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愛的詩歌

愛的詩歌

時間:2022-06-03 11:44: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愛的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愛的詩歌

第1篇

清代: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譯文:把帷帳撩起,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仃,眼淚也流干了。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孝敬與母親團聚,從而開了這凄慘的分離的柴門遠去,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2、《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3、《凱風》

先秦:佚名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譯文:飄飄和風自南來,吹拂酸棗小樹心。樹心還細太嬌嫩,母親實在很辛勤。飄飄和風自南來,吹拂酸棗粗枝條。母親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難回報。

第2篇

一、反復誦讀品味,感受詩歌的語言之美

詩歌之美表現在語言上朗朗上口,使人產生閱讀的愉悅感,特別是那些講究對仗、押韻的古體詩更是美不勝收,音樂之美、韻律之美流溢于詩歌的字里行間。感受詩歌的語言之美,反復誦讀品味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風格各異的詩歌對誦讀的要求也是各有差別的,有的詩歌誦讀起來要給人以慷慨激昂之感,如屈原的《離騷》;有的是柔情萬丈,如李煜的《虞美人》;有的則是低沉舒緩,悲抑哽咽,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在誦讀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不同風格的詩歌,采用多種吟誦方式來提升誦讀的效果,使學生從中感受到詩歌的語言之美,提升對詩歌的審美情趣。如食指的《相信未來》的第一、第二節比較適合集體誦讀,第三節則適合個別誦讀,最后又可以集體誦讀。這樣的誦讀方式可以確切地表現出詩人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對未來充滿希望的胸臆與壯烈的情懷。而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則適合配樂朗誦,通過音樂的渲染表達出詩歌悲哀低沉或欣喜高昂的悲喜變化。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學生將慢慢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獨特魅力,那種美將如春雨潤物般,為學生的審美情趣注入鮮活的生機。

二、分析意象,領悟詩歌的深刻內涵

詩歌的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載體,它在詩歌中發揮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用。應該說意象凝聚著作者的情感,在我國優秀的詩歌作品中,形成了一些比較固定的、蘊含著共性的意象,它代表了詩歌的深刻內涵。在高中詩歌教學中,教師應特別關注這樣的意象,并借助對意象的分析讓學生欣賞詩歌的豐富內涵。

比如在學煜的《虞美人》時,我就以詞中兩次出現的“月”這個意象展開了分析,提問這首詞中為什么兩次出現“月”這個意象呢?月亮這一意象在通常的情況下隱喻懷念故鄉和親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而今李煜筆下的明月在寄托了他思國懷鄉的情感中,又多了無限的凄涼與濃濃的傷感。“流水”在詩歌中常常代表了一種對歲月逝去,人生苦短的嘆息與哀愁,請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只有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的意象所表達的含義,才能使他們深刻地體味詩歌的內涵,提升審美能力。

三、采用多媒體手段,提高詩歌的審美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被廣泛地運用于教學中。實踐證明,在詩歌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增強學生的詩歌審美感,為學生審美情操的培養提供有效途徑。

首先,運用多媒體制作教學課件,還可以為學生播放由專業的播音藝術家朗誦的配樂配畫的經典詩作,使學生通過形象、生動、直觀的展示,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同時獲得審美的愉悅。比如,我在教學《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首詩時,選取了名家朗誦的配樂配景視頻,畫面中呈現升國旗的莊嚴場景、奧運會的壯觀場面、老水車、稻穗……將詩歌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形象地展現出來,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涵的理解,感受到審美的愉悅。其次,運用多媒體擴大詩歌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在詩歌的殿堂中欣賞到更多的佳作,汲取更多詩歌的營養。如在教學的詩詞《沁園春?雪》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詩人其他的詩詞名作,如《七律?到韶山》《卜算子?詠梅》《七律?》等,讓學生對的詩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詩詞中對自然和社會生活之美的藝術概括和精神升華。

四、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創作展現詩歌美

第3篇

“我覺得余秀華是中國的艾米麗?狄金森,出奇的想象,語言的打擊力量,與中國大部分女詩人相比,余秀華的詩歌是純粹的詩歌,是生命的詩歌,而不是寫出來充滿裝飾的詩歌,它是語言的流星雨,燦爛得讓你目瞪口呆,通過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讓你的心疼痛。”余秀華的伯樂沈睿,用最真摯的話語述說著余秀華和她的詩歌。

寫詩時我才是完整的

2015年年初,余秀華的一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在網絡上“病毒般蔓延”,余秀華被許多人熟知。這讓她既興奮又驚訝,沒想到自己能被那么多人喜歡。緊接著,《搖搖晃晃的人間》和《月光落在左手上》兩本詩集又相繼出版,余秀華感嘆說:“沒想到夢想能夠成真。”

出版作品是余秀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因為在這之前的十多年里,寫詩的余秀華內心是孤獨的,沒有想要被人發現,沒有想要被人熟知。孤獨的創作,孤獨的生活。而對于孤獨,余秀華也有自己的見解:“我只是寫我自己的詩歌,不孤獨是寫不出來詩的,它是我心理的一個常態。”

1976年余秀華出生于湖北省鐘祥市區石牌鎮橫店村,她出生時因倒產缺氧造成先天性腦癱,這讓她走路不穩、手發抖、說話口吃,給學習、工作、婚姻都帶來了影響。余秀華卻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自己,沒有向命運屈服,并一直不斷地挑戰自己。

余秀華說:“對我而言,只有在寫詩的時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靜的,快樂的。其實我一直不是一個安靜的人,我不甘心這樣的命運,我也做不到逆來順受。但是我根本不會想到詩歌會是一種武器,即使是,我也不會用,因為太愛,因為舍不得。即使我被這個社會污染得沒有一處干凈的地方,而回到詩歌,我又干凈起來。詩歌一直在清潔我,悲憫我。”

然而余秀華的創作成績并非一蹴而就。還在上學的時候,她就喜歡文學,各種世界名著被余秀華翻看過了很多遍,《悲慘世界》《呼嘯山莊》《堂吉訶德》等都是余秀華所鐘愛的文學作品。

2003年,余秀華收起游戲的態度,開始認真寫詩。2005年,余秀華第一次將自己的詩用信封裝起來,郵寄給《鐘祥日報》,沒過多久,詩歌就發表了。但她從不會把稿子給別人看,她說:“那里懂詩歌的人太少,而且我覺得詩歌是詩人化的東西,本來就不是給別人看的。”“那里”指的是她的家鄉,湖北省鐘祥市橫店村,余秀華很少跟鄰居、家人們談詩歌,“人家都不懂詩歌,你和別人談這個,別人也會當個玩笑一樣”。

余秀華詩歌的主題多關于她的愛情、親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殘疾和無法擺脫的封閉村子。此時,學會上網的余秀華也開始接觸更豐富的網絡世界,在其中有選擇性地閱讀文章、學習知識,當然,更偏愛的還是詩歌。余秀華還開通了自己的博客,擁有了大量粉絲,成名后,粉絲一夜之間從200余人上升到2000人左右。這時,她知道自己會被更多人所熟知,然而真正理解她詩歌的人卻并不一定很多。她說:“懂我詩的人,全世界可能只有一兩個,寫詩是一個很個人的事情。”

破繭成蝶

成名之后,余秀華本身寧靜的生活被打破。關于余秀華的詩,網絡上有很多評論,她的作品行文質樸、感情濃烈,在微信圈中被反復傳遞,迅速被人熟知與談論。過人的文字天賦加上身體殘疾,更使余秀華和她的詩歌成了熱門話題。然而成為焦點的余秀華同時也被貼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簽。

余秀華說:“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余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或者農民余秀華的。這樣會把詩歌給推到后面,把身體(殘疾)推到前臺,把苦難放在詩歌前面是不對的,本末倒置了。我不喜歡別人給我貼標簽,‘腦癱詩人’‘農民詩人’等,任何標簽都有局限性,而每個人都是豐富的,寫的詩也是不一樣的。我不回避‘腦癱’的事實,但希望人們更多去關注我的詩。”

2015年1月28日,有消息稱“草根詩人”余秀華被選為鐘祥市作協副主席。但在余秀華眼中,市作協副主席只是個虛職,而是否會利用自己這個身份為詩歌發展助力,她更是想都沒想過。“我的生活仍然平淡。”余秀華說道,“我只希望我的詩歌能夠越寫越好,其他的我不很在意。”

第4篇

摘要:席慕容是一個著名的詩人,她的詩歌能夠讓人感受到溫暖,并且她的詩歌里面包含著滿滿的故鄉情。而祖籍為內蒙古的席慕容無數次在詩歌中表達了自己對草原的情感,在這樣的過程中,席慕容詩歌便凸顯出了較為濃厚的草原文化。另外,席慕容的每一首詩歌都是有感情的,充滿了人文情懷。

關鍵詞:席慕容 草原文化 人文情懷

一、席慕容詩歌中的草原文化

有一首草原歌曲這樣唱到:“草原在哪里?草原在我的心里,草原在我的夢里。在席慕容的詩歌里,大家能夠了解草原文化的真實美好,也讓人們對草原多了幾分敬仰之情。席慕容滿載著對草原文化的深情與渴望,她的詩歌讓現在心冷如鐵的人們在很久以前曾經純凈如新月。內蒙古是席慕容的故鄉,她曾經說:“內蒙古是我的故鄉,我缺席了46年。她對內蒙古、對故鄉的感情不言而喻,正是因為這份如此深厚的故鄉情,讓她在描寫草原的過程中多了幾分親切、幾分隨意,讓人們對草原文化多了幾分別樣的理解與感受。席慕容在《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中這樣寫到:“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如今終于見到這遼闊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淚落如雨。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草原的美曾經令無數人傾倒,也讓很多人對草原多了幾分敬畏。席慕容詩歌中的草原文化與其他詩人描述的感情不同,她似乎在構建一個一個的生命現場,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草原文化能夠給她心靈的啟發,讓她的詩歌綻放生命的光彩。

席慕容詩歌中的草原文化還有幾分與眾不同的滄桑,就像一個從未受到保護的嬰兒,看到的人們渴望去撫摸她、保護她。對于草原,席慕容詩歌中總是摻雜著淡淡的憂傷。她希望人們能夠了解草原,用美麗的詩篇向人們敘述各個角度的草原,讓人們走向草原,擁有草原般的胸懷與靈魂。她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草原永遠不會消失,希望草原永存。對故鄉的情愁,她用自己的詩歌這樣敘述著,“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請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二、席慕容詩歌中的人文情懷

席慕容的詩歌題材很廣,內容涉及的方面也很多,她寫愛情、寫人生、寫鄉愁、寫隨想,只要她想寫的,她就都寫。她的詩歌有著濃厚的人文情懷,讓人們感動、流淚。例如,在愛情上,她用短暫絢麗、溫柔纏綿、美麗動人的詩歌向人們詮釋著“愛”,這樣的“愛”給人希望,并讓人們充滿遐想。例如,《無怨的青春》中這樣寫道: “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請你,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也要在心里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長大了以后,你才會知道,在驀然回首的剎那,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在《流星雨》中,她這樣寫道:“年輕的愛,原來只能像一場流星雨”她的詩歌溫柔細膩,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人文情懷。在寫青春的詩歌中,詩人席慕容時而感嘆青春的短暫,時而贊揚青春的勇敢,時而抒發青春的惆悵。在席慕容的詩歌里,人們隨著她的思緒飛揚,在青春與愛中思考人生。席慕容的詩歌不論從內容上還是詩歌的藝術手法上看,都是極具人文情懷的。她的詩歌情調溫馨柔和,風格嬌倩婉約。她的詩就像她喜歡的荷花,既鮮明又柔美,一字一句無不透露著恬淡,意蘊深長,洋溢著清新婉約的柔美情調。總的而言,席慕容的詩字字含情,皆有感而發,處處充滿著人文情懷。席慕容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寫詩,情真意切,溫柔委婉,讓讀者如浴春風。她的詩充滿柔情,但是柔中也有著剛強,讓人們無可抗拒。例如,她在詩歌《白鳥之死》中,她這樣寫到,“你若是那含淚的射手,我就是那一只決心不再躲閃的白鳥”,“羽箭破空而來”,“終于能,死在你的懷中”“愛情如火山爆發,我就是火中的鳳凰,超越生死。她的詩非常空靈,讓人們感受到超凡脫俗以及靈動,在感受清新淡泊的同時還感受到了里面深層的韻味,具有讓人們無法抵抗的一種魅力。席慕容詩歌中的人文情懷還體現在她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上,她的詩讓人們感受到無可抵抗的美,溫柔委婉,而且詩的形象感十分強。例如在她的詩歌《山月》中寫到:“我曾踏月而來,只因你在山中,山風拂發,拂頸,拂的肩膀,而月光衣我以華裳”這樣一幅美麗清新的圖畫立刻映入大家的眼簾,皎潔的月光,柔情似水,明月照透的山林,讓人感覺到溫馨與甜蜜。最能體現席慕容詩歌中的人文情懷的詩篇大概是《影子疊上影子》,詩歌中雖然馬路是冰冷的,但是心中涌動中的愛戀卻是溫暖人心的。“我來了站在這一邊,影子默默地疊上影子”“任西風刮不走,任落雪蓋不住”,這首詩歌讓心靈與心靈進行自然的擁抱,不需要任何語言和行動,只需要靜靜的感受,靜靜的體會,就會看到風雨中屹立不倒的愛的雕塑。

盡管席慕容出生在四川,早年在很多城市漂泊輾轉,但是她對家鄉、對草原的情和對民族的愛卻濃烈的像草原上的馬奶酒,讓人回味無窮。席慕容詩歌《暮歌》中寫道:“我喜歡將暮未暮的原野,在這時候,所有的顏色都已沉靜,而黑暗尚未來臨。在山岡上那叢郁綠里,還有著最后一筆的激情,我也喜歡將暮未暮的人生。在這時候,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而結局尚未來臨。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尋我那顆曾彷徨凄楚的心。“這是一個奔波和浮沉多年的流浪者對草原、對家鄉的無限深情。

席慕容詩歌中的草原文化和人文情懷不轟轟烈烈,但是情真意切,讓人們難以忘懷。當人們青春年少的時候,總喜歡在席慕容的詩歌中隨意的暢想自己的人生,讓人們在詩歌中找尋屬于自己的情懷。席慕容的詩歌讓人們更多的想到的是自己的青春歲月,讓人們依然可以聆聽自己的心跳聲,感受生命的悸動。席慕容詩歌中的草原不僅僅只是實體的土地,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她讓人們在草原文化中感受到心靈的一方凈土,感受到生命的真實。她用自己的文字,給人們的生活涂上了一層暖暖的底色。在她的詩歌里面,內蒙古草原是那樣的神圣。在她的詩歌中,似乎有某種力量召喚流著異鄉的游子,讓人們忍不住淚流滿面。她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情愫,也從原先的唯美轉向了更加滄桑厚重的美。

參考文獻:

[1]劉學云.席慕容詩文中鄉愁情結及其表達[J].文教資料,2007年16期.

第5篇

關鍵詞:安妮;格律;主題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2-0102-01

作為美國第一位著名的女詩人,安妮?布拉茲特里特(Anne Bradstreet,1612―1672)也是第一位在生前就將詩集付梓的女詩人。

安妮?布拉茲特里特出生于英格蘭的諾漢普頓,其父托馬斯?達德利是林肯伯爵的管家,由于從小就受博學多才的父親的指導,加之可以隨意出入林肯伯爵的私人圖書館博覽群書,安妮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學功底。安妮十六歲時嫁給了西蒙?布拉茲特里特,在1630年的“大遷徙”中,布拉茲夫婦和達德利全家一起乘坐“阿拉貝拉”號船抵達美國。安妮經常將自己的所思所感付諸寫作,她對政治、歷史、醫學、神學等都有所著述。據稱她的個人藏書多達八百多部,其中大部分在一次火災中被毀,這件事在“記1666年7月10號家中失火”一詩中有所體現。

1647年,安妮的姐夫約翰?伍德布里奇將其詩在倫敦結集出版,命名為《第十位穆斯在美國剛剛誕生》。后來該詩集經安妮增刪修訂后重新命名為《飽含機智和學養的若干詩》,在她去世后于1678年面世,其中包括著名的“致我親愛的丈夫”和“沉思”等詩。

安妮的大部分詩著重描寫宗教和家庭主題,以女性的細膩敏銳體驗在詩歌中抒發對天國的向往和對俗世的熱愛。她最著名的詩歌有“序言”、“肉與靈”、“記1666年7月10號家中失火”、“致我親愛的丈夫”、“沉思”等。這些詩清新雋永,富含生活的樂趣,因此歷久彌新,至今仍受讀者和評論家的青睞。

一、詩的格律與韻律分析

“致我親愛的丈夫”這首詩為五音步抑揚格, 也就是在一個詩行中有十個音節, 每兩個音節是一個音步, 共有五個音步。每個音步里的兩個音節中, 前一個是弱讀音節, 后一個是重讀音節, 稱為抑揚格, 因而稱作五音步抑揚格。這首詩兩行押韻,形成了aa,bb,cc,dd,ee,ff的押韻格式。下面我們看看整首詩是如何押韻的。

If ever two were one, then surely we. a

If ever man were lov'd by wife, then thee; a

If ever wife was happy in a man, b

Compare with me ye women if you can. b

I prize thy love more than whole Mines of gold, c

Or all the riches that the East doth hold. c

My love is such that Rivers cannot quench, d

Nor ought but love from thee, give recompence. d

Thy love is such I can no way repay, e

The heavens reward thee manifold I pray. e

Then while we live, in love let's so persever, f

That when we live no more, we may live ever. f

這首詩共三節。第一節里重復使用了“if/then”的結構,運用邏輯辯論來展示了作者與丈夫之間真摯的愛情。而在第二節里,作者放棄了在第一節的邏輯辯論,采用比喻的修辭來形容自己對丈夫無比熾烈的愛。“整座金礦”與“東方所有的財富”也難以企及作者對丈夫的愛。在詩歌的最后一節,作者又回到了第一節里辯論的口吻,得出了一個獨特的結論,她和丈夫之間的愛如此之深,即使他們死后,他們的愛情還會一直存在。

二、詩歌的主題與思想

“致我親愛的丈夫”是安妮?布拉茲特里特愛情詩里頗為經典的一首。在這首詩里,安妮熱情謳歌了自己對丈夫的愛。像安妮這樣如此熱情地謳歌愛情,在她生活的時代實屬少見。

在殖民主義時期的新英格蘭,男性作為社會的統治群體,掌控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權利,女性的地位普遍較低。著名的薩勒姆審巫案便是女性處于社會邊緣且受傳統習俗和男權勢力壓制的明證,十七世紀后期的馬薩諸塞清教主義文化甚至把女性看作撒旦在塵世的同謀。

安妮珍視家庭之愛,婚后相夫教子,但這并不意味著安妮甘為男性的附屬,事實上,安妮在生活中十分勇敢,她提倡男女平等,敢于同歧視女性的社會偏見做抗爭。薩勒姆審巫案因其對婦女的不公待遇在美國歷史上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污點,安妮在生前并沒有見證這一歷史,但是她看到婦女在那個時代里處于不利的地位,在社會上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作為一位從小受過良好教育的詩人,安妮將自己的情感訴諸詩歌,在詩中表達了她對種種社會不公和性別歧視的不滿,她的這種反抗意識被一些評論家認為是美國女權主義思想的濫觴。

總之,安妮?布拉茲特里特的詩歌情真意切,富有魅力,這才使得她的詩歌在幾百年的文學史中煥發出無限生機。“致我親愛的丈夫”是安妮?布拉茲特里特一首非常優秀的短詩。它不僅在格律與韻律上非常完美,在內容上也有著深刻的思想。

第6篇

關鍵詞:《昨日之歌》;情感節制;意象

“五四”時,有為了提倡白話作詩而寫詩的,有為了提倡民主自由的“五四”精神而寫詩的,也有為了從詩歌的寫作中表達自己零碎的思想。表一時之感觸而寫詩的。人們用詩表達真理,表現自我,表達內心。在這眾多詩人中,馮至無疑是極少數能用詩獲得內心表達與救贖的詩人之一。魯迅在三十年代稱馮至為二十年代“中國最杰出的抒情詩人”。朱自清也為馮至那幽婉柔和,音韻和諧極富現代意識又兼具古典美的敘事詩打動,稱贊馮至的敘事詩“堪稱獨步”。那么,馮至又為何能贏得魯迅、朱自清等人如此的贊譽呢?主要緣于馮至寫于1923年的詩集《昨日之歌》。馮至發表《昨日之歌》之時還只是一個在校學生,純粹出于對文學的喜愛而從事詩歌創作。正因為創作時這樣一種單純的狀態,加上生而擁有的文學天分,使他的詩集《昨日之歌》的詩界于大白話似的白話詩和嚴格追求格律的古典詩歌之間,表現出界于古今之間又不流于俗的獨特的詩歌氣質,這樣的詩歌氣質形成主要緣于《昨日之歌》創作中的以下幾個藝術特點:

一、自由的詩歌形式與不自覺的情感節制相結合

“五四”前的古詩多由一事一物觸發。情生文,文生情。但在情生文的過程中,嚴整的格律形式束縛了情緒的天然流露,詩人不能充分表達詩情,讀者也不能充分體會其詩之情。馮至的《昨日之歌》則充分體現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實績。大量口語方言入詩,音韻自由,打破古詩形式的束縛,這種自由形式的自覺追求使詩歌文情結合,情緒表達自然流暢。但是,正如新月派詩人所言,“如果只在感情的旋渦里沉浮著,旋轉著。而沒有一個具體的境遇以作知覺皈依的憑借。這樣的詩。結果不是無病,便是言之無物。”這就是說,任由情緒泛濫會影響詩意的凝聚,詩也需要“情緒的節制”。

處于青春期而未脫稚氣的馮至顯然不會去刻意追求詩歌情緒的節制,但在《昨日之歌》里。我們又常常可以感覺到馮至在不自覺地追求情緒的節制。他常常在詩歌中運用客觀敘述者的身份敘事以避免因個人情緒的直露破壞詩歌的含蓄。如:《綠衣人》用旁觀者的口吻敘述一個綠衣郵夫投遞信件的過程。表達對生命的關切和對未來的茫然與絕望。《晚報》通過講述凜冽狂風中賣報童子賣報的遭遇,表達對卓微生命生存境遇的同情,在這同情中又多少帶有自憐的成分。

在一部分抒情詩里邊,情緒的節制還表現在意象的選擇上,馮至在詩中故意選擇一些與情緒相符合的清新、含蓄而又哀怨的意象,在情緒轉化為意象,意象轉化為詩意的過程中,延宕了情緒的表達,使情緒蘊藏深厚,綿延不絕。有人曾說馮至早期的抒情詩具有象征主義的傾向,這實際上就是借用意泉使情緒得以緩沖后的效果。如:《蛇》通過蛇這樣一個冰冷意象對“草叢”的向往。表達內心對愛的渴望和追求,蛇其實就是內心無愛的意象化。《我是一條河》也同樣如此。河是內心對生命熱情,對愛情,對友誼的渴望。河的流向也就暗示著情感的流向。

轉貼于

二、古今意象的混用

在《昨日之歌》中,馮至總有意無意地選擇一些具有古典美學意味的詩歌意象,如:“月”、“淚”、“秋”、“夜”、“落花”、“暮雨”、“黃昏”等。在這眾多帶有中國古典美學情味的詩歌意象中又偶爾會進出一兩個極具現代意識的意象。如“廚娘”、“牧歌”、“天堂的門”、“西方”等,這些極富現代意識的意象給充滿古典情味的詩歌注入現代的詩意美感,于是,古代那些傷春悲秋的故事被不經意間轉化成現代意味的情緒表達,詩中的情緒因古典悲情意象的滲入變得越發的傷感,這種傷感又通過現代意象的轉化,轉化成為現代人普遍具有的苦悶情緒。如:《初夏雜句》第三節:“懨懨地又度了一春,春已盡,自家還不知覺/夜雨瀟瀟/唱著‘所羅門’的牧歌可憐的牧童啊。就是羊兒,都尋也尋不著了!”前三行是古典的意象,如“春”、“夜雨”,語言也是極富古典詩意的,于字里行間逐漸透露出具有古典氣息的傷感,從第四行起,“牧歌”這一極具現代意味的意象的加入,“所羅門”這一西詞的出現極自然地使詩歌由古典的情景轉化到現代情景之中。“牧童”帶有詩人自我的影子,“牧童”的出現以及尋找的落空。詩歌中牧童尋求的悲劇性結局,使詩歌的情感由古典的感傷進入到現代的尋求無所得的悲劇情感之中,無意間用現代人的悲劇意識去解讀了古典的感傷意境,這樣,整首詩就表現出古典的感傷和現代的悲劇意味兩種情緒,使詩歌情緒在古典與現代間很自然的轉換。

三、濃郁的情感色彩與素樸語言的天然交融

第7篇

關鍵詞: 克里絲蒂娜?羅塞蒂 愛情詩 詩意感受

克里絲蒂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1830-1894)是英國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最著名的女詩人之一,先拉斐爾派詩人,著名詩人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ussetti,1828―1882)之妹。她性格內向、矜持,極重感情,曾兩次墜入愛河,但都因虔誠的上的分歧而南轅北轍。她過人的才華,以及女性特有的敏感、多情造就了她的詩風除抒情與神秘之外,還彌漫著絲絲婉約與悲哀,并形成了其詩歌的藝術特色:清麗、凝練、精巧、細膩、動人心弦。對宗教的迷戀又使她的詩清新空靈、超凡脫俗。英國著名意識流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曾這樣盛贊她:“你的直覺是那么準確、那么直接、那么強烈,它所催生的詩像音樂一樣在人們的腦子里回響――像是莫扎特的旋律或是格魯克的曲調。”(郭嘉,2009:235)

羅塞蒂的重要作品有《詩選》(Verses)、《新詩集》(New Poems)和《小妖精的集市和其他的詩》(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s)。她寫過許多宗教詩,但主要詩歌成就卻體現在她的抒情短詩上,尤其是她表達愛情的詩作。本文旨在通過對羅塞蒂兩首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愛情詩的仔細研究和解讀,再現她對愛情的憧憬和向往,她所流露的熾熱的情感,她對愛情孜孜不倦的求索,以及她表述愛情的獨特方式,揭示其非凡的詩歌藝術所彰顯的詩意匠心。

一、我的心像一只歌唱的鳥兒

《生日》(A Birthday)是羅塞蒂久富盛名的一首愛情詩,也是她表達愛情,展現其愛情詩藝術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詩人飽含深情地寫道:“我的心像一只歌唱的鳥兒,/居住在溪流的陡坡的上面;/我的心像一棵蘋果樹,/累累的果實把枝條壓彎;/我的心像一只色彩斑斕的貝殼,/漂流在平靜的海洋;/我的心比這一切都快樂,/因為我的愛來到我的身旁。”

細細品味,這一詩節洋溢著主人公滿心的喜悅。她用一系列的詩歌意象傳達給讀者她那喜不自禁的心情。無論是鳥兒也好,蘋果樹也罷;無論是貝殼,還是別的美好的事物,所帶給她的幸福都比不上來到她身邊的愛人。鳥兒可謂自由飛翔,蘋果樹可謂果實累累,貝殼可謂色彩斑斕,海洋可謂蔚藍壯觀,而溪流仿佛在涓涓流淌……這一組組意象令人陶醉,使人心花怒放,然而這一切在詩人的筆下,依舊比不上愛來到身旁。對比之下,她的愛情、她的愛人才是她人世間所有的期盼、所有的寄托、所有愉悅的源泉。在表現手法上,詩人除了采用豐富的意象以外,還運用了一連串工整的排比句,讀來合轍押韻,如美妙的樂曲動人而又合拍,引發讀者無限的遐想。在這一詩節中,意象符號的運用、濃郁生活氛圍的描述、熾熱情感的涌動在藝術締結的廣闊空間里得到了統一。一系列生動的比喻不但有客觀上的元素,而且溶入了感情的元素;不但有理性的成分,而且有直觀的感受,這就是詩意的想象。正如《文心雕龍?神思》中所說:“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詩中鮮活的比喻,構成了詩歌命脈中的主要成分,這樣的詩藝在《生日》中一覽無余。

所謂“女為悅己者容”。為了愛人的到來,她想象著要為心愛之人將一切都好好裝扮一下,以自己最美的姿容和最怡人的環境迎接戀人的到來,于是,詩人又娓娓說道:“為我造一座絲絨鋪就的高臺,/掛上毛皮和紫色的飾品;/雕刻出鴿子和石榴樹的圖案,/還有長著一百只眼睛的孔雀;/用金色和銀色的葡萄來裝點,/再飾以葉子和銀色的鳶尾花;/我的新生已經來臨,/我的愛來到我的身旁。”

在后一節詩中,我們發現,在愛的滋潤下的女主人公為她的愛人的到來所精心準備的一切實在是琳瑯滿目,令人眼花繚亂,如同看見了那絲絨鋪就的掛上毛皮和紫色裝飾品的高臺,又好像欣賞到雕刻師刻出的鴿子、石榴樹和長著一百只眼睛的張開羽翎的孔雀,至于金色、銀色的葡萄和銀色的鳶尾花那更是引人入勝,美不勝收。各種色彩的“跳躍”使詩歌的感情密度在不斷攀升,詩人通過對色彩的著力渲染促成了明晰的視覺性,也造成了讀者心靈的震撼。

全詩最為獨到和精妙的還在于最后兩句,前面所有的內容都只是一個鋪墊,雖然詩歌的題目叫《生日》,可上述詩行有關生日的字樣只字未提。詩人直到最后兩行才道出原委,詩人之所以欣喜若狂完全是因為愛情來到身旁,“生日”其實是愛情賦予她的新生,誠如詩人所言:“因為我的新生已經來臨。”從而將自己對愛的憧憬、對愛人的期盼、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對愛來到身旁的欣喜刻畫得入木三分。整首詩所描繪的生動畫面對主題――我的愛來到我的身旁――的烘托達到了最,感人肺腑,也唱響了對新生命的禮贊。這種巧妙的構思和格局給讀者帶來的是意外和驚喜,更是一種由衷的欽佩和詩意的美的享受,也佐證了詩人卓越的詩歌藝術及表現形式。

二、不要為我唱哀傷的歌曲

羅塞蒂傾訴愛情的另一名篇是《當我離開人世,我最親愛的》(When I Am Dead,My Dearest),反映了羅塞蒂愛情詩的另一種同樣出色又風格迥異的特點。詩人用帶有一絲淡淡的憂傷的口氣寫道:“當我死了,親愛的,/不要為我唱哀傷的歌曲;/別在我的墳上栽種玫瑰,/也不要栽種成蔭的柏樹;/只要蓋著我的青青的草,/暢飲著雨水和露珠兒;/如果你愿意,你就想起我,/如果你愿意,你就忘了我。”

比較《生日》的歡樂頌基調,《當我離開人世,我最親愛的》因為以死作為詩歌的主旋律,所以顯得陰郁、憂傷與無奈。據說這首詩是羅塞蒂寫給她曾經的戀人詹姆士?柯林遜(James Collinson)的,雖然兩人情深意篤,然而因為信仰的不同,羅塞蒂依依不舍卻又決絕地與他解除了婚約,這首詩便是詩人心境的真實寫照,也是詩人對愛情、對生與死的探求和對愛人的依戀。在這節詩中,詩人表白,在她離開人世時,她的愛人不要悲傷,也不要為她做什么,記得她還是忘記她,悉聽尊便。玫瑰鮮艷,柏樹蔥綠,它們是愛情和永恒的象征,難道都打不動她的芳心?于是,詩人在第二節中交待:“我再也看不見柏樹成蔭,/也感覺不到雨露的滋潤;/我再也聽不見夜鶯的歌唱,/述說心中的哀傷;/我活在昏暗的夢境里,/看不到日出和日落。/也許我會記得你,/也許我會把你忘記。”

原來,即使愛人奉上青草和露水,她也看不見;即使夜鶯通宵啼囀,她也聽不見;日出日落她也會渾然不知。所以,死亡將一切阻斷,自己也許會記得愛人,也許也會把他忘記,因為她將無聲無息地離開人世。

整首詩清新典雅,超凡脫俗,看似平淡卻做足了功夫。首先,詩人用了“Thou”(你)、“Wilt”(愿意)、“Haply”(或許)這幾個古樸的字眼,以表達對愛人的敬重;其次,巧用詞匯構成頭韻,如:Dead―Dearest;Sing―Sad―Song;Green―Grass;Shall―Shadow,從而營造出韻味十足的詩行,讀來不僅合轍押韻,而且像抒情歌曲動人心弦地縈繞在讀者的心田。表示否定的詞Not出現了三次,No、Nor各出現了兩次,使整首詩如同披上了拒絕、否定的外衣,既流露出面對死亡的淡淡憂傷,又表露出欲愛不能的無奈。詩中關鍵詞的重復不斷喚起讀者重視,磨礪了語勢,渲染了氣氛。詩中平行對照修辭法的運用,比如:“如果你愿意,你就想起我,/如果你愿意,你就忘了我”、“也許我會記得你,/也許我會把你忘記”在結構上構成對仗,在文字上形成對照,讀來朗朗上口,叫人難以忘懷。

細細斟酌,到底是“記住”還是“忘記”,詩人在詩中勸說愛人放下這段情感的同時,自己卻難舍曾經的纏綿。最后,詩人告知人們要看破紅塵,生命本身就是生死輪回,解釋了自己因對上帝的忠誠而舍棄情感的豁達和恬淡,但同時又用自然界的草木、花卉、雨露、夜鶯、日出、日落來轉達自己對生的眷戀和對死的淡定。對宗教的奉獻使得這首詩字里行間彌漫著一股幽幽天國的霧氣。盡管“我主”、“蒼天”、“上帝”這類的字眼一個不見,但是,在遐思中,讀者仿佛可以感受到那空靈的仙子飄然升空時,輕輕煽動著羽翼。全詩沒有一絲說教的成分,然而神的靈光好似就在眼前。以理感人,以情動人,這便是羅塞蒂的過人之處。由此可見,羅塞蒂的愛情詩有著非同凡響的表達方式和許多詩人無法企及的藝術特質,從而拓展了其愛情詩的深度和廣度。

三、結語

對宗教狂熱的信仰,對愛情過于完美的追求,以及愛情的挫敗和幻滅使羅塞蒂的愛情詩既脈脈含情又哀婉動人,既平靜如水又激流涌動,“具有雙重張力:虔誠宗教下的愛情企盼,清寒自制里的熱情奔放。這種看似矛盾實質統一的詩意境界,才是她真實的精神與詩歌風貌”(傅守祥,2003:155)。

羅塞蒂通過種種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所寫就的愛情詩堪與她那個時代任何一位詩人的詩作相媲美,也是其詩歌成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用弗吉尼亞?伍爾芙的話來說:“在英國女詩人中,克里斯蒂娜?羅塞蒂名列第一位,她的歌唱得好像知更鳥,有時又像夜鶯。”(郭嘉,2009:238)

參考文獻:

[1]郭嘉.英美詩歌精品欣賞[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2]徐翰林.最美的詩歌[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第8篇

摘 要:王小妮近年來的詩歌創作始終保持著一種輕松、自在的寫作姿態,這是詩人獨具魅力的精神意味通過詩性世界的建構而形成的一種“自在之美”。自然天成的內在品質、本真摯愛的詩意情懷和自由凝視的審美姿態是領略其詩歌“自在”之風韻的最佳路徑。其“自在之美”的世界無疑證明詩歌可以超越一般的審美游戲而成為人類精神存在的一種引領。

作為上世紀80年代朦朧詩人的中堅,王小妮可能是那一代詩人中惟一還在堅持詩歌寫作的女性。而今,她作為詩人的“身份”是無法用哪一個名詞可以簡單概括的。她以內心對世相的敏悟為寫作自由度,從不受外界影響而刻意改變什么;她拒絕做明星似的詩人,從不在喧囂的話語場域閃現身影,她將沉默的聲音和低調的行為轉化成詩歌寫作的韌性和耐力,始終保持著一種輕松、自在的寫作狀態。在個人心情與日常生活互為容納、相互分享的境界中,詩人把對生命本體的領悟分解為“人性美”的因子,通過詩性世界的建構,將其變成提升自己和人類的“精神事實”,凝成獨具魅力的精神意味,進而創造一種包容時代生存和個體生命活力的存在之美。而從王小妮的寫作姿態和人格素養來分析,這更是詩人個體生命與人類生存共振而成的“為我”的“自在之美”,是她將“個我”的、“自在”的美的質素與作為詩人的審美意識、審美機能高度融合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人品與詩品的自然滲透,是情懷與詩意的相互凝結,更是心靈與藝術的自由放飛。

自然天成的內在品質

作為詩人,王小妮是從自身的“生活覆蓋層”①出發,找到了一條心靈與詩歌對接的詩意路徑,進而建構起具有“自然”風韻的詩性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詩人不是在居高臨下的訴求和想象中抒緒和情感,恰恰相反,讀她的詩有如把酒臨風,可以直接聆聽詩人生活的節奏和旋律,洞悉詩人心神的品質與格調。她“一日三餐/理著溫順的菜心”,她“像隨手打開一縷自來水”順其自然地“一呼一吸地活著”。詩人對生活磨難和際遇嘈雜過濾之后,將所有可以舍棄的都毫無保留地舍棄,只“把玩‘現在’,在剎那的現量的生活里尋求極量的豐富和充實,不為著將來或過去而放棄現在的價值的體味和創造”。這種把玩“現在”的真功夫是詩人對生命與生活的熱愛。正是多年出乎本性的生命體悟與情感錘煉,使詩人所追求的生活質感與精神操守伴著她的詩歌款款步入新世紀。如《十枝水蓮》(組詩)般散發出自在之美的光暈:

猜不出它為什么對水發笑。//站在液體里睡覺的水蓮。/跑出夢境窺視人間的水蓮。/興奮把玻璃瓶漲得發紫的水蓮。/是誰的幸運/這十枝花沒被帶去醫學院/內科病房空空蕩蕩//沒理由跟過來的水蓮……不是個平靜的日子/軍隊正從晚報上開拔/直升機為我裹起十枝鮮花……水蓮花粉顫顫/孩子要隨著大人回家。

這首《不平靜的日子》一開篇,詩人的疑惑就是基于對大眾欣賞鮮花習慣的拒絕。詩人賦予植物水蓮以人的意識,為“跑出夢境窺視人間的水蓮”而遺憾、嘆息,“流水出復入,苔華載沉浮”,水蓮花美麗的生命將在裝飾、慰問的禮節中黯然消色,這種實用價值是以生命的代價換來的短暫功利。“沒理由跟過來的水蓮”何嘗不是愛好浮夸、追名逐利之人的欲望寫照:世間人常為某種不切實際的利益和虛幻的功名而改變自己,希望能有意外的收獲和燦爛的驚喜,然而這些外在于心靈本質的物化追求究竟“是誰的幸運”可以真正擁有的呢?面對欲望所引發的“不平靜的日子”,人何以不選擇自然的心態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就像“孩子要隨著大人回家”一樣合乎生活的自然邏輯。由此,詩人追求自然的心態和品格躍然呈現,不言自明。在另一首《水蓮為什么來到人間》中,詩人透過水蓮花的另一“姿態”,從時間的維度思考人類對生存態度的選擇:“花不覺得生命太短/人卻活得太長了/耐心已經磨得又輕又碎又飄。”在生活面前人經常會失去耐心和沉靜。那么,我們“怎么樣沉得住氣/學習植物簡單地活著”呢?“像導師又像書童/像不絕的水又像短促的花”,結尾的表白既是詩人自己對生活態度的一種智性選擇,也是對人們發出的一種理想心態的吁求。水蓮的獨處與默守,水蓮的簡單與寧靜,其實已成為詩人自我鑒照的“鏡像”,一個本真的自由境界在詩人重過程而不重結果的審美態度中生成。

王小妮自然天成的品質追求,還在于其將平淡的生活和高致的品格凝結于創作中,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趣味,這是詩人確認精神價值的生活定位和捕捉詩意感覺的審美能力的升華。如果說,上個世紀90年代,遠離功利生活和詩壇紛爭的詩人,在庸凡的生活中以平淡至極的悟性反思激活了高妙的詩意,那么,在新世紀,她詩歌所擁有的智慧光澤和悠遠詩意則完全是因其不斷升華的審美趣味而贏得的。女詩人以簡致的生活態度和高致的品格追求為創作的精神元點,以走向祖國家園為捕捉詩意的提升策略,畫出一幅極具動感的詩意交通圖。《從北京一直沉默到廣州》《在夜航的飛機上看見海》……還有組詩《在雪天去山西》《滇桂黔記》等,繆斯的世界鮮活地動了起來,猶如一只自由的大鳥“能飄飄浮浮飛向很遠,也能踏踏實實落在誰也插不下腳的峭壁上”②。詩人的創作似乎跳出了自己的生活,但這實在是她生活內質和精神韻味的豐富與提升,詩歌漸漸呈現出一種自由的生命氣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詩人大都從身邊的事物和具體的行為情節中尋覓生活的本質和問題的真諦,而到世紀之交的《我看見大風雪》《荷塘鬼月色》《月光白得很》等作品,可明顯感覺到,詩人已在四時轉換、風物山川、宇宙星空的“自在之美”中努力體會貼近生命本真的微妙感受。其源自主體本性的生活質感和精神純度使詩作的意蘊更是渾然天成,多姿多彩。

自然天成的內在品質還驗證著王小妮把持本性的韌勁與耐力。本性使得詩人擁有摯愛的情懷,韌勁與耐力又支撐起她熠熠動人的詩歌情感空間。在王小妮本真摯愛的詩情面前,我們將再次體驗到感動和澄明。

本真摯愛的詩意情懷

可以說,吸引王小妮寫作的并不是別人說“好”與“不好”,相反,她是憑借寫詩從中找到自己活著的理由,詩在她這兒更多地意味著生活的味道和質量。或者是,王小妮的詩歌其實就是對自己全部經歷的誠摯感謝,是她拋開詩藝的炫耀所進行的原本而真實的心靈敞開。

在以日常生活情景入詩的《我媽在電話里說話》,詩人以白描的筆法將相隔千里的母女對話寫進詩歌中,“我媽說了,又下雪了……過一會她又說雪停了/沒事兒了”。濃烈的親情被詩人用輕描淡寫的詩句做以冷處理,每一句詩都看似波瀾不驚,卻猶如遙遠路途中那漸行漸近的聲響,愈來愈驚起人心靈的痛感,這漸漸包圍過來的徹骨的痛,終于在詩歌的最后凝結,“我放下電話/眼前全是白的/我的雪一下子全部落了地”。在不是詢問的平靜敘述中,母親既掩飾了自己的孤單和對兒女的思念,又報了平安——“沒事兒了”。但母親哪里知道,電話這端的“我”雖然只是傾聽,但她的每一句話都刻在了“我”的心上,噙不住的淚水簌簌落下,就像故鄉彌漫著的大雪。這更是“我”思念母親之時內心的巨大隱痛,因為一個不愿意說出的不祥預兆——“從此以后也許真的沒事兒了”——凝凍了“我”的心。至此,詩人本真的情、誠摯的愛,不需多余的議論,因為詩作本身就在驗證著詩人自己多年前的論斷,“在最平實的語言里含著多少東西,是一個詩人的本事。生硬死澀的,總不是純凈的藝術。外在的東西像過期唇膏,能打扮一個人幾小時,卻不可能使一個人內心豁亮”③。

伴隨王小妮世紀初詩歌內質的豐富與擴大,將真誠、博愛的心懷轉向對底層世界的關注,更是詩人精神流量中撞擊人心的一環。經她觀察的《背煤的人》是個“漆黑的駝子”,“他的眼睛受不了大明大暗/成了一對木珠”,在目睹命運回饋給背煤人欲哭無淚的生存麻木中,詩人內心被震撼了。王小妮對個體生命的觀察大都是將其放在具體生活的布景中,以自己博愛寬廣的胸懷、真切質樸的情感、敏銳精致的思考行走在字里行間。在2005年創作的《鄉村十首》中,詩人以一種松弛、和緩的心態,把從不同視角介入的觀看行為凝定于鄉村生活的細部場景:矮小的耕田人和他的伙伴“好像犁的前后兩個親兄弟”;摔倒了的老太婆“在樹影的迷亂里鵝一樣大笑”;還有那個在晚上“護著那油燈飄搖出門的人”……詩人的目光在鄉村世界里徜徉,用怦然心動的感覺捕捉著個體生命雀躍的存在,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矯情的抒發,大地的養育之恩、人畜的親昵情分、鄉村人行為的爽朗豁達與性格的執拗倔強,似乎都在詩人氣定神閑的目光中悠然自得地呈現出來,自然的愛的情懷在鄉村神奇、美麗、質樸、堅韌的光影中獲得增容。

作為一名女詩人,在新世紀的詩壇上,王小妮既不經意而又十分有耐性地堅持著女性生存的本真。詩人拒絕加入軀體寫作潮流,棄絕跟隨和套用西方女性話語,恰恰是這些“因子”擴大著王小妮的“光暈”,因為“王小妮性別意識的‘濃淡相宜’,構成她某種悖論式的巧妙平衡”④。在她的寫作實踐中,女性書寫、母性書寫也構成其詩意的豐富景觀。但詩人不從女性主義的立場出發來看待生活、選擇生活,而是從生活本身出發,在性別對立視野之外,展現女性豐富的人性品質。《南下的交通工具》便是詩人從自我的生存境遇出發,自內心體驗源源而來的女性敘說,“北方大雪的晚上/把我的心一分為二”,因為“我的兒子在火車上”,“我的丈夫等待別人讓他起飛”,只留下“我空空地站在夜里”,離別的意緒猶如“雪落大地”壓在心里愈來愈厚重。在日常描寫中融入了女性特有的生命韌度和情感溫度,透過詩句我們可直達詩人內心的真切情境。

自由凝視的審美姿態

在詩人世紀之交的詩作中,我們總會讀到“我看見……”一類句型的詩句:“我看見日月/把安詳的光撲撒在地面”(《懸空而掛》);“我看見南面的海/呼叫著”(《臺風》);“我不愿意看見/迎面走過來的人都白發蒼蒼”(《我看見大風雪》)。我們說,作為個體的生命存在,每個人都是自己時代與人生的承擔者,而寫作正是承擔的一種見證,這種見證也體現了寫作者理解世界的方式。王小妮正是通過“看”把寫詩作為自身存在的基本證明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但詩人的觀看絕不是從日常生活實用目的出發的那種最為初級的認識活動,它是詩人站在詩學高度對主體自身獲得藝術自主性過程的深刻領悟。因為從詩學的角度來理解,現實中任何人的觀看都是在一定的場域內進行,觀者的觀看一方面要受到觀看環境與客觀條件的限制,還有觀者自身條件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受到藝術與商業、政治及文化的關系等許多非藝術因素的干擾和誘惑。這種現實性的場域使得觀者在藝術場域中的自主性受到極大挑戰。這種挑戰決定了詩人在把“觀看”作為一種積極探索世界的工具時,在藝術場域中更要積極進入一種相對的自主化過程。詩人盡可能祛除遮蔽在主體自身和來自客體條件的雙重局限,以充分自由的狀態去“看見”世界,用審美的眼光去認識、判斷并穿透各種視像的表征,用心靈的智慧揭去蒙于其上的面紗,以此達到“對不可見之見”這一觀看的詩學所欲追求的最高目標,使主體在情感、精神和尊嚴等方面獲得更充分的自由。以《華山積雪如淡淡的胭脂》為證:

是什么質地的綢緞迎面陡立/是什么人/敢把感覺放到那么高。/我發現華山原來是一座女山/我以為我看見她/其實只見到淡淡的化妝品……有人總想給壞心情涂一點脂粉/讓它也好看起來。//想在雪天接近華山多么難/悲傷也自然露出了它的高傲……她讓我們看見了悲傷的了不起/讓我們空下來慢慢懷念。

詩人作為審美主體所獨具的直覺和敏悟,使華山具有了人格化的魅力,并以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喚并引導著詩人主體的審美體驗,自覺的審美態度應運而生,使詩人在對客體華山的“觀看”中運用“距離矛盾”的審美原則進入了藝術自主性的場域。一方面,詩人除去了世間飲食男女了無生趣的觀賞目的,使積雪中的華山美景得以超出常人的需求和目的范圍,以獨到的審美眼光在觀賞層面與客體華山相分離;另一方面,在對華山審美凝神的冥思觀照中,詩人又與其相融進入一客觀、超然、自由的審美境界:人世間女性的悲傷似乎總是纏綿悱惻,將悲傷隱藏起來,是大多女性面對悲傷而采取的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救助,而積雪交融的華山的姿態猶如一位女神,其高傲而富有生命感的氣質靜靜氤氳著詩人的心魄:我們不能阻止悲傷的降臨和掩飾,但我們可以學會將悲傷的感覺“格式化”,像那座“叫華的山”一樣將悲情置于心靈的最高處欣賞、化解。藝術自主性的充盈使詩人始終保持著自由凝視的審美姿態,最終從對一己之悲傷的關注升華至對人類共有的精神悲情的關懷。如果說,性別視角在某種程度上局限了詩人的“自由凝視”,但恰恰立足性別的視角,詩人又挖掘出生命中總是被常人誤讀、埋沒的精神因子,在最終意義上又超越了性別,這仍是其身心擺脫現世語境的同化而創獲的一種自由,是詩人幫助他人在精神的困惑中走向自救和超越的一種引領。

眾所周知,二十多年前,年輕的王小妮與“大名鼎鼎”的朦朧詩人們一起容身于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的潮流,以他們特有的激情和表達方式為新詩寫作開啟了富有成效的創造空間。而今,朦朧詩的風華歲月已染塵埃,在頗具革命熱情和運動性質的朦朧詩后先鋒詩歌的發展歷程中,王小妮對詩歌一如既往充滿默默的溫情,其寫作進入一個非常自由和快樂的境界。在詩人用自然、本真和自由建構的“自在之美”的世界中,一切都是通過詩人個體的感受、記憶和瑣碎的日常經驗完成的,正如王光明所言,“詩從社會歷史的‘宏大敘事’回到個人心情和與心情聯系最緊的日常經驗,不只是經驗和詩歌題材的解放,也是人格獨立、思想自由、精神放松的表現。這不僅對王小妮本人,而且對中國詩歌都有不可小覷的意義”⑤。“重新做一個詩人”的選擇,使王小妮新世紀的詩歌具有了自省和救贖的雙重精神意味,其忽視詩人的身份而看重詩歌本身,決定了她只能在詩壇“邊緣”把持著這種精神,但與那些在“中央”快樂舞蹈的詩家們相比,詩人“邊緣”的無聲行動所產生的力量卻是質地純粹的,永遠值得期待的。

①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頁。

② 王小妮:《半個我正在疼痛》,北京華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2頁。

③ 王小妮:《我的紙里包著我的火》,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頁。

第9篇

“詩歌是輕便的小武器”

本屆書博會的“主賓國文學之夜”是在北京798藝術區內舉行,劉震云、舒婷與韓國作家黃哲Q、黃東奎相聚一堂,互相用本國語言朗讀對方的作品。

舒婷朗誦了韓國著名詩人黃東奎的作品,不過要她朗讀自己的作品,她便趕緊推給了臺下的讀者,為了怕讀了自己作品的黃東奎老師覺得不夠尊重,舒婷趕緊解釋道:“要讀自己的詩,實在很難過,現在不大喜歡我年輕時候的東西。”

談到當年寫詩,舒婷打趣道:“因為我識字不多,沒什么文化,不像劉震云老師可以洋洋灑灑地一寫就是幾百萬字。剛剛讀了我的詩,大家都知道,我用字用詞很通俗,小學四年級就認得了,就可以讀懂。”開罷玩笑,舒婷也不忘嚴肅地給出答案:“對我來說,詩歌是輕便的小武器,用著順手。同時也是我的夢想。”

黃東奎在韓國是非常受喜愛的詩人,而談到為什么寫詩,年過七旬的詩人打趣說:“我年輕時候的夢想是想當作曲家,可是發現自己五音不全,雖然不是完全跑調,但也小小的有些不全,所以只好放棄作曲,選了跟音樂相通的詩歌。”

“詩的熱潮不再是浮在表面上”

在與讀者交流的環節,有一位讀者的提問非常有趣,“在上世紀80年代,如果兩個人喝高了打成一團,回頭起身,可能會說一句,‘兄弟身手不錯,想必詩寫得也好吧?’不過現在,詩歌好像不再像當初那么流行了。我去應聘,老板問我有什么愛好,我都不好意思說喜歡詩歌。”

面對這一問題,幾十年拒絕接受采訪的舒婷卻立場鮮明地當即反問:“說上世紀80年代詩歌繁榮,您看到了嗎?”

隨后舒婷反駁了讀者的觀點,“現在的詩歌也很發達。詩歌的刊物有幾千種,在民間,有大量的詩歌節,每天都有一個詩歌節在舉辦。只是詩的熱潮不再是浮在表面上,上世紀80年代詩歌熱的時候,可能一個詩人寫了一首好詩就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可能還會收獲愛情,太酸。現在求職,就像你說的,可不能跟老板說喜歡詩。所以詩歌正常化了,沉淀了下來,詩歌以外的東西越來越少,這才越來越接近詩歌本身。”

“詩歌在韓國也處于期”

說到詩的流行,黃東奎談到詩歌在韓國的情況:“我很慶幸,詩歌在韓國從來沒有低潮過,只要有一本詩集出來,就能賣個一萬以上,要知道韓國只有4000多萬的人口。在韓國有150多種詩的書刊發行,所以詩在韓國沒有低潮,這可能在全世界也是很獨特的,《三國志》上提到我們的民族說喜歡歌舞,在韓國走上一條路就能看到兩三個練歌房,我想歌舞正是詩歌的基礎。不過這樣的流行,可能使詩低俗化了,或許這也是我們的不幸。”

第10篇

關鍵詞: 克羅斯蒂娜?羅塞蒂 愛情 詩歌

克羅斯蒂娜?羅塞蒂(1830-1894)是維多利亞時期的一位杰出的拉斐爾前派女詩人和虔誠的盎格魯天主教信徒。她的詩歌主題涉及愛情、自然、幻想、死亡等,她還創作了一些兒童詩歌、祈禱詞和散文。[1]她的詩歌輕靈、飄逸而又憂愁、傷感、洗練、雋永,富含對人生真諦的深刻領悟。

一、對于塵世之愛的悲觀想象和天堂之愛的虔誠向往

詩人被人們稱為先知,他們用敏感的心靈去洞悉世間種種,揭示生命的真諦,克羅斯蒂娜尤其如此。年幼的她對女情命運有獨到和犀利的見解,然而超乎我們想象的是十三歲的羅塞蒂就對愛情持一種悲觀的態度。這種情感在她1843年創作的詩歌“愛情與希望”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在這首詩中,說話人談到了愛情和實現它的可能性的問題。詩的第一行以一種令人沮喪的口吻明確地告訴讀者“愛情永遠存在于天堂”,而世人只能無助地空期盼,卻得不到它,正像詩歌中提到的那樣,“那是希望無法踏足的地方”。在這里愛情與希望被截然分開,似乎人世間愛情的實現只是癡人說夢,頗有杜甫《贈花卿》中“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意境。接著在第二節說話人又點出:

愛于心靈最深處根植,

它不會終止,

即使當生命的血液噴涌,

我們感受到它的多情,

從那才下唇邊,

又上心間的名字。

在外部世界,愛情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實現,可是任何艱難險阻也不能熄滅在心中熊熊燃燒的摯愛與激情。本詩節逼真地描繪出了一個失戀者的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對愛侶避而不談,然而在內心深處卻怎么也揮之不去關于愛人的記憶。進而在詩的最后一節,說話人強烈地肯定了愛的永恒,并向世人宣布她將和愛人:

飛升蒼穹,

希望雖然應該放棄,

甜蜜的愛情將得到永生,

因為天堂那完美的愛與福佑,

將是我們的宿命。[2](第83頁)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世間的愛情無望了,但是詩人寄希望于天堂的愛情。

二、對愛情性質的認識――多變與短暫

如果“愛情與希望”強調的是人世間愛情的渺茫,把實現愛情的希望寄托于天堂里的幸福,羅塞蒂的其他詩歌則表現了愛情的無常、易逝。理所當然,悲傷和無助代替了歡快和樂觀的語調。在“短愛”中,愛情被擬人化了,成為了一個戀愛中的少女,溫柔、可愛,天真、純潔。然而,盡管她可以在晴朗的夏日里如花般綻放,但是她只能在自己的閨房中蹉跎青春,就像花朵縱然美得無以倫比,可是“隱藏在人跡罕至的泉邊”也是惘然;雖然她的溫柔如春風般溫潤,但是沒有愛人的關愛她只能“在低矮的樹叢中嘆息”;雖然天后能統治一切,但是她只能是默默無聲的。更糟的是,即使是在閨房中的“花朵”、隱藏的“泉水”、嘆息的“微風”和無聲的“天后”也無法逃脫香消玉殞的惡運:

而曉風的溫柔吹拂,

也常常伴有瘟疫襲來,

流水也會被沾污,

在奔騰入海之時,

花兒必定會快速凋零,

愛也只能存活一天而已。(第84頁)

在這首詩中愛的擬人化、花兒等意象,和現實的愛情交織在一起,并在不知不覺中互相轉換,以自然事物的易逝來比喻愛情的短暫。在看似簡單的詩句中,不僅向讀者展示了愛情的這一性質,而且也體現了當時女性的生存狀況:女性過著非常被動的生活,她們不可以踏出房門,唯一能做的是一邊消極地等待愛情的到來,一邊忍受著生命在嘆息中枯萎的無奈。然而愛情的到來卻可能帶來更大的災難,在短暫的甜蜜之后是永恒的消逝。

正如批評家杰羅姆?麥克甘說的那樣,克羅斯蒂娜?羅塞蒂“是十九世紀英格蘭最難以琢磨的女性”[3],在她的詩歌中充滿了對女性情感的真切描述,并且也體現出其個人思想的矛盾和辯證性。一方面她在詩中強調人世間的愛情是無望的,短暫的,另一方面又對在天堂中實現永恒的愛充滿了信心。在詩人看來,盡管愛情是易變而短暫的,但是它仍然值得歌頌的。例如在“博愛”中,說話人勇于直面和接受愛情的短暫,以及其它美好的事物的易逝,并且贊頌那曇花一現的美麗。然而,即使是在美必然消亡的“凄涼的世界”中,說話人卻始終堅定對愛的信念:

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死亡,除了愛,

因為信仰和希望將在上帝的博愛中融合。(第84頁)

這里羅塞蒂轉而向求助為詩中的說話人尋求慰藉。

三、“愛情”――對愛情的想象性理解的形成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五行,卻已集中地體現了她對愛情意義和內涵的非凡的詮釋。

愛是所有的幸福,愛是所有美的化身,

愛是頭上的皇冠花白;

愛是唯一永恒不變的責任;

愛在無數故事中記載,

并激發出無盡的榮耀。(第97頁)

詩歌的第一行將愛情描繪成能夠帶來所有美和幸福的神奇事物。第二行愛情被比喻成花白的皇冠,這一比喻使人聯想起耶穌臨死前所戴的荊棘之冠。這兩行詩暗示著人間墮落的愛情可以通過上帝的愛來得到救贖,因為上帝是為了拯救人類才創造了耶穌。第三行愛情被理解為“永恒不變的責任”、第四行表明愛情作為“無數的故事”中永恒的主題,不僅反復出現在詩歌和爛漫傳奇等這些易變的、墮落的、塵世的文學作品中,而且暗示了上帝自身的“無數的故事”,在上帝永恒的愛中包含并取代了這種文學作品。在這首簡短抒情詩中,蘊含了詩人對愛情的全部感悟,并集合了她在以后詩歌創作中,對愛情探索的全部主題。

總之,這些詩歌不僅體現了詩人的早期愛情觀,而且還傾注了她對于女性情感的描繪和對女性如何面對愛情挫折與背叛的思考,盡管在那時她還不能對這一問題給出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但是這為她今后探索女性問題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Everett,Glenn.The Life of Christina Rossetti.University of Tennessee at Martin,1988. .

第11篇

語言的美在詩歌中體現得最為鮮明。孩子們在贊賞詩歌或歌曲的時候,猶如聽到了語言的音樂。在優秀的詩篇中,充滿詩意的語言揭示出民族語言最為細膩的感調。正因為如此,孩子們喜歡背詩。當孩子重復銘刻于心的語言時,能得到真正的享受。(《育人三部曲》,第230頁)

朱永新解讀:

詩歌是最美的語言。兒童是天生的詩人。

在兒童走進音樂的世界時,他們同時應該走進詩歌的世界。詩歌與音樂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王國。蘇霍姆林斯基曾經介紹他是如此用詩歌進行教育的:“我極力使孩子們感覺和體驗詩的語言的音樂性。在大自然的懷抱里,當孩子們陶醉在周圍美景之中的時侯,我就給他們念詩。他們感覺到,在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的詞句中會產生語言的音樂聲響,它不僅賦予語言新的感調,而且還展示周圍新的美景。在世界一流詩文優秀范例的影響下,孩子們創造音樂性語言的意愿被激發起來了。孩子們欣賞著春天的美景,試圖把話說得帶有韻味。孩子們的心充滿了詩的靈感:男女學生都賦起詩來。”

親愛的父母們,詩歌的簡約、詩歌的韻律,是天然地符合兒童的情趣的。當兒童心中涌動著詩的靈感時,那些生意盎然、朝氣蓬勃的語言就會自然流淌。我們應該向蘇霍姆林斯基學習,把那些最美妙的詩歌,盡早帶給最美好的兒童。

之二:每個孩子都是詩人

童年時代每個孩子都是詩人。當然,期望孩子憑某種神奇的靈機一動就產生詩的靈感,那是太天真了。我并不為天賦所動,也不認為每個孩子天生就是詩人。在人的心靈中激發出詩情的是人對美好事物的情感。如果不培養這種情感,學生就會對大自然和語言的美無動于衷,他會覺得往水里投擲石子和向一只正在啼囀的夜鶯投擲石子是毫無區別的。使孩子能感受詩的靈感的歡樂,在他的心靈中開拓詩歌創作的生氣勃勃的源泉,這是與教他讀書、解題同等重要的事。(《育人三部曲》,第232頁)

朱永新解讀:

每個孩子本質上都是詩人,但并不意味著每個孩子都能夠成為詩人。

詩人是需要詩歌的滋潤的。如果沒有大量閱讀和欣賞詩歌的經歷,如果沒有學會語言的淬煉,如果沒有豐富的情感體驗,是不可能真正地寫出詩歌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們寫詩,我看不出這有什么異乎尋常之處;這是正常的精神激奮、普通的創作火花,是充實的童年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他也反復提醒,不要把兒童的詩歌創作看成是天才的征兆。所以,他在學校專門成立了一個小小的詩歌作品圖書部,把那些最優秀的詩歌作品提供給那些熱愛詩歌的孩子。

親愛的父母們,就像沒有音樂不可能培養對音樂的熱愛、沒有繪畫實踐不可能培養出畫家一樣,沒有詩歌就永遠不可能培養出詩人。

之三:體驗本民族語言的美

語言是人民的精神財富。“我知道多少種語言,我就做了多少次人。”這是一句民間的諺語。然而一個人若是不掌握本族語,感覺不出它的美,那么體現在其他民族語言寶庫中的財富對他來說就是不可企及的。一個人對本族語言的細致之處體驗愈深,他對本族語言文字在語氣上的變幻感受就愈細致,他就更具備掌握其他民族語言的才智,他的心就能更主動地去體驗文字的美。(《育人三部曲》,第216頁)

朱永新解讀:

讀蘇霍姆林斯基這段文字的時候,想起了干國祥老師在新教育網絡師范學院2013年新年致詞的題目《漢語是我的祖國,漢字是我的故土》。是的,一個沒有掌握本民族語言的人,其實就是一個在精神上沒有祖國的人。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人的語言修養是他精神修養的一面鏡子。“本族語言的美好和偉大,力量和表現力是影響孩子,并使他的感情、精神、思想和體驗變得高尚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且,一個人越是能夠體味本民族語言的細微之處,越是能夠把握本民族語言的美和純潔,就越是能夠掌握其他民族的語言。

所以,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本民族語言的教育始終被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他“極力使這一生意盎然的源泉――本族語言的財富,從孩子們學校生活一開始就展示在他們面前”。

對于我們的孩子而言,漢語、漢字是我們的生存之根,是整個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基礎。漢語,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之四:讓每個孩子揚起希望的風帆

任何一個少年都不應感到自己在智力發展上是不幸的,是命中注定要落后于人的。少年的許多悲劇的根源就在于此,一個人感到自己是不合格的,他就不可能成為幸福的人,而不幸福就會釀成孤僻、戒備、對人不信任,以后發展到最可怕的境地就是不相信人,殘酷。(《育人三部曲》,第475―476頁)

朱永新解讀: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教育成功的標志,不僅是讓學生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走的是好的分數,更重要的是帶著對于理想的追求和知識的熱愛。他堅定地認為,“不培養學生去熱愛知識、教育、科學、書本的學校,就不是真正的學校。”他的教育底線就是:決不允許一個人走出學校時不僅沒學完學業,而且對知識態度冷淡。所以,他感慨地說:“一想到在許多學校中課桌后面坐著一些神情憂郁的、存有戒心的或對一切都不感興趣的學生時,我就不能不感到心痛。”

親愛的父母們,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啟示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夠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只要他們揚起希望的風帆,就能夠駛向遙遠的彼岸。

之五:孩子將成為怎樣的人

我曾試圖設想我的每一個學生長大成人后將是怎樣一個人。使我惴惴不安的是:孩子,你將成為怎樣的公民,成為怎樣的人?你將給社會帶來什么?什么是你的歡樂?你將贊賞什么,憎恨什么,你將以什么為自己的幸福,將在世上留下怎樣的痕跡?(《育人三部曲》,第239頁)

朱永新解讀:

作為一個父親、一個母親,作為一個教師、一個教育者,你是否也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嚴肅地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你要把你的孩子培養成為怎樣的公民,怎樣的人?你要把他帶向何方?他將能夠為這個社會帶來什么?有沒有這樣問過,認真不認真這樣問過,孩子的明天也許是不一樣的。

第12篇

學習重點: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含義,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學習難點:揣摩、品味重點語句,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

學習方法:反復朗讀,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

學習流程:

一、自主學習

1.說一說自己眼中的“秋”――你是獨特的!

(提示:可以采用“在我的眼中,秋是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也可以運用詞語或者短句,最好能用修辭表述。)

2.搜集作者的相關材料,準備交流――你是充實的!

3.根據拼音寫出詞語或者按字注音――你的字是最美的!

qī_____息 烏jiù_____ 夢mèi_______ 清liè_________

丁丁__________ 青鳊________魚 枯涸______寥_______闊

4.釋義(至少選用三個詞編寫一段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你是善于思考的!

丁丁 肥碩 棲息 寥闊 枯涸 清冽 夢寐

二、初讀感知

讀“秋”――你的感情很豐富!

指導:①聽讀詩歌。②朗讀:要注意朗讀的節奏、重音,要有感情等。

(提示:朗讀的時候,其他學生想象優美的畫面,在頭腦中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并創造新的形象。)

三、自主探究

品“秋”――你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和獨到的見解!

指導:“品”就是從詩中找出自己喜愛的詩句,讀一讀,賞一賞。

自主探究:①品評、欣賞自己喜愛的詩句,然后美讀。②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③給自己最喜愛的一節詩命名。④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合作、交流、展示

贊“秋”――你的展示是最棒的!

指導:我們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贊美“秋”呢?例如:畫畫,展示秋的圖片,用文字描述(散文或者優美的片斷),背誦自己喜愛的有關贊美秋的古詩詞,甚至還可以用歌聲來唱秋。

①學生準備(可以小組合作完成,也可以獨自完成)。②交流展示,欣賞評價。

五、課堂檢測

(略)

六、自我評價

本節課我學會了

本節課我懂得了

還有哪些疑問?

七、寫作演藝廳

從“春的暢想”、“夏雨”、“秋風” 、“冬雪”(也可以是一季中的任何一景)中選取你感興趣的題目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1.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特征。2.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注出運用的修辭、寫作方法、好詞好句等。

八、預習

1.熟讀15課詩歌。2.搜集相關資料,完成15課的學案。

九、課堂檢測

一、我努力、我積累、我快樂(必答題)――你能得三顆星!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 ) 棲息( ) 寥闊( )

枯涸( ) 清洌( ) 夢寐( )

2.全詩描繪了三幅圖,請分別加以概括

第一幅圖: 第二幅圖: 第三幅圖:

3.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語

(1)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肥碩:___________

(2)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夢寐:___________

二、延伸拓展,開闊視野

1.下列關于課文的理解正確嗎?如果不正確請改正――你很善于辨別!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對比,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詩人筆下秋天的沉積、荒涼的特點。

2.讀艾青的詩《盼望》,回答問題(選答題)――你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

對這首詩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人抓住輪船起錨出發和到港拋錨的兩個瞬間場景,將現實生活中看得見的圖景融入了對盼望的哲理思索,構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兩位海員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們不同的追求,暗示人們對待生活的不同態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源市| 安化县| 三亚市| 昂仁县| 博爱县| 徐水县| 龙江县| 会昌县| 会东县| 成都市| 合作市| 龙陵县| 海盐县| 招远市| 济阳县| 新安县| 武城县| 阳信县| 绍兴县| 吉水县| 集安市| 黔西| 西吉县| 海晏县| 蒙自县| 丹棱县| 花垣县| 古田县| 陈巴尔虎旗| 车致| 崇礼县| 通渭县| 临桂县| 大余县| 甘德县| 分宜县| 山丹县| 大悟县| 方山县| 石泉县| 延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