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宏觀和微觀的關系

宏觀和微觀的關系

時間:2023-08-23 16:58: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宏觀和微觀的關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宏觀和微觀的關系

第1篇

關鍵詞:化學學習;宏觀思維;微觀思維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的自然科學。化學理論認為物質的性質是由其結構決定的,化學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剖析物質的微觀組成和結構,確定物質本身所具有的宏觀性質。因此,對化學學習者而言,在心理上實現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的有機結合就顯得十分重要,而如何將兩種思維有效結合,并將其落實與化學學習與教學中,是化學教育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化學學習中的兩種思維

1.宏觀思維

宏觀思維指的是宏觀知識或宏觀信息在人腦中的記載和呈現方式。對化學學習者而言,宏觀思維主要是指物質本身所呈現出來的,外在的、可觀察的現象在學習者頭腦中的反映。例如,通過對物質的外在形狀、顏色進行分析、比較、概括而歸納得出的物質性質及相關用途。在中學化學學習中,進行宏觀思維訓練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與形象思維能力,還可以依靠其提供的大量感性知識,為微觀思維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2.微觀思維

微觀思維指的是微觀知識或微觀信息在人腦中的記載和呈現方式。對化學學習而言,微觀思維主要指的是不能為人眼直接觀察的原子、分子、離子等微粒的運動與相互作用,物質的微觀組成和結構及其反應機理在人腦中的反映。

化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學生建立對物質的微觀認識,并從這個角度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對化學知識進行微觀思維,有助于學習者宏觀現象還原為微觀粒子的內部作用,從而揭示化學現象的內在本質,這對于保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二、化學學習中兩種思維結合的必要性

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雖然從不同視角對化學知識進行解讀,但是二者之間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割裂的關系。相反,在化學學習中這兩者應該有機結合在一起。

首先,構建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之間的聯系,是化學知識的內在需求。化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其涵蓋了從宏觀到為微觀不同層面、不同領域的知識。作為學習者,只有將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有機結合,才能將宏觀知識與微觀知識聯系起來,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化W知識,并更好地運用于實踐。

其次,只有將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有機結合,才能在化學學習中克服單一思維的束縛,發揮思維的優勢。宏觀思維的本質是感性認識,其反映的事物與現象的外部聯系,相對淺顯,如果不利用微觀思維探究其根源,學習者就不能對化學知識本身有一個深入透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形成正確、深刻的微觀思維,也需要借助宏觀思維,如若不然,學習者只能獲得空洞的微觀知識,當然也無法獲得對化學知識本身的透徹理解。

三、實現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相結合的具體策略

1.凸顯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相結合意義

化學學習中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相結合的意識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利用上述兩種思維進行思考與理解的傾向。根據心理學原理,意識具有能動作用,而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的有機結合更需要學習者強烈的主觀意識作為內驅力,也只有具備這樣的意識,才能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積極建構兩種思維的結合,并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因此,學習者要在思想上清楚認識到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相結合的重要意義,認識到其對化學學習的重要作用,只有如此,才能激起進行兩種思維結合的主觀欲望,增強兩種思維相結合的自覺性。

2.強化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相結合的意識

強化學習者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相結合的意識,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首先,思維方式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化學學習中兩種思維的結合而言,其形成不僅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還需要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親身體會和運用,使其逐步內化為自身的思維方式。例如,學習者可以利用具體事實情景、化學實驗情景和模擬聯想情景等,誘發和培養兩種思維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其次,要注重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相結合的自我反思與評價。反思是人類重要的心理活動,是對自身思維過程及結果進行科學的批判、回顧和檢查的心理過程。鑒于宏觀思維和微觀思維相結合對一名化學學習者來說是一種主動構建和內化的過程,自我反思就成為這種構建和內化的主要途徑。因此,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要對兩種思維相結合的情況不斷進行自我回顧、評價與總結。例如,學習者可以經常設問,對于所學的知識,自己是否是從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角度學習和分析的,所學知識之間有沒有內在聯系,化學現象的微觀本質是什么等等,通過不斷的提問和反思,逐步提升自己兩種思維相結合的能力。

3.強化微觀想象力的培養

對化學學習而言,微觀想象力就是對分子、原子、離子等化學微觀粒子及其運動變化的微觀思維能力,是化學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培養學習者的微觀想象力不僅是培養化學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具體而言,培養學生的微觀想象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要想象分子、原子、離子等化學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掌握其動態特征與規律。例如,在學習離子鍵的相關知識時,可以結合計算機動畫資料,理解鈉原子和氯原子化合的動態過程,加深對離子鍵形成過程的理解。其次,要想象化學微觀粒子的組成和結構,并用于說明物質的化學屬性。例如,對乙醇性質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過乙醇分子中化學鍵的特征,進行微觀想象確定其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最后,想象化學反應過程中微觀粒子的運動變化,闡釋相應的現象與規律。例如在復習Na2CO3和NaHCO3的性質時可以先通過微觀思維,分析其電離和水解情況,再根據離子不共存原理進行宏觀思維,推斷其主要性質。

四、結語

宏觀與微觀理論已經研究了多年,其對改善化學學習的意義也逐步得到廣大化學教育工作者的認可。本文借鑒國內外研究結論,進一步充實了這一理論,希望引起廣大化學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的重視,為化學學習提供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科學思維方式,增強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梁永平.化學學習中想象思維的培養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4,(12):71-75.

[2]楊光.有機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化學思維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4,(39):67-69.

第2篇

那么,原因何在?

這個問題讓筆者想起了法國名導演歐容的電影《花瓶(Potiche)》,這部2010年上映卻頗有復古范的影片講述了一對夫妻管理家族制傘工廠的故事,看似專業的丈夫作為總經理與工會鬧得水火不容,企業每況愈下,而被視作花瓶的妻子接手總經理工作后,卻把企業經營得井井有條。夫妻二人的成敗,關鍵在于處理博弈能力的差異,無法理順宏觀、微觀的博弈關系,看上去很美的經營策略也僅是紙上談兵。

再看中國經濟,宏觀調控之下,實體經濟尚未扭轉頹勢,一方面和經濟環境的復雜嚴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則與宏觀調控的微觀傳導頗有關聯。實際上,作為宏觀調控的理論源泉,傳統凱恩斯主義在學術上的最大缺憾正在于就宏觀論宏觀,而近幾十年來經濟學領域的諸多努力也集中于為傳統宏觀經濟理論構建微觀基礎。但在筆者看來,宏觀調控理論上的微觀基礎雖在不斷夯實,但現實中的微觀基礎卻并不牢固。很多市場人士在分析宏觀調控時往往聚焦于整體性影響,而并未關注到微觀主體的應對及其帶來的反作用。

筆者最近兩年在地方上工作,這一段經歷讓筆者對宏觀微觀博弈有了切身體會。筆者以為,宏觀調控未能快速改變當前中國經濟的失速態勢,易被忽略的一個原因是:五種宏觀微觀之間的博弈,讓宏觀政策缺乏有效的微觀基礎。

其一,宏觀微觀之間存在“囚徒博弈”。

博弈論中著名的“囚徒困境”可謂家喻戶曉,囚徒困境的核心是個體理性導致集體非理性,這種情況也體現于宏觀調控的微觀傳導過程中。一些宏觀政策出臺的目標是符合集體理性的,但微觀個體卻會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來調整個體行為,調整后的個體行為卻未必符合宏觀政策本意。

例如,2012年以來,監管部門花大力氣整頓銀行業不規范經營,其目的是規范行業行為,還利于民,減小融資成本,助推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雖說政策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從微觀層次看,整頓不規范經營、不對稱降息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在加大銀行業競爭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了大型企業的議價能力和話語權,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源是有限的,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部分金融機構被迫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對大型企業的業務維護上,中小企業得到的金融服務反而受到了擠占。

其二,宏觀微觀之間存在“吃飯博弈”。所謂吃飯博弈,很直白的解釋就是,宏觀調控再怎么陽春白雪,微觀個體包括企業和地方政府,都是需要吃飯的。宏觀看,中國經濟長期吃飯靠轉型,唯有轉型才能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但微觀看,地方經濟短期吃飯難轉型,為轉型而轉型很容易滋生形象工程或風險隱患。微觀中國,很多城市、縣域存在產業集聚、經濟結構單一的特征。如果恰巧這個單一的行業屬于粗放增長的行業,屬于轉型壓降的對象,那么地方政府作為一方水土的衣食父母,將很難真正去做實轉型。特別是在當前地方政府業績評價體系下,以短期“自發降速”換取長期產業結構調整空間的現實激勵作用并不大。

而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微觀企業,一旦為轉型而轉型,往往會盲目追求多元化,將眼光投入到房地產、民間金融等面子足、見效快的時髦領域,而這種超出其自身風險控制能力的“多元化”可能會成為醞釀隱患的溫床,甚至會對企業的主業或地方支柱產業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其三,宏觀微觀之間存在“彈簧博弈”。這種博弈就像壓彈簧,此消彼長,不進則退,只有宏觀調控不斷施力,政策效果才會持續顯現,若宏觀調控不再施力,政策效果就不會繼續疊加,而一旦宏觀調控有所減弱,往往會出現有違政策初衷的逆向反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始終具有做大GDP、增加財政收入、提升地方品牌等多重誘惑,只要宏觀層面對樓市調控稍有放松,甚至不需放松,只要有些許“不強調”的跡象,微觀層面就有捂熱樓市的沖動。

其四,宏觀微觀之間存在“邊緣博弈”。宏觀調控畫了一個圈,而部分微觀實體包括地方政府和微觀企業,往往行走在宏觀政策的邊緣,或是在不斷試探宏觀調控的邊緣區域,這種行為往往會帶來諸多風險。例如,2011年中國民間融資市場經歷了一波非理性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是流動性緊張狀態下的需求所致,另一方面也與民間融資市場政策監管的邊界不清晰有關。宏觀層面鼓勵民間金融力量的穩健培育,但由于規范性的民間金融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對民間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政策還在不斷完善過程之中,而這種初始階段的監控薄弱,則為民間融資市場創造了行走于邊緣的條件,表現為機構超速擴張和業務高杠桿運作。這種邊緣博弈帶來的非理性繁榮的風險,業已在當前逐步顯現,并還將不斷釋放。

其五,宏觀微觀之間存在“專業博弈”。宏觀層面凝聚著專業思維,充斥著專業人士;微觀層面則缺乏足夠的專業資源。這種“專業屏障”往往成為信息不對稱下博弈均衡走向集體利益受損的重要壁壘。

實際上,這種專業博弈發展到極致,甚至會引致金融危機,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本質上也是專業博弈的結果,前者是金融機構利用專業優勢過度開發房產業務、金融衍生品誘發的危機,后者則是政府部門利用專業優勢過度透支社會財力誘發的危機。

總之,宏觀微觀之間的五種博弈,讓中國宏觀調控缺乏有效的微觀基礎,進而使其效果顯得有所不足。

第3篇

關鍵詞:辨證論治;證候;微觀辨證;中醫診斷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8-1594-03

辨證,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四診收集到的病情資料進行辨別、分析、綜合,判斷其證候類型的思維過程,即確定現階段屬于何證的思維加工過程。它是將患者周圍環境、體質強弱與疾病規律綜合考慮的一種診斷方法,具有整體、動態和個體的特色。

中醫的宏觀辨證論治體系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逐步成熟起來,形成了多種辨證方法。隨著現代科技向中醫學的融合,中醫的辨證體系開始產生宏觀和微觀的結合,二者各有利弊,互相補充,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醫“證”的內涵,完善了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

1 “宏觀辨證”的特點

中醫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包括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病因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該八種辨證方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發展和完善,并具有各自不同的適用范圍和特點,是歷代醫家總結各自臨床經驗并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結果,也是歷代中醫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唯一理論法其。臨床通過四診搜集的癥狀、體征進行綜合思維而得出的診斷性結論,其特點是對疾病能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注意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治療時既注意祛邪,也重視扶正。

因為傳統的辨證論治方法是建立在宏觀認識問題的基礎上,概括性高,容易把握事物的共性,著重運用運動的觀點、整體的觀點去認識人和疾病的關系,故在宏觀、定性、動態方面的研究有獨到之處,基本把握住了疾病的本質。因此,它是宏觀辨證論治。因此,可以說“宏觀辨征”是將四診所收集到的有關疾病的各種癥狀和體征加以分析,綜合、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傳統8種辨證方法即屬宏觀辨證的范圍,它在臨床實踐中不斷顯露其自身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1.1 “宏觀辨證”的優越性 “宏觀辨證”是當前中醫臨床最常用的辨證論治形式、其特點是對疾病能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注意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治療時既注意祛邪,也重視扶正。此辨證論治體系是歷代醫家在幾千年來長期臨床實踐中逐步總結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為中醫防治病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它仍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它建立在宏觀認識問題的基礎上。概括性與抽象性高,容易揭示機體狀態的共性,著重運用動態、整體的觀點去認識人和病的關系,在宏觀、定性、動態方面的研究有獨到之處。

1.2 “宏觀辨證”的局限性 ①應用范圍的不確定性:盡管現有比較通行的看法是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常用于外感病的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常用于內傷雜病的辨證;經絡辨證常用于針灸療法中的辨證和結合其他辨證方法用于內傷與外感病的辨證;病因辨證和八綱辨證常不能單獨用于各種疾病的辨證論治,往往結合使用。但臨床還要視醫家個人知識和經驗而定。

②臨床辨證的欠全面性:由于傳統的八種辨證體系各自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各自的內容、特點及適用范圍都不盡相同,因而具體到某一種辨證方法時,就會有殊欠全面的弊端,如衛氣營血辨證長于反映溫邪的肆虐而不及于機體的正氣情況,而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必須結合臟腑辨證才能指導臨床用藥,顯示了其臨床應用的局限性。

單純通過醫者由外揣內對疾病的認識,會增加診斷病證的主觀臆測,而且會對于一些隱匿的、“無證可辨”的疾病產生遺漏。如:水腫病經辨治之后,水腫消退,但腎功能尚未恢復(尿中仍有蛋白、管型);癌癥患者的早期,病人并無任何異常主觀感覺;這些“無證可辨”的“隱匿證”就常常使宏觀辨證鞭長莫及。

③指導用藥的非特異性:用藥的精當源于辨證的準確,傳統的辨證方法長于宏觀,故對用藥的指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特異性。如運用氣血津液辨證方法,將臨床表現有乏力、少氣懶言、自汗、舌邊有齒痕、脈虛無力者診斷為氣虛證,即使結合臟腑辨證進而確定為何臟氣虛證,在臨床治療選擇中藥復方時也難以尋找具體針對補某臟氣虛證的藥物,不難看出,中醫存在著診斷的細化與用藥的矛盾性。

任何疾病都能按中醫理論施治,但有些疾病,尤其是某些急重危病,雖然理論上辨證準確,切合病機,可辨證指導下的藥物治療效差或無效。比如,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癥見脘脅脹滿,腹痛拒按,身目發黃,曖氣惡心,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按中醫辨證應為“肝膽濕熱證”,并與相應的方劑治療,但效果可能不佳,如不及時手術甚至可能延誤病情。

2 “微觀辨證”的產生及其特點

2.1 “微觀辨證”的產生 1986年,沈自尹教授首次明確提出“微觀辨證”的概念,并定義:微觀辨證在臨床收集辨證素材過程中,引進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發揮它們長于在較深入的層次上,微觀地認識機體的結構、代謝和功能特點,更完整、更準確、更本質地闡明證的物質基礎,從而為辨證微觀化奠定基礎。簡言之,是試用微觀指標認識與辨別證。之后,諸位學者紛紛對“微觀辨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危北海指出微觀辨證主要是運用各種現代科學方法,對各類中醫證型病人進行內在的生理、生化、病理和免疫微生物等各方面客觀征象的檢查分析,旨在深入闡明證候內在機理,探討其發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提供可作為輔助診斷的客觀定量化指標。匡萃璋認為所謂微觀辨證,實際上是企圖用某種或某些生理生化指標作為描述證侯的內在依據的一種方法。郭振球認為微觀辨證是以中醫經典辨證為向導,四診“司外揣內”宏觀辨證,結合應用現代新科技,深入到細胞化學、神經遞質、激素、免疫乃至基因調節,以闡明病癥傳變規律的一種辨證方法。

盡管有多種描述,各位學者對于“微觀辨證”的理解大致認為:①“微觀辨證”吸收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檢測手段,是中醫宏觀四診的深化和擴展,對“證”的診斷起輔助作用。②。微觀辨證”不可能獨立于“宏觀辨證”而存在,應該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進行。

2.2 “微觀辨證”相關術語的出現 “微觀辨證”的產生是中醫辨證論治體系與中醫診斷學發展的需要,是中西醫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中醫學不斷滲透所產生的必然結果。近年來,隨著“微觀辨證”理論的逐漸成熟,與之相關術語如潛證、隱潛性證、癌癥等也開始產生。

“潛證”:羅金才認為由于目前中醫四診手段和各種辨證大多仍沿襲傳統“司外揣內”、“診于外者,斯以知內”的方法,故在臨床上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傳統四診辨

證看來完全是無病的“正常人”,如隱匿性糖尿病、血脂過高癥等患者,其并無明顯臨床表現,卻為西醫檢查證實體內存在著某種病變而需進行治療;還有一些疾病后期元明顯臨床癥狀和體征者,在傳統的診治方法看來似已痊愈而不需治療,然而西醫檢查卻表明尚有某項重要指標異常,仍需進一步治療等,這些在傳統的中醫辨證過程中皆可看為是“無證(癥)可辨”。羅金才指出這種無明顯癥狀和體征,用傳統的四診方法不能發現的病變,稱為“潛證”;反之為“顯證”。

“隱潛性證”:沈自尹首先通過臨床和實驗室觀察,發現并提出“證”的“隱潛性變化”――“隱性腎陽虛證”,發現“腎陽虛證”具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功能紊亂,證實了中醫的“證”具有物質基礎,并首先提出“腎陽虛證”具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隱潛性變化”。進一步發現“腎陽虛證”,不僅具有腎上腺皮質軸的功能紊亂,還具有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及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乃至多靶腺軸的不同環節或不同程度的隱潛性變化。同時在對哮喘病人內分泌變化的臨床研究中,發現哮喘患者即使無“腎虛”的臨床表現,其腎上腺皮質也有類似“腎陽虛”的隱潛性變化,故其本質仍屬“腎陽虛”范疇。而且用溫陽片溫補腎陽治療哮喘患者,均取得明顯療效,并糾正其內分泌和免疫功能,以藥測證,可認為是“隱性腎陽虛”者。

“隱癥”:楊毅玲提出隱癥主要是指在一定致病因子作用下,在機體內部已出現明顯病理改變,但無明顯相應癥狀體征,只有通過現代醫學檢查手段(包括各種儀器檢查及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物理和化學的檢查)才能辨識的病證。隱癥是相對于外候而言的,而外候“基本上指傳統認識的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等手段所診察出來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隱癥與外候的結合進行辨證,較之傳統的四診辨證,應該更能反映疾病的客觀和本質,是四診診法的延伸。

以上提出的“潛證”、“隱潛性證”、“隱癥”,其內涵基本相同,指在臨床上大量存在的,按照中醫傳統宏觀辨證方法“無癥可辨”的。而通過實驗室微觀檢測可證實的一類病證或者狀態。

2.3 “微觀辨證”的優越性 “微觀辨證”可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并正確地指導治療。內窺鏡、X線、CT、超聲波等影像學檢查內容,可分別對臟腑色澤、形態、位置及體內積聚、癰瘍、水液停聚等情況進行直接或間接探查,以彌補由外揣內之不足,為臟腑、氣血病變提供更加可靠的辨證依據。中醫對某些病輕而無臨床癥狀可辨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腎炎恢復期等通過。微觀辨證”,利用現代醫學的一些檢測手段,發現其潛在證候,可彌補以往中醫對這些疾病的無癥狀情況下診治的不足。

“微觀辨證”的應用有助于中醫證侯的療效評價體系的科學制定,以利于提高中醫藥療效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微觀辨證”彌補了“宏觀辨證”之不足。將實驗室指標納入中醫辨證,實現“宏觀辨證”和“微觀辨證”相結合,可以提高中醫診斷水平;探討中醫證候的病理基礎,可以將現象與本質、功能與結構統一起來;揭示臟腑、氣血的本質,探尋各種證侯的微觀指標,有利于中醫診斷的客觀化、規范化。例如近年來,對血瘀證、脾虛證以及中風病證候的診斷標準的制定都是將微觀指標納入中醫“證”診斷標準的嘗試。

2.4 “微觀辨證”的局限性 “微觀辨證”雖可以在較深層次上認識和辨別“證”,但“微觀辨證”無法脫離現代醫學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和機械性。因此,實行“微觀辨證”不能簡單用一些現代醫學微觀指標同中醫“證”劃上等號。中醫的“證”都有其明顯的整體性,任何一個微觀指標都難以全面闡釋“證”的本質,只能從一個側面說明部分問題。所以,實行“微觀辨證”必須強調多指標合參、同步、動態觀察,這樣才能對各種“證”的認識更趨全面并使“微觀辨證”研究不斷深化。

3 “微觀辨證”是“宏觀辨證”深化和補充

傳統的辨證過程是通過對四診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從而辨別證的方法,其重點是從整體把握人體的機能狀態,是對“證”宏觀層次的探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于疾病認識的深化,許多醫學科學工作者,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對四診內容進行了深化和擴展,即從人體的不同層次和水平(系統、器官、細胞、亞細胞、分子等)去闡明證候在結構、代謝、功能諸方面的物質基礎,并尋找對證侯具有診斷價值的微觀指標,以期建立證候的診斷標準,這是對“證”微觀層次的探索。由此可見,相對于依賴四診以獲得信息的“宏觀辨證”而言,它便是“微觀辨證”,“微觀辨證”對于傳統的“宏觀辨證”起到了發展、補充和深化的作用。

第4篇

一、導致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出現割裂的原因

西方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相對獨立。學生對微觀和宏觀部分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和思想體系有學科體系的原因,有教材選擇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首先是學科體系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發展到今天總共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在學科體系上形成了主流體系,但總體的學術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觀點呈現百家爭鳴的態勢,這就導致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學習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全面,導致學習中不能建立起有機體系,而容易造成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形成割裂的局面。

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選擇問題。當前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劃分和教材的編寫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視角展開的,同時為了保證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將部分非主流經濟學的流派思想也納入了教材體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國內學者編著的教材,加入了國內學者的主觀思想,同時也避免不了國內學者思想體系的束縛,導致當前的教材使用中,學生很難通過閱讀教材看到歷史上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演化歷程和不同觀點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經濟學思想的編入使當前教材在學科體系的傳播和影響上,作用大為下降。造成學生無法讀懂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密切聯系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后是教學環節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認可教師往往會突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各自學科中的重點部分,而往往忽略兩門課程的銜接部分。在微觀經濟學部分,消費者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結構理論等部分是教學的重點內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學時間和講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觀經濟學部分,無論是是先講短期模型后講長期模型,還是先講長期模型后講短期模型,都更多從宏觀經濟學產生之初,宏觀經濟學幾點問題入手。忽略了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講授過程中,也回避了眾多打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間紐帶的因素。最終導致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微觀經濟學介紹消費者、廠商、單一市場結構等微觀問題,而宏觀經濟學介紹政府和貨幣當局如何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學關注的統計指標等。

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關聯部分

首先,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是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關聯的最為重要的思想紐帶。無論是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都是強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主體作用的。而且,無論是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對特定的社會環境、歷史傳統、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確的限制。這說明,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不僅強調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還強調維系市場經濟基礎的軟環境。

其次,方法論是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共同的基礎。無論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都是眾多主流經濟學家通過不斷發展演化中創造性的運用了數學中邊際、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雖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現代西方經濟學存在眾多局限,但整體上來說,西方經濟學的主體地位在整個經濟學界上不可撼動。作為西方經濟學的兩大板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聯系的。

最后,存在著許多可以打通和關聯的知識理論。造成現實上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有明顯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興起。由于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強調了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當局的貨幣政策積極干預經濟,導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觀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經濟學以及宏觀經濟學中的發展經濟學、經濟周期理論等。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包含著宏觀思想,宏觀經濟學理論有扎實的微觀基礎。

三、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教學中的銜接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既然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就應該消除兩種之間割裂的感覺。使兩者之間真正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并使學生對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兩門西方經濟學不可分割的部分成為有機整體。

一是在教學中為學生梳理不同經濟學理論發展的脈絡,在經濟學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論的地位、作用和選入教材的原因等。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學的知識點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間有著緊密聯系的。微觀理論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觀經濟學思想的,而宏觀經濟學的演化中,微觀基礎也是其可以發展和延續的重要依據。因此,通過明確知識體系的方式可以避險學生對知識點形成孤立認識,杜絕了教學過程分割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密切聯系。

第5篇

關鍵詞:商業銀行;微觀績效;宏觀績效;誤差修正模型

JEL分類號:C25;G21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11)12-0092-04

任何企業都有一套經營目標,用以引導其經營行為。目標的實現程度即為績效,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主要是追求風險和收益的最佳平衡。換言之,在可控的風險范圍內,實現股東收益最大化,本文稱之為商業銀行的微觀績效。企業在實現其經營目標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履行維護社會和諧發展的義務。特別是在政府直接或間接控股商業銀行時,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更加突出。在此將商業銀行承擔的社會責任稱為宏觀績效,它包括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增加就業和減少貧困、促進經濟結構升級、促進節能環保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中國商業銀行的經營必須兼顧這兩重績效,一方面商業銀行需要提高微觀績效以應對金融市場化、國際化和系統化發展趨勢的挑戰;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必然要求其長期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保持一定的宏觀績效。過度強調宏觀績效的重要性,犧牲商業銀行的微觀績效,輕則導致中國銀行業在全球金融競爭中喪失競爭能力,重則導致銀行危機。挽救危機將使政府財政背上沉重負擔,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停滯、社會動亂等風險也會接踵而至;反之,若過度強調商業銀行的微觀績效,不顧宏觀績效,則難以保證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和社會和諧發展。可見,偏廢其一就會造成兩重績效的沖突,造成經濟金融領域乃至社會的混亂,阻礙社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因此,中國商業銀行的兩重績效之間存在何種關系,是相得益彰還是存在沖突;面對沖突,如何協調與平衡兩重績效之間的關系,這些均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本文試圖在分析兩重績效的基礎上,對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程度進行度量,為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在保持或提高一種績效時考慮另一種績效的承受度,避免顧此失彼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危害。

一、商業銀行微觀績效與宏觀績效的關系

商業銀行經營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原則集中體現了微觀績效的內在要求。在競爭比較充分的銀行業市場上,商業銀行的風險性和盈利性呈現倒U型關系。在達到貸款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等的均衡利率(對應均衡風險承受度)之前,隨著貸款風險提高,銀行為貸款制定的價格――利率也相應提高,風險導致的邊際損失小于利息收入增加帶來的邊際收益,所以風險越高,盈利越高,反之亦然。在均衡利率上,邊際風險損失等于邊際利息收益,利潤額達到最大。在利率提高過程中,逐漸發生市場逆選擇,那些風險較低的企業不愿承受高利率而放棄貸款融資方式,選擇其他成本較低的渠道(如資本市場);而風險較高的企業由于其它渠道無法融資或者融資成本更高,則留在了信貸市場。所以,伴隨利率提高,市場中的優質客戶越來越少,劣質客戶越來越多。當風險繼續提高,利率超過均衡點后,邊際風險損失大于邊際利息收益,銀行盈利隨著利率(風險)提高而降低。流動性是銀行安全性與盈利性之間的平衡調節杠桿,流動性高則風險低,盈利性也較低;流動性低則盈利性較高,風險也較高。

商業銀行最基本的社會功能是完成儲蓄集中和投資轉化,促進經濟增長。因此,促進經濟增長是其宏觀績效的首要內容。銀行的效率不僅影響和決定了儲蓄供給與投資需求的增長及它們之間的結合程度,而且影響和決定了投資的實際水平和投資的邊際收益率,甚至決定了資本形成的數量與質量,最終將影響一國經濟的增長。因此,商業銀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直接體現在對企業的融資和投資環節的服務支持上。當商業銀行具有良好的微觀績效,即以適當的風險獲得較高的盈利時,說明商業銀行把信貸資金分配給了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和項目,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因此得到了充分體現。

我國商業銀行長期承擔著集中民間儲蓄的主要任務,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金融年鑒》的數據計算,1995年以來,在資本市場沒有異常波動的情況下。每年銀行的存款新增額占當年國民儲蓄的60%左右,而在對企業的投融資支持方面,我國商業銀行的效率不及儲蓄動員的效率。在我國,產權同一性導致國有(控股)銀行和國有企業在信貸資金供求方面形成了“隱含契約”,國有企業成為了國有(控股)銀行的主要信貸對象。例如,當2009年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時,大量新增信貸流入了央企和政府融資平臺領域。而國有企業的生產目標函數往往存在非利潤目標,偏離利潤最大化方向,甚至出現相對低效的投資和重復建設,等量資金不僅不能發揮等量資本的功能,而且還可能不斷增加銀行的不良資產。相反,一些小企業、小微企業盡管具有盈利前景好的項目,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的難度卻相對較大,特別是在貨幣政策收緊的時期。統計數據顯示,小企業貸款余額約占全部企業貸款余額的30%左右。為維持社會穩定、扶持弱勢群體等社會管理目標,政府通過信貸政策引導或通過行政手段要求商業銀行承辦一些民生金融業務,如助學貸款、下崗失業人員小額貸款、涉農貸款等,商業銀行一小部分信貸資源被引導到收益相對低、風險相對高的領域。

綜上所述,對我國商業銀行而言,微觀績效與經濟增長的宏觀目標相一致,但與維護社會穩定、關注民生等存在一定矛盾;由于產權同一性導致的貸款偏好,經濟增長績效和微觀的安全績效相矛盾,風險積累超過臨界值后,經濟增長績效將和盈利目標發生矛盾:其他宏觀目標的存在進一步加劇了宏觀績效和微觀績效的沖突。

二、實證檢驗

(一)變量選擇及模型的構建

商業銀行的微觀績效和宏觀績效各有若干指標,研究多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以VAR模型為宜,不過VAR模型要求樣本點較多,否則統計結果偏差大。限于我國商業銀行可取得的樣本有限,多變量的VAR模型并不適用于本文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驗證我國商業銀行宏觀績效與微觀績效沖突的存在,進而探討平衡兩重績效的對策。從前面分析可知,促進經濟增長的宏觀績效與安全性的微觀績效是一對主要矛盾。考慮到指標的可測性和數據可得性,本文分別選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作為它們的微觀績效和宏觀績效的變量,并采用單方程誤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模型)進行研究。在協整檢驗的基礎上,誤差修正模型

避免了傳統OLS估計可能導致的偽回歸問題。是處理非平穩經濟時間序列之間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波動的有力工具。協整理論的核心是:如果幾個非平穩時間序列的線性組合是平穩的,那么它們之間存在一個長期均衡關系。存在協整關系的變量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反映短期內系統對于均衡狀態的偏離程度,即采用長期均衡誤差作為短期波動的修正項,從而得到有關偏離程度的調整信息。誤差修正模型的基本形式為yt=β0+β1xt+λ(yt-1-β2Xt-1)+εt,其中yt表示變量y的一階差分,(yt-1-β2Xt-1)為誤差修正項,記為ecm,β2體現了yt和xt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β1體現了yt和xt之間的短期波動關系。

本文以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和興業銀行等13家銀行為研究對象。取其經貸款占比加權平均的不良貸款率,記為BLDK,用GXGDP2表示它們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之和。上述變量的樣本為1995-2010年的年度數據,所有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和上述商業銀行的財務審計報告,統計軟件使用EVIEWS5.0。

(二)單位根檢驗

首先,我們采用ADF方法來檢驗變量BLDK和GXGDP的平穩性,結果見表1:

檢驗形式(C,T,K)表示用于單位根檢驗的模型中是否有常數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和*分別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顯著。

表1顯示,變量BLDK和GXGDP的ADF統計量比顯著性水平為10%的臨界值大,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兩變量的一階差分ABLDK和AGXGDP的ADF統計量則小于顯著水平為10%的臨界值,表明至少在90%的置信水平下,兩個差分序列平穩,不存在單位根。所以,BLDK和GXGDP是兩個I(1)序列,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三)協整檢驗

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我們首先用BLDK對GXGDP進行普通最小二乘回歸,得到回歸方程如下:

(1)式下方括號內為系數的t檢驗值,自回歸項AR(1)和AR(2)用于消除模型存在的序列相關問題,回歸結果顯示各回歸系數均通過了t檢驗,擬合優度和調整的擬合優度較高,分別達到0.90和0.84。D.W.值在接受范圍內,表明不存在序列相關,模型整體比較適合。et為方程的殘差序列,其估計值為:

et=BLDKt-12.63-0.12GXGDPt

對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下:

檢驗形式(C,T,K)表示用于單位根檢驗的模型中是否有常數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和*分別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顯著。

檢驗結果顯示,殘差序列e的ADF統計量小于顯著水平為5%的臨界值,說明它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穩序列。由此證明,變量BLDK和GX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兩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四)誤差修正模型

根據Granger定理,一組具有協整關系的變量一定能夠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因此,首先用(1)式滯后一期的殘差作為均衡誤差建立一階誤差修正模型:

BLDKt=β0+β1GXGDPJJt+β2ECMt-1+εt (2)

其中,ECMt=BLDKt-12.63-0.12GXGDPt

代入數據,方程(2)的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得到誤差修正模型:

BLDKt=0.0017+0.43GXGDPt-0.22ECMt-1+εt (3)

ECMt=BLDKt-12.63-0.12GXGDPt

模型中各回歸系數分別在1%和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t檢驗;誤差修正項系數為負值,符合反向修正機制;擬合優度和調整的擬合優度分別達到0.95和0.93,擬合程度很高;D.W.值為2.48,在可接受范圍之內,表明不存在序列相關。

(3)式表明:從長期靜態關系看,商業銀行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度每提高1%,其不良貸款率就提高0.12個百分點;從短期動態關系看,GXGDP提高1%,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提高0.43個百分點。長期均衡對短期均衡偏離的調整系數為-0.22,它反映了短期均衡偏離長期均衡后,向長期均衡回歸的調整力度,系數為負,符合負向調節機制,即當BLDK大于其長期均衡值12.63+0.12GXGDP時,在下一時點將作出負修正。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根據上文的實證分析,我們可得出如下結論:(1)以不良貸款率為代表的商業銀行微觀績效和以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為代表的商業銀行宏觀績效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回歸系數為正,表明兩重績效存在一定的替代取舍關系。要提高商業銀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就必須以不良貸款率的提高為代價;反之,要保證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降低不良貸款率,就不得不降低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這種關系的政策含義在于:一方面,一種績效的提高以另一種績效的一定損失為代價,決策者在選擇時要權衡利弊,使之達到合理的匹配;另一方面,強調某種績效要適度,誤差修正模型找出了兩重績效之間度的替代彈性。(2)誤差修正項系數為負,說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超過短期均衡水平時,存在一種回復機制使它降低并向長期均衡水平靠近,這一回復機制主要由我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政策、制度和措施所構成。1997年開始,中國政府向國有商業銀行注資沖銷呆賬損失;1999年成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其不良貸款;在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前再次注資沖銷不良資產。股份制商業銀行陷入困境時,如光大銀行,政府同樣通過中央匯金公司注資沖銷壞賬,提高其安全性。這一結論的政策含義是:如果政府長期以犧牲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為代價換取宏觀績效,那么當不良資產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需要政府從外部注入流動性來沖銷不良資產。否則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高企,超過安全界限后,可能使其喪失持續經營的能力,甚至引發銀行危機。

在政府注資沖銷不良資產的政策選擇之外,還有一些可降低不良貸款率和經濟增長貢獻率替代彈性(即ECM中GXGDP的系數)的措施,它們將有助于減小兩種績效目標之間的摩擦,減輕政府和商業銀行的壓力。具體措施為:

一是明確商業銀行的宏觀績效考核指標。減少政策性業務的隨意性。金融管理部門(央行)作為宏觀績效利益的人格化,應該公布、規范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控股商業必須服務的社會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予以考核。這樣既有利于商業銀行在獨立經營的基礎上有效完成宏觀績效,又能夠防止政府部門對商業銀行正常經營活動的隨意擾動。

二是完善商業銀行政策性業務的風險代償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財政杠桿撬動作用。目前中央財政或地方財政對商業銀行承辦的政策性業務,如助學貸款、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涉農貸款和小企業貸款等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用于彌補這些業務造成的不良貸款或獎勵完成情況好的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兩重績效之間的沖突。財政風險補貼的力度、風險補償資金的使用方式和具體獎勵辦法等值得進一步完善,以提高商業銀行承辦政策業務的積極性。

第6篇

[關鍵字]宏觀審慎監管 順周期性 中央銀行職能 系統性風險

一 宏觀審慎監管的內涵及其實施的必要性

(一)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相互補充,微觀審慎監管主要是針對個體的風險的研究,宏觀審慎監管主要著眼于系統性風險的研究,這是宏觀審慎監管的主要內涵。

(二)實施宏觀審慎監管的必要性

微觀審慎監管只是預防單個銀行的風險,對金融市場普遍存在的系統性風險卻無能為力。單個銀行的安全并不代表整個銀行系統的安全,特別是在所謂的“羊群效應”下,系統性風險很有可能發生,所以應實施宏觀審慎監管。

1.金融創新、混業經營導致金融市場同質性增強,加劇了金融市場動蕩。風險偏好的機構投資者增多,增加了系統性風險。羊群效應、評級模式和評級方法、公允價值的盯市會計準則、銀行監管的基本原則、金融市場用擴大、場外交易、金融機構杠桿率高也是導致系統性風險的重要原因,僅僅依靠微觀審慎監管難以解決系統性風險,所以必須實施宏觀審慎監管。

2.微觀審慎監管沒有和實踐聯系起來,微觀審慎監管只注重單個銀行,卻忽略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由于大多數金融機構的風險預防機制以及管理機制類似,導致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的加大。在微觀監管下,單個機構對負外部性不承擔責任,容易導致“公地的悲劇”。

3.過去的監管只是盯住通貨膨脹單一目標,同時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的內在順周期性及風險計量模型的發展和資本監管,會計準則對金融體系順周期性的強化是金融危機發生的重要原因,這些問題都要求通過宏觀審慎監管來解決。

4.金融的過度創新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加大,金融創新并不能消除風險,只是使風險在主體之間傳遞,導致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累積,當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金融危機,只有實施宏觀審慎監管,合理監管風險的傳遞,才能夠合理預防系統性風險。金融市場的同質性使得金融市場參與者面對相同風險時具有相似的反應,這使得金融的系統性風險爆發的可能性加大。金融機構的順周期性也要求宏觀審慎監管,由于系統性風險是內生的,這對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具有相當大的阻礙作用。

二 宏觀審慎監管的測度

可以從時間維度和橫截面維度兩個維度對宏觀審慎監管進行二維測度,其中時間維度主要是解決順周期性問題,橫截面維度則主要是測量各個微觀主體之間的關聯程度。針對不同的維度采用不同的監管方式。雖然壓力測試以及宏觀審慎指標和早期預警機制都有其益處,但是又有一定的不足之處,所以應該針對系統性風險的順周期性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方法,應該使用逆周期政策工具宏觀審慎監管的校對工具。

三 宏觀審慎監管的政策框架

一方面經濟的順周期性是導致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避免或者解決金融危機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逆周期政策。另一方面要界定監管邊界以及監管機構的功能,并且著重從中央銀行的主導地位方面著手討論宏觀審慎監管的實施。

(一)以解決順周期問題為主的逆周期政策

解決順周期性應該采取逆周期的政策工具。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的內在順周期性及風險計量模型的發展和資本監管,會計準則對金融體系順周期性的強化是金融危機發生的重要原因,所以一對要針對不同的順周期性采取不同的逆周期政策。例如在拔備計提方面應該采用跨周期計提方法而不是時點計提發,這樣可以提高拔備計提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公允價值的使用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時也加強了一定的順周期性,要適當改善公允價值計算的規則。

(二)明確中央銀行的職能,協調各宏觀政策的相互關系

宏觀審慎監管的政策工具既包括銀行監管政策也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等政策工具。應該將重點放在協調各政策工具之間的相關關系,并且建立合理的宏觀信息共享機制和預警機制,著重加強內外金融監管信息和宏觀經濟信息的交流,同時強調中央銀行的主導地位,使得中央銀行負責宏觀審慎監管的政策制定,并且應該協調中央銀行和其他監管機構之間的關系。

(三)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理順監管體系不留監管真空

目前,在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框架下,應明確對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監管權,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同時不僅要關注銀行的風險,應該同時關注對金融市場有重大影響作用的分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非金融機構,因為一些非銀行機構也可能是長生系統性風險的原因。

四 逆周期資本制約的政策選擇

一般來講,在管理方法的政策選擇方面有相機抉擇和規則機制兩個模式。由于監管當局主觀能力和外部因素的制約這兩個方面,提出目前應該監管當局制定規則,而不是相機抉擇,但是目前對于規則的制定還沒有達成共識。

第7篇

【關鍵詞】營運資本管理 宏觀經濟環境

一、引言

營運資本維持著企業日常的生產經營,是企業的血液,但是長久以來并沒有得到與其地位相當的重視。國外對營運資本的研究早于我國,始于20世紀30年代,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評價、管理體系,營運資本管理水平較高。營運資本管理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營運資本管理影響因素、營運資本管理評價指標、營運資本管理政策、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盈利的關系和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關系上。其中營運資本管理因素可分為企業獲利能力、發展能力、償債能力、企業規模等內在微觀因素和融資環境、宏觀經濟增長、貸款利率、行業等企業外在宏觀因素。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營運資本的管理再一次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目前微觀環境對營運資本研究的影響研究較多,而宏觀環境對營運資本管理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擬就國內外宏觀環境對營運資本的相關研究進行歸納和整理。

二、國外營運資本關于宏觀經濟對營運資本管理的研究

全球化的競爭壓力,資金的不確定性、融資的壓力,新的法規、新的政策和高昂的融資成本約束著營運資本的管理。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職業經理人發現合理高效地管理營運資本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Merville和Tavis(1973)認為,影響公司營運資本管理策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持續的經濟周期。由于不同行業其業務性質的差異,在應對經濟周期時其采用的營運資本政策是不相同的。Nunn和Kenneth(1981)從企業所處行業環境就公司的應收賬款和存貨進行研究,認為處在不同行業的公司營運資金策略存在較大差異。

Chiou et al(2006)、Zariyawati et al(2010)發現在經濟繁榮時企業營運資本需求高,企業會將更多資金投入營運資本。而Lamberson(1995)探討了小型企業如何改變營運資本管理以應對經濟環境變化,他認為經濟擴張期小型企業傾向于減少流動資產以較少流動性,在經濟衰減期反之。該研究在理論上進行了解釋,由于實證上沒有得到驗證,且該研究只包含1980-1991年的50個樣本企業,不具有普遍適用性,但Lamberson認為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在應對經濟環境的變化時采取的營運資本管理政策是不同的,值得進一步研究。

Baum et al(2006)認為宏觀環境的波動性會影響非金融企業對流動資產的分配效率。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減弱經理人員預測與公司相關信息的準確性,使得他們做出的決策與當前現金管理政策相似。相反,當宏觀環境的波動較為平和時,經理人員有更強的意愿根據公司的具體需求調整流動資產,使得資產的分配效率提高。而Sathyamoorthi et al(2008)調查發現經濟波動較大的環境下,企業傾向于選擇保守的營運資金管理模式。

Baum et al(2008)以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在研究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時,還加入公司本身的不確定性。實證發現無論是宏觀經濟還是公司自身不確定性的提高,均使公司的現金持有量增加,反之減少現金持有量。這種在經濟衰退期間對信息不對稱的更加敏感,使得公司囤積大量現金,失去了潛在的投資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宏觀經濟的復蘇。

三、國內關于宏觀經濟因素對營運資本管理的研究

姜國華(2011)認為宏觀經濟政策研究與微觀企業行為研究普遍存在割裂現象。從宏觀經濟出發,宏觀經濟政策與微觀企業行為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以下步驟:第一步,一項宏觀經濟政策的推出首先會影響企業的行為(如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第二步,受到影響的企業影響其產出;第三步,企業產出的加總影響經濟產出;第四步,政府通過經濟產出的變化評估之前的宏觀政策并做出相應的改變。會計學、財務學研究第二個步驟,研究企業行為與企業產出的關系,但忽略了宏觀環境對微觀企業行為的重大影響,不利于更好地預測企業未來的行為和產出。

王治安、吳娜(2007)以2003-2005年滬深兩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發現我國上市公司不同行業之間的營運資本管理具有普遍明顯差異,并且這種差異不是由個別行業的差異引起的。

吳娜、孫宇(2013)采用2002-2011年在我國滬深兩市上市的73家鋼鐵行業公司的面板數據為樣本,發現營運資本的管理與國家貨幣政策相關,通過固定資產投資的調節,營運資本占總資產的比例與貨幣流量增速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于博(2014)認為當企業面臨宏觀經濟的沖擊式,營運資本往往通過降低營運資本的規模來減少現金流波動對固定資產的負面影響,產生“平滑”效應。這種平滑效應增強了企業投資對金融供給的敏感性及貨幣政策對投資規模和投資效率的影響能力。因此,內生平滑對外生調控具有正向協同作用,企業內生治理(營運資本平滑)程度越高,越會提升貨幣政策對投資效率的影響程度。

肖明等(2013)以2001-2011年滬深兩市843家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數據為樣本,就宏觀經濟環境對不同控股性質上市公司現金持有行為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現金持有量與經濟周期和財政政策呈顯著負相關,而與貨幣政策呈顯著正相關;現金持有量調整速度與經濟周期變化和財政政策變化正相關,而與財政政策變化顯著負相關。

張西征(2014)利用上市公司季度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宏觀經濟因素發展狀況、貨幣政策和通貨膨脹水平對中國上市公司商業信用周期性變化的影響機理。結果顯示,隨著宏觀經濟擴張、貨幣政策寬松和通貨膨脹水平的增加,中國上市公司提供的商業信用凈額顯著降低。

第8篇

關鍵詞:氧化還原反應;三重表征;課堂學習活動;核心素養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7-0042-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0

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化學課程中的核心概念,在生產、生活等各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具有重要的學科價值、社會價值和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價值。以“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的理念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可以讓學生從三個維度理解氧化還原反應,提煉出學習化學反應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進行遷移和應用。

畢華林[1]、李玲[2]等人研究發現學生在利用三重表征學習化學反應時存在不少困難,如面對大量感官刺激的宏觀現象,無法將宏觀表征與化學符號相聯系,不理解化學方程式的符號含義;不能從微觀水平上理解化學反應;難以在不同表征水平間進行轉換。在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中,引導學生進行“宏觀-微觀-符號”三者之間的轉換,滲透和深化三重表征的思維方式,可以形成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化學特有的思維方法。

王云生提出落實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把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作為化學課堂教學的中心,通過學習活動學習化學的核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3]。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尤其是氧化還原反應這類抽象性概念的學習,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基于三重表征理論,把握物質宏觀性質和微觀結構的雙重表征,獲得宏觀和微觀水平的概念知識,促進符號知識的生成,實現三者的轉換[4]。筆者以“氧化還原反應”為例,設計了3個課堂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將三重表征相融合,通過宏觀現象、微觀結構與符號之間的相互轉換,形成化學學習的核心思維模式。

一、基于三重表征構建“氧化還原反應”教學目標

1. 核心知識目標

學生能描述一些反應的宏觀現象,但沒有建立宏觀現象和化學符號(化學方程式)之間的聯系。知道原子結構示意圖、電子排布式、分子模型等化學符號,無法從微觀結構的角度解釋氧化還原反應發生的原因。單雙線橋法這一化學符號將氧化還原反應的宏觀表現化合價變化和微觀實質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相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在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之間提取和轉換。由此確定核心知識目標為:

(1)理解氧化還原方程式中化學符號的含義,建立宏觀現象和符號間的聯系。

(2)能夠利用物質的微觀結構解釋氧化還原反應發生的原因。

(3)掌握用單雙線橋法表征氧化還原反應。

2. 核心能力目標

利用物質的微觀結構解釋氧化還原反應發生的原因,培養學生宏微結合的學習能力;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探究和討論,培養學生自主與合作的學習能力以及化學實驗探究的實踐能力。通過提供的信息材料,讓學生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識別和加工,培養學生比較、推理、概括和應用的化學信息能力和遷移能力[5]。由此確定核心能力目標為:

(1)培養學生從微觀視角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宏微結合的學習能力。

(2)強化從相關資料中獲取和加工信息,進行―般推理和論證的化學信息能力。

(3)采用探究和討論的小組合作形式進行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化學實踐能力。

3. 核心品格目標

在探究KI溶液和氯水反應的實驗時,學生發現氯水用量不同,產物不同,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實事求是,體會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養成學生崇尚科學真理,不迷信書本和權威的科學探究的精神和必備品格。

二、基于三重表征的課堂學習活動設計

在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目標進行闡述和構建后,為了落實這些目標,筆者設計了三個課堂學習活動,并重點闡述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意圖。

學習活動1:宏觀現象與符號間的聯系

活動內容:

(1)展示淦還原氧化銅反應的裝置,預測反應的現象,寫出相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分析實驗現象和化學符號(化學式及化學方程式)間的聯系。

(2)分組實驗:向盛有KI溶液的試管中,加入少許CCl4后,逐滴滴加氯水,觀察反應的現象,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活動設計意圖分析:

化學方程式里蘊含著大量的信息,可以表征宏觀水平的物質變化,也可以表征微觀水平上的粒子行為。專家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化學方程式這種符號表征在宏觀表征和微觀表征間轉換,對學生而言,它更像是一些無意義的音節[6]。化學實驗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官刺激,而學生常常止于觀察顯著的宏觀現象,在課堂活動中,讓學生通過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預測反應現象,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宏觀現象與化學符號建立聯系。如圖1所示,學生知道反應的宏觀現象是黑色固體變為紅色,明白CuO和Cu這些化學符號表達的含義,當學生看到黑色固體,用CuO這一化學符號加以表示,并用化學方程式描述物質及其變化的過程,就將宏觀現象和化學式及化學反應之間建立了聯系,進行了宏觀表征和符號表征之間的轉換。

學生通過KI溶液和氯水的實驗,觀察到溶液分層,下層CCl4層變為紫色的宏觀現象,當學生將變為紫色的宏觀現象用I2這一化學符號表示反應的生成物時,就理解了符號所表達的含義。通過相關信息和實驗的宏觀現象,讓學生書寫相應化學方程式,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辨識物質及其相關反應,再運用化學符號描述常見簡單物質及其變化的能力。

有的實驗小組,在逐滴滴加氯水的過程中,發現CCl4層逐漸變淺,對氯水將KI氧化成I2的反應提出了疑問,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實事求是,共同分析CCl4層變為無色的原因,體會量變到質變的唯物主義思想,養成學生崇尚科學真理,不迷信書本和權威的科學探究的精神和必備品格。

化學是從微觀層面上解釋宏觀性質的學科,宏觀與微觀的聯系是化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有的思維方式。在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中,相較于建立宏觀現象和符號間的聯系,由于微觀世界的抽象化,學生很難從微觀角度理解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式等化學符號包含的信息較為抽象,學生很難解讀,利用原子結構示意圖、電子排布式、分子模型等化學符號,實現符號從化學式到分子結構,視角從平面到立體的轉變,依托學生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理解氧化還原反應,實現宏觀現象、微觀結構、符號之間的轉換。

學習活動2:物質的微觀結構和氧化還原反應

活動內容:

(1)討論:觀看鈉和氯氣反應的實驗視頻,根據圖2所示的微觀結構示意圖及相關過程,分析鈉和氯氣反應劇烈的原因。

(2)分組實驗:取適量酸性高錳酸鉀于試管中,滴加FeCl2溶液,觀察實驗現象,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根據洪特規則,當價電子排布處于全充滿(p6,d10)或半充滿(p3,d5)和全空(p0,d0)時,為穩定狀態,已知Fe2+價電子排布式為3d6,請分析該反應發生的原因。

(3)白磷化學性質十分活潑,和空氣或潮氣接觸時發生緩慢的氧化作用,當氧氣充足時,生成P4O10,部分的反應能量以光能的形式放出,這是白磷可以在暗處發光的原因,叫做磷光現象。已知,白磷和P4O10的結構如圖3所示,討論分析白磷容易發生反應的原因。

活動設計意圖分析:

微觀表征是聯系宏觀表征與符號表征的橋梁與紐帶,是建構化學三重表征的關鍵,微觀表征有助于分析與理解宏觀現象,更有利于符號表征的提煉與符號含義的理解[7]。學生通過微粒結構圖示這種化學特有的符號分析了反應的微觀實質,理解鈉原子和氯原子兩者傾向于形成穩定結構的原因,決定了金屬鈉和氯氣活潑的性質,使得兩者相遇時,表現為劇烈燃燒,產生黃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煙生成的宏觀現象。

利用化學符號核外電子排式,從微觀層面分析Fe2+和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的實質,Fe2+價電子排布式為3d6,容易失去一個電子形成3d5半充滿的穩定結構,當把FeCl2溶液加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時,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將Fe2+氧化成Fe3+,自身變為Mn2+,在宏觀上表現為溶液紫紅色褪去。

當學生構建起從微觀結構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思維模型時,以白磷的分子結構為例,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原因。白磷是由P4組成的分子晶體,P原子采用sp3雜化,而鍵角∠PPP僅為60°,使得P4分子中的P-P鍵具有較大的張力,形成彎鍵而易于斷裂,當接觸到空氣中的氧氣時,P4分子中具有張力的P-P鍵因氧氣分子的進攻而斷開[8],逐步被氧化形成P4O10,如圖4所示,P4O10中的P原子也采用sp3雜化,但鍵角近似為102°,極大地釋放了P4分子的張力,因此白磷化學性質十分活潑,易于和氧氣反應而自燃。

原子結構示意圖、電子排布式、分子模型等化學符號為學生提供探查微觀世界的眼睛,降低了學生的微觀認知困難。學生對微觀世界充滿好奇,僅展現微觀物質的靜態特質是不夠的,可以借助化學實驗,為學生提供實驗上的感知和驗證,讓其通過實驗探究的宏觀現象體會電子轉移的微觀實質,再用單雙線橋這種化學符號表示這一微觀的過程,實現宏觀現象,微觀實質,化學符號間的轉換。

學習活動3:探究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用單雙線橋法表征氧化還原反應

活動內容:

(1)分組實驗:將鋅片、銅片、稀硫酸按照如圖5所示的裝置組建實驗裝置,觀察電流計的偏轉以及實驗現象。

討論:

①電流計偏轉的原因。

②通過鋅和稀硫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分析化合價的變化和得失電子的關系,以及電子定向移擁腦因。

(2)觀察表示氧化還原反應電子轉移和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兩種方法,如圖6所示。

討論:

①單線橋法和雙線橋法有何異同?哪種能更好的表示電子地轉移?

②單線橋法和雙線橋法如何將宏觀-微觀-符號結合在一起?

(3)閱讀表1中的信息,分別用單雙線橋法表示鈉和水的反應,分析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并從微觀結構角度,如圖7所示,解釋鈉和水反應劇烈的原因。

活動設計意圖分析:

通過鋅銅和稀硫酸構成的原電池裝置,引導學生根據電流計偏轉這一宏觀現象探究反應的微觀實質,如圖5所示,Zn從0價升高到+2價,化合價升高,失去電子,生成Zn2+,Zn失去的電子被H+得到,使得電子定向移動形成了電流。學生觀察到銅片上有氣體生成,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宏觀現象同微觀實質和化學符號建立聯系,如由于溶液中H+的定向移動,在銅片所在的正極得到電子產生氫氣,人們用電極反應式2H++2e-H2來表示這一過程。

單雙線橋法將氧化還原反應宏觀表現化合價變化和微觀實質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用符號表示出來,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氧化劑、還原劑等相關概念,并從定量的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學生根據相關資料和信息,小組合作和討論,通過用單雙線橋法分析鈉和水反應,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識別和加工,培養學生比較、推理、概括和應用的化學信息能力和遷移能力;根據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描述反應的現象,從微觀角度解釋反應劇烈的原因,再從定量角度思考“在標準狀況下,鈉同水反應生成2.24L H2,轉移電子物質的量是多少”,使得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從定性轉向定量,同時形成宏觀-微觀-符號三者結合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思維方法。

三、總結與反思

應用三重表征的理論,讓學生從本質上認識氧化還原反應,開展目標明確的課堂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者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在分析和解決課堂學習活動設置的問題和活動的過程中,構建核心知識目標,促進化學學習能力、化學信息能力和化學實踐能力等關鍵能力的形成,養成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核心品格。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將認識的角度從宏觀轉向微觀,從現象轉向本質,形成從宏觀辨識物質的現象、性質,從微觀探究物質的結構和變化的化學研究方法,建立用化學符號表征物質的組成結構及性質變化過程的思維模式,體會化學符號在溝通宏觀和微觀的橋梁作用。當學生能在不同表征水平之間進行信息轉換時,對化學概念的理解就會越來越深刻,構建起以三重表征理論分析化學核心知識的思維模型,為后續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及原電池和電解池原理等核心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6]張丙香,畢華林. 中學生化學反應三重表征的困難及原因分析[J]. 教育科學研究,2013(6):67-71

[2] 李玲,李廣洲. 三重表征視域下的化學學習研究考查[J].化學教育,2015(21):7-11

[3] 王云生.探索課堂學習活動設計落實核心素養培養要求[J].化學教學,2016(9):3-6

[4] 胡欣,王喜貴. “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在氧化還原反應概念中的滲透[J].化學教與學,2016(2):28-30

[5] 吳俊明.關于核心素養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與疑問[J].化學教學,2016(11):3-8

第9篇

摘要:學習化學科學,既要研究物質變化時的宏觀現象,又要探究物質組成和變化的微觀奧秘,只有把宏觀現象與微觀實質統一起來,把握化學現象的實質才能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要想能夠將宏觀與微觀聯系起來,一定要具備豐富的想象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是中學化學教學中最有意義的價值追求。

關鍵詞:初中化學 想象能力 培養

心理學上認為:想象是人腦在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是在因素。”這句話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能力不僅在藝術、設計、音樂、文學、科學等領域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在化學學習領域中同樣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及應用的基礎自然科學[1]。

1、想象能力的作用

1.1借助想象能力,人們可以補充自己的認知

想象能力對人的認知具有補充的作用。當需要理解的對象很難直接感知或根本就不存在時,想象可以彌補對對象認知上的不足。例如,欣賞藝術家的作品時,要想能解讀到作品的內涵、領略到作品的美,就必須借助于想象能力來完成。想象能力越豐富的,所感受到的美感就越多。如,古代歷史當中發生過的事件,人們無法親自去感知,但可以想象;在化學學習中,由分子、原子構成的微觀世界看不見、摸不著,學生根本無法感知它,但可以想象它。學生要想把握化學現象的本質,就必須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借助于想象能力,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一個微觀的化學世界,把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統一起來,才能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建立對微觀化學世界的想象力,有助于學生補充認知上的不足,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化學知識[2]。

1.2想象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形成化學學科思維方式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學習化學科學,不僅要求能夠從宏觀上對物質的變化進行觀察與描述,還要能夠從微觀結構上對其進行解釋,探究物質組成和變化的微觀奧秘,以此來深刻把握物質變化的本質。只有把宏觀現象與微觀實質統一起來,把握化學現象的實質才能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學習化學科學必須能夠從宏觀與微觀的相互聯系的角度來促進化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要能透過宏觀現象抓住其微觀本質,通過微觀本質來推測其宏觀性質。而學生要想能夠理解微觀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沒有想象能力是不行的。因此建立學生對化學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化學學科思維方式,更好地理解化學科學知識,進而提升其科學素養。

2、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微觀想象能力的教學建議

2.1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通過討論合作促進想象能力的發展

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更為有效。要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必須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真實而又富于啟迪性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充分的想象。例如,在“生活中的酸和堿”新授課的引入時,為了讓學生對生活中的酸和堿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品嘗山楂、酸石榴、檸檬、桔子、等生活中的酸,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嘗起來酸酸的食品中應該含有同一類物質酸,然后通過探究、討論、想象,引導學生們從微觀角度揭示化學現象的本質,使他們意識到酸的性質主要由電離出的氫離子體現的,通過模擬動畫演示變抽象為形象,有效突破難點。在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交流,自由地想象,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得到發展。

2.2充分應用多媒體技術,促進學生的想象

微觀的化學世界是肉眼看不見的,必須要借助想象能力。但是由于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水平以及個體差異性的存在,多數學生理解起來都很吃力,我們可以把這些內容運用現代技術模擬來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是將傳統的教學媒體與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優化組合而成的新型教學模式,具有靈活性和直觀性。它集中了幻燈、投影、錄像的優點,可以展示生動的圖像或動畫,可將板書、各種圖片、音樂、動畫等編制在一起,以其圖、形、聲、動態演示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共同參與學習。通過多媒體軟件以生動的圖像、模型或動畫的形式演示出來,可以使微觀的過程直觀化,抽象的過程形象化,并且能夠把宏觀的現象與微觀世界中的微粒運動聯系起來,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深化學生對物質組成及其性質的辨證關系的認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進行科學、豐富的教學設計,又要利用好投影、幻燈、錄像以及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的電教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微觀世界,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進一步提課堂的教學效率。

2.3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要教師提高自身的意識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只是單純的傳授與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要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想象能力的發展)的過程,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對其終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今學生的創新精神比較薄弱,學生不能有意識地進行創新。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在提高自身的意識,重視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認識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具有調節學生心理狀態、建立自信、提高聯想力以及加強記憶力中的重要作用。

3、結論

總之,學習化學科學,不僅要求能夠從宏觀上對物質的變化進行觀察與描述,還要能夠從微觀結構上對其進行解釋,探究物質組成和變化的微觀奧秘,以此來深刻把握物質變化的本質。只有把宏觀現象與微觀實質統一起來,把握化學現象的實質才能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的學生剛剛開始接觸化學科學,對于抽象的、由分子、原子構成的微觀化學世界難以理解,學習化學科學必須養成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的養成必須要借助于想象能力。因此建立對化學微觀世界的想象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科學,并運用想象能力來理解基礎的化學知識,進而提升其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第10篇

摘要:隨著國內外旅游的快速發展,我國旅游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迫切需要加強對旅游經濟的宏觀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經濟系統的內在聯系和動態運行過程,分析了宏觀旅游經濟的內容和特點,然后在此基礎上,重點論述了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職能、過程和特征,為加強我國宏觀旅游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旅游經濟;宏觀旅游經濟;宏觀旅游管理

隨著我國國際國內旅游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國家把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對旅游經濟的管理。在實踐中,旅游管理不僅涉及微觀旅游活動主體,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業的經濟行為和決策,而且涉及到宏觀旅游經濟管理主體,即國家旅游管理部門的宏觀決策與調控,而連接微觀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的橋梁就是旅游市場。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對微觀旅游活動的微觀旅游管理,對旅游市場活動的市場管理,也包括對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宏觀旅游管理,需要從理論上了解和掌握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職能、過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強和指導宏觀旅游管理的實踐。

一、宏觀旅游經濟的含義

現代旅游經濟,是一個包括旅游者消費活動、旅游企業經營活動、旅游市場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的經濟子系統,是國民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系統論角度分析,旅游經濟系統,既體現了旅游活動相關的各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運行過程(見圖1),還從動態角度反映了整個旅游活動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性。

(一)旅游經濟活動

旅游經濟活動,一般包括三個層面的活動,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和旅游組織的管理活動。第一個層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動,通常包括旅游者從購買旅游產品并離開居住地開始,經過一定距離的空間移動而到達旅游目的地,通過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動而滿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選擇、決定和購買旅游產品過程,只有當旅游者購買了旅游產品后才可能成為現實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間移動過程,實質上就是旅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費過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動的消費過程,是滿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內容,也是旅游活動的核心內容。第二個層面是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主要指旅游企業為保證旅游者的旅游活動順利有效進行,直接提供各種旅游服務的所有經營活動過程。由于旅游活動內容復雜、涉及面廣,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許多企業。按照現代旅游經濟系統模型分析,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可大致分為旅行商、長途交通運輸企業、旅游接待企業三部分。旅行商的經營服務活動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兩部分,前者的主要職能是銷售旅游產品,招徠和組織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后者的主要職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組織活動等。長途交通運輸企業、旅游接待企業則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線路,做好旅游者空間運送及旅游活動的所有接待服務活動。主要從事旅游經濟研究、旅游規劃設計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個層面是旅游組織的管理活動,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組織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組織,通過旅游行政管理、宏觀調控、行業自律和中介咨詢等活動,提供旅游信息服務、規范旅游市場秩序、規范旅游企業行為,為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和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活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保證旅游者的旅游活動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實現旅游經營者的經營服務目的和旅游組織的管理目標。

(二)宏觀旅游經濟內容和特點

在旅游經濟系統中,宏觀旅游經濟體現了宏觀旅游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和運行過程,是旅游發展過程中各環節、各部門、各地區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形成的綜合體,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和特點。

1.宏觀旅游經濟,是旅游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縱橫交錯形成的綜合體。從橫向看,宏觀旅游經濟活動表現為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子系統活動同時并存的經濟活動過程;從縱向看,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像一般社會再生產一樣,是按照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子系統活動依次進行,并不斷循環往復的經濟運行過程。因此,這種縱橫交錯的旅游經濟總量和結構的運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經濟再生產過程中各環節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宏觀旅游經濟系統。

2.宏觀旅游經濟,是旅游產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構成的綜合體。旅游產業是由多種旅游服務要素構成的經濟產業,其既包括直接為旅游者服務的旅行社業、旅游住宿業、旅游餐飲業、旅游運輸業、旅游景觀業、旅游娛樂業、旅游購物業等,也包括部分或間接為旅游者服務的郵電通訊、醫療衛生、金融保險、文化科學、教育培訓、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及工農業等眾多行業。其從縱向上表現為各產業、行業和企業之間上下指導和執行的經濟層次關系,從橫向上表現為各產業和行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協調的經濟序列關系,從而形成多層次、多序列立體交叉的宏觀旅游經濟系統。

3.宏觀旅游經濟,是各區域旅游發展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綜合體。任何旅游者、旅游企業和旅游行業的活動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間中進行的,因此一定的區域旅游布局構成了宏觀旅游經濟的空間表現形式。從縱向看,區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現為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級的上下聯系的區域旅游的層次布局結構,如不同級別的風景區、度假區、森林公園和景區景點等;從橫向看,區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現跨省區、跨地市區、跨縣區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空間布局結構,體的旅游景區等,從而構成多個旅游區域相結合的宏觀旅游經濟系統。

二、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是指國家旅游管理機構和相關部門,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和旅游發展的總體目標,運用決策、規劃、組織、調控、監督和服務等職能,統籌協調旅游發展中各環節、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關系,實現宏觀旅游經濟的良性運行與發展,不斷提高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促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宏觀旅游管理,首先必須明確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所謂宏觀旅游管理目標,是指國家促進旅游發展和調控旅游經濟運行的總體目標。由于旅游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經濟社會活動,其涉及面廣、環節多、層次多,因此宏觀旅游管理目標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層次性的。從總體上分析,宏觀旅游管理的目標通常可以分為政治目標、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發展目標四個方面。

1.政治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標,是按照“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通過旅游活動的廣泛開展,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增強公民的愛國主義意識,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旅游的“民間外交”功能,通過大力發展國際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進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國家的國際地位和政治影響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國家競爭力等。

2.經濟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經濟目標,是通過有效配置旅游資源和生產要素,提供質量高、數量多、類型全的旅游產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協調發展。同時,在有效滿足國內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時,為旅游經營者帶來更多的收益,促進旅游目的地群眾收入增加,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為國家增加更多的稅收和外匯收入,推動旅游服務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3.社會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社會目標,是通過旅游活動和加強宏觀旅游管理,在滿足國內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進人們相互之間的友誼和理解的同時,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改變傳統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促進旅游企業文化建設和旅游行業職工素質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會就業,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推動與促進旅游目的地各項社會事業的繁榮興旺與發展等。

4.發展目標

宏觀旅游管理的發展目標,是通過加強旅游宏觀管理,不斷豐富旅游活動內容,為旅游者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促進旅游企業健康發展,推動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為實現旅游目的地及整個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從宏觀旅游管理的階段性目標看,一般可以分為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近期目標主要是實現旅游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標主要是實現旅游行業結構和旅游區域布局的合理化,實現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地增長與發展;遠期目標是實現旅游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還必須為后代人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的條件。

三、宏觀旅游管理的職能

宏觀旅游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旅游管理組織,客體是宏觀旅游經濟活動、運行和發展,簡言之,宏觀旅游管理就是國家對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和發展的管理。正確理解宏觀旅游管理的涵義,還必須注意宏觀旅游管理與微觀旅游管理、旅游市場管理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并正確把握宏觀旅游管理的主要職能。

(一)宏觀旅游管理和微觀旅游管理的區別和聯系

宏觀旅游管理和微觀旅游管理的區別,主要是管理的對象不同。微觀旅游管理的對象,通常是指對旅游者活動和旅游企業經營活動的管理,是以個體旅游活動為客體的管理;而宏觀旅游管理則是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為客體的管理。宏觀旅游管理和微觀旅游管理的聯系,主要表現為兩者是互為前提的。微觀旅游活動是宏觀旅游經濟活動的細胞,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必須以微觀旅游活動為基礎,因此宏觀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觀旅游管理基礎之上的;同時,由于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直接影響著個體旅游活動的進行,因此宏觀旅游管理又是微觀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條件,并對微觀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協調作用。旅游市場是連接個體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的橋梁,決定了宏觀旅游管理和市場管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旅游市場管理,不僅包括對微觀旅游活動的作用和影響,對旅游市場的規制、監督和調控等,也包括在宏觀旅游管理指導下,對旅游市場機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發揮,因此旅游市場管理是宏觀旅游管理的對象。但是,在具體的旅游市場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觀旅游管理的職能和內容,如對微觀旅游活動主體的監管,對旅游市場供求的調控等,因此旅游市場管理與宏觀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聯系的。

(三)宏觀旅游管理的主要職能

宏觀旅游管理,通常是通過各種管理職能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進行管理。從旅游管理的實踐看,宏觀旅游管理的職能主要包括決策、規劃、組織、調控、監督和服務等方面。

1.旅游決策職能

是指政府對旅游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重點和政策措施做出選擇和決定的職能,其貫穿于整個宏觀旅游管理的全過程。在現階段,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處于完善過程中,因此政府決策職能在旅游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的“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模式,各級政府在旅游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促進旅游發展的各種措施方面,還發揮著重要的決策職能和主導作用。

2.旅游規劃職能

是根據旅游決策職能確定的

旅游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對旅游資源配置和生產力要素進行統籌安排的職能。如政府通過制定旅游發展戰略和規劃,統籌安排和配置旅游資源要素;通過確定實現旅游發展目標的政策措施,促進宏觀旅游經濟健康持續地發展;通過采取各種宏觀調控方法和手段,促進宏觀旅游經濟有效地運行等。

3.旅游組織職能

是為了有效實現旅游決策目標和規劃的要求,建立旅游組織體系、配備相應人員、明確職責權力、調配旅游要素的職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機構,促進旅游中介組織和旅游企業發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體制,明確政府旅游部門、行業中介組織、旅游企業之間的權責利;開發和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調控職能

是對旅游決策目標和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內外關系、發展變化進行協調和控制,以保證旅游決策目標和規劃的順利實現。如政府通過制定產業政策,調控生產要素價格,實施各種稅收政策,實行轉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經濟杠桿等,調節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縮小地區差別和貧富差距,實現旅游經濟統籌協調地發展。

5.旅游監督職能

是通過建立健全法律體系,提供完善的法規和制度,規范旅游市場主體行為,保護各類產權主體的合法權益,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維護良好的旅游環境,限范不正當的旅游競爭行為,創造公平、公開和公正的旅游競爭環境,促進旅游企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不斷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

5.旅游服務職能

是政府通過提供各種旅游公共產品和服務,包括提供各種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公共設施、供水供電等公共產品和安全救援、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等公共服務,為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和旅游企業的經營服務活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和外部條件。

四、宏觀旅游管理的過程

宏觀旅游管理過程,是作為管理主體的國家旅游管理機構,運用宏觀旅游管理職能作用于管理客體的過程,簡言之就是宏觀旅游管理系統的有效運轉和發揮作用的過程。宏觀旅游管理系統的運轉過程,是通過旅游的宏觀決策系統、宏觀執行系統、宏觀調控系統和宏觀信息系統,在時間上有序、在空間上并存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下,共同對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和發展發揮作用的過程(圖2)。

1.旅游宏觀決策系統

是國家宏觀層面的決策系統,其決策內容包括確定旅游管理體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規、旅游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調控旅游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實現區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進旅游經濟增長,統籌協調旅游發展等。由于旅游宏觀決策是一種高層次的決策,因此對旅游行業、旅游區域、旅游企業的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性。為了保證旅游宏觀決策的科學化,必須根據有關的政策規定和各種信息,按照科學的決策程序,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做出科學的宏觀決策,以指導宏觀旅游經濟的有效運行和發展。

2.旅游宏觀執行系統

是實現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系統,即完成旅游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再生產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旅游宏觀執行系統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計劃機制,是通過國家的旅游發展規劃和指導性計劃,保證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方向和目標;而市場機制,則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促進宏觀旅游經濟活動按照客觀經濟規律有效地運行和發展。段綜合形成的調控系統和監督機制,是正確執行旅游發展戰略和規劃,促進宏觀旅游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三者有機結合而形成監督和調節旅游宏觀旅游經濟活動的調控機制,并及時發現宏觀旅游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反饋旅游宏觀決策系統和執行系統,及時進行調控,保證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有效進行。

4.旅游宏觀信息系統

是有關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統,是旅游政策子系統、旅游統計子系統、旅游會計子系統、旅游市場情報子系統及相關信息子系統的綜合體。旅游宏觀信息既來自于旅游宏觀調控系統的有關情況,又來自于宏觀旅游經濟系統運行的結果,不僅是旅游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旅游宏觀信息工作貫穿于整個宏觀旅游管理的全過程。

五、宏觀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觀旅游管理,既是對旅游全行業的管理,也是對宏觀旅游經濟活動和運行的管理,因此,宏觀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觀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宏觀旅游管理的權威性

宏觀旅游管理的依據是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因此宏觀旅游管理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烈的行政權威性。一方面,宏觀旅游管理必須通過制定和實施各種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促進和保障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實現國家發展旅游的目標和任務。另一方面,宏觀旅游管理又必須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場機制,規范旅游企業行為,保護旅游者合法權益,維護旅游市場秩序,確保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有序地進行,促進旅游經濟健康持續地發展。如果宏觀旅游管理沒有權威性,則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必將是盲目、混亂和低效率的,也就無法實現旅游發展的目標和任務。

2.宏觀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觀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動和調控旅游經濟運行的行為,因此其具有很強的政策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宏觀旅游管理必須體現政府鮮明的政策傾向,即體現國家發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標,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對旅游發展的總方針和總決策,確保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動廣泛性和旅游經濟的綜合性,要求宏觀旅游管理必須正確處理各部門、各層次、各環節的關系,而統籌這些關系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即必須依法行政,按照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合理的協調和正確的處理,才能使旅游發展獲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3.宏觀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社會文化活動,為保障旅游活動的順利進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必然涉及眾多的行業和部門,不僅協調范圍廣泛,而且協調難度也比較大,使宏觀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經濟管理,而是一種全局性、綜合性較強的宏觀管理活動。因此,在宏觀旅游管理中必須正確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一方面必須遵循旅游活動規律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特點,從全局上統籌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素,確保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順利地進行;另一方面,必須立足全局來協調處理好各局部的關系,使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盡量避免“政出多門,多頭管理”,不斷提高宏觀旅游管理的整體效率和效果。

4.宏觀旅游管理的服務性

宏觀旅游管理的服務性特點,強調宏觀旅游管理必須服務于旅游活動和宏觀旅游經濟運行的客觀需要。既要通過加強宏觀旅游管理,為旅游者活動和旅游企業經營活動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和公共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和旅游企經營的需要;又要通過科學地引導旅游者的消費活動,規范旅游企業的經營行為,促進旅游市場機制作用的有效發揮,維護良好的旅游市場秩序,創造一種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和條件,保障旅游活動有效地開展,促進宏觀旅游經濟正常地運轉,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第11篇

[摘要]“微觀辨證”概念的提出是中醫臨床診治、循證醫學發展和中醫證候學發展的需要。“微觀辨證”產生的可能性是由于中西醫結合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微觀辨證”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微觀辨證”的發展尚存在一些問題,諸如:中醫證候尚未規范化、微觀指標單一性與整體性的矛盾、微觀指標與證候對應的非特異性、疾病對“微觀辨證”產生的影響、“證”本質研究與臨床治療脫節等。并提出“證”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過程,由若干相關的主、客觀指標組成,這些客觀指標應包括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微觀辨證; 證候; 四診; 中西醫結合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BSTRACT The suggestion of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 needs of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n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 The possibility of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ight b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s well a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has its superiority and limit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developing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uch as lack of standard f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single microcosmic index and the entirety, nonspecific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cosmic indexes and syndromes, and the influence of disease on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essence study of TCM syndromes and the clinical practic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pt of TCM syndrome is a certain pathological process during the onset and development of disease, composed of som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dexes. The objective indexes include the macrocosmic and the microcosmic indexes, the entirety and the part.

KEY WORDS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微觀辨證”的產生存在著必然性和可能性,并體現了一定的優越性、局限性。客觀地評價“微觀辨證”對于中醫診斷學科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1“微觀辨證”概念的提出

1986年,沈自尹[1]首次明確提出“微觀辨證”的概念,并定義:微觀辨證在臨床收集辨證素材過程中,引進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發揮它們長于在較深入的層次上,微觀地認識機體的結構、代謝和功能特點,更完整、更準確、更本質地闡明證的物質基礎,從而為辨證微觀化奠定基礎。簡言之,是試用微觀指標認識與辨別證。危北海[2]指出微觀辨證主要是運用各種現代科學方法,對各類中醫證型患者進行內在的生理、生化、病理和免疫微生物等各方面客觀征象的檢查分析,旨在深入闡明證候的內在機理,探討其發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提供可作為輔助診斷的客觀定量化指標。匡萃璋[3]認為所謂微觀辨證,實際上是企圖用某種或某些生理生化指標作為描述證候的內在依據的一種方法。郭振球[4]認為微觀辨證是以中醫經典辨證為向導,四診“司外揣內”宏觀辨證,結合應用現代新科技,深入到細胞化學、神經遞質、激素、免疫乃至基因調節,以闡明病癥傳變規律的一種辨證方法。“微觀辨證”吸收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檢測手段,是中醫宏觀四診的深化和擴展,對“證”的診斷起輔助作用。“微觀辨證”不可能獨立于“宏觀辨證”而存在,應該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進行。

2“微觀辨證”產生的必然性

2.1“微觀辨證”是中醫臨床診治的需要 臨床療效是一種醫學是否優越的重要評判標準。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體系利用四診的方法進行辨證,對于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但是也有一些“潛隱證”,臨床無“證”可辨,所以結合和借助現代科學手段對其進行診斷成了中醫診療的必然趨勢。如傳染病、腫瘤初期,雖無臨床表現,但經現代手段確診后,可推論其病機屬“毒”、“熱”等邪所致,可選用具有抗病毒、抗腫瘤等作用的解毒清熱類藥物予以“截斷”治療;肝炎、腎炎等疾病恢復期,即使無相應癥狀和體征,現代中醫也可針對其檢驗異常進行辨證治療。因此,“微觀辨證”首先是提高中醫療效的需要。

2.2“微觀辨證”是循證醫學發展的需要  循證醫學是近十幾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學科。它所追求的是臨床疾病的診療方法都應該遵循充分的科學依據,提供證據和應用證據是它的主要研究內容,被認為是臨床實踐和決策不可替代的可靠方法。中醫傳統辨證是通過四診收集證據,以外測內,以常衡變,將診查結果作為辨證、立法、用藥的依據,與循證醫學有相似之處。但是中醫總體來說仍然屬于宏觀地表象地認識事物的范疇,對癥狀和體征的把握有很強的主觀性,無論在臨床治療上還是基礎研究中,重復性較差,很難以此做出系統評價,更不能為臨床決策提供科學依據[5]。因此,“微觀辨證”通過對現代醫學檢測手段(影像學診斷、病理學診斷、基因診斷等)的運用,使傳統四診視野得以拓寬,使中醫診斷和臨床療效的評價更加客觀化和科學化,使臨床診治水平得以提高,順應了循證醫學的需要。

2.3“微觀辨證”是中醫證候學發展的需要 中醫證候學是中醫理論的核心,證候學研究也是發展中醫理論的一項巨大的工程。“微觀辨證”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闡述證候發生的機制和發現可用于輔助臨床辨證論治及進行療效評價的客觀指標,一定程度上彌補中醫傳統四診方法的主觀性強、定量分析困難、統一標準難以形成等不足。中醫病證的診斷缺乏“金指標”,其療效很難被國際認同。20世紀90年代,WHO和美國國立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發表了兩個特別報告[6,7],對國際腦血管病研究現狀進行評估,除在流行病學部分摘錄了中國的資料外,無中醫藥的內容。這固然和我國的一些研究資料未能進入國際資料庫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學的缺陷,尤其是中醫辨證論治未能得到承認。因此,“微觀辨證”的方法可以開拓中醫證候學研究的思路;“微觀辨證”通過對“證”的客觀把握,有助于提高中醫療效的顯示度以被世人所公認。

3“微觀辨證”產生的可能性

3.1中西醫結合的環境 中西醫結合的產生是“微觀辨證”產生的基本條件。建國以來,由于對“中西醫結合”政策的大力支持、研究基地的廣泛開辦、研究人員的積極培養等各種條件的具備,中、西醫人員的隔閡逐漸消除,為中西醫結合事業提供了一個極為寬松、健康而有利的環境,中西醫結合的基礎與臨床各項研究如火如荼地展開,為“微觀辨證”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3.2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微觀辨證”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現代醫學影像學檢查、內鏡檢查、實驗室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甚至基因檢查等先進技術,旨在從器官水平、細胞水平、亞細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較深層次上辨別證候,從而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一定客觀依據的辨證方法。從概念上我們可以看出用于“微觀辨證”的檢測手段,除了傳統的四診之外,還包括現代醫學,乃至現代科學的一些深層次的手段,也可以說是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的產物。所以,現代科學的發展勢必會對“微觀辨證”的產生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2.1現代科技對中醫學研究思維的影響 在現代科學的影響下,醫學不斷向微觀、宏觀領域延伸。微觀方面:如分子生物學、放射免疫學以及超微結構研究技術、各種影像技術等,都在醫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宏觀方面:在強調人的生物性和社會性相統一的前提下,重視社會、心理因素與人體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這客觀地促進了中醫宏觀理論和現代微觀檢測手段的結合。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長期支配著醫學的研究。在現代科學影響下,醫學對機體結構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改變與它的功能活動密不可分。對中醫的研究,也向著因果性探索的方向進行。如“證”本質的研究也是如此,已不再局限于線性關系,而主要是從非線性網絡關系出發,這不僅使“證”本質的研究成為中醫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階段,同時決定了該研究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3.2.2現代科技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的影響 現代科技如生物工程技術、信息技術以及模糊數學等都為中醫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極其有利的工具和手段。以下僅舉數學和生物化學為例說明。(1)近代數學。科學的認識需要在定性的基礎上提出定量的分析和依據,定量是定性的深化和精確化,中醫學也不例外。近代數學向中醫學滲透,與中醫學結合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主要應用數理統計、集合論和模糊數學、泛系理論等[8]。近10余年,數理統計學的方法已經廣泛地應用于中醫學的研究中,如測定正常值,通過各種醫學統計學方法進行統計學差異檢驗、相關與回歸分析等,以及建立中醫證候診斷數學模型。因此,引進現代數學的方法有助于解決中醫診斷標準化和客觀化的問題。(2)生物化學。生物化學在中醫藥理論研究中的應用,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當時還只限于少數單位的生化指標的測定。目前,已經出現了全面研究的新局面。利用生化指標對四診中的舌、脈象,八綱中的陰陽、寒熱、虛實以及臟腑、氣血的本質等進行了研究。如通過對20多種疾病的研究,發現陰虛者血漿cAMP占優勢,陽虛者血漿cGMP占優勢。

3.2.3現代科技對中醫診斷客觀化的影響 當代新的科學技術如計算機技術、超聲技術、核物理技術、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并逐漸結合在中醫體系中,推動了中醫診斷的客觀化。(1)舌診的客觀化研究。舌診研究中用標準色列、比色板作為舌診辨色的客觀指標。舌活體顯微鏡檢查、舌血流量測定、電鏡觀察、舌印片脫落細胞學檢查等,有助于闡明各類病理舌象機制。如:舌微循環異常與舌質紫暗的出現率與高血壓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舌質以紫暗瘀斑舌為多;肺心病患者隨血氧分壓的升高,舌質的變化可由暗紫至絳紫至紅絳至鮮紅,而血中二氧化碳分壓升高則出現相反的變化,舌質由鮮紅轉變為青紫;陰虛程度和紅光舌的程度呈正相關,紅光舌的色紅程度和低血鉀呈線性相關,這些都是對舌診客觀化的探索。(2)脈診的客觀化研究。對脈診客觀化的研究在于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脈象儀的研制。從心血管功能、血流動力學角度探討了脈象的形成機制,建立了一些脈圖的分析方法,基本確定了臨床常見單一典型脈象的脈圖特征與參數,探討了常見病證與脈象、脈圖的關系等。此外,纖維胃鏡、X線、B超、CT等影像學資料亦有助于中醫辨證。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1982年制定、1986年修訂的血瘀證診斷標準將實驗室指標納入其中,1999年修訂的小兒脾虛證診斷標準(草案)亦將實驗室指標作為參考。但由于舌診儀、脈診儀、腹診儀等儀器本身獲取的信息量不夠、欠靈敏,與臨床實際運用還有較大的差距,故應用于中醫診斷的客觀指標仍然有限。

4“微觀辨證”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4.1“微觀辨證”的優越性 “微觀辨證”作為“宏觀辨證”的必要補充,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中醫臨床診療以及中醫證候的基礎研究之中。

4.1.1闡明證候的病理生理基礎 辨證不僅是對機體外在證候與功能的認識,也是對其內在生理、生化、病理基礎的認識,通過“微觀辨證”和“辨證微觀化”二者之間在臨床上的相互結合,可以逐步尋求各種“證”的微觀過程。例如,對腎虛證的病理生理基礎的研究表明腎虛證與下丘腦垂體靶腺軸等內分泌功能有關,也與免疫功能、自由基、脂質代謝、能量代謝、機體水鹽調節機能、微量元素等有關。中醫辨證重點是從整體把握人體的機能狀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醫學科學工作者,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對四診內容進行了深化和擴展,即從人體的不同層次和水平(系統、器官、細胞、亞細胞、分子等)去闡明證候在結構、代謝、功能諸方面的物質基礎,并尋找對證候具有診斷價值的微觀指標,以期建立證候的診斷標準[10]。這是對“證”微觀層次的探索。

4.1.2輔助中醫臨床的早期診斷 “微觀辨證”多用在“無證可辨”(指有病而無證)、證候不太明顯(有若干癥狀而未能構成證)、證候復雜以致辨證困難的情況,也有助于辨析在某些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有微觀的變化而未能形之于外的所謂的“隱潛性證”[1]。“微觀辨證”可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并正確地指導治療。內窺鏡、X線、CT、超聲波等影像學檢查內容,可分別對臟腑色澤、形態、位置及體內積聚、癰瘍、水液停聚等情況進行直接或間接探查,以彌補由外揣內之不足,為臟腑、氣血病變提供更加可靠的辨證依據。中醫對某些病輕而無臨床癥狀可辨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腎炎恢復期等通過“微觀辨證”,利用現代醫學的一些檢測手段,發現其潛在證候,可彌補以往中醫對這些疾病的無癥狀情況下診治的不足。

4.1.3促進中醫證候診斷規范化 如上所述,對“證”的微觀基礎進行大量探索性的工作,求得具有規律性的內容,以期總結出“證”的定性定量的診斷標準,可以促進中醫辨證診斷規范化和標準化。例如近年來,對血瘀證、脾虛證以及中風病證候的診斷標準的制定都是將微觀指標納入中醫“證”診斷標準的嘗試。

4.1.4有助于臨床療效的客觀評價 中醫學卓著的臨床療效使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醫藥的療效主要體現在整體調節上,其療效評價體系以主觀感覺性指標為主,臨床病情資料指標量化不夠,診斷與療效標準欠規范與客觀。因此,對中醫療效的評價不應只滿足于癥狀的改善,還應有被公認的指標以增強說服力。“微觀辨證”的應用有助于中醫證候的療效評價體系的科學制定,以利于提高中醫藥療效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微觀辨證”彌補了“宏觀辨證”之不足。將實驗室指標納入中醫辨證,實行“宏觀辨證”和“微觀辨證”相結合,可以提高中醫診斷水平;探討中醫證候的病理基礎,可以將現象與本質、功能與結構統一起來;揭示臟腑、氣血的本質,探尋各種證候的微觀指標,有利于中醫診斷的客觀化、規范化。

4.2“微觀辨證”的局限性 “微觀辨證”雖可以在較深層次上認識和辨別“證”,但“微觀辨證”無法脫離現代醫學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和機械性。因此,實行“微觀辨證”必須堅持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不能簡單用一些現代醫學微觀指標同中醫“證”劃上等號。中醫的“證”都有其明顯的整體性,任何一個微觀指標都難以全面闡釋“證”的本質,只能從一個側面說明部分問題。所以,實行“微觀辨證”必須強調多指標合參、同步觀察,這樣才能對各種“證”的認識更趨全面并使“微觀辨證”研究不斷深化。

5“微觀辨證”發展存在的問題

“微觀辨證”一經提出就招致了眾多的爭議,大致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5.1中醫證候尚未規范化 證候規范化包括“證”名稱的規范化、構成“證”的癥狀的規范化、“證”分類的規范化以及“證”診斷標準的規范化等。若中醫證候的這些相關概念沒有進行規范,就會導致“證”的相關性研究(包括基礎與臨床)可能出現差異,因而“證”的規范化研究便成為“證”本質研究得以進行的先決條件。證的規范化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始,進行了許多工作,但仍未解決根本問題,即從此類研究最初所提出的4項內容(證候概念、證候分類、證候命名、證候診斷)與1個目的(形成各地統一的標準)來看,現況是4項內容均未達到統一。目前“證”本質研究仍然在缺乏統一標準的狀態下進行,這無疑是“微觀辨證”發展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問題。

5.2微觀指標單一性與整體性的矛盾 中醫“證”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都有其明顯的整體性,也就是說,每個證候都必定涉及到多個器官或多個系統的病理改變,這些改變具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物質基礎;而通過各種現代醫學檢查所獲得的某種微觀指標卻有其明顯的專一性及客觀性,只能闡釋“證”本質的一個方面,而無法概括“證”的本質。如:肝郁氣滯證就涉及到現代醫學神經內分泌、血液動力學、微量元素以及免疫等多個方面,其中任何單獨一項檢查都不可能窮盡肝郁氣滯證的本質。所以,使“微觀辨證”合理有效地運用于臨床就必須強調多指標合參。微觀指標如何選擇,從哪個層次上選擇才能與中醫某個“證”具有良好的對應關系,才能與“證”的診斷具有相關性,這是“微觀辨證”發展的一大困惑。

5.3微觀指標與證候對應的非特異性 微觀指標與證候之間的對應是非線性的關系。至今尚未找到具有相對排他的某一或某些理化指標可以作為某一證候的判斷標準[11]。在以微量元素為指標的研究中,肺氣虛證血清鋅低下,與脾氣虛證、脾陽虛證的情況相似[12]。在腎陽虛證研究中被采用的24 h尿17羥類固醇指標,在脾陽虛證中其含量值降低,在胃陰虛證中亦降低[13],表明該指標與上述證候關系的非特異性。

5.4疾病對“微觀辨證”產生的影響 “微觀辨證”的研究還面臨另一大困擾,即如何將“證”的微觀指標從病的微觀背景下區分開來,也就是說要能夠辨析某一微觀指標的改變不是病的普遍影響而是“證”的特異結果,而這又恰恰是“微觀辨證”研究中必須預先解決的問題。如腎炎病都有高黏狀態,而腎炎病中的血瘀證與非血瘀證如何區分?其它如冠心病、肝硬化等疾病都有這種現象。

5.5“證”本質研究與臨床治療脫節 沈自尹[1]把“辨證微觀化”定義為:“辨證微觀化,則是綜合了多方面微觀辨證的信息,結合中醫傳統的宏觀標準,并通過臨床方藥治療的反復驗證,以期逐步建立辨證的微觀標準,并用以進一步指導臨床實踐,簡言之,是探索各種證的微觀標準”,這個概念中明確強調了“微觀辨證”和“辨證微觀化”的建立需要通過臨床方藥治療的反復驗證。現在有很多研究只是對某種病或某幾種病進行一次辨證,然后再進行某項指標的檢測,最后經過統計分析得出結論。這種沒有經過治療反饋的研究方法不切合臨床,只有一組有序的癥狀(體征)通過一組有序的藥物治療后取得療效,這組癥狀(體征)才能稱之為“某證”。“微觀辨證”需要經過不斷的診斷、治療實踐的反饋、修正過程才能逐漸發展完善起來。

6對中醫“證”定義的思考

縱觀中醫辨證體系的發展,是一個由簡到繁、由宏觀到微觀的綜合集成的過程,是對病、證實質認識逐漸加深的過程。“微觀辨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中醫證候的微觀分析,順應時代的潮流,有著光明的未來和廣闊的前景[14]。

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對“證”的概念用現代科學的語言進行了表述,從新的角度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證”的內涵。日本有地滋提出“證是由遺傳因子或遺傳因子加上環境因子所形成的臨床上的綜合病理、生理變化的反應以及針對這種臨床表現的治療依據[15]。”申維璽等[16]提出“中醫的證是機體在致病因素的損害作用下,某些組織細胞的基因表達調控失常,誘發性表達產生一些蛋白質和肽,如細胞因子等,組織中這些蛋白質和肽的含量、生物學活性相對或絕對升高,破壞了細胞因子網絡調節系統的自穩態平衡,引起神經、內分泌系統也發生相應的繼發性改變,在體內產生一系列異常的接連病理生理生化反應,從而引起證的證候和實驗室改變,即中醫的證。”郭蕾等[17]提出證候是一個非線性的“內實外虛”、“動態時空”和“多維界面”的復雜巨系統。

不難看出:中醫“證”不僅包括傳統四診所能收集到的宏觀指標,同時也包含了傳統四診所無法掌握的微觀信息,反映了中醫證候的復雜性特征。因此,筆者提出,“證”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過程,由若干相關的主、客觀指標組成,這些客觀指標應包括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沈自尹. 微觀辨證和辨證微觀化[J]. 中醫雜志, 1986, 27(2): 5557.

2危北海. 宏觀辨證和微觀辨證結合的研究[J]. 北京中醫雜志, 1992, 11(1): 1921.

3匡萃璋.論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的方法學問題――關于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的幾點思考[J].中國醫藥學報, 1992, 7(5): 38.

4郭振球. 微觀辨證學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 中醫藥學刊, 2003, 21(5): 645646.

5張伯禮. 辨證論治與循證醫學[J].中國循證醫學, 2002, 2(1): 13.

6王年貴. 美國國立神經疾病和卒中研究的特別報告[J].首都醫學院學報, 1991, (專刊): 294.

7王擁軍. WHO卒中及其他腦血管疾病特別工作報告[J].首都醫學院學報, 1991, (專刊): 1.

8孟慶云主編. 中國中醫藥發展五十年[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 1999. 83.

9陳家旭. 中醫證候與辨證體系研究現狀與展望[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1, 24(4): 38.

10牛建昭, 陳家旭.對異病同治內涵的思考[J]. 中醫藥學報, 2003, 31(4): 12.

11郭蕾, 王永炎. 論中醫證候中的復雜現象及相應的研究思路[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4, 10(2): 35.

12譚茹.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肺氣虛證與微量元素關系的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 1991, 18(7): 810.

13張祥德. 脾虛證尿17酮和17羥的初步觀察[J]. 中醫雜志, 1986, 27(5): 9.

14郭振球. 21世紀微觀辨證學發展的趨勢[J]. 中醫藥學刊, 2001, 18(1): 46.

15徐木林, 王秋琴. 證的定義[J]. 遼寧中醫雜志, 1999, 26(4): 147149.

第12篇

內容摘要:加強宏觀審慎監管是各國在金融危機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選擇。宏觀審慎監管同傳統的微觀審慎監管既存在密切的聯系,也有顯著的區別。基于此,我國應當以危機為契機,借鑒國外監管改革經驗,加強宏觀審慎監管。

關鍵詞:宏觀審慎 微觀審慎 金融監管

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創,監管失誤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如對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程度關注不夠;金融監管的漏洞;以及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缺乏監管等等。金融監管者們關注著金融系統的長期健康,并期望通過金融改革建立起更穩定的金融系統,以減少將來危機的發生和危機損失的程度。

正如IMF提出:“政策制定者應當迅速為未來的監管框架制定一個計劃,該框架應減輕系統性風險的積累……優先任務應當是改革監管環境,從而顯著降低再次發生系統性危機的可能性。在全球決策方面需采取宏觀審慎方法”。

宏觀審慎監管理念的相關定義概述

審慎監管是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它關注其資本充足率、貸款損失準備金、資產集中、流動性、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等方面的指標,指導銀行有效地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風險,從而在合理的風險水平之下穩健經營。因而審慎監管針對某個金融機構,只要每個具體的金融機構是健康的,那么整個金融系統也就是安全的、穩定的。這種審慎監管的角度被稱為微觀審慎。

所謂宏觀審慎監管,是與微觀審慎監管相對應的,從金融體系整體而非單一機構角度實施的監管;主要通過對風險相關性的分析、系統重要性機構的監管,來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

與微觀審慎相比,宏觀審慎監管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從監管目標上看,微觀審慎關注單個金融機構的經營穩健,并制定一系列相關監控指標。而宏觀審慎則關注金融機構之間的關聯,關注系統重要性機構,避免危機波及整個金融體系,降低金融危機的成本(如動用高昂的成本挽救銀行)與損害。從維護金融穩定這一目標上說,宏觀審慎是對微觀審慎的補充和增強。

第二,從監管的方法上看,微觀審慎最典型的就是巴塞爾委員會確定的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監管方式,一刀切適用于所有的金融機構。宏觀經濟狀況只被作為外在的環境,與單個金融機構的操作沒有關系。而宏觀審慎監管,根據經濟情況和金融市場上可能發生的不穩定,可以對金融機構提出靈活與浮動的標準。

建立宏觀審慎監管體系并不意味著原有的微觀審慎監管框架,有效的微觀審慎監管是金融穩定的基礎。它是在繼續推進和改良傳統的微觀審慎監管的前提下,植入宏觀審慎性監管理念與方法。如宏觀審慎分析可以掌握可能影響整個金融體系的潛在不穩定因素,這些不穩定因素的爆發點卻是在個別機構的層面。宏觀審慎監管如果不能一定程度上影響微觀層面的監管,那它將沒有任何意義。反之,微觀審慎監管如果不考慮宏觀層面的因素也不能有效的維護金融穩定。

國外宏觀審慎監管的探索與改革

在危機爆發后各主要金融國家紛紛檢視自己在金融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相應的修改或制定法律,重構其監管體系。歐盟盡管在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監管職權依然分散在成員國手中,在歐盟層面上缺乏協調。2009年9月23日歐盟委員會向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提交了“關于對共同體內金融體系宏觀審慎監管規則和建立歐盟系統風險委員會”的法律建議,該法構建了未來歐盟宏觀審慎監管框架。

根據該法案的要求,在宏觀審慎監管方面歐盟將成立歐盟系統風險委員會(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ESRB),并在該法第二章規定了EFRB的內部設置。該法案的第三條規定其任務為:作為宏觀監管部門,在歐盟層面上負責宏觀審慎監管,以防止或緩和系統性風險,避免波及甚廣的金融衰退。為實現上述目標ESRB承擔了下列職責:

決定、收集、分析與實現上述任務有關的所有信息。識別并優先考慮這類風險。重大風險預警。適當救濟措施的建議。跟蹤并監督預警與建議措施的落實。與歐洲金融系統監管局(European System of Financial Supervisors,ESFS,歐盟擬議中的統一的由各成員國的金融監管當局組成的金融監管機構,筆者注)和歐洲監管局(European Supervisory Authorities,設在ESFS之下的負責各金融領域監管的機構)緊密合作,并提供它們履行職責所必須的系統風險的相關信息。與國際金融機構相協調,特別是IMF、金融穩定委員會(FSB)以及其他國家負責宏觀審慎監管的相關機構。執行其他共同體立法規定的職責。

2010年6月16日,英國財政大臣宣布,將對英國現有金融監管體系進行徹底改革,決定在兩年內分拆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并將其監管職能轉交給英國央行。

2010年7月16日,美國參議院正式通過了《重建美國金融穩定法案Restoring American Financial Stability Act of 2010 (H.R.4173)》,其中第一條即提出建立金融服務監管委員會(Financial Services Oversight Council),負責金融系統的穩定,在必要時采取更嚴格的審慎標準以減緩系統性風險。

后危機時代的金融改革的基本趨勢

雖然國際社會金融監管改革仍在調整當中,但縱觀各國金融改革的舉措可以發現以下的共同之處:

通過金融危機分析金融系統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以危機為動力,推動改革進程。金融危機暴露了傳統微觀審慎監管存在的問題,如對機構間的關聯和風險的傳遞缺乏關注。由此,各國對一些顯見的問題都進行了彌補,強調“全面覆蓋”。對原來游離在監管體系之外處于監管盲點的機構和具體業務置于公開監管的框架之下。

各國改革都關注了系統性風險和金融穩定的問題。如前所述,對系統性風險關注的不足幾乎是各國的共識,也是改革方案中最重要的著力點(Lucas Papa demos,2009)。

各國都根據本國或本地區的實際來進行改革,其改革力度、模式的選擇上差異較大。危機爆發對各國的沖擊、暴露的問題是不同的。如美國是金融危機的中心,其調整力度最大,方案也最復雜。而英國“由于此次所受到的沖擊主要是外源性的,所以其改革在對現有體系進行修補與微調的同時,更多地將重點放在了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方面,鞏固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不僅關注舊體制的調整,也從技術層面對新體系的有效性和執行機制給予保證,如宏觀監管機構進行的壓力測試、信息獲取、建議的跟蹤與執行等也是各國關注的重點。

總體上來說,對宏觀審慎監管各國都處在探索階段。涉及到了宏觀經濟中的不同機構、各國的監管傳統,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新框架的建立也面臨巨大的挑戰。

我國審慎監管體系的構建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其金融系統并未遭受巨大沖擊,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當漠視國際社會所進行的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并置身事外。宏觀審慎監管,不是簡單地重建監管體制,而是理念、指標、方法和體制的完善與統一,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筆者認為應著力解決以下問題:

(一)宏觀審慎監管機構的確定

宏觀審慎監管是一種全新的監管理念,有明確的機構負責該工作,有清晰的目標定位,并擁有與履行該目標有關的和獨特的監管手段、措施,能從宏觀風險的識別、分析、到提出相關建議并跟蹤建議的實施,形成了一套與微觀審慎監管相對應的監管體系。我國2003年修改人民銀行法時將人民銀行的基本職責確定為: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中央銀行是貨幣政策的執行者,其首要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這既是經濟穩定的前提,更是金融穩定的前提。中央銀行其首要目標是保持物價的穩定……為執行其貨幣政策同貨幣、金融市場保持了緊密的聯系,非常適合承擔宏觀審慎監管的任務。

(二)宏觀審慎監管機構的基本職責

進行宏觀審慎分析,以識別、監測和確定系統性風險。預警和金融穩定報告。在上述風險分析與評估的基礎之上,央行應當風險預警并提出建議。這些建議應當受到重視,并通過適當的機制轉化為微觀審慎監管機構的行動或反饋意見。對該建議金融穩定機構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公開。另外宏觀審慎監管機構還應當對所有可能危及金融穩定的因素進行跟蹤研究,并定期權威的金融穩定報告。

(三)加強宏觀審慎監管機構的協調與信息的獲取

1.2003年銀監會成立后,與證監會和保監會召開一次三方聯席會議,通過《在金融監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備忘錄》。但這種松散的非法定的會議機制存在較大的問題。首先是缺乏正式的制度保障,僅停留在政策層面,對涉及各部門具體權力、職責劃分等問題缺乏實質性的規定。其次,這種協調僅停留在微觀監管機構之間,在更高層次的宏觀金融穩定方面,沒有貨幣部門、財政部門的參與。

當前,較現實的辦法就是根據人民銀行法第九條的授權,將現有的“一行三會”之間的聯席和協調機制進行法定化、實體化、制度化。對所有可能導致體系性風險的機構、產品、工具、市場和交易行為進行分析,并且共同制定負責金融穩定政策。

2.信息的獲取與共享。對于金融監管當局來說,其監管活動的開展及效果完全依賴于其所掌握的金融信息尤其是涉及金融體系穩定的信息。直到2008年9月,我國才由央行牽頭制定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信息共享暫行辦法》,初步建立了信息交流和共享制度。在實際工作中,信息共享的程度、深度和頻率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對于承擔宏觀審慎監管的中央銀行而言,還應賦予其收集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市場和工具的信息,并獲得監管機構有關監管信息和檢查報告的權利。

參考文獻:

1.Se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79th Annual Report(R). 1 April 2008- 31 March 2009. p125 省略/publ/arpdf/ar2009e1.pdf

2.IMF.全球金融穩定報(R).2009.10.Http://省略/external/chinese/pubs/ft/gfsr/2009/02/pdf/sumc.pdf

3.Se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c.europa.eu/internal_market/finances/docs/committees/supervision/20090923/com2009_499_en.pdf

4.胡濱,尹振濤.英國的金融監管改革[J].中國金融,2009(17)

5.孫濤.宏觀審慎監管不限于監管體制重建[J].財經雜志,2009(17)

6.Speech by Lucas Papademos(Vice President of the ECB),Strengthening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in Europe. at the conference on "After The Storm: The Future Face of Europe's Financial System", 24 March 2009

作者簡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中市| 石棉县| 双流县| 乌拉特后旗| 方山县| 孟津县| 金秀| 舒兰市| 高唐县| 雷山县| 双柏县| 且末县| 牡丹江市| 星子县| 周口市| 沅陵县| 阳朔县| 新安县| 临漳县| 龙井市| 福鼎市| 准格尔旗| 容城县| 错那县| 仙桃市| 绥化市| 新竹市| 吉安县| 秦安县| 赤壁市| 出国| 乐业县| 台安县| 镇康县| 睢宁县| 玉龙| 襄城县| 津南区| 广宁县| 阳高县| 利川市|