映了中華民族追求自然和諧和人與自然協調的理想。它把人、自然、社會融合為一個整體,以道德化標準規范人類行為。而以實現人的最大利益為驅動力的現代科技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人類生存的環境帶來了難以彌補的負面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為現代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積極的認識前提。再如,1993年,芝加哥《世界倫理宣言》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作為人類倫理的基本原則之一。可見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對外漢語教學一個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要把中華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傳播,使之發揚光大,造福于全人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人中國文化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異國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其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對不同文化的寬容度。

(三)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意義

語言是世界觀的載體,是思想的化身,任何語言都包含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語言是傳達信仰、意識、價值觀等的基本文化手段。漢語課程蘊含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具有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為進行人文素質培養提供了可行性和便利性。因此,對外漢語教學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文學和文化的教學任務之外,還應該承擔起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責任。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依墉,在不同文化的比較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使其對年國文化的歷史和現狀具有更清醒的認識和判斷,以利于各種文化的交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方式

(一)在教材中增加中國文化的內容比重

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漢語學習來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在對外漢語教材中增加中國文化內容的比重已成為當務之急。教材選用適當增加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范文。如適當融入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氣、習俗、典故等內容,還可增加一些優秀英文文章的經典漢譯作品,或從我國權威報刊上摘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另外,還可以從國外現有的各國著作的漢譯本中摘選適合大學生學習水平的部分內容進人漢語教材。

(二)改革教學方法

首先,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開設必修或選修的中國文化課程。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許多學生都建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開設關于中國歷史、哲學、文學、民間風俗等課程,至少是提供中華飲食這種類型的文化課程。此外,這種課程也應安排學生用漢語介紹自己國家相似的歷史文化,這有利于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在閱讀和綜合課程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中文報刊以及介紹中國文化的漢語讀物;在聽力方面,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以及中國之聲廣播節目是很好的選擇。這樣既可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漢語表達方式方法的積累,又可以使他們對中國當前的國情有所了解。

其次,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文化融人,要按照學生的學習層次、文化背景以及掌握漢語的程度,遵循有計劃的、循序漸進的、實用的、適度的教學原則,逐步融人文化內容,以達到合理地進行教學的目的。

中華文化知識的融入,正是為了培養外國留學生實際運用漢語語言的能力。結合我國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情況看,在具體方法上,我們可以采用歸納對比法、同步解釋法、多媒體教學法、課堂內的教學與課堂外的引導相結合法、主題講座法、文化實踐法等多種方法來實施和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

(三)提高漢語教師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

建設具有較高中國文化素養的漢語教師隊伍,培養“學貫中西”的優秀教師,是當前對外漢語教育的迫切要求。倡導教師在介紹、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的同時,也應該學習和研究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學、歷史、風俗等內容,這樣的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具優勢,會在中西文化碰撞中顯示出博大的胸懷和高度的智慧。作為漢語教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了解自己的文化,用漢語傳授并且傳播我們的優秀文化。漢語教師除了要大量閱讀中國文學作品,還應該閱讀優秀的各國著作,這樣才能具備廣博的雙語文化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中國文化修養和準確介紹中國文化的能力。只有自身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功底,熟練地掌握語言技能。漢語教師在傳授中國文化的同時,應有意識地保持甚至提升學習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和修養。

第7篇

論文關鍵詞:旅游文本;增譯;省略;借譯;中國文化傳播

旅游文本包括景點介紹、廣告標語、告示標牌、民俗風情畫冊、古跡楹聯解說等內容,是一種對外宣傳資料,其中景點介紹最具旅游文本特征,也是翻譯的重點和難點。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動的魅力所在。旅游文本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是向外國游客介紹一個國家獨特的文化,讓他們在看懂文本內容的同時了解相關的地方文化、風土人情等信息。時巴中國特色文化傳遞給國外游客,以便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從而更好地向外界傳播中國文化也是中文旅游文本翻譯的目的之一。而譯文質量直接影響外國游客對中國的了解,影響我國獨特文化的傳播。因此,翻譯此類資料時必須采用相應策略,以提高譯文質量,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與其他類型的翻譯相比,旅游文本的翻譯有其自身特點。旅游文本只是通過景點介紹來增加人們的旅游信息,吸引人們前來旅游觀光。因此,譯者擁有較大的自由度,翻譯過程中不應拘泥于原文的表達形式機械處理,否則譯文很難被讀者理解。而應分析文本的預期功能和目的,考慮讀者的接受能力。有的學者提出了“以中國文化為取向,以譯文為重點”的原則。在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譯過程中可以采用增補省略、借譯等翻譯策略。

一、增補法

增補法是指增添適當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識,如歷史事件發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歷史上的貢獻名勝古跡所蘊含的建筑文化、歷史典故等。中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賦予了旅游文化豐富的內容,古老神秘的東方文化是吸引許多國外游客來華旅游的重要原因。但是,英文讀者因文化差異,對富含文化背景的譯文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在進行旅游文本英譯時,譯者應該增加相應的文化背景解釋,努力將原文中的特色文化傳達到譯文中,以滿足國外游客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理,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1:有機綠茶產自云南高山云霧之中,清明前精心采制。茶香宜人,富含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常年飲用,包您健康。

譯文:e organic green tea growson the mountm Deak admistthe cloud and mist and is carefully coliccte and prepared before Qingming Day.The tea has a goodsmellwith a variety ofnutrients,which prove tO be efectiveto your heMth.So keep drinking all the year orund,andyouwilenjoygoodhealth.

此英譯文本對原文本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處理不當。首先,對重要節氣“清明”只進行音譯顯然欠妥,嚴重影響英語讀者理解“清明”的真正含義;第二,了解中國茶文化者都知道,生長在“高山云霧之中”是茶葉質量好的一個重要條件,雖然該詞語的英譯與漢語“字當句對”,但對英語讀者恐怕難以起到與對漢語讀者相似的“勸說效力”,因為onthemountainpeak不能充分傳達源語所蘊藏的“言外之力”。中文讀者一看到“產自高山云霧之中”就會想到“茶葉質量肯定很好”,而英文讀者看到growsonthemountainpeakadmistthecloudandmist則很難有這樣的聯想,這會直接削弱茶葉對外推銷的力度與外宣效果。為此,需要進行增補,在以上譯文后加上whichendowsitwithuniquequalitynadhealthpreservationelements。另外,對“清明”這一傳統中國節日也可以作出解釋,在音譯“Qingming Dya”后加上“which is a Chinese festival,usually on hte fifth fo Aeirl”,從而向外國游客更好地介紹這一中國傳統文化,也讓他們了解到采茶的最佳時間。

在翻譯過程中,對一些含有歷史典故等信息的文本就更有必要采用增補解釋法,便于外國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

例2: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旁證了建筑長城所付出的巨大代價——除了錢幣,還有眾多建筑者的軀體。

譯文:hTe legend thatthecollapse ofhte GeratWallwas cause({bythe cry ofa womna named Meng Jiang-nv,whose husband died in the construciton fo the Great W all,is an evidence showing htta the price of building thiswonder ofhte wodd Was notonly money,butalso the livseofcons~a'uctors.

這是一段介紹長城的旅游文本。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卻未必知曉。譯者如果不對此作出解釋,外國游客就難以理解原文意義。補充了whose husband died in tll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W al1.外國游客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么孟姜女要哭以及為什么長城的倒塌是孟姜女的哭泣造成的,使游客獲得“盂姜女哭長城”的歷史故事知識,從而吸引他們繼續游覽長城。在對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特色詞匯進行增補解釋時,要注意文化解釋的重點。比如,對“粽子”這一文化詞匯如果只是解釋為a pyramid-shapeddumplingmadeofglutinousirce wrappedinbambooleavesorrede leaves,外國游客雖然了解了什么是粽子,但沒了解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更不會深入了解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賽龍舟吃粽子的風俗習慣。而這些恰好應該是譯文要向外國游客介紹的中國特色文化。

二、省略法

省略法指的是省略原文中累贅或不重要的信息。一般用于以下兩種情況:首先是名人名言、詩詞歌賦等。名人名言、詩詞歌賦本是中國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漢語旅游文本中經常出現。但是如果對理解譯文沒有多大幫助,照譯出來反而使譯文拖泥帶水,而刪減并不影響譯文的主要信息和功能,就可以用省略法突出主要信息,使譯文更為簡潔,迎合英語讀者的審美習慣。其次是華麗的辭藻和虛化朦朧的表達。這是漢語的一大特色,也是很多漢語旅游文本慣用的表達手段,往往只是為了渲染氣氛或順應行文習慣的需要,本身并無多大實際意義。而在英語中,這些介紹往往讓人覺得拖沓冗長,抓不到重點。因此翻譯時可以省略那些華而不實的“溢美之詞”,保持譯文簡潔明了。

例3:嶗山,林木蒼翠,繁花似錦,到處生機盎然,春天綠芽紅花,夏日濃蔭蔽日,秋天遍谷金黃,嚴冬則玉樹瓊花。其中,更不乏古樹名木。景區內,古樹名木有近300株,50%以上為國家一類保護植物,著名的有銀杏,檜柏等。

譯文:Laosh

na ScenicAreaisthickly covered wihttrees of many species,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Among them over 300 ale considered rare and percious,half of which ale plants under top-level protection.Themostf~tnlous species include gingko an d cypress.

原文用許多夸張性詞語形容嶗山的景色,如“林木蒼翠”、“繁花似錦”、“玉樹瓊花”。在西方人眼里,這些四字格缺乏實際內容,夸張有余而真實感不足。因此,譯者將這些虛化朦朧的四字結構省略,只譯出原文主要內容,使譯文景物描寫真實客觀,符合英語讀者的審美習慣。

三、借譯法

借譯法就是借用英語文化中人們比較熟悉的人物事件來解釋翻譯中國文化有的內容。可以讓西方游客將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例如總理有一次在接待外賓時說到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便告訴翻譯把它解釋為西方的羅米歐和朱麗葉,這樣客人便很好地理解了中國這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紐馬克在A TextbookofTranslaiton一書中提到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即用譯人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原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互相替換的兩種文化負載詞很難說完全對應,但它們之間確實存在某種程度的對應。所以在旅游文本中用借譯法能使譯人語讀者更容易接受,文本的呼喚功能也更容易實現。如:借ChineseCleopatra譯“西施”,借Chinsee Cupid譯“月老、紅娘”,借ChineseRobinHood譯“濟公”。

第8篇

>> 灰石鼠和獠鼠的志向 慧琳《一切經音義》疑難俗字考辨七則 “乙”字音義考 兼詞“焉”音義考 景行之“行”音義新辨 音義的完美結合 南北朝隋唐時期“獠人”初探 傳統知識的概念考辨 “孤島”影片的出品考辨研究 新聞維真的現實考辨 據《樂記》考辨藝術的源流 關于“行間”穴的音義 “琴心”考辨 “帳”字辨考 伊川書院考辨 “瓦舍”考辨 重陽茱萸考辨 “鬼崇禎”考辨 “?髻”考辨 誤用成語考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8]陸爾奎,傅運森,方毅,等.辭源續編·巳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137.

[9]郭朋.隋唐佛教[M].濟南:齊魯書社,1980:524.

[10]郭朋.壇經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2:9.

[1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04.

[12]黃夏年.禪宗研究一百年[J].中國禪學: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2012-12-10].http:///magzine/zgcx/zgcx146.htm.

[13]李淼.中國禪宗大全[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1:776.

[14]潘重規.敦煌寫本《六祖壇經》中的“獦獠”[J].中國文化,1993(9):165.

[15]饒宗頤.敦煌俗字研究導論·序[J].中國文化,1995(11):267.

[16]饒宗頤.慧能及《六祖壇經》的一些問題[C]//六祖慧能思想研究——“慧能與嶺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學術研究雜志社,1997:234-235.

[17]張新民.敦煌寫本《壇經》“獦獠”辭義新解[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3):88.

[18]蒙默.《壇經》中“獦獠”一詞讀法——與潘重規先生商榷[J].中國文化,1995(11):256-257.

[19]張新民.“獦獠作佛”公案與東山禪法南傳──讀敦煌寫本《六祖壇經》札記[J].中華佛學學報,2003(總第16期):109-131.

[20]鄧文寬.敦煌本《六祖壇經》“獦獠”芻議[G]//鄧文寬.敦煌吐魯番學耕耘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219-232.

第9篇

【關鍵詞】中國 韓國 文化產業 文化創意產品貿易 國際競爭力

一、中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發展現狀

(一)文化產品貿易額增長快速,市場占有率擴大,國際貿易地位逐漸提高

根據《2010創意經濟報告》的數據來看,2008年中國在世界文化貿易中的比重達到21%,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大文化產品出口國。

2011年中國文化核心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99.1億美元,同比增長21.4%,貿易順差174.9億美元。從表中可以看出,1992年到2008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額呈穩步增長狀態的,特別是在2001年到2008年這一階段增長速度尤為明顯。但就整體貿易而言,發展空間還有很大。

(二)我國的主要文化創意產品貿易依然存在逆差

1.在商業演出方面,中國具有國際水準的表演團隊出國表演的平均收入還不到四千美元,比如雜技芭蕾舞《天鵝湖》,每一場的收入也只不過才3萬美元,而我國一年的海外商演總收入還不如太陽馬戲團的年收入。2.在圖書進出口方面,中國的圖書行業一年只有6000萬美元左右出口額,多年來,我國的圖書進口量與出口量一直是10:1的嚴重逆差狀態。3.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火爆,雖然內地電影市場票房一路飆升,但海外電影票房卻是一片慘淡,票房不過幾千萬元人民幣。從進出口量上來看,中國在2000年到2014年之間進口影片超過4300部,而出口電影只有幾十部,貿易逆差很是驚人。

存在貿易逆差的主要文化創意產品不只是在圖書,商業表演和影視劇行業,還普遍存在于音像制品,網絡游戲和動漫行業,并且逆差都非常大。

二、韓國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發展現狀

(一)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文化產品銷售額逐年增長,對外出口量也是不斷擴大

2005年韓國的主要十大文化產業領域包括游戲,漫畫,音樂,出版,廣播,電視,電影,廣告,角色和教學娛樂等發展快速,僅當年的銷售額就高達437億美元,較上一年增加了13.3%,約占到韓國GDP的6%,遠遠高出中國的3%,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才4%。在2007年,韓國國內文化產業銷售額達到58.61萬億韓元,與2002年相比,這五年間增長了7.3%,同年,文化產業總的銷售額占到GDP的6.5%,總的附加值占到GDP的2.6%。

(二)韓國文化產業核心產品貿易量始終處于逆差,整體發展薄弱

韓國文化產業核心商品從2002年到2008年這七年間出口額就增長了210%;而在進口額上,從2002年到2008年進口額都遠大于出口額,可以看出韓國文化核心產品貿易逆差嚴重。

三、中韓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產業近些年在整體上發展迅速,進出口貿易量不斷增加,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特別是在產品設計服務,廣告,新媒體,藝術產品,古董等創意產品的出口在不斷增長,勢頭強勁。韓國與中國相比,整體上的發展略遜與中國,中國還有一項優勢創意產品,那就是印刷品,并且是增長較快的一項產業,而韓國雖然印刷品也得到發展,競爭力上升,但還遠不及中國,增長率也不及中國的高。中韓兩國有其自身的發展基礎和資源,近幾年中韓的文化產業發展很快,出口額也在不斷上升,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市場前景廣闊。

提高中國文化創意產品競爭力的對策

(一)加快并鞏固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建設,發揮其集群效應,贏得規模經濟。結合自身發展優勢,打造出完整的、高效的、專業的產業鏈條,實現規模經濟最大化的戰略目標。

(二)重視本土化發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名品品牌。我國要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努力發揮本土優勢,結合大眾需求,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創意產品品牌。

(三)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有針對性培養,尤其是要具有國際水平的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還有營銷人才。

(四)加強法律建設,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政策法規。要制定差異性文化產業政策以適應不同地域的文化,加大對文化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五)加快文化創意產品“走出去”,擴大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影響力。要加快步伐扶持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打造民族文化,使其成為核心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金兌炫.韓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北京:對外經貿大學,2010.

[2]江曼.我國影視文化產業出口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北京:經濟貿易大學,2014.

第10篇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迅速發展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廣泛融入國際社會,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全球一體化的同時帶來了各國文化的交流,培養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專門的國際商務知識和技能、寬闊的國際視野、較高的組織、思維和創新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熟悉中外文化和對外交往禮儀,能參與國際商務競爭與合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商務英語專業人才是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在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努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之外,同時也要提高學生中國文化方面的綜合素養,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外語文化教學中來,從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中國文化融入商務英語專業教學的必要性

2.1熟悉中國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是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載體,充當著兩種文化的使者。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對中西兩種文化的傳播和交流。然而,“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現象在英語教學中也十分普遍。現在的學生談到西方的“圣誕節”或“情人節”時滔滔不絕,當談及自己國家的歷史和傳統習俗的話題時如“元宵節”(LanternFestival)、“端午節”(DragonBoatFestival)等,卻因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而面露難色。商務英語專業作為英語專業的一個分支,長期以來都只是強調英語語言知識的輸入,強調英語與商務的結合,而忽略了對中國文化涵養的關注(譚莉,2015)。這種文化缺失,勢必會阻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甚至在商務活動中會產生誤解和歧義,從而削弱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2.2熟悉中國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中國文化能夠為語言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素材和活生生的語境,而外語學習則是表達中國文化的有效手段(王佳棋,2009)。商務英語專業培養的是能用英語進行諸如商務、旅游、外貿等商貿活動的復合型人才,在教學中,僅僅把英語知識和商務技能相結合并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把語言教學、商務活動和學生熟悉的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必然會極大地激發學生主動自覺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在表達他們所熟悉的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素材中,會感到愿意張嘴并有話可說,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和自身的英語水平決定了商務溝通的成敗與否。所以,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符合當代社會多元化的人才需求。2.3熟悉中國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傳播中國優秀文化成功的英語學習是實現中西文化的融會貫通,進而把優秀的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英語學習者要成功地表達中國文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和積累;二是具有足夠的英語詞匯量和嫻熟的翻譯能力。隨著“孔子學院”等對外漢語教學在世界上的日益盛行,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進行商務活動中,也應該架起中西文化溝通的橋梁,使世界通過我們更加了解中國的璀璨文化,這既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符合世界渴望了解中國的需要。

3.將中國文化融入商務英語專業教學的有效途徑

3.1強化教師和學生樹立跨文化交際和文化平等交流的雙向意識外語教師是英語知識的直接傳播者,他們的教學理念、中國文化底蘊及教學方式方法等情況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的輸入。目前,廣大外語教師的中國文化素養令人堪憂,在教學中重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輕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現象普遍存在。要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首先外語教師要不斷強化自身的文化修養,提高自己對雙重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識以及用外語準確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其次,外語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設計虛擬的文化交際活動,在活動中將中西文化進行對比講授,同時輔助中國文化的準確英語表達或描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參與課堂活動時必將得到極大的激發,從而促進其對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只有外語教師的中國文化素養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外語教師應讓學習者真正明白,強調單方面地追捧西方文化,忽視母語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種誤解。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理解目的語文化與英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的能力,包括察覺和處理兩種文化差異的能力,而不是丟棄自己已有的社會文化身份,假扮是英語母語者(Kramsch,2006:81)。”外語學習者應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心態,平等對待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際的精髓所在。

3.2增加中國文化在英語教材和課程設置上的比重英語教材是當前英語教學的主要載體,是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合理的教材內容和構思對學生的文化學習成效至關重要。縱觀我國大學英語教材,反映中國文化內容的課文比例較小。大部分的教材引進的都是國外原版的語言和文化材料,選錄的都是西方的評論、故事及其他體裁的篇章(周艷艷,2014)。這些教材只滿足了學生了解西方社會的需求,卻未能滿足我國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全部需求。因此,在教材建設中,應該重新考慮教材的文化定位,合理配置教材中各種文化含量的比例,適當增加中國文學和反映中國特色文化內容的英文材料是必需也是必要的。在題材選擇上,可以選入經典中國文學譯文和中國作家寫中國文化的素材,比如:四大名著的英文譯本中的篇章、語言大師林語堂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藝術》等等。這些作品在選入教材時,可以采用全英文式的,也可以采用漢英對照式。在文章的視角選取上,可以選擇外國人看中國的題材或者中國人在國外的文化碰撞案列。由于教學大綱指揮棒的作用,英語教學課程設置偏重語言訓練,對文化知識的課程注意不夠,致使學生知識面偏窄。在商務英語課程設置中,介紹中國文化傳統課程的選修課是非常必要的,這些課程可涉及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中國歷史、中國文化通史、古代詩詞及名著賞析、對外漢語教學等課程,應體現哲學、歷史、宗教、社會、教育、文化、藝術等中國文化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和人文涵養。這種良好的中國文化學習氛圍,為學生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英語教材和課程設置中引入中國文化可以增加教學的實用性,有利于加強跨文化比較,通過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對比分析,在加深對本族文化理解的基礎上,增加對目的語文化的寬容和理解,使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加強。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母語文化的理解和對外來文化的寬容、理解和尊重,彌補中國學生主體文化知識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抵御英美文化的沖擊,保持中國文化身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李婭琳,2009)。

3.3豐富中國文化的教學手段和內容,完善教學評估體系在教學手段方面,英語教師應采取靈活多變的策略,采用多媒體自主學習、專題討論、文化案例分析等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容和文化知識內涵,在課堂教學中將語言訓練和文化學習結合起來,將西方文化和東方文明融會貫通。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課前預習任務和課堂活動,在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訓練中將目的語文化和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關聯起來。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視聽輔助材料,也可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等資源,將多種文化的知識和碰撞更形象具體地展現給學生,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與文化交流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對人的影響。從教學內容上,可以適度采用融合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閱讀、聽說等材料,適當補充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漢英民俗文化對比、閱讀文學、歷史名著的英譯等,融趣味性與知識性為一體,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引導學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傳統及各種表現形式,結合母語文化已知的文化圖式,培養學生的文化多面性和對中西文化的鑒別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舉辦文化講座、開展第二課堂、完善網絡課程、推薦中國經典名著英譯本或英語國家介紹中國文化的書籍和文章等方法提高學生掌握中國文化并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增強他們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實踐能力。鑒于考試對教學內容的反撥作用,中國文化課程的考核應該被列為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考試測評的重要指標。同時,還應在其他課程的測試中增加對中國特色文化的英語表達考核,使得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足夠的體現。期末考核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可采用閉卷考試加學期小論文的方式,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寫或者說有關母語文化方面的內容或者參與文化對比的辯論、短劇小品演出等活動,并把學生的表現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一部分,這樣加入相關檢測試題,學生在備考過程中系統復習、反復訓練、不斷強化,中國文化素養必然會得到提高。

4.結語

第11篇

摘要:文化貿易的迅速增長不僅推動著一國經濟發展,更是對其國際競爭力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以鉆石模型為理論基礎,從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企業結構、戰略與競爭和政府扶持五個方面選取9個指標,利用2008-2012年的統計數據,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對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測評。結果表明,五個方面對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都有一定影響,其中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企業結構、戰略與競爭以及政府扶持的關聯度較高,生產要素和需求條件的關聯度較低。

關鍵詞: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評價;灰色關聯分析

一、文獻綜述

1、文化貿易文獻綜述

最早對文化貿易有一定研究的要追溯到1994年Marvasti的《International Trade in Cultural Goods》,他指出各國的貿易壁壘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國與國的文化貿易,從而可以保護本國的文化產業。Schulze(1999)在《International Trade in Art》中指出:文化認同與文化交流影響著文化貿易,過去的文化貿易會大大促進當前的文化貿易。

由于文化貿易這一研究對象屬于交叉學科,國內學術界在近幾年才出現相關的研究。李懷亮、閆玉剛(2005)初步探討了國內外文化貿易的現狀與特點,并對文化貿易的持續發展提出了相適應的政策建議。在文化貿易概念特征逐漸清晰之后,國內的學術界學者紛紛對文化貿易進行了一系列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項瑩(2007)從投入產出兩方面出發,對中國和世界主要文化貿易國的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了測定與比較,并對中國文化貿易政策的正、負面效應進行了深入分析。另有部分學者專門分析某個特定的國家與中國之間的文化貿易。盧倩(2008)從總體規模、區域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實力四個方面比較分析了中美文化貿易的態勢。方英(2012)通過對中國文化貿易結構、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等指標的分析,得出結論:知識密集型的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影響了中國文化貿易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的競爭力。

2、競爭力評價文獻綜述

在評價某個產業競爭力時,許多國際機構運用多種指標來進行綜合比較。貿易績效指數是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開發出來的一種產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而工業績效指數則是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開發的。周廣威(2010)構建了以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標、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標、服務質量優勢指標為核心的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隋福愛(2006)運用貿易競爭力指數計算主要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雖然指標評價法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力狀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但是卻不能深刻的了解具體某項因素的影響力。波特的鉆石體系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王軍(2012)基于鉆石理論模型對綠色產業的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分析。

綜合以上文獻回顧可以發現:針對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文獻雖不少見,但大多數研究方法單一,運用常用的指標來評價競爭力;或是借助特定模型為理論基礎來進行分析。由于現實情況中信息的不對稱,數據的不完整,有關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評價研究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本文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更加科學地選取文化貿易地統計性指標,結合波特鉆石理論模型和灰色關聯度分析,構建對其國際競爭力的評價體系。

二、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概述

灰色關聯分析是通過運用灰色關聯度來描述因素間相互關系的強弱、大小和次序的一種多因素統計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依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相互關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因素之間的關聯度越大,反之越小。

灰色關聯分析相比較其他傳統的分析方法而言,對數據的要求比較低而且計算量小,這便于它的廣泛應用。灰色關聯度模型的相關研究程序如下:

(2)將時間序列的原始數據作初值化或者均值化的變換處理,通過消除量綱來增強各因素之間的可比性。由于相關數據的量綱及數量級都不相同,原數據的比較便很困難,因此在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之前需要進行無量綱化的處理,常見的方法是初值化、均值化等。

2、無量綱化處理,目的是消除各個因素的量綱,使各個因素之間更加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初值化法。

3、進行灰色關聯系數和灰色關聯度的計算:根據灰色關聯系數和關聯度的公式得出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關聯系數和關聯度,用灰色系統分析軟件計算的灰色關聯度。

化產品出口額為參考序列的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關聯度依次為:國際旅游收入>FDI>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專利申請受理數>文化載體經濟總量>文化財政支出>互聯網普及率>人均GDP>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從表1可以看出,9種影響因素的關聯度高低可以分為3層:國際旅游收入、FDI、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專利申請受理數、文化載體經濟總量與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關聯度達到0.8以上,為高關聯;文化財政支出、互聯網普及率、人均GDP與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關聯度在0.7-0.8之間,為中關聯;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與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關聯度低于0.7,為低關聯。

四、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評價分析

1、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主要分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文化貿易的各類行業中,初級生產要素可以發揮的作用比較小,主要是高級生產要素在影響著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一定的資本是文化貿易得以穩步發展的基礎,充足的資本量可以決定規模經濟的大小,從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本文計算結果顯示文化載體經濟總量對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關聯度達到0.815,屬于高關聯。這表明充足的資本可以為文化貿易競爭力增加資本投資水平,促進文化貿易的結構優化與升級。

其次,人力資本要素對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高素質人才可以根據國內國際的市場需求和政策環境變化等適時地改變文化貿易產品與服務的發展策略,使其更加具有競爭力。雖然本文計算結果顯示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對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關聯度只有0.681,表明其影響的顯著性沒有很高,但也說明其存在關聯,不能完全忽視人力資本要素對文化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為具有專業人力資本的文化貿易國家可以創造出更高效的生產組合方式和生產方法,進而推動文化貿易的持久發展,增強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2、需求條件

需求條件中最基本的是國內需求,因為國內需求是提高本國文化貿易競爭力的原動力,對文化貿易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在龐大的國內市場的基礎上,文化企業才會擴大國際渠道,讓本國的文化產品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一定的優勢。國內需求條件的改變可以直接影響文化產品的改變,從而影響到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需求是以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可以反映一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從而決定消費者的需求。本文灰色關聯計算得出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對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關聯度分別為0.837和0.761。這表明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而大幅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刺激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發展的速度和程度,這對于文化貿易從整體上提高國際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3、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

中國的文化貿易要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就必須使文化產業在國內得到充分地發展,而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有一定實力的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相關產業是指因其使用某些技術、共享同樣的營銷渠道或服務而聯系在一起的產業或互補的產業。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后很有可能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產業體系,這會同時促進各個產業的共同發展。本文涉及到的相關產業是國際旅游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灰色關聯度計算得出國際旅游收入對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關聯度為0.873,屬于高關聯,這表明:中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帶動中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還能通過旅游業讓各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風俗有所了解,為中國文化產品的輸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文化產業自有的特性也決定了其與旅游業密不可分。當前,國外投資者與消費者通過旅游了解中國的文化產品與貿易,通過投資、消費等方式促進了中國文化貿易的長足發展,并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具有創新力,與世界接軌的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將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另外,計算得出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關聯度為0.774,屬于中關聯。這表明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對文化貿易的影響開始逐漸突出。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數字化媒介拓寬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渠道,提供了更多類型、更大范圍的服務,從而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信息技術的進步可以大大降低文化貿易的成本,充實文化貿易的內容,從而提高文化的可貿易性,來突破傳統文化貿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的時空限制。當前正在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正是信息技術對文化貿易具有重要影響的最好例證。

4、企業結構、戰略與競爭

一國的研發活動和其他創新活動,通過國際經濟活動促進了其他國家(地區)的技術進步,這種外部現象通常被稱為“技術溢出效應”。全球范圍內文化貿易的技術溢出現象無處不在,例如跨國界的在線數據庫交易、各類遠程教育等。此外,FDI的進入可以產生競爭效應,以此降低國內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提高國內文化產品的質量。

計算得出的FDI對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關聯度為0.861,屬于高關聯。這表明在國際資本全球流動的浪潮中,中國可以通過吸收FDI來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管理經驗,從而促進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外商直接投資的不斷增加不僅可以提高中國文化產業的資本水平,而且外資企業以示范和人員培訓等途徑產生出來的“技術外溢”效應,不僅提高了中國文化貿易企業的管理水平,還增強了中國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5、政府扶持

政府的扶持對文化貿易的發展非常重要。在波特的鉆石模型中,政府是作為輔助因素,但是由于文化貿易的特殊性和中國經濟本身的特性,本文將政府作為重要影響因素考慮進去。計算得出的文化財政支出與專利申請受理數對中國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關聯度達到0.795和0.822,這表明政府在增強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對產業、行業、企業的激勵機制以及對文化貿易規則制度的完善和監督上,雖然其作用是間接的,但政府的扶持確實對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產生了重要影響。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企業結構、戰略與競爭和政府扶持都對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有一定影響。其中,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扶持、企業結構、戰略與競爭以及政府的扶持對其影響的關聯度較大,尤其以國際旅游收入和FDI最為明顯。相比較而言,生產要素和需求條件對文化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關聯度較小,尤其人均GDP和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的影響關聯度最小。

將實證分析結果與現狀結合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與對策:增強經濟整體實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從而促進文化消費;改變傳統文化觀念,支持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發展,不斷拓寬經營范圍與空間,集中優勢力量,從而組建一流的跨國文化企業;發揮外資的“溢出效應”,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成熟經驗,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文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力[M].華夏出版社,2002年.

[2]李懷亮.當代國際文化貿易與文化競爭[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3]朱.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論文庫,2009(4).

[4]張彬,杜曉燕.美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4).

[5]朱小娟.產業競爭力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應用[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5).

[6]方慧,尚雅楠.基于動態鉆石模型的中國文化貿易競爭力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2(1).

[7]孫妙凝.基于鉆石模型的中國文化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J].國際商貿,2012(6).

[8]張時.我國文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及影響因素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第12篇

根據協議,2011至2012年,將由中國在澳大利亞舉辦“中國文化年”。那么,中國文化在澳傳播的現狀如何,該如何把握這個機會更好將一個鮮活的中國文化形象展示給澳洲人民呢?為此,本論文進行了對比分析。

一、澳華文媒體傳播中國文化形象評價

1894年第一份中文報紙《廣益華報》(theChineseAusvNiaHerald)問世,自此華文在澳的傳播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目前,澳洲的華文報紙主要是以《星島日報》為代表的港臺報紙的天下。這些報紙都有實力雄厚的財團支持。由大陸赴澳華人經營的報紙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且因入行門檻過低形成了魚龍混雜的局面。然而,經過多年的努力,此類華文報紙已經逐漸成長起來。根據筆者在澳主持的《墨爾本華文媒體發展狀況評價》(2009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大陸華人報紙經過近十年的優勝劣汰,已基本進入良性競爭階段。其報道質量和實力,以及與祖國媒體的合作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以《華夏周報》等收費周報為例,這些報紙基本是40版,以時事新聞為主,不僅關注澳洲華人生活也及時報道澳洲、中國和世界新聞。從新聞內容來看,它們能夠及時反映澳大利亞和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此外,它們都非常重視聯系華人團體,積極維護華人權益。其中一個案例是,2008年1月22日在維多利亞大學任研究員的曹中軍博士遭遇歹徒襲擊身亡,華文媒體紛紛展開深度調查,追蹤評價審判結果,并號召華人開展募捐和慰問等活動。這些努力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提升了華人的凝聚力。

總體上,由大陸華人經營的華文媒體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有三個突出特點:首先是以自身行為生動詮釋中國文化價值觀。例如:儒家文化非常注重“仁愛”精神,提倡“四海之內皆兄弟”,而澳華文媒體一直積極參與各種慈善事業,不僅心懷祖國也關注澳洲。在祖國遭遇自然災害和2009年的維省大火等事件中,華文媒體傾盡全力進行了大量報道并積極策劃和組織慈善募捐等活動,贏得了贊揚。其次,這些媒體對宣傳中國文化滿懷熱情。華文報紙都設有相關固定專版(有的多達10頁)且圖文并茂。其選題涉及中國歷史、習俗、文化典籍和文化大家等多個層面。這些文章成為澳大利亞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第三,它們關注當下中國的文化形象。這些華文媒體開辟專版及時地介紹中國,甚至是各省的各項文化活動和宣傳政策,例如:《華夏周報》的《魅力安徽》。此外,它們還通過組織“征文活動”等生動地展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尤其是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例如:在2008年“第二屆全球華文媒體國際峰會”期間,《華夏周報》開辟“志愿者”專版,讓讀者領略到了中國的“80后”和“90后”們積極向上的風采。

綜上所述,澳大陸華人創辦的華文媒體大多對祖國懷有深厚的感情,致力于架起中澳文化溝通的橋梁。然而,它們在前進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欠缺厚重的文化積淀,影響了文化傳播的質量:華文媒體的有關文章基本源自網絡,而且關注點偏重于“獵奇”、“市井”、“美食”和“養生”。從這些文章里看到的中國文化更多的是“宮廷”、“傳奇”以及“中醫中藥”,因此無法生動、全面地展示和說明中國文化精神。此外,由于財力有限,限制了文化傳播的效果和渠道。就傳播效果而言,當地影響力大和最受喜愛的華文媒體主要還是港臺的。從傳播渠道來看,大陸華人經營的媒體以報紙為主,廣播,尤其是電視尚處于起步階段。廣播的主要功能是服務于華人的日常生活,例如:提供各種商品、就業、交友信息,播放點播歌曲,交流居家過日子的小竅門和拿手菜,提供傾訴熱線等。對此,受訪華人的評價是“(整體看來),電臺扮演著全心全意為墨爾本華人過日子服務的角色,像是居委會”。電視臺因為經營成本較高,受到的限制更多。華夏傳媒集團于2005年創辦了華文電視臺,其節目來源主要來自國內電視臺,例如:廣東臺的《今日廣東》等。但是,由于資金有限,該電視臺的自辦欄目特色不足,難以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總體上,澳華語廣播和電視還難以勝任中國文化傳播者的角色。

二、澳主流媒體傳播中國文化形象評價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亞的一個重要特征。據統計,澳全國共有200多種語言。

中澳經貿與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兩國交流更加頻繁,尤其是經貿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此外,在澳的華人總數不斷增加,根據200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澳大利亞華人約67萬人。

然而,與中澳關系發展不相匹配的則是澳主流媒體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形象傳播的滯后和“刻板印象”模式。

以澳大利亞兩個國家公共電視臺ABC和SBS為例,前者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公共電視臺,后者是澳聯邦政府資助的民族電視臺。筆者以2010年反映中國經濟、政治和文化形象的相關重大事件為案例分析了兩家電視臺的涉華報道,發現:

ABC和SBS對華報道的數量比較有限,在報道中,兩家電視臺對中國進行報道時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即在報道具體信息時,立場是客觀的;在進行觀點評價時,態度多為負面;更多的時候新聞的主題是正面的,但是鏡頭里的畫面卻時而出現“另外的景象”。以“玉樹,舟曲災害性事件”報道為例,ABC在報道中,其“正面”類報道指的是報道受災情況和救災進展等信息(6條),但是在評價“中國政府”的角色及作用時,就對中國的政治文化進行了批評(4條)。此外,當報道“受災居民”的情況時(4條),整體上中國人的形象仍然是無助的、軟弱(weak)和茫然的,一如當年澳洲的華工。再以SBS對上海世博會的報道為例:SBS對中國人的“組織文化”和行為方式表示不認可(6條)。此外,在報道“世博”具體活動時(18條),如:某國館日,雖然標題和解說文字是客觀性陳述,但是鏡頭里卻展示的是擁堵、情緒沖動的參觀者和組織者的無奈與抱怨。

同樣地,這種主流媒體對中國文化的隔膜和誤讀也體現在對中國古代經典文化的態度上。根據筆者主持的《20世紀中國古代經典文化在澳大利亞的傳播》研究結果顯示,澳大利亞本土的中國學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絕大多數的有關研究成果是從中國直接引進的中文著述,少部分是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家學者的作品。可以說,從中國文化在澳傳播的發展狀況看,澳主流媒體并不關注中國文化,因此,澳本土受眾僅憑借國內的主流媒體是難以理解和體會中國人及蘊育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中國文化的。這個問題甚至已經影響到在澳出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華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志市| 宕昌县| 册亨县| 张家界市| 湖州市| 乐亭县| 东光县| 泰安市| 金秀| 盘山县| 开封市| 马山县| 陇西县| 曲周县| 九江县| 烟台市| 沾益县| 清涧县| 石泉县| 金昌市| 囊谦县| 宽城| 叶城县| 民和| 沙河市| 麻阳| 新兴县| 广水市| 即墨市| 金山区| 商都县| 手机| 武胜县| 兴山县| 永新县| 阿城市| 会东县| 郧西县| 林口县| 吴桥县|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