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法定繼承的法律依據(jù)

法定繼承的法律依據(jù)

時間:2023-08-24 17:17: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法定繼承的法律依據(j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法定繼承的法律依據(jù)

第1篇

辦理房產繼承公證需要以下材料:

1、被繼承人的死亡證明;

2、被繼承房屋的產權證明或者其他憑證;

3、繼承人的相關身份證件;

4、法定繼承人證明;

5、其他法定繼承人書面表示放棄對該房產的繼承的證明。

法律依據(jù)

《公證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申請辦理公證的當事人應當向公證機構如實說明申請公證的事項的有關情況,提供真實、合法、充分的證明材料;提供的證明材料不充分的,公證機構可以要求補充。

公證機構受理公證申請后,應當告知當事人申請公證事項的法律意義和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并將告知內容記錄存檔。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論文關鍵詞 遺囑公證 生效 確認程序

    遺囑繼承是指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按照被繼承人生前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遺囑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制度。遺囑繼承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jù)遺囑繼承人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遺囑繼承人繼承行為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

    一、遺囑生效的條件

    (一)遺囑生效的實質要件

    1.遺囑人在立遺囑時必須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立遺囑應當是遺囑人在具有正常的理智與思維能力的情況下所作的意思表示。公民在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情況下所立的遺囑,在法律上是無效的。然而,如果遺囑人立遺囑時有民事行為能力,事后卻因患精神疾病等原因喪失了民事行為能力,因其立遺囑時神志是清楚的,所以遺囑的效力不受影響。

    2.遺囑必須是遺囑人親自所立,他人代立的遺囑沒有法律效力。

    3.遺囑必須表明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公民在受脅迫、欺騙的情況下所立的遺囑,或者他人偽造的遺囑,均不是公民的真實意思表示,不能發(fā)生法律效力。

    4.遺囑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德。凡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德的遺囑不發(fā)生法律效力,例如,按照法律規(guī)定,遺囑不得剝奪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法定繼承人的繼承權,如果所立遺囑非法剝奪上述繼承人的繼承權,這樣的遺囑就不能發(fā)生法律效力。

    5.遺囑處分的對象是個人所有的合法財產。公民可以將自己所有的房屋和儲蓄、生活用品和法律允許為個人所有的生產資料等以遺囑的方式進行處分,但是非法占有物不能作為遺囑處分的對象,只享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的占有物,如公民租賃的房屋、農民使用的自留地和宅基地,都不能作為遺囑處分的對象。

    (二)遺囑生效的形式要件

    遺囑的成立和生效不僅要具備主體、內容及對象等實質性的要件,而且要具備形式上的要件。根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遺囑應當經過證明,表明其真實、合法,才能發(fā)生法律效力。遺囑公證是對遺囑最有力的一種證明方式。我國《繼承法》第17條規(guī)定,公證遺囑由遺囑人經公證機關辦理;自書遺囑由遺囑人親筆書寫,簽名,注明年、月、日;代書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由其中一人代書,注明年、月、日,并由代書人、其他見證人和遺囑人簽名;以錄音形式立的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立口頭遺囑,口頭遺囑應當由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危急情況解除后,遺囑人能夠用書面或者錄音形式立遺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根據(jù)《繼承法》第18條規(guī)定,下列人員不能作為遺囑見證人: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繼承人、受遺贈人,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利害關系的人。

    二、設立遺囑生效確認程序的原因

    設立遺囑生效確認程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在許多人看來,遺囑繼承公證的辦理相對法定繼承公證處理更容易些,要不然,遺囑公證就沒有什么意義了。所以,在實際辦理遺囑繼承公證時,經常按照遺囑公證書直接出具遺囑繼承公證書,并不是去告訴其他法定繼承人對其能否真正生效進行進一步確認。但在實際生活中,因為法定繼承而出現(xiàn)的法律糾紛是少數(shù)的,相反遺囑繼承涉及的復查或訴訟特別多。有的案子好多年后又被人提起,形成了纏訴、老上訪戶等,他們針對的依據(jù)就是遺囑公證書。

    我國《繼承法》第二十條明確規(guī)定,公證遺囑效力最高。那么也許遺囑人生前曾擬定了很多份公證遺囑,怎樣判斷當事人所提交的公證遺囑就是“最后的公證遺囑呢”?因此公證遺囑只解決了遺囑設立時的形式合法問題,并未解決繼承開始后,遺囑生效的確認問題。

    申請遺囑公證人應當提交的文件包括:(1)立遺囑人的身份證明,如身份證、戶口簿等;(2)立遺囑人處分的財產所有權的證明;(3)遺囑的草稿等。如果是遺囑繼承,遺囑繼承人需持遺囑公證書、遺囑人死亡證明到公證處辦理繼承權公證手續(xù),經公證部門對被繼承人所立遺囑的真實性與合法性進行審查,認定該其真實有效后,公證處出具繼承權公證書,公證機關必須對遺囑人的遺囑內容保密。繼承人攜帶遺囑公證書、繼承權公證書、房屋權屬證書及當事人身份證件辦理房屋產權登記手續(xù)。在此類繼承登記中,遺囑人指定的繼承人如屬法定繼承人之列的,只需繳納房產登記費用,無需繳納契稅;若屬法定繼承人之外,屬遺贈性質的,受贈人除繳納房產登記費用以外,需繳納受贈房屋市場價值4%的契稅。

    立遺囑人在遺囑中處分的財產在生前很有可能進行處置,遺囑中涉及的財產有的可能已經轉移到他人名下,比如已辦理了轉讓或贈與手續(xù)。所以,還是很有必要向繼承人核實確認遺囑處分的財產是否仍歸立遺囑人所有。有時候,也有人拿立遺囑人寫的借據(jù)或房產出資證明來對遺囑中的財產主張異議,這就要在《遺囑生效確認通知函》中告知受函人這類憑證只構成債權依據(jù),不能作為撤銷遺囑的證明。

    三、告知當事人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性文件對遺囑繼承的要求

    1.立遺囑人必須是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人,依照《繼承法》的具體要求所立,否則無效,不能執(zhí)行。其法律依據(jù)主要是《繼承法》第十七條“公證遺囑由遺囑人經公證機關辦理。”的規(guī)定和《繼承法》第二十二條“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受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無效;偽造的遺囑無效;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的規(guī)定。

    2.遺囑人在遺囑中應當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以及胎兒保留必要的份額。其法律依據(jù)主要是《繼承法》第十九條“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的規(guī)定和《繼承法》第二十八條“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法定繼承辦理”的規(guī)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五條第一款“應當為胎兒保留的遺產份額沒有保留的應從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中扣回”的規(guī)定。

    3.告知當事人不是依法所立的公證遺囑,或者遺囑繼承有爭議、有糾紛的,公證機構不能給予辦理遺囑繼承權公證。當事人對遺囑繼承有爭議、有糾紛的,應當告知其到人民法院通過訴訟解決。其法律依據(jù)主要是《公證法》第四十條“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對公證書的內容有爭議的,可以就該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規(guī)定。遺囑是遺囑人對其財產和事務進行處分并于死后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為,因此對遺囑公證的審查要求較嚴格。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遺囑行為是否有效,應依據(jù)民事法律行為是否有效的判斷標準予以認定。由此,對遺囑公證的審查主要是:遺囑人的身份和權利能力、行為能力;遺囑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有無受脅迫、欺詐等行為:遺囑處分的財產是否屬于遺囑人個人所有;是否處分了共有財產或者爭議未決的財產;遺囑人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所立遺囑是否剝奪了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必要的遺產份額;遺囑內容是否違反法律規(guī)定和社會公共利益,文字表述是否準確,簽名、蓋章、捺手印和制作日期是否齊全等。為了保障公證程序的正當性,確保公證證明的真實性、有效性,在辦理遺囑公證的過程中還應當注意以下一些事項。

第3篇

老人病逝后,需要進行安葬。有遺囑的,按遺囑繼承。沒有遺囑的,按法定繼承。

【法律依據(jù)】

《繼承法》第五條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的,按照協(xié)議辦理。

《繼承法》第二十三條繼承開始后,知道被繼承人死亡的繼承人應當及時通知其他繼承人和遺囑執(zhí)行人。繼承人中無人知道被繼承人死亡或者知道被繼承人死亡而不能通知的,由被繼承人生前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負責通知。

(來源:文章屋網 )

第4篇

1、財產繼承是因公民死亡而發(fā)生的法律現(xiàn)象,這是財產繼承發(fā)生的法定原因。

2、財產繼承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

3、財產繼承的客體只能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

【法律依據(jù)】

《繼承法》第3條,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

(五)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

(六)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

第5篇

如果是法定繼承的話,未盡贍養(yǎng)義務可以少分遺產。

【法律依據(jù)】

根據(jù)《繼承法》第13條第四款規(guī)定,有扶養(yǎng)能力和有扶養(yǎng)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yǎng)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所以可能會分不到或者少分。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在古代漢語里,遺囑又作“遺屬”“遺書”“遺言”等,其含義要比現(xiàn)代民法中作為專門法律術語的“遺囑”寬泛得多,一般可理解為死者生前預留給后人的一種囑咐,其內容既包括對遺產的處分,又包括王位、家長權、祭祀權等身份行為的承受和義務的指定,還包括遺囑人對死后喪葬示事宜的安排等。

東漢趙嘩所撰《吳越春秋》記大禹晚年,嘆惜老之將至,乃囑咐群臣:“吾百世之后,葬我會稽之山,葦?shù)敉┕祝U七尺,下無及泉,墳高三尺,土階三等葬之。”這可視為傳說中最早的遺囑。而具備近代法律意義,涉及財產權利的遺囑最早在中國出現(xiàn)于何時,目前尚難考證。有學者認為,典型的遺囑繼承漢代已出現(xiàn)。

到了唐宋時期,唐宋法律均承認遺囑繼承的有效。依唐喪葬令,遺囑繼承不得剝奪配偶、子嗣的繼承權。南宋時,遺囑繼承的范圍進一步縮窄。遺囑繼承失去了法律依據(jù),法定繼承遂成財產繼承的唯一途徑。不過,遺囑繼承并未因此絕跡,只要遺囑不違背倫理和法律的精神,官府一般也承J其效力。

到了清代社會,法定繼承始終占據(jù)絕對主導的地位,遺囑繼承是一種補充形式,或者是與法定繼承并用的一種輔助形式,在保證法定繼承人的主要權利的前提下,對部分遺產做出特別處分。

法定繼承之所以能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居于壟斷地位,與中國家庭制度的持久堅固有著最直接的關聯(lián)。由于中國人血親觀念非常重,因此每個家庭都忌諱自己身后門戶滅絕。出于把家庭門戶傳繼下去的本能愿望,多數(shù)中國人所謂的分家其實就是一個“傳家”的過程――通過家產的傳承把家庭門戶傳延下去。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財產繼承基本沿襲著這樣的文化習慣。父母往往只是把自己看做家產的管理者而非占有者。所以,中國老人去世前很少立紙質的遺囑,常見的場景是老人會把兒子女兒叫到床前,一一囑咐,兄弟之間要如何和睦,如何把這個家延續(xù)下去等。

西方的遺產繼承和中國在源頭上就明顯不同。在西方,類似中國商周時期的分封制一直持續(xù)到了十四五世紀,這些封建領主把權力和財產集中在一起。他們去世前會從諸多兒子中挑一個人(這個人往往是長子)來繼承權力和財產,世襲傳代。到了近代工業(yè)社會后,家長更是把家產看成自己一個人的財產,完全按自己意愿來處理。為了防止子女因爭奪財產產生矛盾,紙質遺囑因而出現(xiàn)。

我們應該看到,中國自古是人情社會,同時正在進入一個關鍵的社會轉型階段。對此,我們正在通過建立中華遺囑庫、辦理遺囑公證、在民法通則中完善遺產保護等制度來進行探索。我們相信,我們會找到一個負責任的、完善的方法來傳遞財富。

第7篇

事實收養(yǎng)的子女享有繼承權。

【法律依據(jù)】

《繼承法》第五條: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的,按照協(xié)議辦理。

第十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yǎng)子女和有扶養(yǎng)關系的繼子女。

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yǎng)父母和有扶養(yǎng)關系的繼父母。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

一、不動產登記不能強制公證

1991年司法部、建設部《關于房產登記管理中加公證的聯(lián)合通知》(以下簡稱《聯(lián)合通知》)第一條規(guī)定,應當持公證機關出具的“繼承權公證書”和房產所有權證、契證到房地產管理機關辦理房產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xù)。從此開始,繼承房屋登記時必須進行公證。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第8期《陳愛華訴南京市江寧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不履行房屋登記法定職責案》,判決房屋登記部門強制公證敗訴,一時間全國登記部門無所適從,公證到底有沒有法律依據(jù)呢?強制公證會不會再次導致登記部門被訴?

2016年7月5日,司法部通知,根據(jù)《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guī)定,廢止《聯(lián)合通知》即此前規(guī)定房產繼承、贈與等房產所有權轉移,必須公證的規(guī)定不再執(zhí)行。也就是說,繼承人申請房產繼承可直接向不動產登記機構“直申”,不再必須持公證書或法院的法律文書方予受理。

《公證法》第二條規(guī)定,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jù)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第十一條規(guī)定,根據(jù)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公證機構辦理下列公證事項:……(二)繼承。可以看出,公證是依據(jù)申請而進行的,《聯(lián)合通知》廢止后,強制公證別說法律依據(jù),就連文件依據(jù)都沒了。2016年5月30日,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fā)〈不動產登記操作規(guī)范(試行)〉的通知》,明確了不動產登記中的繼承不再強制公證,不動產登記是否必須公證的爭論有了明確的答案。

二、不動產登記不公證需要如何辦理

《不動產登記操作規(guī)范(試行)》對不進行公證繼承不動產所需材料和程序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

(一)辦理需提交的材料

1.所有繼承人或受遺贈人的身份證、戶口簿或其他身份證明。

2.被繼承人或遺贈人的死亡證明,包括醫(yī)療機構出具的死亡證明;公安機關出具的死亡證明或者注明了死亡日期的注銷戶口證明;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書;其他能夠證明被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死亡的材料等。

3.所有繼承人或受遺贈人與被繼承人或遺贈人之間的親屬關系證明,包括戶口簿、婚姻證明、收養(yǎng)證明、出生醫(yī)學證明,公安機關以及村委會、居委會、被繼承人或繼承人單位出具的證明材料,其他能夠證明相關親屬關系的材料等。

4.放棄繼承的,應當在不動產登記機構辦公場所,在不動產登記機構人員的見證下,簽署放棄繼承權的聲明。

5.繼承人已死亡的,代位繼承人或轉繼承人可參照上述材料提供。

6.被繼承人或遺贈人享有不動產權利的材料。

7.被繼承人或遺贈人生前有遺囑或者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的,提交其全部遺囑或者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

8.被繼承人或遺贈人生前與配偶有夫妻財產約定的,提交書面約定協(xié)議。

(二)辦理時應把握的幾個關鍵點

《條例》第十九條規(guī)定,對可能存在權屬爭議,或者可能涉及他人利害關系的登記申請,不動產登記機構可以向申請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單位進行調查。不動產登記機構進行實地查看或者調查時,申請人、被調查人應當予以配合。第十一條規(guī)定,不動產登記工作人員應當具備與不動產登記工作相適應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能力。《條例》賦予了登記部門對登記內容和登記對象調查的權利,同時要求登記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能力,繼承公證只是眾多公證內容中的一小部分,登記人員經過培訓,應該能夠承擔不動產繼承登記的審核和調查責任。

申請登記時,全部法定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共同到登記機構進行申請并接受登記機構的查驗。登記機構應重點查驗當事人的身份是否屬實、當事人與被繼承人或遺贈人的親屬關系是否屬實、被繼承人或遺贈人有無其他繼承人、被繼承人或遺贈人和已經死亡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的死亡事實是否屬實、被繼承人或遺贈人生前有無遺囑或者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申請繼承的遺產是否屬于被繼承人或遺贈人個人所有等。登記機構應該就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是否齊全、是否愿意接受或放棄繼承、不動產繼承協(xié)議或遺囑內容及真實性是否有異議、所提交的資料是否真實等內容進行詢問,并做好記錄,由全部相關人員簽字確認,并要求申請人簽署繼承(受遺贈)不動產登記具結書。

經查驗或詢問后,登記機構認為需要進一步核實情況的,可以發(fā)函給出具證明材料的單位、被繼承人或遺贈人原所在單位或居住地的村委會、居委會核實相關情況,也可以根據(jù)《條例》賦予的權限進行調查。經核查后做出不予登記或者登記的決定。認為符合條件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受理,受理后,對擬登記的不動產登記事項在不動產登記機構門戶網站進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個工作日。

三、不動產登記中應尋找公證與不公證的結合點

在目前的不動產登記實務中遇到的繼承基本有以下三種:

1.協(xié)商繼承:全部繼承人之間協(xié)商一致達成不動產分配協(xié)議,提交被繼承人死亡證明、全部法定繼承人關于不動產分配的協(xié)議、繼承人與被繼承人的親屬關系證明以及其他必要的材料可以申請登記。

2.公證繼承:被繼承人死亡后,繼承人申請繼承公證,憑繼承權公證書可以申請登記。

3.訴訟繼承:繼承人之間不能協(xié)商一致或者無法取得繼承權公證的,只能向法院提起繼承糾紛之訴,待法院判決或調解后,持法院出具的生效法律文書申請登記。

第9篇

人去世后,如果信用卡沒有應還的欠款,直接去銀行銷戶即可;根據(jù)銀行的規(guī)定小額的欠款在持卡人死亡之后,會終止賬戶,一般情況下銀行不再追究;大額欠款,法定繼承人在繼承遺產的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這樣的情況,繼承人不僅繼承遺產,還繼承了大筆欠款;欠款時間發(fā)生在持卡人死亡以后,則不承擔責任。不管是誰刷的卡,都不會算到持卡人頭上;持卡人無親屬無財產,銀行會要求擔保人還款。所以,沒事不要替別人擔保。

法律依據(jù):《商業(yè)銀行信用卡業(yè)務監(jiān)督管理辦法》

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發(fā)卡銀行收到持卡人還款時,按照以下順序對其信用卡賬戶的各項欠款進行沖還:逾期1-90天(含)的,按照先應收利息或各項費用、后本金的順序進行沖還;逾期91天以上的,按照先本金、后應收利息或各項費用的順序進行沖還。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0篇

[關鍵詞] 遺囑繼承;缺陷;合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 D9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6-134-1

我國的《繼承法》是在1985年通過并生效實施的,由于受到當時社會條件和立法技術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部法律已不能滿足當前解決繼承糾紛的需要,需要進一步修改與完善,尤其是遺囑繼承制度。本文就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有關遺囑繼承制度的不足與缺陷予以探討,并提出完善我國遺囑繼承制度的合理建議。

一、我國遺囑繼承制度的不足與完善

(一)對繼承人權利保護不足。遺囑是被繼承人意志最直接的表達,是意志自由在繼承法中的體現(xiàn),但遺囑繼承不僅要保護被繼承人遺囑自由的權利,同時也要保護其家庭成員的權利及遵循公序良俗的原則。在我國體現(xiàn)遺囑自由原則的法律規(guī)定在《繼承法》第16條,而充分考慮維護其家庭成員利益及公序良俗原則的規(guī)定在第19條: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這一規(guī)定并沒有明確“必要的遺產份額”的限度,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使法官在該裁判中的自由裁量權過大,不利于對繼承人應有權利的保護。另外,該規(guī)定中對必要遺產份額的法定繼承人規(guī)定的范圍太小,沒有保護應保護的權利人,也無法對遺囑自由的缺陷進行有效的彌補。同時,我國法律只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權利進行保護,沒有明確規(guī)定其他繼承人的權利保護。

(二)現(xiàn)行遺囑形式存在缺陷。由于遺囑繼承可以改變繼承人的范圍、順序、及繼承份額,為保護被繼承人遺囑自由,保證其真實意思表示,法律嚴格規(guī)定了遺囑人處分自己財產的形式,依據(jù)我國《繼承法》第17條:遺囑繼承的法定形式包括公正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和口頭遺囑。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繼承法有關繼承的條文規(guī)定過于簡單,操作性不強的缺陷一一暴露。主要體現(xiàn)在:(1)對各類遺囑設立的程序沒有明確規(guī)定,法律在適用時不得不援引其他條款;(2)對設立遺囑時各類遺囑適用標準不夠具體;(3)對不同形式的遺囑效力高低的劃分不合理,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公正遺囑較其他遺囑效力的優(yōu)先性,這種優(yōu)先性欠缺科學、合理的法律依據(jù);(4)對錄音遺囑的制作方法和程序規(guī)定太過籠統(tǒng);(5)有關代書遺囑的規(guī)定已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使用電子設備記錄遺囑內容的額方式越來越普遍,卻沒有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

(三)對遺囑執(zhí)行人制度規(guī)定過于簡略。遺囑的執(zhí)行時繼承遺囑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在實現(xiàn)遺囑人的意志,保護繼承人和其他利害關系人權利方面起著重大作用。我國《繼承法》第16條第1款規(guī)定:公民可以依照規(guī)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并可以指定遺囑執(zhí)行人。由此可見,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了有關意志執(zhí)行人制度,遺囑人可通過遺囑指定特定執(zhí)行人來實現(xiàn)其財產分配,執(zhí)行人一經被指定就產生法律效力,遺囑人死亡后被指定的執(zhí)行人即可執(zhí)行遺囑。雖然法律承認了該制度,但僅限于原則性規(guī)定,沒有具體實質性內容,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其在遺囑執(zhí)行人的具體產生方式、遺囑執(zhí)行人資格及遺囑執(zhí)行人的職責等方面無具體規(guī)定,不利于繼承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利益的保護。

二、對完善我國遺囑繼承制度的合理建議

(一)設立特留份制度,加強對繼承人權利的保護。特留份制度即法律規(guī)定的遺囑人不得以遺囑取消由特定的法定繼承人繼承的份額。它是對遺囑自由的一種合理限制,是遺囑人近親屬的權利救濟手段。我國在對遺囑自由的限制方面只設立了必留份制度,且其適用的主體范圍過窄無法合理限制遺囑人對其財產的自由處分,而設立特留份制度可以彌補必留份制度的不足,解決遺囑過度自由問題,這既有利于保障遺囑人對其個人財產的自由處分,又能保障其法定繼承人的合法利益,實現(xiàn)財產的公平分配,因此我國法律有必要確立特留份制度,其可與必留份制度同時使用,這樣既能保護如既缺乏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法定繼承人的權利,又對其他法定繼承人的利益予以維護,有利于實質正義在遺囑繼承的實現(xiàn)。

(二)對遺囑形式進行完善,從形式上保證遺囑的公正性。各國立法都將遺囑規(guī)定為要式法律行為,遺囑人必須依照一定的方式才能發(fā)生法律效力,并且由于遺囑是死因行為,為確保遺囑人真實意思得以實現(xiàn),防止事后發(fā)生糾紛,遺囑形式是保證遺囑功能得到最大發(fā)揮必不可少的要件。我國當前的繼承法有關遺囑形式的規(guī)定存在諸多缺陷,需要進行進一步完善:(1)拓寬遺囑形式,在現(xiàn)有遺囑形式的基礎上增加錄像遺囑和電子遺囑。錄像遺囑比錄音遺囑更能反應遺囑的真實性,而通過電子技術制作并儲存的電子遺囑是應社會發(fā)展需求而出現(xiàn)的,將其納入法律調整范圍有利于適應時展的需求;(2)細化訂立遺囑的形式標準,明確各類遺囑的適用條件;(3)取消對公正遺囑效力優(yōu)先性的規(guī)定,尊重當事人對遺囑形式的選擇,無論采用何種形式,只要符合法律要件均以承認和保護;(4)嚴格限制錄音遺囑的制作方法和程序,提高其真實性和證據(jù)效力。

(三)進一步明確遺囑執(zhí)行人制度,保證遺囑人真實意思的實現(xiàn)。我國關于遺囑執(zhí)行人的規(guī)定過于簡單,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完善:(1)對于遺囑執(zhí)行人的產生方式,根據(jù)我國的實踐應包括遺囑以明示方式委托指定執(zhí)行人和由受案法院指定遺囑執(zhí)行人。而前者應為產生遺囑執(zhí)行人的主要方式,只有在遺囑為指定執(zhí)行人或指定無效的情形下才由受案法院來指定執(zhí)行人;(2)對于遺囑執(zhí)行人的資格,應當明確指定的遺囑繼承人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且具有一定的社會經驗,能夠妥善管理遺產并鏖戰(zhàn)遺囑內容嚴格分配遺產;(3)對于遺囑執(zhí)行人的職責方面,當遺囑人死亡時,遺囑執(zhí)行人就應管理遺產,將其遺產予以登記造冊,清償遺囑人生前所欠債務,對余下遺產再進行分割。遺囑執(zhí)行人應當嚴格遵照遺囑人的遺囑分配遺產,以確保遺囑人真實意思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初曉娜.我國的遺囑繼承制度[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增刊).

[2]吳國平.遺囑自由及其限制研究[J].海峽法學,2010(3).

[3]楊培景.略論我國繼承法的修訂與完善[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1).

[4]吳國平.我國遺囑繼承制度的不足與完善[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第11篇

關鍵詞 遺囑自由 必要限制 特留份制度 立法構造

作者簡介:歐文,四川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法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遺囑自由合理限制的必要性

遺囑自由是意思自治原則在繼承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世界各國繼承法中普遍確立的基本原則。在個人財產意識逐漸強化的近現(xiàn)代,財產所有人通過遺囑自由表達意志而很少受到限制。當遺囑無限自由,甚至已經危及親屬、家庭乃至社會利益時,對遺囑自由進行合理、必要的限制就成為繼承制度和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

任何自由都不是絕對的,需要對遺囑自由進行必要的限制,以避免濫用遺囑自由帶來的危害,協(xié)調遺囑人與親屬、家庭及社會利益的平衡。正如學者所言:“繼承權的享有與行使,必須合目的性和公正性,即實現(xiàn)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融合,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大陸法系國家普遍確立了特留份制度以限制遺囑的絕對自由,通過法律預先規(guī)定遺囑人必須保留其遺產之部分,特留于一定范圍的法定繼承人而不得任意處分。既維護了一定程度內遺囑人的自由處分權,又保護了法定繼承人的繼承利益,兼顧了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彰顯了社會本位的立法理念。

二、特留份制度相關理論

(一)特留份制度的源起

通說認為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特留份制度起源于日耳曼法和羅馬法。“源于日耳曼法的特留份制度以被繼承人的財產屬于家的觀念為基礎,以法定繼承主義為出發(fā)點;而源于羅馬法的特留份制度以遺產自由處分為基礎,以遺囑繼承主義為出發(fā)點。”

1.立足于事前規(guī)制的日耳曼法。日耳曼法中,基于家產制度的約束,為防止家長毫無限制地自由處分致使家產分散,在繼承開始前,法律即明確將家產分為特留份與自由份兩部分。受近親屬對遺產的繼承期待的制約,遺囑人須得保留一定比例的遺產后方得自由處分其余部分,必須為一定范圍的近親屬保留的遺產部分即為特留份,可由遺囑人自由處分的遺產部分即為自由份,是通過法律的事前規(guī)定對遺囑自由進行限制。

2.立足于事后救濟的羅馬法。羅馬法中,為限制遺囑自由規(guī)定了遺囑逆?zhèn)愔V。即在遺囑人立下遺囑后,若該遺囑存在違背道德人倫的不當處分時,繼承利益受侵害的近親屬可提起訴訟請求撤銷。遺囑逆?zhèn)愔V是通過賦予特定近親屬以起訴權的方式限制遺囑的絕對自由從而實現(xiàn)家庭育幼養(yǎng)老的義務,是一種事后救濟。

(二)特留份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1.特留份的概念及本質。特留份,即法律預先規(guī)定的遺囑人不得以遺囑取消或變更的,由特定范圍的法定繼承人繼承的遺產份額。其實質是通過規(guī)定特定范圍法定繼承人的一定應繼財產份額,限制遺囑人的遺囑自由,以保護法定繼承人的繼承利益。遺囑人所立遺囑若未給特留份權利主體保留法定份額的遺產,則其遺囑中相關部分的處分歸于無效。特留份本質上是繼承權,僅特定的法定繼承人得以享有。

2.特留份的特征。其一,特留份權利主體的確定基于特定親屬身份關系。繼承制度最初產生于將財產留給自己血親后代的需求中,為自己關系密切的親屬保留部分遺產是道德人倫和繼承傳統(tǒng)的要求。繼承法是身份財產法,一定的親屬身份關系是取得法定繼承權的唯一依據(jù),亦是特留份權利主體確定的基本依據(jù)。其二,法律對繼承期待權的保護源于家庭協(xié)同關系。史尚寬先生指出:“被繼承人死亡后,其財產應由共同生活的一定范圍的親屬繼承,法律雖然承認和保護遺囑自由,但不能任由遺囑人自由地將全部遺產轉移給親屬之外的其他人。個人死亡后,應該把自己的財產或財產的一部分傳給法定繼承人,因為個人財產的發(fā)展與家庭成員的協(xié)同有密切的關系。”其三,特留份為法定的不得剝奪的繼承權。特留份權本質上是繼承權,只有特定法定繼承人才能享有,因繼承的開始而開始,也因繼承的喪失而喪失。遺囑人不得以遺囑變更、剝奪特留份。

三、我國繼承法增設特留份制度的立法構想

(一)增設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

1.現(xiàn)行必留份制度的局限性。我國繼承法中涉及限制遺囑自由的僅有必留份制度。存在以下局限:其一,適用主體范圍過于狹窄,必須是法定繼承人中既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者,實踐中符合條件者很少,限制遺囑自由作用有限。其二,適用主體標準不明確,僅原則性地規(guī)定為既缺乏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而無具體的認定標準,執(zhí)行困難。其三,“必要遺產份額”的標準不明確,留給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實踐中操作困難。僅僅依靠必留份制度難以達到合理限制遺囑自由的要求,需要增設特留份制度,二者并行,實現(xiàn)遺囑自由合理限制與繼承人利益理性保護的平衡。

2.特留份制度的價值功能。在我國目前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夠健全,仍然需要依靠家庭承擔對其成員的撫養(yǎng)責任的情況下,通過建立特留份制度,既能合理限制遺囑自由,保護近親屬的繼承利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尊重遺囑人的意思自治,實現(xiàn)繼承制度調控資源、傳承家產、維護家庭倫理關系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價值功能。我國歷來十分重視家庭倫理,家庭成員間的互信互助、共同生活、共同創(chuàng)造財富,是繼承期待權得到法律承認與保護的重要原因,遺產繼承蘊含著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關愛與扶養(yǎng)的倫理情感,承載著以血緣為基礎的身份關系在繼承制度中的價值追求。《繼承法》相關制度設計理應在財富平衡與生存關懷中尋找契合點。 3.遺產繼承的現(xiàn)實需要。由于我國現(xiàn)行《繼承法》中未規(guī)定特留份制度,實踐中出現(xiàn)由于遺囑人通過遺囑不當處分遺產,剝奪特定法定繼承人繼承利益引發(fā)的糾紛時,無可直接適用的法律依據(jù)。法官要么援用公序良俗原則否認遺囑的效力,要么以犧牲繼承人利益為代價維護遺囑自由,這種單一的法律價值取向既損害了遺囑人的自由處分權,又不利于保護法定繼承人的繼承利益,導致法律價值體系的失衡。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個人財富的增加,民營企業(yè)的發(fā)展及個人財產所有權意識的不斷增強,未來涉及遺產繼承的糾紛勢必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這就需要在繼承法中增設特留份制度并修改完善現(xiàn)有的必留份制度,以達到合理限制遺囑自由,保障繼承權利的目的,實現(xiàn)個人、家庭、社會利益的平衡。

(二)特留份的立法模式選擇

對于在我國繼承法中增設特留份制度主要有三種立法模式:一是單一必留份制,認為應對現(xiàn)行必留份制度進行修改完善而不必增設特留份制度;二是單一特留份制,主張以特留份制取代必留份制;三是二者并行制,認為應在修改完善現(xiàn)行必留份制的基礎上,增設特留份制度,兩種制度并行,共同形成對遺囑自由的限制。筆者贊同第三種觀點,必留份和特留份各有其存在基礎、價值取向和適用范圍,雖在限制遺囑自由的功能上有相似之處,但二者無論是適用主體范圍、基礎遺產的計算范圍還是效力的優(yōu)先性、制度功能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不能相互替代或者合一,而是應該建立必留份和特留份并行制,從不同側面限制遺囑的不當處分,維護親屬身份的倫理價值和社會公共利益。

(三)具體制度安排

1.關于特留份權利主體范圍。各國對特留份權利人范圍的具體規(guī)定均有所不同,但均限于法定繼承人,且多為配偶、直系卑親屬及直系尊親屬中的父母。特留份是對法定繼承中最重要、最核心利益的保護,相應地權利主體的確定也應限制在法定繼承人中與遺囑人關系最為密切的部分近親屬。具體到我國繼承法中,應將特留份權利主體限定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即配偶、子女和父母。同時,需要強調,由于特留份是法定應繼份,故也可代位繼承。

2.于特留份基礎財產的確定。特留份是特定法定繼承人依照法律規(guī)定繼承的應繼份,以被繼承人的遺產為標的,以扣除債務的無負擔的純粹積極財產為計算基礎。各國規(guī)定的計算方法和標準或有不同,但一般都少于其法定應繼份額,并且多為法定應繼份額的二分之一。

3.關于特留份份額的確定。特留份份額的確定主要有兩種立法例:一是全體特留份主義,即以遺囑人的遺產總額的一定比例為基數(shù)算定特留份總額,再在特留份權利人之間進行分配;二是個別特留主義,即直接以各個特留份權利人應繼份的一定比例算定份額。二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當有繼承人喪失繼承權時,其特留份的處置方式不同。全體特留份主義模式下,喪失的特留份歸入特留份總額,由其他特留份權利人享有;而在個別特留份主義模式下,喪失的特留份歸入自由份中,由遺囑人處分。根據(jù)我國實際并借鑒國外經驗,建議采取個別特留主義,這樣既能保障特留份權利人的繼承利益,又不至于過分限制遺囑自由,達到尊重遺囑自由與維護家庭人倫的平衡。可規(guī)定,遺囑人訂立遺囑時,應當為第一順序的法定繼承人預留必要份額,具體為配偶、子女預留其應繼份額的二分之一,父母預留其應繼份額的三分之一,其余部分即可自由處分。

4.關于特留份的救濟――扣減制度。特留份份額以遺囑人無負擔的積極財產為計算基數(shù),應扣除債務等消極財產。基于特留份實為法定繼承份的性質,原則上應按照行使繼承權的程序和規(guī)則來實現(xiàn),但當其與遺囑處分發(fā)生沖突時,應根據(jù)具體情況變通處理。當遺囑人的遺囑處分違反特留份制度規(guī)定二者發(fā)生沖突時,基于遺產處分應最有利于發(fā)揮遺物財產效用的原則,應當允許由遺囑繼承人選擇,或者依遺產繼承規(guī)則對遺物進行實物分配,或者允許遺囑繼承人用金錢等以債的形式對特留份進行替代償付,以此實現(xiàn)特留份權利。

5.特留份的放棄與剝奪。因特留份以法定繼承為前提,故繼承人放棄繼承的,也即當然放棄特留份,但放棄特留份不意味著放棄繼承。特留份的放棄,可于繼承開始后、遺產處分前以書面形式明示。除此之外,特留份權還可能因繼承人對被繼承人及其親屬實施違法犯罪或者其他嚴重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而被剝奪。

第12篇

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經濟財產關系日趨復雜多元化,對個人和家庭財產性質的分類和區(qū)分日益困難。《繼承法》宗旨是保證財產繼承方面的權益,而《婚姻法》傾向于維護婚姻家庭關系的和諧與完整,但由于家庭血緣關系所帶來的身份角色的獨特性,兩者在協(xié)調財產利益關系時,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復雜聯(lián)系,矛盾和沖突也必然會隨之而來。

1 導言

《繼承法》二十五條寫道:“一旦發(fā)生繼承后,繼承人有意放棄遺產繼承的,應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決定。沒有表示的,一律視為自動接受繼承。”在目前《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四項明令規(guī)定,夫妻現(xiàn)有婚姻基礎上因繼承所得的財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除遺囑明確指出歸屬其中一方的情況之外。針對這二者的條文內容,在法律界引出了一個話題糾紛:在現(xiàn)有婚姻基礎上,若在繼承人未明確指出其遺產由夫妻中的一方繼承的前提下,在繼承發(fā)生之后、遺產處置之前,夫妻雙方中的一人是否可不征得其配偶的同意而單方作出放棄繼承的法律表示?

2 兩種答案之爭

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目前法律界有存在兩種相對立的觀點,實務派認為:夫妻兩人中任何一方都沒有權利單方作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另一種觀點是來自學術界的聲音:他們表示,可在不征詢配偶意見的前提下,夫妻當中任何一人都具有單獨作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的權利。

2.1 實務派的論述依據(jù)

繼承人如選擇放棄繼承權利,其本文由收集整理行為涉嫌規(guī)避法律、鉆司法漏洞,與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和不得濫用權利原則相違背。比如,繼承人如果和配偶關系惡化,想單獨繼承遺產而選擇放棄婚內繼承,而在離婚后又使用其他手段獲得遺產處置權。舉一個簡單的實例:甲、乙具有法定婚姻關系,甲因感情糾紛不和提起訴訟離婚。在訴訟期間,甲母因病去世,留下大量遺產但未立下遺囑,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甲此時會可選擇放棄繼承遺產權利。其行為一旦獲得法律支持,則遺產全部由甲父繼承。而在離婚之后,甲又可以繼承其父名下的全部遺產。因而甲充分利用了法律漏洞達到了規(guī)避遺產分割的目的。

2.2 學術界的論述理由

學術界的論證理由主要有兩點。

其一,繼承開始并不意味已實現(xiàn)繼承,在處置遺產前,繼承人放棄的是遺產繼承權,并非所有權。繼承人配偶的遺產權利,只在條件充分成熟時才可實現(xiàn),即必須在繼承人接受遺產后,轉化為夫妻共有財產,其配偶才享有相應的財產權利。

其二,如果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利的決定,必須經其配偶同意后才可生效,其后果是混同了繼承法律關系和婚姻法律關系,造成這樣一種局面:對法定繼承人來說,接受遺產是義務而非權利,這顯然有違配偶雙方地位平等原則。

2.3 對二者爭論結果的總結

經仔細分析司法實務派和學術界兩種觀點,很容易發(fā)現(xiàn)前者的觀點主要以《婚姻法》第十七條的規(guī)定為依據(jù):它詳細規(guī)定了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置權利;而學術界的觀點,則主要是以《繼承法》第二十五條的內容為辯證依據(jù),即其關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有關規(guī)定。但是,從他們形成的辯證理由來看,二者都沒有綜合分析前面所提及的兩個法條之間的聯(lián)系。

為此,本文總結了上述爭論結果,得到了以下總結內容。

首先,在表面上,《繼承法》與《婚姻法》在回答上述問題時并不相互沖突,而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經過分析前面兩個派別的觀點發(fā)現(xiàn):夫妻在維持正常法律婚姻狀態(tài)下,如果被繼承人未通過立遺囑的方式或通過其他法律手段明確指出遺產具體歸屬夫妻中的哪一方,法定繼承人可單方作出接受或放棄繼承的權利;如果法定繼承人選擇接受繼承遺產,則其配偶即時擁有共享該筆遺產的權利,即在處理遺產時,夫妻雙方對遺產享有共有權;如果法定繼承人選擇放棄遺產繼承的權利,則其配偶也不享有遺產的任何處置權。

其次,實質上《繼承法》與《婚姻法》對該問題的回答存在矛盾關系。深入地分析后,容易讓人陷入困惑之中:一方面,《繼承法》對繼承人放棄繼承的

權利給出了十分明確的規(guī)定;而另一方面,《婚姻法》中卻寫道:“夫妻在維持正常法律婚姻狀態(tài)下,其中一方繼承的財產屬于夫妻雙方的共同財產,除被繼承人通過有效法律方式指定歸其中一方的情況以外。”假設同時承認上述兩部法律的效力,則從實踐分析來看,這只是為法定繼承人的配偶建了一座空中樓閣而已。因為,《婚姻法》關于夫妻財產方面的條文,主要是為離婚時分割家庭財產提供法律依據(jù),避免糾紛產生。通常來看,若夫妻關系融洽,夫妻一方繼承的財產會視為家庭財產共同受益;而夫妻關系破裂導致離婚,從人的自私性出發(fā),為避免遺產被配偶分占,繼承方會明顯傾向于選擇放棄婚內繼承遺產。

3 《繼承法》第二十五條與《婚姻法》第十七條之合理性分析

3.1 《繼承法》第二十五條合理性分析

參照國外先進立法經驗,并吸收國內法學界的意見,對我國《繼承法》第二十五條進行分析,本文認為,《繼承法》第二十五條無法很好的解決繼承人放棄繼承所帶來的問題,主要源于對繼承人放棄繼承沒有作出明確的期限規(guī)定。造成其產生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三方面因素。

(1)當前適用的《繼承法》頒布于1985年,八十年代正值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的私人所擁有的個人財產相對較少,社會財產關系相對簡單,繼承關系也不像今天這么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私人財產權的保護無法引起立法部門的重視。因而,在《繼承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私人財產可以合法繼承,這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從《繼承法》第一條明令:“根據(jù)《憲法》規(guī)定,為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特制定本法。”不難發(fā)現(xiàn),為更好地維護個人的遺產繼承權利,《繼承法》未對繼承期限作出時限規(guī)定,只是采取籠統(tǒng)性的原則規(guī)定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隨著社會形勢不斷地發(fā)生巨大變化,個人私有財產數(shù)量呈不斷增長的態(tài)勢,而且社會財產關系和權屬日益復雜,現(xiàn)行《繼承法》逐漸與社會發(fā)展相脫節(jié),難以有效擔當保護繼承人和被繼承人權益的重擔。為此,法學界一直在呼吁:繼承法必須與時俱進,充分考慮社會形勢的變化,從保護個人財產權益和債權人財產權利出發(fā),以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為基本點進行修訂和完善。

(2)事實上,從立法本意上分析,規(guī)定放棄繼承權的目的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避免繼承人因繼承遺產時所遭遇的可能權益損害;另一方面是保證被繼承人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不受到繼承人惡意行為的侵害。基于這兩個方面的原因,許多國家的繼承法在賦予繼承人選擇繼承的權利的同時,又對這個選擇權規(guī)定了嚴格的行使期限,以實現(xiàn)并平衡上述兩個目的。而根據(jù)當前的《繼承法》,放棄繼承的規(guī)定以“放棄繼承是放棄一種利益的假設前提之上的,即放棄繼承是放棄一種財產權利,不危害他人利益”為前提條件,這種立法初衷顯然沒有注意到被繼承人財產的復雜性,對繼承法的真正理念沒有綜合把握,所以只對放棄繼承作出第二十五條的原則性規(guī)定,顯然對維護社會財產關系的穩(wěn)定和保護公民遺產權益是不利的。

(3)通過分析和研究國內民間的繼承風俗,本文發(fā)現(xiàn),在家庭穩(wěn)定的前提下,以及在社會倫理的束縛之下,如果父母去世、且一方尚在時,一般繼承人不會被允許繼承財產,往往都是待父母雙亡后再對財產進行繼承,國內法學界有不少關于這方面的實證調查,都對上述觀點給予了充分的認同。因此,本文認為,國內《繼承法》第二十五條之所以對放棄繼承權的期限規(guī)定在繼承發(fā)生后到遺產處置前這個階段,而不是給出其他期限的規(guī)定,也許是權衡到了民間風俗習慣的特殊情況所作出的慎重考慮。

綜上所述,通過對《繼承法》第二十五條的認真分析,本文得出的分析結果是: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未對繼承人放棄繼承期限作出具體明確的規(guī)定,盡管如此,這依然沒有否認繼承人在繼承發(fā)生后、處置遺產前放棄繼承的權利以及放棄行為的法律效力。

3.2 《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四項考量

《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四項寫道:“夫妻在婚姻合法期限內,其中一方繼承的財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除遺囑特別指出遺產歸某一方所有的情況之外。”本文認為,之所以發(fā)生上述法律解釋上的沖突,主要問題就在于該條款規(guī)定存在不合理之處,原因如下分析。

在當初修訂現(xiàn)行《婚姻法》時,針對該問題學者們就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和辯論,許多爭論的焦點至今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對是否要將其修改成為夫妻共同財產,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聲音認為應該明確為雙方共同財產,本文稱之為“共同學派”,其依據(jù)

是從男女平等、肯定雙方對家庭的貢獻以及共同扶養(yǎng)老人出發(fā);另一種觀點持相反意見,本文稱他們?yōu)?ldquo;個人財產派”,他們的理由主要從法制理念出發(fā),以保護個人財產權益和完善婚姻財產制為基礎。

通過對當前《婚姻法》研究發(fā)現(xiàn),其與“共同學派”觀點如出一轍。因為《婚姻法》雖然規(guī)定“遺囑明確指出歸夫妻其中一方的財產除外”,但這種“尊重被繼承人意見、依法保護其處置個人財產權利的體現(xiàn)”,亦是處出于維護私法和遺囑自由原則而得出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比如县| 大渡口区| 西乌珠穆沁旗| 外汇| 天津市| 佛学| 西乡县| 开江县| 申扎县| 澜沧| 三穗县| 武隆县| 商水县| 会理县| 永吉县| 古田县| 布拖县| 东丽区| 临颍县| 蚌埠市| 肃北| 沾化县| 南充市| 六盘水市| 富裕县| 昌乐县| 三穗县| 望城县| 获嘉县| 阳信县| 伊春市| 曲周县| 新源县| 龙州县| 内江市| 金溪县| 翁牛特旗| 阆中市| 龙口市| 来安县|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