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7:10: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閱讀教學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案例一:《斑羚飛渡》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師:請大家齊讀第1、2自然段。(以下教師從“食草類動物中的跳遠冠軍”一句引導學生品味文章中擬人手法的幽默風趣,進而欣賞了鐮刀頭羊的高大威武、光彩照人,并明確它的特殊身份)
師:下面我們玩的內容應該是――
生:學羊叫。
師:光學羊叫還不行,還得把“羊語”翻譯成漢語。(學生大笑)過去你們只做過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把英語翻譯成漢語,恐怕沒有做過把“羊語”翻譯成漢語。鐮刀頭羊一共“咩”了幾次?
生:三次。
師:第一次怎樣“咩”的?請你學一學……有點不好意思是吧?沒關系,咱們是“玩”么!把上課當成玩,就不構束了。
生:咩――
師:不行,這只是“咩”,不是“哀咩”,再“哀”點。
生(努力進入“哀咩”的狀態):咩――
師:這回不錯。是什么意思?再翻譯一下。
生:唉,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師:“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個詞語用得好,不愧是“小才女”。
生(非常動情地):唉!無能為力啊!(學生笑)
師:真好!第二次是什么時候“咩”的?
生(讀):灰黑色母斑羚的身體已經籠罩在彩虹炫目的斑斕光帶里,眼看就要一腳踩進深淵去……
師:再學一學。
生:咩――咩――
隨筆: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在學生對文本整體感知和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抒感,然后虛擬情境,通過“學羊叫”讓學生入情入境進行體驗感悟。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在這里教師通過“學羊叫”“翻譯羊語”,引發學生的興趣,進而讓學生領悟了從鐮刀頭羊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輝。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興趣濃厚,不僅表演出了鐮刀頭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哀鳴,而且體會到了他欲護群羊而不可得的至哀之情,并理解了文本要贊揚的“心甘情愿為下一代開辟一條生存的道路的精神,贊揚在面臨種群滅絕的關鍵時刻,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從容走向死亡的精神”。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好意思學羊叫到自然大膽地表演,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蘊藏于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積極體驗的目的。
課堂上學生活潑愉快的親自參與、形象逼真的模擬、充滿想象力的對話正是學生自身體驗的表現。這種在欣喜中獲得意義的體驗將影響學生對周圍事物和自身生活的態度。輕松、愉快的氛圍或情緒,能使人產生超強的記憶力,能活躍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心理潛力。教師創設一個輕松愉快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情境是極其重要的,學生在形象又直觀的情境刺激中對情感的把握和體驗會更準確、深刻。
案例二:《那樹》課堂教學實錄片段
師:請同學們用贊嘆的語氣把題目讀出來。
生(齊):那――樹――啊!(飽含贊美之情)
師:找出文中贊美“那樹”的句子,用類似的感情讀出來。
生:那裸樹立在那……稀稀落落幾處老式平房時,它就立在那里。(語氣舒緩,重讀“立”字,表現那樹的堅毅)
生:于是鳥來了,鳥叫的時候……樹下有更黑的黑暗。(語調輕柔,讀出那樹對人的蔭庇)
生:入夜,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跌進樹葉里匯成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濕,也很有詩意。(美美地讀,營造出詩情畫意的美)
生:任憑頭上已飄過十萬朵云,……上帝曾說:“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語氣鏗鏘有力,表現那樹的執著、堅定)
生:老樹是通靈的,它預知被伐,將自己的災禍先告訴體內的寄生蟲。(重讀“通靈”“先”,體現那樹的善良)
師:下面用痛苦的語氣把題目讀出來。
生(齊):那――樹――喲!(飽含痛苦無奈之情)
師:找出文中表現“那樹”痛苦無奈的句子,并用類似的情感讀出來。
生:只有那樹被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色包圍,連根須都被壓路機碾進灰色之下。(讀得非常沉重、緩慢,表現那樹的痛苦遭遇)
生: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即使是神話作家也不曾說森林逃亡。(讀出激憤之情)
生:啊!所以那樹,胃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把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讀得無限痛楚和無奈)
生:那樹僅僅在倒地時了一聲。(讀成降調、輕聲,表現那樹舉重若輕,坦然領死)
生:夜很靜,像樹的祖先時代,星臨萬戶,天象莊嚴,可是樹沒有說什么,上帝也沒有。(讀得莊嚴、肅穆,像給那樹唱挽歌)
生:現在,日月光華……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三個“一層”和“悶死”重讀,表現那樹的無限痛苦和悲哀)
“交互式”閱讀教學最早由Rumelhart提出,他認為“閱讀是一個多種語言知識,包括文字、詞匯、句法和語義等]知識的復雜的相互作用過程”。它包含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不同的策略(讀者利用背景知識做出推測,并在語篇中尋找依據實證或否定先前所做的推測。在自上而下閱讀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應該關注理解語篇意義的活動,而不是詞匯辨識等語言信息),這兩種策略相互作用,并最終在語篇層面上融為一體。“交互式”強調教師的啟發、師生的互動以及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它整合了當前初中英語多種閱讀教學策略的優勢,強調高低層次技能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可以靈活運用于閱讀教學的各個層次。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一、教師啟動——以“境”作“引”,激活儲備
在“交互式”閱讀教學的讀前階段,教師的引導起著先決性的作用。所以,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情境,借助良好的情境作“引”,在愉悅的課堂氛圍里,對學生進行思維調動,為學生創造輸入新知的期待,增進學生的主體意識,吸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教學互動,調動他們的知識儲備,激發他們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從而引導他們在預測中“主體性”輸出。
【教學案例1】8AUnit 6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
T: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It’s...
T:What about this picture?
S:It’s...
(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與天氣相關的詞匯,激活知識儲備)
T:Ok. You did good jobs. Now look at the following pictures. Can you tell me what kind of weather?
S:(回答略)
通過圖片直觀呈現地震、洪水、暴風雨等自然災害,掃除相關生詞障礙并引出本課主題“自然災害”。然后教師播放唐山大地震災害的圖片和視頻,進入Reading學習,以“境”作“引”,讓學生直觀感受在地震中的恐懼不安、驚惶失措,感受大自然的威力,營造濃烈的情境氛圍,刺激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快地投入學習。
T:What natural disaster is it? When and where did it happen?If there is an earthquake here, what will happen to you?
(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用英語闡述自己的觀點,帶出本課重點詞、句,為其后面進行的自主探究學習做鋪墊)
二、師生互動——以“動”作“徑”,解析文本
在“交互式”閱讀教學的讀中階段,“交互”更多的是體現在“動”字上,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與師生如何“動”有很大的關系。教師需要處理好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關系,要在師生的多邊交互中,協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語言圖式”,從而最終實現由“自下而上”的對于語言信息的掌握,自然過渡到“自上而下”的對于語篇意義的理解。具體來說,解析文本,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環節。
(一)擴大“背景”,減少障礙
【教學案例2】8B Unit6 A Charity Walk Reading
T:Please enjoy a short video. According to it,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following pictures? If you can’t, you ca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about it first.
■
T: What is a trailwalker?
(幫助學生了解trailwalker這個特定名詞的含義,對于進一步了解Oxfam Trailwalker這個活動很有必要)
S:A trailwalker is a walker who has to finish walking a special trail within some time.
T:What is Oxfam Trailwalker?
S:It is one of Hong Kong’s biggest fund-raising events which is famous as trailwalker.
T:What is the aim of it?
S:Its aim is to raise money for helping poor people in Hong Kong and other parts of Asia and Africa.
T:What kind of people can join it and when is it often held?
S:People over eighteen can group themselves into a team of four and join this charity walk. It is held in November every year.
本篇課文介紹的是香港一個叫作樂施毅行的募集資金的活動。教師第一次接觸這個教材時,對于Oxfam Trailwalker一點也不了解,對于很少參與慈善活動的學生來說,更是一無所知了。所以,為了打開學生的認知,筆者采用讓學生看視頻后討論圖片的方式拓展文本的背景,為后面的閱讀“解碼”減少障礙。
(二)“解碼”語言,轉換信息
【教學案例3】8B Unit 4 A Charity Show Reading
T:How did Ricky feel when he was chosen to be the host?Was the show a success?
教師指導學生在上述問題的引領下,快速掃讀,劃出不熟悉的單詞、短語和句子,進行語言的初步“解碼”。然后指導學生聽磁帶讀課文,判斷所給句子的正誤,整體把握文章大意,整合文本意義。接著,再讓學生有目的地自主默讀文章,完成以下表格,理清細節。
■
本環節是圍繞培養學生的語言解碼能力來進行的,即識別重點詞、句、語法等語言信息,并初步整合文本意義,理清文章細節。這種對材料提供的信息的轉換能力是衡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關鍵。
(三)歸納信息,深化理解
【教學案例4】9A Unit5 Films Reading
在本課Reading接近尾聲時,學生對于奧黛麗·赫本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她畢生所做的事業和取得的成就上,對于她取得成功的原因的理解還很膚淺。為了幫助學生深入領會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筆者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供學生討論與思考:
(1)Did Audrey Hepburn’s success only depend(依靠) on her beauty? Then what?
(2)From the life of Audrey Hepburn, what do you think makes a person great?
最后,在學生深入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出赫本成功的答案:
achievements=effort+chance+kindness+help+beauty
“閱讀過程并不是字、詞、句在我們頭腦中的簡單反映,而是我們對閱讀材料信息的復雜整合過程。文本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讀者對文章信息進行重新歸納,并按自己已有的知識格局對文章從細節到局部,再從局部上升到主題的一個思考。如果不能歸納細節與局部、局部與主題的關系,理解就不可能深入。”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指導學生抓住文章提供的事實,進而從中掌握具體事例的內涵和作者的意圖”。
關鍵詞:高中英語 閱讀教學 體裁教學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應掌握的語篇體裁和題材作了明確描述,如“能讀懂常見體裁的閱讀材料”,“能識別不同文體的特征”。這些體裁和題材不僅與高中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連,還與他們未來的工作和發展息息相關。近年來,各省份高考英語命題也在聽力、閱讀和寫作中體現了體裁和題材多樣性這一特點。以閱讀理解試題為例,所選文章主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和描寫文。題材包括社會與文化、教育、人物故事、自然與人、個人經歷與情感、旅游等等。高考對這些體裁與題材的考查要求學生除了在平時閱讀中多涉獵這方面文章,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體裁方面知識。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英語的語篇意識,近些年來,體裁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用的越來越多。 體裁教學法強調的是相互交流合作,而閱讀教學正是屬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的過程。
一、傳統閱讀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分析
1.1自下而上閱讀法存在的問題
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需要注重英語語言的知識點, 將閱讀過程作為英語語言知識點的學習過程,學生通過這種閱讀模式只能夠見到了解課文字面的意思,沒有站在整體的角度分析語言的真正意義,學生雖然能夠掌握英語單詞、句型的具體含義,但是由于沒有整體連貫性, 無法綜合認識整篇文章的語境語義,也無法了解作者的創作意義和思想。 因此,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僅僅采用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1.2 自上而下閱讀法存在的問題
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需要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理解課文的整體意義,而不僅僅是掌握英語語言的單詞、句型的含義,學生通過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 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養成主動理解課文整體含義的思維意識。 但是,該閱讀模式雖然明顯改善了自下而上閱讀模式中無法理解全文含義的問題, 也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包括過于強調學生對于課文整體的連貫性理解,忽略了詞匯、句型等知識點在閱讀教學中的關鍵作用。
二、體裁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2.1 教學思路
本文提出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案例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充分掌握英語記敘文的文體體裁特征,記敘文主要是以敘述故事情節為課文核心內容,整個記敘過程包括故事發生、發展和結束等,學生通過閱讀英語課文能夠找到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六個要素,并且能夠迅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
2.2 教學內容
本文設計的教學案例選自人教版高中英語標準教材(必修版),Unit 4 中的“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一文。 課文屬于典型的記敘文文體體裁,包括了記敘文中必不可少的六個要素。
2.3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了解英語記敘文的文體體裁和敘述特征,即能夠快速找到英文記敘文的六個要素,短時間內能夠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課文主旨大意,對于段落細節內容也要能夠清楚明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在閱讀其他英語課文時能夠做到融會貫通。
2.4 教學過程
第一步:準備
首先,教師提出問題:“Do you like animals”,由這個廣泛性的問題引起全體同學的注意;其次,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提出下一層問題:“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it?”;最后,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瀕臨滅絕的動物的照片,讓學生用英文說出動物的名字。
第二步:預讀
教師先將全體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再以分組合作討論的方法對以下兩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束之后每個小組選取一名代表發言,該過程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也鍛煉了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第三步:閱讀
教師設定閱讀時間,在此時間之內使學生閱讀英語課文,閱讀之后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How many places does the carpet take Daisy to?
(2)What are the endangered animal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體裁閱讀法能夠幫助學生在短時間之內找到六個要素,從而分析英語課文的整體意思,抓住重要鍛煉的細節內容。
第四步:復讀
教師讓全體學生根據六個要素分組討論英語課文記敘的故事,再由每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按照六個要素講述課文故事發生的整個過程, 并盡量按照自己的思路表達清楚, 教師也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提示,使學生在講述課文時能夠流利清晰。
結束語
體裁教學法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即從宏觀角度建構閱讀教學。體裁教學法的引入改變了以往閱讀教學重視細節分析而忽視語篇整體結構把握的傾向,能增強學生體裁敏感度從而迅速準確抓住語篇中心大意。體裁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促使學生養成閱讀英語課文的語篇意識,從整體上掌握課文的結構特征和中心思想。 將體裁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互結合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初中數學課前備課的有效性李海濤
初中數學習題訓練的有效性龍江艷
中考現代文閱讀復習教學有效性研究和煥玲
"互批作文"模式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張洪偉
用快速作文法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黑龍江教育(中學教學案例與研究) 李春蘭
初中英語教學測試診斷的有效性研究梅廣宇
如何提高初中英語備課的有效性郭宏博
初中物理教學講解的有效性研究甄洪斌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張玉岐
《木蘭詩》教學實錄與評析朱小紅,孫雷,鄒蘭春
《端午的鴨蛋》導學設計高玉霞
"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及反思肇亞娟
壽鏡吾先生為什么不回答魯迅的問題——兼談文本解讀和背景資料呈現的關系劉宏業
加強課堂評價提升教學效益陳鋒
三角形全等的教學案例與分析陳芳
創新教學理念構建新型數學課堂文繼志
"不愿","不復",還是"不用"——李白《將進酒》中一處疑點考析李小軍
藤野先生對匿名信事件究竟是什么態度汪茂吾
簡約,是語文課堂不能缺少的李冬梅
硬筆寫字教學調查研究與方法措施程燦
PBL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對一節市級公開課的課例研究王麗娜,徐峰
數學學科評價應力求促進學生發展董詩林
數學課應對學生加強發現思維訓練文輝
構建"情境引探五環節"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王紅香
摩擦因數一定小于1嗎李志強
《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中『行之辨音佟百成
構建以人為本的中學物理課堂楊福松
幾何計算型綜合題在中考中的命題特點韓春見
2009年中考物理光學力學作圖題分析王桂梅
給"愛"設置防線王旭紅
上課總是分心怎么辦章睿齊
對待小美這樣的學生,我們應該從哪里下手鄧立
和"雙面"學生"過招"王國偉
『不差錢的學生差什么何廣茹
教師,先從自身找原因邱官欽
我想起了小丁……高兆華
少女變形記周仁滿
像愛自己的兒子一樣愛她劉春蓮
誰扔的紙團袁桂利
呵,張良曲傳靖
魏書生給學生增講的課外文章趙忠福
清塘荷韻季羨林
硬朗朗的生命禮贊——《清塘荷韻》賞析黑龍江教育(中學教學案例與研究) 沈永生
難忘那一年于鄭慶
校門口的那棵老柳樹鄭春哲
請家長周毅
丑小鴨的"丑"與"美"陳蕊
心靈的成長人生的啟示張蕊
入情入境入味的品嘗孫紅
以《最后一課》教學為例談愛國教育劉宏業
《教師教學用書》應該如何用——以《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的教學為例符禮科
《我的叔叔于勒》一課的板書教學崔悅
《社戲》中的"吶喊"程云花
孔子在乎得可愛沈永生
《馬說》研討練習題的變更建議史峰HtTp://
在探索中享受快樂王愛生
關于"三角板"操作講解六例何樹生
提升英語"話題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以EEC教材第9單元第2課為例的課例分析吳巖
大道至簡妙得解——對一道中考試題的探究齊安德
對一道課本例題的質疑李祥燕
中考數學復習要點指導李成康
根據光學作圖題特點進行物理中考復習黑龍江教育(中學教學案例與研究) 崔勝春
方案設計問題在中考中的命題特點及主要解法(上)韓丁
那個傾斜的易拉罐劉衛杰
漫畫后的漫畫臧玉霞
小孩子懷何偉
我與小凱關于情感問題的對話張雪梅
窗內窗外鄭春哲
饅頭與我的大學黃軍英
爺爺的智慧——讀《爺爺一定有辦法》的一些感悟王文治
體驗知識發生的教學過程不能省王愛生,張文光
好的開始一定能成功一半嗎——《浮力》教學案例許潔
『在洞庭一湖的『一字究竟作何解釋徐宏壽
是"感人的親情"還是"快樂和自得"——對《散步》主題的深思侯守斌,陳明
項羽自刎為哪般李小軍
如何上好數學試卷講評課段祖明
數學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張林德
2010年中考物理新題面面觀劉桂英,崔勝春
新學期給新班主任的幾點建議王旭紅
一座彎彎的小石橋石鐵權
求陰影面積的常用方法郭連元
提高物理作業有效性的幾個策略黑龍江教育(中學教學案例與研究) 錢躍華
對教育領域幾個經典修辭的理性思考趙惠,劉濤
如何在英語語法教學中設置情境施曉微
英語課堂上的關懷不可忽視嚴雪青,歐陽錫龍
初中生課外閱讀的調查與思考王冬梅
分析中考教學中的多答案考題郭麗華
中考物理信息給予題分析王桂梅
關鍵詞 案例分析法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 應用
傳統教育模式中最為明顯的弊端,就是學生理論知識豐富,但是實踐能力卻較差,其原因在于教學方法過于死板,老師沒有充分利用好教學資源指導學生靈學活用。[1]在人力資源管理這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講解具體理論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才能體現這一門課程的實際教學價值。而案例分析法是實現這一教學任務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的常用教學方式。
一、案例分析法概述
案例教學法,是指以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典型事件為基礎,依據教學任務改造成教學案例,在課堂上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等方式呈現出來,具有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被廣泛應用在一些應用性較強的科目中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老師根據策劃好的案例設置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也是一種模擬實踐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促進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有效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求知欲,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主要使用的案例教學方式有情景模擬法、角色扮演法、討論法和分組活動法。在實際應用時,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案例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二、案例分析法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的應用
(一)確定教學主題,設計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法的應用雖然能夠有效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教學質量,但是在設計案例時必須遵循“合適”二字方針,同一個教學案例,從不同的方向思考、設置不同問題,就會涉及不同層次的理論知識,其思維模式也不同。因此,在教學案例策劃過程中,首先需要確定教學宗旨,然后選擇合適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為基礎,簡化為案例,同時選擇合適的案例教學模式。比如是角色扮演,還是情景模擬?其次,案例中的文字應簡潔明了,條理清晰,讓學生能夠清晰地抓住問題解決的思路,培養出簡單高效且能夠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二)閱讀教學案例,確定分析思路
在課堂上應用教學案例,首先就是讓學生閱讀案例,明確案例表達的思想,明確問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明晰解決問題的思路。比如在學習績效考核這一部分內容時,老師以某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為例,要求學生制定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在這個公司中,總共有150名員工,有多個不同崗位。整個案例的描述比較長,涉及該企業的生產情況及人力資源管理狀況,學生要想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就必須抓住案例中的關鍵字句,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考量。
(三)分組討論,提出解決對策
分組討論是案例教學法中常用的一種方式,畢竟學生尚處于理論知識的學習階段,思想較為局限,唯有集眾人之長,才能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策略的質量,同時還能讓學生互相學習,提升學習動力。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其實很多時候也會出現一些爭議性較大的案例,這時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以小組為單位,對同一個案件從不同角度進行解析,形成統一的答案,派出代表提出自己的見解。比如企業勞動關系糾紛案例,這種案例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經常出現的,問題較為復雜,在學習勞動關系這一內容時可以提出具體案例讓同學們分組討論,不必局限于對錯,應嘗試從不同角度解析案件。
(四)案例教學的歸納總結
在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中,老師充當的是引導者和點撥者的角色。在案例分析結束后,對于獨特或邏輯性較強的觀點提出表揚,而對于一些有失偏頗的觀點進行指正,讓學生養成合理、縝密的思維習慣,遇事多考慮,站在人性化與合法化的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在案例閱讀之前,老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案例,抓住事件的重點,捋清問題的思路,在點評學生案例分析結論時指出其優點與缺點,讓學生明白自己在理論學習中的短板,化壓力為動力,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
三、結語
紙上談兵是人力資源管理學習中的大忌,因為這一門課程應用性較強,對于學生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案例分析法,能夠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學習理論知識后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養成活躍而縝密的思維方式,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源管理素質。這對于進一步提高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x。
(作者單位為遼寧電力中心醫院)
參考文獻
[1] 蘭琦,張先明.淺析案例分析法在物流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2013(09):208-209.
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稱交際語言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以培養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最終目標的外語教學法體系。由于交際法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因此又被稱為“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同時交際法的功能項目又和意念緊密聯系,并主張以意念項目為主線組織教學,因此也被稱為“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或者“功能―意念法”(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
交際法的理論依據為:語言即交際。其語言理論起源于功能主義學派并與語用學密切相關。海姆斯(D.H. 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韓禮德(M. A. K. Halliday)的語言功能與話語分析理論以及威多森(Widdowson)的語言交際觀等都是交際法的重要理論基礎;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D.A.Wilkins)提出了以交際為標準而設計的功能意念大綱的基本要點,對交際法的發展影響深遠。
交際法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的,視語言為表達意義的工具,重視對學習者情感和學習者需要的分析,強調幾乎凡事都有交際意圖, 倡導運用真實的語言材料、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接近真實情景的小組活動,通過學習者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實現教學過程交際化、技能運用綜合化。主張合理使用篇章型、任務型和實物型教材,以話語為教學的基本單位,讓學生處于情景之中,鼓勵學生多接觸和使用外語,對學生語言結構使用的錯誤采取包容的態度并鼓勵運用交際策略。交際法的教學過程一般說來主要包括接觸、模仿和表達三個步驟。
二、交際法教學案例
典型教學案例如下:
教學內容:外研版高一《英語》Book 1 Module 2 My New Teachers
教學目的:以閱讀材料的內容為基礎,結合學生個人的經歷和感受,討論學生心目中優秀教師的標準;重點訓練學生的英語閱讀和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Step 1: Listening and comprehension
Listen to the tape of My New Teachers.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Activity 1 to see if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Step 2: Reading and demonstration.
Read My New Teacher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Activity 4. Write the following functional patterns on the blackboard and exemplify each of them. Ask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functional patterns and report which teacher they would like to have and explain why.
My first impression of ... is that....
She explains ... so clearly that even I can....
I’d like to have ...,because ... .
Step 3: Practising functional paterns
Ask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functional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 outline with “information gap”. Enable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nd then exchange their roles.
Examples of dialogue outline:
Student A:
A: Who is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B: __________.
A: What’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 B: __________.
A: What do you think your favorite teacher should be like? B___.
A: Who is your favorite teacher and why? B:__________.
Student B:
A: ___________?B: Mrs. Chen.
A: __________?B: She’s very serious and doesn’t smile much.
A: _______?B: Kind and patient.
A: _______________?B: Mr. Wu. I think this is because....
Step 4: Free Produc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mini-dialogues of their own to talk about their own new teachers. For example:
A: Which teacher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nd why?
B: I’d like to have Mrs. Chen because her teaching is well organized and clear.
Step 5: Creative Production
Enable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work together with their partners to learn the way the author describes a teacher.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ir own favorite teachers’ names, appearances, personalities, subjects they teach and their ways of teaching in groups. Check the students’ work and help them if necessary.
Step 6: Retelling and writing
Ask the students to choose one of the three teachers and describe him or her by retelling the passage. Give the students a few minutes to prepare it. After they retell the passage, they will understand more deeply how the author describes a teacher and master the way of describing people.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My New Teachers again and help them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y meet. Write a letter to introduce your own new teacher.
三、教學案例分析及教法評價
本文的教學案例是筆者嘗試運用交際法進行英語教學的節錄。從教學材料來看,選取了中學英語教學中較常態的閱讀教學內容;從教學方法來看,選用了交際語言教學法。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筆者按照交際法教學的基本步驟“接觸、模仿和表達”以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綜合培養的要求,結合所教高一年級的英語教學實際,在導入階段就安排了聽錄音回答問題活動,旨在為學生創設較為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引導學生入境。然后,按照交際法倡導運用真實語言材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分組活動訓練交際能力的理念,設計了閱讀問答、含有信息溝的自主對話、模仿復述、自主表達、讀寫結合等多種活動,使課堂教學盡可能地接近真實語境,為學生提供更多運用英語的機會。
從教學效果來看,本節課運用交際法的主要優點:
1.注重學生的實際需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學生能夠通過接觸、模仿更加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如自己喜歡什么樣的老師。
2.豐富了語言教學環境,學生能夠不拘泥于課本,在較為真實的語境如含有信息溝的對話活動中自主決定自己的談話內容。
3.增強了學生進行語言交際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運用英語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恰當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本節課運用交際法的主要不足:
1.由于運用交際法不主張“有錯就改”,在英語對話或分組活動中出現的語言結構錯誤常常得不到及時糾正,使得一些學生的錯誤得到了強化。
[關鍵詞]閱讀教學 教學智慧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1-045
在平常的教學中,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原因固然與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有關;同時,也與教師的教學智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學實踐證明:優秀教師教學質量高的原因大都是因為他們善于機智靈活地應對各種教學問題。怎樣才能形成教學智慧呢?
一、具有有效激活課堂的教學智慧
在公開課上,一些教師總是能用三言兩語就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課堂教學中,使原本疏遠的師生關系一下子拉近了。這是教師高超教學智慧的體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激活課堂,從而使教學更加有效。
如,蘇教版的《金蟬脫殼》一文,主要通過生動細致的語言描寫了蟬脫殼的具體過程。但是,今天的學生對這種語言描述的形式并不是很感興趣。于是,課堂出現了一片死氣沉沉的狀態。為了激活課堂,使學生的思維盡快投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中,教師說:“同學們,在你們眼里,蟬是再平常不過了。有些同學甚至會覺得蟬的叫聲太吵了。可是,你們知道嗎?蟬在成蟲之前一般要在地底下成長兩三年的漫長時間。但是,蛻變成蟲后它,卻只能在地面上生活幾天。面對這種情形,它怎能不盡情高歌呢?尤其是在蛻變脫殼時那才叫驚驗。此時,你還覺得它平凡嗎?”這樣,學生馬上被蟬的這種精神所打動,產生了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很快被激活。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結合課文內容講述故事,激發了學生聽課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狀態中。
二、能夠隨機糾正錯誤的教學智慧
在教學中,由于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學生對課文的解讀難免會出現錯誤。具有教學智慧的教師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會巧妙地進行利用,引導學生展開新一輪的學習。這樣,不僅使學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學蘇教版《第一次抱母親》一課時,當學生讀到“沒想到母親竟然這么輕”的時候,有一個學生說:“作者對母親太不孝順了,也不夠關心。如果他真正關心母親的話,怎么會為母親的體重感到吃驚呢?”他的發言立即得到其他同學的隨聲附和。面對學生對課文的錯誤解讀,筆者是這樣教學的:“同學們,你們知道母親在作者眼里一直是什么形象嗎?”學生認為是“一直以來,母親都很能干,她是我們堅強的后盾”。在學生回答以后,筆者接著追問:“就是因為母親在我們心中一直很高大,很能干,這就給孩子們造成了怎樣的感覺?”在筆者的步步引領下,學生逐漸明白了作者并不是對母親不關心,而是母親的能干給孩子造成了一種錯覺。這樣,既使學生對作者的錯誤解讀得到糾正,又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當學生對文本解讀出現錯誤時,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智慧,循循善誘,使學生的思維逐漸進入正確的航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善于靈活處理意外的教學智慧
課堂教學是一個充滿著一切不確定因素,并可能會出現各種意外的過程。隨著意外情況的出現,師生都會發生不同的心理變化。有些教師面對意外手足無措,一籌莫展;有些教師沉著冷靜,機智靈活,能夠巧妙地化意外為精彩。后者正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
如,在教學蘇教版《三打白骨精》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把課文通讀一遍。不料,卻聽到了一個不和諧的聲音:“有什么可讀的,從小到大,這個故事我都倒背如流了!”聽了這位同學的話以后,有的學生悄悄地吐了吐舌頭;有些學生察言觀色,想看教師如何處理;有些學生更是借機生事:“吹吧,你倒著背試試?”看到這樣的情況,我本想發火,后來一想:學生說的也許是實情,說明學生對這個故事已經是熟得不能再熟了。想到這里,我不僅沒有批評他,而是認真地對他說:“老師也看過幾遍,可還是記不住,你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嗎?”這樣,有效地化意外為精彩。這個學生聲情并茂的講述,使學生都有給大家講故事的強烈愿望。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面對學生的有意為難,教師沒有被學生所左右,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順水推舟,既巧妙地化解了教學意外,又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學效果顯著。
過去我們聽到的更多的是“語文能力”,比如“聽說讀寫”幾種技能,重在功用性,后來這個能力走上了狹隘的道路,單純指應試高考的能力了。現在提出的“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站在了著眼學生全面發展,著眼學生一生,著眼學生未來的高度。這比以前的“語文能力”內涵更豐富,要求更全面,理念更科學。如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開設“讀書課”,借助閱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培養的方法多種多樣,而且需要長期的積累,因為語文素養是無形的,它必須落實在課外閱讀的點點滴滴中。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歷史,一個人的語文能力的提高必然寄托于閱讀。
學生自如地穿越時空,頻頻與偉大的靈魂相遇,就能感受先賢智者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創造。指導學生閱讀一個個文本的過程,就是讓他們學會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與文本后潛在的生命對話的過程,也就是實現學生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
古語講: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閱讀好書才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積極引導學生讀好書。“新課標”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
在貫徹新課標閱讀目標時,我深深感到,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必須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和展示的平臺。我與同組老師商議后,在高一學年率先開設了“讀書課”。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經說:“我手里有一個蘋果,你手里也有一個蘋果,我們兩人交換一下,還是一人一個蘋果。交流思想則不一樣,我把我的思想交流給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給我,那么,我們兩人同時掌握了兩種思想。”為了使學生獲得更深廣的知識,在讀書課中我采用了以下幾種學習交流方法:(1)學生之間互相交換課外閱讀資料;(2)展示閱讀成果,自行介紹讀過的作品;(3)師生交流;(4)做讀書筆記并適時展覽。
在課上學生自行介紹讀過的作品,可以口述,也可以通過課件展示等,形式不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品味生活,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增強了口語表達能力,也鍛煉了動手能力。
二、走進教材,引領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內涵
新課程改革,要求廣大教師樹立全新的課程意識。在課程中所選擇的每個語言教學素材,都是一個個典型的教學案例。這些案例都富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每個教學案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教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直接體驗教材中的人文內涵。“情感是語文教學的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課程素材,熔鑄成自己的教學情感,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讓學生直接參與情感體驗。
在教學中,教師要教學生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教材。教師對文本的研究要具有較強的洞察力。首先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對待選用的教學案例,如果教師自身對此都是毫無興趣,那就更不用說學生會感興趣了。因此,教師要以發現者的心態和精神關注每一個教學案例,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案例所構建的豐富而優美的語言世界,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作品的文質美,情感美。這樣才能直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情愫,更能直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三、提高教師的業務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要求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且將關注的目光轉移到教師的教學素養上來。沒有好的老師,便難以教出好的學生,只有老師的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讓學生走得更遠。在語文課程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的今天,對語文教師的素養要求大大提高了。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有現代意識和創新精神。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創新意識,教師自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其次要有良好的語言功底和文學功底,有豐富的積累,有寬闊的視野,有良好的悟性。再次應該有生活的情趣。現在,教師工作很忙,壓力太大,非常辛苦,但是除繁忙的教學工作之外,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愛好,應該尋找生活的樂趣。一個有生活情趣的教師,其審美能力自然會高別人一籌,在教學中不自覺地就會派上用場。最后要優化教學方法。一方面教師必須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充分運用現代的教育教學技術,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單憑一定的課堂教學技巧很難促成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一位語文素養缺乏的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容易走上單純以知識為學習目標的歧路。毋庸諱言,許多教師在母語修養方面離新課程的要求還相去甚遠。因此,提高教師的素養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證。
四、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低年級 語文教學 表演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38
所謂表演讀,就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時,除了運用一些常規的朗讀方法外,還可以依靠形象化的動作來組織語言思維,從而使朗讀聲情并茂。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教師如能把表演讀的形式引入課堂,不僅能使學生感到學習方式新鮮有趣,還可以為課堂教學平添幾分魅力。
一、運用表演讀,幫助理解詞語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受生活閱歷或者知識經驗的限制,在詞語理解方面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在課堂教學時,教師針對詞語在句子中的特點與性質,并結合學生喜歡邊讀邊表演的特點,鼓勵學生通過表演讀去感悟、理解詞語,這樣教學,可以有效地化枯燥為形象,促進學生對詞語的正確理解。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小鷹學飛》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小鷹急促地喘著氣,對老鷹說……”在理解“急促”這個詞語的時候,如果教師只是從詞語本身隱含的意思來讓學生進行理解,那么學生對“急促”一詞的感悟只不過是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不能真正達到深刻理解詞語的目標。在這種教學情形下,教師如能把表演讀引入課堂,讓學生邊朗讀邊表演,那么在活靈活現的表演中,不僅可以讓學習的過程趣味滿滿,還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使“急促”一詞的理解更加形象起來、生動起來。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在關于“急促”一詞的理解上,教師主要采用了表演讀的方法。這樣一來,通過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表演,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在表演讀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趣味與快樂。
二、運用表演讀,加深內容理解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易懂。在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如能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不僅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讀書興趣,還可以使課文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小動物過冬》一課時,課文主要通過幾個小動物之間的對話,讓學生了解到動物們各有各的過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小動物的情感。在教學這一課時,針對課文內容的特點,教師主要采取了讓學生帶著頭飾進行分角色表演讀的方法。學生有的飾演小燕子,有的飾演小蜜蜂,有的飾演小青蛙……在表演讀的過程中,課文內容變得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朗。在這種教學情形下,關于課文主要講了什么,無需教師多說,每個學生都能搶著發言,并且還都說得頭頭是道,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主要根據所學課文內容的特點,采取了表演讀的方式。在表演讀的過程中,各種小動物的過冬方式就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頭腦中,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三、運用表演讀,促進課文記憶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表演讀的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和學習詞語,加深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累語言,促進其對課文的記憶。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狐貍和烏鴉》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對這個故事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并使他們能夠在學完課文以后,具有自講故事的能力,記住故事內容就成為最基本的要求。在課堂教學時,怎樣才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達到快速記憶課文內容的目的呢?表演讀就是一種有效的辦法。“狐貍在樹林里找吃的。”學生在朗讀這句話時可以東瞧瞧、西看看,做出找食物吃的樣子。“它眼珠一轉”“它賠著笑臉”“狐貍又搖搖尾巴”這些地方,在學生朗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盡情地、夸張地進行表演,比一比哪個學生表演得最形象、最逼真。如此一來,在學生惟妙惟肖的表演讀的過程中,一些本來不容易被記住的句子,就會深深地內化于學生的心中,促進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記憶,教學效果顯著。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為了使學生在學完課文以后能夠自講故事,教師把鼓勵學生表演讀放在了重要位置。這樣一來,一些敘述性的句子,一些平凡普通的句子,在學生表演讀的過程中,也顯得更加生動起來、形象起來,不僅有效促進了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記憶,還賦予了閱讀課堂不一樣的精彩。
案例1:第三冊第一單元《秋天到》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的:
師:現在是秋天了,同學們,你們發現周圍有什么變化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開了。)
生1:天氣涼了。生2:稻谷黃了。生3:楓葉紅了,開了。生4:我們穿長袖了,早上和晚上還要穿兩件衣服。生5:我們開學了。生6:媽媽往雞窩里添稻草了,我家的小貓喜歡鉆進灶膛里去了。……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詩歌,感受秋天的變化,感受詩歌的美。(板書課題)
(反思: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教學導入往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思維活躍、精神振奮、情感充沛,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在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上,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導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拉近了學生與學習內容的聯系,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案例1老師提出的問題波及學生熟悉的周圍事物,他們有較深的生活體驗,因此,孩子們的答案豐富多彩,充滿童趣。這種導入方法自然生動,將生活和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對課文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貼近生活,感受生活,走進生活,結合學生的真實生活來導入課文,接下來的教學將會是熱情洋溢的。)
案例組二:走向生活 拓展文本 發展思維
案例1:學完第三冊《我們知道》一文后,可以設計拓展性練習:
師:我們還可以通過什么知道風來了,能仿照課文再編一段嗎?
生1: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當媽媽的長頭發飄起來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了。
生2: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當紅領巾飄揚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了。
生3: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當雨點斜斜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了。
生4: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當塵土飛揚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了。
生5: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當炊煙變彎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了。
生6: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當樹葉飄落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了。
生7: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當紅旗飄揚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了。……
(反思:課堂的閱讀活動可以視為一種生活,或者說它首先是一種生活,其次才是教學。融入生活的閱讀,充分釋放了學生的生命力,應當是閱讀教學和追求。課堂和課外是相聯系的,但課堂的空間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時空來連接學生經歷過的無限的生活空間呢?可以設計一定的拓展性練習,讓學生借助文本提供的語言材料,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思維的火花,喚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聯想,調出生活積累。上述案例,以讀為本,以質疑定向,以生活為源,來拓展體驗,在仿編中感受文章內涵。通過與文本,與生活的對話,喚醒學生的人生體驗,激活生活積累,產生強烈的心靈共鳴。在生活體驗中整合課內外資源,讓學生在充分自主、積極的探究中了解自然,從生活小事中感受母愛,感受親情。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從語文走向生活。)
總評: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真正生活化的、充滿智慧的語言是在生活中。語文學習應是生活化的,是富有生命氣息的。語文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和能力。實際上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無窮無盡的語文教育資源。閱讀教學更需要與生活融合,閱讀中有更精彩的生活。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打通學生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將文本的學習與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整合起來。真正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對文本,對生活,對自己有更深切的思考,有自己的體驗。以上教學案例,從閱讀課的導入,理解課文,拓展延伸三個環節展示了語文與生活的融合。豐富多彩的生活無疑是學習語文的活水源泉,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將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去,這樣,學生就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生活小事中往往蘊藏著深刻的道理,豐富的情感。由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學生易于接受,又能激起他們對生活現象的思考。將生活引入閱讀,教學緊扣現實生活,時時將課文知識和現實中的現象聯系起來,使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鮮活生動,使我們的課堂變得充實、厚重起來。更能使學生單調、重復的日常生活變得充實、有意義,學生學會了怎樣從生活中發現美,尋找樂趣,獲得知識。
一、對話文本不能“淺嘗輒止”
案例之一:《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場景。(課件出示第3自然段文字片斷“在北京的那段時間……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師:孩子們,來,我們一起讀讀這個片斷。看看,從這段文字里,你明白了什么?生:讀了這段話,我知道了,談遷為了這部書,吃了很大的苦。生:通過朗讀,我知道了談遷在風沙中趕路奔波非常辛苦。生:我好像看到了談遷在夜里奮筆疾書,這時候,他年老體弱,多么辛苦呀!生:我體會到談遷寫這部《國榷》是多么不容易啊!師:是呀,孩子們,你們談得真好,現在,我們一起再次讀讀,讀出你的感受。(學生齊讀課件出示的課文片斷。)……
思考: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應該直接作用于整個對話過程。通過對字詞句篇的感悟和理解,情感才會受到感染,才能自內而外地享受審美樂趣。而這種體驗是建立于對文本的深度對話中的。在這一案例中,教者在引導學生學習感悟的過程中,僅僅讓學生讀一下這段話,然后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樣一來,本來應該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對話的環節,被教師一帶而過了,學生失去了與文本深度對話的機會。因此,當老師要求學生一起再讀課文時,學生讀不出內心的感受。筆者以為,在閱讀中,可以引導學生先將視線范圍縮小,找出關鍵詞,再將視線范圍擴大,從“廣泛搜集”“終日奔波”“四處尋訪”等詞語思考感悟,深入體會,說說自己腦海中似乎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這樣一來,學生閱讀就會不斷深入,他們在仔細品味文字的同時,思維和語言得到扎實訓練,情感也受到了熏陶,這樣的對話才不會“淺嘗輒止”。
二、對話文本不能“若即若離”
案例二:《青蛙看海》教學場景。(課件出示《青蛙看海》課文片斷:“就這樣,青蛙跟著松鼠一級一級往上跳……到達了山頂。”)師:孩子們,請看大屏幕,誰來讀讀這段話。(學生朗讀句段后)你能用一句話說說寫了什么內容嗎?生:寫了青蛙和松鼠跳到了山頂。師:那他們是怎么樣跳的?生:他們是一級一級地跳到了山頂。師:想象看,這“一級一級”應該怎么讀?你讀讀看好嗎?生:讀。(讀得比較快,似乎比較高興,也很著急的樣子。)師:他讀得很快,還有誰讀?生:讀。(讀得比較慢,好像很吃力的樣子。)師:剛才,這兩位小朋友讀得不一樣,你們覺得哪種方法好呢?(學生無法判斷)師:現在,大家聽聽老師讀讀看。(教師在朗讀完,提醒孩子“一級一級地往上跳”“累了……”“渴了……”這些詞語要讀得慢一點。到達山頂以后,要帶著高興的心情讀。)……
思考:學生的情感朗讀是寄托在學生真實的體驗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學生在文本字里行間的徜徉,學生就無法達到文本所要求的人文目標,學生也就難以讀出情感。在這一案例中,可能是因為教師基于教學流程的預設,在學生并未真正體會“一級一級”這一關鍵詞時,教師牽制于教學預設,直接采取范讀的方法指導,然后,要求學生跟著老師模讀。這樣的朗讀指導,屬于純技術性的指導。因為學生缺乏了自主的體驗,根本沒有明白如此朗讀的原因。聽上去有聲有色,其實,這是學生在表演朗讀,學生似乎成了文本的局外人,好像在觀看著青蛙一級一級往上跳。筆者以為:可以就著這一資源,引導學生模仿青蛙“跳”。這樣,學生有了切身的體驗,一只只“小青蛙”就會由興趣盎然到氣喘吁吁,最后成功到達山頂。此刻,再次引導學生朗讀,何愁不會“聲情并茂”?
三、對話文本不能“營養過剩”
案例:《孔繁森》一文教學場景。師:今天我們學習《孔繁森》一課,大家在課前找到了許多關于孔繁森的資料,現在開始介紹。生:我找到的是孔繁森小時候的故事,有一天……(教師因為這個學生找到的資料內容太長,中途不得不打斷學生的發言。)師:剛才這位小朋友的資料太長了,還有短點的資料嗎?(學生一時間沉默起來。)……
思考: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們具備快速搜集、整理與提煉外部信息的能力。因此,閱讀教學中也需將這一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融合進來,并有效利用這一能力助推學生對話文本。在這一案例中,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源,但是,透過這一教學案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資料大部分都是家長越俎代庖的結果,根本沒有進行篩選與提煉。因此,學生捧著大量的資源,無法表達。筆者以為,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要求。低年級布置學生搜集圖片資料,再聽家長講講關于孔繁森的故事等。這樣一來,學生興趣有了,收集資料的效度就更高了。
關鍵詞 閱讀教學 “空白”藝術 想象 評價 拓展
翻開小學語文課本,很多課文因為文章篇幅的限制,故事情節的安排,以及作者的個人愛好,在課文中留下了一些沒有表達完全的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學會巧用“空白”, 對教材進行探究體驗,讓閱讀教學中的“空白”成為課堂效益的增長點。
一、在“空白”中讓學生充分想象
《日月潭的傳說》教學片段:師:“同學們,誰來把第四段課文讀一讀?”(生讀課文)師:“大尖哥、水社姐吃盡了千辛萬苦,披荊斬棘,翻過許多高山。讀到這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思考,不少學生臉上露出為難的表情)師:“或許遇見了樹妖,或許遇見了泥潭,或許遇見了難以翻越的高山,或許大江大河攔在面前……”生1:“大尖哥、水社姐掉進了泥潭,幸虧他們倆抓住細長的樹枝才爬上來。”生2:“他們遇見了樹妖,被樹妖死死纏住,于是就給樹妖撓癢癢,樹妖忍不住了,放了他們倆。”……
思考:在引導學生通過對話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有效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在想象中訓練思維,在想象中盡享創造之樂。但是,很多學生在習作時平鋪直敘,除了沒有很好地留心周圍的人事物之外,不會思考與想象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其實,教材中不乏指導學生想象的例子。教師應該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空白”,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感悟文本的真諦,與文章主人公和作者進行情感的溝通。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緊抓文本主人公所經歷的“千辛萬苦”這一“空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當學生在想象中存在困難時,教師進行有效引導,學生豁然開朗。這樣,在師生對話中,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越發讓學生感受到了大尖哥、水社姐降服惡龍、拯救日月的決心,讓教學別有洞天。
二、在“空白”中讓學生多元評價
《人類的“老師”》教學片段:師:“大家讀讀課文的第三小節,這小節說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話說說嗎?”(生讀課文第三小節)生1:“人類仿照鳥兒發明了飛機,但是因為飛機速度不斷提高,于是發生了事故,于是,又從蜻蜓的身上得到了啟發,改進了設計,造出了許多性能優良的飛機。”師:“你能踴躍表達,非常好。大家看看,他的回答這么樣?”生2:“我覺得他雖然說出了這一段的意思,但是有點?嗦。”師:“是呀,概括段意,需要簡潔。還有誰說?”生3:“人類根據鳥兒設計了飛機,但是為了防止事故,又根據蜻蜓造出了許多性能優良的飛機。”生3:“還是有點?嗦,應該這樣說:‘人類根據鳥兒發明了飛機,并根據蜻蜓提高了性能。’”……
思考:閱讀教學應該從“一言堂”到“眾議院”,這應該成為所有教師的共識。然而,很多老師在語文課堂上,要么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要么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審判式的評價。雖然在評價的時候,對評價的語言和語氣方法等非常考究,但是,依舊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實,教師應該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評價自己,評價伙伴,評價老師,甚至評價教材。當然,這種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剝奪了學生評價的權利,在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該如何體現呢?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一改自己評價方式,引導學生評價同學。因為評價,學生更專注于同學的回答;因為評價,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交流。給學生評價的權利,他們會回報以精彩的點評。
三、在“空白”中讓學生賞圖拓展
《春筍》教學片段:師:“春筍被喚醒了,在陽光中歡笑著,在春雨中生長著。大家看屏幕(出示春筍圖),看一個一個的春筍,多可愛啊!它們看到了什么?”生1:“它們看見了小樹長出綠葉。”生2:“它們看到了草地上好看的花兒。”師:“真聰明,想得真好!還有嗎? ”生3:“它們看到了小朋友都穿上了春天的衣服。”……師:“它們聽到了什么呢?”生4:“它們聽到了小蜜蜂在嗡嗡地叫著。”生5:“它們聽到小鳥在嘰嘰喳喳的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