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古代文學的發展

古代文學的發展

時間:2023-08-23 16:58: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文學的發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古代文學的發展

第1篇

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我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質量在不斷下降,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認知和解讀能力越來越弱。本文從古代文學對現實生活的意義入手,分析古代文學課堂教學的難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關鍵詞:

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方法研究

1古代文學對現代生活的意義

1.1有利于找到民族的思想根源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古代文學典籍浩如煙海,蘊藏著極大的智慧和思想?,F代經濟事業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傳統世界的認識,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并不會因為經濟的發展而改變。人們長期處于繁華的世界中,忘記了民族的思想根源,容易犯先人曾經犯過的錯誤。古代文學的研究可以找到民族發展根源,找到自己的根,增強社會的凝聚力。

1.2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古代文學中體現了我國先人們的思考,并且在思想境界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從古至今,我國不缺乏各個行業的精英,不缺乏創新發明的先行者。這些智慧來源于先人們較高的思想境界。文學典籍中詳盡地記錄了一代又一代圣賢的思想。對這些內容的解讀可以為現代社會提供新的思想視角,辯證地看世界。古人留下的文學典籍是他們思想的精華,是探究挖掘的主要依據。只有成為思想上的巨人,才可以引領時代,走在世界的前列[1]。

1.3有利于探求民族發展的未來“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現代人需要從古代文學中獲得養分,吸收先人的寶貴經驗,結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跨步進入大發展時代。古代文學雖然沒有對當前形勢和問題做出處理,但是,從古代文學中我們可以看到自身發展的足跡,看到民族的優劣,看到民族可以不斷向前的不竭動力。古代文學中的追求真理、追求自我的思想將鼓勵人們尋找復興之路,鼓勵人們實現中國夢。

2古代文學課堂教學難點

2.1社會環境過于功利現代社會環境對于古代文學知識的探索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首先,在物質世界中,古代文學轉變為現實經濟的速度比較慢,并且獲得的收益比較小。低收益減小了人們對古代文學的追求,轉而投入到對經濟活動的追求;然后,古代文學內容相對枯燥,難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單位或者周圍人的欣賞,使得其學習者不斷減少;最后,古代文學中涉及到很多傳統腐朽的思想,人們難以將優秀的思想和腐朽的思想完全區分開,容易在古代文學中找不到自我,導致影響個人對現代世界是非觀的判斷。現代人出于功利心淡化了古代文學的美,將白話文和簡筆字視為民族根源,大大減弱了古代文學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2]。

2.2高校教學內容和方式的轉變高校教學內容經歷了幾次較大的改革,使得古代文學的研究地位不斷下降,新型理工類科目活躍起來。從近代看,我國的古代文學課堂教學發展到了頂峰,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可以撰寫文章,具有良好的文學素質;改革開放后,我國的高校將理工類教學科目的重要性再一次提高,淡化古代文學的傳承,一直發展到今天。古代文學的教學方式遵循傳統理念,采用傳統方法,并沒有進行更新發展。長期發展而來的差距使得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活動質量不斷下降,甚至部分院校古代文學教學體系不再完整,學生無法獲得完整性的知識體系,無法獲得繼續研究的能力。高校將古代文學從必修基礎課程中刪除,成為學生的選修課程,并且刪減大量的課時,給古代文學課堂教學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2.3教學評估制度過于寬松從目前教學評估制度看,古代文學中幾個主要學科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評估制度,教學指標評分不明確,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和培養方法沒有量化處理。寬松的評估制度讓講師淡化了自身的教學職責,降低了教學水平,給學生的成長帶來較大的傷害?,F代高校對古代文學的教學評估制度仍然沒有改善,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的態度也不端正,部分學生無法學習到古代文學的精髓。教師和學生雙方對古代文學探究深度的降低,導致整個教學水平急劇下降?,F代大學生古代文學素養十分低,對古代文學了解十分有限,需要引起學校的重視和教師的反思。

3提高古代文學課堂教學質的措施

3.1提高古代文學的地位我國古代文學由必修課程轉變為選修課程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學生古代文學素質倒退十分嚴重。學生對“仁、義、禮、智、信”等文學內容缺乏必要認識,沒有欣賞古代文學的能力,無法從古代文學中獲得心靈體驗。高校需要將古代文學中的經典內容和經典課程轉變為必修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受到古代文學的熏陶,都對民族的文化有所體會,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比如:學生可以從漢語言文學角度學起,讓學生懂得語言的組成和具體運用,習慣古代人們對語言的運用方式,探究其中的儒雅姿態以及對他人的尊重和對自然的敬畏。將古代文學的部分轉變為必修就可引起更多學生對古代文學的重視,從中體會先人智慧,進而產生興趣,進行獨立研究。

3.2完善教學評估制度教學評估制度包括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估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對于教師而言,高校應該對教師的多項課堂教學表現讓學生匿名打分,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對教師工作的不足提出批評建設,讓教師意識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自身的缺點并及時改正;對于學生而言,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問題作答表現以及對古典文學的認知表現進行綜合評判,并將每個指標進行量化,確保評判的正確無誤和相對公平、公正。這些方法都是高校建設的外力作用,還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積極配合,需要教師和學生認識到古代文學對其發展和生活產生的意義。

3.3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大學教師是古代文學方面的研究專家,對古代文學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很多講師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課題。講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自己的位置并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行有效的判斷,使得自己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理解的范圍之內,否則就會失去授課的目的。從現代教學的情況看,高校管理層還需要對教師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監督,確保教師的教學內容淺顯易懂。學生也可以對講師的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反饋,將自己不明白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請教,讓教師得到心靈的滿足感??傊?,教師應重視教學工作環節,加強對教學活動的投入,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能力之間的距離,確保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劉芳.教學質量評價的數學方法[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第2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許多教育學家越來越重視對古代文學的研究。因此,要充分地發揚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充分了解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在傳播的過程中吸取其精髓,從而在社會的發展中產生積極的影響。古代文學對于我國的文學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要根據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進行研究,從而增強古代文學為人們帶來的積極影響。

一、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的演變歷程

我國古代文學中最原始的傳播方式是以口語為媒介的傳播形式,在人們的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實現古代文化間的傳承,以便于保存一些歷史悠久的神話故事以及故事傳說。同時,語言傳播中的聲詩傳唱也實現了傳播的發展。在古代的民間傳說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典例,而聲詩傳唱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隨著口語傳播的不斷發展,文字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文字的出現促進了抄寫的傳播時代,抄寫傳播時代主要起源于秦漢時期,到西漢時就已經發展為完善的抄寫傳播方式,因此,隨著抄寫時代的出現,保留了我國古代的許多的文學作品,在抄寫的傳播中實現了借閱的文化交流。抄寫傳播方式是由簡牘抄寫發展到到絹帛抄寫,從而不斷的完善的過程。然而紙質的出現,使抄寫傳播形式達到了發展的頂峰。隨著雕版印刷術的出現,結束了抄寫的傳播形式,在文學的傳播中逐漸的采用雕版印刷,雕版印刷術不僅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還提高了文學的傳播速度,因此,雕版印刷術在我國古代的文學傳播過程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學傳播形式也在不斷地完善,因此,要在古代文學的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地適應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實現文學的可持續發展,以便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的發展。

二、我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

在我國古代文學的傳播過程中,要依據傳播的手段與傳播的方式進行研究,經過對傳播介質的分析,從而促進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

(一)語言傳播語言傳播在古代文學傳播中是最基礎的傳播形式,因此,要不斷的挖掘語言傳播在古代文學中作用,分析語言傳播的傳播方式,從而增強對語言文學的了解。1.口頭傳播口頭傳播作為古代傳播中最便利的傳播形式,在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最早的口語傳播是對文學創作的傳播過程,經過不斷地口頭傳播加以保留,在古代祭神的時候,巫師就是利用口語傳播的形式進行祈福的。通過古代人們的口耳相傳的傳播形式,從而產生神話、傳說等故事。如《白蛇傳說》就是依據人們的口耳相傳得以保留,在故事的傳播中,有利于表達出許仙與白娘子之間的愛情故事,在故事中保留文學文化中的精髓。2.樂妓演唱樂妓演唱是語言傳播中最主要的傳播手段,是將古代詩人、詞人等的文學創作用歌曲的形式演唱出來,在宴會上,為達到助興的效果邀請樂妓進行演唱。樂妓演唱主要興起于魏晉時期,自唐宋發展以后,樂妓演唱逐漸地被人們有所關注,大到皇宮六院,小到市井街道都離不開樂妓的傳唱,樂妓的傳唱有利于發揚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同時,也有許多文人雅士為樂妓作詞。例如,蘇軾的《蝶戀花》感嘆的是時光易逝,佳人難得的情懷,顯現出詩人的寂寞失意的惆悵之情。“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表達出蘇軾的失落之情,因此,通過樂妓演唱的形式將《蝶戀花》進行傳播,使《蝶戀花》多了另一種韻味,耐人尋味。同時,經過樂妓的傳唱,將詩人的詩詞發揚光大,從而使詩詞得以流傳至今。3.聲詩傳唱聲詩傳唱是許多文人雅士在討論的過程中從而產生的名篇佳句,經過同行之間的贊揚從而得以流傳。由于古代的名流公子的傳播效率較高,因此,在文人雅士的聚會上所出現的詩詞的傳播方式將更為廣泛,人們更容易接受。同樣,聲詩傳唱的傳播速度主要取決于作者的社會地位。人們在唱和的過程中圍繞一個統一的話題,用某一押韻率進行吟唱,從而完善古代文學的傳承。

(二)文字傳播文字的出現改變了我國的古代的文學傳播方式,彌補了語言傳播中的不足,通過文字的傳播發展,從而促進我國古代文學的進步。題壁傳播:題壁傳播指的是在文物名勝古跡刻寫詩詞歌賦,從而以便于人們游玩觀賞,發揚古代文學。題壁傳播主要興起于唐代南北朝時期,在最初的題壁傳播中,所采用的主要的介質是墻壁、山壁、庭院、驛館等,以便于人們瀏覽閱讀。同時,題壁傳播能夠將古代文學完整的保留下來。例如: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創作《釵頭鳳》的過程中,將《釵頭鳳》提寫在墻壁上,以感嘆陸游的愛情,訴說對愛人的思念。經過題壁的傳播方式,將《釵頭鳳》得以流傳。

(三)文本傳播雕版印刷術的興起促進了我國古代文本傳播的發展,在我國古代的文學發展過程中,許多家境貧寒的孩子為了讀書,普遍采取抄寫的方式進行學習,于是出現了借閱與抄寫的傳播,通過借閱與抄寫從而完成文學傳播的過程。同時,由于有些文學書籍具有收藏價值,因此,一些收藏家會采取謄寫的方式加以保留。在抄寫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強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還有助于加深記憶,從而使文章成為時代的經典,有助于實現文學的廣泛流傳。

三、結語

在我國古代文學的傳播的過程中,主要是按照語言與文字的傳播形式進行傳播的,然而,隨著四大發明的出現,為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便利,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對于我國古代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有利于古代文化的傳承。

作者:宋美霖 單位: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

第3篇

論文摘要: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特色、極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日益顯著。如何介紹這部分中國文化的精髓,本著什么樣的指導思想教學,如何創新教學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依據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留學生漢語言專業需要而設置的課程。一般在留學生本科四年級講授?!肮糯膶W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留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紹這部分中國文化的精髓,本著什么樣的指導思想教學,如何創新教學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確中國古代文學史與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系

我國現行的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掌握漢語言技能課程、漢語言理論課程、中國人文知識課程、經濟管理課程。漢語言技能課程包括綜合漢語、漢語口語、漢語閱讀、漢語聽力、漢語寫作、漢語翻譯、商務漢語等;漢語言理論課程包括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漢字與文化、漢語語法精講、現代修辭學引論等;中國人文知識課程包括中國概況、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化概論、中國簡史、跨文化交流導論等;經濟管理課程包括進出口貿易實務、市場營銷學、國際貿易等。通過講授這些課程力求優化留學生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其中,中國古代文學課主要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知識,要求學生大致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概況,熟悉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樣式、源流變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學生了解、熟悉一定數量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并對古代作品的藝術表現特點有初步認識。在內容安排上以時代先后為序,將中國古代文學分為詩歌(詞曲)、散文和小說三大類,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紹,力求突出重點,讓學生形象而具體地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知識。這門課程能使外國留學生較多地了解中國優秀的文學遺產,提高對中國古代文學的閱讀能力,屬于提高留學生整體漢語水平的課程,為留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文化課程奠定基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進行漢語教授的同時,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切實提高學生素質,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

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來表現中國古代文學

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授中國古代文學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國留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竅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國古典文化向他們展現開來,得到共鳴,非常困難。所以,當代對外漢語教學應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理念,使用多媒體技術向外國學生教授中國古代文學,是切實的選擇。

多媒體技術能拓展課堂,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和熱情。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盡可能地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教師應注意搜集和整理有關素材,向學生傳播。比如周杰倫的《發如雪》、《臺》,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詞含蓄優美的佳作、香港藝人黃霑創作的許多古韻詞曲運用得爐火純青的影視歌曲,教師還可以自己動手創作一些中國古代文學課件。

但是,推行教學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表現中國古代文學應注意適度原則。不能將多媒體的“白板”變成擴大的“黑板”,不能將古代文學課變成影視賞析課。多媒體技術手段只是教學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學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濫用、喧賓奪主。在影視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編的問題,教師要以文本為主體,處理好原著和改編的關系,切忌以改編代替原著,混淆視聽。

三、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突出現代思想,體現當代意義

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界對古代文學課的定位多是服務于語言的研究,認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留學生的言語技能和言語交際技能,古代文學課是為學習語言而設置的課型,將古代文學課邊緣化、弱勢化和冷漠化。其實,留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非常感興趣。國外中文系的課程設置中,中國古代文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漢城大學為例,29個課目中與古文相關的課目就有11個。

古代文學課是為了培養學生們講授、闡釋、鑒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進而借助文學這一載體傳播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專業基礎課,它是通過對語言藝術的審美鑒賞進而吸收和理解中國文化,在傳授文化知識之外,通過文學作品的內容輻射出中華優良傳統的精神內核,通過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獨特價值的課程。對留學生的古代文學教學正是出于這個目的。對教師來說,更重要的任務是如何突出現代思想,體現當代意義,將古代文學課程的講授真正應用于當代留學生的生活。如何用當代意識去激活古代文學,將“死”的文本還原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學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首要問題。

四、切實處理好文學史與作品選的比重問題

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由文學發展史與作品選兩大部分組成。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銜接文學史與作品選的內容,如何具體分配它們在課堂教學中的時間比例,怎樣更合理地采用與各自的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是教學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講作品,不講文學史,也不能只側重文學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筆者建議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對外語言文化學院主持編寫的“對外漢語教學· 中國文化系列”教材。該教材收錄了從先秦至明清的文學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說、詩歌、賦等多種體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詳盡的注釋,以便于留學生理解。書中還對每個時代的文學發展情況進行了概述。該書適合中級以上漢語水平的外國留學生學習或自讀,也是普通高校大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總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具有很大難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靈活的現代意識,同時還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必須熟練地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將對外古代文學課傳授好。

參考文獻:

[1]涂文暉.論對外漢語高級階段古代文學教學的特殊性[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2]楊冬梅,訾希坤.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第4篇

關鍵詞:古代文學;教學;教師;學生

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其知識內容繁雜,而課時少,學期跨度大,一直是漢語言文學本科生學習的重點難點課程。多年來,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模式。而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教育的發展規律,也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古代文學教學現狀

(一)教師層面

目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講授主要分為古代文學史和歷代文學作品兩部分。古代文學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習歷朝歷代的文學名家的文學作品了解和掌握文學規律、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和文學創作手段。由此可見,古代文學的教學應以學習文學作品為主,了解文學史為輔。而現在大部分古代文學課堂教學還是以講授文學史知識為主,講授文學史所占課時較重,而對文學作品的解讀過少,僅僅在文學史講授過程中涉及到某篇作品才會簡單講解,導致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藝術特色、寫作手法、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等書本知識能較好的掌握,而對文學作品知之甚少,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較差。而且由于古代文學教學往往將《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上的內容當成定論去精細講解,使得學生把書本的知識當成定論,從而固定了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學生缺少思辨和創新能力,也降低了學生鑒賞作品的能力。再者,從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到宋元明清整個古代史長達幾千年,其涉及到的文學作家、作品、流派、文學現象紛繁復雜,涉及到的知識內容博大精深。由于其時代變遷和民族因素等原因,古代文學作品顯得晦澀難懂,加之內容較多,課時有限,故而,古代文學課堂大多“滿堂灌”,以教師的單一講解為主,這也是使學生對古代文學失去興趣的原因之一。

(二)學生層面

隨著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現代人的日常娛樂項目越來越多,作為在校大學生的90后和00后,對新鮮事物本就懷有好奇心,加之本身自制力較差,使得追趕潮流和時尚的大學生們很容易沉迷于現代的娛樂手段不能自拔。而與多樣化的娛樂手段相比,課堂上的古代文學知識顯得尤為枯燥乏味,很容易使他們放棄對古代文學的學習。再者,由于當今社會經濟和物質生活的發展,現代人講求實用主義,漢語言文學畢業的學生雖然就業范圍較廣,但相比理工科畢業生,工資待遇方面往往較低,所以很多學生出于就業考慮,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考證(如國家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證、就業資格證等等)、考研、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考試、社會兼職、班干部工作等等事務上,以增加就業幾率和薪金待遇,因此往往忽略了專業課的學習。

二、古代文學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改變課程設置

第一,古代文學課堂應該以作品講授為主,文學史為輔。優秀文學作品應該精講,《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所有篇目學生都應細讀,做到流利誦讀、講解,個別優秀篇目應達到能背誦的目標。要讓古代文學課堂回歸文學本位,注重文學作品的講解和挖掘,切不可將古代文學的講授變為古代文學史的教授,要讓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時體會古代文學的魅力和精髓,為古代文學研究注入新活力。二,以必修課為主,課后作業、選修課和講座為輔的教學模式。古代文學涉及的內容繁雜,而課時有限,重點的必講的知識內容以必修課的形式進行講解,次要的內容可以以小組作業的形式分小組進行學習。對于文學經典系列,如諸子散文、《詩經》、《史記》、唐詩、宋詞、元雜劇、名著等可以開設選修課,使感興趣的學生有自由選擇權,這樣更有利于學習。學術性較強的創新的觀點可以以講座的形式為學生呈現。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

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還是以教師講、學生聽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往往會使學生對課程失去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方式改變這種情況。一,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課堂豐富起來。例如在講解詩詞作品時可以配上圖像和聲音;講雜劇和小說時可以適當的選擇影視片段進行播放等等。這種方式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二,增加討論課和學生講解作品課等多樣的課堂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三,改編或演出一些經典的作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編、創作、演出的過程可以使學生深入到古代文學的情景中去,去體會和挖掘作品的內涵,感受作品的美,從而增加他們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并提高他們的組織、表達、賞析能力等等。四,利用學校的網絡自主教學平臺,增加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可以將課程的相關資料或課上未講到的內容錄制成視頻放在平臺上供學生們課后學習使用,也可以在平臺上為學生答疑解惑。

(三)完善教師的評價體系

古代文學教學呈現單一講授的教學模式,跟高校的教師評價體系也有一定的關系。目前,各大高校表面上是科研和教學并重。但往往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看科研材料,對教學上的評價一般就是不出教學事故,循規蹈矩地完成教學任務即可。教師評職、評優、導師遴選等等均與科研成果有關。一位教師課教得再好,學生再認可但只要沒有科研成果,各項榮譽和晉升職稱均與其無緣。所以現今高校的教師更注重搞科研,出科研成果,而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往往不被重視。這樣的評價體系從根本上導致了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而教學上僅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故而,學校應該完善評價體系,將教學評價等同于科研評價。將教師的課堂評價、教研成果、教學獎項作為評職晉升、評優評先進、導師遴選等的指標。這樣才能提高教師抓教學、搞教研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傊?,要真正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就應從改變課程設置、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完善教師評價體系等方面多措并舉,從而使古代文學教學呈現出新活力。

參考文獻:

[1]李波.論古代文學教學的當下境遇及改革設想[J].科教文匯,2009.

[2]戴建業.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狀與反思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13.

第5篇

關鍵詞:古代文學 教學現狀 改革

在高校中文系中,古代文學是基礎性的主干課程,它具有傳承性。古代文學是我國民族文學的燦爛遺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肩負著傳承文化的重要任務和使命。因此,對于高校中文系的學生而言,掌握文學史知識并且學會如何鑒賞文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的發展以及功利主義思潮等影響,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但是,古代文學在現代的高校教育中正在“邊緣化”,所以,作為高校為了加強學科的建設以及人文學科的影響力,應該加大對教學改革力度,從根本上扭轉現階段古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現狀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現狀分析

在經濟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趨于實用性和多樣性,而作為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古代文學面臨著壓縮學時的困境,從教學內容上來說,對這門課大多是從重點詞、句的解讀的教授,其并沒有注重對其內在的文化內涵進行理解性教學;從教學手段來說,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記相結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學擴招,學生的基礎下降,這就造成了高校學生專業課學習的不合格。簡單枯燥的教學方法也使很多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生反而追求一些對自己具有實用價值的英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

2.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大學生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許多大學生都沒有看完四大名著,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的學習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并不是為了獲得文學修養,學生甚至認為學習古代文學沒有前途,因而對其的學習熱情也不高。這樣的教學顯然不利于學科體系建設,因此對高校古代文學教育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改革構想與實踐

1.改革教學方法

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方法上應該突破單一的教學模式而將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交叉融合,優化組合教學方法。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復雜且涉及面廣,這也就要求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具有文學基本功。比如要求學生誦讀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韻美,體會作家的風格特征。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古代文學課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還是存在著信息獲取量小的特點,沒有注重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培養,使古代文學的學習成為死記硬背,為了避免這樣的后果,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媒體介入,這樣能夠從視覺、聽覺和觸覺各個方面使學生進行信息接收,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改革教學模式

現階段,古代文學課程主要采取的是填鴨式教學方法,但是古代文學課程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記幾首詩詞這么簡單,古代文學課程開設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古代文學素養,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所有的關系都是圍繞此而展開的,也正是如此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古代文學改革思維模式下,應該改變傳統的師生不平等地位,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

現在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都是采用論文和考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這樣的方式無疑讓學生在死記硬背的樊籠里不能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實現自己的主體性價值觀,未來改革的古代文學課程應該開設專題討論評分制,以某一個課題作為討論對象,以此來評判學生的古代文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的主體性。

3.改革古代文學的培養目的

古代文學是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而存在的,而這就需要通過重新確定教學目標,通過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革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教師在課前指定學生搜集資料、閱讀篇目,在課堂上不采用講授法,而是采用討論法進行,并對一些問題進行現實結合教學法,引起學生思考,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4.改革課程設置

古代文學課程作為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對其的學習并不能由其單一完成,而是需要古代漢語課程以及現代漢語課程做支撐,因此學校應該在開設古代文學課程的同時開設語言類課程,特別是古代漢語課程,這樣學生的學習就形成了一個網絡體系。與此同時,學校也可以設置文化類課程選修課,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選擇性地儲備中國的文化、語言、社會、思想知識,文學和文化其實質是相通的學科。

三、結語

古代文學課程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它與現實之間所能夠共有的空間太小,因此,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必須立足于現實,通過古代文學這樣的課程形式培養學生的實用問題以及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和綜合素養。

改革勢在必行,而在這些改革措施的實施中首先要求學生端正思想,使他們對古代文學有重新的定位和認識;其次是將實踐和理論相結合,通過教學法的改革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第三,以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為軸心,改革評價體制,使學生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總之,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但是,其改革的順利完成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調整教學以適應社會現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克鋒.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龍巖學院學報,2011(1).

[2] 韓國良.論當下我國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7).

第6篇

關鍵詞: 中國古代文學 邊緣化 教學思考

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地位的日益邊緣化

(一)古代文學教學地位的邊緣化現狀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包括文學史和作品選)是自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伊始的專業主干課之一,其時間跨度跨越中華三千年歷史,學科涉及哲學、史學、美學、文獻學、文化學等學科領域,囊括作家作品浩如煙海,體系恢宏。其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而言,地位不言而喻。然時移世易,該門課程目前的教學地位令人擔憂,呈現日益邊緣化趨勢。究其邊緣化表現,突出表現為教學課時不斷縮減,甚至取消了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

該門課程的課程設置,最初由中國古代文學史與古代文學作品選兩部分組成,二者課時分開設置,課程安排貫穿三學年或兩年四學期,課時充足。其具體課時數,僅古代文學史,最初部分院校達500多課時,或400學時?,F在絕大部分院校將作品選課程取消,文學史課程課時壓縮至200到300課時之間,而我校則直接壓縮至192課時,且僅有的192學時還包含每學期6學時即四學期共24學時的實踐教學學時,則理論教學課時實際只有168學時。

目前中國古代文學史通用教材是袁行需先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四卷本),相對于有限的課時,顯得內容龐大,任務繁重。即將出版的教育部“馬工程”《中國古代文學史》(三卷本)教材又增加了少數民族文學史的內容和學界最新研究成果,更是體系龐,內容多,任務重,難度大。一方面是古代文學史教材編寫內容的日趨充實與龐雜,另一方面是古代文學教學課時的日趨縮減,如何在不斷縮減的課時里完成龐雜的教學任務,成了橫亙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故有學者坦言:“當代的古代文學教材編寫者將中國古代所有優秀的文化都編進教材中,希望學生能夠及時掌握,但是這么煩冗的教材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恰當地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取舍,而且大學教學課時有限,教師只能對一些知識點到為止,學生也是淺嘗輒止,學到的正是皮毛,并沒有真正學習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精華。”①古代文學教學日顯力不從心,且受制于有限學時的教學,更易變成浮光掠影與淺嘗輒止,從而加速邊緣化進程。

(二)古代文學教學地位邊緣化的原因分析

1.實用主義與急功近利的思想泛濫

近些年來,市場經濟蓬勃發展,某些人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見影的實用效果,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象牙塔中的高等教育未能幸免,高等教育日趨工具化、功利化,教師忙于能名利雙收的科研課題,學生則在快餐文化中失去了閱讀的耐心。有學者直言:“在當代中國高等教育日益工具化、功利化的大趨勢下,古代文學正在被加速邊緣化。在視功名利祿的最大獲得為成功的商品社會價值判斷的眾聲喧嘩中,人們已失去了閱讀的耐心并少能從中獲得,更不用說從中找尋心靈的安放和精神家園的歸依?!雹谠诮洕娴尿寗优c即學即用的短視眼光中,人們以追逐錢財和實用技能告慰心靈,對專業的選擇和課程的學習,看重是否帶來經濟效益,重視能立竿見影地求得生存的實用技能,古代文學學習既帶不來錢財又帶不來立竿見影的實用生存技能,故古代文學“理所當然”遭遇邊緣化。

2.教材內容的與現實脫節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之一,在大學課程中本占重要位置,但由于教材內容所載均為古代文學事件,其固有的內容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時空的原因,難免給人以時隔久遠之感。尤其是先秦和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內容,學生學習時覺得與自己的實際生活不沾邊,或者認為這些古代文學知識于今后就業沒有幫助,故興趣不濃。再者,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文本系文言文,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難度,亦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古代文學的教材內容脫離現實,即教學內容與社會需要脫節,學生不能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或者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故學生更愿意將時間花在其他專業技能學習上,學習有實際意義的對自己今后就業有幫助的課程,這的確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面臨的現實困境與尷尬處境。

3.課程設置的重“史”輕“文”

目前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文學課程設置,大多砍掉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僅以文學史為必修,學生忙著背文學史,文學作品只是闡述文學史進程的附帶參考資料。學生只記住了文學史上的甲乙丙丁知識點,很少誦讀甚至根本不細致翻閱古代文學作品?!耙晕膶W史而不是以文學作品為中心,偏重于文學史線索的梳理,相對忽視了對文學作品的講習;偏重于對文學史常識的教學,相對忽視了對作品的精微體悟;偏重于治學方法的傳授,相對忽視了學生基本功的訓練。”③這種重文學史梳理、輕文學作品講習的重“史”輕“文”的做法,使古代文學教育事實上成了“史學教育”,本末倒置。

4.教學手段的陳舊單一

目前,隨著現代高科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教學技術引入課堂,豐富了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興趣。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也不例外,現代化多媒體手段亦引入古代文學教學,增強了講授的直觀性、形象性,引發了學生興趣,提高了古代文學的教學效率與質量。然總體而言,當下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仍多沿襲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進行講授、學生復習考試的傳統模式,仍多以口述和粉筆占據課堂,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一。

二、關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更新教學理念,培育人文素質。

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持,但更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支撐。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實際上活的是精神。物質的東西會隨風而逝,唯有精神永存。古代文學的學習不能帶給學生立竿見影的實用技能,但它的確是一劑精神食糧。因此,古代文學教學應該正視現實,更新教學理念,教學目的不能再局限于傳授文學知識,傳播中華文化,更應該在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提高學生人格修養。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是關鍵。學生通過學習古代文學作品,與歷史對話,與文本對話,與詩文家對話,“面對一個詩人,實如經歷一次人生;面對一部作品,實如親歷一場相逢”,如此方能正確解讀文本,感悟世界,鞭策自身,思索人生,寄托心靈。

關于此點,其實學者們不約而同有此共識。如高曉玲先生曾言:“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教育堅持以德育為先,以培養高尚的人格為終極目標?!雹軐O小力先生亦說:目前片面強調文學史論的教學,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甚至令人無所適從;“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⑤。

(二)重返文學本位,注重作品解讀。

當前中國各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雖然強調文學史的講授應該與作家作品分析結合起來,以文學史為主線,以作品貫穿,將宏觀的審視與微觀的例子結合,但在日益縮減的課時里,梳理文學史發展脈絡即占去大部分時間,作家作品只能附帶提及。這種重文學史而輕作品選的傾向十分明顯,并帶有普遍性。這種重“史”輕“文”的做法本末倒置。故古代文學教學的當務之急是從“以文學史為經”回歸到“以文學作品為本”,注重作品解讀,把課堂重新讓位于作品,教學回歸文學本位。亦如戴建業先生所云:從當今大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應該倒轉現行的課程設計,不再把古代文學作品作為“文學史參考資料”,而應讓“中國文學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輔助教材”;在選擇古代文學作品時,同時兼顧古人和今人的審美標準,盡可能選各個朝代、各種文體的代表作,選講那些至今仍有旺盛藝術生命力的作品⑥。實際操作過程中,是可以通過實際課程設置做到這一點的,即先作品后文史。如廣西師范大學國家文科基地班的古代文學教學即在文學史課程講授之前先安排為期兩個學期的古代文學作品精讀課程,在學生有一定作品積累之后再來把握文學史的發展脈絡,教學效果比較顯著⑦。

(三)優化施教手段,確立學生導向

施教手段上,以往古代文學教學以口述和粉筆為載體,教師“一言堂”或者“滿堂灌”,課堂呆板枯燥??鬃釉疲骸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雹嚯S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古代文學迎來了教學手段革新的春風。教師們與時俱進,把新的現代教學技術引入課堂,課堂講授以PPT課件呈現,輔以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直觀形象的感受,增加了課堂生機,激發了學習興趣。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改革仍須普及和進一步提高,教師仍需不斷探索出新的教學手段強化教學效果。如開辟第二課堂,將教學大綱、必讀書目、思考與練習、答疑解難、教學視頻等放到網上,供學生參閱;開辟QQ討論組、微信群、微博、論壇、微課、慕課(“MOOC”的英譯,是新近涌現出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大規模網絡在線教學模式)等,供師生互動等??傊瑯嫿ňW狀教學體系,豐富教學手段,以達到強化教學效果之目的。

教學模式上,以往的古代文學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邊聽邊記,思考與實踐機會極少。目前這種情況依然存在。這種以教師為話語霸權的傳統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系統傳授知識,但完全由教師主宰的課堂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故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實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讓教師由“講授者”變為“引導者”,以學生為本的參與式教學,穿插學生試教環節等,把課堂讓位于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注重古今結合,教學接點地氣。

古代文學由于固有的原因,教學內容只能是古生的文學現象與作家作品,古代與現當代本身就存在遙遠的時空距離。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還原那個時代的創作風貌,回歸詩文創作的“原生態”,與歷史對話,與詩文家對話,與文本對話,最終達到正確解讀作家作品與文學現象的目的。我們學習古代文學,吸取古之養料,但不能拘泥于古,教學中還必須將古代文學與現實結合,探究古代文學作品的當代意義,探究詩文家遭際不同人生際遇和苦難的態度及其于自身的影響與當代價值,如此方接地氣,融通古今,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有學者曾言:“在中國古代文學教育實踐中,不應該只是為了單純地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內容,而是要從宏觀層面上審視經典作品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挖掘經典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現代意義。”⑨挖掘作品的現代意義,是古今結合,古為今用。故有老師在講李白《與韓荊州書》時,不僅注重其文學性,而且關注其現實性。⑩筆者在講授蘇軾詩文詞時,關注蘇軾人生遭際,將具有相似際遇的秦觀和蘇軾相比較,見出蘇軾的樂觀曠達,學生體味出面臨逆境時該葆有的態度、精神和格調。這樣古今結合,古為今用,貼近當下,接點地氣,學生學習不會只停留在古人的世界,更和自己的人生有了關聯,興趣大增。

(五)變革考核方式,重視過程督查。

古代文學的傳統考核方式為閉卷筆試,題型往往是填空、選擇、名詞解釋、簡答、論述、材料分析等。這種考核方式重視期終考試結果,輕視平時學習過程,學生考前臨時大突擊。顯然,傳統的考核方式一張試卷定成績不科學,隨著教學手段的變化、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考核方式急需進行改革。目前我校的考核方式是將學生的平時學習與期末考試并重,將過程與結果并重??己朔绞降淖兏镓灤┝藢W生學習全過程。

首先,我們重視學生的平時考核。學生平時遲到早退、課堂發言、詩文背誦、作品閱讀、作業完成等情況一并考查在冊,占學期總成績的30%。第二,我們重視學生的能力考核。在能力考核中,學生除了完成貫穿整個學期的2-3篇的課程論文外,口試也是一個必試環節??谠囋掝}既可以從教師準備的若干話題中隨機抽取,又可以是學生參與的課堂講演。該能力考核占學期總成績的30%。第三,我們重視期末的知識考核。知識考核設試題庫,實行機考,題型為選擇、判斷、填空等客觀題。學生期末考試在計算機上完成,試卷隨機生成。該知識考核占學期總成績的40%。從學期總成績的占分比例,由此可見平時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與督查。

綜上,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面臨邊緣化的處境,邊緣化既有社會經濟的、思想的因素,更有教材內容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因素等。古代文學教學面對被邊緣化的尷尬處境,必須轉變培育理念,注重人文素養,重返文學本位,注重作品解讀,優化施教手段,確立學生導向,注重古為今用,教學接點地氣,變革考核方式,重視過程督查等多方面著手,方能使古代文學教學與學習煥發生機。

注釋:

①唐珊.論古代文學教學創新與大學生人文素質能力建設[J].語文建設,2014(12):15.

②劉硯群.培育人文品格: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再思考[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07):82.

③戴建業.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狀與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04):84.

④高曉玲.試論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1):67.

⑤孫小力.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改革設想[J].中國大學教學,2007(06):43.

⑥戴建業.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狀與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3(04):90.

⑦王娟.關于課改背景下高師院校古代文學教學的思考[J].大學教育,2014(04):119.

⑧李捷主編.程昌明譯注,論語[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70.

第7篇

[關鍵詞] 對外漢語;古代文學教學;現狀;對策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古代文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1、對外漢語專業中古代文學教學的現狀

近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日漸趨近于工具化和技術性。在大學校園中,古代文學的地位遠遠及不上經濟、法律、新聞、公關、市場營銷等實用性課程。在學生中間也普遍存在這樣的心理,風花雪月的句子在殘酷的就業現實面前更無可與考過幾個計算機等級證書和英語等級證書相提并論。因此,很多學生都不愿在古代文學的學習上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從另一方面來看,學校老師和學生的普遍忽視自然而然導致了古代文學教學時數的縮減,這一學科的教學不可避免流于條框的闡釋。為了保證古代文學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只能停留在對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的簡單勾勒。教師講授的主要是《古代文學史》,而與之配套的《歷代文學作品選》則很少有時間顧及,很少有時間對具體作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和闡釋。并且在課堂上教師為了節省時間也總是把結論性的東西以最簡潔的方式交代給學生,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很少有機會得到訓練和提升。

2、對外漢語專業中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模糊嚴重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目前形勢下,在我國很多高校中,無論是辦學者還是對外漢語專業的研究人員往往自然而然地將具體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和漢語言專業等同對待,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科教學和專業教育的區別,從而過分注重語言的學習和訓練,忽視了文化知識的傳授。教學目標的不明確導致了他們只是片面以為對外漢語教學側重的是語言能力的學習,并不是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所以在語言類課時增加的同時古代文學的課時數卻被大打折扣,這樣的結果就導致老師教的力不從心,學生學的一知半解。這樣很顯然大大阻礙了古代文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2)教學方法呆板根本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人們對這門學科的忽視使得在課時安排上受到極大的限制,然而在古代文學的教學方法還采用傳統的機械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這樣直觀地看來教師是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最大程度地為學生傳送知識。在教學實踐中也只好單純圍繞著作家作品、創作背景、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灌輸,但實際上在學生看來是毫無意義可言的,學生只能生硬地接受,程式化地記錄筆記。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以教師的單純知識傳授為主,以學生的機械被動接受為輔,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素養、審美鑒賞、文化修養等方面的提升,忽視了文學自身對學生潛移默化地巨大影響。

(3)教學氛圍沉悶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基于上述對高校中很多學生普遍心理傾向的調查分析,很多學生對于古代文學這門學科本身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不僅僅是因為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疏漏,還包括課程本身缺乏吸引力。學生更多是自我感覺需要在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外語等學科上加強學習和訓練,古代文學本身作為陶冶情操的所在可以使可有可無的。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但短時期內在大學校園中并不能徹底扭轉,大多數的學生依舊會投入很大的精力背外語單詞和課文以便順利通過專業外語的晉級,而很少愿意投入時間去背誦古詩詞或閱讀經典之作。還有一些學生覺得古代文學與我們所處的時代太過久遠,學習缺乏實際意義,不實用,所以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在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的影響,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

二、加強和改進對外漢語專業中古代文學教學的有效途徑

1、做好學科定位,明確教學目標

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國際間的交往也日益密切,我國綜合國力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進步,逐步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世界需要了解中國,許多國家希望能從多方面多元化地與中國開展交流。因此對外漢語這門課程的開展就為外國學生了解中國開啟了大門。古代文學作為歷史的產物,是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代文學教學中,文化與語言是同等重要的存在,它們共同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作貢獻。

2、緊密結合實際,豐富教學內容

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他們今后的就業所要面臨的是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紛雜的外事活動中,無論是從事教學還是文化交流工作,關鍵是要永存一顆愛我中華之心。因此在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可適度加強對愛國文人的學習,學習那些不屈不撓、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龔自珍,都是絕佳的學習對象。還可以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講解古典名著中的精華篇目,指導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使學生徜徉在古文的智慧海洋之中,領悟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熱愛。

3、改進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氛圍

針對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采取填鴨式的機械灌輸文化典籍毫無裨益,作為一名古代文學教師應當積極營造和諧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自覺沉醉其中。僅僅以刻板的考卷來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很不科學的。而是應當充分發揮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多方面、全方位地調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對他們的文學素養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采取一種客觀公正的方式進行有效地考核和評定,諸如在向學生介紹清代著名詞人納蘭容若的時候,不僅需要使學生明白他的作品及所抒發的情懷,還應當鼓勵學生通過圖書館和互聯網等平臺借閱相關著作評論,適當進行內容擴展,把與納蘭性德有相似境遇的李煜拿來進行對比,或簡答或論述,使他們盡自己的能力來加深對這兩位文人的學習。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古代文學這門課程在對外漢語專業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辦學人員還是該學科的具體研究人員都應當充分審視并明確學科的地位,明確學科定位,在此基礎上注意結合現實實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旨趣。認真把握并積極改進在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古代文學不是語言類課程的補充,而是一門強化語言的人文素質課,因此就應該針對它的特點,不斷完善它的教育功能,要讓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在古代文學的學習中成為有強烈的愛國之心、有文化素質、有審美能力的優秀的外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華.關于提高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01).

[2]楊冬梅;訾希坤.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9).

[3]楊華.試論對外漢語專業中古代文學教學問題及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05).

[4]邱蔚華.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建設之我見[J].龍巖學院學報,2011,(02).

[5]李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代文學教學[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

第8篇

中國古代文學課博大精深,歷來是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的專業必修課,而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關鍵,應是建立適應時展的教學模式?;诠糯膶W創新性教學模式的內涵,及其教學模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兩方面,略作討論。

[關鍵詞]

古代文學;教學模式;創新性;文學素養

中國古代文學課是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的專業基礎課,跨度大,課時多,從先秦到近代,歷時千年,內涵豐厚,包括文學史和作品選兩大塊。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規律的展示,使學生了解古代文學的發展狀況,獲得相關的基礎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學的閱讀鑒賞、分析評價能力,提升其文學素養。而為了更好地實現此目標,形成一個有效的古代文學教學模式是必要的。

一、古代文學創新性教學模式的內涵

(一)知識傳授與文學素養的滲透

大學的教育功能不僅是教育培養各專業、各學科領域的專門人才,更在于造就人,養成健全的人格、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不僅成為有知識的人才,還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葉朗先生說:“人文學科關系到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文導向,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精神塑造。”古代文學教學的當代意義,其實是和這門課程的人文性緊密相連的。作為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要以一顆高度負責的心把所講授的內容與當今的社會現實人生聯系起來,在當代與古代的文化精神對比之中發現問題、辨別是非,從而引導學生去理解把握現實人生,塑造出直面當下的健全的、獨立的人格?;诖嗽诠糯膶W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領悟古代文人艱難心路歷程,透解“發憤抒情”和“窮而后工”的內涵,進而滲透砥礪教育,以古代文人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執著向上之路去引導大學生,使他們成長為勝任講臺,勝任引導心靈的教育者。

(二)理論教學創新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理論教學改革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難點,因為它直接觸及了專業性、學科性與實用性、適用性之間的矛盾,由此理論教學改革成為高校專業教學改革的關鍵。為此,結合教學實踐,形成了古代文學理論教學的系統性改革工程。首先,打破舊有的解讀模式,融入新的教學機制,激發學生的探求潛力。重新建構作品文本解讀的思維機制,改變了傳統文本強調割裂、單一,重視字詞文面意義的解讀模式,代之以新的突出作品整體、文人精神世界、文人身心狀況對文本創作的影響,從而以全新的文本世界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索潛力。其次,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突出文學本質屬性,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學中,從專業根本學科性質和作品與文學史構建關系等角度,思考古代文學教學學科知識綜合化改革途徑和文本探新對文學史建構的影響,注重學生駕馭專業學科知識、提高獨立思考能力。融匯各學科知識,對古代特殊時代的詩作深度閱讀,結合時代精神重新解讀,不僅拓展學生閱讀視野,還有力促進了教學相長。再次,創新教學理念,提倡涵養師德,立德樹人。教師自身成長與學生培養之間的有機互動關聯,教師不僅有才、更要有德,要形成獨立的健全的人格,不斷涵養師德;更要應用智慧,巧妙處理古代與當代、古人與今人、知識與實踐之間的關系,使古代文學的理論教學充滿生機與新鮮的活力。

(三)創新多媒體教學方式,真正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

教學中全力探究古代不同文體教學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特點,詩詞強調畫面、意境,散文突出格調、色彩,小說側重線條、故事,戲曲重在演唱、風格。同時,對豐富的教學資源大力整合,將最適合學生的材料集中,極大地提升古代文學的教學質量。

(四)服務基礎教育的新理念

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古代文學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專業性,又始終貫穿課程教學服務中學語文教育的教學理念,逐步完成中學語文教材經典古詩詞文富有個性的解讀,深度鑒賞中學語文所涉古典詩詞的著作,解決課堂講授的延伸問題,為基礎教育服務。總之,為了人文素養的提升,學生能力的增強,建立新型的教學體系,打破單一教學模式,創立了古代文學教學的新模式是必要的。

二、古代文學創新性教學模式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一)融會各學科,多元化教學

1.融匯各學科。

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古代文學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專業性,又注重將文化史、美學史、思想史與文學史結合起來,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他們在對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的分析中更有理論深度,讓他們知其然的同時亦能知其所以然,在走上講臺面向中小學的語文教育時才能游刃有余。各學科的交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適應社會的變化,增加競爭力,同時為其將來的深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2.多元化教學。

課堂教學,全力推進教學改革與創新。采用專題教學、啟發式與互動式教學、課堂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激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到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同步進行,相互促進。當今,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已歷年所,但傳統的以為教學即講課、“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仍然未見改觀,尚是大行其道。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肅然聽講,縱然當時講者用心,聽者有意,課堂上兩廂情愿,一片和諧,但課后學生的收獲卻是忘多記少,微乎其微,何談“垂櫜而入,稇載以歸”?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應該是教師的首要任務。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此,一是要注意形式的靈活多樣,可以采用布置課后作業、組織科研小組、開展課堂討論、開設網絡學堂、鼓勵學生講課等等形式。二是要通過考核進行有效的管理,督促學生按照要求完成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不但能夠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會學知識,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此外具體教學中,打破傳統教材的固定思維,從主題和構思設計詩的新的講解思路,推陳出新,突破舊有講解模板,創新講解思路。文本解讀中,我們走近作者,做到最切合當時時代的解釋,同時注意古為今用,發揮古代文學的現代價值。既要引領學生走入歷史時空,體驗作家作品彼時彼地的人文境界,又要走出來立足當下,讓學生感受古代文學中體現的文化精神、古人的人文境界、生命哲學的當代價值。用古人的心路歷程砥礪當今弱不禁風的學生,使他們有健全的人格。

(二)教學科研相結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

古代文學教師十分注重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結合,在教材的修訂再版時,將研究成果編入教材,使教材內容得到及時更新和充實。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關注古代文學的學術發展動態,適時更新教學內容,增加學術含量,及時將研究成果、在研究過程中了解的發展前沿及研究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融入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科研意識,培養其科研能力,為其今后的深造,在古代文學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代文學教師應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將學術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形成了教學與科研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編寫新教材,打破舊傳統

古代文學的內容本身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不像我國現當代文學那樣,具有很強的時代色彩、更新很快。建國之后編著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時代色彩,但其基本觀點還是比較穩妥的,因而被使用多年受到眾多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生的好評。但古代文學舊有教材亦有缺點,就是名詞老化,解讀方法陳舊,所選篇目不精;基于此,在教學中應該嘗試編著新教材,新的作品選,補苴罅漏,薈萃精華,所選作品既要有歷代傳誦的佳作,亦應有代表某種風格但卻被前人忽視的作品。在服務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新理念下,關注中學教改,深度鑒賞中學語文所涉古典詩詞的著作,注重正文解析、鏈接相關閱讀作品,由點到面,拓寬知識,打破舊有的解讀機制,同時解決課堂講授的延伸問題。

(四)采用先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應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及時了解古代文學前沿動態,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多媒體的使用是課堂教學現代化的標志,巧妙使用多媒體的圖片、音頻、視頻會提高學生學習古典文學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增強教學效果

第9篇

1.全面學習與了解古代文學的需要。程千帆先生指出,中國文學中方輿色彩,細析之有先天后天的差異,先天者,原乎自然地理;后天者,原乎人文地理。無論自然還是人文原因,中國文學充滿了地域色彩,這是其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在研究中受到了重視,但教學中以時間為脈絡的分期與講授方式,造成學生對古代文學地域性特色了解的缺乏,必然引起學生對古代文學認識的片面性。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選擇某一地域為窗口,在教學中滲透與引入其地域文化信息資源,幫助學生透視地域文化與文學的關系,從而彌補單一時間為軸來審視古代文學的發展之缺陷。因而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不能忽視地域文化資源的引入,這是中國古代文學自身特點提出的要求。

2.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依賴地域文化資源?,F今中國高校教學改革出現面向經濟、文化建設,面向地區發展服務的大趨勢,古代文學作為提升學生人文底蘊的重要學科,也需要加強實踐教學使傳統課程教學煥發新的活力,從而也使學生從書本知識的單一獲得轉向實踐考察理解與現實運用。這一實踐教學的開展就要以地方文化資源為依托,依靠地域文獻資源、地域文化生態資源、地域戲曲資源等開展實踐教學。同時,每一所高校,都會受到其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浸潤,校園文化、師生語言、衣食住行等都會帶上地方特色,這些為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展開實踐教學無形之中提供便利。

3.學生參與地方文化保護的現實需要。培養學生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加強和提升其人文底蘊,這也是古代文學教學目標之一。而在教學中最能引起其興趣同時又切實可行的途徑是以地方文化資源為對象,激發、培養其傳承和保護意識,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文化保護事業中來,成為本地文化保護的青年主力軍。這將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對學生而言,發動學生在文化保護的目標驅動下自主地通過社會調查、實地考察、文獻考證等方式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對地方文化做積極、深入的了解,必將提升他們的地方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對地方文化保護來說,高校生源與畢業生就業地的選擇都會帶有當地地方色彩,從而使得高校學子在校期間與畢業后都會成為地方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那么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加強他們對地方文化的了解,參與地方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勢必對地方文化的建設發展、地方文化的宣傳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和推廣作用。

二、地域文化滲入古代文學教學

地域文化以各種形式留存在今天的生活中,筆者認為適合引入教學的文化載體形式以傳世文獻、文化名勝古跡與地方戲曲三種為主。

1.傳世文獻資源的引入。許多高校都坐落于歷史文化古城,對古代文人而言或為居留之地、或為漫游之所、抑或貶謫之驛,往往留下了大量吟詠佳作。以湖南衡陽為例,許多唐宋文人都曾過往,如李白、杜甫、劉禹錫、柳宗元、宋之問、張說、儲光羲、齊己、坡、秦觀、辛棄疾等等,而留下吟詠之作的文人從漢代至清朝一直沒有中斷過,這些都是記錄衡陽歷史文化的珍貴傳世文獻。在教學中,將這些有關衡陽的地域文獻資源滲入課堂講解或作業中,來自衡陽和湖南的同學會對這些地域文獻懷有鄉土情結,更容易產生認同和求知欲。這類地域文獻是我們探尋古代文學中的地域文化之重要文獻。教學中,地域文獻資源的引入,可以從多方面探索進行:首先,文學中的地域文化之課堂分析。對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代表性地方風物,課堂講解分析時可著重分析,同時讓學生由此展開材料搜集與尋找,并形成對此作專門探討的小論文或文章。從而強化學生地域文化意識,也使他們由一般性知識點接受轉變為自己動手開展研究性學習,達到深刻理解和領會。例如筆者在課堂講授到王勃《滕王閣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衡陽雁去無留意”等涉及“衡陽雁”的詩詞時,會引入學校所在地衡陽的雁城文化,激發他們對衡陽雁文化認知和了解的興趣,再布置相關作業讓他們通過文獻查找來完成。其次,地域文化的專題講授。學生們因為對本地文化有親切感和認同感,可以采取專題講座的方式講授有關本地文化的形成歷史、傳播與接受情況,如文人的貶謫與流寓帶給地方文化傳播的影響,歷代有哪些文人居住和來過,他們的作品對當地文化的傳播會產生什么作用。這些探討利用得更多的是地方文獻資料,因而在講解的時候,可以同時介紹哪些文獻中會保留有關本地的文化資料,是以哪些文獻載體為主,并結合今天傳承和保留下來的歷史文化進行比較分析,拉近時空距離,讓學生對以往僅僅存留于故紙堆的概念性知識有更深刻的親身感受。例如南岳衡山是許多文人都曾吟詠過的,那么我們可圍繞唐代文人對南岳衡山由自然景觀轉向人文景觀的文化形成中有何作用的議題來深入探討。再次,地域文化名人的學習社團。許多城市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本地歷史文化名人,許多都成為當地的歷史文化名片,學生也成立一些社團和興趣小組專門學習和探討這些名人留下的相關著作。比如明末清初的偉大思想家王夫之是衡陽人,學生就成立了船山學社,進行學習調研活動,加強對本地文化的了解。

2.文化名勝古跡的探尋。名勝古跡與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往往相映生輝,相得益彰。但凡有名勝古跡處則有文學產生,而文學的流傳又有助于名勝古跡之名聲流傳的久遠與廣博。有鑒于二者之親緣關系,開展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少不了對文化名勝古跡的探尋。(1)地區名勝文化采風。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闡釋觸景生情對創作的重要性,文學學習也一樣要講求緣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讓學生通過地區名勝文化采風進入情境感受文學不失為有效途徑。許多城市融名山名水名城為一體,自然也有不少的名勝去處,這就成為所在高校進行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文化生態資源?,F今許多學校文藝學科都組織學生進行文化采風來培養學生,這即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具體組織形式。筆者所在高校,每年都會組織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選擇地區名勝進行采風學習,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實踐能力不失為有效嘗試。在對名勝古跡的采風活動中,可先要求學生熟悉歷代吟詠此名勝的佳作,讓他們在情境中感悟古人,同時也可讓他們創作相關擬作,在習作中感受古人如何描繪勝景。(2)文化古跡的實踐考察。文化古跡是一個城市文明的標志和歷史的見證,也是地域文化靈魂的彰顯,同樣也是古代文學開展實踐教學不可忽視的。選擇高校當地的歷史文化古跡,作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課堂,將存留在文本上的文學作品轉變成實物和古跡等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形式呈現給學生,無疑加強了熏陶和感染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文化底蘊。以衡陽市為例,留存的文化古跡就有石鼓書院、杜甫墓、杜甫祠、禹王碑、南岳碑刻,借助對這些古跡的考察,同學們可以在情境中走入古人的生活,從而感悟文學的魅力,也體會古人詠物論史的具體情景。#p#分頁標題#e#

3.地方戲曲資源的滲入。戲曲文學是元明清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表演作為基礎的特點讓戲曲文學的學習不能單獨停留在平面的劇本文學,而應該觸及和擴展到對戲曲舞臺藝術的了解。但古代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因而引入地方戲曲資源成為了解戲曲舞臺藝術的捷徑。地方戲曲資源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親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師與藝人間的直觀互通性等,為高校教改創造了切實可行的有利條件,同時獨特的地方戲曲品牌資源是鄉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學生獨特審美視角教育的最佳方案。具體的引入方式可依當地的戲曲資源情況而定,方式之一,可以請本地優秀的戲曲演員來演繹經典戲曲作品選段,演繹的形式可以直接請入課堂演唱文本,也可以針對課堂講授需要,先錄制好相關唱段的視頻,在講授過程中逐步播放。這種演唱往往加入了當地戲曲的地方特色元素,而且時間長短、演唱內容等可根據課堂需要而定,一方面讓學生在學習作品的同時感受到家鄉氣息,另外也比網絡戲曲資源更能有針對性地配合教學。方式之二,成立興趣小組,搜集整理當地的戲曲資源,了解地方戲曲發展情況。如筆者曾指導學生以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形式對祁劇、衡州花鼓戲、衡陽湘劇和衡陽漁鼓等衡陽地方戲曲的傳承和發展現狀做調查研究。

三、古代文學教學實踐參與地方文化保護

地域文化滲入教學的同時,教學也可參與到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來。通過教學實踐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讓他們成為地方文化保護的中堅力量,可行的方式大致有:

1.開設地域文化課程增強本土意識。高校青年學生是當地建設的生力軍,也自然將成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者,那么在校期間培養其地方文化保護意識,必然對今后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開設地域文化課程,以課程為載體,增強學生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的意識不失為其中重要的途徑。如開設一些地方戲曲欣賞課程、地方民俗文化等選修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同時,也系統了解地方文化,培養文化自豪感和本土意識,在這一過程中也進行了地方文化的傳承工作。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會在日常生活中關注本土文化因素,在潛移默化中積極投身地方文化保護和宣傳,從而為本地文化宣傳增添新力量。

2.實踐教學參與保護。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在現實中必然需要以具體的文化實體或文獻文本為參照對象,那么我們在選擇這些參照對象的時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地文化景點、本地古籍文獻為教學案例進行教學,則在將書本知識轉化到現實運用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對當地文化知識的了解,熟悉了地方文化保護,從而讓實踐教學活動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例如講到文人的貶謫與文學創作的關系,可以帶領學生去當地著名文化景點,讓學生考察這些景點有哪些文人在貶謫之時曾來此登臨賦詩題文,歷代主題有何變化,查找這些景點的歷代文獻記載,并要求以作業的方式來完成。學生在這些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本地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通過查找歷代文人的題詠,則既增強古代文獻知識又培養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自發地投身于本地文化的保護與宣傳的事業中來。

3.學生研究性學習項目的參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校教育必須大力培養創新人才,使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為目的的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高校改革教育教學的一個重點。它需要學生立足所學,從實際背景和問題出發,轉變學習方式,崇尚創造,從而在學習中獲得個性解放,提升自身能力。具體到古代文學的學習,則需探究地進行,這既包括對古代文學本身的探索學習,也包括運用古代文學知識去探究社會生活。那么地域文化則可成為學生運用古代文學知識來分析社會生活的重要對象。筆者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選題時,以當地地域文化為對象展開研究,如探討古人吟詠當地的文學作品在旅游開發中的作用,討論當地街道、道路命名中體現的文學作品之應用,分析當地樓盤命名及宣傳中古代文學作品之顯現等等,這些研究性學習項目以當地地域文化為研究對象,運用古代文學知識對此進行探討,從而達到運用古代文學知識去探究社會生活的目的,也提升了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綜合理解和運用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地域文化作為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分析對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為學生所關注,并展開分析探討,這無疑是對地方文化重要的傳承性保護。

第10篇

關鍵詞 古代文學教學 雙重關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Pay Attention to Significance and Tradition

――The New Thinking and New Design of Current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ZHANG Lih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us, in the university literature courses, it's an ancient tradition of strong foundation course, it has always been the backbone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courses, specialist courses. So the ancient literature curriculum long way to go, need to constantly explore and research.

Key words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double attention

1 古與今――強化古代文學教學的時代意識

古代文學作品能夠流傳至今,說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及不朽的藝術魅力。面對這些精華之作,高校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亦應該立足于今人,以今視古,使之植根于現實、關注現實。公木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研究?史之史》一文指出:“研究的對象產生于古代,立足點和著眼點則緊貼現實。不僅是用今人的理論去分析古人的概念,才能夠得出科學的認識與確切的評價;而且,也只有從現代思想與古代思想本質的聯系里去發掘、去尋找,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①由此可見,古代文學研究也應該緊跟時代的腳步,也要與時俱進。

用當代意識創造性地發掘、闡釋、激活古代文學作品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價值,使之與現實世界發生意義聯系,并轉換成為一種精神滋養和審美愉悅。在教學中不僅要闡明作家作品原來的創作動機和本來意義,更重要的是要闡明文本的內在價值和對我們現實所產生的意義,從而拉近古代文學作品與我們現實生活的距離,以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達到育化心靈的效果。

用當代意識發掘、闡釋古代文學作品豐富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在認識我國先哲高度的科學思辯和科學成就的同時,受到科學素養的浸潤和啟迪。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不僅具有豐富的人文、地理、物理、數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知識,而且蘊含著高度的科學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當代意識去發掘、闡釋它們,使學生從中受到科學精神的滋養與熏陶。

用當代意識發掘、闡釋古代文學作品中豐富的“超前意識”,運用新的研究方法,探究古代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因而,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們充分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古代思想的精華,陶冶他們的性情,使他們能夠更適應社會,更知道前進的方向。

2 源與流――關注古代文學研究的前沿動態

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是源,古代文學是對古代文化的濃縮與精華,是流。古代文學的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要注意將學術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課堂中來,同時更要注意文學與文化的關聯,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察源知流。

文學作品與文學傳統。在傳統的古代文學的講述過程中,我們關注的是對一部部作品的解讀,將每一部作品的內容、藝術特色闡釋的很全面,但往往忽略了文學作品與文學傳統之間的關聯。每一部文學作品都不是橫空出世的,是有著長久的文化傳承的,正如弗萊所說“詩歌只能產生于其他詩篇;小說產生于其它小說。文學形成自身,不是從外部形成:文學的形式不能存在于文學之外。”②說明后來的文學藝術的樣式是來源于原始的文學藝術的樣式的。在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文學傳統的挖掘。如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鬼魂”文學的創作始終不絕如縷,“鬼魂以幻象的形式出現”,人死時脫離肉體的魂幻化為鬼,在人死亡之后繼續存在和能夠獨立活動的靈魂常常被稱作鬼魂,并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動。這種來源于人對未知力量恐懼的鬼魂形象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鬼魂文學正是在這種文化傳統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的。但是,鬼魂文學與鬼魂文化又有著本質的區別。鬼魂文學是借助鬼魂文化所進行的新的藝術想象和新的藝術創造。鬼魂文學中的鬼魂形象已經不是原來鬼魂文化中的鬼魂,而是作家以全部生命熱情和潛意識投射而創造出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象。因此,這一類文學創作是植根于先前的文學傳統的。

文學與文化傳統。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文學研究堅持自身研究的前提下,文學的文化研究成為歷史大的發展潮流。“文學研究的定義已經不再局限于微觀上討論某一部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人物個性、景物相襯、因果關系,也不局限于從宏觀上探討某一歷史時期出現哪些文藝思潮和文學流派;即不僅是直接孤立的分析文本的語言特色和文章結構,亦不是間接的從某一作家的家庭背景或社會環境的角度去考慮對其創作的影響。事實上,一部文學作品是在以上多種因素的互相作用下產生出來的,而且還有意無意的接受它學科的‘滲透’和‘融合’。因此文學研究必須透過傳統的視野,進行多學科、多方位、多層次的文化剖析研究” 。③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文學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我們不能顧此失彼,而應該注意打破時代界限,通觀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發展的流程,從而貫通古今,梳理出文學創作的發展脈絡、演變歷程,尋找到后來文學創作的源頭和模式。當我們講述前一段文學時,一定要注意它對后來文學的影響;當我們講述后來的文學創作時,也要時時回顧先前的文學,尋找到其原型發生、流變的脈絡。④文學創作總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傳統來進行的。只有在大文化模式、文學模式的統攝之下,我們才能發現文學源遠流長的文化河流,才能真正做到查源知流。

文學作品與文化語境。在中國古代文學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我們注重的是文本的字、詞、句和段的解釋,只是單純地就文本解讀文本,很難或根本不可能揭示文本的真正意義。在以往的《詩經》的講授中,教師們非常注意《詩經》的“詩教”作用,或者只是單純的強調《詩經》“賦比興”的藝術手法,脫離當時的文化語境,以儒家的經學家的思想來解讀《詩經》的篇章,沿襲前人的觀點,不加深入的追究與思考,就可能會斷章取義扭曲其原本的含義。《詩經》中許多與愛情相關的詩作如《關雎》、《莒》等都有有關“采摘植物”的描寫,愛情與采荇菜、采莒等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為什么會把它們組接到一起,難道僅僅是“興”的藝術手法嗎?只有我們沖破歷代經師名儒們的“政教”、“詩教”的迷霧,將《詩經》與當時的文化語境聯系起來,才能尋找到正確的答案。從文化闡釋的角度來解讀,這些植物都是女陰崇拜的象征物,這些詩是古人生殖崇拜、祭祀儀式、宗教儀式的一種文學性的記錄。只有把握了這種文化語境,才能真正理解《詩經》的深刻內涵,也才能使學生們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努力還原當時的文化語境,將文學文本放置于文化語境之中予以解讀、闡釋,做到知源查流,真正揭示文學的意義和價值,是目前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的一個新的重要任務。

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如影隨形,血肉相連,很難剝離。文學既是某一特定歷史文化時空的產物,同時還忠實地再現了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因此對古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既是進入古人的精神世界,體會古人的生存智慧的過程,也是建構自己的生存智慧的過程。在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挖掘古代文學的現代意義。更要注意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文化傳統之中去揭示每一部作品的深刻內涵與意義,將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引入到教學中來,真正提升古代文學的教學質量。

本文章為“破學科與跨文化――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的教研項目的結項文章,項目編號jsjy200944

注釋

①公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研究?史之史.文學遺產編輯部:百年學科沉思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58.

②[加]諾斯萊普?弗萊.批評的剖析.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97.

第11篇

關鍵詞:古代文學;傳播;語言;

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諸多情形

從整體上來看,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是一個系統,從傳播學角度思考,主要包括傳播的目的與功能、傳播媒體與介體、傳播環境、傳播內容、傳播對象與傳播效應等子系統在內,具體情形如下:

(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與原因

任何一種傳播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動機,也彰顯了傳播的功能。同樣,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也有自己的功能和目的動機。其中,功能是客觀性的,目的和動機是主觀性的。

1.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

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是多種多樣的。總體說來,其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娛樂功能以及記錄歷史發展變遷和反映人生酸甜苦辣的功能,具體如下:

(1)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政治功能

主要體現為介入政治和影響政治。古代文學傳播干預政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民間作家的文學創作表達,比較典型的就是漢朝樂府詩詞,由統治者采集匯編而成,以便了解和知曉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另一方面是當政者通過文學創作,表達自己對時政的看法。

(2)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經濟功能

主要體現為文學創作者出于維持基本生存需要而著書立說。這一方面比較典型的體現在明清時期小說的創作與傳播中,此一時期作家寫作基本是出于商業目的,維持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傳播小說的目的也是為了賺取一定的經濟利益。

(3)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抒情言志和娛樂功能

文學創作首先源于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表達作者的理想、夢想等之類的東西。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比較典型的是兩大類,一是古代詩歌;二是古代小說。

(4)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社會功能

主要體現為對社會風氣有巨大的感染和凈化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文學傳播打破了文學創作個體的自娛自樂和孤芳自賞狀態,能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

(5)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文學鑒賞和文學追求功能

這主要是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一批專門沉浸于文學追求的高層作家群,比如較為典型的是形成一些文學傳播團隊,相當于今天的文學沙龍。

2.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驅動原因與目的任何一種文學或者文化傳播總是有一定原因的,這些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從中國古代文學傳播客體來看,其動因如下:一是人們心靈世界波動引發的主觀動因;二是企圖建立一種人們生存生活和發展秩序的現實動因;三是獲得生存知識和技能的功利性動機;四是感嘆人生苦悶和追求一種精神超脫快樂和滿足人們特殊興趣的心理動因。

(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媒體與方式

任何一種文學傳播都是需要借助一定的介體和媒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能傳播開來。在很大程度上,這種傳播媒介對整個文學發展具有很大的助推。

1.形式多樣的口語傳播媒體

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口語傳播媒體形式多樣,從口語語音的強調、傳播場所場合和傳播廣度與效果來看,有以唱為主的演唱、吟唱口語傳播媒體,有以講為主的講學和論辯口語傳播媒體,有以誦為主的吟誦和朗誦口語傳播媒體,有以說為主的說話和說書口語傳播媒體等。

2.豐富多彩的實體傳播媒體

我國古代的傳播媒介都是比較傳統和原始的,這和當時中國文化傳播的媒介相通,主要包括兩大類:

一類是刻在特殊媒體上的傳播。如甲骨文通過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傳播,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文學傳播形式;金文刻在青銅器上而傳播;石刻文是利用石頭作為傳播媒介的一種特殊的文學圖書形式.另一類是寫本媒介。它是指用筆將文學作品寫在一些類似紙張的媒體上,比如寫在竹子上的簡稱竹寫文;寫在木頭上的叫木寫書;寫在絲制品上的叫帛書;寫在紙上的,叫紙寫書---這是一種比較發達的文學傳播媒體,與我國古代造紙術發展息息相關,比前面媒體有諸多優點,后來慢慢裝訂成冊,形成了現在書本形式;雕版印刷體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文學傳播媒體,由于其傳播速度的加快,漸漸成為后來文學傳播的主要媒體。中國古代文學傳播媒體經過了三個前后相繼的階段:口語傳播媒體、手寫本傳播媒體、雕版印刷傳播媒體。

(三)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主體構成與傳播觀念

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不光是在傳播形式上多種多樣,在傳播動因與功能上多姿多彩,在傳播思想和觀念上也具有諸多豐富的內涵和要求。

1.多彩的傳播思想,閃爍古代人思想的智慧火花

任何一種文學傳播背后都有一套傳播理論和思想,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也不例外。我國古代文學傳播思想主要有"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再次立言和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文章可以立身"、"以幻為真和聲律傳文"等等,這些傳播思想,一些是通過文人的理論闡釋表達出來,另一些是通過文學創作的傾向和實踐活動展現出來的。

2.多樣化的傳播主體,彰顯了傳播者不同的心態和風格

任何一種文學傳播都是需要一定的傳播主體的,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發展史,其傳播主體主要有兩大類別,一是文學作品本身的原創者個體;二是團體性的傳播主體,比如古代的樂府。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主體具有多彩的特點:一是傳播主體彰顯了非常個性化的要求和傾向,比如政府機構為文學傳播主體,展現了其強烈的政府信息;文學印刷和出版傳播主體,展現了諸多商業性的目的;其他文學團體傳播主體展現非常多的文學氣息。二是傳播主體的影響力具有巨大的層次性和差異性。其中,作為政府性的主體機構文學傳播影響最大,作為文學創作個人的傳播主體,其傳播影響力最小。三是傳播主體采用的傳播媒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其傳播的效果。

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經驗帶來的諸多經驗啟示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達繁榮除了原創作者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傳播體系的成功運行,它包括傳播主體、目的和功能、媒介與方式和傳播客體及傳播的效果等等,具有十分豐富的成功經驗,這些方面對當今中國文學和文化傳播帶來了諸多啟示.

第一,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功能多樣化,既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功能,也有個人的功能。這一點啟發我們當今的文學傳播務必要注重其功能的發揮和挖掘,盡可能為其創造各種條件,讓文學傳播真正服務社會、服務國家和造福人類。第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媒體和方式多種多樣,經歷了原始的人工傳播媒體和非人工式的傳播媒體,啟發我們既要注重傳統的文學傳播方式,比如充分利用口語傳播媒體和紙張傳播媒體,又要利用現代化的文學傳播媒體,比如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網絡文學傳播媒體,積極整合和優化組合各種文學傳播媒體,力求形成和建構一套復合創新式的文學傳播媒體體系,從而推動文學更好地服務人類和社會。第三,中國古代文學傳播主體既有個體主體,也有集體形式的團體傳播主體,這啟發我們當今的文學傳播要充分發揮文學作品原創者個體利用各個場所和場合,包括利用網絡傳播媒體,給予文學作家真正的獨立創作空間和自由;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發揮政府團體、民間團體等機構來傳播文學,彰顯團體傳播的巨大力量。第四,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思想豐富多彩,具有一定的高度,這啟發我們當今的文學傳播要注重文學作品本身的文采美和內容美,還要注重通過文學作品傳播來彰顯時代的風采。

三、結語

我國古代文學傳播與文學創作幾乎同步,經歷了一個不平凡的過程,從傳播階段、傳播主體、傳播客體、傳播內容、傳播觀念、傳播媒體和效果等方面,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諸多特點,彰顯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歷史的種種情形,也造就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繁榮,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當今文學傳播借鑒和運用。

參考文獻:

[1]草萌。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目的與功能[J].甘肅理論學刊,2009,(6)。

[2]鄭艷玲。中國古代文學的口語傳播形式[J].當代傳播,2010,(5)。

[3]曹萌。略論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的媒介[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第12篇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盡管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被多數高校選為教材,像以上所舉的紕繆之處也在所難免。針對所選教材內容的不足,教師必須借鑒其他多種教材,搜羅相關知識的論文論著成果,包括自己的研究心得,一并提供給學生。其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雖然以古代文學史教學為主,但不能局限于此,還應當與古代文學作品選、古代漢語的部分內容整合起來。沒有大量作品作支撐的文學史教學,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論教學,使學生不明所以,容易感覺枯燥而失去主動學習的興趣。有時還必須結合古代漢語知識具體分析文學作品的構成,否則難以使學生學以致用,往往鬧出笑話。實際上,只有作品決定了作家本身的價值,而非后世某人或某群人的評判;也只有作品所具有的感人力量,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古代文學史完全可以看成是古代文學作品形態流變史,抓住古代文學作品,才能統合古代漢語、文學評論等知識。所以,在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文學作品選,是極為重要的。

筆者曾經加入過網絡詩歌群,看到一些自稱是中文系畢業的群友,寫作出的“律詩”竟然不講平仄,不講押韻,也不講對仗,不過是七言八句而已;同樣,寫作出的“詞”也只是按某一詞牌的句數和字數填寫,根本不考慮平仄、押韻與對仗等要求。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可笑現象,與中文系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失誤是有極大關系的。在當下的中文系課程教學中,關于律詩與詞的格律知識,屬于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但顯然詩詞是文學,硬是將律詩與詞的格律知識,從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內容中剔出,容易導致學生顧此失彼,將本應綜合一體的知識斷為兩截。這樣的安排,也就難怪中文系培養出的學生在寫作古詩詞時鬧出笑話了。鑒于當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在內容上的偏頗,筆者認為,將中國古代文學史、古代文學作品選與古代漢語部分內容重新整合,教師授課時也時常加入自己的研究心得,打破教條式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大膽主動地學習乃至研究古代文學,對于提高中文系學生的古代文學修養,應是必需而切實有效的作法。

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便是教學方法了。古代文學課程內容十分豐富,但目前許多學校為節省開支或過多開設選修課,壓縮了古代文學課程的學時,這樣,教師們按教材逐章講授都講不完,更不要說再根據不同線索進行串講來組織復習了。所以傳統的教學方法因課時減少的緣故,顯得無法適應。但是,多數教師仍不放棄傳統的按部就班的講授方式,往往是講到哪兒就算到哪兒,沒講完的就讓學生自習。這種態度相當消極,學生多數都表示不滿。為適應學??s減課時的變革,承擔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教師,應當配合當前市場要求,將古代文學的教學往實用化方向引導,主動改變教學方法,使得校方、學生與市場都能滿意。在更少的學時內教完課程,最方便可行的莫過于直接采用串講的方法。然而,學生對基本內容都不夠了解,采用這種辦法授課,沒有基礎的學生一定會如墜五里云中,暈頭轉向。

或許有人說,讓學生提前預習,用串講法就沒有問題,可現實是學校開設了更多的課程,學生課下是沒有足夠的時間用來預習每門功課的。所以,用串講法的同時,還必須對代表性作品作深入剖析,即與精講作品法結合起來。比如說,以文體為線索來串講,當講到宋詞時,可選柳永、歐陽修、晏幾道、蘇軾、秦觀、黃庭堅、周幫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張炎等“本色”的代表作品進行比照式串講,從而厘清宋代“本色”詞發展的脈絡;還可選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晁補之、賀鑄、王安中、朱敦儒、張孝祥、陸游、辛棄疾、劉克莊、蔣捷、陳子龍等“詩文化”的代表作品進行比照式串講,從而厘清宋代“非本色”詞發展的脈絡。教師在分析具體作品之前,對篇幅較短便于誦讀的詩詞,可以讓學生當堂集體誦讀一遍,以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對篇幅較長的小說、戲曲,則可提前指定有代表性的篇目讓學生課后閱讀,待上課時讓一名學生簡述故事情節,這同樣能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并對教師分析具體的作品產生興趣。在教師分析若干類型的作品之后,也可嘗試讓學生當堂分析作品,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與感悟或分析的能力。當然,若要使學生通過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獲得更大的收獲,還可以鼓勵學生與古代文學作品內容“對話”,讓學生在一個學期內交上幾篇模擬古人作品的作業,以增強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不過,在初學階段要求每位同學都去模擬古人寫作,或許有一定的難度,這種情況下可以作為加平時分的條件,鼓勵有興趣的同學提交古體習作。另外,在抒情性較強的文體教學過程中,可嘗試讓學生進行作品朗誦;在故事性較強的文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讓學生課下將故事進行改編,或者以小組方式分角色表演。

這樣,既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多方面地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同時增強他們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總之,通過以古典文學作品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在有實感的前提下認識古代文學發生與發展的歷史過程,才能真正使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適應市場化的要求,這樣培養出來的中文系學生才不至于只會空談文學發展的規律,拿古代作家的輝煌成就來吹牛,而是以自己實際提高了的思想情操與語言文字表達水平,來為市場服務。而上文提到的中文系畢業的學生寫作律詩與詞不顧平仄、押韻、對仗之類的笑話,也可聲銷跡滅??傊?,對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離不開教學內容的整合。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搞活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不僅涉及到學校領導與教師的教學理念與職業精神,也涉及到教師各人的專長,還涉及到學校領導對教學力量的分配與組合。比如說,如果古代文學專業的教師們分別在某一文體研究方面有所專長,則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不一定要按時代分段來進行,中文系領導可以重新安排每位教師專門從事一種文體教學,而學校教務部門也應給予認可,不可以將實際效果更好的教學模式視為異端而加以干涉或懲罰。

作者:昌慶志 單位: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市市| 平南县| 昌宁县| 游戏| 商丘市| 台南县| 大悟县| 西安市| 兴隆县| 卢湾区| 武宁县| 桐柏县| 河源市| 郴州市| 利川市| 沂源县| 武宁县| 黄骅市| 长顺县| 邻水| 海丰县| 海盐县| 富锦市| 吉林省| 兰考县| 温州市| 辽宁省| 阿克| 凤山市| 通山县| 龙泉市| 浮山县| 台东县| 武陟县| 吴忠市| 会东县| 分宜县| 洛南县| 衡东县| 吐鲁番市| 文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