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工程法律與倫理

工程法律與倫理

時間:2023-08-23 17:00: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法律與倫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工程法律與倫理

第1篇

關鍵詞:南水北調;風險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X820.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水利工程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帶來危害

1.1水利工程管理概況

雖然我國各地水利工程差異較大、大小不等,但工程的管理模式基本分為國家和集體管理兩種模式。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性質多為公益性或準公益性,多屬事業單位。公益性質的經費來源,一般為差額撥款,少數為全額撥款;準公益性的經費來源,基本為自籌自支,即靠水費收入維持工程運行。

1.2傳統水利工程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部分采用傳統直接管理水利工程的管理單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①管理體制不順,經費來源無保證。大多數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管理模式仍沿襲老一套,事業單位性質的,得不到政府的補償。按企業性質管理的,既摻雜政府行為的干預、又得不到企業的優惠政策;人員工資費用、工程維修費用難以保證。

②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管理粗放。職工素質低,受計劃經濟、傳統水利的思想束縛,缺乏改革、創新和自強的精神;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缺乏,難以適應現代水利發展要求;管理手段落后,技術含量不高;資產、財務管理薄弱,沒有規范管理;管理成本高、運行效益差。

③工程養護維修經費不足。許多工程管理單位靠收水費來維持工程的管理、運行和維修,由于水費收取很難到位,經費嚴重不足,致使工程養護維修投入經費少之又少,基本上是湊合運行。

④安全保障不力。很多水利工程是20世紀60、70年代所建,設施老化損壞嚴重,效率逐年下降,設備帶病運行,險情隱患多,經常冒險帶病運行;工程調度的科學性不夠,經常冒險運行;調度經驗重于法規;沒有制定科學的調度體系。

1.3傳統水利工程風險管理帶來的主要危害

傳統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影響水利工程管理科學化、精細化的發展,帶來的風險已逐漸顯現。①工程投入不足,不能保證工程正常管理和運行,發生急災險害時,工程不能安全投運,隱患巨大。②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加大工程管理無效成本,影響了工程管理的良性發展。③人才流失,造成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惡性循環。近年來,不少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新進的大學生跳槽、改行現象日益增多,水利對人才的吸引力日益下降,進而會影響全行業的發展。

2加強南水北調工程運行風險管理的措施

2.1健全我國工程方面的法律制度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只有完備的法律條令才能確保工程主體沿著正確的方向履行自己的職責。首先是運行風險管理法制化,可將工程運行風險管理中可以操作的部分以法律的形式顯示出來,將工程共同體成員應該遵守的運行風險管理章程和制度規范由抽象化變為具體化。有學者認為:為工程運行風險管理立法,工程運行風險管理就不是管理而變成法律了。事實上,法律與管理是有密切聯系的。在實踐中,倫理問題與法律問題交織在一起,在某些情況下二者之間的界限不是涇渭分明的;有些運行風險管理問題可以變為法律問題,有時候違背了運行風險管理也意味著違背了法律。本人認為為工程運行風險管理立法是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的。一方面,它可以為工程共同體在處理南水北調工程等工程中的運行風險管理問題時提供一種明確的規定性指導。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為觸犯運行風險管理的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的工程共同體成員提供一種懲罰依據。

2.2加強社會輿論對南水北調工程的監督

工程活動是與各種不同利益主體緊密相關的高風險的物質實踐活動。在南水北調工程的利益主體多元化、復雜化的背景下,只靠工程共同體成員的道德自律、工程倫理教育機制和法制機制不能解決南水北調工程中可能出現的倫理問題的。缺乏的不是制度,所缺的是對規章制度的不折不扣的執行。對于南水北調工程中可能出現的違背倫理甚至違背法律的現象,所應該做的不只是進一步制定一些完善的法律制度,更應該做的是建立有效的職能監督機制。我國工程中出現的安全和質量事故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監督機制不健全。主要的職能部門的權利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督,容易使個別工程事故的責任人在利益的驅使下置法律和倫理道德于不顧,致使腐敗工程屢屢出現。為避免這些問題在南水北調工程中出現,我們應該加強社會輿論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引導大家樹立正確的工程倫理觀念。

2.3規范工程行業標準

工程對人、對社會以及對自然環境影響的深遠性是人們很難預測到的。工程管理人員作為工程活動中的核心承擔著更大的責任,因此在工程實踐活動中應該對工程行業制定合理的運行風險管理規范,以確保工程管理人員根據工程運行風險管理章程來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承擔起自身的角色責任。行業標準可以為該行業的成員提供一種行為的規范和準則。工程行業標準可以起到一種對工程共同體成員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和行為上的約束作用,有利于實現滿足人民的利益要求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就對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的工程共同體成員提出了更高、更嚴、更規范的要求。比如對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的工程管理人員的資格認證制訂嚴格的制度,并對獲得資格的工程管理人員進行嚴格的定期考核制度,只有符合技術和倫理上規范的工程管理人員才可以獲得參加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資格。另外我國目前的工程倫理章程大多都只是從整體上制訂的一些原則性的條款,不具有實踐可操作性。在職業運行風險管理章程中應該加入一些具體的具有實踐操作性的工程運行風險管理條款以及工程管理人員應該對工程終身負責的倫理條例,這樣可以使工程管理人員對南水北調工程成果的責任承擔時間加以延伸,以強化其倫理責任意識。

2.4構建工程共同體職業倫理評價機制

有鑒于水利工程實踐中運行風險事件時有發生的這一現象,對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的工程共同體成員進行運行風險管理評價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防范機制。工程共同體運行風險管理評價機制是指在工程活動中依據工程運行風險管理章程和規范對工程共同體成員的行為進行運行風險管理的判斷和評價。其目的是促使工程共同體成員提高對工程責任的承擔意識,規避工程活動中違背運行風險管理的行為。這就要求在南水北調工程中構建工程共同體職業運行風險管理評價機制,就是在工程共同體內部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南水北調工程中的曾經出現的涉及運行風險管理的事件進行總結,研究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并貫徹執行到當前和以后的工程實踐中去。

2.5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

企業的繁榮與社會的發展是休戚相關的,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社會之間是一種互為利益互相促進的關系,企業的長效發展必需樹立一種與社會責任感密切相關的健康的企業形象。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的樹立能達到企業與社會的“共贏”,既能促進企業自身的健康發展,又能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承擔起對社會應盡的責任。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的企業在該工程實踐過程中不但要考慮自身的利益,還要考慮對社會其他群體和社會整體的利益。例如,企業在南水北調工程施工中是否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其他社會團體生命財產和經濟財產的喪失等。

2.6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意識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處理好自身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因此,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的企業的倫理文化建設在顧及到企業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同時,還要兼顧到生態環境問題,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的經濟利益。企業只有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倫理文化觀,才能在南水北調工程施工過程中不破壞生態平衡、不污染環境,也才能處理好南水北調工程的當前和長遠、局部和整體利益關系。

3結束語

南水北調工程運行風險管理關鍵是要實現從傳統的風險管理,向效益型風險管理轉變;從傳統的個案型管理,向系統型風險管理轉變;從傳統的封閉型管理,向開放型風險管理轉變;從傳統的事業型管理,向企業型風險管理轉變。只有不斷改善這些方面,才能促進南水北調工程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洪錫熙.風險管理[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第2篇

關鍵詞:法的理念 環境法倫理 環境污染 環保意識

1 環境法倫理理念

黑格爾認為:理念不只是一個認識的目標,還是一個事物真實存在的依憑?!胺ǖ睦砟睢币辉~是從哲學上的“理念”演化而來的,環境法的倫理理念是對環境法的一種哲學思考,是法的倫理理念在環境法中以不同于其他部門法的特殊表現,是環境法所應具備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內在品格,是人們從社會倫理道德的角度為環境法部門所確認的一種符合社會主體的價值取向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追求,它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可持續發展的倫理理念。第二,尊重生態規律的倫理理念。第三,正義的倫理理念。

2 環境法倫理觀建立的必要性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第一生產力,人們已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同時整個地球也正處于人口最多、人均資源最少、人類的貪欲最盛時期,將人類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大自然正以其百倍的瘋狂懲罰著為所欲為的人類,這是運用的科學技術對環境破壞能力最強的時期。全球氣候變暖,沙塵暴肆虐,某些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礦產資源日益短缺等諸多現象,使人們不得不反思千百年來一直固守的生產方式,不得不重新構建新時代的價值觀。傳統的文化觀念則是一種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念,認為地球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它以崇尚實證注重功用,攫取財富為標志和重心,人們可以隨意地把自己所不需要的一切東西拋向大自然,認為環境的容量是無限的,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地和無償地使用地球資源。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導致了人類環境保護價值觀念的淡漠,它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根據法的一般原理,要想建立起一個有效的保護環境的法律秩序,就必須有環境倫理道德來作為支撐。如果環境法能反映社會的倫理價值和需求,則必然會為人類所接受。環境法也就不僅只是者自求方便或保障既得利益的法,而是為社會、為公眾謀福利的良法。

3 我國環境倫理的現狀

環境保護“秩序”的建立和維持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要求。但環境法還很不完善,“現有的環境法的功能和作用也還沒有充分發揮,環境法的制度實施不盡如人意……現實離法學家們的理想――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法律秩序――還相差甚遠?!杯h境法倫理不能對環境法現象作出合乎理性的解釋并為立法提供理論支撐,環境法運行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都與主體的環境態度和價值取向有較大的關系。如在立法上,我國的環境法在立法目的和立法內容上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存在對人們應有的權利不予尊重的弊端;在環境執法方面,環境執法者在執法中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環境意識不強,不能正確看待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環境守法方面,公民的環境意識弱,沒有把環境保護作為一種突顯人的內在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德自由。

4 構建我國環境法倫理理念的幾點建議

環境問題的實質最終應歸結為倫理問題。只有將環境問題上升到人類生存的價值層面,對人類生存的理解才能達到全面和完整,人類的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幸福。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逐步構建我國環境法倫理理念:

4.1 加強普法教育,提高全國民眾的環保意識 令人遺憾的是,當代中國民眾的環境意識并不發達,環境意識在環境法的實施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給我國環境法的實施帶來了諸多困難,他們普遍漠視環境問題、環境科學知識貧乏,必須將普及環境法律知識同進行環境道德教化結合起來。實行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相結合,通過生態倫理道德教育,使人們接受并樹立起人與大自然高度和諧的生態倫理觀,把是否有利于人類群體和個體的生存與發展,作為自身和他人行為善、惡的評判標準,并用以規范自己的行為。

4.2 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來統領全局,建設生態文明社會 中國要進入生態文明社會,要實施可持續取戰略、保護好生態環境,沒有生態文化不行。在古代中國,儒家就曾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們必須順應天意,順應天理,方能國泰民安。在當今社會,科學發展觀實質上就是要求通過法律形式保證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建設適合人的生存發展的優美多姿的自然環境,建設一個有利于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建設一個有利于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4.3 執法司法注重道德考慮 由于我國的環境保護主要依靠行政機關進行,執法因此成為了環境法實施領域里的關鍵問題。但在我國,環境執法力度不夠,這里面有法律制度的問題,但其間的道德缺失問題也不應為人們所忽略。環境執法領域里的道德缺失主要針對執法人員而言,既包括作為其職業道德的執法道德的缺失,也包括作為其個人道德的環境道德的缺失。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了環境司法領域里。就我國的現狀而言,環境執、司法人員基本上未接受過正規、系統的環境道德教育,因而環境道德意識極為淡薄。私德的欠缺很難保證公德的健全,加強環境道德教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柯木玲.論環境法基本原則之可持續發展原則[J].價值工程,2012(20).

[2]李松林.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初探[J].價值工程,2010(19).

[3]葛巧玉.生態文明的涵義與哲學思考[J].價值工程,2011(33).

第3篇

一、生命法的特點

作為一個法律部門,生命法與其他法律部門一樣,也具有法律的一般屬性,即它決定和服務于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并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但是,由于它所調整的是圍繞人們的生命健康問題而發生的各類社會關系,從而決定了其必然又具有某些自己的特征。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綜合性

與其他部門立法相比,生命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一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說明:(1)就調整對象來看,生命法的調整對象是生命社會關系。而所謂生命社會關系,就是指因生命科技活動而發生,為促進生命科技的健康發展和保障人類生命的存在、健康與長壽而形成的各類社會關系。[3] 也就是說生命社會關系是由許多種社會關系共同構成的,是一種因生命科技活動而發生并幾乎涉及到與人的生命活動相關的每個領域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關系。(2)由于調整對象的綜合性,決定了對這種對象的調整需要通過包括經濟、行政、法律、道德、技術以及教育等在內的多種調整方法和調整手段,而生命法必須對這些手段或方式加以確認和引導,以對生命社會關系這種綜合性的社會關系進行綜合性的調整。換句話說,生命法所采納的調整方法和手段也是具有綜合性特征的。(3)從體系上來看,生命法律體系是一個極其龐雜的法律體系。該體系中不僅包括了數量眾多的生命法律法規,且包括了憲法、刑法、民法、環境法、行政法及訴訟法等其他法律部門中的許多調整生命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以及大量的技術規范、標準和操作規程等等,是一個綜合性的法律體系??梢?就體系而言,生命法也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特征。

(二)倫理性

倫理道德是人類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生命法的調整對象是生命社會關系,所以,在其在對人類生命科技活動加以干預和調節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大量的人類倫理與道德規范。這就要求生命法做到以下兩點,即:它既要對某些傳統的倫理道德規則做出評價、認同及保護,同時又要對某些新的倫理道德規則做出評價以決定是否應予以認同和保護。這樣一來,生命法必須將某些基本的倫理道德原則如生命科學技術的利益共享原則、生命資源利用的知情同意原則、生命科技活動的公正互助原則等納入自身的調整體系,并升格為具有重要地位的法律規范;同時對那些嚴重違反人類倫理道德的行為如克隆人、人體器官買賣、生命科學技術的濫用等要明令加以禁止。因此,在調節生命科技活動的過程中,許多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便滲透到了生命法之中,使得其具有了濃厚的倫理性。

(三)科技性

由于生命法的調整對象即生命社會關系“不僅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且包括人類與生物圈即人與自然的關系”,[4] 因此,生命法就必須要建立在生命科學的基礎之上,就必須要遵從、體現和突出基本的自然科學規律,如生理規律、生態規律等等。這就使得生命科學成為生命法的立法基礎。而生命科學的技術性決定了生命法必然也具有科技性的特點。表現在:(1)生命法必須將生命科學的某些成果作為自身的內容之一,如我國《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中關于基因工程、DNA、基因等術語的解釋就明顯是生命科學成果在生命法中的反映和體現;(2)在生命法的所有規范中含有大量的體現人類生命規律的科技性法律規范,如我國新《婚姻法》第7條關于禁止結婚的規定,第36條關于夫妻離婚后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的 規定等,這些科技性規定顯然都是生命科學的直接成果;(3)在生命法律體系中,擁有大量的自然技術突出的標準、規范和操作規程,如我國的《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

準》、《放射衛生防護基本標準》、《器官移植技術規范條例》、《腦死亡判定標準》、《腦死亡判定技術規范條例》等。這些標準、規范、操作規程在生命法律體系中具有獨特且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與其他各類生命法律法規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共同構成整個生命法律體系。 (四)公益性和共損性

如前所述,生命法的調整對象是生命社會關系。這是一種因生命科技活動而發生并以生命科學技術為紐帶的綜合性的社會關系。而生命科技作為一把具有正負兩方面效應的“雙刃劍”,可能會給這種社會關系下的每一個人都帶來巨大的福祉或是難以挽回的損失。這樣一來,生命法就必然要承擔起兩個方面的任務,即:首先,它要保障生命科學技術的健康發展,以保障整個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其次,它又要限制和懲治對該技術的不當利用或濫用的行為,以防止對整個社會造成危害。這就決定了生命法在調整生命科技活動的過程中可能要面對兩種結果:其一,它對生命科技活動進行了健康的引導、正確的保障和合理的規制,從而推促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保障了整個社會的公益;其二,它未能對生命科技活動進行合理引導和有效保障,而是限制和阻礙了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或對其不健康應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阻礙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為整個社會帶來了共同損害。從這一角度而言,生命法具有明顯的公益性和共損性特征。

(五)預見性

生命法是以保護生命科學技術的健康發展,以維護人類生命健康及其尊嚴和社會秩序的穩定為目的的,而生命科學技術本身具有安全和利益的不確定性,其研究成果的應用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往往是難以估量和不可預測的。因此,生命法必須正確預測和權衡生命科學技術正負兩方面的效應,并在此基礎上對有關的生命科技活動作出恰當合理的引導和規制。即,一方面,生命法要保障生命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創新權,保障那些公益性突出的生命科技活動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它又要對生命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創新權予以必要的約束,對那些可能產生嚴重社會危害后果的行為,如克隆人等,加以嚴格規制。這就使得生命法在立法過程中必須特別注重、強調、堅持和遵循超前立法的原則,從而在立法內容上具有極強的預見性。

二、我國生命立法的問題與對策

我國生命立法起步相對較晚,然而其內容卻已廣泛滲入到了傳染病防治、食品衛生、醫藥管理、精神衛生、計劃生育及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并已擁有了大量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規范等,如《傳染病防治法》、《母嬰保健法》、《衛生檢疫法》、《獻血法》、《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衛生防疫工作規范》、《單采血漿站基本標準》、《節育手術常規》等等。然而,就總體來看,我國的生命立法還存在許多問題。表現在:

(一)立法步伐滯后,缺乏預見性

立法滯緩是我國各部門立法的一大通弊,在生命立法領域,由于生命科學技術本身的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這一弊病更加明顯和突出。例如,我國自70年代末即已開始了重組DNA研究工作。目前已有幾種基因工程醫藥進入中試階段;獸用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轉移基因煙草正在進行野外實驗,有的已在大面積推廣;而眾多尚處于實驗室階段的重組DNA工作,不久也將進入中試或野外實驗階段。但是,我國長期以來未制定任何有關這方面的安全法規,也沒有建立相應的申報程序和必要的評審監督制度,致使重組DNA研究及其應用中的安全問題,在實際上處于一種無人管理、無人監督的不良狀態。[5] 直到1990年和1993年才分別由衛生部和國家科委制定并頒布了《人用重組DNA制品質量控制要點》和《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兩個規章。再如輔助生殖技術方面,我國在1983年便誕生了第一個試管嬰兒,但相關的立法卻直到2001年初才姍姍而來,[6] 而在與該技術密切相關的民事、刑事等許多領域內卻至今都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充分暴露了我國生命立法的滯后性。此外,就與生命科技相關的某些立法而言,盡管在立法過程中充分注意總結了司法實踐經驗,但卻忽視了法律的科學預見性。這一點在剛剛修改和頒布的新《婚姻法》中便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新《婚姻法》的頒布是我國立法實踐中的一件具有開創意義的事件,因為該法在修改的過程中第一次采取了向社會公開征求修改意見的先例。然而,新《婚姻法》這種開創性所散發出的光芒卻并沒有能夠掩飾其預見性不足所產生的嚴重缺陷,因為在該法中并沒有任何關于人工輔助生殖技術方面的法律規定。這不但對于確定那些利用人工輔助生殖技術誕生的嬰兒的法律地位、調整與之相關的家庭關系方面是極為不利的,且使我國生命立法的預見性沒有能夠得到較好的體現。

(二)法律體系不健全

法律體系的健全與否是一國法治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從立法層次上,法律體系可分為原生法律體系和次生法律體系兩種。在我國,所謂原生法律體系就是指由我國憲法、民法、經濟法、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環境法、科技法及軍事法等所組成的第一層次的法律體系;而第二層次以上的法律體系則為次生法律體系,如民事法律體系、刑事法律體系等。由于具有獨立的調整對象和獨特的調整方法,生命法律體系顯然也應是一種原生法律體系,即有調整生命社會關系的各類法律法規所組成的、相互協調一致的統一整體。如前所述,我國生命法已涉及到了諸如傳染病防治、精神衛生、環境保護等在內的許多領域,并已擁有了相關的大量法律法規。這無疑為我國生命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就總體上來看,我國生命立法體系還遠沒有健全,甚至嚴格一點來說,這些立法還難以真正成為一個體系。表現在:首先,在我國生命法律體系中,還沒有一部能夠承擔起“領頭羊”作用的基本法。一個健全的法律體系應以具有一部基本法或相當于基本法效力的法律 為要件,如我國民事法律體系中的《民法通則》、刑事法律體系中的《刑法》及環境法律體系中的《環境保護法》等。而就目前來說,在我國生命法領域還沒有這樣一部法律。這就使得我國生命法群龍無首,難以真正成為一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內部協調一致的法律體系。其次,某些極其重要的生命立法領域,我國甚至還沒有嚴格法理意義上的“法律”。[7] 如在生命科技法領域,我國就只有幾部部門規章,而沒有一部嚴格法理意義上的法律。再次,在我國生命法律體系中還存在嚴重的法律空位現象。盡管我國生命法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但這并不說明我國生命法律體系就已經很健全了,相反,它還遠沒有健全,在許多領域還沒有加以規定。如在安樂死、腦死亡領域迄今都還沒有明確具體的法律規定;而在器官移植、遺體捐獻方面,盡管我國已經出臺了包括《上海市遺體捐獻條例》、《深圳經濟特區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條例》等地方性立法,但目前尚無一部全國性統一立法。

(三)內容不完善

除了滯后性方面的問題及法律體系方面的問題之外,內容上的不完善也是我國生命立法的一個突出問題。表現在:(1)當前,我國的生命立法對生命科技活動的規制基本上還只是采用行政法律規制一種形式,民事法律規制和刑事法律規制還沒有被正式納入立法之中。表現在具體法律制度上,我國尚未建立生命科技活動的民商事制度和刑事制度,這不僅使我國在生命科技活動的民商事調整和刑事調整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且沒有體現我國生命立法的綜合性特點。以生命科技立法為例,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制定和頒布了包括《獸用新生物制品管理辦法》、《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

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人類庫管理辦法》及《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1998年)等在內的眾多生命科技行政立法;而在與之相關的民商事立法和刑事立法領域,我國則至今還沒有多少具體規定。例如,我國刑法迄今為止尚未規定生命科技犯罪,而民商法迄今也還未就基因、人體器官、人的遺體等法律性質作出明確定性。(2)某些有必要法律化的倫理道德原則或規則尚未被納入我國生命法之中。由于生命法在調整生命社會關系的過程中需要面對大量的倫理道德問題,因此,在生命立法領域,倫理道德法律化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對于最大限度的發揮生命立法的調整功效具有重大的推促作用。對某些倫理道德規范,生命法有必要對其加以認可和維護,并將其升格為法律制度,使之成為生命法內容的一部分。但就我國目前現行的有關生命立法的內容來看,許多基本的、有必要法律化的倫理道德原則或規則,如知情同意原則、禁止人類克隆原則等,都顯然還沒有明確成為我國生命立法的規則。這也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生命立法內容完善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完善我國生命立法的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無論是就宏觀體系方面,還是就具體內容方面,我國生命立法都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使我國生命立法的綜合性、倫理性及預見性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現,且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其對我國生命社會關系的及時、有效調整。為此,我國必須及時的采取應對策略,以完善我國的生命立法。質言之,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倡導生命立法領域的超前立法,提高生命立法的預見性

一般而言,“法律總是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對現有的有利于掌握政權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確認和保障”。[8] 然而,另一方面,法律又不僅僅是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它更在更大程度上應是人們對未來社會生活秩序的一種預期。換言之,法律并不總是消極地承認現狀,它還是對未來社會發展秩序的一種勾畫、設計和引導。因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或“預見性”。為此,需要立法者在總結經驗、認識現實的過程中,正確把握立法的基本要求和規律,分析事物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以便做出科學的預測。并將這種科學的預測反映到立法之中。這一點,在與科技發展密切相關的立法領域,尤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往往是兩方面的,其健康發展會會給全社會甚至整個人類都帶來豐碩的收益,而其濫用也極會給人類帶來許多棘手的社會問題甚至是滅頂之災。在這種情況下,科學預測科技所可能帶來的各類社會問題,并運用立法加以調整和規制便顯得極為重要。生命法是調整因生命科技活動而發生的生命社會關系的法律,與人們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故更有必要提高對其預見性的要求。但恰如前文所述,在我國,生命立法不僅缺乏應有的預見性,甚至連立法的及時性都難以滿足。這不僅影響了對我國生命社會關系的調整,且為我國生命科技的安全健康發展留下了立法隱患??梢?加快我國生命法領域的立法步伐,提高生命法的預見性,已成為我國社會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理論上,我國生命法之所以滯后并缺乏預見性決不是偶然的,從根源上來說,它是由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就客觀因素而言,主要是科學不確定性的影響;而在主觀方面則主要是由于立法者指導思想上的保守與落后。對于前者,我們只能夠寄希望于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而對于后者,即立法指導思想!上的障礙,我們卻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補救。為此,需要我們的立法者擺脫傳統的“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總結性立法指導思想的束縛,樹立超前立法意識,倡導生命法領域的超前立法。這是因為,“超前立法可以使人們改變舊的行為模式,建立新的行為模式,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把落后推向先進,把野蠻推向文明,起到法律對社會的促進作用”。[9]當然,超前立法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其必須建立在認真調查研究和科學預測及論證的基礎之上,并且還必須要注重立法技術,作好生命立法的規劃和設計。否則,這種立法也必將難以具備科學的預見性。

(二)逐步完善各項生命立法,建立健全我國的生命法律體系

是否具有健全的生命法律體系是衡量一個國家生命法制建設和生命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而健全的生命法律體系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其一是各項生命立法 的完善,其二是各項生命立法之間能夠組成一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且內部協調一致的統一整體。

就目前來看,我國生命法顯然還遠沒有達到上述要求。因此,完善各項生命立法,建立健全生命法律體系應當是我國今后生命立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使命。

第4篇

根據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中的觀點,一旦對金錢名利的追求超越對道德情操的追求,結果便是社會公正性原則被踐踏。金融市場參與者主觀違背倫理、或正常逐利行為的結果都可能違背金融市場效率要求,缺乏約束和引導的市場消極行為的持續和擴散,使得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出現不穩定或高風險運行狀態。金融領域中的倫理是個重要問題,盡管多數新金融理論來源于似乎與價值判斷無關的金融經濟學,但它們仍然要接受倫理的檢驗。金融交易效率不僅依賴于金融契約的法律執行能力,還依賴于締約雙方的道德規范。金融市場參與主體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當自身利益與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產生沖突時,其市場行為不可避免地要承擔社會責任。交易主體遵循倫理的程度與其搜尋、加工相關信息進而形成的價值信念密切相關。但是,現代主流金融理論缺少倫理維度,這種去價值化傾向將市場參與主體對金融活動的關注更多引向技術,對技術的過分依賴又進一步弱化了道德認知和自主開發能力,模糊了金融的倫理訴求,加劇了金融領域的倫理沖突,抑制了金融社會功能的發揮。對現代金融發展中倫理問題的探討,既是對現代主流金融理論的補充和完善,也是對現代金融道德困境的積極回應。 

“卷入”意指個體對某活動與自己的關系或重要性的主觀體驗,該活動明示了卷入方向,活動與自己關系的密切性導致了卷入強度的差別。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于1964年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首次提出“卷入”(Involvement)說法,Krugman(1965)在研究媒體傳播問題中明確了“卷入”概念。“卷入”概念一度被廣泛應用于媒體傳播、廣告策略以及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中(Wright,1974;Lastovicka,1979;Mehta,1994)。承接Lastovicka(1979)等成果,“卷入”研究不斷深入和拓展,涉及決策者處理信息的動機和方式(Burnkrant&Sawyer,1983;Mittal,1988)、行為態度與意圖(Maclnnis&Park,1991;Swinyard,1993)、行動與體驗(Mano&Olive,1993)等方面。因此,“卷入”的實質是行為主體的態度聚合和價值觀的再現,特定的激勵可以推動決策者調整與意圖有關的各種信息的搜尋、加工的廣度和深度,進而引起行為的改變。卷入強度的差別導致對相關信息搜尋與加工程度的不同,不同的卷入程度與決策者的行為高度相關。金融倫理卷入涉及兩個層次:一是金融市場參與者對金融倫理問題重要性的主觀態度,二是基于主觀態度所采取的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行動。一旦金融市場參與者認為金融倫理問題與自己相關且很重要并采取行動,就會導致決策過程中金融倫理的高度卷入,增強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導致積極信念強化和(或)消極信念弱化。盡管金融法律制度可以通過規章、監督與處罰對市場主體形成規范和激勵,但法律的有效實施往往需要超越法律規則界限的金融倫理行為支持。金融倫理規制在調整個體利益和社會責任的沖突與兩難過程中,客觀上提供了金融效率改善的途徑。本文在分析金融倫理卷入影響信息加工處理的基礎上,借鑒Brock,Hommes,Wagener(2005)的LTL(Large Type Limit)方法,將金融倫理卷入參數化,來研究了金融倫理卷入對價格穩定性的影響。 

二、金融倫理卷入與市場信念 

對倫理溯源,黑格爾的倫理觀內含了個體選擇與外在規范,以及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雙重沖突。在經濟領域,倫理則涉及個體選擇與市場規制、經濟效率與經濟正義的關系問題。金融倫理研究源起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廣義金融倫理研究涵蓋所有利益相關的市場交易主體在金融交易中應遵循的行為規則和道德規范。宋文昌(2009)指出,金融倫理可以區分為內在倫理和外在倫理。金融內在倫理是金融市場交易中的自律性規范,它要求金融市場交易主體在交易中排除絕對自利的誘惑,實現對金融倫理標準的內省與超越。金融外在倫理是他律的倫理標準,涉及對交易主體行為及其金融關系性質的判斷。金融外在倫理區分為金融底線倫理和金融市場激勵倫理兩個層級。底線倫理是金融市場交易最低限度的倫理要求,市場激勵倫理是以市場激勵機制為核心的高于底線倫理的道德規范?!白岳苯灰字黧w的行為選擇中,底線倫理構成了道德容忍的下界和法律容忍的上界。有效的市場激勵機制將促使交易主體的決策主動接受自律規范且遠離底線倫理。 

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金融倫理是影響金融效率的重要因素。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其發展的滯后直接增加了社會監管成本和秩序重建成本。Chami(2002)等學者強調,金融倫理風險全方位滲透不完全市場,應將其管理放到重要地位。趙向琴(2003)指出,在考察金融效率時,必須注意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倫理和社會責任。金融倫理建設是構建和諧有序的金融秩序、維護金融穩定的關鍵因素。金融倫理規制通過調整金融市場參與者個體行為進而影響市場群體行為,達到改善金融效率的目的。因而,金融倫理卷入下的個體決策及個體間的信息互動成為探討金融倫理規制的基石。對此,一般的研究中,考慮到數量巨大的交易者群體,通常認為個體間的隨機互動導致其行為影響相互抵消,總體金融變量不會出現本質偏離。然而,事實可能并非如此。Kirman(1993)利用隨機招募模型,實證了異質主體行為對金融總體變量的影響。Panchenko(2007)指出,異質主體的不同信息交流方式產生不同的信息交換效率,導致金融市場變量的不同動態特征。Brock和Durlauf(2001)使用logistic模型刻畫了決策個體同時考慮自己及其他人行為的決策過程。結果表明,在缺乏協調機制的社會系統中,異質主體互動超過特定閥值,可能導致市場多均衡狀態出現,個體變量的細微改變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大的波動。Brock,Hommes&Wagener(2005)使用LTL方法對多交易者類型市場進行了低維近似,認為異質主體適應性強度改變或導致金融變量的過度復雜波動。受過往獲利經歷驅使,交易主體無論是主觀違背金融倫理或是正常逐利行為,都強化了歷史策略在未來決策中的持續性,社會互動使其放大和擴散,在更高的層面上從而往復。這個過程中,決策主體缺乏足夠的自我糾偏動機,其結果內含觸發市場價格失穩的可能。

    對此,法律規制暴露了其局限性。Boatright(2002)研究認為,法律規范是針對不道德行為的反應,即使不考慮法律在對市場主體行為合法性界定上的不明確性,對市場主體日常交易行為漠然、直至其達到法律禁止的行為邊界才采取行動的市場規制思路是不恰當的。金融倫理作為一種反對自私自利的人與人之間的金融交互方式,外部約束松弛將為犧牲社會利益謀取私利的金融不道德行為提供了機會。過度依靠法律規范調整市場參與主體行為,可能導致市場主體只是在形式上而非精神上遵守法律;一旦過度的法律規范成為市場主體負擔,逃避法律可能就成為一種正義的行為。金融倫理規制應成為法律規制的重要補充,來調整人們面對個體利益和社會責任時往往存在的沖突和兩難。根據“經濟人”原理,缺乏來自外部的有效引導和調適,交易主體行為游走于底線倫理邊緣就會是其最優選擇。在這個意義上,有效的市場自律準則和司法制度的存在,不僅在于約束市場主體行為,更重要的是倡導交易主體通過自我激勵實現對金融倫理的內省與超越。在金融領域倡導社會責任導向,強調個體專業認知提升中的道德選擇,比盲目因循法律規章更為重要。 

三、金融倫理卷入下的慣性決策現象 

根據Samuelson(1988)的觀點,慣性決策可定義為對過去決策行為的強狀態依賴。在金融倫理卷入下,不同的倫理態度和卷入強度會對市場行為選擇產生影響。過去堅守或有違倫理的策略、尤其是“成功”的策略選擇,往往在后續決策中被有意或無意的“復制”、模仿,呈現決策中的慣性特征。很多學者的研究證明了慣性決策的存在。Vissing-Jorgensen(2002)研究證實,金融市場參與者過去的交易經歷對當前行為選擇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宋佰謙和姚華(1997)研究指出,我國投資領域存在較高的行為慣性。李濤(2007)針對2006年中國9城市投資者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市場個體當前和未來期望的選擇都表現出慣性現象。傳統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有不同的解釋。根據傳統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市場主體的慣性決策是在維持或改變當前行為的成本與期望收益之間權衡后的理性選擇;行為經濟學認為,由于個體決策所需信息的收集與加工受到成本和時間的約束,個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做到“理J生”選擇,而只會選擇“滿意”的方案,甚至在決策時應用“拇指法則”。因此慣性決策是市場主體做出決策時的認知心理導致的決策偏好現象。金融市場上,由于個體沉浸于復雜、易變和信息超載的市場狀態中,決策者經常需要在“維持”和“改變”之間做出快速選擇,認知特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行為選擇。Kruglanski(1989,1994)用“認知閉合”的概念描述了個體加工信息的傾向特征。認知閉合是決策主體面對不確定性時表現出的動機與愿望。個體做出決策時,為消除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和焦慮,即使缺乏足夠證據,也會迅速做出決策,并且有意無意摒棄新的信息,即使新信息帶來對當前決策的明顯負面意見。認知閉合使決策者更容易陷入首因效應的影響中,且更容易堅持已有的觀點。Taris(2000)指出,認知閉合使個體具有自我強化動機,這為決策者為何不愿意接受新信息或采納他人觀點提供了理由。通常,在長時間里持續成功者的認知閉合強度更高,而連續失敗者的認知閉合強度要弱。較弱的認知閉合強度提高了決策主體面對不確定性時的承壓能力,從而具有進一步搜尋和加工信息并且易于受其他觀點影響決策的可能。 

行為金融學中的稟賦效應、隔離效應和證實偏差等行為偏差給出了金融倫理卷入下決策慣性更具體的可能解釋。決策主體面對維持現狀或接受新方案的選擇時,他往往將維持現狀的損失視為參考水平,在與新方案產生的可能損失權衡時,賦予新方案的可能損失以更高的權重,導致決策者偏愛維持現狀,即“稟賦效應”導致了交易行為中的惰性。Tversky&Shafir(1992)證明了隔離效應的存在,這是決策主體愿意延續原來的行為直到更具體的信息披露再做出決策變更的傾向,即使這些新的信息對決策變更并不重要。證實偏差是個體一旦做出決策,就會為該決策尋找支持證據,這是個體決策中存在的證實而非證偽的傾向。信念堅持和錨定是導致證實偏差的心理基礎,信念堅持使得決策者會維持其選擇;錨定使得決策者解釋后續跡象時傾向于繼續原先的信念,從而表現出對自己以往決策行為的很強的維持性。在特定的金融倫理觀下,決策主體對“復制”過往成功經歷的過度自信是金融倫理卷入慣性的強化因素,而決策慣性則是其行為表征。 

四、金融倫理卷入慣性對價格穩定性的影響 

現實金融市場上,數量眾多的金融市場參與者都屬于有限理性的異質主體、金融倫理卷入存在慣性且相互競爭。Brock,Hommes&Wagener(2005)證明了LTL的演化規則是數量眾多的、相互競爭異質交易主體市場動態演化的很好近似,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結構的一些關鍵特質可以被參數化,其結果說明了金融資產價格對理性預期均衡狀態的偏離及過渡波動的內在機制。以下借鑒Brock and Hommes(1998)提出的LTL方法,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可以將金融倫理卷入慣性參數化,來呈現其帶來的市場影響,為金融倫理規制和有效監管提供思路和方向。 

基本假設:(1)市場主體假設:異質主體數量眾多,有限理性,金融倫理卷入程度不同,相互競爭且風險規避;(2)市場參與假設:異質主體在收益固定且無風險資產和收益不確定的風險資產之間做選擇;(3)主體信念假設:市場主體對市場的信念條件方差為常數,未來紅利收益預期相同且等于條件期望;(4)金融工具狀態假設:任一時點上,金融工具的價格由理性均衡價格加異質價格信念影響部分構成;(5)市場狀態假設:金融市場是連續變化的動態市場。 

令Pt是風險資產在t時的價格,yt是風險資產紅利收益的隨機過程且滿足期望為y的常均值獨立同分布特征;wt是t時刻市場主體的總財富;r是無風險資產收益水平;St代表t時刻持有的風險資產數量,風險資產總量為常數,s為單位風險溢價;異質主體類型計為h,異質性源自金融倫理卷入程度的差異,僅僅體現在對過往決策態度所導致的策略選擇中;a是風險厭惡系數。 

市場主體的總財富可以表達為: 

五、結論與后續研究 

第5篇

一、行政倫理學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行政倫理學的提出是近年形勢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而提出來的。這一問題的提出有著復雜的社會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

第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要求我們對包括各類職業道德,尤其是對行政道德等倫理道德在內的諸多行為規范進行調整和重新規范。同時也相應地要求對行政領域,對政府工作人員的職業角色及其倫理道德進行規范和調整。因而,行政倫理學及相關的行政倫理道德規范的建立,對適應和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是政府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政府行政行為,既是法律規定的行為,又是倫理道德許可的行為。政府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由于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的變化,原來那種計劃經濟條件下的以政治規定代替行政道德的現象己不適應發展的需要,相應地需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倫理道德及具體的行為規范。因而,行政倫理學及相關的行政倫理道德規范的建立,對于完善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義。

第三,是新時期公務員隊伍建設的需要。建立一支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是新形勢下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而建設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職業化的公務員隊伍,是當前的緊迫任務,且勢在必行。相比較而言,以往對公務員隊伍建設中的政治規范、法律規范等較為重視,而對應有的倫理道德規范卻較為缺乏,甚至相當欠缺。如果說有建設的話也只是在道德建設方面,而倫理建設方面卻未有足夠的重視和著力,也缺乏系統的研究。由于公務員職業的特殊性,其行為不僅代表一定政黨的意愿和目標,而且代表政府的政策和形象,對社會生活影響很大。其行為方式不僅要有政治、法律方面的規范,更要有倫理道德方面的規范,尤其要有倫理方面的規范。因而,行政倫理學及相關的行政倫理道德規范的建立,對于新時期公務員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是黨和政府及全社會反腐倡廉的需要。腐敗現象的產生有著很復雜的社會因素,但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倫理道德及相應倫理制度方面的不完善,是一個重要的不可輕視的因素。對于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政治和法律的規范只能進行原則性的規定,而大量的與其職業活動相聯系的行為規范,卻應由倫理制度及相應的道德規范來進行。由于市場經濟的初創,沒有及時建立相適應、相配套的倫理制度和道德規范,換言之,沒有建立當前條件下與公務員身份相適的有一定張力的倫理制度和道德規范,使大量的行政行為受不到應有的規范、制約和監督,必將造成嚴重的失范和違規現象?,F實中,不僅行政倫理和行政人員道德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相反卻大量存在著以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以政治原則和政治規范代替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的情況。顯然,行政倫理學及相關的行政倫理制度、道德規范的建立,對于反腐倡廉,提高行政工作人員的廉潔奉公意識和自律水平,強化行政倫理約束和道德規范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五,是公共行政建設與國際接軌的需要。社會經濟活動的市場化取向是一個趨勢,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公共行政也是必經之路。在社會主體多樣化,社會經濟活動復雜化的情況下,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中,建立一套反映現實需要的切實可行的公共行政機構,建設一支高效廉潔的行政公務員隊伍,建立健全與之相配套的行政倫理道德體系,是當前和未來相當長時期我國行政當局和倫理學界的一項重要任務。不可否認我國已有一定的基礎,但如何從公共行政和行政倫理的角度進行建構,卻是一項新的課題。因此,建立行政倫理學及相關的行政倫理道德體系,對公共行政建設和行政倫理建設,對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等,都具有重要的開創性的意義。

二、行政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

行政倫理的建立、完善及其制度化,既是公共行政的內在需要、社會生活民主化的必然趨勢,也是應用倫理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呼喚建立與公共行政相適應的行政倫理。為此,應建立相應的行政倫理學以促進和保障行政倫理道德建設的進行。

一門新興學科的建設,不僅要充分把握其必要性,還要進一步把握其可能性。從學科建設來說,一門學科的建立首先應完整把握其學科性質,即應有確定的研究對象,鮮明的學科性質,明確的研究任務,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合理的社會功能。這里僅就行政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和特征進行討論。

所謂行政倫理是關于政府及行政組織和個人在公共行政活動中的道德行為規范、倫理管理制度、價值觀念模式等的總和,其核心是行政組織活動和行為的行政倫理規范和行政倫理制度。行政倫理學則是以政府及行政組織和個人的活動、行為和觀念為對象的應用倫理學,是獲得倫理規范和價值指導的行政管理學。它以政府及行政組織和個人作為行政主體以其在管理活動中施行的行政行為出發,運用倫理學和行政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揭示行政與倫理的內在、現實及應然關系,明確行政行為及活動的倫理性質和價值,規范和引導行政主體的活動,提高公共行政的效能和信譽。簡言之,是關于行政機關和個人的活動和行為的倫理規定的學科。

行政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理論基礎和價值目標決定了它的學科性質。具體地說,它是一門交叉學科,是倫理學和行政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相結合、相交叉的產物。又是一門應用學科,是運用倫理學的基本原理和原則、規范及相關理念,去研究分析行政及活動的倫理性質的學科。提供關于行政倫理及道德規范的基本理論、觀念和基本知識。此外,還是一門規范學科,即以對行政活動和行為的倫理定位為基礎,提出一套可供在行政和管理活動中具體執行,從而規范、教育、評價和引導的具有鮮明行政領域特色的行政倫理理念、行政倫理制度和行政道德規范。同時,不僅重視實然,而且重視應然,即不僅科學地分析行政行為的倫理性質,提出相應的倫理道德規范,而且提出一定的價值理想和目標,反映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的要求和愿望,并給予積極引導和價值評價。因而,行政倫理學是一門關于行政倫理問題的知識體系、規范體系和價值體系的統一。

三、行政倫理學的學科特征

行政倫理學的特定對象、理論基礎和價值目標,不僅決定了它的學科性質,而且規定了它的學科特征,即科學性、倫理性、規范性和導向性。

第一,科學性。這是行政學和倫理學的共同要求和行政倫理學建立的基本條件。即運用行政學和倫理學作為知識體系或科學體系所具有的理論和方法,以分析行政活動及行為所具有的社會性質和意義為基礎,著重揭示行政活動和行為的倫理性質和道德價值。在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下,政府和行政組織及個人的行政活動和行為,不僅是政治行為,反映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黨和階級的意識形態的要求,而且是法律行為,代表政府和行政組織依照法律規定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這一行為還是倫理道德行為,是具有倫理性質和道德價值的行為,反映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黨和階級的倫理要求,表達社會公共活動必需的道德規范。揭示行政與倫理的內在倫理關系和道德價值,是行政倫理學的科學性的重要體現和要求。

第二,倫理性。這里所說的倫理性不是通常說的道德性,而是指行政活動和行政行為及其觀念,所反映的是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和政黨所特有的倫理意識形態。它既不同于政治思想、規范和法律思想、規范,也不同于社會一般的道德意識,而是指在社會一般道德意識和道德規范基礎上概括和提升起來的,直接反映和表達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政黨所特有的意識形態的倫理。社會普遍存在的道德并不都是、也不就是倫理,它往往具有復雜的內容、多樣的方式和繁雜的倫理主題。它包括本國、本民族傳統的古典的道德,包括在近代、現代革命和戰爭中產生的革命道德,也包括近代和當代改革開放過程中傳入的西方道德;它既包括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產生的道德,也包括近現代手工業和工業化過程中產生的道德,同時包括在現代科學和高科技條件下產生的道德;它不僅包括農民階級、小生產階級的道德,也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剝削階級的道德,同時也包括無產階級等革命階級的道德;這既包括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實用主義的道德,也包括集體主義、革命功利主義的道德,等等。只有反映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和政黨所特有的意識形態,表達和概括社會大多數人意愿和目標,能夠為社會大多數成員認可和遵循,經歷史和現實檢驗富有成效,經系統概括和總結并凝結為社會的一定制度和統一規范的道德,才能成為現實社會的倫理。因而在這里,行政倫理就具有突出而鮮明的倫理性質。屬于直接反映和表達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和政黨所特有的意識形態的倫理。它以倫理的形式明確表達了社會的倫理目標和道德規范,并成為政府和公務員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行政倫理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揭示行政活動及行為的倫理性,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相應的道德行為規范和準則。

第三,規范性。這是行政學和倫理學共同規定的特征,也是行政倫理學作為應用學科的應有特征。行政活動和行政行為在實施中的突出特點是具有規范性,不僅受到政治規范和法律規范的約束,而且受到倫理道德規范的約束。行政倫理學的倫理道德規范性既指倫理制約性,又指道德規范性,通過行政倫理學的研究和學習,使我們明確一項正確的行政活動和行為,既要符合政治的和法律的規范,還應符合倫理道德的規范。對一項行政行為或政策的評價和考核,不僅需要政治的和法律的標準來評判,還需要倫理道德的標準來評價。行政倫理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依據行政倫理的要求,制定切合行政管理和權力實施及相應具體崗位的具體的道德規范。

第6篇

關鍵詞:配偶法定繼承權;重塑;婚姻家庭;倫理考量;探析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6 ― 0084 ― 03

引言

從整個社會關系角度來講,繼承法都應當占據核心性的地位。這是由于,繼承法的基本價值就在于調整繼承關系,對于當事人擁有的繼承權利予以全面保護。在各個國家中,《繼承法》都應當突顯民族特色,在此基礎上致力于傳承并且延續傳統倫理以及文化〔1〕。然而與此同時,繼承法很有可能面對現代社會以及傳統倫理二者之間的沖突,這種現狀在客觀上突顯了修正繼承法的必要性。從配偶法定繼承的角度來講,現階段繼承法對此并沒有給予完善規定,因此應當從全方位的角度入手加以修正。在考量家庭倫理的前提下,才能選擇適當的方式來保障配偶本身具備的繼承權利,確保整個家庭關系的穩定與和諧。

一、現有法定繼承權存在的不足之處

在傳統倫理的影響下,婚姻家庭應當遵照典型的儒家宗法理論,對于家長制也要予以全面的尊重。受到倫理影響,民眾已經在內心深處接受了宗法倫理以及家庭等級,這種現狀也在本質上代表了親屬繼承等家庭關系的立法走向。到了十九世紀的末期,我國針對域外法律開始了較大范圍的移植,進而調整并且修正了繼承制度與親屬制度。從配偶繼承的角度看,現行繼承法建立于計劃體制的基礎上,因而很難避免暴露各種弊端或者漏洞。實質上,法律針對日常生活雖然具有^強的塑造力,但是這種塑造作用畢竟較為有限。由此可見,繼承法有必要發揚并且尊重家庭倫理,對于先進理念進行全面的發揚,與此同時也要摒棄并且破除落后思維〔2〕。只有全面加以轉變,《繼承法》才能有序引導婚姻生活與家庭生活,進而起到必要的指引作用。

在整個的社會倫理體系中,婚姻家庭應當構成其中的核心與關鍵部分;與之相關,繼承法以及親屬法本身都應當具備倫理與習俗的濃厚色彩,繼承法密切關系到社會道德、社會習俗以及宗教等倫理。這種狀況下,與婚姻家庭密切相關的法律很可能具備惰性或者保守性;針對繼承制度以及親屬制度如果要進行全方位的修正,那么很難避免將會帶來波動。從社會民眾的角度來講,民眾在較短的時間段里也可能無法接受新法,進而導致了立法效益的損失。受到上述要素影響,各國具體在移植法律或者修正現行法律時,都會謹慎考慮外來法律以及現行法律二者的差異性〔3〕。在條件允許時,針對婚姻家庭涉及到的相關法規有必要適當進行保留,繼承法因此也體現了濃厚的保守性與漸進性特征。

二、法律出現不足的根源

(一)家庭關系與婚姻關系的本質特征

從家庭關系角度來講,婚姻關系以及配偶繼承都應當處于很關鍵的地位。這是由于,婚姻關系在本質上構成了身份關系,其他類型的家庭關系都要建立于婚姻基礎上。與之相比,家庭關系構成了傳承家庭財產的重要途徑。進入現代社會后,民法雖然已經從身份轉變為契約,然而身份關系仍然應當構成配偶繼承的基礎或者前提。法定繼承的基本前提就在于成立了家族關系,因此新時期的法定繼承有必要密切結合身份關系,與此同時也要充分融入婚姻與血緣等關系。

(二)較強的外部阻力

婚姻關系一旦受到了法律認可,那么婚姻雙方就可以互為配偶。依照現行法律,夫妻雙方都應當享受繼承法規定的繼承權利,這項權利涉及到配偶遺產。由此可見,配偶繼承權在本質上應當構成財產繼承的重要途徑,這種繼承權建立于婚姻關系以及配偶關系的基礎上〔4〕。在民法調整家庭關系的早期,配偶繼承并沒有受到關注。隨著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配偶之間的法定繼承權利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面對新的形勢,配偶繼承權很可能將會沖擊傳統延續的血親繼承,這種沖擊是不容忽視的。為此,繼承法具體在施行配偶法定繼承時,也很難避免將會遭受較強的外部阻力。

(三)缺乏對于家庭倫理的全面考量

在整個親屬關系中,婚姻關系都應當構成基礎,與之相應的配偶繼承權也占據了關鍵位置。在家庭的內部,配偶之間理應相互扶持并且相互照顧,這種關系本身具有最強的緊密程度。作為配偶雙方而言,理應在平日生活中相互關懷,因此配偶負有最重要的家庭倫理義務。如果一方配偶死亡,那么繼承法賦予另一方配偶繼承財產的法定權利。從目前現狀來看,配偶之間雖然存在合法繼承,但是這種權利卻在較大限度內沖擊了天然的血親繼承,因此陷入了強烈碰撞的狀態中。繼承法如果要致力于平衡配偶權利以及血親權利,那么有必要考量家庭倫理,同時也不能忽視配偶應得的法定權利。繼承法只有全面加以考量,才能從根源上消除家庭倫理與配偶權利之間的沖突,進而為和諧的配偶關系以及家庭關系提供保障〔5〕。

三、探求完善思路

《繼承法》如果能充分吸收來源于域外的民法理念精華,那么有必要考慮臺灣地區針對配偶繼承權的現行規定。這是由于,臺灣地區與大陸擁有同源的傳統文化,因此可供《繼承法》吸收與借鑒。從目前來看,繼承法在考量婚姻與家庭倫理的前提下,應當依照如下的基本思路來重塑配偶之間的法定繼承權:

(一)限制繼承權的取得

配偶如果擁有了法定繼承權,那么就能依照現行法規來繼承另一方的財產。由此可見,法定的配偶繼承權本身具備了獨特的影響力與法律地位。繼承法對此如果設置了十分寬松的約束條件,則很可能將會引發利益失衡,這種狀況背離了家庭倫理〔6〕。反之,繼承法對此如果約束過嚴,那么還可能減損配偶本身的法定權益。因此,針對配偶繼承權有必要予以適當的約束與限制,尤其是限制繼承權取得的必要條件。

通常情況下,婚姻制度與配偶繼承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為此,繼承法通常認為只要雙方擁有了合法婚姻,那么就能獲得配偶之間的繼承權;反之,如果婚姻的現狀為已撤銷或者無效,那么不能準許配偶繼承另一方保留下來的財產。目前的狀態下,多數國家并沒有認可事實婚姻,因此我國現階段的繼承法也不應當保留事實婚姻運用法定配偶繼承的余地,對此有必要嚴格予以約束。

(二)重塑配偶繼承的法定地位

配偶法定繼承應當在整個繼承法體系中占據關鍵性的地位,這種地位與繼承次序以及繼承范圍具有內在的聯系。具體而言,法律如果限定了較窄的繼承人范圍,那么配偶在家庭體系中占據的地位將會直接關系到配偶權益的實現?,F階段修訂《繼承法》的難點就在于:血親繼承人以及配偶之間很可能出現激烈沖突,這種沖突直接關乎繼承利益。一旦產生了此類沖突,那么繼承法很難在二者之間予以適當的平衡。由此可見,繼承法有必要重構配偶繼承權本身的法定地位,對于此類地位加以全面的限定〔7〕。

具體的措施為:針對法定繼承涉及到的當事人范圍應當予以重新劃定。從目前的現狀來看,繼承法在設置法定繼承人時納入了喪偶女婿或者兒媳。實質上,這種措施沒有完全劃分法律與家庭道德,對于血親感情也很可能產生較強的傷害作用。為了加以改進,繼承法有必要取消上述二者擁有的繼承權利,轉而運用酌情分配遺產的靈活方式來保護繼承權。如果從尊重血親感情以及家庭倫理的角度出發,那么法律有必要褒揚并且肯定喪偶女婿以及兒媳履行自身的贍養義務,對于遺囑分配的現象予以充分鼓勵。這種狀況下,喪偶女婿或者兒媳甚至可以遵照遺囑獲得所有的配偶財產。

(三)完善法定繼承的權能

對于配偶擁有的法定繼承權有必要進行全方位的完善,這種完善尤其體現于法定權能的層面上。對于配偶而言,應當視情況設立先取權的民法制度,對于配偶遺產進行優先的取得。除此以外,針對配偶遺產也應當設立必要的用益權,這項權利指的是生存方的配偶可以享受針對另一方財產的用益權,其中包含了收益權以及使用權〔8〕。相比于所有權而言,配偶法定繼承中的用益權具備更強的靈活性,有利于完善法定權能。

結束語

近些年來,城鄉經濟正在獲得迅速發展,與之相應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健全。相比于其他部T法,現階段的繼承法表現為更多漏洞與更明顯的滯后性特征,因此亟待加以全面的修正。在繼承法的整個法律體系中,配偶繼承權應當占據很關鍵的地位,對此具體在進行重塑時有必要密切關注家庭倫理。這是因為,建立于倫理考量基礎上的配偶繼承權才會具備更顯著的合理性特征,同時也能在最大限度內融入社會現實。未來在實踐中,有關部門及其人員還應當密切結合現階段的繼承法律實施現狀,在此基礎上致力于提升配偶法定繼承權條款的可行性,對于抽象法律進行活化處理。

〔參 考 文 獻〕

〔1〕袁克磊.婚姻家庭倫理與配偶法定繼承沖突探究〔J〕.法制博覽,2015,(18):116-117.

〔2〕白子軒.論我國配偶繼承權制度的完善〔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74-76,91.

〔3〕鄒偉,趙傳毅. 配偶法定繼承權重塑中對婚姻家庭倫理的考量〔J〕.現代法學,2014,(03):73-80.

〔4〕胡明玉,葉英萍.法定繼承人范圍和順序的立法修正〔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72-81.

〔5〕吳國平.法定繼承人范圍與順序的立法完善探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67-73.

〔6〕李欣.中外配偶法定繼承權之考察評析〔J〕.學術界,2011,(03):218-227,289.

第7篇

關鍵詞:旅游倫理;體系;旅游企業

一、加強旅游倫理建設的必要性

1.1旅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旅游倫理息息相關

近年來,大理出現的“三角債”問題反映組團社、接團社、景點等企業之間的誠信經營問題,不論是“先付款后游玩”還是“先游玩后付款”,企業之間都應該按合同辦事,實現利潤共享,但是受到層層盤剝,所剩無幾的資金使大理難以應付日常開支,更不用說用于環境保護和產品開發了,大理旅游業因為“大理風波”遭遇重創,充分說明旅游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和誠信合作是旅游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根據2009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假日辦總值班室受理的69件投訴情況來看(見表1),大多數投訴者反映旅游服務人員態度差,旅游行程中降低住宿、交通工具和餐飲等服務標準,餐飲和住宿等衛生狀況差,硬件設施不足,合同履行不力等,老年游客對旅行社出境游加收團款、在國內景區不能完全享受優惠門票的問題投訴增多,這些表面上都是各種各樣的硬件和軟件問題,但根本上說明旅游企業和服務人員的旅游倫理問題,旅行社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按合同標準或與游客約定的內容來服務,景點的購票說明無明顯告示使老年人和軍人等得不到應有的優惠說明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服務人員態度差是職業道德的問題。

1.2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積極引導良好旅游倫理建設

全國旅游系統正在開展“誠信旅游活動”,絕大部分省市都制定了本地的“誠信旅游工作實施方案”,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誠信旅游活動,如黃山倡導誠信經營,推行“透明旅游”,安徽省開展首屆“百家誠信旅游企業”評選活動,廣西開展“讓游客滿意在廣西誠信旅游活動”;上海、江蘇、浙江三地攜手構建“江浙滬誠信旅游區”等,“全國模范導游員”文花枝在赴陜西延安旅游途中發生的交通事故中,讓施救人員先救游客,自己卻因耽誤最佳救治時機而導致左腿高位截肢,她在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讓給游客,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這種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為其他旅游從業人員樹立了榜樣,是良好的旅游倫理建設的實踐者。

1999年,世界旅游組織制定了《全球旅游倫理規范》,提出旅游業應致力于促進人民和國家間的相互尊重和了解,應尊重平等,促進人權;倡導旅游發展中的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義務,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文化遺產的利用與保護,促進當地人參與旅游業并平等地分享收益。這是一項為了對旅游業所依賴的各種資源進行保護的計劃,以確保其所帶來的好處能夠按照“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實現公平的分享。它為各國政府、旅游景點、旅游運營商、旅行社、旅游從業人員、開發商以及游客自身都制定了指導原則。

加強旅游倫理建設是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是解決當前暴露的一系列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是旅游法律法規制定的必要補充,法律法規是從法律效力上對旅游業相關活動的硬性要求,而旅游倫理是從道德和精神層面上對人的旅游活動進行感化和約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旅游業健康發展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二、旅游倫理的含義

中國古代的旅游有著鮮明的倫理特征,傳統的旅游具有群體認同感和倫理歸屬感。旅游活動傾向于“向善”,即塑造旅游者道德品格,比西方人更注重表達旅游的社會形式和內心的道德修養。2000年4月11日,李健在《光明日報》發表了《關于旅游倫理的思考》的文章,指出旅游倫理是人們在旅游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的總和。旅游倫理基本規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尊重愛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保護文物古跡,實現人與歷史的和諧;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認真對待自我,實現身心和諧,從包含的內容來看,這四個方面側重從倫理學而不是從旅游業的角度解釋旅游倫理的概念,本文將旅游倫理理解為:狹義上來說,是與旅游活動密切相關的旅游行為主體如旅游企業、旅游者、政府以及旅游媒體和協會等其他組織所應遵守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廣義上來說,一切推動旅游業健康發展的旅游行業內部道德規范和行業外部對旅游業起作用的道德準則,旅游倫理涉及的主體主要包括旅游發生地和旅游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的政府組織及非政府組織、旅游開發商、旅游及相關企業、旅游企業人員、旅游目的地居民和社區、旅游媒體等等。

三、建立良好的旅游倫理體系

良好的旅游倫理體系主要包括旅游企業(景區、旅行社、飯店、其他與旅游有關的企業)、旅游者、政府、旅游行業協會等其他組織,以及全民旅游教育等,各主體之間以及主體內部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如企業與企業之間,政府與旅游者之間等,只有將這些方面的統籌處理好,才能營造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內部和外部環境。

3.1旅游企業

員工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旅游企業管理者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企業個體以及社會整體的角度衡量決策和行為的對與錯,形成企業良好的道德標準,并有效地建立和保持企業的價值觀,塑造企業文化。旅游企業的不同,具體的倫理觀念也有不同,旅游企業倫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承擔社會責任和依法納稅;基本保證是公平競爭和誠實守信;關鍵是顧客至上,企業要崇尚高尚倫理,把企業制定的行為規范和規則標準化為員工的自覺行為,企業的倫理道德觀才能得以貫徹。

3.1.1景區

旅游景區的開發、評估和規劃中應尊重自然規律,不能急功近利,過度開發,應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不能因為短期的經濟利益破壞生態環境,樹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是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景點的設計應順應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尊重生態多樣性,保護當地特色文化,樹立科學的生態倫理觀。鼓勵和支持東道區居民參與和景區相關的決策,分享旅游發展帶來的收益,如果景區的開發需要上游居民付出代價,還應相應的給予生態補償。景區管理應充分以游客的利益為出發點,主要體現在解說系統的設計和旅游個性化服務等方面。制定文明游覽公約,引導游客增強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進行文明游覽。

3.1.2旅行社

隨著旅行社數量的增多,旅行社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有些旅行社采取降價競爭手段,以致出現零團費或負團費的現象,低廉的價格使旅行社經營環境更艱難,服務水平下降降低了游客的滿意度,長此以往使旅行社陷入惡性競爭和惡性循環。旅行社之間應公平合理競爭,互相尊重,引導競爭向提高質量和提高服務水平等方面努力。旅行社自身應誠信經營,充分考慮游客的利益,提供真實透明的信息,合理安排旅游線路和項目,提高車隊和導游的服務水平,按質按量完成合同的約定內容。

3.1.3飯店

飯店從業人員要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堅持“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營造溫馨如家的氛圍,飯店管理人員要愛護員工,體會一線員工的辛苦并實行人性化管理,給員工和客人提供良好的服務。飯店之間應建立互惠互利的關系,本著“”的原則,努力提高服務水平,避免陷入削價競爭,使游客真正感受到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飯店的軟硬件設施應根據客人的需要建設,建設節約型綠色飯店,引導客人進行綠色消費。

3.2旅游者

旅游者的倫理教育主要包括進行社會公德教育,例如在旅游地等公共場所,要相互尊重和關心、互相幫助、誠實守信、文明禮貌、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物等;進行生態倫理教育,例如宣傳尊重自然、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規范,并內化為旅游者的行為準則,進行交往倫理教育,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尊重異類文化,努力營造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氛圍,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人際關系等,旅游者是旅游活動參與的主體,只有旅游者的素質提高了,旅游才能夠更加有序、健康和文明。

世界旅游組織在《全球旅游倫理規范》中提出,負責任的旅游要抱著對不同、哲學觀點和倫理觀念寬容和尊重的態度。其內涵可概括為,旅游者必須尊重目的地國家在政治、社會、道德、宗教文化方面業已確立的秩序,遵守當地實行的法律,對當地的習俗和信仰做出最大限度的理解。還將旅游對促進人民和社會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的貢獻放在第一條,要求“旅游活動的開展應該與東道地區和國家的特征與傳統保持一致,病尊重其法律,慣例和習俗?!甭糜握咴诼糜位顒又幸鹬貧v史,理解文化差異。如果愛護歷史文物古跡和文化遺產可以視為對旅游者的基本道德實踐,那么,抱著尊重歷史,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的目的進行旅游活動則是旅游者道德的內在動力機制,其實,早在1985年世界旅游組織旅游第六次大會通過的《旅游權利法案》和《旅游者守則》中,就要求旅游者除了尊重過境地和逗留地的政治、社會、道德和宗教及遵守當地的現行法律和規定外,還應做到充分理解東道國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活動,要特別尊重其自然和文化財富;不應強調自己與當地居民之間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差異;要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去領略作為人類整個財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當地文化,同樣,涉及到與旅游服務人員的關系時,旅游者要認識到“顧客總是對的”、“旅游者是上帝”等等,只是為旅游者服務的旅游企業及其旅游從業人員道德認識的形象化語言,而不能成為旅游者自我身份判斷的依據,旅游者在充分享受旅游消費者權利的同時,應該尊重旅游服務人員的人格尊嚴和辛勤勞動,毋容置疑,旅伴之間則更需要相互關愛。旅游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但長期以來,我們只注重旅游的經濟貢獻,隨著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關心社會發展日漸成為世界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世界旅游組織近期所致力推動的主要工程如“旅游與消除貧困”、“保護兒童免受旅游性剝削”等,充分反映出世界旅游發展的“社會導向”,實現這些目標,不僅是政府和法律的問題,更需要旅游者道德的“他律”和“自律”。

3.3政府

國家旅游局日前表示,全國旅游行業要用3至5年的時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誠信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和有效的誠信執業、誠信經營監督機制。當前一方面將繼續推動《旅行社管理條例》、《導游人員管理條例》和《中國公民出國旅游管理辦法》3個行政法規的修訂,同時推動更多的省市實現地方綜合性旅游法規建設的新突破,夯實誠信建設的法律基礎;另一方面,要在國家、省和城市三個層面,推動建立旅游誠信指標體系,逐步建立起旅游誠信征集、管理、評價、公示、信息披露等工作體系框架,以此推動行業自律機制的形成,加強行業自律能力建設。推動社會和媒體對旅游誠信監督機制的形成和監督能力的提升。

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法規、規章就像是跑向不同方向的馬匹,應當有一個統一的綱領性旅游立法來駕馭,事實表明,這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對于旅游資源,有的部門以保護之名限制開發,有的部門則以開發之名行破壞之實,如果在法律上有統一、協調的旅游資源管理框架,將有助于這一問題的解決,而這是目前的分散型旅游法律體制所無法做到的,旅游法還應充分考慮旅游倫理、旅游道德方面的問題,并適當地將相關規范寫入法律,世界旅游組織的《世界旅游宣言》強調,現代旅游更注重文化,道德方而的意義。

3.4全民旅游教育,營造旅游大環境

道德既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方式,也是個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在旅游者道德建設過程中,如何很好地發揮旅游道德的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以及教育、導向、辯護、激勵功能,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旅游者道德建設的初始階段,重要途徑有三個方面:

3.4.1強化社會公德意識,提高國民道德素養

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和應當遵守的起碼的行為準則,旅游者道德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是旅游者公德,遵紀守法、相互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誠實守信、文明禮貌、遵守公共秩序等等社會公德是旅游者道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在旅游實踐中我們都能觀察和感受到,整體上,來自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的旅游者,往往能比較自覺地遵守旅游道德規范。今年是貫徹落實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第八年,隨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加強,國民道德素質將有很大的提高,這也將為造就文明旅游者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3.4.2加強社會輿論監督,倡導文明旅游

個體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漸次經歷他律、自律和他律與自律統一共三個階段,他律是旅游者道德建設的起始階段,社會輿論的廣泛性和外在強制性對旅游者道德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每年的“旅游黃金周”都成為各種媒體關注的焦點,但遺憾的是,很少有媒體涉及旅游者道德問題。對旅游者行為缺少道德評價,更多的是關于旅游者權利的辯護,缺少關于旅游者義務和責任的宣講,通過媒介倡導文明旅游、譴責不道德旅游行為,讓旅游者和潛在的旅游者熟知什么樣的旅游行為是“對的”,什么樣的旅游行為“不對”,這是旅游者道德“他律”的基礎,也是旅游者道德內化到“自律”階段的前提。

第8篇

一、 美國工程倫理學產生的境域與目標

技術已經對我們這個世界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而工程師在技術各個方面的發展上扮演了一個核心角色。工程師創造產品與程序來提高食物產量、加強植物保護、節約能源消耗、提速通信交通、促進身體健康以及消除自然災害等方面,也給人類生活帶來更多的便捷并增進美好。[1]然而技術在帶來益處的同時,也產生了環境破壞、生態失衡等負面影響,嚴重破壞了社會和自然環境,甚至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正如對月球和星球的探索作為工程的勝利,而航天器挑戰者號在1986年與哥倫比亞號在2003年的爆炸都是忽視技術風險的悲劇。所以技術的風險,不應該被技術的好處所掩蓋,同時技術的負面影響也不是簡單地可以完全預見,除了基本的和可預見的技術影響,也存在潛在的二次影響。因此環境、生態等問題將長期存在,并且正在遭受傷害的人們也將長期受到危害。

這些技術的負面結果,在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以及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都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批評。這些批評也對工程師的工作產生很大影響。一些工程師針對這種現狀積極地進行辯護,對于他們的工程活動從倫理角度進行深刻反思,這時工程倫理學應運而生。[2]工程師通過強調工程的根本道德任務,試圖加強和聯合他們的職業,以此促進工程師的職業化進程。在工程師協會章程中增加一些倫理方面的要求,最明顯的是幾乎各大工程師協會的章程都把“工程師的首要義務是把人類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作為章程的根本原則。同時全國工程師職業協會(the Nationa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s NSPE)設立了倫理審查委員會,積極鼓勵工程師利用倫理理論來評估工程的各種活動。

工程倫理學的產生,促進安全和有用的技術產品并給工程師的努力賦予意義,也直接地增強工程師在工程中有效地處理道德問題復雜性的能力,增進工程師的道德自治,即理性地思考以道德關注為基礎的倫理問題的習俗與技能。[3]總之,工程倫理學以增進人類福祉為目的,加強工程師職業責任為手段,來規范與約束工程師的行為,提高其道德敏感性,從而更清晰并更仔細地審視工程中的倫理問題,消除道德困境。在美國國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NAE)有關2020年工程的報告中,指出倫理標準是未來工程師具備的品質之一,[4] 也為工程師道德水平的提高與工程倫理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美國工程倫理學發展的特點與態勢

在工程師與哲學家、律師、社會學家以及對職業倫理感興趣群體的合作推動下,工程倫理學取得很大進展,研究了大量的工程倫理問題,澄清了核心的概念,論證了特定的倫理觀點,并促使美國工程倫理學呈現出新特點和新趨勢,主要表現三個方面:

1、 研究對象的專一化、建制化

工程師倫理問題是研究的基礎和重點。許多學者從多種角度分析并探究工程師的道德困境??傮w來看大致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工程師與倫理的關系問題,雖然人們越來越重視工程中出現的倫理問題,但是許多工程師依然對倫理問題關注不夠??夏巫?K 哈姆佛瑞(Kenneth K. Humphreys)結合工程師在日常生活所面臨的倫理問題,指出工程師的倫理困境以及工程職業的倫理規范和倫理行為的法律必要性。[5]艾德姆德 西巴爾(Edmund G. Seebauer)和羅伯特 拜瑞(Robert L. Barry)則認為必須明確在工程中道德問題的復雜性和道德責任,而工程師所面對的大部分道德議題都是來自于利益沖突,雇主與雇員的關系,環境意識,以及技術對人們的影響等,這些倫理問題也是不同的。[6]第二是工程師的責任問題,特別社會責任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自從19世紀60年代以后,掀起了一場“社會責任運動”,并席卷了美國整個職業。作為發明創造的工程師更是由后臺被推向了前臺,成為社會責任的主要載體,而倍受矚目。愛迪溫 T 萊頓(Edwin T. Layton)認為這不僅是工程職業的問題,而且是在合作的社會中尋求尊嚴和自由,更是現代社會一個普遍深入的主題。廣大群體如科學家、管理者、工程師以及其他公眾也擔負社會責任,才能使工程職業健康的發展。[7]技術哲學家斯代芬 H.恩格爾(Stephen H. Unger )指出對于技術的后果,應用和發展技術的人應該負有責任。工程師對于技術的后果負有責任,并且他們的任務之一要告知公眾技術的可能結果;同時工程師作為一名雇員,缺少對履行任務所負道德責任的自治,所以需要管理部門、法院法律、工程協會來協調和處理這些問題。[8]但直到今天關于工程師的社會責任問題,依然是工程倫理學持續探討的一個話題。第三是關于工程師的角色沖突問題。在工程活動中,工程師角色是復雜的、多重的,作為雇員的工程師與作為管理者的工程師,對于風險、安全、忠誠的認識是完全不同的。亨利 派超斯基(Henry Petroski)認為工程師角色不是單純地工程設計者,還有多種社會角色,其活動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所以,對于工程師應該做什么的理解需要把握工程師相關角色的關系。 [9]而關于于工程師未來角色定位,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在《2020年的工程師:新世紀工程學發展的遠景》指出工程師應該成為:受全面教育的人,有全球公民意識的人,在商業和公眾事務中有領導能力的人,有倫理道德的人。[10]

工程倫理教育是工程倫理學發展的途徑,是培養工程師倫理道德的重要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美國工程倫理建制化發展。1985年,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the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要求美國的工程院校,必須把培養學生“工程職業和實踐的倫理特征的認識”作為接受認證的一個條件。2000年,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制定更為具體的方針,當前工程院校正在按照這些方針來操作。但是工程倫理學教育也面臨著三方面挑戰:第一,工程倫理學的學習如何被理所當然地整合進工科學生所需要的必修課程目錄中?第二種挑戰,應由誰來教授工程倫理學?第三個挑戰,工程倫理學的教學和研究目標是什么?[11]而與這些挑戰相關,羅伯特 邁基(Robert E. McG)采取問卷調查發現,對于工程學生進行工程中倫理問題相關的教育與現代工程實踐的現實之間存在著重大的鴻溝。而廣大學生的期望,即在他們將來的工程職業中所出現的倫理問題,卻與普遍應用于工程課堂中的工程倫理問題以及在課堂外頻繁遇到的倫理問題很難是相同的。這也促成了一個廣泛傳播并公開聲稱的信條——更好地成為一個好的工程職業者,而不是成為一個負有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工程職業者。而對于實踐工程師而言,在最重要的非技術內容上觀點是存在分歧的,這也給工程倫理學教師和其他工程教育者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12]

工程協會的歷史研究,有助于加強工程協會的認識,理解工程專業規范的變化過程,推動倫理規范內容成熟和完善。20世紀80年代在各大工程社團資金的資助下,許多學者對于工程社團的歷史進行了專題研究。米切爾 邁克邁龍(Michal McMahon)研究了“新專業主義”,發現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最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指出科學與技術制度化歷史中的新方向,在電子工程內部和技術發展的境域中說明社會和職業的變革[13];布如斯 森克萊(Bruce Sinclair)敘述了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SME)的百年歷史[14];艾萊克斯 羅蘭德(Alex Roland)闡述了關于國家航空顧問協會(the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Aeronautics NACA)(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的前身)管理和政治的批判歷史[15];特瑞 萊納德斯(Terry S Reynolds)描寫了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the American 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歷史,提出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與環境以及公共政策關系的議題[16]。由于是職業協會贊助,所以他們的歷史很少關注到社會責任和倫理,最多也只是工程協會歷史中的一小部分,但卻有利于促進職業協會制度化發展。

2、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實踐化

自工程倫理學產生以來,一直有兩種研究方法處于主導地位。一種方法是典型真實事件的案例研究方法,著名案例如挑戰者號失事、三哩島核泄露、福特斑馬轎車問題等。比較全面以案例來展開研究的是羅薩 B 品庫斯等人(Rosa Lynn B. Pinkus)以美國航天飛機主體發動機(the main engine of the space shuttle SSME)的決策、設計、制造為案例,通過跨學科分析其涉及到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評估,強調工程師是如何識別、表達和解決復雜的倫理難題。并指出三個最基本原則:能力(competence)、責任(responsibility)和西塞羅(Cicero)的第二信條(“保證公眾的安全”)作為一個分析框架來表達和解決在實踐中產生的倫理問題。[17]

另一種方法是對于涉及到工程實踐活動的概念、規范和原則的理論分析。如馬?。∕ike W. Martin)等就利用如功利主義、權利倫理與義務倫理、美德倫理等基本倫理理論,分析并探討工程中常見的風險與安全、責任與權利、誠實與欺騙等概念,指出他們的倫理內涵和價值指向。[18]戴維斯(Davis)等人也做出有影響的理論分析工作。

這兩種“描述性案例研究”與“理論分析研究”是韋伯(Weberian)的“理想模式”,這樣一種模式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聚焦其反面觀點。當然這兩種方法并不互相排斥,反而有走向融合的趨勢,即大量工程倫理案例的描述也進行理論分析,許多工程倫理理論分析研究也利用案例來證明和說明他們的結論。至于說哪種趨向更強主要取決于這兩種研究方法在一定的范圍內誰更有利于找到結合點。 其他研究方法還包括調查研究方法,如羅伯特 邁基通過調查斯坦福大學的工程學生和實踐工程師過去五年里所提交的工程倫理問題,發現并指出面向工程倫理主題的多種經驗方法的價值。正如理論分析能夠闡明具體案例研究的爭論,精確和探究的調查工程學生和實踐者的觀點也同樣能夠拓寬焦點問題假設。[19]也有少部分學者從語言學角度研究工程倫理學,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J 埃邁圖博士(Joe Amato)描述了1944年以來美國工程職業的歷史發展,并從本體論角度研究工程設計的理論,在語境中解釋了技術。[20]但這種敘述性語境描述也僅僅存在于對歷史的考察,在關注現實問題上顯得過于空泛。

3、研究趨勢的國際化、綜合化

隨著技術發展和工程應用的國際化,工程倫理學研究出現了新的課題和趨勢,工程倫理學將反思全球化經濟時代圍繞技術發展所關涉的所有主要問題。[21]比較突出的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關于計算機倫理問題的探討。計算機與隱私是否造成價值沖突?軟件所有權是否應該得到保護?計算機發展所產生的道德責任,是個體責任還是共同責任呢?這些都應該在信息化社會中對“責任”進行探討。[22]因特網與自由言論問題以及產生的權力關系,涉及到的知識產權問題,計算機導致的失敗以及所造成的健康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關注和研究。[23]第二,環境倫理問題的倍受關注,工程倫理學把環境倫理作為研究重要內容之一。馬丁通過對于工程、生態與經濟關系的考察,分析了人類中心主義倫理、非人類中心主義倫理、生態中心主義倫理、經濟中心主義倫理的倫理框架,指出環境倫理必須與個體的反思聯系起來,并制定負有責任的社會政策與計劃。[24] 威斯林德(P. Aarne Vesilind)則提出工程師應當如何在增加人類財富與破壞環境之間求得某種平衡?在面對潛在的環境問題時,在什么情況下工程師應當為客戶保密呢?[25]哈里斯等人從工程規范與環境出發,分析了職業工程對于環境的責任范圍,提出了兩個折中的建議。[26]同時專業倫理規范也開始加入保護環境責任的內容,如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的倫理規范,就既要求提高人類的福利,還要求保護環境。但是環境問題依然是任重而道遠。第三,對于工程應用的國際問題關注。跨國公司對于技術轉移所產生的國際權利問題,以及武器發展與保護工業問題,這些都是軍事領域與和平研究的道德問題。[27]而國際工程職業標準也涉及到超文化規范,跨文化規范在工程活動應用中也產生了倫理問題,如賄賂、索賄、打點、禮物等現象。[28]同時由于工程技術的應用,也產生了世界性貧困等問題,但依然被人們所忽視。

三、若干啟示

工程倫理學起源于對技術的批判,對工程師的質疑。所以,從工程倫理學的建立來看,我們既稱其為“技術倫理學”,也可稱其為“工程師倫理學”。前者主要是針對技術的負面影響,技術的消極作用,其實技術的作用和影響都是在工程活動中得以體現,都是在工程學的框架下進行研究,正如技術哲學的研究傳統之一就是工程學傳統;后者主要是從工程共同體出發,工程師在工程活動中對于技術設計、改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面臨著利益沖突,忠誠于雇主還是公眾的沖突等道德困境。因此結合美國工程倫理學發展經驗而言,首先要加強工程師的職業化進程,制定現實合理的倫理規范,促進工程師倫理制度化發展。其次加速工程倫理教育的發展,在工程類院校開設工程倫理方面的相關課程,開展工程倫理培訓,提高工程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再次,由于工程的境域性特征,在我國的工程活動中,不僅工程師面臨著道德困境,其他工程共同體如管理者共同體、工人共同體、企業家共同體、公眾共同體等都要面對多種的道德選擇,與工程師的處境有一定相似性。所以在工程倫理學發展過程中,更需要關注其他工程共同體的道德困境。

從工程倫理學的研究方法上看,兩大主流的研究方法,工程案例研究分析和概念、規范的理論研究,推動了美國工程倫理學研究的發展。就案例研究方法而言,由于典型案例的特殊性、具體性,其就不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與適用性,這也造成方法上的局限性。而在涉及到我國工程案例的取材上,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案例事實具體原因的挖掘、收集等都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另一方面,在關于工程師的倫理觀念上,還存在對其認識上的不足,這都造成案例研究在我國很難深入地進行下去。而對于工程倫理學的概念、規范和原則,以及工程倫理學的學科定位等問題,由于在我國工程倫理學還沒有起步,這些基礎理論研究還需要持續爭論和探討。但是綜合地利用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將是我們采取的首要方法,同時還需要充分利用調查研究方法,發現我國工程中出現的現實倫理問題,了解我國工程師的倫理意識和道德困境,探究工程學生的倫理教育情況,來推動我國工程倫理學的長足發展。

從研究發展的趨向來看,工程倫理學逐步地把如計算機倫理學、環境倫理、軍事倫理等納入其視閾進行考察。同時這些問題也都是全球性問題,關系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知識產權問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干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借鑒工程倫理學的新動向,在跨文化的道德視野中,來推進技術轉移與技術引進,推動我國的工業化進展。

注釋:

[1][3][18][23][24][27]Mike W. Martin, Roland Schinzinger. Ethics in engineering Boston: McGraw-Hill, 2005,p.1, p.9, p.254-266, p.219-239, p.242-271

[2] Edwin T. Layton, Jr. The revolt of the engineer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American engineering profess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4]eetchina.com/ART_8800452044_480201_f4da1ed3200702.HTM

[5] Kenneth K. Humphreys, P.E., C.C.E. What every engineer should know about ethics Marcel Dekker 1999

[6] Edmund G. Seebauer, Robert L. Barry Fundamentals of eth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7] Edwin T. Layton, Jr. The revolt of the engineer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American engineering profess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8] Stephen H. Unger Controlling technology: ethics and the responsible engineer (2nd ed.) John Wiley and Sons 1994

[9] Petroski, Henry. To engineer is human: the role of failure in successful design New York, N.Y.: St. Martin's Press, 1985

[10] The engineer of 2020: visions of engineering in the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4

[11][21]邁克W. 馬丁:《美國的工程倫理學》,張恒力譯 胡新和校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7年第3期,第119-120頁;第120頁

[12] [19] Robert E. McG “Mind the Gaps”: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Engineering Ethics, 1997-2001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03) 9, p.517-542, p.538

[13] A. Michal McMahon, the making of a profession: a centur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American New York, 1984

[14] Bruce Sinclair, A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1880-1980 New York, 1980

[15] Alex Roland, model research: the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aeronautics, 1915-1958, 2 vols Washington D.C 1984

[16] Terry S Reynolds seventy-five years of progress: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1908-1983 New York,1983

[17] Rosa Lynn B. Pinkus [et al.]. Engineering ethics: balancing cost, schedule, and risk—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space shuttl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0] Joe Amato Unwritten laws: Engineering ethics in a narrative context[D],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1989

[22][26][28] Charles E. Harris, Jr., Michael S. Pritchard, Michael J. Rabins.

第9篇

【關鍵詞】營銷主體 營銷環節 營銷倫理建設

一、營銷倫理的提出

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一些企業,從褊狹利益出發,做出了許多違反法律及營銷倫理道德標準的行為,如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產品包裝信息不真實;采用掠奪性價格或欺詐性價格形式;設計與播送虛假廣告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要想通過產品的價值實現自身的利潤目標,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就是要建立起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這就要求企業的一系列行為遵循一定的道德倫理規范,我們把它稱之為企業倫理。企業倫理在企業營銷決策過程中的應用與體現,我們稱之為營銷倫理。

二、營銷倫理是企業營銷的根本之道

市場營銷蘊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比如,市場營銷的“顧客至上”的經營原則,既是營銷原則,也是營銷倫理原則。市場營銷的核心就是要保證消費者利益的滿足,而消費者購買商品所追求的利益,不但包括商品的實際效用及其商品諸多的外在形式,而且也包括產品的延伸利益。企業要博得顧客的青睞,占領市場,就不能僅僅在產品的質量、式樣和價格上下功夫,還必須要增加消費者的附加利益。質量和價格上的競爭是有限的,而服務上的競爭則是無限的。因此,在市場營銷倫理觀念支配下的企業,不僅要重視商品或勞務對顧客物質利益的滿足,而且也要重視對他們精神和心理上價值的滿足。

三、企業營銷主體及其道德關系

企業營銷主體就是商品銷售的組織者,包括制造商和中間商。他們組成了企業銷售鏈。在這條銷售鏈中,制造商與中間商是委托關系,與中間經銷商是一種買賣關系,而中間商之間是一種競爭關系。

在委托關系中,商是制造商的替身,行使的是制造商的權力,應該維護制造商的利益,如在指定的銷售區域內只能銷售其的商品,不能再銷售其他有競爭性的商品等。而制造商應該相信商并支持他,形成制造商與中間商的信任與忠誠的道德關系。

在競爭關系中,中間商在拓展業務時應遵循一定的競爭道德,堅持公平合理原則,嚴守契約合同,講究忠懇誠實。

四、企業營銷環節及其道德貫通

與營銷主體道德不同,這一道德要求主要是協調營銷主體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的。

1.市場細分與目標顧客

市場營銷的“顧客至上”的經營原則,在企業經濟活動中貫徹的首要表現則是市場細分和確定目標顧客。市場營銷要求企業在了解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生產和銷售適銷對路的產品,不能漫無目的地把自己的產品撤向市場,以免資源浪費。企業唯有找到了合適的目標顧客,才能根據他們的需求、愿望及購買力,設計、生產、定價、銷售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2.產品整體概念

產品的整體概念是指能提供給市場、用于滿足人們某種欲望和需要的所有事物,包括實物、服務、場所、組織、思想、主意等。具言之,產品的整體概念有三個層面的內容,即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擴大產品。

隨著生產的自動化和消費者權益意識的強化,企業要博得顧客的青睞,占領市場,就不能僅僅在產品的質量、式樣和價格上下功夫,還必須要增加消費者的附加利益。質量和價格上的競爭是有限的,而服務上的競爭則是無限的。因此,在市場營銷觀念支配下的企業,不僅重視商品或勞務對顧客物質利益的滿足,而且也重視對他們心理上價值觀念的滿足。

3.公平的定價道德

商家對商品定價時,應當遵守公平的道德要求。

給商品定價實質上就是如何通過價格來實現利潤和實現多少利潤的問題。一個理性的企業追求的是長期的利益,而非一錘子買賣,因而反對一切非道德定價。非道德定價包括價格壟斷、價格欺詐、暴利行為和畸形降價等情況。

4.健康的促銷倫理

商家不僅對商品要制定一個公平合理的價格,而且要通過不同的途徑和辦法讓消費者了解和接受,這就是商品的促銷。商家在促銷活動中的道德要求主要是真實健康與誠實不欺。

在進行廣告促銷時所承擔的道德義務首先便是宣傳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真實可靠的道德標準要求商家在宣傳商品時不夸大不縮小,不故弄玄虛,不嘩眾取寵,而是實事求是地向顧客介

紹商品的有關信息。違背這一原則的行為便是散布虛假廣告,是不道德的行為。

五、營銷倫理建設

(一)加強營銷倫理建設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1.加強營銷倫理建設,有助于企業增強競爭優勢,構筑核心競爭力。

2.加強營銷倫理建設,是企業實施顧客滿意營銷戰略的基本要求。

3.加強營銷倫理建設,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必備條件。

(二)營銷倫理建設

企業營銷倫理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社會及企業必須齊抓共建,共同努力。只有這樣,企業的營銷倫理建設才能取得大的成效。

1.宏觀環境建設

(1)完善法律,加大監管執法力度。

我國目前在法律上還存在一些空白或模糊之處,為不法企業鉆漏洞提供了機會。但從我國實際情況看,比完善法律更重要的是認真執法。政府監管部門之間必須加強聯系,密切合作,加大執法力度,嚴厲處罰違法行為。

(2)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發揮行業性組織、消費者、社會輿論的作用,開展道德教育和宣傳,將有助于企業不斷完善營銷倫理建設。

2.企業倫理建設

(1)企業文化建設。一個企業如果建立了優秀的企業文化,就能生成良好的營銷道德。同時,更能將良好的營銷道德體現于企業文化中,形成良性互動。企業應強調其對顧客和合作者的真誠,強調交易中的高尚道德原則,使正確的營銷道德觀成為企業全體員工的共享價值觀。

(2)建立道德型營銷戰略。企業營銷戰略涉及的利益相關者越來越多,建立道德型營銷戰略,可以避免整體實施不協調的問題,達到系統化實施企業營銷道德建設的目的。

(3)倫理制度化。在制度上,企業要制定營銷倫理道德準則,要堅持開展營銷道德教育,建立匿名揭發機制,嚴格執行賞罰制度,人人平等,賞罰分明,要加強企業營銷道德的審計工作,對照行業道德準則和企業自定的道德行為準則檢查各部門有無違反之處。

3.營銷者的道德建設

(1)樹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在市場營銷領域,營銷者必須持有如下的基本價值觀念:以義生利的獲利觀,以仁待客的顧客觀,以人為本的管理觀,服務顧客的銷售觀,尊重平等的競爭觀。

(2)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的學習。人生應該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學習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工作中,企業員工可以在職學習,也可以脫產學習,以提高營銷者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朱遠紅.淺談營銷倫理.法制與社會, 2007.

[2]周浩,蔣慧新.中國企業須樹立營銷倫理觀念.區域與經濟,2007.

[3]于沛利.營銷倫理研究,2004.

第10篇

一、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化的現狀

趙康博士概括提煉出成熟專業的六條標準。

Ⅰ.一個正式的全日制職業。專業是正式、全日制且通常復雜的職業和它的成員的主要收入來源。專業代表了一個根本、持續而又常常是共同的身份。

Ⅱ.專業組織和倫理法規。專業的成員發起組織諸如學會、協會、聯合會這類設定入會資格的志愿民間組織以保護和提高他們的個人利益及設立章程和倫理法規,規范專業人員的行為以保障客戶和公眾的利益。

Ⅲ.知識和教育。成熟專業具有一個經過界定、深奧且實用的知識和技能的科學體系,這一科學知識體系能夠通過一個教育和培訓的機制/過程傳授和獲得,而獲得知識的過程往往是漫長的且也許格外的困難……一個成熟專業的科學知識體系已經被系統、普遍的組合成大學的學位課程,修完這些課程的畢業生則是該領域的準專業人員。

Ⅳ.服務和社會利益定向?!皩I承諾通過有效地內部治理和倫理、誠實的職業實踐服務于它們的客戶和其本身至于其中的社會,保護客戶和社會的利益和福利”(Gallessich,1982:41)。

Ⅴ.社區的支持和認可。專業在其中運作的社會及專業為之服務的客戶認可一個專業的社會角色、身份和行為規范,從而導致國家為該專業設置一個特許的市場保護?!笆袌霰Wo通常以一個治理和保護一個專業實踐的法律文本形式出現……其中可以包括從事這一專業所需的教育等資格條件及哪些行為被界定為非專業與非法、因而會相應得到的制裁”(Kuber,1986:94)。

Ⅵ.自治?!皩I人員組織起來的最終成果是自治和伴隨而生的威信……自治專業的成員不受外行的評判和控制,被信托于接受和保護特殊信息。他們自己決定進入該職業所需的教育和培訓標準,并在幫助國家形成規范這一職業實踐的法律上發揮巨大的影響力”(Gallessich,1982:4)。

以此六條標準衡量,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專業化現狀的進行分析。

學前教育職業已經形成了一個正式的全日制職業,幼兒園等學前教育機構早已普遍設立,幼兒教師也成為一個巨大的職業群體;全國性和地區性的學前教育/幼兒教育研究會(學會、專業委員會)已經普遍設立;學前教育學的系統知識體系已初步形成,在部分高校中也設置了學前教育學專業學位;由于屬于基礎教育,它天然地具有服務和社會利益定向;我國制定了《幼兒園管理條例》和《幼兒園工作規程》,還有一些學前教育法律法規散見于其他法律法規中,為學前教育的舉辦、管理等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這些意味著學前教育職業已經是出現的專業或者說形成的專業。

但是,學前教育的專業化尚未充分成熟和完善。

(一)專業組織松散乏力,倫理法規尚未形成。

盡管國家級的專業組織——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已經成立,并且擁有很多會員單位,但是這些專業組織主要是由高校里教育學/學前教育的研究者組成,實際從事學前教育職業的人員參與較少,且專業組織比較松散,組織活動不活躍、不規律,凝聚力不強,社會威望也不太高。由這些專業組織發起組織的專業倫理法規還未形成。

(二)社會公眾期望偏低,專業身份認可度低。

社會和家長對學前教育職業專業性的認識相當模糊:一些人認為女孩子初中畢業就能勝任,不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一些人只是把幼兒教師看做特殊的“保姆”,幼兒園就是照管兒童的地方;一些人把學前教育看作小學教育的前階段、應試/智力教育的預備期……公眾也很少把幼兒教師當做專業人員,或拿專業人員的標準去要求他們。總體來說,社會和公眾對幼兒教師的期望偏低,沒有給予一定程度的認可、尊重和支持,幼兒教師尤其是民辦幼兒園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都偏低。

(三)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市場保護門檻很低。

盡管我國制定了《幼兒園管理條例》和《幼兒園工作規程》及其他一些零散的相關法規,但是一來這些法律法規大多屬于規定、條例層面,比較零散,立法層次偏低,法制地位偏低,保障力弱;二來一些重要的根本問題沒有規范、落實,如忽視幼兒園的權利;未對幼兒園教師的待遇、培訓進修、醫療保險等予以切實保障等;三來對學前教育市場保護的門檻偏低,如規定了幼兒園注冊和審批的程序,但對幼兒園注銷、轉向等未做規定,又如對幼兒園園長和教師的資格規定籠統、要求偏低,等等。可見,我國的學前教育職業的準入門檻很低,專業要求很基本,專業保護也很微弱。市場保護有兩個作用:一是保護合法的專業行為,二是阻止和懲罰非專業行為。在現有法律法規下,稍具條件的個人或團體都可以興辦幼兒園,非專業行為難以得到阻止和制裁。

(四)專業自治程度較低,專業威信尚未確立。

自治的實質是專業人員對本行業的專業事務擁有決定權。目前,我國學前教育似乎處于整個教育系統地位階梯的最低層次,學前教育職業及幼兒教師群體還缺乏或者說沒有恰當的自我評判和控制的權力,在國家形成關于學前教育的法律法規方面也沒有什么影響力。這些方面的權力和影響力基本上由政府部門和高校里教育學/學前教育的研究者來控制,而不是由學前教育的實踐者、從業者來掌握。專業自治尚未形成,由此帶來的專業權威自然也無法確立。

第11篇

中圖分類號:U415.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11-0040-01

摘 要 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城市房屋拆遷的規模也隨之不斷加大,伴隨著城市房屋拆遷的步伐,我國很多地方也陸續出現了史上很牛的“釘子戶”。面對這些“釘子戶”事件,本文首先介紹了拆遷和城市房屋拆遷的相關概念,然后分析了城市房屋拆遷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完善路徑。

關鍵詞 城市房屋拆遷; 存在的問題; 完善路徑

1 相關概念介紹

1.1 拆遷:所謂拆遷,是指拆遷人依法將建筑予以拆除,并對被拆除建筑的使用人予以遷移安置,對被拆除建筑的所有人予以經濟補償的民事法律行為[1]。因此,拆遷應正確理解為拆除建筑(不僅限于房屋),而建筑包含建筑物和構筑物,所以拆遷還有拆除構筑物的概念。從拆遷的性質來看,可以將拆遷分為兩大類:一是為了公共利益需要,由國家對私有房屋征收或者對國有企業的房屋來征用,這種拆遷屬于國家行為;二是非公共利益需要,房地產商進行項目開發和以舊城改造或以土地儲備名義的房地產開發拆遷,這種拆遷屬于民事行為,本文所講的城市房屋拆遷更傾向這種非公共利益需要的拆遷。

1.2 城市房屋拆遷:

根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城市房屋拆遷是指因國家建設、城市改造、整頓市容和環境保護等需要,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由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依法對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的房屋予以拆除,并對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或者承租人予以遷移安置和經濟補償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梢钥闯觯鞘蟹课莶疬w有幾個特征:第一,城市房屋拆遷的房屋,是指位于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的房屋;第二,城市房屋拆遷必須依法進行,即拆遷人要擁有拆遷相關部門頒發的拆遷許可證,否則,拆遷行為將違法;第三,城市房屋拆遷中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要給予適當的補償,要落實好房屋使用人的安置工作[2]。

2 我國房屋拆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拆遷制度不健全:

隨著我國近些年房屋拆遷工程的不斷興起,我國現行的拆遷制度已經滯后于拆遷工程的發展進程,導致我國很多拆遷工程“擱淺”良久。我國現行的拆遷制度不健全具體表現在:拆遷補償標準偏低、拆遷評估不規范、拆遷制度中相關信息對于拆遷雙方當事人不對稱和不透明。很多地方的“釘子戶”就是因為拆遷補償過低而阻礙拆遷的進展,成了拆遷工程平地上高聳的一道亮麗風景。更有甚者就直接和拆遷人起沖突,用生命來捍衛自己的房產。比如重慶九龍坡拆遷事件,由于拆遷人提出的拆遷補償過低,被拆遷人楊某不能通過拆遷補償金購買到新的商品房,導致了楊某一直未能和開發商達成拆遷協議。從這個事件就可以看出我國拆遷制度不健全,由于拆遷補償過低,容易導致拆遷雙方難以達成協議,讓一些關系到社會利益的工程項目遲遲難以開工。

2.2 拆遷中地方政府管理失范:

除了拆遷制度不完善外,我國政府在房屋拆遷過程中的管理也嚴重失范。比如,很多地方政府對拆遷把關不嚴,違法發放拆遷許可證,政府管理職能與拆遷行為不分,任意制定關于拆遷的地方政策以及面對拆遷糾紛判決不公等政府管理的種種不足。湖南嘉禾惡性拆遷事件就反映了我國地方政府在拆遷過程中管理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嘉禾縣作為湘西的國家級貧困縣,政府在財政匱乏的情況下,大力招商引資。通過政府不斷努力,嘉禾縣引進了一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占地超過12萬平米的珠泉商貿城項目,涉及到需要搬遷的1100多戶居民。該項目由政法委書記周賢勇親自擔任總指揮長,為該項目保駕護航。但是,由于補償條件過低,很多居民拒絕搬遷。地方政府為了該項目順利進行,各種紅頭文件,提出“四包”責任和“兩?!碧幜P措施,甚至貼出各種恐嚇標語,有三名居民因抗拒房屋拆遷強烈而被公安機關逮捕。在該事件中,政府作為拆遷管理人,應該嚴禁介入其中,嚴禁利用行政強制力來干預拆遷項目,只能作為一個裁判對拆遷雙者方進行調解,促成雙發達成協議,從而促進拆遷項目的順利進行

[3]。

3 完善我國城市房屋拆遷的路徑思考

3.1 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房屋拆遷制度:首先,制度設計要合理。拆遷制度的設計者要對相關規定細化、周全,要明確規定哪些是許可行為,哪些是禁止行為,同時,整個制度設計要始終秉承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從實際出發,結合市場,認真調查,制定合理的市場評估價格,量化、細化補償內容。此外,評估管理制度要防止估價不實而引來的拆遷糾紛。其次,進一步加強拆遷制度的倫理化建設。這就要求制度設計要重視制度內的道德價值建設,在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中遵守倫理的基本準則,發揮倫理的公平、公正和德性的基本精神,讓拆遷制度更好地為社會價值進行權威性分配。最后,進一步加強倫理的制度化建設。因為道德是一種軟約束,不具強制性,因此,為了提高道德在拆遷工作中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倫理的制度化建設,通過倫理的制度化,讓道德的軟約束變成硬約束。

3.2 加強地方政府在城市房屋拆遷中的法制化和道德化建設:為了防止地方政府在房屋城市拆遷過程中濫用自由裁量權,很有必要對地方政府進行法制化和道德化建設。首先,加強地方政府拆遷中的法制化建設,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擺正自身在拆遷過程中的角色,做好被拆遷人基本利益的保護者、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糾紛的協調者以及公共拆遷項目開展的促進者。同時,政府在拆遷許可證發放方面、拆遷信息的公開方面、拆遷程序的執行方面都必須嚴格依法進行。

其次,加強地方政府房屋拆遷中的道德化建設,包括行政的制度和體制的道德化和行政人員的道德化。因此,體制安排要體現道德化,在涉及到具體的拆遷工作制度時,要充分考慮行政人員的個性發展要求,擴展行政人員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和渠道,讓行政人員帶著自身對房屋拆遷雙方、對社會的責任充分發揮工作的熱情。那么行政人員的道德化就要做到行政人員自身道德建設和他人對行政人員的教育,通過這兩種方式讓行政人員更好地處理權力與利益的關系、行政倫理與行政權力的關系以及道德選擇與自主性問題。只有通過這樣的道德建設,才能讓行政人員樹立起自身應有的職責,遵紀守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促進房屋拆遷工作順利、和諧的進行。

參考文獻 

[1] 王才亮.房屋拆遷糾紛焦點釋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

[2]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EB/OL].http:///view/70680.htm.

[3] 王雨.城市拆遷過程中的政府行為失范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1:23-24.

參考文獻 

[1]王才亮.房屋拆遷糾紛焦點釋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

第12篇

【關鍵詞】科技時代 倫理 道德

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當人不斷塑造出新技術的同時,技術、工程反過來對人產生巨大的影響。人越來越離不開技術,而技術越來越趨近于人自身,帶來一系列道德和倫理問題,亟待人們充分認識產生必然性和思想沖擊,以減少其對社會生活秩序協調和穩定帶來的影響,注重科技發展的同時加強科技倫理道德的構建和完善,使兩者協同發展,更好地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一、科技時代凸顯的道德難題

新技術在我們身邊逐漸成長發展起來,它不但被應用于我們的衣食住行,還逐漸浸入我們的肌體。這說明:技術不止是從外部,還從內部影響到人。近15年以來,我們越發感受到技術對人的迫近。生物醫學與信息科學技術的不斷結合和相互滲透是導致上述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

新技術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新的風險。比如,轉基因食品是出于某種目的被制造出來的,它在為生產者帶來利潤的同時,也潛藏著不為人知的、目前無法預測的風險。這種風險可能體現在種子的轉化或基因漂移等方面。在過去的20年,隨著新技術的產生,人類社會也出現了種種前所未有的新疾病。

1992年,有學者提出如下的技術倫理原則:當發明一種新技術(或研制出一種新產品)時,發明者有責任事先預測新技術(或新產品)的潛在風險,并必須把這種有可能引發危機的潛在風險告知公眾。這種技術倫理原則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可。歐盟認可并執行了這個原則,而美國對此采取了沉默的態度。前些年在新技術競爭中,歐美已經出現過因為擔心公示新技術風險會影響產品的銷路而采取隱瞞手段的案例。

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科技在給人類帶來巨大方便和快捷的同時也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其中最大的莫過于對人類社會倫理的挑戰。近百年來,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科技倫理問題一直都是人們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對于如今的社會,科技對倫理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1945年,美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此后,隨著集成電路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微型計算機應運而生,使計算機進入了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結合后誕生了國際互聯網(因特網),它的出現和發展急劇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帶來了劃時代的巨大進步,但網絡技術的發展也給倫理道德構成了很大沖擊。如:電腦黑客問題、人格缺陷問題、信息污染問題、信息安全問題、侵犯個人隱私權問題和知識產權問題、文化霸權等一系列有悖于傳統道德的現象,變成了當今全社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2)生物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生物技術作為世界上一項尖端技術和產業,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了重大的變革,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在農業、醫學、工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它所展現的美好發展前景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重視。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隨之而來也出現了一些社會道德問題。如,人工生殖技術中人工授精技術、試管嬰兒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克隆技術引發的影響人類進化、人類多元性和復雜性、人類的尊嚴、社會倫理關系等倫理問題;基因技術與人類基因組研究引發的基因專利化問題、基因歧視問題、人工干預生命的危險性問題、基因決定論與所謂“優生”問題、基因治療中的負面倫理問題等,它會不會把人類帶入一個未知世界,引起全社會的倫理恐懼。

(3)核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個原子彈試爆成功,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相繼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它對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原子彈的巨大殺傷力和破壞力也展現于公眾面前,從此引起了人們對核戰爭、核污染、消除核威脅、以及超級大國的核訛詐等維護世界和平、保障人類安全諸問題深深的憂慮。

(4)航天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自從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后,人類進入了航天技術(或空間技術)發展的時代,從此拉開了航天領域競爭的序幕。40多年來,航天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一個又一個的航天技術成果相繼出現,與此同時,構建太空道德問題也日漸迫切。航天領域突出的道德問題如:空間資源的歸屬問題,和平利用太空問題,保護太空環境問題等引發成全球問題。

(5)納米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納米技術的發展將使人類能夠通過調動單個分子、原子制造出某種微型和超微型的器件或某種體積很小的智能機器,它們可能被應用于許多不同的領域,被植入人體或人腦中發揮作用是其誘人的應用領域之一,但同時可能會給人類帶來無法預見的潛在危險。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道德真空”,給人們制造著“道德危機”的驚慌,給社會生活秩序的協調和穩定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科技倫理道德教育是科技倫理道德規范發揮作用的重要保證??萍蓟顒禹氉袷乜萍紓惱淼赖乱幏?,因為“無論是從研究手段(實驗)還是從研究目的(應用)來看,科技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再是一種價值中立的行動,而是同其他的人類行為一樣受制于普遍的道德準則與規范,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在設計與實施這一自覺的行為之時不僅不能忘記自己的職業道德(內在責任),而且更不能忘記自己的外在責任,即不能忘記自己面對社會的巨大責任,不能漠視科技倫理的存在?!笨萍脊ぷ髡咴诮逃c自我教育中嚴格要求自己,堅守自己的責任,以科技倫理道德規范為準繩,重視科技倫理道德教育,同時也是科技倫理道德規范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由于科技工作者單單靠知識和技巧并不能使生活幸福和高尚,還需要進行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經由教育,使科技倫理道德規范指導科技工作者的行為活動,為他們的志向導航,是他們追求正當的、有價值的真理基石,也是制約科技工作者行為的規章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約束科技工作者的行為活動,這是科技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教育之使其言行舉止合規順矩。

(2)科技倫理道德教育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科技倫理道德環境??茖W研究與倫理道德問題、科技工作者的道德修養及社會責任問題、人類中心主義論爭的實質問題,以及科技倫理學的學科建設問題,試管嬰兒、器官移植、代孕母親、安樂死等等現時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科技倫理道德教育先行,21世紀是生物和信息技術世界,營造良好的科技倫理道德環境,加強科技倫理道德教育尤其必要,就象愛因斯坦所說:“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笨萍脊ぷ髡咴谶M行自我教育的同時,應該具有科技倫理道德責任意識,始終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以奉獻于人類社會進步發展事業而自豪,以能夠為人類的幸福生活作出貢獻而快樂。通過教育,科技工作者能夠自我約束,在創新活動中奉獻自己的智慧,為營造良好的科技倫理道德環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加強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的具體手段

(1) 運用經濟手段加強科技倫理道德教育。在“科技―經濟―社會”一體化時代,倫理不是抽象的、永恒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以一定的經濟形態為基礎,并反映和折射經濟生活。恩格斯說:“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笨萍脊ぷ髡叩目萍蓟顒右彩怯心康牡模浻梢欢ǖ哪康亩M行自己的行為選擇就會涉及到利益問題,馬克思認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倍婧蛡惱淼赖率欠植婚_的,科技倫理道德的利益范疇關乎科技工作者的切身生活,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卻影響著道德的變革,道德教育呈現出與科學技術日趨緊密結合的趨勢,它是協調社會經濟與道德問題的重要措施,運用經濟調控政策,進行適宜的科技倫理道德教育,實行物質獎勵措施,使個體安居樂業,滿足其基本的生活生存需要,正如東漢王充所說:“禮儀之行在谷足”。因此,運用經濟手段促進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的深入開展,使科技工作者以富足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創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2)加強法律監督,建立道德約束體系。法律建設對科技進步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表現為通過法律手段來組織和管理科學技術活動,調整科技社會關系,鼓勵發明創造,保護知識產權,創造科技進步的良好社會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法律手段防范和禁止對科技成果的非道德和反人類的濫用。

(3)倡導建立新科技倫理道德觀。一方面,科技發展影響和決定著科技倫理道德觀的性質、方向和變革??茖W技術以強大的物質力量推動著社會結構的變革,又以空前的精神力量滲透到科技價值觀念中。另一方面,科技倫理道德觀又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能動反作用。正確的科技倫理道德觀會促進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錯誤的科技倫理道德觀會延緩甚至阻礙科技的發展。

(4)對科技人員加強科技倫理道德觀教育??萍既藛T是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主體,加強其素質水平的提高,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將科技倫理道德觀化為自己行動的綱領,從而在進行科學研究過程中將這一思想不斷外化為行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城县| 凌云县| 定结县| 内黄县| 旌德县| 绥芬河市| 自贡市| 波密县| 三江| 伊川县| 大余县| 寿光市| 扎兰屯市| 长武县| 中卫市| 定州市| 都昌县| 徐闻县| 贵溪市| 凤山县| 富平县| 安泽县| 彩票| 岱山县| 商水县| 雅江县| 沛县| 密云县| 龙口市| 盘锦市| 泾川县| 汉中市| SHOW| 漳浦县| 太白县| 玉溪市| 武义县| 德保县| 抚远县| 富锦市|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