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管理溝通論文

管理溝通論文

時間:2022-07-07 02:50: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溝通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管理溝通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frog,設備管理,地鐵

 

0 引言

設備管理表面上看是對設備進行管理,但其設備管理水平的好壞實際上取決于員工能力的高低。因此,如何持續有效的提高員工能力水平,是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未來能力持續成長Frog”,即FutureRe- implementing Operators’ Growth,是指通過員工能力分析、員工成長約束分析來制定個人成長計劃、創建積極思維和沒有借口的團隊,實現企業知識資產管理與信息共享,從而達到員工和企業一同成長的培訓體系。

1 推行frog體系的目的與意義

⑴員工素養的提高將會帶動企業持續進步

每一個員工是企業的一個基本組成單位,員工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發展的好壞。從環境的角度上來說,一旦一個企業形成人人要求進步,各個自發學習的企業氛圍,那么任何一個新人進了企業后自然會有自發學習提高能力的意識。長此以往,不僅僅可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可以使得企業擁有頑強的生命力,長盛不衰。

⑵企業的發展需要員工的素養持續提高

企業要發展,要承擔更大的項目,要實現更大的收益,必須由能承擔起大項目的人來實現。這里我們說的人交通論文,不僅僅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領軍人物,更為重要的是這個項目團隊的其他成員。結合南京地鐵的發展來說,2010年以前,一個專業只需要做好一號線的設備管理工作,管理好一條線上的4-6人的隊伍就可以了。步入2010年,一個專業擴大到需要管理三條線設備管理工作,需要安排好近20人的隊伍協調工作。如果我們不提高技能水平,那只能成為企業高速發展的絆腳石。

2 frog體系在設備管理中的應用

Frog體系包括了如何進行員工能力分析、如何進行員工成長約束分析、如何制定個人成長計劃、如何建立自上而下的五維培訓體系、推動和建立單點課程——OPL體系、如何培養積極思維和沒有借口的團隊、企業教練法則、如何實現企業知識資產管理與信息共享、如何進行行動至上和行為管理、員工和企業一同成長等10個方面的內容,我們結合設備管理工作中的實際需要采用4S+C的模式落實這項工作。

2.1 課程體系——從菜鳥到高手

每個專業從各自角度出發,搭建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使得任何一個新員工,哪怕是零起步的,在經歷了一套課程培訓后,都能勝任這個專業的各項工作。在課程體系搭建的時候,將課程分為基礎課程、中級課程、高級課程、實踐課程四個部分。其中,基礎課程、中級課程、實踐課程是必修課,每一個員工必須參加;高級課程為選修課程,員工結合自身的發展需求,自行決定是否學習。

基礎課程設置了公司安全方面、企業文化方面、公司架構方面、專業基礎知識等課程,旨在讓員工了解公司,了解崗位,為下一階段的培訓夯實基礎;中級課程包括了各專業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工作摘要員工人人動手,各個過關,避免出現紙上談兵論文開題報告。

2.2 培訓內容——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有效的培訓應該是針對學員因材施教,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需要區別對待。特別是對于設備管理人員來說更是如此,因為設備管理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既需要我們有現場處理故障的動手能力,又需要我們具備管理、寫作等多項綜合能力。南京地鐵新進員工中由于自身能力參差不齊,動手能力差;老同志管理能力、寫作等的綜合能力稍弱,需要針對每個人的情況分別進行培訓,構建的培訓方案如下:

⑴制定員工培訓檔案

每個員工在進入公司后,為每個員工建立培訓檔案。該檔案記錄員工自進入公司后參加過的所有培訓,并分階段的對員工的綜合技能給予評定。同時結合員工的培訓狀況以及自身的情況階段性的給予培訓意見,為后續的培訓工作提供參照。

⑵建立五維能力發展模型。即通過故障判斷、故障處理、溝通能力、現場管理以及寫作能力五個方面對員工進行綜合考評,針對其薄弱環節制定培訓計劃交通論文,有效提高其能力短板,如圖1所示:

圖1 員工五維能力圖

2.3 培訓形式——自助式與套餐式混搭。

在培訓形式上,主張自助式與套餐式雙管齊下,具體實施上鼓勵多樣化發展,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最終實現員工能力持續提高的目的。

⑴以員工的培訓需求為指南,自主選擇需要的科目進行培訓。在前期的工作中,各個專業把自己的課程細化分類,方便員工選擇。員工可以根據需要,通過OPL/OPS庫,視頻教學庫,網絡學院,每月的培訓講座等多個渠道選擇培訓項目。自助式培訓打破了傳統培訓講什么聽什么的思維模式,由授課方市場轉化為聽課方市場,有效的提高了培訓的效果。

⑵結合專業需求,制定崗位需求的套餐課程。目的旨在經過套餐課程的培訓后,員工可以勝任所在崗位的需求,完成所在崗位的日常工作。套餐式課程的內容是各個專業資深工程師,結合地鐵運營多年來的經驗總結出的最有效、最精煉的課程。能幫助員工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掌握專業的核心內容。

參考文獻:

[1]王曉燕.創新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的路徑與方式[J].中國培訓,2010(5):38-39.

第2篇

論文關鍵詞:中國學;教育國際化;學科整合;人文學科

在教育國際化的潮流中,浙江大學充分發揮學科門類齊全、人文學科實力較強的特點與優勢,整合學科資源,創新國際化的載體與方式,在人文學科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道路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有益的實踐,設立了中國學(China Studies)專業。

中國學專業是全國第一個由浙江大學自主設置的、以外國留學生為招生對象、進行研究和教學的碩士學位授予點。2007年,浙江大學中國學碩士點獲得教育部批準。目前該專業有在校外國留學生85位,已畢業25位。

一、設立中國學專業的背景與現實需求

中國學主要是為適應人文學科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要求、海外學生的需求與學科發展趨勢而擬新設立的一門綜合學科。

1.人文學科教育國際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時代,現代教育已明顯呈現國際化趨勢,招收外國學生從事中國學研究與學習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回顧一百余年來,無數英才跨出國門,遠涉重洋,求取新知識、吸納新觀念、掌握新技術,他們回國后為中國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吸收引進的同時,也同樣需要在國際交流層面提供精神與思想資源,在世界學術文化發展的前沿和話語體系的建構過程中不應缺乏來自中國的聲音。通過招收外國學生攻讀中國學學位,可以擴大學科影響力、提升學術聲望和提高辦學水平,有利于促進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有利于推動人文學科國際化辦學進程,有利于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而從更廣泛的層面來看,這也是提高中國綜合國力與“軟實力”的重要基礎。

2.海外學生的需求

中國數千年燦爛的歷史與文化對海外人士歷來有強烈的吸引力。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中國的國際地位日漸提高,中外文化與經濟交流日益頻繁,大量的外國人渴望走進中國、理解中國,想到中國來深造。他們既希望較好地掌握中國的語言、歷史和文化,又希望了解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情況。目前,在華學習的外國學生總數已近23萬人。中國正在逐步成為國際學生流動最重要的目的地國之一。而我國目前的專業方向和學位體制主要是針對國內學生設置的,不完全符合海外求學者的特點。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專業劃分過窄過細,不能滿足海外學生全面了解中國的需要;學科分類復雜,海外學生無所適從,難以選擇;有些領域太偏太深,大多數海外學生學習有難度等等。而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的某些大學都根據求學者的需要相繼建立了“美國學”、“德國學”、“韓國學”等研究本國文化的綜合性學科。了解研究中國,最好的選擇無疑是到中國來學習,而國內高校恰恰都沒有設置中國學這一學科,因此海外求學者都期待我國大學的學科體系能作出適當調整,開設出適應其特點、滿足其需要的中國學專業。

3.學科發展的要求

當代學術研究和學科發展的趨勢就是在繼續進行各種學科專精研究的同時,努力創造各種綜合性、交叉性、邊緣性學科,通過學科匯聚和各種知識的碰撞實現創新。中國學學科的設立符合當代學術研究和學科發展的這一趨勢。它繼承和借鑒了已有的傳統“國學”、海外“漢學”以及海外“中國研究”等學科的學術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又根據現代學術演進的趨勢和中國本土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的特定條件而有一定的發展與創新。傳統“國學”與海外“漢學”的研究主要是以人文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與文化,而近來興起的海外“中國研究”則多以社會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現實的經濟、政治問題。浙江大學所設立的中國學是研究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中國的一門綜合學科,既包括對中國歷史的研究,也關注中國的現實問題;既涵蓋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研究,也涉及中國經濟、政治與社會問題。它將有利于溝通歷史與現實,打通文學、語言、歷史、哲學、藝術、經濟、管理、教育等不同學科,運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學科手段和多維視角,實行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使研究者(包括教授和研究生)在更寬廣的視野下對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必定能形成新的學術理念和視角,取得新的成果。

二、浙江大學建立中國學專業的探索

1.招生培養

(1)招生模式。浙江大學中國學專業的招收對象是具有本科學歷,有較好的漢語基礎,有志于學習、研究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學術的海內外人士,以外籍學生為主要對象。中國學碩士專業的招生有兩種模式:一是通過個人申請、招考入學的方式,主要招收來自哈薩克斯坦、烏克蘭、泰國、韓國等亞歐1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二是通過中外合作辦學、進行聯合培養的方式,主要招收來自柏林工業大學、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都靈大學、基爾大學等學校留學生。

(2)培養目標。通過專業的課程學習和研究訓練,使國際學生熟悉中國國情、理解中國問題,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較好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成為能夠適應在當今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領域合作與交流、知華友華的復合型、職業型人才。本專業的畢業生接受過系統的中國學專業知識訓練,兼具傳統底蘊和現代意識,既可以在海外從事中國學研究或教學工作,也可以參與中外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工作。

(3)學制與學分。學制2年,要求修滿24個學分;其中中外合作培養的留學生在浙江大學學習時間至少一年,至少修滿16學分,其余學分可由學生個人提出學分轉換申請,認可后予以免修。

(4)研究方向。根據中國學專業不同的培養模式,學校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和中國現當代問題研究兩大研究方向,并設置相應的課程模塊。各模塊之間的課程既相互獨立,又彼此交叉。

中國學以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為基礎,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方面設置漢字文化圈語言文學研究、中國思想資源與和諧文化、中華文明發展源流、中國藝術與東方審美意識4個專業方向;在當代中國問題研究方面,設置中國社會與政策、經濟與管理、歷史與文化、特色課程四個模塊。

(5)獎學金。中外合作辦學的留學生可根據對等原則收費或者減免學費。其他國際高水平大學的優秀學生可以申請孔子學院獎學金、國家政府獎學金、浙江省政府獎學金和浙江大學獎學金。獎學金涵蓋國際學生在華期間的住宿、學費、醫療保險和基本生活費。

(6)學位授予。學生在修滿學分后進入學位論文撰寫階段。學位論文選題要求有理論和實踐意義,能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方法。論文完成后,經導師認可后進入答辯程序(論文可以用所在國文字撰寫,但須提供中文文本)。論文完成后,經導師認可進入答辯程序,通過者經學校學位委員會審核同意即可被授予浙江大學中國學專業碩士學位。

2.課程教學

中國學專業構建了綜合性、交叉性、靈活性的課程體系,其中既有按寬口徑設置的平臺課,又有按方向設置的專業課程模塊。

(1)雙語教學和英語授課并存。為適應國際留學生不同的語言基礎,除開設雙語教學課程以外,還提供了系列的英文課程,部分課程還可以使用日語、韓語、法語、德語等進行教學。總體上,根據不同的培養模式,中國學專業課程分為兩大模塊:一是以漢語教學為主,在PPT、課件和課后交流時可以采用英語的雙語教學。二是以英語教學為主,輔以一年漢語課程的學習。

(2)探索數字化教學。針對外國留學生思想活躍而語言能力一般的特點,要求每一位任課教師都準備PPT課件,通過多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外國留學生聽力相對一般與課程內容較深之間的矛盾;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準備制作教學錄像,通過互聯網,供學生自我學習之用。

(3)不同課程分別要求。對新增的學位課程,要求初步形成專業教材大綱,為任課教師配備助手,協助一些錄像、搜集同學意見、組織討論等具體工作。對原有的學位課程,針對授課對象的改變,要求課程教材以文本為主、以原著為主,減少通論式內容,增加可以具體感知的篇章內容。

(4)加強教學實習。針對外國留學生對中國缺乏直觀深入的體察與了解的情況,加強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就顯得非常必要。如在講授佛教文化時,學校組織他們參觀新昌大佛寺等寺廟,體驗寺院的一日生活,參加早課、過堂、坐禪等活動;再如在講授中國音樂時,組織他們參加中國傳統音樂賞讀會,從中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風采。

(5)強化師資隊伍。目前中國學專業教師均為學術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具有國外學習(訪學)一年以上經歷、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其中教授的比例占60%以上。同時,還組織教師參加學術交流、調研和討論活動,每學期舉行“中國學教師沙龍”,開展研討。

3.學生管理

為使留學生盡快認識中國、認識中國學,更好地投入到課程學習中,除加強與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聯系與溝通外,在完善學生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專門為中國學碩士點留學生配備班主任老師。班主任由留學日本且有豐富留學經驗的專業任課教師擔任,并不定期與留學生談心;組建班委,設立班長和副班長,不定期召開班會。二是通過開學典禮、座談會等形式,加強與中國學碩士研究生專業留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聽取留學生對課程教學、管理、學位論文等的意見與建議。三是給每個留學生結對中國學生,在生活、學習、語言交流上進行指導與幫助等。四是通過組織大量的活動,盡量營造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交流及了解中國社會的機會。

三、結語

第3篇

從移動網絡普及的那一刻起,似乎什么都動起來了,移動視頻、移動閱讀、移動購物等。終于醫療也移動起來了,而且來勢洶洶、千頭萬緒。從管理的角度說,移動醫療就是將一個人從第一次預約掛號那一刻起到停止呼吸那一刻止,所有和醫療掛鉤的信息全都連成一張網放在云端,每根線、每個節點上的信息都可以隨時被查看。這種全方位的電子病歷在中國還沒成型,但起碼在英國已經初具規模。

把病歷存在移動終端里

拿Lisa的一次病在他鄉的經歷來說。第二天一早要交A科目的小組作業,下周一要交B科目學期論文,偏偏在這個周三的晚上,Lisa突發高燒。現在對于Lisa來說。最恐怖的甚至不是持續了兩周的低燒突然爆發成了高燒,而是如何在明天成功請到病假,既讓A科的老師體恤突發疾病,又讓B科的老師同意論文延期。

給兩位老師發了病情陳述的郵件后,Lisa開始播社區醫院的急診電話請求醫生上門服務。然后聽天由命地等了3個小時,出診的醫生終于提著小藥箱敲門了。從拿出溫度計到收起聽診器,整個看病的過程不到5分鐘。最后,醫生拿出一個像拉卡拉一樣的東西指指戳戳,留下兩盒藥和一句話:“吃過藥就休息吧,明早去社區診所復查,已經預約好了。”

第二天,退了燒的Lisa走在去診所的路上不停地提醒自己,一定記得補一份病歷,沒有病歷拿什么請假?誰知竟然換了個醫生,而且如果想開具病假證明竟然要交10英鎊手續費,Lisa別提多絕望了。這時,新醫生給她打印了一張紙:“這是昨晚和今早你的病歷,可以拿這個試試,有的學院不強制開具病假證明。”病歷?難道昨天醫生手里的“拉卡拉”是電子病歷的終端?

所幸學院對學生還是很信任的,沒有多糟蹋10磅。更令Lisa喜出望外的是,一周前在校醫室就診的記錄也有聯網顯示,證明她已經是“久病之身”,論文拖著沒完成情有可原。就是這樣,從登記了社區診所開始,作為一個合法居民,Lisa的信息已經進入了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的數據庫,她的每一次預約、就診、用藥,都記錄在數據庫中,可以隨時調用。這樣一來,要偽造病歷也變得不容易。

電子病歷的好處還不止這些。相信很多人都看不懂拿在手里的處方和病歷吧,醫生們顯然都是速寫高手,只是一手狂草不管好不好看都不好認,有了電子病歷,就可以免去這項煩惱。藥房不用費力辨認處方,醫生查房的時候也不用抱著一摞病歷翻前翻后,只需要報上姓名和醫保號,你和醫藥打交道的點點滴滴就一目了然了。

不僅是文字數據,隨著移動設備分辨率的增強,CT等影像數據也可以方便地查看。這更加重要,因為即便有人謹慎到隨身帶著病歷本,也不可能隨身帶著CT片。而iPad的視網膜技術如果僅僅用在海底撈里點菜不是太浪費了嗎?

APP幫人們自助保健,遠程就醫

相關的系統可以裝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里,讓醫護人員實現網絡化交流。那么醫醫、醫患和病患之間的交流是否也可以進行呢?鑒于現在醫生嚴重短缺,有沒有什么技術能夠幫助人們在醫療保健方面也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APP供應商們顯然不會對這一大片市場坐視不理。

通用電氣公司(GE)就和著名的在線健康社區網站Med Help合作推出了免費的APP“Sleep on It”。這是一個自助保健應用,把睡眠跟蹤器與手機鬧鐘結合到一起,通過跟蹤人們的睡眠模式,計算出其每晚所需的、能夠最有效恢復體力的睡眠時間,并為用戶量身定制睡眠質量月歷。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Med Help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醫患、病患溝通論壇。用戶在這里提出自己的健康類問題,會有Med Help簽約的醫生或者志愿者給予解答。除了睡眠軟件,GE和Med Help還曾推出過一款針對準媽媽的APP“I’m Expecting(在孕中)”。這個應用可以記錄孕婦孕期的體重增長及孕癥,還可以把問題張貼在社區,獲得其他熱心準媽媽的回答。目前在iTunes商店,它已經是最受準媽媽歡迎的下載應用。

但如果僅僅是給手機安裝軟件,就只是APP領域的產品擴展了,沒什么顛覆性。現在各大科技公司的科技狂人們,正在將手機等移動終端本身變成聽診器、血壓儀、超聲儀等等。結合手機的普及率和智能化,過不了多少年,用戶和手機的語音系統之間的對話就不再局限于“這條路怎么走”、“那家餐館的招牌菜是什么”了。而是手機里的私人小護士提醒你,今汞的血壓有沒有超標,近一個星期的身體狀況如何,應該注意哪些健康問題。

愛立信的Mobi Health目前正在歐洲進行測試,該系統以PDA為依托,通過藍牙技術與放置在人體上的傳感器進行連接,將傳感器獲取的病人數據,通過無線電話網絡系統傳輸給醫生,供診斷咨詢及治療監護使用。話說如果這一套技術得以普及,每個社區醫生都能直接和自己負責的社區居民時刻保持聯系,Lisa就不用在宿舍里足足等了3個小時才把出診的醫生盼過來了。當體溫沖上40℃的時候,她的醫生應該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同時這個消息也被同步進NHS系統。如果這樣,看急診就能夠免去一系列繁瑣的手續。

光在手機、平板電腦、PDA上做文章,實在滿足不了科技巨頭們顛覆醫療方式的野心。他們正在致力于讓人們將診療設備穿在身上。比如美國加州的Vivo Metrics公司就新成立了Life Shirt(生命襯衫)公司,正在開發能夠監測人體呼吸功能的襯衫。這款襯衫上將裝有傳感器,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病人穿上它后,就不必專門擠在醫院睡眠診室觀察一整夜再接受診斷了,穿上它在家里睡一夜,第二天拿著結果去找醫生就成了。目前,這種襯衫已被用在5種藥物的臨床試驗研究之中。

第4篇

一、重復現象豈容忽視

在秘書學的建設中,重復研究的現象較為普遍,且迄今未能引起秘書學界的重視。如果此種現象繼續存在與蔓延下去,不僅會影響秘書學的發展和成熟,而且也不利于秘書學的教學及秘書專業的課程建設。

秘書學研究的重復現象,是指秘書學與文書學、公文寫作、檔案學和行政管理學等相關學科在研究上出現的某些相同或相似之處。其具體表現如下:

其一,秘書學與文書學重復。現有的勸書學著作(教材),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有文書學的內容,但大多是照搬文書學的研究成果,如文書的一般知識,文書工作的任務和原則,文書處理的程序和要求,乃至文書立卷業務,等等。筆者案頭的一部秘書學著作,以全書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詳細論述文書和文書工作,包括文書立卷業務。①

其二,秘書學與公文寫作重復。多數秘書學著作(教材),都把公文寫作的部分內容作研究對象,而且多從微觀操作上進行研究。其中有各種通用公文的寫作,也有機關應用文的寫作,還有經濟文書、涉外文書和交際文書的寫作,甚至學術論文的寫作。如筆者所藏的一部企業秘書著作,有近一半的篇幅是論述企業公文的寫

作。②另有一部秘書學著作,則以超過三分之二的篇幅論述各種應用文體的寫作,酷似一部應用寫作教科書。③

其三,秘書學與檔案學重復。

有相當多的秘書學著作(教材),均以獨立的章節和較長的篇幅論述檔案和檔案工作,主要是機關檔案工作,其內容與檔案學的的某些部分并無二致。如筆者備用的一部秘書學著作,系統地論述了檔案工作的性質,檔案工作的原則和檔案工作的作用,以及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保管、統計和提供利用等業務知識,此外還介紹了檔案室的類型、任務和制度。“這些內容,顯然與檔案學特別是檔案管理學的有關部分一模一樣。由筆者主編的一部秘書教材,亦將機關檔案工作劃歸秘書學的研究領域。⑤

其四,秘書學與行政管理學重復。

有一部分秘書學著作(教材),或多或少地擷取了屬于行政管理學的內容。如筆者手頭的一部秘書著作,在“行政與行政管理”的標題下,分六節論述了行政管理與行政原理,行政領導與行政決策,行政組織與行政機關,行政法與行政方法,人事行政與財務行政,行政改革與行政效率等與秘書學關系不大的內容。“另有一部秘書學著作,則以相當的篇幅論述了諸如基建、房產、物資、財務、車輛、食堂、賓館、招待所和機關環境等后勤工作。⑦

不難看出,秘書學研究的重復現象是普遍的,也是嚴重的。難怪有人懷疑秘書學能否成為一門科學,也難怪有人認為秘書學不過是多學科的拼湊,盡管看法失之偏頗,但問題確實存在,其癥結何在呢?以筆者之見,大體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由于秘書學發展迅猛,致使許多研究者忽視了對秘書學自身理論的研究,如秘書學的學科對象、學科分類、研究內容、研究領域、知識體系和相關學科等。從一定意義上講,秘書學的興起是在理論準備不足的背景下開始的,帶有某些先天不足的成分。

第二,由于秘書工作與文書工作、文字工作和檔案工作密不可分,而且秘書工作迄今包含文書工作和文字工作,因此秘書學與文書學、公文寫作和檔案學的交叉或重復,有著歷史的必然性。加之秘書學的研究沒有處理好借鑒與創造的關系,又助長了重復現象的發生。

第三,由于秘書學評論落后于秘書學研究,學術上的是非缺乏必要的爭鳴與批評,象秘書學研究領域如此重大的理論課題,迄今未能開展認真的討論。因此,使出現了秘書學著作雖然紛紛問世,而重復現象卻依然如故的態勢。

二、研究領域能否劃定

任何一門科學及其分支學科,因受學科對象的規定,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領域。那么,如何給秘書學的領域劃分界限呢?筆者認為,這需要明確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是認識問題。在劃分研究界限的認識上,必須堅持兩點論:一方面要承認,給秘書學劃定研究領域,到頭來可能只是一種姿態而已,甚至有失敗的危險。這是因為,不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研究興趣、研究重點、研究層次、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再說,任何一種劃分,哪怕是最權威的劃分,也缺乏約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承認,如果不大體上劃分其研究領域,那就會出現兩種后果:一是漫無邊際地研究,致使秘書學無所不包;二是研究領域過窄,致使秘書學的研究難以拓展。不論是哪一種后果,都有礙于秘書學的建設與發展。正確的認識,應象美國社學家亞歷克斯·英克爾斯所言:“那些界限應當象一件能勾畫出形體的寬大的斗篷,而不應當象一套僵硬的盔甲,盔甲固然能防御別的學科的人對同一領地提出要求,但它畢竟太約束人⑧

其次,是觀點問題。秘書學作為一門科學,即使研究內容再龐大,研究領域再廣泛,也總是要有個界限的。要給秘書學劃分研究領域,首先必須堅持發展的觀點,即從秘書學自身發展演變的過程,去劃分其研究領域。秘書學原來的研究領域是十分廣泛的,如清代的幕學著作,就包括刑名、錢谷、掛號、書啟、征比等知識。民國時期,由于政治制度的變革,秘書工作開始側重于文稿撰擬、文書處理和檔案管理等業務,因此研究文書與檔案的著作相繼問世。在五六十年代,檔案工作逐步獨立,檔案自成體系;文書工作日趨完善,文書學開始興起。自八十年代以來,寫作學另立門戶,行政學走向成熟。這就是說,用發展的觀點來看,有不少研究內容不斷從秘書學中分化出去,不再屬于秘書學的研究領域。誠然,也有些研究內容不斷進入秘書學的研究領域,如秘書人才學、秘書教育學、秘書心理學和秘書美學等邊緣學科。如果將已經分化出去的研究內容繼續留在秘書學之中,或者將已經進入秘書學之中的研究內容繼續拒之門外,都不利于科學地劃分秘書學的研究領域。

再次,是途徑問題。要給秘書學劃分研究領域,還必須解決途徑問題。筆者借鑒社會學的研究成果,認為有三條途徑可供采用:一是歷史的途徑,即通過對早期秘書學著作的研究,尋找開創者們最為關心和感興趣的是什么內容。從八十年代初期問世的幾部秘書學著作來看,當時秘書學研究者共同關心和感興趣的內容是秘書史、秘書組織、秘書實務和秘書人員。其中的秘書實務,就包括了公文處理、公文寫作和檔案工作等相關學科的研究內容。“受其影響,在其后的秘書學著作中,大多沿襲了上述研究內容,且成一種傳統。不難發現,歷史的途徑可使秘書學的研究領域保持相對的穩定,保證秘書學發展的連續性。但它也有僵化的危險,因為傳統具有保守的天性。二是現實的途徑,即通過對近期秘書學著作的研究,探討研究者們最關心的是什

么問題,以確定秘書學的研究領域。從九十年代初期間世的十余部秘書學著作來看,除了繼續保留秘書史、秘書組織、秘書實務和秘書人員等傳統領域外,又新增加了輔助決策、溝通信息、督促檢查、公共關系和辦公自動化等內容。⑩這種變化,不是研究者心血來潮,而是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秘書學研究的重復現象依然存在,且有不斷擴大之勢,除了沿襲公文處理、公文寫作和檔案管理等內容外,行政管理學的某些知識成為秘書學的研究領域之一。顯然,這是某種程度上的倒退。三是比較的途徑,即通過對秘書學與相關學科的對比分析,從總體上區分各自的研究范圍,將不屬于秘書學的內容歸還給相關學科。

三、秘書學領地知多少

劃分秘書學的研究領域,應本著宜寬不宜窄的原則,從而勾畫出一件形體寬大的“斗篷”來。筆者根據現有的秘書學著作(教材),擬將秘書學的研究領域界定為四個區域、25項內容:

(一)秘書史

秘書史主要研究秘書活動起源、形成和發展演變的過程,其任務有三:一是描述秘書活動的演進過程;二是總結秘書活動的歷史經驗;三是探討秘書活動的發展規律。秘書史的研究應包括以下內容:(1)中國秘書史,即綜合研究中國秘書活動起源、形成和發展演變的過程;(2)外國秘書史,即綜合研究外國秘書活動起源、形成和發展演變的過程;(3)國別秘書史,即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秘書活動發展演變的過程;(4)斷代秘書史,即研究某一朝代或某一歷史階段秘書活動發展演變的過程;(5)專題秘書史,即專門研究某項秘書活動發展演變的過程;(6)秘書思想史,即研究歷史上不同階級、階層和人物關于秘書活動的理論和主張。

(二)秘書理論

秘書理論是泛指關于秘書現象、秘書活動和秘書學自身的理性認識成果。其基本職能有三:一是描述;二是預言;三是解釋。①秘書理論研究應包括如下內容:(1)基礎秘書理論,即研究秘書學自身的理論,如秘書學的學科對象、邏輯起點、知識體系、相關學科、學科性質、研究方法和歷史演進等。(2)應用秘書理論,即研究秘書活動及其構成要素的理論,如秘書活動的性質和特點,秘書活動的職能和效率,以及秘書活動的主體、秘書活動的對象、秘書活動的空間和秘書活動的媒介等。此外,還有行業或部門的秘書活動。(3)交叉秘書理論,即研究秘書學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而形成的邊緣學科的理論。

(三)秘書業務

秘書業務是指秘書人員或秘書部門的專業工作,由于秘書工作的范圍較為廣泛,且有擴大之勢,秘書業務也隨之不斷增加。其主要內容有:(1)文字工作,即文稿的撰擬和審核工作;(2)文書工作,即文書的制發、傳遞、辦理和保管工作;(3)信息工作,即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存貯和檢索工作;(4)協調工作,即組織之間、工作之間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整與改善工作;(5)督查工作,即對重大決策、中心工作、重要行

動和領導交辦事項的督促檢查工作;(6)工作,即人民群眾的來信處理和來訪接待工作;

(7)提案工作,即對人大、政協、職代會等所提意見、建議、批評、提案和議案的辦理工作;(8)會

議工作,即對會議和會談的準備、組織和善后工作;(9)接待工作,即對客人的迎送、招待和服務工作;(10)值班工作,即在值班室固定或輪流擔任工作;(11)保密工作,即保守和保護秘密,使之不泄露的工作;(12)其他工作,即領導臨時交辦或突發性工作。

(四)秘書技術

秘書技術是指秘書人員用于處理事務的方法、手段和技能。它與秘書業務相比,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和動態性,其功能主要是培養秘書的操作能力。秘書技術應包括如下內容:(1)秘書工作方法,即秘書人員或秘書部門處理事務工作所運用的方式、程序、途徑和技巧;(2)秘書辦公場所,即秘書人員按照一定的制度,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處理公務的處所5(3)秘書辦公手段,即秘書人員為達到某種辦公目的而采用的辦公設備,操作技術和操作程序等;(4)公關藝術,即秘書人員為達到“內求團結,外求發展”而采用的一系列的公關措施、方法和技巧。

以上四個區域、25項內容,是就秘書學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而言。可以預言,隨著秘書學研究的深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秘書學的研究領域還會不斷發生變化。

注釋:

①王熙梅、王景清主編:《現代秘書學通論》,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第90至167頁。②錢祺喻,劉開文:《企業秘書學》,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至381頁。

②張金安、常崇宜編著:《秘書學概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至305頁。

④張希林、吳長有主編:《文秘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至203頁。

⑤董繼超主編:《秘書學教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至202頁。

⑥袁維國編著:《秘書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至142頁。

⑦摟宇生編著:《通用秘書學》,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至278頁。

⑧[美]亞歷克斯·英克爾斯著:《社會學是什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l981年版,第l頁。

⑨八十年代初期問世的秘書學著作有翁世榮等編著的《秘書學概論》(1984年9月)、王千弓等編著的《秘書學與秘書工作》(1984年10月)、張金安和常崇宜編著的《秘書學概論》(1984年10月)、孫云潔和王慎先編著的《實用秘書學》(1985年9月)。

⑩九十年代初期問世的秘書學著作有鐘輝編著的《現代秘書學概論》(1990年7月)、袁維國主編的《秘書學》(1990年9月)、樓宇生編著的《通用秘書學》(1991年2月)、程明華等編著的《秘書學教程》(1991年5月)、饒士奇、曾斌主編的《秘書學概論》(1991年5月)、婁山關等著的《秘書學教程》(1991年10月)、任群主編

第5篇

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分析

物流業是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就業市場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對專業的中、高級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然而,很多獨立院校對物流人才的培養與企業需求不對接,無法滿足市場需求[3]。那么,企業對于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到底有何要求,作者通過對德邦、天地華宇、大道物流、四方物流等公司招聘人員進行采訪交流,得出以下結論:學好主干課程,扎實專業知識本專業主要課程有: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通論、基礎會計學、市場營銷學、生產與運營管理、運籌學、物流管理學、運輸管理、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國際物流學、供應鏈管理及物流綜合實訓等。通過這些專業課程的學習,接受管理技能、管理方法、管理思維的系統訓練,練就分析和解決物流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獲取相關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可以考取的證書主要有:助理物流師、物流師、采購師、國際貨代員、報關員、報檢員等;同時,應該掌握英語以及計算機方面要求的能力,獲取資格證書,在面試求職時,多一把打開企業招聘大門的鑰匙。具備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個人綜合素質物流管理專業是一門注重實踐的學科,物流業屬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由多個環節組成。學生應該在寒暑假期間,主動深入物流企業,進行社會實踐,獲取相關工作技能和工作經驗,培養自身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在校期間,多參加學校組織的社團活動和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包括案例分析大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就業模擬、企業經營模擬、營銷策劃大賽、物流設計大賽等。通過各種社團活動和比賽,在實踐中不僅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也能培養自身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此外,由于目前物流對于地域的特殊性要求,大中型物流公司在全國大中城市一般都設有辦事處或是營業點,這就要求招聘的學生能夠服從公司安排調動,同時具備較強的吃苦耐勞能力,以贏得公司的器重[4]。

獨立院校“訂單生”培養的益處

“訂單生”改進高校人才培養理念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體制決定高校的人才培養思路是產品型生產方式,即人才培養模式是政府或高校自己認為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高校的資金來源于政府,教學觀念是滿足政府的要求,教材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不是為了服務于人才的需求者(企業),因此,經常出現重理論知識學習,輕能力培養的現象;同時,大學生培養時間為四年,生產周期長,而人才需求變化快,這兩方面決定了經常出現學校人才供給與企業人才需求脫節。而“訂單生”人才培養模式,是面向需求的培養模式,將企業對人才的專業知識、溝通協調能力和職業素養等方面的要求,早日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并根據企業的要求在教學活動及時調整,這樣才能培養出有思想、實用、實干的人才,滿足企業的要求。“訂單生”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成本由于信息不對稱,企業對大學生的水平不了解,大學生對自己的水平了解。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企業招聘大學生,通常通過大學生的文憑、獲獎證書以及各類證書等方面來考察新進的員工。雖然這種方式能解決部分人才的逆向選擇問題,而員工的能力,需要其在企業工作一段時間才能顯示出來,若企業發現某些人才不合適他們的要求,想解聘這些員工,將付出高額的賠償金。采用“訂單生”培養模式,企業通過對大學生寒暑假工作的觀察,可以對大學生的水平和素質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這將進一步降低人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減少企業人力資源的培訓成本和解約成本。“訂單生”提高學生競爭力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學習了很多知識,但有相當多的大學生對大學教學的學習動力不足。剛進大學時,一部分大學生覺得離畢業很遙遠,放松學習;另一部分大學生繼承了高中的學習習慣想努力學習,但由于學習目標不明確,沒有問題要去解決和分析,當然也就不會去刻苦鉆研,虛度光陰是必然的。“訂單生”培養模式促使學生早日與企業接觸,明確企業要求,產生學習問題,掌握學習目標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更好地掌握事物發展規律,將來按規律辦事,這促使大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提高他們競爭力。

獨立院校開展“訂單生”人才培養的建議

只有高校、企業和學生等三方精誠合作,并做好計劃,注重落實和加強監控,“訂單生”人才培養才能開展得好。本文以XX獨立院校08級物流管理專業學生2011年暑期社會實踐為例,闡述獨立院校開展“訂單生”人才培養的建議:重視組織,責任到人首先需要學校和企業的雙方領導重視,達成一致意見,并分別指定具有一定“夢想”———也就是事業心的教師和人員組成專門的“訂單生”人才培養中心,該中心負責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具體事宜,對人才培養計劃、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方面統籌規劃、注重落實和嚴格監督。本次社會實踐由某獨立院校領導重視,由某個老師帶領,圓滿完成了2011年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赴企業實踐學習的任務,并為2008級物流管理學生打開了就業的大門。了解需求,有的放矢“訂單生”培養與傳統培養的最大區別在于,傳統培養是生產導向,而“訂單生”培養是市場導向。做好前期的專業人才需求調研,不僅了解合作企業的人才需求,而且掌握相關企業、甚至行業的人才需求,也就是應注意高校人才培養的專用性和通用性,緊密結合人才市場發展,并具有適當的前瞻性,才能制定好相應的人才培養行動綱領———即人才培養計劃。例如,2011年上半年,在XX獨立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訂單生”人才培養中心,就物流管理“訂單生”培養計劃,多次組織學校的老師、企業的人力資源部和相關職能部門,其他相類似的物流企業和生產或商貿企業的人力資源部,以及相關的物流專家學者共同協商,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簽訂訂單,責任分清充分考慮企業的人才需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校企雙方就人才培養內容、方式和人才訂單人數應達成一致意見,并簽訂訂單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做到責任分清,為“訂單生”培養有效履行提供法律保障。2011年6月,08級物流管理學生在期末考試考完之后,20名同學在班長的帶領之下,以團隊的形式赴武漢市某物流公司參與暑期實踐,同時,學生代表和公司領導就實踐時間、崗位、待遇、人數、以及工作過程中的培訓、學習等細節進行了商談,達成一致認可。合理安排,精選學員精心安排訂單生人才培養的時間,建議用“1+0.5+2+0.5”模式替代現行“3.5+0.5”模式,第1學年基礎理論學習;第2學年上半年企業頂崗實習,具體是學生主動報名,企業通過筆試和面試環節選拔定向人才,確定培養名單,并到企業頂崗實習半年;接著2年時間專業知識學習,采用單獨編班的形式,并配備專門的輔導員,在教學計劃的制定和組織安排上,要更加靈活多樣,適應企業的需求,可以設置更大比例的選修課,且將選修課開班的基本人數下調,形成小專業方向,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最后半年頂崗實習和論文寫作。同時還可以對訂單生實行彈性學制,結合企業具體需求和學校實踐情況,雙方共同商定學生赴企業實習工作的時間,尤其是充分利用暑假時間。注重落實,提高效果“訂單生”的培養要求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努力,企業不能將訂單生當作閑人,不安排具體工作,僅僅參觀,也不能疏于訂單生的管理,任他們到或不到,遲到或早退,同時,企業畢竟是經營單位,不可能將培養訂單生的任務放在其日常工作的首位,這就需要學校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并不時通過正式拜訪、不正式聊天、定期巡訪等方式對訂單生在企業工作進行檢查,日常的“訂單生”培養中,企業可以進行監督,對于不符合企業需求的環節,可以和學校進行溝通,從而有效地將訂單落到實處。例如:在2011年5月參觀某物流公司之后,不少學生對于和本專業對口的物流公司表現出來較大的興趣,2008級物流班班委在了解公司要求之后,在6月份按照要求對學生進行了篩選,最終確定了20名學生,在暑期赴該物流公司工作。在赴該物流公司之前,他們精心學習了解公司企業文化,查詢各種資料,對于物流公司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對于本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企業實踐,物流公司領導表示非常滿意,多次對學生實踐進行了報道;在離別之際,公司領導更是在公司貴賓室召開了規模宏大的歡送會,表彰了實踐過程中成績突出的學生,頒發了“青年標兵”這一榮譽證書———綠色通行證,并給予了現金獎勵,同時向該校08級物流班的學生們拋來橄欖枝,希望畢業之后能繼續在公司工作。獨立院校開展“訂單生”人才培養模式還處于摸索階段,還存在企業能否配合,如何能擴大訂單生模式的受益面等問題,而準確的掌握未來市場的需求方向,做好準備,及時轉型。對于獨立院校能否培養出合格的適合企業的人才來說,至關重要。所以獨立院校必須根據自身特色,結合社會實際狀況,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為社會輸送優秀的人才,以此來促進獨立院校自身的發展。

研究結論

在當前就業形勢下,企業需要的是綜合素質較高、實踐動手能力強且能認可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復合型人才。獨立院校培養的“訂單生”具備較高的思想文化素質和一定的實際操作技能,符合當今社會企業的用人需求[7]。在一本、二本的重壓之下,獨立院校學生要想在就業市場上被單位乃至社會認可,必須學好主干課程,扎實專業知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個人綜合素質;同時,端正心態,先就業再擇業。獨立院校培養“訂單生”適應了當今社會的需求,同時可以實現校企之間的“無縫”對接,提高辦學效益;有利于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就業的競爭力。

作者:湯國生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湖北經濟學院

第6篇

[摘 要] 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對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職教師的素質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筆者通過對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下高職教師素質結構的分析和歸納,提出了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關鍵詞] 工學結合;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素質結構

[中圖分類號] G64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1)05-0012-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06[本刊網址] http://省略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擴張到一定的程度,各高職院校已逐漸將辦學重心轉移到學校的內涵建設上來。這是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必然的一個轉折點,也是當下和今后高職教育發展的主旋律。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發展,高職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不斷被大家所共識。在進行一系列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改革的同時,人們也關注到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指導作用的關鍵人物――教師,而教師的核心內容在于其專業發展。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對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促使了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內涵的新變化。因此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下探索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是高職院校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不同研究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理解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從對教師專業發展概念的認定,闡述對其內涵的理解,一種從對教師內在不同素質結構進行分析[1]。本文試圖從后者來探討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高職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短,對于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也缺乏系統性,不同的研究者根據高職院校教師的特殊性,提出了自己對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內涵的理解。李慶原等從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個基本范疇:專業知識發展、專業技能的嫻熟和專業情感的健全出發,結合高職教育獨特要求的特定專業素質及技能,提出了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人文素養、知識、探究能力、研究能力和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等[2]。郝立寧等通過對高職教師自身應具備的素質的訪談進行編制量表,經過對量表數據的統計綜合分析,得出高職教師的素質結構主要為:職業道德、企業服務、就業指導、專業開發、學術研究5個方面[3]。葉小明通過對傳統教師專業發展機理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自己的高職教師專業發展觀:以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為核心;以“雙師”資格為目標取向;以實踐性知識建構為基礎;以職校、大學、企業‘三元’合作為培養模式;以多樣發展為途徑和以自我評價為主體[4]。總體來看,研究者對于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教育,教學能力,職業道德等。本論文主要以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為背景,通過對高職院校教師的素質結構的分析來探討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一、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下高職院校教師的素質結構

我國沒有建立具有高職特色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高職院校教師申請教師資格是依附于普通高等院校,因此對于高職教師素質結構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而我國對職教教師有著具體的職責要求[5],主要包括:具備《教師法》規定的教師任職資格,熟悉職業教育、教學和管理的特點;有本專業領域內系統、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特別是具有與應用型人才的職業實踐能力直接相關的知識;掌握本專業領域較廣的職業實踐能力,具有較豐富的職業實踐經驗;能夠系統地講授兩門以上專業課程,并且能熟練承擔相應的實踐教學任務;具有現場教學能力和現場分析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能夠正確分析評價該專業領域的職業行為和職業過程;承擔學生的職業道德、安全生產、文明作業的教育及教學管理工作,具有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職業發展提供指導能力和處理公共關系的能力;了解國內外專業發展情況,能承擔教學研究、技術革新、產品研發等方面的工作;外語和計算機水平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標準。

國家對職教教師的職責要求是我們構建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素質結構的一個基本依據。高職教育有著普通高等教育的共同屬性,同時又具有職業教育屬性,因此它不但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具備一般的教育教學能力,還需具備一些與職業相關的素質和能力。工學結合教育模式 “做中學,學中做”、“工作與學習相結合”的重要特征對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從教師的“雙師素質”、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能力、職業教育教學方法[6]等核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背景下探索高職院校教師的素質結構是高職院校師資建設的關鍵前提和努力方向。藍欣和孟慶國在《推行工學結合呼喚專業化職教師資》一文中指出高職教師必須能夠承擔實施職業教育與訓練、制訂訓練計劃與評價訓練效果、指導與幫助企業和企業員工開展技能訓練、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與技能水平、理解生產崗位及其現場環境、合理高效地組織與管理教育培訓活動。在這里說明高職教師除了具備教學能力和專業能力外,還必須具備社會技術服務能力,能夠幫助企業進行人才培訓,提供技術咨詢等服務,了解企業,洞察企業的關系和需求,將學校教育、人才培養與企業的人才需求聯結起來。同時在文章中也提出了高職教師職業指導能力的素質要求,教師通過對生產崗位及其現場環境理解,根據現實的體驗與觀察開發設計教育培訓課程,這無疑在教師的教學課程中滲透了對學生職業背景、職業態度等的教育。

二、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下高職院校教師的能力要求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除了應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和一般的教育教學能力(教學基本技能、教學方法能力、教學組織和管理能力),還需具備以下的能力和素質:專業實踐能力,課程開發能力,職業指導能力,學術研究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

(一)專業實踐能力。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主要是指專業實踐教學的能力以及為企業等提供人才培訓、技術咨詢等社會技術服務能力。實踐教學包括了學生的實驗實訓指導,畢業實習指導,技能競賽指導等。工學結合教育模式高職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工作與學習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的同時,還需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正是“雙師型”教師最關鍵的特征表現,也正是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關鍵所在。高職教育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關鍵素質,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決定了其實踐教學的質量,更是反映高職教育的質量關鍵。

(二)課程開發能力。高職教育是在照搬本科和專科的模式開始形成的,一開始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在人們不斷地實踐探索研究中,工學結合高職教育模式逐漸被大家所認識和肯定。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高職教育必然要求建立符合工學結合要求的新型課程模式,工學結合課程開發是工學結合模式高職教育改革的核心。工學結合課程的基本內涵是:“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7]”。工學結合課程開發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綜合職業能力發展的培養目標;二是學習領域課程;三是職業資格研究;四是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五是基于工作過程;六是職業成長規律;七是課業文本設計;八是行動導向教學;九是學習環境與實訓基地的建設;十是課程質量控制[8]。這與其他類型教育的課程開發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而工學結合的課程必須緊跟行業、企業的發展,因此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還必須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

(三)職業指導能力。職業指導能力是指對學生進行相關職業道德教育、提供相關職業的最新信息和背景狀況,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教育的能力,及時了解人才市場信息,并幫助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四條:“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質。”明確指出了職業指導是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而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和經濟發展的需求來選擇專業,培養的是社會的“準職業人”。作為高職院校教師當然首先要完全成為他所教授的“專業”即行業中的職業人。高職教育作為培養“準職業人”的教育,是幫助學生從一個自然人向職業人過渡,這必然要求學生接受一定的職業內容教育,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具備進行職業指導的能力。

(四)學術研究能力。學術能力是指從事學術研究的相關素質。一個人的學術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問題的發現與提出的能力、文獻的收集與整理能力、概念的生成與厘定的能力、作出學術命題的能力、設計研究過程的能力以及對學術前沿的敏感[9]。高職教育是一個新類型的高等教育,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也只是剛被大家所共識,然而對于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背景下的高職教育都只是在宏觀上的研究和實踐,因此有關于高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還有待于更多高職教育工作者積極參與。作為高職教育的核心力量――高職院校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學工作者,更是一個教育研究者。高職院校教師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學工作量,還必須參與教研、科研等工作。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對教學內容、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改進,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術研究不僅促進高職院校教師自身的發展,同時也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

(五)社會交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是指與行業、企業的交往聯系以獲取行業、企業等社會單位對高職教育支持的能力,組織開展促進學校與有關部門、人士的合作的能力。行為學的社會交往能力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模式,是指一個人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用適當的方法去實現某個與己有關的社會目標的能力。人際技能、溝通技能是社會交往能力的組成部分。工學結合模式高職教育更是一個開放型的教育,更需要教師走出校園,走進相關企業行業,走進社會。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交往能力不僅包括了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同事之間的合作關系,更是與專業行業的交流和聯系,與企業的信息技術交流,從企業行業獲取的教育教學支持,以及與企業行業等進行科研項目合作。

(六)專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精神包括敬業樂業精神、科學創新精神。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工作和勞動過程中應遵循的特定的職業行為規范。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教師言行的道德規范和教師職業的倫理要求,這是作為教師的專業準則;二是指教師作為他所授“專業”即行業中的“職業道德”――行業的倫理規范。高職教育是一個新類型的高等教育,面臨很多新問題,有很多問題需要探索和研究,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具有高度的專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教師個體的內在素質發展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自我發展的一個過程。教師的自我發展是指教師自覺、主動地對照新時期教師職業形象和專業要求,在認同的基礎上不斷設計自我、改造自我、塑造自我的過程,是教師在認識、平衡自己多種角色基礎上的自我選擇、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過程。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是建立在教師的主動發展意識和自覺發展意識上,更大地決定于教師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郝立寧.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J].職業技術教育(理論版),2007(1).

[2]李慶原.高職教師專業發展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6(23).

[3]葉小明.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4]葉小明.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特點與趨勢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7(12).

[5]周明星.職業教育學通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20.

[6]蘇志剛.準確把握示范性院校建設對教師的要求[J].中國高等教育,2007(23).

[7]趙志群.對工學結合課程一些基本概念的認識[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1).

第7篇

【關鍵詞】 酒店業; 組織公平; 工作滿意度; 關系績效

一、問題提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管理國際化以及經營跨國化的發展,酒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發凸顯,同時酒店服務業的管理方式也逐漸由傳統的高度集權制慢慢向現代管理模式轉型,組織結構更加趨于規范化和專業化,進而衍生出了如何提高員工績效管理的系列問題。

據調研,當前酒店大多追求員工的任務績效,即員工任務完成的結果。這與目前酒店業要求低人工成本、專業要求規范性弱、管理粗放和員工年輕化、流動性高等因素有密切關系。重視任務績效僅僅是完成員工績效易觀測到的一部分,是公司短期績效的保障。但從公司戰略發展角度來看,員工的關系績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是目前必須亟待關注的問題,它是任務績效的支撐與保障。關系績效又稱周邊績效,是指并非被正式工作規范規定的,但為技術核心提供支持(組織的、社會的、心理的情境)的那些活動,如助人、合作、支持組織目標等。關系績效管理的意義在于,它不僅促進了組織與員工的績效,而且還能有效促進組織的學習,構建和諧友好的企業文化氛圍;由于關系績效與員工本人工作任務具有潛在聯系,故許多酒店對此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也基本未對其進行有效考核。

汪新艷、盧威等認為組織公平感對關系績效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組織公平感能夠滿足員工精神激勵需求,進而強化其對組織的認同和忠誠,更多地做出有利于組織的周邊行為,進而提高關系績效。組織公平感(Organizational Justice)是指個體或者團體對組織對待他們公平性的知覺。如果酒店的薪酬制度不透明,同一部門中員工薪酬差異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員工產生不公平感,從而降低其工作積極性。酒店業作為服務業的一個分支,其產品本身具有無形性、相連性、易變性,即酒店業人員本身就是產品的一部分,因此酒店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對酒店的現有顧客及潛在顧客都具有重要影響,從而間接影響了酒店的長期營業收益。同時Tetter,Meyer JP認為還可以通過提高工作滿意度能夠激發員工的參與意識,增強員工對組織的認同感和忠誠度,進而提高組織關系績效。Cohen-Charashy,Spectorpe等學者也表示工作滿意度同時與組織公平感也有較強的相關性。

關于組織公平感與工作滿意度及關系績效關系的研究,西方發達國家較為成熟。工作滿意度與組織公平感之間有密切關系(Robbins,2008),與關系績效之間的關系卻分歧很大(Iaffaldano & Muchinsky,1985)。

基于以上邏輯線索,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公平與關系績效以及滿意度與關系績效的兩兩關系探討上,缺乏對兩者機制的探討,再者現有的研究也未關注到酒店業這一特殊行業,且也鮮見酒店業組織公平感與工作滿意度及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因此本文利用Weiss(1967)等人模型,期望通過引入員工滿意度這一中介變量,能夠厘清組織公平感與員工關系績效的作用機制,并揭示其相互影響與預測作用,從而豐富原有的理論,如圖1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

二、文獻回顧

(一)組織公平感

關于組織公平(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最早始于1965年Adams對分配公平的研究。早期公平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分配的“結果”,即分配公平(Distributive Justice)或結果公平的問題上。直到1975年Thibaut 和Walker(1975)提出了程序公平(Procedural Justice)的概念后,才將報酬的分配公平轉移到了制定報酬分配的程序上來,后來這一理論廣泛地應用到了其他領域當中。隨著公平理論的不斷發展,Bies和Moag在1986又提出了互動公平(Interactional Justice)的概念,即在程序執行過程中程序的執行者對待員工的態度、方式等對員工的公平知覺的影響。Greenberg(1990a,1993b)認為互動公平包含兩個特殊的人際關系處理方面。近年來我國學者龍立榮等人針對我國員工進行研究時認為互動公平應進一步分為領導公平和信息公平要更為準確。

以上前人研究更多是關于組織公平所包含的要素,而員工的組織公平感對其他組織效果變量的影響卻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二)關系績效

關于關系績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最早來源于Katz和Kahn 1978年提出的對職務績效進行劃分的三維分類法,他們認為員工加入到一個組織中、能夠有效完成超過績效標準的任務、能夠自發地進行有益于組織的活動這三類活動非常重要。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職務績效認定在職務說明書范圍之內。然而,Borman 和Motowidlo于1993年提出,應將職務績效劃分為作業績效(Task Performance)和關系績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他們認為關系績效能夠影響組織的許多方面,如組織整體滿意度、員工心理滿意度等,從而在員工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從此工作績效的二維度劃分漸漸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并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1996年,VanScotter和Motowidlo將關系績效分為人際促進和職務奉獻。

關系績效的二維度劃分不僅有利于后來學者對關系績效的進一步研究,而且也為企業中關系績效的考核提供了有效的依據。由于前人對關系績效與其他組織效果變量的關系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引用了關系績效的二維度劃分方式。

(三)工作滿意度

工作滿意度是由Hoppock(1935)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工作滿意度是工作者心理與生理兩方而對環境因素的滿足感受。

國外有很多學者曾經對工作滿意度做了深入研究,但大多都是基于工作本身以及員工激勵的方面來進行研究的。如Edward E. Lawler等人曾經提出了“工作五因素”,即:技能多樣性、任務完整性、任務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和工作反饋。后來還有Herzberg所提出的雙因素理論也是圍繞工作滿意度來敘述的,他認為一些因素總是表現穩定且與工作滿意度相關,另一些因素總是與工作不滿意相關;除此之外,公平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期望理論等都與工作滿意度的研究有密切的關系。

從工作滿意度產生的理論基礎來看,根據Adams(1965)的公平理論,工作滿意度的產生來自員工將自己的收益和他人相比較的結果, 也就是說員工所有的不滿意和滿意幾乎都源于自己比較后的公平感知。Witt和Nye(1992)則認為分配公平與工作滿意度存在相關性。國內學者龍立榮也認為,組織公平中的分配公平與結果滿意度有強關系作用。因此,組織公平是影響工作滿意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工作滿意度導致工作績效,這是關于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關系的最早論點, 突出的表現為快樂的工人是生產率高的工人的口號。但在1985年,Iaffaldano & Muchinsky的研究表明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的相關系數僅為0.17,這說明工作滿意度與績效之間并沒有顯著的直接相關關系,還有學者提出異議,如Locke(1970)認為工作滿意度產生于工作績效,是員工行為目標與其實現價值的函數。但當時的工作績效主要還是指任務績效,關系績效則很少有人去研究。再者,工作滿意度與關系績效之間的關系很可能會因為研究對象的改變而有所差異,因而本文將以酒店員工為調研對象,在下文著重討論工作滿意度在組織公平感與關系績效之間所起到的中介作用。

三、假設提出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員工組織公平感和績效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汪新艷等人認為關系績效是員工的人際性和自主性活動,所以應該與組織公平中的程序公平和互動公平都強相關;呂曉俊等人在研究公務員的組織公平感對其工作績效影響時也發現分配公平與互動公平對人際促進有顯著影響。此外,李超平和時勘通過研究發現組織公平中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員工的工作倦怠有較強影響,而工作倦怠的特征之一就表現在員工被動地完成工作以及與同事保持一定的距離上,同樣這一特征亦體現在低關系績效的員工身上,從而間接說明了組織公平感與關系績效的相關關系,因此提出假設:

H1a:酒店員工的程序公平對關系績效中的工作投入有正向影響

H1b:酒店員工的程序公平對關系績效中的人際促進有正向影響

H2a:酒店員工的分配公平對關系績效中的工作投入有正向影響

H2b:酒店員工的分配公平對關系績效中的人際促進有正向影響

H3a:酒店員工的領導公平對關系績效中的工作投入有正向影響

H3b:酒店員工的領導公平對關系績效中的人際促進有正向影響

H4a:酒店員工的信息公平對關系績效中的工作投入有正向影響

H4b:酒店員工的信息公平對關系績效中的人際促進有正向影響

根據上文可知,員工所有的不滿意和滿意幾乎都源于自己比較后的公平感知(張平,崔永勝2005),學者Dyer和Theriault(1976)Iaffaldano和Muchinsky(1985)通過研究也發現員工的滿意度會隨參照對象的付出所得比而改變,由此可見組織公平感對工作滿意度有影響作用。但工作滿意度與關系績效之間并無定論,正如所說,在不同的研究中對工作滿意度或工作績效的定義不同則會導致研究的差異。要驗證工作滿意度的中介作用,則還需進行以下假設:

H1c:酒店員工的程序公平對其工作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H2c:酒店員工的分配公平對其工作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H3c:酒店員工的領導公平對其工作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H4c:酒店員工的信息公平對其工作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H5:酒店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在組織公平與關系績效之間存在中介作用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樣本和抽樣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四川省成都地區的A、B、C三家酒店,其中B酒店與C酒店是三星級酒店,A酒店是五星級酒店,酒店業員工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本次研究對三家酒店采取隨機抽樣,共發放問卷140份,回收問卷140份,為保證研究質量,剔除無效問卷之后,最終有效問卷為113份,有效率為80.7%。

(二)測量工具

問卷中的每個條目都是用5點利克特式量表測量,按照程度不同,1為“完全不同意”,5為“完全同意”。

組織公平量表采用龍立榮、劉亞等人根據中國員工實際情況所設計出的四維度量表,即將組織公平分為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與信息公平進行研究,其信度分別為0.815、0.881、0.872、0.783,量表整體信度為0.949。

工作滿意度量表采用的是由Weiss(1967)等人編制的“明尼蘇達滿意度調查量表”(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簡稱MSQ),本研究所選用的是短式量表,其整體信度為0.903。

由于國內外學者對關系績效的研究尚未成熟,有關量表較少,在本研究中,引用了王雁飛等人研究的關系績效量表,該量表分為兩個維度,即工作投入與人際促進,信度分別為0.787、0.823,量表整體信度為0.882。測量結果可見信度都比較理想。

五、結果

(一)主要變量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

表1給出了6個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由表1可知,關系績效的均值最高,為3.7112,程序公平的均值最低,僅為2.9867。標準差最高的是分配公平,為0.83243,最低的是工作滿意度,僅為0.48352。此外,還可以看出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與工作滿意度以及關系績效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二)回歸分析

根據Baron & Kenny(1986)提出的層級回歸分析法分三步驗證工作滿意度的中介作用:第一步,用組織公平中的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對關系績效中的工作投入和人際促進進行回歸;第二步,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對工作滿意度進行回歸;第三步用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與工作滿意度一起對因變量工作投入和人際促進進行回歸。其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要求回歸系數顯著。第三步中,如果工作滿意度回歸系數顯著,而自變量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回歸系數不顯著,則說明工作滿意度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如果工作滿意度以及自變量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回歸系數都顯著,并且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回歸系數顯著減弱,則說明工作滿意度起部分中介作用。

從表2的模型1、模型2的直接效應的回歸結果可見,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分別對關系績效中的工作投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β=0.291,0.222,0.305,0.271,且各自P

從模型1、模型2的中介效應的回歸分析結果可見,當把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分別與工作滿意度一起放進回歸方程時,以工作投入為因變量,結果顯示,自變量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β=

-0.017,-0.093,-0.009,0.031,)工作滿意度的回歸系數均顯著(β=

0.707,0.798,0.698,0.657,P

表2組織公平各維度的層級回歸分析結果由此判斷工作滿意度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對關系績效中的工作投入影響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當以人際促進為因變量時,結果顯示自變量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β=0.119,0.115,0.045,0.071),工作滿意度的回歸系數均顯著(β=0.507,0.499,0.585,0.561,P

六、討論與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討酒店業組織公平感對組織關系績效的影響機制,尤其是工作滿意度的中介作用。

研究發現組織公平感對關系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即員工的組織公平感越高,則關系績效越高。提高組織公平感可以有效提高組織關系績效。這與國內學者龍立榮、王穎等研究是相吻合的,他們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組織公平感對組織公民行為、組織承諾、工作績效等組織效果變量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當員工的組織公平感高時,他們的組織承諾也會有所提高,從而工作滿意度提高,進而員工產生工作熱情并積極與他人合作,促進人際關系等行為,使得員工關系績效提升。就本次研究對象而言,由于酒店服務的特點,他們比其他生產型企業中的員工更容易與其他部門中的員工進行正式或非正式溝通,然后將他人的付出所得比與自己比較,產生公平或不公平感,從而對工作績效產生顯著影響。

研究還發現組織公平對工作滿意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即員工的組織公平感越高,則工作滿意度越高。驗證了組織公平對工作滿意度具有重要的影響。從工作待遇角度來看,其涉及到了員工報酬的公平分配以及報酬制定的程序公平等因素,因而影響到工作滿意度;從人際關系角度來看,人際關系包括員工與領導、同事以及下屬之間的關系,那么在組織內各項程序實行的過程中程序執行者對待員工的態度、方式等(即領導公平與信息公平)都將影響員工對公平的感知,從而影響到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最后,工作滿意度在組織公平感與工作績效中的影響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這一結論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組織公平感與組織關系績效的內在作用機理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企業人本管理理論提高滿意度的預測作用,有利于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組織公平感的影響路徑。

本文的研究結果也具有較高的管理實踐意義。首先,組織公平感不僅有利于提高組織關系績效,也有利于增加工作滿意度。因此酒店企業管理應當從增加員工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信息公平角度予以完善。比如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中招聘、培訓、績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流程是否科學、有效、清晰和易于執行;在薪酬、晉升、崗位等諸多資源分配時完善員工參與機制和申訴機制;管理者需要加強與員工的溝通。通過與員工的溝通,能夠切實了解員工的需求狀況與組織需求狀況的差異,從而保證大多數員工需求方向與企業需求方向的一致性。另外溝通還體現在酒店管理者對員工的恰當評價上,根據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領導對下屬積極性的認可將起到激勵作用,進而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在績效管理方面,酒店內部應當建立360度關系績效管理體系,同時完善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的共享機制。其次領導者要有意識改變不適宜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員工滿意度,通過提高工作本身興趣與挑戰性、提高工作待遇、改善工作環境以及完善人際關系等方式提高員工工作滿意度。并最終達到提升員工關系績效的目的。

七、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限之一在于截面數據的研究設計,在未來的研究中有必要利用縱向研究,利用面板數據進一步探索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本研究的另一個局限性是樣本的局限性。由于條件所限,我們只好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宜居且旅游城市成都進行樣本收集,雖然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以此來推斷整體中國酒店業的情況難免以偏概全。未來研究在更大范圍選取更多樣本進行進一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路平.關系績效理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意義[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5):21-24.

[2] 彭劍鋒.人力資源管理概論(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74-375.

[3] 汪新艷,廖建橋.組織公平感對員工工作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7(9).

[4] 盧威,趙維良,劉中權.公務員組織公平感與關聯績效——工作滿意度的中介作用[J].科技與管理,2011(14).

[5] 李超平,時勘.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3,35(5):677-684.

[6] 郭國慶,汪曉凡.市場營銷學通論(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03—204.

[7] ettrp,Meyer JP.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turnover intention,and turnover: path analyses based on meta -analytic finding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3,46(2):259-293.

[8] Cohen-Charashy,Spectorpe. The role of justice in organizations: a meta-analysi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1,86(2):278-321.

[9] 劉亞,龍立榮,李曄.組織公平感對組織效果變量的影響[J].管理世界,2003(3).

[10] 沈崢嶸,王二平.關系績效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6):924-931.

[11] Katz D,Kahn R L.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M].2nd ed. New York: Wiley Publishers,1978.

[12] Borman W C,Molowidlo S J.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In: N Schmitt,W C Borman(eds.).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93:71-98.

[13] Landy F J,Shankster L J.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place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igy,1994(45):281.

[14] Hoppock,R.,Job Satisfaction,New York: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1935.

[15] 張平,崔永勝.員工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經濟師,2005(2).

[16] 斯蒂芬. P. 羅賓斯. 孫建敏,李原,等譯. 組織行為學(第七版)[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138, 151- 156.

[17] Iaffaldano,M.R.,& Muchinsky,P. M. Job 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A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97):251-273.

[18] Locke,E.A. What i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Performance[J].1970(4):309-336.

[19] 汪新艷,廖建橋. 組織公平感對員工工作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7(9).

[20] 呂曉俊,嚴文華.組織公平感對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9(1).

[21] Iaffaldano,M.R.,&Muchinsky,P.M.Job 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A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7):251-273.

[22] David J. Weiss.Manual for 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1967.

[23] 陳穎.IT企業員工心理契約與周邊績效關系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4] Baron R,Kenny D.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

第8篇

【關鍵詞】教師合作;知識分享;機制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4―0059―04

引言

目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多側重于教師個體“反思”的視角,而對教師“合作”關注不足。反思固然重要,但反思的意愿和能力并不能簡單地自我生成,還需要一定社會文化環境的支撐。如果說反思的路徑強調教師發展中的“自主建構”,那么合作的路徑則推崇“社會建構”。教師合作不僅能促進教師個體發展,對于學校內部的知識管理、知識分享、組織學習也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探討如何構建一種促進知識分享的教師合作機制,并結合實例展開相關討論。

一 教師合作的概念及特征

很多學者對合作的概念和特征進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觀點。那么在此基礎之上該如何定義教師合作、教師合作又具有哪些特征呢?

1 合作的應有之義

很多學者基于一定的研究語境,提出了合作的定義。美國學者卡根[1]認為“合作是一種組織的或跨組織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中,資源、信息、權利都是共享的,所有成員都被組織在一起,共同行動,以實現單個成員或機構無法達到的目標。”美國學者霍司•李斯[2]認為“合作就是圍繞共同目標的實現,把各組織的資源、信息、權利、興趣和利益進行再組織、再調整而產生一個新的有機體的過程。”美國學者弗里恩德和庫克[3]則認為“人際間的合作是至少兩個相互平等的當事方之間的直接互動方式,他們因為有一個共同的工作目標而自愿地參與共同決策。”學者們對合作的不同界定,恰恰體現了合作的不同層面。究其本質,合作是達成某個個體無法實現或不能有效實現的目標的一種手段。如果目標是組織層面的,合作體現出的就是組織的資源、信息、權利、興趣和利益等通過再組織、再調整而產生一系列變化的過程;當目標的實現落實到人際層面時,合作體現出的就是一種人際互動方式。

2 教師合作的定義及特征

本文將教師合作定義為“為了實現某種組織目標或個人目標,同一學校或跨學校的教師組織起來,共同完成工作任務的行動方式。”這里強調“共同完成工作任務”意在區別于工作領域之外的非正式合作,特指教師在工作領域范圍內的合作行為。

教師合作具有如下顯著特征:

(1) 知識分享的特征

教師通常是在相對隔離的空間內獨自面對一個或幾個班級的教學任務,解決教學中出現的獨特問題,這給他們帶來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但也極易造成教師個人主義的行為文化。教師的工作方式決定了教師不能以流水線生產的方式進行合作。教師在分析問題、設計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可以尋求同伴的幫助,但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必須獨自操作和實踐。教師的合作更多地體現在問題解決前期的分析、設計階段,表現為知識、資源和經驗的共享。

(2) 具有緘默知識、實踐性知識分享的特征

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具有強大的價值導向和行為規范功能,指導甚至決定著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行為[4]。有很多能力出色的教師,他們個體的、實踐性的知識常常被作為教師的個人技能來看待,得不到充分外化,在組織內的分享更是無從談起。如何使這些具有“緘默性”的實踐知識顯性化,并為其他成員所共享,就成為學校組織學習和教師發展中的一個關鍵。

(3) 兼顧教師教學的共性與個性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學必須依照特定的規律來進行,違背規律的做法必然導致失敗;教學又是千變萬化的,必然反映出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因而教師的合作并不意味著要合作生產出一套統一的問題解決方案。以近年來十分走紅的“集體備課”為例,一些學校把它操作成了“教案之和”,將教材的各章節平均分給各位教師,教師們分頭撰寫教案,完工后交由備課組長裝訂成冊,這就是沒有兼顧教學共性與個性的典型做法。

二 促進知識分享的教師合作機制構想

教師特有的工作方式決定了教師合作具有知識分享的特征,成功的教師合作也必然促進教師間的知識分享。在提出教師合作機制構想之前,有必要先對知識分享以及教師知識分享的障礙加以界定和分析。

1 知識分享

關于知識分享學者提出了“溝通論”、“學習論”、“知識互動論”、“市場論”[5]等不同觀點,但都強調主體之間的知識外化、傳遞、吸收和重構的過程。由此可將教師知識分享的概念界定為:在學校情境中,教師之間運用語言、符號、行為、信息技術等多樣化的溝通媒介,進行的專業知識的外化、傳遞、吸收和重構過程。知識分享不單是發生在主體間的互動,還涉及到主體自身知識的轉換過程;知識分享不單是知識的傳遞過程,還是知識產生、創新的過程;知識分享不僅包括顯性知識的分享,更包含緘默知識的分享。

2 教師知識分享的障礙分析

知識分享是教師合作的重要特征。如果知識分享有障礙,教師合作就很難達到效果。那么什么因素可能會阻礙教師間的知識分享呢?

(1) 教師知識分享的動力障礙分析

盡管知識分享對組織學習、個人發展都有促進作用,但其還是難以擺脫復雜的利益和情感關系,因為知識分享并不符合人的本性。從經濟學視角來看,教師通過學習、思索和試誤等一系列過程才形成了個人的實踐性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他所付出的腦力、體力、時間、金錢等構成了個人的知識成本,每個教師的知識成本不同,其在知識分享中的地位和身份也不同。按照經濟學最基本的等價交換原則,只有當知識需求者付出相應的報酬,或者對方也能提供相應知識成本的知識,再或者通過一些制度上的設計使知識提供者能獲得一定的聲譽和地位,維持雙方在付出和回報上的平衡,知識豐富的一方才愿意進行知識分享。

(2) 教師知識分享的時空障礙分析

設計教師知識分享的空間要素時要充分考慮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個方面。顯性知識雖然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圖表、規則等形式來呈現和傳播,但其共享也需要一定的平臺作支撐。隱性知識不易保持、傳遞、掌握,且只有在實際工作的直接接觸中才能得到。因而為了達到教師知識分享的目標,必須為教師們創造更多與經驗豐富的專家、模范教師溝通互動的機會,讓教師通過觀察比自己技術更熟練的同伴或與之協同工作,來掌握這種隱性知識。

設計教師知識分享的時間要素時也要多角度考慮:一方面如果不做硬性的規定,教師們在繁忙的工作當中很難抽出時間來與他人分享知識,即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知識分享;另一方面如果不對知識進行及時的整理、儲存和分享,一些擁有豐富經驗和知識的能手、模范一旦離職、退休,整個組織就會失去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即教師知識由于沒有及時分享而流失。因而給予知識分享充分的時間保障也很重要。

3 促進知識分享的教師合作機制構想

教師合作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教師間知識分享的過程,因而教師合作機制的設計必須以對合作雙方知識分享過程的分析為前提,并且盡可能地破除知識分享過程中的種種障礙。

(1) 教師合作的知識分享過程

教師合作的知識分享過程可用如下模型(圖1)表征:

首先,為了達到與其它教師交流的目的,每個教師都應當提供一套能充分體現個體實踐性知識特征的作品、方案,使得大家可以基于這樣的知識外化的產品來進行交流和討論。這涉及到每個教師自身的緘默知識顯性化的過程。

然后,基于每個教師的知識外化產品,教師們可以在一定的共享平臺上展開討論和碰撞。討論將涉及顯性知識及其背后的緘默知識。對顯性知識的組合、整理可以知識庫的形式存儲下來,方便組織中的成員共享。而教師在共享有關感覺、情緒、經驗和心智的緘默知識過程中,會實現緘默知識在個體間的傳遞。

最后,教師在與他人知識分享過程中所得到的顯性知識需要一個內化、日常化為緘默知識的過程。而教師在與他人緘默知識共感化的過程中,對自身的緘默知識也進行了反思和更新。這種緘默知識的增長將對下一輪合作中的緘默知識顯性化過程產生有益影響。

(2) 教師合作機制的設計

促進知識分享的教師合作機制是一種以知識分享過程模型為基礎的機制設計。它包含知識分享機制、知識存儲機制、激勵評價機制三大部分,如圖2所示。

知識分享機制是整個機制的核心。教師在合作中經歷了從個人到群體,再從群體到個人的知識碰撞的過程,也實現了自身顯性知識與緘默知識的互動轉化過程。

知識存儲機制的作用是將在群體互動中所產生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以適當的形式外化、表現出來,并作為組織知識的一部分保存和延續下去。

激勵評價機制的作用是通過一定的制度、規范設計來激勵知識分享,評價教師合作的過程和效果,以保證合作有序進行。反過來,對教師知識分享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也能進一步激勵知識分享。

在整個合作過程中,教師個人知識將得到螺旋式的增長,學校組織也不斷擴充著知識總量。組織中被分享的知識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分享知識的雙方或多方都將有所裨益。

三、促進教師知識分享的教師合作個案分析

在課題組的指導下,太師屯鎮中心小學設計并實現了一套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師合作備課機制(見圖3),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6]。

教師合作備課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 教師個體進入教研組討論室提交對教學內容的文本分析,同時可以瀏覽其他教師的文本分析成果,進行文本分析是每位教師緘默知識顯性化的過程,也是下一步與其他教師進行討論的前提基礎。

(2) 教師們每周一下午共同備課。教師先對文本分析、流程設計、課件設計等內容分別交流,最后將交流的成果上傳到教學平臺的“教師共享地帶”欄目中。這一過程是知識分享的核心。顯性知識經過組合、整理被保存在教師共享地帶中,緘默知識也在共享經驗、情感的過程中得到了傳遞。

(3) 教師進入個人備課室,對教師共享地帶中的資源進行消化、重組,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教學設計。這是教師知識內化的重要過程。

(4) 教學干部、骨干教師等教學能手可以隨時進入網上教室查看教師的備課情況,這對教師合作起著重要的指導、評價、調控作用。在教學能手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是教師獲取緘默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

(5) 教師個體在教學結束后再次進入教研組討論室撰寫課后反思。雖然課后反思超出了備課的范圍,但對于教師緘默知識的獲得具有重要作用。

太師屯鎮中心小學的設計和實踐較好地體現了教師合作的知識分享特征,其知識分享機制、知識存儲機制都比較完善,但其激勵評價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細化。

四 結論

教師合作是實現學校組織學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而教師特有的工作方式決定了教師合作更多地以知識分享為特征。本文將理論分析與實驗校的具體經驗結合起來,試圖揭示一種促進知識分享的教師合作機制。這種初步的探索必定還有不足之處,我們將在理論和實踐中繼續探索,使研究走向更深入。

參考文獻

[1]Bullogh Jr. & Robert V.:Partnership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Secondary Schools: Some Problem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 1997,10:1-3.

[2]Elisabeth Hess Rice: The Collaboration Proces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2,1:55-67.

[3]Friend,M. & Cook,L.Interactions:Collaboration Skills for School Professionals[M].White Plains,NY:Longman,1992:5.

[4] 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05-106.

第9篇

關鍵詞:漢語國際傳播;語言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01(2016)03-0093-05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which is one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content, the roles played by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dissemination, and also the media of dissemination. This paper firstly explore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motivators of language dissemin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then explores the forms of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the awareness of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the subject and media of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 of Confucius school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dissemination; tactics

漢語在海外傳播歷史悠久。在漢代漢語已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遠播中亞;到元明之時隨著海外貿易興起,眾多來華傳教士將自己在中國的經歷和見聞介紹到西方,西方漢學逐漸發展起來,漢語在海外得以進一步傳播。近代以來,華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計、到美洲做勞工,漢語也隨之遠渡重洋。歷史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商貿往來,人文交流等推動了漢語在海外的傳播。

近年來,海外“漢語熱”持續升溫,海外孔子學院建設獲得長足發展,漢語教學主體已經由國內轉向國外,國際漢語教學的廣泛開展促進了漢語在海外的進一步傳播。同時,漢語國際傳播作為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已成為漢語國際教學學界和傳播學界研究的新領域。但是眾多研究多從語言學角度或孔子學院建設方面探討漢語的海外傳播,較少圍繞傳播的基本特征從國家文化戰略角度討論漢語國際傳播。面對漢語在世界上傳播帶來的一系列挑戰,我們不僅要從教學層面解決漢語教學中的出現的各種微觀問題,也要從傳播學角度考慮漢語傳播策略、傳播體系等方面的宏觀問題,因而,本文分析漢語國際傳播的特征和語言傳播的動因,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之下地探尋漢語國際傳播的途徑和方法。

一、語言傳播及傳播動因

(一)語言傳播及模式

由于研究者關注的角度不同,語言傳播的概念也有差異。庫柏(Cooper)將語言傳播定義為“采用某種語言或語言變體所實現特定交際功能的交際網絡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擴張的過程。”[1]該定義強調語言變體和語言變體的交際功能。李宇明從語言學習和使用的過程則將之定義為“民族(包括部族)的語言被B民族(包括部族)學習使用,從而使A民族(語言領屬者)的語言傳播到B民族(語言接納者)。”[2]賀陽則從語言傳播結果的角度 定義語言傳播“語言傳播是指掌握和使用某種語言的人數增加和該語言使用范圍的擴大。” [3]24總之,語言傳播是語言及語言變體在更大的人群和更廣的范圍內交際功能的實現,語言向外傳播并非是一種語言代替另一種語言,有時會出現語言的變體,甚至在語言的接觸過程中,也會導致傳播語言內部結構的變化,出現語言的借用、雙語現象、融合以及混合等現象。語言傳播應該由“以我為主”向“主體間性”傳播原則轉化[4],在對等交流和接觸中,營造語言傳播的良好氛圍。

以上定義是從語言使用和學習的角度探討語言傳播,從宏觀層面可以將語言傳播歸納為三大類,即人口模式、帝國模式和經濟文化模式。人口模式是指語言傳播歸因于人口大規模的|移,語言隨著人口的流動實現傳播。英語和西班牙語即是通過這種方式傳播到美洲和南美洲等地,充當移民者的母語。帝國模式是將語言傳播歸因于殖民帝國的政治統治,語言作為做官方語言被強制接受而傳播,同時語言的使用被視為身份的象征進而促進民眾接受該語言。英語和法語在亞洲、非洲等地的傳播即是這種模式。經濟文化模式強調了跨國經貿往來對語言傳播的作用。二十世紀美、加、澳等國的崛起、以英語為載體的科技和文化事業快速發展,加速了現代英語的傳播速度,促使英語成為世界上通用語言[5]。

按照語言從以其為母語的人群向其他人群擴散的特征,語言傳播還可分為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兩類。語言的對外傳播也可以稱為語言國際傳播,它是指一種語言超出了以其為母語的民族國家的疆域范圍而逐漸被非該國公民學習和使用的過程, 該過程強調語言發展的自然性和自身主體性,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地傳播語言,不同于語言推廣。

(二)語言傳播動因機制

目前,有關語言傳播動因的研究多是基于英語,但是探尋英語的傳播路徑也會對漢語傳播有所啟發。根據語言傳播的能動性標準,可將語言傳播動因研究分為三大陣營:自然主義觀、帝國主義觀和文化政治語境觀。“自然主義觀認為語言全球傳播的能動性完全歸結于各國政府及其學習者的個人決定;帝國主義觀主張語言推廣的能動性完全掌控在西方霸權手中,各國及民眾是不具有能動性的被動接受者。文化政治語境觀則強調受到外力制約的現實語境。”[6]實際上,無論是基于實用主義的基礎上的自然主義觀,還是文化政治語境觀始終未能系統揭示外部語境如何影響語言選擇的具體過程。依靠武力和強權進行的語言剛性傳播是語言傳播中重要的動因,但是顯然已不合時宜,過分強調語言背后的文化功能也會導致“語言主義”[7]。

一種語言在國際間能夠持久廣泛地跨文化傳播是該語言的輸出力和影響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政治強權、民族遷徙、技術強制侵入等因素在短期內是語言傳播的決定性因素,但是語言輸出方的國際地位、經濟拉動、科技帶動、文化誘導等因素將長期影響著語言接受方的開放程度和跟進程度,直接影響著語言選擇。語言選擇的動因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單一因素的研究無法真正揭示語言傳播的真正原因,只有多維度才能更助于闡釋語言選擇。

語言的傳播最終必須實現為語言接納者選擇學習和使用某一語言,語言國際傳播成功與否的關鍵取決于行為主體的語言選擇。當行為主體認識到該語言的有用性和以此解決交際目標的需要時,他們才會有意識學習和使用語言。整體而言,語言選擇的動因機制包括語言需要、語言價值和語言態度三大要素。吳應輝在探討語言國際傳播的動力源泉時強調語言的需求決定論,他認為“只有具有傳播價值的語言才能傳播,只有具有國際傳播價值的語言才能在國際傳播”[8]。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語言需要也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有作為基本交際工具滿足生存的需要,也有更高層次精神需要,如獲得尊重和歸屬感,基于興趣愛好的自我實現等。語言價值可以理解為基于語言需要上的判斷,李宇明指出“這一價值不僅取決于語言領有者的社會及歷史地位,而且同時還要看它對語言接納者有無價值,以及語言接納者是否認識到其價值”[9]。語言的經濟價值對于語言國際傳播而言至關重要,可以說是語言國際傳播的首要條件,但它并非影響語言國際傳播的唯一因素。行為主體對于某種語言及其使用等一切相關事物的觀念和認識也影響著語言的選擇,語言行為主體的語言態度除受語言的現實或潛在用途大小、應用領域寬窄的影響外,還受情感好惡因素的影響。綜上所述,語言選擇的動因歸根結底是語言價值、行為主體的語言需要和語言態度之間形成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漢語國際傳播的內涵

漢語國際傳播、國際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推廣是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上提出的新概念,體現了漢語走向世界的時代特征。由于受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觀念的影響,人們習慣將國際漢語教學等同于漢語國際傳播和漢語國際推廣,實際上它們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系。漢語國際推廣具有主動性、強制性和目的性的一面,而漢語國際傳播呈現出自然性、溫和性和學理性的特點。漢語國際傳播涵蓋了人類傳播和非人類傳播,體現了語言傳達和交流的一切,而漢語國際推廣只能歸入人類傳播的行為,因而漢語國際傳播的內涵要大于漢語國際推廣。從語言的感彩和作用來講,漢語國際推廣顯得積極、強勢和功利化;漢語國際傳播則重視接受者的態度,講究傳播藝術和策略,遵循語言規律,因而顯得客觀、規范。漢語國際傳播過程中的語言使用采用柔性的文化方略和全球視野,注重推廣效果,不會因我方強力推進漢語而掉入他國所設的傳播“陷阱”之中,為他人留下口實和把柄。因而,漢語國際傳播作為一個較為學術中性色彩的學術術語,已廣泛應用到國際漢語教學研究領域。

國際漢語教學是從知識體系角度進行的學科范疇界定,漢語國際傳播則是國際漢語教學基礎上泛化的概念,已不是簡單的學科概念,已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國家文化事業,服務于國家的整體外交戰略和國際經貿戰略,體現著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漢語國際傳播作為一種傳播行為,“必須關心各類信息對人的影響和影響方式,關心這些信息賴以發出與接收的機制,必須研究傳播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必須研究傳播者、受傳者、媒介和信息,社會功能和社會效果。”[10]6漢語國際傳播要解決的不僅是教學問題,“還需要采取恰當的策略和措施設法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漢語,擴大漢語學習者的群體, 不斷拓展漢語在國際交往中的應用領域”[3]24。漢語國際傳播應包含漢語符號信息傳播和漢語能力培養及應用兩個層次。語言符號在經濟文化交流中作為一種元素或背景,依賴于文化的魅力和媒介的引導,被作為符號信息輸出,帶有無意識性,具有隱性傳播特點;在漢語培養和應用過程中,需要通過教授和媒體的宣傳引導,使得語言接受者獲得應用語言的能力并在社會生活中加以應用。傳播者和接受者均帶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這時漢語向外傳播則具有顯性傳播的特征。

國際漢語傳播的功能不只是停留于語言知識和技能形成的基礎上的信息溝通,也是中國價值觀念、文化傳統傳播和創新的過程。國際漢語傳播形式多種多樣,并非國際漢語教學一種,“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網絡傳播”[10]41-55也應是漢語國際傳播的方式。從傳播學的角度上看,漢語國際傳播需要圍繞漢語這一傳播內容,挖掘漢語傳播的動因,兼顧受眾的情感因素,從傳播過程、傳播行為和傳播媒介等方面探尋漢語在海外的傳播。

三、漢語國際傳播的方式與策略

(一)提高漢語符號的信息功能,增強漢語隱性傳播

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同時語言符號本身也是一種信息,傳遞者特定的意義,影響著受眾對語言的感知。一個人若想學習一門語言首先是獲悉這種語言的存在,然后再去評估它的價值,最后決定是否學習和使用。因此,中國在提升整體影響力同時,需注重語言作為信息載體的功能,加大漢語符號傳播力度和廣度,提高世界各國人民對漢語的認識。首先,應該營造接受漢語的文化氛圍,提升文化的誘導作用。比如,以經貿活動促進中國的表層文化和行為文化的輸出,通過直觀的文化要素和文化景觀釋放文化誘導的能量。其次,注重個人形象和企業品牌,形成文化輸出自覺。語言符號描述著社會生活,也體現著科技文明發展程度。當前,中國企業在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也應注重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形成影響世界的中國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在此基礎上,以漢語為載體的品牌標志將會擴大漢語的影響。再次,以創新引領時代潮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并非只是強調民族的獨特性。在文化交流的開端,“民族的”會讓人耳目一新,但這并不意味著縛足不前。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活躍的當下,傳統元素與新技術結合的產品才會彰顯民族的獨特魅力。所以,充分調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挖掘傳統文化元素,揉入人文關懷和時尚元素,開發文化創意產品,豐富中國物質產品的文化內涵,將會悄無聲息地影響消費者對中國語言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二)重視漢語的需求驅動,培育親近漢語的態度

用該語言的選擇來實現的。海外漢語傳播面向不同國家和地區。由于文化、社會環境的不同,受眾對語言的需求也有差別,所以在進行語言傳播時應當考慮受眾的國家語言政策和文化特點,然后考慮受眾的不同層次需求和不同國家、民族對漢語持有的立場,以便形成具有針對性的精細化漢語傳播模式。

需求是語言學習和使用的驅動力。總體上語言需求具有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點,但一般可以分為滿足工作需要的工具性動機和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內部性動機。前者屬于生存驅動,因而創造工作機會,使用本土化人才,體現漢語在傳播地域的應用價值,則會提高漢語的需求;而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則可以理解為事業驅動和興趣驅動。語言在實現交流的同時也提升語言使用者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提高漢語在國際交往中的使用頻度和使用層次,充分利用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提升所帶來的有利契機,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逐步為漢語爭取更大的使用空間,比如,把漢語作為國際會議工作語言、學術交流語言,提升大眾傳媒的漢語使用比重,增加漢語節目的覆蓋率,擴大中文圖書的海外發行和經典翻譯。這些都將帶動漢語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的漢語應用和研究領域。在此基礎上,人們對漢語的興趣會更加持久,甚至會由興趣驅動產生大批海外漢學專家。

語言傳播的過程也是語言信息編碼和解碼的過程,信息傳遞過程中的“編碼”是否合理直接影響信息的“解碼”。無論是在語言信息的主動傳輸還是語言符號的客觀呈現過程中,注重語言的呈現形式和語言接受者的反應,不僅有利于探索語言的柔性傳播途徑,也有利于語言接受者對語言的解讀和選擇。對不同國家的漢語傳播,媒介需要改進語言組織模式和表達方式,進行換位思考和心理移情,提高受眾對語言的接受程度。另外,受眾對語言的理解是一個能動的過程,不可避免帶有文化背景的影響。為了讓受眾順利、準確地解讀語言信息,必須注意跨文化因素的影響。

如上所述,語言態度影響語言的選擇和傳播。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區域民眾的漢語態度存在差異。例如,拉美地區民眾對漢語的需求和對語言的態度與漢語在北美和歐洲一些地區的傳播大不相同,即使是在北美一國之內,不同地區對漢語所持有的態度也有差異。拉美文化既有歐洲遺風,又具本土特點,奔放熱情的性格已根植與拉美民眾的心里深處,他們在語言、宗教、社會結構、人際關系、生活習慣等方面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他們對漢語帶有急切的渴望,這與拉美文化特點不無關系。這說明漢語在走出國門時需要“知己知彼”,適時調整傳播策略,避免由當地語言政策和文化環境等因素導致的傳播障礙。

(三)擴大漢語傳播主體,多方面傳播漢語

“傳播主體即傳播者”[11],在此不妨將語言傳播主體理解為完成語言活動的個人或者組織,它既包括微觀層面的個人,也包括宏觀層面的機構團體、大眾傳媒等,它是多種傳播主體共在結構。

語言教師作為語言技能的傳授者在語言傳播中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人際交往、社會組織活動和傳播媒介也在輸出語言和語言的影響力,并影響著人們對語言的選擇和使用。語言的接受者在感受到語言的價值和意義之后主動地學習和使用漢語,在直接影響其他語言接收者的行為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華裔人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加之近年來出國游人數和雙方貿易量的增加,漢語作為工具性的內外需求增加,使得漢語得以迅速傳播。其他一些國家的一些人群為工作需要,學習和主動使用漢語,這些均是以語言的人際傳播體現著語言自傳播。

“凡有海水處皆有華人”,遍布世界各國海外華人是漢語人際傳播過程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分布各國的新老華僑雖已成為僑居國的公民,但是他們一般仍保持中國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他們參與各自社團組織,構成了當代各國的華人社會。漢語在維系華人的故土情懷和人際關系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強與僑民組織聯系,支持僑團建設,將會有助于推動漢語在華人群體和居住國人群中的傳播。

資訊平臺和活躍在世界各國的人文交流組織既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機構,也是語言人際傳播的平臺。例如,文化代表團、藝術演出團、對外展覽公司、圖書貿易公司、文化旅游公司等也在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向外輸出漢語形式和漢語影響力。

當前網絡、通訊技術日益發達,由各種媒介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新媒介形態對傳統的信息內容和傳播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改變了負載信息的語言。在全媒體時代,傳播語言可以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聲音、畫面、網絡等形式全方位地展現信息,增強漢語傳播的效果。例如,央視中文國際頻道、西班牙、法語、俄語頻道的開播,“新華網”“人民網”海外網絡版本的開設,《今日中國》七種語言版本都是投射漢語的新途徑。其中,中國影視在海外頗受歡迎,也是語言走出去的重要載體。因此,推動、引導中國電視劇、電影和中國紀錄片的創作和海外傳播,通過影視的立體化展示,并借助影視的娛樂性對語言文化傳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此外,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使溝通變得更加迅速和便捷,漢語傳播也可以嘗試利用微傳播達到漢語裂變式的傳播目的。

(四)拓展孔子學院的平臺功能,提升漢語傳播層次

作為向世界各國傳播漢語和中國文化為主要任務的機構,孔子學院成為海外中國漢語熱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目前,孔子學院數量已有500家,1000所孔子學院課堂,孔子學院未來的發展應由數量擴展向質量提高轉化。在尊重各國國情和遵循一般漢語教學規律的情況下,拓展服務功能、健全運營機制、明確發展目標、提高辦學質量。

在漢語教學中,“教材”“教法”“教師”是常談的話題。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實施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近年來,孔子學院總部向海外派遣漢語教師和志愿者人數逐年增加,但是與海外漢語教師的需求尚存在一定的距離。為解決教師緊缺的問題一方面需要制定海外教師及志愿者培訓細則和規范;另一方面加大教師選聘工作。比如,從國內派遣專任漢語教師和漢語志愿者,聘用國外合作院校漢語教師,選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實現教師本土化;進而形成良性的執教機制,保證每所孔子學院都擁有數名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保障海外孔子學院的辦學質量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從語言教學的技術層面更新教材內容素材,探索教學方法,形成具有國別化的漢語教學新方法,解決漢語難學的負面認識,使漢語學習成為一件具有成就感的愉悅事情。

海外孔子學院從事的漢語教學多屬于非學歷教育。眾多海外孔子學院工作的重點在于營造語言文化氛圍,展示中國文化,培養海外民眾對漢語的興趣和親近漢語的感情,實際上孔子學院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語言學校。為實現海外漢語的穩定傳播,孔子學院需要在辦學模式進行創新,拓展教學服務。比如,采用總部授權孔子學院與國內高校達成合作辦學模式,推進“孔子新漢學計劃”順利實施,通過來華攻讀博士等高端項目促進孔子學院所在國家重視漢語基礎教育,推動漢語被納入當地的國民教育體系之中。為此,孔子學院需要加強本土化漢語師資建設和教學標準制定,以輸出語言標準和教學規范來降低外界對漢語傳播的心理抵觸情緒。

漢語教學法創新和教材本土化均是漢語傳播技術層面的問題,是漢語傳播中的“術”而非“道”。漢語國際傳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不同國家,需要政府部門、公司、學校、各類機構的參與合作,更需要從宏觀層面整合各方面資源,協調各部門,引導和利用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漢語,在世界范圍內提升漢語傳播速度。單純漢語教學和漢語向外自由擴散難以承擔漢語國際傳播之重。

參考文獻:

[1] Cooper, Robert.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Spread[A]. In Robert Cooper. Language Spread: Studies in Diffusion and Social Change[C].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2:32.

[1] 李宇明.探索語言傳播規律――序“世界漢語教育叢書”[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2007,5(4):1.

[2] 賀陽.漢語學習動機的激發與漢語國際傳播[J].語言文字應用,2008(2):23-31.

[3] 李建軍.實現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的六大轉變[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4(6):43.

[4] 朱風云.英語的霸主地位與語言生態[J].外語研究,2003,82(6):23-28.

[5] 李清清.英語和法語國際傳播對比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4:17.

[6] 張西平.國際漢學教育: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9,7(2):2.

[7] 吳應輝.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23.

[8] 李宇明.什么力量在推動語言傳播[J].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1(2):4.

第10篇

【關鍵詞】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實現路經

【作者】滕星,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海路,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師、博士后。北京,100081

【中圖分類號】G7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3)02-0067-006

一、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認識誤區

馬克思認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這一概念包含了價值的三個要素:主體(人們)、客體(外界物)、關系(客體滿足主體的需要或主體對客體的要求和期望)。價值取向體現了價值主體在主觀上希望客體能夠滿足自己的哪些價值需求。教育價值取向是指人們認為“教育應該是什么”,是一種“應然”狀態的價值判斷,它代表了教育的可能或預期空間。壯漢雙語教育的價值取向體現了人們希望“壯漢雙語教育應該是什么”的主觀價值目標和判斷。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有17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壯族農村地區,大多數壯族群眾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壯語交流。“壯漢雙語教育”是指在壯族地區的學校教育中使用壯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進行教學。

壯漢雙語教育是一種以第二語言習得為目的的過渡型雙語教育模式。當前,壯族地區教育行政部門主要是從提高漢語文教學質量即“以壯促漢”的角度來開展壯漢雙語教育,將學習壯語作為學習漢語的“拐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實驗學校往往把“以壯促漢”作為壯漢雙語教育的核心,所有的壯文教學工作都是圍繞著學好漢語文而作準備的,壯語文學習本身并沒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一些學校為了擠出更多的時間復習其他課程,在期末考試時往往壓縮或占用壯文課時。有的學校甚至以壯文教學為幌子向上級部門申請經費,實際上并沒有真正開展雙語教育。

壯漢雙語教育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主要在于人們對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認識過于功利。不少人在思想認識上把壯漢雙語教育簡化為“學習漢語”,認為壯漢雙語教育的唯一目標就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向漢語文過渡。很多教師、家長、學生覺得學習壯語文作用不大,甚至出現了某些壯族父母在家庭中主動放棄說民族語而只教子女說漢語的情況。

人們對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認識產生誤區,其根源在于主流文化的影響和壯族文化主體性的失落。長期以來,壯族地區的學校教育與壯族傳統文化是相互脫節的。壯族知識分子為了謀得一官半職,必須學習和掌握漢語文,才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晉升。梁庭望教授指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壯族地區的官方教育傳播的是漢族封建文化,講欽定的正統倫常,使用的是漢文。壯族文化不僅不能登大雅之堂,還要受到貶低和丑化,久而久之,壯族的文人學子幾乎都不懂得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在封建重壓下,形成了虛無主義的畸形思想和變態心理,反而看不起本民族文化。”由于壯族地區的學校教育歷來傳播漢族主流文化,漢文化對壯族知識分子的影響尤其深遠。不少壯族人甚至以學習漢族文化為榮,鄙視本民族文化。這種歷史上延續下來的“親漢疏壯”的心態,使得壯漢雙語教育的發展缺乏明顯的內部推動力。從現實看,學校教育中壯族文化主體性的失落也是壯漢雙語教育面臨的一大困境。有學者認為,“民族教育的管理者和實施者所理解的民族教育,實際上是少數民族學生接受漢族文化的教育,所關注的重點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是高考的升學率,而不是作為廣西主體民族的壯族文化的本身的教育問題。”壯族地區現代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仍然是漢文化和現代科學知識,這當然是學校教育的重點,但不應是唯一內容,更不應將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排斥在學校課程之外。

二、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內涵

學術界通常將教育價值取向的利益主體分為國家(社會需要)和個體(個人需要)兩大類,或國家、集體和個體三類。壯漢雙語教育是壯族地區民族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其教育價值取向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文化性”,一是它能夠滿足壯族地區群體和個體民族語言及文化傳承的需要,二是它能夠滿足壯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此,我們在一般教育價值取向“國家”和“個體”的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增加了“地方”作為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分析單位之一,即壯漢雙語教育的相關價值利益主體分為國家、地方和個人三類。這里的“地方”相當于“地方社會”或“社區”,是民族和地域概念的復合體。從國家、地方和個體的視角出發,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內涵應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促進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提高壯族人民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程度

從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的高度來看,壯漢雙語教育應具備以下兩項功能。

第一,實施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落實黨的民族平等政策,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首先,在壯族地區的學校實行壯漢雙語教育,保障了壯族人民在語言文字上與漢族及其他民族的平等地位,賦予了壯族人民對民族身份的自信,這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在公共教育領域內得到公平傳承的具體表現,是黨和國家的民族語言平等政策的體現,也是保障各民族平等的受教育權利的體現。其次,壯漢雙語教育主要指壯族學生學習本民族語和漢語。壯語是絕大多數壯族學生的母語,是傳承壯族語言和文化的重要工具。漢語文是我國的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個民族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交往,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的重要交際工具。壯漢雙語教育不僅有利于維護和保障壯族學生的母語教育權利,而且也有利于保障壯族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權利,使壯族學生掌握國家通用語這一中華各民族之間交流、交際的基本工具,有利于增進壯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了解和交流,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第二,實施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提高壯族學生的文化素質,使他們更順利地融入主流社會,更好地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通過壯漢雙語教育,壯族學生可以在傳遞和繼承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了解更多的現代社會信息,獲得更多的“文化資本”,從而更容易與外界溝通、交流、交往,更全面地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這不僅有利于少數民族學生的升學、就業,而且也有利于其社會地位的提高,使他們更容易跨越語言、文化障礙,在現代化社會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促進民族語言文化傳承,為民族地區社會發展服務

從壯族地區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傳承,推動民族地區社會的發展。

一方面,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促進壯族語言文化的傳承。壯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遺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壯族人民創造了自己優秀而獨特的文化。如花山崖壁畫、銅鼓、民歌、壯錦等,這些文化遺產凝聚著壯族人民的生產斗爭、生活實踐的聰明智慧,強烈地表現出壯族的共同心理、民族理想、民族情操、民族倫理和價值觀念。壯族優秀文化不僅是壯族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壯族語言文字是壯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壯族學生學習、了解本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從中吸納、繼承、發揚健康的成分,促進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新和發展。

另一方面,壯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大批來自本鄉、本土,有較好的適應當地文化生態和本地區生產、生活方式,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少數民族人才。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壯族學生在傳承民族語言文化的過程中學習和了解本民族、本地區的“地方性知識”,如環境、生計、民俗等方面的知識,這不僅有利于增進學生的鄉土認同、地域認同和民族認同,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也有利于其掌握適應當地文化生態和本地區生產、生活方式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具備服務地方社會、促進地方社會發展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三)促進個人和諧發展,提高個體的文化適應能力

從受教育者個人的角度來看,壯漢雙語教育有助于促進個人的和諧發展,提高個體的文化認知、文化適應能力。

一方面,對于從小說壯話的壯族兒童來說,壯語是自己的母語,學校教師在啟蒙教育階段用學生的母語來授課,而后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引進漢語的教育方式,可使壯族兒童在學校環境中感受到學校教育和教師對他們的關懷和愛護,從中獲得莫大的自尊和自信。“用母語教學有助于學生肯定自我、人格、價值等健康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一旦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及人格、價值得到肯定,享受到使用自己母語的自由權利,那么,他們的學習潛力和積極性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因此,壯漢雙語教育有利于壯族兒童接受最適合他們語言、文化基礎和認知水平的教育教學方式,使他(她)能夠在身心愉悅的教學環境中從事學習活動,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獲得體驗成功的學習經驗,從而有助于促進其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等全面和諧發展。

另一方面,壯漢雙語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教育。壯族學生通過雙語教育學習本民族語言和國家通用語,不僅可以了解和認同本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還可以從中學習、了解漢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從而學會欣賞、理解和接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跨文化學習和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文化適應能力。總之,壯漢雙語教育要教導學生從尊重自己的文化出發,“推己及人”,學會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從而對不同的文化秉持積極、包容的態度。

三、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特征

(一)多元性

由于經濟全球化引發的文化沖突和價值沖突,由于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帶來的社會階層分化和多元價值取向,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同樣面對復雜的文化生態環境。筆者曾指出,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全球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普遍面臨著“全球一體化與民族文化多元化”、“國家一體化與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沖突與和諧,這是21世紀全人類和多民族國家所面臨的、不可回避的兩大挑戰,而兩大挑戰的核心是人類單一文化與多元文化的關系問題。在壯漢雙語教育的價值取向上,這種“國家一體化與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沖突與和諧具體體現在國家取向、地方取向和個人取向三者之間的沖突與和諧,如:有人把壯漢雙語教育簡化為“學習漢語”,認為壯漢雙語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更快地向國家通用語言過渡;有人認為壯漢雙語教育是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發展的有效工具,應實施從小學到大學“一條龍”式的壯文教學;有人認為壯漢雙語教育對個人的升學、就業沒多大作用,沒必要開展民族語言文字教學。正確認識以上幾種關于壯漢雙語教育的不同觀點,對壯漢雙語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在全球化時代,壯族地區的學校教育需要多元的價值取向。上述三種價值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之處,但又不能無限擴大。如何培養學生對主流文化的接納和認同,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認知、理解和傳承,以及對豐富的民族語言、文化資源進行選擇、加工和創新的能力,都是人們在開展壯漢雙語教育時需要積極思考和應對的問題。因此,壯漢雙語教育需要兼顧國家、地方和個人對教育的文化價值選擇,滿足不同利益主體對雙語教育的需求,實現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

(二)互補性

壯漢雙語教育的國家價值取向、地方價值取向和個人價值取向三者之間并非是對立和沖突的關系,它們是多元并存、和諧互補的。從地位上看,壯漢雙語教育價值的國家取向居于中心地位,雙語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壯族學生掌握壯漢兩種語言,熟悉壯漢兩種文化,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順利進入主流社會,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但是,國家價值目標的實現,并不是要以取消或否定個人價值和地方價值為代價的。實際上,國家價值、地方價值和個人價值三者之間具有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國家價值目標的實現,是建立在個人價值目標和地方價值目標實現的基礎上的。如果壯族學生通曉壯漢兩種語言,適應不同的民族文化,那么他(她)的學業質量、文化認同感、民族自信心都會得到相應提升,這不僅有利他(她)學好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最終促進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從層次上看,國家、地方和個人的雙語教育價值取向分別處于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其中,地方價值取向往往結合了地域和民族的因素,是聯接個人生活經驗和國家價值目標的中介。比如,理想的國家認同教育模式應是從培養受教育者的鄉土認同和民族認同出發,由珍愛家園、重視鄉土開始,達到認同民族文化,再上升到熱愛國家。這樣循序漸進、由近及遠、由淺至深的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才能產生深遠、實在的效果。

因此,在壯族地區,只強調雙語教育為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取向是不夠的,而單純從個人升學、就業的功利目的出發來評價雙語教育也有失偏頗。壯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民族文化的滋養,需要培養對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具有高度認同的跨文化人才,這也要通過壯漢雙語教育才能實現。因此,壯漢雙語教育價值的國家取向、地方取向和個人取向三者的關系是互補的、和諧的。我們需要兼顧壯漢雙語教育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工具價值和人文價值,整合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國家利益、地方利益和個人利益。

(三)時代性

從教育價值取向的時代變遷視角來看,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樣,過于強調“國家一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體現的是不分地域、族群的國家“大一統”的教育原則和教育為政治、經濟服務的基本理念,而極少關注雙語教育的“地方一個人”的價值取向。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多元文化社會的格局開始彰顯,人們開始更多關注地方、個人的利益和話語權,教育的地方、個人價值取向也日益受到關注。壯漢雙語教育的地方、個人價值取向的實現不僅有其必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行性。從學校教育體制的內部改革來看,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就為基礎教育階段鄉土知識能夠影響并以一定的方式進入學校課程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據,為學校教育在傳承鄉土知識和保護文化多樣性方面能夠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也營造了基礎性的制度環境。在外部環境支持方面,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積極實施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政策,將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作為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從而為壯漢雙語教育的地方、個人價值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空間。

因此,壯漢雙語教育的國家、地方和個人價值取向的表征及實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積極的現實意義,既是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也是國家利益、地方利益和個人利益在當下少數民族地區復雜的文化權力格局和文化生態環境中相互對話、協商、妥協的結果。

四、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實現路徑

我們認為,應當采取整合的策略,從實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培訓多元文化教師、改革教學和評價方式三條路徑出發,拓展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現實空間,使其從“應然”走向“實然”。

(一)實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實現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的關鍵在于對壯漢雙語教育目標的正確定位和認識。壯族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能僅僅把壯漢雙語教育局限于作為“貫徹民族平等政策”和“以壯促漢”的手段,而應將壯漢雙語教育視為促進壯族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其文化適應能力,以及促進民族文化傳承、推動壯族地區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

為此,壯族地區的學校教育應實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認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擔負人類共同文化成果傳遞功能的同時,不僅要擔負傳遞本國主體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時也要擔負起傳遞本國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對象不僅包括少數民族學生,也應該包括主體民族學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較好地兼顧了壯漢雙語教育價值取向中國家利益、地方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平衡關系,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少數民族語言教育模式。當然,這一模式在實際操作中還面臨許多問題,如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學校對雙語教育的要求不一,不同學段(學前班、小學、初中、高中)雙語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不相同,如何科學安排雙語教育課程及教學時數,如何開發雙語教育課程資源,如何改革雙語教育評價機制,如何進行雙語教育的教材建設和師資建設,等等。這些問題有待人們在壯漢雙語教育的實踐工作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

(二)培訓多元文化教師

教師是壯漢雙語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者,也是壯漢雙語教育中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文化素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雙語教育的成敗與否。要有效實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多元文化教學知識和技能。如果教師沒有一定的多元文化知識和素養,就很難實施多元文化教育,培養出相應的具有一定多元文化意識的學生。

因此,有關部門和學校應加強對雙語教師進行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訓。在培訓的內容上,應結合國家的民族政策、雙語教育的培養目標、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性、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等多種因素實施;在培訓的形式上,應提倡教師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參與式培訓,通過撰寫教學札記、設計多元文化教學案例、參與現場討論等形式交流學習心得,反思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和不足,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敏感性。

(三)改革教學和評價方式

在樹立“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目標和提高教師多元文化素養的前提下,應改革壯漢雙語教育的教學和評價方式,提高壯漢雙語教育的質量和績效。

在教學方式的改革上,首先,教師應積極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實踐的、互動的、參與式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積極開展互動、交流、討論,創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其次,教師要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特別是民族地區豐富多彩的語言、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風俗、生計等“地方性知識”,以及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滿足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對學校教育的需求,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中的文化適應。

在評價方式的改革上,應改變“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觀,代之以發展性的評價原則。這就要求雙語教育評價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把評價過程看作是一個促進學生自身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過程,將其貫穿于學生雙語學習活動的始終。在評價的具體方法上,應注意雙語教育評價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將診斷l生評價、形式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互補充,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評價以及家長評價等多種方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滕星.壯漢雙語教育的問題及轉向[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3]梁庭望.論壯族文化的斷裂現象[J].廣西民族研究,1988(4).

[4]覃德清.壯族文化的傳統特征與現代建構[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

[5]葉瀾.試論當代中國教育價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

[6]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7]王衛東,石中英.關于建國后教育價值取向問題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6(4).

[8]韋達.壯族地區壯漢雙語雙文教學的意義和作用[C]//韋茂繁,戴慶廈.第五屆國際雙語學研討會論文集.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

[9]張公瑾,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10]裴娣娜.教育創新視野下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中旗| 镇原县| 长葛市| 循化| 雷州市| 普兰县| 忻城县| 海晏县| 洪洞县| 灯塔市| 克山县| 利辛县| 上饶市| 东方市| 个旧市| 绥德县| 绵竹市| 奈曼旗| 任丘市| 通道| 乐都县| 通城县| 龙岩市| 临泉县| 包头市| 仁怀市| 淄博市| 交口县| 苍溪县| 龙海市| 清苑县| 贵阳市| 砀山县| 色达县| 太和县| 罗甸县| 乌拉特前旗| 青川县| 玉田县| 蓬溪县| 台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