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化學工程的含義

化學工程的含義

時間:2023-08-24 17:17: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學工程的含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化學工程的含義

第1篇

關鍵詞:兩岸,化工術語,譯名,差異,成因

中圖分類號:H083;N04;TQ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5.010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n Translated Nam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District//SHAN Yu, XIANG Yany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ed nam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ientific term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nd causes for that. We also discuss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and solu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and present the ideas and ways to coordinate and standardize the translated names for scientific terms. We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nanimous translated names in both sides of Taiwan Straits, so as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nations, exte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strive for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Keywords: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translated names,differences,causes

收稿日期:2016-05-12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英語教學研究專項課題“后大學英語時代科技英語課程同時化轉向研究”(XJK014YYB008)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單宇(1977―),女,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科技翻譯、翻譯史。項艷艷(1993―),女,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科技翻譯。通信方式:。

引 言

近年來,海峽兩岸同胞在政治、經濟、科技以及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了頻繁和深入的交流,兩岸同源語言為兩岸溝通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兩岸漢字體系相同,海峽兩岸同胞基本能夠進行無障礙的口頭交流;另一方面,由于歷史、社會等原因,兩岸的語言文字和使用習慣存在著一些差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海峽兩岸需要進一步統一語言文字,以利于雙方的交流合作。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形勢下,英語作為世界上的通用語言,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語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祖國大陸和臺灣借鑒和采用了部分英語科技術語,但是兩岸對于同一個術語可能存在不同的譯名,進而影響了科技領域的對話和交流。

化學工程作為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化學工程包括“醫藥化工、輕工紡織、食品釀造、能源、電子信息、材料、冶金、汽車制造、軍工、環保及科教等相關行業領域”[1]。加強海峽兩岸在化工領域的合作,有利于促進兩岸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化學工程術語的譯名在海峽兩岸的差異具有一定的意義。

本篇論文的研究語料來自《海峽兩岸化學工程名詞》[2],此次研究運用統計學原理收集所需的語料。依次運用分層抽樣理論和隨機抽樣理論,總共抽取到17頁內容,共計622個英文化工術語,及其兩岸的對照譯名。(其中,由于同一個術語的譯名可能存在多種差異方式,因此全部譯名頻次為752。)

一 兩岸化學工程術語的譯名差異

通過分析本次研究的語料,作者發現兩岸化工術語的譯名差異體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用詞習慣的不同,譯法的不同,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不同以及誤譯的存在,這四個方面在譯名差異中的占比情況具體見圖1。

通過圖1可知,在本次研究的語料中,兩岸化工術語譯名相同的詞匯頻次占總頻次的68.3%,說明海峽兩岸化工術語的譯名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也進一步證實了此次研究的必要性。其中,22.2%的譯名差異是由于用詞習慣不同造成的,不同的譯法造成的譯名差異所占比重為5%,誤譯所占的比重為4%,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不同造成的差異為0.5%。

為了更加直觀地說明兩岸化工術語譯名的差異,作者對兩岸差異的分類、數量以及占比進行匯總,見表1。

(一) 繁簡字的差異

大陸地區使用簡體字,臺灣地區則使用繁體字,兩岸繁簡字使用的差異是化工術語譯名差異的一種體現。但是就一個術語的譯名而言,在分別使用繁簡字的情況下,二者只存在字形差異,其意思并不會產生任何變化。因此,本文將繁簡字的差異歸為“相同”這一類別。

在此次研究抽取的語料中,繁簡字的使用造成的差異總共為415次,占詞匯總頻次的55.3%(見表1)。這些數據表明,在化工術語中,大部分海峽兩岸譯名只存在繁簡字的差異。例如在翻譯ammoniasoda process時,大陸譯為“氨堿法”,臺灣譯為“氨|法”。但是由于簡體字與繁體字僅為字形上的差異,因此基本不會導致兩岸在此類領域的交流障礙。

(二) 用詞習慣的差異

在本次研究中,海峽兩岸用詞習慣上的不同,導致化工術語的譯名差異共出現165次,在總頻次中占比22.2%(見表1)。其中包括:一義多詞(多個詞表達同種意思)、一詞多義(一個詞包含不同類別的意思)、詞序不同、音譯用字不同、取詞的繁簡以及書面語口頭語的選擇不同。

1. 一義多詞

在漢語中,經常存在同義詞的情況,即多個詞表示同一種意思[3]。在研究海峽兩岸化工術語的譯名差異中,一義多詞造成102次差異,在總頻次中占比14%。例如barometric discharge pipe,大陸譯為“大氣排放管”,臺灣譯為“大馀判構堋薄

2. 一詞多義

在英語中,同一個單詞或短語經常具有不同的含義,這就導致兩岸譯者在翻譯時,由于使用習慣的不同,可能會選擇不同的意思。在本次研究中,由于一詞多義產生的譯名差異次數為2次,例如plasma在大陸和臺灣的譯名分別為“等離子體”和“{”。大陸取“離子正負電荷相等,整體上保持電中性”的含義,定名為“等離子體”;臺灣則取“血漿”之義,稱之為“電漿”[4]。同樣,大陸將isometric flowsheet譯為“等容流程圖”,臺灣則將其譯為“等距流程D”。isometric作為形容詞時,在字典中的解釋為“等容的;等角的;等距的;等體積的”。這說明一詞多義現象會導致兩岸譯名的差異。

3. 詞序的不同

海峽兩岸在表達相同意思的詞語時,存在詞序上的差異。在本次研究中,詞序不同造成的譯名差異次數為8次。例如,在翻譯measurement時,大陸使用“測量”,臺灣則使用“量y”。

4. 音譯用字的不同

本次研究是基于化工術語的譯名差異對照,因此,當采用音譯的方法時,英文單詞的不同發音方式,可能導致兩岸使用不同的漢語字詞。甚至在發音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下,由于使用習慣的原因,兩岸可能會使用同音字或者音近字,進而導致兩岸譯名的差異。例如,在翻譯Bernoulli equation時,兩岸使用音近字,大陸將其譯為“伯努利方程”,臺灣則譯為“白努利方程”。作者發現,對于英語單詞中的字母“r”和“l”,大陸將其譯為“爾”或“耳”,但是臺灣傾向于省略不譯。例如Boltzmann distribution在大陸的譯名為“玻耳茲曼分布”,臺灣的則為“波曼分選薄

5. 取詞繁簡的不同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在化工術語上,海峽兩岸的譯名存在用詞繁簡的差異,共出現38次,占比5.2%。例如glassy state一詞,臺灣譯為“玻璃B”,大陸譯為“玻璃態”。在化工術語的翻譯用詞上,大陸譯名更加簡短,臺灣譯名相對繁雜。

6. 書面語與口頭語的不同

黃金蓮[5]曾在其論文中提到相較于臺灣的譯名,大陸譯名更加“正式和書面化”,這是由“社會教育”所帶來的差異。大陸普通話追求“規范與正式”[6],臺灣的書面表達中則口頭語更多。例如臺灣將glass pipe and fitting譯為“玻璃管子及配件”,漢語的“管子”一詞帶有明顯的口語色彩。在翻譯pit時,大陸譯為“凹坑”,臺灣則譯為“槽,坑”,在漢語中,詞組比單個詞語的表達更為書面和正式化。由此說明在化工術語譯名方面,大陸地區更多采用書面化的表達,臺灣地區的譯名更具有口語化的特點。

(三)譯法的差異

在翻譯科技術語時,多種譯法的存在也會導致譯名差異。本次研究中的譯法差異體現在三個方面:直譯與意譯的差異、音譯與意譯的差異以及縮略語的差異。

1. 直譯與意譯的差異

在本次研究中,兩岸直譯與意譯的不同選擇造成的譯名差異次數為33次。相較于臺灣譯者,大陸譯者更多地采用直譯譯法。例如,在翻譯barometric leg時,大陸根據字面意思將其譯成“大氣腿”,臺灣則使用了更加通順的表達,即采用意譯的譯法,將其譯成“汗堋薄

2. 音譯與意譯的差異

兩岸譯者選擇音譯與意譯的不同,共造成了4次的譯名差異。其中,大陸音譯、臺灣意譯的差異出現3次;大陸意譯、臺灣音譯出現1次。例如oligoclase一詞,大陸采用音譯“奧長石”,臺灣使用意譯“{}L石”。但是在翻譯carnauba wax時,大陸使用意譯“巴西棕櫚蠟”,臺灣則使用音譯“卡拿巴”。

3. 縮略語的使用

縮略語作為一種常見的翻譯方法,在翻譯科技術語方面應用也十分廣泛。在本次研究中,縮略語使用的不同導致的化工術語譯名差異為2次。例如翻譯API hydrometer時,大陸地區直接采用源術語,將其譯為“API比重器”,臺灣地區則根據其意思,將其譯為“美u比重”。

(四) 誤譯的存在

在科技術語翻譯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陸或臺灣的譯名存在誤譯[7]。例如armature在大陸和臺灣的譯名分別為“電樞族”和“電小保但是armature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釋義為“a frame that is covered to make a figure”[8],“電樞族”的“族”在《現代漢語詞典》[9]中的解釋為“事物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一大類”,而armature本身并不具有此類含義,因此這屬于大陸版本的贅譯。在翻譯coumaroneindene resin時,臺灣譯為“苯并呋喃渲”,漏譯“indene(茚洌”一詞,這也同樣屬于誤譯。在譯例electrode中,《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解釋為“電極”[8],但是臺灣將其譯為“池”,意思存在明顯偏差。由此可見,大陸和臺灣的譯名中都存在化工術語的誤譯。

(五) 文言文與白話文使用的差異

謝槿在《臺灣地區國語詞匯與大陸詞匯的特色差異》[6]一文中指出,臺灣地區的書面表達形式具有濃厚的古文遺風,“之、于、其、者、何、亦”等文言詞出現頻率較高。這種文言詞的使用習慣,也影響了臺灣化工術語的譯名。例如臺灣地區將wave propagation譯成“波之韃ァ保將unsoaponified matter譯成“未皂化物”,大陸地區相對應的譯名分別為“波傳播”和“不皂化物”。在兩岸化工術語的譯名領域,相較大陸譯本而言,臺灣譯本帶有更濃的文言色彩。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異在本次研究中只出現4次,僅占總頻次的0.5%(見表1);由于兩岸都有深厚的文言文教育基礎,文言文與白話文所造成的譯名差異,不會導致兩岸認知上的障礙。

二 兩岸化工術語譯名差異的原因

(一) 語文政策

在海峽兩岸的社會大背景下,“大陸和臺灣分別采取了不同的語文政策”[6],大陸普通話追求“簡化與規范”,臺灣國語則“趨繁”。例如,大陸采用簡體漢字進行書寫,但是臺灣仍然沿用繁體漢字,這就導致兩岸化工術語譯名在繁簡字使用方面的差異。白話文成為的書面語言,臺灣則“書面表達形式具有濃厚的古文遺風”[6],由此造成兩岸化工術語譯名的文言與白話之別。兩岸采用不同的語文政策,并由此造成兩岸化工術語的譯名差異。

(二) 地域文化

臺灣地區與大陸的福建省僅有一峽之隔,深受中國南方文化的熏陶。大陸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以北方地區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所以大陸地區保有更多的北方文化特色[10]。劉青和溫昌斌也提到“大陸普通話具有更多的中原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重實踐理性色彩,臺灣國語則明顯表現出南方文化所具有的感性色彩”[11]。因此,在進行書面表達時,這種地域文化上的差異得以彰顯。在翻譯化工術語時,大陸更偏向于使用概念性的詞,臺灣則傾向于具體的詞。例如,在翻譯municipal waste時,大陸地區將其譯為“城市垃圾”,臺灣則譯為“城市U物”。“垃圾”是一個抽象和概念化的詞,但是“U物”這個名詞則清楚體現了事物的性質和狀態。在理性思維的潛移默化中,大陸譯者更傾向于直譯的方式;而臺灣譯者在感性思維的影響下,更多地使用意譯。

由于歷史原因,且與日本距離較近,交流也較為頻繁,臺灣地區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對臺灣國語影響最大的外族語言即為日語,臺灣地區因此存在許多的“日源詞匯”[6],例如“中古”(舊的)、“次長”(副部長)等。同樣,日語詞匯的滲透也體現在化工術語領域,例如,臺灣將catalyst譯為“|媒”,大陸則譯為“催化劑”,“|媒”一詞正是臺灣的日源音譯詞。

(三) 術語政策

科技交流,日益頻繁。術語數量,突飛猛增。知識爆炸、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引發我們思考一個新的問題:術語應當民族化還是國際化?“術語民族化”就是使術語適應本族語言,創造有本國特色的詞匯。“術語國際化”就是使術語隨同世界通用的說法,不造本國獨用的詞匯。“術語民族化”,基本意譯,盡量不用音譯。一方面,意譯術語更容易跟本國詞匯格式“歸化”,因為只需學習一個新詞,并非一種新的詞匯格式,因而更加易學、易懂、易記。

臺灣地區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政策受到日本和美國的影響較大,與國際社會的接軌程度更深,因此更多地采用音譯的方式,即推行“術語國際化”的政策,例如臺灣將carnauba wax音譯為“卡拿巴”,大陸意譯為“巴西棕櫚蠟”。同時,隨著祖國大陸1978年改革開放國策的推行,大陸與國際社會積極交流,活躍于全球化的發展浪潮之中,正在適度踐行“術語國際化”的政策,創造出一些新詞,例如大陸對pyrazolone dye的翻譯為“吡唑啉酮染料”,其中的“吡唑啉酮”即為根據源術語發音所創造的漢語新詞。這些漢字新詞的出現一方面豐富了漢語詞匯,另一方面增加了漢語使用難度。

三 結 語

通過本次研究,筆者發現,海峽兩岸化學工程術語的部分譯名存在差異,但是只有一詞多義以及誤譯的存在會阻礙兩岸在化工領域的理解、交流與合作。對于兩岸化工術語的譯名差異問題,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前主任路甬祥先生在為《海峽兩岸科技名詞對照本》作序時提出“老詞老辦法,新詞新辦法”。其具體內容為“對于兩岸已各自公布、約定俗成的科技名詞以對照為主,逐步取得統一;對于新產生的名詞,則爭取及早在協商的基礎上,共同定名,避免以后再行對照”,“在兩岸專家的及時溝通、協商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和一致,兩岸及時公布”[3]。

同時,海峽兩岸應該始終堅持“術語民族化”的政策,在“術語民族化”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體現“術語國際化”的元素。魏向清[12]提出在翻譯術語時,既要重視原語術語的內涵,同時也要注重譯入語文化中讀者的接受度。一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使用本國語言中的“等價術語”;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崇尚“國際化元素”。因此,在翻譯術語時,基于傳播原語術語內涵的原則,首先要尋找本國語言中可對應詞語,其次,需要借用外來詞語時,應在堅持“民族化”的前提下,對術語進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本國語言的特點,促進“術語學科的可持續發展”[13]。海峽兩岸應該在堅持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融入國際一體化的趨勢中,提升漢語語言民族凝聚力,凸顯漢語語言張力,力爭漢語國際話語權。

因此,兩岸專家學者以及相關部門應在堅持“術語民族化”和“術語國際化”的前提下,按照“老詞老辦法,新詞新辦法”的原則,盡早實現兩岸化工術語譯名的全部對照、訂正以及統一,以促進兩岸化工領域的深入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胡兵,徐寶明.省屬高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與課程體系構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2(5):22-24.

[2] 海峽兩岸化學工程名詞工作委員會.海峽兩岸化學工程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50.

[3] 周其煥.為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名詞統一對照而努力[J].科技術語研究,2006(1):58-60.

[4] 趙凱華.幾個沿用已久但譯名不當的物理學名詞[J].科技術語研究,2003(1):12-13.

[5] 黃金蓮.就兩岸科技術語譯名差異談讀者的選擇[J].考試周刊,2010(2):146-147.

[6] 謝槿.臺灣地區國語詞匯與大陸詞匯的特色差異[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08-111.

[7] 范武邱,胡健.海峽兩岸軍事術語翻譯差異及原因探析[J].上海翻譯,2015(4):29-33.

[8] Hornby A S.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8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738.

[10] 蔣有經.海峽兩岸漢語詞匯的差異及其原因[J].集美大學學報,2006(3):31-37.

[11] 劉青,溫昌斌.海峽兩岸科技名詞差異問題分析與試解[J].中國科技術語,2008(3):65-69.

第2篇

關鍵詞:化工自動化控制應用發展問題對策

1.前言

化工生產自動化指的是在原有的生產設備中,再加入一些合理的自動化裝置,從而代替了操作人員的直接生產,節省了大量勞動資源,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通過這種自動化裝置進而管理化工生產的方式,就是化工生產自動化,也可以簡化為化工自動化。

2.化工自動化控制的含義

早在二十世紀5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自動化,其中早期的自動化主要包含檢測與控制兩個內容。但是,經過長期的發展,將自動化檢測和控制看作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事實上,化工生產控制指的是如何在化工生產過程中更好的應用控制理論,主要包含分析自動化系統、自動化系統的運行與實施等。

3.化工自動化控制的現狀和發展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自動化儀表正在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智能化儀表實現了數字化、小型化、輕量化,但是,發展轉變最大的就是實現了信號傳遞,也就是說化工自動化使用了現場總線技術,這樣一來,將傳統的模擬量信號轉變為具有編碼功能的數字量。化工自動化控制技術涉及到很多的現代技術,例如:控制理論技術、儀表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從而對化工生產實現檢測、控制、管理等目的,最終增加化工產量、減少消耗、生產高質量的產品的技術。化工自動化控制技術主要有三大系統組成,即化工自動化軟件、硬件、應用系統。現如今,化工自動化控制成為制造行業中的最重要的技術,通過此技術可以有效的解決化工生產中出現的問題。現如今,當前我國化工自動化控制發展大部分都是從國外引進先進的設備,在投入使用一段時間后,根據企業的特點進行再次開發與利用。

4.區別化工自動化控制和一般控制的方法

4.1動態法

在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將多種工藝所需要的平衡狀態看作是穩態。在化工企業生產達到穩態時,如果出現干擾,那么控制變量就會發生偏離,原理穩態,但是,通過設備中的控制裝置使控制變量又會逐漸回到穩態。我們將受干擾后偏離穩態又很快回到穩態的過程叫做動態過程。通常情況下,這個回復過程是震蕩式的,可以使控制變量回復到原來的初始狀態,同時也可以將控制變量回復到另一個新的穩定狀態。現如今,大多數化工生產設備都是根據預測可能會出現偏離的動態條件來設計的,并不是所有的都根據穩態來計算設計的。

4.2反饋法

化工自動化控制的效果與發展是和信息反饋有著很大的關系的。在自動化控制系統中,在控制器采集到控制信號時,如果可以將預期的控制效果信息又傳送到控制器,從而進行信息數據比較,進而控制器決定下一步該怎樣進行校正,我們把控制預期效果信息又重新傳送到控制器的過程稱之為反饋。反饋是提高控制質量的最有效的措施,通過改變反饋信息的大小、規律等,將會產生不同的控制效果,有時也可以將不穩定的系統經過調節、轉變為控制質量最佳的穩定系統。因此,將反饋看成是整體控制系統最主要的一部分。

5.提高化工自動化控制水平的有效措施

5.1質量控制參數要合理選擇

在試驗生產過程中,必須要選擇質量較好的控制屬性與指標。但是,對于化工企業來說,參數大多數都不是統一、規劃的,大多數都呈個分布的。通常情況下,參數都符合正態分布,那么我們就可以選用正態分布的理論好姿勢來描述化工自動化控制的各項指標。

5.2采用預防式質量控制管理模式

在主顯示器上接收數據信息,并且可以繪制出相應的質量控制圖,當發現系統出現問題時,就應該立即產生警報,通知有關人員要及時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此模式就是與方式的質量控制管理模式,而且這也是最常見的質量控制模式。化工自動化控制管理目標是要獲得穩定的可靠產品。一旦質量控制效果不好,那么生產的產品也就不符合要求,所以,必須重新就行加工,結果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然而,如果質量控制效果良好,那么就會使化工企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而生產成本也就相應的會減少。

6.化工自動化控制存在的問題和有效的解決對策

6.1模型通用性能較差

現如今,開發的各種模型都是根據某些大型企業的生產裝置來開發的,但是,由于我國化工企業生產工藝流程的多樣性,使得現有的模型通用性能非常差,得不到廣泛的推廣和使用。

6.2產品化能力非常差

產品化能力較差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對現有生產模型與技術進行優化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與人力資源,通常情況下,要求研究人員應該具備足夠的科研實力,然而,卻缺少足夠的產品優化資金;另一方面,將學歷很高的研究人員都安排到開發產品化程序工作中,沒有合理的分配人力資源,浪費了更多的人力資源。

6.3加強技術與應用技術研究

在未來的化工企業發展中,要將工作重點放在應用技術與新技術的研究過程中,從而實現化工企業的經濟增長。而且,在化工生產中還要大量運用信息技術。現如今,流程模擬、生產優化技術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6.4使用最先進的控制系統

現如今,大多數化工企業仍然使用的是傳統的控制系統,PID控制技術的使用占90%,可以說,裝置的潛能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所以,要大力推廣和使用流程模擬和生產優化技術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應用技術。

7.結束語

總體來說,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化工自動化控制也會發展越來越迅速,信息化的化工生產將成為人們研究的最終目標。由此看來,化工自動化控制技術非常重要。

第3篇

[論文關鍵詞] 高職院校 冶金工程 專業英語 

[論文摘要] 編寫適應高職院校冶金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特點的教材是培養學生專業外語綜合能力的基礎。教材必須反映出專業英語交叉學科的特點,符合冶金技術發展的方向和學生應用的需要。 

高職院校冶金工程專業學生培養外語能力的要求,開展冶金工程專業為了達到英語教學的需要,必須編寫適應高職院校冶金工程專業特點的專業英語教材。 

一、教材必須反映英語教學的共性以公共英語的思路編寫突出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的綜合能力,進行聽、說、讀、寫、譯等五個方面的訓練。必須轉變以往專業英語教材編寫過程中,重閱讀、重翻譯的思路;把專業英語按照公共英語的教學思路來進行編寫,從詞匯、句法、文法三個方面入手,利用專業英語的教材,來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英語能力。明確專業英語教學的定位——特殊范圍內的英語教學的兩層含義。首先,是英語教學;其次是介紹的內容是有關冶金工程的內容英語教學。即英語教學是共性,專業英語教學是個性。教材的構成應用以下幾個部分組成:正文、詞匯表、詞匯練習、句法練習、翻譯、應用文訓練等。 

二、教材必須反映冶金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 

冶金工程專業英語的教材要反映出冶金基本單元操作,冶金過程中所涉及到其它學科的知識——如環保、經濟指標評價、冶金過程的發展歷史、冶金設備、典型金屬的冶金原理及提取工藝和流程。緊緊抓住專業詞匯的學習、訓練這條主線,使學生能夠通過專業英語的學習和訓練,初步建立起用專業英語這一工具進行專業溝通的能力。 

三、教材必須適應高職院校特點,拓展學生知識面 

教材必須適應高職院校寬口徑,重能力培養的特點,從“大冶金”的思路出發,教學內容要根據市場對冶金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和冶金技術發展的趨勢來進行編寫。做到“一進一退”來編寫教材。“一進”是指教材應延伸到采礦、選礦部分,了解采礦、選礦的基礎知識。“一退”是指還冶金工程材料科學分支的本來面目,介紹物理冶金及新材料研究與應用的相關內容。使學生通過專業英語的學習了解冶金技術的新進展及采選礦基礎知識、材料科學的最新動態,拓寬知識面。 

四、教材必須適應學生需要,培養學生專業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根據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就業及工作中的實際需要,教材應突出對學生專業語實際應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即突出應用之訓練及常用交流方式的介紹。 

按照先讀后寫,先聽后說的思路來進行學生專業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由學習模仿——應用的模式來重點培養以下幾項能力——撰寫英文摘要、寫推薦信、求職信、會議常用發言、模擬求職對話。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應用是學習的動力。學生一旦體會到能從冶金專業外語的學習中獲益,便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專業英語的教學。 

五、教材內容必須適中,符合高職冶金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 

根據我校冶金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應該在12~15單元,每單元可由a、b、c、d四篇文章組成,其中a、b兩篇文章可作為精讀材料;c、d兩篇作為補充的閱讀材料。這樣既保證了教學,又可使學生有一定地自主學習的余地。使課堂的精講多練與學生課余的自主學習相結合,形成冶金專業英語教學的良性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六、結束語 

高職院校冶金工程專業英語教材的編寫,只要把握好專業英語,專業與英語交叉的特點,根據高職教育要才培養模式,反映學生的實際需求,內容適中;就能更好地適應專業英語的教學要求,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欒國顏.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英語教學探討與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1). 

[2]韓紅.對專業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08,(29). 

[3]胡仲禹.淺談化學類專業英語的教學[j].南昌高專學報,2005,(2). 

[4]孫濤,張瑩.高職專業英語教學方法談[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3). 

[5]張世云.專業英語教材建設的框架構想[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 

第4篇

關鍵詞:1+1+1 合作辦學 辦學模式

在學校這兩年的國家示范校的建設中,“對口支援興山縣職教中心”是示范校建設的一個特色子項目,該職教中心位于湖北省,是三峽庫區一個典型的山區中職學校,具有山區偏遠學校的特征。但該校辦得較好,是庫區中一個較為優秀的中職學校。筆者學校援助這樣一所學校,應該從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進行,是擺在學校面前的一道難題。學校經過調研,除從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和課程建設、信息化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研究外,與該職教中心開展“1+1+1合作辦學模式”成為該次援助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1+1+1合作辦學模式”的含義

1.目前已有的“1+1+1合作辦學模式”

隨著教育的發展,辦學模式多樣化、多元化,根據不同的需要,出現了不同的辦學模式,中職教育的“1+1+1辦學模式”同時應運而生。并且“1+1+1辦學模式”也出現了較多的類型,目前主要有如下四種類型。

一是學生第一年在校學習理論,第二年到企業見習實訓,第三年留企業帶薪頂崗實習,如益陽市一職。

二是學生第一年在分校學習理論,第二年到學校本部學習,第三年到企業實習,如浙江奉化市技工學校,吉林機電工程學校,浙江省金華九峰職校。

三是學生第一年在學校學習,第二年到企業實習,第三年再到學校學習,如海南省旅游學校。

四是學生第一年在校學習基礎理論,第二年在醫院臨床教學,第三年實習,如湖北職院醫學分院。

這些類型的主要特點均是按時間“年”為單位來劃分的“1+1+1”。

2.本文“1+1+1合作辦學模式”的含義

本文“1+1+1合作辦學模式”指的是:一個較為發達地區的較為先進的職業學校在援助一個較為偏遠、欠發達地區的職業學校時,采取第一年在被援學校學習基礎課程和練習技能基本功,第二年到援助學校繼續完成專業學習和職業技能訓練,完成學業,第三年由援助學校負責組織頂崗實習,學生的就業安排由兩校共同研究決定的模式。該模式的特點是:“1+1+1”仍是按時間段劃分,兩校存在著援助與被援關系,合作辦學。

二、“1+1+1合作辦學模式”的價值與功能

1.能以較快的速度幫助偏遠、欠發達地區的中職學校培養當地急需的技能人才

偏遠、欠發達地區的職業學校有某些沒開設、但可以培養當地急需技能人才的專業,學校想開設,但由于學校師資、設備的欠缺而無法開設,而師資、設備又難以完成建設,在這種情況下,“1+1+1合作辦學模式”可以幫助這些學校解決相關問題。采取該模式,學生第一年在被援學校學習基礎,開展基本實習訓練;專業的重點知識、技能要求高的訓練則安排在援助學校進行。這樣被援學校不需要一次性培養完整的專業老師,專業老師的培養可以分階段、分步驟進行。實訓設備的建設是同樣的道理,被援學校首先只要建設基礎的實訓設施、設備,建設時間快,經費投入少。所以該模式能夠使這些學校在短時間內、分階段的建設所需要的專業,能夠較快地為當地培養急需的技能人才。

2.能充分發揮發達地區先進職業學校的資源優勢

發達地區較為先進的職業學校無論在基礎設施、實訓條件、專業建設、課程資源、師資隊伍等方面都有明顯優勢。采用“1+1+1合作辦學模式”能夠使這些資源優勢得到更充分地應用和發揮,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特別是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設計、課件等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

3.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發達地區先進的職業學校教學理念較為先進,具有上述資源優勢,采用“1+1+1合作辦學模式”,在制定被援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時可以將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輸入其中,并綜合兩校的特點和優勢,制訂一個更為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第二年學生到援校學習,在比被援學校更好的條件下,學生能夠學到較為先進、更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4.有利于較快地扶持被援學校及實現其長遠發展

“1+1+1合作辦學模式”對被援學校可以分階段建設,這就使援助切入快,有利于以較快的速度援助。同樣,正是因為分階段、分步驟的建設,使兩個學校的援助關系將保持得更為長久,有利于兩個學校長時期的交流、互訪和學習。并且在該模式開展的同時,兩校可以開展其他教育教學方面的援助和交流,有利于實現被援助學校的長遠發展。

5.有利于被援學校新專業的建設

被援學校要建設一個新專業,往往在師資、設施設備上存在較大的難度,特別是機械類專業,需要較多設備投入,難度更大。通過“1+1+1合作辦學模式”,被援學校師資建設、設施設備的建設可以分階段、分年度進行,建設的進度可以控制在被援助學校的能力范圍之內。人才培養方案由援助學校設計之后雙方進行研究,這比被援學校單獨開發容易得多,也更科學合理。實行該模式辦學幾年后,被援學校師資可以培養出來了,設備也建起來了,整個專業自然就建設起來了,合作辦學和專業建設兩不誤。并且,這樣建起來的專業比被援學校單獨建設將更為合理、更為科學。

6.有利于兩校共同發展

“1+1+1合作辦學模式”能夠使被援學校得到援助,取得較快和較大的發展,獲得較好的利益。然而,利益的獲得不光在被援學校,援助學校同樣能獲得一定的利益。目前,城市學生生源數量下降較快、幅度較大,生源較難滿足城市學校的規模。該模式實際上也彌補了援助學校生源的不足,并且,縣級職教中心在生源方面有其獨特的地域優勢,正好有利于援助學校。同時,每一個學校都有其特點和特色,各有所長,開展該模式后,被援學校得到了援助,援助學校同樣可以學到其長,兩校交流,優勢互補。“1+1+1合作辦學”,是一種典型的“雙贏”模式。

三、“1+1+1合作辦學模式”建設中應注意的工作

1.必須建立一個科學的組織機構

建立一個科學的組織機構是“1+1+1合作辦學模式”的基礎和保障。組織機構建立應當注意:機構必須是兩校共同參與,必須有兩校的校領導牽頭;應由精通專業、協調能力強、扎實工作的專家具體負責;成員應是專業的專家,能吃苦耐勞,善于助人。

2.人才培養方案必須科學合理

人才培養方案是該模式辦學的關鍵,沒有一個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不出合格技能人才的,特別是跨地較遠的兩校。即使援助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再好,也切不能照搬。

制定該人才培養方案首先必須結合被援學校的實際,要考慮該校的師資、積累下來的學校文化、學校特點,考慮學校的實力和現狀,專業建設的進度等,設計該校第一年的教學課程及設置,設計整體人才培養方案。其次,還要考慮區域的特點,區域對技能人才的要求,按照要求來設置技能項目和課程。再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當由援助學校設計,但必須經過兩校充分的討論、調整和確定。只有這樣,才合理科學,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最后,每一屆的人才培養方案必須認真調整,一是要根據被援學校專業建設的情況,二是根據第一屆的教學實施情況,三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等來調整和設計。

3.被援學校必須建設適當的實訓設施

“1+1+1合作模式”辦學,只在被援學校學習一年,被援學校是否可以不讓學生進行技能訓練、不建實訓設施,答案是否定的。學生只有兩年在校學習的時間,若第一年只學文化、第二年才學技能,根據目前多年來的經驗,是培養不出符合企業要求的技能人才的,即第一年必須開設技能課。所以,被援學校必須要進行專業實訓設施建設。只是該實訓場地、設施的建設,不一定要達到援助學校一樣的水平,它可以根據學校的情況、根據當地人才的需求,第一年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可以只安排專業的基礎實訓。而人才培養方案中,援助學校的第二年學習要按此進行認真的調整和設計,以達到專業的培養目標。

4.被援學校必須重視師資隊伍建設

同理,被援學校不進行師資隊伍建設是不行的。該模式的第一年不能只教學生文化知識,而是應該教學生相關的專業知識、練相關的技能,只是專業和技能課可以比援助學校的淺一點;深一些、難一些的可以安排在援助學校補上來。因此,被援助學校必須要開展師資隊伍建設,要培養專業基礎課、基本的專業課和技能課老師,并且,最好是能夠培養出雙師型教師,只是首先在專業的程度和技能的水平上要求可以低一點。然而,這樣的師資隊伍建設比被援學校單獨建設該專業來得簡單、來得快。

5.上級組織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教學工作以及規律,中職學校一般都較忙,特別是辦得較好的學校更是如此。合作辦學的兩校,有時還處在兩省,有的相隔很遠,或在邊遠山區,交通不便。因此,兩校、兩地(或兩省)的教育主管部門要關心、支持該“1+1+1合作辦學模式”,要為該模式的學校“牽線搭橋”,并創造一定的外部環境,為教學、專業的申報和建設中出現的相關問題給予幫助和解決,以及給被援學校以相關經費支持,以使“1+1+1合作模式”順利進行。

四、小結

第5篇

關鍵詞:油田安全;環保意識;管理措施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油田管理工作是否能順利開展下去,安全管理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樹立油田安全環保管理意識,重視安全環保管理工作對于管理油田大有幫助。

1油田安全環保管理中的不足

現階段,盡管我國油田按照國家的各項規定與要求來開展安全環保管理工作,但是在油田安全環保管理中仍然存在著不足,具體的不足表現如下:

1.1缺乏完整的管理責任機制

當前,我國油田并沒有嚴格貫徹、落實管理責任機制,部分負責人缺乏對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重視檢查工作,僅僅是依據工程提出表面上的意見,并沒有深入了解施工單位,同時他們對施工單位的資質也缺乏準確的認識。除此之外,部分負責人所提出的意見缺乏目的性、針對性,尤其沒有將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油田中有部分職工出生60、70年代,他們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安全意識欠佳,但是油田單位并不去定期培訓這部分員工,從而導致這些員工在實際工作缺乏對自身責任、安全工作的認識。

1.2忽視安全隱患項目

每個油田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安全隱患的項目,但是油田的負責人卻忽視了潛在的安全隱患項目,甚至有些油田仍然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的機械設備。還有就是,有些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遠遠超過了說明書上標明的年限,但是油田單位并不報廢這些陳舊的機械設備,增加了油田工作的危險系數。

1.3缺乏安全采油的專業技術

所謂采油安全專業技術是指為了控制與消除各種潛在的不安全因素,針對勞動環境、機具設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而采取的一系列技術措施。采油人員要配帶工裝、手套等基本的個人防用品,做好安全防護。在開采過程中,采油人員的操作存在著錯誤,還有極少部分采油人員的專業技術存在欠缺,從而影響到油田的安全性。

1.4忽視對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的管理

在存放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的時候,相關人員并沒有做到分類存放。由于存放的不合理,這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安全隱患。

2加強油田安全環保管理的措施

2.1做好宣傳工作,增強人員的安全環保意識

從本質上來講,員工自身安全意識薄弱嚴重影響到油田單位的發展。油田單位要想得以長遠發展下去,其將環保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宣傳工作,潛移默化中增強員工的安全環保意識。宣傳工作的開展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要有間斷、有規律的進行,從而才能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宣傳不能僅僅停留在紙上,也要通過口頭宣傳,讓每位員工對安全環保管理有了全面的認識。

2.2健全管理機制,消除安全隱患

在油田單位發展過程中,管理機制是關鍵。如果缺乏合理的、科學的管理機制,這勢必會影響到工程氛圍,還會影響到工程進程。當管理機制正式問世之后,油田單位會按照相關的規定來開展工作,這從源頭上保證了油田單位的安全生產。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監管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解“監管”時,我們可以將其視為“監督”和“管理”這兩層含義。所謂“監督”針對于生產的各個環節的潛在問題;所謂“管理”是確保生產各個環節的順利開展。只有將“監督”和“管理”全面落實到生產工作,這可以消除潛在的安全風險、當前,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油田單位不能完全沿用傳統、落后的管理體制,否則會進入固步自封的境地。鑒于此,油田單位要創新管理機制,確保管理機制向著現代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另外,在健全管理機制的同時,要構建安全長效機制,確保油田安全環保工作的順利進行。油田單位還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定期檢查機械設備,換掉超年限的設備,保證機械設備的安全工作。另外,要嚴格落實淘汰制度,堅決淘汰存在安全隱患的老設備與舊設備,將安全生產要求作為基礎,讓各個生產環節得以安全、順利的進行下去。

2.3定期培訓員工,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

在開展培訓活動的時候,油田單位要明確培訓內容。通常情況下,培訓內容既要包括安全環保這一部分,還要包括專業技能這一部分。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培訓老師要專門講解安全的重要性,讓員工從心底里真正認識到安全環保的要點。另外,培訓老師要講解與技術相關的知識,拓寬員工的知識面,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讓他們能輕而易舉的克服工作中所遇到的技術問題。

3結語

在油田的發展中,安全環保管理工作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旦油田安全環保管理工作做得不好,那么會影響到油田單位的經濟效益。為此,油田單位要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在安全環保管理中所遇到的問題,并且尋找的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推動油田單位的長遠發展。

作者:代小寧 單位:遼河油田沈陽采油廠物資供應站

參考文獻:

[1]米秀峰.關于加強油田安全環保管理的意識和措施研究[J].化工管理,2014(32)

第6篇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口譯教學;口譯技能

一、引言

口譯是一種即席性很強的語言符號轉碼活動,“就是將一種語言所講的意思當場準確、及時地用另一種語言再現出來……達到‘準、順、快’,即忠實、通順、及時”①。口譯的過程可以概括為:原語輸入解碼記憶編碼譯語輸出。口譯質量的好壞取決于譯員本身的綜合素質以及對以上幾個環節的熟練駕馭。仲偉和用下面的公式加以概括:KI (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ation ) = KL ( Knowledge for Language ) + EK ( Encyclopedic Knowledge ) + S ( P + SP) ( Presentation Skill)②。口譯與經貿、科技知識息息相關,因此“準”是衡量口譯質量的重要標準。英語專業學生因其專業限制無法滿足各行各業對口譯人才的需求,而具有一定口譯能力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備受青睞。如何結合時代特點和社會的需求在非英語專業學生中開設口譯課,系統有序地培養口譯人才,便給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二、口譯理論基礎

1.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在語言理解階段,對確定口頭語言的意義至關重要。Chiang, C.S.& P. Dunkel③和Schmidt-Rinehart④證明背景知識有助于二語聽力理解。在口譯中,能影響翻譯者對信息的注意和記憶,幫助譯者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推理并最終提高譯者對信息的處理速度。用背景知識和語篇知識推測和提取意義,即把聽到的語言信息與長期記憶中的說明性知識聯系起來,使他們之間建立和諧與匹配,進而進行解碼。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⑤,較豐富的背景知識為吸收新輸入的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所以譯者對輸入的新信息特別敏感,注意力也就容易集中。當大腦中的相關背景知識與輸入信息之間建立起和諧匹配時,譯者便實現了對輸入信息的解碼,并容易記住話語的要點。具有背景知識,譯者有時不必細究輸入信息中某個單詞的意義或某個話語的語法結構,便可進行合理推導、預測并達到理解的目的,繼而加速在口譯過程中的信息處理速度。

在教學工作中有很多建立背景知識的方法:首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強化學生已有知識,幫助吸取新知識。其次,利用多媒體手段加大輸入、強化輸出。除了必需的聽說課,我們對非英語專業學生所熟悉的話題、掌握的詞匯量等進行調查,依據調查結果,選定相關內容,如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響、故事片等。

所有這些內容必須涵蓋典型的詞匯、語法、語言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斷鞏固提高,建立起口譯所需的背景知識。

2.行為主義心理學

J.B. Watson⑥根據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創立了行為主義心理學,他認為:刺激形成條件反應,強化是形成條件反射的基本條件。B. F. Skinner⑦發展了他的學說,操作性條件反射成為新行為主義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使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刺激)型( Simulation);與操作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人

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是作用于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它可以塑造新行為,人類更大范圍的行為類型是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過程獲得的。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斯金納認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充當消極聽眾,沒有機會普遍地、經常地做出積極反應。

口譯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多項任務并行處理的過程,涉及到注意力分配和能力分配的問題,具體到聽、分析、翻譯和表達,是一系列行為能力的綜合表現。這些行為能力均受一定因素制約。語言的強化練習(即口譯)和良性刺激,使學生形成運用語言的操作性反射,從而取得一定程度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大多數學生善于聽而羞于說。我們應當鼓勵學生不斷進行口譯練習,克服心理障礙,使其養成口譯技能。“技能是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一種活動方式或心智活動方式,它是通過練習完成的。”⑧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如下方式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形成操作性反射:先讓學生上講臺,背誦一些指定的內容。他們會經歷一個從結巴到流利的過程。習慣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從口譯單句練習開始,過渡到段落翻譯,再到較短的篇章翻譯訓練。這些都是對指定的內容進行操作,旨在對已知內容作聽說譯的綜合訓練。課堂教學形式活潑多樣:師生對譯,學生之間相互翻譯,組與組之間進行口譯比賽、角色分譯等,既可在課堂完成,也可通過多媒體網絡完成。學生能較快適應這種操作方式。

3.交際語言測試理論

Bachman根據交際教學法在他書中(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提出了交際語言測試理論。他的測試對象是語言學習者。他把交際語言能力分為了三大部分: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以及心理生理機制( psychophysical mechanisms)⑨。語言能力包括傳統的詞匯、語法、句法、語用等方面的習得,這一點在語言教學,尤其是外語教學上是最基礎的。而策略能力是人們的策略――或者說是腦力,在外語的運用和交際中得以體現。它是語言交際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人腦對話語活動的修正,他對交際活動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所謂心理生理機制,其實就是人對音頻信號的接收、轉化、制造、發送等心理和生理的能力。交際是動態的過程,重要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語言的交際性能。口譯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實現語言的交際功能,充分考慮到語言之外的東西,例如文化差異、背景差異等方面,避免直譯硬譯,減少誤會。

三、非英語專業口譯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非英語專業口譯教學的必要性

學科間差異的增大和學科研究的深入對口譯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英語專業的課程設計側重語言基本功和語言文學知識,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口譯過程中,正確理解專業很強的術語或語句含義并找到相應的英語表達絕非易事。因此,在幾乎無暇思考的口譯過程中,究竟有多少重要信息流失、被誤譯或不得已被歪曲,在許多情況下是無可考證的,這必然會影響口譯的質量,甚至帶來嚴重后果。2004年6月高教司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質,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⑩。針對上述現狀和社會對口譯人才的迫切需求,非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學應由傳統的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筆)譯技能擴展到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和口譯技能。

2.非英語專業口譯教學的可行性

首先,我國的幼兒英語事業正在蓬勃發展,小學普遍在三年級就開設了英語課,初、高中的英語教學業在傳統的語法――翻譯的基礎上融入交際法的教學思路,為大學英語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全國非英語專業四、六級統考和近幾年逐步推行的口語考試都說明大學英語教學在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方面獲得了很大成效,對教學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中學生的弱項――聽力及口語也由于考試要求的逐步增加而有了穩步的提高,盡管課時有限,學生對聽說的重視程度及實際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在教學方面,許多老師在授課中增加了英語講解的比例,這為口譯教學提供了可能性。

再次,專業英語或專門用途英語(常縮寫為ESP)的逐步普及將大大帶動口譯教學。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專業閱讀階段實施方案規定》,非英語專業三四年級學生應“……提高閱讀和翻譯英語科技資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所需的信息。”這是在基礎英語學習上的突破,學生在掌握一定專業詞匯和表達的基礎上,會感到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和信心。陳莉萍B11指出,“外語+專業知識”“外語+專業方向”“外語+專業”“專業+外語”等是目前正在試驗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21世紀復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指出英語專業的學生只是ESP學習者的一小部分,更大一部分來自非英語專業。而相比較而言,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結合英語深入專業知識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多媒體手段的應用為口譯教學提供了

便利條件。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ning)已擴展到外語教學的各個方面,不僅涉及教育技術和手段,還涉及教學模式、方式和方法,乃至教育、教學思想和理論。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等理論為計算機在教學中的運用奠定了基礎。多媒體教學因其手段的先進性、高效性,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廣泛性,對場景模擬的真實性、現場性,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學習的方便性,超越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等優點,逐漸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這些條件讓我們為培養涉外型、應用型,尤其是具有一定口譯能力的非英語專業人才成為可能。

四、教學實驗過程與效果

1.教學實驗過程

2005年9月開始,我們對8個新入學的班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對比教學實驗,步驟如下:

首先,選8個班級,分別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化學工程及工藝、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每個專業有兩個平行班。我們對這些學生進行了英語入學考試,同專業兩個班級的英語成績基本持平。然后又對他們進行有關口譯問卷調查,發放300份,收回300份,結果顯示:認為口譯在以后工作中很重要的占88%,認為口譯訓練有助于提高聽說譯能力的占95%;認為大學期間有必要進行口譯訓練的為89%;認為對已知內容進行口譯的最大障礙是:心理原因為46%,不會譯為54%(其中聽不懂為29%,說不出為20%,其他為5%)。我們從8個班中的每兩個同專業班中隨機抽選一個班(共4個班)作為實驗班,另五個班作為對比班。以兩學年為實驗期。根據所用教材、專業特色和學生特點以及今后的就業可能,靈活制定了口譯教學內容,做到了既不脫離教材,又和專業掛鉤,以點帶面,大家共同提高。此外,科學地安排研究步驟:以每學期、一年和二年時間作為研究效果的測試階段。在實驗班與對照班之間展開橫向比較以及同一班級不同階段進行縱向比較,對其口譯和綜合能力的測試進行數據對比研究。

實驗操作如下:①背誦和模仿。實驗開始階段以背誦為主,內容主要從精讀和視聽說課文中(配有磁帶和視聽材料)抽取,讓學生背誦時模仿標準的語音語調,作為必須完成的任務,且與平時成績掛鉤,刺激學生操練英語。班級分成若干個語言小組,并由組長負責監督與記錄每次布置的背誦情況,上課時花大約10分鐘進行抽查,適當地糾正他們的語音語調。這一環節把聽說和精讀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建立背景知識,臺上臺下背誦可克服心理障礙,模仿可解決聽說問題。②口譯簡單的句、段(均為指定內容)。選擇的內容涵蓋一些典型的詞匯、語法和其他語言文化知識,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用聽說方式表達語言,并初步了解口譯技巧。口譯內容在課內或在語言小組完成。老師定期檢查,并根據學生個體進步狀況調整訓練計劃。③口譯短小篇章(這不是指定內容,但與本專業相關,其難度與所上的精度課相當)。該階段仍是對所學內容的外化表現,唯一不同的是內容未預先告知,目的是讓學生向真正意義上的口譯靠近。

2.教學實驗效果

(1)學生信息反饋

為了反饋口譯教學實驗的效果看法和建議,我們對學生分階段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反饋信息及時地調整教學。兩年實驗后,我們再一次作了問卷調查,結果為:認為口譯對他們有很大挑戰的占98%;認為口譯對聽說能力有一定程度提高的占50%,有很大提高的占49%,無幫助的為1%;認為口譯對他們今后學英語提供了有效學習方法的占94%。83%的學生認為對所學的知識掌握不牢固是口譯訓練過程中最大的障礙,16%的學生認為聽說是障礙。

(2)期末測試成績對比

我們對實驗班和對比班從2005年9月到2007年7月進行了4次期末考試,對比查結果為: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0.01,+0.45,+1.23,+2.25

化學工程及工藝:-0.01,+0.32,+1.58,+2.13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0.01,+0.18,+1.13,+2.06

土木工程:-0.06,+0.14,+1.17,+1.96

從這些成績對比差可看出,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成績起點基本相同,但經過口譯訓練后,實驗班成績提高幅度每學期呈上升趨勢。但各專業進步幅度各異: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和化學工程及工藝進步最大,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和土木工程進步稍小。我們初步斷定,專業不同以及各專業對英語的要求不同影響他們對英語的興趣和重視程度,各專業的男女生比例不同會影響英語學習的環境,從而導致結果不同。

(3)學生獲獎成果

口譯訓練尤其是通過多媒體進行口譯訓練特別適合某些個體學生。實驗班的同學參加校級、省級、國家級等英語比賽中獲佳績達20余次,其中有兩位同學分別于2006年與2007年榮獲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國家級特等獎,有兩位同學榮獲河北省第九屆世紀之星英語演講比賽二等獎。另外,實驗班的聽力、口語和翻譯等單項成績比對照班的進步更顯著。

五、非英語專業口譯教學給我們的啟示

1.練好語言基本功是學好口譯的前提條件

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何兆熊教授曾提出,努力做到說出來的英語“grammatically correct, socially appropriate, communicatively effective”。學生英語語言基本功是重中之重,是口譯人才的看家本領。如果學生說出來的英語語言不夠準確,用詞不夠貼切,表達不夠地道,就無法達到口譯的要求。筆者在口譯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基本功不扎實,語言水平低,已成為制約口譯水平提高的根源所在,而非許多人認為的口譯技巧訓練不夠的問題。因此,口譯教學應從練好基本功開始,高標準嚴要求。

2.口譯教學對學生是一個良性刺激

非英語專業口譯訓練能強化和鞏固學生所學的英語知識,能將口譯理論滲透到技能訓練中,把學生的認知語言轉換成行為語言,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的綜合應用能力,能破除傳統教學法和現代教學法之間的障礙,在它們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3.教師應培養一種修“道”之“閑”心

曾指出:“大學并不是販賣文憑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大學“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B12。口譯課是富有挑戰性的課程,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口譯教師的語音語調、口語表達、漢語能力、翻譯(口譯)能力等的重要性無需贅言。口譯教師對口譯特點要深入了解,熟悉各種形式的教法,掌握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等。另外口譯教師要能做到時刻關注國際國內大事、新聞、各種記者招待會、各類報刊等,善于發現各種相關材料為我所用。

六、結束語

非英語專業口譯教學在我校的試驗初步取得成功,要想使口譯教學在非英語專業中普遍開展,任重而道遠。目前口譯方面的理論和實踐還很匱乏,這對于非英語專業口譯課的開設既是挑戰,又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間。如果能在口譯理論、教學法、教材編寫和測試方法上深入探討,非英語專業的口譯教學將不再是無源之水,會給口譯事業注入新的血脈。

注釋:

①王永秋.口譯聽說技能訓練 [J].中國科技翻譯, 2001, (4)37-39.

②仲偉和.譯員的知識結構與口譯課程設置 [J].中國翻譯, 2003, (4)63-65.

③Chiang, C. S & P. Dunkel. The effect of speech modification, prior knowledge, and listening proficiency on EFL lecture learning [J]. TESOL QUARTERLY, 1992.2645-51.

④Schumidt-Rinehart, B. C. The effects of topic familiarity on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78)9-11.

⑤Anderson, J.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 4th ed.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95.

⑥Watson, John Broadus.行為主義心理學[M].李維澤,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⑦Burrhus Frederic Skinner.五十年的行為主義 [A].西方心理學家文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⑧劉和平.翻譯的動態研究與口譯訓練[J].中國翻譯,1999, (4)31-36.

⑨陳菁.從BACHMAN.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模式看口譯測試中的重要因素[J]. 2002 (1).

⑩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

[關鍵詞]制造業;增長方式;發展戰略;思路

一、轉變制造業增長方式的緊迫性

目前, 我國制造業已有較好基礎,并已成為世界制造大國,工業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約為美國的1/4、 日本的1/2, 與德國接近。產量居世界第—的有80多種產品。然而,我國制造的多是高消耗、低附加值產品,大量產品處于技術鏈和價值鏈的低端。在代表制造業發展方向和技術水平的裝備制造業,我國的落后狀況尤其明顯,大多數裝備生產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同時,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偏低,許多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僅及美國、 日本和德國的1/10,甚至低于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一差距,尤其明顯地表現在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上。在此條件—卜,我國制造業不能繼續在技術鏈低端延伸,不能依靠高消耗獲得更多低附加值產品,必須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制造業運行, 轉變制造業增長方式。

二、轉變制造業增長方式必須發展現代制造技術

產品技術鏈,沒有一個固化的定式,但總是由低端向高端發展。近年,它正伴隨著現代制造技術的進步不斷向高端延伸。目前,制造業技術鏈高端幾乎被現代技術壟斷,處于技術鏈高端的產品幾乎都是由現代技術制造出來的。所以,要轉變我國制造業增長方式,必須抓緊發展現代制造技術,通過現代技術促使制造業及其產品向技術鏈高端延伸,以便降低技術鏈低端產品的比重,相應提高技術鏈高端產品的比重。

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之際,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生物技術、高分子化學工程技術、新型材料技術、原子能利用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和海洋開發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以計算機廣泛應用為基礎的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與高新技術及傳統制造方法結合起來,便產生了現代制造技術。

現代制造技術,保留和繼承了傳統制造技術的產品創新要求,如增加現有產品的功能,擴大現行產品的效用:增多現有產品的品種、款式和規格:縮小原產品的體積,減輕原產品的重量:簡化產品結構,使產品零部件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提高現有產品的功效,使之節能省耗等。但是,現代制造技術,在制造范疇的內涵與外延、制造工藝、制造系統和制造模式等方面,與傳統制造技術均有重人差別。

在現代制造技術視野中,制造不是單純把原料加工為成品的生產過程,它包括產品從構思設計到最終退出市場的整個生命周期,涉及產品的構思、構思方案篩選、確定產品概念、效益分析、設計制造和鑒定樣品、市場試銷、正式投產,以及產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務等環節。

在現代制造技術視野中,制造不是單純使用機械加工方法的生產過程,它除了機械加工方法外,還運用光電子加工方法、電子束加工方法、離子束加I:方法、硅微加工方法、電化學加工方法等,往往形成光、機、電一體化的工藝流程和加工系統。

三、發展現代制造技術的重點方向

現代制造技術正在朝著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精密化、微型化、清潔化、藝術化、個性化、高效化方向發展。為了轉變制造業增長方式,促使制造業向技術鏈高端延伸,我國宜著重發展以下現代制造技術。

(一)以納米技術為基礎的微型系統制造技術

“納米”是英文nan。meter的譯名,是一種度量單位,是十億分之一米,約相當于45個原子串起來那么長。 納米技術,表現為在納米尺度(0.1nm到100nm之間)內研究物質的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以及把它應用于實際的技術。其基本含義是在納米尺寸范圍認識和改造自然,通過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創造新的物質。納米技術以混沌物理、量子力學、介觀物理、分子生物學等現代科學為理論基礎,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和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核分析技術等現代技術為操作手段,是現代科學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納米技術主要包括:納米材料學(nanomaterials)、納米動力學(nanodynamics)、納內米電子學(nanoclectronics)、納米生物學(nanobi010gy)和納米藥物學(nan。pharmics)。就制造技術角度來說,它主要含有納米設計技術、納米加工技術、納米裝配技術、納米測量技術、納米材料技術、納米機械技術等。以納米技術為基礎,在納米尺度上把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有機融合起來,便產生了微型系統制造技術。

自從硅微型壓力傳感器,作為第一個微型系統制造產品問世以來,相繼研制成功微型齒輪、微型齒輪泵、微型氣動渦輪及聯接件、硅微型靜電電機、微型加速度計等一系列這方面的產品。美國航空航天局運用微型系統制造技術,推出的一款微型衛星,其體積只相當于一枚25美分的硬幣。

微型系統制造技術,對制造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已在航天航空、國防安全、醫療、生物等領域嶄露頭角,并在不斷擴大應用范圍。

(二)以電子束和離子束等加工為特色的超精密加工技術

超精密加工技術,一般表現為被加工對象的尺寸和形位精度達到零點幾微米,表面粗糙度優于百分之幾微米的加工技術。

這項技術包括超精密切削、超精密磨削、研磨和拋光、超精密微細加工等內容,主要用于超精密光學零件、超精密異形零件、超精密偶件和微機電產品等加工。

電廣束、離子束、激光束等加工技術,通常出現在超精密微細加上領域,用來制造為集成電路配套的微小型傳感器、執行器等新興微機電產品, 以及硅光刻技術和其他微細加工技術的生產設備、檢測設備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超精密加工技術,在超精密加工機床等設備、超精密加工刀具與加工工藝、超精密加工測量和控制,以及超精密加工所需要的恒溫、隔熱、潔凈之類環境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超精密加工技術投資大、風險高,但增值額和回報率也高得驚人。近來,發達國家把它作為提升國力的尖端技術競相發展,前景非常好。

(三)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前提的省耗綠色制造技術

第8篇

土木工程學是一種為社會服務且參與度高的學科,如住宅、公共建設、道路、鐵路、橋、隧道、水庫、機場等工程皆包含在內。隨土木工程的發展又劃分出多項領域,包括結構工程、營建工程、基礎工程(foundation) 運輸工程、環境衛生工程(sanitation)水力工程等。本文作者從實際工作出發對土木工程的特點及發展進行了全面闡述。

關鍵詞:土木工程涵義 特點 未來發展方向

一、土木工程的涵義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類工程設 施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的總稱。土木工程的含義可從兩方面去理解。一層含義是指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有關的各類工程設施,如建筑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局壩水電和水利工程、鐵路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等。另一層含義是指為了建造工程設施應用材料、工程設備在土地上所進行的勘察、設計、施工等工程技術活動。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實踐和研究己取得顯著成就,無論是結構的力學分析,還是結構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以及結構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別是近若干年,在高層、大跨結構和鋼結構方面成績尤其驚人。但展望未來,土木工程領域中仍然有許多課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二、現代土木工程的特點

(一)建筑材料方面。高強輕質的新材料不斷出現。比鋼輕的鋁合金、鎂合金和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玻璃鋼)已開始應用。但是這些材料有些彈性模量偏低,有些價格過高,應用范圍受到限制,因而尚待作新的探索。另外,對提高鋼材和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雖已取得顯著成果,仍繼續進展。

(二)工程地質和地基方面。建設地區的工程地質和地基的構造及其在天然狀態下的應力情況和力學性能,不僅直接決定基礎的設計和施工,還常常關系到工程設施的選址、結構體系和建筑材料的選擇,對于地下工程影響就更大了。工程地質和地基的勘察技術,目前主要仍然是現場鉆探取樣,室內分析試驗,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為適應現代化大型建筑的需要,急待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創造新的勘察方法。

(三)工程規劃方面。以往的總體規劃常是憑借工程經驗提出若干方案,從中選優。由于土木工程設施的規模日益擴大,現在已有必要也有可能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以提高規劃水平。特大的土木工程,例如高大水壩,會引起自然環境的改變,影響生態平衡和農業生產等,這類工程的社會效果是有利也有弊。在規劃中,對于趨利避害要作全面的考慮。

三、土木工程的發展趨勢

(一)高性能材料的發展

鋼材將朝著高強、具有良好的塑性、韌性和可焊性方向發展。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已經把屈服點為700N/mm2以上的鋼材列人了規范;如何合理利用高強度鋼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它復合材料也將向著輕質、高強、良好的韌性和工作性方面發展。

(二)智能土木結構理論的體系構成

傳統的土木結構是一種被動結構,一經設計、制造完成后,其性能及使用狀態將很大程度上存在著不可預知性和不可控制性,這就給結構的使用和維護帶來不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發展出了在線監測結構,它賦予傳統土木結構以在線監測機制,從而為探知結構內部性能打開了窗口,使人員可以方便地了解結構內部物理、力學場的演變情況,這就是結構智能化的第一層次。在在線監測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監測數據的智能處理機制,使得結構具有自感知、自診斷、自推理的能力,從而使結構實現了第二層次的智能化。進一步在結構中引入自適應及自動控制機制,即根據自診斷自推理的成果,由在結構中耦合的作動系統做出必要的反應,從而實現智能控制結構,這就是第三層次的智能化。比如,對結構的開裂、變形行為,結構的銹蝕、老化、損傷行為,以及結構的動力振動行為做出抑制性控制,在更高層次上對結構起到保護和維修作用。可見,在結構智能化演化過程中,按其智能化程度的不同可劃分為如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自感知土木結構(Self-sensoryCivilStructure),它是智能結構的最低級形式;第二層次:自診斷智能土木結構(IntelligentSelf-diagnosticCivilStructure),具有對前一層次結果的智能化加工處理,包括結構內部力學物理場的自我計算,對結構特定目標參數的自我診斷,以及以做出結構自身行為的應對策略為目標的自我推理等功能。第三層次:智能控制土木結構(IntelligentControlCivilStructure),它是智能土木結構的最高形式。

(三)發展高新技術,應用結構健康監測,實現可持續發展

土木工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或性能退化,這將影響起承載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引發嚴重的工程事故,帶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產生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從建筑建成的一刻起,就要做好健康監測、修復和加固的準備。

隨著現代傳感技術、計算機與通訊技術、信號分析與處理技術及結構動力分析理論的迅速發展,人們提出了結構健康監測的概念,給土木工程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結構健康監測系統通過在結構上安裝各種傳感器,自動、實時地測量結構的環境、荷載、響應等,對結構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科學有效地提供結構養護管理的決策依據,確保結構安全運營,延長結構使用壽命。

近年來,大型土木工程特別是大跨度橋梁結構的健康監測技術成為國內外工程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通過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國內外近年新建的許多大型橋梁都安裝了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如我國的上海徐浦大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東海大橋、香港地區的青馬大橋,韓國Seohae橋和Youngjong橋、美國Commodore Barry橋和加拿大Confedration橋等。通過發展結構健康監測與安全預警,在第一時間發現建筑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復與加固,既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建筑事故,也基本解決了建筑過快老化損壞,不得不拆去重修的尷尬局面,及由此造成的大量經濟、資源、時間上的浪費,實現建筑使用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還不發達,基礎設施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所以在基本建設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并且在土木工程的各項專業活動中,都應考慮可持續發展。這些專業活動包括:建筑物、公路、鐵路、橋梁、機場等工程的建設,海洋、水、能源的利用以及廢棄物的處理等。

參考文獻:

第9篇

教師作為課程教學改革活動的實施者與組織者,他們的教學方式、教育思想直接影響著教學改革是否能順利開展并有效實施。教師應該在深刻認識到傳統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從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應試型教育,轉變為以培養學生實踐動手操作能力、職業素養、創新精神為主要目標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課堂教學中心的注入式教育,轉變為以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結合的素質教育,從培養應試教育人才,轉變為培養素質教育人才。“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的新型教學模式,并且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重新確定了分析化學課程所需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并強調了基礎教育改革課程理念在化學分析課程教學中的滲透,同時增加了綜合型問題、研究型問題與創新型問題等課程內容的教學,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重組,進而形成“基礎型-綜合型-創新型”的教學新體系。例如,在分析化學實驗教學中,分別設計以基礎技能為主的實驗、知識與技能綜合性驗、具有開放性的創新型實驗,在基礎技能實驗中,教師精心挑選出化學分析課程的精髓,如分析天秤稱量練習、滴定分析法操作,重點訓練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且理解“量”的具體含義。在綜合性實驗中,設計了如雞蛋殼中鈣含量的測定、自來水中氯離子含量的測量、奶粉質量中重要指標的測定等創新性實驗,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能力,以及能夠靈活地運用分析化學的理論知識、化學實驗儀器,解決實際問題,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樣讓學生在做中教,教中學,加強學生在校學習內容與實際工作之間的聯系與一致性,進而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2重組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模塊化分析化學課程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將理論知識講解與實踐教學、實驗教學有機融合的一種模式,其在教學內容上的構建上,應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應用為本”為選擇依據,改變原來課程的教學順序與教學體系,對教學重難點進行重組整合,分為若干個項目模塊,同時結合分析化學課程專業崗位技能要求,重點挑選出常見的化學分析方法、實驗原理、實現現象,弱化理論知識的推導驗證,加強分析化學實驗與實際應用教學的比例,以突顯出崗位的需求。并將理論知識的教學巧妙地融入到實踐教學中去,然后以實踐應用為主,理論知識為輔,組織課堂教學知識點,設計出從淺入深、從簡到難的課程項目。當前分析化學課程教學,多年來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培養已經不能滿足行業于企業的要求,為此,我們通過對化工行業與企業的調研,與企業共同解析化工生產和分析檢驗的主要環節,針對每個項目的技能關鍵點設計技能模塊,按照技能模塊組織教學。主要分為分析天秤與稱量技術、誤差與分析數據處理技術、滴定分析常用儀器操作技術、酸堿滴定技術、氧化還原滴定技術、配位滴定技術、沉淀滴定技術、電位分析技術、紫外可見光譜技術、原子吸收技術、氣相色譜技術、高效液相色譜技術共12個項目。這些項目基本包含了分析化學中所常見的四大分析方法與實驗儀器分析,為了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在項目開始前,教師將所涉及知識點通過統一講解與學生自學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條件,然后再進行實驗項目。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邊做邊學,進而提高學生在分析化學方面的職業技能水平與實踐能力。

3改變教學方式,模塊教學現場化

分析化學課程傳統的實踐教學由于受到經費、條件、環境等方面的限制,難以適應教學改革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為此,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下,應打破傳統教學中的課堂講解方式,將分析化學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融合教學,以“課堂-工作間”的方式,把教室搬到車間、實驗室、化驗室進行現場教學,學生邊學邊做,讓學生完全參與到生產實踐過程中去,打破以往傳統的黑板上講解分析化學的抽象、脫離實際、空洞的教學方式,推行理實一體化課堂,將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形成教、學、做合一,讓學生完全地參與到實踐生產中去。課外教學實踐是幫助學生熟悉職場環境、掌握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徑,通常采用任務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問題,并且不斷地總結出完成任務的方法。例如,可以讓學生幾人一組,成立調查小組,分別調查在某一養雞場內,其土壤與飼料中重金屬離子是否超標,含量、分布情況。不同的學生會對于同一個問題分析的角度不同,課外教學實踐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范圍,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此外,學校還可以與企業、實驗室進行長期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這樣實現產、學、研三方面的綜合,不僅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實踐機會,促進了學生適應工作環境能力,而且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中發現了問題,可以有效地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解決企業生產中的問題。如與某水檢測實驗室建立合作,學生參與到水質監測、樣本采集、數據分析等工作;與某農業局建立合作,學生參與到土質土壤的pH值、有機物質、含氮量、含磷量等項目的分析監測工作。通過實踐教學現場化,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與實踐動手應用能力。

4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導向,構建科學考核體系

分析化學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應以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價值導向,構建科學的考核體系。將課程考核分為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兩部分,學生總成績考核體系組成:40%化學理論知識考核+20%平時成績+40%實踐操作技能。實踐操作技能部分,主要從學生實驗操作規范性與熟練性、實驗數據處理、實驗報告撰寫等方面進行考核,平時成績根據學生的日常學習態度、上課考勤記錄、課堂參與度、課后作業等方面給予綜合評分,要讓學生通過分析化學課程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化學檢驗、化學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使其專業技能達到國家所頒布的化學分析工種的職業要求標準。

5結語

綜上所述,“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分析化學課程改革中的應用,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重組,創新教學體系,課程設計模塊化,項目設計現場化,同時采取豐富的教學手段與方式,有效地彌補了傳統分析化學課堂教學中的不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為滿足社會、企業發展需求培養出具有高素質、高水平、創新型、應用型的人才,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奠定堅實基礎,符合當前本科教學改革發展要求。

作者:孫強強 單位:商洛學院化學工程與現代材料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琳娜,陳璟.高職分析化學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實踐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12):116-117.

[2]蔡懷鴻,孟建新,楊培慧,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本科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廣東化工,2014,41(1):176-177.

[3]袁東.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分析化學實踐教學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6,31(5):39-43.

第10篇

關鍵詞:高職教育;專業英語;詞匯教學

作者簡介:毛程(1985-),女,遼寧阜新人,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石油化學工程系。(新疆 獨山子 83360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6-0226-02

專業英語(ESP)是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除了強調基本的閱讀和翻譯技能外,更注重專業知識的英語表達以及專業詞匯的內涵和外延。著名的語言學家Wilkins曾經說過“沒有語法知識,人們很難用語言交流;但如果沒有詞匯知識,則完全無法通過語言交流”。[1]有研究表明,詞匯學習可以促進英語水平的提高。[2]可見,在專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詞匯學習十分重要。但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較薄弱,詞匯量儲備不足,甚至有不少學生的單詞發音不準確,詞性詞義分辨不清,對基本的構詞法知識知之甚少;對詞義的理解較為狹隘;對記憶詞匯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只是簡單地把英語單詞和漢語意思籠統地對立起來。目前雖然有部分研究對如何提高專業英語詞匯教學質量提供了一些參考意見,[3,4]但對于高職學生專業英語的詞匯學習來說,其目的性、功能性不強。

筆者認為要想提高高職院校專業英語詞匯教學的質量,教師應針對高職學生的學習弱點以及在詞匯學習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采取靈活豐富的詞匯教學策略和方法。本文結合專業科技英語的特點,總結了幾種詞匯教學方法和策略,討論了如何增強學生的英語能力,以提高高職院校專業英語的詞匯教學質量。

一、通過構詞法,加強邏輯記憶

相較于本科學生而言,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對單詞的記憶更多的只是死記硬背,掌握一種科學的、邏輯性強的詞匯記憶方法,對高職學生的詞匯學習尤為重要。邏輯性詞匯記憶就是對英語單詞進行構詞分析,利用構詞法知識研究詞形結構,學習和記憶詞匯。大多數英語詞匯都是通過派生法(即一個詞根加上前后綴)派生而來的,專業科技英語詞匯也是如此。但有許多英語單詞人們原本很熟悉,放在科技領域后卻又另有含義;同一個詞在日常英語中具有的意義,在不同的科技專業中則表示出一種甚至幾種意義差別很大的不同含義,這也是專業英語詞匯的一個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向學生傳授合成法、派生法、轉換法等構詞方法,學生掌握這些詞匯記憶方法后,可以以點帶面,舉一反三,在短時期內迅速增加詞匯量。

1.合成法(compounding)

部分專業英語詞匯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構成的一個新詞。兩個詞一旦結合成復合詞后,語義有的是原來兩個詞的語義疊加,有的是從中引出了新的語義。

例如,overheat是由over(過、超)與heat(熱量)組成,意為“過熱”;workholder是由work(工作)和holder(夾具)構成,意為“工作夾具”。這些只是原來詞義的疊加,只要掌握組成詞的專業含義,合成詞的詞義也就很容易理解。但“Greenroom”不是“綠色的房子”而是“演員休息室”,“restroom”常翻譯為“公共廁所、洗手間”,這類合成詞超越了原來組成詞匯的語義,引出了新的語義。在教學中,可通過從原有語義引申到新語義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記憶詞匯。

2.派生法(derivation)

派生法是通過在詞根前、后加上前綴或后綴而派生出的一個新詞。其中前綴改變詞的意義,后綴除了改變詞義,也改變了詞性。構成派生詞的詞綴構詞能力很強,大多來源于拉丁語和希臘語。

例如,“anti-”這個前綴有“與…相反”之意,“freeze”有“冷凍、凝固”的意思,那么“anti+freeze”就是“防止+凝固”,在化工英語中就是“防凍劑”的意思,同理,“antifriction material”就是“耐磨擦材料”。“mono-”這個前綴表示“單一”的意思,那么“monoacid”是“一元酸”、“monofuel”是“單元燃料”。再如,“-er”或“-or”可以表示“人或物”,那么“distribute+or”表示“可以分配的東西”,“distributor”即是“分配器、分電器”。這樣既改變了詞義(“分配、分發”變成“分電器”),又改變了詞性(動詞變為名詞)。“-ane”是“烷烴”的后綴,那么甲烷、乙烷、丙烷等烷烴的詞匯構成末尾都出現了“-ane”:methane(甲烷)、ethane(乙烷)、propane(丙烷)。按照這個思路,學生只要有針對性地牢記專業詞匯的基本詞根和常用前后綴,就可以舉一反三、循環記憶、事半功倍,迅速擴大專業英語的詞匯量。

專業英語中常見的前綴有:in/im,a,anti,sub,en,mega,multi,semi,tele,medi,up,hyper,kilo,auto,micro,inter;后綴有:er/or,ee,ment,sion,tion/ation,ity/bility,ness,ship,ize,less,alice,ence,hood,able,fill,ly等。

3.轉換法(conversion)

還有一些詞既在普通英語中使用又在專業英語中使用,我們可以把這種一詞多義、詞義多變的經典學科基本詞匯稱為半技術詞匯。[5]這些日常詞匯經轉義后被賦予了新的詞義,變成了科技英語專業詞匯。比如:collar(衣領)——墊圈、法蘭盤,bush(灌木叢)——襯套、軸瓦,energy(精力)——能量、能,moment(片刻)——力矩,base(基礎)——堿,Spring(春天)——彈簧,Bear(熊)——軸承,Cell(細胞)——電池,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的聯系,講清這類詞匯由普通詞義向專業詞義轉變和演化的過程,并列舉例句加以說明。

二、通過聯想法,擴大詞匯量

由某一事物(或觀念)聯想到另一事物(或觀念)的心理過程,可以促進人的思維、記憶和想象等心理活動。高職學生的詞匯量小,并且他們沒有意識去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在高職專業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同義詞或近義詞、同類詞或形近詞、反義詞等;或者由一個詞擴展出若干個含義與之相似、詞性不同的詞。根據聯想的規律幫助學生記憶新單詞,復習已經學過的單詞,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起詞匯網絡,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增加詞匯量。

例如,在表示“由…組成或構成”這個意思時,可以用“be composed of”,也可以用“consist of”,還可以用“be made up”;表達“分類”就用fall into、be referred to、separate into、be divided into、be subdivided into等詞組;表達“工件、零件”的專業詞匯有work、workpiece、part、piece、member、component、hardware等;“in junction with”與“together with”都可以表示“與…一起”,等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用英語交流專業知識時用詞不會過于單一,同時也擴大了詞匯量,豐富了英文寫作詞匯,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三、讓詞匯教學不再枯燥

高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較弱,而且他們往往在通過英語B級考試后,就失去了學習英語的動力,尤其對于專業英語更是毫無興趣。因此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努力讓學習不再枯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尤為重要。

1.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

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科技專業英語單詞,使學生記憶英語專業詞匯更為輕松。例如,“水套”翻譯成英語是“water jacket”,該詞組由兩個簡單的單詞組成,將其直譯,就是用水做的夾克。而水套就是環繞著氣缸和氣缸蓋的水腔,用以儲水并可以對氣缸和氣缸蓋進行冷卻,就像穿著水做的夾克一樣。再如,“series”是“系列、連續”的意思,“in series”是把一系列物體一個挨著一個地連在一起,對于電路來說就是“串聯”。

2.在教學中引入西方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

在教學中,把枯燥的單詞與時下流行的西方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聯系在一起,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其注意力。“transformer”是科幻大片《變形金剛》的英文名,但它也是“變壓器”的英文翻譯;“adopt”有“采用、接受、收養的意思”,在講到“收養”這個意義時,可以引用《功夫熊貓2》中的一句話,在阿寶問他的鴨子爸爸“Where did I come from?”時,鴨子說“You might have been kind of…adopted”,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adopt”的記憶。

3.東西方文化背景

詞匯是文化信息的縮影,它們常常可以敏感地反映人們的社會活動、思維方式、心理過程和價值觀念等。[6]包括專業英語在內的所有英語學習都應該是一種文化的學習。例如,在講解“separate”這個詞時,可以引入一個習語“separate sheep from goats”(區分好壞),短語中的“goats”(替罪羊)出自《圣經》的典故。再如,“dog”在機械專業中是“止動器”,在氣象學中是“日虹”,在英語俚語也經常出現。比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這就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這種異同也可以在“cat”、“dragon”“peacock”等動物上體現出來。

加強詞匯文化內涵學習,在教學中引入東西方文化知識對比,在講解單詞和短語的字面意思的同時,結合其涉及到的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及詞源典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認識到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寓教于樂,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四、總結

專業英語詞匯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千秋,而英語詞匯的記憶方法也是層出不窮,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在教學中通過基本構詞法來記憶單詞,通過聯想法來擴展單詞量,通過各種生動的、寓教于樂的教學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一定有助于學生對專業英語詞匯的理解、記憶和運用,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提高高職專業英語詞匯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Wilkins,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2.

[2]Wen Qiufang.Learner Variables to Learning 0utcome[D].Hong Kong: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3.

[3]朱振英,潘洪良.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英語教學模式探討[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9(10):107-109.

[4]羅清芳.活記單詞巧拆句子提高專業英語學習效果[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4):86-87.

第11篇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模式;高職英語教學;自主學習

一 引言

20世紀60年代在發展終身學習能力與培養獨立思考的學習者的思潮中自主學習的概念產生了。自主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基于人本主義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理念。英語學習是對英語知識的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1]。

高職英語教學的實施首先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現狀。近幾年的擴招使生源質量得不到保證,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多數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學習動力和信心不足。而教師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片面強調學生的閱讀和翻譯能力,忽視了英語教學應是立體式教學即對學生的聽說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從而學生在英語教學中完全處于被動狀態,學習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同時也不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建構主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到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2]。教師應根據《關于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對高職英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等做出的明確規定,即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式,提高英語教學的總體質量。

二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涵義及特點

1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涵義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earning)是當前交際法發展而來的。它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經過大量研究和實踐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該模式是20年來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形態,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該模式提倡“意義至上,使用至上”的教學原則,是一種以人為本,以應用為動力、目標和核心的教學途徑,要求學習者通過完成任務,用目標語進行有目的的交際活動。

任務型教學模式中的“任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教學任務”即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活動;另一類是“真實任務”即在日常生活中從事的各種各樣的事情。“任務”中的問題不是語言問題但需要用語言來解決,學習者使用語言并不是為語言本身而是利用語言的‘潛勢’達到獨立的交際目的。

2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特點

D. Nunan[3], J. Yalden[4], P. Shelkan[5]認為任務型教學模式是交際法的一種新的形態,是交際法的發展,而不是交際法的替代物;任務型教學強調教學過程,力圖讓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生活任務而參與學習過程,從而讓學生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任務型教學雖然強調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但從更廣泛的層面強調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任務型教學強調以真實生活任務為教學中心活動,修正了以功能為基礎的教學的活動中存在的真實性不足的問題;任務型教學要求教學活動要有利于學習者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三 任務教學模式的可實施性

1 教學內容的設定

在英語教學中首先要設定任務的目標,即通過讓學習者完成某一項任務而希望達到的目標。它可以是培養學習者說英語的自信心,解決某項交際問題,也可以是訓練某一寫作技巧等。其次輸入材料必須具有真實性,應以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交際為目標使學習者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語言,從而學習語言而不是局限于教材。再者要根據教學材料設計相應的多種的教學活動。任務的設計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相連層層深入。形式是由初級到高級任務,再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并由數個微任務構成一串“任務鏈”,使教學呈階梯式層層推進。

同時它可根據不同層次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創造出不同的任務活動,在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的前提下,讓學生通過與學習伙伴合作、協商去完成任務。整個的學習過程充滿了反思、頓悟和自省的活動型的學習方式,從而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他們的認知策略,培養他們與人共處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

2 任務設計的原則

首先任務的設定要具有真實性和功能性。在任務設定中所使用的教學輸入材料應來源于真實的生活。但“真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可以是來源于出現在課堂教學的教材,但同時教師要創造出一個新的語言環境,并根據在該任務中所學到的知識點提出一個需要解決的(交際)問題,選擇真實性事件或情景作為驅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性任務,它可使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運用剛學過的語言知識解決某一情境下的交際問題,也可使學生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策略及技能來探索運用英語的規律。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語言脫離語境,脫離功能的現象,即學習者可能掌握了語言不同的拼寫形式和相應的含義,但不能以適當的形式得體地表達意義和功能。而任務設計的原則是在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將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系明確化,讓學習者在任務履行中充分感受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系,以及語言與語境的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習者對語言得體性的理解。

任務的設定要具有連貫性。Nunan曾提出過“任務依屬原則”(task dependency principle),即課堂上的任務應呈現“任務鏈”或“任務系列”的形式,每一任務都以前面的任務為基礎或出發點,后面的任務依屬于前面的任務,換言之,一堂課的若干任務或一個任務的若干子任務應是相互關聯,具有統一的教學目的或目標指向,同時在內容上相互銜接。因此這樣的任務系列就構成一列教學階梯,使學習者能一步一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教學任務的設定要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基本要求》強調指出:“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因此在任務設計中要避免為任務而設計任務,任務設計者要根據學習者的專業特點和他們將來就業方向的特點來設計教學任務,并盡可能為學習者的個體活動創造條件,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為他們提供互動和交流的機會,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學任務多但課堂時間少的現象,因此在任務設計中要盡量避免環節過多、程序過于復雜的課堂任務,必要時可為學習者提供任務履行或操作的模式。任務型教學法的優點之一就是通過有趣的課堂交際活動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因此要盡量避免機械的、反復重復的任務類型,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多樣化的、趣味性的課堂教學任務。

四 任務教學模式實施的必要性

學習的自主性是相對于依賴性而言的,它注重的是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就我國高職高專學生學習英語而言,自主性表現為學生為語言學習的一種高質量的投入,同時也是指對學習目標應有的意識,對做決定過程的參與以及對學習中應有責任的臆斷。作為指導者的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習者創造展示和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空間,充分發展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 高職學生英語的學習現狀

語言學習是一個積極的認知發展過程,學習者應是語言和思維的積極探索者。Fisher認為,注重以孩子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活動,能夠使他們積極參與并探索語言的意義和答案。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將學習過程看作是“從做中學”的過程,即學習者語言系統的發展和形成主要是通過實際參與而獲得的。任務學習活動的特點具有交際性,真實性,多樣性,層次性和挑戰性。而任務型教學模式可更好地為學習者設計任務學習活動。

在2007年5月我院建立了一個全國化工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項目,項目的名稱是建立活動型、實效型的高職課堂教學模式。在前期工作中我們對聯合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和師范學院兩所院校的2007屆的高職學生進行了學習策略的調查,發放的調查問卷共250份,收回的有效問卷238份。所涉及的專業有文秘、會計、計算機、醫藥和視覺傳達藝術共五個專業。

由于近年來高考制度的改革,本科院校不斷擴招,高職院校生源質量有所下降,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課堂教學中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影響下形成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學生背”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中廣泛應用,但是,這種傳統的且單一的教學方法雖然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忽視了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從而壓抑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的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力的提高。為了能在教學中采用適當有效的教學模式,首先我們對高職學生的認知與元認知情況進行了分析調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如表1所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但內心又有要自主學習的愿望。在元認知各項的平均值是從1.5-2,這說明學生基本上是接近“有時使用”元認知策略的,他們在學習中還是較有意識地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元認知與認知的差值僅為0.25,這說明只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能力機會的課堂教學模式,那么學生則會很快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并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課堂教學效果。

圖1認知與元認知對比分析

2 任務型教學模式為高職學生提供課堂自主學習的氛圍

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6] 在其專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到任務型教學分三個階段,即前任務階段(pre-task)、任務環階段(task-cycle)和語言點階段(language focus)。在前任務階段中身為組織者的教師應向學生介紹任務,幫助學生理解任務的指令,克服一些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該階段也可視為教學的計劃過程,它既是教師制定教學目標,輸入與任務相關信息的過程也是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理解輸入信息并預測任務中的困難和任務結果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與教師互動的過程,即學生可通過多種手段向教師反饋信息,教師可根據反饋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并適時地控制任務難度,保證任務結果的有效性。

第二個過程是任務環階段,是具體任務執行的過程,學習者積極參與認知并在完成任務中探索、歸納、發現和運用規則,在用目的語同他人協商解決問題中感化語言、內化語言的過程。元認知策略中的自我監控在此環節中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對任務目的、語言功能與語言形式和任務實施時間進行監控,這同時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體現。

語言點階段是學習者進一步分析、歸納、總結所完成的任務,形成正確的概念,進行有提升的語言運用操練。在此階段中自我評估可為任務實施與中介語發展的外在的或內隱的因素提供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正如B.Kumaravadivelu(2006)所說的“學習者的自我評估對于學習者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具有很大的潛在的價值。對于學習者來說,自我評估為其提供了一個感知和陳述學習過程中大腦思維活動的機會,例如在交際任務中,如何尋求語言功能與形式平衡的思維過程。同時也給予了他們監控其中介語發展與進步的機會;對于教師來說,他們可以從學習者的自我評估中意識到任務的復雜性,學習者有價值的反饋還可為任務的有效程度提供說明依據。”

3 自主學習能力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下的培養

自主學習具體來說就是學習者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知道自己的學習需求,能夠確定學習目標,管理學習過程,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能對學習過程進行評估。學習者自主性作為一種能力不僅能使學習者在學校教育階段受益匪淺,還事關其終身教育,自主學習者知道如何學習并能夠在其今后的各個學習階段運用這一能力[7]。

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下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激發主體意識,積極發揮自身潛在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主要體現在(1)學習的獨立性。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把握全局的主導地位,學生處于獨立思考和操作的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能夠全身心地融入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共同操縱和優化學習過程。(2)提高學習的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一定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能夠在自身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等驅使下不斷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擺脫以往學習中比較被動的狀況,使學習行為不斷地趨向主動性。(3)學習中的創新性。自主學習是教師創新性教學和學生創新性學習不斷發揮的過程,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學生可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創新性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4)學習中的調控性。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下加強元認知策略的培養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指導學生監控學習過程。監控就是檢查任務執行的情況,時間、資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學習進展如何,并及時對自己的認知活動做出分析與評價。監控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思路、改變學習方法和尋求解決問題的出路。引導學生做自我評估。習得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評估能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它能促使習得者對自己的學習進步負責,還能使習得者清楚地看到他們現在的水平和他們希望達到的目標之間的差距,不斷地對自己的學習效果予以反思。

表2聯大生化學院07級高職A、B、級通過率

根據生物化學工程學院高職英語應用能力B級、A級考試成績的統計結果見上表2(由生化學院考試中心提供)可看出(因師范學院08-09第一學期未參加考試)經過近一年半的努力學生的學習已達到了教學要求(因該立項為期兩年,相關考試還未進行,因此數據未統計齊全)。

五 結束語

任務型教學模式給英語課堂帶來了活力,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解釋任務型課堂教學就是英語學習和習得的過程。它一方面是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不斷地將所學知識內化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不斷地將所學過的知識表現出來的外顯過程。英語任務型教學模式強調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注重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創造性地使用語言,任務型教學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出其優越性。

參考文獻

[1] 黎加厚.創造教育信息化環境中學生和教師的精神生命活力[J].電化教育研究,2002,(2):3-10.

[2] 何克抗.構建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3):74-81.

[3] 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 J. Yalden. 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 P. Shelkan.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 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6.

[7] Gardner D & Miller L Establish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Constructing Interactive and Effective Instruction Models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Autonomy in Task-Based Pedagogy

FENG Ling1 Wang Xinyu2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Beijing 100023,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learning is a long-life and cognitive learning process. In order to show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ask-based pedagogy in its meaning, featur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designing its content. The purpose of author is to emphasis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a self-access learning process which promotes learners’ actual language use. Task-based learning could combine the principles of practicality, knowledge and interest, and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第12篇

關鍵詞:圖式化;R/K判斷;學習取向;大學生

作者簡介:劉雪暖(1960-),女,山東曹縣人,中國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山東青島266555)胡靜(1983-),女,湖南長沙人,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石油化學工程系,助教。(新疆克拉瑪依83360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0-0100-02

一、概況

盡管社會、高校和大學生自己都認為,結構化的知識才有利于理解、掌握和運用,但是只有部分學習者形成了結構良好的知識表征。康威等[1]和隋潔等[2]均認為,長時記憶中保持的是圖式及部分細節,并通過實驗檢驗了一般知識(圖式)和具體細節隨學習時間發生的變化,結果均表明,知識獲得是知識表征由情景記憶轉化為語義記憶的過程,結構性強的課程更容易促成這種轉化,優秀學生完成這種轉化的速度更快、比例更高。

為什么有些學生能更好地促成知識的結構化?學習方式理論[3]認為,這與學習者的學習取向有關。深層型取向使學習者傾向于理解知識,在新知識與其他知識之間建立廣泛聯系,其知識表征的質量高。表面型取向使學習者傾向于復制知識,將知識作為一個個孤立的單元分別記憶以備日后檢查,其知識表征非常零亂。東方學生還普遍采用第三種學習取向,稱為成就型取向,它使學習者傾向于按照教育者(或其他權威)的要求選擇加工學習材料的方式,既有可能通過閱讀指定的內容建構較好的知識表征,也有可能為滿足低認知水平的題目(如列舉)的要求而死記硬背。優秀學生可能因其較高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先前具有的結構較好的知識而視新的學習內容為較小的負荷,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加工信息(深層型取向)并建構新的知識,學習質量高,有利于知識獲得的良性循環;而學習較差的學生受學習任務的高負荷所迫,即使認識到學習取向上可能存在問題,還是常常采用表面型取向以完成最低的學習要求,始終沒能比較好地建構知識。也就是說,學習取向與知識掌握的程度密切相關。

然而,傳統的評價知識獲得的方法往往不去區分死記硬背的學習者和理解建構的學習者,無論他們以何種方式再現了所學內容,得到的評價大致相同,偶爾建構者還會因回答離題太遠而獲得較復制者更低的評價。[4]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任務相對較少,無論采用何種學習取向的學習者均有可能獲得成功,當他們進入大學以后,面對驟然增多的學習任務,表面型取向未能建構知識的問題就較容易暴露出來,而且到了高年級的專業課上,由于其基礎知識未能建構成體系,要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就越發顯得困難,深層型取向的學習者則正好相反。例如在化工專業,通常認為,“化工熱力學”比“化工原理”難學,但“化工原理”的結構性不如“化工熱力學”完整,零散的知識比較多,時而要用到不同的基礎課的知識,很可能表面型取向的學習者會認為“化工原理”容易學,而深層型取向的學習者會認為“化工熱力學”容易學(盡管難度大)。在這兩門難度和結構化程度不一致的課程上,較優秀的大學生因學習取向的不同可能有什么樣的學習結果,值得研究。

二、調查對象和方法

1.對象

226名中國石油大學三年級學生參加了實驗,其中“化工熱力學”課程有132名學生參加(男生73人,女生46人,其余未填寫),“化工原理”課程有94名學生參加(男生64人,女生30人)。

2.工具和材料

使用Biggs學習過程問卷(1987)測量學習取向,[5]該問卷的6個維度分別為表面型動機、深層型動機、成就型動機、表面型策略、深層型策略、成就型策略,每個維度有6個項目,5點計分。合并對應的動機和策略分別得到表面型取向、深層型取向、成就型取向得分。

知識獲得的測量采用了隋潔等的R/K判斷,[2]其中R是自我覺知的操作定義,代表情景記憶,K是一般覺知的操作定義,代表語義記憶。具體方法如下:課前由任課教師按照授課內容編寫10道有三個選擇支的單項選擇題,題目的難度控制在學生只要記得當堂課講過的內容就能憑記憶答出的水平,每道選擇題之后附有意識狀態類型的選項,要求學生回答自己作此選擇是“記憶的”、“知道的”,還是“猜測的”,依次記為R、K、G。樣題如: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傳熱設備是( )換熱器。

A. 列管式 B. 蛇管式 C. 套管式

你完成選擇的方法是( )。

A. 記憶的 B. 知道的 C. 猜測的

指導語要求學生先選擇答案,然后對所選擇答案進行意識狀態類型的判斷,并詳細說明“記憶的”指“記得老師講解這一內容時的情景,比如她正站在窗戶邊,或者當時曾叫你在書上第幾頁劃過線”,“知道的”指“就是知道這個答案對,但是已經記不得講這一內容時發生的各種事件”,“猜測的”指“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答案但是覺得其他選項不對因而推測出這個選項或隨意猜了一個答案”。按照這一指導語,R和K的含義與康威等的一致,而G更類似于他們的F(熟悉感)。

3.施測程序和數據處理

在課堂教學完成后,由任課教師整班發放選擇題,在陳述完指導語之后請學生作答。之后發放學習過程問卷,要求學生按照指導語完成,并將兩份測量工具一同收回。

學習過程問卷上極少數項目的缺失值用受試者所在班級該項目的眾數代替,分別求出其表面型取向、深層型取向、成就型取向得分并換算成其在各自班級里的標準分數,然后以±0.5個標準差為分界點將受試者分為各種學習取向上的低分組、中間組、高分組。統計受試者R、K、G上的正確數,并求出正確總數,按照正確總數在0~3、4~5、6~7、8~10之間,將受試者分為學生等級上的不合格組、合格組、中等組和優秀組。

三、調查結果

1.226名大學生的學習取向

學習“化工熱力學”的學生的表面型取向、深層型取向、成就型取向得分(M±SD)依次為37.54±6.02,40.83±6.10,36.89±6.34,學習“化工原理”的學生的上述得分依次為36.76±5.68,43.48±6.07,37.23±7.01,經檢驗均為深層型取向得分高于表面型取向和成就型取向得分;“化工熱力學”班級的深層型取向顯著低于“化工原理”班級,tα/2 = -3.221,p = 0.001。

2.不同等級的學生各種意識狀態類型下的正確數

表1詳細列出了學生各意識狀態類型下的正確數。方差分析表明,意識狀態類型與學生等級的交互作用顯著,F(6,438)= 4.518,p < 0.0005;二者的主效應也都顯著。簡單效應分析表明,中等組的R和G小于K,優秀組的G小于R和K;優秀組的R高于其他各組,合格組的K低于優秀組,各等級的G沒有差別。

3.不同學習取向對正確總數的影響

方差分析表明課程的主效應總是顯著,在表面型、深層型、成就型三種學習取向上分別有F(1,220)=14.416,p

4.不同學習取向對各種意識狀態類型下的正確數的影響

方差分析表明意識狀態類型和課程的主效應總是顯著(p

四、討論

實驗結果支持知識獲得是知識表征從情景記憶向語義記憶轉化的觀點,更優秀的學習者有更多的K,說明他們的圖式化完成得更充分;但是知識表征不會徹底轉化為圖式,最高等級的學習者不僅有更多的K,而且有更多的R,在已很好地建構了知識的基礎上,記住一些細節能讓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更為豐富。反映熟悉感和猜測成分的G并無差異,它很可能是無意學習的結果,知識表征的知覺特征較明顯。

學習“化工原理”課程的學生,深層型取向更高,可能是因為這門課程的知識理解起來較容易,無需高負荷的認知活動,那些既可以采取表面型取向又可以采取深層型取向的學習者可以實現深層型取向的要求即理解并建構知識;而“化工熱力學”認知負荷更高,上述學生極有可能在來不及理解的情況下轉而采用表面型取向以求先記住再說,特別是那些過去曾經采用表面型取向取得成功的學習者。相比之下,總是采用深層型取向(或表面型取向)的個體不太容易一遇到困難就改變學習取向,他們對這種差異的貢獻應該不太大。

為什么不是所有學生都在更難的“化工熱力學”課程上更少或更慢地建構了知識,即他們都有較低的深層型取向?以下實驗結果不支持這種推測:“化工熱力學”的正確總數多于“化工原理”,在“化工熱力學”上有G

當然,本研究采用的測驗形式本身不利于檢驗出表面型取向對R/K判斷的影響,因為題目的內容和難度都是學生可以憑借對課堂情境的記憶回答出來的,不能充分暴露持深層型取向者建構知識的后果。如果在各種類型的問題上深層型取向都顯示出有助于知識的掌握,而且課程的圖式化程度越高這種作用就越明顯,就有必要通過調整課堂教學使課程更易于圖式化以促進學習者去采用深層型取向建構知識。大學教材的編寫通常遵循著學科本身的邏輯,反映的是人類到近期為止對某一事物的綜合認識,但一般來說沒有反映形成這種認識的過程,也就是說它很有可能與學習者建構知識的心理過程不符。學習者不可能像編寫者那樣高屋建瓴,一開始就整體把握學科的框架,因此,教材需要適應他們現有的知識結構,從容易建構的切入點開始,而不必固守從學科的最基本的概念出發等做法。即使是對于通過高考選拔進入重點大學的優秀學生,由于考試本身在評價學習質量上的缺陷,其中不乏高表面型取向的復制者,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現象。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教育者不僅要對其進行心理輔導與教育,也需要為他們營造適宜建構知識的學習環境,使他們能從學習取向的轉變中得到最大的益處。

五、結論

掌握知識首先需要形成一定數量的語義記憶,在此基礎上情景記憶能使知識表征更為完善;圖式化程度高的課程有利于知識表征轉化為語義記憶,因而有利于掌握知識,表面型取向僅在圖式化程度不高的課程上減少正確總數,即妨礙知識獲得。

致謝:感謝中國石油大學2008級參加“化工熱力學”和“化工原理”課程學習的各位同學及任課教師的配合與支持!

參考文獻:

[1]Conway,M. A.,Gardiner,J. M.,Perfect,T. J.,Anderson,S. J.,& Cohen,G. M. Changes in memory awareness during learning: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by psychology undergraduat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7,126(4):393-413.

[2]隋潔,吳艷紅,王金鳳,等.中學生知識獲得過程是從情景記憶向語義記憶轉化的過程[J].心理科學,2003,26(5):784-789.

[3]吳維寧,高凌飚,李佳.學習過程研究與學習方式評測[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8,(5):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莱市| 申扎县| 库尔勒市| 图木舒克市| 邮箱| 漠河县| 东山县| 封丘县| 宜兰县| 洮南市| 仪征市| 江都市| 大同市| 新乐市| 鄂伦春自治旗| 沁源县| 张家川| 偏关县| 望都县| 澎湖县| 同仁县| 楚雄市| 平果县| 微山县| 无锡市| 邮箱| 临夏县| 楚雄市| 徐州市| 安多县| 池州市| 和顺县| 洱源县| 滨州市| 神池县| 汝城县| 赣榆县| 广安市| 延寿县| 八宿县|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